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 述 共计四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有总括的了解和比较清楚的认识。要求学生掌握会计的概念、特点、职能和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理解会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了解会计任务和方法;理解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 第1-2课时 第一节 会计的概念 知识点、重难点:第一节的主要知识点。一是会计的概念、特点,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所经历的三次大变革,所具有的四个特征。教学重点是概念、特点。教学难点是学生对会计概念的理解,应重点突破学生以前对会计的简单、模糊的认识。二是会计的职能,教学重点是会计职能的概念及其所包括的具体内容。 在会计的任务和方法中教学重点是会计核算方法体系及七种具体的会计核算方法,因它是贯穿全书的主线,本教材的核心。 教学过程: 本节讲四个问题:一是会计的涵义,二是会计的特点,三是会计的基本职能,四是会计的任务和方法。本节应围绕会计的概念这个中心,了解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从而加深对会计的概念及其涵义的理解。 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有它的客观必然性。会计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适应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需要而产生,并且随生产和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 我国会计产生至今,经历了三次大变革: 1.1905年,借贷记账法传人我国,我国改革了中式簿记,开始推行现代会计。 2.建国后,引入前苏联会计核算模式,产生了增减记账法。 3.1993年7月1日,开始全面实施会计准则和新会计制度,奠定了中国会计国际化的基石,预示着我国会计全方位纳入会计国际化轨道。 会计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从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发展成为独立职能; 2.从实物数量的简单记录,发展到以货币计量为基本形式进行综合核算和监督; 3.从管理工具发展成为会计管理活动,既为经济管理提供信息,又直接履行会计职能; 4.从传统会计发展成为当代会计两大分支,即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 理解会计的概念应把握以下几点: 首先,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长期以来,会计一直被理解为对经济活动的反映(核算)和监督,是一种管理工具。实质上会计本身就是一种管理经济的活动,它要对经济业务进行连续、系统、综合的计算和记录,进行微观管理。在宏观经济中,会计管理又是国民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经济管理部门利用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可以了解国民经济计划的完成情况,有利于搞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控制与调节。 其次,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是说明会计的。基本职能,即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概括的“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也就是利用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数量上的记录、计算,来反映经济活动情况,为经济管理提供信息资料,这是核算职能;利用价值指标对经济活动全过程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这是监督职能。 最后,以货币计量为基本形式,是说明会计的主要特点。这是因为会计反映的是企业单位经济活动中的价值方面,在经济活动中,各项财产物资的增减,供产销的变化,用实物度量不能加总,只能用货币度量来综合反映。当然,以货币度量为主,并不排除同时用实物量度反映。 会计的职能是会计固有的功能,是会计本质的体现。会计两个基本职能的涵义前已述及,需要说明的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加强经济核算,讲求经济效益,要求会计具有新的职能,即预测经济前景、控制经济过程、参与经济计划与经济决策等。 在讲课时,必须明确以下几点: 第一,会计的任务不仅体现会计所固有的功能(即会计的职能),而且反映人们的意志和要求。所以,会计的任务将随着一定时期人们对经济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而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计将有不同的具体任务。 第二,在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会计的根本任务应该是围绕“提高经济效益”这个中心来完成自己的任务。 第三,会计的各项具体任务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不能孤立地看待每项任务。 会计的方法也要明确三个问题。一是会计的方法是人们在长期的会计实践中适应会计对象的特点和经济管理的要求创造、总结出来的,因而它也将随着客观经济形势以及管理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二是传统的会计方法由会计核算、会计分析、会计检查三方面组成。会计核算是基础,会计分析是会计核算的深化和利用,而会计检查是会计核算、会计分析的总结和提高,它们相互有机地联系,共同组成了传统的会计方法体系;三是随着客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对经济管理工作要求的提高,传统的会计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管理的要求,需要建立新的会计方法体系。 会计方法中的会计核算方法是整个会计方法体系的基础,也是基础会计的主要内容。本书主要讲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由一些更为具体的核算方法组成,包括以下七种。 1.设置账户。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归类反映的一种方法。 2.复式记账。是对每一项经济业务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同时登记的一种记账方法。 3.填制和审核凭证。填制会计凭证证明经济业务已经完成,审核无误后的凭证方可作为记账的依据。 4.登记账簿。就是根据会计凭证,用复式记账的方法在账簿中全面地、连续地、系统地记录经济业务。 5.成本计算。就是汇集所发生的费用,计算成本的方法。 6.财产清查。是对财产物资,货币资金等进行盘点,将盘点结果与账面结存数相核对,以查明资产实有数的一种方法。 7.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是根据账簿记录定期编制的总结报告,用来系统地总结企业的财务、成本状况和经营成果,为各方面提供必要的经济信息。 课堂小结:略 作业布置:单元练习卷 第3-4课时 第二节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 知识点、重难点:第二节的主要知识点是会计核算的四个基本前提、四个基本前提之间的关系、会计核算的十三个一般原则。教学难点是如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一般原则的基础理论根据。应结合一些实例加以讲解。 教学过程: 本节讲两个问题,一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二是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会计一般原则的基础或理论根据。会计一般原则中的一部分是根据会计假设进行逻辑推导而来的,例如,从会计期间假设出发,可以引发出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从持续经营假设可以演绎出历史成本原则等。 先讲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指在会计核算中,把企业视为一个独立于所有者和其他组织之外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个体。会计主体可以是一个企业,也可以是由若干家企业通过控股关系组织起来的控股公司。在确定会计主体时应注意以下问题:会计主体是一个独立的整体,这主要表现为: 第一,会计主体在经济上是独立的,所以不仅要把会计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划分清楚,而且还应把企业的财务活动与企业主及企业职工的个人财务活动相分离; 第二,会计主体是一个整体,反映和处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财务问题要从企业整体出发。这是因为企业内部资财的调拨,既不会增加企业的收益或损失,也不会增加企业的资产和负债。 依据这一会计前提,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首要的一层涵义是各单位会计核算的范围是本单位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其他单位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不能作为本单位发生的事项进行核算。 目前我国会计主体主要有: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机关、团体、事业单位、三资企业和私营个体企业及企业内部独立核算单位(举例说明会计主体的各种类型)。 (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假设只适用于正常经营状态下的企业单位。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企业都存在经营失败的风险,都可能会因资不抵债而被迫宣告破产或进行法律上的改组。如果某个会计主体已无法履行它所承担的义务,正常的经营活动已无法维持下去,在这种情况下,持续经营这个假设就不再存在了。但从整体上讲,破产清算的企业终究是少数,所以对绝大多数企业而言,持续经营这一前提是合理的。 (三)会计期间 会计主体假设限定了会计核算的范围,而会计期间假设则限定了会计核算的时间,即对川流不息的企业经营活动如何划分会计期间进行核算。 会计期间的划分对会计核算具有重要的影响。有了会计期间,才得以区分本期与非本期,而由于有了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才产生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才使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记账的基准。 划分会计期间给会计核算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在一个会计期间内;各项资产和负债的流动与现金的收支是不一致的,这就产生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种可供选择的记账规则;再如为了正确计算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需要对跨越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采用合理的账务处理方法,如折旧、摊销及配比的方法等。由于企业之间的情况很不一致,所以很难找到单一的方法以适用于所有企业,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会计人员根据会计准则的要求,做出合理的选择。 (四)货币计量 以货币作为会计核算的计量单位,是一种人为的假设。在会计核算中,日常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用以计量的货币,也就是单位主要会计核算业务所使用的货币,称为记账本位币。在我国,人民币是国家法定货币,因此;会计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我国境内各单位的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 货币计量假设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所反映的内容,仅限于那些能够以货币来计量的企业经营活动,而对企业职工技术水平、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等信息,均不反映在会计信息之中;其次,作为计量尺度的货币本身价值具有不稳定性。也就是说,货币计量假设并未考虑货币购买力的变动。按照各国的会计惯例,当货币本身的价值波动不大,或前后波动能相互抵消时,会计核算可以不考虑这些波动,仍然认为币值是稳定的。但在发生恶性通货膨胀,使会计信息的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时,就需要采用特殊的会计原则来处理。 会计核算的四个基本前提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会计主体假设是基础,持续经营假设是条件,会计期间假设是补充,货币计量假设是保证,它们共同构成了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再讲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主要是就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作出规定,是对会计工作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原则。《企业会计准则》中,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初步总结了我国企业会计工作的实务经验,并参照国际惯例提出的。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总体性要求的原则,如可比性原则、一致性原则二谨慎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等;二是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原则,如客观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重要性原则等;三是对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要求的原则,如权责发生制原则、历史成本原则、配比原则、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等。 可比性原则是指不同行业或企业单位的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不同的企业可能处于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经济业务发生于不同时点,为了保证会计信息能够满足决策的需要,便于比较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只要是相同的交易或事项,就应当采用相同的会计处理方法。 一致性原则要求一个企业在不伺会计期间内的会计处理方法应当一致。企业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可以有多种会计核算方法。例如,存货的领用和发出,可以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或后进先出法等确定其实际成本;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可以采用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如果企业在不同的会计期间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将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理解,不利于会计信息作用的发挥。 在会计核算中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并不意味着所选择的会计核算方法不能作任何变更,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企业也可以变更会计核算方法,并在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中作相应披露。 