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池州师范专科学校
2013-3-3 2
主要参考书,
? 1,环境学 左玉辉 编著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环境学导论 何强等 编著
, 清华大学出版社,
相关网站,
? 1、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网
( www.sdinfo.net.cn)
? 2、中国环保网( www.ep.net.cn)
? 3、绿色中华环境保护网
( www.grchina.net)
? 课程介绍,
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
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许多先人的梦想已经
或正在逐步变成现实 。 这是很令人欢欣鼓舞的 。 但人类
在 20世纪中叶开始了一场新的觉醒, 那就是对环境问题
的认识 。 残酷的现实告诉人们, 人类经济水平的提高和
物质享受的增加, 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环境与资源换
取得来 。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资源短缺, 酸雨蔓延,
全球气候变化, 臭氧层出现空洞等, 正是由于人类在发
展中对自然环境采取了不公正, 不友好的态度和做法的
结果 。 而环境与资源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障,
正通过上述种种问题对人类进行着报复 。 可以毫不夸张
地说, 人类正遭受着严重环境问题的威胁和危害 。 这种
威胁和危害关系到当今人类的健康, 生存与发展, 更危及
地球的命运和人类的前途 。 中国生产的发展, 人口的增加
,使环境问题十分突出, 其影响已超出了中国 。 因此, 不
但引起了国内的高度重视, 也引起了国际上的关注 。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人类所面临的重要问
题,也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只有当其基本思想和概念为
人类都了解和掌握时,人类才能保护好环境,并保证自
身的持续发展。
为了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起根本作用也
是最迫切需要的,是全人类的觉醒和一致行动。从高层
的决策人物到普通的老百姓,从工、农、商、学、兵各
行业到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科技各界,无一例外
地与环境问题密切相关,并对环境保护起重要作用。尤
其是青年的下一代,他们将是未来世界的主人,他们的
意识、伦理、知识、信念,都将极大程度地决定世界的
未来。
2013-3-3 7
第一篇 地球环境与生态系统
第一章 地球环境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地球环境的圈层构造
一、地球环境及其组成
1、什么是环境?
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
心事物有关的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1)中心, 人
2)层次,
? 人类生产生活的场所
? 进行生产生活活动的物质基础
环境
中心
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
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
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电子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
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
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
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
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
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013-3-3 11
二 环境的基本类型
1、按照环境的主体来分
2、按照环境的范围大小来分
3、按照环境要素进行分类
⑴ 自然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
、生物环境、地质环境。
⑵ 社会环境:聚落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
境、文化环境。
三 环境要素
1,最小限制律
2,等值性
3,环境的整体性大于环境诸要素的个体和
4,环境诸要素间相互联系,互相依赖
岩石
大气
水 生物
2013-3-3 13
四、环境结构与环境系统
环境要素的配置关系称为环境结构。
(一)环境结构
1.自然环境结构
全球自然环境可分为大气、陆地和海洋三部分。
大气层,总质量 5× 105 吨。
陆 地,总面积 14900万 Km2,占地球表面积 29.2%。
全球共有六块大陆:欧亚大陆、非洲大陆、北美大
陆、南美大陆、南极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总面积
13910万 Km2 。
岛屿:散在海洋、河流或湖泊中的陆地,总面
积 970万 Km2 。
陆地的次级结构:山地、丘陵、高原、平原
、盆地、河流、湖泊、沼泽、冰川;还有森林,
草原和荒漠等。
海洋, 总面积 36100万 Km2,全球共有四大洋
,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海洋的次级结构为海岸、海峡、海湾。
2.社会环境结构
3.环境结构的特点
⑴ 圈层性
⑵ 地带性
⑶ 节律性
⑷ 等级性
⑸ 稳定性和变异性
(二)环境系统
地球表面各种环境要素或环境结构相互
关系的总和称为 环境系统 。
生态系统,是指特定地段中的全部生物(即
生物群落)和物理环境相互作用的任何统一体。
人类生态系统:人和他们生存的外部世界,强
调人类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环境系统从地球形成以后就存在,生态系统是
生物出现后的环境系统。而人类生态系统一般是
人类出现后的环境系统。
地球环境系统是一个动态平衡体系,有它的发
生、发展和形成历史。
环境系统的范围可以是全球性的,也可以是局
部性的。
2013-3-3 17
第二节 环境问题
一 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
二 全球主要环境问题
(一 ) 气候变化
(二 ) 臭氧层破坏
(三 ) 生物多样性锐减
(四 ) 海洋污染
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
改造自然界过程中,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以及
由此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各种不利效应。
1、环境问题的分类
( 1)自然灾害问题(第一环境题)
环境问题
( 2)人为环境问题(第二环境问题)
人为环境问题,( 1)环境污染;( 2)生态效应
2、环境问题的产生
( 1)、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类改造自然能
力的增强,生态问题开始出现。
( 2)、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工业革
命的浪潮席卷全球,环境污染也随之出现。
3、国内外主要的污染事件
2013-3-3 22
三 环境问题的实质和特点
A.环境问题的实质
是一个经济和社会问题,由于人类对自然
环境规律认识不足,盲目发展、不合理开发
利用自然资源而造成的环境质量恶化和资源
浪费甚至枯竭
B 环境问题的特点
1)环境问题的长期性,
随社会发展的进程而发展、产生和延续
2)环境问题的复杂性
发展速度超过已积累的水平
环境与人类之间的作用和相互作用日益明显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环境的改造和利用带来
了便利,但也日趋复杂和综合性进一步强化
3)环境问题的全球性
全球经济趋于一体化
环境问题范围的扩大化
解决环境问题的手段和技术的发展,要求各国
共同参与
4)环境问题的两极性
发达国家,解决能力加强,占据主要的财富
发展中国家,解决问题能力弱,面临环 境和
发展的两大问题;不仅承担发达国家转嫁的污染,
自身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
第三节 环境科学
一、环境科学及其研究的对象和方向
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
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
与环境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环境科学:主要是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来研究环境问题。
1、环境地学
2、环境生物学
3、环境化学 自然科学
4、环境物理学
5、环境工程学
环境科学 6、环境医学
7、环境管理学
8、环境经济学 社会科学
9、环境法学
10、环境评价学 自社交叉
11、环境规划学
2013-3-3 27
环境科学的主要任务
1,探索全球内环境演化的规律
2,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
3,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4,研究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
管理措施
二 环境科学的形成和发展
1,有关学科分别探索阶段
2,环境科学的出现
2013-3-3 28
三, 环境问题的变化趋势
1)人口激增仍然是当代世界环境恶化的根源
2)发达国家环境问题变化的特点
? 加剧全球性环境问题
? 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与破坏加剧
? 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耗, 仍在全世界能耗中占绝
对份额
? 城市环境问题转向室内
2013-3-3 29
3)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变化特点
? 人口多, 增长快, 经济不发达, 仍然是发展中
国家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根源;
? 超高速的城市化进程使城市污染问题异常严重
? 加速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 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 继续沿袭发达国家先
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 发展中国家环境保护已在起步并受到重视 ;
2013-3-3 30
四,我国环境问题变化的趋势与环境保护工作
? A,我国环境问题的变化趋势
1)人口激增对环境资源带来巨大的压力
2)环境资源的变化趋势
l耕地资源继续减少
l草原资源继续退化和减少
l森林资源供求矛盾仍十分突出
l水资源继续趋于紧张
l物种灭绝速度可望获得某种程度的控制
2013-3-3 31
3)环境污染控制的趋势
l总体上有所改善,担前景不容乐观。
l财力不足仍然是我国环境质量改善的主
要障碍
l环境管理水平落后制约环境污染控制工
作的进行
2013-3-3 32
B,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
1,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1983年提出
1)计划生育--解决, 要命不要钱,
环境保护-- 解决, 要钱不要命,
2),三同步, 战略,
, 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
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
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统一,
2,环境保护的含义
1)控制污染
2)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经济发展不超过
环境容许的极限
3.环境保护的基本任务
, 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
防治污染和气态公害, 保障人体健
康, 注意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第二章 生态系统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由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组分构
成的统一整体,就是一个系统。
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内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内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
成分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成分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类

生态





1、无机物
2、有机化合物
3、气候因素
4、生产者
5、消费者
6、分解者
生态系统的类型
1、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根据地理条件不同分类,
水生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三、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
四、生态系统的功能
(一)能量流动







太阳能:食物、化石燃料
地球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
四、生态系统的功能
(二)物质循环
关键元素(能量元素):碳、氢、氧、氮
1、碳循环
基本形式:光合作用生成碳水化合物
第二种形式,
第三种形式,
2、氮循环













生物固氮
工业固氮
岩浆固氮
大气固氮
3、硫循环
大气圈中天然的硫包括
H2S,SO2 和硫酸盐
4、磷循环









全部来自于岩石风化
循环过程中和微生物的关系
磷不进行大气循环
人对








磷肥和洗涤剂
养殖厂排水和
城市污水
(三)信息传递
? 1、物理信息
? 2、化学信息
? 3、营养信息
? 4、行为信息
第二节、生态平衡及破坏
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内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 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内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
成分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成分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五大环境问题
? 自然灾害
? 生态破坏
? 资源耗竭
? 环境污染
? 人口剧增






