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
东北大学
信息学院计算机系
许桂清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绪 论
? 离散数学的性质、内容
? 学习此课的目的
? 学习此课的方法
一,此课的性质、内容:
? 数学所 研究的对象 根据它们的取值分为:
连续的,如长度、温度、面积等。
离散的,如商店商品,学生所学课程等。
? 离散数学 是研究离散对象的结构以及它们
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因为计算机不论硬件还是软件都属于离散
结构,所以它所应用的数学必是离散数学。
? 性质,此课 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
要的理论 基础课,也是该专业的 主干课 。
? 内容, 1,数理逻辑
2,集合论
3,代数系统
4,图论
*5,组合数学
*6,形式语言与自动机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只讨论前四部分内
容。 )
二,学习此课的目的,
1.计算机的诞生与发展和离散数学密切相关
?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一门科学,只有当它能够运用数
学时,才算真正发展了。”
? 计算机正是在离散数学 中的图灵机的理论指导下诞生的
(1936提出图灵机 ---1946诞生计算机 )。
? 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十分迅速,计算机的硬件从第一代起
现在发展到第四代 (电子管 ?晶体管 ?集成电路 ?大规
模集成电路 ),第五代即将问世,正在向网络化发展。而
且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 计算机应用越来越广,所有领域几乎无所不及。
? 计算机科学已发展成为一门一级学科。
? 计算机的产业已发展成为一个高科技的新兴产业
? 计算机科学的发展 (硬件、软件的发展 )离不开计算机
的理论,例如,程序设计语言的发展,从机器语言 ?
汇编语言 ?高级面向过程语言 ?面向对象语言 ?智能
语言 ?…, 系统软件的发展,如操作系统,从单用户
?多用户 ?网络操作系统,…, 即如 DOS
?Windows ? Windows NT?...; 所有这些发展都依赖
于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编译原理、操作系统、数据
库原理、软件工程、网络等理论。其中离散数学是基
础,其它的理论中都用到了离散数学中的基本概念、
基本思想、基本方法。
这说明了理论常常可以导致实践方面的重大进展,即
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不同于非计算机专业的
学生学习计算机,必须掌握离散数学的理论,才能更
好地了解和从事计算机科学的研究。
? 2.此课是主干课,也是后继课的基础课
计算机专业的后续课中都大量地应用到离散数学中的基
本理论,所以要想学好专业课,必须先学好离散数学。
? 3.培养学生抽象的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大学学习知识很重要,但是能力的培养更重要。正如
著名的物理学家劳厄所说:,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
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
遗忘的时候,所剩下来的东西。,剩下的就是思维能
力,它可以长期起作用。
正如北京大学姜伯驹教授谈到数学时说:“数学是学
习科学技术的钥匙和先决条件。”所以必须提高学生的
数学修养 (数学素质 )。 数学修养 包括:理解、抽象、见
识、体验。
理解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不同语言对应的转换能力、
想象能力等。
抽象能力,敏锐的洞察力,灵活的联想类比、举一反
三能力,特别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见识,就是让学生见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数学方
法以及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著名事例。有了这样见识
才会思路宽,办法多,遇到问题会自觉求助于数学。
体验,数学是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与
打猎一样是活本领。像转换观点、选择方法、熟悉软件、
检验结果、发现毛病、查找原因多环节只有亲身经历才
能学到手。
学到这些活本领,就是一些基本素质问题。
离散数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数学素质。提高创造力。
三,此课的特点及学习方法,
? 特点,内容较杂,概念多,定理多,比
较抽象,给学习带来一定难度。
? 学习方法,
1.准确掌握每个概念 (包括内涵及外延 )。
2.要有刻苦钻研精神,不断总结经验。
3.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要较多地做些习
题,从而再进一步加深理解所学内容。
4.注意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篇 数理逻辑
? 逻辑 --是研究人的思维的科学。
它包含:
? 1.辩证逻辑,是研究人的思维中的辩证法。
例 如:用全面的和发展的观点观察事物;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实践是检查事物正误的唯一标准;等等。
? 2.形式逻辑,是研究人的思维的形式和一
般规律。
? 这里我们只关心形式逻辑。
一,形式逻辑
? 人的思维过程:
概念 ? 判断 ? 推理
? 正确的思维:
概念清楚,判断正确,推理合乎逻辑。
? 人们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学习 (理论学习和
从实践中学习 )来掌握许多概念和判断。
? 而形式逻辑主要是研究推理的 。
? 推理:
是由若干个已知的判断 (前提 ),推出新
的判断 (结论 )的思维过程。
推理方法
? 类比推理, 由个别事实推出个别结论 。
如:地球上有空气、水,地球上有生物。
火星上有空气、水。
?火星上有生物 。
? 归纳推理, 由若干个别事实推出一般结论。
如:铜能导电。铁能导电。锡能导电。铅
能导电。 ……
?一切金属都导电 。
? 演绎推理, 由一般规律推出个别事实。
形式逻辑主要是研究演绎推理的。
演绎推理 举例
? 例 1:
如果天下雨,则路上有水。 (一般规律 )
天下雨了。 (个别事实 )
推出结论,路上有水。 (个别结论 )
? 例 2:
(大前提 ):所有金属都导电。 (一般规律 )
(小前提 ):铜是金属。 (个别事实 )
推出结论,铜能导电。 (个别结论 )
二, 数理逻辑
? 数理逻辑 是用 数学的方法 研究形式逻辑。
所谓“数学方法”:是建立一套有严格定
义的符号,即建立一套形式语言,来研究
形式逻辑。所以数理逻辑也称为,符号逻
辑,。
它与数学的其它分支、计算机科学、人
工智能、语言学等学科均有密切联系。
? 这里只讨论,命题逻辑,和,谓词逻辑,。
? 下面就前面两个例子,说明如何将推理符
号化的。
数理逻辑把推理符号化之一
? 设 P表示:天下雨。
设 Q表示:路上有水。
设 ?表示,如果 … 则 …
例 1的推理过程表示为:
前提 1:P?Q (如果天下雨,则 路上有水 。 )
前提 2,P (天 下雨了。 )
结 论,Q (路上有水 。 )
(这就是第一章命题逻辑中要讨论的问题 )
数理逻辑把推理符号化之二
? 设 M(x),x是金属, 设 C(x),x能导电,
设 ?x 表示, 所有的 x, 设 a 表示铜,
例 2的推理过程表示为:
前提,?x(M(x)?C(x)) (所有金属都导电,)
前提,M(a) (铜是金属,)
结论,C(a) (铜能导电,)
(其中符号 M(x)是谓词,所以这就是第二
章“谓词逻辑”中所讨论的内容,)
使用计算机必须首先学会编“程序”,那么什么
是程序?
程序=算法+数据
算法=逻辑+控制
可见“逻辑”对于编程序是多么重要。要想学
好、使用好计算机,必须学习逻辑,此外,通过
学习逻辑,掌握逻辑推理规律和证明方法,会

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证明问题的技巧。
数理逻辑与计算机
钱学森谈“计算机与数理逻辑”
电子计算机与数理逻辑具有非常密切的
关系。正是在数理逻辑中,把人类的推理
过程分解成一些非常简单原始的、非常机
械的动作,才使得用机器代替人类的推理
的设想有了实现的可能。
有了电子计算机,使用它时,必须先进
行程序设计,把整个推理、计算过程,丝
毫不漏地考虑到,统统编入程序,
而机器则依次而运行;如稍有错误,将立
即得到毫无意义的结果。可见必须有足够的
数理逻辑的训练,熟悉推理过程的全部细节,
才能从事程序设计。
此外,程序设计是一个很细致又很麻烦的
工作,如何从事程序设计,如何防止在计算
过程中出错,如何很快地发现这种错误而及
时加以改正,都是程序设计理论 (软件理 )中
非常根本又非常重要的内容,大家都认为,
这些内容都与数理逻辑息息相关。
正如著名的计算机软件大师戴克斯
特拉 (E.W.Dijkstra)曾经说过,我现在年纪
大了,搞了这么多年软件,错误不知犯了
多少,现在觉悟了。我想,假如我早在数
理逻辑上好好下点功夫的话,我就不会犯
这么多错误。不少东西逻辑学家早就说过
了,可是我不知道。要是我能年轻 20岁的
话,我就会回去学逻辑。
第一章 命题逻辑
? 这章是以,命题,为中心
? 主要讨论:
? 命题的表示、命题的演算
? 命题演算中的公式,及其应用
? 命题逻辑推理
1-1,命题与命题的真值
? 本节主要讨论三个问题:
? 命题的概念
? 命题的真值
? 原子命题与复合命题
一, 命题的概念
? 命题 是一个能确定是真的或是假的判断。(判
断都是用陈述句表示)
? 例 1-1.1 判定下面这些句子哪些是命题。
⑴ 2是个素数。
⑵ 雪是黑色的。
⑶ 2005年人类将到达火星。
⑷ 如果 a>b且 b>c,则 a>c。
⑸ x+y<5
⑹ 请打开书!
⑺ 您去吗?
