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和基础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第三节 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

第四节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和基础
一、认识活动的构成要素
二、认识的本质
三、认识的实践基础
一、认识活动的构成要素
1、认识主体及其特点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和基础
认识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
会关系中并从事认识活动的人。
认识主体
?认识主体以实践主体为基础;
实践主体
认识主体
认识主体的特点
?认识结构和精神素质是认识主体
的本质规定;
认识主体的特点
一个残废!
真美!
有伤风化!
认识主体的特点
?认识结构和精神素质是认识主体
的本质规定;
认识主体的特点
?认识结构和精神素质是认识主体
的本质规定;
















?信息联系的范围和信息交流的能
力是认识主体社会性的突出体现。
鲁滨逊 狼孩卡玛拉
认识主体的特点
一、认识活动的构成要素
1、认识主体及其特点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和基础
2、认识客体及其特点
认识客体是指主体认识活
动所指向的事物。
认识客体
自然客体 社会客体 精神客体
?认识客体以实践客体为基础;
实践客体
认识客体
认识客体的特点
?在认识活动中接受主体的观念
改造,是认识客体的本质特点;
认识客体的特点
?可知性和不可穷尽性是认识
客体历史性的客观依据。
古人问
“天”
飞船上“天” 人类登“天”
认识客体的特点
客观世界
客体
?可知性和不可穷尽性是认识
客体历史性的客观依据。
认识客体的特点
一、认识活动的构成要素
1、认识主体及其特点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和基础
2、认识客体及其特点
3、认识工具
认识工具是指把认识
主体和认识客体联系和沟
通起来的中介系统。
认识
主体
认识
客体
认识
工具
认识工具
物质工具
认识工具
观念工具
认识工具
民族语言 柴门霍夫 世界语言
语言工具
认识工具
一、认识活动的构成要素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和基础
二、认识的本质
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
识本质的科学规定
?就认识活动在人的全部生存活动中的
地位来说,它本质上是一种主体与客体
间的反映与被反映关系,它以主客体实
践关系为基础,同时渗透着主客体的价
值关系。
红花!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识本质的科学规定
?就认识活动自身的内在层次性来说,它
是以主客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为基础,以人
所特有的精神活动为本质内容的反映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识本质的科学规定
鬼从何来?
蛇!
杯弓蛇影
?就认识活动中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机制
来说,认识是模写、选择、建构和创造的
统一。
主体 客体
模写
选择
建构
创造
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识本质的科学规定
一、认识活动的构成要素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和基础
二、认识的本质
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
识本质的科学规定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
它哲学认识论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
义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哲学认识论的区别
反映论:是指确
认认识的本质是人脑
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
认识论原则,坚持从
“物到感觉和思想”
的认识路线。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
义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哲学认识论的区别
没有被反
映者,就
不能有反
映。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
义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哲学认识论的区别
先验论认为:人
的认识和认识能力是
先于感觉经验、先于
实践的东西,是先天
就有的。它坚持从“
思想和感觉到物”的
认识路线。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
义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哲学认识论的区别
荀子
凡以知,
人之性也;可
以知,物之理
也。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
义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哲学认识论的区别
费尔巴哈
自然界是一
本不隐藏自己的
大书,只要我们
去读它,我们就
可以认识它。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
义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哲学认识论的区别
庄子 康德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能动革命
的反映论,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哲学认识论的区别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
主体
客体
主体
实践
客体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能动革命
的反映论,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哲学认识论的区别
认识和实践
一、认识活动的构成要素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和基础
二、认识的本质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三、认识的实践基础
徐悲鸿画马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 来源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 来源
你要有知识,
你就得参加变革现
实的实践;你要知
道梨子的滋味,你
就得变革梨子,亲
口尝一尝。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
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
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
识课题,使认识 断向前发展。
哥白尼 第谷
结绳记事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
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
识课题,使认识 断向前发展。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
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
识课题,使认识 断向前发展。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
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一、认识活动的构成要素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和基础
二、认识的本质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三、认识的实践基础
2、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实践 认识 决定
指导
阻碍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作用具有两重性,正确
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错
误的认识对实践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海王星
太阳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作用具有两重性,正确
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错
误的认识对实践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太阳系
一、认识活动的构成要素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和基础
二、认识的本质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三、认识的实践基础
2、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
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认
识和实践的关系表述为知与
行的关系。在二者的关系问
题上,许多思想家都进行了
不懈的研究和探讨,积累了
丰富的思想资料,为后人正
确处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提
供了宝贵的借鉴。
孔子 荀子 朱熹
王守仁 王夫之 孙中山
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过程的循环性和上升性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一、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
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
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
认识的初级阶级。
感性认识的含义
感觉 是客
观事物作用于人的
感官而引起的一种
最简单的反映形式

