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地理电子教案 总论 第一章 绪论 一、中自研究的对象与任务 二、中国的地理位置、疆域和行政区划 (一)中低纬度和大陆东岸的地理位置 经度位置(领土的四极点) 海陆位置 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二)辽阔的疆域 (三)行政区划简介 三级行政区划、30个省级区划单位及记忆方法 三、学习中自要掌握的几个问题 自然环境的复杂性 气候类型;纬向、经向、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地貌类型 课堂实习:填绘中国地理位置及政区图 第二章 地貌 第一节 地貌轮廓的基本特征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1、阶梯界线;;地势分布的意义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级下降,形成一个层层降低的阶梯状斜面,成为我国地貌总轮廓的显著特征). 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分布,东边有岷山邛崃山和横断山等排列,地势以巨大落差降低与第二级地形阶梯相接。 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为界,构成我国第二级与第三级地形阶梯界线, 2、阶梯概况及地貌组合 青藏高原雄踞我国西部,海拔平均达4000-5000米,是我国最高的一级地形阶梯.高原周围耸立着一系列高大的山脉,南侧是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海拔平均在6000米以上,超过8000米的高峰有7座,似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著称北侧高原内部分布着一系列近东西走向或北西一南东走向的山脉,海拔均在5000-6000米以上,主要有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等。在这些山脉之间,分布着地表起伏和缓、面积广阔的高原和盆地,并有星罗棋布的湖泊,高原边缘地带为长江、黄河等亚洲著名的大河发源地。山颠白雪皑皑,高原上牧草如茵,湖光山色,交相辉映 青藏高原外缘以北、以东,地势显著降低,东主要由广阔的高原和盆地组成,其间也分布着一系列高大山地.与青藏高原西北部毗邻的是我国最大的塔里木盆地,海拔1000米左右;再往北是准噶尔盆地海拔多在500米左右;两大盆地之间耸立着东西走向的天山山地,海拔4000-5000米,部分山峰高逾6000米,山地内部还分布许多断陷盆地。高原东北侧与祁连山北侧相接的是河西走廊和阿拉善高原,海拔在1000-1500米之间。这些盆地和高原由于深居内陆,干燥少雨,盆地中戈壁、沙漠广布,河渠沿线,绿洲农业,断续分布,高山之顺,冰雪晶莹.青藏高原东缘以东的第二级地形阶梯上,自北而南分布粉内蒙古高原、那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海拔1000-2000米不等.由于地表组成物质和内、外营力的不同,使地表形态差别极为显著有的地势起伏和缓,牧草丛生,有荒漠广布,沙丘泉累.有的沟壑纵横,梁、那遍布;有的坝子众多,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高原上的山地很多,如阴山、六盘山、且梁山、秦岭、大巴山、大娄山、武陵山、苗岭等,海拔大多在1500-2500米之间,少数高峰达3000米以上。四川盆地海拔较低大部分在500米以下 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地貌类型简介,地形分布规律 我国地域辽阔,地质构造、地表组成物质及气候水文条件都很复杂,按地貌形态区分可分为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五大基本类型。以山地和高原的面积最广,分别占全国面积的33%和26%。其次是盆地,占19%,丘陵和平原占的比例都较少,分别为10%和12%。  山地面积广,地势高差大 地势起伏显著,地区间海拔高程差别大也是我国地貌的特色.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 500米,但其东侧的四川盆地海拔为500米左右.昆仑山南面为海拔5 000米的藏北高原,但北面的塔里木盆地海拔在1000米上下,一山之隔出现这样大范围的巨大高度差别,实属罕见.就全国而言,珠穆朗玛峰海拔达8 848米,而新疆吐鲁番盆地内的艾丁湖却低于海平面以下155米,高差9903米.为世界所仅有。局部地区的巨大高差更为壮观喜马拉雅山东端的南迪巴瓦峰,海拔高达7756米,但雅鲁藏布江谷地内的墨脱一带海拔只有700米,两地间水平距离约40千米,相对高差竟相差7 000多米,川西贡嘎山高达7 556米,但邻近的大波河谷地海拔1 600米.二者高差5 997米;即使在我国东部的台湾,也可见到海拔3 997米的玉山和附近海拔低于100米的台南平原之间巨大的高度差别。起伏显著的地表,在各地形成不同类型的山地垂直景观,使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垅更加复杂 山脉纵横交错,呈网格壮镶嵌分布 众多的山脉,纵横交织,把中国大地分隔成许多网格,镶嵌于这些网格中的分别是高原、盆地、平原和海盆,从而构成我国地貌网格状分布的格局。在纵板交错形成我国网格状格局骨架的山地中,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镶嵌于这些网格之中 我国若干的江河大都发源于第一、二级地形阶梯上,自西向东流注,沟通了东西之间的交通,加强了沿海与内陆的联系.在地势呈阶梯状急剧下降的地段,河流下切,坡大流急,水力资源丰富。 第二节 主要地貌类型及分布 一、山地 (一)东西走向的山系(三列) 天山——阴山;秦岭——昆仑;南岭(五岭) 最北的一列是天山和阴山,天山横直于新疆中部,长1500千米,南北宽约250-300千米。中间的一列西部为昆仑山,中部为秦岭,东廷到淮阳山,南面的一列是南岭. 这三列东西走向的山脉,距离大致相等;相距各约8个纬度,具有明显的等距性.西部的昆仑山、天山,海拔高度多在4 000-5 000米以上,成为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之间的天然分界.东部的阴山秦岭海拔工000-2 000米左右,南岭仅1 000米上下,也反映了西高东低的总趋势。由于我国东部总的地势较低,这些山脉仍显得高峻挺拨,部是我国地理上的重要界线。如阴山构成了内蒙古高原的边峨.秦岭是黄河与长江.淮河之间的分水岭,更是区分我国南方与北方的重要自然地理界线,南岭虽然山体比较破碎零乱,海拔高度也不大,但它不仅是长江与珠江的分水岭,而且也是华中与华南区的分界,同样具有自然地理上的要意义。 (二)北东走向山系(三列) 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雪峰山等;长白山——山东丘陵——武夷山;台湾山脉 北东走向的山脉主要分布在东部,自西向东分为西列、东列与外列.西列包括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等.东列北起长白山,经千山、鲁中低山丘陵到武夷山,外列分布在大陆外侧的台湾岛上,山地占全岛面积的2/3,3 000米以上的山峰 有62座,主峰玉山海拔3 997米.不仅是台湾第一高峰,而且也是我国东部最高的山峰。 (三)北西走向的山脉 阿尔泰山;祁连山;喀喇昆仑山、冈底斯山、喜马拉雅山的西段 北西走向的山脉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半壁,主要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喀喇昆仑山、可可西里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等.青藏商原南侧的喜马拉雅山,在西段也为北西走向,向东逐渐转为东西向,表现为向南突出的弧形山脉.这些山脉大都山势高峨,气候严寒,普遍有现代冰川发育。 (四)南北走向的山脉 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 南北走向的山脉位于我国的中部地区,自北而南主要有贺兰山、六盘山以及著名的横。这一南北纵列的山脉,把全国分成东、西两大部分。西部多为海拔超过3500米的高山和超过5000米的极高山,如.马拉雅山、冈底斯山、昆仑山、祁连山、天山等,山脉主要为北西、北西西走向.东部多为海拔低于3500米以下的中山和低山,以北北东走向为主,如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 二、四大盆地 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四川盆地、位置和特点 1.塔里木盆地 面积53万平方千米,是我国最大的盆地.由于深处内陆腹地,又加高山环抱,地形封闭,气候极端干早。植被稀硫,干燥剥蚀和风蚀、风积作用显著,分布着全国面积最大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从盆地边缘到盆地内部,地表组成物质和地貌形态呈环带状排列。环盆地边缘,受两侧高山冰雪融水滋润,分布着农业发达、人口集中的沃野绿洲.自古以来就是联系“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 2.准噶尔盆地 位于天山与阿尔泰山之间,面积38万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二大盆地。盆地中分布我国第二大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因盆地西部山地不高,又有很多缺口,月半封闭型盆地,降水稍多,植被较密,主要为固定、半固定沙丘.草场广阔,畜牧业发达。盆地南缘受天山冰雪融水浇灌绿洲农业发达。 3.柴达木盆地 海拔最高,为2600-3000米,盆地四周为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所环抱,面积20多万平方千米,为全国第三大盆地。盆地气候干燥,分布粉许多盐湖和盐沼,盐矿资源品种多,储量丰富;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稀有金属资源和油气等也都非常丰富。盆地日照长,光能丰足,农业单产高;河流沿举,牧草肥美,畜牧业也占重 4.四川盆地 位于青旅商原以东、巫山以西,南北介于大巴山与大巴山之间,四周山地环抱,盆地.形态完整.因中生界紫红色砂、页岩分布广泛,又称“红色盆地.或“紫色盆地”.盆地面积约16.5万平方千米,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润,水系稠密,人口众多,土城肥沃,物产丰富,经济发达,是我国富庶的地区之一,向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三、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位置和特点 1.青藏高原 位于南侧的喜马拉雅山与北面的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之间以及岷山一祁连山以西的大网格之中,是全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 2.内蒙古高原 均分布在第二级阶梯地形面上,受阴山、秦岭、桂西北山地分异,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由于地面组成物质和内外营力因众不同高原地貌差别显著,形态各异.内蒙古高原,地处北部内陆,气候干燥少雨,流水作用孔地表坦荡开阔,地形起伏和级,是我国高原形态表现明显、高原面保存比较完整的高原。 3. 黄土高原 内蒙古高原向南与秦岭山脉之间为黄土高原。在第四纪冰期干寒气俱条件下,黄土沉积旺盛,形成举世闻名的黄土高原,随着间冰期气候转向温湿,质地硫松的黄土经流水强烈侵蚀,使高原大部地区沟壑纵横 。 4. 云贵高原 云贵高原,石灰岩分布范围广气候湿.除滇中、滇东和黔西北尚保存着起伏较为和缓的高原面以外,大部地区为长江、珠江及元江等河流侵蚀成崎曲不平的地表.石灰岩分布地区,喀斯特地貌。 五大丘陵 东南丘陵(江南、两广、闽浙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位置和特点 我国的丘陵也主要分布在东部,即第三级阶梯地形面上,以雪峰山以东、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最集中,统称“东南丘陵”其中,位于长江以南、南岭以北的称江南丘陵;南岭以南,两广境内的称两广丘陵.武夷山以东、浙闽两省境内的称浙闽丘隆.长江以北丘陵分布范围小,主要有山东丘陵和辽东丘陵。 三大平原 东北平原(三江、松嫩、辽河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两湖、鄱阳湖、苏皖沿江平原和长江三角洲)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的三大平原,集中分布于东部第三级地形阶梯上的东西向与北东向山脉之间的网格中,面积辽阔,地势低平,交通便利,人口密集,为全国主要农耕基地. 1.东北平原:位于燕山以北,大、小兴安岭与长白山之间,南北长约1000千米.东西宽约900千米.面积35万平方千米,是我国最大的平原,以黑土面积大、沼泽分布广为特色。 2 .华北平原:南北分别是大别山与燕山,西起太行山和伏牛山,东抵山东丘陵与黄、渤海,面积31万平方千米,为我国第二大平原.因主要由黄河、淮河、海河冲积形成,所以也称黄淮海平原.地势低平,地面坡度很小.不少地段河床高于两岸平原之上,地上河与河间洼地相间分布,构成华北平原独特的特色。 3.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巫山以东的长江中下游沿岸,主要包括两湖平原、娜阳湖平原、苏皖沿江平原和长江三角洲,面积约20万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三大平原.以地势低平、湖泊密布、河渠祠密、水田连片为特色,为全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第三节 地貌形成因素 我国现代地貌所反映的基本特征和地貌类型分布格局,是在内外营力综合作用下长期发展演化的结果。影响我国地貌发育的内外力因素,主要有地质构造因家、气候因素、地表组成物质因素、人类活动因素等。 一、地质构造对中国地貌形成的影响 我国地貌的宏观分布与排列方向均与地质构造运动密不可分。 位置 中国地处欧亚板块东南部,为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所夹峙。自早第三纪以来,各个板块相互碰撞对中国现代地貌格局和演变发生重要影响。 西部地区 始新世以来,印度板块向北俯冲,产生强大的南北向挤压力,致使青藏高原快速隆起,形成喜马拉雅山地,这次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喜马拉雅运动分早、晚两期,早喜马拉雅运动,印度板块与亚洲大陆之间沿雅鲁藏布江缝合线发生强烈碰撞.喜马拉雅地槽封闭褶皱成陆,使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合并相连。与此同时中国东部与太平洋板块之间则发生张裂,海盆下沉,使中国大陆东部边缘开始进入边缘海一岛屿发展阶段。尤其重要的是发生于上新世一更新世的晚喜马拉雅运动。在亚欧板块、大平洋板块、印度板块三大板块的相互作用下,发生了强烈的差异性升降运动,全国地势出现了大规模的高低分异,差异运动的强度自东向西由弱变强。由于印度洋不断扩张,推动着刚硬的印度板块,沿雅鲁藏布江缝合线向亚洲大陆南缘俯冲挤压,使喜马拉推山和青藏高原大幅度抬升这种以小的倾角俯冲于亚欧板块之下的印度板块持续向北的强大挤压力,在北部遇到固结历史悠久的刚性地块(塔里木、中朝、扬子)的抵抗,产生强大的反作用力,使构造作用力高度集中引起地壳的重亚,卜地慢物质运动的加强和深层及表层构造运动的激化,导致地壳急剧加厚,促使地表大面积大幅度急剧抬升,于是形成雄伟的青藏高原,构成我国地形的第一级阶梯。 我国西部地区受南北向挤压力的作用,在青藏高原上的一些近东西向的山脉南慈均有向北倾斜的规棋巨大的逆冲断层,形成褶皱断块山地。各个山地的形成时代虽不同,但上述断层在新构造时期均有明显活动且规模巨大.其长度可达300-700千米,最长可达2000-3000千米,且多为逆冲断层或逆冲走滑断层。在青藏东南部地区,由于南北向挤压力的作用,派生出向东挤压作用,使川演菱形块体向南移动,因而形成一系列向东北方向突出的大型弧形断裂,它们常控制山脉的走向,形成一些规模巨大的挤压弧形山地,山岭之间为深切的河谷。 在持续的挤压环境下,西部各大古陆块皆发育成为中新生代的凹陷盆地。从上新世晚期开始,盆地周围山地急剧上升,盆地本身也随之抬高,而且盆地边缘的第三系、第四系都产生最新褶皱的长垣缓岗,褶皱强度有从南向北减弱的趋势。 3、东部地区 中国东部受太平洋板块对亚欧板块作用的影响,处于弧后盆地的引张应力状态,形成一系列断陷盆地和北东走向的山脉.中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的分异和相对运动较为复杂。早侏罗纪,太平洋板块开始增生,以快速、低角度向东部大陆俯冲,因此,在仰冲侧大陆产生广泛的拱形隆起,并有颇繁的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而其后方则产生大规模拗陷,形成以鄂尔多斯和四川盆地为代表的华夏式第一沉降带。晚侏罗纪,由于海洋板块的向北运动,前期对东部大陆正面挤压的强大压力消失,使东部广阔的隆起带应力松弛,在其中央地带产生裂陷构造,形成松辽、华北与江汉盆地,即华夏式第二沉降带,其西侧为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武陵山第一隆起带,其东侧形成 华夏式第二隆起带. 始新世中末期至渐新世,东部海洋板块重新分异,太平洋板块扩展,向西俯冲,对东北、华北施加较大的推挤力,松辽平原抬升,此外,随着日本海开裂所产生的侧向推挤力,使长白山地翘升。在南方,台湾作为岛弧与大陆碰撞的典型场所,其挤压力可对福建、广东大陆产生影响,而南海东缘是西太平洋唯一向东倾斜、反转的俯冲带. 二、气候因素 在地貌形成发育过程中,外营力也占重要地位。尤以气候的作用更为鲜明,不仅表现出现代气候对地貌的深刻影响,而且也遗留有古气候条件下的地貌痕迹.降水与气温的变化,影响着风化、搬运和堆积作用的过程与强度. 在地貌形成发育过程中,外营力也占重要地位。尤以气候的作用更为鲜明,不仅表现出现代气候对地貌的深刻影响,而且也遗留有古气候条件下的地貌痕迹.降水与气温的变化,影响风化、搬运和堆积作用过程与强度· 东部以流水作用占优势区 我国东部广大地区,临近海洋,降水丰沛.东南沿海地带降水量高达2 000毫米以上,华北、东北地区也在400-800毫米之间河流众多径流丰富,流水的侵蚀与堆积作用占绝对优势.山地、高原和丘陵地区,以坡面冲刷和沟谷下切的侵蚀作用为主,地势低平的平原、盆地、洼地,主要进行着堆积作用,广泛发育了各类流水地貌,如沟谷、河流阶地、山麓洪积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由于东部地区温度状况的南北差异,以流水作用为主的外营力的活动方式和强度也存在南北的变化。秦岭一淮河以南属高温多雨的亚热带和热带地区,湿热的环境,使得流水作用强烈,化学风化作用及碳酸盐岩类分布区的岩溶作用均很显著地表河网稠密,侵蚀切制强烈,丘陵广布。江南一带由于淋溶作用旺盛,风化物中铁、铝富积,红色风化壳发育湿热的环境使雨水、河水、地下水对碳酸盐岩的侵蚀作用加强,这使得云贵高原、广西一带喀斯特地貌发育,秦岭-淮河以北的华北地区,为暖温带湿润和半湿润地区。许多地方的年燕发量大于年降水量,河网密度比南方小,径流量也较秦岭一淮河以南河流锐减,但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流水作用强弱的季节变化也比南方突出。雨季地面畏蚀与河流泥沙的钮运和堆积都很强烈。黄河中游地区,黄土分布广泛,质地疏松,抗蚀力差,在夏季降用的冲剧下,坡面、沟谷侵蚀旺盛,沟壑纵横.河流拥带大量泥沙愉往下游,黄河、海河以及淮河水系的泥沙长期在下游堆积,从而形成了华北平原。东北地区,属温带和寒温带地区,东南部的长白山地,降水量丰富,流水地貌发育.西北部的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地处我国北部高纬地区,气候寒冷,冻土层分布广,在冻融作甩下,形成冻土和冰缘地貌中部地势低平,以接受河流沉权为主,形成广阔的东北平原。 另外,东部沿海海岸地带,由于海水作用的不同,形成了怪蚀海岸与堆积梅岸等海岸地貌。 2.西北内陆以风力作用占优势区 西北内陆干旱区,降水量小,燕发量大,气温日变化和年交化剧烈.风力强劲,干燥剥蚀作用和风力作用成为重要的地貌外营力.形成雅丹、沙丘、戈璧等风蚀、风积地貌.西北内陆盆地外围的高峨山脉,外营力随气候的垂直变化也皇明显的带状分布,山麓为干燥剥蚀作用带,山腰为流水作用带,山顶为冰川、冰缘作用带.由子山脉坡向和所处的地段不同一般来说,从北疆至南疆,随着水汽的减少,干燥剥蚀带幅度逐渐加大,冰川规模相应变小,外营力的垂直分带界线也相应发生变化. 3.青藏高原冻融作用、冰川作用占优势区 青藏高原,地势高峨,形成了特殊的商寒干操环境.高原北部柴达木盆地和阿尔金山,同气候千旱的西北地区相邻,也是全国降水f最少、燕发量大的地区,干燥剥蚀作用与风蚀、风积作用为主要外曹力,形成干澡剥蚀山地、平原及沙丘、戈璧等地貌类型。藏北地区主要是地势高峻导致的高寒低温环境,使地下保存着广泛的多年冻土.高山上则是我国现代冰川的主要分布区.因此,由冻融作用、冰川作用形成的冰缘、冰川地貌现象分布广泛.高原东南部边缘地带,邻近印度洋,受西南吸湿气流影响降水丰富,流水作用居主导地位.但高山顶部,白雪皑皑,以冰川、冰缘作用为主。 以上所述地貌类型及其分布与我国现代地理环境是完全相适应的。此外,在近代地质发展史上,我国气候曾有过不同程度的变迁,古气候条件下所产生的地貌在一些地区遗留下来,表现着与现代外营力作用不相适应的形态.例如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地区,有峰林和落水洞等喀斯特地貌存在.在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和华北地区堆积有第三纪三趾马红土层;在云贵高原有深厚的红色风化壳.在内蒙古、新疆干早区有与近代流水侵蚀作用不相适应的宽阔河谷、河流阶地、发育良好的水文网等地貌形态,我国西部海拔2700-3500米的山地,还常可见到第四纪古冰川作用的遗迹等.这使得我国地貌更加复杂.长江以南地区,继承了第四纪以前湿热的热带、亚热带环境,塑造地貌的地表营力中,化学淋溶作用得以进行,流水作用也从未间断,使得红色风化壳深厚,红层地貌与岩溶地貌得以保存和发展。 三、地表组成物质因素 我国地表的组成物质千差万别.分布复杂错综.由于地表物质的不同,扰风化、侵蚀的强度不一,在一定的外营力作用条件下,可以发育成形态各异的地貌形态。 我国山地众多,岩浆岩和变质岩常大面积出露,由于岩性致密坚硬,或经再结晶使刚性增去,常构成崇山峡岭。其中,侵入岩以花岗岩分布面积最广。花岗岩坚硬致密,抗蚀力强,经断块抬升,往往形成高峻山地,如秦岭的太白山、湖南的衡山、山东的唠山、浙江的天目山、广东的罗浮山均为花岗岩山峰奇峰峻峭的黄山,因花岗岩岩株构造,山势更显挺,. 东北、华北和东南沿海分布大面积玄武岩熔岩流常构成阶梯状的熔岩台地,长白山地、张北高原、海南岛北部等。此外还分布着火山锥、火口湖、熔岩垄岗等多种火山地貌。在长江以南地区直至现在,气候湿热,故在中、新生代陷落盆地中堆积了一套陆相为主的红色岩系蟹硬而层厚的砾岩、砂砾岩,因流水沿裂缝和节理侵蚀,形成许多峭壁悬崖、石峰林立的丹霞地科而岩性比较松软的砂页岩,因流水侵蚀而形成比较低缓的红色丘陵,构成了江南独具一格的地貌.在云贵高原、广西一带,古生代碳酸盐岩深厚,形成了峰林、溶洞、地下河等喀斯特地貌类型.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的第四纪黄土,构成了独特的黄土地貌区。黄土未经充分胶结,易被雨水冲刷和流水切割,沟壑十分发育,地表支离破碎地貌形态。其中以甘肃中部和东部、陕西北部以及山西的黄土高原最典型。我国北方内陆,沙漠面积广大,这固然与地处内陆,气候极端干燥密切相关,但和第四纪疏松沉积物分布广泛,具有就地起沙的大量冲积、洪积、湖积物质也有密切关联。 厂在沙漠的南缘,大致西起昆仑山,东到长白山,北起长城,南到秦岭、淮阳山地呈东西向带状分布着大片黄土和黄土状沉积物,总面积约60万平方千米,其中以甘肃中部和土物质.的直接来源,在黄土集中分布的地区,黄土厚度约100-200米,形成独特的黄土源、梁、如地曲.由于黄土质地疏松,抗蚀能力差,水土流失严重,河流的含沙盘极大· 我国碳酸盐类岩石分布很广,面积约130万平方千米,大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7,尤以广西、资州和云南东部地区分布最广岩层发育完整,碳酸盐岩石的分布面积占这些地区总面积的肋%以上。由于层厚质纯的石灰岩分布广泛,经构造运动抬升到较高的位置,并发生许多断层,在低纬湿热气候条件下,雨水、地表水和地下水沿着灰岩裂隙不断地进行溶蚀,形成山衍水秀的喀斯特地貌秀丽如画的峰林,深邃曲折的溶洞,时隐时现的暗河和天生桥随处可见。喀斯特地貌分布之广,类型之多,为世界其他国家所不及,堪称喀斯特地貌完美典型的自然博物馆,也为山水甲天下的著名旅游胜地。 江南一带,气候暖热,在地势低洼的盆地中堆积了一套陆相为主的红色岩系里硬的厚层砾岩和砂砾岩,经流水沿断裂和节理侵蚀,形成许多峭壁悬崖、山峰林立的丹霞地形,岩性比较松软的砂贾岩,则形成地势比段低缓的丘陵,从而构成江南地区独具特色的红层地貌。 我国有600多座火山,火山锥一般都不大,而且多成群分布。各火山锥附近常有熔岩流形成的熔岩台地分布,形成火山地貌.我国的火山群除昆仑山西段和中段4处在西部外,其它主要分布在东部北东向与东西向构造带交汇地区. 四、人类活动因素 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人类不断地加深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影响,同时也使地表形态发生着重大的变化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文化发达的文明古国,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斗争中,对地貌的影响较为深刻。我国国土面积中除了约占19%的沙质荒澳、戈壁、寒漠、永久积雪和冰川、石骨裸露的山地等人迹罕至的地方外,其余81%均为城市、工矿、文通、农、林、牧、渔的用地或可利用土地,地表形态无不打上人类活动影响的烙印。 人类兴建的一些工程设施对地表形态有明显的改变作用早在秦代,我国先民就已在南岭修建了灵渠,沟通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使区域河流地貌发生了变化。黄河下游的人工堤防工程庞大宏伟,形成高于华北平原之上的地上河床,构成华北平原上明显的分水岭。南北各地陆续开凿运河,特别是贯穿华北平原和长江下游平原的京杭大运河,在世界运河史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沱把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东西向水系沟通起来,改变了东部平原她区的水系面貌,新河道的开挖、河道堤坝的修筑以及截弯取直、堰闸修建等都影响和改变着河川流量、水文特征,使河流的侵蚀、搬运、堆积过程发生显著变化,从而导致地貌形态的变化。另外,产大山地、高原、丘陵上修筑的层层梯田,沿海地带兴建的护岸海塘、防波堤坝以及移山填沟、围湖造田等都显著地改变着地表的地貌形态。大的建设项目,如开山劈岭,筑路架桥,开挖矿山,兴修国防设施等巨大工程,挖垫土石方量巨大,也不断改变着地表面貌。如大的露天煤矿的开挖,常要剥掉煤层上的盖层,大量土石运往他处堆积,对地表形态影响显著.选矿地矿碴与煤砰石堆积起来的小山,起伏相连,也非常醒目.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愈来愈深刻,对地貌的影响也愈来愈明显.不合理的利用自然可导致自然界生态平衡的破坏,造成灾害性地貌过程的发生和发展。最突出的例子就是黄土高原植被的严重破坏,引起了水土的大量流失,使下游河床淤塞填高,频繁 第二章 气候 第一节 气候的基本特征 季风气候显著 季风的概念 狭义的季风仅指海陆季风.它是由于两种下垫面热力性质差异的季节变化引起,使冬夏季盛行风向显著差异甚至相反,同时这两种盛行风向也代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气团,能使影响地区的天气气候具有明显的年变化。 季风的界线 符合这个定义的我国季风区域,大致在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乌箱岭一巴颜喀拉山一唐古拉山一冈底斯山连线的东南部.在季风区中,冬季陆地气温比海洋低,陆上近地层受高压系统控制,盛行偏北风,具有大陆气团性质,气候干冷VX季陆地气温比海洋高,陆上近地层受低压系统控制,盛行偏南风,具有海洋气团性质,气候湿热。 与世界上季风气候显著的印度比较,我国季风区的冬X季风都很盛行,而印度的夏季风强而冬季风弱.实际上,我国季风区中也包括一部分的印度季风区.从图3-1可以看出,四川及滨东一带是我国季风区中季风指数最小的区域,那里正是东亚季风区与印度季风区的转换区域.其东部的东亚季风区,冬X季风都很盛行,冬季风强于夏季风.季风雨属于极锋雨性质‘西部的印度季风区.夏季风强于冬季风.降水主要在夏季风控制区内。 二、气候的大陆性强 气候的大陆性是相对于海洋性而宫,指受大陆热力变化大、水分少的性质所影响的气候。在我国,主要表现为气温年较差大,最热与最冷的月份紧跟在夏至与冬至之后出现;春通高于秋温;降水集中在夏半年,日较差大等全国气温年较差多达10-30℃,其中甘肃、新疆地区35-45C。普遍比同纬度的大陆西岸地区大.如齐齐哈尔年较差42.20,而的巴黎仅15. 9℃.绝大多数地区,最热月份为7月,最冷月份为1月.除东南部外,全国大部分区城春温高于秋温.多数地方5-10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的75-98%,仅东南丘使占55-65%,淮河和川西、滇东诸山连线以北以西,年平均日较差大于10℃其中定日可达18. 2℃ . 气候大陆性的强弱,多用气温年较差计算的大陆度来表示。其中,用波兰学者焦金斯荃(W.Gorcxynski)的大陆度公式计算得出,我国大部分区域大陆度在50以上.东北北部、内蒙古北部、吐鲁番盆地的大陆度高达80以上,如海拉尔84.5,汗贝庙85,吐鲁番85.8,表示气候的大陆性很强大陆度低于50的地区,大致在华南沿海、云贵川和藏南,其中台清南部、海南岛南缘和南海诸岛的大陆度在20以下,西沙只有14.6. 三、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以亚热带、热带为主 我国国土辽阔,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按照气温的多少,从南到北包括南热带、中热带、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北温带等,9个气候带和1个高原气候区域。按照水分条件从东南向西北,又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早气候区之别。按照海拔高度,各地山区气候垂直带谙又不尽相同。中央气象局根据>l0℃积温等气温指标和干燥度指标,综合划出9个气候带,18个气候大区大区,36个气候区和1个高原气候区域4个气候大区9个气候区,显示出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 从气候分类或区划中可以看出,我国绝大多数领土属亚热带和温带气候区城,而热带气候仅在南海诸岛、台湾南部、琼雷、滇南等少数地区。雷州半岛以北至秦岭一淮河的广阔的亚热带气候区城,在世界气候上颇具特性。因为地球上大约与此相同的纬度带内.多为干操的沙漠带,而我国这一地带却是终年湿润、四季常青的鱼米之乡,其范围也大于北美洲东岸类同气候区.秦岭一淮河以北的温带气候区域,自南而北因气温递减而分成3个气候带,自东而西因水分的递减而分成4个气候区.所以.我国温带气候类型甚为齐全. 庞大的青藏高原,高突在我国西部偏南,自身既形成世界上最特殊的气候单元,又通过热力与动力作用影响我国气候,使我国气候的复杂性更突出. 第二节 气候形成因素 一、地理位置 1、纬度位置 我国处于中、低纬度位置.北回归线穿过华南地区.由于不同纬度的太阳高度角、理论昼长(可照时间)、日地距离不同,使理论辐射量(指大气上界处的天文辐射量,计算时假设日地距离项处于平均距离而忽略)也有所不同. 各纬度上的太阳高度角与理论昼长的季节变化.使理论辐射量相应地发生季节变化。夏至时,太阳正射北回归线,我国南方北回归线一带太阳高度角大而北方小,但理论昼长却是北方长南方短,结果南方与北方的理论辐射量差别并不太大.冬至时,太阳正射南回归线,我国各地的太阳高度角和理论昼长部比X至小且南方比北方大,结果理论辐射量普遍比夏至少且南北差异大.虽然这都是各纬度大气上界处的理论辐射量的季节变化,但这正是我国夏季普遍高温且南北温差小、冬季普遍低温且南北温差大的里要原因。 2、海陆位置 我国处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与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之间.由于口海洋与大陆的热容量不同,使冬季大陆较海洋冷却快,出现冷高压,风从大陆吹向海洋.夏季大陆较海洋增温迅速,出现热低压,风从海洋吹向大陆. 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中纬度大陆东岸,海陆热力差异更加突出。冬季,中高纬度大陆迅速冷却,西风气流经过亚欧大陆的漫长路程而不断冷却,到达大陆东岸形成大槽,槽后寒冷的西北气流侵入到更南的纬度;夏季,低纬度的大陆尤其是青藏高原急剧增温,偏南气流深入大陆,并带来丰富的水汽。我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显著的季风气候区,是与中纬度亚欧大陆东岸的位置有关。 我国的沿岸流及台湾暖流(黑潮),对海陆温差没有起调节作用,反而加深海陆之问的热力差异。因为冬季,风从大陆吹向海洋,无法将暖流的热最调剂给大陆;到夏季,风从海洋吹向大陆时,大陆已经迅速增温了.不过,暖流对我国东部的水汽输送起了一定的作用,如夏季东南季风带来的水汽及冬季回归气流对台北、东南沿海等地的影响较明显 二、下垫面 多山的地表 我国幅员广大,山脉纵横交错,既使气候东西南北各区域大有差异,又使邻近地方气候山前山后不一,山上山下不同。其中,东酉向山脉常成为南北冷暖气流的屏障。例如,秦岭山脉是暖温带与亚热带气候的重要分界线,也是前面已提及的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分界.南岭山地常使冷空气受阻,锋面、气旋等天气系统到此移速减缓甚至呈半静止状态.各区山地垂直带谱不同,特别是高原面上有山地突起,盆地中有低谷凹下使气候的地带性规律复杂化。西北地区,由于高山的屏障使闭塞盆地十分干旱,但高山上截取的大量水汽成为干旱区的水源,使旱区中出现不少绿洲和成片山林。可见,起伏多山的地表,使气候复杂多样化 青藏高原的影响 青藏高原面积大,海拔高,本身就是一个独特的高原气候区域。这里,气压低,大风多,日照长,年辐射强,年均温低,气候温凉,常年无夏,日较差大,年较差小,多对流性降水,降雪日多,具有与周围环境不同的气候特征。 高大的青藏高原耸立在对流层中下部,对冬半年西风气流有着明显的机械动力作用.它使500mb以下西风发生分支、绕流、汇合。绕流作用形成北脊、南槽的环流形势.北支西风脊,加强西北部冷空气的势力;南支西风槽,促进副热带锋区的活动。高原东侧的我国西南地区,由于处在背风部位,风速小,出现“死水区”,天气气候别具一格。 对高原南北两侧来说,高原的存在阻碍了南北气流的交换,使冬季西北盆地冷空气局限在北坡而呈干冷气候。沿东经90度,1月经向垂直环流剖面图中,高原面上出现的偏北气流,是盛行西北气流投影在南北剖面上的缘故;夏季,高原南坡的爬坡气流造成丰富降水,而高原北坡气流受阻下沉,出现干热气候。 高原的热力作用突出地表现在夏半年。盛夏,高原加热作用最强,高原近地面层形成热低压,周围同高度的自由大气层相对为高压。空气向高原中部辐合上升,到高层辐散.在对流层上部(200-100mb),出现青藏高压.青藏高压是对流层上部的系统,与同时在青藏高原近面层出现的热低压系统不同。青藏高压的出现,是高原加热作用的结果,也是大气幅合上升运动强烈的标志.从7月850m6和500m6平均流场图还可看出,四周空气向高原辐合,加强了我国夏季风势力.可以说,青藏高压是夏季风环流的加热机 冬半年,青藏高原气温迅速下降,近地面层出现冷高压,高原面上有下沉空气和辐散气流。青卜藏冷高压的出现,加强了蒙古高压,也即加强了我国冬季风的势力. 总之,青藏高原刘我国气候的影响,使我国气候更加复杂化,同时也加大了我国季风气候的强度及其空间范围· 三大气环魂 冬季环流 冬季,低层大气中影响我国的主要气压中心有蒙古高压、阿留申低压。其中,蒙古高压是亚欧大陆冬季最强大的冷高压,1月中心位置在阿尔泰山东部、蒙古高原西北部,中心强度可达1050mb.它的成因主要是大陆的迅速冷却,而平坦辽阔的高原面也有利于冷空气的堆积。蒙古高压10月开始出现,1月最强。其强弱变化,主宰着我国冬季冷空气的活动;阿留申低压,秋季开始出现,冬季最强(可达996mb), 夏季消失。它的强弱变化与蒙古高压相反,强盛时可吸引寒潮东去,减弱时可使我国东部寒潮南下的频率增大. 冬季控制我国近地面层的气团主要是极地大陆气团。它以蒙古高压区为源地性质寒冷而干燥.极地大陆气团的移动,成为冬季风.由于移动经过的下垫面性质不同,极地大陆气团又可分为陆上变性、冷海变性、暖海变性等3种变性气团。不同特性变性气团的移动,使经过地区冬季气候有所不同.蒙古高压所在地区表现为反气旋环流,南吸为倒翻东风,寒冷而干燥.我国东部盛行偏北风.华北为西北风,华中、华南转为东北风.东南沿海还常出现回流东风(即海上变性极地大陆气团的移动),给低纬大陆地区输送一定的水汽。此外,冬季在我国西南地区还经常吹西南风.它是从北非经阿拉伯半岛、南亚吹来的干暖气流(也称为热带高空气团). 夏季环流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印度低压,是夏季低层大气的主要气压系统. 7月,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中心在太平洋东部,强度达1025mb,影响我国天气的是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印度低压出现及消长与大陆增温的程度有关,一般是5月出现,7月最强(994mb) 范围最大,9月消失。大陆上这种热低压的出现,促使气流向大陆辐合上升 夏季影响我国的气团有热带太平洋气团和赤道海洋气团。热带太平洋气团源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性质湿热而稳定。在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常是晴朗少雨天气。赤道海洋气团源于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跨赤道向我国移动时表现为西南季风,这与热带太平洋气团移动表现为东南季风有别。西南季风有两支,一支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在索马里上空越过赤道,经阿拉伯海后分别从印度中部到杳藏高原边缘,以及从印度南部向东,经中南半岛到我国西南、华南及南海一带,另一支来自澳大利亚,在中南半岛一带越过赤道,经南海北上,影响华南、华中。两支西南季风远砚流长,经过赤道海面.具有高沮重湿和不称定的性质,即使是单一气团控制下也会发生对流性降水. 夏季影响我国的锋面主要是极锋。极锋发生在变性极地大陆气团和热带海洋气团之间.通常极锋4月在华南登陆,5月到南岭,6-7月到长江流域,7-8月到华北、东北,9月从北到南迅速退出大陆.华中与华北、东北等气候锋高颇率带是极锋所经之地,都引起降水.极锋出现过早、过迟、过强、过弱,都会给不同的区域造成旱涝现象。 第三节气温与降水 一、气温 气温分布 我国气温分布总的特点是北冷南热平原暖高原冷.年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陈低.从南海请岛的25℃以上到黑龙江省北部约一5℃南北相差达30℃以上.西部地区由于地形影响,南部的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多在0℃以下,而北部的塔里木盆地等却多在5℃以上.与世界同纬度平均的年平均气温值比较,我国气温平均低。例如,世界50'N平均的年平均气温5. 8℃ ,我国满洲里年平均气温-14 ℃。不过,由于我国东部是显著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气温分布兵有明显的季节差异,所以年平均气温还不尽反映各地气候特性,有必要从各个季节(特别是冬季与互季)的气温分布加以剖析. 1月是最冷月,可作为冬季气温的代表.1月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分布密集,纬度效应明显.黑龙江省最北部,1月气温低于一30℃,台湾南部和海甫岛南部则在20℃以上,平均每向北路1个纬度,1月气温降低1.5℃。我国冬季气温比全球同纬度其他地区更低. 1月平均0℃等温线,在东部大致和淮河、汉水上游平行,到成都西侧后穿过横断山脉至藏东南.我国大约3/4陆地气温在0℃以下。秦岭、淮河一线以北.阴山、燕山一线以南,1月平均气温约在0--12℃之间。大兴安岭北部和阿尔秦山区可达一30℃,是我国冬温最低的地区。青藏高原因地势高峡.1月平均气温多在一10-24℃之间,1月平均8C等温线几乎与南岭平行。长江流域大致在0-8℃之间。四川盆地因北有秦岭、大巴山阻挡,受寒潮影响较弱,气温偏高.长江中下游地区因地形开阔,是寒潮南下的通道,气温偏低。台湾和海南岛南部以及南海诸岛.1月平均气温20-26'C左右,是我国冬季最吸的地区 全国大部分地区7月最热,少数地区的最热月有提早或推后的现象。例如,雅鲁藏布谷地、海南岛部分地区、云南省南部等地,最热月出现在雨季前的6月或5月,东部沿海的丹东、大连、烟台、青岛、舟山等地,因受海洋影响而使最热月出现在8月。但是,为了便于比较,仍以7月作为夏季的代表。 青藏高原、天山、大小兴安岭等地,7月平均气温低于20℃,藏北高原在10℃以下,除此以外的全国广大地区,7月平均气温20-28℃,南北气温差异不大,东部地区平均跨1纬度,气温差0.2℃左右。淮河流域以南,基本上在28-30℃之间。全国著名的高温中心,是深居西北内陆的吐鲁番盆地,7月平均气温33℃,7月平均最高气温40℃以上,绝对最高气温47.8℃(1941.7.)为全国最高气温纪录。四川盆地东南的长江谷地、云南省南部的元江谷地、长江中游的湖区等,也分别成为高温中心(图3-16).与世界同纬度平均气温比较,我国7月平均气温偏高。 二、降水 降水量分布 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50mm左右,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按正常年降水量,可划为5个降水量带. ①年降水量大于1 600mm带,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部。包括台、闽、粤、琼的大部分,浙、赣、湘的一部分,以及西藏东南部喜马拉雅山东南坡等地。其中,台湾省大部分地区降水量2000m,基隆2 910mm,有“雨港”之称.台湾山地达3 000-4OOOmm,位于台北东南不远的火烧僚(海拔420m)在公元1906-1944年间平均年降水量6 557..8mm,最多的一年(1912年),是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方。. ②年降水量800-1 600mm带,在上述降水带之北,淮河、汉水之南,包括长江中下游和广圣租、贵州、云南、四川大部分地区. ③年降水量400-800mm带,一般指淮河、汉水以北的秦岭山地、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东北汗原以及边缘山地丘陵,并包括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地区· ④年降水量200-400mm带,在上述降水带之北,包括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东部草原带,卿及西北内陆地区的天山、阿尔泰山迎风坡低山带. ⑤年降水量200mm以下地区,指上述降水带之西北或盆地中部·其中,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年降水量在50mm以下,塔克拉玛千沙漠东南边缘的且未年降水量18. 3mm,若羌15: 6mm。吐鲁番盆地西缘的托克逊,年降水量5. 9mm,是我国年降水量最少的站点。 年降水日数分布趋势类同年降水量,也是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减少,东南沿海年降水日数多超出160天。 2、降水季节分配 我国降水与锋面、气旋(包括热带气旋)等天气系统的活动有关,而锋面、气旋等的活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区域性,所以我国各地降水季节分配不尽相同.一般地说,锋面、气旋活动形成的多雨带,4月下旬至5月上旬徘徊在华南沿海,5月中下旬北移到南岭、江南丘睦一带,6月下旬北跳到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7月上旬北移到华北南部,7月下旬到华北北部、东北,8月下旬雨带南岭.9月上旬退至华南沿海,后退出大陆。因此,我国各地降水季节分配大致有如下表现: 华南春、秋雨区· 该区春夏之间为锋面气旋雨期,夏秋为热带气旋雨期·例如,广州4-6月为春夏雨期,降水量占全年的44. 7% ,其中5月和6月为全年降水最多的两个月(占全年的34.3%)17-9月为夏秋雨期,降水量占全年的37.5%。 江南丘陵春夏多雨的近似年雨区。 该区冬春夏3季多锋面气旋活动,秋季有短期晴好天气,年中各季有降水但以春夏比重大。例如,长沙年降水量1396mm,年中有6个月(3-8月)降水量超过月平均值,5月降水量最多,4月居次4-5月降水量共占全年的31%,四季降水分配是春季41%、夏季30%、秋季14.8%、冬季14招%.武汉年降水量1204. 5mm,同样是3-8月降水量超月平均值,但最多雨是6月,5月居次5-6月降水量共占全年的30.8%,四季降水分配是春季33. 6%、夏季40.3%、秋季15.7%、冬季10. 4%。显然,南部春雨比重大,秋冬类同;而北部夏雨增多,冬雨减少,具有北方夏雨区的某些色彩。 北方广大区域的夏雨区。 该区年降水量在1 OOOmm以下(多在800mm以下),降水季节短,多集中于夏季。例如,郑州、北京、哈尔滨等地,年降水量520-640mm,年中有4个月(6-9月)降水量超过月平均值7-8月降水最多(占全年的43-63%),四季降水分配是郑州(春19. 2%、夏53.3%、秋22.7%、冬4.8%)、北京(春9. 5%、夏75%、秋13.5%、冬2%)、哈尔滨(春13. 9%、夏64.2%、秋19.2%、冬2. 7%).青藏高原大部分也属夏雨区,但年降水量少,降水集中性大.例如,拉萨年降水量444. 8mm,托托河276. 8mm,年中也是有4个月(6-9月)降水量超过月平均值,但这4个月降水量占全年的85%以上(华北、东北地区多在85%以下),7-8月降水最多(占全年的55-60%) 西北内陆盆地少雨区。 该区月平均降水量不足2mm,多集中在6,7,8三个月。例如,冷湖月平均降水量1. 5mm,夏季3个月降水占全年的87.5%,但靠近天山的吐鲁番盆地,月平均降水量1. 4mm,夏季3个月降水占全年52.4%,其它各季都有一定的比重.由于该区降水量极少,偶然一次降水对多年记录影响很大,与多雨区降水分配比例不同。 西北山地年雨区。 该区年降水量不多,但季节分配较均匀.例如,乌鲁木齐年降水量277. 6mm,有7个月(4-10月)降水量超过月平均值,6月降水最多,5月居次,5-6月降水共占全年的26.8%子四季降水分配是春季32.6%,夏季30.4%,秋季24.8%,冬季12.2%。 云南高原夏秋雨区。 该区年降水量比北方夏雨区略多,雨季结束略迟,年中千湿季分明.例如,昆明年降水量1 006. 5mm,年中有6个月(5-10月)降水量超过月平均值,这6个月降水量占全年的89%,,7-8月降水最多(占全年的41.2), 海南热带夏秋雨区. 该区以热带气旋雨为主,年中降水集中夏秋季。例如,海南岛三亚市年降水量254. 7mm,年中有六个月(5-10月)降水量超过月平均值,年降水曲线呈双峰型(6月,9月):以9月最高(占全年的22.5 00 ),8月降水量仅次于9月(占全年的17. 4%) 台湾东北部冬雨区. 该区面迎海上来的东北季风,冬季多雨。基隆附近冬雨约占全年降水的30%.例如,暖暖(海拔44m),1月平均降水量598. lmm,其中1930年1月一降水1 195mm. 第三章 思考题 我国气候基本特征及形成因素 试说明我国季风气候形成的原因 试说明青藏高原对东亚大气环流及我国气候的影响 我国气候与降水的分布规律与成因 试解释下列天气状况的形成原因:伏旱、华北春旱、秋高气爽、秋雨连绵、梅雨、江南春雨 第四章 陆地水 第一节 地表水与地下水 一、河川径流 (一)水系和流域 在气候和地貌的制约下,我国水系的地域分布很不平衡.在夏季风所能到达的湿润和半湿润地区,河网众多,水量丰富或比较丰富,绝大多数河流直接注入海洋,成为外流流域.不受或少受夏季风影响的区域,地表水贫乏,河网稀少.河川径流不能直接注入海洋,是为内陆流域.外流流域面积约占国土藏面积64%,内陆流域约占36%内、外流域的分界线大致北起大兴安岭西麓,经阴山、贺兰山、祁连山、日月山、巴颜喀拉山,念宵唐古拉山和冈底斯山而止于西端的国境线。这条分界线大致和年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线相近.此线以东除鄂尔多斯高原、松嫩平原及雅鲁藏布江南侧的羊卓雍湖等地区有小面积的封闭型的内陆流域外,河川径流均分别注人太平洋和印度洋,但以太平洋水系为主此线以西,除额尔齐斯河注人北冰洋的喀拉海,属北冰洋水系外,其它河流均不能注入海洋而注人就近盆地,或储水成湖,或消失在沙漠之中. 外流区河流的干流,大部分起源于三大阶梯隆起带上: 第一河源带是青藏高原的东南. 发源于此的都是亚洲大陆的巨川大河,如长江、黄河、澜沦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怒江流入中南半岛称萨尔温江,经缅甸注入印度洋的安达曼海。澜沧江进入中南半岛后称媚公河,注人南海。雅鲁藏布江进入印度半岛后称为普拉马布特拉河,是恒河的重要支流。印度河的两条主要支流森格藏布(狮泉河)和朗钦藏布(象泉河)发源于青藏高原西南。 第二河源带为第二阶梯边缘隆起带,即大兴安岭,冀、晋山地和云贵高原一带. 发源于此的河流有黑龙江、辽河、海河、淮河、西江等,也都是我国主要河流。 三河源带是长白山地、山东丘睦和东南沿海丘陵。 发源于此的河流主要有图们江、鸭绿江、钱塘江、臣江、闽江、九龙江、赣江以及珠江的另两条支流东江和北江.这些河流通近海岸,流程短、落差大,水力资源比较丰富. (二)径流分布 径流空间分布: 我国河川年径流总量为27 115亿立方米,折合径流深284毫米。但地区差异很大.和大气降水分布规律近似,径流量的分布亦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步递减。在同一地区内,山地地区,山地的迎风坡是径流相对高值区,平原、盆地地区,山地背风坡则是径流相对低值区. 根据径流深的大小来衡量河川径流量,可将全国划分为5个不同量级径流地带. 丰水带 年降水量>1 600mm年径流深>900mm,包括广东、福建、台湾的大部,江西、湖南的山地,云南西南部和西藏的东南部.大致相当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热带雨林与季雨林地带. (2)多水带 年降水量800-1 600mm,径流深200-900mm包括广西、云南、贵州、四川以及秦岭、淮河以甫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相当于北亚热带落叶阔叶一常绿阔叶混交林和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 (3)过渡带年 降水量400-SOOmm,年径流深50-2QOmm.包括黄淮海平原,山西、陕西的大部.东北大部,四川西北部和西藏东部.相当于暖温带、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和森林草原地带. (4)少水带 年降水量量 200-400mm,径流1m 10-50mm.包括东北西部,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皿西部、北部以尽西藏西部。相当于荒漠草原和干草原地带.是我国主要收区· (5)缺水带 年降水量<200mm,径流深不足lomm,包括内蒙古西部和准噶尔、塔里木、柴达木三大盆地以及阿拉善沙漠区,相当于荒漠地带。 径流时程分配: 我国河川径流丰富和比较丰富的地区,主要是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受季风环流影响,我国大气降水和河川径流在时程分配上具有很大的不均衡性和不稳定性,年际和年内季节变化很大。 (1)径流量的年际变化 年际变化通常用径流变差系数(C.)和实测最大与最小年平均径流的比值来表示我国径流变差系数最大的地区是华北一带.华北平原的C值一般都大于1,最大可超过1.3.次高区为内蒙古中部、阴山北部地区,其C.值一般也大于1,最大的亦可超过1.2.44次为松辽平原落三江平原和西北的塔里木与准噶尔盆地地区.C.值最小地区是常年处于西风带控制的新疆伊犁河流城.南方夏季风比较毯定的地区C.值也较小。淮河流域大部分地区为0.6-0-8. 年径流的季节分配 我国河川径流季节分配很不均衡具体表现在汛期出现的季节、延续时间以及讯期径流量集中的程度等方面.这些因素决定着径流资源可利用的程度和效益,也是进行径流调节的依据.影响径流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补给条件。在我国,大气降水是引起径流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地下水和高山冰雪融水. 东部季风气候区域,雨水补给占河川年径流总最的80-80%,甚至80-90%以上。西北地区,降水稀少,雨水补给仅占70-80%,10-25%依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以及碳酸盐岩广布的黔桂地区,则地下水补给的比率较大。但是,不管是地下水补给还是高山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其径流量仍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因为地下水的变化仍间接受制于大气降水;高山冰雪融水受制于气温,而气温又是有季节变化的。 秦岭淮河以南的华中、华南地区 自3-4月即开始进入汛期9-10月出汛汛期长达4-7个月,径流量占年径流总量60-90%,其中春雨特多的江南丘睦,3月即开始入汛,9月出汛.秦岭淮河以北的华北、东北地区,入汛晚(7月),出汛早(9月),汛期仅2-3个月,径流量占全年径流总量的45-60%上下。 西南地区 包括青藏高原和华中华南西部地区,受高原季风环流影响,汛期7-9月,径流量占年径流总量60%上下. 西北广大内陆干旱地区 汛期主要出现在气温较高的7,8两个月,只有受西风环流控制,降水季节分配比较匀称的额尔齐斯河与伊犁河等,汛期可达3-4个月,径流量也只占年径流总量的50-60%。 总之,我国河川径流主要集中夏季半年,其中6-8月尤为集中。这三个月径流量在各地区年径流量中所占的比重:东北、华北地区45-60纬,西北45-60%,华南和西南50-55%,华中东部地区35-50写。 二、湖泊和沼泽 湖泊和沼泽是地表径流存在的另一种形式. (一)湖泊 我国是一个多湖泊的国家,天然湖泊泪布全国.据初步统计,面积在lkm'以上的湖泊近2300个(不包括时令湖),湖泊总面积达71 787km'.占国土总面积的0.8%左右,由于地貌、气候、水文的差异,可将全国划分为下列湖区 青藏高原湖区 湖泊多系构造和冰川作用所形成。也有因泥石流阻塞河床而形成的堰塞湖.湖水较深,湖面海拔多在4 OOOm以上藏北高原的喀顺错(湖)海拔5 556米,是目前已知的我国海拔最高的湖泊。全区大小湖泊1500多个,总面积约36 889km2,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51.4%。绝大部分为内陆咸水湖或盐湖,只有位于高原东部及南部有少量外流的淡水湖。