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师院课程(课时)教学计划 课 程: 邓小平理论概论 教 师: 焦 金 波 系 (院): 政治与社会管理系 学年学期:05-06学年1学期 南阳师范学院课时教学计划 章节 第一章 课题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计划课时数 3 授课班级 中文04-1-6;经济04-1-2、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了解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深刻理解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中华民族振兴的精神支柱;了解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掌握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2、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教 学 难 点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授  备 注    教学内容 备注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时代背景:时代主题转换和新技术革命浪潮兴起 邓小平理论的产生不同于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特征的历史条件,二战后,资本主义从大动乱年代逐步进入了相对稳定和发展的时期。美苏两国长期争霸,但势均力敌,谁也不敢轻易发动战争。随着殖民体系逐步瓦解,亚非拉上百个国家相继获得独立,他们为了发展民族经济迫切需要和平。20世纪人类已经历了两次世界战争的灾难,反对战争,争取和平已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尽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世界仍不太平,但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避免世界大战是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 从50年代末开始,在以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新材料开发、航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为特征的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新工业革命的浪潮,使生产力有了迅猛的发展,新科技革命也加剧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从7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上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发达国家越来越富,而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穷。社会主义国家由于体制等原因没有能适应新科技革命的需要,70年代经济发展大都陷入停滞状态,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决定社会主义生死存亡的根本问题。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人口多、底子薄,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这一切都不适应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邓小平同志根据对时代特征的把握,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决策;提出了改革开放理论;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也是邓小平对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对战后世界新技术革命巨大历史作用认识的必然结果。 和平与发展包含了世界上政治和经济两大基本问题。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经济要繁荣,人民生活要提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所以,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总之,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时代背景下和新技术革命浪潮兴起的历史条件下, 邓小平理论正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时代特征进行正确判断和科学分析的理论结晶,是马克思主义面向新时代回答新问题的伟大科学成果,因而它是马克思主义无限生命力在当代世界最重要也是最典型的体现。我们只有着眼于时代发展的总背景,方能理解和把握邓小平理论的时代价值。 理论基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扎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构成了它的一般理论基础。这正如邓小平强调的:“我是个马克思主义者,我一直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173 页)邓小平理论,又孕育于毛泽东思想之中。如果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构成了它的一般理论基础,那么,毛泽东思想则构成它的特殊理论基础。邓小平语重心长得说过“毛泽东思想培育了我们整整一代人。”邓小平还进一步指出:“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 、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300 页)这深刻地说明,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历史根据: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我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此进行了艰苦的探索。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全面确立,这标志我们走出了一条鲜明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在国民经济恢复并开始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我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一方面由于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禁运和封锁,使我们只能向苏联寻求援助;另一方面由于我们没有经验,只能学习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因此,社会主义工业化一开始就基本上照搬了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期曾经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我国很快抑制了通货膨胀,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1956年苏共20大的召开和波匈事件的发生,暴露了苏联模式的弊端和历史局限性,促使我们党以苏为鉴,认真总结自己的经验,开始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可惜由于我们党当时对改革苏联模式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在左倾路线的干扰下,这次有益的探索没有能坚持下去,并于1966年爆发了"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这场史无前例的危机给中国社会主义带来深重灾难。正是这场危机充分暴露了"左"倾错误的危害和我们体制的弊端,从而促使邓小平认真总结教训,推动了邓小平理论的产生和形成。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和挫折都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历史准备。一方面,1956年后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创造和积累的一切积极理论成果成为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源泉;另一方面,这二十年探索中的错误所提供的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危机也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条件和重要契机。当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结束时,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战后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已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持续繁荣发展,相继进入现代化的高级阶段。在我们周边,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已经崛起,成为令人瞩目的新兴工业化经济体。70年代后期,社会主义在同资本主义的经济竞争中已明显处于劣势,长期被社会主义国家搬用的苏联模式的弊端已暴露无遗。   苏联模式是在战争与革命的年代形成的一种建设社会主义模式,是当时苏联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集中了当时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科技力量,取得了震惊世界的高速增长,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国,并依靠强有力的工业基础,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保卫了社会主义制度,也显著地改善了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但是,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有明显的备战型或准战时型特点。在发展战略方面,以高速度的经济增长为首要目标,忽视经济效率;以粗放发展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片面追求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发展,忽视农业和轻工业;以实现自给自足为重要目标,具有封闭和半封闭的特点。在经济体制方面,具有所有制过分单一,忽视市场机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特点。在政治体制方面,也具有官方机构庞杂、党政不分、政企不分和高度集中的特点。随着时代主题从战争与革命逐渐向和平与发展的转换,与备战相适应的发展战略和体制的作用开始弱化;粗放发展以及与此相对应的体制的潜力也逐渐耗尽;新技术革命把苏联模式的企业缺乏活力、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缓慢的缺陷更加明显地暴露出来;新技术革命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从而进一步暴露了这个模式封闭半封闭的弊端。在严峻的挑战面前,苏联东欧国家没有作出有力的调整和改革,从而导致苏联东欧国家在60年代以后经济增长率不断下降,在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军事竞争中陷入了十分被动的境地。苏联模式的僵化和普遍化,已经阻碍了人民群众积极性的进一步发挥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体现。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终于发生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宣告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终结。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是在苏联模式衰败的历史条件下兴起的。邓小平理论就是在总结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基础上,特别是苏联模式的兴衰成败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现实根据: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1978 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始,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一场新的伟大实践。在这场新的实践中,人民群众生气勃勃地创造出的许多新事物、新经验,为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最直接、最丰富的源泉。