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校 体 育 学
主讲教师:徐 亮
理论教研室
进入目录
湖南文理学院体育系 415000
目 录
第一次课, 绪言 ; 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概况
第二次课, 学校体育的功能与目标
第三次课, 体育教学特点和目标 ; 体育教学过程
第四次课, 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第五次课, 体育教学的概念与意义;我国现行体
育教学大纲
第六次课, 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特点;体育教学
手段
第七次课, 发展学生体能
第八次课, 发展学生体能
下一页
目 录
第九次课, 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教学
第十次课, 体育教学的教学法与学练法:语言法
第十一次课, 体育教学的教学法与学练法:直观法
第十二次课, 体育教学的教学法与学练法:完整分
解法,预防与纠正错误法
第十三次课, 体育教学的教学法与学练法:游戏竞
赛法;学练法
第十四次课, 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学生个性
第十五次课, 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学生个性
下一页
目 录
第十六次课, 体育课的类型与结构
第十七次课, 体育课的组织
第十八次课, 体育实践课的密度
第十九次课, 体育课的负荷
第二十次课, 体育的准备与分析
第二十一次课, 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第二十二次课, 课时计划 ―― 教案
第二十三次课, 课时计划;学校体育工作考核
下一页
目 录
第二十四次课, 课外体育锻炼:地位、意义、特
点、目标与评价
第二十五次课, 课外体育锻炼的内容、组织形式
与方法;计划与评价
第二十六次课, 课外运动训练:概念、特点、目
标与原则
第二十七次课, 课外运动训练:内容、方法、计
划与评价
第二十八次课, 课外运动竞赛
下一页
目 录
第二十九次课, 学校体育管理概述
第三十次课, 我国学校体育的行政法规
第三十一课, 体育教师
第三十二课, 学校体育工作计划与评价
绪 言
一 学校体育学,是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规律, 阐明学校体育工作
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 是培养各级体育师资, 组织和实施学校体育工
作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 。
二 历史沿革简介,是八十年代出现的新兴学科 。
( 一 ) 源于建国初, 苏式,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
( 二 ) 60年代初创编我国, 体育理论,
( 三 ) 80年代初:新编体育院系通用教材, 体育理论,
主要阐述,体育的目的手段, 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群众体育 。
在这期间,体育理论一直从广泛的角度来多视角多方位的讨论学校体育, 竞
技体育与大众体育 。 国内外学者认为广义的体育应包容三个相互交融, 相互渗
透组成部分 。 1975年国际体育联合会秘书长约翰,安德鲁斯 ( 英 ) 用, 金字塔,
构示了相互间的关系, 狭义的体育仅指体育教育或学校体育 。 50—— 80年代以
来多次国际学术会辩论, 体育教育应与竞技运动有区别, 它们在目的, 方法,
形式上均有所不同 。,
( 四 ) 1983年 10月: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 学校体育学,
(五) 1991年 06月:国家教委正式将其列为必修课程
返回目录
第一篇 学校体育概述
第一章 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第一节 我国学校体育的产生
第二节 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主要特征与发展趋势
第二章 学校体育的功能与目标
第一节 学校体育的功能
第二节 学校体育的地位
第三节 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
第一章 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内容提要:
概述我国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 特别是建国后 ( 新中国 ) 学校体
育的发展, 并对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特征及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 。
关键词,古代学校体育, 近代学校体育, 新中国学校体育
教学目标:
全面认识我国学校体育的产生, 发展的历史, 把握现代学校体育
的六大发展趋势 。
教学重点,1 历史沿革 2 学校体育的特征 3 发展趋势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绎法
第一节 我国学校体育的产生
第二节 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主要特征与发展趋势
返回目录
第一节 我国学校体育的产生
一 我国古代学校体育 —— 随学校教育的产生而
产生
二 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简况( 1840—— 1949)
三 新中国学校体育概况( 1949—— 现在)
(一)新创阶段 —— 产生形式阶段( 1949---1957)
(二)曲折发展阶段( 1958---1965)
(三)严重破坏时期( 1966---1976)
(四)改革开放的发展阶段( 1977---现在)
上一页
一 我国古代学校体育 —— 随学校教育的产生而产生
古代时期, 科, 教不发达, 教育体系结构及内容相对
简单实用 。 当时的教育主要是以, 学会生存, 为主要目的,
来传授劳动, 生活技能, 达到, 健身强体, 生存, 适应,
的目的 。 还谈不上社会的发展和需要 。
( 一 ) 原始社会后期的, 青年之家, —— 现代非洲的, 青年礼,
( 二 ) 密拉内西亚居民, 北美印第安儿童 。
( 三 ) 奴隶社会的, 文武合一, 教育, 我国以, 六艺, 为主要内容,
主张, 有文事者, 必有武备 。
(四) 封建社会从“文武兼备”到“独尊儒术”再至“东亚病夫”。
清朝时期的“骑射立国”,清代著名教育家颜元提出了“动以致强”
的主张。欧洲盛行封建主骑士教育:“武士七技” 骑马,打猎,击
剑,投枪,游泳,吟诗,下棋。
上一页
二 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简况( 1840—— 1949)
( 一 ) 1840—— 1919年:, 西学东渐, 时期 。
,办洋务,,兴西学,,废科举, 提出, 德, 智, 体, 三育并重 。 兴办洋务
学堂, 以, 中
学为本, 西学为用 。,
( 二 ) 1919—— 1927年:新文化运动时期 。
1,1923年北洋政府颁发, 新学制课程标准,, 将生理卫生, 保健知识纳入体育
教学内容 。
2,创建体育专修科 。 北京, 南京师范学院创办体育专修科, 开始系统, 规范的
培养体育师资 。
3,正式将学校, 体操科, 改为体育课, 废除兵操 。
( 三 ) 1927—— 1949年:国民党统治时期 。
1,白区:, 放羊式,,选手式, 。 鼓吹美杜威的, 以儿童为中心, 的, 自然体
育,, 主张全
盘西化, 突出体育的娱乐, 生活价值和个人兴趣 。
2,红区:, 军事体育, 列宁小学, 苏维埃大学, 抗大, 中央党校均开设体育课,
以
刺杀, 投弹, 爬山, 障碍, 武术为主 。
注:近代学校体育吸收了国外新思想,但不切合我国实际,加之政府腐败,学校
体育经费,场地,器材,师资奇缺,使其推行的法规成为空文。 上一页
毛主席多次做出重要指示:两次提出“健康第一”,将身体
好作为三好第一条,“德、智、体”全面发展。政府颁布法规,
实施改革举措。 52年 8月, 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
定, 52年教育部设体育指导处,体委设群众体育司,53年纳入
考试课程,54年推行苏式“劳卫制”。 56年统编教材大纲,推行
“劳卫制”,成立体育院校,6所体院,11所体育学校,38所体
育系科。
(一)新创阶段 —— 产生形式阶段( 1949---1957)
上一页
58年, 大跃进,,放卫星, 左倾思潮影响 ——, 劳动
体育, ( 以劳动代替体育 )
60—— 63年,三年自然灾害,停止或减少体育课和活
动,学生体质普遍下降,尔后,党中央发出了“调整,巩
固,充实,提高”指示,随着国民经济全面好转,体育活
动质量有所回升。
(二)曲折发展阶段( 1958---1965)
上一页
十年动乱,否定建国后学校体育的工作成果,实施“军事
体育,劳动体育”,使学校体育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三)严重破坏时期( 1966---1976)
上一页
(四) 改革开放的发展阶段( 1977---现在)
上一页
1.结束动乱,拨乱返正,恢复高考和学校体育工作管理体制。 77年教育部设
体育司,国家体委设学校体育处,各省,市县设体育卫生处,科,体育教研
室。
2,颁发 4项主要学校体育工作法规:,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
条例,,学校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大中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3,制定我国青少年生长发育,技能,素质评价标准,79,85,90,95四次
对我国 7----22岁学生进行大规模的体质健康的调查测定与研究。
4,成立学校体育科研机构:中国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体育研究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研究会等十几个学术研究机构。
各省、市,各高校以及民间还有许多专门的体育科研机构。
5,修订九年义务制体育教学大纲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6,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挂牌 —— 近 26000所,在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
7,初中生升学必须要加试体育 —— 1995年。
8,教学条件有所改善:配备了近 40万体育教师,90年国家教委颁发, 中小
学体育器材设备配备目录, 促进了硬件设施的规范化建设。
第二节 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主要特征与发展趋势
一,主要特征:方向性,不平衡性,统一性与灵活性
二, 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
( 一 ) 多元化
( 二 ) 整体化
( 三 ) 多样化, 现代化
( 四 ) 科学化
(五)阶段效益和长远效益相结合
(六)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
上一页
主要特征
( 一 ) 方向性特征 —— 学校体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
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受一定社会政治
制度经济基础的制约, 学校教育应为培养国家和社会所需人才服
务 。 学校体育工作涉及到人口素质, 综合国力, 富国强民, 等基
本国策 。
( 二 ) 不平衡性特征 —— 学校体育发展的不平衡性 。
我国幅员辽阔, 经济发展, 自然条件, 办学条件差异很大,
加之人们对学校体育的认识重视程度不一, 故学校体育的发展出
现了不平衡性 。
( 三 ) 统一性与灵活性特征 。
国家制定法规政策, 统一领导, 宏观调控与管理, 有硬指标,
也有活指标, 软指标, 便于各地各校灵活应用, 发挥优势, 扬长
避短 。
上一页
(一)学校体育目标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由单一生物观念向生物,心理,社会三维立体体育
观转变。正常良好的身心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WHO世界
卫生组织健康定义:指生理的,心理的健康和社会适应
性良好。如:强体目标,娱乐目标,教育目标,教养目
标,个性发展目标,能力目标,终身体育目标。
上一页
(二)学校体育逐渐向整体化方向发展
以往只重教学,忽视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教学研究
成果,缺乏整体性研究。从全面育人和终身体育的目标
出发,开始重视对二者的整体研究改革,为实现整体目
标服务。
上一页
(三)学校体育方法与手段向多样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教学观念的改变导致教学方法的改革,传统教学观:
“三中心”;传统教学方法:“灌入式”、“成人化”、
“只管教,不管学”,“一个哨子几个球,老师学生都
自由”,“天晴一、二、一,下雨改自习”。现代教学
观:“终身体育,快乐体育,成功体育”,现代教学方
法:“多媒体教学,发现,程序,情景等。培养学生创
新意识,自学,自练和创新能力。加快学习进程,提高
教学质量。
上一页
(四)学校体育管理向科学化发展
,依法治体” —— 近年出台了一系列学校体育工作法
规。从中央到地方,从社会到校内成立了专门的领导班子和
组织机构。如校内:校长,教务,总务,体育教研室,医务
室的教师及工作人员还有班主任。
上一页
(五)阶段效益与长远效益相结合
阶段效益 —— 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学习
效益。长远效益 —— 终身体育。通过各种
途径和手段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体育信念,
体育活动习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能力,
身体娱乐能力,体育欣赏能力, 知,情,
意,行,
上一页
(六)与健康教育相结合
健康教育核心:培养健康理念,行为和习惯。 学校体育核心:以身体
练习为实践手段,强身健体,以往只重实践活动,忽视理论陶冶。 1800年
美教育家霍列斯曼提出学校健康教育概念,60年代各国普遍开设健康教育
课,我国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起始于 80年代末,目前各级各类教材
已改版 〈 体育与健康教育 〉 。在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强调体育基
础文化知识和卫生保健知识。如初一,一期:青春期生理发育特点,女性
青春期卫生保健,男性青春期卫生保健,运动系统,运动损伤的处理与预
防,防止近视眼,青春期高血压及女子月经异常。学生身体形态技能,发
育评价标准。初二,一期:体育运动对人体各主要系统的影响;怎样科学
的锻炼身体,饮食卫生;吸烟酗酒对健康的危害,营养素对青少年生长发
育的作用,消费卫生知识;心血管病的早期预防,病毒性肝炎。 ??
结论,
使在校学生在体育课的学习过程中接受双重教育,既要积极的参加体
育锻炼,又要掌握养护身体健康的知识与技能。为终身体育和健康生活奠
定基础。
上一页
作 业
P20—— 3.4题
3.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有那些主要特征?
4.你是如何认识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发展
趋势的?
第二章 学校体育的功能与目标
内容提要:
主要阐述学校体育的功能, 地位以及学校体育的目标和
实现我国, 地位以及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与要求 。
关键词,功能, 目标
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 论证, 使学生科学的理解学校体育的本质功
能与一般功能, 明确我国学校体育的地位与目标, 形成体育
教育工作的职业道德与信仰 。
教学重点,了解学校体育的功能, 把握学校体育的目标 。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启发诱导法
下一页 返回目录
第二章 学校体育的功能与目标
第一节 学校体育的功能
第二节 学校体育的地位
第三节 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
返回目录
第一节 学校体育的功能
一 概念
1,学校体育对社会生活, 教育, 体育以及人的发展所
起的特殊作用
2,学校体育所发挥的有利作用或效能(体育教研书)
二, 功能
(一)本质功能
(二)一般功能
(三 ) 本质功能与一般功能的关系
上一页
(一)本质功能:健身功能
1 提高大脑工作能力 —— 改善大脑供血, 供氧状况, 使大
脑神经细胞更趋灵活 。
2 促进有机体生长发育 —— 体格健壮, 工作能力加强 。
3 提高人体机能 —— 各主要系统功能得到改善, 如心脏出
现, 运动性肥大,, 机能节省化, 肺活量增大, 呼吸
加深 。
4 调节人的心理 —— 心情舒畅,精神愉快,精力旺盛。
5 提高适应能力 —— 提高人体的活动能力和对外环境的适
应能力。
上一页
(二)一般功能
1 教养功能 —— 通过实践,学习和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能,技巧。掌
握科学健身,终身体育的手段,方法,应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 教育功能 —— 通过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意志品质的教育与培养。
3 促进个体社会化功能 —— 由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提高生存能力,生
存方式,适应能力。
4 美育功能 ——, 健,力,美”是现代体育的标志,亦是现代体育美学
的真正内涵。
5 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功能:健康 —— 个性 —— 适应社会 —— 体现
个社会价值。
结论, 人的正常心理功能,人的个性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在学校这
个特定的环境,进行体育学习,课余活动及锻炼,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
了契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宽松,友好,积极向上。组织丰富多彩的
课余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可以有效的发展学生的能力,气质,性格等个
性品质。经常从事体育活动的人,心胸豁达,积极向上,勇敢坚韧,处事
能力应变能力强。
上一页
三 本质功能与一般功能的关系
相辅相成,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共同完
成学校体育对培养人的作用。全方位,多层次,
多视角的认识体育,即从生物的,教育的,社会
的心理的立体视角看待学校体育的功能。
上一页
第二节 学校体育的地位
其地位受学校体育的功能和本质所决定,并受体育和教育
的双重影响。学校体育工作好坏关系到人口素质,人才培养,
富国强民,发展经济,精神文明建设等基本国策。人是解放生
产力的最根本的因素。
一 是国民体育的基础 —— 大众体育
(一)增强国民体质
(二)扩大体育人口,促进体育社会化
(三)是终身体育的发源地。
二 是竞技体育的摇篮
三 是学校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 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
上一页
第三节 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
一 学校体育目标的概述
二 制定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理论依据
三 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
四 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与要求
(一) 四大基本途径
(二)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
上一页
学校体育目标的概述
( 一 ) 目标,人们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 。
( 二 ) 学校体育目标 —— 是在一定时期内, 学校体育实
践所要达到的预期标准或结果 。 学校体育目标是学校体育
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
(三)学校体育目标的结构,条件目标,体育教师的
质、数量,场地器材社会,体育活动经费。过程目标:工
作计划,组织管理,体育竞赛,教学活动,训练,卫生保
健。效果目标,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所达到的实际效果,
教学质量,学生健康状况,运动队水平,场馆建设等。
上一页
制定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理论依据
( 一 ) 社会的需要,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 综合国力的竞争, 在很大
程度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 归跟到底是教育的竞争 。
1 培养, 四有, 新人, 和全面发展的建设者 。
2 普及体育运动, 推动全民健身, 振兴中华民族 。
3 培养体育人才, 提高竞技水平, 树世界体育强国 。
( 二 ) 学校体育本身的功能
多元化功能, 多重性目标 —— 根本依据 。 学校体育的功能, 是确定学校体
育目标的根本依据, 只有依据这些功能确定的学校体育目标, 才能充分发挥学
校体育的作用, 使目标的实现 成为可能 。
( 三 ) 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学校体育的主体是学生,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部实践内容,都得符合学生身
心发展规律,特点。这是确定学校体育目标的生理,心理依据。只有符合学生
的身心特点。其目标才是科学的。
上一页
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
(一)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的体质
(二)掌握体育与健康教育知识,技术,技能(基本),
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力和习惯以及良好的健身行为
与习惯。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
展。
(四)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为国家培养输送体育后配人
才。
上一页
(一)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的体质
何谓体质, 身体的质量, 是人们在遗传变异和后天获得性基础上
所表现出的形态和机能上相对稳定的特征 。 日本人称之为体力, 包括
身体要素和精神要素 。
体质的结构:
体格,A生长发育, 包括形态机能 B体型, 包括身体的整体指数及
比例, 姿态 。
体能,A身体素质:力量, 速度, 灵敏, 耐力, 柔韧 B身体基本
活动能力:走, 跑, 跳, 投, 支撑, 悬垂, 攀爬 。 适应力:对外环境
的适应能力, 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
增强体质的内涵:
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正常发展。全面发展学生的身
体素质和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提高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抵抗疾
病的能力。
上一页
四大基本途径
1.体育课,有统一的教材大纲, 有固定的授课班级, 有固
定的教学时间, 有专业的授课教师, 成绩不及格, 不允许
毕业 。 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
2.课外体育活动,是针对全体学生而专门组织的形式:早
操, 课间操, 班级体育锻炼 。 是理解掌握, 拓展, 三基,
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手段 。
3.课余体育训练,是针对部分骨干, 多以代表队训练的活
动形式出现 。 是培养体育骨干, 提高运动水平的重要方
式 。
4.课余体育竞赛,校内外各种竞赛, 检验教学训练成果和
运动水平, 扩大办学影响和社会知名度 。
上一页
(二)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
1.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
2.以整体观点开展学校体育工作
3.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学习与创新的关系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做好学校体育工作的关键
5.加强体育教学,科学研究
6.要保证必要的物质条件
7.加强领导,科学管理 —— 组织保证
上一页
作 业
作业,P39—— 1.3题
1.简述学校体育的功能。
2.现阶段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有
那些?
第二篇 学校体育教学
第三章 体育教学的目标,过程和规律
第四章 体育教学的手段与内容
第五章 发展学生的体能
第六章 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教学
第七章 思想品德教育与发展个性
第八章 体育课教学
第九章 体育教学工作计划与考核
第三章 体育教学的目标,过程和规律
内容提要,本章主要阐述体育教学特点;体育教学目标及制定教学
目标的依据和要求, 体育教学目标的内容和结构;体育教学过程及
其基本规律 。
关键词,体育教学目标, 体育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理解体育教学的基本概念, 目标, 其教学过程是由教
师, 学生, 教材, 传媒及教学目标五大要素所构成的动态的, 变化
的, 发展的过程 。
教学重点,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的异同点;体
育教学过程五大基本要素 。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分析法
第一节 体育教学特点和目标
第二节 体育教学过程
下一页 返回目录
第一节 体育教学特点和目标
一.体育教学概念
二.体育教学特点与教学特点的异同
三.体育教学目标
上一页
一 体育教学概念
体育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有
目的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掌握体育,卫生保
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技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促进健康,发展运动能力,培养思想品德的一种有组
织的教育过程,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之
一。
上一页
二 体育教学特点与教学特点的异同
共同点,都是双边活动 。 教师起主导作用 。 发
展学生的认识能力 。 有规定的大纲教材 。 有固定课
表和班级 。 不同点, 侧重学生的身体发展 。 以身体
练习为主要手段 。 有专门的场地, 器材设备 。 组织
形式复杂多样, 教学难度大 。 人际交往频繁 。 有利
对思想品德的教育 。
注:教学是人类认识活动最复杂,最简捷的一种形式。
如语言的语法规律和基本的数理化知识。是人类几千年的经
验总结,但在学校经过教学这种特殊形式只需几年。
上一页
三 体育教学目标
前言, 确定怎样的学校体育教学目标,是一个严肃的理
论和实践问题,它是决定体育教学活动所有问题的大前提,大
方向。亦是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与学校体育目标相比
较,一个是宏观的,一个是具体的,微观的。是学校体育教学
为之努力的方向和终极目标。是抓好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总体
要求。
(一)体育教学目标的定义 (二)体育教学目标的两个特征
(三)与任务的关系 (四)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依据
(五)制定目标的要求 (六)体育教学目标的结构及内容
(七)体育教学的总目标 (八)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
上一页
(一)体育教学目标的定义
指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师生经过努力后
所要达到的体育教学结果的标准,规格或状态。
上一页
(二)体育教学目标的两个特征
对目标的内容有详细的说明,指标。
对教学的结果有详细的说明,指标。
上一页
(三)与任务的关系
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属同一范畴,
目标即任务,任务即目标。但有一定的区别:教学任务是
以教师为主体而设计的,是教师对教学的期望。比较笼
统,难以做量化分析。而且缺乏层次性和阶段性。教学目
标则是师生共有的有一定层次的可以量化,评价的标准或
规格。如教学任务从小学生,大学都差不多,离不开三大
任务,但教学目标可以阶段化,层次化,具体化,甚至可
以指标化。可以分为总目标,层次目标,年级目标,学期
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
上一页
(四)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依据
A,学校体育目标和课程标准。
B,体育教学的本质特征与功能。突出的显现在强
体功能及多元功能。
C,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特点。
D,实现条件 —— 可行性。
上一页
(五)制定目标的要求
A,从实际出发,反映体育教学的长期发展趋势。
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
B,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
C,尽可能明确具体和量化。
D,保持一定的弹性。可以修改和调控。
上一页
(六)体育教学目标的结构及内容
结构,多层次的网络系统 ( P47) 。
内容,与学校体育目标基本一致。只少一个发
现和培养输送运动人才( P47)。
上一页
(七)体育教学的总目标
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部主任周登嵩教授 〈 对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
再认识 〉 一文指出:我国现代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是:以素质教育
为重心,传授体育和健康教育的知识,技能和生活方式,掌握健身
方法,养育创造能力,完善人格个性,促进身心的协调发展。培养
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将卢梭的“个体本位”和赫尔巴特
的“社会主义本位”结合起来。从意义上来讲,这一总目标的确
定,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体育教学的总方向。对具体实施和开
展体育教学具有指导作用。为体育教学的评价提供了依据,体现了
国家和社会的意志和要求,表现出一定的强制性和指令性。我们已
经讨论过,学校体育目标是宏观的,是大前提,大方向。故学校体
育教学目标不能也不可能脱离这一大前提。(书中的是 2001年版,
是传统的教学目标)
上一页
(八)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
小,初,高目标一致:全面锻炼身体,促进生长。
掌握“三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总的来说:小学是
打基础,培养体育活动能力和兴趣。初中是提高体育,
卫生文化素养,掌握科学健身的理论和方法。高中是进
一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
上一页
第二节 体育教学过程
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双边活动过程。
是一个以实践为主的特殊的认识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
的系统的运行过程。
一、体育教学过程的实质
二、体育教学过程结构
确定目标 —— >激发动机 —— >理解内容 —— >反复的身体
练习 — >反馈条件 —— >评价
三、构成体育教学结构的五大要素
四、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上一页
一、体育教学过程的实质
指学生在体育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积
极主动的掌握系统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技术,技能,锻炼
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发展个性体能,形成良好思想
品德的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统一的过程。
A,认识过程具有特殊性,要完成教养,教育和发展三
大教学任务。
B,实践活动具有特殊性,实践的目的:健身强体,掌
握知识,技能,发展个性。实践环境:只限于体育教学的特
殊环境。实践方式: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组织。
上一页
三、构成体育教学结构的五大要素
过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一) 教师是指导者、组织者,起主导作用
(二)学生既是接受知识的客体,是受教育的对象,
又是学习和练习的主体
(三)体育教材 —— 知识信息的载体
(四)传播媒介 —— 教学环境及方法
(五)教学目标 —— 教学目标是出发点和归宿
上一页
第四次课
内容提要,体育教学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
关键词,规律, 体育教学
教学目标,全面认识和理解体育教学所必须遵循的一般规律
与三大特殊规律, 把握其对体育教学过程所起到的制约与促进
作用 。
教学重点,三大特殊规律及其对体育教学过程的影响 。
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法、讨论法
下一页 返回目录
四 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般规律,社会制约性, 认识事物性, 学生身心发展制约
性, 教与学的相统一, 教育教养发展相统一, 教学内容与教学
过程相统一, 教学效果的合力规律, 控制反馈规律 。
特殊规律,动作技能形成, 人体机能适应性, 人体生理机
能活动能力变化 。
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 又谓法则 。
(一) 一般规律 —— 八大规律
(二) 特殊规律
注:所谓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各
要素间的本质联系或关系,尽管体育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的过程,但终有
内部规律可循,对于规律,人不能,也不可能予以改变或创造,但我们可以通过人
为的努力,去发现和澄清规律。只有根据规律去正确的确定教学原则,教学方法,
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才有可能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上一页
(一) 一般规律 —— 八大规律
1.社会制约性规律
2.认识事物的规律
3.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4.教育,教养,发展相统一的规律
5.教与学辨证统一的规律
6.教学内容与过程相统一的规律
7.教学效果取决了基本要素合力的规律
8.体育教学的控制反馈规律
上一页
1.社会制约性规律
体育教学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必然的要受到一定社
会环境和条件的制约。国家需要怎样的人才,就要去培养怎样
的人才,体育教育必须针对国家所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加以
组织实施,包括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教学组织,手段,方法
均随之有所变化。文革期:“军事体育”“劳动体育”。应试
教育:“竞技体育”“金牌体育”“达标体育”素质教育:
“成功体育”“快乐体育”
上一页
2.认识事物的规律
人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知识,经验的积累过程,从初级的感
知觉到复杂的思维活动均经历了一个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
程。不同年龄阶段人们认识事物的能力不一样。学生在教师的
指导下,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设置疑难到探索活动,由
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不会到会均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掌握
的变化发展过程。
上一页
3.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中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年龄阶段,特别是 13---
15岁初中年龄段正处于生长发育的第二次高峰 ——, 青
春加速期”,这一时期是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和幼
稚性相互交错的时期,机体的发育,肌力的增长超过运
动调节能力的发展,该时期学生精力旺盛,兴趣广泛。
模仿意识强,喜欢幻想。富于冒险 ?? 从教学目标的确
定,到教材内容,教学手段,方法的选择一定要遵循学
生的身心承受能力,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要求过
低。如考试及达标,有年龄的差异。
上一页
4.教育,教养,发展相统一的规律
教育是培养品德,发展个性。教养是掌握“三基”。发
展是发展智力,体力,能力。体教过程集三者于一体,不可
偏废,但可根据教学情况,和不同时期可有所侧重。
上一页
5.教与学辨证统一的规律
教师教书育人,组织教学活动,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
的学是因为有教师的教。学体现教,教为了学。二者目标一
致,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共同努力,保证体育教学的目标
实现。
上一页
6.教学内容与过程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与教学内容相吻合。也就是说,在
教学过程中,内容决定教学的形式,原则,教法,组织形式,
我们通常所说的深钻教材教法就是这个道理,反过来教学过
程的相关规律,如认识规律,身心发展规律。技能形成规律
等有制约了内容的选择。
上一页
7.教学效果取决于基本要素合力的规律
我们已经知道教学过程五大基本要素的相互关系。他们
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作用,辨证统一,形成合力,
共同影响和制约了教学的进程和效果的实现。
上一页
8.体育教学的控制反馈规律
控制和反馈是现代科技新名词,是两种不同概
念。简言之是指信息的正向流程的引导调控。利用
信息的合理流动来指挥调节物质运动和能量转换,
以实现系统的预定目标。反馈是指反向流程,反馈
信息。改变和调节信息内容数量。有即时反馈,比
如在当堂课中的纪律,学习情绪,练习情况,课堂
提问,随堂测验。中时反馈,比如单元,阶段考核。
长时反馈,比如学期考试,毕业会考。
上一页
(二) 特殊规律
1.动作技能的形成规律
2.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 —— 量的积累和质的
飞跃
3.人体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
上一页
1.动作技能的形成规律
动作技能指按一定技术要求完成动作的能力。实践证明:
动作技能的形成在本质上就是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如一整套
动作,形成一连串激活,反复,刺激,应答,最终建立条件反
射。形成反射弧,分成三个阶段。
( 1)粗略掌握动作阶段 —— 泛化阶段
( 2)改进提高阶段 —— 分化阶段
( 3)动作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
上一页
( 1)粗略掌握动作阶段 —— 泛化阶段
生理上 —— 兴奋抑制扩散, 反射弧尚未形成
认识上 —— 感知阶段 。
动作上 —— 错误动作, 多余动作较多, 动作僵硬, 不协
调 。
教学注意事项:学什么,怎么做,不求精细,打基础。正确高质量的
动作示范。精讲多练。合理选用完整法,分解法。
上一页
( 2)改进提高阶段 —— 分化阶段
生理上 —— 兴奋与抑制逐渐集中, 反射弧初步建立 。
动作上 —— 错误率下降, 多余动作减少, 初步形成, 动
力定型, 。
认识上 —— 进入理解阶段 。
教学注意事项:加深理解,消除错误,改进技术提高质量。善于运用
正误对比。变化练习方法。反复体验动作。注意区别对待。以完整法为
主。
上一页
( 3)动作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
生理上 —— 兴奋与抑制在时空上更加精细,形成反射弧。
动作上 —— 准确,熟练,省力,出现自动化。认识上 —— 能自
我分析和评定。
教学注意事项:求精、求全、练巧劲。保持经常系统复习,采用完整
法反复联系。语言法,直观法主要提示解决细节问题。较第二阶段有更大
负荷。发展素质,提高运动水平。完整的技术考评。
上一页
2.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 —— 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
人的机能,适应性变化规律主要是指人的机能,随着
身体练习的长期积累会出现适应性变化。这种变化不是一
朝一夕形成的。如心肺功能的提高。肌力的增强。例如长
跑专项者第一次训练时仅能完整 1500M距离,成绩 5分多,
而且反应强烈。经常坚持,每次训练的量渐次增大,距离
延长,速度加快。这说明机体承受负荷的能力加强。长时
适应 加量 — 适应 — 再加量 — 再适应。直至本人机能能力的
极限。短时效应,P55图 3---4
分析, 机能过程示意图
上一页
分析:机能过程示意图
一阶段:负荷阶段的工作状态, 消耗多余恢复, 能源物质
减少, 器官系统功能逐步下降 。
二阶段:休息阶段的相对恢复阶段, 运动后, 能源物质的
恢复占时比较明显优势 。
三阶段:超量恢复阶段 ( 休息阶段 )
四阶段:休息阶段的复原阶段。
注意事项:体育课的间隙要合理,要持之以恒;, 极点, 出现后继续
运动。
上一页
3.人体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
体育实践课的主要特点是身体直接参与活动, 身体机能
的惰性, 必然要通过始动调节消除, 机能活动能力逐渐上
升, 然后工作一段时间后开始出现疲劳, 工作能力下降 。 P55
图 3— 5:人体生理功能功能变化示意图
( 1) 变化曲线分析,上升 — 稳定 — 下降 。
( 2) 心率曲线分析:
安静时,72— 78次 /分
课前,78— 84次 /分
课中,120— 150次 /分
课后 10分内,78— 84次 /分
( 3) 制约因素, 机能活动曲线变化的幅度, 快慢因教
学条件及方法而异
上一页
( 3)制约因素
A 天气,热 上升快 ( 时间短, 负荷小 ) 冷上升慢 ( 时间长, 负荷大, 冬训 )
B 教材,田径, 球类 上升快 体操, 武术 上升慢
C 运动基础,基础好 上升慢 基础差 上升快
D 运动负荷,负荷量大 上升快 负荷量小 上升慢
E 体质状况,体质好者 上升慢 体质差者 上升快
F 神经类型,兴奋型 上升快 抑郁型 上升慢
上一页
作 业
P55—— 1.3.4题
1.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有何异同?
3.如何理解体育教学过程? 它由那些基本要素
构成?
