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地理科学与地理建设
? 重点与难点,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与
特征、基本地理过程与规律、地理系
统工程、地理建设及我国城镇与居民
点建设的主要问题及发展战略。
第一节 地球表层系统
?一、地球表层系统的 特征
?二、地球表层系统的 组成
?三、地球表层系统的 结构
?四、地球表层系统的 功能
?五、人类与地球表层系统的关系
一、地球表层系统的特征
? 1、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
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与关系及其时空规律
的科学。
? 研究对象,地球表层系统,
? 地球表面,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
而不包括地球的高空和内部的地球表层。
在这个表层内存在着人类社会及其周围的
各种事物,构成了具有独特地理结构和形
式的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
自 然 环 境
是地理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
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
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
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环境
整体或者系统
经济环境, 主要指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经
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的地域综合体
社会文化环境, 人口、社会、国家诸方面
以及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地域分布特
征和组成结构的关系,而且还涉及社会上各种人群
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天然环境
人为环境
? 2、概念
地球表层是一个系统,它包括了非生
物、生物和人类,三部分之间互相关联、
制约和互相作用。钱学森把这个系统称作
地理系统或地球表层系统。
? 3、特点
( 1)层次性
( 2)多时间尺度
( 3)开放性
二,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
? 1、四大圈层
地球呈现圈层构造的特点,地球圈层
构造可分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岩石圈 是介于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间
外部圈层包括 大气圈, 水圈 和 生物圈
该图显示了三重含义:( 1)人类是生物圈的一
部分(位于生物圈中),但有不同于一般生物
(单独划出来);( 2)人类生存在四大圈层的
交界面上,四大圈层是人类诞生、发展的环境;
( 3)人类对四大圈层(也即对环境)均有着重
要的作用与影响。
地球表层系统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交叉而成
? 2、三大界
地球表层系统是地球表层无机界、有机
界与人文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构成的一
个系统。
? 3、固、液、气物质
地球表层是由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
质组成的。 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相互转化 。
三,地球表层系统结构
? 1、垂直结构
? 2、水平结构
? 3、立体结构
? 4、多级嵌套结构
四、地球表层系统的的功能
? 1、物质传输、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地球表层系统在各个圈层之间、各个地
域之间、各个不同层次的系统之间,就可能存
在着物质的传输、能量的流动和信息的传递。
? 2、地球表层系统的可预测、可调控功能
可以通过研究地表系统物质传输、能量
流动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与规律,来预测系统的
可能变化,通过改变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或
