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工程经营管理四川省绵阳水利电力学校谷 明 锐二○○五年十月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水利基础产业及其地位和作用
第二节 我国水利管理的发展
第三节 水利水电工程经营管理 ﹗
第二章 经济分析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 经济分析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资金的时间价值和计算公式
第三节 水利工程的经济评价方法 ﹗
第四章 组织管理
第一节 组织概述
第二节 组织结构
第三节 现代企业制度
第四节 组织文化 ﹗
第五章 生产管理
第一节 生产管理概述
第二节 计划管理
第三节 生产调度工作
第四节 定额管理
第五节 物资与设备管理 ﹗
第六章 财务管理
第一节 财务管理概述
第二节 资金筹集管理
第三节 资产管理
第四节 成本费用管理
第五节 收入和利润管理
第六节 财务报告
第七节 财务分析 ﹗
第七章 市场营销
第一节 市场营销及经营环境分析
第二节 市场调查
第三节 市场预测
第四节 市场营销策略
第五节 营销策划与营销决策 ﹗
第八章 供水价格管理
第一节 水价制度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供水价格的构成
第三节 供水价格的核定
第四节 核定供水价格的其他形式
第五节 供水价格的执行与管理 ﹗
第一节 水利基础产业及其地位和作用
一、水利基础产业
1.基础产业的特点
⑴不可替代性;
⑵效益的社会性;
⑶运行的政策性;
⑷发展的超前性。
2.水利是基础产业
⑴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⑵社会的稳定、生命财产的安全要求必须防治水患;
⑶水利的发展是工农业及其他产业发展的前提;
⑷满足基础产业的特点。
二、水利基础产业的地位和作用
1.地位,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农业的命脉,也是国民经济的命脉。
2.作用,灌溉、水力发电、防洪、治涝、工业与城镇居民生活用水、航运、水产养殖、水环境保护。
第二节 我国水利管理的发展
一、水利管理的意义
管好用好已建水利工程,巩固水利建设的成果,发挥水利的社会效益、提高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经济效益。
二、水利管理的发展概述
1.第一时期 (1949~ 1957):健全管理机制,全面实现水利管理。
2.第二时期 (1957~ 1961):大跃进,水利工程盲目上马、
三边工程泛滥、管理失控。
3.第三时期 (1961~ 1966):进一步调整管理机制,科技人员进入管理队伍,强化管理。
4.第四时期 (1966~ 1978):管理处于无政府状态,三边工程相继失事。
5.第五时期 (1978~ ):改革管理机制,加强工程管理,实施经营管理,讲究经济效益。
第三节 水利水电工程经营管理
一、基本概念
水利水电工程经营管理指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运用管理科学,对所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行合理组织、以求保证工程安全,充分发挥工程的综合效益,取得最大经营效果的全部技术、经济活动。
1.经营管理的构成 (六大要素 )
⑴管理者,对经营管理进程有决定性影响的要素,是管理的灵魂。
⑵管理对象,是管理者直接和间接作用的对象,是在经营管理中被管理的人、事、
物。人的管理始终是经营管理的核心和重心。
⑶管理目的,管理者通过管理活动应达到的经营管理指标。主要取决于管理者对管理目的的认识程度。
⑷管理职能,是管理活动应有功能,它包括: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
控制和监督。
⑸管理技术,在经营管理中所应用的知识、理论、方法、经验和技巧等。
⑹管理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法律环境等。规范的经营管理是实现经营目标的必备条件,而规范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管理环境。
2.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性质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是从事生产性经济活动的组织,其性质将根据其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和是否要求盈利的政策来确定。
⑴国营企业,国家管理的水电站、单纯向城镇或工业供水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
⑵国有制事业,国家管理的防洪工程、单纯向农业供水的工程管理单位。
⑶集体所有制事业,由乡以下集体管理的小型水利工程设施,
属自管自用。
⑷股份制企业,由股东管理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
⑸私营企业,个体投资兴建的小型水利工程,投资者享有经营权。
二、经营管理的主要内容
1,虎头 (体现开拓进取实力 ):包括有企业制度、经营战略、
经营决策、市场营销、技术进步等。
2,猪肚 (体现内部管理能力 ):计划管理、劳动管理、生产管理、设备管理、物资管理、考核评比。
3,豹尾 (体现单位长足发展潜力 ):质量管理、财务管理、
多种经营管理、企业文化。
三、经营管理的主要方法
1,通用方法
⑴ 经济方法,按照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调节各种不同利益主体的经济利益关系的经营管理方法。主要通过经济组织、经济杠杆、经济合同和经济责任制等方面的作用进行管理。
⑵ 行政方法,依靠行政组织,运用行政手段,按照行政方式
(如运用职责、职位和职权 )进行管理的方法。
⑶ 法律方法,学法、懂法,严格按照法律规范从事生产经营和参与社会生活。
⑷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通过启发人们内心世界的变化进行感化和教育、引导、灌输,其主要是改造人们的世界观。
2,专用方法
⑴ 决策方法
①定性的方法:经验判断为依据;
②定量的决策方法:盈亏平衡法、差量分析法、决策树法、
线性规划法、经济评价法。
⑵ 计划方法,计划是决策的继续和具体化,并且为控制、监督和协调等提供标准。常用有网络计划技术、滚动计划法和弹性计划法等。
⑶ 组织方法,是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的一个重要前提。常用有系统工程、现代劳动组织方式和生产组织方法等。
⑷ 指挥方法,是管理者在一定的组织系统内,以自己的权威和组织赋予的一定管辖权,使被管理者服从指挥者意志和愿望的一种管理活动。
⑸ 协调方法,心理协调法、人际关系协调法。
⑹ 控制方法
①通用控制方法:教育和培训、奖惩、预算、经济资料分析和鉴定式评价等。
②专用控制方法:成本控制方法 —— 价值工程、水库控制运用等。
⑺ 监督方法,经济监督方法、行政监督方法、法律监督方法和人文环境监督方法等。
第一节 经济分析的基本概念
一、资源的优化配置
资源优化配置指技术人员能根据本企业现有的机器设备、劳动力、资金、
原材料及动力等资源,确定出最佳的产品组成和投资项目。
二、水利工程的投资、造价和年运行费用
(一 )水利工程的投资
投资:指水利工程达到设计效益时所需的全部建设资金 (包括规划、勘测、
设计、科研等必要的前期费用 )
1.固定资产投资
⑴工程费用,项目主体工程、辅助工程、公用工程、运输、服务、生活福利、环保、市政、临时工程等及征地移民所需费用;
⑵预备费用,基本预备费 (设计更改增、政策调整、不可预见费等 );价差预备费 (人工、材料、设备价格上涨、费用标准提高等 )
2.建设期和部分运行初期的借款利息,根据不同的资金筹措方案进行计算。
3.流动资金,为维持项目正常运行所需的全部周转资金。
(二 )水利工程造价
又称 工程净投资,是指在工程项目总投资中扣除回收金额、
应核销投资和与本工程无直接关系的转出投资后的余额。
1.回收余额,临时工程拆除处理回收额;施工机械设备购置费回收。
2.应核销的投资支出,职工培训、劳保费,子弟学校经费,
施工机构转移、不增加工程量的停、缓建维护费,拨付支出、移交的未完工程、报废工程的损失等。
3.与本工程无直接关系的工程投资,移交的交通线路、永久性桥梁等的投资。
(三 )年运行费 (经营成本 )
指水利水电工程投入使用后每年所需的经常性支出。包括:
1.职工工资及福利费;
2.材料、燃料及动力费;
3.维护费用,日常维护、养护、岁修和大修等费用。
4.其他费用,办公费、差旅费、科研教育经费、损失补偿费等。
5.库区或水源区维护基金。
三、水利工程的效益综述
1.效益的含义,费用,经济活动中消耗的人力、投入、所费称为费用。 效益,在经济活动中生产或创造的劳动成果、产出或所得称为效益。
2.效益的分类
⑴按效益的性质分类,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
① 经济效益,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单位增加的经济收入或减免的损失,包括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
② 社会效益,促进其他方面的经济发展,增加再就业、改善水质等。
③ 生态环境效益,改善生态环境、改善小气候。
⑵按效益发生的时序分,直接效益 和 间接效益 。
① 直接效益,工程给国家或地方增加的直接经济收入或减免的损失;
② 间接效益,给国家或地方带来的间接好处,如税收增加、对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带来的有利影响。
⑶按效益的形态分,有形效益 和 无形效益 。
① 有形效益,可以用货币或实物指标表示的效益。
② 无形效益,不能用货币和实物指标表示的效益。
⑷按经济评价的要求或项目的核算单位分,国民经济效益,财务效益 。
① 国民经济效益,指工程建成后为国家所作的净贡献 (宏观效益 )。
② 财务效益,工程建成后营运产生的财务收入。
⑸按项目在国民经济中的不同作用和功能分,功能效益 和 综合效益 。
① 功能效益,水利工程发挥其单项功能产生的效益。
② 综合效益,两个以上功能效益组成的效益。
⑹按项目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正效益
(有利影响 ),负效益 (不利影响 )。
3.水利工程效益的基本特性
⑴随机性,水利工程效益随降雨和径流的随机性而具有随机性。
⑵可变性 (时间性 ),水利水电工程在不同的运行时期,产生的效益也不同。不同功能也会产生不同的效益。
⑶复杂性,各部门对综合利用水利工程的要求和获得的效益是错综复杂的。
⑷社会性,主要体现在水利工程发挥的社会效益方面。
4.效益计算的基本途径
⑴增加收益法,计算工程兴建后可增加的实物产品产量或货币价值作为工程效益。
⑵减免损失法,以水利水电工程兴建后可以减免的国民经济损失作为工程的效益。
⑶替代工程费用法,即以最优等效替代工程或措施的费用作为工程效益。
四、工程年限和经济分析期
1.工程自然寿命
水利工程自建成投入使用至工程损坏终止发挥效益的时间间隔称为工程的自然寿命。一般分为初运行期 (过渡运行期 )、正常运行期 (生产期 )和衰落期。
过渡运行期,指从工程投产之日至达到最佳技术状态,发挥设计效益的时间间隔; 正常运行期,工程从开始发挥设计效益至开始衰减的时间间隔; 衰落期,工程效益开始下降到工程报废停止发挥效益的时间间隔。
2.经济寿命
年运行维修费用特点,费用逐年增加; 年折旧费的特点,费用逐年减少,年成本,年运行费用与年折旧费之和。 经济寿命:
工程或设备自投入运行之日至年成本达到最小时的时间间隔。
3.经济计算期
经济计算分析期 (计算期 ),是为计算项目总费用和效益所指定的时间间隔。计算期包括建设期和生产期。建设期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确定;生产期一般不宜超过 20年。
一般小型水利工程选 20年足够;大、中型不宜超过 50年。
第二节 资金的时间价值和计算公式
一、资金的时间价值
1.资金时间价值的概念
资金用于投资参与再生产过程,不仅产生价值,同时产生价值的增值,这个价值的增值表现出随时间推移而增值的形式,故称为资金的时间价值。
资金时间价值表现的两个主要形式:利息和利润。
资金只有在作为社会生产资金 (资本 )参与再生产过程,才会带来利润,得到增值。
2.利息、利润和收益
资金的时间价值是以利息、利润和收益的形式来反映的。
利息,是资金投入生产后在一定时期内所产生的增值,或使用资金的回报。
利率,是一定时期内的利息与产生这一利息所投入的资金的本金的比值。
收益,把资金投入某个工程项目后的增值称为收益。
收益率,单位资金在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收益称为收益率或投资收益率。
二、资金流量图、计算基准年、基准点及折算值
1.资金流量及资金流量图
⑴资金流量
资金流出量 (CO),按各自发生的时间顺序排列,
在某一时间点上流出项目以货币表示的价值量称为资金流出量。
资金流入量 (CI),流入项目以货币表示的价值量称为资金流入量。
净资金流量 (NCF),同一时间点上的资金流入量与资金流出量的代数和称为净资金流量。
⑵资金流量图以横坐标轴表示时间,纵坐标方向表示资金流量,
资金流量箭头向上表示流入量、向下表示流出量。
2.计算基准年和基准点
计算基准年,是为考虑时间因素折算的基本年度,
通常以建设开始年作为计算基准年。
计算基准点,规定资金时间价值计算的基准点选在建设期的第一年年初,投入物和产出物除当年借款利息外,均按年末发生和结算。
3.折算值
折算值是指把资金流量按一定的折算率折算到某一时间点上的数值。常用的有:
⑴现值 (P),资金发生在 (或折算在 )某一特定时间序列起点时的值。
⑵终值 (F),资金发生在 (或折算在 )某一特定时间序列终点时的值。
⑶等额年金 (A),折算在 (或发生在 )某一选定时间序列各计息期末 (不包括零期 )的等额资金序列的价值。
三、计算资金时间价值的基本方法
1.一次性收付公式
⑴一次收付终值公式
一次收付终值系数符号 (F╱ P,i,n)
⑵ 一次收付现值公式
一次收付终值系数符号 (P╱ F,i,n)
2.等额系列公式
⑴等额系列终值公式
等额系列终值系数符号 (F╱ A,i,n)
⑵ 等额系列偿债基金公式
等额系列偿债基金系数符号 (A╱ F,i,n)
ni -1FP

