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 境 保 护 概 论
主要讲授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及其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第三章 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第四章 大气污染与防治
第五章 水体污染与防治
第六章 固体废物处理, 处置与利用
第七章声学环境保护
第八章 其它物理性污染及其防治
第九章 环境保护
第一章 绪 论
星际环境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环境 地质环境
地理环境
聚落环境
院落环境
村落环境
城市环境
一、环境的分类
二、环境问题
自然环境,是指客观物质世界中和人类,
人类社会发生相互影响的各种自然因
素的总和。主要由阳光、大气、水体、
岩石、土壤、动物、植物、矿石等因
素组成。
社会环境,是指人们生活的社会经济
制度和上层建筑的环境条件,如构
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及其相应的政治、
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的观点和
机构等。
1.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
创造 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
2.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
( 1)城市化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① 城市化改变了下垫面的组成和性质
②城市化改变了大气的热量状况
③ 城市化排放大量各种气体和颗粒污
染物
( 2)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
① 对水量的影响:如破坏自然界的水
分循环,增加耗水量等;
②对水质的影响
( 3)城市化对生物环境的影响,
严重破坏了生物环境,改变了生物
环境的组成和结构,使生产者有机体与
消费者有机体的比例不协调 ………,城市
荒漠”。
二、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的概念
环境问题使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与人们
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
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
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二、环境问题
(二)环境问题的由来
原始社会,由乱采乱捕、滥用资源造成生
活资料缺乏而引起的饥荒。
17世纪中叶至 18世纪末,砍伐森林、破坏
草原而导致的水土流失、水旱灾害频繁
发生和沙漠化等。
19世纪初至 20世纪中,工业“三废” —20
世纪 50~ 60年代形成环境问题的第一次
高潮。
2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来,第二次环境问题
(三)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 1)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
( 2)大面积的生态破坏问题;
( 3)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和化学品
的污染及越境转移。
(四)与环境相关的问题
( 1)人口问题;
( 2)粮食问题;
( 3)能源问题;
( 4)资源问题。
① 人口问题对土地资源的压力;
②人口岁森林资源的影响;
③人口对能源的影响;
④人口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⑤人口对工业发展的影响;
⑥人口对气候的影响。
(三)目前困扰中国环境的十大问题
? 大气污染问题
? 水环境污染问题
? 垃圾处理问题
? 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
? 水土流失问题
? 旱灾和水灾问题
? 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
? WTO与环境问题
? 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
? 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问题
1,大气污染问题
2000年我国二氧化硫排
放量为 1995万吨,居世
界第一位。据专家测算,
要满足全国天气的环境
容量要求,二氧化硫排
放量要在现有基础上至
少削减 40%。此外,
2000年中国烟尘排放量
为 1165万吨,工业粉尘
的排放量为 1092万吨。
大气污染是中国目前第
一大环境问题。
图 1:郊区工厂的烟雾排放照
2,水环境污染问题
? 中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
度依次是:辽河、海河、
淮河、黄河、松花江、
珠江、长江,其中 42%
的水质超过 3类标准(不
能做饮用水源),全国
有 36%的城市河段为劣 5
类水质,丧失使用功能。
大型淡水湖泊(水库)
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
差,75%以上的湖泊富
营养化加剧,主要由氮、
磷污染引起。 图 2:工业污水对河流的严重污染
3,垃圾处理问题
?中国全国工业固体废
物年产生量达 8.2亿吨,
综合利用率约 46%。
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年
产生量为 1.4亿吨,达
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
不到 10%。塑料包装
物和农膜导致的白色
污染已蔓延全国各地。
图 3:随处常见的垃圾污染
4,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
? 目前,中国国土上的荒
漠化土地已占国土陆地
总面积的 27.3%,而且,
荒漠化面积还以每年
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
长。中国每年遭受的强
沙尘暴天气由 50年代的
5次增加到了 90年代的
23次。土地沙化造成了
内蒙古一些地区的居民
被迫迁移他乡。 图 4:荒漠化的西部
5,水土流失问题
? 中国全国每年流失的
土壤总量达 50多亿吨,
每年流失的土壤养分
为 4000万吨标准化肥
(相当于全国一年的
化肥使用量)。自
1949年以来,中国水
土流失毁掉的耕地总
量达 4000万亩,这对
中国的农业是极大损
失。 图 5:植被破坏引起的水土
流失
6,旱灾和水灾问题
? 20世纪 50年代中国年均受旱灾
的农田为 1.2亿亩,90年代上
升为 3.8亿亩。
? 1972年黄河发生第一次断流,
1985年后年年断流,1997年断
流天数达 227天。有关专家经
调查推测:未来 15年内中国将
持续干旱。而长江流域的水灾
发生频率却明显增加,500多
年来,长江流域共发生的大洪
水为 53次,但近 50年来,每三
年就出现一次大涝,1998年的
大洪水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图 6:断流的黄河
7,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
? 中国是生物多样性破坏较严
重的国家,高等植物中濒危
或接近濒危的物种达 4000-
5000种,约占中国拥有的物
种总数的 15%-20%,高于世
界 10%-15%的平均水平。在
联合国, 国际濒危物种贸易
公约, 列出的 640种世界濒危
物种中,中国有 156种,约占
总数的 1/4。中国滥捕乱杀野
生动物和大量捕食野生动物
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屡禁
不止。
图 7:中华鲟餐厅牌
8,WTO与环境问题
中国加入 WTO将面临两方面新的环境问题,
? 一方面是国际上的“绿色贸易壁垒”。由于中
国目前的环境标准普遍低于发达国家的标准,
中国的食品、机电、纺织、皮革、陶瓷、烟草、
玩具、鞋业等行业的产品将在出口贸易中受到
限制。
? 另一方面,由于国际市场对中国的矿产、石材、
药用植物、农产品、畜牧产品的大量需求,可
能会加重中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破坏。
同时,中国可能成为国外污染密集型企业转移
的地点和大量的国外工业废物 "来料加工 "的地
点,这将极大地加重中国的环境问题。
9,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
? 三峡工程是中国目前正在
实施的巨大的水利工程。
该工程定于 2003年开始发
电。三峡建成后对地质环
境、水资源环境、生态环
境(涉及库区两岸和整个
上游地区)的影响,以及
如何有效防治库区污染是
目前摆在三峡建设者面前
的大课题。三峡工程已成
为世界瞩目的环境问题。 图 8:葛州坝电站遭受的垃圾困扰
10,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问题
? 国际上 2004年签署了, 关于持久性有机污
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其中确定的首
批禁止使用的 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中
国的环境介质中多有检出,中国是公约的
签字国,2004年 11月 11日正式对中国生效。
这类有机污染物具有转移到下一代体内,
并在多年后显现其危害的特点,也被称为
"环境激素 "或 "环境荷尔蒙 ",危害严重。
目前这类有机污染物广泛存在于工农业和
城市建设等使用的化学品之中。
目前面临的环境形势是,
局部有所控制,
总体还在恶化,
前景令人担忧。
三、典型的八大公害事件
事件
时间


主要污
染物
危害
主要中毒症状
公害成因
马斯河谷
烟雾事件
1980.
12



SOx、
金属氧
化物
数千人发病,60
任死亡
咳嗽、呼吸短促、流泪、喉痛、恶心,呕吐、胸闷等
( 1)山谷中重型工厂多;( 2)
遇逆温天气;( 3)工业污染
物积聚;( 4)遇雾天
多诺拉烟
雾事件
1948
.10


烟尘、
SO2
四天内约 6000人
患病,17人死亡
咳嗽、喉痛、呕吐,胸闷、腹泻等
( 1)工厂多;( 2)遇逆温天
气;( 3)遇雾天
伦敦烟雾
事件
1952
.12


F2O3、
SO2
五天内 4000人死
亡,历年发生 12
起,死亡近万人
咳嗽、喉痛、呕吐,胸闷、腹泻等
( 1)居民取暖用煤中硫含量
高,排出烟尘和 SO2量大;( 2)
遇逆温天气
洛杉矶光
化学烟雾
事件
1943.5~10


光化学
烟雾
(NOx、
CH化合
物)
大多数居民患病,
65岁老人死亡 400

刺激眼喉、鼻,引 起眼病,咽喉炎
( 1)汽车多;( 2)三面环山
城,市区空气水平流动缓慢;
( 3)大气相对湿度较低,气
温在 24~ 32℃ 的夏季晴天
事件
时间


主要污
染物
危害
主要中毒症状
公害成因
水俣事

1958




甲基汞 患病 180多人,死亡 50人
口齿不清,步态不稳,面部痴
呆,耳聋眼瞎,全身麻木,最
后神经失常
氮肥生产过程中,采用
HgCl2和 HgSO4作催化剂,
含甲基汞的废水、废渣排
入水体
富山事
件(骨
痛病)
1931

1972
.3





镉 患病超过 280人,死亡 34人
开始关节痛,然后神经痛和全
身骨痛,最后骨骼软化萎缩,
自然骨折,饮食困难,在衰弱
疼痛中死亡
炼锌厂未经处理的含镉废 水直接排入江河中
四日事
件(哮
喘病)
1955 日本
烟尘、
SO2,金
属氧化

蔓延几十个城
市,患者 500
多人,36人死

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
工厂排出大量 粉 尘和 SO2,
并且含有钴、锰、钛等重
金属粉尘
米糠油
污染事