4.试述体育教学的特殊教学规律。
第五次课
内容提要,主要介绍体育教学内容的概念, 意义及
其发展, 并对教学大纲的结构及我国中学体育
教材内容体系进行分析 。
关键词,体育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大纲, 原则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分析, 使学生了解我国体育教
学内容发展的历史和撰写, 设计教学大纲的基本格
式与要求, 初步具有撰写教学大纲能力 。
教学重点,体育教学大纲的结构与设计, 场地器材
的安排与布局 。
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诱导法、类比法
下一页 返回目录
第四章 体育教学的手段与内容
第一节 体育教学内容的概念与意义
第二节 我国现行体育教学大纲
第三节 我国中、小学体育教材特点
第四节 体育教学手段
第一节 体育教学内容的概念与意义
一 体育教学的内容与意义
二 我国教学内容发展历史的回顾与借鉴
三 建国后正式颁发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
1956年前,以苏式大纲为主,1956年我国第一套
中、小学体育教材大纲出台 — 体育教学工作走向正规
法。
上一页
一 体育教学的内容与意义
( 一 ) 概念分析,是反映为了达到体育教学目标而选用
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体系, 是教师和学生实践活动的材料和
依据 。 是体育和教育经验的总结和精髓 。
( 二 ) 制约因素,社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 。 学生身心发
展的特点 。 教育发展的社会条件 。 教育者的研究水平 。
( 三 ) 教学内容的分类,教学大纲:说明, 本文, 附
件 。 教材:有学生用的课本以及教师使用的教学指导书 。
(四)意义,是构成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是实现体育
教学目标重要条件。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依据(直接)。对学
生的身心发展起促进作用(有赖于教师行之有效的教学组
织)。
上一页
二 我国教学内容发展历史的回顾与借鉴
体育教学内容源于 20世纪初 ( 本世纪初, 书中有误 ) 受近
代西方教育体系的影响:于清朝末年由欧, 美, 日本传入, 民
族危亡之时, 在军国主义思潮主导下产生 。
( 一 ) 清政府的, 奏定学堂章程, 1903年
1,开设, 体操科,,学时 —— 每周 2— 3次, 内容 — 兵式
体操, 师资 — 退役军人
辛亥革命后, 体育教育专业兴起 。
2,新文化运动的, 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新文化运动
的, 五,四, 运动作为旧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
动, 对体育教育的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
( 1) 改体操科为体育课 。
( 2)改革教学内容,确定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框架:剔除
兵操,改为体操,游戏,田径,球类,生理卫生等综合教材。
上一页
第二节 我国现行体育教学大纲
一 体育教学大纲的结构(略):说明、正文、附件
体育教学大纲,是根据国家教育计划所制定的纲要式的体育学科
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二 编选体教内容的原则
三 教材纲要体系
四 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
五 对基本教材实践内容体系的分析
上一页
二 编选体教内容的原则
( 一 ) 教育性原则, 符合新时期的育人目标 。
( 二 ) 适合学生身心特征原则
( 三 ) 实用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原则
( 四 )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 五 ) 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 六 ) 教学内容与, 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相结合原则
上一页
三 教材纲要体系
释义,指以教学目标为核心,遵照教学内容的编选
原则,将各种教材按照它们的内在联系和一定的教学要
求组合起来的统一整体。
(一) 体育教材的分类方法:,物以类聚,人以群
分。”分类方法:按人体基本活动能力,按运动项目分
类,按身体素质分类,按现行大纲分类。
( 二 ) 教材比重,分析表 4— 1,初中各年级各项教
材的教学时数比重分配表 。
确定教材时数表中的要求:田径 作用大,时数多。
球类 难度大,时数多。体操 练习数量大,时数多。
(三) 教材内容的排列方式
(四) 男女生教材的处理办法,合编分类,分类编
写
上一页
(三) 教材内容的排列方式
1,直线排列,循序渐进, 由前至后, 内容不重复 。
2,螺旋排列,交叉出现, 重复使用 ( 某些教材 ),
实用性强, 价值大 。 注:不是机械的重复, 而是逐步提
高要求 。
3.混合排列,前二者结合,有交叉,亦有直线。就
某一阶段(学期,学年)为直线式,但就较长时期又是
螺旋式。如从整个初中段,或中学段一般呈混合式。
上一页
五 对基本教材实践内容体系的分析
(一)运动项目
1.田径
2.体操
3.球类
4.武术
(二)素质教材
上一页
1.田径
跑,快速跑, 耐久跑, 接力跑, 障碍跑, 跨栏
跳,跳高, 跳远, 三级跳
投,垒球, 实心球, 铅球
作用,掌握实用技能,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能
力,培养进取精神。
上一页
2.体操
队列,列队, 集合, 立正, 稍息, 整齐报数, 齐步走, 跑
步走
基本体操,徒手操, 广播操, 轻器械体操
器械体操,山羊, 跳箱, 单, 双杠, 技巧
作用,塑造完美体型和姿态,发展身体活动能力,
培养勇敢,坚毅,不怕困难的品质 。
上一页
3.球类
篮球,脚步移动, 运球, 传球, 抱篮板球, 简单的战术
排球,脚步移动, 传接球, 发球, 简单战术
足球,停球, 内外脚背, 正脚背踢球
乒乓球,搓球, 发球, 推挡, 正手攻球, 接发球
羽毛球,发球, 接球
作用,发展身体活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体育兴
趣,以及团结协作,进取,拼搏的精神。
上一页
4.武术
基本功,正踢腿, 侧踢腿, 内, 外摆, 腾空飞脚, 旋子,
站桩
徒手套路,初级长拳, 青年拳, 少年拳, 五步拳, 太极拳
器械套路,初级棍、剑
作用,强筋键骨,防病祛病,锻炼意志,陶冶情操,
弘扬了民族文化和精神。
上一页
(二)素质教材
俯卧撑, 立卧撑, 深蹲起, 深蹲跳, 蛙跳, 弓步
走, 矮人走, 仰卧起坐, 仰卧举腿, 悬垂举腿, 俯卧两
头翘, 仰卧两头翘, 蹲杠铃, 深蹲, 半蹲, 往返跑, 原
地纵跳, 多级跳, 立定跳, 跳台阶, 手倒立, 推小车,
跳绳, 掷实心球, 跨步跑, 小步跑, 高抬腿跑, 后蹬
跑, 车轮跑, 爬山, 攀梯, 双臂曲伸, 哑铃, 杠铃的
推, 举, 提, 屈, 撑 。
作用,时间少,器材少,动作简单,效果大,可全
面发展素质,有助于掌握技术,技能。
上一页
第六次课
内容提要,重点阐述我国现行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的基本内
容与特点以及常用教学手段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
关键词,体育教学手段, 体育器材, 体育场馆 。
教学目标,初步了解我国中小学体育教材的特点, 重点学习
和掌握三种常用的体育场地器材的布局, 设计方法 ( 案 )
教学重点,体育场地器材的设计与布局 。
教学方法,讲授法,类比法,讨论法,图示法。
下一页 返回目录
第三节 我国中、小学体育教材特点
一, 小学:以形象生动具有情节的游戏和培养,
体育活动能力的项目为主 。
二.中学:以运动以 -运动技术,技能为主,素
质,体能达标为辅。
上一页
第四节 体育教学手段
一 体育教学手段的概念以及与教学目标的关
系
二 体育教学手段的分类
三 体育教学手段的应用
上一页
一 体育教学手段的概念以及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 一 ) 手段,为达到一定的目标所采用的方法和措施 。
( 二 ) 体育教学手段 。 广义:教学原则,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和一
切组织和技术措施 。 狭义:为了达到体育教学目标所运用的物质方
面的场地, 器材, 仪器, 设备等 。
注:体育教学目标能否实现, 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是否具备相应的体育教学
手段和如何合理的艺术性的使用这些手段, 手段与目标是辨证统一的, 不与目标
相联系的手段只能是无源之水, 失去了手段的意义;没有任何手段和运用手段的
艺术为之服务, 只是一种主观愿望, 也失去了目标的价值 。 可见, 目标依赖于手
段, 手段是实现目标的条件 。
(三)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 是实现教学目标的现实条件和必然前
提。教学目标是选择运用教学手段的直接依据,教学目标不明,则
手段的选择应用是盲目的,无根据的。但目标带有预期性,主观
性,必须经过教学手段的合理性选择应用才能变为现实。
上一页
二 体育教学手段的分类
( 一 ) 按时代性特征:
传统型,普通的室内室外设施 。
现代性,新型仪器设备 。
( 二 ) 按经常性特征:
常规型,全国大部分院校广泛应用的简易实用, 价廉物
美的教学设备 。
专门型,昂贵, 新颖, 精密的教学设备 。
( 三 ) 按作用于不同感官:
视觉型,幻灯, 标志物, 板书, 挂图, 教具模型
听觉型,收, 录, 播音机, 哨子, 节拍器, 手鼓
视听型,电影, 电视, 录象, 多媒体教学软件
综合型,触,视,听等结合应用的场地器材,如球类体
操器材
上一页
三 体育教学手段的应用
体育教学手段是为了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而创造
的。同一目标应用不同手段效果不一样,不同的教师
应用同一教学手段效果也不一样。
(一)体育教学手段运用的基本模式
(二)体育教学的安排与运用
上一页
(一)体育教学手段运用的基本模式
辅助式,理论课, 实践课和新授课
直接式,技术课, 素质课, 考核课
分析:
辅助式,教师学生均通过教学媒体双向反馈信息。教
师借助媒体传递教学信息,学生借助媒体认识理解信息。
直接式,学生直接借助教学媒体进行练习,教师起调
控指导作用。
上一页
(二)体育教学手段的安排与运用
1,体育场馆的安排与运用,合理进行设计建造, 科学管
理, 精心布置 。
2, 体育器材的安排使用,科学的设计和配置, 提高器材
利用率 。
注:器材可一物多用, 既可完成特定教学内容, 又可组织多种活动和
练习 。 如标枪的合理应用, 有助于变化练习形式,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教
学效果 。
3,注意事项
4,常用的场地器材布置法
上一页
注意事项
( 1) 精心设计一堂课 。 中小学一般每节课
上两个教材:相互兼顾, 避免干扰, 注意安全 。
( 2) 便于课堂学习, 在教师视野内学习
( 3) 整洁, 舒适, 具有美感, 利于激发兴
趣和学习积极性
( 4) 充分利用现有场地, 一场多用
( 5) 寻找和自制代用器材, 如跳高, 跨栏
上一页
4.常用的场地器材布置法
( 1) 相邻安排法,左右相邻, 减少调队, 节省时间
( 2) 重叠安排法,同地异时, 提高场地利用率
( 3) 流水作业法,适合于二个以上教材, 尤其适合循环作
业法 。
注:各种场地均应标划, 应清晰, 整洁, 规范, 符合队形和教学要
求 。
( 4) 体育教学图片,图文并茂, 新颖直观, 选择时机和位
置合理, 与讲解指导相结合
现代教学手段:
演播法,提示;播放;讨论;小结, 据教学需要, 倚助现
代教学媒体进行图音, 像演示 。
插播法,提示;播放;讲解;播放;讨论;小结 。 据教学
需要, 穿插播放音像资料 。
注:插播法使用于较复杂,且不易分解的动作,可放演,可定格。
上一页
作 业
P72—— 3.4题
3.简述中小学体育教材的特点 。
4.什么是体育教学手段?试举例说明场地器材
设计的几种主要模式
第五章 发展学生的体能
内容提要,本章阐述了体能的概念, 介绍了体能发展的生
物学基础知识, 并对发展体能的原则与方法进行了阐述 。
关键词,体能, 原则, 方法, 生物学基础
教学目标,明确体能之概念, 了解体能之意义, 学习和初
步掌握发展体能的生物学基础, 原则及实践方法 。
教学重点,主要讨论研究发展体能的生理学基础, 原则和
方法 ( 增强体质属三大教学目标之首, 体育教学最为本质
的任务, 就是发展体能, 增强体质 ) 。
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诱导法、讨论法。
下一页 返回目录
第五章 发展学生的体能
第一节 发展体能的概述
第二节 发展体能的生物学基础
第三节 发展体能的原则
第四节 发展体能的方法
第一节 发展体能的概述
一 体能的概念
二 发展体能的意义
三 发展体能的特点
上一页
一 体能的概念
指有机体在运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体
能;运动能力 ( 人体基本活动能力 ), 身体素质, 二
之是两个不同的理念, 但密不可分, 互为依附, 合为
体能, 相互促进, 共同提高 。
上一页
二 发展体能的意义
( 一 ) 是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体能是体质的主要组成部分, 而增强体质乃是学校体
育目标之一 。
( 二 ) 有利于掌握体育技术, 技能, 提高运动水平 。
(三)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
上一页
三 发展体能的特点
( 一 ) 发展体能是以运动动作的实践为基础 。 除了发展体能的
素质教材外, 绝大部分实践教材是运动项目, 技术技能教材,
反复体验学习掌握技能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一个发展体能的过
程 。
( 二 ) 发展体能必须科学的安排生理负荷 。 处理好因人而异,
区别对待的关系 。 处理好负荷与休息的关系 。
( 三 ) 发展体能的内容与方法要具有全面性, 多样性 。 教材的
安排体现了这一点 。 技能教材全面搭配, 素质教材亦有针对
性 。 只有全面发展, 才有最佳效果 。 各项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
有迁移作用 。 提高趣味性, 调动积极性 。 如不考虑教材因素,
单纯的体能训练十分乏味, 单调, 艰辛 。
(四)发展体能的渐进性,迟效性。 按人体适应性规律,是一
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非一时之功。故应当避免急功近利的
做法。 上一页
第二节 发展体能的生物学基础
一 遗传变异对体能发展的影响
二 体能发展的生理生化基础
三 体能发展的阶段性等特征
上一页
一 遗传变异对体能发展的影响
遗传是相对的, 变异的绝对的, 故清朝末年鸦片战争后,
中国经济落后, 民不聊生, 普吸鸦片, 不倡武学, 故国民体质
普遍下降, 各项形态机能指标普遍下降 。 人均寿命缩短 。 解放
前夕, 人均寿命仅为 49岁 。 而现在整个民族或者说各项指标有
明显提高, 这就是生活条件与生活方式所带来的变异效果, 使
整个国民体质不断增强 。
( 一 ) 形态的发展主要决定于遗传效应 。 如身高, 坐
高, 四肢比例, 脏器大小, 生物力学结构 。
( 二 ) 素质和机能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后天条件的效
应 —— 训练效应 。 如各种素质, 脉搏, 血压, 肺活量, 血
糖浓度, 心输出量等 。 能力的水平是经过不断的后天锻炼才能
提高, 因而它对体质的影响是最明显的 。
注:体能,综合得分高者,其体质总分也高,往往用体能水平来衡量体
质水平比较接近实际。
上一页
二 体能发展的生理生化基础
( 一 ) 人体是由物质组成的 —— 组成人体的各
种化学元素达 62种 。 有机化合物:碳, 氢, 氧,
氦 。 无机盐:钙, 镁, 钾, 钠, 磷, 硫, 氯, 碘,
铜, 锌, 锰, 钴, 钼, 硒, 锡, 氟, 钒 。 在人体生
命过程中, 必不可少, 否则会引起人体疾病 。
( 二 ) 人的主动行为要消耗大量的能量 。 如肌
肉能量, 神经能量, 热能, 声能, 机械能 。 生命的
延续过程, 每时每刻均要耗能 。 体育锻炼可增加能
量储备 。
(三)新陈代谢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
一。 同化,异化作用是基本特征。
上一页
三 体能发展的阶段性等特征
(一)学生的运动能力的发展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 无明显阶
段性特征。 人体活动能力:一月抬头,三月翻身,六月爬,八月坐,十
月站,十二个月走。
(二)学生的身体素质: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1.快速增长期(敏感期) —— 靶年龄
男生,12— 16岁 女生, 7— 9岁
A 速度,10— 13岁 B 力量,13— 17岁
C 爆发力,12— 13岁 D 灵敏,7— 12岁
E 有氧耐力, 10— 15岁 F 无氧耐力,15岁以后
G 柔韧,6— 13岁
2,男女生的身体素质敏感期不尽相同, 通常女生早于男生 。
小学,以发展速度, 灵敏, 柔韧为主
初中,以发展速度, 力量为主
高中,以发展力量,耐力,耐力速度为主
上一页
第三节 发展体能的原则
四大原则:
一 全面性
二 适量性
三 持续性
持之以恒,间隔合理。每一次课的练习间隔合理,课与
课的间隔合理,周期与周期,阶段与阶段的间隔合理。
四 健康性
上一页
一 全面性 ——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 一 ), 扬长避短,, 均衡发展 。 如女生进入青
春
期后, 除柔韧, 力量以外, 其余均有下降趋势 。
( 二 ) 正确处理好发展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关
系 。 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辨证统一, 相互促进,
同步发展 。 素质增长, 运动能力就会加强 。 就会
跳得更高, 跑得更快, 运动能力提高了, 身体素
质水平也会提高 。
(三)合理选择内容 —— 据年龄,性别,季节而
异
上一页
二 适量性 —— 使学生承受恰当的生理负荷
运动负荷过小, 没有效果, 过大无益, 反受其
害 。
注:影响运动负荷的四大因素:负荷量,负荷强度,练习密度,动作
质量。
(一)据中介因素和学生特点等合理安排生理负荷
(二)正确处理量与强度的关系
(三)处理好表面数据与内部数据的关系
(四)学习和掌握自控,自测,自评运动负荷的能
力
上一页
(一)据中介因素和学生特点等合理安排生理
负荷
1,课的目标,素质课大于技术课, 复习大于新授课,
完整的技术练习大于局部的技术练习 。
2,教材性质,素质教材大于游戏教材大于技术教
材, 田径大于球类大于体操大于武术 。
3.教学对象,高年级大于低年级,基础好大于基础
差,男生大于女生。
上一页
(二)正确处理量与强度的关系
1,相互配合, 逐步增加 。
2,量偏大, 强度适宜
3.先加量后加强度
上一页
(三)处理好表面数据与内部数据的关系
表面数据 —— 人为赋予的运动负荷 。 内部数据 —— 机
体内部的生理生化变化 。
1.内部数据通常随表面数据变化而变化
2.因体质与训练基础而异
A.同样的运动负荷 ( 表面数据 ) 对不同体质训练基础
者, 引起的内部变化不同 。
B.同样的内部数据, 不同的人表面数据不同
3.学习技能的不同阶段, 同样的表面数据, 内部
数据不同
上一页
(四)学习和掌握自控,自测,自评运动负荷的
能力
超量恢复, 心率指标, 晨脉, 课后恢复心率, 运
动时即时心率 。 了解与运动负荷的相互关系, 学会放
松, 调整和休息 。
1,课后十分钟内恢复课前水平
2,晨脉每分钟不能超过安静时 12次
3,即时心率一般不超过 180次 /分
上一页
四 健康性 —— 发展体能要以健康为前提
形成健康理念,形成健康行为,科学健身,减少
伤害事故,提高健身效果和水平。现代研究表明,人
体是一个开放的非平衡系统。它时刻在与周围的环境
进行着能量,信息,物质的变化,以获得自身内部组
织的不断平衡和健康的发展。所以,对于每一个人来
说一定要善于继承机体昨天的健康,把握和发展好今
天的健康。在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度过美好的健康地
一生。
上一页
第四节 发展体能的方法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为了实现锻炼身体,发展
体能,增强体质的教学目标,所采取的各种工作方式。
一.重复法
二.变换法 —— 手段灵活,形式多样
三.持续法 —— 时间较长,强度不大
四,间歇法
五,循环法 —— 巡回法
六,综合法
七,负重法
八,比赛法
九,游戏法 如接力游戏
上一页
一.重复法
(一)名词解释
重复法:指在不改变动作技术结构和生理负荷的表面数据的条件
下,所进行的反复练习的方式。间歇重复法:重复练习的过程中有固定
的间歇。连续重复法:连续不断的重复练习。重复法有周期性的或非周
期性的周而复始的重复的连续重复法。组与组之间,次数与次数之间有
间歇的间歇重复法。
(二)注意事项:
1.要掌握身体素质的迁移规律,合理安排身体素质练习
2.合理安排课内各种体能的练习顺序
3.发展体能必须科学的安排负荷量
4.务必抓住发展体能的最佳期
5.既要全面,又要突破薄弱环节
6.讲究练习的趣味性
7.发展体能与掌握运动技能要有机结合
8.选择简单且有实效的练习方法或已经掌握的技巧
上一页
二 变换法
( 一 ) 名词分析,是指在体育教学中为发展学生体能所
采用的变换练习的环境, 条件和动作要素, 以及动作的组合
等情况下, 进行锻炼的方法 。
( 二 ) 分类,连续变换法, 间隙变换法
( 三 ) 教学与练习要求:
1,变化练习的条件 2,换练习的组合
3,变换练习的环境 4,变换某些动作的技术特征
注:因人制宜,循序渐进,保证实效。
上一页
三 持续法
(一)名词分析,指在体育教学的练习过程中,用较
稳定的强度,不间歇的进行练习的方法。最典型的就
是耐力的训练项目。
(二)教学要求
1.坚持区别对待原则,因人而异
2.控制好负荷强度
3.善于观察,及时调整
4.多用于周期性项目
5.广泛运用变换的方式
上一页
四 间歇法
( 一 ) 名词解释,是根据教学对象, 教材内容的特点和
生理负荷大小, 调整与控制各练习之间的间歇时间, 以
提高发展体能效果的方法 。
合理休息 —— >超量恢复 —— >提高体力
( 二 ) 基本要求:
1,要据实际情况调控间歇时间 。 避免过大或过小 。
2,对机能状况较优的学生, 可按严格的间歇时间进
行 。 在各练习之间, 间歇时间恰好控制在机体尚未完全
达到恢复状况下进行下次训练, 以期达到较佳超量恢复
之效 。
( 三 ) 间歇时主要采用积极性休息方式
如走步慢跑,放松活动 —— 消除疲劳,排除乳酸,
恢复体力。
上一页
五 循环法 —— 巡回法
( 一 ) 名词分析,是根据发展体能的要求, 选择若干练习和动
作, 分设若干作业点, 要求学生在每个作业点上完成规定的
练习和负荷, 一个接一个进行作业点的轮换, 循环反复的进
行练习的一种方法 。 多用于素质练习和发展活动能力的练习 。
( 二 ) 基本要求:
1.科学选择和设计作业点,据体能发展任务和学生年龄特征,
选择作业点的数目, 各作业点练习的内容, 次数, 间歇时间
和巡回总次数 。
2.严格管理, 及时指导与评价,重动作质量, 防止求速度, 走
过场 。
3.练习内容简便易行, 有实效
4.适当组织比赛性练习形式,在相对熟练掌握活动方式的基础
上进行
5.负荷,极限水平的 50%— 70%
上一页
六 综合法
( 一 ) 名词解释,指上述各种发展体能的方法在教学中结
合起来加以运用的一种方法 。
( 二 ) 基本要求:
1.两种方法, 交替应用 如先持续法, 后间歇法 。
2.一法为主, 多法配合 如以负重法为主, 加强力量训
练 。 并配合持续法, 间歇法, 最后采用负重游戏法 。
3.对负荷,间歇与休息方式提不同要求
上一页
作 业
P81—— 1.3题
1.何谓体能? 发展体能有什么意义?
3.发展体能的方法有那些?运用时要注意那些
问题?
第六章 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教学
内容提要,主要阐述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教学的
意义与特点;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教学的原则 。
关键词,体育知识, 运动技能, 体育教学原则
教学目标,把握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基本内涵及教
学特点, 特别注重了解从事体育教学时应遵循的
教学原则 。
教学重点,教学原则, 教学方法 。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
下一页 返回目录
第六章 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教学
第一节
第二节 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的教学原则
四大基本原则
第三节 体育教学的教学法与学练法
第一节
一 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内涵
二 体育知识,技能教学的意义
三 体育知识,技能教学的特点
(一)体育知识教学的特点
(二)运动技能教学特点
四 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及教法特点
上一页
一 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内涵
( 一 ) 体育知识,指体育事实, 体育理论, 解决是什
么, 为什么, 怎么做 。 是人们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对体育
现象的认识 。 提供体育信息, 指导体育行动 。
( 二 ) 运动技能,按运动技术要求合理完成动作的能
力 。
,自动化, 的起始阶段:
1,以合理方式组织和完成的肢体动作系统 。
2,通过练习获得的活动方式 。
3,能将注意力高度集中于综合动作上 。
运动技巧 — >自动化:动作达高度熟练程度的阶段。
上一页
二 体育知识,技能教学的意义
1,传授体育知识, 技能是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 。
2,有利于提高体育文化素养, 增强体育意识 。
3,有利于提高锻炼自觉性和积极性 。
4,有利于提高自学, 自练, 自娱能力 。
5,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
6,有利于科学健身,增强体质。
上一页
(一)体育知识教学的特点
1,体育知识教学是科学知识和生活教育的有机结合 。
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和科学性, 提高生活质量 。 涉及到生物力
学, 生物化学, 解剖学, 体育美学, 生理学, 体育伦理学, 体
育社会学, 心理学等学科知识 。
2,体育知识教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 体育的中心问题,
就是人类健康的问题, 而人又具有社会, 生物双重性 。 必需
应用人文科学:文学, 美学, 历史学, 伦理学, 政治学, 经济
学, 教育学, 民俗学 。 又需应用自然科学知识:解剖, 生理,
生化, 生物, 卫生, 心理, 保健, 统计 ……
3.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生理,解剖,卫生常识,技术,
技能知识,运动项目,裁判工作,组织活动的方法,包括编
排,训练,竞赛的方法。学生均在实践中去实践,观察,体
验,认识和理解。 上一页
(二)运动技能教学特点
1.动作结构的复杂性 ( 一般由多个动作或多个 技术
环节构成 )
A 对体能有特别要求
B 对动作准确性有特别要求
C 对先天具有的天赋有特别要求
结论:天才加勤奋, 学习技能也讲究天赋, 同样的学习基础和
学习条件, 有的接受快, 有点接受慢 。 如游泳 。
2.运动技术的变化性(技术的改进和发展)随
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随练习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上一页
四大基本原则
一 知识技能教学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
则
二 直观与思维相结合的原则
三 区别对待与因材施教原则
四 循序渐进原则
上一页
一 知识技能教学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依据,教育, 教养和发展相统一的规律, 能力的发展有赖
于体育知识技能的掌握, 反之体育知识, 技能的掌握又有赖于
能 力的发展 。
要求:
( 一 ) 解决实际问题 。 活学活用, 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
( 二 ) 重视能力的培养
1,培养自学, 自练能力
2,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发展能力
3,将知识技能应用于新的体育实践活动
( 三 ) 正确处理好二者关系 —— 讲, 想, 练三结合 。 讲清楚基
本概念, 思考和理解知识技能, 练习和掌握技能知识 。 避免盲
目模仿和概念不清 。
上一页
二 直观与思维相结合的原则
依据,认识事物的规律与运动技能形成规律 。 耳闻目染与
思维相集合 。 直观感知 → 形象, 抽象思维 → 反复强化, 体验 →
掌握知识技能 。
要求:
( 一 ) 充分运用各种直观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 听觉, 特别是触觉和肌肉的本体感觉去感知动
作 。
( 二 ) 注意直观与讲解相结合
可有效地促使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 生动形象的直观, 简练准确的
讲解 。
( 三 ) 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
直观再生动, 再形象也只能解决感知问题, 要理解动作原形有赖于积极
的思考 。 激发学生思维 —— 设疑, 提问 。
注:遵循和运用这一原则时, 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 尤里西斯, 因素:
荷兰史诗, 奥德赛, 中的英雄, 描写在特洛伊陷落后, 尤里西斯在回家路上
的冒险经历 。 —— 好奇心诱发探究冒险行为 。
上一页
三 区别对待与因材施教原则
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要求,( 一 ) 深入了解学生情况
( 二 ) 合理安排教学过程
( 三 ) 适当增加选择性
上一页
四 循序渐进原则
通俗的理解,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由易到难, 由简到
繁, 由已知到未知, 逐步深化, 不断提高 。 如数学加减
至乘除, 然后初等代数, 高等代数 。
教学要求:
( 一 ) 认真贯彻大纲和教学计划 。 教学计划是在结合学
校和学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制定的, 学年, 学期, 单
元, 课时, 环环相扣, 系统连贯 。
( 二 ) 据学生生长发育特点,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 考虑
生理条件对体育技能学习的影响 。
(三)合理确定前进的, 步子, 。 过大:害怕,厌学。
过小:缺乏原动力。
上一页
第十次课
内容提要,主要介绍最简便, 最常用, 最具体实际效
应的体育教学方法 ――语言法的分类及应用方法 。
关键词,体育教学, 语言法, 讲解
教学目标,学习, 了解语言法的结构体系以及这些方
法的基本内涵, 效应及实际应用的方法与技巧 。
教堂重点,讲解法内涵及应用 。
教学方法,讲练法、演示法、直观法
下一页 返回目录
第三节 体育教学的教学法与学练法
一,名词,体育教学教法 —— 指在体育教学过程
中,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途径,方式和手段。
二,选择体育教学方法的依据
三,体育教学方法构示
四,体育教学方法解析
五,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的学练法
上一页
二、选择体育教学方法的依据
( 一 ) 必符教学原则
( 二 ) 必符教学目标
( 三 ) 必符教材特点
(四)必符学生学习可能性
(五)必符教师的教学可能性。
上一页
三 体育教学方法构示
语言法,① 讲解 ② 口令与指示 ③ 口头评价 ④
口头汇报 ⑤ 默念与自我暗示
直观法,① 动作示范 ② 直观教具演示 ③ 电化
教学 ④ 助力与阻力 ⑤ 定向与领先
完整分解法,① 完整法 ② 分解法,A 单独分段
法 B 递进分段法 C 逆进分段法 D 顺进分段
预防纠错法,预防错误法, 纠正错误法
游戏竞赛法,① 游戏法 ② 竞赛法
上一页
四 体育教学方法解析
教学方法的选择应用是否正确,直接影响教
学质量与效果,故科学的研究和解决教学方法问
题,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极为重要
的关键性环节。
(一) 语言法
(二) 直观法
(三) 完整分解法
1 完整法 2 分解法
(四) 预防与纠正错误法
(五) 游戏竞赛法
上一页
(一)语言法
语言法 —— 指在体育教学中,使用各种形式的语言,指
导学生掌握学习内容,进行练习的方法。通俗的理解:通过
语言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方法叫语言法。语言是传授信
息,交流感情的重要工具,语言是思维的武器,是体育教学
中最简洁,最常用,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据视觉心理学研究
表明,有语言参与的视觉活动,能提高视觉的感受能力,
视,听结合,更易起到诱发思维的效果。
1.讲解
2.口令与指令
3.口头评价
4.口头汇报
5,默念与自我暗示
上一页
1.讲解
是教师给学生说明教学目标, 动作名称, 要领, 方法, 规
则与要求等 。 以指导学生掌握知识, 技能的方法 。 可分为:直
陈式, 对比式, 突出式, 提问式, 鼓动式, 比喻式, 引证式,
分段式, 概括式 。
教学要求:
A 目的明确 —— 不讲, 题外话,,外行话,
B 内容正确 —— 符合学生水平, 一听就懂, 只有当讲解的内容
是正确的, 是学生所能理解的时候, 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 故
老师讲解时, 要实事求是, 不夸张, 不庸俗, 注意内容的科学
性, 一般不使用地方方言 。
C 具有启发性 —— 对比提问,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
D 形象生动, 精简扼要 —— 抑扬顿挫, 有张有弛, 熟练地运动
,术语, 或, 口诀, 。 通俗易懂, 约束活力, 维持和延长兴奋
期 。
E 注意时效,注意力集中时讲解 —— 一般面向全体,练习时,
静止用力时,老师背向学生时,调队时,不宜讲解。 上一页
2.口令与指令
口令,指教师用最简明的语言, 以命令的方式指挥与组
织学生完成集体活动与练习的方法 。 口令是体育教学的一门
艺术, 是体育教师组织教学的基本功, 运用得好, 学生可令
出即随, 闻声而动, 使整个教学秩序井然, 有条不紊 。
A 口令应用的范围,队列队形, 队伍调动, 基本体操, 素质
练习, 武术, 舞蹈, 韵律操 。
B 教学要求,严肃认真, 规范准确, 一般成立正姿态, 位置
合理, 轻重适宜, 抑扬顿挫, 长短适中, 动令一般为短声,
去声 。
指示,运动比较简明的语言, 组织指导学生活动的语言
方式 。
应用的范围,组织教学活动;如布置场地, 收捡器材,
指导学生练习 。
上一页
3.口头评价
指按教学标准, 对学生的行为表现, 练习完成
的情况以口头方式进行评价的方法, 教师适时中肯
的评价可调动学习积极性, 鼓励进取精神, 提高练
习的效果, 抑制不良行为, 维持课堂秩序有重要作
用 。
教学要求,A.以正面评价,鼓励为主。 B.否定
评价要把握分寸和语气。 C.要指明努力的方向和校
正提高的方法。
上一页
4.口头汇报
是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和自身体验,
简明扼要的说明自己的见解的语言方式 。 此为反
馈教学信息, 了解学习效果, 提高学生自我评价
能力的重要方法 。
教学要求,A.认真研究:提问的方式, 内
容, 时机, 难易程度 。 B.事先准备
上一页
5,默念与自我暗示
A 默念 —— 过电影:做动作前默念动作的过程
或局部的关键环节, 包括动作的节奏方向, 力
度, 幅度, 角度等 。
B, 自我暗示” —— 默念某些指示性的字句,以
激励自己更好的完成动作。
上一页
第十一次课
内容提要,主要介绍直观法的内容体系及其实际
应用的方法与要求 。
关键词,直观法, 动作示范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 使学生全面了解直观教学
法的意义, 特点及应用的方法 。
教学重点,动作示范的教学常规要求, 重点分析
动作示范的四个, 面,,路线, 位置, 方向, 幅
度 。
教学方法,讲练法、演示法、讨论法、启发诱导
法
下一页 返回目录
(二)直观法
指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通过实际的演示或外
力帮助, 借助学生的视觉, 听觉, 触觉, 肌肉的
本体感觉器官来直接感知动作的方法 。
直观法的特点,A.形象性; B.具体性; C.真实性;
D.直接性 。
1.动作示范,以具体的动作作为范例:教师示范,
学生示范 。
上一页
教学要求:
A 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 明确示范要解决的问题 。 先完
整, 后局部;先一般, 后重点;常速快速相结合;示对示错
相结合
B 示范要正确, 应富有艺术的魅力 。 动作的正确性应是示范
艺术的最基本的特征, 使学生一开始就建立良好的动作表
象 。
C 合理选择 示范 的位置和方向 。 使每一个学生均能看清 。
注:位置和方向的选择, 涉及到示范的, 面, 。
正面,主显动作的左右距离 。
侧面,主显动作的前后方位 。
背面,主显用于方向路线变化复杂的动作
镜面,主要使用于简单的动作 。
D 示范与讲解有机结合
上一页
D 示范与讲解有机结合
2.直观教具 —— 自学
3.电化教学 —— 自学
4.助力与阻力 —— 借助外力对本体感受器的作
用,体验正确的用力时机,大小,方向,时空特
征。从而正确掌握动作的一种直观方法。保护与
帮助中应用较多,前滚翻 —— 助力,山羊 —— 阻
力。(划船器、功能自行车、扣吊球;或动作做
过头,及时施加阻力以稳定动作)
上一页
5.定向与领先 —
起到激励导向作用, 便于完成某一练习或活
动 。
A.定向,应用静态标志指示动作的方向, 幅度,
轨迹和用力点等的直观方式 。 静态标志物, 标志
点, 标志线 。
B.领先,应相对动态的超前视觉信号,诱导学
生
进行练习的直观方式(如领骑、领跑、追逐
跑)。
上一页
第十二次课
内容提要,全面介绍完整分解法, 预防与纠正错
误法的知识内涵及实际应用的手段, 方法 。
关键词,完整法, 分解法
教学目标,使学生真正了解完整法与分解法, 预
防错误法与纠正错误法二者间的辩证关系, 并在
实践中能够合理的处理好二者间的辩证关系 。
教学重点,二者间辩证关系的分析, 导致出现错
误动作的主要原因 。
教学方法,讲练法、演示法、实例法、讨
论法、启发法
下一页 返回目录
1 完整法
完整法 —— 指从动作的开始到结束, 不分部分和段
落, 完整的传授某种运动动作的方法 。
主要优缺点:
A.保持动作的内在联系, 利于形成完整概念和完整
的
掌握动作, 便于组织练习 。 B.不利掌握较难的环节 。
教学要求:
A.直接作用 —— 简单动作可完整教授和练习;
B.突出重点 —— 先抓重点后完整练习, 如跳山羊, 先抓
上板技术;
C.降低难度 —— 简化动作要求, 降低器材规格, 如跨栏,
跳高;
D.改变练习的外部条件。
上一页
2 分解法
分解法 —— 分解法是将一个完整的动作技术合理的分解为几个部分和
段落, 逐个进行教授, 最后完整教授的动作的方法 。
主要优缺点:
A 简化教学进度过程 。
B 缩短教学时间 。
C 提高学习信心 。
D 利于理解掌握 。 缺点即如引用不当, 影响正确动作的形成 。
故分解法一般是在动作较为复杂, 又可以分解的情况下应用, 或动
作的某一部分需要较细致的学习时加以采用 。
教学要求:
A.合理的选择分解方式:纯粹分段法 ( 1— 2— 3— 1.2.3), 递进分
段法 ( 1— 2— 1.2— 3— 1.2.3), 直进分段法 ( 1— 1.2— 1.2.3), 逆进
分段法 ( 3— 3.2— 3.2.1) 。
B.不破坏动作的结构 。 上下分解, 左右分解, 前后分解应有规律 。
C.明确分解部分在完整动作结构中的位置 。
D.先建立完整概念,并与完整法相结合。
上一页
(四) 预防与纠正错误法
在体育教学中,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学习技术动作时难免
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如不事先加以预防,就会增长组织教
学和学习技能的难度,有效的预防可能会出现的错误,可以节
省时间,少走弯路,较快较好的掌握动作。如等出现错误动作
后,不及时的加以纠正,就会形成错误的动力定型,影响学习
效果和健身效果,甚至出现教学事故。故教师必须善于预防发
现和纠正错误动作。
1 产生错误的主要原因
2 预防和纠正错误的方法
预防方法
纠错方法
上一页
预防方法
A.加强证面教育:加强目的性教育和意志品质
教
育, 教师要善于宣传, 发动, 激励, 诱导学习动
机 。
B.提高讲解和动作示范质量 。 提倡启发式教学 。
C.善用完整分解法和各种诱导性练习 。
D.加强体力投资, 提高运动能力 。
E.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科学设计安排场地器
材, 避免干扰 。
F.加强保护与帮助 —— 消除顾忌,加强动作的
体
验和认识。
上一页
纠错方法
A.应用纠错准备和措施 。
深钻教材教法, 对可能出现的错应事先有所
纠错应对措施 。
B.善于发现错误, 并及时予以纠正 。
C.共性错误, 集体纠正 。
D.先抓主要的, 后抓次要的 。
E.改变练习条件, 提示纠错方法 。
F.循循善诱, 热情细致 。
上一页
第十三次课
内容提要,介绍游戏法, 竞赛法的特点及操作要
求, 并阐述学生学练法的几种常用方法 。
关键词,游戏法, 竞赛法
教学目标,了解游戏法, 竞赛法在发展学生个
性, 思想品质的独特效应及教学中的具体要求,
介绍学练法在现代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及
具体实践的方法 。
教学重点,游戏法, 竞赛法的育人功能及学练法
的双边互动作用 。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诱导法
下一页 返回目录
(五) 游戏竞赛法
1 游戏法
在规则许可的范围内,充分发挥个人主动性和创造性,完成预定任务的
方法。
游戏法的特点
教学注意事项
2 竞赛法,指在比赛条件下, 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的方法 。
特点,A 竞争性强 。 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练习积极性 。
B 最大限度的表现出机体的各种机能, 能力和活动能力 。
作用,A 增加运动负荷, 发展身体素质 。
B 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
C 培养勇敢坚毅, 顽强的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 。
内容,比赛一般以个人与个人, 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 可以比高
度, 比速度, 比准确度, 比动作质量 。
教学要求
上一页
教学要求
A.据教学情况和场地设备条件灵活选用 。 教学
实
际:任务, 内容, 进程, 教材性质 。 通常球类,
田径可行性大于体操, 武术, 学生基础 。
B.应在学生较熟练掌握技, 战术的情况下进行 。
C.充分做好组织工作和准备活动, 防止安全事
故 。
D.加强思想教育, 防止突发事件 。
E.明确比赛规则和要求, 培养裁判工作能力 。
F.及时总结评定 。
G.有目的, 有计划的培养体育骨干
上一页
五 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的学练法
(一)何谓学练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
一定的要求,相对独立的进行学习与练习的方法。
(二)学练法的特点
1 自律性 —— 自己调控自己的学习和练习的行
为; 2 自教性 — — 从内容, 目的到效果均具有自我教
育特征
3 自评性 —— 强调学生学习的自评能力
(三) 学练法的意义
(四) 教学要求
(五) 几种常用的学练法
上一页
(三)学练法的意义
1 是调动学生积极因素的主要途径
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积极性, 创造性的
重要途径 。
2 改变, 师讲生听, 师传生受, 的单向传授教学
模式 。 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
3 培养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 。
4 为终身体育奠定认识和方法基础。
上一页
(四)教学要求
1 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2 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3 构建良好学习环境,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练习条
件 。
4 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意识的作用
上一页
(五)几种常用的学练法
1.自学法,阅读法 —— 通过文字信息, 了解体育知识, 技
能 。 观察法 —— 运用感觉器官, 视听结合建立表象和形成
正确动作概念 。
2.自练法,模仿练习法 —— 照葫芦画瓢, 按提供的动作
原型, 或模式练习 。 反馈练习法 —— 反馈差异信息, 进行
自我诊断 。 强化练习法 —— 在较复杂多变的条件下, 强化
练习, 进一步提高技能 。
3.目标自评法 —— 对照目标与现实的差异,适当调整。
动作自评法 —— 按一定标准评价自己的动作。效果自评
法 —— 对最终效果与成绩进行自我评定。
上一页
作 业
P103—— 3.4题
3.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教学原则有那些?
贯彻这些原则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4.常见的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教学方法有
那些?如何正确运用这些方法?
