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破载荷下围岩的稳定性,
2005.12.24
煤矿生产中,不可避免地产生爆
破载荷,其主要形式:巷道掘进
(炮掘)、岩爆、瓦斯爆炸以及其
他动力型灾害。如何尽可能减少爆
破应力波对岩石损伤与破坏,有效
保护爆后保留岩体的稳定性,成为
目前研究探讨的热门话题。
通过大量实验发现:在爆炸源附近岩石中形成
冲击波,影响半径为装药半径的 3-7倍;随冲击波
向外传播,应力幅值不断衰减,波速不断降低,最
后演变成应力波,其影响半径为装药半径的 120-
150倍,随应力波进一步传播衰减,又演变成地震
波起影响半径为装药半径的 150倍。考虑影响半径
以及其应力幅值衰弱程度则主要研究应力波对围岩
结构的影响和作用效果。
勒夫波 (Q波 )
塑性波应

波 弹性波
面波
体波 纵波 (P波 )横波 (S波 )
瑞利波 (R波 )
压缩波
剪切波
当外载荷作用于可变形的固体的局部表面时,
一开始只有直接受到外载荷作用的表面部分的介质
质点因变形而离开了初始平衡位置,由于这部分介
质质点与相邻介质质点发生了相对运动,必然将受
到相邻质点的作用力,同时也给相邻介质质点予反
作用力,因而使相邻介质质点离开平衡位置而运动
起来。由于质点的惯性,相邻介质质点的运动将滞
后于表面介质质点的运动。依次类推,外载荷在表
面引起的扰动将在介质中逐渐由近及远传播开去。
这种扰动在介质中的由近由近及远的传播即是应力
波。其中的扰动与未扰动的分界面称为波阵面,而
扰动的传播速度称为应力波波速。
主要内容
一、应力波基础知识
二、岩石动力学实验技术
三、数值分析
四、前人研究结论成果
一、应力波基础知识
1,无限介质中的弹性应力波
2,一维长杆中的应力波
3,应力波反射叠加引起的破坏
4,岩石中的爆破应力波
1 无限介质中的弹性应力波方程
弹性波的两种基本形式:无旋波和等容波
波动方程统一形式如下:
?? 222
2
???? Ct
Ψ表示波的位移势函数,C表示弹性波的
波速。对无旋波 C=C1,对等容波 C=C2
E为弹性模量,μ为泊松比,
ρ为介质密度
???
???
?
GE
C
E
C
?
?
?
??
?
?
)1(2
)21)(1(
)1(
2
1
2 一维长杆中的应力波
基本假设一:杆截面在变形过程中保持平面,
沿轴向只有均布的轴向应力。使得各运动参量都只
是 X和 t的参数,问题化为一维。
基本假设二:材料的本构关系限于应变率无关
理论,不考虑应变率对应力的影响。
一维杆中纵波的控制方程如下:
C为一维杆中的应力波速度
02
2
2
2
2
?
?
??
?
?
X
uC
t
u
?
?
? d
dC ??
0
2 1
2.1 一维杆中应力波方程求解
?
?
?
??
??
VC
VC
00
000
??
??
?
?
?
??
??
?
?
Cddv
Cddv
(右行波)
(左行波)
方程求解得到:
对于线弹性应力波则有:
(右行波)
(左行波)
?
?
?
?
?
?
?
????
????
00
0
00
0
C
C
C
Cv
?
?
??
?
?
?
2.2 弹性波在固定端和自由端的反射
有限长杆中的弹性波传播到另一端时,将发生反射,
边界条件决定反射波的性质。入射波与反射波的总效果可
按叠加原理确定。
σ
V
o
o
V
σ
2
3
1
1
2
3
图2图1
图 1,v2=-v1,则有 v3=0,σ3= 2σ1两波相遇处质点速度为0,而应
力加倍.相当于法向入射弹性波固定端(刚壁)反射,反射波是入
射波的正象,拉伸波反射为拉伸波,压缩波反射为压缩波.