青海湖、鄂陵湖、纳木错、奇林错、班公湖及羊卓雍错是高原上面积较大的湖泊,其中位于黄河河源的扎陵湖、鄂陵湖是较大的淡水湖。由于高原尚处在新构造上升运动中,加以气候干旱,高原上的湖泊不同程度地呈现出湖水退缩、湖面缩小的趋势.据调查,青海湖自1908-1962年的54年间,湖面下降了8. 8米兀立湖中的鸟岛已成为与湖岸相连的半岛. 东部平原湖区 主要指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湖区湖泊总面积21 641km';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30.2%.本区湖泊大多与河流相通,不仅在水文性质上与河流有密切的联系,而且许多湖泊本身就是河流作用的产物.有的是河间洼地积水而成,如江汉平原和华北平原的一些湖泊.省的是河流受阻储水成泊,如淮河流城的洪泽湖等.有的是废弃古河道的残体(牛扼湖),如分布于苏皖沿江平原的湖泊群.这些湖泊大多是在构造陷落的荃础上由河流或河湖冲淤而成。因湖泊多与河流相通,受河流洪枯水位变化的影响,湖泊水位和湖泊面积具有显著的季节差异。洪水期,水位上升,湖面扩大,枯水期,水位下降,湖面编小,湖泊的轮廓、面积随水位变化而变化.这些湖泊在接纳河流来水的同时,也接收了大量的泥沙.由于泥沙淤积,亦使湖泊淤浅和缩小,加上不合理的抒垦,常使湖泊消失. 我国著名的五大淡水湖都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和巢湖即位于本湖区 都阳湖面积3 583km苦,为我国第一大淡水湖,它汇集了赣、信、抚、修、饶五水,通过一条不宽的水道在湖口附近注入长江。那阳湖地势比长江略高,在长江正常水位时,江水不能入湖对长江的调节作用不如洞庭湖,但是它栏截了江西境内诸河大部分洪水,滞洪期可达一月之久,对减缓长江汛期洪水灾害起一定作用。 3、东北湖区 山地湖泊一般与地质构造和火山活动有关,其币尤多火山堰塞湖,如镜泊湖即由牡丹江河谷被玄武岩流堰塞而成;黑龙江德都的五大连池是1720年火山喷发时熔岩雍塞了白河河道(纳澳尔河的一条支流)所形成的相互连贯的五个小湖。位于长白山主峥的天池则是一个火口湖,海拔2 155米,最大水深373米,是目前我国所知的最深的湖泊.兴凯湖则属构造湖,为中、俄界湖。 云贵高原湖区. 区内多为构造湖.著名的有滇池、洱海、抚仙湖、沪沽湖等。也有喀斯特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溶蚀湖,如草海、异龙翻,纳帕海及东湖等。湖水一般较深。 (二)沼泽类型及其分布 根据有无泥炭的形成与累积这一标准,可以将沼泽分为泥炭沼泽和潜育沼泽两类.我国绝大部分国土处于中纬度,冷湿地区较少.所以泥炭沼泽分布面积仅约3.52万平方千米,而且泥炭层较薄,除少数厚及1-2米以外,一般只有几十厘米厚。潜育沼泽分布较广,计约7.48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沼泽总面积11万平方千米的68%. 我国沼泽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其次为青藏高原和西北高山地区.是泥炭沼泽主要分布区。此外,东部广大平原和滨海地区,蒙、新内陆干早平地地区亦有零星分布,主要为潜育型沼泽. 1、东北沼泽区。 主要包括大、小兴安岭山地、长白山地和三江平原地区。区内广泛存在着不透水的多年和季节冻土层,只要地形比较平缓,无论是河漫滩、阶地还是山地分水脊均能形成沼泽。区内沼泽砚盖面积一般均在5-15%左右,三江平原是我国最大沼泽分布区. 藏高原和新疆山地沼泽区. 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东部、那曲河、拉萨河中上游河滩地以及5 000米以上的山地河谷地带.这里地商天寒,燕发弱,在冰雪融水滋出带,冲积洪积扇边缘地带以及宽谷、湖滩等排水不良,地下水位又商的地区,都有不少沼泽分布。 第二节 主要河流 一、长江 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流经青海、西藏云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等十个省(市、区),在崇明、长兴、横沙三岛附近注入东海,全长6 300千米,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流域面积180余万平方千米。年径流总量9 335亿立方米。从河源到河口总落差6600多米,可开发水能资源达1.9亿千瓦,占全国可开发水能资源总量的40%。 水系和流域 上游(河源至宜昌) 长江源头历来有南北两源之说,经近年考察,确认发源于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东雪山西南侧一的沱沱河为长江正源在长江源地,除沱沱河以外还有楚玛尔河、示曲、布曲和当曲等几条较大河流,其中以沱沱河为最长,出格拉丹东雪山以后,由南向北穿过祖尔肯鸟拉山,与当曲汇合后称为通天河,流行于海拔4500米的青藏高原之上,河谷宽浅,水流缓慢,两岸草滩成片,是良好的高原牧场。自青海玉树直门达以下至四川宜宾一段,称为金沙江,长2308千米,奔流于横断山脉峡谷一地带,河谷深切,比降增大,水流湍急,到云南石鼓,受北北东与北北西两组断裂构造控制,河道突然拐向北东,进入虎跳峡。此峡右岸为玉龙雪山,主峰高5596米,左岸为中甸雪山,主峰高5396米,江面海拔1600-1800米,峡谷深达2000-3000米,最狭处(虎跳峡)江面宽仅30余米,江面以上的悬崖高近2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壮观的大峡谷之一。在这段长仅16千米的河段内,水头落差达200米,激流咆哮,撼人心弦。出虎跳峡,金沙江穿过云贵高原北部接纳了雅碧江等支流,进入四川盆地,在宜宾附近又有崛江汇入金沙江总落差3000多米,水能资源十分丰富自卜宜宾以下始称为长江,其中流经四川盆地一段习惯上又称为川江,它穿行在紫色砂页岩组成的山二地丘陵之间,河床纵比降减至。.2m/km,江面宽展至200-800米,河曲发育,并接纳了沱江、嘉陵江、乌江等支流,流量增至8 000-11 OOOm3/s.过万县后,山势渐高,从奉节以东进入世界著名乌的三峡区,称为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全长约200公里,从白帝城至玉黛溪为瞿塘峡,长8千米;从四川巫山的大宁河口}至湖北巴东官渡口间为巫峡,长45千米,两岸峭壁盗立,著名的巫山十二峰即位于此段,从香澳至南津关为西陵峡.整个三峡区.峡滩相间,河道曲折,滩礁星罗,峡谷两岸‘危壁耸立大多高出江面500多米,最商的达千米以上.江面狭束,最狭处仅100米.水流湍急,洪乐知吸大流邃可达7-8m/s.给航行带来很大困难,但它控制三峡以上100万平方千米面积上的来水.年平均径流盘达4500多亿立方米,水利和水能资源十分丰富. (2)中游(宜昌至湖口) 长江出三峡后自宜昌以下进入中游冲积平原,河床比降锐减,河道迂回曲折,尤其自湖北杖江至湖南城睦矶一段(称为荆江)尤为突出,素有“九曲回肠.之称.荆江自藕他口到城陵矶之间,直线距离仅80千米,河道长247千米.由于水流缓泥沙沉积旺盛,荆江河段河床高出地面,亦成为“地上河”,每当汛期,洪水位高出平地10-14米,极易谈堤成灾,自古就有创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之说,是长江流域重点防洪区. 长江中游的一大特点是支流众多。主要支流有汉江,洞庭湖水系的湘、资、沉、澄诸河和都阳湖水系的a,$c.fA.fA ,修诸水,集水面积占长江流域总面积的38%,径流f增加一倍。虽有洞庭、都阳等湖泊的调留作用,但因地势低,汛期洪水来势盆泄水不杨,极易欧成洪涝灾害。 (3)下游(湖口以下) 湖口以下的下游,湖泊港汉众多,但汇入的支流较少较小,主要有青弋江和巢湖、太湖水系的几条短小河流汇入.此外还有相当一部淮河之水纳入长江.自镇江以下进入长江三角洲地区,江面展宽,到南娜寸江面达18千米·入海处达91千米· 水文特征 第一、长江全流域除河源区以外,基本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降水丰沛,径流量大。长江多年平均径流量是黄河的20倍,占全国河川径34.7%. 第二、径流主要来自中、上游。根据宜昌、大通两侧站的资料统计.宜昌以上的上游地区,集水面积占全流城面积的“%,径流t占全流域的48.8%,大通站以上,宜昌站以下的中游段,集水面积占长江全流域面积的38. 7,而径流f却占全流域径流总f9(J 51.4%. 第三、径流比较平德,年内分配比较均衡,年际变化也不象其它河流那么大,变差系数均在。.12-0.14之间。对水资像的开发利用特别有利; 第四,水能资滚丰富,特别是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过渡河段,水能资源密度最大. 3、改造与利用 长江丰富的水利与水能资硕在解放前很少得到开发利用,相反水早灾害颇获,在解放前的2000多年间,较大的水灾就发生过200多次,1931年的一场大水淹没农田5000多万亩,300万人流离失所,14万人丧生。解放后,长江两岸人民开展了根治水患,开发水利的一系列工程,取得了很大成就。 消除洪水威胁,一直是长江水利建设的头等重要任务.针对粉中游洪水主要来自宜昌以上干流、洞庭湖水系和汉江的情况,提出对三源全面加以控制的远景设想.近期以加固堤防,兴建干支流水库,利用湖泊洼地蓄洪排涝等多种措施,做到逐步加以控制。解放以来,全面整修加固了从湖北枝城以下全长3100千米的江防大堤,兴修了三万多千米长的支堤、好堤和烧堤,成功地筑起一 道保护中下游五省一市6400万亩拼地.460.0万人口的抗洪屏障。同时兴建了荆江、汉水等分洪工程以及润庭湖、娜阳湖、华阳河等蓄洪工程,对分蓄洪水,降低洪峰水位,保障堤防安全起了重大作用。在全流城范围内还兴建了965座大中型小库和70000多座小型永库以及大批机电排泊站,不仅对防洪排涝卓有成效,而且大大扩大了农田灌溉面积.在广大平原地区进一步整修了衡密而比较素乱的水系,开挖和硫浚河道,兴建了大量排涝工程,使5000万亩农田水土条件得到改善. 在抗洪治涝发展灌溉的同时,也使长江航运条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普.有“黄金水道,之称的长江,支流200多条,总长80000多千米,经初步整治,干支流舰道里程已达70000多千米,货运量占全国内河货运总fUJ 600o.但在这方面所要做的工程还很多,长江的航运价值远远没有得到发挥. 二、黄河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著名的大河之一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于山东垦利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5. 24万平方千米,如加上鄂尔多斯高原上的闭流区,则流域面积为79. 5万平方千米。 河道特性 (1) 上游(河源____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 上游河长3472千米。根据河道特性的差异,又可将上游段划分为河源段、峡谷段和平原段等三部分青海贵德龙羊峡以上为河源段, 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支脉各姿各雅山东麓的卡日曲是黄河的正源从卡日曲开始经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到尤羊峡,大部流行于青藏高原面上,河道迁回曲折,两岸多湖泊沼泽,河水清浅而稳定。龙羊峡至育铜峡,河道切过祁连山向东南延伸的余脉,形成映谷和川地相间分布的形势。在坚硬的片麻岩、花岗岩及变质岩地段,形成峡谷,较松软的砂页岩、红色岩系分布区则成为宽谷这一段计有龙羊峡、积石峡、刘家峡、青铜峡等近20个峡谷。水流湍急,水头总落差达1300多米,可利用的水头落差亦达1084米,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本河段有眺河、徨水等支流汇入,使黄河水量增加。出青铜峡后,河道沿鄂尔多斯高原西北边界绕流,沿途所经,大部分为干早和半干早地区,几无支流加入,河床平缓,两岸为著名的银川平原和河套平原。 (2) 中游(河口镇____孟津) 流程1122千米,由北而南穿行在晋、陕峡谷之中,至龙门,河长仅718千米,水头落差却达611米,比降很大,著名的壶口瀑布,平水时瀑布跌落17米,龙门河床宽仅100米,水势咆哮,极为壮观.龙门以下至渔关,接纳了汾河、径河、渭河、洛河等不少重要支流,水量大增,同时也带入了大量的泥沙,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河道很不稳定。黄河过渔关折向东流进入黄河最后一个峡谷段三门峡。黄河中游两岸大部分为黄土高原,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源地,年输沙量占黄河年输沙总量的89%,同时黄河中游汇集了许多重要支流,是黄河洪水主要来源,其径流量占黄河径流总量的40%。所以黄河中游是治理黄河水患的关键地段。 (3) 下游(孟津以下) 下游长870千米。此段河床在华北平原上游荡,河床宽坦,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旺盛,使河床平均高出两侧平地4-5米,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河”.除在孟津至桃花峪间纳入伊洛河、沁河,在山东汇入大汉河等少数几条支流外,再无其它支流汇入。相反,因河床高出两侧平地而成为淮河与海河的分水脊 径流变化 黄河主要流经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产水量少,多年平均径流量仅563亿立方米(只及长江径流量的6%),而且沿程变化很大.按花园口测站的资料统计,兰州以上河段,流域面积占30.48%,而径流量则占61.45%,是全流域最主要增水区,兰州以下至河口镇,流经千早区,加上银川平原与河套平原大量引浦耗水,是一个减水区,黄河在河口镇的径流量(266亿立方米),比兰州站的径流量少23%。河口镇以下至孟津段,是黄河支流辐聚区,水量又增,三门峡多年(61年)平均径流为504亿立方米,花园口又增至563亿立方米。自花园口以下,因无支流汇入,加上河道向两侧平地渗水和引水,径流又减。据1934-1972年资料统计,位于黄河河口的利津,多年平均径流量减少4%。所以,黄河的径流,基本来自上、中游。 黄河水源以雨水补给为主,径流量的70-80%集中在夏秋季。除河套地区至河口镇段秋水大于夏水外,大部分河段均系夏水大于秋水,冬季径流量仅占10%左右,春季径流量约占15-18%。最大水月,河口镇以上为9月,中下游均为8月。黄河径流童年际变化很大,最大与最小径流量之比值中下游大于上游(表4-10),其变差系数一般在。.2-0.35之间,春季农业需水急迫,而黄河却处在低水期(尤其在连枯年),夏季常因洪峰过高而酸成水灾,连丰年的汛期更为产重。这些情况对径流资源的井发利用甚为不利. 洪水和泥沙 汛期流量过大,含沙盘特多,是黄河为害的主要自然因素。黄河洪水主要是夏秋季的暴雨所致。黄河流域主要暴雨中心在中游的径、洛、渭河流域,因此,黄河的洪水主要来自中游的黄士高原,与之相伴随的是强烈的水土流失所带来的巨量的泥沙(表4-11)。据陕县测站记载,这一河段的黄河平均含沙量达37kg/m',径、洛、渭河所提供的泥沙相当于黄河总沙输量的90%。发源于巴颜喀拉山的卡日曲是黄河的正源。从卡日曲开始经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到龙羊峡,大部流行于青藏高原面上,河道迂回曲折,两岸多湖泊沼泽,河水清浅而稳定。龙羊峡至青铜峡,河道切过祁连山向东南延伸的余脉,形成峡谷和川地相间分布的形势。在坚硬的片麻岩、花岗岩及变质岩地段,形成峡谷,较松软的砂页岩、红色岩系分布区则成为宽谷这一段计有龙羊峡、积石峡、刘家映、青铜峡等近20个峡谷水流湍急,水头总落差达1300多米,可利用的水头落差亦达1084米,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本河段有洮河、湟水等支流汇入,使黄河水量增加出青铜峡后,河道沿那尔多斯高原西北边界绕流,沿途所经,大部分为干早和半干早地区,几无支流加入,河床平缓,两岸为著名的银川平原和河套平原。 根治水害开发水利 解放前,黄河长期失修,造成中游水土流失。每年由中游带来的16亿吨泥沙,一部分淤积在下游河道,使河床日益升高成为地上“悬河”,一部分在河口沉积,使河口不断延伸,河床比降减小,更加重了黄河河床的淤积,形成周期性的决口改道。以邝山(郑州西北桃花峪附近)为起点,北至天津,南至淮阴的25万平方千米范围内,都是黄河洪水泛滥和泥沙沉积祖盖的范围。向北决口改道阻塞了海河洪水出路,破坏了海河平原的排水系统.向南决口改道则阻塞了淮河的洪水出路,破坏了淮河平原的排水系统。据记载,解放前二千多年中,黄河决口泛滥达1500多次,其中大的改道就有26次,每次决口泛滥都给广大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1938年因国民党军队扒开花园口大堤,河水南泛淹没了豫东、皖北、苏北等“个县造成5.4万多平方千米的黄泛区,使1250万人流离失所,89万人丧失生命。 解放后,对黄河开展了综合治理.一方面,在上、中游,特别是黄土高原地区大力开展水土保持,控制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在下游修堤筑坝,加固黄河大堤,大力修建分洪蓄洪工程(如东平湖、北金堤、齐河与垦利等分洪工程),对确保黄河下游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起了很大作用中上游水土保持工作虽然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间题,但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不少地区流入黄河的泥沙已明显减少。黄河中上游丰富的水能资源开发亦取得了很大成绩,已完成了龙羊峡、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青铜峡、三盛公、天桥和三门峡等一系列大中型水利枢纽工程.这些工程都发挥着灌溉防洪、发电等综合效益。 第四章思考题 试分析我国河川径流时空分布的基本特征及其主要原因 比较长江、黄河河道特征的异同 黄河的病害及其治理 从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的不平衡看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第五章 中国近海 中国近海,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东侧的太平洋海区 在地理位置上,中国近海介于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之间。海域自北向南略呈弧形分布,纵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自然条件十分复杂。 中国近海是太平洋西部与大陆相邻接的区域,东边的海区与西边的大陆是两个性质截然不同的物质体系。经过诸如水面燕发、季风环流、入海径流、洋流等途径进行大规模的物质和能量文换。使近海海域成为自然环境结构极其复杂多变的地理界面。因而也是影响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中国自然地理特点的一个基本要素。 海洋孕育着宏富的自蜂资源,海洋开发被列为当代的高科技领域之一同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生产活动正在发生着日益密切的关系 第一节 海域 渤海、黄海、东海面积为123万平方千米,南海为350万平方千米,它们南北相连,属北太平洋西部的陆缘海。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角经庙岛群岛至山东半岛北端蓬莱角连线是渤海与黄海的分界线.长江口北侧启东角与朝鲜半岛西南侧济州岛之间连绒是黄海与东海的分界线,广东南澳岛沿台湾浅滩南侧至台湾南端鹅銮鼻之间连线为东海和南海的分界线,台湾以东海区则是指琉球群岛以南,巴士海峡以北的太平洋水域。 一、渤海 渤海面积约7.7万平方千米。渤海的轮廓好象北黄海伸入内陆的一个大海湾,故过去亦称为渤海湾或称为内黄海,在古代又名沧海。渤海是我国的内海。 渤海分为五个部分,即北部的辽东湾,西部的渤海湾南部的莱州湾,中部的中央盆地以及东奋部的渤海海峡。海底地势从三个海湾向中央盆地及渤海海峡方向倾斜,坡度平缓,平均水深18米,深度小于30米的海域占总面积的95%左右·渤海海峡宽约57海里,庙岛群岛把海峡分成六个主要水道,北面的老铁山水道较宽,局部可出现水深达80米左右的冲刷海沟,是黄海海水进入渤海的重要通道。 渤海三面均为陆地所围,为一近封闭的内海,其水文性质深受大陆影响,水温较低,盐度较东小,含沙量较大。 二、黄海 黄海面积约38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44米.黄海的北侧与西侧为我国大陆,东侧为朝鲜半岛,东南通过济州海峡、朝鲜海峡与日本海t相通,南与东海相连.山东半岛东端的成山角往东北与朝鲜半岛长山审之间最为狭窄,将黄海分两部。 黄海最深处在济州岛北面约为140米。黄海是一个半封闭的浅海,水文特征在较大程度上受到大陆的影响,特别是西部的水温、盐度和海流的状况都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海底沉积物主要是由大陆河流带来的粉砂、淤泥等物质 三、东海 东海是由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岛、朝鲜半岛、日本九州和琉球鲜岛所围绕的一个边缘海,东北部以对马海峡、西南部以台掩海峡分别沟通日本海和南海,东部以琉球诸水道与太平洋沟通,面积为75. 2万平方千米。海底地形比较复杂,大致以台湾岛与日本五岛列岛一线分界,其西北属于大陆架范围,大陆架向东南缓缓倾斜,水下的古三角洲1古河道、古海滨等地貌保存较好。该线东南主要为大陆坡和冲绳海槽。东海平均水深349米,最大水深2719米(冲绳海槽处)。东海的海湾以杭州湾为最大,岛屿主要有台湾岛、舟山群岛,澎湖列岛、钓鱼岛等。 四、南海 南海北临我国大陆和台湾岛,南接大翼他群岛,东邻菲律宾群岛,西面是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海区与太平洋、印度洋等均有水道相通:东北部以巴士海峡、巴林塘海峡与太平洋相通,东面以民都洛海峡、巴拉巴克海峡与苏禄海相连,再经苏拉威西海通太平洋,南部通过卡里马塔海峡、加斯帕海峡与爪哇海相接.西南面又以马六甲海峡与安达曼海和印度洋沟通。 南海海域辽阔,面积约350万平方千米,地质构造复杂,海底地貌类型多样南海大陆架基本上沿四周大陆、岛弧呈环状分布,以西北、西南部最宽、而东西两侧甚窄。大陆架以下为阶梯状大陆坡,坡麓附近分布一些很深的海槽与海谷。大陆坡向下则为水深大于3500米的中央盆地。南海中央海盆介于中沙与南沙群岛大陆坡之间,为宽广的深海平原,海盆内有海丘和海山。南海平产均深度1212米,最深处达5377米,位于中沙群岛西南的一狭长洼地内· 南海西部有北部湾和泰国湾两个大型海湾,我国在南海中的重要岛屿有海南岛,东沙、西沙、中沙、南沙四大群岛等。 南海位处热带,水温较高,盐度较大. 五、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区 台湾以东海区面临太平洋,处于菲律宾海巷的西北部,这一海区的北界大致相当于日本琉球群岛的先岛群岛,南部以巴士海峡与非律宾的巴坦群岛相隔。海底地貌的特征是狭窄的岛缘陆架,陆架外侧是陡窄的大陆坡直插入海沟或洋底,表现为陡窄的阶梯与海槽、海沟相伴分布的特点。由于位于西太平洋新生代的构造活动带,火山、地雇活动频紧. 第二节 海底地貌 中国近海系沿西太平洋的一系列边缘海,其内侧是亚洲大陆,外侧的岛弧海沟将边缘海与太平洋分隔开来,在边缘海中围堵沉积了从大陆来的大量陆源物质. 中国近海的海底地势大体上由西北向东南渐趋加深之势。若将海南岛南面经台湾至五岛列岛连成一线,则此线的西北部分,构成较平缓的大陆架区,它在地形和地质构造上实为大陆的延续部分,而此线东南,则多为地形复杂的大陆坡、海槽、深海盆区以及岛缘大陆架. 一、大陆架 中国近海大陆架是世界上最宽广的大陆架区之一。黄海和渤海整个位于大陆架上.东海约三分之二的海城在大陆架上,大陆架宽度为240-650千米,是亚洲东部最宽阔的大陆架·南海的大陆架面积也占1/2以上·两广沿岸大陆架在180-260千米,转折点水深约150-200米,南海大陆架最宽处达1500千米.台湾以东大陆架狭窄,最宽处仗十几千米,转折点水深约150-200米. 中国近海大陆架区的坡度平缓.沉溺地形明显,大陆架坡度基本上不超过0002'。南海大陆架略陡,坡度也仅00O1'-0005'.沉溺的地形是近海大陆架区的重要特征之一,如在各海区中常有水下古河道和古三角洲等。 中国近海大陆架有两种成因类型,一种是堆积型,另一种是侵蚀一堆积型,以堆积型为主.近海大陆架发育的有利条件主要是: 1.丰富的物质来源。中国沿海大陆架主要是由黄河、长江、珠江等大河从大陆冲刷搬运入海的泥沙堆积而成的;其次是岛屿的冲刷与生物成因的堆积. 2.由一系列水下隆脊所口限的盆地地形.这些大体上呈北东走向的水下隆嘴,自西北向东南主要有. ①前古生代劫底的与胶辽隆起相连的渤海海峡水下隆修,庙岛列岛即为其高于水面的部分。②中生代基底的与浙闽一朝鲜半岛隆起带相连的水下隆脊。浙、闽沿海的岛屿与济州岛等都属此隆脊出露水面的部分. ③新生代基底的东海陆架边缘隆褶带(亦称台湾褶皱带). 此外,台湾南端至海南岛东南大陆架边缘,亦当有一水下隆资,位于其北侧的有珠江口盆地、北部湾盆地;位于南侧的有莺歌海盆地、西沙盆地. 这一系列水下隆脊将从大陆侵蚀搬运入海的泥沙,层层拦截堆积在沉降盆地中,泥沙填充了沉降盆地而成为大陆架浅海.当内侧的盆地被泥沙填满后,泥沙则越过构造脊向前堆积,使大陆架范围不断向海发展。中国近海的盆地中有,巨厚的新生代沉积层,而且目前仍处在沉降充填中,圈闭和形成着丰富的石油与天然气矿藏。 二、大陆坡、海槽和深海平原 中国近海的大陆坡,在东海台湾以东海城与南海东部,表现的特点是陡窄的阶梯与海槽、海沟相伴分布,它们是西太平洋新生代的构造活动带,火山、地月活动颇繁。 东海大陆坡位于东海大陆架的外缘,陆坡平均坡度为1005',是陆架的63倍.东海陆坡在宽约30-60海里的范围内直下进入冲绳海相,构成冲绳海槽的西侧槽坡: 台湾以东海区陆架狭窄,大陆坡更为陡急. 南海的大陆架坡多呈阶梯状.通常是由平坦的大陆架明显地转为一陡坡,水深急剧加大,陡坡下有条深沟,地形又转级,为一宽达数百海里断续相连的平台面,平台面外又为一急陡坡降至中央海盆底部—南海深海平原。在南海的东部,则大陆坡呈狭窄的阶梯下降.但坡笼分布着海摘与海沟。阶梯状大陆坡的宽阅平白面,相对于深海平原即为海底高原。海底高原上又常是海岭橄亘,岛礁众多,我国的中沙、西沙、南沙群岛,均位于海底高原上. 中国近海的东海和南海分布有若干海槽,而深海平原仅存在于南海海盆中. 冲绳海相是东海大陆架与琉球群岛岛缘陆架的天然分界海相东坡即琉球群岛的西北侧陆坡,海槽西坡即东海大陆坡。冲绳海槽形似新月,向东南凸出,总体走向为北东一南西向,与太平洋 岛弧近于平行.海槽长840千米,南宽北窄,平均宽约70千米。海相北浅南深,最深处2719米,在海摘西南,为东海最大深度。冲绳海槽区构造运动频篮,岩浆活动和火山活动活跃. 南海的海擂多沿地堑或断裂发育,如北东走向的台湾西南海箱、南沙海栩和西沙以东海相等,近东西走向的西沙以北海箱和中沙以南海箱等‘近南北走向的吕宋海相等.有的海相将大陆坡分割成阶梯状的几个块段,也有的海槽分布于大陆坡底慈. 南海中部.即在中沙群岛与南沙群岛大陆坡之间,是北东一南西向廷伸的深海平原.纵长795海里,宽为78-360海里,两头狭小,中部较宽。南海深海平原底部平坦,自北向南倾斜,北部水汾约为3400米,南部水深4200米以上.南海深海平原是亚洲大陆边缘经拉开分裂,引起深部玄武岩流补偿性上升形成的。深海平原中沿北东向断裂带尚有一系列火山岩流的喷发活动.平原中分布粉一些孤立的海山,就是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 第三节 海岸 一、海岸线、海岸带、海岸 海洋和陆地是地球表面的两个基本单元,海岸线即是陆地与海洋的分界线。 事实上大陆与海洋之间经常存在着具有一定宽度的、相互作用的过演地带,即称为海岸带.海岸带的范围除了包括潮间带以外,上至包括高湘线以上由现代海水作用而形成的海恤、海积地貌部位,下至低潮线以下,波浪对海底扰动作用的极限部位为止. 海岸是指现在海陆之间正在相互作用粉和过去曾经相互作用过的地方。海岸的概念除了包括现代海岸带外,还包括上升古海岸带和下沉古海岸带。 海岸的空化和发育,主要取决于地质构造条件、河流、波浪、湘汐和海面变化,以及生物运动等因素。 二、我国海岸的基本格局 我国大陆海岸线.北起鸭绿江口,南到北仓河口,长达18000多千米,加上6500多个岛屿的岸线,海岸线总长32600多千米。 (一)基岩海岸 一般是陆地上的山脉或丘陵延伸,直接与海面相交,亦称山地海岸油子岸线大多比较曲折,具有突出的海娜和深人的海湾,天然港湾较多,又称港湾海岸。 我国基岩海岸主要分布在杭州湾以南的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沿岸,以及北方的山东半岛,辽东半岛,辽西走廊一带的秦皇岛、葫芦岛等地台湾东部海岸亦属基岩海岸,但由于地壳构造运动造成的巨大断裂,形成了世界海岸中罕见的高大陡直、延续很长距离的断层崖,又称为断层海岸。 基岩海岸由于岩性和水动力条件的不同,又表现为海蚀地貌类型和海积地貌类型海蚀地貌有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和岩滩等;海积地貌有沙堤、沙嘴和连岛沙洲等。 辽东半岛突出于汤海海峡处,古老的变质岩系结构紧密,风化壳浅薄.在波浪的作用下,许多呷角都出现海蚀崖和岩滩。呷角怀抱中的海湾,港阔水深,如旅顺和大连等都是北方良港. 山东半岛岸线曲折,在许多险峻的花岗岩娜角处发育了海蚀崖和岩姆.如成山头、峪山头、马 山崖等。但它还有规模巨大的沙坝、沙嘴、陆连岛和海权平原。因此,山东半岛海岸,港湾众多,海蚀海积地貌齐全。 杭州湾以南大陆岸线异常曲折,许多港湾深入内地,呈翻谷状态.岸外岛屿罗列,直接与海浪作用相接,海蚀地形发育,岸内港湾因外海大浪不易进人,岸带处于强潮环境中,潮流成为泥沙运动的主要动力,一些海河成为泥沙沉积的场所。南方如广东一带的基岩海岸,在暖热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发展了厚层风化壳,在陆上基流便蚀和低波能的环境中,海积地貌非常发育,沙堤、沙嘴和连岛沙洲,常常把一部分海湾封闭起来成禽湖或盐沼。 (二)平原海岸 我国的平原海岸长约2.000多千米,主要分布于杭州梅以北的渤海湾西部、辽河平原南缘、华北平原与大海相接处,以及杭州湾以南的一些大河入海处。 平原海岸系在河流、海流和波浪等动力因素作用下,由泥沙堆积而成.平原海岸地势平坦(坡度一般为几千分之一),岸线平直,缺乏天然港湾.平原海岸的冲淤变化相当快,岸线很不稳定.浅海与平原之间可有一条几公里到十几公里宽的潮间带浅滩.按其形成过程、组成物质的差异,平原海岸又可分为三角洲海岸、粉沙淤泥质海岸和砂砾质海岸. 1、三角洲海岸 三角洲海岸是由河流与海洋共同作用形成的一种平原海岸.河流在河口区与海相互作用,流速和水面坡降变级.河流挑带的泥沙不断沉积,使河口逐渐向海推进,堆积的陆地不断向海扩展,三角洲得以形成。我国不少河流的翰沙量很大,河口三角洲发育得很好. 长江三角洲历史上曾经是个三角港式的海湾,长江每年有5亿吨泥沙向海摘送,今天长江三角洲面积已约4万平方千米.6000年来海岸线东移了360多千米,至今水下三角洲仍不断向前推进. 黄河每年入海泥沙约12亿吨,其中三分之二沉积在河口,现代黄河三角洲是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后形成的,历史不过一百多年,但总面积已达5400多平方千米。目前黄河河口的沙嘴正以每年约2-3千米的速度向渤海伸展. 珠江三角洲系由西江、北江大三角洲和东江小三角洲组成的复合三角洲,面积约一万多平方千米.冰后期这里原是一个浅海港湾散布粉160多个岩岛,由于珠江每年以8300万吨左右的泥沙在岩岛背风朴水区堆积下来,由沙洲不断归并成陆地,使海清不断缩小,现在只有脚子洋外还保留一部分宽阔的水域。珠江三角洲的海岸线以平均每年10-15米的速度向海洋推进. 2、粉沙淤泥质海岸 粉沙淤泥质海岸的形成与平原、河口的堆积密切相关。河流输送入海的泥沙,颗狡较粗的在河口堆积,比较细的粉沙淤泥,则通过海流在海清岸段沉积下来,成为粉沙淤泥质海岸,这类海岸主要分布于渤海的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以及长江以北的苏北平原海岸,其中以渤海湾西部分布面积最大,最为典型 基岩海岸的一些岸段也有粉沙淤泥质海岸发育,如浙闽沿海一些外有岛屿屏障,风浪较小的海湾也发育有粉沙淤泥质海岸,其物质主要来自区内和邻近海岸河流输出的,或由海底冲刷而来的泥沙。长江口夕隋在的一股向南扩散的泥沙流,对浙东一些港湾淤泥滩地的成长起着一定作用 3、砂砾质海岸 平原海岸中,也有一种由顺粒较粗的砂砾组成的砂砾质平原海岸。砂砾质海岸的成因,一方面是由于河流供给的物质较粗,另一方面是这些地区海浪作用较强,侵蚀带来较粗物质的缘故。 砂砾质海岸以台湾西海岸最为典型,其中以浊水溪的大沙嘴最为著名.从台湾山区入海的许多溪流,溪短流急,砂砾多,加上台湾海峡风浪大,海浪对海岸的怪蚀作用强,故砂碟质海岸特别发育。此外,在山海关至镶河三角洲之间的沿海地区,也有砂砾质海岸分布. (三)生物海岸 我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生物对海岸的塑造有时起,重要的作用,形成特殊的海岸类型,即珊瑚确海岸和红树林海岸。 组成红树林的植物大部分是红树科植物,也含有不少非红树科的植物.它们的树叶都是绿色的,涨潮时成为“海底森林”,退潮时成为点级海岸的绿洲. 红树林海岸的特点是,分布在低平的堆积海岸的海滩上,主要分布在背风浪且正在向海伸展的淤泥质海滩上.红树林的生长,对于护岸保滩,促淤助涨,降低沿岸饱沙流容量,维持深水航道等方面,都有积极意义. 我国红树林海岸的分布.大致从广西的钦州海开始,经过高雷、海甫岛、电白、阳江等地到台湾的部分岸段;北部大约可到北纬27度左右福建的福鼎一带.又以海有岛的铺前港和清澜港一带比较典型。 我国珊瑚确海岸的分布墓本上限于北回归线以南.澎翻列岛、台河东南海岸和附近的火烧岛、兰屿等都有用铂或蛋确发育.璐瑚确海岸分布最广、发育最好的是海南岛、雷州半岛和南海诸岛.雷州半岛海岸确平台的宽度可达500米,海南岛文昌地区可达2000米.南海诸岛的岛屿则大多是环礁类型. 第四节 岛屿 中国近海中,属于我国的岛屿有6536个,约占全世界岛的总数的十分之一。岛屿总面积8万平方千米,约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0·8%。我国的岛屿大约十分之九集中在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四省沿海,其中浙江省的岛屿数目占全国第一。它们当中,绝大部分是面积小于1平方千米的小岛,但面积分配上却由一些大岛为主。超过200平方千米的大岛有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舟山岛、东海岛(广东)、平潭岛(福建)、长兴岛(辽宁)和东山岛(福建),其中台湾岛和海南岛的面积都在3万平方千米以上,是我国最大的两个岛屿. 一、大陆岛 大陆岛曾经是大陆的一部分,与大陆连接在一起.后来因为地壳运动、海面上升或者海蚀作用、海侵使之与大陆分离.大陆岛的地质构造、动植物类型以及自然景观均与附近大陆相似,例如庙岛群岛舟山群岛、万山群岛等都是大陆岛. 台湾岛是我国最大的岛屿,面积35760平方千米。山地和丘陡占69%。台湾在地质构造上同大陆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台湾海峡两岸具有荃本相同的沉积类型.年代相当的海相与海陆过渡相地层,以及大体同步的海进海退程序.据研究资料,大约在15000年前的晚玉木冰期极盛时期,海面下降至一150米左右,当时的台湾并非是一个岛屿,而是与大陆相连、突出于广阔的陆架平原上的一片山地与丘陵。据推测.台湾与大陆最近一次分离的开始时间,大致在距今14000和12000年之间。 海南岛,是仅次于台湾的第二大岛,面积为33556平方千米。海南岛位于广东西南海面上,北 隔琼州海峡与雷州半岛相望,海峡最狭处仅is千米.海南岛原先也是同大陆连在一起的,现在广西的勾漏山,当时一直延伸到岛上,从第四纪初琼州海峡断层陷落,它才与大陆分离. 二、冲积岛 冲积岛主粤是由大陆河流和沿岸流所搬运的泥沙堆积而成的,故多分布在河口和近岸海域.从外貌上看,冲积岛的顶面通常比较平坦,其四周岸边常分布由河流及波浪作用形成的沙堤。我国许多河流的河口都有冲积岛,以长江河口段和苏北沿岸的沙岛最多. 长江口属中等强度的潮汐河口涨潮落潮的流路不一致这两股双向潮流之间的缓流区有利于泥沙沉积,加上江流海潮交汇,物理化学作用也有利于泥沙沉积。因此,长江口段沙洲浅滩很多,其中最大的沙洲是崇明岛,面积1083平方千米,为我国第三大岛、长兴岛和横沙岛是崇明岛东面的两个冲积岛。 珠江口冲积岛的成因,有的是由河口心滩发展起来的,有的是因岩岛横阻,在岛屿背风侧缓流区,沉积的泥沙扩大而成的.今日的珠江三角洲就是无数这样的沙洲扩大合并形成的,眼下三角洲外围的沙岛仍在不断扩展。 台湾西海岸的一些冲积岛,则是由河口沙嘴发展起来的与海岸平行的沙洲.台湾的河流流程虽短,但水势揣急,侵蚀力强,输沙量很大。因此一些河口地区因含沙量多而易形成沙嘴.其中以浊水澳、曾文澳三角洲外的三列沙岛最为典型。 广东东部的韩江三角洲、河北东北部的滦河三角洲、辽宁南部的辽河口沿岸都有冲积岛分布. 三、海洋岛 海洋岛又可进一步分为火山岛和珊瑚岛两种前者如澎湖列岛,后者如南海中的东沙、中沙、西沙、南沙四个群岛。 1、火山岛 火山岛是由海底火山喷发物质堆积而成的岛、我国的火山岛主要分布在台湾的四周.澎湖列岛位于台湾海映之中是第四纪初火山爆发形成的,共有“个岛屿和礁滩,总面积127平方千米,低潮时有些岛屿可以相连,岛上常有地展发生。台湾东北面的花瓶屿、彭佳屿、钓鱼岛、赤尾屿,台湾东南面的绿岛(火烧岛)、兰屿等,都是火山岩组成的岛屿. 2、珊瑚岛 珊瑚岛由珊瑚虫的骨骸所构成,主要分布于热带海域,在我国,财主要发育于南海这些岛屿的特点是,地势低(一般海拔数米),面积小(常以平方米来计算). 南海在中新生代以后,由于海底火山姆发,出现了一系列露出海面的火山锥,造礁珊瑚在其几周围大量繁殖,形成岸礁。第四纪以来,南海海盆缓缓下降,岸礁遂发展成为堡礁,进而演化成环礁,尚在水下的称为暗礁. 南海上我国的珊瑚岛、暗礁、暗沙分为四群,分别称为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总称南海诸岛 第五节 近海水文 一、海流 中国近海的海流,可分为两大系统.即外来洋流系统黑潮映流主干及其分支,和近海就地形成的海流系统,包括各种沿岸流和季风洲流.渤海、黄海和东海的海流,在很大程度上受黑潮暖流系统的控制,冬、友季的环流形式变化不大南海的海流主要受季风的影响,形成季风漂流,冬、夏季的环流形式m然不同。而沿岸流则是在我国沿岸海域,由河水和海水混合形成的冲淡水性质的海流。 1、黑潮 黑潮主干从吕宋岛以东海面流起,经东海和日本南岸,一直延续到东经160`而成为北太平洋总环流的一部分,其分支则进入中国近海各海区。黑潮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流之一在东海,黑潮平均流量大,大约相当长江年平均径流量的一千多倍。其温度也很高,在台湾东面的水温夏季可达300C,冬季仍在20'C以上.由于黑潮将太平洋高温高盐海水带到近海广大区域,从而对这些海区的水文气象状况产生重大影响,如渔场的变动,海雾的消长,瀚、黄海的冰情,乃至我国东部的早涝状况,都与之有关联. 黑潮在台湾与台湾东面的与那国岛之间进入东海其平均流轴位置距台清东海岸仅30海里.黑潮在台湾东北向北分出一支进入闽浙沿海,是为台湾暖流,主流则沿粉东海大陆坡向东北流动,至日本九州附近,又分为两支,主支经吐噶喇海峡出东海,返回太平洋。另一支沿九州西岸北上,形成对马暖流。 2、对马暖流 对马暖流是黑潮在东海的最大分支,但它受到本区城内气象水文因素的影响。对马暖流的流速和流量,均表现为显著的夏强冬弱变化,其原因主要受季风、海水密度梯度季节变化的影响.冬季吸流受强北风吹阻而削弱,夏季则增强.对马暖流流至济州岛东南,又一分为二,主流转向东北,经朝鲜海峡返回太平洋,另一支向西北绕过济州岛进入黄海,成为黄海暖流. 3、黄海暖流 黄海暖流经黄海中部北上,主支在北黄海折向西经瀚海海峡的老铁山水道进入渤海.带来了高温高盐的外海水,有助于半封闭的瀚海海水的更新。此外,黄海晚流在成山角以东向右侧分出一股汇入西朝鲜沿岸流南下;在北纬35'附近从左侧分出一股与南下的黄海沿岸流汇合。黄海和渤海是潮流强盛的海区,海流相对较弱。这两个海区的海流系统主要由黄海暖流及黄海沿岸流组成.黄海沿岸流是一支流经山东和江苏沿岸的盐度较低的海沈。自渤海湾起.沿山东北部向东,直达成山角(时称鲁北沿岸流),绕过成山角后进人黄海南部.到达苏北沿岸,并能越过长江浅滩僵入东海. 4、台湾暖流 台湾暖流在台湾东北海面从黑潮主干分出后,沿东经123'左右流经东海大陆架西部,对该区的水文状况影响很大台湾暖流表层受季风作用影响,夏强冬弱,其中层和深层流向稳定,终年向北,前锋在长江口外与黄海沿岸流混合.东海沿岸流主要来自长江的冲淡水,其路径随季节变化。夏季强大的冲淡水向东北直指济州岛方向流去.冬季.东海沿岸流在北风吹刮下紧贴浙闽近岸向南流动,穿过台湾海峡流向南海。此时它与台湾睡流毗邻而反向,二者界限分明. 由此可见,渤、黄、东海的海洋环流、是黑潮系统与各沿岸流共同构成的。它们联系紧密,并随着季节变化而调整平衡. 5、南海环流 南海环流的最大特点是冬夏两季的流向截然相反。南海海域辽阔,盛行季风,由于季风方向同南海纵轴基本一致,因而对于漂流的发展特别有利。自海面至约200米深的水层,海流的路径和强度均随季节而变.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南海东北漂流(即西南季风漂流)流向东北,主流出巴士海峡汇入黑潮,另一股经台湾海峡入东海。此时,补偿流来自苏禄海和爪哇海。冬季,在东北季风影响下,一部分黑潮水从巴士海峡冲入南海,同来自台湾海峡的东海沿岸流以及广东沿岸流汇合南下,构成西南漂流(即东北季风漂流),并最终将大部分海水输入爪哇海 二、水团 水团,是指海洋里规模宏大而理化性质相对均匀,变化趋势基本相同的水体.海洋中的水体,就是由一些性质不同的水团所组成。 水团按理化特性在垂直空间分布上的差异,又可分为表层水、次表层水、中层水、深层水和底层水等。表层水团特征与相应区域的气候特征一致.表层水团以下的各水团都是由表层水团下沉而形成的。水团在很大程度上是气候作用的产物,反过来又深刻地影响沿岸气候和陆地上的自然地理环境。 1、黄海水团 中国近海水团的形成、分布和变化,与海流关系密切东海和南海的黑潮流域的海水,主要来溉于太平洋,称为外海水团。大陆沿岸,入海江河淡水与海水混合,形成沿岸水团。性质介于两者之间的,是过渡性的黄海水团。 2、东海外海 东海外海水团主要分布在东海东南部黑潮主千区.在对马暇流黄海暇流和台湾暇流所控制的范圈,太平洋水进入后变性,但仍具有外海水团的墓本特征。东海表层水具有高温高盐性质,盐度极大值出现在次表层水。东海表层水与黄海水团和沿岸水团为邻,受气候和邻近水团的影响,沮度、盐度和厚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水沮降低,盐度升高;垂直均匀层加厚日夏季,则增温、降盐和变薄. 3、南海水团 南海水团是太平洋水团进人南海后变性而成的,主要分布在南海海盆区。南海表层水占据南海表层范围的大部分,为分布均匀的高温水温、盐度的水平梯度都不大.南海次表层水和东海次表层水一样,具有高盐特性.平均盐度大于34. 5编。南海外海水团季节变化的深度可达到中层水,在南海深层水中,则不存在季节变化. 黄海水团为东海外海水团进入大陆架浅海与沿岸水团混合后,在当地水文气象条件下变性形成的混合水团.它分布于渤海、黄海和东海北部,水深30-150米以内的区城.黄海水团的盐度介于东海表层水和沿岸水之间,温、盐度均有显著的季节变化,温度年较差为17-24℃,盐度年较差为1.0-4.0%,.因气象条件和毗邻水团的差异.水团内部沮、盐度的水平梯度较大。黄海水团的温、盐结构的垂直分布随季节有显著变化 沿岸水团主要是大陆河川径流入海后与海水混合、冲淡而成的水团。主要有渤海沿岸水团,北黄海沿岸水团,苏北沿岸水团,江浙沿岸水团和闽台沿岸水团.在南海北部则有广东沿岸水团和北部清沿岸水团等.这些沿岸水团的盐度终年较低,一般在27-2934,,沮度与盐度的季节性变化大.其变化受制于大陆水文气象条件X季多雨,径流f丰富.沿岸水团的空间分布扩大,特别是黄河、长江冲淡水向外扩展,盐度下降.冬季干旱,入海径流减少,水团范围缩小,向岸压缩,盐度略有增加。此外,沿岸水团的厚度则是里浅冬深. 三、海水的温度 中国近海表层海水沮度分布的基本特点是,水温自北而南逐渐增高,而年较差则从北往南逐渐减少,这显然与太阳辐射有密切关系。冷、吸海流则改变了地理纬度所决定的水温分布格局。 渤海,因地理条件制约,水温状况受大陆影响最大.冬季各层水温呈均匀状态,等温线大体上与等深线平行分布,浅水部低于深水部.在沿岸浅水区,每年均有短期结冰现象1969年,渤海曾全部封冻.夏季,各层水温均显著上升达24-28`C,下层水温低于上层,而沿岸浅滩区则上下层均匀,皆为高温水。 黄海,冬季水温的垂直分布均匀。黄海吸流自南向北伸入本区,使等温线呈舌状分布,水温自南而北,自中部向近岸通减。夏季,中下层大部分空间为冷水团占领,表层水升温且水平分布均匀,最高约达28℃. 东海,东部深水区的水温终年受黑潮影响,中西部大陆架水温受陆地影响较多.冬季,东部的黑潮流城为一高温区,水温约20℃,等沮线分布与黑潮路径一致,大致呈西南一东北向。西部为东海沿岸流与台湾暇流交汇区,温度通常低于10'C,水平梯度较大。是时上层水温垂直分布基本均匀而深水区的下层保持成层状态。夏季,水温分布呈复杂状态.沿岸水温急剧上升,表层水温可达28℃.长江口外有一低盐高温水舌伸向东北乡海区西北部有黄海冷水舌向东南方延伸,其两侧为高温的对马暖流及台掩暇流包围,水平梯度很大. 南海,水温有明显的热带深海特征,温度高而年变化小.冬季海区北端最低水握仍在16'C以上,海盆区在26C左右,南部大陆架区高达28℃以上.夏季表层水沮均在28C以上,分布非常均匀.只在海南岛东部,粤东以及越南沿岸等存在几个范围不大的低泥区.为上升流所致.a季大部分海区的层化规象显著,出现较大的温跃层。南海深海盆区水诬的分布与太平洋水极为相似,显然是因为同太平洋水充分交换的结果。 四、海水盐度 盐度是海水中各种盐类含量多少的指标,与温度共同构成海水的两大基本要素。盐度和温度一样,对于渔场的分布、海冰的消长、海洋中的许多化学过程都有直接的影响。盐度和温度共同决定海水的密度.从而与海水的运动密切相关书强大的密度跃层贝州水下通讯和潜舰活动等影响颇大。 盐度的分布和变化主要取决于入海河川径流量的多寡、燕发和降水量、海流的双弱和水团的变化。近海盐度空间分布的特点是:表层低,下层高.近岸低.外海高。近岸区城受陆地径流影响,盐度梯度大,外海区则梯度小.盐度季节变化的特点是夏半年降水t增大,沿岸水旺盛,表层盐度普遇降低f冬半年燕发强烈,且沿岸水缩小表层盐度普遍增大.其中近岸区城农层盐度季节变幅最大,外海区域表层盐度季节变幅也较大书表层以下季节变幅一般不明显。 第五章思考题 指出研究海洋的重要意义 中国近海的海底地貌 我国主要海岸类型的分布及其基本特征 舟山群岛成为我国最大渔场的自然地理条件 第六章 土壤地理 第一节 成土因素与主要成土过程 我国各种土坡的形成往往是几种成土过程作用的综合结果,在每种成土过怪中,都改蕴地形、气候、母质、植被等成土因家的综合作用,这种空间作用的时间发展及人类活动对土族的形成和演变也有极其深刻的影响. 我国经喜马拉雅运动后形成的西高东低的地势结构,一方面影响到东亚季风环流体系的建立,另一方面又影响着水、热条件的再分配,进而影响着土城的机械组成和地球化学过程的分异过程。 一、风化壳的地球化学过程 风化壳是土坡发育的物质基础,风化壳的地球化学类型与地质构造、母质、气候类型直接相关,风花过程邹土过程也是相辅相成,同时进行的,不同岩性及其所形成的风化壳对土坡矿质养分含量、胶体性质、土层厚度和机械组成等都有直接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粉加速和延级土坡发育的作用。 在纬度、海陆位置和地形因素影响下,我国气候从西北向东南由干到湿,自北而南由冷到热,这样的水热分布规律,决定着我国土坡与风化壳的地球化学过程由西北向东南、由北向南逐渐加强.青藏高原及西北高山地区,为第四纪以来强烈隆起区,风化过程与成土过怪均处于初始阶段发育了碎屑状风化壳和年幼的高山土坡,西北内陆干早地区,水分稀缺.阻滞,地球化学过程的顺利发展,在土城与风化壳中石灰与石膏以及其它易溶性盐类均得以大量保存,形成含盐风化壳和盐演干旱土,半干早地区雨量稍多,土坡风化亮中,虽然易溶性盐类大都被淋失,但比较难溶的石灰得以保存.土搜与风化壳具有明显的钙化过程,发育了碳敌盐风化壳和草原钙积干早土、半干润松软腐殖土,前者如棕钙土、灰钙土,后者如黑钙土、栗钙土、黑护土等;东部湿润地区雨量丰沛,在排水良好的情况下,地球化学过程大大加强,土城与风化亮中不仅易溶性盐类多被淋失,就是难于迁移的硅、铝、铁等元素,在一定条件下也发生迁移和集聚.粘化过程和脱硅铝化过程占统治地位,发育了硅侣风化壳和铁铝风化壳,发育的土镶为(常)湿润硅侣土、铁硅铝土和铁铝土,自北而南,随热量增加,粘化过程和富铝化过程的加强,主要地带性土壤由寒棕壤递变为暗棕壤、棕壤、黄棕壤、黄壤、红壤、赤红壤和砖红壤。 二、成土过程 我国在季风环流影响下,虽然冬季普遥低温干燥,燕发旺盛,土滚中上升水分较强,但里季普遍高温多雨,土坡中下渗水分更强,土放中活性矿物的淋溶过程占统治地位,其结果,一方面是土壤粘化过程、脱硅过程和富铝化过程均比较普遏.另一方面,在湿润和半千润各类土坡中,酸性土坡占较大的比例,据统计.pH值<5的土坡占全国农田面积的1/3,粘化过程、脱硅过程和富铝化过程的强度也可以从各类土粘粒含量、粘土矿物组成和硅铝率的变化得到反映。 1、粘化过程 一般从西北干旱荒漠植被下的干草土到东部湿润森林植被下的硅铝土、铁硅铝土、铁铝土. ,从暖温带夏绿林植被下发育的棕壤到热带雨林植被下发育的砖红壤,土壤粘化过程逐步深化,表现在土壤粘粒逐渐变细,粘粒成分逐渐增多,粘土矿物由结构比较复杂的类型如水云母、蒙脱石、绿泥石等,演变成为结构简单的高岭石、三水铝矿、赤铁矿、针铁矿等。西北内陆干旱地区的干早土壤粘粒含量(指淀积层)约14-17%,粘土矿物以水云母为主。干草原区粘土矿物以水云母一蒙脱石为主,其成土过程主要表现为钙化过程和盐演化过程。森林与森林草原植被下发育的褐土和棕壤,粘较含量约25-30%,粘土矿物以水云母为主,有时出现高岭石.北亚热带常绿阔叶一落叶阔叶混交林植被下的黄棕壤,粘粒含量达30%,粘土矿物以水云母、高岭石为主,说明粘粒中矿物脱钾、脱硅作用较棕壤明显。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下的红、黄壤,粘粒含量达30%以上,粘土矿物以高岭石一水云母为主,高岭石居突出地位。发育在南亚热带与热带地区雨林与季雨林植被下的赤红壤和砖红壤,粘粒含量高达39-60肠,粘土矿物以高岭石、三水铝矿及赤铁矿、针铁矿为主。 2、土壤脱硅与富铝化过程 随着风化淋溶作用的深入发展,土壤脱硅与富铝化过程不断增强,硅的流失、铁铝的相对富集,导致土壤中硅与铝的比值逐渐减小。脱硅作用十分微弱的盐渍干旱土,硅铝率达3-4.5,草原钙积土是3一4,湿润硅铝土中的棕壤和半湿润硅铝土中的褐土是2. 5-3.。,湿润铁硅铝土中的黄棕壤是2.0-3.常湿润铁铝土中的黄壤为2. 5。 3、有机质的含量 黑钙土的腐殖质层一般厚30-50cm,表层有机质含童3-4%,多的可达6——10%。黑土腐殖质层一般厚70cm甚至100cm,表层有机质含量达3-6%,多的可达I6——10%.其它如草甸土、沼泽土以及白浆土等,腐殖质层也较厚,表层有机质含量仍然很高.东部森林植被下的土坡的成土过程中,生物累积也十分活跃,土壤有机质含量也较高.棕壤的有机质含量平均在5-6Y,,黄壤表层一般可达5-10%。 红壤、赤红壤和砖红壤的成土过程中,由于土壤淋溶作用占显著优势,造成参与生物循环的各种元素,及风化和成土作用产物大量淋失,加之强烈的,铝化作用,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不高.在森林未道破坏,土壤未遭怪蚀的情况下,红壤表层有机质含量多在1-5%之间,砖红壤可达3-5%。但由于生物残落物的大量聚积和生物与土壤间的强烈物质交换,却丰富了土城的有机质来源,促进了土城肥力的发展. 土壤在时间上的发展也很重要,据古风化壳和古土城层的研究,我国土壤发育古老,形成过程悠久,现阶段的土壤带是从第三纪末到第四纪初以来,历经各种变化逐渐发展起来的.如热带、亚热带广泛分布的红壤、黄壤和砖红壤,其起源可远溯到第三纪。黄土高原的黑沪土也具有某些古代草原环境的土集特点。我国东部季风区,风化和成土作用产物的淋溶过程、残积枯化过程以及富铝化过程延续的时间都很久远,而且越向低纬,作用过程越深.西北内陆盆地气候干早,及至第三纪末,青藏高原不断隆升,阻止西南季风进入,使气候更趋干早,所以新疆尚有大面积不受地下水影响的含盐风化壳分布,荒漠地区的干草土城的形成也有长久的历史。例如,塔里木河平原南岸老冲积平原上,由于河流改道,水分状况恶化,冲积土和潜育土向千旱土方向演化,南方的滨海盐土和潜育土随着海岸上升,逐渐脱离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则出现向强淋溶土的演变过程等。 人类经济活动对土绷的形成和演化也不容忽视,尤其我国是一个已有6000-7000年以上农耕历史的国家,长期以来人们利用各种措施不断的对土壤施加影响,改变了土坡的自然理化状况,如黄土高原东南部的“堆垫土一以及我国南方和北方的水稻土等。 第二节 主要土壤类型 1987年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城研究所重新提出中国土坡系统分类.该分类采用土纲、亚纲,土类和亚类四个高级级别,将全国分出12个土纲,32个亚纲,74个土类和272个亚类.只列土纲、亚纲、土类三个级别.12个土纲是初育土、冻土、变性土、干早土、高寒腐殖土、松软肩殖土、灰土、硅铝土、铁硅铝土、铁铝土、潮漫土和盐波土。 一、初育土 初育土主要包括石质土、粗骨土、薄层土、冲积土、风沙土、绵土、红色土、紫色土、堆垫土和注淤土。这类土城的共性是母质特征明显,土坡发育程度低。 石质土、薄层土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早地区山地和青藏高原东南部山地中,前者较少有土壤生物活动,几乎不含有机质,土壤厚度小于l0cm.后者由前者发育而来,具有明显的暗色腐殖质层,但厚度不超过25cm,其演化受母质影响较大. 二、潮湿土 主要包括泥炭土、潜育土、潮土、砂婆黑土、浦淤湘土、叶垫潮土和水稻土.其中泥炭土和潜育土属水成土,在成土过怪中长期或季节性受到水分浸漫或饱和,共同点是都存在明显的潜育化。主要分布在东北的三江平原、长白山地和小兴安岭山地以及川西高原的松洛草地。在长期或短期积水,生长喜湿性的沼泽植被的地方也有分布.但面积一般不大,水稻土是人为各种活动的产物,是由各种地带性土壤、半水成土和水成土经过水拼熟化培育而成,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但主要以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和台河西部平原最多.潮土、翻淤潮土等是人为干预下的半水成土壤,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辽河下游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汾、渭河谷平原等地。 三、盐渍土 主要包括干盐土和碱土,集中分布在西北干早、半干早区及滨海地区。盐土是含有大量可溶性盐类的土壤,以氯化钠和硫酸钠为主。表层含盐量,南方一般为0.6-1-2%,到北方则增到2-3%,个别可达7-8%,分布在内陆区的盐土则更高,其中以新班为最高,常在表层形成5-15cm的盐壳,碱土分布面积较小,且比较分散。其主要特点是:表层含盐量很少超过0.5%,但土壤溶液中普遍含有苏打。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西部及内蒙古离原东部、西北与华北平原等地。 第三节 土壤分布规律 我国土壤分布主要取决于温度和水分条件,井与气候、生物带的地理分布规律基本一致,受纬度、海陆位置和地形等的影响,存在着土坡的水平地带分异规律、垂直地带分异规律和垂直与水平复合式分布规律等. 一、水平地带分布规律 土壤水平地带在我国境内分布是比较完整的,我国东部沿海地带是季风湿润气候下的森林土壤,主要发育硅铝土、铁硅铝土和铁铝土,属湿润海洋性土坡地带谱,我国西部内陆地带是整个亚欧大陆的干旱中心,主要发育干早土。属于大陆类型土壤地带谱.两者之间则为过渡性土壤地带谱,主要发育松软偷殖土. 我国土壤的水平分布总的规律是:在东部湿润地区由子受季风影响,温度和降水都是由高纬向低纬递增。土壤带基本随着纬度变化,表现出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自北而南依次出现寒温带针叶林寒棕壤;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暗棕壤,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北亚热带落叶阔叶一常绿阔叶混合林黄棕壤;中亚热带常绿何叶林红、黄壤,南亚热带和热带雨林、季雨林赤红壤与砖红壤。 