i
i n 11AF
11 ni
iFA
⑶ 等额系列现值公式
等额系列现值系数符号 (P╱ A,i,n)
⑷ 等额系列投资回收公式
等额系列投资回收系数符号 (A╱ P,i,n)

n
n
ii
iAP

1
11

11
1


n
n
i
iiPA
第三节 水利工程的经济评价方法
一、经济评价的任务和内容
1.经济评价的任务
经济评价,是根据项目的各项技术经济因素和各种财务、经济预测指标,对项目的财务、经济、社会效益进行分析评估,从而确定项目投资效果的一系列分析计算和研究工作。任务:在完成市场预测、建设地点选择、技术方案比较等可行性研究基础上,
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计算项目的投入和产出,通过方案的比较,评选推荐出经济上最佳方案。
2.经济评价的内容
国民经济评价,在合理配置国家资源的前提下,从国家整体角度分析计算项目对国民经济的净贡献,以考察项目的经济合理性。
财务评价,指在国家现行财税制度和价格体系的条件下,计算项目范围内的效益和费用,分析项目的盈利能力,清偿能力,
以考察项目在财务上的可行性。
上两者相同之处:⑴评价目的相同;⑵评价基础相同;⑶计算期相同。
不同之处:⑴评价角度不同;⑵效益与费用的含义及划分范围不同;⑶
评价采用的价格不同;⑷主要参数不同。
二、经济评价原则
1,财务评价与国民经济评价的结论均可行的项目,才是可行的项目;
2,项目经济评价应遵循效益与费用计算口径一致的原则;
3,项目经济评价以动态分析为主,静态分析为辅。
三、方案比较的前提与准则
1.方案比较的前提条件:
⑴满足需要的可比性;⑵满足价格指标的可比性;⑶满足费用的可比性;
⑷满足时间的可比性;⑸满足深度的可比性。
2.比较准则:
⑴当各比较方案的效益相同时,费用最小的方案为最佳;
⑵当各比较方案的费用相同时,效益最大的方案为最佳;
⑶各比较方案投资相同时,用经济净现值法比较,取净现值大者;
⑷当投资额不同时,净现值相同时,选用净现值率来衡量,取其大者。
四、经济评价的指标
1.国民经济评价
⑴经济内部收益率 (EIRR),反映项目对国民经济所做净贡献的相对指标。
准则,EIRR≥is
⑵经济净现值 (ENPV),反映项目对国民经济所做净贡献的绝对指标。
准则,ENPV≥0
⑶经济效益费用比 (EPCR)
准则,EPCR≥1

n
t
t
t E IR RCB
1
01

n
t
t
st iCBE N P V
1
1


n
t
t
st
n
t
t
st
iC
iB
E P C R
1
1
1
1
2.财务评价
财务评价的主要指标有:财务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固定资产借款偿还期;
财务评价的辅助指标有: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
资本金利润率、资产负债率、财务净现值、财务净现值率。
⑴盈利能力分析指标
①财务内部收益率 (FIRR),是指项目在整个计算期内各年净现金流量现值累计等于 0时的折现率。
准则,FIRR≥ic
②投资回收期 (Pt):指项目的净收益抵偿全部投资
(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 )所需时间。
准则,Pt ≥ Pc
01
1

tn
t
t F I R RCOCI
0CO-CItP
1

t
t
③财务净现值 (FNPV),指按财务基准收益率 (ic)将计算期内各年净现金流量折算到期初的现值之和。
准则,FNPV≥0
④投资利润率,为项目达到生产能力后一个正常生产年份的年利润总额与项目总投资的比率。
⑤投资利税率,指项目达到生产设计能力后的一个正常生产年份的年利税总额或项目生产期内的年平均利税总额与项目总投资的比率。
⑥资本金利润率,指项目达到生产设计能力后的一个正常生产年份的年利润总额或项目生产期内的年平均利润总额与资本金的比率。

