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哲学的一般解说
哲学原理
本课程暂安排 48学时,1-16周
第一章
哲学的一般解说
第一节
什么是哲学
哲学的词源含义
? 哲 ——聪明、智慧
?, 尚书, (, 皋陶谟, 记载大禹 )
“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
,孔子传,,
“哲,智也。无所不知,故能官人、惠爱也。
爱则民归之。”
世
界
三
大
哲
学
传
统
?
古
代
中
国
?
古
代
印
度
?
古
代
希
腊
古
代
中
国
?
道
术
?
道
学
?
玄
学
?
理
学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
者谓之器。”
形而上之学
古希腊
“爱智”
Philosophia,你们之中有谁能象苏格
拉底一样,明白自己的智慧
微不足道者,是为最智慧
者。, ——苏格拉底
古代印度
察学
见学 其梵文的拉丁化拼音为,dar?ana”,
意为“见解”、“思想”、“观
点”,在个别的哲学体系中视之为
“有助于解脱的学问”。
其梵文的拉丁化拼音为
,anviksiki”,意为“探究的学问”,
后来又用以专指逻辑。
一、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
问,是最高意义的方法即方
法论
世界观及其类别
?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 总体性 看法和
根本性 观点
? 人人都有(或是不自觉的、零散的;或
是 自觉的、系统的 )
哲学
方法及方法论
? 方法的一般本质:是事物相互关联的方
式
方法
具体事物方法
具体科学方法
一般科学方法
最一般方法 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 有怎样的世界观,就有怎样的方法论;同样,
有怎样的方法论,就反映着怎样的世界观。
? 通俗地理解,人们的思想和人们的行动本质
上的相一致的
二、哲学是对人类具有的具
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具体知识的大的类型
? 自然知识
? 社会知识
? 思维知识
哲学
概括、总结
哲学的对象和具体科学的对象
的根本区别
? 唯有哲学,研究人类精神世界和外部物质
世界的关系
? 而任何其他学科都以世界本身的不同部分
为研究对象
对哲学和具体科学关系
认识的发展
? 第一阶段,认为哲学
“是知识总汇”
? 第二阶段,认为哲学
是“科学之科学”
? 第三阶段,认为哲学
和具体科学互相区别
又紧密联系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两者的区别:
? 哲学以具体科
学为实证基础
? 具体科学以哲
学为方法论指
导
研究的对象不同
( 整个世界和局部现象 )
回答的问题不同
( 万物之共性和某些事物的特性 )
揭示的规律不同
( 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 )
两者的联系:
三、哲学是关于人和外部世
界关系的学说
两个基本概念:
“人”和“外部世界”
?,人”,这里是指人的精神世界、观念世
界,是人的意识领域、内心世界
?,外部世界”,是与人的内心世界相对
应的客观物质世界
关于“哲学”的经典论述
? 马克思
? 亚历士多德
? 狄尔泰
? 罗蒂
? 罗素
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
一、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
是思维和存在(物质
和意识、外部世界和内心
世界)的关系问题。
二、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何者第一性?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有无统一性? 可知论
不可知论
三、怎样理解该问题是基本
问题
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 (注意笔记)
① 任何人、任何哲学都必然会
思考和回答这个问题
② 该问题的解决决定其他哲学
问题解决的方向
③ 其他问题都可以看作该问题
的变形与展开;同时该问题是
划分哲学派别的根本标准
第三节
哲学上的两大派别及其发展
一、哲学两大派别是什么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两者区分
的标准是
什么?
