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皮肤病
脓疱疮
SSSS
毛囊炎
疖与疖病
麻风
皮肤结核
疥疮
2/77
脓疱疮 (impetigo)
称脓痂疹,俗称, 黄水疮,,传染性强。
夏秋多见,好发于儿童面部四肢等暴露部位。
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
皮损呈丘疹、水疱或脓疱,破溃后成脓痂。
3/77
病因及发病机制
凝固酶阳性的金黄葡萄球菌,以 71型及其亚型多见。
少数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
病原菌通过粘附素,细胞壁丝状突起上的抗原不可
逆地粘附于宿主特异性受体而在皮肤上繁殖。
诱因,
?原存在某些瘙痒性皮肤病,皮肤损伤,细菌侵入
?天气炎热、出汗、使皮肤浸渍或不洁
?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使免疫力下降
?婴幼儿皮肤薄嫩、免疫功能发育不全。
4/77
临床表现
寻常型脓疱疮
大疱型脓疱疮
新生儿脓疱疮
深脓疱疮
5/77
寻常型脓疱疮 (impetigo vulgaris)
称接触性传染性脓疱疮 (impetigo contagiosa)。
皮损初期为点状红斑或丘疹,迅速变为脓疱。
脓液浑浊,壁薄,易破,周围有明显红晕。
疱壁破后,脓液干燥形成灰黄色厚痂。
自觉瘙痒,因搔抓相邻脓疱扩散或融合。
易在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中流行。严重者高
热达 39℃ ~40℃,可伴有淋巴结炎及淋巴管炎,
甚至引起败血症或急性肾炎 (链球菌感染所致 )。
6/77
寻常型脓疱疮
7/77
大疱型脓疱疮 (impetigo bullosa)
由噬菌体 II组 71型金葡菌引起。儿童多见。
好发于面部、躯干及四肢,偶见于掌跖。
皮损初为米粒大水疱或脓疱,迅速变为大疱,疱内
容物先清澈后混浊,疱壁先紧张后松弛,脓液常沉
积于疱底呈 半月形,为本病的特征,周围无明显红
晕。
自觉瘙痒。
脓疱破溃,脓液干燥后结淡黄色痂,痂壳脱落即愈,
留有暂时性色素沉着。
痂下脓液向四周蔓延,形成环形脓疱疮 (impetigo
cirinta)。
8/77
大疱型脓疱疮
9/77
大疱型脓疱疮
10/77
新生儿脓疱疮 (impetigo neonatorum)
大疱性脓疱疮发生于新生儿者 。
凝固酶阳性金黄葡萄球菌引起。
起病急,传染性强。
皮疹为豌豆至蚕豆大的水疱或脓疱,疱壁紧张,后
松驰易破,疱液清亮,迅速变浑浊,疱破后形成红
色糜烂面,尼氏征阳性。
皮损好发于面部、胸部、背部、腹部、四肢,很快
波及全身。
体温高达 39℃ 以上。患儿精神萎靡、呕吐、腹泻。
可因伴发毒血症、败血症、肾炎或肺炎而危及生命。
11/77
新生儿脓疱疮
疱破后形成红色糜烂面
尼氏征阳性
12/77
深脓疱疮 (ecthyma)
又称臁疮。好发于营养不良的儿童和老人,多为乙
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常继发于昆虫叮咬,多见于
下肢和臀部。
水疱、脓疱,破溃成溃疡,病变深达真皮,边缘陡
峭红肿,表面蛎壳样褐色痂皮 (图 7-2)。
自觉疼痛。淋巴结肿大,结痂而愈有瘢痕。
13/77
诊断
寻常型脓疱疮好发于夏秋季,儿童暴露部位,
有脓疱和脓痂。
大疱型脓疱疮,疱液沉积呈半月形。
新生儿脓疱疮,脓疱为主,易泛发全身。
深脓疱疮有深在溃疡,好发下肢。
需与丘疹性荨麻疹、水痘鉴别。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升高。
取脓液涂片革兰染色后镜检初步诊断。
脓液标本或血培养后做药敏试验。
14/77
治疗
局部治疗原则,杀菌、消炎、清洁、收敛、去
痂。
脓疱未破者,可外搽 10%硫磺炉甘石洗剂。
脓疱较大时抽取疱液。
脓疱破溃用 1:5000~1:10000的高锰酸钾液、
0.1%雷弗奴尔,0.1%黄连素液清洗或湿敷。
