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意境
poetic imagery of garden
园林意境
? 意境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
在传统绘画中是作品通过时空境象的描
绘,在情与景高度融汇后所体现出来的
艺术境界。
? 园林意境 ----通过园林的形像所反映的
情意使游赏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
一种艺术境界。
? 历史溯源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孕育出来的园
林艺术 ﹐ 同中国的文学 ﹑ 绘画有密切的关系。
园林意境这个概念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东晋
到唐宋年间。当时的文艺思潮是崇尚自然 ﹐ 出
现了山水诗 ﹑ 山水画和山水游记。园林创作也
发生了转折 ﹐ 从以建筑为主体转向以自然山水
为主体 ﹔ 以夸富尚奇转向以文化素养的自然流
露为设计园林的指导思想 ﹐ 因而产生了园林意
境问题。如东晋简文帝入华林园 ﹐ 对随行的人
说,“会心处不必在远 ﹐ 翳 (yi)然临水 ﹐ 便有濠
濮间想 "﹐ 可以说已领略到园林意境了。
园林意境创始时代的代表人物
? 园林意境创始时代的代表人物 ﹐ 如两晋
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 ﹑ 王羲之 ﹑ 谢灵运
﹑ 孔稚圭 (gui)到唐宋时期的王维 ﹑ 柳宗
元 ﹑ 白居易 ﹑ 欧阳修等人既是文学家 ﹑
艺术家 ﹐ 又是园林创作者或风景开发者。
陶渊明用 "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 "去体
现恬淡的意境。被誉为 "诗中有画 ﹐ 画中
有诗 "的王维所经营的辋川别业 ﹐ 充满了
诗情画意。
? 以后元 ﹑ 明 ﹑ 清的园林创作大师如倪云
林 ﹑ 计成 ﹑ 石涛 ﹑ 张涟 ﹑ 李渔等人都集
诗 ﹑ 画 ﹑ 园林诸方面高度文艺修养于一
身 ﹐ 发展了园林意境创作的传统 ﹐ 力创
新意 ﹐ 作出了很大贡献。
? 明清两代,围绕意与境的关系问题又进行了广
泛探讨。明代艺术理论家朱存爵提出了, 急境
融彻, 的主张,清代诗人和文学批评家叶夔认
为意与境并重,强调, 舒写胸臆, 与, 发挥景
物, 应该有机结合起来。近代文学家林纾和美
学家王国维则强 调, 意, 的重要性。林纾认为
,唯能立意,才能创建, ;王国维认为创景应
服从于创意,力倡 "内美 ",提出了诗词创作中的以
意胜的 "有我之境 "和以境胜的 "无我之境 "两种
不同的审美规范。
? 意境概念运用到绘画上,主要是在山水画得到
迅速发展的五代和宋、元,但早在三国两晋南北
朝时代,受道家思想和玄学的影响,山水画创作
已经从地图制作式的幼稚阶段,跨进了讲 "实对 ",
重 "写生 "的时期,画家们开始注重了实境的描
绘,并提出了 "澄怀味象 ","得意忘象 "的理论和
艺术创作旨在 "畅神 ","怡情 "的思想。这种理
论和实践是后来传统绘画强调意境构成的先导,
唐代美术史家张彦远提出了 "立意 ",五代山水
画家荆浩提出了 "真景 "说,宋代画家郭熙提出
了山水画创作 "重意 "问题,认为创作应当 "意造 ",
鉴赏应当 "以意穷之 ",并第一次使用了与 "意境
"内涵相近的 "境界 "概念。
? 宋、元文人画的兴起和发展,文人画家的艺术
观念和审美理想,尤其是苏轼在绘画上力倡诗
画一体的艺术主张,以及元代画家倪瓒和钱选
的 "逸气 "和 "士气 "说的提出,使传统绘画从侧
重客观物象的描摹转向注重主观精神的表现,
以情构境、托物言志的创作倾向促进了意境理
论和实践的发展。清代画家兼理论家笪重光在
,画筌, 一书使用了 "意境 "这一概念,并针对
山水画创作提出了 "实境 ","真境 "和 "神境 "的理
论,对绘画中意与境的涵意和相互关系作了较
深入的分析,对绘画中的虚实、形神、情景等
问题,亦即意境的表现问题都作出了有益的探
索。
园林意境特征
? 园林是自然的一个空间境域 ﹐ 与文学 ﹑
绘画有相异之处。园林意境寄情于自然
物及其综合关系之中 ﹐ 情生于境而又超
出由之所激发的境域事物之外 ﹐ 给感受
者以余味或遐想余地。当客观的自然境
域与人的主观情意相统一 ﹑ 相激发时 ﹐
才产生园林意境。
? 意境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使中国传统绘
画,尤其是山水画创作在审美意识上具
备了二重结构:一是客观事物的艺术再
现,一是主观精神的表现,而二者的有
机联系则构成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美。
为此,传说美术所强调的意境,既不是
客观物象的简单描摹,也不是主观意念
的随意拼合,而是主、客观世界的统一,
是画家通过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在自
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三方面所取得的
高度和谐的体现。
? 意境的构成是以空间境象为基础的,是通
过对境象的把握与经营得以达到 "情与景汇,
意与象通 "的,这一点不但是创作的依据,
同时也是欣赏的依据。绘画是通过塑造直
观的、具体的艺术形象构成意境的,为了
克服造型艺术由于瞬间性和静态感而带来
的局限,画家往往通过富有启导性和象征
性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显示时间的流程
和空间的拓展。
