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可持续发展与经济
第一节
概 述
大家都非常清楚, 21世纪的经济
将是知识经济, 但人们也应清楚地认
识到, 21世纪的经济也将是环境经济,
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 何以如此
呢? 首先,这是环境状况提出的紧迫要
求 。 20世纪社会经济快速增长, 同时
生态环境也受到严重破坏和污染, 不
仅到了越来越难以为继的地步, 而且
已直接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 因此,
不能不尽快改变经济的发展形态, 采
取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
第二,这是人类发展提出的要求。随着人
类文明和知识水平的提高,我们开始懂得,
要保障生命安全和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就必须注重环境安全,提高环境质量。因
此,整个经济的发展,以人为本的特征越
来越明显。一切经济活动都要符合人的生
活质量的要求。第三,这是经济新增长的
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
的提高,人类社会总是在不断地调整经济
结构,要始终保持经济的一定增长速度,
就需要不断创造一些新的增长点。
一、社会、生态、经济大系统
( 一 ) 社会, 生态, 经济大系统的基本要素
人类生产经营活动融入自然环境
之中,形成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统
一体,称之为, 社会 — 生态 — 经济大
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有四个最重
要的基本要素:即人口、资本(或者
资金)、资源和技术。
1、人口 是生产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和
体现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的生命实体,它
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统一体,作为生产者,
人类能够开发环境系统、利用环境资源,
并且能够通过技术进步实现对环境资源的
合理开发与利用;作为消费者,将资源转
化为产品,最终都是被人口所消费的,其
消费的剩余物和废弃物又都回到自然界之
中。并且,人是社会 — 生态 — 经济系统中
的主体,能够自觉地调节经济子系统和环
境子系统的关系,从而能够达到实现人类
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目的。
2、资本 包括物化资
本与物质资料及货币资本与
资金两部分,其中物化资本
是社会 — 生态 — 经济系统形
成与发展的重要条件,而货
币资本作为流通手段,参与
了社会 — 生态 — 经济系统的
循环运动。
3、资源 这里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所
必需的自然资源,包括地球水资源、大气、
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生物能等可再生
资源,以及煤炭、石油、矿石等不可再生
资源,资源是社会 — 生态 — 经济系统中不
可缺少的物质要素,人类对资源不同的开
发利用方式决定了社会 — 生态 — 经济系统
的运行状况和运行质量,总的来看,应以
可再生资源利用为主,尽量不利用或少利
用不可再生资源,并且对不可再生资源的
利用一定要遵循节约利用、高效利用和清
洁利用的原则。
4、技术 是人类开发、利用、改造自
然的物质手段、精神手段和信息手段
的总和,在社会 — 生态 — 经济系统中,
技术要素的作用会越来越大,但技术
对自然界的作用具有两面性,正确的
技术方案和技术措施会增强资源要素
的产出功,能,而不当的技术手段和
技术行为则会造成自然破坏和环境污
染,引起自然生态系统的退化和社
会 — 生态 — 经济系统产出功能的下降。
( 二 ) 社会, 生态, 经济系统的结构
上述四个要素形成了社会 — 生态 — 经济
系统的四个子系统:
1,环境子系统 它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提供空间, 物质, 能量, 生态等支撑, 是
社会 — 生态 — 经济系统运行的基础 。
2、经济子系统 它是人类意志的体现,
是为人类提供所需物品和劳务的投入 ——
产出系统,是社会 — 生态 — 经济系统的主
体。
3,社会子系统 它是人类社会的政治,
意识形态, 法律, 道德及社会规范等一切
社会现象的总和 。 是社会 — 生态 — 经济系
统的协调与控制主体 。
4,技术子系统 它是连接环境子系统和
经济子系统的中介环节, 起着从科学到生
产或从生产到科学之间传递与转化媒介物
的作用 。
这四个子系统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
互联系,共同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社会 — 生态 — 经济大系统。
( 三 ) 社会, 生态, 经济系统的功能
社会 — 生态 — 经济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
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物流, 能流,
价值流和信息流的形式实现的 。
1,物质循环 ( 物流 )
物流可分为以下三类:
( 1)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 2) 经济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 3) 自然物流与经济物流的相互转化
2、能量流动(能流) 它有
两个显著的特点,其一是流动的单
向性和非循环性,并且随着热量的
释放而参与物质循环,其二是能量
的递减性,即随着能量的传递和转
移,能量是逐渐消耗、逐级减少的,
并且遵循热力学定律,同样,能流
分为自然能流和经济能流,并且经
济能流是由自然能流转化而来的。
3,价值流 它是人类通过有目
的的劳动过程, 把自然物 ( 能 ) 流
变换为经济物 ( 能 ) 流, 价值沿着
生产链不断形成和转移, 最后通过
市场买卖, 使价值得以实现和价值
得以增殖, 并且价值的逐级递增和
能量的逐级递减发生在同一生产过
程之中, 二者融为一体 。
4、信息流 是指在社会 — 生态 — 经济
系统中,以物质和能量为载体,通过物流
和能流而实现信息的获取、存储、加工、
传递和转化的过程,信息传递不仅是社
会 — 生态 — 经济系统的重要特征,而且是
管理社会 — 生态 — 经济系统的关键。社
会 — 生态 — 经济系统中,从环境角度看,
