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专业主要课程教学大纲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环境科学系
《环境学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环境科学概论
总学时数:54
学 分:3
开课学期:第二学年第二学期
任课教师:
目的要求:环境科学概论是一门学习环境科学知识的入门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激发学生热爱环境保护事业的热情和学习环境科学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将来从事环境保护工作奠定基础。该门课程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认识环境科学的性质、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和方法;了解全球环境状况及环境变化规律;了解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认识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转化的一般规律;了解污染物控制、环境综合治理主要技术方法;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内容概要:环境科学概论以人类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为依据,系统论述了环境的发生和发展,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引起的主要环境要素(大气、水、土壤等)的污染问题和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转化规律,以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及其污染综合防治等方法和手段实现环境质量的控制。分析了当前人们普遍关心的人口急剧增加、资源能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全球环境问题。简要介绍了环境管理、ISO1400标准体系、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章节内容如下:
第一章 绪论,主要介绍了环境科学的性质;环境、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和环境科学等基本概念;环境科学的发生和发展。
第二章 大气环境,主要介绍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及污染类型;污染物在大气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及光化学烟雾的形成;大气的稳定度与污染物的扩散模式;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与管理。
第三章 水环境,主要内容有水体中的主要污染物及其污染途径;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模型—简单河段水质氧垂曲线;河流的自净作用—耗氧有机物在水体中的降解;重金属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水污染控制及水环境管理。
第四章 土壤环境,主要内容有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土壤的污染与净化;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和降解作用。土壤污染的防治。
第五章 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主要内容有固体废物的种类及其危害;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的主要技术方法。
第六章 环境质量评价,主要内容有环境质量评价的类型、基本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环境质量评价的程序;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环境质量影响评价;环境质量评价报告书的基本内容等。
第七章 环境规划,主要内容有环境规划的意义及作用;环境规划的常用方法;环境规划编制的程序和管理 程序等。
第八章 全球环境问题,主要介绍气候变暖和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森林的减少、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人口问题、城市环境和城市生态等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
第九章 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主要介绍清洁生产的基本思想和内容;ISO14000的概念和基本内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过程、基本内涵、实施办法等。
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辅以看幻灯片、录象片,于2001年开始多媒体教学。
实践性教学内容及安排:
在课程教学期间进行一次以兰州市环境状况考察为主的实践教学活动。
实践性教学内容
a 城市污水排放对黄河造成的污染;
b 兰州市大气污染的人为原因和自然原因;
c 垃圾包围城市和对环境的污染;
d 宛川河的环境状况及污染因素分析。
具体安排:
在讲授完水、气、渣、声等章节后安排一天时间(利用星期六),从黄河兰州盆地的西端到东端,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地点进行考察。
需要安排大轿车一辆。
考核方式:笔试闭卷考试
教 材:新版本的高等学校统编教材,《环境学概论》刘培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 考 书:
1、奚旦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
