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政治考研复习选择题精选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单选题部分
1、哲学是关于  (D)
A、一切知识的总汇的科学
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
C、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D、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自然从来不飞跃”,这个命题表现的是 (D)  
A、否定事物变化的连续性
B、肯定事物变化的连续性
C、夸大事物变化的间断性
D、夸大事物变化的连续性
3,从古至今人类根本对立的世界观是   (B)
A、有神论和无神论
B、唯物论和唯心论
C、宿命论和唯意志论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信息是物质、意识并列的第三个更为广泛的概念”,这是   (C)
A、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多元论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5、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教育的产物。这是 (D)
A、唯心主义观点
B、相对主义观点
C、一切唯物主义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6、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在于   (A)
A、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B、反对形而上学观点
C、反对宗教神学观点
D、坚持唯物主义观点
7、物质是客观实在,这是   (C)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D、一切唯物主义观点
8、承认自然界对人类意识的先在性、根源性是  (B)
A、一切哲学派别的共识
B、唯物主义哲学的前提
C、唯心主义哲学的共识
D、辨证哲学的前提
9、实践活动区别于意识活动的本质是实践活动具有 (D)
A、主体性
B、自觉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直接现实性
10、实践活动区别于动物活动的本质是实践活动具有  (A)
A、主体性
B、自觉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直接现实性
11、对事物“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的观点是 (B)
A、唯物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12、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的意义,还具有本体论的意义。这是因为 (D)
A、实践是世界的主体
B、实践是人类世界的主体
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D、实践是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1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差别的根源是(C)
A、主观的
B、人为的
C、客观的
D、先天的
14、物质和物质范畴是 (A)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具体和抽象的关系
D、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15、物质和物质形态的关系是(B)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具有同一性的关系
16、“世界统一于存在”的观点是  (D)
A、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掩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观点
17、“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这是 (D)
A、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B、否认意思存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观点
18、“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是 (A)
A、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法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19、在自然界打上人类意志标记的观点是  (B)
A、夸大人的意识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B、承认意识能动作用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C、唯意志论观点
D、一切唯物主义观点
20、“一切都存在,同时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失”。这是  (D)
A、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诡辩论观点
D、辩证法观点
21、“一个事物不能同时是自己又是别人的东西”,这是 (D) 
A、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法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22、对立统一规律是揭示事物发展的  (A)
A、内在动力和源泉
B、状态和形式
C、方向和道路
D、原因和结果
23、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B)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24、具有直接同一性联系的是 (C)
A、思维与存在
B、量变和质变
C、事物的质和事物
D、事物的质和量
25、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中决定事物质变的性质和方向的是  (C)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特殊性
C、事物的量变
D、事物的质变
26、荀子认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这是  (C)
A、否认“眼见为实”的错误观点 
B、否认“知”的作用的观点
C、重视“行”的作用的观点
D、强调知行相互作用的观点
27、“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完全是一悬而未决的问题”。“悬而未决”是  (C)
A、唯物主义观点
B、不可知论观点
C、可知论观点
D、唯心主义观点
28、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B)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源”和“流”的关系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D、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29、“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发笃实处便是行”,这说明了  (C)
A、知和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B、行先知后的关系
C、知行是合一的
D、知易行难的关系
30、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 (C)
A、每个人的实践都不相同
B、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C、社会实践总要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
D、有些真理是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的
31、“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A)
A、主观真理论
B、客观真理论
C、辨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D、形而上学真理论
