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























众所周知,中国具有 8000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化。
我们的祖先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创造的辉煌文化表现在各个
方面:从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到气势恢弘的秦陵兵马俑;从
名山古刹的亭台楼阁到圆明园、避暑山庄的皇家行宫、园林;
从苏杭刺绣到敦煌壁画;从指南针的发明到造纸术的首创;
从孔、孟、庄、墨的哲思到祖冲之、刘徽的算学;从陶器到
玉器 ……,无不闪烁着我们中华民族祖先的智慧与勤劳,使
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从石器发展而来的古玉器正是这些
文化遗产和文化现象之一。
我国古玉器的制造与使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品种繁多,
素有“东方艺术”之美誉,令世人瞩目。其发生、发展以至
成熟不下万年,且以功能广泛、造型丰富、装饰多样、工艺
精湛、风格独特闻名遐迩。
全球范围内,从考古发现及出土玉器看,古代世界上仅有中
国、中南美洲 (玛雅文化 )和新西兰 (毛利人 )三大玉器产地,
而论起源之早、延续之久、用途之广、工艺之精、艺术之美,
中国是当之无愧的巨擘。绚丽多彩、精美绝伦的中国玉器不
仅为华夏儿女所珍爱,也为全世界各国人民所青睐。
在近万年的发展历程中,玉器被赋予很多价值和功
能。除了从古到今都有的 佩饰、玩赏 功能以及本身
的 经济价值 可收藏以聚敛财富 (商代还曾作为货币,
如贝形玉币 )外,在不同发展阶段还兼具 政治身价、
道德内涵、礼仪功能 以及作为 宗教、丧葬用器 。
政治身价,如秦以前,每个想争正统,取代天子的人,必须要得到象
征君权的, 九鼎,,秦以后,玉玺成了君权的象征。据说,秦始皇统一
中国后,用了一块上等的兰田玉 (一说为和氏璧 )制成一枚传国玺,以后
各代帝王都看重这枚传国玺,认为要得了此玺,才是真命天子,得不到,
天下会认为你是僭位者,自己心中也难安稳。东晋时的几个皇帝都没得
到这颗玺,于是被人讥为, 白版天子, 。汉以后的各代还专门规定了达
到某一级别的人才能有资格得到什么形制玉玺。以玉为玺的制度,一直
沿袭到清代,乾隆皇帝厘定的 25枚宝玺,绝大多数为玉制。玉带也有级
别规定,在唐代就明确规定了官员用玉带的制度,哪一级别的官员佩几
块玉的玉带,不能逾越。用玉器作为政治等级制度的规范,早于秦汉的
春秋战国时。成书不晚于战国的, 周礼, 记载了, 六瑞, 的使用规定为:
天子用尺寸最大的镇圭,公用桓圭,侯用信圭,伯用躬圭、子和男用谷
璧和蒲璧。不够某一级别身份的人不准持佩。, 左传, 中明确说,,匹
夫无罪,怀壁其罪, 。总之,从原始社会末期到清代,某些玉器一直是
政治等级制度的重要标志器物。
道德附身,中国西周以来发展起来的一整套用玉道德观。用一句话来
概括就是, 君子比德于玉, 。虽然先秦诸子对玉的道德,功用各有一套
自己的看法,但从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后,儒家的这套用玉
观一直贯穿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深深根植于人们的头脑中。, 仪礼 ·聘礼,
详细而精辟地道出了儒家的用玉道德观。
“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
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
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若长虹,天也;精神
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
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玉燥不轻,温而重,是以君子宝之。”
这番话,将儒家道德的仁、义、礼、智、信都涵盖。古代,人们用玉来
象征伦理道德观念中高尚品德,在我们的悠久文化中扎下根来,对玉有
着特别的感情。我们祖先们创造的文字中,有 200多个与玉有关的字,
多为美好,崇高之意。在成语中,当颂扬某人有高尚的情操和凛然气节,
不愿卖身求荣、丧失人格苟活时,也爱用,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来比
喻。因为玉在中华民族的心目中是美好、崇高之物,故以玉制的多为高
雅,庄严的器物。魏晋时,玉器式微,有人竟用玉琢制成虎子 (尿壶 ),
当今专家们评其, 亵渎之至, 。
中华民族爱玉本源于民俗,经过以儒家为代表的诸子的宣传、推崇、被
思想家理念化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历代统治阶级阶级巧妙加以利用,
玉的道德观和人格化,被广大的民众所接受,是玉器长盛不衰的一个重
要原因。
礼仪功能, 礼仪用玉一直占中国玉器的主流。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起,
许多玉器如琮、璜、璧等,就一直被人们作为礼仪用器。形成一套完整,
复杂的礼仪用玉系统。
对玉器作为礼仪用器的规定最为系统化的莫过于, 周礼,,, 仪礼, 两
书。如前面提到的, 六瑞, 既是政治等级制的标志,也是礼制的具体体
现。还有璧、琮、圭、璋、琥、璜合称六器是典型的礼器。, 周礼, 记
述有, 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
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六瑞和六器
是封建社会礼仪用玉的主干。直到元代,皇宫举行祭祀大典时,还用了
圭璧、黄琮、青圭、赤璋、白琥、玄璜。
宗教用器,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宗教中,就用玉器作为沟通神和人的法
器。红山文化中的玉龙和龙玦、良渚文化玉器中的人兽图案,都被认为
是部落的图腾形象。商周时期,祭祀上帝和天地四方、山、岳诸神。
,六器, 就是祭祀六方诸神的祭器。中国土生土长的道家用玉作为法器
也不乏记载。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玉造佛像在唐宋以后一直颇为流行。
今天,在我国的北京,成都等地的著名寺院都还供奉着清代从缅甸传来
的玉佛像,有的还成了镇院之宝,玉性洁雅,容不得污龊,有着一尘不
染的高贵品德,在这一点上,与佛性相通,佛教充分利用了中华民族的
爱玉心理。
丧葬用玉,神秘的玉器还被认为,可使死者与天地沟通,
因而用于丧葬。, 周礼 ·春官,,, 疏璧、琮以敛尸,’,郑
玄注:, 疏壁、琮者,通于天地。, 在战国至汉代的一些墓
葬中出土的玉器,可能就是时人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用于随葬
的。
玉也被认为能起死回生。道家的典籍中有不少这方面的荒诞
记载。, 抱朴子, 说,玉是仙药,但极难得到,吞服黄金者
寿如黄金,吞服玉者寿如玉。又说,服食玉后,能飞升成仙,
刀枪不入,百毒不伤,水火不害。
我国近万年的玉器史与历代的宗教、政体、
伦理、道德、风尚、习俗、艺术、审美等社
会现象密切相联,是玉与工艺巧妙结合的积
累,它的时代风格及其地区特色极其鲜明,
并逐步走向统一。
一、我国古玉器的种类及演变
中国古代玉器从单一的生产工具发展到几乎
涉及人们生活各个方面的用器,有成千上万
件。按用途大致可以分成礼乐器、仪仗器、
丧葬器、佩饰、工具、生活用器、陈设器、
杂器八大类。
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里,各类器物的用途并
非一成不变,比如有的既作为礼器,又作葬
器,有的则先作某类,后又作它类。无论是
品种还是形制,只有少数几种较为稳定,绝
大多数都随时代变化而演变,有的早生早灭,
有的晚生晚灭,还有产生虽早,使用时间却
延续很长。
(一 )礼 乐 器
礼乐器的产生源于奴隶社会奴隶主阶级规定的整套礼制。
这种制度规定了严格的、不准逾越的等级差别,借以维护
奴隶主统治秩序。主要体现在祭祀、朝享、交聘、军旅等
活动中。相应地,一些用于这些活动的器物被赋予了特殊
意义,成为礼制的体现,即所谓, 藏礼于器, 。除大家熟
悉的青铜器外,一些玉器也被用作礼器,奴隶制衰落以后,
礼制的内容虽有变化,青铜器也渐渐退出礼器行列,但一
些玉器直到封建社会晚期还是重要礼器。
,周礼 ·大宗伯,,, 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
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
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这里的璧、琮、圭、璋、琥、
璜就是礼器。其次如瑗、环、块、珑等在不同时期也曾作
过礼器。
下边我们介绍这些玉器及演变。
(一 )礼 乐 器 1,璧,
形状:中间有圆孔的圆形板状体。
,说文, 释璧:, 瑞玉,圜器也。,
,尔雅, 说, 肉倍好,谓之璧。, 。
意思是肉为好的二倍,为璧。所
谓肉即边,好即孔。实际上,边
径为孔径二倍左右的璧并不多见。
璧是古代最重要的玉礼器,其使用
年代之长,出土地域之广,数量之
多,是其它玉器无法比拟的。 玉璧 (良渚文化 )
璧的用途,
①礼器:, 周礼, 说璧是祭天的礼器;
②礼物,史书上不乏以玉璧作为馈赠品的记载;
③作佩玉,这种玉璧一般较小,往往璧身有穿孔或系痕;
④随葬品。大量的新石器到汉代的墓葬发掘证实了这一点。
(一 )礼 乐 器
璧的演变
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璧除了基本形状为中有圆孔的圆形
板状体外,有许多变化,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璧的发展
大约经过了素璧、有纹璧、出廓璧、异形璧等几个阶段,其
中有些阶段,部分种类是共存的。
璧从石斧发展而来。一些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一种状
若方形的石璧,表明了有孔石斧向圆形演变的倾向。在新石
器时代,石斧是男于的专利生产工具,由石斧转变而来的玉
璧,代表男性、阳性,成为祭天的礼器。
早期玉璧的特征:①状近方形;②边缘近刃形 (石斧演变遗留
的痕迹。红山文化 )的玉璧;③边缘无刃形,较厚,圆孔往往
有对钻痕 (良渚文化 );④光素无纹。
有纹饰璧在商晚期即已出现,起初是有的玉璧肉面刻有数圈
同心弦纹。西周开始出现龙凤纹璧,并于东周以后兴盛;春
秋中期龙凤纹的龙凤身躯省减省,并突出龙的地位;春秋晚
期龙纹进一步简化,凤纹消失,只用 S纹表示龙头,以卷云纹
代表龙身龙角。这种蝌蚪状简化的云纹就是战国谷纹的渊源。
(一 )礼 乐 器
战国时起,出现谷纹、蒲纹璧,且常与龙凤纹一起使用。一般内外圈龙
凤纹,其间饰谷、蒲纹。
镂空纹璧以及镂雕出廓璧在战国也开始出现。
到汉代,出廓镂空雕璧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出廓部分愈变愈长,以至
长度几乎与璧径相等;玉璧纹饰的中心似乎已移到廓外,外廓纹饰更加
精巧,璧肉则只有简单的纹饰,整璧部分变得无足轻重。
西汉始,外廓还有雕上“益寿”、“长乐”、“宜子孙”文字的。
东汉以后,璧发展急剧转衰。
青玉龙纹璧 商代晚期 玉璧 战国早期 玉方形璧 红山文化





穿











西









西












(一 )礼 乐 器
2,琮,
形状:中间为圆筒状,外圈作正方
或钝角四方的器物。
,周礼 ·大宗伯,,, 琮之言,宗也,
八方所宗,故外八方象地之形, 。
但考古出土玉琮未见八方形者。
用途:祭地之器,所谓, 以黄琮礼
地, 。或说是, 财富与权力的象征,,
, 与原始宗教、巫术活动有关的器物, 。除此,可能还是
宗后及夫人的瑞玉,也人认为它代表女性,象女阴之物,
是古人崇拜性器之对象。
玉琮 良渚文化
(一 )礼 乐 器
玉琮从良渚文化早期出现,良渚文化晚期到商代达到鼎盛阶
段,西周开始渐渐衰落,春秋战国以后,主要成为敛尸用器,
玉琮式微,汉初尚有极少数,大约在东汉已不见,基本退出
历史舞台,有近三千年的历史。
根据良渚文化早期墓葬出土的内外皆圆,雕琢精美的手镯式
玉琮,考古学家确定,玉琮起源于手镯。
良渚文化早期玉琮 内外皆圆,且造型规整,构图严谨,纹饰
为阴线刻 神人兽面纹,图案线条流畅而对称。内外皆圆这种
雕琢手法,一直影响了玉琮的整个历史阶段,甚至青铜器纹
饰的构图也受到玉琮的深刻影响。
良渚文化中期,琮造型变为外圆内方形,并由单节向多节 (驵
琮 )发展,同时纹饰由平面表现兽面纹变为以每节转角为中线。
雕琢带冠神人兽面纹,纹饰繁复精细。
晚期:琮向长和下细上粗的方向发展 (最长达 33厘米 )。兽面
纹又归于简单,常常在每一节的转角线两侧雕上一两个圆圈,
仅具象征性。从早到晚,玉琮遵循着由 圆变为内圆外方 ; 由
短变长;纹饰由简单 → 复杂 → 简单 演变规律。
玉兽面纹镯式琮 良渚文化 南京博物院藏












