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 干
Brain stem
脑干
端脑 (teleencephalon)
间脑 (diencephalon)
小脑 (celebellum)
中脑 (midbrain,mesencephalon)
脑桥 (pnos)
延髓 (medulla oblongata)
脑干 (brain stem)
脑
Brain stem
Brain
中脑
脑桥
延髓
脑
干
腹
侧
面
观
1.延髓 (腹侧面)
脑干外形
锥体
锥体交叉
橄榄
舌下神经根
舌咽神经根
迷走神经根
副神经根
延髓脑桥沟
延髓 (背侧面)
舌下神经三角
迷走神经三角
薄束结节
楔束结节
小脑下脚
脑
干
腹
侧
面
观
2.脑桥 (腹侧面)
脑桥基底部
基底沟
展神经
面神经
前庭蜗神经
小脑中脚
脑桥小脑三角
脑桥 (背侧面)
菱形窝 (第四脑室底)
上外侧边界:
小脑上脚
下外侧边界:
薄束结节
楔束结节
小脑下脚
髓纹
正中沟
界沟
内侧隆起
面神经丘
舌下神经三角
迷走神经三角
蓝斑
前庭区
听结节
第四脑室
底:菱形窝
顶:朝向小脑
前髓帆
后髓帆
脑
干
腹
侧
面
观
3.中脑 (腹侧面)
视束
大脑脚底
脚间窝
后穿质
动眼神经根
滑车神经
中脑 (背侧面)
上丘-上丘臂
下丘-下丘臂
滑车神经
脑神经的名称
I 嗅神经
II 视神经
Ⅲ 动眼神经
Ⅳ 滑车神经
Ⅴ 三叉神经
Ⅵ 展神经
Ⅶ 面神经
Ⅷ 前庭蜗神经(位听神经)
Ⅸ 舌咽神经
Ⅹ 迷走神经
Ⅺ 副神经
Ⅻ 舌下神经
口诀:
I嗅 II 视 Ⅲ 动眼 Ⅳ 滑 Ⅴ 叉 Ⅵ 外展,
Ⅶ 面 VIII听 Ⅸ 舌咽,迷副舌下顺序连。
脑神经连脑的部位
Ⅰ 嗅三角
Ⅱ 视交叉
Ⅲ 脚间窝
Ⅳ 下丘下方
Ⅴ 脑桥基底
Ⅵ
Ⅶ 延髓脑桥沟
Ⅷ
Ⅸ
Ⅹ 橄榄后沟
Ⅺ
Ⅻ 橄榄前方
脑干内部结构
概述,与脊髓比较,脑干有下列特点
1.经脑干的上下行纤维有不少在脑干内交叉
到对侧。
2.灰质被交叉的纤维分割成不连续的细胞团
块(神经核)。
3.由于中央管在延髓上部和脑桥背侧敞开成
为第四脑室底,运动核与感觉核从在脊髓
的背、腹关系变成为内、外关系。
4.脑干网状结构复杂。
延髓 脑桥 中脑
前 锥体 基底部 大脑脚底
以斜方体为界 以黑质前缘为界
后 被盖部 被盖部 被盖部
以中央灰质后缘为界
顶盖
脑干的分部
脑
干
内
部
结
构
灰质
白质
网状结构
脑神经核
非脑神经核
上行纤维束
下行纤维束
内侧丘系
脊髓丘脑束
外侧丘系
三叉丘系
皮质脊髓束
皮质核束
脑干各部代表性横切面
延髓横切面 (经锥体交叉 ) 延髓横切面 (经内侧丘系交叉 )
延髓横切面 (经下橄榄中部 ) 延髓横切面 (经下橄榄上部 )
脑桥横切面 (经面神经丘 ) 脑桥横切面 (经三叉神经运动核 )
中脑横切面 (经下丘 ) 脑桥横切面 (经上丘 )
小 脑
小脑的结构
小脑引
原裂
小脑 (上面 )
小脑 (下面 )
小结绒球
引垂
引锥体
水平裂
小脑扁桃体
小脑脚
小脑借三对脚与延髓、脑桥和中脑相连。
小脑上脚
(结合臂 )
小脑中脚
(脑桥臂 )
小脑下脚
(绳状体 )
小脑上脚 含有来自齿状核、栓状核、球核的全部传出纤
维以及一小束来自顶核的纤维。
小脑中脚 由发自脑桥核的纤维组成。小脑下脚 含有来自脊髓和延髓的纤维,包括脊髓小脑
束、三叉小脑束、楔小脑束、网状小脑束和橄榄小脑束。
小脑上脚
(结合臂 )
小脑中脚
(脑桥臂 )
小脑下脚
(绳状体 )
齿状核
栓状核
顶核
球状核
顶核 接受旧小脑的纤维,它发出的纤维经小
脑下脚止于前庭神经核和网状结构。
球状核和栓状核 此二核接受新、旧小脑皮质
的纤维,发出纤维和齿状核发出的纤维一起组成
小脑上脚。
齿状核 接受小脑半球皮质的纤维,并发出纤维
组成小脑上脚的主要部分。
(一 ) 小脑分叶和机能分区
前叶
后叶
前叶
绒球小结叶
后叶
小脑 (上面 )
小脑 (下面 )
脊髓小脑