32、“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主要说明马列主义 (C)
A、还不是真理性认识
B、只是不完全的近似的真理
C、是仍然要不断发展的真理
D、是暂时的正确认识
3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B)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C、人与人的关系
D、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34、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  (B)
A、属于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
B、属于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
C、属于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D、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35、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是 (B)
A、以公有制和个体所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B、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C、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的总和
D、国有企业
36、人的自由的实现在于  (A)
A、利用必然改造世界
B、摆脱必然性的束缚
C、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D、人有坚强的意志
37、“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观点的理论出发点是  (C)
A、社会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的原理
B、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原理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D、社会意思相对独立性的原理
38、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   (D)
A、人类追求的最终目标
B、生产力发展的本质要求
C、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D、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2004年政治考研复习选择题精选之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多选题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多选题部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B、D、E)
A、世界性(国际性)的哲学
B、代表全世界无产者利益的哲学
C、全人类的哲学
D、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E、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代科学的指导作用的表现是 (C、D)
A、帮助科学解决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B、代替科学的某些作用
C、提供正确的思维理论和研究方法
D、排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干扰
E、指导为人民服务的方向
3、“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 (A、D、E)
A、它否定了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
B、它否认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C、它否认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
D、它对否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E、它对肯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B、C、E)
A、对立统一的关系
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E、相互渗透的关系
5、下列选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A、B、D、E)
A、“天赋观念说”
B、“灵魂回忆说”
C、“白板说”
D、“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
E、“上帝创世说”
6、宋代哲学家朱熹提出的“理一分殊”观点表现了 (A、B、E)
A、把一般从个别中脱离出来,变成了神化了的绝对
B、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
C、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
D、一种多元论的思想
E、一种一元论的思想
7、下列命题中属于唯心主义的是 (A、B、C)
A、思维过程即观念是独立的主体
B、观念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体
C、现实事物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
D、作为自然的人创造了精神和上帝
E、世界统一于存在
8、根据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的原理,应承认 (B、C、D、E)
A、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B、错误的思想也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C、一切物质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
D、改造世界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E、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
9、一切唯心主义都认为 (A、B)
A、万事万物都是精神的产物
B、认识是先于经验和事物的
C、主观意志决定一切
D、世界是不可知的
E、社会发展是没有规律的
10、下列论断属于唯心主义的是 (A、B、C、D)
A、认为时空是为了人的方便而创造的观点
B、脱离物质谈运动
C、上帝创造世界
D、鬼神是头脑自生的迷信
E、重视意志的作用
11、从古至今对世界是什么的主要观点 (A、B、C)
A、世界是心造和神造的
B、世界是不变的不发展的物质世界
C、世界是变化的发展的物质世界
D、世界既是物质的世界又是精神的世界
E、世界既不是物质的世界又不是精神的世界
12、下列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或事例是 (A、B、C、E)
A、宇宙有正负宇宙,负宇宙由亡灵组成
B、电脑可以预测人的前途和命运
C、人与人的心灵可以跨越遥远距离发生感应
D、“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E、“形非即神也,神非即形也”;“生则合而为用,死则形留而神逝”
1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 (A、B、C、D、E)
A、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B、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
C、人的物质的客观的活动
D、人自觉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创造性活动
E、人的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14、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即生产实践是 (A、B、C、D、E)
A、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
B、人的最基本的活动
C、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D、人与人之间互换其活动的过程