信息流,来改变系统的结构与演变的趋势,从
而达到对地表系统进行优化、控制的目的。
五、人类与地球表层系统的关系
? (一)地球表层系统对人类的作用与影响
? 1、地球表层系统的演化与人类的诞生
? 2、地球表层环境的区域分异与三大人种的
形成
? 3、地球表层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4、地球表层元素组成与人体健康
人体血液和地壳中元素含量的相关性
? 5、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 6、地球表层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二)人类对地球表层环境的作用与影响
? 1、改变地表环境的结构
? 2、改变地表环境演化的方向
? 3、改变了地表环境变化的速率
? 4、改变了地表环境的物质循环
? 5、改变了地表环境的能量平衡
? 6、对资源的消耗与破坏
第二节 基本地理过程和地理规律
? 一、基本地理过程
? 二、基本地理规律
一、基本地理过程
? 1、气候过程
? ( 1)气候与气候系统
? 气候,就是 平均的或统计的天气状况,它反映
的是气温、降水等各种气象要素长期的平均统
计特征,一般用气温、湿度、降水、气压、风、
日照等气候要素来表征。
? 气候系统,是由 大气、海洋、陆地表面、冰雪
覆盖层和生物圈 等五个部分组成。 太阳辐射是
这个系统的主要能源 。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
气候系统内部产生一系列的复杂过程,各个组
成部分之间,通过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紧密
地联结成一个 开放系统 。
大气,连续包围地球的气态物质,是气候系统中最容
易变化的部分 。
海洋,是气候系统中一个巨大的能量贮存库
陆地表面,具有不同的海拔高度、地形、岩石、沉积
物和土壤,以及河、湖、地下水等。河、湖、地下水
是气候系统中容易变化的部分,陆地位置、高度和地
形发生变化的时间尺度,在气候系统的所有组成部分
中是最长的。
冰雪覆盖层,包括大陆冰原、高山冰川、海冰和地面
雪被等。是气候系统中的一个致冷因素。
生物圈,包括陆地上和海洋中的植物以及生存在大气、
海洋和陆地的动物。对气候有调节作用。
( 2)气候与人类的关系
( 3)气候的形成
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包括辐射因素、大气环流因
素和下垫面因素等。
A、辐射的作用
海陆表面的热能主要来自太阳,太阳辐射能是大
气中一切物理过程的原动力 。 各地气候差异的基本原
因是太阳辐射能量在地球上分布不均匀 。各地全年所
得太阳辐射因纬度而异即随着纬度的增高而减少。 各
地所得太阳辐射量 的季节变化也因纬度而不同,即 随
纬度的增高季节变化加大 。由此可看出都表现在纬度
的差异上。
? 如果把地面和上面的空气柱看作是一个整体,那
么收入的辐射 ( 地面和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 )和支
出辐射 (返回宇宙间的地面和大气的长波辐射 )的
差额,就是地一气系统的 辐射平衡 。 辐射差额赤道
最大,向高纬度逐渐变小由赤道到纬度 30° 地区
为正值,在 30° 以北变为负值。由此可见,热带
和副热带热量收入大于支出,而温度和寒带则支
出大于收入,因此必然会发生 热量由赤道向两极
输送 的情况。
? 天文辐射, 太阳辐射在大气上界的时空分布是由
太阳与地球间的天文位置决定的,又称天文辐射。
由天文辐射所决定的地球气候称为天文气候,它
反映了世界气候的基本轮廓。 天文辐射能量主要
决定于日地距离、太阳高度和日照时数 。
水平面上天文辐射日总量(卡/厘米 2·日)
纬度日
总量日

90° N 70° N 50° N 30° N 10° N 0° N 10° S 30° S 50° S 70° S 90° S
春分 0 316 593 799 909 923 909 799 593 316 0
夏至 1110 1043 1020 1005 900 814 708 450 170 0 0
秋分 0 312 312 789 898 912 898 789 596 312 0
冬至 0 0 181 480 756 869 962 1073 1089 11145 1195
北半球各纬度冬夏半年和全年辐射量(千卡/厘米 2)
纬度辐
射量日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夏半年 160.6 170.0 174.6 174.4 169.7 160.9 149.1 138.7 134.5 133.3
冬半年 160.6 146.8 129.0 107.8 84.0 58.7 33.6 134.4 3.24 0
全年 321.2 316.8 303.6 282.2 253.7 219.6 182.7 152.1 137.8 133.3