上述两个会计原则中,可比性原则和一致性原则都是对企业、会计信息提出的要求,所不同只是前者是为了保证不同企业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所提出的要求;强调的是横向比较;后者则是为了保证同一企业不同期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所提出的要求,强调的是纵向比较。从总的方面来说,两者都属于可比性的要求。并且,一致性原则并不否认企业在必要时,对所采用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作适当的变更。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它是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要求在会计处理上保持谨慎小心的态度,要充分估计到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要求会计人员对某些会计事项存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时,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以尽可能选用一种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所有者权益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处理,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谨慎性原则要求体现于会计核算的全过程。从会计确认来说,要求确认标准和方法建立在稳妥合理的基础上;从会计计量来说,要求不得高估资产和利润的数额;从会计报告来说,要求会计报告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尽可能全面的会计信息,特别是应报告有关可能发生的风险损失。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说会计上注重的是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而不仅仅是其法律形式。例如:以融资租赁方式租人的固定资产,虽然从法律形式上来讲承租企业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但是由于租赁合同中规定的租赁期相当长,接近于该资产的使用寿命;承租企业按期支付的租赁费具有分期支付固定资产价款的性质,属于资本性支出;租赁期结束时承租企业有优先购买该资产的选择权;在租赁期内承租企业有权支配资产并从中收益。所以,从其经济实质来看,企业能够控制其创造的未来经济利益,因此,会计核算上将以融资租赁方式租人的固定资产视同自有固定资产,进行计提折旧和大修理费用等核算。 客观性原则也称真实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对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要求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因此,就应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在会计核算中坚持以上原则,就应当:在会计核算时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会计工作应当正确运用会计原则和方法,准确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会计信息应当能够经受验证,以核实其是否真实。如果企业的会计核算不是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没有如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会计工作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甚至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导致决策的失误。 相关性原则是会计目标的体现。会计的目标就是要为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信息的价值在于其与决策相关,有助于决策。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坚持相关性原则,就要求在收集,加工、处理和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如果会计信息提供以后,没有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没有什么作用,就不具有相关性。 及时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工作要讲求实效,要求会计处理及时进行,以便会计信息的及时利用。在会计核算中坚持及时性原则,一是要及时收集会计信息,二是要及时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三是要及时传递会计信息。如果企业的会计核算不能及时进行,会计信息不能及时提供,就无助于经济决策,就不符合及时性原则的要求。 明晰性原则是指会计记录和会计信息必须清晰、简明,便于理解和使用。会计核算中坚持明晰性原则,有利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准确、完整地把握会计信息所要说明的内容,从而更好地加以利用。 重要性原则是指对企业的经济活动或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相对重要的会计事项,应分别核算、分项反映、力求准确,并在会计报告中作重点说明;而对于那些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情况下,则可适当简化会计核算手续,采用简便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处理,合并反映。 权责发生制(又称应计制)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它是按照费用是否应由本期的成本负担,收入是否应由本期获得为标准,计算和确定本期费用与收入的一种会计处理方法。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是收付实现制(又称现金制)。它是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为标准,计算和确定本期收入与费用的一种会计处理方法。具体地讲,凡是本期实际收到款项的收入和实际付出款项的费用,不论其应否归属于本期,都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会给企业的净收益带来不同的影响。下面举例说明。设某单位分别按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计算的费用如下表: 经济业务内容 本月费用   权责发生制 收付实现制  ①本月支付并负担的费用3 500元 ②本月负担以前月份已预付的费用600元 ③预付应由下月负担的费用400元 ④应由本月负担但在下月支付的费用250元 ⑤支付上月已负担的费用800元 本月费用合计 3 500 600 250 4 350 3 500 400 800 4 700  以上按两种方法分别确认的本月费用合计不同。只有当本期应收的收入或应付的费用都在本期收到或支付,两者的计算结果才相同。 由此可见,由于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各自确认的费用不同,使得不同方法下计算出来的产品成本将有区别,假定以同一个销售收入水平加,以比较的话,最后算得的净收益在两种不同的方法下结果也是不同的。权责发生制原则强调经营成果的计算,在企业日常会计核算中,以收付实现制来处理收入和费用显然是欠妥的,所以我国企业会计核算一般都采用权责发生制。 所谓:历史成本,就是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及其他等价物。历史成本原则要求对企业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等项目的计量,应当,基于经济业务的实际交易价格或成本,而不考虑随后市场价格变动的影响。 配比原则要求一个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和与其相关联的成本、费用在同一会计期间内予以确认、计量。配比原则既包括收入和费用在因果关系上的配比,使某项、业务的收入与其有因果关系所发生的费用互相比较,以确定某项业务的经营成果,也包括收入和费用在时间意义上的配比,即根据权责发生制来归属本期的收入和本期的费用,属于某一期间的费用,必须与相同收益期的收入相配比。也就是说,同本期收入无关,不应当由本期收入负担的费用,则必须递延到以后各期与其相关的收入相配合。 所谓收益性支出是指该项支出的发生是为了取得本期收益,仅仅与本期收益的取得有关,也就是说,收益性支出的效益只在本期发挥作用。如企业购买劳动对象(材料物资)的支出,购买劳动力(工资费用)的支出等;所谓资本性支出是指该项支出的发生不仅与本期收入的取得有关,而且与其他会计期间的收入相关,或者主要是为以后各会计期间的收入取得所发生的支出,也就是说,资本性支出的效益可以在几个连续的会计期间发挥作用。如企业购买劳动资料(固定资产)的支出。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要求企业在会计核算中确认支出时,要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支出,将收益性支出列于利润表,计人当期损益,以正确计算企业当期的经营成果;将资本性支出列于资产负债表,作为资产反映,以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如果企业将资本性支出误作为收益性支出,一方面使企业实际控制的资产与确认的资产不相一致,另一方面又会使本期费用虚增,导致本期少计净收益,少交税金。反之,如果将收益性支出误作为资本性支出,一方面多计了资产价值,另一方面减少了本期费用,多计了本期收益,多交税金。 课堂小结:略 作业布置:单元练习卷 第二章 会计要素及会计平衡公式 共计四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将第一章所学基本理论与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为熟练运用复式记账的方法打下基础。要求学生了解会计要素的构成内容;着重理解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三个基本要素;重点理解“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会计平衡公式;通过举例分析说明会计要素,掌握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平衡关系原理。 第5-6课时 第一节 会计要素 知识点、重难点:第一节的知识点是六个会计要素的概念及其具体内容。由于学生初次在专业课中接触这些名词,较为抽象和空洞,教师在讲述中应多举实例,重点放在使学生加深对六个会计要素的理解上。 教学过程: 会计要素也称会计对象要素或财务报表要素,是会计对象按其经济内容的基本分类。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了六个会计要素,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个要素反映了企业价值运动的相对静止状态,它们表现为价值运动中的存量,是构成资产负债表的要素;收入、费用和利润三个要素反映了企业价值运动的显著变动状态,它们表现为在资本存量基础上计算价值的增量,是构成利润表的要素。 资产按其流动性,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所谓流动性,实际上是指各类资产变成现金的能力。其中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被耗用的资产,这就意味着流动资产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变成现金。长期投资是指除短期投资以外的投资,包括持有时间准备超过一年(不含一年)的各种股权性质的投资、不能变现或不准备随时变现的债券、其他债权投资和其他长期投资,所以它变现的时间长、难度大,付出的代价也高。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变现的可能性比较小,或者代价比较高。而其他资产则基本上无法变成货币资金。 负债按其偿还期的长短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流动负债的特点是数额较小、偿还期短、流动性大。为便于核算,考虑其特点,一般将流动负债以应付金额是否确定为标准划分为三类: 1.应付金额确定的流动负债。根据合同或法律规定,到期日必须偿付,并有确定金额的流动负债。如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工资、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等。 2.应付金额视经营情况而定的流动负债。这类流动负债要依据企业在一定时期的经营状况,到期末才能确定负债金额,也就是说,不到会计期末,负债金额就不能确切地计量出来。如应交税金、应付股利、应付福利费等。 3.应付金额需要估计的流动负债。这类负债虽然发生在过去已完成的交易,确实客观存在,只是没有确切的金额,有时其受款人和偿付日期也无法确定。对于这类负债,就要通过分析客观的依据,据以估计负债金额。如实行售后服务所产生的产品质量担保债务。长期负债的特点是数额较大、偿还期长、流动性小。一般来讲,企业举借长期债款;主要是为了增添大型固定资产、购置地产、增建或扩充厂房等扩大生产经营的需要。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界限的划分是“偿还期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内、以上。为什么不把两者的界限简单的定为一年呢?这是因为有些企业如造船业,它的正常经营周期往往超过一年,也就是说,从投产到货款收回超过一年。如果将一年作为这类企业划分负债的依据,就会导致长期负债人为地增加,从而不利于正确判断和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流动负债与长期负债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如某些应付账款,由于特定的原因,未能在一年内或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但仍作为流动负债。而长期负债中将于一年内或一个营业周期内到期的部分要转作流动负债。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在衡量企业的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时,要考虑长期负债和流动负债之间发生的转变。 所有者权益具有以下特征:所有者权益表明企业的产权关系,即企业归谁所有,是谁投资的;所有者权益与负债共同构成了企业的权益,是企业资产的来源;所有者权益数额的确定,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即二者相减后的净额构成所有者权益。 负债也是一种权益,但它与所有者权益有本质的区别:负债是债权人对企业资产的索偿权,而所有者权益是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债权人与企业只有债权债务关系,无权参与企业的管理,而企业所有者则有着法定的管理企业和委托他人管理企业的权利;负债必须按期偿还,各种借款、债券、票据等还必须按规定时间和利率支付利息,而所有者权益与企业共存,在经营期间无须偿还。国有企业按国家的规定分配收益,股份制企业股息支付的数额和时间则要由董事会根据企业的经营情况而定。 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人。在理解收入概念时,要注意“日常活动”和“经济利益”的含义。日常活动,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而从事的所有活动。如制造业销售商品、商品流通企业销售商品、出租固定资产、商业银行提供贷款服务、广告商提供广告策划服务等。经济利益,是指现金或最终能转化为现金的非现金资产。 收入具有以下特征:收入的取得代表着企业在一个会计期间内经济利益的增加。经济利益是指现金或最终能转化为现金的非现金资产,主要表现为企业资产的流人或增值以及负债的减少,从而导致企业净资产的增加。例如,企业销售产品取得的收入导致银行存款或应收账款的增加;企业向已预收货款的客户发出产品,取得的产品销售收入可以导致作为负债的预收账款的减少等等。收入要素必须与负债、所有者权益两个要素加以区别,如投资人将其资本投入企业,只是企业投入资本的增加而不是企业的收入;企业从银行取得的借款是企业的负债也不是企业的收入。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收入、收益和利得的关系。收益和利得与收入密切相关。收益,是指会计期间内经济利益的增加,表现为能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资产流人、资产增值或负债减少。“能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是收益的重要特征。