我国秦岭、淮河以北的温带与暖温带广大地区,自东而西,干燥度逐渐增加,土壤按东西近乎经度方向更替,表现出干湿带性分布规律。在温带,土壤的演替顺序是从暗棕壤经东北平原的黑土,向西出现黑钙土、栗钙土以至棕钙土、灰摸土、灰棕模土。暖温带土壤分布则由东部的棕壤向西北依次为褐土、黑幼土、灰钙土,而止于欧亚大陆干旱中心的棕漠土. 二、垂直地带分布规律 我国山地面积广阔,山地土壤类型丰富,其分布服从于垂直性律。山地垂直带谱,一方面受山地所在水平地带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受山体的高度、山脉走向、坡向、坡度等的影响。同一水平地带中的山地,其垂直带结构相近似,可列入同一类型。 1、西北干旱内陆山地 从山麓至山顶,气温降低而湿润程度在一定高度内逐渐增加,影响土壤分布的主要因家是湿润状况。常见的土城垂直带谱结构是从山地灰漠土依次递变为山地棕钙土、山地栗钙土、山地黑钙土、山地灰黑土和腐棕土。 东部湿润地区山地 从山麓至山顶,湿润程度虽有一定增加,但其变化不甚显著,这里热量条件的改变是影响土壤变化的主要因素.土壤垂直带谱自下而上逐渐从暖热地区的类型过渡到寒冷地区的类型.如在亚热带地区,常见的土壤垂直带为从山地红、黄壤依次递变为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等. 概括起来,我国山地土壤垂直带谱的结构和性质有以下特点: (1).山地土坡垂直带谱特点,取决于山地所处的水平地带的位置一般以其所在的水平地带为山地垂直带谱的基带。依水平地带规律,基带及其垂直带谱由纬度地带和干湿带性两个系列构成,我国东部湿润区随纬度变化,从热带到寒温带的垂直带谱属湿润海洋型,如海南岛五指山海拔400m以下的基带是砖红壤,基带以上依次出现山地砖红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和腐棕土在温带和暖温带地区随经度变化,从湿润地区到干旱荒漠地区的垂直带谱主要是大陆干旱型和过渡型 (2)东部湿润山地土壤垂直带谱结构从南向北由繁变简,层次减少,垂直带分布高度有由高降低的趋势如具有完整垂直带系列的南亚热带高山(玉山)的垂直带谱多达6-7个带,温带山地(长白山)则减少到4-5个带,寒温带(大兴安岭)则只有2-3个带。随着纬度的增加,温度下降,土壤带的上限线也必然越来越低南方山地的上部垂直带,到了北方就成为山地中、下部的垂直带,甚至成为基带了。如针阔叶混交林植被下的山地暗棕壤,在南亚热带(玉山)可达海拔2800m,到暖温带(小五台山)就只能到达2000m的高度,而温带(长白山)则仅及1200m,其它土壤带分布也有类似的规律。 (3)从东部湿润地区到西部干旱区,随干早程度加大土壤分布带的高度逐渐升高带谱结构趋于简化。如山地暗棕镶,其分布上限,在长白山山地为1200m,河北雾灵山上升到2000m,至西部贺兰山则达3000m.又如草原栗钙土带的位置,在草原带是基带,到荒漠区则上升为第二垂直带,并由东向西升高。干早程度愈强,山地垂直带谱的结构愈趋简化。在新祖,天山北坡包括5个带,天山南坡为4个带,到了昆仑山和阿尔金山,北坡只有2-3个带,极端干早山坡则全被荒漠占据.干旱山地土壤的坡向差异十分显著,例如祁连山地,其基带均为灰钙土,而其建谱土坡,阳坡为山地栗钙土,阴坡则为山地灰褐土. 总之,由于温度和水分的地区差异,在不同水平地带,山地垂直带谱不同,土壤的垂直分布虽招干扰甚至破坏水平地带分布规律,但也打上了水平地带的烙印,可以说,垂直带性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土壤及其它自然地理特征的水平分异规律。 三、垂直与水平复合式分布规律 青藏高原.面积巨大,地势高耸。从基带向上,是一系列具有垂直结构的山地,而到达高 原面上,则是一望无际的辽阔高原面.其上分布一系列切侧的河谷和更高的山地,从而在其周围山地出现了完整的土壤垂直带潜.而广阔的高原面上又形成土钱的水平分布规律.这种在高原面水平荃带土壤上又出现垂直分布规律,称之为土壤复合式分布规律。 在高原周围边缘山地,土壤的分布为.边式的垂直带谱,可分为南面与东面的亚热带、热带北缘湿润海洋型和北面的吸温带干早大陆型。在广阔的高原面上,有一系列高山耸立,亦出现土壤的垂直分化,同时在整个高原面上,尤其是东部和南部,系我国几条大型江河的发生地,在深切的河流谷地中,沿河谷两侧的陡坡,与山地一样也发生土壤(反向)垂直分异(亦称下垂带谱)。但从整体看,高原面上的土壤水平分布是比较明显的。以高原中部的冈底斯山、念青店古拉山为界分南北两带,北带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自东而西,由高原边缘到高原内部,依次出现山地灰褐土及寒毡土垂直带、寒冻毡土地带、寒冻钙土地带、冻漠土地带.南带因西南季风沿边缘河谷向高原内部输入,自东而西依次出现寒毡土、山地暗棕壤、山地棕壤、山地褐土的下垂谱、寒毡土地带、寒钙土地带。上述特征,说明高原土壤带的分布与山脉和河流走向关系密切。 第七章 生物地理 第一节 植物区系特征及植被地理 一、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 我国现代植物区系的形成和特点是在特定自然地理条件,特别是自然历史条件综合作用下,和植物界本身发展演化的结果。其特征主要可归纳以下五方面. 植物种类丰富 据统计,我国现有维管束植物有353科,3184属,27150种,在世界植物区系中占重要地位。按我国植物区系所包含种的数目,与世界植物区系丰富的国家相比较·仅次于马来西亚(约4.15万种)和巴西(约4万种),居世界第三位· 我国植物种类丰富,还表现在一些大科,特大科含有大量种类。世界种子植物中4个含万种或万种以上的特大科,在我国都含千种以上即兰科1040种、菊科2170种、豆科1080种、禾本科1160种。另外还有50个大科,在我国各含有100-1000种,如蔷薇科(912种)、唇形科(793种),杜鹃花科(792种),毛蓖科(687种),玄参科(687种)等。这54个科我国共含有19700多种,约占全国种子植物种数的80%,广布全国,是我国植物区系的基本组成。 起源古老 根据古地理研究,我国白至纪至第三纪时期,大部地区气候暖热。第四纪冰期,也仅受到寒冷气候影响或一些地方受到山地冰川影响.由于我国地处中低纬度,加之地形复杂,便成为许多古老植物的避难所或新生孤立类群的发源地。因此,我国具有许多古老的孑遗植物及系统演化上原始或孤立的科属. 我国现有种子植物2980属中,单型属(只含1种)422属、少型属(含2-6种)713属,合计占全国属数的38写.我国特有的190多属中,单型属和少型属的比例更高达97%.只含1属1种的科也有16个之多。这些种类多是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的孑遗或更古老的成分。如水杉莽(Metaseguoia glyptostroboides)、银杏(Ginkgo biloba)、鹅掌揪(Liriodendron chine...)等号称活化卜石。此外还有银衫(Cathayaargymphylia).金钱松(Pseudolarix amabilis),白豆杉(Pseudotaxus&.chienit),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台湾杉(Taiwania,2种)等古老帅裸子植物,以及被子植物中钟粤树(Bmtschneidera,1-2种)、连香树(Cercidiphvllum ianon-卜,,清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琪桐(Davidia involucrata)、金钱*CDipteronia2种,、杜仲(Eucommia ulmoides)、马尾树(Rhoiptelea chiliantha)、水青树(Tetracentron siense),等等。它们主要产于我国亚热带、热带森林中。 我国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也残存着一些古老成分,如木兰(Magnolia)、五味子(Schisandra),称猴桃(Actinidia)、南蛇藤(Celastrus)、鹅耳杨(Carpinus)、样(Frasinus)、胡桃(Juglans)、黄果(Phellodendron)、以及葡萄等属的个别种。西北荒漠植被中,也保存许多古地中海或古南大陆的古老或孑遗成分,如获黎科的白刺(Nitraia),骆驼蓬(Peganum)、油柴(Tetraena)、木霸王(Z》呀o-phyllum),豆科的沙冬青(Ammopiptanthus).蔷截科的绵刺(Potaninia)等等。由此可见,我国各地区的植物区系大多是起渊古老的,而与之相应的就是这些地区的优势植被类型有些也是古老的。 地理成分复杂 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是根据植物种或科属的现代地理分布而确定的.植物种、属或科分布的区域(即它们分布于一定空间的总和),称为植物分布区。植物分布区是由于植物种(或属科)的发生历史对环境的长期适应,以及许多自然因素对其影响的结果。在植物界中,不同的植物种(属或科)的分布区域是各不相同的,从而表现出各种的分布区类型。虽然植物任何分类单位都有其分布区类型,但从植物地理学观点出发,植物属比科能够更具体地反映植物的系统发育、分异情况及地理特征。因为在分类学上同一个属所包含的种常具有同一起源和相似的进化趋势,属的分类学特征也相对称定,占有比较稳定的分布区,同时在其进化过程中,随着地理环境的变化发生分异,而有比较明显的地区性差异。根据对我国种子植物2980个属的比较分析,可划分为15个分布区类型 1)世界分布108属,占属总数的3.6% 2)泛热带分布372属,占属总数的13% 3)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间断分布89属,占属总数的3.1% 4)旧世界热带分布163属;占属总数的5.7% 5)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150属;占属总数的5.2% 6)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151属;占属总数的5.2% 7)热带亚洲分布542属;占属总数的18.8% 8)北温带分布296属;占属总数的10.3% 9)东亚和北美洲间断分布117属;占属总数的4.1% 10)旧世界温带分布175属;占属总数的5.5% 11)温带亚洲分布63属;占属总数的2.2% 12)地中海区,西亚至中亚分布166属,占属总数的5.8% 13)中亚分布112属.占属总数的39% 14)东亚分布298属;占属总数的10.4% 15)中国特有分布196属;占属总数的6.8% 由上述植物分布区类型可见,包括了世界、热带、温带、古地中海及我国特有等多种成分。从区系起源和生态地理特性来看,我国这些成分具有明显的热带性。第2-7各类热带成分共约1460多属,约占全国属数的51肠(不包括世界分布属);同时,也具有世界最丰富的温带成分(第8-11,14)共约930属,约占全国属数32.4%,几乎包括了世界温带分布的所有木本属,如械(Aces)、桦木(Betula)、鹅耳枷(Canpenus)、胡桃(Juglans)、栋(Quercus)、杜鹃(Rhododendron)、以及松柏类的冷杉(Abies)、云杉(Pile')和松(Pinus)等. 古地中海或泛地中海(第12,13)的成分约278属,占全国属数的9.7肠,包括石科、菊科、十字花科、萦草科、唇形科、伞形科、怪柳科和羡菊科等的许多属.此外,我国特有的190多属大多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 各种地理成分联系广泛,分布交错混杂。 从我国种子植物属分布区类型的划分和统计看,我国植物区系与世界各部分有着广泛的和不同程度的联系。各类地理成分在我国境内的分布,是互相渗透交错的。一方面,典型的泛热带分布的326属中,只约有60.限于热带,150属分布到亚热带,110多属达到温带。樟科是热带一亚热带森林的主要成分,我国约有20属370种,广布秦岭淮河以南广大地区,而个别种如木姜子、红楠和三径乌药,则分别达到晋南,山东或辽东。芸香科黄架属《Phellodendron)和荀萄科葡萄属(Vitia)等的个别属甚至分布到东北.柿树科,大权科(Euphorbiaceee)、鼠李科(Rhamnacae)和马彼草科(Verbeneceae)等的一些月更常分布到北方谧带地区,如在北京地区,柿树(Diospyos kaki)可长成大树,酸枣(Zizyphus jujuba)和荆条Max incisa)等,可形成广大群落。无患子科的文冠果且为我国北方特产. 另一方面,许多温带分布的科属在全国南北广泛分布,但往往产于南方山地。如北沮带典型的落叶乔泊木械属、小果属(&rberis)、俘属(Betula)、鹅耳杨属(Carps...)、捧属(Corylus),胡颓子属(Elaengnus),件属(Fraxinua),胡挑属(Juglans),水育冈属(Fagus)及栋属(Quercus)等等。械属和栋周在秦岭以南且含有很多的常绿种类.再如松科的冷杉、云衫和松属的各个种,也自北而南有规律的分布。 此外,分布中心在地中海区的一些科属,虽然在我国主要产于西北干早地区但有些属也常分布到华北、东北或西南,甚至广布全国.如怪柳科的怪柳(Tamarix)、蔡科的滨葬(Atriplex)、猪毛菜(Salsola)、或禁科的骆驼聋(Peganum).唇形科的糙苏等。 上述各类区系成分在我国境内分布相互交错诊透的现象,说明它们彼此在发生上和地区上的联系。这种交错渗透或者各类区系成分分布叠置的现象,在我国西南地区表现得特别突出.这主要是因为它复杂的自然历史过程和生态条件形成的. 特有植物繁多 由于自然地理和历史原因,我国特有植物的种类很丰富,共计约有190多属,归72科.这些属中除5-6属为多型月外,其余都是分类上古老或原始的单型月或少型属。如水杉;银杉、青钱柳、蜡梅、杜仲、蚂炸腿子等.还有通脱木(五加科)、马蹄香(马兜铃科)、牛鼻栓(金续梅科)等属.我国所有这些特有属的分布是很不平衡的,主要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尤以西南特别是云南为最多。 二、中国植被地理的分布规律性 (一)水平地带分布的规律性 地带性植被系指发育于普通基质井排水良好的平亢地上的自然植被.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大气热且和大气水分状况.前者制约于纬度位置所联系的太阳辐射差异;后者制约于距离海洋远近所联系的湿润气流影响程度。一般而言,在大气热量相同(即处在同一温度带)情况下,大气水分状况(干湿地区)差异是植被分布的主导因素;同样地,在大气水分状况相同(处在同一干湿地区)情况下,大气热量,即温度带差异成为植被分布的主导因素。因此,我国植被水平地带分布的规律,既有纬度地带性又有干湿度地带性的规律. 植被水平分布的干湿度地带性规律. 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总规律,既不同于俄罗斯平原(从北到南依着纬度方向表现为苔原、森林、草原和荒漠),也不同于美国(从东到西大致依着经度方向出现森林、草原、荒漠、森林),它表现为从东南向西北,随着海洋季风和湿润气流影响逐渐减弱,而顺序出现各类森林、草原和荒漠。干湿度地带分异非常明显.即使在青藏高原也由于海洋季风的影响自东向西减弱,因而自高原东缘向西依次出现硬叶、常绿阔叶、灌丛和矮林、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所以青藏高原的突起并没有打破中国植被水平分布受海洋季风影响的总规律。 需要指出,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干湿度地带性,有人称之为所谓的“经度地带性”,其实质是特定海陆轮廓所制约的大气水分状况自东向西渐减所引起的植被类型更替的表现。因此,森林、草原、荒澳植被之分布并不是沿着经度线,而是大致与海洋季风相垂直的方向分布着。同样地,所谓植被经度地带性规律,并非沿着相同经线就分布着同一植被类型,而是同一经度地带植被类型因纬度不同有所差异.宏观而言,我国北方与南方植被的经度变化即有显著不同. 以昆仑山、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大致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北半部属温带、暖温带(仅大兴安岭北部属寒温带)书南半部属亚热带(最南部为面积不大的热带)和青藏高原. 温带、暖温带植被水平分布的干湿度地带性 我国温带和暖温带,自东向西随着千湿地区的递变,植被类型有显著的差异. 温带温带的湿润区一东北东部典型的植被是针阔叶混交林,以红松一落叶阔叶树混交林为代表.在阳坡或干操生境下分布着蒙古栋林,而在较阴湿的生境和山谷中则有械、锻、得、愉、桦杂木林。温带半湿润区的松辽平原,在坡质黑钙土上分布着含山杏、大油芒的线叶菊或贝加尔针茅草原以及含极丰富杂类草的羊草草原.在黑钙土型沙土上长有榆树疏林(如科尔沁沙地).向西到气温较低的半湿润区一内蒙高原东部,在暗栗钙土上分布着贝加尔针茅和羊草草原。再向西到内蒙古高原,在镶质栗钙土上以大针茅、克氏针茅草原为代表,沙地或沙丘上则生长着锦鸡儿、柳、禽类浦丛继续向西,在徐钙土上有含冷篙、多根葱的沙生针茅、戈壁针茅草原.温带干旱区,在阿拉善东部戈壁上,分布着小片特有的三瓣普筱、沙冬青、四合木沙砾淇.河西走廊和阿拉善洪积砾石戈壁上则为珍珠猪毛菜、琵琶柴群落,到干早区的最西部准喝尔盆地,黄土生境有篙属短期生草类群落;戈壁上有大面积的盐生假木贼、小蓬群落,以及膜果麻黄群落。 暖温带暖温带湿润区一辽东、山东两半岛和华北丘陵山地,在棕壤上分布着各种落叶栋类林:辽东株林见于海拔较高处;拼树林和裕栋林见于较低处,而栓皮栋和麻栋则分布于较暖的最低处阳坡或近海丘陵上.暖温带半湿润区一黄土高原东南部,在田埂、路旁或荒坡上,分布着白羊草、黄背草、杂类草草原。向西到半干旱区的黄土高原西北部灰钙土上,则以本氏针茅、短花针茅为代表。在较干早生垅下出现荒漠化草原,有短花针茅、小黄亚菊草原。吸温带干旱地区一东吸和塔里木盆地,分布着大面积的流动沙丘、裸露戈璧.在有径流经过的洪积扇棕澳土沟旁,生长有盖度不及1%的膜果寐黄、木霸王、泡泡刺、沙拐枣等超旱生灌木。 (2)亚热带植被水平分布的经度变化. 我国亚热带水平地带植被为常绿阔叶林,但东部与西部仍有显著差异。东部亚热带包括四川盆地、贵州高原及以东地区,旱季不甚显著.一般以青冈栋、甜储拷、柯等组成的常绿阔叶林为代表,林内含有喜湿的水青冈.西部亚热带包括云南高原和横断山脉,旱季较为显著.云南高原的典型植被为由耐旱的滇青冈、高山拷、白皮柯等组成的常绿栋林,林内不含水青冈。横断山脉旱季更为突出,硬叶常绿的高山栋矮林代表水平分布的植被。 (3)青藏高原植被分布的经度变化。高原东部半湿润区,为高寒草甸带,其东缘阴坡为高山杜鹃灌丛,阳坡是高寒篙草草甸和圆柏灌丛;向西在广阔高原面上分布着以高山篙草、矮满草为主的高寒锡草草甸。再向西至藏北高原南半部属半干早区,植被以紫花针茅、羽柱针茅为主的高寒草原为代表。黑河、阿里公路以北的高原面上,以青藏苔草、垫状驼绒获为代表的荒澳化高寒草原为主。高原西北部属干旱区,植被为垫状驼绒攀占优势的高寒荒漠. 植被水平分布的纬度地带性规律. 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纬度地带性规律,可分东部和西部两种情况 (1)东部湿润区植被分布的纬度地带变化,自北向南形成了不同的纬度植被带。主要水平带植被更替如下。 寒温带针叶林带,位于大兴安岭北部,分布着大面积兴安落叶松林,间或棍有樟子松林。 温带针叶树一落叶阔叶树混交林带,包括长白山和小兴安岭,本带阴湿生境中分布着械、榆、桦等落叶阔叶杂木林,在排水良好、阳光充足的生度分布着蒙古栋林,间或有成片的红松林,但红松多与杂木林混交,特别在地带北部形成红松一落叶阔叶树混交林.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包括辽东、山东两半岛和华北山地,分布着多种栋林.这一带是我国落、叶果树主要产区,如苹果、梨、葡萄和桃等,还出产枣、柿、山植、樱桃、核桃、板栗等. 过渡性(北)亚热带含常绿阔叶树的落叶阔叶林,包括秦(南坡)巴山区和淮阳丘陵山地、长江沪下游平原。在黄棕壤上分布着落叶的饱树林和半常绿的李李栋林,还有含亚热带常绿树种的栓牌栋林、麻抨林。此带是亚热带经济树木如茶、漆、油桐、乌柏、油茶在我国分布的北界.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以常绿栋林为主,东部含喜湿树种,西部由耐旱树种组成,亚热带是我国常绿果树产区,主产柑桔类、批把、杨梅等,经济树木有油桐、茶、小果油茶、香樟、蚕桑、漆、乌柏、棕悯等.南亚热带雨林性常绿阔叶林带,包括闽、粤、桂、演南部以及台清中北部,在砖红壤性土生长含有大戟科、罗汉松科等热带树种的拷属、樟科、茶科杂林木,其中小乔木层和灌木层几全属热带树木。本带广泛栽培荔枝、龙眼、芒果、香蕉、菠萝、木瓜等果树 我国热带季雨林、雨林带面积狭小,包括雷州半岛、海南岛、台湾南部、滇南河谷及南海诸岛。在热带开阔谷地或丘陵砖红壤上分布有半常绿季雨林.常绿阔叶雨林仅见于湿润较暖小环境热带作物有巴西像胶、椰子、腆果、大粒咖啡、胡椒、槟榔等。 (2)西部干旱、半干旱区因其地貌结构独特,致使植被水平地带的纬度变化规律性趋于复杂 化。北部的新扭地区,东西向的天山山系被贯中部,阻挡来自北大西洋水汽不能向南运行,又阻挡了西北来的寒潮.因而它成为温带千早半荒漠、荒漠与晚温带极端干早荒漠、裸露荒漠带的天然分界线.南部青藏高原的隆起打破了气候很度带按纬度更替的规律性.由于高原面海拔自南向北递增,故其温度带变化之纬度因素与地势因素相一致,植被带之纬度变化规律为:藏南谷地为川青锦鸡儿和驼绒票为主的早生灌丛以及沙生针茅与变色锦鸡儿的山地灌丛草原还有喜暖的白羊草。羌塘高原南部为高寒草原,北部为高寒荒漠 〔二)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的规律性 山地植被垂直带分异是植被分布的基本规律之一影响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因素可概括为两组一是山地自身特征(包括山体高度、山脉走向、坡向、坡度、岩石、土坡等).二是山地所在水平带的气候特征(即所处温度带与干湿地区).我国是多山的国家,全国各气候区都有较高山地,加之各山地的高度、走向以及组成岩石和土坡等各异,因此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纷萦多样,但从其宏观地区差异来看,大体可分为“湿润型”和“干旱型”两大类 1.湿润区山地植被垂直带结构的变化 东部湿润区、半湿润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结构.有下列规律性: (1)各垂直带都是以各类森林占优势,仅在山顶或接近山顶处出现湘丛、草甸带,各基带都分别反映着其所在地水平带的森林类型(西部亚热带受焚风作用的河谷中特殊早生植被例外) (2)各山地植被的垂直带谱,自下而上大体相当于由其所在的温度带向高纬度方向排列的水平地带谱.在垂直带谱中相同森林类型所处海拔高度由北向南升高。换言之,各相邻水平带的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中,在北部之山慈荃带是相邻南部基带以上的垂直带。 (3)各温度带之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中,都有该水平带特有的植被类型例如矮泊木苔原带只见于寒温带和温带的山顶,而亚热带及以南各带山顶则为常绿革质叶灌丛.又如亚高山针叶林在温带和暇温带为云杉林、冷衫林,而在亚热带则除云杉外,还有铁衫林。再如,中山针叶一阔叶树混交林在温带为针叶树一落叶阔叶树混交林.而亚热带于该带中还混生常绿阔叶树。 (4)在同一温度带内由于干湿状况的差异,山地植被垂直带亦有所差别,在亚热带东、西部之间这种差别尤为明显.其一,西部亚热带山地阴坡和阳坡的植被类型差别很大,而东部亚热带阴坡和阳坡的植被类型则差别不大。其二,亚热带之东、西部之间,无论在墓带、中山、亚高山以及山顶的植被类型,都有明显的差别。例如,西部亚高山有大陆性的落叶松林,东部则没有;西部高山山顶为禽草草甸,而东部则为禾草、杂类草草甸 2.干旱、半干早区山地植被垂直带结构的变化 干早、半干旱区山地垂直带谱结构特点如下: (1)各山地垂直带谱中,森林植被居次要地位,以至缺失,而以山地草原或山地荒漠或高山篙草草甸占优势.例如在半干旱区山地垂直带谱中,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和草原带各占一定位置.在干旱区除狭窄的针叶林带以外,全山以草原带和高山草甸带占优势.在极干早区山地,以荒漠带和草原带为主.只局部分布块状云杉林,而无森林垂直带。 (2)山地垂直带由基带向上,植被带的更替是:在山坡中、下部随着大气水分由干旱到半干旱,是由荒漠,草原.如果以山地所处干湿区而言.则是:半干早区山地荃带之上的植被带为湿润区基带的落叶阔叶林与半湿润区基带的禾草一杂草草原的结合.干旱区山地基带之上的植被是半干旱区基带的丛生禾草草原.在山坡上部,则随温度降低依次出现耐寒早的高山高草草甸、垫状植被或适冰雪稀疏植被。 (3)山地垂直带中各植被带分布的高度,自东向西随干燥度的增强而升高,井且垂直带谱结构趋于简单化。例如,在祁连山荒漠带分布至约海拔2000米,至昆仑山北坡荒漠带上升至海拔3000米.而至昆仑山内部,荒漠带更上升至海拔4000米的高度,向上直接与高寒荒漠带相接,垂直带滋达到最简化的程度。同一山地垂直带的阴坡和阳坡的植被明显不同。例如,在半干早区亚高山的阴坡为云衫林,阳坡则为辽东株林.在干旱区亚高山的明坡为青海云衫林丫而阳坡为落叶泊丛与禾草草原. 第八章 环境演变 我国地理环境复杂,第四纪以来的环境演变过程,除受全球性一般过程的影响外,还受到季风环境、强烈的新构造运动等区域性因素的控侧。环境演变的复杂性在世界上处在十分突出的地位。 近几十年来,我国环境演变的研究工作取得长足进步,分析测试技术的进步扩大了从各种生物和地学代用资料中取得的信息量井提高了分析的精确度,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使信息处理、数学模拟得到提高.各种年代侧定技术的发展为环境演变事件能提供确切的时间序列. 第一节 第三纪的发展过程 第三纪时期.中国地质构造发生重大变化,西部青藏高原的隆升和古地中海的消失,东部边缘海域的出现和台湾新生代地槽的褶皱升起,以及继承燕山运动阶段的构造体系发生的升降运动,奠定了中国地形的格局. 一、第三纪的构造演化与地形发育 燕山运动结束之后,中国大地曾有一段时期地壳处于相对宁静的阶段。经过长期侵蚀与堆积,地势起伏逐渐缓和。至第三纪初准平原广泛发育。后期的喜马拉推运动使准平原解体。 喜马拉雅运动有两个强烈活动期。西部的早期强烈活动发生在中始新世后期,东部的弧烈活动发生在中新世.晚期的强烈活动东西部都发生在上折世,并延续到更新世早期. 早期喜马拉雅运动在我国西部的表现是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特提斯海域封闭但早期喜马拉雅运动时期,青藏地区并未大幅度强烈隆起,直至上新世,高原的高度仅在海拔1000米左右. 西北地区受印度板块北移挤压作用的形响,地表出现强烈差异性断块升降运动.在北西西和北东东两组断裂构造的控制下,原先的古生代褶皱带隆起为断块山地,原先基底稳定的地块相对沉陷为盆地,在地形上形成山地盆地相间分布的格局。 东部地区,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武陵山一线在构造上的分界意义,燕山运动时即已逐渐明显。一喜马拉雅运动时期,此线以西作总体隆起上升,仅在一些断陷盆地内有晚第三纪岩系发育.此线‘以东地区,以断陷沉降为主.喜马拉雅运动早期,在北东东构造线控制下,形成许多内陆与近海盆P地.喜马拉雅运动后期,南北发生分异,北部盆地以大面积下沉为主,北纬30度以南地区以抬升为主,仅有一些小规模的断陷盆地相对下沉. 我国东部边缘海盆地都是喜马拉雅构造阶段的产物.中生代时期边缘海地区属亚欧大陆东缘的一部分.进人新生代.东部大陆边缘发生拉伸开裂、地亮由厚变薄的过程,形成了各边缘海.渤海坳陷中心,新生代陆相沉积厚度达到7000米,在第三纪时期是华北盆地的组成部分.黄海盆哎地与苏北盆地相连,第三纪沉积也以陆相为主,其间有短期海浸.东海和南海北部,第三纪属于海陆交互沉积,西沙群岛以南的南海南部则是渐新世后期拉张形成的深海盆· 台湾在早期喜马拉雅运动表现为台湾摺皱山系的形成以及伴随着中部山地的抬升,在山地两侧都形成地槽坳陷,至喜马拉雅运动晚期,地槽褶皱隆起上升 二、自然地带的演变 第三纪时期我国自然带的分布与现今不同。当时气候普遍较现在温暖。上新统红土层普遍发育于辽宁西部的朝阳、北票等地已延伸到北纬42度附近。山东山旺中新统硅藻土层中保存有大量植物化石,含有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类型(鹅耳杨属、械属等)及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种(如樟属、榕属、无息子等)及亚热带落叶阔叶植协(如梧桐科、株科、五加科、芸香科等),反映了亚热带气候特色,温度至少相当于现今北亚热带地区。始新世中期辽宁抚顺含煤系植物群中,水杉属化石很丰富.此外还有水松、油杉、银杏1连香树、红杉、落羽松等,都属于亚热带种属。因而抚顺植物群所代表的相当现代亚热带气候,按现代地带推算,地带向北推移达纬度10度以上。 根据沉积类型和动植物化石重建的第三纪时期的自然地带,总体呈北西一南东走向。西北地区第三纪红色系沉积以红色系、绿色系交替沉积为特征,东北松辽盆地的第三纪沉积一般以杂色、暗色系为主。表明西北地区亚热带气候带伸展所及的纬度高于东北地区。我国广大地区的老第三纪红色系中含有石膏等燕发岩,表明属于干旱环境的沉积物。此干旱气候带的北界和南界所处的纬度位雀州上都是西部高于东部。干旱气候带的南界,西部在雅鲁藏布江以北,向东甫偏斜直到南岭以南。整个干早气候带呈北西一南东走向. 第三纪期间,随着构造、地形、气候等条件的变化,我国境内自然带的分布有所变动在早、晚第三纪之间,出现格局上的大调整。早第三纪时期,我国自然地带分布基本L受纬度的控制。全国基本上分属三个地带,始新世时自北而南为北方暖温带一亚热带湿润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带,中部亚热带干旱疏林草原带,南方亚热带热带湿润常绿林带.渐新世时,北方属温带湿润气候,植物由落叶成分组成,这是全球气温降低的体现,但对南方影响不大,仍保持始新世相似的植物组合。 随着特提斯海的消失,欧亚大陆范围的扩大,海陆对比影响形成的季风环流取代了原来的行星风系环流系统。气候带的变化导致了我国出现东西之间的自然带分异。与早第三纪相比,主要是东部亚热带干旱区的消失,而西部干旱化程度进一步加强。全球性气温降低,使亚热带植被向南退缩。东部湿润区内,东北北部已属暖温带,相当于现今的华北,秦岭一淮河的气候分界意义开始明显化.此线以北属于暖温带一亚热带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带,此线以南直至南岭南麓则属于亚热带一热带常绿林带,南岭以南属于热带常绿林带。西部地区,昆仑山以北的新疆、甘肃和内蒙古西部,干旱程度加强,同时气温降低,发展成为森林草原与草原地带,青藏地区由于高原的高度不大,仍保持着暖温带一亚热带森林灌丛的面貌. 第二节 第四纪的环境演变 第四纪历时约200万年,在此短哲的时期内我国境内自然地理面貌发生了许多里大变化. 一、新构造运动与现代地形轮廓的形成 我国境内许多地区都属于新构造运动活跃地区。新构造运动的强烈升降活动,多样的活动形式和区域差异的存在,造成我国地表形态起伏变化。 青藏高原是我国新构造运动最强烈的地区,以大幅度整体隆升为特色,经过第四纪的抬升, 乡成地球上最高的巨大高原。青藏高原上保存有两级夷平面,高夷平面的平均海拔高度为200-5 500米,山前及山间盆地中的下第三系和中新统地层为此级夷平面的相关沉积。低夷平伪起伏和缓的高原面,平均海拔4 500-5 000米盆地中的上新统地层为其相关沉积。这两级惑平面的存在,表明青藏高原在第三纪时已发生过整体断块抬升的过程,但当时抬升量不过数百会。进入第四纪后,高原的抬升非常迅速。喜马拉雅山南麓西瓦利克沉积,底部以中新世红色砂岩为主,上部早更新世沉积转变为以巨厚的砾岩为主。昆仑山一阿尔金山祁连山北麓的沉积物J,上第三系主要是砂泥质碎屑岩,早更新世也转变为厚层粗大砾岩。青藏高原南北两侧沉积岩j变化表明了新构造运动的强化过程 我国西北地区属于山体强烈隆起、盆地拗陷的新构造运动区。在强烈水平挤压、基底断裂复牙的情况下,阿尔泰山、夭山、昆仑山、祁连山等都形成高大断块山地山地内常形成与山体走向一致的继承性断陷盆地。天山山地在早更新世的抬升量估计达到1500-20血米,晚更新世至今j抬升量约为700-1500米。伴随着强烈的抬升运动,也出现了大规模的断层水平位移在各山互的山前地貌和水系结构上均有明显反映。 青藏高原以东,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以西的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与云贵高煎是随着周围山地掬造运动而作整体抬升的新构造活动区。各高原或盆地之何都有强烈活动的J地作为分界,第四纪期间的抬升量一般为500-1000米各高原内部,由于断裂活动的发育,形之许多断陷盆地。黄土高原的洛川盆地、西峰盆地、会宁盆地等,堆积了厚层黄土。渭河地堑、汾丁地堑等,在断陷过程中沉积了河湖相砂砾泥沉积组合.云贵高原的元谋盆地、大理盆地等,曾形乞巨大湖盆,发育河湖相沉积。 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以东的地区,除台湾山地属于新构造运动强烈隆起外,长白山地,山东丘陵山地及江南低山丘陵地区均属新构造运动轻度或中度抬升区。其余广大地区属于大面只沉降区.在地貌上表现为广阔的大平原,分布于平原区的大型湖泊和水系的汇聚点上大多与强洲沉降活动中心有成因上的联系。渤海沿岸曾出现多次海侵。 我国境内强烈的新构造运动对塑造现代地貌有重要作用。此外,我国地震活动带的分布,地吐活动的强弱程度,第四纪的岩浆喷发与火山活动都与新构造运动有密切的关系。 二、现代季风的形成和温带荒漠的扩展 更新世时期我国环境演变的重大事件之一是现代季风环流格局的形成。在第三纪时期,亚欧大陆形成后,由于海陆热力对比形成季风环流,在我国东部已存在冬季干寒、夏季暖湿的季节变化.但与现代季风之间仍还存在显著差异。现代季风是在青藏高原抬升到一定高度之后才出现白.通过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的热力和动力作用,使原来的海陆热力对比季风场发生了重大变七当高原抬升到一定高度后,由于它的屏障作用,使西伯利亚、蒙古高原一带在冬季不易受到暖f流的影响,利于冷空气的积聚,使冷高压得以加强.夏季,位于青藏高原以南的印度次大陆受地.屏障少受冷空气影响,热低压因而得以长期保存。 青藏高原的隆起,伴随而来的现代季风形成并日益加强的过程,深刻地改变了青藏高原及其.围地区的自然面貌,奠定了我国三大自然地理区分异的基础。 更新世早期,青藏高原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山地高度可能超过3000米。现代季风已经形成,但此时高原的高度尚不足阻挡湿润气流的深人早更新世时期,青藏高原上曾出现过一个湖泊广泛发育的时期,许多湖泊的湖面比现今大“3一6“倍,湖泊的最高湖岸线都高出现今湖泊面数十甚至一、二百米,表明当时气候较为湿润. 中更新世时期,高原上的山地普遏发育大规模冰川作用.中更新世以后,高原上的湖泊退缩,湖水位降低,一些大湖分隔成为许多小湖,许多淡水湖逐渐向咸水湖或盐湖方向发展. 晚更新世,青藏高原继续升高.水汽来受到阻碍.温度降低,冰川发育规模减小,森林消失,高山草甸,高山滋丛成为主要植被,这种环境变化都是气候趋向于干寒而造成的结果.青藏高原北侧的西北地区,范围广大的温带干荒漠的形成以及华北地区干早怪度的加强,也是青藏高原隆起和现代季风环流形势的莫定所直接造成的结果.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海洋湿润气流难以进入西北地区;西伯利亚冷高压的加强以及对我国北方控制时间的增长也促进了干早化的程度.此外,当青藏高原升高到一定高度时,高原与周围同高度的大气之间由于热力作用形成‘高原季风”现旅,高原上空作为热翻,气流上升.高原外侧,气流下沉.高原北侧下沉气流的位置正好在新疆甫部、甘肃、一带,导致这里出现大范围的温带荒漠。 中国温带荒漠的形成大致由中更新世以后开始,是现代季风环流形成以后的产物。华北地区干早程度的加强,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早更新世的许多古湖泊逐渐消失;另方面,从早更新世、中更新世到晚更薪世,在干寒条件下,黄土分布范围扩大,从黄土层中所发育的古土城层及所含化石的性质也反映出气候愈来愈干早的特征。 三、第四纪气候的冷、暖变化 第四纪期间全球性环境演变的一个里要特征是气候的剧烈变化.随粉气候的冷暖变化,出现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至少在近50万年来存在约以10万年为一个冷暇周期的变化.根据西部山地冰川沉积物的研究.冰缘现象的研究,沉积地层中动植物化石,黄土沉积物质的性质及其中埋城古土壤的研究,都表明我国在第四纪时期存在,冷暖交替的发展过程,与世界性的冷暖周期可以对比.沮晚期全国的多年平均温度约略与现代的气候近似或气温略高,寒冷期全国的多年平均气盆比现代温度低得多。西北、东北地区年平均气温比现代气温降低10-12℃以上,低纬地区降温小,华南地区降温不足5度. 根据东北、华北地区更新世沉积层的抱粉分析所复原的植物演替过程推侧,寒冷期与干旱期对应,温暖期与湿润期对应.华南地区温度变幅小,抱粉组合所反映的主要是干湿程度的变化.湿润期生长的是热带、亚热带森林植被,干早时期生长热带、亚热带稀树草原植被.与世界低纬度地区相应,气候的波动以“雨期.与“间雨期”交替为主要特征. 冰川的发育与消失是第四纪时期环境演变过程中出现的特殊事件.它记录了气候冷暖干湿的变化。第四纪气候变迁过程最初就是根据冰川的进退消长划分时期的。 我国第四纪冰川的研究,很早就已开始,李四光等经过多年研究,划分为都阳期、大姑期、庐山期、大理期四次冰期,大体上相当于欧洲的贡兹期、民翻期、里斯期和武木期.近年来又有人认为我国也有相当于欧洲更老的多瑙冰期,如北方的“红岩冰期,和云南的创龙川”冰期.由于我国地理环境复杂,加以认识有所不同,目前尚难就全国性的第四纪古冰川间颐得出一致的结论。就现有研究成果看,西部高山高原地区一般认为出现过三次至四次冰期,但是冰期时发育的冰川规模不大,多属于山谷冰川,即使在中更新世冰川最发育的时期,育藏高原也未形成统一的大冰盖。 西部高山以大陆性冰川占优势,这种冰川的授蚀作用较弱,冰斗底部挖掘不深,剖面平浅,缺 少冰斗湖。冰川沉积物多石块、砂砾,而粘土含量低。冰斗多呈层状,这是由于雪线上升或新构造运动的间歇性或多幕性的抬升,形成多层冰斗. 我国东部一些海拔较高的山地,如太白山、玉山等,在更新世冰期曾发育过冰川.至于东部其他地区是否存在冰川遗迹,一直存在不同的意见。一些学者认为冰川曾在我国东部普遍发育,,北起大兴安岭,北京西山五台山、长江流域的九华山、庐山,至北回归线附近的低山都曾多次发生冰川作用。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我国东部地区不利于第四纪冰川的发育,一方面是由于地势较低,超过3000米的山地不多,另方面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湿热,不利于冰雪积累.因而不适于采用“冰期”、“间冰期气可划分若干次“寒冷期”与“温暖期”. 第四纪古冰缘现象广泛见于青藏高原、西部高山、华北较高山地,冰卷泥、冰楔、多边土等古冻土遗迹分布比现今多年冻土分布范围广,在青藏高原腹地晚更新世曾出现过与现今极地冰缘现象相类似的景观。估计当时的年平均温度低于现今6-8℃,东北地区的多年冻土,在冰期时,多年冻土的分布范围向南扩张,从保存下来的古冰缘现象遗迹以及生活于冰缘环境的披毛犀、猛玛象动物群化石的分布来看,晚更新世多年冻土南界大致在北纬43℃左右。全新世以来,气候转暖,多年冻土南界退缩到北纬47℃附近。冰期时冰缘现象的广泛发育,反映了我国具有较强的大陆性,当时气候寒冷干燥,不利于形成大规棋冰川。 四、黄土堆积 黄土的堆积可以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240万年以来基本上连续沉积的黄土层内,包含曹丰富的第四纪环境演变的信息。 黄土主要是冰期干冷气候条件下,由风力从荒澳吹来的以粉沙粒级占优势的物质沉积而成。黄土高原的黄土颗粒,有从西北向东南变细的趋势.早更新世午城黄土、中更新世离石黄土、晚更新世马兰黄土,虽以不整合接触,但它们的堆积面、侵蚀面及古土壤层,均随原始地形呈相应起伏,甚至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山地顶部也断续分布有黄土,表明黄土物质来源与风力作用有密切关系 黄土虽然总体属于干旱环境堆积,但是在各期黄土堆积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比较温暖湿润的时期,黄土剖面中夹有十余层褐土、黑幼土古土坡,指示较为暖湿的环境.黄土剖面中的钙质结核层是土壤发育过程的产物,钙质的淋溶与淀积是在一定水热条件下才可能进杆6午城黄土中多层钙结核层的分布可用于古环境复原的标志一从黄土本身岩性的变化,所含喃乳类化石以及抱粉的变化,都表明我国北方第四纪时期存在气候向干寒发展的趋向。根据洛川碾子沟抱粉分析的结果,午城黄土、离石黄土下部,木本花粉占袍粉总量的66.6-73%,草本占45.3%,马兰黄土木本花粉只占20. 6%,草本花粉占63.4%,表明草原化作用增强 根据黄土古土坡系列各项指标,洛川黄土在240万年来至少记录了11个千冷气候期和11个温湿气候期,干冷期粉尘堆积,温湿期生物过程旺盛,发育土坡午城黄土底层标志着粉尘堆积的开始,气候转向干冷期.发育较为密集的古土壤组合与厚层黄土层相交替,记录了5个干冷期与4个温湿期。温湿期历时较长,其间存在多次干冷气候波动,以多层钙结核的形成为标志. 离石黄土由发育较好的古土壤和黄土层组成,共含14层古土壤.黄土层的厚度一般都大于古土壤层,反映离石黄土堆积时,气候总体上比午城黄土堆积期冷,共划分出14个气候旋回,每个气候旋回中,大多以干冷气候占优势,这种趋势越向上越明显。 马兰黄土为均一的淡灰黄色黄土,是单层黄土最厚的一层,底部年龄距今约12. 5万年。上发育一层暗褐色的黑沪土,是相对湿冷的气候环境下形成的古土壤。由于黄土高原范围广阔,各地区的黄土剖面发育程度有明显差异。六盘山以西地区,古土已不如洛川地区明显,至兰州一带,古土壤已很难辨认。从洛川向西北,古土壤发育程度越来弱;向东南方向,古土壤发育程度越来越强.有些地区,马兰黄土中也能发育不明显的古土壤 五、海平面变化 第四纪多次海面上升,使我国东部平原部分地区多次为海水淹没,多次海平面下降,下降度最大时曾使枯个黄渤海,东海的大部分海域及南海部分地区出露为陆地 存在于现代陆地上的海相沉积物,海生生物化石及地貌遗迹是判断和恢复第四纪古高海的依据.保存在现代海面以下的陆相沉积,陆相生物化石和地貌形态,是判断和恢复低海面的据。近年研究工作表明,我国第四纪海面升降变化的主要波动与全球性变化是一致的。全球性期一间冰对气候波动是导致全球海面升降的主要原因.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的多次更替,引起球大陆冰川的扩大与缩小。冰川体积的增大与减小,又导致海面的下降与上升,影响各地海岸的前进与后退。 更新世冰期海面下降,间冰期海面上升,其垂直变化幅度关系到海岸线的水平移动的宽度我国沿海及岛屿,除台湾岛外,普遍缺乏可靠的更新世海相地层露头。我国晚更新世时期海面变化,主要根据沿海平原与陆架岩芯的海相地层的生物化石与沉积特征.海相地层的"C龄测定与磁性地层学研究以及它们的高度来确定的。 我国第四纪海侵,主要是通过第四纪以来长期沉降地区的钻孔岩芯,研究海面变化的频率。根据华北平原许多钻孔不同深度的有孔虫、介形虫及海相软体动物化石以及地层的沉积韵律,利用"C年龄测定(钻孔上部),古地磁(钻孔中下部)推算,第四纪华北平原海侵次数共有8-10次,比更新世初期距今约229万年的海侵规模大,几乎淹没了整个北京平原,称为“北京海侵”。这次海侵曾在顺义、通县一带的早更新世夏垫组的底部(地面下428m》沉积层中发现微休古生物透明虫、抱球虫等,其中有许多深水种,反映海水较深,梅面较为宽阔的环境.根据古地磁推算,此次海侵发生在距今229万年左右。 早更新世晚期和中更新世期间,180-12万年间的五次海侵范围较更新世初的范围大为缩小。中更新世比较明显的一次海侵,其年代距今约30万年左右.瀚海在中更新世为低盐调湖,中更新世之后才形成渤海 河北平原东部在第四纪发生过多次海侵,按时间顺序为: 枪东海侵海相层埋深3-8m或8-1'5m,下伏陆相层"C年代距今5030115年。献县海侵海相层埋深15-36m,下伏陆相泥岩层"C年代距今103001190年。 抢西海侵海柑层埋深40-76m,底部'4C年代超出35000年. 白洋淀海侵海相层埋深在黄弊地区为44-64m,按古地磁推断距今10-11万年左右青县海侵海相层埋探70-107m,时代早干11万年。 黄脚海侵海相层埋深在坳陷单元为130-177m,在隆起单元为204-244m,距今70万年。海侵范围较小,限于渤海湾沿岸地带。 兴海海侵海相层埋深185-244. 5m和271.6-334. 5m,距今70-100万年,规模较小。 渤海海侵海相层深分别为270-290m和336m,海侵范围较大。北京市东南地下265-287m发现小海兴介、小黑海介等化石,时间约为160万年 黄海底部在水深70m和50m,岩芯存在厚度1-50cm不等的沼泽泥炭层,经“C及古地磁年代测定分别属距今12400年,36000年及70000年,称为上泥炭层、中泥炭层与下泥炭层.黄海海底也发现贝壳钙质结核层。下贝壳层位于下中泥炭层之间,古地磁测定形成时间约距今60000年,中贝壳钙质结核层位于中泥炭层之上;上贝壳钙质结核层埋深40-60cm或直接出露于海底“C年代为距今10000年,已属于冰后期。三层贝壳钙质结核层及三层泥炭层的交替分布,表明黄海自70000年以来曾三次成陆,三次受海水掩搜. 大约在1.7-1.8万年前,我国东海、黄海大陆架大部分脱离海水,中国大陆向东延伸数百千米台湾、海南岛与大陆连成一片.现在的渤海、黄海海底,东海北部海底以及长江口的钻孔,在全新世海相沉积层之下,普遍埋藏有深水泥炭沉积。在大理盛冰期中,大片脱离海水的低平陆地!上,为草原环境或沼泽环境。在底质采集的哺乳动物化石含有猛玛象、原始牛及披毛犀的骨骼化石表明属冰缘环境。 距今15000年前,海面又开始回升回升过程中曾有几次停顿,形成多级阶地、贝壳堤。根据贝壳堤的埋深及14C年代测定,距今14440年时海面回升到一115m左右。黄海北部水深56m的泥炭层表明距今12050年前海面回升李归各低于一56m。 六、生物群和自然地带的变化 第四纪生物界的面貌和现代生物界基本相似。但由于气候变迁、冰川进退的影响,生物群发生了迁徙与分化,一些陆上哺乳动物的某些种属因而灭绝. 我国哺乳动物群的演化比较明显,与南北气候分异相适应,大致以长江、淮河为界,我国第四纪哺乳动物群可以划分为北方型与南方型,北方属古北区,南方属东洋区。 早更新世北方泥河湾动物中,上新世残留的古老成分有三趾马、剑齿虎等,同时出现大量第四纪特有种属.如纳玛象、三门马、布氏大角鹿、双叉四不象等。南方的元谋动物群的特点是含鹿类化石比较多,地层上部云南马数量增多,并有大量北方迁移来的种类。柳城巨猿动物群含有猩猩、金丝猴、巨猿等灵长类和巨猴化石,表明当时为热带和亚热带环境,属于印度马来西来区系 中更新世北方以周口店动物群为代表,第三纪残遗的只有剑齿虎,大量是更新世种属。如三门马、扁角肿骨鹿、斑鹿等。现生种较多,如狼、狐、骆驼等,也有少量东洋区系成分,如水牛、熊猫等。时代略早于周口店动物群的兰田公王岭动物群,含有大熊猫、剑齿象、毛冠鹿等,有南方色彩。 第三节 全新世的环境演变 近一万年来的环境演变,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互为因果.触为一体.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来说,这一万年来的环境演变具有特别重要的愈义。 一、气候的波动 全新世时期对引起环境演变具有全局性愈义的自然因索首先是气候的波动.末期冰期极盛期以后,全球气候变吸,海面急剧上升.自然环境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至中全新世(约距今8 000-5 000年)前后,气温、降水和海面上升均达到顶点,自然植被带向北推移,土坡的成土作用增强。 中全新世存在一个相对于现今的高温气候适宜期。根据沉积、泡粉和古生物及其他考古资料分析,当时我国东部年平均气猛普遍较现代高2-4℃.冬季1月平均气温高于现代3-5℃.当时竹类大f分布于黄河流域,西安半坡村遗址的动物遗骸中的食竹笋、竹根为生的竹服,山东历城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炭化竹节,河南渐川下王冈遗址发现大量竹炭灰,都是证明。此外,各地降水量也有不同幅度增大。黄土商原年降水量比现今约多loomm.京津地区的沉积抱粉分析也说明降水较今多l00mm,长江流城年降水比今多200mm以上,相当于东部季风带北移了若干纬度。 中全新世气候适宜期间,夏季风影响范围可能比今向西向北扩张.末次盛冰期间夏季极锋位t约在黄河中游地区.而在气候适宜期极饰位t曾北进到北纬450以北.现代I季风影响的北界约比气候适宜期偏南5个纬度左右,长江、黄河流域的年降水t偏少100毫米左右. 公元前1400-1100年股商首都河南安阳也有竹佩遗骸,并见水牛、象和琪.表明当时气候较现代湿热.据对甲骨文的研究,当时安阳一带水稻下种约在阳历3月.比现代早一个月。气候适宜期约至距今3000年前结束。 约自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后1400年,我国气温属寒暖交替时期. 1)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前850年左右是第一冷期《竹书纪年》中有周孝王七年(公元前903{年}.江汉俱冰”的记载。 2)春秋、战国、弃、西仅,约到公元初期,历时八九百年为一吸期,山东一带粮食作物年可L两熟.生长期比现在长。《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了西汉时代“蜀、汉、江睦千树枯,陈、夏干亩镶,卜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干亩竹”,都比现代这些植物分布偏北. 3)公元初到公元600年前后,出现第二个冷期,经历东汉、三国和晋南北朝时代.公元225年佳.有淮河封冻可行车马的记载,表明气温低于现在· 4)公元600年到1000年,隋、唐到北宋是第三个暖期公元八世纪和九世纪初,西安有种植柑枯结实的记载。 5)公元10世纪后期到12世纪末,进入第三冷期,降温幅度天,苏州运河经常封冻.影响航行,公元1111年,太湖全部冰封,强烈的冷气流使福州的荔枝两次(1110年、1178年)全部死亡 6)宋末至元代中期(公元1200-1300年)气温稍有回升,根据物候记载,当时温度与现代相当,虽可相对地称为第四暖期,但与前三个暖期在温暖程度和历时方面都不能比拟. 7)14世纪后至20世纪初,我国经历了600年的寒冷时期,其间虽有气候波动,但在升温时期,其年平均气温也都低于现代水平。特别是16世纪初、17世纪末及19世纪中期为三个冷期,在此期间,太湖、洞庭湖多次封冻,17世纪苏北沿海多次冰封,据《海州志》“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东海冰,舟揖不通”,光绪十八年(1892-1893年),冬季严寒,“杭州钱塘江冰如平地”。同年,广州全境大雪,积雪几寸到二尺,台山汤布结冰. 中国近500年来的寒冷期,相当于世界气候上的小冰期。小冰期是一次全球性的现象,世界各地普遍出现了降温和冰进根据竺可祯的研究,我国东部在17世纪中期达到极冷,当时北京的冬季温度比现代低2℃左右,长江中下游可能低0.5℃左右,对新疆哈密、阿克苏等地树木年轮分析表明16-允世纪基本上是一个寒冷时期当时年平均气温低于今2℃左右。青藏高原也在17世纪达到极冷,年平均气温低于今约1 0℃左右。上迷情况说明我国在17世纪中期前后达到极冷,年平均气温低于今约1-2℃左右这个量值与欧洲等较高纬度的变化幅度相比是偏小的,北大酉洋水面温度在17世纪比现在低5℃左右. 小冰期期间,我国旱涝变化较为复杂,定量研究还很缺乏.根据现有的研究,我国东部以偏旱为主且早象一般发生于寒冷期。 晚更新世冰期结束以后,海面发生世界性的迅速回升,在距今8000年左右上升速度减低。全新世海侵的范围明显超过晚更新世.下辽河平原,海侵曾波及盘山1海城一带刁在渤海西、南岸,可达昌黎、滦南、丰南西、宝孤东南、文安、沧县西、惠民1垦利等地;苏北平原,海侵波及赣榆县西、洪泽湖边直至扬州。闽江口韩江口和珠江口等三角洲,海侵均达到三角洲内缘与基岩山丘的交接处,根据资料分析,全新世海侵到达最大范围的具体时间,在不同地区并不完全一致,渤海湾西岸6500-6000年前达到高潮吞长江三角洲9000-6300年期间,长江入海口的顶点在镇江附近,珠江三角洲海侵达到最大范围的时间约为6000年前。 在此之后,海岸逐渐后退,在地表留下了一系列与古岸线及古海面密切相关的地貌、沉积与生物标志。主要有: 1)贝壳堤渤海湾西岸,由陆向海发现年代分别为4700-4000年,3800-3000年,2500-1100年,700-500年前的贝壳堤。苏北平原中部有4条贝壳砂提,即6500-5600年前的西岗、中岗,3800-3600年前的东脚及1150年前的新岗。在长江三角洲南岸,吴淞江以北贝壳堤有5条,昊淞江以南有4条。 2)珊瑚礁我国全新世珊瑚确发育,可分为8500-7800年、7300-6700年、6300-4800年、谧500-4000年、3800-3100年、2800-1400年及61000年前等7期. 3)海滩岩华南及南海诸岛已发现许多全新世形成的海滩岩.其形成时代主要集中于6000-2000年间的中、晚全新世及现代。 根据资料综合分析,中国沿海全新世海面变化可分为6000年前的急剧上升,6000-5000年的最高海面和5000年来相对稳定或徽徽下降三个阶段. 2、早化趋势明显 全新世气候变化的另一特点是早化趋势明显.根据历史时期的早浦记载.自公元前2世纪以来,黄土高原及陕甘宁半干早、干早地区,干早年份出现颇率不断增加.公元9世纪隋唐,干早年份出现频率不到17%,9-14世纪增大到27%,15-17世纪上升到43%,18世纪达到46%,19世纪30年代以来超过51%。气候的旱化趋势,对我国北方的环境影响,可能比气温变化导致的结果更为重要。 沙漠是干早气候的产物.我国境内的沙摸基本上是中更新世以后随着气候的干旱化而发展起来的。全新世时期沙澳化的过程继续发展.沙澳面积继续扩大。历史时期内,沙漠范围的扩大与人为活动对自然破坏密切相关,另方面气候的旱化趋势也有一定作用. 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及沙澳内部大河流沿岸,在新石器时代已有海溉农业。汉、唐时灌概农业有较大发展,公元前二世纪张娜通西城,就看到不少沙漠中的城廓和田地。《大唐西域记》记载了阿尼誉(焉誉)、屈支(龟兹)、所句迎(莎车)、瞿萨旦那(于田)等国的农业状况,但在隋唐温暖期以后,由于自然和人为因家的影响,水系时有变迁,一系列古城废城被沙淹没.轮台与尉犁之间古代大片良田现已沦为流沙,罗布泊附近的樱兰古城大约在公元376年废弃。 气候旱化对自然环境的另一影响是湖泊、沼泽的缩小、消亡或盐化. 青藏高原、西北地区、内蒙古的许多湖泊在全新世时期都逐渐缩小.青海湖现代面积为4500平方千米。根据古湖堤推算,1万年间湖泊面积减小约1/3。有些湖泊在更新世时期还属于淡水湖,由于旱化,在全新世逐渐变为咸水或盐水湖。 第二篇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九章 土地资源 土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主要空间场所,是人类最宝贵的资源.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需求的增加,土地资源紧缺的状况也日益严重。面对这种局面,认真研究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砚状、潜力和存在的问题,从而制定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对策,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一、中国土地资源的特征 1、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少 中国国土地面积144亿亩.其中,耕地约26亿亩.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9%;林地18.7亿亩,占12. 99;草地43亿亩,占29.9%)城市、工矿、交通用地12亿亩,占8.3%;内陆水域4.3亿亩,占2. 9%,宜农宜林荒地约19.3亿亩,占13.4%. 我国耕地面积居世界第4位,林地居第8位,草地居第2位,但人均占有量很低.世界人均耕地0.37公顷,我国人均仅0.1公顷,人均草地世界平均为0. 76公顷,我国为0.35公顷.发达国家1公顷耕地负担1.8人,发展中国家负担4人,我国则需负担8人,其压力之大可见一斑,尽管我国已解决了世界1/5人口的温饱问题,但也应注意到,我国非农业用地逐年增加,人均拚地将逐年减少,土地的人口压力将愈来愈大. 类型多样、区域差异显著 我国地跨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其中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合计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71.?