干燥后外搽百多邦 (莫匹罗星 mupirocin)软膏
或红霉素软膏。
深脓疱疮每日换药。
皮损泛发全身,可应用抗生素。
15/77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金黄色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staphylococcal scalded skin syndrome,SSSS)
又称新生儿剥脱性皮炎或金葡菌型中毒性表
皮坏死松解症 (STEN)。
由凝固酶阳性、噬菌体 Ⅱ 组 71型金黄色葡萄
球菌所致的一种严重皮肤感染,该型金葡菌
可产生表皮松解毒素 (epidermolytic toxin)或
称剥脱毒素 (exfoliative toxin),使表皮棘层广
泛坏死,造成皮肤松弛性大疱及大片表皮剥
脱。
16/77
SSSS
好发于生后 1~ 5周婴儿,偶见于成人。
起病前常伴上感或咽、鼻、耳、鼓膜等处的
化脓性感染。发病突然,常发热。
皮损常始发于口周及眼周,红斑迅速波及躯
干及四肢。特征性表现是在大片红斑基础上
出现烫伤样水疱及大片表皮松解,以及口角
放射状皲裂,但口腔粘膜无损害。可有触痛,
尼氏征阳性。
轻者 1~ 2周结痂而愈,重者可因并发败血症、
肺炎而危及生命。
17/77
SSSS
18/77
SSSS治疗
治疗原则与 II度烫伤相似。
及早应用抗生素。最好参照药敏试验,一般
选用耐青霉素酶的半合成新型青霉素或广谱
半合成青霉素,过敏者可用大环内酯类抗生
素。
局部采用暴露疗法,可选用 0.5%新霉素锌氧
油敷患处,20%紫草油外涂。
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加强支持疗法,如输血
等。
床旁隔离,保持干燥。加强护理,注意保暖。
19/77
毛囊炎 (folliculitis)
系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感染毛囊引起的炎症。
好发于头面、四肢及会阴部。
初起为粟粒大红色毛囊性丘疹,周围有红晕,
顶端化脓形成小脓疱,中心毛发贯穿,分批
出现,互不融合,自觉痒痛。脓疱破裂排出
少量脓血,形成脓痂,但无脓栓。易复发。
外用杀菌、止痒和保护药物。如 2.5%碘酊、
莫匹罗星软膏等。
抗生素内用。早期可应用紫外线、超短波。
慢性反复发作,可应用免疫调节剂。
20/77
毛囊炎
21/77
秃发性毛囊炎 (folliculitis decalvans)
为一种破坏性、留有永久
性秃发的毛囊炎。
初起毛囊性红斑、丘疹,
后为丘疹性脓疱,愈后留
有圆形或椭圆形疤痕,疤
痕四周附近的毛囊又发生
散在性大小不等的红斑、
脓疱及疤痕性秃发,以致
皮损不断地远心性向四周
扩大。
22/77
疤痕疙瘩性毛囊炎
又称头部乳头状皮炎,
或痤疮性疤痕疙瘩。
后颈发缘处散在针头
大毛囊性丘疹和脓疱,
互相融合,渐形成不
规则的疤痕硬结或硬
块,有小凹陷,可见
束状头发穿出。顽固
难治可切除后植皮。
23/77
穿凿性脓肿性毛囊炎
系多数聚集的毛囊炎及毛囊周围炎在深部融合后相
互贯穿形成的脓肿。
顶枕部多见。初起毛囊和毛囊周围炎,逐渐增大成
结节,结节软化成脓肿,破溃成瘘孔,有,筛状溢
脓”。常一处痊愈结疤痕,它处又出现新皮损。
24/77
须疮 (sycosis)
发生于胡须部位的化脓性毛囊炎。
中青年男性。好发于上唇近鼻部及下颌胡须处。损
害为毛囊炎性丘疹或脓疱,中心有须毛贯穿。自觉
痒、烧灼感或疼痛。平时注意避免剃须时的损伤。
25/77
疖 (furuncle)与疖病 (furunculosis)
疖 (furuncle)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侵犯毛囊和
毛囊深部及周围组织引起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多个疖反复发生称为疖病 (furunculosis)。
皮疹好发于头、面、颈。
初起毛囊性炎性丘疹,增大成硬结,中心化