⑴⑵⑶⑷是命题
二,命题的真值
? 一个命题所作的判断有两种可能,是正确
的 判断或者 是错误的 判断 。 所以
一个命题的 真值 有两个:,真,或,假,
? 真值 为 真,一个命题所作的判断与客观一致,
则称该命题的真值为真,记作 T (True)。
? 真值 为 假,一个命题所作的判断与客观不一
致,则称该命题的真值为假,记作 F (False)。
? 例 1-1.1中 (1)(4)的真值为 真,(2)的真值为 假,
(3)暂时不能定,等到 2005年确定。
三, 原子命题与复合命题
? 简单命题 (原子命题 ),由最简单的陈述句
构成的命题 (该句再不能分解成更简单的
句子了 )。通常用大写英字母表示。
? 例 1-1.1中的 (1),(2),(3)是原子命题。
? 复合命题 (分子命题 ),由若干个原子命题
构成的命题。
? 例 1-1.1中的 (4)是由三个原子命题 (a>b、
b>c,a>c)构成的复合命题。
1-2 联结词
? 复合命题的构成:是用“联结词”将原
子命题联结起来构成的。
? 归纳自然语言中的联结词,定义了六个
逻辑联结词,分别是:
? (1) 否定,?” (2) 合取,∧,
(3) 析取,∨, (4) 异或,”
(5) 蕴涵,?” (6) 等价,?”
?
一, 否定,?”
? 表示:,… 不成立,,,不 …,。
? 用于:对一个命题 P的否定,写成 ?P,并
读成,非 P”。
? ?P的真值:与 P真值相反。
? 例 1-2.1 P,2是素数。
?P,2不是素数。
P ?P
T F
F T
二, 合取,∧,
? 表示:,并且,、,不但 … 而且,..”、
,既 … 又,..”“尽管 … 还 …,
? 例 1-2.2 P:小王能唱歌。
? Q:小王能跳舞。
? P∧ Q:小王能歌善舞。
? P∧ Q读成 P合取 Q。
? P∧ Q的真值为 真,当且
? 仅当 P和 Q的真值均为 真 。
P Q P∧ Q
F F F
F T F
T F F
T T T
三, 析取,∨,、异或,”
? 表示,或者,
?,或者”有 二义性,看下面两个例子:
? 例 1-2.3,灯泡 或者 线路有故障。
? 例 1-2.4,第一节课上数学 或者 上英语。
? 例 3中的 或者 是 可兼取的或 。即 析取, ∨,
? 例 4中的 或者 是 不可兼取的或,也称之为
异或, 排斥或 。即,”,?
?
1,析取,∨,
? P:灯泡有故障。
? Q:线路有故障。
? 例 3中的复合命题可
? 表示为,P∨ Q,读
? 成 P析取 Q,P或者 Q。
? P∨ Q的真值为 F,当
? 且仅当 P与 Q均为 F。
P Q P∨ Q
F F F
F T T
T F T
T T T
2,异或,”
? P,第一节上数学 。
? Q,第一节上英语。
? 例 4中的复合命题
可写成 P Q,读
成 P异或 Q。
? P Q的真值为 F,
当且仅当 P与 Q的 真值相同 。
?
?
?
F F F
F T T
T F T
T T F
P Q P Q?
3.异或的另一种表示
? 异或 是表示两个命题 不可能同时都成立。
? 命题“第一节课上数学 或者 上英语。”可
以解释为:
“第一节课上数学而没有上英语 或者 第一
节课上英语而没有上数学。”
于是有
P Q 与 (P∧ ?Q)∨ (Q∧ ?P ) 是一样的。
实际应用中必须注意,或者,的二义性。
?
四, 蕴涵 (条件 ),?”
? 表示“如果 … 则 …”,
? 例 1-2.5,P表示:缺少水分。
Q表示:植物会死亡。
? P?Q:如果 缺少水分, 植物就会死亡 。
? P?Q:也称之为蕴涵式,读成,P蕴涵
Q”,“如果 P则 Q”。也说成 P是 P?Q 的
前件,Q是 P?Q的后件。还可以说 P是 Q
的充分条件,Q是 P的必要条件。
P?Q的真值,
? P?Q的真值为假,当且仅当 P为真,Q为
假。 注意,当前件 P为假时,P?Q为 T。
P Q P?Q
小王借钱不还 我替他还 (我给小王担保)
F F T
F T T
T F F
T T T
? 充分条件,就是只要条件成立,结论就成立,
则该条件就是 充分条件 。
上例中,,缺少水分”就是“植物会死亡”
的充分条件。在自然语言中表示充分条件的词
有, 如果 … 则 …,只要 … 就 …,若 … 则 …
? 必要条件,就是如果该条件不成立,那么结论
就不成立,则该条件就是 必要条件 。
上例中,,植物死亡”就是“缺少水分”的必
要条件 (植物未死亡,一定不缺少水分 )。
在自然语言中表示必要条件的词有,
只有 … 才 … ; 仅当 …, … ; …,仅当 … 。
关于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说明:
举例,
令,P:天气好。 Q:我去公园。
1.如果天气好,我就去公园。
2.只要天气好,我就去公园。
3.天气好,我就去公园。
4.仅当天气好,我才去公园。
5.只有天气好,我才去公园。
6.我去公园,仅当天气好。
命题 1.,2.,3.写成,P?Q
命题 4.,5.,6.写成,Q?P
可见,?”既表示充分条件(即前件是后件的充分条件);
也表示必要条件(即后件是前件的必要条件)。这一点要
特别注意 !!!它决定了哪个作为前件,哪个作为后件。
五,等价 (双条件),?”
? 表示“当且仅当”、“充分且必要”
? 例 1-2.6:
P,⊿ ABC是等边三角形。
Q,⊿ ABC是等角三角形。
P?Q, ⊿ ABC是等边三角形 当且仅当
它 是等角三角形。
P Q P?Q
F F T
F T F
T F F
T T T
P?Q的真值,
? P?Q的真值为真,当且仅当 P与 Q的真值
相同。
本节小结:
? 要熟练掌握这五个联结词在自然语言中
所表示的含义以及它们的真值表的定义。
P Q P∧ Q P∨ Q P?Q P?Q
F F F F T T
F T F T T F
T F F T F F
T T T T T T
? 特别要注意“或者”的二义性,即要区
分给定的“或”是“可兼取的或”还是
“不可兼取的或”。
? 特别要注意,?”的用法,它既表示
“充分条件”也表示“必要条件”,即
要弄清哪个作为前件,哪个作为后件。
? 练习:填空
? 已知 P∧ Q为 T,则 P为 ( ),Q为 ( )。
? 已知 P∨ Q为 F,则 P为 ( ),Q为 ( )。
? 已知 P为 F,则 P∧ Q为 ( )。
? 已知 P为 T,则 P∨ Q为 ( )。
? 已知 P∨ Q为 T,且 P为 F,则 Q为 ( )。
? 已知 P?Q为 F,则 P为 ( ),Q为 ( )。
? 已知 P为 F,则 P?Q为 ( )。
? 已知 Q为 T,则 P?Q为 ( )。
? 已知 ?P??Q为 F,则 P为 ( ),Q为 ( )。
? 已知 P为 T,P?Q为 T,则 Q为 ( )。
? 已知 ?Q为 T,P?Q为 T,则 P为 ( )。
? 已知 P?Q为 T,P为 T,则 Q为 ( ).
? 已知 P?Q为 F,P为 T,则 Q为 ( ).
? P?P 的真值为 ( ).