? 天文辐射的时空分布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点:
? 天文辐射日总量的分布在纬度方向上是不均衡的 。在春、
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单位面积上所获得太阳光热最多,
而且在南北半球各相当纬度的太阳高度角对称分布,大致
相同,日照时间也相等,获得等量的太阳辐射,并向两极
逐渐减少。
? 天文辐射日总量的年变化,是随纬度的增高而加大的 。
? 天文辐射的年总量随纬度的增高而递减 。
? 太阳辐射最高值,夏半年在 20° N- 30° N附近的地区,由
此向南、向北减少,且南北之间的辐射量差异小。而冬半
年则出现在赤道,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小,且南北之间的辐
射量相差较大。
? 同一纬度地带,日、季、年辐射量到处都相同, 这表明天
文辐射具有纬向带状分布的特点。
B、大气环流的作用
? 在高纬与低纬之间、海洋与陆地之间,由于冷热不
均出现气压差异,在 气压梯度力 和 地转偏向力 的作
用下,形成地球上的大气环流。大气环流引导着不
同性质的 气团 活动,锋、气旋 和 反气旋 的产生和移
动,对气候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调整了
全球范围内的热量分布,与太阳辐射的影响相结合,
决定了地球表面纬向气候带的变化规律;另一方面
还调整了全球大气水分的分布,把水分由海洋上空
输送到陆地上空,这不仅大大增多了陆地上的大气
降水,而且 构成了大体与海岸线相平行,逐渐向内
陆,以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为主要标志的
气候类型 。
气压梯度力
? 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空气柱的重量。
气压随高度变化
空气冷热引起的升降运动
在大气中由于气压差
距而产生的力,称为气
压梯度力。垂直方向
上的气压梯度力与重
力的方向相反。
地转偏向力 (科里奥利力 )
由于地球的运动而使在地球上运动的物体发生
方向偏转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
科里奥利力 影响
北半球 —— 右偏
南半球 —— 左偏
? 气团 是指在水平方向上大气的物理属性,主要
指温度、湿度等水平分布比较均匀的大范围的
空气团。
? 锋,大气中分隔冷、暖气团的狭窄过渡带称为
,锋, 。
? 气旋和反气旋 大气水平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气压高于四周的大型空气旋涡;
反气旋方向在北半球为顺时针,南半球
为反时针。
气团形成需要具备两个 条件,具有范围大,性质均匀
的下垫面;有合适的环流条件。
气团的 分类
按温度对比分
暖气团
按形成源地分
极地大陆(海洋)气团
热带大陆(海洋)气团
赤道气团
冰洋气团
冷气团
?影响我国的
主要气团
夏季:热带海洋气团、赤道气
团(长江以南):降水
冬季:极地大陆气团(蒙古、
西北利亚):干冷
秋季,变性西北利亚气团,热带
海洋气团退居东南海上:秋高
气爽
春季,西北利亚、热带海洋气团势
均力敌
?锋面的特点
狭窄倾斜的过渡地带
两侧温度、湿度差别大
锋面天气变化剧烈
锋面是逆温层
快行冷锋 ( Ⅱ 型冷锋)
锋前降水
冷空气推进快
暖空气急
剧抬升
狂风暴雨 大风沙暴
缓行冷锋( Ⅰ 型冷锋 ):锋后降水
冷锋天气
冷气团
暖气团
冷气团主动向
暖气团移动,
暖气团被动上升。
锋移动方向
冷空气缓慢移动
暖空气平稳抬升
连续性降水
暖气团
冷气团
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连续性降水
出现系统性云系
暖锋天气暖锋天气
暖气团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
团移动,
冷气团
暖气团主
动上升。
锋移动方向
?冷锋与暖锋比较
气旋

北半球低压中心
—— 逆时针 方向由
四周向中心流入
南半球低压中心
—— 顺时针 方向由
四周向中心流入







气旋控制下的天气
地面





台风是气旋 强烈发展的 一种特殊形式,台
风登陆时,多伴有暴雨、狂风、雷电等。
2005年 8月 6日上海
台风, 麦莎, 影响
下的儿童
上海解除黑色台风预警市区道路积水
“麦莎”来临时的树木
?反气旋

南半球高压中心
—— 逆时针 方向
由中心向四周流出




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的空气旋涡
北半球高压中心
—— 顺时针 方向
由中心向四周流出



晴 地面

?反气旋控制下的天气
?典型的反气旋 ——梅雨
出现在副热带地区的高压属此类。高压区和高温区
