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认识论何以成为哲学问题
?世界是否可知?
?
?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哲学家为什么会认为世界不可
知?
休谟
康德
知识的基础是经验
?“一切关于事实的推理,似乎都建
立在因果关系上面。”
?一切因果关系的基础是经验。
? —— 休谟
人类的感觉、经验可靠吗?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眼见一定为实吗?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巧用“眼见为实”
?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
机变。操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
之,言于曹嵩。嵩责操。操忽心生一计,
见叔父来,诈倒于地,作中风之状。叔
父惊告嵩,嵩急视之。操故无恙。嵩曰:
"叔言汝中风,今已愈乎? "操曰,"儿自
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 "
嵩信其言。后叔父但言操过,嵩并不听。
因此,操得恣意放荡。
康德的“有色眼镜”的比喻
?人类在戴上, 有色眼镜, 看事物时,看
到的事物一定不是事物本身。
?所以人类认识到的只是, 自在之物, 作
用于我们的感官获得的, 经验杂多, 。
用柏拉图的话说就是洞外事物投在墙壁
上的影子。
柏拉图的“洞穴说”
有一群囚犯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
被捆绑,身体也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
口。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他们身后燃烧
着一堆火。由于身体的不自由,他们终生
只能看到洞外事物借助火光投到墙上的影
子,由于这群囚犯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
他们就以为影子是真实的东西。柏拉图认
为只有少数哲学家可以摆脱束缚越到洞外
看到阳光下照耀的实物。
何为有色眼镜
培
根
的
“
四
重
假
相
说
”
人类认识活动中不可避免的错误
“种族假相”
? 人类总喜欢以自身为尺度,不按照事物的本
来面目去认识事物,结果歪曲了事物的真相。
“拔苗助长”的错误恰似刻舟求剑者
“洞穴假相”
每个人由于在环境、教育、性格、职业方面
的不同,在观察事物时往往把自己的个性、
偏爱渗入到事物中,歪曲了事物的真相。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朝菌不知晦朔,蟪姑不知春秋,
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
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
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
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
“市场假相”
?人们在交往中由于语言使用不当而
造成的思想混乱和偏见。
“剧场假相” 由于盲
目
崇
拜
权
威
,
所
造
成
的
错
误
思
想
和
偏
见
。
盲人摸象真的那么可笑吗?
“盲人摸象”只是因为眼盲吗?
明眼人就不会犯“盲人摸象”
的错误吗?
人类共同的命运 ——,坐
井观天”
总结
虽然柏拉图认为作为平凡人的我们只能
看到现象,康德认为“自在之物”不可
知,但人类的认识活动是从“必然王国”
向“自由王国”的无限接近。在这一过
程中,人类的认识能力仍然是前进的、
上升的发展过程。
地心说 日心说
例如
“日心说”战胜“地心说”表明人类认
识能力的提高
一、近代认识论两大派别
?大陆唯理论
?英国经验论
争论的问题
?
? (1)知识的起源
?
? (2)知识的可靠性
知识的起源与可靠性
?经验论认为知识起源于后天经验,但经
验知识不可靠
?唯理论认为知识起源于先天理性观念,
理性知识是可靠的
1.经验论的杰出代表
?培根
?洛克
?贝克莱
?休谟
培根( Bacon,1561-1626)
? 西欧近代哲学的开创
者,唯物主义经验论
一派哲学的创始人,
是和莎士比亚并列的
时代巨人。
个人简历
?英国掌玺大臣的儿子,毕业于剑桥大学,
毕业后从政,历任国会议员、掌玺大臣、
和大法官等职。曾经受惠于艾塞克斯,
最终还是落得忘恩负义的骂名,还有在
任大法官期间被起诉受贿并声辩说赠礼
丝毫没有影响他的判决,因此培根成为
西方哲学史上两位有污点的哲学家之一。
仕途终结后,培根献身科学,并付出生
命。
天才的培根
? 童年的培根就已经表现出了超常的智慧,13
岁时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他对于所学的
各门课程都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才智和独立思
考的精神。 16岁对当时人们奉为信仰的亚里
士多德哲学产生怀疑,开始萌发了科学、哲
学必须为人类生活实践服务的思想信念。 21
岁通过考试成为正式律师,23岁被选为国会
议员,在国会和法庭上因杰出的辩才而著名。
28岁出任英国民事法院的书记,但此后仕途
坎坷,培根多次谋职未获成功,或许是因为
培根的骄傲自大、恃才傲物。
有污点的培根
? 在试图通过博莱求职未获成功,转而投靠艾塞克斯伯
爵,两人关系甚密,在几次举荐失败后,艾塞克斯伯
爵为安慰沮丧的培根,将自己一处 1800英镑的庄园赠
予培根,后来艾塞克斯伯爵谋反被捕入狱,培根作为
女王的法律顾问,不但没有给予艾塞克斯伯爵以帮助,
相反在法庭上驳回了艾塞克斯伯爵的辩护,结果艾塞
克斯伯爵被判以极刑处死,因此有人评判培根为, 人
世间最聪明而又最卑鄙的人,,黑格尔也认为培根犯
了忘恩负义的极大罪恶,玷污了自己的名誉。但培根
自己的态度是, 决不会为世界上的任何人而表现虚伪
和胆怯, 。
还是天才
? 52岁时培根获得他向往已久的检查长的职位,三年后
升为掌玺大臣,57岁时成为英格兰的大法官,达到他
仕途的颠峰。 1621年以受贿罪而身败名裂,结束其政
治生涯,转而投入学术的著述,以惊人的毅力和速度,
