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林代昭政治笔记——邓论
1,重点:政治理论和总论;邓论和政经结合原因是今年大纲把邓论的经济理论放在了政经的第二章,所以更突出了邓论总论的地位。而且十六大提出加强政治文明建设(还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者两个文明已经考过)
2,命题角度:1
具体事情考小题,重点考观点:比如发展是硬道理,科教兴国战略,三个代表思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1) 和哲学:用哲学原理说明邓论和三个代表的基本问题,三个代表思想的哲学依据;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时俱进的依据。
(2) 和政经:今年的重点,在经济理论上
(3) 和毛概:比如比较邓论和毛概的不同点:
理论上:毛和邓都是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发展,毛是第二阶段,邓是第三阶段政治上:民主革命(在根据地)和社会主义革命(解放以后),人民民主专政的比较经济上:中国工业化的道路
第一阶段:50年代——70年代末,毛提出适合中国的工业化道路
第二阶段:16大以后,新型的工业化道路
(4) 文化上: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比较和当代政治经济结合——外交理论(重要)
在当代政经和三个代表,邓论的交叉点上和形势政策结合
三个代表和胡锦涛的七一讲话;中央三个代表论纲(三个代表出大题就体现胡锦涛的七一讲话,三个代表不出大题就体现论纲)
一, 总论
1,中心线索
(1) 邓论的形成发展
(2) 邓论和三个代表的理论基础(党的思想路线)
(3) 两个基本理论的观点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4) 中心线索最容易出大题:
概括而言:就是一条路线(思想路线);两个理论;三个代表
专题一 邓论的形成 (5个路标,5次会议)一般不出大题
5个路标:(1)党的11届3中全会标志着邓论开始形成,当时邓小平没有提出系统理论,当邓已经领导党逐步恢复党的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
(2)十二大开始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但是只提出这个主题,没有提出具体内容。
(3)十三大开始对邓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进行概括,包括7个方面的内容,标志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正式提出,十二大没有用理论两个子,十三大有“理论”两个字。
(4)十四大把邓小平的名字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联系起来,标志邓论的基本形成,提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命题。
(5) 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的概念
专题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 考点的重要性: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
b,十六大把三个代表思想确定为党长期坚持的思想第一题:三个代表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思路:政治课大题一定出在大纲上,,三个代表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然后再说是最新成果答案:(1)三个代表与马,毛,邓有着一脉相承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有统一的原则立场原则——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统一的基本观点——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统一的思想方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三个代表体现了时代新的变化,是对21世界新变化的新概括。
从世界背景来看:
①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②经济全球化 ③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④各种思想文化互相激荡
从国情来看: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具体表现为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日益多样化
从党情来看
我党已经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长期执政的党,成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全国建设的党。
因此,三个代表思想是对新的世情,国情,党情的心的概括。
第二题:三个代表思想的辩证关系思路:政治考试命题的四种形式:
(1)指出一个问题的依据(2)阐述辩证对立的统一
(3)指出一个问题的重大意义 (4)评论观点
第一, 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第二,不断发展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在文化生活方面的需要,是三个代表的重要方面第三 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① 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个综合性的落脚点
② 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注意: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本质在于——坚持执政为民
第三小题,三个代表思想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思想
(1)三个代表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① 三个代表思想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原理的思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它对马的发展在于,强调发挥我国社会主义优越性和发展先进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结合起来。
②三个代表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相互作用的原理 指出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这就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③ 三个代表立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个基本原理
④ 三个代表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党建原理,揭示了党的先进性的基础,本质,灵魂,形成了崭新的,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
(2)三个代表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理论武器
专题3党的思想路线
第一题:党的思想路线发展的四个阶段 (小题)
马 ——毛——邓——代表
(1) 马克思,列宁开始提出无产阶级正当的思想路线,指出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2) 毛泽东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党的思想路线概括为——实事求是
(3) 邓小平进一步概括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会以后我党又科学的概括了实事求是的重要地位;科学阐述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一致性;深刻阐述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对于制定和坚持正确政治路线的意义。
(4) 十六大报告中把党的思想路线进一步概括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第二题: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小题)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基本内容。
①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首要条件
② 理论联系实际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
③ 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核心内容
④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石
⑤ 解放思想为坚持实事求是扫清思想观念上的障碍
(2)两者的辩证关系
①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
② 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
(3)群众是实践的主题
尊重群众,尊重实践,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体现
注意:毛泽东对马的发展是——民主革命理论邓小平对马的发展是——邓提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代对马的发展是——在新世纪怎样进行党的建设的问题
第三题: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1)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是邓小平在1992年视察南方重要谈话中提出的:衡量各项工作的判断标准是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坚持三个有利于的理论依据:
① 关于社会发展最终的决定力量是生产力的原理
② 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原理——最大限度的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
③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的原理——社会生产的相对落后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矛盾
(3)三个有利于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4)三个有利于作为相互联系的统一标准
(5) 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与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的关系
