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一, 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研究内容
组织学 ( histology),研究机体微细结构
及其相关功能的科

胚胎学( embryology):研究人体发生,
生长及其发育机
制的一门科学
胚胎学研究内容,
受精卵
组织学研究内容,
细胞
细胞间质
组织
上皮组织
结缔组织
肌肉组织
神经组织
器官和系统 人体
胚 胎 儿
( 2~8周 ) ( 9~38周 )
问题 解决方法
观察对象太小 放大 显微镜
观察对象无色, 无反差 染色 ( HE染色 )
观察对象生化成分不同 细胞化学, 免疫组织化学
观察对象是活体 培养
二, 组织胚胎学研究技术
1,一般光学显微镜 ( light microscope,LM) 技术
HE染色, 苏木精 ( Hematoxylin) 伊红 ( Eosin) 染色
碱性染料
将嗜碱性物质 ( 本
身酸性 ) 染成蓝色
酸性染料
将嗜酸性物质 ( 本
身碱性 ) 染成红色
细胞核中的 DNA、
RNA细胞质中 的 RNA
细胞质, 膜性结构
( 线粒体, 溶酶体,
滑面内质网 )
涂片
2,电子显微镜 ( electron microscope,EM) 技术
透射电镜 (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观察细胞内部结构
扫描电镜 (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观察组织或细胞表面的立体结构
3,细胞化学
过碘酸 Schiff反应 (periodic acid Schiff reaction),简称
PAS反应, 是确定组织或细胞中有无多糖存在的一种方法 。
原理,
多糖 PA 氧化 醛 Schiff 试剂 紫红色沉淀
4,免疫细胞 ( 组织 ) 化学
利用抗原 ( antigen,Ag),抗体 ( antibody) 特异
结合的原理, 用已知抗体检测未知抗原的一种方法 。
细胞培养 (cell culture)
三, 组织胚胎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及学习方法
( 一 ) 地位
( 二 ) 方法
1,形态和机能的联系
2,建立立体和整体的概念
3,纵横前后联系深化认识
4,建立动态变化的概念
上皮组织
Epithelial tissue
一, 上皮组织的特点
1,分布在体表及器官的内表面
2,细胞多, 细胞间质少, 排列紧密
3,细胞有极性, 分游离面和基底面
4,有基膜
5,上皮组织内无血管及淋巴管, 细胞所需营养由其
深部结缔组织中的血管渗出
6,上皮组织内含丰富的游离神经末梢
7,具有保护, 分泌, 吸收, 排泄等功能
二, 被覆上皮
依据 上皮细胞的层数 和 细胞的形状 分类
被覆上皮
单层
复层
扁平上皮 Squamous Epi,
立方上皮 Cuboidal Epi,
柱状上皮 Columnar Epi,
扁平上皮 Squamous Epi,
变移上皮 Transitional Epi,
Covering Epi,
simple
stratified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Pseudostratified ciliated columlar Epi,
一, 单层上皮 ( Simple Epithelium)
1,单层扁平上皮 (simple squamous epithelium)
表面观, 细胞呈多边形, 胞核扁圆形, 位于细胞中央
垂直观, 细胞扁平, 中央有核处较厚, 其余部分胞质
很薄
分布,
1) 衬贴于心脏, 血管和淋巴管腔面, 内皮 (endothelium)
2) 分布于胸膜, 腹膜, 心包膜内表面,间皮 (mesothelium)
3) 分布于肺泡和肾小囊壁层等
2,单层立方上皮 (simple cuboidal epithelium)
表面观, 细胞呈六角形
垂直观, 细胞立方形, 核圆居于细胞中央
分布, 肾小管, 小叶间胆管, 甲状腺滤泡上皮等
3,单层柱状上皮 (simple columnar epithelium)
表面观, 细胞呈六角形
垂直观, 细胞呈柱状, 核长圆形, 靠近基底部
分布, 胃, 肠, 子宫等
( 二 )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pseudostratified ciliated columnar epithelium)
由柱状细胞, 梭形细胞, 锥体形细胞和 杯状细胞 构成
( 基细胞 ) ( 一种腺细胞 ) 游离面常见有纤毛
分布, 呼吸道
( 三 ) 复层上皮 (stratified epithelium)
1,复层扁平上皮 (stratified squamous epithelium)
由基底面向游离面依次是,
基底细胞 多边形细胞 扁平细胞
角化
皮肤的表皮
未角化
口腔, 食管, 阴道
2,变移上皮 (transitional epithelium)
特点, 上皮的层次和细胞形态随所在器官的收缩或舒张
而改变
由基底面向游离面依次是,
基底细胞 中间层细胞 表面细胞
盖细胞
分布, 肾盂, 肾盏, 输尿管, 膀胱
三, 腺上皮和腺
腺上皮, 主要行使分泌功能的上皮
腺 ( 体 ),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的器官