? 如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散点透视、虚实处理、计白当
黑、意象造型等,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展现时空境
象而采取的表现手法。这些手法一方面使画家在意
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
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
的艺术想像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象
蕴含着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从这个
意义上讲,意境的最终构成,是由创作和欣赏两个
方面的结合才得以实现的。创作是将无限表现为有
限,百里之势浓缩于咫尺之间;而欣赏是从有限窥
视到无限,于咫尺间体味到百里之势。正是这种由
面到点的创作过程和由点到面的欣赏过程,使作品
中的意境得以展现出来,二者都需要形象和想象才
能感悟到意境的美。
? 情与景是构成意境的基本因素,但意境
中的情须是蕴理之情,是特定时代精神
的折射;而景也不仅仅是一般的自然景
观,同时也包括着能够触动人们情怀,
引起生活回忆的场合、环境、人物和事
件,这样才能使作品的意境在欣赏过程
中得到社会心理上的认同和感情上的共
鸣。
其特征可作如下阐明
? 园林是一个真实的自然境域 ﹐ 其意境随
着时间而演替变化。这种时序的变化 ﹐
园林上称, 季相, 变化 ﹔ 朝暮的变化 ﹐
称, 时相, 变化 ﹔ 阴晴风雨霜雪烟云的
变化 ﹐ 称, 气象, 变化 ﹔ 有生命植物的
变化 ﹐ 称, 龄相, 变化 ﹔ 还有物候变化
等。这些都使产生意境的条件随之不断
变化。
? 在意境的变化中 ﹐ 要以最佳状态而又有
一定出现频率的情景为意境主题。最佳
状态的出现是短暂的 ﹐ 但又是不朽的 ﹐
即, 园冶, 中所谓 "一鉴能为 ﹐ 千秋不朽 "。
如杭州的 "平湖秋月 "﹑ "断桥残雪 "﹐ 扬州
的 "四桥烟雨 "等 ﹐ 只有在特定的季节 ﹑ 时
间和特定的气候条件下 ﹐ 才是充分发挥
其感染力的最佳状态。这些主题意境最
佳状态的出现 ﹐ 从时间来说虽然短暂 ﹐
但受到千秋赞赏。
? 中国园林艺术是自然环境 ﹑ 建筑 ﹑ 诗 ﹑
画 ﹑ 楹联 ﹑ 雕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园
林意境产生于园林境域的综合艺术效果
﹐ 给予游赏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 ﹐ 唤起
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 ﹐ 产生物外情 ﹑ 景
外意。
? 不是所有园林都具备意境 ﹐ 更不是随时
随地都具备意境 ﹐ 然而有意境更令人耐
看寻味 ﹐ 引兴成趣和深刻怀念。所以意
境是中国千余年来园林设计的名师巨匠
所追求的核心 ﹐ 也是使中国园林具有世
界影响的内在魅力。
创作方法
? 园林意境是文化素养的流露 ﹐ 也是情意
的表达 ﹐ 所以根本问题在于对祖国文化
修养的提高与感情素质的提高。技法问
题只是创作的一种辅助方法 ﹐ 且可不断
创新。园林意境的创作方法有中国自己
的特色和深远的文化根源。
融情入境的创作方法 ﹐ 大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
? 1,"体物 "的过程。即园林意境创作必须在调
查研究过程中 ﹐ 对特定环境与景物所适宜表
达的情意作详细的体察。事物形像各自具有
表达个性与情意的特点 ﹐ 这是客观存在的现
象。如人们常以柳丝比女性 ﹑ 比柔情 ﹔ 以花
朵比儿童或美人 ﹔ 以古柏比将军 ﹑ 比坚贞。
比 ﹑ 兴不当 ﹐ 就不能表达事物寄情的特点。
不仅如比 ﹐ 还要体察入微 ﹐ 善于发现。如以
石块象征坚定性格 ﹐ 则卵石 ﹑ 花石不如黄石
﹑ 盘石 ﹐ 因其不仅在质 ﹐ 亦且在形。在这样
的体察过程中 ﹐ 心有所得 ﹐ 才开始立意设计。
? 2,"意匠经营 "的过程。在体物的基础上
立意 ﹐ 意境才有表达的可能。然后根据
立意来规划布局 ﹐ 剪裁景物。园林意境
的丰富 ﹐ 必须根据条件进行 "因借 "。计成
,园冶, 中的 "借景 "一章所说 "取景在借
"﹐ 讲的不只是构图上的借景 ﹐ 而且是为
了丰富意境的 "因借 "。凡是晚钟 ﹑ 晓月 ﹑
樵唱 ﹑ 渔歌等无不可借 ﹐ 计成认为 "触情
俱是 "。
? 3,"比 "与 "兴 "。是中国先秦时代审美意
识的表现手段。, 文心雕龙, 对比 ﹑ 兴
的释义是,"比者附也 ﹔ 兴者起也。 ""比
是藉他物比此物 "﹐ 如 "兰生幽谷 ﹐ 不为
无人而不芳 "是一个自然现象 ﹐ 可以比喻
人的高尚品德。 "兴 "是藉助景物以直抒
情意 ﹐ 如 "野塘春水浸 ﹐ 花坞夕阳迟 "景
中怡悦之情 ﹐ 油然而生。 "比 "与 "兴 "有
时很难绝然划分 ﹐ 经常连用 ﹐ 都是通过
外物与景象来抒发 ﹑ 寄托 ﹑ 表现 ﹑ 传达
情意的方法。
苏州古典园林的意境创造
虚实结合
? 一处园林的大小、规模是有限的,怎样
将大自然的万水千山缩略于园中,得其
神髓与意境,怎样小中见大,在有限中
见出无限,是造园家为园林布景前首先
要思考的问题。在苏州园林的造园实践
中,常常采用虚实相生、分景、隔景、
借景等手法,组织空间,扩大空间,丰
富美感。
? 沈复, 浮生六记, 谈到虚实相生的手法
时,说:, 虚中有实者,或山穷水尽处,
一折而豁然开朗;或轩阁设厨处,一开
而可通别院。实中有虚者,开门于不通
之院,映以竹石,如有实无也;设矮栏
于墙头,如上有月台,而实虚也。, 可
见所谓, 虚中有实,实中有虚,,都是