(一 )礼 乐 器
商代玉琮,承良渚文化发展而来。明显特征有:①长度变短,从不足
2cm到 10cm左右 (妇好墓出土的琮高仅 2.7cm,另一件大琮高 10.4cm)。
上下宽度渐趋一致;②外周转角由接近钝角变成直角或仅象征性保留四
根长形柱子,而不是方形切割;③中心圆柱的外边由良渚文化的与圆柱
相切,变成割线,将圆柱外边割去,仅剩四条弧状线;④阴线刻兽面纹
变为双刻或浅浮雕商周式兽面纹;⑤琮体由细长变粗矮,中心上下对穿
圆柱与方筒界线更加分明。
西周以后的玉琮,以多节琮常见。与良渚文化和商代相比,多节琮琢制
工整,给人以四平八稳的印象。琮器身粗短,上下宽度一致。兽面纹琮
承袭商代,变化不大。
春秋战国,琮已式微。除驵琮外,总的特点是制作粗糙,如辉县春秋墓
中出土的一件只是草率地琢一圆孔和象征性的四方柱,另一件传世品,
在一圆柱外加四个中空方柱。此时的素面纹琮增多,有纹饰者,也多为
当时流行的云纹、谷纹、重圈纹。
汉代琮极少量,主要特征是中部圆柱明显高于四角方柱,基本都是素面。
由于是传世品,断代较难。考古发掘,只在河北满城汉墓和江苏连水三
里墩西汉墓各发现过一件旧玉琮的改制品,大约在汉代已不用玉琮。
(一 )礼 乐 器
玉琮历经三千年的发展演变,形制由早期的手镯演变为内圆
外方的琮。又由良渚文化晚期的细长演变到商代的粗矮,纹
饰由早期的细阴线刻兽面演变为驵琮纹、兽面纹。
玉琮的放置是小头在下,大头在上。这样放置的原因有人分
析,是兽面是嘴小 (下小 )、头大,这种放置更便于表现兽面,
以转角线为中线刻出的兽面比在同一平面刻出的也更具立体
感。
玉鸟纹琮 西周 鹰座玉琮 西汉后期 玉琮 商代晚期
(一 )礼 乐 器
3、圭
长方形或一端凸出的长方形薄片,平的一端有穿孔。有平首、
尖首两种。
圭由原始社会的石斧演变而来,进入阶级社会后,成为重要
礼器。不同爵位的人所执之圭的形制也有所不同。
,周礼, 说:, 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
圭。,
圭在举行祭祀大典时用,所谓, 以青圭礼东方, 。有人认为,
从古书上看,天子颁给诸侯的瑞器都是圭和璧,结合其形状
来看。它有可能是男性性器的象征。 平















(一 )礼 乐 器
圭从商中期出现。平首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制变
化不大,到东周以后渐渐减少。
考古学家多认为尖首圭从戈演变而来。最早的实例
是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一件似戈援形的尖首圭,中间
起脊 (援是戈的特征,但戈更重要的特征是有内,此
器无内,应视为圭 )。
尖首圭的演变过程如下,
西周以前,窄长条形,圭尖呈锐角三角形。春秋开始仍以这
种圭为主,但出现了圭身加宽,下端略宽,上端略窄呈梯形
圭的变化,首与圭身界线较模糊,不易分别。到战国,圭的
形制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圭首和圭身界线更加模糊,有的
整件圭变成一个圆锥形,或顶角为圆弧状的圆锥体;另一种
是圭身为标准的长方形,圭首为等腰钝角三角形。后者一直
到汉代都有延存。从战国起,出现了饰谷纹、蒲纹的玉圭。
(一 )礼 乐 器
4、璋,, 说文, 云:, 半圭为璋, 。大多数人认为
所谓, 半圭, 是指圭形纵剖为二的形状,也有人认
为是从中拦腰横断后的形状,难以定论。图示之璋
为大多数人的看法。
璋为礼器。, 周礼, 中说:, 以赤璋礼南方, 。
5、璜,标准的璜,形似半个璧。, 说文, 释璜:
,半璧也, 。即圆心略缺的半圆形片状物,两端各
有一孔,可系绳作佩饰。实际上,符合半璧形制之
璜并不多,相当多的璜只有璧的三分之一,即弧度
120° 左右。
璜是最早出现的佩饰之一,后来渐渐演变为礼器。
,周礼, 有, 以玄璜礼北方, 之说。玄色即黑色,
中国古代认为北方为黑色。王充, 论衡, 中就说:
,北方水也,其星玄武也。, 玄璜即以黑色玉料琢
制成的玉璜。实际上,几乎还没有发现过, 玄璜, 。





















(一 )礼 乐 器
璜的起源:一般认为璜之形与龙有关,叫它, 随身佩带的龙, 。但这大
概是指商以后的璜。多数人认为璜最早是佩饰手镯。在新石器时代的江
苏下邳大墩子和山东野店 (大汶口文化遗址 )中出有一种, 手镯,,由两个
半环形玉片组成,有的套在死者手臂上;传世品中,还有一种由三个弧
形环组成的手镯。两种形制手镯的共同特征是素面无纹饰,每一个环两
端都有穿孔,合拢是一个完整的环形手镯,分开则为几件半圆或弧形的
璜。手镯要由几个璜组成,原因推测是因各人手臂大小不一,穿孔之环
可大可小,便于套系。
早期的璜 (崧泽文化、薛家岗文化、大溪文化、良渚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文
化遗存中 )主要有 3种形制,即半璧形璜,折角形璜、弧形璜。半璧形璜
和折角形璜从新石器时期到商周形制没有多大变化。弧形璜从早期圆条
形变为龙山文化时期的宽板如同扇面之形。除弧形外,动物形玉璜从商
中期开始出现。晚期,除少数仍作弧形,大多制成龙形、鱼形等,或雕
出细部,或仅阴线刻出轮廓。
纹饰上:素面璜使用的历史很长,直到汉代都有。有纹璜在良渚文化晚
期悄然兴起,璜面上阴线或浅浮雕兽面纹;商周有纹璜兴盛。商代玉璜
有琢成各种人形和动物形,如虎、龙、鱼、鸟形。有的璜形佩两端分别
为动物的头和尾。有的又将璜琢成动物双头形。战国的玉璜,除琢成动
物形外,璜饰多饰蒲纹、谷纹。
玉璜作为礼器或具有宗教意义应是较晚的事。最早的实物证据是一件良
渚文化晚期的半璧形璜上琢制有精美的兽面纹。兽面纹具有驱除邪恶的
功能。亦即兽面纹蕴涵着宗教意义。
玉半璧形璜 江淮地区原始文化 玉折角形璜 崧泽文化








(一 )礼 乐 器
6、琥,圆雕形、片状体或饰虎纹形虎形器。
在玉器中,圆雕虎形者并不多见。
有学者认为,以虎形或虎纹玉饰凑成, 六瑞,,是
出自汉儒的臆想,因为动物纹或动物形虎与其它玉
种玉器不协调。清代有学者曾怀疑琥不应作虎形,
而更可能半琮为琥。
琥是礼器中的, 六瑞, 之一。
, 周礼, 中说:, 以白虎礼
西方, 。, 左传 ·昭公 32年,,
, 赐子家子双琥,一环一璧
轻服, 注:, 琥,玉器。, 不
管琥之形制怎样,先秦时
确实有, 玉虎,,且还作为
礼器或赏赐物。













(一 )礼 乐 器
7、瑗,圆形板状体,中间有一大圆孔,其孔径与边径之比为
l:2,即, 尔雅, 所说的, 好倍肉,谓之瑗, 。
瑗的主要用途一是请召的信物。, 荀子, 说:, 召人以瑗,,
即欲请人来时,叫使者持瑗而去;其二,引导君王上阶之器,
以免君王失坠。据说古代帝王上台阶时,手执瑗之一边,引
导者执另一边。
考古出土的瑗,可能以作为佩饰和绳带枢纽作用者居多。
8、环,形同璧、瑗的圆形板状体。环的孔、边比例相等,即
,肉、好若一, 。
环音同还。古代有种说法是, 逐臣待命于境,赐环则还,赐
块则绝, 。意为被放逐的臣子,如果得到了天子带去的一个
环,则意味着结束了流放,可以回到都城了。实际上有无这
种制度已不可详考。环最早是作为佩饰器佩在胸前等处的。
玉环 战国早期 山西
省博物馆藏
玉瑗 商代中期
(一 )礼 乐 器
9、珑,用玉琢成的龙。亦称玉龙。
当今许多学者把远古玉器中许多怪异形动物泛指为龙,有的
又将龙形或龙纹玉器称珑。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历代关于龙有无数神奇的传说。许慎
,说文, 中解释龙是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
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秦汉以后,玉龙主要是作为, 祷旱玉,,民间认为龙能呼风
唤雨。
我国民俗,大旱求雨时常祭龙。这种玉龙,可以视为礼器,
然而,并非有龙纹的玉器都是珑。
10、玉磬,一种标准形制如矩尺状的器物。从殷商到明清都有
玉制的磬。
磬是中国上古时宫廷举行大礼奏乐时的主要打击乐器。在商
周的墓葬中,出磬者,都是身份较高的人。
磬折转角处有一小孔,可悬挂。作为乐器往往要几件排列悬
挂,组成不同音阶便于奏乐。
玉龙 红山文化
翠太平有象磬,清中期,故宫博物院藏
(二 ) 仪 仗 器
指各种玉制兵器。如戈、刀、戚、钺、牙璋、斧等。这些器
形源于实用器,但在原始社会晚期和青铜时代的玉制戈、刀、
戚、钺等多无使用痕迹,主要为仪仗用器。
1、玉戈,是商周最重要且出土较多的一种玉兵器。玉戈由援
(刃 )和内 (柄 )两部分组成。与铜戈略有差异的是,玉戈多双
面刃,上下靠刃部有棱,有胡玉戈出现很晚。玉戈有长近 1m,
也有短到 3~ 5cm的。
玉兵器中,戈的数量最多、使用时间最长,尽管它从诞生那
一天起,可能从未作为实用武器。在仪仗、随葬中,佩饰器
上都有各种形制的玉戈。
玉戈大约是来源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良渚文化中的一种
长条形尖头石镰。原始社会各部落间有纷争时,可能没有专
门制作的武器,就用 —些锋利的生产工具作为武器。石镰可
能常被作为武器。随着部落间纷争的频繁,人们需要有专门
的武器,石镰渐渐地被改造加工成武器。作为武器,需要在
一定范围内尽可能变长,于是有了柄和为装柄而设的内和穿,
不过其援部还基本保留了镰的原形,最后,脱离了镰变成一
种新型武器, 戈, 。
兽面纹乍册吾玉戈 商代晚期 甘肃省庆阳地区博物馆藏
(二 )仪仗器
最早的玉戈出土于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早期玉戈的共同特征为,
①援中部无纵向脊;②援与内相接处两则端无阑; ③王戈最流行的时期
在商代。与二里头原始玉戈相比,早商玉戈有几点新因素,即,
①有阑;②援部有纵向中脊; ③内部略为变长。
晚商玉戈大为盛行,大宗出土的有殷墟、新郑、益都、广汉、新干。共
同特征为,①形制上,大多援部起脊,横截面呈 ?或 ?。 ②制玉工艺上,
工艺要求要高。内部或近内的援处饰纹戈出现。纹饰有弦纹、兽面纹等。
西周,玉戈向两个方向演变:其一是仍作为戈,另一种变化是作为佩饰。
戈作为佩饰器,最初出现在商代晚期,如妇好墓中的一件短小的双连体
戈,长只几厘米,既非实用器也非仪仗器,肯定是佩饰。又比如商代出
现的一种援略弯成弧形的玉戈,有的内部琢制特别精致,常饰以各种鸟
兽纹。另一种形制的戈从西周以后援变细长,无阑,穿移向内近援或援
近内处。
西周后期至春秋早期的玉戈除细长援外,有一个重要特征是内和援的区
别界线越来越模糊,有的只有象征性微微内凹,援尖变钝,越来越象圭,
琢工也比较粗劣。要区别二者,主要还是看内之有无。
春秋后期,几乎已见不到玉戈。
(二 )仪仗器
2、玉刀,刀一般为船形兵器。
玉刀在早期是工具,商周时期的刀则兼有兵器和工具两种功
能,形制多样,用途甚广。
玉刀主要在商代,常见有柄与无柄两种。有一种呈梯形,刀
背与刃部大致平行,近背脊有一至数孔不等,两腰有成组的
斜平行线纹。还有一种背部平直,有数个穿孔,刃部向里凹,
开片、器身薄如纸。更有一种更为精致者,刀尖上翘,器身
略呈弧形,刀背有排列有序的齿扉,这种刀可能是佩饰器。
3、玉戚、钺、戚璧,都属于玉斧的一种,由石斧演变而来。
钺 作为一种兵器或刑具,用于砍杀,形状象后来的大斧。钺
形正面象梯形,底端两面斜刃,背部有一个或数个圆孔,背
平,无扉棱。 戚,多平面呈梯形,底瑞钝刃,背平,有扉棱。
戚璧,略呈椭圆形,弧形刃分四段,背部呈弧形,两侧较窄,
多有齿,中部有一大圆孔。
玉钺 良渚文化 兽面纹玉戚 商代 玉戚 西周早期