外分泌腺
内分泌腺
单细胞腺
多细胞腺
分泌部
分泌物性质
形状
浆液性腺
粘液性腺
混合性腺
管状腺
泡状腺
管泡状腺
导管部 是否分支 单腺
复腺
Exocrine gland
Endocrine gland
外分泌腺
(Exocrine gland)
外分泌腺细胞分泌物的排出方式,
1,局浆分泌 ( merocrine),细胞分泌物有包膜,
以胞吐方式排出分泌物
2,顶浆分泌 ( apocrine),细胞分泌物无包膜
3,全浆分泌 ( holocrine),分泌物联同细胞质
一起解体而排出
三、上皮组织的特殊结构
上皮细胞
游离面
细胞衣 cell coat
微绒毛 microvilli
纤毛 cilia
侧面
紧密连接 tight junction
中间连接 intermediate junction
桥粒 desmosome
缝隙连接 gap junction
基底面
基膜 basement membrane
质膜内褶 plasma membrane infolding
半桥粒 hemidesmosome
(一)上皮细胞的游离面
1、细胞衣
由构成细胞膜的糖蛋白和糖酯的 糖链部分 和吸附于膜
表面的 蛋白多糖 构成 。
功能:粘着、支持、保护、物质交换及识别
2、微绒毛 (microvilli)
LM,纹状缘 ( 小肠 ),刷状缘 ( 肾小管 )
EM,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伸出的细小
指状突起
功能, 扩大细胞的表面积, 有利于细胞的吸收
3,纤毛 (cilia)
是指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细长突起, 具有一
定方向节律性摆动的能力, 电镜下可见, 9+ 2”
结构 。
功能, 节律性摆动
(二)上皮细胞的侧面
1,紧密连接
功能,
( 1) 阻止大分子物质
由外部进入细胞间隙
( 2) 有一定机械性的
连接作用
2,中间连接
3,桥粒
位于中间连接的
深部, 是一种斑状
连接 。
是一种最牢固的
细胞连接, 多见于
易受机械刺激或摩
擦较多的部位 。
4,缝隙连接
位于柱状上皮侧面
深部, 呈斑状 。
功能,
( 1) 利于细胞之间小
分子物质和离子的交换,
协调各细胞的功能 。
( 2) 利于细胞之间传
递电冲动 。
以上几种细胞连
接存在于 4种基本组
织中 。 四种连接中,
只要有两种同时靠
近存在, 就称为 连
接复合体 (junctional
complex)
( 三 ) 上皮细胞的基底面
1,基膜 (basement membrane)
基板, 由上皮细胞产生
网板:由成纤维细胞产生
功能:支持,连接,半透膜作用
2,质膜内褶 (plasma membrane infolding)
功能, 扩大细胞基底部的表面积,
有利于水和电解质的转运
3,半桥粒 (hemidesmosome)
结构为桥粒的一半 。
功能, 加强上皮细胞于基膜的连接
质膜内褶
Plasma membrane infolding
蛋白质分泌细胞
Protein secreting cell
类固醇分泌细胞
Steroid secreting cell
结 缔 组 织
Connective Tissue
一、概述
1、组成
结缔组织
细胞
细胞间质
纤维
基质
胶态 固有结缔组织
半固态 软骨组织
固态 骨组织
液态 血液
2、特点
( 1)细胞少,种类多,细胞间质多
( 2)细胞无极性,散居于细胞间质内
( 3)无基膜,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
3、功能 连接、支持、营养、保护、防御、修复等
4、起源 起源于胚胎时期的 间充质 (mesenchyme)
一、固有结缔组织
(connective tissue proper)
固有结缔组织
疏松结缔组织
致密结缔组织
脂肪组织
网状组织
( 一 ) 疏松结缔组织
(loose connective tissue)
细胞
细胞间质
成纤维细胞
巨噬细胞
浆细胞
肥大细胞
脂肪细胞
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
纤维
基质
胶原纤维
弹性纤维
网状纤维
蛋白多糖
糖蛋白
组成
( 1) 胶原纤维 (collagenous fiber)
LM,较粗,HE染色呈粉红带状,
波浪状走行, 无分支
EM,胶原原纤维,有横纹
化学成分, 胶原蛋白
物理特性, 韧性大, 抗拉力强
1、纤维
胶原蛋白 胶原原纤维 胶原纤维
Collagenous fibril
( 2) 弹性纤维 (elastic fiber)
LM,较细, HE染色呈浅粉红色,
折光率强, 有分支
EM,微原纤维 (microfibril)
弹性蛋白 (elastin)
物理特性, 弹性大
弹性蛋白 Elastin
( 3) 网状纤维 (reticular fiber)
LM,较细, HE染色不宜着色, 嗜银性
EM,胶原原纤维, 有横纹
化学成分, III型胶原蛋白
多糖和糖蛋白
2,基质 (ground substance)
蛋白多糖
糖蛋白
组织液
proteoglycan
glycoprotein
Tissue fluid
( 1) 蛋白多糖 ( proteoglycan)
蛋白质
糖胺多糖
透明质酸 ( 含量最多 )
硫酸软骨素 A,C
硫酸角质素
硫酸乙酰肝素等
glycosaminoglycans
功能, 形成分子筛
组成
分子筛
透明质酸主干, 含量最多, 为盘绕曲折
的长链分子
连接蛋白
蛋白多糖亚单位 核心蛋白
其他糖胺多糖
结构
功能, 防御屏障作用
物质交换作用
离子交换作用
( 2) 糖蛋白
纤维粘连蛋白 fibronectin
层粘连蛋白 laminin
软骨粘连蛋白 chondronectin
( glycoprotein)
功能, 参与分子筛的构成 ;
影响细胞的附着和移动 ;
参与调节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组成
( 3) 组织液 ( tissue fluid)
由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
经毛细血管静脉端或毛细淋巴管回流
利于物质交换
3,细胞
( 1) 成纤维细胞 ( fibroblast)
形态, 胞体大, 扁平多突
结构, LM 胞质弱嗜碱性, 核卵圆形, 核仁明显
EM 丰富的 RER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
功能, 形成三种纤维
形成基质
纤维细胞 (fibrocyte) 处于静息状态的成纤维细胞
胶原纤维形成
Collagenous fiber synthesis
( 2) 巨噬细胞 (macrophage)
形态, 圆形或不规则形
结构, LM 核小, 着色深, 胞质丰富, 嗜酸性
EM 微皱褶和突起 ; 大量溶酶体, 吞噬体,
吞饮小泡 ; 微丝和微管
功能, 变形运动和趋化性
分泌功能
识别, 粘附和吞噬功能
参与免疫应答
来源, 血液中的单核细胞
( 3) 浆细胞 (plasma cell)
形态, 圆或卵圆形
结构, LM 核小, 偏位, 核染色质呈车轮状 ;
胞质嗜碱性, 近核侧有浅染区
EM 丰富的 RER,发达的 Golgi C,
功能, 分泌免疫球蛋白 (immunoglobulin,Ig),
参与体 液免疫
来源, B淋巴细胞
( 4) 肥大细胞 (mast cell)
形态, 圆或卵圆形
结构, LM 粗大的嗜碱性颗粒 ( 异染性, 水溶性 )
EM 颗粒有单位膜包被, 呈板层状或细颗粒状
功能, 引起过敏反应
释放活性物质
(全身性) 过敏性休克
皮肤 荨麻疹
呼吸道 哮喘,过敏性鼻炎
胃肠道 恶心、呕吐,
腹痛、腹泻
肥大细胞 IgE
抗原
脱颗粒
(组织胺、嗜酸性粒
细胞趋化因子、肝素)
白三烯 胞质中
颗粒中
组织胺, 使非血管平滑肌持续痉挛,
引起哮喘, 腹泻, 腹痛
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吸引嗜酸性粒细胞向该处聚集
肝素, 局部抗凝血作用
白三烯, 使毛细血管和微静脉通透性增加,
造成局部水肿
( 5) 脂肪细胞 (fat cell)
( 6) 未分化间充质细胞
(undifferentiated mesenchymal cell)
(二) 致密结缔组织 (dense connective tissue)
特点,( 1) 以纤维成分为主, 纤维粗大, 排列紧密
( 2) 细胞的种类和数量均较小, 主要为成纤
维细胞
根据纤维排
列是否规则
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
eg,真皮, 硬脑膜, 巩膜等
规则致密结缔组织
eg,肌腱,韧带
( 三 ) 脂肪组织 (adipose tissue)
以脂肪细胞为主要成分的结缔组织
网状细胞, 星型多突, 核大, 浅, 核仁明显,
胞质嗜碱性
网状纤维, 由网状细胞产生
基质, 淋巴液
结构
( 四 ) 网状组织 ( reticular tissue)
分布, 造血器官, 淋巴器官
构成血细胞和淋巴细胞发育的微环境
软 骨
Cartilage
一、软骨 (cartilage)
软骨
软骨组织
软骨细胞
细胞间质
纤维
胶原原纤维 透明软骨
弹性纤维 弹性软骨
胶原纤维 纤维软骨
软骨膜
基质
( 一 ) 透明软骨 (hyaline cartilage)
1,结构和功能
( 1) 间质
Ⅱ 型胶原蛋白
软骨蛋白多糖 (以硫酸软
骨素, 硫酸角质素为主 ) 基质,
胶原原纤维,
( 2) 软骨细胞 (chondrocyte)
分布, 位于软骨陷窝 (软骨囊 )
结构, LM 扁圆形 圆形 ; 核着色浅,
核仁清楚 ; 胞质嗜碱
EM 丰富的 RER,发达的 Golgi体
功能, 合成纤维和基质, 有分裂能力
( 同源细胞群 )
( 3) 软骨膜 (perichondrium)
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
外层, 纤维多, 较致密
内层, 纤维少, 细胞多, 较疏松, 含血管, 神经 。
紧贴软骨组织处有骨原细胞 (osteogenic cell)
功能, 保护, 营养, 参与软骨的生长和修复
2,软骨的生长方式
a 外加生长, 软骨从表面不断向外扩展增大
b 内积生长, 软骨从内部生长增大
( 二 ) 弹性软骨
(elastic cartilage)
间质以弹性纤维为主
( 三 ) 纤维软骨 (fibrocartilage)
间质含大量胶原纤维束