第七章 思想品德教育与发展个性
内容提要,主要介绍思想品德教育的原则, 内
容, 途径, 方法以及体育教育对发展学生个性的
作用 。
关键词,体育教学, 思想品德教育, 个性
教学目标,理解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
育和发展学生个性的独特作用以及对学生实施德
育, 发展个性的主要原则及要求 。
教学重点,体育教学对发展学生个性的独特效应
及要求 。
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诱导法、讨论法
下一页 返回目录
第七章 思想品德教育与发展个性
第一节 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原则
五大原则
第二节 体育教学中思品教育的基本内容,途
径和方法
第三节 体育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
五大原则
( 一 ) 方向性原则,加强体育目的性教育;掌握教
材思想教育因素;贯穿体教全过程 。
( 二 ) 正面教育原则,坚持正面说理, 耐心细致的
教育工作;使用表扬批评法;建立必要的规章制
度 。
( 三 )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尊重信
赖学生;要求严格合理;教师以身作则 。
( 四 ) 集体力量教育原则,建立良好的班集体;加
强集体主义作用;集体与个人相结合;教师主导
作用与集体力量相结合 。
(五)知行统一的原则,`
上一页
第二节 体育教学中思品教育的基本
内容,途径和方法
一 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爱国主义
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民主法则, 组织纪律
教育 。
二 途径,课堂常规;教材内容;组织教法;
突发事件的处理 。
三 方法,说服法;榜样法;评比法;表扬
法;批评法。
上一页
第三节 体育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
,个性”这个词,在西方最早出现在拉丁文中,指的
是古代希腊,罗马时代代表不同剧中人的演员所佩带的假
面具。就如同中国京剧中代表不同人物性格的脸谱。可以
说个性是一个在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伦理学
等学科领域出现率最高的名词。
一 个性的概念
二 体育教学对学生个性发展的作用
三 发展学生个性的基本要求
四 发展个性的方法
上一页
一 个性的概念
公认的具有权威性的概念至今没有,一般系指
个人所具有的一定的心理倾向性和比较稳定的心理
特征的总和。说的直白一点,所谓人心不同,各如
其面。这就是个性心理。如相同年龄学生中,可以
发现有的聪明机敏,有的迟钝,呆板。有的善于思
考能做大量的武术套路或体操动作;有的性情开朗
好言谈;有的却性情孤僻不好交际;有的性格坚强,
不怕受挫折;有的却性格软弱,经不起挫折和失败;
有的勤奋,谦逊,有人懒惰骄傲;这些都是个性差
异。
上一页
二 体育教学对学生个性发展的作用
由于体育教学具有多功能的特点, 故在发展学生个性方
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
( 一 ) 可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展
体育是人的独立行为活动, 学生可以在广阔的天地里尽情
游戏, 奔跑, 竞赛 ……
( 二 ) 对学生个性发展起稳定作用
反复的练习和活动, 给予机体感官重复的刺激, 引起主
观意识感受, 形成稳定特征, 而且体育活动是随着青少年终身
的活动, 与人的密切程度常常超过其他活动, 故对个性塑造可
起稳定而长久的作用 。
( 三 ) 对学生个性发展起调整作用 —— 人际交往频繁
个性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有较广
泛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学生们有较大的社会流动,社会交
往。故调查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学生,个性均得到了良好的改
善,调整。如怯弱变勇敢,孤僻变合群。 上一页
三 发展学生个性的基本要求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 国内外教育是日益重视学生个性的
发展 。 经济发达国家如日本, 美国, 德国, 独联体等国家都十
分重视在体育教育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并把其列为体育教学的
主要任务之一 。
( 一 ) 善于识别和承认学生的个性, 有的放矢 。
承认差异, 善于识别, 区别对待, 对症下药, 不可强求同
一模式 。 历代教育家都很重视研究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 。 孔子
要求对每个学生的差异进行详细的观察, 提倡:, 视其所以,
观
其所由, 察其所安 。,,退而省其私, 等等 。
( 二 ) 辨证处理统一要求与发展个性的关系
在统一要求与规格前提下体现个体差异, 或在不影响课的
目标实现的前提下, 体现个人特色 。
( 三 ) 认真钻研教材, 设计新颖的组织教法
因势利导运用教材,发展学生个性。
上一页
四 发展个性的方法
( 一 ) 启发诱导法:
借助学生已经知道的经验完成探究活动 。
(二)学导法:
在教师指导下自学,自练。
上一页
作 业
P115—— 1.5题
1.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原则有那些?
5.什么是个性,体育教学对发展学生个性的
作用及基本要求?
第八章 体育课教学
内容提要,主要阐述体育课的基本类型, 结构,
组织形式, 教学常规, 密度, 负荷, 评课等基本理
论知识, 重点介绍测定密度, 负荷与评课的方法 。
教学重点:
1.体育实践课组织形式的设计理念与方法
2.练习密度、运动负荷的测定与统计、分析
方法
下一页 返回目录
第十六次课
内容提要,主要阐述四种常用的体育教学课型的
特点, 教学要求, 介绍体育实践课三大组成部分的
教学目标, 基本内容和组织教法 。
关键词,体育课的类型, 体育课的组织, 体育课
的微观结构
教学目标,全面理解和认识中学四种主要体育教
学课型的教学要求, 讨论及把握体育教学过程, 三
部
结构, 的基本原理 。
教学重点,体育课型的分类及, 三部结构, 的基
本
原理 。
下一页
返回目录
第八章 体育课教学
第一节 体育课的类型与结构
第二节 体育课的组织
第三节 体育实践课的密度与负荷
第四节 体育课的准备与分析
第一节 体育课的类型与结构
一 名词
二 几种主要的教学课型
(一) 理论课
(二) 实践课
三 体育实践课的基本结构
(一) 课的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二) 课的基本结构
(三) 课的微观结构 —— 具体结构
上一页
名 词
1.体育课的类型; 2.体育理论课; 3.讲授
课; 4.考核课; 5.体育实践课; 6.新授课;
7.复习课; 8.综合课; 9.考核课; 10.课的
组织工作的安排顺序; 11.各个部分教材内
容的安排顺序; 12.教学常规活动; 13.一
般准备活动; 14.专门性准备活动; 15.课
的微观结构。
上一页
(一)理论课
理论课是指向学生传授体育, 健国防的基础理论知识和
基本方法的课 。
⒈ 作用,A 提高人文素养; B 培养体育意识和活动兴趣; C
指导健身活动 。
⒉ 基本内容,A 目标与要求; B 体育的地位; C 体育卫
生与健身方法; D 法规教材体系;运动知识, 规则简介;
E 国防常识教育 。
⒊ 类型,讲授课, 考核课 。
⒋注意事项 (略)
上一页
(二) 实践课
体育实践课是根据教学进度所规定的教学内容要求, 组
织学生在体育场馆进行身体活动练习的课 。
⒈ 实践课的分类 ( 据学生基础 ),
普通体育课, 专项提高课, 保健体育课 。
( 据学生目标 ), 新授课, 复习课, 综合课, 考核课,
其他 。
⒉教学要求:
新授课 复习课 综合课 考核课
上一页
新授课
A 明确新教材的作用, 提出学习要求, 激发
求知动机 。
B 正确的应用各种教法, 使学生对新教材形
成正确的概念 。
C 根据教材的性质和学生特点, 科学的安排
教学步骤 。
D 抓重点和基本环节, 着重解决普遍性问
题 。
E 要有适当的重复练习次数和练习时间。
上一页
复习课
教学目标,提高动作质量和运动成绩 。
A 提出复习要求, 采取相应的教法措施 。 主
要是结合进度和学生掌握动作的情况 。
B 集体指导为主, 个别指导为辅, 区别加以
对待 。
C 注意精讲多练,合理的增加负荷和练习密
度。
上一页
综合课
这是由两个以上内容与性质都不相同的
教材所组合起来的课型 。
A 加强教材间的纵向联系 。
B 教材必须新旧搭配, 且性质和类型不
同 。
C 要注意教材的难易和运动量大小之间的
关系 。
D 合理分组练习,安排练习密度和生理负
荷。 上一页
考核课
对学生进行智能, 技能, 体能的评价 。
注:通常安排在主教材学习之后和学期结束前, 但由于体育考试有其
特点, 随机性比较大, 一般按教学计划和进度安排 。 其结果不仅是对学生
成绩的评定, 同时也是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总结检查, 是改革教学的主要依
据 。
A 明确目的, 端正态度 。
B 明确考试的目的, 要求, 标准 。
C 严肃考场纪律, 防止作弊现象 。
D 应适当安排一定的准备时间
E 做好考核的准备工作, 创立良好考试氛围 。
F 考后要安排活动内容,以保证考核课的运动负荷。
上一页
(一)课的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体育实践课的结构是教学活动模式的框架 。
1.组织工作的安排顺序,教:讲解, 示范, 保
护, 帮助, 辅导, 分析, 纠错, 调队, 评价 。 学:
视, 听, 自学, 自练, 自测, 自评, 相互观察, 帮
助, 合理的休息 。
2.教材内容的安排顺序,指课的各部分教材内容
的有机联系,及所占时间的比例等。难度大的在
前,负荷小的在前,新教材在前。
上一页
(二)课的基本结构
基本结构,微观结构。基本结构是固定
的框架。
1.准备部分
2.基本部分
3.结束部分
上一页
1.准备部分
生理、心理状态的始动调节期 —— 上升期
( 1) 基本目标,迅速组织制学生明确课的内容要求,
调动积极性, 做好准备活动, 克服机体惰性, 进入工
作状态, 培养正确的姿势和良好的状态 。
( 2) 基本内容,教学常规:整队, 集合, 清查人数,
登记考勤, 师生问好, 宣布教学任务, 检查运动着
装, 安排见习生 。 集中注意力练习 。 一般性准备活
动, 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的活动 。 专项准备活动:
其动作结构性质与教材相近 。
( 3) 组织教法,集体与分组相结合 ( 全班统一进
行 ) 定位与行进间相结合 。
( 4)时间,8— 12分钟,约 10分钟 上一页
2.基本部分
属一堂课的主体框架,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部分 —
— 稳定期( 1) 目标:
学习, 复习, 考核课程标准及教材 。 三大基本任
务:发展体能, 增强体质;学习和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 技
术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
( 2) 内容,规定教材:运动项目教材, 游戏教材 。 乡土教
材 。 辅助性, 诱导性教材 。
( 3) 组织教法
组织形式,分组轮换;分组不轮换 。
教学要求,新教材, 难度较大的放前面, 易兴奋, 易疲劳
的教材放后 。 正确安排辅助性, 诱导性练习和教法步骤 。 设计
和安排练习密度, 负荷, 练习的次数, 时间, 合理选定练习的
形式 。 分组或不分组 。
( 4)时间,30mIn 28— 32分钟 上一页
3.结束部分
身体感到疲劳, 大脑皮质兴奋性下降, 活动能力
下降 —— 下降期
( 1) 教材目标,有组织的结束教学活动, 使学生逐渐恢复至
安静状态 。
( 2) 教学内容:
A 放松练习, 简单, 轻松, 自然, 柔和 。
B 小结
C 布置课外作业
D 预告下次课的内容, 收拾器材 。
( 3) 组织教法,一般以全班集体的形式进行 。
( 4) 教学时间,5分钟
注: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忽视该部分,更不能抽掉该部分时间,仓促下课。 上一页
(三)课的微观结构 —— 具体结构
指课的各部分的具体内容的顺序与时间等方面的设计与安
排包括各部分的教学任务, 内容, 组织教法措施, 密度和生理
负荷及时间分配等 。 由于每次课各部分具体内容不同, 故课的
具体结构有明显的灵活性, 变异性 。
注:时间紧, 任务重, 内容多, 应精心设计 。
各部分微观结构的具体内容:
准备部分,整队, 检查人数, 运动着装, 宣布课的任务要
求, 布置见习生活动内容, 队列练习, 集中注意力练习, 一般
性准备练习, 专门性准备练习, 队伍调动 。
基本部分,讲解示范, 专门性练习, 新旧教材内容, 教和
学的步骤, 正误对比, 教学比赛, 游戏, 体能练习, 学生技能
练习与休息, 队伍调动 。
结束部分,队伍调动,全身放松练习,呼吸练习,游戏,
舞蹈以及总结与布置作业,收拾器材。 上一页
第十七次课
内容提要,阐述体育课的组织之意义, 内容, 具
体操作要求以及基本组织形式 。
关键词,体育课的组织, 分组轮换
教学目标,初步理解体育课组织的重大意义和组
织教学的常规要求, 学会几种常用的组织教学形
式的设计原理及方法 。
教学重点,体育实践课教学的组织形式设计原理
与方法 。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练法、作业法
下一页 返回目录
第二节 体育课的组织
一、名词
体育课的组织 —— 是为实现课的教学目标
所采用的各种合理措施与手段。
二、体育课组织的意义 —— 六个有利于
三,体育课组织的内容
四、理论教学的组织 —— 教学程序
五,实践教学的组织
上一页
六个有利于
( 一 ) 保证体育课严密紧凑的进行
( 二 ) 保证运动负荷与练习密度
( 三 ) 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
( 四 ) 合理应用场地器材
( 五 ) 营造教学气氛, 调动学习积极性
(六)防止干扰和伤害事故
上一页
三、体育课组织的内容
( 一 ) 理论教学,常规, 集中注意力, 提问, 讨
论, 板书, 演示, 朗读, 测验, 练习, 布置作
业 。
(二)实践教学,常规,队列队形,编班分组,
分组教学,学生活动,保护帮助,合理休息,队
伍调动,场地器材的布置,干部使用。
上一页
教学程序
( 一 ) 组织教学, 安定课堂秩序 —— 教学机智,
排除干扰, 信号, 提问, 注视, 停止讲课 。
( 二 ) 复习提高, 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
⒈ 再现巩固旧知识
⒉ 温故而知新, 为新内容讲授做准备
( 三 ) 讲授新内容
(四)巩固新内容
上一页
五、实践教学的组织
(一)课堂常规,是为使体育教学有一个严密的
组织和正常秩序,保证体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
行,对师生所提出的一系列基本要求。具有保持
教学秩序,严密组织教学,进行思品教育三方面
的意义。
⒈ 课前常规 ⒉ 课中常规 ⒊ 课后常规
(二) 教学场地器材的布置
(三) 队伍,队形的安排与调动
(四) 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
上一页
课堂常规
⒈ 课前常规
教师,A 制定各种教学计划; B 熟悉教学程序及示范动作; C 了解学生情
况; D 提前布置场地 。
学生,A 穿好运动着装; B 精神状态良好; C 提前到达上课地点; D 协助
教师布置场地 。
⒉ 课中常规
教师,A 检查出勤; B 检查着装; C 宣布教学目标, 内容, 要求, 安置见
习生, 安全教育, 做好准备活动, 讲解示范, 保护帮助, 整理活动, 按计
划上课;教书育人, 加强管理, 以身作则 。
学生,体委整队;服装整齐, 服从指挥, 友谊协作, 爱护公物, 积极练
习 。
⒊ 课后常规
教师,收捡器材, 反馈信息, 课后分析, 指导课外作业 。
学生,收捡器材,完成课外作业 上一页
(二)教学场地器材的布置
⒈ 作用:
A 充分利用场地器材
B 有利于组织教学, 合理安排课的密度, 增加学生练习次数
C 调动学生积极性
D 便于形成教学氛围, 减少不利因素
⒉ 布局要求:
A 符合卫生, 锻炼安全要求
B 利于队伍调动, 增加练习负荷和密度
C 利于教师调控和辅导
D 可移动器材向固定器材靠拢
E 一场多用, 高效省时
F 正确使用标志线 上一页
(三)队伍,队形的安排与调动
⒈ 力求科学, 合理 —— 创造良好教与学的环境 。 为实现
教学目标服务, 省时, 省地, 有利组织教学提高密度和
负荷 。
⒉ 队形简单实用 —— 符合教学卫生与安全要求 。 A 学生
背向干扰, 背风, 背沙, 背光 。 B 便于相互观察, 保
护, 帮助和练习 。 C有利教师讲示, 指导和监控 。
⒊善用口令,合理调动 —— 快捷有效,步调一致。 A 提
高指挥调度能力; B 缩短场地距离,节省调队时间; C
学生积极配合,做到步调一致。
上一页
(四)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
⒈ 班级组织教学形式:
自然班 — 行政班级, 男女混合 。
合班 —— 按性别, 按健康状况, 按体育基础, 按专
项技能分班 。
⒉课内教学组织形式,全班统一教学:不存在分组形
式,教师统一指挥,依次完成练习:队列、广播操、
准备活动、武术、诱导练习、舞蹈、游泳、体能练
习。班内分组教学:分组不轮换、分组轮换。
分组轮换 —— 综合课
分组轮换的形式 上一页
分组轮换 —— 综合课
优点:
A 解决人数多, 场地器材不足的问题 。
B 获得更多练习机会, 提高练习密度和负荷 。
C 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D 利于学生互帮互学
缺点:
A 不利教师全班指导学生
B不能使负荷同步上升
C不易控制时间和教学顺序,节奏
上一页
分组轮换的形式
A 两组一次等时轮换 。
B 三组两次等时轮换:场地器
材少, 人数多, 新内容较容易,
复习内容较熟悉 。
C 先合组后分组,或先分组后合组。
上一页
技巧 短跑→←
(一) (二)
↙ ↖
→
技巧
篮球 跳高
(一)
(二) (三)
10’ 10’
10’
武术
跳高 双杠
↙ ↘
→←
(一) (二)
(一、二)
12’
10’
跳山羊 排球
游戏
→←
↘ ↙
(一) (二)
(一、二)
12’
8’
第十八 —— 十九次课
内容提要,介绍体育实践课两大定量指标:练习
密度与运动负荷的设计, 操作及评价分析原理与
方法 。
关键词,练习密度, 生理负荷, 心理负荷
教学目标,全面掌握练习密度与运动负荷的设计
原理, 测试方法及其统计, 分析和评价的方法 。
教学重点,练习密度与运动负荷的测试及数理统计
分析方法 。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练法、修正法
下一页 返回目录
第三节 体育实践课的密度与负荷
一 体育课的密度:一般密度和专项密度
(一) 名词分析
(二) 意义
(三) 密度的安排与调整
(四) 密度测定方法 —— 专题介绍练习密度
(五) 统计制图
(六) 分析
二 体育实践课的负荷:生理负荷,心理负荷
(一) 生理负荷
(二) 心理负荷 上一页
(一)名词分析
1 一般密度,指课中教与学各项活动合理运用的时
间与上课的总时间的比例
各项活动:
A 教师指导,15%— 20%
B 学生练习,30%— 50%
C 组织措施,10%— 15%
D 帮助保护,5%— 15%
E 观察与休息,12%— 15 %
2 专项密度,课中某项活动合理应用的时间与上课
时间的比例。
上一页
(二)意义
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影响课的教学目
标实现 。
如练习密度调控不当,影响技能学习
和锻炼效果;又如组织措施不当,就会浪费
时间,减少课的合理总时间和身体练习的时
间。
上一页
(三)密度的安排与调整
总要求,以练习密度为主, 合理的安排其他四项活动 。 从体育
教育的本质功能和教学目标出发, 必须优先考虑如何保证合理
的练习密度 。
1 精心设计, 认真备课
据教材的性质, 课的任务, 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等情况,
合理的确定与安排各项活动的时间 。
2 改进和提高课的组织水平
A 减少不必要的组织措施及队伍调动 。
B 场地器材的布局要便于组织教学 。
C 分组教学要适合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
D 使学生熟练掌握队形, 队伍的变换与调动的技巧 。 下一页
上一页
(三)密度的安排与调整
3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技巧和组织教学能力 。
讲解简明, 示范正确;合理安排练习次数和休息时
间;善用各种练习法加大练习密度;运用教师指导使机体
得到合理的积极休息:如讲解示范, 分析动作, 纠错等让
学生机体得到调节 。
4 加强纪律教育, 发挥小骨干作用 。
组织纪律是实施教学各项活动调控的前提。学生的自
觉性,积极性,亦与组织纪律有直接关系。
上一页
(四)密度测定方法 —— 专题介绍练习
密度
1 准备工作
A 研究教案:了解课的内容, 任务, 组织教法 。
B 人员分工:二人即可, 一人开表记时, 一人登记,
结束后, 进行分析 。
C 选定测试对象, 准备仪表, 表格
D 测试内容:准备活动, 整理活动, 新旧内容的学
习, 复习;诱导性练习, 辅助性练习;游戏, 竞赛队列,
队形, 练习 。
2 测试方法,简易快捷法, 一块表, 一个人, 人动表
动, 人停表停, 上一页
3 各练习内容的时间确定
基本体操,包括徒手操,轻器械体操,武术操,一般发展练习。
A 讲练分开,只记练习过程; B 边讲边做,整个过程均计算。
器械体操,技巧,跳跃,双、单杠
A 开始 → 结束; B 如跑步归队计练习时间;
B 连贯动作:全过程;
C 游戏及竞赛,如没有明显等待,则全过程均算。
跑,快速跑、耐久跑、越野跑、跨栏跑、接力跑
A 预备姿势 → 终点缓冲; B 跑动或走跑交替。
跳跃,跳高、跳远、三级跳
A 开始 → 落入沙坑或垫子; B 跑步归队。
球类、游戏、竞赛:
A 单个动作:开始 → 结束;
B 连贯动作 → 全过程;
C 游戏或竞赛如无明显等待,则计全过程。
武术:
单个或成套动作:开始 → 结束,边讲、边看、边听、边练,均计
全过程。
(五)统计制图
1 统计:
例 A:教师指导活动时间为 8’20’’,先将该项活动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细分为
秒, 则 X ( 教师指导 ) = 课 中 教 师 指 导 时 间 / 课 的 总 时 间
× %=8’20’’/45’=18.5%
例 B:教师指导,7’50’’;学生练习,17’10’’;组织措施,6’05’’;保护帮助:
4’10’’ ; 观 察 休 息, 8’15’’ ;则 X ( 综合密度 ) =
( 470’’+1030’’+365’’+250’’+495’’) /2700’’ × %=96.67%
例 C:求百分圆形直观图各项活动所应占有的扇形面积 ( 度数 ), 则 X( 教
师指导 ) =360× 18.5%=66.6( 度 )
2 制图:
圆形, 条形图 ( 但圆形更直观 )
注:绘图前,在已计算出各专项密度基础上,换算出其专项密度在圆形
面积中应占的比例度数。
上一页
6
1
2
3
45
(六)分析
1 各专项密度比例是否恰当
与规定值相比, 如达不到, 原因是什么?
2 专题分析练习密度
3 总结,建议
上一页
(一)生理负荷
指学生在课中从事身体练习时所承担的量与强度对机体的刺
激程度 。 体育课生理负荷的安排;体育课生理负荷的调控 。
( 一 ) 生理负荷的常用检查方法:自查法, 观察法, 生
理测试法
1.自查法:
学生自我的感觉 。 学生对饮食, 睡眠, 精神, 机能状况等自我感觉
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咨询 。 这种方法代表队, 高考队训练较为常用
A 自我感觉良好:精力充沛, 反应灵敏, 动作协调, 饮食, 睡眠正常 。
B 自我感觉不好:疲倦无力, 头晕恶心, 茶饭不思, 嗜睡, 不想运动 。 甚
至呕吐, 抽筋, 昏厥 。
C 自我评定:晨脉大于平时晨脉 12次以上属于过量,而且尚未恢复。
下一页 上一页
(一)生理负荷
2.观察法 教师观察, 教师主要应用听觉, 视觉, 并借助已知经验来感知学生
练习时承受负荷的外部形象变化 。
3.生理评定法 —— 最为流行的简便易行的 为手测脉率法 。
脉搏, 血压, 呼吸频率, 肺活量, 尿蛋白, 肌酐等生理指标均为检查内容 。
脉率测定法:
A 一般二人操作 。
B 选定测试对象, 讲清方法要求, 消除人为紧张 。
C 把握 5个时机
D 每次测 10秒
E 一般测动作后的即时心率
F 绘制心率变化测定图 。 横轴:课时, 2分钟为一比例单位 。 纵轴:心率,
60,70为底, 10次为一比例单位 。 点线部应吻合:坐标点, 垂直的虚线, 课
的各个部分 。 相关数据, 文字应标画清楚 。
G统计:点数法简便快捷,面积法,较为复杂,但客观真实。 下一页 上一页
(一)生理负荷
H面积法的求证方式:描点, 各坐标点相联并做垂线, 计算各梯形面
积, 除以课的总时间 。
1.Xn=A+B/2× t 如:书中 X4=( 90+126) /2× 3=324
2.∑Xn=X1 +X2+X3+……
3.X=∑Xn/t K=X/X(安静 )
体育实践课生理负荷的评价
心率指数参照值:需在先求证出平均心率基础上再行计算
1.2以下:最小 1.2— 1.49:小 1.5— 1.79:中 1.8.一 1.99:大 2以上:
最大
平均心率对照值:
小学生,120— 130/分
中学生,120— 140/分
高中女生,120— 140/分
高中男生,130— 150/分
下一页 上一页
ˉ ˉ
(一)生理负荷
评价的内容:
A 平均心率是否合理, 是否有利于发展身心
B 其变化趋势是否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知
识技能, 是否有助于掌握知识技能 。
C 变化范围以及休息间歇是否合理
D 课后恢复状况如何
F 分析生理负荷正常与否的原因
上一页
(二)心理负荷
1 名词分析,课中学生在心理上所承受的各种刺激量与强度的
程度 。
2 心理负荷的内容,注意, 情绪, 意志
3 心理负荷的测试
常用的方法:问卷法, 反馈法, 自评法, 观察法 。
观察法,教师对课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行为表现, 进行观察记
录, 并参照心理负荷量表作出判断的方法 。
A 准备工作:熟悉教案和测试标准, 选定测试对象, 准备好表
格
B 测定,4mIn为一单元测试时间, 据测试者在课中三方面的
心理外观表现进行五级心理负荷打分 ( 见书 P146 表 8-12)
C 统计整理
上一页
第二十次课
内容提要,介绍体育课准备工作的五大要求, 备课
的形式, 程序以及客观, 公正地科学评价一堂体育
课的具体要求, 进行教案, 粗线条, 初步设计 。
关键词,准备, 分析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讨论, 使学生明确体育课准备
工作的具体要求, 备课程序及形式, 学会客观, 科学
地评价一堂体育课, 对体育实践课教案的设计具备一
定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
教学重点,体育课准备要求与评价要求 。
教学方法,讨论分析法、诱导法、作业法
下一页 返回目录
第四节 体育课的准备与分析
一 总要求:
备学生,备场地器材,备教材教法,备
骨干,备教案,备试讲
二 备课的形式与程序(阶段)
三 体育课的评价 —— 分析
上一页
二 备课的形式与程序
( 一 ) 备课形式:
1.个人,独立钻研, 思考设计, 实际准备
2.集体,集思广益, 共同探讨, 交流
( 二 ) 备课程序
1.间接,多方获取相关资料, 钻研教材教法, 了解学
生情况及教学条件
2.直接,以间接配课为基础, 针对教学内容, 任务,
为某一节课做直接准备
上一页
三 体育课的评价 —— 分析
( 一 ) 评价的意义,有助于教师了解授课情况, 有
利于总结教学经验, 提高教学质量
( 二 ) 分析课的方法,全面评价, 具体评价
( 三 ) 分析的形式和要求
1 形式,自我评价, 听课评价 。
2 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全
面与专题相结合,一次与多次相结合,主观与客观相
结合
上一页
作 业
P151—— 1.2题
1.试测一节新授课的生理, 心理负荷 。
2.试测一节复习课的练习密度。
第九章 体育教学工作计划与考核
内容提要,主要阐述制定体育教学工作计划文件的基本知识
和方法, 以及体育教学工作考核的意义, 种类, 内容和方法 。
教学重点,本章主要阐述制定体育工作计划文件的基本知识
和方法以及体育教学工作考核的意义、种类、内容与方法。
第一节 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第二节 学校体育工作考核
返回目录
第二十一次课
内容提要,主要介绍学校体育工作的全年度教学计划, 学期
教学计划 ( 教学进度 ) 与单元教学计划的设计意义, 内容, 方
法与步骤 。
关键词,全年教学计划, 教学进度, 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了解撰写和设计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 全年,
学期, 单元 ) 的重要意义, 具体内容以及步骤和方法, 初步具
备撰写, 设计相关教学文件的能力 。
教学重点,各类教学工作计划的设计理念及内容, 方法 。
教学方法,讲授法、作业法
下一页 返回目录
第一节 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一 全年度教学计划
(一) 名词,意义
(二) 要求
(三) 步骤与方法
二 学期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 进度
(一) 概念意义
(二) 要求
(三)步骤和方法
三 单元教学工作计划
四 课时计划 —— 教案 上一页
(一)名词,意义
1全年度教学计划,它是以年级为单位, 按照国家颁布
的学校体育教学大纲, 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 。 针对学
生的特点制定的, 将大纲规定的学年教材内容和时数
合理的分配到两个学期去, 并确定学期考核项目与标
准工作计划 。
2 意义:
A 为全年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
B 是全年教学工作管理的依据
C 是制定其他教学计划的依据
上一页
(二)要求
1 钻研教学大纲, 明确教学指导思想 。
2 教材内容安排要有针对性
3 教材内容具系统性和可接受性
上一页
(三)步骤与方法
1 确定全年教学目标
2 确定全年教材内容和教学时数
3 确定考核项目与标准
4 确定各类教材内容的教学时数和各项教材的
教学时数
上一页
(一)概念意义
1 把每期的各项教材内容时数合理的分配至每
次课 。
2 意义
A.是编写教案的主要依据
B.是完成教学任务重要保证
上一页
(二)要求
1 有利于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 —— 不同项目,
不同性质教材相搭配
2 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体能, 认知水平
3 注意教材内容的系统性 。
4 应考虑季节性
5 正确确定教材的排列方式
上一页
(三)步骤和方法
见书 P162 表 9-2
三 单元教学工作计划
( 一 ) 名词,它是把某个年级某项主要教材内容
按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中确定的课次顺序, 安排出
每次课的目标, 要求, 重点, 难点, 以及教与学
手段的教学工作计划 。
( 二 ) 意义,是教学进度的深化, 具体化, 是备课的
依据 。
( 三 ) 要求:
( 四 ) 步骤 上一页
(三)要求
1 了解和分析学生的情况;
2 把握教材内容的技术结构:重点, 难
点 。
3 教学手段的选择要具有针对性, 实效
性, 趣味性 。
4 要充分利用场地器材 。
5 其课次应与教学进度相吻合 。
上一页
(四)步骤
见 P163 表 9-3
1 确定某项教材内容的教学目标, 重点
2 确定某项教材每次课的重点及教学目标
3 确定每次课的主要教与学的手段
4 确定考核标准
上一页
第二十二 —— 二十三次课
内容提要,重点引证, 分析及阐述课时计划 ( 实践
课 ) 的设计理念, 内容, 方法及步骤 。
关键词,课时计划,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法步骤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设计, 撰写教案的实际工作能
力, 为教育实习和从事中学体育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
基础 。
教学重点,教案设计的内容分布及对应关系 。
教学方法,讲练法、修正法、演示法、作业法
下一页 返回目录
四 课时计划 —— 教案
( 一 ) 名词,据学期教学计划和单元教学计划, 而编
写出来的符合班级具体情况的每次课的具体执行计划
( 二 ) 意义,是对体育教师的基本要求, 是组织体育
教学的依据, 是体育教师的基本功, 是教学考核的内
容之一,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水平
( 三 ) 种类,理论教案, 实践教案
下一页 上一页
四 课时计划 —— 教案
( 四 ) 实践课教案:
形式,表格式, 顺序 ( 文字 ) 式
要求,目标要明确;要求要具体;重点要突出;
组织要严密;教法要多样;负荷要恰当;时间要适
宜;安全要落实;场地要合理;文字要简练;构思要
新颖 。
步骤,任务的编写, 各部分的编写, 案尾的编写
1.案首,内容, 目标或场地器材
在确立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必须做到全
面,恰当,具体。 下一页
四 课时计划 —— 教案
全面,以体育教学为总目标为核心
恰当,该次课上在进度, 特别是单元教学计划中
应承担的任务
具体,主抓因果关系, 据教材性质和对学生的身
心作用而拟订, 充分体现教材特点及功能 。
比较分析,教学目标示例
不确切的提法,1进一步学习俯卧撑或跳高, 2
锻炼学生身体, 3 进行组织纪律教育 。
明确具体的提法,1 复习俯卧撑或跳高,进一步
改进过竿技术; 2 通过深蹲起练习,发展学生的下肢
力量; 3 通过队列操练,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 下一页
四 课时计划 —— 教案
2.案中,三大部分, 授课内容, 组织教法, 练习次数, 各项
活动时间 。 三大部分的内容, 时间, 次数与组织教法具体撰
写 —— 正确处理四大关系
A左右关系 —— 左边,准备部分 —— 课堂常规, 集中注意练
习, 准备活动 。 基本部分 —— 教材或动作名称;动作要领或
要点;重点, 难点;保护与帮助;游戏, 竞赛的方法与规
则 。 结束部分 —— 放松整理, 小结, 布置作业, 收捡器材,
师生再见 。
右边,教学的组织;教法步骤,要求,易犯错误及纠正方
法;比赛游戏,要求。
B 上下关系 —— 撰写教案的程序或顺序, 按五级标题设计程
序:一, ( 一 ), 1,( 1), a…
C 对应关系 —— 左右两边的内容相对应, 标号要对应, 逻辑
层次关系要对应
D 粗细关系 —— 新授细,复习粗,新教师细,老教师粗 下一页
四 课时计划 —— 教案
正确把握几个常用的基本术语
设计和书写体育课教案一般都需要运用一系列术语, 这
些术语对于正确表述课的设计思想, 正确表达体育教学的概
念, 简化教案的书写, 都具有主要的意义 。
A.体育课的任务 指一节课要确定的目标, 是指导一节体育
课的基本思想, 做到全面, 恰当, 具体 。
B.动作要领 指身体练习的技术基础, 包括身体练习的主要
环节及其动作顺序 。
C.动作要点 是对某项技术动作要领的简洁的描述 。
D.重点 — 教材重点 指身体练习的主要部分, 即某一身体练
习的技术关键或技术环节的重要联结部 。
E.教材难点 指学生对某教材在技术上不易掌握的部分 。 与
教材有关, 更与学习能力有关 。 下一页
四 课时计划 —— 教案
F.教学组织 指教学的分组, 基本练习队形, 体育器材的摆放
以及教师指挥与示范的位置 。
G.教法步骤 指教, 学, 练的有机结合及其有序过程 。
H.要求 指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基本愿望和条件 。
A.技术规格要求; B.教学组织要求; C.保护与帮助的要求 。
教师习惯用规则一词代替要求一词进行活动方式描述 。
3.案尾,预计生理负荷, 练习密度, 课后小结或场地器材
A.预计心率 —— 生理负荷,练习密度 B,课后分析 C,场地器
材
注:
下一页 上一页
第二节 学校体育工作考核
一 学校体育工作考核的意义,检验效果, 发现问题, 激
发动机, 提高水平 。
二 学校体育工作考核的特点,脑力与体力相结合;内容
多, 评定难, 组织复杂, 工作量大
三 学校体育工作考核的种类:
1 学生:预先考核;平时考核;定期考核;总成绩评定 。
2 教师:预先考核;期中考核;期末考核 。
四 体育教学考核的内容,出勤率;课堂表现;体育理论知
识;身体素质;体育运动技术和技能 。
作业,试按老师提供的教材内容,设计撰写一份中学体育
实践课的教案。 上一页
第三篇 学校课外体育
课内体育,体育教学
课外体育,课外体育锻炼, 课外运动训练, 运
动竞赛
注:该篇主要阐述课外体育各种活动途径
的特点,目标,原则,内容及方法
第十章 课外体育锻炼
第十一章 课外运动训练
第十二章 课外运动竞赛
第十章 课外体育锻炼
内容提要,在概述课外体育锻炼地位与特点的基础
上, 阐述了课外体育锻炼的目标, 内容, 组织形式与
方法以及课外体育锻炼的计划与评价 。
关键词,课外体育锻炼, 目标, 原则, 校内体育锻
炼, 校外体育锻炼
教学目标,明确课外体育锻炼的地位, 意义, 了解课
外体育锻炼的特点, 目标, 原则及组织内容与方法 。
教学重点,课外体育锻炼的特点, 目标与组织方法 。
教学方法,讲授法 下一页 返回目录
第十章 课外体育锻炼
第一节 课外体育锻炼的地位及意义
第二节 课外体育锻炼的特点, 目标与原则
第三节 课外体育锻炼的内容,组织形式与方法
第四节 课外体育锻炼的计划与评价
上一页
第一节 课外体育锻炼的地位及意义
一 概念与地位
( 一 ) 概念,指体育课以外的, 组织学生有目的, 有计划, 有
组织的参加体育活动, 本教材相对详尽:在课余时间里学生运
用各种体育手段和方法, 以增强, 体质, 促进身心, 健康, 丰
富课余文化生活等为目的的身体活动 。
( 二 ) 意义,锻炼, 训练, 教学三者间关系
1 共同点,同属学校组成部分,都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最
终活动指向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活动效果具有一定的同一
性,如健身,健心,思想品质个性培养,技术,技能的提高。
下一页
第一节 课外体育锻炼的地位及意义
2 不同点,具体目标有所不同, 要求不同, 内容不同, 组织
形式不同, 承受的身心负荷不同, 效果的评价不同 。
3 三者间的相互关系
是相对独立, 紧密联系的辨证关系 。 体育教学是核心, 体
育锻炼是体育教育与体育训练的促进因素, 体育训练起到检验
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水平的作用 。
(三)地位 —— 是学校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的
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 的主要途径。
上一页
第二节 课外体育锻炼的特点, 目标与原则
一 课外体育锻炼的特点
二 课外体育锻炼的目标 ( 任务 )
归纳起来为:激发动机, 培养兴趣,
增强体质, 提高能力, 丰富生活, 陶冶情
操, 与体育教学相辅相承, 共同完成学校
体育工作任务 。
三 原则
上一页
一 课外体育锻炼的特点
( 一 ) 丰富性与多样性相集合
( 二 ) 自愿性与规定性相集合
( 三 ) 自主性和指导性相结合
( 四 ) 广阔性与广延性相结合
( 五 ) 独特性与补偿性相结合
( 六 ) 课余性与计划性相集合
上一页
三 原则
( 一 ) 自觉, 自愿性,明白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树
立体育锻炼之目标;体验体育锻炼之乐趣, 辅之以教
师之指导 。
( 二 ) 经常性原则,科学作息, 负荷适中, 循序渐
进, 持之以恒, 提高能力, 形成习惯 。
( 三 ) 针对性原则,内容, 方法, 组织形式应因时,
因地, 因人而异 。
注:有的版本中还有适量性原则,全面锻炼原
则,这也是可取的。
上一页
第三节 课外体育锻炼的内容,组织形式与方法
一, 体锻内容,健身类, 娱乐类, 保健类, 达标类 。
二, 体育锻炼组织形式与方法:
( 一 ) 校内体育锻炼,早操, 课间操, 班级体育锻炼, 全
校性体育锻炼 。
注 早操, 课间操, 班级体育锻炼列入作息制度 。 全校性体育锻炼不列
入作息制度
( 二 ) 校外体育锻炼
1.自我锻炼
2.家庭体育:在家长的组织, 督促, 指导下进行
3.社区体育:是学生在居住区域所开展的多种体育活动,对于
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促进个体社会化有重要作用
上一页
第四节 课外体育锻炼的计划与评价
课外体育具有自主性,自愿性特点,有较大的自由度。但
并非放任自流,从组织实施,到结果评价均应有计划,有步骤
的进行。是年终或期末学校体育工作总结的重要内容,是学校
各年级,班级体育工作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如出勤率怎么
样,是否坚持经常,健康状况是否有提高,班级运动水平怎
样。
一,体育锻炼工作计划
二,课外体育锻炼的评价
上一页
一 体育锻炼工作计划
全校,体育干部培训措施, 宣传, 教育, 检查评比措
施, 课外体育活动, 小型竞赛活动安排, 锻炼标准,
由教研室在征求意见和总结前期工作基础上 。
班级,以学校计划为依据, 在体育教师及班主任指导
下经全班学生讨论通过 。 主要内容:班级体育锻炼目
标, 方法, 锻炼内容和形式, 检查评比等 。
个人,根据班级计划,结合个人情况拟订。
上一页
二、课外体育锻炼的评价
( 一 ) 全校,以班级和个人评价为基
( 二 ) 班级,对本班的两操出勤率, 组织纪
律, 达标率, 锻炼效果, 计划执行情况
(三)个人,对个人执行计划情况及体育成
绩,达标,自我锻炼能力和习惯,效果进行评
价。
上一页
作 业
P190—— 2.3.6题
2.试述课外体育锻炼的意义 。
3.试述课外体育锻炼的特点和目标 。
5.课外体育锻炼主要有哪几个原则,贯彻
这些原则时应注意那些事项?