(二 )仪仗器
4、牙璋,形状近似玉戈的端刃器。刃缘内凹,有两个
不等长的锋尖,援部上下边均呈略凹弧线形,内上
有一小圆穿、有阑,饰以繁细的齿牙。
,周礼, 说,‘ 牙璋以起军旅,以治兵守。, 有些
人据这段文字,将牙璋看成发兵的玉器。历代学者
对牙璋形状有不同看法。自清末吴大澂以来,一般
都将这种形状玉器定为牙璋。它无实用价值,仪仗
用器。
牙璋在历史上昙花一现,出土牙璋都在商文化年代范围之内。
已出土的地点有:河南偃师二里头、河南郑州、陕西神木石
峁、河南安阳小屯、四川广汉三星堆、香港。其共同特点是
器身窄薄,不是实用品。
标准的牙璋虽只出现在商代,但并不是突然消亡的,在西周
还可以见到牙璋的变体,如图一件器物的援略呈弧形,另一
件, 牙璋形器,,援末略呈两锋尖。这两件器物可能都受到
商代牙璋之影响,但形制已有些面目全非了。
青玉牙璋 商代晚期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三 ) 丧 葬 玉
受鬼神观念和宗教思想的影响,古人相信人的死亡,是灵魂
到了另一个世界。他们还相信,要想灵魂永存,得设法保护
死者遗体,不让其腐烂,于是想了各种各样的办法。在相当
长的一段时期内,人们都认定玉能保护死者尸体。从战国开
始,渐渐发展成一套丧葬用玉制度。这里的葬玉,是专指为
保存尸体而制造的随葬玉器。历史上用过的葬玉主要有瞑目
(包括面具、眼帘和眉 )、玉琀、玉握、玉塞、玉衣等几种。
1、瞑目,又名缀玉面幕。完整的瞑目是按人体玉官位置覆盖
的各种形制玉片。, 仪礼 ·士丧礼,,, 瞑目用缁,方尺二寸,
赪裡,着组系。, 郑注:, 瞑目,复面者也。赪,赤色;充
之以絮也;组系,可以结也。, 瞑目之上,多用玉石把眼鼻
口部显示出来。西周已出现眉及眼帘,器身有小孔,应为供
穿连,覆盖在死者面部及冥中织物上的器物。考古发掘中出
土有完整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缀玉面幕。一般认为缀玉面暝是
金缕玉衣的祖型。
(三 ) 丧 葬 玉
2、玉衣,又称玉匣。用金丝或银丝将上千件小玉片联串而成的
衣服,用金丝联缀者称 金缕玉衣,用银丝者称 银缕玉衣 。玉
片每片边缘或角上均有穿孔。玉衣的组成包括头部、上衣、
裤筒、手套和鞋几个部分。在汉代,它是贵族和帝王入葬时
穿的殓服。按汉制,玉衣的使用分为金缕、银缕、铜缕三级。
皇帝用金缕玉衣;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使用银缕
玉衣;大贵人、长公主使用铜缕玉衣。
3、玉琀,放入死者口中的东西,叫唅或含。以王制成的口含称
玉琀。让死者口唅东西,最初的用意大概是不愿死者空口而
去,渐渐附加上了保护尸体、灵魂永存的色彩。
所含东西,多为时人认为贵重之物。商周含物为玉或宝物、
含玉有蝉形玉、玉鱼、珠、方片玉饰、短玉管、珠、贝等。
到汉代盛行用玉蝉为唅。
玉蝉是使用最久的一种玉唅。古人用蝉为唅可能是认为蝉幼
虫自土中钻出,蜕变成虫。用在死者口中,是转世再生的象
征。
金缕玉衣 西汉中期 河北省博物馆藏


西







西

(三 ) 丧 葬 玉
4、玉塞,堵住死者九窍 (眼、耳、鼻、口、前后阴 )的玉器。塞
耳、鼻、前后阴者一般器形如棒,横截面或六角、八角、圆
柱形,一端略细,一端略粗。古人认为堵住死者九窍,可使
尸体不朽。
5、玉握,葬死者时,执在死者手中的玉器,早期并无统一规定。
新石器时代多用獐牙勾,商代有握贝,西周有握碎玉片者,
汉代盛行握玉豚,即小猪。猪从原始社会起就是主要家畜,
是财富的象征。在新石器时代墓葬中,有用大量猪头随葬的,
汉代玉握用猪形,大约也是愿死者拥有财富的意思。
玉豬 (握 ) 西汉中期 山东省巨
野县文物管理所藏
(四 ) 佩 饰
佩饰器十分庞杂,有头饰、耳饰、项饰、手饰、身饰几个大
类。璧、璜、瑗、环形器也有作为佩饰器者。许多器形较小
的板状体,器身有穿孔的各形器物都是佩饰,西周以后,佩
饰发展成为成组的, 组佩, 。
1、玉玦,一种环形有缺口的玉器。, 白虎通,,, 玦,环之不
周也。,
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址中就有玦形器出土,直到春秋以前,
多作为耳饰使用。另外,还有符节
的作用。古书上说,逐臣待命于境,
赐环则还,赐玦则绝。作为身上佩
饰,古代画像上人物佩饰有玦。
,史记, 记载,鸿门宴上,范增劝
柔寡断的项羽早做决断除掉对手刘
邦的时候,即举起随身所佩之玦暗
示。, 白虎通, 所说, 君之能决断则
佩玦,,与之相吻合。 玉玦 马家浜文化
(四 ) 佩 饰
玦也和璜一样,产生于长江流域新石器文化,如河姆渡文化、
崧泽文化、大溪文化、良渚文化遗址中。
早期玉玦特征:形状不太规整,中孔略偏一侧,玦横截面呈
圆或椭圆形。
到了商代,玉玦作扁平圆形,中间有小缺口,中孔居中 (考古
出土者 )或稍偏 (传世品 )。有的整块雕成动物形;有的两面阴
刻蟠龙纹,背脊起扉棱,身饰商代流行的云雷纹、鳞纹、三
角纹等;小巧美观。动物形玦在玦口两侧巧妙利用动物的眼、
嘴或卷尾作为穿孔。
商周还有的玉玦中孔明显偏离圆心,且孔径变小;还有的在
玦口的两侧或其它地方有穿孔。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玦,器身满饰云雷纹、卷云纹,孔位居正
中。
玉玦流行时间较长,至唐代仍在琢制。
(四 ) 佩 饰
2、项饰,若干件玉器组合成封闭的圆圈,佩于颈项,即为项饰,是现代项
链的发源。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就已有项饰。玉项饰最最早是我国在新石器
时代,如山东大汶口文化早期 (邹县野店 M22)出土的一件玉项饰。该玉项
饰保留了一定的原始性:作为串饰的玉器部件大小不匀,且不对称,制
作粗糙。不过,已有了项饰较为重要的部件 —坠子。
稍晚的良渚文化玉项饰,串饰部件琢制精细,讲究对称,玉坠精致小巧,
每一件玉饰均有穿孔穿线,脱离了拴系阶段。比大汶口文化前进了一大
步。
已发现的商代玉项饰与新石器时代的相比,除了继续追求对称匀称外,
其它方面显得过于朴实。
进入西周,玉项饰发生了一个大变化,即由以前的单串玉珠变成多串玉
珠串组成,且喜用片状动物造型或玉兽面作为项饰部件。
最为精美的是战国秦汉时期装饰玉舞人的项饰。这种以玉舞人作为主要
部件的项饰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基本构型为:一个大项圈坠子下再连
一小圈 (春秋时有的小圈为冲牙、觿组成,如同佩饰的下半部分 ),以金线
或丝绳串上各种珠宝玉器,大圈顶部垂坠上吊一板状体玉舞人。舞人一
手高举及顶,一手下垂。
汉代的玉项饰在串饰上加进了玛瑙、水晶、玉蝉等。


















(四 ) 佩 饰
3、玉镯,戴在手上的环形器。在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墓葬中
曾发现一种由两件半璧形玉片组成,接合处有孔的玉环,它
套在人骨架上,无疑是手镯。与璧、瑗、环一类器物相比,
大多数手镯的, 肉, 部窄而厚。
4、珩,全佩的主干部分。, 说文,,珩,佩玉也。, 全佩上各
种杂佩,都垂在珩下。珩可能由一块玉,也可能由两块玉做
主干,其形制不定,以在全佩中的位置来确定,只要在全佩
中起主干作用就是珩。
5、牙,全佩下垂的器中,两旁两个,叫做, 牙,,与当中的冲
相撞而发出声音,牙多作片状,镂雕,成双使用。
6、冲,全佩下垂的器物,当中的一个叫冲,有冲击两旁之牙而
发出声音的作用,与两旁之牙合称, 冲牙, 。冲的形制多方
形或璜形,考古出土有方形冲,中间有圆孔,外边有凹口。
有的是一个蛙形,这种形制较为特殊。
7、觿,一种角形器,状似冲牙,但觿为圆柱形,一般不成对。
,礼 ·内则,,, 左佩小觿,右佩大觿。,

觿
西









(四 ) 佩 饰
8、搬指,作圆筒形。一般认为此器是由玉韘演变而来。韘为
射箭用具,有钩弦之钩,搬指却无。
搬指与韘形玉饰颇有渊源。韘形玉饰的称呼历史上较为混乱,
有过玉韘、韘形玉、鸡心佩、羡璧,扇面形佩等名称。
最早的是 1976年妇好墓出土的一件玉韘,体作圆筒形,下端平齐,上端
有斜口,可以套入成年人拇指。正面用双钩线纹饰兽形,兽口向下,细
长眉;菱形眼,两耳向后,有一对尖角,身延伸于两侧且略上竖,尾下
垂,短足前屈,足端有三爪,兽鼻两侧各有一
圆孔,背面靠下端横刻有一凹槽,用于容纳弓
弦。这件搬指既可套在拇指上,又可用于钩弦,
当系实用器。
有人根据, 诗 ·芄圃,,, 童子佩韘,,推测在西
周,这种佩饰器曾很流行,但西周的韘形实物
迄今无发现,倒是从东周起颇为流行。
玉韘 商代晚期
(四 ) 佩 饰
东周玉韘的基本形状为,上端横截面呈鸡心,下端呈圆形,兽面纹作主
要装饰,与商代搬指颇为相似。区别在于,东周玉韘体矮,状若指环,
后端中部有一尖状凸起,一侧端还有一倾斜向上的柄状凸饰,但其凸饰
偶尔雕成凤头形,兽面趋于简炼抽象化。由此可以看出,东周的韘形器
和商代的有很大不同。西周如出这种器物,形制当在两者之间。东周玉
碟还有一个明显特征:因体短矮又无容纳弓弦的横向小凹槽;倾斜一端
内表面有纹饰,这些都反映出,它已不可能用于钩弦和套在拇指上,仅
仅是佩戴在身上的一种装饰品而已。从东周起再未发现过实用的玉韘。
汉代韘形玉器十分流行,纹饰也极富变化。西汉早期,主要有两种韘形
玉器。一种保留了较多的战国韘形玉器特征,上端一侧有柄形凸出,器
身扁平,保留有凹面,纵截面呈弧形。另一种只有少数器身仍保留凹面,
大多数器身扁平,中孔向小的方向发展,且由东周以前的一侧转向中央,
兽面纹已消失,流行单线阴刻卷云纹。器身左右均有呈附耳状的凸饰,
长与韘身相等。形制多样,有变形卷云状和简化凤鸟形。透雕在韘形玉
器中也有反映。器身和器孔的变化都是因为从实用演变为装饰器造成的。
西汉中期的韘形玉饰又有了大的变化,与西汉早期区别较明显。共有特
征是:器身扁平,极个别有浅凹面,两侧与凸饰愈趋繁缛,也有部分雕
成龙凤一类吉祥动物形象,龙凤头与尾相反排列。有学者将其分为三种
型式,
(四 ) 佩 饰
I式:左右两侧均有凸饰,但两侧凸饰明显长短不一,如山东沂水荆山西
汉墓所出韘形玉器。
Ⅱ 式:两侧凸饰发达,长宽基本相等,看起来对称平衡,如河北满城窦
绾墓出土韘形玉饰。
Ⅲ 式:外廓边缘近似圆形、有的又使廓延展成玉璧状或凸饰外加一圆圈
而成透雕玉璧状,如朝鲜大同江内古坟和北京丰台区大葆台汉墓 M2都出
有这种器物。
西汉晚期韘形玉器的共同特征是:与西汉中期以前相比,器身变得狭长,
中孔较小,或者大而呈椭圆形。两侧凸饰和凸饰透雕比以前更为发达,
包围了上端尖状凸起和下端。琢成龙凤形者更细长弯曲,姿态优美生动。
东汉:早期,韘形玉饰的, 鸡心形, 器身四周均饰凸饰,凸饰被琢成浮
雕与圆雕相结合的双螭,外侧轮廓近于椭圆形,鸡心上端仍有尖状凸起,
但被韘身包围,往往被人忽视。器中孔已变大呈椭圆形,与西汉碟形玉
器差别较大。
晚期,保留了部分早期特点,也有新的因素,如中孔作长椭圆形,孔边
缘有棱状凸起,双螭的螭头琢制较为突出,往往一螭配上缠绕的凤。
东汉以后,韘形玉器已极难见到,偶有出土也不太引人注意,不过使用
年代很长,据说晚至清代康熙年间的墓中也有出土,除形制有些像汉晋
时外,那种鸳鸯浮游于清波中的纹饰,与汉晋风格大相径庭。
(四 ) 佩 饰
9、组佩,成组成套的玉佩饰。又称全佩。由璜、环、冲、牙垂
直悬挂组成佩饰。 (形制见图 )
组佩上有珩,下有冲牙,中间佩璜。佩上以节行止,考古发
现的组佩最上端是一块玉 (珩 ),下垂三道,每道末端饰一块
玉,珩与牙之间,可以增佩璜、蚌珠等。
组佩可能是由项饰发展演变而来,即项饰的延伸。大约在春秋中期已经
有了一套较为完整而固定的全佩组合。中期已经有了一套较为完整而固
定的全佩组合。
全佩的佩戴形式和饰件组合,历代学者考证的大致位置都无大异,但各
部件的组合与位置,与实物发现有一定的出入。
以辉县琉璃阁墓甲玉佩饰为例,全套组佩包括瑗、珩、璜,
冲、牙、管、珠联缀而成,具体包括①龙形环:透雕 ‘ 器体扁平,左右
分别刻二龙,龙身细长蜷曲;②珩:形制特异,中部有一圆孔,两侧雕
成龙头;③璜:有两种型式。 I式体扁平,呈弧形,左右两端有缺口和穿
孔,器身用双钩阴刻饰以二龙纹; Ⅱ 式两端分别雕成龙头,身饰龙纹,
上下边缘有缺口,整件璜就是一个龙形。④玉牙:体呈弧形,扁平,一
端粗,一端细,粗端雕成龙形,龙身饰阴线刻龙纹,细端末尾平齐;⑤
系璧:圆形板状体,中孔略小,璧身饰纹。
玉冲牙 春秋晚期