但要注意的是,能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并不说明它就一定是收益。投资者投入也能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增加,但它不是收益。 收益的形成可能源于企业的日常活动,也可能源于日常活动以外的活动。那些由企业日常活动形成的收益,即为收入;而源于日常活动以外的活动所形成的收益,通常称作利得。 在会计实务中,对收入、利得两者作出区分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利得是企业边缘性或偶发性交易或事项的结果,比如,无形资产所有权转让、固定资产处置形成的收益等。(2)利得属于那种不经过经营过程就能取得或不曾期望获得的收益。比如,企业接受政府的补贴、因其他企业违约收取的违约金、流动资产价值的变动等。(3)利得在利润表中通常以净额反映。 费用具有以下特征:(1)费用的发生代表着企业在一个会计期间内经济利益的减少,主要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减少或递耗以及负债的增加。例如生产产品领用材料,就导致企业资产的减少;对固定资产提取折旧就形成了资产的递耗;应计人当期产品成本的应付而未付的工资费用导致企业的负债增加等等。(2)费用与收入具有配比关系。费用的高低直接影响利润的大小,企业承担了费用,目的在于产生收入,当取得的收入超出了费用,就会实现利润,反之将发生亏损。但这种因果关系并不意味着企业承担了费用就一定会给企业带来收入。例如,企业承担了制造和销售产品的费用,但赊销产品后,由于特殊原因客户无力偿还货款就造成了坏账损失。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不会取得收入。 利润具有以下特征:利润是收入与费用两个要素相配比的结果,并最终可以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变动。企业在一个会计期间内取得的收入与其发生的费用配比后,如果收入大于费用,其差额即为利润;反之则为亏损。而根据收人与费用要素的特征,收入是企业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并由此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而费用是企业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并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因此,利润实际上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五个要素按一定规则共同配比的结果。 课堂小结:略 作业布置:单元练习卷 7-8课时 第二节 会计平衡公式 知识点、重难点:第二节是第二章的重点,也是全书的重点和会计核算的基础。会计基本等式是以后讲述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运用复式记账和编制资产负债表等方法的理论依据。教师应适当补充资料,尽可能多演示动态平衡的过程,使学生加深印象,将会计基本等式牢牢地刻在学生脑海中。 教学过程: 本节讲两个问题,一是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平衡关系,二是经济业务对会计基本等式的影响。 (一)关于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平衡关系 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必须拥有或控制一定数额的经济资源,即资产,如现金、银行存款、原材料、固定资产等。一个企业的资产,总是与对这些资产归属的权利对等的,我们称这些权利为权益。权益表明,企业各种资产的所有权以及由运用资产而产生的利益是归属于企业的所有者的。因为资产和权益是相互依存的,有一定数额的资产,就必然有一定数额的权益;反之,有一定数额的权益,也必然有一定数额的资产,两者必然相等。这种必然相等的关系,用公式表述为:资产=权益 这个会计等式之所以能够成立,是因为资产与权益反映了同一经济资源的两个方面,即一方面是归会计主体所拥有或能够支配的各项财产,另一方面是资产提供者对资产可以提出一系列要求的权益。权益表明了资产的来源,全部资产就必须与全部权益在金额上相等。资产与权益的这种相互依存关系,决定了资产总额必然等于权益总额。这个关系是复式记账的理论基础。现举例说明如下。 设某企业新开业,其所能支配的资产和投资人的权益如下:投资者投入现金200 000兀,投人厂房、机器设备600 000元,则这个企业的资产为800 000元,投资者的权益就是800 000元。在这里,投资者的权益就是资产所有者的权益。用公式表述为: 资产=所有者权益 随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由于赊购材料、商品等延期结算,产生了应付未付供应单位的账款即应付账款;由于经营资金不足而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人款项等。这些应付账款和银行借款在尚来偿付之前,构成了企业的负债,即债权人权益。因此,上述等式又扩展为:资产=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 亦即: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这个等式称为会计基本等式,反映的是企业在某一特定时点上资产和权益的静态等式关系。资产和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从不同的侧面观察同一笔资金。没有资产就不可能有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同样道理,没有负债及所有者权益,也就没有资产。所以,会计上必须同时从资产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两个方面来反映资金的增减变动。这样,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企业资产的来龙去脉,并便于分析和考核资产的取得或形成是否合理,资产的使用是否节约,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取得来源是否合理。 一个企业的资金总额,从其占用方面看,就是资产总额;从其来源方面看,就是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总额。所以,企业资产总额有多少,负债及所有者权益也必然有多少,两者间必然存在着相等的平衡关系。在资金运动中,资产和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无论发生怎样的变化,二者的平衡关系始终是保持不变的,这就是复式记账法的理论依据。应该指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因销售商品、产品可以取得收入,因制造产品会发生费用,收入与费用抵减之后形成利润。用公式表述为:收入—费用=利润 这个公式反映的是企业在某一会计期间收入和费用的动态等式关系。收入将使所有者权益增加,而费用则使所有者权益减少。企业取得的收入是用交换中所得的资产来衡量,通常采用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等形式,因此,收入和费用的发生将影响企业的资产和所有者权益。这样,会计基本等式就扩展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亦即: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 这个等式主要把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联系起来,说明企业的经营成果对资产和所有者权益的影响,并没有破坏会计基本等式的恒等关系。但是,由于收入与费用的变化最终体现在资产与所有者权益的变化上,因此这个等式并不能代替会计基本等式,它只是会计基本等式的扩展。 到会计期末,企业将生产经营取得的收入与发生的费用进行配比,计算出赚取的利润并按规定的程序进行分配,如缴纳所得税、付给投资者利润等,余下的通过提取盈余公积又增加了所有者权益。这样,期末结账之后,这个等式又恢复到原来的形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世界通用的会计平衡公式是现代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符合现代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这一客观现实,也符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它有以下特点:第一,揭示了企业资产的所有权关系和企业主体的经济利益结构,充分体现了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第二,有利于会计的确认和计量。会计基本等式体现了会计要素之间的联系,等式中的三要素“资产”二“负债”广所有者权益”都具有明确的内涵和本质属性。这三个要素及其变化概括了.企业经济活动的变化和运动后的结果,使会计的确认和计量更为具体。第三,充分体现了会计主体假设。从等式中可以看出;资产是企业所拥有的经济资源,它可以为企业创造未来的经济效益;负债是企业所承担的义务,将来必须用资产来偿付;而所有者权益则是企业所有者对企业净资产的索取权。这样,企业的资产从不:同的来源,具有不同的性质,企业有权使用这些资产,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第四,有利于保护投资者的权益。按照资本保全原则,在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期间,投资者不能任意抽回投资,投资者享有企业净收益的分配权,有利于投资者的利益。 (二)关于经济业务对会计基本等式的影响 根据资产与权益客观存在的平衡关系建立的会计基本等式是进行复式记账的基础。当经济业务发生以后,对会计基本等式有什么影响? 会不会破坏资产与权益的平衡关系?是这个问题的焦点。 当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处于静止状态,我们观察它的资产和权益状况时,双方金额是相等的。也就是说,双方保持平衡关系。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资产和权益的金额不断发生变化,双方是否还能保持平衡关系?可以举例说明。设某公司2000年4月1日的资产和权益状况如下: 资产 金额 权益(负债+所有者权益) 金额  银行存款 150 000 短期借款 200 000  应收账款 80 000 应付帐款 180 000  存 货 400 000 实收资本 900 000  固定资产 770 000 资本公积 120 000  资产总计 1 400 000 权益总计 1 400 000   从上表可以看出,该公司拥有的资产总额为1 400 000元,这些资产来源于银行的短期借款200 000元,应付而未付供应单位的账款180000元,接受外部投资900000元,资本公积120000元,总额也是1 400 000元,此时,双方金额是相等的。 设该公司4月份发生了以下经济业务: 1.接受外单位投入的设备一台,价值150 000元,交付生产车间使用。 这项经济业务发生后,使资产方的固定资产增加150 000元,同时使权益方的实收资本增加150 000元。 2.以银行存款偿还短期借款50 000元。 这项经济业务发生后,使资产方的银行存款减少50 000元,同时使权益方的短期借款减少50 000元。 3.以银行存款60 000元购买商品。 这项经济业务发生后,使资产方的存货增加60 000元,同时使也是资产方的银行存款减少60 000元。 4.经批准,将资本公积100 000元转增资本金。 这项经济业务发生后,使权益方的实收资本增加100 000元,同时使也是权益方的资本公积减少100 000元。 4月30日,该公司资产和权益变动后的状况如下表: 资产 金额 权益(负债+所有者权益) 金额  银行存款 ②(-)50 000 ③(-)60 000 40 000 短期借款 ②(-)50 000 150 000  应收帐款 80 000 应付帐款 180 000  存货 ③(+)60 000 460 000 实收资本 ①(+)150 000 ④(+)100 000 1 150 000  固定资产 ①(+)150 000 920 000 资本公积 ④(-)100 000 20 000  资产总计 1 500 000 权益总计 1 500 000  事实证明,无论企业发生什么样的经济业务,引起资产和权益在数量上发生怎样的变化,都不会破坏会计基本等式的平衡关系。 课堂小结:略 作业布置:单元练习卷 账户和复式记账 共计六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会计科目与账户的概念及其区别与联系;熟悉企业常用会计科目;熟悉账户的基本结构;了解账户的分类方法;掌握借贷记账法的特点及其账户结构;掌握借贷记账法的具体运用:掌握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平行登记的方法。 第9-10课时 第一节 会计科目与账户 知识点、重难点:第一节知识点是会计科目与账户的概念、联系与区别,会计科目设置的原则及分类。教学重点是账户的基本结构,教师应举一些简单的实例,根据余额和发生额之间的关系式让学生掌握计算算期末余额的方法。账户的分类中,教学重点是账户按用途结构分类,账户的借方和贷方各核算什么内容,余额在哪一方,表示什么内容。同时在实训中加强练习,加深理解,正确熟练使用这些账户。 教学过程: 本节主要讲三个问题,一是会计科目,二是账户,三是账户的分类。本节应在明确会计科目概念的基础上,对账户展开讲述。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每一个会计科目都应当明确地反映一定的经济内容,它是。设置账户、处理账户的依据,在很大程度上还决定着会计报表的基本结构。 为了便于会计工作的进行,尤其是为了方便会计电算化,可以为每一个会计科目编一个固定的号码,这些号码称为会计科目编号。如“现金”科目的编号为100l,“应付账款”科目的编号为212l等。在会计科目编号之间,应留有适当的空号,以便在增添新的会计科目时使用。 账户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工具,它能够经常提供有关会计要素具体内容增减变动情况和结果的数据。 会计科目与账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按照相同经济内容来记录资产和权益的增减变动情况和结果这一点来说,两者是相同的。但严格地说,两者是有区别的,其区别主要体现在: (1)账户除了用其会计科目表示经济内容外,还应有一定的结构,具体记录经济内容的增减变化,而会计科目就不存在结构问题; (2)账户能反映会计对象各项具体内容的增减变化及结存的数据资料,而会计科目仅规定了反映的内容。 关于账户的分类。 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都是通过账户来记录和反映的。企业所设置的一系列账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账户体系。通过账户分类,可以使我们了解每个账户的核算内容、用途和结构,明确账户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各类账户在应用上的规律性,以便正确地设置和运用账户。 (一)账户按会计要素分类 账户按会计要素分类也就是按经济内容分类。账户按会计要素可以分为五大类,即资产类账户、负债类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成本类账户和损益类账户。 (二)账户按用途结构分类 账户的用途是指设置和运用账户的目的,即通过账户记录能够提供什么核算指标。账户的结构是指在账户中如何记录经济业务,以取得各种必要的核算指标,也就是账户的借方和贷方各核算什么内容,余额在哪一方,表示什么内容。账户按用途和结构分类分为九大类。 1.盘存账户:用来核算各项货币资金和实物资产增减变动及结存数额的账户。该类账户的借方登记各项货币资金和实物资产的增加数,贷方登记其减少数,期末余额在借方,表示其结存数。属于盘存类的账户主要有“现金”、“银行存款”、“原材料”、“库存商品”、“固定资产”等。 2.所有者权益账户:用来核算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动及其结果的账户。该类账户的贷方登记所有者权益的增加数,借方登记其减少数,期末贷方余额表示其实有数。属于所有者权益类的账户主要有“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等账户。 3.结算账户:用来核算企业与其他单位或个人之间的债权、债务结算情况的账户。按结算业务的性质及不同的账户结构又分为债权结算账户和债务结算账户两类。债权结算账户的借方登记债权(应收及预付款项)的增加数,贷方登记其减少数,期末余额一般在借方,表示尚未收回的债权实有数。属于债权结算类的账户主要有“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应收票据”等。债务结算账户的贷方登记债务(应付及预收款项和各种借款)的增加数,借方登记其减少数,期末余额一般在贷方,表示尚未偿还的债务实有数。属于债务结算类的账户主要有“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票据”、“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交税金”、“短期借款”、“长期借款”等。 4.