第十一章 课外运动训练
内容提要,在概述课外运动训练的特点与目标基础上, 主要阐
述课外运动队的组建, 课外运动训练的原则, 内容与方法, 同
时简单扼要的介绍课外运动训练的计划与评价
关键词,课外运动训练, 周期性原则, 一般训练, 专项训练,
竞技状态
教学目标,学习了解课外运动训练在学校体育工作中的作用及
其训练特点, 内容, 目标体系和主要的运动员选材指标, 明确
课外运动训练应遵循的五项基本原则 。
教学重点,课外运动队的组建;课外运动训练的主要内容与原
则 ( 周期性原则, 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 。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启发诱导法 下一页
返回目录
第十一章 课外运动训练
第一节 概述:概念,特点,目标
第二节 课外运动队的组建
第三节 课外运动训练的原则
第四节 运动训练应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第五节 课外运动训练的方法
第六节 课外运动训练的计划与评价
上一页
第一节 概述:概念,特点,目标
一,概念
二,课外运动训练的特点
三,课外运动训练的目标
上一页
一 概念
时间,课余
对象,有天赋和爱好的学生
组织形式,运动队, 俱乐部, 代表队
方法,系统训练
任务,发展身心素质, 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培养体育后备人才
以往专科, 本科版教材的注释:利用课余时间, 对部分热爱体育
运动, 身体条件较好, 又有某项运动专才的学生, 进行系统训练
的一种专门的教育过程 。
学校业余运动训练是整个国家训练体制的一个子系统, 是
一个基本环节, 属三级训练体制中的初级训练形式 。
主要作用或意义 可以用, 十字诀, 概括 。
丰富学校课余文化生活;推动群众性运动的普及;发现优
秀运动人才;培养体育活动骨干;提高学校运动技术水平。 上一页
二、课外运动训练的特点
( 一 ) 与一般运动训练的共同点,内容的专门性, 负
荷的科学性, 个人的针对 性, 成绩的表现性
( 二 ) 课外运动训练的特点,基础性, 课余性, 广泛
性 。
注,目前学术界对课外运动训练的广泛性,这一特点存
有一定的争议,许多教材中没有谈及这一特点。奠于运动训练
的人力,物力,财力限制及对运动人才培养的特定要求,从目
前来看(中学体育俱乐部几乎是空白)不可能成立。
上一页
三、课外运动训练的目标
( 一 ) 主要目标,对受训成员进行全面训练, 增强体
质, 为今后从事专项训练打好基础 。
( 二 ) 具体目标:
1,全面发展身体素质, 提高运动能力
2,培养体育骨干, 输送体育人才
3,进行思品教育
4,学习与掌握相关体育知识,技术,技能
上一页
第二节 课外运动队的组建
确定建队项目,学校体育活动基础,上级主
管部门布置的任务,本校硬件设施条件。
一 运动员选材
二 运动队的规章制度
主要有训练制度, 奖励制度, 教练责任制等 。 升
留级制度:有的学校规定, 三科不及格者应予以留
级, 二科不及格者则停训, 补考及格后才能参训 。
上一页
一 运动员选材
( 一 ) 选材的主要方法:
经验选材, 科学预测选材
(二) 常用的几种预测指标
( 三 ) 选拔步骤 ( 途径 )
1.自愿报名, 班级推荐或教师物色 。
2.组织测试, 或在比赛中检测
3.家长,学校同意,然后正式确定。
上一页
(二) 常用的几种预测指标
1,身体形态指标,主要包括身高, 体重, 四肢及躯干的长
度, 围度, 肩宽以及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关系 。 不同运动项目
对身体形态的侧重点不一样 。
2,生理机能指标,主要包括心率, 肺活量, 最大吸氧量等 。
3,身体素质指标,力量, 耐力, 速度, 灵敏, 柔韧 。
通常各运动项目对此五大素质都有一定要求, 但项目不
同, 各自侧重点不一样 。
A 力量素质 B 速度素质 C 耐力素质
注意:在五大素质中,力量素质是基础,是各个项目都必须考虑的,
通常力量大,速度快,持续运动时间相对长。
4,基本技术指标
上一页
A 力量素质
力量素质,指肌肉活动时克服内外阻力的能
力 。 是最基本的运动素质 。
最大力量,指以最大力量克服阻力的能力 。
相对力量,每 kG体重所表现出的最大力量
速度力量,尽可能在短的时间内所表现出来的
力量
力量耐力,克服一定的外部阻力,能坚持更可
能长的时间和重复尽可能多的次数。
上一页
B 速度素质
速度素质,指人体或身体某部位快速运动的能
力 。
反应速度,对各种刺激快速反应的能力 。
移动速度,快速通过某一距离的能力 。
动作速度,快速完成动作的能力。
上一页
C 耐力素质
耐力素质,指人体在长时间的活动中克服疲劳的能
力 。
肌肉耐力,肌肉长时间反抗疲劳的能力 。 发展该项
耐力, 以提高肌肉血液循环功能和神经系统对肌肉的
支配能力 。
有氧耐力,在供氧充足情况下:克服疲劳的能力,
发展有氧耐力, 以增强氧气输送机能, 促进肌肉的新
陈代谢能力 。
无氧耐力,在产生氧债情况下,克服疲劳的能力。
该训练主要是可以提高机体对氧债的负荷能力。
上一页
4.基本技术指标
主要是指技术动作基础及完整动作时所表现出的
协调能力,此外,还必须考虑年龄因素,遗传因素;
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最近测试成绩;思想意识;
心理素质;家庭影响;学习成绩。
上一页
第三节 课外运动训练的原则
一,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二,系统性原则 —— 不间断性原则
三,周期性原则
四,合理的运动负荷的原则
五,区别对待的原则
上一页
一、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一) 名词注释
( 二 ) 制定该项原则的依据,有机体的统一
性, 技能, 素质的迁移性 。
(三)注意事项
1,安排好二者间的训练比重
2,选择好一般训练内容
3,方法多样, 讲究实效
上一页
(一) 名词注释
1.一般训练,方法, 手段多样, 全面训练, 打基础,
全面发展 。
2.专项训练,以专项或类似专项的练习提高专项成
绩 。
3.原则分析,指在整个训练过程中, 要根据项目特
点 。 对象水平和训练的不同时期, 阶段的任务, 把一
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结合起来 。
注:二者在任务,要求,内容,效果方面侧重点不同,但其
根本目的是为了挖掘运动潜力,延长运动寿命,提高运动成
绩,在中小学切忌, 成人化, 的拔苗助长的训练形式。
上一页
1.安排好二者间的训练比重
A 技术繁杂, 难度大, 一般相对少, 专项相对多 。
B 技术简单, 体力要求高:一般相对多, 专项相对
少, 但专项素质训练比重较大
C 技战术繁杂, 体力要求高:二者比例接近 。
D 年龄:运动年龄, 生物年龄 。 年龄越小, 训练年限
越短, 一般训练比重越大 。
注:某些训练计划的制定,一般以比赛日程为依据,在训
练周期早期阶段一般训练比重较大,后期阶段,专项训练,对
抗性训练比重较大,甚至以赛代训。
上一页
2.选择好一般训练内容
2.选择好一般训练内容
优先选择简单, 实用有助于全面有效的发
展机能, 素质, 利于掌握专项运动技术的练
习 。
3.方法多样, 讲究实效
可按比例结合成套动作练习,最好是循环
练习。同性质的负荷或技术动作一般不连排在
一起。
上一页
二 系统性原则 —— 不间断性原则
( 一 ) 名词注释,指在整个训练过程中, 各学年, 各学期
的训练目标, 内容, 指标和要求要做到层层衔接, 循序渐
进, 打好基础, 为输送优异体育人才服务 。
( 二 ) 制定该原则的依据,认识规律, 由易至难, 技能
形成规律, 身体机能适应性规律 。
( 三 ) 注意事项
1,研究发展趋势, 明确训练方向, 坚持训练的方向性 。
2,坚持训练的可行性:合理选择安排训练内容与方法 。 结合
个体训练基础和学校训练条件, 遵循由易至难, 由简到繁,
由浅入深的规律 。
3,坚持训练的连续性:由初级至高级,由小周期到大周期。 上一页
三 周期性原则
( 一 ) 名词,整个训练过程必须按照一定的周期循
环反复的进行, 而每一周期都在前一周期的基础上不
断提高要求和运动员的训练水平 。
( 二 ) 制定该原则的依据,竞技状态的形成规
律 。
(三) 竞技状态形成的三个阶段
(四) 注意事项
上一页
(三)竞技状态形成的三个阶段
1.形成 ( 获得 ) 阶段 —— 准备期 。 机能能力, 运动技
能, 心理状态达到了本人该周期最高水平, 为即将来
临的比赛作好全面准备 。
2.相对稳定阶段 —— 竞赛期 。 竞技状态形成后, 不会
马上消失, 可以相对稳定的保持一个阶段 。 此时竞技
状态的三大特征可以轻易而稳定的表现出来:并能进
一步巩固和提高, 以至超过刚刚形成时的水平 。
3.暂时消退阶段 —— 竞赛后的休整期。 竞技状态不能
长期保持,会出现疲劳,产生竞技状态下降情况 ——
仅为暂时的。 上一页
(四)注意事项
1,据学校教学规律和比赛安排周期, 一般结合学期划
分的特点予以安排 。
2,合理安排各阶段的时间 。 准备期一般较长 。 竞赛期
短, 休整期尽可能与复习考试时间一致, 且坚持积极
性调整, 进行适量训练 。
3,合理安排小周期的训练计划,为保证大周期训练任
务的完成,每周,每月,每阶段计划应环环相扣,而
且要及时总结,调整。
上一页
四 合理的运动负荷的原则
( 一 ) 名词注释,指在运动训练中要据训练任务和
学生承受负荷的能力, 逐步地, 有节奏的加大运动负
荷, 并使大, 中, 小负荷科学结合, 保证良好训练效
应的积累 。
( 二 ) 制定该原则的依据,疲劳与恢复的规律,
超量恢复原理, 人体生理机能的适应性规律 。
(三) 注意事项
上一页
(三)注意事项
1.循序渐进的安排运动负荷, 针对学生年龄特征, 训练水平 。
2.据受训者训练水平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此训练水平是指身体
训练水平 。 尤其要考虑年龄特征及性别差异 。
3.正确处理量与强度的关系
A先加量, 后加强度 。 初训时尤其如此 。
B强度上升时, 量应相对减少
C任何时候, 量与强度不得同时增加 。
4.要加强医务监督
A要有必要的休息调整时间, 以保证有机体的充分恢复和
超量恢复 。
B传授相关知识,学会自我观察,评价与调控。 上一页
五 区别对待的原则
( 一 ) 名词注释,指依据学生的条件, 有针对性地确
定训练目标, 内容, 方法和运动负荷 。
( 二 ) 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 存有年龄特征上
的差异, 同一年龄段人亦存有一丁点个体差异 。
( 三 ) 注意事项:
1,全面了解情况, 建立训练档案 。
2,反映个人和全队特点 。 对重点队员和集体项目中分
工不同的队员应有专门的训练内容 。
3,贯彻至整个训练过程。
上一页
第四节 运动训练应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个体,技术,战术,思品,智能,心理。其中身
体训练是其他训练的物质基础,是重中之重。
一 身体训练
二 技术训练
三 战术训练
四 心理训练
五 思想作风训练
六 恢复性训练
上一页
一 身体训练
( 一 ) 概念,简言之, 是指运动员获得优异成绩打好身体
基础的训练过程 。
( 二 ) 训练要求:
1,身体训练要全面, 不能过早专项化, 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逐步发展专项身体素质 。
2,有计划的安排身体训练 。 身体训练在多年, 全年或某一大周
期训练计划中的比重应据项目特点, 训练任务的不同时期和对
象情况而定 。
3,重视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 抓住靶年龄, 加强针对性训
练, 促使该素质在相应年龄段有充分的发展 。
4,加强意志培养,严格动作质量,保证训练效果。
上一页
二 技术训练
( 一 ) 名词,指学习, 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术的训练过程 。
技术是提高运动成绩的重要因素, 没有先进的技术, 身体条件
再好也是无法创造优异的成绩 。
( 二 ) 训练要求:
1,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和动力定型, 中, 小学生技术可塑性
大, 善于模仿, 对学习技术十分有利 。
2,与身体训练密切结合, 二者相互联系, 相互促进 。
3,要全面, 实用, 准确, 熟练 。
4,注意形成个人技术特点 。 通过体育科学的实践与研究, 各
种技术正成为理想的动作模式, 有其特定的规格与要求 。
5,合理安排技术训练内容:形成迁移,避免干扰。 上一页
三 战术训练
( 一 ) 名词注释,战术是在一定的身体训练与技术训练
的基础上, 根据比赛的需要形成的 。 在集体性项目中尤为重
要 。
( 二 ) 战术训练的要求
1,培养战术意识 。 战术训练的中心环节 。
A熟悉规则, 明确职责 。
B个人服从局部, 局部服从全体 。
C了解战术变化规律, 培养战术思维能力 。
2,基本战术同多种战术相结合 。
3,增强战术的灵活性和实用性。战术训练应在比赛和困难条
件下进行,以提高实战能力。 上一页
四 心理训练
( 一 ) 名词,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 有意识的对运动员的心
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施加影响的过程 。 心理训练有助于提高心理
活动水平, 消除心理障碍, 是发挥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 战术
的内部动力 。
( 二 ) 常用的训练方法 。
1.恢复体力, 脑力:肌肉, 骨骼的放松, 呼吸的调节, 集中注
意力, 言语暗示 。
2.表象训练 ——, 过电影,, 在学习与掌握技能时很重要 。 学
习, 掌握运动技术是一个体能活动与智能活动相结合的过程,
动作不到位, 往往不是由于肌肉动作的原因, 而是由于智力原
因 。
3.消除过度紧张
A 实际训练和比赛 B 情绪转移训练
C 模拟训练 D 言语暗示
上一页
六 恢复性训练
( 一 ) 名词,指在训练或比赛以后, 应用合理的恢复
手段和方法, 以消除运动员的身心疲劳 。 据机体恢复, 超
量恢复原理在训练和比赛后, 通过合理的使用恢复手段和
方法, 能不断的促进恢复过程有效进行 。
( 二 ) 常用手段和方法
一般性方法,改变各次课之间, 比赛与练习之间的休
息时间, 改变周, 月, 年训练计划, 调整负荷 。 合理安排
作息制度, 重点保证睡眠 。
特殊性方法,在生物学医学类恢复中是最重要的因
素,甚至可以辅以药物,或药膳。或者按摩以及沐浴。
上一页
第五节 课外运动训练的方法
对于中小学生启蒙训练来讲,要重视教学因素,既要做到
循循善诱,因材施教,耐心细致,深入浅出,目前广泛采用的
训练方法主要有:重复,变换,持续,循环与竞赛训练法。
一 重复训练法
二 变换训练法
三 持续训练法
四 循环练习法
五 竞赛训练法
上一页
一 重复训练法
指在相对固定的条件下, 按照一定的要
求, 反复进行某一练习的方法 。 由于反复的对
某一动作, 某项技术或战术进行练习, 可以有
效地增加负荷, 发展素质, 学习, 掌握技术或
战术 。
该法尤为广泛的应用于周期性项目中。
上一页
二 变换训练法
指在训练过程中, 在有目的的变换练习条
件下进行训练的一种方法 。 练习条件:包括练
习的环境, 器材设施规格 。 练习的表面数据,
动作组合等 。 有效地适应多种条件刺激, 获得
多种运动感觉, 提高比赛适应力和练习兴趣,
推迟疲劳的出现 。
( 一 ) 明确变换条件的目的
( 二 ) 变换条件应有利于技术体能的发展
(三)矫正错误的动作
上一页
三 持续训练法
通常用于发展有氧耐力 。 指在较长时间内用较稳定的强度
无间歇的连续进行练习的一种方法 。
( 一 ) 分类, 持续耐力法, 速度, 强度基本不变, 据练习者
目的确定持续时间 。 交替法, 有氧为主, 无氧为辅, 二者交
替 。 法特莱克法, 越野跑, 带一定游戏娱乐成分, 可以推迟疲
劳, 陶冶体操 。
( 二 ) 训练要求
1,要控制好运动负荷, 负荷量, 负荷强度 。 该法持续时间一
般较长, 负荷量一般大于负荷强度 。 同时为了发展学生的一般
耐力 。 主要是采用降低负荷强度 `。 延长练习时间 。 或者适当
提高负荷强度, 缩短练习时间 。
2,不同的训练时期,其方法有区别。
上一页
四 循环练习法
指根据训练的具体目标,建立若干练习
目标,运动员按照既定的程序,路线依次完成
每站或点的练习内容,周而复始的进行练习的
一种方法。主要用于体能训练。
上一页
五 竞赛训练法
指运动员在比赛条件下进行练习的一种方法 。 应用该法
有颇为独特的意义, 但必须建立在一定的训练基础之上 。
A 检验训练效果, 通过竞赛形式 。
B 提高应变能力和实战能力 。
C 提高训练的趣味性和运动员的创造性 。
训练要求:
A 重视思品教育
B 符合年龄特征
C 要把握时机。
上一页
第六节 课外运动训练的计划与评价
一 课余体育训练计划
指对未来训练过程预先作出的理论设计,
是教练员,运动员进行训练和总结的依据和奋
斗的目标
二 训练计划的类型:多年,全年,阶段,周,
课时。
三 课外运动训练的评价
上一页
二 训练计划的类型
( 一 ) 全年训练计划 —— 学年训练计划
是多年训练计划的进一步完善和具体化 。 从理论上讲一般可分为上期,
下期 。
( 二 ) 阶段训练计划,将较长时期划分为几个阶段 。
一般以全年计划做参考, 竞赛任务为依据 。
( 三 ) 周训练计划,以负荷为主的训练计划, 综合性训练计划 。
( 见 P219 表 11-5)
注意事项:多以七天为一周期, 或 10天 。 多种内容交叉安排, 不同负
荷交替安排 。
( 四 ) 训练课计划,属最基础的计划, 是教练员实施训练的直接依
据 。
主要内容, 目标, 要求;内容, 手段;组织形式;时间, 负荷 。
分类,身体训练课, 技战术训练课, 测验比赛课, 调整训练课, 综合
训练课 。
结构,均由准备,基本,结束三部分构成。 上一页
三 课外运动训练的评价
( 一 ) 评价的内容,运动员和运动队 。
( 二 ) 评定种类,基础评价, 平时评价, 总结
评价 。
(三)评价的方法,A 测定法 B 观察法 C 调
查法
上一页
作 业
P223—— 2.3题
2.课外运动训练应遵循那些原则? 试分析周期
性原则, 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
3.试述身体训练、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的概
念、意义和基本要求。
第十二章 课外运动竞赛
内容提要,主要阐述课外体育运动竞赛的意义, 特
点, 原则, 种类与方法, 论述课外运动竞赛的组织与
基本要求, 介绍课外运动竞赛的常见形式, 计划与规
程等内容 。
关键词,课外运动竞赛, 竞赛规程
教学目标,把握组织课外运动竞赛的目标;了解, 组
织课外运动竞赛的积极意义和遵循的原则, 初步使学
生们掌握设计竞赛规程的理念及方法, 要求 。
教学重点,明确, 普及与提高, 的辨证关系, 学习竞
赛
规程的设计内容与方法 。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法、讲练法、作业法
下一页
返回目录
第十二章 课外运动竞赛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课外运动竞赛的种类与方法
第三节 课外运动竞赛的组织
上一页
第一节 概述
一 名词
课外运动竞赛 —— 是指在课余时间,以争取优胜为直接目的的
各种体育运动项目比赛的总称。
二 意义,( 一 ) 推动群众性体育锻炼的普及与开展 。
( 二 )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 三 ) 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 四 ) 利于选拔运动人才
三 特点:
( 一 ) 竞争性 ( 二 ) 集体性, 教育性
( 三 ) 多层次与群众性 ( 四 ) 趣味性与娱乐性
四 目标,经济性, 教育性, 娱乐性目标 。
五 原则,小型多样, 业余自愿, 公正合理, 健康安全 。上一页
第二节 课外运动竞赛的种类与方法
一 种类
校内, 校外, 运动竞赛类, 教育类, 娱乐类, 单项, 综
合, 对抗赛, 友谊赛, 测验赛, 选拔赛, 表演赛, 等级赛 。
二 方法:
淘汰法,逐步淘汰成绩较差的
循环法,在比赛过程中, 按照一定循环次序参加比赛 。
顺序法,指参赛者按照一定比赛顺序表现成绩 。
轮换法,指在同一比赛时间内, 按轮换属性参加比赛 。
三 评价运动竞赛成绩的方法:可略
上一页
第三节 课外运动竞赛的组织
一 组织与领导机构
二 常见形式:
田径运动会;单项运动比赛;达标测验
赛;教学比赛;体育知识比赛
三 课外运动计划与规程
四 基本要求
上一页
一 组织与领导机构
( 一 ) 竞赛组织委员会 。
( 二 ) 体育教研组
( 三 ) 学生会团委会
(四)班主任,体育委员
上一页
三 课外运动计划与规程
竞赛规程,是课外运动竞赛的法规性文件 。
竞赛规程的主要内容,运动竞赛的名称、目
的、任务和要求;时间地点;参赛单位和人数;
竞赛项目;竞赛办法;奖励办法;报名办法;注
意事项等。
上一页
四 基本要求
( 一 ) 依靠学校领导, 发动群众, 培养骨
干 。
( 二 ) 做好竞赛中的宣传教育工作
( 三 ) 因地制宜
( 四 ) 厉行节约
(五)与课外体育锻炼相结合
上一页
作 业
P238—— 2.3题
2.试述课外运动竞赛的特点和原则 。
3.制定一份体育竞赛规程。
第四篇 学校体育管理
第十三章 学校体育管理概述
第十四章 我国学校体育的行政法规
第十五章 体育教师
第十六章 学校体育工作计划与评估
第十三章 学校体育管理概述
内容提要,阐述学校体育管理工作的概念, 特点, 意
义, 目标, 依据, 原则, 并介绍我国体育管理的组成
体系, 内容和方法 。
关键词,学校体育管理;学校体育微观管理
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体育教师即是学校体育教学工
作的组织者, 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者, 把握学校
体育管理的职能, 内容, 特点, 目标以及基本原则,
初步具备一定的管理水平和能力
教学重点,学校体育管理的意义, 目标与内容 。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下一页
返回目录
第十三章 学校体育管理概述
一, 名词分析
二,学校体育管理的特点
三,管理目标
㈠,总目标 ㈡,具体目标
四,管理的依据、原则
五,学校体育管理体制
六,学校体育管理的内容及方法
上一页
一, 名词分析
指用尽可能少的人力, 物力, 财力, 采用
最佳的手段和方法, 遵循学校教育和体育的
基本规律, 对学校体育工作进行计划, 实施
和检验的过程 。
学校体育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周期性的过
程。在一次周期中,可划分为:计划、实
施、检验三个阶段。
上一页
二, 学校体育管理的特点
( 一 ) 强制性 — 目的 。
( 二 ) 综合性 — 内容 。
( 三 ) 连续性 — 过程 。
( 四 ) 及时性 — 反馈 。
(五)教育性 — 措施。
上一页
(一)、总目标
通过正确处理、协调发展学校体育中的各
种关系,科学的组织,控制管理过程。以最
合理的方式、途径,最大限度的保证教育方
针以及国家对学校体育工作有关法规、条例
的贯彻执行,有效的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
上一页
㈡,具体目标
科学的预测和决策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目标
注:我个人觉得此应为宏观目标, 而非具体, 微观目标 。
科学的组织与实施学校体育发展计划 。
不断完善和改革学校体育管理体制, 合理
调配资 源:人, 物, 财, 保证低耗, 高
效 。 做好学校体育宣传和科研工作 。 扩大学
校体育影响, 实现学校体育科学, 现代化 。
上一页
四, 管理的依据、原则
(一)依据,法规,教育方针,改革和发展规划及学校管理要求。
(二)学校体育管理原则。
导向性,有明确的学校管理目标, 方向, 为教育总目标服务 。 全面实现
目标, 克服单一性 。
整体性,将学校体育纳入学校教育的管理范畴, 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
部分要服从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的实施以及管理;合理的处理教学, 训
练, 竞赛, 锻炼的关系以及体育工作与其它工作的关系 。
计划性,对学校体育作全面部署和规划, 有利于发挥学校体育的整体优
势, 确保目标的实施和任务的完成 。 也有利于学校体育工作的有序进行,
分清主次, 轻重, 缓急 。
可控性,针对计划, 按章办事, 经常督促检查, 有利于了解情况, 改进
工作, 提高工作水平和效率, 使原定目标更切合实际 。
有效性,合理应用各种资源,使学校体育获得最佳效益,而且这个效益
应始终与学校体育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上一页
五, 学校体育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学校体育管理体制,是保证政令畅通
和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的重要措施。
(一) 学校体育宏观管理系统 。
(二) 学校体育微观管理系统
上一页
(一)学校体育宏观管理系统
1.国家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国务院下属的国家教育部和国
家体育总局两大职所机构以下地方机构共同分管各级各类
学校的体育工作 。
⑴, 国家教育部的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制定方针,
政策, 规划及有关制度;实施, 监督及检查法规的落实情
况 。 制定颁发课程计划, 教学大纲, 决定学校体育工作人
员的编制, 学校体育经费的比例, 场地设置标准, 筹办组
织全国学生运动会, 开展国际性体育交往及学术研讨 。
下一页 上一页
(一)学校体育宏观管理系统
⑵, 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 —— 青少年训练处, 对学校
课外运动训练进行指导与管理, 协调进行青少年体质检测和
学生竞赛活动 。
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管理机构
2,国家教育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体育卫生研究中心制定
课题, 计划, 目标, 组织重点课题攻关, 进行成果鉴定及人
员培训, 开展教学科研工作 。
3,学校体育社会组织
( 1) 学校研究团体,学校体育研究会, 学校体育专业委
员会
( 2)学生体育团体,大学生体育协会,中学生体育协会
上一页
(二)学校体育微观管理系统
领导系统,学校体育委员会:制定计划, 检
查落实, 提供师资 。
实施系统,体育教师, 医务部门, 保健教
师, 班主任具体实施, 落实 。
学校体育活动组织系统,学生会,共青团,
少先队,学生协会。
上一页
六, 学校体育管理的内容及方法
( 一 ) 学校体育的管理内容
宏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课程计划管理;对体育
师资的管理;经费及器材设施的管理 。
微观,学校体育工作计划及规章制度的管理;体育
教学管理;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管理;学生体质与健
康管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管理;体育宣传与科
研工作的管理;体育资料和文档管理。
(二) 学校体育的管理方法
上一页
(二)学校体育的管理方法
法律法:, 教育法,,, 体育法,,, 学校
体育工作条例,
行政法,颁发有关文件, 制定计划制度, 召
开行政会议, 下级向上级汇报工作 。
宣传教育法,运用各种宣传工具媒介, 扩大
体育管理影响, 强化管理意识 。
奖惩法
上一页
作 业
P252—— 2.4题
2.学校体育管理有何特点?
4.学校体育管理内容包括那些方面?
第十四章 我国学校体育的行政法规
内容提要,本章主要阐述学校行政法规的意义, 特
点和主要内容 。
关键词,法规:,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教学目标,全面了解和认识体育法规对学校体育工
作的保驾护航作用, 把握,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等
主要学校体育工作法规的理论内涵及具体内容 。
教学重点,把握两个条例的主要内涵 。
教学方法,讲授法、类比法
下一页 返回目录
第十四章 我国学校体育的行政法规
一,学校体育行政法规的概念
二,我国现行的主要学校体育行政法规与一般法规
三,颁发与实施学校体育行政法规的意义
四, 贯彻法规的基本要求 。
提高认识; 切实领会; 建立制度; 制定措施。
五,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与学校卫生工作条例
上一页
一,学校体育行政法规的概念
法规,指法律, 法令, 条例, 章程等法律文
件的总称 。
学校体育行政法规,是指为了保证各级各类
学校体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保证每一个学
生能享受应有的接受体育教育和参加体育锻
炼的权利而由国家教育、体育及卫生行政部
门制定并由国务院批准发布的一系列条例、
规定、办法、实施细节等。
上一页
二、我国现行的主要学校体育行政法规与一般法规
两个条例,90年 3月 12日, 学校体育工作条
例,,,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
三个办法,90年 9月 — 92年 2月:, 大、中、
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国家锻炼标准准实施办法,,, 全民健身
计划,
上一页
三、颁发与实施学校体育行政法规的意义
( 一 ) 提升学校体育的地位, 效能, 确保学校体育
工作的顺利开展 。 可以改善学校体育工作环境条
件, 提高管理层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 减少
弊端及不利因素 。
( 二 ) 充分保障学校, 体育教师, 学生的合法权益,
实施体育教育, 接受体育教育的合法权益 。
(三)是体育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适应市场经济
及体制改革,由行政管理,长官意识管理向法制化
转变,符合依法治国,依法治体的改革发展趋势。
上一页
五、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与学校卫生工作条例
针对我国体、卫工作长期无序的,无规可循的三无乱局
面,1979年 5月在扬州召开了“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
交流会”,提出了严格学校体育工作行为规范的设想,经历
了十年的经验或实验,颁发了两个条例。
(一) 远大意义
(二) 具体意义
(三)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主要内容
(四)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特点,5大特点 P259
五个体现,学校体育诸功能;群体与竞体;统一性与灵
活性;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国家办与社会办。
(五) 大中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 六 ) 其他法规:
,体育法,,, 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全民健身计划,
上一页
(一)远大意义
两个条例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学校体育、
卫生工作真正进入了法制的轨道,学校体
育、卫生管理工作将沿着科学化,规范化,
法制化方向发展。
上一页
(二)具体意义
1.实现管理职能的转变:改变了体育, 完成任务, 的形象, 可
以理直气壮的体育工作, 提高管理职能的水平 。
2.为贯彻教育方针提供了法规保证 。 以前一些主观部门对体育
是, 说起来重要, 干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 现在可以借助
国家法规的强制力, 确保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 。
3.为教育转轨提供法规依据 。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必
须要发挥体育的尖刀作用, 全面拓展体育的功能, 两个条例对
体育卫生工作的许多具体的内容, 目标, 基本任务要求量符合
素质教育发展要求的 。
4.提高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水平, 加快体育卫生工作的改革 。
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既有压力,也有动力,要实现条例工作
的目标,就必须加大改革力度,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上一页
(三)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主要内容
1.教学,小学 1年级至大学 2年级必须设立体育课;属升学, 毕业必考项目
2.体育活动,每天必做课间操, 每周 3次, 每次 1小时
3.运动训练,必须建立代表队, 开展多种形式的训练 。
4.运动竞赛,每年一次田径运动会, 全中:三年一次, 全大:四年一
次 。
5.体育教师,各方面待遇与其他教师一样, 课外工作计工作量
6.场地, 器材, 设备, 经费,纳入学校计划, 切块拨款, 按, 配备目
录, 落实场地, 器材, 设备 。
7.机构管理,成立体育卫生工作管理机构, 行使职责, 落实学校体育工
作, 列如督导计划和考核内容 。
8.奖励与处罚,奖励成绩显著者,对于侵占,破坏学校体育场地、器
材、设施行为,随便停课,砍课,不保证每天 1小时活动者要处罚。 上一页
(五)大中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1.意义
2.内容:
正常学生,体育成绩及格;达标单项不得低于
30分;无故缺勤不得超出 1/10,因病, 事缺勤
不得超过 1/3。
三好学生,体育成绩 75分以上, 达标成绩在 350
分以上 。
先进班,体育合格率 95%以上(学校,90%以
上) 上一页
作 业
P267—— 1.3题
1.何谓学校体育行政法规? 颁发各项学校体
育行政法规有何意义?
3.,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的颁发,对我国学
校体育工作有何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第十五章 体育教师
内容提要,阐述体育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
用, 工作特点及职责, 条件以及培养途径 。
关键词,体育教师
教学目标,明确体育教师的作用, 地位与职能, 了
解体育工作的职业特点及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初步
树立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信仰和意识 。
教学重点,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及工作特点 。
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诱导法、谈话法
下一页 返回目录
第十五章 体育教师
一,作用与地位
二,体育教师的工作特点与职责
三、体育教师应具备的条件,高尚的情操;
全面的能力;广博的知识;强健的体魄。
四, 体育教师进行提高的五大途径 。
(一)自学 (二)函授 (三)短期培训
(四)教研活动 (五)科研
上一页
一、作用与地位
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尊师的传统美德, 早在春秋战国时
代, 著名思想家荀子就曾说过:,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传, 国将
衰, 必贱师而轻传, ;著名诗人, 歌德, 太阳底下最美好的职
业是教师, ;, 教师是园丁, 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古有
,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 的说法,, 天, 地, 皇, 父, 师, 。
社会的进步, 繁荣离不开教育事业, 人类长期积累的精
神财富, 包括文化知识, 科学技术, 行为规范, 主要依赖于教
师的传授, 故教师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继承, 弘扬与发
展的纽带, 中介, 在人类社会进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
( 一 ) 组织者, 指导者 ( 二 ) 传播者, 发展者
( 三 ) 发现者, 启蒙者 。 ( 四 ) 塑造者, 教育者 ( 五 ) 参
与者, 咨询者 。
上一页
二、体育教师的工作特点与职责
( 一 ) 工作特点,1,广泛性 2,繁杂性 3,社会
性 4,体力与脑力相结合
( 二 ) 职责:
1,不断提高政治思想水平
2,深钻教材大纲和教材教法,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
3,搞好课外体育工作 。
4,关心学生, 管理育人 。
5,协助教研室做好各项工作。
6,积极开展科研与教改活动。
上一页
作 业
P280—— 2.3题
2,体育教师的工作特点和职责是什么?
3.一个合格的体育教师应具备的条件有那
些?
第十六章 学校体育工作计划与评估
内容提要,主要阐述学校体育工作计划与评估的概
念与意义;介绍制定学校体育工作计划的基本要求
和方法步骤, 学校体育工作评估的种类, 内容与方
法 。
关键词,学校体育工作计划
教学目标,初步了解, 制定与评价学校体育工作计
划的意义和基本内容, 掌握评价学校体育工作的三
种主要方法 。
教学重点,制定学校体育工作计划的基本内容及评
估学校体育工作的方法 。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下一页 返回目录
第十六章 学校体育工作计划与评估
第一节 学校体育工作计划
一 概述
二 学校体育工作的制定
第二节 学校体育工作的评估
一 概述
二 学校体育工作评估的种类、内容与方
法
上一页
一 概述
( 一 ) 概念分析
1.名词,学校体育工作计划是指在调查研究, 分
析综合的基础上, 为有效的开展学校体育工作而
设计, 拟定的具体行动方案 。
2.内涵特征,A.可操作性 B.超前性 C.针
对性
(二)制定学校体育工作计划的三大意义,1.导
向 2.激励 3.调控
(三) 学校体育工作计划的主要内容
上一页
(三)学校体育工作计划的主要内容
1.教学工作
2.课外体育工作
3.体育宣传工作
4.教师的业务进修工作
5.体育科研工作
6.体育骨干的培养工作
7.体育卫生保健工作
8.其他工作:场地的修建;器材的配置;维修与保
管;教研室(组)的例会;体育工作评价
上一页
二 学校体育工作计划的制定
( 一 ) 基本要求
1.依据,人的社会实践规律;党的教育方针, 政
策, 法规;学校体育教育规律 。
2.基本要求:
A,明确目标, 方向
B,分析现状, 预测未来
C,发扬民主, 集思广益
D,突出重点, 留有余地
(二)制定学校体育工作计划的方法步骤(略)
P285 上一页
一 概述
( 一 ) 学校体育工作的评估的意义
1.有利于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与调控
2.有利于发挥学校各职能部门及整体优势
3.有利于校际之间学习交流
4.有利于建立评估体系
( 二 ) 学校体育工作评估的依据
教育方针、政策、法规、目标及发展规划
上一页
二 学校体育工作评估的种类、内容与方法
( 一 ) 种类,1.整体评估 2.局部评估
( 二 ) 内容,七大项 P288
(三)方法,1.效果评估 2.效能评估 3.
