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土壤养分
依据土壤养有效性土壤学上提出以下分类概念
有效养分 -能够直接或经过转化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土壤养分
速效养分 -在作物生长季节内, 能够直接, 迅速为植物吸收利用的
土壤养分, 基本上为矿质养分 。
无效养分 -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土壤养分, 也有人叫它迟效养分 。
一般来说,速效养分仅占很少部分,不足全量的 1%,应该注意
的是速效养分和迟效养分的划分是相对的,二者总处于动态平衡之
中。 某种养分总量叫该养分全量
土壤养分 -指植物所必需的, 主要是 土壤 来提供的营养元素就叫
做土壤养分 。 土壤养分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 是土壤肥力的重
要组成因素 。
土壤养分状况 -是指土壤养分的含量、组成、形态分布和有效性
的高低。
一,土壤养分的基本概念
土壤养分概述( soil nutrients
二、土壤养分的分类
1.土壤养分依据作物的生理需求分为
(1)必需营养元素 (essential elements)
16种, C,H,O,N,C,K,Ca,
Mg,S,Fe,Mn,Zn,Cu,B,Mo
Cl
(2)有益营养元素( beneficial element)
Si(对于甘蔗),Na对于棉花和甜菜
2.依据养分需要量分为,
(1)大量元素( Macroelement),占植物干物质重 0.1%以上
(2)中量元素,
(3)微量元素( microelement),占植物干物质重 0.1%以下。,有的
只有 0.1mg/kg(ppm)
其次还有痕量营养元素,在 ppb级以下。
土壤养分概述( soil nutrients
土壤养分三要素
在植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中, C,H,O大约
占植株干重的 95%。 碳主要来自与大气中的二氧
化碳, 而 H,O则来自于土壤中的水分, 氧可来自
空气 。 氮则除豆科作物外大部分取源于土壤 。 其
它元素均来自于土壤, 称为 土壤养分
氮磷钾三要素, 简称 土壤养分三要素或
肥料三要素 。 其所以重要就在于必需经
常调节其供不应求的状况, 而不是指它
们在作物营养中所起的作用 。
土壤养分概述( soil nutrients
3、养分的形态
根据在土壤中存在的化学形态分为
( 1)水溶态养分:土壤溶液中溶解的离子和少量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
( 2)代换态养分:被胶体吸附的,是水溶态养分的来源之一。
( 3)矿物态养分:大多数是难溶性养分,有少量是弱酸溶性的(对植物
有效)。
( 4)有机态养分:以有机态化合物形式存在矿质化过程的难易强度不同。
4、养分形态的转化
包括养分的有效化过程和养分无效化、固定过程等过程。
5、养分的来源
在自然土壤中,主要来源于土壤矿物质和土壤有机质、其次是大气降水、
坡渗水和地下水。
在耕作土壤中,还来源于施肥和灌溉。
6、养分的消耗
土壤内部复杂的转化过程;植物吸收利用;淋失;气态化损失;侵蚀流
失;人为活动引起的损失;
土壤养分概述( soil nutrients)
element stored in soil ppm land plants dry matter ppm land plants average ppm concentration factor
N nitrogen
P phosphorus
S sulphur
K potassium
Ca lime
Mg magnesium
Fe iron
Mn manganes
Zn zinc
Cu copper
Mo molybdenum
B boron
Cl chlorine
Ni nickel
Se selenium
Co cobalt
I iodine
1,000
700
700
14,000
14,000
5,000
38,000
900
50
20
2
10
100
10,000-50,000
1,000-8,000
500-8,000
5,000-50,000
5,000-50,000
1,000-10,000
50-1000
20-300
10-100
2-20
0.1-1
5-100
200-1000
20,000
2,000
1,000
10,000
10,000
2,000
100
50
20
6
0.2
20
100
20
3
1.5
0.7
0.7
0.4
-
-
0.4
0.3
0.1
2
1
土壤和植物中元素的含量情况
土壤养分概述( soil nutrients
土壤养分概述( soil nutrients
以氮为例
第二节 土壤氮素循环
一,土壤氮素 含量概况
我国耕地土壤含氮一般在 0.02%~0.2%之间;高于 0.2%的
很少, 大部分低于 0.1%。 而华北, 西北大部分地区土壤耕层含