成本计算账户:用来核算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某一阶段所发生的费用,并确定各成本计算对象的实际成本的账户。该类账户的借方登记应计人成本的各项费用,贷方登记转出的实际成本,期末如有余额一定在借方,表示尚未完成某一过程的成本计算对象的实际成本。例如“生产成本”账户的借方登记应计人产品成本的各项费用,贷方登记完工入库产品的生产成本,期末 借方余额表示尚未完工的在产品成本。属于成本计算类的账户主要有“生产成本”、“物资采购”、“在建工程”等。 5.集合分配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应由若干成本计算对象共同负担的费用,并将该费用分配计人各成本计算对象成本中去的账户。该类账户的借方登记有关费用的实际发生数,贷方登记费用的分配转出数,一般情况下当期费用在当期分配完毕,期末无余额。属于集合分配类的账户主要有“制造费用”。 6.跨期摊提账户:用来核算应由若干个会计期间共同负担的费用,并将这些费用摊配于各相关会计期间的账户。属于跨期摊提类的账户主要有“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账户。“待摊费用”和“长期待摊费用”账户的借方登记实际发生或支付的应由若干会计期间摊销的费用数,贷方登记分期摊销的费用数,期末借方余额表示尚待摊销的费用数。“预提费用”账户的贷方登记预提计人各会计期间的费用数,借方登记费用的实际支付数,期末贷方余额表示已经预提但尚未支付的费用。 7.期间汇转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在某一会计期间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收入和费用的账户。按账户结构不同又分为期间收入汇转账户和期间费用汇转账户两类。期间收入汇转账户的贷方登记当期取得的收入,借方登记期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收入,期末结转后无余额。期间费用汇转账户的借方登记本期发生的费用,贷方登记期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费用,期末结转后无余额。属于期间收入汇转账户的主要有“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和“投资收益”。属于期间费用汇转账户的主要有“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其他业务支出”、“营业外支出”和“所得税”等。 8.财务成果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全部经营活动的最终财务成果的账户。属于财务成果类的账户主要有“本年利润”。该类账户的贷方登记期末从各收入账户转入的收人数;借方登记期末从有关费用账户转入的费用数,期末贷方余额表示企业实现的净利润额,若为借方余额则表示企业发生的亏损总额。 9.调整账户:是为了求得被调整账户的实际余额而设置的账户。调整账户按其调整方式不同,分为备抵账户、附加账户和备抵附加账户三类。备抵账户是用来抵减被调整账户的余额,以求得被调整账户实际余额的账户。其调整公式为: 被调整账户的余额—备抵账户的余额=被调整账户的实际余额 由公式可知,备抵账户与其被调整账户的余额方向相反。属于备抵调整类的账户主要有“累计折旧”、“利润分配”等。 附加账户是用来增加被调整账户的余额,以求得被调整账户的实际余额的账户。其调整公式如下: 被调整账户的余额十,附加账户的余额=被调整账户的实际余额 由公式可知,附加账户与其被调整账户的余额方向相同。在实际工作中单纯的附加账户很少使用。 备抵附加账户是用来抵减或增加被调整账户的余额,以求得被调整账户的实际余额的账户。它兼有备抵账户和附加账户的作用。属于备抵附加类账户的主要有“材料成本差异”。如期末库存A材料计划成本为50 000元,材料成本差异为借方500元;库存B材料计划成本为60 000元,材料成本差异为贷方900元,则: A材料实际成本=50 000十500=50 500(元) B材料实际成本=60 000—900=59 100(元) 课堂小结:略 作业布置:单元练习卷 第11-12课时 第二节 复式记账及借贷记账法 知识点、重难点:第二节知识点较多,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教材的重点章节。学生应重点掌握复式记账的概念、种类及主要特征,借贷记账法的四个特点,账户结构,借方期末余额和贷方期末余额的计算方法,资产、权益、费用、收入账户的登记方法,简单会计分录、一借多贷和一贷多借的复合分录的编制方法。 教学过程: 本节讲两个问题,一是复式记账原理,二是借贷记账法。 所谓复式记账,就是从全面反映各企业单位资金运动总体的需要出发,以资产和权益的平衡关系作为记账的基础,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记录每一项经济业务,以全面、系统地反映资金变化情况和结果的一种记账方法。 为什么对一项经济业务要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进行登记呢?这是由于每一项经济业务的发生,都会引起资产和权益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关项目的增减变动。在会计平衡公式中如果其中一项发生变动,另外一项或几项也会随之发生等量的增减变动,所以对发生的经济业务,必须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有关账户中相互联系地进行登记,这不仅可以完整地反映出资金运动的来龙去脉,同时也可以使资产总额和权益总额保持平衡,并便于用试算平衡原理来检查账户记录的正确性,这是复式记账法的主要特征。 各种复式记账法的区别在于它们的基本内容有所不同,因为每一种复式记账法都要明确规定各自的账户结构、记账符号、记账规则和试算平衡方法。 借贷记账法大约产生于12世纪末、13世纪初的意大利。借贷二字的含义最初是从借贷资本家的角度来解释的,即用采表示债权和债务的增减变动。借贷资本家对于吸收的存款,记在贷主的名下,表示债务;对于付出的放款,记在借主的名下,表示债权。后来,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工商企业的出现,人们经济活动的范围日益扩大,经济活动的内容日趋复杂,记账对象也随之扩大。人们不仅在银行业应用借贷记账,而且还发展到工商业。不仅在账簿中要登记具有原始借贷意义的债权、债务,而且还要在账簿中登记非借贷意义的财产物资和财务收支的增减变化。这样,借和贷就逐渐失去了原来的含义,转化为一种纯粹的记账符号。 在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左方称为“借方”,右方称为“贷方”。至于哪一方登记增加数,哪一方登记减少数,则由该账户所核算的经济内容来决定。教材中分别列举了资产和权益、收入和费用账户的基本结构,其基本结构可用图表列示如下: 各类账户的基本结构 账户类别 账户借方 账户贷方 账户余额  资产账户 增 加 减 少 在借方  权益账户 减 少 增 加 在贷方  费用账户 增 加 减 少 期末一般无余额  收入账户 减 少 增 加 期末一般无余额  需要说明的是,教材中已介绍,收入账户的结构与权益账户基本相同,费用账户的结构与资产账户基本相同,这是因为:收入账户,由于它们可以增加所有者权益,所以收入的增加,也就同样记人贷方(收入减少记借方);费用账户,由于它们可以减少所有者权益,所以费用的增加,也就同样记人借方(费用减少记贷方)。 在借贷记账法的具体运用上,首先要把握好会计分录的编制。一笔完整的会计分录,应具备借方和贷方的记账符号、账户名称及其应记金额,并附有简要的说明。贷方记录应写在借方记录的下面一行,向右留空一或二格,不能将贷方记录写得与借方记录等齐并行,更不能向借方记录的左边突出伸展,借贷方的金额也要岔开。 编制会计分录时,除简单分录和复合分录外,由于有些经济业务比较复杂,为其编制的复合分录可能会出现多借多贷的对应关系。但是,对于初学会计著来说,以熟练掌握简单分录和一借多贷或一贷多借的复合分录为宜,而不宜编制多借多贷的复合分录,更不应将不同类型的经济业务混合在一起编制所谓的“复合分录”。 根据所编制的会计分录过人各个账户并结账以后,要进行试算平衡。在编制试算平衡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必须保证所有账户的余额均已记人试算表。因为会计等式是对六项会计要素整体而言的,缺少任何一个账户的余额,都会造成期初或期末借方余额与贷方余额合计不相等。其次,如果试算结果借贷不相等,肯定账户记录有错误,应认真查找,直到实现平衡为止。再次,即便实现了有关三方面的衡等关系,并不能说明账户记录绝对正确,因为有些错误并不会影响借贷双方的平衡关系。例如:①漏记某项经济业务,将使本期借贷双方的发生额发生等额减少,借贷仍然平衡;②重记某项经济业务,将使本期借贷双方的发生额发生等额虚增,借贷仍然平衡;③某项经济业务记错有关账户,借贷仍然平衡;④某项经济业务在账户记录中,颠倒了记账方向,借贷仍然平衡;借方或贷方发生额中,偶然一多一少并相互抵消,借贷仍然平衡等等。 因此,上述发生额及余额的试算平衡只能是检查账户记录正确与否的一个方面,并不是绝对的。尽管如此,总分类账户发生额及余额试算平衡表还是起到了以下两个主要作用:一是检查日常核算资料的正确性和完整性;二是为编制资产负债表及利润表提供必要的数据资料。 课堂小结:略 作业布置:单元练习卷 第13-14课时 第三节 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 知识点、重难点:第三节知识点是本章的重点。学生应重点掌握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平等登记的要点和方法。 教学过程: 关于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及其平行登记。如前所述,总分类账户是根据总分类科目设置的,用于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核算的项目,简称总账账户或总账;明细分类账户是根据明细分类科目设置的,用来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明细分类核算的账户,简称明细账。总分类账户对明细分类账户具有统驭控制作用;明细分类账户对总分类账户具有补充说明作用。总分类账户与其所属的明细分类账户在总金额上应当相符。 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即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均以同一会计凭证为依据,在相同的会计期间,以相同的记账方向和相等的金额分别在各自的账户中所作的登记。 平行登记有四个要点: 第一,依据相同。即将某项经济业务记人总分类账户的依据与记人其所属各明细分类账户的依据是相同的。这样,可以保证总分类账与明细分类账反映的经济内容相同。同时,总分类账与明细分类账都以会计凭证为依据登账,而不是互为记账依据,也使得期末总分类账与明细分类账的核对更有意义,可以用来检查登账的差错。 第二,方向相同。即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记人有关总分类账户的方向与记入其所属明细分类账的方向必须相同。 第三,期间相同。总分类账与明细分类账虽不要求同时登记,但必须在同一会计期间内完成,因为每一会计期间都必须结账、对账、编制报表,若总分类账与明细分类账不在同一会计期间内登记,则该期间内它们所反映的经济内容就不会取得一致,就会破坏总分类账与明细分类账之间应有的内在联系。 第四,金额相等。指平行登记的结果,总分类账户借方(贷方)发生额与所属各明细分类账户借方(贷方)发生额之和相等;总分类账户借方(贷方)余额与所属各明细账户借方(贷方)余额之和相等。 课堂小结:略 作业布置:单元练习卷 第四章 会计凭证 共计六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着重阐述会计凭证的概念、种类、填制与审核,以及会计凭证的传递与保管。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理解会计凭证的意义和种类;熟练掌握原始凭证填制和审核的方法以及原始凭证应具备的内容;熟练掌握记账凭证填制和审核的方法;了解会计凭证传递程序和保管。 第15课时 第一节 会计凭证的意义和种类 知识点、重难点:第一节的知识点是会计凭证的概念和种类。教师应举一些实例说明会计凭证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过程: 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发生和完成情况的书面证明,是记账的重要依据。一个会计主体要收集、整理反映单位经济活动情况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首先应当将经济业务事项的发生记录下来,在会计上用来证明经济业务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这就需要用会计凭证记录和反映。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对会计核算过程、会计信息质量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会计凭证按其填制程序和用途不同,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 课堂小结:略 作业布置:单元练习卷 第16课时 第二节 原始凭证 知识点、重难点:第二节的知识点为原始凭证概念、种类、填制内容、填制方法及其审核。原始凭证种类繁多,教师应尽量多搜集原始凭证的实样,向学生展示,以加深学生对原始凭证种类的理解。同时应指导学生加强对原始凭证填制及审核的实训,逐一检查学生填制每一栏目是否正确,设置一些错误让学生审核辨别,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 教学过程: 原始凭证是证明经济业务已经发生,明确经济责任,并用作记账原始依据的一种凭证。凡是不能证明经济业务已经发生或完成的各种单证,不能作为原始凭证,如企业与供货单位签订的购销合同;生产车间开出的材料请购单等,这些单证只能说明存在经济业务发生的可能,而没有业务发生的确实记录,因此不能作为原始凭证。 按原始凭证取得的来源渠道不同,可分为外来原始凭证和自制原始凭证;按原始凭证填制手续和方法不同,可分为一次原始凭证和累计原始凭证。 无论何种原始凭证,都应该具备以下基本要素:凭证的名称;填制凭证的日期;填制凭证单位名称或填制人姓名;经办人员的签名或盖章;接受凭证单位名称;经济业务内容、数量、单价和金额。对一些特殊情况劝原始凭证,除应当具备上述内容外,还应当符合一些附加条件,具体是: 第一,从外单位取得的原始凭证,必须盖有填制单位的公章;相应的,对外开出的原始凭证,必须加盖本单位的公章。这里所说的“公章”,是指具有法律效力和特定用途,能够证明单位身份和性质的印鉴,包括业务公章、财务专用章、发票专用章、结算专用章等。 第二,自制的原始凭证,必须有经办单位的领导人或者由单位领导人指定的人员签名或盖章。 第三,购买实物的原始凭证,必须有验收证明。 第四,支付款项的原始凭证,必须有收款单位和收款人的收款证明,不能仅以支付款项的有关凭证如银行汇款凭证等代替,其目的是为了防止舞弊行为的发生。 第五,发生销货退回的,除填制退货发票外,还必须有退货验收证明;退款时,必须取得对方的收款收据或汇款银行的凭证,不得以退货发票代替收据。 第六,职工公出借款凭据,必须附在记账凭证之后,收回借款时;应当另开收据或退还借款副本,不得退还原借款收据。 第七,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的经济业务,应当将批准文件作为原始凭证附件。 为了保证会计核算能够如实反映经济业务所引起的资金增减变化,有效地监督单位的日常经济活动,会计人员取得原始凭证后,必须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对原始凭证的审核主要包括合法性、真实性审核和完整性、准确性审核,前者属于实质性审核,后者属于形式上的审核。 课堂小结:略 作业布置:单元练习卷 第17-18课时 第三节 记账凭证 知识点、重难点:第三节的知识点为记账凭证的概念、种类、填制内容、填制方法及其审核。同时应指导学生加强对记账凭证填制及审核的实训,逐一检查学生填制每一栏目是否正确,设置一些错误让学生审核辨别,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 教学过程: 一个会计实体每天都会发生大量的经济业:务事项,为了使单位会计记录系统化,不仅要依据原始凭证,还需要设置一定的凭证来记载对每笔经济业务所作的分录,记账凭证就是用来记载每笔经济业务的分录并据以记人有关账户的凭证。记账凭证又可以分为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也可以使用通用记账凭证。 记账凭证是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编制的。按照现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记账凭证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第一,填制记账凭证时,应当对记账凭证连续编号。 第二,记账凭证可以根据每一张原始凭证填制或者根据若干张同类原始凭证汇总填制。但不得将不同内容和类别的原始凭证汇总填制在一张记账凭证上,否则,经济业务的具体内容不清楚,难以填写摘要,会计科目因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而看不清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 第三,除结账和更正的记账凭证可以不附原始凭证外,其他记账凭证必须跗原始凭证,并注明所附原始凭证的张,数。所附原始凭证张数的计算,一般应以原始凭证的自然张数为准。凡是与记账凭证中的经济业务记录有关的每一张证据,都应作为原始凭证的附件。 