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 一 章 绪 论 家禽是指经过人类长期驯化和培育而成,在家养条件下能正常生存繁衍并能 为人类大量提供肉、蛋等产品的鸟类,主要包括鸡(chicken)、鸭(duck)、鹅 (goose)、火鸡(turkey)、鸽(pigeon)、鹌鹑(quail)、珠鸡(guinea fowl)、鸵 鸟(ostrich)等。其中鸡、鸭和鹌鹑中分化出蛋用和肉和两种类型,其余的家禽 均为肉用动物。鸭和鹅合称为水禽。 家禽具有繁殖力强、生长迅速、饲料转化率高、适应密集饲养等特点,能在 较短的生产周期内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出营养丰富的蛋、肉产品,作为人类理想的 动物蛋白食品来源。家禽的这一重要经济价值在世界各地被广泛发掘利用,人们 从遗传育种、营养、饲养、疾病防治、生产管理和产品加工等各个方面进行研究 和生产实践,从而形成了现代家禽产业。 第一节 现代家禽生产 一、家禽生产的现代化 人类饲养家禽的历史悠久,在我国就有5000年以上的养鸡历史。在一个很 长的历史时期内,家禽业主要是农家副业,即一家一户自繁自养、产品自给为主 的生产方式,即所谓”后院养禽”。由20世纪40年代开始,各主要发达国家从 养鸡业开始向现代生产体系过渡,带动了整个家禽生产的现代化,至今已发展出 高度工业化的蛋鸡业和肉鸡业。现代家禽生产在我国也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 现代家禽业可概括为:以现代科学理论来规范和改进家禽生产的各个技术环 节,用现代经济管理方法科学地组织和管理家禽生产,实现家禽业内部的专业化 和各个环节的社会化;合理利用家禽的种质资源和饲料资源,建立合理的家禽业 生产结构和生态系统;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禽蛋和肉的产品率和商品率,使家 禽生产实现高产、优质、低成本的目标,以满足社会对优质禽蛋和禽肉日益增长 的需要。 2 二、现代家禽生产的特点 现代家禽生产是家禽的自然再生产过程和社会再生产过程在更高程度上的 有机结合。其特点主要有: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综合成果,使生产效率与生产水 平均有很大提高;生产规模大;通过适当的禽舍和环境控制设施,为家禽创造适 宜的饲养环境,使家禽生产不受季节和气候的影响,从而可以均衡供应市场;使 用各种饲养设备,方便饲养管理,并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目前养鸡生产采用终年 舍内饲养方式,为了增加密度而采用多层笼养,以减少占地面积和鸡舍建筑面积, 而其他家禽也根据不同情况和需求采用各种禽舍和饲养设备。但水禽对自然条件 的依赖要大一些。 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使现代家禽生产表现出高的生产效率和生产 水平。 (一)高的生产效率 每单位鸡蛋、鸡肉消耗工时越来越少。由于供料、供 水、集蛋机械化和自动化,在发达国家一个直接饲养人员可以养数万只产蛋鸡或 一年提供40万~50万只肉用仔鸡。由于高度机械化和自动化,以及社会分工高 度专业化,饲养人员主要是操作机械和监视鸡群,仔鸡育成后由专门的抓鸡队把 鸡抓运至屠宰场。在我国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养鸡场,每一位饲养人员可养蛋鸡1 万只,或每批饲养肉仔鸡1万只。如按场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每人仅饲养蛋 鸡1000~3000只、或每批饲养肉仔鸡1万只。这是因为我国劳动力价格和资金困 难不能高度机械化所造成的。在我国现阶段不应片面追求高的生产效率。 (二)高的生产水平 由于在现代家禽生产中采用高产优良品种和全价配合 饲料进行生产,通过科学的饲养管理可以达到很高的生产水平。在发达国家,每 只入舍蛋鸡可产蛋18kg以上,料蛋比降到2.4以下;肉用仔鸡40日龄可达2kg 以上,每千克增重耗料少于2kg,育成率95%以上;大型肉鸭的生长速度更快, 7周龄体重可达到3.8kg。由于总体技术水平的差距,我国目前能达到上述生产 指标的饲养场还很少,但也在不断改进中。 高生产水平并不受机械化制约。在手工操作为主的情况下,虽然劳动生产率 较低,但只要保证优质饲料和良好的饲养环境,同样可以发挥出家禽的生产潜力, 获得高的生产水平,从而提高家禽生产的经济效益。因此,在我国现阶段应把工 作的重心放到提高生产水平上来。 3 三、现代家禽业的支柱 (一)良种繁育体系 现代家禽生产需要有高产、优质、高效、专门化、规 格化的优良品种,而原始标准品种就很难适应这一需要。因此,在现代家禽生产 中,利用家禽丰富的品种资源,在现代遗传育种理论指导下培育出各种优秀的商 业杂交配套系。同样是来航鸡,经过选育的配套系与原始标准品种相比,产蛋量 提高30%以上,死亡率低10%,而且体重轻、耗料少。优良品种通过合理、配 套的良种繁育体系,按照曾祖代、祖代、父母代的层次,将优良品种扩散到广大 的商品生产场,用于大规模的家禽生产,为现代家禽业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二)饲料工业体系 饲料是生产禽产品的主要原料。高产家禽品种必须要 在满足各种营养需要以后才能将其遗传潜力发挥出来。在完全舍饲的条件下,家 禽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必须全部由人们以饲料的形式供给。因此,要对不同种类和 不同生理状态下家禽的营养需要进行科学的研究,形成较为完善的家禽饲养标 准,根据饲养标准制定的饲料配方,经过饲料厂加工成全价配合饲料,供家禽饲 养场使用。饲料工业体系,是现代家禽业的根本物质保证。 (三)禽病防治体系 现代家禽业的高度集约化生产模式,为传染病的传播 提供了有利条件。新城疫和马立克氏病的传播曾严重危害养鸡业,如今已基本得 到控制,但新的禽病不断出现,至今仍然是世界家禽生产的严重问题。现代家禽 生产中,要认真贯彻“防重于治”的方针。预防措施主要为:疾病净化,全进全 出,隔离消毒,接种疫苗进行免疫,培育抗病品系,辅以投药预防。一整套禽病 预防和控制措施,构成了现代家禽业的保障体系。 (四)畜牧工程设施 在研究掌握环境因素对家禽生产性能影响基础上,设 计建造适应不同生理阶段的禽舍,大体分为密闭型和开放型两种类型,采用工程 措施控制温度、光照、通风、湿度等,使家禽生产不受季节影响而变成全年连续 作业。良好的环境条件保证了家禽遗传潜力的发挥。大量养禽设备的使用可以提 高劳动效率,增加饲养密度,如在蛋鸡和种鸡生产采用笼养,在供料、供水、清 粪、集蛋和环境控制等环节采用机械化甚至自动化。 (五)科学的经营管理 经营管理是一门科学。现代家禽生产已构成了一个 复杂的生产系统,每个生产环节互相关联、制约,必须有一套先进的经营管理方 法。家禽业在我国较早进入市场化,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管理者提高经济管 4 理水平,尤其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的家禽业面临全世界范围的 竞争。经营管理水平如何,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死和家禽业的发展。 (六)产品加工销售体系 现代家禽生产的最终目的在于提供质优价廉的禽 蛋、禽肉产品。因此,现代家禽业不能仅局限于生产过程本身,对产品加工销售 体系的建立也要予以重视。通过产品的加工,可以丰富禽产品的种类,扩大消费 者对禽产品的需求,这对家禽业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知 名品牌的形成和维护、营销队伍的建设,不但是大型知名家禽企业自身发展的需 要,也起到了维护消费者权益的作用。 第二节 我国的家禽业 一、我国现代家禽生产的发展历程 我国有5000多年的养禽历史,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将禽肉和禽蛋视为优质 食品甚至是补品。但长期以来经营规模小而分散,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水平低下, 使我国家禽生产发展缓慢。为了解决大中城市禽蛋和禽肉供应的短缺问题,20 世纪70年代起一些大城市在郊区开始发展工厂化养鸡。1975年,在首都北京成 立了机械化养鸡指挥部,派人到国外参观考察,回来后自行设计建起了中国第一 个现代化的种鸡场——北京市种禽公司和第一个现代化的蛋鸡场——红星20万 只蛋鸡场。以此为契机,相继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郊区建起了一大批 国有或集体的大中型鸡场和种禽场,但仍不能满足城市居民对禽蛋和禽肉的需 求。1988年,针对我国与国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农副产品生产水平低下、产量少、 市场供应不足、价格居高不下的状况,国务院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组织实 施“菜篮子工程”,旨在“发展农副食品生产、保障城市供应”。在“菜篮子工程” 政策、资金等因素的促进下,城市郊区家禽生产基地得以巩固和扩展,同时也吸 引了许多农户开始涉足家禽业,我国的家禽业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 (1990年到1996年)也是我国家禽生产发展最快的时期。 我国现代家禽生产是以城市郊区的机械化鸡场为发端的,这些大型饲养场对 满足市场需求、普及养禽技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 国家出于稳定市场的需求,对这些国营大型禽场给予各种形式的补贴,如调拨平 价饲料粮,使这些场享受着计划经济的好处。与此同时,农村专业户受利润的吸 5 引也投入到家禽生产中,形成竞争局面。在市场竞争中,国有大型禽场因体制、 生产成本等原因,普遍感到经营困难。反观农村养禽专业户中部分重视技术、懂 得经营者,则如鱼得水,迅速发展壮大。在一些先行获利者的示范作用劳动下, 逐步发展出专业化养鸡养鸭村、乡和县。这些农村家禽集中生产地区的出现,对 我国家禽生产的合理布局繁荣农村经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国家取消对国有禽 场的补贴以后,地处城市郊区的大型国有养禽场因远离粮食产区,饲料价格高, 劳动力成本和管理成本也高,加上防疫困难和环保压力,普遍举步维艰,逐步退 出了商品生产,转而进入种禽、饲料等行业,有的则利用原有饲养场的有利位置 进行房地产开发。 从世界范围来看,家禽生产向饲料粮(主要是玉米)产区转移是普遍的趋势。 我国目前形成的养禽密集区主要在山东、河北、江苏、河南、吉林、辽宁、四川 等省。这些地区的优势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地处饲料粮产区,饲料价格低,有 利于降低生产成本;二是靠近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地处京广、京沪等交 通干线,有利于将产品迅速、集中地销往大城市和南方各省份。也有的靠近海港 口岸,便于出口;三是气候条件比较适合家禽生产。而广东等省虽然不具备这些 有利条件,但由于对优质黄羽肉鸡和水禽的市场需求巨大,也是我国家禽生产的 重点地区。此外,靠近京沪等家禽科学技术及良种繁育发达的地区,也有利于这 些产区获得先进的技术支持和优质的种源。由于我国的交通运输条件得到不断改 善,流通渠道也充分地发展起来,形成了不少专业贩运禽产品的公司,把集中生 产区的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形成了禽蛋和禽肉大流通、全国大市场的格局。 经过这次影响深远的产业结构大调整后,农村养禽成为我国家禽生产的主 体。目前农村养禽普遍群体较小,每户数千只的较多。在这种小群体大规模的生 产模式下,饲养条件较简陋,生产水平普遍也不高,环境污染和传染病威胁严重。 近期应以科学技术的普及应用为切入点,加强公司加农户生产体系的作用和运行 效率,针对现有农村养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加以研究,提出有效的对策,促进家 禽生产水平的提高。同时,由于人们对优质健康的家禽产品需求日盛,一些规模 化家禽企业在经历了残酷的市场竞争后,以树立品牌为目标、按照产业化发展模 式进行规范运作,也逐步进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逐渐成长壮大起来,尤其是一 些肉鸡企业和种禽企业。这些大型企业对促进我国家禽业未来的发展,将起到越 来越重要的作用。 6 回顾我国现代家禽生产的发展历程,市场需求的刺激是生产发展的原动力, 生产体系的不断调整顺应了发展的需要,而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大范围普及是这一 发展的强有力保障。 二、我国家禽业的成就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统计,1980年我国鸡的存栏数仅为9.21亿只, 到1990年增长到20.90亿只,2001年达到37.71亿只,占世界总量(146.6亿只) 的1/4。2001年,我国鸭和鹅的存栏数分别为6.36亿只和2.07亿只,占世界总 量的69.5%和85.9%。因此,我国被誉为“世界水禽王国”。目前我国蛋鸡饲养 数量(含后备鸡)有近20亿只,快大型肉鸡年屠宰量超过20亿只,优质肉鸡年 生产量也达到15亿只。 我国是世界禽蛋生产和消费大国,禽蛋生产量长期处于世界首位。从1980 年起,我国禽蛋总产量以年递增7.8%的速度增长,从年产293.5t增长到2001年 的2335.4t,而世界同期的禽蛋年均发展速度为2.6%。我国的发展速度是世界平 均水平的3倍,见表1-1。1991年,我国禽蛋产量达到946万t,人均8.0kg,首 次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目前人均禽蛋年消费量达到16kg,达到发达国家的水 平。 我国禽肉生产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开始迅猛发展,年产禽肉从1980年的 166.3万t增长到2001年的1273.1万t,增长6倍多,年均增幅达到7.6%,而世 界同期禽肉产量的发展速度只有3.6%。目前我国仅次于美国,是世界第二大禽 肉生产国和消费国。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家禽业已形成了年产值逾千亿元的巨大产业。禽蛋成 了我国罕见的数十年绝对价格几乎未随物价上涨而变化的商品,而禽肉也成为普 通消费者的日常食物。尤其是通过鸡蛋获取优质动物性蛋白质,每克蛋白质仅需 0.042~0.045元,低于各种肉类和奶类(见表1-2)。鸡蛋作为最廉价的动物性蛋 白质来源,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膳食结构起到了重要作用。 禽肉也是我国十分重要的禽产品,目前占我国肉类产量的18%左右,仅次于 猪肉。快大肉鸡作为饲料转化率最高的畜禽之一,在我国从无到有,已形成巨大 的产业,而且每年出口30多万t,为我国每年创汇达5亿~7亿美元。尽管目前 由于饲料价格、生产性能等原因,其价格优势还未充分发挥出来,但未来发展潜 7 力巨大。同时,随着我国肉鸡生产正在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优质黄羽肉鸡的 生产和消费均在快速增长,近年来年发展速度达到15%以上,是整个畜牧生产中 少有的仍在快速增长的部门。优质黄羽肉鸡由我国优秀地方品种选育而成,具有 肉质细嫩、味道鲜的特点,历史上深受广东、港澳地区食客的喜好。随着人民生 活水平的提高,对产品品质更加注重,优质黄羽肉鸡越来越受欢迎,黄羽肉鸡的 生产和消费已从局部地区向全国各地扩散。目前广东省的优质黄羽肉鸡年上市量 达到 8亿只,华东一带也达到近5亿只,北方地区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三、现代家禽科学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和普及 家禽生产是复杂的生产过程,涉及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我国家禽生产的 迅速发展,始终是以科学技术的创新、引进和消化吸收为基础的,同时也得益于 相关技术的产品化(如种鸡、饲养、疫苗、设备等)和饲养管理技术的示范、推 广和普及。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大降低了家禽生产的技术门槛,吸引了大批有 一定文化基础和经营头脑的人进入这一行业,从而形成了目前家禽生产的规模和 产业格局。 (一)良种繁育体系 在养鸡生产方面,以国外引进和国内培育商业配套系 相结合的方式,推广新品种,基本建成了由曾祖代、祖代和父母代种鸡场和商品 鸡场相结合的鸡良种繁育体系。蛋鸡和专业化肉鸡生产中的良种率已达到95% 以上。水禽生产也在不断吸收养鸡生产的经验,建立各具特色的良种繁育体系。 (二)全价配合饲料 家禽营养研究全面深入,为全价配合饲料的生产奠定 了基础。我国1985年颁布了《鸡的饲养标准》,近年来又在进行不断修订,使我 国家禽饲料生产走上了标准化的道路。随着外国优良家禽品种的引进,也引入了 各家育种公司推荐的饲养标准。这些企业标准高于国家标准,主要维生素的需要 量可能为国家标准的2~3倍。这些标准的应用,为充分发挥优良品种的遗传潜力 打下了物质基础。预混料的普及应用,简化了饲料配合的技术难度,使农户能利 用自己的饲料资源加工出全价饲料,降低了生产成本。无鱼粉日粮、按可消化氨 基酸利用率配制日粮、根据采食量调整营养浓度等技术已成熟并得到广泛接受。 (三)疾病控制 烈性传染病对我国家禽生产构成巨大威胁,近20年来各 种主要禽传染病在我国均有流行。广大兽医科研和生产人员在与各种疾病斗争的 过程中探索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在生物安全预防措施、免疫程序、疫苗生产 8 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场地选择、饲养工艺确定、饲养管理规程等方面 已把防止疫病传播的措施放在首位。由于行政措施得力,如对种鸡场进行验收检 查,促使各级种鸡场重视白痢检疫,很多育种场和祖代鸡场白痢阳性检出率近于 零,从而大大降低了商品代雏鸡的白痢病危害。过去危害严重的新城疫、马立克 氏病、传染性支气管炎、鼻炎、法氏囊炎、产蛋下降综合症等病毒性疾病均得到 了有效控制,但细菌性传染病的危害仍比较严重,而且一些新的烈性染病也开始 出现并造成严重危害。 (四)环境控制技术 以湿垫通风降温设备、纵向通风技术、热风炉的换热 器等为标志的环境控制技术得到广泛认可并全面推广,能有效地改善禽舍内的温 热环境和空气质量,从而提高家禽的生产性能。另外,一些微生物制剂可降低粪 便中氨气的产出,改善禽舍内空气质量,这一技术也已成熟。 (五)现代养禽设备 鸡笼、饲料加工机组、乳头式饮水器、料线、刮粪机、 断喙器、鸡舍环境控制仪等设备,均已出现各种型号和规格的系列化产品,以满 足现代家禽生产的各种需要,主要设备均有国产化产品,性能可靠,价格便宜。 电气孵化器技术发展更快,近年来出现巷道式孵化器、微电脑模糊控制孵化器等 先进设备,使孵化操作智能化,基本取代了进口产品。人工机器孵化已成为家禽 的主要繁殖方式。 (六)环境保护 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家禽企业受到的环保压力 越来越大,也促进了禽场环境保护技术的发展。