◆ 自然灾害
天文灾害
地质灾害
气象水文灾害
生物灾害
天体撞击、太阳辐射异常
电磁异暴、宇宙射线
火山、地震、岩崩
水灾、旱灾、风暴、冰雹、雪灾、热浪、寒
潮 ……
病虫害、森林火灾、物种灭绝 ……
◆ 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
沙漠化、荒漠化
土壤次生盐碱化
森林锐减
草场退化、土地退化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湖泊的富营养化
◆ 资源耗竭
矿产资源危机
能源危机
水资源短缺
土地资源紧缺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土壤资源的退化
◆ 环境污染
水环境污染
大气环境污染
土壤环境污染
生物污染
物理环境污染
◆ 人口剧增
人口剧增
的结果
使得
上面所有的问题

被大大地
放大了
第三章 人口与资源
第一节 世界人口发展状况
一、人口过程
人口是生活在特定社会、特定地
域具
有一定数量和质量,并在自然环境和
社会环
境中同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组成
复杂关
系的人的总称。
人口在时空上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出生率 — 人口死亡率
指数增长:指在一段时期内,人口数量以固
定 百分率增长。
倍增期:表示在固定增长率下,人口增长一
倍所需的时间。
其计算公式为,
Td=0.7/r
Td —倍增期 ; r—年增长率
指数增长可用下式表达,
A= A0ert
A----某一增长值
A0----某初始值
r------增长率
t------时间
二、世界人口发展状况
(一)发展趋势
1、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
阶段
2.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
阶段
年份 人口数量(亿人) 相隔年数
250万年前 人类祖先出现
(公元) 1000年 2.8
1650年 5.0 650年
1804年 10.0 154年
1927年 20.0 123年
1960年 30.0 33年
1974年 40.0 14年
1987年 7月 11日
(联合国报告“世界 50亿人口
日”)
50.0 13年
1999年 10月 12日( 联合国报
告,世界 60亿人口日” )
60.0 12年
2050年(联合国预测) 89.0 51年
世界人口每增长 10亿所用时间
人口(亿) 年代 所用时间(年)
10 1800 —
20 1930 130
30 1960 30
40 1975 15
50 1987 12
60 1999 12
预计
70 2013 14
80 2028 15
2001年若干国家的总生育率 国家 2001年中人口 总生育率
俄罗斯 1.44亿 1.2
日 本 1.27亿 1.3
德 国 0.82亿 1.3
英 国 0.60亿 1.7
中 国 12.73亿 1.8
法 国 0.59亿 1.8
美 国 2.85亿 2.1
巴 西 1.72亿 2.4
印 尼 2.06亿 2.7
印 度 10.33亿 3.2
巴基斯坦 1.45亿 5.6
坦桑尼亚 0.36亿 5.6
沙特阿拉伯 0.21亿 5.7
尼日利亚 1.27亿 5.8
埃塞俄比亚 0.65亿 5.9
也门 0.18亿 7.2
资料来源:人口数据局, 2001年世界人口数据挂图,
1、随经济的发展而有所不同
2、年龄结构两极分化
3、城市人口急剧膨胀
(二)增长特点
国家 粗出生率 粗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全世界 27 9 17
发达国家 14 9 5
不发达国家 30 9 21
瑞典 14 11 3
日本 10 7 3
美国 17 9 8
联邦德国 11 11 0
英国 14 12 2
法国 14 9 4
中国 21 7 14
原苏联 18 10 8
印度 31 10 20
加纳 44 13 32
随经济的发展而有所不同,
返回
返回
(三)世界人口预测
第二节 中国人口的发
展状况
一,中国人口发展特点
(一)人口增长速度快
(二)农村人口比重大
1983年农业人口为 7.837亿,占世界总农业
人口 22.7亿的 62.3%。
(三)人口城市化加快
1995年的统计表明,已有 1/3的人口居住在城
市。
年份 人口总数 (亿 ) 出生率 (‰ ) 死亡率 (‰ ) 自然增长率 (‰ )
1684 1.0
1850 4.30
1949 5.42 36.00 20.00 16.00
19531 5.88 37.00 14.00 23.00
1959 6.72 24.78 14.59 10.19
1960 6.62 20.86 25.43 -4.57
19642 7.05 39.14 11.50 27.64
19823 10.17 22.28 6.60 15.68
19904 11.43 21.06 6.67 14.39
1991▲ 11.58 19.68 ▲ 6.70 12.98
1998● 12.48 16.03 6.05 9.57 ●
20005 12.66 14.65 6.45 8.20
2003 12.93
衡量人口老龄化的标准:以 65岁及以
上人口
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来衡量( 7%)。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出生率下降和人口
平均寿
命延长而造成的人口现象。
2000年 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 6.7%。
(四)人口老龄化
年龄结构的划分
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
以 65岁以上 (含 65岁 )人口在总人口中所
占比例作为划分标准。 65岁以上的老年人
占总人口 4%以下为年轻型人口.占 4%一
7%为成年型人口;占 7%以上为老年型人
口。据统计资料分析,世界人口处于”老
化”
过程中。
(五)男女性别比偏高
据 1990年的人口普查,1989年男女婴儿
比已
大到 114,100。
燕赵都市报 2004年 5月 14日(北京消
息),
2003年北京市出生人口性别比达 108,100;
流动
人口在北京出生的性别比高达 128,100。
正常情况下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例应
(六 )人口分布不均