氮量不足 0.1%;南方土壤的含氮量介于二者之间 。
一般把土壤含氮量 > 0.2%者为
,高, ; 0.2%~0.1% 之间者为
,中, ; 0.1%~0.05%者为, 低,,
< 0.05%者为, 极低, 。 一般把作
物在不施氮肥地区全年生长期所吸
收的氮量作为 土壤供氮能力 的良好
指标 。
1.生物固氮, 固氮作用主要是靠微生物, 固氮微生
物分共生和自生两类 。
( 1) 与豆科作物共生固氮菌, 其固氮能力很强 。 10~20
斤 /亩
( 2) 自生固氮菌, 有分为好气细菌和嫌气性细菌 。
好气性固氮能力强, 在热带林地, 可达 10~30斤 /亩
(二 ) 土壤氮素来源
土壤中的氮素并非来源于土壤矿物质 。 作物所吸收的氮素多来自土壤有机质
的矿化 。 而土壤有机质的氮从根本上说, 是由生物固氮作用产生的 。
2.施肥 对与农田来说, 施用的化肥和有机肥是土壤氮素的主要来
源, 特别是化肥, 虽然施的数量不多, 但几乎都是作物能够立即
吸收的速效形态 。
第二节 土壤氮素循环
3.降水,雷电使空气中氮素氧化为 NO3-。 ( 0.4~1.2kg/年,亩 ),烟尘中氮素
4.灌水,主要是 NO3— N(肥水井 NO3-+NH4+>10ppm)。
1,植被
在相似的气候条件下, 不同的植被所积累的腐殖质以及腐殖质中的含氮
量都是不同的 。 一般,
草本植物 > 木本植物
草本植物中:豆科> 非豆科
木本植物:阔叶林>针叶林 落叶林>常绿林
三, 影响土壤氮素含量的因素
2.气候:不同的气候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有极大的影响, 其中起决定作用的
是影响土壤有机质合成与分解的 温度与湿度 ;一般而言,
温度愈高, 有机质分解愈快, OM含量低, N少;
湿度愈高, 有机质分解愈慢, OM积累的多, N多 。
第二节 土壤氮素循环
3,质地
质地, 砂性土 壤性土 粘性土
N%, 低 高
4.地形及地势, 地形地势影响水热状况,坡地土壤流失问题
氮素含量低,
坡向,阴坡易累积有机质,阳坡易矿化。
5.耕作措施与施肥, 种植绿肥可以提高土壤氮素。
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全氮
土壤氮素和土壤有机质 ( 或土壤腐殖质 ) 含量有密切的
关系, 二者呈正相关关系 。 土壤氮素的含量大致占土壤有
机质含量的 5%左右 。
第二节 土壤氮素循环
1,有机成氮占全氮的绝大部分, 92~98%。 有机氮的矿化
率只有 3~6%。
( 1) 可溶性有机氮 < 5%,主要为,游离氨基酸, 胺盐
( 速 效 氮 ) 及酰胺类化合物
( 2) 水解性有机氮 50~70%,用酸碱或酶 处理 而得 。 包
括:蛋白质及肽类, 核蛋白类, 氨基糖类
( 3) 非水解性有机氮 30~50%,主要可能是杂环态氮,
缩胺类
故: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呈直线相关关系
四, 土壤氮素的存在形态
第二节 土壤氮素循环
2,无机态氮
土 壤 中 的 无 机 氮 的 数 量 很 少, 表 土 中 占 全 氮
1~2%(1~50ppm)。 最多不超过 5~8%;
( 1) 铵态氮 (NH4)可被土壤胶体吸附, 一般不易流失,
但在旱田中, 铵态氮很少, 在水田中较多 。 在土壤里有三
种存在方式,游离态, 交换态, 固定态 。
( 2) 硝态氮 ( NO3-N) 易流失, 不宜在水田施用 。 在土
壤主要以游离态存在 。
( 3) 亚硝态氮 ( NO2-N) 主要在嫌气性条件下才有可
能存在, 而且数量也极少 。 在土壤里主要以游离态存在 。
3.游离态氮( N2)
第二节 土壤氮素循环
第二节 土壤氮素循环
五,土壤氮素转化及自然界氮素循环
当今学科研究前沿
无论是植物营养、土壤科学、生态
学、环境科学堵在研究氮循环、平
衡、与提高氮肥利用率研究
五, 土中氮素的转化
( 1) 水解过程 水解 水解
蛋白质 多肽 氨基酸, 酰胺等
朊酶 肽酶
条件,① 好气或嫌气; ② 真菌, 细菌, 放线菌等;
③ 在通气良好; ④ 温度较高;
⑤ 水分 60~70%; ⑥ pH值适中;
⑦ C/N比适当的条件下, 矿化作用最强烈, 最彻底 。
( 一 ) 土壤氮素的有效化过程
1,有机态氮的矿化过程
含氮的有机合化物, 在多种微物物的作用下降解为简单的氨
态氮的过程 。
第二节 土壤氮素循环
2.氨化过程 ( ammonification )
RCHNH2COOH + O2 RCH2COOH + NH3 + E

条件,
① 好气或嫌气; ② 真菌, 细菌, 放线菌等;
③ 温度较高且 特别敏感 ④ ; 水分 60~70%;
⑤ pH值要求在 4.8~5.2
⑥ C/N比适当的条件下, 矿化作用最强烈, 最彻底 。
氨化微生物
第二节 土壤氮素循环
( 1) 亚硝化作用
亚硝化微生物
2HN4 + 3O2 2NO2- + 2H2O + 4H+ + 158千卡
以 (Nitrosonas为主 )
条件:亚硝化细菌 ( 专性自养型微生物 )
通气:良好 O2< 5%
pH 5.5 - 10 (7-9),< 4.5 受抑制 !
