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
Modern History of China
安徽师范大学 社会学院
绪论
一、中国近代史的时间断限
1840-- 1949
1840-- 1919
1644-- 1912
1840-- 1927
二、中国近代史的内容和基本线索
晚清史
中华民国史的前半段
旧民主主义革命史
帝国主义侵华史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中国近代文化史
三次革命高潮说
四个阶梯说
三个连续递进的历史阶段说
争取民族独立和谋求社会进步说
反帝反封建过程说
两个过程说
革命形势三个阶段说
内
容
线
索
三、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特点
第一, 历史变化异常迅速和剧烈
第二、社会变化非常纷繁与复杂
( 1)表现在生产方式上
( 2)表现在阶级结构上
( 3)表现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错综交织
( 4)还表现在中国是列强共同控制、侵略
的半殖民地这样一种特别状况
四、参考文献
鸦片战争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形势
1、政治上:专制集权、吏治腐败
2、经济上:客观存在的自然经济
3、军事上:武器落后、训练松弛
4,外交上:闭关政策
5,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人民起义不断
二、鸦片战争前的世界形势
1、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殖民扩张空前加剧
2、中国邻国多被殖民者抢占,缓冲地在减少
第二节 中英鸦片战争
一, 鸦片泛滥与禁烟斗争
1,鸦片贸易概况
2、鸦片输入的危害 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长期优势,使的
白银大量外流
鸦片使清朝统治者更加腐化,更加剧了
国家危机
鸦片毒害了国人的身心健康,摧残了社
会生产力
3、林则徐禁烟
二、鸦片战争的经过
1840年 6月,鸦片战争开始
1841年初,战争的扩大
1842年 8月,英军舰抵达南京
人 物 官 职 牺牲的时间和地点
陈连升 副将 1841年 1月 广州沙角、大角
关天培 水师提督 1841年 2月 广州虎门
葛云飞 总兵
1841年 10月 浙江定海 郑国鸿 总兵
王锡朋 总兵
裕谦 钦差大臣两江总督 1841年 10月 浙江镇海
陈化成 江南提督 1842年 6月 上海吴淞
海龄 副都统 1842年 7月 江苏镇江
三, 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订立
, 南京条约,
, 望厦条约,
, 虎门条约,
第三节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
一, 通商口岸城市出现
二, 自然经济受到冲击
三, 社会思潮的新趋向
1,鸦片战争前, 文化高压政策下, 学术思想界
呈现万马齐喑的僵化陈腐局面
2,侵略者的炮声惊醒了中国士大夫, 开始探讨
御敌卫国之策
3,地主阶级改革思想家:林则徐, 魏源, 姚莹
太平天国和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一节 太平天国起义
一, 洪秀全早期思想和活动
二, 金田起义的爆发
三, 太平军的北伐与西征
时间 将领 结果 影 响
北
伐
1853
林凤祥
李开芳
因孤军深入而失败 打乱清军计划
西
征
1853
赖汉英
石达开
控制皖、鄂、赣等地区 巩固天京大本营
东
征
1856
秦日纲
石达开
扬州、江北江南大营 解除天京之围
太平天国达到全盛
四, 清政府的挣扎与反扑
1,湘军的建立
2,厘金制度的实行
3,统治阶级满汉矛盾的调整
第二节 太平天国的制度和政策
一,, 天朝田亩制度,
二、太平天国的内政和外交
第三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及, 天津条约,
二、侵略战争再起与, 北京条约, 的签订
三、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第四节 辛酉政变及其后的政治格局
一、辛酉政变
二、政变后的政治格局
第五节 太平天国后期斗争及其失败
一, 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分裂
1,领导集团封建化
2,,天京事变,
3,石达开负气出走
二, 分裂后的形势和, 资政新篇, 的提出
三, 太平天国挽救危局的努力
四, 太平天国的失败
五, 太平天国的历史地位
洋务运动与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第一节 太平天国失败后的社会形势
一, 外国在华势力的扩大
二, 农村经济的极度凋敝
第二节 统治集团内部对
举办洋务的不同态度
一, 洋务派的形成及与顽固派的斗争
1,洋务派的构成及其思想特征
2,顽固派的主要思想特征
3,同文馆之争
二, 洋务活动的主要内容
1,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和新式海陆军的建立
2,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
3,建立近代的外交使节制度
4,兴办近代教育事业
5,派遣留学生
第三节 新阶级的诞生与思想文化
一, 商办企业的出现和中国新阶级的诞生
1,商办企业与官办, 官督商办的不同特点
2,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3,中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特性分析
二, 洋务运动时期的思想文化
1,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兴办
2,西学传播和社会观念的变化
3、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
边疆危机与中法中日战争
第一节 列强侵扰中国边疆
一、西北边疆危机
1、俄、英侵略新疆
2、收复新疆的斗争
大将西征人未还,
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
赢得春风渡玉关。
——杨昌浚:, 恭颂左公西行甘棠,
左
宗
棠
(1812
—
1886
)
清军收复新疆示意图
二、东南海疆危机
1、美国窥伺台湾
2、琉球事件与, 台事专条,
三、西南边疆危机
1、马嘉理事件与, 烟台条约,
2、英国入侵西藏和西藏人民的抗英斗争
第二节 中法战争
一、法国侵略越南和中国西南
二、镇南关大捷及战争的结束
1、镇南关大捷
2、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