最高层次是实践标准,是根本标准,第二个层次是生产力标准,是实践标准派生出来的,第三个层次是三个有利于标准(邓小平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是对马的发展。实践标准是检验真理的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其他派生的标准(三个有利于)是由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决定的,不是唯一的根本的标准。
第四题 马克思主意必须与时俱进(很重要)
与时俱进的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特点:
(1)阶级性:马克思主义是反映时代要求和代表无产阶级的先进思想体系
(2)革命性: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
第五题:创新的作用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发展的的,实践没有止境,因此实践的成果——创新也是没有止境的,在现实中,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迫切要求我们总结实践的新经验。
专题4 社会主义本质论(小题)
(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社会主义本质论就是来回答这个首要和基本的理论问题的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邓小平在1992年出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条件和途径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和结果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意义理论意义:使我们在更高的层次上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①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基本范畴。②它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③突出了社会主义最重要达到的目标。④正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基本问题。
现实意义:①指明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历史过程的主线。②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是我们明白了许多理论问题。
专题5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
1,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的发展和这一理论的依据:
从马克思到毛泽东,都明确的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重要论断。
理论依据:①这是由我党的先进性并且要在中国长期执政的历史地位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代表着先进生产发展的要求。在执政后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把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生产力上来。
②发展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现实依据:国际:③发展是时代的迫切要求,当前世界科技革命日新月异,能否加快发展将决定我国在世界的地位和前途。
国内:④发展是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根本途径。
⑤发展是实现民富国强的要求。
2,如何贯彻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
在实践中贯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①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 坚持深化改革
③ 发展必须相信和依靠人民
第六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1,理论,路线,纲领三者的关系
基本理论是指导思想,是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理论基础
基本路线是基本理论,基本纲领的集中体现,是三者的核心
基本纲领是基本路线,基本理论的具体化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狭义)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起始阶段,是不成熟,不完善的社会主义。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两个基本内涵的关系。第一,社会主义是一个前提;第二,初级阶段是明确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程度和水平。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的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是这一阶段各种客观因素决定的。第一,社会主义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形态,它的全部发展过程要经历几百年,因此它的起始阶段的初级阶段必然是很长的;第二,中国原来就是一个经济文化火候的国家,生产力的落后决定了实现现代化需要很长时间。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意义。(66/19 〈4〉)
3,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和心理量,全国各族人民是彻底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主体。
(2)基本任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3)基本方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4)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小题:党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
① 经济纲领:(一个前提,两个内容)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② 政治纲领:(两个前提,两个内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③ 文化纲领:(一个前提,三个内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理,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纲领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化对比共同点:一致提出科学,民主,大众的文化的口号不同点:性质不同,前者是社会主义的;后者是新民主主义
第七题 社会主义的改革重要性:属于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做出的发展,从马克思到毛泽东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邓小平克肯定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又进一步指出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主要方法。
题目:改革是一场革命,这里的革命是指(CDE)
A 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B 生产力的重大变革C 社会制度的重大变革
D 社会经济制度的重大变革E 政治体制的重大变革解释:生产力变革是指生产工具或者科学技术的重大创新,而改革属于生产关系或者上层建筑的变革。改革是一场革命,引申的含义是——改革属于生产关系或者上层建筑的变革。是题干的结果。
1,改革的含义
改革是社会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的重大变革。它属于生产关系或者上层建筑的变革。
2,改革的作用: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① 从改革的目的和性质看:改革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② 从社会发展的动力看,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法
③ 从改革的性质看,改革有根本性,全面性和深刻性
3,改革与革命的区别联系
相同点:具有根本性,全面性和深刻性
不同点:第一,所处条件不同:
革命——在人民大众处于被剥削压迫的条件下发生的改革——在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人民当家作主,共产党成为执政党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二, 内容和对象不同:
革命——要根本改变两半社会的制度改革——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第三, 形式和手段不同:
革命——大规模的群众的斗争,使用暴力手段
改革——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进行
4,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原理: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发展是硬道理,是实行改革和稳定的目的。第二,事物的内部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建设基本矛盾的正确方法,是解放发展生产力的动力。改革和发展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第三,运动和静止是对应的统一。相对静止是运动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保持事物的质的规定性的条件。稳定是一种相对的静止,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是保持社会稳定,发展经济和改革的基本保障。
(2)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实践中把改革和稳定结合起来,既要勇于变革,又要稳定局面。
第八题,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
是十六大成果,扩大了三个代表思想的内涵十条经验:
①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②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③ 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⑤ 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⑥ 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⑦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⑧ 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⑨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⑩ 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提出的重大意义:(分析题)