的重合。在其控制的地区,因气流下沉,一般云雨少见。
我国东部处在北太平洋副高西侧。夏季,随副高位
置的季节性北移和加强,夏季风暖湿气流随之逐渐北进,
与北方来的冷空气交锋形成雨带也随之北上。春末,副
高位置在北纬 15-20o,雨带位于华南,夏初,副高西伸
北进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长达一个月之久的梅雨天
气,7-8月,副高进一步北进到北纬 25-30,雨带随之北
推到传华北、东北地区,9月副高南退,雨带南移,北
方雨季结束。
? 大气环流因子在气候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
用。它不仅通过环流的纬向分布影响气候
的纬度地带性,而且还通过热量和水分的
输送,扩大海陆和地形等因子的影响范围,
破坏气候的纬度地带性。当环流形势趋向
于长期的平均状况时,气候也是正常的;
当环流形势在个别年份或个别季节内出现
异常时,就会直接影响该时期的天气和气
候,使之出现异常。
C,下垫面的作用
? 下垫面:是指水、陆、植被等地球表面,是大气的直
接能源。下垫面因子主要因子有海陆分布、洋流、地
形等因子。
? 对流层大气中的热量和水汽主要来自下垫面,下垫面
状况不同直接影响大气的水热状况。
? ( 1)下垫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不同,影响其获得
热量的多少。
? ( 2)下垫面性质不同,热容量也不同。在相同的太
阳辐射强度下,海洋比陆地的热容量大,因此温度变
化幅度小。
? ( 3)下垫面形态不同也影响着大气的温度、湿度、
运动方向和强度。例如,山地的气温和湿度存在着明
显的垂直变化;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等。
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 海陆差异是下垫面最大和最基本的差异 。
? 海陆对气候影响显著,在地球上形成了差别很大
的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比较
项目 气温日较差 气温年较差 月最高 气温 月最低 气温 春温-秋温4月- 10月 年降水 分配 云量
大陆性 大 大 7月 1月 正值 不均匀 较低
海洋性 小 小 8月 2月 负值 均匀 较高
地形与气候
? 对气温影响 在山脉两侧,气候可以出现极大差
异,高大的山脉往往成为气候的分界线。大抵与
纬线平行的山脉以山南山北气温的悬殊为主。与
海岸平行的山脉,以沿海内陆雨量的悬殊为主。
? 对降水影响 山地降水一般是随着高度增加而增
多。
? 山地立体气候 在山地上,随着高度的增加,日
照增强,气温降低,气压减低,降水在达到最大
降水带以前不断增加,但超过这一高度即行减少,
在高山顶上还有冰雪覆盖。同时,地面形状和山
坡的方向、坡度,也对各气候要素发生显著影响。
? 青藏高原对气候的影响
洋流与气候
? 洋流对气候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气团活动而
发生的间接影响 。因为洋流是它上空气团的
下垫面,它能使气团下部发生变性,气团运
动时便把这些特性带到所经过的地区,使气
候发生变化。一般说,有暖洋流经过的沿岸,
气候比同纬度各地温暖;有冷洋流经过的沿
岸,气候比同纬度各地寒冷。
冰雪覆盖对气候的影响
? 冰雪覆盖是气候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海冰、大陆冰
原、高山冰川和季节性积雪等,由于它们的辐射性质
和其他热力性质与海洋和无冰雪覆盖的陆地迥然不同,
形成一种特殊性质的下垫面,它们 不仅影响其所在地
的气候,而且还能对另一洲、另一半球的大气环流、
气温和降水等产生显著的影响 。在气候形成中冰雪覆
盖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子。
? 全球冰雪覆盖面积在一年中的季节变化非常明显,就
北半球而论,以 1月份冰雪覆盖面积为最大,2-3月份
变动不大,到了 4月份大陆冰雪覆盖面积显著退缩,
但海冰却向南推进甚远,此后由于太阳辐射增强,冰
雪面积逐月减少,到 9月初达到全年最低值。南半球
相反,9,10月份冰雪覆盖面积达到今年最高值,2月
份出现最低值。由于北半球冰雪覆盖面积比南半球大,
全球冰雪面积的季节变化也以 1月份为最大,8月份为
最小,9月份接近全年最小值。
雪被冰盖是大气的冷源,它不仅使冰雪覆盖地区的气温降低,
而且通过大气环流的作用,可使远方的气温下降 。由于冰雪覆盖
面积的季节变化,使全球的平均气温也发生相应的季节变化。 冰
雪表面的致冷效应是由于,
a冰雪表面的 有效辐射 在相同温度条件下要 比其他的下垫面大
b冰雪表面 与大气间的能量交换和水分交换能力很微弱
c当太阳高度角增大,太阳辐射增强时,融冰化雪还需要消耗大
量热能
冰雪覆盖的致冷效应,使地面出现冷高压,而高层等压面降
