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概要 (2)
上海中医药大学
朱邦贤
3.五行学说
⑴ 五行学说的哲学含义
五行学说, 是研究五行的内涵, 特性及生克规
律, 并以五行特性为依据归类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
象, 并以生克规律来阐释各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古
代哲学理论 。
其内容主要包括,
五行特性;
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和类归;
五行生克制化, 胜复乘侮等运动变化规律 。
● 五行特性 —— 物质属性的哲学意义
五行的本义,是构成宇宙万物的五种物质
及其运动变化。分为天之五行及地之五行,
天之五行是对自然界中的风、寒、暑、湿、
燥、“五气”的运动及其所引起的物候变化
的抽象;地之五行是构成自然界万物的木、
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它们相互杂
合而生万物。此即,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所
谓的“在天化气,在地成形”。
木曰曲直 —— 所谓, 曲直,, 是形容树木的生长形态
特征, 主干挺直向上生发, 树枝曲折向外舒展, 故
引申为 木有升发, 生长, 条达, 舒畅, 曲直刚柔于
一身等特性 。 凡具有此类特性的事物和现象, 都可
归属于木 。 另据, 尚书本义, 的疏证, 认为, 木可
操令曲直,, 故称, 木曰曲直, 。
火曰炎上 —— 所谓, 炎上,, 是说火在燃烧时, 能发
光放热, 火焰蒸腾上升, 光热四散于外, 故 火有发
热, 温暖, 光明, 向上的特性, 进而引申为凡具有
温热, 升腾, 温通, 昌盛, 繁茂等作用的事物和现
象, 均可归属于火 。
土爰稼穑 ——, 稼穑,, 是指庄稼的播种与收获, 即
所谓, 春种曰稼, 秋收曰穑, 。 土有播种庄稼, 收
获五谷, 化生万物的作用, 进而引申为 土具有生长,
承载, 化生, 长养的特性, 凡具有此类生长, 受纳,
承载, 化生等作用的事物和现象, 皆可归属于土 。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 土为万物之母, 诸说 。
金曰从革 ——, 从革,, 顺从和变革 。 金所谓, 从革,
的特性, 来自于对金属可以顺从人意, 改变外形,
制成器皿的认识 。 故, 尚书正义 · 洪范, 在疏证
,金曰从革, 时说:, 可改更者, 可销铸以为兵器
也 。, 另外, 还有人认为,, 金曰从革, 是说金属
是由对矿物的冶炼而成, 即所谓, 革土成金, 。 以
后, 将 金的特性, 引申为变革, 肃杀, 下降, 洁净
等 。
水曰润下 —— 所谓, 润下,, 是指水有滋润寒凉, 柔
顺, 流动趋下的特性, 进而引申为 凡具有寒凉, 滋
润, 向下, 闭藏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 均可归属于
水 。
● 五行属性的推演与类归 —— 事物 相关性与整
体联系属性
用五行属性对宇宙间事物进行推演和归类, 首
见, 尚书, 。, 周书 ·洪范,, 润下作咸, 炎上作苦,
曲直作酸, 从革作辛, 稼穑作甘,, 将五行的抽象
属性推演而及, 五味, 。
, 左传, 将五色, 五声等分归于五行 。 如
该书, 昭公元年, 说:, 天有六气, 降生五
味, 发为五色, 徵为五声, 淫生六疾 ?? 分
为四时, 序为五节, 过则为灾 。,
, 吕氏春秋, 则以五行为纲, 把气候, 天
象, 物候等自然现象与农事, 政令, 祭祀等
社会活动联结起来, 构成一个无所不包的整
体系统 。
对世界诸事物进行五行的归类, 是以 取象
比类 和 推演络绎 为基本方法的 。
, 取象,, 即从事物的象 (性质, 作用, 形态等 )
中撷取能反映其本质的某些特有征象 。, 比类,,
即将事物的特有征象与五行各自的特性相比较, 以
确定其五行归属 。 从逻辑学角度来说,, 取象比类,
法属于共同特征的个体集合归类法 。
方位配五行,旭日东升, 与 木之生发特性相类似,
故东方属木;南方炎热, 与火之炎上特性相类似,
故南方属火等 。
五脏配五行,肝之性, 喜舒展条达而主升, 故归
属于木;心之用推动血液运行, 温暖全身, 故归属
于火;脾主运化, 为机体提供营养物质, 故归属于
土;肺主降而其性清肃, 故归属于金;肾藏精, 为
主水之脏, 故归属于水 。
所谓 推演络绎, 即根据已知的某事物的五行属性,
推演与此事物相关的其它事物的五行属性的方法 。
如自然界的五化, 五色, 五味以及人体的六腑, 五
体, 官窍, 五志等的五行属性, 皆是以此方法推演
的 。
自然界的五气配五行,长夏属土, 湿为长夏主气,
故湿也属土;秋季属金, 燥为秋季主气, 故燥也属
金 。 其它以此类推 。
人体的六腑, 五体, 官窍, 五志配五行,肝属木,
肝与胆相表里, 主筋, 开窍于目, 在志为怒, 在液
为泪, 故胆, 筋, 目, 怒, 泪也归属于木;心属火,
心与小肠相表里, 主脉, 开窍于舌, 在志为喜, 在
液为汗, 故小肠, 脉, 舌, 喜, 汗也归属于火;其
它以此类推 。
五行学说对事物属性的归类, 将同一属性的不同
事物, 联络成一个整体, 并且根据, 同气相求, 的
理论, 认为同一行的事物与现象之间有着相互感应
的联系 。
五行学说以五行的特性为依据的归类演绎, 将
自然界的四时 (五时 )六气 (五气 )与人体的内脏建立
,天人相应, 的联系, 以说明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
必然影响人体内的生理病理;由此强调人与自然相
统一的观点 。 更有意义的是, 此种事物和现象的归
类, 将五行的内涵作了扩充, 发展了五行学说在方
法论方面的意义, 使五行学说变成表述宇宙万物之
间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的一个共有的功能性模型 。