水分,50~60%
温度,35℃ < 2℃ STOP!
养分,Cu,Mo等促进硝化作用的进行 。 缺钙, 不利 。
3.硝化过程( nitrification)
氨, 胺, 酰胺 → 硝态氮化合物,分两步进行
( 2) 硝化作用
硝化微生物
2NO2- + O2 2NO3- + 40千卡
以 (Nitrobacter为主 )
条件:硝化细菌 ( 以 Nitrobacter为主 ) 其它同上
在通气良好的条件下, 硝化作用的速率>亚硝化
作用>铵化作用, 因此, 在正常土壤中, 很少有亚硝
态氮和铵态氮及氨的积累 。
第二节 土壤氮素循环
第二节 土壤氮素循环
土壤硝化过程
第二节 土壤氮素循环
(二)氮的无效化过程(当前氮肥利用率不足 50%)?
1.氮的淋失
2.气体损失
( 1)反硝化 ---生物脱氮(生物化学反应)(嫌气条件) N2↑
( 2)氨挥发:施肥后第一周氮素损失的主要方式。
(浅施、碱性) NH4+ + OH- ? NH3 ? + H2O
3.铵( NH4+)晶格固定,2,1粘土矿物,干湿交替频繁作为条件。
我国北方的土壤中, 能固 铵 的粘粒矿物较多, 但其土壤中铵极少,
而南方水田的铵态较多, 而能固定铵的粘土矿物不多 。 因此, 铵的
粘土矿物固定在我国的意义不是非常大 。
第二节 土壤氮素循环
氮素的反硝化问题严重,不仅在水田,也在旱地土壤中具
有反硝化问题
第二节 土壤氮素循环
第二节 土壤氮素循环
六、土壤氮素的调控
土壤氮素调控是指人为活动的调节管理,即通过科学合理施
肥、合理管理、配合其它措施措施(深施反硝化抑制剂、氮包
膜),发挥土壤氮素的潜在作物营养功能,满足作物高产量、
高效益和优良品质的需要。 氮素纯矿化量等于有机氮的矿化量
与矿质氮固定量之差。
氨的挥发、氮素反硝释放氧化亚氮、
硝态氮的深层淋溶、地表氮素迁移(径
流),成为当前由于施用化学氮肥所产生
的对气、对水的污染问题 -------氮素的环
境效应。
第二节 土壤氮素循环
第二节 土壤磷素 soil phosphorus
一,土壤磷素状况
第二节 土壤磷素 soil phosphorus
一,土壤中磷素的来源
土壤中的磷是由岩石风化而来的。故土壤磷的多少
与成土母质的矿物成分有关。原生矿物的含磷量为 0.12%
左右。
二土壤磷的含量情况
一般来说,土壤中的磷的含量比氮高,除黑土、栗
钙土以外,大部分土壤的磷素含量都在 0.2%以下,最低
的如南方的红壤、黄壤含磷只有 0.04%。从总体来说,自
北而南,土壤磷的含量是逐渐降低的 。我国土壤全磷的
含量在 0.02%~0.11%之间。
三,土壤中磷的存在形态
土壤磷素可分为两大类:有机态磷和机 态磷 。
有机态磷的含量占全磷的 10~20%左右 。
1,有机磷化合物
主要是植素 ( 肌醇六磷酸 ) 或植酸类, 核蛋白或核
酸以及磷类化合物 。
磷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相性不很强原因就在于此
第二节 土壤磷素 soil phosphorus
第二节 土壤磷素 soil phosphorus
Ca-P
Fe-P
Al-P
O-P
主要发生南方土壤
主要发生北方石灰性土壤
土壤磷的分组研究!