2、钱易 唐孝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2000年7月,高等教育出版社
3、刘天齐,环境保护,1992年,高等教育出版社
《水文与水资源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水文与水资源学
总学时数:54
学 分:3
开课学期:第二学年第二学期
任课教师:
一、教学目的要求
《水文与水资源学》是从地球圈层环境角度继《地球科学概论》后为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开设的关于地球水的又一门基础课。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和掌握自然界水的形成、分布、运动及变化方面的知识;同时,又能从水的物理属性、化学属性和资源属性等方面认识水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重要作用,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教学要求:一是对基本概念理解、掌握;二是对自然界不同运动特征的水与不同分布形式的水之间建立起内在的必然联系;三是能从水资源的特征、属性出发,分析、论证水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保护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 论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性质以及与本专业相关课程的关系;水文与水资源学的含义,研究对象及内容;水文与水资源学的发展简史及展望。
第二章 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地球水圈的概念,地球水循环模式与类型,各种水循环的特征及地理、生态环境意义;通用水量平衡方程,陆地水量平衡方程,海洋淡水平衡方程,全球水量平衡方程;与水循环有关的气象因素:如对流层的主要特征,大气的热源及主要气象要素等。
第三章 大气降水
降水要素和表示方法,大气降水的数量分布特征,影响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气候特征,大气降水的成分组成特征;大气降水的分配,包括降水分配方程式,蒸发、入渗、径流等过程的作用机理及表示方法;大气降水量的计算方法;降水转化的区域结构规律与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第四章 地下水
地下水、岩石空隙类型、水的存在形式、岩石储容、运移水的性质,包气带、饱水带、含水层、隔水层等概念;地下水的分类,潜水、承压水和上层滞水的特征;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基本成因类型及分析内容和表示方法;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的特征及实例分析;地下水资源特征和合理开采利用。
第五章 河流、湖泊
河流的水情要素与水量补给;水文统计的基本知识及方法;河流泥沙含量与河水化学成分特征;河流年正常径流量的计算,河流径流量的年内分配和多年变化;河流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湖泊(水库)的特点与类型;湖泊(水库)的水量平衡与调节作用;湖水(库水)的光学及热学现象;湖水(库水)的化学成分特征与富营养化;湖泊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第六章 海洋
海水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生物性质简述;海流、海浪、潮汐、赤潮等概述。
第七章 与水资源有关的若干问题
水资源概念及属性,水资源的基本特征与合理利用;水资源计算与评价;水资源危机与水资源价值论。
三、教学安排
1. 课时计划 :总学时54。每周4课时,共14周。其中,课堂教学46学时,课间实习8学时。校园气象实习一次2学时,课程即将结束时榆中盆地野外实习一天4学时(需用大轿车一辆),
2. 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四、教学方法
1. 课堂讲解为主,辅以堂内讨论、作业数次;
2. 校园实习和野外实习各一次;
3. 结合幻灯教学形式2~3次。
五、实践性教学内容及安排
1、实践性教学内容主要包括:⑴降水、蒸发、气温、气压、湿度、日照、风等气象要素观测实习;⑵河流水位、流速、流量、泥沙等水文测验实习;⑶流域水文与水环境特征及水环境问题综合实习。
2、具体安排:⑴气象要素观测实习在校内大气科学系气象观测园进行,2学时;⑵河流水文测验实习在兰州黄河水文测站进行,2学时;⑶流域综合实习安排在课程即将结束时赴榆中盆地野外实习一天,4学时。需用大轿车一辆。
六、教材及参考书
刘俊民、余新晓主编,水文与水资源学,中国林业出版社(面向21世纪教材),2001
张明泉、曾正中编著,水资源评价,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
2. 王大纯、张人权等编著,水文地质学基础,地质出版社,1996
3. 天津师大、华中师大、北师大等合编,水文学与水资源概论,华中师大出版社,1986
2002年11月21日
《环境化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环境化学
总学时数:72
学 分:4
开课学期:第二学年第一学期
任课教师:陈强
目的要求:
通过《环境化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特点和发展动向,主要掌握有机、无机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迁移转化的规律及其效应。
明确环境化学在环境科学中和解决环境问题上的地位和作用;明确环境化学的任务和目的。
掌握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环境化学任务(课题)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方法。
环境化学是运用传统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结合生物学,生物化学,毒理学,气象学,土壤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的交叉来解释环境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内容概要
