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环境评价第一节 环境评价的概念第二节 环境评价的方法和程序第三节 环境评价的标准第四节 污染源调查与评价第五节 环境评价数学模型第一节 环境评价的概念一 环境评价的概念二 环境评价的意义三 环境评价的分类一 环境评价的概念
1 环境质量
2 环境评价的定义
环境评价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是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评估质量的优劣,预测环境质量的发展趋势和评价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的学科。
3 环境评价、环境质量评价、环境影响评价二 环境评价的意义
1 可以判断环境质量的优劣;
2 认识环境质量价值的高低;
3 确定环境质量与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关系;
4 保证建设项目的选址和布局的合理性,同时提出环保措施,并评价环保措施的技术经济可行性,为工程的污染治理提供依据。
三 环境评价的分类
1 按(自然)环境要素分:
单要素评价: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水环境质量评价(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声环境质量评价、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生物环境质量评价、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等。
多要素评价(联合评价):两个或两个以上环境要素同时进行的评价。
综合评价:在单元素评价的基础上对其他所有的要素都进行评价。
还有一些按社会环境要素进行的评价,如人口的、经济的、
文化的、美学的等评价。
三 环境评价的分类
2 按评价参数分:
卫生学评价;
生态学评价;
污染物(化学污染物、生物学污染物)评价;
物理学(声学、光学、电磁学、热力学等)评价;
地质学评价;
经济学评价;
美学评价等。
三 环境评价的分类
3 按评价区域分:
城市环境质量评价;
农村环境质量评价;
流域环境质量评价;
风景旅游区环境质量评价;
自然保护区环境质量评价;
海洋环境质量评价;
工矿区环境质量;
交通环境质量评价三 环境评价的分类
4 按评价时间分:
回顾性评价 —— 对过去
现状评价 —— 对目前
预断评价或环境影响评价 —— 对今后(环境评价的重点)
第二节 环境评价的方法和程序一 环境评价的方法二、环境评价的程序一 环境评价的方法
1 主要方法有:
指数评价法
专家评价法
模型预测法
经济分析法
运筹学评价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一 环境评价的方法
2、指数评价法 —— 最早使用的方法
( 1)环境质量指数的基本形式
P为环境质量指数; C为该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浓度; S该污染物对环境影响程度的某一数值或标准。
如果环境中存在多种污染物且相互没有激励或抑制,则环境质量指数可以各污染物质量指数的和来表示:
如发生化学反应可乘以修正因子 Ki
S
CP?

i
i
n
n
2
2
1
1
S
C
S
C
S
C
S
CP?
2、指数评价法
( 2) 环境质量指数的作用
对区域环境质量进行分级,对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环境质量进行比较;
可为专家评价法提供客观的量化依据;
可作为环境评价标准的替代形式,进行信息交流;
将大量的环境质量数据归纳为少数数据的环境质量指数形式,提高了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的可比性。
2、指数评价法
( 3) 环境质量指数评价的主要步骤
收集、整理环境数据和资料,包括环境背景资料、污染源资料和环境监测数据;
确定要评价的环境要素和评价因子;(对于现状评价,监测污染物浓度较高的要素及因子;对于影响评价,工程项目实施后影响较大的环境要素和因子;对于区域评价,要综合各种要素和因子。)
评价指数的选用和综合;(选用常规的指数;综合方法有:
算术平均法、加权平均法以及加权平均兼顾极值法。)
环境质量分级
( 1)专家评价法概念
专家评价法是将专家们作为索取信息的对象,组织环境领域或多个领域的专家,运用专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的方法。
( 2)特点:
可对难以量化的因素,如社会政治因素、美学因素等给予考虑和评估,有时在没有充分资料情况下,作出定性和定量的估计。
3 专家评价法
( 3) 一般评价步骤
确定评价主题;
编制评价事件一览表;
选择专家(一般 10~ 50人);
环境预测和价值判断(专家匿名函询);
结果的处理与表达。
3 专家评价法二 环境评价的程序
1、三个方面的工作:
环境调查、环境监测和环境评价;
2、调查、监测和评价的工作内容:
污染源、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效应;
3、总的评价程序:
调查 —— 监测 —— 评价 —— 综合防治污染源评价污染源监测污染源调查污染源预测区域环境管理区域环境质量标准区域环境目标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方案及实施区域环境系统工程 区域环境规划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环境污染预测 生态效应预测区域环境质量评价环境污染评价环境污染监测环境污染调查生态效应评价生态及人群健康监测生态及人群健康调查确定区域环境质量评价的范围和目标第三节 环境评价的标准一 环境标准体系二 环境质量标准三 我国的主要环境质量标准一 环境标准体系