? P?P 的真值 为 ( )。
1-3 命题公式及命题符号化
一,常值命题与命题变元
? 常值命题,即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命题。它是有
具体含义 (真值 )的。例如:,3是素数。”就
是常值命题。
? 命题变元,用大写的英字母如 P,Q等表示任何
命题。称这些字母为命题变元。
? 对命题变元作 指派 (给命题变元一个 解释 ):将
一个常值命题赋予命题变元的过程,或者是直
接赋给命题变元真值,T”或,F”的过程。
? 注意,命题变元本身不是命题,只有给它一个
解释,才变成命题。
二,合式公式 ( wff ) (well formed formulas)
? 1.定义:
⑴ 单个命题变元是个合式公式。
⑵ 若 A是合式公式,则 ?A是合式公式。
⑶ 若 A和 B是 合式公式,则 (A∧ B),
(A∨ B),(A?B)和 (A?B)都是合式公式。
⑷ 当且仅当有限次地应用⑴,⑵,⑶所
得到的含有命题变元、联结词和括号的
符号串是 合式公式 。
? 注意这个定义是递归的。 (1)是递归的基
础,由 (1)开始,使用 (2)(3)规则,可以得
到任意的合式公式。
? 这里所谓的合式公式可以解释为合法的
命题公式之意,也称之为 命题公式,有
时也简称 公式 。
? 下面的式子不是合式公式:
P∧ Q,P??R,P∨ Q∧ R
? 下面的式子才是合式公式:
(P∧ Q),(?P?R),((P∨ Q)∧ R)
? 按照 合式公式定义最外层括号必须写。
? 约定,为方便,最外层括号可以不写,
上面的合式公式可以写成:
P∧ Q,?P?R,(P∨ Q)∧ R
? 2.命题公式的 真值表
一个命题公式不是复合命题,所以
它没有真值,但是给其中的所有命题变
元作指派以后它就有了真值。可以以表
的形式反应它的真值情况,例如命题 公
式 (?P?Q)∨ Q 的真值表如下所示:
P Q ?P ?P?Q (?P?Q)∨ Q
F F T F F
F T T T T
T F F T T
T T F T T
? 由于对每个命题变元可以有两个真值 (T,F)
被指派,所以有 n个命题变元的命题公式
A(P1,P2,…,P n) 的 真值表有 2n行 。
? 为了有序地列出公式的真值表,在对命题
变元做指派时,可以按照二进制数的次序
列表。
? 补充,关于,二进制数,见下页。
关于二进制数简介:
? 由于计算机的硬件是由二个状态的逻辑元件组
成的,所以它只处理二进制的信息,
? 二进制数:只有两个基本符号 0和 1,计算时,
逢二进一,如
0+1=1,1+1=10,10+1=11,11+1=100
0 1 10 11
+ 1 + 1 + 1 + 1
1 10 11 100
十进制数 0 1 2 3 4 5 6 7 8 9
二进制数 0 1 10 11 100 101 110 111 1000 1001
注,有效数字前加 0不影响数值,如 000=0,001=1,010=10,011=11
、,、
? 为了 有序地列出 A(P1,P2,…,P n)的真值表,
可以将 F看成 0,将 T看成 1,按照 二进制
数 00…0,00…01,00…010,…,11…10,
11…1( 即十进制的 0,1,2,….,2 n -1)的次序
进行指派列真值表。
? 如 A(P,Q)的真值表可按照如下次序指派:
00(F,F),01(F,T),10(T,F),11(T,T)
? 如 A(P,Q,R)的真值表可按照如下次序指
派:
000(F,F,F),001(F,F,T),010(F,T,F),011(F,T,T)
100(T,F,F),101(T,F,T),110(T,T,F),111(T,T,T)
? 例如列出 P?(Q?R)的真值表
P Q R Q?R P?(Q?R)
000 F F F T T
001 F F T T T
010 F T F F T
011 F T T T T
100 T F F T T
101 T F T T T
110 T T F F F
111 T T T T T
三,命题符号化
所谓命题符号化,就是用命题公式的符
号串来表示给定的命题。
? 命题符号化的方法
1.首先要明确给定命题的含义。
2.对于复合命题,找联结词,用联结词
断句,分解出各个原子命题。
3.设原子命题符号,并用逻辑联结词联
结原子命题符号,构成给定命题的符
号表达式。
例 1.说离散数学无用且枯燥无味是不对的。
P:离散数学是有用的。
Q:离散数学是枯燥无味的。
该命题可写成,? (?P∧ Q)
例 2.如果小张与小王都不去,则小李去。
P:小张去。 Q:小王去。 R:小李去。
该命题可写成,(?P∧ ?Q)?R
如果小张与小王不都去,则小李去。
该命题可写成,?(P∧ Q)?R
也可以写成,(?P∨ ?Q)?R
? 例 3,仅当 天不下雨且我有时间,才上街。
P,天下雨。 Q,我有时间。 R,我上街。
分析,由于“仅当”是表示“必要条件”
的,既,天不下雨且我有时间”,是“我
上街”的必要条件。所以
该命题可写成,R?(?P∧ Q)
? 例 4.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
必犯人。
P:人犯我。 Q:我犯人。
该命题可写成,(?P??Q)∧ (P?Q)
或写成,P?Q P是 Q的充分条件P是 Q的必要条件
P是 Q的充分且必要条件
? 例 5,若天不下雨,我就上街;否则在家。
P,天下雨。 Q, 我上街。 R:我在家。
该命题可写成,(?P?Q)∧ (P?R).
? 注意,中间的联结词一定是,∧,,而不是,∨,,也
不是,”。
? 因为原命题表示:,天不下雨时我做什么, 天 下雨我又
做什么,的 两种作法,其中有一种作法是假的,则我说
的就是假话,所以中间的联结词一定是,∧,。
? 如果写成 (?P?Q)∨ (P?R),就表明 两种作法 都是假的
时候,我说的才是假话。这显然不对 。
? 若写成 (?P?Q) (P? R)时,当 P为 F,Q为 F时,即天没
下雨而我没上街,此时我说的是假话,但是表达式
(?P?Q) (P? R) 的真值却是,T”,因为此时 (P?R)的
真值 是,T”。
?
?
?
? 作业题:
? 第 8页:( 3)
? 第 12页:( 5)、( 7)
? 第 17页:( 1) a),d)
1-4 重言式与重言蕴涵式
? 一,重言式 (永真式 )与矛盾式 (永假式 )
? 1.例子:
P ?P∨ P ?P∧ P
F T F
T T F
可见不论 P取什么真值 ?P∨ P的真值总是
为真,?P∧ P的真值总是为假。故称
?P∨ P为重言式 (永真式 ),称 ?P∧ P为矛
盾式 (永假式 )。
? 2,重言式 (矛盾式 )定义
A(P1,P2,…,P n) 是含有命题变元 P1,P2,…,Pn的
命题公式,如不论对 P1,P2,…,Pn作任何指
派,都使得 A(P1,P2,…,Pn) 为 真 (假 ),则称
之为 重言式 (矛盾式 ),也称之为 永真式 (永
假式 )。
? 3.重言式的证明方法
方法 1:列真值表。
方法 2:公式的等价变换,化简成,T”。
方法 3:用公式的主析取范式。
? 其中方法 2 和方法 3 我们在以后讨论。
? 方法 1,列真值表。
例如,证明 (P∧ (P?Q))?Q 为重言式。
P Q P?Q P∧ (P?Q) (P∧ (P?Q))?Q
F F T F T
F T T F T
T F F F T
T T T T T
永真式的真值表的最后一列全是,T”。
4,永真式的性质
1).如果 A是永真式,则 ?A是永假式。
2).如果 A,B是永真式,则 (A∧ B),(A∨ B)、
(A?B)和 (A?B)也都是永真式。
3).如果 A是永真式,则 A的置换例式也是永真式。
置换例式, A(P1,P2,…,P n) 是含有命题变元
P1,P2,…,Pn的命题公式,如果用合式公式 X替换某
个 Pi(如果 Pi在 A(P1,P2,…,P n) 中多处出现,则各处
均用 X替换 ),其余变元不变,替换后得到新的公
式 B,则称 B是 A(P1,P2,…,P n) 的置换例式。
? 例如:
公式 A,P∨ (?P∧ ((P?Q)?R))
用 (D?E)替换 A中 P得到 A的置换例式 B:
(D?E)∨ (?(D?E)∧ (((D?E)?Q)?R))
? 如果 A是永真式,例如 A为 ?P∨ P,用
(D?E)替换 A中 P,得到 A的置换例式
B,? (D?E)∨ (D?E),
显然 B也是永真式。
? 如果可以断定给定公式是某个 永真式的
置换例式的话,则这个公式也是永真式。
二,重言 (永真 )蕴涵式
有些重言 (永真 )式,如 (P∧ (P?Q))?Q,
公式中间是,?”联结词,是很重要的,
称之为 重言蕴涵式。
1.定义,如果公式 A?B是 重言式,则称 A重
言 (永真 )蕴涵 B,记作 A?B。
上式可以写成 (P∧ (P?Q))?Q
? 注意符号,?”不是联结词,它是表示公