二、唯物主义和它的历史发
展形态
唯物主义的一般哲学特征
唯物主义的历史发展形态
古代朴素
近代机械
现代辩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 代表性观点,万物生成于水又复归于水,是水的变形。” ——泰勒斯
“金、木、水、火、土杂以成万
物。” ——中国古代“五行说”
? 哲学特征
试图在某些一定的有形体中,寻找无限多样
性的世界的统一,具有直观猜测的性质。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 代表性观点
“动物是机器。” ——迪卡尔
“运动就是不断地放弃一个位置又取得
另一位置的机械过程。” ——霍布斯
? 哲学地位
逐步克服古人对世界的猜测,深化了对世界的
实证认识;具有反封建意义。
另一方面,又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
底性的特征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 代表性观点,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
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
东西而已。” ——马克思“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往
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
就得不到起码的知识。” ——毛泽
东? 哲学特征
实践的观点是其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是发展和开放的体系。
三、唯心主义和它的两个表
现形态
唯心主义的一般哲学特征
唯心主义的历史发展形态
主观唯心
客观唯心
主观唯心主义
? 代表性观点
“存在就是被感知” ——贝克
莱“天下无心外之物。” ——王守
仁? 哲学特征
否认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存在,认为存在不过是
主观认知范围的东西。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存在
绝对等同起来。
客观唯心主义
? 代表性观点
“个别的有形物之所以成为桌子,是因为它
们分有了桌子的理念。” ——柏拉图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产生之前,绝对精神业已存在;
其外化,为自然界;再演进,为人类精神;再
回归绝对精神自身。” ——黑格尔
? 哲学特征
把某种精神原则或一般概念绝对化,看成是脱
离并早于物质世界和具体事物而客观独立存
在的东西,并进一步把它们偶像化或神话。
“理在气先。”、“世上的这一切有形物消亡了,
却总还有一个理存在。” ——程朱理学
四、唯心主义长期存在的原因分析
认识论原因
社会历史原因
人类概念自身的特点
人的行为总有意志参与
心理对生理的调控
社会、文化、发展的
普遍的局限性
剥削者的欺骗宣传
第四节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一、哲学思想方式的复杂性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交
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二、辩证法观念的特点
联系地看问题
全面地看问题
发展地看问题
三、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特点
孤立地看问题
片面地看问题
静止地看问题
第五节
哲学上其他非基本派别划分
一、一元论、二元论
起始、发端
本质、根据
二、可知论、不可知论
两者区分之根据
两者的哲学特征及类型
三、经验论、唯理论
经验论,一种认识论的理论或
学说。又称经验主义。它认为经验
是人的一切知识或观念的唯一来源,
片面地强调经验或感性认识的作用
和确实性,往往以这样或那样的方
式,贬低乃至否定理性认识的作用
和确实性。
唯理论:不承认经验论者所主
张的一切知识都起源于感觉经验的
原则;认为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可靠
知识不是、也不可能来自经验,而
是从先天的、无可否认的“自明之
理”出发,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
到的。
四、左倾冒险主义、右倾保
守主义
是对事物发展条件的两种不同认
识理论。其共同特征是割裂事物量变
和质变的关系。前者忽视量变、只承
认质变的真实性;后者则认为事物的
变化只是数量的变化、增减,无所谓
质变。
五 *、马克思主义哲学
A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
及其产生的意义
思想史条件(自然科学和哲学)
社会政治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
正确地解决了哲学的对象和任务问题
实现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实现哲学理论和社会实践的统一
B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特征
C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科技
革命
第六节
哲学的特点及意义
一、哲学的特点
① 与其他意识形态相比,哲学对经
济基础具有更为明显的 相对独立性
② 最概括、最抽象,是思维的最
高形式( 思辨性 )
③ 真的哲学往往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时代性)
④ 不同民族的哲学思考总带有各
自民族不同的特征(民族性)
二、哲学的社会作用和功能
反
思
功
能
预
见
功
能
批
判
功
能
实
践
功
能
三、学习哲学的实际意义
有助于我们把握认识事物
本质与规律的科学方法 有助于掌握运用概念的艺术、增强理论思维能力 有助于认识和防止日常生活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四、学好哲学的方法
学习哲学史
理论联系实际
社会实际
历史的
现在的
自身实际 思想的
生活的
哲学的一般解说
哲学原理
本课程暂安排 48学时,1-16周
第一章
哲学的一般解说
第一节
什么是哲学
哲学的词源含义
? 哲 ——聪明、智慧
?, 尚书, (, 皋陶谟, 记载大禹 )
“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
,孔子传,,
“哲,智也。无所不知,故能官人、惠爱也。
爱则民归之。”
世
界
三
大
哲
学
传
统
?