1、环境标准的概念
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
改善环境质量,有效地控制污染源排放,
以获取最佳的经济和环境效益,由政府制定的强制性的环境保护技术法规,它是环境保护立法的一部分,是环境评价工作的基础。
一 环境标准体系
2、环境标准体系的组成部分
环境质量标准;
—— 为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一定时间和空间中的有害物质和因素的容许浓度所作的规定。主要有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水环境质量标准等。
污染物排放标准;
—— 是国家(地方,行业)为实现环境质量标准,结合技术经济条件和环境特点,对污染源向环境排放的污染物的浓度和数量所作的限量的固定。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污水排放标准、恶臭排放标准等。
环境保护基础标准;(对各类名词术语、指南、代号、标准编排方法、导则等所作的规定)
环境保护方法标准。(对抽样、分析、实验操作等作的规定)
二 环境质量标准
1、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原则和依据
( 1)制定原则
保证人群的身体健康,使人群不因环境质量的变化受到损害;
保障自然生态系统不受破坏;
与当前的社会经济水平相适应;
因地制宜,切实可行。
( 2)依据
环境基准值为依据;
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环境保护法作为法律依据。
二 环境质量标准
2、环境质量标准的分级和分类
( 1)分级
环境质量标准是根据区域或河流的不同 社会功能 进行分级的。
如:对于空气质量标准,分为三级,各针对三类区域:
一级标准 一类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疗养地等);
二级标准 二类区(居民区、商业区、交通和居民混合区、
文化区、农村等);
三级标准 三类区(工业区、交通枢纽、交通干线等)
二 环境质量标准
2、环境质量标准的分级和分类
( 1)分级
如地面水环境质量分为五类:
一类标准 源头水和国家自然保护区;
二类标准 集中生活饮用水水源地的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产卵场;
三类标准 集中生活饮用水水源地的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产卵场、游泳区;
四类标准 一般工业用水区、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五类标准 农业用水区和一般景观用水区域。
三 我国主要的环境标准
1、大气环境标准体系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5— 1996) ;
大气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GBl6297— 1996),以及水泥厂、工业炉窑、火车焦炉、电厂、锅炉、
摩托车、汽车等行业大气污染物行业排放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
监测方法。
三 我国主要的环境标准
2、水环境标准体系
( 1)水环境质量标准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ZBl— 1999) ;
,海水水质标准,(GB 3097— 1997) ;
,渔业水质标淮,(GBll607— 89) ;
,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GB l 2941— 91);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5— 92) ;
,地下水质量标准,(GB/ T14848— 93)
三 我国主要的环境标准
2、水环境标准体系
( 2)污染物排放标准
综合废水排放标准 (GB 8978— 1996);
烧碱、聚氯乙烯,氨、肉类加工、钢铁、造纸、纺织染整、海水、石油、船舶等污染物行业排放标准。
( 3)基础标准
,水质词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GB 6816— 86) ;
,水质词汇第三部分一第七部分,(GBll915— 89) 。
三 我国主要的环境标准
3、部分其他环境标推
,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 8702— 88) ;
,辐射防护规定,(GB 8703— 88) ;
,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l2348— 90) ;
,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标准,(GBl2523— 90) ;
,城市区城环境噪声标准,(GB 3096— 93) ;
,土壤环境质量标淮,(GBl5618— 95) 。
第四节 污染源调查与评价一 污染源概述二 污染源调查三 污染源评价一 污染源概述