硬 !
红 !
甜 !
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知觉 是对事
物表面现象和外部
联系的综合反映。
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
苹果(知觉) =红 +甜 +硬 +……
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表象是在知觉
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
象。
表象 知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感性认识的特点
?直接性: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
不存在中介,是人们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直接感知。
?具体性: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
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
的表面现象。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一、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2、理性认识及其形式
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
的基础上,通过头脑的思维活动得
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F=GM1M2/R2
理性认识的含义
概念 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
的思维形式。
水果
理性认识的形式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判断 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
所否定的思维形式。
水果
苹果是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理性认识的形式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推理 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
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卡斯帕洛夫与“深蓝”对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帝国主义是反动派
帝国主义是纸老虎
理性认识的形式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
接触事物中直接产生,而是在感
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脑思维才
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
?二是抽象性,即它不是具体形
象地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
以概念、判断、推理这样抽象的
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
规律。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一、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2、理性认识及其形式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
F=GM1M2/R2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有待于发展到
于源来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舍罕王赏麦
舍罕国王:当
然可以 ……?!
班 ·达依尔:
陛下,我只
要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这花是 红 的。
感觉
判断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一、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2、理性认识及其形式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第谷 开普勒
?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培根
?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
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认识的能动作用,
不但表现于从感性认识
到理性认识之能动的飞
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
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
的实践这一个飞跃。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
检验和发展。
亚里斯多德:不
同重量的物体下
落速度不同。
伽利略:不同重
量的物体下落速
度相同。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
造世界的目的。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
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理论要同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化
为指导实践的具体观念;
?理论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理论要要为群众所掌握。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1、认识过程的复杂性
三、认识过程的循环性和上升性
认识过程的复杂性
麦哲伦
爱迪生
认识过程的复杂性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1、认识过程的复杂性
三、认识过程的循环性和上升性
2、认识过程的上升性
认识过程的复杂性
实践、认识、再
实践、再认识,这种
形式,循环往复以至
无穷,而实践和认识
之每循环的内容,都
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
的程度。
再认识是主体对已知
的认识客体、已有的认识成
果的继续认识和重新认识。
认识过程的复杂性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
贺知章
牛顿:光
是“粒子
”。 惠更斯:
光是波。
爱因斯坦:光既
有粒子性,又有
波动性。
认识过程的复杂性
光的本性之争
第三节
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
一、认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相斗争而发展
四、真理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第三节
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
一、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
1、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
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
反映。
主体 客体
真理
谬误
正确反映
歪曲反映
真理的含义
第三节
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
一、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
1、真理的含义
2、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有两层含义,
真理的客观性
?第一是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即真理
作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本身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
内容;
?第二是指真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即
真理之所以是真理并不是因为某位天才
人物决断,而是实践检验的结果,而实
践本身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地心说 日心说
真理的客观性
实践证明:哥白尼的“日心说”是真理

第三节
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
一、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
1、真理的含义
2、真理的客观性
3、真理的价值性
真理的价值性是指真理
对人类实践活动的功能性,它
揭示了客观真理具有能满足主
体需要、对主体有用的属性。
主体 客体
趋向
趋向
客观性 价值性
真理的价值性
第三节
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
一、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
1、真理的含义
2、真理的客观性
3、真理的价值性
4、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的统一
决定
制约



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的统一
?一方面,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的价值
性的基础,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
价值性。
?另一方面,真理的价值性又构成了真
理客观性的主体条件,对真理的客观性
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



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的统一
必须把人的全部
实践 ——作为真理的
标准,也作为事物同
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
的联系的实际确定者
——包括到事物的完
整的“定义”中去。
第三节
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
一、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
1、真理的绝对性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
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
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
真理的绝对性
伽利略的胜利
真理的绝对性
a2+b2=c2
A C
B c
a
b
?从内容上看,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
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包含不依人的意志
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毕达哥拉斯
真理的绝对性
?从认识的发展趋势和人类的认识能力
上看: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是能够
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就
人类的认识能力来说,世界上只存在尚
未认识之物,而不存在不可认识之物。
真理的绝对性
第三节
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
一、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
1、真理的绝对性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2、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
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
规律的认识的近似性、
有条件性。
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
a2+b2=c2
A b C
B
a c
a2+b2≠c2
B
a c
C A
b
?从认识的广度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只是
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部分、某
一方面、某一片断的正确认识,而不是对全
部事物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相对性
?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
都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一定程度、一
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
第三节
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
一、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
1、真理的绝对性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2、真理的相对性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的辩证关系