填制记账凭证时,对于数码字的书写,应遵照以下规定: 第一,填制记账凭证,字迹必须清晰、工整。阿拉伯数字应当一个一个地写,不得连笔写。阿拉伯金额数字前面应当书写货币币种符号。币种符号与阿拉伯金额数字之间不得留有空白。凡阿拉伯数字前写有币种符号的,数字后面不再写货币单位。 第二,所有以元为单位的阿拉伯数字,除表示单价等情况外,一律填写到角分;无角分的,角位和分位可写“00”或者符号“——”;有角五分的,分位应当写“0”,不得用符号“——”代替。 第三,汉字大写数字金额如零、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万、亿等,一律用正楷或者行书体书写,不得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等简化字代替,不得任意自造简化字。大写金额数字到元或者角为止的,在“元”或者“角”字之后应当写“整”或者“正”字;大写金额数字有分的,分字后面不写“整”或者“正”字。大写金额数字前未印有货币名称的,应当加填货币名称,货币名称与金额数字之间不得留有空白。 第四,阿拉伯金额数字中间有“0”时,汉字大写金额应写“零”字;阿拉伯数字金额中间连续有几个“0”时,汉字大写金额中可以只写一个“零”字;阿拉伯金额数字元位是“0”,或者数字中间连续有几个“0”,元位也是“0”,但角位不是“0”时,汉字大写金额可以只写一个“零”字,也可以不写“零”字。 本节的知识点是记账凭证的概念、种类、填制内容、填制方法及其审核。教学重点:放在填制方法及其审核上,对记账凭证的每一栏目,讲清正确填写方法,并反复让学生练习,逐一检查学生填写栏目是否正确,:设置一些错误让学生审核辨别;使学生熟练掌握记账凭证填制和审核的方法。 课堂小结:略 作业布置:单元练习卷 第19-20课时 第四节 会计凭证的传递和保管 知识点、重难点:第四节的知识点是会计凭证的传递和保管,实践性较强。教师应在讲清理论知识的同时组织学生参观l一2个会计档案工作搞得较好的单位。使学生对会计凭证的传递程序、传递时间、汇总、装订、存档、销毁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还应加强实训,使学生掌握汇总、装订、存档的技能。 教学过程: 会计凭证的传递,应包括规定合理的传递程序、传递时间和传递过程中的衔接手续。各单位应根据经济业务的特点、机构设置和人员分工情况,明确会计凭证填制的联数和传递程序,保证会计凭证经过必要的环节进行处理和审核。要明确规定各种凭证在各个环节停留的最长时间,不能拖延和积压。要既符合内部牵制原则,又提高工作效率。凭证的收发、交换都应按一定的手续制度办理,以保证会计凭证的安全和完整。 对会计凭证的保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作出了以下具体规定: 第一,会计凭证要及时传递,不能积压,以保证会计核算的及时、正常进行。 第二,会计凭证登记完毕后,应当按照分类和编号顺序保管,特别是记账凭证应当连同所附的原始凭证等按照规定的要求装订、保管,不得散失。 第三,原始凭证不得外借,其他单位确需外借的,可以提供复制件;但应当履行严格的报批和借用登记手续。 第四,原始凭证如有遗失,应当按照规定的要求取得相应证明,并办理审核和报批手续。 1999年1月1日起日起施行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规定,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和汇总凭证保管15年;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和银行对账单保管5年。保管期满的会计档案可按规定程序销毁。但保管期满而未结清的债权债务原始凭证和涉及其他未了事项的原始凭证,不得销毁,应当单独抽出立卷,保管到未了事项完结时为止。 课堂小结:略 作业布置:单元练习卷 第五章 会计账簿 共计六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理解账簿的意义和种类:熟悉日记账、分类账和备查账的设置,掌握登记方法;掌握对账和结账的方法;掌握账簿启用和使用规则及错账更正方法。 第21课时 第一节 账簿的意义和种类 知识点、重难点:第一节知识点是账簿的意义和分类。 教学过程: 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可以将每天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如实、正确的记录,明确其经济责任。但会计凭证数量繁多、信息分散、缺乏系统性,不便于会计信息的整理与报告。为了全面、系统、连续地核算和监督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及其财务收支情况,应设置会计账簿。 账簿按用途不同,可以分为序时账、分类账和备查账; 按外表形式不同,可以分为订本式、活页式和卡片式账簿; 按格式不同,可以分为三栏式、多栏式、数量金额式和横线登记式账簿。 课堂小结:略 作业布置:单元练习卷 第22课时 第二节 账簿的设置和登记 知识点、重难点:第二节知识点是账簿的设置和登记,教学重点应放在账簿的登记上,本节实践性比较强,教师应结合会计凭证的传递和保管,组织学生参观1—2个会计档案工作搞得较好的单位,结合本章教学内容,使学生对各种账簿有一个切身的感受。在讲清各种账簿登记方法的同时,应反复练习各种账簿的登记方法,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这一技能。 教学过程: 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和会计业务的需要设置会计账簿。会计账簿包括总账、明细账、日记账和其他辅助性账簿。 总账一般采用三栏式的订本账,也可以采用棋盘式总账,还可以采用具有期初余额、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的科目汇总表代替总账,但只有本期发生额的科目汇总表不能代替总账。 明细账可以采用多种形式。三栏式明细账适用于只需要进行金额核算的账户;数量金额式明细账适用于既需要进行金额核算又需要进行数量核算的账户;多栏式明细账适用于成本计算、收入、费用等账户;横线登记式明细账适用于需要进行逐笔对应反映的账户。 日记账包括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这两种账必须采用订本式账簿,不得用银行对账单或其他方法代替日记账。 备查账是一种辅助账簿,可根据备查业务的内容自行设计格式,如实登记有关业务的发生时间、原因、经手人、期限等。 在不同的会计核算程序下,各种账簿的登记方法也有区别。如在记账凭证核算程序下,总账按记账凭证逐笔登记;在科目汇总表核算程序下,总账按科目汇总表汇总登记;在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程序下,总账按汇总记账凭证汇总登记等。 明细账的登记方法也不统一。对三栏式明细账,一般根据记账凭证及所附原始凭证逐笔登记;对数量金额式明细账,可根据原始凭证、原始凭证汇总表或记账凭证登记;对多栏式明细账中的成本费用类明细账,只按借方分设专栏,月中发生相关经济业务后,根据记账凭证及所附原始 凭证用蓝字在相应专栏内登记,发生贷方业务时,在借方有关专栏内用红字登记;横线登记式明 细账,借方一般应按记账凭证的编号顺序逐,日逐笔登记,贷方记录则是对号入座,在其借方记录 的同一行内进行登记。同一行内借、贷方均有记录时,表示该项业务已处理完毕。如只有借方记 录而没有贷方记录,则表示该项业务尚未结束。 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都是由出纳员根据收、付款凭证,按照经济业务发生顺序逐日 逐笔进行登记。应注意的是;登记现金日记账时,涉及从银行提取现金的业务,应根据银行存款付款凭证进行登记;同样,登记银行存款日记账时,涉及将现金存;人银行的业务,应根据现金付款凭证进行登记,目的是避免重复记账。 课堂小结:略 作业布置:单元练习卷 第23-24课时 第三节 对账和结账 知识点、重难点:第三节知识点为对账和结账,教学重点应放在使学生掌握对账和结账的方法上。两者实践性都很强,两者重点不一样,教学中应注意把握,结账可以在学校内通过实训完成,效果也较好。对账工作涉及面广,跨时较长,难以在学校实训完成。教师应选择一个月末或年末参观1~2个单位的对账工作,了解对账工作的全过程,再进行对账的实训,才能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更牢靠。 教学过程: 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应当定期将会计账簿记录与实物、款项及有关资料相互核对,保证会计账簿记录与实物及款项的实有数额相符、会计账簿记录与会计凭证的有关内容相符、会计账簿之间相对应的记录相符、会计账簿记录与会计报表的有关内容相符。 本条规定各单位应当定期将会计账簿记录与实物、款项及有关资料相互核对,其具体要求可以概括为:账实相符、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表相符。这是对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加强单位资产管理、保证会计资料之间相互一致的重要措施。 第一,账实相符就是指会计账簿记录与实物及款项的实有数额相符。在许多情况下,会计账簿登记的数额同财产的实际数额往往发生差异,主要原因是: 1.在财产增减变动时,填制凭证有疏忽,发生漏记、错记或者计算错误; 2.在收发财产时,由于计量、检验不准确,发生品种、数量上的差错; 3.在财产保管过程中的自然损耗等; 4.由于保管不善而发生的财产物资霉烂、变质、丢失或者其他损失; 5.发生贪污、盗窃、挪用而造成的损失等。 账实相符主要包括: 现金日记账账面余额与库存现金数额是否相符; 银行存款日记账账面的余额与银行对账单的余额是否相符; 各项财产物资明细账余额与财产物资保管、使用部门的有关明细账余额是否相符; 有关债权债务明细账账面余额与对方单位的账面记录是否相符等。 第二,账证相符,就是指会计账簿记录与记账凭证及所附原始凭证的有关内容相符。主要是账簿记录与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时间、凭证字号、记账内容、记账金额及记账方向是否相符。 第三,账账相符,就是指会计账簿之间相对应的记录相符。主要包括: 所有总账账户借方发生额合计与贷方发生额合计是否相符; 所有总账借方余额合计与贷方余额合计是否相符; 有关总账账户余额与其所属明细账户余额合计是否相符; 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的余额与其总账余额是否相符; 会计部门有关财产物资明细账余额与财产物资保管、使用部门的有关明细账余额是否相符等。 第四,账表相符,就是指会计账簿记录与会计报表有关内容相符。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要求,对账工作每年至少进行一次。 结账是将账簿记录定期结算清楚的账务工作。在一定时期终了,即在月末、季末或年末时,为了编制会计报表,需要进行结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要求: 1.结账前,必须将本期内所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全部登记人账。 2.结账时,应当结出每个账户的期末余额。需要结出当月发生额的,应当在摘要栏内注明“本月合计”字样,并在下面通栏划单红线;需要结出本年累计发生额的,应当在摘要栏内注明“本年累计”字样,并在下面通栏划单红线;十二月末的“本年累计”就是全年累计发生额,全年累计发生额下面应当通栏划双红线。年度终了结账时,所有总账账户都应当结出全年发生额和年末余额。 3.年度终了,要把各账户的余额结转到下一会计年度,并在摘要栏注明“结转下年”字样;在下一会计年度新建有关会计账簿的第一行余额栏内填写上年结转的余额,并在摘要栏注明“上年结转”字样。 课堂小结:略 作业布置:单元练习卷 第25-26课时 第四节 账簿使用规则 知识点、重难点:第四节的知识点为账簿的启用规则、账簿登记规则和错账的更正方法。教学重点是错账的更正方法。教师应讲清三种错账更正方法的适用范围,正确使用。在实训中应设置适用于三种更正方法的错误,经反复练习,使学生较牢固地掌握三种错账更正方法。 教学过程: 账簿使用规则包括账簿启用规则、账簿登记规则和错账更正方法三项内容。 会计账簿启用时,应在账簿的扉页上填写“账簿启用表”,有关项目内容要详细填写,并加盖单位公章和经管人员印鉴。 登记账簿的规则是: 第一,登记会计账簿时,应当将会计凭证日期、编号、业务内容摘要、金额和其他有关资料逐项记人账内,做到数字准确、摘要清楚、登记及时、字迹工整。 第二,登记完毕后,要在记账凭证上签名或者盖章,并注明已经登账的符号,表示该凭证已经记账。 第三,账簿中书写的文字和数字上面要留有适当空格,不要写满格,一般应占格距的二分之一。 第四,登记账簿要用蓝黑墨水或者碳素墨水书写,不得使用圆珠笔(银行的复写账簿除外)或者铅笔书写。 第五,下列情况,可以用红色墨水记账: 1.按照红字冲账的记账凭证,冲销错误记录; 2.在不设借贷等栏的多栏式账页中,登记减少数; 3.在三栏式账户的余额栏前,如未印明余额方向的,在余额栏内登记负数余额; 4.根据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可以用红字登记的其他会计记录。 第六,各种账簿按页次J顷序连接登记,不得跳行、隔页。如果发生跳行、隔页,应当将空行、空页划线注销,或者注明“此行空白”、“此页空白”字样,并由记账人员签名或者盖章。 第七,凡需要结出余额的账户,结出余额后,应当在“借或贷”等栏内写明“借”或“贷”等字样。没有余额的账户,应当在“借或贷”等栏内写“平”字,并在余额栏内用“0”表示。 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必须逐日结出余额。 第八,每一账页登记完毕结转下页时,应当结出本页合计数及余额,写在本页最后一行和下页第一行有关栏内,并在摘要栏内注明“过次页”和“承前页”字样;也可以将本页合计数及金额只写在下页第一行有关栏内,并在摘要栏内注明“承前页”字样。 对需要结计本月发生额的账户,结计“过次页”的本页合计数应当为自本月初起至本页末止的发生额合计数;对需要结计本年累计发生额的账户,结计“过次页”的本页合计数应当为自年初起至本页末止的累计数;对既不需要结计本月发生额也不需要结计本年累计发生额的账户,可以只将每页末的余额结转次页。 第九,账簿记录发生错误,不准涂改、挖补、刮擦或者用药水消除字迹,不准重新抄写,必须按规定的方法进行更正。 在当前会计工作中,采用手工记账时,对文字和数字的书写往往存在不规范的现象,从而使记账出现差错或产生误解。因此,有必要对文字和数码字的书写提出规范性要求: 1.文字书写的字体,一般应以楷书为主,可适当运用行书,但不得过于潦草。 2.文字书写要严谨、认真,不写错别字,不写杜撰的简体字。 3.数字的书写必须符合规范。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的金额栏,一般都印有金额线,数字必须在金额线内填写,高度约占格子的三分之二或二分之一,这不仅使所作的记录整齐、美观,而且为更正错账留有余地。 4.数字大小要匀称,不得连笔写。字体一般自左向右略微倾斜,但倾斜度要前后一致。 5.数字的书写,除7和9两字下端可以略微出格外,其余都应写在格内,高低要相等;1和7,3、5和8,0和6等数字必须严格区别开来,避免混淆;6、8、9、0这四个数字的圆圈必须封口,每个字的下端,都要紧贴在横格的底线,不得宕悬在横格中间。 在实际工作中,尽管在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之前对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进行过仔细的复审,但由于种种原因,仍不能避免账簿登记中出现错误。容易出现的错误有串户、反方、写错、错位和倒码等。把甲的发生额记人乙的账户中,叫做串户。发生串户的原因有二:一是对账户内容性质不理解,编制分录时用错账户;二是记账时登错账页。把借方发生额记到贷方或把贷方发生额记到借方叫做反方。出现反方的原因可能是记错账栏引起。把10000写成1 000,把6 800写成68 000叫做错位。因眼睛看错或大脑指挥失误,将某个数字写成与之毫不相干的数字,如把5920写成360等,叫做写错。把一个数字前后位数颠倒了,如540写成450,87写成78等,则叫做倒码。 查找错账的方法有多种,如差数法、尾数法、除2法、除9法等。查找出错账之后,应选择适当的方法予以更正。错账更正的方法有三种:划线更正法、红字冲销法和补充登记法。 划线更正法。适用于结账之前,发现凭证正确,而账簿记录中文字或数字错误。更正时,将错误的文字或数字用红线划掉,在上面用蓝、黑墨水写上正确的文字或数字,并盖章以明确责任。 红字冲销法。适用于记账以后,发现凭证、账簿均错的情况。更正时,用红字金额填写一张与原错误凭证内容完全相同的记账凭证,并据以用红字人账,以冲销原错误记录。然后再用蓝字填写一张正确的记账凭证,据以登记人账。记账后,如发现记账凭证中应借、应贷账户并无错误,只是所填金额大于应填金额,也可采用红字冲销法。更正时,按多记金额用红字填写一张与原凭证相同的记账凭证,并登记人账,以冲销多记金额。 补充登记法。适用于记账以后,发现记账凭证上应借、应贷的账户并无错误,只是所填金额小于应填金额。更正时,按少记金额重新填写一张与原凭证相同的记账凭证,并登记人账,以补充少记金额。 课堂小结:略 作业布置:单元练习卷 第六章 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 共计十二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明确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内容,掌握企业筹集资金、供应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以及利润形成和分配核算的账户设置及账务处理;掌握成本计算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第27-28课时 第一节 企业筹集资金的核算 知识点、重难点:第一节的知识点是资金筹集的概念及渠道、所涉及的账户及账务处理。