(旧小脑 )
大脑小脑
(新小脑 )
前庭小脑
(原小脑 )
引部
半部中间部
半球外侧部
绒球
小结
前叶
后叶
绒球
小结叶
前庭小脑 接受前庭神经与前庭核来的纤维,最初是水栖
动物平衡器调节躯体运动的整合中枢,在高等动物仍然保留
了下来。调节前庭刺激引起的肌紧张变化以维持身体平衡。
脊髓小脑 主要接受脊髓小脑前、后束的纤维,此束
传导深部的感觉,与肌张力的调节密切相关。
大脑小脑 在进化中出现最晚,随大脑皮质的发展而发展。
接受大脑皮质通过脑桥核中继的信息,主要参与对大脑皮
质起动的精巧的随意运动的调节,是锥体外系的一个组成
部分。
分子层
梨状细胞层
粒层
白质
(二 ) 小脑皮质的细胞构筑特点
(三 )小脑的纤维联系 (自学 )
(四 ) 小脑损伤的典型表现
① 共济失调
② 眼球震颤
③ 意向性震颤
三,间 脑
分部
下丘脑
背侧丘脑
后丘脑,内、外侧膝状体
上丘脑 松果体、缰三角、缰连合、丘脑髓纹、后连合
底丘脑
脊髓 脑桥
延髓切面 (经内侧丘系交叉)
被盖部
锥体
脑桥横切面 (经面神经丘)
基底部
被盖部
斜方体
中脑横切面 (经上丘)
大脑脚底
被盖部
顶盖
黑质
中央灰质
脑神经核
与 III- XII对脑神经相连
按功能和性质不同可分为 7类:
1.一般躯体运动核
2.特殊内脏运动核
3.一般内脏运动核
4.一般内脏感觉核
5.特殊内脏感觉核
6.一般躯体感觉核
7.特殊躯体感觉核
特殊内脏
运动核
特殊内脏
运动核
1.一般躯体运动核:
动眼 N核 (oculomotor nucleus)
滑车 N核 (trochlear nucleus)
展 N核 (abducens nucleus)
舌下 N核 (hypoglossal nucleus)
支配自肌节衍
化的骨骼肌
面 N核 (facial nucleus)
疑核 (nucleus ambiguus)
副 N核 (spinal accessory nucleus)
支配由鳃弓衍化
的骨骼肌,即咀
嚼肌、面肌、软
腭和咽喉肌等
三叉 N运动核
(Motor nucleus of trigeminal nerve)
2.特殊内脏运动核:
3.一般内脏运动核:
动眼 N副核 (accessory oculomotor nucleus)
上泌涎核 (superior salivatory nucleus)
下泌涎核 (inferior salivatory nucleus)
迷走 N背核 (dorsal nucleus of vagus nerve)
支配心肌、平
滑肌和腺体
4.一般内脏感觉核:
孤束核 (nucleus of solitary tract)
接受脏器和心血管的初级感
觉纤维
5.特殊内脏感觉核:
孤束核头端
接受初级味觉纤维
三叉 N脊束核
Spinal necleus of trigeminal nerve
接受头面部皮肤和口、
鼻腔粘膜的初级感觉
纤维
6.一般躯体感觉核:
三叉 N中脑核
Mesencephalic necleus of trigeminal nerve
三叉 N脑桥核
pontine necleus of trigeminal nerve
蜗 N核 (cochlear nuclei)
前庭 N核 (vestibular nuclei)
接受内耳初级听
觉和平衡觉纤维
7.特殊躯体感觉核:
1.一般躯体运动核,动眼 N核、滑车 N核、展 N核、舌下 N核
2.特殊内脏运动核,三叉 N运动核、面 N核、疑核、副 N核
3.一般内脏运动核:
动眼 N副核、上泌涎核、上下泌涎核、迷走 N背核
4.一般内脏感觉核,孤束核
5.特殊内脏感觉核,孤束核头端
6.一般躯体感觉核:
三叉 N中脑核、三叉 N脑桥核、三叉 N脊束核
7.特殊躯体感觉核,蜗 N核、前庭 N核
非脑神经核
与脑神经不直接相关,作为脑干低级中枢
或上、下行通路的中继站,通常与各级脑
部和脊髓有广泛的联系。
非
脑
神
经
核
红核 (red nucleus)