1968




多氯联 苯
23个县发生,
1万多人患病,
死亡 16人
眼皮肿,常出汗,全身起红疙
瘩,重者呕吐、恶心,肝功能
下降,肌肉痛,咳嗽不止,甚
至死亡
米糠油生产过程中,用多
氯联苯作热载体,因管理
不善,毒物进入米糠油中
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 及其
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一, 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 一 )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
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
( 二 ) 生态系统:自然界一定空间的生物与环
境之间相互作用, 相互制约, 不断演变, 达到
动态平衡, 相对稳定的统一整体, 是具有一定
结构和功能的单位 。
二、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 一 ) 对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和生物评价
环境监测手段
化学监测或仪器监测
生物监测
1.化学监测和仪器监测
优点:快速, 对单因子监测准确性高 。
缺点:监测次数有限, 不能反映综合污染
情况, 对多因子 ( 拮抗, 协同作用等 )
监测受到限制 。
2.生物监测:利用生物对环境中污染物质得
反应, 即利用生物在各种污染环境下发出
的各种信息, 来判断环境污染状况的一种
手段 。
( 1) 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的特点,
① 综合性和真实性; ② 长期性;
③ 灵敏性; ④ 简单易行 。
( 2)利用植物对大气污染进行监测和评价
常用的监测大气污染的指示植物,
SO2:紫花苜蓿、胡萝卜、菠菜、向日葵、
地衣等;
HF:郁金香、雪松、杏、李等;
乙烯:棉花、烟草、秋海棠、番茄等;
Cl2:落叶松、白菜等;
汞蒸气:柳树、女贞等。
( 3)利用水生生物监测合评价水体污染
① 污水生物体系法:如水花生忍受能力很强,
在一定范围内, 越脏生长越好;红萍则不能 。
②指示种法:利用某些生物在水中的数量多少
和生理反应等生物学特性来判断该水域受污
染的程度,例如
③ 利用生物监测水体:利用水生生物的生理指
标, 毒理指标, 动物形态和习性的改变, 生
物体内有毒物质的含量等也可以对水体的污
染程度进行监测和评价 。
美国专家实验,利用各种水生生物的数量统计,
把水体划分不同等级。
污染程度
寡污带
α —中污带
β —中污带
多污带
BOD( mg/L)
0~ 10
11~ 20
21~ 30
> 30
颤蚓
0~ 100
101~ 999
1000~ 5000
> 5000
( 二)利用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消除环境的污染
1.大气污染物的生物净化:包括利用植物
吸收大气中的污染物质, 滞尘, 消减噪
声和杀菌等 。
2.水体污染生物净化:是利用生态学原理,
协调水生生物与水体环境之间的关系,
充分利用水生生物的净化作用, 使水体
环境得到净化 。 如水花生, 水葫芦, 灯
心草等 。
(三)阐明污染物质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人体 植物 污染物 草食性动物 肉食性动物
例如:美国旧金山北部的修养胜地明湖,
由于长期使用 DDD,经分析证实, 湖中
浮游生物体内含 DDD是湖水中的 265倍,
小鱼脂肪中含 DDD是湖水中的 500倍, 食
肉鱼脂肪中含 DDD是水体中的 5万倍, 这
就是 DDD沿食物链逐级富集的结果 。
浮游动物
草食性动物 湖水 食肉鱼 小鱼 人体
(四)为环境容量和环境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
环境容量:在人来生存和自然生态
不致受害的情况下, 某一环境所能容
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
环境标准,国家为保护人体健康, 生
态平衡而制定的环境质量标准 。
环境背景值:指某地区没有被污
染的环境中某元素的平均含量 。
环境容量=环境标准-环境背景值
(五)运用生态学规律解决农业环境问题
生态农业模式,
1.稻鱼共生;
2.稻 —蔗 ( 桑 ) ——鱼 ——猪 ( 禽 ) 相结合;
3.农牧渔全面发展生态农业;
4.旱地粮林草牧型 。
第三章 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 概述
?环境污染的特征
?污染物在体内的迁移与转化
?环境污染致病的阶段
?影响污染物对人体作用的主要因素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第四章
一, 概述
( 一 ) 环境污染物:是指人们在
生产生活过程中, 排入环境中,
并引起环境污染或导致环境破坏
的物质 。
(二)环境污染物的来源
1.生产性污染物:主要是工业, 三废, 其
次是农业污染物 ( 化肥, 农药等 ) ;
2.生活性污染物:粪便, 垃圾, 污水等 ;
3.放射性污染物:核能工业排放的放射性
废弃物, 医用放射源, 工农业放射源以及
核武器生产及试验所排放出来的废弃物和
飘尘 。
back
二、环境污染的特征
1.影响范围大;
2.作用时间长;
3.污染情况复杂;
4.污染容易,治理难。
back
① 相加作用:两种污染物毒性
作用相似, 作用于同一受体, 而
且其中一种污染物可按一定比例
为另一种污染物所代替 。
② 独立作用:复合污染物中每种污染
物随机体的作用途径, 方式和部位
均有所不同, 各自产生的生物学效
应也互不相关 。 复合污染物的效应
不是个污染物的毒性相加, 而是各
污染物单独效应的积累 。
③ 拮抗作用或协同作用:两种污染物
联合作用时,一种污染物能减弱或
加强另一种污染物的毒性。如锌能
拮抗镉对肾小管的损害。一氧化碳
和硫化氢可以互相促进毒性。
环境化学污染物在人体内的转归
吸收 排泄 生物转化
作用
储存
运转
三, 污染物在体内的迁移与转化
(一 ) 污染物进入人体途径
1.经呼吸道进入人体 ( 大气污染物 ),
鼻腔 呼吸道 气管 支气管 肺泡
2.经消化道进入人体 ( 水体, 食物中的污染
物 ),
口腔 胃 肠
3.经皮肤进入人体(农药、钩端螺旋体等),
表皮 毛囊 皮脂腺
钩端螺旋体进入人体会引起黄疸, 肺肿
大, 孕妇引起流产或胎儿畸形等 。
钩端螺旋体
稻田型(南方居多)
洪水型(北方居多)
雨水型(北方居多)
(二)毒物的分布和蓄积
毒物经上述途径吸收进入体内后,
由血液分布到各组织,不同的毒物在
人体内各组织中的分布情况不同,毒
物长期隐藏在组织内,其量又可以逐
渐积累,这种现象叫蓄积。如铅、镉
蓄积在人体骨骼内,DDT蓄积在人体
的脂肪里。
(三)毒物的生物转化
进入体内的毒物,除少部分水溶
性强的、分子量极小的毒物可以原形
被排出体外,绝大部分毒物都要经过
某些酶的代谢(或转化),从而改变
其毒性,减少脂溶性,增强其水溶性
而易于排泄,毒物在体内的这种代谢
转化的过程叫 生物转化作用 。肝脏、
肾脏、胃肠等器官对各种毒物都有生
物转化功能,其中以肝脏最为重要 。
(四)毒物的排泄
各种毒物在体内经生物转化后
排出体外,排泄途径主要有肝脏、
消化道和呼吸道,少量可以随汗液、
乳液、唾液等各种分泌液排出。也
有的由皮肤的新陈代谢过程中到达
毛发而离开机体。
back
四,环境污染致病的阶段
一般来说, 当环境污染物进入人体后, 人体对毒
性的反应大致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 潜伏期, 人体对毒物还有抵抗能力,
没有表现出疾病的症状 。
第二阶段是 病状期, 在环境污染持续影响下, 人
体耐受毒素的能力下降, 成为没有, 病症, 的病人 。
第三阶段是 显露期, 环境污染再持续, 出现了各
种症状 。
第四阶段是 危险期, 病症没有及时被发现和治疗,
表现出毒性反应, 发病, 死亡等症状 。
back
五、影响污染物对人体作用的主要因素
1.剂量;
2.作用时间;
3.多种因素的联合作用;
4.个体敏感性。
人体非必需元素,
如环境污染物进入人体的剂量达到
一定程度即可引起异常反应,甚至导致
疾病。 P64图 5- 5。
对这类元素主要是研究制定其最高允
许限量(如环境最高允许浓度和人体最
高允许负荷量等)
人体必需的元素,
过多过少都会影响人体健康, 如饮用水中,
?氟 ( F) > 2mg/kg时, 斑釉齿的发病率升高;
?F ≥ 8mg/kg时, 可造成地方性氟病 ( 慢性氟
中毒 ) 的流行;
?但 F < 0.5mg/kg时, 龋齿的发病率显著升高 。
对这类元素不仅要研究环境中最高容许浓度,
而且要研究最低供应量的问题 。
人体健康状况、生理状况、遗
传因素等均影响人体对环境异常变
化的反应强度和性质。如,1952年
伦敦烟雾事件的一周内比前一年同
期多死亡的 4000人中,80%是原来患
有心肺疾病的人,并且大多数是老
人。
六、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危害类型
急性危害
远期危害
慢性危害 致癌作用
致畸形作用
致突变作用
1.急性危害,急性危害是指人们一次性摄
入大量毒性较强的污染物, 在短时间内就出现了明显的症状 。
国外,1952年英国伦敦的空气中由于
SO2和烟尘的含量太高, 造成伦敦烟雾事
件, 使 4000余人急性中毒丧生 。 以及
1984年发生的博尔农药泄漏事件等;
国内:桂林永福县在水稻抽穗扬花市,
用西力生农药 ( 含 2% 氯化乙基汞 ) 防治
稻瘟病, 每亩喷洒 0.56斤, 过了 10天收
割的稻米, 农民吃后, 184人中有 62人中
毒 。
? 汞污染的危害:水俣病
? 镉污染的危害:富山事件
? 铬污染的危害;如果长期饮用超标的水
(我国卫生标准规定饮用水中
Cr6+≤0.05mg/L),会发生口角糜烂、腹泻、
腹痛和消化道机能紊乱等病症。
2.慢性中毒
( 1) 大气污染对呼吸道慢性炎症发病率的影响
地区
大气环境
质量系数
受检 人数
慢性 鼻炎
慢性 咽炎
两种以上慢性 鼻、咽、腔疾病
P值
重污染

4.2 1563 55.3 30.7 19.5 <0.001
轻污染

2.3 1871 38.6 11.2 5.8 <0.001
轻重污染区中小学生呼吸道慢性炎症发病率 ( % )
大气铅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 1) 来源,工矿企业, 汽车尾气等 。
( 2) 危害,
① 引起贫血:由于铅抑制血红素合成过程中
许多酶的催化作用而导致贫血;
② 对神经系统的损害:铅能引起末稍神经炎,
出现运动和感觉异常 。 有人对血铅超过
60mg/L的无症状, 平均 9岁的儿童追踪观察,
数年后, 就出现有学习低能和注意力涣散
等智力障碍, 并伴有举止古怪等行为异常
的表现 。
吸烟对人体的危害,
肺癌,据报道, 在肺癌发病人群中
吸烟的占 80%,吸烟量在 20支 /天的患
病率比不吸烟的高 8.15倍 。 纸烟毒性
>雪茄烟>烟袋 。
心血管病,过滤嘴烟可以减少肺癌发
病率 ( 减少颗粒 20%), 但是心血管病
上升 ( 因为一氧化碳含量增加 ) 。
3、远期危害:毒物长期缓慢地蓄积于
人体,导致生理生化功能改变的是远
期危害,也有人称为蓄积性危害。 致
癌、致突变、致畸 等都往往需要数十
年甚至下一代才被发觉,所以均属于
远期危害。比慢性污染作用和发病潜
伏的时间更长,可以延续十几年、几
十年,甚至危及到下一代才显露病症。
( 1) 致癌作用,是指引起的体内细胞
失去控制地增长, 从而导致肿瘤的
作用 。 例如, 长期从事镍冶炼的工
人, 患肺癌, 鼻癌的发病率要比其
他发病率高出 150倍 。 科学实验证明,
80% 的癌症患者是由环境因素所致 。
这些因素有生物的, 物理的, 化学
的因素等 。 所有这些因素中致癌因
素突出的应首推化学因素 。
致癌的环境污染物,
砷化物, 铬和铬酸盐, 镍, 石棉,
苯并 ( a) 芘, α -苯胺, 联苯胺, 4
-氨基联苯, 4-硝基联苯, 黄曲霉,
煤烟等 。
疑有致癌作用的物质,
镉, 亚硝胺, 芳香胺类 。
潜在致癌物质,DDT,666,氯仿等 。
( 2)致突变作用,是指能引起的生物
体内细胞遗传信息和遗传物质发生突
然改变的一种作用。
突变本是生物界的一种自然现
象,使生物进化的基础。然而对大多
数生物个体来说,则往往是有害的。
如果环境污染物中的致突变物,有的
可通过母体的胎盘作用于胚胎,也会
引起胎儿畸形或行为异常。
( 3)致畸作用:是指环境污染物引起
的对子代产生的不遗传的生理缺陷。
致畸因素有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因
素。
物理因素如放射性物质,可引起眼
白内障,小头症等畸形(日本广岛、
长崎原子弹爆炸区调查资料证实)。
现已证实,生物学因素对母体怀
孕早期感染的风疹等病毒,能引起胎
儿畸形。
化学因素,
近三十年来研究比较多 。 1959~1961
年, 前西德生产的 Thalidomide 是一种非
苯巴比妥安眠药, 俗称, 反应停,, 孕
妇在妊娠反应时服用后, 能引起胎儿
,海豹症, 畸形, 这件事震动了世界 。
已经查明, 有些污染物对人有致畸作用,
如甲基汞能引起胎儿性水俣病, 多氯联
苯 ( PCB) 能引起皮肤色素沉着的, 油症
儿, 等 。
此外, 动物实验证明致畸作用的农药
有敌枯双, 螟蛉畏, 有机磷杀菌丹, 灭
菌丹, 敌菌丹, 五氯酚钠等 。
日本水俣病事件
日本痛痛病事件
第四章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一、概述
二、大气污染源及主要污染物的发生
机制
三、大气污染酿成的环境灾害及其防
治措施
(一)大气圈及其结构(简介 p72)
(二)大气的组成,
一、概述
恒定组份, N,O, Ar(三者共占 99.96%)和微量的
Ne,He,Kr,H等
可变组份, CO2和水蒸气
不定组份,尘埃, 硫, 硫氧化物, 碳氧化物, 恶臭等
一、概述
(三)大气污染的涵义( p75)
(四)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p75表 6-2 )
二、大气污染源及
主要污染物的发生机制
(一)大气污染源,
大气污染源
污染源位置的分布
农业污染源
交通污染源
工业污染源
生活污染源
污染物发生类型
线源
点源
面源
(二)主要污染物及其发生机制
黑烟
飞灰