西



(四 ) 佩 饰
汉代实物组佩与文献记载略有不同。据, 后汉书 ·舆
服志,,, 至孝明皇帝,乃为大佩,冲牙、双踽、
璜,皆以白玉。, 作为等级贵贱区别的组佩,在周
秦汉依佩戴者身份而异,但其基本组合仍为环、璜、
冲、牙等。组佩并不都是随身佩戴,可能有的在一
些特殊场合,如祭祀大典、下殡时使用,广州南越
王墓的组佩达 1,8米长,若平时佩戴既笨重且不方
便,因此,它可能是在某些特殊场合才用的。与中
原地区的佩饰组合不同,舞人变成翁仲,大约有为
死者僻邪之作用。和中原组佩相同之处是这种组佩
已不单单是玉,也掺进了其它珠宝。
(四 ) 佩 饰
10、璜形佩,璜除了用作礼器或组佩中的一个部件外,
还有些用途,至今不太清楚,我们总称之为璜形佩。
这种佩在商周时期尤其多。有各种璜形动物佩、如
人、鱼、鸟、龙等各种飞禽走兽弯曲成璜形,甚至
戈,也罢有做成璜形佩者。实际上,只要弯曲成
120—180° 弧度,两端有孔者,都被视为璜形佩。
11、凤佩,雕成凤形的佩饰。
凤是我国先民心中的神鸟,尤其在商周时期,人们对凤的尊
崇随处可见,当时在许多器物上都有凤的图案。对于凤的认
识,,说文, 说:, 凤,神鸟也。天老曰:凤之象也,鸿前
麟后,蛇颈鱼尾,鹳颡鸳思,龙文虎背,燕颔鸡啄,玉色备
举。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
濯羽弱水,暮宿风穴,见则天下大安宁。, 大约在原始社会
末期已有将凤视为神鸟的传说,但今天我们所见的最早的凤
形,一是从甲骨文中看到:象凤鸟高冠,花翎,长尾之象形。
(四 ) 佩 饰
出土的最早的凤佩是殷墟妇好墓的那只玉凤鸟,侧首回身状,弯曲,略
呈 C字形,两面纹饰相同,细头、圆眼、尖长啄顶部有三个柱冠顶部相连。
身尾修长,短翅微展,尾翎分开。安阳大司空村出土的商晚期凤佩冠作
锯齿形,方头尖啄朝下,长尾卷翼。与妇好墓的共同特征是轮廓都作弧
形并有较为凸出的冠。
西周人对玉凤更为崇拜。西周时期凤佩有两种形式,继承商代的是其中
一种,以弧形玉片雕成,器身相对粗短,两侧身外有带锯齿状扉棱的长
尾,啄成钉头状,冠长而臃肿、上卷。另一种属写实型。轮廓为一侧视
之站立凤形,昂首无冠,细颈,身粗肥,尾细长并上捲。在整体造型中,
细头,细颈,长尾尤其突出,保留了商代象生玉的造型特点。
西周中期的凤佩仍作侧立鸟形,双钩阴刻线条的一侧较狭,另一侧较宽。
小头,尖啄,冠特长,短尾,足强劲有力,颈后翎毛较短,上卷。
春秋时起,凤佩形态变化大,如英国大英博物馆藏一件玉凤佩。该器动
感极强,形为一只在飞翔中转身回头的凤鸟形,有简练的透雕,细长的
尾部有鱼尾状分叉。风格已接近战国象生玉器,琢制技术介乎西周与战
国之间。
生动多姿是战国玉佩的主要特征。这时期的玉凤佩,考古出土量特别大。
有着高度的写实风格,喜用透雕技术,造型多变。
战国的凤佩变化万千,是中国古代玉佩中较有特色的一种玉饰。
(四 ) 佩 饰
12、龙凤佩,龙凤形合雕一体的佩饰。
龙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图腾。龙与即表达祥瑞之鸟 —凤合雕即构成代表
,龙凤呈祥, 的吉祥佩饰。
单独玉龙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玉凤则要到稍晚的商代才产生,而龙凤佩的出现则晚
至西周。龙凤玉佩的来源可能是从西周早期已存在于青铜器和玉器上的龙凤结合纹饰中受
到启示。
最早的龙凤佩不早于西周晚期,即 1976年河南新郑的一座西周晚期墓中出土的一件龙凤合
雕玉饰,它由一透雕龙凤组成,上部为一回首直身垂尾的龙,下面是一连体双凤。凤高冠,
身尾细长。龙足踩在凤背上,两者组合巧妙,浑然一体。
龙凤佩的流行时间在春秋战国,数量众多,琢制精巧,变化多端。代表作为河南辉县琉璃
阁春秋晚期墓中出的一件龙凤佩,造型为:透雕,外廓为弧形,左右各有一龙一凤互相缠
绕。凤在上,龙在下。凤尾雕成小龙头。两小龙头在器中间下端合成一个兽面。这实际上
是一连体龙凤。
战国的龙凤佩更上一层楼,龙凤设计更加精巧。主要龙凤连体和龙为主凤为附两种形制。
龙凤连体者,龙作回首状,拱背,尾上卷,尾末端雕成凤头。以龙为主者,在龙的侧旁附
雕一凤鸟或凤头,龙足雕成风头,与龙头相对,仅仅用一个凤头象征凤鸟。以龙为主者还
有一种龙身竖立,但反复弯曲,比横, W”形更具动感。龙背附一小凤鸟,头向龙尾,龙身
的谷纹与凤鸟的素面形成强烈对比,琢工有意强调二者的对比度。
从西汉起,龙凤佩罕有出土,琢制工艺也大不如前,无论其形制和工艺,都未突破战国的
定式。
南京六朝墓出土的龙凤佩,在造型上一改过去, 弓, 形造型而将龙身卷曲为环形,颇给人
以新意,然而在器身几乎没有纹饰,造型虽新,却并不给人以美观 ·、精巧之感。这些都说
明龙凤佩的衰退。







璜形佩 西周
玉凤 商代晚期
(四 ) 佩 饰
13、玉人,是一大类。从早期的板状体到圆雕,从佩饰到宗
教的玉佛,形形色色,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变化。
目前所见最早的玉人,大约是距今 5000~6000年前的大溪文化遗址中出
土的一件玉面人形佩饰。器高仅六 cm,在扁平板状体的椭圆形玉器上雕
出一玉人,面部正视前方,饰圆圈形双目,直鼻梁,张嘴伸舌,无耳,
玉官外用阴线刻出瓜子形人头轮廓,正上方有二椭圆形穿孔,一孔已残。
山东腾县庄里遗址采集的一件玉雕人面饰,用简练线条勾画出人的玉官,
特别是眼、鼻、目、嘴,刻划较为形象。
安徽含山凌家滩新石器时代墓地 (距今约 4500~5000年 )的一座墓葬中,
出土了数件玉人。第 1号墓出土的一件玉人为全身像,通高 9.6、最宽 2.2、
最厚 0.8cm。方形脸,细长眼,粗眉,蒜头鼻,大嘴,上唇留有短胡须,
两大耳穿孔。头戴扁矮形冠帽,脑枕部刻四条横线。双臂弯曲,两手摊
开放于颈下,两腕饰弦纹。腰部略束,并饰一周细线纹作为腰带。背部
钻一对隧孔。下肢直立,赤足。
稍晚的陕西神木石峁商代早期遗址中的玉人。为板状体侧视人头像,头
束椭圆形高髻,圆脸,鹰钩形鼻,嘴微张,阴线刻一大眼,形状介乎早
期的圆圈形和稍后的臣字目之间。在脸颊处透钻一孔,脑后有外凸的耳
形髻。雕琢手法古朴,阴线刻的双眼,使眼眶眼球都很突出,微张的嘴
唇,似乎正在兴致勃勃地诉说着什么,突出了动感,亲切可爱。
(四 ) 佩 饰
早期的玉人,共同特点是玉人头较多。
商晚期玉人头出土颇多。器形及用途已发展为板状佩饰和主体圆一雕陈
列用器。前者有一至数个穿孔,后者一般无穿孔,底部有平面或二、三
个接触点的都保持在一个平面上,便于摆放。圆雕玉人可以分为两种型
式,I型:圆雕人头。可分二式,I式,写实性较强,如妇好墓出土的一件
玉人头,圆弧型顶,眼窝深陷,直鼻,小嘴微闭,侧面各有一紧贴头部
的耳朵,刀法简练,线条流畅,与真人相似。颈下有圆孔可穿系。 Ⅱ 式:
高冠带角,臣字目,嘴宽扁,是一极为夸张的人头形。
Ⅱ 型:圆雕玉人,雕出人身从头至足之形,亦可分为二式。 I式:站立形,
以妇好墓所出男女合雕裸体玉人为例,两面轮廓基本相同,头上有两个
角状发髻,腰细短,腿粗长。男性双眼外凸,眉宽长,双手放胯间;女
性眉微弯,脸清秀。 Ⅱ 式:一为戴冠侧身跪坐形,头盘长辫并带冠,冠
在靠额前卷成圆筒状,双唇紧闭,臣字目,吻部微凸出,上身穿交领窄
袖口衣服,衣上饰云雷纹,腰束宽带,足下着鞋,左腰插宽柄形器。形
象傲慢。另一人为无冠,跪坐,双手抚膝状。头顶中心梳一短辫,下垂
到颈部。赤足,有衣。胸部雕兽面纹。两腿间有一圆穿,可以插嵌,有
人推测其为女奴隶形象。
总的说来,商代玉人与其它器物上的人物形象接近。纹饰和
形象都有典型的商代风格。
(四 ) 佩 饰
西周玉人发现不多,未见跪坐或双腿分开站立形。西周的玉人似乎更注
重写实。周原出土过一件圆雕玉人头。卷发,深目、高鼻,很象西域人,
比例、线条与商代有明显的区别。甘肃灵台白草坡出土的两件玉人,头
戴高冠,着长袖长衫,双手插在袖中,拱于小腹上,衣服盖到脚。整个
器形呈柱状。传世品中有两件定为西周的玉人,均戴尖顶形高冠,单脚
跪坐,器身也趋向长柱形。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人雕刻精美,人体各部位比例也更为合理,主要造型
特征是:玉人头部所占比例明显过大,双于插于袖中拱于胸前,衣服盖
近脚踝部,衣服上纹饰较少。
战国玉人,具有强烈的民族和区域特色。人体各部位比例适当,写实性
更强。如河北平山中山国所出玉人,其中一种头上有牛角形冠 (发髻?)双
手拱于胸前,长衣窄袖,衣上有几何形图案纹饰。另一种为中原人形象,
从正面看,除头部有些轮廓外,在肩以下至脚象一个竖长方形,双手拱
于胸前。人物表情严肃,刻板。
战国时期的玉人出现上述刻板情况,可能是因为另一种全新形象的玉舞
人出现,使传统题材趋于停滞,甚至倒退。玉舞人扭动的身躯和飘逸的
衣袖,以及一袖甩过头顶、细腰、杏核眼的造型,都反映出战国时人摆
脱了传统礼教束缚,生活潇洒、奔放,同时,玉工对生活的观察也有了
一个大的飞跃。
(四 ) 佩 饰
汉初的玉人,一改战国的窄袖,变成大袖,有一种玉人面部表情呆板,
双手下垂,长袍从腿以下呈喇叭状,和同时的一些陶俑极为相似。此外
也有象战国那种长方形状的。
汉代还有一种常见玉人 —翁仲。器身呈长筒形。雕法粗糙,长袖大袍。
实际上它是由战国的那种呆板玉人演变而来的,由于玉工只用几刀雕出,
故有, 汉八刀, 之称。
汉代玉舞人,身肢的扭动更厉害,腰带更长,甩袖越过头顶,为其显著
特征。
魏晋以后,受民族融合和佛教的影响, 开始用玉材雕佛。北魏宣武帝元
恪于恒农荆山造珉玉丈大佛。玉材太珍贵难得,在得不到时以白石或粉
石代替,但题铭仍称, 玉, 。新疆产玉的地方和阗国也用玉造过佛像。
元代丞相伯颜在于阗国凿井得玉佛,高三、四尺,色如截脂。
清代宫廷中也曾用玉碾佛,还从缅甸引进白玉佛,供奉在全国一些名刹
中,供善男信女们顶礼膜拜。玉佛越雕越大。
汉以后的玉人,主要据刀法、衣饰断代。
此外,还有许多数厘米大小的板状体或圆雕各种器物,只要
有穿孔,大多可视为佩饰。



