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电子版内容如与中国环境出版社出版的标准文本有出
入,以中国环境出版社出版的文本为准。
HJ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HJ/T194-2005
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
Manual methods for ambient air quality monitoring
(发布稿)
2005—11-09发布 2006—01-01实施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发布
HJ/T194 -2005
目 次
前 言..............................................................1
1 范围.............................................................1
2 引用标准.........................................................1
3 术语.............................................................1
4 采样.............................................................1
4.1 24小时连续采样..............................................1
4.2 间断采样...................................................6
4.3 无动力采样.................................................8
4.4 采样系统气体状态参数观测...................................9
4.5 采样点气象参数观测.........................................9
4.6 采样记录及要求............................................10
4.7 采样体积计算..............................................10
5 监测分析方法....................................................11
6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11
6.1 监测人员要求...............................................11
6.2 监测仪器管理与定期检查.....................................11
6.3 监测分析方法选用和适用性检验...............................11
6.4 采样质量保证...............................................11
附录A 气体采样器采样流量校准.....................................14
附录B 吸收瓶阻力测定.............................................17
附录C 吸收瓶吸收效率测试.........................................18
1
HJ/T194 -2005
前 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完善监测制度,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的采样频率、监测项目、采用仪器与相
应的监测分析方法、监测数据的整理、监测过程中的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监
测数据处理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为推荐性标准。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湖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湖南省环境
