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 核酸化学 山农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 第 1 页 共 13 页
1
第一章 核酸化学
第一节 核酸的概念及重要性
第二节 核苷酸
第三节 核酸的分子结构
第四节 核酸的性质及分离提取
第五节 核酸与蛋白质的复合体
生物化学, 核酸化学 山农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 第 2 页 共 13 页
2
第一节 核酸的概念及重要性
生命的表现形式是蛋白质,但是决定蛋白质和酶结构的却是另一类生物大分子
——核酸。因此,核酸是活细胞中最为关键的组分,它携带着遗传信息,是遗传的物质基础。 1868 年,瑞士科学家 F。 Miescher(学生)从外科绷带上脓的白细胞细胞核中分离出一种富含磷的有机物质,他称之为“核素” 。
一、核酸是生物大分子,
分子量 RNA:几万 ——几百万
DNA,1.6× 10
6
——2.2×10
9
二、核酸的基本元素组成,
C,H,O,N,P P 的含量比较稳定,占 9%-10%,通过测定 P 的含量来推算核酸的含量(定磷法)
三,核酸的种类
核酸
(根据所含糖的不同分类)
其中 tRNA 分子量最小,占总 RNA10%-15%,功能:翻译中携带活化的氨基酸。
mRNA 半寿期最短,占总 RNA5%-10%,功能:是蛋白质合成的模板。
rRNA 含量最多,占总 RNA75%-80%,功能: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四、分布
真核生物 原核生物
DNA 细胞核( 98%) 细胞质(类核部分)
细胞质(少量) 质粒 DNA
线粒体(少量) 病毒 DNA
叶绿体(少量)等
RNA 细胞质( 90%) 细胞质
核仁(少量) 病毒 RNA
脱氧核糖核酸( DNA)
核糖核酸( RNA)
mRNA(messengerRNA)
rRNA(ribosomal RNA)
tRNA(transfer RNA)
生物化学, 核酸化学 山农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 第 3 页 共 13 页
3
注:生物细胞都含有 DNA 和 RNA;病毒中要么只含 DNA,要么只含 RNA。
节第二 核苷酸
一,核酸的化学组成
核酸以核苷酸为基本结构单位组成的长链,从核酸连续水解的产物可了解核酸的化学组成概况 。
(一)戊糖
DNA 中含 D—2ˊ —脱氧核糖; RNA 中含 D—核糖。
5ˊ 5ˊ
4ˊ 1ˊ 4ˊ 1ˊ
3ˊ 2ˊ 3ˊ 2ˊ
(二)碱基
1,嘌呤碱 ( Pu)
嘌呤是由嘧啶环和咪唑环并合而成的,核酸中常见的嘌呤碱有两类,
腺嘌呤及鸟嘌呤
N
H
N
N
N
H
CH
NH
2
腺嘌呤
( Ade)
HN
N
N
N
H
CH
H
2
N
O
鸟嘌呤
( Gua)
嘌呤和嘧啶(碱基)
核糖或脱氧核糖(戊糖)
核苷(碱基 —戊糖)
磷 酸核苷酸
(碱基 —戊糖 —磷酸)
核 酸
O
H
H OCH
2 OH
H H
OH H
O
H
H OCH
2 OH
H H
OH H
HH
β —D—2ˊ —脱氧核糖 β —D—核糖
生物化学, 核酸化学 山农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 第 4 页 共 13 页
4
2.嘧啶碱 (Py) 核酸中常见的嘧啶碱有三种,
胞嘧啶、尿嘧啶、胸腺嘧啶
除 上述五类基本碱基外,核酸中还有一些含量甚少的碱基,称为稀有碱基,稀有碱基种类极多,大多数都是甲基化碱基。 tRNA 中含有较多的稀有碱基。
二、核苷和核苷酸的形成
(一)核苷的形成
嘌呤( N
9
-H)或嘧啶( N
1
-H)与糖( C
1‘
)上半缩醛羟基脱水缩合而成。
(核苷由戊糖(脱氧戊糖)和碱基缩合而成并以 N-C 糖苷键相连而成的化合物。 )
核苷分为核糖核苷和脱氧核苷两大类。
N
O N
H
H
H
NH
2
HN
O N
H
H