其中的任何子系统或部分都是物质、能量、
信息流的统一体,而从经济角度看,则是
以物流、能流和信息流为基础的,人类经
济系统的价值流动过程。
二、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一) 自然资源开发与环境
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的
基础性共享资源。自然资源是在特定环境
之中以某种形态存在的,并充当着环境的
载体或物质 — 能量交换、传递和转移的介
质,因而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彼此
作用与融为一体的关系。于是,自然资源
流失和衰竭、自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常常是同时发生或先后出现的。
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是一个
事物的两个侧面,两者之间并不
存在截然区分的界限。自然资源
和自然环境可以互相转化,都具
有双重性。但是,人类从自然环
境中有选择地取得了可以直接利
用的部分作为自然资源以后,就
往往把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分开
对待。
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是引发社会 — 生
态 — 经济系统发展当中错综复杂连锁反应
的决定性因素,人类开发活动恰当与否,
则是决定这些反应方向的主导力量。如果
开发活动不适当(毁林造田,陡坡开荒
等),或者超过最大允许开发总量,(草
场超载放牧、森林砍伐量超过自然生长量
等),都势必造成自然资源的流失和衰竭,
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并最终导致人
与自然的对立。
( 二 ) 经济发展与环境
1,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库兹涅茨在 50年代提出一个假说,
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差距先扩
大再缩小。这一收入不平均和人均收
入之间的倒 U形关系,被称为库兹涅茨
曲线。粗略的观察表明,在经济发展
过程中,环境也同样存在先恶化后改
善的情况。
在经济发展的较低阶段,由于经
济活动的水平较低,环境污染的水平
较低。在经济起飞、制造业大发展阶
段,资源的耗费超过资源的再生,环
境恶化。在经济发展的更高阶段,经
济结构改变,污染产业停止生产或被
转移,经济发展带来的积累可以用来
治理环境,人们的环境意识也加强了,
因此环境状况开始改善。这样就形成
了一条倒 U形曲线。
某一经济社会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状况主要取
决于以下因素:
( 1)经济活动的水平和规模
( 2)经济结构
( 3)技术水平
( 4)环境保护政府管制的方式和效果
( 5)环保支出及其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可能产生误
导作用,好像人类的发展必须经过先污染、后
治理的过程,在经济发展没有达到一定水平之
前,污染是必然的,政府整治与否都无济于事。
这种理解并不准确,它不利于发展中国家政府
在经济发展中注意环境保护。
2,收入分配与环境
( 1)国家间的不公平 有观点认为:
富国在穷国谋求保护自然资源资产,只是
因为这些资产对富国具有效用。该资产产
生的效益主要在穷国的外部,而且,这种
保护也排除了穷国通过使用该资产而得到
发展的可能性。在这一前提下,国家间的
不公平在某种政策环境下,可能会加剧非
可持续性的发展。换句话说,不仅是可持
续性会影响公平性,而且不公平性也会影
响可持续性。
( 2) 国家内的不公平 由于穷人比
富人更加依赖于自然资源, 如果他们
没有可能得到其他资源的话, 他们或
许会更快地消耗自然资源, 所以, 一
国内部的不公平性可能会助长非可持
续性 。 这是贫困与环境关系的假设前
提 。 而且, 由于穷人直接依赖于自然
资产, 退化了的环境会加速他们的贫
困过程 。 一般当一个国家的贫困加剧
时, 会伴随着更加不公平的收入分配 。
3,贫困与环境
一般来说,越是贫困的地区,
其对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依存度越高。
世界上最贫困的人们直接依赖自然
资源以获取他们必需的食物、能源、
水和收入。那么,贫困是不是导致
环境退化的唯一原因呢?答案当然
是否定的。
贫穷是自然资源保护的大敌
关于贫困和环境变化的关系,还必须
从短期和长期不同的时段来看。通过经济
增长摆脱贫困的过程会在短期内使环境退
化,但从长期看,高收入可以使个人和国
家有可能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我们可以
通过工业化经济发展过程中看出这一点。
世界上的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了,环境也
得到的治理。同时将一些高污染的产业转
移到了发展中国家,他们的经济高增长实
际上是对地球其他地区环境带来的污染及
危害而换来的。因此,发达国家在全球环
境治理方面应承担起更大的义务与责任。
当然,贫困的确是生态破坏和环境污
染产生的原因之一,同时也是环境治理的
最大障碍。当人的基本生存受到影响时,
我们不能期望他们保护和治理环境。我们
更应该将生态环境问题放在全球这个社
会 — 生态 — 经济巨系统中考虑。根据可持
续发展思想中的代内平等原则,任何一个
地区、民族、国家的人都享有在地球上生
存、享受和发展的权利。因此,从整体上
防止国与国、民族与民族、地区与地区之
间的贫富分化。
4,城市化与环境
全球范围的城市化进程已经并将继续产生重要的
环境影响。人口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是复杂的。人口
高度集中于少数特大城市对环境的影响是否小于将人
口分布于小城镇中呢?这可能与所考虑的具体环境结
果有关。对空气和水污染来说,人口集中于大城市有
利有弊。由于大量住房和工业副产品集中在较小的地
理区域内,大城市可能大大超越环境的自然吸收能力。
但集中又可减少治理和管制成本。城市集聚的净效应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和治理污染的政治社会制度。
从自然保护和物种多样性角度出发,人口集聚于城市
从总体上讲有明显的好处(尽管对于城市发展范围内
的自然和物种不利)。
森林生态理论认为分散居住的害
处远远高于少数集中居住。例如,沿
道路分散居住可在森林和开垦地之间
形成岛状林地或锯齿状边界。由于少
数集中的聚落利于保留大片连续的未
开垦土地,相比之下,孤岛和锯齿状
边界对野生动植物的破坏力要太得多。
这样,在给定人口规模条件下,分散
居住模式对野生动物和野生性的总体
破坏力就大于城市集聚。
