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库:
二、填空(15分,每空1分)
第一章、绪论:
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地质构造的( )、( )、( )和( )的学科。
地质构造的规模变化很大,从( )、( )、( )到( )尺度。
广义的构造地质学包括( )、( )、( )和( )等分支和交差学科。
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可以广泛应用于( )、( )、( )和( )等方面的生产与实践。
构造地质学研究包括( )、( )、( )和( )等基本方法。
第二章、基础构造地质学
第一节、岩石变形及其力学基础
应力指在外力作用下物体内部产生的( ),可以用单位面积上的( )表示。
作用在任一截面上的应力也可以分解为与截面垂直的应力分量叫做( )和与截面平行的应力分量叫做( )。
三维空间中某一点应力的方向与大小,称为该点的()。
对于任一给定应力状态,总有三个方向的面,它们彼此互相垂直且面上只有正应力作用,而剪应力值为零。这样的三个面称为( ),它们的交线称为( )。垂直于主应力面的正应力称为( )。
一点的应力状态可以用以σ1,σ2,σ3为半径的椭球体表示,该椭球体为( ),应力椭球体的三个主轴称为( )。沿着三个主应力平面切割椭球体的三个椭圆称为( )。
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之差(σ1-σ3)称为( ),(σ1+σ2+σ3)/3称为( )。
在物体内所有各点某一瞬间的应力状态(包括应力大小与方向)的综合称为( )。地壳一定空间内某一瞬间的应力状态称为( )。
如果在应力场中各点应力大小与方向相同,为( ),否则为( )。
物体受到应力作用,内部质点发生位移,使得物体发生形状或体积改变,称之为( )。变形用( )度量,即指在应力作用下物体形状和大小的改变量。
如果(物体内)变形前形状与方向相似的两部分在变形后仍然保持其相似性,这种应变称为( );否则称为( )。
在变形体中的一个圆,变形后就会变成一个椭圆,称为( )。在三维变形中的圆球就变成椭球,称为( )。物体内一点上应变椭球的三个主轴方向称为( ),在变形作用过程中它们保持相互垂直。应变椭球体内的主平面叫做( )。
均匀应变的几种基本类型包括( )、( )、( )、( )和( )。
变形前、后物体内质点间线段长度的变化称之为线应变( )。
变形前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变形后夹角发生变化,其正切称为( )。
岩石受应力作用发生变性,应力与应变呈正比关系、瞬间性和可逆性的变形称为( )。
随着应力的进一步作用,变形持续进行,当应力值达到某一值σЛ后,线性比例关系即已消失,但此时的变形仍保持其可逆性,此应力值σЛ称为( )极限。但当应力值大于σy时应力与应变之间不仅不具有线性关系,变形的可逆性亦完全消失,σy值称为( )极限。当应力值超过弹性极限时,岩石具有韧性,岩石中发生的永久变形称为( )变形。
在岩石变形过程中,随着岩石受到应力的逐渐加强,达到某一应力值σγ后,在不增加应力的情况下应变也持续发展,说明此时岩石抵抗变形的能力变弱。σγ应力值称为( )。
受应力作用的岩石所承受的弹性变形或塑性变形是有一定限度的。在一定的条件下(指常温、常压条件),当应力达到或超过某一应力值时σB,岩石内部的结合力遭到破坏,就会发生断裂变形而失去其连续性。σB值称为岩石的( )极限或( )极限。
岩石的强度(在一定条件下抵抗施加应力的能力)并非定值,它受很多因素制约。岩石的( )与( )、( )等是最基本的内在因素。( )、( )和( )是影响岩石强度的重要外在因素。
( )是在应力不增加的情况下,随着时间的增长变形继续缓慢增加的现象;( )指当应变保持恒定时,随时间的增长应力逐渐减小的现象。