%,温度条件比较优越。从东到西又可分为湿润地区(占土地面积32.2%)、半湿润地区(占17. 8%)、半干早地区(占19. 2%)、干早地区(占30.8%)。又由于地形条件复杂,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各类地形交错分布,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土地资源类型,区域差异明显,为综合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难以开发利用和质量不高的土地比例较大 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土地是难以开发利用的。在全国国土总面积中,沙漠占7. 4%,戈壁占5. 9%,石质裸岩占4.8%,冰川与永久积雪占0. 5%,加上居民点、道路占用的8.3%,全国不能供农林牧业利用的土地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6.9%。 此外,还有一部分土地质量较差。在现有耕地中,涝洼地占4.0%,盐碱地占6. 7%,水土流失淤占6. 7%,红壤低产地占12%,次生潜育性水稻土为0·7%,各类低产地合计5.4亿亩·从草场势资源看,年降水量在250mm以下的荒漠、半荒漠草场有9亿亩,草质差、产草量低,约需60-70亩, 二、土地资源利用类型 由于我国自然条件复杂,土地资源类型多样,经过几千年的开发利用,逐步形成了现今的各种多样的土地利用类型。土地资源利用类型一般分为耕地、林地、牧地、水域、城镇居民用地、交通用地、其他用地(渠道、工矿、盐场等)以及冰川和水久积雪、石山、高寒荒漠、戈壁沙漠等。按《世界资源,1983》的可比资料,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土规模较大的国家相比,农业用地比重偏小。 从土地利用类型的组合看,我国东南部与西北部差异显著,其界线大致北起大兴安岭,向西经河套平原、鄂尔多斯高原中部、宁夏盐池同心地区,再延伸到景泰、永登谷地,转向青藏高原东南缘了东南部是全国耕地、林地、淡水湖泊、外流水系等的集中分布区;耕地约占全国的的铸,土地垦殖指数较高;西北部以牧业用地为主;80%的革地分布在西北半干早干早地区,垦殖指数较低. 水土资源组合的不平衡也很明显,长江珠江、西南诸河流域以及浙、阂、台地区的水量占全国总水量的81%,而这些地区的耕地仅占全国拼地的35.,%.黄河、淮河及其它北方诸河流域水量占全国水量的14:4%,而这些半湿润、半干旱区需用灌溉的耕地却占全国耕地的58.3%(表9-2)西部干旱、半千旱区,水资源总量只占全国水量的4.6%。 耕地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三大平原所在的14个省市,拼地面积占全国耕地的59%。水田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约占全国水田总面积的93环,旱地分布遍及全国,但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占全国旱地总面积的85肠,其中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最为集中,占全国旱地总面积60%左右 全国林地面积1337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3. 92%,林木蓄积量117.85亿立方米,森林集中分布在东北和西南地区,面积占全国的50%,蓄积量占75%。而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华北、中原、长江下游地区,森林资源却很少,只占全国森林面积的4%。 草地主要分布在降水量少于400毫米的北部和西部地区,面积约43亿亩。其中可利用的约33亿亩。北部草地呈带状分布,草原面积约占30写,荒漠地带约占64%,其余为山地草场。南方草山草坡约有10亿亩。 三、土地质量与潜力 我国土地生产潜力,地区间差异很大东部湿润半湿润地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而生物生产量却占全国的90%,并且集中了我国90%以上的耕地、林地和产肉量,95写以上的人口.lkm3已承载225人。以光、热、水资源作为指标的气候生产潜力的估算表明,东部大面积的平均产量还只有气侯潜力的20-40%,尚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干旱缺水,水资源总量只占全国的4. 6%,年生物生产量还不到全国的10%生产能力低,土地的承载能力也仅为全国承载能力的4.300 根据计算,20亿亩的现实生产力(生物生产量)约占总农业用地的3/4i林草用地合计约60亿亩,而现实生产力却仅占农业甩地的1/4,产值仅占1八。,不仅粮、棉、油靠拼地提供,而且全国产肉量的96. 2%也由耕地生产的饲料转化,农村用材亦大部分依赖于农田林网和农区绿化据计算,到本世纪末,耕地的生物生产量将达23 X 108吨,占农林牧用地总生产量的68%,林草地仅占32%.到2 025年,耕地生物量仍占70%。因此,不难看出,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20亿亩的耕地都是我国国土资源的精华所在,保护耕地资源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国策 1. 现有耕地 据《中国土:100万土地资源图》量测结果,在现有耕地中,质量好的一等耕地约占全国总耕地的41. 6%;对农业利用有一定限制、质量中等的二等耕地面积约占34. 5%,对农业利用有较大限制、质量差的三等拚地约占20. 3%,不宜农用而需退耕者3. 3%.据统计资料推算,如果以播种面积(统计数字)亩产150千克为一个台阶计算,那末150千克以下的低产田占21.。%,高于300千克的高产田占22.5%,150-300千克的中产田则占56. 5%由此可得以下几点结论 1)中产田面积最大,而且其产量(占56.5%)和县份(占56%)都占一半以上。 2)中产田大体包括两种土地,一是土地质量好的,无限制因素的一等耕地。由于投入少,管理粗放,产量末达到应有的水平。这类耕地约有2 000万亩只要增加投入,加强管理,产量将会很快提高.二是有轻度限制因素的二等耕地,以轻度洪涝、轻度盐碱、轻度水土流失地和缓坡地为主。其中排水限制占24%,侵蚀、坡度限制占17. 5沁,盐碱限制占土3. 5%。这类耕地可以按其适宜性调整作物生产布局或采取简单改良措施,消除其限制因素。 中产由的增产效益比高产田与低产田高.高产田再高产,由于报酬递减,效益不会太高。以1985年统计资料看,在高产田中亩产300-350千克的占高产田面积约63.64写,350-450千克的占34.48%,450千克以上的占1. 87%。产量越高,比重越少,增产的难度愈大.低产田多为陡坡地、干早、府薄地、风沙地、重盐碱、重涝溃地,是具有严重限制因素的耕地。改造低产田需要大 量投资。 由此可见,当前应主攻中产田,改造二等地,达到大面积增产与均衡增产的目的。与此同时要巩固提高高产田,有计划地改造低产田。 2. 全国农用后备土地资源 全国农用后备土地资源约5亿亩,按其质量评价,其中一等荒地仅占3.1%,二等荒地占49%,三等荒地占47. 9纬,包括盐孩地、沼泽地、红黄城山丘、高寒地、干早地和沿海滩涂等.且大多地处边远,交通不便,开垦所需投资较大,要经大力改造后才能使用。 宜农荒地主要分布在350N以北地区,以三江平原,松橄平原,东北山区的山间谷地及山前丘陡,内蒙古东部,河西走廊,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伊犁河流域等,这些地区的荒地面积约占全国荒地面积的80%. 宜农荒地既可以开垦用于农耕,也适于发展牧业与林业,必须因地制宜,合理利用,以免引起农、林、牧争地的矛盾。宜农荒地中约有40%为天然草地,主要适于开且种植词草饲料,将天然草地转变为人工牧草地.另外,约有16-20%的宜农荒地分布在南方各省山丘地区,主要适宜发展木本油料和茶、桔等作物. 3. 西都牧区 我国西都牧区面权约占国土总面积的一半,但草原牧区土地生产力低,平均每亩草场仅产肉0:1g千克.如以牧草加上农作物秸杆,农副产品的剩余部分作为饲料量计算,则西部的饲科量仅占全国的11%.西部牧区草场不仅生产力低,而且普遗过牧超载,导致草原1退化与土地沙化.因此,草原牧区当前不宜大幅度增加载畜量而应休养生息,严格地控制牲畜教: 第十章 水资源 我国虽是一个季风气候显著的国家,但带来雨泽的夏季风,其活动范围不到国土总面积的一半(约47. 5%),受大陆干旱半干早气候控制的地区则超过国土总面积的一半(约52.5%).全国多年平均年降水盘约6. 18万亿立方米,年平均降水深628毫米,不仅低于世界大陆平均水平(834毫米),而且低于亚洲大陆平均(740毫米)水平。全国河川径流总量2. 7115万亿立方米,次于巴西(5-1万亿立方米)、前苏联(4.71万亿立方米)、加拿大(3: 12万亿立方米)、美国(2.,7万亿立方米)和印尼(2.81亿立方米),居第六位。如按人均水资源量计算,相对数量则只及世界平均数的四分之一。 中国水资源的区域分布 一、水资源的区城分布 中国水资源不仅总量不甚丰富,而且区域分布极不平衡其基本规律是:东部季风气候区域,水资源比较丰富,西北非季风气候内陆区域,水资源紧缺。东部季风气候区域中,以秦岭一淮河为界,以南的亚热带与热带季风区域,水资源特别丰富,以北温带季风气候区域,水资源比较紧张,其中暖温带的黄、淮、海地区水资源则相当紧缺。 我国水资源的区域分布具有如下三个特点 东西差异明显 东部地区,共九个流域片,土地面积617万平方千米,水资溉共26820.5亿立方米.分别占全国土地总和和水资源总量的64.4%和95.36%.西北内陆地区,土地面积和水资源量分别占全国35.6%和4.64%。水、土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单位面积产水模数分别为43.47万立方米和3.86万立方米,二者相差悬殊。 南北不平衡 东部九个流域片中,北部五片,土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8%,水资源仅占14.4%,单位面积产水模数为15. 06万立方米,数量不多。其中黄河与海、滦河流域片水资源量和单位面积产水模数最少,产水模数分别为9. 39万立方米和13. 24立方米,水资源特别紧缺.而南部四片土地面积是占全国的36.46%,而水资源量却占全国的80.9%,单位面积产水棋数达68. 75万立方米,是我国水资源富区。论单位面积产水量,以浙、闽、台河流域片和华南珠江流浦片为最大苦而论水资源绝对量则以长江为最。长江流域片,土地面积占全国的18.4环,水资流孵占全国的34%,是全国水资源最丰富区域. 地下水分布不平衡性 全国地下水的储量达8287亿立方米,约占水资源总量的23.4%.在全国水资源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区域分布亦如河川径流资源一样,东部多,西部少,南部多,北部少。南部四片地下水的储量共5736. 6亿立方米,占全国地下水总量的69%;北部(5片)和西部广大地区,仅分别占全国的19. 38%和10.6%.不过,在区域水资源结构上,地下水所占的比重却是西部比东部大,北部比南部大.西北地区,地下水要占区域水资源总量的43. 1%;北部地区,地下水亦占32.4%,其中黄河流域占38纬,海滦河流域要占47.9%。所以,这些地区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地下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这些地区因地下水总的储量少,加以地下水循环更替周期长,短时间内用了不易恢复,如采级过量,就会引起地下水位呈漏斗状下降,最终导致地下水枯竭.这是一个十分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对此,需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第二节 水能资源 一、水能资源分布 我国山地面积广,河流比降一般较大,水能资源丰富.经初步勘侧和估算,全国水能达6.76亿干瓦,已探明可开发的有3.78亿千瓦,高于前苏联(2.69亿千瓦)、巴西(2.09亿千瓦)、美国(2. 05亿千瓦)、加拿大(1. 53亿千瓦)等国,居世界首位。 我国水能资源的地区分布也是极端不平衡的.从流域来看,以长江流域最为丰富.长江理论水能蕴藏量占全国39. 6%,可开发量占全国53.4%。其次是雅鲁藏布江、澜沧江、黄河和珠江。 二、水能开发展望 1、红水河水电基地:红水河是珠江流城西江上游广西境内的一支流。规划在红水河及其以下的西江干流兴建一系列梯级发电站,总装机容量为1000万千瓦正在建设的有天生桥(二级)、大化寺等水电站.今后还在继续兴建龙滩、岩滩以及大膝峡等大型水电站. 2.金沙江水电基地:拟建成一系列梯级电站,规划总装机容量为5000万千瓦,是我国最大的水电基地。其中向家坝、罗渡等电站,装机容量都达500-1000万千瓦。 3.雅着江水电基地:稚曹江是金沙江最大的支流,规划建A十座梯级电站,总装机容量为2000万千瓦.除已建的磨房沟电站外,二滩大型电站正在筹建之中. 4.大渡河水电基地大渡河是峨江的支流,已建的有龚嘴电站,在建的有铜街子电站。本基地总装机容量 1900万千瓦。 5.乌江水电基地乌江是来自贵州高原的长江支流.规如的梯级电站总装机容量约Soo多万干瓦,乌江渡电站已建成发电,其它电站亦在勘查设计之巾。 6.澜沧江水电基地:规划梯级电站总装机容量为800多万千瓦,其中怪湾、小湾等电站正在勘查设计之中。 7.湘西水电基地:湘西的玩水、资水、浪水等河流水能资源都很丰富,可建大中型电站有几十处,总装机容t达500多万千瓦,其中柘溪194电站已建成发电,资水上游的马迹塘、五强溪等大型电站正在筹建之中。 8.闽、浙、赣水电基地:福建的闽江、江西的赣江和浙江的新安江.都十分有利于梯级开发,可建水电站几十处,总装机容t达1000多万千瓦,已建成的有古田)A,新安江等15座;正在建设的有闽江的沙溪口、水口,浙南的紫水滩和江西的万安水电站. 第十一章气候资源 第一节 热量资源 我国除北温带、青藏高原和一些高寒山区外,麦致区域的热量资源都较适宜于农业生产.对于各种农作物,各有各的适宜生长的气温范围,高于或低于这个适温范围都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但是,由于我国温带和亚热带区域广大,低温对农业利用热量资源的限制大于高温,所以农业生产上多注意下限气温条件。 一般情况下,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以上时,土壤开始解冻,田间作业开始,所以日平均气温》。℃的持续期称为农耕期.藏北高原农拼期最短(不足120天),东北北部及西北北部农耕期次短(不足20Q天)秦岭一淮河以南、川西山地以东地区,农耕期多在300天以上。南岭以南包括云南高原的大部分,全年为农耕期。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时,大致与温带地区越冬作物及大多数林木的返青相符合,所以日平均气温》5℃的持续期称为生长期.藏北高原生长期最短(不足2个月)东北北部及西北山地的生长期次短(150天以下)。秦岭一淮河以南、川西山地以东地区,生长期250天以上。大致在北纬25度以南地区,全年为生长期. 由于我国地理环境内部差异大,同一长度生长期的地区其气温水平也不一定相同,单一用生长期等概念还不能概括农业上的热量资源,所以目前农业生产上多用某一下限日平均气温以上时段的累积温(简称积温)作为农业热量资源指标。而当日平均气温开始通过10℃时,大部分农作物开始活跃生长,故用日平均气温10 ℃为下限,以日平均气温妻10℃持续期的累积温度(简称活跃积温)及其持续期日数(亦称活跃生长期)作为农业资源指标。我国藏北高原活跃积温最少(1000℃以下)、活跃生长期最短(不足一个月),东北北部及西北山地居次(活跃积温1500℃以下、活跃生长期多在120天以下).秦岭一淮河以南、川西山地以东地区(不包括乌蒙山区),活跃积温大于4500℃、活跃生长期225天以上,其中华南沿海活跃积温5500℃以上,活跃生长期300天以上。 第二节 水分资源 一、降水总量及变率 我国陆面平均年降水总量约61889亿立方米,成为我国水资源的主要来源。降水总量的67. 7%降在长江、珠江、闽浙沿海、西南诸河等流域,成为这些丰水河水资源的基础. 平均降水量的大小,固然能表示也分资源的丰欠程度,而降水份的年(或季、月)际变化,角分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性大小却关系密切.所以,在气候的水分资源中提及降水变率很有必要 我国年降水变率在10-50%之间,年降水量丰富的区域年变率小,而年降水量少的区域变率大。长江以南及青藏高原东南都年变率多在15%以下,其中,滇南10%,为全国最小,而台湾、海南等多热带气旋活动区域却超出20%长江以北的黄淮平原年变率25-30%,到东北山地又降至15%左右。藏北高原年变奉大于25%,西北干旱盆地30-50%. 从季节看,多雨的季节降水变率小,而少雨的季节变率大.7月降水变率多在30-80%之间,以西南部最小(30%以下),西北部区城高达80%左右。1月降水变率多在50-100%之间,以江南丘陵、东北山地等地较小(50%以下),西北内陆盆地及青戴高原达100% 二、干燥度及其分布 干湿状况是气候上的水分资稼的一种标量,一般采用干燥度.干燥度指有植被地段的最大可能燕发量①与降水量之比值。比值小于1,表示降水有余,气候湿润.比值大于1,气候干旱. ①秦岭一淮河以南、川西山地以东的广大地区,还包括东北山地和青藏高原东南部,干燥度小于1,是我国湿润区,区内自然植被多为森林,农田以水田为主;②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渭河平原等地.干燥度1.00-1.49,属半湿润区,区内自然植被为森林草原或灌木草原,农田以旱田为主,水田只出现在有灌溉条件的地区,③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天山山地等,干燥度1.5-4.0,为半干早区,区内自然植被以草原为主,农田以旱地为主;④我国西北部的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阿拉菩等地,干燥度大于4,区内自然植被为荒澳草原和荒澳,以畜牧业为主。 第三节 太阳能与风能资源 一、太阳能资源 我国平均年日照时数多在1400-3200小时之间,大致以秦岭一淮河;川西山地为界,其东南年日照时数多在2200小时以下,其西北在2200小时以上。川叶地区平均年日照时致1400小时以下,其中,四川宝兴926.4小时,峨眉946.8小时,马边951.5小时,云南盐津952.1小时等,是我国年日照最少的台站.幅林浩特、呼和浩特、银川、西宁、拉萨一线以西北,平均年日服时数多在3000小时以上,其中青海冷湖3553.9小时,内蒙古达来库布3443.2小时,哈日奥日布格及西改戴 区域,以及华北南部、东南沿海平原及丘陵、云南、西藏东南部等区域。 二、风能资源 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截面积的风能①称为风能密度.3-20m/。是我国一般风能机的工作范圈,故此范围的风能称为有效风能。 风能最佳区 指沿海地区、内蒙古和甘肃北部1黑龙江南部和吉林东部等三个地区.其风能有效密度在200W/ m2以上,3- 20 m /s的时数在前两区超过6000小时(250天),而后区在5000-6000小时之间。 风能较好区 包括:①西藏高原中部和北部,风能有效密度150W,3-20m/s的时数5000小时以上;⑧西北、华北、东北三地区的北部,风能有效密度150-200W /m2., 3-20m/s时数为4000-5000小时;③东南铅海(距海20-50千米),风能资源类同②地区。 风能尚可利用区 包括南岭卜武夷山的东南,距海约50-100千米的沿海地带犷大、小兴安岭山地.辽河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西北地区、西藏高原边缘部分。其面积最大.此:区风能有效密度50-150W/ m2若3-20m /s。时数约2000-4000小时。 风能贫乏区 包括云、贵、川、陕南、豫西、鄂西、湘西、福建、广东和广西的山区、塔里木盆地卿雅鲁藏布江河谷等地区。其风能有效密度在SOW/ m2以下.3-20m/s时数在2000小时以下。 第十二章 生物资源 第一节 植物资源 一、森林资源 森林不仅可提供木材和林副产品,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大气,以及防治水、旱、风、沙等自然灾害的巨大作用。 (一)基本情况 全国林业用地面积为26713万公顷,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7.8%。在林业用地中,林地(森林)面积11528万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的43. 2%;疏林地1720万公顷,占6.4%,溜木林2773万公顷,占饰二4%飞未成林造林地562万公顷,占2.1%;无林地占37.9%。全国活立木总蓄积量105: 72亿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积量90. 28亿立方米,占总蓄积量的88纬卜疏林地蓄积量5.42亿立方米,占5. 3%;散生木蓄积量5.44亿立方米,占5. 3片;四旁树蓄积量1.46亿立方米,占1.,400。 我国森林资源从总量看比较丰富,有林地面积和蓄积量均居世界第七位。但是,按人均和森森覆盖率看,我国则属于最少林国家之一我国面积和人口分别占世界总数的7炜和20片,而森林面积仅占世界的4%,蓄积量不足3%,人均有林地面积和蓄积量分别为世界平均数的18%和13%。全国森林覆盖率为13.92%,只有世界平均数的54.2% (二)森林资源分布及主要林区 我国森林资源分布,主要集中于东北林区和西南林区,其有林地面积和蓄积量分别占全国总数的50%和72%.其次是江南10省区(包括鄂、黔、台湾),有林地面积和蓄积量分别占全国的;34. 2%和18. 3%。中原10省市(北起辽宁,南至豫、皖、苏、沪),有林地面积和蓄积量仅占全国的9. 3%和2. 8%。至于酉北的宁、甘1青、新四省区,以及内蒙古中、西部、西藏中、西部广大地区,更是缺林少树 东北林区,包括大兴安岭(北部)、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广义)林区,有林地面积占全国白30. 4%,留积量占32.7%。主要树种有兴安落叶松、红松、臭冷杉、鱼鳞云杉和水曲柳、黄架、核书揪、色木械、锻、榆等. 西南林区包括四川、云南和西藏东南部有林地面积和蓄积量占全国的19.4%和39. 3%妻主体是川西、滇北和藏东南林区.主要树种有云杉、冷杉、云南松、华山松、高山松、乔松和谭青冈高山栋、高山拷、楠木等 南方林区范围包括长江以南10省区,其特点是:(1)有林地面积虽多,但分布不连片,只有-些面积较小的林区;(2)原始的常绿阔叶林、季雨林和雨林面积少,分布零散,而次生的马尾松林人工杉木林和竹林面积大、分布广;(3)经济林种类多、面积大、约占有林地面积的1/6。 西北、华北山地零散林区,包括天山、阿尔泰山、祁连山、秦岭、淮阳山地、太行山和燕山等 地,森林呈块状零散分布.主要树种有云杉、落叶松、油松、侧柏和落叶栋类等。 (三)森林资源结构 (1)林种结构:依据森林主要效益来划分.我国有林地之面积结构为用材林占74.0%、防护林占8.8%、经济林占10.0%、薪炭林占3. 3%、特用林占1. 1%、竹林占2.8纬上述林种结构的特点是防护林和经济林比率偏低,不利于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和提高总体经济效益. (2)树种结构:我国森林中针叶林面积占52.8%,蓄积量占57. 6%;阔叶林面积和蓄积量占47. 2%和42.4%。针叶林的优势林分有落叶松林、马尾松林、云杉林、冷杉林、杉木林、云南松林阔叶林优势林分有栋类林、桦木林、杨树林等. (3)林龄结构:林分面积9883万公顷,蓄积量88亿立方米·其中,幼龄林占33.8%和8%;中龄林占35.2%和30.5%;成熟林占31%和61.5%.从全国看,这样的比例是基本合理的。问题在于第一,成熟林蓄积量的80%分布于东北和西南边远山区,而南方近期可供采伐的资源短缺。第二,可采伐的森林蓄积量比重小。由于交通不便、林分自然枯损率高,以及有相当部分森林分布在江河上游,应做防护林经营等原因,用材林中可采伐的成熟林仅占70%。 二、草地资源 草地按其生态环境和利用价值可合并为五大类.(1)草甸类草地,高寒草甸分布于青藏高原东部和西北山地顶部,主要牧草有满草、苔草、羊茅等草层低矮,草质优良,适宜放牧耗牛和藏系羊。其它类草甸分布于东北、华北至西北地区。建群优良牧草有无芒雀麦;羊草、草地早熟禾、山野豌豆等。草群高可达50-100cm,是良好打草场和牛、马等大畜放牧场。(2)草原类草地,高寒草原分布于青藏高原中部,主要牧草有紫花针茅、羽柱针茅、青藏苔草等.草群低矮,只宜做放牧场.其它类草原分布于松辽平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西北山地中部(山地草原)建群牧草有多种针茅、羊草、冰草、隐子草、早熟禾、冷窝等。草群高度依草甸草原一干草原一荒漠草原降低,随之打草场减少;对牛、马等大畜的适宜性递降.(3)荒漠类草地,高寒荒澳分布于藏北高原北部,只宜做暖季牧场其它类荒漠分布于内蒙古西部至新获.主要牧草有伏地肤、驼绒蔡、珍珠、红砂等.适宜放牧胳驼和山羊.(4)灌草丛类草地,其中溜木草丛分布于华北山地和黄土高原,主要牧草有白羊草、糙隐子草、硬质早熟禾等.其它分布于亚热带、热带丘陵山地,草本植被由蜀黍族、野古草族和乖族高大禾草组成。宜做割草场或放牧山羊和役畜.(5)沼泽类草地,面积小.草质差,积水季节妨碍利用。 三 、珍稀、孑遗、特有植物资源 我国植物区系中保存许多古老科属的残遗植物。一些珍贵的植物种及其群体,因地史及气候变迁使种群数量减少,成为稀有植物。这些珍稀孑遗植物多为我国所特有。它不仅是宝贵的物种一遗传基因资源,而且通过它可以研究生物的进化和环境的变迁,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水杉、银杏、鹅掌揪是著名的我国特产的活化石.其它如洪桐、光叶洪桐、银杉、杜仲、水松、百乐树、连香树、星叶草、蜡梅、滇桐、金铁锁、七子花、八角莲、半枫荷、娟实、青檀、金钱械等,都属我国特有珍稿植物.上述珍稀植物主要分布于江南至西南的热带、亚热带地区。目前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植物有356种,除上述外,人们熟悉的还有人参、望天树、秃杉、金钱松、野茶树、红桧、黄杉、坡垒、青梅、厚朴、荔枝、野稻等。分布于东北和西北荒漠的有红松、樟子松、黄聚、白琐琐、草灰蓉、半日花、四合木、新疆野苹果,等等 第二节 动物资源 一、陆栖经济资源动物 我国资源动物种类繁多,仅陆栖鸟类和哺乳类即有600余种,隶属于60科、270属.鸟类资源 多,特别是蛇类。但随着野生动物,特别是稀有野生动物的保护受到人类的日益重视,入药的野生动物的种类将日趋减少。 动物在科学研究中亦有应用价值。我国灵长类有15种,是研究人类学、医学、生物学、行为学的重要动物类群。在医学上常以它们做为实验动物,进行药物学、病毒学的研究。 二、淡水鱼类资源 我国陆地水域生态环境多样,栖息着种类繁多的淡水鱼类.估计我国不入海的纯淡水鱼原产共709种及58亚种,隶属于13目,33科,209属.鲤形目占5科,148属,531种,其中鲤科119X,400种及44亚种;鳅科14属87种及5亚种;平鳍鳅科13属42种及4亚种。贴形目7科22属89种。另有徊游性淡水鱼类9目21科36属64种。 我国淡水鱼中主要经济鱼类有60余种。其中分布广、产量大、食用价值高的有:鲤、细、白链、草鱼、缘、黄峪、花疏、长育编、翅咀红如、蒙古红铂、编、贴、乌鱼等分布于长江以南水域的经济鱼类,主要的有青鱼、级鱼、白甲鱼、;团头纷《武昌鱼)、赤眼缚、鳗鲡等。中华鲜、白爵为珍稀鱼类。长江以南徊游性鱼类有附、脐、妒鱼等.东北鱼类区系特点是有茵鱼科、蛙科、狗鱼科等耐寒性很强的鱼类。主要经济鱼类除上述广布种外,有哲罗鱼、细鳞鱼、大麻哈鱼(徊游性鱼类)、银卿、黑龙江酋鱼、爵鱼、蝗鱼、八目鳗、东北雅罗鱼等。西南高山区水域的鱼类特点是都有鲤科裂腹鱼亚科及鳅科的分布。主要经济鱼类有云南裂腹鱼、重口裂腹鱼、拉萨裸裂民鱼等。青藏高寒水域环境使鱼类特化现象突出,咽齿、须及鳞均较少,多以体形粗圆和无鳞的种类为主,最常见的有青海湖裸鲤(青海湖唯一的经济鱼类)、高原裸鲤、西藏条鳅等.华北至宁、蒙区水域,除广布鱼类外,很少特有鱼类。 三、珍稀动物资颐 我国动物区系中,特有种或珍稀种类较多,在野生动物物种繁衍与保护方面,负有重要使命.我国特有珍稀动物大熊猫,被誉为活化石,尚有1000多只残存于横断山区,具有很高科研价值。灵长类著名珍稀动物有:金丝猴(秦岭南坡共发现2900多只,贵州梵净山不足200只)、台湾猴、叶猴、长臂猿等。食肉类珍稀动物有虎(东北虎估计残存30只左右,华南虎更为数寥寥)、雪豹、紫貂、河狸等。有蹄类珍稀动物有野驴、双峰驼、野耗牛、羚牛、藏羚、梅花鹿、白唇鹿、坡鹿和毛冠鹿歌等. 鸟禽中鹤类的许多种是世界上列为重点谋护的濒危物种,如黑颈鹤、丹顶鹤、白鹤等。其它珍稀鸟禽有斑头雁、天鹅、鸳鸯、长尾难、犀鸟、褐马鸡、藏雪鸡、堆鹑、绿孔雀、孔雀雄等。 其它珍稀动物如白鳍豚、扬子鳄、白爵等. 目前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连同上迷珍稀动物在内共有148种。 第十三章 海洋资源  海洋生物资源 一、我国海洋渔业资源 (一)概况 我国海洋鱼类近2000种,其中300多种是重要经济鱼类,60—70种是最为常见而产量又较高的主要经济鱼类。就海区而论,以南海的鱼种最多,有1000多种,其中具有捕捞价值的有100—200种。东海鱼类有700多种,但产量却比南海高,主要经济鱼类近百种。黄海、渤海两个海区的鱼类共有250多种,主要经济鱼类约40种。我国海洋鱼类具有下列特点: 1.鱼的种类多。中国海从热带、亚热带到温带,跨越近40个纬度。生活在中国海的鱼类既有暖水性的,也有暖温水性和温水性的,黄海北部有冷水性鱼类。南海的许多鱼类则与印度洋鱼类相似,因此,我国海洋鱼类的种类位居世界前列。 2.高产鱼种类少。中国海水文气象要素的差异大,季节变化亦大,因而适应多种鱼类生活,但也因此不能出现巨大的单一鱼类群体。除少数鱼种年产量在30万吨以上外,大多数鱼种的年产量约在5万吨以内。 3.生长快、成熟早、食性复杂。由于我国近海饵料丰富而广泛,因而缓和了鱼类之间的食饵竞争,有利于鱼类的生长发育。鱼类初次性成熟的年龄一般为2—3龄,繁殖力比较高。饵料基础的丰富也使鱼类的食性比食性单纯的高纬地区鱼类复杂得多。有的鱼既食浮游生物,也食底栖生物。鱼种间关系复杂。 4.产卵期交错,产卵场广布。不同的鱼种产卵的时间不一。一年四季都有鱼类产卵。如东海的小黄鱼在3—4月产卵,大黄鱼在4—6月产卵,带鱼在5—7月产卵。产卵场则广泛分布于江河入海口,近岸浅滩处及离岸较远处等内外水域。 5.分布比较集中。中国海的中下层鱼类多为浅海性鱼种,大多栖息在100米等深线以内的海区,受大陆架局限,水平洄游范围较小。如大黄鱼栖息水深一般不超过60米,小黄鱼在深于100米的海域不多见。在100—200米深的海域则生活一些暖水性的鱼类。各种鱼类多麋集在大陆架浅海水域,渔产分布比较集中。 (二)主要经济渔类资源 1.底层经济鱼类资源:底层鱼类是生活在海底和海底附近水层中的鱼类。我国近海底层经济鱼类主要有带鱼、大黄鱼、小黄鱼、马面鲀、海鲶、真鲷、鳕鱼、鲈鱼、蛇鲻、银鲳、大眼鲷、红鳍笛鲷、二长棘鲷、金线鱼、鲱鲤、海鳗等。带鱼、大黄鱼、真鲷、马面鲀、银鲳属暖温性洄游鱼类,常生活于几个海区中;小黄鱼属温水性洄游鱼类;鳕鱼是典型的冷水性底层鱼类,主要产于黄海北部和中部;海鲶、大眼鲷、红鳍笛鲷、二长棘鲷、鲱鲤均为暖水性底层鱼类,没有明显的长距离洄游习性,主要生活在南海;鲈鱼是主要生活在渤、黄海近岸,不进行长距离洄游的鱼类;蛇鲻分布于东海、南海,以南海产量为高;金线鱼则属深水低温高盐鱼类、生活于南海。 2.中上层经济鱼类资源:中上层鱼类是生活在海洋中层和中层以上的鱼类。我国近海的中上层经济鱼类主要有马鲛鱼、鲐鱼、鲱鱼、蓝圆鲹、沙丁鱼、乌鲳、黄鳍金枪鱼、副金枪鱼等。马鲛鱼、蓝圆鲹、沙丁鱼、鲐鱼、乌鲳均为洄游性中上层鱼类,活动范围广;鲱鱼是我国典型冷水性鱼类,俗称青鱼,仅分布于北纬35°以北的黄海海域;副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都属大洋性洄游鱼类,主要分布在南海和东海。 3.虾蟹资源:我国近海的虾蟹资源,产量最多的是对虾、毛虾、鹰爪虾、白虾、褐虾、龙虾及三疣梭子蟹和青蟹等。对虾是我国近海的特产,体大,约长13—24厘米。每年冬季在黄海南部越冬,初春成群向北作生殖洄游。渤海是捕捞对虾的主要渔场,秋汛为主要渔期。鹰爪虾小于对虾,约长6—10厘米,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以黄海北部产量最大。白虾体长约5—9厘米,沿海均有分布,以渤海和黄海较多。褐虾主要生活在黄海,体长小于白虾,约3.5—5.5厘米,数量很多,为重要的捕捞对象。龙虾是经济虾类中个体最大者,体长30厘米以上,最重可达5千克。只产于南海和东海。广东、福建一带出产的一种中国龙虾产量最大。三疣梭子蟹又名枪蟹,是我国产量最大的食用蟹,沿海均有分布,但以渤、黄、东海较多。青蟹是沿海质量最好的食用蟹,营养丰富,亦能入药,盛产于浙、闽、台、粤等省。 二、我国的渔场 海洋中凡是初级生产力高的水域,大都是鱼类繁殖生息的良好场所。营养盐类的多寡是决定水域初级生产力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国近海大陆架(含岛架)的面积达41.4亿亩。近海海流系统复杂,岛礁广布,局部还有涌升流等现象,故水产资源潜力很大。仅大陆架渔场面积就有150万平方千米,约合22亿亩,为世界浅海渔场的四分之一,居世界第一位。据估测,我国近海鱼类生产力约为年产1,500万吨。(表13-l): ? 我国沿海的主要渔场大致有如下10个。 1、石岛渔场:位于山东石岛东南的黄海中部海域。该渔场地处黄海南北要冲,是多种经济鱼虾类洄游的必经之地,同时也是黄海对虾、小黄鱼越冬场之一和鳕鱼的唯一产卵场,渔业资源丰富,为我国北方海区的主要渔场之一。渔场常年可以作业,主要渔期自10月至次年6月。主要捕捞对象:黄海鲱鱼(青鱼)、对虾、枪乌贼、鲜鲽、鲐鱼、马鲛鱼、鳓鱼、小黄鱼、黄姑鱼、鳕鱼和带鱼等。 2.大沙渔场:位于黄海南部,大致在北纬32°—34°,东经122°30′—125°范围内。地处黄海暖流、苏北沿岸流,长江冲淡水交汇的海域,浮游生物繁茂,是多种经济鱼虾类的越冬和索饵场所,为黄海的优良渔场之一。每年春季(5月份),马鲛鱼、鳓鱼、鲐鱼等中上层鱼类,由南而北作产卵洄游途中经过该海域,形成大沙渔场的春汛。夏、秋季(7—10月),索饵带鱼在渔场中分布广、密度大、停留时间长;其它经济鱼类如黄姑鱼、大小黄鱼、鲳鱼、鳓鱼、鳗鱼等亦在此索饵形成又一个渔汛。冬季,小黄鱼与其它一些经济鱼类仍在此越冬。 3.吕四渔场:位于黄海西南部,东连大沙渔场,西邻苏北沿岸。由于紧靠大陆,大、小河流带来的营养物质丰富;同时又处于沿岸低盐水系和外海高盐水系的混合区,加以渔场水浅、地形复杂,因而为大、小黄鱼产卵和幼鱼索饵、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成为黄海、东海最大的大、小黄鱼产卵场。吕四渔场地处废黄河口,泥沙运动频繁,渔场内的沙滩位置与形态常常变化,是我国著名的沙洲渔场。 4.舟山渔场:位于舟山群岛东部,大致在北纬28°—31°,东经125°以西的范围,地近长江、钱塘江的出海口。冷、暖、咸、淡不同水系在此汇合,水质肥沃,饵料丰富,鱼群十分密集,为我国近海最大的渔场,也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最大的渔场之一。舟山渔场鱼种丰富,有带鱼、鲐鱼、鲹鱼、小黄鱼、大黄鱼、鲷、海蟹、海蜇、鲨鱼、海鳗等。渔场一年四季均可捕捞,夏秋季有鲐、鲹鱼汛,冬季则形成近海最大的带鱼冬汛。 5.闽东渔场:位于北纬25°—27°10′,东经125°以西的东海南部海区。闽东渔场有金钗溪、七都溪、赤岸溪、怀溪、白马河、霍童溪、北溪、鳌江和闽江诸多溪河注入,又有低温低盐的浙闽沿岸水与高温高盐的台湾暖流分支汇合,营养盐丰富,饵料生物繁生,成为多种经济鱼虾产卵、索饵和越冬的良好场所。这里四季均有渔汛,渔业产量占福建省海洋渔业总产量的大部分。春汛主要有大黄鱼、小黄鱼、带鱼、鳓鱼、马鲛鱼、乌贼、银鲳、姥鲨、鳗鱼、鲐鱼、蓝圆鲹、小公鱼、毛虾、梭子蟹等。夏汛主要有鳀鳁鱼,鳓鱼、银鲳、青鳞鱼、小公鱼、对虾、海蜇等。秋汛主要捕捞大黄鱼、鲍鱼、鳓鱼、海蜇、梭子蟹、对虾等。冬汛主要捕捞带鱼、大黄鱼、乌贼、蓝圆鲹、鲐鱼、鲨鱼、毛虾、棱子蟹和舵鲣等。 6.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位于台湾海峡南部,北起北槟岛附近,南至台湾浅滩以南,自然条件复杂,受高温高盐的黑潮分支和南海水,以及低温低盐的浙闽沿岸水和高温低盐的粤东沿岸水四个水系的混合影响,加之台湾的江河注入和台湾浅滩南部的涌升流,构成了渔场高产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渔业资源丰富,鱼种繁多,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中上层鱼类渔场。中上层鱼类的金枪鱼、青干金枪鱼、舵鲣、蓝圆鲹、沙丁鱼、脂眼鲱、乌鲳和绒纹单刺鲀等,以及底层鱼类的鲷类,蛇鲻、带鱼、乔氏台雅鱼等都很丰富。渔场综合产量高,全年均可作业。 7.珠江口渔场:位于北纬21°08′—22°00′,东经112°50′—114°20′,为南海的重要渔场之一。渔场内岛屿众多,渔场地处外海水和珠江冲淡水的交汇区,带来大量的营养物质,使众多浮游生物繁殖生长,成为生物活动的密集中心,构成优越的渔场环境。围网渔汛主要在12月—次年4月,2—3月为旺汛。盛产蓝圆鲹、金色小沙丁鱼、鲐鱼、圆腹鲱等。 8.北部湾北部渔场:位北纬20°20′—21°30′,东经106°30′—109°50′,北濒广西沿岸,东临雷州半岛,西邻越南,南接北部湾中南部海域。渔场内岛屿较多。来自大陆的九州江、南流江、钦江、北仑河和红河等江河流入北部湾,繁殖生长了大量的浮游生物,形成了许多经济鱼类的良好栖息场所。浅海围网作业渔期自11月—次年5月,1—2月为旺汛,主要渔获物有青鳞鱼、蓝圆鲹和沙丁鱼等。拖网作业渔期自9月—翌年5月,主要渔获物有长鳍银鲈、蛇鲻、红鳍笛鲷、断斑石鲈、鱼和海鳗等,此外,每年4—6月为鲨鱼的钓业渔期。 9.西沙群岛渔场:西沙海域气候炎热,终年水温很高,为珊瑚的大量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珊瑚的丛生又为鱼类生长、繁殖带来了丰富的饵料基础和优越的栖息条件。西沙群岛周围大多有巨大的礁盘,水浅而清,有着浅水礁盘性鱼类生长的环境;而礁盘外侧深度骤然增加,属于深水性环境,适于大洋性鱼类生活。因此,这里鱼的种类众多,属于礁盘鱼类区系的有海鳝科、笛鲷科、金眼鲷科和鳍科等;属于大洋性鱼类区系的有鲭科、旗鱼科、飞鱼科等。其中产量较高的有刺鲅、鲔鱼、金枪鱼等十几种。西沙群岛渔场为典型的热带海洋性气候,鱼类终年生长、繁殖。生长快、个体大是西沙群岛渔场经济鱼类的一个显著特点。此外,凶猛性鱼类数量较多,肉食性的鱼类约占40—50%,如鲨鱼,几乎分布于整个水域。西沙群岛渔场因海底崎岖不平,礁石丛生,不宜拖网作业,但却适合各种钓具、挂网、敷网作业。由于这里鱼类资源雄厚,故各种鱼类的上钓率特别高,在我国沿海首屈一指。 10.南沙群岛渔场:南沙群岛是由200多个岛礁、沙洲、暗沙、暗滩等组成的群岛,周围有许多沉没的海底山和珊瑚礁。受这种地形影响,常能形成局部的涌升流,把底层丰富的营养成分带到表层。同时,众多的珊瑚礁环境又为鱼类提供了饵料充足、适宜栖息和易躲避敌害的场所。南沙群岛渔场水产资源丰富,鱼类有褐梅鲷(石青鱼)、真鲹(吉尾鱼)、斑条(吹鱼)及金枪鱼类等;贝类有乌蹄螺、砗磲;爬行动物有海龟、玳瑁;棘皮动物中有梅花参(菠萝参)、二斑参(白尼参)、黑尼参(乌圆参)、蛇月参(赤瓜参)、黑狗参(黑参)等。 ?第三节 海底矿产资源 我国近海矿物资撅主要是两类,一是石油和天然气二是缤海砂矿。一、石油和天然气 海底石油和天然气,是有机物在缺级的地层深处和一定沮度、压力环境下,通过石油菌、硫确菌等分解作用而理渐形成,并在圈闭中聚集和保存.规棋巨大的海底油气田,常常与大陆沿岸区年轻沉积盆地内的大型油田有联系,在地质史上同.于一个沉积盆地或是其延伸部分.中国近海广阔的大陆架是大陆延仲在浅海的部分,它们既有长期的陆地湖泊环境,又有长期的浅海环境,接受了大量的有机物和泥沙沉积,形成了数千米至1万多米厚的沉积层。其油气资抓之丰富,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见的。 在我国近海完成了100多万平方千米的石油地质调查,巳发现了16个沉积盆地,已知规模大、油气远景好的有7个 1.渤海油气盆地,面权.万平方千米,是大港、胜利、辽河油田的向海延伸部分,沉积厚度在}一万米以上。渤海是整个华北沉降堆积的中心,深厚的沉积对油、气的生成极为有利,而隆起构造l和断裂构造,又完成了油、气的运移和架集,形成了油气构造.现在共发现了21个具有商业开采)价值的含油气构造. 2、南黄海油气盆地,面积8. 7万平方千米,是苏北含油气盆地向海延伸部分,沉积地层厚5000多米.盆地内有30多个二级构造.28个含油构造.此外,北黄海东南部有第三纪的含油气卜盆地。 3、东海油气盆地,面积46万平方千米一些海底沉积岩厚度在万米以上。 该盆地由西、中、东三部分组成,西部面积约26万平方千米,仅其中的“浙东长垣”构造带,面积就有5000平方千米,是我国最大的含油地质构造带八十年代,东海石油探井中已分别获得工业油流和天然气流。 4.珠江口油气盆地,是南海北部大陆架最大的沉积盆地,面积巧万平方千米,总体呈北东东走向。沉积厚度一般数千米,盆地中心一万多米。下第三系渐新统和上第三系中新统泥岩中有良好的生油层、盖油层和200多个储油构造,有的面积达数百平方千米.具有很好的油气储藏.已为包括单井日产千吨以上的一系列探井的大量喷油所证实 5.北部湾油气盆地,面积4万平方千米。盆地呈北东东走向,为加里东基底上发育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新生界地层最厚可达8000米。上、下第三系地层中已发现有丰富的油气显示,此外,在石炭纪灰岩中也获得工业油流.现已完成了15,000多千米的地展测线及多口探井,其中有一些是高产井. 6.台西南盆地,位于台湾浅滩以南,西北以澎湖一台湾浅滩一东沙隆起与珠江口盆地隔开。墓底推测为中生界,新生界沉积层厚度近9000米。1974年台湾石油公司已钻探到具工业开采价值的天然气,该盆地亦是含油气远景较好的地区. 7.莺歌海和琼东南油气盆地。莺歌海盆地面积6万平方千米,呈北西走向,可能是红河断裂向东南海上的延伸部分盆地在寒武系变质岩墓底上沉积了从下白蟹到上第三系的岩层,沉积厚}到 第十四章 矿藏资源 矿藏资源的基本特征 一、种类多,资源总量丰富, 我国幅员辽阔,地质条件复杂,矿藏资源丰富。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矿获已达160余种,世界上已发现的矿种我们基本上都有,我国是世界上矿种比较齐全、配套程度较高,储量也很丰富的少数国家之一。在已发现的160多种矿成中,巳有148种初步探明了储量。按资砚保证程度可分为四个类级: 第一类级,自给有余,有部分可供出口,它们是稀土、盐、石旦、萤石、费模矿、滑石、石青、高岭土、硅藻石、澎润土、硅灰石、水泥灰石、玻璃硅质原料和石材. 第二类级,可基本满足需要,但也有缺口的,计11种,它们是:铁、锰、铅、锌、铝、硫、铀、石棉和海泡石等,其中铁矿缺口较大。 第三类级,有一定资源潜力,但可供规划用的探明储量缺口较大,它们是:石油、天然气、钥、金、银等5种. 第四类级,探明储量不足,远景不明的计5种,它们是铬、铂(族)、金刚石、钾盐等二、二、多数一类矿藏富矿少,贫矿多,选矿难度大 我国铁矿石缺口较大,不是因为储量少(我国铁矿探明储量儿近500亿吨,居世界前列),主要是因为品位>50%的富矿仅占2.3%,95%以上的储量均为平均品位33%上下的中低品位矿石。我国铜矿的探明储量已达5900余万吨,亦位居世界前列,但品位>1 %的富矿仅占35%,加上伴生组分多,大大增加了选冶的难度和费用。 三、共生矿床多.矿石组分复杂 由于许多成矿元素,如亲铜元素、亲石元素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过度性元素,其地球化学性质均具有近似性,在成矿过程中常常形成共生、伴生矿床,使矿石矿物组分变得十分复杂.这种亩多种成矿元众组合而成的矿床,通常称为综合性矿床,这是自然界矿截形成的普遍规律,我国也不列外.据统计我国具有其它矿物组分共生、伴生的铁矿,即占全国铁矿保有储量的41%. 至于有色金属矿床.几乎90%以上都.具有综合组分的犷床。如甘肃金川镶钥矿,伴生的组分就有金、银、钻,铂、硒、稼、锗、钥等20余种书湖南柿竹圈的钨矿则是一个由钨、锡、秘等组成的综合矿床.云南个旧的锡矿是由铜、铅、锌等多种金属矿伴生.非金属矿裁,包括煤、石油等在内均有多组分的特点。 在不同技术经济条件下,矿床多组分性可以是一个缺点,但也可以形成一种优势。因为组合性矿石,选冶流程比较复杂,和单一矿石相比,孺要较好的设备,较多的费用.但如技术先进,则可同时回收多种矿产资源,使一矿变多矿,小矿变大矿,贫矿变富矿,增加矿产总储量和产量,大大提高投资效益。 四、分布普遍但又相对集中 在我国,许多重要矿裁分布地区很广,如煤炎分布于全国28个省区,27个省区均有铁、铜分布,有24个省区有分布,19个省区有份的分布。但这些矿截大部分储量却相对集中于少数省区如煤炭61%的探明储量魏中于山西、内蒙古二个省区,三分之二以上探明储量的铁集中于辽、川、冀、晋、皖、鄂、内蒙古、鲁、滇等9个省区,82%探明钧盆的铝土矿集中于晋、豫、黔、桂四省区.其它如湘、赣二省集冲了全国钨的65%,湘桂二省区则集中了全国锑的64%。此外贵州汞的探明量占全国的71%,内蒙古的稀土占全国97%。 矿产资源地区分布的极端不均衡性,就要求在开发矿业发展地区经济时,必须加强地区之间的协作,互通有无,余缺互补.此外,我国有相当多的矿藏,矿床规模多以中、小型为主,可与世界著名大型矿床相比的不多. 第二节 成矿条件与分布规律 一、地壳活动的多旋回性与成矿的多期性 我国处于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接地区,受板块活动影响,从中生代开始形成的世界两大构造活动带—古地中海喜马拉雅构造带和环太平详构造带在中国交汇.地壳活动性大,地质构造运动具有多旋回性,岩浆活动是多期多幕的,内生矿自的形成也具有多期多幕性.特别是几条巨大的构造带,多次的造山运动导致了多期的岩浆活动,产生多次的成矿过程.例如阴山一天山构造带.在元古代时即已存在,古生代的加里东、海西运动,中生代印支、燕山以及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都受影响,具有不同时期的酸性、中性、塞性与超蓦性岩浆怪入,形成了多种金属和稀有金属矿床.除铁以外还伴生有帆、钦、铜、铅、锌、铬等矿藏。秦岭一昆仑构造带,在志留纪以前即已存在,以后在加里东、海西、燕山等期都有广泛的岩浆侵入,形成了铁、悯、锌、相等多种金属矿截。南岭构造带形成于加里东造山运动,以后又历经海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构造运动,也形成了多种金.矿藏特别是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矿藏最为丰富,成为我国也是世界著名的有色金属矿带。 二、不同地质时期的成矿特点 (一)太古代和元古代(早中期) 太古代和元古代是地壳发展早期,地壳主要为硅镁层,较薄弱,地壳活动频公,以蓦性、超基性岩浆活动为主,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形成以沉积交质为主的矿床,.为主要的有: 1.变质沉积铁矿.如峨本、冀东、香西、皖北、山西五台等铁矿. 2.变质沉积确矿。如苏北海州云台山,皖北宿松、湖北大悟的礴矿。 3.变质火山沉积相矿。如山西中条山,辽宁红通山、云喇大红山等悯矿。 4.主要分布于辽宁和胶东一带的费锐矿和滑石矿以及分布于内欲古兴和、山西太行山和胶东一带的石旦矿。 要分布于甘市金川和吉林赤柏松等地的岩泉刃炯、镍、铂(族)矿截。 (二)中、晚元古代与古生代 这个时期是全球开始进入“泛大陆”时期,地壳活动转入相对“平静.阶段,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古陆(地台)地区,形成了以沉积矿床为主的矿藏资该,在我国比较t要的有 1.分布于河北宜化至龙关一带的海相沉积铁矿(晚元古代)。 2.分布于湖南湘潭,辽宁朝阳等地的海相沉积盆矿《中、晚元古代)。 3.广布于湖北荆襄、宜昌和贵州开阳一带的海相沉积礴矿(中、晚元古代).4.云南东川、易门一带的徽变质沉积钢矿(中、晚元古代). 5.云南昆阳、贵州开阳以及湖北宜昌一带的海相沉积牌矿(早古生代)。 6.形成于晚古生代广布于华北准地台和扬子地台的煤、铝、铁(翻南宁乡、湖北长阳)、锰(广西桂平、贵州邀义、云南斗南)和粘土矿‘在以地槽为主的西部地区,形成了许多以内生和沉积一热液亚生矿床(如稀有金属和白云母等).岩浆型的铬铁矿(内蒙古与新吸天山一带)和饥、钦磁铁矿(攀西)以及钥、镶、铂(族)矿魂(四川会理)。 (三)中生代和新生代 从古生代末开始,亚欧、太平洋和印度洋三大板块的相向运动,地壳活动又进入了一个活跃时期。此阶段地壳运动有二个特点: 第一,形响范围广,除了新老褚皱带进一步发生相皱断裂最隆升以外,广大地台区地台“活化气解体,产生一系列断断山地和断陷盆地,这为中、折生代沉积犷魏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如广见于北方的煤、石油、天然气.宁工、云南、江西、湖北等地的盐、石育。 第二,僵入和喷出的岩浆岩以中性、酸性和碱性为主,矿藏以有色金.为主,特别是沿三大板块缝合线分布的古地中海一喜马拉雅构造城和滨太平洋构造城,是上述矿截最集中的地区,主要有:长江中下游的铁、偏、硫矿书南岭山地的钨、锡、锑等有色金属与稀有金月矿‘城东北德兴一带的铜、金、银、铅、锌等.此外在浙阂一带火山岩分布地区的明矶、萤石,高岭土、叶腊石、沸石与 澎润土,山东象阴和辽东等地的金刚石,西藏沿雅鲁藏布江河谷分布的格铁矿以及西藏、演西、台搏一带的地热资皿等,在我国矿藏资皿构成中,都占有里要地位。 三、不同钧通单元成矿特点 (一)地台区成矿特点与主要矿藏 同世界其它地区著名的地台比较,中国境内的地台面积较小,基底硬化程度不高,沉积盖层很厚。印支运动以来受周围地相区造山运动影响,使盖层沉积发生强烈的褶皱和基底活化,并广泛有岩浆活动产生众多的断陷盆地。故我国的地台区,不仅有各种沉积矿藏,而且还有丰富多样的内生矿藏,大致可分为下列几类: 1.基底古老变质岩系中的沉积变质矿截。最皿要的有鞍本、禽东的铁,云南东川和山西中条山的铜,内蒙古包头附近的铁一捉一稀土矿,胶东、内蒙的右旦,丘东、胶东一带的费镁矿和滑石矿,辽东的硼,安徽肥东、宿松和江苏云台山以及湖北大悟的礴.此外还有与伟晶岩有关的分布于内获古和辽宁的稀有金属和稀土金属、云母等,与岩浆有关的翎一镶拍(族)(吉林),铁一伙一帆(河北)。 2。盖层沉积岩系中的多种沉积矿藏。如铁(北方“宣龙”或南方“宁乡”式)、锰(湖南湘潭、辽宁朝阳)、铝(贵州修大、河南巩县)、铜(云南中部)、煤(广泛分布于南方北方的石炭二迭煤系)、 3.印支运动及其以后的构造运动中所形成的一系列断陷盆地中沉积了石油、天然气、煤以及盐类等沉积矿旅.在岩桨岩活动区广泛分布的多种金月与非金属矿旅,著名的有胶泵、辽东半岛的金刚石,甘肃金川的钥一镶一铂(族)矿,四川.西地区的铁一伙一帆矿,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铁一钥一硫矿,江西、湖南、贵州等地的多种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小}西与江西等地的伟晶岩矿床一白云母等. (二)地槽区成矿特点与主要矿藏 1.地槽下沉阶段的火山一沉积矿藏:有甘庸镜铁山的铁、南天山其拉沙拉的铁一锰矿,甘肃自银厂与浙江绍兴等地的硫化物矿等. 2.地槽褶皱回返阶段形成的内生矿藏:有西藏、新疆、内蒙古等地的格铁矿,阿尔泰地区产出于伟晶岩系的稀有金属与白云母、水晶、宝石等矿,产出于秦岭、三江地区的接触热液型的铁、铜、鸽、铂、金、银以及分布于秦岭、滇西一带的层控型佛、汞铅、锌矿藏等。 3.地槽相皱区的山间盆地和边缘拗陷盆地有数量可观的沉积矿藏,如分布于松辽盆地、准喝尔盆地、柴达木盆地的石抽、天然气,内蒙古、黑龙江一带侏罗系和第三系的煤,郁属这类矿床。 第三节 主要矿藏及其分布 一、能源矿藏 (一)煤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种类齐全.主要成煤期是石炭纪、二登纪、侏罗纪和第三纪. 华北地区以晚石炭、二叠系煤田分布最广,分布范围包括山西、陕北、华北平原等广大地区,煤田规模大,分布广.其次为株罗系煤田,主要分布于天山一内蒙大兴安岭褶皱系及与它毗邻的塔 里木一中朝准地台边缘地区,如阜新、北票、大同、东胜、准噶尔、石拐沟等东北以晚侏罗煤田为主,其次是老第三系煤田。前者如鸡西、鹤岗、双鸭山煤田,后者如抚顺、舒兰、五常、依兰、辉春等煤田。西北以早、中侏罗系煤田为主,广泛分布于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吐鲁番一哈密盆地以及河西走廊一带。 青藏高原以石炭二且系煤田为主,也有侏罗和第三系煤田。 包括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及东南丘隆在内的广大南方地区,石炭系、二叠系、三登系、侏罗系以及第三系的煤田均占有一定地位,但以早石炭系、晚二且系及晚三一早侏罗系最为主要。只是南方各省区除位处扬子准地台的黔、滇、川等地煤的储量较多,煤田规棋较大以外,其它各省区,因受燕山运动影响,地质构造比较复杂.相皱、断裂、岩浆活动比较强烈,往往出现地层倒转、逆掩现象,有些地区的煤层往往被中、新生代盆地沉积和火成岩所,益,使煤田构造和煤层情况更为复杂.建国以来经多年的地质勘查.在湘、段、桂、浙、皖、闽、粤等省区也发现一批质量较好,有一定储量煤田,但其规棋均无法与北方煤田相比,只有黔西的六盘水、阶西北的毕节地区与演东、川东南连成一片的地区.煤田规模较大,储量较丰而且质量也好.是南方焦煤与无烟煤的主要分布区. (二)石油与天然气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和利用石油、天然气最早的国家之一。 石油生成在长期持续下沉的盆地地区。由于深水相的沉积环境祖定,具有封闭条件和还原环境,生物繁殖量大,有机质丰富,具有有利于有机质堆积、保存和向油气转化的条件。已探明全国有利于油气生成的沉积盆地有400多个,其中大于10万平方千米的就有13个,1-10万平方千米的有14个沉积层彼盖面积在大陆有500多万平方千米,大陆架海城有150多万平方千米.沉积层厚从500-15000米,沉积期从震旦纪到第三纪但从震旦纪一三业纪以海相为主,中生代以后以陆相为主。中、新代陆相沉积盆地和沿海大陆架沉积盆地是我国油气勘探重点,油气资源大致分布于下列几个地区: 1.大陆架海城.大陆架广大地区自中、新生代以来,沉降幅度大,沉积层巨厚,下第三系为淡水湖相生油建造,中、渐新统为滨海湖泊相或海陆交替相生油建造,上第三系为海相生油建造.生油条件良好.盆地内断裂发育,褶皱平级,构造类型多,有挤压背斜、蓦岩潜山、披复构造以及不整合含油藏、岩性油旅、确块油藏等.渤海、南黄海、珠江口、东海、北部湾、琼东南与莺歌海等七大含油盆地是我国油气资源前景极佳的地区. 2.东部地区贺兰山、龙门山以东的广大大陆地区,发育粉断陷、拗陷、裂谷型盆地,沉积有巨厚的中、新生代地层。由于湖盆长期处于相对祖定持续发展,水域广阔,水体较深,生物萦茂,生油条件好。那尔多斯、四川、松辽诸盆地在发展过程中,地亮称定,断裂少,摺皱平缓,有利于油气班积;华北、苏北、江汉等盆地,由于基底多断裂,形成多凹多凸的断裂构造带,圈闭类型多,常形成锗油构造群,油气远景亦佳。 3.西北大型盆地:盆地面积大,沉积层厚,储油具有多旋回性,有机质丰富,生油条件好.同处于压性构造背景,褶皱成排成带,储量圈闭类型多,油气资源远景好.准噶尔盆地为一个自二且纪至第三纪持续下沉的拗陷盆地,二亚系生油体积最大,其余各时代均有良好的生油环境,盆地北部克拉玛依至德仑山,克拉美利,大、小陆粱,均为有利的探劫区.塔里木盆地则三登系沉积有限, 而株罗、白坚、第兰系则很发育,其中上白坚统和下第三系在喀什地区为梅相沉积.沿天山、昆仑山.构造成排成带,断裂多,油苗出.普遭.至盆地中部,摺皱平级.断裂少。故塔里木盆地中,喀什、库车描陷油气远景较大.柴达木盆地中,株罗系油像分布在盆地北部,第三系油派分布于茫崖翔陷,储油构造亦成排成带. 4北部华力西摺皱带内,油气盆地则以小型山同盆地为主,如二连、河套一临河、海拉尔、三江、延吉、三塘湖等盆地,均为侏罗系、白呈系与形三系沉权拗陷,有生油岩层和圈闭构造,普遍有油苗出露. 5.南方燕山期、喜马拉雅山期形成的小型断陷盆地内,沉积了上株罗统火山岩类,湖相暗色砂泥岩含煤生油建造.但盆地小,断层多,构造复杂.百色、南宁、南流江、三水、茂名、南雄娜盆地,部有可能找到具有工业价值的油流. (三)铀 利用核能是世界能砚发展的一个趋向。1988年世界已有核电站431座,发电t已占世界发电总量的六分之一我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电站已于1991年建成,发电量80万千瓦.广东大亚海核电站正在兴建,东部沿海常规能该比较贫缺的其它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也将陆续发展核电站.顶计在2000年核电装机容最为650万千瓦.发晨核电站的燃料矿物主要是铀.