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2, 地震波运动学
地震勘探的基本任务之一是确定地下的地
质构造, 解决该任务主要是利用 波的运动学特
性, 即研究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波前的空间位
置与其传播时间之间的几何关系, 这种关系可
用时间场来描述,如果已知各种波的时间场,
即可得到这些波的运动学特征的完整概念 。 本
章主要讨论地震波运动学的正, 反演问题 。 正
演问题是给定地下界面的产状要素和速度参数
等, 求各种波 ( 包括直达波, 折射波和反射波
等 ) 的时间场, 反演问题是根据实际获得的时
间场求取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地下界面的几何形态和运动学参数等 。
2.1.1 直达波时距曲线
直达波即是从震源点出发不经反射或折射
以地表速度直接传播到各接收点的地震波 。 当
震源位于地表附近, 并采用纵测线观测时, 其
时距曲线方程为: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
/ vxt ??
( 1,2,1 )
其中
*
v 为波沿测线传播的视速度,
x
为传播距离。 当接
收点在原点(激发点)左侧时,上式取负号。
由方程可见,该时距曲线为一条过原点 O 的直线,
该直线斜率的倒数即为
*
v 。 即
txv ??? /
*
( 1,2,2 )
当忽略震源深度时,一般可近似认为
*
v 等 于表层层速
度
1
v
。 其时距曲线参见图 1,2,1 。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显然,在一定观测范围内,直达波最先到达接收点 。
2,1,2 折射波时距曲线
1, 单一水平折射层
0
2
t
V
x
t ??
( 1,2,5 )
水平层的折射波时距曲线是一条斜率为
2
/1 V
的直
线,将折射波时距曲线延长到 时间轴,其截距 0t 称作 交
叉时 (它不是自激自收时间) 。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交叉时与折射界面法向深度有关, 对资料
解释有意义 。 时距曲线斜率的倒数等于界面
速度 。
由图 1.2.1可见, 时距曲线的 D点为折射波
的始点, D点内无折射波, 为折射波的盲区,
D点以外, 折射波先于反射波到达接收点, 且
在一定范围外, 也先于直达波到达接收点 。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相遇时距曲线:两支时距曲线斜率不同,下倾
方向接收视速度小,时距曲线陡;上倾方向接收视
速度大,时距曲线平缓,另外,由于上倾 O
1
激发,
在下倾 O
2
接收与下倾 O
2
激发、上倾 O
1
处接收时波
的旅行路径一样,满足互换原理,旅行时间 T 相等,
T 称作互换时间,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2.2 单界面 反射波 时距曲线
2.2.1 单一水平界面
V
H
t
2
0
?
为 自激自收的反射时间,
2
2
2
0
2
V
x
tt ??
( 1.2.20 )
2
2
4
1
x
H
V
dt
dx
V
a
???
( 1.2.21 )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任一观测点 P 的反射波旅行时 t 和同一反射界面的双
程垂直时间
0
t 的差,定义为 正常时差
t?
0
2
2
2 tV
x
t ??
( 1.2.22 )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在浅层 高分辨率 地震 反射 勘探中,为解决
近炮点处接收到的浅层反射波正常时差小,不
易 准确求取速度的问题,常 采用 扩展排列接收,
求取地层速度。使用正常时差可判断地震记录
上的同相轴是正常的反射波,还是强干扰背景
条件下接收到的相干干扰波等噪声;共深度点
叠加前需要消除正常时差,正常时差也是速度
分析的基础。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2,3 水平层状介质反射波时距曲线
2
2
2
0
2
?
V
x
tt ??
( 1,2,34 )
其中
2/1
1
2
1
?
?
?
?
?
?
?
?
?
?
?
?
?
?
?
?
?
?
?
i
n
i
ii
n
i
t
Vt
V
?
( 1,2,35 )
称为 均方根速度 。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在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当入射角 i
?
较小时,
亦即当炮检距较小时,水平多层介质的反射波时距
曲线形式上和均匀介质的相似,但要用均方根速度
?
V
代替上覆地层的速度。 把地层介质假想成具有均
方根速度的均匀介质,当
5.0/ ?hx
时,这种假想引起
的误差很小,但随炮检距加大,则误差增大。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由于浅层界面的反射波时距曲线陡,
而深层的反射波时距曲线平缓,所以在远
炮检距处,深、浅层的反射波时距曲线可
能相交,而在近炮检距处不相交,这就决
定了在浅层地震反射勘探中常采用近炮点
处接收。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τ — P 变换,
实际工作中还可以在
p??
域里应用射线参数 p 值(或称时距
曲线的瞬时斜率)和它在时间轴上的截距
?
