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度省级精品课程
建设项目申请书
课 程 名 称 航空发动机燃烧学
课程层次(本/专) 本 科
课 程 类 型□理论课(不含实践)√理论课(含实践)□实践(验)课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 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
课 程 负 责 人 范 玮
申 报 日 期 2006.5.12
陕西省教育厅制
二○○六年四月
填 写 要 求
以word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
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
涉密内容不填写,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除课程负责人外,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填写1~4名主讲教师的详细信息。
本表栏目未涵盖的内容,需要说明的,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课程负责人情况
1-1
基本
信息
姓 名
范 玮
性别
女
出生年月
1966.4
最终学历
博士后
职 称
教授
电 话
029-88492748
学 位
博士
职 务
副系主任
传 真
88492748
所在院系
动力与能源学院
E-mail
weifan419@nwpu.edu.cn
研究方向
燃烧理论及光学诊断技术、脉冲爆震发动机应用基础研究等
1-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1、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航空发动机燃烧学》(专业课),4学时/周,40学时,95~今,共11届,3~4班/年
《燃烧与爆炸》(专业课),4学时/周,50学时,04~今,1个小班
《专业英语》(专业基础课),96学时,2000~2003年,1~2班/届
《燃烧诊断学》(专业课)4次,硕士生课,40学时,2~8人
《应用燃烧学》(专业课)3次,硕士生课,40学时,2~6人
《反应流体动力学》(专业课)2次,博士生课,40学时,2~6人
2、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2001年7月指导7281,7282班生产实习1次
每学年指导本科毕业设计2~5名,5年共20个。
3、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2005年荣获陕西高校 “优秀青年教师”称号;
2003、2005年指导西北工业大学“优秀毕业设计”各一个;
2001—2002学年荣获西北工业大学“优秀实习队”称号;
2004—2005、2000—2001、1999—2000学年获校级奖教金;
2002—2003、2001-2002、2000-2001学年获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1-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1、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两相脉冲爆震发动机中脉冲爆震燃烧机理的实验研究,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2004.1—2006.12,项目负责人;
脉冲爆震燃烧方式的应用基础研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2005.1—2007.12,项目负责人;
基于可调半导体激光吸收术的燃烧实时诊断技术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106012),2001.12—2004.12,项目负责人。
2、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范玮,严传俊,张群。二极管激光燃烧诊断与燃烧过程控制. 工程热物理学报,2004,25(5),pp883-886。
范玮,严传俊,黄希桥,张群,郑龙席(Wei FAN, Chuanjun YAN, Xiqiao HUANG, Qun ZHANG.)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Two-Phase Pulse Detonation Engine. Combustion and Flame. Vol.133, issue 4, pp441-450, 2003. EI03297549033; IAA(A03-41011); SCI收录,IDS No.:701LE. SCI701LE
范玮,严传俊,张群,Baldwin,J.A. and Hanson,R.K.基于可调二极管激光红外吸收术的燃烧诊断技术. 推进技术,2003,Vol.24, No.2;pp186-189. IAA(A03-47936);EI03357612207
范玮,严传俊,张群,邱 华,黄希桥,雷恒仁。点火能量等因素对脉冲爆震室压的影响实验. 推进技术,Vol.23, No.3, 2002,pp198-201. EI02417130549;
范玮,严传俊, 黄希桥,张群,郑龙席.新概念脉冲爆震发动机研究的最新进展,中国工程院航空工程科技论坛大会邀请报告.2002.10.29.