为了在观赏者的心理上扩大空间感。
? 分景和隔景都是通过分隔空间来扩大空
间感,增加景色的层次,使景色的趣味
多样化。借景,则是把观赏者的目光引
向园林之外的景色,从而突破有限的空
间而达到无限的空间。借景在园林设计
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它的, 目的是
把各种在形、声、色、香上能增添艺术
情趣,丰富画面构图的外界因素,引入
到本景空间中,使景色更具特色和变
化,,这在苏州园林中有很多运用得极
为生动的例子。
? 拙政园西部的宜两亭是借景手法的典型例证。
它踞于中园和西园分界的云墙边,亭基较高,
六面置窗,登上宜两亭,可以俯瞰中部的山光
水色。而从中花园观景,层层递进的景色展开
后,宜两亭突出于廊脊之上,使整个中花园的
景色变得绵延不尽,形成非常深远的景观空间。
当年,拙政园的中园和西园分属两家所有,西
园主人堆山筑亭,在亭中能够观赏到他十分羡
慕的中园景色,而中园主人在中花园亦可眺望
高耸的亭阁,借亭入景,一亭宜两家,添景更
添情。
? 中部的荷风四面亭是借荷香组景的佳例。荷风
四面亭,亭名因荷而得,座落在园中部池中小
岛,四面皆水,湖内莲花亭亭净植,湖岸柳枝
丝丝婆娑。亭子是最为开敞的建筑物,柱间无
墙,所以视线不受遮挡,倍感空透明亮,虽然
无壁,然而三面河岸垂柳茂盛无间,四周芙蓉
偎依簇拥,为它密密匝匝地围成了一道绿色的
香柔之墙。风吹墙动,绿浪翻滚,清香四溢,
色、香、形俱佳。春柳轻,夏荷艳,秋水明,
冬山静。其实荷风四面亭不仅最宜夏暑,而且
四季皆宜。 虚实结合的美学原则不仅重视实景,
而且重视声、影、光、香等虚景。
? 园林意境的产生,是虚实的结合,情景的结合。
不但要有景,而且要有声、影等景外之景,这样
才能历久弥新,不断有新的境界。月影、花影、
树影、云影、风声、雨声、水声、鸟声 …… 这种
种虚景,在构成园林意境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如
拙政园中的松风水阁,亭侧植有黑松数株,有风
拂过,松枝遥动,松涛作响,色声皆备。在此处
看松听涛,仍能使人遥想起当年园中主人的高洁
情操。又如听雨轩,轩前一泓清水,植有荷花,
池边有芭蕉、翠竹,轩后也种植一丛芭蕉,前后
相映。无论春夏秋冬,只要是雨夜,由于雨落在
不同的植物上,加上听雨人的心态各异,都能听
到各具情趣的雨声,境界绝妙,别有韵味。
? 影也是虚景的一个重要元素如西部的倒影楼,楼分两层,面水
的一侧于柱间安装通透玲珑的长窗,窗内有木质低栏。倚栏而
立,可凭水观景。左有波形廊相伴,右有, 与谁同坐轩,,这
些景物的倒影如画,尽入眼中。水底明月,池中云彩,波影浮
动,景色绝佳。又如塔影亭,此亭从顶部到底座及四周窗格均
为正八角图案,是园中最精致华丽的建筑物之一。远望塔影亭,
会觉得造园家的心思巧妙之极。狭长的纵向水系拉开了层次,
隔了一定的距离,水湾的纵深感就增强了,攒尖的八角亭印入
水中,宛如宝塔,端庄怡然。真亭假塔,虚实相连,构思绝妙。
拙政园中,有两处景观与宝塔有关。一处是在倚虹亭看远借的
园外北寺塔,还有一处便是这借水景而成的塔影亭。不论是真
塔远望,还是假塔近观,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留下深刻的
印象。塔影亭的位置已到了花园的尽头,若将整个西园比作一
首旋律优美的乐曲,那么塔影亭就是最后一节音符。嘎然而止
的乐曲让人觉得突兀,而此处有了塔影亭则组成了完整的乐章。
巧妙的是,不光有亭,还有影,就如曲终遗音余韵不绝,让人
回味 。
含蓄与朦胧
? 园林建筑艺术常常通过含蓄与朦胧美来
达到不尽之意,这与音乐有异曲同工之
妙。造园家在为园林布局时,常让幽深
的意境半露半含,或是把美好的意境隐
藏在一组或一个景色的背后,让观赏者
自己去联想,去领会其深度,这就是园
林的含蓄美。朦胧又常常是含蓄的深化,
朦胧的手法使观赏者需几经推敲琢磨,
才能领略其中的奥妙。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景物置于月色和烟雨之中,迷蒙苍茫,
隐约可见,比起风和日丽、一览无余的
境界,更有一番韵味。 这种欲藏先露的
含蓄造园手法,在苏州园林艺术中实例
很多。
? 如拙政园,一进大门便横着一座假山,
借以挡住游者视线,不使全园尽收眼底。
也有利用建筑来起到掩映效果的。这种
做法, 出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 。
园林中的道路、山径、溪流,往往断断
续续,弯弯曲曲,纡迴曲折,方能产生
含蓄之意。如拙政园的梧竹幽居,一湾
流水,逶迤曲折,绕过叠石,穿入花间,
悄然远去,寄寓着深远的意境,使人感
到流水淙淙无尽头。
? 园林艺术中的含蓄手法,也常用一湾溪
水,曲折蜿蜒,穿小桥,度柳荫,是尽
头却又了无尽头的手法,创造出自然生
动活泼的美好乐曲,成为富有抒情的园
林趣味。正如优美的乐章或一幅水墨画,
形成步步深入,渐渐展开,处处更新,
步步变幻的连续画卷。
古典园林富有含蓄美的艺术创作还往往利
用联觉性的美学原则。
? 所谓联觉性是指人可以把从某一种感觉
道得来的印象转化为另一种感觉道印象
的能力,亦即把视觉、触觉、味觉等诸
感觉道印象相互转化沟通的能力。艺术
创作利用联觉性可以通过表现一种事物
而使人联想到另一种现象,从而收到言
尽意不尽的含蓄效果。联觉性被自然地
运用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创造中,
营造含蓄深远的意境。
? 如拙政园中的待霜亭,周围遍植桔树,
而即使无桔,看到亭上题匾,看到桔树,
身处如此环境之中,大概也会感到桔红
时那鲜艳的色泽和芬芳的清香,出现美
好的联想。又如利用滴水声使人想象出
深山清泉或幽谷小溪,都是极含蓄的表