1、污染源与污染物
污染源
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一 污染源概述
2、污染源分类
( 1)按污染源的产生性质分:
自然污染源:生物污染源(鼠、寄生虫、病原体、蚊、
蝇等);非生物污染源(地震等);
人为污染源:生产性污染源和生活性污染源。
( 2)按污染源对环境要素的影响分:
大气污染源(点源、线源、面源;固定源、移动源);
水体污染源;
土壤污染源;
生物污染源。
一 污染源概述
2、污染源分类
( 3)按污染物性质分:
物理性污染源;
化学性污染源;
生物性污染源
( 4)按生产行业分:
工业污染源;
农业污染源;
交通运输污染源;
生活污染源。
二 污染源调查
1、污染源调查的目的
弄清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方式、
途径和污染源的类型和位置;
判断主要的污染物和污染源,为环境评价作准备。
二 污染源调查
2、污染源调查的方法
( 1)区域污染源调查
一般采用社会调查的方法,包括印发调查表,
召开座谈会,现场调查、访问、采样和监测。
一般分为普查和详查两个阶段。
普查就是概括性的调查,对各种污染源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
详查就是在普查的基础上,对重点污染源(排放量占区域总量的 60%以上)进行详细的调查,
调查人员要深入现场开展调查和监测。
二 污染源调查
2、污染源调查的方法
( 2)具体项目的污染源调查 —— 类似详查
排放方式、排放规律的调查;
污染物物理、化学、生物特性的调查;
对主要污染物进行追踪分析;
对污染物流失进行分析。
二 污染源调查
3、污染源调查的内容
( 1)工业污染源调查
企业和项目概况( 企业或项目名称、厂址、企业性质等。)
工艺调查 (工艺原理、工艺流程、工艺水平、设备水平、环保设施)
能源、水源、原辅材料情况
生产布局调查
管理调查
污染物治理调查
污染物排放情况调查
污染危害调查
发展规划调查
3、污染源调查的内容
( 2)生活污染源调查内容
城市居民人口调查
城市居民用水和排水调查
民用燃料调查
城市垃圾及处置方法调查
3、污染源调查的内容
( 3)农业污染源调查
农药使用情况的调查
化肥使用情况的调查
农业废弃物调查
农业机械使用情况调查
3、污染源调查的内容
( 4)交通污染源调查
噪声调查(车辆数量、种类,车流量、车速、
路面、绿化、噪声分布)
汽车尾气调查(车辆数量、种类,用油量,燃油构成,排气量,排放浓度等。)
4、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计算方法主要有:物料衡算法、排污系数法和实测法三种。
( 1)物料衡算法
根据物质不灭定律,进入生产过程中的原料总量( Mi)等于进入产品( Pi)、副产品( Bi)
中的量、回收的量( Ri)与形成污染物(废水、
废气、废渣)的量( Wi)之和。即:
Mi= Pi+ Ri+Bi+Wi
Wi除以总产品数就得到单位产品的污染物量 wi。
4、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
( 2) 排污系数法排污系数法有三类:单位产品基、单位产值基和单位原材料基
已知某行业某产品的产量、产值和原材料消耗量,乘以相应的排污系数即为污染物排放量。
4、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
( 3) 实测法
现场测定出废水(气、渣)排放量和排放浓度,两者相乘即为污染物排放量。
4、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
( 3) 燃料燃烧过程中污染物排放量计算
A、二氧化硫排放量的计算
对于煤,G= B× S%× 80% × 2;
对于油,G= B× S%× 2。
式中,G为二氧化硫排放量,S%为燃料中的含硫量。
( 3) 燃料燃烧过程中污染物排放量计算
B、烟尘排放量的计算
根据耗煤量、煤的灰分计算:
G= B× A%× df× (1-η)
式中,A%为煤中灰分,df为烟气中烟尘占灰分的百分数,η为除尘效率。
根据锅炉的烟气量、烟尘排放浓度计算:
G= Q× C0× ( 1- η)
式中,Q为锅炉排放的烟气量,C0为烟气中烟尘浓度,η为除尘效率。
5、污染源评价
( 1)污染源评价目的
确定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
( 2)评价项目和标准。
评价项目:保证引起区域内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都进入评价;
评价标准:对应的环境质量标准或污染物排放标准
( 3)污染源评价的方法:等标污染负荷法。
( 4)等标污染负荷法
A、评价公式
( a)等标污染负荷式中,Pij为 j污染源中 i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
Cij为 j污染源中 i污染物的浓度;
C0i为 i污染物的评价标准;
Qij为 j污染源中 i污染物的排放量。
j污染源的总等标污染负荷为,Pj= ∑Pij;(关于 i相加)
i污染物的总等标污染负荷为,Pi= ∑Pij;(关于 j相加)
该区域的总等标污染负荷为,P= ∑Pi= ∑Pj。
ij
oi
ij
ij QC
CP?
( 4)等标污染负荷法
( b)等标污染负荷比式中,Kij可确定 j污染源中各污染物的排序,Kij最大者就是 j污染源中最主要污染物;
评价区域中 j污染源的等标污染负荷比为评价区域中 i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比为:
i
ij
ij P
PK?
P
PK j
j?
P
PK i
i?