n
t
t
ct iCOCIF N P V
1
1
100% 项目总投资 润总额年利润总额或年平均利投资利润率
100% 项目总投资 税总额年利税总额或年平均利投资利税率
⑵建设项目的清偿能力分析指标
①资产负债率,指项目总负债与总资产的比值。
②固定资产投资借款偿还期,指在国家财政规定及项目具体条件下,以项目投产后可用于还款的资金还清全部借款本金和利息所需的时间。
③流动比率,指项目流动资产总额与流动负债总额的比值。
④速动比率,指项目流动资产总额与存货的差值占流动负债总额的百分比。
1 0 0 % 项目资本金 润总额年利润总额或年平均利资本金利润率第一节 组织概述
一、组织及其要素
组织:由若干个人为了实现某个共同目标结合起来协调行动的集合体。
1.组织成员
任何个人,只要接受组织的目标、遵守组织的规章是,并提供组织所需的贡献,就可能成为组织的一员。
2.组织目标
⑴每个组织的终极目标是确定的,各时期的具体目标是经常更新的;
⑵组织成员要接受和承认组织的各种目标,并为之而努力;
3.组织活动
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进行的经过权衡、比较和选择的活动。
4.组织资源
组织在目标活动中所需要利用的资源。除人力资源外包括信息、物质条件以及获取信息和物质条件的财务手段。
5.组织环境
组织的外部社会环境:组织在目标活动中与外部存在的其他单位发生各种经济或非经济的联系。
二、组织的特征
1.组织是有特定目的的机构:组织是为特定任务而设置;
2.组织的成果总是有益于组织外部:在社会上汲取资源,
并把资源转换为成果;
3.组织需要管理:需要决策者,以实现组织的使命、目标,
需要制定计划和控制组织行为;
4.组织是独立的:能自主确定自己的使命、任务和政策。
三、组织的作用
只有组织起来,才能发展生产力。
1.组织能够造成一种新的合力;
2.有效的组织能够提高效率并尽快完成确定的目标;
3.组织能够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归宿感、安全感,社交、
自我价值体现等需要。
四、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1.正式组织
凡有正式结构的组织,即为正式组织。正式组织的实质就是有自觉的共同目标。
①有明确的组织目标;②有正式设计的组织机构和组织功能;
③组织内部纪律严明;④讲求效率、注重协调、追求整体效果;
⑤有明确的行为规范。
2.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是一种无形的组织,是未经政府认同的组织。
①没有共同的目标,只有共同的利益、观点;②没有正式的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稳定性差;③只有自然形成的领导人物;
④成员有自卫性和排外性。
3.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区别
正式组织以效率逻辑为其行动的标准,非正式组织以感情逻辑为其行为标准。
第二节 组织结构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组织机构:组织内部各个有机组成部分发生相互作用的联结形式。包括上下级组织、领导与下属、平级单位之间、外部联系等。
一、建立组织结构应遵循的原则
1.专业化分工
水管单位按担负的功能分:枢纽管理、综合经营管理、工程管理、水情调度、计划财务等。
2.分层授权
上级向下级授权,授予下级执行职务所必须的决定权和指挥管理权。
3.统一指挥
按照管理层次建立统一命令、统一指挥的系统,避免各个部门、各个层次的管理者各自为政、各行其是、互相扯皮、互相推诿。
4.责、权、利、能相统一
二、组织结构形式
1.组织形式
⑴直线制
特点,各级领导直接先例全部职能管理工作,不设专门的职能管理机构。
优点,管理机构简单、责权明确、指挥灵活统一。
缺点,事必恭亲。
⑵职能制
特点,在直线制的基础上为各级领导者设置职能机构,协助领导工作,在职权范围内指挥下级。
优点,专业管理工作较细,
可减轻领导的工作负担。
缺点,容易形成多头领导。
⑶直线职能制
特点,以直线制为基础,并在各级生产行政领导者之下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分别从事专业管理。
只对下级职能机构进行业务指导,
不能发布命令指示。
优点,充分发挥职能机构的专业管理的作用,便于统一指挥,
避免多头领导。
缺点,横向协调配合有困难,
容易造成决策迟缓,影响管理效率。
2.新型的组织形式
⑴综合专业与管理相结合的矩阵组织
以厂长负责制为主体,将全面计划管理、全面技术与质量、
全面经济核算、全面人力资源开发等综合管理系统与生产管理、
物质管理、销售管理和设备管理等交叉,形成一个矩阵结构的组织形式。
⑵一长三师一助组织机构
厂长全面领导下,由总工程师统一负责全厂的生产、技术工作;总经济师统一负责全面的经营、计划与管理工作;总会计师统一负责企业财务成本与经济核算工作;厂长助理统一负责全厂的人事、劳动、福利、保卫工作。
⑶事业部制
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按产品或地区的不同,建立经营事业部,在总公司的领导下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⑷股分制式的组织机构
在股东大会上产生董事会、监事会和由总经理全面负责经营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
第三节 现代企业制度
制度的作用,搞活企业,发展生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人。
当代企业制度建立的理论依据,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三中全会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一、现代企业制度及其特征和内容
1.现代企业制度的含义
现代企业制度应满足的要求:适应社会化大生产需要,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以规范和完善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以有限责任为标志,以公司制为主要形态,以科学管理为保证的新型企业制度。
(1)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和前提是社会大生产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有相应的可操作性强的、行之有效的规范和规章制度。
(2)现代企业制度的构成要素是企业法人制度、有限责任、
公司制和科学管理。
(3)现代企业制度是一种新型的企业制度。
2.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
(1)产权概念清晰和产权边界清晰
产权
是以出资者所有权为基础的各种行为性权利的综合体系;
是由出资者向企业的投资行为而产生的财产权;
是一种价值形态的财产权益。它包括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等。
产权的表现形式
① 对于出资者而言,表现为对其出资财产的最终所有权;
② 对于企业法人而言,产权表现为法人财产权。
出资者权益
① 出资者依法以资本金的形式注入的这部分财产,出资者对其拥有所有权;该所有权在一定条件下表现为出资者拥有股权,
可以股东的身份享有资产受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的权利。
② 出资者不能对法人财产的全部及其中属于自己的财产进行直接支配,只能以股东的权力影响企业行为;
③ 企业破产时,出资者只以投入企业的资本额对企业债务负有限责任。
法人财产权,表现为企业依法对法人财产的占有、使用、初始收益和处分权;企业在行使法人财产权的同时,要以全部的法人财产承担民事责任,以法人财产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负责。
出资者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通过法律给予确认。
实现产权清晰,就是要通过建立一套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性资产的管理、监督和运营体系,明确企业资产的投资主体,
使所有者代表到位,进入企业内部行使所有者的权利。
(2)权责明确
主要指权责对称和有限责任。
权责对称,
①企业以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照章纳税;承担出资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享有民事权利。
②出资者享有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的权利;企业破产时对企业债务负有限责任。
有限责任,有限责任的核心是责、权、利对称,不能权力大、利益多、责任小。
①企业的有限责任:承担法人民事责任;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等有限责任。
②责任出资者的有限责任:在企业破产清盘时,以其投入的出资额为限,对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3)政企分开
主要指政企职责分开,职能到位。
职责分开
①企业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或胜出,或依法破产。
②政府负责规划、协调服务及企业管不了的事情。
③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经营资产的所有者职能分开;
④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监督职能与经营职能分开。
职能到位
经营权交给企业,企业办社会的职能交给政府。
(4)管理科学
管理科学的内涵:①制定有企业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②有科学的企业制度和组织管理机构,形成科学的决策程序;③把握市场,有效的参与市场竞争;④优化组合生产要素,不断增强产品的竞争能力;⑤建立与增强资产经营意识,促进资产增值;⑥建立和完善内部各项管理制度,严格管理;⑦强化以人为中心的管理;⑧
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和企业文化建设。
3.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
(1)企业法人制度,由出资者构造的一种经营组织,
并使其人格化,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还有自己的名称、
住址等,即企业法人。
(2) 企业组织制度,企业的组织形式按照财产的组织形式和所承担的法律责任划分。一套完整的组织制度,
其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之间通过公司的权力机构、
决策机构、管理机构、监督机构、形成各处独立、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的关系,并通过法律和公司章程得以确立和实现。
(3)企业管理制度
①重点是企业的机构设置、用工制度、工资制度和财务会计制度等的建设,建立严格的责任制体系;
②重点强化开发、质量、营销、财务和信息等管理系统,提高决策水平、企业素质和经济效益。
二、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
(一 )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
公司由一定人数股东组成,股东只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只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在债务承担责任。
1.设立的条件
(1)股东符合法定人数,2人以上 50人以下。自然人、
法人、国家均可成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
(2)股东出资达到法定资本限额
①出资方式:货币、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
土地使用权;
②资本限额:生产经营、商品批发等为主的公司,
不得少于 50万元;商品零售为主的公司不得少于 30万元;
科技开发、咨询服务性公司不得少于 10万元。
(3)股东共同制定章程,章程内容包括:公司的名称、住所、
经营范围、注册资本;股东姓名、权利义务、出资方式、出资额、
股本转让条件等;公司的机构及其产生办法和职权、议事规则、
法定代表人;公司的解散事由与清算方法等。
(4)建立符合有限责任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
①按,公司法,规定给公司冠名;
②根据权力机构、经营机构、监督机构相互分离、相互制衡和精干高效的原则,形成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组成的公司治理机构。保证权责明确,各司其职、有效地行使决策、
监督和执行权。
(5)有固定的生产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有具有法律意义的生产经营场所,有固定的办事机构,机构有必须的章程、
账簿、年度报告、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
2.设立的程序
制定公司章程 → 报有关部门审批 → 形成公司出资 → 确定公司机关 → 进行设立登记。
(二 )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
公司由一定人数以上的股东组成,公司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认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
1.设立条件
(1)发起人符合法定人数,应有 5人以上。
(2)发起人认缴和向社会募集的股本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
①发起设立方式:发起人要认购公司发行的全部股份;
②募集设立方式:所有发起人承诺购买的股份数额不得少于公司股份总额的 35%,其余股份应当向社会募集。
(3)股份发行、筹办事项符合法律规定,在股票发行上,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同股同权、同股同利的原则;在股份筹办中,要遵循,公司法,中关于出资方式、股票承销方式和公开有关信息等规定。
(4)发起人制定公司章程,并经创立大会通过,①章程内容:
公司的名称、住所、经营范围、公司设立方式、股份总数、发起人姓名、认购的股份数、股东的权力和义务、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等;②创立大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之前由全体认股人参加,决定是否设立公司,并决定设立过程中以及公司成立之后重大事项的会议。
(5)有公司名称,建立符合股份有限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
(6)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
2.设立的程序
经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或省级人民政府批准 → 以发起或募集的方式设立股份有限公司 → 到公司登记机关进行设立登记并公告。
第四节 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是一种“软性”的协调力和凝合剂,它是以无形的
“软约束”力量构成组织有效运行的内在驱动力。
一、组织文化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1.组织文化的概念
广义的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造就的礼仪制度、组织机构、行为方式等物化的精神。
文化的特点,具有民族性、多样性、相对性、积淀性、延续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组织文化的特点,有自身独特的哲学信仰、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因而有自己特定的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的概念,是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
2.组织文化的基本特征
(1)组织文化的核心是组织价值观,组织价值观制约和支配着组织的宗旨、信念、行为规范和追求目的。
(2)组织文化的中心是以人为主体的人本文化,组织只有重视人的价值,最大限度地尊重人、关心人、依靠人、理解人、培养人和造就人,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不断增强组织的内在活力和实现组织的既定目的。
(3)组织文化的管理方式是以软性管理为主,通过柔性的而非刚性的文化引导,协调和谐的人群氛围,使之逐渐地内化为组织成员的主体文化,使组织的共同目标转化为成员的自觉行动,
使群体产生最大的协同全力。
(4)组织文化的重要任务是增强群体凝聚力,组织成员中不同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工作态度、行为方式、目的愿望等会导致成员间的摩擦,组织文化通过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和寻找观念共同点,不断强化成员之间的合作、信任和团结。
二、组织文化的基本要素
组织文化的表现形态,物化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生活文化、观念文化。
构成要素,组织精神、组织理念、组织价值观、组织道德、
组织素质、组织行为、组织制度、组织形象等。
1.组织精神
经过精心培养而逐步形成的并为全体组织成员认同的思想境界、价值取向和主导意识。是凝聚组织成员的无形的共同信念和精神力量。
2.组织价值观
组织价值观是指组织在评判事物和指导行为的基本信念、总体观点和选择方针。基本特征有:调节性、评判性、驱动性。
3.组织形象
组织形象是指社会公众和组织成员对组织、组织行为与组织各种活动成果的总体印象和总体评价。
组织形象包括人员素质、组织风格、人文环境、发展战略、
文化氛围、服务设施、工作场所、和组织外貌等。
三、组织文化的功能
功能是指一个组织系统影响和改变其它系统以及抵抗与承受其他系统的影响和作用的能力。
组织文化的突出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