E、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与观念的变换过程
15、“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震动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这说明 (A、B、C)
A、没有独立存在的意识、精神
B、意识永远依赖物质
C、语言是现实的意识,是意识的表现形式
D、意识也就是物质的东西
E、一切物质都具有意识
16、一切辨证法都认为 (B、C)
A、物质决定意识
B、世界是变化的
C、世界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D、物质世界的变化推动精神世界的变化
E、精神世界的变化决定着物质世界的变化
17、联系与发展是辨证法的总特征,下列哪些选项体现了联系普遍性的观点 (A、B、C、D、E)
A、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B、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C、生态学理论
D、科学乃是统一的整体,将科学划分为若干领域,者与其说是由事物本身性质决定的,还不如说是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造成的
E、任何事物都可以通过一系列中介沟通起来
18、以下命题强调矛盾的同一性的是 (A、B、C、E)
A、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B、求同存异、和平共处
C、团结、批评、团结
D、斗则进、不斗则退
E、互利、互惠、双赢
19、“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表现了 (A、B )
A、关于矛盾转化的思想
B、关于矛盾的思想
C、关于质变量变的思想
D、关于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关系的思想
E、关于认识发展有限性的思想
20、中国宋代哲学家张载提出了“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的理论,这是 (B、C、D)
A、诡辩论的观点
B、没有对立面就没有统一的观点
C、没有双方相互依存,矛盾双方作用就会停止的观点
D、揭示矛盾双方对立统一关系的观点
E、形而上学的观点
21、列宁说的“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或“个别就是一般”是指(B、C、D、E)
A、个别同一般完全相同(即个别等于一般)
B、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
C、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
D、一般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
E、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
22、在我国实现现代化之前经济发展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所含的哲理是 (A、B、C)
A、现代化的质变之前的量变
B、现代化的质变之前的部分质变
C、一定的质与量的统一
D、纯粹的质变
E、纯粹的量变
23、由于矛盾的性质、地位以及条件的复杂性,矛盾解决形式是多样的,主要的有(A、B、C)
A、矛盾一方克服一方
B、矛盾双方同归于尽
C、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
D、矛盾双方获得调和
E、创造一种使矛盾双方可以长期共存的形式
24、主体认识活动包含有选择、建构等成分,这里的选择和建构是指 (A、B、D、E)
A、以对客体反映为基础
B、主体在认识活动中对客体信息的选择、重构
C、在主观范围内的选择、建构
D、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中主体对客体的选择、建构
E、在被反映客体制约下的选择、建构
25、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 (A、B)
A、反映论
B、可知论
C、经验论
D、实践论
E、唯理论
26、“一切知识来自经验、感觉、知觉”的观点 (A、B、C、D)
A、是正确的
B、又承认知觉的源泉是客观实在属于唯物主义
C、又否认知觉的源泉是客观实在属于主观主义
D、不能区别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
E、是主观唯心主义
27、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会导致 (A、C)
A、唯理论
B、诡辩论
C、经验论
D、反映论
E、宿命论
28、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会导致 (A、B、C、D)
A、教条主义
B、经验主义
C、只强调演绎,否认归纳的意义
D、只强调归纳,否认演绎的意义
E、相对主义、诡辩论
29、人的认识之所以具有反复性,是由于 (A、B、C、D、E)
A、受认识能力的限制
B、受主体观念的限制
C、受主体精神状态的限制
D、受社会历史实践水平的限制
E、受客观事物及其本质暴露程度的限制
30、下列判断体现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实践第一的观点的是 (A、C、D)
A、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B、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C、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D、一步实际行动胜过十打纲领
E、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
31、“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这说明 (A、C、D)
A、争论不能证明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
B、理论、思想的争论是毫无意义的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靠争论来证明思维的真理性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E、理论对实践没有指导作用
32、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并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这是说实践所以高于认识是因为   (A、B、C)
A、实践包含着认识,而认识不能包含实践
B、实践是实现思想目的的感性物质活动
C、实践是认识的根源,认识是实践的产物
D、实践可以离开理论认识的指导
E、实践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纯粹物质活动
33、真理的客观性是 (A、B、C)
A、真理中包含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
B、真理的内容和它所反映的客体是相符合相一致的
C、作为真理性认识的标准——社会实践具有客观性
D、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E、真理所反映的对象的客观性
34、“真理是具体的”是指 (A、B、C)
A、具体是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
B、具体是过程的或历史的、变化的而不是静止的和一成不变的
C、具体是现实的即是同现实、实践相结合而不是抽象地存在着的
D、具体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身
E、具体没有任何的抽象性、普遍性
35、“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因为 (A、B、C、D、E)
A、作为实践和主体的人是实践的产物
B、人们的社会关系是实践的产物
C、主体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改造世界,又通过实践才能认识世界
D、人的本质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E、人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只能在实践中证明
36、否认社会规律同人的活动的统一会导致 (A、B、C)
A、宿命论
B、唯意志论
C、英雄史观
D、人口决定论
E、庸俗进化论
37、社会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其基本结构是有物质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经济、社会观念结构,其中社会观念结构包括 (C、D)