低,出现冷涡。由于冰雪覆盖面积的年际变化,随之气压场和大
气环流也产生相应的变化 。在冰雪覆盖面积变化特别显著的年份,
往往会出现气温和降水异常现象,这种异常可影响到相当遥远的
地方。
D,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 人类的活动 改变了大气中的微量成分,大
气成分变化也 将引起气候的变化 。
温室效应的机制
2、地貌过程
? 1) 地貌:即地表形态,简称地形,是地表各种形态的
总称 。
? 2) 地貌的分级
按规模的大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级:大陆和海
洋,山地平原,分水岭、河谷、峰林以及一些更小的
地貌 。
? 3) 地貌的形成和发育
地貌的形成和发展 都 是一定的地质、地理条件下各
种作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根据来源的不同,可以将它
们分为两类,即 内力和外力,亦称内营力和外营力,它
们在地貌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形式不同,所形成的
地貌表现也有很大差异。
? 内力:是指地球内能积累与释放引起的地壳构
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等,包括水平运动、垂直升
降运动、褶皱运动、断裂运动、火山喷发、岩
浆侵入和地震等。 其结果是形成地表基本起伏,
并且对外力作用的性质和强度有着决定性的影
响。
? 外力:是指在太阳能和重力能的影响下所产生
的流水、风、冰川、海浪等的动力作用,包括
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
成岩作用。 其结果主要是削平地表基本起伏,
塑造各种中、小地貌形态。
? 地壳是由各种 岩石 组成的,在各种内力的作用下,
会发生多种性质和形式的变化 。
? 岩浆岩 是 由岩浆的喷出和侵入活动而形成的,突
出特征就是呈巨大的块体状。
? 沉积岩是地表岩石的风化产物,经过外力搬运,
在不同的环境中沉积下来,经过压紧、胶结、再
结晶等硬结成岩作用,而 由松散沉积物所形成的
岩石,突出特征就是具有层状结构 。
? 变质岩 是原有岩石在 由地壳运动而引起温度、压
力和化学环境发生显著变化的变质作用下,在结
构、构造和矿物成分上发生变化而形成的 新的岩
石,这些岩石在内力作用下,或其产状会发生变
化,形成褶皱,或者其连续性受到破坏,形成断
层,或小范围内岩层整体上隆,形成穹隆。
? 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
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其中 风化作用把坚硬岩
石破坏为松散物质,侵蚀作用和搬运作用使风
化物质发生位移,沉积作用让风化物质在低洼
之处堆积起来,成岩作用使松散的风化物质重
新形成坚硬的岩石。
? 风化作用是指露出地表的岩石在物理的、化学
的和生物的外力作用下发生破坏和改造并形成
新的物质的过程 。按照产生风化作用的因素,
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类。
风化作用在自然环境的形成和演化中起着重要
的作用,可增加物质的分散性,加强水热气的
调节作用,为土壤的形成提供物质基础,并且
还能促使风化矿床的形成。在地貌形成和演化
过程中,更是起着外力基础的作用。
总之,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内力和外力的作用,
其中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起伏不平,外力作用则是削高填
低,使地表趋于平坦。地表形态的发展方向,主要取决于
二者的对比关系。当某一地区的内力作用强于外力作用时,
地表将变得高耸和起伏悬殊,地貌以岭谷为主;反之,当
内力作用弱于外力作用时,地表将变得单调平坦,地貌以
平原为主。另外,内力和外力的作用,还使地壳物质在地
球环境中发生迁移和转化,并且这一迁移转化过程的各个
环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圈。
3、水文过程
? 水文过程,就是水圈内部水分状态转化、运
动过程,是一个流体过程,包括水循环、地
表水文过程、海洋水文过程、地下水文过程
以及冰雪圈过程。
? 水分循环,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
和地心引力的作用下,通过水分蒸发、水汽
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
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称为水分循环。形成水分循环的 内因 是 水的