骨组织
细胞间质
(骨质)
有机成分
无机成分
细胞
骨原细胞
成骨细胞
骨细胞
破骨细胞 骨膜
骨髓
一、概述
功能:支持作用;参与机体的钙磷代谢
二、骨组织 (Osseous tissue)
(一)骨质
有机成分
胶原纤维
基质:中性或弱酸性的糖胺多糖
无机成分:羟磷灰石结晶 ( Ca10[PO4] 6[OH]2)
骨板,平行排列的胶原纤维,借骨基质粘合,并有
钙盐沉积,形成的薄板结构
35%
65%
( 二 ) 细胞
1、骨原细胞 ( osteogenic cell)
分布:位于骨外膜内层、骨内膜及中央
管的腔面
结构:胞体小,梭形; 胞质弱嗜碱性
功能:能分裂分化为成骨细胞
2、成骨细胞 (osteoblast)
分布:位于骨组织表面
形态:矮柱状,有突起
结构,LM 核圆,核仁清楚;胞质嗜碱性,
含丰富碱性磷酸酶 ( AKP)
EM 丰富的 RER,发达的 Golgi,
功能:形成骨质
3、骨细胞 (osteocyte)
位置:胞体位于 骨陷窝 (bone lacuna)中,
突起位于 骨小管 (bone canaliculi)中
形状:胞体扁圆形, 多突起;胞质弱嗜碱
性,突起之间有缝隙连接
4、破骨细胞 (osteoclast)
分布:骨质吸收部位的凹陷处
形态:体积大
结构, LM 多核,胞质嗜酸性
EM 皱褶缘 ( 微绒毛 ); 线粒体 ; 溶酶体 ;
环行亮区 ( 细胞器少,含大量微丝 )
功能:释放溶酶体酶和乳酸,使骨质吸收
三、长骨
骨组织
骨膜, DCT
骨髓, 充填于骨髓腔中, 分 红骨髓
与 黄骨髓 两种
骨松质 spongy bone
骨密质 compact bone
骨松质, 针状或片状骨小梁构成
多孔网架结构,网眼充满了红骨髓
骨密质
环骨板
内环骨板
外环骨板
*穿通管
骨单位, 10— 20层骨板呈同心圆排列
*中央管
间骨板, 老一代骨单位残余的不规则骨板