马尾海战烈士公墓
第三节 中日甲午战争
一、战争爆发的宏观历史背景
1、从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及其在
东方角逐的国际条件看,甲午战争适应
了资本主义世界接近完成向帝国主义过
渡的历史阶段,也适应了列强对外侵略
扩张的需要。
大
陆
政
策
日本 朝鲜 台湾
中
国
东
北
中
国
世
界
世
界
明
治
天
皇
睦
仁
2、双方围绕朝鲜问题而发生的冲突与争夺。
3、日本疯狂地扩军备战,积极进行侵略中国
的准备。
4、清政府内部关于和与战的分歧。
5、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得到美、英、德、法
等帝国主义国家的帮助和支持。
光绪帝
帝
师
翁
同
龢
李鸿
章
二、甲午战争的爆发和经过
1、日本的不宣而战
2、甲午战争中的五大战役
( 1)平壤战役
( 2)黄海战役
( 3)陆路大战
( 4)威海卫之战
( 5)辽南之战
三,,马关条约, 的签订
四、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1、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
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
2、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
身力量上来,是战争失败的外部原因
3、信奉“武器决定论”是战争失败的思想原
因
4、放弃和丧失制海权是战争失败的战略原因
5、军队素质低下是战争失败的直接原因
6、腐败与落后是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五、中日甲午战争的深刻影响
首先,对中国来说,这次战争的失败,一方面造成中
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沉沦,面临严重的亡国危险;另一
方面却为中国人民敲起了警钟,从而刺激、促进了中华
民族的觉醒。
其次,甲午战争对日本产生了巨大影响,大大提高了
国际地位,也极大地助长了军国主义的恶性发展。
第三,甲午战争引起了远东国际形势的剧烈变化。
六、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丘逢甲
2、台湾民主国的性质
一种意见认为台湾民主国的成立未经清廷认可,
因而是一种反对清朝统治,摆脱中国的“独立”
行为。
另一种意见认为,台湾民主国具有一种自立或
自主性质。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它是中国乃至亚洲第一个
民主共和政体。
首先,从台湾民主国成立的动机看,当时
台湾人民的“自主”,乃是在迫不得已的情
况下而采取的一种临时应变措施。
其次,台湾人民的“自主”,不但不是把
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而是要保卫台湾,维
护祖国领土的完整与统一。
复次,从唐景崧受任民主国总统的私人动
机看,是想竭力为清朝拯救台湾,以图清政
府对他的奖赏。
最后,台湾民主国刚一成立,就派道员姚
文栋为游说使,“使诣北京,陈建国情形”。
台湾民主国国旗
台湾民主国之印
戊戌维新运动
第一节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危局
一、帝国主义对中国, 和平吞并,
1、向中国投放政治性贷款
时间
债主
借款额
折银
(万两)
年息
(厘)
折扣
( %)
年限
抵押
1895.7
俄法
4亿法郎
9800
4
94.125
36
海关税
1896.3
英德
1600英镑
9700
5
94
36
海关税
1898.3
英德
1600英镑
11200
4.5
83
45
货厘
盐厘
2、争夺中国铁路的修筑权
国名 在中国投资的铁路 共计
英国 2800英里
6420英里
俄国 1530英里
德国 720英里
比利时 650英里
法国 420英里
美国 300英里
3、直接在中国投资设厂、开矿
行业名称 行业数量 投资量的顺序
矿业 32家 英国
水电 19家 日本
纺织 16家 德国
食品 39家 俄国
机器造船 7家 资金合计
1.3亿元 共计 113家
二、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强占租借地与划分势力范围
强占租借地和势力范围
国别 割占和强迫租借的地区 势力范围
德国 胶州湾 山东
俄国 旅顺和大连地区 长城以北和新疆
法国 广州湾 广东、广西、云南
英国 新界、威海卫 长江流域,云南、广东
日本 台湾和澎湖列岛 福建
19
世
纪
末
帝
国
主
义
在
华
势
力
范
围
图
沉
沉
酣
睡
我
中
华
,
哪
知
爱
国
如
爱
家
。
国
民
知
醒
宜
今
醒
,
莫
待
土
分
裂
似
瓜
。
——
黄
遵
宪
2、美国, 门户开放, 政策的提出
所谓, 门户开放,,是美国国务卿海约
翰于 1899年 9月和 1900年 7月两次向各国提
出照会所阐述的行动准则的俗称,亦被称
作, 海约翰原则, 。
第二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二、康有为的早期活动和思想
1、维新思想的产生
2、维新变法理论的构建
康有为像
追
述
戊
戌
变
法
杂
咏
张
元
济
南
洲
讲
学
开
新
派
,
万
木
森
森
一
草
堂
。
谁
识
书
生
能
报
国
,
晚
清
人
物
数
康
梁
。
三、维新运动的高涨
1、从“公车上书”到强学会
2、梁启超与, 时务报,
3、严复与, 天演论,
4、谭嗣同和, 仁学,
5、维新样板 ——湖南地区的维新运动
6、维新派与顽固派、洋务派的斗争
第三节 百日维新及其失败
一、百日维新
政治方面 主要是裁撤闲散机构、广开言路和招揽
人才 。
经济方面 主要是发布了一系列振兴农工商业、发
展资本主义的政策措施 。
文教方面 主要是废除八股文和兴办新式教育。
军事方面 主要是裁汰旧军、编练新军。
二、戊戌政变
狱
中
题
壁
诗
望
门
投
止
思
张
俭
,
忍
死
须
臾
待
杜
根
。
我
自
横
刀
向
天
笑
,
去
留
肝
胆
两
昆
仑
。
三、戊戌变法的性质、历史意义及失败原因
1、戊戌维新的性质
a.改良主义运动说
b,政治改良运动说
c,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说
戊戌维新运动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政治运动,
而是一个具有多层次意义的历史事件,
从为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扫清障碍的角度而
言,戊戌变法的性质是资产阶级的改良(改
革)运动;从挽救民族危亡这个角度而言,
我们可以说戊戌变法的性质是一次爱国救亡
的政治运动;从思想启蒙这个角度而言,我
们可以认为戊戌变法的性质是一次并且是中