以粪便为主的废弃物处理受到高 度重视,通过干燥、发酵等方式处理鸡粪的技术已成熟并普遍推广。另外,通过 在日粮中添加植酸酶以减少的磷排放、添加微生物制剂减少氨气等技术也日益受 到关注。 四、展望 我国禽蛋总产量已连续10余年稳居世界首位,人均禽蛋占有量达到发达国 家的水平,城市禽蛋消费量人均近20kg,已没有太大的发展余地。而占全国人 口多数的农村人口受购买能力的限制,消费水平仍较低,不足以带动禽蛋禽肉消 费的大幅度提高。因此,禽蛋生产很难再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年增 10%以上的发展势头,而仅可能保持与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 发展速度。满足这部分消费需求的增量,不能通过增加饲养数量,而应靠提高生 9 产水平来实现。我国目前一般生产条件下,每只蛋鸡年产蛋约15kg,料蛋比 2.5~2.8:1,死淘率超过20%,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改进潜力。依靠先 进的技术和严格的管理,在稳定现有家禽饲养量的前提下,仍有可能实现年增加 禽蛋生产量2%左右目标。另一方面,我国禽肉消费需求比较旺盛,生产还有较 大发展空间,可望保持一定的增加速度。但是肉鸡作为饲料转化率最高的畜禽之 一,其优势还未充分发挥出来。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肉鸡生产基本依 赖工厂化生产的全价配合饲料,成本较高,难以利用农副产品作为饲料原料来降 低成本;二是生产水平还不高,无论是肉种鸡还是商品鸡,都未能充分实现优良 品种的遗传潜力;第三,肉鸡生产需要配套较为完善的种鸡生产、屠宰加工、饲 料加工等体系,投资巨大,成本折旧也就很高。因此,在禽肉生产发展过程中首 先要解决生产成本过高的问题,以提高禽肉生产的综合竞争力。 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为我国家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创造了良好条 件。但由于我国饲料价格高,造成禽蛋生产成本较高,加上我国禽蛋分级、包装 和冷藏条件还没有和国际接轨。因此,我国禽蛋在国际上竞争力不强,大量出口 的可能性不大。我国在禽肉出口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年鸡肉出口总量可达30多 万t,其中对日本出口每年约为20万t。我国劳动力便宜。因此,在发展禽肉深 加工方面优势突出,但要注意产品质量控制,尤其药物残留和烈性传染病方面。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禽蛋和禽肉质量的要求会不断提高。在生产环 节,要重视无公害禽蛋和禽肉生产体系的建设,重点解决饲料中违禁物使用和药 物残留问题,改善鸡舍内环境卫生,减少生产过程的污染。在流通环节,则应加 快周转,并建立合理的冷冻、冷藏保存和运输体系。针对中高档消费市场,要推 广品牌优质蛋和禽肉产品,对鸡蛋进行清洗、分级、包装,并实行冷链运输和储 藏;对禽肉则要进一步加强深加工,开发出多种多样的禽肉产品,以扩大消费, 促进生产的发展。 利用禽产品开发功能食品也是未来发展的热点,可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 对禽蛋和禽肉的需求。高磺蛋、高硒蛋、高锌蛋、低胆固醇蛋、富维生素蛋、富 不饱和脂肪酸蛋的生产技术均已开发成功,仍需进一步的市场开拓以达到规模化 生产的目标。 10 复习思考题 1.学习家禽生产学的主要目的和意义何在? 2.现代家禽生产的主要特点和内涵是什么? 3.支撑现代家禽生产的主要技术体系有哪些? 4.试述我国家禽生产的发展过程和成就。 5.试论我国家禽生产在现阶段的形势和主要发展方向。 第二章 家禽的生物学 家禽为鸟纲动物。从动物分类学上看,鸡是属于鸟纲、鸡形目、雉科、鸡属 的一个物种,而鸭属于鸟纲、雁形目、鸭科、河鸭属,鹅属于鸟纲、雁形目、鸭 科、雁属,火鸡属于鸟纲、鸡形目、雉科、火鸡属,鹌鹑属于鸟纲、鸡形目、雉 科、鹌鹑属。 第一节 外貌特征 一、一般特征 鸟类一般具有适于飞翔的身体构造。经过人类的驯养,大多数家禽不再具有 飞翔的能力,但鸟类的主要特征仍保留着。家禽的一般特征主要为:全身被羽毛 覆盖;头小;没有牙齿;骨骼中有气室;骨骼大量愈合;前肢演化为翼;胸肌与 后肢肌肉非常发达;有嗉囊和肌胃;肺小而有气囊;没有膀胱;雌性仅左侧卵巢 和输卵管发育;产卵而无乳腺;具有泄殖腔;睾丸位于体腔内;横隔膜只剩痕迹; 靠肋骨与胸骨的运动进行呼吸;眼大;视叶与小脑很发达等。 二、鸡的外貌 鸡的外貌部位名称见图2-1 (一)头部 头部的形态及发育程度能反映品种、性别、生产力高低和体质 情况。 11 1.冠 为皮肤的衍生物,位于头顶,是富有血管的上皮构造。鸡冠的种类 很多,是品种的重要特征,见图2-2。大多数品种的鸡冠为单冠。冠的发育受雄 性激素控制,公鸡比母鸡发达;去势鸡与休产鸡萎缩而无血色。为了防止冻伤或 者作为标志,初生雏可以剪冠。 单冠:由喙的基部至头顶的后部,成为单片的皮肤衍生物。单冠上又分冠基、 冠尖和冠叶三部分,冠尖的数目因品种而异。 豆冠:由三叶小的单冠组成,中间一叶较高,故又称三叶冠,有明显的冠齿。 玫瑰冠:冠的表面有很多突起,前宽后尖,形成冠尾,冠尾无突起。 草莓冠:与玫瑰冠相似,但无冠尾,冠体较小。 杯状冠:冠体为杯状形,具有很规则的冠齿固着在头顶上。杯状形前侧喙基 上为一单冠,前部连接在杯状体上。 羽毛冠:冠体为一扭曲S形小形豆冠或一V形肉质平滑角状体,后者又叫 角状冠或V形冠,其后侧为类似圆球状羽毛束,欲称”凤头”。羽毛冠的羽毛束 的大小、形状随品种不同而异。羽毛冠品种的鸡,常常还具有胡或须,或同时具 有胡须,也随品种或个体而异。 冠形是品种的重要标志。现代鸡种几乎所有蛋鸡都是单冠的。以前肉种鸡父 系中既有单冠的又有豆冠的,以后育种公司所推出的肉用种鸡基本上是单冠的。 但不能仅根据冠形来评判现代肉用种鸡是否假冒品种。 2.喙 由表皮衍生而来的特殊构造,是啄食与自卫器官,其颜色因品种而 异,一般与跖部的颜色一致。健壮鸡的喙应短粗,稍微弯曲。 3.脸 蛋用鸡的脸清秀,无堆积的脂肪,脸毛细小,大部分脸皮赤裸,一 般鲜红色。强健鸡色润泽而无皱纹,老弱鸡苍白而有皱纹。 4.眼 位于脸的中央。鸡眼圆大而有神,向外突出,眼睑宜单薄,虹彩的 颜色因品种而异。 5.耳叶 位于耳孔的下部,椭圆形或圆形,有皱纹,颜色视品种而异,最 常见的为红、白两种。 6.肉垂 颌下下垂的皮肤衍生物,左右组成一对,大小相称。 7.胡须 胡为脸颊两侧羽毛,须为颌下的羽毛。 (二)颈部 颈部羽毛具有第二性征状,母鸡颈羽端部圆钝,公鸡颈羽端尖 形,像梳齿一样,特叫梳羽。 12 (三)体躯 胸部是心脏与肺所在的位置,应宽、深、发达,如现代高产肉 鸡品种,均为宽胸型,胸肌发达,产肉量大。腹部容纳消化器官和生殖器官,应 有较大的腹部容积。特别是产蛋母鸡,腹部容积要大。胸骨末端到耻骨末端之间 距离和两耻骨末端之间的距离越大,则腹部容积越大,一般情况下产蛋能力也较 强。家禽腰部叫做鞍部,母鸡鞍羽短而圆钝,公鸡鞍羽毛呈尖形,像蓑衣一样披 在鞍部,特称蓑羽。尾部羽毛分主尾羽和覆尾羽两种。主尾羽公母鸡都一样,从 中央一对起分两侧对称数去,共有7对。公鸡的覆尾羽发达,状如镰羽形,覆第 一对主尾羽的大覆羽叫大镰羽,其余相对较小叫小镰羽。梳羽、蓑羽和镰羽都是 第二性征。 (四)四肢 鸟类前肢发育成翼,适应飞翔。家禽保留了这一特征。 翼羽中央有一较短的羽毛称为轴羽。由轴羽向外侧数,有10根羽毛称为主 翼羽, 向内侧数,一般有11根羽毛,叫副翼羽。每一根主翼羽上覆盖着一根短羽, 称覆主翼羽,每一根副翼羽上,也覆盖一根短羽,称为覆副翼羽。 鸟类后肢骨骼较长,其股骨包入体内,胫骨肌肉发达,外貌部位称为大腿。 跖骨细长,其外貌部位习惯上被称为胫部,为使骨骼和外貌部位相对应,应统称 为跖部。跖部鳞片为皮肤衍生物,年幼时鳞片柔软,成年后角质化,年龄愈大, 鳞片愈硬,甚至向外侧突起。跖部因品种不同而有不同的色泽。 三、其他家禽的外貌 (一)鸭 鸭的外貌部位名称,见图2-3。 1.头部 鸭头部较大、圆形。喙长而扁平,上喙较大,下喙略小,喙缘两 侧呈锯齿形,当喙合拢时,形成细隙,在水中觅食时,有排出泥水的作用。上喙 尖端有一坚硬角质的豆状突起,色略暗,称为喙豆。喙的颜色,为品种特征之一, 不同品种有不同颜色。 2.颈部 母鸭颈较细,公鸭较粗;蛋鸭颈较细,肉鸭颈粗。有色公鸭颈部 和头部羽毛色深而有金属光泽。 3.体躯 蛋鸭体形较小,体躯细长,胸部前挺提起,状似斜立或直立;肉 鸭体躯肥大呈砖块形;兼用型鸭介于二者之间。公鸭尾羽中央的覆尾羽向上蜷曲, 称为雄性羽,据此可分性别。 13 4.四肢 前肢主翼羽尖狭,较短小,覆翼羽较大。副翼羽上有带翠绿色的 羽斑,称为镜羽。后肢跖部较短,脚除第一趾外,其余趾间有蹼,便于游水。 (二)鹅 鹅的外貌部位名称,见图2-4 1.头部 鹅的头部有两种类型,如我国鹅由鸿雁(Anser cygnoides)驯化而 来,喙基部有肉瘤,俗称额包,颌下有垂皮,称为咽袋,都与性别有关,公鹅较 发达。由灰雁(Anser anser)驯化而来的国外品种和新疆伊犁鹅,没有额瘤,也 无咽袋。 2.颈部 由鸿雁驯化而来的中国鹅颈部较长,微弯如弓。由灰雁驯化而来 的国外鹅种和伊犁鹅,颈直较粗短。公母比较,公鹅颈较粗,母鹅颈较细。 3.体躯 中国鹅种,前躯提起,后躯发达,腹部下垂。外国鹅种,体躯基 本上与地面平行,后躯不如中国鹅发达。母鹅腹部皮肤有皱褶,形成肉袋,俗称 蛋窝。公鹅无蛋窝,因而可分公母。 4.四肢 前肢翼羽发达较长,常折叠于背上。后肢跖、腿粗壮有力,公鹅 跖部较长,母鹅跖部较短。跖色有橘红和黑色两种,因品种而异。 (三)火鸡 火鸡身躯高大,颈部短直,胸宽突出。头和颈上部没有羽毛, 呈秃裸而有珊瑚状皮瘤。皮瘤颜色常有变化,安静时为红色,激动时为浅蓝色或 紫色;成年公火鸡晚上有肉锥垂下或覆盖喙上,颈上和颌下皮瘤特别发达,脚前 有须羽一束,尾羽发达,能展开向上呈扇形,跖部有距。成年母火鸡,肉锥、皮 瘤均较小,胸前无须羽,跖部无距,尾羽不展开,体型较轻小。 (四)鹌鹑 中国、朝鲜、日本、美国等国家饲养普遍的为日本鹌鹑(Japanese quail),原产于我国东北。其头与喙均较小,尾羽短,全身羽毛呈茶褐色,头部 为黑褐色,中央有淡色直纹三条。背部为赤褐色,均匀分布黄色直纹和暗色横纹, 腹部色泽较淡。成年公鹌鹑的脸,下颌、喉部呈红褐色,其上镶有小黑斑点,胸 部淡白色。母鹌鹑较公鹌鹑大。 (五)鸽 鸽被人类驯养历史非常悠久,公母配偶专一,相亲相爱,共同孵 抱抚育后代等特性,人们常用鸽象征人世间“爱”、“和平”和“忠诚”。 饲养遍及世界各地。经人类选育利用,以及利用的目的不同,体形大小形状, 站立姿势,羽毛颜色斑纹和有无装饰(如羽髻,众称风头;羽跖,俗称毛脚等) 等形成许多品种。 一般作肉用的外貌要求体型重大,胸部宽深,肌肉丰满。作信鸽用的外貌, 14 要求体型修长,羽毛紧密,体质细致紧凑。作玩赏用的外貌,要求羽毛颜色和羽 斑美丽,有装饰等。 鸽的外貌,很难分别公母,但如细致观察,仍有下面一些区别。母鸽头较公 鸽细致,体形较公鸽小,公鸽常将嗉囊鼓起作咕咕叫,配种季节常比母鸽表现凶 狠,常在笼外追逐母鸽,但不能单凭追逐做配种状,就确定公母,因有时两公两 母在一起,也有鼓气,咕咕叫追逐配种等动作;产蛋期间,母鸽腹部容积增大, 即两耻骨间距离和耻骨与胸骨末端距离增大,而公鸽无变化;孵抱期间,公鸽只 在中午孵抱,其余时间都由母鸽孵抱,晚上公鸽栖息在抱巢侧等。 四、体尺测量 为了研究家禽生长发育和品种的特征,除用外貌观察叙述外,还可用体尺测 量数据表示。目前在养鸡上,除肉用鸡测量胸角外,大群养鸡已很少采用体尺测 量,但对研究品种特征,进行品种调查,体尺测量,仍有一定意义。常用的体尺 指标为: 1.跖长 原习惯成为胫长,是指跖(也写为蹠)骨的长度。为避免与解剖 学部位的混淆,现统称为跖长。用卡尺度量跖骨上关节到第三趾与第四趾间的垂 直距离,可作为衡量家禽生长发育的一个重要指标。 2.胸角 为了了解家禽,尤其是肉鸡和鸭胸肌发育的情况,对胸角大小进 行测定。方法将家禽仰卧在桌案上,用胸角器两脚放在胸骨前端,即可读出所显 示的角度,理想的胸角应在90度以上。 3.体斜长 用皮尺测量锁骨前上关节到坐骨结节间的距离。 4.胸宽 用卡尺测量两肩关节间距离。 5.胸骨长 用皮尺度量胸骨前后两端间距离。 第二节 家禽的生理解剖特点 一、家禽的生理特点 (一)新陈代谢旺盛 鸟类生长迅速,繁殖能力高。因此,其基本生理特点 是新陈代谢旺盛。表现为: 1.体温高 家禽的体温比家畜高,一般在40~44℃。 15 2.心率高、血液循环快 家禽心率的范围一般在160~470次/min,鸡平均 心率为300次/min以上。而家畜中马仅为32~42次/min,年、羊、猪为60~80次 /min。 同类家禽中一般体型小的比体型大的心率高,幼禽的心率比成年高,以后随 年龄的增长而有所下降。鸡的心率还有性别差异,母鸡和阉鸡的心率较公鸡高。 心率除了因品种、性别、年龄的不同而有差别我,同时还受环境的影响,比 如,环境温度增高、惊扰、噪音等,都将使鸡的心率增高。 3.呼吸频率高 禽类呼吸频率随品种和性别的不同,其范围在22~110次 /min之间。同一品种中,雌性较雄性高。此外,还随环境温度、湿度以及环境安 静程度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禽类对氧气不足很敏感,它的单位体重耗氧量为其他家畜的2倍。 (二)体温调节机能不完善 家禽与其他恒温动物一样,依靠产热、隔热和 散热来调节体温。产热除直接利用消化道吸收的葡萄糖外,还利用体内贮备的糖 原、体脂肪或在一定条件下利用蛋白质通过代谢过程产生热量,供机体生命活动 包括调节体温需要。隔热主要靠皮下脂肪和覆盖贴身的绒羽和紧密的表层羽片, 可以维持比外界环境温度高得多的体温。散热也像其他动物,依靠传导、对流、 辐射和蒸发。但由于家禽皮肤没有汗腺,又有羽毛紧密覆盖而构成非常有效的保 温层,因而当环境气温上升达到26.6℃时,辐射、传导、对流的散热方式受到限 制,而必须靠呼吸排出水蒸气来散发热量以调节体温。随着气温的升高,呼吸散 热则更为明显。一般说来,鸡在5~30℃的范围内,体温调节机能健全,体温基 本上能保持不变。若环境温低于7.8℃,或高于30℃时,鸡的调节机能就不够完 善,尤其对高温的反应更比低温反应明显。当鸡的体温升高到42~42.5℃时,则 出现张嘴喘气,翅膀下垂,咽喉颤动。这种情况若不能纠正,就会影响生长发育 和生产。通常当鸡的体温升高到45℃时,就会昏厥死亡。 (三)繁殖潜力大 雌性家禽虽然仅左侧卵巢与输卵管发育和机能正常,但 繁殖能力很强,高产鸡和蛋鸭年产蛋可以达到300枚以上。家禽卵巢上用肉眼可 见到很多卵泡,在显微镜下则可见到上万个卵泡。每枚蛋就是一个巨大的卵细胞。 这些蛋经过孵化如果有70%成为雏鸡,则每只母鸡一年可以获得200多个后代。 雄性家禽的繁殖能力也是很突出的。根据观察,一只精力旺盛的公鸡,一天 可以交配40次以上,每天交配10次左右是很平常的。一只公鸡配10~15只母鸡 16 可以获得高受精率,配30~40只母鸡受精率也不低。家禽的精子不像哺乳动物的 精子容易衰老死亡,一般在母鸡输卵管内可以存活5~10天,个别可以存活30 天以上。 禽类要飞翔须减轻体重,因而繁殖表现为卵生,胚胎在体外发育。可以用人 工孵化法来进行大量繁殖。当种蛋被排出体外,由于温度下降胚胎发育停止,在 适宜温度(15~18℃)下可以贮存10天,长者到20天,仍可孵出雏禽。要扬其 繁殖潜力大的长处,必须实行人工孵化。 家禽产蛋是卵巢、输卵管活动的产物,是和禽体的营养状况和外界环境条件 密切相关的。外界环境条件中,以光照、温度和饲料对繁殖的影响最大。在自然 条件下,光照和温度等对性腺的作用常随季节变化而变化,所以产蛋也随之而有 季节性,春、秋是产蛋旺季。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现代养鸡业中,这 一特征正在为人们所控制和改造,从而改变为全年性的均衡产蛋。 二、家禽的解剖特点 (一)骨骼与肌肉 家禽的骨骼致密、坚实并且重量很轻,这样既可以支持 身体,又可以减轻体重,以利飞翔。骨骼大致分为长骨、短骨、扁平骨。骨重占 体重的5.5%~7.5%。长骨有骨髓腔,骨髓有造血机能。大部分椎骨、盘骨、胸骨、 肋骨和肱骨有气囊憩室,通过骨表面的气孔与气囊相通。 家禽的骨骼在产蛋期的钙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蛋壳形成过程中所需要的钙 有60%~75%由饲料供给,其余的由骨中供给,然后再由饲料中的钙来补充。执 行这一机能的骨叫髓质骨。鸡长骨的皮质骨与哺乳动物一样,而髓质骨是在产蛋 期存在于母鸡的一种易变的骨质。其构造是由类似海绵状骨质的相互交接的骨针 构成。骨针含有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在产蛋期,髓质骨的形成和破坏过程交替 进行。在蛋壳钙化过程,大量的髓质骨被吸收,使骨针变短、窄。一天当中不形 成蛋壳时钙就贮存在髓质骨中,在形成蛋壳时就要动用髓质骨中的钙,髓质骨相 当于钙质的仓库。母鸡在缺钙时可以动用骨中的38%的矿物质,如果再从皮质骨 中吸取更多的钙,就要发生瘫痪。 前肢(翅膀)由于指骨的消失和掌骨的融合而退化,肌肉并不发达。后肢骨 骼相当长,股骨包入体内而且有强大的肌肉固着在上面,这样使后肢变得强壮有 力。 17 锁骨、肩胛骨与乌喙骨结合在一起构成肩带,脊柱中颈椎和尾椎以及第七胸 椎与腰、荐椎融合的固定现象,为飞翔提供了坚实有力的结构基础。 骨骼中有许多骨骼是中空的,如颅骨、肋骨、锁骨、胸骨、腰椎、荐推都与 呼吸系统相通。如气管处于关闭状态,鸟类还可通过肱骨的气孔而呼吸。 7对肋骨中,第1、2对,有时第7对肋骨的腹端不与胸骨相连。其余各对 肋骨均由两段构成,即与脊椎相连的上段称椎肋,与胸骨相连的下段称胸肋。椎 肋与胸肋以一定的角度结合,并有钩状突伸向后方,对胸腔的扩大起着重要的作 用。 禽类肌肉的肌纤维较细,共有两种,一种叫红肌纤维,一种叫白肌纤维。腿 部的肌肉以红肌纤维较多,胸肌颜色淡白,主要是白肌纤维构成。红肌收缩持续 的时间长,幅度较小,不容易疲劳。白肌收缩快而有力,但较容易疲劳。 为适应飞翔,家禽的胸肌特别发达。此部分肌肉为全身躯干肌肉量的1/2以 上,是整个体重的1/12,为可食肌肉的主要部分。 (二)消化系统 口腔:家禽没有唇也没有牙齿,只有角质化的坚硬喙(俗称嘴),陆禽为圆 锥形,水禽为扁平形。禽类唾液腺不发达,唾液内含少量的淀粉酶,在消化食物 上所起的作用不大,饲料在口腔内被唾液稍微浸润即进入食道。舌较硬,肌组织 较少,舌黏膜的味觉乳不发达,分布于舌根附近。 食道与嗉囊:食道是一条长管,从咽开始沿颈部进入胸腔,它起先位于气管 背侧,然后偏于气管的右侧。食道较为宽阔,由于黏膜有很多皱褶,较大的食物 通过时,易于扩张。食道在刚要进入胸部入口处之前膨大形成嗉囊,陆禽呈球形, 水禽成纺锤形,具有贮存和软化食物的功能。嗉囊内容物常呈酸性。 胃:禽类的胃分为腺胃和肌胃。腺胃呈纺锤形,主要分泌胃液,胃液含蛋白 酶和盐酸,用于消化蛋白质。食物通过腺胃的时间很短。肌胃又称砂囊,呈椭圆 形或圆形,肌肉很发达,大部分由平滑肌构成,内有黄色的角质腊(即中药鸡内 金),是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复合物,其组织构造特殊,使此膜非常坚韧。由 于发达肌肉的强力收缩,可以磨碎食物,类似牙齿的作用。鸡在采食一定的沙砾 后,肌胃的这种作用更会加强,有利于消化。 肠:禽类的肠道包括小肠和大肠两个部分。其中小肠段又由十二指肠、空肠、 回肠组成,大肠包括一对盲肠和一段短的直肠。十二指肠与肌胃相连,具有“U” 18 形弯曲的特征外,将胰腺夹在中间。小肠的第二段相当于空肠和回肠,但并无分 界。空肠与回肠的长度大致相等。盲肠位于小肠和大肠的交界处,为分枝两条平 行肠道,其盲端是向心的,直肠入口有盲肠括约肌,淋巴组织发达。盲肠之后为 直肠,约10cm,无消化作用,但吸收水分。 泄殖腔:泄殖腔为禽类所特有,直肠末端与尿生殖道共同开口于泄殖腔。它 被两个环行褶分为粪道、泄殖道和肛道。粪道直接同直肠相连,输尿管和生殖道 开口于泄殖道,肛道是最后一段,以肛门开口于体外。在肛道背侧还有一个开口, 通一梨状盲囊,称为腔上囊,也叫法氏囊。