② 易溶性磷酸盐
包括 水溶性 和 弱酸溶性 ( 拘溶性 ) 两种 。 水溶性磷酸盐主要
是一价的磷酸盐类, 是速效的 。 土中的有机质分解所产生的碳
酸可使弱酸溶性磷酸盐 ( 二磷 ) 溶解, 从而被植物吸收利用 。
它也有效的 。
易溶磷酸盐, 一方面来自与化肥, 另一方面来自于难溶磷酸
盐的溶解 。
一般根据磷酸盐的溶解性分为,
① 难溶性磷酸盐
如 氟磷灰石, 羟基磷灰石 等存在于石灰性土壤中;粉红磷
铁矿和磷铝石在酸性土壤中较多 。
第二节 土壤磷素 soil phosphorus
1,土壤磷的有效化过程
有机态磷和难溶性磷酸盐在一定条件,转化为植物
可以吸收利用的水溶性的磷酸盐或弱酸溶性的磷酸盐的
过程是其有效性提高的过程,通常称之为 磷的释放 。
四, 土壤磷的转化
第二节 土壤磷素 soil phosphorus
提高磷的利用率是学科发展的又一学术前沿领域,土壤磷的
活化机理研究
易溶性或速效态磷酸盐转化为难溶性迟效态和缓效态的过
程, 通常称之为 磷的固定 。
土壤中磷的固定是非常普遍的。
2,土壤磷的无效化过程 ( 重点内容 ) ( 磷的利用率高
马? )
( 1) 化学沉淀机制
这种 固磷作用发生在土壤固相的表面 。 具体可分为,
① 表面交换反应 ( pH 5.5~6.5)
通过土壤固相表面的 OH-和溶液中的磷根交换,
② 表面上次生化学反应
在土壤 CaCO3晶核的表面通过化学反应或吸附形成一层
CaHPO4的膜状沉淀 。 也是一种配位体交换反应 。
形成过程,Ca/P的提高, 有效性降低, 2~3年 。
③ 阳离子吸附机制 ( 中性土壤 )
磷酸根的有效性降低
( 2) 表面反应机制
( 3) 闭蓄机制
当磷在土壤中固定为粉红磷铁矿后, 若土壤局部的 pH
升高, 可粉红磷铁矿的表面形成一层无定形的氧化铁薄膜,
把原有的磷 包被 起来, 这种机制叫 闭蓄机制 。
Fe(OH)3 PKs = 37~38
粉红磷铁矿,PKs = 33~35
胶膜有铁铝质的, 钙质的 。
( 4) 生物固定
有机质 C/P比为 200∶ 1~300∶ 1,当微生物的 C/P比小
于土壤有机质时, 就可产生生物固定 。 当土壤中的磷太少
时, 对磷素, 微生物和作物就会发生竞争 。
特点,① 表聚性; ② 暂时无效; ③ 把无机磷 → 有机磷 。
第二节 土壤磷素 soil phosphorus
磷肥后效长,土壤磷素的累积普遍,磷的地面淋失(点、
面源污染地表水,富营养化)
五。土壤磷的调节
1、活性磷和磷的固定
只有那些不溶性磷化合物和保持在粘粒或有机质中的固持
态磷才称为固定态的磷,这部分磷占土壤全磷的 95%以上,
又称为 非活性磷。
土壤中可被植物吸收的磷组分称为 土壤的有效磷
2、提高土壤磷有效性的途径。
( 1) 土壤酸碱度
pH6.5-6.8之间为宜,可减少磷的固定作用,提高土壤磷的
有效性。
( 2) 土壤有机质
① 有机阴离子与磷酸根竞争固相表面专性吸附点位,从
而减少了土壤对磷的吸附。
② 有机物分解产生的有机酸和其它螯合剂的作用,将部
分固定态磷释放为可溶态。
③ 腐殖质可在铁、铝氧化物等胶体表面形成保护膜,减
少对磷酸根的吸附。
④ 有机质分解产生的 CO2,溶于水形成 H2CO3,增加钙、镁、
磷酸盐的溶解度。
( 3) 土壤淹水
①酸生土壤 pH上升促使铁、铝形成氢氧化物沉淀,减少
了它们对磷的固定;碱性土壤 pH有所降,能增加磷酸钙的
溶解度;反之,若淹水土壤落干,则导致土壤磷的有效性下
降。
②土壤氧化还原电位 (Eh)下降,高价铁还原成低价铁,磷
酸低铁的溶解度较高,增加了磷的有效度。
③包被于磷酸表面铁质胶膜还原,提高了闭蓄态磷的有
效度。
第三节 土壤中的钾 soil potassium
一, 土壤中钾的形态和含量
( 一 ) 土壤钾素的来源
土壤钾的来源于岩石的风化 。
在地壳岩石中, 钾的含量比磷高得多, 整个岩石界含钾量平
均为 2.45%。 因此在氮, 磷, 外三要素中, 钾在土 壤中的含量
最高 。






K Content of Crops
Crop Production Yield / acre K Uptake lbs/acre
Tomatoes 30 Tons 280
Corn 200 bushel 220
Soybeans 60 bushel 120
