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荒漠化概况
第一节 世界荒漠化概况
第二节 中国荒漠化地区概况
第三节 中国土壤荒漠化成因
第四节 中国土壤荒漠化类型、面积及分布
第五节 荒漠化危害
(一) 非洲荒漠化现状
(二) 荒漠化的成因
* 水文环境差
二、非洲的荒漠化现状及其成因
非洲总面积的 1/3是沙漠,仅撒哈拉沙漠面积
就达 777万 km2,非洲的荒漠化面积占土地总面积
的 34%。
* 非洲的地表水资源分布不一,地区差异很大
* 气候环境恶劣
* 土壤条件差
* 干旱
* 非洲的灌溉
* 非洲的土壤流失
第二节 中国荒漠化地区概况
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分布于新疆、内
蒙古、西藏、青海、甘肃、河北、宁夏、陕西、山
西、山东、辽宁、四川、云南、吉林、海南、河南、
天津、北京 18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大部分
或一部分,共涉及 471个县(市、旗)。
类型 干旱区 半干旱区 亚湿润干旱区 合 计
面 积 142.7 113.9 75.1 331.7
占全区( %) 43.1 34.4 22.5 100
占国土( %) 14.9 11.9 7.8 34.6
中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面积
● 日照充足,热量资源较为丰富
● 气候干燥
● 冷热剧变
● 风大沙多,风能资源丰富
一、荒漠化地区气候
我国荒漠化地区全年日照数一般在 2500~3000h以上,
属于全国的高值区,有利于太阳能资源的开发
表现为雨量稀少,江水变率大,保证率低,蒸发强烈。
荒漠化区温度日较差大的优点尤为突出,一日而有四
季,殊为明显。冬、夏气温变化较大也是沙区温度变化特
征之一,夏季炎热短促,冬季严寒漫长。
全国多数荒漠化地区而言,≥8级大风日数一般全年为
30d左右,多的可达 50d。
二、荒漠化地区的地貌
纬度偏北。
我国荒漠化地区大地貌是以山地与高原为骨架。
我国北方沙地地貌有不同组成,东部有几个草原带
沙地分布于较为平坦微起伏的准平原台地与下陷盆地中
。中西部沙区地貌的基本特征是高山与盆地相间,形成
既有明显分界又有联系的地貌单元,各个沙漠四周高山
环抱、地形十分闭塞。
三、荒漠化地区的土壤
荒漠化地区包括山地、残山、台地、山前洪积冲积
平原、缓起伏的高平原和下陷盆地上分布的沙地、湖泊
淖尔、盐沼等。
不同地带因受不同气候、植物、地形、基岩、母质
、地球化学、水文条件等生物气候条件的综合作用形成
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地带性土壤,它们分布在各种不同类
型的草原与荒漠区,土壤的钙积化现象普遍。
荒漠化地区的水资源是由降水, 森林与山地冰
雪消融所形成的地表水与地下水组成的统一体系 。
我国的荒漠化地区的年降水量呈现由东向西,
由南向北逐渐减少的趋势 。 年降水量可由东部地区
的 450~500mm,往西降至 30mm,故越往西降水越
稀少 。
我国沙区人均可利用地表水占有量为 2497.2m3
、每公顷平均占有量为 9274.5m3,与全国人均占有
2600m3、每公顷平均占有 26250m3的水平相比较,
约低 4%和 64.67%。与世界人均 11800m3相比较低的
很多 。
四、荒漠化地区的水文状况
(一)温带草原区植被
(二)温带荒漠区植被
植被类型依据生态 —— 外貌原则,可划分为草甸
草原带、典型草原带和荒漠草原带。
植被类型可分为草原化荒漠、灌木荒漠、小半乔
木荒漠、半灌木荒漠和根茎禾草等 5个群系亚型。
荒漠化地区植被有着独特的生物学、生理学、生
态学特性。
五、荒漠化地区植被
第三节 中国土壤荒漠化成因
一、人为活动
* 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
* 过度放牧是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 陡坡垦耕是导致耕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 樵采、乱挖中草药、毁林等则是直接导致土地荒漠
化的人类活动
* 不合理灌溉方式是造成耕地次生盐渍化的直接原因
二、自然成因
(一)地理环境因素
(二)气候因素
中国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地区深居大陆
腹地,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
大、最为干旱脆弱的环境地带。
第四节
中国土壤荒漠化类型、面积及分布
一、风蚀荒漠化
(一)风蚀荒漠化的面积及分布
(二)风蚀荒漠化的程度