如, 灵枢 · 阴阳二十五人, 说:, 天地之间, 六合
之内, 不离于五, 人亦应之 。,
● 五行生克制化 —— 事物 相关与变化的运动规

五行之间存在着动态有序的相互资生 (相生 )和相
互制约 (相克 )的变化, 相生与相克的结合, 共同维
系着五行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促进事物的生化不息,
这即是, 制化, 。 一般 被用于阐释自然界的正常变
化和人体的生理活动 。
五行相生 —— 是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存在
着有序的依次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五行
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水生木,木又复生火。依次递相资生,往复不休。
五行相克 —— 是指木, 土, 水, 火, 金五行之间存在
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和制约关系 。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
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 金克木, 木又
复克土 。 依次递相制约和克制, 循环不止 。
五行制化 ——, 亢则害, 承乃制, 制则生化, (,素
问 · 六微旨大论, ),五行之中某一行过亢之时, 必
然承之以, 相制,, 才能防止, 亢而为害,, 维持
事物的生化不息 。
, 内经, 和后世医家认为:五行生化规律, 是阐
述人体五脏系统之间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基本内
容:五行之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 没
有生, 则没有事物的发生与成长;没有克, 则不能
维持事物之间正常的协调关系 。 只有生中有克, 克
中有生, 相反相成, 协调平衡, 事物才能生化不息,
生命过程才能正常维持 。 诚如张介宾, 类经图翼,
所说:, 造化之机, 不可无生, 亦不可无制, 无生
则发育无由, 无制则亢而为害 。,



木 金
五行生克制化示意图
相生
相克
● 五行胜复乘侮 —— 事物异常 变化的运动规律
五行胜复乘侮主要体现在相乘和相侮 。 五行之间正常的
亢害承制关系被破坏时, 就会出现五行的相乘, 相侮等变化 。
主要用来说明白然界的异常气候和人体的病理变化 。
相乘 —— 即乘虚侵袭 。 五行相乘, 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 所
胜行, 的过度克制和制约 。 五行相乘, 即五行间过度的, 相
克,, 故相乘与相克均表现为木乘土, 土乘水, 水乘火, 火
乘金, 金乘木的序列 。 导致五行相乘的主要原因为,
① 某一行过亢, 因而对其所胜行制约太过, 使其虚弱 。 如
,木胜乘土, 。
② 某一行过于虚弱, 其所不胜行则相对偏亢, 故其受到所不
胜行的过渡地制约而出现相乘 。 如木虽然没有过亢, 但土已
经过于虚弱不足, 木对土来说属于相对偏亢, 故土也受到木
的较强的克制而出现相乘, 称为, 土虚木乘, 。 临床上所见
的虚损性脾胃病因情绪变化的发作, 多属此种情况 。
相侮 —— 有恃强凌弱之义 。 五行相侮, 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
,所不胜行, 的逆向制约, 又称为, 反克, 。 五行相侮, 实
为五行之间的反向克制, 故相侮序列与相克正相反:木侮金,
金侮火, 火侮水, 水侮土, 土侮木 。
五行相侮的原因为,
① 某一行过于亢盛, 非但不受其所不胜行之制约, 还可乘势
相侮, 逆向制约其所不胜者 。 如木行过亢, 不仅不受金行的
制约, 反而逆上侮金, 一般称为, 木胜侮金,, 或, 木火刑
金, 。
② 某一行虚弱不足, 而其所胜行则相对偏亢, 故其受到所胜
行的反向克制而出现相侮 。 如金行虚弱不足, 而木行相对偏
亢, 金行非但不能制约木行, 反而被木行反向克制, 一般称
为, 金虚木侮, 。 临床所见的慢性虚损性肺病 (如肺痨 )常因
情绪剧烈变化而加重或发作, 即属此种情况 。
③ 既有所胜行的过于亢盛, 又有其所不胜行的虚弱不足, 易
出现较为严重的相侮 。 如临床所见的既有慢性肺病长期不愈,
肺精气已虚, 又有较为强烈的情绪刺激, 肝气正亢, 因而出
现较为深重的病证, 一般属于此种情况 。



木 金
五行乘侮示意图
相乘
相侮
⑵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运用
在中医学中, 根据五行特性归纳五脏的
生理特点, 构建起五脏与六腑, 形体, 官窍
的生理与病理联系, 揭示以五脏各大系统之
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内在联
系;同时, 借助于五行学说, 中医学奠定了
人体自身整体性及人与自然, 社会环境相协
调的认识, 构筑了中医学的整体观 。
● 说明人体组织结构的系统构成
根据五行特性, 确立与心, 肝, 脾, 肺,
肾五脏相对应的五行属性, 并推演类归人体
脏腑经络, 组织器官的五行属性, 构建起以
五脏为中心的, 与六腑, 形体, 官窍等相联
系的组织系统 。
如, 心, 脏腑体系 ——
腑脏:小肠
五窍:舌
五体:脉 ?? ( 详见附表1 )
自然界


人体


































麦 角 平 旦 臊 酸 青 生 风 东 春 木 肝 胆 目 筋 泪 怒 呼
禾 徵 日 中 焦 苦 赤 长 暑 南 夏 火 心 小 肠 舌 脉 汗 喜 笑
稷 宫 日 西 香 甘 黄 化 湿 中 长 夏 土 脾 胃 口 肉 涎 思 歌