监测中心站。
本标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5年11月9日批准。
本标准自2006年1月1日起实施,自实施之日起代替《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大气和废气部分》中的有关内容。
本标准委托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解释。
1
HJ/T194 -2005
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的技术要求,适用于各级环境监测
站及其他环境监测机构采用手工方法对环境空气质量进行监测的活动。
2 引用标准
以下标准和规范所含条文,在本规范中被引用即构成本规范的条文,与
本规范同效。
GB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当上述标准和规范被修订时,应使用其最新版本。
3 术语
3.1 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 manual methods for air quality monitoring
在监测点位用采样装置采集一定时段的环境空气样品,将采集的样品在实验
室用分析仪器分析、处理的过程。
3.2 24小时连续采样 24h continuous sampling
指24小时连续采集一个环境空气样品,监测污染物日平均浓度的采样方式。
3.3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 automated methods for air quality monitoring
在监测点位采用连续自动监测仪器对环境空气质量进行连续的样品采集、处
理、分析的过程。
4 采样
4.1 24小时连续采样
本规范规定的24小时连续采样适用于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
吸入颗粒物(PM
10
)、总悬浮颗粒物(TSP)、苯并[a]芘、氟化物、铅的采样。
4.1.1 采样频次和采样时间
根据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各项污染物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
定,确定相应污染物采样频次及采样时间。
4.1.2 气态污染物监测
4.1.2.1 采样亭
采样亭是安放采样系统各组件、便于采样的固定场所。采样亭面积及其空间
大小应视合理安放采样装置、便于采样操作而定。一般面积应不小于5m
2
,采样
亭墙体应具有良好的保温和防火性能,室内温度应维持在25℃±5℃。
1
HJ/T194 -2005
4.1.2.2 采样系统
气态污染物采样系统由采样头、采样总管、采样支管、引风机、气体样品吸
收装置及采样器等组成,如图4-1所示。
6 7
1
2
5
3
⊕
⊕
10
11
10
11
15
16
14
12
12
13
13
8
4
4
9
图4-1连续采样系统装置示意图
图中:1-采样头;2-采样总管;3-采样亭屋顶;4-采样支管;5-引风机; 6-二氧化氮吸收瓶;7-二氧化
硫吸收瓶;8-温度计;9-恒温装置;10-滤水井;11-干燥器;12-转子流量计;13-限流孔;14-三通
阀;15-真空表;16-抽气泵。
采样系统各部分技术要求:
1)采样头:采样头为一个能防雨、雪、防尘及其它异物(如昆虫)的防护
罩,其材料可用不锈钢或聚四氟乙烯。采样头、进气口距采样亭顶盖上部的距离
应为1m~2m。
2)采样总管: 通过采样总管将环境空气垂直引入采样亭内,采样总管内径
为30mm~150mm,内壁应光滑。采样总管气样入口处到采样支管气样入口处之
间的长度不得超过3m,其材料可用不锈钢、玻璃或聚四氟乙烯等。为防止气样
中的湿气在采样总管中产生凝结,可对采样总管采取加热保温措施,加热温度应在
环境空气露点以上,一般在40℃左右。在采样总管上,SO
2
进气口应先于NO
2
进气口。
3)采样支管: 通过采样支管将采样总管中气样引入气样吸收装置。采样支