西








24











内蒙
古自
治区


西



人 口
密 度

118 14 142 738 78 49 16 6
中国人口分布情况 (1990年 )
全国人口密度为 118人 /km2
黑河
腾冲
面积占全国的
46%
人口占全国人
口的 96%
面积占全国的
54%
人口只占全国
人口的 4%
(七 ) 人口素质 丞待提高
(六)人口素质丞待提高
人口素质:广义的人口素质包括身体素
质、文化水平、劳动技能、思想和道德品
质。
身体素质:人口的自然属性。
文化水平、劳动技能、思想和道德品质
是人口素质的社会属性。
人文发展指数: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
指数它主要由人口预期寿命、识字率或受教育程
度和按国际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而得。指数在 0-1之间,越大表明发展水平越高。
1987年中国的人文发展指数为 0.716。
1、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增长
二、中国人口发展趋势
1、自然增长率趋于稳定。
2、死亡率继续下降。
3、乡村人口比重大,生育率较高。
第三节 人口增长对资源的
压力
一、自然资源
(一)自然资源的定义
自然资源是人类从自然条件中摄取并用于人
类生产和生活所必须的各种自然组成成分,
通常所指的有土地、土壤、水、森林、草地
、湿地、海域、原生动植物及矿物等。
(二)自然资源的分类
按自然资源的特征分类
( 1)非耗竭性资源:又称无限资源。
( 2)耗竭性资源:又称有限资源。
①可更新资源,又称为再生资源。
②不可更新资源,又称为非再生资源。
(三)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1、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
2、各类资源总体组合较好
3、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
4、资源质量差别悬殊
(二)、人口增长对自然资源的
压力
(一 )人口对土地资源的压力
据国土资源部发布公报,2003年最新
统计,
人均耕地占有量为 0.095公顷( 2002年,
0.098公
顷),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 40%。
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人均耕地最低
界限为
0.05hm2 。
(二 )人口对森林资源
的影响
全国人均森林面积为 0.11hm2,
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 1/6。名列第
120位。
(三 )人口增长对水资源的压力
① 年降水量约为 60000m3 相当于全球降水量的
5%,居世界第三位;
② 我国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 27225× 108 m3。
③多年地下水资源量 8288 m3
以上三项合计,全国水资源总量 28124× 108
m3,居世界第六位。
人均水资源量 2700 m3,不及世界平均值 1/4 。
(四 )人口对能源的影响
已探明我国煤炭储量 1 × 1012 t;陆上
石油储
量( 300-1000) × 108 t;海上石油储量 53
×
108 t;
内 容 美国 全世界
原油总储藏量( 109m3 ) 30
215—320
目前年开采量
( 109m3)
0.55
25
按目前速率总的开
采年数( a)
55
85—130
按目前速率剩余储
藏量开采年数( a)
30
70—115
石油储藏量与可开采速率之间的关系( 1970年 )
世界主要矿产的探明储量与估计可供使用年限
据估算,中国生物资源的经济价值在
1000亿美元以上。
(五)人口增长对物种资源的压力
三、环境对人口的承载力
(一 ) 地球的人口环境容量
环境承载力,在一定时期、范围和自然条
件下,维持人 -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改变,
环境功能不遭到破坏的前提下,人 -环境系统
所能承受人类活动的阈值。
在一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全球或者地区
生态系统所能维持的最高人口数。所以有时又
称之为人口最大抚养能力或最大负荷能力。
国际人口生态学界曾提出了世界人口容
量的定义:世界对于人类的容量是指在不损
害生物圈或不耗尽可合理利用的不可更新资
源的条件下,世界资源在长期稳定状态基础
上能供应的的人口数量的大小。这个人口容
量定义强调指出人口的容量是以不破坏生态
环境的平衡与稳定,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为
前提的。
地球的人口环境容量
(二 )中国的人口环境
容量
人口学家普遍认为中国人口
的极限为 16亿,到 21世纪中期将
达到 16亿。 2010年中国人口总数
将控制在 14亿 。
第二篇 当代资源与环境问题
资源与环境问题是当前世界上人类面临
的重要问题之一。这些问题是多方面的,本
篇讨论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类利
用资源和环境不当,以及人类社会发展中与
自然不相协调所致。本篇主要针对现代已经
存在的矛盾,着重介绍在资源短缺、环境污
染和生态破坏等方面的内容。
第四章 资源短缺
第一节 水资源
一、全球淡水资源短缺形势分析
1、水资源问题的提出
1997年 6月,在纽约召开的联合国第二次
全球环境首脑会议首次提出了水资源的问提,
并警告:“地区性水危机可能预示着全球性危
机的到来”。
2、地球上水量的分布
整个地球水量,13.6亿 Km3
海水,97.3%;淡水,2.7%;可开发利
用的淡水资源储量约为 400Km3,占全球总量
的 0.3%。
3、水资源短缺问题
中东地区水资源短缺严重,主要表现在
大流量江河湖泊;地下水属不可再生型;年
降雨量不足 160mm。
4、水资源引发的国际争端
二、中国水资源短缺形势分析
1,中国人均水资源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
资源占有量的 1/4,居世界第 110位。
2、水资源分布不均
3、城市缺水严重
据 1994年统计,全国 600多个城市中,缺水
城市已达 300多个。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有 114
个。
表 4-1 全国重点城市水资源供需和缺水量表 单位,108 m3
分区 2000供水量 2000需水量 2000缺水量
全国总计 208.57 462.28 253.71
东北区 33.19 69.29 36.10
华北区 52.27 107.23 54.96
西北区 13.56 32.37 18.81
西南区 17.16 40.42 23.26
东南区 92.39 212.97 120.58
国土资源部 2003年 10月 30日公布的新一轮
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显示,目前全国形成的
地下水降落漏斗已有 100多个面积达 15万平方
公里。勘测结果表明,目前华北平原深层地
下水已形成跨越 冀、京、津、鲁的区域地下
水降落漏斗,有近 7万平方公里面积的地下水
位低于海平面。
4、干旱造成草原退化,沙漠面积扩大,也会
市使河流湖泊面积缩小。
第二节 土地资源
一、世界土地资源
1、陆地面积,13300× 104 Km2
人口,1900年 16亿;人均耕地,10hm2
1987年 50亿;人均耕地,3hm2
当前 60亿; 人均耕地,2.5hm2
2、土地质量
,土地的通达性”
陆地面积:“限制性环境”面积占 70%,
―适居地”占 30%。实际人均占有土地 0.75,其
中耕地面积约占 60%~70%。
二、世界耕地需求的未来趋势
20世纪 70年代提供数字:世界可耕地面积
29.5× 108hm2 ;已被耕种 15.4 × 108hm2 。
世界人均良田面积已从 1980年的 0.16hm2
减少至 1990年的 0.14hm2,预计到 2000年进一
步减至 0.12hm2 。
三、中国的土地资源
中国的土地面积 960× 104Km2 。耕地占世
界总耕地的 7%。
(一)我国耕地的特点
1、人均耕地面积小,只有世界人均耕地
面积的 1/4。
1995年统计数字,人均耕地面积大于
0.14hm2 的主要集中在我国东北、西北地区。
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人均耕地面积的最
低界线为 0.05hm2
2、分布不均匀
3、自然条件差
(二)我国耕地面临的压力
我国依靠占世界 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
22%的人口。所以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在很大
程度上依赖于耕地的保护。
第三节 能源
一、能源的分类
二、世界能源消耗
(一)能源主要来自一次不可再生能源
20世纪 70-80年代,世界一次能源消耗结
构为:石油占 40%以上;煤占 20%以上;天
然气占 10%以上。
(二)能源消耗水平差异大
(三)能源消耗在继续增长
能耗强度:能源消耗 /国民生产总值
能源消耗指数:能源消费年平均增长率
与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之比。
三、中国能源发展和面临的问题
(一)中国能源的发展
(二)中国的能源问题
1、人均能源资源和人均消费量不足
2、能源分配不均
3、能源构成以煤为主
4、工业部门消耗能源所占比重较大
5、农村能源短缺,主要以生物质能为主
四、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一)城市大气污染
(二)增加了大气中 CO2 的积累
(三)酸雨
(四)核废料问题
第四节 矿产资源
一、矿产资源分布及其特点
1、不可再生性和可耗竭性
2、区域性分布不平衡
3、动态性
二、矿产资源的供需矛盾
三、中国的矿产资源
第七章 全球性环境问题
气候是指包括温度、湿度和降水等在内的综合
信息。
在过去 100年间:气温上升 0.2-0.5℃ ;
降水增加 1%;
海平面上升 10-25cm
(一)、全球变暖
全球气候变化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
视 1992年 6月,有 154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环境
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通过
了,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 1997年 12月在日本
京都,170多个国家的政府首脑聚集在一起就人
类密切关注的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达成了一个
世界性的协议,希望在气候变化导致严重后果
发生之前,采取一致的行动,控制,控制气候
变化的发展趋势。
全球变暖 原因:温室效应的加剧
温室效应,
太阳发出的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使地表温度
上升,发出长波辐射,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对短波吸收很弱,
而对长波辐射吸收很强。因此地表从太阳辐射获得的热量相
对多,而散失到大气层以外的热量相对少,地球表面的温度
得以维持,这就是大气的温室效应。
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碳、二氯乙烷、臭氧,
CFC11,CFC12、四氯化碳、一氧化碳
19世纪初,大气中 CO2 浓度为 270ppm;
1988年上升到 350ppm;
大气中 CO2浓度急剧增加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首先,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消耗的
矿物燃料迅速增加燃烧产生的 CO2释放进入大气层,
使大气中 CO2浓度增加;其次,森林、植被的减少,
使全球总的光合作用减小,从而增加了 CO2在大气中
的积累。
二氧化碳( CO2 )
甲烷( CH4)
CH4 对温室效应的影响是 CO2 的 21倍。
单个 CH4分子的红外辐射吸收能力超过 CO2。
1、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海岸被冲蚀,排洪不畅,
土地盐渍化,海水倒灌等。
2、对动植物的影响,一些地区某些物种将会消失,而
有些则从气候变暖中得到益处。
3、对农业的影响,世界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分布状况
的改变,农产品贸易模式的变化。
全球变暖可能产生的影响
未来海平面变化的预测
预测者
预测年份
上升量( cm)
世界气象组织( WMO)
2025
20~140
Mercer
2030
500
日本环境厅
2030
26~165
Bloom
2030
100
欧洲共同体 21世纪
20~165
Barth&Titus
2025
13~55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UNEP)
21世纪末
65
减缓全球变暖的对策
主要是控
制 CO2
1、排放控制对策,控制化石燃料消耗,以抑制 CO2的排放;
2、固定化对策,使已生成的 CO2变为其他物质,以防止其向
大气中排放;
3、适应对策,在已发生全球变暖的情况下,采取相适应的
对策以使其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二)臭氧层破坏
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辐射,紫外线辐射按照其波长的不
同,可划分为 UV-A( 315~400nm), UV-B( 280~315nm)
和 UV-C( 280nm以下 ) 三个波段,特别是 UV-B辐射对生
物有较大的伤害。而阻挡 UV-B辐射的就是臭氧。
太阳光组成:红外光 50%;可见光 40%;
紫外光 10%;其余部分 1%;
1、英国住南极考察站的科学家法曼( Farman)等人报道了该
考察站自 1975年起每年早春( 10月份)的臭氧观测结果,
该地区的总臭氧在这一时期会减弱 30%。
2、近几年臭氧洞的深度和面积仍在继续扩展,1998年臭氧洞
的持续时间超过了 100天,是南极臭氧洞发现以来的最长记
录,而且臭氧洞的面积也在扩大,几乎可以相当于 3个澳大
利亚。
3、我国青藏高原上空也存在一个相对周围地区浓度
较低的区域。
3333 3ü33
300
333÷3333
3¨+ 33
3¨- 33
333÷33
333÷33
333÷3333
333333
3¨+ 33
3¨- 33
3¨+ 33
333333
333333
333333
33333333
200 250
333333333¨K 33
500
3000
70
80
50
60
20
40
90
300
400
200
100
0
10
30
?
?
?
è