稻 商 日 入 腥 辛 白 收 燥 西 秋 金 肺 大 肠 鼻 皮 毛 涕 忧 悲 哭
豆 羽 夜 半 腐 咸 黑 藏 寒 北 冬 水 肾 膀 胱 耳 骨 唾 恐 呻
附表1 五行属性与人及自然界诸事物配属关系表
● 说明人体脏腑生理的正常活动与相互关系
以五行相生规律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资生关系, 以相克
规律说明其相互制约关系, 并用生克制化的理论来阐释五脏
之间动态的生理平衡 。
, 黄帝内经, 以五行相生规律来阐释五脏之间的相互资生
关系 。 如,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肝生筋, 筋生心,, 可理解为木生火, 肝藏血以养心;
, 心生血, 血生脾,, 可理解为火生土, 如心阳可以温
暖脾阳, 以助运化;
, 脾生肉, 肉生肺,, 可理解为土生金, 如脾运化之水
谷精微化气以充肺;
, 肺生皮毛, 皮毛生肾,, 可理解为金生水, 如肺之精
津下行以滋养肾精, 肺之肃降以助肾纳气;
, 肾生骨髓, 髓生肝,, 可理解为水生木, 如肾所藏之
精可滋养肝血, 肾阴资助肝阴以制约肝阳, 防其上亢 。
以五脏相克规律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也首先见于, 黄帝内经, 。, 素问 ·五藏生成, 说,
, 心之合, 脉也;其荣, 色也;其主, 肾也,, 这里所谓
的, 主,, 即制约, 相畏之义 。 水克火, 肾阴上济心阴, 共
制心阳, 以防心火过亢, 故肾为心之主 。
, 肺之合, 皮也;其荣, 毛也;其主, 心也,, 火克金,
心火温煦肺脏, 推动呼吸, 以防肺之过寒, 故心为肺之主 。
, 肝之合, 筋也;其荣, 爪也;其主, 肺也,, 金克木,
肺气清肃下降, 可抑制肝气的升发上腾, 故肺为肝之主 。
, 脾之合, 肉也;其荣, 唇也;其主, 肝也,, 木克土,
肝气之升发, 疏泄条达, 可促进脾胃的运化, 防其壅滞, 故
肝为脾之主 。
, 肾之合, 骨也;其荣, 发也;其主, 脾也,, 土克水,
脾气之运化水液, 可防肾水泛滥, 故脾为肾之主 。
● 说明五脏之间的病理关系
如某脏的器质性病变或功能虚弱, 不仅
可以出现本脏病变, 还会影响他脏而出现与
之相关的病变 。 如以肾为例,
肾水本可涵养肝木和上济心阳, 当肾精
不足时就会出现所谓, 水不涵木, 肝阳上
亢,, 或心阴不得肾水滋养而引起, 心肾不
交,,, 心阳偏亢, 等病变, 并进一步导致
肾水更亏 ?? 这些都是五脏正常的生克制化
关系遭致破坏, 构成了五行相胜乘侮的病理
关系 。
● 指导诊断,推测病情轻重,判断疾病预后
中医重视面部色诊, 根据五行主色理论, 以面部
色泽的变化判断病情轻重 。 如, 医宗金鉴 ·四诊心法
要诀, 说:, 天有五气, 食气入鼻, 藏于五脏, 上
华面颐 。 肝青心赤, 脾脏色黄, 肺白肾黑, 五脏之
常 。 脏色为主, 时色为客 。 春青夏赤, 秋白冬黑,
长夏四季, 色黄常则 。 客胜主善, 主胜客恶 。,
五脏之常色为, 主色,, 应时之色为, 客色, 。
客色胜 (克 )主色, 为顺, 病较轻浅;主色胜 (克 )客
色, 为逆, 病较深重 。 如脾病若见其应时之色为黄
色, 为顺, 因脾脏之主色为黄色, 与客色一致;若
其应时之色为青色, 亦为顺, 因此为木克 (乘 ) )土
的, 客胜主, ;若其应时之色为黑色, 则为逆, 因
此为土克 (乘 )水的, 主胜客, 。 其它以此类推 。
古代医家还用, 色脉合参, 来推测疾病的预后 。
所谓色脉合参, 即将通过色诊和脉诊所收集的资料
进行综合分析, 以评价病情的轻重, 推测疾病的预
后 。 色脉合参, 无疑比单纯以面色更能客观地把握
疾病的变化和预后 。 与五行的生克运动规律结合在
一起的色脉合参, 则能诊断病势的轻重和推测疾病
的预后 。
如肝病面见青色, 并见弦脉, 为色脉相符, 乃平
安之象;若此时反见浮脉, 因其为相胜之脉 ( 浮脉
属金, 青色属木, 金克木 ), 故病证预后不良;若
此时兼见沉脉, 因其为相生之脉 ( 沉脉属水, 青色
属木, 水生木 ), 故其预后良好 。
● 指导疾病的治疗
根据五行学说, 疾病的传变规律是母子相及和乘侮, 故
其治疗原则有, 补母泻子, 和, 抑强扶弱, 。
① 根据 相生规律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
根据五行相生理论, 疾病的传变规律是母病及子和子病
及母, 因而其治疗原则是, 虚则补其母, 实则泻其子,, 又
称补母和泻子 。
补母, 用于治疗母子两脏的虚证 。 不管是母病及子还是
子病及母的母子两脏皆虚, 以及单纯的子脏亏虚, 皆可用补
母之法治之 。
如, 土不生金, 的脾肺母子两虚, 或肺气虚久而影响脾
之健运的肺脾子母两脏皆虚, 可用健脾益气的, 补母, 法治
之 。 因脾为肺之母, 故补脾则能生肺, 不但治母脏脾虚, 还
能治子脏的肺虚 。 但应指出,, 虚则补其母,, 并非说子脏
虚弱者只补其母脏即可, 而是说子脏虚弱者应在补养本脏的
基础上兼补养其母脏 。
泻子, 适用于治疗子母两脏的实证 。 不管是子
病及母还是母病及子的子母两脏皆实, 以及单纯的
母脏亢盛, 皆可以泻子之法治之 。
如心火亢盛, 子病及母导致的心肝两脏火旺, 或
单纯的肝火上炎, 或肝火上炎, 母病及子, 引动心
火的肝心两脏皆火盛, 皆可以清泻心火的, 泻子,
之法治疗 。
需要说明的是,, 实则泻其子,, 并非是见到母
脏亢盛时只泻其子脏而置母脏于不顾, 而是在清泻
母脏盛实的基础上兼以清泻其子脏, 以使病邪速除 。
根据五行相生理论确定的具体的治疗方法, 常用
的有滋水涵木, 濡木生火, 益火补土法, 培土生金,
金水相生, 泻火清木, 泻土清火等法 。
② 根据 相克规律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
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立的治疗原则 是, 抑强扶
弱, 。 或侧重于制其亢盛, 使其不得乘侮弱者;或
侧重于扶其不足, 增强抵御乘侮的能力, 避免弱者