分散居住的害处远远高于少数集中居住
第二节
环境及自然资源经济学
一、环境问题的经济分析
(一)环境经济中的产权、外部性与市场失效
1、产权界定问题
环境问题的特征之一就是,它们没有物主,
或者虽有物主,但只有有限的, 拥有权,,许多
全球资源就属于这种问题,如大气层、海洋及许
多的森林和山地等。由于缺乏所有权,于是导致
了对他们的忽视或过度使用。例如,由于大气不
属于任何人,它已经成为化石燃料燃烧所产生的
废气和汽车尾气的排放场所。
由于大气不属于任何人,它已经成为化
石燃料燃烧所产生的废气的排放场所
完全的财产权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 1) 完全明确规定的 这样它就可以成为一个
包括财产所有的各种权利, 对这些权利的限制
以及破坏这些权利时的处罚在内的完整的体系 。
( 2) 专有的 这样因一项行为而产生的所有报
酬和损失都直接给予有权采取这一行为的人 (所
有者 )。
( 3) 可转让的 这些权利可以被吸引到最具有
价值的用途上去 。
( 4)可实施的和完全实施的 没有实施的权力,
就是根本没有这种权利。
2,外部性 私人财产制度是一种较为完
备和有效的产权制度, 但是在解决环境问
题方面也存在不可克服的局限性, 这是由
于外部性引起的 。 例如, 厂商和居民户的
经济行为不能仅从本身来考虑, 还要考虑
它们对外部的作用和影响, 不仅要考虑经
济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也要考虑经
济活动中人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 即要
在环境 —— 经济复合系统中考察厂商与居
民户的生产经营行为和消费行为 。
我们一般把有利的外部影响称为外部经济,
或称为正外部性。对不利的外部影响称为外部
不经济,或称为负外部性。当厂商和居民户因
为外部经济而受益时,并不需要为此向他人支
付任何报酬。而因为外部不经济而受到损失时,
同样也得不到相应的补偿。经济单位的外部性
现象在实际经济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例如,
城市道路两旁的绿地,无论是谁投资建成,任
何一个人都能从中得到好处。而没有一个人为
此付费。同样,道路上汽车造成的尾气污染,
带来的危害是每一个人必须承受的,你也无法
从任何地方得到补偿。
北京城市绿化
城市道路两旁的绿
地,无论是谁投资建成,
任何一个人都能从中得
到好处。而没有一个人
为此付费。
笼罩着美国曼哈顿的光化学烟雾
道路上汽车造成的尾气污染,带来的危
害是每一个人必须承受的,你也无法从任何
地方得到补偿
3、最优污染水平 我们知道,物理
性污染是不可避免的,而且物理性污染不
一定意味着经济性污染的存在。所以我们
无法彻底消除环境污染,这是因为:
( 1) 环境污染是广泛存在的, 无
论是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 都不可避
免地会产生物质废弃物和能量废弃物,
要求不排放废弃物, 就等于要求人类
不进行生产和消费 。
( 2) 治理环境污染的技术是
有限的, 这种有限性表现为, 一是
有许多环境污染所要求的技术水平
目前尚未达到;其次, 有些污染治
理技术将导致二次污染;三是许多
污染治理技术并不能做到百分之百
地回收污染物, 目前只有比较复杂
的生态系统才能比较充分地利用废
弃物 。
( 3) 治理环境污染, 除了技术上的可
行性之外, 还要考虑经济上的可行性, 假
如某种污染治理技术的成本超过了污染造
成的损失, 就有理由从经济效益角度来反
对采用该技术 。
( 4)治理环境污染仅仅是人类社会的
目标之一,而且在多种目标并存时,它往
往不是排列在第一位的目标,如贫困地区
因为生存需要可能会迫使人们牺牲环境。
因此,我们应该
将环境污染控制在一
个污染量相对最低同
时也是最经济的水平
(最优污染水平)之
上是比较可行的。
4,市场失效 在市场经济中, 生产经
营者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 即在市场
经济中, 厂商生产经营某种产品主要不是
为了自己消费, 而是为了用产品交换货币
以取得收入, 然后再购买其他产品, 在这
种假设前提下, 市场价格和成本利润率是
厂商决定其生产经营活动的唯一标准 。 此
外, 市场价格也引导着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消费者或居民户购买什么产品进行消费,
主要是考虑自身的经济条件和市场价格,
而不考虑消费这种产品会给其他消费者和
自然环境造成什么影响 。
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市场的作用除了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提
供交换产品的场所外,一个重要的方
面就是形成市场均衡价格,使生产者
的产品价值得以实现,消费者能够用
初次分配的货币购买到自己需要的消
费品。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和供求状况
决定着厂商和居民户的生产经营行为
与消费行为,从而起着配置资源和国
民经济再分配的作用。
正常工作的市场通常是资源在不同用
途之间和不同时间上配置的有效机制。但
是,市场有效应该包括若干条件,如资源
产权清晰、所有稀缺资源必须进入市场、
完全竞争、外部性不明显或公共产品不多
以及短期行为、不确定性和不可逆决策不
存在等。如果这些条件不能满足,市场就
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即市场失效。大多
数环境恶化与环境低效使用是由于市场机
制不健全、市场机制扭曲或市场不存在造
成的。
(二)公共商品的环境质量
1,公共商品 所谓公共商品,
是指只具有外部效应的商品 。 与私
人商品相比较, 公共商品具有两个
明显特征:
( 1)消费的非排它性
( 2)供给的不可分性
在现实生活中,环境产品多属于
公共商品。例如,环境提供的多种服
务,包括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优
美的环境景观;物种的多样性等,都
是公共商品;使外部效应内在化的各
种服务,像废水废渣的集中处理,也
是公共商品;另外,资源浪费、生态
破坏、环境污染等外部负效应,可以
看作坏的公共商品。
2、环境质量公共商品的供给
( 1)环境质量的特点与范围 环境质量这一公
共商品,具有公共财产特征,在生产、分配、交换和
消费各环节上具有特殊性:好的环境质量是大自然赋
予的,只要人类不破坏,它的生产就已完成,如果环
境污染已经产生,即坏的环境质量已经形成,则它的
生产需要对环境进行治理才能完成;环境质量在全体
社会成员中分配具有均等、不能分割等特点,必须从
社区或全社会的范围进行分配;环境质量这一公共商
品具有商品的一般特性,即取得它必须付费,在商品
货币关系条件下应该实行有偿交换原则;环境质量公
共商品的消费具有全民共享的特性,一个人的消费不
会影响其他人对同一环境质量商品的消费。