黑质 (substantia nigra)
顶盖前区 (pretectal nucleus)
上丘、下丘、腹侧被盖区
脑桥核 (pontine nuclei)
上橄榄核、外侧丘系核
薄束核 (gracile nucleus)
楔束核 (cuneate nucleus)
下橄榄核 (inferior olivary nucleus)
楔束副核、楔外侧核
内侧丘系
起于:对侧薄束核和楔束核
止于: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功能:对侧颈以下深感觉和精细触觉
白质 — 上行纤维束
楔束
内侧丘系
薄束核、楔束核
薄束
丘脑腹后
外侧核
内侧丘系
脊髓丘系
起于:对侧脊 髓后角固有核
止于: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功能:对侧颈以下浅感觉
脊髓丘脑侧束
脊髓丘脑束
脊髓丘脑前束
丘脑腹后
外侧核
脊髓后角
固有核
脑桥断面
外侧丘系
螺旋器
蜗神经
蜗神经核
中脑断面
外侧丘系
起于:双侧蜗 N核
止于:双侧内侧膝状体
功能:双侧听觉
内侧膝状体
外侧丘系
三叉丘系
起于:对侧三叉 N脑
桥核、脊束核
止于:同侧丘脑腹后
内侧核
功能:对侧头面部浅
感觉
三叉丘系
三叉神经
三叉神经脊束核
脊髓断面
延髓断面
脑桥断面
中脑断面
三叉神经脑桥核
丘脑腹后内侧核
白质 — 下行纤维束
锥体束的皮质脊髓束
起于:同侧中央旁小叶前部和
中央前回中、上部
止于:两侧脊髓灰质前角 N元
功能:两侧躯干肌和对侧四肢肌
内囊
大脑脚底
脑桥基底
延髓锥体锥体交叉
脊髓灰质前角
锥体束的皮质核 (脑干 )束
起于:同侧中央前回下部
止于:对侧面 N核下部、舌
下 N核和其它双侧脑
神经运动核
功能:支配对侧眼裂以下表
情肌、舌外肌和双侧
眼裂以上表情肌、眼
外肌和咀嚼肌、部分
颈肌。
中央前回
下部
脑神经运动核
脑干网状结构
在脑干中除了脑神经核、非
脑神经核和长的上、下行纤
维以外,在 脑干被盖部中部
还有一个广泛的区域,神经
纤维交织成网,并有各种大、
小不等的神经细胞散在其中,
通常把这个灰白交织的区域
称为网状结构。
Reticular formation of brain stem
网状结构内神经元的特点:
1,树突分支多而且长,所以一个神经元和周围许
多细胞形成突触,刺激一处可引起广泛的兴奋。
2,网状结构接受来自几乎所有感觉系统的信息,
而其传出纤维则直接或间接地到达中枢神经系
统的各个地方。
3,网状结构的功能涉及觉醒睡眠周期、脑和脊髓
的运动控制以及各种内脏活动的调节。
脑桥被盖
网状核
旁正中网状核
外侧网状核
脑干网状结构的主要核团:
1.向小脑投射的核团
把来自大脑皮质和小
脑的冲动传至小脑。
2.中缝核群
主要由 5-羟色胺能
神经元构成,与睡
眠、镇痛等有关。
外侧核群 内侧 (中央 )核群 中缝核群 向小脑投射的网状核群
线形核
中缝背核
中央上核
脑桥中缝核
中缝隐核
中缝大核
此核群的神经元丁字形分支,
树突方向与脑干长轴相垂直,
轴突较长方向与脑干长轴一
致。轴突向下组成网脊髓束,
止于前角或侧角细胞,对脊
髓运动神经元施予强大的抑
制作用 (伸肌 );向上止于丘
脑的非特异性核团、底丘脑、
下丘脑,再经丘脑中继后对
大脑皮质发挥影响,是脑干
网状结构的, 效应区, 。
3.内侧核群
外侧核群 内侧 (中央 )核群 中缝核群 向小脑投射的网状核群
脑桥颅侧网状核
脑桥尾侧网状核
巨细胞网状核
接受广泛的传入投射,如脊
髓丘系、三叉神经脊束核、
孤束核的侧支 (即接受全身
痛、温、触、压觉和内脏感
觉的传入 );此外还接受前
庭神经核、听觉传导路诸核
的传入,是脑干网状结构的
,感受区, 。
4.外侧核群
外侧核群 内侧 (中央 )核群 中缝核群 向小脑投射的网状核群
脚桥被盖核
臂旁外侧核
臂旁内侧核
小细胞网状核
腹侧网状核
楔形核和楔形下核
蓝斑 ----其神经元含大