来描述波的轨迹。这样
做的好处在下面的讨论中可以看到,在
xt ?
域内各种波互相交叉
干涉构成复杂的时距关系,而在
p??
域内则各自分离,这就给
后来的资料处理分辨各种类型的波带来方便。
由
xt ?
域变换到
p??
域,从数学上相当于做了一次坐标变换,
其关系如下
pxt ?? ?
(1.2,43)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在 xt ? 域内为双曲线的反射波,在 p?? 域内变为椭圆,
其长半轴为
V
1
,短半轴为
0
t 。 如图 1,2,12 所示。
图 1.2.12 ? - p 域内各种波的分布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直达波与反射波在 p 轴上共点 。而面波时距曲线因
斜率大于直达波时距曲线,故 p 值大,面波的“点”位
于椭圆以外 。折射波时距曲线由于与同一界面的反射波
时距曲线相切,折射波的“点”位于椭圆上与临界角对
应的 p 值处 。
因此,在
xt ?
域内相互干涉的时距曲线,经变换至
p??
域后都相互分离 。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3.1.2 常用仪器 及性能指标
常用于浅层及中浅层地震勘探和工程检
测的仪器性能指标见表 1.3.1
型号 生产厂家 道数
增益
( 最大值 )
A / D
位数
低切截频 高切截频 采样率 动态范围
M C S EI S - 1500B 系列 T R 8 日本 OYO 公司 24
固定
94 dB
8 5 H z
2 0 0 H z
7 0 0 H z
50 ? s - 1 ms 42dB
M C S EI S - 1600 日本 OYO 公司 24 - 96
固定
90 dB
12 ( 8 ) 1 2 H z 2 4 H z 4 8 H z
7 0 H z 1 4 0 H z
2 8 0 H z
10 ? s - 5 ms
66dB
( 4 2 d B )
9012 美国 B i so n 公司 12
浮点
130dB
16 4 - 1 0 2 0 H z
1 2 5,2 5 0,5 0 0,
1 0 0 0,2 0 0 0 ( H z )
50 ? s - 2 ms
大于
130dB
B i so n se r i e s * 9 0 0 0
9024 美国 B i so n 公司 24
浮点
130dB
16 4 - 1 0 2 0 H z 同上 同上
大于
130dB
ES - 1210F 美国 EG &G 公司 12
固定
96dB
10
30 - 3 0 0 H z
通频带内可调
30 - 300H z
通频带内可调
50 ? - 2 ms 54dB
ES - 2415F 美国 EG &G 公司 24
固定
102dB
8 10 - 2 9 0 H z 10 - 9 9 0 H z 1 / 8 - 4 ms
4 2 d B
A G C 8 0 d B
ES - 2420 美国 EG &G 公司
24 至
512
浮点
100dB
15 5 - 3 2 0 H z 45 - 1 4 4 0 H z
1 / 4,1 / 2,1,
2,4 ms
大于
100dB
R 2 4
*
美国 EG &G 公司
1 2,2 4
48
浮点
138dB
18 10 - 4 0 0 H z
根据 ? t
自动设定
31 ? s - 2 ms
大于
138dB
M A R K 6
*
瑞典 AB E M 公司 24,48
浮点
126dB
18 +3
位浮
点放
大
12 - 24 0 H z
根据 ? t
自动设定
25 ? s - 2 ms
大于
126dB
DHR - 2400 美国 I / O 公司 24
固定
122dB
12 9 0 H z 等 3 0 0 H z 等
1 / 4,1 / 2,
1,2,4 ms
66dB
S W S - 2
*
北京水电物探
研 究 所
1 - 48
浮点大于
138dB
20
0, 5 - 4 0 0 0 H z
通频带内可调
0, 5 - 4 0 0 0 H z
通频带内可调
30 ? s - 2 ms
大于
138dB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3.2.1 检波器
检波器是安置在地面, 水中或井下以拾取
大地振动的地震探测器或接收器, 它实质是将
机械振动转换为电信号的一种传感器 。 现代地
震检波器几乎完全是动圈电磁式 (用于陆地工
作 ) 和压电式 (用于海洋和沼泽工作 )的 。 这里
只介绍接收纵波的垂直检波器 。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自然角频率 0
?