在环境质量公共商品的经济关系处理过程
中,涉及到这一特殊商品的范围问题。有的环
境质量商品的范围较小,如花园、公园的环境
效应主要是属于社区。
有的环境质量商品的范围较大,如清
洁的河水、茂密的森林的环境效应是属于
整个地区或国家的。
而有的环境质量商品的范围
更大,它超出了国界,其经济关
系的处理具有国际意义,例如,
跨国界河流的保护,海洋资源与
环境的保护,南极与北极冰盖的
保护,大气环境与臭氧层的保护
等,这些问题涉及到国与国之间
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处理,需要采
取特殊的对策与措施。
热带海洋环礁
南极冰山
北极景观
( 2)环境质量公共商品的供给 政府是环
境质量公共商品的主要提供者。目前,世界上许
多国家都试图通过政府来为社会公众提供环境产
品和服务。例如,政府建立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垃
圾处理厂,政府颁布环境保护法律与命令,政府
成立环境保护职能部门专司环境监测、环境公报、
环境规划、环境执法、环境整治等工作,政府组
织力量开展植树造林、进行大江大河治理,政府
通过经济、法律、行政等强制手段使工厂废水、
废气、废渣排放达标,政府制订合理的产业政策
和经济政策引导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等。这些措
施使一国或地区的环境状况有所改善,但政府的
作用不是万能的。
政府建设污水处理厂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建设
市场也可能成为环境质量公共商品的
供给者。厂商为社会提供环境质量公共商
品的途径主要有二:一是发展环境保护产
业,由环保企业提供环境质量公共商品;
二是使企业外部效应内在化,产品生产经
营企业不向外排放废弃物,不造成对环境
的污染,实质上是为社会提供了环境质量
公共商品。居民户的消费活动可能对环境
造成的污染也可以通过外部效应内在化的
方式加以解决。
太阳能汽车
二、环境的价值
我们从环境角度来看,生
态系统、资源系统、生态环境
系统,都是环境系统。环境系
统的价值,即环境价值,包括
有形的比较实的物质性的产品
价值和无形的比较虚的功能性
的服务价值。
(一)环境价值的概念
在人类与环境这对关系中,人类是
主体,环境是客体,环境能够提供满足
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物质性
商品和舒适性服务,因此,对人类来说,
环境是有价值的。而且,由于人类的需
要大体上是按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享
受需要的顺序逐步发展的,所以,环境
的价值也就会越来越大。
人类处于较低发展阶段(如贫困阶段)时,
整日为吃饭、穿衣等生存需要而挣扎,所注意
的只是物质性产品的获得,而对环境及其舒适
性服务则顾不上讲究;到了极富裕阶级,人类
社会的物质性产品极大丰富了,人们用不着为
吃穿住用行而多操心,那时,人们对环境及其
舒适性服务的需要就会达到一个空前的程度。
在贫困与极富之间,依次是温饱、小康、富裕
三个发展阶段,其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环境及其
舒适性服务的需要,或者说对它的认识、重视
的程度和为其进行支付的意愿会不断增加,特
别是在小康阶段,更会急剧增长。
环境价值的产生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天然生成,二是人类创造。传
统经济理论,或者认为没有劳动参
与的东西没有价值,或者认为不能
进行市场交易的东西没有价值,总
之都认为天然的环境没有价值。这
两种说法都有失偏颇,对环境保护
不利,对持续发展不利。
(二)环境价值的构成
我们可将环境总价值分为 使
用价值 和 非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
又分为 直接使用价值 和 间接使用
价值 ;非使用价值又分为 存在价
值 和 遗赠价值 。还有一种 选择价
值,可以归于使用价值,也可以
归于非使用价值。详见下表





使用
价值
直接使
用价值
可直接消
耗的量
食物
生物量
娱乐
健康
间接使
用价值
功能效益 生态功能生物控制
风暴防护
使用价值
和非使用
价值
选择价

将来的直接或
间接使用价值
生物多样性
保护生存栖息

非使
用价

遗赠价

为后代遗留下
来的使用价值
和非使用价值
的价值
生存栖息地
不可逆改变
存在价

继续存在的
知识价值
生存栖息地
濒危物种
另外我们还可将环境价值分为两部分:一
部分是比较实的有形的物质性的商品价值,一
部分是比较虚的无形的舒适性的服务价值,如
下表所示。




比较实的物
质性的商品
价值
有 形 的
资 源 价

简 称,
资 源 价

比较虚的
舒适性的
服务价值
无 形 的
生 态 价

简 称,
生 态 价

(三)环境价值的计量
环境价值的科学计量,或说量化,
是计算环境污染、资源耗竭和生态破
坏造成的损失,分析防治环境污染、
资源耗竭和生态破坏措施的费用和效
益,进行环境资产或自然资产的价值
评估,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
环境经济分析,以及实行环境核算并
将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前提条
件和基础工作。
由于影响环境价值有许多难以确定的
因素,所以环境价值的计量一时还不
可能做得十分精确。在当前的情况下,
不能要求太苛刻,只要求大方向不错,
数值大体准确,甚至有个 60%的准确
度就较为满意了。环境价值计量的基
本方法,主要有四类,分析综合法,
租金或预期收益资本化法, 边际机会
成本法 和一系列 替代方法,如市场价
值法、人力资本法、调查评价法等。
1,分析综合法 所谓分析综合法, 就是把
看似千头万绪, 错综复杂, 无从下手的问题,
先分解成各个具体的因素并逐一加以解决, 然
后再将各项结果综合起来, 使整个问题迎刃而
解的方法 。 我们可根据环境的功能和作用, 将
环境价值分解为有形的资源价值和无形的生态
价值;无形的生态价值以森林环境为例, 又分
为涵养水源的价值, 保持土壤的价值, 吸收
C02和制造 02的价值, 游憩价值, 保护生物多
样性的价值, 净化污染物能力的价值等等, 对
其分别加以计算, 然后再把各项功能价值加总
起来, 构成总的环境价值 。
2,租金或预期收益资本化法
租金或预期收益资本化法, 就是在
知道了一块土地, 一片森林或一个
生态环境系统的租金或预期收益和
利息率的情况下, 可以用资本化法
求取其环境价值的基本值, 再用稀
缺性 ( 体现为供求关系 ) 和时间价
值加以调整, 就可得到它的整个价
值的方法 。
3,边际机会成本法 边际机会成本法, 首先
主要用于环境资源产品即原料的定价 。 过去,
由于环境资源无价的观念和理论, 原料的价格
只是计人了它的生产成本与一定的利润和税金,
而没有考虑环境资源的价值 。 这就造成原料低