¨
k
m

?
3
33
33
¨k
m
3
3
每升高 100m,
气温降低 0.65℃
O3
越往上氧、氦等气体的原子态越多
紫外线的强烈照
射,N2和 O2产生
不同程度的离解
大气中 90%的臭氧存在于平流层中,它是平流层
中最重要的化学组分,我们将这一层高浓度的臭氧称
为“臭氧层”。
臭氧浓度的表示法:柱浓度法,单位用多布森来
表示( Dobson unit,简称 D.U.)。
D.U.的含义:将 0℃,一个大气压力下,10-5 m厚
的臭氧定义为 1个 Dobson 单位。
臭氧洞被定义为臭氧的柱浓度小于 200D.U.,即臭
氧的浓度较臭氧洞发生前减少超过 30%的地区。
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人类过多地使用氟氯烃类化学物质
( CFCS)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
( CFCS 于 1930年由美国杜邦公司投入生产,二战后
开始大量使用,主要用作气溶胶、制冷剂、发泡剂等)
臭氧层中存在着 O,O2,O3的动态平衡,CFCS非同
寻常的稳定性使 NOX,Cl,Br活性物质很容易在臭氧层
中聚集,使平衡向着臭氧分解的方向转移。
臭氧层破坏的原因
臭氧层破坏的危害
1、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破坏 DNA,皮肤病,白内障等
2、对陆生植物的影响:产量和质量下降,间接影响
3、对材料的影响:加速老化
4、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降低生产力,影响幼体
主要是控制 CFCS的使用。
目前各国都在加紧替代物品的开发,从长远看,采用
生物圈中固有的、对环境不起任何破坏作用的物质
是制冷剂发展的方向。
1985年, 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
1987年, 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
1999年 11月 29日, 北京宣言,
臭氧层的保护
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三 ) 酸雨
它是 。 指大气中的酸通过降水(如雨、雾,
雪)迁移到地表,或在含酸气团气流的作用下
直接迁移到地表。引起酸沉降的主要物质是人为
和天然排放的 SOX( SO2和 SO3) 和 NOX( NO和 NO2),
其天然源一般是全球分布的,而人为排放的 SOX
和 NOX则具有地区性分布的特点。
降水的 pH 小于 5.6
( 1)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
( 2)导致土壤酸化
( 3) 腐蚀建筑物及名胜古迹
酸雨的危害
峨眉山冷杉受酸雨的影响
受酸雨破坏的树林
1992年 6月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
展大会上,通过了, 生物多样性公约, 。
1994年,中国发布了, 中国生物多样性
保护行动计划, 。
(四 ) 生物多样性锐减
(五 ) 海洋污染
一、石油烃污染
二、近海海域赤潮
三、污染海洋的新罪犯 —有机锡
1、三丁酯锡( TBT)的毒性,TBT具有突出的
“灭杀生物能力”。
2、三丁酯锡( TBT)流入海洋的途径
第三篇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
理论与实施
第八章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由来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内
涵与特征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对传统
理论的反思和创新
第四节 自然资源 —可持续
发展的物质基础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由来
一,古代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典故:?网开三面?、?里革断罟?
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管仲,?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 ……”
,秦律 ·田律,,?春二月,毋敢伐树木山林 ……”





西方一些经济学家如马尔萨斯( 1802年),
李嘉图( 1817年)和穆勒( 1900年)等,他们
也较早地在著作中提出过人类消费的物质限
制,即人类的经济活动范围存在着生态边界。
一,古代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由来
二,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
* 早期的反思 ——,寂静的春天,
*一服清醒剂 ——,增长的极限,
*全球的觉醒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我们共同的未来,
*重要的里程碑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由来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与特征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一)、布伦特兰的可持续发展定义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
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 WECD,,我们共同的未来, )
(二)、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可持续发展定义
1、着重于自然属性的定义
? 可持续地使用,是指在其可再生能

( 速度 ) 的范围内使用一种有机生态系
统活其它可再生资源 ? 。
? 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更新能
力 ?
2、着重于社会属性的定义
?在生存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
情况下,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3、着重于经济属性的定义
? 在保护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
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程度 ?
? 为全世界而不是为少数人的特权所提供公平
机会的经济增长,不进一步消耗自然资源的绝对量
和涵容能力 ? 。
4、着重于科技属性的定义
? 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
技术,尽可能接近 ‘ 零排放 ’ 或 ‘ 密闭式 ’ 的工艺
方法,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
? 。还有的学者提出,? 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极
少产生废料和污染物的工艺或技术系统 ? 。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思想
(一)、不否定经济增长,尤其是穷国的经济增长,
但需要重新审视如何推动和实现经济增长。
(二)、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
的生态环境。
(三)、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四)、承认并要求在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中体现出自
然资源的价值。
(五)、以适宜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为条件,强调 ? 综
合决策 ? 和 ? 公众参与 ? 。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 持续性原则
* 公平性原则
* 共同性原则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对传统发展理论的
反思和创新
? 从以单纯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转向经济、社
会资源和环境的综合发展;
? 从以物为本的发展 ?转向以人为本的发展。
? 从注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注重长
? 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发展;
? 从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知识经济推动型的发
展。
一,对传统经济学的修正
? (一)对传统国民生产总值( GNP)的修正
GNP( gross national production),指一个
国家在一定时期(一年)内,以货币表现的国内
和国外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量。
? (二) 建立自然资源帐户
自然资源帐户主要用于体现一个国家资源的变
化。这些帐户能够显示环境的变化是如何同经济变
化联系起来的。
一,对传统经济学的修正
(三)引入可持续收入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收入在数量上等于传统意义的
GNP减去人造资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等各种
资本的折旧。
(四)产品价格与投资的评估
为了全面反映环境资源的价值,产品
价格应完整的反映三部分成本,




资源开采或获取的成本
环境成本(环境净化
成本和环境损害成本)
用户成本
(五)建立环境资源价值公式
全部经济价值( TEV), total economic value
TEV=UV+NUV=( DUV+IUV+OV) +NUV
UV:使用价值;
NUV:非使用价值;
DUV:直接使用价值;
IUV:间接使用价值;
OV:选择价值;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是要合理开发合理
利用自然资源,使再生性资源能保持其在身产
能力,非再生性资源不至过度消耗并能得到替
代资源的补充,环境自净能力能得以维持。
第四节 自然资源 —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一、自然资源的分类
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能被人
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的总和。
?自然资源:①可耗竭资源(不可再生资源)
②可更新资源(可再生资源)
? (一)稀缺性
稀缺性是地球上所有资源的共同属性之一,也
是导致目前资源、环境面临十分严峻局面的原因之
一。
?(二)区域性
?(三)多用性
?(四)整体性
自然资源的整体性是指自然资源本身是一个庞
大的生态系统。自然界的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
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 ┄┄ 之间既相互联系,
又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二、自然资源的特征
(一)资源资产问题
三、自然资源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二)资源资产问题
(三)资源价值问题
? 自然资源的价值或价格包括两部分,一是自
然资源本身的价值,二是社会对自然资源进行的
人、财、物投入的价值。
资源价格随其稀缺度的上升而调整;随开发
程度调整。
三、自然资源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四)资源核算问题
资源核算是完善资产管理、实现资源价值和促
进资源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分析工具。
(五)资源产业问题
资源产业是通过社会投入进行保护、恢复、更
新、增值和积累自然资源的生产事业,是协调经济
系统、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完善资源资产
管理,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之一。
它是原材料产业的前身。以矿业资源为例,开采以
前的活动为矿产资源产业,开采及开采以后的生产
活动为矿产原材料产业。
四、有关资源持续利用的两个概念






“社会使用可再生资源的速度,不
得超过可再生资源的更新速度。
使用不可再生资源的速度,不得
超过作为其替代品的开发速度。
社会排放污染物的速度,不得
超过环境对污染物的吸收能力。
(二)代际公平
代际公平问题可以简单而又广义的叙述如下,
假定当前的后果将影响好几代人的利益,那么,应
该在各代际人之间就上述后果进行公平的分配。
代际多数规则是指:当某项决策涉及到若干人
(或者再加上其若干子孙)来说。繁衍不决的子孙
万代永远是多数。因而可以得出:如果某项决策事
关子孙后代的利益,那么,不管当代人(或者再加
上其若干代子孙)对此持何种态度,都必须按照子
孙万代的选择去办。
第九章
可持续发展战
略的实施径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制定测度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研究如何将资
源和环境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以使人们能够更加直接
的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 对包括经济在内的各种活动进行
评价 。
第二, 制定条约或宣言, 使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有关措施
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行为准则, 并形成明确的行动计划和
纲领 。
第三, 建立和健全环境管理系统, 促进企业的生产活动
和居民的消费生活向减轻环境的负荷转变 。
第四, 各有关国际组织和开发援助机构都把环境保护和
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作为提供开发援助的重点领域 。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一)、指标的定义和特征
所有指标都必须具有两个要素,
一是要尽可能的把信息定量化,使信
息清楚明了;
二是要能够简化那些反映复杂现象的
信息,即使所表征的信息具有代表性,又
便于人们了解和掌握。
数量指标,用于反映总体单位数目和
标志,统称为数量指标。
总量指标用绝对数表示,并且要有数量
单位。
质量指标:把相应的数量指标进行对
比,可以得到一定的派生指标,以反映现
象达到的平均水平或相对水平,这就是质
量指标。
二、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目标与
原则
( 一)、建立指标体系的目标
通过建立指标体系,构建评估系统,监测和揭示
区域发展过程中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分析各种结
果的原因,评价可持续发展水平,引导政府更好的贯
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时为区域发展趋势的研究和分
析,为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二、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
目标与原则
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
建立
指标
体系
的原

