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环境监测
一、环境监测的概念
环境监测是指测定代表环境质量的各种
标志数据的过程,
即通过物理测定、化学测定、仪器测定
和生物监测等手段,有计划、有目的地对环
境质量某些代表值实施测定的过程。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
成部分,通过监测,能够及时掌握污染
物产生的原因和污染动向,提出防治污
染的方法,制订环境保护的规划。
二、环境监测的目的、任务和分类
(一)环境监测地目的
1、评价环境质量,预测环境质量变化趋势;
( 1)、检验和判断环境质量是否符合国家规
定的环境质量标准;
( 2)、掌握环境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点,追
踪污染途径,寻找污染源,预测污染的发展
动向;
( 3)、评价污染治理的实际效果。
2、为制订环境法规、标准、环境规划、
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3、收集环境本底值及其变化趋势,积累
长期监测资料,为保护人类健康和合理
使用自然资源,以及为确切掌握环境容
量提供科学依据。
(二)、环境监测的任务
1、评价环境质量,预测、预报环境质量发
展趋势;
2、加强污染源监测,揭示污染危害,探明
污染程度和趋势,进行环境监控管理,实
现环境监测新突破;
3、积累各类环境数据,掌握环境容量,
为实现环境污染总量控制及实施目标
管理提供依据;
4、及时分析处理监测数据和资料,建
立相应的技术档案,为制订及执行环
境法规、标准及环境污染防治对策提
供科学依据;
(三)、环境监测的分类
按照监测目的和性质,可将环境
监测分为:
研究性监测
监视性监测
特定目的监测
1、研究性监测
研究性监测是通过监测了解污
染机理,并弄清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规律,研究环境受到污染的程度和
危害程度。
2、监视性监测
监视性监测是通过预先布置好的网
点,用较长时间来收集数据,用以评价
环境污染的现状,超标程度,污染变化
趋势以及环境改善状况等,从而确定一
个区域,一个国家或全球的污染状况。
3、特定目的监测
特定目的监测是对偶然发生的环境
污染事故的监测,以便在污染造成危害
之前采取预防措施,确定各种紧急情况
下的污染程度下波及范围。这类监测期
限短,通常随着事故的完结而结束。
根据监测对象的不同,可将环境监
测分为
大气监测
水质监测
土壤监测
噪声监测
生物监测等。
三、环境监测的原则
(一)监测对象的选择
通过实地调查,针对污染物特性,选择
毒性大。危害严重,影响范围广的污染物进
行监测。
对所选定的监测对象,必须有可靠的分
析测试手段。
对测定结果能作出正确的解释、判断,
作出合理评价。
(二)、优先监测原则
在实际监测中,因需要监测的项目较多,
但又不能同时进行,所以在监测时,应根据
污染物本身的重要性吓迫切性来选择有限监
测对象。
四、环境监测程序
? 现场调查与资料收集;
? 确定测定项目;
? 监测点布设及采样时间和方法;
? 样品的分析测试
? 数据处理和结果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