Osteon
circumferential
lamella
interstitial lamella
Haversian system Volkman canal
骨膜
骨外膜
(periosteum)
外层, 胶原纤维粗大密集,
形成穿通纤维
内层, 富含小血管和细胞
( 骨原细胞 )
骨内膜,
(endosteum)
富含血管神经, 有骨原细胞
四、骨的发生
( 一 ) 膜内成骨 (intramembranous
ossification)
间充质 胚胎性结缔组织膜 骨 ( 扁骨 )
( 二 ) 软骨内成骨 (endochondral ossification)
间充质 透明软骨雏形 骨 ( 长骨和不规则骨 )
1,软骨周骨化, 以膜内成骨的方式形成 骨领
2,软骨内骨化
血液和血细胞的发生
(一 )血液 Blood
血液
血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浆 (细胞间质 )

血浆蛋白,糖,维生素,激
素,代谢产物及无机盐等
(一 )红细胞 (erythrocyte,red blood cell,RBC)
形态, 胞体双凹圆盘状,中央较薄,周缘较厚;成熟
红细胞无核,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 血红蛋白
( hemoglobin)
特点,1,有一定的弹性和可塑性
2,细胞膜是一种半透膜
3,细胞膜具有特殊的 ABO 血型抗原
功能, 结合, 运输氧和二氧化碳
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称 网织红细胞 (reticulocyte),
它占红细胞总数的百分率可反映骨髓生成红细胞的能力
正常值 RBC 男性 400万 ~ 500 万 /μl
女性 350万 ~ 450万 /μl
Hb 男性 12 ~ 15 g/100ml
女性 10.5~13.5g/100ml
若 RBC < 300万 /μ l 和 Hb <10 g/100ml
即为 贫血
(二 )白细胞 (leukocyte,white blood cell,WBC)
白细胞
有粒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无粒白细胞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1,中性粒细胞 (neutrophilic granulocyte,N)
形态, 胞体球形
结构, 胞核呈蓝紫色, 染色质呈块状, 着色深 ;
成熟的 N胞核多为分叶状, 一般可分 2~ 5叶, 常见
3叶, 幼稚的 N胞核呈杆状 。 胞质中含许多散在细
小的颗粒, Wright染色中呈紫红色
嗜天青颗粒 溶酶体
特殊颗粒 分泌颗粒
功能, 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
2,嗜酸性粒细胞 (eosinophilic granulocyte,E)
形态, 球形
结构, LM 核常分 2叶 ; 胞质内充满粗大均
匀的嗜酸性颗粒, 在 Wright染色中呈桔红色
EM 颗粒多呈椭圆形, 有膜包被, 颗粒内含电子
密度高的长方形结晶体, 其周围是一层电子密度
低的基质
功能, 趋化性, 吞噬能力较弱, 但能选择性吞噬抗原抗
体复合物, 杀菌力低 。 在过敏性疾病和寄生虫感
染时, E增多
3,嗜碱性粒细胞 (basophilic granulocyte,B)
形态, 球形
结构, LM 胞核分叶或呈 S型, 染色浅 ; 胞质内含有
嗜碱性颗粒, 大小不等, 分布不均, 染成蓝紫
色, 可覆盖在核上
EM 颗粒内呈密度不一的细粒状, 或呈致密的
板层状
功能, 与肥大细胞功能相似, 参与过敏反应
4,单核细胞 (monocyte)
形态, 胞体大, 呈圆形或椭圆形 ; 胞核形态多样, 可呈
卵圆形, 肾形或马蹄形, 核常偏位, 染色质颗粒
细而松散, 故着色浅 ; 胞质较多, 呈弱嗜碱性,
常染成蓝色, 内含许多细小的嗜天青颗粒
功能, 活跃的变形运动, 趋化性, 吞噬功能, 可分化为
巨噬细胞
5,淋巴细胞 (lymphocyte)
形态, 呈圆形或卵圆形, 大小不等 ;
结构, 胞核呈圆形, 一侧常有小凹陷, 染色深 ; 胞质
较少, 环绕核周围呈一窄带, 嗜碱性, 呈蔚蓝色
功能, 免疫防御功能
分类,
( 1) T细胞
在胸腺内分裂, 分化, 发育而成, 又称胸腺依赖
淋巴细胞 (thymus dependent lymphocyte),分为
a 辅助性 T细胞 扩大免疫应答
b 抑制性 T细胞 减弱或抑制免疫应答
c 细胞毒性 T细胞 主要参与细胞免疫
( 2) B细胞
在骨髓内分裂, 分化, 发育而成, 又称骨髓依赖淋
巴细胞 (bone marrow dependent lymphocyte)
主要参与体液免疫
( 3) 杀伤细胞 (killer )
简称 K细胞
借助细胞膜上的 Fc受体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
从而杀死抗原
( 4) 自然杀伤细胞 (nature killer )
简称 NK细胞
不依赖抗体的作用即能杀伤某些靶细胞
(三)血小板 (blood platelet)
形态,外形呈双凸扁盘状, 大小不一, 受刺激时,
可伸出突起呈不规则形, 血涂片上, 常呈星性
或多角形,
结构, LM 每一血小板周围部分染成浅蓝色,
称 透明区, 中央部分有紫色颗粒, 称 颗粒区
EM 透明区有微管, 微丝
颗粒区
血小板颗粒
特殊颗粒
致密颗粒
小管系 开放小管系 致密小管系
线粒体
糖原颗粒等
功能:止血和凝血
二、血细胞的发生
(一)造血器官和造血干细胞
出生后人的主要造血器官是 红骨髓
红骨髓
造血组织
网状组织
不同发育阶段的血细胞
巨噬细胞
浆细胞
脂肪细胞
血窦
造血干细胞
髓性造血干细胞 淋巴性造血干细胞
红细胞 系
造血祖细胞
粒细胞单核
细胞系造血
祖细胞
巨噬细胞系
造血祖细胞
原红细胞
幼红细胞
( 早中晚 )
网织红细胞
红细胞
原粒细胞 原单核细胞
早幼粒细胞
B N E
幼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