(1)自我内聚功能,通过培育组织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立起成员与组织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激发出组织成员的主观能动性,指向组织的共同目标而努力。
(2)自我改造功能,组织文化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强制性和改进性。
(3)自我调控功能,通过组织的共同价值观不断地向个人价值观渗透和内化,使组织自动生成一套自我调控机制。
(4)自我完善功能,组织在不断的发展中所形成的文化积淀,会不断地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和优化。
(5)自我延续功能,组织文化一经固化形成后,也会具有自己的历史延续性而持久不断地起着应有的作用。
四、塑造组织文化的主要途径
1.选择价值标准
(1)两个前提,立足于本组织的具体特点;把握组织价值观与组织文化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
(2)四个要点,组织价值标准正确、明晰、科学;组织价值观和组织文化要体现组织的宗旨、管理战略和发展方向;组织价值观标准要能为组织成员所接受;选择时要依靠组织广大成员。
2.强化员工认同
宣传、创造浓厚的环境氛围;树立英雄人物;培训教育。
3.提炼定格,精心分析;全面归纳;精炼定格。
4.巩固落实,必要的制度保障;领导的率先垂范。
5.丰富发展,不失时机地调整、更新、丰富和发展组织文化的内容与形式。
第五章 生产管理
生产管理是一门科学,它是以把生产力诸要素能够合理地组织起来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使管理单位能够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作为自己的研究目的。
第一节 生产管理概述
一、生产管理的概念
1.概念
生产管理,是管理单位在生产活动中进行计划、组织、指挥、
控制与协调的全部管理工作的总称。
狭义的生产管理,指以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的生产过程为对象的管理。
广义的生产管理,指生产管理系统,它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的输入,进入生产过程的加工转换,最后输出产品和信息的全过程的管理系统。
2.生产系统的输入、中间转换、输出和信息反馈
输入,生产计划、生产技术及有关标准要求。
中间过程 (中间转换):生产制造过程。
输出,产品、劳务、产量、质量、进度、成本和利润等。
信息反馈,将输出信息反馈回来与输入比较差异,适时调整。
二、生产管理的内容和任务
1.内容
(1)生产计划; (2)生产组织; (3)生产准备; (4)生产控制。
2.任务
(1)满足用户的需求; (2)全面完成计划所规定的目标和任务;
(3)合理组织劳动力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 (4)加强物资管理,降低物资消耗; (5)加强设备管理,促进工程管理单位的进步。
第二节 计划管理
一、计划管理的重要性和任务
1.计划管理的概念
即用计划来组织、领导、监督和调节工程管理单位生产、、
经营活动的一项管理制度和办法。
2.计划管理的重要性
(1)完善工程管理单位的计划管理工作,对保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社会大生产这个整体必须根由统一的计划来指导。
(3)明确单位经营目标和自己的职责,便于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3.任务
(1)制定长远规划,并通过短期计划实施。
(2)使单位内部各项生产环节和各项工作在统一的计划下协调进行。
(3)充分挖掘并合理利用一切资源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经营计划的种类
1.按期限划分:长期、中期、短期计划。
2.按生产对象划分:总计划、局部计划。
三、经营计划的编制
(一 )编制经营计划的指导思想
1.全局观念; 2.平衡观念; 3.应变观念; 4.民主观念; 5.效益观念。
(二 )长期计划的内容及编制方法
1.长期计划的内容:
(1)现有生产力的发挥; (2)市场开发计划; (3)科学技术发展计划; (4)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的发展水平; (5)技术改造和基本建设计划; (6)人才开发计划; (7)资金计划; (8)职工生活福利改善计划。
2.长期计划的编制方法
滚动计划法:
优点:逐步推移,切合实际;计划富有弹性和应变能力;计划期的连续推移,有助于长期计划与年度计划的紧密结合。
(三 )年度经营计划的内容及编制程序
1.内容
(1)供水年度计划; (2)防汛计划; (3)工程设备岁修计划; (4)
劳动工资计划; (5)多种经营计划; (6)成本计划; (7)财务计划;
(8) 技术组织措施计划; (9)物资供应计划。
2.编制程序和方法
(1)准备阶段; (2)编制计划草案阶段; (3)计划确定阶段。
四、年度计划的执行和控制
1.执行
(1)计划指标分解、布置落实; (2)搞好作业计划工作; (3)调动职工积极性保证计划的完成。
2.年度计划的控制
(1)计划的控制方式:事前控制、事后控制。
(2)计划的控制方法:报表、报告、会议、专门调查与分析。
第三节 生产调度工作
一、生产过程的概念
广义的生产过程,指从生产技术准备、投产、到产品制造出来或完成生产任务的全部过程。
狭义的生产过程,指从原材料投入开始,直到产品最后制造出来或完成生产任务的全部过程。
生产过程的基本内容是劳动过程,即劳动者利用劳动工具,
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步骤,使其按预定的目的转化为产品的过程。
二、生产过程的组成
(1)生产技术准备过程; (2)基本生产过程; (3)辅助生产过程;
(4)生产服务过程。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生产过程的特点:生产过程中存在着供水和防洪的矛盾。
三、合理组织生产过程的基本要求
(1)保持生产过程的连续性,指在控制运用水利工程时,要保证生产过程的各个阶段、各工序间的流动,在时间上紧密衔接。
(2)保持生产过程的比例性 (协调性 ),指基本生产与辅助生产之间、各工序之间、在生产能力和劳动量上,要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以适合生产要求。
(3)保持生产过程的均衡性 (节奏性 ),指各生产过程环节各工序的生产进度要均衡,负荷要充分,不要出现时紧时松或先紧后松的现象,确保整个生产过程有节奏地、均衡地进行。
四、生产过程的时空组织
(1)生产过程的时间组织,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在防洪和供水调度上都要求很高的时效性,这就要求在时间上进行合理的安排和组织。
(2)生产过程的空间组织,是研究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内部应设置哪些生产单位,以便在空间上形成一个有机的、既有分工又密切联系的整体。
五、水利工程的控制运用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生产调度工作是以防洪和供水调度计划为依据,对水利工程设施进行控制运用,组织、指挥、监督计划的实现。
主要任务,全面了解和掌握来水量、供水量情况,合理运用工程设施进行蓄、引、供水,安全地运用工程设施,保证安全和供水调度计划的顺利实施。
主要内容:
(1)随时掌握来水量、供水量等各种情况、相应的各个指标;
(2)分析检查观测资料,掌握水工建筑物的运行状况;
(3)根据来、用水情况进行水量调节计算,确定水库的蓄泄过程;
(4)正确、有序地进行启闭闸门的操作;
(5)及时向主管部门汇报进展情况和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进行处理;
(6)协调水量调度中各环节、各工序韹工作,保持其时间上的连续性;
(7)定期向上级提供各项生产经营成果、工程运用指标等资料和报告。
六、生产调度工作制度
(1)值班制度; (2)报告制度; (3)会议制度。
第四节 定额管理
一、技术经济定额的种类和作用
定额: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和一定的时间内,对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人力、物力消耗所规定的限量。技术经济定额是劳动组织的依据和标准。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经营管理中主要应用的技术经济定额有:供水定额、
劳动定额、物资消耗定额、物资储备定额等。
(一 )供水定额
1.供水定额的种类
(1)灌溉定额,指在不同典型年降水情况下,单位面积各种作物在整个生长期需要补充的水量,以 m3/ m2表示。
(2)工业耗水定额,指各种工业企业每万元产值的耗水量,以 m3/万元表示。
(3)生活用水定额,指每人每年生活所需的用水量,以 m3/ (人 ·a)表示。
(4)养殖业供水定额,对于水产品,指每平方米水面所需的水量,以 m3/
m2表示;对养殖物,指每年每单位养殖物所需的水量,以 m3/ (只 ·a)表示。
(5)发电用水定额,指单位发电量的用水量,以 m3/ (kw·h)表示。
(6)损耗定额,指单位长度的渠道在不同流量下的损耗,通常以每千米的流量损耗百分比表示;或在一定技术和自然条件下单位面积的蒸发和渗漏损耗的数量,以 mm/ m2表示。
2.供水定额的作用
(1)是制定年度和长期供水调度计划的主要依据; (2)是实际供水中用来调水、配水的尺度; (3)是实现科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重要手段; (4)是合理组织生产、劳动的重要依据。
(二 )劳动定额
1.劳动定额的形式
(1)工时定额,工时定额是生产单位或完成某道工序所必须消耗的工时;
(2)产量定额,为单位时间内必须完成的合格产品数量或工作量;
(3)看管定额,指一个或一组人员,同时所能看管的机器设备的数目或工作范围;
(4)服务定额,在一定生产技术条件下,服务人员所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
2.劳动定额的作用
(1)是合理组织劳动的重要依据; (2)是组织和动员职工开展劳动竞赛、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工具; (3)是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编制计划、实惠计划管理的重要依据; (4)是实行经济核算的重要基础资料;是衡量职工贡献大小、正确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重要依据。
(三 )物资消耗定额
1.物资消耗定额的形式
(1)原材料消耗定额,指在一定生产技术和组织条件下,生产单位数量产品或完成一定生产任务所需消耗的原材料数量;
(2)能源消耗定额,指在一定生产技术条件下,完成单位数量产品需要消耗的能源数量。
2.物资消耗定额的作用
(1)是编制物资供应计划的主要依据; (2)是科学地组织物资供应管理的重要基础; (3)是监督和促进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内部厉行节约的有力工具; (4)是促进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提高生产技术、
生产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四 )物资储备定额
1.物资储备定额的概念
物资储备定额:指在一定技术组织条件下,为保证生产正常进行所必须的、经济合理的物资储备数量标准,一般分为经常储备定额和保险储备定额。
(1)经常储备定额,指两次订货时间间隔内,为保证生产任务的完成而进行的储备。
(2)保险储备定额,指生产单位在外部物资供应和内部生产可能发生意外变化的情况下,为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而需要保持的储备量。
2.物资储备定额的作用
(1)是编制供应计划和组织订货的主要依据; (2)是掌握和监督库存动态,使生产经营单位的库存物资经常保持在合理水平的重要工具; (3)是确定物资仓储面积、所需设备数量及仓库定员的依据; (4)是核定生产经营单位流动资金定额的重要依据。
(五 )设备修理定额
1.修理周期定额
(1)修理周期:指相邻两次大修之间的设备工作时间;
(2)修理间隔期:指相邻两次修理 (不论大修、中修或小修 )之间的间隔时间;
(3)检查间隔期:指相邻两次检查之间,或相邻的检查与修理之间的时间间隔;
(4)修理周期结构:指在一个修理周期内,所安排的各种检修次数及排列顺序。
2.修理工作定额
(1)修理复杂系数; (2)修理工作劳动定额; (3)修理停歇时间定额; (4)修理费用定额; (5)修理材料消耗定额。
二、技术经济定额的制定方法
1.经验估计法
通过对生产过程、工艺规程和生产技术条件的分析,
结合自己的生产实践经验,用估计的方法来制定定额。
2.统计分析法
利用过去同类型的单位或本单位的实际工时或产量的统计资料在整理分析基础上,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定额。
3.技术计算法
在分析研究生产技术组织条件和挖掘生产潜力的基础上,根据产品设计结构及其技术要求,对组成定额的各部分内容,通过实际调查分析,计算出定额。
第五节 物资与设备管理
搞好设备与物资管理对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安全生产、降低成本、加速资金周转、增加盈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物资管理
(一 )物资管理的意义
物资管理的概念,指对生产经营活动中所需的各种原料、材料、燃料、动力、工具、和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进行的计划订货、
采购、运输、保管、发放及使用等一系列业务活动所进行的组织和管理工作。
意义,是保证生产活动正常进行的物质前提;是提高单位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是充分地利用资金和物资资源,最大限度地节约物资和资金的根本保障。
(二 )物资管理的任务和内容
1.物资管理的任务
(1)保障供应; (2)合理地组织物资的订货、采购、
储存和收发工作; (3)合理地控制库存,加速物资的流转,
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种费用; (4)合理地使用和节约物资,
降低单位产品的物资消耗。
2.物资管理的主要内容
(1)建立科学合理地组织机构和供应体制;
(2)加强市场调查,做好物资的采购工作;
(3)加强物资供应的组织和物资供应计划的编制工作;
(4)做好仓库管理和物资运输工作;
(5)严格实行经济责任制。
(四 )物资的采购
1.组织订货,①集中订货、地区订货、到厂订货、直接调拨;②协作加工、带料加工、租赁和招标。
2.签订供货合同,供需方签约。
3.选择供货方式,直达供应、中转供应。
(五 )仓库管理
1.物资的验收入库
(1)验收准备; (2)核对凭证; (3)检验实物; (4)物资入库。
2.物资的保管
(1)分区分类; (2)四号定位 (按统一的库号、架号、层号和位号 ); (3)五五摆放 (五五成行、五五成方、五五成串、五五成堆、
五五成层 ); (4)做好十防 (防锈、防尘、防潮、防震、防腐、防磨、
防水、防爆、防变质、防漏电 )。
3.物资的发放
限额发料,根据生产作业计划的进度和物资消耗定额,计算生产单位领用物资的限额,根据此限额来发放物资。
发料的方式,送料制、领料制。
4.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利用
回收生产维修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边角余料、废料进行分类、
检修、改制和利用。
5.清仓盘点
目的,及时掌握物资的变动情况。做到账、卡、物相符。
内容,检查账面数与实际数是否相符;有无超储积压;物资有无损坏、锈蚀或变质等。
要求,经常性盘点;定期盘点;做好盘点记录。
(六 )物资的节约
节约的主要途径,加强定额管理、改进产品设计、采用先进工艺、提高材料、物资利用率等。
二、设备管理
(一 )设备管理的意义和任务
1.设备管理的意义
(1)管好、用好、修好设备,提高设备的完好率和利用率,
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管理单位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2)加强设备管理,对防止设备的故障和人身事故,确保安全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设备管理的任务
(1)提供优良的技术装备;
(2)保证机器设备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
(3)有步骤地进行设备的更新和改造;
(4)开展对设备的学习和研究工作。
(二 )设备的选购
选购设备只有从使用性和经济性两方面全面权衡,才能得到最佳效果。
1.使用性,生产性、可靠性、节能性、维修性、互换性、
成套性、安全性、环保性、耐用性、适应性。
2.经济性
对各种设备进行分析、对比,做出经济评价,选择经济上最合算的设备。
评价方法,投资回收期法;年费用法;现值法。
(三 )设备的使用、维护和修理
1.设备合理使用
应遵循的原则,合理安排生产,提高设备的利用率;配备熟练的操作人员;制定使用和维护的规章制度;创造适宜的工作环境。
2.设备的维护保养
(1)日常维护保养; (2)一级保养:局部解体、清洗检查、定期维护; (3)二级保养:对设备部份解体检查、清洁、修理、调整、
更换少数零件; (4)三级保养:对设备的主体部份进行解体检查和调整、更换已经磨损的零件。
3.设备的检查
设备的检查是对设备盍情况、工作精度、磨损程度等进行检查和校验。
(1)日常检查; (2)定期检查; (3)机能检查; (4)精度检查。
4.设备的修理
(1)设备修理的分类:分为小修、中修和大修三类。
(2)设备修理的计划与组织:岁修计划的制定;大修计划的制定。设备修理组织的形式:集中修理;分散修理;混合修理。
(3)设备修理的方法:标准修理法;定期修理法;检查后修理法。
(四 )设备的改造和更新
(1)设备的改造,指对现有的设备做局部改革。
(2)设备的更新,用比较经济和先进的设备,替换在技术和经济上都不宜再使用的设备。
设备更新的注意事项,讲究经济效益;应是生产的需要,技术上可行;能改善职工的劳动条件;向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注意设备经济寿命,选好最佳更新时间。
(3)设备更新的技术经济分析
1)设备的寿命
物理寿命,从开始使用到设备报废为止的整个时间;
经济寿命,年使用费和年价值变化曲线的交点以前的设备使用年限;
技术寿命,设备从开始使用到因为技术落后而被淘汰为止所经历的时间。
2)确定经济寿命的方法
不考虑时间因素时的年平均总费用计算式:
考虑时间因素时的等额年金值计算
M(n)值最小的 n便是设备的经济寿命