管内径一般为4mm~8mm,内壁应光滑,采样支管的长度应尽可能短,一般不超过
2
HJ/T194 -2005
0.5m。采样支管的进气口应置于采样总管中心和采样总管气流层流区内。采样支
管材料应选用聚四氟乙烯或不与被测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的材料。采样支管与采
样总管、采样支管与气样吸收装置之间的连接处不得漏气,一般应采用内插外套
或外插内套的方法连接。
4)引风机: 用于将环境空气引入采样总管内,同时将采样后的气体排出采样
亭外的动力装置,安装于采样总管的末端。采样总管内样气流量应为采样亭内各
采样装置所需采样流量总和的5~10倍。采样总管进气口到出气口气流的压力降
要小,以保证气样的压力接近于环境空气大气压。
5)气样吸收装置: 气样吸收装置为多孔玻璃筛板吸收瓶(管),其结构如图
4-2所示。在规定采样流量下,装有吸收液的吸收瓶的阻力应为(6.7±0.7) kPa,
吸收瓶玻板的气泡应分布均匀。
φ40
30
20
40
φ
8
175
45
38
φ50
50
图4-2 多孔玻板吸收瓶(管)结构示意图
33±1
185
±
3
5
±
1
7~8
25毫升
50毫升
75毫升
φ16.5±0.5
7~8
185
±
3
5
±
1
50毫升
25毫升
φ16.5±0.5
28±0.5
6)采样器: 采样器应具有恒温、恒流控制装置(临界限流孔)和流量、压力及
温度指示仪表,采样器应具备定时、自动启动及记时的功能,采样泵的带载负压
应大于70kPa。采样流量应设定在(0.20±0.02)L/min之间,流量计及临界限流孔
的精度应不低于2.5级,当电压波动在+10%~-15%范围内的流量波动应不大于
5%。临界限流孔加热槽内温度应恒定,且在24h连续采样条件下保持稳定,进
行SO
2
及NO
2
采样时,SO
2
和NO
2
吸收瓶在加热槽内最佳温度分别为23℃~29
℃及16℃~24℃,且在采样过程中保持恒定。要求计时器在24h内的时间误差
应小于5min。
4.1.2.3 采样前准备
1) 采样总管和采样支管清洗:应定期清洗,周期视当地空气湿度污染状况
确定。
3
HJ/T194 -2005
2) 气密性检查:按图4-1连接采样系统各装置,确认采样系统连接正确后,
进行采样系统的气密性检查。
3) 采样流量检查:用经过检定合格的流量计校验采样系统的采样流量,每
月至少1次,每月流量误差应小于5%,若误差超过此值,应清洗限流孔或更换新
的限流孔。限流孔清洗或更换后,应对其进行流量校准。
4) 温度控制系统及时间控制系统检查:检查吸收瓶温控槽及临界限流孔,
温控槽的温度指示是否符合要求;检查计时器的计时误差是否超出误差范围。
4.1.2.4 采样
1) 将装有吸收液的吸收瓶(内装50.0ml吸收液)连接到采样系统中。启
动采样器,进行采样。记录采样流量、开始采样时间 、温度和压力等参数。
2) 采样结束后,取下样品,并将吸收瓶进、出口密封,记录采样结束时间、
采样流量、温度和压力等参数。
4.1.3 颗粒物监测
4.1.3.1 采样系统
采样系统有颗粒物切割器,滤膜、滤膜夹和颗粒物采样器组成,或者由滤膜、
滤膜夹和具有符合切割特性要求的采样器组成,如图4-3所示。
1) 颗粒物粒径切割器:对TSP采样,要求切割器的切割粒径D
50
= 100μm,
对PM
10
采样,要求切割器的切割粒径D
50
= 10μm。
2) 滤膜:一般使用超细玻璃纤维滤膜和有机纤维膜两种类型,根据监测目
的选用。要求所用滤膜对0.3μm标准粒子的截留效率不低于99%,在气流速度
为0.45m/s时,单张滤膜的阻力不大于3.5kPa。在此气流速度下,抽取经高效过
滤器净化的空气5h,每平方厘米滤膜的失重不大于0.012mg。
3) 滤膜夹:用于安放和固定采样滤膜。
4) 采样器:颗粒物采样器分为大流量采样器和中流量采样器两种,前者采
样流量一般为1.05m
3
/min;后者一般为100L/min。
4.1.3.2 采样前准备与滤膜处理
1)采样器流量校准:按照GB/T15432-1995《环境空气 总悬浮颗粒物的测
定-重量法》进行。
2)采样前准备与滤膜处理:总悬浮颗粒物按照GB/T15432-1995《环境空气
总悬浮颗粒物测定 重量法》、可吸入颗粒物按照GB6921-86《大气飘尘浓度测定
方法》、氟化物按照GB/T15434-1995《环境空气 氟化物质量浓度的测定 滤膜·氟
离子选择电极法》、苯并[a]芘按照GB/T15439-1995《环境空气 苯并[a]芘测定 高