在倒台后的五个月就完成了被后人视为, 近代史学著
作里程碑, 的《亨利七世》,培根一生写出大量的经
典著作,其代表著作是,《论学术的进步》、《新工
具》。
首创经验的归纳法
? 培根是近代西欧经验论的创始人,科学归纳
法的奠基者。他认为,人类认识的对象是外
部世界,一切知识只能来自感官对外部世界
的感觉,感官是解释自然的整个工作的开端。
? 同时看到了感觉经验的局限性和主观性,因
此认为,必须把感觉经验与理性思维相结合,
只有把两者结成, 合法的婚姻, 才能获得真
正的科学知识。
既反对忽视理性的狭隘经验主义,也反对轻
视经验的理性主义
2.唯理论的杰出代表
?笛卡儿
?斯宾诺莎
?莱布尼茨
笛卡儿
? 天赋观念论 ? 理论基础:
? 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
术
? 柏拉图的“回忆说”
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
?苏格拉底相信人是生而有知的,我们需
要的只是把这种知识传导出来,他认为
自己的任务就是帮助人把这种知识传导
出来,即“精神助产术”
柏拉图的“回忆说”
? 柏拉图认为人的知识(理念的知识)是先天
固有的,人在降生以前,他的灵魂在理念世
界是 自由而有知 的。一旦转世为人,灵魂受
到肉体的玷污把原本有的知识忘记了,而要
想重新获得知识就得回忆。
反对“眼见为实”
?为了说明感觉的不可靠,以对蜡快的感
觉为例,笛卡儿说,蜡快的颜色、形状、
大小、气味、硬度等可感性质似乎是清
楚不过的,但是当我们把它移到火边时,
它的味道消失了,颜色、形状改变了,
可见这些可感性质都随外界的变化而变
化,不是蜡快的本质属性。
天赋观念论的基本内容
? 笛卡儿把观念分为三种:天赋的、外来的、
虚构的
? 虚构的观念是由自己的思想制造出来的,并
不可靠
? 天赋的和外来的观念都是由思想之外的原因
造成的,上帝造成的观念可靠,而外物造成
的观念不可靠。天赋观念是唯一可靠的知识
来源,外物刺激造成的感觉是不可靠的 。
3.经验论与唯理论的经典论战
?笛卡儿的“天赋观念论”
?洛克的“白板说”
?莱布尼茨的“大理石说”
洛克 (Locke 1632年 — 1704年 )
批判“天赋观念论”
?天赋观念论的理由是一些观念和原则,比
如数学的和道德的规则,是全人类“普遍
同意”的,洛克否定了这种说法,认为根
本没有什么全人类普遍同意的与生俱来
的观念,被天赋观念论者当作人类普遍同
意的矛盾律、同一律就不为白痴和婴儿
所知。无神论者就不接受“上帝”的观
念。
洛克的“白板说”
?洛克认为人类所有的思想和观念都来自
或反映了人类的感官经验。他批判了笛
卡尔等人的天赋观念说,而认为人的心
灵开始时就像一张白板,只有通过经验
的途径,心灵中才有了观念,经验是观
念的唯一来源。
莱布尼茨( Leibniz
1646-1716)
? 德国数学家、哲学家,
? 和牛顿同为微积分的
创始人;
? 历史上最后一位“全
面发展”的天才人物。
天才的莱布尼茨
? 哲学教授的父亲在他六岁时去世,留给他大
量的藏书,8岁时能自己用拉丁文看书,为他
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和历史学家打下了基
础。 12岁他又开始学习希腊文,开始钻研逻
辑学,未满 15岁时他进入莱比锡大学,成为
一名少年大学生。不到二十岁时提交了法学
博士论文,但莱比锡大学以他太年轻为由拒
绝授予他博士学位,而另一所大学阿尔特多
夫大学则很快授予他博士学位。
个人经历
?莱布尼茨曾担任过外交官、宫廷顾问和
王室图书馆馆长,广泛结交政治、科学
和文化等方面的精英,参与不少国家科
学团体的发起和组织工作,曾作为俄国
彼得大帝的顾问, 参加拟定创办俄国科
学院的计划。他是德国柏林科学院的创
办人和第一任院士,他还曾致信清朝的
康熙皇帝,提议在北京也创立一家科学
院。
莱布尼茨的反批判
?,人类理智新论》中,不再强调天赋观念是
“普遍同意”的原则和观念,而是加强对天
赋观念的,潜在性” 的说明。
? 人的心灵不是一张白板,而是有着纹理的 大
理石 。
?,潜在性”的是潜在的 能力 还是现成的 观
念?
? 认为天赋观念是作为“倾向、禀赋、习性或
自然的潜在能力而天赋在我们心中。”
结论,
?经验论者认为知识起源于经验,但经验
并不可靠。
?唯理论者认为知识起源于天赋观念,天
赋观念才是可靠的知识来源。
两派的理论归属
?经验论者虽然认为知识起源于经验,但
由于经验并不可靠,所以哲学走向怀疑
论、不可知论。
?唯理论者认为知识起源于天赋观念,天
赋观念才是可靠的知识来源,但无法说
明天赋观念的来源,所以哲学走向独断
论。
休谟( Hume,1711— 1776 )
? 是西方近代哲学家当
中一个重要的人物,
是英国经验论的完成
者,因为他把洛克和
贝克莱的经验主义哲
学发展到了它的逻辑
终局。
个人传记
? 休谟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郡的一家道中落的
家庭,两岁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从小性
情文静喜欢思考,常常思考一些有关善恶的
道德问题,11岁入爱丁堡大学学习法律成绩
优异。 14岁因家庭原因被迫辍学回家自学,
并开始转向哲学的学习。 23岁至 26岁生活于
法国巴黎,写作其主要哲学著作《人性论》。
他将不受欢迎的《人性论》简缩为《人类理
智研究》一书,该书长时期内比《人性论》
著名得多。把康德从, 独断的睡梦, 中唤醒
过来的就是这本书;康德好像并不知道《人
性论》
哲学史上不可知论、怀疑论者
?休谟是哲学史上不可知论、怀疑论的代
表,他不仅怀疑传统知识的基础,而且
怀疑新兴的自然科学的基础,他对经验
知识基础的考查集中于对因果关系的探
寻,因为经验知识依赖的其他两种关系
都以因果关系为前提。
1.对因果关系的怀疑
?,一切关于事实的推理,似乎都建立在因果
关系上面。”
? 因果关系如何建立? —— 是人们知觉到两个
观念在空间相继出现,如果重复这样出现,
就把先出现的称为原因,后出现的称为结果,
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这样的习惯:每当看到
一个观念就会联想到另一个。这种在经验的
基础上,通过联想而形成的恒常的联贯关系,
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因果关系。
对因果关系基础的怀疑
?一切因果关系的基础是经验。
?关于因果关系的联想是以过去的经验为
基础,对于未来事件的预测和对于事物
性质的判断,也是以过去的经验为基础,