了解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及在大气中迁移转化的基本规律。
掌握光化学反应基础,重要的大气污染化学问题及其形成机制。
掌握重要污染物参与光化学烟雾和硫酸型烟雾的形成过程和机理。
了解描述大气污染数学模式和酸雨、温室效应以及臭氧层破坏等全球性环境问题。
掌握无机污染物在水体中进行沉淀─溶解、氧化─还原、配位作用、吸附─解吸、絮凝─沉降等迁移转化过程的基本原理。并熟练应用这些原理计算水体中金属存在形态,确定各类化合物溶解度,以及天然水中典型污染物的pE计算及pE-pH图的制作及应用。
掌握有机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和分配系数、挥发速率,水解速率、光解速率和生物降解速率的计算方法。
了解颗粒物在水环境中聚集吸附─解吸的基本原理。
了解各类水质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范围。
了解污染物在土壤─植物体系中迁移的特点,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
掌握土壤的吸附,酸碱和氧化还原特性。
掌握农药在土壤中和的迁移原理与主要影响因素,主要农药在土壤中的转化规律与效应。
掌握污染物质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耗氧和有毒有机污染物质的微生物降解若干元素的微生物转化;微生物对污染物质的转化速率;毒物的毒性、联合作用和致突变、致癌及抑制酶活性等作用。
了解有关重要辅酶的功能;有毒有机污染物质生物转化的类型。
了解金属汞、准金属砷和有机卤代物、多环芳烃、表面活性剂等有机污染物的来源、用途和基本性质,掌握它们在环境中的基本转化、归趋规律与效应。
掌握有害废物的判定原则和进入环境的途径;了解重要的有害化学成分。
掌握核工业中放射性固体废物的主要类型与其所含的主要放射性核素;放射性核素的地下迁移及放射对人体损害的类型和生化机制;了解放射性衰变速率、放射性活度和辐射量。
重点
光化学反应基础(如重要光化学反应等)。重要的大气污染化学问题及其形成机制(如光化学烟雾等)。
大气中主要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
重要无机污染物在水中的存在形态及分布;它们在水环境中迁移转化的基本原理,(如沉淀-溶解、氧化-还原、配位作用、吸附-解吸等)。掌握利用这些基本原理进行相关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有机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和分配系数、挥发、水解、光解和生物降解的计算方法。
典型污染物在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和它的作用机制,以及主要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和归趋。
污染物质与生物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及机体对污染物质的吸收、分布、转化、排泄等过程和污染物质对机体毒性。
汞、砷和卤代物、多环芳烃、表面活性剂等污染物质在各圈层中转化迁移、归趋及效应。
有毒害废物及放射性固体废物的污染化学。
教学方式:
讲授法(讲述、讲解、谈话)
综合性启发式教学
指导自学法
练习法
实践性教学内容及安排
实践性教学内容:
a. 大气污染物分布规律研究。
b. 黄河水中污染物分布规律研究。
c. 土壤中污染物分布规律研究。
具体安排:
a. 汽车尾气中NO2和CO对兰州市大气污染的贡献。
b. 黄河水中金属污染物分布调查。
c. 土壤中农药污染调查。
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教 材:环境化学 戴树桂主编, 高教出版社
参考书:
朱利中,张建英 编, 环境化学,杭州大学出版社。
俞誉福,叶明吕,郑志坚 编著,环境化学导论, 复旦大学出版社。
邓南圣,吴峰 编著,环境化学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
唐孝炎 主编,大气环境化学,高教出版社。
5. 陈静生,水环境化学,高教出版社
教 学 大 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环境监测
总学时数:90
学 分:4
开课学期:第三学年第一学期
任课老师:陶 燕
目的要求: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首先,使学生对环境监测的整体过程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其次,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技术方法和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了解简易监测方法和现代监测技术;最后,通过实验实习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常用仪器的原理、性能及操作,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态度,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各学科知识分析及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内容概要:环境监测以污染物为主线,详细介绍了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技术方法和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以及简易监测方法和现代监测技术;并分别介绍水质、大气、固体废物、土壤、噪声及放射性污染物监测等内容。主要章节内容及学时数如下:
绪论 (3学时)
介绍环境监测的概念、内容、过程及对象;环境监测的目的及分类;监测特点及监测技术;环境标准。
环境监测中常用的分析方法 (8学时)
介绍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荧光分析法及电位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基本组成、实验技术、特点及应用。