三、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
1.驱动力 —状态 —响应框架的概念
驱动力指标:反映的是对可持续发展有影响的人类活
动、进程和方式,即表明名环境问题的原因;
状况指标:衡量由于人类行为而导致的环境质量或环
境状态的变化,即描述可持续发展的状况;
响应指标:是对可持续发展状况变化所做的选择
和反应,即社会及其制度机制为减轻诸如资源破坏所做的
努力。
2.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的设计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功能,
能够描述和表怔出某一时刻发展的各个方面的
状况;
能够描述和反映出某一时刻发展的各个方面的
变化趋势;能够描述和体现发展的各个方面的协
调程度。
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反映的是社会 —经济 —
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即三者之间的驱动
力 —状态 —响应关系。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应该包括全球、国家、
地区以及社会四个层次,他们分别涵盖以下几个
方面,
? 社会系统,主要有科学、文化、人群福利水平
或生活质量等社会发展指标,包括食物、住房、
居住环境、基础设施、就业、卫生、教育、培训、
社会安全等 ;
? 经济系统,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规
模、效益等;
? 环境系统,包括资源存量、消耗、环境质量等;
? 制度安排,包括政策、规划、计划等。
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由以下几点
构成,
? 驱动力指标
? 状态指标
? 响应指标
主要包括就业率、人口净增长率、成人
识字率、可安全饮水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
运输燃料的人均消费量、人均实际 GDP增长
率,GDP用于投资的份额、矿藏储量的消耗、
人均能源消费量、人均水消费量、排人海域
的氮、磷量、土地利用的变化、农药和化肥
的使用、人均可耕地面积、温室气体等大气
污染物排放量等;
驱动力指标
状态指标
主要包括贫困度、人口密度、人均居住面积、
已探明矿产资源储量、原材料使用强度、水中的
BOD和 COD含量、土地条件的变化、植被指数、
受荒漠化、盐碱和洪涝灾害影响的土地面积、森
林面积、濒危物种占本国全部物种的比率、二氧
化硫等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人均垃圾处理量、
每百万人中拥有的 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每百户
居民拥有电话数量等;
响应指标
主要包括人口出生率、教育投资占 GDP
的比率、再生能源的消费量与非再生能源消
费量的比率、环保投资占 GDP的比率、污染
处理范围、垃圾处理的支出、科学研究费用
占 GDP的比率等。
第二节 有关改进衡量发展指标的新思路
一、衡量国家(地区)财富的新标准




人造资本
自然资本
人力资本
人造资本
为通常经济统计和核算中的资本,包括
机械设备、运输设备、基础设施、建筑物等
人工创造的固定资产;
自然资本
指的是大自然为人类提供的自然财富,如
土地、森林、空气、水、矿产资源等。可持续
发展就是要保护这些财富,至少应保证它们在
安全的或可更新的范围之内。
人力资本
指的是人的生产能力,它包括了人的体力、
受教育程度、身体状况、能力水平等各个方面。
人力资本不仅与人的先天素质有关系,而且与
人的教育水平、健康水平、营养水平有直接关
系。
财富的真正含义在于:一
是国家生产出来的财富,减去国
民消费,再减去产品资产的折旧
和消耗掉的自然资源。
二、人文发展指数
HDI( humen develoment index)
它由收入、寿命、教育三个衡量指标构成。
,收入”是指人均 GDP的多少;
,寿命”反映了营养和环境质量状况;
,教育”是指公众受教育的程度,也就是可持
续发展的潜力。
三、绿色国民帐户
国内生产净值( NDP) =最终消费品 +净
资本形成 +(出口 -进口)。
国内生产净值,即 EDP=最终消费品 +
(产品资产的净资本积累 +非产品资产的净资
本积累 -环境资产的耗减和退化) +(出口 -进
口)。
四、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
这套评价体系由八大竞争力要素,41个方面,
224项指标构成。
八大要素主要包括:国内经济实力、国际化程
度、政府作用、金融环境、基础设施、企业管理,
科技开发和国民素质。
国民素质主要有人口、教育结构、生活质量和
就业等七个要素;生活质量中包含医疗卫生状况和
生活环境等状况。
五、几种典型的综合指标
(一)货币型综合指标
(二)物资流或能量流型综合指标
第四篇 环境伦理观
第十章 环境伦理

第一节 环境伦理观的由来
一、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分析
人类是整个地球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组
成部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主体与客
体的关系,即人是主体,自然环境是客体。
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出两重性:人
依靠自然生活同时又是改变自然的力
量;人既改造自然又依赖自然;人变革
自然又必须顺应自然;人控制自然条件
又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人支配自然力
又受自然力约束 。
人与自然关系的两种片面观点,
?一是生态唯意志主义的反自然的观点;
?二是生态唯自然主义的观点 。
二, 古今中外人类对自然态度的变化
① 渔猎社会时代, 持续时间 3× 106 a以
前 。
② 农业社会时代, 大约 1万年以前 。
③ 工业文明时代, 始于 18世纪 。
④ 信息社会时代
渔猎文明
?人口数量没有超过 1千万
?和谐程度处于安全与生存阶段
农业文明
?人口增长起伏较大
?人口增长到 8亿左右
?人口开始缓慢增长
?和谐程度处于基本生存阶段
工业文明
?人口开始高速增长
?人口由 8亿增长到 50亿
?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很不和协
人类中心主义:视人为万物的尺度,
并从人的利益来判定一切事物的价值,就
对自然的关系来说,它不仅主张和赞成人
类对自然的征服,而且主张人类有权根据
自身的利益和好恶来随意处置和变更自然。
它还进一步主张,人类和文化的每一种进
步,都是建立在自然的屈服之上的,必然
以自然价值的支付为代价。
综观整个社会发展史,人类对
于自然的每一次不合理使用,都导
致了自然界报复性的反应。正如恩
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
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
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
们”。
三、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时代的需要
新的生态文明的最大特点,
是要求人类重建人与自然和谐统
一的关系。
确认人类是地球生物圈的的成员这一
事实,有助于人类正确地认识自己在宇宙
和自然中的位置,从而对自己的行为加以
规范。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友好关系。
四、环境伦理观的产生
环境伦理是指人对自然的伦理 。
1、生命中心主义
提出生命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观,
其目的是为了保护野生的动植物,
避免被人类伤害。
2、地球整体主义
“大地伦理观”是指“规范人与大地以及
人与依存于大地的动植物之间关系的
伦理规则”,其基本主张是要将人“从
大地这一共同体的征服者转变为这一
共同体的一员、一个构成要素”。
3、代际均等的环境伦理观
第二节环境论理学的主要内容
一、尊重与善待自然
环境论理学要回答的的基本问题是,
人类对待自然环境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人类对于自然界承担什么样的义务?
到底自然有没有价值,有什么样的价值?
① 维生的价值
② 经济的价值
③ 娱乐和美感的价值
④ 历史文化的价值
⑤ 科学研究与塑造性格的价值












自然界的“内在的价值”,
①对生命的创造。
②生态区位的多样性与与丰
富性。
从维持和保护自然生态的价值出发,一种尊
重与善待自然的原则是环境伦理学所要求人类的。
具体来说,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尊重地球上的一切生命物种
我们应该平等的对待同等生物,而公正地对
待不同等的生物。
2、尊重自然生态的和谐与稳定
3、顺应自然的生活
所谓顺应自然的生活,就是要从自
然生态的角度出发,将人类的生存利益与生态
利益的关系进行协调了。如下几条原则是一种
顺应自然的生活所必须遵循的。
( 1)最小伤害性原则
( 2)比例性原则
( 3)分配公正原则
( 4)公正补偿原则
二、关心个人并关心人类
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会议, 里
约热内卢宣言, 中作了这样的规定:“人
类拥有与自然协调的、健康的生产和活
动的权力”。
在环境问题上处理人与人之间的行
为准则如下,
1、正义原则
2、公正原则
3、权利平等原则
4、合作原则
三、着眼当前并思虑未来
环境问题在涉及后代人的利益时,如下
几条准则必须加以考虑。
1、责任原则
2、节约原则
3、慎行原则
第三节 环境伦理与人类行为方式
一、环境保护政策中的环境伦理
二、企业行为中的环境伦理
三、个人行为中的环境伦理
四、环境伦理观对
发展观的影响
从人本主义的环境伦理出发,如下几条行为准
则是企业应当优先考虑的,
①估量那些与企业没有直接商务往来的人所承
受的损失 。
②不要认为公司或企业道理仪就是国家或社会
的利益。
③充分利用非消费性物品以及尽量回收再利用。
④勿滥用不可再生的资源。
⑤勿被“消费主义”左右。
企业的自然主义伦理要求我们不要将自然视为
资源的集合,而关心和珍惜自然自身的价值。如下
几条准则是企业自然伦理所应准循的,
(一)视生态系统为有效率的经济系统而加以
尊重
(二)谨慎对待罕见和脆弱的环境
(三)尊重生命
(四)尊重物种
(五)尊重自然
(六)爱地球如爱己
以上是关于企业从人本主义以及自然主义推导
出来的环境伦理原则。事实上,环境问题所引起的
道德责任,就像企业所面临的其他任何责任一样,
是既复杂又新奇的;它要求我们权衡科技、金钱,
社会、道德等判断的决策,往往要考虑长远而且面
对未知事物。
三, 人行为中的环境伦理
要树立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活方式,首先应在
思想观念上变革,变传统的机械式的思维为“网络
式”的思维。
机械世界观视自然为独立存在的“客体”,可