这就必须要求过去的经验也适用于相似
的事件和未来发生的事件。
用经验知识证明因果关系的错误
? 但是,用经验知识来证明因果关系的前提的
可靠性和有效性至少会犯两个错误:一是循
环论证的逻辑错误,即用因果推理建立起来
的经验知识反过来证明因果关系的前提。二
是超越经验范围的错误,因为我们只能经验
过去,不能经验过去和未来的联系;只能经
验个别事件,不能经验个别和一般的联系;
我们不能用经验到的关系解释不能经验到的
关系。
因果关系是人们习惯性的联想
?一切从经验而来的推论都是习惯的结果,
而不是运用联想的结果。习惯是这样一
种倾向:根据以前的经验,如果一事物
经常和另一事物联系在一起,我们就会
由一事物的出现而“期待”另一事物的
出现,至于这样“期待”的理由,只能
解释为人性的倾向。
一个经典的故事
? 故事的开头,这是一个发生在美国通用汽车客户与客
户服务间的真实故事。
有一天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庞帝雅克( Pontiac) 部
门收到一封客户抱怨信,上面是这样写的:, 这是我
为了同一件事第二次写信给你,我不会怪你们为什么
没有回信给我,因为我也觉得这样别人会认为我疯了,
但这的确是一个事实。我家每天在饭后会投票决定吃
哪一种口味的冰淇淋,等大家决定后我就开车去买。
但自从最近我买了一部新的庞帝雅克后,每当我买的
冰淇淋是香草口味时,我从店里出来车子就发不动。
但如果我买的是其他的口味,车子发动就很顺利。为
什么这部庞帝雅克会对香草冰淇淋过敏?为什么?为
什么?,
求证
? 尽管庞帝雅克的总经理对这封信心存怀疑,
但他还是派了一位工程师去查看究竟 。
? 工程师与客户往冰淇淋店开去,那个晚上投
票结果是香草口味,当买好香草冰淇淋回到
车上后,车子又发动不了。这位工程师之后
又依约来了三个晚上。第一晚,巧克力冰淇
淋,车子没事。第二晚,草莓冰淇淋,车子
也没事。第三晚,香草冰淇淋,车子又不能
发动。
寻找线索
? 这位思考有逻辑的工程师,到目前还是死不
相信车子能对香草过敏。因此,他仍然不放
弃继续安排相同的行程,希望能够将这个问
题解决。
? 工程师开始记下从头到现在所发生的种种详
细资料,如时间、车子使用油的种类、车子
开出及开回的时间 ……,根据资料显示他有
了一个结论,这位客户买香草冰淇淋所花的
时间比其它口味的要少。
问题原来在这里
?原因就在这家冰淇淋店的内部设置的问
题。因为,香草冰淇淋是所有冰淇淋口
味中最畅销的口味,店家为了让顾客每
次都能很快的取拿,将香草口味特别分
开陈列在单独的冰柜,并将冰柜放置在
店的前端;至于其它口味则放置在距离
收银台较远的后端。
案情告破
? 现在,工程师所要知道的疑问是,为什么这
部车会因为从熄火到重新激活的时间较短时
就会无法发动?原因很清楚,绝对不是因为
香草冰淇淋的关系,工程师很快地由心中浮
现出,答案应该是, 蒸气锁, 。
因为当这位客户买其它口味时,由于时间较
久,引擎有足够的时间散热,重新发动时就
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买香草口味时,由于
花的时间较短,引擎太热以至于还无法让
,蒸气琐, 有足够的散热时间。
? 所谓的 庞帝雅克汽车对香草冰淇淋过敏案终
于告破。
休谟问题
以收集特殊例子、观察现象为基础而建立普遍陈述的
方法通常叫做归纳,并且被看作科学的标志。
归纳方法的使用被看作是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划界标
准。对这种方法,休谟提出了一个疑问。他指出,单
个的观察陈述不管数量多大,他们在逻辑上不可能蕴
涵无限制性的普遍陈述。
归纳问题又叫做, 休谟问题,,被称为哲学的, 家
丑,,从休谟时代到现在,这个问题一直困惑着哲学
家们。归纳是一个独立的逻辑原理,是从经验或其他
逻辑原理都推不出来的,没有这个原理,便不会有科
学。
康德对两派理论的调和
? 康德肯定知识起源于人的感觉经验,同时也
认为感觉经验不可靠,只有理性知识才可靠。
? 康德认为知识是人类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得
到的。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的,但不是
唯一的要素。把经验转换为知识,就需要 理
性 (康德与 亚里士多德 一样,将这种理性称
为, 范畴, ),而理性则是天赋的。人类通
过范畴的框架来获得外界的经验,没有范畴
就无法感知世界。因此范畴与经验一样,是
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
时空是获得经验的感性直观形
式
没有 时间 和 空间,经验就是不可能的,
这两者先于一切经验。
? —— 先验认识论 ——
范畴
? 范畴是对经验杂多进行整理加工的知性范畴
康德的, 自在之物,
?人类的全部知识要么来自, 经验,,要
么来自, 超验,,前者是我们主观感受
到的现象,后者是现象界之外的事物,
是物自体 —— 自在自为之本体。
自在之物不可知
?人类认识的只是自在之物作用于我们的
感官获得的经验杂多,至于自在之物本
身则永远无法认识,他意识到,事物本
身与人所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人永远
无法确知事物的真正面貌。
为上帝留下地盘
科学是关于现象的知识体系, 因为科学
的内容来自经验世界, 科学只能也只应
当理解经验世界, 科学的任务不是对超
验世界作出解释 。
为理性划出界限
?康德为科学划出界限:凡是经验世界的
事物, 都可以是科学研究的对象 。 凡是
超验世界的事物就都不是科学研究的对
象, 例如科学不研究逻辑学, 美学, 道
德哲学 。 既然休谟已经发现经验世界的
,因果关系, 都是, 联想,, 那么科学
发现就只能满足于此, 对于超验世界的
事情, 科学应当保持沉默, 因为那对它
来说是, 不可知, 的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第一题 认识的本质和基础
第二题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第三题 真理的性质
第一题 认识的本质和基础
一、认识的本质
二、认识系统的基本结构
三、认识的实践基础
一、认识的本质
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
识本质的科学规定
?就认识活动在人的全部生存活动中的地
位来说,它本质上是一种主体与客体间的
反映与被反映关系。
红花!