样品的处理 (4学时)
样品处理的目的、内容及方法;干扰物质的分离与消除,包括样品的消化、样品的富集与分离、样品的净化。
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 (8学时)
质量保证的意义和内容;监测实验室基础,包括实验用水、试剂与试液、实验室环境条件;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和结果表述,包括基本概念、数据的处理和结果表示、测量结果的统计检验、直线相关回归及方差分析;实验室质量保证;标准分析方法和分析方法标准化。
水和废水的监测 (10学时)
介绍水资源及水质污染的概况,包括水质监测的对象和目的、监测项目及分析方法;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水样的采集和保存;水质物理性质的检验;金属化合物的测定;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及有机化合物的测定;水质污染生物监测。
大气和废气的监测 (8学时)
介绍大气污染的基本知识,包括大气污染对人和生物的危害、大气污染物及其存在状态、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大气污染源;大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大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和采样器;气态和蒸汽态污染物质的测定;颗粒物的测定;大气降水的监测及污染源的检测。
第七章 固体废物监测 (3学时)
介绍固体废物的概念、来源及分类方法;工业有害固体废弃物的定义及分类;固体废弃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有害特性的监测方法及生活垃圾的特性分析。
土壤污染监测 (2学时)
主要包括土壤的组成和土壤背景值;土壤污染物的测定,包括样品的采集、样品的制备保存及测定。
噪声监测 (2学时)
介绍噪声的有关概念和基本知识;噪声的物理量和主观听觉的关系;噪声测量仪器和噪声监测。
环境放射性监测 (2学时)
介绍放射性监测的基础知识;环境中的放射性;放射性防护标准及放射性监测。
教学方式:本课程以课堂讲授及实验实习为主,可辅以幻灯片及组织到环境监测站参观学习。
实践性教学环节:共40学时
实验一 水中氨氮的测定 (4学时)
实验二 水中铬的测定 (4学时)
实验三 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4学时)
实验四 废水中酚类的测定 (4学时)
实验五 废水悬浮固体的测定及环境噪声监测 (4学时)
实验六 五日生化需氧量的测定 (4学时)
实验七 水中氟化物的测定 (4学时)
实验八 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及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 (4学时)
实验九 大气中二氧化氮的测定 (4学时)
实验十 水中总大肠菌群的测定 (4学时)
考核方式:闭卷笔试考核及实验室操作能力考核
教 材:高等学校统编教材,《环境监测》奚旦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目:1. 朱世盛 仪器分析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3年
2. 陈楚良 卫生化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0年
3. 刘培桐 环境科学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年
4. 杨树勤 卫生统计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年
5. 姚志麒 环境卫生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年
环境影响评价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环境质量评价
总学时数:54
学 分:3
开课学期:第三学年第一学期
任课教师:
目的要求: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科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本课程依据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通过评价人类经济活动和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社会行为间的价值关系,对人类社会关系行为的判断,调整和选择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初步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今后开展有关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打下基础。
主要章节内容如下:
第一章: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4学时)
主要讲述了一些有关环境的基本概念,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法律依据,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体系等。
第二章:环境影响评价程序(4学时)
主要介绍了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程序和工作程序。
第三章: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技术(6学时)
主要讲述了环境影响识别方法、环境影响预测方法、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方法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中的应用。
第四章: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6学时)