,又称为固有频率 。
3,2,2 震源
3,2,2,1 炸药震源
1, 锤击震源
2, 落重法震源
3, 电火花震源,
4, 横向击板法震源
5,电磁式激振器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4.1.1 有效波与干扰波
在数据采集中, 埋置于地面的检波器可接收到
来自于地下多种波的扰动, 其中只有可用于 解决
所提出的地质任务的波才称为有效波, 所有妨碍
有效波识别和追踪的其它波称为干扰波 。 由此可
见, 在反射纵波法勘探中, 一般只有反射纵波是
有效波, 其它波属于干扰范畴, 在反射波法勘探
中, 根据各种环境, 激发以及传播因素产生的干
扰的动力学和运动学特点, 将干扰波分为两类,
其一是规则干扰波, 其二是不规则干扰波 。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干扰波, 下面分述其主要特点:
1,规则干扰波
规则干扰波主要有:声波, 面波, 工业电干扰,
多次反射波, 侧面波以及绕射波等 。 其主要特
点为 在时间或空间上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能
量一般较强 。 与有效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频率,
视速度和到达时间 三个方面, 并且大部分干扰
主要表现出视速度和到达时间二个方面与有效
波存在差异 。 如面波, 声波和多次反射波等 。
其波谱特征见图 1.4.2。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2,不规则干扰波
它主要包括微震(即与激发震源无关的
地面扰动),低频和高频背景等。其主要特
点是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出无规律性,即是
一种 随机的能量较强、频率不定的干扰。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4.1.2.2 观测系统
图 1.4.4 用综合平面图表示观测系统
在对一条测线进行观测时,为提高效率,通常
都是每放一炮,多个观测点进行观测,每次激
发时所 安置的多道检波器的观测地段称为地震
排列 。我们把 激发点与接收排列的相对空间位
置关系称为观测系统 。显然可见,观测系统的
选择和设计与勘探地质目的、干扰波与有效波
的特点、地表施工条件等诸因素有直接关
系.下面我们就常用的几种观测系统的图示和
设计进行论述。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1,综合平面图示法
如图 1.4.4所示, 它是目前生产中最常用的观
测系统图示方法 。 它 从分布在测线上的各激
发点出发, 向两侧作与测线成 45?角的直线坐
标网, 将测线上对应的接收排列投影到该 45?
角的斜线上, 并用颜色或加粗线标出对应线
段 。
图 1.4.4 用综合平面图表示观测系统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2,简单连续观测系统
由于在排列两端分别激发, 所以又称 双边放炮
观测系统 。 又因该观测系统对地下反射界面仅
一次采样, 所以又称为 单次覆盖观测系统 。 所
得的地震剖面为单次剖面 。
如果震源固定在排列的一端激发 。 每激发一次,
排列沿测线方向向前移动一次 (半个排列长度 )。
那么这种观测系统叫做 单边激发 (或叫单边放炮 )
简单连续观测系统, 如图 1.4.5( b) 。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如果震源位于排列中间,也就是在激发点的
两边安置数目相等的检波器同时接收,这种
观测形式叫做 中间激发观测系统 (或叫中间放
炮观测系统 ),如图 1.4.5( c)所示。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图 1.4.5 简单连续观测系统
a-双边激发; b-单边激发; c-中间激发; d-间隔单次覆盖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4,多次覆盖观测系统
为了压制多次反射波之类的特殊干扰波,
提高地震记录信噪比,采取有规律地同时移
动激发点与接收排列,对地下界面反射点多
次重复采样的观测形式叫多次覆盖观测系统。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x
n
NS
v ??
?
?
?
2
( 1.4,1 )
其中 N 为仪器接收道数,n 是覆盖次数,S 为系数,单边放炮
时取 1,双边放炮时取 2 。计算可得本例中的
xv ??? 2
。 观测
系统的绘制方法 为,在方格纸上按比例尺画一条水
平直线,代表地震测线,将所有炮点按其沿测线的
设计位置标上,过各炮点作 45 ? 角斜线即为共炮点
线,其长度由排列的投影决定。过共反射点在测线
上的投影点作垂线,此垂线称为共反射点线,凡与
其相交的共炮点线上的道号组成共反射点道集 。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4.1.4 观测参数选择
4.1.4.1 仪器因素
1,采样率
2,滤波档
3.前放固定增益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4,1,4,2 道间距和偏移距
1, 道间距
x?
选择
x?
大小的总原则为:经过处理后能在地震剖面的
相邻道上可靠地追踪波的同一相位并且不出现空间
假频,根据采样定理有
*
m a x
**
m i n
22 f
V
x ???
?