价, 以及由此引起的环境资源的浪费和破坏 。
按照新的边际机会成本定价法, 环境资源产品
即原料的价格, 应该等于它的边际机会成本,
而边际机会成本又等于它的边际生产成本, 边
际耗竭成本 ( 或称边际使用成本 ) 和边际环境
成本 ( 或称边际外部成本 ) 三者之和 。
4,替代法 所谓替代法, 就是在无
法直接求得某项环境价值时, 先针对
其功能, 用工程费用法, 市场价值法,
人力资本法, 调查评价法等比较适宜
的方法, 计算出该功能价值代替其环
境价值的方法 。 比如, 要计算森林资
源涵养水源这项环境功能的价值, 就
先算出其涵养的水源量, 再用修建一
个相同容量的水库的费用代替 。
(四)环境价值的应用
环境价值的应用领域是十分广
泛的,特别是在环境保护措施的费
用效益分析,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
价的环境经济分析,环境资产评估,
环境保护规划,环境资源核算以及
环境管理综合决策中,都急需加入
环境价值的考虑。
过去,环保措施的费用效益分
析,大多不考虑环境质量价值损失
和增值,其结果是不完全的。现在,
应该在费用项中加入环境质量损失,
而在效益项中加入因采取环保措施
而避免了的环境污染损失(因为避
免了的损失就相当于获得的效益)。
环境资源作为一种自然资产和财富,
已日益为人们所认识,国家资产管理部门
已将自然资源作为一种资源资产纳人自己
的管理范围,国民财富的核算也将从只核
算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而新增加一项资源
资产或环境资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的逐步建立,环境资源资产的出租、
转让等交易活动会越来越多。因此,充分
考虑和科学计量环境资产价值,将会成为
一项非常受欢迎的业务。
在环境管理工作中,环境价值更
有重要作用。在市场经济下,环境保
护的公益性与市场经济利益主体多元
化和企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倾向
有一定的矛盾,市场经济对环境保护
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要
注意按照, 经济发展靠市场,环境管
理靠政府, 的原则,扬长避短地适应
市场经济,搞好环境保护。
市场机制主要有价值决定机制,
利益激励机制,供求调节机制和竞争
胜汰机制,应该充分发挥这些机制的
积极作用,避免它们的消极影响,关
键是在运用这些机制时要充分考虑环
境价值的因素。环境管理作为政府职
能,也要更多地通过经济手段和法律
手段加以实现,这就要求价格和定价
政策以及确定环境税费的标准要考虑
环境价值的因素。
现在,我国的环保计划主要
是通过一些环保项目及投资列入
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而
列入计划的一些环保目标仅是实
物的绝对量指标和相对量指标,
除投资外没有价值量指标,严格
说,环境与经济仍然处于, 两张
皮, 的脱节状态,很不利于环境
与经济的协调、持续发展。
实行环境核算并将其纳入国民经
济核算体系,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的重大措施。这个问题在国际社会已
形成共识,并列入许多重要文件之中;
《中国 21世纪议程》和《中国环境保
护 21世纪议程》也将其列为重要内容
和优先项目。要进行环境核算,最重
要的是在实物量核算的基础上进行价
值量核算,包括有形的资源价值量和
无形的生态价值量的核算。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耗
竭等问题,都可以通过其价值量的
形式,在国民经济总量指标中得到
反映。这就要求环境保护的信息支
持系统,在污染系统、生态系统和
资源系统增设基层、中层和高层及
与国民经济接口的环境价值量指标,
并给出每项具体指标的测算方法,
以利实际操作。
价格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
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和对外贸易的发
展,以及我国将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
内市场价格需要逐步和国际市场价格接轨。
国际市场价格的形成已逐步由不考虑环境
因素到考虑环境因素,所以,我国也应尽
早考虑按照资源产品即原料的价格,等于
其边际机会成本,或等于其边际生产成本
加边际耗竭成本再加边际环境成本的思路,
对价格形成机制进行调整。
价值和价值规律是经济和经济规
律的核心,由于传统经济学和传统环
境经济学大多是在未考虑或未充分考
虑环境价值的情况下形成的,现在有
了环境价值、环境资产、环境产业和
环境核算的理论和方法,那么它就需
要重新审视,并加以补充、修订和完
善,这就是说,传统经济学和传统环
境经济学也面临着改革的任务。
第三节
贸易与环境资源问题
一、贸易与环境资源问题的提出
20世纪 8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对贸
易与环境资源问题的关注与日俱增。其
中一个原因是一些国家试图利用贸易措
施对其他国家的环境政策施加影响,或
者以保护环境为名,设置贸易壁垒,从
而保护本国的利益。一个著名的案例就
是 1990年美国禁止进口墨西哥的金枪鱼。
其理由是,美国认为墨西哥在防止意外
捕捞海豚方面未采取足够的防范措施。
对于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一些国家试图
利用贸易措施来影响其他国家的环境政策;
或以保护环境为由, 采取贸易限制措施,
以保护本国的民族产业和国家利益, 常见
的作法就是, 采取措施抵制那些由于环境
标准低而生产成本低的国家的商品 。 这样,
针对全球环境问题, 各国所采取的行动就
对贸易产生了重大影响 。 目前, 各国政府
签署的关于生物多样性, 气候变化, 臭氧
层破坏, 危险废物转移等多项多边协定,
都包括了与贸易有关的内容 。
二、国际贸易与绿色壁垒
绿色壁垒,又称环境壁垒。它是指在国际贸
易领域,一些国家凭借其科技优势,以保护环
境和人类健康为目的,通过立法或制订严格的
强制性技术法规,对国外商品进行准入限制的
贸易壁垒。
绿色壁垒起因于全球日益严重的生态灾难。在
初期,绿色壁垒的形成主要是出于保护生态环
境和人类的安全的要求;同时,消费者环境意
识提高和全球绿色消费运动的兴起也促进了绿
色壁垒的发展。
绿色壁垒产生和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是贸易保
护主义抬头。
贸易对环境资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这里
仅从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 一 ) 贸易产生了对别国环境资源的依赖性
( 二 ) 进出口产品在生产和消费中对环境资源