n
n
t
t OCInnM
1
0
1
)(
1)1(
)1(
)1()1(
)(
1
0

n
nn
t
n
n
t
t
r
rr
r
O
r
C
InM
第一节 财务管理概述
一、财务管理的概念
财务,指企业、事业单位或其他经济组织有关经济业务的简称。
财务管理,指对单位有关资金的筹集、使用、分配和控制等方面管理工作的总称。
水管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内容:
1.实物商品的运动过程,水资源作为实物商品在利用和销售的过程;
2.资金的运动过程,资金的运动是水管单位再生产过程的价值表现。
水管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指水管单位按照资金运动规律和国家的财经政策、制度与具体环境,去组织、指挥和监督本单位的资金运动,处理本单位的资金运动,处理本单位与各方面的财务关系的经济管理工作。
二、财务管理的内容
1.资金运动
(1)筹集活动,确定筹资的总规模;选择筹资渠道、
方式或工具,合理确定筹资结构;
(2)投资活动,将资金投入使用,以谋求最大的经济效益;
(3)资金营运活动,指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资金收付活动;
(4)分配活动,(广义 )水管单位对各种收入进行分割和分派的过程; (狭义 )指对利润尤其是净利润的分配。
2.财务关系
指水管单位在组织财务活动过程中与有关各方所发生的经济利益关系。如投资者(债权人)与单位,单位与客户(职工);单位与政府、银行、税务等。
3.财务管理的内容
(1)筹资管理,指水管单位通过不同的渠道,采取各种方式筹措公益服务和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的一种财务活动。
不同的资金来源和筹集方式导致了资金成本也不相同,另外,
其使用时间、抵押条款和其他附加条件也不同,从而给单位带来的风险和收益也不一样。
(2)投资管理,指水管单位为了进行公益服务和生产经营,取得盈利,通过各种途径投放资金的财务活动。
水管单位的资金投放管理的内容包括,流动资金管理、固定资金管理、无形资产管理和其他长期资产管理、对外投资管理。
直接投资,依据时间分为短期和长期投资,它们分别形成水管单位公益服务和生产经营所必须的流动资产、固定资产以及其他长期资产;
间接投资,主要指水管单位的对外投资。如股票与债券投资等。
(3)用资管理,指水管单位通过对各项资产的科学调控和组织运作实现创收的管理目标。
(4)利润分配管理,主要指水管单位的盈利分配方案制定问题。
(5)财务监督、检查,指水管单位财务部门对财务计划执行过程中各种收入支出的管理。
三、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
总则,必须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适应政府转变职能和水管部门转换经营机制的需要。服务于市场经济,明晰产权关系、
保护多元化投资主体的合法权益、保护公平竞争,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1.社会效益原则
(1)保护水利工程的安全、完整,向社会广泛的除害服务 (如防汛、抗旱 );
(2)发挥水利工程的兴利作用。
财务管理要加强公益服务管理和核算。管好用好国家的水利工程建设投资和防汛、抗旱的专项拨款;及时足额地计收各项国家政策性收费等。贯彻社会效益原则,提高公益服务能力。
2.经济效益原则
提高经济效益是一切经济工作的出发点。
3.计划管理原则
(1)面向市场,不断调整和优化生产结构,为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产品和服务;
(2)单位内部的公益服务和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实行计划管理,
使单位内部的各个环节、各个层次互相衔接协调,加快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水利产业的发展。
认真编制和执行财务计划。
4.物质利益原则
利用经济手段处理好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使国家、集体和个人的物质利益得到兼顾。
四、财务管理的方法
1.进行财务预测,根据历史资料,依据现实条件,
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财务活动未来的演变,财务指标的发展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判断和预见。
预测内容:固定资产投资及投资效果预测;流动资金需要量及其利用效果预测;生产成本水平及降低目标的预测以及价格、收入和利润的预测等。
2.编制财务收支计划,以货币形式反映水管单位计划期内的财务收支数额,是单位指导和组织财务活动的基本文件。
3.组织日常的财务控制和监督,以财务计划指标和各项定额为依据,进行严格的日常财务控制和监督。
4.组织会计核算
组织会计核算、合理确认收入、成本费用等,为财务分析检查和预测提供依据。
5.开展财务检查和分析
财务检查,对单位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的合理性、
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和评价。
财务分析,以会计核算提供的资料为依据,检查财务计划的完成情况,分析影响计划完成的原因,提出改进措施,为财务预测和编制财务计划提供资料。
第二节 资金筹集管理
一、水管单位资金构成和来源
1.资金构成
(1)基本业务资金,水管单位从事社会公益服务和供水、发电、综合经营生产的资金。
(2)对外投资资金,在一定时期内,因对外投资等原因暂时退出本单位经营周转的资金。
(3)基本建设资金,指由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拨入水管单位进行维修或扩建的资金。
(4)预算性资金,国家财政拨入的各种水利经费。
2.资金来源
(1)财政拨款,主要包括拨入水管单位的水利事业费。如防汛、
岁修和差额补助等。
(2)国家基本建设拨款,是国家拨入水管单位的水利基本建设资金。
(3)财政支农周转金,财政部门借给水管部门的支农周转金。
(4)银行贷款,单位为发展供水、发电或综合经营生产向银行借入的信贷资金。
(5)自筹资金,指内部积累或内部融资等形成的资金。
(6)外部投入资金,引入外部资金。
(7)外资,指水管单位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或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借款等。
(8)水费收入,通过供水取得的水费收入所形成的资金。
(9)行政事业性收入服务于水管单位的资金,如河道采砂管理费、堤防修建维护费等。
(10)其他来源,如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暂收、应付款项等。
二、筹集资金的方式
筹集资金的方式,指取得资金的具体形式。
筹集方式的影响因素:经营对象、发展前景、市场环境和单位自身经济能力。
不同筹集方式的衡量标准:获利能力、资金流动性、
投资风险、资金回收能力、市场潜力和市场未来环境的影响因素对所筹集资金项目的作用效果等。
1.直接吸收投资方式
由出资者向水管单位投入资金,以某种形式参与管理,参加水管单位经营成果的分配并承担盈亏风险。
2.借款方式
单位向债权人借入其生产经营所急需的资金,定期按协议支付本利。
3.发行股票、债券方式
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来为水管单位筹集资金的方式工。发行股票属于产权性集资,成本高风险小;发行债券属于债务性集资,成本低而风险大。
长期债券,期限在一年以上,主要用于资本性支出。
短期债券,又称为融资债券,期限在一年以内,主要用于收益性支出。
4.租赁
指出租人与承租人之间签订的一种契约或合同。
5.商业信用
指水管单位的生产经营在商品交易过程中,因延期付款或预收货款而形成的借贷关系。
三、所有者权益与负债
所有者权益:指投资者对水管单位资产 — 负债的权利,包括投资者投入水管单位的资本金及持续经营期间形成的资本积累。
1.资本金
(1)资本金及法定资本金的含义,资本金是指水管单位的企业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注册资金 (注册资金必须与实收资本一致 );法定资本金是指水管单位的企业开办时必须筹集的最低资本数额。
(2)资本金的构成,按投资主体分为国家资本金、法人资本金、个人资本金和外商资本金。
2.资本积累
指水管单位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资本公积金、
盈余公积金 (法定盈余公积金和任意盈余公积金 )和未分配利润等,它们在性质上属于所有者权益。
(1)资本公积金,是一种资本储蓄形式或准资本。
包括资本折算差额、财产重估增值、接受捐赠的财产和资本溢价等。是所有者权益的一部分。
(2)盈余资本金,指水管单位按照规定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积累资金。
(3)未分配利润,指水管单位实现的利润总额露马脚或提取了各种费用或基金,并扣除了已分配给投资者利润后的余额。
3.负债
指水管单位企业在经济业务往来中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须在将来某个时间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
第三节 资产管理
资产是水管单位拥有或控制的能给水管单位带来效益的经济资源。可分为 流动资产、固定资产、长期投资、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等。
一、流动资产管理
流动资产,指可以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生产期内变现或运用的资产,包括 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和预付款项、存货等。其基本特征表现为循环性和周转性。
1.货币资金管理
货币资金,指处于货币形态的资金,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
货币资金的用途,发放工资、补充库存现金量、单位各项经济往来的结算。
现金使用范围,按国家统一规定的范围使用。
银行转账结算,银行汇票、商业汇票、银行本票、汇兑、支票、委托收款和异地托收承付等。
2.短期投资管理
短期投资,指各种能够随时变现、持有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有价证券以及不超过一年的其他投资。包括债权性投资 (如国库劵、
国家重点建设债券等 );权益性投资 (如股票等 )。
短期投资的风险因素,违约风险、利率下降风险、资金购买力下降风险、有价证券不能很快兑现的风险等。
3.应收账款管理
应收账款,是单位以赊销的方式将商品销售给买方,或提供劳务给接受劳务单位而产生的应收款项。
应收账款管理的主要内容:
(1)确定最佳应收款占用水平,指总成本最低时的应收款占用水平。
(2)分析客户的信用状况,付款能力和按时付款的可能性,确定信用政策。
4.存货管理
存货,指水管单位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者耗用而储备的物资,是单位流动资产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库存材料、低值易耗品、库存产品、半成品等。
存货管理的方法,归口分级管理、定额管理、经济批量法、
分类法等。
二、固定资产管理
固定资产,指使用期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
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实物形态的资产。
固定资产的特点:
第一,使用期限较长;
第二,能够多次参与生产过程,不改变其实物形态;
第三,不准备在正常生产、经营中销售,只为在生产中使用。
(一 )固定资产的分类
水管单位财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分类:
1.公益服务用固定资产
水管单位用来承担防洪、排涝等社会公益任务的固定资产。
2.生产用固定资产
水管单位用来进行供水、发电和综合经营生产的固定资产。
主要类别:
(1)水工建筑物; (2)房屋及其他建筑物; (3)设备及传导设施; (4)工具及仪器; (5)防护林及经济林木; (6)
其他。
(二 )固定资产的计价
1.按原始成本计价
原始成本,指单位购建某项固定资产达到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一切合理、必要的支出。新购建固定资产的计价、确定计提折旧的依据等均采用这种计价方法进行。
优点:具有客观性和可验证性。缺点:当经济环境和社会物价水平发生变化时,它不能反映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
2.按重置完全价值计价
重置完全价值,指现时的生产技术条件下,重新购建同样的固定资产所需要的全部支出。此方法只是在清查财产时使用。
3.按净值计价
固定资产净值 (折余价值 ),指固定资产原始价值或重置完全价值减去已提折旧后的净额。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计算盘盈、盘亏、
毁损、固定资产出卖、转让、投资的溢余损失。
(三 )固定资产的折旧
1.固定资产折旧的概念
固定资产可以长期参加生产经营而保持原有的实物形态,但其价值则随着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逐渐地转移到成本和费用中去,这部分转移出去的固定资产价值即固定资产的折旧。
固定资产磨损,有形磨损、无形磨损。
2.固定资产折旧范围
水管单位生产经营和公益服务所用固定资产均应折旧。
(1)库容比例法; 公益服务分摊比例;生产经营分摊比例。
(2)工作量比例法,公益服务分摊比例;生产经营分摊比例。
3.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1)平均年限法,将国家决算折旧额均匀地分摊到各期的一种方法。
(2)工作量法,以固定资产在整个使用期间预计可完成的工作量为依据计算折旧额的一种方法。
(四 )固定资产管理的基本要求
1.保证固定资产的完整无缺。做到账、卡、物三相符。
2.提高固定资产的完好程度和利用效果。
3.正确核定固定资产需要量
4.做好固定资产投资的决策,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
三、无形资产管理
无形资产,指单位长期使用但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主要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等。
无形资产的特点,不具有实物形态;在较长时期内为单位提供经济利益;提供的未来经济效益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和独立性。
1.无形资产的计价
(1)当作为资本金或合作投入时,按评估确认或合同、协议约定金额价格;
(2)购入的无形资产,按实际支付的价款计价;
(3)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按照开发过程中的实际支出计价;
(4)接受捐赠的,按照发票账单所列金额或同类无形资产市价计价。
2.摊销期的确定
财务制度规定:无形资产从开始使用之日起,在有效使用期限内平均摊入管理费用。
3.摊销方法
直线摊销法:在有效使用期内平均摊入管理费用
四、递延资产管理
递延资产,指不能全部计入当年损益,应在以后的年度内分期摊销的各项费用。它包括开办费、土地开发费、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改良支出等。
1.开办费的管理
开办费:指水管单位在筹建期间发生的费用。包括人员工资、办公费、培训费、差旅费、印刷费、注册登记费以及不计入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购建成本的汇兑损益和利息支出等。
2.土地 (水域、岸线 )开发费的管理
指在开发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全部支出。
3.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固定资产改良支出的管理
指能增加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的效用或延长其使用寿命的改装、翻修、改建等支出。
五、其他资产管理
其他资产:指不参加生产经营活动的长期资产。包括国家防汛储备物资、银行冻结存款、冻结物资、涉及诉讼中的财产等。
第四节 成本费用管理
一、生产费用和成本的概念
生产费用,水管单位在开展公益服务和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切以货币形式计算的资金耗费称作生产费用。可分为社会生产费用和单位生产费用。
社会生产费用,指在平均条件下,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为生产产品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和总和。
单位生产费用,指在一定时期内,单位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格、支付的劳动报酬和其他货币支出的总和。