3、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新型脉冲爆震发动机探索性研究”获2002年度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二等奖,排名第二;
2006年荣获“第八届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奖”;
2005年荣获陕西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荣誉称号;
2000年荣获中国航空航天基金会“航空航天科学教育科研奖励”优秀奖;
“一种新概念脉冲爆震波燃烧室的应用基础研究”获97年度航空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三。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课程负责人:主持本门课程的主讲教师
2. 主讲教师情况⑴
2⑴-1
基本
信息
姓 名
严传俊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36.7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 称
教授、博导
电 话
029-88492748
学 位
硕士
职 务
教授
传 真
029-88492414
所在院系
动力与能源学院
E-mail
ycj@nwpu.edu.cn
研究方向
燃烧学、脉冲爆震发动机
2⑴-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燃烧原理》,(硕士研究生课程),40学时,1983~今,共23届,共115人
《湍流力学》,(硕士研究生课程),40学时,1983~今,共23届,共115人
计算燃烧学》, 硕士研究生课程),40学时,1983~今,共23届,共115人
《湍流理论》, (博士研究生课程),40学时,1991~今,共15届,共75人
《多相流体动力学》,(博士研究生课程),40学时,1991~今,共15届,共75人
2⑴-3
学术
研究
1) 新型脉冲爆震燃烧方式的应用基础研究,国家基金重点项目,2004.1—2007.12,项目负责人
2)严传俊,范玮等“脉冲爆震发动机原理和关键技术” 国防科工委重点专著,2005年出版。
3) 严传俊,范玮,黄希桥,张群,郑龙席.Exploratory study on new pulse detonation engines,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2003,Vol.13,No.2,
4) 范玮,严传俊,黄希桥,张群,郑龙席.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two-phase detonation engine, Combustion and flame,2003,133;pp441-450
5) 严传俊等“新型脉冲爆震发动机探索性研究” ,2002年获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二等奖。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2. 主讲教师情况⑵
2⑵-1
基本
信息
姓 名
张群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76.10
最终学历
博士
职 称
讲师
电 话
88460756
学 位
博士
职 务
教师
传 真
88492414
所在院系
动力与能源学院
E-mail
zhqun@nwpu.edu.cn
研究方向
燃烧学、高效低污染燃烧技术、脉冲爆震发动机应用基础研究
2⑵-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1、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航空发动机燃烧学》:专业课,4学时/周,共2届,1~2班/届
《航空发动机专业英语》:专业课,2学时/周,8届,1~2班/届
2、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2005年7月指导7221、7222、7223班生产实习1次
每学年指导本科毕业设计4~6名,2年共10人。
3、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2002—2003学年“提高专业课教学效果的方法探讨”荣获西北工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1—2002学年“专业英语教学的方法探讨”荣获西北工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0—2001学年“提高发动机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方法探讨”荣获西北工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2⑵-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1、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国防基础科研项目“脉冲爆震发动机原理与试验研究”,2000.1-2004.12,主要完成人之一,第3
空军装备部预研课题“脉冲爆震发动机关键技术研究”, 2000.1-2004.12,主要完成人之一,第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型脉冲爆震燃烧方式的应用基础研究”, 2000.1-2004.12,主要完成人之一,第4
西工大青年创新基金“脉冲爆震火箭发动机进排气优化的试验研究”, 2002~2004,第1
2、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张群,严传俊,范玮,黄希桥.直径对脉冲爆震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工程热物理学报,2002. Vol.23, No.2,pp245-248;
张群,严传俊,范玮,黄希桥,雷恒仁。填充系数对脉冲爆震发动机压力波影响的实验研究.燃烧科学与技术,Vol.8,No.5,2002;pp411-414, EI03047336964;
张 群, 严传俊, 范 玮, 黄希桥. 多循环脉冲爆震发动机概念化设计. 推进技术,Vol.24,No.6,2003. EI04258227068
张群,严传俊,范玮,李强,李江红,杨秉玉.脉冲爆震发动机喷管设计初探.中国航空学会第十三届燃烧与传热传质学术讨论会,2005.10,昆明,pp161-168;
张群,严传俊,范玮等,煤油/空气两相脉冲爆震发动机探索性试验研究,航空动力学报,Vol.21,No.1,2006.