效液相色谱法》铅按照GB/T15264-94《环境空气 铅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
光度法》进行。
4
HJ/T194 -2005
(1)TSP 大流量采样器结构示意图
聚乙烯塑料垫圈
第一层滤膜
间隔滤膜垫圈
第二层滤膜
支撑滤膜网垫
图4-3 颗粒物采样装置示意图
4.1.3.3 采样
1) 打开采样头顶盖,取出滤膜夹,用清洁干布擦掉采样头内滤膜夹及滤膜
支持网表面上的灰尘,将采样滤膜毛面向上,平放在滤膜支持网上。同时核查滤
膜编号,放上滤膜夹,拧紧螺丝,以不漏气为宜,安好采样头顶盖。启动采样器
进行采样。记录采样流量、开始采样时间、温度和压力等参数。
2) 采样结束后,取下滤膜夹,用镊子轻轻夹住滤膜边缘,取下样品滤膜,
并检查在采样过程中滤膜是否有破裂现象,或滤膜上尘的边缘轮廊不清晰的现
象。若有,则该样品膜作废,需重新采样。确认无破裂后,将滤膜的采样面向里
5
HJ/T194 -2005
对折两次放入与样品膜编号相同的滤膜袋(盒)中。记录采样结束时间、采样流
量、温度和压力等参数。
4.2 间断采样
间断采样是指在某一时段或一小时内采集一个环境空气样品,监测该时段或
该小时环境空气中污染物的平均浓度所采用的采样方法。
4.2.1 采样频次和采样时间
对环境空气中的TSP、PM
10
、Pb、B[a]P及氟化物,其采样频次及采样时间应根据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各污染物监测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确
定;对其它污染物的监测,其采样频次及采样时间,应根据监测目的、污染物浓
度水平及监测分析方法的检出限确定。但要获得1h平均浓度值,样品的采样时
间应不少于45min;要获得日平均浓度值,气态污染物的累计采样时间应不少于
18h,颗粒物的累计采样时间应不少于12h。
4.2.2 气态污染物采样
4.2.2.1 采样系统组成
采样系统由气样捕集装置、滤水井和气体采样器组成,采样系统如图4-4所
示:
5
8
9
6
4
●
2
1
7
3
图中: 1—吸收瓶; 2—滤水井; 3—流量计; 4流量调节阀; 5—抽气泵;
6—稳流器; 7—电动机; 8—电源; 9—定时器
图4-4 间断采样系统装置示意图
6
HJ/T194 -2005
(1)气泡式吸收瓶 (2)U型多孔玻板吸收瓶
(4)
(3)
图4-5 部分气样捕集装置结构示意图
1) 气样捕集装置:根据环境空气中气态污染物的理化特性及其监测分析方
法的检测限,可采用相应气样捕集装置,通常采用气样捕集装置包括装有吸收液
的多孔玻璃筛板吸收瓶(管)、气泡式吸收瓶(管)、冲击式吸收瓶、装有吸附剂
的采样支管、聚乙烯或铝箔袋、采气瓶、低温冷缩管及注射器等。各种气样捕集
装置如图4-5。当多孔玻板吸收瓶装有10ml吸收液,采样流量为0.5L/min时,
阻力应为4.7±0.7kPa,且采样时多孔玻板上的气泡应分布均匀。
2) 采样器:由流量计、流量调节阀、稳流器、计时器及采样泵等装置组成。
采样流量范围为0.10~1.00L/min,流量计应不低于2.5级。
4.2.2.2 采样前准备
1) 根据所监测项目及采样时间,准备待用的气样捕集装置或采样器。
2) 按要求连接采样系统,并检查连接是否正确。
3) 气密性检查,检查采样系统是否有漏气现象。若有,应及时排除或更换
新的装置。
4) 采样流量校准,启动抽气泵,将采样器流量计的指示流量调节至所需采
样流量。用经检定合格的标准流量计对采样器流量计进行校准。
7
HJ/T194 -2005
4.2.2.3 采样
1) 将气样捕集装置串联到采样系统中,核对样品编号,并将采样流量调至
所需的采样流量,开始采样。记录采样流量、开始采样时间、气样温度、压力等
参数。气样温度和压力可分别用温度计和气压表进行同步现场测量。
2) 采样结束后,取下样品,将气体捕集装置进、出气口密封,记录采样流
量、采样结束时间、气样温度、压力等参数。按相应项目的标准监测分析方法要
求运送和保存待测样品。
4.2.3 颗粒物采样
间断采样时有关颗粒物采样的采样系统、采样前准备及采样方法同本标准第
4.1.3.1节、第4.1.3.2节、和第4.1.3.3节规定。
4.3 无动力采样
无动力采样是指将采样装置或气样捕集介质暴露于环境空气中,不需要抽气
动力,依靠环境空气中待测污染物分子的自然扩散、迁移、沉降等作用而直接采