式间的,永真蕴涵,关系,也可以看成是
,推导,关系。即 A?B可以理解成由 A可推
出 B,即 由 A为真,可以推出 B也为真 。
2.重言 (永真 )蕴涵式证明方法
方法 1.列真值表。 (即列永真式的真值表 )
这里就不再举例了。
下面讨论另外两种方法。
A B A ?B
F F T
F T T
T F F
T T T
先看一看 A?B的真
值表,如果 A?B为
永真式,则真值表
的第三组指派不会
出现。于是有下面
两种证明方法。
方法 2.假设前件为真,推出后件也为真 。
例如求证:
((A∧ B)?C)∧ ?D∧ (?C∨ D) ??A∨ ?B
证明,设前件 ((A∧ B)?C)∧ ?D∧ (?C∨ D) 为
真。则 ((A∧ B)?C),?D,(?C∨ D)均真,
?D为 T,则 D为 F
?C∨ D为 T
((A∧ B)?C为 T
如果 A为 F,则 ?A为 T,所以 ?A∨ ?B为 T。
如果 B为 F,则 ?B为 T,所以 ?A∨ ?B 为 T。
?((A∧ B)?C)∧ ?D∧ (?C∨ D) ??A∨ ?B
得 C为 F
得 A?B为 F
方法 3.假设后件为假,推出前件也为假 。
例如求证:
((A∧ B)?C)∧ ?D∧ (?C∨ D) ??A∨ ?B
证明,假设后件 ?A∨ ?B为 F,则 A与 B均为 T。
1.如 C为 F,则 (A∧ B)?C为 F,所以前件
((A∧ B)?C)∧ ?D∧ (?C∨ D) 为 F
2.如 C为 T,则 ⑴ 若 D为 T,则 ?D为 F,所以
前件 ((A∧ B)?C)∧ ?D∧ (?C∨ D) 为假
⑵ 若 D为 F,则 ?C∨ D为 F,所以
前件 ((A∧ B)?C)∧ ?D∧ (?C∨ D) 为假。
?((A∧ B)?C)∧ ?D∧ (?C∨ D) ??A∨ ?B
3.重要的重言蕴涵式 (如教材第 43页所示 )
I1.P∧ Q?P I2,P∧ Q?Q
I3,P?P∨ Q I4,Q?P∨ Q
I5,?P?P?Q I6,Q?P?Q
I7,?(P?Q)?P I8,?(P?Q)??Q
I9,P,Q ?P∧ Q I10,?P∧ (P∨ Q)?Q
I11,P∧ (P?Q)?Q I12,?Q∧ (P?Q)??P
I13,(P?Q)∧ (Q?R)?P?R
I14,(P∨ Q)∧ (P?R)∧ (Q?R)?R
I15,A?B ?(A∨ C)?(B∨ C)
I16,A?B ?(A∧ C)?(B∧ C)
上述公式的证明都比较简单,可以用假设前
件为 T,推出后件也为 T的方法证明。
? 4,性质
1).有自反性:对任何命题公式 A,有 A?A
2).有传递性:若 A?B且 B?C,则 A?C
3).有反对称性:若 A?B且 B?A,则 A?B
符号,?”表示“等价”。
? 本节重点掌握,永真式及永真蕴涵式的定
义、证明方法、以及常用的公式。
? 作业,第 23页, (2) b), (6),(8) e)
1-5 等价公式
1,例子 看下面三个公式的真值表
P Q P?Q ?P∨ Q ?Q??P
F F T T T
F T T T T
T F F F F
T T T T T
从真值表可以看出,不论对 P,Q作何指
派,都使得 P?Q,?P∨ Q和 ?Q??P的真
值相同,表明它们之间彼此等价。
2,定义, A,B是含有命题变元 P1,P2,…,Pn
的命题公式,如不论对 P1,P2,…,Pn作任
何指派,都使得 A和 B的真值相同,则称
之为 A与 B等价,记作 A?B。
显然 P?Q??P∨ Q??Q??P
3,重要的等价公式
⑴ 对合律 ??P?P
⑵ 幂等律 P∨ P?P P∧ P?P
⑶ 结合律 P∨ (Q∨ R)?(P∨ Q)∨ R
P∧ (Q∧ R)?(P∧ Q)∧ R
⑷ 交换律 P∨ Q?Q∨ P P∧ Q?Q∧ P
⑸ 分配律 P∨ (Q∧ R)?(P∨ Q)∧ (P∨ R)
P∧ (Q∨ R)?(P∧ Q)∨ (P∧ R)
⑹ 吸收律 P∨ (P∧ Q)?P P∧ (P∨ Q)?P
⑺ 底 -摩根定律 ?(P∨ Q)??P∧ ?Q
?(P∧ Q)??P∨ ?Q
⑻ 同一律 P∨ F?P P∧ T?P
⑼ 零律 P∨ T?T P∧ F?F
⑽ 互补律 P∨ ?P?T P∧ ?P?F
⑾ P?Q??P∨ Q
⑿ P?Q??Q??P
⒀ P?Q ?(P?Q)∧ (Q?P)
⒁ P?Q ?(?P∨ Q)∧ (P∨ ?Q)
⒂ P?Q ?(P∧ Q)∨ (?P∧ ?Q )
? 为便于记忆,将等价公式 (前 10个 )与集合论的公式比
较,请看集合公式:
⑴ 对合律 ~~A?A ~A表示 A的绝对补集
⑵ 幂等律 A∪ A?A A ? A?A
⑶ 结合律 A∪ (B∪ C)?(A∪ B)∪ C
A ?(B ? C)?(A ? B) ? C
⑷ 交换律 A∪ B?B∪ A A ? B?B ? A
⑸ 分配律 A∪ (B ? C)?(A∪ B) ?(A∪ C)
A ?(B∪ C)?(A ? B)∪ (A ? C)
⑹ 吸收律 A∪ (A ? B)?A A ?(A∪ B)?A
⑺ 底 -摩根定律 ~(A∪ B)?~A ? ~B
~(A ? B)?~A∪ ~B
⑻ 同一律 A∪ Φ?A A ? E?A E表示全集
⑼ 零律 A∪ E?E A ? Φ?Φ
⑽ 否定律 A∪ ~A?E A ? ~A?Φ
4,等价公式的证明方法
? 方法 1:用列真值表。(不再举例)
? 方法 2:用公式的等价变换,(用置换定律 )
? 置换定律,A是一个命题公式,X是 A中的一
部分且也是合式公式,如果 X?Y,用 Y代
替 A中的 X得到公式 B,则 A?B。
? 应用置换定律以及前面列出的等价公式
可以对给定公式进行等价变换。
? 例题 1,求证吸收律 P∧ (P∨ Q)?P
? 证明 P∧ (P∨ Q)
? ? (P∨ F)∧ (P∨ Q) (同一律 )
? ?P∨ (F∧ Q) (分配律 )
? ?P∨ F (零律 )
? ?P (同一律 )
? 例题 2,求证 (?P∨ Q)→(P ∧ Q) ?P
? 证明 (?P∨ Q)→(P ∧ Q)
? ??(?P∨ Q)∨ (P∧ Q) (公式 E16)
? ? (??P∧ ?Q)∨ (P∧ Q) (摩根定律 )
? ? (P∧ ?Q)∨ (P∧ Q) (对合律 )
? ?P∧ (?Q∨ Q) (分配律 )
? ?P∧ T (互补律 )
? ?P (同一律 )
? 公式 E16, P?Q??P∨ Q
? 例题 3.化简 ?(P∧ Q)→( ?P∨ (?P∨ Q))
解 原公式
???(P∧ Q)∨ ((?P∨ ?P)∨ Q) (E16,结合 )
?(P∧ Q)∨ (?P∨ Q) (对合律,幂等律 )
?(P∧ Q)∨ (Q∨ ?P) (交换律 )
?((P∧ Q)∨ Q)∨ ?P (结合律 )
?Q∨ ?P (吸收律 )
公式 E16, P?Q??P∨ Q
5,性质
1).有自反性:任何命题公式 A,有 A?A。
2).有对称性:若 A?B,则 B?A
3).有传递性:若 A?B且 B?C,则 A?C
4).如果 A(P1,P2,…,P n)?B(P1,P2,…,P n),则
A(?P1,?P2,…,?Pn)?B(?P1,?P2,…,?Pn)
例 A(P,Q)?P→Q B(P,Q) ??P∨ Q
有 A(P,Q)?B(P,Q)
A(?P,?Q)??P→ ?Q
B(?P,?Q)?P∨ ?Q
可见 A(?P,?Q)?B(?P,?Q)
6.等价公式的对偶性
从前面列出的等价公式看出,有很多是
成对出现的。这就是等价公式的对偶性。
⑴ 对偶式,在一个只含有联结词 ?, ∨,
∧ 的公式 A中,将 ∨ 换成 ∧, ∧ 换成 ∨,
T换成 F,F换成 T,其余部分不变,得到
另一个公式 A*,称 A与 A*互为对偶式。
例如,,A A*
P P
?Q∧ R ?Q∨ R
(P∨ T)∧ ?Q (P∧ F)∨ ?Q
⑵ 用对偶式求公式的否定
定理 1-5.1 令 A(P1,P2,…,P n)是一个只含有
联结词 ?, ∨, ∧ 的命题公式,则
?A(P1,P2,…,P n)?A*(?P1,?P2,…,?Pn)
此定理可以反复地使用底 -摩根定律得以
证明。 下面我们 验证 一下。
令 A(P,Q)?P∨ Q A*(P,Q)?P∧ Q
?A(P,Q)??(P∨ Q)
A*(?P,?Q)??P∧ ?Q
可见 ?A(P,Q)?A*(?P,?Q)
推论,A(?P1,?P2,…,?Pn)??A*(P1,P2,…,P n)
例如,利用上述求公式的否定公式求
?(((P∧ Q)∨ (P∧ ?Q))∨ R)
?((?P∨ ?Q)∧ (?P∨ Q))∧ ?R
⑶ 对偶原理 (定理 1-5.2):
令 A(P1,P2,…,P n), B(P1,P2,…,P n)是只含有
联结词 ?,∨, ∧ 的命题公式,则如果
A(P1,P2,…,P n)?B(P1,P2,…,P n) 则
A*(P1,P2,…,P n)?B*(P1,P2,…,Pn)
证明,因为 A(P1,P2,…,P n)?B(P1,P2,…,P n)