原巨核细胞
幼巨核细胞
巨核细胞
血小板
B细胞 T细胞
(二)血细胞发生过程中的形态变化规律
从 胞体, 胞核, 胞质, 核质比变化, 细胞分裂能力
五个方面进行描述
(三)血细胞发生过程中的形态变化特点
Page36
肌 肉 组 织
肌组织
肌细胞
(肌纤维)
胞膜 肌膜
胞质 肌质
滑面内质网 肌质网
细胞间质:结缔组织、血管、神经
分类:骨骼肌、心肌、平滑肌
一、骨骼肌 (skeletal muscle)
形态, 长圆柱形
LM结构, 肌核多个, 位于肌膜下 ; 肌质中含大量与细胞
长轴平行的 肌原纤维 (myofibril),有 横纹
相邻两条 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 肌节
明带 ( I带 )
Z 线
暗带 ( A带 )
H带
M线
图 7 - 8 骨骼肌结构模式图
( 1 ) 一块骨骼肌 示肌外膜,肌束膜,肌内膜
( 2 ) 图( 1 )的局部放大 示骨骼肌细胞的纵横断面
以及肌内膜和肌束膜
肌细胞
肌内膜
肌束膜
肌细胞核
成纤维
细胞
肌外膜
肌原纤维
肌细胞
肌束膜 肌内膜
肌膜
肌膜
( 1 )
( 2 )
图 7 - 2 骨骼肌肌原纤维结构模式图
肌细胞
暗带 明带 Z 线
肌原纤维
M 线 H 带
H 带
粗肌丝
细肌丝
粗肌丝
细肌丝
横断面
明带 H 带 M 线 暗带
EM结构,
1、肌原纤维
2,肌膜, 横小管 (transverse tubule),又称 T小管
可将肌膜的兴奋迅速同步地传导至肌纤维内部
3,肌质网
结构, 是肌纤维内高度发达的滑面内质网, 形成
纵小管 (longitudinal tubule), 又称 L小管 ;
终池 (terminal cisternae); 三联体 (triad )
功能, 浓缩, 储存, 释放 Ca2+
图 7 - 2 骨骼肌肌原纤维结构模式图
肌细胞
暗带 明带 Z 线
肌原纤维
M 线 H 带
H 带
粗肌丝
细肌丝
粗肌丝
细肌丝
横断面
明带 H 带 M 线 暗带
图 7 - 6 骨骼肌细胞超微结构立体模式图
I 带
Z
A 带
H
I 带
Z
三联体 横小管 终池 肌膜
( 四 ) 骨骼肌纤维的收缩机制
肌丝的分子结构
粗肌丝, 由许多肌球蛋白 (myosin)分子按特定规律
排列而成
肌动蛋白 (actin)
细肌丝, 原肌球蛋白 (tropomyosin)
肌原蛋白 (troponin)
TnT
TnI
TnC
图 7 - 4 横纹肌肌丝的分子结构示意图
二, 心肌 (cardiac muscle)
形态, 分支短杆状
LM结构, 胞核 1~ 2个, 位于心肌纤维中央 ; 有 闰盘
(intercalated disk); 可见横纹
EM结构特点,
终池扁小 ; 形成二联体 ( diad); T小管位于 Z线水
平 ;
闰盘的横位有中间连接和桥粒
纵位有缝隙连接
图 7 - 1 1 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立体模式图
横小管
Z 线
肌膜
肌浆网
横小管
M 线 M 线
线粒体
线粒体
横小管
横小管
Z 线
终池
图 7 - 1 2 心肌闰盘超微结构模式图
( 1 )立体观 ( 2 )切面观
闰盘纵位部分
中间连接
闰盘横位部分的桥粒
肌膜 横小管
肌浆网
I 带
Z
A 带 粗肌丝
细肌丝
闰盘纵位部分
的缝隙连接
闰盘横位部分
( 1 ) ( 2 )
三, 平滑肌 ( smooth muscle )
形态:梭形
LM 结构:核一个, 位于中央 ; 无横纹
神 经 组 织
Nervous tissue
神经组织
神经细胞
(神经元),
神经胶质,
结构和功能单位,
接受刺激、传导冲
动和内分泌功能
支持、营养、绝缘和
防御等作用
概述
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神经和神经节
结构
1、胞体: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
接受刺激,代谢和营养中心
细胞膜:单位膜,有离子通道和神经递质
的受体
细胞核:大、圆、浅、核仁清楚、位居中央
细胞质:核周质( perikaryon) 含特殊结构
神经元 (neuron)
? 尼氏体 (Nissl body)
结构,LM 为颗粒状或斑块状的嗜碱性物质
EM 平行排列的 RER和游离核糖体
功能:合成结构蛋白和分泌蛋白
? 神经原纤维 (neurofibril)
结构,LM 嗜银性,在胞体内交织成网,并伸入
树突和轴突
EM 神经丝 + 神经微管
功能,维持细胞形态,参与物质运输
? 色素:常见脂褐素
2、树突 ( dendrite)
结构:粗, 短, 粗糙 (树突棘 dendritic spine),多,
有 Nissl体
功能:接受刺激和传导冲动
3、轴突 (axon)
结构:细, 长, 光滑, 一根, 无 Nissl体
*轴丘 ( axon hillock) *轴突终末
功能:传导冲动
神经元模式图
脊髓前角运
动神经元
神经元的分类
根据神经元突起的数目
假单极神经元
双极神经元
多极神经元
根据轴突的长短
高尔基 Ι 型神经元
高尔基 Ⅱ 型神经元
根据神经元的功能
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
中间神经元
根据递质
胆碱能神经元
胺能神经元
氨基酸能神经元
肽能神经元
根据神经元
胞体形态
锥体细胞
星形细胞
梭形细胞等
神经元的几种
主要形态类型
结构:神经元与神经元或非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结构
突触的形式:轴-树突触(最常见)
轴-体突触 树-树突触
轴-轴突触 体-树突触
突触的种类:化学突触
电突触:缝隙连接,以电流
作为通讯联络方式,双向传导
突触 (synapse)
几种突触形式
化学突触 (chemical synapse)
特点:以神经递质为媒介,单向传导
LM:球状、扣状膨大,为 突触结 (synaptic bouton)
EM
突触前成分 突触小泡(含神经递质)
突触前膜(增厚)
线粒体
突触间隙
突触后成分
突触后膜(增厚)
递质受体
离子导体
突触扣结
示意图