被欺凌;或抑强与扶弱兼用, 损其有余, 补其不足,
以阻断病证的传变 。
抑强 ——用于五脏中的某一脏过于亢盛有余而
可能引起的对其所胜的, 乘, 或对其所不胜的, 侮,
的病理传变 。
如肝气郁滞或亢逆, 则可乘脾犯胃, 或化火刑肺 。
治应抑强为主, 可用疏肝或平肝之法 。 临床应用这
一原则时应注意, 无论亢盛的脏气有没有乘侮其所
胜和所不胜, 抑制或削弱这一亢盛的脏气都是必须
采用的治疗方法 。
扶弱 ——用于五脏中某一脏虚弱不足而可能引起
的其所不胜之, 乘, 或所胜之, 侮, 的病理传变 。
如脾气虚弱, 其所不胜肝 (木 )及所胜肾 (水 )会相
对偏亢, 因而可出现, 土虚木乘, 或, 土虚水侮,
的病理传变 。 治疗时应以健脾为主, 脾气得健则精
气充满, 抵御肝肾的乘侮的能力增强, 故能阻断传
变而使病得愈 。
抑强与扶弱兼用 ——用于五脏之中一脏亢盛有
余而其所胜或所不胜虚弱不足, 或一脏虚弱不足而
其所不胜或所胜偏盛有余而导致两脏以上的病理传
变 。 如肝气亢盛, 同时又有脾气虚弱或肺气不足,
而产生的肝乘脾或侮肺, 治应抑强与扶弱兼用, 即
疏肝或平肝与健脾或补肺同时并用 。
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立的具体治法, 概括起来主
要有抑木扶土,,培土制, 佐金平木, 泻南补北
( 即泻火滋水 ), 补南泻北 ( 即通阳利水 ), 补火
泻金, 泻火润金法等治法 。
③ 五行相克理论指导情志疗法
根据情志之间的相胜之理, 临床上可激发
病人产生有利的情志活动, 以矫治其有害的
情志变化 。 这即是情志相胜的心理疗法 。 张
子和将情志的五行相胜理论应用到临床实际
中, 开, 以情胜情, 以矫治不良情志之先河 。
他在, 儒门事亲, 中说:, 悲可以治怒, 以
怆侧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 以谑浪亵
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 以恐惧死亡之言
怖之;怒可以治思, 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
思可以治恐, 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 。,
三,中医脏象理论
脏象理论即中医学的“生理学”,主要包括经络
与脏腑等理论。
经络是人体通行气血, 沟通表里上下, 联络脏腑
组织器官的一个系统, 它作为人体的一种组织结构,
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的 。 经络理论是研究经络系统
的组成, 循行分布, 生理功能, 病理变化及其与脏
腑之间关系的基础理论 。
对中药而言, 经络的意义在于形成了, 归经, 理
论 。 用以指导临床组方遣药 。
㈠ 心
心居于上焦, 坐于纵膈之上, 两肺之间
而偏左 。 具有主宰一身上下, 统管五脏六腑
的特殊职能, 称, 君主之官, 。 其经脉为手
少阴心经, 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五行属
火, 主时于夏;其在体为脉, 在志为喜, 在
液为汗, 在窍为舌, 在味为苦, 其华在面 。
病理特征为火热 。 其主要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 ——脉为血之府, 人体的血液依靠心气的
推动而在血脉中流行, 输送至全身, 心脏, 血和脉
管构成全身相对独立的循环系统, 其中任何一个环
节的异常, 就会导致心主血脉生理功能的障碍 。
2.心主神志 ——即, 心主神明,, 又称, 心藏神, 。
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主要由心所主持 。
3.开窍于舌, 其华在面 —— 舌是心的外候, 主司味觉
和表达语言 。 这与心经之别络于舌本, 心主神明,
心的气血充盛与否直接相关 。 舌红, 舌紫, 舌淡,
舌卷, 舌强等, 反映了心主血脉, 主神明的功能状
态 。
4,心志为喜 ——心情舒畅, 有助于气血的和畅;喜乐
过度则心气涣散, 耗伤心神, 故有, 喜伤心, 之说 。
5,心液为汗 ——,汗为心之液,, 言其由阳气蒸腾津
液, 经玄府而排出体外;而津液与心血同源, 所以
有, 夺血者无汗, 之说 。
㈡ 肝
肝位于腹部, 右胁之内, 横膈之下, 胆附于肝,
旧称, 将军之官, 。 其经脉为足厥阴肝经, 与足少
阳胆经相表里, 经脉布于两胁 。 五行配属为木, 主
时于春 。 其生理特性肝体阴而用阳, 喜畅达而恶抑
郁;其在体合筋, 在志为怒, 在液为泪, 在窍为目,
在味为酸 。 病理特征为风 。 其主要生理功能,
1.肝主藏血 ——肝有贮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 故有
,肝主血海, 之说 。 肝不藏血, 则血溢于脉外, 可
出现各种出血性疾病 。
2.肝主筋 —— 全身筋腱及关节运动功能, 须赖肝的精
气滋养, 故有, 罢极之本, 之称 。 肝气衰则筋不能
动, 肝风内动则抽搐震颤 。
3.肝主疏泄 —— 肝 能助脾胃消食运化 。 其气升发, 能
舒畅气机 。 肝气郁结, 则气郁易怒, 不思饮食 。 女
子的月经和男子的排精, 亦与肝气疏泄有关系 。
4.肝主谋虑 —— 与精神活动有关, 肝病多急躁善怒,
急躁善怒则谋虑不周 。
5.开窍于目 —— 眼睛功用正常与否,与肝的精气盛衰
密切相关,故名。肝开窍于目,其经脉连目系,上
至额,与督脉会于巅。肝火上炎,可见两目肿赤;
肝虚则两目干涩,视物不明。
6.肝液为泪 ——泪出于目, 肝主目, 泪为肝液所化,
主滋润目睛而瞬动, 故称, 泪为肝之液, 。
7.肝志为怒 —— 肝为将军之官, 其气刚强, 不
平则鸣, 郁勃而怒, 有助于肝气疏泄;怒而
失制, 气血上逆, 则可发为吐血, 厥逆, 中
风等病 。
㈢ 脾
脾位居中焦, 其经脉为足太阴脾经, 与足
阳明胃经相表里;五行属土, 分主四时 ( 一