粉尘
颗粒污染物

煤烟尘
气态污染物
氮氧化物
硫氧化物
一氧化碳
碳氢化合物
硫酸烟雾
光化学烟雾
三、大气污染的酿成的环境
灾害及其防治措施
实验前黑豆的生长情况
SO2熏 48h后黑
豆的生长情况
受 HF 污染的剑麻症状
三、大气污染的酿成的环境灾害
及其防治措施
(一)警惕 ——全球变暖
(二)臭氧层破坏
(三)空中死神 ——酸雨
(四)大气污染综合防治
(一)警惕 ——全球变暖
( 1)概况
( 2) 温室效应的形成机制,
, 温室效应, 的概念
温室气体
( 3)全球变暖的利弊
( 4)研究与对策
“温室效应, 的概念,
,温室, 即指, 暖房,, 屋顶和四周是玻璃或
透明塑料薄膜建成, 由于玻璃和透明薄膜可
以是使太阳光 ( 短波辐射 ) 射入室内, 但室
内向外的辐射 ( 长波辐射 ) 却不易透过玻璃
或塑料薄膜外逸, 使室内温度提高, 起到防
寒升温, 在寒冷季节也能栽种喜温作物的作
用 。
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所起的作用与玻璃温室相
同, 它不影响太阳光照射岛地面, 但却可以
吸收地面向外的红外 ( 长波 ) 辐射, 使低层
大气变暖, 于是人们便把这种作用成为, 温
室效应, 。
温室气体,
① CO2( 起 55%的作用 )
根据美国国家气象研究中心的报告, 大气
中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已发现近 30种 。
而 CO2最为重要 。
② CH4 ( 起 20%的作用 )
③ 氯氟烃 ( 起 20%的作用 )
④ 氧化亚氮, 如 N2O( 俗称笑气 )
( 3)全球变暖的利弊
( 1) 温室效应造成海平面上升, 危
及人类, 产生大量的, 环境难民, ;
( 2) 全球变暖对气候的影响;
( 3) 全球变暖对农业的影响;
( 4) 全球变暖影响动植物的发布;
( 5)全球变暖对我国的可能影响。
( 4)研究与对策
( 1) 加强国际间的协作, 协调行动, 以减少
CO2的排放量 。
( 2) 改变能源结构, 更多地利用核能, 风能,
水能, 地热能和太阳能等可更新的清洁能
源, 减少能产生 CO2的化石燃料, 降低小汽
车的能耗, 大幅度地减少含氯氟烃的使用
量, 以减少对大气的污染 。
( 3) 大力植树造林和种草, 减少对森林的滥
砍滥伐, 提高森林覆盖率, 保护生态环境,
控制人口增长 。
(二)臭氧层破坏
1.臭氧层的形成,
在氧气或空气中放电即可达到臭
氧大气中的臭氧含量是微乎其微
的,只占一亿分之一。在离地面
20~ 30千米的平流层里,存在着
一个臭氧层,但臭氧的含量也只
占这个高度上空气总量的十万分
之一。
2.臭氧层的作用,
能把波长等于 200~ 300nm的
紫外线吸收掉。而紫外线,尤
其是波长为 260~ 340nm的紫外
线,对生物有强烈的杀伤力。
因此,臭氧层能有效地阻挡来
自太阳的紫外线的侵袭,保护
地球上生命的存在、繁衍和发
展、被人们誉为, 地球的卫
士,,, 地球之盾, 等。
3.导致臭氧层破坏的主要污染物
( 1) 氯氟烃 ( 氟里昂 ),
来源,① 氟里昂被广泛用作制冷剂:空调中,
电冰箱, 泡沫塑料生产过程中都大量使用氟
里昂作为的制冷剂;
② 农药喷雾用的分散剂中含有氟里昂;
③ 火箭使用的推进器也是平流层中氟里昂的一
大来源 。
进入平流层的氟里昂在紫外线作用下,
释放出氯原子, 氯原子马上和臭氧发生连锁
反应, 形成氧原子, 一个氯原子可以破坏 10
万个臭氧分子 。
3.导致臭氧层破坏的主要污染物
( 2) 氮氧化物,
来源,① 氮肥的大量使用; ② 飞机
氮氧化物同臭氧发生反应, 能是臭氧
含量减少, 因此, 氮氧化物也是破坏
臭氧层的元凶之一 。
3.导致臭氧层破坏的主要污染物
( 3) 取代氟里昂的 4种化学制品,
正丙基溴化物, 六氯丁二烯(一
种溶剂,也是生产聚氯乙烯的副产品)、
哈龙- 1202(用于军用飞机和坦克中的
灭火剂)和 6-溴- 2-甲氧萘(用于农
用薰蒸消毒剂)。
4、消耗臭氧层物质 (ODS)对
臭氧层的破坏能力
不同的 CFC对臭氧层的破坏力是不同的。
当它们逸入大气时,由低空 (对流层 )逐渐向
高空 ( 臭氧层 )扩散。一些全氯氟烃在对流层
不发生变化,但至臭氧层,受到短波紫外线
照射分解,引发了破坏臭氧的反应;而一些
含氯的氯氟烃,在对流层已与大气中富含有
HO ·自由基发生反应而分解。它们在大气对
流层中的存在寿命不长,因而能够扩散到臭
氧层的数量很少,对臭氧层破坏的机会就很
小。
为了表示和比较这些 ODS破坏臭氧的能力,
引用了 臭氧耗减潜能值 (Ozone depletion
potential,简称 ODP)的概念 。
以 CFC-11为基准作为比较 物,设定其
ODP值为 1。其它 ODS的 ODP值按其损耗臭
氧能力比 CFC-11大或小的分数值表示。 此
外,这些 ODS在大气中都产生温室效应,
使地表和近地面大气温度增高,造成使全球气候 变暖的环境问题。
为了表示和比较 ODS气体对全球气候变
暖的影响能力大小,引用 全球变暖 潜能值
(Global warming potential,简称 GWP)的
概念。 以 CO2为基准比较,其它 ODS的
GWP值按其导致全球变暖的能力比 CO2大
或小的分数值表示。
主要 ODS的寿命、
ODP值和 GWP注值
注,GWP值根据国际气候
变化委员会 1992年资料
CO2=1,时间区间为 100年 。
ODSs 在对流层中 的寿命 (a) ODP GWP
CFC-11 60 1 0.4
CFC-12 120 1 1
CFC-113 90 0.8 1.4
CFC-114 200 0.7 3.9
CFC-115 400 0.4 7.5
HCFC-22 15 0.05 0.34
Halon-1211 18 3 —
Halon-1301 110 10 2.4
Halon-2402 2.3 6 —
甲基氯仿 7 0.1 0.02
四氯化碳 40 1.1 0.35
溴甲烷 0.7
( 1) 臭氧的减少使皮肤病核角膜炎患者增加,
也会降低人的免疫力 。 使传染病的发病率
猛增 。 计算机模拟表明:大气中臭氧的含
量减少 1%,皮肤癌患者增加 2%;白内障增
加 0.6%,
( 2) 破坏地球上的生态系统,过量的紫外线
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组成和恢复能力, 影
响植物的光喝作用, 使农作物减产 。
( 3) 引起新的环境问题, 过量紫外线能使塑
料等高分子材料变得更加容易老化和分解,
结果又带来了新的环境污染-光化学大气
污染 。
5、臭氧层破坏的严重恶果
4.对策
( 1)停止使用和生产氟里昂等破坏臭氧
层的化学产品;
( 2)研究和开发新的代替品。中国已发
明了不带氟里昂类物质的“顾代循环制
冷技术” ;
( 3)提高个人保护意识:丹麦环境部督
促人们戴太阳帽,穿防晒衣服;智利南
部的潘塔阿里那斯市,父母们在上午 10
点~下午 3点之间把孩子关在屋里,足
球队的训练时间只好推迟。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正式完成了从单个
项目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方式向行业整体淘汰
消耗臭氧层物质方式的转变,先后组织实施了
哈龙、汽车空调、化工生产、清洗、烟草、泡
沫、工商制冷、家用制冷、化工助剂等 9个行
业的消耗臭氧层物质整体淘汰计划。
解振华说,从 2004年开始,保护臭氧层行
动进入履约关键期。我们面临着主要消耗臭氧
层物质到 2005年削减 50%、到 2007年削减 85%、
到 2010年削减到零这一目标的挑战。必须加强
与国际社会、国内各有关方面的合作,争取实
现上述目标。
1.酸雨的概念,
pH值小于 5.6的雨雪或其它形式的大气
降水,统称酸雨。
2.酸雨的形成:由于人为排放(当地排放或
远方或其它国家迁移来)的 SO2和 NOx转化
而成,大气颗粒物中的 Fe,Cu,Mg,V等
是成酸反应的催化剂,O3和 H2O2等又是 SO2
和 NOx进一步氧化的氧化剂。
(三)空中死神 ——酸雨
3.我国 酸雨污染的现状
我国酸雨正呈蔓延之势,是继欧
洲、北美之后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区。 80
年代,我国的酸雨主要发生在以重庆、
贵阳和柳州为代表的川贵两广地区,酸
雨区面积为 170 万平方公里。到 90
年代中期,酸雨已发展到长江以南、青
藏高原以东及四川盆地的广大地区,酸
雨面积扩大了 100 多万平方公里。以
长沙、赣州、南昌、怀化为代表的华中
酸雨区现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
地区,其中心区年降酸雨频率高于 90%,
几乎到了逢雨必酸的程度。以南京、上
海、杭州、福州、青岛和厦门为代表的
华东沿海地区也成为我国主要的酸雨区。
华北、东北的局部地区也出现酸性降水。
1998 年,全国一半以上的城市,其中
70% 以上的南方城市及北方城市中的西
安、铜川,图们和青岛都下了酸雨。酸
雨在我国已呈燎原之势,覆盖面积已占
国土面积的 30% 以上。
( 1) 祸及人类的健康, 酸雨可使儿童
免疫功能下降, 慢性咽炎, 支气管
哮喘发病率增加, 同时可使老人眼
部, 呼吸道患病率增加
( 2) 酸雨破坏土壤结构, 使肥沃的土
壤变为不毛之地,
4.酸雨的危害
( 3) 对植物的危害,
酸雨可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 特别
是小麦, 在酸雨影响下, 可减产 13%
至 34%。 大豆, 蔬菜也容易受酸雨危
害, 导致蛋白质含量和产量下降 。 酸
雨对森林和其他植物危害也较大, 常
使森林和其他植物叶子枯黄, 病虫害
加重, 最终造成大面积死亡 。 例如重
庆奉节县的降水 pH值小于 4.3的地段,
20年生马尾松林的年平均高生长量降
低 50%。
4.酸雨的危害
4.酸雨的危害
( 4) 对水体的影响;
( 5) 对建筑物的危害
( 1) 控制 SO2和 NOx的排放;
( 2) 在已酸化的土壤和水体中施用
熟石灰 。
5,酸雨的控制
五、大气综合污染的防治
(一)加强大气质量管理
? 从现实处罚,以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为原则,对不同
地区确定相应的大气污染控制目标,并对污染源集中地区实
行总量排放标准,制定一系列的行政措施,进行大气质量管
理,其中主要是关于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大气质量
评价等。几个常用的概念,
? 大气质量标准:指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
? 污染物排放标准:指某污染物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 大气质量评价:即根据大量监测资料对大气质量 ——污染
程度做出定量的评价。
? 大气环境容量:指大气环境对污染物的自然净化能力。
(当前从实用角度出发,大气环境容量可理解为满足某一区
域大气质量标准排放总量,这样就必须调整和控制该区域污
染源排放污染物总量,使之不超过环境容量。)
(二)控制大气污染源
控制大气污染源的途径,
( 1)合理布局:按照工业分散布局的原则规
划新城镇的工业布局和调整老城镇的工业布
局,控制城镇内工业人口。此外,要考虑气
象条件和地形,因此,在厂址选择是要避免
建于山谷、盆地,以利于污染物扩散,充分
利用大气的自净能力来控制和减少污染。生
活区要与工厂区保持一定的距离,并使工厂
位于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向。
( 2)改变燃料构成,实行合理的能源政策
在城市要积极推广区域供热,区域供热就
是在郊外设几个大供热厂,供应较大区域内
的居民和企业,事业单位的热能,以代替千
家万户炉灶和密集如林的矮烟囱,可以减少
粉尘和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量。
使用清洁能源,防治能源型大气污染的主
要措施之一就是施用清洁能源。如,采用燃
煤脱硫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大气中 SO2的含量。
此外,应用太阳能、地热能、核能、生物能、
风能等都是防治大气污染的好方法。
( 3)减少交通废气的污染
①加强交通管理,限制不合规定标准的车辆
在城市内通行;
②改进发动机的燃烧设计和提高汽油的燃烧
质量,是油料的到充分燃烧,从而减少废
气;③改用无铅汽油等。
(三)提倡清洁生产:要发展无污染和少污
染的生产工艺。以减少污染物在生产过程
中的排放和泄漏。
河流污染 1
河流污染 2
第六章 水污染及其防治
一、水质、水质指标与水质标准
(一)水质与水质指标
1、水质:即水的品质,是指水与其中
所含杂质共同表现出来的物理学、
化学和生物学的综合特性。
( 2)水质指标(水污染防治工作中最
常用的水质指标),
① pH:天然水的 pH一般在 6~ 9之间;
饮用水的适宜 pH应在 6.5~ 8.5之间。
废水达标排放的 pH应在 6~ 9之间。
②悬浮固体;
③溶解氧( DO):时溶解于水中的分
子态氧。以 O2mg/L表示。
④有机物:常用 COD,BOD表示。
( 2)水质指标(水污染防治工作中最
常用的水质指标),
化学需氧量( COD):是指在一定条件下,
水中各种有机物与外加的强氧化剂作用时
消耗的氧化剂量,以氧量( mg/L)表示。
生化需氧量( BOD):表示有氧条件下,
当温度为 20℃ 时,由于微生物(主要是细
菌)的活动,使可降解的有机物氧化达到
稳定状态时所需的氧量。以单位体积污
(废)水所消耗的氧量( mg/L)。
( 2)水质指标(水污染防治工作中最
常用的水质指标),
⑤ 细菌污染指标:在水处理工程中用细
菌总数和大肠杆菌两种指标表示水体
被细菌污染的程度。以个 /mL表示。
⑥有毒有害物质:我国已制定“地面水
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标准,
其中列出了 53种有毒物质。如重金属、
氰化物、酚类、农药、多氯联苯,3、
4-苯并芘。
( 3)水质标准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见 P119表 7- 2;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见 P121表 7- 3,4;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见 P123表 7- 5
二、水体污染与自净
(一)水体污染及污染源
1、水体污染的概念:水体因受过多的杂质
而导致其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性的改
变和水质的恶化,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
用,危害人体健康的现象。
2、水体污染源,
( 1)点污染源:工业废水、矿山废水、生
活污水等;
( 2)面污染源:农田排水、地表径流导致
的污染。
3、水体污染的类型,
水体污染类型
物理性污染
热污染
悬浮物污染
放射性污染
营养物质污染
需氧性有机物污染
重金属污染
酸碱污染
化学性污染
有机毒物污染
生物性污染
三、水体污染酿成的环境之灾
(1)汞污染-水俣病,二十世纪 50年代,日本
熊本县水俣镇随着化工、渔业的发展而繁荣
起来。却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污染事件。
①在海域中发现异常:鱼类漂浮在海面,鸟
儿在飞翔中掉进海里,贝类腐烂,海藻枯死。
②动物发现异常:猫儿发疯痉挛,犹如酒醉,
步态蹒跚,最后跳海“自杀”,不到几年,
水俣地区连猫的踪影都见不到了;
③ 1956年初,出现了与猫症状相似的病人。
导致水俣病的主要原因,
水俣镇上游的氮肥厂,1949年开始
生产氯乙烯与醋酸乙烯,为了降低成本,
采用水银催化剂(氯化汞、硫酸汞)等
工艺,其生产废水中含有汞,废水排入
海湾后经过某些生物的转化、富集而形
成甲基汞中毒。
1964年日本的新泻县页发现水俣病,
原因是由 60千米以外阿贺野川上游的昭
和电气公司排放出含汞废水引起的。