现手法,的确有弦外之响。另外,上文
提到的古典园林讲究的声、影、光、香
等虚景,使有形之景与无形之景交响成
曲,也是利用了联觉的含蓄手法。
? 创造园林含蓄朦胧的意境美,另一个不容忽视
的手段是古典园林的题名。这大都与古典诗文
息息相关,相当含蓄地点出了主要景点的美感
特征及造园旨意。如远香堂南临荷池,意取周
敦颐, 爱莲说,,香远益清, 句;倚玉轩前种
竹,句取文征明诗, 倚楹碧玉万竿长, ;浮翠
阁取自苏东坡, 三峰已过天浮翠, 句,此阁建
在西园假山高处,周围树木茂盛,故借以为名;
宜两亭取自白居易诗, 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
宜作两家春,,宜两亭高耸,处于西园东南角
而又可为中、西园之借景,故名;与谁同坐轩
是取苏东坡, 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之句,
借以抒发园主超凡脱俗、清高孤傲、看破红尘
的心情。这些点景的题名充满诗情画意,的确
达到了引人遐思、耐人寻味的含蓄效果。
节奏与韵律
? 各种艺术的创作原则都有其相通之处,而建筑
与音乐之间也有共通之处,如果把音乐称为流
动的建筑,那么可以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园
林和乐曲都有共同的节奏与韵律。音乐中的节
奏与韵律,是作曲者通过变换音乐元素:强弱、
高低、缓急、静动、距离、间歇、停顿 …… 所
组成的。而园林艺术则是通过立体和平面的构
图,运用点、线、面和体,各部分的平衡、对
比、比例、对称、空间序列的变化等,取得节
奏与韵律的艺术效果,在有限的面积中创造不
同的层次和变化的空间,使景景相连,前有前
奏,中有铺叙、高潮,后有余韵,形成令人浮
想联翩、余味无穷的深远意境。
? 如拙政园中的波形廊,这道建于西花园与中花园交
界处的水廊,是别处少见的佳构。从平面上看,水
廊呈, L”形环池布局,分成两段,临水而筑,原来
是一堵分隔中、西园的水墙,作为两园之间的分界
横在那里,如何规划成景颇费踌躇。造园家借墙为
廊,凌水而建,以一种绝处求生的高妙造园手法打
破了僵直、沉闷的局面,将廊的下部架空,犹如栈
道一般,依水势作成高低起伏、弯转曲折状,使景
观空间富于弹性,具有韵律美和节奏美。由南往北,
经过一系列形态变化之后,突然出现大幅度转折,
把它拉离园墙一段距离,使之突出于水池之上,低
贴水面,左右凌空,在波形廊靠近倒影楼的近终点
处,在其下部设一孔水洞,让廊跨越而过,使园的
中、西部水系相通,廊体也拔高至最高点。若远看
水廊,便似长虹卧波,气势不凡。
? 又如拙政园笠亭山上的扇亭, 笠亭, 浮
翠阁, 三者的地理位置依次是临水, 山
中, 山巅, 它们形态各异, 大小不一,
由低至高, 循序渐进, 犹如音阶中的哆,
唻, 咪, 一气呵成, 鲜明的节奏感和优
美的韵律感像一首动听的旋律使人陶醉 。
花木传情
? 苏州古典园林作为生活的空间,以封闭为主,
其中花木的运用体现了一种静谧的美感和朴素
自然的意境。花木作为构成园景的要素之一,
是空间的弹性部分,也是极富变化的动景,它
增添了园林的生机和野趣,丰富了景色的空间
层次。园中山池的迂回,花木的富于变化,配
以色调明净素雅、形体娟秀玲珑的建筑,给人
以幽曲、秀丽、精巧之感,形成了江南园林的
独特意境。
? 如沧浪亭的翠玲珑附近,有一处爽朗清
静的院落,北边竹丛掩映,南面植以数
株芭蕉,树影与白墙灰瓦的组合甚是优
美,开圆洞门处,见对面景物的几个层
次,楚楚有致,宛如一幅小品画轴,使
人进入诗画一样的境界,
? 再如留园的华步小筑,也是如此。 分析
花木创造的独特意境,可从花木的物理
属性和精神属性两方面着手。
? 物理属性大致包括色、香、姿、声、影等方面。
色彩方面,苏州园林以常绿树为自然背景,点
缀各色花卉,皆以清静为主。花木的香味则使
人身心爽朗,如置身于郊野,神骨俱清,大有
逸致。留园的闻木樨香轩,周围遍植桂花,开
花时节异香袭人,意境十分优雅;拙政园的远
香堂每当夏日,荷风扑面,清香满堂。还有栀
子花、木香、茉莉等,都是色、香、姿俱全的
上品。在声的方面,苏州园林善于利用大自然
的风声、雨声,使空间感觉千变万化,别具风
味。拙政园中,在留听阁可, 留得残荷听雨
声,,在松风水阁听松涛阵阵,西风惊绿,更
觉空间的幽静,在听雨轩听, 雨打芭蕉淅沥
沥,,每当春雨濛濛,感人至深。
? 在光影方面,苏州园林常常利用自然光
线产生的明暗对比、光影对比,配之以
空间的收、放,渲染环境气氛。如留园
的, 古木交柯,,花木随着日照投映于
白墙上,落影斑驳,形成优美的动景。
源于花木的这些属性,造园家创造出了
独特的意境,突出了一个, 清, 的美感,
高雅动人。
? 花木的精神属性在于它的寓意和象征,世人常把花木加
以人格化,认为梅花清标雅韵,玉兰幽谷品逸,青竹节
格刚直,菊花操介清逸,人们常以, 四君子, 称之;另
外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红豆相思,紫薇和睦,萱草忘忧,
石榴多子;海棠为棠棣之花,兄弟和睦,松、梅、竹为
,岁寒三友,,都能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内心的共鸣。
苏州几乎所有园林都种竹,并有许多题咏歌颂竹子的清
高,拙政园有倚玉轩,沧浪亭有翠玲珑,都是用, 众人
皆浊我独清, 的孤芳自赏的意境,来表达孤高不群的清
高情怀。拙政园有个雪香云蔚亭,雪香,指梅花,云蔚,
指花木繁盛,此亭最适宜早春赏梅,亭旁植梅,暗香浮
动,标示了文人的高尚品格。苏州园林中,又常常喜爱
种植梧桐,这是处于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食不食的典
故,以凤凰在自喻高洁的情操,如怡园的碧梧栖凤,拙
政园的梧竹幽居,都是寄托高尚品格的园林意境。