A、生产方式
B、军队、警察、法庭、监狱
C、各种意识形态组成的有机整体
D、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
E、逻辑学、语言学
38、社会的物质性表现在 (A、B、C、D)
A、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B、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
D、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精神生活过程
E、社会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过程
39、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 (A、B、C、D、E)
A、可以落后于社会存在
B、可以超越社会存在
C、“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恩格斯)
D、历史继承性
E、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保证方向,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40、文化是 (A、B、C、D、E)
A、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B、人类创造性劳动的结晶
C、人的不同形态的创造物的多元复合体
D、人类进步与迈向自由的尺度
E、人类进行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产物
41、科技革命的意义体现在 (B、C、D、E)
A、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唯一决定力量
B、向私有制提出挑战
C、推动社会结构、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和人们观念的发展
D、科技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E、科技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42、近代启蒙学者把封建社会看作是“历史的中断”;空想社会主义者把资本主义看作是“偶然的失误”,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A、B、C、D、E)
A、否认了社会发展形态的统一性
B、对社会发展一般途径主观任意的否定或超越
C、是一种单纯用理性尺度来看待和衡量历史的观点
D、否认了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E、否认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进程
43、我党实行群众路线的依据有 (A、B、C、D)
A、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人民群众的观点
B、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C、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D、中共领导的革命与建设的经验总结
E、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学说
44、下列命题属于历史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A、B、E)
A、王者,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B、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C、谋事在人,成事在人
D、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E、英雄造时势
45、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这一判断的根据是 (A、B、C、E)
A、它本质上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
B、它服从辨证法的全部规律
C、社会发展是“历史合力”作用的结果
D、社会发展规律是独立于人之外的
E、生产力从根本上决定社会发展而生产力是人们所不能自由选择的
46、马克思主义用实践的观点来考察人的自由和必然的联系,认为 (A、C、D、E)
A、自由是必然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
B、自由就在于完全摆脱必然性
C、必然既是自由的限度,又是自由的根据
D、从必然到自由是一个历史过程
E、自由在于利用必然达到自己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多选题部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B、D、E)
A、世界性(国际性)的哲学
B、代表全世界无产者利益的哲学
C、全人类的哲学
D、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E、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代科学的指导作用的表现是 (C、D)
A、帮助科学解决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B、代替科学的某些作用
C、提供正确的思维理论和研究方法
D、排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干扰
E、指导为人民服务的方向
3、“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 (A、D、E)
A、它否定了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
B、它否认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C、它否认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
D、它对否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E、它对肯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B、C、E)
A、对立统一的关系
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E、相互渗透的关系
5、下列选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A、B、D、E)
A、“天赋观念说”
B、“灵魂回忆说”
C、“白板说”
D、“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
E、“上帝创世说”
6、宋代哲学家朱熹提出的“理一分殊”观点表现了 (A、B、E)
A、把一般从个别中脱离出来,变成了神化了的绝对
B、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
C、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
D、一种多元论的思想
E、一种一元论的思想
7、下列命题中属于唯心主义的是 (A、B、C)
A、思维过程即观念是独立的主体
B、观念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体
C、现实事物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
D、作为自然的人创造了精神和上帝
E、世界统一于存在
8、根据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的原理,应承认 (B、C、D、E)
A、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B、错误的思想也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C、一切物质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
D、改造世界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E、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
9、一切唯心主义都认为 (A、B)
A、万事万物都是精神的产物
B、认识是先于经验和事物的
C、主观意志决定一切
D、世界是不可知的
E、社会发展是没有规律的
10、下列论断属于唯心主义的是 (A、B、C、D)