图 2,v2=v1,则有 v3=2v2,σ3= 0两波相遇处质点应力为0,而速
度加倍.相当于法向入射弹性波自由端(自由表面)反射,反射波
是入射波的倒象,拉伸波反射为压缩波,压缩波反射为拉伸波.
2.3 HOPKINSON.J落重冲击拉伸实验
一端固定的钢丝悬挂着
一物体,重物从距离物体 h
处下落(如图所示),结
果,钢丝断开,被拉断的
一端是 B。在固定端最早达
到反射后的应力叠加,大
小为原来两倍。
B
A
落重
3 应力波反射叠加引起的破坏
入射到自由表面的压缩波经反射会形成拉伸波。
这些反射回来的拉伸波将与入射压缩波的后续部分相
互作用,其结果有可能在邻近的自由表面附近造成拉
应力,如果所形成的拉应力满足某种动态的断裂准则,
则将在该处引起材料破断,裂口足够大时,整块的裂片便会携带着其中的动量而飞离。
层裂的过程中,在第一层层裂出现的同时,也形
成了新的自由表面,继续入射的压力脉冲在此新的自
由表面反射,从而有可能造成第二层层裂。依次类推,
在一定条件下会形成多层层裂。
321
爆破应力源
应力波源 (点载荷 ) 反射波
入射波
心裂
点载荷(应力波)引起直圆柱体的破裂(角裂、心裂)
点载荷(应力波)对不同厚
度板引起的破裂(角裂)
内部爆炸加载引起方形筒的
破裂(角裂)
应力波源
4 岩石中的爆破应力波
? 炸药爆炸在岩石中激起的应力波(爆炸应
力波主要是弹性应力波)
? 爆炸应力波在岩石中的传播方式及过程
应力波传播的过程 —— 应力波对岩体结构
作用的过程
4.1 爆炸载荷
耦合装药:炸药充满整个药室径向空间,不
留有任何空隙。反之,不耦合。
V
V
V
VV
Dc
Du
Dp
QD
4
3
4
1
3
4
4
1
4
0
2
0
?
?
?
?
?
??
?
耦合
条件

QV为炸药的
爆热,ρ0为
炸药的密度,
D为炸药的爆
速,p,ρ,
u,c分别为
爆轰波阵面
的压力、产
物密度、质
点速度与声

通过实验确
定炸药爆速
求各个值
不耦
合条
件下
3
2
0
3
2
0
8
1
8
1
2
1
?
?
?
?
?
?
?
?
???
?
?
?
?
?
?
?
??
b
c
V
b
c
mi
Vm
V
V
D
V
V
pp
Dpp
?
?
Pm为爆轰产物开始是平均爆轰压
Pi入射压
4.2 岩石中的应力波速
弹性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仅与介质密度 ρ及
其动力变形参数 Ed,μd有关。因此可以通过测定岩
体中的弹性波速来确定岩体的动力变形参数。
)1(2
)21)(1(
)1(
d
d
s
dd
dd
p
EvEv
?????
?
?
?
??
??
4.3 岩体中应力波波速的测定
? 地震法
? 声波法
22
s
ms
p
mp t
Dv
t
Dv
????
?选择代表性测线, 布置
测点和安装声波仪
?发生正弦脉冲, 向岩体
内发射声波
?记录纵, 横波在岩体中
传播的时间
4.4 岩石中的应力波波速
岩石中的应力波速度大小是岩石孔隙率、弹性模量、
结构完整性等的综合反应。利用实验测得的岩石(岩体)
内纵波和横波速度,可以计算得到岩石的动态弹性模量和
动态泊松比等性质参数。
)2(
)
3
4
(
)1(2
)(2
2
22
22
2
2
22
22
SPrd
SPrd
srd
drSd
SP
SP
d
CC
CCK
CG
CE
CC
CC
??
??
?
??
?
?
?
??
?
?
??
?