poetic imagery of garden
园林意境
? 意境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
在传统绘画中是作品通过时空境象的描
绘,在情与景高度融汇后所体现出来的
艺术境界。
? 园林意境 ----通过园林的形像所反映的
情意使游赏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
一种艺术境界。
? 历史溯源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孕育出来的园
林艺术 ﹐ 同中国的文学 ﹑ 绘画有密切的关系。
园林意境这个概念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东晋
到唐宋年间。当时的文艺思潮是崇尚自然 ﹐ 出
现了山水诗 ﹑ 山水画和山水游记。园林创作也
发生了转折 ﹐ 从以建筑为主体转向以自然山水
为主体 ﹔ 以夸富尚奇转向以文化素养的自然流
露为设计园林的指导思想 ﹐ 因而产生了园林意
境问题。如东晋简文帝入华林园 ﹐ 对随行的人
说,“会心处不必在远 ﹐ 翳 (yi)然临水 ﹐ 便有濠
濮间想 "﹐ 可以说已领略到园林意境了。
园林意境创始时代的代表人物
? 园林意境创始时代的代表人物 ﹐ 如两晋
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 ﹑ 王羲之 ﹑ 谢灵运
﹑ 孔稚圭 (gui)到唐宋时期的王维 ﹑ 柳宗
元 ﹑ 白居易 ﹑ 欧阳修等人既是文学家 ﹑
艺术家 ﹐ 又是园林创作者或风景开发者。
陶渊明用 "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 "去体
现恬淡的意境。被誉为 "诗中有画 ﹐ 画中
有诗 "的王维所经营的辋川别业 ﹐ 充满了
诗情画意。
? 以后元 ﹑ 明 ﹑ 清的园林创作大师如倪云
林 ﹑ 计成 ﹑ 石涛 ﹑ 张涟 ﹑ 李渔等人都集
诗 ﹑ 画 ﹑ 园林诸方面高度文艺修养于一
身 ﹐ 发展了园林意境创作的传统 ﹐ 力创
新意 ﹐ 作出了很大贡献。
? 明清两代,围绕意与境的关系问题又进行了广
泛探讨。明代艺术理论家朱存爵提出了, 急境
融彻, 的主张,清代诗人和文学批评家叶夔认
为意与境并重,强调, 舒写胸臆, 与, 发挥景
物, 应该有机结合起来。近代文学家林纾和美
学家王国维则强 调, 意, 的重要性。林纾认为
,唯能立意,才能创建, ;王国维认为创景应
服从于创意,力倡 "内美 ",提出了诗词创作中的以
意胜的 "有我之境 "和以境胜的 "无我之境 "两种
不同的审美规范。
? 意境概念运用到绘画上,主要是在山水画得到
迅速发展的五代和宋、元,但早在三国两晋南北
朝时代,受道家思想和玄学的影响,山水画创作
已经从地图制作式的幼稚阶段,跨进了讲 "实对 ",
重 "写生 "的时期,画家们开始注重了实境的描
绘,并提出了 "澄怀味象 ","得意忘象 "的理论和
艺术创作旨在 "畅神 ","怡情 "的思想。这种理
论和实践是后来传统绘画强调意境构成的先导,
唐代美术史家张彦远提出了 "立意 ",五代山水
画家荆浩提出了 "真景 "说,宋代画家郭熙提出
了山水画创作 "重意 "问题,认为创作应当 "意造 ",
鉴赏应当 "以意穷之 ",并第一次使用了与 "意境
"内涵相近的 "境界 "概念。
? 宋、元文人画的兴起和发展,文人画家的艺术
观念和审美理想,尤其是苏轼在绘画上力倡诗
画一体的艺术主张,以及元代画家倪瓒和钱选
的 "逸气 "和 "士气 "说的提出,使传统绘画从侧
重客观物象的描摹转向注重主观精神的表现,
以情构境、托物言志的创作倾向促进了意境理
论和实践的发展。清代画家兼理论家笪重光在
,画筌, 一书使用了 "意境 "这一概念,并针对
山水画创作提出了 "实境 ","真境 "和 "神境 "的理
论,对绘画中意与境的涵意和相互关系作了较
深入的分析,对绘画中的虚实、形神、情景等
问题,亦即意境的表现问题都作出了有益的探
索。
园林意境特征
? 园林是自然的一个空间境域 ﹐ 与文学 ﹑
绘画有相异之处。园林意境寄情于自然
物及其综合关系之中 ﹐ 情生于境而又超
出由之所激发的境域事物之外 ﹐ 给感受
者以余味或遐想余地。当客观的自然境
域与人的主观情意相统一 ﹑ 相激发时 ﹐
才产生园林意境。
? 意境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使中国传统绘
画,尤其是山水画创作在审美意识上具
备了二重结构:一是客观事物的艺术再
现,一是主观精神的表现,而二者的有
机联系则构成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美。
为此,传说美术所强调的意境,既不是
客观物象的简单描摹,也不是主观意念
的随意拼合,而是主、客观世界的统一,
是画家通过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在自
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三方面所取得的
高度和谐的体现。
? 意境的构成是以空间境象为基础的,是通
过对境象的把握与经营得以达到 "情与景汇,
意与象通 "的,这一点不但是创作的依据,
同时也是欣赏的依据。绘画是通过塑造直
观的、具体的艺术形象构成意境的,为了
克服造型艺术由于瞬间性和静态感而带来
的局限,画家往往通过富有启导性和象征
性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显示时间的流程
和空间的拓展。
? 如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散点透视、虚实处理、计白当