件 1
( 2) 镉污染 —“痛痛病,,
在 1955- 1972年, 日本富士县神通
川流域部分地区发生 。 患者大多是子女
多的妇女, 年龄在 30- 70岁 。 症状:初
期, 腰, 背, 膝关节疼痛, 随后髋关节
活动障碍, 步态象鸭子似的左右摇摆 。
数年后骨骼变形, 身长缩短 ( 比健康时
约缩短 20- 30cm), 骨骼严重畸形 。
骨脆易折, 甚至连轻微活动或咳嗽都能
引起多发性病理骨折 。
痛痛病的主要原因,
神通川上游有一家炼锌厂,这个
厂建于 1913年,炼锌厂排放出含镉
废水,污染了神通川水体。当地居
民长期引用受镉污染的河水、并食
用此水灌溉的含镉“镉米”(含镉
量大于 1mg/kg的米)而引起。
日本痛痛病事件
( 3)营养物质污染又称富营养污染
生活污水和某些工业废水中常
含有一定数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
农田径流中也常夹带大量残留的氮
肥、磷肥、这类营养物质排入湖泊、
水库、港湾、内海等水流缓慢的水
体,会造成藻类大量繁殖,这种现
象被成为“富营养化”。在淡水体
中常称为“水华”,在海洋中常成
为“赤潮”。
,赤潮, 并非都是红色的, 它随着
引起赤潮的浮游生物的种类不同而有各
种各样的颜色, 有红色, 褐色, 绿色,
黄色等 。 世界上形成赤潮的生物有 180
种, 在我国有 20多种 。
目前, 赤潮也成为一种世界性公害,
美国, 日本, 加拿大, 法国, 韩国, 中
国等 30多个国家和地区赤潮发生都很频
繁 。 赤潮的发生, 造成三分之一的海域
没有生物生存, 成为, 死亡的海域,,
,阴冷的坟墓, 。
我国沿海从 30年代记录第一次
赤潮起, 到二十世纪 60年代只有 4
次, 70年代不足 10次, 但 80年代
却猛增到 30多次, 仅 1992年我国
就发生 50起, 赤潮, 现象 。 90年
代以来, 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
数千万元甚至亿元以上 。 1989年
发生在渤海湾的赤潮最为严重的
是河北, 辽宁, 山东, 天津等四
省市, 养殖业损失估计达 3亿元多 。
“赤潮, 的危害,
?消耗大量溶解氧:藻类呼吸和其死亡后
的分解消耗大量的溶解氧。
?严重影响水生动物的生存。
?许多藻类能产生毒素,不仅危害水生动
物,而且通过食物链对人体健康产生严
重的影响。
?在天然的条件下,使某些湖泊从贫营养
湖变为富营养湖,最后变成沼泽或干地。
预防, 赤潮, 发生的措施
目前,人们对赤潮还没有什么
有效的治理手段,只能采取一些
预防措施,
?减少废水排放量,排放的污水应
经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推广使用无磷洗衣粉;
?加强随海洋的监测,对赤潮进行
预报,以便减少渔业的损失。
,赤潮”并非都是红色的,它随着引起
赤潮的浮游生物的种类不同而有各种各
样的颜色,有红色、褐色、绿色、黄色
等。世界上形成赤潮的生物有 180种,在
我国有 20多种。
目前,赤潮也成为一种世界性公害,
美国、日本、加拿大、法国、韩国、中
国等 30多个国家和地区赤潮发生都很频
繁。赤潮的发生,造成三分之一的海域
没有生物生存,成为“死亡的海域”、
“阴冷的坟墓”。