A、认为时空是为了人的方便而创造的观点
B、脱离物质谈运动
C、上帝创造世界
D、鬼神是头脑自生的迷信
E、重视意志的作用
11、从古至今对世界是什么的主要观点 (A、B、C)
A、世界是心造和神造的
B、世界是不变的不发展的物质世界
C、世界是变化的发展的物质世界
D、世界既是物质的世界又是精神的世界
E、世界既不是物质的世界又不是精神的世界
12、下列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或事例是 (A、B、C、E)
A、宇宙有正负宇宙,负宇宙由亡灵组成
B、电脑可以预测人的前途和命运
C、人与人的心灵可以跨越遥远距离发生感应
D、“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E、“形非即神也,神非即形也”;“生则合而为用,死则形留而神逝”
1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 (A、B、C、D、E)
A、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B、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
C、人的物质的客观的活动
D、人自觉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创造性活动
E、人的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14、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即生产实践是 (A、B、C、D、E)
A、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
B、人的最基本的活动
C、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D、人与人之间互换其活动的过程
E、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与观念的变换过程
15、“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震动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这说明 (A、B、C)
A、没有独立存在的意识、精神
B、意识永远依赖物质
C、语言是现实的意识,是意识的表现形式
D、意识也就是物质的东西
E、一切物质都具有意识
16、一切辨证法都认为 (B、C)
A、物质决定意识
B、世界是变化的
C、世界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D、物质世界的变化推动精神世界的变化
E、精神世界的变化决定着物质世界的变化
17、联系与发展是辨证法的总特征,下列哪些选项体现了联系普遍性的观点
(A、B、C、D、E)
A、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B、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C、生态学理论
D、科学乃是统一的整体,将科学划分为若干领域,者与其说是由事物本身性质决定的,还不如说是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造成的
E、任何事物都可以通过一系列中介沟通起来
18、以下命题强调矛盾的同一性的是 (A、B、C、E)
A、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B、求同存异、和平共处
C、团结、批评、团结
D、斗则进、不斗则退
E、互利、互惠、双赢
19、“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表现了 (A、B )
A、关于矛盾转化的思想
B、关于矛盾的思想
C、关于质变量变的思想
D、关于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关系的思想
E、关于认识发展有限性的思想
20、中国宋代哲学家张载提出了“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的理论,这是 (B、C、D)
A、诡辩论的观点
B、没有对立面就没有统一的观点
C、没有双方相互依存,矛盾双方作用就会停止的观点
D、揭示矛盾双方对立统一关系的观点
E、形而上学的观点
21、列宁说的“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或“个别就是一般”是指(B、C、D、E)
A、个别同一般完全相同(即个别等于一般)
B、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
C、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
D、一般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
E、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
22、在我国实现现代化之前经济发展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所含的哲理是 (A、B、C)
A、现代化的质变之前的量变
B、现代化的质变之前的部分质变
C、一定的质与量的统一
D、纯粹的质变
E、纯粹的量变
23、由于矛盾的性质、地位以及条件的复杂性,矛盾解决形式是多样的,主要的有
(A、B、C)
A、矛盾一方克服一方
B、矛盾双方同归于尽
C、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
D、矛盾双方获得调和
E、创造一种使矛盾双方可以长期共存的形式
24、主体认识活动包含有选择、建构等成分,这里的选择和建构是指 (A、B、D、E)
A、以对客体反映为基础
B、主体在认识活动中对客体信息的选择、重构
C、在主观范围内的选择、建构
D、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中主体对客体的选择、建构
E、在被反映客体制约下的选择、建构
25、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 (A、B)
A、反映论
B、可知论
C、经验论
D、实践论
E、唯理论
26、“一切知识来自经验、感觉、知觉”的观点 (A、B、C、D)
A、是正确的
B、又承认知觉的源泉是客观实在属于唯物主义
C、又否认知觉的源泉是客观实在属于主观主义
D、不能区别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
E、是主观唯心主义
27、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会导致 (A、C)
A、唯理论
B、诡辩论
C、经验论
D、反映论
E、宿命论
28、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会导致 (A、B、C、D)
A、教条主义
B、经验主义
C、只强调演绎,否认归纳的意义
D、只强调归纳,否认演绎的意义
E、相对主义、诡辩论
29、人的认识之所以具有反复性,是由于 (A、B、C、D、E)
A、受认识能力的限制
B、受主体观念的限制
C、受主体精神状态的限制
D、受社会历史实践水平的限制
E、受客观事物及其本质暴露程度的限制
30、下列判断体现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实践第一的观点的是 (A、C、D)
A、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B、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C、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D、一步实际行动胜过十打纲领
E、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
31、“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这说明
(A、C、D)
A、争论不能证明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
B、理论、思想的争论是毫无意义的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靠争论来证明思维的真理性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E、理论对实践没有指导作用
32、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并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这是说实践所以高于认识是因为 (A、B、C)
A、实践包含着认识,而认识不能包含实践
B、实践是实现思想目的的感性物质活动
C、实践是认识的根源,认识是实践的产物
D、实践可以离开理论认识的指导