黑、意象造型等,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展现时空境
象而采取的表现手法。这些手法一方面使画家在意
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
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
的艺术想像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象
蕴含着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从这个
意义上讲,意境的最终构成,是由创作和欣赏两个
方面的结合才得以实现的。创作是将无限表现为有
限,百里之势浓缩于咫尺之间;而欣赏是从有限窥
视到无限,于咫尺间体味到百里之势。正是这种由
面到点的创作过程和由点到面的欣赏过程,使作品
中的意境得以展现出来,二者都需要形象和想象才
能感悟到意境的美。
? 情与景是构成意境的基本因素,但意境
中的情须是蕴理之情,是特定时代精神
的折射;而景也不仅仅是一般的自然景
观,同时也包括着能够触动人们情怀,
引起生活回忆的场合、环境、人物和事
件,这样才能使作品的意境在欣赏过程
中得到社会心理上的认同和感情上的共
鸣。
其特征可作如下阐明
? 园林是一个真实的自然境域 ﹐ 其意境随
着时间而演替变化。这种时序的变化 ﹐
园林上称, 季相, 变化 ﹔ 朝暮的变化 ﹐
称, 时相, 变化 ﹔ 阴晴风雨霜雪烟云的
变化 ﹐ 称, 气象, 变化 ﹔ 有生命植物的
变化 ﹐ 称, 龄相, 变化 ﹔ 还有物候变化
等。这些都使产生意境的条件随之不断
变化。
? 在意境的变化中 ﹐ 要以最佳状态而又有
一定出现频率的情景为意境主题。最佳
状态的出现是短暂的 ﹐ 但又是不朽的 ﹐
即, 园冶, 中所谓 "一鉴能为 ﹐ 千秋不朽 "。
如杭州的 "平湖秋月 "﹑ "断桥残雪 "﹐ 扬州
的 "四桥烟雨 "等 ﹐ 只有在特定的季节 ﹑ 时
间和特定的气候条件下 ﹐ 才是充分发挥
其感染力的最佳状态。这些主题意境最
佳状态的出现 ﹐ 从时间来说虽然短暂 ﹐
但受到千秋赞赏。
? 中国园林艺术是自然环境 ﹑ 建筑 ﹑ 诗 ﹑
画 ﹑ 楹联 ﹑ 雕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园
林意境产生于园林境域的综合艺术效果
﹐ 给予游赏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 ﹐ 唤起
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 ﹐ 产生物外情 ﹑ 景
外意。
? 不是所有园林都具备意境 ﹐ 更不是随时
随地都具备意境 ﹐ 然而有意境更令人耐
看寻味 ﹐ 引兴成趣和深刻怀念。所以意
境是中国千余年来园林设计的名师巨匠
所追求的核心 ﹐ 也是使中国园林具有世
界影响的内在魅力。
创作方法
? 园林意境是文化素养的流露 ﹐ 也是情意
的表达 ﹐ 所以根本问题在于对祖国文化
修养的提高与感情素质的提高。技法问
题只是创作的一种辅助方法 ﹐ 且可不断
创新。园林意境的创作方法有中国自己
的特色和深远的文化根源。
融情入境的创作方法 ﹐ 大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
? 1,"体物 "的过程。即园林意境创作必须在调
查研究过程中 ﹐ 对特定环境与景物所适宜表
达的情意作详细的体察。事物形像各自具有
表达个性与情意的特点 ﹐ 这是客观存在的现
象。如人们常以柳丝比女性 ﹑ 比柔情 ﹔ 以花
朵比儿童或美人 ﹔ 以古柏比将军 ﹑ 比坚贞。
比 ﹑ 兴不当 ﹐ 就不能表达事物寄情的特点。
不仅如比 ﹐ 还要体察入微 ﹐ 善于发现。如以
石块象征坚定性格 ﹐ 则卵石 ﹑ 花石不如黄石
﹑ 盘石 ﹐ 因其不仅在质 ﹐ 亦且在形。在这样
的体察过程中 ﹐ 心有所得 ﹐ 才开始立意设计。
? 2,"意匠经营 "的过程。在体物的基础上
立意 ﹐ 意境才有表达的可能。然后根据
立意来规划布局 ﹐ 剪裁景物。园林意境
的丰富 ﹐ 必须根据条件进行 "因借 "。计成
,园冶, 中的 "借景 "一章所说 "取景在借
"﹐ 讲的不只是构图上的借景 ﹐ 而且是为
了丰富意境的 "因借 "。凡是晚钟 ﹑ 晓月 ﹑
樵唱 ﹑ 渔歌等无不可借 ﹐ 计成认为 "触情
俱是 "。
? 3,"比 "与 "兴 "。是中国先秦时代审美意
识的表现手段。, 文心雕龙, 对比 ﹑ 兴
的释义是,"比者附也 ﹔ 兴者起也。 ""比
是藉他物比此物 "﹐ 如 "兰生幽谷 ﹐ 不为
无人而不芳 "是一个自然现象 ﹐ 可以比喻
人的高尚品德。 "兴 "是藉助景物以直抒
情意 ﹐ 如 "野塘春水浸 ﹐ 花坞夕阳迟 "景
中怡悦之情 ﹐ 油然而生。 "比 "与 "兴 "有
时很难绝然划分 ﹐ 经常连用 ﹐ 都是通过
外物与景象来抒发 ﹑ 寄托 ﹑ 表现 ﹑ 传达
情意的方法。
苏州古典园林的意境创造
虚实结合
? 一处园林的大小、规模是有限的,怎样
将大自然的万水千山缩略于园中,得其
神髓与意境,怎样小中见大,在有限中
见出无限,是造园家为园林布景前首先
要思考的问题。在苏州园林的造园实践
中,常常采用虚实相生、分景、隔景、
借景等手法,组织空间,扩大空间,丰
富美感。
? 沈复, 浮生六记, 谈到虚实相生的手法
时,说:, 虚中有实者,或山穷水尽处,
一折而豁然开朗;或轩阁设厨处,一开
而可通别院。实中有虚者,开门于不通
之院,映以竹石,如有实无也;设矮栏
于墙头,如上有月台,而实虚也。, 可
见所谓, 虚中有实,实中有虚,,都是
为了在观赏者的心理上扩大空间感。
? 分景和隔景都是通过分隔空间来扩大空