式中,Cs为岩石中的横波速
度,μd,Ed,Gd,Kd,λd分
别为岩石的动态泊松比、岩
石的动态弹性模量、动态剪
切模量、动态体积弹性模量、
动态拉梅常数
4.5 影响应力波在岩体中的传播速度的因素
?不同岩性岩体中传播波速不同,岩体愈致密坚硬,
波速愈大,反之,则愈小。
?沿结构面传播的速度大于垂直结构面传播的速度。
?在压应力作用下,波速随应力增加而增加,波幅衰
减少;反之,在拉应力作用下,则波速降低,衰减
增大。
?随岩体中含水量的增加导致弹性波速增加。
?岩体处于常温时,波速随温度增高而降低。反之相

4.6 岩石中爆炸应力波的衰减
爆炸源近区,冲击波压力衰减规律:
a
r rpp
???
2?
r 为比距离(距离药室中心的距离与药室半径的比
值),σr为径向应力峰值,a为压力衰减指数。
?
?
?
?
?
??
?
??
1
2
1
2
a
a 冲击波衰减指数
应力波衰减指数
4.7 相关研究现状
? 应力波通过结构面的传播 — 结构面两侧为相同岩石的
应力波反、透射;结构面两侧岩石可自由滑动时的应力波
反、透射。
? 层状岩石中应力波的传播 — 利用等效波阻抗法分析单
频应力波通过岩石夹层的透射;三角形应力波通过夹层的
透射;李夕兵等总结不同应力波形通过夹层的透射应力特
征。
? 顺岩石表面传播的应力波 — 瑞利表面波、勒夫表面波、
纵波(膨胀波)沿边界的传播;平板中波的传播。
? 卢爱红通过数值模拟手段对应力波在粘弹性介质中传
播规律的分析,得到,应力波频率越高衰减幅度越大 ;波速增
加,衰减系数越小 ;延迟时间的增加导致衰减系数增大。
二,岩石动力学实验技术 —— 分离式霍布金森压杆
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 (SHPB) Test H ig h - s p e e d g a s g u n ( v e lo c it y c o n t r o l) I n p u t b a r H SC Sp e c i m e n ? 75 s t r a in g a u g e s
Su p p o r t in g b e a m L o w f r ic t io n b e a r in g
5500 3500
75
O u t p u t b a r
Alu m in u m ? 75
1 岩石动力学实验
通过霍布金森压杆测试系统,可以记录加载
脉冲的应力 — 应变、应力 — 时间、应变 — 时间、
应变率 — 时间动态曲线
0
20
40
60
80
100
120
0 0, 0 0 5 0, 0 1 0, 0 1 5 0, 0 2 0, 0 2 5
S t r a i n
S
tr
e
s
s
(
M
P
a
)
7 0 0 / s
5 0 0 / s
3 5 0 / s
S t a t i c
相关研究现状
? 中国矿业大学的单仁亮利用 SHPB对花岗岩、大理岩的本构
关系进行研究。得到:花岗岩峰前应力应变曲线大多近似直线,
说明在这阶段岩石具有良好的线弹性;而峰后冲击速度低则曲线
出现回弹,冲击速度高则曲线中随应变增加应力不断降低(岩石
试件破碎)。大理岩峰前直线的斜率受冲击速度影响,速度越大,
弹性模量越大。
? 中国科技大学的席道瑛等利用 SHPB进行长杆冲击试验,通
过对波形的拉格郎日分析和路径分析,得到大理岩、砂岩在干燥、
饱煤油条件下动态本构关系。发现:大理岩的结构构造相对于砂
岩均匀致密;卸载曲线模量大于加载曲线模量
? 北京科技大学的于亚伦利用 SPHB对不同围压下砂岩的动态
本构关系和强度特性进行研究。不同应变率条件下,试件屈服前,
其变形表现为线弹性变形,屈服后出现应变软化。
三、数值模拟分析
目前国内使用较多的程序是 LS-DYNA程序,它是一个显示
非线性动力分析通用的有限元程序,可以求解各种二维、三维