效益评估
上一页
作 业
P291—— 2.3题
2.简述学校体育工作评估的意义内容依据和
一般方法 。
3.学校体育工作评估的方法有哪几种?简述
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
主讲教师:徐 亮
理论教研室
进入目录
湖南文理学院体育系 415000
目 录
第一次课, 绪言 ; 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概况
第二次课, 学校体育的功能与目标
第三次课, 体育教学特点和目标 ; 体育教学过程
第四次课, 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第五次课, 体育教学的概念与意义;我国现行体
育教学大纲
第六次课, 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特点;体育教学
手段
第七次课, 发展学生体能
第八次课, 发展学生体能
下一页
目 录
第九次课, 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教学
第十次课, 体育教学的教学法与学练法:语言法
第十一次课, 体育教学的教学法与学练法:直观法
第十二次课, 体育教学的教学法与学练法:完整分
解法,预防与纠正错误法
第十三次课, 体育教学的教学法与学练法:游戏竞
赛法;学练法
第十四次课, 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学生个性
第十五次课, 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学生个性
下一页
目 录
第十六次课, 体育课的类型与结构
第十七次课, 体育课的组织
第十八次课, 体育实践课的密度
第十九次课, 体育课的负荷
第二十次课, 体育的准备与分析
第二十一次课, 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第二十二次课, 课时计划 ―― 教案
第二十三次课, 课时计划;学校体育工作考核
下一页
目 录
第二十四次课, 课外体育锻炼:地位、意义、特
点、目标与评价
第二十五次课, 课外体育锻炼的内容、组织形式
与方法;计划与评价
第二十六次课, 课外运动训练:概念、特点、目
标与原则
第二十七次课, 课外运动训练:内容、方法、计
划与评价
第二十八次课, 课外运动竞赛
下一页
目 录
第二十九次课, 学校体育管理概述
第三十次课, 我国学校体育的行政法规
第三十一课, 体育教师
第三十二课, 学校体育工作计划与评价
绪 言
一 学校体育学,是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规律, 阐明学校体育工作
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 是培养各级体育师资, 组织和实施学校体育工
作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 。
二 历史沿革简介,是八十年代出现的新兴学科 。
( 一 ) 源于建国初, 苏式,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
( 二 ) 60年代初创编我国, 体育理论,
( 三 ) 80年代初:新编体育院系通用教材, 体育理论,
主要阐述,体育的目的手段, 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群众体育 。
在这期间,体育理论一直从广泛的角度来多视角多方位的讨论学校体育, 竞
技体育与大众体育 。 国内外学者认为广义的体育应包容三个相互交融, 相互渗
透组成部分 。 1975年国际体育联合会秘书长约翰,安德鲁斯 ( 英 ) 用, 金字塔,
构示了相互间的关系, 狭义的体育仅指体育教育或学校体育 。 50—— 80年代以
来多次国际学术会辩论, 体育教育应与竞技运动有区别, 它们在目的, 方法,
形式上均有所不同 。,
( 四 ) 1983年 10月: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 学校体育学,
(五) 1991年 06月:国家教委正式将其列为必修课程
返回目录
第一篇 学校体育概述
第一章 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第一节 我国学校体育的产生
第二节 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主要特征与发展趋势
第二章 学校体育的功能与目标
第一节 学校体育的功能
第二节 学校体育的地位
第三节 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
第一章 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内容提要:
概述我国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 特别是建国后 ( 新中国 ) 学校体
育的发展, 并对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特征及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 。
关键词,古代学校体育, 近代学校体育, 新中国学校体育
教学目标:
全面认识我国学校体育的产生, 发展的历史, 把握现代学校体育
的六大发展趋势 。
教学重点,1 历史沿革 2 学校体育的特征 3 发展趋势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绎法
第一节 我国学校体育的产生
第二节 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主要特征与发展趋势
返回目录
第一节 我国学校体育的产生
一 我国古代学校体育 —— 随学校教育的产生而
产生
二 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简况( 1840—— 1949)
三 新中国学校体育概况( 1949—— 现在)
(一)新创阶段 —— 产生形式阶段( 1949---1957)
(二)曲折发展阶段( 1958---1965)
(三)严重破坏时期( 1966---1976)
(四)改革开放的发展阶段( 1977---现在)
上一页
一 我国古代学校体育 —— 随学校教育的产生而产生
古代时期, 科, 教不发达, 教育体系结构及内容相对
简单实用 。 当时的教育主要是以, 学会生存, 为主要目的,
来传授劳动, 生活技能, 达到, 健身强体, 生存, 适应,
的目的 。 还谈不上社会的发展和需要 。
( 一 ) 原始社会后期的, 青年之家, —— 现代非洲的, 青年礼,
( 二 ) 密拉内西亚居民, 北美印第安儿童 。
( 三 ) 奴隶社会的, 文武合一, 教育, 我国以, 六艺, 为主要内容,
主张, 有文事者, 必有武备 。
(四) 封建社会从“文武兼备”到“独尊儒术”再至“东亚病夫”。
清朝时期的“骑射立国”,清代著名教育家颜元提出了“动以致强”
的主张。欧洲盛行封建主骑士教育:“武士七技” 骑马,打猎,击
剑,投枪,游泳,吟诗,下棋。
上一页
二 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简况( 1840—— 1949)
( 一 ) 1840—— 1919年:, 西学东渐, 时期 。
,办洋务,,兴西学,,废科举, 提出, 德, 智, 体, 三育并重 。 兴办洋务
学堂, 以, 中
学为本, 西学为用 。,
( 二 ) 1919—— 1927年:新文化运动时期 。
1,1923年北洋政府颁发, 新学制课程标准,, 将生理卫生, 保健知识纳入体育
教学内容 。
2,创建体育专修科 。 北京, 南京师范学院创办体育专修科, 开始系统, 规范的
培养体育师资 。
3,正式将学校, 体操科, 改为体育课, 废除兵操 。
( 三 ) 1927—— 1949年:国民党统治时期 。
1,白区:, 放羊式,,选手式, 。 鼓吹美杜威的, 以儿童为中心, 的, 自然体
育,, 主张全
盘西化, 突出体育的娱乐, 生活价值和个人兴趣 。
2,红区:, 军事体育, 列宁小学, 苏维埃大学, 抗大, 中央党校均开设体育课,
以
刺杀, 投弹, 爬山, 障碍, 武术为主 。
注:近代学校体育吸收了国外新思想,但不切合我国实际,加之政府腐败,学校
体育经费,场地,器材,师资奇缺,使其推行的法规成为空文。 上一页
毛主席多次做出重要指示:两次提出“健康第一”,将身体
好作为三好第一条,“德、智、体”全面发展。政府颁布法规,
实施改革举措。 52年 8月, 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
定, 52年教育部设体育指导处,体委设群众体育司,53年纳入
考试课程,54年推行苏式“劳卫制”。 56年统编教材大纲,推行
“劳卫制”,成立体育院校,6所体院,11所体育学校,38所体
育系科。
(一)新创阶段 —— 产生形式阶段( 1949---1957)
上一页
58年, 大跃进,,放卫星, 左倾思潮影响 ——, 劳动
体育, ( 以劳动代替体育 )
60—— 63年,三年自然灾害,停止或减少体育课和活
动,学生体质普遍下降,尔后,党中央发出了“调整,巩
固,充实,提高”指示,随着国民经济全面好转,体育活
动质量有所回升。
(二)曲折发展阶段( 1958---1965)
上一页
十年动乱,否定建国后学校体育的工作成果,实施“军事
体育,劳动体育”,使学校体育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三)严重破坏时期( 1966---1976)
上一页
(四) 改革开放的发展阶段( 1977---现在)
上一页
1.结束动乱,拨乱返正,恢复高考和学校体育工作管理体制。 77年教育部设
体育司,国家体委设学校体育处,各省,市县设体育卫生处,科,体育教研
室。
2,颁发 4项主要学校体育工作法规:,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
条例,,学校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大中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3,制定我国青少年生长发育,技能,素质评价标准,79,85,90,95四次
对我国 7----22岁学生进行大规模的体质健康的调查测定与研究。
4,成立学校体育科研机构:中国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体育研究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研究会等十几个学术研究机构。
各省、市,各高校以及民间还有许多专门的体育科研机构。
5,修订九年义务制体育教学大纲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6,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挂牌 —— 近 26000所,在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
7,初中生升学必须要加试体育 —— 1995年。
8,教学条件有所改善:配备了近 40万体育教师,90年国家教委颁发, 中小
学体育器材设备配备目录, 促进了硬件设施的规范化建设。
第二节 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主要特征与发展趋势
一,主要特征:方向性,不平衡性,统一性与灵活性
二, 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
( 一 ) 多元化
( 二 ) 整体化
( 三 ) 多样化, 现代化
( 四 ) 科学化
(五)阶段效益和长远效益相结合
(六)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
上一页
主要特征
( 一 ) 方向性特征 —— 学校体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
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受一定社会政治
制度经济基础的制约, 学校教育应为培养国家和社会所需人才服
务 。 学校体育工作涉及到人口素质, 综合国力, 富国强民, 等基
本国策 。
( 二 ) 不平衡性特征 —— 学校体育发展的不平衡性 。
我国幅员辽阔, 经济发展, 自然条件, 办学条件差异很大,
加之人们对学校体育的认识重视程度不一, 故学校体育的发展出
现了不平衡性 。
( 三 ) 统一性与灵活性特征 。
国家制定法规政策, 统一领导, 宏观调控与管理, 有硬指标,
也有活指标, 软指标, 便于各地各校灵活应用, 发挥优势, 扬长
避短 。
上一页
(一)学校体育目标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由单一生物观念向生物,心理,社会三维立体体育
观转变。正常良好的身心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WHO世界
卫生组织健康定义:指生理的,心理的健康和社会适应
性良好。如:强体目标,娱乐目标,教育目标,教养目
标,个性发展目标,能力目标,终身体育目标。
上一页
(二)学校体育逐渐向整体化方向发展
以往只重教学,忽视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教学研究
成果,缺乏整体性研究。从全面育人和终身体育的目标
出发,开始重视对二者的整体研究改革,为实现整体目
标服务。
上一页
(三)学校体育方法与手段向多样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教学观念的改变导致教学方法的改革,传统教学观:
“三中心”;传统教学方法:“灌入式”、“成人化”、
“只管教,不管学”,“一个哨子几个球,老师学生都
自由”,“天晴一、二、一,下雨改自习”。现代教学
观:“终身体育,快乐体育,成功体育”,现代教学方
法:“多媒体教学,发现,程序,情景等。培养学生创
新意识,自学,自练和创新能力。加快学习进程,提高
教学质量。
上一页
(四)学校体育管理向科学化发展
,依法治体” —— 近年出台了一系列学校体育工作法
规。从中央到地方,从社会到校内成立了专门的领导班子和
组织机构。如校内:校长,教务,总务,体育教研室,医务
室的教师及工作人员还有班主任。
上一页
(五)阶段效益与长远效益相结合
阶段效益 —— 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学习
效益。长远效益 —— 终身体育。通过各种
途径和手段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体育信念,
体育活动习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能力,
身体娱乐能力,体育欣赏能力, 知,情,
意,行,
上一页
(六)与健康教育相结合
健康教育核心:培养健康理念,行为和习惯。 学校体育核心:以身体
练习为实践手段,强身健体,以往只重实践活动,忽视理论陶冶。 1800年
美教育家霍列斯曼提出学校健康教育概念,60年代各国普遍开设健康教育
课,我国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起始于 80年代末,目前各级各类教材
已改版 〈 体育与健康教育 〉 。在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强调体育基
础文化知识和卫生保健知识。如初一,一期:青春期生理发育特点,女性
青春期卫生保健,男性青春期卫生保健,运动系统,运动损伤的处理与预
防,防止近视眼,青春期高血压及女子月经异常。学生身体形态技能,发
育评价标准。初二,一期:体育运动对人体各主要系统的影响;怎样科学
的锻炼身体,饮食卫生;吸烟酗酒对健康的危害,营养素对青少年生长发
育的作用,消费卫生知识;心血管病的早期预防,病毒性肝炎。 ??
结论,
使在校学生在体育课的学习过程中接受双重教育,既要积极的参加体
育锻炼,又要掌握养护身体健康的知识与技能。为终身体育和健康生活奠
定基础。
上一页
作 业
P20—— 3.4题
3.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有那些主要特征?
4.你是如何认识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发展
趋势的?
第二章 学校体育的功能与目标
内容提要:
主要阐述学校体育的功能, 地位以及学校体育的目标和
实现我国, 地位以及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与要求 。
关键词,功能, 目标
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 论证, 使学生科学的理解学校体育的本质功
能与一般功能, 明确我国学校体育的地位与目标, 形成体育
教育工作的职业道德与信仰 。
教学重点,了解学校体育的功能, 把握学校体育的目标 。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启发诱导法
下一页 返回目录
第二章 学校体育的功能与目标
第一节 学校体育的功能
第二节 学校体育的地位
第三节 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
返回目录
第一节 学校体育的功能
一 概念
1,学校体育对社会生活, 教育, 体育以及人的发展所
起的特殊作用
2,学校体育所发挥的有利作用或效能(体育教研书)
二, 功能
(一)本质功能
(二)一般功能
(三 ) 本质功能与一般功能的关系
上一页
(一)本质功能:健身功能
1 提高大脑工作能力 —— 改善大脑供血, 供氧状况, 使大
脑神经细胞更趋灵活 。
2 促进有机体生长发育 —— 体格健壮, 工作能力加强 。
3 提高人体机能 —— 各主要系统功能得到改善, 如心脏出
现, 运动性肥大,, 机能节省化, 肺活量增大, 呼吸
加深 。
4 调节人的心理 —— 心情舒畅,精神愉快,精力旺盛。
5 提高适应能力 —— 提高人体的活动能力和对外环境的适
应能力。
上一页
(二)一般功能
1 教养功能 —— 通过实践,学习和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能,技巧。掌
握科学健身,终身体育的手段,方法,应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 教育功能 —— 通过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意志品质的教育与培养。
3 促进个体社会化功能 —— 由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提高生存能力,生
存方式,适应能力。
4 美育功能 ——, 健,力,美”是现代体育的标志,亦是现代体育美学
的真正内涵。
5 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功能:健康 —— 个性 —— 适应社会 —— 体现
个社会价值。
结论, 人的正常心理功能,人的个性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在学校这
个特定的环境,进行体育学习,课余活动及锻炼,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
了契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宽松,友好,积极向上。组织丰富多彩的
课余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可以有效的发展学生的能力,气质,性格等个
性品质。经常从事体育活动的人,心胸豁达,积极向上,勇敢坚韧,处事
能力应变能力强。
上一页
三 本质功能与一般功能的关系
相辅相成,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共同完
成学校体育对培养人的作用。全方位,多层次,
多视角的认识体育,即从生物的,教育的,社会
的心理的立体视角看待学校体育的功能。
上一页
第二节 学校体育的地位
其地位受学校体育的功能和本质所决定,并受体育和教育
的双重影响。学校体育工作好坏关系到人口素质,人才培养,
富国强民,发展经济,精神文明建设等基本国策。人是解放生
产力的最根本的因素。
一 是国民体育的基础 —— 大众体育
(一)增强国民体质
(二)扩大体育人口,促进体育社会化
(三)是终身体育的发源地。
二 是竞技体育的摇篮
三 是学校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 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
上一页
第三节 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
一 学校体育目标的概述
二 制定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理论依据
三 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
四 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与要求
(一) 四大基本途径
(二)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
上一页
学校体育目标的概述
( 一 ) 目标,人们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 。
( 二 ) 学校体育目标 —— 是在一定时期内, 学校体育实
践所要达到的预期标准或结果 。 学校体育目标是学校体育
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
(三)学校体育目标的结构,条件目标,体育教师的
质、数量,场地器材社会,体育活动经费。过程目标:工
作计划,组织管理,体育竞赛,教学活动,训练,卫生保
健。效果目标,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所达到的实际效果,
教学质量,学生健康状况,运动队水平,场馆建设等。
上一页
制定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理论依据
( 一 ) 社会的需要,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 综合国力的竞争, 在很大
程度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 归跟到底是教育的竞争 。
1 培养, 四有, 新人, 和全面发展的建设者 。
2 普及体育运动, 推动全民健身, 振兴中华民族 。
3 培养体育人才, 提高竞技水平, 树世界体育强国 。
( 二 ) 学校体育本身的功能
多元化功能, 多重性目标 —— 根本依据 。 学校体育的功能, 是确定学校体
育目标的根本依据, 只有依据这些功能确定的学校体育目标, 才能充分发挥学
校体育的作用, 使目标的实现 成为可能 。
( 三 ) 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学校体育的主体是学生,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部实践内容,都得符合学生身
心发展规律,特点。这是确定学校体育目标的生理,心理依据。只有符合学生
的身心特点。其目标才是科学的。
上一页
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
(一)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的体质
(二)掌握体育与健康教育知识,技术,技能(基本),
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力和习惯以及良好的健身行为
与习惯。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
展。
(四)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为国家培养输送体育后配人
才。
上一页
(一)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的体质
何谓体质, 身体的质量, 是人们在遗传变异和后天获得性基础上
所表现出的形态和机能上相对稳定的特征 。 日本人称之为体力, 包括
身体要素和精神要素 。
体质的结构:
体格,A生长发育, 包括形态机能 B体型, 包括身体的整体指数及
比例, 姿态 。
体能,A身体素质:力量, 速度, 灵敏, 耐力, 柔韧 B身体基本
活动能力:走, 跑, 跳, 投, 支撑, 悬垂, 攀爬 。 适应力:对外环境
的适应能力, 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
增强体质的内涵:
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正常发展。全面发展学生的身
体素质和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提高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抵抗疾
病的能力。
上一页
四大基本途径
1.体育课,有统一的教材大纲, 有固定的授课班级, 有固
定的教学时间, 有专业的授课教师, 成绩不及格, 不允许
毕业 。 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
2.课外体育活动,是针对全体学生而专门组织的形式:早
操, 课间操, 班级体育锻炼 。 是理解掌握, 拓展, 三基,
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手段 。
3.课余体育训练,是针对部分骨干, 多以代表队训练的活
动形式出现 。 是培养体育骨干, 提高运动水平的重要方
式 。
4.课余体育竞赛,校内外各种竞赛, 检验教学训练成果和
运动水平, 扩大办学影响和社会知名度 。
上一页
(二)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
1.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
2.以整体观点开展学校体育工作
3.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学习与创新的关系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做好学校体育工作的关键
5.加强体育教学,科学研究
6.要保证必要的物质条件
7.加强领导,科学管理 —— 组织保证
上一页
作 业
作业,P39—— 1.3题
1.简述学校体育的功能。
2.现阶段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有
那些?
第二篇 学校体育教学
第三章 体育教学的目标,过程和规律
第四章 体育教学的手段与内容
第五章 发展学生的体能
第六章 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教学
第七章 思想品德教育与发展个性
第八章 体育课教学
第九章 体育教学工作计划与考核
第三章 体育教学的目标,过程和规律
内容提要,本章主要阐述体育教学特点;体育教学目标及制定教学
目标的依据和要求, 体育教学目标的内容和结构;体育教学过程及
其基本规律 。
关键词,体育教学目标, 体育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理解体育教学的基本概念, 目标, 其教学过程是由教
师, 学生, 教材, 传媒及教学目标五大要素所构成的动态的, 变化
的, 发展的过程 。
教学重点,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的异同点;体
育教学过程五大基本要素 。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分析法
第一节 体育教学特点和目标
第二节 体育教学过程
下一页 返回目录
第一节 体育教学特点和目标
一.体育教学概念
二.体育教学特点与教学特点的异同
三.体育教学目标
上一页
一 体育教学概念
体育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有
目的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掌握体育,卫生保
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技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促进健康,发展运动能力,培养思想品德的一种有组
织的教育过程,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之
一。
上一页
二 体育教学特点与教学特点的异同
共同点,都是双边活动 。 教师起主导作用 。 发
展学生的认识能力 。 有规定的大纲教材 。 有固定课
表和班级 。 不同点, 侧重学生的身体发展 。 以身体
练习为主要手段 。 有专门的场地, 器材设备 。 组织
形式复杂多样, 教学难度大 。 人际交往频繁 。 有利
对思想品德的教育 。
注:教学是人类认识活动最复杂,最简捷的一种形式。
如语言的语法规律和基本的数理化知识。是人类几千年的经
验总结,但在学校经过教学这种特殊形式只需几年。
上一页
三 体育教学目标
前言, 确定怎样的学校体育教学目标,是一个严肃的理
论和实践问题,它是决定体育教学活动所有问题的大前提,大
方向。亦是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与学校体育目标相比
较,一个是宏观的,一个是具体的,微观的。是学校体育教学
为之努力的方向和终极目标。是抓好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总体
要求。
(一)体育教学目标的定义 (二)体育教学目标的两个特征
(三)与任务的关系 (四)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依据
(五)制定目标的要求 (六)体育教学目标的结构及内容
(七)体育教学的总目标 (八)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
上一页
(一)体育教学目标的定义
指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师生经过努力后
所要达到的体育教学结果的标准,规格或状态。
上一页
(二)体育教学目标的两个特征
对目标的内容有详细的说明,指标。
对教学的结果有详细的说明,指标。
上一页
(三)与任务的关系
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属同一范畴,
目标即任务,任务即目标。但有一定的区别:教学任务是
以教师为主体而设计的,是教师对教学的期望。比较笼
统,难以做量化分析。而且缺乏层次性和阶段性。教学目
标则是师生共有的有一定层次的可以量化,评价的标准或
规格。如教学任务从小学生,大学都差不多,离不开三大
任务,但教学目标可以阶段化,层次化,具体化,甚至可
以指标化。可以分为总目标,层次目标,年级目标,学期
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
上一页
(四)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依据
A,学校体育目标和课程标准。
B,体育教学的本质特征与功能。突出的显现在强
体功能及多元功能。
C,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特点。
D,实现条件 —— 可行性。
上一页
(五)制定目标的要求
A,从实际出发,反映体育教学的长期发展趋势。
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
B,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
C,尽可能明确具体和量化。
D,保持一定的弹性。可以修改和调控。
上一页
(六)体育教学目标的结构及内容
结构,多层次的网络系统 ( P47) 。
内容,与学校体育目标基本一致。只少一个发
现和培养输送运动人才( P47)。
上一页
(七)体育教学的总目标
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部主任周登嵩教授 〈 对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
再认识 〉 一文指出:我国现代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是:以素质教育
为重心,传授体育和健康教育的知识,技能和生活方式,掌握健身
方法,养育创造能力,完善人格个性,促进身心的协调发展。培养
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将卢梭的“个体本位”和赫尔巴特
的“社会主义本位”结合起来。从意义上来讲,这一总目标的确
定,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体育教学的总方向。对具体实施和开
展体育教学具有指导作用。为体育教学的评价提供了依据,体现了
国家和社会的意志和要求,表现出一定的强制性和指令性。我们已
经讨论过,学校体育目标是宏观的,是大前提,大方向。故学校体
育教学目标不能也不可能脱离这一大前提。(书中的是 2001年版,
是传统的教学目标)
上一页
(八)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
小,初,高目标一致:全面锻炼身体,促进生长。
掌握“三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总的来说:小学是
打基础,培养体育活动能力和兴趣。初中是提高体育,
卫生文化素养,掌握科学健身的理论和方法。高中是进
一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
上一页
第二节 体育教学过程
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双边活动过程。
是一个以实践为主的特殊的认识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
的系统的运行过程。
一、体育教学过程的实质
二、体育教学过程结构
确定目标 —— >激发动机 —— >理解内容 —— >反复的身体
练习 — >反馈条件 —— >评价
三、构成体育教学结构的五大要素
四、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上一页
一、体育教学过程的实质
指学生在体育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积
极主动的掌握系统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技术,技能,锻炼
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发展个性体能,形成良好思想
品德的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统一的过程。
A,认识过程具有特殊性,要完成教养,教育和发展三
大教学任务。
B,实践活动具有特殊性,实践的目的:健身强体,掌
握知识,技能,发展个性。实践环境:只限于体育教学的特
殊环境。实践方式: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组织。
上一页
三、构成体育教学结构的五大要素
过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一) 教师是指导者、组织者,起主导作用
(二)学生既是接受知识的客体,是受教育的对象,
又是学习和练习的主体
(三)体育教材 —— 知识信息的载体
(四)传播媒介 —— 教学环境及方法
(五)教学目标 —— 教学目标是出发点和归宿
上一页
第四次课
内容提要,体育教学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
关键词,规律, 体育教学
教学目标,全面认识和理解体育教学所必须遵循的一般规律
与三大特殊规律, 把握其对体育教学过程所起到的制约与促进
作用 。
教学重点,三大特殊规律及其对体育教学过程的影响 。
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法、讨论法
下一页 返回目录
四 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般规律,社会制约性, 认识事物性, 学生身心发展制约
性, 教与学的相统一, 教育教养发展相统一, 教学内容与教学
过程相统一, 教学效果的合力规律, 控制反馈规律 。
特殊规律,动作技能形成, 人体机能适应性, 人体生理机
能活动能力变化 。
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 又谓法则 。
(一) 一般规律 —— 八大规律
(二) 特殊规律
注:所谓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各
要素间的本质联系或关系,尽管体育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的过程,但终有
内部规律可循,对于规律,人不能,也不可能予以改变或创造,但我们可以通过人
为的努力,去发现和澄清规律。只有根据规律去正确的确定教学原则,教学方法,
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才有可能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上一页
(一) 一般规律 —— 八大规律
1.社会制约性规律
2.认识事物的规律
3.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4.教育,教养,发展相统一的规律
5.教与学辨证统一的规律
6.教学内容与过程相统一的规律
7.教学效果取决了基本要素合力的规律
8.体育教学的控制反馈规律
上一页
1.社会制约性规律
体育教学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必然的要受到一定社
会环境和条件的制约。国家需要怎样的人才,就要去培养怎样
的人才,体育教育必须针对国家所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加以
组织实施,包括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教学组织,手段,方法
均随之有所变化。文革期:“军事体育”“劳动体育”。应试
教育:“竞技体育”“金牌体育”“达标体育”素质教育:
“成功体育”“快乐体育”
上一页
2.认识事物的规律
人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知识,经验的积累过程,从初级的感
知觉到复杂的思维活动均经历了一个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
程。不同年龄阶段人们认识事物的能力不一样。学生在教师的
指导下,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设置疑难到探索活动,由
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不会到会均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掌握
的变化发展过程。
上一页
3.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中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年龄阶段,特别是 13---
15岁初中年龄段正处于生长发育的第二次高峰 ——, 青
春加速期”,这一时期是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和幼
稚性相互交错的时期,机体的发育,肌力的增长超过运
动调节能力的发展,该时期学生精力旺盛,兴趣广泛。
模仿意识强,喜欢幻想。富于冒险 ?? 从教学目标的确
定,到教材内容,教学手段,方法的选择一定要遵循学
生的身心承受能力,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要求过
低。如考试及达标,有年龄的差异。
上一页
4.教育,教养,发展相统一的规律
教育是培养品德,发展个性。教养是掌握“三基”。发
展是发展智力,体力,能力。体教过程集三者于一体,不可
偏废,但可根据教学情况,和不同时期可有所侧重。
上一页
5.教与学辨证统一的规律
教师教书育人,组织教学活动,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
的学是因为有教师的教。学体现教,教为了学。二者目标一
致,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共同努力,保证体育教学的目标
实现。
上一页
6.教学内容与过程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与教学内容相吻合。也就是说,在
教学过程中,内容决定教学的形式,原则,教法,组织形式,
我们通常所说的深钻教材教法就是这个道理,反过来教学过
程的相关规律,如认识规律,身心发展规律。技能形成规律
等有制约了内容的选择。
上一页
7.教学效果取决于基本要素合力的规律
我们已经知道教学过程五大基本要素的相互关系。他们
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作用,辨证统一,形成合力,
共同影响和制约了教学的进程和效果的实现。
上一页
8.体育教学的控制反馈规律
控制和反馈是现代科技新名词,是两种不同概
念。简言之是指信息的正向流程的引导调控。利用
信息的合理流动来指挥调节物质运动和能量转换,
以实现系统的预定目标。反馈是指反向流程,反馈
信息。改变和调节信息内容数量。有即时反馈,比
如在当堂课中的纪律,学习情绪,练习情况,课堂
提问,随堂测验。中时反馈,比如单元,阶段考核。
长时反馈,比如学期考试,毕业会考。
上一页
(二) 特殊规律
1.动作技能的形成规律
2.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 —— 量的积累和质的
飞跃
3.人体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
上一页
1.动作技能的形成规律
动作技能指按一定技术要求完成动作的能力。实践证明:
动作技能的形成在本质上就是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如一整套
动作,形成一连串激活,反复,刺激,应答,最终建立条件反
射。形成反射弧,分成三个阶段。
( 1)粗略掌握动作阶段 —— 泛化阶段
( 2)改进提高阶段 —— 分化阶段
( 3)动作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
上一页
( 1)粗略掌握动作阶段 —— 泛化阶段
生理上 —— 兴奋抑制扩散, 反射弧尚未形成
认识上 —— 感知阶段 。
动作上 —— 错误动作, 多余动作较多, 动作僵硬, 不协
调 。
教学注意事项:学什么,怎么做,不求精细,打基础。正确高质量的
动作示范。精讲多练。合理选用完整法,分解法。
上一页
( 2)改进提高阶段 —— 分化阶段
生理上 —— 兴奋与抑制逐渐集中, 反射弧初步建立 。
动作上 —— 错误率下降, 多余动作减少, 初步形成, 动
力定型, 。
认识上 —— 进入理解阶段 。
教学注意事项:加深理解,消除错误,改进技术提高质量。善于运用
正误对比。变化练习方法。反复体验动作。注意区别对待。以完整法为
主。
上一页
( 3)动作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
生理上 —— 兴奋与抑制在时空上更加精细,形成反射弧。
动作上 —— 准确,熟练,省力,出现自动化。认识上 —— 能自
我分析和评定。
教学注意事项:求精、求全、练巧劲。保持经常系统复习,采用完整
法反复联系。语言法,直观法主要提示解决细节问题。较第二阶段有更大
负荷。发展素质,提高运动水平。完整的技术考评。
上一页
2.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 —— 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
人的机能,适应性变化规律主要是指人的机能,随着
身体练习的长期积累会出现适应性变化。这种变化不是一
朝一夕形成的。如心肺功能的提高。肌力的增强。例如长
跑专项者第一次训练时仅能完整 1500M距离,成绩 5分多,
而且反应强烈。经常坚持,每次训练的量渐次增大,距离
延长,速度加快。这说明机体承受负荷的能力加强。长时
适应 加量 — 适应 — 再加量 — 再适应。直至本人机能能力的
极限。短时效应,P55图 3---4
分析, 机能过程示意图
上一页
分析:机能过程示意图
一阶段:负荷阶段的工作状态, 消耗多余恢复, 能源物质
减少, 器官系统功能逐步下降 。
二阶段:休息阶段的相对恢复阶段, 运动后, 能源物质的
恢复占时比较明显优势 。
三阶段:超量恢复阶段 ( 休息阶段 )
四阶段:休息阶段的复原阶段。
注意事项:体育课的间隙要合理,要持之以恒;, 极点, 出现后继续
运动。
上一页
3.人体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
体育实践课的主要特点是身体直接参与活动, 身体机能
的惰性, 必然要通过始动调节消除, 机能活动能力逐渐上
升, 然后工作一段时间后开始出现疲劳, 工作能力下降 。 P55
图 3— 5:人体生理功能功能变化示意图
( 1) 变化曲线分析,上升 — 稳定 — 下降 。
( 2) 心率曲线分析:
安静时,72— 78次 /分
课前,78— 84次 /分
课中,120— 150次 /分
课后 10分内,78— 84次 /分
( 3) 制约因素, 机能活动曲线变化的幅度, 快慢因教
学条件及方法而异
上一页
( 3)制约因素
A 天气,热 上升快 ( 时间短, 负荷小 ) 冷上升慢 ( 时间长, 负荷大, 冬训 )
B 教材,田径, 球类 上升快 体操, 武术 上升慢
C 运动基础,基础好 上升慢 基础差 上升快
D 运动负荷,负荷量大 上升快 负荷量小 上升慢
E 体质状况,体质好者 上升慢 体质差者 上升快
F 神经类型,兴奋型 上升快 抑郁型 上升慢
上一页
作 业
P55—— 1.3.4题
1.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有何异同?
3.如何理解体育教学过程? 它由那些基本要素
构成?