物理特性, 外因 是 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
? 水量平衡, 地球上任一地区、任一时段内,
收入的水量与支出的水量之间的差额必等于其
储水量的变化,也就是说输入系统的水量等于
输出水量加上系统内部的水量储量变化,这就
是水量平衡。从长期的观点看,区域内的储水
量变量趋于零,即输入系统的水量等于输出的
水量;全球水量也基本不变。
4、地生态过程
? 生态,生物与其所处环境的相互关系。
? 生态系统,在特定地域或环境中,生物和他们
的非生物环境(物理环境)之间进行着连续的
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所形成的生态功能单位。
? 地生态过程,是以种群和群落相互作用为基础
的生态过程,而且环境体系中的水文、气候、
地貌、土壤条件作为重要因子或抑制参量参与
生态过程。
? 地生态系统或地生态强调环境与生物之间的作用
远甚于生物或生物群落之间的作用,理由:
? 首先地生态学总是从某一种特定的地域环境(如
湿地、山地)角度来讨论生态系统的特性;
? 其次,地生态学虽然重视生物尤其是人或生物群
落的作用,但已不把它放在中心的地位,而把更
多的注意力放置于生物与物理环境乃至于外界干
扰的相互作用上;
? 再次,地生态系统分析中已经不注重甚至不注意
营养结构,而把物质、能量的循环过程放在最主
要的地位,并且注意分析由于这种循环形成的空
间(景观)结构(由此代替了对营养结构的重
视)。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5、人口与资源
( 1) 人口与人口过程
? 人口:就是存在于特定地域的群体的人,从生物学意义
上说,它是一个种群 。人口的地理学意义,主要是指其
消耗资源,占用环境,并且改造和塑造了地理景观 。
? 人口过程,包括 人口增长过程、人口结构变化、人口空
间过程(迁移与流动)和人口集聚与转化 。
( 2) 人口与资源
? 人口和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人口发展的重要制约因
素。自然界的一切都可以看作资源,但任何一种自然物,
只有在被人类认识并加以开发利用之后,才真正成为资
源。资源总是与人的利用相联系,资源的消费也是随着
人口的增长而增长的。
( 3) 资源的分类
从人口和资源的关系看,可以把 资源分 成 恒定的、
可再生的以及不可再生的三大类 。
? 恒定资源 包括 太阳辐射、大气、水和土地等,它们的绝
对量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
? 可再生资源 是 由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组成的生物资源 。
可再生资源因为有再生能力,在合理开发的条件下,是
可以永续利用的。
? 不可再生资源 是指 矿物资源,包括金属与非金属矿物 。
不论用量大小,所有矿物资源都是不能再生的有限资源,
开采的最后结果总是走向枯竭。
在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合理地、综合地利用自然
资源,使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使社会生态系统中的物质
循环向良性的方向发展。
二、基本地理规律
1、地域分异及其因素
( 1)地域分异
? 自然地理环境是 由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
土壤、植被和动物界在内的许多组成成分和要素
的 统一整体 。
? 地域分异: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各组成成分
的特征在地表按一定层次及确定方向有规律地发
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 支配这
种分化现象的客观规律也就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它 是地理环境的最基本特征之一。 。
( 2)地域分异的因素
? 引起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有两种:
一是来自地球外部的 太阳辐射能 ;称为
(纬度)地带性因素;
二是出自地球本身的 地球内能,称为
,非地带性因素, 。
由于两者在空间上或时间上的影响都是
不平衡的以及它们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特殊
表现,便决定了 地域分异的 两个 最基本、最
普遍的规律性,即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 。
2、地域分异的尺度
以分异现象涉及的范围作依据,分为大、中、小 3
个尺度,
全球性尺度