腔上囊黏膜形成许多皱褶,内有发达 的淋巴组织,对抗休形成有重要作用,法氏囊炎是威胁养鸡业的一种疾病。性成 熟开始,腔上囊逐渐萎缩退化。 肝脏和胰腺:鸡的肝脏较大,重约50克,位于心脏腹侧后方,与腺胃和脾 脏相邻,分左右两叶,右叶大于左右。肝脏一般为暗褐色,但在刚出雏的小鸡, 因吸收卵黄色素的关系而呈黄色,大约3周龄后即转为暗褐。右叶肝脏有一胆囊, 以贮存胆汁。胆汁通过开口于十二指肠的胆管流入十二指肠内。左叶肝脏分泌的 胆汁不流入胆囊而直接通过胆管流入十二指肠内。胰腺位于十二指肠的“U”形 弯曲内,由十二指肠所包围,为一长形淡红色的腺体,有2~3条胰管与胆管一起 开口于十二指肠。 小肠内有胰液和胆汁流入。胰液由胰腺分泌,含有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 可以消化蛋白质、脂肪和淀粉。胆汁由胆囊和胆管流入小肠中,它能乳化脂肪以 利消化。十二指肠可分泌肠液,肠液中含有蛋白酶和淀粉酶,食物中的蛋白质在 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作用下分解为多肽,在肠蛋白酶的作用下,分解为氨基酸。 脂肪在胆汁的乳化下,由胰脂肪酶分解成脂肪酸和甘油。食物中大部分淀粉在胰 淀粉酶作用下,分解成葡萄糖、果糖类的单糖、氨基酶、脂肪酸、甘油和葡萄糖 以及溶于水中的矿物质、维生素,都被肠黏膜吸收到血液和淋巴中。 家禽的盲肠有消化纤维素的作用,但由于从小肠来的食物仅有6%~10%进入 盲肠,所以家禽(尤其是鸡和鹌鹑)对粗纤维的消化能力很低。家禽的大肠很短, 结肠和直肠无明显界限,在消化上除直肠可以吸收水分外,无明显的作用。 家禽的消化道短,仅为体长的6倍左右,而羊为27倍,猪为14倍。由于消 化道短,故饲料通过消化道的时间大大地短于家畜。如以粉料饲喂家禽,饲料通 过消化道的时间,雏鸡和产蛋鸡约为4h,休产鸡为8h。 19 家禽对饲料的消化率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但一般地讲家禽对谷类饲料的消化 率与家畜无明显差异,而对饲料中纤维素的消化率大大低于家畜。所以用于饲养 家禽(除鹅外)的饲料,尤其是鸡和鹌鹑应特别注意粗纤维的含量不能过高,否 则会因不易消化的粗纤维而降低饲料的消化率,造成饲料的浪费。 (三)呼吸系统 禽类的呼吸系统由鼻腔、喉、气管、肺和特殊的气囊组成。 禽类喉头没有声带,发出的啼叫音是由于气管分枝的地方有一鸣管或鼓室(鸡称 鸣管,鸭、鹅则称鼓室),气流经此处产生共鸣而发出不同声音。 家禽的胸腔由于肋骨分成两段,且又成一定角度,故易于扩张。家禽的肺缺 乏弹性,并紧贴脊柱与肋骨,支气管进入肺后纵贯整个肺部的称初级支气管。初 级支气管在肺内逐渐变细,其末端与腹气囊直接相连,沿途先后分出四群粗细不 一的次级支气管。初级支气管除了与颈部和胸部的气囊直接或间接连通外,还分 出许多分枝,称三级支气管。三级支气管不仅自身相互吻合,同时也沟通次级支 气管。故禽类不形成哺乳动物的支气管树,而成为气体循环相通的管道。三级支 气管连同周围的肺房和呼吸毛细管共同形成家禽肺脏的单位结构,称肺小叶。 气囊是装空气的膜质囊,一端与支气管相连,另一端与四肢骨骼与其他骨骼 相通。家禽屠宰后气囊间的界限已不明显,不过当打开胸、腹腔时,可在内脏器 官上见到一种透明的薄膜,这就是气囊。气囊共有9个,即一个锁骨间气囊、两 个颈气囊、两个前胸气囊、两个后胸气囊和两个腹气囊。气囊有下列作用。 1.贮存气体 气囊能贮存很多气体,比肺容纳的气体要多5~7倍。 2.增加空气的利用率 气囊是膜质的,壁薄且具有弹性,故随呼吸动作易 于扩大和缩小,好像风箱一样。这样就可以使空气在吸气和呼气时两次通过肺, 增加了空气的利用率。 3.调节体温 由于禽类的气囊容积大,故蒸发水分的表面积也大,从而可 散发体热。 4.增加浮力 气囊充满空气,相对说来就减轻了体重,这样也就有利于水 禽在水面上的漂浮。 (四)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包括血液循环器官、淋巴器官和造血器官。 血液循环器官包括心脏和血管,禽类的心脏较大,相当于体重的0.4%~0.8%, 而大动物和人体仅为体重的0.15%~0.17%。禽类的红细胞比哺乳动物的大,卵圆 形。鸡的血液每立方毫米大约有2.5~3.5百万个红细胞,公鸡的血细胞较母鸡多。 20 鸡的血量约为体重的8%左右。 家禽的淋巴结不发达,鸡没有真正的淋巴结,只有一些微小的淋巴结存在于 淋巴管壁上,集合淋巴小结存在于消化道壁上。 禽类的脾脏不大,而且形状也与家畜的脾脏不同,为卵圆形成圆形,呈红棕 色。位于腺胃和肌胃交界的右侧,悬挂于腹膜褶上。禽类脾脏是红细胞的贮存器 官。 腔上囊(法氏囊)与抗病能力有密切关系,位于泄殖腔背侧,为一梨状盲囊。 幼禽特别发达,随性成熟而萎缩,最后消失。 (五)泌尿系统 由肾脏和输尿管组成。肾脏分前、中、后三叶,嵌于脊柱 和髂骨形成的陷窝内。家禽的肾脏没有肾盂,输尿管末段也没有膀胱,直接开口 于泄殖腔。尿液在肾脏内生成后,经输尿管直接排入泄殖腔,其中水分为泄殖腔 重新吸收,留下灰白糨糊状的尿酸和部分尿与粪便一起排出体外。因此,通常只 看见家禽排粪,而不见排尿。 肾脏的功能是排泄体内的废物,维持体内一定的水分、盐类、酸碱度的重要 器官。 (六)生殖系统 公禽的生殖器官是由睾丸、附睾、输精管和交媾器(鸭、 鹅称阴茎)所组成。睾丸由精细管、精管网和输出管组成,输出管集合为输精管。 禽类输精管是精子的重要贮藏所。鹅、鸭的阴茎较发达,阴茎表面有一螺旋状的 排精沟。当阴茎勃起时,排精沟由于边缘闭合而成管,精液就流经此管而射出。 公鸡、公火鸡和鹌鹑等的交媾器是由两个乳嘴和一个退化的交尾器组成。乳嘴位 于泄殖腔的腹面,是输精管的终点,每个乳嘴有一小腔,精液从中射出。退化的 交媾器位于乳嘴的稍后方。 母禽的生殖器由卵巢和输卵管组成,右侧的卵巢和输卵管在孵化中期以后退 化,仅左侧发育完善,具生殖功能。卵巢不但是形成卵子的器官,而且还累积卵 黄营养物质供给胚胎体外发育时的营养需要。因此,禽类的卵细胞要比其他家畜 的卵细胞大得多。 卵巢位于腹腔左侧,在左肾前叶前方的腹面,左肺的后方,以卵巢系膜韧带 悬挂在腰部背侧壁上。此外,卵巢还以腹膜褶与输卵管相连接。 由于卵巢皮质的卵泡突出于卵巢表面,卵巢呈结节状,用肉眼可观察到2500 个卵泡,用显微镜观察,大约有12000个卵泡。有人统计可到数百万个,但其中 21 仅有少数达到成熟排卵。母禽临近性成熟时,卵巢活动剧烈,卵细胞由于营养物 质积累的增加,形成大小不同的卵泡,状似一串葡萄。每一个卵泡含有一个卵子 或生殖细胞,最初生殖细胞本在中央,随着卵黄的累积,生殖细胞即渐渐升到卵 黄的表面,恰好在卵黄膜的下面。未受精的蛋,生殖细胞在蛋形过程中一般不再 分裂,剖视蛋黄表面有一白点,称为胚珠。受精后的蛋,生殖细胞在输卵管过程 中,经过分裂,形成中央透明、周围暗的盘状形原肠胚,叫胚盘。卵泡与卵巢相 连处称卵泡柄,卵泡上有许多血管,自卵巢上通过柄运来营养物质供卵子成长发 育。卵泡上与柄相对中央有两条肉眼看不见血管的淡色缝痕,卵子成熟后,即由 此破裂排出。 输卵管分为五部分,即漏斗部、膨大部、峡部、子宫部和阴道部,为形成蛋 的器官。阴道部开口于泄殖腔。 漏斗部:或称喇叭部,形似喇叭,为输卵管的入口,周围薄而不整齐,产蛋 期间长度自3cm到9cm不等,卵巢排出卵黄后,很快为喇叭部接纳。如母禽经 过交配,精子即在此部分与卵子结合而受精。 膨大部:为输卵管最长的部分,长约30~50cm,壁较厚,黏膜形成皱褶,前 端与喇叭部界限不明显,但可将有黏膜纵褶部分称作膨大部,后端以明显窄环与 峡部区分。膨大部密生腺管,包括管状腺和单细胞腺两种。前者分泌稀蛋白,后 者分泌浓蛋白。 峡部:或称管腰部,为输卵管较窄较短的一段,长约10cm。内部纵褶不明 显,前端与膨大部界限分明,后端为从褶的尽头。蛋的内外蛋壳膜在这一部分形 成。 子宫部:呈袋形的子宫部,管壁厚,肌肉发达,长约10~12cm。黏膜形成纵 横的深褶,后端止于紧缩部分的阴道部。子宫部分泌子宫液、蛋壳和壳上胶护膜。 有色蛋壳的色素也在子宫部分泌。 阴道部:长约10~12cm,为输卵管的最后一部分,开口于泄殖腔背壁的左侧。 阴道肌膜发达,由于黏膜内无腺体,形成皱褶较其他部分均细。阴道对蛋的形成 不起作用,蛋到达阴道部,只等候产出。蛋产出时,阴道自泄殖腔翻出。因此, 蛋并不经过泄殖腔。交配时,阴道也同样翻出接受公禽射出的精液。 (七)皮肤与羽毛 家禽的皮肤由表皮与真皮组成,都较薄,没有汗腺和皮 脂腺,皮肤表面干燥,仅在尾部有一对尾脂腺。水禽尾脂腺特别发达。禽类经常 22 用喙将尾脂腺分泌物涂抹在羽毛上,使羽毛光润、防水。禽类的皮肤颜色主要有 黄、白、黑三种,它是品种特征之一,如来航鸡的皮肤是黄色的,澳洲黑鸡的皮 肤是白色的,而乌骨鸡的皮肤是黑色的。家禽的喙、爪、距和鳞是皮肤的角质化 结构。 禽类的羽毛与家畜的被毛明显不同,是鸟类特有的表皮构造,除了喙与脚面 外覆盖全身表面,是保持体温的绝缘体,对于飞翔极重要。羽毛呈现不同颜色, 而且还形成一定图案。羽毛的图案取决于黑色素的分布,取决于黑色素与其他色 素特别是与类胡萝卜素的平衡。羽毛颜色和图案是由遗传决定的,是品种的标志。 家禽地方品种遗传构成复杂,毛色也复杂。鸡的现代商业品种经过高度选育,毛 色单纯,以白色为主,辅以褐色,并可利用毛色进行初生雏的自别雌雄。 禽羽按其结构分下列三种: 1.正羽 有羽轴和羽片。羽轴埋入皮肤部分称羽根,构成羽片部分称羽干。 羽片是羽小枝之间通过羽纤枝相互钩连而成。 2.绒羽 包括新生雏的初生羽及成禽的绒羽。有羽轴,但羽小枝间没有羽 纤枝相互钩连,故不形成羽片。其保温作用较好。 3.毛羽(线羽) 没有羽轴、羽片之分,具有一条细而长羽杆,在游离端 处有一撮羽枝或羽小枝,形状像头发一样,细软。 家禽的羽毛从出雏到成年,要经过三次更换。雏禽出雏时全身被绒羽,绒羽 在出壳后不久即开始脱换,由正羽代替绒羽。此时的正羽称幼羽。脱换顺序为翅 →尾→胸腹→头部。通常在6周龄左右换齐,仅有少数存留。6周龄到13周龄 二次更换,称青年羽,由13周龄到开产前再更换一次,称成年羽。性成熟时羽 毛丰满有光泽。更换为成年羽后从第二年开始,每年秋冬都要更换一次。换羽时, 由于需要大量营养,鸡即停止产蛋。从开始产蛋到第二年换羽停止产蛋为止,叫 做一个生物学产蛋年。生物学产蛋年的时间长短并不是一定的,而是随品种、个 体的不同而不同。开产早,换羽迟的鸡,则生物学产蛋年就算长,有可能远远超 过365天。相反,开产迟,换羽早的鸡,则它的生物学产蛋年就短,有的还不到 300天。因此,一个品种,如果它的生物学产蛋年时间长,一般说来是高产鸡, 否则就是低产鸡。由于禽类羽毛重量占活体空腹重的4%~9%,因此,禽类羽毛 的年度更换,会给禽类造成一种很大的生理消耗,故换羽时应注意营养。 (八)家禽的感觉器官 禽类同家畜一样都有眼、耳、口、鼻等器官,但是 23 禽类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能力却与家畜不同。禽类的视觉较发达,眼较大, 位于头部两侧,视野较广,视觉很敏锐,能迅速识别目标,但对颜色的区别能力 较差,鸡只对红、黄、绿等光敏感。禽类的听觉发达,能迅速辨别声音。禽类的 嗅觉能力差,味觉也不发达。家禽并不喜好糖,对食盐却很敏感,拒绝吃食盐稍 多的食物,拒绝饮浓度超过0.9%的盐水。如饲料中含盐量过高,则易因饮水量 加大而造成腹泻。 (九)内分泌器官 1.垂体 位于脑的底部,包括前叶和后叶两部分。前叶由腺组织构成,称 腺垂体。此叶至少分泌五种激素,I型细胞分泌促卵泡激素(FSH),刺激卵巢内 卵泡的生长,分泌雌激素;在雄禽则刺激睾丸的细管生长及精子的产生;II型细 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可以调节甲状腺的功能;III型细胞分泌促黄体素,对雌 禽可引起排卵,而在雄禽刺激睾丸产生雄激素;IV型细胞分泌催乳激素,参与 就巢,可能通过抑制促性腺激素而起作用;V型细胞分泌生长激素。 垂体后叶由神经组织构成,称神经垂体,分泌加压素与催产素两种激素。加 压素具有升高血压和减少尿分泌的作用;催产素刺激输卵管平滑肌收缩,促进排 卵。 2.甲状腺 成对暗红色的卵圆形结构,位于颈的基部。分泌甲状腺素,其 机能为刺激一般代谢;调节整个机体的生长,特别是生殖器官,适度增加甲状腺 激素的供应,可促进生长和提高产蛋量;甲状腺激素增多引起换羽,这可能是刺 激新羽毛生长而引起换羽。 3.甲状旁腺 为两对小的黄色腺体,紧接甲状腺后端。分泌甲状旁腺素 (PTH),产蛋时它调节血钙水平,使大量的钙由髓质骨转移到蛋壳。 4.胸腺 有一对,呈长索状,沿颈静脉分布于颈部后半部的皮下。雏鸡发 达,具有淋巴器官的作用,与抗体形成有关。 5.肾上腺 为一对扁平的卵圆形,乳白色、黄色或橙色,位于肾脏前叶的 内侧缘附近。肾上腺皮质分泌皮质激素,主要功能是调节机体代谢和维持生命。 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具有增强心血管系统活动,抑制内脏平滑肌以及促进糖代谢 等机能。 6.胰岛 调节脂类和糖在体内的平衡。 24 复习思考题 1.家禽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2.以鸡为代表,熟悉家禽的外貌特征。 3.家禽的主要体尺指标有哪些?如何测量? 4.家禽的主要生理特点是什么?对家禽管理和生产有何意义? 5.与哺乳动物相比,家禽的骨骼和肌肉有何特点? 6.结合家禽消化系统的解剖结构,思考家禽营养需要的特点。 7.结合家禽生殖系统的解剖结构,试述蛋的形成过程。 8.何为气囊?它在家禽有何重要生理意义? 9.试述家禽羽毛的类型和更换规律。 10.结合家禽的解剖特点,试述家禽抗病能力差的主要原因。 (杨宁) 第 三 章 家禽品种和育种 育种决定畜禽生产性能的最大潜力,在养禽生产中占有十分主要的地位。通 过长期、持续的积累,可以使畜禽生产性能得到持久而高效的改进。20世纪初, 随着人们对家禽生产价值的认识逐步提高,商业化养禽生产兴起,由此带动了家 禽育种工作的本质变化。育种目标由注重体形外貌转向经济性状,即产蛋性能和 产肉性能。这一变化的产生,促使家禽育种工作从经验阶段转变进入现代育种阶 段。动物育种的理论基础是遗传学。遗传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为家禽育种的转 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证。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家禽遗传育种工作已取得了 辉煌的成就,尤其是杂交繁育体系的建立和推广,培养出许多生产性能卓越的优 良家禽商业配套系,为现代养禽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5 第一节 家禽品种及杂交繁育体系 一、标准品种 (一)标准品种的形成 标准品种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产物,也是人类 长期发展过程中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人类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对野生鸟类进 行驯化和培育,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家禽。在20世纪前,家禽育种尚处于经验育 种阶段,主要是由养禽爱好者作为业余爱好而进行的。他们对家禽的体型、外貌、 羽色等进行选择,而对生产性状考虑得较少。尽管这些爱好者们还不具备系统的 遗传学知识,但是由于他们所考虑的性状基本上属于质量性状,容易加以固定而 形成稳定的特征,所以他们的工作还是卓有成效的。经过他们的努力,创造了许 多各具特色的标准品种。 我国幅员广大,养禽历史悠久,家禽遗传资源十分丰富,形成了不少地方品 种。经1979—1982年全国性品种资源调查,编写出《中国家禽品种志》,共收入 地方品种52个。其中鸡品种27个,分为蛋用型、兼用型、肉用型、观赏型、药 用型和其他六型;鸭品种12个,分为蛋用型、兼用型和肉用型三型;鹅品种13 个,都属肉用型。此外,还有大量地方品种陆续收入各地编撰的地方家禽品种志。 在国际上,由美洲家禽协会(由美国和加拿大组成)编写的《美洲家禽标准 品种志》和英国大不列颠家禽协会的《大不列颠家禽标准品种志》收录了世界各 地主要的标准品种,被国际家禽界广泛认可。1998年最新版的《美洲家禽标准 品种志》一书,编入了被承认为标准品种,其中鸡有104个品种、384个品变种, 鸭有14个品种、31个品变种,鹅有11个品种、15个品变种,火鸡有1个品种、 8个品变种,总计130个品种、438个品变种。 这些丰富的家禽品种资源作为珍贵的基因库,为家禽现代育种提供了可靠的 物质基础。 (二)重要的鸡标准品种 1.白来航鸡(White Leghorns) 白色单冠来航为来航鸡的一个品变种,属 轻型白壳蛋鸡。原产于意大利,现分布于全世界各地。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蛋用型 品种,也是目前全世界商业蛋鸡生产中使用的主要鸡种。白来航鸡体型小而清秀, 全身紧贴白色羽毛,单冠,冠大鲜红,公鸡直立,母鸡倒向一侧。喙、跖、皮肤 均为黄色,耳叶白色。白来航鸡性成熟期早,产蛋最高,蛋壳白色,饲料消耗少。 26 成年公鸡体重2.5kg,成年母鸡1.75kg左右。性活泼好动,易受惊吓,无就巢性, 适应能力强。 2.洛岛红鸡(Rhode Island Reds) 育成于美国洛德岛州,有单冠和玫瑰冠 两个品变种。洛岛红鸡由红色马来斗鸡、褐色来航鸡和鹧鸪色九斤鸡与当地土种 鸡杂交而成。1904年正式被承认为标准品种。羽毛是深红色,尾羽近黑色。体 躯略近长方形,头中等大,单冠、喙褐黄色,跖黄色。冠、耳叶、肉垂及脸部均 鲜红色,皮肤黄色。背部宽平,体躯各部的肌肉发育良好,体质强健,适应性强。 体型中等,产蛋量高,蛋重较大,蛋壳褐色。目前广泛用于褐壳蛋鸡生产,用作 杂交父系。利用其特有的伴性金色羽基因,通过特定的杂交形式可以实现后代雏 鸡自别雌雄。 3.新汉夏鸡(New Hampshires) 育成于美国新汉夏州。为提高产蛋量、 早熟性和蛋重等经济性状,对洛岛红鸡改良选育而成。1935年正式被承认为标 准品种。体型与洛岛红鸡相似,但背部较短,羽毛颜色略浅。只有单冠。体大, 适应性强。在现代蛋鸡商业杂交配套系中起着一定作用。 4.横斑洛克鸡(Barred Plymouth Rocks) 也称为芦花鸡,属于兼用型。育 成于美国,在选育过程中,曾引进我国九斤鸡血液。体形浑圆,体型大,生长快, 产蛋多,肉质好,易育肥。全身羽毛呈黑白相间的横斑,此特征受一伴性显性基 因控制,可以在纯繁和杂交时实现雏鸡自别雌雄。羽毛末端应为黑边,斑纹清晰 一致,不应模糊或呈人字形。单冠,耳叶红色,喙、跖和皮肤均为黄色。 5.白洛克鸡(White Plymouth Rocks) 与横斑洛克同属洛克品种。单冠, 冠、肉垂与耳叶均红色,喙、跖和皮肤黄色,全身羽毛白色。产蛋量中等,蛋重 较大,蛋壳褐色。近年来肉鸡业蓬勃发展,白洛克鸡经改良后早期生长快,胸、 腿肌肉发达,作肉用仔鸡配套母系与白科尼什公鸡杂交,其后代生长迅速,胸宽 体圆,屠体美观,肉质优良,饲料报酬高,成为著名的肉鸡母系。 6.白科尼什鸡(White Cornish) 原产于英格兰,为著名的肉鸡品种。体 躯坚实,肩、胸很宽,体重大,胸、腿肌肉发达,跖部粗壮。豆冠,喙、跖和皮 肤为黄色,羽毛紧密。肉用性能好,但产蛋量少,蛋壳浅褐色。近年因引进白来 航显性白羽基因,育成为肉鸡显性白羽父系,已不完全为豆冠。显性白羽父系与 有色羽母鸡杂交,后代均为白色或近似白色。目前主要是用它与母系白洛克品系 配套生产肉用仔鸡。 27 7.澳洲黑鸡(Australorps) 属兼用型。在澳洲利用黑色奥品顿鸡,注重 产蛋性能选育而成。体躯深而广,胸部丰满,头中等大,喙、眼、跖均黑色,脚 底为白色。单冠,肉垂、耳叶和脸均为红色,皮肤白色,全身羽毛黑色而有光泽, 羽毛较紧密。此鸡适应性强,成熟较早,产蛋量中等,蛋壳褐色。 8.狼山鸡(Langshan) 原产于我国江苏省南通地区如东县和南通县石港 一带。19世纪输入英、美等国,1883年在美国被承认为标准品种。有黑色和白 色两个品变种。体型外貌最大特点是颈部挺立,尾羽高耸,背呈U字形。胸部 发达,体高腿长,外貌威武雄壮,头大小适中,眼为黑褐色。单冠直立,中等大 小。