3、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新型脉冲爆震发动机探索性研究”获2002年度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二等奖,排名第五;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2. 主讲教师情况⑶
2⑵-1
基本
信息
姓 名
黄希桥
性 别
女
出生年月
1973.10
最终学历
博士
职 称
讲师
电 话
88460756
学 位
博士
职 务
教师
传 真
88492748
所在院系
动力与能源学院
E-mail
Janehxq@nwpu.edu.cn
研究方向
燃烧学
2⑵-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承担的教学任务:
《热能工程专业科技英语》,专业课,2学时/周,3届,共81人
《发动机专业科技英语》,专业课,2学时/周,8届,共218人
《发动机专业见习实习》,实践教学,24学时/届,1届,共54人
《发动机专业生产实习》,实践教学,72学时/届,2届,共103人
带本科毕业设计,实践教学,19学时/每人,3届,6人
教学奖励:
“班指导教师工作的实践与探索”获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一,2005年
所带72专业生产实习队获校级二等奖,第二,2005
“提高发动机专业学生生产实习教学质量的方法探讨”获西北工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一,2004年
“科技英语教学方法探索研究” 获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三,2002年
2⑵-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从事科研情况:
脉冲爆震发动机引射增推的探索性试验研究,西北工业大学创新基金,2003—2004年,负责人
脉冲爆震发动机原理及实验研究,国防基础研究,2000—2004年,主要参与人,第四
脉冲爆震发动机关键技术研究,空军装备部预研课题,2001—2005年,主要参与人,第四
新型脉冲爆震燃烧方式的应用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04—2007年,主要参与人,第三
发表论文情况:
两相脉冲爆震发动机模型试验研究,推进技术,2001,Vol.22, No.2,第一作者,EIP01486745050
脉冲爆震燃烧强化混合过程的实验研,燃烧科学与技术,Vol.11,No.3,2005,第一作者
脉冲爆震发动机引射器的实验研究,机械科学与技术,Vol.24,No.8,2005,第一作者
提高脉冲爆震发动机工作频率的试验研究,燃烧科学与技术 2005.Vol11,No.5,
第一作者
获奖情况:
“新型脉冲爆震发动机探索性研究” 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2年,第四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3. 教学队伍情况
3-1
人员
构成
(含外
聘教师)
姓 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 称
学科专业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范 玮
女
1966.4
教授,博导
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
主讲人,负责人
严传俊
男
1936.7
教授,博导
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
咨询及建设方案设计
主讲教师之一
张 群
男
1976.10
讲师,博士
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
协助、课程辅导
主讲教师之一
黄希桥
女
1973.10
讲师,博士
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
协助、课程辅导
3-2
教学队
伍整体
结构
教学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
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
本教学队伍以青年人为主,老、中、青结合,师资由博士导师和博士组成,年龄结构合理、知识结构层次高。课程负责人范玮教授已讲授本课程10年,积累了丰富经验,曾获得“最满意教师”称号,多次获奖教金,被评为学校跨世纪学术带头人,每年年终考评均为一等。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师德良好,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长期以来承担本课程和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主讲教师全部参加了国防科工委“十五”重点教材《燃烧学》一书的编写工作。教学团队中的主要教师责任感强、团队协作精神好;课程的教师队伍配备合理,既有在本行业领域内的知名专家、博士生导师和经验丰富的老教授,也有年富力强的年青教授为骨干;且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并根据课程需要配备了实验教师或辅导教师,从而保证了教学任务的高质量完成。师资配置师生比为1:20。
本教学队伍学缘结构:从不同学校或科研单位取得相同(或相近)学历(或学位)的人的比例是1:3。
3-3
教学改
革与教
学研究
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不超过十项)
动力与能源学院“飞行器动力工程”是我校“三航”特色中创办最早的专业之一,是陕西省及国防科工委的名牌专业。“航空发动机燃烧学”课程历来是我院的重点课程之一,该门课程经历了几代教师系统地综合性教学改革和高教研究,在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都有了跨越式的发展。近五年来,随着航空科技的飞速发展,航空发动机燃烧室的设计技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适应本学科领域的发展需要,课程教学小组不断进行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采取了以下几方面措施:
(1)首先是主讲教师全都参加教材编写工作,力求所编写的航空发动机燃烧学教材内容体现课程内容的先进性、综合性与实用性。由课程组成员编写的国防科工委“十五”重点教材《燃烧学》一书,已于2005年出版。