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2、戊戌维新的历史意义
首先、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其次、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再次, 为民族资本近代企业和近代文教事
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最后, 对民主革命运动的展开提供了深刻
教训。
3、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Ⅰ 维新派的改制理论缺少说服力
Ⅱ 维新派的变法行动操之过急
Ⅲ 封建守旧势力集结,形成一股强大的反维新
势力
Ⅳ 维新派走“君权变法”路线,忽视争取和利
用并不反对变法的西太后,以致促成帝、后两党
权力之争激烈展开
Ⅴ 变革心态分析
Ⅵ 维新运动由甲午战败激起的民族主义情绪促
成,又被民族主义所扼杀。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第一节 外国的宗教侵略及
中国人民的反洋教斗争
一, 外国教会的侵略活动
二、反洋教斗争
年份 教案
1861年 贵州教案
1862年 衡阳教案
1862~ 1863年 南昌教案
1865年 酉阳教案
1868年 扬州教案
第二节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一、义和团的源流、组织与口号
二、义和团在山东的兴起
三、义和团在直隶、京津地区的发展
袁
世
凯
河南邑清的义和团旗帜
义
和
团
团
民
第三节 统治阶级对义和团的态度
一、清政府的两面手法
二,, 东南互保,
第四节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与义和团的运动的失败
一, 八国联军的侵略及义和团的英勇抵抗
二, 沙俄侵略东北及其暴行
三,, 辛丑条约, 的签订
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
八国联军攻陷天津
义和团破坏铁路阻击侵略者
四、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意义及历史局限
1、性质
第一种 反帝爱国运动说。这一意见为史学界大多数
学者所公认。以范文澜、翦伯赞、刘大年为代表。
第二种 反封建说。以朱金甫、庄建平为代表。
第三种 不反封建说。以史国瑞、李侃为代表。
第四种 具体分析说。以陈振江、陈贵宗为代表。
第五种 认为义和团不是农民战争而是革命运动。以
陈业强为代表。
2、历史意义
1)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外来侵
略势力的英勇斗争精神,和敢于同帝国主义侵略者
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打破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
国的狂妄企图,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中国社会半殖
民地化进程。
2)义和团运动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在
客观上有利于了清末的社会改革。
3)义和团运动促使旧式农民运动迅速向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转变,从而加速了民主革命的进程和清王
朝的崩溃。
3、局限性
1)义和团没有统一的组织领导,呈现分散性。
2)义和团有深厚的宗教迷信色彩,具有落后性。
3)义和团存在着盲目排外的倾向,带有绝对性。
4)义和团对清廷缺乏应有的警惕,具有幼稚性。
清末新政
第一节 背景:空前严重的社会危机
一、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
二、列强的武装侵略
1、日俄战争
2、英国入侵西藏
三、人民的反抗斗争和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运动
忠义军
长沙抢米风潮
莱阳抗捐斗争
拒俄运动
抵制美货运动
收回利权运动
《
民
呼
日
报
》
刊
登
的
漫
画
《
官
与
民
之
担
负
,
第二节 清末新政的第一阶段
一、清末新政的发起
1901年 1月 29日上谕的发布标志着晚清最后
十年改革时期的开始,史称, 清末新政,,
,光宣新政,,, 庚辛新政,,, 辛丑新
政,,, 新政, 等。
清末新政,从内容上看,以 1905年派遣
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为界标,分为两个阶
段,前一阶段为新政的发起阶段,后一阶
段是清廷的, 预备立宪, 阶段,后一阶段
是前一阶段的继续和深化。
二、新政的主要内容
1、政治方面,改革官制
2、军事方面,改革军制
3、经济方面,奖励实业
4、文化教育方面,废科举、兴学堂、奖游学
第三节 新政的第二阶段 ——
,预备立宪, 与国会请愿运动
一、清廷的, 预备立宪,
1、改革官制。
2、颁布, 钦定宪法大纲,,, 议院法选举要
领,,, 逐年筹备宪政事宜清单, 等。
3、成立资政院和各省谘议局。
二、资产阶级立宪运动
辛亥革命
第一节 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
一、孙中山的早期活动和思想
二、兴中会的创立
报 纸 刊 物
报名 刊行时间 出版地 刊名 刊行时间 出版地
中国日报 1900— 1913 香港 中国旬报 1900— 1901 香港
苏报 1903 上海 开智报 1900— 1901 横滨
国民日日报 1903 上海 国民报 1901 东京
俄事警闻 1903— 1904 上海 政艺通报 1902— 1906 上海
檀山新报 1903— 1907 檀香山 游学译报 1902— 1903 东京
俚语日报 1903— 1904 长沙 大陆 1902— 1905 上海
世界公益报 1903— 1904 香港 女报 1902— 1903 上海
警钟日报 1904— 1905 上海 湖北学生报 1903 东京
大同日报 1904— 1912 旧金山 直说 1903 东京
图南日报 1904— 1906 新加坡 浙江潮 1903— 1904 东京
广东日报 1904— 1905 香港 江苏 1903 东京
第二节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家、宣传家、组织活动家
1、抨击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恶行径,揭露
清政府卖国投降的丑恶嘴脸,指出中国面临严
重的民族危机,号召人民起来救亡图存。
2、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号召人民推