冠、肉垂、耳叶和脸均为红色。皮肤白色,喙和跖为黑色,跖外侧有羽毛。 狼山鸡的优点为适应性强,抗病力强,胸部肌肉发达,肉质好。 9.丝羽乌骨鸡(Silkies) 原产于我国江西、广东和福建等省,分布几遍 全国和世界各地。用作药用和玩赏。主治妇科病的“乌鸡白凤丸”,即用该鸡全 鸡配药制成。丝羽乌骨鸡身体轻小,行动迟缓。头小、颈短、眼鸟,身体羽毛白 色,羽片缺羽小钩,呈丝状,与一般家鸡的正羽不同。外貌特征总结为“十全”, 即紫冠(冠体如桑葚状)、缨头(羽毛冠)、绿耳、胡子、五爪、毛脚、丝毛、乌 皮、乌骨、乌肉。此外,眼、跖、趾、内脏及脂肪亦是乌黑色。成年公鸡体重为 1.35kg,母鸡1.20kg。年产蛋量约100个,蛋重40~42g,蛋壳淡褐色,就巢性强。 (三)我国地方品种 1.仙居鸡 原产于浙江省中部靠东海的台州市,重点产区是仙居县,分布 很广。体形较小,结实紧凑,体态匀称秀丽,动作灵敏活泼,易受惊吓,属神经 质型。头部较小,单冠,颈细长,背平直,两翼紧贴,尾部翘起,骨骼纤细;其 外形和体态,颇似来航鸡。羽毛紧密,羽色有白羽、黄羽、黑羽、花羽及栗羽之 分。跖多为黄色,也有肉色及青色等。成年公鸡体重1.25~1.5kg,母鸡0.75~1.25kg, 产蛋量目前变异度较大。 2.大骨鸡 又名庄河鸡,属蛋肉兼用型。原产于辽宁省庄河市,分布在辽 东半岛,地处北纬40°以南的地区。单冠直立,体格硕大,腿高粗壮,结实有 力,故名大骨鸡。身高颈粗,胸深背宽,腹部丰满,墩实有力。公鸡颈羽、鞍羽 为浅红色或深红色,胸羽黄色,扇羽红色,主尾羽和镰羽黑色有翠绿色光泽,喙、 跖、趾多数为黄色。母鸡羽毛丰厚,胸腹部羽毛为浅黄或深黄色,背部为黄褐色, 尾羽黑色。成年公鸡平均体重3.2kg以上,母鸡2.3kg以上。平均年产蛋量146 28 个,平均蛋重63g以上。 3.惠阳鸡 主要产于广东博罗、惠阳、惠东等地。惠阳鸡属肉用型,其特 点可概括为黄毛、黄嘴、黄脚、胡须、短身、矮脚、易肥、软骨、白皮及玉肉(又 称玻璃肉)等10项。主尾羽颜色有黄、棕红和黑色,以黑者居多。主翼羽大多 为黄色,有些主翼羽内侧呈黑色。腹羽及胡须颜色均比背羽色稍淡。头中等大, 单冠直立,肉垂较小或仅有残迹,胸深、胸肌饱满。背短,后躯发达,呈楔形, 尤以矮脚者为甚。惠阳鸡育肥性能良好,沉积脂肪能力强。成年公鸡活重 1.5~2.0kg、母鸡1.25~1.5kg。年产蛋量70~90个,蛋重47g,蛋壳有浅褐色和深 褐色两种。就巢性强。 4.寿光鸡 原产于山东省寿光县,历史悠久,分布较广。头大小适中,单 冠,冠、肉垂、耳叶和脸均为红色,眼大灵活,虹彩黑褐色,喙、跖、爪均为黑 色,皮肤白色,全身黑羽,并带有金属光泽,尾有长短之分。寿光鸡分为大、中 两种类型。大型公鸡平均体重为3.8kg,母鸡为3.1kg。产蛋量90~100个,蛋重 70~75g。中型公鸡平均体重为3.6kg,母鸡为2.5kg。产蛋量120~150个,蛋重 60~65g。寿光鸡蛋大,蛋壳深褐色,蛋壳厚。成熟期一般为240~270天。经选育 的母鸡就巢性不强。 5.北京油鸡 原产于北京市郊区,历史悠久。具有冠羽、跖羽,有些个体 有趾羽。不少个体颌下或颊部有胡须。因此,人们常将这三羽(凤头、毛腿、胡 子嘴)称为北京油鸡的外貌特征。体躯中等大小,羽色分赤褐色和黄色两类。初 生雏绒羽土黄色或淡黄色,冠羽、跖羽、胡须明显可以看出。成年鸡羽毛厚密蓬 松,公鸡羽毛鲜艳光亮,头部高昂,尾羽多呈黑色。母鸡的头尾微翘,跖部略短, 体态敦实。尾羽与主副翼羽常夹有黑色或半黄半黑羽色。生长缓慢,性成熟期晚, 母鸡7月龄开产,年产蛋110个。成年公鸡体重2.0~2.5kg,母鸡1.5~2.0kg。屠 体肉质丰满,肉味鲜美。 二、配套系 (一)配套系 标准品种注重血统的一致和典型的外貌特征,尤其注意羽色、 冠型、体型等。随着商业化养禽生产的兴起,育种的重点由外貌转向生产性能。 这一转变使育种家致力于提高群体生产性能的水平及一致性,而对育种素材的选 择及鸡的外观特征采取比较灵活的态度。由于一些标准品种在主要生产性能上具 29 有很强的优势,如来航鸡的高产蛋量,科尼什突出的肉用性能。因此,少数几个 标准品种在商业育种的激烈竞争中逐渐取得主导地位,成为广泛应用的基本育种 素材。而大量的标准品种因生产性能无竞争能力而逐步退出了现代养鸡生产,仅 留少量被作为遗传资源得到保护。仍留在商业育种中的少数标准品种也随着现代 育种而发展成为商业配套系。 配套系是在标准品种(或地方品种)的基础上采用现代育种方法培育出的, 具有特定商业代号的高产群体,也称为商用品系(commercial strain或variety), 有时在生产中也称为商业品种。配套系与标准品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标准品种 是经育种阶段的产物,强调品种特征;而配套系则是现代育种的结晶,不是凭空 而来的,而是对标准品种的继承和发展。 (二)配套系的特征 1.突出的生产性能 现代商业育种具有明确的育种目标,即全面提高生产 性能。为实现这一目标,在巨额资本投入的支持下,广泛采用了现代遗传育种理 论和先进的技术手段,使纯系育种群的育种值不断提高,并通过杂交充分利用杂 种优势,使商品代和种禽的生产性能得到持续不断的遗传改良。目前,商品杂交 蛋鸡的产蛋量、肉用仔鸡的生长速度等主要生产性能得到持续不断的遗传改良。 目前,商品杂交蛋鸡的产蛋量、肉用仔鸡的生长速度等主要生产性能均远远超过 任何标准品种的水平。如最好的白壳蛋鸡年产蛋量已超过300枚,而其母源—— 单冠白来航品种标准为220枚左右。通过商业育种培育出的配套系,对外貌特征 不强求一致。由于在培育某些纯系的过程中采用合成系的方法,所以一些纯系在 冠型上有时并不一致,有时羽毛上还出现杂色花斑等。只要不影响生产性能的提 高,出现这些外貌的变异在现代商业品种是允许的。 2.特有的商品命名 由于育种的商业化,配套系已脱离了原来标准品种的 名称,而改以育种公司的专有商标来命名。如北京白鸡(北京市种禽公司)、海 兰W36(Hylin W36,美国海兰公司)和罗曼精选白来航(LSL,德国罗曼公司) 实际上均属于单冠白来航鸡品变种。有的育种公司倒闭或被兼并后,原有纯系和 配套系被其他公司收购,商业品种名称自然也随之改变,但实质是相同的。 (三)现代商业鸡种的类型 由于标准品种的基础生产性能有较大差异、选 育历史不同,加上某些实用价值很强性状(如伴性羽色)的有无,通过竞争保留 下的标准品种集中到为数不多的几个上。 30 1.蛋鸡 现代蛋鸡一般分为白壳蛋鸡、褐壳蛋鸡和浅褐壳蛋鸡三种类型。 现代白壳蛋鸡全部来源于单冠白来航品变种,通过培育不同的纯系来生产两 系、三系或四系杂交的商品蛋鸡。一般利用伴性快慢羽基因在商品代实现雏鸡自 别雌雄。 褐壳蛋鸡要复杂一些,特别重视利用伴性羽色基因来实现雏鸡自别雌雄。最 主要的配套模式是以洛岛红(加有少量新汉夏血统)为父系,洛岛白或白洛克等 带伴性银色基因的品种作母系。利用横斑基因作自别雌雄时,则以洛岛红或其他 非横斑羽型品种(如澳洲黑)作父系,以横斑洛克为母系作配套,生产商品代褐 壳蛋鸡。 浅褐壳(或粉壳)蛋鸡是利用轻型白来航鸡与中型褐壳蛋鸡杂交产生的鸡种。 因此,用作现代白壳蛋鸡和褐壳蛋鸡的标准品种一般都可用于浅褐壳蛋鸡。目前 主要采用的是以洛岛红型鸡作为父系,与白来航型母系杂交,并利用伴性快慢羽 基因自别雌雄。 2.肉鸡 一般分为白羽快大型肉鸡和黄羽优质肉鸡。 白羽快大型肉鸡:是目前世界上肉鸡生产的主要类型。其父系无一例外地都 采用科什尼,也结合了少量其他品种的血缘。母系最主要为白洛克,在早期还结 合了横斑洛克和新汉夏等品种的血缘。目前根据生产目的又开发出适合西装鸡生 产的常规系肉鸡和适合于分割的高产肉系肉鸡。 黄羽优质肉鸡:主要集中在我国南方。从针对出口港澳而展开的黄羽优质鸡 育种和生产开始,发展到现在不仅毗邻港澳的两广以优质鸡生产为肉鸡业的主 体,江苏、上海、浙江、福建、湖南、北京等省市优质鸡生产的规模化也逐渐扩 大。目前我国的优质鸡可分为:特优质型、高档优质型和优质普通型,这三种类 型优质鸡的配套组合所采用的种质资源均有所不同。生产特优质型所用的种质资 源主要是各地历史上形成的优良地方品种,这方面较为成功的例子包括广东的清 远麻鸡和江西的崇仁麻鸡、白耳鸡等。这一类型的配套组合目前尚未建成,而常 常以经选育纯化的一单一品系(群)不经配套组合直接用于商品肉鸡生产。高档 优质型以中小型的石歧杂鸡选育而成的纯系(如粤黄102系,矮脚黄系等)为配 套组合的母系,以经选育提纯的地方品种父系进行配套。优质普通型最为普及, 以中型石歧杂为素材培育而成的纯系为父本,以引进的快大型肉鸡(隐性白羽) 为母本,三系杂交配套而成,其商品代一般含有75%的地方品种血统和25%的 31 快大型肉鸡血统,生长速度快,同时也保留了地方品种的主要外貌特征。 目前各种杂交商业配套系的生产性能指标见表3-1和表3-2。需要指出的是, 这些指标只是代表各个组合的遗传潜力,在生产中能实现多大的潜力,要看生产 者是对各个配套系在营养、环境条件和卫生等各方面需求的满足程度。 三、杂交繁育体系 家禽杂交繁育体系是将纯系选育、配合力测定以及种鸡扩繁等环节有机结合 起来形成的一套体系。在杂交繁育体系中,将育种工作和杂交扩繁任务划分给相 对独立、而又密切配合的育种场和各级种禽场来完成,使各个部门的工作专门化。 家禽杂交繁育体系的建立决定了现代养禽生产的基本结构。 (一)杂交的优越性 1.充分利用杂种优势 根据杂种优势理论,一些遗传力低、非加性遗传效 应显著的性状可产生较大的杂种优势。鸡的繁殖性能(产蛋量、受精率等)和生 活力都属于这类性状,从理论上预期可产生较大的杂种优势。产蛋量能表现出较 高的杂种优势,杂种后代一般均可比亲本的产蛋量提高10%以上,但三元及四元 杂交所产生的杂种优势有比二元杂交减小的趋势。成活率的杂种优势也较大,但 变异很大(9%~24%)。通过一定的杂交配套组合,一些重要的经济性状(产蛋 量、孵化率、受精率)可获得较强的杂种优势,使杂交后代的生产性能和生产效 率得到提高。 杂种优势也表现出较大的变异性。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杂种优势的大小受 到杂交亲本的基因纯合度和亲本间基因频率差异的影响,即使是同一性状,在不 同的亲本组合间也可能表现出较大的杂种优势差异,这就引出了配合力的问题。 一个纯系与不同纯系杂交时,在主要性状上表现出不同的杂种优势。因此,应通 过配合力测定,发掘出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均很好的纯系组合来作配套杂 交。 2.加快纯系的遗传进展 不管是在蛋用型家禽育种还是肉用型家禽育种中, 都要同时选择提高多个性状。这些性状之间有可能存在负的遗传相关,如产蛋数 与蛋重之间,产蛋量与增重速度之间都存在这种关系。要在一个纯系内对这些遗 传对抗性状同时进行遗传改良是非常困难的。如果将这些负相关的重要选育性状 分散到不同纯系中作为主要选育目标,并稳定(约束)对应的性状,即可有加快 32 纯系的遗传进展,形成各具特色的纯系。最后通过杂交,将不同纯系的优点综合 到杂交商品后代中,使商品鸡的生产性能得到迅速、全面的提高。 此外,杂交还可以将一些伴性基因以特定方式组合起来,实现雏鸡的自别雌 雄。 3.有利于控制种源 由于纯繁的家禽能真实遗传,所以可以将其商品代作 为种禽繁殖,继续出售商品代。而杂种后代不能真实遗传,其后代会因基因分离 和重组而丧失大部分杂种优势,使生产性能下降。所以当杂交家禽取代纯种成为 主要的商品家禽之后,种禽和商品代家禽的划分就严格了。商品生产者必须定期 从种禽场购买杂交种蛋或雏禽来更新群体,否则其生产群的性能会退化,造成经 济损失。因此,培育杂交家禽也是商业育种公司控制种源的一个重要措施。 正是因为杂交家禽具有以上这些优势,自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出现杂交鸡 以来,迅速取代了纯繁鸡,成为商品鸡生产的主流。到70年代以后,大规模工 厂化养鸡生产中几乎全部采用了杂交鸡。商品肉鸭、蛋鸭等也逐步实现了商品代 的杂交化,鹅业生产目前也在走这条路。杂交配套方式以最早的二元杂交逐步发 展到了三元和四元杂交配套,以便在父母代利用杂种优势、提高繁殖性能。由此 在现代养鸡生产中形成了结构复杂、层次分明的杂交繁育体系。 (二)杂交繁育体系的结构 完善的杂交繁育体系形成一个金字塔,由两大 部分组成。 1.选育阶段 处于金字塔顶的是育种群,主要的选育措施都在这部分进行, 其工作成效决定整个系统的遗传进展和经济效益。在这里同时进行多个纯系的选 育工作。经过配合力测定,选出生产性能最好的杂交组合,纯系配套进入扩繁阶 段推广应用。 2.扩繁阶段 纯系以固定的配套组合形成曾祖代(GGP,有时与育种群合 二为一)、祖代(GP)和父母代(PS),最后通过父母代杂交产生商品代(CS) 雏鸡。在纯系内获得的遗传进展依次传递下来,最终体现在商品代,使商品代鸡 的生产性能得以提高。 扩繁阶段的首要任务是传递纯系的遗传进展,并将不同纯系的特长组合在一 起,产生杂种优势,同时还要在数量上满足市场对商品鸡的需求。因此,各代的 合理组织和协调对于保证育种群中取得的遗传进展必须通过几级扩繁世代才能 体现在商品鸡中,延缓了育种成果在生产鸡群中的实现,这是不利的一面。但正 33 因为有高效的扩繁体系,才能使育种群的优秀基因传递到几万倍的商品鸡中,并 充分利用杂种优势,从整体上考虑还是有利的。 在扩繁阶段,必须按固定的配套方式向下垂直进行单向传递,即祖代鸡只能 生产父母代鸡,而父母代只能提供商品代鸡。商品代鸡是整个繁育体系的终点, 不能再作种用。 (三)杂交繁育体系的形式 杂交繁育体系根据参与杂交配套的纯系数目分 为两系杂交、三系杂交和四系杂交甚至五系杂交等,其中以三系和四系杂交最为 普遍。 1.两系杂交 这是最简单的杂交配套模式。两系配套体系是比较原始的形 式,从纯系育种群到商品代的距离短,因而遗传进展传递快。不足之处是不能在 父母代利用杂种优势来提高繁殖性能,而且扩繁层次少,故供种量少,从育种公 司的经济利润上讲是不利的。因此,大型育种公司基本已不提供两系杂交的配套 组合。 2.三系杂交 这种形式从本质上讲是最普遍的,三系配套时父母代母本是 二元杂种,所以其繁殖性能可获得一定杂种优势,再与父系杂交仍可在商品代产 生杂种优势。因此,从提高商品代生产性能上讲是有利的。在供种数量上,母本 经祖代和父母代二级扩繁,所以供种量可大幅度增加,而父系虽然只有一级扩繁, 由于公鸡需要量本来就少,所以完全可满足需要。因此,三系杂交是相对较好的 一种配套形式。 3.四系杂交 商品鸡生产中的四系杂交繁育体系是仿照玉米自交系双杂交 的模式建立的,从鸡育种中积累的资料看,四系杂种的生产性能不但没有明显超 过两系杂种和三系杂种的,而且在多数情况下不如后者或基本相近。但从育种公 司的商业角度来看,按四系配套有利于控制种源、保证供种的连续性。实际上, 有不少育种公司的鸡种是按四系配套宣传和报价,而以三系配套的形式供种。 此外,有时还能见到五系配套的鸡种。这种配套形式不管在遗传进展的传递 速度还是杂种优势的利用都没有什么好处,因而在生产中没有多少实用价值。 第二节 主要性状及其遗传特点 一、产蛋性状 34 (一)产蛋量 产蛋量是蛋禽最重要的生产性能,而对肉禽则决定种禽的繁 殖性能。 1.表示方法 产蛋量可用不同的数量指标来表示,主要有产蛋数(egg number)、产蛋总重(egg mass)和产蛋率(laying rate)。 (1)产蛋数 对育种最有意义的指标是个体产蛋数。这是对产蛋性能作选 择的基础。记录这一性状的方法最早是用自闭产蛋箱,现在仍被用于肉鸡母系的 产蛋数记录。在蛋鸡育种和部分肉鸡育种中,采用更方便、准确的单笼测定来记 录个体产蛋数。在表示产蛋数时,必须指明记录的时间范围。如40周龄(或280 日龄)产蛋数,表示从开产至40周龄的产蛋枚数。 在种鸡场及商品鸡生产中,只能得到群体的平均产蛋数记录。有两个指标用 于表示群体产蛋数,即饲养日(H.D.)产蛋数和入舍鸡(H.H.)产蛋数,计算公 式分别为: 饲养日(H.D.)产蛋数=饲养天数×产蛋总数/饲养日总数 入舍鸡(H.H.)产蛋数=产蛋总数/入舍鸡数 在这两个指标中,饲养日产蛋数不受鸡群存活及淘汰状况的影响,反映实际 存栏鸡只的平均产蛋能力。而入舍鸡产蛋数则综合体现了鸡群的产蛋能力及存活 率高低,更加客观和准确地在群体水平上反映出鸡群的实际生产水平及生存能 力。 产蛋率是群体某阶段(周、期、月)内平均每天的产蛋百分率,一般在饲养 日基础上计算,表示该群体的产蛋强度。 (2)产蛋总重 也称总蛋重,是一只家禽或某群体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产蛋 的总重量。我国主要以重单位作为商品蛋计价的基础,所以产蛋总重代表产品生 产量,因而这一指标具有重要价值。而在世界上其他多数国家,虽然商品蛋在分 级的基础上按数量销售,但产蛋总重仍是计算饲料转化率的基础。 对于群体而言,这一指标也分为饲养日蛋总重和入舍鸡产蛋总重两种表示方 法,其含义与前述相同。个体产蛋总重一般表示为个体产蛋数和平均蛋重的乘积, 如要求更准确些,可每周或每期测定一次蛋重,乘上本周或本期的产蛋数后累加 而得。 有时将产蛋总重转化为日产蛋总重(daily egg mass)来表示,其含义与前基 本相同。 35 2.产蛋量的遗传特点 产蛋量受环境影响的因素较大,遗传力估计值较小, 从大量文献报道中总结出产蛋量的平均遗传力估计值处于0.14~0.24之间。产蛋 量遗传力的估计值受群体大小、结构及估计方法的影响,变异较大。总的趋势是, 入舍鸡产蛋量的遗传力估计值低于饲养日产蛋量遗传力估计值。而且选择对遗传 力有影响,在选择系中得到的产蛋量估计值多数都小于非选择系。 绝大多数阶段产蛋量之间的遗传相关都很高。其中,部分性状之间属于部分 与整体的关系,所以存在强相关是理所当然的,如40周龄产蛋数与72周龄产蛋 数间的遗传相关为0.7。而一些无重叠的记录期产蛋量之间也有很强的遗传相关, 但变异较大,如40周龄与41~55周龄之间为0.20~0.68,41~55周龄与56~72周 龄之间为0.93~0.98。这表明产蛋性能存在较强的连续性,在某阶段表现优异的 个体,在另一阶段也有可能表现较好。产蛋量不同阶段记录之间的强相关正是对 产蛋量进行早期选择的理论依据。 (二)蛋重 蛋重不但决定产蛋总重的大小,同时也与种蛋合格率、孵化率 等有关,因而在蛋鸡育种及肉鸡育种中都受到重视。 蛋重不是一个恒定的测定值。蛋重主要受产蛋母禽年龄的影响,同时也与体 重、开产日龄、连产位置、营养水平、气温、光照时间、温度、痢疾等因素有关。 蛋重的一般变化规律为:刚开产时蛋重较小,随着年龄的增加,蛋重迅速增加, 经过约60天的近似直线增长过程后,蛋重增长率下降,蛋重增量逐渐减少,在 约300日龄以后蛋重转为平缓增加,蛋重逐渐接近蛋重极限。 蛋重的遗传力估计值较高,一般在0.5左右。动态地考察蛋重变化过程的遗 传规律可以发现:在鸡群刚开产时,蛋重受到开产日龄、体重、光照等因素的强 烈影响。蛋重的遗传力相对较低,只有0.3左右;当鸡群在30周龄左右达到产 蛋高峰期时,蛋重的遗传力估计值最高,可达0.6左右;以后各个阶段蛋重的遗 传力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在接近产蛋期末(65~72周龄)时蛋重的遗传力估计值 已降到0.2~0.3,表明到产蛋中后期,环境因素对蛋重的影响逐渐加强。 产蛋期内某一蛋重测定值与其他各点蛋重都有较强的正相关,对一只母禽来 说,其蛋重相对大小在群体内是比较稳定的。蛋重测定点之间相距越近,则相关 程度一般越高(0.8~0.9),而间隔较远的蛋重测定值之间相关程度降低(0.5~0.6)。 所以在常规育种实践中,一般只针对某一点蛋重(如36周龄蛋重)进行选择, 期望利用其与产蛋期内其余各点蛋重的高度遗传相关,使整个产蛋期内的蛋重均 36 有相应改良,从而达到提高全程蛋重的目的。 蛋重与其他重要性状之间的相关较高。蛋重与产蛋量的遗传相关可达-0.4 以上。所以要在同一群体中对蛋重和产蛋量同时选择很高是很困难的。因此,必 须进行深入的遗传分析,采取合理的育种方案来保持这两个遗传对抗性状之间的 平衡。蛋重和体重之间相关程度也很高,遗传相关可达0.5左右。而体重过大不 利于减少维持消耗、提高饲料转化率,所以适当降低体重(尤其是中型蛋鸡)是 蛋鸡育种的基本目标之一,但必须把这种改变对蛋重的不利影响综合起来考虑。 此外,对于蛋重与孵化率、蛋品质等性状间的遗传关系也要加以认真考虑,在一 个综合的平衡育种体系内,保证商品蛋鸡主要生产性能的全面发展或维持在适宜 水平。 (三)蛋品质 蛋品质是影响商品蛋生产效益的重要因素,近年来越来越受 重视。影响蛋品质的因素很多,遗传因素是主要因素之一。 