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概述》教学大纲
一、课程教学目的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基本内容是全面论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涵义、形成发展过程、科学体系、历史地位、指导意义、基本观点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
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和意义:理解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
学习本门课程的方法:认真学习《邓小平文选》、江泽民同志有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论述和党的重要文献,坚持历史与逻辑、理论与现实、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础、历史根据和现实根据。邓小平同志在创立邓小平理论的历史性贡献。
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
邓小平理论起始于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初步探讨。邓小平理论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伟大意义。党的十二大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党的十三大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理论观点的总结和概括。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谈话与党的十四大对邓小平理论体系的概括。党的十五大与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确立。
3、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4、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坚持发展和创新。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当代世界的新变化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国情与党情的新变化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党的建设的根本问题进行了探索。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视察时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2001年的“七一”讲话中,江泽民同志深刻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2002年11月,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深入论述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和具体要求。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即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1、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毛泽东同志在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的进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党的思想路线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体现。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尊重实践必须尊重群众的愿望和群众的首创精神。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我们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3、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要通过理论创新来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四)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基本理论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搞清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同志在总结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中,对社会主义各方面的本质要求进行了阐述。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精辟的新概括。
2、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特点。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和时代特点,决定了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建设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都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抓住一切机遇加快社会的全面发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1、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是邓小平理论立论的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发展及其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涵义、基本特征和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及其内涵。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两者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中国共产党是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既有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也有确定长远奋斗目标的最高纲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提出、主要内容及其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
党的十六大联系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科学总结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条基本经验。这十条经验,覆盖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
(六)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的发展战略
1、中国经济社会战略的目标和步骤
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步骤。经过努力我国已经胜利实现了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21世纪头20年,是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这一阶段的奋斗目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特点。
2、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必须调整经济结构。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邓小平同志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及意义。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意义及其措施。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及其意义。坚持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在经济发展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确立。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的涵义及其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体现,积极探索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实现形式,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
人民民主专政是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段专政。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紧迫性和长期性。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
3、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4、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涵义和重要意义。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社会主义文化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正确认识和处理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相互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内容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性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指导方针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传统,积极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4、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十)“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祖国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的成功解决。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重大意义。香港、澳门回归后落实“一国两制”的实践。
3、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完全统一
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江泽民同志的八项主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台湾问题不能无限期地拖延下去。
(十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邓小平同志对当今时代特征的科学判断。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积极促进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实现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
2、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始终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按照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的方针和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精神处理国际事务。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
3、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障碍而且有新的表现。国际经济旧秩序是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要内容。
(十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旗帜,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3、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新的历史时期,党面临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加强党的建设的总要求。
三、课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的最新理论成果。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发展才是硬道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及实践
“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教学难点: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及其精神实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贡献
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
邓小平提出“三步走”战略与江泽民提出“新三步走”战略的关系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要求
当前我国的贫富收入差距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关系
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及其意义
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完全统一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
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
四、教材重点章节:
导论部份第一节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一章第二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第二章第二节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第三章第一节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四章第一节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第五章第一节“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五章第二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六章第二节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七章第二节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八章第一节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第九章第一节“一国两制”科学构想及成功实践
第十一章第一节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五、主要参考书目:
《邓小平文选》一、二、三卷
邓小平思想年谱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邓小平理论研究述评
高校“两课”教育教学热点、难点问题解析
苏共产党十年祭
2002中国问题报告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论
邓小平南方谈话与中国经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