脓形成脓栓,破溃后排出脓栓,炎症消退。
三角区疖肿受挤压可导致颅内海绵状静脉窦
炎。
26/77
疖与疖病
27/77
疖与疖病
28/77
痈 (carbuncle)
由两个相邻的疖融合而成。
出现多个脓头,呈蜂窝状。
29/77
丹毒 (erysipelas)
为 β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急性网
状淋巴管炎症。
发病前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
状。
皮损为水肿性红斑,表面紧张
发亮,边界清楚,压痛明显,
局部皮温高。局部淋巴结肿大。
严重者可发生水疱性丹毒,复
发性丹毒引起慢性淋巴水肿,
下肢反复发作可导致橡皮肿。
治疗首选青霉素。
30/77
面部丹毒与水疱性丹毒
31/77
麻风 (leprosy)
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主要侵犯皮肤、粘膜和周围神经
皮肤和鼻粘膜是麻风菌进入体内的主要途径。
挪威学者汉森 1873年发现麻风杆菌,所以又
叫汉森氏杆菌。
麻风可防、可治、不可怕。
32/77
流行病学
传染源,麻风病人是唯一传染源,其中瘤型和界线类
病人传染性最强。
传播途径,麻风杆菌主要是通过破损的皮肤和呼吸道
进入人体。除直接接触外,呼吸道是麻风菌传播的
重要途径。
人群易感性
?麻风菌感染后会不会发病取决于机体自然免疫力,
科学证明绝大多数健康人 (95%-99%以上 )对麻风
菌都有自然免疫力。
?全世界分布,我国目前仅有 5000多现症病人,但
治愈留有残疾的病人有 12万之多,分布在云、贵、
川和广东等地。
33/77
麻风杆菌
短小棒壮或两端微弯曲的细菌,长 2-6微米,宽 0.2-
0.5微米,抗酸染色呈红色。麻风杆菌离开人体不易
生存,培养至今未成功。麻风杆菌在 0℃ 可活 3-4周,
煮沸 8分钟灭活。
34/77
国际防治麻风病日
每年一月的最后一个
星期日定为“国际防
治麻风病日”。
中国麻风防治协会于
1987年 11月 27日决定,
自 1988年起国际麻风
节也作为中国麻风节。
2005年 1月 30日是第
52届国际麻风节,主
题是“持续控制,共
享文明”。
35/77
临床表现
麻风的潜伏期 3-5年,有的甚至更
长达 10年;
分为多菌型和少菌型两类
1973年第十届国际麻风会议提出
光谱分类,即“五级分类法”
?结核样型 (TT)
?界线类偏结核样型 (BT)
?中间界线类麻风 (BB)
?界线类偏瘤型 (BL)
?瘤型 (LL)
?未定类麻风 (I)
36/77
结核样型 (TT)
典型损害是,红色斑块,边缘清楚。
皮损区浅感觉障碍早且明显,表面干燥,毳
毛脱落,闭汗。
周围神经粗大,质硬,不对称,常运动障碍。
查菌阴性,麻风菌素试验强阳性。
病理,结核性肉芽肿。
37/77
麻风红斑
38/77
边界型麻风 (leprosy borderline)
39/77
耳大神经肿大
40/77
眶上神经肿大
41/77
界线类偏结核样型 (BT)
皮疹多发,皮损有斑疹或斑块,色红或略带
淡黄色。边缘境界清楚,典型皮损中央有明
显的, 空白区,,周围常有小的卫星状损害
周围神经干粗大,硬,较对称。
除面部外,一般感觉障碍明显。
查菌阳性 (1+ ~3+ ),麻风菌素试验弱阳性或
阴性。
病理,结核性肉芽肿。
42/77
中间界线类麻风 (BB)
皮损呈多形性和多色性,有斑疹,斑块及结节。
皮肤与神经的损害和功能障碍介于结核样型和瘤型
之间。
查菌阳性 (2+ ~4+ ),麻风菌素试验阴性。
病理,组织细胞肉芽肿。
中间界线类麻风可向结核样型或瘤型麻风转化。
43/77
界线类偏瘤型 (BL)
皮损多,分布广,多形性,有浸润斑、丘疹、结节,
边缘不清,脱屑
周围神经粗大,对称,质软
浅感觉障碍出现迟而轻
眉毛可脱落
查菌强阳性 (4+ ~5+ ),麻风菌素试验阴性。
病理,泡沫细胞肉芽肿。
44/77
瘤型 (LL)
皮损广泛,多形性,弥漫性浸润斑,边缘不清
周围神经粗大,对称,软。
眉毛、头发脱落
肢体活动障碍,肌肉萎缩,畸形,指趾挛缩,溃疡。