风蚀荒漠化面积 160.7万 km2,其中分布在干旱地
区的占总面积的 54.5%;半干旱地区的占 30.6%;亚湿
润干旱地区的占 14.9%。
风蚀荒漠化中,轻度占风蚀荒漠化面积的 27.4%;
中度占 15.6%;重度占 57.0%。
风蚀荒漠化的程度分布规律充分显示出风蚀荒漠
化的进程受气候、特别是受干湿程度的影响较大。
二、水蚀荒漠化
(一)水蚀荒漠化土地的面积及分布
总面积为 20.5万 km2,占荒漠化土地面积的 7.8%。
在水蚀荒漠化土地中,轻、中、重度的面积分别
为 13.5万 km2,4.6万 km2和 2.4万 km2,分别占水蚀荒
漠化土地面积的 66.0%,22.4%和 11.6%。
(二)水蚀荒漠化的程度
三、冻融荒漠化
冻融荒漠化土地总面积共 36.3万 km2,占荒漠
化土地总面积的 13.8%。
我国冻融荒漠化土地的发生大多是在较干燥的
大气条件下,但局部发生在海拔较高、水分条件相
对较好的地段。冻融荒漠化程度以轻、中度为主
(分别占 49.0%和 50.7%),重度仅占 0.3%。
四、盐渍荒漠化
(一)盐渍荒漠化的面积及分布
五、其他因素形成的荒漠化
总面积 23.3万 km2,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 8.9%。
盐渍荒漠化比较集中连片分布的地区有塔里木盆地
周边绿洲以及天山北麓前冲积平原地带、河套平原,银
川平原、华北平原及黄河三角洲。
(二)盐渍荒漠化的程度
以干旱区最为严重,半干旱区居中,亚湿润干旱
区 则相对较轻。
第五节 荒漠化危害
(一)土地退化
* 生态环境破坏,植被覆盖率降低,表层土壤发生退
化,由于水蚀、风是作用,使植被赖以生存的肥沃表层
土壤荒漠化
* 沙漠蔓延,吞噬绿洲、农田,直接造成农牧业减产
* 洪涝灾害引起大量土体搬运、沉积
* 土壤肥力降低
* 土壤发生次生盐渍化、酸化(使用过多的某种化肥)
* 土壤污染,这是由于工业、城市的废弃物堆放或过
量使用化肥造成的
( 二 ) 生物群落退化
(三)气候变化
(四)水文状况的恶化
(五)污染环境
(六)毁坏生活设施和建设工程
* 洪峰流量增大,形成洪涝灾害,枯水流量减少,
断流时间增加。
* 地上径流增加,地下径流减少,水蚀作用加大,
水质变坏,甚至在一些地方,地下水位下降,为土
地资源的退化创造了恶性循环的条件。
* 一些地区地下水位提高,土壤发生次生盐渍化,
有些河湖滩地天然绿洲的沼泽土、草甸土逐渐向盐
渍化土壤演变。
第一节 世界荒漠化概况
第二节 中国荒漠化地区概况
第三节 中国土壤荒漠化成因
第四节 中国土壤荒漠化类型、面积及分布
第五节 荒漠化危害
(一) 非洲荒漠化现状
(二) 荒漠化的成因
* 水文环境差
二、非洲的荒漠化现状及其成因
非洲总面积的 1/3是沙漠,仅撒哈拉沙漠面积
就达 777万 km2,非洲的荒漠化面积占土地总面积
的 34%。
* 非洲的地表水资源分布不一,地区差异很大
* 气候环境恶劣
* 土壤条件差
* 干旱
* 非洲的灌溉
* 非洲的土壤流失
第二节 中国荒漠化地区概况
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分布于新疆、内
蒙古、西藏、青海、甘肃、河北、宁夏、陕西、山
西、山东、辽宁、四川、云南、吉林、海南、河南、
天津、北京 18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大部分
或一部分,共涉及 471个县(市、旗)。
类型 干旱区 半干旱区 亚湿润干旱区 合 计
面 积 142.7 113.9 75.1 331.7
占全区( %) 43.1 34.4 22.5 100
占国土( %) 14.9 11.9 7.8 34.6
中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面积
● 日照充足,热量资源较为丰富
● 气候干燥
● 冷热剧变
● 风大沙多,风能资源丰富
一、荒漠化地区气候
我国荒漠化地区全年日照数一般在 2500~3000h以上,
属于全国的高值区,有利于太阳能资源的开发
表现为雨量稀少,江水变率大,保证率低,蒸发强烈。
荒漠化区温度日较差大的优点尤为突出,一日而有四
季,殊为明显。冬、夏气温变化较大也是沙区温度变化特
征之一,夏季炎热短促,冬季严寒漫长。
全国多数荒漠化地区而言,≥8级大风日数一般全年为
30d左右,多的可达 50d。
二、荒漠化地区的地貌
纬度偏北。
我国荒漠化地区大地貌是以山地与高原为骨架。
我国北方沙地地貌有不同组成,东部有几个草原带
沙地分布于较为平坦微起伏的准平原台地与下陷盆地中
。中西部沙区地貌的基本特征是高山与盆地相间,形成
既有明显分界又有联系的地貌单元,各个沙漠四周高山
环抱、地形十分闭塞。
三、荒漠化地区的土壤
荒漠化地区包括山地、残山、台地、山前洪积冲积
平原、缓起伏的高平原和下陷盆地上分布的沙地、湖泊
淖尔、盐沼等。