4.试述体育教学的特殊教学规律。
第五次课
内容提要,主要介绍体育教学内容的概念, 意义及
其发展, 并对教学大纲的结构及我国中学体育
教材内容体系进行分析 。
关键词,体育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大纲, 原则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分析, 使学生了解我国体育教
学内容发展的历史和撰写, 设计教学大纲的基本格
式与要求, 初步具有撰写教学大纲能力 。
教学重点,体育教学大纲的结构与设计, 场地器材
的安排与布局 。
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诱导法、类比法
下一页 返回目录
第四章 体育教学的手段与内容
第一节 体育教学内容的概念与意义
第二节 我国现行体育教学大纲
第三节 我国中、小学体育教材特点
第四节 体育教学手段
第一节 体育教学内容的概念与意义
一 体育教学的内容与意义
二 我国教学内容发展历史的回顾与借鉴
三 建国后正式颁发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
1956年前,以苏式大纲为主,1956年我国第一套
中、小学体育教材大纲出台 — 体育教学工作走向正规
法。
上一页
一 体育教学的内容与意义
( 一 ) 概念分析,是反映为了达到体育教学目标而选用
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体系, 是教师和学生实践活动的材料和
依据 。 是体育和教育经验的总结和精髓 。
( 二 ) 制约因素,社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 。 学生身心发
展的特点 。 教育发展的社会条件 。 教育者的研究水平 。
( 三 ) 教学内容的分类,教学大纲:说明, 本文, 附
件 。 教材:有学生用的课本以及教师使用的教学指导书 。
(四)意义,是构成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是实现体育
教学目标重要条件。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依据(直接)。对学
生的身心发展起促进作用(有赖于教师行之有效的教学组
织)。
上一页
二 我国教学内容发展历史的回顾与借鉴
体育教学内容源于 20世纪初 ( 本世纪初, 书中有误 ) 受近
代西方教育体系的影响:于清朝末年由欧, 美, 日本传入, 民
族危亡之时, 在军国主义思潮主导下产生 。
( 一 ) 清政府的, 奏定学堂章程, 1903年
1,开设, 体操科,,学时 —— 每周 2— 3次, 内容 — 兵式
体操, 师资 — 退役军人
辛亥革命后, 体育教育专业兴起 。
2,新文化运动的, 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新文化运动
的, 五,四, 运动作为旧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
动, 对体育教育的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
( 1) 改体操科为体育课 。
( 2)改革教学内容,确定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框架:剔除
兵操,改为体操,游戏,田径,球类,生理卫生等综合教材。
上一页
第二节 我国现行体育教学大纲
一 体育教学大纲的结构(略):说明、正文、附件
体育教学大纲,是根据国家教育计划所制定的纲要式的体育学科
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二 编选体教内容的原则
三 教材纲要体系
四 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
五 对基本教材实践内容体系的分析
上一页
二 编选体教内容的原则
( 一 ) 教育性原则, 符合新时期的育人目标 。
( 二 ) 适合学生身心特征原则
( 三 ) 实用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原则
( 四 )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 五 ) 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 六 ) 教学内容与, 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相结合原则
上一页
三 教材纲要体系
释义,指以教学目标为核心,遵照教学内容的编选
原则,将各种教材按照它们的内在联系和一定的教学要
求组合起来的统一整体。
(一) 体育教材的分类方法:,物以类聚,人以群
分。”分类方法:按人体基本活动能力,按运动项目分
类,按身体素质分类,按现行大纲分类。
( 二 ) 教材比重,分析表 4— 1,初中各年级各项教
材的教学时数比重分配表 。
确定教材时数表中的要求:田径 作用大,时数多。
球类 难度大,时数多。体操 练习数量大,时数多。
(三) 教材内容的排列方式
(四) 男女生教材的处理办法,合编分类,分类编
写
上一页
(三) 教材内容的排列方式
1,直线排列,循序渐进, 由前至后, 内容不重复 。
2,螺旋排列,交叉出现, 重复使用 ( 某些教材 ),
实用性强, 价值大 。 注:不是机械的重复, 而是逐步提
高要求 。
3.混合排列,前二者结合,有交叉,亦有直线。就
某一阶段(学期,学年)为直线式,但就较长时期又是
螺旋式。如从整个初中段,或中学段一般呈混合式。
上一页
五 对基本教材实践内容体系的分析
(一)运动项目
1.田径
2.体操
3.球类
4.武术
(二)素质教材
上一页
1.田径
跑,快速跑, 耐久跑, 接力跑, 障碍跑, 跨栏
跳,跳高, 跳远, 三级跳
投,垒球, 实心球, 铅球
作用,掌握实用技能,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能
力,培养进取精神。
上一页
2.体操
队列,列队, 集合, 立正, 稍息, 整齐报数, 齐步走, 跑
步走
基本体操,徒手操, 广播操, 轻器械体操
器械体操,山羊, 跳箱, 单, 双杠, 技巧
作用,塑造完美体型和姿态,发展身体活动能力,
培养勇敢,坚毅,不怕困难的品质 。
上一页
3.球类
篮球,脚步移动, 运球, 传球, 抱篮板球, 简单的战术
排球,脚步移动, 传接球, 发球, 简单战术
足球,停球, 内外脚背, 正脚背踢球
乒乓球,搓球, 发球, 推挡, 正手攻球, 接发球
羽毛球,发球, 接球
作用,发展身体活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体育兴
趣,以及团结协作,进取,拼搏的精神。
上一页
4.武术
基本功,正踢腿, 侧踢腿, 内, 外摆, 腾空飞脚, 旋子,
站桩
徒手套路,初级长拳, 青年拳, 少年拳, 五步拳, 太极拳
器械套路,初级棍、剑
作用,强筋键骨,防病祛病,锻炼意志,陶冶情操,
弘扬了民族文化和精神。
上一页
(二)素质教材
俯卧撑, 立卧撑, 深蹲起, 深蹲跳, 蛙跳, 弓步
走, 矮人走, 仰卧起坐, 仰卧举腿, 悬垂举腿, 俯卧两
头翘, 仰卧两头翘, 蹲杠铃, 深蹲, 半蹲, 往返跑, 原
地纵跳, 多级跳, 立定跳, 跳台阶, 手倒立, 推小车,
跳绳, 掷实心球, 跨步跑, 小步跑, 高抬腿跑, 后蹬
跑, 车轮跑, 爬山, 攀梯, 双臂曲伸, 哑铃, 杠铃的
推, 举, 提, 屈, 撑 。
作用,时间少,器材少,动作简单,效果大,可全
面发展素质,有助于掌握技术,技能。
上一页
第六次课
内容提要,重点阐述我国现行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的基本内
容与特点以及常用教学手段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
关键词,体育教学手段, 体育器材, 体育场馆 。
教学目标,初步了解我国中小学体育教材的特点, 重点学习
和掌握三种常用的体育场地器材的布局, 设计方法 ( 案 )
教学重点,体育场地器材的设计与布局 。
教学方法,讲授法,类比法,讨论法,图示法。
下一页 返回目录
第三节 我国中、小学体育教材特点
一, 小学:以形象生动具有情节的游戏和培养,
体育活动能力的项目为主 。
二.中学:以运动以 -运动技术,技能为主,素
质,体能达标为辅。
上一页
第四节 体育教学手段
一 体育教学手段的概念以及与教学目标的关
系
二 体育教学手段的分类
三 体育教学手段的应用
上一页
一 体育教学手段的概念以及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 一 ) 手段,为达到一定的目标所采用的方法和措施 。
( 二 ) 体育教学手段 。 广义:教学原则,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和一
切组织和技术措施 。 狭义:为了达到体育教学目标所运用的物质方
面的场地, 器材, 仪器, 设备等 。
注:体育教学目标能否实现, 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是否具备相应的体育教学
手段和如何合理的艺术性的使用这些手段, 手段与目标是辨证统一的, 不与目标
相联系的手段只能是无源之水, 失去了手段的意义;没有任何手段和运用手段的
艺术为之服务, 只是一种主观愿望, 也失去了目标的价值 。 可见, 目标依赖于手
段, 手段是实现目标的条件 。
(三)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 是实现教学目标的现实条件和必然前
提。教学目标是选择运用教学手段的直接依据,教学目标不明,则
手段的选择应用是盲目的,无根据的。但目标带有预期性,主观
性,必须经过教学手段的合理性选择应用才能变为现实。
上一页
二 体育教学手段的分类
( 一 ) 按时代性特征:
传统型,普通的室内室外设施 。
现代性,新型仪器设备 。
( 二 ) 按经常性特征:
常规型,全国大部分院校广泛应用的简易实用, 价廉物
美的教学设备 。
专门型,昂贵, 新颖, 精密的教学设备 。
( 三 ) 按作用于不同感官:
视觉型,幻灯, 标志物, 板书, 挂图, 教具模型
听觉型,收, 录, 播音机, 哨子, 节拍器, 手鼓
视听型,电影, 电视, 录象, 多媒体教学软件
综合型,触,视,听等结合应用的场地器材,如球类体
操器材
上一页
三 体育教学手段的应用
体育教学手段是为了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而创造
的。同一目标应用不同手段效果不一样,不同的教师
应用同一教学手段效果也不一样。
(一)体育教学手段运用的基本模式
(二)体育教学的安排与运用
上一页
(一)体育教学手段运用的基本模式
辅助式,理论课, 实践课和新授课
直接式,技术课, 素质课, 考核课
分析:
辅助式,教师学生均通过教学媒体双向反馈信息。教
师借助媒体传递教学信息,学生借助媒体认识理解信息。
直接式,学生直接借助教学媒体进行练习,教师起调
控指导作用。
上一页
(二)体育教学手段的安排与运用
1,体育场馆的安排与运用,合理进行设计建造, 科学管
理, 精心布置 。
2, 体育器材的安排使用,科学的设计和配置, 提高器材
利用率 。
注:器材可一物多用, 既可完成特定教学内容, 又可组织多种活动和
练习 。 如标枪的合理应用, 有助于变化练习形式,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教
学效果 。
3,注意事项
4,常用的场地器材布置法
上一页
注意事项
( 1) 精心设计一堂课 。 中小学一般每节课
上两个教材:相互兼顾, 避免干扰, 注意安全 。
( 2) 便于课堂学习, 在教师视野内学习
( 3) 整洁, 舒适, 具有美感, 利于激发兴
趣和学习积极性
( 4) 充分利用现有场地, 一场多用
( 5) 寻找和自制代用器材, 如跳高, 跨栏
上一页
4.常用的场地器材布置法
( 1) 相邻安排法,左右相邻, 减少调队, 节省时间
( 2) 重叠安排法,同地异时, 提高场地利用率
( 3) 流水作业法,适合于二个以上教材, 尤其适合循环作
业法 。
注:各种场地均应标划, 应清晰, 整洁, 规范, 符合队形和教学要
求 。
( 4) 体育教学图片,图文并茂, 新颖直观, 选择时机和位
置合理, 与讲解指导相结合
现代教学手段:
演播法,提示;播放;讨论;小结, 据教学需要, 倚助现
代教学媒体进行图音, 像演示 。
插播法,提示;播放;讲解;播放;讨论;小结 。 据教学
需要, 穿插播放音像资料 。
注:插播法使用于较复杂,且不易分解的动作,可放演,可定格。
上一页
作 业
P72—— 3.4题
3.简述中小学体育教材的特点 。
4.什么是体育教学手段?试举例说明场地器材
设计的几种主要模式
第五章 发展学生的体能
内容提要,本章阐述了体能的概念, 介绍了体能发展的生
物学基础知识, 并对发展体能的原则与方法进行了阐述 。
关键词,体能, 原则, 方法, 生物学基础
教学目标,明确体能之概念, 了解体能之意义, 学习和初
步掌握发展体能的生物学基础, 原则及实践方法 。
教学重点,主要讨论研究发展体能的生理学基础, 原则和
方法 ( 增强体质属三大教学目标之首, 体育教学最为本质
的任务, 就是发展体能, 增强体质 ) 。
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诱导法、讨论法。
下一页 返回目录
第五章 发展学生的体能
第一节 发展体能的概述
第二节 发展体能的生物学基础
第三节 发展体能的原则
第四节 发展体能的方法
第一节 发展体能的概述
一 体能的概念
二 发展体能的意义
三 发展体能的特点
上一页
一 体能的概念
指有机体在运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体
能;运动能力 ( 人体基本活动能力 ), 身体素质, 二
之是两个不同的理念, 但密不可分, 互为依附, 合为
体能, 相互促进, 共同提高 。
上一页
二 发展体能的意义
( 一 ) 是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体能是体质的主要组成部分, 而增强体质乃是学校体
育目标之一 。
( 二 ) 有利于掌握体育技术, 技能, 提高运动水平 。
(三)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
上一页
三 发展体能的特点
( 一 ) 发展体能是以运动动作的实践为基础 。 除了发展体能的
素质教材外, 绝大部分实践教材是运动项目, 技术技能教材,
反复体验学习掌握技能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一个发展体能的过
程 。
( 二 ) 发展体能必须科学的安排生理负荷 。 处理好因人而异,
区别对待的关系 。 处理好负荷与休息的关系 。
( 三 ) 发展体能的内容与方法要具有全面性, 多样性 。 教材的
安排体现了这一点 。 技能教材全面搭配, 素质教材亦有针对
性 。 只有全面发展, 才有最佳效果 。 各项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
有迁移作用 。 提高趣味性, 调动积极性 。 如不考虑教材因素,
单纯的体能训练十分乏味, 单调, 艰辛 。
(四)发展体能的渐进性,迟效性。 按人体适应性规律,是一
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非一时之功。故应当避免急功近利的
做法。 上一页
第二节 发展体能的生物学基础
一 遗传变异对体能发展的影响
二 体能发展的生理生化基础
三 体能发展的阶段性等特征
上一页
一 遗传变异对体能发展的影响
遗传是相对的, 变异的绝对的, 故清朝末年鸦片战争后,
中国经济落后, 民不聊生, 普吸鸦片, 不倡武学, 故国民体质
普遍下降, 各项形态机能指标普遍下降 。 人均寿命缩短 。 解放
前夕, 人均寿命仅为 49岁 。 而现在整个民族或者说各项指标有
明显提高, 这就是生活条件与生活方式所带来的变异效果, 使
整个国民体质不断增强 。
( 一 ) 形态的发展主要决定于遗传效应 。 如身高, 坐
高, 四肢比例, 脏器大小, 生物力学结构 。
( 二 ) 素质和机能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后天条件的效
应 —— 训练效应 。 如各种素质, 脉搏, 血压, 肺活量, 血
糖浓度, 心输出量等 。 能力的水平是经过不断的后天锻炼才能
提高, 因而它对体质的影响是最明显的 。
注:体能,综合得分高者,其体质总分也高,往往用体能水平来衡量体
质水平比较接近实际。
上一页
二 体能发展的生理生化基础
( 一 ) 人体是由物质组成的 —— 组成人体的各
种化学元素达 62种 。 有机化合物:碳, 氢, 氧,
氦 。 无机盐:钙, 镁, 钾, 钠, 磷, 硫, 氯, 碘,
铜, 锌, 锰, 钴, 钼, 硒, 锡, 氟, 钒 。 在人体生
命过程中, 必不可少, 否则会引起人体疾病 。
( 二 ) 人的主动行为要消耗大量的能量 。 如肌
肉能量, 神经能量, 热能, 声能, 机械能 。 生命的
延续过程, 每时每刻均要耗能 。 体育锻炼可增加能
量储备 。
(三)新陈代谢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
一。 同化,异化作用是基本特征。
上一页
三 体能发展的阶段性等特征
(一)学生的运动能力的发展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 无明显阶
段性特征。 人体活动能力:一月抬头,三月翻身,六月爬,八月坐,十
月站,十二个月走。
(二)学生的身体素质: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1.快速增长期(敏感期) —— 靶年龄
男生,12— 16岁 女生, 7— 9岁
A 速度,10— 13岁 B 力量,13— 17岁
C 爆发力,12— 13岁 D 灵敏,7— 12岁
E 有氧耐力, 10— 15岁 F 无氧耐力,15岁以后
G 柔韧,6— 13岁
2,男女生的身体素质敏感期不尽相同, 通常女生早于男生 。
小学,以发展速度, 灵敏, 柔韧为主
初中,以发展速度, 力量为主
高中,以发展力量,耐力,耐力速度为主
上一页
第三节 发展体能的原则
四大原则:
一 全面性
二 适量性
三 持续性
持之以恒,间隔合理。每一次课的练习间隔合理,课与
课的间隔合理,周期与周期,阶段与阶段的间隔合理。
四 健康性
上一页
一 全面性 ——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 一 ), 扬长避短,, 均衡发展 。 如女生进入青
春
期后, 除柔韧, 力量以外, 其余均有下降趋势 。
( 二 ) 正确处理好发展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关
系 。 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辨证统一, 相互促进,
同步发展 。 素质增长, 运动能力就会加强 。 就会
跳得更高, 跑得更快, 运动能力提高了, 身体素
质水平也会提高 。
(三)合理选择内容 —— 据年龄,性别,季节而
异
上一页
二 适量性 —— 使学生承受恰当的生理负荷
运动负荷过小, 没有效果, 过大无益, 反受其
害 。
注:影响运动负荷的四大因素:负荷量,负荷强度,练习密度,动作
质量。
(一)据中介因素和学生特点等合理安排生理负荷
(二)正确处理量与强度的关系
(三)处理好表面数据与内部数据的关系
(四)学习和掌握自控,自测,自评运动负荷的能
力
上一页
(一)据中介因素和学生特点等合理安排生理
负荷
1,课的目标,素质课大于技术课, 复习大于新授课,
完整的技术练习大于局部的技术练习 。
2,教材性质,素质教材大于游戏教材大于技术教
材, 田径大于球类大于体操大于武术 。
3.教学对象,高年级大于低年级,基础好大于基础
差,男生大于女生。
上一页
(二)正确处理量与强度的关系
1,相互配合, 逐步增加 。
2,量偏大, 强度适宜
3.先加量后加强度
上一页
(三)处理好表面数据与内部数据的关系
表面数据 —— 人为赋予的运动负荷 。 内部数据 —— 机
体内部的生理生化变化 。
1.内部数据通常随表面数据变化而变化
2.因体质与训练基础而异
A.同样的运动负荷 ( 表面数据 ) 对不同体质训练基础
者, 引起的内部变化不同 。
B.同样的内部数据, 不同的人表面数据不同
3.学习技能的不同阶段, 同样的表面数据, 内部
数据不同
上一页
(四)学习和掌握自控,自测,自评运动负荷的
能力
超量恢复, 心率指标, 晨脉, 课后恢复心率, 运
动时即时心率 。 了解与运动负荷的相互关系, 学会放
松, 调整和休息 。
1,课后十分钟内恢复课前水平
2,晨脉每分钟不能超过安静时 12次
3,即时心率一般不超过 180次 /分
上一页
四 健康性 —— 发展体能要以健康为前提
形成健康理念,形成健康行为,科学健身,减少
伤害事故,提高健身效果和水平。现代研究表明,人
体是一个开放的非平衡系统。它时刻在与周围的环境
进行着能量,信息,物质的变化,以获得自身内部组
织的不断平衡和健康的发展。所以,对于每一个人来
说一定要善于继承机体昨天的健康,把握和发展好今
天的健康。在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度过美好的健康地
一生。
上一页
第四节 发展体能的方法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为了实现锻炼身体,发展
体能,增强体质的教学目标,所采取的各种工作方式。
一.重复法
二.变换法 —— 手段灵活,形式多样
三.持续法 —— 时间较长,强度不大
四,间歇法
五,循环法 —— 巡回法
六,综合法
七,负重法
八,比赛法
九,游戏法 如接力游戏
上一页
一.重复法
(一)名词解释
重复法:指在不改变动作技术结构和生理负荷的表面数据的条件
下,所进行的反复练习的方式。间歇重复法:重复练习的过程中有固定
的间歇。连续重复法:连续不断的重复练习。重复法有周期性的或非周
期性的周而复始的重复的连续重复法。组与组之间,次数与次数之间有
间歇的间歇重复法。
(二)注意事项:
1.要掌握身体素质的迁移规律,合理安排身体素质练习
2.合理安排课内各种体能的练习顺序
3.发展体能必须科学的安排负荷量
4.务必抓住发展体能的最佳期
5.既要全面,又要突破薄弱环节
6.讲究练习的趣味性
7.发展体能与掌握运动技能要有机结合
8.选择简单且有实效的练习方法或已经掌握的技巧
上一页
二 变换法
( 一 ) 名词分析,是指在体育教学中为发展学生体能所
采用的变换练习的环境, 条件和动作要素, 以及动作的组合
等情况下, 进行锻炼的方法 。
( 二 ) 分类,连续变换法, 间隙变换法
( 三 ) 教学与练习要求:
1,变化练习的条件 2,换练习的组合
3,变换练习的环境 4,变换某些动作的技术特征
注:因人制宜,循序渐进,保证实效。
上一页
三 持续法
(一)名词分析,指在体育教学的练习过程中,用较
稳定的强度,不间歇的进行练习的方法。最典型的就
是耐力的训练项目。
(二)教学要求
1.坚持区别对待原则,因人而异
2.控制好负荷强度
3.善于观察,及时调整
4.多用于周期性项目
5.广泛运用变换的方式
上一页
四 间歇法
( 一 ) 名词解释,是根据教学对象, 教材内容的特点和
生理负荷大小, 调整与控制各练习之间的间歇时间, 以
提高发展体能效果的方法 。
合理休息 —— >超量恢复 —— >提高体力
( 二 ) 基本要求:
1,要据实际情况调控间歇时间 。 避免过大或过小 。
2,对机能状况较优的学生, 可按严格的间歇时间进
行 。 在各练习之间, 间歇时间恰好控制在机体尚未完全
达到恢复状况下进行下次训练, 以期达到较佳超量恢复
之效 。
( 三 ) 间歇时主要采用积极性休息方式
如走步慢跑,放松活动 —— 消除疲劳,排除乳酸,
恢复体力。
上一页
五 循环法 —— 巡回法
( 一 ) 名词分析,是根据发展体能的要求, 选择若干练习和动
作, 分设若干作业点, 要求学生在每个作业点上完成规定的
练习和负荷, 一个接一个进行作业点的轮换, 循环反复的进
行练习的一种方法 。 多用于素质练习和发展活动能力的练习 。
( 二 ) 基本要求:
1.科学选择和设计作业点,据体能发展任务和学生年龄特征,
选择作业点的数目, 各作业点练习的内容, 次数, 间歇时间
和巡回总次数 。
2.严格管理, 及时指导与评价,重动作质量, 防止求速度, 走
过场 。
3.练习内容简便易行, 有实效
4.适当组织比赛性练习形式,在相对熟练掌握活动方式的基础
上进行
5.负荷,极限水平的 50%— 70%
上一页
六 综合法
( 一 ) 名词解释,指上述各种发展体能的方法在教学中结
合起来加以运用的一种方法 。
( 二 ) 基本要求:
1.两种方法, 交替应用 如先持续法, 后间歇法 。
2.一法为主, 多法配合 如以负重法为主, 加强力量训
练 。 并配合持续法, 间歇法, 最后采用负重游戏法 。
3.对负荷,间歇与休息方式提不同要求
上一页
作 业
P81—— 1.3题
1.何谓体能? 发展体能有什么意义?
3.发展体能的方法有那些?运用时要注意那些
问题?
第六章 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教学
内容提要,主要阐述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教学的
意义与特点;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教学的原则 。
关键词,体育知识, 运动技能, 体育教学原则
教学目标,把握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基本内涵及教
学特点, 特别注重了解从事体育教学时应遵循的
教学原则 。
教学重点,教学原则, 教学方法 。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
下一页 返回目录
第六章 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教学
第一节
第二节 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的教学原则
四大基本原则
第三节 体育教学的教学法与学练法
第一节
一 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内涵
二 体育知识,技能教学的意义
三 体育知识,技能教学的特点
(一)体育知识教学的特点
(二)运动技能教学特点
四 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及教法特点
上一页
一 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内涵
( 一 ) 体育知识,指体育事实, 体育理论, 解决是什
么, 为什么, 怎么做 。 是人们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对体育
现象的认识 。 提供体育信息, 指导体育行动 。
( 二 ) 运动技能,按运动技术要求合理完成动作的能
力 。
,自动化, 的起始阶段:
1,以合理方式组织和完成的肢体动作系统 。
2,通过练习获得的活动方式 。
3,能将注意力高度集中于综合动作上 。
运动技巧 — >自动化:动作达高度熟练程度的阶段。
上一页
二 体育知识,技能教学的意义
1,传授体育知识, 技能是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 。
2,有利于提高体育文化素养, 增强体育意识 。
3,有利于提高锻炼自觉性和积极性 。
4,有利于提高自学, 自练, 自娱能力 。
5,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
6,有利于科学健身,增强体质。
上一页
(一)体育知识教学的特点
1,体育知识教学是科学知识和生活教育的有机结合 。
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和科学性, 提高生活质量 。 涉及到生物力
学, 生物化学, 解剖学, 体育美学, 生理学, 体育伦理学, 体
育社会学, 心理学等学科知识 。
2,体育知识教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 体育的中心问题,
就是人类健康的问题, 而人又具有社会, 生物双重性 。 必需
应用人文科学:文学, 美学, 历史学, 伦理学, 政治学, 经济
学, 教育学, 民俗学 。 又需应用自然科学知识:解剖, 生理,
生化, 生物, 卫生, 心理, 保健, 统计 ……
3.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生理,解剖,卫生常识,技术,
技能知识,运动项目,裁判工作,组织活动的方法,包括编
排,训练,竞赛的方法。学生均在实践中去实践,观察,体
验,认识和理解。 上一页
(二)运动技能教学特点
1.动作结构的复杂性 ( 一般由多个动作或多个 技术
环节构成 )
A 对体能有特别要求
B 对动作准确性有特别要求
C 对先天具有的天赋有特别要求
结论:天才加勤奋, 学习技能也讲究天赋, 同样的学习基础和
学习条件, 有的接受快, 有点接受慢 。 如游泳 。
2.运动技术的变化性(技术的改进和发展)随
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随练习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上一页
四大基本原则
一 知识技能教学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
则
二 直观与思维相结合的原则
三 区别对待与因材施教原则
四 循序渐进原则
上一页
一 知识技能教学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依据,教育, 教养和发展相统一的规律, 能力的发展有赖
于体育知识技能的掌握, 反之体育知识, 技能的掌握又有赖于
能 力的发展 。
要求:
( 一 ) 解决实际问题 。 活学活用, 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
( 二 ) 重视能力的培养
1,培养自学, 自练能力
2,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发展能力
3,将知识技能应用于新的体育实践活动
( 三 ) 正确处理好二者关系 —— 讲, 想, 练三结合 。 讲清楚基
本概念, 思考和理解知识技能, 练习和掌握技能知识 。 避免盲
目模仿和概念不清 。
上一页
二 直观与思维相结合的原则
依据,认识事物的规律与运动技能形成规律 。 耳闻目染与
思维相集合 。 直观感知 → 形象, 抽象思维 → 反复强化, 体验 →
掌握知识技能 。
要求:
( 一 ) 充分运用各种直观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 听觉, 特别是触觉和肌肉的本体感觉去感知动
作 。
( 二 ) 注意直观与讲解相结合
可有效地促使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 生动形象的直观, 简练准确的
讲解 。
( 三 ) 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
直观再生动, 再形象也只能解决感知问题, 要理解动作原形有赖于积极
的思考 。 激发学生思维 —— 设疑, 提问 。
注:遵循和运用这一原则时, 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 尤里西斯, 因素:
荷兰史诗, 奥德赛, 中的英雄, 描写在特洛伊陷落后, 尤里西斯在回家路上
的冒险经历 。 —— 好奇心诱发探究冒险行为 。
上一页
三 区别对待与因材施教原则
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要求,( 一 ) 深入了解学生情况
( 二 ) 合理安排教学过程
( 三 ) 适当增加选择性
上一页
四 循序渐进原则
通俗的理解,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由易到难, 由简到
繁, 由已知到未知, 逐步深化, 不断提高 。 如数学加减
至乘除, 然后初等代数, 高等代数 。
教学要求:
( 一 ) 认真贯彻大纲和教学计划 。 教学计划是在结合学
校和学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制定的, 学年, 学期, 单
元, 课时, 环环相扣, 系统连贯 。
( 二 ) 据学生生长发育特点,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 考虑
生理条件对体育技能学习的影响 。
(三)合理确定前进的, 步子, 。 过大:害怕,厌学。
过小:缺乏原动力。
上一页
第十次课
内容提要,主要介绍最简便, 最常用, 最具体实际效
应的体育教学方法 ――语言法的分类及应用方法 。
关键词,体育教学, 语言法, 讲解
教学目标,学习, 了解语言法的结构体系以及这些方
法的基本内涵, 效应及实际应用的方法与技巧 。
教堂重点,讲解法内涵及应用 。
教学方法,讲练法、演示法、直观法
下一页 返回目录
第三节 体育教学的教学法与学练法
一,名词,体育教学教法 —— 指在体育教学过程
中,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途径,方式和手段。
二,选择体育教学方法的依据
三,体育教学方法构示
四,体育教学方法解析
五,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的学练法
上一页
二、选择体育教学方法的依据
( 一 ) 必符教学原则
( 二 ) 必符教学目标
( 三 ) 必符教材特点
(四)必符学生学习可能性
(五)必符教师的教学可能性。
上一页
三 体育教学方法构示
语言法,① 讲解 ② 口令与指示 ③ 口头评价 ④
口头汇报 ⑤ 默念与自我暗示
直观法,① 动作示范 ② 直观教具演示 ③ 电化
教学 ④ 助力与阻力 ⑤ 定向与领先
完整分解法,① 完整法 ② 分解法,A 单独分段
法 B 递进分段法 C 逆进分段法 D 顺进分段
预防纠错法,预防错误法, 纠正错误法
游戏竞赛法,① 游戏法 ② 竞赛法
上一页
四 体育教学方法解析
教学方法的选择应用是否正确,直接影响教
学质量与效果,故科学的研究和解决教学方法问
题,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极为重要
的关键性环节。
(一) 语言法
(二) 直观法
(三) 完整分解法
1 完整法 2 分解法
(四) 预防与纠正错误法
(五) 游戏竞赛法
上一页
(一)语言法
语言法 —— 指在体育教学中,使用各种形式的语言,指
导学生掌握学习内容,进行练习的方法。通俗的理解:通过
语言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方法叫语言法。语言是传授信
息,交流感情的重要工具,语言是思维的武器,是体育教学
中最简洁,最常用,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据视觉心理学研究
表明,有语言参与的视觉活动,能提高视觉的感受能力,
视,听结合,更易起到诱发思维的效果。
1.讲解
2.口令与指令
3.口头评价
4.口头汇报
5,默念与自我暗示
上一页
1.讲解
是教师给学生说明教学目标, 动作名称, 要领, 方法, 规
则与要求等 。 以指导学生掌握知识, 技能的方法 。 可分为:直
陈式, 对比式, 突出式, 提问式, 鼓动式, 比喻式, 引证式,
分段式, 概括式 。
教学要求:
A 目的明确 —— 不讲, 题外话,,外行话,
B 内容正确 —— 符合学生水平, 一听就懂, 只有当讲解的内容
是正确的, 是学生所能理解的时候, 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 故
老师讲解时, 要实事求是, 不夸张, 不庸俗, 注意内容的科学
性, 一般不使用地方方言 。
C 具有启发性 —— 对比提问,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
D 形象生动, 精简扼要 —— 抑扬顿挫, 有张有弛, 熟练地运动
,术语, 或, 口诀, 。 通俗易懂, 约束活力, 维持和延长兴奋
期 。
E 注意时效,注意力集中时讲解 —— 一般面向全体,练习时,
静止用力时,老师背向学生时,调队时,不宜讲解。 上一页
2.口令与指令
口令,指教师用最简明的语言, 以命令的方式指挥与组
织学生完成集体活动与练习的方法 。 口令是体育教学的一门
艺术, 是体育教师组织教学的基本功, 运用得好, 学生可令
出即随, 闻声而动, 使整个教学秩序井然, 有条不紊 。
A 口令应用的范围,队列队形, 队伍调动, 基本体操, 素质
练习, 武术, 舞蹈, 韵律操 。
B 教学要求,严肃认真, 规范准确, 一般成立正姿态, 位置
合理, 轻重适宜, 抑扬顿挫, 长短适中, 动令一般为短声,
去声 。
指示,运动比较简明的语言, 组织指导学生活动的语言
方式 。
应用的范围,组织教学活动;如布置场地, 收捡器材,
指导学生练习 。
上一页
3.口头评价
指按教学标准, 对学生的行为表现, 练习完成
的情况以口头方式进行评价的方法, 教师适时中肯
的评价可调动学习积极性, 鼓励进取精神, 提高练
习的效果, 抑制不良行为, 维持课堂秩序有重要作
用 。
教学要求,A.以正面评价,鼓励为主。 B.否定
评价要把握分寸和语气。 C.要指明努力的方向和校
正提高的方法。
上一页
4.口头汇报
是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和自身体验,
简明扼要的说明自己的见解的语言方式 。 此为反
馈教学信息, 了解学习效果, 提高学生自我评价
能力的重要方法 。
教学要求,A.认真研究:提问的方式, 内
容, 时机, 难易程度 。 B.事先准备
上一页
5,默念与自我暗示
A 默念 —— 过电影:做动作前默念动作的过程
或局部的关键环节, 包括动作的节奏方向, 力
度, 幅度, 角度等 。
B, 自我暗示” —— 默念某些指示性的字句,以
激励自己更好的完成动作。
上一页
第十一次课
内容提要,主要介绍直观法的内容体系及其实际
应用的方法与要求 。
关键词,直观法, 动作示范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 使学生全面了解直观教学
法的意义, 特点及应用的方法 。
教学重点,动作示范的教学常规要求, 重点分析
动作示范的四个, 面,,路线, 位置, 方向, 幅
度 。
教学方法,讲练法、演示法、讨论法、启发诱导
法
下一页 返回目录
(二)直观法
指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通过实际的演示或外
力帮助, 借助学生的视觉, 听觉, 触觉, 肌肉的
本体感觉器官来直接感知动作的方法 。
直观法的特点,A.形象性; B.具体性; C.真实性;
D.直接性 。
1.动作示范,以具体的动作作为范例:教师示范,
学生示范 。
上一页
教学要求:
A 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 明确示范要解决的问题 。 先完
整, 后局部;先一般, 后重点;常速快速相结合;示对示错
相结合
B 示范要正确, 应富有艺术的魅力 。 动作的正确性应是示范
艺术的最基本的特征, 使学生一开始就建立良好的动作表
象 。
C 合理选择 示范 的位置和方向 。 使每一个学生均能看清 。
注:位置和方向的选择, 涉及到示范的, 面, 。
正面,主显动作的左右距离 。
侧面,主显动作的前后方位 。
背面,主显用于方向路线变化复杂的动作
镜面,主要使用于简单的动作 。
D 示范与讲解有机结合
上一页
D 示范与讲解有机结合
2.直观教具 —— 自学
3.电化教学 —— 自学
4.助力与阻力 —— 借助外力对本体感受器的作
用,体验正确的用力时机,大小,方向,时空特
征。从而正确掌握动作的一种直观方法。保护与
帮助中应用较多,前滚翻 —— 助力,山羊 —— 阻
力。(划船器、功能自行车、扣吊球;或动作做
过头,及时施加阻力以稳定动作)
上一页
5.定向与领先 —
起到激励导向作用, 便于完成某一练习或活
动 。
A.定向,应用静态标志指示动作的方向, 幅度,
轨迹和用力点等的直观方式 。 静态标志物, 标志
点, 标志线 。
B.领先,应相对动态的超前视觉信号,诱导学
生
进行练习的直观方式(如领骑、领跑、追逐
跑)。
上一页
第十二次课
内容提要,全面介绍完整分解法, 预防与纠正错
误法的知识内涵及实际应用的手段, 方法 。
关键词,完整法, 分解法
教学目标,使学生真正了解完整法与分解法, 预
防错误法与纠正错误法二者间的辩证关系, 并在
实践中能够合理的处理好二者间的辩证关系 。
教学重点,二者间辩证关系的分析, 导致出现错
误动作的主要原因 。
教学方法,讲练法、演示法、实例法、讨
论法、启发法
下一页 返回目录
1 完整法
完整法 —— 指从动作的开始到结束, 不分部分和段
落, 完整的传授某种运动动作的方法 。
主要优缺点:
A.保持动作的内在联系, 利于形成完整概念和完整
的
掌握动作, 便于组织练习 。 B.不利掌握较难的环节 。
教学要求:
A.直接作用 —— 简单动作可完整教授和练习;
B.突出重点 —— 先抓重点后完整练习, 如跳山羊, 先抓
上板技术;
C.降低难度 —— 简化动作要求, 降低器材规格, 如跨栏,
跳高;
D.改变练习的外部条件。
上一页
2 分解法
分解法 —— 分解法是将一个完整的动作技术合理的分解为几个部分和
段落, 逐个进行教授, 最后完整教授的动作的方法 。
主要优缺点:
A 简化教学进度过程 。
B 缩短教学时间 。
C 提高学习信心 。
D 利于理解掌握 。 缺点即如引用不当, 影响正确动作的形成 。
故分解法一般是在动作较为复杂, 又可以分解的情况下应用, 或动
作的某一部分需要较细致的学习时加以采用 。
教学要求:
A.合理的选择分解方式:纯粹分段法 ( 1— 2— 3— 1.2.3), 递进分
段法 ( 1— 2— 1.2— 3— 1.2.3), 直进分段法 ( 1— 1.2— 1.2.3), 逆进
分段法 ( 3— 3.2— 3.2.1) 。
B.不破坏动作的结构 。 上下分解, 左右分解, 前后分解应有规律 。
C.明确分解部分在完整动作结构中的位置 。
D.先建立完整概念,并与完整法相结合。
上一页
(四) 预防与纠正错误法
在体育教学中,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学习技术动作时难免
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如不事先加以预防,就会增长组织教
学和学习技能的难度,有效的预防可能会出现的错误,可以节
省时间,少走弯路,较快较好的掌握动作。如等出现错误动作
后,不及时的加以纠正,就会形成错误的动力定型,影响学习
效果和健身效果,甚至出现教学事故。故教师必须善于预防发
现和纠正错误动作。
1 产生错误的主要原因
2 预防和纠正错误的方法
预防方法
纠错方法
上一页
预防方法
A.加强证面教育:加强目的性教育和意志品质
教
育, 教师要善于宣传, 发动, 激励, 诱导学习动
机 。
B.提高讲解和动作示范质量 。 提倡启发式教学 。
C.善用完整分解法和各种诱导性练习 。
D.加强体力投资, 提高运动能力 。
E.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科学设计安排场地器
材, 避免干扰 。
F.加强保护与帮助 —— 消除顾忌,加强动作的
体
验和认识。
上一页
纠错方法
A.应用纠错准备和措施 。
深钻教材教法, 对可能出现的错应事先有所
纠错应对措施 。
B.善于发现错误, 并及时予以纠正 。
C.共性错误, 集体纠正 。
D.先抓主要的, 后抓次要的 。
E.改变练习条件, 提示纠错方法 。
F.循循善诱, 热情细致 。
上一页
第十三次课
内容提要,介绍游戏法, 竞赛法的特点及操作要
求, 并阐述学生学练法的几种常用方法 。
关键词,游戏法, 竞赛法
教学目标,了解游戏法, 竞赛法在发展学生个
性, 思想品质的独特效应及教学中的具体要求,
介绍学练法在现代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及
具体实践的方法 。
教学重点,游戏法, 竞赛法的育人功能及学练法
的双边互动作用 。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诱导法
下一页 返回目录
(五) 游戏竞赛法
1 游戏法
在规则许可的范围内,充分发挥个人主动性和创造性,完成预定任务的
方法。
游戏法的特点
教学注意事项
2 竞赛法,指在比赛条件下, 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的方法 。
特点,A 竞争性强 。 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练习积极性 。
B 最大限度的表现出机体的各种机能, 能力和活动能力 。
作用,A 增加运动负荷, 发展身体素质 。
B 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
C 培养勇敢坚毅, 顽强的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 。
内容,比赛一般以个人与个人, 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 可以比高
度, 比速度, 比准确度, 比动作质量 。
教学要求
上一页
教学要求
A.据教学情况和场地设备条件灵活选用 。 教学
实
际:任务, 内容, 进程, 教材性质 。 通常球类,
田径可行性大于体操, 武术, 学生基础 。
B.应在学生较熟练掌握技, 战术的情况下进行 。
C.充分做好组织工作和准备活动, 防止安全事
故 。
D.加强思想教育, 防止突发事件 。
E.明确比赛规则和要求, 培养裁判工作能力 。
F.及时总结评定 。
G.有目的, 有计划的培养体育骨干
上一页
五 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的学练法
(一)何谓学练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
一定的要求,相对独立的进行学习与练习的方法。
(二)学练法的特点
1 自律性 —— 自己调控自己的学习和练习的行
为; 2 自教性 — — 从内容, 目的到效果均具有自我教
育特征
3 自评性 —— 强调学生学习的自评能力
(三) 学练法的意义
(四) 教学要求
(五) 几种常用的学练法
上一页
(三)学练法的意义
1 是调动学生积极因素的主要途径
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积极性, 创造性的
重要途径 。
2 改变, 师讲生听, 师传生受, 的单向传授教学
模式 。 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
3 培养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 。
4 为终身体育奠定认识和方法基础。
上一页
(四)教学要求
1 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2 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3 构建良好学习环境,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练习条
件 。
4 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意识的作用
上一页
(五)几种常用的学练法
1.自学法,阅读法 —— 通过文字信息, 了解体育知识, 技
能 。 观察法 —— 运用感觉器官, 视听结合建立表象和形成
正确动作概念 。
2.自练法,模仿练习法 —— 照葫芦画瓢, 按提供的动作
原型, 或模式练习 。 反馈练习法 —— 反馈差异信息, 进行
自我诊断 。 强化练习法 —— 在较复杂多变的条件下, 强化
练习, 进一步提高技能 。
3.目标自评法 —— 对照目标与现实的差异,适当调整。
动作自评法 —— 按一定标准评价自己的动作。效果自评
法 —— 对最终效果与成绩进行自我评定。
上一页
作 业
P103—— 3.4题
3.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教学原则有那些?
贯彻这些原则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4.常见的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教学方法有
那些?如何正确运用这些方法?