查菌强阳性 (5+ ~6+ ),麻风菌素试验阴性。
病理,泡沫细胞肉芽肿。
45/77
弥漫性浸润斑
46/77
眉毛脱落
47/77
运动障碍及畸形
48/77
麻风溃疡
49/77
未定类麻风 (I)
各类麻风病的早期阶段为未定类麻风 (I)
皮疹数目少,浅红或浅色斑
神经损害轻,浅感觉轻度障碍
症状轻,不累及内脏
50/77
麻风反应
在麻风病的慢性过程中突然发生症状活跃、症状加
重伴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称为麻风反应。
分两型
?细胞免疫型或迟发型变态反应
?抗原 -抗体复合物型或血管炎性变态反应型
51/77
麻风病的特征
长期生疮、不痛不痒;
红斑白斑、麻木闭汗;
眉毛脱落、貌似醉酒;
耳垂肥大、面有虫爬;
皮肤干燥、肢端麻木;
四肢筋粗、疼痛难忍;
虎口无肉、手指弯曲;
小腿变细、吊脚跛行;
歪嘴兔眼、口角下垂;
足底溃烂、长期不愈。
52/77
麻风的诊断
长期存在的皮脶,伴感觉障碍闭汗
神经粗大
查到麻风菌
?查菌阴性不能排除麻风,如 TT多为阴性。
组织病理变化
麻风诊断内容
?确诊病人患有麻风、所患麻风的型类、病情和病
期、畸形和劳动力程度、其他并发症。
53/77
麻风治疗
原则,早期、及时、足量、
足程、规则治疗。
氨苯砜或二乙酰氨苯砜、
利福平、氯苯吩嗪等
免疫疗法,转移因子、左
旋咪唑、卡介苗。
麻风反应,雷公藤、反应
停 (酞咪哌啶酮 )、肾上腺
皮质素等。
54/77
多菌型
包括 LL,BL,BB及少数 BT,初诊时有一个以上部
位皮肤涂片细菌指数 ≥2,
连续用药 2年以上,或细菌转阴为止。
药物 >15岁 10~ 14岁 服法
利 福平 600mg × 1/月 450mg × 1/月 看服
氯苯吩嗪 300mg × 1/月
或 50mg/日
200mg × 1/月
或 50mg/隔日
看服
或自服
氨苯砜 100mg/ 日 50mg/ 日 看服
55/77
少菌型
包括 TT,部分 BT及未定类,细菌指数 < 2:
连续用药 6个月。
药物 >15岁 10~ 14岁 服法
利 福平 600mg × 1/月 450mg × 1/月 看服
氨苯砜 100mg/ 日 50mg/ 日 自服
56/77
皮肤结核
皮肤结核是结核杆菌感染皮肤而引起的,
70%~80%是人型结核菌,少数牛型结核菌。
传染途径,一是外源性感染,皮肤粘膜破损后,
结核菌入侵。二是内源性感染,体内结核通
过血行、淋巴蔓延到皮肤,有的甚至通过人
体的自然腔道,如消化道,呼吸道。
最常见的皮肤结核,寻常狼疮,最常见、疣状皮
肤结核、瘰疬性皮肤结核、硬红斑、丘疹坏
死性皮肤结核、面部播散性粟粒性狼疮。
57/77
寻常狼疮 (lupus vulgaris)
是皮肤结核中最常见的类型。
好发于儿童和青年。面部鼻颊、臀部等多发。
基本损害为狼疮结节,粟粒到豌豆大,苹果
酱色或褐色。可相互融合,有浸润感,境界
清楚。结节柔软,探针可探入,玻片压后可
呈苹果酱色。可破溃,愈后留萎缩性瘢痕。
严重时可致毁容。
58/77
狼疮结节
59/77
狼疮结节
60/77
疣状皮肤结核
tuberculosis verrucosa cutis
是皮肤破损感染结核发生的增生性疣状皮肤病损害。
好发于手指、手背、臀部等暴露部位。
初起单一小结节,逐渐增大成疣状增生的斑块,境
界清楚。
表面粗糙角化或结痂,挤压有脓液排出,可查出结
核菌。
损害中心常消退形成瘢痕,边缘呈疣状隆起向外扩
展,周围有红晕,称“三廓现象”。
组织病理有结核结构或结核样肉芽肿。
61/77
疣状皮肤结核
62/77
疣状皮肤结核
63/77
瘰疬性皮肤结核
由淋巴结或骨关节结核侵入皮肤而继发的皮肤结核。
多见于儿童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处,皮损为皮下
结节,渐大与皮肤粘连,结节软化破溃成溃疡或瘘
管,排出干酪样脓液,经数月痊愈,愈后留瘢。
64/77
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
