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的地质作用
§1.概念
一、冰川——陆地上终年缓慢移动的巨大冰体。
现代地表陆地面积约有1/10被冰川覆盖,主要分布在两极及中低纬的高山地区。
全球冰川若融化,可成为24000000km3的淡水,占全球总淡水资源的)85%, 如注入海洋可使海面上升65米。
因此,研究现代冰川,利用冰雪融化可直接为人类提供水源,古冰川的研究则可子解古气候及古地理的变化情况。
二、冰川的形成
积雪 冰川冰 冰川
1.终年积雪区——年降雪量>年融化量的地区,地面雪终年不化,并逐年积累,形成终年积雪区。
主要分布在两极及中、低纬的高山地区,这里气温<0°C,大量的降雪则终年积雪,气温是随着高度增加而降低的,这里山坡上某个高度年降雪=年消融理,这个高度月雪线。
2.雪线——终年积雪区的下界。
终年积雪
雪线
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1)气温:成比,一般赤道 两极 高度降低。
非洲赤道附近雪线海拔5700——6000米 北冰洋 0米
(2) 降水量:雪线最高的地方不在赤道,而在纬度20°-25°地带。
(3) 地形: 陡-雪线高; 缓—雪线低
东南坡(阳面)高
西北坡(阴面)低
3、冰川冰的形成
三、冰川的类型
按冰川发生的形态规模及所处的地球条件分:
大陆冰川(冰盖、冰盾——分布在两极)
特点:
1°面积大,可达几百万km2 280万km2 最厚3200m
2°冰层厚,中部上千米,中原四周薄,呈盾形。南极125/cm2>3000m
3°运动不受地形影响,由于压力使中心向四周缓慢运动。
山岳冰川——高山地区各咱形态的冰川。
特点:
1°规模小
2°冰层薄
3°形成和运动主要受地形影响和限制。
冰斗冰川——积雪盆地象转椅,只有一个缺口,其余都是陡峭的后壁,后壁冰冻风化强烈。壁崩塌,造成雪崩,冰斗扩大积雪增加,形成冰斗冰川。
山谷冰川——顺山谷流动的狭隘长冰体,是山岳冰川的主要形式。常常在冰斗冰川的缺口处连接至山谷,使冰斗冰川成为山谷冰川的补给来源。
发育成熟者分:补给区,流动区、冰舌、冰前,山谷冰川也可向河流一样由几个支冰汇集为主冰川。
悬冰川——山坡洼地,小沟槽中的冰体
四、冰川的运动特点---------固体流
运动原因:
重力:山岳冰川在重力作用下,由高向低流动。
压力:大陆冰川,中部原压力大,向四周压力小方向流动。
运动速度缓慢:通常肉眼难以观察冰川的运动,现冰川通过打桩来观察桩位的变化。
1959-1960 珠峰北坡 V=M-129m/y
南极的大陆冰川 V=25M/y
冰体从南极大陆的中部运移到海岸需10万年。
冰裂隙:由于冰体与冰库之间的磨擦阻力,使得各冰层的地运动速度有差异,两侧速度慢,中部速度快。由冰川是固体流,在表面产生许多冰裂隙,气温暖时,具冰裂隙的冰体发生差异融化,裂隙处融化快,形成冰塔、冰牙、冰磨等奇特现象,随气温进步转暖则消失。
§2.冰川的剥蚀作用
一、.冰蚀的方式
(一)挖掘作用
冰川以冰床基岩中挖出粗大岩块的作用。
机理:冰床基岩(尤其是岩性软的基岩)在冰体的巨大压力下,产生许多裂隙,强烈的冰冻风化作用使裂隙增大,冰体嵌入,当冰川运动时,带走岩块。
类似于河流的下蚀作用
结果:加深冰床,增大纵比降。
(二)锉磨作用
冻结在冰体内的石块,流动时对冰床基岩进行刻划锉磨,使岩石破坏,同时本身也遭受磨蚀的作用过程。
磨蚀可将岩石磨成粉未状,岩粉又可作为磨料,使其岩的磨蚀面变得很光滑——冰溜面。
冰川流经的基岩表面,常保存有长短不一,粗细不匀的擦痕,称冰川擦痕。
冰川擦痕和冰溜面是鉴别古冰川的重要依据。
二、冰蚀地貌
冰蚀谷:直而宽、深而陡的“U”形。
挖掘、磨蚀作用使冰床加深加宽,锉磨使冰床突起的基岩
磨平,横剖面“U”形。
悬谷——支冰川汇入主冰川时,由于产冰川蚀蚀能力强,谷底深支冰川饱蚀能力弱,使支冰川的谷底高于主冰川的谷底。悬谷中冰川融化后可形成壮观的瀑布。
刃脊和角峰
刃脊—两个相邻冰川不断扩大,中间形成陡峭山脊(类似于河
流分水岭)。