出现了, 赤潮, 的海

我国沿海从 30年代记录第一次赤潮
起, 到二十世纪 60年代只有 4次, 70年
代不足 10次, 但 80年代却猛增到 30多
次, 仅 1992年我国就发生 50起, 赤潮,
现象 。 90年代以来, 每年造成的经济
损失达数千万元甚至亿元以上 。 1989
年发生在渤海湾的赤潮最为严重的是
湖北, 辽宁, 山东, 天津等四省市,
养殖业损失估计达 3亿元多 。
“赤潮, 的危害,
?消耗大量溶解氧:藻类呼吸和其死亡后
的分解消耗大量的溶解氧 。
?严重影响水生动物的生存 。
?许多藻类能产生毒素, 不仅危害水生动
物, 而且通过食物链对人体健康产生严
重的影响 。
?在天然的条件下, 使某些湖泊从贫营养
湖变为富营养湖, 最后变成沼泽或干地 。
预防, 赤潮, 发生的措施
目前,人们对赤潮还没有什么有效的
治理手段,只能采取一些预防措施,
?减少废水排放量,排放的污水应经处理
达标后再排放;
?推广使用无磷洗衣粉;
?加强随海洋的监测,对赤潮进行预报,
以便减少渔业的损失。
四,水污染防治
( 1)水污染防治的目标,
①确保地面水和地下水饮用水源地的
水质,为向居民供应安全可靠的饮
用水共保证;
②恢复各种水体的使用功能;
③还清地面水体的水质,恢复其美好
的观瞻,增加人类居住区的悦人景
色。
( 2) 水污染防治的主要任务,
① 进行区域, 流域或城镇的水污染
防治规划
② 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 采取有效
措施减少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量 。
③ 对各类废水进行妥善的收集和处
理 。
④ 加强对水质环境水资源的保护 。
3,水污染防治原则
“防”、“治”、“管”三者结合,
,防”是指对污染源的控制,通过有效
控制使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量减少到最少
值。
,治”是必须对污(废)水进行妥善的
处理,确保在排入水体前达到国家或地方
规定的排放标准。
,管”是指对污染源、水体及处理
设施的管理。
第六章 固体废物污染及其防治
?概述
?固体废物污染的分类
?固体废物污染的特点
?固体废物的危害
?固体废物污染的控制
?我国控制固体废物污染的技术政策
?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的方法
?固体废弃物管理
1,固体废物 ( 简称废物 ) 概念,
是指社会的生产, 流通, 消费等
一系列活动中产生的一般不再具有原
使用价值而被丢弃的以固态或泥状赋
存的物质 。 (Biosolid or Solid Waste)
一、概述
活动产生废渣
(Residue)
生活活动产生垃
圾 (Trash)
污水污泥 (Sewage
Sludge)
2.固体废弃物产生的必然性,
?人类在索取、利用自然资源时,限
于实际需要和技术条件,必然丢弃
一部分材料。
?产品有使用寿命。
按组成:有机固体废弃物
无机固体废弃物
按形态:固态固体废弃物
半固态固体废弃物
按来源:工业固体废弃物
农业固体废弃物
城市固体废弃物
按危害性:一般固体废弃物(常规固体废弃
物)、有毒有害固体废弃物(危险固体废弃
物)
二、固体废弃物的分类
我国固体废物的分类的方法,
( 一 ) 工业固体废弃物 ( 多媒体演示 )
1.定义:在工业生产和加工过程所产生的废渣,
碎 屑, 污泥 。
2.分类,
?常规工业固体废弃物
?有毒有害工业固体废弃物,
? 含有毒性物质:如 Cd,Hg,As,Pb
? 含有传染性物质:如病毒, 害虫
? 含有易燃物
? 含有腐蚀性强的物质,
? 含有易爆物,
?放射性强的有毒有害工业固体废弃物
( 多媒体演示 )
?标准一:含人工放射性元素
?标准二:含天然放射性元素
(二)城市固体废弃物,居民生活,
商业活动、市政建设与维护、机关
办公等产生的固体废弃物。
(多媒体演示)
(三)农业固体废弃物固体废弃物,
农业生产、畜禽饲养、农副产品加工、
农村居民生活产生的固体废弃物。
(多媒体演示)
三、固体废物的危害
1.国外固体废弃物,
?量 ——增加:年增长 2.5%
(多媒体演示)
?质 ——日趋复杂;
?燃料中无机成分减少;
?消费类型由节约型向消费型转变
?处理费用十分昂贵:人工、机械、用
地 ……
2.国内固体废弃物,
?增长速度 ——快:年增长 10%
?经济成分的含量 ——低,可资源
化部分少
?成分变化 ——快,
燃料结构变化、消费结构变化
?成分季节性波动 ——大
固体废物污染总体的特点,
1、资源性;
2、污染的“特殊性”;
3、严重的危害性,危险废物的危
害性更强
? 1、固体废弃物中的污染物
? 有害微生物:病毒、致病菌、寄生虫卵 ……
? 无机污染物:重金属 ……
? 有机污染物:致癌物 ……
? 其他污染物:氮、磷、放射性物质、具有恶臭
的物质
四、固体废物污染与危害
( 1) 侵占大量土地
据统计, 美国为 200万公顷, 原苏联为 100
万公顷, 至 1991年我国仅废渣, 煤矸石, 尾矿
堆积量达 59.6亿吨, 占地 50539公顷, 出现了固
体废物与工农业生产争地的矛盾 。 我国许多城
市利用四周郊区设置垃圾堆场, 也侵占了大量
农田, 林地 。 据 1985年航空遥感技术调查, 广
州市近郊地面堆放的各类固体废物, 占地 165.8
公顷, 其中, 仅垃圾堆就有 69.04公顷 。
2、危害
( 2) 污染土壤
废物及其渗出液和滤液所含有
的有毒物质会改变土壤质地和结构,
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 有碍植
物根系的生长, 或在植物机体内积
蓄 。
例 1,1964年, 英国威尔士北部康卫盘
地, 某铅尾矿场由于雨水冲刷, 破坏
了大片肥沃的草原, 土壤铅含量超过
极限 ( 0.05%) 一百多倍, 严重地污染
了植物和牲畜, 造成该草原废弃, 不
能再放牧 。
例 2,二十世纪 80年代, 我国内蒙古的
某尾矿堆污染了大片土地, 造成一个
乡的居民被迫搬迁 。 据报道, 我国工
业废渣污染的农田已达 25万亩 。
( 3)污染水体
直接把固体废物倾倒入河流、湖
泊、海洋造成堆水体的污染。固体废
物还可以随降水和地表径流或随风飘
迁进入水体使地表水污染;随沥渗水进入土壤则使地下水污染。
例 1,罗芙运河 ( love canal) 事件是典型
的固 体废物污染地下水的事件 。
1930~ 1953年, 美国一家化学工业
公司, 在纽约州尼亚加拉瀑布附近的罗
芙运河废河谷填埋了 2800多吨桶装的硫
化物, 氯化物等废弃物 。
1953年填平覆土之后, 赠送给一个
教育机构, 在此之后的 25年内, 这里建
起了 1200栋房屋和一所学校 。
在 1978年, 一种黑色的污液外
溢, 然后, 陆续发现该地区井水变
臭, 婴儿畸型, 居民患怪异疾病,
大气中有害物质浓度超标 500多倍,
测出氯仿, 三氯苯酚, 溴二甲烷等
有毒物质 82种, 致癌物质 11种 。
1978年, 美国总统颁布了一项紧急
法令, 封闭住宅, 关闭学校, 710多
户居民迁出避难, 并拨款 2700万元
补救治理 。
例 2,我国一家铁合金厂的铬渣堆放场,
由于缺乏防渗措施, 六价铬污染了 20
多平方公里地下水, 致使 7个自然村的
1800多眼水井无法饮用 。 工厂先后花
费 7000多万元用于赔偿和补救治理 。
哈尔滨市垃圾某填埋场, 地下水浊
都度, 色度和锰, 铁, 酚, 汞及总细
菌数, 大肠杆菌数等都超过国家标准
许多倍, 锰含量超过 3倍, 汞含量超过
29倍, 细菌总数超过 4.3倍, 大肠杆菌
超过 41倍 。
( 4)污染大气
一些有机固体废物, 在适宜
的温度和湿度下被微生物分解,
能释放出有毒气体;以细粒状存
在的废渣和垃圾, 在大风吹动下
会随风飘逸, 扩散到很远的地方,
固体废物在运输和处理过程中也
能产生有害气体 。
据报道, 美国固体废物焚烧炉,
约有 2/3由于缺乏空气净化装置而污
染大气, 有的露天焚烧炉排出的粉
尘在接近地面处的浓度达到 0.56/m3。
我国的部分企业, 采用焚烧法
处理塑料排出的氯气, 氯化氢和大
量粉尘, 也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 。
( 5)影响环境卫生
我国生活垃圾, 粪便的清运能力不
高, 无害化处理率低, 很大一部分
垃圾堆存在城市的一些死角, 严重
影响环境卫生, 对人们的健康构成
潜在的威胁 。 据全国 300多个城市的
统计, 城市垃圾的清运量仅占产生
量的 40%~ 50%,无害化处理率平
均只有 1.6%,98%垃圾, 粪便未经
无害化处理即进入环境 。
五、固体废物污染的控制
1、改革生产工艺
( 1)采用无废或少废技术
( 2)采用精料
( 3)提高产品质量和使用寿命,以减少固
体废物的产量
2、发展物质循环利用工艺
3、进行综合利用
4、进行无害化处理和处置
5、开征绿色税收,用经济手段控制产生量,
绿色税收:根据固体废弃物产量、种类、
性 质,向固体废弃物的产生者或部门征
收的环境 税。
六、我国控制固体废物污染的技术政策
我国于二十世纪 80年代中期提出了
以, 资源化,,, 无害化,,, 减量化,
作为控制固体废物污染的技术政策, 并
确定今后较长时间还应以, 无害化, 为
主 。
我国固体废物处理利用的发展趋势
必然是从, 无害化, 走向, 资源化,,
,资源化, 是以, 无害化, 为前提的,
,无害化, 和, 减量化, 则应以, 资源
化, 为条件, 这是毫无疑问的 。
1、国际:资源化
2、国内: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三化)
( 1)“无害化”:是将固体废物通过工程
处理,达到不损害环境的过程。
( 2)“减量化”:是通过适宜的手段减少
和减小固体废物的数量和容积。
( 3)“资源化”:是采取工艺措施从固体
废物中回收有用的物质和能源。原则如下,
经济可行; 技术可行; 就近利用。
七、处理和处置的方法
1、相关概念,
( 1)固体废物处理:是指将固体废物转
变成适于运输、利用、贮存或最终处置
的过程。
( 2)固体废物处置:是指最终处置或安
全处置,是固体废物污染控制的末端环
节,是解决固体废物的归宿问题。
2、固体废物处理的方法,
( 1)物理方法:是通过浓缩或相变化改变固
体废物的结构,使之成为便于运输、贮存、
利用或处置的形态。
( 2)化学方法:是采用化学方法破坏固体废
物中的有害成分从而达到无害化,或将其
转变成为适于进一步处理、处置的形态。
( 3)生物处理:是利用微生物分解固体废物
中可降解的有机物,从而达到无害化或综
合利用。
( 4)热处理:是通过高温破坏和改变固
体废物组成和结构,同时达到减容、
无害化或综合利用的目的。
( 5)固化处理:是采用固化基材将废物
固定或包覆起来以降低其对环境危害,
因而能较安全地运输和处置的一种处
理过程。
“四位一体, 的图所示为近年来出现在我
国北方农区的一种生态工程类型, 它较好
地解决了习题中所述问题 。, 四位, 指沼
气池, 猪禽舍, 厕所及日光温室四部分,
是庭院经济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一种生产
模式 。 它的运行原理为:日光温室的增温
效应可使蔬菜等作物在冬天也能正常生长;
同时也使猪禽免受严寒而快速生长;温室
内的植物为动物提供氧气, 同时吸收二氧
化碳;人, 猪, 禽的粪尿及蔬菜废弃物和
秸秆等物质投入沼气池产气, 同时温室的
高温也提高了沼气在冬天的产气稳定性;
沼液和沼渣又是蔬菜的良好肥料, 有助于
减少蔬菜的病虫害, 提高蔬菜的产量和质
量 。
,四位一体, 充分应用了物质循环和生
物多样性等原理, 提高了单位土地面积的
产出, 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 大大提高了
农业的综合效益 。, 四位一体, 的物质循
环见图 5-2,
图 5-2“四位一体”生态工程物质
循环示意图
3、固体废物处置方法,
( 1)海洋处置:深海投弃和海上焚烧;
( 2)陆地处置:土地耕作、工程库或贮
留池贮存、土地填埋和深井灌注。
八 固体废弃物管理
1、固体废弃物管理程序和内容
? 由于固体废弃物本身往往是污染物
?的“源头”,故需对其产生 ——收集