(2)从讲课、现场课(实践性环节)、课外科技活动、考试方法改革等一系列教学环节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强能力培养的改革。通过精心安排现场课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内容丰富、新颖的大作业题目等形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制作了多个版本的多媒体课件,有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网页版供学生课后学习;有适合课堂教学、条理清晰醒目、带有启发性的PowerPoint版本;同时将网上收集的素材与讲授内容有机地链接在一起,配合课堂教学,使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4)基于丰富的网络资源,学生可以利用课程网站自学、预习、复习、答疑、拓展航空知识面。网络化教学的开展,大大方便了学生学习该课程,掌握知识点;
(5)基于网络的航空专题知识的检索、调研和讨论。这改变了单纯的课堂教学,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动从网络上获取知识、分析归类知识;
(6)学院定期请专家为学生开展学术讲座,让学生尽可能多了解学科发展的新动向。同时,通过开展前沿讲座课程让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
(7)应用现代教育心理学,发掘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8)通过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中,据此激发和鼓励一部分优秀学生进行创新思维,主动与教师合作,提前开始其专业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培养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9)主讲教师利用到发动机研制单位授课的机会,深入了解工程实际的需要,为课程内容及教材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积累素材。
获得的教学研究成果
2004-2005学年“班指导教师工作的实践与探索”获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3—2004学年“提高发动机专业学生生产实习教学质量的方法探讨”获西北工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2—2003学年“提高专业课教学效果的方法探讨”获西北工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1—2002学年“专业英语教学的方法探讨”荣获西北工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0—2001学年“提高发动机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方法探讨”荣获西北工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3-4
师资
培养
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
本课程组具有长远的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对青年教师培养的措施主要是:1、通过课题研究加强青年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2、加强青年教师的观摩教学;
3、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在上讲台前经历本课程的各个实践环节。
已为本校培养青年教师两名,青年教师讲课效果良好,培养效果显著。
学缘结构:即学缘构成,这里指本教学队伍中,从不同学校或科研单位取得相同(或相近)学历(或学位)的人的比例。
4.课程描述
4-1 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西北工业大学的燃烧原理学科(课程)源远流长,由我国著名的航空教育家王宏基教授创建于上世纪50年代。因王教授的创导和身体力行,经几代教师的不懈努力,燃烧原理学科(课程)组形成并传承了思想活跃、学风严谨的优良传统,在科研和教学方面成果卓著,在国内同行中具有较大影响。
在教学方面,该学科组很早就构建了合理的教学梯队,形成以老带新、共同切磋的风气,善于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勤于编写和引进新的教材,以下列举自课程组成立以来各年代在课程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
20世纪50年代:参考前苏联专家谢米尼辛来校讲学的讲义及朱耶夫的《空气喷气发动机的燃烧室》编印了《航空发动机燃烧原理讲义》,在国内有较大影响;教研室自行设计研制了单管燃烧室试验器、燃油雾化和燃油分布试验装置,以及本生灯、火焰传播系列教学实验设备;与此同时,我校将燃烧原理课程列入航空发动机专业学生教学大纲,由此奠定了西北工业大学燃烧原理课程的坚实基础。
20世纪60年代: 翻译出版了斯捷金的《喷气发动机原理工作过程及特性》,进一步完善了单管燃烧室试验器、燃油雾化试验设备,均用于燃烧原理教学与科研。
20世纪70年代: 编印了《航空燃气涡轮喷气发动机燃烧室原理与设计》(燃烧进修班用)(严传俊等编)和《燃气轮机燃烧室设计和性能分析》(其中包括两卷,第一卷为设计理论和实践,第二卷为设计方法和研制技术)。
20世纪80年代: 西工大、南航及北航三院校编写出版《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原理》及《航空燃气轮机原理》(两书中第二篇燃烧与燃烧室部分由课程组杜声同和严传俊教授编写,国防工业出版社),编写出版《航空发动机主燃烧室设计》(李长林编,航空专业教材编审室),由世界银行贷款引进了多普勒激光测速仪,列入本科生实验教学范围,大大提升了燃烧原理实验教学的水平。
20世纪90年代: 编写出版《燃料与燃烧》(顾恒祥编,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社),编写出版《航空燃气轮机燃烧与燃烧室》(杜声同,严传俊编,航空发动机专业,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编写出版《超音速燃烧与超音速燃烧冲压发动机》(刘陵等著,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11工程启动后添置了热线风速仪等先进测量仪器用于本科生教学实验和科研,进一步提升了燃烧原理实验手段。