确定性,
无条件性
绝对性
近似性,
有条件性
相对性
从内容和认
识能力上看
从广度和
深度上看
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第三节
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
一、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
1、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孔子 亚里斯多德
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
权威标准
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
众人意见标准
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
实用标准
胡适
真理原来是
人造的,是为了人
造的,是人造出来
供人用的,是因为
它们大有用处,所
以才给它们以真理
的美名的。
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
实践标准
人的思维是
否具有客观的真
理性,这并不是
一个理论问题,
而是一个实践的
问题。
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
实践标准
胡福明谈真理标准问题
第三节
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
一、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
1、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
的唯一标准
实践 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主观
认识
客观
效果 实践
真理 谬误
相符 不符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 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三节
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
一、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
1、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
的唯一标准
3、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一切认识是否具有
真理性,必须拿到实践面前、并通过实践的
检验,只有实践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此外再无别的标准。
UFO 外星人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实践是历史的、
具体的,任何时候的实践都受主观和客观条
件的限制,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当时的一切
认识。
茫茫宇宙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实践是历史的、
具体的,任何时候的实践都受主观和客观条
件的限制,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当时的一切
认识。 放 言
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身真伪复谁知?
第三节
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
一、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
1、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四、真理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相斗争而发展
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
规律的正确反映,而谬误则是人
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
映,二者泾渭分明,互相对立。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
认识
真理 谬误
互为条件
互相依赖
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
没有谬误作比较,就无所谓真理;没
有真理作比较,也就无所谓谬误。
真理和谬误的统一
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真理与谬误相互转化。
真理和谬误的统一
a2+b2=c2
A b C
B
a c
a2+b2=c2
B
a c
C A b
a2+b2=c2
A b C
B
a
c
真理
谬误 真理
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真理与谬误相互转化。
真理和谬误的统一
第三节
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
一、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
1、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四、真理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相斗争而发展
2、坚持真理,排除谬误
坚持真理,排除谬误
坚持真理,排除谬误
马克思主
义在其生命的
途程中每走一
步都得经过战
斗。
第四节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二、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
三、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
思想路线是指人们思考、认识
、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指导路线,
亦即人们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所遵循
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式方法。
方法论
世界观
思想路线
认识论
实践
思想路线
一切从
实际出发,理
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在
实践中检验和
发展真理。
我党的思想路线
第四节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1,,实事求是, 的含义
班固
实事求是的含义
修学好古,
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的含义
颜师古
务得实
事,每求真
是也。
,实事”就是
客观存在着的一切
事物,“是”就是
客观事物的内部联
系,即规律性,“
求”就是我们去研
究。
实事求是的含义
实事求是的含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
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
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
想路线,毛泽东同志
用中国语言将其概括
为“实事求是”四个
大字。
第四节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1,,实事求是, 的含义
2、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实事求是坚持了唯物主义;
?实事求是坚持了辩证法;
?实事求是坚持了辩证唯物主
义的认识论;
?实事求是体现了自由和必然
的统一。
客观事物
唯物主义 研究、认识
认识论
客观规律
辩证法
从必然到自由
唯物史观
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第四节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1、解放思想的含义
二、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是指从落后
的传统观念和僵化的教条的
束缚中解放出来。
解放思想的含义
我们讲解放思
想,是指在马克思
主义指导下打破习
惯势力和主观偏见
的束缚,研究新情
况,解决新问题。
解放思想的含义
解放思想的含义
第四节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1、解放思想的含义
二、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
2、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
?首先,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
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
切实做到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开动
脑筋,实事求是,团
结一致向前看,首先
是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
?其次,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
解放思想。
只有解放
思想,才能达到实
事求是;
只有实事求是,才
是真正的解放思想。
第四节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二、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
三、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
1、要坚持调查研究,反对
“唯书,,, 唯上,

要坚持调查研究,反对“唯书”、“唯
上”
没有调查,
就没有发言权;
没有正确的调
查,也没有发
言权。
要坚持调查研究,反对“唯书”、“唯
上”
坚持做好
调查研究这篇
文章,是我们
的谋事之基、
成事之道。
要坚持调查研究,反对“唯书”、“唯
上”
第四节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二、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
三、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
1、要坚持调查研究,反对
“唯书,,, 唯上,
。 2、要改造主观世界,提高自身素质
要改造主观世界,提高自身素质
第四节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二、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
三、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
1、要坚持调查研究,反对
“唯书,,, 唯上,
。 2、要改造主观世界,提高自身素质
3、要有大无畏的革命胆略和勇气,
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要有大无畏的革命胆略和勇气,
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不怕撤
职,不怕开除
党籍,不怕老
婆离婚,不怕
坐牢,不
怕杀头。
毛泽东的“五不怕”精

要有大无畏的革命胆略和勇气,
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