?输 ——综合利用 ——处理 ——贮存 —
?—处置,实行全过程管理,在每一环
?节都将其当作污染源进行严格的控
?制。下面按固体废弃物管理程序分别
?略述管理内容。
?(一) 产生者
?对于固体废弃物产生者,要求其按照
有关标准,将所有产生的废物分类,
并用符合法定标准的容器包装,做好
标记、登记记录,建立废弃物(主要
是有害废弃物)清单,待收集运输者
运出。
?(二) 容器
?对不同废弃物要求采用不同容器包
装。如一次性容器合周转性容器等。
为了防止暂存过程中产生污染,容
器质量、材质、形态应能满足所装
废弃物的标准要求。
?( 三 ) 贮存
?贮存管理是指对固体废弃物进行处理
处置前的贮存过程实行严格控制 。
( 四 ) 收集运输
收集管理是指对各厂家的收集实行管
理, 运输管理是指收集过程中的运输
和收集后运送到中间贮存处或处理处
置厂 ( 场 ) 的过程所需实行的污染控
制 。
?( 五 ) 综合利用
?综合利用管理包括用于农业, 建材, 回
收资源和能源过程中对于污染的控制 。
?( 六 ) 处理处置
?处理处置管理包括有控堆放, 卫生填埋,
安全填埋, 深地层处置, 深海投弃, 焚
烧, 生化解毒和物化解毒等 。
2.固体废弃物管理方法
(一) 划定有害废弃物与非有害废弃物的
种类和范围
通常采用的下面两种方法,
名录法,
“名录法”是根据经验与实验,将有害废
弃物的品名列成一览表,将非有害废弃物
列成排除表,用以表明某种废弃物属于有
害废弃物或非有害废弃物,再有国家管理
部门以立法形式予以公布。此法使人一目
了然,方便使用,但由于废弃物种类繁多,
难免发生遗漏。
?鉴别法
?“鉴别法”是在专门的立法中,对
有害废弃物的特性及其鉴别分析方
法以“标准”的形式予以规制。依
据鉴别分析方法,测定废弃物的特
性,如易燃性、腐蚀性、反应性、
放射性、浸出毒性以及其它毒性等。
进而判定其属于有害废弃物或非有
害废弃物。
(二) 建立固体废弃物管理法规
? 制定“资源综合利用法”:是我国资源综
合利用法律体系中的基本法
? 制定“固体废弃物法”:是“环境保护法”
的子法。根本目的在于控制固体废弃物污
染。
? 建立“固体废物环境标准体系”:是固体
废弃物环境立法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对固
体废弃物实行全面的,有效的管理的保证。
? 控制有害废弃物越境转移
1989年 3月 22日,, 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
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公约中规定控
制的有害废物共 45类,我国是签约国之一
第八章 噪声污染
1、噪声的概念,
凡是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
作的声音,即不需要的声音,统称
为噪声。
此外,振幅和频率杂乱、断续或
统计上无规则的声振动,也称为噪
声。
2、环境噪声的主要特征,
( 1)环境噪声是感觉公害;
( 2)环境噪声是局限性和分散性的公害。
3、噪声源,
噪声源
交通噪声
施工噪声
社会生活噪声
工厂噪声
自然噪声
4、噪声的危害,
( 1)听力损伤;
( 2)对睡眠的影响;
( 3)对交谈、工作的干扰;
( 4)影响人的其他系统;
( 5)影响视力;
( 6)损害人体的正常免疫功能;
( 7)对动物的影响;
( 8)对建筑物的影响;
( 9)对仪器设备的影响。
5、噪声的控制,
( 1)声源控制;
( 2)传声途径控制;
( 3)接受者的防护。
第四章 土壤污染与防治
一、概述
(一)土壤的概念及功能
土壤:是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并能生
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包
括有机体 —土壤微生物)、水分和空气等物
质组成。
土壤的重要功能:①从农业生产的角度
看,土壤具有肥力,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
和生产手段;②从环境科学角度看,土壤能
使输入的物质,经过土壤的迁移转化,变为
土壤的组成部分或再向外界环境输出。
二、土壤污染及其影响因素
(一)土壤污染的概念,
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通过不
同的途径输入土壤环境中,其数量和速
度超过了土壤的自净作用的速度,使污
染物质的积累过程逐渐占优势,从而导
致土壤自然正常功能的失调,使土壤质
量下降,影响植物生长发育以及产量和
品质,并通过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的现
象。
土壤的自净作用:即土壤环境的
自然净化作用, 是指在自然因素的
作用下, 通过自身的作用, 使污染
物在土壤中的数量, 浓度或毒性,
活性降低的过程 。 包括物理自净作
用, 物理化学自净作用, 化学净化
作用和生物净化作用 。
(二)土壤污染的特点,
1、隐蔽性和潜伏性;
2、不可逆性和长期性;
3、间接危害性。
(三)土壤污染的类型,
按土壤污染源
和污染途径分
大气污染 型
固体废物污染型
农业污染型
水质污染型
综合 污染型
按污染物属性分
化学型
放射性污染型
生物污染 型
( 四 ) 土壤污染程度量化指标
土壤污染程度的确定是以
土壤环境背景值, 作物和土壤
生物的生态效应, 土壤环境效
应, 土壤环境基准或环境标准
为重要依据 。
土壤环境背景值:是指未受或
少受人类活动 ( 特别是人为污染 )
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
成及其含量 。
( 1) 形态多变 。 例如, 铝离子能穿过血脑
屏障而进入人脑组织, 引起痴呆等严重
后果, 而铝的其它形态则没有这种危害 。
铜, 铅, 锌离子态的毒性都远远大于络合态 。
( 2) 金属有机态的毒性大于无机态 。 如甲
基汞的毒性大于氯化汞;二甲基镉的毒性大于氯化镉等 。
( 3) 价态不同毒性不同 。 如 Cr6+ > Cr3+ 。
( 4) 金属羟基化合物常常剧毒 。 如, 五合
羟基铁, 四合羟基镍等都是剧毒的化合
物 。
三、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特点
( 5) 迁移转化形式多 。
( 6) 重金属的物理化学行为多具有可逆性, 属于
缓冲型污染物 。
( 7) 产生毒性效应的浓度范围低 。 一般在 1~
10mg/L。 毒性较强的重金属如汞, 镉等则在
0.001~ 0.01mg/L左右 。
( 8) 微生物不仅不能降解重金属, 相反某些重金
属可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金属有机化合物
( 如甲基汞 ) 产生更大的毒性 。
( 9) 生物摄取重金属是累积性的, 各种生物尤其
是海洋生物对重金属都有较大的富集能力 。
( 10) 对人体的毒性是累积性的 。
四、化学农药污染
(一)概述,
人类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广泛使用农
药除虫等,每年挽回农业总产量 15%左右的损
失。但是,由于长期滥用农药,使环境中的有
害物质大大增加,污染了大气、水体合土壤,
破坏了农业生态系统,危害了人的健康和动、
植物的生存。
目前,世界上化学农药的年产量已经超过
200万吨,品种超过 1000种,常用的有 250种左
右。农药污染主要包括有机农药污染、无机农
药污染和农药残留污染三大类型。
(二)农药污染的危害
1、危害某些动物、植物,进而影响
人体健康。在向作物喷农药以后,有
10%的农药附着在农作物表面,这些农
药就很容易渗入农作物的表皮,进入植
株体内,土壤中的农药也会通过根毛渗
入根里,并随植物体内的液流输送到植
株的各个部位。导致农药在植物体内残
留。一般在单位面积上的用药量越大,
农药的残留就越大;施药次数越多残留
量越大;收获期(或水稻灌浆期)喷施
农药残留量更大。
2,破坏生态平衡 。 农药在杀死害虫
同时, 益虫也往往不能幸免于难 。 如
日本长野县使用 1605防治苹果红蜘蛛,
短期内红蜘蛛被消灭了, 但是到了秋
后, 红蜘蛛的数量反而比喷药前的数
量还要多 。 这是因为, 以红蜘蛛为食
物的益虫野同时被农药杀死的缘故 。
又如农药的使用抑制了病虫害, 可造
成 90% 以上的蚯蚓死亡 。
五、化肥的污染
1,化学氮肥的污染,
( 1) 氮肥的大量使用, 会引起土壤, 农作物和
饲料中的硝酸盐的积累 。
( 2) 污染地下水 。
2,化学磷肥的污染,
( 1) 放射性物质的污染,磷肥中常伴有许多
放射性物质和稀土元素如铀等, 放射性元素
在土壤中积累, 通过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 。
( 2) 重金属污染:磷肥中镉含量很高, 可以
达 1~ 100 mg/ kg,含铅 5~ 10 mg/ kg。
( 3) 氟污染:磷肥中还含有比较多的氟, 施
用磷肥过多会使粮食, 蔬菜和瓜果中氟的残留量增加 。
六、地膜的污染
(一)地膜的作用,
( 1)提高地温,改善作物的生长条件;
( 2)提高农作物对温光的利用率;
( 3)灭草防虫,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据调查,有地膜的蔬菜,一般增产
30%,有的增产 50%以上,最高增产 2~
3倍,而且能提早 10~ 15天上市。因此,
地膜的使用被成为“白色革命”。
然而,, 白色革命, 也带来了
环境问题, 大量的废膜碎片残留在
土壤中又导致农业生态环境产生
,白色污染, 。 如一亩菜地覆盖 10
千克地膜, 如果回收不好, 5年后耕
作层废膜残留量可达每亩 20千克,
如将这些废膜平展开的话, 足以使
一亩菜地的上下层隔得水泄不通,
使农作物产量降低 8% ~ 13%左右 。
(二)地膜污染的危害,
( 1)破坏土壤的整体性;
( 2)使土壤易板结,水分渗透性变差,植
物根系生长受阻,妨碍对水分和养分的
吸收利用;
( 3)使病虫害增加,影响农作物的产量;
( 4)牲畜或鱼类误吃了废膜碎片后,会引
起消化道疾病,甚至死亡。
我国农用地膜的产量及覆盖面积均
占世界首位,为减少使用地膜产生的污
染,我国已经研究出纸地膜。
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推广使用多
功能地膜和可降解地膜。多功能地膜由
于强度大,使用寿命长,能连续使用两
年以上,并可收卷回收而避免污染;可
降解地膜,在自然条件下,降解期可控
制在 30~ 180天左右。
六、土壤污染的防治
(一)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
1、控制和消除工业“三废”的排放;
2、加强污灌区的监测和管理;
3、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4、科学施用化学肥料;
5、控制污泥的使用,严格执行国家制
订的有关污泥农用的控制标准。
(二)增加土壤容量和提高土壤净化功能;
(三)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
1、重金属污染土壤的防治措施,
( 1)生物措施:通过生物降解或植物吸收
来净化土壤的方法。如蚯蚓能降解土壤中
的农药、重金属及工农业废弃物等有害物
质。羊齿类铁角蕨属的植物,有较强的吸
收土壤重金属的能力,对土壤中镉的吸收
率可以达到 10%,连年种植可降低土壤镉
含量,但是要考虑含镉植物体的处理问题。
( 2) 施加抑制剂:重金属轻度污染的土壤
可以施加抑制剂改变金属污染物在土壤
中迁移转化方向, 促进某些有毒物质的
移动, 淋洗或转化为难溶物质, 降低重
金属向植物体内的转移 。 常用的抑制剂
有石灰, 碱性磷酸盐和硅酸钙等 。
如施用石灰, 可以提高土壤 pH值,
促使镉, 铜, 锌和汞等重金属形成氢氧
化物沉淀 。
( 3)增施有机肥(堆肥、厩肥、秸秆还田
等);
( 4)控制土壤氧化还原条件:如稻田淹水、
施用有机还原性肥料和含硫物质等措施
可以降低作物对镉、锌、铅、铜等的吸
收。但砷及其金属化合物则相反,随土
壤还原条件的增强( Eh降低),砷的溶
解度增大,对作物的毒害增加。故在砷
和其它重金属复合污染的土壤的改良时
应该同时考虑。
( 5) 改变耕作制度:如旱田改为水田或实
行水, 旱伦佐以后, DDT的降解速度加
快 。 污染严重的土壤可以改种非食用性
植物, 如花卉, 林木, 纤维作物 ( 棉花,
苎麻 ) 等 。
( 6)工程措施:换土、客土和翻土等工程
措施,是目前消除小面积土壤污染的行
之有效的措施,但对换出来的土壤必须
妥善处理,以防二次污染。
2、化学农药污染土壤的防治措施,
( 1)严格农药管理,发展低毒、低残留或无公
害的农药;
( 2)合理施用农药:以安全、有效、经济维原
则。
( 3)制订农药的安全标准,并予以法律保证;
( 4)开展农药残留监测;
( 5)去污处理:例如清水中冲洗薯类、番茄、
白菜等蔬菜,可去除表面污染的马拉硫磷、二
嗪农、倍硫磷等农药达 90%以上。果去皮等一
般可去除 85%以上残留的农药。
( 6)开展综合治理
第六章 其它物理性污染及防治
一, 放射性污染及防治
二, 电磁辐射污染与防治
一, 放射性污染及防治
( 一 ) 有关放射性的基础知识
1,放射性的主要种类,
( 1) α射线:其本质是氦的原子核, 具有
高速运动的 α 粒子 。 因此, α射线是氦核
流 。 其在空气中的行径很短, 天然放射
性物质释放的 α 粒子, 一般射程只有 2~
10cm,最远不超过 12cm,在固体或组织
中只有 30~ 130μm。 它的穿透力虽弱, 但
电离作用很强 。
2,β射线:它是一种电子流 。 其粒子的质
量只有 α 粒子的万分之几 。 在空气中的行
径最长可达十余米, 在生物组织中可达
数十毫米, 它的穿透力较 α 粒子强, 但电
离作用则较之小得多 。
3,γ射线:它是波长在 10-8cm以下的电磁波。
运动速度等于光速( 3× 105km/s),不带
电荷但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对生物组织
造成的损伤最大。
(二)核能的开发和利用
全球第一座核电站于 1954年在前
苏联投入运行, 并向工业系统供电,
标志着人类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开始 。
目前, 核电站已列为世界能源重大
支柱之一, 已有 400余座核动力装置
在运行, 其装机容量占居世界总发
电量的 1/6以上 。
核能的优点,
① 能量高, 耗料少, 地区适应
性强;
② 在发电的同时, 还产生新的
核燃料;
③ 安全可靠而且清洁;
④ 总体费用较低 。
(三)核素和放射性同位素在环保及
三废治理中的应用
1、利用高能射线余物质间的作用,利用分
子或原子的电离和激发,使物质产生一
系列物理、化学和生化的变化,导致物
质的溶解、聚合、交联和改性,可处理
用普通方法难以解决的解毒、降解或脱
色去污等问题。
2、应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以测定土壤、
地表水、地下水的运移规律;污染物在生
物链中的转移规律;污染物在治理过程中
的去污机理研究;以及全方位跟踪农药和
化学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施加、吸收、
转移、降解和积累等过程研究等。
3、采用热中子活化分析法研究环境中固体物
样品。如大气尘埃、植物样本等。
4、在环境管理、环境质量评价、污染趋势预
测等方面,利用核技术判定污染物的来源
与性质。
(四)放射性污染的特点、来源与防治技术对策
(一)放射性污染的特点,
( 1)绝大多数放射性核素毒性,按致毒物本
身重量计算,均远高于一般的化学毒物;
( 2)按辐射损伤产生的效应,可能影响遗传
给后代带来隐患;
( 3)放射性剂量的大小只有辐射探测仪器方
可探测,非人的感觉器官所能知晓;
( 4)射线的辐照具穿透性,特别是 γ射线可穿
透一定厚度的屏障层。
( 5)放射性核素具有蜕变能力。
( 6)放射性活度只能通过自然衰变而减弱。
(二)核放射污染的来源
( 1)核工业产生的“三废”;
( 2)意外事故;
( 3)核试验;
( 4) 同位素的应用,① 各种污染材料金属
或非金属制品及劳保用品; ② 被玷污的
工具设备; ③ 各种低放废液的固化物;
④ 用于实验的动物尸体或植株; ⑤ 使用
过的废放射源; ⑥ 含放射性核素的有机
闪烁液 。
(三)放射性污染的事件
(一)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与核冬天
1945年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扔下两
颗原子弹,造成毁灭性灾难与核污染。
(二)核实验的悲剧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不久,美国军
方就把比基尼岛选为核试爆基地。
( 三 ) 核能发电与核污染事故,
1942年 12月 2日,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
费米点燃了世界第一座原子反应堆的原子
之火后, 人类进入了利用原子能的时代 。
1,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
2,塞拉菲尔德核电站泄漏事故
3,布朗斯费尔德核电站事故
4,三喱岛核电站事故
(四)放射性废物的防治技术对策
( 1)重视放射性废气的处理:和设施排出
的放射性气溶胶和固体颗粒,必须经过
滤净化处理,使之减到最小程度,符合
国家排放标准。
( 2)强化放射性废水处理。
( 3)妥善处理固体放射性废物:废矿石应
填埋,并覆土、植被作无害化处理。
近年来, 国内外媒体对电磁辐射有害的报
道一直未断:意大利每年有 400多名儿童患白
血病, 专家认为病因是受到严重的电磁污染;
美国一癌症医疗基金会对一些遭电磁辐射损
伤的病人抽样化验, 结果表明在高压线附近
工作的人, 其癌细胞生长速度比一般人快 24
倍;我国每年出生的 2000万儿童中, 有 35万
为缺陷儿, 其中 25万为智力残缺, 有专家认
为, 电磁辐射是影响因素之一 。
电磁辐射的危害真这么耸人听闻吗?
二、电磁辐射污染与防治
( 一 ) 电磁辐射的基本概念
1,电磁波:电磁波是一个广泛的概念,
它包括微波频率 ( 220~ 36000兆
赫 ), 电视频率 ( 30~ 300兆赫 )
到无线电频率 ( 30兆赫 ) 一下的波 。
2,电磁辐射污染,
某些电子, 电器设备, 视听, 微波
加热设备等, 如:无线电广播, 电视通
讯, 雷达探测, 高频加热, 大功率输电
线路, 短波, 超短波理疗设备及一些家
用电器等产生的不同频率和功率的电磁
辐射, 对周围环境, 人体健康等造成的
不同程度的危害, 称为电磁辐射污染 。
电磁辐射的量子能量很小, 不足引起空
气电离, 所以也称为非电离辐射 。
( 二 ) 电磁辐射污染源
1) 天然污染源
? 大气与空气污染源 ( 自然界的火花放电, 雷
电, 台风, 火山喷发等 ) ;
?太阳电磁场源 ( 太阳黑子活动与耀斑等活
动 ) ;
?宇宙电磁场源 ( 新星爆发, 宇宙射线等 ) 。
这种电磁污染除对人体, 财产等产生直
接的破坏外, 还会在大范围内产生严重的电
磁干扰, 尤其是对短波通讯的干扰最为严重 。
( 2) 人为污染源
?放电所致污染源 。 如电晕放电 ( 高压输电线由
于高压, 大电流而引起的静电感应, 电磁感应,
大地泄漏电流 ), 辉光放电 ( 白炽灯, 高压水银
灯及其它放电管 ), 弧光放电 ( 开关, 电气铁道,
放电管的点火系统, 发电机, 整流装置等 ), 火
花放电 ( 电气设备, 发动机, 冷藏车, 汽车等的
整流器, 发电机放电管, 点火系统等 ) ;
?工频交变电磁场源 。 如大功率输电线, 电气设
备, 电气铁道的高压, 大电流;
?射频辐射场源 。 如无线电发射机, 雷达, 高频
加热设备, 热合机, 微波干燥机, 医用理疗机,
治疗机等 。
?建筑物反射 。 如高层楼群及大的金属构件 。
(三)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影响
1、对视觉系统的影响。表现为视力下降、
眼晶体混浊,严重者引起白内障等。
2、对皮肤的影响。表现为皮肤干燥缺水、
加速皮肤老化、促使褐班生成,甚至导致
皮肤癌。
3、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表现为心悸、心
跳加快、心率不齐、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免疫功能下降。
4、对神经系统的影响。表现为神经系统紊
乱、头晕、失眠、疲劳乏力、注意力不集
中、记忆减退等。
5、对生殖系统的影响。表现为性功能降低,
精子、卵细胞成活率降低,使孕妇发生自然
流产、胎儿畸形等。
6、长期处于高电磁辐射的环境中,会使血液、
淋巴液和细胞原生质发生改变。影响人体循
环系统、免疫、生殖和代谢功能,严重的还
会诱发癌症,并会加速人体的癌细胞增殖
7、装有心脏起搏器的病人处于高电磁辐射的
环境中,会影响心脏起搏器的正常使用,甚
至导致起搏器失灵骤停。
2004.11.5,北京晚报, 进行了题为, 怀
孕受辐射 女儿患疾病, 报道, 这是全国首
例女工状告单位电磁辐射伤害人身案的事例,
被告为北京检测仪器有限公司, 于 1983.10在
原告工作的办公室旁放置三台 LWF-B等离子体
低温灰化装置, 该设备电磁辐射性强, 她于
1983.12怀孕后一直工作到分娩 。 由于高电磁
辐射的影响, 女儿自出生起就身患多种疾病,
最终右肾被切除 。
8、电磁辐射的其它危害
?电磁辐射可导致易爆物质和装置的控制失灵
而发生意外爆炸;
?可以引起挥发性液体或气体意外燃烧;
?从大功率微波和射频泄漏出来的电波不仅对
设备作业人员健康造成影响,还会向空间辐
射电波,形成空间电波噪音,这种噪音可以
干扰位于这个区域范围内各种电子设备(无
线电通讯、无线电计量、雷达、导航、电视、
电子计算机及电器医疗设备等)正常工作,
使信号失误、图形失真、控制失灵等。
1997年 8月 13日,深圳机场由于附近山头
上的数十家无线寻呼台发射的电磁辐射对机
场指挥塔的无线电通信系统造成严重干扰,
使地对空指挥失灵,机场被迫关闭两小时。
( 四 ) 电磁辐射危害人体健康的机理
1,致热作用 。 生物体在射频电磁场的作用下, 可以
吸收一定量的辐射能量, 并因此产生生物效应, 这
种效应主要表现为热效应 。
它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与电磁波波长有关, 按对
人体的危害程度, 依次为:微波, 超短波, 短波,
中波, 长波, 即波长愈短, 危害程度愈大 。 微波对
人体的危害作用最强, 主要是由于其频率高, 使机
体内分子振荡激烈, 摩擦作用强, 热效应大, 对人
体产生热损伤, 另外微波对机体的危害具有累加性,
使伤害不易恢复 。
2,非致热作用 。 人体的器官和组织都存在
微弱的电磁场, 它们是稳定和有序的, 一
旦受到外界电磁场的干扰, 处于平衡状态
的微弱电磁场即将遭到破坏, 人体也会遭
受损伤 。
3,累积作用: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作用于人体后,
对人体的伤害尚未来得及自我修复之前 ( 通
常所说的人体承受力 ---内抗力 ), 再次受到
电磁波辐射的话, 其伤害程度就会发生累积,
久之会成为永久性病态, 危及生命 。 对于长
期接触电磁波辐射的群体, 即使功率很小,
频率很低, 也可能会诱发想不到的病变, 应
引起警惕 。
(五)电磁辐射污染的防治原则 p250~ 251
?减少泄漏
?合理布局
?采取有效治理措施
( 六 ) 电磁辐射污染的防治方法 p251~ 252
1,屏蔽法:即将电磁辐射的影响局限再
指定的地域内 。 分主动或有源场屏蔽,
被动或无源场屏蔽 。
2,接地法:是将辐射源的屏蔽部分或屏
蔽体通过感应产生的射频电流由地极导
入地下, 以免成为二次辐射源 。
3,吸收法:是根据匹配, 谐振原理, 选用适宜
的具有吸收电磁辐射能的材料, 将泄漏的能
量衰减, 并吸收转化为热能 。
4,加强城市规划, 实行分区控制
5,个人防护
对电磁辐射区内工作人员的防护措施
( 1)推测或检测到射频功率密度超过 50?W/cm2的区域,应认
为是电磁辐射潜在危险区。
( 2)人员容易误入的危险区域应设有警告标记。除非有紧急
情况,凡经计算或用场强计测量超过 50?W/cm2的区域,不
允许人员在未采取防护措施的情况下进入。
( 3)应防止大功率信号发生器在试验过程中放电,因为它将
对其周围区域内产生大于 50?W/cm2的电磁辐射。在做此类
操作时,应用假负载或其它吸收材料吸收其输出能量。
( 4)应利用保护用品使辐射危害减至最小。必须保证在发射
天线射束区内工作的维护人员穿好保护服装。
( 5)应该禁止身上带有金属移植件,心脏起搏器等辅助装置
的人员进入电磁辐射区。
( 6)应给受到辐射源,电磁能和高压装置辐射的人员作定期
身体检查。
为了加强对电磁辐射污染源的环境管理,
摸清我国电磁辐射污染设施的分布情况、运
行功率、频率分布等情况,从 1997年下半年到
1998年底,国家环保总局在广播电视、通信、
交通、电力、公安等部门的大力配合下,在
全国进行了首次电磁辐射环境污染源调查,
调查范围包括全国 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西藏、台湾除外 )的五大类电磁辐射设施;广
播电视发射设备和通信发射设备、交通、电
力以及工业、科研和医疗电磁辐射设备。
调查结果显示,
( 1) 广播电视发射台是全国最大最集中的电磁
辐射污染源 。
目前全国共有广播电视发射设备 10235台,
总功率为 13万千瓦 。 其中包括中短波广播,
调频广播和电视广播 。 近年来, 随着广播电
视事业的飞速发展, 许多大城市都相继在市
区内修建了高大的广播电视发射塔, 安装了
上百千瓦的发射设备 。 其中发射塔高度超过
300米的有北京, 上海, 天津, 沈阳, 武汉,
南京, 青岛, 大连, 成都等城市 。
( 2) 通信系统发射设备种类多, 数量大,
分布广 。 全国各类通信系统发射设备共
有 8万余台, 总功率为 5万千瓦, 其中包
括长波通信, 短波通信, 微波通信, 卫
星地球站, 专业通信网, 移动通信网,
寻呼通信网, 雷达及导航设备等 。
( 3) 以电力为能源的交通运输系统发展较快,
全国电气化铁路, 有轨及无轨电车通车总长
度为 4800公里, 已修建电气化地铁和轻轨交
通的有北京, 上海, 天津, 广州等城市, 在
一些电气化铁路沿线, 居民收看电视受到影
响 。
( 4) 高压送变电系统建设规模越来越大, 全国
目前共有高压变电站 3801个,总功率为 3.6亿
千瓦;在许多大城市的周围已建设了 500千伏
的高压电力环线系统,110千伏和 220千伏的变
电站在一些城市市区也比比皆是 。
第十章 环境监测
一、绪论
(一)环境监测的意义
1.概念
对环境质量的某些代表值进行长时间的
监视, 测定, 以确定某个区域环境质量的全
过程 。
它是环境科学的基础和手段, 是环境评
价的基础, 为环境治理, 环境管理, 环境规
划提供依据 。
是, 环保工作的耳目,,, 环境定量工
作的尺子, 。
2、环境分析与环境监测的区别
项目
环境分析
环境监测
针对环境中的化学污染物进行
定性, 定量分析
环境质量的某些代表值进
行长时间的监视, 测定的
全过程
对象
化学污染物
化学污染物、物理污染因
素、生物污染因素
手段 化学方法 物理、化学、生物监测
特点
定时, 定点, 间断分析, 反映
某一时段, 某一局部地点的污
染特征值
长期, 连续的过程, 反映
环境质量及变化趋势, 污
染物的长期积累效应
监测全过程,
?确定目标:调查研究 ( 污染源,
污染物 ) ;
?设计方案,
布点, 采样方法, 时间与频率,
预处理及分析方法, 数据处理方
法, 结果评价等 。
3、环境监测的目的、分类和原则
( 1)目的,
①检测和判断环境质量是否合乎国家规
定的环境质量标准;
②判断污染源造成的污染影响;
③确定污染物的浓度分布的现状、发展
趋势和发展速度;
④研究扩散模式;
⑤为制定环境质量标准提供依据。
( 2)分类
按目的和性质分,
①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
某污染物由源到受体的运动的全过程,
期间经每一个环境要素的浓度及其影响。
如砖瓦厂,F-桑叶 —— 蚕 —— 丝
② 监视性监测(又称常规或例行监测),
包括:污染源排出负荷监测、环境要素污
染状况及趋势监测。
?南湖 每周一采样,测 DO,BOD,pH等
?工企业排污达标情况
③ 特种目的监测 ( 又称特例监测或应急监
测 ),
如污染事故监测, 仲裁监测, 考核验
证监测, 咨询服务监测 。
按对象(污染物存在的介质)分,
?水体、大气、土壤、生物体监测、固体废
物、噪声、电磁辐射、放射性、光污染等
按部门分,
?基线监测(气象部门)、卫生监测(卫生
部门)、例行监测(环保部门) …
( 3) 环境监测的原则,
环境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 。
首先要考虑的是污染物本身的重要
性和迫切性 。 对影响范围大的污染物
要优先监测 。
选择监测对象时应该考虑,
①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针对污染物的特征性
质,选择那些毒性大、危害严重、影响范
围大的污染物。对于潜在性危害大的污染
物也不可忽视;
②对确定监测的污染物,必须有可靠的测试
手段和有效的分析方法,才能获得有意义
的结果;
③对监测的数据能够作出正确的解释和判断。
二、环境污染物的特性
1、环境污染物的自然性
2、环境污染物的扩散性
3、环境污染物的毒性
4、环境污染物的活性和持久性
5、环境污染物的生物可分解性和生物累积性
三、环境污染的特征
1、环境污染的时间、空间、含量的关系
2、污染物的综合效应评价
3、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
四、环境监测的内容
( 一 ) 水体
1) 物理因子,PH,T,电导, 颜色, 味,
浊度, SS
2) 有机综合污染指标,COD,BOD,DO,
TOC
3) 含氮物质,总氮, 氨态氮, 硝态氮, 总
氮等
4) 其它无机物,CN-,S2-,F-,As
5) 重金属,Pb,Cr,Cd,Hg,Zn,Fe
6) 有机物:石油, 农药, VOCs
( 二 ) 大气,SO2,NOx,TSP,其它
( H2S,CO,CO2,NH3 ) ;酸雨;
烟道气;汽车尾气
( 三 ) 土壤:重金属;农药;其它
( 四 ) 固体废弃物:生物体;有毒有害的
物质;毒理实验
( 五 ) 噪声:城市环境噪声
( 六 ) 其它物理性污染:放射性;电磁波;
光;热等 。
五、环境监测的基础
1.采样技术
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样品是环境监测的
关键环节。调查、布点、采样
2.标准
?标准分析方法
?标准物质
?环境质量标准
3.理化测定技术
电位电极法
( 1)电化学方法 伏安法 ----阳极溶出法
电量法
紫外 — 可见光
( 2)吸收光谱法 原子吸收 AAS
红外光谱法
原子发射光谱 ICP
( 3)发射光谱法 原子荧光
化学发光法
气相色谱法
液相色谱法
( 4)色谱法 离子色谱法
薄层色谱法
色谱 — 质谱联用
( 5)物理方法,遥感遥测
传感器 ? 信息数据 ? 数据处理 ? 分
析判读
( 6)生物监测,指示生物
六、质量控制与保证
( 一 ) 有关名词,
?准确度,一个特定分析程序的分析结果与
真值之间的符合程度 。
?精密度,一个特定分析程序在受控条件下
重复分析均一样品所测得的结果的 一致性
程度 。
?平行性,在同一实验室中, 当分析人员,
分析设备和分析时间都相同时, 用同一分
析方法对同一分析样品进行双份或多份平
行测定结果之间的符合程度 。
?重复性,在同一实验室中, 当分析人
员, 分析设备和分析时间三因素中至
少有一项不相同时, 用同一方法对同
一样品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独立测定
结果之间的符合程度 。
?再现性,在不同实验室 ( 分析人员,
分析设备, 甚至分析时间都不相同 ),
用同一方法对同一样品进行多次测定
结果之间的符合程度 。
?灵敏度,该方法对单位浓度或单位量
的待测物质的变化所引起的响应量的
变化程度 。 用 仪器的响应量或对应的
待测物的浓度或量之比来描述, 常用
标准曲线的斜率来度量 。
?检测限,某一种分析方法在给定的可
靠程度内可从样品中检测到待测物的
最小浓度或最小量 。
七、环境监测的发展趋势
?方法标准化 (保证监测质量和监测数据
的可比性)
?测试仪器化,且向小型化发展。
?数据处理计算机化
?自动连续化
?遥感遥测
?测定的浓度越来越低 -----痕量分析
第十一章 环境管理
?(一)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
狭义的,采取各种措施控制污染的行为,(法律、法规、
标准)实施各种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控制各
种污染物的排放。
广义的,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教育等手段,
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通过全面规划使经济
发展与环境相协调,达到既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
需要,又不超出 环境容许的极限。
一、环境管理的概念、内容、特点
单一的去考察环境问题,没
有从环境与发展的高度来管
理环境
?环境管理的基本手段,
法律手段
经济手段
技术手段
行政手段
教育手段
(二)环境管理的内容
从性质看,
环境规划管理
环境质量管理
环境技术管理
从范围看,
资源环境管理
区域环境管理
部门环境管理
?(三)环境管理的特点
1 综合性(对象、内容、手段)
2 区域性(自然、经济、环境质量标准)
3 群众性(依靠群众、大家动手)
二,环境管理基本理论
?环境管理的基本理论是 生态经济理论
生态子系统
经济子系统
人为污染
人类的创造活动
规划与管理
资源利用
污染与干扰
生态系统规划与管理
信息、矿物、
能源、自然
资源
资源开发利用
污染
经济规划
持续资源利用
持久维持环境
“生态 ——经济”
系统规划与管理
(一)立足为促进经济发展服务
? 保护环境与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出
发点
? 注重环境保护工作的经济效益;
? 坚持, 谁污染谁治理, 的原则
(二)树立整体思想,综合整治环境问题
? 环境保护与控制污染作为整个社会大系统的一个有机部
分;
? 加强规划,
? 加强区域综合防治;
三,我国环境管理的基本思想
发展历程
基本思想 强化的对策
科学技术的地