集污染物的采样方式。其监测结果可代表一段时间内待测环境空气污染物的时间
加权平均浓度或浓度变化趋势。
4.3.1 采样时间及采样频次
污染物无动力采样时间及采样频次,应根据监测点位环境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水
平,分析方法的检出限及不同监测目的确定。通常,硫酸盐化速率及氟化物采样
时间为7~30天。但要获得月平均浓度值,样品的采样时间应不少于15天。
4.3.2 硫酸盐化速率
将用碳酸钾溶液浸渍过的玻璃纤维滤膜(碱片)曝露于环境空气中,环境空
气中的二氧化硫、硫化氢、硫酸雾等与浸渍在滤膜上的碳酸钾发生反应,生成硫
酸盐而被固定的采样方法。
4.3.2.1 采样装置
采样装置由采样滤膜和采样架组成,采样架又由塑料皿、塑料垫圈及塑料皿
支架构成。如图4-6所示。
——塑料皿,高10mm,内径72mm;
——塑料垫圈,厚1~2mm,内径50mm,外径72mm;
——塑料皿支架,由两块聚氯乙烯硬塑料板(120×120mm)成90°角焊接,下面再
焊接一个高30mm、内径为78~80mm的聚氯乙烯短管,在其管壁上互成120°处,
钻三个螺栓眼,距支架面15mm,用三个铜螺栓固定塑料皿。
4.3.2.2 采样滤膜(碱片)制备
将玻璃纤维滤膜剪成直径70mm的圆片,毛面向上,平放于150ml的烧杯口上,
用刻度吸管均匀滴加30%碳酸钾溶液1.0ml于每张滤膜上,使其扩散直径为5cm。
将滤膜置于60℃下烘干,贮存于干燥器内备用。
8
HJ/T194 -2005
4.3.2.3 采样
将滤膜毛面向外放入塑料皿中,用塑料垫圈压好边缘;将塑料皿中滤膜面向
下,用螺栓固定在塑料皿支架上,并将塑料皿支架固定在距地面高3~15m的支
持物上,距基础面的相对高度应>1.5m,记录采样点位,样品编号、放置时间等。
采样结束后,取出塑料皿,用锋利小刀沿塑料垫圈内缘刻下直径为5cm的
样品膜,将滤膜样品面向里对折后放入样品盒(袋)中。记录采样结束时间,并
核对样品编号及采样点。
图4-6 无动力采样装置示意图
4.3.3 氟化物
空气中的氟化物的采样方法详见《环境空气 氟化物的测定 石灰滤纸·氟离子
选择电极法 GB/T15433-1995》。
4.4 采样系统气体状态参数观测
气体状态参数指采样气路中气样的状态参数,用以计算标准状态下采样体
积。主要有:
温度观测,观测采样系统中的温度计量仪表的指示值。其精度为±0.5℃。
压力观测,观测采样系统中压力计量仪表的指示值。其精度为±0.1kPa。
4.5 采样点气象参数观测
在采样过程中,应观测采样点位环境大气的温度、压力,有条件时可观测相
对湿度、风向、风速等气象参数:
气温观测,所用温度计温度测量范围一般为-40℃~45℃,精度为±0.5℃。
大气压观测,所用气压计测量范围一般为50 kPa~107kPa,精度为±0.1kPa。
相对湿度观测,所用湿度计测量范围一般为10%~100%,精度为±5%。
风向观测,所用风向仪测量范围一般为0°~360°,精度为±5°。
9
HJ/T194 -2005
风速观测,所用风速仪测量范围一般为1~60m/s,精度为±0.5m/s。
4.6 采样记录及要求
采样人员应及时准确记录各项采样条件及参数,采样记录内容应完整,字
迹清晰、书写工整、数据更正规范。常用采样记录的内容及格式如表4-1所示。
表4-1 气态污染物现场采样记录表
市(县) 测点 污染物 :
采样时间
天气
状况 日期
开始 结束
样品号
气温
(℃)
大气压
(kPa)
采样流量
(L/min)
采样体积
Vs(L)
采样人 审核人
4.7 采样体积计算
1) 气态污染物采样体积计算,如式(4-1)所示。
TP
PT
nQnQV
snnd
0
0
××=×= ··············(4-1)
式中:Vnd——标准状况下采样体积,L;
Qn——标准状况下的采样流量,L/min;
Qs——采样时,未进行标准状况订正的流量计指示流量,L/min;
T——采样时流量计前的气样温度,K;
T0——标准状况下气体的温度,273K;
P——采样时气样的气压,Pa;
P0——标准状况下气体的压力,101.3kPa;
n——采样时间,min。
2) 颗粒物采样体积计算,如式(4-2)所示。
V nQ
nn
?= ···············(4-2)
3
3
13
31
1
3.101
273
T
P
TP
TP
QQ
n
×
×
××=
··············(4-3)
式中:V
n
——标准状况下采样体积,L;
Q
n