讲述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水质预测模型以及地表水环境的识别和预测评价过程和评价方法。
第五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8学时)
介绍了大气环境污染与大气扩散过程,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主要模式,以及对大气环境影响的识别和预测评价方法。
第六章:土壤环境影响评价(4学时)
讲述了土壤环境影响的识别以及对土壤环境影响的预测和评价。
第七章:环境噪声影响评价(5学时)
讲述了噪声传播、衰减和反射效应,对噪声环境影响的预测和噪声污染防治对策。
第八章:区域环境影响评价(4学时)
介绍了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区域环评的工作程序和内容,区域环境容量分析及总量控制、区域开发土地利用评价和区域环境管理计划。
第九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4学时)
介绍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内容,以及国内外开展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方法。
第十章: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4学时)
讲述了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和应用基础,进行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和评价方法。
第十一章:文化环境影响评价(4学时)
主要讲述了文物环境影响评价和视觉影响评价。
结束语——环境影响评价展望(1学时)
介绍了环境影响评价进展情况及可持续发展对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
考试方式:笔试闭卷考试
实践性教学内容及安排
教 材:环境影响评价(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陆书玉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目:1. 《环境评价》陆雍森编,同济大学出版社
2.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培训教材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监督管理司监制,化学工业出版社
3. 《环境质量评价学》叶文虎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水污染控制工程
总学时数:72
学分: 4
开课学期:第三学年第二学期
任课老师:
目的要求:水污染控制工程是一门环境科学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确认识到水资源是有限而宝贵的自然资源,水体的环境容量是有限的,人类不仅要合理地利用水资源、更要爱惜和保护水资源。目的是提高同学们的水环境保护意识,掌握对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各种处理方法和再生利用技术。
内容概括:水污染控制工程主要介绍对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各种处理技术原理和方法,涉及供水水质处理技术,冷却循环水和中水回用技术,并概括介绍了给水管道系统和排水管道系统,给水和污水处理厂的规则和设计,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
总论,主要介绍水的海陆大循环和城市水的循环,水污染来源、途径及危害,天然水和废(污)水的成分及污染指标以及水污染控制的基本原则及方法。
第二章:
水处理的物理方法,介绍工业废水调节器、格栅和筛网、沉淀、过滤、自然上浮和气浮、离心分离及碳分离。
第三章:
水处理的化学方法,介绍混凝与混凝剂、助凝剂、各种消毒方法,酸碱中和法,化学沉淀法,氧化还原法。
第四章:
物理化学方法,介绍吸附及吸附剂,离子交换及各种离子交换剂,萃取及各种萃取剂,吹脱工工艺,膜分离及各种半透膜。
第五章:
好氧生物法,这是目前污水处理厂的核心工艺,主要介绍废(污)水好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基本工艺流程及其适用条件,介绍了活性污染法的七种运行方式及其新发展,介绍了生物膜法中的生物污池,生物转盘和生物接触氧化池,同时还介绍了自然生物处理法,如生物氧化、土地处理法等。
第六章:
厌氧生物法,亦可称厌氧法,厌氧发酵法。主要用于处理有机污染,高浓度有机废水及生物度。本章介绍了厌氧生物法的基本原理,基本工艺流程及厌氧接触法,厌氧滤池,升流式厌氧污泥层(UASB)反应器,厌氧膨胀床和厌氧流化床等方法,介绍沼气的产生、收集和贮存,厌氧处理装置的启动、运行和管理。
第七章:
污泥的处理和处置,介绍了污泥的分类、性质、污泥厌氧硝化的处理方法外,又介绍了污泥的好氧消化和热处理,介绍了污泥浓缩、脱水、自然干化及污染的最终处置。如焚烧、填埋。
第八章:
循环水的冷却和处理,介绍水的冷却原理,冷却构筑物,循环冷却水易出现的结垢,腐蚀问题及其防治。
第九章:
废水深度处理,深度处理即去除二级处理水中残存的污染物质,亦称三级处理。可以采用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以及组合的方法。如过滤、消毒、臭氧氧化、活性炭吸附、膜分离、离子交换、除氮、除磷。
第十章:
处理后废水的排放和回用,介绍自然降解和充分合理地利用水体及土壤、植被的环境容量,对干旱缺水地区,尤其要重视处理后废水的回用。
第十一章:
管道系统的规划和设计,介绍给水工程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及给水管网的规划和设计,介绍排水管网的规划和设计,泵房的规划和设计。
第十二章:给水和废水处理厂的规划和设计,介绍在给水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的规划和设计中应掌握的基本原则,厂址选择、处理工艺流程的选择,处理厂的内部平面和空间布置等。
教学方式:课程讲授和实验实习。
考核方式:笔试、闭卷考试、结合平时成绩。
实践性教学内容及安排:
实践性教学内容: ① 给水处理工艺和污水处理工艺;
