笫十五节 两栖纲
? 两栖动物是首次登陆的脊椎动物,但不
是正真的陆生脊椎动物。
? 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发展史上由水生向
陆生过渡的典型。
两栖动物在动物进化史上的地位:
水陆环境的差异,
水生环境 陆地环境 解决方法
水体含氧量低 (0.3-0.9%) 空气含氧量高 (21%) 肺呼吸
水体密度高 (1g/l) 空气密度低 (1mg/l) 五趾型附肢
水温较恒定 气温差异大 恒温
水体环境相对简单 陆地环境更复杂 神经、感觉器官
不存在水分蒸发的问题 水分蒸发 减少水分蒸发
繁殖以水为媒介 没有媒介物 体内受精,羊膜卵
本节重点
两栖类对陆地环境的初步适应及其
不完善性。
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1、体表裸露,有粘液腺,皮肤有辅助呼吸功能
1)表皮,角质层 — 1~ 2层,角质化程度低
生发层 — 具分生能力
表皮衍生物, *粘液腺 *毒腺 色素细胞 (表皮和真皮中分布 )
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2)真皮 (厚而致密 ):海绵层(疏松层) — 粘液腺,神经
末梢,血管
致密层 —— 结缔组织
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2、不完善的肺呼吸
呼吸多样化
1)肺呼吸:两栖类成体
呼吸系统组成:鼻、口咽腔、
喉气管室、肺。
◆ 不具支气管,口腔通过喉头室
与肺相连。
◆ 肺是 1对薄壁囊,囊壁蜂窝状,
但表面积小,密布毛细血管
◆ 口咽腔膜密布毛细血管,可进
行气体交换
一, 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蛙蟾类的呼吸运动 —— 口咽式
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2)皮肤呼吸,皮肤湿润,皮下血管丰富。尤其是冬眠
时期,皮肤呼吸是主要的呼吸方式。山涧溪流的 蝾
螈,无肺,完全靠皮肤呼吸。
3)鳃呼吸,两栖类的所有幼体和一些成体的呼吸方式。
一些类群还具有外鳃。
墨西哥钝口螈 Ambystoma mexicanum
斑泥螈
Necturus maculosus Rafinesque
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3、不完善的双循环
1)心脏,心脏由静脉窦、二心
房、一心室和动脉圆锥组成。
◆ 蛙蟾类 心房 间隔完全,其他
类群不完全。
◆ 心室 不分隔,心室壁上有海
绵状肌肉柱;
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 动脉圆锥 发达,基部与心室相接,围生 3个半月瓣。
蛙蟾类动脉圆锥内有螺旋瓣,有助于动脉圆锥导出血
液。(颈总动脉 /体动脉 /肺皮动脉)
◆ 静脉窦 三角形,前连接左右前腔静脉,后连后腔静
脉。
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2)血管系统:
与鱼类比较
动脉系统
◆ 蛙蟾类成体仅保留
Ⅲ/Ⅳ/Ⅵ 对动脉弓,形
成颈总动脉 /体动脉 /肺
皮动脉
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2)血管系统:
静脉系统
前大静脉 一对
后大静脉 一条
◆ 前后大(腔)静
脉代替了鱼类的前
后主静脉
◆ 腹静脉代替了腹
侧静脉
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3、不完善的双循环
3)两栖类虽然既有体循环,又有肺循环,但由于心室
不分隔,在心室中多氧血和缺氧血有混合现象,属于
不完全的双循环。
4)由于皮肤有辅助呼吸功能,在回静脉窦的静脉血中
含有来自肺静脉的多氧血
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1)脊柱分化为 四部分:颈椎( 1)、躯椎、荐椎、尾椎( 1)
是陆生脊椎动物的特征
中轴骨
附肢骨
头骨
脊柱
胸骨
带骨
肢骨
4、骨骼系统
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椎体为前凹或
后凹型。
增大椎体间接
触面,连接更
加牢固,提高
支持体重的效

枕髁,为头颅与颈椎相接的关节面
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 有胸骨,无肋骨,不与脊椎相连,不形成胸廓。
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2)头骨,脱离肩带附束缚,有灵活转动的可能 ;骨片