H
O
H N
N
H
O
O
CH
3
H
胞嘧啶 尿嘧啶 胸腺嘧啶
( Cyt) ( Ura) (Thy)
OHOH
HH
HO CH
2
H
O
N
N N
NH
2
N
H
HOH
HH
HO CH
2
H
O
NO
N
NH
2
H
腺嘌呤核苷(腺苷 A) 胞嘧啶脱氧核苷(脱氧胞苷 dC)
生物化学, 核酸化学 山农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 第 5 页 共 13 页
5
RNA 和 DNA 中常见核苷各有四种见表( p8 表 22) 。
(二)核苷酸的形成
核苷中的戊糖羟基被磷酸酯化,形成核苷酸,常见核苷酸见表( P8 表 2-3)
核糖上有 3 个自由羟基,可以酯化分别生成 2’-,3’-,5’-核苷酸。
脱氧核糖上只有 2 个自由羟基,可以酯化分别生成 3’-,5’-核苷酸。
生物体中游离的核苷酸大多数都是 5’-核苷酸,核酸降解后可得到 2’-,3’-,5’-核苷酸。
注:核酸中的稀有核苷酸常以其核苷的形式表示,下面是一些稀有核苷。
H
O
H
HO CH
2
H H
OH
OCH
3
H
N
N
NN
N
O
H
HO CH
2
H H
OH OH
N
N N
NH
2
N
CH
3
CH
3
6
N

N
6
—二 甲基腺苷( Am
6
2
) 2ˊ- O –甲基腺苷(Am)
假尿苷(Ψ) 二氢尿嘧啶核苷( DHU)
OHOH
HH
HO CH
2
H
O
H
OHOH
HH
HO CH
2
H
O
N
O
HN
H
O
O
NH
HN
O
H
H
生物化学, 核酸化学 山农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 第 6 页 共 13 页
6
三,核苷酸的种类
(一),核苷一磷酸(简称核苷酸)
含有一个磷酸基团的核苷酸。常见的核苷一磷酸,
RNA 中含有 腺苷酸 AMP DNA 中含有 脱氧腺苷酸 dAMP
鸟苷酸 GMP 脱氧鸟苷酸 dGMP
胞苷酸 CMP 脱氧胞苷酸 dCMP
尿苷酸 UMP 脱氧胸苷酸 dTMP
(二)核苷多磷酸
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磷酸基团的核苷酸。
(三),环式核苷酸
AP
OH
HH
A
O-CH
2
H
O
H
OO= P
O
-
-
O
O= P O
H
O
H
O-CH
2 G
H H
OH
3ˊ,5ˊ — cAMP 3ˊ,5ˊ — cGMP
H
O
H
CH
2
H H
OH
OH
N
N N
NH
2
N
O-P~O-P~O-P-O-
O O O
O- O- O-
AMP
ADP
ATP
生物化学, 核酸化学 山农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 第 7 页 共 13 页
7
第三节 核酸的分子结构
一、核酸中核苷酸的连接方式
一个核苷酸 3’-OH 与另一个核苷酸 5’-H 3PO4脱水形成磷酸二酯键。
二, DNA 的分子结构
(一)DNA 的一级结构
1.一级结构的概念
DNA 分子上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叫核酸的一级结构。不同的 DNA 分子具有不同的核苷酸排列顺序,因此携带不同的遗传信息。
2.DNA 分子中核苷酸的连接方式及表示方法
DNA 分子中四种脱氧核苷酸通过 3ˊ5ˊ— 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形成直线形或环形多核苷酸链。DNA分子的一级结构的表示方法有三种,见图(郭 P10图 2—3)
方向 5

3

( 1) 结构式表示法,
( 2) 线条式表示法,
( 3) 文字式表示法,pATCGoH
注,p 在左侧 —— C
5

p在右侧 —— C
3

3.DNA 的碱基组成 — chargaff 规则
在 DNA 分子中主要有 A、T、G、C 四种碱基组成(还有少量稀有碱基,如 5-甲基胞嘧啶和 5-羟甲基胞嘧啶 0。它们在生物体中有某些规律,E.chargaff 等人分析了多种生物 DNA 的碱基组成后发现的,称为