E、实践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纯粹物质活动
33、真理的客观性是 (A、B、C)
A、真理中包含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
B、真理的内容和它所反映的客体是相符合相一致的
C、作为真理性认识的标准——社会实践具有客观性
D、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E、真理所反映的对象的客观性
34、“真理是具体的”是指 (A、B、C)
A、具体是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
B、具体是过程的或历史的、变化的而不是静止的和一成不变的
C、具体是现实的即是同现实、实践相结合而不是抽象地存在着的
D、具体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身
E、具体没有任何的抽象性、普遍性
35、“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因为 (A、B、C、D、E)
A、作为实践和主体的人是实践的产物
B、人们的社会关系是实践的产物
C、主体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改造世界,又通过实践才能认识世界
D、人的本质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E、人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只能在实践中证明
36、否认社会规律同人的活动的统一会导致 (A、B、C)
A、宿命论
B、唯意志论
C、英雄史观
D、人口决定论
E、庸俗进化论
37、社会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其基本结构是有物质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经济、社会观念结构,其中社会观念结构包括 (C、D)
A、生产方式
B、军队、警察、法庭、监狱
C、各种意识形态组成的有机整体
D、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
E、逻辑学、语言学
38、社会的物质性表现在 (A、B、C、D)
A、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B、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
D、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精神生活过程
E、社会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过程
39、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 (A、B、C、D、E)
A、可以落后于社会存在
B、可以超越社会存在
C、“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恩格斯)
D、历史继承性
E、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保证方向,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40、文化是 (A、B、C、D、E)
A、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B、人类创造性劳动的结晶
C、人的不同形态的创造物的多元复合体
D、人类进步与迈向自由的尺度
E、人类进行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产物
41、科技革命的意义体现在 (B、C、D、E)
A、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唯一决定力量
B、向私有制提出挑战
C、推动社会结构、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和人们观念的发展
D、科技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E、科技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42、近代启蒙学者把封建社会看作是“历史的中断”;空想社会主义者把资本主义看作是“偶然的失误”,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A、B、C、D、E)
A、否认了社会发展形态的统一性
B、对社会发展一般途径主观任意的否定或超越
C、是一种单纯用理性尺度来看待和衡量历史的观点
D、否认了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E、否认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进程
43、我党实行群众路线的依据有 (A、B、C、D)
A、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人民群众的观点
B、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C、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D、中共领导的革命与建设的经验总结
E、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学说
44、下列命题属于历史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A、B、E)
A、王者,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B、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C、谋事在人,成事在人
D、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E、英雄造时势
45、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这一判断的根据是 (A、B、C、E)
A、它本质上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
B、它服从辨证法的全部规律
C、社会发展是“历史合力”作用的结果
D、社会发展规律是独立于人之外的
E、生产力从根本上决定社会发展而生产力是人们所不能自由选择的
46、马克思主义用实践的观点来考察人的自由和必然的联系,认为 (A、C、D、E)
A、自由是必然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
B、自由就在于完全摆脱必然性
C、必然既是自由的限度,又是自由的根据
D、从必然到自由是一个历史过程
E、自由在于利用必然达到自己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多选题部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B、D、E)
A、世界性(国际性)的哲学
B、代表全世界无产者利益的哲学
C、全人类的哲学
D、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E、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代科学的指导作用的表现是 (C、D)
A、帮助科学解决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B、代替科学的某些作用
C、提供正确的思维理论和研究方法
D、排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干扰
E、指导为人民服务的方向
3、“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 (A、D、E)
A、它否定了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
B、它否认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C、它否认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
D、它对否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E、它对肯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B、C、E)
A、对立统一的关系
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E、相互渗透的关系
5、下列选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A、B、D、E)
A、“天赋观念说”
B、“灵魂回忆说”
C、“白板说”