数目减少,使头重减轻,骨化程度低,在蛙蟾类明显。
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3)五趾型四肢
①肩带:呈半环形,左右对称。每侧肩带包括背腹两部,背部有
上肩胛骨和肩胛骨,腹部有锁骨和乌喙骨。
前肢骨:构成前肢上臂、前臂、腕、掌、指等 5部的骨块。
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3)五趾型四肢
①肩带:呈半环形,
左右对称。每侧肩带
包括背腹两部,背部
有上肩胛骨和肩胛骨,
腹部有锁骨和乌喙骨。
前肢骨:构成前肢上
臂、前臂、腕、掌、
指等 5部的骨块。
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3)五趾型四肢
②腰带:是后肢的支
架,由髂骨、坐骨和
耻骨 3对骨构成,背面
看呈, V”形,三骨愈
合处的两外侧面各形
成一凹窝,称髋臼。
腰带的后部中间与尾
杆骨相连。
后肢骨:构成后肢的
股(大腿)、胫(小
腿)、跗、跖、趾等 5
部的骨块。
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5、肌肉系统
1)原始的肌肉按节排列现象在成体已不明显,
肌隔消失,大部分肌节由于改变了鱼式运动
姿势而发生了愈合或移位,并分化成许多形
状和功能各异的肌肉。位于腹部中线两侧的
腹直肌有肌肉分节现象的遗迹。
2) 轴肌的比例变化:轴上肌比例减少。腹部的肌肉分化为 —— 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
横肌,在陆地上保护和支持内脏。
3)附肢肌强大而复杂,后肢肌尤为发达。内生
肌数量增加。
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5、肌肉系统
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6、消化系统分化复杂
消化管:
口咽腔、食道、胃、小
肠、大肠、泄殖腔
消化腺,肝脏、胰脏
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6、消化系统分化复杂
1)口咽腔,牙齿、舌、唾液腺、
内鼻孔、耳咽管孔、食管开口
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6、消化系统分化复杂
2)食道短。
3)胃,胃与食管相连处
称贲门;胃与小肠交接
处明显紧缩,变窄,为
幽门。
4)肠,小肠 —— 十二指
肠,回肠
大肠 —— 短而直,
又称直肠。
5)泄殖腔
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7、排泄系统对陆生环境适应的不完善
肾上腺
脂肪体
睾丸
肾脏
泄殖腔膀胱
输精尿管
肾脏
( 1对)
输尿管
( 1对)
泄殖腔
( 1个)
膀胱( 1个)
泄殖腔孔通体外
二,代表动物 黑斑蛙 --排泄
7、排泄系统对陆生环境适应的不完善
▲ 幼体蝌蚪以 前肾 为排泄器官
▲ 成体蛙以 中肾 为排泄器官
▲ 排泄物主要是 尿素
▲ 排泄系统担负调节体内水分的功能。
蛙的肾小球对水有很强的过滤效能,但对水分
重吸收功能不强,此功能由大型 膀胱 来担当。
膀胱 —— 泄殖腔膀胱,有重吸收水分的功能,
但不能补偿体表水分蒸发失水。
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8、生殖和发育
雌雄异体,体外受精
1)生殖系统
雄性
精巢 (1对 )—— 输精小管 (若干 )—— 肾脏 —— 输尿管 —— 泄殖腔
雌性
卵巢 (1对 )—— 腹腔输卵管口 (1对 )—— 输卵管 (1对 )—— 子宫 (1
对 )—— 泄殖腔
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8、生殖和发育
抱对现象
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8、生殖和发育
2)生殖方式
卵生、卵胎生
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青蛙的发育各阶段
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青蛙的发育各阶段
二,代表动物 黑斑蛙 --发育
▲ 成熟卵在经过输卵管时,被管壁腺细胞分泌的胶状物质所包
裹,形成 胶质的卵膜 。这些卵在子宫内积聚到一定数量,当雄蛙
和雌蛙 抱对 时才泄殖腔经孔排出体外。此时雄蛙也同时排精,卵
和精子在水中受精。 受精卵在吸水后卵膜膨胀,彼此相连形成 卵
块 漂浮水面。
▲ 蛙卵为少黄卵,卵黄分布不均匀,集中在卵的下半部植物极