突 触
神经胶质 ( 细胞 )
( neuroglial cell)
特点:数目多
有突起,但不分树突、轴突
不形成突触
无 Nissl体
有分裂能力
? 星形胶质细胞:大,星形,突起多( 脚板 )
功能:支持、营养、绝缘、修复
纤维性星形胶质细胞:突起细长,分支少,
胶质丝多
原浆性星形胶质细胞:突起粗而短,分支多,
胶质丝少
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
astrocyte
中枢神经系
统几种神经
胶质细胞






纤维性
原浆性
?少突胶质细胞 ( oligodendrocyte)
形态:较小,梨形或椭圆形,突起少
功能:参与中枢神经系统有髓神经纤维髓鞘形成
小胶质细胞
( microglia)
形态:小,细长
功能:来源于血液单核
细胞,有吞噬功能
室管膜细胞 ( ependymal cell)
形态:单立或单柱,衬于脑室和中央管
功能:支持、保护
神经膜细胞 ( neurolemmal cell)
又称 施万细胞 ( Schwann cell)
功能:参与周围神经系统有髓神经纤维髓鞘
形成,诱导神经再生
卫星细胞( satellite cell)
又称被囊细胞 ( capsular cell)
功能:营养、保护
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
神经纤维 ( nerve fiber)
有髓神经纤维 ( myelinated nerve fiber)
由轴索、髓鞘和神经膜构成
成分:髓磷脂和蛋白质
结构,LM HE染色 — 网状,锇酸染色 — 黑色
EM 明暗相间的同心圆板层状
形成:周围神经系统的髓鞘由神经膜细胞的胞
膜反复包卷轴突并融合而成
*郎飞结、结间体、髓鞘切迹 (施 -兰切迹)
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由少突胶质细胞形成
髓鞘
Myelin
sheath
周围神经纤维髓
鞘形成模式图
abc 髓鞘发生过程
d 无髓神经纤维










有髓神经纤维
有髓神经纤维
无髓神经纤维
1、周围神经系统
由轴突和神经膜细胞构成,无髓鞘,无郎
飞结,一个神经膜细胞可包裹多条轴突
2、中枢神经系统
轴突裸露,轴突外无任何鞘膜
无髓神经纤维
神经末梢 ( nerve ending)
概念:神经纤维的终末部分 +其他组织
感觉神经末梢
游离神经末梢 (free nerve ending):感受冷、热、痛觉
有被囊的感觉神经末梢
Encapsulated nerve ending
触觉小体:感受触觉
环层小体:感受压觉
肌梭:本体感受器
Tactile corpuscle
Lamellar corpuscle
Muscle spindle
游离神经末梢
触觉小体
环层小体
肌梭模式图
运动神经末梢 ( motor nerve ending)
躯体运动神经末梢:即运动终板 ( 神经 -肌突触 )
支配骨骼肌收缩
内脏运动神经末梢:引起平滑肌, 心肌收缩或
腺体分泌
运 动 终 板
血脑屏障 ( blood brain barrier)
结构
毛细血管内皮(连续型,内皮细胞间有
紧密连接)
基膜(完整)
胶质膜(星形胶质细胞的脚板)
功能:防止有害物质进入脑内,维持内环境
相对恒定
血脑屏障超微
结构模式图
周围神经的
溃变与再生
循环系统
心血管系统,心脏、动脉、毛细
血管和静脉
淋巴管系统, 毛细淋巴管、淋巴管,
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单
向)
概述
毛细血管 ( capillary)
LM
内皮细胞,1~ 3个内皮细胞围成
基膜
结缔组织:有周细胞 (Pericyte)
EM
连续毛细血管 continuous capillary
有孔毛细血管 fenestrated capillary
血窦 sinusoid
结构
功能:物质交换
?连续毛细血管
内皮细胞:含吞饮小泡
细胞间隙:有细胞连接
完整的基膜
?有孔毛细血管
内皮细胞:有孔,可有隔膜
细胞间隙:有细胞连接
完整的基膜
?血窦
腔大、壁薄、不规则
内皮细胞:有孔,细胞间隙大
基膜:连续,或不完整,或缺如
Continuous capillary
Fenestrated capillary
sinusoid
连续毛细血管 有孔毛细血管