翻封建的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
主共和国。
3、批判改良派坚持保皇、反对革命的主张,
宣传革命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第三节 资产阶级革命组织的建立
一、同盟会成立前的革命团体
1、华兴会
2、科学补习所
3、光复会
二、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其政纲
1、中国同盟会成立
2、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民族主义包括,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两项内容,
即推翻清王朝、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为独立富
强的中国,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民族革命。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 创立民国,,即推翻君主专
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也就是孙中
山所说的政治革命。
民生主义的内容为, 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
所说的社会革命,也是同盟会的经济主张。
第四节 同盟会成立后的革命斗争
一、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1、改良派竭力歌颂君主立宪,诋毁革命。
2、能否建立民主共和国,是这次论战的又
一重点。
3、孙中山对, 平均地权,,, 土地国有,
的主张并没有解释得很清楚,在革命派内
部也没有取得完全的支持。
二、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
第五节 辛亥革命的爆发
一、导火线 —— 铁路国有政策
二、武昌起义与各省响应
1、武昌起义
刘复基 彭楚藩 杨洪胜
10月 11日,革命党人宣布成立中华民国
军政府。军政府门前是两面十八星大旗
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
2、各省纷起响应宣布独立
第六节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部门 总长 次长
陆军部 黄兴 (兼参谋总长) 蒋作宾
外交部 王宠惠 魏宸组
教育部 蔡元培 景耀月
海军部 黄钟英 汤芗铭
内务部 程德全 居正
财政部 陈锦涛 王鸿猷
司法部 伍廷芳 (兼议和全权大使) 吕志伊
实业部 张謇 马君武
交通部 汤寿潜 于右任
孙中山主持第一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会议
第七节 袁世凯窃权和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袁世凯东山再起
清
廷
内
阁
总
理
大
臣
袁
世
凯
二、南北议和与清帝退位
辛亥革命爆发后停泊在长江上的外国军舰增多
1919年 2至 5月,南北和平会议在上海召开
三、临时政府北迁与袁世凯窃权
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在临时参议院前合影
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后与北洋将领们合影
袁世凯与列强公使的合影
第八节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
一、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一)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持续两千多年的封建
君主专制。
(二)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自由的思想广泛
传播,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三)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民
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影响。
二、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性
(一)资产阶级革命派主观方面的原因
1、始终缺乏明确的反帝纲领和具体行动。
2、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参加革命斗争。
3、没有建立和掌握一支有组织有力量的革命军队。
4、没有坚强统一的、起领导核心作用的革命政党。
5、革命政权上的幼稚病。
(二)当时历史条件所决定的客观原因
1、帝国主义的干涉。
2、袁世凯手握重兵,且奸黠狡诈。
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国
第一节 袁世凯的专制统治
一、袁世凯的倒行逆施
1、破坏责任内阁制,组建御用内阁
2、软硬兼施,瓦解革命阵营
3、制造, 宋案,,破坏政党政治
4、大借外债,充当镇压革命的军费
二、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及人民的反抗斗争
1、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2、白朗起义
3、革命派的反袁斗争
第二节 洪宪帝制与护国运动
一、日本提出, 二十一条,
二、洪宪帝制
三、护国运动
第三节 军阀割据与护法运动
一、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二、府院之争
三、张勋复辟
四、段祺瑞的独裁卖国统治及护法运动
第四节 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活动
一、沙俄策动外蒙, 独立, 与分裂内蒙
二、英国在新疆的侵略活动
三、英国阴谋策划西藏, 独立,
第五节, 五四, 前的新文化
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社会背景
1、民族资本主义的长足发展
2、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首先,宣传民主与科学。
其次,批判封建的儒家学说。
第三,提倡文学革命。
四、中西文化问题的论争
五、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六、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Modern History of China