说主长夏 ) 。 具有宣发与肃降, 升清降浊的
生理特性;其在体合肉, 在志为思, 在液为
涎, 在窍为口, 在味为甘, 病理特征为湿 。
其主要功能,
1.脾主运化 —— 指脾具有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湿的功能, 为营血
化生之源, 人体营养皆赖此得以补给, 故称脾为 生化之源,
后天之本 。, 素问 ·灵兰秘典论,,, 脾胃者, 仓廪之官,
变化出焉 。,
2.脾主统血 —— 指脾气能统摄血液, 使之正常循行于
经脉, 不使血溢于脉外 。 因脾虚而致出血者多归咎
于脾虚 。
3.脾主四肢肌肉 —— 指因脾胃的正常运化而使四肢肌
肉得以濡养, 并能正常活动 。 脾气虚弱, 则见四肢
消瘦, 痿废不用, 或浮肿;脾受湿困, 则见四肢倦
怠 。
4.开窍于口 —— 口主摄食, 脾主消化, 故口为脾之上
窍 。 脾健则知饥欲食, 食能知味;脾病则食欲不振,
口味反常 。
5.脾液为涎 —— 涎出于口, 口为脾窍, 故涎为脾主 。
6.脾藏意, 主思 —— 指意念, 思维等精神活动
以五脏精气为本, 与营血相关, 以心主血脉
而脾藏营, 营舍意, 故称 。, 灵枢 ·本神,,
,心有所忆谓之意 …… 脾藏营, 营舍意 。,
劳心用神, 则茶饭不思, 影响消化, 遂有是
说 。
㈣ 肺
肺为华盖, 位居胸中, 左右各一;肺朝百
脉, 上通喉咙, 开窍于鼻, 主一身之气, 故
称为, 相傅之官, ;其经脉为手太阴肺经,
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 。 五行属金, 主时于
秋;其在体合皮毛, 在志为忧, 为悲, 在液
为涕, 在窍为鼻, 在味为辛 。 病理特征为燥 。
其主要生理功能,
1.肺主气而司呼吸 ——指肺吸入自然界之清气, 并与
脾运化的水谷之精相结合于膻中, 贯心脉以行气血,
输布, 供养全身脏腑器官组织, 同时吐出代谢后的
浊气, 生生不息, 故称肺主一身之气, 为诸气之本 。
2.肺朝百脉而主治节 ——指全身的经脉相会于膻中,
通过肺的治理, 调节气血津液的功能, 使全身组织
器官有序运作的功能 。, 素问 ·灵兰秘典论,,, 肺
者, 相傅之官, 治节出焉 。,
3.肺主宣降, 通调水道 ——肺为华盖, 通过其宣发,
肃降的生理特性升清降浊, 以保持三焦的通畅和正
常的水液代谢 。, 素问 ·经脉别论,,, ?? 经气归
于肺, 肺朝百脉, 输精于皮毛 ?? 脾气散精, 上归
于肺,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 。,
4.肺主皮毛 ——营卫之气行于皮毛而充养腠理, 御卫
外侮, 有赖于肺气宣发才能实现, 故称 。 又, 五藏
生成,,, 肺之合皮也, 其荣毛也 …… 诸气者皆属
于肺 。,
5,肺主声 ——指声音由肺气鼓动声带而发生。肺气
足则声音洪亮;肺气虚则声音低弱。风寒外感,肺
气不宜壅塞,声音嘶哑,称为, 金实不鸣,; 内伤
肺痨,肺气严重亏损,声音嘶哑,称为, 金破不
鸣, 。
6,开窍于鼻 ——指鼻的通气和嗅觉功能, 都是肺气
所主持 。 肺司呼吸, 鼻为呼吸出入门户 。 肺气调和,
则呼吸畅利, 嗅觉灵敏 。, 灵枢 · 脉度,,, 肺气
通于鼻, 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 。,
7.肺液为涕 —— 涕出于鼻, 由肺主持, 肺气和则津液
上承, 鼻窍得润而知香臭 。 肺气燥热, 则鼻窍干涩;
外邪袭肺, 则鼻塞流涕 。
8.肺志为忧, 为悲 —— 忧为肺之志, 其情绪变化与肺
有关 。 肺气虚可出现情绪忧愁低落, 而过度忧虑也
可损伤肺气 。, 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肺 ?? 在
志为忧 。,
9.肺藏魄 —— 魄属人体精神活动中有关本能的感觉和
支配动作的功能, 为五脏精气所化生, 古人认为属
肺所藏 。 出, 素问 ·宣明五气, 。 如果精气充足, 则
体魄健全, 感觉灵敏, 动作正确 。
㈤ 肾
肾居下焦, 其经脉为足少阴肾经, 与足太
阳膀胱经相表里 。 五行属水, 主时于冬 。 具有
肾性潜藏, 集阴阳水火于一脏, 喜润恶燥等生
理特性 。 其在体合骨, 在志为恐, 在液为唾,
在窍为耳, 在味为咸 。 病理特征为寒 。 其主要
功能,
1.肾主藏精 ——,素问 ·六节藏象论, 说:, 肾者主蛰,
封藏之本, 精之处也 。, 指肾闭藏精气, 并使之不
断充盈, 成为其在体内充分发挥正常生理效应的功
能 。
广义之精,泛指一切精微物质 。 包括气血
精 津液及饮食水谷精微等 。
狭义之精,指生殖之精 。
生殖之精的一部分直接禀受于父母, 与生俱来,
属于, 先天之精, ;生殖之精还包括人体发育成熟
后形成的精子和卵子 。 肾为先天之本, 所藏之精主
生长, 发育与生殖 。
2.肾主水 ——肾是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重要器
官 。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 肾对水液有直接的蒸腾气化作用 。
肾位于下焦, 接纳肺通调水道输送来的津液,
将清者蒸腾于上, 发挥其滋养濡润作用;浊
者下输膀胱, 化为尿液排出体外 。
其二, 肾对津液代谢过程中的各个器官都
有调节, 推动, 促进作用 。 肾藏精, 为元气
化生之源, 如肺对津液的宣肃, 脾对津液的
转输等, 动力皆源于肾 。
其三, 肾是调节尿液排泄, 维持机体津液
代谢平衡的重要器官 。 合三焦, 膀胱, 与肺,
脾同司体内水液代谢与调节 。
3.肾主骨 ——骨, 即骨骼 。 骨中有腔, 隙, 内
藏以骨髓, 故曰, 骨者髓之府, (,素问 ·脉
要精微沦, );肾藏精, 精能生髓, 髓以养骨,
故骨髓的生长, 发育, 修复等, 均有赖于肾
中精气的滋养 。, 齿为骨之余,,, 发为血
之余,, 牙齿头发的生长, 脱落, 均与肾气
盛衰有关 。 肾气盛, 则齿更发长;肾气衰,
则发堕齿槁 。
4.肾主纳气 ——肾为元气之根, 主纳气者, 指
肾有摄纳肺吸入之清气, 以防止呼吸表浅的