邓小平尊重群众、尊重实践,热情地支持、鼓励和保护群众的这种创造,带领我们党从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中,逐步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理论。邓小平理论正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理论成果。 5、邓小平同志在创立邓小平理论中的历史性贡献 首先,邓小平是新时期党在政治上和思想理论上的杰出代表;其次,邓小平是党和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概括总结者;再次,邓小平是邓小平理论中主要科学论断的提出者。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邓小平理论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1976年粉碎"***"的胜利,从危难中挽救了党和国家,但"文化大革命"遗留下来的政治、思想、组织和经济上的混乱还极其严重。不破除"两个凡是",要摆脱当时的困境,打开新局面是十分困难的。在邓小平的倡导和指示下,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这场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使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毅然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左"的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的经济建设上来;摒弃了墨守成规和封闭半封闭,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还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 在农村改革的同时,实行了对外开放。正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乃至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领导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邓小平开始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最根本的理论问题,思考怎样走一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于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开始形成。在1982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 第二阶段,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在全面改革逐步展开的过程中,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并形成轮廓。为了适应改革从农村向城市发展的新形势,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的理论贡献在于第一次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点,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从而形成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党相继决定对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并进一步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以十二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改革从农村推向城市,进入了全面改革的新阶段。   改革的深化,一方面迫切要求重新认识社会主义。这一时期,邓小平开始鲜明地、频繁地提出并阐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观点。另一方面,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需要强有力的思想和政治保证。1987年召开了党的十三大,大会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了理论阐述,它比较系统地提出和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再认识的另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它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一起,成为我国实行全面改革的两大理论基石。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系统地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12个主要理论观点。这一概括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轮廓。 第三阶段,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党的十三大以后,在中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同时,国际国内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困难局面。国际上,发生了震惊世界的苏东剧变。在国内,长期以来双重体制并存所形成的各种深层次经济问题充分暴露出来,要求展开改革攻坚,深化改革;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及随后西方国家所谓的"经济制裁"也使我国的改革经受了一次严峻的考验。在国际国内的复杂艰难的情况下,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冷静观察,沉着应付,克服了种种困难,实现了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经济的持续发展。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了重要谈话,对当时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一系列重大认识问题作出了深刻的回答,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和"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理论等,从而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南方谈话是代表邓小平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党的十四大以南方谈话为灵魂,对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科学概括,使之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九个方面,作了全面阐述。十四大报告使用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提法,指出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第一次"说的是这个理论的创造性,"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一系列基本问题"说的是这个理论的成熟性,"初步"指的是成熟程度,即走向成熟。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1998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写入宪法。这是我们党和国家经过近二十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作出的历史性决策。十五大强调指出,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体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一、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 1、邓小平理论有一个贯彻始终的哲学基础,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邓小平理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思想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和处理当今世界所发生的一切问题,研究和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 2、邓小平理论有一个鲜明的主题,这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理论都有一个主题,一个中心也即研究对象,这个主题或中心,可以用概念来概括,也可以用基本问题来表达。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或中心是什么呢?用概念来表达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用基本问题来表述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3、邓小平理论围绕主题,阐述并回答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问题。 围绕着这一研究对象,邓小平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回答了一系列相关的基本问题。邓小平理论作为科学体系,在理论上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邓小平理论在哲学认识论方面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是邓小平理论在政治经济学方面的基础,社会主义本质论和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邓小平理论在科学社会主义方面的基础。在政策上涵盖实际工作的各个领域,主要是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十个领域。 二、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九个方面。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中心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1987年中共十三大从12个方面概括了邓小平理论的主要观点,1992年十四大从9个方面对邓小平理论主要内容作了新的概括,形成了一个科学体系。 1、 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邓小平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走自己的路,走中国式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邓小平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制定路线、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最基本的国情为依据,也就是说,一切要从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3 、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判断改革开放以及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4、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邓小平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相适应,要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5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邓小平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强调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封闭只能导致落后。 6、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邓小平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而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又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不可动摇的结论。 7、在社会主义建设战略的问题上,邓小平理论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到本世纪中叶,实现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 8、在社会主义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上,邓小平理论强调中国共产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依靠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依靠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和人民军队。 