故 A(?P1,?P2,…,?Pn)?B(?P1,?P2,…,?Pn)
而 A(?P1,?P2,…,?Pn)??A*(P1,P2,…,P n)
B(?P1,?P2,…,?Pn)??B*(P1,P2,…,P n)
故 ?A*(P1,P2,…,P n) ??B*(P1,P2,…,P n)
所以 A*(P1,P2,…,P n)?B*(P1,P2,…,Pn)
下面我们验证一下对偶原理:
? P∨ (Q∧ R)?(P∨ Q)∧ (P∨ R)
A B
? P∧ (Q∨ R)?(P∧ Q)∨ (P∧ R)
A* B*
? P∨ T?T
A B
? P∧ F?F
A* B*
? 本节要求 掌握等价公式的证明方法及记忆公式 。
? 作业, 第 19页 (7) f) g),(8) c)
1-6.范式
范式就是命题公式形式的规范形式。这里
约定在范式中 只含有联结词 ?,∨ 和 ∧ 。
一,析取范式与合取范式
1.合取式与析取式
合取式,是用,∧, 联结命题变元或变
元的否定构成的式子。
如 P, ?P, P∧ ?Q,P∧ ?Q∧ ?R
析取式,是用,∨, 联结命题变元或变
元的否定构成的式子。
如 P, ?P, P∨ ?Q,P∨ ?Q∨ ?R
注,∵ P∨ P?P P∧ P?P ∴ P是合 (析 )取式,
? 2.析取范式
公式 A如果写成如下形式:
A1∨ A2∨,..∨ An (n≥1) 其中每个 Ai
(i=1,2..n)是 合取式,称之为 A的 析取范式 。
? 3.合取范式
公式 A如果写成如下形式:
A1∧ A2∧,..∧ An (n≥1) 其中每个 Ai
(i=1,2..n)是 析取式,称之为 A的 合取范式 。
? 例如,P?Q 的 析取范式与合取范式:
P?Q ?(P∧ Q)∨ (?P∧ ?Q)----析取范式
P?Q ?(?P∨ Q)∧ (P∨ ?Q)----合取范式
4.析取范式与合取范式的写法
⑴先用相应的公式去掉 ?和 ?。
公式 E16 P?Q??P∨ Q
公式 E21 P?Q ?(P∧ Q)∨ (?P∧ ?Q)
公式 E20 P?Q ?(P?Q)∧ (Q?P)
再用 E16 P?Q ?(?P∨ Q)∧ (P∨ ?Q)
⑵ 用公式的否定公式或摩根定律将 ?后移到命题
变元之前。
?A(P1,P2,…,P n)?A*(?P1,?P2,…,?Pn)
底 -摩根定律 ?(P∨ Q)??P∧ ?Q
?(P∧ Q)??P∨ ?Q
⑶ 用分配律、幂等律等公式进行整理,使之成
为所要求的形式。
例如求 (P?Q)?R的 析取范式与合取范式
(P?Q)?R
??((?P∨ Q)∧ (P∨ ?Q))∨ R
?(P∧ ?Q)∨ (?P∧ Q)∨ R ------析取范式
(P?Q)?R??((P∧ Q)∨ (?P∧ ?Q))∨ R
? ((?P∨ ?Q)∧ (P∨ Q))∨ R
? (?P∨ ?Q∨ R)∧ (P∨ Q∨ R) ---合取范式
二,主析取范式与主 合取范式
一个公式的 析取范式与合取范式的形式
是不唯一的。下面定义形式唯一的 主析
取范式与主 合取范式。
㈠主析取范式
1.小项
⑴定义:在一个有 n个命题变元的合取
式中,每个变元必出现且仅出现一次,
称这个合取式是个 小项 。
例如,有两个变元的小项:
P∧ Q,P∧ ?Q,?P∧ Q,?P∧ ?Q
⑵ 小项的性质
m3 m2 m1 m0
P Q P∧ Q P∧ ?Q ?P∧ Q ?P∧ ?Q
00 F F F F F T
01 F T F F T F
10 T F F T F F
11 T T T F F F
a).有 n个变元,则有 2n个小项。
b).每一组指派有且只有一个小项为 T。
为了记忆方便,可将各组指派对应的为 T的小项
分别记作 m0,m1,m2,…,m 2n-1 上例中
m0??P∧ ?Q m1??P∧ Q
m2?P∧ ?Q m3?P∧ Q
2.主析取范式定义
析取范式 A1∨ A2∨,..∨ An,,其中每个 Ai
(i=1,2..n)都 是 小项,称之为 主析取范式 。
3.主析取范式的写法
方法 Ⅰ,列真值表
⑴列出给定公式的真值表。
⑵找出真值表中每个,T”对应的小项。
(如何 根据一组指派写对应的为,T”的项:
如果变元 P被指派为 T,P在小项中以 P形
式出现;如变元 P被指派为 F,P在小项中
以 ?P形式出现 (因要保证该小项为 T))。
⑶用,∨, 联结上述小项,即可。
例如求 P?Q和 P?Q的 主析取范式
P Q P?Q P?Q
F F T T
F T T F
T F F F
T T T T
P?Q? m0∨ m1∨ m3
?(?P∧ ?Q)∨ (?P∧ Q)∨ (P∧ Q)
P?Q?m0∨ m3
? (?P∧ ?Q)∨ (P∧ Q)
思考题,永真式的 主析取范式是什么样?
方法 Ⅱ,用公式的等价变换
⑴先写出给定公式的析取范式
A1∨ A2∨,..∨ An 。
⑵为使每个 Ai都变成小项,对缺少变元的 Ai
补全变元,比如缺变元 R,就用 ∧ 联结永
真式 (R∨ ?R)形式补 R。
⑶用分配律等公式加以整理。
P?Q??P∨ Q
?(?P∧ (Q∨ ?Q))∨ ((P∨ ?P)∧ Q)
?(?P∧ Q)∨ (?P∧ ?Q)∨ (P∧ Q)∨ (?P∧ Q)
?(?P∧ Q)∨ (?P∧ ?Q)∨ (P∧ Q)
㈡ 主 合取范式
1.大项
⑴定义,在有 n个命题变元的析取式中,每
个变元必出现且仅出现一次,称之为 大项 。
例如,有两个变元的大项及其真值表:
M0 M1 M2 M3
P Q P∨ Q P∨ ?Q ?P∨ Q ?P∨ ?Q
F F F T T T
F T T F T T
T F T T F T
T T T T T F
⑵ 大项的性质
a).有 n个变元,则有 2n个大项。
b).每一组指派有且只有一个大项为 F。
为了记忆方便,可将各组指派对应的为 F
的大项分别记作 M0,M1,M2,…,M 2n-1 。
上例中
M0 ?P∨ Q M1 ?P∨ ?Q
M2 ??P∨ Q M3 ??P∨ ?Q
? 2.主合取范式定义
合 取范式 A1∧ A2∧,.,∧ An,,其中每个 Ai
(i=1,2..n)都 是 大项,称之为 主合取范式 。
? 3.主合取范式的写法
方法 Ⅰ,列真值表
⑴列出给定公式的真值表。
⑵找出真值表中每个,F”对应的大项。
如何 根据一组指派写对应的为,F”的大项:
如果变元 P被指派为 F,P在大项中以 P形式出现;
如变元 P被指派为 T,P在大项中以 ?P形式出现
(确保该大项为 F)。
⑶用,∧,联结上述大项,即可。
例如求 P?Q和 P?Q的 主合取范式
P Q P?Q P?Q
F F T T
F T T F
T F F F
T T T T
P?Q? M2 ??P∨ Q
P?Q?M1∧ M2
? (P∨ ?Q )∧ (?P∨ Q)
课堂练习,
1.已知 A(P,Q,R)的真值表如图:
求它的主析取和主合取范式。
2.已知 A(P,Q,R)的主析取范式中含有下面小项 m1,m3,m5,
m7求它的和主合取范式,
P Q R A(P,Q,R)
F F F T
F F T F
F T F F
F T T T
T F F T
T F T F
T T F T
T T T T
练习答案:
1.A(P,Q,R)的主析取范式,
A(P,Q,R)? m0∨ m3∨ m4∨ m6∨ m7
?(?P∧ ?Q∧ ?R)∨ (?P∧ Q∧ R)∨
(P∧ ?Q∧ ?R)∨ (P∧ Q∧ ?R)∨ (P∧ Q ∧ R)
A(P,Q,R)的 主合取范式:
A(P,Q,R)? M1∧ M2∧ M5
?(P∨ Q∨ ?R)∧ (P∨ ?Q∨ R)∧ (?P∨ Q∨ ?R)
2,A(P,Q,R)? M0∧ M2∧ M4 ∧ M6
?(P∨ Q∨ R)∧ (P∨ ?Q∨ R)∧ (?P∨ Q∨ R)
∧ (?P∨ ?Q∨ R)
方法 Ⅱ,用公式的等价变换
⑴先写出给定公式的合取范式
A1∧ A2∧,..∧ An 。
⑵为使每个 Ai变成大项,对缺少变元的析
取式 Ai补全变元,比如缺变元 R,就用 ∨
联结永假式 (R∧ ?R)形式补 R。
⑶用分配律等公式加以整理。
例如,求 (P?Q)?R的主合取范式
(P?Q)?R
??(?P∨ Q)∨ R
?(P∧ ?Q)∨ R
?(P∨ R)∧ (?Q∨ R)
? (P∨ (Q∧ ?Q)∨ R)∧ ((P∧ ?P)∨ ?Q∨ R)
? (P∨ Q∨ R)∧ (P∨ ?Q∨ R)∧
(P∨ ?Q∨ R)∧ (?P∨ ?Q∨ R)
三,范式的应用
范式在逻辑设计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例 1.加法器的设计,有两个 n位二进制数 a,b
相加和为 s(s=a+b),a,b分别写成:
a=anan-1… ai...a2a1,
+ b=bnbn-1… bi...b2b1
s= cn sn sn-1… si…s 2 s1
其中 si是第 i位 ai,bi及 ci-1 (ci-1是第 i-1位向第 i
位的 进位 ) 的和,显然 si是 ai bi及 ci-1的函数,