量的去甲肾上腺素,树突
分布广泛,轴突长、分支
多,几乎终止于全脑和脊
髓灰质各部,从而影响脑
的整体活动,如:控制注
意力水平、调节觉醒 -睡眠
周期和参与心血管运动的
调节。
5.儿茶酚胺核团
蓝斑
上行网状激动系统
网状结构的功能
1,对大脑皮质机能活动的影响
通过 上行网状激动
系统 把非特异性感
觉的冲动传到大脑
皮质广泛的区域,
使大脑皮质神经元
处于一定的兴奋而
保持清醒的状态。
运动传导路
感觉传导路
网状脊髓束
小脑
脑桥
延髓
侧支
向大脑皮质的投射
临床上:
双侧底丘脑或下丘脑损伤 昏睡、昏迷
镇静药、麻醉药、毒品 其作用与网状系统有关
2.调节脊髓的活动
皮质网状束
锥体束侧支
中央核群 (抑制区 )
外侧核群 (易化区 ) 网状脊髓束
① 抑制脊髓活动、
脊髓反射
② 增强低级中的
反射,上 N元
损伤引起痉挛、
去大脑僵直
大脑皮质
纹状体
顶核
网状结构易化区
网状结构抑制区
网状脊髓束
3,对内脏运动的调节
在脑干网状结构中有各种内脏活动的调节中枢。
如:延髓外侧网状结构 心血管运动中枢
延髓内侧网状结构 呼吸中枢
延髓背外侧网状结构 呕吐中枢
此外,在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饱食中枢、
口渴中枢等。
因此,延髓受伤,破坏了这些中枢的生理活动,
常危及生命。
外侧核
背侧组
腹后核 腹后内侧核腹后外侧核
前核群
内侧核背侧丘脑 背外侧核
后外侧核
枕
腹侧组
腹前核
腹外侧核
丘脑间粘合
正中核 板内核 背内侧核
丘脑前核
背外侧核
腹前核
腹外侧核
后外侧核
腹后外侧核
腹后内侧核
内侧膝状体
外侧膝状体
枕
中央中核
丘脑网状核
1,非特异性投射核团 (古丘脑 )
了解内容
包括:中线核、板内核和网状核
主要接受嗅脑、脑干网状结构的传入纤维,与
下丘脑和纹状体之间有往返的纤维联系。
丘脑间粘合
正中核
丘脑网状核
板内核
2,特异性中继核团 (旧丘脑 )
包括:
腹前核
腹外侧核
腹后核
主要接受小脑齿状核、苍白球、黑质
的传入纤维,发出纤维投射到躯体运
动中枢,调节躯体运动。
腹后内侧核 接受三叉丘系和孤束核
发出的味觉纤维。
腹后外侧核 接受内侧丘系和脊髓丘
系的纤维。
腹前核
腹外侧核
腹后外侧核腹后内侧核
楔束
内侧丘系
薄束核
楔束核
薄束
丘脑腹后
外侧核
脊髓丘脑侧束
脊髓丘脑束
脊髓丘脑前束
丘脑腹后
外侧核
脊髓后角
固有核
三叉丘系
三叉神经
三叉神经脊束核
脊髓断面
延髓断面
脑桥断面
中脑断面
三叉神经脑桥核
丘脑腹后内侧核
2,联络性核团 (新丘脑 )
包括:前核、内侧核的外侧核的背侧组,它们
与丘脑其它核团和大脑皮质等有丰富的纤维联
系,在功能上进入高级神经活动的领域,具有
情感意识的分析能力,还参与学习记忆活动。
内侧膝状体
接受听觉传导通路的纤维
后丘脑
外侧膝状体
接受视觉传导通路的纤维
脑桥断面
外侧丘系
螺旋器
蜗神经
蜗神经核
中脑断面
内侧膝状体
上丘脑
包括:松果体、缰三角、缰连合、丘脑髓纹、后连合
下丘脑
1,外形与分区 (了解 )
视交叉、灰结节、漏斗、乳头体
分区 (了解 )
从前向后可分为:视前区、视上区、结节区、乳头体区
由内向外可分为:室周带、内侧带、外侧带
下丘脑的核团
视前核
视上核
室旁核
漏斗核
下丘脑背内侧核
下丘脑腹内侧核
下丘脑后核
2,下丘脑的纤维联系
① 与边缘系统的联系
② 与脑干和脊髓的联系
③ 与背侧丘脑的联系
④ 与垂体的联系
自学
室旁核垂体束
视上核
室旁核
视上垂体束
加压素 垂体后叶
催产素 垂体后叶
3.下丘脑的功能
① 下丘脑是神经内分泌的中心,调节机体的
内分泌活动。
② 它皮质下自主神经活动的高级中枢,对体温、
摄食、生殖和水盐平衡进行广泛的调节。
③ 与边缘系统有密切关系,参与情绪行为的调节,
如发恕和防御反应等。
④ 下丘脑的视上核具有调节机体昼夜节律的功能。
底丘脑
底丘脑与黑质、红
核、苍白球有密切
的纤维联系,参与
锥体外系的功能。