,上半部有丰富的细胞质,为动物极。动物极表面的细胞质内有
黑色素,呈现出黑褐色。
▲ 受精卵进行 不均等卵裂,完成胚胎发育后胚钻出卵膜变成小
蝌蚪。
▲ 刚孵化的蝌蚪 无四肢,具口吸盘,不取食,也看不见东西 。
▲ 随后渐渐长出 两对外鳃,眼角膜透明能有视力,口板膜破裂
开始取食,成为 植食性。
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黑斑蛙的发育
▲ 鳃由 2对变成 3对,尾巴伸长,出现尾鳍 。
▲ 鳃裂内表面的粘膜经褶叠后 形成内鳃, 外鳃开始退化 。
▲ 当蝌蚪长到 15mm时,前、后肢芽突起,后肢先穿出皮肤,
前肢被鳃盖遮住,在相当长时间内只见后肢,不见前肢。
▲ 当蝌蚪长到 36mm时,前肢从皮下穿出,开始蜕皮。植食性
蝌蚪变为 动物性蝌蚪,肠子开始缩短,尾巴也逐渐缩短。
▲ 蝌蚪的尾巴缩短乃至消失是一种 组织自溶现象,营养物质
被用来作为建造其它器官的营养。
▲ 体内的肺越来越发达,鳃则越来越退化,最终肺完全取代
鳃,蝌蚪变成蛙离水登陆。
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黑斑蛙的发育
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发育中有变态现象:
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9、神经系统
1)大脑分化较
鱼类明显
2)出现了 原脑

3) 中脑视叶发
达 —— 最高中枢
4)小脑不发达
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10、感觉器官
1)听觉
#出现中耳 —— 传导
声波
中耳腔:
鼓膜:
耳柱骨,来源于鱼
的舌颌骨
#内耳 —— 与鱼类相
似,但出现真正的瓶
状囊,感觉声波。
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10、感觉器官
2)视觉 —— 适应
陆生
# 具有泪腺,下眼
睑可动,湿润眼球;
# 角膜突出,晶体
稍扁平,远视。
# 晶体牵引肌可拉
动晶体前移。
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10、感觉器官
3)嗅觉:
出现内鼻孔,鼻腔 —— 嗅觉功能颌呼吸通道;
锄骨器(犁骨器) —— 感觉气味。
4)侧线
水生种类和 水生的幼体具有侧线,结构和功
能与鱼类相似,成体消失。
二,分类
4300种,3个目。
1,无尾目
成体无尾,具尾杆骨,有胸骨无肋骨
黑斑蛙 中国林蛙
二,分类
4300种,3个目。
1,无尾目:成体无尾,具尾杆骨,有胸骨无肋骨
金线蛙
二,分类
2,有尾目
具长尾,有分离的尾椎骨,有胸骨和肋骨
二,分类
2,有尾目
大 鲵
二,分类
3.无足目
四肢退化,尾极短,有肋骨,无胸骨
鱼 螈
二,分类
四肢 尾巴 胸骨 肋骨 代表动物
无足目 退化 极短 无 有 鱼螈
无尾目 有 无 有 无 青蛙
有尾目 有 长 有 有 大鲵,蝾螈
三、两栖类的起源和演化
水生 陆栖
四肢

三、两栖类的起源和演化
内鼻孔类
① 肺鱼
② 总鳍鱼
用肺呼吸
偶鳍 双列式 离水不能支撑和运动身体身体
用肺呼吸
偶鳍 似陆栖四足类的附肢骨
起源 ——
距今 3.5— 4亿年
具有古总鳍鱼特征, 头骨
被硬骨,带鳍条的鱼尾,
鳃盖骨,被鳞。
具两栖类的特征, 五趾型
附肢,头骨与肩带无联系
古总鳍鱼
坚头类
两栖类对陆生的适应及不完善性
1、体形改变:具有明显的头、颈、躯干、尾,
蚓螈型、鲵螈型、蛙蟾型。
2、骨骼多为硬骨:脊椎骨有分化 —— 颈椎、躯
干椎、荐椎、尾椎。脊索消失。出现颈椎,但
只有 1枚,没有解决头部灵活转动的问题。荐椎
的分化,腰带与脊椎相接,四肢开始承受体重。
有的种类具肋骨。大多具五趾型附肢,且与脊
柱形成连接,与利于承受体重。五趾型附肢是
多支点杠杆,使附肢不仅可依躯体运动,而且
附肢各部可作相对应转动,有利于沿地面爬行。
两栖类对陆生的适应及不完善性
3、表皮开始发生角质化:有 1-2层细胞轻微角
质化;没有很好的解决防止水分蒸发问题。皮
肤多腺体,有些是毒腺。色素细胞会改变体色。
皮肤通透性强,不能离开潮湿的环境。
4、肺呼吸不完善,还有鳃、皮肤及口腔内壁等
呼吸器官。幼体有外鳃。
5、心脏三腔:两心房一心室,不完全双循环,
体温不恒定。
两栖类对陆生的适应及不完善性
6.排泄系统为中肾,主要含氮废物为尿素。
7.两个大脑半球完全分开,脑神经 10对。但还
是原脑皮。
8.陆地传导介质改变,听觉器官改造最深刻,
生成中耳(鼓膜和听小骨) 。
9.生殖:卵生,极少数卵胎生。生殖未脱离水。
发育中有变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