安徽师范大学 社会学院
绪论
一、中国近代史的时间断限
1840-- 1949
1840-- 1919
1644-- 1912
1840-- 1927
二、中国近代史的内容和基本线索
晚清史
中华民国史的前半段
旧民主主义革命史
帝国主义侵华史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中国近代文化史
三次革命高潮说
四个阶梯说
三个连续递进的历史阶段说
争取民族独立和谋求社会进步说
反帝反封建过程说
两个过程说
革命形势三个阶段说
内
容
线
索
三、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特点
第一, 历史变化异常迅速和剧烈
第二、社会变化非常纷繁与复杂
( 1)表现在生产方式上
( 2)表现在阶级结构上
( 3)表现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错综交织
( 4)还表现在中国是列强共同控制、侵略
的半殖民地这样一种特别状况
四、参考文献
鸦片战争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形势
1、政治上:专制集权、吏治腐败
2、经济上:客观存在的自然经济
3、军事上:武器落后、训练松弛
4,外交上:闭关政策
5,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人民起义不断
二、鸦片战争前的世界形势
1、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殖民扩张空前加剧
2、中国邻国多被殖民者抢占,缓冲地在减少
第二节 中英鸦片战争
一, 鸦片泛滥与禁烟斗争
1,鸦片贸易概况
2、鸦片输入的危害 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长期优势,使的
白银大量外流
鸦片使清朝统治者更加腐化,更加剧了
国家危机
鸦片毒害了国人的身心健康,摧残了社
会生产力
3、林则徐禁烟
二、鸦片战争的经过
1840年 6月,鸦片战争开始
1841年初,战争的扩大
1842年 8月,英军舰抵达南京
人 物 官 职 牺牲的时间和地点
陈连升 副将 1841年 1月 广州沙角、大角
关天培 水师提督 1841年 2月 广州虎门
葛云飞 总兵
1841年 10月 浙江定海 郑国鸿 总兵
王锡朋 总兵
裕谦 钦差大臣两江总督 1841年 10月 浙江镇海
陈化成 江南提督 1842年 6月 上海吴淞
海龄 副都统 1842年 7月 江苏镇江
三, 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订立
, 南京条约,
, 望厦条约,
, 虎门条约,
第三节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
一, 通商口岸城市出现
二, 自然经济受到冲击
三, 社会思潮的新趋向
1,鸦片战争前, 文化高压政策下, 学术思想界
呈现万马齐喑的僵化陈腐局面
2,侵略者的炮声惊醒了中国士大夫, 开始探讨
御敌卫国之策
3,地主阶级改革思想家:林则徐, 魏源, 姚莹
太平天国和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一节 太平天国起义
一, 洪秀全早期思想和活动
二, 金田起义的爆发
三, 太平军的北伐与西征
时间 将领 结果 影 响
北
伐
1853
林凤祥
李开芳
因孤军深入而失败 打乱清军计划
西
征
1853
赖汉英
石达开
控制皖、鄂、赣等地区 巩固天京大本营
东
征
1856
秦日纲
石达开
扬州、江北江南大营 解除天京之围
太平天国达到全盛
四, 清政府的挣扎与反扑
1,湘军的建立
2,厘金制度的实行
3,统治阶级满汉矛盾的调整
第二节 太平天国的制度和政策
一,, 天朝田亩制度,
二、太平天国的内政和外交
第三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及, 天津条约,
二、侵略战争再起与, 北京条约, 的签订
三、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第四节 辛酉政变及其后的政治格局
一、辛酉政变
二、政变后的政治格局
第五节 太平天国后期斗争及其失败
一, 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分裂
1,领导集团封建化
2,,天京事变,
3,石达开负气出走
二, 分裂后的形势和, 资政新篇, 的提出
三, 太平天国挽救危局的努力
四, 太平天国的失败
五, 太平天国的历史地位
洋务运动与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第一节 太平天国失败后的社会形势
一, 外国在华势力的扩大
二, 农村经济的极度凋敝
第二节 统治集团内部对
举办洋务的不同态度
一, 洋务派的形成及与顽固派的斗争
1,洋务派的构成及其思想特征
2,顽固派的主要思想特征
3,同文馆之争
二, 洋务活动的主要内容
1,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和新式海陆军的建立
2,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
3,建立近代的外交使节制度
4,兴办近代教育事业
5,派遣留学生
第三节 新阶级的诞生与思想文化
一, 商办企业的出现和中国新阶级的诞生
1,商办企业与官办, 官督商办的不同特点
2,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3,中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特性分析
二, 洋务运动时期的思想文化
1,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兴办
2,西学传播和社会观念的变化
3、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
边疆危机与中法中日战争
第一节 列强侵扰中国边疆
一、西北边疆危机
1、俄、英侵略新疆
2、收复新疆的斗争
大将西征人未还,
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
赢得春风渡玉关。
——杨昌浚:, 恭颂左公西行甘棠,
左
宗
棠
(1812
—
1886
)
清军收复新疆示意图
二、东南海疆危机
1、美国窥伺台湾
2、琉球事件与, 台事专条,
三、西南边疆危机
1、马嘉理事件与, 烟台条约,
2、英国入侵西藏和西藏人民的抗英斗争
第二节 中法战争
一、法国侵略越南和中国西南
二、镇南关大捷及战争的结束
1、镇南关大捷
2、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
马尾海战烈士公墓
第三节 中日甲午战争