( 4)等标污染负荷法
B、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源的确定
a、将区域内的 Ki按由大到小进行排序,累积百分比达到 80%时的污染物为该区域的主要污染物;
b、将区域内的 Kj按由大到小进行排序,累积百分比达到 80%时的污染源为该区域的主要污染源。
( 4)等标污染负荷法
例:某地区建有毛巾厂、农机厂和家用电器厂,其污水排放量与污染物监 测结果见表所示,试确定该地区的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源 (其它污染源 和污染物不考虑 ) 。
毛巾厂 农机厂 家用电器厂污水量(万 m3/a) 3.40 3.30 3.20
CODcr( mg/L) 480 120 60
SS ( mg/L) 20 60 80
挥发酚( mg/L) 0.020 0.002 0.006
六价铬( mg/L) 0.15 0.45 0.20
解:主要污染源:毛巾厂和农机厂;主要污染物,COD和 Cr6+ 。
评价标准 毛巾厂 农机厂 家用电器厂 Pi Ki
污染物排序Pij Kij Pij Kij Pij Kij
COD 120 13.60 0.909 3.30 0.455 1.60 0.384 18.50 0.701 1
SS 200 0.34 0.023 0.99 0.136 1.28 0.307 2.61 0.099 3
挥发酚 20 0.0034 - 0.0003 - 0.0096 0.002 0.01 0 4
Cr6+ 0.5 1.02 0.068 2.97 0.409 1.28 0.307 5.27 0.200 2
Pj 14.96 7.26 4.17
Kj 0.567 0.275 0.158
污染源排序 1 2 3
第五节 环境评价数学模型一、环境评价模型的分类二、单因子评价指数三、多因子环境质量分指数四、实例一、环境评价模型的分类
环境质量指数模型;
环境质量分级模型;
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半定量模型。
二、单因子评价指数
1、基本表达式:
Ii= Ci/Si
式中,Ii为评价指数; Ci为第 i种评价因子在环境中的观测值; Si为 第 i种评价因子的评价标准 。
单因子环境质量指数是无量纲数,它表示某种评价因子在环境中的观测值相对于环境质量评价标淮的程度。
二、单因子评价指数
2,采用环境质量标准绝对值为评价标准的评价指数
主要针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评价;
Ii表示对应污染物的超标倍数,Ii值越大,表示第 i个因子的单项环境质量越差; Ii = 1时的环境质量处于临界状态。
环境质量评价中污染因子的单因子指数基本都采用这种形 式,是应用最广泛的评价单因子评价指数。
二、单因子评价指数
3,采用环境质量标准相对值为评价标准的评价指数
例生态评价中的标定相当量(系数):
Pi= Bi/Boi
式中 Pi为评价系数; Bi表示植被生物量、物种量等贮量;
Boi表示标定植被生物量、标定物种量等相对贮量。
主要针对环境中的非污染生态因子进行评价,因为生态因子的地域性很强,很 难在大范围内制定统一的国家标准。
Pi值越大,环境质量就越好;越小,环境质量越差。
二、单因子评价指数
4,采用环境质量相对百分数作为单因子评价指数
用于景观生态学评价和生物多样性评价 ;
如景观多样性指数( H):
H=- ∑( Pi·lnPi)
式中,Pi为某类型景观所占面积百分数。
该值越大,景观多样性越好三、多因子环境质量分指数
1,加和型分指数
( 1)简单加和型分子数
I= ∑Ii
( 2) 矢量加和式环境质量分指数
I=( ∑Ii2) 1/2
( 3)加权加和型分指数
I= ∑Wi Ii/ ∑W i
三、多因子环境质量分指数
2、幂函数加和型分子数
I= a( ∑Wi Ii) b
3、兼顾极值的加和型分指数
I= [( Ii2,max + Ii2,平均 ) /2]1/2
或 I=( Ii,max × Ii,平均 ) 1/2
四、实例例 1:内梅罗污染指数
选用的水质指标:温度、颜色、透明度,pH值、大肠杆菌数、总溶解固体,SS,TN、碱度、氯、铁、锰、
硫酸盐和 DO。
把水的用途分为三类:人类直接接触使用的;间接接触使用的;不接触使用的。
根据不同的用途设定不同的水质标准,计算水质分指数:
PIi= [( Ii2,max + Ii2,平均 ) /2]1/2
总指数 PIi= ∑ Wi Pii
例 2、南京水域质量综合指数
1、表达式:
I水 = 1/n·∑ Wi Pi
Pi = Ci/Si
∑ Wi = 1
2、评价参数:砷、酚、氰、铬、汞;
3、按综合指标值对水质进行分类:
I水 <0.2,清洁; I水 = 0.2~ 0.4,尚清洁;
I水 = 0.4~ 0.7,轻污染; I水 = 0.7~ 1.0,中污染;
I水 = 1.0~ 2.0,重污染; I水 >2.0,严重污染。
例:判断水质污染情况
南京某 三 类水域,通过实测得以下水质指标:
试判断该水域的环境质量。
水质指标 总砷 挥发酚 总氰化 物 铬( 6价) 总汞实测值
( mg/L) 0.025 0.005 0.1 0.01 0.0001
标准值
( mg/L) 0.05 0.005 0.2 0.05 0.0001
权重 0.2 0.2 0.1 0.2 0.3
解,I水 = 0.138<0.2,则该水域清洁。
水质指标 总砷 挥发酚 总氰化 物 铬( 6价) 总汞实测值 Ci
( mg/L) 0.025 0.005 0.1 0.01 0.0001
标准值 Si
( mg/L) 0.05 0.005 0.2 0.05 0.0001
权重 Wi 0.2 0.2 0.1 0.2 0.3
Pi = Ci/Si 0.5 1.0 0.5 0.2 1.0
Wi Pi 0.10 0.20 0.05 0.04 0.30
I水 = 1/n·∑
Wi Pi 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