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结构的极限荷载 第一节 概述(先作三个图) 材料性质的简化模型:线弹性小变形、弹塑性、全塑性三种概念。  2容许应力法(弹性分析方法): 假定结构为理想弹性体,线弹性小变形,卸载变形可恢复,应力应变成正比 结构的最大应力达到材料的极限应力时结构将会破坏 强度条件: 缺点: a塑性材料的结构,在最大应力到达屈服极限,甚至某一局部已进入塑性阶段时并不破坏 b以个别截面的局部应力来衡量整个结构的承载能力不经济合理 c安全系数k也不能反映整个结构的强度储备 塑性分析方法:(不适用叠加原理) 破坏标志:结构进入塑性阶段并最后丧失承载能力是的极限状态 极限荷载,结构的极限状态,考虑塑性;结构丧失承载能力,考虑安全系数。 r0S≤R (3)强度条件: 理想弹塑性材料:应力应变关系 比例加载:荷载一次加于结构,且各荷载按同一比例增加 4、例子 一次超静定组合结构,不考虑横梁的弯曲影响和破坏(EI=() 比例加载 弹性分析(力法)(线弹性小变形):NAE=0.5P,NBD=0.98P,NCD=0.72P P不断增大, NBD先屈服(拉杆,应力均匀):0.98PS=A(s,PS=18.8KN。弹性极限状态,弹性极限荷载(卸载后,变形完全恢复) P继续增加:(塑性分析)比例加载,BD杆相当于一个常力:  弹性塑性分两种颜色:, ,ΔP=3.46KN,Pj=Ps+ΔP=22.28KN塑性极限荷载 增量法:逐渐加载法(结构破坏,极限荷载),弹性极限荷载:线弹性小变形,变形恢复;塑性极限荷载:结构破坏。 14-2极限弯距和塑性铰、破坏机构、静定梁的计算 受拉、压杆件,应力均匀; 受弯杆件:理想弹塑性材料,纯受弯,矩形截面梁。 一、矩形截面梁 梁(纯弯曲塑性材料的矩形等截面梁,任一截面) 应力、应变、塑性区的分布图(先作三组图)  1)弹性阶段 弹性极限弯矩,屈服弯曲 σ=Eε,ε=k?y,, 屈服弯距 弹性抗弯截面系数 2)弹塑性阶段 ,两部分组成。 3)塑性流动阶段  梁在竖向荷载下轴力为0      塑性极限弯矩:   α=1.5截面形状系数 塑性铰:(1)单向铰 一般铰:(2)承受弹性极限弯矩 一般横向荷载,不考虑Q、N的影响,结论同样适用。框架梁设计时,弯矩调幅,内力重分布。 二、具有一根对称轴的任意截面的梁 (σl=σy) 1、静矩: 2、塑性截面模量(系数),形心轴、中性轴:Ws=2S0 3、系数,截面形状系数, 矩形 α=1.5 圆形 α=1.70 薄壁圆环形 α=1.27—1.4(一般取 1.3) 工字形 α=1.1—1.2(一般取 1.15) 三、静定梁的极限荷载 破坏机构:结构出现若干个塑性铰而成为几何可变或瞬变体系时,结构已丧失承载能力,达到了极限状态。 静定梁:只有一个塑性铰, 等截面:塑性铰出现于处    变截面梁:塑性铰出现于处或处 1、平衡法 2、虚功原理 结论相同(两个例子) 第三节 单跨超静定梁的极限荷载 一、单跨超静定梁极限荷载的方法 1)增量法 2)平衡法 3)虚功原理 集中荷载,跨中间(图14-4) 静力法:利用平衡条件确定极限荷载   机动法:利用虚功原理(机构沿荷载正方向产生任意微小的虚位移,外力虚功=变形虚功)确定极限荷载   2、集中荷载,任意位移跨中 1)极限平衡法;弯矩调整法 Pj×θ1×a=M j×θ1+M j×θ2+M j(θ1+θ2)=2M j(θ1+θ2)=2M j(1+a/b)θ1=2M j·l·θ1/b 2)虚功原理 3、均匀分布荷载,两端固定 1)弯矩调整法 2)虚功原理(均布荷载虚功) 4、一端固定、一端铰支,均布q: 先求x,,x=0.4142l,Mmax不在中间,先定位置。 三点结论: 超静定结构极限荷载的计算无需考虑结构弹塑性变形的发展过程,只需考虑最后的破坏机构,需要确定真实的破坏机构才能求得其极限荷载值; 超静定结构极限荷载的计算只需考虑静力平衡条件,无需考虑变形协调条件 超静定结构极限荷载不受温度变化、支座移动的影响 龙驭球书,P124。