( 1,4,3 )
2, 偏移距 — 激发点至排列中第一个接收点之间的距
离(最小炮检距)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4.1.4.3 最佳接收段问题
最佳接收地段 又称为,最佳时窗,。在
最佳时窗内接收,可避开面波和折射波的干
扰,此外,其反射波振幅随炮检距的增大而
减小,相位随炮检距的增大而基本保持不变。
可见。最佳时窗的选取关键在于选取接收排
列的两个端点。即选择偏移距和最大炮检距。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从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的角度考虑, 激发和
接收的总原则为:小药量激发, 宽频带接收,
观测系统采用小道距, 小偏移距, 无组合检波
合适的覆盖次数观测 。
4.2 资料处理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是指用计算机对采集的
原始资料进行以压制干扰,提高信噪比和分辨
率,提取地震参数为目的的一整套处理方法和
技术 。 它可为资料解释提供反映地下结构和岩
性等的地震剖面和参数。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图 1.4.19 二维反射纵波多次覆盖资料处理流程图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4.2.1 预处理
所谓预处理, 是在对数据作实质性处理
之前为满足一定的计算机结构要求以及处理
方法要求, 对输入的原始数据所必须完成的
一些准备工作 。
1,数据重排 ( 解编 )
目前常用的地震仪的记录格式一般是 SEG-B
格式,SEG-D格式或 SEG— 2格式等。 2.不
正常道、炮处理
3.抽道集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4.2.2 频谱分析
4.2.3 数字滤波处理
2,数字滤波的特殊性
1) 伪门现象
2) 吉普斯现象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4.2.3.4 反滤波
1,反滤波的基本概念
所谓 反滤波 仍然是一个滤波过程,这种滤波过
程的作用恰好与某个其他滤波过程的作用相反。
2.静校正
表层因素的校正,即静校正。
静校正一般分为野外 (一次 )静校正和剩余静校正
等,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4.2.4.2 动校正处理
在水平迭加中,动校正处理是针对共反射
点道集进行的。它把炮检距不同的各道上来自
同一界面同一点的反射波到达时间按正常时差
规律校正为共中心点处的回声时间。以保证实
现同相迭加,使得迭加后的记录道变为自激自
收的记录道,从而直观反映地下构造形态。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常规叠加是将道集中经过动、静校正后
的各道上序号相同的采样值取算术平均值,
组成叠加道输出。
4.2.5 速度分析
速度扫描的基本原理: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试验速度中有一个恰好等于真实速度
)(
0 R
tV
,则由它确
定的所 N
ttt,,,
21
??
连成的曲线与实际反射双曲线同相轴一致,
能保证同相叠加,叠加值
1
A 和
2
A 获最大;用其他试验速度算出
的叠加值都较小。 这种改变试验速度,计算到达时,取值叠
加的过程相当于改变双曲线形状、按不同双曲线拾取信号叠
加(图 1,4,45(b ) ) 的过程。只要在速度谱线上找出最大值,即
可确定
R
t
0
时刻的速度。以上是对一个固定的
0
t 而言。改变
0
t
值,重复上述计算,就可以把整张记录上所有实际存在的同
相轴所对应的速度全部找出来,从而确定速度随
0
t 时间的变
化规律(图 1,4,4 5 (d) )。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4.2.5.3 各种速度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1,各种速度的概念及计算
1)真速度:
2)层速度: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我们还可利用速度谱求得的均方根速度
?
V 或等效速
度
e
V 用 D ix 公式 求得,即,对于水平层状介质,速度
谱求得的迭加速度
a
V 等于均方根速度
?
V,此时
2/1
1,0,0
2
1,1,0
2
,,0
?
?
?
?
?
?
?
?
?
??
?
?
??
nn
nnnn
n
tt
VtVt
V
??
( 1.4.56 )
3 ) 平均速度,
n
iiiiii
n
i
t
ttVtVt
nV
,0
2/1
1,0,0
2
1,1,0
2
,,0
1
)])(,[(
)(
???
?
??
?
? ??
( 1.4.58 )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4 )均方根速度,
2, 各种速度之间的关系 。
4.2,6 时深转换
iii
ttVH
000
)(
2
1
??