Wheat 80 135
Alfalfa 8 tons 400
第三节 土壤中的钾 soil potassium
(二)钾素的形态
1 矿物钾
土壤矿物中的钾一般称为 结构钾,占全钾量的 92-98%。
钾长石 ( KAlSi3O8)含钾 7.5~ 12.5%
微斜长石( CaI ? Na ? KAlSi3O8)含钾 7.0-11.5%,
白云母( K(AlSi3O8)Al2(OH2F)2)含钾量 6.5~ 9.0%,
2、非交换态钾
又 称 缓效钾,是指存在于膨胀性粘土矿物层间和边缘上的一
部分钾。占全钾量的 2-8%。
第三节 土壤中的钾 soil potassium
1,土壤中钾的含量远远超过氮, 磷, 大体不超高 3%
( K2O) 。 我国自南向北含钾量是逐渐增加的, 如华南
地区, 其平均水平 < 0.3%,红黄壤地区为 1.2%,长江
中下游地区的水稻土地区可达 1.7%;北方的土壤一般 >
2%,东北, 内蒙的黑土可达 2.6%。 这主要是和地区的
风化, 成土条件不同有关 。
三, 土壤钾的含量及影响因素
第三节 土壤中的钾 soil potassium
( 1) 母质
富钾矿物,
① 长石类 正长石 钾微斜长石等 含钾量约在 7- 12%之间 。
② 云母类 白云母 黑云母 含钾量约在 5- 9%之间 。
③ 次生粘粒矿物 水化云母 ( 伊利石类 ) 绿泥石等四川的紫色土
含钾较丰富
2,影响钾含量的因素
第三节 土壤中的钾 soil potassium
( 2) 风化及成土条件
北方 > 南方 ( 淋失了 ) 高温, 多雨而淋溶强度大 。
( 3) 质地
粒径越小, 含 K越多;
质地越粘, 含 K越多 。
1,钾的有效化
( 1) 矿物风化
在土壤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有机或无机酸
可以把含钾矿物中的钾释放出来 。 所释放的钾都是水溶性
的速效钾 。
四,土壤钾的转化
( 2) 微生物分解
一些微生物可以将铝硅酸盐分解, 从而将其中的钾释
放出来 。 如硅酸盐细菌 。
( 3) 缓效钾的释放
图 10- 8 土壤中不同形态钾的平衡关系
( 1) 钾固定的机制
在土壤条件变化时, 如干湿交替, 冻融交替, 灼烧等,
被土壤吸附在晶层表面的代换性钾就会掉进晶穴里, 当晶层
间距变小, 钾离子便被封闭在里面, 伊利石, 拜来石, 蒙脱
石等, 它们都属 2∶ 1型矿物, 但前二者比后者固钾能力更强 。
( 2) 影响钾固定的因素
有粘粒矿物组成, 结构, 水分;土壤反应, 农业措施 。
2,土壤中钾的无效过程-钾的固定
钾的固定是指代换性钾转化为缓效钾的过程 。
Soil Test Levels for Potassium
Level PPM
very low 0-40
low 40-80
medium 80-120
high 120-160
very high >160
Potassium Fertilizers
钾肥不用全钾含量表示肥力水平,而用有效钾含量作为评判依据
第四节 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循环
图 10- 9 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循环
一、土壤中微量元素的来源
土壤中微量元素主要来自岩石和矿物,母质不同的土
壤,微量元素种类和含量不同。 元素之间存在着相亲与
伴生。
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有铁、锰、铜、锌、硼、钼和氯
二、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形态 ( 4级或 6级)
(一)水溶态 (二)交换态
(三)专性吸附态 (四)有机态
(五)铁、锰氧化物包被态 (六)矿物态
三、土壤中微量元素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
1,pH
以铁为例。
2,Eh
3,OM,
4,Texture
5、耕作管理
第五节 土壤养分平衡及有效性
图 10- 11 土壤中养分的动态平衡
Element Universe
% [1]
Solar