第七章 思想品德教育与发展个性
内容提要,主要介绍思想品德教育的原则, 内
容, 途径, 方法以及体育教育对发展学生个性的
作用 。
关键词,体育教学, 思想品德教育, 个性
教学目标,理解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
育和发展学生个性的独特作用以及对学生实施德
育, 发展个性的主要原则及要求 。
教学重点,体育教学对发展学生个性的独特效应
及要求 。
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诱导法、讨论法
下一页 返回目录
第七章 思想品德教育与发展个性
第一节 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原则
五大原则
第二节 体育教学中思品教育的基本内容,途
径和方法
第三节 体育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
五大原则
( 一 ) 方向性原则,加强体育目的性教育;掌握教
材思想教育因素;贯穿体教全过程 。
( 二 ) 正面教育原则,坚持正面说理, 耐心细致的
教育工作;使用表扬批评法;建立必要的规章制
度 。
( 三 )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尊重信
赖学生;要求严格合理;教师以身作则 。
( 四 ) 集体力量教育原则,建立良好的班集体;加
强集体主义作用;集体与个人相结合;教师主导
作用与集体力量相结合 。
(五)知行统一的原则,`
上一页
第二节 体育教学中思品教育的基本
内容,途径和方法
一 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爱国主义
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民主法则, 组织纪律
教育 。
二 途径,课堂常规;教材内容;组织教法;
突发事件的处理 。
三 方法,说服法;榜样法;评比法;表扬
法;批评法。
上一页
第三节 体育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
,个性”这个词,在西方最早出现在拉丁文中,指的
是古代希腊,罗马时代代表不同剧中人的演员所佩带的假
面具。就如同中国京剧中代表不同人物性格的脸谱。可以
说个性是一个在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伦理学
等学科领域出现率最高的名词。
一 个性的概念
二 体育教学对学生个性发展的作用
三 发展学生个性的基本要求
四 发展个性的方法
上一页
一 个性的概念
公认的具有权威性的概念至今没有,一般系指
个人所具有的一定的心理倾向性和比较稳定的心理
特征的总和。说的直白一点,所谓人心不同,各如
其面。这就是个性心理。如相同年龄学生中,可以
发现有的聪明机敏,有的迟钝,呆板。有的善于思
考能做大量的武术套路或体操动作;有的性情开朗
好言谈;有的却性情孤僻不好交际;有的性格坚强,
不怕受挫折;有的却性格软弱,经不起挫折和失败;
有的勤奋,谦逊,有人懒惰骄傲;这些都是个性差
异。
上一页
二 体育教学对学生个性发展的作用
由于体育教学具有多功能的特点, 故在发展学生个性方
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
( 一 ) 可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展
体育是人的独立行为活动, 学生可以在广阔的天地里尽情
游戏, 奔跑, 竞赛 ……
( 二 ) 对学生个性发展起稳定作用
反复的练习和活动, 给予机体感官重复的刺激, 引起主
观意识感受, 形成稳定特征, 而且体育活动是随着青少年终身
的活动, 与人的密切程度常常超过其他活动, 故对个性塑造可
起稳定而长久的作用 。
( 三 ) 对学生个性发展起调整作用 —— 人际交往频繁
个性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有较广
泛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学生们有较大的社会流动,社会交
往。故调查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学生,个性均得到了良好的改
善,调整。如怯弱变勇敢,孤僻变合群。 上一页
三 发展学生个性的基本要求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 国内外教育是日益重视学生个性的
发展 。 经济发达国家如日本, 美国, 德国, 独联体等国家都十
分重视在体育教育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并把其列为体育教学的
主要任务之一 。
( 一 ) 善于识别和承认学生的个性, 有的放矢 。
承认差异, 善于识别, 区别对待, 对症下药, 不可强求同
一模式 。 历代教育家都很重视研究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 。 孔子
要求对每个学生的差异进行详细的观察, 提倡:, 视其所以,
观
其所由, 察其所安 。,,退而省其私, 等等 。
( 二 ) 辨证处理统一要求与发展个性的关系
在统一要求与规格前提下体现个体差异, 或在不影响课的
目标实现的前提下, 体现个人特色 。
( 三 ) 认真钻研教材, 设计新颖的组织教法
因势利导运用教材,发展学生个性。
上一页
四 发展个性的方法
( 一 ) 启发诱导法:
借助学生已经知道的经验完成探究活动 。
(二)学导法:
在教师指导下自学,自练。
上一页
作 业
P115—— 1.5题
1.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原则有那些?
5.什么是个性,体育教学对发展学生个性的
作用及基本要求?
第八章 体育课教学
内容提要,主要阐述体育课的基本类型, 结构,
组织形式, 教学常规, 密度, 负荷, 评课等基本理
论知识, 重点介绍测定密度, 负荷与评课的方法 。
教学重点:
1.体育实践课组织形式的设计理念与方法
2.练习密度、运动负荷的测定与统计、分析
方法
下一页 返回目录
第十六次课
内容提要,主要阐述四种常用的体育教学课型的
特点, 教学要求, 介绍体育实践课三大组成部分的
教学目标, 基本内容和组织教法 。
关键词,体育课的类型, 体育课的组织, 体育课
的微观结构
教学目标,全面理解和认识中学四种主要体育教
学课型的教学要求, 讨论及把握体育教学过程, 三
部
结构, 的基本原理 。
教学重点,体育课型的分类及, 三部结构, 的基
本
原理 。
下一页
返回目录
第八章 体育课教学
第一节 体育课的类型与结构
第二节 体育课的组织
第三节 体育实践课的密度与负荷
第四节 体育课的准备与分析
第一节 体育课的类型与结构
一 名词
二 几种主要的教学课型
(一) 理论课
(二) 实践课
三 体育实践课的基本结构
(一) 课的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二) 课的基本结构
(三) 课的微观结构 —— 具体结构
上一页
名 词
1.体育课的类型; 2.体育理论课; 3.讲授
课; 4.考核课; 5.体育实践课; 6.新授课;
7.复习课; 8.综合课; 9.考核课; 10.课的
组织工作的安排顺序; 11.各个部分教材内
容的安排顺序; 12.教学常规活动; 13.一
般准备活动; 14.专门性准备活动; 15.课
的微观结构。
上一页
(一)理论课
理论课是指向学生传授体育, 健国防的基础理论知识和
基本方法的课 。
⒈ 作用,A 提高人文素养; B 培养体育意识和活动兴趣; C
指导健身活动 。
⒉ 基本内容,A 目标与要求; B 体育的地位; C 体育卫
生与健身方法; D 法规教材体系;运动知识, 规则简介;
E 国防常识教育 。
⒊ 类型,讲授课, 考核课 。
⒋注意事项 (略)
上一页
(二) 实践课
体育实践课是根据教学进度所规定的教学内容要求, 组
织学生在体育场馆进行身体活动练习的课 。
⒈ 实践课的分类 ( 据学生基础 ),
普通体育课, 专项提高课, 保健体育课 。
( 据学生目标 ), 新授课, 复习课, 综合课, 考核课,
其他 。
⒉教学要求:
新授课 复习课 综合课 考核课
上一页
新授课
A 明确新教材的作用, 提出学习要求, 激发
求知动机 。
B 正确的应用各种教法, 使学生对新教材形
成正确的概念 。
C 根据教材的性质和学生特点, 科学的安排
教学步骤 。
D 抓重点和基本环节, 着重解决普遍性问
题 。
E 要有适当的重复练习次数和练习时间。
上一页
复习课
教学目标,提高动作质量和运动成绩 。
A 提出复习要求, 采取相应的教法措施 。 主
要是结合进度和学生掌握动作的情况 。
B 集体指导为主, 个别指导为辅, 区别加以
对待 。
C 注意精讲多练,合理的增加负荷和练习密
度。
上一页
综合课
这是由两个以上内容与性质都不相同的
教材所组合起来的课型 。
A 加强教材间的纵向联系 。
B 教材必须新旧搭配, 且性质和类型不
同 。
C 要注意教材的难易和运动量大小之间的
关系 。
D 合理分组练习,安排练习密度和生理负
荷。 上一页
考核课
对学生进行智能, 技能, 体能的评价 。
注:通常安排在主教材学习之后和学期结束前, 但由于体育考试有其
特点, 随机性比较大, 一般按教学计划和进度安排 。 其结果不仅是对学生
成绩的评定, 同时也是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总结检查, 是改革教学的主要依
据 。
A 明确目的, 端正态度 。
B 明确考试的目的, 要求, 标准 。
C 严肃考场纪律, 防止作弊现象 。
D 应适当安排一定的准备时间
E 做好考核的准备工作, 创立良好考试氛围 。
F 考后要安排活动内容,以保证考核课的运动负荷。
上一页
(一)课的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体育实践课的结构是教学活动模式的框架 。
1.组织工作的安排顺序,教:讲解, 示范, 保
护, 帮助, 辅导, 分析, 纠错, 调队, 评价 。 学:
视, 听, 自学, 自练, 自测, 自评, 相互观察, 帮
助, 合理的休息 。
2.教材内容的安排顺序,指课的各部分教材内容
的有机联系,及所占时间的比例等。难度大的在
前,负荷小的在前,新教材在前。
上一页
(二)课的基本结构
基本结构,微观结构。基本结构是固定
的框架。
1.准备部分
2.基本部分
3.结束部分
上一页
1.准备部分
生理、心理状态的始动调节期 —— 上升期
( 1) 基本目标,迅速组织制学生明确课的内容要求,
调动积极性, 做好准备活动, 克服机体惰性, 进入工
作状态, 培养正确的姿势和良好的状态 。
( 2) 基本内容,教学常规:整队, 集合, 清查人数,
登记考勤, 师生问好, 宣布教学任务, 检查运动着
装, 安排见习生 。 集中注意力练习 。 一般性准备活
动, 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的活动 。 专项准备活动:
其动作结构性质与教材相近 。
( 3) 组织教法,集体与分组相结合 ( 全班统一进
行 ) 定位与行进间相结合 。
( 4)时间,8— 12分钟,约 10分钟 上一页
2.基本部分
属一堂课的主体框架,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部分 —
— 稳定期( 1) 目标:
学习, 复习, 考核课程标准及教材 。 三大基本任
务:发展体能, 增强体质;学习和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 技
术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
( 2) 内容,规定教材:运动项目教材, 游戏教材 。 乡土教
材 。 辅助性, 诱导性教材 。
( 3) 组织教法
组织形式,分组轮换;分组不轮换 。
教学要求,新教材, 难度较大的放前面, 易兴奋, 易疲劳
的教材放后 。 正确安排辅助性, 诱导性练习和教法步骤 。 设计
和安排练习密度, 负荷, 练习的次数, 时间, 合理选定练习的
形式 。 分组或不分组 。
( 4)时间,30mIn 28— 32分钟 上一页
3.结束部分
身体感到疲劳, 大脑皮质兴奋性下降, 活动能力
下降 —— 下降期
( 1) 教材目标,有组织的结束教学活动, 使学生逐渐恢复至
安静状态 。
( 2) 教学内容:
A 放松练习, 简单, 轻松, 自然, 柔和 。
B 小结
C 布置课外作业
D 预告下次课的内容, 收拾器材 。
( 3) 组织教法,一般以全班集体的形式进行 。
( 4) 教学时间,5分钟
注: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忽视该部分,更不能抽掉该部分时间,仓促下课。 上一页
(三)课的微观结构 —— 具体结构
指课的各部分的具体内容的顺序与时间等方面的设计与安
排包括各部分的教学任务, 内容, 组织教法措施, 密度和生理
负荷及时间分配等 。 由于每次课各部分具体内容不同, 故课的
具体结构有明显的灵活性, 变异性 。
注:时间紧, 任务重, 内容多, 应精心设计 。
各部分微观结构的具体内容:
准备部分,整队, 检查人数, 运动着装, 宣布课的任务要
求, 布置见习生活动内容, 队列练习, 集中注意力练习, 一般
性准备练习, 专门性准备练习, 队伍调动 。
基本部分,讲解示范, 专门性练习, 新旧教材内容, 教和
学的步骤, 正误对比, 教学比赛, 游戏, 体能练习, 学生技能
练习与休息, 队伍调动 。
结束部分,队伍调动,全身放松练习,呼吸练习,游戏,
舞蹈以及总结与布置作业,收拾器材。 上一页
第十七次课
内容提要,阐述体育课的组织之意义, 内容, 具
体操作要求以及基本组织形式 。
关键词,体育课的组织, 分组轮换
教学目标,初步理解体育课组织的重大意义和组
织教学的常规要求, 学会几种常用的组织教学形
式的设计原理及方法 。
教学重点,体育实践课教学的组织形式设计原理
与方法 。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练法、作业法
下一页 返回目录
第二节 体育课的组织
一、名词
体育课的组织 —— 是为实现课的教学目标
所采用的各种合理措施与手段。
二、体育课组织的意义 —— 六个有利于
三,体育课组织的内容
四、理论教学的组织 —— 教学程序
五,实践教学的组织
上一页
六个有利于
( 一 ) 保证体育课严密紧凑的进行
( 二 ) 保证运动负荷与练习密度
( 三 ) 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
( 四 ) 合理应用场地器材
( 五 ) 营造教学气氛, 调动学习积极性
(六)防止干扰和伤害事故
上一页
三、体育课组织的内容
( 一 ) 理论教学,常规, 集中注意力, 提问, 讨
论, 板书, 演示, 朗读, 测验, 练习, 布置作
业 。
(二)实践教学,常规,队列队形,编班分组,
分组教学,学生活动,保护帮助,合理休息,队
伍调动,场地器材的布置,干部使用。
上一页
教学程序
( 一 ) 组织教学, 安定课堂秩序 —— 教学机智,
排除干扰, 信号, 提问, 注视, 停止讲课 。
( 二 ) 复习提高, 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
⒈ 再现巩固旧知识
⒉ 温故而知新, 为新内容讲授做准备
( 三 ) 讲授新内容
(四)巩固新内容
上一页
五、实践教学的组织
(一)课堂常规,是为使体育教学有一个严密的
组织和正常秩序,保证体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
行,对师生所提出的一系列基本要求。具有保持
教学秩序,严密组织教学,进行思品教育三方面
的意义。
⒈ 课前常规 ⒉ 课中常规 ⒊ 课后常规
(二) 教学场地器材的布置
(三) 队伍,队形的安排与调动
(四) 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
上一页
课堂常规
⒈ 课前常规
教师,A 制定各种教学计划; B 熟悉教学程序及示范动作; C 了解学生情
况; D 提前布置场地 。
学生,A 穿好运动着装; B 精神状态良好; C 提前到达上课地点; D 协助
教师布置场地 。
⒉ 课中常规
教师,A 检查出勤; B 检查着装; C 宣布教学目标, 内容, 要求, 安置见
习生, 安全教育, 做好准备活动, 讲解示范, 保护帮助, 整理活动, 按计
划上课;教书育人, 加强管理, 以身作则 。
学生,体委整队;服装整齐, 服从指挥, 友谊协作, 爱护公物, 积极练
习 。
⒊ 课后常规
教师,收捡器材, 反馈信息, 课后分析, 指导课外作业 。
学生,收捡器材,完成课外作业 上一页
(二)教学场地器材的布置
⒈ 作用:
A 充分利用场地器材
B 有利于组织教学, 合理安排课的密度, 增加学生练习次数
C 调动学生积极性
D 便于形成教学氛围, 减少不利因素
⒉ 布局要求:
A 符合卫生, 锻炼安全要求
B 利于队伍调动, 增加练习负荷和密度
C 利于教师调控和辅导
D 可移动器材向固定器材靠拢
E 一场多用, 高效省时
F 正确使用标志线 上一页
(三)队伍,队形的安排与调动
⒈ 力求科学, 合理 —— 创造良好教与学的环境 。 为实现
教学目标服务, 省时, 省地, 有利组织教学提高密度和
负荷 。
⒉ 队形简单实用 —— 符合教学卫生与安全要求 。 A 学生
背向干扰, 背风, 背沙, 背光 。 B 便于相互观察, 保
护, 帮助和练习 。 C有利教师讲示, 指导和监控 。
⒊善用口令,合理调动 —— 快捷有效,步调一致。 A 提
高指挥调度能力; B 缩短场地距离,节省调队时间; C
学生积极配合,做到步调一致。
上一页
(四)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
⒈ 班级组织教学形式:
自然班 — 行政班级, 男女混合 。
合班 —— 按性别, 按健康状况, 按体育基础, 按专
项技能分班 。
⒉课内教学组织形式,全班统一教学:不存在分组形
式,教师统一指挥,依次完成练习:队列、广播操、
准备活动、武术、诱导练习、舞蹈、游泳、体能练
习。班内分组教学:分组不轮换、分组轮换。
分组轮换 —— 综合课
分组轮换的形式 上一页
分组轮换 —— 综合课
优点:
A 解决人数多, 场地器材不足的问题 。
B 获得更多练习机会, 提高练习密度和负荷 。
C 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D 利于学生互帮互学
缺点:
A 不利教师全班指导学生
B不能使负荷同步上升
C不易控制时间和教学顺序,节奏
上一页
分组轮换的形式
A 两组一次等时轮换 。
B 三组两次等时轮换:场地器
材少, 人数多, 新内容较容易,
复习内容较熟悉 。
C 先合组后分组,或先分组后合组。
上一页
技巧 短跑→←
(一) (二)
↙ ↖
→
技巧
篮球 跳高
(一)
(二) (三)
10’ 10’
10’
武术
跳高 双杠
↙ ↘
→←
(一) (二)
(一、二)
12’
10’
跳山羊 排球
游戏
→←
↘ ↙
(一) (二)
(一、二)
12’
8’
第十八 —— 十九次课
内容提要,介绍体育实践课两大定量指标:练习
密度与运动负荷的设计, 操作及评价分析原理与
方法 。
关键词,练习密度, 生理负荷, 心理负荷
教学目标,全面掌握练习密度与运动负荷的设计
原理, 测试方法及其统计, 分析和评价的方法 。
教学重点,练习密度与运动负荷的测试及数理统计
分析方法 。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练法、修正法
下一页 返回目录
第三节 体育实践课的密度与负荷
一 体育课的密度:一般密度和专项密度
(一) 名词分析
(二) 意义
(三) 密度的安排与调整
(四) 密度测定方法 —— 专题介绍练习密度
(五) 统计制图
(六) 分析
二 体育实践课的负荷:生理负荷,心理负荷
(一) 生理负荷
(二) 心理负荷 上一页
(一)名词分析
1 一般密度,指课中教与学各项活动合理运用的时
间与上课的总时间的比例
各项活动:
A 教师指导,15%— 20%
B 学生练习,30%— 50%
C 组织措施,10%— 15%
D 帮助保护,5%— 15%
E 观察与休息,12%— 15 %
2 专项密度,课中某项活动合理应用的时间与上课
时间的比例。
上一页
(二)意义
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影响课的教学目
标实现 。
如练习密度调控不当,影响技能学习
和锻炼效果;又如组织措施不当,就会浪费
时间,减少课的合理总时间和身体练习的时
间。
上一页
(三)密度的安排与调整
总要求,以练习密度为主, 合理的安排其他四项活动 。 从体育
教育的本质功能和教学目标出发, 必须优先考虑如何保证合理
的练习密度 。
1 精心设计, 认真备课
据教材的性质, 课的任务, 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等情况,
合理的确定与安排各项活动的时间 。
2 改进和提高课的组织水平
A 减少不必要的组织措施及队伍调动 。
B 场地器材的布局要便于组织教学 。
C 分组教学要适合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
D 使学生熟练掌握队形, 队伍的变换与调动的技巧 。 下一页
上一页
(三)密度的安排与调整
3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技巧和组织教学能力 。
讲解简明, 示范正确;合理安排练习次数和休息时
间;善用各种练习法加大练习密度;运用教师指导使机体
得到合理的积极休息:如讲解示范, 分析动作, 纠错等让
学生机体得到调节 。
4 加强纪律教育, 发挥小骨干作用 。
组织纪律是实施教学各项活动调控的前提。学生的自
觉性,积极性,亦与组织纪律有直接关系。
上一页
(四)密度测定方法 —— 专题介绍练习
密度
1 准备工作
A 研究教案:了解课的内容, 任务, 组织教法 。
B 人员分工:二人即可, 一人开表记时, 一人登记,
结束后, 进行分析 。
C 选定测试对象, 准备仪表, 表格
D 测试内容:准备活动, 整理活动, 新旧内容的学
习, 复习;诱导性练习, 辅助性练习;游戏, 竞赛队列,
队形, 练习 。
2 测试方法,简易快捷法, 一块表, 一个人, 人动表
动, 人停表停, 上一页
3 各练习内容的时间确定
基本体操,包括徒手操,轻器械体操,武术操,一般发展练习。
A 讲练分开,只记练习过程; B 边讲边做,整个过程均计算。
器械体操,技巧,跳跃,双、单杠
A 开始 → 结束; B 如跑步归队计练习时间;
B 连贯动作:全过程;
C 游戏及竞赛,如没有明显等待,则全过程均算。
跑,快速跑、耐久跑、越野跑、跨栏跑、接力跑
A 预备姿势 → 终点缓冲; B 跑动或走跑交替。
跳跃,跳高、跳远、三级跳
A 开始 → 落入沙坑或垫子; B 跑步归队。
球类、游戏、竞赛:
A 单个动作:开始 → 结束;
B 连贯动作 → 全过程;
C 游戏或竞赛如无明显等待,则计全过程。
武术:
单个或成套动作:开始 → 结束,边讲、边看、边听、边练,均计
全过程。
(五)统计制图
1 统计:
例 A:教师指导活动时间为 8’20’’,先将该项活动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细分为
秒, 则 X ( 教师指导 ) = 课 中 教 师 指 导 时 间 / 课 的 总 时 间
× %=8’20’’/45’=18.5%
例 B:教师指导,7’50’’;学生练习,17’10’’;组织措施,6’05’’;保护帮助:
4’10’’ ; 观 察 休 息, 8’15’’ ;则 X ( 综合密度 ) =
( 470’’+1030’’+365’’+250’’+495’’) /2700’’ × %=96.67%
例 C:求百分圆形直观图各项活动所应占有的扇形面积 ( 度数 ), 则 X( 教
师指导 ) =360× 18.5%=66.6( 度 )
2 制图:
圆形, 条形图 ( 但圆形更直观 )
注:绘图前,在已计算出各专项密度基础上,换算出其专项密度在圆形
面积中应占的比例度数。
上一页
6
1
2
3
45
(六)分析
1 各专项密度比例是否恰当
与规定值相比, 如达不到, 原因是什么?
2 专题分析练习密度
3 总结,建议
上一页
(一)生理负荷
指学生在课中从事身体练习时所承担的量与强度对机体的刺
激程度 。 体育课生理负荷的安排;体育课生理负荷的调控 。
( 一 ) 生理负荷的常用检查方法:自查法, 观察法, 生
理测试法
1.自查法:
学生自我的感觉 。 学生对饮食, 睡眠, 精神, 机能状况等自我感觉
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咨询 。 这种方法代表队, 高考队训练较为常用
A 自我感觉良好:精力充沛, 反应灵敏, 动作协调, 饮食, 睡眠正常 。
B 自我感觉不好:疲倦无力, 头晕恶心, 茶饭不思, 嗜睡, 不想运动 。 甚
至呕吐, 抽筋, 昏厥 。
C 自我评定:晨脉大于平时晨脉 12次以上属于过量,而且尚未恢复。
下一页 上一页
(一)生理负荷
2.观察法 教师观察, 教师主要应用听觉, 视觉, 并借助已知经验来感知学生
练习时承受负荷的外部形象变化 。
3.生理评定法 —— 最为流行的简便易行的 为手测脉率法 。
脉搏, 血压, 呼吸频率, 肺活量, 尿蛋白, 肌酐等生理指标均为检查内容 。
脉率测定法:
A 一般二人操作 。
B 选定测试对象, 讲清方法要求, 消除人为紧张 。
C 把握 5个时机
D 每次测 10秒
E 一般测动作后的即时心率
F 绘制心率变化测定图 。 横轴:课时, 2分钟为一比例单位 。 纵轴:心率,
60,70为底, 10次为一比例单位 。 点线部应吻合:坐标点, 垂直的虚线, 课
的各个部分 。 相关数据, 文字应标画清楚 。
G统计:点数法简便快捷,面积法,较为复杂,但客观真实。 下一页 上一页
(一)生理负荷
H面积法的求证方式:描点, 各坐标点相联并做垂线, 计算各梯形面
积, 除以课的总时间 。
1.Xn=A+B/2× t 如:书中 X4=( 90+126) /2× 3=324
2.∑Xn=X1 +X2+X3+……
3.X=∑Xn/t K=X/X(安静 )
体育实践课生理负荷的评价
心率指数参照值:需在先求证出平均心率基础上再行计算
1.2以下:最小 1.2— 1.49:小 1.5— 1.79:中 1.8.一 1.99:大 2以上:
最大
平均心率对照值:
小学生,120— 130/分
中学生,120— 140/分
高中女生,120— 140/分
高中男生,130— 150/分
下一页 上一页
ˉ ˉ
(一)生理负荷
评价的内容:
A 平均心率是否合理, 是否有利于发展身心
B 其变化趋势是否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知
识技能, 是否有助于掌握知识技能 。
C 变化范围以及休息间歇是否合理
D 课后恢复状况如何
F 分析生理负荷正常与否的原因
上一页
(二)心理负荷
1 名词分析,课中学生在心理上所承受的各种刺激量与强度的
程度 。
2 心理负荷的内容,注意, 情绪, 意志
3 心理负荷的测试
常用的方法:问卷法, 反馈法, 自评法, 观察法 。
观察法,教师对课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行为表现, 进行观察记
录, 并参照心理负荷量表作出判断的方法 。
A 准备工作:熟悉教案和测试标准, 选定测试对象, 准备好表
格
B 测定,4mIn为一单元测试时间, 据测试者在课中三方面的
心理外观表现进行五级心理负荷打分 ( 见书 P146 表 8-12)
C 统计整理
上一页
第二十次课
内容提要,介绍体育课准备工作的五大要求, 备课
的形式, 程序以及客观, 公正地科学评价一堂体育
课的具体要求, 进行教案, 粗线条, 初步设计 。
关键词,准备, 分析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讨论, 使学生明确体育课准备
工作的具体要求, 备课程序及形式, 学会客观, 科学
地评价一堂体育课, 对体育实践课教案的设计具备一
定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
教学重点,体育课准备要求与评价要求 。
教学方法,讨论分析法、诱导法、作业法
下一页 返回目录
第四节 体育课的准备与分析
一 总要求:
备学生,备场地器材,备教材教法,备
骨干,备教案,备试讲
二 备课的形式与程序(阶段)
三 体育课的评价 —— 分析
上一页
二 备课的形式与程序
( 一 ) 备课形式:
1.个人,独立钻研, 思考设计, 实际准备
2.集体,集思广益, 共同探讨, 交流
( 二 ) 备课程序
1.间接,多方获取相关资料, 钻研教材教法, 了解学
生情况及教学条件
2.直接,以间接配课为基础, 针对教学内容, 任务,
为某一节课做直接准备
上一页
三 体育课的评价 —— 分析
( 一 ) 评价的意义,有助于教师了解授课情况, 有
利于总结教学经验, 提高教学质量
( 二 ) 分析课的方法,全面评价, 具体评价
( 三 ) 分析的形式和要求
1 形式,自我评价, 听课评价 。
2 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全
面与专题相结合,一次与多次相结合,主观与客观相
结合
上一页
作 业
P151—— 1.2题
1.试测一节新授课的生理, 心理负荷 。
2.试测一节复习课的练习密度。
第九章 体育教学工作计划与考核
内容提要,主要阐述制定体育教学工作计划文件的基本知识
和方法, 以及体育教学工作考核的意义, 种类, 内容和方法 。
教学重点,本章主要阐述制定体育工作计划文件的基本知识
和方法以及体育教学工作考核的意义、种类、内容与方法。
第一节 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第二节 学校体育工作考核
返回目录
第二十一次课
内容提要,主要介绍学校体育工作的全年度教学计划, 学期
教学计划 ( 教学进度 ) 与单元教学计划的设计意义, 内容, 方
法与步骤 。
关键词,全年教学计划, 教学进度, 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了解撰写和设计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 全年,
学期, 单元 ) 的重要意义, 具体内容以及步骤和方法, 初步具
备撰写, 设计相关教学文件的能力 。
教学重点,各类教学工作计划的设计理念及内容, 方法 。
教学方法,讲授法、作业法
下一页 返回目录
第一节 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一 全年度教学计划
(一) 名词,意义
(二) 要求
(三) 步骤与方法
二 学期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 进度
(一) 概念意义
(二) 要求
(三)步骤和方法
三 单元教学工作计划
四 课时计划 —— 教案 上一页
(一)名词,意义
1全年度教学计划,它是以年级为单位, 按照国家颁布
的学校体育教学大纲, 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 。 针对学
生的特点制定的, 将大纲规定的学年教材内容和时数
合理的分配到两个学期去, 并确定学期考核项目与标
准工作计划 。
2 意义:
A 为全年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
B 是全年教学工作管理的依据
C 是制定其他教学计划的依据
上一页
(二)要求
1 钻研教学大纲, 明确教学指导思想 。
2 教材内容安排要有针对性
3 教材内容具系统性和可接受性
上一页
(三)步骤与方法
1 确定全年教学目标
2 确定全年教材内容和教学时数
3 确定考核项目与标准
4 确定各类教材内容的教学时数和各项教材的
教学时数
上一页
(一)概念意义
1 把每期的各项教材内容时数合理的分配至每
次课 。
2 意义
A.是编写教案的主要依据
B.是完成教学任务重要保证
上一页
(二)要求
1 有利于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 —— 不同项目,
不同性质教材相搭配
2 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体能, 认知水平
3 注意教材内容的系统性 。
4 应考虑季节性
5 正确确定教材的排列方式
上一页
(三)步骤和方法
见书 P162 表 9-2
三 单元教学工作计划
( 一 ) 名词,它是把某个年级某项主要教材内容
按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中确定的课次顺序, 安排出
每次课的目标, 要求, 重点, 难点, 以及教与学
手段的教学工作计划 。
( 二 ) 意义,是教学进度的深化, 具体化, 是备课的
依据 。
( 三 ) 要求:
( 四 ) 步骤 上一页
(三)要求
1 了解和分析学生的情况;
2 把握教材内容的技术结构:重点, 难
点 。
3 教学手段的选择要具有针对性, 实效
性, 趣味性 。
4 要充分利用场地器材 。
5 其课次应与教学进度相吻合 。
上一页
(四)步骤
见 P163 表 9-3
1 确定某项教材内容的教学目标, 重点
2 确定某项教材每次课的重点及教学目标
3 确定每次课的主要教与学的手段
4 确定考核标准
上一页
第二十二 —— 二十三次课
内容提要,重点引证, 分析及阐述课时计划 ( 实践
课 ) 的设计理念, 内容, 方法及步骤 。
关键词,课时计划,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法步骤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设计, 撰写教案的实际工作能
力, 为教育实习和从事中学体育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
基础 。
教学重点,教案设计的内容分布及对应关系 。
教学方法,讲练法、修正法、演示法、作业法
下一页 返回目录
四 课时计划 —— 教案
( 一 ) 名词,据学期教学计划和单元教学计划, 而编
写出来的符合班级具体情况的每次课的具体执行计划
( 二 ) 意义,是对体育教师的基本要求, 是组织体育
教学的依据, 是体育教师的基本功, 是教学考核的内
容之一,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水平
( 三 ) 种类,理论教案, 实践教案
下一页 上一页
四 课时计划 —— 教案
( 四 ) 实践课教案:
形式,表格式, 顺序 ( 文字 ) 式
要求,目标要明确;要求要具体;重点要突出;
组织要严密;教法要多样;负荷要恰当;时间要适
宜;安全要落实;场地要合理;文字要简练;构思要
新颖 。
步骤,任务的编写, 各部分的编写, 案尾的编写
1.案首,内容, 目标或场地器材
在确立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必须做到全
面,恰当,具体。 下一页
四 课时计划 —— 教案
全面,以体育教学为总目标为核心
恰当,该次课上在进度, 特别是单元教学计划中
应承担的任务
具体,主抓因果关系, 据教材性质和对学生的身
心作用而拟订, 充分体现教材特点及功能 。
比较分析,教学目标示例
不确切的提法,1进一步学习俯卧撑或跳高, 2
锻炼学生身体, 3 进行组织纪律教育 。
明确具体的提法,1 复习俯卧撑或跳高,进一步
改进过竿技术; 2 通过深蹲起练习,发展学生的下肢
力量; 3 通过队列操练,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 下一页
四 课时计划 —— 教案
2.案中,三大部分, 授课内容, 组织教法, 练习次数, 各项
活动时间 。 三大部分的内容, 时间, 次数与组织教法具体撰
写 —— 正确处理四大关系
A左右关系 —— 左边,准备部分 —— 课堂常规, 集中注意练
习, 准备活动 。 基本部分 —— 教材或动作名称;动作要领或
要点;重点, 难点;保护与帮助;游戏, 竞赛的方法与规
则 。 结束部分 —— 放松整理, 小结, 布置作业, 收捡器材,
师生再见 。
右边,教学的组织;教法步骤,要求,易犯错误及纠正方
法;比赛游戏,要求。
B 上下关系 —— 撰写教案的程序或顺序, 按五级标题设计程
序:一, ( 一 ), 1,( 1), a…
C 对应关系 —— 左右两边的内容相对应, 标号要对应, 逻辑
层次关系要对应
D 粗细关系 —— 新授细,复习粗,新教师细,老教师粗 下一页
四 课时计划 —— 教案
正确把握几个常用的基本术语
设计和书写体育课教案一般都需要运用一系列术语, 这
些术语对于正确表述课的设计思想, 正确表达体育教学的概
念, 简化教案的书写, 都具有主要的意义 。
A.体育课的任务 指一节课要确定的目标, 是指导一节体育
课的基本思想, 做到全面, 恰当, 具体 。
B.动作要领 指身体练习的技术基础, 包括身体练习的主要
环节及其动作顺序 。
C.动作要点 是对某项技术动作要领的简洁的描述 。
D.重点 — 教材重点 指身体练习的主要部分, 即某一身体练
习的技术关键或技术环节的重要联结部 。
E.教材难点 指学生对某教材在技术上不易掌握的部分 。 与
教材有关, 更与学习能力有关 。 下一页
四 课时计划 —— 教案
F.教学组织 指教学的分组, 基本练习队形, 体育器材的摆放
以及教师指挥与示范的位置 。
G.教法步骤 指教, 学, 练的有机结合及其有序过程 。
H.要求 指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基本愿望和条件 。
A.技术规格要求; B.教学组织要求; C.保护与帮助的要求 。
教师习惯用规则一词代替要求一词进行活动方式描述 。
3.案尾,预计生理负荷, 练习密度, 课后小结或场地器材
A.预计心率 —— 生理负荷,练习密度 B,课后分析 C,场地器
材
注:
下一页 上一页
第二节 学校体育工作考核
一 学校体育工作考核的意义,检验效果, 发现问题, 激
发动机, 提高水平 。
二 学校体育工作考核的特点,脑力与体力相结合;内容
多, 评定难, 组织复杂, 工作量大
三 学校体育工作考核的种类:
1 学生:预先考核;平时考核;定期考核;总成绩评定 。
2 教师:预先考核;期中考核;期末考核 。
四 体育教学考核的内容,出勤率;课堂表现;体育理论知
识;身体素质;体育运动技术和技能 。
作业,试按老师提供的教材内容,设计撰写一份中学体育
实践课的教案。 上一页
第三篇 学校课外体育
课内体育,体育教学
课外体育,课外体育锻炼, 课外运动训练, 运
动竞赛
注:该篇主要阐述课外体育各种活动途径
的特点,目标,原则,内容及方法
第十章 课外体育锻炼
第十一章 课外运动训练
第十二章 课外运动竞赛
第十章 课外体育锻炼
内容提要,在概述课外体育锻炼地位与特点的基础
上, 阐述了课外体育锻炼的目标, 内容, 组织形式与
方法以及课外体育锻炼的计划与评价 。
关键词,课外体育锻炼, 目标, 原则, 校内体育锻
炼, 校外体育锻炼
教学目标,明确课外体育锻炼的地位, 意义, 了解课
外体育锻炼的特点, 目标, 原则及组织内容与方法 。
教学重点,课外体育锻炼的特点, 目标与组织方法 。
教学方法,讲授法 下一页 返回目录
第十章 课外体育锻炼
第一节 课外体育锻炼的地位及意义
第二节 课外体育锻炼的特点, 目标与原则
第三节 课外体育锻炼的内容,组织形式与方法
第四节 课外体育锻炼的计划与评价
上一页
第一节 课外体育锻炼的地位及意义
一 概念与地位
( 一 ) 概念,指体育课以外的, 组织学生有目的, 有计划, 有
组织的参加体育活动, 本教材相对详尽:在课余时间里学生运
用各种体育手段和方法, 以增强, 体质, 促进身心, 健康, 丰
富课余文化生活等为目的的身体活动 。
( 二 ) 意义,锻炼, 训练, 教学三者间关系
1 共同点,同属学校组成部分,都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最
终活动指向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活动效果具有一定的同一
性,如健身,健心,思想品质个性培养,技术,技能的提高。
下一页
第一节 课外体育锻炼的地位及意义
2 不同点,具体目标有所不同, 要求不同, 内容不同, 组织
形式不同, 承受的身心负荷不同, 效果的评价不同 。
3 三者间的相互关系
是相对独立, 紧密联系的辨证关系 。 体育教学是核心, 体
育锻炼是体育教育与体育训练的促进因素, 体育训练起到检验
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水平的作用 。
(三)地位 —— 是学校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的
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 的主要途径。
上一页
第二节 课外体育锻炼的特点, 目标与原则
一 课外体育锻炼的特点
二 课外体育锻炼的目标 ( 任务 )
归纳起来为:激发动机, 培养兴趣,
增强体质, 提高能力, 丰富生活, 陶冶情
操, 与体育教学相辅相承, 共同完成学校
体育工作任务 。
三 原则
上一页
一 课外体育锻炼的特点
( 一 ) 丰富性与多样性相集合
( 二 ) 自愿性与规定性相集合
( 三 ) 自主性和指导性相结合
( 四 ) 广阔性与广延性相结合
( 五 ) 独特性与补偿性相结合
( 六 ) 课余性与计划性相集合
上一页
三 原则
( 一 ) 自觉, 自愿性,明白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树
立体育锻炼之目标;体验体育锻炼之乐趣, 辅之以教
师之指导 。
( 二 ) 经常性原则,科学作息, 负荷适中, 循序渐
进, 持之以恒, 提高能力, 形成习惯 。
( 三 ) 针对性原则,内容, 方法, 组织形式应因时,
因地, 因人而异 。
注:有的版本中还有适量性原则,全面锻炼原
则,这也是可取的。
上一页
第三节 课外体育锻炼的内容,组织形式与方法
一, 体锻内容,健身类, 娱乐类, 保健类, 达标类 。
二, 体育锻炼组织形式与方法:
( 一 ) 校内体育锻炼,早操, 课间操, 班级体育锻炼, 全
校性体育锻炼 。
注 早操, 课间操, 班级体育锻炼列入作息制度 。 全校性体育锻炼不列
入作息制度
( 二 ) 校外体育锻炼
1.自我锻炼
2.家庭体育:在家长的组织, 督促, 指导下进行
3.社区体育:是学生在居住区域所开展的多种体育活动,对于
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促进个体社会化有重要作用
上一页
第四节 课外体育锻炼的计划与评价
课外体育具有自主性,自愿性特点,有较大的自由度。但
并非放任自流,从组织实施,到结果评价均应有计划,有步骤
的进行。是年终或期末学校体育工作总结的重要内容,是学校
各年级,班级体育工作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如出勤率怎么
样,是否坚持经常,健康状况是否有提高,班级运动水平怎
样。
一,体育锻炼工作计划
二,课外体育锻炼的评价
上一页
一 体育锻炼工作计划
全校,体育干部培训措施, 宣传, 教育, 检查评比措
施, 课外体育活动, 小型竞赛活动安排, 锻炼标准,
由教研室在征求意见和总结前期工作基础上 。
班级,以学校计划为依据, 在体育教师及班主任指导
下经全班学生讨论通过 。 主要内容:班级体育锻炼目
标, 方法, 锻炼内容和形式, 检查评比等 。
个人,根据班级计划,结合个人情况拟订。
上一页
二、课外体育锻炼的评价
( 一 ) 全校,以班级和个人评价为基
( 二 ) 班级,对本班的两操出勤率, 组织纪
律, 达标率, 锻炼效果, 计划执行情况
(三)个人,对个人执行计划情况及体育成
绩,达标,自我锻炼能力和习惯,效果进行评
价。
上一页
作 业
P190—— 2.3.6题
2.试述课外体育锻炼的意义 。
3.试述课外体育锻炼的特点和目标 。
5.课外体育锻炼主要有哪几个原则,贯彻
这些原则时应注意那些事项?