写成 si(ai,bi,ci-1),它与 ai,bi,ci-1的关系如下表:
ai bi ci-1 si(ai,bi,ci-1)
0 0 0 0
0 0 1 1
0 1 0 1
0 1 1 0
1 0 0 1
1 0 1 0
1 1 0 0
1 1 1 1
在电路逻辑设计中用如下逻辑部件:
非门 与门 或门
根据前边的表,列出 si(ai,bi,ci-1)的主析取范式:
si(ai,bi,ci-1)=(?ai∧ ?bi∧ ci-1)∨ (?ai∧ bi∧ ?ci-1)∨
(ai ∧ ?bi∧ ?ci-1)∨ (ai∧ bi∧ ci-1)
(在指派 001,010,100,111时 si为 1)
下面设计出 si(ai,bi,ci-1)的线路图 。
a
b
a∧ba a
b a∨b
?a
si(ai,bi,ci-1)=(?ai∧ ?bi∧ ci-1)∨ (?ai∧ bi∧ ?ci-1)∨
(ai ∧ ?bi∧ ?ci-1)∨ (ai∧ bi∧ ci-1)
si(ai,bi,ci-1)
ai ?ai
bi ?bi
Ci-1
?ci-1
例 2,安排课表,教语言课的教师希望将课
程安排在第一或第三节;教数学课的教
师希望将课程安排在第二或第三节;教
原理课的教师希望将课程安排在第一或
第二节。如何安排课表,使得三位教师
都满意。
令 L1,L2,L3分别表示语言课排在第一、
第二、第三节。
M1,M2,M3分别表示数学课排在第一、
第二、第三节。
P1,P2,P3分别表示原理课排在第一、
第二、第三节。
三位教师都满意的条件是:
(L1∨ L3)∧ (M2∨ M3)∧ (P1∨ P2 ) 为真。
将上式写成析取范式 (用分配律 )得:
((L1∧ M2)∨ (L1∧ M3)∨ (L3∧ M2)∨
(L3∧ M3))∧ (P1∨ P2)
?(L1∧ M2∧ P1)∨ (L1∧ M3∧ P1)∨
(L3∧ M2∧ P1)∨ (L3∧ M3∧ P1)∨
(L1∧ M2∧ P2)∨ (L1∧ M3∧ P2)∨
(L3∧ M2∧ P2)∨ (L3∧ M3∧ P2)
可以取 (L3 ∧ M2∧ P1),(L1∧ M3∧ P2)为 T,
得到两种排法。
? 本节要掌握:
析取范式、合取范式、主析取范式、主
合取范式的 写法,范式的 应用 。
? 作业
第 39页,(2) d),
(3) d),
(4) d),
(7)
1-7,命题逻辑推理
? 推理 就是根据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得
出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过程。称这些已
知的判断为 前提 。得到的新的判断为前
提的 有效结论 。
? 实际上,推理的过程就是证明永真蕴含
式的过程,即令 H1,H2,…, Hn是已知的
命题公式 (前提 ),若有
H1∧H 2∧....∧H n ? C
则称 C是 H1,H2,… Hn的 有效结论,简称
结论 。
? 如何根据前提得到结论,需要有推理的
规则。下面先介绍两个 推理规则 。
? 规则 P(引入前提规则 ):在推理过程中,
可以随时引入前提。
? 规则 T(引入结论规则 ):在推理过程中,
如果前边有一个或几个公式永真蕴涵公
式 S,则可将 S纳入推理过程中。
? 在推理过程中,还要应用教材 43页表 1-
8.3中的永真蕴涵式 I1-I16和表 1-8.4中等
价公式 E1-E22 (常用的公式要熟记 )
? 下面主要介绍三种推理方法:
直接推理、条件论证及反证法
重要的重言蕴涵式 (如教材第 43页所示 )
I1.P∧ Q?P I2,P∧ Q?Q
I3,P?P∨ Q I4,Q?P∨ Q
I5,?P?P?Q I6,Q?P?Q
I7,?(P?Q)?P I8,?(P?Q)??Q
I9,P,Q ?P∧ Q I10,?P∧ (P∨ Q)?Q
I11,P∧ (P?Q)?Q I12,?Q∧ (P?Q)??P
I13,(P?Q)∧ (Q?R)?P?R
I14,(P∨ Q)∧ (P?R)∧ (Q?R)?R
I15,A?B ?(A∨ C)?(B∨ C)
I16,A?B ?(A∧ C)?(B∧ C)
重要的等价公式,
对合律 E1 ??P?P
交换律 E2 P∧ Q?Q∧ P E3 P∨ Q?Q∨ P
结合律 E4 P∧ (Q∧ R)?(P∧ Q)∧ R E5 P∨ (Q∨ R)?(P∨ Q)∨ R
分配律 E6 P∧ (Q∨ R)?(P∧ Q)∨ (P∧ R)
E7 P∨ (Q∧ R)?(P∨ Q)∧ (P∨ R)
底 -摩根定律 E8 ?(P∧ Q)??P∨ ?Q E9 ?(P∨ Q)??P∧ ?Q
幂等律 E10 P∨ P?P E11 P∧ P?P
同一律 E12 P∨ F?P E13 P∧ T?P
零律 E14 P∨ T?T E15 P∧ F?F
E16 P?Q??P∨ Q E17 ?( P?Q)?P∧ ?Q
E18 P?Q??Q??P E19 P?(Q?R)?(P∧ Q)?R
E20 P?Q ?(P?Q)∧ (Q?P) E21 P?Q ?(P∧ Q)∨ (?P∧ ?Q )
E22 ?(P?Q)?P??Q
吸收律 P∨ (P∧ Q)?P P∧ (P∨ Q)?P
互补律 P∨ ?P?T P∧ ?P?F
P?Q ?(?P∨ Q)∧ (P∨ ?Q)
一,直接推理
? 直接推理,就是从前提直接推出结论。
? 上面讲到推理的过程实际上是证明永真
蕴含式的过程。只不过证明的过程采用
另外一种书写格式 。
? 格式中包含,步骤号,给定前提或得出
的结论,推理时所用规则,此结论是从
哪几步得到的以及所用公式。下面请看
一些例子。
? 例题1求证 P→Q, Q→R, P ?R
? 证明
序号 前提或结论 所用规则 从哪几步得到 所用公式
(1) P P
(2) P?Q P
(3) Q T (1)(2) I11
(4) Q→R P
(5) R T (3)(4) I11
? ( 注公式 I11为,P,P→Q ? Q )
? 例题2求证
?(P∧Q)∧(Q∨R)∧ ?R ??P
(1) Q∨R P
(2) ?R P
(3) Q T (1)(2) I10
(4) ?(P∧Q) P
(5) ?P∨ ?Q T (4) E8
(6) ?P T (3)(5) I10
? 注公式 I10为,? P,P∨Q ? Q
? 公式 E8为,?(P∧Q) ??P∨ ?Q
? 例题3用命题逻辑推理方法证明下面推
理的有效性:
? 如果我学习,那么我数学不会不及格。
如果我不热衷于玩朴克,那么我将学习。
但是我数学不及格。因此,我热衷于玩
朴克。
? 解设 P:我学习。
Q:我数学及格。
R:我热衷于玩朴克。
? 于是符号化为:
P→Q, ?R→P, ?Q ? R
P→Q, ?R→P, ?Q ? R
(1) P→Q P
(2) ?Q P
(3) ?P T (1)(2) I12
(4) ?R→P P
(5) ??R T (3)(4) I12
(6) R T (5) E1
? 注:公式 I12为,?Q,P→Q ??P
公式 E1 为,??R?R
例题4求证 P→(Q→S),?R∨P,Q ?R→S
证明 (1) P→(Q→S) P
(2) ?P∨( ?Q∨S) T (1) E 16
(3) ?P∨(S∨ ?Q) T (2) E3
(4) (?P∨S)∨ ?Q T (3) E5
(5) Q P
(6) ?P∨S T (4)(5) I 10
(7) P→S T (6) E 16
(8) ?R∨P P
(9) R→P T (8) E 16
(10) R→S T (7)(9) I 13
二,条件论证
? 定理 1-7.1 如果 H1∧H 2∧...∧H n∧R ?S,
则 H1∧H 2∧...∧H n ? R→S
? 证明 因为 H1∧H 2∧...∧H n∧ R ?S
则 (H1∧H 2∧...∧H n∧R) ?S 是永真式。
? 根据结合律得
((H1∧H 2∧...∧H n)∧R)→S 是永真式。
? 根据公式 E19得
(H1∧H 2∧...∧H n)?(R→S) 是永真式。
? 即 H1∧H 2∧...∧H n ? R→S
? 定理得证。 E19,P?(Q→R) ?(P∧Q)→R
? 此定理告诉我们,如果要证明的结论是
蕴涵式 (R→S) 形式,则可以把结论中蕴
涵式的前件 R作为附加前提,与给定的前
提一起推出后件 S即可。
? 我们把上述定理写成如下规则:
规则 CP( Conditional P roof):
如果 H1∧H 2∧...∧H n∧R ? S,则
H1∧H 2∧...∧H n ? R→S
? 下面我们用条件论证方法求证例题4
P→(Q→S),?R∨P,Q ? R→S
例题5 用条件论证,证明例题4
P→(Q→S),?R∨P,Q ? R→S
证明 (1) R P(附加前提 )
(2) ?R∨P P
(3) P T (1)(2) I10
(4) P→(Q→S) P
(5) Q→S T (3)(4) I 11
(6) Q P
(7) S T (5)(6) I11