system[4]
Crust
% [1/6|8]
River
ppm[5]
Ocean
ppm [2]
Marine
org %[2/8]
Micro
org %[7]
Plants
% [1/7|8]
Animals
[7]
Human
food [3]
--
H
He
Li
B
C
N
O
F
Ne
Na
Mg
space
87
12
,
,
0.03
0.008
0.06
,
0.02
0.0001
0.0003
sun+plan
32000
2600
38ppm
6ppm
16.6
3
29
0.001
2.9
0.0418
1.046
mantle
3/.14
,
,
.|0.001
.1/.032
0.0001|0.1
49/45
,
0
0.7/2.3
8/2.8|0.5
water
110000
,
0.003
0.001
58.4
0.23
*
0.1
,
6.3
4.1
water
110000*
,
0.17
4.45
28.0/0.5*
15.5/0.67*
883000/6.0
*
1.3
0.00012
10800*
1290
tissue
,
,
,
./0.002
,
./5
,
,
,
,
5.4/0.4
tissue
9.9
,
,
,
12.1
3.0
73.7
,
,
,
,
tissue
16/8.7
,
,
.|0.002
21/11
./0.8|2
59/78
,
,
0.01
0.04|0.2
tissue
9.3
,
,
,
19.4
5.1
62.8
,
,
,
,
food/day
,
,
,
,
100g
,
,
1-2mg
,
3000mg
300mg
Al
Si
P
S
Cl
K
Ca
Cr
0.0002
0.003
0.00003
0.002
,
0.000007
0.0001
,
0.0893
1.000
0.00932
0.6
0.001836
0.00158
0.045
0.005
2/8
14/27
0.07|0.07
0.7|0.07
.|1.4|0.01
0.1/1.7
2/5|1.4
,
0.4
1.32
0.02
6-11
7.8
2.3
15
0.001
0.001
2.9
0.088
904
19400*
392
411
0.0002
,
,
./0.6
./1
./4
./1
18.6/0.5
20-
800ppm/
,
,
0.6
0.3
,
,
,
,
0.001
0.1
0.03/0.7|0.2
0.02/0.1
.|0.01
0.1|1
0.1|1
,
,
,
0.6
0.6
,
,
,
,
,
,
1000mg
,
3000mg
3000mg
1000mg
0.005mg
Mn
Fe
Ni
Cu
Zn
,
0.002
,
,
,
0.0025
0.117
0.026
0.0035
0.0008
.|0.09
18/6|3.8
,
.|0.002
.|0.005
0.007
0.7
,
0.007
0.02
0.0004
0.0034
0.0066
0.0009
0.005
10-
600ppm/
./0.04
,
./0.005
./0.02
,
,
,
,
,
.|0.005
0.005|0.01
,
.|6ppm
.|0.02
,
,
,
,
,
5-10mg
15mg
,
1-2mg
,
Se
Br
Sr
Mo
Ag
Sn
I
,
,
,
,
,
,
,
,
,
13.5ppm
2.5ppm
0.26ppm
1.33ppm
0.46ppm
,
,
,
.|2ppm
,
,
,
,
0.02
0.06
,
,
,
,
0.00009
67.3
8.1
0.001
0.00028
0.00081
0.064
,
,
38ppm
,
0.2-3ppm
11pm
,
,
,
,
,
,
,
,
,
,
,
.|0.2ppm
,
,
,
,
,
,
,
,
,
,
0.1mg
,
,
0.2mg
,
,
0.1mg
Pt
Au
Hg
Pb
,
,
,
,
1.16ppm
0.13ppm
0.27ppm
2.2ppm
,
,
,
,
,
,
,
,
,
0.000011
0.00015
0.00003
,
,
,
20-500ppm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