的影响
( 三 ) 危险废物的越境转移
( 四 ) 贸易通过运输对环境资源造成影响
( 五 ) 贸易规模扩大带来的环境资源影响
(六)贸易通过生产和消费结构变化对环境资
源产生影响
一次性木筷的
技术是日本人
发明的,但日
本人不用本国
木材做木筷,
而是从中国和
印尼进口大量
木材制造。
洋垃圾
的过境转
移对发展
中国家的
生态环境
带来严重
影响
石油贸易-运输中带来严重的海洋污染
四、贸易与环境资源的基本关系
( 一 ) 比较优势原则
一般来说,贸易要遵循, 比较优势,
原则。, 比较优势, 原则是指:一个国家
总要根据本国的资源、环境、劳动力、技
术、资金等组成的综合优势条件,较多地
选择在本国生产并出口那些对本国来说综
合效益更高的产品,而减少在本国生产并
出口那些综合效益低的产品。 这样才有利
于实现较为合理的生产要素配置,客观上
起到在全球范围内推动资源有效配置的作
用。
(二)环境资源成本内部化
如果各国都改进和实施必要的环境和
经济政策,使环境资源成本内部化,就可
以改善包括贸易在内的经济活动对合理利
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不利影响。加强国际
合作,公平合理地协调各国的环境政策、
法规和产品规范、标准,加强各国的环境
资源管理,积极推进环境资源成本的内部
化,保护了经济活动 (包括贸易 )赖以发展
的环境资源基础,也就维护和推进了自由
贸易。
( 三 ) 外部性的分配
我们对外部性问题已经有
了一定的了解。当一个国家生
产了某一产品,在未计人环境
资源成本的情况下,将这一产
品出口到另一国家,这时外部
性就可能表现在两个方面,即
消费外部性和生产外部性。
当某产品在进口国消费时,可能
存在消费外部性。例如,如果该产品
在使用中会对进口国的环境和人体健
康带来危害,或使用后会产生难以处
理的废弃物,那么进口国就要被迫承
担这部分外部性。案例之一是欧洲法
庭曾做出这样的裁定:判定丹麦限制
进口不能回收利用的饮料容器是合理
的,原因就是这种产品在消费过程中
产生了难以处理的固体废弃物。
当一个产品在出口国进行生产时,会出现
生产外部性。例如,由于硬木贸易的过旺需求,
吸引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一些东
南亚国家大量砍伐森林,出口木材,加剧了这
些国家的森林资源耗竭。据统计,1986年,全
球贸易的 9400万立方米木材中,日本消费了热
带硬木的 50%,欧共体国家消费了另外的 40%。
这种情况下,外部性将在出口国和进口国之间
分配。出口国要承受土壤侵蚀、生态环境破坏
和丧失发展的可持续性等外部性,而进口国承
受的外部性则主要是生物多样性损失以及可能
引发的其他一些全球性或地区性环境问题。
五、中国对贸易与环境资源问题的基本对策
(一)积极参与国际环境与贸易政策的调整
(二)推进科技进步,实现环境、经济协调发

(三)改善产业和产品结构
(四)加强企业环境管理
1、推行国际环境管理标准,即 ISO14000标准。
2、推行清洁生产
3、推行环境标志制度 (五)
逐步实现环境资源成本内部化
第四节
ISO14000和环境管理体系
一,ISO14000
( 一 ) ISO简介
ISO是世界上最大的非政府性国际标准
化组织,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由 100多个
国家的标准化组织构成,也是当今世界上
规模最大的国际科学技术组织之一。它成
立于 1947年 2月,该国际组织的主要工作之
一就是制定各行业的国际标准,协调世界
范围的标准化工作。使标准化成为促进国
际贸易的一种手段。
( 二 ) ISO14000的框架结构
1992年秋 ISO/TC207开始起草
IS014000系列标准。 TC207下设 6个分
委员会 SCl- SC6,每个分委员会下又
设立若干工作组,具体起草一个标准。
ISO秘书处为 TC207安排了 100个标准代
号,即 IS014001- IS014100。 详见书
300- 301页表。
(三) IS014000的基本特点
1、权威性 IS014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订的国际通
用标准,其权威性来自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还体现
在对其内容不能随意增减,也不能作任意的解释。
2、普适性 该国际标准规定了各国通用的有关环境管
理体系的各项要求,适用于各种性质、类型和规模的
组织,也适用于不同的地理、文化和社会条件,还适
用于组织的各种活动包括产品的生产和提供的服务。
3、自愿性 IS014000是非政府国际组织推行的,并不
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性,只是一种非官方的规范。采用
该国际标准是组织自愿的选择,而不是被强制的行动 。
4,操作性 ISO14000提供的不是抽象, 笼统
或松散的原则, 而是规范了为建立一个结构化,
程序化和文件化的环境管理体系所应具备的各
项制度, 程序, 体系的运行和评审方法 。 这些
具体, 实在, 相互关联的一系列要求是组织建
立环境管理体系的依据, 也是对组织的环境管
理体系进行认证的审核标准 。 5、
持续性 该国际标准规范的环境管理体系不是
,挂在嘴上, 写在本上, 贴在墙上, 的一具摆
设品和宣传品, 而应是一架充满活力, 时刻不
断运行的机器, 它会根据形势的发展, 本身积
累的经验, 经常地发现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不断地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充实和完善 。
二、环境管理体系
按照 IS014001的定义, 环境管理体系
(EMS)是, 整个管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包括为制定, 实施和评审保持环境方针所
需的组织机构, 规划活动和管理过程, 。
环境管理体系的目的在于帮助企业在
环境形势恶化之前制订有效的对策,确保
企业顺利实现所谋求的环境目标和指标。
具体的目的可归纳为:
1,识别有关的环境法规的要求;
2,识别企业活动所涉及的环境因素;
3,为环境管理制定一个适宜的环境
方针;
4,确定目标和实现目标的优先措施;
5,经常性地监测企业的环境行为;
6、评价该体系的运作效率,促进体
系的改进和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
和新的要求。
该标准适用于有下列愿望的任何组织:
1,实施, 保持并改进环境管理体系;
2,确保组织自身符合所声明的环境方针;
3,向外界展示这种符合性;
4,谋求外部组织对其环境管理体系的认
证, 注册;
5、对符合该标准的情况作出自我鉴定和
自我声明。

境管
理体
系运
行模
式图
三、环境管理体系的审核
IS014001规定, 环境管理体系应定期进行审
核, 以确定体系是否符合计划安排和标准的要求,
是否得到了正确的实施和保持 。 审核结果应报送