——标准状况下,采样流量,L/min;或m
3
/min;
n——采样时间,min;
10
HJ/T194 -2005
Q
1
——孔口校正器流量,L/min或m
3
/min;
T
1
——孔口校准器校准时的温度,K;
T
3
——采样时大气温度,K;
P
1
——孔口校准器校准时的大气压,kPa;
P3——采样时大气压力,kPa;
5 监测分析方法
监测分析方法首先选择国家颁布的标准分析方法,其次选择国家环保总局
颁布的标准分析方法。对没有标准分析方法的监测项目,可采用《空气和废气监
测分析方法》中推荐的方法。表5-1为常用环境空气监测分析方法。
6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6.1 监测人员要求
凡承担监测工作,报告监测数据者,必须参加合格证考核,并取得合格证。
6.2 监测仪器管理与定期检查
1) 凡属应强制性检定的计量器具,应按计量法规定,定期送法定计量检
定机构检定,检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2) 非强制性检定的计量器具,可依法自行检定,或送有授权对社会开展
量值传递工作资质的计量检定机构检定,检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3) 量器具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应参照有关计量检定规程定期校验和维护。
6.3 监测分析方法选用和适用性检验
1) 对不同的监测项目选用方法除遵循本规范第5节的要求外,还应考虑监
测对象的浓度水平和分析方法的检出限。
2) 当实验室不具备采用标准方法的条件,或采用标准方法不能获得合格
的测定数据时,必须对选用非标准的方法进行验证和对比实验,并报省级以上环
境监测部门审核、批准。
3) 分析人员在承担新的监测项目和分析方法时,应对该项目的分析方法
进行适用性检验。进行全程序空白值测定,分析方法的检出浓度测定,标准曲线
的绘制,方法的精密度、准确度及干扰因素等实验。
6.4 采样质量保证
6.4.1 连续采样质量保证
1) 采样总管及采样支管应定期清洗,干燥后方可使用。采样总管至少每6
个月清洗1次;采样支管至少每月清洗1次。
2) 吸收瓶阻力测定应每月1次,当测定值与上次测定结果之差大于0.3kPa
时,应做吸收效率测试(测试方法见附录3),吸收效率应大于95%。不符合要求
11
HJ/T194 -2005
者,不能继续使用。
3) 采样系统不得有漏气现象,每次采样前应进行采样系统的气密性检查。
确认不漏气后,方可采样。
4) 临界限流孔的流量应定期校准,每月1次,其误差应小于5%,否则,应
进行清洗或更换新的临界限流孔,清洗或更换新的临界限流孔后,应重新校准其
流量。
5) 使用临界限流孔控制采样流量时,采样泵的有载负压应大于70kPa,且
24h连续采样时,流量波动应不大于5%。
6) 定期更换尘过滤膜,一般每周1次,及时更换干燥器中硅胶,一般干燥
器硅胶有1/2变色者,需更换。
6.4.2 间断采样质量保证
1) 每次采样前,应对采样系统的气密性进行认真检查,确认无漏气现象后,
方可进行采样。
2) 应使用经计量检定单位检定合格的采样器。使用前必须经过流量校准,
流量误差应不大于5%;采样时流量应稳定。
3) 使用气袋或真空瓶采样时,使用前气袋和真空瓶应用气样重复洗涤三
次;采样后,旋塞应拧紧,以防漏气。
4) 在颗粒物采样时,采样前应确认采样滤膜无针孔和破损,滤膜的毛面应
向上。
5)滤膜采集后,如不能立即称重,应在4℃条件下冷藏保存;对分析有机
成份的滤膜采集后应立即放入-20℃冷冻箱内保存至样品处理前,为防止有机物
的分解,不宜进行称重。
6) 使用吸附采样管采样时,采样前应做气样中污染物穿透试验,以保证吸
收效率或避免样品损失。
表5-1 环境空气监测分析方法一览表
12
HJ/T194 -2005
序
号
污染物 监测分析方法 备注
1 二氧化硫
四氯汞盐、盐酸副玫瑰苯胺比色法
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GB8970-88
GB/T15262-94
2 氮氧化物 Saltzman法 GB/T15436-1995
3 二氧化氮 Saltzman法GB/T15435-1995
4 臭氧
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度法