chargaff 规则,
( 1)同一生物体中,DNA分子中碱基组成
所以A+G=T+C(包括m
5
C),即:嘌呤碱总和=嘧啶碱总和
(2)有种的特异性,同种生物(各组织、器官)DNA 碱基组成相同,异种生物 DNA
碱基组成差异很大,可用不对称比率 A+T/G+C 的相近程度表示种间亲缘关系的远近。
( 3)DNA 碱基组成不受年龄,营养状况及环境的影响。 (对维持物种的稳定性起很重要的作用) 。
(二)DNA 的二级结构
1==
C
G
T
A
A=T, G=C
生物化学, 核酸化学 山农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 第 8 页 共 13 页
8
在前人工作基础上,Watson 和 Crick 于 1953 年提出 DNA 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二级结构:两条单链 DNA 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所形成的双螺旋结构。
1、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要点
(1)DNA 分子由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苷酸链构成双螺旋结构。两条链围绕同一个“中心轴”形成右手螺旋,螺旋表面有一条大沟和一条小沟。
(2)嘌呤碱和嘧啶碱层叠于螺旋内侧,碱基平面与纵轴垂直,碱基之间的堆集距离为 0.34nm。磷酸与脱氧核糖在外侧,彼此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 DNA
的骨架。糖环平面与中轴平行。
(3)双螺旋的直径为 2nm,顺轴方向每隔 0.34nm 有一个核苷酸,两个核苷酸之间的夹角为 36°,因此,沿中心轴每转一周有 10个核苷酸。
(4)一条多核苷酸链上的嘌呤碱基与另一条链上的嘧啶碱基以氢键相连,匹配成对,配对的原则是 A=T,之间形成二个氢键,G 三C,之间形成三个氢键。因此 DNA
的两条链互补。双螺旋结构见图 [P
10
2-4,P
11
2-5]
注,大多数天然 DNA 属双链结构 DNA (dsDNA), 某些病毒的 DNA是单链 DNA (ssDNA),
2、稳定双螺旋结构的力
( 1)碱基堆集力 是层层堆集的芳香族碱基上 N 原子Π电子云交错而形成的一种力,使双螺旋结构内部形成一个强大的疏水区,与介质中的水分子隔开,有利于互补碱基间形成氢键,稳定双螺旋结构。
( 2)氢键 互补碱基对之间可形成氢键。 DNA 外侧的氧与介质中的水或蛋白质上的 -OH 形成。
( 3)离子键 磷酸基团上的负电荷与介质中的阳离子之间形成离子键,减少双链间的静电排斥力。
其中碱基堆集力是使 DNA 结构稳定的最主要因素。
3,DNA 二级结构的多态性
在多核苷酸链中,脱氧核糖的五员环能折叠成多种构象,此外,分子还可绕 C
-N 糖苷键以及 3′,5′一磷酸二酯键旋转一定的角度,这就使具有同样碱基配对的 DNA 双螺旋可以采取另一些构象,DNA 构象上这种差异称为多态性。
Watson 和 Crick 所描述的 DNA 双螺旋构象现在称为 B 型 DNA,另外还有 A 型和 Z 型等构象类型的 DNA,在一定条件下 B-DNA可转变为 A-DNA 或Z-DNA。
A-DNA,B 型(湿度:92% DNA 钠盐纤维的构象)DNA 脱水时,就转变为 A 型
(湿度:75% DNA 钠盐纤维的构象),也是由反向的两条多核苷酸链组成右手螺旋。
生物化学, 核酸化学 山农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 第 9 页 共 13 页
9
每一螺圈含 11 个碱基对,碱基对与中轴的倾角约为 20°,两个核苷酸之间的夹角为 33°。RNA—DNA 杂交双链以及 RNA双螺旋区具有与 A-DNA相似的结构。 (因RNA
无 2—OH