作用 。
杨士瀛在, 仁斋直指方论 ·咳嗽, 中首次
提出, 肾不纳气, 说, 谓,, 肺出气也, 肾
纳气也, 肺为气之主, 肾为气之藏 。 凡咳嗽
暴重, 动引百骸, 自觉气从脐下逆奔而上者,
此肾虚不能收气归元也, 当以补骨脂, 安肾
丸主之, 勿徒从事于宁肺 。,
5.开窍于耳, 司听觉 ——,肾气通于耳, 肾和
则耳能闻五音矣, (, 灵枢 ·脉度, ) 。 肾经
上贯于耳, 精气畅达, 则耳聪目明 。
6.开窍于二阴, 主司二便 ——肾开窍于二阴,
主司二便 。
● 肾的三个特性
肾主蛰藏 —— 有固水津, 摄二便, 纳气, 固胞胎,
封藏膏脂之功, 皆与其摄纳封固之性相关 。 肾失潜
藏, 精气耗泄则为患, 斯病作矣 。 可表现为肾不纳
气的呼吸异常, 或精关不固的滑精早泄, 或冲任不
固的崩漏滑胎, 或二便失摄的遗尿溏泻等 。 治疗多
以补肾为大法, 辅以固摄收敛之品 。
肾恶燥 —— 肾为水脏, 主藏精, 主津液 。 燥易伤
阴津, 耗损肾液, 故具恶燥的特性 。 因此临床肾病
治疗不宜过用燥烈之品, 即使是肾阳不足宜用温燥
之证, 也应在补阳方中加入滋阴之品以阴中求阳,
肾气丸的组方即体现了这一原则 。
肾为 水火之脏 —— 肾精在肾气的作用下化
生肾阴, 肾阳, 为一身阴阳之根本 。, 五脏
之阴气非此不能滋, 五脏之阳气, 非此不能
发 。, (,类经附翼 ·求正录 ·三焦包络命门
辨, )因此, 肾阴, 肾阳又称为真阴, 真阳或
元阴, 元阳, 也称为命门之水或命门之火 。
肾寓真阴真阳, 故为水火之脏 。
肾为水火之脏的临床意义有二:其一, 一
身之水火由肾所主, 因此全身性水火失调的
病变多属肾的水火失调, 对肾的治疗是的根
本性的治疗方法 。 其二, 水火的失调以寒热
为表现, 所以对寒热的治疗应追究其本 ——
水火之源的肾 。
四,中医 病因病机理论
病因, 指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 。, 医学源流
论 ·病同因别论, 说:, 凡人之所苦, 谓之病;所以
致此病者, 谓之因 。, 病因, 又称, 病邪,,, 病
原, 等 。 内容包括
外感病因 —— 六淫, 疠气;
内伤病因 —— 七情, 饮食, 劳逸;病理产物水湿
痰饮, 瘀血, 结石等;
其他病因 —— 外伤, 诸虫, 药邪, 针害, 医过,
先天因素等 。
㈠ 外感病因
1.六淫
六淫, 即风, 寒, 暑, 湿, 燥, 火六种外感病邪
的总称 。 风, 寒, 暑, 湿, 燥, 火, 本是自然界六
种气候现象,, 内经, 称之为, 六气, 。
当气候变化异常, 非其时而有其气 (如春季应温
而反寒, 秋季应凉而反热等 ),或气候变化过于急骤,
并在人体正气不足, 抵抗力下降时, 六气则成为致
病因素, 并称之为, 六淫,,, 六邪, 。
, 金匮要略 ·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说:, 夫人
禀五常 (即五行 ),因风气而生长, 风气虽能生万物,
亦能害万物, 如水能行舟, 亦能覆舟 。 若五脏元真
通畅, 人即安和 。 客气邪风, 中人多死 。,
●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1)多从肌表、口鼻入侵 ——外感性
(2)多与时令气候有关 ——季节性
(3)多与居处环境有关 ——地域性
(4)既可单独亦可相兼致病 ——相兼性
(5)发病中病证性质可以转化 ——转化性
● 六淫致病的特性差异
(1)风邪致病特性
●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 风性善行而数变
● 风为百病之长
● 风胜则动
(2)寒邪致病特性
●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 寒性凝滞而主痛
● 寒主收引
(3)湿邪致病特性
● 湿为阴邪,易伤阳气
● 湿性重浊
● 湿性粘滞
●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 湿多挟寒温
(4)燥邪致病特性
●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 燥易伤肺及肝
(5)火热之邪致病特性
● 其性炎上
● 易耗气、伤津
● 易生风、动血
● 火热之邪挟毒,易致肿疡
(6)暑邪致病特性
● 其性炎热、燔灼
● 其性升散,易伤津气
● 易扰心神,易动肝风
● 暑多挟湿
2.疫气
疫气,即疫疠之气,指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疫
气又称为,疫毒”,“疠气”、“戾气”、“异气”、
“毒气”、“乖戾之气”等。因其发病长幼相似,远近咸若,
沿门阖户,一方俱病,如差役不可避之,故名。又因其为病
颇重颇险,如经鬼厉之气,故名之“厉气”、“疠气”。更
因其为病变化多端,传变迅速,多有坏证、变证和逆证,故
又称戾气,或径称乖戾之气;再因其不同于一般六淫之气,
故又名其异气。吴有性, 温疫论 · 杂气论, 则统称为“杂
气”。
如, 诸病源候论 · 疫疠病候,,, 一岁之内, 节气不和,
寒暑乖候, 或有暴风疾雨, 雾露不散, 则民多疾疫, 病无长
少, 率皆相似, 有如鬼厉之气, 故云疫疠病 。,, 三因极一
病证方论 · 叙疫论, 说:, 夫疫病者, 四时皆有不正之气,
春夏有寒清时, 秋冬亦有暄热时, 一方之内, 长幼患状率皆
相类者, 谓之天行是也 。,
(1)疫疠与六淫的不同之处
● 病邪性质不同
● 入侵途径不同
● 发病形式上的差异
● 预后有凶吉之分
(2)疫疠的致病特点
● 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 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 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㈡ 内伤病因
1.七情内伤
, 情,, 指情感和情绪, 是人的生理本能;