西



































青玉坐佛像 清中期 故宫博物院藏 碧玉观音像 清中期 故宫博物院藏
(玉 ) 生产工具
以玉材琢成生产工具,主要见于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随
着青铜冶铸业的繁荣和铁器的出现,玉工具渐渐退出历史舞
台。
玉工具有斧、锛、箭、镞、斤、凿、刀等,与青铜工具形制
基本一致。殷墟妇好墓,三星堆祭祀坑、江西新干大墓等处
都出土了大量玉制工具。
玉锛 商代晚期 玉铲 商代早期 玉鏃 商代晚期
(六 ) 生活用器
指一些玉制器皿。最早的玉制器皿出现在商代,如玉簋。战
国秦汉,常见的玉器皿有:玉角杯、玉卮、玉奁、玉灯、玉
羽觞,与同期的陶、铜、漆器形制相同。唐宋以后,玉碗、
碟、杯、瓶、文具、酒具都有玉制品,仿古玉器皿也在这以
后开始制作。
白玉八瓣花形杯 唐 玛瑙羚羊首杯 唐 玛瑙钵 唐
(七 ) 陈 设
有玉山子、玉屏风、花插、香熏、玉兽等。玉陈设虽以清代
多见,但商周时的一些无穿孔小件圆雕玉器也可能是玉陈设。
有些仿古玉器皿也是为陈设而制。
1、玉山子,所谓玉山子,即以玉雕成一座小山,上面雕以树木、
房舍、人物,以园林型和山水画型题材居多,因为是小型化
了的立体山水,故称, 山子, 。明清时才出现这种造型。玉
山子以清代最为有名,如, 大禹治水图, 等。
2、文具,文房用具。如笔筒、镇纸、笔架,都有用玉为材制成
的。 白














































(八 ) 杂 器
不能归入以上几类的器物,归入杂器。比较常见的有带钩、
如意、璇玑、刚卯、玉带、玉剑饰等。
1、带钩,用在服带上之钩,主要是缀在腰带上钩挂佩物,器
身略呈, S”形,一端有钩,背后有柱。最早在战国早期墓葬
里即出土有玉带钩,因此它不是一般认为的由战国中期赵武
灵王胡服骑射以后,中原内地服饰发生了大的变化,带钩才、
大量出现在中原的。
2、璇玑,从汉代起,人们认为所谓, 璇玑, 是观测天象用的
仪器。后人将一种璧形、外廓周围有向外顺向凸出尖角状的
玉器称为, 璇玑, 。另有一种意见认为该器是从璧演变而来,
其真正用途尚待进一步研究。
3、刚卯,四方柱体小玉器。为便于佩带。自顶至底有通心穿。
方柱体四面每面有字 2行,共计 34字:, 正月刚卯既夹,灵
殳四方,赤青白黄、四色是当。帝命祝融,以教夔龙,疗蠖
刚瘅,莫我敢当。, 刚卯取文中首句刚卯二字。汉代盛行佩
刚卯,当时人认为它有辟邪压胜的作用。

















包金嵌玉银带钩 战国中期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八 ) 杂 器
4、玉如意,形体长条。呈 S形,象勺之形状,有一长
柄,柄前有一扁圆形结。如意在魏晋时已产生,但
以明清两代最多。
5、玉带,此处特指束衣所用之玉带。由若干厚薄不
一的小玉板组成。每一块玉片为长方形,方形或半
圆形。带板用玉起源于南北朝。各级别官员使用不
同规格、数量的带板,从唐代起已有严格规定。玉
带所用之玉板上制作精致,常雕有纹饰。
6、玉剑饰,装饰在剑和剑鞘上的玉件,有 标, 璏,
琫, 珌 等。 标,是指刀室末端即剑柄或剑鞘下端饰
玉。 璏,剑格饰玉。 珌,装饰在剑鞘口琫对面的小
方玉。 琫,剑鞘口饰玉。



















玉剑珌 西汉 河南省商丘市博物馆藏
二、历代玉器总体风格鉴赏
各个时代玉器的种类、名称、形制、花纹、
工艺特点等等都受到时代风尚的深刻影响,
打上时代烙印,一个时代的各种玉器合拢,
又有总体的风格,这些在鉴赏玉器时是必须
了解的。反过来,了解了总体风格,既便于
考察成群成组的器物,也更加有利于科学鉴
赏个别的单件玉器。
(一 )史前文化的玉器
玉器的孕育阶段
距今 8000~5000前,是中国史前各地新石器文化蓬勃发展时
期。玉器在这个时期的早期阶段已经孕育。最早的玉器见于
距今约 7000~8000年前的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等地的 兴隆文
化 遗址中,稍后的沈阳 新乐文化 (距今约 7000年前 )遗址中,
中原黄河流域河南中部的 裴李岗文化 和山东大汶口、苏北邳
县大墩子、新沂花厅 青莲冈文化 遗址和墓葬中,黄河中游的
仰韶文化 的一些遗址中以及长江下游浙江的 河姆渡文化,稍
晚的 马家浜 —崧泽文化 遗址墓葬、长江中游的 大溪文化 都出
土有玉器装饰及生产工具。
(一 )史前文化的玉器
1、玉器孕育阶段的几个特征,
①除仰韶文化、大溪文化出土玉器较少外,其它各文化均有精美的玉石磨制器
物出土。
②都有玉石不清的现象,即当时的玉器用材,并无严格、统一的要求。辽河流
域的各文化玉器以绿岫岩玉最多,其次有墨玉、青玉、玉髓、煤玉等。黄河中
下游则仅绿松石、水晶、粗玉等几种。长江下游早期以萤石、粗玉,稍晚则用
透闪石,阳起石、蛇纹石,质地较细润,颜色多呈绿色。玉材硬度多在 5以下。
③玉材多为当地所产,够得上软玉的玉材几乎没有。玉材的硬度多在 4~5之间。
④玉器一开始出现,就表现出一定的共性,如,在辽河流域、内蒙古、长江和
黄河流域都有玉璜;各地的玉器都有相当数量的装饰品。差异主要表现在:北
方以工具为多,南方则以饰件为主。我们的祖先从新石器时代早期就选择了以
玉作为装饰品,这既与地理特产有关,又说明从那时起已有了共同的审美心理。
揭示出在中国广大土地上的史前文化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和影响。
⑤在刚制作玉器的一、两千年内,因生产力低下、琢玉工具不够锋利、工艺不
够完善、经验也不多,原始人的审美能力低下,对美的要求也不高,所以,这
一时间的玉器,器形简单,仅是一些圆形、弧形器,且以小型为主,如玦、环、
珠、管、璜等。加工方面仅仅琢打磨光,器身光素无纹。
(一 )史前文化的玉器
2、中国玉器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新石器时代晚期成熟
的玉器
距今 5000~4000年前后 (边远地区可稍晚至 3500年前 ),我国进入新石器
时代晚期。经过两千年的发展,人口成倍增长,农业、畜牧业有了极大
的进步,工艺技术也有了大的改进,社会生活中原始宗教愈来愈发达,
贫富分化加剧,都促使了玉器在制作工艺上、数量上、分布地域上,有
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一时期,玉器出土地点星罗棋布,全国除新疆以
外的各省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都有出土。其中出土数量多,琢制精美者
有东北的红山文化、山东的龙山文化、中原的龙山文化、华东的良渚文
化、华中的屈家岭文化、华南石峡文化、台湾的圆山文化和卑南文化、
甘肃青海的马家窑文化。西藏的卡若文化,玉器出土虽不多,但因其距
内地遥远,且地势高险,也格外引人注目。
这时期的玉器大量用于装饰、工具、武器、礼器 (法器 )等。我国的玉器在
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相当成熟,其中以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系统玉器,最
为精美珍罕,无论从造型、种类、琢制技术及出土数量和功用来看,都
令其它同时代文化相形见绌。有人用精美珍罕 (外观 )、精湛隽秀 (工艺 )来
形容。它们对后代,尤其是商文明乃至中国文明形成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 )史前文化的玉器
东北地区:红山文化 (距今 5000年前后 )为代表。玉器材质以辽宁岫岩玉
为主,呈浅绿色,质地精美。红山文化玉器主要特征,
①玉雕上动物多作抽象变体的造型。玉器大多有穿孔,较大的孔洞边缘处常
有打磨极薄的刃口。小孔与佩系有关。
②较少用线刻,常用, 压底隐起, 手法突出表现特殊部位的外廓。具体做法
是,用垂直阴线钩出轮廓,斜着去掉外棱,形成一个略微平缓的斜面。
⑧因材造型。以简单线条把器物刻划得栩栩如生。动物造型最大特点是传神。
④圆雕器物表面平滑,圆润,边缘极薄,两面接合处琢磨如刀刃,用手摸有
刺手感觉。
⑤玉龙、玉兽玦造型特征是头、眼特大,身躯较细小,器身卷曲呈, C”字形。
中部地区:大汶口文化 (主要分布于山东、苏北、安徽,距今约 5000~
6000年 )和龙山文化(龙山文化主要分布于山西、山东、河南、陕西、湖
北,距今约 4000~3500年)。
主要器形有,璧、镯、铲、钺、瑗、梳、璇玑、环、臂环、指环、琮、
琀、人面纹玉锛 (圭 )、鸟、珠,还有由鸟头饰和玉珠等组成的成组玉器,
显示出首饰由单件向组佩的演进。
龙山文化时期,比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早期,玉器品种大大丰富。种
类上以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器为主,装饰用品为辅。玉材质地似为本地所
产,主要有绿松石、青玉、硬玉、蛋白石、大理石、蛇纹石、莱阳玉等。
(一 )史前文化的玉器
长江流域:中上游有大溪文化 (四川东部和湖北西部 )和屈家岭文化 (湖北、
湖南 )距今约 5000~6000年。大溪玉器以玦、璜、环、刀以及小型坠饰等
装饰品为主。其中一件人面方形佩饰,质地光滑细润,雕刻精美,是大
溪文化玉器的代表之作。稍晚的屈家岭文化,仍以装饰品为主,但种类
和数量都比大溪文化减少。
长江下游及太湖地区有马家浜 —崧泽、良渚文化重要的考古发掘地有,
常州武进寺墩遗址、上海青浦福泉山、浙江馀杭反山、瑶山墓地等处。
一处墓地出土玉器可成百上千。
良渚文化玉器材质优良,多为透闪石 —阳起石 (有人认为是中国玉器最早
的软玉记录 ),少数为蛇纹石。绿色,个别有褐斑。玉器制作技术高超,
有些工艺为今天所不及。玉器的种类可分为:①象征财富、权力和宗教
的器物如琮、璧、钺、璜形器;②装饰品。可分两类,一类为环、镯、
珠、管、坠、项饰。另一类是动物形玉器鸟、蛙、鱼、龟、蝉。
良渚文化玉器中最特殊的纹饰是, 带冠神人兽面纹,,它仅仅出现在琮、
璜、钺、冠状饰、管、坠等器物上。兽面的雕法较多,简单的只象征性
地雕出眼、嘴,复杂的以眼为中心画面,进行多层次刻画,其细若毫发
的阴线刻工艺炉火纯青,精湛细致。此外,还采取了阳纹线刻,减地浮
雕、半圆雕、透雕等多种技法。
在一些环形、半环形器中,有浮雕龙首、长吻、双角,器身卷曲如龙身,
有, 蚩尤环,,, 黄龙环, 之称。环形者对剖开就是两个璜,龙的两个
头恰好在璜之两端,它可能与璜的起源有一定关系。
(一 )史前文化的玉器
良渚文化玉器的显著特征,
①玉材采自本地,部分为软玉。部分器物用玉璞者。
②缺少生产工具,装饰品多为小件器物,大件器物多与祭祀、宗教及财富的
象征有关。
⑧玉器,尤其是礼器,工艺考究,雕琢细致。出土品因玉质中钙被地下矿物
溶蚀而凝成白色结晶物,常覆盖器表,似玻璃质,俗称之为, 玻璃光, 。
④纹饰多采用剔地浅浮雕,阴线刻,是用硬度很高的矿石刀刻成,刻纹呈细
致弧线和楔形,是良渚玉器的重要特征。
⑤兽面纹、神人兽面纹饰的发展趋势是由简到繁,由粗到精,到晚期,又归
于简单,纹饰强调对称美。
⑥玉器造型规整,构图严谨,无论是项饰或琮、环,都追求对称。
⑦与琮的纹饰、造型考究相反,璧大多素面无纹、琢工粗糙。有孔器的内孔
常可见到对钻痕迹。
⑧组合器较为普遍。如组合项饰以珠、管、锥、坠子组合成串饰。又如钺由
冠饰、端饰和钺组合而成。
(一 )史前文化的玉器
华南以及沿海岛屿:岭南广东石峡文化、台湾卑南文化、圆
山文化。
石峡文化 (约公元前 2800~2000年间 ),出土有璧、琮、环、
璜、玦、管、笄、坠等。从玉材、器形、纹饰、工艺等方面
都与良渚文化极为相似。尤其是玉琮的造型和纹饰最为接近,
可以肯定两个文化之间有过某种形式的交流。
石峡文化与更南面的关系,可以从一件圆周外突四个弧形装
饰的玉玦看出。这种玉玦不见于中国其它地区新石器时代文
化,却在石峡文化和其南面的华南、台湾、东南亚一带有出
土。当时的石峡文化是北接长江中下游、南接东南亚的一个
重要的文化吸收、扩散地。
卑南文化 (公元前 3300~公元 700年,延续时间较长,主要分
布于今台湾东海岸一带 )早期玉器:玉材为蛇纹石,玉器主要
种类为佩饰,其中的玉镯、耳玦 为主,中有一种特别奇
特的人兽玉玦,最为珍美罕见。
(一 )史前文化的玉器
基于辽河、黄河、长江、珠江流域出土玉器的综合分析,归纳出这一时
期玉器的基本特征如下,
①充分利用当地所出各种, 美石, 琢成玉器,出现了少量, 软玉, 制品。所
有玉材都是经过挑选的美石。已从玉石不分到了玉石分开阶段。
②玉器的造型、形态、工艺雕刻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造型趋于复杂,形态
向诡异、神秘方向发展。追求对称美,多为静态化构图。器物表面平整
光滑,整个打磨。雕刻有阴线刻 (粗阴线刻、细阴线刻 )、阳线、斜面棱线、
减地凸雕、透雕等等。多为平面化雕刻。玉器的一般制作工艺在这时已
基本具备。有孔玉器占了玉器的多数,穿孔有一头大一头小的马蹄形孔、
蜂腰形对穿孔、螺旋纹孔三种。
③主要有三类器物,a.生产工具已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实用器转变为非实
用器,如斧、刀、铲、钺、凿,都可能与仪仗、祭祀有关。 b.大量的是
佩饰器如管、珠、玦、环、动物形玉雕。有些地方有组合玉串饰。 c.出现
了专门用于宗教或显示财富的器类,如琮、璧、璜等,这些器物上多精
细雕刻有凶恶的兽面和神人兽合雕纹饰。
④玉器种类渐趋统一,特别是玦、璜、琮、璧,在广大区域内均有出土。
⑤中国大陆的玉器影响远及日本、台湾、东南亚,在这些地方都出土了和中
国长江、珠江流域玉器相似的器类。