( 1,4,6 0 )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4.2.9 常规处理中影响分辨率的有关环节
1,速度分析
常规速度谱分析不考虑频率因素。 它所得到
的叠加速度是对应于反射信号的主频的。即按速
度分析得到的速度进行动校正,只能使反射波的
主频分量同相叠加,而不能保证高频分量同相叠
加。 另外,速度分析的精度受信噪比和静校正的
影响很大。不具备一定优势信噪比带宽的资料无
法做速度分析 。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2,动校正
动校正使 CDP道集中来自同一反射点的
反射波同相对齐,以便同相叠加。因此,动
校正的精度直接影响到叠加效果。 动校正除
受动校正速度的精度影响外,还存在动校拉
伸问题。
3.静校正
常规静校正不考虑频率因素, 不能保证高
频成分对静校正的精度要求 。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4.水平叠加
水平叠加使高频信号受到损害。
2, 地震波运动学
地震勘探的基本任务之一是确定地下的地
质构造, 解决该任务主要是利用 波的运动学特
性, 即研究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波前的空间位
置与其传播时间之间的几何关系, 这种关系可
用时间场来描述,如果已知各种波的时间场,
即可得到这些波的运动学特征的完整概念 。 本
章主要讨论地震波运动学的正, 反演问题 。 正
演问题是给定地下界面的产状要素和速度参数
等, 求各种波 ( 包括直达波, 折射波和反射波
等 ) 的时间场, 反演问题是根据实际获得的时
间场求取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地下界面的几何形态和运动学参数等 。
2.1.1 直达波时距曲线
直达波即是从震源点出发不经反射或折射
以地表速度直接传播到各接收点的地震波 。 当
震源位于地表附近, 并采用纵测线观测时, 其
时距曲线方程为: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
/ vxt ??
( 1,2,1 )
其中
*
v 为波沿测线传播的视速度,
x
为传播距离。 当接
收点在原点(激发点)左侧时,上式取负号。
由方程可见,该时距曲线为一条过原点 O 的直线,
该直线斜率的倒数即为
*
v 。 即
txv ??? /
*
( 1,2,2 )
当忽略震源深度时,一般可近似认为
*
v 等 于表层层速
度
1
v
。 其时距曲线参见图 1,2,1 。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显然,在一定观测范围内,直达波最先到达接收点 。
2,1,2 折射波时距曲线
1, 单一水平折射层
0
2
t
V
x
t ??
( 1,2,5 )
水平层的折射波时距曲线是一条斜率为
2
/1 V
的直
线,将折射波时距曲线延长到 时间轴,其截距 0t 称作 交
叉时 (它不是自激自收时间) 。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交叉时与折射界面法向深度有关, 对资料
解释有意义 。 时距曲线斜率的倒数等于界面
速度 。
由图 1.2.1可见, 时距曲线的 D点为折射波
的始点, D点内无折射波, 为折射波的盲区,
D点以外, 折射波先于反射波到达接收点, 且
在一定范围外, 也先于直达波到达接收点 。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相遇时距曲线:两支时距曲线斜率不同,下倾
方向接收视速度小,时距曲线陡;上倾方向接收视
速度大,时距曲线平缓,另外,由于上倾 O
1
激发,
在下倾 O
2
接收与下倾 O
2
激发、上倾 O
1
处接收时波
的旅行路径一样,满足互换原理,旅行时间 T 相等,
T 称作互换时间,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2.2 单界面 反射波 时距曲线
2.2.1 单一水平界面
V
H
t
2
0
?
为 自激自收的反射时间,
2
2
2
0
2
V
x
tt ??
( 1.2.20 )
2
2
4
1
x
H
V
dt
dx
V
a
???
( 1.2.21 )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任一观测点 P 的反射波旅行时 t 和同一反射界面的双
程垂直时间
0
t 的差,定义为 正常时差
t?
0
2
2
2 tV
x
t ??
( 1.2.22 )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在浅层 高分辨率 地震 反射 勘探中,为解决
近炮点处接收到的浅层反射波正常时差小,不
易 准确求取速度的问题,常 采用 扩展排列接收,
求取地层速度。使用正常时差可判断地震记录
上的同相轴是正常的反射波,还是强干扰背景
条件下接收到的相干干扰波等噪声;共深度点
叠加前需要消除正常时差,正常时差也是速度
分析的基础。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2,3 水平层状介质反射波时距曲线
2
2
2
0
2
?
V
x
tt ??
( 1,2,34 )
其中
2/1
1
2
1
?
?
?
?
?
?
?
?
?
?
?
?
?
?
?
?
?
?
?
i
n
i
ii
n
i
t
Vt
V
?
( 1,2,35 )
称为 均方根速度 。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在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当入射角 i
?
较小时,
亦即当炮检距较小时,水平多层介质的反射波时距
曲线形式上和均匀介质的相似,但要用均方根速度
?
V
代替上覆地层的速度。 把地层介质假想成具有均
方根速度的均匀介质,当
5.0/ ?hx
时,这种假想引起
的误差很小,但随炮检距加大,则误差增大。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由于浅层界面的反射波时距曲线陡,
而深层的反射波时距曲线平缓,所以在远
炮检距处,深、浅层的反射波时距曲线可
能相交,而在近炮检距处不相交,这就决
定了在浅层地震反射勘探中常采用近炮点
处接收。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τ — P 变换,
实际工作中还可以在
p??
域里应用射线参数 p 值(或称时距
曲线的瞬时斜率)和它在时间轴上的截距
?