一、战争爆发的宏观历史背景
1、从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及其在
东方角逐的国际条件看,甲午战争适应
了资本主义世界接近完成向帝国主义过
渡的历史阶段,也适应了列强对外侵略
扩张的需要。
大
陆
政
策
日本 朝鲜 台湾
中
国
东
北
中
国
世
界
世
界
明
治
天
皇
睦
仁
2、双方围绕朝鲜问题而发生的冲突与争夺。
3、日本疯狂地扩军备战,积极进行侵略中国
的准备。
4、清政府内部关于和与战的分歧。
5、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得到美、英、德、法
等帝国主义国家的帮助和支持。
光绪帝
帝
师
翁
同
龢
李鸿
章
二、甲午战争的爆发和经过
1、日本的不宣而战
2、甲午战争中的五大战役
( 1)平壤战役
( 2)黄海战役
( 3)陆路大战
( 4)威海卫之战
( 5)辽南之战
三,,马关条约, 的签订
四、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1、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
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
2、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
身力量上来,是战争失败的外部原因
3、信奉“武器决定论”是战争失败的思想原
因
4、放弃和丧失制海权是战争失败的战略原因
5、军队素质低下是战争失败的直接原因
6、腐败与落后是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五、中日甲午战争的深刻影响
首先,对中国来说,这次战争的失败,一方面造成中
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沉沦,面临严重的亡国危险;另一
方面却为中国人民敲起了警钟,从而刺激、促进了中华
民族的觉醒。
其次,甲午战争对日本产生了巨大影响,大大提高了
国际地位,也极大地助长了军国主义的恶性发展。
第三,甲午战争引起了远东国际形势的剧烈变化。
六、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丘逢甲
2、台湾民主国的性质
一种意见认为台湾民主国的成立未经清廷认可,
因而是一种反对清朝统治,摆脱中国的“独立”
行为。
另一种意见认为,台湾民主国具有一种自立或
自主性质。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它是中国乃至亚洲第一个
民主共和政体。
首先,从台湾民主国成立的动机看,当时
台湾人民的“自主”,乃是在迫不得已的情
况下而采取的一种临时应变措施。
其次,台湾人民的“自主”,不但不是把
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而是要保卫台湾,维
护祖国领土的完整与统一。
复次,从唐景崧受任民主国总统的私人动
机看,是想竭力为清朝拯救台湾,以图清政
府对他的奖赏。
最后,台湾民主国刚一成立,就派道员姚
文栋为游说使,“使诣北京,陈建国情形”。
台湾民主国国旗
台湾民主国之印
戊戌维新运动
第一节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危局
一、帝国主义对中国, 和平吞并,
1、向中国投放政治性贷款
时间
债主
借款额
折银
(万两)
年息
(厘)
折扣
( %)
年限
抵押
1895.7
俄法
4亿法郎
9800
4
94.125
36
海关税
1896.3
英德
1600英镑
9700
5
94
36
海关税
1898.3
英德
1600英镑
11200
4.5
83
45
货厘
盐厘
2、争夺中国铁路的修筑权
国名 在中国投资的铁路 共计
英国 2800英里
6420英里
俄国 1530英里
德国 720英里
比利时 650英里
法国 420英里
美国 300英里
3、直接在中国投资设厂、开矿
行业名称 行业数量 投资量的顺序
矿业 32家 英国
水电 19家 日本
纺织 16家 德国
食品 39家 俄国
机器造船 7家 资金合计
1.3亿元 共计 113家
二、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强占租借地与划分势力范围
强占租借地和势力范围
国别 割占和强迫租借的地区 势力范围
德国 胶州湾 山东
俄国 旅顺和大连地区 长城以北和新疆
法国 广州湾 广东、广西、云南
英国 新界、威海卫 长江流域,云南、广东
日本 台湾和澎湖列岛 福建
19
世
纪
末
帝
国
主
义
在
华
势
力
范
围
图
沉
沉
酣
睡
我
中
华
,
哪
知
爱
国
如
爱
家
。
国
民
知
醒
宜
今
醒
,
莫
待
土
分
裂
似
瓜
。
——
黄
遵
宪
2、美国, 门户开放, 政策的提出
所谓, 门户开放,,是美国国务卿海约
翰于 1899年 9月和 1900年 7月两次向各国提
出照会所阐述的行动准则的俗称,亦被称
作, 海约翰原则, 。
第二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二、康有为的早期活动和思想
1、维新思想的产生
2、维新变法理论的构建
康有为像
追
述
戊
戌
变
法
杂
咏
张
元
济
南
洲
讲
学
开
新
派
,
万
木
森
森
一
草
堂
。
谁
识
书
生
能
报
国
,
晚
清
人
物
数
康
梁
。
三、维新运动的高涨
1、从“公车上书”到强学会
2、梁启超与, 时务报,
3、严复与, 天演论,
4、谭嗣同和, 仁学,
5、维新样板 ——湖南地区的维新运动
6、维新派与顽固派、洋务派的斗争
第三节 百日维新及其失败
一、百日维新
政治方面 主要是裁撤闲散机构、广开言路和招揽
人才 。
经济方面 主要是发布了一系列振兴农工商业、发
展资本主义的政策措施 。
文教方面 主要是废除八股文和兴办新式教育。
军事方面 主要是裁汰旧军、编练新军。
二、戊戌政变
狱
中
题
壁
诗
望
门
投
止
思
张
俭
,
忍
死
须
臾
待
杜
根
。
我
自
横
刀
向
天
笑
,
去
留
肝
胆
两
昆
仑
。
三、戊戌变法的性质、历史意义及失败原因
1、戊戌维新的性质
a.改良主义运动说
b,政治改良运动说
c,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说
戊戌维新运动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政治运动,
而是一个具有多层次意义的历史事件,
从为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扫清障碍的角度而
言,戊戌变法的性质是资产阶级的改良(改
革)运动;从挽救民族危亡这个角度而言,
我们可以说戊戌变法的性质是一次爱国救亡
的政治运动;从思想启蒙这个角度而言,我
们可以认为戊戌变法的性质是一次并且是中