1.主客体间的反映与被反映关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他哲
学认识论的区别
(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
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
没有被反
映者,就
不能有反
映。
反映论:是指确认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
观世界的反映的认识论原则,坚持从
,物到感觉和思想, 的认识路线。
先验论认为:人的认识和认识能力是先于感觉
经验、先于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它坚
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荀子
凡以知,
人之性也;可
以知,物之理
也。
(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
了唯物主义可知论,反对了不
可知论
庄子 康德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可
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
主体
客体
主体
实践
客体
( 3)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能动革命
的反映论,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1、认识主体及其特点
二、认识系统的基本结构
认识主体是在认识活动中
居于主导、能动、支配地位的
人,也就是自觉能动地从事着
认识活动的人。
1.认识主体
认识主体的能力结构
?第一,作为人的体力与脑力总和的“人
本身的自然力” —— 能力结构的物质基
础
?第二,认识主体已有的经验和知识 ——
能力结构的智能性因素
?第三,认识主体的动机、意志、情感
等 —— 能力结构的精神动力性因素
认识主体的需要 —— 动机结构
? 1.实践地依赖和掌握对象的需要
? 2.创造更美好的理想世界的愿望与追求
? 3.探索未知世界的求知
认识客体是进入主体的对
象性认识活动领域,为主体认
识活动所指向的事物。
自然客体 社会客体 精神客体
2.认识客体
认识中介是指把认识
主体和认识客体联系和沟
通起来的中介系统。
认识
主体
认识
客体
认识
中介
3.认识中介
工具系统
认识中介
认识工具
操作工具的方法系统
民族语言 柴门霍夫世界语言
语言工具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三、认识的实践基础
你要有知识,
你就得参加变革现
实的实践;你要知
道梨子的滋味,你
就得变革梨子,亲
口尝一尝。
1.实践是认识的 来源
?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
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
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
识课题,使认识 断向前发展。
哥白尼 第谷
结绳记事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
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
识课题,使认识 断向前发展。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
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
识课题,使认识 断向前发展。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
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第二题 认识的辩证发
展过程
第二题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一、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
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
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
认识的初级阶级。
1.感性认识的含义
感觉 是客
观事物作用于人的
感官而引起的一种
最简单的反映形式
。
硬 !
红 !
甜 !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知觉 是对事
物表面现象和外部
联系的综合反映。
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
苹果(知觉) =红 +甜 +硬 +……
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表象是在知觉
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
象。
表象知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直接性: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
不存在中介,是人们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直接感知。
?具体性: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
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
的表面现象。
感性认识的特点
第二题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一、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2、理性认识及其形式
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
的基础上,通过头脑的思维活动得
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F=GM1M2/R2
2.理性认识的含义
概念 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
的思维形式。
水果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判断 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
所否定的思维形式。
水果
苹果是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理性认识的形式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推理 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
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卡斯帕洛夫与“深蓝”对
弈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帝国主义是反动派
帝国主义是纸老虎
理性认识的形式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一是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
接触事物中直接产生,而是在感
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脑思维才
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
?二是抽象性,即它不是具体形
象地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
以概念、判断、推理这样抽象的
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
规律。
理性认识的特点
第二题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一、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2、理性认识及其形式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
F=GM1M2/R2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有待于发展到
于源来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舍罕王赏麦
舍罕国王:当
然可以 ……?!
班 ·达依尔:
陛下,我只
要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
这花是 红 的。
感觉
判断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
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第谷 开普勒
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
培根
?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第二题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二、从认识到实践
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
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认识的能动作用,
不但表现于从感性认识
到理性认识之能动的飞
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
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
的实践这一个飞跃。
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
要性
亚里斯多德:不
同重量的物体下
落速度不同。
伽利略:不同重
量的物体下落速
度相同。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
发展。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
界的目的
2.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理论
要同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化为指导实
践的具体观念;
理论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
理论要要为群众所掌握
第三题
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
一、认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四,真理同谬误的关系
第三题
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
一、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
1、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
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
反映。
主体 客体
真理
谬误
正确反映
歪曲反映
1.真理的含义
有两层含义:
?第一是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即真理
作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本身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
内容;
?第二是指真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即
真理之所以是真理并不是因为某位天才
人物决断,而是实践检验的结果,而实
践本身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2.真理的客观性:真理内容和检验真
理标准的客观性
地心说 日心说
真理的客观性
实践证明:哥白尼的“日心说”是真理
。
真理的价值性是指真理
对人类实践活动的功能性,它
揭示了客观真理具有能满足主
体需要、对主体有用的属性。
主体 客体
趋向
趋向
客观性价值性
3.真理的价值性
第三题
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
1、真理的绝对性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
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
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
伽利略的胜利
a2+b2=c2
AC
B c
a
b
毕达哥拉斯
从内容上看,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
律的正确认识,包含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
观内容。
从认识的发展趋势和人类的认识能力上看:就
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
展着的物质世界的;就人类的认识能力来说,
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之物,而不存在不可认
识之物
真理的相对性是
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
规律的认识的近似性、
有条件性。
a2+b2=c2
AbC
B
a c
a2+b2≠c2
B
a c
C A
b
从认识的广度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只是对客
观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部分、某一方面、
某一片断的正确认识,而不是对全部事物的正
确反映。
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
特定的具体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
确的反映
真
理
确定性、
无条件性
绝对性
近似性、
有条件性
相对性
从内容和认
识能力上看
从广度和
深度上看
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
第三题
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
1、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孔子 亚里斯多德
权威标准
众人意见标准
胡适
真理原来是
人造的,是为了人
造的,是人造出来
供人用的,是因为
它们大有用处,所
以才给它们以真理
的美名的。
实用标准
人的思维是
否具有客观的真
理性,这并不是
一个理论问题,
而是一个实践的
问题。
实践标准
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
实践标准
胡福明谈真理标准问题
实践 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主观
认识
客观
效果实践
真理 谬误
相符 不符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
一标准 P175
第三题
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
3、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一切认识是否具有真
理性,必须拿到实践面前、并通过实践的检验,
只有实践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此外再无
别的标准。
UFO 外星人茫茫宇宙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实践是历史的、
具体的,任何时候的实践都受主观和客观
条件的限制,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当时的
一切认识。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实践是历史的、
具体的,任何时候的实践都受主观和客观条
件的限制,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当时的一切
认识。 放 言
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身真伪复谁知?
第三题
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
1、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四、真理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相斗争而发展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
规律的正确反映,而谬误则是人
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
映,二者泾渭分明,互相对立。
1.真理和谬误的对立
认识
真理 谬误
互为条件
互相依赖
?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
没有谬误作比较,就无所谓真理;没
有真理作比较,也就无所谓谬误。
2.真理和谬误的统一
真理与谬误相互转化
坚持真理,排除谬误
第一节认识论何以成为哲学问题
?世界是否可知?