绿





















(二 )三代象征主义玉器
新石器时代以后,我国进入夏、商、周三代奴隶社会。古玉器在各代有不同程度
的发展。
1、二里头文化的玉器
二里头文化是玉十年代在河南西部偃师二里头发现的一种考古学文化,其时代介
乎河南龙山文化和商文化之间,有学者主张二里头文化即夏文化。也有人认为是
半夏半商。
二里头文化的玉器制作精美,它上承且与龙山、良渚文化,下接商文化。
二里头文化玉器的玉材多取自河南南阳独山玉。色泽青灰、灰黄、灰白等,质地
混合,浓淡深浅不一。
种类可分作玉类,即①生产工具:斧、铲、多孔梯形刀;②武器:钺、戚、矛、
箭头;③礼器:圭、琮、牙璋。④装饰品:柄形饰、锥形饰、镯、坠。⑤杂器。
主要特征为,
①与前代相比,新增加了戈、牙璋、柄形饰。旧有种类也在形制和花纹上有明显变化,
如一些器物多带有扉状棱牙。
②碾雕技术精湛,玉器表面平滑晶莹,造型对称严谨,少见琢磨痕。还有种方柱形玉
饰,由若干节组成,每节有粗有细,整器富于变化,所刻纹饰自然流畅,对称协
调,显得非常和谐。
③最常见器形是玉兵器和玉工具。牙璋和宽薄梯形状刀是特色。
④纹饰中以阴刻细线平行线为典型特征,其它纹饰的造型,如兽面纹,以方柱体的边
线为中线,两侧各刻出半个对称的兽面。反映出受到良渚文化的影响。另外,玉
刀可能是受南方文化的影响,钺则可能继承龙山文化而来。从这些可以看出二里
头文化玉器来源的多元性和二里头文化玉器的更加一元化倾向。








青玉斜格纹七孔刀 商代早期 河南省偃师县文化馆藏
(二 )三代象征主义玉器
2、中国玉器发展的第二个高峰:焕然一新的商代玉器
青铜器的出现,为玉器业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技术,因而,玉器在商代,有
了飞速的发展。新兴的青铜业和传统的制玉业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商代
玉器被认为是古代雕刻艺术的一朵奇葩。
商代玉器数量庞大。, 汲冢周书 ·世俘解, 说,商纣王携四千件玉器自焚,
武士打进商朝都城朝歌,也从宫中掠去了上百万件玉器。考古发掘的妇好
墓一座墓中就出土 755件玉器,可见商代用玉之一斑。商代的奴隶主和平
民墓中也出土了不少玉器,总发现已达数千件,反映出当时用玉、佩玉是
极为普遍的风尚。
商代 400年岁月中,早中晚的玉器,形制、种类、工艺都有所不同。由于
二里头晚期与商代早期在年代上有许多重合,二里头文化晚期的玉器也可
能就是早商玉器。因此我们这里所说的早商玉器,事实上专指稍晚于二里
头晚期的以郑州二里冈遗址为代表,加上湖北黄陂盘龙城、河北藁城台西
村等商文化遗存中出土的玉器。
二里岗文化的玉器种类,兵器占了大多数,且向大型化方向发展,如长达
九十多公分的玉戈。礼器有璧。装饰器有玉璜、玉笄。杂器有柄形饰等等。
制玉工艺和技术比二里头时期并无大的突破。平素无纹饰的器物占了大多
数。品种也更多的向礼仪用器方向发展。
大玉戈 商代中期 玉琮 商代中期
(二 )三代象征主义玉器
商晚期,即第二个制玉高峰。玉器种类繁多,品种超过以前,
有礼器、仪仗器、工具、生活器皿、装饰品、圆雕小摆设、
杂器等。
晚商玉器主要特征,
① 玉料除产自本地的外,有相当数量是通过纳贡、交换、抢夺等手段得到的。
最远的有产自辽宁的岫岩玉、新疆的和阗玉。当然,在殷墟以外地区,玉
材还是以本地所产为主。就妇好墓中和阗玉占多数来看,当时王室对玉材
的审美追求已有大的改变,即将和阗玉视为最好的玉材。此外,还有独山
玉、大理石等。晚商玉器色彩多样,有碧玉 (从墨绿到淡绿,其间还有多
层次的各种过渡颜色 )、青玉、黄玉、白玉。
②中国各地玉器的造型与雕刻工艺的高度统一。
③新产生大量器种。除了大量的各种人物、动物形象的艺术品、装饰品,新
出现的还有簋、盘、勺、匕、矛、大刀、锯、镰、臼、刻刀、调色盘等二
十多种器物,是断代的重要标准器物。
④以板状体为主的动物形象。除了少数圆雕作品,绝大多数动物形象玉饰都
为板状体。板状体器分为两类:一类是璜形板状体,似扇形,动物纹饰随
扇形体变化,外廓按动物形体变化。第二类,有人称之为剪影式板状体。
在玉片边缘琢出动物外廓,以线条刻画廓内各部位。无论是扇形板状体还
是剪影形板状体,多为一面有纹,另一面光素。
玉簋 商代晚期
俏色玉鳖 商代晚期






玉笄 商代晚期
(二 )三代象征主义玉器
⑤ 立体人物的表现手法具有象征性、装饰性、简单概括的艺术
处理的特点。一个动物或人形,主要刻划头部、眼睛 (臣字目 )、
牙齿等主要器官。不重要的细部省略不刻,重要细部用婉转
的阴线表示,是殷商玉器的重要特征。
⑥工艺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纹饰的琢制上,不仅有以前的简单
的几何形图案,阴刻、平雕结合的作品,而且浮雕、透雕、
圆雕大量出现。圆雕玉器的首次出现,是琢玉工艺上的一个
飞跃。它说明当时的玉工已具备立体造型的设计能力,对玉
料有更深刻的认识,已有了比较得力的工具。
钻孔技术,有一面钻孔和两面钻孔两种。一面钻孔,孔眼截
面呈, 【】,形;两面钻孔,孔眼两端大,中部细,呈细腰状。
,俏色, 作品诞生。玉工们充分利用玉石的各种天然色彩和
纹理特性来表现动物形象。这是一门高超的创新艺术,它说
明商代晚期的玉工在掌握不同质地、纹理、色泽的玉石材料
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如妇好墓出的俏色玉鳖,是令当今
天然俏色玉雕大师也叹为观止的佳作。
(二 )三代象征主义玉器
3、抽象凝练的西周玉器
周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从陕西宝鸡到潼关的关中地区。西周早
期玉器也以这里出土最为集中,如宝鸡坊头、泾阳高家堡、扶风的齐家、
黄堆村、长安斗门镇等地的遗址和墓葬中都出土有数量可观的玉器。
西周中晚期,玉器出土地域广,数量大,一个墓出土上数百件玉器并不罕
见。在扶风、长安、宝鸡等地都有大量的玉器发现。
此外,甘肃灵台白草坡、北京琉璃河、山西洪洞、山东济阳、河南襄县、
湖北黄陂等地也都有西周玉器出土。这些玉器大的风格与关中地区一致,
但其中也有具鲜明地方特色的佳作。
西周玉器的主要特征
①周初玉器数量减少,玉戈、玉琮等趋于小型化,圭呈细长形。
②商代晚期的传统品种与西周新生品种并存。西周早期玉器在工艺和造型、
器类上与商末如出一辙。如武器中戈、戚、钺;动物造型玉中的人、虎、
龙、兔、鱼、蝉;装饰品中的璜、玦;礼器中的璧、琮、圭大都是商末的
延续。新出现的种类如串饰项链、丧葬玉官善玉饰,饰一对相背的双钩阴
刻凤鸟的扁平玉佩等。
(二 )三代象征主义玉器
③ 丰富和发达的纹饰,比商代更趋于图案化、抽象化。最常见的纹饰是鸟纹
和夔纹。凤鸟纹是这一时期才出现的崭新题材。西周早期出现,至西周中
期已成为流行纹饰,常见的凤鸟纹为侧立,长嘴略微弯曲。有一种双尾相
交的龙纹也出现在西周。商代的龙都是单龙单尾,西周却作头身相对、双
尾相交状。
④造型的主流更趋向于写实和高度简化。如宝鸡茹家庄出土的一件鹿佩,一
丝不苟地刻划鹿角和鹿蹄。还有一件圆雕鹿,作回首站立姿态,造型写实。
与商末玉鹿造型风格迥异。高度简化是指造型而言。如玉鱼的造型似一根
细长圆棒,只简练地雕出鳍、尾细部。
⑤在雕刻手法上,西周玉器有有一种, 斜刻, 的手法,特征是,有较宽的阴
线刻槽,底槽深浅不一,呈倾斜形。这种手法不见于商代,到春秋后也极
为少见,基本上可以说是西周特有的。除了新产生的雕刻手法,双钩阴刻
在西周仍继续流行,但已从商代的粗涩硬直变为细小流畅,工艺水平要成
熟的多。透雕技术虽在商代晚期已出现,西周时这种技术却仍然不发达,
发现器物较少,作工亦劣,看来,西周时,透雕技法似乎处于停滞时期。
玉鹿 西周中期 玉鹿 西周中期
(三 )风格各异的春秋玉器
春秋时,各诸侯国文化迅速发展,渐渐形成了几个大的文化圈,即楚、
晋、齐鲁、秦、吴越、燕文化圈等。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秦统一,对中
国的文化产生了极为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春秋时代的玉器,深深打上了时代巨变的烙印,各地玉器风格不一致,
出土地较为分散。大宗玉器主要出于诸侯国贵族墓地。
春秋时期玉器的主要特征,
① 玉材,除仍使用本地所产外,大量的是和阗玉制品。进入了以和阗玉为
主流的时代。
②礼器相对减少,佩饰大量增加,璜形器多为三分之一圆弧形,玉龙多似
蛇形。
③从春秋起,有纹饰玉器大量增加,纹饰也由平面向浮雕、隐起发展。纹
饰排列规整、细密繁缛。镂空雕、透花、半浮雕纹饰的雕刻已相当娴熟。
纹饰方面,春秋以后,龙身细长如蛇。龙自躯干以下逐渐变尖细,尾部
如蛇形与躯干合为一体。龙头也起了变化,呈马头样。下唇短小,上唇
长大外伸远远超过下唇。角作云纹。龙身上满饰当时盛行的蟠虺纹、鸟
纹,与龙浑然一体。
由于各诸侯国地理环境不同、文化发展程度不一,玉器工艺也有较大差
别,逐渐形成了各有地方特色的风格。在鉴赏春秋玉器时,这一点应予
足够的注意。
玉龙形佩,春秋晚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玉虎形佩,春秋晚期,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藏
(四 )百花齐放的战国玉器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中国的社会
在这一历史阶段发生了一场深刻的变化。不仅工、农、商业
迅猛发展,学术思想上产生了儒、墨、法、道、兵、农、医、
阴阳等百家争鸣的局面,艺术上也是一派繁荣景象。
战国时期,我国进入铁器时代,冶铁业的发达和铁器的大量
使用,带来碾玉工艺和磨玉工具的改进。这些为玉器业的再
度繁荣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战国玉雕业确实得到飞跃性
发展,中国玉器的发展从而达到第三个高峰。
战国玉器一改几千年来的单纯简练和一味追求形似的古朴作
风,转而以精雕细刻的工艺,生动传神的造型为其特点。提
高艺术价值已成为当时艺人们追求的宗旨。
出土大量玉器的重要战国墓葬有中原地区的河南辉县褚邱村
和固围村中出土了三晋代表玉器;河北平山县中山国国王墓
及周围墓葬 1970年代出土了多达 3000件以上的玉器;湖北随
州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出土了 300多件玉器;山西潞城的战国
初期韩国大夫墓出土 150件玉器。
(四 )百花齐放的战国玉器
战国玉器的共同特征,
又增加了许多新品种,如玉带钩、玉剑饰、玉印都是这时出现的。
造型上,也注入了新气象。传统的, C”形构造的玉龙,到战国变成, 弓, 形。龙
周身琢谷纹为饰,龙形做成转折流利而且非常生动的形象。角如耳或鸟冠,无足,
长身,有许多附加纹饰。龙头上唇长大,下唇短小,似马头。与汉朝注重精细规
矩的琢玉手法相比,战国玉器造型显得生动活泼。
象生玉器,风格更趋写实。玉马、玉人、玉鸟、玉兽等各部位都刻划得十分逼真。
这时期的玉器,除继承传统的几何形佩外,还常常可以见到利用夔龙、螭虎作为
轮廓,重点刻划眼、嘴、牙齿、爪,摆脱了自商以来的图案化倾向,形成了独立
的艺术风格。写实作品极富动感。如翩翩起舞的玉人、弯曲身体作游动或挣扎状
的玉龙等都体现了这种强烈的动感。
纹饰繁缛而富于变化是战国玉器的又一大特征。曾侯乙墓玉琮上的兽面纹,以兽
面作主体纹饰,在四周衬托许多附加纹饰而形成繁缛兽面。其它纹饰有谷纹、蒲
纹、乳丁纹等。
玉器的雕刻也表现了高超的技艺。由于琢玉技术和工具的进步。玉器的边角切的
刚猛平顺,边缘有锋刃感。琢玉工具中用上了铁器,出现了细线纹,刻线细而利,
走势扭曲委婉,古玩家称之为, 游丝描,,是战国到西汉玉器断代的一个重要依
据。
镂空雕广泛采用。以前从偶有镂空雕玉器出现,但技法和造型都较简单,只有到
了战国,玉器的镂空雕技艺才得到普及和提高。连锁玉器流行,也是雕刻工艺发
达的反映。
以上这一切都表明,战国的琢王技术又前进了一大步。
玉四节佩 战国早期