成本,水管单位生产费用归集到产品上,叫产品的成本。指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水管单位生产某种产品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与必要劳动价值之和。
二、成本费用的分类
1.按照经济内容分类
活劳动费用、资源材料费用、能源材料费用、外购动力费用、
主要劳动手段费用和其他费用等。
2.按照经济用途分类
制造成本,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其他直接支出和制造费用;
期间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等。
三、成本费用管理的要求
(1)明确成本费用的界线,严格遵守成本费用开支范围;
(2)健全各项成本费用管理的基础工作,保证成本核算的真实可靠;
(3)实行全面成本费用管理,建立成本管理责任制;
(4)正确处理好降低成本费用同啬产量、提高产量之间的关系,
讲求全面经济效益。
四、成本核算方法
水管单位财务制度规定,成本核算采用制造成本法。
生产经营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其他直接支出和制造费用;
期间费用,包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等,不计入产品成本,而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1.制造成本的内容
(1)直接材料,原材料、原水、辅助材料、备品备件、燃料、
动力、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其他直接材料;
(2)直接工资,生产经营人员的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
(3)其他直接支出,职工福利费及其他能计入产品成本的有关支出;
(4)制造费用,生产经营、服务部门的管理人员工资、职工福利费、固定资产折旧费、租赁费、修理费、机物料消耗、水资源费、低值易耗品、运输费、设计制图费、保险费、办公费、水电费、取暖费、劳动保护费、试验检验费、季节性修理期间停工损失费,以及其他制造费用等。
2.管理、财务和销售费用的构成
(1)管理费用,水管单位的机构经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费、
劳动保险费、待业保险费、咨询费、审计费、诉讼费、排污费、
绿化费、土地使用费、土地损失补偿费、技术转让费、技术开发费、无形资产摊销、开办费摊销、业务招待费、坏账损失、存货盘亏、毁损和报废等。
(2)财务费用,水管单位为筹集资金而发生的费用。如利息支出、汇兑净损益、金融机构手续费及其他财务费用。
(3)销售费用,运输费、资料费、包装费、保险费、委托代销手续费、展览费、广告费、租赁费、销售服务费、代收水费手续费、销售人员工资、职工福利费、差旅费、办公费、折旧费、修理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等其他费用。
五、成本计划
成本计划,反映计划期内各种产品的成本水平和为完成预定的生产经营任务所需要的生产费用预算,并规定计划期内节约生产费用支出的措施,是对成本指标进行分级归口管理,实行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制的依据。
六、成本费用的控制
成本费用控制,指在水管单位生产经营过程中,按照成本费用计划,对构成产品制造成本和期间费用的一切耗费进行严格的计算、调节和监督,及时揭示差异并采取有效措施纠正不利差异,发展有利差异,使产品实际成本限制在预定的计划范围之内。
(1)制定成本费用的控制标准; (2)执行标准; (3)确定差异、分析原因; (4)消除差异; (5)考核奖惩。
第五节 收入和利润管理
一、营业收入的管理
水管单位财务规定,水管单位收入主要包括营业收入和公益收入。
营业收入,①生产经营收入:包括供水、发电及综合经营生产所取得的收入;②其他业务收入:包括材料销售、包装物出租、
无形资产转让、提供非经营性劳务的收入。
公益收入,在公益服务过程中直接取得的收入:开展公益服务的专款、用于公益服务的补助、直接向受益者收取的费用、依照法律、法规征收的费用 (防汛费、采砂管理费等 )。
1.营业收入管理的要求
(1)加强对市场的预测分析,调整单位的经营战略; (2)根据市场预测,制定生产经营计划,组织好生产和销售,保证营业收入实现。 (3)积极处理好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2.营业收入的确认,交款提货、分期收款、预收货款、托收承付银行结算、委托代销、按工程进度付款
3.营业收入的计价,营业收入的计价指营业收入的入账价值的计量。
二、利润管理
1.利润的构成
利润:指水管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经营和公益服务两者取得的财务成果总和。
(1)利润总额的计算,(p111)
(2)利润总额的构成项目:
投资净收益,水管单位投资收益与投资损失的净额;
营业外收入,与水管单位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
(3)利润总额可能出现的四种情况:
利润总额为正数,生产经营和公益服务都有盈利;利润总额为正数,但公益服务利润为负数;利润总额为负数,但生产经营利润为正数;利润总额、生产经营和公益服务利润均为负数。
2.利润分配原则
(1)确保国家财政收入的原则; (2)满足弥补亏损和自我积累的原则; (3)按投资进行分配,实行同股同利、风险共担的原则;
(4)资本保全原则。
3.利润分配程序
(1)弥补以前年度亏损; (2)交纳所得税; (3)税后利润分配:
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提取公益金;向投资者分配利润。
第六节 财务报告
财务报告,是全面反映水管单位财务状况和生产经营成果的总结性书面文件,是水管单位定期向投资者、债权人、上级主管部门和财政等政府有关部门,以及使用者提供的财务总结报告。
是进行财务分析、经济决策的依据。
财务报告的内容,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和水利专项拨款表以及财务状况说明书等。
一、资产负债表
1.资产负债表的性质和作用
性质,一定时期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以“资产 =负债 +所有者权益”的会计等式为依据,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和次序反映单位在某一时点上资产(经济资源)、负债(所承担的债务责任)
及所有者权益的基本情况。
作用,有助于分析单位的财务实力和经济资源结构;评价单位的实现能力和偿债能力;判断财务风险程度和预测单位未来的现金流量。
2.资产负债表的格式及内容
格式,帐户式结构格式,资产列在左方,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列在表的右方。左右方总数必须相等。
内容:
⑴资产类,资产是单位所控制或取得的能够给单位带来未来经济效益的资源;按其实现能力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
⑵负债类,负债是单位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在现在承担的将要向其他主体交付的资产或提供劳务的责任。可分为流动负债、长期负债和递延负债等。
⑶所有者权益,指单位投资者对单位资产扣除负债后的净资产的所有权,包括投资、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等。
二、损益表
损益表,反映单位在一定时期经营成果的财务报表。
损益表的作用,
⑴损益表所提供的财务信息,可供投资者评价单位的获利能力、单位的偿债能力。
⑵为单位管理人员提供未来经营决策依据,寻求改善经营管理的举措。
⑶是考核管理部门业绩的工具。
三、现金流量表
1.现金流量表的分类
现金流量,指在一定时期内,单位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流入和流出。
现金流量的类型:
⑴经营生产活动中产生的现金流量:包括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购买商品或接受劳务、收到返还的税费、经营性租赁、支付工资、支付广告费用、交纳各项税款等。
⑵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生产性和证券性投资。
⑶筹集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指导致单位的资本及债务儿规模发生变化的活动。
2.现金流量表的内容和结构
现金流量表:反映单位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报表。
⑴正表:流量表的主体,按照现金流量的性质依次分类反映出经营活动中的现金流量,最后汇总反映出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
⑵补充资料: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不涉及现金收支的投资和筹集活动;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情况。
四、水利专项拨款表
反映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从财政、主管部门得到的具有专门用途资金的收支及结存情况的报表。
水利专项拨款表的作用:①反映单位专项拨款的不同来源;
②区分专项拨款的不同用途;③便于了解单位专项拨款的使用管理情况及事业任务的完成情况。
第七节 财务分析
一、财务分析的意义和目的
1.意义,评价单位经营目标、财务状况、促进经营管理活动,扩大经营成果,满足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等的需要。
2.目的,评估单位过去的经营业绩,判断当前的财务状况、
考察经营管理得失、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财务分析方法
1.比较法,将报告期的某些实际指标与选定的基准数进行比较。
2.比率法,同一期内财务报告相关项目之间的数据相互比较,求出比率。
3.趋势法,连续考察几年的财务报告各项目增减变化趋势。
三、财务分析主要指标
公益服务补偿能力(公益服务补偿率、经营收入弥补公益亏损率)、偿债能力(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营运能力(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获利能力(资金利润率、
营业收入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
第七章 市场营销
前言
企业作为商品生产组织,一切活动都应围绕市场展开,因此必须在科学规范的经营战略和经营决策指导下,以市场为轴心,成功地组织市场营销,解决好市场调查、市场预测、市场开拓和市场经营策略。
第一节 市场营销及经营环境分析
一、市场营销的概念和作用
1.基本概念
市场营销学,是专门研究市场问题的一门经济学科。作为一门建立在经济科学、心理学、行为科学和现代管理基础之上的应用科学。
现代企业的市场营销,指营销主体为了实现一定目标,主动适应和利用市场环境,选择目标市场,运用一定的营销要素和策略(如价格策略、营业推广、广告等)掘进产品或服务的产(销)
前、销售和售后的一系列经济活动。
市场营销的活动组成,市场调研、产品设计、销售和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等。
市场营销活动的目的,通过满足社会和消费者各种需要,实现商品的交换和产品使用价值的实现,提高经济效益。
2.作用
⑴市场营销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⑵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
⑶有利于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促使企业不断开拓创新;
⑷可以帮助企业发现市场机会,实现盈利目标。
二、经营环境分析
(一)经营环境的概念
企业经营环境,指企业经营活动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包括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也包括行业环境研究。
外部环境,既为企业活动提供条件,又对企业活动起约束作用。
内部环境,指企业内部的物质条件和文化环境。
物质条件,企业内部各种资源的拥有状况和利用能力。
文化环境,指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和特点。
行业环境研究,分析影响行业内竞争结构及其强度的现有厂家、潜在的竞争者、替代品制造商、原材料供应者及产品用户等五种环境因素。
(二)外部环境分析
1.政治因素,指国家制定的有关法律、法令、方针、政策、规定和各种制度、办法等。
2.经济因素,国民收入分配中积累和消费的比例、
国家投资的主要方向、经济结构的调整、发展水平和速度、市场规模、银行贷款利率和货币投放数量、各种税率的高低等。
3.人口因素,人是构成市场的主体、消费的对象。
购买力、消费者行为、权利,消费者的保护政策等。
4.技术因素,主要决定于技术的进步。
5.资源因素,能源、原材料、资金、劳动力等。
(自然资源短缺;能源成本变化;污染日益严重。)
6.社会因素,不同民族、阶层、职业、年龄、文化等。
(三)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企业内部环境,指构成企业内部生产经营过程的各种要素。
1.人力资源分析,数量、素质、结构、人员的安排使用、人事制度、人事机制、人员培训等。
2.物力资源分析,设备工具、仪表、能源、原材料、利用效率等。
3.财力资源分析,资产结构、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结构、盈利状况、销售成本、现金流量、融资渠道、投资风险等。
4.技术资源分析,专利和技术决窍、新产品、技术储备、环保措施、技术改造和引进等。
5.信息资源分析,外界科技和经济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分析。
第二节 市场调查
一、市场调查的概念
以消费者或用户为中心,运用科学的方法,系统地收集、记录、整理和分析有关市场的信息资料。
二、市场调查的内容
1.市场需求调查,购买力、市场容量、变化趋势等。调查重点为①本行业的市场潜力;②本行业的销售潜力;③影响商品需求构成的因素。
2.购买行为调查,人的需求、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心理因素等。
3.购买力的调查,影响购买力的因素(自然、经济状况,人口数量、构成、企业类型、效益等)。
4.企业营销因素调查,①产品调查(产量、质量、
成本、收益、产品间的比较等);②产品价格调查;③
销售渠道调查;④促销调查。
三、市场调查方法
1.观察法,直接观察法、行为记录法。
2.访问法,直接访问和间接访问(电话、
邮件、问卷)。
3.实验法,试销。
四、市场调查程序
1.准备阶段,确定调查主题;拟定调查提纲;确定调查对象;选择调查方法;安排调查进度。
2.调查阶段,现场调查。
3.处理阶段,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提交调查报告。
第三节 市场预测
市场预测,根据过去的有关资料,通过定性的分析和科学的定量计算,掌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对其发展趋势和变化做出比较正确的估计和判断,作为制定生产计划和决策的依据。
一、预测的内容与步骤
1.预测的内容
按预测对象分:天然水资源的预测、供水需求预测、工程和设备技术状态预测;
按预测时间分:长期预测、中期预测、短期预测;
按预测方法分:定性预测、定量预测。
预测涉及的因素:①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②资源的供应情况;③科学技术的发展;④价格预测。
2.预测的步骤
⑴确定预测目标;⑵收集和分析资料;⑶选择预测方法;⑷
确定预测值;⑸提出预测报告和策略性建议。
二、定性预测方法
定性预测,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各种可能及造成的影响。
方法,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和对未来条件的研究,
凭借预测者的主观经验和推理能力,对事物未来表现的性质进行推测和判断。
1.德尔斐法
基本过程,①主持预测的机构选定预测题目和预测的专家;②将预测题目和有关的资料寄给专家,向他们征求意见;③将专家意见汇总,整理后,将预测的结果反馈给每一位专家,让专家再次做出判断。
方法特点,具有匿名性、反馈性和统计性。
2.主观概率法
先由专家对预测事件发生的概率做出主观的估计,
然后计算它们的平均值。
三、定量预测方法
定量预测,在分析历史数据和统计 资料基础上选用数学或其它分析技术,建立数量关系的模型,并利用它来预测对象未来可能表现的数量。
1.时间序列模型
时间序列预测分析法,是把历史统计资料按时间顺序排列成一个统计数列,根据其发展趋势、逐渐外延,
从而对未来进行预测。一般适用于短期预测。
⑴简单移动平均法,根据各期之前 N项数据的平均值来分析时间序列的趋势。
数学模型
n
XXXXM ntttt
t
321
⑵加权移动平均法
预测模型
⑶指数平滑法
数学模型
2.因果关系模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数学模型 y=a+bx