来描述波的轨迹。这样
做的好处在下面的讨论中可以看到,在
xt ?
域内各种波互相交叉
干涉构成复杂的时距关系,而在
p??
域内则各自分离,这就给
后来的资料处理分辨各种类型的波带来方便。
由
xt ?
域变换到
p??
域,从数学上相当于做了一次坐标变换,
其关系如下
pxt ?? ?
(1.2,43)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在 xt ? 域内为双曲线的反射波,在 p?? 域内变为椭圆,
其长半轴为
V
1
,短半轴为
0
t 。 如图 1,2,12 所示。
图 1.2.12 ? - p 域内各种波的分布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直达波与反射波在 p 轴上共点 。而面波时距曲线因
斜率大于直达波时距曲线,故 p 值大,面波的“点”位
于椭圆以外 。折射波时距曲线由于与同一界面的反射波
时距曲线相切,折射波的“点”位于椭圆上与临界角对
应的 p 值处 。
因此,在
xt ?
域内相互干涉的时距曲线,经变换至
p??
域后都相互分离 。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3.1.2 常用仪器 及性能指标
常用于浅层及中浅层地震勘探和工程检
测的仪器性能指标见表 1.3.1
型号 生产厂家 道数
增益
( 最大值 )
A / D
位数
低切截频 高切截频 采样率 动态范围
M C S EI S - 1500B 系列 T R 8 日本 OYO 公司 24
固定
94 dB
8 5 H z
2 0 0 H z
7 0 0 H z
50 ? s - 1 ms 42dB
M C S EI S - 1600 日本 OYO 公司 24 - 96
固定
90 dB
12 ( 8 ) 1 2 H z 2 4 H z 4 8 H z
7 0 H z 1 4 0 H z
2 8 0 H z
10 ? s - 5 ms
66dB
( 4 2 d B )
9012 美国 B i so n 公司 12
浮点
130dB
16 4 - 1 0 2 0 H z
1 2 5,2 5 0,5 0 0,
1 0 0 0,2 0 0 0 ( H z )
50 ? s - 2 ms
大于
130dB
B i so n se r i e s * 9 0 0 0
9024 美国 B i so n 公司 24
浮点
130dB
16 4 - 1 0 2 0 H z 同上 同上
大于
130dB
ES - 1210F 美国 EG &G 公司 12
固定
96dB
10
30 - 3 0 0 H z
通频带内可调
30 - 300H z
通频带内可调
50 ? - 2 ms 54dB
ES - 2415F 美国 EG &G 公司 24
固定
102dB
8 10 - 2 9 0 H z 10 - 9 9 0 H z 1 / 8 - 4 ms
4 2 d B
A G C 8 0 d B
ES - 2420 美国 EG &G 公司
24 至
512
浮点
100dB
15 5 - 3 2 0 H z 45 - 1 4 4 0 H z
1 / 4,1 / 2,1,
2,4 ms
大于
100dB
R 2 4
*
美国 EG &G 公司
1 2,2 4
48
浮点
138dB
18 10 - 4 0 0 H z
根据 ? t
自动设定
31 ? s - 2 ms
大于
138dB
M A R K 6
*
瑞典 AB E M 公司 24,48
浮点
126dB
18 +3
位浮
点放
大
12 - 24 0 H z
根据 ? t
自动设定
25 ? s - 2 ms
大于
126dB
DHR - 2400 美国 I / O 公司 24
固定
122dB
12 9 0 H z 等 3 0 0 H z 等
1 / 4,1 / 2,
1,2,4 ms
66dB
S W S - 2
*
北京水电物探
研 究 所
1 - 48
浮点大于
138dB
20
0, 5 - 4 0 0 0 H z
通频带内可调
0, 5 - 4 0 0 0 H z
通频带内可调
30 ? s - 2 ms
大于
138dB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3.2.1 检波器
检波器是安置在地面, 水中或井下以拾取
大地振动的地震探测器或接收器, 它实质是将
机械振动转换为电信号的一种传感器 。 现代地
震检波器几乎完全是动圈电磁式 (用于陆地工
作 ) 和压电式 (用于海洋和沼泽工作 )的 。 这里
只介绍接收纵波的垂直检波器 。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自然角频率 0
?