(8) R→S CP
? 与例题4相比,因为它增加了一个附加前提,
所以推理就容易些。
? 例题6 用命题逻辑推理方法证明下面推
理的有效性:
? 如果体育馆有球赛,青年大街交通就拥
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小王不提前出
发,就会迟到。因此,小王没有提前出
发也未迟到,则体育馆没有球赛。
? 证明 先将命题符号化。
设 P:体育馆有球赛。
Q:青年大街交通拥挤。
R:小王提前出发。
S:小王迟到。
? P→Q, (Q∧ ?R)→S ?(?R∧ ?S)→ ?P
P→Q, (Q∧ ?R)→S ?(?R∧ ?S)→ ?P
证明
(1) ?R∧ ?S P(附加前提 )
(2) ?R T (1) I1
(3) ?S T (1) I2
(4) (Q∧ ?R)→S P
(5) ?(Q∧ ?R ) T(3)(4) I12
(6) ?Q∨R T (5) E 8
(7) ?Q T (2)(6) I10
(8) P→Q P
(9) ?P T (7)(8) I12
(10)(?R∧ ?S)→ ?P CP
三,反证法
? 反证法的主要思想是:假设结论不成立,
可以推出矛盾的结论 (矛盾式 )。下面先
介绍有关概念和定理。
? 定义,设 H1,H2,...,Hn是命题公式,P1,
P2,...,Pm是公式中的命题变元,如果
对所有命题变元至少有一种指派,使得
H1∧H 2∧...∧H n 的真值为 T,则称公式
集合 {H1,H2,… Hn}是 相容的 (也称是 一致
的 );如果对所有命题变元每一种指派,
都使得 H1∧H 2∧...∧H n的真值为 F,则称
公式集合 {H1,H2,… Hn}是 不相容的 (也称
是 不一致的 )。
定理 1-7.2 若要证明相容的公式集合
{H1,H2,..,Hn}可以推出公式 C,只要证明
H1∧H 2∧...∧H n∧ ?C是个矛盾式即可。
证明 设 H1∧H 2∧...∧H n∧ ?C 是矛盾式,则
?(H1∧H 2∧...∧H n∧ ?C)是个永真式。
上式 ??(H1∧H 2∧...∧H n)∨C
?(H1∧H 2∧...∧H n)→C
所以 H1∧H 2∧...∧H n ? C
实际上,要证明 H1∧H 2∧...∧H n ? C,只要
证明 H1∧H 2∧...∧H n∧ ?C可推出矛盾式
即可,即
H1∧H 2∧...∧H n∧ ?C ? R∧ ?R
? 例7 P→Q,( ?Q∨R)∧ ?R,?(?P∧S) ??S
(1) ??S P(假设前提 )
(2) S T (1) E1
(3) ?(?P∧S) P
(4) P∨ ?S T (3) E8
(5) P T (2)(4) I10
(6) P→Q P
(7) Q T (5)(6) I11
(8) (?Q∨R)∧ ?R P
(9) ?Q∨R T (8) I 1
(10) ?R T (8) I2
(11) R T (7)(9) I10
(12) R∧ ?R T (10)(11) I9
? 本节要 掌握三种推理方法,按照所要求
格式正确地书写推理过程。
? 作业
? 第 47页,(1) b),
(2) b),e)
(3) b),e)
(4) a),c)
(5) c)
第一章 小结
知识网络, 命 题
原子命题 复合命题
联结词
命题公式
永真式
永真蕴涵式 等价公式 范式
命题逻辑推理
直接推理 间接推理
条件论证
反证法
析取
合取
主析取
主合取
本章的重点内容、及要求:
1,逻辑联结词,要熟练掌握联结词的真值表定义以及它
们在自然语言中的含义。其中特别要注意,∨,和, →,
的用法。
2,会命题符号化。
3,掌握永真式的证明方法:
(1).真值表。
(2).等价变换,化简成T。
(3).主析取范式。
4,掌握永真蕴含式的证明方法,熟练记忆并会应用
43页中表 1-8.3中的永真蕴含式。
5,掌握等价公式的证明方法,熟练记忆并会应用
43页表 1-8.4中的等价公式。
6,熟练掌握范式的写法及其应用。
7,熟练掌握三种推理方法。
第一章 习题课
一,命题符号化
注意讲过的命题符号化方法。
P8习题 (3)
P:天下雪。 Q:我将去镇上。 R:我有时间。
a) 如果天不下雪且我有时间,那么我将去
镇上。 (?P∧R)→Q
b) 我将去镇上,仅当我有时间。 Q→R
d) 天下雪,那么我不去镇上。 P→ ?Q
P12习题 (5)
a) 或者你没有给我写信,或者它在途中丢失了。
显然这里的“或者”是,不可兼取的或,。
令 P:你给我写信。 Q:信在途中丢失了。
表达式为, ?P Q 或 (P∧ Q)∨ (?P∧ ?Q)
c) 我们不能既划船又跑步。
令 P:我们划船。 Q:我们跑步。
表达式为 ?(P∧Q )
d)如果你来了,那么他唱不唱歌将看你是否为他
伴奏而定。
令 P:你来了。 Q:你为他伴奏。 R:他唱歌。
表达式为, P→((Q→R)∧( ?Q→ ?R))
也可以写成,P→(Q ?R)
?
P12习题 (7)
a) 假如上午不下雨,我去看电影,否则就在家里
读书或看报。
令 P:上午下雨。 Q:我去看电影。 R:我在家里读
书。 S:我在家里看报。
表达式为, (?P→Q)∧(P→(R ∨ S))
不可以写成, (?P→Q) ∨ (P→(R ∨ S))
(?P→Q) ∨ (P→(R ∨ S))
?(??P∨ Q)∨ (?P∨ (R∨ S))
?(P∨ Q)∨ (?P∨ (R∨ S))
?P∨ Q∨ ?P∨ R∨ S
?P∨ ?P ∨ Q∨ R∨ S
?T
b) 我今天进城,除非下雨。
令 P:我今天进城。 Q:今天下雨。
表达式为, ?Q→P
c) 仅当你走我将留下。
令 P:你走。 Q:我留下。
表达式为, Q→P 或者 ?P→ ?Q
二,重言式的证明方法
方法 1:列真值表。
方法 2:公式的等价变换,化简成,T”。
方法 3:用公式的主析取范式。
P23 (2)证明 (P→Q)→(P→(P∧ Q))是 重言式。
方法 1:
P Q P→Q P→(P∧ Q) (P→Q)→(P→(P∧ Q))
F F T T T
F T T T T
T F F F T
T T T T T
方法 2,(P→Q)→(P→(P∧ Q))
??(?P∨ Q)∨ (?P∨ (P∧ Q)) (E16)
?(P∧ ?Q)∨ ((?P∨ P)∧ (?P∨ Q)) 摩根,分配
?(P∧ ?Q)∨ (T∧ (?P∨ Q)) 互 补
?(P∧ ?Q)∨ (?P∨ Q) 同一
?(P∨ (?P∨ Q) )∧ (?Q∨ (?P∨ Q) 分配
?((P ∨ ?P)∨ Q) )∧ (?Q∨ (Q∨ ?P) 结 合、交 换
?(T∨ Q) )∧ ((?Q∨ Q)∨ ?P) 互 补, 结 合
?T∧ (T∨ ?P) 零律、互 补
? T∧ T 零律
? T 幂等
方法 3 (P→Q)→(P→(P∧ Q))
??(?P∨ Q)∨ (?P∨ (P∧ Q)) 去 →
?(P∧ ?Q)∨ ?P∨ (P∧ Q) ? 后移
?(P∧ ?Q)∨ (?P∧ (Q∨ ?Q))∨ (P∧ Q) 补 变 元 Q
?(P∧ ?Q)∨ (?P∧ Q)∨ (?P∧ ?Q)∨ (P∧ Q) 分配
? (P∧ Q)∨ (P∧ ?Q)∨ (?P∧ Q)∨ (?P∧ ?Q)整理
可见,该公式的主析取范式含有全部 (四个 )小项,
这表明 (P→Q)→(P→(P∧ Q))是永真式。
三,重言蕴涵式的证明方法
方法 1.列真值表。 (即列永真式的真值表 ) (略 )
方法 2.假设前件为真,推出后件也为真。
方法 3.假设后件为假,推出前件也为假。
P12(8)e)证明
(?A?(B∨ C) )∧ (D∨ E)∧ ((D∨ E)??A) ? B∨ C
方法 2 证明:
设前件 (?A?(B∨ C) )∧ (D∨ E)∧ ((D∨ E)??A)
为真,则 ?A?(B∨ C),D∨ E,(D∨ E)??A 均为
真。由 D∨ E,(D∨ E)??A 均为真用 I11得 ?A为真,
又由 ?A?(B∨ C)为真,得 B∨ C为真。所以得
(?A?(B∨ C) )∧ (D∨ E)∧ ((D∨ E)??A) ? B∨ C
(?A?(B∨ C) )∧ (D∨ E)∧ ((D∨ E)??A)?B∨ C
方法 3 证明:设后件 B∨ C为 F,则 B与 C均 为 F,
1,如果 D∨ E 为 T,则
1).若 A为 T,则 ?A为 F,则 (D∨ E)??A为 F,于
是前件 (?A?(B∨ C) )∧ (D∨ E)∧ ((D∨ E)??A)
为 F。
2),若 A为 F,则 ?A为 T,于是 ?A?(B∨ C) 为 F,
故前件 (?A?(B∨ C) )∧ (D∨ E)∧ ((D∨ E)??A)
为 F。
2.如果 D∨ E 为 F,则 前件
(?A?(B∨ C) )∧ (D∨ E)∧ ((D∨ E)??A) 为 F。
∴ (?A?(B∨ C) )∧ (D∨ E)∧ ((D∨ E)??A)?B∨ C
四,, 等价公式的证明方法
方法 1:用列真值表。(不再举例)
方法 2:用公式的等价变换,(用置换定律 )