玉带钩 战国晚期
(玉 )弃旧图新的汉代玉器
统一六国的秦,只存在十来年,除了在政治制度上留给后代较多的遗产外,
思想文化给后代的影响并不多。代之而起的刘氏汉朝,立国之初,就用黄
老之学作为统治思想,用它来规范人们的道德观念。汉初的儒家礼教和黄
老思想的互补性结合,使得崇尚礼仪、注重气节成为一种社会风气。经济
文化也很快得到了恢复。汉代的儒家一方面对先秦儒家经典作出新的解释,
并力图实践这种思想理论。另一方面,又揉进了阴阳玉行学说。追求长生
不老,成为神仙,是从帝王到平民的最高追求目标。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
封禅、求仙、祭神、厚葬之风弥漫全国。
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了社会日常生活。汉代的礼器多是按汉儒的理解作成
的。汉代的丧葬用玉,更直接反映了人们的成仙思想。总之,汉代的玉器,
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带有或浓或淡的宗教礼俗色彩。时代的巨变促使
玉材、造型、器物组合及品种、纹饰、雕工用途都与前代明显不同。汉代
是玉器史上一个大的转折点,是 —个弃旧图新的时代,也是中国玉器史上
的第四个高峰。
考古出土的汉代玉器有上万件,遍布全国。属于西汉的以河北满城中山靖
王刘胜墓、山东巨野昌邑哀王刘髆墓,江苏徐州楚王墓、广州南越王墓出
土玉器数量大而集中。
(玉 )弃旧图新的汉代玉器
西汉玉器的风格特点,
①羊脂白玉雕刻品在内地流行。以前未见和阗玉上品羊脂白玉输入内地;这
一方面说明张骞通西域,丝路畅通有关,另一方面也说明人们的审美情趣
发生了大的变化。
②传统玉器种类,部分消失,部分罕见,如礼器和仪仗器的琮、圭、璋、戈、
钺、戚、刀、斧、铲、凿,基本消失。块、镯、觿、笄、坠、珠、管极少
见到。璧、璜虽有出土,但大多已改头换面。新的器类大量涌现:座屏、
高足杯、葬玉 (玉衣、九窍塞 )、刚卯、翁仲、辟邪、铺首、玉剑具、心形
佩,都是新品种。
③雕刻手法多样,精雕细琢的玉器屡见不鲜,透雕更加普遍应用,不再刻意
追求对称,而是把握总体的均衡。还大胆地发展了战国以来, 弓, 形造型。
另一种趋势是汉代产生的简练雕刻风格,也给玉雕以强烈的影响。玉翁仲
就是以简练几刀刻划出来的,大家称之为, 汉八刀, 。这是汉代玉雕的一
大特色。
④纹饰多继承前代,如卷云纹、谷纹、蒲纹、都是战国流行的,它们或单独
出现,或几种混合出现。此外,还常以四灵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
种辟邪灵神 )作为纹饰。单独的龙、凤纹装饰也较常用,玉璧、玉佩上多
饰, 凤纹,,而龙纹则在各类玉饰中都可见到。
玉“皇后之印”,西汉前
期,陕西省博物馆藏




西



西













西



西








(玉 )弃旧图新的汉代玉器
东汉玉器的主要特征,
① 阴线刻技艺更趋成熟,在玉器中广泛应用。细
若毫发的游丝,婉婉转转却仍显出刚劲有力的
划道。透雕作品更加细腻精致。如玉璧,在镂
雕纹饰中雕入, 长乐,,, 宜子孙, 等汉代流
行的吉祥语。
① 神话故事人物题材的渗入是又一突出的特征。
如玉座屏上雕刻的有关东王公、西王母的神话
故事,与东汉画像砖、画像石、壁画墓中发现
的许多神话故事一致。加之礼器璧中镂进, 宜
子孙,,, 长乐, 等吉祥语,可见世俗化的思
想文化已渗透到玉器中来。
玉座屏 东汉 玉“宜子孙”璧,东汉
(六 )漫长沉寂期的魏晋南北朝与隋唐玉器
中国文化从东汉末年起,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前的儒说虽由西汉中期起定为国教,
并逐渐被神秘化。魏晋的另一种新哲学思潮玄学的出现,动摇了儒教的统治地位。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从地理上分南北不同。南方虽一直以汉族文化为主流,但西
方传来的佛教和土生土长的道家势力日渐扩大,渐渐根植于广大人们的思想深处。
社会崇尚清谈,士以上的各阶层人都纷纷加入这个行列。北方,由于北方民族南
下,统治了整个黄河流域,促使社会的生活习俗发生很大变化。因此,无论南方、
北方,对从汉代以来按照儒家礼教理解制定的用玉传统,都遭到了全面的否定。
细究起来,这当中也有因物质文化生活上的变化而导致玉器的功用和地位的衰落。
譬如,统治阶级聚敛财物,显示富豪的标志已不是玉器,而是金银器。对金银器
的追求,在唐代达到顶峰。还有,东汉末年起,瓷器业有了大的发展,青瓷、白
瓷产品大增,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工艺美术中,绘画、书法的兴起,供人
们观赏的美术作品很多。这些都大大冲淡了人们对玉的独爱。
由于以上这些原因,在这漫长的几百年间,不管是考占发掘品还是传世品中,玉
器都为数甚少。
与礼制有关的玉器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属于礼器的璧、琮、圭,在六朝几乎未见
出土,玉璜偶有出土,但器身光素无纹,可能是作为装饰品。
许多新玉器种类是明显受到佛教、道教神仙思想的影响和其它文化的冲击下产生
的。受清谈之风影响,士大夫手执尘尾、如意羽扇,指划助谈的用具出现。这些
器物或部件用玉装饰,或全用玉琢制而成,如玉柄尘尾、玉如意等。南北朝时的
南方,神仙祥瑞思想笼罩社会上下.多有玉制的天禄、僻邪、虎拔等。
(六 )漫长沉寂期的魏晋南北朝与隋唐玉器
唐代玉器与汉晋六朝又略有不同,不但礼器、葬玉
量少质劣,用以作为等级的组佩也琢制粗劣,但是
实用物、随身饰物、艺术品都较多,琢制也精且美。
新品种有玉带饰、佩饰、用具、玉佛像、玉鱼。
其中玉带饰一枝独秀。玉带饰是镶钉有玉饰片的革
带,它由若干块小玉板组成,一般玉板都较厚,体
方形或长方。镶在带末端的圆首矩形块名铊尾,带
身的方形或长方形片叫带钜,有的开有孔或附环,
供悬物用。大多数带饰上雕有人物和动植物纹饰,
其中以西域人或伎乐人占多数。
据研究,唐代有严格的玉带制度。三品以上官员才
能佩十三块的金玉带。
(六 )漫长沉寂期的魏晋南北朝与隋唐玉器
玉佩:打破了自战国以来的组合定式。玉制头饰, 玉步摇, 大量涌现。
这种步摇以金银等贵金属嵌入薄玉片而成,玉片上往往有花鸟纹饰,极
为精致。还有一种, 飞天佩, 。飞天是佛教中天歌神和天乐神的合称。
又称飞天乐伎。东汉末传入中国后和道家融合产生了飞仙,原型为道家
羽人,受佛教影响去掉了双羽,披长帛,据说是造福于人类的神仙。故
宫博物院藏有 1件唐代飞天佩,是用镂雕加饰阴线刻工艺制成一仙女,身
着长衣,肩披飘带,手举鲜花,下托祥云,作飞舞状。早期飞天多为男
性,后渐变为漂亮女性。玉制飞天大约也在唐代开始出现,到辽、金、
南宋时,尚有使用。一般认为唐代的飞天袒上身、脸丰腴,衣裙刻成紧
贴身上的, 湿绉纹,,身下饰云纹或卷草纹,有, 曹衣出水,吴带当风,
之说。辽金的飞天,体为方形,身上装饰太繁,无唐代特征,两者较易
区别。
雕刻手法有三大特点:一是大量在器表加阴线刻表现细部。这大概是借
用了唐代绘画中的线描手法。二是有了强烈的雕塑感。在各种雕刻手法
中都注重刻划人物的肌理、动态。三是题材广泛,飞禽走兽,神话人物,
奇花异草,都曾作为雕刻题材。
纹饰也脱胎换骨,彻底摆脱了汉代的影响。全新纹饰有卷云纹,如意云
纹、水波纹、莲花纹、卷草纹、连珠纹。人物造型中有释、道、文臣、
武将、西域伎乐、胡人。牛羊马等动物多写实。植物有牡丹、莲花、宝
相花等。
青玉飞天 唐 故宫博物院藏
白玉乐舞胡人铊尾,唐,西安市
文物局藏
(七 )缓慢复兴的宋辽金元玉器
经过唐末玉代的长时期战乱,北宋的统一曾带来了文化、经济的繁荣。北
方辽、金兴起,并南下,宋王朝的南迁,形成了长时期的对峙。其间虽然
在政治上曾不断争斗、整合,但是从北宋起直到后来的辽、金、元、西夏
各朝在经济上仍然有大规模的交流,这种交流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对
工艺美术,包括玉器的发展给予了巨大的影响。
从北宋起勃兴的金石学,引发了士大夫收藏古董的兴趣。中国第一部考古
学著作,北宋吕大临著, 考古图, 中就录有几件玉器。商业经济的发达,
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加之士大夫有收藏玉器的习惯,销售玉器的市场应
运而生,当时经营的品种主要是仿古玉和市俗玉,前者与社会考古之风盛
行密切相关,后者则是在经济发达,广大市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形势下的
产物。这些风气到南宋更加盛行。
地处北方的辽金,虽为南下之游牧民族,但因长期与汉文化的接触,又曾
占领了广大的汉族地区,逐渐被汉文化所同化,在受到宋的深刻影响下建
立起了一套完整的用玉制度。
辽位于我国东北,是契丹族建立起的国家。他们的游牧民族生活在玉器中
也有所反映。如古玉中常见的春水玉与秋山玉雕。春水玉雕的基本图案为:
荷叶、莲花、水草等水生植物,一只大雁长颈直伸入水草之下,全身埋在
水草之中,天上有一海东青向雁俯冲而来,正欲扑食。秋山玉则是以山林
虎鹿为题材,图案为山石、树木、虎或鹿等。辽墓还出玉飞天佩和玉带板,
当为唐风之延续。金灭辽,因习俗、地域相同,多依契丹旧俗,玉器工艺
品种变化不大。
(七 )缓慢复兴的宋辽金元玉器
元代基本继承了南宋的玉器业,制玉业较为发达。中央政府在北京、杭州
都设立内廷玉作,派专人管理宫廷玉器的生产,这种管理体制延续到了清
代。元代玉器的代表作是今存北京北海公园团城大玉瓮,器高约 70cm,
周长 493cm,膛深 55cm,重约 3500kg。器周身雕饰海浪和海龙、海马、
海猪、海鹿、海犀等,以不同的线条表现动物的形体、毛发、鳞甲和汹涌
波涛、湍急水流。元世祖忽必烈时期,曾将玉瓮放置琼华岛广寒殿中,传
说曾用以盛酒,大宴群臣。到明代,广寒殿倒塌,玉瓮从此失散民间。清
乾隆十年重新发现后,以千金购得,安放在承光殿中,十四年,建玉瓮亭,
并命翰林四十人,各赋诗一首,立于亭柱之上。玉瓮厚重古朴,气势雄浑,
实为中国大型玉雕之滥觞。
宋代玉器,
仿古玉器:玉杯、玉剑饰、玉璧、玉簋等,风格仿汉。
装饰品类:玉带板 (板上所刻之人物形象生动自然 )、玉钱、双股玉钗、玉
镯、玉环、长方形玉饰、三角形玉饰、孔雀玉钗、玉双鹤啣草饰。
艺术品:圆雕卧鹿。
宋代纹饰丰富多彩,以龙凤吉祥为多,龙纹有穿花龙、坐龙、行龙,还有
繁多的鸟虫花草纹,如孔雀、大雁、鹦鹉、麒麟,花有葵花、石榴、牡丹。
人物、家畜纹饰有小孩、牛、羊、鱼、马等。几何形图案有罗文、方胜、
银铤、曲水、柿蒂、龟文、香印。
镂雕出现了前所未见的多层次镂空雕。镂雕构图中用花草烘托鸟兽也是新
颖题材。
白玉镂空云龙带环 宋
青玉人物山子 宋
(七 )缓慢复兴的宋辽金元玉器
辽代玉器:实用器:双鹅带盖小盒。玉飞天,12块玉带板。
艺术品:圆雕玉兽等。
金代玉器:青玉龟游佩、白玉花鸟佩、玉藻鱼、白玉六曲环、
玉人鱼、双鹿镂空玉碑饰、春水饰、圆雕玉人。
辽金元玉器纹饰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如前所述, 春水,,
,秋山, 玉饰就是这种特色的代表作品。
元代玉器
大玉瓮、玉兽纽押、鸭首带钩、贯耳盖瓶、双人耳礼乐杯、
牧马镇等生活用具,也有圆形饰、凌霄花饰等装饰品。
宋元的巧雕技艺也表现不俗,玉工常利用玉材外皮、色斑、
玉璞,巧妙搭配组合,琢制出多层次的色彩变化,器物更富
立体感。
宋辽金元玉器纹饰题材内容多用来表达人们的主观理想和情
感,,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成了玉器装饰的中心和主题,
突破了以玉材特性比喻君子之德的传统观念。