先画几个图,先写几点结论。 第四节 比例加载时判定极限荷载的一般定理 1、多种破坏形式(所有破坏形式中最小破坏荷载) 2、荷载参数Pj(比例加载) 3、结构的极限状态满足如下三个条件: 平衡(瞬时平衡) 2)屈服,自身截面的极限弯矩值。 3)机构条件(足够塑性铰)。(单向机构) 4、三个定理 1)上限:Pj≤Pk(可破坏)平衡+机构 2)下限:Ps≤Pj(极大)平衡+屈服 3)单值定理(只有一个) 5、方法:试算法。比较法(机动法)步骤: 列出各种可能的破坏机构,利用弯矩调整法或虚功原理求出各相应的破坏荷载,其中最小值 ( Pj 试算法:选一个破坏机构求出可破坏荷载,再验算在该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分布(结合超静定结构计算)是否满足屈服条件。满足即Pj 例13-3,P135。例题1、龙驭球P129,极小值定理dg/dx=0,x2-4lx+2l2=0   例13-2:两跨连续梁,例13-10a图三跨连续梁(前面)虚功原理,注意中间跨 例4:P8,杨天祥书, 两种方法比较: 杨天祥P10 14-5 计算极限荷载的穷举法和试算法 穷举法(机动法):列出所有可能的各种破坏机构,由平衡条件或虚功原理求出相应的荷载,取其中最小者即为极限荷载 试算法:任选一种破坏机构,由平衡条件或虚功原理求出相应的荷载,并作出其弯距图,满足内力局限条件即是;不满足再试。 例14-3 试求图14-7a所示变截面梁的极限荷载。 穷举法(3种可能的破坏机构) 机构1:A、D处出现塑性铰   机构2:A、C处出现塑性铰   机构3:D、C处出现塑性铰   取 试算法 机构1:,绘出弯距图如图,C截面的弯距4Mu> Mu 机构2:, 绘出弯距图如图,各截面的弯距均不大于Mu 14-6连续梁的极限荷载 先决条件,每跨都可能局部破坏。 破坏机构的可能形式: 1、比例加载;2、每跨内等截面,等材料;3、各跨截面可以不同,材料可以不同。 结合两跨连系梁。 某一跨出现三个塑性铰或铰支端跨出现两个塑性铰 相邻各跨联合形成破坏机构(不可能) 结论: 两个例子。 Pj·1·3θ1=50×θ1+50θ1×2 ( Pj=50KN ①  ② 0.2·Pj12=16×70/64 ( Pj12=350/4=87.5(不对)   ( 3.2pj12=260KN ③ 70×θ1+90θ2+90(θ1+θ2)=1.5P·θ1×2+1.5P·θ2×2 70×θ1+45θ1+90(θ1+0.5θ1)=3P·θ1+1.5P·θ1 70+45+90×1.5=4.5 Pj·3 P=55.56KN,显然Pj=50KN 弯矩调整法比较简单,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 例14-4 试求图14-9a所示连续梁的极限荷载。 第一跨机构:   第二跨机构:   第三跨机构:   第三跨首先破坏,极限荷载 14-7 刚架的极限荷载 1)手算方法(轴、剪力对塑性铰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2)矩阵位移法(可视情况介绍) 弯矩图轮廓,五个塑性铰的可能位置。 1)梁结构 2)侧移结构 3)组合结构 更多地采用试算法 破坏形式:塑性铰可能出现位置:A、B、C、D、E点 4个塑性铰或一个杆上出现三个塑性铰 穷举法 机构1:C、D、E处出现塑性铰   机构2:A、C、E、B处出现塑性铰   机构3:A、D、E、B处出现塑性铰   机构4:A、C、D、B处出现塑性铰   取 试算法 选择机构2,得,作M图  不满足内力平衡条件 选择机构2,得,作M图   满足内力局限条件,此机构为极限状态 极限荷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