间感,增加景色的层次,使景色的趣味
多样化。借景,则是把观赏者的目光引
向园林之外的景色,从而突破有限的空
间而达到无限的空间。借景在园林设计
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它的, 目的是
把各种在形、声、色、香上能增添艺术
情趣,丰富画面构图的外界因素,引入
到本景空间中,使景色更具特色和变
化,,这在苏州园林中有很多运用得极
为生动的例子。
? 拙政园西部的宜两亭是借景手法的典型例证。
它踞于中园和西园分界的云墙边,亭基较高,
六面置窗,登上宜两亭,可以俯瞰中部的山光
水色。而从中花园观景,层层递进的景色展开
后,宜两亭突出于廊脊之上,使整个中花园的
景色变得绵延不尽,形成非常深远的景观空间。
当年,拙政园的中园和西园分属两家所有,西
园主人堆山筑亭,在亭中能够观赏到他十分羡
慕的中园景色,而中园主人在中花园亦可眺望
高耸的亭阁,借亭入景,一亭宜两家,添景更
添情。
? 中部的荷风四面亭是借荷香组景的佳例。荷风
四面亭,亭名因荷而得,座落在园中部池中小
岛,四面皆水,湖内莲花亭亭净植,湖岸柳枝
丝丝婆娑。亭子是最为开敞的建筑物,柱间无
墙,所以视线不受遮挡,倍感空透明亮,虽然
无壁,然而三面河岸垂柳茂盛无间,四周芙蓉
偎依簇拥,为它密密匝匝地围成了一道绿色的
香柔之墙。风吹墙动,绿浪翻滚,清香四溢,
色、香、形俱佳。春柳轻,夏荷艳,秋水明,
冬山静。其实荷风四面亭不仅最宜夏暑,而且
四季皆宜。 虚实结合的美学原则不仅重视实景,
而且重视声、影、光、香等虚景。
? 园林意境的产生,是虚实的结合,情景的结合。
不但要有景,而且要有声、影等景外之景,这样
才能历久弥新,不断有新的境界。月影、花影、
树影、云影、风声、雨声、水声、鸟声 …… 这种
种虚景,在构成园林意境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如
拙政园中的松风水阁,亭侧植有黑松数株,有风
拂过,松枝遥动,松涛作响,色声皆备。在此处
看松听涛,仍能使人遥想起当年园中主人的高洁
情操。又如听雨轩,轩前一泓清水,植有荷花,
池边有芭蕉、翠竹,轩后也种植一丛芭蕉,前后
相映。无论春夏秋冬,只要是雨夜,由于雨落在
不同的植物上,加上听雨人的心态各异,都能听
到各具情趣的雨声,境界绝妙,别有韵味。
? 影也是虚景的一个重要元素如西部的倒影楼,楼分两层,面水
的一侧于柱间安装通透玲珑的长窗,窗内有木质低栏。倚栏而
立,可凭水观景。左有波形廊相伴,右有, 与谁同坐轩,,这
些景物的倒影如画,尽入眼中。水底明月,池中云彩,波影浮
动,景色绝佳。又如塔影亭,此亭从顶部到底座及四周窗格均
为正八角图案,是园中最精致华丽的建筑物之一。远望塔影亭,
会觉得造园家的心思巧妙之极。狭长的纵向水系拉开了层次,
隔了一定的距离,水湾的纵深感就增强了,攒尖的八角亭印入
水中,宛如宝塔,端庄怡然。真亭假塔,虚实相连,构思绝妙。
拙政园中,有两处景观与宝塔有关。一处是在倚虹亭看远借的
园外北寺塔,还有一处便是这借水景而成的塔影亭。不论是真
塔远望,还是假塔近观,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留下深刻的
印象。塔影亭的位置已到了花园的尽头,若将整个西园比作一
首旋律优美的乐曲,那么塔影亭就是最后一节音符。嘎然而止
的乐曲让人觉得突兀,而此处有了塔影亭则组成了完整的乐章。
巧妙的是,不光有亭,还有影,就如曲终遗音余韵不绝,让人
回味 。
含蓄与朦胧
? 园林建筑艺术常常通过含蓄与朦胧美来
达到不尽之意,这与音乐有异曲同工之
妙。造园家在为园林布局时,常让幽深
的意境半露半含,或是把美好的意境隐
藏在一组或一个景色的背后,让观赏者
自己去联想,去领会其深度,这就是园
林的含蓄美。朦胧又常常是含蓄的深化,
朦胧的手法使观赏者需几经推敲琢磨,
才能领略其中的奥妙。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景物置于月色和烟雨之中,迷蒙苍茫,
隐约可见,比起风和日丽、一览无余的
境界,更有一番韵味。 这种欲藏先露的
含蓄造园手法,在苏州园林艺术中实例
很多。
? 如拙政园,一进大门便横着一座假山,
借以挡住游者视线,不使全园尽收眼底。
也有利用建筑来起到掩映效果的。这种
做法, 出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 。
园林中的道路、山径、溪流,往往断断
续续,弯弯曲曲,纡迴曲折,方能产生
含蓄之意。如拙政园的梧竹幽居,一湾
流水,逶迤曲折,绕过叠石,穿入花间,
悄然远去,寄寓着深远的意境,使人感
到流水淙淙无尽头。
? 园林艺术中的含蓄手法,也常用一湾溪
水,曲折蜿蜒,穿小桥,度柳荫,是尽
头却又了无尽头的手法,创造出自然生
动活泼的美好乐曲,成为富有抒情的园
林趣味。正如优美的乐章或一幅水墨画,
形成步步深入,渐渐展开,处处更新,
步步变幻的连续画卷。
古典园林富有含蓄美的艺术创作还往往利
用联觉性的美学原则。
? 所谓联觉性是指人可以把从某一种感觉
道得来的印象转化为另一种感觉道印象
的能力,亦即把视觉、触觉、味觉等诸
感觉道印象相互转化沟通的能力。艺术
创作利用联觉性可以通过表现一种事物
而使人联想到另一种现象,从而收到言
尽意不尽的含蓄效果。联觉性被自然地
运用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创造中,
营造含蓄深远的意境。
? 如拙政园中的待霜亭,周围遍植桔树,
而即使无桔,看到亭上题匾,看到桔树,
身处如此环境之中,大概也会感到桔红
时那鲜艳的色泽和芬芳的清香,出现美
好的联想。又如利用滴水声使人想象出
深山清泉或幽谷小溪,都是极含蓄的表
现手法,的确有弦外之响。另外,上文
提到的古典园林讲究的声、影、光、香
等虚景,使有形之景与无形之景交响成