我国铀矿资淑比较丰富,产地多.分布广,但目前探明偏t主要集中子峨、粤、湘、桂边缘的南岭山地,以中、小型矿床为主,以热液和层控矿床为主,以中品位为主. (四)地热 地下热水也是极有开拓前景的能砚矿截资源高泥地热可以发电,低沮地热可以取吸。地热主要分布于近代火山岩活动比较绷萦,地壳断裂比较活跃的地区。据勘查,我国地热以中低温热水为主,低于80℃的占80纬以上.80-100℃的商沮热泉主要分布于东南和西南局部地区。我国地热一般可划分为三个区:贺兰山一龙门山一哀牢山以东为东部地热区,龙门山一哀牢山以西,昆仑山一阿尔金山一祁连山以南的地区为西南地热区,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北,贺兰山以西的为西北地热区。 三、金属矿藏 (一)铁 我国铁矿具有储量丰、类型多、分布广而相对集中的特点。 1.成矿类型:截至1985年底,我国铁矿探明储量500亿吨,位居世界前列,矿床类型复杂 多样。在内生铁矿中.有与基性、超基性岩浆活动有关的热液型铁矿床.在冀北山地,旅西山地,昆仑山地,喜马拉雅山地和台湾东部山地以及演中、川西地区南北向构造带,都有这类矿床发现,其中以川西安宁河断带的攀(枝花)西(昌)铁矿最为突出.有与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有关的接触交代一热液铁矿床,它是目前我国分布最广的一种富俄矿类型,晋、冀、鲁、皖、苏、闽、粤、那以及澳、黔、旅、新等省区都是远最区;有与中性钠质或偏钠质火山一侵入活动有关的铁矿床,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云南中部大红山铁、锅矿,长江中下游产于娜庐深大断裂系统控制的一系列侏罗一白葵纪火山沉积盆地之中的铁矿床,铁、铜共生,品位较高,是我国重要的铁矿荃地之一 我国外生铁矿也很多,有形成于晚元古界展且系下部的宜龙式铁矿,主要产于河北直化龙关地区刁有产出于中泥盆系或上泥盆系的宁乡式铁矿,广布于湘、抽边境(如莲花、萍乡、井岗山、茶陵、放县、水新等地)、哪西(如邢县.郧西、竹山、竹澳等地)及川(如凉山、巫山、江油等地)、拼(如巷章、水城)、滇(如昆明)等地,佳、陕(商洛、汉中)、甘等省区亦有此类铁矿产出。此类铁矿以赤铁矿为主,葵铁矿次之.品位中等在有利的条件下亦可形成富矿.此外,我国还有湖相沉积铁矿,常与同期的煤系相向分布,以爽铁矿为主.赤铁矿为次。在南方有下、中侏罗煤系中的萦江式和威远式铁矿淮南石炭一二亚煤系中的葵铁矿,广西右江以及北方辽宁抚顺一带的第三纪煤系的英铁矿等属这种类型,矿床规模不大,但分布较广,品位较高,而且又与煤炭配合吸密,对发展地方中、小钢铁工业十分有利. 我国存在的各类铁矿中,前寒武纪沉积变质类型约占全国总储最的50%以上,虽然品位较低,一般25-40Y,,平均30-35,但它分布广,储t大,开采条件较好,近年也发现不少富铁矿,}除了鞍(山)本(澳)地区以外,嚣东、晋北、橄、皖、苏等地均有所发现.矿石品位都达50-60%左右。 2.地区分布:1985年底的统计,全国铁矿产地巳达1942处,广布于27个省区,其中矿石偏JtX 10亿吨以上矿区有6个它们是: (1)鞍本地区,铁矿石钧t占全国探明总储*Ah 21.4'/0,(2)攀西地区,铁矿石储量占全国探明总储ItO 14.6%.(3)冀东一北京地区,铁矿石储量占全国总最5.11%; (4)五台一岚县地区,铁矿石偏盘占全国5. 7%. (5)宁芜一庐傲地区.矿石储量占全国4.6肠; (6)包头一白云那博地区,矿石储量占全国2Y,. 以省区计,则全国5290的铁矿石储量分布于辽、川、冀三省. (二)锰、铬、钒、钛、镍 1.锰:我国锰矿的保有储量为4.8亿吨.绝大部分属海相沉积矿床,以碳酸盐锰为主,平均品位22%。矿床分布广,全国17个省区均有分布.但90%的储旦集中于桂、湘、黔、辽等省区,其中桂、湘、黔三省区即占全国总量的66%。 2.铬:目前探明储量不多,多为中、小型矿床且偏集于西藏(约占39%〕、内蒙古(约占17%)和新.等边远地区. 镍是现代冶金工业重要原料。目前我国巳探明的帆、钦储t在世界上占有绝对优势,矿藏多与铁共生、伴生,我国帆的72%,钦的92%均集中于幼西铁矿区。镶矿则主要集中分布于甘肃金川(约占全国68%),其次是云南(约占8%)和吉林(约占5%) (三)有色金属:铝、铜、铅、锌、锑、钨、钼、汞 1. 铜:目前全国铜的保有储量达5900万吨,其中约35%集中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和抽东北地区,其次为藏(约占15%)、川、滇(约占14%)、甘(金川一白银厂约占7写)、山西中条山(约占6%)等地区. 2. 铅、锌:分布最广泛.但有四分之三的储量保有储量)分布于滇、蒙、湘、粤、甘、赣、桂、川等8个省。其中云南一省即集中了全国保有储量的四分之一。 3、钨:主要分布于11个省区,其中湘、赣二省占 52%。 4.锑:集中分布于湘(约占33%)、桂(约占25%)、叶(约占15%)以及演、甘等五个省区. 5.锡:分布于13个省区,其中桂、该二省区合约占62纬,其次为湘、粤、恤、内蒙古等四省区。 6.汞:仅贵州一省就集中了全国保有储量的66%,探明储量的71%,钥仁、风冈、新晃、秀山、酉阳、务川等地都是著名产区. 7. 钼:钼矿分布很广,全国27个省区均有分布,但相对集中于豫、吉、陕三省(合占58%), 8.铝土矿:我国铝土矿以地台型的沉积矿床为主,其成矿过程和石炭二豆纪的然系有很大关连性,北方的晋、豫二省和南方的黔、桂两省区是我国铝土矿最集中的分布所在四省区铝土矿保有储量约占全国总储量的85%. (四)贵金属与稀土金属 1.贵金.金、银、铂:我国的黄金无论是储量还是产盘,在世界上均有一定地位.按成矿类型而论,我国有很大一部分金矿(约占43%)均为脉金,主要集中在胶东和东秦岭.胶东的招远、黄县、乳山、牟平、掖县、栖吸,河甫的拢县、灵宝、桐柏,都是重要产地。12%左右为沙金,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和内索。还有灼43%的黄金系与其它金属扩截伴生、共生,分布比较广泛,但以长江中下游地区较为集中,主要伴生于铜矿之中。 绝大多数(74%)的银矿也多伴生于有色金月矿床之中。我国银矿主要分布于赣、湘、桂与陕、豫、那等省交界地区,即秦岭山地和南岭山地地区.‘ 我国的铂族金属矿藏,目前探明储量不多,而且大部分集中在甘肃金川的铜一镍综合矿床之中.其余则主要分布于四川、云南二省。 2.稀土金属:稀土金属是指元素周期表中第57-71等15种侧族元索组成的金属矿物。从1794年首先发现轧到1947年最后发现饱为止,稀土金属才全部为人所知晓,其工业利用历史很短,仅在本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才能发展起来的,主要应用于尖端技术的工业领域. 四、非金属矿藏 1、磷:我国磷矿储量丰富,但地区分布不均衡.在巳探明的保有储量约80%集中于南方的鄂、黔、滇、川、湘五省区.品位较高的富矿则主要分布于滇、黔二省. 2.硫:我国工业所利用的硫主要来自硫铁矿.南北均有分布,南方主要分布于粤、皖、川、滇四省.北方则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还有一部分硫系与煤伴生,主要分布于北方煤炭分布区,回收潜力较大。 3.石墨:储量居世界首位,主要产地在黑龙江、吉林、山东、山西、内浪古和湖南等省区,其中以黑龙江鸡西柳屯和胶东莱西南壁矿区质量最优。 4.石棉:探明储量已达5000多万吨,居世界第三位,主要分布于四川石棉县和青海茫崖地区. 第三篇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与地理区域 第十五章 自然地理区划 我国是一个幅员广大,自然情况复杂的国家,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很大,为了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了解各地自然界的特点,因他制宜地拟订最有效的措施.通过自然区划,以便了解全国各地自然界的荃本情况、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对我国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的有利方面和不利方面,从而为充分利用艺改造各地的自然环境提供科学依据.这就是进行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的目的.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的主要内容是研究我国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结构、发生、发展规律,地域差异及其利用改造途径.自然区划因对象不同而分为综合自然区划和部门自然区划,部门自然区划是依据某一地理环境组成成分,如地貌、气候、水文、土坡、植被等的差异进行划分。综合自然区划是从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各自然地理成分的相互联系的性质和特点出发,依据整休地理环境的差异进行刘分.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部门自然区划为综合区划提供必要的荃础,综合自然区划为部门自然区刘提供了环境综合特征背景,有利于部门自然区划的进行. 自然区划是全面认识地理环境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可以深入揭示我国地理环境的区城分异规律和各区城的结构特征,不仅可以深化自然地理研究理论,而且可以全面分析评价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谏条件和自掇资谭的潜力,进行数量和质2评价,因地制宜提出合理利用开发的途径。为制订全国和区域的国土整治、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第一节 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一、自然区划的原则 地城分异规律是自然区划的理论墓础.为把地域分异规律具体运用到自然区划工作中,必须以自然区划原则作荃本依据. 自然区划原则,是反映自然地理区域分异的基本法则,是进行自然区划的指导思想,是选取区划指标、建立等级系统、采用不同方法的准绳。目前常用的区划原则有发生学原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区城共扼性原则.生产实践原则等.由于对乒划原则的认识不同,因而出现了众多的区划方案。本书主要采用以下区划原则。 综合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 综合性原则强调在进行某一级区划时,必须全面考虑构成环境的各组成成分和其本身综合特征的相似和差别,然后挑选出一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指标作为确定区界的根据。贯彻综合性原则,目的是要保证所划分的单位,是一个具有特点的自然综合体. 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再找出区城分异的主导因素.主导因素原则强调选取反映区域分异的主导因 素的某一主导标志来作为确定区界的主要根据,并且特别强调在进行某一级区划时,必须按统一的指标来划分. 主导因素原则是区划工作中经常运用的原则.在运用这一原则时,应当注意区分下列三种不同的概念:(1)自然综合休的形成和发展的因素;(2)自然界地城分异的因素3)划分某一等级界限的标志和指标。 这三者之间有一定联系,但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地城分异规律是区划的理论基础,区划的标志和指标是根据区划方法论选定的标准。区域分异因素不同子区域发展的主要矛盾,更不能用某一反映区域分异因素的指标来代替。 主导因素原则通常是通过主导标志法来实现的,即选取能反映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索的某一指标作为确定区域界限的主要根据. 生学原则 发生学原则应理解为区城单位成因的一致性和区域发展性质的共同性原则.由于地域分异是长期发展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继承性,追溯发展历史以论证其发生、发展的异同是十分重要的.运用发生学原则,有利于深入研究各组成要索之间以及各区划单位之间相互联系的性质,在了俐卫域分异规律.但是在追溯发展历史的同时.应当认识到,区划的对象是区域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地理过程所产生的现阶段的自然综合体,区划最终要落实在现代自然特征上,因而必须注意古今之间发生发展过程上的联系。某一单位所以不同于另一同级单位的基本待点,经常都是由于一定的水热条件及水热之阿的比例关系简形成的,这就是在高级单位的区划中大多采用“生物气候原则”的原因区划的低级单位是处在同一水热条件下,同级各单位之间基本特点的不同,常常是因地貌条件的差异而引起的。地貌的差异导致整个下垫面性质的差异。因而考虑地貌条件的发生,在低级单位的区划中是有惫义的 3.区域共扼性原则每个具体的区划单位都要求是一个连续的地城单位,不能存在着独立于区域之外而又从.于该区的单位。区划的这一属性,称为区城共扼性。这一原则决定了区划单位水远是个体的,不能存在着某一区刘单位的分离部分.例如,山间盆地与周围山地在自然特征上有明显差别,但根据区域共扼性原则,两者同月于更高一级的区划单位。 区域单位的划分与合并,主要是根据区域发生上的共同性,景观特征的相似性和区域共同性来进行,因此,上述三个原则是进行自然区划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此外,在进行自然区划时,应贯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自然区划的任务是要通过选取恰当的指标,合理地划分各级自然区域,阐明各级自然区域内自然条件优势,指明改造不利自然条件的途径。我国目前许多自然区划方案,大多是为农业生产服务。因此,在自然综合体诸要素中,大多选取与农业生产最密切的气温、水分和养分作为地域分异的主要依据. 二、自然区划的方法 1.自然区划的方法主要有叠置法、主导标志法、地理相关法、景观制图法、定量分析法等.叠置法是将若干自然要录的分布图和区划图盛里在一起,得出一定的网格,然后选择其中重叠最多的线条作为综合自然区划的依据.叠置法可以减少主观性和任意性,井有助于发现一些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但是,自然界各种现象都有其发展规律,所处发展阶段也各不相同,特别是资料不完整的情况下,如果机械地运用此法,有时会得出错误结论。 主导标志法是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主导标志作为区划的依据,由此得出区划界线,这种界线意义比较明确。但如果机械地运用这种方法,往往不能正确地表现出自然界的地域分异规律,区划界线有时会带有主观任意性。 地理相关法是在比较各项自然现象的分析图、分布图和区划图,了解自然界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再按若干重要因素互相依存的关系,制订区划界线的依据 上述这些方法应当结合使用,它们的共同内容是根据自然界地域分异的因索,通过各种现象与对象因果关系的分析选出可以作为区划依据的指标。 2.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聚类分析方法与遥感分析方法逐步运用到自然区划中来。聚类分析是为了把互相差异的自然地理区域或现象进行分类和归纳。用相似系数与差异系数反映被分类对象之间亲疏程度的数量指标。两个客体之间的相似系数越大,其对应的差异系数就越小,这两个客体的关系就越密切,合并成一个区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相似系数的建立,需要用主成分分析,以便从众多的指标中,择取部反映客体本质,在数目上又尽可能少的主要指标。将择取出来的主要指标,在所要进行聚类的诸单元中给子数量化,并且统一评定其数量大小,即进行“标准化”,这样各类指标才具有等效值特性和可比性。然后,从中选用适合的方法聚类分析,进行定量的归类划区。 遥感技术为地理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手段,遥感图象综合地反映了地表的真实情况,能够提供宏观的、动态的各种自然现象的丰富信息,应用遥感图象结合地学分析方法,便于正确地揭示地域分异规律。 3.区划单位有一定的等级系统,可以“自上而下”顺序划分,也可以“自下而上”逐级合并。自上而下区划,主要是根据区域分异的大、中尺度差异,蜜照区域相似性与差异性,从区域的高级单位开始向低级区划单位逐级进行划分。自下而上的区划是从划分最低等级区划单位开始,然后将它们依次合并为高级区划单位。现有的全国性大尺度区划方案大多是自上而下的顺序划分法. 从大范围看,水平地带性是最显著的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是次一级的地域分异规律。区划时应首先表达水平地带性水平地带性基本制约于温度和水分状况,综合这两个因素便成为最高级的综合区划单位地形的差异又引起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条件与风化、侵蚀、堆积等过程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并反映出岩石组成、内营力等因素的差异因此,地形是区划的重要因素。所以一般在划分温度带,千湿地区之后,再按地形进行下一级区划。 第二节 中国地域分异的特征 我国位于中纬度地区加以海陆分布大地貌的影响显著,所以地域分异现象十分复杂.大尺度的地域分异包括纬度地带性,干湿地带性和大地貌分异自然地带只有在广大低平地区或内陆平坦地区,在纬度地带性作用占优势时,才大致与纬线平行在一些地区,地带分异往往与纬线成斜交方向,例如东北地区,内蒙古地区等,既存在气温的南北差异,又存在湿度的东西更替,两者相互作用使地带的排列呈与纬线斜交方向. 自然地带的宽度在各地不相同,在地势急剧变化的地区,或从大陆性区域与海洋性区域接触处,地带的分布甚至可以发生间断或尖灭.例如,大陆中部温带草原地带与荒漠地带,在东北地区转变为海洋性森林地带处发生尖灭,秦岭以南的亚热带,在西部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而发生间 断 大高原、大山系和广大平原的地貌差异或是山地、高原和平原的组合差别,例如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增里木盆地等,则是大地貌的分异单位. 我国地域分异的羞本轮脚,一方面是水热条件变化引起的水平地带性分异,另方面是地貌变化引起的垂直分异.水平分异是第一性的,垂直分异是第二性的。 水热条件变化引起的水平地带性分异 决定我国水热条件分异的主要因索是纬度位置(它决定着气温的南北差异)、距海远近(引起气候湿润程度的差异)和地形。这三方面是综合起作用的.但是,在不同的地区,三者彼此作用的强度却有很大的差别。 东部地势低平,自北而南,从寒温带经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直到赤道带,具有纬度地带性差别,温度荃本上自北而南升高.季风的更替和地形的影响便这种温度变化表现更为复杂。 冬季受干冷的冬季风影响,使各地气温普遍降低等温线的分布羞本呈东西方向,而且南北的气温梯度变化很大。夏季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各地气温普谊升高。 在上述气温分布的背景上.由于地形或位置的影响,还出现一些全年或季节性的温暖中心和寒冷中心.例如,四川盆地是全年的相对温暖中心,云南高原冬季是季节性温暖中心,东北北部等地是冬季低温地区. 海陆位置关系基本上决定了我国降水量的分布,也决定了气候的海洋性和大陆性的程度.我国降水量的分布,总的趋势是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此外由于地形的形响,山地降水a多于平地,迎风坡多于背风坡,气旋、锋面经常活动或停滞的地区,降水2显若增加,甫岭山地、武夷山地、长白山地成为多雨中心,即与上述原因有关. 仅仅从气温或者降水,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地区的综合特征.在同一盆度带内.由于水分状况的差异,可以形成森林,也可以出现沙漠.同样的降水最,由于温度的差异,可以形成沼泽,也可能出现冰川.对于了解地域分异规律来说,应从水热的对比状况,即水热状况的综合特征来加以分析,通常使用干澡度(K)来表示. 通常以干燥度为1.0的等值线来区分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K<l为湿润地区.K1——-1.5为半湿润区。这条等值钱大致相当于秦岭淮河线.但此线以北的大兴安岭北段、小兴安岭、长白山地、胶东半岛等地的干燥度也小于1. K<l的地区,表示降水t大于可能燕发量,植被为森林,土壤无石灰性.基本上没有盐渍化,年平均降水变率一般在20%以下,早患较少。半湿润地区干燥度最高达1.5左右,植被为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和比较干旱的森林。 K>1. 5为半干早地区与干早地区,主要包括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半干早地区K值在1.5-2之间,大致和干草原分布区相当。K>4为干旱地区,二者之间存在荒漠草原地带. 二、大地貌的分异特点 我国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地势呈阶梯式分布。东部地势低平,水热条件所决定的自然地带自北而南表现出有规律的更替.第二级阶梯由广阔的高原和大盆地组成.因地势较高,距海较远,自然地带分布总的格局未受破坏,但已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异,而且愈向西部,变异愈明显。青藏高原为最高一级阶梯,由于地势很高,自然景观的形成、演变和地域分异规律与我国其他地区迥然不同,它虽然位于中纬度西风带与亚热带范围内,但呈现高寒荒漠、高山草原、高山草甸灌丛景 观,它既不同于同纬度低海拔的水平地带性,也不同于同纬度的山地垂直带性,而是在垂直高 度变化的基础上叠加了水平地带的影响 众多的山地,因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绝对高度与相对高度、山体的大小和形状、坡向和坡度的不同,形成类型繁多的山地垂直带谱,与水平地带相互交错,增加了地域分异的复杂性。另方面,山地排列方向规律性明显,东西方向的山地大多构成我国气候上的明显分界,阴山、天山、昆仑山、秦岭、南岭等对南北运行的气流都有一定的阻隔作用山地南北两侧景观明显不同.华夏走向山脉对于季风的推移也有明显影响。我国东北、华北的自然地带皇东北一西南方向,与华夏走向山脉的配列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总之,我国自然条件的区域差异是相当复杂的我国水热条件的地带性分异并不是简单的温度分异的结果,非地带性等因素也是形成我国水平地带性分异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以说,非地带性因素对我国自然环境的区域分异所起的作用不低于地带性因素,而且还影响了地带性条件的实际表现. 第三节 中国自然区划方案 公元前五世纪,《禹贡》一书总结了当时我国各地自然情况的知识,划分全国为“九州”,分别阐述其山川、湖泽、土壤、矿物等.可以说,这是我国和世界最早的自然地理区划著作 近代,我国一些地学工作者以及一些外国学者曾对我国的自然区划发表了见解,提出了不少区划方案。例如张其的(1926,1935)、竺可祯(1930),李长傅(1930年)、洪思齐与王益崖(1934年)、王成组(1936年)、李四光(1939年)、冯绳武(1945-1946年)、罗士培(P. M. Roxby,1922年)、葛德;F(G. B. Cressey,1934年,1944年)、斯坦普(L. D. Stamp, 1936年)等,他们提出的区划方案由于受缺乏基本地理资料的限制,一般都比较简略. 解放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要求对全国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有全面的了解。自然区划工作列为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的主要项目.四十多年来,先后发表了多种全国性的自然区划方案,其中影响较大的有 1.1954年,中华地理志编辑部的“中国自然区划草案”(罗开富主编)。它首先将全国分为东半壁和西半壁.前者为季风影响显著的区域,后者为季风影响徽弱或完全无季风影响的区域.然后提出最冷、最热、最干和空气稀薄四个相对极端的区域,在其间再划出几个过渡区,将全国划分为东北、华北、华中、华南、蒙新、青藏、康滇七个“基本区”,然后再以地形为主要依据,划分为23个副区· 这个方案,注意到自然地域分异的状况,并对各类自然地理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所表现的特点,作了一定的探讨,强调基本区是按自然特征而划分的,其含义与范围与行政上或经济上习惯所用的不同。例如,将辽河下游平原与辽东半岛划入华北区,而不属于东北区。 同时,周廷儒(1953),林超和冯绳武(1954)在编写师范院校和综合大学地理系教学大纲时,分别提出了区划方案. 2.1956年,中国科学院成立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开展了大规模的自然区划工作1958年,在各个部门地理区划工作基础上,编制了全国综合自然区划。它以光、热、水分、土壤和植被的地域分异为依据,以气候、土壤、植被的地理相关关系为基础。 3、1985年,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在编写《中国自然地理,总论》时,赵松乔提出了新的自然区划方案.首先把全国划分为三大区,再按温度、水分条件的组合及其在土城、植被等方面的反映,划分出7个自然区,然后按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的综合指标,划分出33个自然副区。 4、本书采用的自然区划 根据自然区刘的原则、中国自然地理的特点和地域分异规律,参考前人所做的工作,同时考虑到教学的裔要.我们采用三级区划. 一级区:将全国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早区,青截高原区。 二级区即自然地区:将全国划分为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内蒙古、西北、青藏7个自然地区.三级区即自然副区:全国刘分为35个自然地理副区. (一)三大自然区的基本特征 根据我国自然情况的最主要的差异,可将全国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早区和青蔽高原区三个大自然已三大自然区的主要特点为 1.东部季风区,约占全国面积的46 % ①季风影响显著,风向、降水、温度均随季节变化而有明显更善.夏季风影响明显,湿润程度比较高。 ②新构造运动上升幅度一般不大.海拔超过2000米的山岭不多“在黑河一北京一郑州一欲州一线以东,新构造运动以沉降为主,其间500米以下的面积很大,有广阔的堆积平原。 ③天然植被以森林为主,少部分为草原。 ④地表外营力主要是常态的风化物质移动。水力侵蚀、堆积和溶蚀作用突出,沿海还有波浪和潮汐的破坏和堆积作用。纬度较高和海拔较高的地方有冻裂作用,部分地域有风沙及风尘的扭运和堆积。地表水的补给以雨水为主要来镰,潜水较丰。 ⑥在第四纪冰期受冰川影响不大,植物种类繁多,分布比较混杂,井且有不少是从中生代末及第三纪保存下来的植物.红色风化亮分布很广,长江以南尤为普遍。 ⑥人类影响广泛而深刻。凡可开垦的地方,几乎全部辟为农田,天然森林大多破坏。本区是我国最主要的农业区域,但有很大面积应该经营林业。 ⑦区内自然界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随纬度而变化的温度,随距海远近而变化的湿润情况也是相当重要的因素。湿润情况南北各地虽相近似,但降水量的绝对值差异很大,低者不足400毫米,高者2000毫米以上,对于自然区的分异也有影响。 2.西北干早区.约占全国面权的27.3%。 ①在晚近地质时期,有显著的差异上升运动,大部分地区上升幅度不大,一部分上升很大,形1成广大的高平原和横亘于高平原中的很显著的山脉。高平原海拔大多在1000米左右,其中也有较低的部分,如准呜尔盆地不少地域在250-500米之间.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竟在海平面以下155米.许多山地的高度超过3000米,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异也有不少山地高度较低,景观的垂宜分异不明显。 ②地处内陆且四周多山岭。来自海洋的水汽很少,夏季风难以到达。植被大部分为荒漠,一 部分为荒漠草原和干草原。在高山的垂直分带中则有森林、山地草原等,以及与之相应的土坡类m。 ③地貌外营力主要是干早与半干早气候下的徽弱风化、微弱的物质移动、微弱的水力侵蚀和堆积以及广泛的风力畏蚀、扭运和堆积。但基雨之后,水力侵蚀可产生强烈的破坏作用。风力作用虽然很广泛,但只能对顺较较细的松散沉积物起作用,并在风力变级的时候发生堆积.在高大的山岭中,以冰川作用以及冰缘条件下的寒冻风化、物质移动和流水侵蚀为主。全区绝大部分月内陆流城,在平地上产生的地表水几乎全月雨水补给的短暂水流。湖泊较多,大多是咸水湖。山地径流是重要的资淑,其补给来像以冰雪融水为主。 ④自中生代末期以来,即断续出现干早和半干早气候。植物逐渐早生化,种月较少。第四纪初曾经有过比较湿润的时期,有些地方古水系较为发育。湖岸阶地的存在,也可以作为地质时期中气候向干早变化的证据。 ⑥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影响,远不如东部季风区广泛、深刻.但在与东部季风区接壤的地区,以及有流水可资泊溉的地域等,也可看到人类活动的深刻影响。干草原利用不尽合理,往往造成荒摸化的扩展。 干草原、竞澳草原大部是畜牧地区,水源是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高大山地则是经营林业与畜收业的场所。本区主要间题是水源不足。应防风固沙、防治土墩盐演化、改良草场等. ⑥随距海远近而变化的干混状况是决定区内自然界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索。 3.青藏高原区,约占全国面积的26.7%. ①新第三纪以来全区大幅度上升,形成平均高度4000米以上的大高原.其间还有超出雪线以上,高度在6000米甚至8000米以上的极高山岭. ②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气温很低,太阳辐射强,风力强,由尽外箱入的水汽不多.植被以荒漠、高山草甸灌丛为主,森林很少.由于古冰川的影响以及化学风化作用微漠,成土母质的机械组声很粗,土层薄,加以成土年龄不长,成土作用级慢。 ③地貌外营力主要是在冰缘气候条件下比较强烈的物理风化与物质移动,以及冰川和流水的扭运堆积.大部分为内陆流城,有较多的冰川、湖泊。高原边缘为许多大河的上源。 ④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比西北干早区还要微弱。以畜牧业为主,少数地区可以发展林业、农业。本区主要的不利条件是气温低,空气稀薄,风大,水分不足。 ⑥决定自然界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是自然界随高度而变化的垂直地带性因素。在高原面上自然界的地域分异也表现出水平地带性. 从上所述,可见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主要根据是}1)现代地形轮脚以及对它有决定作用的新构造运动的不同;2)气候特征及其所导致的土壤、植被、地貌外营力和水文的最主要特征的差异3)自然界(土壤、生物、地质地貌)的主要发展过程不同,4)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以及利用、改造自然方向的差异;5)自然界地域分异所服从的主导因索的差异.由于划分这祥广大的区域单位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而各项因录的发展与分布不完全一致,在每一个区内的一致性也很不相同,因此,所有界线只能是概约地代表自然界开始变化的地方,不可能是很准确的. 十六章 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的范围相当于我国的寒沮带和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以冷湿的森林和草甸草原录观为主.东北地区的界线,北面与东面以国界为界件西界大致从大兴安岭西侧的根河口开始,沿大兴安岭西,的丘位台地边缘,向南延伸至阿尔山附近,然后向东沿洗儿河谷地跨越大兴安岭至乌兰浩特以东,再沿大兴安岭东旅南下,经突泉、至白音胡硕,然后沿松辽分水岭南缘,经脆愉、保康,以下沿新开河、西辽河至东西辽河汇口处。这条界线相当于干燥度1. 25的等值线和黑钙土在平地上分布的西界.界线以西的呼伦贝尔高原、大兴安岭南段与西辽河平原属温带半千旱草原景观,划归内蒙古地区.东北地区的南界,即与华北地区的分界,大致从彰武经康平、昌图折向南,再经铁岭、抚顺、宽甸抵移绿江畔. 东北地区在自然景观上表现出冷湿的特征,它的形成和发展,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密切关系。东北地区是我国纬度位置最商的区城,冬季寒冷,高纬度固然是基本因索,但它的相关位置也有明显作用.它北面与北半球的“寒极,—维尔霍扬斯克一奥伊米亚康所在的东西伯利亚为邻从北冰洋来的寒潮,经常侵入,致使气温翻降.西面是高达千米的蒙古高原,西伯利亚极地大陆气团也常以高屋建瓶之势,直袭东北地区.因而本区冬季气温较同纬度大陆低lOC以上.东北面与素称“太平洋冰窖.的那霍次克海相距不远,春夏季节从这里发源的东北季风常沿黑龙江下游谷地进入东北,使东北地区夏沮不高,北部及较高山地甚至无 a.本区是我国经度位置最偏东地区,井显著地向海洋突出。其南面临近瀚海、黄海,东面临近日本海.从小笠原群岛(高压)发稼,向西北伸展的一支东南季风,可以直奔东北.至于经华中、华北而来的变性很深的热带海洋气团,亦可因经渤、黄海补充湿气后进入东北,给东北带来较多雨t和较长的雨季。由于气温较低,燕发微弱,降水量虽不十分丰富,但湿度仍较高.从而使东北地区在气候上具有冷湿的特征。东北地区有着大面积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草甸草原,肥沃的黑色土坡,广泛分布的冻土和沼泽等自然景观,都与此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有关. 第一节 区域特征 一、冷湿性森林与草甸草原景观的形成及主要特征 (一)寒温带、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本区气候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寒冷而漫长的冬季.温暖、湿润而短促的夏季,有可靠的一年一熟的农业生长季和有效的降水最.气候特征的形成,除地理位置影响外,复杂的大气环流是它形成的直接原因. 冬季,本区位于蒙古高压的东部,冷气流常自北和西北方怪入,盛行西北风太平洋沿岸常为.东亚大柑,陆地上为高压脊。高空西北气流与地面的西北气流相结合,风力强劲,气候寒冷、干澡。只有气旋过境时,才能引起较大的天气变化。当低槽移近本区时,常有较盛的南来气流从东南的海面上侵入,形成多云多雪的阴湿天气.低栩过境后,接着就是高压脊的前部怪入,强盛的冷空气自西北向东南推进,致使本区风向突转为西北气温骤降,西部常出现风沙天气,有时出现雪暴现象·攀后,高压系统全部占据本区,天气晴朗干燥、寒冷,风力微弱·这种槽、脊系统的转变,引起晚冷天气的更替,一次历时大约三、四天,形成冬季天气“三寒四温”的特征。由于冷空气经常侵入,导致本区冬季气温甚低,1月平均最低温备在一20℃以下。黑龙江畔的澳河.极端最低温达-52. 3 C (1969年2月13日),是我国现有气象资料中的极端最低温记录。本区冬季长达半年以上,最北部可达8个月地表积雪最厚可达50厘米。雪盖次年融化时,可补偿春季水分之不足. 春季,由于地表增温,蒙古高压势力减弱而向北引退.此时,低压系统自贝加尔湖移入,并在本区发展加强,形成强烈低压.低压前部常出现强大的西南气流,后部则有猛烈的西北气流入侵。因此,春季多大风,而且地表而多风沙天气。尤其在西部地区,风沙天气可占到全年的60纬以上.特别是当低压移至黑龙江下游时,气压梯度出现南高北低的形势,平原地区多偏南大风。低压系统后部,常引起北方冷空气南下,形成寒湘天气,是本区晚循的主要原因. 夏季本区位于大陆低压的东北部,复季风盛行.极锋已移到本区,这里成为南北气流交会地区,气旋活动远较其他区为多,降水丰富,是东北.湿热时期.同时.受冷祸、台风的影响,低压的加深,则可产生大雨或挤雨.夏季降水占全年降水的50-70%,其集中程度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大.长白山地东南侧,鸭绿江流域一带,夏季降水量可达500^-700毫米,西部大兴安岭山地只有400毫米左右。本区夏季短促,气温较高的东南部,也只有30--55天,而大兴安岭北部却无夏.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平原南部高达24'C,而大兴安岭北部却不足18C。但大部分地区的极端高温能达到35C以上. 秋季,贝加尔湖低压系统虽可入侵,但发展机会不如春季多,大气演变也不如春季显著.但副高在高空停滞机会较多,可形成持续数日之久的晴暖天气,风速也较春季为小.在佳木斯、哈尔缤、长峥一带,春秋两季气温大致相等.其东南部,由于春季地表积雪消融等原因,秋沮高于春很,西北部则与此相反.各地秋季短促,大多不到两个月。 总起来说,东北地区主要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大部地区的年降水量为400-700毫米,长白山地东南侧,如集安附近,可以达到1000毫米,西部通愉附近,少到400毫米以下.东部降水集中在5-9月,西部则集中在6-8月。本区年降水变率不大,约在20%,和长江流域相似.降水 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生长的需要.只有少数地区,稍嫌不足,如遇冬季少雪年份,加上春季风大,燕发强烈,平原西部会出现严重春早.东北地区,冬季寒冷,夏温不高,但与同纬地区比较,冬季气温很低,夏季气温较高,因此,东北气温年较差很大,居世界同纬地区之冠。 (二)广阔的森林和草甸草原 本区的植被就其种属来说,不如我国南方各区丰富。维管束植物约有2670种。特有种不显著,树木种类不多.但东北地区却是我国森林面积最大的区城。植物种类有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的趋势。据统计,如以长白山地的植物为100,则东北平原相当于49,大兴安岭只相当于45,均不及长白山地的一半.此种现象与现代植物生长环境愈向西北愈趋产酷有关. 就亚欧大陆而言,本区植被具有一定的过渡特征.它是亚欧大陆温带草原的最东端,寒温带针叶林的最南端,暇温带夏绿林的最北缘。这些植被类型交汇于此,组成成分相互渗透.同时,因受强大的冬季风影响,这些反映地带性的植被,都有向南偏移趋势.与同纬度的同类型植被相比,草原带约偏南30,针叶林带偏南约3.56,针阔叶混交林带偏南约2. 50. 本区植被按区系组成,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分,即达乌里区系、长白区系和蒙古区系.它们分别和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和温带草原三种植被类型相适应。达乌里区系植被,以兴安落叶松为代表准物多为耐寒性的,如兴安落叶松、杜香、越桔等。长白区系植被,以红松阔叶林为代表,多为喜湿性的植物如红松、糠极、胡桃锹、水曲柳等.蒙古区系植被主要是草原,多耐干早的植物种、如针茅、羊草等。本区的植物,有耐干的,也有喜湿的,有耐寒的.也有温暖亚热带的.这些现象与植被发展历史有关。第四纪冰期时,欧洲植物受到冰期气候影响,迫使其植物由寒冷的北部向南部退缩。当时亚洲的气候较欧洲温暖,欧洲植物也向东迁移,经西伯利亚到达我国。与此同时,西伯利亚极地植物也随之而来.我国境内以阔叶树为主的森林发生了变化,它们的组成中出现了针叶树,形成了混交林。间冰期,气候转暖,欧洲、西伯利亚系统的植物向北向西回流,大部分退出东北,一部分则适应本地环境而保留下来。同时,间冰期的气候远较欧洲吸和,又导致我国南方植物向东d匕推进。这样,经过冰期与间冰期的几次反复便形成了今日植被面貌.东北平原区,由于蒙古干旱风影响,蔽古区系的植物亦随之而来.于是东北地区便成为达乌里、长白和蒙古区系的植物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区域.在现阶段的地形、气候等因家影响下,东北植被的区域分异也相当明显.山地成为森林植被,平原出现森林草原和草原植被。 (三)肥沃的土壤 本区的土坡类型复杂,分布较广的地带性土壤有寒温带的寒棕壤,温带的暗棕坡、黑土和黑钙土。隐域性土组有白浆土、草甸土、沼泽土等,常和地带性土坡呈复域分布。土族有机质腐殖质含童丰富,具有深厚的暗色表土层,尤其是黑土、黑钙土、草甸土等,有机质或腐殖质层特厚,含量又高,极为肥沃。是世界三大肥沃黑土区之一。土竣深厚黑色表层的存在,反映了冷湿性自然景观的本质特征。在短促的温暖季节中,气温较高,降水较多,土壤的水热条件有利于植物生长,粗有机质能较快分解,增加腐殖质含量.但由于寒冷季节较长,土壤温度很低,又抑制了土城生物化学作用的进行和有机质的分解,这就为腐殖质形成和积系提供了有利条件. 本区土壤分布,同植物分布有一致性,具有明显的纬度与经度分布规律 大兴安岭中北部针叶林下是寒棕壤分布区。它是寒温带湿润区的地带性土壤。在它的发育 形成过程中,由于夏季温和湿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都较旺盛,冬季严寒漫长,生物活动微弱,甚至停止。地下有深厚的冻土层,夏季随下降水流淋溶的灰分元素,因受到冻层的阻留不可能转移更远,而当土壤封冻时,又随上升水流返回上层,致使灰化作用难以发展。土壤表层并不象灰化土那样缺乏矿物质。所以,它有别于西伯利亚的灰化土。 长白山地、小兴安岭针阔叶混交林下,是温带暗棕壤分布区。这里和针叶林区比较,气温较高,湿度较大,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有轻度淋溶和粘土化特征,有明显的弱酸性腐殖质的积聚,土埃表层腐殖质含量较棕壤为高.暗棕壤分布区,还星散分布着白浆土。在山间盆地及河谷阶地等地形部位,凡地形坡度在5度以下,成土母质比较粘重的地方常有发育三江平原也有广泛分布。 松嫩平原的东部和北部山前台地平原森林草原下是黑土分布区。北起嫩江、北安,南至四平,沿滨北、滨长铁路线的两侧,形成一条完整的黑土带。此外,在三江平原西部、黑龙江中游的黑河、嘉荫间的河谷阶地也有分布.黑土富含腐殖质,表层含量高者可达15%,厚度可达1米以上。现多已开为农田,是东北地区著名产粮区。但是,黑土区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土壤肥力减退较快,需采取横坡垅作,修筑水平梯田等措施. 松嫩平原中西部草甸草原植被下,是黑钙土的主要分布区。平原中部以草甸黑钙土为主,西部主要是黑铐土.松嫩平原,温暖季节多雨,草甸植被广泛分布,凡地势平坦的平地或阶地,在黑钙土形成过程中都伴随着显著的草甸化过程,使表层既有丰富的腐殖质的累积,又形成了多量的锈斑和铁质结核,形成草甸黑钙土。在地势低平处,地下水位较高,上层淋溶出去的碳酸盐类,还易随毛细管作用返回上层,因此,土壤表层发生碳酸盐的累积现象,形成碳酸盐黑钙土在地形低洼,处于封闭状态下,可溶性盐分在土层中日益增加,则形成盆渍化草甸黑钙土,如果盐分积累过多,就成为盐渍土(多为苏打盐土). 本区草甸土和沼泽土分布广泛。草甸土多见于河流的泛滥地或低阶地上。沼泽土与草甸土常成复域分布。三江平原区,包括兴凯湖以北的广大低湿平原,是沼泽土集中分布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及长白山地,松花江、黑龙江的泛滥平原,以及嫩江下游沿河两岸也有带状或片状分布本区沼泽土生产潜力很大,应积极采取改良利用措施. (四)广泛分布的冻土 冻土是东北地区冷湿环境的综合反映,同时它也影响其自然环境的形成和发展。 季节性冻土普遍存在,冻结层冻结和融解时间,随各地气温而异。地表开始冻结日期,兴安山地在10月下旬,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在11月上旬,长白山地和本区南部平原在11月中、下旬。融冻日期,从3月中、下旬自南向北逐渐融解。土壤冻结期为4-6个月,甚至长达7个月。冻土层厚度,除东南一隅不足1米外,其它各地均在1米以上。东部山地厚1-1. 5米,松嫩平原厚1.5-2. 0米,大小兴安岭厚达2米以上。总之,从南向北,冻结厚度逐渐加大,冻结时间逐渐加长。 多年冻土,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地区,属于亚欧大陆高纬度多年冻土区的南缘地带。其分布自西北向东南,面积逐渐缩小,厚度相应变薄。根据多年冻土的性状,可分为三带:①大片连续多年冻土带,分布在大兴安岭北部以满归为中心的地区,年均温在一50C以下。冻土面积占该区{70-80%。冻土层厚50-100米,平缓的山脊上形成石海,斜坡上形成石流坡、岩屑坡、倒石堆、石}河等冰缘现象。在坡脚形成冰丘、冰椎及泥炭丘.雪蚀凹地、高夷平阶地等雪蚀现象比较普遍。②}具有岛状融区的多年冻土带,分布在连续多年冻土带的东南,年均温一“--5℃,冻土面积约占 50-60%。融区扩大到中小河流的河床及向阳山坡。它是连续多年冻土带与岛状多年冻土带间的过渡带.③岛状多年冻土带,冻土的分布呈不连续的岛状,年均温。一一3℃之间,多年冻土面积约占10-30%,多分布在沼泽化阶地、湖泊边缘,以及植被茂密的阴坡.冻土厚10-50米,甚至只有几米.长白山地2200米以上的地方,也有零星多年冻土分布。 多年冻土的形成,既受现代自然地理因素影响,又是古气候的产物.据第四纪古气候的研究,认为有晚更新世冰缘期形成的多年冻土,在晚更新世后由于气候的变化具有渐变性,冻土未能全部融化。因此,大小兴安岭还残留有尚未融完的多年冻土。据研究,晚更新世的猛码象一披毛犀动物群化石曾达到北纬430附近,说明自晚更新世以来,冻土南界已向北移动纬度4'以上。同时,也发现一些地方(大杨树、龙镇、嘉荫及小兴安岭等地)多年冻十的上限出现在全新世地层中。近些年来,由于人类活动(铲除草皮、砍伐森林、修筑建筑物等)频繁,导致冻土的上限下降,退化明显. 冻土的存在,反过来又对东北地区景观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影响‘冻土的存在,增加了气候寒冷程度,冻层影响地表水下渗,使土壤表层处于经常过湿状态,引起森林沼泽化.树木的根系不能自由地向纵深处生长,易被大风吹倒或形成“醉林,,。幼苗根系不易下扎使森林更新困难.多年冻土区是冰缘地貌产生的主要场所.如石海、石河、倒石堆、岩屑锥、泥流阶地、泥流扇、冰楔群、热喀斯特、冰丘等在大、小兴安岭常有所见.冻土抑制河流的下蚀作用,河流迁回曲折,侧蚀作用加强,河谷加宽,并形成不对称河谷.冻层的部分融解,春季融雪水迅速汇入河床,形成明显春汛。冻层的存在,影响土集水分状况,再加上降水较多,土壤中有“上层滞水,,因而东北土坡具有不同程度的水成性特征.草甸土与沼泽土广泛分布。此外,由于冻层的存在,阻止了水分下渗,减弱了土壤淋溶过程,促使矿质元素在土壤内部的循环而免于过多的淋失。这种特殊水成状况,加上茂密的草本植被,也为东北平原创造了完全不同于黑土草原的自然环境,而形成草甸草原景观.总之,冻土的存在,使东北区的自然条件更加复杂,并且有独自的景观特征. 冻土,使得早春土壤常有“冷浆”现象,引起拱层土壤过湿温度降低,影响春播或种子发芽此外,对森林更新、文通运输、水利工程、城镇建设等都有很大影响 (五)面积广大的沼泽 沼泽的广泛分布.类型的复杂多样,是本区冷湿地理环境的一个重要特征。沼泽的形成是各种自然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地表过湿或积水是沼泽形成的关建 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之一,是70-80%的降水集中在s-7月土城表层处于过湿状态,甚至地表积水.同时,由于气温不高,有机质不易分解而易于累积。 冻土的存在,是沼泽形成发展的重要因家。寒冷季节表层土城冻结,水分以固体状态保存下来.而睡季触解过移中,除冻层上部做解水湿润土层外,下部未融部分,则构成了临时不透水层,阻止地表水下渗,形成上层播水,而使土壤矿质部分发生潜育化。每当雨季时,土绷易被水分饱和.特别是多年冻土区,土城下部具有坚实的冻结不透水层,土坡更易为水分所饱和。因此,距地表1-2米的深处,土城水和地下水都很丰富。东北地区的沼泽化便带有明显的经常性,在高阶地、分水岭和山坡上也有沼泽分布。 本区沼泽的分布,主要取决于影响沼泽形成的水热条件,而水热条件既受纬度地带性因素制约,又受地质地貌等非地带性因素影响。其分布特点是: 1.沼泽面积由北向南递减.黑龙江省的沼泽面积最大,占全区沼泽总面积的80%,而偏南的青林省则不足20%. 2.山区多泥炭沼泽,平原多潜育沼泽。山地降水多,气温低,水源补给稳定,土壤过湿,长期处于嫌气状态,植物残体不易分解.有利于泥炭积尽,泥炭层有由北向南增厚趋势.而平原区的沼泽,则是在地势低平、地表径流排泄不杨,水分获集而形成的.平原降水较少,气温较高,水源不稳定,在少雨年份沼泽干涸,出现好气环境,植物残体分解加强,泥炭不易积皿。只是在局部洼地有地下水补给、水源稳定地段才有泥炭的形成和累积。 大小兴安岭沼泽分布广,类型多。根据沼泽发育状况和沼泽植物的差异,可分为木本泥炭沼泽、草本泥炭沼泽、辞类泥炭沼泽和潜育沼泽等类型。泥炭层不厚,大兴安岭一般为20-50厘米,小兴安岭为40-80厘米,最厚2米. 长白出地的沼泽,主要分布在谷地底部或阶地上.缺少坡地和分水岭沼泽。沼泽体的规棋较小,草本沼泽多于森林沼泽。由于气温较兴安山地为高,植物生长期长,故泥炭层厚,一般为50-100厘米.而在一些熔岩堰塞湖与息火口湖,发生水休沼泽化的地方,泥炭层最厚可达9米,如吉林省辉南金川西大甸子的泥炭招泽. 三江平原是我国沼泽分布率最高的地区之一,沼泽分布率达20%,其东北部高达30%。本区沼泽发生发展过程以草甸沼泽化为主.在沼泽化过程中,由于水分不稳定,少丽年份沼泽干涸,有机体进行好气分解,所以大多没有泥炭积尽,仅有20厘米左右的腐殖质层多为潜育沼泽.潜育沼泽占本区沼泽面积的80写. 松嫩平原.沿嫩江和松花江干支流的河滩地,都有沼泽分布。本区以芦苇沼泽为主主要分布在乌裕尔河、眺儿河和霍林河下游漫滩地.嫩江下游的闭流区内,除无尾河地表水影响较大外,地下水出露是沼泽形成的主要原因。因该区土墩质地轻,地表水易于渗漏地下,而在土层下部常有不透水层,因此在风蚀洼地上,由于地下术出咚地表而形成大片沼泽. 二、地表结构 东北地区的地表结构,略呈半环状的三个带,最外一环是黑龙江、乌苏里江、兴凯湖、图们江和鸭绿江等流城低地;紧接着是山地丘睦地;山地丘睦地内侧则是广阔的平原。 本区的地貌,类型很多,但分布很有规律。山地和平原面积大体相等。山地的岭脊高度,海拔 一般在1000-1500米左右,缺少巍峨峻拔的高山。主要山地有两列,西侧是大兴安岭东侧是长白山地除两列华夏向山地外,北部还有一道北西走向、新近隆起的小兴安岭,它与东西两列山地围成半画状的马蹄铁形,在其内侧环抱着肥沃的东北平原。在平原的中南部,延伸一道与小兴安岭走向平行的松辽分水岭,海拔仅200多米,但它却使松花江与辽河南北分流,也是一条明显的新构造线。从上列四条构造线看,东北的地形略呈三面环山、平原中开的盆地轮廓.地势变化从中部向四周高起,中心部分为近期冲积物组成的平原,海拔150米左右,平原周围,包括松辽分水岭在内,为黄土状物质组成的台地平原再向外,北、东、西三面是海拨300-400米的波状丘陵和600-1000米以上的中、低山地区。 区域内部差异 一、大兴安岭山地 大兴安岭山地,北起黑龙江畔,南止西拉木伦河上游谷地,全长约1200千米长约800千米,宽200-300千米,是大兴安岭最宽阔的部分。平均海拔600-1000米,山峰多在1000米以上.组成岩石以海西花岗岩为主体。由于岩性均匀,抵抗风化和侵蚀的力量比较一致,历经长期剥蚀,形成浑圆状山形.第三纪中期以来,沿着北北东向的构造线发生了挠曲和断裂,山地东侧陡竣,呈阶梯状向松嫩平原陡降.西侧倾斜和缓,遥渐向蒙古高原过彼。其主要支脉伊勒呼里山,由东西向构造控制,向东延伸约230千米与小兴安岭相接.本副区大致以)10'C积沮1700'C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北段大兴安岭属寒温带明亮针叶林景观,南部为大兴安岭中部山地,属温带半湿润森林草原景观。 北段大兴安岭位于我国最北端,是我国的寒极。1月均温在一28℃左右,地面封冻达半年以上,并有多年冻土分布。绝对最低气温均在一480C以下,最冷年份,仲夏也有降雪(澳河).温暖时期甚短,7月均温在20℃左右。年降水虽仅350-500毫米,但由于气温低,燕发弱,干操度仍小于1.0.受地形赛响,山地东西两侧的气候差异较大,东侧降水多,气温较高。这里是我国唯一的寒温带落叶松林分布区,植物种类不多特有种更少.较重要的特有高等植物有兴安落叶松、樟子松、西伯利亚小萦(Berberzs sibirica)、鹿蹄柳($aliz pyralaefolia var.)等。针叶林中,分布最广的是落叶松一杜鹃林.兴安落叶松,其特点是彼盖度大,组成较纯,成、过熟林占森林面积75%,幼林很少.此外,尚有小面积的樟子松、白桦和山杨等。本区土镶分布,从黑龙江上游澳河以西开始至呼玛之间,沿岸高阶地及丘睦顶部发育着与兴安落叶松一杜鹃林相应的山地寒棕坡.平坦的低阶地为潜育寒棕城和草甸土。大兴安岭东侧,蒙古株次生林和兴安白桦山杨林分布较广,发育着暗棕城.山间谷地以及缓坡的下部,由于土城水分增多和永冻层存在,形成潮湿的沼泽景观,多泥炭沼泽土。北段大兴安岭的自然条件适于林业的发展,是我国主要用材林荃地之一。沿河低地及大兴安岭东南部地区,荒地资谭较多,井有充足的水佩和优良的草场,具有发展农牧业的自然条件. 本副区南部,即伊勒呼里山以南的大兴安岭中部山地由于热量稍高,湿度较小,基本上属于温带半湿润森林草原与草原景观.但由于山地东坡较西坡湿润和随着山地垂直变化,植被和土续分布各部位有明显不同.山前地带植被蓦本上属草原类型,组成以贝加尔针茅、鹅冠草、山丹、西伯利亚艾菊、野火球为主由山慈草原向上至大兴安岭山地,东斜面均为森林草原,草本中杂生粉各种灌木.阳坡和山顶常有小片蒙古栋、兴安白桦和兴安落叶松组成的森林.由森林草原往上,植被类型与大兴安岭北段类似,山地西坡为森林草原.在大兴安岭西斜面的三河地区,沿河岸可见稠李、春榆等落叶阔叶林。山地东西麓的草原区分布着黑钙土。向上为山地淋溶黑钙土带、山地灰色森林土暗棕壤带、山地寒棕壤带。大兴安岭中段山地草场面积广阔,牧业发达.三河地区为重要农、牧业基地,山地上部应以发展林业为宜。 东北东部山地: 本区北起黑龙江省的爱辉附近,南抵沈丹铁路线稍北,东抵国界,西邻东北中部平原.包括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和三江平原,基本上属于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景观。 中生代燕山运动奥定了本区地形基础。这次运动,长白山地除断裂井有花岗岩怪入外,尚有中性和酸性的火山岩喷发.小兴安岭主要表现为北北东向的断裂,三江平原为一陷落区,具有山间盆地性质。经过老第三纪的长期剥蚀,中生代运动中所形成的复杂地形形成准平原。喜马拉雅运动,长白山地有广泛的拗曲、断裂和玄武岩喷出,山地多次上升.新第三纪、第四纪以来的火山活动和多次玄武岩喷滋而使山地地形更加复杂化.更新世初,小兴安岭以地垒的形式上升成为山岭,而三江平原自第三纪以来,再度发生大规模凹陷,堆积作用不断进行,从而形成了低洼平原。 本区气候虽然比大兴安岭北部山地谧和,但冬季气温仍然很低,寒冷时期也相当长.1月平均温为一14一一28,C,结冰期长达5-7个月,土坡冻结深度1-2.5米。小兴安岭还有岛状永冻层。河流冰冻4-6个月。稳定雪盖长达两个月以上。7月平均气温在20-24'C之间,无藉期120-140天.活动积温在2000-3000'C之间.本区距海较近,年降水量较多,长白山地东南侧可达1000毫米左右。丘陵谷地一般在500-750毫米。夏秋多云雾,加上森林植被茂密.因此本区是东北地区最湿润的区域.水系发达径流丰富(年径流深300-700毫米). 由于气候沮砚,风化作用较为强烈,土层较厚,成土作用以枯化过程为主.山地多为暗棕坡,低地多白浆土、草甸土和沼泽土.一般呈徽艘性.植物种类较前区为多,约2000种,其中一半为东亚特有种。针阔叶混交林是本副区的典型地带性植被。针叶树种以红松、沙冷杉(Abies holo-phylla)占优势。此外还有奥冷杉(Abies nephrolepis)、红皮云杉(Picea Koeaiensis)等。