爆炸动力响应问题,运用该程序对硐室爆炸、台阶爆炸、药
壶爆炸进行的数值模拟。
数值方法主要是利用特征线方法、有限元法、有限差分法
等。
其他软件,SWAP,AUTODYNA, JOY等等
1500
100 100
1500
100
100
150
250
X
y
z
钢外壳
混凝土
炸药
实例介绍:
? 吴详云等推导了平面应变条件下的圆形硐室
结构动力计算方法,给出了圆形硐室结构动力分
析的解析解,并对不同结构厚度及不同坚硬岩体
进行了计算,得到了符合宏观定性分析的计算结
果:在 截面厚度不变的情况下,结构控制断面的
弯矩随着岩石坚硬系数的增加而减少;结构的轴
力随着岩石坚硬系数的增加而减少;在岩石坚硬
系数不变的情况下,结构控制断面的弯矩随着结
构厚度的增加而增加。 ——, 岩体中锚喷支护与
衬砌结构计算研究,
四、前人研究结论成果
? 谢勇谋等分析了开挖爆破产生的应力波在围
岩的传播及对围岩的影响,即爆破产生的 P波与 R
波将分别在围岩中产生垂直和平行于围岩表面的
拉张破裂面,这些破裂面可能是微观的,也可能
是宏观的。 ——, 爆破对岩爆产生作用的初步探
讨,
? 易长平等运用 LS-DYNA软件研究了爆破震动
对邻近隧道的影响,分析了不同爆破方式下对邻
近隧道的不同影响。 ——, 开挖爆破对邻近隧洞
的震动影响研究,
? 卢爱红在博士论文, 应力波诱发冲击矿压的动力
学机理研究, 中,应用 LS-DYNA软件中的失效分析
功能,研究围岩的岩性(关键层的性质)、埋深(同
一应力波强度条件下)及应力波特征(应力波强度、
应力波上升时间)对应力波作用下巷道围岩的失效破
坏的影响。得到:对于不同埋深的巷道,在给定应力
波强度条件下 (P=15Mpa),研究表明:巷道围岩层
裂破坏结构的形成与巷道埋深的有关,若埋深在一定
范围内( H<500m),即可以避免层裂结构的形成。
当埋深超过某一临界值( H>500m)时,随巷道埋深
的增加,巷道层裂的范围有增大的趋势,巷帮层裂破
坏范围变大,使得层裂结构失稳时,释放的能量加大,
向巷道内涌出的岩体量增加。随关键层弹性模量的增
加,巷帮层裂破坏范围具有变大的趋势。
利用 LS-DYNA系统模拟了应力波作用下巷道
围岩的应力分布和能量积聚特征,探讨了围岩应
力、能量分布随时间 t、巷道埋深 H、扰动应力波
强度对二者的影响。通过研究表明:在应力波作
用下,围岩中的正应力随时间呈波动变化,加上
巷道边界的反射作用等,使得巷道围岩应力比没
有扰动时显著增加;
扰动应力波作用的一侧巷帮应力受其影响最
大,分析得到:左帮水平应力的最大增幅达到
190%,垂直应力的最大增幅达到 217%,等效应
力最大增幅达到 47%。
应用相似模拟试验的方法,分析应力波特性、
岩性参数对巷道围岩的破坏以及测点振动的影响。
得到:随着距离的增加,应力波的时域波形由脉
冲形式变化为正弦波形式,并且最大幅值随着距
离的增加而减少。而且应力波的衰减与介质的性
质有关,材料性质越软,应力波在材料中衰减得
越快;并再现了巷道围岩在应力波作用下的破坏
历程。
在巷道正上方施加爆破载荷,改变爆源与巷
道顶板的距离,巷道离爆源越远就不会出现裂纹,
随距离的减少,裂纹的数目与长度均增加;在巷
道正右方施加爆炸载荷,随爆源与巷道左帮距离
的减少,巷帮出现裂纹的数目与长度增加,同时
巷帮周围的煤壁脱落严重;在相同地应力作用下,
不同方位的爆破应力波对巷道围岩产生的影响几
乎相同。
目前岩体中开挖隧道,大多采用锚喷有
机结合的支护方式,使得洞室周围的松动围
岩形成一个具有一定厚度的围岩加固层,
在爆炸载荷的作用下该加固层将发生较大
的位移,也就是锚杆等支护结构随着加固
的围岩一起运动,形成围岩和深层岩体的
刚度差,这样有利于岩体动应力的传播,将大
应力引入刚度大的岩体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