不同地带因受不同气候、植物、地形、基岩、母质
、地球化学、水文条件等生物气候条件的综合作用形成
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地带性土壤,它们分布在各种不同类
型的草原与荒漠区,土壤的钙积化现象普遍。
荒漠化地区的水资源是由降水, 森林与山地冰
雪消融所形成的地表水与地下水组成的统一体系 。
我国的荒漠化地区的年降水量呈现由东向西,
由南向北逐渐减少的趋势 。 年降水量可由东部地区
的 450~500mm,往西降至 30mm,故越往西降水越
稀少 。
我国沙区人均可利用地表水占有量为 2497.2m3
、每公顷平均占有量为 9274.5m3,与全国人均占有
2600m3、每公顷平均占有 26250m3的水平相比较,
约低 4%和 64.67%。与世界人均 11800m3相比较低的
很多 。
四、荒漠化地区的水文状况
(一)温带草原区植被
(二)温带荒漠区植被
植被类型依据生态 —— 外貌原则,可划分为草甸
草原带、典型草原带和荒漠草原带。
植被类型可分为草原化荒漠、灌木荒漠、小半乔
木荒漠、半灌木荒漠和根茎禾草等 5个群系亚型。
荒漠化地区植被有着独特的生物学、生理学、生
态学特性。
五、荒漠化地区植被
第三节 中国土壤荒漠化成因
一、人为活动
* 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
* 过度放牧是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 陡坡垦耕是导致耕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 樵采、乱挖中草药、毁林等则是直接导致土地荒漠
化的人类活动
* 不合理灌溉方式是造成耕地次生盐渍化的直接原因
二、自然成因
(一)地理环境因素
(二)气候因素
中国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地区深居大陆
腹地,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
大、最为干旱脆弱的环境地带。
第四节
中国土壤荒漠化类型、面积及分布
一、风蚀荒漠化
(一)风蚀荒漠化的面积及分布
(二)风蚀荒漠化的程度
风蚀荒漠化面积 160.7万 km2,其中分布在干旱地
区的占总面积的 54.5%;半干旱地区的占 30.6%;亚湿
润干旱地区的占 14.9%。
风蚀荒漠化中,轻度占风蚀荒漠化面积的 27.4%;
中度占 15.6%;重度占 57.0%。
风蚀荒漠化的程度分布规律充分显示出风蚀荒漠
化的进程受气候、特别是受干湿程度的影响较大。
二、水蚀荒漠化
(一)水蚀荒漠化土地的面积及分布
总面积为 20.5万 km2,占荒漠化土地面积的 7.8%。
在水蚀荒漠化土地中,轻、中、重度的面积分别
为 13.5万 km2,4.6万 km2和 2.4万 km2,分别占水蚀荒
漠化土地面积的 66.0%,22.4%和 11.6%。
(二)水蚀荒漠化的程度
三、冻融荒漠化
冻融荒漠化土地总面积共 36.3万 km2,占荒漠
化土地总面积的 13.8%。
我国冻融荒漠化土地的发生大多是在较干燥的
大气条件下,但局部发生在海拔较高、水分条件相
对较好的地段。冻融荒漠化程度以轻、中度为主
(分别占 49.0%和 50.7%),重度仅占 0.3%。
四、盐渍荒漠化
(一)盐渍荒漠化的面积及分布
五、其他因素形成的荒漠化
总面积 23.3万 km2,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 8.9%。
盐渍荒漠化比较集中连片分布的地区有塔里木盆地
周边绿洲以及天山北麓前冲积平原地带、河套平原,银
川平原、华北平原及黄河三角洲。
(二)盐渍荒漠化的程度
以干旱区最为严重,半干旱区居中,亚湿润干旱
区 则相对较轻。
第五节 荒漠化危害
(一)土地退化
* 生态环境破坏,植被覆盖率降低,表层土壤发生退
化,由于水蚀、风是作用,使植被赖以生存的肥沃表层
土壤荒漠化
* 沙漠蔓延,吞噬绿洲、农田,直接造成农牧业减产
* 洪涝灾害引起大量土体搬运、沉积
* 土壤肥力降低
* 土壤发生次生盐渍化、酸化(使用过多的某种化肥)
* 土壤污染,这是由于工业、城市的废弃物堆放或过
量使用化肥造成的
( 二 ) 生物群落退化
(三)气候变化
(四)水文状况的恶化
(五)污染环境
(六)毁坏生活设施和建设工程
* 洪峰流量增大,形成洪涝灾害,枯水流量减少,
断流时间增加。
* 地上径流增加,地下径流减少,水蚀作用加大,
水质变坏,甚至在一些地方,地下水位下降,为土
地资源的退化创造了恶性循环的条件。
* 一些地区地下水位提高,土壤发生次生盐渍化,
有些河湖滩地天然绿洲的沼泽土、草甸土逐渐向盐
渍化土壤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