阔叶树以枫桦、帐极、紫极、色木、水曲柳、山杨、白桦、蒙古栋等为主,红松、枫桦在林中常占支配地位,处于林冠的最上层,成为混交林的代表相. 长白山区500米以下的谷地或盆地,主要为草甸植被,常生长各种杂草,种类繁多,称.五花草塘.。河漫滩、旧河道、牛扼湖等地,常有沼泽发育. 在混交林之上海拔较高的山地,则为暗针叶林,红皮云杉、沙冷衫、臭冷杉逐渐增多.暗针叶林之上是岳桦疏林,再向上为山地苔原. 本副区由于地表结构的差异,在自然特征上以及改造利用方向上也有不同. 小兴安岭荃本上是低山丘陵。平均海拔400-600米.只有个别山峰超过1000米。山体走向北西,长约400千米,宽约100千米,山岭顶部平坦浑圆,河谷宽广.由于气候冷湿,永冻层与季节冻层颇为发达,多沼泽。绝大部分地区适于林业的发展。汤旺河是本区最大水系,以林产化工为主的有机废水污染严重,应是环境整治的重点。 长白山地主要特点是平行的山脉、丘位和相当宽广的山间盆地、谷地相间排列,大致呈北北东南南西走向.位置最西的一列是大黑山,向北延伸与黑龙江省垅内的大青山遥相接应,海拔一般在500米左右。大黑山以东是张广才岭,西支是老爷岭,南延为吉林哈达岭,海拔1000米左右;东支为戒虎岭。最东一列是完达山脉,海拔600米左右。向南接老爷岭、太平岭等山脉。再往南,越过延吉盆地,就是狭义的长白山.白云峰海拔2691米,为东北最高峰.白头山,形成放射状水系,分别流入第二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白头山夭池,是第二松花江的像头.介于上述山岭之间的是穆被河、牡丹江、辉发河等开阔的谷地.地貌上另一显著特征是具有相当广阔的熔岩台地,从抚松至密山一线的东南,包括长白山、老爷岭和穆故窝集岭(太平岭)等三个玄武岩分布区,台地受切创所形成的方山与孤丘等始岩地貌特别显著。 长白山地与小兴安岭比较,它近代隆起量较大,地势较高,加上纬度位里偏低,自然景观的垂 直分异较为复杂。 长白山地应以育林为主,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盆谷地适宜发展水田。丘陵半山区应加强水土保持工作。这里火山景观典型,火口湖较多,可发展旅游事业。同时应大力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三江平原本是海西期形成的凹陷,中生代初有所发展,因而堆积有户而厚的侏罗系.其周围有煤田。由于它长期下沉堆积了深厚的第四系洪积冲积和湖积层,是东北地势最低部分。抚远三角洲海拔仅34米,富锦以西地势稍高.海拔在50米以上.三江平原地势坦荡,但微地貌相当复杂.平原之上,有不少孤山残丘,也有碟形、线形洼地.整个平原,沼泽和沼泽化湿地占优势.只有周圈的孤山丘睦,才出现混交林或次生落叶阔叶林景观。其间还有类似草甸的过渡型景观。如完达山、老爷岭东侧的山前平原,多浅平岗地,沼泽化程度较低,形成了草甸景观。 三江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杨,沼泽遍地面积广大,河流泛滥洪涝是本区环境整治的重点. 三、东北中部平厦 在本区境内,包括松嫩平原及其周围的洪积冲积台地,以及松辽分水岭 本副区地势低平,海拔一般在120-250米。黄土状物质构成的台地及松辽分水岭,受到不同程度的切割,地表庵有起伏.哈尔滨、齐齐哈尔和白城间的三角点以内地区,现在仍在沉降中,构成了向心水系。由于排水不畅,地面有不同程度的沼泽化。 本区降水较少,气温较高,风力较强,燕发旺盛,属半湿润地区.有春旱现象植被多为草甸草原或森林草原,分布着肥沃的黑钙土和黑土。现已大部分垦殖,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 由于区内各地自然条件不同,在改遣利用方向上也不一致. 平原边缘由于近期隆起,形成一系列台地.东部山前台地,地表徽波状起伏,海拔240-300米.台地表面上部为黄土状亚粘土物质,下部为砂砾层这里年降水500-700毫米,地带性植被是森林草原。东部山前台地平原,是着名的黑土带,开发历史较久,是重要的商品粮、经济作物产区.具有农业综合发展的条件.但这里水土流失比较严重,部分地区涝害严重.哈尔滨、长春等大城市水与大气污染以及松花江污染是国土整治的重点.应大力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对松花江及其支流进行综合治理,加强水利建设,抗洪排涝. 平原西部大兴安岭山瓜,为较破碎的台地,降水较少,气候较干早,地面植物基本上是多年生草本,狡古区系占有很大比重,主要种类有西伯利亚绣线菊、贝加尔针茅、甘草等,发育着黑钙土.现已多辟为桥地。 平原西南的松辽分水岭,海拔200-250米,较松嫩平原高出50-100米。它大致绵延于长春、公主岭至长岭、通愉一带.东西长约200千米,南北宽约150千米.地表微有起伏. 松嫩冲积湖积平原,经风力侵蚀与堆积作用形成了浅岗地与封闭的浅碟形凹平地交错的地表形态.虽有松嫩水系流过,但支流甚少,地表水多汇集于众多的凹平地内,形成碱水泡沼。实际上,它具有内陆型平原性质。混地、沼泽、湖泡众多,河曲发达是地貌上重要特征与东部山前台地相比.年降水fl ,平均在400-500毫米。春温上升较快,风力较强,多风沙天气,春早明显,这里植物种类较贫乏,约500种。而且树种很少,仅有几种愉、山杏娜,荃本植被是辽阔的草原.除羊草外,以贝加尔针茅、西伯利亚艾菊占优势。在碟形洼地上.围绕泡沼或喊斑,植物作同心画状分布:依次是蒙古碱蓬群落、芦苇群落,至浅洼地斜坡上,则是孩禽和羊草群落.黑钙土、草甸黑钙土分布最广,碳酸盐黑钙土主要分布在西部,高河漫滩上分布粉盐化草甸土。地势低洼部位为沼 泽土和草甸喊土以及大面积苏打盐演化土峨。松嫩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和畜牧基地。这里森林砚盖率甚低,风沙、干旱、城化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石油开采和石油化工为主的各种轻化工业发展迅速,以工业废水为主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成为东北环凌整治的最重要地区.因此,本区应采取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植树造林,防风固沙,防止荒澳化,引水灌田,改造盐碱地,疏通排水通道,利用天然湖泡,治理污染,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增设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改善地域的生态环境。 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东北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开发僧力很大.土地资源、森林资像、石油矿产资像在全国均占有重要地位.本区有配里协调的宜农平原、宜林山地、宜牧草原,为建立综合的现代化大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是全国重要的商品偏墓地,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是我国重要的林业蚕地,森林,积t居全国首位.木材产童居全国一半。松擞平原还具有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全区已探明的石油储里占全国三分之一。还有中生代和第三纪的煤矿,山地的金属矿以及铁矿等矿产资浑。其它如野生动植物及土特产资皿在全国也占有较大比重。特别是全区还有数量大、种类多的二次资渡可资利用.上述资源为东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但是,长期以来,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重视不够,致使国土资沮与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区域的资撅合理开发利用十分重要。 一、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森林资源丰富是本区得天独厚的优势,树种在300种以上,经济价值较高的有50多种。针叶树有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红松、云杉、奥松、落叶松等。阔叶树有水曲柳、黄波萝、胡桃揪、柞、黑桦、白桦、枫桦、愉、极、艳树、山杨、柳树、白杨等。但长期以来,本区林木超采现象十分严重,采育脱节,加上毁林开荒,滥砍乱伐,特产用地,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多种冲击,使森林资谭和森林生态受到严重破坏。其主要表现是:①采育失调,采伐大于更新,资翻减少,材质下降.如小兴安岭,由于长期超采,已到后继无林程度,森林质t下降,红松等针叶林可采资源日趋枯蝎.②森林扭盏率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据调查.19世纪末至今,黑龙江省森林覆盖率由70%降到35.55%,林缘平均后退150千米。第二松花江上游,近20年来森林彼益率约降低了10%.由于森林破坏导致珍稀动植物溯临灭绝,物种减少.东北虎、梅花鹿、黑熊、野猪已不多见,关东三宝的野山参已是罕见享有“红松故乡”之称的伊春林区,红松已不足5%,并造成生态平衡失调,气候变坏,水土流失加剧,早涝灾害孩食发生.因此,坚持以营林为主,恢复和发展森林资源是本区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重大战略措施。 第一,坚持合理采伐。对木材的采伐应坚持以蓄积量定采伐最。按采伐量不能超过生长量的原则适当压编采伐f.各林业局应制订营林规划和合理采伐、永续利用的长期规划.对过伐林区应坚持只育不来.使其休养生息对过熟林场.要尽快打开通道,加速开采. 第二,促进珍贵树种红松的更新。红松自然生长需100-200年,才能达到20-30米高。人工更新可以缩短其生长期,但成活率不高.所以,红松的采伐更新问题应引起研究单位与生产部门的重视。 第三,积极营造人工林·按“森林生长t必须大于消耗r(森林法)的原则,应抓好营林建设。 从长远看,营林是林业生产的根本。对资源枯竭,迹地更新欠帐较多的林场,应该以营造人工林为主,积极发展速生林,迹地更新较好的应该以抚育人工林和天然林为主钾天然次生林较多的林场,应以提高林质和蓄积量为主,加快营林建设实践证明,营造人工林,不仅可以速生、丰产,而且是达到后继有林,实现越采越多,越采越好的途径。同时,植树造林对发展农牧业关系密切,特别是平原西部风沙干旱区,营林建设尤其重要。为了发展农牧业,改变风沙干旱面貌,党和政府在1950年做出了“关于营造东北西部防护林带”的决定。经过40多年的努力,一道纵贯东北平原西部的林带已经营造成林.它南起辽宁省新民县,北到黑龙江省甘南县,长约800千米东起长春市,西到内蒙古的翁牛特旗,宽约500千米.包括54个市、县、旗,保护农田面积达4500万亩以上。现在,广大群众正按国家规划营造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73个市、县、旗营造防护林. 二、沼泽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本区沼泽面积广阔,蕴藏着丰富的泥炭资源。部分沼泽地是扩大耕地的主要对象,如三江平原一些沼泽地可辟为牧场或割草场,如松嫩平原;山地林区的沼泽地,可改沼育林常年积水的沼泽地,可发展芦苇或作为珍稀水禽、鱼类的繁殖地书对区域自然生态平衡有重要影响的或有重要科研价耀啪勺沼泽地应注意保护。 平原、盆地和谷地的沼泽地,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土壤的潜在肥力高,可以开垦为农田。但是,由于沼泽水分过多,土壤通气不良,微生物活动微弱,有机质分解较差,速效养分不足,要开垦为农田必须采取一系列改良措施.包括综合水利措施(如修水库,调节径流,治河修堤,建立田间排、灌水系统,排除地表与地下径流等)、土壤熟化措施(如翻地晒堡,增加土温,降低土壤湿度,增强土壤通气透水能力,同时采用掺沙、施肥、松土等措施,改良土梁物理性质,提高土壤肥力)以及平整土地,避免负微地貌积水等.三江平原经上述改良措施,昔日的“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 山地丘陵地的森林沼泽,经排水和整地的改造措施后一般都适宜育林。据林业部门的试验研究,认为以大垄排水(在河漫滩、宽谷、阶地上的沼泽地,按地貌状况顺沟筑垄,再从沟内挖土压在垄台上,垄台可植落叶松)效果最佳,也可分区排水(内涝地台地、河漫滩上的沼泽,每隔30米挖一排水沟,两沟之间为排水区。在排水区内采取块状筑台整地的方式)。经过上述措施,加快了林木更新,取得了明显效果. 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沼泽地上生长的小叶章、野古草、大巢菜等都是营养成分较高的优良牧草。这里的沼泽地,除垦为农田外,均可辟为牧场。 沼泽经过排水疏干等一系列改造措施后,可改为农田、林地和牧场,但不能忽视沼泽在自然生态平衡中的作用,在合理开发利用沼泽的同时对某些类型的沼泽地要加以保护 沼泽本身是一个生态系统.既有沼生和湿生植物,沼泽动物和微生物,又有与其有关的非生命的水、光、热、化学能、无机盐等互相组成的系统.沼泽又是特定区域内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其它自然地理要素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因此,沼泽在自峨生态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沼泽是个巨大的生物贮水库,具有留水、调节气候和河川径流的功能.沼泽生态系统,也是一个物质循环和能量流的系统.如某一环节受阻,能盘流中断,就破坏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三江平原一些沼泽地,由于沼泽疏干改造,气候变干,引起沼泽植物退化,珍稀水禽也随之日趋减少。 沼泽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和泥炭资源,又有广阔的土地资源。对沼泽的开发利用,应全面 规划,因地制宜,稼合利用。 三、土地资源开发与商品粮基地建设 东北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现有耕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26%左右,人均耕地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左右,是我国人口少拼地多的地区。松一平原和三江平原拱地面积占全区耕地的80%以上,耕地连片,适宜机械化作业和其它农田建设措施. 诺艘河中下游一带、小兴安岭山粗冲积洪积平原以及松橄平原西部地区。可供开垦的荒地资源,仅黑龙江省就有5000万亩以上.其中土壤肥力较高,不偏改良或稍加措施即可开垦的一、二类荒地约占三分之一。此外,尚有大面积的宜林、宜牧荒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黑龙江省共计开荒3000多万亩,占全省现有耕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黑河地区,每年开荒20多万亩,已由原来的缺粮区变为余粮区。三江平原已建成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从上述开且荒地,扩大拼地面积的事实.说明本区荒地资源的巨大生产潜力,井将极大地促进商品基地的建设。 本区大部地区属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水热条件可以润足一年一熟作物生长的书要。但农业气候上的.大缺点是低温冷容,遇到严重的低温冷害年可减产百亿斤以上。低温冷害,一般是指气温在。℃以上,甚至在20℃左右,在作物整个生育期或某个生育期,低于作物所而要的Im界谧度而造成严重减产情况.低谧冷害年,农作物平均减产约13-35%。 第十七章 华北地区 华北地区西邻青藏高原,东濒黄、渤二海.北与东北地区、内蒙古地区相接, 1月平均气温一lO℃(西北段为_8℃)等值线为界.从丹乐、卑新、彩武、一场、张北、右玉、铂林、定边、中宁至乌梢岭一载,此线以南大部分属晚温带,作物二年三熟,黄土广泛分布。华北地区的西界,自乌梢岭以南沿祁连山东笼、桃河以西至白龙江,大致以3000米等高线与青藏高原相接.南界为著名的典岭淮河线,相当于妻10℃积温4500℃,1月平均气温0℃等值线.具体界线为秦岭北趁,经伏牛山、淮河至苏北灌溉总集.亚热带作物通越此线则不能正常生长,各种自然现象在这条线的两侧都有显著差异,是狡国自然地理上的一条里要分界线. 华北地区包括四个自然地理单元东部的辽东山东低山丘陵,中部的黄淮海平原和辽河下游平原,西部的黄土高原和北部的冀北山地. 辽东、山东半岛以特角之势环抱瀚海.这两个半岛上的山地丘陡海拔大多在500米左右.只有少致山峰超过1000米.山势虽不高,但对海详季风的运行却有一定的影响,构成华北地区海陆间的第一道地形屏障.中部广阔的黄淮海平原和辽河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海拔一般不超过50米,黄淮海平原北缘的拢北山地和西缘的太行山海拔600-1000米构成华北地区第二道地形屏障,进一步阻挡海洋湿润气流的向西廷伸,加强了华北地区自然景观的东西差异. 华北地区是我国古代文化中心,开发利用历史悠久,长期的人类活动使自然面貌发生很大的改变.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黄淮海平原旱、涝、碱的危害,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节 区域特征 一、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华北地区地处中纬度地带,环流的季节性变化明显,表现出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特点. (一)热量资源比较丰富,气温较差大 本地区夏季气温高,与亚热带不相上下,温暖期较长,利于喜很作物生长.冬季较长且气温低,但一般喜凉作物可以越冬.年平均气温一般在8-14℃左右.生长期长,积温为3200-4500℃.1季气温出现正距平.>20℃的时期前后持续3个月.华北平原可延长到5个月。7月全区气温大多超过24℃,渭河谷地、华北平原南部气温可达281C.渭河谷地受焚风形响,夏季气很很高,西安极端最高气温曾有过45.2℃的记录.日平均气温)35 ℃的日数,渭河谷地近39天,华北平原南都约20-25天. 华北地区冬季在极地大陆气团控制下,气温偏低.1月平均气盈在。一一10℃。较同纬度各地低, 1月平均气温为4. 6℃。纬度相同的北京.1月平均温度却是一4.6℃.在强大的寒湘过境时,可造成低温。0℃以下的低温日数,华北平原、山东半岛历时约三个月,淮北平原约半个月,而黄土高原、冀北山地长达三个半月。地面冻结层厚度较薄,北京约1米,济南仅20厘米淮河沿岸的绝对最低温度可达到一20℃这种冬季低温的特点,是许多亚热带常绿植物分布限制的主要因素. 华北地区气温日较差、年较差都很大,显示出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每年气温日较差>20℃以上的日期,济南为6.1天,兰州近47天,即使是沿海地区的青岛,春季日较差也有16. 3 ℃的纪录 在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华北地区气温的变率也大,每年春季到初夏的过渡期,最长和最短天数可相差4倍.深秋到初冬的过渡期,长短相差也在1倍以上春季乍寒乍吸,终、初箱日时前时后,生长期时长时短,这种变化对农作物复种有大影响一般而言.华北地区躲开早、晚藉害,利用耐寒的越冬小麦倒茬,可以发展二年三熟或一年二熟的耕作制度。 (二)降水集中,变率大 华非地区暖温带季风气候的另一特征,是降水在年内分配高度集中和多基雨。本地区年降水量少于东北地区,但降水强度比东北地区大,而且降水变率也大. 华北各地每年都有日降水量超过50毫米的记录,沿山位地带多有暴雨发生。北京平均年垂雨日数达22天,夏季占12天,最大强度1小时降水75. 3毫米(1952年7月21日),最大日降水量为244.7毫米,华北多次出现特大量雨,1963年8月3-8日,太行山趁河北邢台地区降雨达2050毫米。 造成华北暴雨的原因很多,主要与副热带高压脊的位置有关.每当冷气流从西北方或北方侵入本区,与副热带高压间产生冷锋,而当冷锋移动滞缓,锋面两侧辐合作用加大的时候,常产生暴雨。由西来高空低栩过境,受副热带高压阻滞,也可产生持续性扭雨。此外,气旋、台风过境也可形成暴雨 华北降水的年变率大于20%,4月平均变率海河流域大于80%,黄河下游、山东半岛一般为60-70%,黄土高原在60%以下.夏季的降水变率一般在50%左右,黄淮平原可达70%。以北京为例,年平均降水量为640毫米左右.1959年降水量出现最大值,达1406毫米,最少的1891年只有168.5,通常年份降水400-800毫米之间,有80纬的年份降水440毫米以上,有60%的年份降水量在 580毫米以上。华北地区旱涝频率大,而降水的保证率较小,这是本地区自然条件中的不利因素. (三)春旱多风沙 华北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为400-750毫米,具有夏湿冬春干早的特征.尤以春旱为突出.春季降水只占年降水量的10-15%。春季气盆升高很快,3月以后每4-6天.日平均气温升高1℃,4月平均气温超过10℃,5月猛增到20℃ ,而这时降水甚少,早情往往延续到6月中旬,影响喜温作物的春播、出苗、保苗,也影响冬小麦在生长期对水分的需求. 华北地区不仅春季降水量小而且无雨时间长,通常1-2个月.甚至3-4个月无雨.往往冬季少雨雪,入春以后气温升高很快,风力大增,燕发加强.更加深了早情的发展. 华北冬季少雨雪,每年5月份地表径流缺乏,地下水位也降到最低限度。春末夏初首次透雨出现的时间,受太平洋暖湿气流强度变化的影响,各年迟早不一,早的年份4月可获较多降水,迟的年份甚至要推迟到8月上旬才获透雨.春旱与夏旱相连,早情就更为严重。华北的春早几乎每年都要出现,只是各年程度有所不同。春旱对自然植被的恢复、更新以及对农业的发展都有很大 影响。 春季本区出现低压槽,每当低压槽自西向东通过时,常发生五、六级左右的偏南风,后则出现风力更强的偏北风。大风起处黄尘蔽日,形成沙暴天气华北地区每年平均有5-15天沙场日,多数集中在春季。大风不仅侵蚀地面,而且增加空气的干燥度,加深春早的程度. 二、黄土广泛分布 我国黄土分布的广度、黄土的厚度和发育的完整性都是世界罕见的。我国的黄上堆积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黄土的广泛分布,是华北地区重要的景观特征。 (一)黄士的堆积 黄土是松散的黄色土状堆积物的习用名称,它是第四纪以来长期的堆积物,颇色由黄至红黄、硫松多孔,粉沙质,质地均一,层理不明显,富含碳酸钙.钙使松散状堆积物具有一定的胶结力井导致垂直节理的发育. 黄土层包括早更新世的午城黄土、中更新世的离石黄土和晚更新世的马兰黄土其中离石黄土厚度最大,分布广,在山地之间广阔的各种古地形面上,构成源、梁、卯的物质主体.黄土层内含有多层古土毓,以及一、二个剥蚀面。马兰黄土颜色淡黄,质地松软,厚度虽较小,却在所有恒、梁、卯上,并散布在一些岩石山地的坡麓,甚至山顶上。 黄土堆积的总厚度在地域上有明显的变化,陇东、陕北、晋西是黄土分布的中心区.除货河峡谷两岸地带黄土厚度为60-70米以外,黄土厚度大多在100米以上.子午岭西侧的蓝志源和东幽的洛川源,出现两个最大厚度中心,分别达到200米和180米,六盘山以西,吕梁山以东,渭河北山以南的地区,黄土总厚度减为50-100米。 黄土顺较成分,从整体看有很大的均一性,以细粉沙(0.05-0.01毫米)为主,次为粗粉沙(0.1-0-05毫米).晚更断世黄土的粗粉沙含量,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粘土含量则由西北向东南增加.从海原向东北.经环县、志丹、绥德、临县至睁乐一线,线西北粗粉沙含童高于30%,当地群众称之为“沙黄土”,线东南粘土含量超过15%,称之为黄土。 黄土的堆积是经过风的吹扬、盆运、堆积而成。黄土堆积之后,又受流水和块体运动影响,发生再傲运,形成黄土状堆积物。 广泛分布的黄土,对华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具有深刻的影响。厚层黄土被胜塑成特殊的黄土地貌坟造了广阔的华北平原,土坡发育、植被分布、水文特征等都深受黄土的深刻影响. (二)黄土堆积及其影响 黄土地貌发育具有特殊的过程 黄土高原广大地面被为数众多的大小沟谷切倒得十分破碎.在黄土堆积最厚的中心地区,径、洛河中游、马连河和蒲河间有几片相对平坦的源面,如童志裸、洛川顺等,陇中祖厉河中游、晋陕黄河峡谷段延水关到禹门口的黄河两侧、晋东南津河中游等地保留部分窄条的“黄土残源”、源的顶面比较平整,四周受沟谷侵蚀,形成陡峻的边坡。目前,平整的黄土糠巳残存不多,琢面已不及黄土扭盖面积的1/10。黄土高原 的大部分地区已被分创成千沟万壑的丘睦沟壑区.称为黄土梁娜丘隆沟壑区,其面积约占黄土总彼盖面积的9/10.粱那分布区地面非常破碎,丘艘顶部面积小,梁的面积很少超过2平方干米,卯的面积一般仅0.25平方千米,顶部坡度30-50,或80-100,坡面的坡度大到150-35,梁与那在地域分布上无法划定其分带,大体上,陇中梁多于如的比例较大.那里较多出现具有大面的凹斜坡的长梁。陕北与晋西梁多于筛的比例较小,那里则以具有较大面积的凸斜形坡的短梁居多。在延水关以北的黄河沿岸及其较大支流的下游,粱、卯面积大致相等. 黄土高原受现代加速侵蚀,被切割的程度和速度十分惊人.从地面分割度(河沟、干沟和冲沟的合计面积占流城面积的百分数)来居,陇东为24.86%(径川的王家沟)到27.45%(西峰钱的南小河沟);丘陵沟壑区的陇中为24-60%(会宁的稍岔沟)到25.49%(定西的安家沟);陕北为19.80写(靖边的长渠沟)到42.0%(馁德的韭园沟沟中、下游),晋西为38.84%(兴县的票家崖西沟)到43. 70写(离石的王家沟).从沟道密度(河沟、千沟和冲沟的总长度与流域面积之比)来看,黄土丘陇沟壑区一般可达3. 8-8. 05km/km'.上述两项数值高达如此程度.为我国其他地区所罕见. 黄土与土壤发育 黄土覆盖区,土壤发育深受黄土母质的影响.黄土具有土层深厚、质地均一、结构松疏多孔等特性.土层持水性较好,含钙、磷、钾矿物养分比较丰宫,碳酸钙含量可达8-19写。矿物表面裹有钙质胶膜,有利于土坡结构的发育和植物的吸收。黄土中的石灰质在土体中淀积,形成假菌丝体、管状、针状结晶体、碳酸盐结核等。 在天然植被破坏,缺乏水土保持措施下,由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耕作方法,引起土壤任蚀。随着土壤的破坏和流失,土壤剖面理渐被剥蚀,由于土坡侵蚀不断进行,成土过程多处于徽弱阶段.直接在黄土母质上拼作熟化的黄绵土,分布很广泛,在耕作层下面即为黄土母质层,拱作层厚度仅30厘米左右。由于自然土城剖面的消失,使土层变薄,肥力降低,保水保肥性差.黄绵土有机质含量一般均低于1%,某些营养元素仅为自然土坡的1/2(全氮)和1/3(水解氮),盐基代换t亦由自然土坡的10%以上降到10%以下.土层上下层的结构、质地、萦实度几无差异.与自然土搜相比,容重.31.11率和持水都明显变差。水祖性团拉(直径>。.25毫米)的含量减少(一般在10%以下),降低了土壤的抗蚀性.同时,土城水分状况恶化,千早季节,土坡严重缺水.据测定,土坡拚层含水盘仅4-8纬,养分释放受到限制,对作物生长甚为不利. 在黄土高原南部平坦的源地、川地和阶地面上,在原来月褐土类型土峨的羞础上,通过长期施土,盖,并在不断耕作影响下形成特殊的块土。熟化过程是埃土的主要成土过程,同时在土体内还伴随着明显的粘化过程和石灰的淋溶淀积过程.典型的埃土剖面构造可分为熟化层、粘化层、钙质层和母质层。埃土分布区是我国古老的农业区,耕作历史悠久.为防止水土流失,修梯田、施土粪、培土肥田,不断垫高田面,熟化的老耕作层不断地被埋藏,所以有两个腐殖质层. 在黄土高原北部,晋西北、陕北和陇东的地形平坦处,侵蚀较轻的黄土源区、高阶地上,发育黑沪土.它也是一种古老的耕种土壤.剖面深厚,成土作用常达2米以下,全剖面颇色偏暗,表层约有20厘米的拚作熟化层,耕作层之下是腐殖质层。腐殖质层虽厚,但有机质含量不高,仅1.0-1.5%。黄土经过侵蚀、搬运,在华北平原等地堆积.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广泛发育潮土。潮土仍 具有黄土的某些属性,但剖面发育程度轻,有机质含量少,土壤结构较差。另方面潮土的机械组成复杂多变.反映了平原区沉积过程的复杂性。 三、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半干早气候条件下的地带性土壤和植被 (一)植物区系特征 华北地区属中纬度暖温带季风气候.组成本区植被的建群种甚为丰畜.森林植被的建群种以松科的松属(Pines)和壳斗科的栋属(Quercus)的种类为主。针叶林中的赤松(Pinesd巴心‘刀咧)分布于辽东半岛南部、胶东半岛直到苏北云台山一带书油松则广泛分布于华北山地的丘陵上,华山松分布子华北西部地区.侧柏在某些环垅下可以成为建群种,户泛分布于华北各地此外在中山区还可见到云杉属、冷衫属与落叶松属的树种组成的针叶林.落叶阔叶林中辽东栋分布于辽东半岛北部并沿燕山山脉向西到冀、晋、陕、甘、旅各省.麻抓(Quercus acutissima)主要分布于辽东半岛南部、鲁、皖北、苏北等。栓皮栋(Q.variabilis)在华北西部地区较多。此外各地还有以桦末科、杨柳科、愉科、械树科植物组成的各种落叶阔叶林。 在本区的自然植被中,目前面积最大而且分布最广的是森林遭受破坏之后而出现的灌草丛.这是一种常见的次生植被,其建群种灌木以荆条和酸枣为主,草本种类以黄背草(和白羊草最占优势. 华北地区植物起源于北极第三纪植物区系,由于在冰期内没有受到大规棋冰川的直接影响,受中亚干操化的影响也不太深,因而是第三纪植物区系的直接后代.它的种类成分很复杂,残留的种类很多。 由于华北地区在植物区系系统中的位置处于中国日本亚区的边缘,使其区系成分带有较大 的过渡性特点。欧亚大陆草原成分在华北植物区系中占有一定的数量,如怪柳、翅碱蓬、猪毛菜、盐爪爪、羡获、隐花草等.许多起抓于热带的喜马拉雅和西南的植物经西北而达华北, 华北地区植被和东北地区的联系也较多,华北地区植被与朝鲜、日本植物区系也有{联系,如赤松是这些地区所共有的特有种植物. 人类的活动又大大改变了植物区系的组成,尤其是平原地区更明显.许多在华北各地栽培的主要农作物和果树自外地引进已有悠久的历史。来自城外的豌豆、蚕豆、胡萝卜、燕麦、首箱、核桃、葡萄、甜菜、亚麻、茄、玉米、马铃挤、棉花、烟草等,早已成为本地区的主要栽培植物。番落是明朝后期才传到华北的,花生、番茄等则更是在清朝后期才输进而大量亥殖起来的 (二)地带性植被土壤的分布规律 由于温度不同而引起植被的纬度地带性变化是明显的. 本地区南界秦岭淮河附近, 植物区系中的亚热带成分较多,有天然生长的常绿成分,如红楠、青冈、山茶、扶芳麟等。亚热带广泛分布的各种落叶阔叶树由南向北逐渐减少,只有盐肤木、漆树、枫杨、白檀等可以分布到辽东半岛。 在植物群落的组成上,也表现出纬度变化。华北地区的地带性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并以栋林为代表.在南部,栋林的主要建群种为麻栋、栓皮栋等,往北逐渐为限古株、辽东栋所取代.枫香树林、黄连木林也只个别见于本区的南部。竹林,喜吸的狗牙根(Cynodmtdoctylon)草甸等也都限于南部。 引种栽培的多种亚热带树木、经济植物和观赏植物,所表现在地带性差异也很明显.越向北,能够引种的种类逐渐减少。例如本区南部城市常见的行道树悬铃木,在黄河以北虽能生长,但发育很差,再向北就不能越冬. 2.华北地区由于水分自东向西减少,植被、土壤的经度递变也很明显. 1)东部辽东半岛、胶东半岛属落叶阔叶林一棕壤地带.年降水量一般大于700毫米.干燥度小于1.可以生长华北的代表树种麻栋、栓皮株、和辽东栋为主体组成的落叶阔叶林,以及由赤松、油松构成的赤松林、油松林是地带性植被.辽东半岛与长白山毗邻米白地区植物在辽东半岛有大量出现,如蒙古栋在数盆上占各种栋类的首位,色木(Acer mono),马鞍树、黄聚(Phellodendron amarense),黑桦、糠极、萦极等在植物群落中仍居重要地位.胶东半岛南部,水热条件良好,植物群落中含有较多的南方成分,例如蜡山和云台山都有天然生长的常绿阔叶树红楠,螃山有野生的山茶。林下常绿和半常绿灌木种类甚多。藤本植物有胶东卫矛等.落叶阔叶林中也有不少属于南方成分的落叶树,如苦木、白木乌柏、刺揪、盐肤木、榔愉、化香树等多种。 地带性土壤为棕壤.棕壤发育于不同物质组成的母质,由于夏季气温高,雨量多,不但土壤中粘化作用强烈,而且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使得易溶性盐分和碳酸盐都被淋失,粘粒沿剖面也向下移动并发生淀积。有机质含量较高向下逐渐递减.本地带为我国柞蚕的集中产区,也是我国暖温带水果的重要产地。 2)辽西冀北山地,华北平原、山西高原东南部、渭河谷地等地,月早生阔叶落叶林、褐土地带。本地带降水盆已减少至500-600毫米,旱季较长。地带性植被为落叶阔叶林,并混有温性针叶林,以及人为破坏后出现的大面积次生灌草丛。在植物区系组成上.以华北成分为主,油松、栋类是植物群落的主要建群种.但在较高山地则保留了较多的欧洲西伯利亚植物区系,如云杉属、冷衫属、落叶松属的一些种及若干被子植物.组成残存落叶阔叶林的代表性树种有白桦(Beta!,platyphylla)、辽东株、蒙古株、懈株、山杨等,针叶林主要是油松林.灌木有毛棒、虎裸子、胡枝子、北京忍冬(Gonitera pekinensis)等。 褐土成土过程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碳酸盐在土镶中的淋溶和淀积,粘化作用以残积枯化为主,同时也进行着弱度的淀积枯化,粘化层紧实而质地枯重,表层有机质的含量多在1-3弧。揭土分布地区大多种植小麦、玉米、棉花、芝麻等作物,也种植苹果、梨、杏、柿、枣等果木.揭土经过长期耕种热化后即形成黄沪土和潮黄沪土,耕层深厚,保水保肥性较好。因土壤有机质含量只有1%左右,氮、确的供应也不足,加上易受春早,故需增施有机肥料,不断补充氮礴肥和发展灌溉山地发展果树还需采取水土保持措施. 3)黄土高原西北部属草原、灌丛、黑垆土地带.本地带植物区系的特点,一是喜暇的亚洲中部 草原成分在植被组成中起主导作用,长芒草、短花针茅为主要代表二是东亚成分,特别是其中一些耐旱成分占较大比重。主要的土壤为黑垆土,西北部广泛发育淡黑垆土,东南部接近森林区的地方则发育暗黑垆土。由于农业活动历史悠久,原生的土坡类型已消失,多成为垦殖拼种的农业土壤。 4)在山区,具有一定的垂直地带性,其垂直带谱依次为山地落叶阔叶林、山地温性叶林和山地滋丛草甸。在落叶阔林带中,往往杂有侧柏林和油松.但在大部分地区由于森林遭破坏而出现_次生的灌草丛.针叶林带主要是云杉林,冷杉林,有时也有落叶松林以及由于针叶林破坏后出现的次生杨、桦林.灌丛草甸带由各种中生的落叶灌丛和杂类草组成,其种类成分在不同地方略有差异。 第二节 区域内部差异 根据华北地区温度、水分的水平地带分异以及地貌条件、农业利用上的不同,可分为四个自然地理副区,即辽东、山东低山丘陵,黄淮海平原与辽河下游平原,冀北山地和晋陕甘黄土高原.嘴 一、辽东、山东低山丘陵 辽东、山东低山丘陵位于华北地区的东部,两个半岛虽有渤海海峡相隔,但是,无论在地貌发i育、气侯特征、自然景观以及土地刹用的方向上都有很大的相似性 两个半岛的山地大体呈东北一西南走向,大多由古老的结晶岩组成,历经多次构造变动,伴随着岩浆岩侵入,形成一些较高的山岭,全区受多种方向的断裂分割,构成大小不一的断块山地,在长期的外营力作用下,地面备受剥蚀,形成多级剥蚀面.渤海的陷落使这片山地丘陵分隔成两个半岛。海岸曲折,形成大连、旅顺、青岛、烟台等良港. 辽东半岛是东北东部山地的南延部分,千山为其主干,海拔500-1000米,也有若干超过)1000米的山峰,如步云山(1131米)、黑山(1181米)。这些山峰绝对高度不大,但耸立在沿海平原一之上,显得挺拔高峻。山地两侧为400米以下的丘陵地,占据面积较大,沿海可见3'-4级阶地,海拔高程为10-15米、40-50米、100-150米。大连市即建于最低一级阶地面上.海呷之间的海}湾,沉积物不厚,海水较深,因而成为著名港口。半岛西北侧,从复州湾到盖县为砂质海岸。半岛东南侧则不同,从鸭绿江口扩散出来的悬移物质,沿岸向西南漂运至床口镇附近,普遍形成淤泥滩,在大洋河口附近,近几十年来泥滩外展达5-6千米. 山东低山丘陵包括胶东丘陵、胶莱平原及鲁中南山地。胶东丘陵,在白坚纪末期有广泛的花岗岩侵入和火山岩喷出.花岗岩构成一些较高的山岭,如唠山、昆衡山、艾山等荣成、文登一带有安山岩和流纹岩,即墨、莱阳一带有凝灰岩,面积都较大。上新世晚期又有玄武岩喷溢,分布在半岛的北部栖暇、蓬捅及庙岛群岛一带.新生代沉积地层很薄,有的地方在厚度仅10米的现代冲积层之下即为剥蚀基岩面,反映了新生代期间构造稳定,以微弱的间歇性上升为主. 胶莱平原海拔都在50米以下。平原分二级,低一级的是潍河、北胶莱河、南胶莱河与大姑河,等的冲积平原,高一级的高出冲积平原10-15米,略呈波状起伏,上筱黄土和红色黄土,其形成时代可能在早更新世。. 鲁中南山地为一盾形高地,出露的基底以前震旦纪的结晶变质岩系为主,上有厚度不大的寒武一奥陶系盖层,表明它的上升历史较胶东为晚,可是上升幅度却较大。较高的山峰多在北部,泰 山海拔1524米,鲁山1108米,沂山1032米,南部只有蒙山高达1156米其余山峰多在500-600米.作为盖层的寒武一奥陶系灰岩,在鲁南一带多分布在山顶,一般倾角<100,往往成为顶平坡陡的“方山’地形,当地称为“圈”,如孟良圈、抱犊圈等.这个盾形高地被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断裂分割成许多断块,北东向断裂在北部特别显著.形成泰山、普山、沂山三条平行排列的北东向断块山;北西向断裂在南部特别明显,形成摩天岭、蒙山、尼山三条平行排列的北西向断块.断块山之间夹着地览谷.如大坟河上游谷地、初河上游谷地都较宽广.鲁中南山地的边缘都有断裂带分布,西南边缘,东平湖、蜀山湖、昭阳湖、徽山湖沿北西向断裂带排列成一条直线卜东南侧为著名的北北东向郊(城工庐(江)深大断裂所侧截。 辽东、山东半岛受海洋季风影响,降水量可达650-1000毫米,比华北其他地区多200毫米以上。因地形破碎,河流短促,受水面积小。通常情况下,洪峰易消.不易成涝.平原区也少盐演化威胁。但偶有台风过境,可形成局部灾害.1981年7月下旬,辽东半岛新金县西韭雨量站实测3日降水量达644.2毫米,引起山洪拼发,老帽山发生多处份坡. 因受海洋影响,夏季气温比同纬度华北各地稍低,有利于作物生长。冬季气温较同纬度华北各地稍高。旅大是我国北方少有的不冻港。相反,山东烟台因受寒流影响,冬季港掩冻结.本区春季气温比秋温低,如成山头4月比10月低7. 9℃ ,青岛低3. 4℃ ,春温略低,可减少燕发,加上降水略多于华北各地,故春早的程度较轻。烟台一带春季回暇较济南一带推迟20多天,苹果开花推迟到立夏以后,较少受寒流侵袭,因而果树座果率高.秋温又比其他各地高,延长了作物成熟时间。这是辽东、山东苹果能够获得稳产高产的一个重要原因。 全区日均温妻10℃的天数自南而北约为200-170天,虽比华北平原少,但受春晚箱、秋早籍的危害比内陆各地少。 400米以下丘陵地,麻栋、辽东栋林和蒙古栋林分布很广,资潭丰富,为饲养柞蚕提供了有利条件,用作柞蚕场的株林,部分为萌生林.也有的为本工林,常将麻栋截干留桩发展为矮林,当地称为柞岚。这里是我国主要的柞蚕羞地。 低山及丘陵,赤松林分布面积较广,蜡山、昆裔山、牙山直抵云台山都有分布,其中以昆粉山保存面积较大,由山麓上达海拔700米的高度,群落郁闭整齐.但总的来说,由于受到长期的人为破坏,森林面积不大,而且多为幼林,残存的森林群落结构也不完整.综合利用山地丘陵及平原荒地,是本区发展农业中的一个重要问胭。在封山育林的同时,要大力提倡人工造林.发展各类果园。利用辽东丘陵南部、胶东半岛皓山以南的小气候环境,引种南方林木和其他经济作物.沿海的海防林应进一步发展。 二、黄淮海平原及辽河下游平原 本区包括华北平原及辽河下游平原,二者同属燕山运动构成的沉降地带,瀚海湾将两个平原隔开,只在山海关咽喉段相连。 华北平原是海河、黄河、淮河等河共同堆权成的大平原.从构造上看,它是一个新生代的巨大拗陷盆地,堆积中生界、新生界沉积物.新生界总厚度最大可达5000米,小者也有1500米.睑伏的隆起与拗陷构造之间的边界往往有大断裂存在。华北平原南部的隐伏构造方向大致为东西方向,平原的北部主要是北东方向,但也有北西方向的断裂与之交切.这些断裂近期仍有错动,太行山与燕山山粗以及普中山地的西北边缘,在历史时期都发生过强烈地震 平原下隐伏断裂活动,影响河流的流向,历史上,滦河在滦县以下的何道演决均发生在东岸,主河道逐渐向东北移动,反映了滦县附近的北西向断裂活动,使河流西侧上升、东侧下降的趋势谧阳河上游的支流,在太行山坡麓是由西向东流的,到山前平原汇合成南北向河段,象一个大荷叶。这一南北向河段,正是历史时期宁晋泊、大陆泽等洼地所在,它可能反映了太行山前南北向断裂的活动。保定一天津以南所有的河流,都是由西南流向东北。平原上的许多洼淀,如文安洼、黄庄注等,多沿这一方向延伸排列,亦可能受近北东向断裂活动的影响。 华北平原的沉积物以陆相为主,河流带来的大量泥沙,对平原的形成起主导作用。多沙性河流,如太行山东麓的黄河、漳河、谭沱河、拒马河、永定河,燕山南麓的潮白河、滦河等,都形成规模巨大的冲积扇。河流在冲积扇上流路平直,河面较宽,水道分歧,成为游荡性河型。到平原区,河面缩窄流路蜿蜓,向弯曲型发展。由于泥沙淤积和人工堤防的控制,河床不断淤高,河道易于决口。 本区土壤条件较好,矿物养分较高。由于土层在不断地加筱,剖面中常形成多层埋藏的褐土层。地面生长半旱生落叶阔叶林,林木破坏后演化为草本灌丛.夏季高温多雨,有利于有机质合成,只要有灌溉水源,农作物一般可获得稳产高产除种植小麦、玉米、高粱外,保定以南地区是北方主要的棉花产区。另外,还适于建立干鲜果基地。 海河冲积平原在太行山山麓冲积扇东缘以东,大运河以西。这里地势低平,绝大部分低于40米,大部分地面比降约1/4000-1/6000。夏秋暴雨季节,海河水系各柯洪水汇集,河流泄洪能力微弱,经常发生洪捞灾害。平原上缓岗起伏仅1-3米,岗间为浅平封闭洼地,面积一般超过50平方千米,如冀中地区万亩以上大洼淀有40多个,鲁西北地区有80个,津沧保平原上一般县份涝洼地占耕地20-30%,个别县占40-50%,许多碟形洼地雨季往往积水1-2个月,乃至3-4个月.著名的洼地有临清西洼地、聊城北洼地、禹城大黄洼、白洋淀、文安洼、黑龙港洼地(黄河古河道和溥沱河之间的相对低洼地带)等。这些洼地由于长期排水不畅,导致地下水位上升,而且浅层地下水矿化度高达2-5克/升,因而土壤大量积盐,盐碱地广泛分布,不少县盐碱地占耕地20-30%不等。春季干旱少雨,燕发强烈,在地下水位较高的低平地区到处出现土壤季节性返盐,严重影响作物生长。旱涝盐碱灾害在低洼地广泛出现,在同一地方交替出现于不同季节,严重影响农业生产,使本区成为黄淮海平原上旱涝盐碱威胁最重的地区. 渤海凹陷的西南部为黄河三角洲。这里自第三纪以来一直处于缓慢下沉的过程中,第三系及第四系沉积层厚约1100米。第四纪以来曾发生过三次较大的海浸(抢县海浸、献县海浸、黄弊海浸),其中以冰后期的黄弊海浸规模最大。现在的黄河三角洲和惠民、桓台、昌邑,带均被海水溉没,黄河入海口内移,其后随着黄河泥沙的大量淤积,河口又逐渐向外伸展,形成了以宁海为顶点的面积达5450平方千米的三角洲·近百年来,黄河尾间河段较大的摆动改道约13次,现今由清水沟入海的河道是1976年人工改道所成· 辽河下游平原属于渤海凹陷带的北部,第三系、第四系的厚度达2000米以上,目前仍在沉嘴中,使许多通向平原的山地河谷的谷口段出现酮谷形态辽河泥沙主要来自西辽河(约占辽河圳沙徽的79%),此外还有浑河、太子河、大、小凌河携带来的泥沙。辽河下游平原地表平坦,大部在 海拔50米以下,近海部分海拔仅2-5米。辽河下游河曲发育,河床很宽,多沙洲.港汉纵横,常造成泛滥、改道。平原上遗留有很多牛扼湖、古河道.由于地势低平,地丧水与地下水很难发生交替作用,地下水位抬高形成下游平原的沼泽化、盐流化.辽东湾海岸为淤泥质,除双台子河口具有河汉形小海湾外,岸线蓦本上很顺直,内侧的海滨低地宽约5-8千米,部分为盐碱地,部分为芦苇地,外侧是淤泥质海岸,宽约1000-2000米。这种特点与辽东掩的强风向、常风向以及涨潮流的方向都是来自西南有关。 三、冀北山地 本区包括辽西低山丘陵、冀北山地、晋北山间盆地.这是一个从华北平原向内蒙古高原过渡的由山地和山间盆地组合而成的区域。 冀北辽西山地由数列北东、北北东走向的平行山岭组成。在地质构造上属燕山构造带,在中生代形成了北东向的构造盆地,堆积有陆相地层,并有广泛的花阳岩侵入与火山岩喷出.第三纪早期,冀北辽西山地经过刹蚀充平,以后又经过掀斜上升,井伴以断裂活动,形成了具有禅级的巨大斜面。上新世末以后,断裂活动又趋加剧,燕山南能时有地展发生,表明断裂活动并未停息。当典北江西山地地面一再作同方向的掀斜上升时,必然产生许多顺向河流.今天的永定河、潮白河、镶河、大凌河等的流向,都反映了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倾向.流水的冲刷与河流的创切,逐渐使准平原下伏的老构造剥姗出来,因而出现许多次生的构造地貌.例如冀北的兴隆、遵化、迁西一带的构造线与地层都是东西走向的.展旦系底部的长城统石英岩,由于岩性坚硬,形成高脊.而且沿东西方向延伸很远,长城就是利用这一高脊建筑的.一些中生代断陷盆地.堆积了白奎系砂岩、页岩,在承德、朝阳、北票一带形成丹俊地貌。 冀西北与晋北,形成数列构造盆地,如怀来盆地、宜化盆地、大同盆地等。大同盆地、怀来盆地中有下第三系沉积,它们的新生界总厚度约为2000-3000米,第四系厚度分别为700米和520米.在构造盆地下陷的同时,两侧山地上升,地势高差主要是喜马拉雅第二幕运动以来造成的与断裂活动伴生的岩浆活动在阳原盆地有中新世玄武岩喷出。在大同盆地的玄武岩喷滋,从早更断世到全新世断续进行,玄武岩流或火山渣既夹在早更新世湖相粘土层中,也筱盖在马兰黄土层之上.大同获落堡、许家堡有20座小火山锥,形态完整.这些盆地中都有黄土或黄土状物质堆积,成为重要的农耕地和人口集中分布所在。 冀北山地的自然景观具有过波性质。从东南向西北,反映在气候上由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早地区过渡书在水文上由外流区向内流区过渡书在植被上由森林一森林草原向干草原过渡.区内降水、气温变化都很大.冀北山地南沈,年降水量可达700毫米以上,而怀来、张家口、大同盆地降水量仅400毫米左右.5,6月份的干旱程度比华北平原更为严重。区内气温差别也很大从冀北山地南能到内蒙古高原边缘.相距约200千米,但年平均气温由lO℃下降到5℃. 冀北山地的农业利用也显示出复杂的过渡性延庆一带的无箱期150天向西北缩短到125天。主要捅种春小麦、谷子、糜子、马铃薯、高粱、玉米等早粮作物,经济作物以胡麻、春油菜、向日葵等油料作物为主,甜菜也占一定比重。丘陵山区的植被保存较少,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治理的途径在于恢复植被、造林种草。 四、黄土高原 本区位于太行山以西,伏牛山、秦岭以北.恒山、长城以南.乌鞘岭以东,包括山西大部,陕西中北部,甘肃中东部,宁夏南部及青海东部,面积约50万平方千米。这里是我国黄土分布最集中 的地区,除了一些裸岩的山地以外,基本上构成了连续的黄土盖层。 黄土高原内部,根据地貌的形成过程和自然特征的差异,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陇中盆地六盘山以西的陇中是新生代的拗陷盆地,它可能始于白奎纪末六盘山隆起之时,但主要是在中新世纪六盘山再度上升,陇中急剧下降成为盆地,接纳了总厚度可达1500米的甘肃群。甘肃群主要是一套含有石膏的紫红色粘土、砂质粘土、砂岩和砂砾岩。在上新世晚期,陇中盆地地面抬升,甘肃群发生构造变动,黄河及其支流桃河、祖厉河、渭河上游及其支流葫芦河等,随着甘肃群堆积地面的抬升而下切,通过谷坡的扩展谷间地的缩窄,到更新世黄土开始堆积时,地面的起伏已经很大。 兰州处在一个东西向的狭长盆地中,长35千米,宽不过2-5千米。黄河在兰州盆地中阶地很发育,有5-6级,最高一级高出河面300米以上,其基座削平了倾斜甘肃群,即所谓“甘肃期侵蚀面气这个侵蚀面似完成于上新世末。这表明上新世之后兰州地区整体上升幅度约300米。山陕之间的黄河中游峡谷,上新世阶地高出河面140-150米.对比上述数字可以认为第四纪的区域上升幅度,陇中盆地大致等于陕北高原的2倍。 陇中盆地东侧的六盘山,是一条北北西向的狭长山地,山脊海拔超过2500米,最高峰米缸山2942米。东坡陡峭,西坡和缓。早白翌世,这里是一个强烈的拗陷带,沉积了厚达2000米以上的六盘山统陆相红层.晚期的燕山运动使六盘山发生了紧密的复式褶皱,后经剥蚀,又在边缘拗陷中堆积了厚达2700米的固原系陆相红层,其时代可能包括从始新世到上新世早期上新世晚期」喜马拉雅第二幕运动中,六盘山再度隆起,发生开阔褶皱,两侧伴有逆冲断层六盘山是一个强烈的地展带,1920年海原曾发生8.5级地展· 2.陇东、陕北高原包括六盘山以东,吕梁山以西,渭河北山以北,长城以南的地区。这里也是一个盆地型高原,其基底是近于水平产状的古生界·中生界的砂岩·页岩·当时地面总的倾斜方}向与现在相反,是由东南向西北倾斜的。在白至纪末燕山运动后,长城内外的广大中生界地面,历经长时期的剥蚀与夷平,形成准平原。这个准平原在中新世末或上新世初发生构造变形,长城以;北的准平原上井未接受上新世沉积物,而长城以南的准平原上却广泛堆积了上新世早期的三趾马红土表明那时全区地势转为西北高而东南低,地面总的倾斜方向与现代一致。三趾马红土断续出露在河谷两侧,尤其是沟谷上游地段,同时也堆积在大河分水岭上。表明接受三趾马红土堆积的地面,似乎是一个浅凹形的巨大盆地,只是在盆地内部有一些高起的残丘而已。三趾马红土主要为细颗拉的棕红色重粘土,其物质可能来自地势起伏和缓的盆地边缘高地上的厚层风化物1上新世晚期到更新世初期的构造变动中,使长城内外广大地面发生由西北向东南掀斜式的整体月抬升,并加大了长城以南的斜度,于是径河、洛河与山陕之间的黄河从三趾马红土堆积面下切,形成以渭河地堑谷为汇集的扇状水系。随着时间的推移,河流切穿甚至蚀去三趾马红土,并切入中}生代基岩。由于谷坡的不断扩展,谷间地的形态,有些成为面积或大或小的平台,有些成为长条形-或椭圆形的丘陵。更新世以来,在这些地面基础上又堆积了60-200米厚的黄土,其中以离石黄土最厚,马兰黄土分布面积最广。由于黄土土质疏松,现代侵蚀强烈,所以在广大的区域内,除少数残留的黄土源之外,大部分地区都已被切割成为破碎的梁如丘陵.其间只有少数基岩山地突出于黄土高原之上,状如孤岛,如子午岭、黄龙山、劳山(延安西南)等。· 山陕间的黄河峡谷地段,大体成南北流向.从河口镇到龙门,长约700千来,河面由900多米下跌到600多米,除很少地段谷形较宽外,两岸大部崖壁陡立,高出河面数十米至一百多米。河道 一般宽度为200-400米,保德以北主要切割于石灰岩和含煤页岩之中,保德以南,切割于三叠纪砂页岩之中。壶口瀑布距龙门约“千米,水流切入深棺中,抽宽30-50米,深约30米,汤布的高度,枯水期为15-20米,夏秋之际可达45米.壶口游布的成因主要是由于比较坚硬的三亚纪厚层绿色砂岩的存在,岩层级向上游倾斜,由于黄河的溯源侵蚀,讼布逐渐向上游方向退却 山陕间黄河峡谷地段,沿河两岸支流密集,是黄河支流最多的一段,较大的支流在陕北有窟野河、无定河、清涧河、延河等,在山西境内有朱家川、三川河等,这些河流都有众多的支流,挟带大量的泥沙,成为黄河泥沙的主要来佩。这里是货河中游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地段. 3.渭河地堑平原位于渭河北山与秦岭之间,西起宝鸡,东至渔关,地堑分为两支,一支向东北连接汾河地堑,另一支向东接中条山与崎山之间的黄河地堑.蓝田的派河两岸与临渔的骊山山砚.出爵有从始新统开始的新生代各个时期的地层,表明渭河地堑从白蟹纪末就开始陷落。新生界沉积厚度在4000米以上,在一些局部沉陷中心,如西安一带超过5000米,其中第四系厚度接近甚至超过1000米.渭河地堑平原下方还有许多隐伏的断层,而且近期仍有活动,表现在两侧较高的黄土源发生错断.这些黄土源是上新世与早更新世的洪积、冲积层组成的基础,上妞中、晚更新世的黄土,源面平坦,象是渭河阶地,实际上它们既不连续,又不等高 渭扣称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在渭河汇入黄河河口形成了广阔的扇形滩地由于黄河河道的东西摆动,也影响到洛河、渭河与黄河交汇地点的移动.清咸丰年间洛河直接入黄河,咸丰后至光绪年间注入渭河,光绪以后又直接入黄河.1928年以来,黄河东迁,洛河又入渭河,以迄今日。目前渭河下游的三河口是黄河西移最远的地点,距渔关约12千米. 4.山西高原指五台山、恒山以南,伏牛山以北,太行山以西,吕梁山以东的地区。以山西高原为主体,包括渔西地区。整个高原是由一系列褶皱断块山与陷落盆地组成,除晋南、豫西的河谷平原外,大部地区海拔一般在1000-1500米,如果与太行山东侧海拔不到100米的华北平原及吕梁山以西海拔1000米的晋西陕北高原比较,就更显示出山西高原整体隆开的形势.黄土在山西高原的堆积仅限于盆地与山间谷地,分布范围约占全区面积的40%,石质山地是高原的主体 山西高原上的地貌单元与地质构造基本吻合,背斜与地垒构成山地,向斜与地堑构成盆地.岩层褶皱构造是燕山运动的产物,吕梁背斜、拍山背斜、太行背抖的轴部都出露太古界与元古界的片麻岩、片岩等变质岩系,其上不整合筱盖了瓜旦系或寒武系,奥陶系的灰岩、页岩,两器则分布着石炭一二登系的砂页岩,夹有众多的煤层。中条山、蜻山、熊耳山、外方山、篙山等为一系列北东东向断块山地,其间分别由黄河峡谷、洛河、伊河流贯. 太行山背斜与霍山背斜之间的沁潞向斜,为一完整的向斜盆地,向斜底部出露三盛系砂页岩岩层近似水平,其上彼有上新统三趾马红土与河湖相沉积,黄土厚度较小,一般在10-20米左右。向斜盆地内,又被一些低山丘隆分创,形成长治、晋城、阳城、沁县等小型盆地,这些盆地的共同地貌结构为位于盆地边缘的裸日的砂页岩山丘,波状起伏的红黄土丘睦与宽浅的现代河谷平原。 山西高原东北部为五台山与恒山,五台山主要由前震旦纪变质岩基底隆起而成,东北走向,其北侧近期强烈隆起,主峰3058米,顶部保存着老第兰纪准平原化的剥蚀面。其西南侧.在五台县城一带形成几个北西向的断陷小盆地,高度降到1000米左右津沱河上游环绕五台山,河谷与五台山高差达2400米,成为华北地区起伏最木的地区恒山主要由寒武系,奥陶系石灰岩构成,为北面翘起的断块山,山地高约2000米.\ 山西离原西侧为目梁山,大体作北北东走向,南北延长400千米.北段高约2000-2500米,关帝山作宵形构造隆起,主峰2831米,北延的芦芽山(荷叶坪2784米)、云中山(主峰2394米)均甚高大.吕梁山南段山势降到1000-1500米,主要由寒武奥陶系石灰岩组成. 山西高原中部为一系列新生代的断陷盆地,包括津沱河上游的忻(县)定(襄)盆地.汾河流经的晋中盆地、临汾盆地及运城盆地.这些盆地与周围山地之间都有明显的断崖相接,盆地边缘是第四纪黄土状堆积受到分割的台地或阶地,盆地中部发育着平坦的冲积或湖相沉积平原.这些盆地之间为山地或新近隆起的台地所诵,忻定盆地与晋中盆地之间为石岭关隆起,太原盆地与临汾盆地之间有韩侯岭隆起,临汾盆地与运城盆地之间为峨媚台隆起.晋中盆地、临汾盆地与运城盆地在构造上统称为汾河地堑。上述盆地大约在中新世晚期,随若山西高原拱曲上升,在大拱曲的轴部派生张应力,造成一系列正断层,形成纵贯全区的晋中大断裂谷地在这大断裂谷中,主要一组断裂为北东或北北东向,作雁行排列。北东向断裂又被近似南北向的断裂所交切,两者构成大断裂两侧的怪齿状边缘.此外还有一组近东西向的断裂.它们所央的地块相对隆起(如石岭关、肺侯岭、峨媚台等),把大断裂谷分隔成若干盆地.汾河下游河道原分两股,一股即现在的河道,从新绛向西流经河津注入黄河;另一股由新绛向南经闻喜隘口注入运城盆地,再注入黄河。中更新世晚期的构造女动,使闻喜隘口抬升,南股河道断流.目前隘口一带还保留着老河谷形态。 晋中大断裂谷带是华北地区强烈的地反带,华北地区自从公元前780年以来有5次8级以上地及,其中有3次展中发生在这个地区.可见其现代构造运动的活跃。 从以上所述,可知黄土高原的地貌差异十分显著,这就影响到气候及其他自然条件也发生很大的变化。除黄土高原东南部,渭河谷地降水量可达600毫米,属半湿润地区之外.其余大部分地区年降水f多在450奄米左右,属半干早地区。与华北地区内其他自然区比较.黄土高原大陆性气候增强.降水少而变率大,气温较差也大.加以区内地形破碑,地表起伏较大,山区与谷地相间分布,使气候的差异更为明显. 本区渭河平原、晋南和豫西地区是我国古代文化的摇篮,农垦历史悠久,是区内主要的农业基地.也是我国冬麦和楠花的重要产区.而进入黄土高原,则大部分为坡拼地,产童低而不稳.按照科学规律办事,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这个地区的优势自然面貌必然会逐步改善。 第三节 区域开发与整治 华北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样地之一从周口店人、山顶洞人到早期奴隶社会的半坡村人都发迹在华北的山地和平原.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都在华北,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摇篮早期的人类选择这里发展生产、巩固政权.说明这里的自然条件优越.自然资稼丰富。据历史记载,秦以前的一千多年中,自然界所通到的破坏还是很轻徽的,自然灾害并不严重.以黄河为例,秦以前只发生过三次改道.秦统一中国之后,修筑长城,向牧区移民,推行垦草为田,发展农业的政策,使在林、草被遭受严重破坏。结果,秦之后到西汉末年、王莽即位的180年间,黄河发生十余次决口,五次大改道。