9、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邓小平理论强调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实现祖国统一,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坚持和发展、创新。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表现出了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理论勇气,对邓小平理论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没有从本本出发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而是从中国国情出发,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发展和创新,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不可能一成不变。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内在要求。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其一,邓小平理论所依据和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所遵循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人类先进思想的优秀成果,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正如邓小平所强调指出的,"二十年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条最重要的原则: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邓小平理论形成过程中,邓小平始终坚持和捍卫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当"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造成对毛泽东思想的割裂和损害时,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捍卫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当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低潮时,有人提出,社会主义的红旗中国还能扛多久时,邓小平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还表现在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完全来源于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而科学社会主义正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邓小平理论的主题,就是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和基本的命题。这一理论中的主要内容,都是围绕马克思主义这个命题展开的。之所以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是为了在实践中能够真正体现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实现发展生产力的目标和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使我们可以更加理直气壮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用事实证明社会主义真正优越于资本主义。 (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没有从本本出发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而是从中国国情出发,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发展和创新,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不可能一成不变。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内在要求。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必须不断向前发展?主要有二个原因: 第一,时代的发展要求马克思主义必须向前发展。时代的发展要求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有一个大发展,要求马克思主义者开拓新的视野,发展新的观点,进入新的境界。马克思主义理论仅仅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但是,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社会主义还没有成为现实,他们不可能详细回答什么叫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要发展,这是时代的需要。 第二,各国具体情况不同,要求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要求马克思主义必须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基本原理,在应用到各个国家时,必须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使之本土化。在中国这样经济落后的东方大国中建设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如何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遇到的一个新课题。我们不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设想的资本主义高度发达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即使都是经济落后的国家,我们面对的情况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不相同。所以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开辟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道路。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它要求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真研究中国的现状,中国的具体国情。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长期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的一切工作必须从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它还必须要求认真研究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邓小平在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上作出了重要贡献,形成了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邓小平理论,从而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一方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又突破了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第四,邓小平理论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建设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上的发展。在当代中国,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什么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邓小平理论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而且是中华民族振兴的精神支柱。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要建设好这个大国,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就必须不断地巩固和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现阶段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集中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的利益和愿望,是我国各族人民奋发进取、克服困难、争取胜利和中华民族复兴强大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邓小平理论不仅体现了我国各族人民现阶段的共同理想,而且还为实现这个共同理想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因而成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鼓舞人民开拓进取的思想基础。   因为邓小平理论是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统一,是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统一,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又是“中国化”的,所以它才能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成为振兴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二、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意义和方法   邓小平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建立了丰功伟绩。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他对党、对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最大贡献,就是他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和中华民族振兴的精神支柱。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每一个群众,特别是当代青年认真学好邓小平理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一,邓小平理论是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邓小平理论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奋斗的目标、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方针等。第二,邓小平理论是指引我们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邓小平理论是识别和反对“右”的和“左”的两种错误倾向的强大思想武器。第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项跨世纪的巨大工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当代青年肩负这一历史重任,只有认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理论,牢固地树立起只有邓小平理论才能解决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思想,自觉地按照时代发展的要求塑造自己,把自己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才能成为新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成为振兴中华民族的跨世纪人才。   学习邓小平理论要注意理解和掌握它的科学体系。这一理论的丰富内容和精神实质,都集中体现在邓小平的著作中,所以首先要认真地、系统地研读邓小平著作,并且同学习马列著作、毛泽东著作以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结合起来。注意理解和把握它的全面性和整体性,在此基础上再着重学习和掌握其中某一领域、某一方面、某一层次的论述。 学习邓小平理论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要联系世界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的变化动向和最新发展,要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勤于思考,讲求实效,着力于提高自己的理论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并以学到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努力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