Brain stem
脑干
端脑 (teleencephalon)
间脑 (diencephalon)
小脑 (celebellum)
中脑 (midbrain,mesencephalon)
脑桥 (pnos)
延髓 (medulla oblongata)
脑干 (brain stem)
脑
Brain stem
Brain
中脑
脑桥
延髓
脑
干
腹
侧
面
观
1.延髓 (腹侧面)
脑干外形
锥体
锥体交叉
橄榄
舌下神经根
舌咽神经根
迷走神经根
副神经根
延髓脑桥沟
延髓 (背侧面)
舌下神经三角
迷走神经三角
薄束结节
楔束结节
小脑下脚
脑
干
腹
侧
面
观
2.脑桥 (腹侧面)
脑桥基底部
基底沟
展神经
面神经
前庭蜗神经
小脑中脚
脑桥小脑三角
脑桥 (背侧面)
菱形窝 (第四脑室底)
上外侧边界:
小脑上脚
下外侧边界:
薄束结节
楔束结节
小脑下脚
髓纹
正中沟
界沟
内侧隆起
面神经丘
舌下神经三角
迷走神经三角
蓝斑
前庭区
听结节
第四脑室
底:菱形窝
顶:朝向小脑
前髓帆
后髓帆
脑
干
腹
侧
面
观
3.中脑 (腹侧面)
视束
大脑脚底
脚间窝
后穿质
动眼神经根
滑车神经
中脑 (背侧面)
上丘-上丘臂
下丘-下丘臂
滑车神经
脑神经的名称
I 嗅神经
II 视神经
Ⅲ 动眼神经
Ⅳ 滑车神经
Ⅴ 三叉神经
Ⅵ 展神经
Ⅶ 面神经
Ⅷ 前庭蜗神经(位听神经)
Ⅸ 舌咽神经
Ⅹ 迷走神经
Ⅺ 副神经
Ⅻ 舌下神经
口诀:
I嗅 II 视 Ⅲ 动眼 Ⅳ 滑 Ⅴ 叉 Ⅵ 外展,
Ⅶ 面 VIII听 Ⅸ 舌咽,迷副舌下顺序连。
脑神经连脑的部位
Ⅰ 嗅三角
Ⅱ 视交叉
Ⅲ 脚间窝
Ⅳ 下丘下方
Ⅴ 脑桥基底
Ⅵ
Ⅶ 延髓脑桥沟
Ⅷ
Ⅸ
Ⅹ 橄榄后沟
Ⅺ
Ⅻ 橄榄前方
脑干内部结构
概述,与脊髓比较,脑干有下列特点
1.经脑干的上下行纤维有不少在脑干内交叉
到对侧。
2.灰质被交叉的纤维分割成不连续的细胞团
块(神经核)。
3.由于中央管在延髓上部和脑桥背侧敞开成
为第四脑室底,运动核与感觉核从在脊髓
的背、腹关系变成为内、外关系。
4.脑干网状结构复杂。
延髓 脑桥 中脑
前 锥体 基底部 大脑脚底
以斜方体为界 以黑质前缘为界
后 被盖部 被盖部 被盖部
以中央灰质后缘为界
顶盖
脑干的分部
脑
干
内
部
结
构
灰质
白质
网状结构
脑神经核
非脑神经核
上行纤维束
下行纤维束
内侧丘系
脊髓丘脑束
外侧丘系
三叉丘系
皮质脊髓束
皮质核束
脑干各部代表性横切面
延髓横切面 (经锥体交叉 ) 延髓横切面 (经内侧丘系交叉 )
延髓横切面 (经下橄榄中部 ) 延髓横切面 (经下橄榄上部 )
脑桥横切面 (经面神经丘 ) 脑桥横切面 (经三叉神经运动核 )
中脑横切面 (经下丘 ) 脑桥横切面 (经上丘 )
小 脑
小脑的结构
小脑引
原裂
小脑 (上面 )
小脑 (下面 )
小结绒球
引垂
引锥体
水平裂
小脑扁桃体
小脑脚
小脑借三对脚与延髓、脑桥和中脑相连。
小脑上脚
(结合臂 )
小脑中脚
(脑桥臂 )
小脑下脚
(绳状体 )
小脑上脚 含有来自齿状核、栓状核、球核的全部传出纤
维以及一小束来自顶核的纤维。
小脑中脚 由发自脑桥核的纤维组成。小脑下脚 含有来自脊髓和延髓的纤维,包括脊髓小脑
束、三叉小脑束、楔小脑束、网状小脑束和橄榄小脑束。
小脑上脚
(结合臂 )
小脑中脚
(脑桥臂 )
小脑下脚
(绳状体 )
齿状核
栓状核
顶核
球状核
顶核 接受旧小脑的纤维,它发出的纤维经小
脑下脚止于前庭神经核和网状结构。
球状核和栓状核 此二核接受新、旧小脑皮质
的纤维,发出纤维和齿状核发出的纤维一起组成
小脑上脚。
齿状核 接受小脑半球皮质的纤维,并发出纤维
组成小脑上脚的主要部分。
(一 ) 小脑分叶和机能分区
前叶
后叶
前叶
绒球小结叶
后叶
小脑 (上面 )
小脑 (下面 )
脊髓小脑
(旧小脑 )
大脑小脑
(新小脑 )
前庭小脑
(原小脑 )
引部
半部中间部
半球外侧部
绒球
小结