人类任意支配。
而网络式思维则要求我们将周围环境,包括无
机物、生命有机体和社会组织,视为一个有机的整
体。人类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人类的活动
对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会有极大的影响。
自觉地抵制盲目的高消费,克服铺张浪费行为,
这不止是出于节约开支的经济成本考虑,而且是一
种关心和爱护环境的公民的道德行为的体现。
,绿色的消费”是指避开了以下产品的消费:

危及消费者本人或他人健康的产品;在生产、使用
或废弃过程中明显有害于环境的产品;生产、使用
或废弃期间不相称地消耗大量资源的产品;带有 过
分 包装、多余特征的产品或由于产品的寿命过短等
原因引起不必要浪费的产品;从濒临灭绝的物种或
者环境资源中获得材料来制造的产品,包括虐待动
物、不必要的乱捕滥猎行为的产品;对别国、特别
是发展中国家造成不利环境影响的产品;等等。
四、环境伦理观对发展观的影响
环境伦理观告诉我们:不仅地球的资源是有限
的,而且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追求经济增长,到
头来遭受惩罚的还是人类自己。
环境伦理观的提出,必然意味着一种新的人类
发展观,并对以往片面追求高效率的工业文明观发
出挑战。
第五篇 环境保护的主要途径
第 15章 生态环境保护
第一节 生 态保护的对象和类型
第二节 生 态保护的目标、原理和对策
第三节 自然保护
第四节 农业生态保护
第五节 其他保护
第六节 我国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 生态保护的对象和类

一、对象
①现有的野生资源与环境;
②正在利用的已经受到干扰和破坏的
自然资源与环境。
③农业生态环境、耕地肥力、城市生
态环境和水源地的水质
二、主要类型
三、时空尺度
维 护
二、主要类型
保 护
恢 复
重 建
三、时空尺度
(一)空间尺度
(二)时间尺度
第二节 生态保护的目标,
原理和对策
一 目 标
?生态保护的最终目标是维持健康生
态系统,达到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利
用。
? 我国生态建设的总体目标,用大约 50年的时
间动员和组织全国人民,依靠科学技术,加强对现有天
然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
理水土流失,防止荒漠化,建设生态农业,改善生产和
生存条件,加强综合治理力度,完成一批对全国生态环
境有重要影响的工程,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力争
到 21世纪中叶,使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区基本得到治
理、适宜绿化的土地植树种草,“化” (草地退化、沙
化和碱化 )草地基本得到恢复,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生态
环境预防检测和保护体系。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明
显改善,基本实现中华大地山川秀美。
二 原 理
(一)生态学原理
(二)工程学原理
(三)生态经济学原理
(一)工程治理
? 植被恢复
?整合性主要是指生态系统水平上物质的良
性循环和能量的合理高效流动,系统具有多
样性和较高的稳定性,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
能力。
二 原 理
(二)生物防治
(三)生态系统整合性
第三节 自然保护
一,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是具有自然环境和自然资
源的功能性质的包括陆地或海域大自
然保护区的总称。
保护对象,主要是著名的、典型的生
态系统及其所含的动植物
二、水产资源繁殖保护
三、森林保护
四、景观保护
五、文物保护
六、水源保护
七、水土保持
八、防护林带
第四节 农业生态保护
一,农业生态环境问题
一、农业水土资源保持
二、农业环境污染防治
三、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
农业生态环境管理是指以不断改
善农业生态环境和促进农业生产水平
持续提高为目的,以某些特定的生态
学原则为指导,以尽可能发挥农业内
部的资源潜力为基础的一系列管理措
施。
二,农业生态环境管理
三、土壤保护若干措施
? 拦砂坝 —控制细沟侵蚀及沟壑冲蚀
? 等高耕种 —控制片状侵蚀
? 种植防风林及植被覆盖 —控制风蚀
? 民间作物保护
四、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IPM)
五、生态农业
第五节 其它保护
一、湿地保护
湿地是指陆地上常年或季节性积水(水深
2m以内,积水期 4个月以上)和过湿的土地与
其生长、栖息的生物群落构成独特的生态系统。
湿地是一种特殊的土地资源,它有三大生
态作用:一是为促进生物种类的多样化创造良
好的生态环境;二是吸收利用二氧化碳,减缓
大气温室效应;三可以缓解海水赤潮。
中国有占世界1/10的湿地资源,总面
积6600万公顷。中国政府计划在未来10年
里,新建保护区333个,使湿地保护区的总数
达到643个,保护区面积占天然湿地总面积的
90%以上。
首批被列入的7块国际重要湿地
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
青海鸟岛自然保护区
海南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
香港米埔湿地
江西鄱阳湖自然保护区
湖南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
吉林向海自然保护区
第二批被列入的 14个国际重要湿地
黑龙江洪河自然保护区
黑龙江三江自然保护区
黑龙江兴凯湖自然保护区
内蒙古达赉湖自然保护区
内蒙古鄂尔多斯自然保护区
大连斑海豹保护区
江苏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
江苏盐城沿海滩涂湿地
上海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
南洞庭湖自然保护区
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
广东湛江红树林保护区
广东惠东港口海龟保护区
广西山口红树林保护区
世界湿地日
为了提高人们对湿地的认识,促进湿
地保护,决定每年的 2月 2日定为世界湿地
日,利用这一天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提
高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
黑龙江省东南部湿地
3月下旬以来,来自东南亚及我国南方等地的候鸟
开始在这里产卵、孵幼、育雏。
这是青海湖湖东湿地一角。
杭州湿地保护显效“一曲溪流
一曲烟”重现
江西宜春湿地
辽宁双台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安徽省升金湖
辽宁双台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扎龙自然保护区
二、草场保护
第六节 我国生态环境建设
环境污染
人为污染
工业化农业的隐患
根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总体规划,共分 8个类型的区域
(一)黄河上中游地区。本区域包括晋、陕、蒙、甘、宁、青、
豫的大部或部分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最为严峻的是黄土高原地区,
总面积约 64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黄土覆盖地区,气候
干旱,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水土流失面积约占总面积的
百分之七十,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
(二)长江上中游地区。本区域包括川、黔、滇、渝、鄂、湘、
赣、青、甘、陕、豫的大部或部分地区,总面积 170万平方公里,
水土流失面积 55万平方公里。
(三)“三北”风沙综合防治区。本区域包括东北西部、华北
北部、西北大部干旱地区。
(四)南方丘陵红壤区。本区域包括闽、赣、桂、粤、琼、湘、
鄂、皖、苏、浙、沪的全部或部分地区,总面积约 120万平方公里,
水土流失面积约 34万平方公里。
(七)青藏高原冻融区。本区域面积约 176万平方公里,其中水
力、风力侵蚀面积 22万平方公里,冻融侵蚀面积 104万平方公里。
(八)草原区。我国草原分布广阔,总面积约 4亿公顷,占国土
面积百分之四十以上,主要分布在蒙、新、青、川、甘、藏等地区,
是我国生态环境的重要屏障。
(五)北方土石山区。本区域包括京、津、冀、鲁、豫、晋的
部分地区及苏、皖的淮北地区,总面积约 44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
面积约 21万平方公里。
(六)东北黑土漫岗区。本区域包括黑、吉、辽大部及内蒙古
东部地区,总面积近 100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约 42万平方公
里。
中国已经缔约或签署的国际环境公约
一、危险废物的控制
1、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臵巴塞尔公约 (1989年 3月 22日 )
2,,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臵巴塞尔公约, 修正案 (1995年 9月 22日 )
二、危险化学品国际贸易的事先知情同意程序
1、关于化学品国际贸易资料交换的伦敦准则 (1987年 6月 17日 )
2、关于在国际贸易中对某些危险化学品和农药采用事先知情同意程序的鹿特
丹公约 26(1998年 9月 11日 )
三、化学品的安全使用和环境管理
1、作业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公约 (1990年 6月 25日 )
2、化学制品在工作中的使用安全公约 (1990年 6月 25日 )
3、化学制品在工作中的使用安全建议书 (1990年 6月 25日 )
四、臭氧层保护
1、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 (1985年 3月 22日 )
2、经修正的, 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 (1987年 9月 16日 )
五、气候变化
1、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1992年 6月 11日 )
2,,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京都议定书 (1997年 12月 10日 )
六、生物多样性保护
1、生物多样性公约 (1992年 6月 5日 )
2、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 (1978年 10月 23日 )
3、国际遗传工程和生物技术中心章程 (1983年 9月 13日 )
七、湿地保护、荒漠化防治
1、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 (1971年 2月 2日 )
2、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 (1994年 6月 7日 )
八、物种国际贸易
1、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1973年 3月 3日 )
2,,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第二十一条
的修正案 (1983年 4月 30日 )
3,1983年国际热带木材协定 (1983年 11月 18日 )
4,1994年国际热带木材协定 (1994年 1月 26日 )
九、海洋环境保护
[海洋综合类 ]
1、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摘录 (摘录第 12部分, 海洋环境的保护和保全, )(1982年 12月 10
日 )
[油污民事责任类 ]
2、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 (1969年 11月 29日 )
3、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的议定书 (1976年 11月 19日 )
[油污事故干预类 ]
4、国际干预公海油污事故公约 (1969年 11月 29日 )
5、干预公海非油类物质污染议定书 (1973年 11月 2日 )
[油污事故应急反应类 ]
6、国际油污防备、反应和合作公约 (1990年 11月 30日 )
[防止海洋倾废类 ]
7、防止倾倒废物及其他物质污染海洋公约 (1972年 12月 29日 )
8、关于逐步停止工业废弃物的海上处置问题的决议 (1993年 11月 12日 )
9、关于海上焚烧问题的决议 (1993年 11月 12日 )
10、关于海上处置放射性废物的决议 (1993年 11月 12日 )
11、防止倾倒废物及其他物质污染海洋公约的 1996年议定书 (1996年 11月 7日 )
[防止船舶污染类 ]
12、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 (1973年 11月 2日 )
13、关于 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的 1978年议定书 (1978年 2月 17日 )
十、海洋渔业资源保妒
1、国际捕鲸管制公约 (1946年 12月 2日 )
2、养护大西洋金枪鱼国际公约 (1966年 5月 14日 )
3、中白令海狭鳕养护与管理公约 (1994年 2月 11日 )
4、跨界鱼类种群和高度洄游鱼类种群的养护与管理协定 (1995
年 12月 4日 )
5、亚洲一太平洋水产养殖中心网协议 (1988年 1月 8日 )
十一、核污染防治
1、及早通报核事故公约 (1986年 9月 26日 )
2、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援助公约 (1986年 9月 26日 )
3、核安全公约 (1994年 6月 17日 )
4、核材料实物保护公约 (1980年 3月 3日 )
十二、南极保护
1、南极条约 (1959年 12月 1日 )
2、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 (1991年 6月 23日 )
十三、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
1、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11972年 11月 23日 )
2、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
方法的公约 (1970年 11月 17日 )>
十四、环境权的国际法规定
1、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 (摘录 )(1966年 12月 9日 )
2、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摘录 )(1966年 12月 9日 )
十五、其他国际条约中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
1、关于各国探索和利用包括月球和其他天体在内外层空间活动
的原则条约 (摘录 )(1967年 1月 27日 )
2、外空物体所造成损害之国际责任公约 (摘录 )(1972年 3月 29日 )