(三)树立预见性和长远性的观念
?研究重大政策,关注经济和社会发
展对环境保护工作带来的影响,及
时提出对策;
?重视环境评价和预测工作(已有法
可依、法制化)
(四)树立大环境管理的思想
形成包括发展计划、经济部门和其
他具体部门在内的大的环境管理体系。
(一)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工业污染
(三)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治理
城市, 四害,
(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结构
(五)推广生态农业,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三,我国环境管理的基本思想
发展历程
基本思想 强化的对策
科学技术的
地位
六、推进科技进步,加强环境科学研究
七、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
八、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全民族环境意识
九、健全环境法制、强化环境管理
十、制定和实施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
(一)科学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地位
?环境保护要依靠科技进步
?加强新生技术的研究、推广与应用
(二)优先发展的环境科技领域和主要任务
?生态脆弱地区生态系统改善和恢复的科学研究和技术
开发
?污染治理技术与装备的研究与开发
?加强全球环境变化的科学评价、影响评价和对策研究
三,我国环境管理的基本思想
发展历程
基本思想
强化的对策
科学技术的
地位
四、我国环境保护方针和政策
(一) 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
?环境保护的三十二字方针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
为利、依靠 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
造福人民。
(二)我国环境保护政策
1、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基本国策的地位
是为了实现党的方针、路线任务而按规定的,是
一个国家最高、最重要的政策之一,其地位和权
威在所有政策中是最高的。
?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的必然性
是由基本国情决定的;
是由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的客观要求决定的;
是由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需要决
定的。
2、中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
预防为主
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
环境保护规划纳入城市总体发展规划;
实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实行, 三同时, 制度。
谁污染谁治理
污染防治与技术改造结合
对工业污染实行限期治理
征收排污费
强化环境管理
加强立法
建立全国性的环境保护管理网络
运用媒体,广泛宣传和教育
建立良好的环境管理的制度体系
五,我国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
老三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三同
时,,排污收费。
五项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环境保
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定量考核、污染集中控制、限期治
理。
老三项存在的不足,
?强调控制老污染源不够;
?强调控制总量不够;
?强调综合、区域、集中控制不够;
?强调定量管理不够;
?强调因排污及环境实际情况制宜不够;
?强调的各级政府环境保护的职责不够。
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是我国规定的调理环境影响评价中所发
生社会关系的系列法律规范的总和,是
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程序、内容、权
利义务以及管理措施的法定化。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中详细
规定的环境影响评价的报告书的编制范
围、和内容、审批程序与时限、承担评
价单位的资格与职责。
环境管理八项制度,
2,,三同时, 制度
是我国在环保工作实践中最早形成
的一项管理制度。即, 一切新建、扩建
和改建的企业,防治污染的项目,必须
和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
投产。
3、排污收费制度
1979年 9月 1982年 2月 1984年 5