?
?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哲学家为什么会认为世界不可
知?
休谟
康德
知识的基础是经验
?“一切关于事实的推理,似乎都建
立在因果关系上面。”
?一切因果关系的基础是经验。
? —— 休谟
人类的感觉、经验可靠吗?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眼见一定为实吗?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巧用“眼见为实”
?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
机变。操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
之,言于曹嵩。嵩责操。操忽心生一计,
见叔父来,诈倒于地,作中风之状。叔
父惊告嵩,嵩急视之。操故无恙。嵩曰:
"叔言汝中风,今已愈乎? "操曰,"儿自
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 "
嵩信其言。后叔父但言操过,嵩并不听。
因此,操得恣意放荡。
康德的“有色眼镜”的比喻
?人类在戴上, 有色眼镜, 看事物时,看
到的事物一定不是事物本身。
?所以人类认识到的只是, 自在之物, 作
用于我们的感官获得的, 经验杂多, 。
用柏拉图的话说就是洞外事物投在墙壁
上的影子。
柏拉图的“洞穴说”
有一群囚犯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
被捆绑,身体也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
口。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他们身后燃烧
着一堆火。由于身体的不自由,他们终生
只能看到洞外事物借助火光投到墙上的影
子,由于这群囚犯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
他们就以为影子是真实的东西。柏拉图认
为只有少数哲学家可以摆脱束缚越到洞外
看到阳光下照耀的实物。
何为有色眼镜
培
根
的
“
四
重
假
相
说
”
人类认识活动中不可避免的错误
“种族假相”
? 人类总喜欢以自身为尺度,不按照事物的本
来面目去认识事物,结果歪曲了事物的真相。
“拔苗助长”的错误恰似刻舟求剑者
“洞穴假相”
每个人由于在环境、教育、性格、职业方面
的不同,在观察事物时往往把自己的个性、
偏爱渗入到事物中,歪曲了事物的真相。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朝菌不知晦朔,蟪姑不知春秋,
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
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
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
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
“市场假相”
?人们在交往中由于语言使用不当而
造成的思想混乱和偏见。
“剧场假相” 由于盲
目
崇
拜
权
威
,
所
造
成
的
错
误
思
想
和
偏
见
。
盲人摸象真的那么可笑吗?
“盲人摸象”只是因为眼盲吗?
明眼人就不会犯“盲人摸象”
的错误吗?
人类共同的命运 ——,坐
井观天”
总结
虽然柏拉图认为作为平凡人的我们只能
看到现象,康德认为“自在之物”不可
知,但人类的认识活动是从“必然王国”
向“自由王国”的无限接近。在这一过
程中,人类的认识能力仍然是前进的、
上升的发展过程。
地心说 日心说
例如
“日心说”战胜“地心说”表明人类认
识能力的提高
一、近代认识论两大派别
?大陆唯理论
?英国经验论
争论的问题
?
? (1)知识的起源
?
? (2)知识的可靠性
知识的起源与可靠性
?经验论认为知识起源于后天经验,但经
验知识不可靠
?唯理论认为知识起源于先天理性观念,
理性知识是可靠的
1.经验论的杰出代表
?培根
?洛克
?贝克莱
?休谟
培根( Bacon,1561-1626)
? 西欧近代哲学的开创
者,唯物主义经验论
一派哲学的创始人,
是和莎士比亚并列的
时代巨人。
个人简历
?英国掌玺大臣的儿子,毕业于剑桥大学,
毕业后从政,历任国会议员、掌玺大臣、
和大法官等职。曾经受惠于艾塞克斯,
最终还是落得忘恩负义的骂名,还有在
任大法官期间被起诉受贿并声辩说赠礼
丝毫没有影响他的判决,因此培根成为
西方哲学史上两位有污点的哲学家之一。
仕途终结后,培根献身科学,并付出生
命。
天才的培根
? 童年的培根就已经表现出了超常的智慧,13
岁时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他对于所学的
各门课程都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才智和独立思
考的精神。 16岁对当时人们奉为信仰的亚里
士多德哲学产生怀疑,开始萌发了科学、哲
学必须为人类生活实践服务的思想信念。 21
岁通过考试成为正式律师,23岁被选为国会
议员,在国会和法庭上因杰出的辩才而著名。
28岁出任英国民事法院的书记,但此后仕途
坎坷,培根多次谋职未获成功,或许是因为
培根的骄傲自大、恃才傲物。
有污点的培根
? 在试图通过博莱求职未获成功,转而投靠艾塞克斯伯
爵,两人关系甚密,在几次举荐失败后,艾塞克斯伯
爵为安慰沮丧的培根,将自己一处 1800英镑的庄园赠
予培根,后来艾塞克斯伯爵谋反被捕入狱,培根作为
女王的法律顾问,不但没有给予艾塞克斯伯爵以帮助,
相反在法庭上驳回了艾塞克斯伯爵的辩护,结果艾塞
克斯伯爵被判以极刑处死,因此有人评判培根为, 人
世间最聪明而又最卑鄙的人,,黑格尔也认为培根犯
了忘恩负义的极大罪恶,玷污了自己的名誉。但培根
自己的态度是, 决不会为世界上的任何人而表现虚伪
和胆怯, 。
还是天才
? 52岁时培根获得他向往已久的检查长的职位,三年后
升为掌玺大臣,57岁时成为英格兰的大法官,达到他
仕途的颠峰。 1621年以受贿罪而身败名裂,结束其政
治生涯,转而投入学术的著述,以惊人的毅力和速度,
在倒台后的五个月就完成了被后人视为, 近代史学著
作里程碑, 的《亨利七世》,培根一生写出大量的经