紫外光度法
GB/15437-1995
GB/T15438-1995
5 一氧化碳 非分散红外法GB/9801-88
6 铅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15264-94
7 总悬浮颗粒物 重量法 GB/T15432-1995
8 可吸入颗粒物 重量法GB6921-86
9 氟化物
滤膜·氟离子选择电极法
石灰滤纸·氟离子选择电极法
GB/T15434-1995
GB/T15433-1995
10 苯并[α]芘
高效液相色谱法
乙酰化滤纸层析荧光分光光度法
GB/T15439-1995
GB8971-88
11 降尘 重量法GB/T15265-94
12 氨
纳氏试剂比色法
次氯酸钠-水杨酸分光光度法
离子选择电极法
GB/T14668-93
GB/T14679-93
GB/T14669-93
13 硫化氢
气相色谱法
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
GB/T14678-93
《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
14 二硫化碳 二乙胺分光光度法GB/T14680-93
15 硫酸盐化速率
碱片-重量法
碱片—铬酸钡分光光度法
碱片—离子色谱法
《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
16 甲醛
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
酚试剂分光光度法
离子色谱法
GB/T15516-1995
《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
《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
17 总烃 气相色谱法GB/T15263-94
18 甲苯、二甲苯 气相色谱法GB/T14677-93
19 苯乙烯 气相色谱法 GB/T14670-93
20 硝基苯类 锌还原—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GB/T15501-1995
21 苯胺类 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GB/T15502-1995
13
HJ/T194 -2005
附录A 气体采样器采样流量校准
A.1 转子流量计的校准
可用已检定合格的皂膜流量计进行校准。转子流量计校准装置如图A1所示,
用皂膜流量计校准转子流量计的方法和步骤如下:
1)按图1安装校准装置,检查并保证校准系统不漏气:
2)记录校准时的室温和大气压力;
3)启动采样泵,调节流量直到转子流量计的转子稳定在某一刻度,通常为
满量程20%的位置;
4)捏橡皮球使皂膜计进气口与皂液面接触形成皂膜,气体推动皂膜缓缓上
升,使皂膜能通过皂膜计管而不破裂,用秒表记录皂膜通过皂膜计上下刻度线内
运行的时间,计算皂膜流量计上下刻度线之间的体积。重复三次,并记录校准温
度及其对应的水的饱和蒸气压(见附表1)。
图A1 用皂膜计校准采样系统中的转子流量计
1—秒表;2—皂液;3—皂膜计;4—皂液捕集器;5—吸收瓶;
6—干燥器;7—转子流量计;8—缓冲瓶;9—针阀;10—抽气泵
5)取三次测量的平均体积和平均时间,并将平均体积换算到标准状况下的
体积,重复步骤,依次校准满量程的40%、60%、80%、100%处刻度或处在使用流
量对应的刻度处,校准标准状况下转子流量计的流量按式(附1-1)式及(附1-2)
计算:
m
mnd
t
PvBa
V
+
?
?
=
273
273
325.101
V
··············(A1)
t
V
Q
nd
nd
= ··········· (A2)
14
HJ/T194 -2005
式中:Vnd——标准状况下,皂膜流量计两刻度间的体积,ml;
Vm——校准时皂膜流量计两刻度的体积,ml;
Pv——皂膜流量计内水的饱和蒸气压,kPa;
t——校准时,三次的平均时间,s;
tm——校准时皂膜流量计气体的温度,℃;
Qnd——标准状况下,转子流量计的流量,ml/min。
A.2 临界限流孔的校准
临界限流孔是一定孔径的毛细管,以控制小流量采样器的流量装置,用已
校准的皂膜流量计校准临界限流孔的流量校准装置如图2所示,其校准方法和步
骤如下:
1)按图2连接校准装置,检查并保证校准系数不漏气;
2)启动采样泵,使临界限流孔两端压力比(Pd/Pu)<0.5,关闭采样泵,
然后将皂膜流量计接到校准系统中;
3)启动采样泵,使皂膜计进气口与皂液面接触,让皂膜慢慢上升,直至通
过整个皂膜计而不破裂;
4)用秒表准确记录皂膜通过皂膜计两刻度之间的时间及皂膜流量计上、下
两刻度线之间的体积。重复此操作三次,求出时间的平均值,计时误差应小于±
0.25min。临界限流孔流量计算,同式(A1)和式(A2)。
图2 临界限流孔流量校准示意图
1—皂液;2—皂膜计;3—皂液捕集器;4—吸收瓶;5—滤水井;6—干燥器;
7—恒温装置;8—临界限流孔;9—负压表;10—真空泵
15
HJ/T194 -2005
附表1 在101.3kPa压力下,不同温度时空气中水的饱和蒸汽压
水的饱和蒸汽压 水的饱和蒸汽压
温度(℃)
mmHg柱 kPa
温度(℃)
mmHg柱 kPa
9
8.6 1.15
23
21.1 2.81
10
9.2 1.23
24
22.4 2.99
11
9.8 1.31
25
23.8 3.17
12
10.5 1.40
26
25.2 3.36
13
11.2 1.49
27
26.7 3.56
14
12.0 1.60
28
28.3 3.77
15
12.8 1.71
29
30.0 4.00
16
13.6 1.81
30
31.8 4.24
17
14.5 1.93
31
33.7 4.49
18
15.5 2.07
32
35.7 4.76
19
16.5 2.20
33
37.7 5.03
20
17.5 2.33
34
39.9 5.32
21
18.7 2.49
35 42.2 5.62
22
19.8 2.64
36 44.6 5.94
16
HJ/T194 -2005
附录B 吸收瓶阻力测定
吸收瓶阻力测定装置如图B1。
吸收瓶内注入与采样吸收液等体积的水,按实际采样流量采样,测定多孔
玻板吸收瓶阻力。
图B1 吸收瓶阻力测定装置(采用临界限流孔计流量)
图中:1、吸收瓶;2、滤水井(内装棉泡沫塑料);3、干燥器;4、临界限流孔;5、
负压表;6、真空泵
17
HJ/T194 -2005
附录C 吸收瓶吸收效率测试
1. 在有条件获取标准气体时,可将标气通入装有吸收液的吸收瓶,以正常
采样流量采样,并分析吸收液中的气体浓度。采样时间可根据标气浓度、采样流
量确定,保证吸收液中的污染物浓度在方法检出下限10倍以上。将其与标气的
标准值比较,按下列公式计算其吸收瓶的吸收效率:
CE%=C
1
/ C
0
× 100 % ···········(C1)
式中:CE%--吸收瓶的吸收效率;
C1—实验室分析的气体浓度;
C0—标气浓度;
2 .在没有条件获取标准气体时,可在采样系列中,串联安装两个装有吸收
液的吸收瓶,进行正常采样后分别分析两个吸收瓶的污染物浓度的方式测定吸收
瓶的吸收效率。当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较高时,可将空气直接通入装有吸收液的
吸收瓶,以正常采样流量采样,并分析吸收液中的气体浓度。当空气中的污染物
浓度较低时,应通过适当方法发生较高浓度的气体作为气源进行采样,以保证采
样系统中第二个吸收瓶吸收液中的气体浓度大于方法规定的检出下限。具体操作
如下:
将两个吸收瓶分别标记为1号和2号吸收瓶。设1号吸收瓶的吸收效率为
k
1
;2号吸收瓶吸收效率为k
2
。
第一次测定时,使气样先通过1号吸收瓶再进入2号吸收瓶,采样后测定
出1号吸收瓶样品浓度为M
1
;2号吸收瓶样品浓度为M
2
;计算比值:
A = M
2
/ M
1
···········(C2)
第二次测定时,将1号和2号吸收瓶对调,使气样先通过2号吸收瓶再进
入1号吸收瓶,采样后测定出1号吸收瓶样品浓度为N
1
;2号吸收瓶样品浓度为
N
2
;计算比值:
B = N
1
/ N
2
···········(C3)
两次测定完成后;按下述公式式计算1号吸收瓶的吸收效率k
1
和2号吸收
瓶吸收效率k
2
。
k
1
= (1 - A × B)/(1 + A) × 100% ···········(C4)
k
2
= (1 - A × B)/(1 + B) × 100% ···········(C5)
在实际测定时,上述公式中的浓度值A和B也可直接用仪器测定的吸光度值
代替(注意,A和B必须同时使用吸光度值)。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