七情, 是人对外界事物所产生的喜, 怒, 忧, 思,
悲, 恐, 惊等七种基本的客观反应及其情感变化 。,礼 ·礼运, 说:, 喜, 怒, 哀, 惧, 爱, 恶,
欲七者, 勿学而能 。,, 内经, 提出了喜, 怒,
忧, 思, 悲, 恐, 惊, 畏八种情绪, 后世认为恐
与畏同类, 遂成七情之说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说:, 七情者, 喜怒忧思悲恐惊是 。,
凡满足人体需要的事物, 会引起肯定性质的
情绪, 以喜概括之;凡不能满足人体需要的事物,
或与人的需要相违背的事物, 会引起否定性质的
情绪, 如忿怒, 哀怨, 痛苦, 失望, 憎恨, 凄怆
等, 则分别概括为怒, 忧, 悲, 恐, 惊等 。 七情
大致可概括人类的基本情感 。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说:, 七情,人之
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
为内所因。,
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情绪应答反应,
具有两重性:适度的反应, 为人之常性, 属
生理范畴;但是, 在突然的, 剧烈的或过余
持久的情志刺激下, 其刺激量或刺激总量超
逾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 则可导致人体气机
紊乱, 脏腑损伤, 阴阳失调而致病 。 七情致
病, 病从内生, 又是内伤疾病的主要致病因
素之一, 故称, 七情内伤, 。
七情致病特点 ——
七情致病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 损伤内脏,心为主导
怒伤肝 ——指过度恚怒,引起肝气上逆、肝阳上亢
或肝火上炎,耗伤肝的阴血。, 灵枢 ·邪气脏腑病
形, 说:, 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
则伤肝。,
喜伤心 ——指过喜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 灵
枢 ·本神, 说:, 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忧 (悲 )伤肺 ——指过度忧伤悲哀,可以耗伤肺气。
,素问 ·举痛论, 说:“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
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恐伤肾 ——指恐惧过度, 耗伤肾的精气 。, 素问 ·举
痛论, 说:, 恐则精却 。,
思伤脾 ——指思虑过度, 脾失健运, 气机郁结 。, 医
学衷中参西录 · 资生汤, 说:, 心为神明之府, 有
时心有隐曲, 思想不得自遂, 则心神拂郁, 心血亦
遂不能濡润脾土, 以成过思伤脾之病 。,
惊伤心胆 —— 指大惊可以伤心神及胆 。, 素问 ·举痛论,
说:, 惊则心无所倚, 神无所归, 虑无所定, 故气
乱矣 。,
心为先导 ——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神之所舍, 心在
人体的精神情志活动中起着主宰作用, 因而情志内
伤, 亦多以心为主导 。 张景岳在, 类经, 中说:
,情志之伤, 虽五脏各有所属, 然求其所由, 则无
不从心而发 。,, 灵枢 ·口问, 说:, 心者, 五脏六
腑之主也 …… 故悲哀愁忧则心动, 心动则五脏六腑
皆摇 。,
● 为病众多,气病为先
情志所伤, 多以气病为先 。 这里所说的气病, 是指七情
内伤最易导致脏腑气机逆乱的病理变化, 使气机升降出入运
动失常 。, 素问 ·举痛论, 说:, 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悲则
气消, 恐则气下 ?? 惊则气乱 ?? 思则气结 。,, 三因极一
病证方论, 说:, 喜伤心, 其气散;怒伤肝, 其气出;忧伤
肺, 其气聚;思伤脾, 其气结;悲伤心胞, 其气急;恐伤肾,
其气怯;惊伤胆, 其气乱 。 虽七诊自殊, 无逾于气 。, ●
情志波动, 加重病情
临床上有许多疾病, 在患者有剧烈情志波动时, 往往会
使病情加重, 或急剧恶化 。 如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 若遇恼
怒, 可使阳升无制, 血气上逆, 发生突然昏仆, 或半身不遂,
口眼歪斜等症 ; 心脏病患者, 也可因突然剧烈情志波动, 出
现心绞痛, 心肌梗塞, 病情迅速恶化, 甚至猝然死亡 。 有神
经官症易失眠的患者, 情志波动时则失眠加重等 。
2.劳逸伤
劳逸伤, 是指过劳, 过逸致病的因素 。 劳伤, 指过度劳
累, 积劳成疾 。 逸伤, 指过度安逸而导致疾病 。 人体需要适
当的劳动或运动, 这样可以帮助气血流通, 增强体质;同时
亦需要适当的休息, 以消除疲劳, 恢复体力和脑力 。 因此劳
逸要适度, 过劳, 过逸均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
● 劳伤
劳伤,指过度劳累而伤及机体。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
和房劳过度三个方面。
● 逸伤
指过度安逸致病。即既无适当体力劳动,又不参加体育
锻炼,过度安逸,或好逸恶劳,久则致病。逸伤包括体逸太
过和神逸太过。
3.饮食伤
饮食伤, 就是指由于饮食不当而导致疾病发生的因素 。
饮食因素主要有饮食失节, 或暴饮暴食, 或饮酒无度, 或饮
食不洁, 或饮食偏嗜等, 属内伤杂病的致病因素之一 。
饮食损伤, 主要是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 聚湿, 生
痰, 化热, 生虫或变生他病;包括饥饱失常, 饮食不洁, 饮
酒过度, 饮食偏嗜等 。 下面主要介绍饮食偏嗜 。
● 寒热偏嗜