典著作,其代表著作是,《论学术的进步》、《新工
具》。
首创经验的归纳法
? 培根是近代西欧经验论的创始人,科学归纳
法的奠基者。他认为,人类认识的对象是外
部世界,一切知识只能来自感官对外部世界
的感觉,感官是解释自然的整个工作的开端。
? 同时看到了感觉经验的局限性和主观性,因
此认为,必须把感觉经验与理性思维相结合,
只有把两者结成, 合法的婚姻, 才能获得真
正的科学知识。
既反对忽视理性的狭隘经验主义,也反对轻
视经验的理性主义
2.唯理论的杰出代表
?笛卡儿
?斯宾诺莎
?莱布尼茨
笛卡儿
? 天赋观念论 ? 理论基础:
? 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
术
? 柏拉图的“回忆说”
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
?苏格拉底相信人是生而有知的,我们需
要的只是把这种知识传导出来,他认为
自己的任务就是帮助人把这种知识传导
出来,即“精神助产术”
柏拉图的“回忆说”
? 柏拉图认为人的知识(理念的知识)是先天
固有的,人在降生以前,他的灵魂在理念世
界是 自由而有知 的。一旦转世为人,灵魂受
到肉体的玷污把原本有的知识忘记了,而要
想重新获得知识就得回忆。
反对“眼见为实”
?为了说明感觉的不可靠,以对蜡快的感
觉为例,笛卡儿说,蜡快的颜色、形状、
大小、气味、硬度等可感性质似乎是清
楚不过的,但是当我们把它移到火边时,
它的味道消失了,颜色、形状改变了,
可见这些可感性质都随外界的变化而变
化,不是蜡快的本质属性。
天赋观念论的基本内容
? 笛卡儿把观念分为三种:天赋的、外来的、
虚构的
? 虚构的观念是由自己的思想制造出来的,并
不可靠
? 天赋的和外来的观念都是由思想之外的原因
造成的,上帝造成的观念可靠,而外物造成
的观念不可靠。天赋观念是唯一可靠的知识
来源,外物刺激造成的感觉是不可靠的 。
3.经验论与唯理论的经典论战
?笛卡儿的“天赋观念论”
?洛克的“白板说”
?莱布尼茨的“大理石说”
洛克 (Locke 1632年 — 1704年 )
批判“天赋观念论”
?天赋观念论的理由是一些观念和原则,比
如数学的和道德的规则,是全人类“普遍
同意”的,洛克否定了这种说法,认为根
本没有什么全人类普遍同意的与生俱来
的观念,被天赋观念论者当作人类普遍同
意的矛盾律、同一律就不为白痴和婴儿
所知。无神论者就不接受“上帝”的观
念。
洛克的“白板说”
?洛克认为人类所有的思想和观念都来自
或反映了人类的感官经验。他批判了笛
卡尔等人的天赋观念说,而认为人的心
灵开始时就像一张白板,只有通过经验
的途径,心灵中才有了观念,经验是观
念的唯一来源。
莱布尼茨( Leibniz
1646-1716)
? 德国数学家、哲学家,
? 和牛顿同为微积分的
创始人;
? 历史上最后一位“全
面发展”的天才人物。
天才的莱布尼茨
? 哲学教授的父亲在他六岁时去世,留给他大
量的藏书,8岁时能自己用拉丁文看书,为他
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和历史学家打下了基
础。 12岁他又开始学习希腊文,开始钻研逻
辑学,未满 15岁时他进入莱比锡大学,成为
一名少年大学生。不到二十岁时提交了法学
博士论文,但莱比锡大学以他太年轻为由拒
绝授予他博士学位,而另一所大学阿尔特多
夫大学则很快授予他博士学位。
个人经历
?莱布尼茨曾担任过外交官、宫廷顾问和
王室图书馆馆长,广泛结交政治、科学
和文化等方面的精英,参与不少国家科
学团体的发起和组织工作,曾作为俄国
彼得大帝的顾问, 参加拟定创办俄国科
学院的计划。他是德国柏林科学院的创
办人和第一任院士,他还曾致信清朝的
康熙皇帝,提议在北京也创立一家科学
院。
莱布尼茨的反批判
?,人类理智新论》中,不再强调天赋观念是
“普遍同意”的原则和观念,而是加强对天
赋观念的,潜在性” 的说明。
? 人的心灵不是一张白板,而是有着纹理的 大
理石 。
?,潜在性”的是潜在的 能力 还是现成的 观
念?
? 认为天赋观念是作为“倾向、禀赋、习性或
自然的潜在能力而天赋在我们心中。”
结论,
?经验论者认为知识起源于经验,但经验
并不可靠。
?唯理论者认为知识起源于天赋观念,天
赋观念才是可靠的知识来源。
两派的理论归属
?经验论者虽然认为知识起源于经验,但
由于经验并不可靠,所以哲学走向怀疑
论、不可知论。
?唯理论者认为知识起源于天赋观念,天
赋观念才是可靠的知识来源,但无法说
明天赋观念的来源,所以哲学走向独断
论。
休谟( Hume,1711— 1776 )
? 是西方近代哲学家当
中一个重要的人物,
是英国经验论的完成
者,因为他把洛克和
贝克莱的经验主义哲
学发展到了它的逻辑
终局。
个人传记
? 休谟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郡的一家道中落的
家庭,两岁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从小性
情文静喜欢思考,常常思考一些有关善恶的
道德问题,11岁入爱丁堡大学学习法律成绩
优异。 14岁因家庭原因被迫辍学回家自学,
并开始转向哲学的学习。 23岁至 26岁生活于
法国巴黎,写作其主要哲学著作《人性论》。
他将不受欢迎的《人性论》简缩为《人类理
智研究》一书,该书长时期内比《人性论》
著名得多。把康德从, 独断的睡梦, 中唤醒
过来的就是这本书;康德好像并不知道《人
性论》
哲学史上不可知论、怀疑论者
?休谟是哲学史上不可知论、怀疑论的代
表,他不仅怀疑传统知识的基础,而且
怀疑新兴的自然科学的基础,他对经验
知识基础的考查集中于对因果关系的探
寻,因为经验知识依赖的其他两种关系
都以因果关系为前提。
1.对因果关系的怀疑
?,一切关于事实的推理,似乎都建立在因果
关系上面。”
? 因果关系如何建立? —— 是人们知觉到两个
观念在空间相继出现,如果重复这样出现,
就把先出现的称为原因,后出现的称为结果,
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这样的习惯:每当看到
一个观念就会联想到另一个。这种在经验的
基础上,通过联想而形成的恒常的联贯关系,
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因果关系。
对因果关系基础的怀疑
?一切因果关系的基础是经验。
?关于因果关系的联想是以过去的经验为
基础,对于未来事件的预测和对于事物
性质的判断,也是以过去的经验为基础,
这就必须要求过去的经验也适用于相似
的事件和未来发生的事件。