21世纪初:21世纪初,掀起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多媒体电子教学的热潮,课程组有2位老师先后研制了《燃烧原理》教学电子课件。此期间还按新的内容体系和结构体系编写出版了目前的“十五”国防科工委重点教材《燃烧学》(严传俊,范玮编,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在“211”二期工程的资助下,购置了风速仪、燃气分析仪、激光粒度测试仪等先进测试仪器,这些仪器均用于本科生、研究生教学实验和科研。2003年,建立了燃烧基础实验室,成为国防科工委重点建设专业和陕西省名牌专业“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世纪初,课程组基本上完成了新老教师的交替,形成高学历年青教师群体,为燃烧原理教学与国际接轨创造了条件。
4-2 理论课和理论(含实践)课教学内容
4-2-1 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本课程是西北工业大学一级学科“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陕西省和国防科工委名牌专业“飞行器动力工程”最重要的专业课之一,也是西北工业大学重点培育的三航(航空、航天、航海)特色突出的航空类专业课之一,通过对该课程的建设,可在国内增强学校的影响,促进我校科研项目、科研水平的提高,并在本领域内继续保持国内领先的学术与科研水平。
本课程是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必修的专业主干课。讲授现代航空发动机燃烧室的基本原理、工作过程和主要特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基础知识对工程实际问题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接受和适应深层次技术发展的能力;锻炼、培养学生辩证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和系统工程思维能力。
在基本原理、概念、方法等基础方面强调系统全面、深刻精炼、科学逻辑的有机结合;强调理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加强主动式教学,启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利用现代媒体技术的高信息含量使学生更多了解国内外航空发动机燃烧室技术和学科前沿的发展;最终使学生基本掌握现代航空发动机燃烧室的基本原理、工作过程和设计思想,着力于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
4-2-2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本课程的知识模块顺序为航空发动机燃烧室概述、燃烧原理基础、喷嘴及燃油雾化、燃烧室的点火及火焰稳定、燃烧过程的计算、工作过程及特性、加力燃烧室原理、现代燃烧室技术的发展等。另外,还有燃烧效率测定实验、火焰结构和火焰传播实验两大教学实验。
七大模块各成一章,具体内容和参考学时为:第一章航空发动机燃烧室概述,简要介绍了燃烧室的功用及工作特点、对燃烧室的性能要求及基本结构和类型等,3学时;第二章简要介绍燃烧的化学动力学基础、着火过程、均匀混气的火焰传播、扩散燃烧与动力燃烧等,10学时;第三章介绍喷油嘴及燃油雾化机理,3学时;第四章介绍燃烧室的点火及火焰稳定等,2学时;第五章介绍燃烧过程的质量平衡和能量平衡、燃烧室的工作过程、特性及排气污染等,8学时;第六章介绍加力燃烧室的特点及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4学时;第七章介绍现代航空发动机燃烧室技术的发展,2学时。另加燃烧效率测定实验、火焰结构和火焰传播实验4学时。
4-2-3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本课程的学习重点、难点是:①燃烧室的工作特点、性能要求和结构类型;②喷油嘴及燃油雾化;③燃烧室的点火及火焰稳定;④燃烧过程的质量平衡及能量平衡、燃烧室的工作过程和特性;⑤现代燃烧室技术的发展。
针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组采取课内多媒体教学、电子教材、网上讨论区、在线答疑等教学手段与课外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多媒体教学、电子教材等教学手段的应用实现了对航空发动机燃烧室发展现状、发展趋势、结构部件以及流场结构的直观展示,实现了燃烧室工作过程的全程解说,使学生对燃烧室的结构型式及工作过程有一个直接、清晰的概念,对航空发动机行业的重要性有直观认识,加快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网上讨论区、在线答疑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迅速接触到航空发动机燃烧室及相关行业的最新知识和发展动态,弥补教材选题固定的不足。
通过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在了解航空发动机燃烧室的设计、制造与产品检验的过程中,培养了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2-4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不填)
? 航空发动机燃烧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在实践性教学设计上做到以下四点:
????充分体现西北工业大学“基础扎实、重视实践”的教学传统,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参加进行基本燃烧学实验和验证性实验,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定律的理解掌握;学会燃气温度、压力、流量等基本参数的测量方法与技术;
通过燃烧基础实验和工程性强的专业实验,如“航空发动机燃烧效率实验”,培养本科生对涉及到燃烧现象的工程问题进行实验研究的兴趣,并能对实验技术、数据采集系统、基本数据处理方法有所了解。