② 给水管道和排水管道系统,给水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规划和设计。
具体安排:
① 在讲授完第一 ~ 七章后,安排一次西昌自来水厂和雁几湾污水处理厂实习一天,需安排大轿车一辆;
② 请西北市政工程设计院有关给排水设计的工程师介绍有关规划和设计实例二小时
教材及参考书:1、《水污染控制工程》,高廷耀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环境工程师手册》, 水污染及其处理,(上、下册), 贝拉. G.利普泰克主编
3、《环境工程师手册》翻译组译,盛建康总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计划
序言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是高等学校环境工程及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较系统地阐述了大气污染控制的原理、方法和有关工程的设计计算问题。以国内常用的成熟技术为主,适当介绍国内外的先进实用技术,尽可能多地理论联系实际,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环境科学专业设置中安排的54学时计划,安排课堂教授内容。
教学目的
我们周围的大气,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氧的来源,又是人类活动过程中排放各种废气的稀释场所,当扩散在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及颗粒物,存在足够的时间,达到足够的浓度时,就会危害人体的健康或危害环境,为了实现人们周围空气的清洁,需要在人类活动过程中尽可能采取措施,防止或减少各种污染物排入大气环境,这是学习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基本背景。
通过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大气污染控制的研究内容,研究特点和发展动向,给学生传授除尘技术基础,常规除尘器的工作原理、使用特点与设计选择。给学生讲述气态污染物的净化处理原理、方法和适用范围等。
明确大气污染治理工程在环境科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明确在解决环境问题的优势,最终使学生掌握在大气污染治理业务中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很有实用价值,力求培养学生爱这门课程、钻研相关问题的兴趣。
教学内容及要求
概要介绍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及控制概况。
概要介绍大气环境标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和部分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介绍常规燃料,燃料燃烧理论及燃烧产生的污染物。
重点讲述烟气体积及污染物产生量,排放量计算,重点讲述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的产生原理与控制。
重点讲述除尘技术基础,主要有粉尘的粒径及粒径分布,粉尘的导电性、润湿性等物理性质。
重点讲述颗粒物捕集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重力沉降、离心沉降、静电沉降、惯性沉降等。
重点讲述机械式除尘器、电除尘器、湿式除尘器和过滤式除尘器的工作原理,选择、设计及应用情况。
重点讲述吸收法、吸附法、催化转化法净化气态污染物的理论,吸收设备的类型与特点,应用与设计时考虑的因素。
重点讲述吸收法净化低浓度二氧化硫烟气的原理 、设备与案例。
重点讲述集气罩的捕集机理、基本形式和设 计方法等。
重点讲述管道设计与管道系统设计。
概要介绍大气污染控制系统分析的任务、内 容。
教学方法
讲授法
综合性启发式教学
指导自学法
参观、练习法
四、教学进度计划(见表)
教学进度计划表
章节序号 授课内容 授课学时
第一章 概论 4
第二章 燃烧与大气污染 8
第三章 除尘技术基础 10
第四章 除尘装置 10
第五章 吸收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6
第六章 吸附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4
催化转化法净化气体污染物 4
集气罩及管道设计 4
大气污染控制系统分析 4
每章中用30分钟解答练习题中的问题
五.实践性教学内容及安排
实践性教学内容:校外参观:
a.兰州市第二热点厂。主要参观内容是能源{煤}的过程和工业燃烧过程,电除尘器等颗粒污染物去除设施的运行过程,烟气so2的净化工业现场。
b.兰州电力修造厂或除尘设备厂,主要参观内容是电除尘器,布袋除尘器的制造过程和工业试制现场
c.校内实验:a 对粉尘颗粒分布,亲水性等颗粒污染物的物理性质检测参观动手试验。
d.对填料吸收塔净化气态污染物设施的动手操作试验。
2.具体安排:
在课堂进行28小时后,去兰州电力修造厂或除尘设备厂参观,需3学时。再课程进行52学时后,去第二热电厂实践学习,需三学时。
在课程进行22学时后,安排颗粒污染物的物理性能检测试验,需4学时。在课堂进行50学时后,安排大气污染物净化试验,需4学时。
《固体废物处理工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固体废物处理工程
总学时数:54
学 分:3
开课学期:第四学年第一学期
任课教师:曾正中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固体废物处理工程》是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和掌握人类活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它活动等)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各种类型的固体废物和处理处置这些固体废物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教学要求:一是对基本概念理解、掌握;二是对各种类型的固体废物的来源、组成、性质之间建立起内在的必然联系;三是能从“第二矿业”和再生资源工程的角度出发,学习、掌握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的技术和方法,弄清固体废物的预处理、资源化处理和处置三者之间的关系;四是要结合实际情况,分析、探讨我国固体废物污染控制的三大技术政策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循环经济法》(或物质闭合循环的废物分层管理)之间的关系和差异性,从而树立起正确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固体废物处理工程》课程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 概 论