?中动脉(肌性动脉)
内膜
内皮
内皮下层:薄层结缔组织
内弹性膜:由弹性蛋白构成
中膜:厚,10-40层平滑肌纤维
外膜
外弹性膜:弹性纤维
疏松结缔组织:含营养血管
Tunica intima
Tunica media
Tunica adventitia
动脉 ( artery)
血管一般结构模式图
中动脉
?大动脉(弹性动脉)
结构特点:内皮下层较厚
中膜厚,以弹性膜为主
三层分界不清(内、外弹性膜与中膜延续)
小动脉(肌性动脉);内弹性膜明显,中膜平滑肌
3-9层,外弹性膜不明显
微动脉:内、外弹性膜不明显,中膜 1-2层平滑肌
?小动脉和微动脉



结构特点
腔大、壁薄、腔不规则
内、外弹性膜不明显,三层分界不清
中膜平滑肌少, 排列稀疏
外膜比中膜厚, 含纵行平滑肌束
静脉瓣 (valve of vein)
静脉 (vein)
心脏
心内膜
内皮
内皮下层
心内膜下层:含心脏传导系分支
心肌膜,厚,主要由心肌纤维构成
心外膜:心包膜脏层
结缔组织:含脂肪细胞
间皮
?



endocardium
myocardium
epicardium
?心瓣膜
由心内膜向腔内折叠而成
包括房室瓣, 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
两面为内皮,中心为结缔组织
?心脏特殊传导系统
组成: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房室束分支
特殊心肌纤维
起搏细胞:心肌兴奋的起搏点
移行细胞:传导冲动
束细胞(蒲肯野纤维)
Purkinje fiber
蒲肯野纤维 普通心肌纤维
免疫系统
Immune System
概述
淋巴器官:胸腺、淋巴结、脾和扁桃体
淋巴组织
功能,清除入侵机体的抗原性异物
清除表面抗原改变的自身细胞


细胞
淋巴细胞
巨噬细胞
T,Th,Ts,Tc
B
K
NK
淋巴组织
弥散淋巴组织:无边界,T细胞为主
?组成:网状组织 + LC, Mφ,浆细胞
?形式
淋巴小结:球形,边界清楚,B细胞为主
Diffuse lymphoid tissue
Lymphoid nodule
初级淋巴小结
次级淋巴小结,生发中心
毛细血管后微静脉 (P.C.V.)
淋巴组织的两种形式
淋巴器官
中枢淋巴器官
周围淋巴器官
胸腺
骨髓 T,B早期分化的场所
淋巴结

扁桃体
免疫应答的场所
胸腺( Thymus)
被膜 → 小叶间隔
实质
皮质
胸腺上皮细胞:分泌胸腺激素
淋巴细胞(胸腺细胞):密集
巨噬细胞:分泌 IL-I
髓质
胸腺上皮细胞
淋巴细胞:较少
巨噬细胞
胸腺小体 (thymic corpuscle)
?


胸腺
胸腺皮质
胸腺髓质
?血 -胸腺屏障 (blood-thymus barrier)
组成
连续毛细血管内皮
完整的内皮基膜
血管周隙含巨噬细胞
完整的胸腺上皮细胞基膜
胸腺上皮细胞或其突起
功能:阻挡血液内大分子及抗原物质进
入胸腺实质
?胸腺的功能:产生胸腺激素;培育 T细胞
淋巴结 (lymph node)
结构,
小梁 (trabecula) 被膜
实质
皮质 (cortex)
髓质 (medulla)
分布,位于淋巴循环的通路上
淋巴结
?皮质
浅层皮质
淋巴小结
小结间区
初级淋巴小结
次级淋巴小结
(生发中心)
深层皮质, 为弥散淋巴组织
T细胞为主(胸腺依赖区)
* P.C.V,
皮质淋巴窦:包括被膜下窦和小梁周窦
(副皮质)




B
cortex
Cortical lymphatic sinus





?髓质
髓索:索条状淋巴组织,含 B细胞,
浆细胞,MΦ
髓窦:窦腔较宽大,巨噬细胞较多
Medullary cord
Medullary sinus
淋巴结髓质
淋巴通路,
输入淋巴管 被膜下窦 小梁周窦
髓窦 输出淋巴管
淋巴细胞再循环,
血循环中的
淋巴细胞 淋巴组织
淋巴管 淋巴导管
P.C.V,
淋巴结功能,
?滤过淋巴液
?产生免疫应答
体液免疫
淋巴小结增多增大
髓索内浆细胞增多
细胞免疫
深层皮质区明显扩大
Tc细胞增多
脾 (Spleen)
分布,位于血循环通路上
被膜, 间皮, D.C.T.,平滑肌
实质
白髓 (white pulp)
红髓 (red pulp)
边缘区 (marginal zone)
结构,
动脉周围淋巴鞘:弥散淋巴组织 (中央动脉 )
以 T细胞为主 (胸腺依赖区 )
淋巴小结:以 B细胞为主
?红髓 脾索:索状淋巴组织,B细胞为主
脾窦:内皮杆状,间隙大;基膜不
完整,外有网状纤维包绕
?边缘区:淋巴组织 + 边缘窦
?


