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1,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概论
? 1.1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 在一定区域内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以区域发展规划为依据,从整体上综
合考虑区域内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对环
境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制定和选
择维护区域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
展的最佳行动规划或方案,同时也为
区域开发规划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1.2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
? (1) 广泛性和复杂性
? (2) 战略性
? (3) 不确定性
? (4) 评价时间的超前性
? (5) 评价方法多样化
1.3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类型
? (1) 开发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 (2) 城市建设与开发环境影响评价
1.4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
? (1) 同一性原则
? (2) 整体性原则
? (3) 综合性原则
? (4) 战略性原则
? (5) 实用性原则
? (6) 可持续性原则
1.5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及意义
? 目的:通过区域开发活动环境影响评价
以完善区域开发活动规划,保证区域开
发的可持续发展。
? 意义:有助于了解区域环境状况和区域
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避免重大决策失
误,最大限度地减少区域开发活动对区
域内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的破坏,同时
可做为单项环评的基础和依据,使单项
环评能够符合区域环境的总体要求。
2,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与内容
? 2.1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 基本工作程序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准
备阶段、评价工作阶段、报告书编写
阶段。(见图 13.2-1)
2.2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
? (1) 区域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 (2) 区域总体发展规划
? (3) 环境问题的识别和筛选
? (4) 区域环境影响分析
? (5) 环境保护综合对策研究
? 也有人把区域环评(开发区)的基本内容
确定为:
(1) 区域开发活动环境影响预测分析
(2) 开发区的选址合理性分析
(3) 开发区的总体布局合理性分析
(4) 开发区规模与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
(5) 区域开发土地利用与生态适宜度分析
(6) 开发区环境管理体系分析
3,区域开发的环境制约因素分析
? 3.1 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
? (1) 区域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 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
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
下,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作用的限值,
当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不论在规模、
强度,还是速度上超过了这个限值以后,
环境结构和状态就将发生不利于人类进
一步生存发展的变化。
(2) 环境承载力的对象和内容
? 对象:区域社会经济
① 区域环境系统的微观结构、特征和功能
② 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向、规模
? 内容:
① 区域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
② 区域环境承载力大小表征模型及求解
③ 区域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估
④ 与区域环境承载力相协调的区域社会经
济活动的方向、规模和区域环境保护规划的对
策措施
(3) 建立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的原则
? ① 科学性
? ② 完备性
? ③ 可量性
? ④ 区域性
? ⑤ 规范性
(4) 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的分类
? ① 自然资源供给类
? ② 社会条件支持类
? ③ 污染承受能力类
3.2 土地使用和生态适宜度分析
? (1) 土地使用适宜性分析
① 划分环境敏感地段
② 划分土地分类等级
③ 确定土地使用类型
④ 环境潜能和环境限制分析
⑤ 综合分析
(2) 生态适宜度分析
? ① 选择生态因子
? ② 单因子分级评分
? ③ 生态适宜度分析
? ④ 综合适宜度分析
4,环境战略对策分析
? 通过对相关资源的输入、转换、分配和使用的全
过程分析,弄清主要污染物的宏观总量及其发展
趋势以及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从经济社会
发展的结构、规模与发展速度的角度协调与区域
环境的关系,研究宏观环境总体战略,提出解决
问题的基本途径。在分析过程中
基础 —— 区域发展规划
核心 —— 资源分析
手段 —— 总量控制
目的 —— 协调发展
4.1 资源预测的弹性系数法
? 即经济指标增长率和资源指标增长率之比。
Qwi=Q0(1+K× Ni)t
式中,Qwi— 资源需求总量
Q0— 基年资源消耗总量
K— 经济增长速度
Ni— 资源消耗弹性系数
t— 规划期年限
4.2 能流分析
? 通过对能源输入、转换、分配、使
用的全过程分析,来剖析大气污染
物的产生、治理、排放规律,找出
主要环境问题和解决方案。其基本
内容包括:
① 能流过程分析
② 能流平衡分析
③ 能流过程优化分析
4.3 水流分析
? 主要针对水资源开发调入、使用、排
放处理与回用,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过
程等进行综合性分析,提出问题和解
决方案。分析的基本内容包括:
① 建立水流图
② 水资源开发与输入分析
③ 用水分析
④ 污水排放与处理措施分析
⑤ 综合利用分析
5,区域环境污染总量控制
? 5.1 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概念
? 指在某一区域范围内为了达到预定的
环境目标,通过一定的方式,核定主
要污染物的环境最大允许负荷(环境
容量),并以此进行合理分配,最终
确定区域范围内各污染源允许的污染
物排放量。
5.2 总量控制分类
? ① 容量总量控制
? ② 目标总量控制
? ③ 指令性总量控制
? ④ 最佳技术经济条件下总量控制
(优化总量控制)
5.3 技术路线
大气污染总量控制技术路线
确定总量控制区范围并网格化
进行区域功能区划
确定区域环境质量目标
环境质量背景和污染源调查
选择计算模型及所需参数
制定总量控制及分配方案 总量控制方案的可达性分析
制定配套的环境管理和监测计划内
5.4 总量控制的分析方法和要点
? (1) 污染物是否达标排放
? (2) 环境质量是否达标
? (3) 是否符合指令性总量控制要求
? (4) 贯彻增产不增污、以新带老、
集中治理的原则
? (5) 经济技术可行
6,区域环境管理计划
? 6.1 机构设置与监控系统的建立
? (1) 环境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
? (2) 环境监测站的主要职责
? (3) 环境监测计划
① 选择合适的监测对象和环境因子
② 确定监测范围和平共处监测点
③ 选择监测方法
④ 估算、筹集及分担监测经费
⑤ 建立定期审核制度
⑥ 明确监测实施机构
6.2 区域环境管理指标体系的建立
? (1) 指标选取的原则
① 科学性
② 规范化
③ 适应性
④ 针对性
(2) 指标的类型
① 环境质量指标
② 总量控制指标
③ 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
④ 相关性指标
6.3 区域环境目标可达性分析
? (1) 确定环境目标时应考虑的几个问题
① 规划区环境特征、性质、功能
② 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③ 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
④ 人们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
⑤ 环境目标和经济发展目标要同步
协调
(2) 可达性分析的角度
? ① 从投资角度分析
? ② 从提高管理技术和污染防治技术
的角度分析
? ③ 从污染负荷削减可行性角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