本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要求,以及与其它专业课程的关系;固体废物处理工程的含义,处理、研究的对象及内容;固体废物的概念、来源及分类;固体废物的污染与控制;固体废物的预处理、资源化处理和处置三者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固体废物管理与技术政策概况;固体废物处理技术展望。
第二章 固体废物处理系统工程
固体废物的收集、运输;固体废物的压实工程;固体废物的破碎;固体废物的分选;固体废物的固化。
第三章 固体废物处置工程
固体废物处置的概念、基本要求及方法特点;固体废物土地填埋处置工程;卫生土地填埋、安全土地填埋、浅地层埋藏及深地质处置等各种固体废物处置工程的实例分析;固体废物土地耕作处置;固体废物海洋处置的思考和探讨。
第四章 固体废物处理工程效益评价
固体废物处理工程经济评价概论;固体废物处理工程环境经济评价;固体废物处理工程费用—效益评价;固体废物处理工程费用—效益评价实例分析。
第五章 黑色冶金与电力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工程
黑色冶金工业固体废物的来源、分类及特点;污染及治理现状;高炉渣、钢渣的来源、组成及性质;高炉渣、钢渣的综合利用;粉煤灰的来源、组成及性质;粉煤灰的综合利用。
第六章 有色冶金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工程
有色冶金工业固体废物的来源与组成特征;有色冶金工业固体废物处理的一般原则;有色冶金固废的常用处理方法;有色冶金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实例分析。
第七章 矿业固体废物处理工程
有色金属矿山尾砂来源、组成及分类;尾砂的综合处理与利用;煤矸石的成分特征和一般处理方法;煤矸石的利用途径;矿山废石的来源及一般处理方法;废石和尾砂覆土造田实例分析。
石油化学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工程
石油化学工业固体废物的来源、分类及污染治理现状;国外处理技术及发展趋势;石油炼制、石油化工、石油化纤三大行业的固废种类、来源特点及成分、性质特征;处理技术与工程实例分析。
化学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工程
化学工业固体废物的来源、分类及污染治理现状;国外处理技术及发展趋势;无机盐、氯碱、磷肥、氮肥、纯碱、硫酸、有机原料及合成、染料和感光材料等九类化工行业的固废种类、来源特点及成分、性质特征;处理技术与工程实例分析。
第十章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程
堆肥、热解、焚烧等三种处理技术的概念、原理;处理对象和产物的特征;影响因素及过程控制参数;处理装置、设备和工程实例分析。
三、教学安排
1. 课时计划 :总学时54小时,每周4课时,共14周。其中,课堂教学40学时,课程实验、课间实习共7次14学时。
2. 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四、教学方法
1. 课堂讲解为主,辅以堂内讨论;
2. 课程实验、实习;
3. 仿真教学结合幻灯教学形式。
五、实践性教学内容及安排
实践性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固废的收集、转运、分类贮存,压实、破碎、分选、固化,发酵堆肥,热解、焚烧,填埋处置及资源化利用等技术过程。
具体安排,课程实验5次,主要利用固废处理模型及装置进行半实际操作的实践教学。课间实习2次,分别安排在两个半天内完成。一个半天去“城关区伏龙坪垃圾卫生填埋场”实习;一个半天去“兰州市二热西亚加气砼厂”实习粉煤灰综合利用技术。
六、教材及参考书
1. 杨国清主编,固体废物处理工程,科学出版社,2000 (选用教材)
2. 芈振明等合编,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3. 聂永丰主编,三废处理工程技术手册—固体废物卷,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2002年11月15日
《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环境规划与管理
总学时数:54 学 分:3
开课学期:6 任课教师:田 良
目的要求:
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是环境科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手段。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
1、掌握环境规划和管理的基本原理;
2、了解规划、管理手段在环境保护中的地位、作用;
3、掌握环境规划、管理中的一些基本技术方法;
4、了解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实践和学科的发展趋势。
内容概要:
第一部分 环境规划(36)
一、环境规划总论(4)
基本概念、分类、任务和内容、产生和发展、环境规划的基本原理和工作程序(2)
环境规划的主要工作内容和技术要点:确定指标体系、现状评价、功能区划、环境质量预测、CBA和决策(2)
二、环境规划的数学基础(10)
预测方法:回归预测、马氏预测、德尔菲法(2)
规划模型: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4)
决策技术:单目标决策、多目的决策、模糊决策、层次分析法(4)
三、大气污染控制规划(10)
大气污染扩散模型(简述)(1)
主要规划模型:K值法和P值法、总量控制模型、比例削减模型、大气污染迁移模型、离散型决策变量的规划模型、大气污染控制的多目标规划(6)