用经验知识证明因果关系的错误
? 但是,用经验知识来证明因果关系的前提的
可靠性和有效性至少会犯两个错误:一是循
环论证的逻辑错误,即用因果推理建立起来
的经验知识反过来证明因果关系的前提。二
是超越经验范围的错误,因为我们只能经验
过去,不能经验过去和未来的联系;只能经
验个别事件,不能经验个别和一般的联系;
我们不能用经验到的关系解释不能经验到的
关系。
因果关系是人们习惯性的联想
?一切从经验而来的推论都是习惯的结果,
而不是运用联想的结果。习惯是这样一
种倾向:根据以前的经验,如果一事物
经常和另一事物联系在一起,我们就会
由一事物的出现而“期待”另一事物的
出现,至于这样“期待”的理由,只能
解释为人性的倾向。
一个经典的故事
? 故事的开头,这是一个发生在美国通用汽车客户与客
户服务间的真实故事。
有一天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庞帝雅克( Pontiac) 部
门收到一封客户抱怨信,上面是这样写的:, 这是我
为了同一件事第二次写信给你,我不会怪你们为什么
没有回信给我,因为我也觉得这样别人会认为我疯了,
但这的确是一个事实。我家每天在饭后会投票决定吃
哪一种口味的冰淇淋,等大家决定后我就开车去买。
但自从最近我买了一部新的庞帝雅克后,每当我买的
冰淇淋是香草口味时,我从店里出来车子就发不动。
但如果我买的是其他的口味,车子发动就很顺利。为
什么这部庞帝雅克会对香草冰淇淋过敏?为什么?为
什么?,
求证
? 尽管庞帝雅克的总经理对这封信心存怀疑,
但他还是派了一位工程师去查看究竟 。
? 工程师与客户往冰淇淋店开去,那个晚上投
票结果是香草口味,当买好香草冰淇淋回到
车上后,车子又发动不了。这位工程师之后
又依约来了三个晚上。第一晚,巧克力冰淇
淋,车子没事。第二晚,草莓冰淇淋,车子
也没事。第三晚,香草冰淇淋,车子又不能
发动。
寻找线索
? 这位思考有逻辑的工程师,到目前还是死不
相信车子能对香草过敏。因此,他仍然不放
弃继续安排相同的行程,希望能够将这个问
题解决。
? 工程师开始记下从头到现在所发生的种种详
细资料,如时间、车子使用油的种类、车子
开出及开回的时间 ……,根据资料显示他有
了一个结论,这位客户买香草冰淇淋所花的
时间比其它口味的要少。
问题原来在这里
?原因就在这家冰淇淋店的内部设置的问
题。因为,香草冰淇淋是所有冰淇淋口
味中最畅销的口味,店家为了让顾客每
次都能很快的取拿,将香草口味特别分
开陈列在单独的冰柜,并将冰柜放置在
店的前端;至于其它口味则放置在距离
收银台较远的后端。
案情告破
? 现在,工程师所要知道的疑问是,为什么这
部车会因为从熄火到重新激活的时间较短时
就会无法发动?原因很清楚,绝对不是因为
香草冰淇淋的关系,工程师很快地由心中浮
现出,答案应该是, 蒸气锁, 。
因为当这位客户买其它口味时,由于时间较
久,引擎有足够的时间散热,重新发动时就
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买香草口味时,由于
花的时间较短,引擎太热以至于还无法让
,蒸气琐, 有足够的散热时间。
? 所谓的 庞帝雅克汽车对香草冰淇淋过敏案终
于告破。
休谟问题
以收集特殊例子、观察现象为基础而建立普遍陈述的
方法通常叫做归纳,并且被看作科学的标志。
归纳方法的使用被看作是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划界标
准。对这种方法,休谟提出了一个疑问。他指出,单
个的观察陈述不管数量多大,他们在逻辑上不可能蕴
涵无限制性的普遍陈述。
归纳问题又叫做, 休谟问题,,被称为哲学的, 家
丑,,从休谟时代到现在,这个问题一直困惑着哲学
家们。归纳是一个独立的逻辑原理,是从经验或其他
逻辑原理都推不出来的,没有这个原理,便不会有科
学。
康德对两派理论的调和
? 康德肯定知识起源于人的感觉经验,同时也
认为感觉经验不可靠,只有理性知识才可靠。
? 康德认为知识是人类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得
到的。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的,但不是
唯一的要素。把经验转换为知识,就需要 理
性 (康德与 亚里士多德 一样,将这种理性称
为, 范畴, ),而理性则是天赋的。人类通
过范畴的框架来获得外界的经验,没有范畴
就无法感知世界。因此范畴与经验一样,是
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
时空是获得经验的感性直观形
式
没有 时间 和 空间,经验就是不可能的,
这两者先于一切经验。
? —— 先验认识论 ——
范畴
? 范畴是对经验杂多进行整理加工的知性范畴
康德的, 自在之物,
?人类的全部知识要么来自, 经验,,要
么来自, 超验,,前者是我们主观感受
到的现象,后者是现象界之外的事物,
是物自体 —— 自在自为之本体。
自在之物不可知
?人类认识的只是自在之物作用于我们的
感官获得的经验杂多,至于自在之物本
身则永远无法认识,他意识到,事物本
身与人所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人永远
无法确知事物的真正面貌。
为上帝留下地盘
科学是关于现象的知识体系, 因为科学
的内容来自经验世界, 科学只能也只应
当理解经验世界, 科学的任务不是对超
验世界作出解释 。
为理性划出界限
?康德为科学划出界限:凡是经验世界的
事物, 都可以是科学研究的对象 。 凡是
超验世界的事物就都不是科学研究的对
象, 例如科学不研究逻辑学, 美学, 道
德哲学 。 既然休谟已经发现经验世界的
,因果关系, 都是, 联想,, 那么科学
发现就只能满足于此, 对于超验世界的
事情, 科学应当保持沉默, 因为那对它
来说是, 不可知, 的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第一题 认识的本质和基础
第二题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第三题 真理的性质
第一题 认识的本质和基础
一、认识的本质
二、认识系统的基本结构
三、认识的实践基础
一、认识的本质
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
识本质的科学规定
?就认识活动在人的全部生存活动中的地
位来说,它本质上是一种主体与客体间的
反映与被反映关系。
红花!