D、“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
E、“上帝创世说”
6、宋代哲学家朱熹提出的“理一分殊”观点表现了 (A、B、E)
A、把一般从个别中脱离出来,变成了神化了的绝对
B、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
C、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
D、一种多元论的思想
E、一种一元论的思想
7、下列命题中属于唯心主义的是 (A、B、C)
A、思维过程即观念是独立的主体
B、观念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体
C、现实事物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
D、作为自然的人创造了精神和上帝
E、世界统一于存在
8、根据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的原理,应承认 (B、C、D、E)
A、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B、错误的思想也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C、一切物质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
D、改造世界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E、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
9、一切唯心主义都认为 (A、B)
A、万事万物都是精神的产物
B、认识是先于经验和事物的
C、主观意志决定一切
D、世界是不可知的
E、社会发展是没有规律的
10、下列论断属于唯心主义的是 (A、B、C、D)
A、认为时空是为了人的方便而创造的观点
B、脱离物质谈运动
C、上帝创造世界
D、鬼神是头脑自生的迷信
E、重视意志的作用
11、从古至今对世界是什么的主要观点 (A、B、C)
A、世界是心造和神造的
B、世界是不变的不发展的物质世界
C、世界是变化的发展的物质世界
D、世界既是物质的世界又是精神的世界
E、世界既不是物质的世界又不是精神的世界
12、下列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或事例是 (A、B、C、E)
A、宇宙有正负宇宙,负宇宙由亡灵组成
B、电脑可以预测人的前途和命运
C、人与人的心灵可以跨越遥远距离发生感应
D、“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E、“形非即神也,神非即形也”;“生则合而为用,死则形留而神逝”
1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 (A、B、C、D、E)
A、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B、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
C、人的物质的客观的活动
D、人自觉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创造性活动
E、人的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14、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即生产实践是 (A、B、C、D、E)
A、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
B、人的最基本的活动
C、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D、人与人之间互换其活动的过程
E、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与观念的变换过程
15、“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震动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这说明 (A、B、C)
A、没有独立存在的意识、精神
B、意识永远依赖物质
C、语言是现实的意识,是意识的表现形式
D、意识也就是物质的东西
E、一切物质都具有意识
16、一切辨证法都认为 (B、C)
A、物质决定意识
B、世界是变化的
C、世界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D、物质世界的变化推动精神世界的变化
E、精神世界的变化决定着物质世界的变化
17、联系与发展是辨证法的总特征,下列哪些选项体现了联系普遍性的观点
(A、B、C、D、E)
A、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B、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C、生态学理论
D、科学乃是统一的整体,将科学划分为若干领域,者与其说是由事物本身性质决定的,还不如说是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造成的
E、任何事物都可以通过一系列中介沟通起来
18、以下命题强调矛盾的同一性的是 (A、B、C、E)
A、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B、求同存异、和平共处
C、团结、批评、团结
D、斗则进、不斗则退
E、互利、互惠、双赢
19、“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表现了 (A、B )
A、关于矛盾转化的思想
B、关于矛盾的思想
C、关于质变量变的思想
D、关于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关系的思想
E、关于认识发展有限性的思想
20、中国宋代哲学家张载提出了“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的理论,这是 (B、C、D)
A、诡辩论的观点
B、没有对立面就没有统一的观点
C、没有双方相互依存,矛盾双方作用就会停止的观点
D、揭示矛盾双方对立统一关系的观点
E、形而上学的观点
21、列宁说的“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或“个别就是一般”是指(B、C、D、E)
A、个别同一般完全相同(即个别等于一般)
B、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
C、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
D、一般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
E、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
22、在我国实现现代化之前经济发展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所含的哲理是 (A、B、C)
A、现代化的质变之前的量变
B、现代化的质变之前的部分质变
C、一定的质与量的统一
D、纯粹的质变
E、纯粹的量变
23、由于矛盾的性质、地位以及条件的复杂性,矛盾解决形式是多样的,主要的有
(A、B、C)
A、矛盾一方克服一方
B、矛盾双方同归于尽
C、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
D、矛盾双方获得调和
E、创造一种使矛盾双方可以长期共存的形式
24、主体认识活动包含有选择、建构等成分,这里的选择和建构是指 (A、B、D、E)
A、以对客体反映为基础
B、主体在认识活动中对客体信息的选择、重构
C、在主观范围内的选择、建构
D、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中主体对客体的选择、建构
E、在被反映客体制约下的选择、建构
25、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     (A、B)
A、反映论
B、可知论
C、经验论
D、实践论
E、唯理论
26、“一切知识来自经验、感觉、知觉”的观点   (A、B、C、D)
A、是正确的
B、又承认知觉的源泉是客观实在属于唯物主义
C、又否认知觉的源泉是客观实在属于主观主义
D、不能区别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
E、是主观唯心主义
27、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会导致 (A、C)
A、唯理论
B、诡辩论
C、经验论
D、反映论
E、宿命论
28、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会导致
(A、B、C、D)
A、教条主义
B、经验主义
C、只强调演绎,否认归纳的意义
D、只强调归纳,否认演绎的意义
E、相对主义、诡辩论