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企业资金筹集所涉及账户的个性,正确使用,编制会计分录。教师应重点突破学生对“资本公积”账户的理解。 教学过程: 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投资人投入的资本和从银行取得的借款。 企业的投资人包括国家、法人单位,个人和外商,投资方式有货币资金、固定资产、材料物资和无形资产等。投入资本的核算通过设置“实收资本’’账户进行。 企业收到投资人投入的资本时,编制会计分录:借:银行存款(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原材料等) 贷:实收资本 企业从银行取得的借款按偿还期是否超过一年,分为长期借款和短期借款,在核算中分别设置账户。账务处理如下: 1.企业从银行取得借款时:借:银行存款 贷:长期借款或短期借款 2.归还到期借款时: 借:长期借款或短期借款 贷:银行存款 课堂练习(略) 课堂小结:略 作业布置:单元练习卷 第29-30课时 第二节 供应过程的核算 知识点、重难点:第二节的知识点是供应过程的概念及核算的内容,所涉及的账户及账务处理。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供应过程核算所涉及的账户的个性,正确使用,编制会计分录。教师应重点突破“物资采购成本”所包括的内容,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所发生的采购费用如何按材料的品种进行归集和分配,为以下学习物资采购成本的计算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供应过程是采购材料物资、形成物资储备的过程。核算的主要内容是购入材料,与供货单位办理价款结算,确定材料采购成本,结转入库材料成本。设置的账户主要有:“物资采购”、“原材料”、“应付账款”、“应交税金”等。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如下: 1.企业购人材料物资时:借:物资采购(买价+采购费用)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或应付账款 2.材料物资验收入库时:借:原材料 贷:物资采购 3.归还前欠购货款时: 借:应付账款 贷:银行存款 课堂练习(略) 课堂小结:略 作业布置:单元练习卷 第31-32课时 第三节 生产过程的核算 知识点、重难点第三节的知识点是生产过程的概念和核算的内容,所涉及的账户及账务处理。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生产过程所涉及账户的个性,正确使用,编制会计分录。教师应重点突破“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和计算,确定完工产品生产成本的方法。并多举实例,加深学生对“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账户的理解。为以下学习生产成本的计算扫清障碍。 教学过程: 生产过程的主要任务是生产社会需要的产品。为了生产产品必然要发生各种耗费。因此生产过程核算的主要内容是归集和分配各项费用,计算产品的生产成本。设置的账户主要有:“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待摊费用”、“预提费用”、“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累计折旧”等。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如下: 1.从银行提取现金,准备发放工资时:借:现金 贷:银行存款 2.用现金发放工资时: 借:应付工资 贷:现金 3.支付办公费时: 借:制造费用(车间办公费) 管理费用(管理部门办公费) 贷:现金或银行存款 4.预付下半年财产保险费或报刊杂志订阅费等费用时: 借:待摊费用 贷:银行存款 分期摊销费用时:借:制造费用(应由车间负担的费用) 管理费用(应由管理部门负担的费用) 贷:待摊费用 5.预提本月短期借款利息时: 借:财务费用 贷:预提费用 季末向银行支付本季度的短期借款利息时: 借:预提费用 贷:银行存款 6.用银行存款支付水电费时: 借:制造费用(车间耗用的水电费) 管理费用(管理部门耗用的水电费) 贷:银行存款 7.领用材料时: 借:生产成本(生产产品直接耗用材料) 制造费用(车间一般耗用材料) 管理费用(管理部门耗用材料) 营业费用(销售部门耗用材料) 贷:原材料 8.月末结算本月应付职工工资:借:生产成本(生产产品的工人工资) 制造费用(车间管理人员工资) 管理费用(管理部门人员工资) 贷:应付工资 9.按工资总额的14%提取职工福利费:借:生产成本(生产工人的福利费) 制造费用(车间管理人员福利费) 管理费用(管理部门人员福利费) 贷:应付福利费 10.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借:制造费用(车间固定资产折旧) 管理费用(管理部门固定资产折旧) 贷:累计折旧 11.月末分配结转制造费用:借:生产成本 贷:制造费用 12.产品完工入库,结转生产成本:借:库存商品 贷:生产成本 课堂练习(略) 课堂小结:略 作业布置:单元练习卷 第33-34课时 第四节 销售过程的核算 知识点、重难点:第四节的知识点是销售过程的概念及主要任务、所涉及的账户及账务处理。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销售过程所涉及账务的个性,正确使用,编制会计分录。教师应着重讲清“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支出”三个账户核算的内容,为下一节核算利润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 销售过程的主要任务是将生产出来的产品销售出去,满足社会需要,获取价款收入,使企业的生产耗费得到补偿,并实现营业利润。因此、,销售过程核算的主要内容是销售产品,实现收入,具体为:与购货单位办理价款结算,支付各项销售费用,结转产品销售成本,计算应交纳的销售税金及附加,确定其销售的业务成果。除产品销售外,企业发生的材料销售、无形资产转让等其他销售业务的收入与发生的相关支出,也是销售过程核算的内容。设置的账户主要有:“主营业务收人”、“主营业务成本”、“营业费用”、“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支出、“应收账款”等。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如下: 1.企业售出产品实现收入时:借:银行存款或应收账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2.用银行存款支付产品广告费时:借:营业费用 贷:银行存款 3.销售材料时:借:银行存款或应收账款 贷:其他业务收入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4.结转已售产品的销售成本: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5.计算已售产品应交纳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借: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贷:应交税金 其他应交款 6.结转已售原材料的销售成本:借:其他业务支出 贷:原材料 7.收到购贷方支付的前欠货款时: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账款 8.用银行存款上交各种税金及教育费附加时:借:应交税金 其他应交款 贷:银行存款 课堂练习(略) 课堂小结:略 作业布置:单元练习卷 第35-36课时 利润形成和分配的核算 知识点、重难点:第五节的知识点是利润总额、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所包含的内容,利润的核算所涉及的账户及账务处理。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利润核算所涉及账户的个性,正确使用,编制会计分录。教师应重点突破“投资收益”、“本年利润”、“利润分配”、“盈余公积”的核算内容,增加对这些账户的练习次数,使学生加深理解,逐步学会熟练运用。 教学过程: 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经营活动的财务成果表现为实现的利润或发生的亏损,利润总额包括营业利润、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用公式表示如下: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其他业务利润=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支出 营业利润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实现的利润,是企业利润总额的主要组成部分。投资收益是企业对外投资获得的收益扣除投资损失后的净额。营业外收,人和营业外支出是指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收入与支出。 企业实现的利润总额应向国家交纳所得税,所得税后的净利润属于企业的净收益,应按规定的顺序进行分配,先弥补以前年度亏损,然后提取盈余公积,最后向投资者分配利润。为了进行利润形成和分配的核算,设置的账户主要有: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本年利润、所得税、利润分配、盈余公积、应付利润等。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如下: 1.企业取得投资收益时:借:银行存款 贷:投资收益 2.取得营业外收入时:借:银行存款或应付账款等 贷:营业外收入 3.发生营业外支出时:借:营业外支出 贷:银行存款等 4.月末结转损益类各账户的余额时:借:主营业务收入 其他业务收入 营业外收入 投资收益 贷:本年利润 借:本年利润 贷:主营业务成本 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营业费用 管理费用 财务费用 其他业务支出 营业外支出 5.按利润总额的33%计算并结转应交所得税时:借:所得税 贷:应交税金 6.上交所得税:借:应交税金 贷:银行存款 7.年终,将所得税结转本年利润:借:本年利润 贷:所得税 8.年终,结转全年实现的净利润:借:本年利润 贷:利润分配 9.按净利润的10%提取盈余公积:借:利润分配 贷:盈余公积 10.向投资者分配利润: 借:利润分配 贷:应付利润 11.将盈余公积转增注册资本: 借:盈余公积 贷:实收资本 课堂练习(略) 课堂小结:略 作业布置:单元练习卷 第37-38课时 第六节 成本计算 知识点、重难点:第六节的知识点是成本计算的概念,材料物资采购成本、产品生产成本和产品销售成本的计算。重点应使学生掌握各种费用的归属,正确使用计算方法,准确计算各种成本。 教学过程: 成本计算,就是按成本计算对象归集和分配费用,分别计算各个成本计算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会计核算方法。 (一)材料物资采购成本的计算 材料物资采购成本的计算,就是把企业在供应过程中发生的应计人材料物资采购成本的费用,以购人的各种材料物资作为成本计算对象进行归集分配,计算材料物资的采购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材料物资采购成本由买价和采购费用组成。计算公式如下: 某种材料物资采购成本二该种材料物资的买价+应负担的采购费用 材料物资单位成本二材料物资采购成本÷材料数量 其中,材料物资的买价和某种材料物资单独发生的采购费用,应直接计人该种材料物资的采购成本;几种材料物资共同发生的采购费用,应采用适当的分配标准分配计人各种材料物资的采购成本。一般采用材料物资的重量或买价作为分配标准。分配计算公式如下: 采购费用分配率二采购费用总额 各种材料物资的重量(或买价)之和 某种材料物资应负担的采购费用二该种材料物资的重量(或买价)X采购费用分配率 (二)产品生产成本的计算 产品生产成本的计算,就是把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应计人产品成本的费用,以生产的各种产品作为成本计算对象归集费用,计算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按照是否计人产品成本分为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生产费用是指一定时期内企业为生产产品而发生,构成产品成本的各项费用。生产费用按照经济用途划分为如下成本项目: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期间费用是指某一期间发生的,与产品生产无直接联系,不计人产品成本,而直接计人当期损益的各项费用,包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在计算产品生产成本时,凡为生产某种产品而直接发生的费用,应当在费用发生时直接计人该种产品的成本;凡为生产多种产品共同发生的材料及人工费,应在费用发生时通过分配计人各种产品的成本;对于车间发生的制造费用,应当在费用发生时先通过“制造费用”账户归集,月末再按适当的分配标准(产品的生产工时、生产工人工资等)分配计人各种产品成本,从“制造费用”账户转入“生产成本” 账户。分配计算公式如下: 制造费用分配率=制造费用总额/各种产品生产工时(或生产工人工资)之和 某种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该种产品生产工时(或生产工人工资)×制造费用分配率月末,计算完工产品成本如下: 本月完工产品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费用—月末在产品成本 如果没有在产品或者不计算在产品成本,则本月发生的费用即是本月完工产品成本。 产品单位成本=完工产品总成本÷本月完工产品数量 (三)产品销售成本的计算 产品销售成本是指已销售产品的生产成本,即应当从产品销售收入中补偿的生产耗费。 产品销售成本的计算公式如下: 产品销售成本=产品销售数量×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 在实际工作中,本月销售的产品不仅有当月完工入库的产品,还会有以前月份结存的产品,由于各个月份的产品单位生产成本不同,因此,需采用先进先出法或加权平均法等计价方法首先确定已销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从而计算产品的销售成本。 课堂小结:略 作业布置:单元练习卷 财产清查 共计四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了解财产清查的意义和种类,掌握财产清查的方法及财产清查结果的财务处理方法。 第39课时 第一节 财产清查的意义 知识点、重难点: 第一节的知识点是财产清查的概念、意义、分类和范围。教师应重点讲清财产清查的时间和范围、重要性,使学生对财产清查工作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教学过程: 财产清查是指通过对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和往来款项的盘点或核对,确定其实存数,查明账存数与实存数是否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 造成账实不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财产物资保管过程中发生的自然损耗;财产收发过程中由于计量或检验不准,造成多收或少收的差错;由于制度不严、管理不善造成的财产损坏、丢失、被盗;在账簿记录中发生的重记、漏记、错记;由于有关凭证未到,形成未达账项,造成结算双方账务不符以及意外灾害等。 财产清查按其范围不同,分为全面清查和局部清查。需要进行全面清查的情况通常有:年终决算之前,单位撤销、合并或改变隶属关系时,中外合资、国内合资前,企业股份制改制前,开展全面的资产评估、清产核资时,单位主要领导调离工作时等。局部清查一般包括下列内容:现金应每日清点一次,银行存款每月至少同银行核对一次,债权债务每年至少核对1~2次,各项存货应有计划、有重点地抽查,贵重物品每月应清查一次等。 财产清查按清查的时间,分为定期清查和不定期清查。定期清查一般在期末进行,它可以是全面清查,也可以是局部清查。不定期清查一般是局部清查,如改换财产物资保管人员进行的有关财产物资的清查,发生意外灾害等非常损失进行的损失情况的清查,有关部门进行的临时性检查等。 课堂小结:略 作业布置:单元练习卷 第40课时 第二节 财产清查的方法 知识点、重难点:第二节是本章的重点。教师要讲清“永续盘存制”、“实地盘存制’’的含义、区别和联系;财产清查准备工作的重要性;未达账项产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使学生对财产物资的清查能正确选用实物盘点法和技术测算法。基本掌握固定资产等实物盘盈盘亏的处理程序,银行存款、往来款项清查结果的处理方法。 教学过程: 财产物资的盘存制度有永续盘存制和实地盘存制。前者要求财产物资的收发都有严密的手续,且随时结出账面结存数,便于随时掌握财产物资的占用情况及动态,有利于加强财产物资的管理。在永续盘存制下,账簿中记录的财产物资的增减变动和结存情况都是根据会计凭证登记的,可能会发生账实不符的情况,因此,采用这种盘存制度,仍需要对财产物资定期进行清查盘点,以查明账实是否相符,以及账实不符的原因。采用实地盘存制,核算工作简单,工作量小,但财产物资的减少数没有严密的手续,平时在账簿中不能反映财产物资的减少数和结存数,不利于实行会计监督和财产物资的管理,一般情况下不宜采用。 