,又称为固有频率 。
3,2,2 震源
3,2,2,1 炸药震源
1, 锤击震源
2, 落重法震源
3, 电火花震源,
4, 横向击板法震源
5,电磁式激振器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4.1.1 有效波与干扰波
在数据采集中, 埋置于地面的检波器可接收到
来自于地下多种波的扰动, 其中只有可用于 解决
所提出的地质任务的波才称为有效波, 所有妨碍
有效波识别和追踪的其它波称为干扰波 。 由此可
见, 在反射纵波法勘探中, 一般只有反射纵波是
有效波, 其它波属于干扰范畴, 在反射波法勘探
中, 根据各种环境, 激发以及传播因素产生的干
扰的动力学和运动学特点, 将干扰波分为两类,
其一是规则干扰波, 其二是不规则干扰波 。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干扰波, 下面分述其主要特点:
1,规则干扰波
规则干扰波主要有:声波, 面波, 工业电干扰,
多次反射波, 侧面波以及绕射波等 。 其主要特
点为 在时间或空间上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能
量一般较强 。 与有效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频率,
视速度和到达时间 三个方面, 并且大部分干扰
主要表现出视速度和到达时间二个方面与有效
波存在差异 。 如面波, 声波和多次反射波等 。
其波谱特征见图 1.4.2。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2,不规则干扰波
它主要包括微震(即与激发震源无关的
地面扰动),低频和高频背景等。其主要特
点是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出无规律性,即是
一种 随机的能量较强、频率不定的干扰。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4.1.2.2 观测系统
图 1.4.4 用综合平面图表示观测系统
在对一条测线进行观测时,为提高效率,通常
都是每放一炮,多个观测点进行观测,每次激
发时所 安置的多道检波器的观测地段称为地震
排列 。我们把 激发点与接收排列的相对空间位
置关系称为观测系统 。显然可见,观测系统的
选择和设计与勘探地质目的、干扰波与有效波
的特点、地表施工条件等诸因素有直接关
系.下面我们就常用的几种观测系统的图示和
设计进行论述。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1,综合平面图示法
如图 1.4.4所示, 它是目前生产中最常用的观
测系统图示方法 。 它 从分布在测线上的各激
发点出发, 向两侧作与测线成 45?角的直线坐
标网, 将测线上对应的接收排列投影到该 45?
角的斜线上, 并用颜色或加粗线标出对应线
段 。
图 1.4.4 用综合平面图表示观测系统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2,简单连续观测系统
由于在排列两端分别激发, 所以又称 双边放炮
观测系统 。 又因该观测系统对地下反射界面仅
一次采样, 所以又称为 单次覆盖观测系统 。 所
得的地震剖面为单次剖面 。
如果震源固定在排列的一端激发 。 每激发一次,
排列沿测线方向向前移动一次 (半个排列长度 )。
那么这种观测系统叫做 单边激发 (或叫单边放炮 )
简单连续观测系统, 如图 1.4.5( b) 。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如果震源位于排列中间,也就是在激发点的
两边安置数目相等的检波器同时接收,这种
观测形式叫做 中间激发观测系统 (或叫中间放
炮观测系统 ),如图 1.4.5( c)所示。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图 1.4.5 简单连续观测系统
a-双边激发; b-单边激发; c-中间激发; d-间隔单次覆盖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4,多次覆盖观测系统
为了压制多次反射波之类的特殊干扰波,
提高地震记录信噪比,采取有规律地同时移
动激发点与接收排列,对地下界面反射点多
次重复采样的观测形式叫多次覆盖观测系统。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x
n
NS
v ??
?
?
?
2
( 1.4,1 )
其中 N 为仪器接收道数,n 是覆盖次数,S 为系数,单边放炮
时取 1,双边放炮时取 2 。计算可得本例中的
xv ??? 2
。 观测
系统的绘制方法 为,在方格纸上按比例尺画一条水
平直线,代表地震测线,将所有炮点按其沿测线的
设计位置标上,过各炮点作 45 ? 角斜线即为共炮点
线,其长度由排列的投影决定。过共反射点在测线
上的投影点作垂线,此垂线称为共反射点线,凡与
其相交的共炮点线上的道号组成共反射点道集 。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4.1.4 观测参数选择
4.1.4.1 仪器因素
1,采样率
2,滤波档
3.前放固定增益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4,1,4,2 道间距和偏移距
1, 道间距
x?
选择
x?
大小的总原则为:经过处理后能在地震剖面的
相邻道上可靠地追踪波的同一相位并且不出现空间
假频,根据采样定理有
*
m a x
**
m i n
22 f
V
x ???
?