通过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了解航空发动机燃烧室的设计、制造和最后的总装、调试过程,感受到课本理论知识是如何向具体的科技产品转化的,同时了解转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等,对从事航空发动机行业研究、生产工作有感性认识。培养了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结合教师的科研工作,集中开发一些使用现代测试手段与方法的演示性、拓宽知识面与代表本领域发展的创新性实验。据此激发和鼓励一部分优秀学生进行创新思维,主动与教师合作,提前开始其专业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
这样设计的四类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了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极大促进了学生参与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积极性,并有力地促进了任课教师的科研工作,不少小助手“顺理成章”选择了随导师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也促使本科学生更加重视与喜欢实践教学环节。
4-3 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
教材的使用和建设
????80年代 《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原理》第二篇燃烧与燃烧室部分;
????90年代 《航空燃气轮机燃烧与燃烧室》是我国航空发动机专业有影响的燃烧理论教材;
????进入21世纪 严传俊教授与范玮教授编写了《燃烧学》,该书是“十五”国防科工委重点教材,使燃烧学教材在国内航空发动机专业继续保持主导地位;
????双语教学 试点班拟完全采用原版教材。
扩充性资料
我们使用的扩充性资料包括:
航空燃气轮机燃烧室,1988年,宇航出版社;
燃烧室气体动力学,1987年,科学出版社;
高性能航空燃气轮机燃烧技术,2002年,国防工业出版社;
诸多教师在该专业领域的部分科研成果。
讲座资料:资深燃烧学专家和学者的讲学录像在征得本人同意后,将会上到网上,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燃烧学前沿的园地。
这些资料是对我们课堂和实践教学的内容的扩充。通过这些资料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增大了他们的知识面,加深了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
新编写了《燃烧基础实验指导书》及《航空发动机燃烧效率实验说明书》,使学生在实验中明确了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学会了各种实验设备与仪器的正确使用,教学效果良好,非常受学生的欢迎。
实践性教学环境
????已开设实验:
本生灯实验
玻璃管内层流火焰传播实验
燃油雾化及油雾粒度测试实验
燃气成分测定实验
单管燃烧室实验
热电偶测温实验
拟开发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目的是避免目前学生只能进行学校已经规定好的几个实验,使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新想法进行组合实验设计,并进行实验,这会增加学生做实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贵州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成都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及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等单位长期以来一直是我院的教学实践基地,这些单位为我们提供了优越的认识实习及生产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境和条件。
网络教学环境:
本课程已经建立了较完善的专门教学网站,课程介绍、教学大纲、电子教材、网络课程、实验指导书、授课录像、网上答疑等教学资源均已上网,供学生上网学习使用;此外,动能学院拥有几十台高档微机,也具备了运行机制良好的硬件环境,完全能满足本课程的教学需要,从而形成了较好的网络软、硬件教学环境。这使得本课程内容进一步丰富,教学手段更加先进和多元化。
4-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举例说明本课程教学过程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目的、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相应的上课学生规模;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教学方法、作业、考试等教改举措)
教学方法
(1)结合专业特点,精选教学内容
课程组能够适时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定期修改教学大纲,除了一些基本理论外,对于教学中涉及到的工程技术方面的内容,经常进行补充、更新和删减,力求追踪当代科技的最新成果,将当代燃烧学科发展过程中的新成就、新思想和新发展及时传授给学生,为他们创造性的学习开拓思路。
(2)依据现代教学理念,探索新颖授课方式
课程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打破了以往在教室中传统的“灌输式”、“单向式”、“一言堂”等常规的讲课方式,探索了一些较为灵活、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其中包括“课堂讨论式”、“启发问答式”、“交互提问式”等,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丰富课外作业形式,延伸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组在教学中给学生布置形式多样的课外作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内外专家的相关学术报告,并指导学生查看课程相关的参考资料,文献,最新的期刊等,这样将大量获取专业信息变成了学生课外自学的内容,使课堂教学有效地延伸到了课外,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课程组重视加强实验环节。为此,在开设的实验课中,尽可能多地设立一些不注明实验步骤或只有大致方法步骤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在实验前写出详细的实验步骤、所用附件、事先编好的程序,然后再做实验。在实验报告中也强调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讨论,寻找理解依据,给出合理的解释及结果等。为了帮助学有余力的学生了解燃烧学在新科技中的应用,组织学生参与课程组老师的一些课题,给他们提供了拓展视野、展示才华的机会,实践证明,这样的方式受学生欢迎的程度出乎我们的意料。