岩石中的破裂有两种类型:( )和( )。张裂的位移方向( )于破裂面,张裂面一般( )于最小主应力方向。剪裂的相对位移( )于破裂面,破裂面一般与最大主应力方向的夹角小于( )°。
剪裂面与最大主应力轴方向的夹角称为( )。
一般剪裂面常呈两组共轭出现,包含最大主应力轴的两个共轭剪裂面的夹角称为( )。
岩石的流动机制包括( )、( )、( )和( )等几种基本类型。
石的成层性与层状构造
沉积岩是地壳岩石成层性表现最为特征的岩石类型,它主要由岩石( )与( )的存在表现出来。
层面是限定岩性层的上、下界面,下界面称为( ),形成在先,上界面称为( ),形成在后。
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主要包括( )、( )和( )等。
( )是沉积岩中最常见的原生构造,它是通过岩石成分、结构、构造和颜色在剖面上的突然变化或渐变所显示出来的一种成层性构造。( )指在层面上出现的一些同沉积构造现象,其中包括波痕、泥裂和雨痕等。
按照层理的形态,可以将层理构造分为:( )、( )和( )。
用于判断岩层顶面和底面的主要的层理构造和层面构造包括()、()、()、()和()等。
应用地理方位对岩石成层性的三维空间表示称为岩层的( )。
岩石的产状可以是沉积过程中产生的(),或是经过后期变动改造过的( )。
沉积岩层层面为水平状态的岩层称水平岩层,一般认为水平岩层倾角小于( )°。
正常的水平岩层(没有发生倒转)具有以下特征:地质时代( )的岩层位于( )的岩层之上。因此 ,当地表切割轻微时,地表只出露( )岩层;在地形切割较深的地区,自山谷至山顶,水平岩层在剖面上,低处出露的岩层时代( ),高处出露的岩层时代( )。
水平岩层的出露和分布状态受地形控制。在地形地质图上,水平岩层的地质界限与地形等高线( )或( )。地形上相同高度的地方,岩层时代( )。
水平岩层上、下层面出露界线之间的水平距离的变化,受岩层的( )和地形( )的影响。如果岩层厚度一致,地形缓露头宽度就( );地形陡露头宽度就( )。如果地形坡度一致,岩层厚度大露头宽度就( );而厚度小露头宽度就( )。
水平岩层的厚度就是该岩层上下层面的( )。
倾斜岩层产状用产状要素来表示。产状要素包括岩层的( )、( )和( )。
面状构造的倾向为300°,倾角为50°,用方位角法表示为( );用象限角法表示为( )。
倾斜岩层的岩层面与任一水平面相交的线(或同一岩层面相同高度的两点连线)称为( )。走向线所指的地理方位角称岩层的( )。
沿着岩层面倾斜方向向下引出垂直走向线的直线,称( )。倾斜线在水平面的投影地理方位叫( )。如果岩层面上所引的任一直线不与走向线垂直,则称( )。视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叫( )。
象限角法表示产状以北(N,0°)或南(S,180°)为准,用三个基本要素表示,即( )、( )和( )。如N25°E/30°NW表示走向北偏东25°,倾角30°,倾向NW。
方位角法表示产状只用( )和( )表示,如25°∠30°,倾向北偏东25°,倾角30°。
倾斜岩层在野外出露和地质图上呈( )状分布。在地形地质图上,岩层地质界线( )地形等高线。
未倒转倾斜岩层,顺着岩层的倾向方向,由( )到( )依次排列。
倾斜岩层出露的形态既受岩层( )影响,又与( )的起伏特点有关。
( )、( )和( )、( )都直接影响着倾斜岩层在地表出露的宽度。
直立岩层的露头形态,地质界线( )分布,不受地形的影响。
倾斜岩层露头形态,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 ),对于地形与岩层之间的不同产状关系表现出不同的“V”字形形态,称( )法则。
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时,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称( ),但是岩层界线的曲率比地形等高线的曲率要小。岩层界线表现出的“V”字形尖端在沟谷处指向( ),而在山梁处指向( )。