前叶
后叶
绒球
小结叶
前庭小脑 接受前庭神经与前庭核来的纤维,最初是水栖
动物平衡器调节躯体运动的整合中枢,在高等动物仍然保留
了下来。调节前庭刺激引起的肌紧张变化以维持身体平衡。
脊髓小脑 主要接受脊髓小脑前、后束的纤维,此束
传导深部的感觉,与肌张力的调节密切相关。
大脑小脑 在进化中出现最晚,随大脑皮质的发展而发展。
接受大脑皮质通过脑桥核中继的信息,主要参与对大脑皮
质起动的精巧的随意运动的调节,是锥体外系的一个组成
部分。
分子层
梨状细胞层
粒层
白质
(二 ) 小脑皮质的细胞构筑特点
(三 )小脑的纤维联系 (自学 )
(四 ) 小脑损伤的典型表现
① 共济失调
② 眼球震颤
③ 意向性震颤
三,间 脑
分部
下丘脑
背侧丘脑
后丘脑,内、外侧膝状体
上丘脑 松果体、缰三角、缰连合、丘脑髓纹、后连合
底丘脑
脊髓 脑桥
延髓切面 (经内侧丘系交叉)
被盖部
锥体
脑桥横切面 (经面神经丘)
基底部
被盖部
斜方体
中脑横切面 (经上丘)
大脑脚底
被盖部
顶盖
黑质
中央灰质
脑神经核
与 III- XII对脑神经相连
按功能和性质不同可分为 7类:
1.一般躯体运动核
2.特殊内脏运动核
3.一般内脏运动核
4.一般内脏感觉核
5.特殊内脏感觉核
6.一般躯体感觉核
7.特殊躯体感觉核
特殊内脏
运动核
特殊内脏
运动核
1.一般躯体运动核:
动眼 N核 (oculomotor nucleus)
滑车 N核 (trochlear nucleus)
展 N核 (abducens nucleus)
舌下 N核 (hypoglossal nucleus)
支配自肌节衍
化的骨骼肌
面 N核 (facial nucleus)
疑核 (nucleus ambiguus)
副 N核 (spinal accessory nucleus)
支配由鳃弓衍化
的骨骼肌,即咀
嚼肌、面肌、软
腭和咽喉肌等
三叉 N运动核
(Motor nucleus of trigeminal nerve)
2.特殊内脏运动核:
3.一般内脏运动核:
动眼 N副核 (accessory oculomotor nucleus)
上泌涎核 (superior salivatory nucleus)
下泌涎核 (inferior salivatory nucleus)
迷走 N背核 (dorsal nucleus of vagus nerve)
支配心肌、平
滑肌和腺体
4.一般内脏感觉核:
孤束核 (nucleus of solitary tract)
接受脏器和心血管的初级感
觉纤维
5.特殊内脏感觉核:
孤束核头端
接受初级味觉纤维
三叉 N脊束核
Spinal necleus of trigeminal nerve
接受头面部皮肤和口、
鼻腔粘膜的初级感觉
纤维
6.一般躯体感觉核:
三叉 N中脑核
Mesencephalic necleus of trigeminal nerve
三叉 N脑桥核
pontine necleus of trigeminal nerve
蜗 N核 (cochlear nuclei)
前庭 N核 (vestibular nuclei)
接受内耳初级听
觉和平衡觉纤维
7.特殊躯体感觉核:
1.一般躯体运动核,动眼 N核、滑车 N核、展 N核、舌下 N核
2.特殊内脏运动核,三叉 N运动核、面 N核、疑核、副 N核
3.一般内脏运动核:
动眼 N副核、上泌涎核、上下泌涎核、迷走 N背核
4.一般内脏感觉核,孤束核
5.特殊内脏感觉核,孤束核头端
6.一般躯体感觉核:
三叉 N中脑核、三叉 N脑桥核、三叉 N脊束核
7.特殊躯体感觉核,蜗 N核、前庭 N核
非脑神经核
与脑神经不直接相关,作为脑干低级中枢
或上、下行通路的中继站,通常与各级脑
部和脊髓有广泛的联系。
非
脑
神
经
核
红核 (red nucleus)
黑质 (substantia nigra)
顶盖前区 (pretectal nucleus)
上丘、下丘、腹侧被盖区