(1) 是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
(2) 体现了三个代表思想,扩大了三个代表思想的内涵
(3) 丰富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二,经济理论内容:如何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
如何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中心线索:一个目标(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一条道路(新型的工业化道路)
两个战略(科教兴国,城镇化)两个坚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专题一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目标
1,总体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
2,战略步骤:党的十六大对三步走和第三步做了具体规划,在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分为两个小阶段:①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能出大题)。②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个战略的重点在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现实依据:①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十分珍惜,把握和抓住机遇,加快发展。②经过全国人民努力,我们已经实现了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但是现在小康水平不高也不平衡。③第三步战略目标时间跨度大,需要具体部署。
理论依据: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①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
② 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
③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
④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意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必须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为实现现代化总体目标提出了具体部署。
3,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特点(三步走战略的特点,或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特点)
(1)体现了党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思想,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提出了台阶式发展的思想
(3)强调了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
(4)强调了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同时,始终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专题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提出和发展
① 早在20世纪40年代,我党开始提出工业化目标,(体现在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论联合政府》中)
② 到20世纪50年代,我党开始提出适合中国情况的工业化的道路。体现在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中。
③ 到21世纪初,十六大提出了新型工业化道路。
2, 新兴工业化道路的特点:
①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② 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
③ 同可持续持续发展战略结合的工业化。
④ 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3,新兴工业化道路的内容和要求:
① 科技含量高,就是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促进科技成果更好的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② 经济效益好,就是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③ 资源消耗低,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④ 环境污染少,从源头上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⑤ 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专题3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重要性:
实现现代化需要实行的两个转变:①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生产关系的转变
②粗放型——集约型生产力的转变
1,经济增长方式的特点:
粗放型增长方式——在生产要素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扩张,来实现经济增长。其实质就是以数量的增长速度为中心。
集约型增长方式——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来实现经济增长。其实质就是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
2,速度,结构,效益,质量的关系(重要)
(1)速度,效益和质量是辩证的统一,互为条件,互相促进。
① 经济效益和质量要以经济发展速度为条件,只有在保持一定发展速度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取得好经济效益。
② 经济发展速度要以提高经济效益和质量为前提。持续的经济发展只有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质量的机床才能实现。
(2)效益和质量也是辩证统一,,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只有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才有生产力的实际提高,提高生产的质量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
(3)结构是速度和效益的基础。优化结构是保证高速度和高效益发展的基本条件。
(4)在社会主义社会再生产中,速度,结构,效益和质量的关系表现为: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速度是保障,合理的结构十基本条件。
专题4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
1,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重要性在于: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业发展关系到工业化,农村人口占65%。
(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2)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2,加快城镇化的进程(重点)
(1)实施城镇化战略的意义:
① 城镇化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中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历史进程,是衡量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② 提高城镇化水平,有利于农民增收致富。
③ 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市场和劳动力
④ 有利于与优化经济结构。
(2)加快城镇化的思路和措施
① 最基本的是,要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相适应,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道路。
② 既要重视大中小城市,又要重视小城镇建设。
③ 发展小城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④ 消除城镇化的体制和制度障碍。打破城乡分割体制,改革城镇户籍制度,用地制度。
专题5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依据:第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含义,在当代生产力系统中既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实物形态要素,还包括科技,教育,管理,信息等知识形态要素,在社会生产力系统及其诸要素中起着关键和决定性作用的是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是首要,关键的意思。第二,关于教育为本的思想。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是以教育的发展为基础的。
2,实质:通过发展科技和教育,推动经济振兴和国家兴旺发达,促进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
3,根本途径——把科技与教育和经济建设紧密结合
4,关键——尊重致死,尊重人才
专题6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1,内涵: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指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制度。
2,怎样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第一,必须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第二,必须毫不动摇鼓励和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①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力量,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非公有制企业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的重要主体,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② 生产力决定所有制。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同发展层次的生产力并存具有必然性和长期性。