鹿















(八 )登峰造极的明清玉器
明初玉器受宋元风格影响较大,中晚期才渐渐有了独立的风格。明代玉
雕的繁荣超过宋元,无论在造型、种类和工艺上都有进步。这些进步为
中国玉器发展的另一个高峰 —清代玉器的繁荣作了充分的准备。这个时
代玉器业虽集中在北京和苏州,但苏州已渐渐赶上甚至超过北京,故有
,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 之说。苏州城内,汇集了大批琢玉高
手,生活在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的陆子刚,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所
雕玉簪,一枝价值玉、六十金。至死不传技于人。这一时期的玉料仍主
要来自新疆和阗。宋应星, 天工开物, 中详细记载了玉材产地、采取,
到运输贩卖、加工的整过程。
明代玉器
受元代玉器的影响,明早期玉器和宋元的风格相似,如富有北方民族特
色的鹿、虎、雁、天鹅纹饰等。山东邹县朱檀墓和南汪兴祖墓的玉带饰
中,可以看出宋元遗风,是过渡作品。中期有江西南城县朱烨墓出土的
十九块龙纹玉带板,为典型的明中期作品。晚期则以北京定陵万历皇帝
墓所出玉器为断代标准器。计有金托玉爵、金托玉执壶、玉璧、玉坠、
八角形玉饰件、玉带革、带钩、玉佩、玉圭。首饰中的于嵌饰有龙形、
葵瓣形、蝴蝶、佛、寿、花卉等形象。有一件镇圭上下左右各刻一座山,
象征东西南北四镇之山,据说取意, 江山在握,安定四方, 之意。
(八 )登峰造极的明清玉器
传世的明代玉器中,较有名的有玉牌、玉砚、玉执壶、合卺
杯、插屏、悬磬、山子、圆雕人兽。玉执壶,有八方、竹节、
荷花形造型。宫廷用玉执壶多带寿字,民间则为吉祥图案。
山子的出现与流行与同时代风行山水画密切相关。
明代玉器,早期多选用白玉,雕刻也精,中晚期形成南北两
个流派,北方器型浑厚,加工粗糙,南方选料精,讲究工艺
技巧,所制玉器精巧玲珑。
明代玉器的特征:一是雕刻技术不拘小节,雕工刚劲有力,
琢工着力表现其粗犷、浑厚,往往忽视了细部的琢制,磨制
时只注意表面,不太注意两侧。器璧较厚,内膛和底部略加
打磨即罢。雕工刚劲还表现在起落刀干净利索,线条棱角十
分明晰。二是受到道家思想较为深刻的影响,各种吉祥图案、
语言、纹饰大量出现在玉器上。其次如花鸟、动物、文人画
也占有相当数量,宋元以来的仿古青铜纹饰已显得无足轻重。
三是仿古玉器技艺日臻成熟,比宋代大有进步。











青玉镂雕云芝式花插 明
(八 )登峰造极的明清玉器
中国玉器经过几千年的兴衰,到清代,终于发展到最高峰。
清代玉器,无论是玉材的选择、用玉的数量、生产规模,还
是产品种类,加工技术和装饰纹饰都远非历史上任何一个朝
代可以相提并论。
去过故宫博物院的人,一说到清代玉器就会联想到那雕工细腻的白玉牌
子、姿态各异的动物圆雕和耗工巨大的大型于山子 ……,似乎天下最好
的玉器都集中到清宫中去了。实际情况也确是如此,我们今天经常说到
的清代精美玉器,基本都曾为皇帝所拥有。
虽然精美玉器都集中在宫廷中,国家设有玉器制造机构,但
是因社会风气之影响,民间也十分喜玉,制造出大量的精品。
就风格上来说,宫廷玉与民间玉是一致的。宫廷中玉器除在
京城和京城外订做,进贡和收购的玉器也基本来自民间。
清代玉料有软玉和硬玉两大类。 前者主要取自新疆和阗与昆仑山。
清王朝征服新疆以后,控制了玉材的开采与运输,所以能够源源不断运
入内地,甚者有上万斤的大件玉料也能从新疆运到江南琢成器物,这不
能不说是中国运输史上的一个奇迹。由于玉材的来源丰富,玉器的选料
也就更为挑剔,许多小件玉器的成品质地都优于各朝。不过,在民间,
仍大量以岫玉、独山玉作为玉材。
(八 )登峰造极的明清玉器
清代的玉器,由于工艺精湛,除专门的陈列器以外,许多其它种类器物
也都或多或少兼有观赏陈列之功用,很难截然区别开来。清代玉器,按
用途来划分,可以分为:生活用器 (包括碗、杯、盏、圆盘、执壶、尊、
钵、盒、鼻烟壶等 )、佩饰 (玉佩、带钩、带扣、合符、玉锁、香囊 )、文
房用品 (分实用的文具和非实用的玩赏品,有笔 (管、斗 )、笔筒、砚、镇
纸、臂搁、笔架、笔洗等 )、陈设 (仿古类,如鼎、彝、簋、鬲、觚、提梁
卣、宣德炉等;另一类是花觚、花插、插瓶、香亭、香薰、山子、悬磬、
悬钟、人像等 )和礼器 (璧、圭、特磬、爵、册等 )。
其中山子是明清玉器的一大特色。立体雕山水,点缀人物、车船、建筑,
或以名家画稿为底本再创造,其中最著名的有, 会昌九老山子,,, 大
禹治水山子, 。大禹治水山子,通体立雕,重山峻岭,飞瀑流泉,苍柏
森森,在悬崖洞穴上,有成群结队的民工,他们正在开山凿石。主题是
歌颂大禹治水的功德。该器的制作经过颇有传奇色彩。从乾隆 46年到 52
年,用了 7年方雕成。玉料来自新疆叶尔羌密勒塔山,原重 9000多斤 (合
今 10700多市斤 )。据记载,需几丈宽铁车,几百匹马和近千人推拉,费
时 3年多,行程 8000多里,才运到。玉料运到后,以宋画为蓝本,做成蜡
型,在扬州雕刻,运回故宫寿乐堂,刻上御制诗,共用于 10年时间。计
用工 10万多人次,耗银上万两。是全世界最大的一件玉雕作品。
人像以释、道、儒三家人物为主要题材。佛教如弥勒、罗汉、高僧,道
家的八仙、寿星、老子、关帝、等等。



椿













(八 )登峰造极的明清玉器
雕刻工艺上的特色
① 代表清代玉雕琢制水平的标志是大型玉雕的琢制,它需要极强的组织设
计能力和众多玉工的通力合作。仅乾隆一朝就有多件千斤以上玉雕作品
问世。这些玉雕往往在同一件作品上,生动地刻画出人物、山水、草木、
动物,有高浮雕、浅浮雕、线刻、刻款、多层透雕等多种技艺。即使一
件小玉器也要经过许多工序、多人合作才能完成,如一件高不足 4寸,口
径不足 6寸的白玉碗,竟用工 266个。由于有皇家提供雄厚的资金,为雕
出精美玉器提供了客观有利条件,为皇帝作玉器时,玉工们也发挥出了
最大潜力。随着制玉水准的不断提高,对复杂图案能够更精确掌握,同
时也更加重视细节处理,这些都使清代雕刻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②直接表现自然是清代玉雕的又一特征。唐以前,玉雕作品几乎都是用变体
几何形纹饰抽象表现天地、理念道德,不是直接表现自然,而是间接或
扭曲地表现自然。虽然从宋代开始,直接表现自然的题材逐渐增多,但
直到清代,才占绝对优势。如果说宋以来的一些造型、纹饰还只是直接、
真实地表现自然中某一种动植物的话,那么,玉山子则是将大自然的千
姿百态浓缩在一件立体的玉器上。
翠雕人物山水图山子 清中期 故宫博物院藏
(八 )登峰造极的明清玉器
③ 中国和西洋绘画,尤其是中国的山水、人物绘画对玉雕影响大,有的整体
玉雕就是以某幅山水、人物画为蓝本而作。受到西方美学观念的影响,
在一些作品中,玉工的雕刻由平雕纹线改为三度空间立体透视表现,如
,桐荫仕女图, 就用了这种手法来表现:半掩圆形门内外的景象,开阔
了视野,颇感新颖。
④作品构思奇妙无比。主要表现在从明代即有的巧妙利用玉石、玉皮颜色的
变化来选择适当主题,化腐朽为神奇的作法在清代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
由此可见玉工们充分地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打破了几千年来的传统陈
规局限。玉工们艺术追求的不仅仅是琢制精美和突出玉料的高品质,他
们认为能有更深的喻意,给人以启迪和联想才是更为重要的。如台北故
宫博物院藏的一件翠玉白菜,本来是一块并不完美的翠玉,但玉工将绿
色部分雕出菜叶,白玉作为菜茎,被人们喻为材料与主题的完美结合。
玉工的巧思令人惊讶不已。
⑤刻诗、刻词、刻年号、刻吉祥语,是清代玉雕的又一大特色。玉器上有文
字,最早的是商代朱书玉戈,但不是刻上而是写上去的。汉代个别玉器
上有镂雕或刻字,如玉刚卯上刻的文字。其余各朝并不多见刻铭者。明
代已有在玉器上刻诗或工匠名称的做法,但作为一种风气盛行却是在清
代。如宫廷许多玉器上都刻有, 御制诗,,, 年号款, 。许多佩饰上都
有吉祥语。据有人统计,乾隆皇帝为赞美玉器而作的诗就有数百首,其
中好些雕在玉器上,当今故宫藏清代玉器中,就有一些是雕刻有乾隆题
诗的。
白玉桐荫仕女图饰 清乾隆 故宫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