管理者 。 审核可分内部审核和外部审核两类, 按
IS014011规定的程序进行 。
审核是认证机构根据委托方的委托、派出审
核员组成审核组,对受审核方按审核程序开展的
活动。委托方可以是受审核方,也可以是根据法
规或合同有权提出审核委托的其他组织。
审核过程紧紧围绕着下列基本问题展开:
1,环境管理体系是否完善;
2,环境管理体系的活动是否正确;
3,实施情况是否良好;
4,体系是否充分适合于组织的环境
方针和目标 。
审核过程分为 3个阶段,即审核的准
备、审核的实施和提交审核报告。
四、中国推行 ISO14000的情况
( 一 ) 概况
自 1996年 9月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颁布
首批 ISO14000系列标准以来,国家环保总局就
十分重视 ISO14000系列标准在我国的实施。为
在我国有效地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积
极探索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方法、认证程序及技
术规范,从 1996年开始,国家环保总局在企业
自愿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环境管理
体系认证试点工作。试点企业涉及机械、轻工、
石化、冶金、建材、煤炭、电子等多种行业及
各种经济类型。
到 1998年下半年试点工作结束的时候,有
近 70家企业获得了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同
时,国家环保总局还在全国 13个试点城市开展
了 ISO14000标准的试点工作,探索了在城市和
区域建立环境管理体系以及推进实施 ISO14000
系列标准的政策和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的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已步
入正轨。截至 2000年 3月 31日全国获认证企业
265家,获国家认可的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机构 15
家,注册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员 1131人,获备案
资格的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咨询机构 62家。
( 二 ) 我国 ISO14000认证国家认可制度的
原则
1,坚持统一管理的原则
2,遵循与国际规则一致的原则
3,坚持 ISO14000系列标准的实施与我国现
行环境管理制度紧密结合的原则
4,坚持权威性和公正性的原则
( 三 ) 我国 ISO14000认可制度的基本内容
1,认证机构必须经过国家认可
2,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员必须具有国家注册
资格
3,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员培训机构, 教材必
须经环注委认可批准
4,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咨询机构必须经国家
环境保护总局评审备案
第五节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
(一)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框架
1、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质
可持续经济发展是一种合理经济发展形态。通过
实施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使社会经济得以形成
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本质上是现代
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它正确地在经济圈、社会圈、
生物圈的不同层次中力求达到经济、社会、生态
三个子系统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生产、消
费、流通都符合可持续经济发展要求,在产业发
展上建立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在区域发展上建
立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
2,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的生态经济特征
可持续经济发展必须使人类整个生产、
生活方式都要有所改进,从人们改革自己
的价值观、财富观起,争取更多地依靠生
态持续性来取得经济持续性,把人类社会
的经济活动引导到追求经济、社会、生态
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上来。因此,我们可
以断言,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本质上是现
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3、经济领域中的生态经济模式
可持续经济发展的直接外在表现是长期的经济稳
定、持续、协调,也就是要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
求的平衡。对社会总需求,除了经济增长本身增
大的需求之外,各类需求都必然有自然增长的趋
势。
( 1)对维持简单再生产所要补偿的原料、初级
产品,特别是来自不可再生资源的初级产品,生
产的自然条件总的来说是越来越困难,采掘和垦
殖的条件会越来越差。在价值上一般是一个增大
的量。
( 2)增加新的生产资料的需求增长必然增大。
( 3)个人消费资料的需求日益增大。
4、社会领域中的生态经济模式
社会的发展不仅受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的经济规
律的支配,而且也受现实的人(个体与群体)的生
产和再生产的规律支配。可持续经济发展所处的社
会领域,就是用生态经济的要求来规范人的再生产
和人的社会生活。这个要求直接体现在以下方面:
( 1)人口数量的有限增长和人口质量的持续提高,
为社会按照生态经济的要求进行发展提供了基本条

( 2)人口生产的社会形态体现生态文明的要求
( 3)人民的福利与生态需求、生态效益相吻合
( 4)人口及其社会活动的分布体现生态经济效益
5,自然界中的生态经济模式
社会经济发展是处在一个更大的
环境中进行的,这就是自然界中的生
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是由生命系统