第十一章 课外运动训练
内容提要,在概述课外运动训练的特点与目标基础上, 主要阐
述课外运动队的组建, 课外运动训练的原则, 内容与方法, 同
时简单扼要的介绍课外运动训练的计划与评价
关键词,课外运动训练, 周期性原则, 一般训练, 专项训练,
竞技状态
教学目标,学习了解课外运动训练在学校体育工作中的作用及
其训练特点, 内容, 目标体系和主要的运动员选材指标, 明确
课外运动训练应遵循的五项基本原则 。
教学重点,课外运动队的组建;课外运动训练的主要内容与原
则 ( 周期性原则, 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 。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启发诱导法 下一页
返回目录
第十一章 课外运动训练
第一节 概述:概念,特点,目标
第二节 课外运动队的组建
第三节 课外运动训练的原则
第四节 运动训练应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第五节 课外运动训练的方法
第六节 课外运动训练的计划与评价
上一页
第一节 概述:概念,特点,目标
一,概念
二,课外运动训练的特点
三,课外运动训练的目标
上一页
一 概念
时间,课余
对象,有天赋和爱好的学生
组织形式,运动队, 俱乐部, 代表队
方法,系统训练
任务,发展身心素质, 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培养体育后备人才
以往专科, 本科版教材的注释:利用课余时间, 对部分热爱体育
运动, 身体条件较好, 又有某项运动专才的学生, 进行系统训练
的一种专门的教育过程 。
学校业余运动训练是整个国家训练体制的一个子系统, 是
一个基本环节, 属三级训练体制中的初级训练形式 。
主要作用或意义 可以用, 十字诀, 概括 。
丰富学校课余文化生活;推动群众性运动的普及;发现优
秀运动人才;培养体育活动骨干;提高学校运动技术水平。 上一页
二、课外运动训练的特点
( 一 ) 与一般运动训练的共同点,内容的专门性, 负
荷的科学性, 个人的针对 性, 成绩的表现性
( 二 ) 课外运动训练的特点,基础性, 课余性, 广泛
性 。
注,目前学术界对课外运动训练的广泛性,这一特点存
有一定的争议,许多教材中没有谈及这一特点。奠于运动训练
的人力,物力,财力限制及对运动人才培养的特定要求,从目
前来看(中学体育俱乐部几乎是空白)不可能成立。
上一页
三、课外运动训练的目标
( 一 ) 主要目标,对受训成员进行全面训练, 增强体
质, 为今后从事专项训练打好基础 。
( 二 ) 具体目标:
1,全面发展身体素质, 提高运动能力
2,培养体育骨干, 输送体育人才
3,进行思品教育
4,学习与掌握相关体育知识,技术,技能
上一页
第二节 课外运动队的组建
确定建队项目,学校体育活动基础,上级主
管部门布置的任务,本校硬件设施条件。
一 运动员选材
二 运动队的规章制度
主要有训练制度, 奖励制度, 教练责任制等 。 升
留级制度:有的学校规定, 三科不及格者应予以留
级, 二科不及格者则停训, 补考及格后才能参训 。
上一页
一 运动员选材
( 一 ) 选材的主要方法:
经验选材, 科学预测选材
(二) 常用的几种预测指标
( 三 ) 选拔步骤 ( 途径 )
1.自愿报名, 班级推荐或教师物色 。
2.组织测试, 或在比赛中检测
3.家长,学校同意,然后正式确定。
上一页
(二) 常用的几种预测指标
1,身体形态指标,主要包括身高, 体重, 四肢及躯干的长
度, 围度, 肩宽以及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关系 。 不同运动项目
对身体形态的侧重点不一样 。
2,生理机能指标,主要包括心率, 肺活量, 最大吸氧量等 。
3,身体素质指标,力量, 耐力, 速度, 灵敏, 柔韧 。
通常各运动项目对此五大素质都有一定要求, 但项目不
同, 各自侧重点不一样 。
A 力量素质 B 速度素质 C 耐力素质
注意:在五大素质中,力量素质是基础,是各个项目都必须考虑的,
通常力量大,速度快,持续运动时间相对长。
4,基本技术指标
上一页
A 力量素质
力量素质,指肌肉活动时克服内外阻力的能
力 。 是最基本的运动素质 。
最大力量,指以最大力量克服阻力的能力 。
相对力量,每 kG体重所表现出的最大力量
速度力量,尽可能在短的时间内所表现出来的
力量
力量耐力,克服一定的外部阻力,能坚持更可
能长的时间和重复尽可能多的次数。
上一页
B 速度素质
速度素质,指人体或身体某部位快速运动的能
力 。
反应速度,对各种刺激快速反应的能力 。
移动速度,快速通过某一距离的能力 。
动作速度,快速完成动作的能力。
上一页
C 耐力素质
耐力素质,指人体在长时间的活动中克服疲劳的能
力 。
肌肉耐力,肌肉长时间反抗疲劳的能力 。 发展该项
耐力, 以提高肌肉血液循环功能和神经系统对肌肉的
支配能力 。
有氧耐力,在供氧充足情况下:克服疲劳的能力,
发展有氧耐力, 以增强氧气输送机能, 促进肌肉的新
陈代谢能力 。
无氧耐力,在产生氧债情况下,克服疲劳的能力。
该训练主要是可以提高机体对氧债的负荷能力。
上一页
4.基本技术指标
主要是指技术动作基础及完整动作时所表现出的
协调能力,此外,还必须考虑年龄因素,遗传因素;
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最近测试成绩;思想意识;
心理素质;家庭影响;学习成绩。
上一页
第三节 课外运动训练的原则
一,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二,系统性原则 —— 不间断性原则
三,周期性原则
四,合理的运动负荷的原则
五,区别对待的原则
上一页
一、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一) 名词注释
( 二 ) 制定该项原则的依据,有机体的统一
性, 技能, 素质的迁移性 。
(三)注意事项
1,安排好二者间的训练比重
2,选择好一般训练内容
3,方法多样, 讲究实效
上一页
(一) 名词注释
1.一般训练,方法, 手段多样, 全面训练, 打基础,
全面发展 。
2.专项训练,以专项或类似专项的练习提高专项成
绩 。
3.原则分析,指在整个训练过程中, 要根据项目特
点 。 对象水平和训练的不同时期, 阶段的任务, 把一
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结合起来 。
注:二者在任务,要求,内容,效果方面侧重点不同,但其
根本目的是为了挖掘运动潜力,延长运动寿命,提高运动成
绩,在中小学切忌, 成人化, 的拔苗助长的训练形式。
上一页
1.安排好二者间的训练比重
A 技术繁杂, 难度大, 一般相对少, 专项相对多 。
B 技术简单, 体力要求高:一般相对多, 专项相对
少, 但专项素质训练比重较大
C 技战术繁杂, 体力要求高:二者比例接近 。
D 年龄:运动年龄, 生物年龄 。 年龄越小, 训练年限
越短, 一般训练比重越大 。
注:某些训练计划的制定,一般以比赛日程为依据,在训
练周期早期阶段一般训练比重较大,后期阶段,专项训练,对
抗性训练比重较大,甚至以赛代训。
上一页
2.选择好一般训练内容
2.选择好一般训练内容
优先选择简单, 实用有助于全面有效的发
展机能, 素质, 利于掌握专项运动技术的练
习 。
3.方法多样, 讲究实效
可按比例结合成套动作练习,最好是循环
练习。同性质的负荷或技术动作一般不连排在
一起。
上一页
二 系统性原则 —— 不间断性原则
( 一 ) 名词注释,指在整个训练过程中, 各学年, 各学期
的训练目标, 内容, 指标和要求要做到层层衔接, 循序渐
进, 打好基础, 为输送优异体育人才服务 。
( 二 ) 制定该原则的依据,认识规律, 由易至难, 技能
形成规律, 身体机能适应性规律 。
( 三 ) 注意事项
1,研究发展趋势, 明确训练方向, 坚持训练的方向性 。
2,坚持训练的可行性:合理选择安排训练内容与方法 。 结合
个体训练基础和学校训练条件, 遵循由易至难, 由简到繁,
由浅入深的规律 。
3,坚持训练的连续性:由初级至高级,由小周期到大周期。 上一页
三 周期性原则
( 一 ) 名词,整个训练过程必须按照一定的周期循
环反复的进行, 而每一周期都在前一周期的基础上不
断提高要求和运动员的训练水平 。
( 二 ) 制定该原则的依据,竞技状态的形成规
律 。
(三) 竞技状态形成的三个阶段
(四) 注意事项
上一页
(三)竞技状态形成的三个阶段
1.形成 ( 获得 ) 阶段 —— 准备期 。 机能能力, 运动技
能, 心理状态达到了本人该周期最高水平, 为即将来
临的比赛作好全面准备 。
2.相对稳定阶段 —— 竞赛期 。 竞技状态形成后, 不会
马上消失, 可以相对稳定的保持一个阶段 。 此时竞技
状态的三大特征可以轻易而稳定的表现出来:并能进
一步巩固和提高, 以至超过刚刚形成时的水平 。
3.暂时消退阶段 —— 竞赛后的休整期。 竞技状态不能
长期保持,会出现疲劳,产生竞技状态下降情况 ——
仅为暂时的。 上一页
(四)注意事项
1,据学校教学规律和比赛安排周期, 一般结合学期划
分的特点予以安排 。
2,合理安排各阶段的时间 。 准备期一般较长 。 竞赛期
短, 休整期尽可能与复习考试时间一致, 且坚持积极
性调整, 进行适量训练 。
3,合理安排小周期的训练计划,为保证大周期训练任
务的完成,每周,每月,每阶段计划应环环相扣,而
且要及时总结,调整。
上一页
四 合理的运动负荷的原则
( 一 ) 名词注释,指在运动训练中要据训练任务和
学生承受负荷的能力, 逐步地, 有节奏的加大运动负
荷, 并使大, 中, 小负荷科学结合, 保证良好训练效
应的积累 。
( 二 ) 制定该原则的依据,疲劳与恢复的规律,
超量恢复原理, 人体生理机能的适应性规律 。
(三) 注意事项
上一页
(三)注意事项
1.循序渐进的安排运动负荷, 针对学生年龄特征, 训练水平 。
2.据受训者训练水平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此训练水平是指身体
训练水平 。 尤其要考虑年龄特征及性别差异 。
3.正确处理量与强度的关系
A先加量, 后加强度 。 初训时尤其如此 。
B强度上升时, 量应相对减少
C任何时候, 量与强度不得同时增加 。
4.要加强医务监督
A要有必要的休息调整时间, 以保证有机体的充分恢复和
超量恢复 。
B传授相关知识,学会自我观察,评价与调控。 上一页
五 区别对待的原则
( 一 ) 名词注释,指依据学生的条件, 有针对性地确
定训练目标, 内容, 方法和运动负荷 。
( 二 ) 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 存有年龄特征上
的差异, 同一年龄段人亦存有一丁点个体差异 。
( 三 ) 注意事项:
1,全面了解情况, 建立训练档案 。
2,反映个人和全队特点 。 对重点队员和集体项目中分
工不同的队员应有专门的训练内容 。
3,贯彻至整个训练过程。
上一页
第四节 运动训练应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个体,技术,战术,思品,智能,心理。其中身
体训练是其他训练的物质基础,是重中之重。
一 身体训练
二 技术训练
三 战术训练
四 心理训练
五 思想作风训练
六 恢复性训练
上一页
一 身体训练
( 一 ) 概念,简言之, 是指运动员获得优异成绩打好身体
基础的训练过程 。
( 二 ) 训练要求:
1,身体训练要全面, 不能过早专项化, 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逐步发展专项身体素质 。
2,有计划的安排身体训练 。 身体训练在多年, 全年或某一大周
期训练计划中的比重应据项目特点, 训练任务的不同时期和对
象情况而定 。
3,重视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 抓住靶年龄, 加强针对性训
练, 促使该素质在相应年龄段有充分的发展 。
4,加强意志培养,严格动作质量,保证训练效果。
上一页
二 技术训练
( 一 ) 名词,指学习, 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术的训练过程 。
技术是提高运动成绩的重要因素, 没有先进的技术, 身体条件
再好也是无法创造优异的成绩 。
( 二 ) 训练要求:
1,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和动力定型, 中, 小学生技术可塑性
大, 善于模仿, 对学习技术十分有利 。
2,与身体训练密切结合, 二者相互联系, 相互促进 。
3,要全面, 实用, 准确, 熟练 。
4,注意形成个人技术特点 。 通过体育科学的实践与研究, 各
种技术正成为理想的动作模式, 有其特定的规格与要求 。
5,合理安排技术训练内容:形成迁移,避免干扰。 上一页
三 战术训练
( 一 ) 名词注释,战术是在一定的身体训练与技术训练
的基础上, 根据比赛的需要形成的 。 在集体性项目中尤为重
要 。
( 二 ) 战术训练的要求
1,培养战术意识 。 战术训练的中心环节 。
A熟悉规则, 明确职责 。
B个人服从局部, 局部服从全体 。
C了解战术变化规律, 培养战术思维能力 。
2,基本战术同多种战术相结合 。
3,增强战术的灵活性和实用性。战术训练应在比赛和困难条
件下进行,以提高实战能力。 上一页
四 心理训练
( 一 ) 名词,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 有意识的对运动员的心
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施加影响的过程 。 心理训练有助于提高心理
活动水平, 消除心理障碍, 是发挥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 战术
的内部动力 。
( 二 ) 常用的训练方法 。
1.恢复体力, 脑力:肌肉, 骨骼的放松, 呼吸的调节, 集中注
意力, 言语暗示 。
2.表象训练 ——, 过电影,, 在学习与掌握技能时很重要 。 学
习, 掌握运动技术是一个体能活动与智能活动相结合的过程,
动作不到位, 往往不是由于肌肉动作的原因, 而是由于智力原
因 。
3.消除过度紧张
A 实际训练和比赛 B 情绪转移训练
C 模拟训练 D 言语暗示
上一页
六 恢复性训练
( 一 ) 名词,指在训练或比赛以后, 应用合理的恢复
手段和方法, 以消除运动员的身心疲劳 。 据机体恢复, 超
量恢复原理在训练和比赛后, 通过合理的使用恢复手段和
方法, 能不断的促进恢复过程有效进行 。
( 二 ) 常用手段和方法
一般性方法,改变各次课之间, 比赛与练习之间的休
息时间, 改变周, 月, 年训练计划, 调整负荷 。 合理安排
作息制度, 重点保证睡眠 。
特殊性方法,在生物学医学类恢复中是最重要的因
素,甚至可以辅以药物,或药膳。或者按摩以及沐浴。
上一页
第五节 课外运动训练的方法
对于中小学生启蒙训练来讲,要重视教学因素,既要做到
循循善诱,因材施教,耐心细致,深入浅出,目前广泛采用的
训练方法主要有:重复,变换,持续,循环与竞赛训练法。
一 重复训练法
二 变换训练法
三 持续训练法
四 循环练习法
五 竞赛训练法
上一页
一 重复训练法
指在相对固定的条件下, 按照一定的要
求, 反复进行某一练习的方法 。 由于反复的对
某一动作, 某项技术或战术进行练习, 可以有
效地增加负荷, 发展素质, 学习, 掌握技术或
战术 。
该法尤为广泛的应用于周期性项目中。
上一页
二 变换训练法
指在训练过程中, 在有目的的变换练习条
件下进行训练的一种方法 。 练习条件:包括练
习的环境, 器材设施规格 。 练习的表面数据,
动作组合等 。 有效地适应多种条件刺激, 获得
多种运动感觉, 提高比赛适应力和练习兴趣,
推迟疲劳的出现 。
( 一 ) 明确变换条件的目的
( 二 ) 变换条件应有利于技术体能的发展
(三)矫正错误的动作
上一页
三 持续训练法
通常用于发展有氧耐力 。 指在较长时间内用较稳定的强度
无间歇的连续进行练习的一种方法 。
( 一 ) 分类, 持续耐力法, 速度, 强度基本不变, 据练习者
目的确定持续时间 。 交替法, 有氧为主, 无氧为辅, 二者交
替 。 法特莱克法, 越野跑, 带一定游戏娱乐成分, 可以推迟疲
劳, 陶冶体操 。
( 二 ) 训练要求
1,要控制好运动负荷, 负荷量, 负荷强度 。 该法持续时间一
般较长, 负荷量一般大于负荷强度 。 同时为了发展学生的一般
耐力 。 主要是采用降低负荷强度 `。 延长练习时间 。 或者适当
提高负荷强度, 缩短练习时间 。
2,不同的训练时期,其方法有区别。
上一页
四 循环练习法
指根据训练的具体目标,建立若干练习
目标,运动员按照既定的程序,路线依次完成
每站或点的练习内容,周而复始的进行练习的
一种方法。主要用于体能训练。
上一页
五 竞赛训练法
指运动员在比赛条件下进行练习的一种方法 。 应用该法
有颇为独特的意义, 但必须建立在一定的训练基础之上 。
A 检验训练效果, 通过竞赛形式 。
B 提高应变能力和实战能力 。
C 提高训练的趣味性和运动员的创造性 。
训练要求:
A 重视思品教育
B 符合年龄特征
C 要把握时机。
上一页
第六节 课外运动训练的计划与评价
一 课余体育训练计划
指对未来训练过程预先作出的理论设计,
是教练员,运动员进行训练和总结的依据和奋
斗的目标
二 训练计划的类型:多年,全年,阶段,周,
课时。
三 课外运动训练的评价
上一页
二 训练计划的类型
( 一 ) 全年训练计划 —— 学年训练计划
是多年训练计划的进一步完善和具体化 。 从理论上讲一般可分为上期,
下期 。
( 二 ) 阶段训练计划,将较长时期划分为几个阶段 。
一般以全年计划做参考, 竞赛任务为依据 。
( 三 ) 周训练计划,以负荷为主的训练计划, 综合性训练计划 。
( 见 P219 表 11-5)
注意事项:多以七天为一周期, 或 10天 。 多种内容交叉安排, 不同负
荷交替安排 。
( 四 ) 训练课计划,属最基础的计划, 是教练员实施训练的直接依
据 。
主要内容, 目标, 要求;内容, 手段;组织形式;时间, 负荷 。
分类,身体训练课, 技战术训练课, 测验比赛课, 调整训练课, 综合
训练课 。
结构,均由准备,基本,结束三部分构成。 上一页
三 课外运动训练的评价
( 一 ) 评价的内容,运动员和运动队 。
( 二 ) 评定种类,基础评价, 平时评价, 总结
评价 。
(三)评价的方法,A 测定法 B 观察法 C 调
查法
上一页
作 业
P223—— 2.3题
2.课外运动训练应遵循那些原则? 试分析周期
性原则, 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
3.试述身体训练、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的概
念、意义和基本要求。
第十二章 课外运动竞赛
内容提要,主要阐述课外体育运动竞赛的意义, 特
点, 原则, 种类与方法, 论述课外运动竞赛的组织与
基本要求, 介绍课外运动竞赛的常见形式, 计划与规
程等内容 。
关键词,课外运动竞赛, 竞赛规程
教学目标,把握组织课外运动竞赛的目标;了解, 组
织课外运动竞赛的积极意义和遵循的原则, 初步使学
生们掌握设计竞赛规程的理念及方法, 要求 。
教学重点,明确, 普及与提高, 的辨证关系, 学习竞
赛
规程的设计内容与方法 。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法、讲练法、作业法
下一页
返回目录
第十二章 课外运动竞赛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课外运动竞赛的种类与方法
第三节 课外运动竞赛的组织
上一页
第一节 概述
一 名词
课外运动竞赛 —— 是指在课余时间,以争取优胜为直接目的的
各种体育运动项目比赛的总称。
二 意义,( 一 ) 推动群众性体育锻炼的普及与开展 。
( 二 )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 三 ) 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 四 ) 利于选拔运动人才
三 特点:
( 一 ) 竞争性 ( 二 ) 集体性, 教育性
( 三 ) 多层次与群众性 ( 四 ) 趣味性与娱乐性
四 目标,经济性, 教育性, 娱乐性目标 。
五 原则,小型多样, 业余自愿, 公正合理, 健康安全 。上一页
第二节 课外运动竞赛的种类与方法
一 种类
校内, 校外, 运动竞赛类, 教育类, 娱乐类, 单项, 综
合, 对抗赛, 友谊赛, 测验赛, 选拔赛, 表演赛, 等级赛 。
二 方法:
淘汰法,逐步淘汰成绩较差的
循环法,在比赛过程中, 按照一定循环次序参加比赛 。
顺序法,指参赛者按照一定比赛顺序表现成绩 。
轮换法,指在同一比赛时间内, 按轮换属性参加比赛 。
三 评价运动竞赛成绩的方法:可略
上一页
第三节 课外运动竞赛的组织
一 组织与领导机构
二 常见形式:
田径运动会;单项运动比赛;达标测验
赛;教学比赛;体育知识比赛
三 课外运动计划与规程
四 基本要求
上一页
一 组织与领导机构
( 一 ) 竞赛组织委员会 。
( 二 ) 体育教研组
( 三 ) 学生会团委会
(四)班主任,体育委员
上一页
三 课外运动计划与规程
竞赛规程,是课外运动竞赛的法规性文件 。
竞赛规程的主要内容,运动竞赛的名称、目
的、任务和要求;时间地点;参赛单位和人数;
竞赛项目;竞赛办法;奖励办法;报名办法;注
意事项等。
上一页
四 基本要求
( 一 ) 依靠学校领导, 发动群众, 培养骨
干 。
( 二 ) 做好竞赛中的宣传教育工作
( 三 ) 因地制宜
( 四 ) 厉行节约
(五)与课外体育锻炼相结合
上一页
作 业
P238—— 2.3题
2.试述课外运动竞赛的特点和原则 。
3.制定一份体育竞赛规程。
第四篇 学校体育管理
第十三章 学校体育管理概述
第十四章 我国学校体育的行政法规
第十五章 体育教师
第十六章 学校体育工作计划与评估
第十三章 学校体育管理概述
内容提要,阐述学校体育管理工作的概念, 特点, 意
义, 目标, 依据, 原则, 并介绍我国体育管理的组成
体系, 内容和方法 。
关键词,学校体育管理;学校体育微观管理
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体育教师即是学校体育教学工
作的组织者, 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者, 把握学校
体育管理的职能, 内容, 特点, 目标以及基本原则,
初步具备一定的管理水平和能力
教学重点,学校体育管理的意义, 目标与内容 。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下一页
返回目录
第十三章 学校体育管理概述
一, 名词分析
二,学校体育管理的特点
三,管理目标
㈠,总目标 ㈡,具体目标
四,管理的依据、原则
五,学校体育管理体制
六,学校体育管理的内容及方法
上一页
一, 名词分析
指用尽可能少的人力, 物力, 财力, 采用
最佳的手段和方法, 遵循学校教育和体育的
基本规律, 对学校体育工作进行计划, 实施
和检验的过程 。
学校体育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周期性的过
程。在一次周期中,可划分为:计划、实
施、检验三个阶段。
上一页
二, 学校体育管理的特点
( 一 ) 强制性 — 目的 。
( 二 ) 综合性 — 内容 。
( 三 ) 连续性 — 过程 。
( 四 ) 及时性 — 反馈 。
(五)教育性 — 措施。
上一页
(一)、总目标
通过正确处理、协调发展学校体育中的各
种关系,科学的组织,控制管理过程。以最
合理的方式、途径,最大限度的保证教育方
针以及国家对学校体育工作有关法规、条例
的贯彻执行,有效的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
上一页
㈡,具体目标
科学的预测和决策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目标
注:我个人觉得此应为宏观目标, 而非具体, 微观目标 。
科学的组织与实施学校体育发展计划 。
不断完善和改革学校体育管理体制, 合理
调配资 源:人, 物, 财, 保证低耗, 高
效 。 做好学校体育宣传和科研工作 。 扩大学
校体育影响, 实现学校体育科学, 现代化 。
上一页
四, 管理的依据、原则
(一)依据,法规,教育方针,改革和发展规划及学校管理要求。
(二)学校体育管理原则。
导向性,有明确的学校管理目标, 方向, 为教育总目标服务 。 全面实现
目标, 克服单一性 。
整体性,将学校体育纳入学校教育的管理范畴, 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
部分要服从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的实施以及管理;合理的处理教学, 训
练, 竞赛, 锻炼的关系以及体育工作与其它工作的关系 。
计划性,对学校体育作全面部署和规划, 有利于发挥学校体育的整体优
势, 确保目标的实施和任务的完成 。 也有利于学校体育工作的有序进行,
分清主次, 轻重, 缓急 。
可控性,针对计划, 按章办事, 经常督促检查, 有利于了解情况, 改进
工作, 提高工作水平和效率, 使原定目标更切合实际 。
有效性,合理应用各种资源,使学校体育获得最佳效益,而且这个效益
应始终与学校体育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上一页
五, 学校体育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学校体育管理体制,是保证政令畅通
和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的重要措施。
(一) 学校体育宏观管理系统 。
(二) 学校体育微观管理系统
上一页
(一)学校体育宏观管理系统
1.国家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国务院下属的国家教育部和国
家体育总局两大职所机构以下地方机构共同分管各级各类
学校的体育工作 。
⑴, 国家教育部的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制定方针,
政策, 规划及有关制度;实施, 监督及检查法规的落实情
况 。 制定颁发课程计划, 教学大纲, 决定学校体育工作人
员的编制, 学校体育经费的比例, 场地设置标准, 筹办组
织全国学生运动会, 开展国际性体育交往及学术研讨 。
下一页 上一页
(一)学校体育宏观管理系统
⑵, 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 —— 青少年训练处, 对学校
课外运动训练进行指导与管理, 协调进行青少年体质检测和
学生竞赛活动 。
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管理机构
2,国家教育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体育卫生研究中心制定
课题, 计划, 目标, 组织重点课题攻关, 进行成果鉴定及人
员培训, 开展教学科研工作 。
3,学校体育社会组织
( 1) 学校研究团体,学校体育研究会, 学校体育专业委
员会
( 2)学生体育团体,大学生体育协会,中学生体育协会
上一页
(二)学校体育微观管理系统
领导系统,学校体育委员会:制定计划, 检
查落实, 提供师资 。
实施系统,体育教师, 医务部门, 保健教
师, 班主任具体实施, 落实 。
学校体育活动组织系统,学生会,共青团,
少先队,学生协会。
上一页
六, 学校体育管理的内容及方法
( 一 ) 学校体育的管理内容
宏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课程计划管理;对体育
师资的管理;经费及器材设施的管理 。
微观,学校体育工作计划及规章制度的管理;体育
教学管理;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管理;学生体质与健
康管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管理;体育宣传与科
研工作的管理;体育资料和文档管理。
(二) 学校体育的管理方法
上一页
(二)学校体育的管理方法
法律法:, 教育法,,, 体育法,,, 学校
体育工作条例,
行政法,颁发有关文件, 制定计划制度, 召
开行政会议, 下级向上级汇报工作 。
宣传教育法,运用各种宣传工具媒介, 扩大
体育管理影响, 强化管理意识 。
奖惩法
上一页
作 业
P252—— 2.4题
2.学校体育管理有何特点?
4.学校体育管理内容包括那些方面?
第十四章 我国学校体育的行政法规
内容提要,本章主要阐述学校行政法规的意义, 特
点和主要内容 。
关键词,法规:,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教学目标,全面了解和认识体育法规对学校体育工
作的保驾护航作用, 把握,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等
主要学校体育工作法规的理论内涵及具体内容 。
教学重点,把握两个条例的主要内涵 。
教学方法,讲授法、类比法
下一页 返回目录
第十四章 我国学校体育的行政法规
一,学校体育行政法规的概念
二,我国现行的主要学校体育行政法规与一般法规
三,颁发与实施学校体育行政法规的意义
四, 贯彻法规的基本要求 。
提高认识; 切实领会; 建立制度; 制定措施。
五,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与学校卫生工作条例
上一页
一,学校体育行政法规的概念
法规,指法律, 法令, 条例, 章程等法律文
件的总称 。
学校体育行政法规,是指为了保证各级各类
学校体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保证每一个学
生能享受应有的接受体育教育和参加体育锻
炼的权利而由国家教育、体育及卫生行政部
门制定并由国务院批准发布的一系列条例、
规定、办法、实施细节等。
上一页
二、我国现行的主要学校体育行政法规与一般法规
两个条例,90年 3月 12日, 学校体育工作条
例,,,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
三个办法,90年 9月 — 92年 2月:, 大、中、
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国家锻炼标准准实施办法,,, 全民健身
计划,
上一页
三、颁发与实施学校体育行政法规的意义
( 一 ) 提升学校体育的地位, 效能, 确保学校体育
工作的顺利开展 。 可以改善学校体育工作环境条
件, 提高管理层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 减少
弊端及不利因素 。
( 二 ) 充分保障学校, 体育教师, 学生的合法权益,
实施体育教育, 接受体育教育的合法权益 。
(三)是体育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适应市场经济
及体制改革,由行政管理,长官意识管理向法制化
转变,符合依法治国,依法治体的改革发展趋势。
上一页
五、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与学校卫生工作条例
针对我国体、卫工作长期无序的,无规可循的三无乱局
面,1979年 5月在扬州召开了“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
交流会”,提出了严格学校体育工作行为规范的设想,经历
了十年的经验或实验,颁发了两个条例。
(一) 远大意义
(二) 具体意义
(三)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主要内容
(四)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特点,5大特点 P259
五个体现,学校体育诸功能;群体与竞体;统一性与灵
活性;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国家办与社会办。
(五) 大中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 六 ) 其他法规:
,体育法,,, 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全民健身计划,
上一页
(一)远大意义
两个条例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学校体育、
卫生工作真正进入了法制的轨道,学校体
育、卫生管理工作将沿着科学化,规范化,
法制化方向发展。
上一页
(二)具体意义
1.实现管理职能的转变:改变了体育, 完成任务, 的形象, 可
以理直气壮的体育工作, 提高管理职能的水平 。
2.为贯彻教育方针提供了法规保证 。 以前一些主观部门对体育
是, 说起来重要, 干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 现在可以借助
国家法规的强制力, 确保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 。
3.为教育转轨提供法规依据 。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必
须要发挥体育的尖刀作用, 全面拓展体育的功能, 两个条例对
体育卫生工作的许多具体的内容, 目标, 基本任务要求量符合
素质教育发展要求的 。
4.提高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水平, 加快体育卫生工作的改革 。
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既有压力,也有动力,要实现条例工作
的目标,就必须加大改革力度,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上一页
(三)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主要内容
1.教学,小学 1年级至大学 2年级必须设立体育课;属升学, 毕业必考项目
2.体育活动,每天必做课间操, 每周 3次, 每次 1小时
3.运动训练,必须建立代表队, 开展多种形式的训练 。
4.运动竞赛,每年一次田径运动会, 全中:三年一次, 全大:四年一
次 。
5.体育教师,各方面待遇与其他教师一样, 课外工作计工作量
6.场地, 器材, 设备, 经费,纳入学校计划, 切块拨款, 按, 配备目
录, 落实场地, 器材, 设备 。
7.机构管理,成立体育卫生工作管理机构, 行使职责, 落实学校体育工
作, 列如督导计划和考核内容 。
8.奖励与处罚,奖励成绩显著者,对于侵占,破坏学校体育场地、器
材、设施行为,随便停课,砍课,不保证每天 1小时活动者要处罚。 上一页
(五)大中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1.意义
2.内容:
正常学生,体育成绩及格;达标单项不得低于
30分;无故缺勤不得超出 1/10,因病, 事缺勤
不得超过 1/3。
三好学生,体育成绩 75分以上, 达标成绩在 350
分以上 。
先进班,体育合格率 95%以上(学校,90%以
上) 上一页
作 业
P267—— 1.3题
1.何谓学校体育行政法规? 颁发各项学校体
育行政法规有何意义?
3.,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的颁发,对我国学
校体育工作有何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第十五章 体育教师
内容提要,阐述体育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
用, 工作特点及职责, 条件以及培养途径 。
关键词,体育教师
教学目标,明确体育教师的作用, 地位与职能, 了
解体育工作的职业特点及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初步
树立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信仰和意识 。
教学重点,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及工作特点 。
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诱导法、谈话法
下一页 返回目录
第十五章 体育教师
一,作用与地位
二,体育教师的工作特点与职责
三、体育教师应具备的条件,高尚的情操;
全面的能力;广博的知识;强健的体魄。
四, 体育教师进行提高的五大途径 。
(一)自学 (二)函授 (三)短期培训
(四)教研活动 (五)科研
上一页
一、作用与地位
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尊师的传统美德, 早在春秋战国时
代, 著名思想家荀子就曾说过:,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传, 国将
衰, 必贱师而轻传, ;著名诗人, 歌德, 太阳底下最美好的职
业是教师, ;, 教师是园丁, 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古有
,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 的说法,, 天, 地, 皇, 父, 师, 。
社会的进步, 繁荣离不开教育事业, 人类长期积累的精
神财富, 包括文化知识, 科学技术, 行为规范, 主要依赖于教
师的传授, 故教师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继承, 弘扬与发
展的纽带, 中介, 在人类社会进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
( 一 ) 组织者, 指导者 ( 二 ) 传播者, 发展者
( 三 ) 发现者, 启蒙者 。 ( 四 ) 塑造者, 教育者 ( 五 ) 参
与者, 咨询者 。
上一页
二、体育教师的工作特点与职责
( 一 ) 工作特点,1,广泛性 2,繁杂性 3,社会
性 4,体力与脑力相结合
( 二 ) 职责:
1,不断提高政治思想水平
2,深钻教材大纲和教材教法,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
3,搞好课外体育工作 。
4,关心学生, 管理育人 。
5,协助教研室做好各项工作。
6,积极开展科研与教改活动。
上一页
作 业
P280—— 2.3题
2,体育教师的工作特点和职责是什么?
3.一个合格的体育教师应具备的条件有那
些?
第十六章 学校体育工作计划与评估
内容提要,主要阐述学校体育工作计划与评估的概
念与意义;介绍制定学校体育工作计划的基本要求
和方法步骤, 学校体育工作评估的种类, 内容与方
法 。
关键词,学校体育工作计划
教学目标,初步了解, 制定与评价学校体育工作计
划的意义和基本内容, 掌握评价学校体育工作的三
种主要方法 。
教学重点,制定学校体育工作计划的基本内容及评
估学校体育工作的方法 。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下一页 返回目录
第十六章 学校体育工作计划与评估
第一节 学校体育工作计划
一 概述
二 学校体育工作的制定
第二节 学校体育工作的评估
一 概述
二 学校体育工作评估的种类、内容与方
法
上一页
一 概述
( 一 ) 概念分析
1.名词,学校体育工作计划是指在调查研究, 分
析综合的基础上, 为有效的开展学校体育工作而
设计, 拟定的具体行动方案 。
2.内涵特征,A.可操作性 B.超前性 C.针
对性
(二)制定学校体育工作计划的三大意义,1.导
向 2.激励 3.调控
(三) 学校体育工作计划的主要内容
上一页
(三)学校体育工作计划的主要内容
1.教学工作
2.课外体育工作
3.体育宣传工作
4.教师的业务进修工作
5.体育科研工作
6.体育骨干的培养工作
7.体育卫生保健工作
8.其他工作:场地的修建;器材的配置;维修与保
管;教研室(组)的例会;体育工作评价
上一页
二 学校体育工作计划的制定
( 一 ) 基本要求
1.依据,人的社会实践规律;党的教育方针, 政
策, 法规;学校体育教育规律 。
2.基本要求:
A,明确目标, 方向
B,分析现状, 预测未来
C,发扬民主, 集思广益
D,突出重点, 留有余地
(二)制定学校体育工作计划的方法步骤(略)
P285 上一页
一 概述
( 一 ) 学校体育工作的评估的意义
1.有利于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与调控
2.有利于发挥学校各职能部门及整体优势
3.有利于校际之间学习交流
4.有利于建立评估体系
( 二 ) 学校体育工作评估的依据
教育方针、政策、法规、目标及发展规划
上一页
二 学校体育工作评估的种类、内容与方法
( 一 ) 种类,1.整体评估 2.局部评估
( 二 ) 内容,七大项 P288
(三)方法,1.效果评估 2.效能评估 3.
效益评估
上一页
作 业
P291—— 2.3题
2.简述学校体育工作评估的意义内容依据和
一般方法 。
3.学校体育工作评估的方法有哪几种?简述
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