大尺度分异 全大陆、全海洋尺度
分异的尺度
区域性尺度
,中尺度分异
小尺度分异
一般来说,大尺度分异规律是中小分异的背景。而
小尺度分异的有规律联系又是构成大尺度分异的基础 。
地球表层在各种不同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作用下,分异
出大小不等的许多地域单位。这些地域单位构成一个多
级次、多类别的复杂的镶嵌体系,在空间上也具有一定
的分布规律性。
3、全大陆、全海洋的区域分异规律
( 1)全大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全大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仍然有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 两
个方面,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① 纬度地带性(简称为地带性)
特点,同类自然景观和自然地理成分沿纬线方向呈带状分
布,超过一定带幅之后即被另一种景观及其成分取代 。
起因,太阳光线在地球表面具有不同的入射角而引起太阳
辐射沿纬度方向呈不均匀的分布 。
实例,中国地域宽广,南端的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的纬度
只有 4oN左右,北端黑龙江省的漠河纬度可达 53.5oN。南
北跨度近 50个纬度,约 5500 km。因此地带性比较明显,
跨越了热带、亚热带和温带。
② 干湿度地带性
特点,沿海地带比较湿润,向内陆逐渐变干燥。
起因,海陆分布形成的降水的分带性。
实例,我国的干湿度分度带性非常明显,从东南沿
海到西北内陆,随着离海岸距离的增加,降水逐
渐减少。如果垂直于降水量等值线从上海到内蒙
古的额济纳旗做一个剖面,年降水量随着离海距
离的增大而递减。
由于降水的分带性,导致了植被、土壤也呈
现出类似的分带性。植被由沿海地区的森林向陆
地逐渐变为森林草原、草原、荒漠。
③ 垂直带性
特点,自然景观随海拔高度而呈现出的带状分布与变化规律。是山
地特有的地域分异现象,为中尺度地域分异规律。
起因,海拔高度、地形。
规律,只要山地有足够的高度、相对高差足够的大,就可以自下而
上形成一系列垂直自然带。山地所在的水平地带就是山地垂直带
谱的基带。
从赤道到极地,从沿海到内陆,基带不同则决定了垂直带谱的不
同。在足够的降水条件下,纬度越低、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差越大,
垂直带数越多,垂直带谱越完整;反之,纬度越高、海拔高度与
相对高差越小,垂直带数越少,垂直带谱越不完整。
在干旱地区,由于水的缺乏,垂直带谱往往不明显。在山地的迎
风坡与背风坡,由于水条件不同,在阳坡与阴坡,由于热量条件
不同,导致了同一山地不同的山坡的垂直带谱不同。
实例,喜马拉雅山位于亚热带地区,南坡降水量比较丰富,因此南
坡出现了比较好的垂直带谱,它的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向
上依次为山地暖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山地寒温带针叶林带、亚
高山寒带灌丛草甸带、高山寒冻草甸垫状植被带、高山寒冻冰碛
地衣带和高山冰雪带。而北坡由于受高原地形与降水的影响,其
垂直带谱与南坡完全不同。
④ 大规模 构造体系
? 纬向构造体系 在地质学上又称为东西向构造带,
它有特定的纬度分异特点,即构造带之间的间距
大致是 8° 纬度,在中纬度表现尤为明显。
? 经向构造体系 表现为南北向构造带和山系。经向
构造山系常常成为大气环流的障碍,因而形成气
候干湿变化的重要界线。山体愈高大、连续,这
种影响愈明显。如南北美洲的西海岸山脉。
? 更大规模的全大陆非地带性分异还表现在每个大
陆的东部或西部边缘多为山脉,而大陆内部则为
面积宽广的低地或平地 。它们可能被一系列纬向
构造带所分割。
( 2)全海洋的地域分异规律
全海洋的地域分异也有地带性与非地带性两方面的
特点 。
① 全海洋的地域分异的地带性
? 大洋表层的纬向自然带,主要是气候的带性引起 的大洋
的温度、洋流、盐度和含氧量的不同,以致海洋生物也
有相应的区别,从而引起 大洋表层( 0— 200米)的性质
按纬度方向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
? 现以太平洋南北纬 40° 之间的海洋自然带为例来说这种
分异。
? 赤道地区是赤道逆流分布的地带(北纬 8° 到南纬 4° )。
这里存在着深层海水上升现象,导致表层水化学性质发
生变化,从而促使生物大量繁殖。
? 在信风地带(北纬 8° — 20° )内,相互联系的环节具
有另一种表现。这里,海水上升现象出现在美洲沿岸附
近,它是在信风所引起的减水现象的影响下发生的。信
风洋流把水带到西方,深层水随之上升,增加了表层水