1、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1992年 6月 11日 )
2,,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京都议定
书 (1997年 12月 10日 )
控制全球气候变化的
具体措施涉及社会生活的
各个方面,
?




?




?




1995 年世界森林面积为 34.54 亿公顷,其中发达国
家为 14.93 亿公顷,占 43.2%;发展中国家为 19.61 亿
公顷,占 56.8%。就国家而言,俄罗斯联邦森林面积居
世界首位,占 22.1%;其次是巴西,占 15.9%;第 3 位
是加拿大,占 7.1%;第 4 位是美国,占 6.2%;第 5 位
是中国,占 3.9%。上述 5 国森林面积占森林总面积的
55.2%。世界人均森林而积为 0.6 公顷,其中发达国家
的为 1.1 公顷;发展中国家的为 0.5 公顷。现在,中国
人均森林面积仅为 0.11 公顷,排列在世界第 120 位。
第二节 臭氧层保护
1、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 (1985年 3
月 22日 ),1988年 9月 22日生效。
2、经修正的, 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
的蒙特利尔议定书, (1987年 9月
16日 )
生物多样性保护
1、生物多样性公约 (1992年 6月 5日 )
2、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 (1978年 10
月 23日 )
3、国际遗传工程和生物技术中心章程
(1983年 9月 13日 )
线条
尺度
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目标:保护生物多样
性、持久使用其组成部分以及公平合理分享
由利用遗传资源而产生的惠益;实现手段包
括遗传资源的适当取得及有关技术的适当转
让,但需顾及对这些资源和技术的一切权利,
以及提供适当资金。
1,,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
( 1994.6)
2,,中国生物多样性国别报告,
( 1994)
1、就地保护 ——自然保护区
2、移地保护
具体行动措施
河北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河北省兴隆县北部,面积 14337公顷,1983
年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8年晋升为国家级
,主要保护对象为温带森林生态系和猕猴。
本区地处燕山山脉,最高海拔 2116米。清代,视
雾灵山为清东陵的风水禁地,严禁砍伐树木,以致林
木繁茂,形成了郁闭的天然林。且森林植被随海拔高
度发生变化,形成垂直带,具有华北植物区系的代表
性,是研究森林植被变化的, 天然实验室,,因而为
中外学者所重视。保护区内还分布有猕猴、斑羚等珍
稀野生动物,并为我国猕猴分布的北限。
河北围场红松洼自然保护区
红松洼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
,地理座标为东经 117° 18ˊ -117° 35ˊ,北纬 42° 10ˊ -
42° 20ˊ,总面积 7300公顷。保护区于 1994年经河北省人民政
府批准建立,是一个以亚高山草甸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
区。
本区地处蒙古高原东南沿,地貌属高原台地,平均海拔
1750米,区内有大小 1个,水域面积 8公顷,植被以亚高山草甸
为主,建群种主要为莎草科,禾本科、豆科、菊科等次之。植
被覆盖率在 90%以上,为华北亚高山草甸保存最好的区域之一
。由于 本区位于东北、华北、内蒙古三大植物区系交汇地带,
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每 平方米种子植物达 25种以上,区内分
布有国家重点保护的药用植物 8种以及白鹤、黑鹤、大鸨、大天
鹅等国家保护野生动物 20种,为我国中温型森林草原地带的生
物物种基因库,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和科研价值。另一方面,
本区位于西辽河和滦河和发源地,处于农牧交错地带,生态系
统脆弱敏感,稳定度低,容易引起沙化退化。
河北昌黎黄金海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河北省昌黎县境内,面积 3万公顷,1990年
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主要保护对象为海岸自然景观和
近海生态系统。
本区海滨因受风、潮汐、海流及河流的作用,形
成一条长 30公里,宽 4公里的沙带和沿海数道沙堤以
及泻海等沿海沉积的貌。海滨沿线内侧有一道宽 800
米的人工林带,其中生长着成片的野生植被,林间有
一连绵不断,高 20 – 40米的沙丘,这不仅在中国罕
见,世界亦少见,对研究海陆变迁、海洋动力作用有
重要的科学价值。同时,适宜的气候条件,奇特的沙
丘地貌和广阔的沙质海滩,也是旅游和避暑的胜地。
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第四节 危险废物的控制
1、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臵巴塞
尔公约 (1989年 3月 22日 )
2,,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臵巴
塞尔公约, 修正案 (1995年 9月 22日 )
3,1990年 2月中国政府代表签署了, 巴塞
尔公约,, 1992年 5月 5日生效。
4,1995年我国颁布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
,巴塞尔公约, 的要点,各缔
约国有权禁止有害废物的进境
和进口;建立预先通知制度和
批准制度;有害废物和非法越
境转移视为犯罪行为
第五节 海洋环境保护
九、海洋环境保护
[海洋综合类 ]
1、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982年 12月 10 日 )。
[油污民事责任类 ]
2、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 (1969年 11月 29日 )
3、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的议定书 (1976年 11月 19日 )
[油污事故干预类 ]
4、国际干预公海油污事故公约 (1969年 11月 29日 )
5、干预公海非油类物质污染议定书 (1973年 11月 2日 )
[油污事故应急反应类 ]
6、国际油污防备、反应和合作公约 (1990年 11月 30日 )
[防止海洋倾废类 ]
7、防止倾倒废物及其他物质污染海洋公约 (1972年 12月 29日 )
8、关于逐步停止工业废弃物的海上处置问题的决议 (1993年 11月 12日 )
9、关于海上焚烧问题的决议 (1993年 11月 12日 )
10、关于海上处置放射性废物的决议 (1993年 11月 12日 )
11、防止倾倒废物及其他物质污染海洋公约的 1996年议定书 (1996年 11月 7日 )
[防止船舶污染类 ]
12、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 (1973年 11月 2日 )
13、关于 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的 1978年议定书 (1978年 2月 17日 )
在保护海洋环境和永续利用海洋资源方面,
我国主张,
① 公海为全人类所共有,应保护公海资源不
受掠夺,公海环境不受破坏;
第六篇 清洁生产
如前所述,地球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主要是由于人口膨胀和经济发展引起的。
其中,工业发展的巨大影响尤其值得注
意。为了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必须走
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改变工业发展的模
式更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章将着
重讨论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引下的全新
的工业生产模式 ——清洁生产。
第十七章 清洁生产的原理
和评估方法
目 录
第一节 工业生态学 —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清洁生产的由来及概念
第三节 清洁生产的评价方法
第一节 工业生态学 —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
(一)工业系统的构成
工业系统是人造系统,它是所有企业、行业和
部门的总和。
工业系统的中心是人!
一 工业系统
(二)后工业社会
后工业社会就是信息社会
二、工业的两重性
工业产品的两重性:使用价值
价 值
使