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时,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有两种情况。1)岩层的倾角大于地面坡度角,岩层露头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呈相反方向弯曲,称( )。岩层界线表现出的“V”字形尖端在沟谷处指向( ),而在山梁处则指向( );2)岩层倾角小于地面坡度角,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称为( )。但是岩层界线的曲率比地形等高线的曲率要( )。岩层界线出现的“V”字形尖端在沟谷处指向( ),而在山梁处则指向( )。
岩层的接触关系包括岩层间的( )、( )和( );岩体与围岩间的接触关系包括( )和( )。
连续堆积的沉积物成岩后表现为新老岩层连续无间断、上下岩层彼此平行叠置,岩层的这种接触关系称为( )接触关系。
上下两套岩层之间在空间上是平行排列的,产状一致,但它们之间缺失一些时代的岩层,说明经历过一定时间的沉积间断,或经受过一定时期的风化剥蚀作用后,再下降接受沉积的过程,这种接触关系成为( )。
( )、( )以及( ),如褐铁矿、铝土矿或磷矿等是不整合存在的直接标志。
时代较新的岩层以一定的角度覆盖在不同时代或同一时代不同层位的老岩层之上,上覆岩层与下伏岩层之间具有明显的沉积间断与生物演化不连续性,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的接触关系称( )。
大规模强烈褶皱运动(实际上还包括和那些强烈褶皱密切联系的各种断裂)属( )运动。广大区域的隆起运动为( )运动。
褶皱构造与褶皱作用
1.岩石中发生弯曲形成褶皱的面为( )面,它可以是层理、劈理或不整合面等。从单一褶皱面的弯曲形态看,褶皱面上凸弯曲的褶皱为( ),下凹弯曲的褶皱为( ),褶皱面既不上凸也不下凹,而是凸向两侧的褶皱为( )。
2.对于沉积岩层而言,把最老地层位于核部的褶皱称为( ),最新地层位于核部的褶皱称为( )。
组成褶皱的某些特定部位及其几何上的点、线、面等要素,通称其为( )。
同一褶皱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称为( )。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可以是水平线,也可以是倾斜线。
枢纽的产状通常用( )和( )定义。
褶皱中心部位的岩层或岩石称为( )。
褶皱两侧比较平直的部分,准确地说,指褶皱中两个相邻枢纽之间的褶皱面区称为( )。
在垂直褶皱枢纽的横截面上,相邻的背形和向形共用翼常呈S型弯曲,褶皱面不同凸向的两部分之间的转折点为( )。同一褶皱面上各拐点的连线为( )。
同一褶皱中各相邻褶皱枢纽连成的面为( )。它是一设想的标志面,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曲面。
轴面与任一平面的交线称为( )。
指两翼之间的内夹角为( )。
同一褶皱面上沿背形最高点的连线为( ),沿向形最低点的连线称为( )。
与褶皱枢纽垂直的剖面为( )。
轴面直立、两翼倾向相反,倾角近似相等时,称为( );轴面倾斜,两翼倾向相反,但倾角不等时,为( );轴面倾斜,两翼倾向相同时为( );轴面水平时,为( )。
根据翼间角的大小,可将褶皱描述为以下几类:平缓褶皱翼间角介于( )之间;开阔褶皱翼间角介于( )之间;中常褶皱翼间角介于( )之间;紧闭褶皱翼间角介于( )之间;等斜褶皱翼间角小于( )。
如果褶皱的轴面与中间面垂直,且两翼的长度基本相等,则为( ),否则均为( )。
从褶皱面弯曲的几何形态看,褶皱面呈弧形弯曲,称为( );两翼平直,转折端呈尖角状,且两翼长度相等,称为( );两翼长度不等,称为膝折( );两翼陡而转折端平直,褶皱呈箱状,常具一对共轭轴面,称( );褶皱面呈扇状弯曲,称( );缓倾褶皱面的一段突然变陡,形成台阶状弯曲,称为( )。