( 1,4,3 )
2, 偏移距 — 激发点至排列中第一个接收点之间的距
离(最小炮检距)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4.1.4.3 最佳接收段问题
最佳接收地段 又称为,最佳时窗,。在
最佳时窗内接收,可避开面波和折射波的干
扰,此外,其反射波振幅随炮检距的增大而
减小,相位随炮检距的增大而基本保持不变。
可见。最佳时窗的选取关键在于选取接收排
列的两个端点。即选择偏移距和最大炮检距。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从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的角度考虑, 激发和
接收的总原则为:小药量激发, 宽频带接收,
观测系统采用小道距, 小偏移距, 无组合检波
合适的覆盖次数观测 。
4.2 资料处理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是指用计算机对采集的
原始资料进行以压制干扰,提高信噪比和分辨
率,提取地震参数为目的的一整套处理方法和
技术 。 它可为资料解释提供反映地下结构和岩
性等的地震剖面和参数。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图 1.4.19 二维反射纵波多次覆盖资料处理流程图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4.2.1 预处理
所谓预处理, 是在对数据作实质性处理
之前为满足一定的计算机结构要求以及处理
方法要求, 对输入的原始数据所必须完成的
一些准备工作 。
1,数据重排 ( 解编 )
目前常用的地震仪的记录格式一般是 SEG-B
格式,SEG-D格式或 SEG— 2格式等。 2.不
正常道、炮处理
3.抽道集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4.2.2 频谱分析
4.2.3 数字滤波处理
2,数字滤波的特殊性
1) 伪门现象
2) 吉普斯现象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4.2.3.4 反滤波
1,反滤波的基本概念
所谓 反滤波 仍然是一个滤波过程,这种滤波过
程的作用恰好与某个其他滤波过程的作用相反。
2.静校正
表层因素的校正,即静校正。
静校正一般分为野外 (一次 )静校正和剩余静校正
等,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4.2.4.2 动校正处理
在水平迭加中,动校正处理是针对共反射
点道集进行的。它把炮检距不同的各道上来自
同一界面同一点的反射波到达时间按正常时差
规律校正为共中心点处的回声时间。以保证实
现同相迭加,使得迭加后的记录道变为自激自
收的记录道,从而直观反映地下构造形态。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常规叠加是将道集中经过动、静校正后
的各道上序号相同的采样值取算术平均值,
组成叠加道输出。
4.2.5 速度分析
速度扫描的基本原理: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试验速度中有一个恰好等于真实速度
)(
0 R
tV
,则由它确
定的所 N
ttt,,,
21
??
连成的曲线与实际反射双曲线同相轴一致,
能保证同相叠加,叠加值
1
A 和
2
A 获最大;用其他试验速度算出
的叠加值都较小。 这种改变试验速度,计算到达时,取值叠
加的过程相当于改变双曲线形状、按不同双曲线拾取信号叠
加(图 1,4,45(b ) ) 的过程。只要在速度谱线上找出最大值,即
可确定
R
t
0
时刻的速度。以上是对一个固定的
0
t 而言。改变
0
t
值,重复上述计算,就可以把整张记录上所有实际存在的同
相轴所对应的速度全部找出来,从而确定速度随
0
t 时间的变
化规律(图 1,4,4 5 (d) )。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4.2.5.3 各种速度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1,各种速度的概念及计算
1)真速度:
2)层速度: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我们还可利用速度谱求得的均方根速度
?
V 或等效速
度
e
V 用 D ix 公式 求得,即,对于水平层状介质,速度
谱求得的迭加速度
a
V 等于均方根速度
?
V,此时
2/1
1,0,0
2
1,1,0
2
,,0
?
?
?
?
?
?
?
?
?
??
?
?
??
nn
nnnn
n
tt
VtVt
V
??
( 1.4.56 )
3 ) 平均速度,
n
iiiiii
n
i
t
ttVtVt
nV
,0
2/1
1,0,0
2
1,1,0
2
,,0
1
)])(,[(
)(
???
?
??
?
? ??
( 1.4.58 )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4 )均方根速度,
2, 各种速度之间的关系 。
4.2,6 时深转换
iii
ttVH
000
)(
2
1
??
( 1,4,6 0 )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4.2.9 常规处理中影响分辨率的有关环节
1,速度分析
常规速度谱分析不考虑频率因素。 它所得到
的叠加速度是对应于反射信号的主频的。即按速
度分析得到的速度进行动校正,只能使反射波的
主频分量同相叠加,而不能保证高频分量同相叠
加。 另外,速度分析的精度受信噪比和静校正的
影响很大。不具备一定优势信噪比带宽的资料无
法做速度分析 。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2,动校正
动校正使 CDP道集中来自同一反射点的
反射波同相对齐,以便同相叠加。因此,动
校正的精度直接影响到叠加效果。 动校正除
受动校正速度的精度影响外,还存在动校拉
伸问题。
3.静校正
常规静校正不考虑频率因素, 不能保证高
频成分对静校正的精度要求 。
返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4.水平叠加
水平叠加使高频信号受到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