财产清查的方法,对财产物资实物可用实地盘点和技术测算盘点两种方法。对现金是通过实地盘点的方法进行,对银行存款是通过与开户银行核对账目的方法进行。银行存款日记账与银行转来的对账单不一致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双方或一方记账有错误,二是存在未达账项。对于未达账项,应通过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进行调整。 往来款项的清查,是通过与对方单位核对账目的方法进行的。 课堂小结:略 作业布置:单元练习卷 第41-42课时 第三节 财产清查结果的处理 知识点、重难点:第三节主要是使学生掌握财产清查结果的业务处理方法和账务处理方法。较熟练地使用“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同时,使学生明确,财产清查的最终目的是促使企业改进工作,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教学过程: 财产清查结果的处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业务处理,二是账务处理。业务处理,主要是对财产清查中所发现的问题应核准数字,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明确经济责任,提出处理意见,呈报有关部门批准。账务处理分两个步骤:第一步,在审批之前,根据已经查实的财产盘盈、盘亏数,编制记账凭证并据以登记有关账簿,使各项物资的账存数与实存数相符;第二步,审批之后,根据盘盈、盘亏的原因和批复意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有关账簿。 账务处理程序如下: 1.固定资产盘盈。批准前: 借:固定资产(同类固定资产市场价格—估计折旧)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 批准后: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 贷:营业外收入 2.固定资产盘亏。 批准前: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净值) 累计折旧(已提折旧) 贷:固定资产(原值) 批准后: 借:营业外支出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 3.存货(如材料)盘盈。批准前: 借:原材料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批准后: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贷:管理费用 4.存货(如材料)盘亏。批准前: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贷:原材料 批准后,分别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1)定额内的自然损耗。 借:管理费用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2)由过失人赔偿。 借:其他应收款——×××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3)自然灾害等非常损失,扣除保险赔款后。借:营业外支出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课堂练习(略) 课堂小结:略 作业布置:单元练习卷 会计核算程序 共计八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明确会计核算程序的意义,掌握记账凭证核算程序和科目汇总表核算程序的基本内容,以及各种会计核算程序的主要特点及适用范‘围,能够根据不同单位的特点选择适当的会计核算程序。 第43课时 第一节 会计核算程序的意义 知识点、重难点: 第一节知识点是会计核算程序的概念,企业、单位科学合理地选用会计核算程序的意义和要求。目前我国常用会计核算形式及其主要区别。 教学过程: 会计核算程序又称会计核算组织程序或账务处理程序,是指在会计核算中,账簿组织、记账程序和会计报表有机结合的形式。科学合理地选择会计核算程序,对于正确组织会计核算工作,保证会计工作质量,提高会计核算效率,充分发挥会计的职能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单位在选择会计核算程序时,应符合以下要求:(1)会计核算程序要与本单位经济活动的性质、经营管理的特点、生产规模的大小以及经济业务的繁简相适应;(2)会计核算程序要在能够正确、及时和完整地提供会计信息,保证会计工作质量的前提下,力求简化核算手续,提高核算工作的效率。 课堂小结:略 作业布置:单元练习卷 第44-46课时 第二节 记账凭证核算程序 知识点、重难点:第二节的知识点是记账凭证核算程序的主要。特点,记账程序,优、缺点及适用范围。教学重点是突出主要特点,指导学生较熟练完成记账凭证核算程序账务处理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 记账凭证核算程序的主要特点是:直接根据记账凭证逐笔登记总分类账。记账凭证’核算程序是最基本的一种会计核算程序,其他各种会计核算程序都是在此基础上,根据经营管理的要求发展而成的。 在记账凭证核算程序下,记账凭证一般采用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三种,总分类账和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均可采用三栏式,明细分类账则根据管理的需要设置,分别采用三栏式、数量金额式和多栏式。 记账凭证核算程序的;记账程序如下:(1)根据各种原始凭证和原始凭证汇总表填制收、付、转记账凭证;(2)根据收款凭证和付款凭证登记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3)根据原始凭证、原始凭证汇总表和记账凭证登记各种明细分类账;(4)根据各种记账凭证逐笔登记总分类账;(5)月末,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和明细分类账分别与总分类账相核对;(6)根据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的资料编制会计报表。 记账凭证核算程序的优点是简单明了,易于掌握。缺点是登记总分类账的工作量较大。适用范围是规模小、业务量少的单位。 课堂练习(作账) 课堂小结:略 作业布置:单元练习卷 第47-48课时 第三节 科目汇总表核算程序 知识点、重难点:第三节的知识点是科目汇总表核算程序的主要特点,记账程序、优、缺点及适用范围。教学重点是突出其主要特点,指导学生完成科目汇总表核算程序账务处理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 科目汇总表核算程序亦称记账凭证汇总表核算程序,主要特点是:根据记账凭证定期编制科目汇总表(即记账凭证汇总表),再根据科目汇总表定期登记总分类账。 在科目汇总表核算程序下,其凭证与账簿的设置与记账凭证核算程序基本相同,只是增加了科目汇总表。 科目汇总表核算程序的记账程序与记账凭证核算程序的主要区别是登记总分类账时,需先根据记账凭证定期汇总编制科目汇总表,再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分类账。其他步骤均与记账凭证核算程序相同。 科目汇总表核算程序韵优点是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分类账,减少了记账工作量,并可以利用科目汇总表进行发生额试算平衡。缺点是科目汇总表不能反映科目之间的对应关系,不利于分析和检查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不便于查对账目。适用范围是规模大、业务量多的单位。 课堂小结:略 作业布置:单元练习卷 第49-50课时 第四节 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程序 知识点、重难点:第四节的知识点是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程序的主要特点,记账程序,优、缺点及适用范围。教学重点是突出主要特点;指导学生掌握汇总收款凭证、汇总付款凭证、汇总转账凭证的编制方法。 教学过程: 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程序的主要特点是:根据记账凭证定期编制汇总记账凭证,再根据汇总记账凭证登记总分类账。 在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程序下,凭证和账簿的设置与记账凭证核算程序基本相同,只是增加了汇总记账凭证。 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程序的记账程序与记账凭证核算程序的主要区别是登记总分类账时,需先根据记账凭证定期编制汇总记账凭证,再根据汇总记账凭证登记总分类账,其他步骤均与记账凭证核算程序相同。 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程序,的优点是根据汇总记账凭证登记总分类账,可以减轻记账的工作量,同时汇总记账凭证是按照会计科目的对应关系编制的,明确地反映了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缺点是编制汇总记账凭证的工作比较复杂,工作量较大。适用范围是规模大、业务量多的单位。 课堂小结:略 作业布置:单元练习卷 财务会计报告 共计六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了解财务会计报告的意义、种类和编制要求;熟悉会计报表的内容;掌握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编制方法。 第51-52课时 第一节 财务会计报告概述 知识点、重难点:第一节的知识点是财务会计报告的概念、意义、编制要求及编制会计报表前的准备工作。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会计报表的编制要求,能在教师指导下做好编制会计报表前各项资料的准备工作。 教学过程: 一般而言,会计报表是指会计报表主表、会计报表附表、会计报表附注。会计报表加上有关文字说明即为财务报告。“财务报告”的提法,是1993年企业财务会计制度改革以后出现的。为了统一,《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都使用了“财务报告”的提法。1999年10月31日修订的会计法,使用的是“财务会计报告”的提法,这样更规范,更准确。“财务会计报告”与“会计报表”、“财务报告”的提法基本一致。国务院于2000年6月21日发布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和财政部于2000年12月29日正式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中,用的都是“财务会计报告”的提法。 财务会计报告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财务会计报告。年度、半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财务情况说明书。会计报表是财务会计报告的核心内容,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相关附表。季度、月度财务会计报告通常仅指会计报表,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会计报表是财务会计报告的主要组成部分。为什么要编制会计报表?这是因为单位通过日常的记账、算账工作,把各项经济业务分类地登记在会计账簿中,虽然有助于反映单位的日常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情况,但就某一会计期间经济活动的整体而言,其提供的是比较分散,部分的会计信息,不能揭示和反映该会计期间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的全貌。因此,还必须对日常核算资料进行整理、分类、计算和汇总,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才能总括地揭示和反映经营和财务活动的总体情况。 会计报表附注是为帮助正确理解会计报表的内容而对报表内容所做的解释和补充说明。会计报表附注主要包括两项内容:一是对会计报表各要素的补充说明;二是对那些会计报表中无法描述的其他财务信息的补充说明。 财务情况说明书是对企业一定时期内财务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的书面文字报告。 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是对会计核算工作的全面总结,也是及时提.供合法、真实、准确、完整会计信息的重要环节。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在编制财务报告环节有意违纪或技术性差错造成的。因此,必须严格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要求。《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作了以下规定: 1.各单位必须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定期编制财务报告。财务报告可以分月度、季度、半年度、年度等编制。对外报送的财务报告的格式、编制要求、报送期限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单位内部使用的财务报告,其格式和要求由各单位自行规定。 2.会计报表应当根据登记完整、核对无误的会计账簿和其他有关资料编制,做到数字真实、计算准确、内容完整、说明清楚。任何人不得篡改或者授意、指使、强令他人篡改财务报告数字。 3.会计报表之间,会计报表各项目之间,凡有对应关系的数字,应当相互一致。 4.单位领导人对报送的财务报告的合法性、真实性负法律责任。 5.根据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对财务报告进行审计的,财务报告编制单位应当先行委托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并将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随同财务报告一并报送有关部门。 课堂小结:略 作业布置:单元练习卷 第53-54课时 第二节 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 知识点、重难点:第二节的知识点是财务会计报告的分类以及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概念、结构、内容和编制方法。教学重点是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编制方法。教师应指导学生搜集准备填报资料,正确填列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各个栏目,特别是分析计算后填列的项目,更应分析计算准确后填写,使学生能掌握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编制方法。 教学过程: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是三种主要的会计报表。由于资金运动所具有的相对静止状态和显著运动状态,决定了会计报表在内容上具有两种基本的类型,即提供静态信息的静态报表和提供动态信息的动态报表。前者如资产负债表,后者如利润表。 从理论上讲,如果将每一天作为一个时点,则可以编制出任何一天的静态报表;任意两个时点相对比,可以编制出这两个时点之间的一段时间的动态报表,而且在实践上也是做得到的。通常的作法,在每月的月末,编制这一天的静态报表,即资产负债表,以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编制当月的动态报表,即利润表,以反映企业当月的经营成果。这样编制出的报表称之为月报。年末,除编制以上报表外,还编制一些报表,以反映全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变化情况,如现金流量表,这样的报表称之为年报。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如月末、季末、年末)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它是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会计等式,依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和顺序,将企业在一定日期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项目进行分类、汇总、排列后编制而成的。其中:资产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所拥有的经济资源总额,一般按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长期待摊费用分类并进一步分项列示;负债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所承担的债务总额,一般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两大类并进一步分项列示;所有者权益反映企业的投资者在某一特定日期所拥有的净资产总额,一般按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分项列示。 