褶皱中各层弯曲形态基本一致或呈有规律的渐变关系,称( )。反之, 褶皱中各层弯曲形态明显不同,称之为( )。
同一岩层垂直岩层层面的厚度在整个褶皱中是恒定不变的,称之为( )。( )褶皱是平行褶皱的一个特例,即褶皱的各单个褶皱面几乎具相同的曲率,在横截面上呈圆弧状。同一岩层的厚度变化相当大,褶皱转折端的厚度大,翼部的厚度小,这样的褶皱称为( )。褶皱转折端厚度小,翼部厚度大,称之为( )。
在包含褶皱枢纽的铅直剖面上,根据枢纽与水平面的关系,可将褶皱描述为:水平褶皱(枢纽倾伏角在 °- °),倾伏褶皱(枢纽倾伏角在 °- °)和倾竖褶皱(枢纽倾伏角在 °- °)。
在地表面出露的形态中,同一褶皱面的延伸长度和两翼宽度之比小于3:1时,称为( ),等轴背斜又称( ),等轴向斜又称( );当长宽比在3:1-10:1之间时,称( );长宽比超过10:1时,为( )。
如果褶皱面上的所有各点都能找出平行于褶皱枢纽的线,称为( ),平行枢纽的线则称为( )。不具备上述特征的褶皱称为( )。
直立水平褶皱中,轴面( ),枢纽( )。
直立倾伏褶皱中,轴面( ),枢纽倾伏角( )。
倾竖褶皱中,轴面和枢纽近( ),倾角和倾伏角均为( )。
斜歪水平褶皱中,轴面( ),枢纽( )。
平卧褶皱中,轴面和枢纽均( ),倾角和倾伏角( )。
斜歪倾伏褶皱中,轴面( ),枢纽( )。
斜卧褶皱中, 轴面倾角和枢纽倾伏角均为( ),倾向和倾伏向( ),倾角和倾伏角( ),枢纽在轴面上的侧伏角为( )。
兰姆赛(Ramsay)依据褶皱横截面上等倾斜线型式和褶皱岩层厚度将褶皱划分为( )类( )型。
由一系列平行的线性背斜和线性向斜相间组成,其中背斜窄而紧闭,形态完整而清楚;背斜之间的向斜则开阔而平缓。这类褶皱称为( )。向斜紧闭且完整,呈线性排列,背斜则平缓而开阔时称为( )。
褶皱以卵圆形穹隆或拉长的短轴背斜为主,褶皱翼部倾角平缓,或近于水平,但是规模可以很大。它们可以独立出现,不伴有相间的向斜;可以成群展布,有规律地定向排列或无序排列。这类褶皱称为( )。
受顺层挤压应力作用导致岩层弯曲而形成褶皱的作用称( )。
纵弯褶皱作用的基本特点是,当一岩层(或一整套岩层粘结很牢作为一个整体)受到顺层挤压应力的作用发生弯曲变形时,层面弯曲的外凸一侧处于顺层( ),而内凹一侧处于顺层( ),两者之间有一既不拉伸也不压缩的无应变的( )。
岩层受到与岩层面垂直的外力作用而发生弯曲形成褶皱的过程称为( )。
( )是地下深处的高塑性物质(岩盐、石膏等)在重力差异作用下呈圆柱状或厚塞状向上流动刺穿上覆岩层而形成的一种构造现象。
由于切层或顺层( )而导致褶皱形成的作用为剪切褶皱作用。
岩石脆性变形构造与变形过程
( )和( )是岩石中的两种典型的脆性破裂构造。
( )是岩石中的裂隙,是没有明显位移的断裂,也是地壳上部岩石中发育最广的一种构造。
根据节理与所在岩层产状要素的关系,可将节理分为( )( )( )和( )四种基本类型。
根据节理与所在岩层产状要素的关系,可将节理分为( )( )( )。
节理是在一定的力学条件下产生的破裂构造,与岩石破裂的两种主要方式对应。依此节理破裂主要有两种基本类型,也即( )和( )。
剪节理是由( )应力产生的破裂面,具有以下主要特征:(a)剪节理产状( ),沿走向和倾向延伸( )。(b)剪节理面( ),有时剪节理面上具有滑动留下的擦痕,剪节理未被矿物质充填时是平直闭合裂隙,如被充填,脉宽较均匀,脉壁较为平直。(c)发育于砾岩和砂岩等岩石中的剪节理,一般( )砾石和胶结物。(d)典型的剪节理常常组成( )节理系。X型节理发育良好时,则将岩石切成菱形、棋盘格式。(e)主剪裂面由羽状微裂面组成,往往一条剪节理经仔细观察并非单一的一条节理,而是由若干条方向相同首尾相近的小节理呈羽状排列而成。沿小节理走向向前观察,后一条小节理重叠在前面一条小节理的左侧,为( ),反之为右行( ),由此可以判断两侧岩石相对运动方向。X型节理系是剪节理的典型形式,两组剪节理的夹角为( )角,交线代表( )应力方向,节理的夹角平分线分别代表( )和( )方向。