曲,也是利用了联觉的含蓄手法。
? 创造园林含蓄朦胧的意境美,另一个不容忽视
的手段是古典园林的题名。这大都与古典诗文
息息相关,相当含蓄地点出了主要景点的美感
特征及造园旨意。如远香堂南临荷池,意取周
敦颐, 爱莲说,,香远益清, 句;倚玉轩前种
竹,句取文征明诗, 倚楹碧玉万竿长, ;浮翠
阁取自苏东坡, 三峰已过天浮翠, 句,此阁建
在西园假山高处,周围树木茂盛,故借以为名;
宜两亭取自白居易诗, 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
宜作两家春,,宜两亭高耸,处于西园东南角
而又可为中、西园之借景,故名;与谁同坐轩
是取苏东坡, 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之句,
借以抒发园主超凡脱俗、清高孤傲、看破红尘
的心情。这些点景的题名充满诗情画意,的确
达到了引人遐思、耐人寻味的含蓄效果。
节奏与韵律
? 各种艺术的创作原则都有其相通之处,而建筑
与音乐之间也有共通之处,如果把音乐称为流
动的建筑,那么可以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园
林和乐曲都有共同的节奏与韵律。音乐中的节
奏与韵律,是作曲者通过变换音乐元素:强弱、
高低、缓急、静动、距离、间歇、停顿 …… 所
组成的。而园林艺术则是通过立体和平面的构
图,运用点、线、面和体,各部分的平衡、对
比、比例、对称、空间序列的变化等,取得节
奏与韵律的艺术效果,在有限的面积中创造不
同的层次和变化的空间,使景景相连,前有前
奏,中有铺叙、高潮,后有余韵,形成令人浮
想联翩、余味无穷的深远意境。
? 如拙政园中的波形廊,这道建于西花园与中花园交
界处的水廊,是别处少见的佳构。从平面上看,水
廊呈, L”形环池布局,分成两段,临水而筑,原来
是一堵分隔中、西园的水墙,作为两园之间的分界
横在那里,如何规划成景颇费踌躇。造园家借墙为
廊,凌水而建,以一种绝处求生的高妙造园手法打
破了僵直、沉闷的局面,将廊的下部架空,犹如栈
道一般,依水势作成高低起伏、弯转曲折状,使景
观空间富于弹性,具有韵律美和节奏美。由南往北,
经过一系列形态变化之后,突然出现大幅度转折,
把它拉离园墙一段距离,使之突出于水池之上,低
贴水面,左右凌空,在波形廊靠近倒影楼的近终点
处,在其下部设一孔水洞,让廊跨越而过,使园的
中、西部水系相通,廊体也拔高至最高点。若远看
水廊,便似长虹卧波,气势不凡。
? 又如拙政园笠亭山上的扇亭, 笠亭, 浮
翠阁, 三者的地理位置依次是临水, 山
中, 山巅, 它们形态各异, 大小不一,
由低至高, 循序渐进, 犹如音阶中的哆,
唻, 咪, 一气呵成, 鲜明的节奏感和优
美的韵律感像一首动听的旋律使人陶醉 。
花木传情
? 苏州古典园林作为生活的空间,以封闭为主,
其中花木的运用体现了一种静谧的美感和朴素
自然的意境。花木作为构成园景的要素之一,
是空间的弹性部分,也是极富变化的动景,它
增添了园林的生机和野趣,丰富了景色的空间
层次。园中山池的迂回,花木的富于变化,配
以色调明净素雅、形体娟秀玲珑的建筑,给人
以幽曲、秀丽、精巧之感,形成了江南园林的
独特意境。
? 如沧浪亭的翠玲珑附近,有一处爽朗清
静的院落,北边竹丛掩映,南面植以数
株芭蕉,树影与白墙灰瓦的组合甚是优
美,开圆洞门处,见对面景物的几个层
次,楚楚有致,宛如一幅小品画轴,使
人进入诗画一样的境界,
? 再如留园的华步小筑,也是如此。 分析
花木创造的独特意境,可从花木的物理
属性和精神属性两方面着手。
? 物理属性大致包括色、香、姿、声、影等方面。
色彩方面,苏州园林以常绿树为自然背景,点
缀各色花卉,皆以清静为主。花木的香味则使
人身心爽朗,如置身于郊野,神骨俱清,大有
逸致。留园的闻木樨香轩,周围遍植桂花,开
花时节异香袭人,意境十分优雅;拙政园的远
香堂每当夏日,荷风扑面,清香满堂。还有栀
子花、木香、茉莉等,都是色、香、姿俱全的
上品。在声的方面,苏州园林善于利用大自然
的风声、雨声,使空间感觉千变万化,别具风
味。拙政园中,在留听阁可, 留得残荷听雨
声,,在松风水阁听松涛阵阵,西风惊绿,更
觉空间的幽静,在听雨轩听, 雨打芭蕉淅沥
沥,,每当春雨濛濛,感人至深。
? 在光影方面,苏州园林常常利用自然光
线产生的明暗对比、光影对比,配之以
空间的收、放,渲染环境气氛。如留园
的, 古木交柯,,花木随着日照投映于
白墙上,落影斑驳,形成优美的动景。
源于花木的这些属性,造园家创造出了
独特的意境,突出了一个, 清, 的美感,
高雅动人。
? 花木的精神属性在于它的寓意和象征,世人常把花木加
以人格化,认为梅花清标雅韵,玉兰幽谷品逸,青竹节
格刚直,菊花操介清逸,人们常以, 四君子, 称之;另
外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红豆相思,紫薇和睦,萱草忘忧,
石榴多子;海棠为棠棣之花,兄弟和睦,松、梅、竹为
,岁寒三友,,都能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内心的共鸣。
苏州几乎所有园林都种竹,并有许多题咏歌颂竹子的清
高,拙政园有倚玉轩,沧浪亭有翠玲珑,都是用, 众人
皆浊我独清, 的孤芳自赏的意境,来表达孤高不群的清
高情怀。拙政园有个雪香云蔚亭,雪香,指梅花,云蔚,
指花木繁盛,此亭最适宜早春赏梅,亭旁植梅,暗香浮
动,标示了文人的高尚品格。苏州园林中,又常常喜爱
种植梧桐,这是处于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食不食的典
故,以凤凰在自喻高洁的情操,如怡园的碧梧栖凤,拙
政园的梧竹幽居,都是寄托高尚品格的园林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