1.蛋壳质量 在现代养禽生产中,为了减少蛋在产出后收集及运输过程中 造成的破损,要求蛋壳强度高。蛋壳强度的遗传力一般在0.3~0.4,所以只要在 选育计划中施以足够的选择后,就可以使蛋壳强度得到迅速提高。 蛋壳强度不但与蛋壳平均厚度密切相关,同时也与蛋壳厚度的均匀一致性有 关。直接选择蛋壳强度的后果之一是蛋壳厚度的提高,有可能带来产蛋量和孵化 率的不利变化。因此,在选育时应考虑到这些相关反应。从另一角度出发,在保 证足够蛋壳厚度的前提下改善一枚蛋不同位置蛋壳厚度的均匀一致性,也可以使 蛋壳强度得到提高,相应的不利影响较小。 蛋壳质量受气候、营养水平、疾病的影响较大,在选择时要考虑到遗传与环 境的互作效应对选择效率的影响。 2.蛋白品质 蛋白品质是鸡蛋的重要特征,消费者常用蛋白浓稠度来衡量 蛋的新鲜程度。浓蛋白高度(哈氏单位)是确定蛋白品质的主要指标。蛋白高度 的平均遗传力估计值为0.38,但因品种、群体结构、测定年龄及气候等不同而有 较大变异。通过选择可以有效地改变蛋白品质。 3.血斑和肉斑 蛋中的血斑和肉斑影响蛋品质。据研究,白壳蛋的血斑率 一般要比褐壳蛋高,而肉斑率要比褐壳蛋低。血斑率和肉斑率都有一定的遗传基 础,遗传力估计值在0.25左右,可以通过选择有效地改变。但要完全去除蛋中 的血斑和肉斑是几乎不可能的。 37 4.蛋壳颜色 鸡蛋的蛋壳颜色主要分白色和褐色两种,但也有少量品种可 产青或绿色蛋。白色和褐色属于多因子遗传。因此,白壳蛋鸡和褐壳蛋鸡间的杂 种鸡产浅褐壳蛋。绿壳蛋主要受一个显性基因(O)控制,目前已确定这一基因 位于1号染色体上。 褐壳蛋鸡蛋壳颜色遗传力较高,一般在0.3左右。因此,可以通过选择加深 蛋壳颜色,减少蛋壳颜色的变异,以满足消费者对较深蛋壳颜色的要求。 二、肉用性状 (一)体重与增重 体重是家禽的一个重要特征。对肉用家禽而言,早期体 重始终是育种最主要的目标。而对蛋用家禽和种禽,体重是衡量生长发育程度及 群体均匀度的重要的指标。增重则是体重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要性状,表示某一年 龄段内体重的增量。 1.生长曲线 增重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正常情况下表现为体重的S形曲 线增长。一般用生长曲线来描述体重随年龄的增加而发生的规律性变化。在生长 过程的早期,增重主要受体内生长动力的作用,表现为一个指数增长过程,增重 速度逐渐加快;当体重达到某一阶段后,增重速度达到最大值,体现在生长曲一 上是一个拐点;其后的增重速度逐渐下降,体重变化转变为以成熟体重为极限的 渐近增加过程。常用Gompertz方程logistic方程来作为生长曲线的数学模型。肉 用家禽经长期选择,早期生长速度很快,故用Gompertz方程拟合生长曲线的精 度更高。 2.体重和增重的遗传力 体重和增重都是高遗传力性状。Chambers(1990) 综合了近100个研究后,总结得到的体重遗传力平均估计值为:父系半同胞组分 估计值为0.41,母第半同胞估计值为0.70,全同胞估计值为0.54,增重的遗传力 平均估计值相应为0.50,0.70和0.64。体重的实现遗传力估计值按多世代总选择 反应计算时为0.31,按每代选择反应计算时则为0.43。 3.早期体重与增重间的相关 在早期增重阶段,不同周龄体重间有很强的 正相关。在多数情况下,相邻周龄体重之间甚至间隔2周体重之间的遗传相关均 可达到0.9左右。而间隔2周以上时,体重间的遗传相关通常低于0.9,且间隔 时间越长,相关程度一般也变弱,但相对来说仍可达到较高的水平。 体重与增重之间的相关也很高。某一周龄体重与该周龄之前的增重间的相关 38 很高,通常可达0.9左右,这是因为体重是以前各阶段增重的累积结果。而在另 一方面,某周龄体重与以后增重间的相关则相对减弱,一般只有0.6左右,因而 用某点体重预测以后增重的准确性相对较低。 4.早期体重与其他性状的关系 (1)与胸部丰满度和骨骼的相关 据估计,体重与龙骨长、跖骨长、躯干 长、腿长、龙骨宽、胸廓宽和体深的遗传相关分别为0.84,0.70,0.84,0.66, 0.39,0.80,0.82。其他试验报道的数值也与此基本一致,表明体重与这些体形 性状之间均有较强的相关。通过对体重和体型的共同选择,可使两方面性状都得 到有利协调的改良。 体重与胸深的相关较高,一般均在0.80以上,与胸角度的遗传相关在0.4左 右,但与胸宽的遗传相关较低。因此,只选择体重对胸宽的影响不大,必须配合 选择提高胸宽,才可能塑造出宽胸类型。 (2)饲料转化率的相关 体重和增重与耗料量的遗传相关很高,其估计值 一般可达0.5~0.9。而体重和增重与耗料增重比的相关为-0.2~-0.8,且测定周 龄越小,相关越低。 根据选择反应估计实现遗传相关,增重与耗料增重比的相关约为-0.5。有 人据此估计直接选择饲料转化率所获得的选择反应要比从选择增重获得的间接 反应要高1倍。根据实验结果分析,选择体重在提高体重的同时也增加耗料量, 而选择饲料转化率在增加体重的同时,基本上不影响耗料量。 (3)与繁殖性能的相关 体重和增重与公鸡和母鸡的繁殖性能均有负相关。 研究表明,体重或增重与精液密度、精子活性、代谢率均有负相关。在母鸡与排 卵数有正相关,但体重与正常蛋产量之间的遗传相关,无论是理论估计值还是根 据选择反应计算出的实现遗传相关均为负值。出现排卵数增加,但正常产蛋量降 低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畸形蛋和内产蛋增加、发育卵泡的进行性退化。 (4)与腹脂的相关 腹脂过量不但使饲料转化率降低,也影响到屠体品质。 腹脂量和腹脂率均随体重增加而增加。腹脂量与体重的遗传相关较高,一般为 0.5左右,而腹脂率与体重的相关略低,仅有0.3左右。所以,选择提高体重将 增加腹脂量,提高腹脂率。早期体重与腹脂间的遗传相关大于较大周龄体重与腹 脂间的遗传相关,而活重与腹脂的相关大于屠体重与腹脂的相关。值得注意的是, 4~7周龄增重与腹脂率的遗传相关估计值为-0.24~-0.30,表明选择增重有可能 39 使腹脂率降低。 (二)屠体性能 1.屠宰率 屠宰率是肉鸡生产中的重要性状,在肉鸡育种中越来越受重视。 屠宰率的遗传力估计值在0.3左右。 随着分割肉鸡的普及,对屠体各分割部分比例的遗传力也有研究。各分割块 (胸、腿、翅、颈、背等)占屠体百分率的遗传力估计值一般在0.3~0.7。作进 一步的测定,将肌肉、皮、腹脂和骨分离后,各部分所占百分率的遗传力为 0.4~0.6。总的来看,这些性状的遗传变异比较大,但由于准确测定这些性状比较 困难,测定样本不大,影响了这些性状的直接遗传改良。目前已有一些公司以活 体性状间接测定为主、屠宰后直接测定为辅进行选择,使屠宰率和主要部位(胸、 腿)比例提高,形成了高产肉率的肉鸡新类型。 2.屠体化学成分 屠体化学成分的遗传力估计值较高。有研究表明,屠体 含水量的遗传力为0.38,蛋白质含量为0.47,脂肪含量为0.48、灰分量为0.21, 这些成分间的相关也非常高。 屠体化学成分与饲料转化率的相关较高,而与采食量的相关很低。屠体中水 分、蛋白质、脂肪、灰分含量与增重的遗传相关分别为0.32,0.53,-0.39和0.14; 与采食量的相关分别为-0.18,-0.06,0.10,-0.17;与耗料增重比的相关分别 为-0.63,-0.80,-0.65和-0.40。有研究证明,通过对极低密度脂蛋白、腹 脂率或饲料转化率进行选择,可以改变屠体的化学成分。 3.屠体缺陷 肉鸡屠体的主要缺陷有龙骨弯曲、胸部囊肿和绿肌病(DMS)。 这些缺陷对屠体价值的影响很大,如发生率高会造成较大经济损失。这些缺陷与 饲养管理因素和遗传因素都有关。随着肉鸡早期生长速度的不断提高,这些缺陷 的发生率有随之提高的趋势,但通过适当的管理措施,有可能阻止这一发展趋势。 有育种公司通过育种措施彻底去除肉鸡的龙骨突起,从而基本上克服了胸部囊 肿。 4.腹脂率 腹脂过量是当今肉鸡和肉鸭生产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腹脂 率的遗传力很高,一般为0.540~0.8。因此,直接选择可以迅速获得显著的遗传 改良。有研究通过7代选择后,使腹脂率产生了4倍差异。 据估计,腹脂量和腹脂率与体重有0.3~0.5的遗传相关。腹脂量和腹脂率与 耗料量之间为正相关,为0.40和0.25左右,而与耗料增重比的相关分别为-0.62 40 和-0.69。 (三)体型与骨骼发育 体型和骨骼发育在衡量肉鸡和肉鸭产肉性能和体格 结实度方面有重要意义。理想的肉鸡、肉鸭要求胸部宽大,肌肉丰满,体躯宽深, 腿部粗壮结实。从外观上看,圆胸已成为肉鸡区别于蛋鸡的重要特征之一,而科 尼什品种就是因为首先具备这一特征而得到广泛应用的。 在评定胸部发育状况时,最常用的活体测定指标是胸角度和胸宽。胸角度是 用专和胸角器测定的客观数值。但是在实际育种中,主要依靠少数有经验的熟练 技术人员对体形、尤其是对胸部发育状况进行主观评定。这些技术人员不仅能很 准确地判别体型方面的差异,而且也能熟练地找出胸部及腿部的一些缺陷。利用 胸部测定数据,估计出胸角度和胸宽的遗传力为0.3~0.4。胸宽与胸角度的遗传 相关很高,常常可达0.8以上。胸宽和胸角度与体重的遗传相关分别为0.21(- 0.08~0.82)和0.42(0.21~0.68)。因而对体重的选择可以使肌肉发育有所改进。 体型和骨骼指标还有胸长、龙骨长、躯干长、跖长、腿长、跖部周径、体深 等。这些指标的遗传力较高,可达0.4~0.6。而它们与体重的遗传相关高达0.6 以上,相互之间的遗传相关也可达到0.6。这些骨骼指标与胸宽的遗传相关较低, 一般在0.3以下,有时甚至是负值。表明胸肌发育状况与骨骼的发育相对独立的。 龙骨长与跖骨长与产蛋量的遗传相关很小(<0.3),有时为负值。 三、生理性状 (一)饲料转化率 也称为饲料利用率,是指利用饲料转化为产蛋总重或活 重的效率。在蛋用时特称为料蛋比,为某一年龄段饲料消耗量与产蛋总重之比; 在肉用时特称为耗料增重比,为在某一年龄段内饲料消耗量与增重之比。由于饲 料成本占养禽生产总成本的60%~70%,因此,饲料转化率与养鸡生产的经济效 益密切相关。 1.蛋用家禽的饲料转化率 料蛋比本身的遗传力为中等,平均在0.3左右, 范围为0.16~0.52。因此,直接选择即可获得一定的选择反应。由于料蛋比本身 是由产蛋总重与耗料量两个性状确定的,而产蛋总重始终是蛋鸡育种的首要选育 性状。因此,在长期育种实践中,料蛋比一直是作为产蛋总重的相关性状而获得 间接选择反应,使料蛋比得到一定的遗传改进。 近来的研究表明,完全依赖间接选择并不能使饲料转化率得到最佳的遗传改 41 进。首先,产蛋量正向生理极限靠近,其改进速度正在逐步下降,因而料蛋比的 相关反应也会越来越小;第二,在料蛋比中包含着另一性状耗料量,这一性状本 身存在一定的遗传变异,从这一角度出发也可使料蛋比得到改进。利用一些主效 基因,如伴性矮小型dw基因,可以在对产蛋量影响不大的前提下大幅度降低体 重,减少采食量,从而提高饲料转化率。 2.肉用家禽的饲料转化率 肉鸡饲料转化率的遗传力较高,理论估计值均 在0.4左右,但实现遗传力平均只有0.25。耗料增重比与增重的遗传相关为-0.50, 与耗料量的相关为0.22。因此,在肉鸡育种实践中主要也是利用选择提高早期增 重速度来间接改进饲料转化率。肉鸡饲料转化率的改进,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1)减少采食过程中的饲料浪费; (2)加大采食量,在满足日维持需要的前提下有更多的营养成分可用作生 长,转化为体重,即维持需要所占的比例下降。这实际上是选择增重速度使饲料 转化率获得相关反应的主要原因; (3)提高营养成分的消化率及代谢率,使更多的饲料成分被消化吸收,用 于维持和生长需要; (4)维持需要减少,与之有关的是活动量、羽毛覆盖及体组成等的变化; (5)增重中能量的降低,即脂肪沉积减少。由于肌肉组织中含水量高达70%, 脂肪组织含水量只有10%,而以干物质为基础进行比较,蛋白和脂肪沉积时的能 量消耗基本相等。因此,改良饲料转化率可以减少脂肪沉积,而选择减少脂肪沉 积也可改进饲料转化率。 (二)生活力 生存与健康是进行高效生产的基础,而死亡率高一直是困扰 养鸡生产顺利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提高鸡的生活力不但要使鸡生存,而且应 使之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表现成活率(育雏育成期和产蛋期)受环境因素(广 义,指除遗传成分以外的所有因素,包括免疫接种)的影响非常强烈,其遗传力 估计值几乎没有超过0.10的。因此,单纯对成活率进行选择很难收到确实的效 果。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遗传抗病力。 选择抗病力的方法有:①观察育种群的死亡率及病因,通过遗传分析找出死 亡低的家系,进行家系选择。此时的死亡多为环境因素造成由于遗传抗病力并未 充分表现,因此,选择效果并不理想。②将育种群个体的同胞或后裔暴露在疾病 感染环境中,使个体的抗病力充分表现出来,进行同胞选择或后裔测定。选择效 42 果较好,但费用很高,而且需要专门的鸡场和隔离设施,以防疾病传播。在马立 克氏病疫苗研制成功以前,育种公司常用此法来提高对马立克氏病的抗病力。③ 利用与抗病力有关的标记基因或性状对抗病力进行间接选择。其费用比前一种方 法低很多,效果较好,是目前较常采用的方法。研究最多的关于主要组织相容性 复合体(MHC)与抗病力的关系。大量资料显示,B21单倍型具有很强的抗马 立克氏病(MD)的能力,B2与一般抗病力高有关,而B3,B5,B13,B19等 单倍型则易感马立克氏病,B5/B5个体还易感淋巴白血病。因此,在育种群中淘 汰易感类型的个体,提高抗性类型的比例,则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鸡的遗传抗病 力。 目前,对家禽生活力的提高趋向于采取综合措施。由于兽医防疫研究的进展, 已针对主要的烈性传染病研制出有效的疫苗及相应的免疫程序,使主要传染性疾 病得到有效的控制。而淋巴白血病、鸡白痢、支原体病已在育种群中彻底或基本 彻底地净化。因此,在目前的育种计划中,很少再有专门针对特定疾病的抗病力 育种,而转向对一般抗病力的选育,使鸡增加对多种疾病的普遍抵抗力。主要措 施有提高某些(如B2)MHC类型的比例,并增强对多种疫应答能力,使家禽在 免疫扫种后迅速地建立起较高的抗体水平,增强抵抗疾病感染的免疫力。 (三)受精率和孵化率 受精率和孵化率是决定种鸡繁殖效率的主要因素。 这两个性状从本质上讲主要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但也有遗传因素在起作用。 1.受精率 受精率受公鸡的精液品质、性行为、精液处置方法和时间、授 精方法和技巧、母鸡生殖道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受精率不能单纯被视作 公鸡的性状,而是一个综合的性状。其遗传力很低,不到0.10。一般可通过家系 选择,对受精率作适当选择提高或保持在较高水平上。据研究,精液量、精子密 度的遗传力较低,而精子活力的遗传力要高1倍,有可能通过选择迅速提高。 2.孵化率 孵化率受孵化条件和种蛋质量的强烈影响。据估计,入孵蛋孵 化率和受精蛋孵化率的平均遗传力为0.09和0.14,所以要想通过选择在遗传上 改进孵化率很困难。 受精率和孵化率受群体遗传结构的强烈影响,近交衰退十分严重,这与有害 基因的暴露、染色体畸变等有关。所以在作闭锁群继代选育时,随着群内遗传纯 合性的增加、近交程度的上升,纯系受精率和孵化率有下降的可能。在育种实践 中一般通过淘汰表现差的家系,来保持受精率和孵化率的稳定。 43 四、伴性性状 所谓伴性性状是指由性染色体上的性连锁基因所决定的性状。由于W染色 体很小,只有为数极少的基因被定位于此,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性连锁基因特指 Z染色体上的基因。鸡的Z染色体较大,包含的基因多,研究也比较深入。通过 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的研究,已有约20个基因和很多遗传标记位点被精确 地定位于Z染色体上。 性连锁基因均可表现出伴性遗传,在育种中利用这一特点来进行初生雏的自 别雌雄。 (一)金银羽色 金银羽色基因位点是较早被发现的性连锁基因。金色基因 为隐性,用小写s表示,银色基因为显性,用大写S表示。在此位点上还有一个 等位基因,即白化基因,但很少见。洛岛红、新汉夏等品种为金色基因纯合子, 而白洛克、苏赛斯、白温多德等则为银色基因纯合子。用前一类鸡作父本,后一 类为母本杂交,后代雏鸡可根据绒毛颜色鉴别雌雄。大多数现代褐壳蛋都采用这 对基因在商品代实现雏鸡的自别雌雄。 金银羽色除受主基因(S和s)影响以外,也受许多修饰基因的影响。商品 代母鸡金银羽色位点上的基因型与其父系鸡相同,但二者的成年羽色有较大差 异,前者较浅,有一定花斑,后者更深、更均匀,可以很容易将两种鸡区别。在 商品代公鸡(杂合型)中,修饰基因也影响到雏鸡的绒毛颜色,使商品代雏鸡的 绒毛颜色出现多种类型,容易造成鉴别误差。可以通过一定的育种措施,剔除容 易出错的类型,提高鉴别准确率。 (二)羽速(羽毛生长速度) 雏鸡在初生时,一般只有主、副翼羽及其覆 翼羽生长出来,其余部位均为绒毛。翼羽的生长速度有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主要 由一个位点上的等位基因决定的。主翼羽生长速度快,初生时明显长于覆主翼羽 者称为快羽,相应的快羽基因为隐性,用小写k表示,而在初生时主翼羽长度等 于或短于覆主翼羽者为慢羽,相应的基因为显性,用大写K表示。K和k是羽 速基因位点上的主要等位基因,此后又发现了延缓羽毛生长基因K n (带这种基 因的个体羽生长速度极慢)和另一个等位基因K s 。这四个基因的显隐性关系为 K n >K s >K>k。 用快羽公鸡与慢羽母鸡杂交,产生的雏鸡可根据羽速自别雌雄,快羽为母雏, 44 慢羽为公雏。羽速基因是白来航型白壳蛋鸡及肉鸡中目前惟一可以用来作雌雄自 别的性连锁基因。在褐壳蛋鸡中,可用羽速基因实现父母代的雌雄自别。 (三)伴性矮小型 1.矮小型基因 鸡的体型(体重)在一些单基因的作用下可以变得矮小, 这类基因称为矮小型基因。包括常染色体上的矮小基因adw和性染色体Z上的 dw和dw B 。其中研究最多的是性连锁矮小型基因dw。dw基因为隐性,与之对 应的是显性普通体型基因DW。研究发现,伴性矮小型基因dw为生长激素受体 缺陷基因。 2.dw基因对生产性能的影响 dw基因对鸡的生长和体型发育影响极其显 著,而这种影响是随着生长发育过程逐步表现出来的。初生时,矮小型鸡和正常 型鸡在体重和骨骼长度方面没有明显差异。因此,dw基因不能被用来实现初生 雏的自别雌雄。到成年后,矮小型母鸡体重减少约30%,公鸡体重减少更多。在 骨骼方面,主要是长骨也受dw基因的影响。在生长过程中矮小型鸡的脂肪含量 比正常鸡高得多,但在成年后反而比正常型要少。由于体重及体组成上的变化, dw基因可使耗料量减少20%左右。 dw基因对产蛋性能的影响较大。在不同的遗传背景下,dw基因的效应表现 出较大差异。轻型蛋鸡(来航鸡)所受的影响最大,产蛋量减少可达14%,所以 饲料转化率的改进总的来看并不大。中型褐壳蛋鸡受到的影响要轻一些(-7%), 因而在饲料转化率上得到的好处较多(+13%)。在肉用种鸡,产蛋量在多数情况 下还有增加(+3%),加上因体重减少而得到饲料消耗量减少的好处,饲料转化 率有十分显著的改进(+37%)。此外,dw基因可大幅度降低畸形蛋和软壳蛋的 发生率,减少破蛋率。 矮小鸡在生产上的另一好处是体型变小后,不但可以加大饲养密度,而且可 以使用更矮小的鸡笼,因而节约材料和饲养空间。研究证明,dw基因对鸡的死 亡率、受精率和孵化率等均无不良影响,而且在对马立克氏病的抗性、耐高温能 力方面还有优势。 3.dw基因在育种中的利用 矮小型鸡用作肉用种母鸡时,不但耗料少、饲 养密度大,而且产蛋量多、种蛋合格率高,孵化率也略好,所以有一定利用价值。 但目前应用较成功的还是在蛋鸡育种中。矮小型褐壳蛋鸡和浅褐壳蛋鸡在饲料转 化率方面具有突出优势,通过适当的育种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弥补蛋重和产蛋 45 量受到的不利影响。