张节理是由( )应力产生的破裂面,具有以下主要特征:(a)产状( ),延伸不远。单条节理短而弯曲,节理常侧列出现。(b)张节理面( ),无擦痕。(c)在胶结不甚坚实的砾岩或砂岩中张节理常常( )砾石或粗砂粒而过,如果穿切砾石,破裂面也凹凸不平。(d)张节理多开口,一般被矿脉或岩脉充填,脉宽变化较大,脉壁平直或粗糙不平,脉内矿物(如石英)常常( )结构。(e)张节理有时呈不规则树枝状,各种网络状,有时也追踪X型节理形成锯齿状张节理,称为( )。
一次变形作用形成的节理一般是有规律的,并且是成群产出,构成一定的组合型式,即( )和( )。
在同一构造变形事件中,同一应力场内形成的产状基本一致且力学性质相同的一组节理构成( )。在同一构造变形事件中,同一应力场内形成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节理组,则构成( )。
节理的分期主要依据两个方面,节理的( )关系和各期节理之间的( )关系。
节理组的交切关系表现为节理的( )、( )、( )和( )。
如果一组节理延伸到另一组节理前突然中止,这种现象叫做( )。如果两组节理彼此截切,表明两组节理是( )形成的,有时呈共轭关系。至于节理的追踪,是( )节理顺( )节理追踪发育,并常常加以改造。
断层指发生相对移动岩块之间的不连续( )状构造,岩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方向平行于( )面。
许多相互平行或多条断层分割的条带状岩块区,称为( )。一些断层不见断层面,但可见明显位移,称为( ),它们形成于地壳( )层次。
( )( )( )( )( )等构成断层的几何要素。
断层擦痕是一种线状构造,其产状可以用( )和侧伏( )来表示。
断层面上可以见到( )( )( )等构造特点。
断层两盘的相对运动可分为( )运动和( )运动。前者运动中两盘相对平直滑动而无转动,两断盘上未错动前的平行直线,运动后仍然平行。后者两盘以断层面法线为轴相对转动滑移,断盘上未错动前的平行直线运动后不再平行。
测定断层位移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利用( ),即断层面上断层发生之前的一个点,断层位移后变为两个点;二是利用( ),即断层位移前一个层,断层位移后变为两个层。
断层两盘相当点之间移动的距离称( )。
总滑距在断层面倾斜线上的分量称为( )。总滑距在断层面走向线上的分量称为( )。总滑距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长度称为( )。
断层两盘上对应层之间的相对距离称为( )。在不同方位的剖面上,断距值是不同的。在垂直于被错断岩层走向的剖面上可测的断距有:断层两盘上对应层之间的垂直距离为( );断层两盘上对应层之间的铅直距离为( );断层两盘上对应层之间的水平距离为( )。
按断层与相关底层之间的几何关系可以将断层划分为( )( )( )( )四种基本类型。
按断层与相关构造的几何关系可以将断层划分为( )( )( )。
依据断层两盘相对运动可以将断层划分为( )( )( )三种基本类型。断层上盘相对下盘沿断层面向下滑动的断层为( )。其产状一般较陡,多在45°以上,以60°左右者比较常见。断层上盘相对下盘沿断层向上滑动的断层为( )。位移量很大的低角度逆断层,倾角一般在30°左右或更小,位移量一般在数公里以上称为( )。断层两盘顺断层面走向相对移动的断层为( )。
逆冲推覆构造是由倾角小于( )的低缓逆冲断层面及上盘推覆距离大于( )的推覆体或逆冲席体构成的外来岩块组合构成的构造型式。
按断层的力学成因可以将断层划分为( )( )( )。
依据Anderson力学模型,形成正断层或重力断层的应力状态是:( )直立,( )和( )水平,( )与断层走向一致;形成逆断层的应力状态是:( )和( )水平,( )直立,( )平行于断面走向;形成平移断层的应力状态是( )和( )是水平的,中间主应力轴( )是直立的。
岩浆岩构造
广义的岩浆岩构造既包括了各种不同类型岩浆岩体形成与演化的( )环境与岩浆岩的大地构造意义,又囊括了岩浆岩体的( )、( )、( )等特点方面的内容。