东汉之后的800多年.灾害又有所减径.这与东汉推行睦邻政策,与甸奴和好,并停止移民垦荒,恢复了草原的生境有关.到了宋朝之后,灾情又逐渐加重.据历史记载.宋代平均每30.2年发生一次大水灾,元代4.8年一次,明代11.3一次,清代5.3年一次.经过几千 年的农业垦殖和封建统治者的破坏,使华北地区自然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然某些阶段由于人们的整治,局部地区的自然条件得到某些改善,但总的趋向是使比较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派逐渐恶化。这最直接的因素是由于植被遭到毁坏。毁草、毁林使许多优良树种,如极、掀、青杆、落叶松等所剩无几,使广大地区由森林和森林草原演化成为旱生灌丛草原。植被破坏导致土壤严重侵蚀,黄土高原地区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大量黄土东鸿,威胁下游河流,堵鱼决口。另方面,地面由于缺乏植被保护而使燕发加强,气候变干,土壤随之盐演化,生境千燥化。同时,随着森林、草原的破坏,一些珍贵的森林动物,如虎、豹、梅花鹿、大型偶蹄类的动物、羽毛美丽的褐马鸡、长尾难等濒于绝迹。华北特有动物四不像(康鹿)的消失,也是人类破坏的结果. 华北地区资源丰富,尤其是煤炭资源特别丰富,有许多特大煤田.煤种齐全,动力煤、煤焦煤、无烟煤应有尽有,煤质优良,赋存条件好,开发的经济性高;此外,钥、铝、铜、铅、锌、铁等都居全国重要地位,天然气、石油资源前景广阔。特别是能源和矿产资源组合良好,黄河有丰富的水电资源,为建立能源一重工业一化工工业基地提供了有利条件 总之,华北地区具有比较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资源,但长期以来人们对自然界的不合理利用,带来许多恶果,使我们在华北平原利用、改造自然方面面临着旱、涝、洪、碱灾害的治理和黄上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防治等问题。 一、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 黄土高原的整治是改善华北地区自然条件的中心环节.黄土高原水十流失严重,水土流失面积约43万平方千米,其中严重的约有28万平方千米.黄河每年流经三门峡(陕县)的泥沙量约为16亿吨,主要来自河口镇至龙门之间的各支流,面积约占10万平方千米。据观测,每平方千米平均每年冲走表土300-400吨,这些表土每吨含氮0. 8-1. 5千克,磷1. 5千克,钾2.0千克。肥土大量流失,地形支离破碎,耕地越种越薄,产量也越来越低。长期的水土流失,从根本上恶化了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并且造成了黄河下游历史上经常性的决口、泛滥和频繁的水旱灾害.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黄土高原开展了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但总的来说,治理速度慢,而破坏却很严重.主要原因是由于人口大量增加,滥垦以扩大耕地面积,广种薄收的方法仍在继续。同时,又忽视造林、种草,发展林、牧业,天然植被和林地被严重破坏,整个黄土高原地区残存天然林面积仅2200万亩左右,只占整个地区总面积的2. 7%。甘肃子午岭林区,近十年来森林界线后退8.5-12千米,森林面积减少20%。黄土丘陵区的大部分耕地的坡度在150-300之间,水肥不足,由于采取广种薄收方法来找出路,以至“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加以滥伐、滥樵、滥牧,使水土流失日益加重,整个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另一方面,在治理工作上,时起时落,没有坚持综合治理,集中治理,连续治理;又存在重工程、轻生物措施的倾向而且治理标准低,林草保存面积少,缺乏长远、全面的规刘和统筹安排. 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治理黄土高原必须从合理利用土地普手,因地制宜确定生产方向,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要以水土保持为中心,改土与治水结合,治坡与治沟结合,工程潜施与生物措施结合,积极建设基本农田,大力造林种草.以中小流域为单位实行山水田林综合治理。 统一规划,分清缓急,区别对待对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包括山、水、田、林、路、农、林、牧、副、渔的全面规划沟、谷、坡综合治理方案要以黄土区的侵蚀现状为依据。目前还处于正常自然侵蚀阶段。对这类地区只要坚持合理利用,不会在短期内发生危害性的水土 流失.散布在黄土高原中的石质山地(六盘山、控门山、云中山、芦芽山、吕梁山等),一般有较好的植被覆盖,应加强现有植被的保护,不过度开垦、采伐,就不需要大力治理,如子午岭、黄龙山、劳山以及黄土覆盖的源地、盆地和低阶地。 表现又因时因地因作物的不同而异,需要采取工程的、生物的、经济的综合措施,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治理。 二、 华北平原洪、涝、旱、碱的治理 黄淮海平原易涝面积1.4亿亩,约占耕地面积的一半,大部分分布在冀、鲁、豫低平原区及淮北低平原区。经过多年治理,骨干排涝工程已初具规模,大河道一般设计标准较高,中小河道排涝标准较低,一般5-10年一遇;田间沟网配套不齐一遇暴雨,往往出现“大河不满小河满,小河不满地垄淹”的现象。另外,多年重修建、轻管理,骨干河道淤积严重,田间沟网塌坍堵塞,失却排涝能力,需要加强排涝渠系的配套与管理. 为确保黄河下游防洪安全,在郑州以上黄河上建设水库,蓄水调沙,进行以灌溉为主的多目标开发在郑州以下加高培厚大堤,提高安全泄洪能力,并在两岸适当分洪滞洪,在近期看是必要的和可行的。黄河下游特大洪水主要来自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兴建的小浪底水库(位于三门峡以下130千米),水库建成后经过拦蓄调洪,使三门峡至花园口间千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在花园口流量不超过2. 2万m'/s,并可发挥发电、供水、减淤等综合效益。 黄河为害,病在泥沙。黄河中游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是减少黄河下游泥沙来源的根本途径。另方面,也需要多途径处理和利用泥沙,除害兴利在下游两岸放淤固堤,放淤压沙,放淤压碱,引洪淤灌,既减少河床中泥沙,又可加固堤防,改造沙荒和盐碱地。 黄河下游河床冲淤变化迅速,主流游荡不定,摆动幅度从2-3千米到5-7千米不等。由于主流摆动频繁,常造成滩地坍塌,并有决口危险。经过多年整治,修建护滩护岸工程,初步改变了河水流向散乱的状态,使河道向稳定的主槽方向发展。河道整治工程,今后仍需进一步加强 黄淮海平原盐分累积特点是早涝与盐碱相伴发生持续干旱年份,地表水、地下水均感缺乏,水位下降,则盐碱有减轻趋势,反之,连年洪涝,平原中地下水位提高,土壤盐化加重 七十年代,黄淮海平原大部分地区降雨偏少,内涝减轻,加以并灌发展,地下水位普遍降低,耕地中盐碱地面积大大缩小,约为2600万亩。而1961-1963年黄淮海平原为丰水沥涝年份,盐碱地面积达6100万亩,另外还有滨海盐土910万亩,滨海盐滩440万亩。应当指出,近年盐碱土面积有所减少,但遇涝年,仍有返盐可能。 黄淮海平原土坡盐碱化的成因多样,有淡质地下水补给所形成的斑状盐化,也有大面积咸质地下水形成的土壤重度积盐,还有冲积扇缘的积盐和滨海海水引起的土壤积盐等。因此,需要掌握水盐动态,分区分类进行治理 具有淡质地下水(1-2 g/I)而水位较高的斑状盐化区,有两种情况,一为既有淡质地下水,又有地面水者,均可用于灌溉,但要注意防涝。另一种是地下水位较浅且较丰富,而无地表水可引者,应利用地下水来改良斑状盐化土壤。 在咸水型盐渍类型地区,例如黑龙港、徒骇河、马颊河流域以及黄河以南的商丘一带,地势低平,地下水汇积,且地下水矿化度高,可达5-10 g/l,局部可达10-30 g/l,甚至loo g/l的地下水浓缩点.这类地区需抽咸换淡,淡化地下水,加速土坡脱盐 浸润积盐型及重盐演类型的盐渍土地区,在有淡水水源地地区引淡水种稻,收到良好效果.在黄河两侧背河洼地的盐演土区,如河南原阳、封丘等地,引黄河水放淤种稻,亦可获得高产 在滨海盐分积累较重的地区,可试行种植耐盐植物,加以利用。 第十八章 华南地区 华南地区位于我国最南部月七与华中地区相接,南面包括辽阔的南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等甲相望.西南界线是我国与越南、老挝、缅甸等国家的边界。在行政区上,本区包括台湾省、海南省全部,福建省东南部,广东和广西的中南部,云南省南部和西南部。 本区北界,是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的分界线。这条界线以南的华南地区,最冷月平均气温》10℃,极端最低气温)-4℃,日平均气温妻10℃的天数在300天以上.多数地方年降水量为1400-2000毫米,是一个高温多雨、四季常绿的热带一南亚热带区域。这里,植物生长茂盛种类繁多,有热带两林、季用林和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等地带性植被.现状植被多为热带滋丛、亚热带草坡和小片的次生林,热带性森林动物丰富多样,有许多典型的东洋界动物种类.地表侵蚀切割强烈怎陵广布.在长期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丘陵台地上发育有深厚的红色风化壳.在迅速的生物积象过程的同时,还进行着强烈的脱硅富铝化过程,成为我国砖红壤、赤红壤集中分布区域。区内拥有广阔的热带海洋。珊瑚岛景观独具一格。全区自然面貌的热带一南亚热带特征突出,这与华中地区的亚热带景色有明显的区别。充分利用丰富的热量和水分资源,发展热带作物,合理利用和保护热带性植物和动物资源,开发热带海洋资源等,是华南地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突出问题. 第一节 区域特征 一、热带一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及自然景观 (一)高温多雨的热带一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量丰富,夏长冬暖 华南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20℃,居全国之冠。1月平均气温仍在10℃以上,台湾南部、琼雷、南海诸岛和云南的河口、西双版纳等地均超过15℃。其中,海南岛南部的崖县20. 8 0C,西沙群岛的永兴岛22. 90C,南沙群岛的太平岛26. 10,为我国冬季最暖的地方。1月等温线的分布,大体与纬线平行,但东侧由于受台湾暖流的影响,西侧受地形的影响,等温线均稍向北弯曲。 正常年份,华南地区冬季不见箱雪,但如遇强劲寒潮,则有奇寒.海南岛、西双版纳也免不了有霜冻灾害。例如,西双版纳动海(海拔1176.3米)1974年1月6日极端低温为一5.4℃,出现降雪现象;1975年12月中旬,华南东部广州以北地区普降大雪,与历史上的功93年1月和1967年12月的罕见例子相类似。一般来说,华南多数地方历史上的极端低温都在一4℃以上.酉双版纳的景洪和动腊,演东南的河口,琉雷等地及其以南地区,极端低温都在0℃以上。 1月以后,气温逐步回升,3-5月回升最快,每月上升3-4℃.云南南部和琼雷等地,由于雨季尚未开始,晴天多,空气千燥,往往在5月出现极端高温纪录。如西双版纳景洪曾经有410C的记录(1975年5月26日,1969年5月16日).华南大陆东部,由于雨季开始较早,极端高温多出 现在7-8月,高温记录在38-39℃左右。 东部7月平均气温28. 3-28. 5℃,西部由于受海拔高度的影响而多数在23-25℃左右。7月气温分布受纬度影响不大,受海拔高度影响较明显,等温线大体与等高线平行其中,东部除个别山地外,7月气温的地区差异不大,等温线分布稀疏钾西部地形起伏较大,等温线分布较密集. 本区大陆从9月以后,气温下降急剧9-11月平均每月下降3-4℃,而琼雷地区及其以南,则10月以后才有明显的下降。12月下旬以后到2月中、下旬以前,华南大陆常可出现日平均气温<10℃的日子。但全年日平均气温=10℃的天数都超过300天,东部沿海及滇南边境一带可达到350天以上.华南大部分地方不存在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时段,只有偏北或偏高的某些地方可以出现,但一般不超过5天 华南地区四季交替不明显,其主要特征是没有真正的冬季。一年之中除夏季之外就是秋季与春季相接.东部的大陆部分,4月下旬即进入夏季,11月初方有秋意。海南岛和台湾南部3-11月均为夏季,终年炎热。只有雨天稍有凉意,有“四时皆为夏,一雨便成秋.之谚。华南西部海拔较高,夏季仅3-4.5个月。 华南夏长冬暖的气候特征,为热带性植物生长,和发展热带作物与三熟制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雨量丰沛,降水强度大 华南濒邻热带海洋,水汽来源充分,多数地区年降水量1400-2000毫米,是全国雨量最丰沛的区域.其中,有不少地方降水量超过 2300毫米,如滇西南的西盟2809. 9毫米,广东的恩平2443. 4毫米,海南岛的琼中2392.6毫米。台湾的基隆年降水量将近3000毫米,基隆附近山区的火烧寮有全国最高雨量的纪录,其年平均降水量6489毫米,最多的年份达8409毫米. 区内降水的分布不均匀,大致规律是沿海、岛屿少于内陆,平原少于山地,背风坡少于迎风坡,台风活动频繁的地方降水充沛。例如海南岛东部迎风坡的琼中,台风影响大,雨量近2400毫米;而处于背风侧的东方县,年雨量仅964.7毫米。沿海及其岛屿降水量较少,如福建的东山岛1032.3毫米,但稍入内陆的云臂则增加到1694. 7毫米。较高的山地,降水丰富且垂直变化明显。以台湾山地为例,虎尾(测站高24米)年降水量1538毫米,浦里(447米)2317毫米,日月潭(1014米)2691毫米,阿里山(2606米)4364毫米,玉山(3850米)3433毫米。台湾海峡两侧因处于台湾山地的雨影区,降水量较少,多在1000毫米左右。华南大陆东部,降水量东多西少,而西部则西多东少。其原因与距海远近、夏季盛行风向有关 本区降水的季节分配,除了台湾东北部为冷季多雨外,大部分地方70-80%的降水量集中于夏季5-10月,显示季风气候的特征,在集中程度方面,区内一般规律是:南部比北部大,西部比东部大。海南岛和滇南,5-10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的80-90%,干湿季特别明显。而其余地区5-10月降水量约占全年的70-80%左右. 华南大陆东部4-5月即已骤雨频繁,6月为降水高峰.从环流角度看,4-6月,华南对流层中下层的西太平洋反气旋环流逐渐加强并北移,反气旋轴线4月在150N左右6月则北移到190N。反气旋西北部的西南气流和孟加拉湾西风槽前西南气流,控制着华南大陆上空。并与华北一带的小反气旋东北气流形成一切变线.青藏高原南侧西风到云贵高原常形成气旋性涡旋东移。此时,当西南槽与华南沿海的反气旋相靠近而造成较大的气压梯度时,华南上空的西南气流中经常出现几百千米宽的带状急流(即中国低空急流),其风速在工2-32米/秒,平均风速为16-25米/ 秒.急流轴线东北一西南走向轴线左侧的低层辐合上升明显,水汽丰富.若配合低抽、低涡、切变线等系统,则常出现大雨,成为华南(特别是广东)前汛期的主要降水。琼雷一带8-9月为降水的.高峰,属台风雨型地区。降水高峰在7-8月,为高温重湿西南季风的不稳定性所造成的纯季风降水,特别是低涡、切变线的影响等所造成的降雨,雨势最大 暴雨是华南常见的降水形式.80%以上的暴雨强度都在90-150毫米/日。距海略远而无截留台风雨的东部大陆地区,一般有75-90毫米/日。以24小时最大雨量来说,台湾新寮1672毫*(1967年10月17日),为全国最高纪录。此外,广东普宁日降水曾达619毫米.广东吴川一小时降水竞达139.8奄米。广东沿海在1951-1977年间出现过四次>800毫米的大拼雨.成为我国沿海仅次于台海的强.而区。滇南一带离海稍远.璐雨强度超过100毫米的次数较少,其中最大纪录是河i1 239. 2毫米(1954年8月24日)。 华南地区多数地方年雨日在150天上下。其中台湾基隆达214天,海南岛球中198天。沿海地区较少,约为100-150天.降水年变率一般只有15-20%.但沿海和沿海岛的年变率可大至25'%,海南岛西部达28. 3%. 台风频繁 袭击我国的台风,80%是在华南登陆.其中在广东登陆的占48%,海南占30%,台湾占23%.台风影响大,是华南气候一个重要特色。 华南沿海受台风影响的时间最长。40年来,台风最早登陆的时间是1954年5月11日(海南岛陵水一崖县),最晚登陆的时间是1974年12月2日(台山).台风活动顺率较大的时间是5-11月.可称为华南的台风季节. 台风带来丰富的降水,台风影响的次教和集中程度,对华南降水盘及其季节分配都有很大的关系.台风雨占华南年降水量10-40%,其中台湾占的比重最大,达40%,海南岛约26% 登陆的台风路径是随季节而变化的,大体是5月在汕头以南16月在整个华南沿海登陆次数增加。7月在华南北面沿海活动次数增多,8月返回华南沿海.11月仅限于汕头以南。12月除台湾偶然有台风侵袭外,华南沿海基本上无台风登陆。 台风所带来的暴风砚雨是导致华南水灾风灾较多的孟要原因.1973年9月13日在琼海登陆的台风,是破坏力较大的一次,给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很大的损失。但是台风季节正值华南仲夏,作物生长旺盛,台风正好带来了丰沛的降雨,给作物提供了充足的水分.如果一年中台风出现的次致过少,常会造成干旱。 (二)热带一南亚热带自然景观 1.终年苍翠的热带性植被 (1)热带区系成分为主,起源古老. 华南植物种类丰富多样,以维管束植物计,仅西双版纳就有五千多种,广东也有五千种上下,是我国植物种类最多的地区.这些植物中,以热带区系成分为主。华南热带性植物中,又绝大多数是热带亚洲成分,。最具代表性的,是龙脑香科。这一科植物在我国有5属12种。例如,青皮(Vatica astrotricha)分布于海南;新发现的望天树(Parashorea chinensis)及其变种攀夭树(尸.chinensis var.kmangsiensis)是高达60多米的高大树种,见于云南、广西.云南龙脑香 (Dipterotarpus tmkinensis)分布于云南东南部,狭叶坡垒(Hopea thinensis),产于广西。毛坡垒(H: mollissima),产于滇东南,坡垒(H. hainanensis)和新发现的无其坡垒(H.exalata)都产于海南岛。不过,由于生境条件和历史因家的差异,本区植物区系有南北方向变化,即热带成分自南向北减少,北部南亚热带植被上层优势种中抽有木少中亚热带甚至吸沮带成分,同时.也有东西方向的变化,即中国一日本植物区系的植物只分布在红河谷地以东地区,而喜马拉雅植物区系的植物只分布在红河谷地以西地区。如典型的中国一日本植物区系成分枯硬属(Platy todon),最西可分布到云南的蒙自,流苏子属(Thysanospermum)分布的西限是云南的屏边,典型的喜马拉雅植物区系成分矮独叶属(Cltkella),其最东可分布至云南的文山。 本区从中生代起,就一直处于比较稳定的热带性气候环境中,第四纪冰期对本区影响不大,所以华南是我国许多喜温植物的银地,同时也是古热带区系成分的避难所.保存了大批较古老的种月.如苔类植物的美苔属(Calabryum),该属植物抱子体无苞叶包体,是苔类中最原始的类型之一,在石炭纪就已存在,而今在海南岛山区澳边石隙中生长良好。映类植物中的莲座截科、松叶兰科等,是古生代植物,紫其科、里白科等,是中生代初期植物.渺锣科1蚌壳笋科等,是侏罗纪植物;溜足获科及许多真旅植物,在中生代末期化石中可找到.裸子植物中的苏铁科,侏罗纪以前就有,银杏科化右存在于侏罗纪地层中;紫杉科、罗汉松科等在白蟹纪就已经发展起来了.被子植物中的木兰科、樟科、壳斗科等,在晚白蛋纪时巳经存在书锻树科、愉树等在白里纪后期陆续分化出来‘山茶科、龙脑香科、挑金娘科等,至迟在第三纪初就已存在。华南地区的古老植物.占总科数1/3以上。 (2)常绿阔叶雨林一季雨林型特征明显: 华南植被的季相变化不明显,常年青绿,花果期很长.因冬季寒冷而落叶的木本植物较少,但因干早季节而落叶的植物却相当多,使常绿的外貌有浓淡的季相表现,南部热带雨林中,终年花开不断,各季都有果实成熟.季雨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中,虽然花果期也较长,但比热带雨林较为集中。 华南地区森林中常散生着巨树,使林冠参差不齐,其中棕桐科植物的巨型叶聚集在不分枝的茎顶,在海滨、村落等地构成特殊的景观.森林高度,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分枝级数则南少北多,南部分枝3-4级,少数种(如椰子)不分枝,北部4-6级分枝。巨型叶和中型叶普遍,全缘叶居多,有些具有显著的“滴水尖”.据广东鼎湖山植被的统计,全缘叶占总数的81.5%。“茎花现象”在南部雨林中很普遍,季风常绿阔叶林中也常见,如菠萝宜、木奶果、青果榕等几十种,都是常见的茎花植物。板根和支柱根现象很多,在榕月、杜英月等植物中均可见到。红树林有特殊的呼吸根来适应其环境. 自然林中具有多层结构.乔木层通常有3-4个亚层,海木层一般由乔木幼树、液木和幼漪自本组成,草层不发达。层间植物很丰富,其中以藤本居多.据粤、凉统什,仅花膝本植物就有800种以上。南部麟本丰富多样,且多木质藤本。偏北地区藤本数量减少,且多草质蔺本。附生植物数量不少,以兰科的种类最多,其次是联类.榕属的一些种类,初期为附生植物,后期则成为绞杀植物.此外,还有直接从寄主植物上吸收营养而生存的寄生植物,和从腐朽的有机物中吸收营养而生存的腐生植物. 华南地区的热带雨林一季雨林,大体分布在台湾南部,琼、粤、桂沿。以臼元江谷地为界,东部是偏湿性植被型,组成种类以马来西亚东部区系成分为主,以常绿性的群落:类型占优势;西部是偏于干性植被类乳组成种类,具有一定的落叶州 类,群落也表现出某种季相变化.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华南的热带雨林仅分布在海南岛东南部,白湾南部的高雄、恒春,云南南部的河口,西双版纳的景洪、曲腊一带的河谷地区等南海诸岛,则是特殊的热带珊瑚岛植被类型.沿海一带,还分布有红树林. 华南地区北部,属于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亦称为亚热带常绿季雨林、亚热带雨林等).这一类植被,与华中地区的典型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比较,群落中有较多的热带亚洲成分.与南面的雨林一季雨林比较,群落中有较多的中亚热带成分出现.建群植物中,除了壳斗料的拷属和青冈属等中亚热带建群植物在这里仍占优势之外,樟科、木兰科、山茶科、挑金娘科、苏铁科等热带科属占有很大的比重,并包含热带亚洲特有的单属类型的五列木(Prntaphyl口二euryoides)等。一般来说,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终年常绿,全年也都有植物开花,但多致树种上半年为花期,下半年为果期。 草丛是热带季雨林和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的比较稳定的次生植被,是华南目前分布最普遍、面积最广的植被类型。它的主要特征,是以广泛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的多年生禾本科植物为优势成分,在种类组成中混生有灌木种类,某些群落中尚有稀疏散生的耐早性乔木树种,偏南地区的草丛,多有耐早的灌木和散生乔木,种类丰富且多为季雨林成分,具有热带稀树草原的风光.偏北的草丛中,乔木的发展受到生境条件的限制和人类的千扰,除了人工种植的马尾松等乔木之外,经常保持草本植物群落外貌,并随季节出现季相变化,与南部草丛有所不同 强烈的砖红壤和赤红壤 华南砖红壤和赤红坡,是在红色风化壳母质上发育起来的。红色风化亮是华南热带性气候长期作用的产物。高温多雨的气候,使地表岩石(除碳酸盐岩类外)造成强烈的风化,原始矿物分解透彻,淋溶作用十分迅速。除了铁、铝相对积聚外,易移动的元素(K.Na、Mg)都遭到强烈的琳溶.次生矿物主要是高岭土、三水铝土矿和铁的氧化物。华南在现代生物气候条件下,在红色风化壳上,既进行粉生物积聚过程,又继续进行脱硅富铝化过程,发育成砖红壤和赤红壤。 砖红坡是热带的代表性土坡,主要分布在海南岛、雷州半岛和西双版纳等地.赤红壤是南亚热带的代表性土坡,主要分布在台湾、闽东南,两广南部、云南的德宏和临抢地区,即相当于砖红城地带以北的华南中北部地区。一般分布在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上。 华南的砖红壤和赤红壤中,硅的淋溶和铁铝的积聚甚为明显,砖红峨中富铝化作用最强(1.5-1.8),赤红壤次之(1-8-2-0)。红壤更次(2-0-2-2).发育在玄武岩、石灰岩上的砖红壤和赤红壤,比发育在花岗岩上的砖红镶和赤红壤,其富铝化作用较深,铁铝富集作用较明显.砖红壤粘粒中游离氧化铁约占全铁的85%,红壤为50-60环.赤红壤介于两者之间,反映了华南的砖红坡和赤红城较之江南的红壤风化强烈。砖红壤渗出水的化学组成,虽然随母质而异,但总的来说硅含量相当高,而铁、铝含量都较低(0.01-0.21毫克/克),说明了富铝化过程仍在继续强烈地进行着。 二、破碎的地表和广阔的海域 华南地区位于我国大陆南部的向南倾斜面上,包括广阔的热带海域.陆地上,地表起伏不平,山丘与谷地分布错杂。海陆交界处,岸线曲折,港湾很多。海洋上,海域完整,热带特征突出,地形多样。这种海陆待性,在全国各自然地区中,独具一格。 (一)破碎的地表 华南地区除台湾外没有特别高峻的山脉,平原面积也不广。东部闽粤桂一带,大部分地面为海拔500米上下的丘陵地,平地狭小,只有在河道的两旁或河流入海的地方,有一些断断续续宽狭不等的河谷平原和面积不大的河口三角洲。著名的珠江三角洲,也只不过1万平方千米左右,韩江三角洲还不到1200平方千米。其他沿海地带的海岸平原,面积狭小,分布又很星散。不过,区内各种类型的平原,虽然面积不广,但分布却很普遍,与丘陵互相穿擂,成为丘陵与广谷交错的地貌特色.滇南,大部分地面为海拔1000-1500米的切割高原,由多级的地形面和宽敞的河谷盆 地相间组合,成为山间宽谷地貌.平原以河谷冲积成因类型为主,海拔高度在500-1000米(河口海拔84米),与周围山地相对高差在500米以下平原面积也不大,断续分布,面积较大的有蒙自(370平方千米)、盈江(340平方千米)、陇川(240平方千米)、孟遮、孟混(230平方千米)、瑞丽、潞西、孟罕等,其余多为10平方千米以内的小平原平原内部有多级阶地周围高原面上有多级夷平面,阶地和夷平面多被侵蚀成丘陵起伏的形态这种平原中的丘睦性阶地和高原面上的丘陵性夷平面,相对高度多在200米以下,所以整个地面也显得起伏破碎 以广西的左、右江为界,华南西部山脉走向为西北东南,东部为东北一西南。越向东西两侧,山的脉络越清楚、越高大。西部的大雪山、无量山、哀牢山,海拔高度在3000米以上一东部的台湾山脉,走向北北东南南西,海拔高度也在3000米以上,其中玉山3997米,是华南最高的山峰。中部诸山,海拔多在2000米以下。 水系多,河流密度大,河间分水岭交互错杂,也是华南地区破碎的地面的反映.自西而东,有属于伊洛瓦底江水系的大盈江、龙川江、芒市河.怒江水系的怒江、枯柯河、南定河.澜抢江水系的澜沧江、威远江、补远江、南腊河;元江水系的元江、把边江、阿墨江、河底河、盘龙江,以及珠江水系的西江、东江、北江三个水系。此外,沿海地带还有不少独流水系,如北仑河、钦江、南流江、九州江、鉴江、漠阳江缩江、韩江、东溪、漳江、九龙江、晋江、木兰溪,以及台湾岛诸河、海南岛诸河等.这几十个独立水系之间,分水岭错杂,除东西两侧山地之外,多数分水岭脉络不清,显得十分零乱。 (二)曲折的海岸 华南海岸线长达1万公里曲折率约为1:4.33,其中福建海岸曲折率达1 - 62,居全国首位。曲折的海岸线正是华南切割破碎的地表在海岸线形态上的反映。 从海岸形态来看,华南以山地海岸类型为主。大体上以鉴江为界,以东为山地海岸,以西为台地海岸。山地海岸和台地海岸中,在河流出口处都发育成不同规棋的河口三角洲海岸,其中较大者有珠江三角洲和韩江三角洲海岸 一般来说,山坦倦湾岸直接受东北西南和西北东南向的构造控制,深入内陆的港湾是两组断裂交叉的部位,岸线与东北向构造线平行。, 河口三角洲平原海岸以珠江三角洲和韩江三角洲为最典型。珠江三角洲岸线为多岛屿的湾头三角洲堆积海岸。沿岸残山、岛屿罗列,岸线曲折,湾内沙质粘土和淤泥沉积旺盛,不断向海推进.据史志资料,珠江三角洲大部分平原是在一千多年以前才发展起来的。如唐元和八年(公元813年)间“大海在府城(指广州)正南七十里”,“州东八十里有村曰古井,自此出海,浩水无际”(见《元和郡县图志》)而今日,广州距虎门的直线距离已超过100里,距磨刀门更在200里上下,其间已堆积成三角洲平原。据南海海洋研究所资料,1935年至1955年的20年间,万顷沙和横门沙各伸展4-6千米,平均每年伸长超过200米。现在珠江三角洲平原仍迅速向海推进。韩江三角洲岸线为扇形三角洲堆积海岸,前缘为多列平行于海岸的沙堤.堆积速度没有珠江三角洲迅速,如汕头小公园1910年还在海边,今天却距海600米,平均每年向海伸展10米。榕江河口湾深入内陆,表征三角洲尚未填满。 此外,在河口淤泥海滩上发育有红树林海滩,在水质橙清的南部岸段发育有珊瑚礁海岸。较典型的红树林海滩和珊瑚礁海岸集中分布在海南岛及南海诸岛等地 (三)广阔的海域和类型众多的岛屿 华南地区面向辽阔的南海海域,热带性特征明显。海域水温与盐度都比较高,年变化较小这 里,热带气旋活动颇篮.冬半年冷空气形响不大,其贫级.面常在南海北部一带停滞,形成阴雨连纬天气.海洋生物多属吸水种类,如鱼类中的蛇月、红笛绷、蜂集石斑鱼、蓝画等,姗瑚确区系发达,其种类越向南越多. 海洋中的岛屿类型众多,既有全国最大的台搏岛.又有仅叮出海面的沙岛和水.仲。不仅有构造复杂的大陆岛,而且还有许多构造单一的珊瑚岛、沙岛。 大陆岛数目不低于两千,其中除了台掩、海南及其周围的岛的外,大陆沿海有平潭、南白、湘州、金门、厦门、东山、南澳、香港、大漆、万山群岛、三灶、高栏、上川、下川、海陵、南三、东海、确洲、斜阳、周洲等岛屿.这些岛的的地质构造多数与闽粤大陆-致(台海例外,其形成年代较靳),特别是大陆沿海的岛屿.排列很有秩序,与大陆的北东向构造一致.在地形上,都舰于低山丘睦性质的山岛,平原很少,且多教山岛是由花肉岩组成,球状风化和石蛋地形甚为常见。岛屿周面港清水深,有不少天然良港. 海洋岛主要是指南海诸岛,包括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组群岛,由二百多座岛屿、沙洲、沙滩、确滩组成。这些岛屿,绝大部分呈回形、椭画形,面积都不大。其中大于1平方千米的甚少.南沙那岛曰出海面的岛确总面积不超过2平方千米.岛上的岩石,主要是第四纪珊期、贝壳碎屑灰岩和近期海浪作用堆积起来的璐瑚、贝壳碎属沙.岛的周围.环绕有50-100米左右的沙堤.岛的中部,为封闭式渴湖,岛的水下基础部分,多数有一个庞大的确盘。 珊瑚岛的形成,固然与珊瑚水熄体的生长发育有关,但从地壳运动的角度来看,它又与近期的升降运动有关.南海诸岛的地壳,是大陆型的地壳.西沙群岛的永兴岛在地表以下一千多米处,有一层相当于老第三纪的红色风化壳,厚度为28米,风化壳下部为花肖片麻岩.说明老绍三纪前此地为一陆地,后来才下沉.在逐渐下沉过程中,构成今日珊期岛的基础.最近一万年左右,地体复而上升,把珊瑚岛升出今日高潮线之上,在西沙群岛的石岛和东岛还留下高出高潮线12米的海蚀崖和浪蚀洞作为上升的标志。 第二节 区域内部差异 ?? 一、台湾 本区位于东海与南海之间,包括台湾岛及其周围的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屿、彭佳屿、兰屿、火烧岛等几十个岛屿。 台湾本岛南北长394千米,东西最大宽度为144千米,环岛周长1139千米,面积35788平方千米,是我国最大的岛屿。台湾岛的形状、山脉走向、地质构造线三者一致,都是北北东向。平原约占全岛面积的1/3,山地占2/3。台湾山脉集中分布在岛的中部和东部,以中央山脉为骨干,自东到西有台东山脉、中央山脉、雪山山脉和玉山山脉、阿里山山脉等。其中三千米以上的山峰有62座。中央山脉北起苏澳附近的乌石鼻,南至鹅銮鼻。全长320千米,东西宽约80千米,海拔超出3000米,成为台湾岛的分水岭。山上高峰连绵,从北而南的主要山峰有南湖大山、秀姑峦山(3833米,中央山脉主峰)、卑南主山、北大武山等。中央山脉东侧由台湾最老的岩层——大南澳变质岩系(石炭系-下二叠统)组成。东部的台东山脉(又称海岸山脉),北段海拔500米,南段1000米左右(主峰新港山海拔1682米)东侧以悬崖峭壁临太平洋,西侧以台东纵谷与中央山脉分开,台湾东部大纵谷被认为是板块缝合线。中央山脉的西北为雪山山脉,北起三貂角,走向西南,止于台中县境,主要山峰有雪山、大雪山等,海拔高度都在3500米以上。玉山山脉在雪山山脉的南端,也是西南走向,止于屏东平原之北。主峰玉山海拔3997米,为台湾第一高峰,也是我国东部最高的山峰。阿里山山脉是台湾最西的一列山脉,北起鼻头角,南止于台南平原。起伏和缓,顶部平坦,海拔1000—2500米,最高的大塔山2663米。平原多分布在台湾西部沿海,总称台西平原。其中最大的是自彰化至高雄的台南平原,面积约4550平方千米,海拔低于100米,为浊水溪、曾文溪等河流冲积而成。浊水溪是台湾第一长河,发源于中央山脉的合欢山南麓,全长186千米。在台西平原呈扇状水系,主要出海口在西螺北侧和鹿港南侧。面积居第二位的平原是屏东平原(1160平方千米)由台湾第二长河——下淡水溪(全长171千米)冲积而成。此外,还有东部的宜兰平原和台东纵谷平原。 山脉与平原之间多为丘陵地,其中最大片的丘陵在北部基隆一带。形势较闭塞的丘陵和平原属于盆地地形。其中较完整的盆地是台北盆地,南北长20千米,东西宽15千米,面积约200平方千米,属于干涸的湖盆。台中盆地也颇著名,它是一个西南有缺口的开阔盆地,在断裂构造基础上侵蚀而成。 北回归线横穿台湾岛,嘉义县南两千米处建有“北回归线标志塔”。这样的纬度位置,使台湾的气温具有热带-亚热带的性质。周围环海,特别是黑潮暖流的影响,无论是冬季的东北季风或是夏季的东南季风都有可能在迎风坡上行云致雨,所以降水量丰富(尤其是东北部迎风坡)。台风影响较大,岛的东部更是台风侵袭的要冲。 山脉高耸的地形,使自然景观垂直变化异常明显。大约在500米以下,属热带-南亚热带景观,平地的冲积土上以台湾相思、桉、合欢、竹类等栽培植物为主,低丘红壤上的天然林中榕树较多,可称为榕树带。500—1800米高度上,土壤由红壤渐变为黄壤,下部植被是以樟树占优势的樟树带,上部则是以槠树为主的槠树带。1800—3000米高度上属暖温带性质,下带以红桧占优势,上带以扁柏为主。土壤由山地黄壤演变到山地黄棕壤和山地暗棕壤。3000米以上为寒温带,植物稀少,以台湾冷杉等耐寒树种和零散的灌丛、草甸为主。 台湾森林面积占全岛1/2(其中天然林占80%),除了盛产红桧、扁柏、樟木之外,樟脑和樟油产量曾居世界首位。丰沛的降水量和比降骤落的河床、蕴藏着巨大的水能资源。地下的煤、金、铜、石油和硫黄等矿藏都很著名。西部平原上盛产稻米、甘蔗、红薯、花生、麻类、茶、菠萝、香蕉、橘、龙眼等。周围海域是南海鱼类区系与东海鱼类区系的交汇处,同时又是浅海鱼类和外洋鱼类的捕捞场,水产资源十分丰富。沿海港湾不少,其中西南部的高雄港最大,条件最优越,其次是基隆港、花莲港、台中港等。这些港口对台湾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雷州半岛与海南岛 本区地貌结构较简单,海南岛中部和南部为花岗岩穹窿构造所形成的块状中山,琼北雷州地区为玄武岩台地。玄武岩台地南北界均为东西向断裂所限;北界东起吴川县梅莱,西止于合浦大风江口;南界东起嘉积市博鳌港,经定安、澄迈,向西止于儋州新英港。喜马拉雅运动时期,琼北雷州地区拗陷很深,沉积了巨厚的第三系滨海-浅海相沉积层。第三纪末至第四纪初,地壳上升,以后又经历多次海进海退,间歇性地沉积了下更新世的湛江组及中更新世的北海组滨海相沉积。从第三纪末至第四纪初,火山活动也很强烈,在整个湛江组、北海组沉积过程中都伴有间歇性的玄武岩喷发,或成夹层或成喷溢之盖层,或成火山锥突出于玄武岩台地之上。玄武岩台地,地势平坦,起伏和缓,上面分布有几十个突起的火山锥。 雷州半岛和海南岛自然地理上的最大特色是热带特征显著,是我国发展热带作物垦殖事业的重要基地。 琼北和雷州,1月平均气温15—18℃,极端最低气温为2—5℃,全年基本无霜,但偶有奇寒。土壤为砖红壤,但由于植被稀疏,水土流失较重,土壤较为干燥贫瘠。地带性植被为热带季雨林。现状植被为热带灌丛,由桃金娘、大沙叶、坡柳、白茅、青香茅等组成;海滨一带为沙生仙人掌刺灌丛。果类有菠萝蜜、香蕉,偏南地方椰子较多。在营造防护林的前提下,适宜发展剑麻、香茅等较耐寒的热带作物。 海南岛中南部山地丘陵区,热量条件较好,1月平均气温17—20℃,除山地以外,极端最低气温都在5℃以上。雨量丰富,但东湿西干。热带雨林和季雨林景观突出,但现状植被仍以热带灌丛类型为主。海南岛南部是我国水稻冬季育种基地。海南岛东南部是我国栽培热带作物的重要基地,橡胶、胡椒等热带作物园大面积连片分布。 海南岛河流发源于中部山区,向四周作辐射状流出。由于降水的年中分配不匀,干湿季明显,使河流水位年内变幅大,暴涨暴落。河流的航运意义不大,只有万泉河和南渡江个别河段可通木船和小轮。水力资源蕴藏量将近100万千瓦,其中以昌化江最多。 琼雷地区煤炭资源不足,目前仅在海南岛北部的长昌(属琼山)、长坡(属儋州)和雷州半岛西北部的界炮、洋青(属遂溪县)等地发现第三系褐煤,质量和储量均不能满足琼雷地区建设的需要。近年来在琼北台地上发现小型油田,特别是在莺歌海等周围海区陆续发现石油,对解决本区的能源将起积极的作用。 琼雷沿海多港湾。其中的湛江港是天然良港之一。八所港是海南岛较早能停靠万吨轮船的深水港。其余的海口港、三亚港、清澜港、洋浦港等都是本区的主要港口。本区东部海岸,常受台风袭击,港口的避风条件显得十分重要。海南岛东部固然多潟湖湾,但拦门沙坝发育很迅速,湾内珊瑚礁生长也较快,加上台风的影响,建设深水港的条件不如西北部的洋浦港。深水港的建设,对加速本区的开发十分重要。 三、南海诸岛 南海诸岛是指散布在我国大陆以南的广阔南海中的海洋性岛屿,包括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组群岛。东沙群岛由东沙岛和附近几个珊瑚暗礁、暗滩组成。东沙岛原形如新月(现因填海湾已不似新月形)发育于东沙环礁礁盘西部,是东沙群岛唯一的岛屿。西沙群岛由三十多个沙岛、礁岛、沙洲和礁滩组成,其中以沙岛为主,滩礁次之,礁岛最少。以东经112°5′为界,可分为东北部的宣德群岛和西南部的永乐群岛。沙岛是由白色珊瑚贝壳沙堆积在礁平台上形成的,一般是四周高,中间低(绝大多数为干涸的潟湖)。宣德群岛中的永兴岛是一个面积较大的沙岛,有1.85平方千米,高5米。与永兴岛同生在一个礁盘上的还有石岛,面积约为0.1平方千米,高15米,由珊瑚砾岩、珊瑚砂岩和珊瑚灰岩组成。永乐群岛的珊瑚岛海拔10米,是沙岛中较高的一座。中沙群岛在西沙群岛东南部,由二十多个暗沙和暗滩所组成,一般距海面深度为10—20米,绝大多数尚未露出水面。只有黄岩岛露出水面。南沙群岛由一百多座沙岛、礁岛、沙洲、礁滩等组成,散布面积很广,最南的曾母暗沙在4°N附近。太平岛是南沙群岛中最大的一座,面积0.43平方千米,高出海面7.6米,退潮时环岛礁盘露出宽300—500米的珊瑚沙。 南海是亚洲大陆最大的陆缘海之一,是一个处于岛弧内侧的新华夏型的巨大构造盆地。据南海海洋研究所推断,本区在晚第三纪以前为陆地(因为存在有白垩纪至早第三纪的风化壳),早第三纪末期地壳缓慢下降,并有海底火山爆发,第四纪地壳渐渐上升并趋于稳定。南沙群岛和中沙群岛之间为南海深海盆地,这里出现南海最深处(-5567米)和热流量最大值处,被认为是加里曼丹板块脱离亚洲板块向南漂移的产物。 南海诸岛的大部分地区年温差小,终年皆夏。如西沙永兴岛的年平均气温26.4℃,最冷月平均气温22.8℃,年较差6.1℃,极端最低气温15.3℃(1965年1月2日)。年降水量1509.8毫米,最大日降水量612.2毫米(1967年7月31日)。风力强劲,蒸发旺盛。太平岛年平均气温27.5℃,最冷月平均气温26.1℃,年较差2.7℃。年雨量1862毫米,最大日降水量157毫米,风力比西沙、东沙小。 南海诸岛最初的植物种子是由鸟、风、海水传播而来,属于极端的盐生类型,如紫草科的银色滨紫(Tournefortia argentea)等旱生肉质植物。后来虽然经过一系列的演变,但今天的植物仍属于肉质耐旱植物的范畴,如西沙群岛的麻疯桐(即白避霜Pisonia grandis)等。南海诸岛栽培植物主要是椰子、番木瓜、菠萝蜜和绿化树种木麻黄等。 西沙群岛的红脚鲣鸟(Sula sula)和褐鲣鸟(S·leucogaster plotus),产有大量的鸟粪在地面上。在高温多雨情况下,鸟粪迅速分解,释放出大量的磷酸盐向下淋溶,与珊瑚贝壳沙中的钙质结合,形成鸟粪磷矿。这类磷矿,在南沙群岛也很丰富。 散布在浩瀚南海中的南海诸岛,除海鸟以此为栖息地外,海龟、玳瑁、珊瑚、鱼类、贝类、虾蟹、海参类以及海藻类等海生生物大量繁殖,构成了珊瑚岛特殊的生态系统。无论在资源的开发或科学研究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岭南丘陵和平原 华南大陆东部的闽粤桂南部,多数地面为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闽粤多为花岗岩丘陵,外形浑圆,球状风化明显,沿海一带的石蛋地形相当普遍。广西盆地多为石灰岩丘陵,喀斯特化明显,峰林石山举目皆是。丘陵地上有1000米上下的中等山地,除广西弧形山脉之外均为北东走向。河谷一带及沿海河口处,分布有大小不一的冲积平原或三角洲,农业发达,盛产稻米和鱼虾等,是华南的“鱼米之乡”。 本区1月平均气温在10—15℃,极端最低气温可达-4℃,日平均气温>10℃的天数有300—350天。台风和暴雨频繁。本区的暴雨集中在两个时期,一是4—6月的前汛期暴雨,二是夏秋季节的台风暴雨。广东沿海前汛期暴雨量级为700—800毫米,与后汛期的台风暴雨量级相当,远远超过广西、福建沿岸(200—300毫米)。其原因是:1)4—6月间,广东处于西南槽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之间的最大气压梯度地区,西南急流易于形成,而福建沿海远离副热带高压,广西又受越南长山山脉的焚风影响。2)闽桂两省的山脉走向与西南急流交角小。 植被为季风常绿阔叶林,林中植物种类丰富多样,优势种不明显,层次结构复杂,仅次于热带性植被。以广东鼎湖山为例,此处除了枫香、野漆树、楹树等极少数的落叶树之外,都是常绿树种占优势,而且大部分是热带成分。其中瓜馥木、黄叶树、黄桐、天料木、小叶买麻藤等许多种类都是与雨林-季雨林所共有的。群落一般分为5—6层,其中乔木3层。第一层高20—30米,树冠为伞形,树皮粗糙,树干挺直,并多附生植物,板很常见。组成种类以华栲(Castanopsis chinensis)和荷木占优势。第二层乔木高10—18米,树冠伞形,分枝较低,树皮光滑,树干多数挺直,附生植物和板根现象普遍。组成种类以厚壳桂(CryPtocarya chinensis)和大果厚壳桂占优势。第三层乔木高4—10米,树冠不规则,树干多弯曲,树皮较光滑,组成种类复杂,除了与第二层种类相同处,还有云南大沙叶(Aporosa yunnanensis)、肉实树等。整个乔木层树种以中型叶为主,小型叶次之,多数叶是全缘的。灌木层高1.5—2.0米,覆盖度60—70%,种类不丰富,草本层覆盖度仅3—5%,组成种类单纯。藤本数量很多,有一定数量的木质藤类,如瓜馥木、黄藤等,附生植物也较多。现状植被为次生的亚热带草坡,以禾本科、莎草科的若干热带性属、种为主。草坡之上稀疏地长着人工栽培的马尾松。热带作物在局部环境中可生长。盛产于南岭一带的杉树在偏北的低山丘陵上也能成林。盛产荔枝、龙眼、橄榄、香蕉,柑桔等水果。 本区是华南地区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但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现象值得重视。沿海一带降水量比内地少,起伏的丘陵地上灌溉用水感到困难,尤其是沿海岛屿,水源更缺。所以引水、蓄水工程等水利措施十分必要。 五、滇南间山宽谷 本区位于华南地区西部,大部分面积在横断山脉南段的“帚状”间山宽谷区域。海拔高度比华南地区东部高,地形起伏程度比东部大,冬季冷空气没有东部那样频繁,平流型降温比东部弱,而辐射型降温比东部强。降水分布受地形控制,干湿季比东部明显,风害小,树冠整齐且庞大。自然景观的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都较复杂,大体包括了热带和南亚热带区域,但分布犬牙交错。在农业上更需强调因地制宜。滇南的西双版纳和河口等地,是我国热带作物垦殖基地之一。 滇南保存有一定面积的原始森林,拥有丰富的热带性植物和动物,成为我国最大的动植物宝库。挖掘野生动植物资源,是本区重要的任务。但是,由于近年来森林遭受破坏,次生竹林和草坡面积扩大,珍贵的植物和动物资源有所消失或迁移,所以,采取得力的保护措施非常必要。 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一、区位优势与土地资源的开发 华南地区是我国边缘海域最大、邻接国家和地区较多的南部区域. 这种区城位置的优势,在于东部可借助海域与相邻国家和地区,甚至世界各沿梅国家交往,是我国的南大门。长期以来,蓦隆、高雄、福州、泉州、厦门、汕头、广州、湛江、北海、海口、八所及香(港等,都是著名的港口.广州是全国若名的对外贸易中心.西现与邻国友好往来,是我国通往南亚和东南亚各国的陆桥。广西凭样市的友谊关(原名雍鸡关、鸡陵关、界首关、大南关、镇夷关、镇南关、睦南关),是历史悠久的中越交通主要关口.云南西南的滇缅古道发展成演缅公路史实,是我国澳人民与缅、印人民长期交往的见证· 华南地区的开发,首先就是利用上述的区位优势.特别是到本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成为我国首批开辟的经济特区,区域位置优势褥到肯定性的利用.1988年海南建省,广东、福建、海南被定为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区.1992年后,口岸建设和边贸活动蓬勃发展;华南区域位置对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新的意义. 土地资源的价值与区位条件有关。珠江三角洲、韩江三角洲、九龙江三角洲等区域位置较好的土地价值,显然要比偏远山区高得多.商贸中心、交通中心附近的土地,也要比远郊珍贵得多.例如,同是1992年出让的市中心区商业用地使用权.土地资极的价值又与区域齐发建设的投入有关.例如1992年海南省政府拟将洋浦开发区30平方干米土地使用权一次性出让,每平方米仅3元人民币,显然比已经有相当投入和建设规模的区域(如上述珠江三角洲实例)大有差别. 华南地区的开发多从土地资源入手来积票资金,扩大投入。在不断开发建设,扩大投入过程中,同一区位条件的土地价值也不断提高,土地资源开发形成良性循环。例如,深圳市从1987年下半年至1991年底,共有偿出让土地使用权276块594万平方米,其收入作为土地专用基金,甩放城市建设和土地再开发,共投入基建固定资产投资230亿元,完成60多平方千米的城区开发建设,正在开发新区20多平方千米,建成功能齐全工业区8个、住宅小区近50个。结果,1992年深圳市商业用地出让使用权的价值创造了当时全国最高纪录(3.8万元/m')o然而.目前华南地区土地资源的开发仍存在一些问题,所以加强土地管理、制订规划的工作甚迫切,同时还得提倡开发缓坡地、围垦滩涂等以保证农业用地的适当比例. 二、港湾、海岛和海洋资源的开发 华南海岸线长而曲折,岛的和港湾很多,所面临的南海又是热带性的海域,海产种类公多,海底矿截也很有希望。因此.海岸带和海洋资砚的开发,是华南地区一个重要课题。 (一)海岸港湾、岛屿和滩涂资源的开发 华南地区面临广阔的南海,利于发展海上运输事业.而建设优良的港口,是发展海上运输事业的前堤。华南漫长的海岸线,有不少适合建港的港湾条件福建岸段和广东大亚湾、大峭湾等岸段,山地直遇海岸,岸线曲折成方形深入内陆成港清,湾内水深、滩窄、岸陡,成为山地港湾岸,粤东的海门一大星山门、粤西的崖门口一鉴江口等岸段,也是山地直临海岸和岸线曲折多湾,但湾内水浅,沙滩、沙堤发育.港湾深入陆地程度较浅,海浪僵蚀作用集中在突出的呷角部位,成为山地娜角岸;广西的大风扛口一北仑河口岸段,台地逼近海岸,岸线曲折,海湾呈溺谷形态深入大陆,掩内发育有泥滩,呷角处受畏蚀有砾滩,构成了台地翻谷湾岸‘同样是台地通近嘟岸的雷州半岛岸段,因岸线较平直,台地受蚀成海崖,崖前为海滩,成为台地陡崖浅滩岸.此外,还有珠江三角洲的湾头三角洲堆积岸和韩江口的扇形三角洲堆积岸,以上各种类型的岸段,都适合建成不同规模的港口。目前,华南沿岸著名的港口有台清的高雄、羲隆、花莲、台中、苏澳,福建的厦门、泉州、广东的黄埔、湛江、蛇口、汕头,珠江口的香港,海南岛的八所、海口、三亚、洋浦,广西的北海等港随粉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华南沿岸有利干建港的各类港湾资源,仍将进一步的开发利用. 然而,由于华南地区热带性天气变化急剧,台风暴潮很普遍,在港口建设中应有所考虑。同时,华南陆地上人类活动硕挤,水土流失现象不是一时能够控制,随着时间的推移,港口的淤积和吮俊是必然的过程.如位置优越,屏障条件好,水深港阔的香港维多利亚港,中央航道每月疏俊从过去的3万立方米增加到现在的10万立方米以上.其他港口,也都有类似现象。 华南地区沿海岛屿众多,大陆岛一般距大陆不远,又有优良的港海条件,利于发展面向海外的海岛型经济和海岛旅游业。如广东的上下川岛,沙滩广阔,滩面平缓,砂较细密松软,又有绿荫的防护林带,是理想的旅游遴署胜地.近年已辟为上下川岛旅游开发试脸区.粤东的南澳岛,海域广阔,水产资流丰富,已成为台湾商人在华南沿海地区的主要投资基地和水产品出口基地。粤西的海陵岛、东海岛.近年也被定为经挤开发试脸区,海岛的开发正在进行中。今后,随着海洋开发和对外开放的需要,岛屿的开发将会有较大的发展. 滩涂是指沿岸潮间带的泥沙堆积体,它多分布在泥沙来潭充足的风平浪静的海湾岸段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华南的沿岸滩涂中,福建的晋江、厦门、龙澳等沿岸面积为118万亩,广东320万亩,户西包括浅海和滩涂面积288万亩. 华南地区平原面积不大.沿海一带人口较多,海边某些岸段和港清淤积速度颇快,所以滩涂围垦,向海要地,已有很长的历史。如珠江三角洲、韩江三角洲、莆田木兰澳的南北洋等地,至少在一千年前的唐代就开始了围海造田.但大面积围垦多属低滩围垦,需要修筑大工程量的海堤,围后堤内仍有相当面积的水面,需要进一步整治。同时,围垦前要摸清自然地理的演变规律,考虑围垦后自嗽环境的变化兼顾港口建设、渔业、交通等方面的利益权衡其利弊,全面规划.如珠江三角洲的白膝堵海工程,虽然有16万多亩农田收到防潮防咸的效益.但由于堵塞了泥湾门出海口使上游来水改由断面较小的鸡啼门出海几流程增长了十多千米,从而引起附近河网水位明显提高,农田排水困难,增加内涝演水面积三十多万亩,现在正积极整治和开发. 滩涂是海洋与大陆文界地段,大陆径流带来丰富的有机物质使这里水质肥沃,浮游生物萦殖丰富,适于多种鱼类和海洋生物的亥殖,所以又是发展海水养殖和浅海捕捞的好场所.同时,滩涂也是人们向海洋进军的滩头阵地和欣赏海洋天地的好场所,海演旅游若地的建设或填海要地已在华南沿海不断出现.以上事实说明,滩涂资姆的开发利用,可以围垦又不只是围垦.它还可以发展海水养殖、捕捞和旅游事业,有些地方还可坟海要地。所以,应因地制宜,合理地开发利用宝贵的滩涂资源。 华南沿海的河流多短小独流,大江大河对海水的冲淡现象不多,海水盐分浓度较大.沿海的降水t相对地比内地少,太阳辐射较强.利于修建盐田的滩徐也不少.所以有一定的制盐条件,沿海分布有不少盐田。但华南雨量较多,雨季较长,对制盐又有一定的限制,所以盐田规模不大,多为小盐田.只有海南岛西南部的莺嗽海,晒盐条件较优越.已建成全国有名的大型盐田。 〔二〕海洋资源的开发 华南沿海大陆架上,发育有一系列的晚白圣一第三系的湖一海相沉积盆地,班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其中1975年发现有珠江口盆地面积约15万多平方千米沉积厚5000米以上1979年8月打出具有经济意义的工业原油,北部湾盆地面积3.5万平方千米1977年开始在湘洲岛打出石油以来,陆续都有所发现,1982年10月31日发现的高产油井,日产油达833立方米,此外,在莺歌海、台湾浅滩等地都发现有油气苗。所发现的这些南海石油资源,对缺乏姗料资撅的华南地区来说是一件令人鼓舞的大事。 华南近海大陆架内的鱼类区系特点有两个1)绝大多数种类都月热带亚热带性质,种类组成与印、澳海区的区系有很多相同的地方;2)主要经济鱼类产童均不高,缺乏特别高产的种类,但是由于种类繁多,而且生产季节较长,因而总的鱼类年产量仍是十分巨大的. 根据调查,两广沿海共有鱼类860种,分属于26目,164科,434属.大体上以福建晋江围头为界,以南为南海区系,以北为东海区系,鱼类种群略有区别.如北部有小黄鱼而南部多为大黄鱼.北部有绿鳍马面纯,而南部为黄鳍马面纯等。 华南地区海洋捕捞对象中,目前以带鱼、蓝圆给等中上层鱼类、级纹单刺纯等为大宗.台湾以金枪鱼比重最大。此外,还有帽鱼类、笛绷、石斑鱼、鲜鲤、台湾枪乌贼、乌贼和虾类等台湾枪乌陇是热带性种类,在我国只有华南两个渔场,一个在厦门和汕头外海,另一个在北部湾中。 虾类以毛虾、对虾、龙虾为主.对虾类中斑节对虾是最大的一种.8-12月在海南岛陵水赤岭湾渔场捕到的雌虾,体长一般为330-350毫米.体重平均35-40克,可以进行人工饲养.龙虾是热带海洋虾类,个体巨大,一般休重500克上下,大者达4-5干克,纽类以梭子蟹等产量较多.贝类品种很多,其中碎碟是典型的热带海洋种类,常呈半埋状固定在珊瑚礁中,寿命可长达数百年.肉可鲜食或制成干晶。 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ri)是华南的特有品种,出产于福建省同安县刘五店等地沿海是一种营钻沙生活的半底栖生物.文昌鱼是世界上稀有的头索动物,它在动物进化论研究方面有着重要意义。虽然西欧北美也有分布,但唯有同安县形成渔汛。它是一种名贵海味。近年来由于渔场周围筑堤围垦,生境发生变化,文昌鱼资源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目前已引起重视,正在采取积极措施开辟新的渔场. 沿海许多港海中,水沮适宜,饵料丰富,适于海水养殖的海生物种类不少,如珍珠贝、牡筋、翡翠贻贝、泥蜡、蛇蛙、麟.菜、海参、对虾、青组等.台清还对鲍鱼(九孔)、龙虾进行养殖。广东台山沿海的咸围养鱼也有一定经验.发展海水养殖事业,是保护和发展海洋生物资原(尤其是名贵品种或需要量大的品种)的有效措施. 东兴、合浦、北海、雷州、珠江口等地方的珍珠养殖,有的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其中,广西东兴珍珠港的珍珠养殖场,自然条件优越,海湾开敞,海水清滋,水流不急,风浪不大,寒潮不强,水深10米以内的底质为混有砾石的泥沙质,水温多在15-25'C之间,适合暖性的珍珠贝公殖生长.华南沿海能分泌珍珠的贝类很多,但目前以马氏珍珠贝(Pinctada martensii)的养殖为主. 海南岛东北部嘉积一文昌沿海,建有热带藻类养殖场.这里养的麟麟菜,经过加工后就是工业和医药上广泛使用的“凉脂,.. 三、合理经营热带农林业 (一)发展热带作物 热带作物指像胶、油棕、胡椒、椰子、可可、咖啡等在热带生境条件下人工栽培的经济作物它们一般要求有较高的气温和较多而均匀的降水以及静风等生境条件·根胶树的原产地巴西亚马}孙河盆地热带雨林中,年平均气温26-27'C ,年降水量2500毫米,分配较匀只在7-9月略为}干草.我国只有华南地区的热t和水分资派比较丰富,基本上处在适应热带作物生长的范围。 华南热带作物中,目前以像胶树的栽培面积最大.全国共578万亩,居世界第4位。橡胶材垦殖区从西南的德宏州起,包括云南部边境地区、桂南、琼雷、闽南及台清岛的南端.垦区最北的纬度达250N左右,分布趋势是东西两侧的纬度高. 华南地区雨热同期对于椒胶树生长很有好处.因为橡胶树从春季萌芽开始到冬季落叶为止的生长期,正唯本区年中高温配合多FN的时段·稼胶树能充分利用它来促进生长·冬季是橡胶树的相对休眠期(冬季落叶时起至春季发芽时止),低温与干旱相结合反而能使橡胶树得到饭炼,增长抗寒性能.正因为这样,华南的像胶树垦区能够分布到如今较为偏北的纬度 但是华南大部分地区毕竞是热带一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城气沮和降水的绝对值比较小,季节变化比较大,有较明显的低温期和干早期.华南垦区与亚洲主要植胶国家比较,年平均气温低3-7'C,最冷月温低3-9'C左右.所以,原来生长在赤道和热带的作物引种到华南后,必须经受寒、早、风等不良气候条件的考验. 据观察,多数热带作物轻度有害的极端低温是<10'C,而华南地区除南海诸岛外都低于这个界限温度。当极端低KG5℃时,橡胶树有不同程度的寒害,发生姗皮流胶、黑斑、梢枯和茎枯等症状.以极端低温G5 'C为寒容指标,则海南岛北部及其以北的华南大陆的像胶树,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寒害. 至于海南岛中、南部垦区,虽然也可以受到冷空气影响,但危害不严重,以防止台风危害为主。这里的热量和水分资源丰富,适于多种热带作物生长,橡胶园大面积连片分布,椰子、腰果、油棕、槟榔、胡椒、可可、咖啡、香茅、剑麻等长势旺盛。 (二)因地制宜地经营热带性农业 华南地区全年高温,植物生长季节长,一年之中,粮食作物可三熟,蔬菜可获8-11造,蚕茧可收8次,茶叶可采摘7-8次,塘鱼可放养3-4次,四季鲜果不断。 