P19(7)h)证明
((A∧B)→C)∧(B→(D∨C)) ?(B∧(D→A))→c
左式 ?(?(A∧B)∨C)∧( ?B∨(D∨C)) E 16
?((?A∨ ?B)∨C)∧( ?B∨(D∨C)) 摩根
?((?B ∨ ?A)∨C)∧(( ?B∨D)∨C) 交换 结合
?((?B ∨ ?A)∧( ?B∨D))∨C 分配
?(?B∨( ?A∧D))∨C 分配
??(B∧(A∨ ?D))∨C 摩根
?(B∧(D→A))→C E16
P19(8)c)化简 (A∧B∧C)∨( ?A∧ B∧C )
上式 ? (A∨ ?A)∧( B∧C ) 分配
?T∧( B∧C ) 互补
?B∧C 同一
提示,化简时注意使用下面 使式子变短的公式,
分配律 E6 P∧ (Q∨ R)?(P∧ Q)∨ (P∧ R)
E7 P∨ (Q∧ R)?(P∨ Q)∧ (P∨ R)
用分配律时,是 提取公因式 。
幂等律 E10 P∨ P?P E11 P∧ P?P
同一律 E12 P∨ F?P E13 P∧ T?P
零律 E14 P∨ T?T E15 P∧ F?F
吸收律 P∨ (P∧ Q)?P P∧ (P∨ Q)?P
互补律 P∨ ?P?T P∧ ?P?F
五,范式的写法及应用
P39(4)d)写出 (P?(Q∧ R))∧ (?P?(?Q∧ ?R))的
主析取范式和主合取范式
方法 1,用真值表
令 A(P,Q,R)?(P?(Q∧ R))∧ (?P?(?Q∧ ?R))
它的真 值 表 见 下 页。
A(P,Q,R)?m0∨ m7
?(?P∧ ?Q∧ ?R)∨ (P∧ Q∧ R)
A(P,Q,R)? M1∧ M2∧ M3∧ M4∧ M5∧ M6
?(P∨ Q∨ ?R)∧ (P∨ ?Q∨ R)∧ (P∨ ?Q∨ ?R)∧
(?P∨ Q∨ R)∧ (?P∨ Q∨ ?R)∧ (?P∨ ?Q∨ R)
A(P,Q,R)的主析取范式中含有小项 m0,m7。
主合取范式中含有大项 M1,M2,M3,M4,M5,M6 。
P Q R P?(Q∧ R) ?P?(?Q∧ ?R ) A(P,Q,R)
0 F F F T T T
1 F F T T F F
2 F T F T F F
3 F T T T F F
4 T F F F T F
5 T F T F T F
6 T T F F T F
7 T T T T T T
方法 2.等价变换
(P?(Q∧ R))∧ (?P?(?Q∧ ?R))
? (?P∨ (Q∧ R))∧ (P∨ (?Q∧ ?R)) E16
? (?P∧ P)∨ (P∧ Q∧ R))∨
(?P∧ ?Q∧ ?R))∨
((Q∧ R)∧ (?Q∧ ?R)) 分配
?F∨ (P∧ Q∧ R))∨ (?P∧ ?Q∧ ?R)∨ F 互补
?(P∧ Q∧ R))∨ (?P∧ ?Q∧ ?R) 同一
(P?(Q∧ R))∧ (?P?(?Q∧ ?R))
? (?P∨ (Q∧ R))∧ (P∨ (?Q∧ ?R))
? (?P∨ Q)∧ (?P∨ R))∧ (P∨ ?Q)∧ (P∨ ?R)
? (?P∨ Q∨(R ∧ ?R))∧ (?P∨(Q ∧ ?Q)∨ R))
∧ (P∨ ?Q∨(R ∧ ?R))∧ (P∨(Q ∧ ?Q)∨ ?R)
? (?P∨ Q∨R) ∧ (?P∨ Q∨ ?R))∧
(?P∨Q∨ R) ∧ (?P∨ ?Q∨ R)∧
(P∨ ?Q∨R) ∧ (P∨ ?Q∨ ?R)∧
(P∨Q∨ ?R) ∧ (P∨ ?Q∨ ?R)
? (?P∨ Q∨R) ∧ (?P∨ Q∨ ?R))∧
(?P∨ ?Q∨ R)∧ (P∨ ?Q∨R) ∧
(P∨ ?Q∨ ?R)∧ (P∨Q∨ ?R)
范式的应用
P39(7)A,B,C,D四个人中要派两个人出差,按下述三个条
件有几种派法?
①若 A去则 C和 D中要去一个人。
② B和 C不能都去。
③ C去则 D要留下。
解,设 A,B,C,D分别表示 A去,B去,C去,D去。
① A?((C∧ ?D)∨ (?C∧ D))
??A∨ (C∧ ?D)∨ (?C∧ D)
② ?(B∧ C)??B∨ ?C
③ C??D??C∨ ?D
总的条件为:
(?A∨ (C∧ ?D)∨ (?C∧ D) )∧ (?B∨ ?C) ∧ (?C∨ ?D)
令此式为真。
将 (?A∨ (C∧ ?D)∨ (?C∧ D) )∧ (?B∨ ?C)
∧ (?C∨ ?D) 化成析取范式。
上式 ?(?A∨ (C∧ ?D)∨ (?C∧ D) )∧
(?C∨( ?B∧ ?D))
?(?A∧ ?C)∨ (C∧ ?D∧ ?C)∨ (?C∧ D∧ ?C)∧
(?A∧ ?B∧ ?D)∨ (C∧ ?D∧ ?B∧ ?D)
∨ (?C∧ D∧ ?B∧ ?D)
?(?A∧ ?C)∨F∨ (?C∧ D)∨ (?A∧ ?B∧ ?D)∨
(C∧ ?D∧ ?B)∨ F
可以取 ?A∧ ?C为 T,得 B和 D去。
取 ?C∧ D为 T,得 A和 D去,或者 B和 D去。
取 C∧ ?D∧ ?B为 T,得 A和 C去 。
最后得三种派法,A和 C去,A和 D去,B和 D去 。
*补充题,有工具箱 A,B,C,D,各个箱内装的工具如
下表所示。试问如何携带数量最少工具箱,而所包含的
工具种类齐全。
解:设 A,B,C,D分别表示带 A,B,C,D箱。
则总的条件为:
(A∨ C)∧ (A∨ B∨ D)∧ (B∨ C)∧ (B∨ D) 为真。
改锥 扳手 钳子 锤子
工具箱 改 锥 扳 手 钳 子 锤 子
A 有 有
B 有 有 有
C 有 有
D 有 有
将 (A∨ C)∧ (A∨ B∨ D)∧ (B∨ C)∧ (B∨ D)写成析取范式,
上式 ?((A∨ C)∧ (B∨ C))∧ ((A∨ (B∨ D))∧ (B∨ D)) (交
换 )
?((A∧ B)∨ C))∧ (B∨ D) (分配 (提取 C),吸收 )
?(A∧ B∧ B )∨ (C∧ B )∨ (A∧ B∧ D)∨ (C∧ D) (分配 )
?(A∧ B)∨ (C∧ B )∨ (A∧ B∧ D)∨ (C∧ D)
分别可以取 (A∧ B),(C∧ B ),(C∧ D)为真。
于是可以得到三种携带方法:
带 A和 B箱,带 B和 C箱,带 C和 D箱。
六, 逻辑推理 熟练掌握三种推理方法。
P47(2)c) (A∨B) ?(C∧ D),(D∨E) ?F ?A?F
1.直接推理
⑴ (A∨B) ?(C∧ D) P
⑵ ?(A∨B)∨ (C∧ D) T ⑴ E16
⑶ (?A∧ ?B) ∨ (C∧ D) T ⑵ E9
⑷ (?A∨ C)∧( ?B∨ C)∧ (?A∨ D)∧( ?B∨ D) T ⑶ E7
⑸ ?A∨ D T ⑷ I2
⑹ A?D T ⑸ E16
⑺ (D∨E) ?F P
⑻ ?(D∨E)∨ F T ⑺ E16
⑼ (?D∧ ?E)∨ F T ⑻ E9
⑽ (?D ∨ F) ∧( ?E∨ F) T ⑼ E7
⑾ ?D∨ F T ⑽ I1
⑿ D?F T ⑾ E16
⒀ A?F T ⑹⑿ I13
P47(2)c) (A∨B) ?(C∧ D),(D∨E) ?F ?A?F
2.条件论证
⑴ A P (附加前提 )
⑵ A∨B T ⑴ I3
⑶ (A∨B) ?(C∧ D) T
⑷ C∧ D T ⑵⑶ I11
⑸ D T ⑷ I2
⑹ D∨E T ⑸ I3
⑺ (D∨E) ?F P
⑻ F T ⑹⑺ I11
⑼ A?F CP
显然此方法比直接推理简单。
P47(2)c) (A∨B) ?(C∧ D),(D∨E) ?F ?A?F
3.反证法
⑴ ?(A?F) P (假设前提 )
⑵ ?(?A∨F) T ⑴ E16
⑶ A∧ ?F T ⑵ E9
⑷ A T ⑶ I1
⑸ A∨B T ⑴ I3
⑹ (A∨B) ?(C∧ D) T
⑺ C∧ D T ⑵⑶ I11
⑻ D T ⑷ I2
⑼ D∨E T ⑸ I3
⑽ (D∨E) ?F P
⑾ F T ⑹⑺ I11
⑿ ?F T ⑶ I2
⒀ F∧ ?F T ⑾ ⑿ I9 可见此法也比较简单
补充题,请根据下面事实,找出凶手:
1,清洁工或者秘书谋害了经理。
2,如果清洁工谋害了经理,则谋害不会发生在午夜前。
3.如果秘书的证词是正确的,则谋害发生在午夜前。
4.如果秘书的证词不正确,则午夜时屋里灯光未灭。
5,如果清洁工富裕,则他不会谋害经理。
6.经理有钱且清洁工不富裕。
7.午夜时屋里灯灭了。
令 A:清洁工谋害了经理。 B:秘书谋害了经理。
C:谋害发生在午夜前。 D:秘书的证词是正确的,
E:午夜时屋里灯光灭了。 H:清洁工富裕,
G:经理有钱,
命题符号为:
A∨B,A ??C,D?C,?D??E,H??A,G∧ ?H,E ??
A∨B,A ??C,B?C,D?C ?D??E,H??A,G∧ ?H,E ??
⑴ E P
⑵ ?D??E P
⑶ ??D T ⑴⑵ I
⑷ D T ⑶ E
⑸ D?C P
⑹ C T ⑷⑸ I
⑺ A??C P
⑻ ?A T ⑹⑺ I
⑼ A∨B P
⑽ B T⑻⑼ I
结果是秘书谋害了经理。
第一章 命题逻辑
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