(5)改革考试方式,考察综合能力
课程组对考试方式作了改进。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查,学生平时的到课情况,参与态度,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水平和表达能力都将计入学期成绩,从而较为全面的考察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对促进学生在课堂内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教学进程和活跃课堂讨论的气氛起到很好的效果。
(6)利用现代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课程组在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制作了多个版本的多媒体课件,有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网页版供学生课后学习;有适合课堂教学、条理清晰醒目、带有启发性的PowerPoint版本;同时将网上收集的素材与讲授内容有机地链接在一起,配合课堂教学,使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7)实行部分双语教学,提高专业综合素质
实行部分双语教学——主讲教师在每节课给出相关科技术语的英文单词;每章的小结采用英语进行;并布置部分英文参考教材和文献。对此,大部分学生认为这是加深对学科基本理论理解、提高科技英语水平与国际学科发展同步的极好方法和手段,欢迎教学改革。
2. 教学手段
在传统教育方法改进的同时,《航空发动机燃烧学》课程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制作了多个版本的多媒体课件,有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网页版供学生课后学习;有适合课堂教学、条理清晰醒目、带有启发性的PowerPoint版本;同时将网上收集的素材与讲授内容有机地链接在一起,配合课堂教学,使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2)基于丰富的网络资源,学生可以利用课程网站自学、预习、复习、答疑、拓展航空知识面。网络化教学的开展,大大方便了学生学习该课程,掌握知识点;
(3)基于网络的航空专题知识的检索、调研和讨论。这改变了单纯的课堂教学,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动从网络上获取知识、分析归类知识;
(4)学院定期请专家为学生开展学术讲座,让学生尽可能多了解学科发展的新动向。同时,通过开展前沿讲座课程让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
(5)应用现代教育心理学,发掘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6)通过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中,据此激发和鼓励一部分优秀学生进行创新思维,主动与教师合作,提前开始其专业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培养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4-5 教学效果(含校外专家评价、校内教学督导组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校内学生评教指标和校内管理部门提供的近三年的学生评价结果;课堂教学录像资料要点)
1. 课程评价
航空发动机燃烧学课程是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发动机专业最早开设的专业课程之一,自开课以来,得到学生、后续课程教师及校外同行的好评。
本课程经过了西北工业大学几代主讲教师的艰苦努力和勤奋实践,一批富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授、老专家对该课程提出过许多宝贵的意见,并对本课程做出了中肯的评价,他们认为课程内容适合现代科学发展和专业需要,课程体系合理、科学,具有先进性。在规定学时数内完成了教学要求,并有一定深度与广度。课程的教师队伍建设完善,责任感强、团队协作精神好,负责人与主讲教师师德好,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教学督导组顾恒祥教授认为航空发动机燃烧学是我校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组的教师教风严谨、注重物理化学概念和工程应用背景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航空发动机燃烧学教学在我校具有较高的声誉。
????校外专家一致认为西北工业大学的《燃烧学》教材在教材内容选取上充分吸收了国内现有的燃烧教材中的精华,融入了作者多年从事燃烧教学和科研方面的心得体会和研究成果,适当引进了现代科研成果,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教材,在国内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航空学会副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茂林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乔信起教授、空军工程大学何立明教授等也在阅读后给予了很高评价,认为:该教材具有新、深、精、广、生动、易学的特点,是航空航天动力工程及动力机械等专业的一本优秀教材和参考书。