③ 党的十六大已经制定出一系列重要的政策措施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辨析:既然非公有制经济是私有制经济,那么它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
① 先肯定合理因素,非公有制经济是私有制经济
② 但是任何社会经济都是由多种所有制成分组成,经济社会的性质是由主要成分决定的,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是公有制经济,但可以容纳非公有制经济。
专题7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辨析题)
1,内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2.分配的基本原则中国分配制度分为三个阶段:
最初:按劳分配十六大前: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十六大后,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率分配的原则。其中劳动激素和管理能创造价值。资本不能创造价值。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者的劳动,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经济依据在于他们参与了价值的创造,但不等于生产要素是价值的源泉。
3,依据:
① 随着所有制的调整和完善,随着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按生产要素分配越来越重要。
②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A 体现出一般劳动的价值,以调节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
B 体现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等复杂劳动的价值,以激发科学人员和管理工作者的创新活力和创业精神
C 体现出土地,资本,知识产权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的价值
三,政治理论分为四个部分:1,阐述国家政治制度,国体,政体,政党。2,指出社会主义领导力量,依靠力量。3,如何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4,阐述重大问题:如祖国统一。
中心线索:2个加强(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加强党的建设),1个改善(改善党领导)。
专题1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国体
1,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体——人民民主专政
2,人民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的区别相同点: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
① 领导力量相同:坚持工人阶级领导
② 阶级基础相同:工农联盟为基础
③ 基本任务相同:镇压敌人反抗和组织经济建设不同点:
① 阶级结构上,人民民主专政有更广泛的基础,现阶段,除了工农联盟以外,还有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之间的联盟。
② 从政党关系看,人民民主专政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③ 从组织形式看,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组织形式。
国家结构上,人民民主专政采用民族区域自治的单一制国家结构
④ 从概念的表述上看,体现了民族和专政的辩证统一关系。
3,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人民民主专政比较相同点:领导力量,阶级基础 历史使命不同点 经济基础(新民主主义经济VS公有制为主体)主要任务
专题2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
① 直接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
② 保证了人民行使国家权力
③ 集中体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④ 实行民主集中制,有利于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又便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⑤ 它在制定国家的各种制度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2,人大和政协的比较
人大的特点:国家的权力机关,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机构,对国家机关进行民主监督的机构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组织形式
政协的特点和职能: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机构,对国家机关进行民主监督的机构,政治协商,共议国事的机构
政协的主要职能是——党领导下统一战线的组织机构
人大的主要职能是——国家的权力机构
专题3由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小题)——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1,内容:
① 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我国有8个民主党派),我国各民主党派参加了政权是参政党。
② 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③ 建立政治协商制度
2,多党合作制和西方多党合作制的比较
①实质不同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代表着无产阶级和全体人民群众的利益
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是资产阶级内部存在不同利益集团的反映
②政党之间的关系不同
西方——根本对立
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是一种新型政党关系
③参政方式不同
西方——分为执政党和在野党,通过竞选参政
中国——各民主党派都是参政党
④政治基础不同
西方——建立在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基础上
中国——四项基本原则
3,辨析:中国各民主党派和共产党都参加了国家政权,所以都是参政党。
合理的:中国各民主党派和共产党都参加了国家政权
不合理: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只有共产党才是执政党。
4,辨析:西方国家的政党都资产阶级的政党,所以政党之间不存在根本对立的关系
错,资产阶级政党既有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政党的对立,有有资产阶级政党在争取国家政治权力上的根本对立。
专题4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由中国特色的地方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
1,区别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政策:
基本原则——坚持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
2,重大意义:
第一, 有利于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第二,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第三, 充分发挥各民族参加国家政治生活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
专题5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大题重要)
(1)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要性(依据)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依据:
①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和价值目标。
② 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③ 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需要
④ 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2)坚持党的领导和的辩证关系
①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恩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②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主义法制国家的核心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制与资本主义法制的根本区别。
③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强调党的领导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力和根本利益专题6 祖国的统一
1,重要性: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① 祖国统一体现了国家的重要政治利益
② 是民族振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③ 当前,国际敌对势力,正积极支持分裂主义分子,阻挠台湾回归祖国,进行各种分裂祖国的活动。
2,可能性:
第一,祖国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二,随着祖国政治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在逐步增强,完全有可能实现祖国统一。
3,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一国两制
一个中国(一国两制构想的核心)
①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② 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
③ 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两种制度
① 统一后,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② 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陆地区是国家主体三个不变:
社会制度不变,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
4,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重要)
出材料题:多项材料分析题:正面材料:港澳台回归取得的成就证明了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