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2、戊戌维新的历史意义
首先、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其次、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再次, 为民族资本近代企业和近代文教事
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最后, 对民主革命运动的展开提供了深刻
教训。
3、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Ⅰ 维新派的改制理论缺少说服力
Ⅱ 维新派的变法行动操之过急
Ⅲ 封建守旧势力集结,形成一股强大的反维新
势力
Ⅳ 维新派走“君权变法”路线,忽视争取和利
用并不反对变法的西太后,以致促成帝、后两党
权力之争激烈展开
Ⅴ 变革心态分析
Ⅵ 维新运动由甲午战败激起的民族主义情绪促
成,又被民族主义所扼杀。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第一节 外国的宗教侵略及
中国人民的反洋教斗争
一, 外国教会的侵略活动
二、反洋教斗争
年份 教案
1861年 贵州教案
1862年 衡阳教案
1862~ 1863年 南昌教案
1865年 酉阳教案
1868年 扬州教案
第二节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一、义和团的源流、组织与口号
二、义和团在山东的兴起
三、义和团在直隶、京津地区的发展
袁
世
凯
河南邑清的义和团旗帜
义
和
团
团
民
第三节 统治阶级对义和团的态度
一、清政府的两面手法
二,, 东南互保,
第四节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与义和团的运动的失败
一, 八国联军的侵略及义和团的英勇抵抗
二, 沙俄侵略东北及其暴行
三,, 辛丑条约, 的签订
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
八国联军攻陷天津
义和团破坏铁路阻击侵略者
四、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意义及历史局限
1、性质
第一种 反帝爱国运动说。这一意见为史学界大多数
学者所公认。以范文澜、翦伯赞、刘大年为代表。
第二种 反封建说。以朱金甫、庄建平为代表。
第三种 不反封建说。以史国瑞、李侃为代表。
第四种 具体分析说。以陈振江、陈贵宗为代表。
第五种 认为义和团不是农民战争而是革命运动。以
陈业强为代表。
2、历史意义
1)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外来侵
略势力的英勇斗争精神,和敢于同帝国主义侵略者
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打破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
国的狂妄企图,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中国社会半殖
民地化进程。
2)义和团运动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在
客观上有利于了清末的社会改革。
3)义和团运动促使旧式农民运动迅速向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转变,从而加速了民主革命的进程和清王
朝的崩溃。
3、局限性
1)义和团没有统一的组织领导,呈现分散性。
2)义和团有深厚的宗教迷信色彩,具有落后性。
3)义和团存在着盲目排外的倾向,带有绝对性。
4)义和团对清廷缺乏应有的警惕,具有幼稚性。
清末新政
第一节 背景:空前严重的社会危机
一、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
二、列强的武装侵略
1、日俄战争
2、英国入侵西藏
三、人民的反抗斗争和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运动
忠义军
长沙抢米风潮
莱阳抗捐斗争
拒俄运动
抵制美货运动
收回利权运动
《
民
呼
日
报
》
刊
登
的
漫
画
《
官
与
民
之
担
负
,
第二节 清末新政的第一阶段
一、清末新政的发起
1901年 1月 29日上谕的发布标志着晚清最后
十年改革时期的开始,史称, 清末新政,,
,光宣新政,,, 庚辛新政,,, 辛丑新
政,,, 新政, 等。
清末新政,从内容上看,以 1905年派遣
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为界标,分为两个阶
段,前一阶段为新政的发起阶段,后一阶
段是清廷的, 预备立宪, 阶段,后一阶段
是前一阶段的继续和深化。
二、新政的主要内容
1、政治方面,改革官制
2、军事方面,改革军制
3、经济方面,奖励实业
4、文化教育方面,废科举、兴学堂、奖游学
第三节 新政的第二阶段 ——
,预备立宪, 与国会请愿运动
一、清廷的, 预备立宪,
1、改革官制。
2、颁布, 钦定宪法大纲,,, 议院法选举要
领,,, 逐年筹备宪政事宜清单, 等。
3、成立资政院和各省谘议局。
二、资产阶级立宪运动
辛亥革命
第一节 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
一、孙中山的早期活动和思想
二、兴中会的创立
报 纸 刊 物
报名 刊行时间 出版地 刊名 刊行时间 出版地
中国日报 1900— 1913 香港 中国旬报 1900— 1901 香港
苏报 1903 上海 开智报 1900— 1901 横滨
国民日日报 1903 上海 国民报 1901 东京
俄事警闻 1903— 1904 上海 政艺通报 1902— 1906 上海
檀山新报 1903— 1907 檀香山 游学译报 1902— 1903 东京
俚语日报 1903— 1904 长沙 大陆 1902— 1905 上海
世界公益报 1903— 1904 香港 女报 1902— 1903 上海
警钟日报 1904— 1905 上海 湖北学生报 1903 东京
大同日报 1904— 1912 旧金山 直说 1903 东京
图南日报 1904— 1906 新加坡 浙江潮 1903— 1904 东京
广东日报 1904— 1905 香港 江苏 1903 东京
第二节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家、宣传家、组织活动家
1、抨击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恶行径,揭露
清政府卖国投降的丑恶嘴脸,指出中国面临严
重的民族危机,号召人民起来救亡图存。
2、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号召人民推
翻封建的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