Periarterial lymphatic sheath

脾白髓
脾红髓
脾血窦
脾的功能,
?滤血
?免疫
体液免疫:白髓内淋巴小结增多增
大,髓索内浆细胞增多
细胞免疫,白髓的动脉周围淋巴鞘增厚
?造血,胚胎早期能产生各种血细胞,出生后
仅产生淋巴细胞,少量造血干细胞
?储血
扁桃体 (tonsil)
结构
粘膜
上皮:复扁, 形成隐窝 ( 上皮
淋巴组织 )
固有层:富含弥散淋巴组织和
淋巴小结
被膜:结缔组织
扁桃体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mononuclear phagocyte system)
骨髓 幼单核细胞 血液
单核细胞
组织和器官
巨噬细胞 ( 结缔组织 )
柯否细胞 ( 肝 )
尘细胞 ( 肺 )
小胶质细胞 ( 神经组织 )
破骨细胞 ( 骨组织 )
郎格汉斯细胞(皮肤)
?功能,吞噬和杀伤
参与免疫应答
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来源及组成,
HE染色
组织化学染

人头皮毛纵断

人头皮毛横断

毛干
毛 球
皮脂腺
皮脂腺
立毛肌
汗腺
大汗腺
内分泌系统
Endocrine system
概述
?组成
内分泌腺:甲状腺、脑垂体等
内分泌细胞,APUD细胞,神经内分泌细胞
?内分泌腺
结构特征
细胞排列成索、团状或滤泡状
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无导管:分泌物(激素)
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 DNES)
Endocrine Parocrine Autocrine
?两种腺
细胞
分泌含氮激素细胞
丰富的 RER
高尔基复合体
膜被分泌颗粒
分泌类固醇激素细胞
丰富的 SER
管状嵴线粒体
脂滴
分泌含氮
激素细胞
分泌类固醇
激素细胞
甲状腺 ( thyroid gland)
一般结构
滤泡
滤泡间结缔组织,
壁 滤泡旁细胞
腔,胶质 甲状腺球蛋白
滤泡上皮细胞
follicle
含丰富的有
孔毛细血管
滤泡上皮细胞
结构
LM:单立,嗜碱性,含过氧化物酶
EM,
微绒毛
发达的 RER和高尔基复合体
较多的线粒体和溶酶体
顶部胞质含分泌颗粒和胶质小泡
功能: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 T3,T4)
(Follicular epithelial cell)
Thyroid hormone
滤泡上皮细胞







T3
T4
滤泡旁细胞(亮细胞,C细胞)
结构:大,卵圆形,着色浅,有分泌颗粒
功能,
分泌
降钙素:增强成骨细胞的活性 → 血钙 ↓
生长抑素,抑制
甲状腺激素
降钙素 的分泌
Parafollicular cell
calcitonin
somatostatin
(嗜银颗粒)
甲状旁腺
主细胞
结构:具分泌含氮激素细胞的超微结构
功能:分泌甲状旁腺激素 (parathyroid hormone)
增强破骨细胞活性
促进小肠和肾小管吸收钙
血钙 ↑
嗜酸性细胞:充满嗜酸性颗粒( EM:线粒体)
Chief cell
Oxyphil cell
甲状旁腺
肾上腺
结构
皮质
球状带:分泌盐皮质激素 (醛固酮)
束状带:分泌糖皮质激素 (皮质醇 )
网状带:分泌雄激素,少量雌激素
*均有分泌类固醇激素细胞超微结构特点
尤以束状带最典型
髓质
髓质细胞( 嗜铬细胞 ) 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
交感神经节细胞
血窦、中央静脉
Zona glomerulosa
Zona reticularis
Zona fasciculata
肾上腺皮质
肾上腺髓质
血管分布
肾上腺动脉 被膜小动脉 皮质血窦
髓质血窦 小静脉 中央静脉 肾上腺静脉
脑垂体
脑垂体
腺垂体
远侧部(前叶)
结节部
中间部
神经垂体
神经部
漏斗
正中隆起
漏斗柄
后叶
腺垂体
嗜酸性细胞
?远侧部
生长激素细胞,STH
催乳激素细胞,PRL
嗜碱性细胞
促甲状腺激素细胞,TSH
促性腺激素细胞
FSH
LH— 女性
ICSH— 男性
促肾上腺皮
质激素细胞
ACTH
LPH 嫌色细胞
Pars distalis
somatotroph
mammotroph
thyrotroph
gonadotroph
corticotroph



?中间部,
滤泡
滤泡细胞
嗜碱性细胞:黑素细胞刺激素细胞
嫌色细胞
?结节部
毛细血管和门微静脉
嫌色细胞
嗜酸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
MSH
Pars tuberalis
Pars intermedia melanotroph
腺垂体与下丘脑的关系
?血液供应
?关系,
下丘脑 弓状核 等
神经内分泌细胞
释放激素 (RH)
释放抑制激素
(RIH)
腺垂体远侧部腺细胞
垂体
门脉
系统
神经垂体
结构
无髓神经纤维,
神经胶质细胞,垂体细胞
下丘脑 视上核, 室旁核
神经内分泌细胞的轴突 2
赫令体 (Herring body)
毛细血管
(pituicyte)
神经垂体
神经垂体与下丘脑的关系,
下丘脑和神经垂体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个整体。
?视上核和室旁核是合成激素催产素 (Oxytocin,
OT),血管加压素 (vasopressin,VP)的部位
?神经垂体是储存和释放激素的场所
抗利尿激素 (antidiuretic hormone,AD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