脑桥核 (pontine nuclei)
上橄榄核、外侧丘系核
薄束核 (gracile nucleus)
楔束核 (cuneate nucleus)
下橄榄核 (inferior olivary nucleus)
楔束副核、楔外侧核
内侧丘系
起于:对侧薄束核和楔束核
止于: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功能:对侧颈以下深感觉和精细触觉
白质 — 上行纤维束
楔束
内侧丘系
薄束核、楔束核
薄束
丘脑腹后
外侧核
内侧丘系
脊髓丘系
起于:对侧脊 髓后角固有核
止于: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功能:对侧颈以下浅感觉
脊髓丘脑侧束
脊髓丘脑束
脊髓丘脑前束
丘脑腹后
外侧核
脊髓后角
固有核
脑桥断面
外侧丘系
螺旋器
蜗神经
蜗神经核
中脑断面
外侧丘系
起于:双侧蜗 N核
止于:双侧内侧膝状体
功能:双侧听觉
内侧膝状体
外侧丘系
三叉丘系
起于:对侧三叉 N脑
桥核、脊束核
止于:同侧丘脑腹后
内侧核
功能:对侧头面部浅
感觉
三叉丘系
三叉神经
三叉神经脊束核
脊髓断面
延髓断面
脑桥断面
中脑断面
三叉神经脑桥核
丘脑腹后内侧核
白质 — 下行纤维束
锥体束的皮质脊髓束
起于:同侧中央旁小叶前部和
中央前回中、上部
止于:两侧脊髓灰质前角 N元
功能:两侧躯干肌和对侧四肢肌
内囊
大脑脚底
脑桥基底
延髓锥体锥体交叉
脊髓灰质前角
锥体束的皮质核 (脑干 )束
起于:同侧中央前回下部
止于:对侧面 N核下部、舌
下 N核和其它双侧脑
神经运动核
功能:支配对侧眼裂以下表
情肌、舌外肌和双侧
眼裂以上表情肌、眼
外肌和咀嚼肌、部分
颈肌。
中央前回
下部
脑神经运动核
脑干网状结构
在脑干中除了脑神经核、非
脑神经核和长的上、下行纤
维以外,在 脑干被盖部中部
还有一个广泛的区域,神经
纤维交织成网,并有各种大、
小不等的神经细胞散在其中,
通常把这个灰白交织的区域
称为网状结构。
Reticular formation of brain stem
网状结构内神经元的特点:
1,树突分支多而且长,所以一个神经元和周围许
多细胞形成突触,刺激一处可引起广泛的兴奋。
2,网状结构接受来自几乎所有感觉系统的信息,
而其传出纤维则直接或间接地到达中枢神经系
统的各个地方。
3,网状结构的功能涉及觉醒睡眠周期、脑和脊髓
的运动控制以及各种内脏活动的调节。
脑桥被盖
网状核
旁正中网状核
外侧网状核
脑干网状结构的主要核团:
1.向小脑投射的核团
把来自大脑皮质和小
脑的冲动传至小脑。
2.中缝核群
主要由 5-羟色胺能
神经元构成,与睡
眠、镇痛等有关。
外侧核群 内侧 (中央 )核群 中缝核群 向小脑投射的网状核群
线形核
中缝背核
中央上核
脑桥中缝核
中缝隐核
中缝大核
此核群的神经元丁字形分支,
树突方向与脑干长轴相垂直,
轴突较长方向与脑干长轴一
致。轴突向下组成网脊髓束,
止于前角或侧角细胞,对脊
髓运动神经元施予强大的抑
制作用 (伸肌 );向上止于丘
脑的非特异性核团、底丘脑、
下丘脑,再经丘脑中继后对
大脑皮质发挥影响,是脑干
网状结构的, 效应区, 。
3.内侧核群
外侧核群 内侧 (中央 )核群 中缝核群 向小脑投射的网状核群
脑桥颅侧网状核
脑桥尾侧网状核
巨细胞网状核
接受广泛的传入投射,如脊
髓丘系、三叉神经脊束核、
孤束核的侧支 (即接受全身
痛、温、触、压觉和内脏感
觉的传入 );此外还接受前
庭神经核、听觉传导路诸核
的传入,是脑干网状结构的
,感受区, 。
4.外侧核群
外侧核群 内侧 (中央 )核群 中缝核群 向小脑投射的网状核群
脚桥被盖核
臂旁外侧核
臂旁内侧核
小细胞网状核
腹侧网状核
楔形核和楔形下核
蓝斑 ----其神经元含大
量的去甲肾上腺素,树突
分布广泛,轴突长、分支
多,几乎终止于全脑和脊
髓灰质各部,从而影响脑
的整体活动,如:控制注