的营养盐类,因而浮游生物、鱼类和鸟类都大量繁殖。
信风洋流越向西流,浮游植物发育所必需的盐类便消耗
得越多,因此太平洋中部的海水十分缺乏磷酸盐。在这
种条件下,浮游生物、鱼类和鸟类也大量减少。
? 由于海水的流动性,可以使整个海洋自然地带作一定的
南北移动;另一方面,离赤道愈远,地带特征的季节变
化便愈大。
? 在信风地带以北(北纬 20° — 40° )由于冬季气候变冷,
冷、暖洋流海水发生混合,使营养盐类增多,导致浮游
生物和鱼类又相应增多。
? 海洋表层的地带性比下部深水层具有更明显的分异,地
带的数量也较多。因为大洋表层是处在大气的直接作用
之下,而深水层特别是在近底层,所受的影响甚微。
? 大洋各地理地带的界限在表层表现比较清楚。这里的海
水沿地带性(沿纬线方向)的流动大大超过了沿经线方
向的流动。在深海中,海水沿经线方向的流动大大增强。
而且水团从高纬流向赤道,并在这里上升到表层。使赤
道表层海水的营养盐类增多,浮游生物的营养条件得到
了改善。在光合作用层以下更深的地方,流来的是缺乏
有机养分和生物碎屑的深层水,因而不能促进底栖生物
的茂盛发育。结果造成了热带深海生物贫乏。
? 温带地带发育大量浮游生物,下沉海水可将浮游生物和
生物碎屑带到深处,使温带深水层中富含营养物质并在
海底发育大量的生物。这种现象是浮游生物垂直迴游的
结果造成的。随着底层水流向赤道移动,养分和生物量
便不断减少了。
② 全海洋地域分异的非地带性
? 全海洋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首先表现在 海
洋底部地貌的差异 上。如大洋底部的中央为海
底山脊,而两旁为大洋盆地。大洋中脊基本上
呈南北延伸,并为东西向的转换断裂所分割。
其次,从海岸带到洋底按深度分为大陆架、大
陆斜坡、大洋盆地和深海沟等类别,应属于全
大洋规模的 垂直分异 。
第三节 地理系统工程
? 地理系统工程,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为
工具,将其应用于地理系统的建模、分析、预
测、决策、规划、管理和控制。它是地理学与
系统工程相互交叉、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
相互渗透的一门新学科。
? 基本观点,把地理区域作为地理系统来进行研
究 。
? 重点应用方向,研究、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和区
域综合规划。
第四节 地理建设
? 一、资源系统建设
? 二、能源系统建设
? 三、水资源建设
? 四、环境保护及绿化
? 五、灾害预报和防治
? 六,城镇及居民点建设
? 七、人口控制
六、城镇及居民点建设
现状:
? 1、城乡环境质量差,基础设施严重落后,普
遍超负荷运转。城镇体系和一些城市的布局不
合理,城市现代化水平和承载能力低。
? 2、城乡居住条件差,城市住宅严重短缺 。
? 3、建筑工程质量差 。
? 4、管理体制不合理,城镇建设缺少科学的总
体规划。
战略:
? 1、要认真研究不同经济发展地区的城镇化政策,努力
使城镇化进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市场发展进程相适
应,循序渐进,走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
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镇化道路,使城镇人口增长和分布
日趋合理。
? 2、合理布局小城镇,科学规划,体现特色,规模适度,
注重实效。
? 3、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城镇居住、公共服务
和社区服务等功能,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 4、加强城镇生态建设和污染综合治理,改善城镇环境。
? 5、实施专业人才培训计划,提高管理水平。
习 题
? 1、何谓地球表层系统,其基本特点是什么?
? 2、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 3、试述人类对地球表层环境的作用与影响。
? 4、气候形成与哪些因素密切相关?
? 5、何谓地域分异规律,引起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是
什么?
? 6、以喜马拉雅山为例,分析山地的地域分异现象。
(垂直带性)
? 7、以太平洋南北纬 40° 之间的海洋自然带为例,分
析全海洋的地域分异规律。
? 8、结合目前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实际,谈谈你对中国
城镇化建设的看法。( 1000字以上的论文)。





!
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