t
nti
i
t
nti
ii
t
X
M
1
1
1
11111 1 tttttt MaaXMXaMM
式中,Xi—— 实际值
λ i—— 与 Xi相对应的权数式中,Mt—— 第 t期的预测值;
Mt- 1—— 第 t-1期的预测值;
Xt- 1—— 第 t-1期的实际值;
α —— 平滑系数,也称指数 ( 0≤ α ≤ 1)
四、水资源的预测
预测内容:⑴降水预测;⑵洪水预测;⑶径流预测。
五、供水需求预测
预测方法主要有年度预测和长期预测两种。
1.年度供水需求预测 (一般采用调查法)
⑴工业用水需求预测,每万元产值的用水定额、消耗水、循环水的比例、水质要求等;
⑵农业用水需求预测,资料收集、灌溉定额测算、
渠系测算;
⑶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预测,人口数量、构成情况,
从均生活用水标准、园林等公共用水标准;
⑷发电用水需求预测,水、火电站的构成,水电的负荷情况,各月要求水力发电量等;
⑸航运用水需求预测,正常航运所需水深;
⑹综合用水需求预测,预测单项目标需用水量,结合用水方式,通过对整修供水系统水量的分析和平衡,
预测水利工程综合供水需求量。
2.长期供水需求预测
收集各供水对象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再对各种可能需水部门进行调查分析,预测出某一水平年供水需求量。
六、水利工程设备技术状态预测
设备和技术的好坏对开发利用水资源,保证防洪安全和供水生产经营的技术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
水利工程设备技术状态预测:根据各项检查观测资料及分析成果,对各项技术指标进行预测,估计工程及设备未来的发展和趋势,以便对工程和设备进行管理和合理地运用。
方法:定性分析和专家意见法。
第四节 市场营销策略营销策略,指企业扩大,占领市场以实现企业营销目标的方法手段。
营销策略的四大类别(市场营销的四大支柱、开辟市场的四把斧子),产品策略、价格策略、销售渠道策略、促销策略。
一、产品策略产品是市场营销活动的轴心。广义产品概念包括:
产品的核心、产品的形式和产品的延伸。
1.从产品的基本效用实施策略消费者在市场购买商品,主要是要求商品的基本效用。也就是产品的核心部分。在满足基本效用的基础上,
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开发研制新产品,使产品朝着多能化、小型化和微型化、简易化、多样化、节能化、健美舒适化的方向发展。
2.从产品的形式入手实施策略
产品的形式,指产品在市场出现时的物质实体外形,
如产品的品质、特征、造型、商标和包装等。重点又在包装和商标上。
⑴商品包装,起到保护商品、便利运输和促进销售;
⑵商标,是经登记注册的、受法律保护的品牌
策略,使用生产者商标、使用销售者商标策略、使用统一或个别商标策略等。
3.从产品的延伸部分入手实施策略
产品延伸(又称产品的附加利益),指整体产品提供给顾客的一系列附加价值。包括运送、安装、维修、
保证等。
二、价格策略
商品价格是市场营销组合中一个十分敏感、十分活跃的因素。
经济学要求商品价格的“严肃性”,而营销中对价格的规定突出价格的“灵活性”。
1.新产品定价策略
⑴厚利定价策略:在新产品投放到市场去时采用高价策略;
⑵薄利定价策略:把新产品的价格定得很低,获利很小,以利于为市场所接受。
⑶满意定价策略:把新产品的价格定在适中的位置上,使顾客满意,企业又能获取适当利润。
2.折扣定价策略
折扣策略是企业根据买卖中的贸易对象、成交数量、交货时间、付款条件等不同,在基本价格上适当折扣,作为商品的实际成交价格(数量折扣、现金折扣、季节性折扣)
3.心理定价策略
心理定价策略指根据消费者购买商品时的心理对产品定价,使之成为消费者可接受的价格。
三、销售渠道策略
产品销售渠道是指产品由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的途径。
策略,增加数量、减少环节。渠道的增加能加速商品的流通,从而加快商品销售;环节的减少则能降低流通费用,从而降低成本,以至降低价格。
四、促销策略
优质的产品、合理地定价、有效的销售渠道,还需要科学的促销与之配合。
促销,运用各种方式,向消费者提供某种商品或劳务的存在、性能、特征等信息。
促销的基本方式:广告、人员推销、营业推广、公共关系。
第五节 营销策划与营销决策
一、营销策划
1.营销策划的意义
策划:是制定计谋与办法的过程。是对某一活动中的方向、目标、内容、程序等进行全面和详细的预先安排和设定。是通过实践活动获取最佳成果的智慧,或智慧创造行为。
⑴营销策划可以使营销活动有明确的行动方案;
⑵营销策划可使企业的营销活动科学地开展起来;
⑶便于营销人员对整修营销过程进行有效控制。
2.营销策划应考虑的因素
⑴营销策划的基本前提:营销现状和营销目标。
⑵营销策划的结构:现有的营销环境分析和营销策略设计。
⑶营销策划的时间:一项策划的时间过长,策划的前提就可能随之变动,或使营销活动无法按期实施;过短则不能保证质量。
⑷营销策划的类型:整体营销策划和局部营销策划。
整体营销策划:策划内容涉及企业营销全过程,即包括确定目标市场和占领目标市场活动的策划。
局部营销策划:凡是策划内容不同时涉及确定目标市场和占领目标市场的策划。
⑸营销策划的资料:市场供求状况、市场竞争状况、
相关政策法规、顾客需求特征、企业产品特征、其他等。
⑹营销策划的承担者:企业自己的营销人员进行策划;委托专业的营销策划公司担任策划;聘请营销顾问与自身的营销部门一起策划。
⑺营销策划的方案:一套或多套。
⑻营销策划报告:一份营销策划书或策划报告;大的营销策划可以分成总报告、分报告和附件。
①营销策划报告的功能:准确完整地表现营销策划的内容;充分有效地说服营销决策者。②营销报告的形式:文字式;图表式;文字与图表结合式。
③营销策划报告的结构:封面;前言;目录;概要;
环境分析;机会分析;战略及行动方案;行动方案的控制;营销成本;附录。
④营销策划报告的撰写技巧:充分利用现成的策划模型;寻找一定的理论依据;适当举证;注意利用数字说明问题;注意合理排版。
二、营销决策
(一)营销决策概述
1.营销决策的概念
市场营销决策:指用科学的方法对远期的、中期的和近期的市场目标,以及实现这一市场目标所应采取的市场销售策略组合做出的选择和决定。
决策概念的要点:
⑴决策是实施行动的基础,是为了解决问题和达到一定的目标。
⑵决策要有明确的目标。
⑶决策要有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
⑷决策要进行因果分析和综合评价。
⑸决策要经过方案的优选过程。
2.营销决策的原则
⑴信息原则;⑵系统原则;⑶可行性原则;⑷择优原则;⑸反馈原则。
3.营销决策的分类
⑴按决策的作用范围分
①经营性决策:是企业与经常变化中的外界环境之间谋求达成动态均衡的一种决策;
②管理性决策:是在经营性决策后,在执行中的决策;
③业务性决策:在一定的企业体系基础上,为提高日常业务效率的一种决策。
⑵按决策的性质分
①程序化决策:指在企业工作中重复出现的那种例行公事所作的决策;
②非程序化决策:指在工作中不重复出现的,受多种因素影响,不能建立一套工作程序,而必须依靠决策者的知识、经验和判断能力所作的决策。
⑶按决策的可靠程度分
①确定型决策:指一个方案只有一种确定的结果;
②风险型决策:以决策者的经验和智慧做出的决策;
③非确定型决策:决策事件存在着两种以上可行性方案和两种以上可能出现的自然状态,而各种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事先无法预测的决策。
(二)营销决策的程序
决策程序是一个系统的逻辑分析和综合判断过程。
要具备合理性和科学性。决策程序要经过四个步骤:
1.确定决策目标,收集信息资料、明确决策目标和确定决策目标。
2.拟定可行性方案,发现、探索、淘汰、修改和选取方案。
3.方案的评价和选择,合理的选择标准;合理的选择方法。
评价和选择方案常用的三种方法:
⑴经验判断法:主要依赖于决策者的实践经验、知识水平和判断能力来选定最终的决策方案。
⑵数学分析法:运用定量化进行方案选择的方法。
⑶试验法:在营销决策过程中,通过试验的方法来吸取经验,作为决策的依据。
4.方案的实施和反馈
方案的实施:把决策的内容具体化,编制出计划,通过有效的组织才能去实施。
营销决策的反馈:指在决策执行过程中,建立信息反馈渠道,将每一局部过程的实施结果与预期目标进行比较,发现差异,分析原因,采取纠正偏差的措施,以保证决策目标的实现。
第一节 水价制度的历史沿革
建国以来,水利工程曾在相当一段时期内重建轻管,没有行之有效的水价管理办法,不收水费或收得很低,经历了从无偿供水和低标准收费到按成本收费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49~ 1965):基本上实行的是无偿供水。管理经费和工程维修费由国家水利事业费解决。
第二阶段( 1965~ 1985):实行低标准收费。弥补部分管理经费,工程维修和设备更新改造资金没有来源,水浪费严重。
第三阶段( 1985~ 1997):低于供水成本收取水费。且供水成本回收率很低(主要在于农村)。
第四阶段( 1997~):水利工程水费作为经营性收费管理。
政策配套,制度的建设,水价调整,有偿供水,水费收取率有所提高( 50%~ 60%)。
第二节 供水价格的构成
一、供水价格的构成
供水价格由供水生产成本、费用、税金和利润构成。
1.供水生产成本
供水生产成本是指供水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水资源费、燃料动力费、直接工资、其他直接支出和应计入供水生产成本的各项间接费用。( P145)
2.费用
指供水生产发生的合理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
为购置和建造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的支出;对外投资、赞助、捐赠支出;罚没、赔偿等不得列入供水成本。
3.税金
税金是指水管单位按国家有关规定应交纳的税金。
4.利润
水管单位供水生产正常经营获利的合理利润。
二、供水生产成本、费用的核算与确定
水利工程供水成本的核算是核定供水价格的前提、
基础和核心。水管单位应严格按照,水利工程供水生产成本费用核算管理规定,等政策执行。
(一)供水生产成本、费用核算的基本规定
1.建立与成本管理体制相适应的成本费用核算体制
⑴成本管理制度:实行统一领导,归口分级分业的成本管理制度。
⑵成本核算体制:两级核算或一级核算。
2.实行制造成本法
制造成本法:以产品的制造成本作为产品成本计算范围的成本计算方法。 其成本项目仅指生产经营成本,
主要包括直接工资、直接材料、其他直接支出、制造费用四项。
实行制造成本法的优点:
促销降耗、贯彻了谨慎原则、与国际惯例接轨、有利于对经营者的考核、简化了核算手续。
3.生产经营和社会公益服务分别实行成本核算
水管单位供水、发电、综合经营等,作为一大类核算其成本费用以及财务成果。
水管单位为社会提供的公益性服务的耗费,作为另一大类核算其成本费用以及盈亏情况。
(二)供水生产成本、费用的核算方法
1.供水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直接成本、费用采取直接核算的方法( P147)
2.防洪(或排涝)与供水兴利共同发生的“制造费用”应采取一定的办法分配计入:
⑴防洪(或排涝)与供水兴利共同发生的“制造费用”采用库容比例法进行分配。
①按蓄水位划分库容:总库容、防洪库容、调洪库容、兴利库容、死库容、重复库容等;
②按防洪与供水兴利两部分所占的库容比例分摊:
⑵为排涝、供水兴利共同发生的“制造费用”
采用工作量比例法进行分配:
死兴防防防洪应分摊比例= VVVV
死兴防死兴 +供水兴利分摊比例= VVVVV
供水工时+排水工时供水工时供水兴利分摊比例=
供水工时+排水工时排水工时排涝服务分摊比例=
供水量+排水量供水量供水兴利分摊比例=
供水量+排水量排水量排涝服务分摊比例=
⑶供水兴利与其他生产经营共同发生的“制造费用”和“期间费用”采用生产人员工资比例法进行分配。
3.各类用水中各供水对象之间供水保证率法或其他方法分配供水生产成本、费用
⑴供水保证率供水量分摊法
某一供水对象应分配的供水生产成本、费用
=水管单位发生的供水生产成本、费用总额 × 某一供水对象保证率分配系数他生产经营人员工资供水生产人员工资+其供水生产人员工资供水兴利分摊比例=
他生产经营人员工资供水生产人员工资+其其他生产经营人员工资=其他生产经营人员工资
⑵其他比例分摊法
主次分摊法,按工程效益项目的主次进行分摊,
即主要效益项目负担共同费用的大部分,其他效益项目负担剩余部分。
效益比例分摊法,将工程分兴利项目计算年平均效益,按各兴利项目的年平均效益占工程全部年平均效益的比例来进行分摊。