本课程教材在半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修订和补充,目前教材建设已取得相当大的成绩,该教材内容丰富新颖,信息量大,将教改教研成果或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到了教学;其课程内容的基本性与先进性,经典与现代的关系处理得当。通过进行专项问卷调查,学生们普遍反映该课程生动形象、内容丰富、帮助理解、启发思维、紧密联系实际,开阔了视野,拓宽了知识面,对于进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也很有帮助,大大激发了学习兴趣,增强了授课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陈军同学在评价中写道:范玮老师讲课认真、思路清楚、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在吸收课堂内容之余又可以对所学到的知识活学活用。王治武同学在评价中写道:《航空发动机燃烧学》这门课程授课生动,课件制作精细,极大地调动了大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我们学到很多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对于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将起到很大的帮助。
2. 课堂教学录像资料要点
(1)主讲教师 范玮
内容: 燃气轮机燃烧室概述
要点: 燃烧室功用及性能要求
(2)主讲教师 严传俊
内容:主燃烧室工作过程
要点:燃烧室内气流结构、燃料分布及燃烧过程的组织
(3)主讲教师 张群
内容:燃烧室的点火及火焰稳定
要点:1、点火过程
2、火焰传播的余弦定理
3、航空发动机火焰稳定机理
5.自我评价
5-1 本课程的主要特色(限200字以内,不超过三项)
课程内容将基础理论与明确的航空专业工程背景紧密结合,具有鲜明的国防特色,是航空类专业的代表性、典型性课程,具有良好的示范性。
学术水平一流、特色鲜明国防科工委重点教材,辅以电子教案、教学素材库、在线答疑及网络学习系统,构成了基本完整的高质量现代立体化教学体系。
校内专业的重点实验室与航空厂所工程性很强的教学实践基地,共同打造了一流的实践性教学环境和条件,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工程实际相结合。
5-2 本课程与国内外同类课程相比,所处的水平
本课程是西北工业大学一级学科“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陕西省和国防科工委名牌专业“飞行器动力工程”最重要的专业课之一,也是西北工业大学重点培育的三航(航空、航天、航海)特色突出的航空类专业课之一, 该门课程经历了几代教师系统地综合性教学改革和高教研究,在教材内容选取上充分吸收了国内外现有的燃烧教材中的精华,融入了授课教师多年从事航空发动机燃烧教学和科研方面的心得体会和研究成果,适当引进了现代科研成果,基础理论上更深、更广,更符合教学规律。多媒体教学和课程教学网站资源丰富,大大方便了学生对学习该课程,掌握知识点,受到普遍的欢迎。拥有燃烧基础实验室和航空发动机燃烧专业实验室,具备一流的实验条件。在目前国内同类课程中处于领先地位。
5-3本课程目前存在的不足
本课程需要对电子教材、电子教案和网上资源进一步的完善,以满足现代化教学的要求。
6.课程建设规划
6-1-1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步骤及五年内课程资源上网时间表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是:建立起课程内容、体系得到国际著名大学认可,有航空专业特色的国家级精品课程。
建设步骤:
????1、建立一套与国际接轨,有航空专业特色的燃烧原理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深化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努力。
????2、继续保持教材优势。以国防科工委“十五”重点教材《燃烧学》教材为龙头,努力完善立体化教材体系的建设,建设、完善与之配套的教学资源库。。
????3、继续深挖教学实验的潜力,保持领先地位。努力开发综合性、设计性、开创性的实验项目,争取在5年内有2~3个综合性实验或虚拟实验投入使用。通过部分优秀学生主动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开展“科研小助手”的课外活动。不仅这部分学生提前进入科研,并使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业务水平不断提高,从而达到使学生和教师“双赢”。
????4、完善网络课程内容,建设网络论坛,形成开放式的自主学习环境。具体计划是:(1)进一步完善网络课程内容,使其具有系统性和实用性;(2) 建设网络论坛,给学生自主学习、交流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学术交流的环境;(3)进一步扩充航空发动机燃烧学及其相关领域的前沿讲座和学术报告,使学生能及时了解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和燃烧学的发展趋势,激发学习兴趣和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培养青年教师,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科研环境,使其努力安心工作,创造各种条件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与学术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
五年内课程资源上网时间表
①2006-2007学年完成第1、2章14学时的授课录像,完善已上网电子教案及网络课程;
②2007-2008学年完成第3、4、6章12学时的授课录像,第3、4章的电子教案及网络课程;
③2008-2009学年完成第5、7章10学时的授课录像、第7章的电子教案及网络课程;
④2009-2010学年,补充并完成课程资源库,完善网上论坛
⑤2010-2011学年, 完成《燃烧学》电子教材制作
6-1-2 三年内全程授课录像上网时间表
①2006-2007学年完成第1、2章14学时的录像摄制、上传;
②2007-2008学年完成第3、4、6章12学时的录像摄制、上传;
③2008-2009学年完成第5、7章10学时的录像摄制、上传。
6-2 本课程已经上网资源
网上资源名称列表
(1) 课程简介;
(2) 教师风采;
(3) 教学大纲;
(4) 网络课程;第1、2、3、4、5、6、7章;
(5) 电子教材;第13章;
(6) 在线交流(BBS);
(7) 评价材料;
(8) 授课录像
(9) 课程参考文献;
(10) 申报表
课程试卷及参考答案链接(仅供专家评审期间参阅)
2005年试卷
2005年试卷答案
7. 说明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