资产负债表采用账户式结构,左方为资产,全部项目按资产的流动性大小排列;右方为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全部项目按求偿权先后顺序排列。 通常情况下,资产负债表的各项目均需填列年初数和期末数两栏。其中,年初数栏内各项数字,应根据上年末资产负债表的“期末数”栏所列数字填列。“期末数”则可为月末、季末或年末的数字。 资产负债表各项目的填列分两种情况:一是根据有关账户的余额直接填列的项目,如待摊费用、固定资产原价、累计折旧、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交税金、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等项目;二是根据有关账户的期末余额分析、计算填列的项目,如货币资金、未分配利润等项目。另外有些项目是根据其账面余额扣除计提的减值准备后的金额填列,如短期投资、应收账款、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权投资、存货等。其中,存货项目应根据物资采购、原材料、低值易耗晶、包装物、库存商品、生产成本等账户的期末余额汇总后,减去存货跌价准备后的金额填列。 利润表是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报表。利润表一般采用多步式,第一步,计算主营业务利润;第二步,计算营业利润;第三步,计算利润总额;第四步,计算净利润。 课堂小结:略 作业布置:单元练习卷 第55-56课时 第三节 财务会计报告的报送、审批和汇总 知识点、重难点:第三节主要是使学生了解财务会计报告报送的部门和时间,审核的主要内容,以及汇总的要求。 教学过程: 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报送国家财政、税务等有关部门或投资人。会计法要求,向不同的会计资料使用者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依据应当一致,实际上是对单位财务会计报告应当真实反映其生产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要求,防止单位对不同的会计资料使用者采取不同的计算口径、计算方法、计算依据编制,提供内容不同的财务会计报告,以达到偷税、隐瞒收支或其他违法、违纪等目的。为防止这些弊端的发生,会计法规定,企业对外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须经注册会计师审计,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应当随同财务会计报告一并提供给会计资料的使用者。由注册会计师对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进行审计,是中介机构对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评价和审核,其出具的审计报告有助于会计资料的使用者了解、掌握单位真实的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同时,会计法对单位向不同的会计资料使用者提供编制依据不同的财务会计报告的行为规定了法律责任。 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报送期限,《企业会计制度》第一百五十七条做了具体规定:月度中期财务会计报告应当于月度终了后6天内(节假日顺延,下同)对外提供;季度中期财务会计报告应当于季度终了后15天内对外提供;半年度中期财务会计报告应当于年度中期结束后60天内(相当于两个连续的月份)对外提供;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应当于年度终了后4个月内对外提供。 财务会计报告是对单位会计工作的全面总结,是向国家有关部门提供或者向社会公开披露的反映该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文件。因此,单位负责人要高度重视财务会计报告的质量,对财务会计报告认真审核,严格把关,要在财务会计报告上签名并盖章,确保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完整。 课堂小结:略 作业布置:单元练习卷 会计工作的组织和管理 共计四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了解会计法对会计工作管理体制的规定;熟悉会计机构的设置会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以及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熟悉我国现行的会计法规体系。 第57课时 第一节 我国会计工作的管理体制 知识点、重难点:第一节的知识点是我国会计工作管理体制的结构以及财政部会计事务管理司的具体职责。 教学过程: 国家会计工作管理体制是指国家管理会计工作的组织形式和基本制度,包括管理机构设置、职责范围的确定和管理职权的划分,是国家会计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方针、政策得以贯彻落实的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 我国会计工作管理体制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即由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的财政部门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在所管辖的行政区域范围内,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行使会计工作管理职权。 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担负着为国家组织财政收入、安排财政支出的重要任务,而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企业税收,财政支出也主要用于企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的财务支出。所有这一切财政、财务收支的核算和监督都离不开会计工作这个环节,所以会计工作也是财政经济管理的基础。因此,由财政部门负责管理全国的会计工作,对维护国家经济的全局利益有着重要作用,一是有利于防止财政收入流失、财政支出失控;二是有利于维护财经纪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会计保障。 第58课时 第二节 会计工作组织 知识点、重难点:第二节的知识点是会计工作组织的三项要求,会计机构设置应遵循的三项基本原则以及会计机构的设置和会计人员配备的具体规定。使学生掌握集中核算和非集中核算两种会计组织形式的适用情况和具体工作。 教学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对会计机构的设置和会计人员的配备都作出了规定,即: 1.各单位应当根据会计业务的需要,设置会计机构或在有关机构中设置会计人员并指定会计主管人员。 2.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3.各单位应当根据会计业务需要设置会计工作岗位。会计工作岗位一般可分为:会计机构负责人或者会计主管人员,出纳,财产物资核算,成本费用核算,财务成果核算,资金核算,往来结算,总账报表,稽核,档案管理等。 4.会计工作岗位,可以一人一岗,也可以一人多岗或者一岗多人。但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以及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 其中的第四条,是实行会计机构内部牵制制度所作的规定。即凡是涉及货币资金和财物的收支、结算及其登记的任何一项工作,规定由两人或者两人以上分工掌管,以起到相互制约作用的一种工作制度。建立会计机构内部牵制制度的原则,就是“钱账分管”。其目的是为了加强会计人员之间互相核对、互相制约,防止差错和舞弊,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得到纠正。企业会计工作的组织形式分集中核算和非集中核算两种。这两种组织形式的区别就在于下属单位是否设置会计分支机构。 课堂小结:略 作业布置:单元练习卷 第59课时 第三节 会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知识点、重难点:第三节的知识点是《会计人员职权条例》中规定的会计人员的六条职责和会计人员的三条权限,以及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教学过程: 会计人员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是会计法赋予会计人员的职权。这既是其法定职责,也是其法定权力。从责任的角度讲,会计人员有义务依照会计法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不得违反会计法的规定;从职权角度讲,会计人员有权依照会计法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一切干扰和阻碍会计人员依法进行核算和监督的行为都是违法的,会计人员有权予以抵制。 会计人员应认真履行职权,同时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目前,一些会计人员违反会计职业道德,不认真行使会计监督职权,参与违法乱纪活动,影响了会计工作秩序的正常运行和会计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社会经济秩序,对单位的经营管理和整个市场经济的运行产生了极为严重的消极影响。为此,《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做出了规定,将会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的情况,作为会计人员晋升、晋级、聘任专业职务、表彰奖励的重要考核依据。会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的,由所在单位进行处罚;情节严重的,由会计证发证机关吊销其会计证。 课堂小结:略 作业布置:单元练习卷 第60课时 第四节 会计法规 知识点、重难点:第四节的知识点是我国现行会计法规体系的框架和内容。教学重点是建立健全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的意义及《会计法》对会计档案管理、销毁的有关规定。 教学过程: 会计法规是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和会计规章的总称。我国的会计法规体系由基本法(即会计法)、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三个层次构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颁布的第一部系统调整会计关系、规范会计活动的基本法,是制订其他会计法规的依据,也是指导会计工作最根本的准则。 我国的《会计准则》是会计法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制定会计准则的总体设想,我国会计准则包括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两个层次。会计基本准则主要就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和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与报告作出规定。会计核算的具体准则可分为三部分:一是基本业务的会计准则,主要就各行各业共同的会计核算基本业务的会计核算作出规定;二是会计报表准则,主要就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反映的内容格式和项目的排列作出规定;三是特殊行业的会计准则,主要就银行、农业、公用事业等一些行业的会计核算作出规定。 会计法指出: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由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本法制定并公布。 在我国,会计制度按其内容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有关会计工作的制度,如《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二是有关会计核算的制度,如《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三是有关会计监督的制度,如《会计监督管理办法》;四是有关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管理的制度,如《会计人员职权条例》、《会计从业资格办法》等。会计制度按其性质又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预算会计制度,二是企业会计制度。预算会计制度以预算管理为中心,是国家财政和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会计核算的规范。企业会计制度以生产经营管理为中心,是各类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进行会计核算的规范。 会计档案是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等会计核算专业材料。它是记录和反映经济业务的重要史料和证据。通过会计档案,可以了解每项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会计档案是检查一个单位是否遵守财经纪律的书面证明,可以揭示在会计资料上弄虚作假、违法乱纪等行为;会计档案还可以为国家、单位提供详尽的经济资料,对国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及单位进行经济决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应注意的是,只有在会计核算活动中形成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会计核算专业材料,才属于会计档案,而其他诸如预算、计划、政策、制度、会计工作总结、统计资料等材料均不属于会计档案范围。鉴于会计档案的重要性,会计法对会计档案作了专门规定,一是各单位应当建立会计档案,妥善保管;二是对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和销毁办法作了授权规定。现将财政部和国家档案局于1998年8月21日联合发布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中,企业和其他组织会计档案保管期限表列示如下,以供参考。 企业和其他组织会计档案保管期限表 序号 档案名称 保管期限 备注  - 会计凭证类    1 原始凭证 15年   2 记账凭证 15年   3 汇总凭证 15年   二 会计账薄类    4 总账 15年 包括日记总账  5 明细账 15年   6 日记账 15年 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保管25年  7 固定资产卡片  固定资产报废清理后保管5年  8 辅助账薄 15年   三 财务报告类  包括各级主管部门汇总财务报告  9 月、季度财务报告 3年 包括文字分析  10 年度财务报告(决算) 永久 包括方字分析  四 其他类    11 会计移交清册 15年   12 会计档案保管清册 永久   13 会计档案销毁清册 永久   14 银行余额调节表 5年   15 银行对账单 5年   会计工作交接,是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内容。办理好会计工作交接,有利于保持会计工作的连续性,有利于明确责任。《会计法》及其他会计法规、规章对此都有原则性规定,《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对会计工作交接的具体要求进一步作出了规定,主要内容有: 第一,基本要求。会计人员工作调动或者因故离职必须将本人所经管的会计工作全部移交给接替人员,没有办清交接手续不得调动或者离职。 第二,办理移交手续前的准备工作。会计人员在办理移交手续前必须及时办理完毕未了的会计事项。 第三,按照移交清册逐项移交。交接双方要按照移交清册列明的内容,进行逐项交接。 第四,有专人负责监交。一般会计人员办理交接手续,由单位的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负责监交;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办理交接手续,应由单位领导人负责监交,必要时可由上级主管部门派人会同监交。 第五,临时工作交接。对于会计人员临时离职或者因病暂时不能工作需要有人接替或者代理工作的,也应按规定办理交接手续。 第六,移交后的责任。移交人对自己经办且已经移交的会计资料的合法性、真实性,要承担法律责任。 课堂小结:略 作业布置:单元练习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