火成岩体中有两种重要的流动构造型式,即( )和( )。( )由针状、柱状矿物及长条状火山碎屑定向排列形成。它可以指示熔岩流的相对流动方向。( )是由片状,板状矿物以及扁平状火山碎屑定向排列形成的。
可以利用火山岩中的( )( )( )等判断岩层的顶面和底面。
岩浆冷凝或结晶过程中形成的破裂构造称为( )破裂构造。在侵入体常见的有( )( )( )( )等。
依据侵入岩体与围岩的产状关系特点,可以识别出两种基本型式。( )侵入体的形态产状与围岩层理或片理具有协和性,而( )侵入体的边界往往切穿围岩的面状构造。
切层延伸呈板状的侵入体称为( )。它们很少作为单一侵入体产生,普遍情况是多条相互伴生,构成( )。
岩墙群内的岩墙可以多种不同组合型式出现。常见的有( )( )( )等。它们的出现直接受岩浆岩体上侵过程中产生的局部应力场制约。
侵入岩体的侵位机制包括了( )( )( )( )( )和( )等类型。
变质岩区构造
叶理也称( )或( ),泛指变形-变质作用过程中形成的次生透入性( )构造。
在褶皱发育地区,叶理常常与褶皱轴面大致平行,因此叫( )叶理。
线理是指岩石中呈透入性产出的( )构造。线理有( )线理和( )线理之分。前者指成岩过程中形成的线理,如岩浆岩的流线,后者指构造变形过程中形成的线理。
常见的线理包括( )( )( )( )( )等。
劈理可以划分为( )、( )和( )等基本类型。
( )作用是在递进变形作用过程中一种构造被另一种构造改造并取代的过程。在变形地质体演化过程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是( )构造的置换,也称叶理或面理置换。
( )作用是变形变质作用过程中不同程度的流体(主要是H2O)渗入增加了岩石韧性,导致岩石成分及结构构造的转变,形成了同岩异化的岩石类型呈有规律地展布。它与不同构造层次的韧性变形-变质作用有密切关系。
在多期变形变质作用发育地区,每幕变形都形成多种在成因上有密切共生关系的构造形迹组合称( )。而由构造组合按先后顺序依次排列的体系称( )。
构造岩岩石学与显微构造学
晶格内某一结点原子排列的周期性被破坏或中断构成了( ),它包括了空位和杂质两种类型。
晶体格架内结点原子排列的线性破坏称为( )。它是变形晶体中最常见的缺陷,其最主要的类型是位错。
晶格内质点排列的周期性破坏成为一个面,称为( )。它是在两个方向上的延伸,所以也称二维缺陷。
按位错的伯格矢量与位错线间的关系以及位错的形态,可将位错分为( )、( )、( )、( )四种类型。
刃型位错的特点是位错线与伯格矢量( ),螺型位错的特点是位错线与伯格矢量( )。
位错的基本型式包括( )、( )、( )、( )等。
根据形成机制和结晶作用特点不同,可以将构造岩划分为( )系列、( )系列和( )片麻岩系列。
碎裂岩可以依据岩石中( )和( )的相对含量,进一步划分为,初碎裂岩(基质含量为: )、碎裂岩(基质含量为: )和超碎裂岩(基质含量为: )。
糜棱岩的三个最基本的特征是:①( );②( );③( )。
按残斑和基质的含量、性质及结构等,糜棱岩可进一步划分为( )、( )、( )和( )。
糜棱岩化岩石、初糜棱岩、糜棱岩和超糜棱岩中碎斑的含量依次为( )( )( )和( )。
糜棱岩中与扩散物质迁移有关的显微构造型式包括( )( )( )等;与晶质塑性变形有关的显微构造型式包括( )( )( )( )( )等;与粒间滑移作用有关的显微构造有( )( )等;与破裂作用有关的显微构造有( )( )( )等。
岩组图有三种基本类型,依次为( )、( )和( )。岩组图的对称型式包括( )、( )和( )。
第三章、现代构造地质学的主要分支与交叉学科
第一节、前寒武纪构造
第二节、重力构造学
1.
第三节、矿田构造学
第四节、构造地球化学与构造年代学
第五节、撞击构造学
1.
第四章、现代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几个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