主要规划措施:减量化和综合利用、污染源的合理布局(3)
四、水污染控制规划(10)
水污染扩散模型(2)
主要规划模型:排放口最优化处理、最优化均匀处理、区域最优化处理、系统模拟与仿真(6)
主要规划措施:减量化和综合利用、规划布局(2)
五、固体废弃物和噪声污染控制规划及城市环境污染控制综合规划(2)
第二部分 环境管理(18)
一、环境管理总论(4)
基本概念、对象、内容与手段、目的与任务、形成与发展(2)
环境管理学的基本原理:三种生产理论、界面活动控制论、冲突协调理论、全过程控制和双赢原则(2)
二、国内外主要环境管理制度(6)
美国、日本、中国
三、几种新的环境管理技术和手段(8)
环境审计、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环境标志、生命周期评价、环境管理信息系统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
注意使用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加深学生的理解,锻炼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注意使用当地的实例来增强教学效果。
实践性教学环节:采用模拟审查和论证会、辩论会等,增强角色意识和情景感
考核方式:平时考核30%,期末笔试70%
教 材:
环境规划部分以朱发庆编著的《环境规划》(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为教材;环境管理部分以叶文虎主编的《环境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为教材
参考书:
环境规划部分:国家环保局计划司编写组,《环境规划指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郭怀成 尚金成,《环境规划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贺德化等编著,《兰州市环境规划模型及对策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等;
环境管理部分:赖斯(英)等编著的《环境管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杨贤智等主编的《环境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亚洲开发银行编,曹凤中、周维等译,《环境规划与管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等。
《自然灾害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自然灾害学
总学时数:54
学 分:3
开课学期:
任课教师:张成君
目的要求:
学时目的
初步了解灾害现象,认识灾害规律,研究灾害对策,探讨治理措施,培养对自然灾害的地理思维能力。
学会收集灾害信息,整理灾害资料,掌握研究方法。
学会灾中自救、互救,减少伤亡损失的知识。
初步掌握灾害研究的野外考察方法。
学习的任务
了解自然灾害的种类、成因及危害性。
认识区域灾害的特征及形成机制、发展规律。
分析区域灾害的特征、灾害链及治理措施。
研究灾害地理区域的划分。
防治灾害的区域规划研究与灾害危害评价。
分析化灾为利的区域地理途径。
内容概要:
自然灾害总论—4学时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自然灾害学概念、现象、特点、与人类的关系等。
自然灾害的种类—30学时
主要讲授各部门灾害的概念、成因机理、分类、危害性、防治措施等、地理分布范围等。各灾害分类:
中国自然灾害及空间分布特征
中国各地区自然灾害总体特征
中国历史时期的自然灾害
部门灾害特征
地震,火山
酸雨
气象灾害(洪水、暴雨、干旱、台风、干热风、冻害、雪崩等)
生物灾害(蝗虫等)
泥石流
滑坡
崩塌
地面塌陷
斜坡变形
地裂缝
3. 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发生和相关因素—2学时
4.地质灾害防治与减灾—4学时
主要内容:
地质灾害的预报与防止
减轻地质灾害的对策
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的保证体系
5. 人类与环境—2学时
主要内容:.
(1) 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
(2)城市化与地质环境
(3).农业化与地质环境
(4)人工废弃物处置与地质环境
6. 地质环境与人类健康
主要内容:
表生地球化学环境特征
表生地球化学环境特征与人体健康
自然灾害危害的评价—2学时
对各部门灾害危害范围的评价等。
实践性教学内容及安排—8学时
实践性教学内容
组织学生观看自然灾害发生的教学片;进行野外自然灾害发生的实际认识.调查。
具体安排
学完部门灾害后,
组织学生观看关于地震. 滑波. 泥石流等教学片。
兰州附近观看滑坡等自然地质特征。
赴民勤盆地等地考察干旱.沙漠化等。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讨论与野外调查、科教片观看相结合的方式。
考核方式:
期中考查、期末考试,结合课堂提问等方式。
教 材:综合
参考书:
方鸿琪等. 城市地质灾害的预测与防治. 地质灾害与防治,1990,1.
高伟生等. 环境地学. 中国科技出版社,1992.
李鄂荣等. 环境地质学. 地址出版社,1991.
郦桂芬. 环境质量评价.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89.
马宗晋等. 自然灾害与减灾. 地震出版社,1990.
潘懋等. 环境地质学. 地震出版社,1997.
张光华等. 酸雨.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9.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震地质概论. 科学出版社,1977.
李智毅等. 工程地质学概论.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4.
骆承政等. 中国大洪水——灾害性洪水述要. 中国书店,1996.
陶诗言等. 中国之暴雨. 科学出版社,1996.
崔之久等. 泥石流沉积与环境. 海洋出版社,1996.
延军平. 灾害地理学.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