角峰—三个以上的环围冰斗,同时扩展,中间形成陡峻的锥
状山峰。
石盆地、冰蚀湖
大陆冰川在其下部基岩岩性较软,裂隙发育的地方挖掘强烈,形成的洼地称石盆地,冰融水充填后成为洋蚀湖。
羊背石
冰床上突起的坚硬基岩,在冰川的刨蚀作用下形成的椭圆岩丘,形如倒卧的山羊。故名羊背石。
羊背石长轴与流向一致辞,两坡不对称,返流面缓,光滑以磨蚀为主,背流面陡呈陡坎状,,挖掘为主,
利用羊背石判断冰川流向。大面积分布的羊背石叫“卷毛岩”。
§3.冰川的搬运、沉积作用
一、冰川的搬运作用
冰运物——纯机械搬运。
1.冰运物来源
刨蚀冰床基岩,冻入冰体一月流动。
两壁坍落,山谷两壁岩石落到冰的体表面。
冰前前端的堆积物(洪积、坡积、冲积)。
2. 搬运方式
推运—推移
载运—载运
3. 冰运的特点
无溶解:碎屑固定在冰体内,不能转动。
无分选:位移,托运过程中难以改造。
无磨圆
4. 冰漂砾
冰川是固体流,托载能力强,能够把巨大的石块地直径数十米(大到几百米上万吨的岩石)搬运的很远,甚至从陆地搬运致到海洋中。
冰漂砾——冰川搬运的>1m的岩块都称。
冰漂砾表面常见擦痕,沉积下来岩性一般与当地截然不同。成为所谓
“飞来石”——异地漂砾。
李四光对庐山冰期的确定,很重要的证据就是在庐山找到了一些大的异地漂砾。
二、冰川的沉积作用
气温转暖,冰体融化,冰运物堆积下来,冰川的沉积物——冰碛物。
(一)冰碛物的特点:
纯属机械堆积
无分选:大小不一,砾、砂、泥混杂在起。
磨圆差:多棱角状。
无层理。
无砾石的定向排列,河流砾石长轴与流向一致。
冰碛石上可看冰川擦痕。
保存好的孢子,花粉应是寒冷型的。
(二)冰碛地形
终碛堤——冰前堆积的碛,组成向冰前方向凸出的弧形堤垅冰川气候稳定时,冰前较固定,冰运物不断堆积下来,如果冰前间歇后退,形成一条条相间的终碛堤。
2.鼓丘——终碛堤仙侧由冰碛物堆积而成椭圆形小丘陵。大陆冰川长崭平等于冰川流向,迎面陡,背流面缓(与羊背石相反)。
3.侧碛堤——山谷冰川冰体融化后,在谷两侧堆积的长垅状高地。
(三)冰水沉积
冰川内部,尤其底部常可形成冰下水流。
由冰流水发生的沉积作用称冰水沉积。
冰水扇:冰流水流出终碛堤后,水体分散发生沉积,呈扇状分布。
冰下河沉积的长堤,蜿蜒如蛇形(山谷冰川)。
由于季节性变化浅粗(夏季)与细深(冬季)交替沉积的微细层理。
§4.冰川的研究
一、古冰川和冰期
古冰川——现代以前的冰川(12000年前)称古冰川。地史上曾发生过三次大规模的冰川作用,称三次大冰期。
震旦纪大冰期(6-8亿年),全球性;
石炭 — 二选纪大冰期(2.5-3亿年),南半球分布;
第四纪大冰期(200万年),全球性
二、第四纪冰川
第四期冰川距今近研究的程度好
我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奠基人是李四光,他最早提出四个冰期的划分,并可与欧洲相对比。
三、冰川作用的影响
冰川作用引起一系列的地质作用
海平面变化
地壳均衡调整——地壳运动
水系改道
大量冰蚀湖
动、植物灭绝,猛犸象、剑齿虎、非洲羊、大地獭、海狸。
6. 全球环境变化
四、冰川的原因
1.天文说、日地距离说
(南)Milam Kovich米兰柯维奇旋回
地球自转轴倾斜度及地球公转的轨道要素周期性变化表明地、日距离有周期性变化,天文计算表明大约每2万年——8万年地球所接受的太阳热达到最小值,发生冰期。
2.大气成分变化说
瑞典:阿仑纽斯(化学家)
冰期的出现与大气圈的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有关。
CO2含量高时:较多地捕获了从地面中幅射出的热量,出现温空室效应,使全球气温转暖。CO2少时,大气散热快,气温低。
CO2含量与植物生长有很大关系,当植物大量生所繁殖时,吸收大气中的CO2,使CO2减少,气温降低(冰期),冰期的到来又阻碍了植物的生长,大量植物绝灭,CO2含量可回升。如C-P冰期;C-P全球性植物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