饮食的寒热, 主要指食品性质的寒性或热性, 也包括饮
食温度的寒热 。 饮食物寒温应适中, 少食辛热, 慎食生冷 。
,灵枢 ·师传, 说:, 食饮者, 热无灼灼, 寒无沧沧, 寒温适
中, 故气将持, 乃不致邪僻也 。, 多食生冷寒凉, 可损伤
脾胃阳气, 导致寒湿内生, 出现腹中冷痛, 泄泻等症;若偏
食辛温燥热, 则可使肠胃积热, 出现口渴, 腹满胀痛, 便秘,
或酿成痔疮等 。
● 五味偏嗜
五味, 即酸, 苦, 甘, 辛, 咸五种食味 。 若较
长期偏嗜其中某一食味, 可使所喜入的脏腑功能偏
盛, 久而损伤内脏, 发生病变 。, 素问 ·生气通天论,
说:, 味过于酸, 肝气以津, 脾气乃绝 。 味过于咸,
大骨气劳, 短肌, 心气抑 。 味过于甘, 心气喘满,
色黑, 肾气不衡 。 味过于苦, 脾气不濡, 胃气乃厚 。
味过于辛, 筋脉沮弛, 精神乃央 。,
所以, 饮食五味应当适宜, 平时饮食不要偏嗜 。
,素问 ·生气通天论, 说:, 是故谨和五味, 骨正筋
柔, 气血以流, 腠理以密, 如是则骨气以精, 谨道
如法, 长有天命 。, 发病时更应注意饮食宜忌, 饮
食与病相宜, 能辅助治疗, 促进疾病的好转;反之,
疾病就会加重 。
● 肥甘厚味偏嗜
肥, 指肥腻之味 。 甘, 指甜腻之物 。, 素问 ·奇
病论, 说:, 肥者令人内热, 甘者令人中满 。,
,素问 ·生气通天论, 说:, 高梁之变, 足生大丁 。,
,素问 ·通评虚实论, 说:, 消瘅仆击, 偏枯萎厥,
气满发逆, 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 。, 由此可见, 肥
甘厚味偏嗜, 可以产生脘腹胀满, 或发生疔疮, 消
渴, 中风等病 。 现代研究亦认为过食肥腻易导致高
脂血症, 糖尿病, 高血压等疾病 。
● 饮酒过度
酒为水谷之精, 其性热而有毒 。 少饮可宣通血脉,
舒筋活络 。 但过饮,, 以酒为浆,, 则可使人致病 。
4.水湿痰饮
水湿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是继发性病因之一 。
水 ——外指水溢肌肤, 内指水液潴留 。
湿 ——多指脾虚失运, 湿浊内阻 。
痰饮之名, 出自汉代张仲景, 金匮要略, 。, 内
经, 只有饮积之说, 而无痰饮之名 。, 金匮要略 ·痰
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说:, 夫饮有四, 何谓也?师曰:
有痰饮, 有悬饮, 有溢饮, 有支饮 。,
痰和饮合称为痰饮, 但又有区别 。 就其形质而言,
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 清稀的称为饮 。
水湿痰饮的致病特点有其共同的一面,也有其不同的一
面,兹分述如下,
(1)共同特点
● 随气流行,无处不到
●变幻多端,错综复杂
●病势缠绵,病程较长
(2)各自的特点
● 寒湿致病,易伤阳气;湿热致病,易化燥伤阴
● 痰病众多,且多怪症;饮发于中,留着一处
李时珍的, 濒湖脉学, 说:, 痰生百病食生灾 。, 广义
的痰病范围很广,, 百病多由痰作祟,,, 怪病多痰,, 故
王隐君创制, 礞石滚痰丸,, 治疗由热痰, 顽痰胶结之各种
病症, 获效甚显 。 临床治疗通过祛除生痰之因, 使气血津液
得以流畅, 常使一些疑难病症得以缓解或治愈, 其理亦在于
此 。
饮病的形成, 是由脾胃运化失常, 故水停为饮, 留着一
处 。 饮留胸胁为悬饮;饮留肠胃为痰饮;饮留心肺为支饮;
饮溢肌肤为溢饮 。
5.瘀血
瘀血, 是指体内血液停滞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是
继发病因之一 。 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 以及血运
不畅瘀积之血 。 脉道之内的瘀滞之血, 多由血运不
畅或血行无力所致;组织之中的瘀积之血, 多由离
经之血未能消散吸收所致 。 瘀血, 在古代文献中又
有凝血, 著血, 恶血, 死血, 蓄血, 积血等不同名
称 。
(1)瘀血的形成
瘀血的形成, 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内外伤
或其他原因引起出血, 离经之血积存体内, 形成瘀
血;二是外感六淫, 疠气, 内伤七情, 或饮食, 劳
倦, 久病, 年老等, 导致人体气虚, 气滞, 血寒,
血热, 使血行不畅凝滞而导致瘀血 。
(2)瘀血致病特点
疼痛 —— 主要表现为刺痛, 痛处固定不移, 拒按, 疼痛夜甚 。
气滞致瘀血者, 则多兼有胀痛或闷痛 。 亦有表现为绞痛, 如
心绞痛, 胆绞痛, 肾绞痛等 。
肿块 —— 外伤肌肤者, 可见青紫肿胀 。 瘀积体内者, 久聚不
散, 可成疒徵 积痞块, 扪之可及, 固定不移, 质地坚实 。
出血 —— 瘀血积存体内, 影响气血正常运行, 以至血不循经
而出血 。 血色多紫黯, 或伴有血块 。 但新出之血, 未在体内
停留, 亦可为鲜血 。
瘀紫色 —— 唇甲青紫, 舌质紫黯, 或有瘀点瘀斑, 或舌下静
脉曲张, 久瘀可见面色黧黑或肌肤甲错, 或皮肤出现红丝缕
(蜘蛛痣 ),或腹壁青筋暴露 。
滞涩脉 —— 多见细涩、沉弦或结代。
此外,尚有瘀血发热、瘀血发黄、瘀血发狂等。
(三 ) 发病的基本原理
中医学认为疾病发生的原理虽然错综复杂, 但从
总体而论, 主要是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 发病是机
体处于邪气损害与正气抗损害之间的斗争过程, 正
邪相搏 是疾病发生, 发展病理过程中最基本的原理 。
其中, 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部因素;邪气是发
病的重要条件;邪正斗争的胜负则决定是否发病 。
影响发病的因素很多, 除邪正相搏, 邪胜正负因
素外, 尚有自然环境因素与社会因素, 情志因素,
体质因素等, 这些均与疾病和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