4,排污许可证制度
?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污
染物总量控制为基础,对排污
的种类、数量、性质、去向、
方式等的具体规定,是一项具
体有法律含义的行政管理制度。
?目前主要的推行水污染物排放
许可证制度。
?近期适用范围
? 封闭水体。
? 重点水域。
?排污申报登记
? 申报的内容:排污单位的基本情况;生
产工艺、产品和材料消耗情况;污染排
放情况;污染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行情况;
排污单位的地理位置与平面示意图。
污染排放总量的规划分配
?分配污染物总量削减指标是发放
和管理排污许可证最核心的工作。
?总量控制指标的分配中,主要七种方法,
? 最优组合治理方案分配
? 等比例分配法
? 加权分配法
? 分区加权分配
? 排污指标有偿分配
? 行政协调
? 多目标加权评价分配
?审核发证
? 排污量、排放方式、排放去向、排放口位置、
排放时间的限制。
?许可证的监督管理
?建立健全管理体系
?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
?总量监测规范化
5、污染集中控制制度
?分散治理与集中控制相结合
?以分散治理为基础
?废水污染集中控制的方式
? 以大企业为骨干,实行企业联合集中处理;
? 同类工厂互相联合对废水进行集中控制;
? 对含有特殊污染物和废水实行集中控制;
? 工厂进行预处理后送到城市综合污水处理
厂进行集中处理;
?废气污染集中控制方式
?有害固体废物集中控制方式
?噪声集中控制方式
6、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是以污染源调查、评价为基础,以环
境保护规划为依据,突出重点,分期分
批地对污染危害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的
污染物、污染源、污染区采取的限定治
理时间、治理内容及治理效果的强制性
措施,是人民政府为了保护人民利益对
排污单位采取的法律手段。
确定的原则
? 以污染源调查为基础,以环境保护规划
为依据,与环境综合整治、污染源集中
控制、污染物总量控制相结合,解决突
出的环境问题;
? 强制与自觉相结合的原则;
? 必须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先易后难;
?, 三效益, 统一
? 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
限期治理的范围
? 区域性限期治理
? 行业性限期治理
? 污染源限期治理
限期治理的重点
? 污染严重,反映强烈;
? 位于环境敏感区;
? 有碍观瞻,影响景观的项目;
? 范围广、危害大的行业;
? 其它:重大环境事故隐患。
?加强了领导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有利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有利于协调各部门
?有利于大环境的改善
?有利于量化
?强化了环保部门的职能
?增加了透明度
7、环境目标责任

? 责任书的制定程序,
成立以环保部门为主的班子进行
调查研究提出原则和指标体系 → 摸清
现状和底数,提出各项指标的具体内
容和定额 → 审查初步方案呈报环境保
护委员会审议。
8、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定量考核制度
?考核的对象:城市政府
?考核范围,
?国家级:四个直辖市,26个省会城
市,桂林、苏州、大连。
?省级考核:各省级自行规定
1 目标责
任层
4集中 0分散
控制 控制
影响评价
限期治理
三同时 排污收费
许可证
单项措施层
战略策略层
战略规划层
目标责任层
塔顶
塔身
塔底
六、我国环境管理的发展趋势
(一)由末端环境管理转向全过程
环境管理
(二)由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转向
对人类经济活动实行总量控制
(三)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相适应的环境管理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