Z-DNA,Rich 在研究CGCGCG 寡聚体结构时,发现 CGCGCG 有左手螺旋的双螺旋结构,称之为左旋 DNA。因为磷酸基在多核苷酸骨架上的分布呈“Z”字型,又称为
Z-DNA。特点:直径 18nm,螺距4.5nm,每一螺圈含 12 个碱基对,整个分子比较细长而伸展,大沟外凸而变得不明显,小沟则窄而深。
4、三链 DNA
多聚(dA)-多聚(dT)具有类似 B-DNA 的结构,提高其环境中的盐浓度(或降低相对湿度), 它的双螺旋结构就歧化成三链结构和一条多聚脱氧核苷酸链。 另外,
DNA 的polyPu-polyPy 区段同样可转变为三链结构。
DNA 的三链结构可能与基因表达调控有关。第三股链的存在可能阻碍了一些调控蛋白或 RNA 聚合酶与DNA 的结合。
(三)DNA 的三级结构
在细胞中,由于 DNA 与其它分子(如蛋白质)的相互作用,使 DNA 双螺旋进一步扭曲成环状或麻花状的形态,称为 DNA 的三级结构。
多数线形,少数开链环形、闭链环形。 环形进一步扭曲——超螺旋。
二、RNA 的分子结构
(一)RNA 的基本结构
RNA 的一级结构与 DNA 一样,为直线型多核苷酸链,链间也是以 3’,5’-磷酸二酯键彼此连接起来,尽管 RNA 分子中核糖环 2’有羟基,但并不形成 2’,5’-
磷酸二酯键。不同之处是 RNA 的碱基组成没有 DNA 那样的规律,大多数天然 RNA 分子是一条单链,其可以发生分子自身回折,而使互补碱基区形成局部双螺旋区,不能配对的碱基区域则形成突环。 (RNA 中稀有碱基比 DNA 多,往往没有严格的配对规律。 )
(二)tRNA 的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
1,RNA 的二级结构为三叶草形结构、见图(郭 P
16
图 2- 10)
(1)A-U、G-C 碱基对构成的双螺旋区叫臂;不配对的部分叫环。tRNA 一般由四臂四环构成。
(2)叶柄——aa 臂,3

端:-CCAOH结构,接受氨基酸。
(3)反密码环——中间三个核苷酸组成反密码子。
生物化学, 核酸化学 山农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 第 10 页 共 13 页
10
(4)左臂——DHU 环
(5)右臂——TΨC 环(含 TΨC 序列)
(6)额外环——反密码环与右臂 TΨC 环之间。它的大小决定着 tRNA 的分子大小
2,tRNA 的三级结构为倒 L 形结构。见图(郭 P
16
图 2- 11)
(1) 3

-CCAOH 位于 L 的一端
(2) 反密码子位于 L的另一端
(二)rRNA 的结构
基本上都是由部分双螺旋与部分突环相间排列而成。
(三)mRNA 的结构
mRNA 分子也是呈单链状态,大部分有突环形二级结构。
真核生物 mRNA 的结构有明显特征,
(1) 在 3′-末端有长约 200核苷酸的 polyA
(2) 在5′-末端有一个特殊的 5′-帽子结构:5′m
7
G-5ˊPPP5′-NmP。
而原核生物 mRNA 一般无3′-polyA和 5′-帽子结构。
5′-帽子结构作用,
1,保护作用,抗核酸外切酶水解
2,与蛋白质合成起始有关
3,维持结构,协助核糖体与 mRNA 结合
3′-polyA作用,
CH
3
N
N N
N
OCH
3
O
HH
H
O
H
O
O
OH OH
N
H
H H
H
CH2-O-P-O-P-O-P-O-CH2
O O O
O
--
O
-
O
/
5
/
5
P
=OO-
-
O-
H
H
2
N
生物化学, 核酸化学 山农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 第 11 页 共 13 页
11
1,保护作用,抗核酸外切酶水解
2,与 mRNA 半寿期有关
3,与 mRNA 转移有关
原核生物 mRNA 一般为多顺反子,一条mRNA 编码多条多肽链。
真核生物 mRNA 一般为单顺反子,一条mRNA 编码一条多肽链。
核小体:直径为 11nm,由组蛋白 H 2A、H 2B、H 3、H 4各两分子组成核心,