为了满足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要,曾经一度强调提高复种指数,致力于三造水稻连作或三熟甚至四熟制。但是,由于高温多雨,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分解迅速,多次破土翻耕容易造成水土流失。长期高温,日较差不大,不利于作物干物质和养分积累.加上春秋季节冷空气造成的偶然低温对喜热作物品系带来的影响,台风的袭击,以及劳动力、肥料等因素的限制,使华南地区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并不是全国最高。相反,热量条件最丰富的海南岛,1980年的粮食亩产仅267斤,除了其他原因之外,上述自然因素不是毫无关系的因此,为了充分利用华南地区丰富的水热资源,除了在有条件地区提高粮食作物的复种指数之外,还应在一定坡度的土地上发展多年生作物(包括甘蔗‘大叶茶、以及其他经济作物),因地制宜地进行多种经营的热带性农业建设。此外南亚热带的荔枝、龙眼、香蕉、杨桃以及偏南地区的椰子、菠萝等水果也应大力发展 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区,是华南地区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的一个典型。从两千年前的秦、汉开始,劳动人民利用珠江三角洲的低洼地挖鱼塘养鱼,堆泥成基.基上种桑,桑叶养蚕,蚕粪、蛹喂鱼,鱼的排泄物与塘混合在一起又成为桑基好肥料.结果,桑茂蚕壮,蚕壮鱼肥,鱼肥泥好,泥好桑茂,形成互相联系、相互促进的生产系统。同时,桑基上的土壤随雨水流进鱼塘,与每年起塘泥’上桑基之间的物质循环,对多暴雨的华南地区来说,其水土流失现象在这里受到一定的限制。基塘之间的水分循环(多雨时水流入塘,缺水时从塘取水上基),也对旱涝现象起了一定的调节作用.据统计,每六百斤蚕粪可养活一百斤鱼,每年给桑基施一次塘泥肥效相当于30多斤化肥,每几隔二十天可采一次桑叶,每隔三、四个月可以捕捞一次鱼,每亩桑基鱼塘的产值比水稻要高几倍除了桑基鱼塘外,蔗基鱼塘、果基鱼塘也是珠江三角洲基塘生产中常见的生产方式.目 华南地区森林动物中,最特殊的是灵长目种类,如分布在云南、广西和海南岛的长份猿(黑长份猿少lylabates couolm,白眉长份抽月hoolxk)和叶猴等。长份猿是似人狼类在国内仅有的代表.灵长目现存种类中最原始的树目(Tupaia glis)见于云南、海南岛及其附近地区。树栖的啮齿动物更多,洲手目也相当筑盛.食肉目以灵猫科最常见,此外,还有华南山组、旅、印度豹、华南虎、黑熊、云豹等.印度象(Elephas maximus)群在华南动物界具有特殊的意义,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的自然保护区中.羽色浓艳、种类紧多的热带性鸟类,如鹅鹉、阔嘴鸟等,是华南特有的动物资派.西双版纳和演西南还有绿孔雀(Pano muticus)等珍贵鸟类.爬行动物篮多,尤其是龟盆类和蛇类可称为全国之冠。特有的种类有形似蠕虫的盲蛇(Typhlops braminus),巨大的蜻蛇(Pythonmolurus)等.北部清海中的儒民(Dugong dugong)是华南动物中颇有神奇传说的“美人鱼气 总之,华南地区的生物种类非常丰富,但各种的数t不多,且分布分徽,所以在采伐和捕获过程中,应加强计划性,并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 (三)保护植被 保护植被是合理开发华南生物资翻的重要一环.植被的破坏(特别是森林植被的毁灭),会引起资谭枯竭、动物迁徙灭绝。如珍贵的花架木几乎灭绝。楠木也难以找到.西双版纳的象群曾经发生过迁徙。该西南常见的绿孔雀也变得稀罕。同时,森林植被的破坏,对大气的净化、环境的湿润状况等也有不良的影响。 热带滋丛和亚热带草坡,在分布上与热带雨林、季雨林和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毗邻交错,说明它不是什么“热带草原气候”之类的天然植被带,而是过去的热带一南亚热带植被反复滥伐烧山的结果。 森林植被的破坏会引起生态环境的恶化。据中国林业科学院热带林业研究所生态室的观察和估算,海南岛半落叶季雨林区“刀拱火种”后,当年表土被冲走1.86厘米,超过黄土高原平均每年被蚀去1厘米左右的速度。随水、土流失而消耗的养分,每公顷约计有机质19800多千克,全氮1000千克、速效钾160千克、速效礴16千克,相当于4760千克硫酸按、89千克过礴酸钙、267千克氧化钾以及将近2000千克代换盐墓被淋失.土坡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有所增加,土城肥力开始减退,其速度之快、程度之深,是热带以外的其他区城所不及的. 研究资料表明,在华南优越的气候条件下,森林被破坏之后,只要不再受千扰,是可以通过自然更新而迅速恢复的。如雷州半岛南部和海南岛北部丘陵台地的热带季雨林.破坏初期,林迹地。 第十九章 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东以贺兰山为界;南以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为界,西界、北界均为国界.全区包括新璐维吾尔自治区的大部分,甘介省与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全区面积约占全国险地面积的1/5.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四周多高山,来自海洋的砚润气流很少能够到达,因而形成我国最干早的地区。境内大部分属于干荒漠,东西两侧边缘地区属于荒漠草原.境内高大山地的迎风坡面可以获得较多的降水形成荒澳中的“湿岛”,高山上孕育了众多的冰川积雪,山坡上还有绿色的草原和苍翠的森林,发派于高山冰雪区的河流,在山前平原又形成了大片绿洲沃盯,改变了荒澳地区的单调景色。 第一节 区域特征 一、干旱大陆性气候. 西北地区位居大陆的腹部.若以乌鲁木齐为中心,东到太平洋为3400千米.西到大西洋为6900千米,北到北冰洋为3400千米,南到印度洋为2600千米。四周距离海洋遥远.加上高山的阻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量远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少。 本地区盆地气候效应明显.冬季,当冷空气进入盆地后,常蔽权在盆地低处,而盆地内辐射冷却强烈,容易产生逆温现象逆温层厚度可达500-2000米,其垂宜结构较为称定,常夜自西向东移动的冷锋从逆温层上份走.每当有冷空气入俊时.易产生阵性风雨天气。春秋季,盆地边缘辐射冷却的冷空气顺坡下份,聚集于盆地低处,使盆地边缘比其中心砚度偏高.在降水量的分布上,盆地中央降水少于周围,这种现象以4-10月最为突出.盆地效应还反映在风的分布上,在盆地边缘地区有明显的山谷风. (一)光照丰富 本地区云量稀少.日照时数较长,全年实际日照时数达2550-3500小时,太阳总辐射达54.4-71.2亿焦耳/(平方米·年).光照资源丰富,在全国仅次于青藏高原。这不仅对作物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而且也为广泛利用太阳能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热量资源丰富,气温变化大 西北地区与我国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气温较高,除上述日服时间长,所得的太阳辐射能较多外,还由于地面干燥,太阳能消耗于落发方面较少,而用于增加地面和低层空气温度较多.加以盆地地形的影响,使得夏季灼热的空气不易外流,冬季冷空气流动也受到一定的阻隔,越过山地后又有下沉增温作用。 准噶尔盆地年平均气温大致在5-8℃,阿勒泰、塔城一带为2. 5-5 C,天山以南大致 10-12℃,阿拉善地区年平均气温介于准噶尔盆地与塔里木盆地之间。南北翻以天山一山之隔,气温却相差很大.特别是冬季,乌鲁木齐与库车的气温几乎相差一倍,可见地形屏障作用之显著.7月,天山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南疆比北疆高2-3C 最热月与最冷月平均气温之差高达35℃以上,尤其是准噶尔盆地更高,可达40-45℃, 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的时间,北疆大约有5个月(11-3月)南公有3个月(12-2月),阿拉普地区约有4个月(11-2月). 本地区春季增温迅速,有利于作物播种,但春温变化剧烈,对农牧业发展影响很大.各地气温日变化都很大,年平均气温日振幅都高于11℃ ,南疆和河西走廊可达16-20℃.最大可达20-30℃气温日变化大,对于作物体内营养物质的积累,特别是甜菜、瓜果糖的积累是很有利的.但气温日振幅过大,增加霜冻的威胁,为其不利的一面. 本地区生长季气温较高,利于栽培温带作物水稻、棉花等喜温作物也生长良好. (三)降水稀少、相对湿度小 本地区是我国最干旱的区域.除高大山地及北疆西部的伊犁、塔城等地区外,全年降水量均不足250毫米.北疆地区因受北冰洋和大西洋气流的影响,平原地区年降水量为100-200毫米,南疆地区普遍不是80毫米,阿拉善地区东部在100毫米左右.新疆东部,目布西部不足30毫米,若羌一带约20毫米,年降水日数13天左右.哈密北部的淖毛湖戈壁,年降水量不足15毫米。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近20年平均年降水量仅6.3毫米,最少的一年仅0.5毫米.年降水日数不足10天.其南部觉罗塔格,甚至终年难见滴雨,成为全国降水最稀少的中心. 山地的降水量受高度和坡向的影响很大。最大降水带,阿尔泰山南坡在2000米左右,天山北坡在2000-2500米之间,如小集子站(2160米)年降水量为573毫米。到一定高度后降水量又趋减少,天山云雾站(3539米)降水量为433.8毫米. 降水的季节分配,区内差异也较大.河西走廊、新疆东部一带均以7,8月多雨,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的60%以上.准噶尔与塔里木盆地西部,夏季降水只占全年降水量的40%左右.而伊犁、塔城地区,以春季降水最多。 降雪主要集中在12-2月。北疆积雪一般有五个月。稳定的积雪不仅有利于冬小麦越冬,而且对于增加土壤水分和防止春旱有重要的作用. 西北地区降水既少,而又日照充足、热量丰富,因而相对湿度很小,大部地区在60%以下,南福、阿拉善地区约为45%。特别是在多风的情况下,相对湿度可小于30%,此时常出现干热风。干热风的出现,或由于沙漠干热气流的影响,或由于焚风造成,对农作物危害很大,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河西走廊均可发生这种现象。 (四)春季多大风 当春季下层空气剧烈增温时,空气层结不稳定,风速增大,常有8级以上大风特别是山谷胜口处,风力更大,如阿拉山口、老风口、达坂城、七角井等地,都是著名的风口.阿拉山口平均全年有155天出现大风,达坂城有128夭.有时还有沙暴伴生,1993年5月5日甘肃、内蒙古、新疆发生巨大尘暴,金昌市5日下午平均风力7-8级,瞬间最大风力11级,风速最高达32m/s.对群众生命、交通、农牧业都带来很大危害.但是,这些风口,风力强而稳定.可用于发电. 二、山地与盆地相间分布的地表结构 阿尔泰山和天山之间为准噶尔盆地.天山与昆仑山、阿尔金山之间为塔里木盆地。北山山地以北为阿拉善高平原。北山与祁连山之间为河西走脚.这种山地与盆地的相间分布,构成了本地区地表结构的基本特征. 北部的阿尔泰山呈西北东南走向。西北部分最高,山峰一般在3200-3500米之间,友谊峰高达4374米.山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宽度也遥渐变窄.西北段降水较多.向东南降水逐渐减少。中山带有茂密的森林带.发源于山地的河流多循南偏西方向下注到山前平原.第四纪中期,阿尔泰山前发生西北东南方向断裂,额尔齐斯河受断裂带控制,折向西北流,山地物质不能被携带到准噶尔盆地,因而对平原塑造的作用不大。 天山山地由许多平行的断块山组成.中间夹有众多的山间盆地、谷地山体宽约250-350千米,海拔一般超过4000米,但在汗腾格里峰、托木尔峰和伊林哈比尔孕(玛纳斯河河源一带)等山结,山地大多高达5500米以上,最高的托木尔峰高7435. 3米。天山的西段(大致在东经880以西),山势峻拔,山地冰川发育.天山东段除博格达山较高外,一般山势较低。由于天山山休巨大,其东西段、南北坡都有明显的差异,山地不同高度、不同坡向的地貌作用不同,影响到山前平原的物质组成也不一致。 荒漠盆地边缘的高山不仅是盆地中地表堆积物的供应源地,而且它们的排列形式,对气流的运行和气候形成有很大影响。高山对气流有明显的屏障作用,这在天山的南北两侧表现得最为明显.天山北坡为迎风坡,由于地形阻滞,常形成静止锋,降水较多,冬季在山前常有冷空气聚积,山地常出现逆温现象,有利于山区冬季牧场的利用。天山南坡为背风侧,降水稀少,山体中部森林带不明显.山坡物理风化强烈.北来的冷空气通常需要绕过天山才能进入塔里木盆地,由于冷空气变性,气温增高,使大气干旱程度增强,甚至出现旱风乌鲁木齐的东南风、伊犁河谷的东风多具有焚风效应。 西北地区各盆地,其地表结构也具有共同的特征,即呈明显的带状排列: 1.山前倾斜平原:西北地区山地的周围,由于山区河流搬运下来的物质堆积于山前,形成山粗冲积一洪积扇。众多的扇形地相互毗连而形成山前倾斜平原一般而言,河流的水量愈大,则山前平原的宽度也愈大。 冲积扇上部的组成物质以砾质为主,夹有粗沙,透水性强.加以河床深切,地下水埋藏深度一般在数十米以下。地表干旱,土层府薄,仅有稀疏的荒漠植被,目前很少利用。少数地区采用引洪放淤的方法,增厚土层,并增加地面理盖.防止土坡侵蚀,逐步发展农牧业。 冲积扇的中部,地表组成物质以亚沙土为主,但底层仍有砂与砾石夹层。地下水埋藏深度约为5-10米以下,排水条件良好,引用河水滋溉比较便利成为绿洲集中分布区. 扇形地下部组成物质主要为亚粘土甚至夹有枯土,部分辟为耕地.地下水埋深1-5米.由于地形坡度减缓,排水不畅,耕地容易受到盐演化的威胁. 2.冲积平原:在山前倾斜平原以下的冲积平原,面积广阔,地势平坦,土质较细,组成物质以亚沙土、亚粘土为主,或与细沙形成夹层. 现代冲积平原范围较小.面积较大的冲积平原有塔里木河平原、叶尔羌河平原、玛纳斯河平原、、额济纳河平原等。冲积平原的河道上游段,属下切性河道,分支较少,通常有明显的河流阶地。河道中游段,由于坡降逐渐变缓,沉积作用强烈。河床被填高,河流分汉较多,洪水期经常泛滥。形成广阔的泛滥平原。 西北地区的内陆盆地中,古老的冲积平原面积很广,大部分地区已无现代水流补给,仅地面上残留一些古河道.地下水埋藏深度在8-12米以下.愈向盆地中心,地下水的埋藏深度愈深,地下水的矿化度也逐渐加重。 冲积平原地形平整,特别是河流通过的地段,河水对地下水有淡化作用.土壤改良条件较好引水灌概也比较便利,是开垦的主要区城。 3.湖积平原:盆地中,大河流的尾间常湘水成为湖泊。由于河流水量的变化,或河道的迁徙,湖泊的位置、范围也常有变化,因而湖积平原的面积分布很广.湖积平原的组成物质较细,大多为聚盐的中心,农牧业利用较为困难.只有在滨湖现代三角洲,盐油化程度较轻,可作为农牧业用地。 4.沙漠:盆地中心,冲积、洪积、湖积的物质,经风的吹扬作用,形成了广阔的沙漠,如准噶尔盆地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阿拉善高平原的巴丹吉林沙淇、腾格里沙漠等。它们大部分是光裸的复合新月形沙丘或是巨大的金字塔形沙山。水分条件较好的地区形成被沙生荒漠植被所固定或半固定的沙丘。 三、广阔的内陆流城 西北地区的河流.除额尔齐斯河月于北冰洋水系(面积约5万平方千米)外,均属于内陆流域.大多数河流发裸于周圈的山地.向盆地内部汇集,构成向心水系。 西北地区的河流湖泊具有明显的干早区水文特点: 1.河流分为径流形成区和径流散失区,二者的分界线一般在山口附近.山区降水多,汇流迅速,用水量少,河流从发源地到山口,水量逐渐增加,因而山口以上为径流形成区.河流出山口,进入洪积扇往往成为散流.即使有固定河床,洪水期常形成为泛流。在灌区引水条件下,河水多被引入液区,散入农田.山口以下平原区降水稀少,不易形成较大的径沈补给河流,因此干早区的河流出山口后,径流量一般都是逐渐减少,最后消失于荒澳中。 2.河流数量多、流程短、水量小。山区降水略多,坡度大,汇流迅速,汇集地表径流成为大小河流但出山口后径流散失.很难形成大河,因而表现为中小河流多,但流程短,流量小.山口以上的集水面积只有几百平方千米,河流长度只有几十到几百千米。 西北地区的河网分布极不均匀,山区和平原有很大的差异。山地比平原降水多,有较多的冰霄融水,是形成径流的地区,河流的密度较大低山地带暴雨补给的短小山洪沟,使地面切割破碎.山前倾斜平原上的古老绿洲地区,人工河渠把许多条河汉联系起来,河网密度很高。一般河流出山口以后,便不再有支流汇入,水量较小的河流,由于流经戈壁砾石层,经过大量渗漏、燕发或湘溉引水,河床很快干润成为盲谷。 广大平原地区,河网非常稀疏,只有少数水量特别丰富的大河在夏季洪水期间能够穿过沙漠地区,例如阿拉替高平原的弱水、琉勒河,准噶尔盆地中的玛纳斯河奎屯河、乌伦古河、塔里木盆地中的塔里木河、叶尔羌河、和田河、克里雅河、孔雀河、车尔臣河等.平原地区除了这些大河流经的狭窄地带外,荃本上都是无河道地区。平原地区的河流经常改道,因而这些河流尾间湖泊的位里也不固定. 3.西北地区在山麓冲积一洪积扇的下部常有泉流河(卡拉苏)发育。在各个盆地边缘,山地与平原之间大多有宽度不同、水量不等的卡拉苏滋出带。卡拉苏分布最多的地区是在大河流冲积扇的下部.这种水流实际上是河水渗肠到地下以后,在适当的地貌水文地质条件下再度出现的一部分.天山北麓玛纳斯地区的泉流最丰富,形成大泉沟、老龙河等泉流河。和田河、克里雅河下游深切的河相中,由于得到泉流的补给而增加了流量,伸入到塔克拉玛干内部的一些耕地、牧场,主要是依赖这种泉流的水源供水。 4.随着农垦事业的发展,人工开凿的湘溉河梁在平原地区的河网组成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大.例如,喀什地区老绿洲的大小渠道总长度在3万千米以上,平均每平方千米约有2千米长的集道。河西走廊、天山山蕊和昆仑山龙都有比较发达的浦溉系统.农田瀚溉面积的扩大,泊溉用水量的增加,影响到河流水文状况的改变。塔里木河水系的渭干河、克孜勒河、叶尔羌河等河流,由于河水大t被引入润区,这些河流现在已不再或很少注入塔里木河 5.西北地区的另一重要水文特征是具有众多的内陆湖泊。河川径流和地下水在盆地中低洼处(大多与构造拗陷有关)集水成湖.这些湖泊由于没有出口,燕发强盛,多数呈咸水湖或盐湖.如准噶尔盆地的乌伦古湖(布伦托海)、玛纳斯湖、艾比湖.塔里木盆地的罗布泊、台特马湖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阿拉善高平原的居延海、育兰泰盐池、雅布赖盐池等.这些湖泊大多是现代积盐中心,湖泊周围往往形成大片光裸的盐滩,或出现各类盐沼泽、盐生草甸和盐澳植被。只有焉曹盆地的博斯腾湖有孔雀河排泄,为淡水湖泊.湖滨芦苇沼泽广布. 这些湖泊的水量、水位,受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影响有过较大的变化。第四纪山地冰川融水丰沛时期形成的古湖泊,其范围比现代湖泊的面积广大得多.艾比湖、玛纳斯湖、罗布泊等湖泊,都可见到高耸的古湖岸和分布辽阔的湖泊沉积.例如,艾比湖古湖岸高出现在湖面85米。湖泊位置的迁移也是平原湖积物分布广的原因。玛纳斯湖在近数十年前废弃了其西面的艾兰诺尔,而储水成东面的新玛纳斯湖.在50年代,面积达550平方千米,但近年来由于上游引水湖面已干缩,向沼泽草甸过渡。 四、荒漠性的植被与土壤 (一)荒漠植被 极端干旱的气候和贫礴多盐的土坡,限制了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传布,造成植物种类贫乏,植被结构简单。西北地区全部高等植物约有3900种.只占全国种数的14%,其中大部分只分布在山地上,平地仅占1/5左右,常见的不过数百种而已。 西北地区由于地处中亚、西伯利亚、蒙古、西藏和华北的交汇,为各个植物区系成分的接触、混合和迁徙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本地区植物区系中的地理成分复杂。构成本地植物区系基础的为本地的亚洲中部成分,还有中亚,古地中海、南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成分,它们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此外还有北温带、温带亚洲、喜马拉雅、北方和极地成分. 西北地区荒漠植被基本上是由旱生的、叶退化的小乔木、灌木和半灌木构成的。它们以各种不同的生理生态机制适应干荒漠严酷的生境条件,大部分植物的叶面缩小或退化,而以绿色的嫩枝代行光合作用叶或嫩枝具有保护组织(角质层、蜡层、茸毛等)和肉质,组织液中的高盆分以维持高渗透压,广布的根系在极端干热期的休眠或落叶(枝)等,都是为了保护植物水分的收支平衡,适应干旱的环境而具有的特征然而,由于荒摸植物只能勉强维持这种平衡,用于同化作用的水分极为有限,因此荒漠植物的生物物质的生产与积累过程甚为缓慢,产量很低相反,荒漠中生长在某些积水低地或有外来水分供应的地区,植物生长茂密,往往表现出很高的生物生产量 西北地区的荒漠性低山,缺乏水分的平原地区,植被都很稀疏,植物种类简单,植株矮小而且覆盖度很小。 旱生的灌木有小灌木荒漠是西北地区的地带性植被典型的灌木荒漠分布在山前洪积扇及由小砾石组成的冲积扇上部,大多由叶退化的灌木组成,种类贫乏,主要有麻黄、木霸王、泡泡刺、沙拐枣等。水分条件稍好的地区,灌木高度可达1-1.5米,盖度可达20%。盐化荒漠土上是由白刺属为建群种组成的盐化灌木荒漠。沙地是由沙拐枣、沙蓬为建群种的沙生灌木霹落。沙拐枣的水平根系长达10米,靠吸收沙层中的凝结水维持生命阿拉善高平原为由沙冬青、柠条等组成的草原化灌木荒漠。 半灌木荒漠主要分布于砾质戈壁及荒漠性低山,主要由假木贼.猪毛菜(Salsola spp.)、合头草、小蓬、红砂(琵琶柴)组成。这些植物生态相近,生活型相同,群落分布的镶嵌现象十分明显,当地群众称之为“盐柴”,植株高度小于50厘米,可做为冬、春或秋季牧场。在地下水位较高的滨湖、河流沿岸及扇缘地带,为由盐穗木、盐爪爪、碱蓬等组成的多汁盐柴类半灌木荒漠。 小乔木荒漠由蔡科的梭梭、白梭梭组成,植株一般高2-4米,最高的可达5-7米。叶完全退化,由当年生绿色嫩枝行光合作用。白梭梭根系发达,多生长在半固定、固定的沙丘上。在西北荒漠地区,常见的多年生草类有三芒草、针茅、骆驼刺(Alhagi pseudoalhogi)等。雨后有短命植物(沙苔草、早熟禾等)或夏秋一年生植物(猪毛莱、盐节草、盐生草等)出现。 西北地区乔木树种甚为贫乏.除在绿洲滋溉条件下栽培有青杨、小叶杨、钻天杨、早柳等几种杨柳科植物外,天生的树种主要有沙枣(Elaeagnus osycarpa),榆树和胡杨(Populus diversifolia)等。胡杨分布较广,在河流两岸及冲积平原上常形成林丛,树高7-15米左右。胸径20-30厘米,主千通直,为良好的建筑材料。胡杨林对当地防风固沙起很大作用. (二)荒漠土壤 西北地区荒漠土壤的形成过程不同于我国其他地区,其生物过程显著削弱。西北地区的植被极为稀疏,每年以残落物形式进人土壤表层的数量有限同时,在千热气候条件下,土壤有机质迅速矿质化。所以,土壤有机质含量很低, 0. 3%以下,高的也很少超过1%。相反,母质特性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作用,物质的移动和积累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不同的成土母质类型及其风化特点。此外,与成土年龄也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认为,荒漠土壤形成过程常常直接表现为水热条件对成土母质的作用,而生物因素并不是经常起主导作用,这特别表现在粗骨性母质和细土母质的差别上。 西北地区特殊的气候条件对风化过程和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表现为:①原生矿物分解很弱,多呈不同程度的破碎状态。枯质形成物很少,风化时所形成的细土物质一般以粗粉沙和细沙占优势;②风化壳及在其上发育的土壤剖面厚度不超过1米,甚至小于30厘米,风化和成土作用的产物缺乏足够水分搬运而就地累积,致使碳酸盐(主要是石灰)、石膏和易落性盐类在风化壳和土壤层大量存在,甚至形成很厚的结壳和硬盘。 荒漠土壤通常具有以下特殊的土层1)孔状结皮和结皮以下的片状层:2)粘化和铁质化的红棕色紧实层:3)石膏层.孔状结皮和结皮以下片状层的形成,只有在荒模地区的高平地条件下才能出现,它与荒漠土壤的碳酸盐性,弱腐殖化程度以及土壤表层的特殊水热状况有关。 西北荒漠区的土壤类型复杂而多样,属于地带性土类的有灰摸土、灰棕漠土和棕漠土。灰棕漠土和棕漠土分别代表温带和暖温带的荒漠土壤形成物。灰漠土是温带荒漠边缘的过渡性土类,反映荒漠土壤略较湿润的形成特点。此外还有草甸土、盐土、风沙土、龟裂土等非地带性土壤 灰漠土主要分布在准噶尔盆地的南部和乌伦古河南岸第三纪剥蚀高原,河西走廊中段和阿拉善高原的东部,母质多为黄土状物质,植被以琵琶柴、琐琐、假木贼、珍珠和篙属等为主组成的荒漠植被类型,降水量可达100-200毫米。灰漠土剖面分化较明显,地表有多角形裂纹。表层为灰棕色大孔状结皮和片状,鳞片状结构层,其下为微带红棕色或浅褐棕色的紧实层,常具有碱化特征;一般在40-50厘米以下积累较多易溶性盐分和石膏。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1%,C/N比值在6-12之间,易溶性盐分多在0.5%以上,甚至高达2.0%. 灰棕漠土在西北荒漠区占有很大的面积,广泛分布于阿拉善高原、河西走廊西段、准噶尔盆地的西部和东部砾质戈壁,这类土壤是温带极端干早气候条件下和粗骨性母质上发育的,土壤剖面结构与灰漠土近似,只是母质较粗,片状、幼片状结构层不很发育、石青和易溶性盐聚积层出现部位较高。在土壤理化性质方面表现为腐殖质积累过程很弱,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多不超过0.5%,C/N比值很窄,碳酸盐最大含量在表层或亚表层,向下急剧减少,铁的氧化物在表层或亚表层有所增高,证明具较明显的铁质化. 棕漠土是在暖温带半灌木和灌木荒摸下发育的土壤,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东疆山间盆地和剥蚀残丘以及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母质多为砾质,植被盖度很低.土壤的剖面厚度一般不超过50厘米,但层次分化比较明显。表层为弱度发育的孔状结皮,在结皮之下为红棕色或玫瑰红色的铁质染色层,下为呈各种形态而含量不等的石膏聚积层有机质含量在0.1-0.3%之间,C/N比为3-6,石膏含量较高,在聚积层中最高含量可达25-30%;剖面下部具有残余盐化特征,含盐量最低也在0. 5左右。在有盐盘存在的情况下,含盐量高达30-40%,甚至50%以上这些特点的形成与极端干旱的气候条件和成土年龄比较古老有关龟裂土和风沙土在西北荒漠分布很广,它们的生成与母质的性质有直接的关联前者发育于枯质母质,后者发育于砂质母质。 草甸土、沼泽土在荒漠区的冲积平原分布较广。这些土坡的形成受地下水浸润的影响,土壤水分含最较高,富含碳酸钙,具有不同程度的盐演化. 盐土广泛分布于平原地下径流排泄作用弱的地段.典型盐土剖面一般没有生草层.地表都有盐结皮或坚硬的盐结壳,其下为较魂松的盐与土的混合层,再下为盐斑层,常有潜育化特征.塔里木盆地、吐鲁番、哈密盆地,有些盐土在剖面30-50厘米上下还出现盐盘层。盐土的盐分积万普遍都具表聚性的特点,向下盐分逐渐减少,但至底层盐分含蚤大多仍在0.5%左右。 (三)山地植被土壤的垂直分布 西北地区的高大山系.如天山、阿尔泰山等,山坡上分布着一系列随高度变化而有规律地分布的土壤一植被带.它们使干旱荒澳地区内出现了茂盛的森林灌丛、绿色的草原、草甸和绚丽多采的高山植被,极大地丰富了西北地区植被土坡的多样性和植物组成的复杂性。 山地土壤一植被的垂直带主要包括山地荒漠带,山地草原带,山地森林(天山以云杉为主、阿尔泰山以落叶松为主)或山地森林草原带,亚高山灌丛草原带,高山草甸与垫状植被带.由于山地处子不同的水平地带以及山文特征的差异,各个山地的景观垂直结构不完全相同。它们的一般规律为: 1)各山地植被垂直带结构的基带与水平植被地带的植被属同一类型,如荒漠草原地带山地的据带为荒漠草原,荒漠地带山地的塞带始于荒漠. 2)依水平地带由北向南,各山地植被垂直带的海拔高度界限相应升高卜中生性的植被垂直带(如森林一草甸垂直带)逐渐收缩,发生草原化,以致完全消失.旱生的山地荒漠和草原垂直带却逐渐向上扩展,最后占据了整个带谱。 3)在新疆范围内.垂直带结构变化复杂.由阿尔秦山的4个带带到北天山的6-7个带。再向南,因气候过分干早而简化,由南天山的5个带.至东昆仑山、阿尔金山成为3个带 4)新疆境内随粉大陆性由西向东增强,垂直带结构中的各带界限也相应升高,中生性植被带变窄,早生植被带扩展,带数递减。 第二节 区域内部差异 一、阿尔泰山及邻近山地 阿尔泰山是一条西北一东南走向的山脉.其,大山结为塔趁博格多乌拉,山峰及准平原高度一般在3200-3500米左右,其中最高的友谊峰高4374米,发育短小的现代冰川.山势向东南逐渐阵低,山体宽度也逐渐变狭窄。 阿尔泰山的高山带.第四纪冰期受到冰川影响,强烈下蚀,但在分水岭还保持起伏不大的古准平原地形.中山带降水较多,受到河流剧烈切创,沟深谷狭。低山带切创程度较浅还留有古代准平原的残余地形。山趁带受断裂作用影响,形成清晰的断崖.与山前丘隆平原截然分开,并有地堑性山间盆地铂嵌于低山区之内,如琼古尔、可可托侮等,这些盆地形态完整,但面积较小。 准噶尔盆地以西是多列平行断块山地,总称为准噶尔西部山地.高处为平坦的准平原,山地间为宽坦的盆地与谷地.北部的山地与谷地,包括萨乌尔山、塔尔巴哈台等山地,均呈东西方向延伸.南部山地受东北、西北两组构造方向影响,形成块状山地与谷地.包括巴尔雷克山、塔域盆地,大体呈东北方向排列. 准噶尔西部山地的西侧为迎风坡,年降水量可达280毫米,植被以灌木草原为主,谷地中则以荒漠草原一灰钙土为特征。山地为重要牧场.准噶尔西部山地的东南侧为雨影面,气候干燥.植被以小半灌木荒漠和小半乔木荒漠占优势.山地有针茅草原、棱孤茅草原. 二、阿尔泰山 阿尔泰山与天山之间为准噶尔盆地.盆地轮廊呈不等边三角形,东西长850千米,南北最宽处380干米,南缘海拔商度约600米,东部渐升至800-1000米,盆地西缘降至197-300米,内陆河流多流至盆地西缘赌水成为湖泊(艾比湖、玛纳斯湖等). 天山北趁山前洪积一冲积扇分布范围很广,大部由发源于天山冰川或冰融水补给的河流挽带大量砾石、泥沙在山前堆积而成。 乌苏至奇台之间,扇形地范围较大。发撅于天山的河流.水f较多,且夹带有黄土状物质,水土条件良好。这些扇形地多已被开垦为绿洲,成为天山北慈的主要农业生产基地、乌苏以西奇台以东,扇形地的规模较小,河流水量少,甚少绿洲分布. 扇形地以北为广阔的古老冲积平原主要由黄土状物质组成,地形平坦.但现代冲积平原范围较小.仅限子玛纳斯河、奎屯河两岸狭窄的河谷平原.古老冲积平原,大部分地区地下水埋藏深度在8-12米以下,随着地形、地下水位的由南向北递减,地下水的矿化度逐渐加重(平原南部约为1-5克/升,到准喝尔盆地中部可达到15-30克/升)。冲积平原的大部分目前已脱离地下水的影响,土层中有残余盐层存在。古老的冲积平原为解放后开垦的主要对象。玛纳斯河、奎屯河的入湖三角洲,由于淡水供应有限.土壤盐渍化严重。 天山北傀平原冬半年气温很低,大致有四、五个月平均气温在0.'C以下,日平均气温在10'C以下时间长达200多夭,日平均气温>10'C的温暇时期约为140-170天,栽培作物多为一年一熟制.解放后在天山北趁大量种植冬小麦,成为西北区的重要小麦产区之一,这与当地的特殊自然条件有关。 北疆冬季严寒,冻害时有发生,在没有稳定积雪的情况下,冬小麦遇到一20勺的低温就会大童死亡,而这一带王月平均气温在一20℃以下,绝对最低气温在一35℃以下。因此,北扭地区各种新、老果树都必须埋土越冬。 积雪对于减轻冬季低温的冻害有孟大的作用.天山北魂冬季降雪t一般为50-80毫米,约占全年降水量的30-40%,积雪平均厚度5-25厘米。观侧资料表明,有积雪的地表退度比没有积雪的地表温度高出10-15'C左右.有积雪的地区,地下5厘米处的温度一般不超过一14℃,适于小麦越冬.但由于各年积雪的厚度、时间早晚等差异,冬小麦越冬情况各年不一。大多数年份,都是积雪早,雪层厚整个冬季在雪层下恒定地保持在。C以下冬小麦越冬良好。如积雪很晚(延至2-3月份),积雪又薄,春季化雪快,化雪早,化雪后又处于日消夜冻状态,如再有低温,可造成冬麦严重的冻害。 冻害的发生除了气候的原因外,还与作物品种、徽地形、土漠质地及水分条件、林带配里以及播种方式有关。低洼地形,林带附近,沟植沟播都利于形成较厚的积雪,化雪也较晚.易发生冻害的地区,选用杭寒品种,推行沟植沟播,做好冬灌等栽培措施,对于提高冬麦存活率有一定意义.在经常发生冻害的地区则应扩大春麦播种面种。 干旱地区春季气温上升很快。准喝尔盆地南缘,3月份平均气温在。℃上下,4月份迅速上升到10C左右.气温迅速上升有利于提早春播,也利于作物幼苗发育.但春季气沮很不稳定,时有冷空气入侵.春末最后一次霜冻的到来,平均在4月中旬,但终藉最迟最早出现日期可相差一、二个月。日平均气温升到5'C或10C以后,仍有不同强度的霜冻出现。例如1958年5月31甘北疆出现一次霜冻,乌鲁木齐气温降到一1.0℃,地面最低气温降到一3.0℃,致使正在扬花的冬麦出现很多空稼。 春季气温迅速上升,燕发力显著增加北眼地区春雨尚有一定数量,加上融雪水:,只要做好保墒工作,基本上可以供给春播的墒度。 与我国其他干早地区相较,北疆的水资像较为丰富,为发展农业生产,改变干早面貌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一,盆地边缘的山地降水量比较丰富,一般中高山区年降水量可达400-600毫米,高山区现代冰川和常年积雪发育,成为许多中小河流的发源地,可向平原地区输送大量的水源。北疆地区地表径流总量约有400亿立方米,比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的地表径流还要丰沛. 第二,发源于山地的河流,在不同程度上承受冰川和融雪水补给,大多数河流的水f变化比较稳定,年变差系教小,一般为。.1-0.21农业用水保证率高。从年径流分配来看,5月份由于有中、低山区融雪水,有较明显的春汛,5月到6月上中旬在北摄正是农作物缺水季节.春讯对农业移派用水提供了有利条件.夏季降水增多,高山冰雪融水增加,与农作物需水量多的季节基本相适应。 第三,天山北坡、阿尔泰山南坡都有茂密的天然森林,可以调节径流。河流含沙量较小,平均含沙量为0.1-0. 5升/立方米,河水盐分低,矿化度不到200毫克/升,适于农业利用. 第四,山前平原地下水的储量也相当丰富,含水层厚度天.经勘查证实,准喝尔盆地为一自流盆地,天山北能从奇台至精河,东西长约800千米,南北宽约30-50千米,为一连续的自流水分熟制。解放后在天山北麓大量种植冬小麦,成为西北区的重要小麦产区之一,这与当地的特殊自然条件有关 北疆冬季严寒,冻害时有发生,在没有稳定积雪的情况下,冬小麦遇到一20D的低温就会大量死亡,而这一带1月平均气温在一20℃以下绝对最低气温在一35℃以下。因此,北疆地区各种新、老果树都必须埋土越冬 积雪对于减轻冬季低温的冻害有重大的作用。天山北麓冬季降雪量一般为50-80毫米,约占全年降水量的30-40%,积雪平均厚度5-25厘米。观测资料表明,有积雪的地表温度比没有积雪的地表温度高出10-15℃左右。有积雪的地区,地下5厘米处的温度一般不超过一14℃,适于小麦越冬。但由于各年积雪的厚度、时间早晚等差异,冬小麦越冬情况各年不一大多数年份,都是积雪早,雪层厚,整个冬季在雪层下恒定地保待在0℃以下冬小麦越冬良好。如积雪很晚(延至2-3月份),积雪又薄,春季化雪快,化雪早,化雪后又处于日消夜冻状态,如再有低温可造成冬麦严重的冻害。 冻害的发生除了气候的原因外,还与作物品种、微地形、土壤质地及水分条件、林带配置以及播种方式有关.低洼地形,杯带附近,沟植沟播都利于形成较厚的积雪,化雪也较晚。易发生冻害的地区,选用抗裘绷毛种,推行沟植沟播,做好冬溜等栽培措施,对于提高冬麦存活率有一定意义。在经常发生冻害的地区则应扩大春麦播种面种。 干早地区春季气温上升很快准噶尔盆地南缘,3月份平均气温在0℃上下,4月份迅速上升到10℃左右。气温迅速上升有利于提早春播,也利于作物幼苗发育。但春季气温很不稳定,时有冷空气入侵.春末最后一次霜冻的到来,平均在9月中旬,但终霜最迟最早出现日期可相差一、二个月。日平均气温升到5℃或10℃以后,仍有不同强度的霜冻出现。例如1958年5月31日北疆出现一次霜冻,乌鲁木齐气温降到一1.0℃,地面最低气温降到一3. 0℃,致使正在扬花的冬麦出现很多空植。 春季气温迅速上升,燕发力显著增加北疆地区春雨尚有一定数量加上融雪水拓只要做好保墒工作,基本上可以供给春播的墒度。 与我国其他干旱地区相较,北疆的水资源较为季富,为发展农业生产,改变干旱面貌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一,盆地边缘的山地降水量比较丰富,一般中高山区年降水量可达400-600毫米,高山区现代冰川和常年积雪发育,成为许多中小河流的发源地,可向平原地区输送大量的水源。北疆地区地表径流总量约有400亿立方米,比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的地表径流还要丰沛 第二,发源于山地的河流,在不同程度七承受冰川和融雪水补给,大多数河流的水量变化比较稳定,年变差系数小,一般为0.1-0.2,农业用水保证率高。从年径流分配来看,5月份由于有中、低山区融雪水,有较明显的春汛.5月到6月上中旬在北疆正是农作物缺水季节,春汛对农业攀溉用水提供了有利条件。夏季降水增多,高山冰雪融水增加,与农作物需水量多的季节基本相适应 第三,天山北坡、阿尔泰山南坡都有茂密的天然森林,可以调节径流。河流含沙量较小,平均含沙量为。.1-0.5升/立方米,河水盐分低,矿化度不到200毫克/升,适于农业利用。 第四,山前平原地下水的储量也相当丰富,含水层厚度天经勘查证实,准噶泳盆地为一自流盆地,天山北麓从奇台至精河,东西长约800千米,南北宽约30-50千米,为一连续的自流水分布带。第四系和第三系地层中的自流水均可开采利用。 尽管北疆地区具有一定数量的水资源,但仍然是一个地多水缺的地区,一方面水土资源在地区上不平衡,另方面作物需水期与地表径流季节分配不一致,产生水量季节不平衡。冬半年枯水期长,夏季洪水集中,春季、秋季常有缺水现象发生,需要调节夏季洪水冬季闲水,以补春水和秋水的不足。 盆地中部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部分为灌木及草本植物砚盖。主要为南北延伸的垄岗式固定、半固定沙丘、南缘为蜂窝状沙丘. 三、天山山地 天山山地是耸立于干荒漠之中的一座雄伟山地。它由复杂而辽阔的山地以及众多的山间盆地所组成.山地和盆地的走向都受到北西西和北东东两组主要构造方向的控制. 天山是在古生代地槽褶皱基础上经历了复杂的地质演变过程而产生的。天山地槽褶皱系构成了夭山山系的主体。前寒武纪的变质杂岩构成了天山地槽的结晶基底,在中天山成带出现,成为长达千余千米的中央隆起带 下古生界的沉积建造和厚度在北天山、中天山和南天山各沉积岩相带大同小异。早、中志留世沉积了巨厚的类复理石建造,晚志留世出现了较多的中基性火山岩层.晚古生代是地槽发育的主要时期,此时地层特点是厚度巨大,喷出岩发育。中、新生代,全区几乎均为内陆河湖相碎屑岩沉积和磨拉石沉积,它们出现在巨大的山前拗陷和大小不等的山间拗陷之中 天山地槽褶皱系的侵入岩分布很广,约占全区总面积的11%,具有多期侵入的特点,以海西中期侵入为主.天山的侵入活动显示了北天山和中天山强,南天山弱.天山东部强,西部弱的特点。 天山地槽发展过程中,沉降中心、构造活动中心及岩浆活动中心具有规律的迁移特征。横向迁移以天山中央隆起带为核心,向两侧迁移,直达山前拗陷地区。加里东旋回的褶皱常出现在古老中央隆起带的旁侧,其外为海西褶皱带,再向外侧则为后期旋回中新生代山前拗陷的褶皱断裂构造区。 块状隆起的内陆剥蚀面广泛分布是天山山地地貌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些夷平面大部分以高原形式出现。古夷平面由于新构造运动影响,冰川和河流分割,而受到破坏。天山东部气候干旱,夷平面保存得较好。 前山地区,第四纪地层弯状隆起,往往表现为平缓的短轴构造,有时也变成陡峻而显著的隆起. 根据山形及构造带在地貌上的表现,可将天山分为北天山、中天山及山间盆地、南天山三部分 1.北天山,主要包括婆罗科努山、依连哈比尔孕山等.这些山脉东西延长1000千米以上,宽1达35-50千米,一般高4000米以上,依连哈比尔朵山高达5000-5500米,现代冰川发育。北天山西段低矮的娅口通道较少仅塔里木地堑盆地(湖面高2070米)地势较低,为伊犁与准噶尔盆)地之间的重要通道。 乌鲁木齐东南达坂城附近断陷湖泊区高度1050-1100米,为穿越北夭山的主要通道。自此飞而东为博格达山(主峰5445米)、哈尔里克山等,山地为断裂谷地所隔,成为七角井与木垒河、哈密与巴里坤之间的要径。 北天山水系都为顺山地坡面下流的河流,以发溉于依连哈比尔杂山区诸河水t最丰.玛纳斯河、奎屯河等,灌溉天山北越玛纳斯、奎屯等垦区 2.中天山及山间盆地区,山地一般不超过4000米,分布面积不广,而山间盆地的规模则很大,一般长达数百千米,宽约数十千米。中天山的宽度在东经850附近仅100千米,而在伊犁一昭苏一带宽达180-200干米。 西部为肥沃的伊犁谷地,自巩乃斯河与特克斯河交汇处以西的伊犁河谷,东西长约170千米,海拔由780米向西降为500米。伊犁河上游接受汗肠格里峰和依连哈比尔杂山结冰雪融水补给,成为全区水Jt最丰富的河流。伊犁谷地降水较多,又有伊犁河蔺溉,加以黄土堆积较厚,植被茂密,成为西北干早区中重要的农牧区. 依连哈比尔杂山以南为大、小尤尔都斯山间盆地,盆地底部海拔2400米以上,为重要的高山牧场.尤尔都斯盆地之南隔橄拉山为开都河断陷盆地,开都河瀚为博斯腾湖,湖面海拔1048米孔雀河在湖西南隋谊泄,穿铁门关峡谷,流入塔里木盆地.开都河三角洲为重要的农业区. 3.南天山沿塔里木盆地北缘延伸,大致呈向北突出的弧形.西部为阿莱山、喀拉铁克等,呈东北走向,高度大致在4200-4800米之间,高峰可达5300米。南天山中部主要为汗肠格里、托木尔山结,这一带山峰高度多在5500米以上,托木尔峰高7435米,汗腾格里峰高6995米冰雪覆盖面积很广,现代冰川发育,长达34千米. 南天山第四纪古冰川规模比现代冰川大得多.冰期后南天山高山带隆起,在古冰川槽谷中有侵蚀复活现象,河流刻蚀槽底而成峡谷,邻近陡坡部分,河流下切深达100-120米. 天山山地永久积雪区和冰川规模相当巨大,面积约9500平方千米,主要集中在汗价格里山地,其次是依连哈比尔杂山地。 雪线的高度,随着气候条件和山文条件的差异而有不同.天山雪线在东段和西段,南坡和北坡均有显著差异. 1)天山北坡有明显的典型亚高山草甸带、山地草原黑钙土带及森林草甸、草原组成的森林-草甸一草原带;而天山南坡则缺乏森林带和黑钙土带,大部分缺乏亚高山草甸带,代之而起的为比较干旱的亚高山草甸草原带,森林只在局部地区呈小片分布镇嵌在亚高山草甸草原带中.同时,在同样森林植被下,北坡形成较典型的灰褐色森林土,而南坡则形成在较干旱条件下的碳酸盐灰褐色森林土。 2)天山北坡的垂直带结构大部分从荒澳草原开始,部分地区为荒漠带,上升也较低。而南坡山地荒漠带可升至1800-2000米以上,西南坡更达2300-2500米. 3)生物一气候特点反映在天山北坡的垂直带相当完整,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甸土,山地灰福色森林土(阳坡为山地黑钙土),山地黑钙土,山地粟钙土.山地徐钙土,山地灰棕漠土。而天山南坡的垂直结构不完整.表现为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甸草原土山地某钙土.山地棕钙土,山地棕漠土,而且干早成分(即从荒澳至干草原)占绝对优势。 伊犁山区由于谷地向西敝开,接受了较多的湿气,形成较为湿润的垂直结构类型。四、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位于天山和昆仑山两大山系之间,位于暖温带范围内南北最宽的距离为520千米,东西长约1300千米.盆地地势由南向北缓斜并由西向东稍倾.昆仑山北麓海拔1410-1500米,天山南麓降低到1000米左右,东部罗布泊降低到780米.塔里木河汇集了众多的支流,形成宽达50-80千米的现代冲积平原.塔里木河以南为塔克拉玛干沙澳,是连片的波状起伏的沙丘全部面积约为330000平方千米.盆地周围山麓带为倾斜砾石平原,宽度在30-100千米之间. 塔里木盆地在地质构造上是一个相当稳定的台块,其周围被许多深大断裂所限制,构成一个菱形低地.塔里木台块被断裂分创较为徽弱.盆地中堆积巨厚的第四纪沉积物.因此得以保存地形的完整性和平坦性。塔里木台块虽然运动和缓,但也有小部分受到隆起作用和沉陷作用的影响,在沙漠中形成突起的山脊,如麻扎塔格、海米塔格及巴楚附近的一些孤峰,这种情况是准噶尔盆地所难见到的 根据物探资料,认为台块中部有两条向东南延展的大断裂,其间为隆起部分。塔里木盆地东部则是古老基底埋藏很深地区,可达8-12千米.塔里木台块的南北.沿着昆仑山和天山都有充境新生代沉积层的前缘拗陷。南缘的叶尔羌拗陷,二业、侏罗纪沉积层和第三系桑株系地层作不整合接触。在古新世时期,海水从中亚费尔干纳通过帕米尔、南夭山之间的狭口伸展到塔里木盆地,从此有一个浅海历经始新世和早渐新世,掩盖了盆地的西南部分.海退以后,褶皱的晚第三系地层是由巨厚的杂色泥灰岩、粘土、砂岩和砾岩所组成。在北部库车拗陷里,二亚系、侏罗系地层和白圣系一新生界库车系地层之间,没有清晰可辨的不整合,而在新生界地层中亦未见海相沉积.库车系中上新统部分的沉积厚度可达500米,均属均匀细砂质冲积相和浅湖相,最后为巨厚的上新世第四纪的砾石和砂砾层所结束。在喜马拉雅造山期,盆地南北边缘拗陷部分构造回返.在盆地内部和台块交界处可以看到挠曲的背斜构造,如麻扎塔格以单面山形式向南倾斜. 在整个第四纪,塔里木平原地貌的形成起主导作用的是河流本身的堆积作用。发沮于昆仑山的大河如和田河,夏季涨水可以穿流沙澳,注人塔里木河。在不久以前,克里雅河亦曾通到塔里木河的古河道里.此外,尼雅河、安迪尔河、喀拉米兰河等,水量较小,都向北流进到沙漠中部。 第三节 区域开发与整治 西北地区面积广阔,自然资源丰富,既有发展农、林、牧业的自然条件,又有发展工业所必需的矿产和动力资源。 本区日照丰富,热量充沛,灌溉水源的年际变化小,农业生产比较稳定,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土地资源丰富有大面积可供开垦的土地。这些条件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但水分不足,而且渗漏、燕发严重;春、秋季气温不稳定,霜冻危害严重,土壤含盐过重,风沙危害很大这些不利条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的发展. 本区的牧场具有高山草甸、低山草原、山前荒漠草原、荒漠等类型,便于四季轮牧.但冬季饲料不足,草场有退化现象,需建立饲料基地,实行分区轮牧,合理利用天然草场。山区牧场需修建道路,扩大牧场的利用范围。 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区,平原地区仅限于大河沿岸的荒漠林。这些森林对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风蚀、固定沙丘起了良好的作用,同时也提供了一定数t木材。对天然林应加强抚育,合理采伐,另方面应大力进行防护林的营遣 在矿藏方面,天山、阿尔秦山、祁连山的有色金属,天山两侧的煤矿,河西走廊、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的石油都具有全国意义。玉门油矿、克拉玛依油矿等是我国重要的油矿. 近年在塔里木盆地、吐鲁番哈密盆地发现的油田量更为丰富,很有开发前途.准噶尔盆地周围煤层厚、分布广,有可能成为全国!要的煤炭基地. 应当认识到,西北地区荒漠的生态系统是较脆弱和易于被破坏的。盲目开垦.过度放牧等原因,致使土地荒芜,草场退化,引起沙漠化的扩展。 解放以来,我国在改造荒漠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开垦荒地约4千万亩,营造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近1干万亩.但是,在开发利用荒漠自然资源时,由于对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认识不足,或由于错误政策的干扰破坏,致使一些地区仍然出现土地沙化或盐渍化、草场退化等现象。改造自然的任务很重。西北地区是今后我国重点开发地区之一偏要充分掌握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因地制宜,拟定利用、开发措施。 一、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西北地区降水稀少,95%以上的耕地需要灌溉.可以说.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治理盐碱,治沙育林,改良草原,都与水流的开发有关.本地区的水资源极为宝贵,但目前实际被利用到田间的灌溉水量不到年总径流量的三分之一地表径流如能得到控制、调节合理利用,并扩大利用地下水与冰雪资源,水源尚可显著增加. 近四十多年来,西北地区大规模兴修水利整治河道,开渠引水,修建水库,打井抗早,融冰化雪,洗盐改土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为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此外对旧有渠系进行改造,合并集道,果道防渗,逐步提高了有效利用系数,目前渠系利用系数一般为0.8-0.4左右,而玛纳斯地区西岸大渠灌区已达到0.7,.广大地区如能普遍提高渠灌利用系数,灌溉面积将可扩大. 西北地区河流水f主要集中于夏季,目前许多地区油灌溉季节引水所占比重不足50%,可见利用地表水扩大灌溉面积的潜力是很大的. 充分利用地表水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对地表径流进行调节。平原水库位于泊区附近,引水距离短,水的利用率,而且工程简易,便于发动群众修建.但是平原水库的调节t小,蒸发量大,渗漏强,容易引起库区邻近地区的土壤盐碱化、沼泽化.今后需对山谷水库库址进行勘测,伊犁地区的喀什河、特克斯河,阿勒泰地区的顿尔齐斯河、乌伦古河等,均有良好的水库库址符合梯级开发的要求。 山麓地带由地下水补给的小河流,水盆德定。过去对冬闲水未能充分利用,解放后已修建了一些蓄存泉流的小型平原水库.对未修建调节工程的地区,应利用冬闲水进行冬灌。冬溜蓄水保墒,有调节地温,改良盐碱土的作用,是充分利用水源的一项重要措施. 开采地下水应因地制宜,统一规划,采取多种形式,由浅而深,逐步过渡到以开采深层为主,机械提水与自流灌溉井举,尽可能使水井网与水库、渠道相连,形成统一的灌溉系统. 二、改良盐碱土,提高土壤肥力 西北地区盐碱土分布面积很广。盐土表层(0-30厘米),含盐分多在2-5%以上,尤其是塔里木盆地,地表常形成5-15厘米厚的盐壳,盐壳含盐量有的竟高达60%。土层中盐分积聚快,积盐的强度大,是本地区显著特点。 盐土的盐分组成复杂,主要有硫酸盐、苏打、硝酸盐等.苏打盐演化的普遍存在以及硝酸盐含量高的盐土出现(吐鲁番哈密盆地NO;的含量达0.4-1. 0 % )是西北地区很突出的自然现象。 西北地区不同类型的绿洲都需要进行一定的土坡改良工作,防止土坡次生盐化是较为突出的问题.根据调查,现存耕地中次生盐渍化比较严重的达三百多万亩,而受盐碱化威胁的土地则多达千万亩。 次生盐演化发生的原因各个地区不同.老垦区的次生盐演化主要是由于旧有的泊渠紊乱,引起地下水位上升,加以土地不平整,造成了土坡盐分易于向上聚积的条件.新垦区由于多采用连片开垦方式,未能及时修建排水系统,而且在开垦过程中又用大量的水进行洗盐和灌溉,致使地下水位不断上升. 预防和消除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根本途径就是降低地下水位。 三、防风固沙,防治土地沙漠化 我国的沙漠主要集中于西北地区.治理沙漠的主要措施有 (一)工程防沙措施 利用杂草、树枝等,在流沙上设风障,防止风沙流动。这种方法主要是在流沙严重地威胁着交通线、居民点、重要工矿基地、农田以及为保护固沙植物生长时采用。 1.设草方格沙障:草方格沙障是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流动沙丘上设方格状风墙。沙坡头地区在通过腾格里沙澳东南前沿的铁路线两侧,铺满了数万亩的草方格沙障,并在其中栽植花棒、柠条等固沙植物,使流沙得到固定,保证了这一地区从1958年通车以来火车畅行无阻.近年来,沙坡头地区从黄河提水灌溉造林,使治理沙漠工作又有新的进展。 草方格沙障的作用在于增加地面粗糙度,增大对气流的阻力,降低近地面层风速,从而减少沙粒被吹扬的数量。此外,草方格沙障能控制积雪,并有截留降水的作用,可提高沙层含水率,有利于植物的成活生长. 2.粘土固沙:粘土沙障是在甘庸民勤县等地群众以土压沙的经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用粘土碎块堆成小土埂,高20-30厘米,土埂间距1-2米,粘土沙障内能使距地面20厘米高的风速削弱20%左右.0-50厘米沙层的含水量比流沙提高25 Y,以上,干沙层厚度减少一半。 3.化学方法固沙:近年来开始应用乳化沥青的方法固定铁路两侧的流沙。将稀释了的乳化沥青喷洒在沙面上,将沙面胶结成为多孔状的固结沙层。这种固结沙层有一定的抗风蚀能力,又有一定的透水性,能促使水分扩散凝结,减少沙地水分蒸发,有利于植物生长.固结沙层一般可维持3-5年,必须与栽植固沙植物结合,才能长期固沙. (二)植物固沙 1.营造防沙林带:防沙林带可分为沙区护田林网和沙澳边缘的防沙林带。 在沙区营造护田林网,可以防止耕地的风蚀和沙埋而造成的危害.据在新疆的试验,4-8行的窄林常具有良好的防护作用.麦盖提县团结农场的4行行道树式的窄林带,观测时林带平均高14.5米,在林高10倍距离的背风面范围内,平均风速为空旷地风速的51.7%.调节气温为1-2℃,提高带间空气相对湿度4-5%,在干早的7月份可减少水面蒸发41%. 在沙漠边缘营造防沙林带,目的是为了防止流沙侵入绿洲,保护农田免受沙害。应以营造紧密林带为主.进行乔灌林混交,以便阻止流沙前进.林带宽度一般为50-100米.目前规划营造的“三北”防护林,是我国改造自然的一项伟大工程. 2.封沙育草:保护沙区植被是治理沙澳的有效措施.在水分条件较好并具有一定数量天然植被的沙漠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可把它封禁起来,禁止放牧、砍伐,以使原有较为稀疏的天然植被繁衍,使沙丘完全固定。在浦区附近,可以利用农田灌溉余水或洪水灌入沙澳,并种植沙生植物,促使固沙植被的形成。 西北地区在治理沙漠方面,虽然已取得很大进展。但是,有些地方由于不恰当的生产活动,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使土地沙漠化有所发展。例如巴丹吉林沙漠西部古日乃湖附近的梭梭林,近年来其范围已缩小一半,导致18万公顷的林地受到沙漠化的威胁。 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必须注重调查研究,制定科学的符合客观规律的规划.注意人类对环境极限作用的指标及自然潜力与不同类型土地利用系统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务求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不致发生环境退化,以达到持续利用的目的.例如,内陆河流上、中、下游之间水量合理分配.同时,应根据水分平衡的条件慎重对待扩大耕地的问题,因地制宜地确定不同地区的利用方向。在开垦荒地或发展畜牧时,同时应注意保护天然植被。 四、改良草场 西北地区一般来说热量条件较好,野生植物的生长期约有了7个月(3-9月),而南疆地区甚至可达9个月.但由干水分条件的限制,植物生长量甚低,从北疆到阿拉善,绿色物质最高量都可达到1000-2000千克/公顷.沙漠次之,一般可达500-1000千克/公顷,戈壁最低一般为200-500千克/公顷. 本区山地草场包括草甸草场和草原草场,前者包括高山草甸草场和亚高山草甸草场,主要分布于天山北坡及阿尔泰山,质量良好,牧草再生力强,可作良好的割草场和牧马场.后者包括山地草原草场和高山亚高山草原草场.利用山区植被垂直带可进行季节放牧,但山地夏秋牧场由于地势高,雨水较多,气候很快变冷,利用时间短,冬春牧场牧草生长差,而利用时间长.如阿尔泰山,夏牧场可容纳牧畜1700万头,而利用时间仅2-3个月,冬牧场载畜量只400万头,但利用时间长达6-7个月。近40年来,在山前平原大规模开垦荒地,草场面积缩小,加剧了牧场季节不平衡。 为了发展本区畜牧业,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加强草原建设,进行草场的合理利用与改造。这方面的主要措施有,1)加强草场管理.实行划区轮牧,使优良牧草有生长发育和开花结果的机会;2)建立放牧场和割草场的合理配置与管理制度,以保证冬春两季饲料供应的来源.在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建立人工饲料基地,扩大首楷、草木橱、苏丹草等优良牧草和饲料作物的种植面积;3)开辟水像,解决缺水草场牧畜饮水问题.4)在中山带以上的山地,兴建牧道,建设桥梁,以充分利用山地草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