古
代
中
国
?
古
代
印
度
?
古
代
希
腊
古
代
中
国
?
道
术
?
道
学
?
玄
学
?
理
学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
者谓之器。”
形而上之学
古希腊
“爱智”
Philosophia,你们之中有谁能象苏格
拉底一样,明白自己的智慧
微不足道者,是为最智慧
者。, ——苏格拉底
古代印度
察学
见学 其梵文的拉丁化拼音为,dar?ana”,
意为“见解”、“思想”、“观
点”,在个别的哲学体系中视之为
“有助于解脱的学问”。
其梵文的拉丁化拼音为
,anviksiki”,意为“探究的学问”,
后来又用以专指逻辑。
一、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
问,是最高意义的方法即方
法论
世界观及其类别
?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 总体性 看法和
根本性 观点
? 人人都有(或是不自觉的、零散的;或
是 自觉的、系统的 )
哲学
方法及方法论
? 方法的一般本质:是事物相互关联的方
式
方法
具体事物方法
具体科学方法
一般科学方法
最一般方法 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 有怎样的世界观,就有怎样的方法论;同样,
有怎样的方法论,就反映着怎样的世界观。
? 通俗地理解,人们的思想和人们的行动本质
上的相一致的
二、哲学是对人类具有的具
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具体知识的大的类型
? 自然知识
? 社会知识
? 思维知识
哲学
概括、总结
哲学的对象和具体科学的对象
的根本区别
? 唯有哲学,研究人类精神世界和外部物质
世界的关系
? 而任何其他学科都以世界本身的不同部分
为研究对象
对哲学和具体科学关系
认识的发展
? 第一阶段,认为哲学
“是知识总汇”
? 第二阶段,认为哲学
是“科学之科学”
? 第三阶段,认为哲学
和具体科学互相区别
又紧密联系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两者的区别:
? 哲学以具体科
学为实证基础
? 具体科学以哲
学为方法论指
导
研究的对象不同
( 整个世界和局部现象 )
回答的问题不同
( 万物之共性和某些事物的特性 )
揭示的规律不同
( 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 )
两者的联系:
三、哲学是关于人和外部世
界关系的学说
两个基本概念:
“人”和“外部世界”
?,人”,这里是指人的精神世界、观念世
界,是人的意识领域、内心世界
?,外部世界”,是与人的内心世界相对
应的客观物质世界
关于“哲学”的经典论述
? 马克思
? 亚历士多德
? 狄尔泰
? 罗蒂
? 罗素
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
一、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
是思维和存在(物质
和意识、外部世界和内心
世界)的关系问题。
二、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何者第一性?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有无统一性? 可知论
不可知论
三、怎样理解该问题是基本
问题
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 (注意笔记)
① 任何人、任何哲学都必然会
思考和回答这个问题
② 该问题的解决决定其他哲学
问题解决的方向
③ 其他问题都可以看作该问题
的变形与展开;同时该问题是
划分哲学派别的根本标准
第三节
哲学上的两大派别及其发展
一、哲学两大派别是什么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两者区分
的标准是
什么?