lupus miliaris disseminatus faciei
是否属于结核菌感染尚有争议。有人认为为聚合性
痤疮。
皮损好发于眼睑、颊部及鼻附近。
基本损害为 1~ 2mm孤立散在或相互融合的结节,皮
疹呈淡红、紫红或淡褐色。质软,光滑半透明状。
玻片压诊呈苹果酱色,探针贯通现象可阳性。
发病急,2~ 3年后可自愈。有萎缩性瘢痕。
65/77
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
66/77
硬红斑 (erythema induratum)
性质尚有争议,多认为系一
种结核性血管炎。
多见于青年女性,小腿屈面,
分布对称,数目不多。
基本损害为皮下结节,渐增
大与皮肤粘连,呈紫红色斑
块,触之坚实,压痛明显。
结节可自行消退,也可溃破
遗留瘢痕。
组织病理示小叶性脂膜炎,
可伴有结核样结构。
67/77
丘疹坏死性结核疹
(papulonecrotic tuberculide)是一种结核疹。
好发于青年女性,春秋季多见。
皮损对称散发于四肢伸侧、肘膝等处。
基本损害为黄豆大小结节、渐突出皮面,呈
暗红色,中心坏死,表面结痂,痂下有凹陷
性溃疡,愈后留瘢痕。皮疹常反复发生,成
批出现。
组织病理为血管炎及楔形坏死。
68/77
丘疹坏死性结核疹
69/77
皮肤结核治疗
强调早期、足量、规则及联合用药,疗程半年以上。
常用药有,
?异烟肼 为首选,异烟腙。
?链霉素
?对氨水杨酸钠 (PAS-Na)
?乙胺丁醇
?利福平已成一线药。
70/77
炭疽 (anthrax)
炭疽杆菌所致急性传染病。
皮肤炭疽、肺炭疽和肠炭疽。
皮肤炭疽常见于面、颈、手,
常单发。初起红色小丘疹,迅
速变水疱,周围显著肿胀及浸
润。由于出血坏死,病灶中心
形成黑色干痂,痂四周发红肿
胀。局部淋巴结肿大且常化脓。
病人常有发热、呕吐、头痛、
关节痛及全身不适等症状。
青霉素治疗最有效。严禁切开
引流或切除术。
71/77
疥疮 (scabies)
由疥螨 (疥虫 )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
常在家庭或学校等集体中流行。
皮损 好发于皮肤薄嫩处,如指 缝,
腕屈侧、肘窝、下腹部、股内侧
和外生殖器部位,头和掌跖不易
受累 (婴儿除外 )。
皮疹为红色小丘疹、丘疱疹、水
疱、疥疮隧道、疥疮结节和结痂。
疥疮自觉剧痒,尤其夜间入睡时。
72/77
疥螨
疥虫大小约 0.2~ 0.4mm,呈圆形或椭圆形,
黄白色。疥虫在皮肤角质层中挖掘隧道,并
在其中生活和产卵。
通过密切接触传染,在集体人群易传播。
73/77
疥疮临床表现
基本损害为针头大小 丘疹、丘疱疹、水疱 及 疥疮隧
道、疥疮结节和结痂 。
?疥疮 隧道 长约 5~ 15mm,弯曲、淡灰或皮色,
好发于指缝,腕屈侧,末端有小水疱,雌虫隐居。
?疥疮结节 常发生于阴囊、阴唇和阴茎。 黄豆至花
生米大的褐红色结节,伴瘙痒。
皮肤瘙痒剧烈,尤以夜间为甚。病程较长者,搔抓
后可继发湿疹样皮炎、脓疱疮和疖病。
74/77
疥疮 隧道
75/77
疥疮结节
76/77
结痂性疥疮
挪威疥 (Norwegian scabies)是一种严重的疥疮。
皮肤干燥结痂及大量鳞屑,严重者感染化脓,有特
殊的臭味,毛发可干枯脱落、甲增厚弯曲,头皮和
面部发生结痂的化脓性损害。甲下、手掌角化过度。
77/77
疥疮治疗
立即隔离治疗,患者衣服、寝具应煮沸烫洗。家庭或同宿舍
的患者要同时治疗。全身者抗组胺药。
治疗以外用药物为主,先清洗皮肤,然后擦药。
?10%(儿童 5%)硫磺软膏外搽,自颈部以下全身外用,每
日两次,连续三日,第四日洗澡更衣。
?25%苯甲酸苄酯乳剂。
?1%丙体 666霜又称林丹 (lindane)霜或疥灵霜外用,24小时
后洗澡,但有潜在毒性,孕妇及儿童不宜。
?40%硫代硫酸钠、甲硝唑。
?疥疮结节的治疗,液氮冷冻、肤疾宁贴膏、肤轻松软膏等
皮质激素类药物。其他,乐肤液、氨苯砜、局部封闭 (2%
苯甲醇,1%普鲁卡因、强地松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