1.主客体间的反映与被反映关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他哲
学认识论的区别
(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
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
没有被反
映者,就
不能有反
映。
反映论:是指确认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
观世界的反映的认识论原则,坚持从
,物到感觉和思想, 的认识路线。
先验论认为:人的认识和认识能力是先于感觉
经验、先于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它坚
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荀子
凡以知,
人之性也;可
以知,物之理
也。
(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
了唯物主义可知论,反对了不
可知论
庄子 康德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可
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
主体
客体
主体
实践
客体
( 3)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能动革命
的反映论,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1、认识主体及其特点
二、认识系统的基本结构
认识主体是在认识活动中
居于主导、能动、支配地位的
人,也就是自觉能动地从事着
认识活动的人。
1.认识主体
认识主体的能力结构
?第一,作为人的体力与脑力总和的“人
本身的自然力” —— 能力结构的物质基
础
?第二,认识主体已有的经验和知识 ——
能力结构的智能性因素
?第三,认识主体的动机、意志、情感
等 —— 能力结构的精神动力性因素
认识主体的需要 —— 动机结构
? 1.实践地依赖和掌握对象的需要
? 2.创造更美好的理想世界的愿望与追求
? 3.探索未知世界的求知
认识客体是进入主体的对
象性认识活动领域,为主体认
识活动所指向的事物。
自然客体 社会客体 精神客体
2.认识客体
认识中介是指把认识
主体和认识客体联系和沟
通起来的中介系统。
认识
主体
认识
客体
认识
中介
3.认识中介
工具系统
认识中介
认识工具
操作工具的方法系统
民族语言 柴门霍夫世界语言
语言工具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三、认识的实践基础
你要有知识,
你就得参加变革现
实的实践;你要知
道梨子的滋味,你
就得变革梨子,亲
口尝一尝。
1.实践是认识的 来源
?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
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
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
识课题,使认识 断向前发展。
哥白尼 第谷
结绳记事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
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
识课题,使认识 断向前发展。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
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
识课题,使认识 断向前发展。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
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第二题 认识的辩证发
展过程
第二题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一、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
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
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
认识的初级阶级。
1.感性认识的含义
感觉 是客
观事物作用于人的
感官而引起的一种
最简单的反映形式
。
硬 !
红 !
甜 !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知觉 是对事
物表面现象和外部
联系的综合反映。
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
苹果(知觉) =红 +甜 +硬 +……
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表象是在知觉
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
象。
表象知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直接性: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
不存在中介,是人们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直接感知。
?具体性: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
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
的表面现象。
感性认识的特点
第二题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一、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2、理性认识及其形式
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
的基础上,通过头脑的思维活动得
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F=GM1M2/R2
2.理性认识的含义
概念 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
的思维形式。
水果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判断 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
所否定的思维形式。
水果
苹果是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理性认识的形式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推理 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
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卡斯帕洛夫与“深蓝”对
弈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帝国主义是反动派
帝国主义是纸老虎
理性认识的形式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一是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
接触事物中直接产生,而是在感
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脑思维才
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
?二是抽象性,即它不是具体形
象地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
以概念、判断、推理这样抽象的
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
规律。
理性认识的特点
第二题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一、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2、理性认识及其形式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
F=GM1M2/R2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有待于发展到
于源来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舍罕王赏麦
舍罕国王:当
然可以 ……?!
班 ·达依尔:
陛下,我只
要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
这花是 红 的。
感觉
判断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
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第谷 开普勒
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
培根
?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第二题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二、从认识到实践
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
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认识的能动作用,
不但表现于从感性认识
到理性认识之能动的飞
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
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
的实践这一个飞跃。
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
要性
亚里斯多德:不
同重量的物体下
落速度不同。
伽利略:不同重
量的物体下落速
度相同。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
发展。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
界的目的
2.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理论
要同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化为指导实
践的具体观念;
理论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
理论要要为群众所掌握
第三题
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
一、认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四,真理同谬误的关系
第三题
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
一、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
1、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
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
反映。
主体 客体
真理
谬误
正确反映
歪曲反映
1.真理的含义
有两层含义:
?第一是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即真理
作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本身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
内容;
?第二是指真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即
真理之所以是真理并不是因为某位天才
人物决断,而是实践检验的结果,而实
践本身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2.真理的客观性:真理内容和检验真
理标准的客观性
地心说 日心说
真理的客观性
实践证明:哥白尼的“日心说”是真理
。
真理的价值性是指真理
对人类实践活动的功能性,它
揭示了客观真理具有能满足主
体需要、对主体有用的属性。
主体 客体
趋向
趋向
客观性价值性
3.真理的价值性
第三题
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
1、真理的绝对性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
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
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
伽利略的胜利
a2+b2=c2
AC
B c
a
b
毕达哥拉斯
从内容上看,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
律的正确认识,包含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
观内容。
从认识的发展趋势和人类的认识能力上看:就
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
展着的物质世界的;就人类的认识能力来说,
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之物,而不存在不可认
识之物
真理的相对性是
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
规律的认识的近似性、
有条件性。
a2+b2=c2
AbC
B
a c
a2+b2≠c2
B
a c
C A
b
从认识的广度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只是对客
观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部分、某一方面、
某一片断的正确认识,而不是对全部事物的正
确反映。
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
特定的具体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
确的反映
真
理
确定性、
无条件性
绝对性
近似性、
有条件性
相对性
从内容和认
识能力上看
从广度和
深度上看
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
第三题
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
1、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孔子 亚里斯多德
权威标准
众人意见标准
胡适
真理原来是
人造的,是为了人
造的,是人造出来
供人用的,是因为
它们大有用处,所
以才给它们以真理
的美名的。
实用标准
人的思维是
否具有客观的真
理性,这并不是
一个理论问题,
而是一个实践的
问题。
实践标准
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
实践标准
胡福明谈真理标准问题
实践 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主观
认识
客观
效果实践
真理 谬误
相符 不符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
一标准 P175
第三题
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
3、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一切认识是否具有真
理性,必须拿到实践面前、并通过实践的检验,
只有实践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此外再无
别的标准。
UFO 外星人茫茫宇宙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实践是历史的、
具体的,任何时候的实践都受主观和客观
条件的限制,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当时的
一切认识。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实践是历史的、
具体的,任何时候的实践都受主观和客观条
件的限制,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当时的一切
认识。 放 言
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身真伪复谁知?
第三题
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
1、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四、真理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相斗争而发展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
规律的正确反映,而谬误则是人
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
映,二者泾渭分明,互相对立。
1.真理和谬误的对立
认识
真理 谬误
互为条件
互相依赖
?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
没有谬误作比较,就无所谓真理;没
有真理作比较,也就无所谓谬误。
2.真理和谬误的统一
真理与谬误相互转化
坚持真理,排除谬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