在饲料资源紧缺的我国,培育饲料效率高的矮小型蛋鸡有重 要意义。中国农业大学已在这方面率先开展了育种工作,并培育出饲料转化效率 很突出的节粮小型蛋鸡。 (四)横斑芦花 横斑芦花由伴性显性基因B控制,B基因能比较规则地冲 淡羽毛的色素沉积,使羽毛呈黑白相间的芦花状斑纹。B基因具有剂量效应,所 以公鸡受影响较大。纯繁时根据雏鸡头顶绒毛白斑大小,可鉴别公母雏,横斑芦 花母鸡与其他羽色的公鸡杂交也可实现雏鸡的雌雄自别。 五、其他性状 (一)冠型 1.冠的种类 鸡的冠型是标准品种的重要特征,主要有单冠、豆冠、玫瑰 冠、胡桃冠、杯状冠及V形冠等。 单冠是最主要的冠型,冠体为单片状,上端有数目不等的冠齿。最典型的单 冠有5个冠齿。单冠的大小在不同品种间差异较大,而品种内则比较一致。以单 冠白来航的冠最大,有人测定其面积达13.21cm 2 ,而洛岛红的单冠面积仅有 3.80cm 2 。 玫瑰冠较宽厚,在扁平的冠体上有许多规则的乳头状小突起,冠尾似刀尖直 指后方。纯合型玫瑰冠公鸡的受精率很差。 豆冠是科尼什、婆罗门等品种的特征,其形状一般是在椭圆形的冠体上带有 三条纵向突起,其中间一条最高、最显眼。 胡桃冠(也称草莓冠)一般小于玫瑰冠和豆冠,有一条横向浅沟把冠前后分 开。 2.冠型的遗传 对冠型遗传基础的认识很早,其互补效应已成为经典遗传 学的范例。冠型主要涉及两个基因,玫瑰冠基因为R,豆冠基因为P,均为显性。 当这两个位点均为隐性纯合子(rrpp)时,表现为单冠;而当R和P同时存在时, 由于基因的互补作用表现为胡桃冠。因此,当纯合玫瑰冠与纯合豆冠鸡杂交时, F 1 代均为胡桃冠,横交后F 2 代出现的胡桃冠、玫瑰冠、豆冠和单冠四种类型, 比例为9:3:3:1。 现代鸡种已突破了品种标准对冠型的限制,加上合成系的广泛采用,冠型已 不是鸡种的固定特征。一个鸡种有可能出现几种冠型。 46 (二)白色羽毛 白色羽毛是白壳蛋鸡(来航鸡)的特征,也是目前大多数 肉用仔鸡育种中追求的羽毛颜色,其原因是白羽肉鸡屠宰后屠体上没有有色羽 根,羽毛囊中也无残留的黑色素。因此,屠体美观。现代肉用家禽(肉鸡、火鸡 和肉鸭)都在采用白羽类型。 白羽的遗传基础比较复杂,主要涉及下列基因: 1.显性白羽基因(I) 可以产生一种酶,抑制色素的形成,但只对羽毛产 生作用,不影响眼睛的色素沉积。I基因对其等位基因i为不完全显性。因此, 在具有II基因型的白来航与其他有色鸡种杂交时,后代羽毛有大小不等的花斑。 有认为I基因对黑色素的抑制作用较强,对红色素的抑制作用较弱。有研究发现, 显性白羽对提高增重有利。 2.隐性白羽基因(c) 其显性等位基因C为色素原基因,c基因通过基因 突变而产生。标准品种白洛克、白温多德等均为由cc基因型而形成的白羽类型, 但在培育现代肉鸡鸡种的过程中,为了使羽色更一致,在母系中引入了I基因, 成为显性白羽。 c基因只影响羽色,而眼睛仍有色素沉积。在这个位点上还有另外两个隐性 等位基因:红眼白羽基因c re 稳隐白化基因c a (白羽粉红色眼)。这一复等位基因 系列的显隐性关系为C>c>c re >c a 。 3.隐性白羽基因(o) 其显性基因O为氧化酶基因,产生的氧化酶(酪 氨酸酶)可协助将色素原转化为各种色素。隐性纯合子oo的氧化酶基因失活, 所以不能正常产生色素。 此外,在性染色体Z上S/s位点还有一个等位基因s al ,为不完全白化基因, 可使羽毛变为白色,但带有许多暗色斑纹,眼睛为红色。还有许多基因影响到黑 色素的扩散、限制着色、色素冲淡等,如E位点、Co位点、B位点、Db位点、 ML位点、Mo位点、Mh位点等。由于羽色遗传基础的复杂性,造成了育种中提 高羽色一致性的困难,特别是褐壳蛋鸡母本方面常有花斑出现。 (三)皮肤颜色 鸡的皮肤颜色主要有黄色和白色两种,基本取决于皮肤组 织中是否沉积有类胡萝卜素(主要为叶黄素)。研究证实,有一对基因控制着皮 肤颜色,白色基因(W)为显性,黄色基因(w)为隐性。白皮肤基因阻止叶黄 素转移到皮肤、喙和跖部,而对其他部位没有什么影响。由于叶黄素在皮肤中的 沉积较迟缓,要等鸡长到10~12周时才能准确地区分出黄、白皮肤。 47 皮肤颜色受饲料成分的强烈影响。在饲料中使用大量富含叶黄素的原料,如 黄玉米和苜蓿粉,可以加深皮肤颜色;如果不用黄玉米,而代以大麦、小麦、燕 麦等时,即使是遗传基础为黄皮肤(ww)的鸡也只能表现出浅白的皮肤色泽。 因此,通过饲料也可控制皮肤颜色。 除了白、黄皮肤外,还有极少数品种皮肤为黑色,如我国的丝羽乌骨鸡,其 皮肤、内脏和骨骼均为黑色。这是因为含有黑色素的细胞分布到全身结缔组织和 骨膜组织中。 第三节 育种原理和基本方法 一、现代育种原理 (一)确定合理的育种目标 育种目标从广义上讲是使畜禽生产获得最大的 经济效益。具体讲,就是要求在育种中改进哪些性状,这些性状各向什么方向发 展,改进量是多少。 在家禽育种计划中,最重要的决策是确定合理的育种目标。如果育种目标确 定不当,遗传进展将向低效甚至错误的方向发展,从而导致育种公司在经济收益 上的损失和市场竞争中的失利。因此,确定合理的育种目标将为整个育种工作起 到导航的作用。 确定育种目标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必须在对多方面要素作全面分析后进行 大胆决策。通常要考虑三大要素:市场需求,育种群的现状和潜力,竞争对手的 产品性能。 1.市场需求 由于家禽育种的商业化特点,育种工作必须以满足市场需求 为出发点。为此,首先必须深入市场同客户建立密切联系,了解市场需求。育种 成果具有强烈的滞后性,即育种群的遗传进展要经过扩繁体系的多级传递,经过 2~3年才能在商品代中表现出来,而且每代的遗传进展有限。因此,育种决策者 必须具备对市场需求的预测能力,分析判断近期、中期和长期的市场需求。以肉 鸡育种为例,欧英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起分割鸡的比例逐渐上升,一些育种公 司加强对胸肉率的选择,培育出宽胸型肉鸡,顺应了市场发展的需要。 因此,衡量育种工作成效的标准,不但要看每年遗传进展的大小,而且要看 这种遗传进展满足市场需求的程度。 48 2.现有育种群的状况 明确了市场需求,还必须有能够满足这种需求的物 质基础——育种素材。因此,必须对育种群的现状和发展潜力有全面的认识,包 括各个纯系的性状均值、遗传参数(遗传变异和性状间的关系)、单基因性状特 点(如快慢羽)、群体大小和结构、近交程度及纯系间的配合力大小等。通过对 这些信息的综合分析,判断哪些系有潜力能满足市场需求。如果在现有育种群找 不到合适的素材,则要想办法引进外来育种素材。 3.竞争对手的产品性能 在竞争性的市场中,必须发扬自己的长处,克服 自己的不足,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因此,必须对主要竞争对手的产品性能和 发展趋势作及时、全面、准确的了解,在比较的基础上明确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家禽育种竞争中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在主要生产性能上不能明显落后于竞争对 手。 (二)充分利用加性和非加性遗传效应 1.加性遗传效应的利用——选择 基因的加性效应值即性状的育种值,是 性状表型值的主要成分。在基因的传递过程中,加性遗传效应是相对稳定的。任 何一个选育计划的中心任务,就是通过选择来提高性状的加性效应值(育种值), 产生遗传进展。选择获得遗传进展有三个基本条件: (1)性状有变异 即育种群内不同个体的性状值有一定差别。只有针对有 变异的群体作选择,才有可能获得遗传进展,而对一些所有个体都表现相同的性 状(如一些质量性状),是不能通过选择来加以改变的。对遗传力相同或相近的 性状来说,群内变异越大,获得的选择反应也越高。 (2)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如果表型值的变异仅仅是由环境因素造成的,而 与遗传因素无关,则选择也不会产生作用。表型变异中遗传因素所占比例越高, 则遗传力越高,选择反应相应也越大。同时,选择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利 用表型值估计育种值的准确性。因此,选择方法的好坏在育种中起着关键作用。 (3)变异是可以度量的 选择必须建立在准确度量性状值的基础上。对于 一些确有遗传变异但无法直接度量或度量后造成个体死亡的性状(如屠体性状), 是不可能作直接选择的。但可以通过一些相关性性进行间接选择。 长期鸡育种的实践证明,以人工选择来充分利用性状的加性遗传效应,是使 现代鸡种主要生产性能持续提高的主要手段。 2.利用非加性遗传方差——杂交 在构成表型值的效应中,除了加性遗传 49 效应以外,还有两个重要的非加性遗传效应,即显性(包括超显性)效应和上位 效应。显性效应是相同位点不同等位基因之间的效应;上位效应是不同位点基因 间的互作效应。 研究表明,鸡的部分数量性状具有很显著的非加性遗性效应。如产蛋数显性 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例可达15%~18%,而遗传力(加性遗传方差占表型方差的 比例)为12%~36%。蛋重和蛋比重的显性方差比例分别为2%~6%和1%~5%, 其遗传力分别为48%~63%和32%~39%。这表明显性遗传效应对产蛋数低遗传力 性状具有重要影响,而对高遗传力性状(蛋重和蛋比重)则影响甚微。许多研究 均证实,显性效应是构成杂交优势的主要因素。上位效应也与杂种优势的大小有 密切关系,但其稳定性和可预见性比显性效应低。 由于产蛋量等性状的非加性效应显著,可以获得显著的杂种优势。因此,通 过杂交生产商品鸡已成为鸡现代育种的基本特征。商品鸡的遗传性能等于加性遗 传效应值与杂种优势之和。因此,育种工作不应当仅局限于提高纯系性能(加性 遗传效应)值本身,同时也应当最大限度地利用杂种优势,即非加性遗传效应。 (三)高强度选择 在现代家禽育种中,选择强度之高是任何一种家畜所不 可比拟的。高强度选择是保证家禽育种高速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家禽(尤其是 鸡和鸭)本身的两个特点为高强度选择提供了条件。 第一个特点是鸡的高繁殖力。一个育种群种母鸡在留种时,产蛋率一般可在 80%以上,以留种30周计,可获得初生母雏5只。在存活率正常、饲养充足的 情况下,母鸡的平均留种率可达30%左右。如果延长留种期,则留种率还可进一 步降低;在公鸡方面,由于公母比例较大,每只公鸡与配母鸡可以在10只以上, 留种率一般可控制在5%以内,而在肉鸡育种中更可达到1%以下。 第二个特点是家禽的饲养成本相对较低,所以可以保持很大的观察群,作为 选择的基础。一般情况下一个纯系观察鸡数在3000只以上,多的可达10000只 左右,从而为提高选择强度打下了基础。 (四)保持性状间的综合平衡 家禽的性状众多,但本身是一个整体。因此, 在性状之间形成了各种表型及遗传上的关联,即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育种者通 过选择使某性状发生变化时,在同一遗传基础和生理背景的作用下,其他一些性 状也可能发生相关反应,其变化量大小取决于性状的遗传力及性状间的遗传相关 等。 50 在育种中必须考虑到生物体的这种关联性,保持性状间的合理平衡,即所谓 平衡育种。保持性状间的平衡,一方面是针对选择性状间的遗传对抗(负遗传相 关),另一方面是克服自然选择的阻力。 在选择性状之间必须要作全面分析。如果过于强调某一性状,则与之负相关 的性状会获得不利的间接选择反应,有时这种不利间接反应甚至会超过自身的直 接选择反应,因而净选择反应为负值。同时,在育种过程中自然选择的干扰也是 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自然选择是使家禽更好地适应环境的一种力量,而人工选 择是以人类需要为目标的。有时这两种目标一致,如对产蛋量的选择,有时则背 道而驰,如对早期生长速度的选择。鸡早期生长速度快,不但死亡率(如腹水症) 高,而且繁殖率明显下降,这可以说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因此,在平衡育种中 要求适当降低增重的选择压,给成活率和繁殖力以一定的人工选择,以对抗自然 选择的不利影响,这样可以在整体上保持育种群的最佳遗传改进。理论上预期肉 鸡增重的年遗传进展可达70~75g,但多数育种公司的实际进展只有50g左右, 而繁殖力和成活率基本保持稳定或略有改时,这正是平衡育种的结果。 二、选择方法 (一)个体选择 也称为大群选择(mass selection),根据个体表型值进行 选择。这种方法简单易行,适用于遗传力高的性状。在肉鸡的育种中选择体重时 常用此法。 (二)家系选择 根据家系均值进行选择,选留和淘汰均以家系为单位进行。 这种方法适用于遗传力低的性状,并且要求家系大、由共同环境造成的家系间差 异或家系内相关小。在这一条件下,家系成员表型值中的环境效应在家系均值中 基本抵消,家系均值基本能反映家系平均育种值的大小。对产蛋量作选择时都采 用此法,但必须注意保证足够大的家系(>30只),而且家系成员要在测定鸡舍 内随机分布。 家系在鸡育种中特指由1只公鸡与10只左右母鸡共同繁殖的后代。这实际 上是一个由全同胞和半同胞组成的混合家系。同一母鸡的后代构成全同胞家系, 不同母鸡的后代间为半同胞关系。因此,鸡的家系选择又可分为全同胞家系选择 和混合家系选择。 与家系选择有关的是同胞选择。两者的区别是,家系选择的依据是包括被选 51 者本身成绩在内的家系均值,而同胞选择则完全依靠同胞的测定成绩。因此,对 产蛋量这一限性性状,公鸡用同胞选择,母鸡用家系选择。两种方法对选择反应 的影响几乎相同,特别是在家系含量大时。 (三)合并选择 兼顾个体表型值和家系均值进行选择。从理论上讲,合并 选择利用了个体和家系两方面的信息,因为其选择准确性要高于其他方法。这种 方法要求根据性状的遗传特点及家系信息制订合并选择指数。合并选择还可综合 亲本方面的遗传信息,制订一个包括亲本本身、亲本所在家系、个体本身、个体 所在家系成绩等在内的合并选择指数,用指数值来代表个体的估计育种值。数量 遗传学最近的发展,为准确估计育种值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动物模型下的最佳线 性无偏估计(BLUP)已成功地用于家禽的育种值估计,根据BLUP值进行选择 可以提高选择准确性。 三、纯系选育 (一)纯系 1.纯系的概念 纯系(pureline)这一概念首先是由Johnson(1909)提出 来的,指植物经多代自交后形成的基因基本纯合的种群。家禽是异交动物,因而 不可能达到植物纯系的要求,在家禽育种中,育种群在闭锁继代选育5代以后, 有利基因的频率增加,不利基因的频率逐渐减少,形成了遗传上比较稳定的种群, 就可称为纯系,简称为系。生化遗传研究表明,鸡的纯系中大多数血型及蛋白多 态性基因的纯合系数仅有0.3左右。所以纯与不纯仅是相对的。 纯系由许多家系组成。因此,家系是纯系的基本构成单位,决定着纯系的规 模和遗传结构。 2.培育纯系的目的 首先是通过选择提高性状的基因加性效应值(即育种 值),这是整个育种工作的基础。纯系获得的遗传进展通过杂交繁育体系传递到 商品代,成为商品鸡生产性能持续改进的动力。第二个目的是提高纯系的基因纯 合度。杂种优势与杂交亲本的纯合度密切相关。因此,通过培育纯系提高基因纯 合度,可以增加杂种优势。 3.配套系 在杂交繁育体系中,需要多个纯系配合在一起使用。不同纯系 的杂交组合可以组成不同的商品代类型,不但生产性能不同,而且在能否自别雌 雄、自别方式等方面也有差异。通过配合力测定,筛选出符合育种目标要求的纯 52 系组合,这一特定纯系组合即构成配套系。例如有I,II,III,IV,V共5个纯 系,如果完全随机组合可产生60个不同的三系配套组合。但在实际育种中,不 同纯系按特定的配套位置设定了重点选育方向以及羽色、羽速等特征。因此,实 际上不需要对这么多的杂交配套组合作配合力测定。如果通过配合力测定等工 作,确定以III系为第一杂交父本,II系为杂交母本,IV为第二杂交父本,则IV ×(III×II)即构成配套系,进行杂交配套、扩繁推广。配套系一经确定,在一 定时间内一般要保持稳定,直到现有配套系已不能满足育种目标的要求,推出了 新的配套组合为止。 (二)纯系选择 目前最常用的纯系选择方法是闭锁群继代选择,也称为纯 系内选择。 1.基础群的选择 基础群是育种的基本素材,其有利基因种类和频率决定 着纯系遗传进展的方向和速度。 目前可用的育种素材有纯系(包括曾祖代)、祖代、父母代和商品代鸡。纯 系来源较少,引进价格非常高,所以一般还是应当保持其独立性,继续作闭锁选 育。祖代和父母代是非常重要的育种素材,其引进成本低,遗传基础好,通过合 理的选育,可以较快地培育出纯系。尤其是用祖代鸡培育配套纯系,在三系配套 时第二父系可以直接获得,第一父系和母系可以用不同鸡种的祖代鸡分别选出。 商品代在培育纯系中的利用价值较低,特别是褐壳蛋鸡和肉鸡,其商品代为品种 间杂种,分离严重,毛色、体型等特征很难提纯。而自来航型蛋鸡商品代为品种 内纯系间杂种,容易提纯。因此,是可以利用的育种素材。北京白鸡III系就是 从雪佛公司的星杂288商品代中选育出的优秀纯系。 2.纯系规模 纯系规模取决于纯系内家系的数目及每个家系的大小(含量)。 理论上证明了纯系规模越大,每代的遗传进展相对越高,但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 遗传进展的增量很有限。而且纯系规模过大,育种工作量随之正比地增加。因此, 在实际育种中,纯系规模并非越大越好,应根据育种需要和育种成本来合理确定。 一般情况下,每个纯系应有60~100个家系,每个家系按1:20~12的公母比 例组配,每只母鸡留下4~6只母雏、2~3只公雏,产蛋观察群的规模为2000~5000 只母鸡、后备公鸡1000只以上。公鸡的留种率可达到10%以下,母鸡留种率在 30%以下。在一些大型育种公司,公鸡的留种率可达1%以下,母鸡为10%左右。 纯系内家系数目也受到选育程度的影响。在纯系选育初期,由于群内变异较 53 大,为了尽快提高群内的遗传一致性,家系数目应少一些,家系含量大一些。而 当纯系选育程度较高,群内一致性较高时,为了提高判别遗传变异的准确性,减 少近交增量,可以多建一些家系,家系含量相应减少。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纯系规模及家系数基本稳定,留种率大小主要取决于留 种期的长短和产蛋率高低。如果留种期为30天,平均产蛋率为80%,则每只母 鸡可产24枚种蛋,孵化后可得8只母雏,育成后备母鸡6只,则留种率为17% 左右。 3.纯系选育程序 纯系闭锁群继代选育流程见图3-3。这种模式适用于蛋鸡 育种,肉鸡母系的选择也基本相同,但在5~6周龄左右还要对体重作选择,产蛋 测定时间也不同。 (三)合成系选育 合成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来源不同、但有相似生产性 能水平和遗传特征的系群(可以是纯系,也可以是祖代或父母代等)杂交后形成 的种群,经选育后可用于杂交配套。 合成系育种重点突出主要的经济性状,不追求血统上的一致性,因而育成速 度快。由于现代鸡种的生产水平已很高,特别是国际著名鸡种都经历了几十年长 期系统的选育,有许多高产基因已固定。把不同来源的种群合成后,有可能将不 同位点的高产基因汇集到一个合成系中,提高性状的加性基因效应值,增加遗传 变异。 合成系育种体现了一种开放的育种思想。在一个长期的育种计划,不仅应当 通过闭锁群选择来利用群体内已有的遗传变异,产生遗传进展,而且还要在适当 的时候通过合成,把分散在不同群体中的优秀基因组合在一起,增加新的遗传变 异,为进一步的闭锁选择打下基础。因此,育种中的“合成”和“闭锁”不是完 全对立的,而是两个相辅相成的环节。合成为闭锁提供遗传变异来源,闭锁则巩 固和发展合成的成果。所以,纯系和合成系并不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育种形式,而 是处于长期选育动态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而已。纯系不可能永远闭锁下去,当选育 达到一定程度后,群内遗传变异减少,遗传进展放慢,此时应考虑利用与本系有 相同选育目标和遗传特征的高产系群进行合成。