出反面材料:台独分子的活动或者言论:回答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纲领——江泽民的八项主张:
①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核心)
② 坚持用和平方式实现统一,但是不能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③ 发展两岸经济交流和合作
④ 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和当家作主的愿望
专题七 加强党的领导
1,社会主义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领导力量:工人阶级,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靠力量:(五种成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解放军,干部
新时期出现了新的阶层: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他们也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2,加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要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一个基本措施就是加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1)保持党的先进性,根本措施是加强党的阶级基础。
① 阶级基础决定先进性
② 阶级基础是扩大群众基础的前提
(2)保持党的先进性,还要加强党的群众基础。
① 群众基础是党的动力源泉,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② 群众基础是增强阶级基础的重要条件,只有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党才能更好的带领最广大人民共同奋斗。
四,外交理论(不可能出大题)
结构:我国对外政策制定的依据
我国对外政策制定的内容中心线索:2个主题:两大发展趋势,
对外政策4个内容 和1个主张(建立国际新秩序)
专题1当代世界的主题——和平和发展
(1)内涵和平和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它既是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又是有待解决的两大课题两个矛盾。虽然现在有“9。11”但是这些都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时代的潮流和时代主题。
题目:邓小平关于时代主题的论述指出了下面的内容(BCE)
A 和平和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的全部内容
B 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
C 和平和发展是当前世界的主要矛盾
D 和平和发展是当前世界已经解决的问题
E 和平和发展但前世界战略的两大课题
(2)依据: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9。11以后如何认识当前的时代主题思路:①和平主题没有改变
②发展没有解决
③主题内涵第一,影响和平的主要因素是大国关系,进入新世纪以来,大国关系总的走向缓和而非对立。
第二,当前发展中国家还处在经济落后的状况,他们强烈的要求发展第三,时代的主题揭示了世界的主要矛盾,并没有指出已经解决的问题,进入新世纪以后,霸权主义有所发展,这更说明和平和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专题2 当前世界发展趋势
1,经济上:全球化趋势
要正确认识“反全球化问题”(重要)
第一, 反全球化是一面镜子,从侧面反映了全球化的负面影响第二, 全球化是时代的趋势,其积极影响是主要的,反全球化全面否定全球化的作用,具有片面性。
第三, 经济全球化应该是共赢,共存的全球化,它不仅推动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更应该推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2,政治上:政治多极化(去年考过)
专题3 我国的对外政策题目: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目标是(AB)若说是单选)(B)
A 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基本目标)
B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基本目标)
C坚持独立自主(根本原则)
D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与各国关系(基本准则)
E 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团结与合作(立足点)
专题4 建立国际新秩序(重要)
十六大进一步提出新观点:
1,国际旧秩序的实质:
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实质是维护垄断资本的国际剥削;国际政治旧秩序的实质是维护强国对弱国的国际压迫。总的来讲,国际旧秩序的是实质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我国主张的国际新秩序的基本内容:
① 坚持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最重要的原则),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
② 坚持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原则
③ 坚持世界各国主权平等
④ 坚持尊重各国国情,求同存异的原则
⑤ 坚持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3,怎样建立国际新秩序
①建立国际新秩序最核心的问题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② 国际新秩序必须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
③ 提倡新的安全观,发展观,中国主张的国际新秩序是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
④ 维护世界多样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⑤ 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化
五,思想文化理论结构: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导思想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中心线索:一个指导思想
两个关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一个基本原则和一个核心
专题一 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是(CD)
A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指导思想的根本)B 培育四有的社会主义公民(基本任务)
C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D 加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E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基本方针) F 以马毛邓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核心)
专题2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与加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关系
1,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的问题,决定着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
2,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问题,对思想道德建设也有重要作用,能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全社会思想道德的进步离不开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
专题3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重要)
1,依法治国 (十五大提出,小题)
(1)目的: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其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2)内容依据和实质第一, 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第二, 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第三, 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是宪法和法律第四, 依法治国的实质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2,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辩证关系:
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① 以德治国是立法的基础
② 法制强制人的外部行为,德治规范人的内心世界,是执法的基础,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从根本上巩固社会的稳定。
③ 由于法律重在惩罚已经违法犯罪的人,而道德则是重在教育那些没有犯法的人,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刑罚是治标的,而道德建设是守法的基础,是治本的。
专题4 思想道德建设(重要,大题)
1,基本任务:(坚持三个方面的教育,加强三个方面的道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三观)
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民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重要的是要用邓小平理论教育干部和群众。
2,基本原则——集体主义
核心——为人民服务
评述观点的题目:结合所学知识点,评论下面的观点
市场经济的是利益驱动,其本质是利己的,搞市场经济必然使个人主义盛行起来,为人民服务其本质是立他的,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已经不合时宜。
答:第一,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性(基本制度)考虑: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与为人民服务并不矛盾。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是公有制,决定了其思想意识形态的主体是为人民服务第二,思想道德建设的有利作用看,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种进步的思想道德反过来能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