DNA 分子链绕组蛋白核心 1 又 3/4 圈,连接两个核小体之间的 DNA 链上结合一个组蛋白 H 1分子。许多核小体由 DNA 链连接成念珠状结构。
第三节 核酸的理化性质及分离提纯
一、一般性质
提纯的 DNA 为白色纤维状固体,RNA 为白色粉末,两者都微溶于水,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
DNA 分子由于直径小而长度大,因此溶液粘度极高,RNA 分子粘度则小得多。
溶液中的核酸在引力场中可以下沉,沉降速度与分子量和分子构象有关。可用超速离心技术测定核酸的沉降常数(当分子颗粒以恒定速度在溶剂中移动时,即净离心力与摩擦力处于平衡时,单位离心力场的沉降速度为定值,称为沉降常数 S
(Svedberg),1S=10
-13
秒)和分子量。
核酸是两性电解质,(含碱性基团,磷酸基团), 因磷酸的酸性强,常表现酸性。
由于核酸分子在一定酸度的缓冲液中带有电荷,因此可利用电泳进行分离和研究其特性。最常用的是凝胶电泳。
二、紫外吸收性质
核酸在 260nm 附近有最大吸收值,据此特性可定性和定量检测核酸和核苷酸。
蛋白质在 280nm 有一吸收峰,因此利用 OD 260/O D280 比值可判断核酸样品的纯度。
纯 DNA OD 260/ OD280 值=1.8
纯 RNA OD 260/O D280 值=2.0
当 OD 260/ OD280 值>1.8,含 RNA;
OD 260/ OD280 值<1.8 时,含蛋白质和苯酚。
核酸的光吸收值常比其各核苷酸成分的光吸收值之和少 30-40%,这是在有规律的双螺旋结构中碱基紧密地堆积在一起造成的,此现象称为 DNA 的减色效应。
三、变性、复性与分子杂交
生物化学, 核酸化学 山农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 第 12 页 共 13 页
12
(一)变性
1、变性的概念,
核酸的变性指核酸双螺旋的氢键断裂(不涉及共价键的断裂),变成单链,生物活性丧失的过程。
2、变性因素,热力、强酸、强碱、有机溶剂、变性剂、射线、机械力等。
3、变性指标,
( 1)变性温度( Tm),是指引起 DNA 发生变性的温度变化范围的中点,又称熔点。变性作用发生在一个很窄的温度范围之内(爆发式的) 。
Tm 也可以用吸光度值表示,热变性过程中光吸收达到最大吸收 (完全变性) 一半 (双螺旋结构失去一半)时的温度。
Tm 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核酸的均一程度,均一性愈高的样品,变性过程的温度范围愈小。 ②Tm 值与 G-C 含量成正比,(G-C)%=( Tm-69.3)*2.44
③Tm 值与介质离子强度成正比。
(2)增色效应 当DNA分子从双螺旋结构变为单链状态时,它在 260nm处的紫外吸收值便增大,此现象称为增色效应。
(二)复性
变性 DNA 在适当条件下,又可使彼此分开的链重新缔合成为双螺旋结构,全过程称为复性。DNA 复性后,许多理化性质、部分生物活性可得到恢复。但将热变性
DNA 骤然降温时,DNA 不能复性,只有在缓慢冷却时,才可复性。
(三)分子杂交
不同来源的 DNA 分子放在一起热变性,然后慢慢冷却,让其复性。若这些异源 DNA 之间有互补或部分互补序列,则复性时会形成“杂交分子” 。 DNA 与互补的
RNA 之间也可以发生杂交。
核酸的杂交在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研究中应用广泛,例,DNA 探针。
(四)碱解与酸解
四、提取与分离
(一)RNA 的分离
组织 + 苯酚 ——
(二)DNA 的分离
上层(水相) RNA 乙醇 RNA沉淀
下层(苯酚相) DNA,Pr,
生物化学, 核酸化学 山农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 第 13 页 共 13 页
13
DNA 溶于 1-2M NaCl 不溶于 0.14M NaCl
RNA 溶于 0.14M Na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