主共和国。
3、批判改良派坚持保皇、反对革命的主张,
宣传革命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第三节 资产阶级革命组织的建立
一、同盟会成立前的革命团体
1、华兴会
2、科学补习所
3、光复会
二、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其政纲
1、中国同盟会成立
2、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民族主义包括,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两项内容,
即推翻清王朝、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为独立富
强的中国,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民族革命。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 创立民国,,即推翻君主专
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也就是孙中
山所说的政治革命。
民生主义的内容为, 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
所说的社会革命,也是同盟会的经济主张。
第四节 同盟会成立后的革命斗争
一、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1、改良派竭力歌颂君主立宪,诋毁革命。
2、能否建立民主共和国,是这次论战的又
一重点。
3、孙中山对, 平均地权,,, 土地国有,
的主张并没有解释得很清楚,在革命派内
部也没有取得完全的支持。
二、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
第五节 辛亥革命的爆发
一、导火线 —— 铁路国有政策
二、武昌起义与各省响应
1、武昌起义
刘复基 彭楚藩 杨洪胜
10月 11日,革命党人宣布成立中华民国
军政府。军政府门前是两面十八星大旗
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
2、各省纷起响应宣布独立
第六节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部门 总长 次长
陆军部 黄兴 (兼参谋总长) 蒋作宾
外交部 王宠惠 魏宸组
教育部 蔡元培 景耀月
海军部 黄钟英 汤芗铭
内务部 程德全 居正
财政部 陈锦涛 王鸿猷
司法部 伍廷芳 (兼议和全权大使) 吕志伊
实业部 张謇 马君武
交通部 汤寿潜 于右任
孙中山主持第一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会议
第七节 袁世凯窃权和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袁世凯东山再起
清
廷
内
阁
总
理
大
臣
袁
世
凯
二、南北议和与清帝退位
辛亥革命爆发后停泊在长江上的外国军舰增多
1919年 2至 5月,南北和平会议在上海召开
三、临时政府北迁与袁世凯窃权
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在临时参议院前合影
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后与北洋将领们合影
袁世凯与列强公使的合影
第八节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
一、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一)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持续两千多年的封建
君主专制。
(二)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自由的思想广泛
传播,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三)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民
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影响。
二、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性
(一)资产阶级革命派主观方面的原因
1、始终缺乏明确的反帝纲领和具体行动。
2、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参加革命斗争。
3、没有建立和掌握一支有组织有力量的革命军队。
4、没有坚强统一的、起领导核心作用的革命政党。
5、革命政权上的幼稚病。
(二)当时历史条件所决定的客观原因
1、帝国主义的干涉。
2、袁世凯手握重兵,且奸黠狡诈。
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国
第一节 袁世凯的专制统治
一、袁世凯的倒行逆施
1、破坏责任内阁制,组建御用内阁
2、软硬兼施,瓦解革命阵营
3、制造, 宋案,,破坏政党政治
4、大借外债,充当镇压革命的军费
二、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及人民的反抗斗争
1、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2、白朗起义
3、革命派的反袁斗争
第二节 洪宪帝制与护国运动
一、日本提出, 二十一条,
二、洪宪帝制
三、护国运动
第三节 军阀割据与护法运动
一、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二、府院之争
三、张勋复辟
四、段祺瑞的独裁卖国统治及护法运动
第四节 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活动
一、沙俄策动外蒙, 独立, 与分裂内蒙
二、英国在新疆的侵略活动
三、英国阴谋策划西藏, 独立,
第五节, 五四, 前的新文化
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社会背景
1、民族资本主义的长足发展
2、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首先,宣传民主与科学。
其次,批判封建的儒家学说。
第三,提倡文学革命。
四、中西文化问题的论争
五、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六、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