意力水平、调节觉醒 -睡眠
周期和参与心血管运动的
调节。
5.儿茶酚胺核团
蓝斑
上行网状激动系统
网状结构的功能
1,对大脑皮质机能活动的影响
通过 上行网状激动
系统 把非特异性感
觉的冲动传到大脑
皮质广泛的区域,
使大脑皮质神经元
处于一定的兴奋而
保持清醒的状态。
运动传导路
感觉传导路
网状脊髓束
小脑
脑桥
延髓
侧支
向大脑皮质的投射
临床上:
双侧底丘脑或下丘脑损伤 昏睡、昏迷
镇静药、麻醉药、毒品 其作用与网状系统有关
2.调节脊髓的活动
皮质网状束
锥体束侧支
中央核群 (抑制区 )
外侧核群 (易化区 ) 网状脊髓束
① 抑制脊髓活动、
脊髓反射
② 增强低级中的
反射,上 N元
损伤引起痉挛、
去大脑僵直
大脑皮质
纹状体
顶核
网状结构易化区
网状结构抑制区
网状脊髓束
3,对内脏运动的调节
在脑干网状结构中有各种内脏活动的调节中枢。
如:延髓外侧网状结构 心血管运动中枢
延髓内侧网状结构 呼吸中枢
延髓背外侧网状结构 呕吐中枢
此外,在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饱食中枢、
口渴中枢等。
因此,延髓受伤,破坏了这些中枢的生理活动,
常危及生命。
外侧核
背侧组
腹后核 腹后内侧核腹后外侧核
前核群
内侧核背侧丘脑 背外侧核
后外侧核
枕
腹侧组
腹前核
腹外侧核
丘脑间粘合
正中核 板内核 背内侧核
丘脑前核
背外侧核
腹前核
腹外侧核
后外侧核
腹后外侧核
腹后内侧核
内侧膝状体
外侧膝状体
枕
中央中核
丘脑网状核
1,非特异性投射核团 (古丘脑 )
了解内容
包括:中线核、板内核和网状核
主要接受嗅脑、脑干网状结构的传入纤维,与
下丘脑和纹状体之间有往返的纤维联系。
丘脑间粘合
正中核
丘脑网状核
板内核
2,特异性中继核团 (旧丘脑 )
包括:
腹前核
腹外侧核
腹后核
主要接受小脑齿状核、苍白球、黑质
的传入纤维,发出纤维投射到躯体运
动中枢,调节躯体运动。
腹后内侧核 接受三叉丘系和孤束核
发出的味觉纤维。
腹后外侧核 接受内侧丘系和脊髓丘
系的纤维。
腹前核
腹外侧核
腹后外侧核腹后内侧核
楔束
内侧丘系
薄束核
楔束核
薄束
丘脑腹后
外侧核
脊髓丘脑侧束
脊髓丘脑束
脊髓丘脑前束
丘脑腹后
外侧核
脊髓后角
固有核
三叉丘系
三叉神经
三叉神经脊束核
脊髓断面
延髓断面
脑桥断面
中脑断面
三叉神经脑桥核
丘脑腹后内侧核
2,联络性核团 (新丘脑 )
包括:前核、内侧核的外侧核的背侧组,它们
与丘脑其它核团和大脑皮质等有丰富的纤维联
系,在功能上进入高级神经活动的领域,具有
情感意识的分析能力,还参与学习记忆活动。
内侧膝状体
接受听觉传导通路的纤维
后丘脑
外侧膝状体
接受视觉传导通路的纤维
脑桥断面
外侧丘系
螺旋器
蜗神经
蜗神经核
中脑断面
内侧膝状体
上丘脑
包括:松果体、缰三角、缰连合、丘脑髓纹、后连合
下丘脑
1,外形与分区 (了解 )
视交叉、灰结节、漏斗、乳头体
分区 (了解 )
从前向后可分为:视前区、视上区、结节区、乳头体区
由内向外可分为:室周带、内侧带、外侧带
下丘脑的核团
视前核
视上核
室旁核
漏斗核
下丘脑背内侧核
下丘脑腹内侧核
下丘脑后核
2,下丘脑的纤维联系
① 与边缘系统的联系
② 与脑干和脊髓的联系
③ 与背侧丘脑的联系
④ 与垂体的联系
自学
室旁核垂体束
视上核
室旁核
视上垂体束
加压素 垂体后叶
催产素 垂体后叶
3.下丘脑的功能
① 下丘脑是神经内分泌的中心,调节机体的
内分泌活动。
② 它皮质下自主神经活动的高级中枢,对体温、
摄食、生殖和水盐平衡进行广泛的调节。
③ 与边缘系统有密切关系,参与情绪行为的调节,
如发恕和防御反应等。
④ 下丘脑的视上核具有调节机体昼夜节律的功能。
底丘脑
底丘脑与黑质、红
核、苍白球有密切
的纤维联系,参与
锥体外系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