29、人的认识之所以具有反复性,是由于  (A、B、C、D、E)
A、受认识能力的限制
B、受主体观念的限制
C、受主体精神状态的限制
D、受社会历史实践水平的限制
E、受客观事物及其本质暴露程度的限制
30、下列判断体现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实践第一的观点的是
(A、C、D)
A、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B、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C、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D、一步实际行动胜过十打纲领
E、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
31、“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这说明
 (A、C、D)
A、争论不能证明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
B、理论、思想的争论是毫无意义的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靠争论来证明思维的真理性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E、理论对实践没有指导作用
32、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并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这是说实践所以高于认识是因为    (A、B、C)
A、实践包含着认识,而认识不能包含实践
B、实践是实现思想目的的感性物质活动
C、实践是认识的根源,认识是实践的产物
D、实践可以离开理论认识的指导
E、实践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纯粹物质活动
33、真理的客观性是    (A、B、C)
A、真理中包含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
B、真理的内容和它所反映的客体是相符合相一致的
C、作为真理性认识的标准——社会实践具有客观性
D、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E、真理所反映的对象的客观性
34、“真理是具体的”是指   (A、B、C)
A、具体是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
B、具体是过程的或历史的、变化的而不是静止的和一成不变的
C、具体是现实的即是同现实、实践相结合而不是抽象地存在着的
D、具体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身
E、具体没有任何的抽象性、普遍性
35、“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因为 (A、B、C、D、E)
A、作为实践和主体的人是实践的产物
B、人们的社会关系是实践的产物
C、主体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改造世界,又通过实践才能认识世界
D、人的本质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E、人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只能在实践中证明
36、否认社会规律同人的活动的统一会导致   (A、B、C)
A、宿命论
B、唯意志论
C、英雄史观
D、人口决定论
E、庸俗进化论
37、社会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其基本结构是有物质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经济、社会观念结构,其中社会观念结构包括
(C、D)
A、生产方式
B、军队、警察、法庭、监狱
C、各种意识形态组成的有机整体
D、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
E、逻辑学、语言学
38、社会的物质性表现在  (A、B、C、D)
A、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B、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
D、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精神生活过程
E、社会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过程
39、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  (A、B、C、D、E)
A、可以落后于社会存在
B、可以超越社会存在
C、“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恩格斯)
D、历史继承性
E、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保证方向,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40、文化是 (A、B、C、D、E)
A、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B、人类创造性劳动的结晶
C、人的不同形态的创造物的多元复合体
D、人类进步与迈向自由的尺度
E、人类进行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产物
41、科技革命的意义体现在
(B、C、D、E)
A、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唯一决定力量
B、向私有制提出挑战
C、推动社会结构、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和人们观念的发展
D、科技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E、科技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42、近代启蒙学者把封建社会看作是“历史的中断”;空想社会主义者把资本主义看作是“偶然的失误”,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A、B、C、D、E)
A、否认了社会发展形态的统一性
B、对社会发展一般途径主观任意的否定或超越
C、是一种单纯用理性尺度来看待和衡量历史的观点
D、否认了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E、否认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进程
43、我党实行群众路线的依据有  (A、B、C、D)
A、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人民群众的观点
B、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C、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D、中共领导的革命与建设的经验总结
E、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学说
44、下列命题属于历史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A、B、E)
A、王者,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B、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C、谋事在人,成事在人
D、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E、英雄造时势
45、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这一判断的根据是  (A、B、C、E)
A、它本质上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
B、它服从辨证法的全部规律
C、社会发展是“历史合力”作用的结果
D、社会发展规律是独立于人之外的
E、生产力从根本上决定社会发展而生产力是人们所不能自由选择的
46、马克思主义用实践的观点来考察人的自由和必然的联系,认为 (A、C、D、E)
A、自由是必然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
B、自由就在于完全摆脱必然性
C、必然既是自由的限度,又是自由的根据
D、从必然到自由是一个历史过程
E、自由在于利用必然达到自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