二、唯物主义和它的历史发
展形态
唯物主义的一般哲学特征
唯物主义的历史发展形态
古代朴素
近代机械
现代辩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 代表性观点,万物生成于水又复归于水,是水的变形。” ——泰勒斯
“金、木、水、火、土杂以成万
物。” ——中国古代“五行说”
? 哲学特征
试图在某些一定的有形体中,寻找无限多样
性的世界的统一,具有直观猜测的性质。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 代表性观点
“动物是机器。” ——迪卡尔
“运动就是不断地放弃一个位置又取得
另一位置的机械过程。” ——霍布斯
? 哲学地位
逐步克服古人对世界的猜测,深化了对世界的
实证认识;具有反封建意义。
另一方面,又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
底性的特征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 代表性观点,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
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
东西而已。” ——马克思“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往
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
就得不到起码的知识。” ——毛泽
东? 哲学特征
实践的观点是其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是发展和开放的体系。
三、唯心主义和它的两个表
现形态
唯心主义的一般哲学特征
唯心主义的历史发展形态
主观唯心
客观唯心
主观唯心主义
? 代表性观点
“存在就是被感知” ——贝克
莱“天下无心外之物。” ——王守
仁? 哲学特征
否认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存在,认为存在不过是
主观认知范围的东西。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存在
绝对等同起来。
客观唯心主义
? 代表性观点
“个别的有形物之所以成为桌子,是因为它
们分有了桌子的理念。” ——柏拉图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产生之前,绝对精神业已存在;
其外化,为自然界;再演进,为人类精神;再
回归绝对精神自身。” ——黑格尔
? 哲学特征
把某种精神原则或一般概念绝对化,看成是脱
离并早于物质世界和具体事物而客观独立存
在的东西,并进一步把它们偶像化或神话。
“理在气先。”、“世上的这一切有形物消亡了,
却总还有一个理存在。” ——程朱理学
四、唯心主义长期存在的原因分析
认识论原因
社会历史原因
人类概念自身的特点
人的行为总有意志参与
心理对生理的调控
社会、文化、发展的
普遍的局限性
剥削者的欺骗宣传
第四节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一、哲学思想方式的复杂性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交
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二、辩证法观念的特点
联系地看问题
全面地看问题
发展地看问题
三、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特点
孤立地看问题
片面地看问题
静止地看问题
第五节
哲学上其他非基本派别划分
一、一元论、二元论
起始、发端
本质、根据
二、可知论、不可知论
两者区分之根据
两者的哲学特征及类型
三、经验论、唯理论
经验论,一种认识论的理论或
学说。又称经验主义。它认为经验
是人的一切知识或观念的唯一来源,
片面地强调经验或感性认识的作用
和确实性,往往以这样或那样的方
式,贬低乃至否定理性认识的作用
和确实性。
唯理论:不承认经验论者所主
张的一切知识都起源于感觉经验的
原则;认为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可靠
知识不是、也不可能来自经验,而
是从先天的、无可否认的“自明之
理”出发,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
到的。
四、左倾冒险主义、右倾保
守主义
是对事物发展条件的两种不同认
识理论。其共同特征是割裂事物量变
和质变的关系。前者忽视量变、只承
认质变的真实性;后者则认为事物的
变化只是数量的变化、增减,无所谓
质变。
五 *、马克思主义哲学
A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
及其产生的意义
思想史条件(自然科学和哲学)
社会政治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
正确地解决了哲学的对象和任务问题
实现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实现哲学理论和社会实践的统一
B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特征
C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科技
革命
第六节
哲学的特点及意义
一、哲学的特点
① 与其他意识形态相比,哲学对经
济基础具有更为明显的 相对独立性
② 最概括、最抽象,是思维的最
高形式( 思辨性 )
③ 真的哲学往往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时代性)
④ 不同民族的哲学思考总带有各
自民族不同的特征(民族性)
二、哲学的社会作用和功能
反
思
功
能
预
见
功
能
批
判
功
能
实
践
功
能
三、学习哲学的实际意义
有助于我们把握认识事物
本质与规律的科学方法 有助于掌握运用概念的艺术、增强理论思维能力 有助于认识和防止日常生活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四、学好哲学的方法
学习哲学史
理论联系实际
社会实际
历史的
现在的
自身实际 思想的
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