(动物、植物、微生物)和与之相关
的自然物质(大气、水、土壤、岩石、
沉淀物,金属与非金属矿物等)构成
的系统,这是人所处的广义的自然环
境与社会的自然基础。
从事经济活动与社会活动的人, 首先只
能作为自然的人加入自然生态系统中, 与
自然进行物质交换, 同时又以自己所从事
的经济, 社会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对立,
使自然生态系统转化为人工生态系统, 而
在这种转化当中, 人工生态系统是否平衡,
决定着人类的经济社会是否稳定持续地发
展 。
可持续经济发展在自然界中的运行,
大体上将遵循以下要求:
( 1) 在人工环境不断扩大的趋势中,
努力维护自然环境所具有的生态功能 。 不
能破坏生物圈的生态平衡 。 这需要改进人
工环境本身, 使其尽量能保持自然环境的
生态功能 。
( 2)在不断消耗不可再生资源的过程
中,通过努力使各种资源有效利用,节约
使用,延长各种资源耗竭之日的到来,并
努力通过技术开发,找到替代资源,以保
证经济得以持续发展。
( 3) 在利用和消耗可再生资源的过程中,
努力实现保持资源再生能力的目标, 使各
种资源得到均衡循环, 让人类永续利用 。
( 4) 在社会生产, 流通, 消费中所产生
的废弃物或者给自然界带来的负作用, 要
由自然本身的作用与人工作用共同来消化 。
遵循上述要求,就保证在经济发展过
程中保持生态平衡,由此而巩固经济平衡
的基础。
(二)可持续的生产、消费模式
1、可持续的生产模式
( 1)生产活动与自然环境高度统一,按生产力
合理布局的原则,使各项经济活动都符合其所
在区域的要求。
( 2)追求产品质量,优化产品品种。可持续经
济发展就要通过增加产品质量、提高产品性能,
力求用少量的资源代价来获取最大的物质福利。
而产品品种、规格、款式的安排,不仅要符合
市场需求,也要符合生态经济的要求。
( 3)在生产技术和工艺方面,不断降低物质消
耗,大力推广有利于资源节约的生产流程。
2,可持续的消费模式
可持续发展社会的生活方式具有
如下特点:
( 1) 节约型
( 2) 公众型
( 3) 文明型
( 4) 科学型
二、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资源与环境战略
( 一 ) 可持续经济发展能力
1,可持续经济发展能力的基本涵义
可持续经济发展能力,顾名思义,是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促进经济增
长和发展的能力。它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
展的基本条件和可靠保证。构成可持续经
济发展能力的成因可归纳如下:
( 1)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的存量与更新
能力
( 2)人力资源的再生产能力或人力资本
的积累能力
( 3)一个社会的物质资本存量及其积累
能力
( 4)科学技术已达到的水平和发展能力
( 5)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及其自调整能力
( 6)社会经济体制
2,可持续经济发展能力的衡量要素
可持续经济发展能力, 按照其作用性质
划分, 主要有下面五个基本要素:
( 1) 资源承载力
( 2) 区域生产能力
( 3) 环境缓冲能力
( 4) 进程稳定能力
( 5) 管理调节能力
( 二 ) 可持续发展的人口, 资源与环境战略
1,人口发展战略
( 1) 实行降低出生率的人口政策;
( 2) 适当控制生活改善的过高要求, 制订循序
渐进的提高计划, 扩大国内积累;
( 3) 最大限度地动员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内资,
外资;
( 4)充分利用最大的生产要素 —— 庞大的劳
动力队伍。
2、自然资源与环境支撑能力建设
(1)人类活动与自然关系的协调
(2)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同地理环境容量相适应;
(3)人类必须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出发从事开发利用自然的活
动;
(4)人类开发利用自然必须顺应自然环境的发展规律;
(5)各个地区的经济结构必须同自然环境与资源结构大体上相
吻合;
(6)人类要消除地理环境的消极影响,必须依靠全面地正确地
选择能源和其他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与工艺;
(7)自然环境与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要遵循生态平衡规律,
也应遵循社会经济规律。
3、自然资源建设
( 1)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不断增加对自然资源
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投资。
( 2)加强自然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科学
研究和技术开发及推广。
( 3)加强对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宣传教
育,以培养全社会人们自觉地珍惜资源和保护
环境的意识。
( 4)加强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和执法力
度。
( 5)加强资源与环境保护建设中的经济引导或
调节。
4,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政策
( 1) 加强物质资本的积累, 提高已积累资
本的利用效率 。
( 2)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 促进人力资本积累 。
( 3) 加强科学技术引进, 开发与推广 。
( 4) 加强生产管理, 不断更新管理方式 。
( 5)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建立起集约
化经营和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和以适度
消费为特征的生活消费与服务体系。
( 6) 坚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方
针, 发挥市场与计划两种经济手段的优势, 使
资源配置高效, 经济, 又不失宏观稳定 。
( 7) 不断加强社会经济及管理体制的改革,
以使它们能够适应和促进经济的发展 。
( 8) 加强社会改革, 促进收入分配的合理
化 。
( 9) 加强国际合作, 协调国际战略, 实现共
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