三、工业社会的指数增长规律
指数增长可用下式表达,
A= A0ert
A----某一增长值
A0----某初始值
r------增长率
t------时间
四、工业发展的三种模式
一、工业生产的传统模式
— 不顾环境的工业生产
二、在环境法规允许的范围内
进行生产
三、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的最高目标
是实现工业的生态化
末端治理模式的缺点,
五、工业生态学
工业生态学的概念,
,工业生态学是人类赖其得以审慎和合理地达到并保持
一种企望使经济、文化和技术不断发展的支撑能力的方法。
根据工业生态学的概念,工业系统不是与周围环境隔绝的,
而是相互联系的。这种系统的观点在于谋求包括从原料到
产品,到用过的产品以至整个物质循环的优化,优化的要
素包括资源、能量和资
本。”
工业生态学的基本内容,
(一 )研究工业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二 )探索工业生态化的途径
(三 )在工业的规划和管理中运用生态
原则
第二节 清洁生产的由来及概念
一、清洁生产的由来
(一)清洁生产的提法
(二)清洁生产的发展概况
(三)我国推行清洁生产的
进程
欧洲专家倾向于下列提法:清洁生产为对
生产过程和产品实施综合防治战略,以减少对
人类和环境的风险。对生产过程来说,包括节
约原材料和能源,革除有毒材料,减少所有排
放物的排放量和毒性;对产品来说,则要减少
从原材料到最终处理的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对
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
二、清洁生产的概念
清洁生产谋求达到两个目标,
①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短缺资源的代用、二
次资源的利用以及节能、省料、节水,合理利用自然
资源,减缓资源的耗竭;
②减少废料和污染物的生成和排放,促进工业产
品在生产、消费过程中与环境相容,降低整个工业活
动对人类和环墙的风盼。
清洁生产的概念归纳如下,
清洁生产包括下面 3个方面的内容
1、清洁的能源
2、清洁的生产过程
3、清洁的产品





微观层次上
清洁生产定义
清洁生产是从生态 --经济大系统的整体优化出
发,对物质转化的全过程不断采取战略性、
综合性、预防性措施,以提高物料和能源的
利用率,减少以及消除废料的生成和排放,
降低生产活动对资源的过度使用以及对人类
和环境造成的风险,实现社会的可持续
发展。
第三节 清洁生产的评价方法
一、技术评价
评价内容:技术的先进性;技术的安全、可靠性;
成熟程度;对设备的要求;操作控制
的难易
二、经济评价
原则:按国家计委 1987年公布的 ? 建设
项目经济评价方法 ? 进行
评价方法:采用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
结合以动态分析为主。
经济评价分为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
两部分。
三、环境评价
(一)、基本指标:基本指标描述产出
单位产值或产量的产品(服务)所伴随的主
要物质消耗和排放水平。
(二) 特殊指标
(三) 延伸指标
第 18章 实施清洁生
产的主要途径
第一节 工业污染的全过程控制与综合防治
一、全过程控制
革除,
即去除原有的一些工序而不加替
代。 修正,
总体上保持不变,仅改变其中局
部的内容(参数、工序或设备等)。
改变,
进行比较彻底的改变
重组,
在原来的过程中增加新的工序
二、综合防治战略
① 从污染预防的角度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例如,增加第三产业比例,减少
煤炭用量等。 ·
② 从环境的制约因素考虑工业的布局。例如,积极开发中西部地区,建立各种清
洁生产工业区、资源开发区和无废排放工业小区。
③建立经济管理、能源管理、环境管理一体化体系。
④突出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市场的调节功能。
⑤建立包括政府法规体系、健全机构建设和配套资金保证的清洁生产运行机制。
⑥完善和拓展环境管理制度。例如,在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许可证、排
污收费等各项现行制度中引入清洁生产的内容和要求,实施 IS014000。
⑦加强清洁生产技术的开发、示范、转让、咨询、信息传播和培训。
⑧利用政府采购支持清洁生产。
⑨吸引公众参与。例如,美国在 10年前成立了全国污染预防圆桌会议,每年举行
一次由总统出面揭幕的全国污染预防周。
⑩扩大国际合作。
第二节 实施清洁生产的 7个方向
一、资源的综合利用
(一)综合勘探
(二)综合评价
(三)综合开发
(四)综合利用
二、改革工艺和设备
( 一 )简化流程
( 二 )变见间歇操作为连续操作
( 三 )装臵大型化
( 四 )适当改变工艺条件
( 五 )改变原料
( 六 )配备自动控制装臵
( 七 )换用高效设备
( 八 )开发利用最新科技成果的全新工艺
① 将流失的物料回收后作为原料返回原
工序中。
②将生产过程中生成的废料经过适当处
理后作为原料或原料替代物返回原生产
流程中。
③将生产过程中生成的废料经过适当的处
理后作为原料返用于本厂其他生产过程
中。
三、组织厂内的物料循环
四、加强管理
五、改革产品体系
六、必要的末端处理
七、组织区域内的清洁生产
第三节 清洁生产审核
一、概述
环境审核是客观地获取审核证据并予
以评价,以判断特定的环境活动、事件、
条件、管理体系或有关上述事项的信息是
否符合审核准则的一个系统化、文件化的
验证过程。
一、概述
清洁生产审核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环
审核,它是从污染预防的角度对现有
的或计划进行的工业生产活动中物料
的走向和转换所实行的一种分析程序,
它没有特定的审核准则,目的在于揭
示推行清洁生产的机会
二、审核步骤
第四节 ISO14000和环境管理体系
一,ISO14000
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成立于 1946
年,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由 100多个国家
的标准化组织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非政
府国际组织。
(一) ISO简介
任务是,
推动标准化,使之成为促进国际
贸易的一种手段
(二) ISO14000的框架结构
ISO
技术委员会
( TC207)
分委员会
( SC1—SC6)
( 三) ISO14000的特点
1、权威性
2、普适性
3、自愿性
4、可操作性
5、持续性
二、环境管理体系
环境管理体系( EMS)是 ? 整个管理
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为制定、实
施和评审保持环境方针所需的组织机构、
规划活动和管理过程 ? 。
环境管理体系的目的
① 识别有关的环境法规的要求;
②识别企业活动所涉及的环境因素;
③为环境管理制定一个适宜的环境方针;
④确定目标和实现目标的优先措施;
⑤经常性地监测企业的环境行为;
⑥评价该体系的运作效率,促进体系的改
进和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和新
的要求。
适用范围
? 该标准适用于有下列愿望的任何组织,
①实施、保持并改进环境管理体系;
②确保组织自身符合所声明的环境方针;
③向外界展示这种符合性;
④谋求外部组织对其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
注册;
⑤对符合该标准的情况作出自我鉴定和自我
声明。
根据 IS014001的规定,环境管理体系由 5大
部分 (一级要素或阶段 )组成,它们是环境方针、
规划、实施与运行、检查与纠正措施和管理评
审。
三、环境管理体系的审核
环境管理体系的审核过程应仅仅围绕
着下列基本问题展开,
①环境管理体系是否完善
②环境管理体系的活动是否正确
③实施情况是否良好
④体系是否充分适合于组织的环
境方针和目标
三、环境管理体系的审核





审核的准备阶段
审核的实施阶段
提交审核报告阶段
四、中国推行 ISO14000的具体办法
第一节 产品的生命周期
第十九章 工业产品的生命周期评估
一、产品系统
二, 生命周期
? 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是指产品系统
从原料采集和处理、加工制作、运销、
使用复用、再循环,直至最终处臵和
废弃等环节组成的生命链。
第二节 产品生命周期评估
一,LCA的发展简史
二,LCA的基本框架
第三节 产品的环境标志
一、背景
二、目标
(一)为消费者提供准确的信息
(二)增强消费者的环境意识
(三)促进销售
(四)推动生产模式的转变
(五)保护环境
四、实施环境标志制度的基本方法
二、目标
(一)为消费者提供准确的信息
(二)增强消费者的环境意识
(三)促进销售
(四)推动生产模式的转变
(五)保护环境
森林认证 中国环境标志
有机产品标志 绿色食品标志
中国环境标志图形由中心的青山、
绿水、太阳及周围的十个环组成。图形
的中心结构表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外围的十个环紧密结合,环环紧扣,表
示公众参与,共同保护环境;同时十个
环的 "环 "字与环境的 "环 "同字,其寓意
为 "全民联系起来,共同保护人类赖以
生存的环境。
中国节能产品标志 中国节水标志
香港环保标签 台湾环保标章
台湾省水标章 回收标志
北欧白天鹅 德国蓝天使
日本生态标章 韩国
美国 全球环保标章
加拿大 西班牙
克罗地亚 泰国
新西兰 新加坡
以色列
瑞典
污水排放口 废气排放口
噪声排放源 一般固体废物
六、环境标志制度的成效
第四节 产品的生态设计
产品生态设计是指产品在原材
料获取、生产、运销、使用和处臵
等整个生命周期中密切考虑到生态、
人类健康和安全的产品设计原则和
方法。
一、基本思想
产品生态设计的基本思想在于从
产品的孕育阶段开始即遵循污染预防
的原则,把改善产品对环境影响的努
力凝固在产品设计之中。经过生态设
计的产品对生态环境不会产生不良的
影响,它对能源和自然资源的利用是
有效的,同时是可以再循环、再生或
易于安全处臵的。
二、产品生态设计的方法
产品生态设计应遵循下述 7条原则
? 选择对环境影响的原材了料
? 减少原材料的使用
? 加工制造技术的优化
? 建立有效的运销体系
? 减少使用阶段的环境影响
? 产品使用寿命的优化
? 产品报废系统的优化
二、产品生态设计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