BA
A=工业城镇供水分配系数



BA
B农业供水系数=
A—— 年工业,城镇供水量
B—— 年农业供水量
α ′—— 年工业,城镇供水保证率
β ′—— 年农业供水保证率
(三)供水生产成本、费用和供水量的确定
1.供水生产成本、费用的确定
根据价格理论,作为制定价格的依据是产品的 报告成本。
在核定供水价格时,供水成本、费用,应采用水管单位实际且应该发生的供水成本、费用。并采用多年加权平均的方法确定。
2.年供水量的确定
设计保证年的供水能力是调节水利工程的最大供水量。
已运转多年的水利工程,应采用与确定供水生产、
费用相对应年份的多年平均实际供水量。
新投入运行水利工程,用设计保证率供水量乘以某一调整系数求得。
三、水利工程供水单位生产成本、费用的计算
(一)单目标供水生产成本费用的计算
单目标供水工程:供水只有一个兴利目标。
1.单目标水利工程生产成本、费用的计算
计算公式
供水生产成本=直接工资+其他直接支出+制造费用
供水期间费用=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单位供水生产成本费用=(供水生产成本+供水期间费用) ∕供水量
2.水库、灌区联用供农业用水生产成本、费用的计算
由水源工程供水的灌区,其农业供水的生产成本、
费用应包括水源工程和灌区工程的生产费用。
计算农业供水的单位生产成本费用时,首先要明确供水计量点。计量点不同,所包括的生产费用也不同,
且由于渠系损失,计量点不同,供水量也不一样。
对水库、灌区联用供水的,其农业供水的生产成本、
费用可以将水库和灌区的各项生产费用一并计算,也可以分别计算。
(二)多目标水利工程供水生产成本、费用计算
多目标水利工程:两个以上兴利目标的水利工程。
⑴各兴利目标都是消耗水量或专供水量的,先汇总水管单位发生的供水生产成本、费用总额,再按供水保证率法分配给各供水对象。发电专用水量的生产成本、
费用应按消耗方法计算。
⑵对于结合发电的农业供水或工业供水生产成本、
费用,一般可按单目标供水计算,然后扣除发电部分按规定标准交纳的水费。
第三节 供水价格的核定
一、核定供水价格的基本原则
1.对不同用水户实行分类定价原则
原则:优质优价;效益分享;用水户承受能力等原则。
分类:农业用水价格、工业用水价格、水力发电用水价格、生活用水价格、自来水厂用水价格和其他用水价格等。
2.供水价格按单个工程核定原则
由于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都所在地的地理环境、
水资源条件以及当地国民经济条件等密切相关,水利工程之间具有不可比的特性。水价由国家物价部门依据有关法规加以核定。
二、供水价格利润水平的确定
水利工程供水是商品水,它的价格的确定,
应按商品定价原则,成本加利润。
1.几种利润率的计算方法
⑴投资利润率
⑵资金利润率
⑶资本金利润率
1 0 0 %?项目总投资年利润总额投资利润率=
100%?全部资金平均占用额 润总额年利润总额或年平均利资金利润率=
1 0 0 %?资本金 润总额年利润总额或年平均利资本金利润率=
2.水价核定中应使用资本金利润率
在水价核定中采用资本金利润率确凿水价的利用水平比较适宜。
三、供水价格核定原则
1.农业供水价格核定原则
农业供水价格、粮食作物供水价格按供水生产成本、
费用核定;
经济作物用水价格在供水生产成本、费用和税金的基础上,根据受益情况加合理利润核定;
水产养殖用水价格按高于经济作物用水价格低于工业消耗水价格核定。
2.工业供水价格的核定原则
工业消耗水用水价格按供水生产成本、费用和税金加供水部分资本金利润核定;
贯流水、循环水用水价格,按消耗水价格的 20%~
50%核定,贯流水价格应高于循环水价格。
工业消耗水,指工业部门在水的消费过程中一次消耗掉且不能再利用的水。
工业贯流水,指工业部门使用后(冷却水)再进入原供水系统可再利用的水。
工业循环水,指工业部门使用后,水质符合标准,
可再利用的水。
资本金利润率工业年均供水量工业应负担的资本金水生产成本费用+工业单方水价格=单方?
3.水力发电用水价格核定原则
⑴不结合用水发电水价
⑵结合用水发电水价
发 1KW·h电的水价=水电站售电 1KW·h的平均价格 × ( 8%~ 12%)
⑶梯级水电厂用水水价
先按不结合用水发电水价核定办法计算,然后再根据各级电站的用水程度合理分摊。
资本金利润率年均发电供水量 金发电供水应负担的资本费用+价格=单方水生产成本?
4.生活用水价格核定
按供水成本、费用和税金加供水部分合理的资本金利润率核定。
5.其他用水价格的核定
⑴环境保护、公共卫生用水:按照略低于生活用水核定;
⑵水产养殖:按水产年产值的 2%~ 5%核定;
⑶旅游、航运、船闸、建筑用水:比照工业消耗水价格核定。
资本金利润率年均供水量 资本金本费用+税金+单方水价格=单方水成?
第四节 核定供水价格的其他形式
一、两部制水价
1.概念
指水管单位将单位供水价格分解成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两个部分分别作为计收基本水费和计量水费的标准。
2.特点
①无论当年实际供水量多少或是否供水都要按固定的水量(或受益面积)和基本水价标准计收基本水费;
②计量水费是按当年实际供水量和单位计量水价标准计收,随实际供水量的变化而变化;③实行两部制水价是水利工程供水生产的特点决定的。
二、浮动水价
来水量大于所需水量时,水价下浮;来水量小于所需水量时,水价上浮。
1.按年内丰、枯季节浮动水价
设 J1,J2,J3分别为枯水期、丰水期、平水期水价,
Q1,Q2,Q3分别为枯水期、丰水期、平水期供水量,
Q0为总供水量,平水期水价即为正常供水时原水价。有
Q1 J1+ Q2 J2+ Q3 J3= Q0 J3
y1k1+y2k2+y3=1
2.按丰水、枯水年份浮动水价
在总生产成本费用和多年水库平均蓄水量的基础上计算出供水基本水价,然后,根据当年蓄水量的多少,
水价标准分别上下浮动。
y1,k1—— 枯 水 期用水构成 系数和水价上浮系数
y2,k2—— 丰水期用水构成系数和水价下浮系数
y3—— 平水期用水构成系数
三、其他有关水价特殊规定
1.水资源短缺地区的水价核定
适当提高水价标准,用经济杠杆调节水资源的合理分配。
2.水价附加的规定
在水价中适当附加库区移民扶助金,专款专用。
第五节 供水价格的执行与管理
一、完善供水计量基础工作
供水计量工作是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经营管理的基础工作,基本设施和量水技术是提高供水经营管理水平、实行计划用水,按量收费、促进节约供水和合理用水的必要工具和手段。
主要任务:
①执行用水计划;
②计算流量、历时、水量;
③检查灌水质量和灌溉效率,指导科学用水;
④观测整理资料。
二、实行计划用水,推选供、用水合同制度
计划用水:按照用水户的需水要求,结合考虑水源情况、工程条件以及生产安排等,进行有计划地蓄水、
引水、提水和配水,合理组织用水,满足用水户的需水要求。
编制用水计划:指干渠引水并向各用水单位或各级渠道的配水的计划。
1.推行供水、用水合同制度,提出可供水计划,
协商签订当年供、用水合同。
合同主要内容:法人代表、合同期限、供水地点及量水方式、供水条件(数量、水质时间要求等)、水费标准及结算方式、双方各自的权利与义务、违约责任、
公证等。
2.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
三、供水水费收取办法
1.全面实行计量收费
2.农业水费继续执行按实物计价,货币结算或计收实物的办法
3.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水费收取率
⑴加强宣传,增强按价交费的观念;
⑵推广各种行之有效水费计收办法。
四、供水价格的管理
1.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
2.健全价格管理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