而合成系通过选育,在提高生产 性能的同时,也提高了纯度,经过4~5代系统选育,也可能发展成为纯系。 在鸡现代育种的早期,合成系的方法被大量采用,目前世界上的主要褐壳蛋 鸡父系和母系以及肉鸡的母系起初基本上都是合成系。在随后的育种过程中也在 54 必要时采用合成系。 (四)选配 选种后必须做的一项重要育种工作就是选配。在鸡育种的早期, 为了仿效玉米自交系双杂交体系,许多育种公司热衷于培育近交系。但不久就发 现鸡对高度近交的耐受力较差,很容易发生严重的近交衰退。培育近交系的代价 太高,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大多数育种公司都放弃了近交系。 在纯系选育中,最常用的选配方法是在避免全同胞和半同胞交配的前提下, 进行随机交配。中选母鸡中的同胞姐妹应尽可能避免进入同一新组家系。有少数 育种场采用同质选配,即用最好的中选公鸡与最好的中选母鸡相配。这种方法容 易造成近交的增加,而且遗传变异相对减少,长期选择时遗传进展很快就会衰竭。 (五)家系含量的优化控制 家系含量即指家系内的个体数。尽管每个家系 的亲本数均相同,但产蛋量、受精率、孵化率以及后代雏鸡的存活率在不同家系 间可能出现差异,造成各个家系测定数的不同。在育种过程中,如果不进行人为 操纵,则有的家系亲本尽管育种值很高,但留下的育种后代数却较少,而一些育 种值不高的亲本反而留下较多的后代,造成家系含量的不规则变化。理论分析表 明,不规则的家系含量分布既可使实现选择差降低,又会减少群体有效含量,从 而影响了遗传进展。 优化控制家系含量的具体方法是:①根据中选亲本的育种值,设计每个家系 的优化含量。即根据家系亲本的育种值,在适宜的群体有效含量水平下,计算出 一组使实现选择差达到最大的优化遗传贡献率,然后根据纯系观测群大小计算出 每个家系的优化含量。②在入孵种蛋、出雏、育雏育成阶段,充分照顾高育种值 家系的后代,使之在各个阶段占有较大的比例。但对低育种家系的后代数量也要 控制在一定水平之上。在淘汰育雏育成鸡时要考虑其家系来源,凡是优秀家系的 后代,只要生长发育正常都应留下来。最好在育雏育成期多养一些鸡,以便在转 入产蛋测定群时有足够的挑选余地。在转群时,按照设计的优化家系含量来控制 进入育种观测群的个体,使每个家系的实际含量尽可能接近优化含量。 四、一些育种技术 (一)个体输精与系谱孵化 在选种后作继代繁殖时,每只中选公鸡要按一 定的公母比例与中选母鸡组成家系亲本。公鸡均采用个体输精,以确保系谱的准 确性。如果在此之前中选母鸡作过人工授精或自然交配,则必须间隔较长时间(10 55 天以上),并用中选公鸡连续输精多次,进行替换。在肉鸡育种中如采用地面平 养,常用小间繁殖,每个小间饲养1只公鸡及所有与配母鸡,构成家系亲本。 留种期间,每枚种蛋上郡必须标明所属家系及母鸡号,然后进行系谱孵化。 系谱孵化的关键是在出雏期,应将每个全同胞家系(同父同母)的种蛋集中到一 个出雏笼或出雏袋内集中出雏,不同家系的种蛋必须彻底隔离开,这样雏鸡出雏 后,可根据出雏笼内的标签及蛋壳上的号来区分鸡的家系来源,然后结合个体标 记技术建立系谱。 (二)个体标记 在育种过程中,必须对育种群的每个个体进行准确的标记, 才能明确相互之间的亲缘关系,建立完整的系谱。系谱资料是进行家系选择和系 谱选择等的基础,利用系谱记录还可以追溯选育过程,并计算出育种群的近交系 数。 家禽的个体标记必须在系谱孵化后立即进行。最主要的标记工具是翅号。每 个翅号上可根据需要作一个由数字和字母组成的永久性号码。常用6位号码,第 1~2位代表家系公鸡(即雏鸡之父)代号、第3~4位为与配母鸡(即雏之母)顺 序代号、第5~6位为同一母本内的全同胞顺序号。如果纯系较多,可在前面加1 位数字代表纯系,也可用不同颜色的翅号来表示不同的纯系或年度。在佩带翅号 时,用翅号的尖端刺透雏鸡翅上肱骨与桡骨前侧三角区无血管网的翅膜,然后将 翅号两端固定在一起,把翅号捏成长条状,有号码一侧向上翻。注意穿刺点不能 太靠边缘(翅号易脱落)或靠近骨骼(易出血)。 (三)育种记录 准确而完整的生产性能记录是进行有效选择的基础。这些 生产性能记录大多数都必须以个体为基本记录单位,从而获得个体的生产性能数 据。以前的育种记录均用专用表格登记。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电子 数据记录系统,从而使育种记录逐步走向无纸化。基本的育种记录应包括下列内 容: 1.系谱孵化记录 应包括家系公禽号、与配母禽号、入孵蛋数、未受精蛋 数、出雏数、健雏数、后代雏禽的翅号等内容,计算出家系受精率、孵化率和健 雏率等。必要时还要记录雏鸡的羽色和羽速等特征。 2.生长发育记录 主要记载生长期不同周龄的体重及死亡情况,肉禽育种 中还包括体型测定、腿部评分、羽毛覆盖等。 3.屠宰测定记录 主要记载屠体和分割部位的重量和其他测定值。 56 4.个体产蛋记录 主要记录每只母鸡的翅号、笼号(或小圈号),每天产蛋 情况,破蛋、软蛋、畸形蛋及死亡等,定期测定蛋重,体重、耗料量、蛋品质等。 最后应总结为每只母鸡的基本生产性能。 5.公禽繁殖力测定记录 选种前测定公禽的精液品质和受精率。 6.新家系组成 记录选种后组成的新家系的基本情况,包括公母组成、翅 号及生产性能等。同时应转入系谱资料库,建立系谱档案。 五、育种工作中的非遗传措施 由于不少重要选育性状是低遗传力性状,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常规选择必 须依靠表型值估计育种值。因此,良好而稳定一致的环境条件有利于个体充分表 现遗传潜力,提高选择的准确性。因此,在育种中必须采取一系列非遗传措施, 为鸡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发挥提供最佳的营养和环境条件。此外,由于育种群 处于繁育体系的顶端,必须控制经蛋传播的疾病,以减少种鸡和商品鸡生产中死 亡或生产性能下降。 (一)疾病净化 育种群鸡的疾病净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不仅关系到 育种群本身的健康状况,更重要的是影响到种鸡及商品鸡的内在质量。这项工作 做好了,可以大范围地提高鸡的生产性能。严格地讲,应当彻底净化白痢、淋巴 白血病及支原体病。一些国际著各育种公司对此均十分重视,配备有高水平的兽 医专家队伍和先进的诊断设备,因而基本能达到上述要求。国内一些育种公司在 此方面尚有一定差距,应采取有力措施迅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二)防疫与消毒 有效的防疫和消毒是保证育种鸡群生产性能充分发挥的 重要措施,也影响到所产雏鸡的内在质量。育种场必须制订严格的防疫条例,技 术人员和饲养员进入育种场生产区和鸡舍都必须淋浴、更衣。外来人员严禁进入 生产区和鸡舍。进出生产区的车辆、物品必须彻底消毒,切断一切可能的疾病传 染途径。在育种场设计布局时,应当选择远离人口集中地和其他畜禽场的隔离地 带,并把孵化场、育雏育成鸡场、育种场和测定场隔离建设。这些工程防疫措施 有助于育种场的整体防疫工作。 (三)环境控制 饲养种群的鸡舍应当有良好的环境控制能力,保证提供适 合鸡正常生理要求的温度、光照和通风条件。条件较好的育种公司采用正压过滤 空气的密闭式鸡舍,可以有效地防止靠空气传播的疾病。 57 (四)营养与饲料 为育种群提供的饲料必须保证全价营养水平,不能有任 何营养素不足或存在毒素。营养不足或饲料中毒可能使育种群鸡的生产能力下 降,甚至造成死亡,这不仅降低选择的准确性,也可能影响到育种群的继代繁育。 因此,高质量的饲料也是任何一项育种工作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 第四节 鸡的育种程序 一、蛋鸡纯系选育与配套 (一)蛋鸡的选育性状 蛋鸡生产的产品单一,但影响生产效益的因素很多。 因此,必须在育种中全面加以考虑。 1.产蛋数 相关性状有开产日龄、高峰产蛋率及产蛋持续性(高峰后下降 的速度)。 2.蛋重 不但要考虑平均蛋重,也要考虑蛋重增加曲线形态,应作多点测 定值。 3.饲料转化率 相关性状为体重、产蛋量等。目前以间接选择为主,发展 趋势是直接选择。 4.蛋品质 包括蛋壳强度、颜色、质地、蛋形、蛋白高度(哈氏单位)、血 斑肉斑率等。 5.自别雌雄性状 在自别雌雄配套系中,应根据要求对羽毛颜色、羽毛生 长速度等作选择和监测。 6.成活率 包括育雏育成期和产蛋期。 7.受精率和孵化率。 8.监控性状 生长发育情况、成年羽毛颜色、皮肤颜色、习性、粪便干燥 度、产蛋期末体重等。 纯系在配套系中所处位置不同,应当采用不同的选育方向(重点)。由于蛋 鸡最重要的两个选育性状——产蛋数和蛋重之间存在较强的负相关,所以选育重 点的确定主要是考虑这两个性状的平衡。而其他的选育性状在不同纯系中都应保 持适当的选择压。 58 (二)纯系配套 蛋鸡的纯系配套除了考虑主要生产性能之外,还要考虑雏 鸡的自别雌雄。 1.白壳蛋鸡 尽管均属于单冠白来航品变种,但不同的纯系之间杂交仍可 产生一定的杂种优势。纯系选育的趋势是保持长期闭锁,提高纯系内遗传一致性, 采用合成系的较少。目前可用于自别雌雄的基因只有羽速基因。 2.褐壳蛋鸡 褐壳蛋鸡生产性能改进速度很快,己接近甚至超过白鸡的生 产水平。在褐壳蛋鸡配套系中,对利用羽色和羽速基因自别雌雄比较重视,因而 纯系在配套组合中的位置是比较固定的。褐壳蛋鸡商品代目前几乎均利用金银羽 色基因(S/s)自别雌雄,其父母代也可利用羽速基因(K/k)自别,形成双自别 体系。 3.浅褐壳蛋鸡 主要采用洛岛红型快羽公鸡配白来航型慢羽母鸡,在商品 代能根据羽速自别雌雄。由于配套亲本遗传距离较远,故后代在生活力上的杂种 优势明显,故在我国很受欢迎。 二、蛋鸡育种制度 (一)早期选择 1.早期选择 产蛋数是蛋鸡育种中最重要的选育性状。与实际生产要求相 吻合的产蛋数性状是72周龄(或500日龄)产蛋数。但如果等到完整记录了72 周龄产蛋数以后再作选择,不但世代间隔长,而且母鸡己进入产蛋低谷,蛋品质 下降,受精率和孵化率均大幅度降低,严重影响育种群的继代繁殖。由于产蛋数 是一个累计数量,早期记录与完整记录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它们之间的遗传相 关可达较高水平(0.6~0.8)。因此,在长期育种实践中,一直沿用40周龄左右的 累计产蛋数作为选择指标,通过早期选择来间接改良72周龄产蛋数。理论研究 和长期育种实践都证明,对产蛋数作早期选择是成功的。 对产蛋量的早期选择决定了对蛋重、蛋品质等性状也必须采用早期选择。因 此,早期选择成为蛋鸡育种的基本选择制度。早期选择的流程见图3-3。 2.早期选择的优越性 (1)缩短世代间隔 用完整记录(72周龄)产蛋数作选择时,世代间隔为 85周龄左右,而早期选择的世代间隔为52周,缩短世代间隔33周。虽然早期 选择的选择准确性有所下降,但由于世代间隔大幅度缩短,从72周龄产蛋数的 59 年遗传改进量来看,早期选择仍优于直接选择; (2)有利于留种 早期选择后留取继代繁殖用的种蛋时,公母鸡仍处于繁 殖旺盛期,种蛋数最多、质量好、受精率和孵化率均高,可在较短时间内留取足 够的种蛋,以保证有较高的选择压,并减少孵化批次; (3)每年一个世代 早期选择时一般都把世代间隔控制在一年,这样可以 做到每年一个世代,使每年的育种鸡群处于相对一致的环境条件中,便于鸡群周 转、生产管理和控制环境效应; (4)减少育种费用 由于记录个体产蛋数的时间大幅度缩短,降低了收集 育种数据的费用。 (二)两阶段选择 常规早期选种时产蛋量的选择准确率只有60%左右,即 便是用改进方法,准确率也很难超过70%。早期选择的准确率低,是影响产蛋量 遗传改进的重要因素。延长产蛋量记录期、推迟选种周龄,可以提高选种准确率, 但世代间隔相应延长,所以每年遗传进展反而并没有增加。为解决产蛋量选择中 世代间隔与选择准确率的矛盾,可采用两阶段选择,即“先选后留”与“先留后 选”相结合的方法。 两阶段选择方法的核心,是利用早期产蛋记录作第一次粗选之后,一方面继 续作产蛋量的个体记录,另一方面组建新家系繁殖下一代育种群。这样在空间上 把中后期产蛋量记录期与后代的育雏育成期重叠起来,等到下一代转入产蛋鸡舍 前,亲代育种观察群己有68周龄左右的产蛋测定成绩。根据这一成绩对育种群 作第二次选择,只有来自中选家系的后备鸡才能进入下一代育种观察群,作个体 产蛋成绩测定。这样,可以在保持早期选择优越性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选择准 确性。在北京白鸡的选育中采用此法,获得了很好的选择效果。 两阶段选择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选择压的分配。如果第一次选择的留种率过 大,则使孵化和育雏育成数虽增加很多,大幅度提高了育种成本;而当第一次选 择留种率很低、第二次选择的留种率很高时,则由延长产蛋记录期带来的好处有 限,很难有效地提高选种准确率。因此,在实际应用时需要结合育种群的实际情 况、育种成本及饲养条件的限制等因素作具体计算分析。 两阶段选择方法除有利于产蛋量的选择外,也可在选择中考虑产蛋中后期的 蛋重、蛋品质、耗料量、体重等性状,使这些性状的改良向着更符合育种需要的 方法发展。两阶段选择法的不足之处是增加了产蛋成绩的记录量和育雏育成量, 60 但在提高选种准确率方面的收益应当是大于这种支出。而且第二次选择后淘汰的 育成鸡可转到种鸡场使用。 三、快大肉鸡类型与纯系配套 现代肉鸡育种在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惊人的成绩,肉用仔鸡达到 上市体重(1.8kg)的日龄几乎每年可减少1天,目前只需饲养不到40天体重就 可达到2kg。饲料转化率也大幅度改进,可用1.8kg饲料转化1kg活重。从市场 需要来看,发展中国家仍以整鸡(西装鸡)为主,而发达国家的消费已转向分割 鸡和深加工鸡肉,如美国市场上整鸡销售的比例已从1980年的50%降到目前的 10%左右。这就要求肉鸡育种相应地改善屠体性能,尤其是提高胸腿肉产量。目 前主要有以下几种白羽快大肉鸡配套类型: (一)标准型 即传统上的白羽速生肉鸡,是目前早期生长速度最快的肉鸡, 也是我国目前最主要的肉鸡类型。在选育上,以提高早期增重速度为主,只测定 胸角,一般不作屠宰测定;重视母系产蛋性能的提高,以降低雏鸡成本;父母代 母本可根据羽速自别雌雄,因而其母系父本为快羽系,母系母本为慢羽系。 (二)高产肉率型 这是适应欧美市场需要的类型。在活重的基础上比较时, 其早期生长速度略慢于标准型,达到上市体重的日龄晚1天左右,饲料转化率也 略低。但其产肉率高,如果以分割鸡肉产量来比较时,各项指标均优于标准型, 因而特别适合于分割肉价格高的市场。这种类型的肉用仔鸡腿病发生率较高。 (三)羽速自别型 这种类型的商品代肉仔鸡可根据羽速自别雌雄,快羽为 母雏,慢羽为公雏。因此,肉仔鸡可以公母雏分开饲养,并在各自最佳的日龄上 市,有利于提高饲料转化率和肉鸡的均匀度,适合于作快餐用鸡。这种类型的肉 鸡选育与标准型没有根本区别,有的育种公司使用相同的3个系即可生产这两种 产品,即父系相同(快羽系);用另一快羽系作母系母本,慢羽系作母系父本, 就可以生产出羽速自别型肉鸡。 四、肉鸡选育性状 肉鸡的选育性状已很多,分为肉仔鸡性状和种鸡性状两大类。 (一)肉仔鸡性状 主要有以下13个:①早期增重速度(体重);②产肉率 (胸腿肉比率,在测胸角的基础上,配合屠宰测定进行);③饲料转化率;④腿 61 部结实度和趾形;⑤死淘率;⑥胸部囊肿;⑦腹脂沉积量(活体测量为主,配合 屠宰测定进行);⑧龙骨曲直;⑨羽毛生长速度(作伴性遗传自别雌雄时用);⑩ 皮肤颜色;○ 11 羽毛颜色;○ 12 羽毛覆盖度;○ 13 体型结构的其他缺陷。 在标准型肉鸡选育中,以早期增重速度和饲料转化率为选育重点;而在作高 产肉率型肉鸡选育时,则以产肉率、早期增重速度和腿部结实度为侧重。不管侧 重点如何,郡必须对所有性状作综合考虑。 (二)种鸡性状 主要有以下7个方面:①产蛋量;②蛋重;③开产日龄; ④蛋品质;⑤受精率(包括精液品质);⑥孵化率;⑦死亡率。 (三)选育进展目标 根据一些育种公司的经验,肉鸡主要生产性能上每年 可能获得的遗传进展为:①体重:+50g;②分割肉产量:+0.18%;③耗料增重 比:-0.02;④入舍鸡产蛋数:+1.5枚;⑤存活率、受精率、孵化率等不下降。 五、肉鸡选育程序 现代肉鸡育种中,父系和母系的选育方法有一定区别。 (一)父系选育 对肉鸡父系的选择以早期增童速度、配种繁殖能力、产肉 率和饲料转化率为主,兼顾其他性状。选择方法以个体选择为主,在繁殖性能和 饲料转化率等方面结合家系选择进行。 肉鸡的主要性状是在不同的年龄表现出来的,不能等所有性状都表现后才作 选择。因此,肉鸡的选育都是分阶段进行的。选种时,不但要求在各阶段选择中 对选择压进行合理分配,而且要在对性状间遗传关系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制定合理 的选种标准。肉鸡父系选育的基本程序为: 1.出雏选择 选留健雏,同时根据纯系要求对羽色、羽速等特征进行选择。 2.早期体重选择 以前一般是在6周龄时根据体重、胸、腿测定等进行选 择。由于育种的发展,父系6周龄体重已达2kg以上,而此时选种后再作限制饲 养,对育种鸡生长期体重的控制不利,影响其繁殖性能。因此,应提前选种。一 个合理的方法是固定选种体重,而不是固定选种时间,即以达到1.8kg体重的日 龄作为本代的选种年龄。此时,根据本身的体重、胸肌发育、腿都结实度、趾形 等作个体选择,同时对部分个体作屠宰测定,根据测定结果对产肉率和腹脂等作 同胞选择,对死亡率作家系选择。 这次选种的选择压最高,可达全部淘汰率的60%~80%。 62 3.饲料转化率的选择 饲料转化率的直接选择现在越来越受重视。但由于 测定个体饲料的消耗量费时费力,所以在实践中可以采用: (1)以家系为单位集中饲养在小圈内,测定家系耗料量,然后对家系平均 饲料转化率进行选择; (2)按早期体重预选后,测定部分公鸡的阶段耗料量(单笼饲养),然后作 选择。 4.产蛋期前的选择 主要根据体型、腿结实度、趾形进行选择,淘汰不合 格个体。 5.公鸡繁殖力的选择 在25~28周龄,测定公鸡采精量、精液品质等;在 平养时还要测定公鸡的交配频率,然后通过个体配种和孵化,测定公鸡的受精率, 对公鸡进行选择;如发现有公鸡繁殖力很差的家系,则要将该家系的公鸡和母鸡 全部淘汰;在测定受精率的孵化实验结束时,还可对孵化率和健雏率进行家系选 择,淘汰表现差的家系。 6.产蛋量测定 在肉鸡父系中一般不对产蛋量进行直接选择,但需要以家 系为单位记录产蛋成绩。如发现因个别家系产蛋量下降而使父系平均产蛋量退化 或达不到选育目标,也应淘汰这些家系,以保证增重和产蛋量之间的合理平衡。 7.组建新家系、纯繁 一般可在30周龄左右组建新家系,公母比例为1: 10左右。这样可在产蛋高峰收集种蛋,以便繁殖更多的后代,提高选择强度。 种蛋入孵前按蛋形指数和蛋重进行严格挑选,淘汰小蛋和畸形蛋。 (二)母系选育 肉鸡母系的选育性状主要是早期增重速度和产蛋性能,其 次是胸部发育、腿部结实度、趾形及精液品质、受精率等。其选育程序为: 1.出雏选择 选留健雏,同时根据纯系要求对羽色、羽速等进行选择。 2.早期体重选择 母系体重选择时间也应在固定体重的基础上确定。由于 母系鸡的生长速度比父系慢,所以其选择时间要晚一些,目前为6周龄。此时根 据本身的体重、胸肌发育、腿部结实度、趾形等作个体选择。在选择公鸡时还要 适当考虑其母亲及父亲同胞的产蛋性能。 此次选择的淘汰率应占总淘汰率的50%~70%。 3.产蛋期前的选择 主要根据体型、腿趾状况进行个体选择,淘汰不合格 个体。 4.产蛋性能测定与选择 母系选择中产蛋性能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必须 63 作准确的个体产蛋记录。产蛋测定在开产后持续12~15周,在40周龄以前结束。 此期间还要测蛋重及蛋品质。产蛋测定结束后,对母鸡按家系与个体成绩相结合 进行选择,公鸡则按同胞产蛋成绩作选择。需要注意的是,肉鸡产蛋量的选择与 蛋鸡有所不同,并非追求越高越好,而是注意保持与增重速度的协调发展。 5.公鸡繁殖力的选择 在25周龄以后,测定公鸡的采精量、精液品质等, 并通过孵化测定公鸡的受精率。结合自身的繁殖力和同胞的产蛋性能进行选择。 6.组建新家系纯繁 在40周龄左右组建新家系,公母比例为1:10左右。 个体配种后收集种蛋,作适当挑选后入孵,纯繁下一代育种群。 (三)增重与产蛋量之间的平衡 肉鸡母系的选育是肉鸡育种中的难题,特 别是在如何平衡协调早期增重速度与产蛋量这对负相关性状上,需要较高的技术 水平和育种经验。 1.早期增重速度选择方法的改进 对肉鸡母系的增重要求与父系不同,不 是增重越快的鸡越好,而是要规定体重的上限,把增重最快的一部分鸡淘汰。这 一点往往不被育种实践有们所接受。其实对于两个有矛盾的育种目标,选种的方 法经常是折衷的,即折衷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使其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为此, 即使淘汰某个性状最好的一部分鸡也在所不惜。简便实用的方法是随机称重100 只鸡,按体重大小的顺序排队,根据留种率和大体重鸡的淘汰率,可以大致确定 留种鸡群体重的上限和下限。这种选择方法不但间接选择了产蛋性能,而且还直 接选择了均匀度。 2.肉鸡性能的后裔测定 在母鸡作产蛋性能测定的同时,可以同步繁殖一 批肉仔鸡,在商品鸡生产条件下进行肉用性能的测定。这批后代可以是父系与母 系杂交的后代,也可以是母鸡的纯繁后代。在对母系第一次按6周龄体重选择时, 可放松选择压,待产蛋测定结束时再根据本身的体重、产蛋性能及后裔测定成绩 进行综合选择,有可能选出增重速度与产蛋性能均较好的母系肉种鸡。 复习思考题 1.家禽的标准品种是如何形成的?了解一些重要的家禽标准品种。 2.标准品种与商业配套系有何联系和区别? 3.现代商业鸡种分为几类?目前主要生产性能潜力能达到多少? 4.杂交繁育体系的基本结构和特征是什么? 64 5.主要的产蛋量和蛋品质指标有哪些?其遗传特点如何?为何要对产蛋量 进行早期选择? 6.饲养日产蛋量和入舍鸡产蛋量如何计算?它们有何联系和区别? 7.试述主要肉用性状的遗传特点和育种方法。 8.试述饲料转化率的特点和改进方法。 9.以两个伴性基因为例,说明如何在家禽中进行雏禽的自别雌雄。 10.试述伴性矮小型dw基因在家禽育种中的意义和主要用途。 11.如何确定合理的育种目标?蛋鸡和肉鸡的育种目标有何相同和不同之 处? 12.何为纯系和配套系?如何进行纯系选择? 13.主要的育种记录有哪些?如何进行? 14.何为家系选择?如何实施? 15.简述肉鸡育种程序。 第 四 章 人工孵化 自然条件下,家禽通常在合适的季节产一定数量的蛋后进行自然孵化,繁衍 后代。自然孵化通常称抱窝,孵化需要的温度主要来自家禽的体温。绝大多数禽 类是母禽完成孵化工作,但有些禽类,如鸵鸟,是由公禽或公母共同交替完成孵 化工作。在抱窝时母禽一般停止产蛋。人工孵化就是人为创造适宜的孵化环境, 对家禽的种蛋进行孵化,从而大大提高家禽的繁殖效率和生产效率。人工孵化已 成为现代家禽生产的一项基本技术。 第一节 胚胎发育 家禽的胚胎发育与哺乳动物不同,它是依赖种蛋中贮存的营养物质,而不从 母体血液中获取营养物质。另外,家禽的胚胎发育分为母体内发育和母体外发育 两个阶段,正因为有母体外发育阶段,才使人工孵化能够实行产业化。 65 一、家禽的孵化期 不同的家禽孵化期不同,同种家禽不同品种孵化期也有差异,体形越大、蛋 越大的家禽孵化期越长。表4-1是一些家禽的孵化期。家禽的孵化期还受许多因 素的影响,同一种家禽小蛋比大蛋的孵化期短,种蛋保存时间越长孵化期延长, 孵化温度提高孵化期缩短。 二、早期胚胎发育 以鸡为例,成熟的卵细胞在输卵管内受精后形成受精卵大约需要经过24h, 才能形成完整的鸡蛋通过输卵管产出体外。由于鸡的体温为40.6~41.7℃,适合 胚胎发育。因此,受精蛋在体内形成鸡蛋的过程中己经开始发育。实际上鸡的种 蛋整个孵化过程需要22天,其中1天是在母体内,21天在母体外进行的。 当蛋还在母鸡体内时,囊胚发育成具有外胚层、内胚层两个胚层的原肠期。 鸡蛋产出体外后,胚胎发育暂时停止。剖视受精蛋,在卵黄表面肉眼可见形似圆 盘状的胚盘,而未受精的蛋黄表面只见一白点。 三、孵化过程中的胚胎发育 种蛋获得适合的条件后,可以重新开始继续发育,并很快形成中胚层。机体 的所有组织和各个器官都由三个胚层发育而来,中胚层形成肌肉、骨骼、生殖泌 尿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的外层和结缔组织;外胚层形成羽毛、皮肤、 喙、趾、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内胚层形成呼吸系统上皮、消化系统的黏膜部分 和内分泌器官。 (一)胚胎的发育生理 1.胚膜的形成及其功能 胚胎发育早期形成四种胚外膜,即卵黄囊、羊膜、 浆膜(也称绒毛膜)、尿囊,这几种胚膜虽然都不形成鸡体的组织或器官,但是 它们对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营养物质利用和各种代谢等生理活动的进行是必不可 少的。 (1)卵黄囊 卵黄囊从孵化的第2天开始形成,到第9天几乎覆盖整个蛋 黄的表面。卵黄囊由卵黄囊柄与胎儿连接,卵黄囊上分布着稠密的血管,卵黄囊 分泌一种酶,这种酶可以将蛋黄变成可溶状态,从而使蛋黄中的营养物质可以被 66 吸收并输送给发育中的胚胎。在出壳前,卵黄囊连同剩余的蛋黄一起被吸收进腹 腔,作为初生雏禽暂时的营养来源。 (2)羊膜与浆膜 羊膜在孵化的30~33h开始生出,首先形成头褶,随后头 褶向两侧延伸形成侧褶,40h覆盖头部,第3天尾褶出现。第4天~5天由于头、 侧、尾褶继续生长的结果,在胚胎背上方相遇合并,称羊膜脊,形成羊膜腔,包 围胚胎。羊膜褶包括两层胎膜,内层靠胚胎,称羊膜,外层紧贴在内壳膜上,称 浆膜或绒毛膜。而后羊膜腔充满透明的液体(羊水),胚胎就漂浮于其中,这些 液体起保护胚胎免受震动的作用。绒毛膜与尿囊膜融合在一起,帮助尿囊膜完成 其代谢功能。 (3)尿囊 孵化第2天末到第3天开始形成,第4天至第10天迅速生长, 第6天到达壳膜的内表面。孵化的第10~11天时包围整个蛋的内容物,而在蛋的 锐端合拢起来。尿囊膜可起循环系统的作用,其功能:尿囊膜可充氧于胚胎的血 液,并排出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可将胚胎肾脏产生的排泄物排出而存于尿囊之中; 它帮助消化蛋白,并帮助从蛋壳吸收钙。 2.胚胎血液循环的主要路线 早期鸡胚的血液循环有三条主要路线,即卵 黄囊血液循环、尿囊绒毛膜血液循环和胚内循环。 (1)卵黄囊血液循环 它携带血液到达卵黄囊,吸收养料后回到心脏,再 送到胚胎各部。 (2)尿囊绒毛膜血液循环 从心脏携带二氧化碳和含氮废物到达尿囊绒毛 膜,排出二氧化碳和含氮废物,然后吸收氧气和养料回到心脏,再分配到胚胎各 部。 (3)胚内循环 从心脏携带养料和氧气到达胚胎各部,而后从胚胎各部将 二氧化碳和含氮废物带回心脏。 (二)胚胎发育过程 胚胎发育过程相当复杂,以鸡的胚胎发育为例,其主 要特征如下: 第1天,在入孵的最初24h,即出现若干胚胎发育过程。4h心脏和血管开始 发育;12h心脏开始跳动,胚胎血管和卵黄囊血管连接,从而开始了血液循环; 16h体节形成,有了胚胎的初步特征,体节是脊髓两侧形成的众多的块状结构, 以后产生骨骼和肌肉;18h消化道开始形成;20h脊柱开始形成;21h神经系统 开始形成;22h头开始形成;24h眼开始形成。中胚层进入暗区,在胚盘的边缘 67 出现许多红点,称“血岛”。 第2天,25h耳、卵黄囊、羊膜、绒毛膜开始形成,胚胎头部开始从胚盘分 离出来,照蛋时可见卵黄囊血管区形似樱桃,俗称“樱桃珠”。 第3天,60h鼻开始发育;62h腿开始发育;64h翅开始形成,胚胎开始转 向成为左侧下卧,循环系统迅速增长。照蛋时可见胚和延伸的卵黄囊血管形似蚊 子,俗称“蚊虫珠”。 第4天,舌开始形成,机体的器官都已出现,卵黄囊血管包围蛋黄达1/3, 胚胎和蛋黄分离。由于中脑迅速增长,胚胎头部明显增大,胚体更为弯曲。胚胎 与卵黄囊血管形似蜘蛛,俗称“小蜘蛛”。 第5天,生殖器官开始分化,出现了两性的区别,心脏完全形成,面部和鼻 部也开始有了雏形。眼的黑色素大量沉积,照蛋时可明显看到黑色的眼点,俗称 “单珠”或“黑眼”。 第6天,尿囊达到蛋壳膜内表面,卵黄囊分布在蛋黄表面的1/2以上,由于 羊膜璧上的平滑肌的收缩,胚胎有规律的运动。蛋黄由于蛋白水分的渗入而达到 最大的重量,由原来的约占蛋重的30%增至65%。喙和“卵齿”开始形成,躯 干部增长,翅和脚已可区分。照蛋时可见头部和增大的躯干部两个小圆点,俗称 “双珠”。 第7天,胚胎出现鸟类特征,颈伸长,翼和喙明显,肉眼可分辨机体的各个 器官,胚胎自身有体温,照蛋时胚胎在羊水中不容易看清,俗称“沉”。 第8天,羽毛按一定羽区开始发生,上下喙可以明显分出,右侧蛋巢开始退 化,四肢完全形成,腹腔愈合。照蛋时胚在羊水中浮游,俗称 “浮”。 第9天,喙开始角质化,软骨开始硬化,喙伸长并弯曲,鼻孔明显,眼睑己 达虹膜,翼和后肢已具有鸟类特征。胚胎全身被覆羽乳头,解剖胚胎时,心脏、 肝脏、胃、食道、肠和肾脏均已发育良好,肾脏上方的性腺已可明显区分出雌雄。 第10天,腿部鳞片和趾开始形成,尿囊在蛋的锐端合拢。照蛋时,除气室 外整个蛋布满血管,俗称“合拢”。 第11天,背部出现绒毛,冠出现锯齿状,尿囊液达最大量。 第12天,身躯覆盖绒羽,肾脏、肠开始有功能,开始用喙吞食蛋白,蛋白 大部分已被吸收到羊膜腔中,从原来占蛋重的60%减少至19%左右。 第13天,身体和头部大部分覆盖绒毛,胫出现鳞片,照蛋时,蛋小头发亮 68 部分随胚龄增加而诚少。 第14天,胚胎发生转动而同蛋的长轴平行,其头部通常朝向蛋的大头。 第15天,翅已完全形成,体内的大部分器官大体上都已形成。 第16天,冠和肉髯明显,蛋白几乎全被吸收到羊膜腔中。 第l7天,肺血管形成,但尚无血液循环,亦未开始肺呼吸。羊水和尿囊也 开始减少,躯干增大,脚、翅、胫变大,眼、头日益显小,两腿紧抱头部,蛋白 全部进入羊膜腔。照蛋时蛋小头看不到发亮的部分,俗称 “封门”。 第18天,羊水、尿囊液明显减少,头弯曲在右翼下,眼开始睁开,胚胎转 身,喙朝向气室,照蛋时气室倾斜。 第19天,卵黄囊收缩,连同蛋黄一起缩入腹腔内,喙进入气室,开始肺呼 吸。 第20天,卵黄囊已完全吸收到体腔,胚胎占据了除气室之外的全部空间, 脐部开始封闭,尿囊血管退化。雏鸡开始大批啄壳,啄壳时上喙尖端的破壳齿在 近气室处凿一圆的裂孔,然后沿着蛋的横径逆时针敲打至周长2/3的裂缝,此时 雏鸡用头颈顶,两脚用力蹬挣,20.5天大量出雏。颈部的破壳肌在孵出后8天萎 缩,破壳齿也自行脱落。 第21天,雏鸡破壳而出,绒毛干燥蓬松。 (三)胚胎发育过程中的物质代谢 发育中的鸡胚需要蛋白质、碳水化合物、 脂肪、矿物质、维生素、水和氧气等作为营养物质,才能完成正常发育。 1.水 蛋内水分随孵化期的递增而逐渐减少,一部分被蒸发,其余部分进 入蛋黄,形成羊水、尿囊液以及胚胎体内水份。蛋黄内的水份从孵化的第2天开 始增加,6~7天达到最大量,从第1天的30%增至64.4%。水分来源于蛋白,所 以蛋白含水量从54.4%降至l8.4%,变成浓稠的胶状物,约12天后水分重新进入 蛋白,蛋黄恢复原重,蛋白变稀,以便经羊膜道进入羊膜腔。整个孵化期损失的 水分约占蛋重的15%~18%o 2.能量 胚胎发育所需要的能量来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但不同 胚龄的胚胎对这些营养物质的利用不同。碳水化合物是胚胎发育早期的能量来 源,而后利用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脂肪的利用是在孵化的7~11天,胚胎将脂 肪变成糖加以利用,17天后脂肪被大量利用。第10天胰脏分泌胰岛素,从11 天起,肝脏内开始贮存肝糖。蛋内脂肪的1/3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耗掉,2/3储存 69 雏鸡体内。 3.蛋白质 蛋内的蛋白质约47%存于蛋白,约53%存于蛋黄,它是形成胚 胎组织器官的主要营养物质。图4-4是蛋白质随胚龄的变化趋势图,在胚胎发育 过程中蛋白及蛋黄中的蛋白质锐减,而胚胎体内的各种氨基酸渐增。在蛋白质代 谢中,分解出的含氮废物由胚内循环带到心脏,经尿囊绒毛膜血管循环排泄在尿 囊腔中。第一周胚胎主要排泄尿素和氨,从第二周起排泄尿酸。. 4.矿物质 在胚胎的代谢中钙是最重要的矿物质,它是从蛋壳中转移至胚 胎中。蛋内容物和胚胎中的钙含量自孵化的第12天起显著上升。胚胎发育还需 要另一些矿物质,如磷、镁、铁、钾、钠、硫、氮等,其来源为主要是蛋内容物。 在许多情况下,种母鸡日粮中矿物质缺乏,会使蛋中矿物质含量满足不了胚胎发 育所需要。 5.维生素 维生素是胚胎发育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主要是维生素A、维 生素B 2 、维生素B 12 、维生素D 3 和泛酸等,这些维生素全部来源于种鸡所采食 的全价饲料,如果饲料中的含量不足,会影响蛋内含量,极容易引起胚胎早期死 亡或破壳难而闷死于壳内。维生素不足也是造成残、弱雏的主要原因。 (四)气体交换 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不断进行气体交换。孵化最初6天, 主要通过卵黄囊血液循环供氧,尔后尿囊绒毛膜血循环达到蛋壳内表面,通过它 由蛋壳上的气孔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到10天后,气体交换才趋于完善。第19 天以后,胚雏开始肺呼吸,直接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鸡胚在整个孵化期需氧气 4~4.5L,排出二氧化碳3~5L。 第二节 孵化条件 一、温 度 温度是有机体生存发育的重要条件,活的家禽胚胎必须有一个最适宜的环境 温度,才能完成正常的胚胎发育,获得高孵化率和健康雏禽。 (一)生理零度 低于某一温度胚胎发育就被抑制,要高于这一温度胚胎才 开始发育,这一温度被称为“生理零度”,也称临界温度。因为干扰因素太多, 生理温度的准确值很难确定。此外,这一温度还随家禽的品种、品系不同而异, 一般认为鸡胚的生理零度约为23.9℃。 70 (二)胚胎发育的温度范围和孵化最适温度 胚胎发育对环境温度有一定的 适应能力,以鸡为例,温度在35~40.5℃(95~105°F),都会有一些种蛋能孵化出 雏鸡,当然在这个温度范围内有一个最佳温度。在环境温度得到控制的前提下(如 24~26℃),立体孵化器最适宜孵化温度(1~19天)为37.5~37.8℃,出雏期间为 36.9~37.2℃。其他家禽的孵化适宜温度和鸡差不多,一般在上下1℃的范围内, 孵化期越长的家禽,孵化适宜温度相对越低一些,而孵化期越短的家禽,孵化适 宜温度相对越高一些。 另外最适宜温度还受蛋的大小、蛋壳质量、家禽的品种品系、种蛋保存时间、 孵化期间的空气湿度等因素的影响。 (三)高温的影响 胚胎在高于最适宜温度条件下孵化,会加速胚胎发育的 速度,缩短孵化期,孵化率和雏鸡质量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如16日龄鸡胚在 40.6℃的温度下,经历24h孵化率只有轻微的下降,但是在43.3℃条件下,放置 6h孵化率有明显下降,9h后会严重下降。孵化温度升至46.1℃,经历3h或48.9 ℃经历1h,所有胚胎将全部死亡。当发生停电事故时,风扇停止运转,热量不 均匀,较热的空气上升至孵化器顶部,会造成孵化器上部的种蛋过热,而下部温 度不足。 (四)低温的影响 在低于最适合温度条件下孵化,胚胎发育变缓,延长孵 化期。人工机器孵化和自然孵化一样,短时间的降温(0.5h以内)对孵化效果无 明显的不良影响。孵化14天以前胚胎发育受温度降低的影响较大,15~17天即 使将温度短时间降至18.3℃,也不会严重影响孵化率。18~21天虽然要求的最适 宜温度低,但是温度下降却会对出雏率有严重的影响,如果温度降低到18.3℃以 下,孵化率可以降低到10%以下。在此期间即使是短时间的停电,也会严重影响 出雏率。 (五)恒温孵化和变温孵化 l.恒温孵化 孵化的1~19天始终保持一个温度(如37.8℃),19~21天保持 一个温度(如37.2℃)。恒温孵化要求的孵化器水平较高,而且对孵化室的建筑 设计要求较高,需保持22~26℃较为恒定的室温和良好的通风。巷道式孵化器采 用的是恒温孵化。如果达不到要求的室温,可以考虑适当提高孵化温度0.5~0.7 ℃;室温超过要求的温度,则应该通风降温,如果降温效果不理想,孵化温度应 降低0.2~0.6℃。 71 2.变温孵化 根据不同的孵化器、不同的环境温度和不同胚龄,给予不同 的孵化温度。我国传统孵化法多采用变温孵化。鸡的变温孵化的给温方案见表 4-2。 二、相对湿度 (一)相对湿度的重要性 相对湿度降低,蛋内水分蒸发过快,雏鸡提前出 壳,雏鸡个体就会小于正常雏鸡,容易脱水;相对湿度较大,水分蒸发过慢,延 长孵化时间,个体较大且腹部较软。 (二)胚胎发育的适宜相对湿度 鸡的胚胎发育对环境的相对湿度的要求没 有对温度的要求那样严格,一般40%~70%均可。立体孵化器的适宜相对湿度, 孵化期1~19天为50%~60%,出雏期(20~21天)为75%。出雏期要求湿度较高 的理由是湿度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作用,使蛋壳的碳酸钙变成碳酸氢钙,使蛋壳 变脆,有利于破壳出雏。适宜相对湿度只是针对中等大小的种蛋的平均值,不同 大小的种蛋在相同的湿度下水分蒸发比例是不同的,应根据不同的蛋重进行必要 的湿度调节(表4-3)。 鸭、鹅等水禽出雏湿度要求较高,一般相对湿度都在90%以上,有时需要向 孵化器内喷热水以增加湿度。 (三)温度和湿度的关系 在胚胎发育期间,温度和湿度之间有一定的相互 影响。孵化前期,温度高则要求湿度低,出雏时湿度要求高则温度低。一般由于 孵化器的最适宜温度范围已经确定,所以只能调节湿度。出雏器在孵化的最后2 天要增加湿度,那么就必须降低温度,不这样做,对于孵化率和雏鸡的质量都会 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孵化的任何阶段都必须防止同时高温和高湿。 三、通风换气 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不断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 水分(表4-4)。为保持正常的胚胎发育,必须供给新鲜的空气,二氧化碳浓度不 超过0.5%,如果超过1%,则胚胎发育迟缓,死亡率增高,出现胎位不正和畸形。 氧气含量为21%时孵化率最高,每减少1%,孵化率下降5%。氧气含量过 高孵化率也降低,每增加1%,孵化率下降1%左右,一般情况下不会氧气不足 或含量过高。新鲜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为0.03%~0.04%,只要孵化器通风设计 72 合理,运转操作正常,孵化室空气新鲜,一般二氧化碳不会过高。应注意通风不 要过度,通风过度不利于保持温度和相应的湿度。 胚胎发育过程与外界的气体交换随着胚龄的增加而加强,尤其19天以后, 鸡胚开始用肺呼吸,其耗氧更多。胚胎自身的产热量也随着胚龄的增加成比例增 加,尤其孵化后期胚胎代谢更加旺盛,产热更多,这些热量必须散发出去,否则 会造成温度过高,烧死胚胎或影响其正常发育。孵化器内的均温风扇,不仅可以 提供胚胎发育所需要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而且还起到均匀温度和散热的功能。 海拔较高的地方空气密度小,容易缺氧,如果不采取措施,孵化率会随海拔 高度的上升而下降,解决的办法是空气加压和输氧。 四、转 蛋 (一)转蛋的重要性 转蛋也称翻蛋。刚产下禽蛋的蛋黄由于比重较大而停 留在稀蛋白中,但是入孵后蛋黄因比重下降而从稀蛋白中上升,漂浮在上面,如 果不转动鸡蛋,蛋黄就会同外层浓蛋白相接触,发生粘连,造成胚胎死亡。转蛋 的目的是改变胚胎方位,防止胚胎粘连,使胚胎各部分均匀受热,促进羊膜运动。 (二)种蛋放置位置方向 人工孵化时种蛋的大头应高于小头,但是不一定 垂直,正常情况下雏鸡的头部在蛋的大头部位近气室的地方发育,并且发育中的 胚胎会使其头部定位于最高位置,如果蛋的大头高于小头,那么上述过程较容易 完成。相反如果蛋的小头位置较高,那么约有60%的胚胎头部在小头发育,雏鸡 在出壳时,其喙部不能进入气室进行肺呼吸。 (三)转蛋次数,角度和时间 多数自动孵化器设定的转蛋次数1~18天为 每2h一次,每天12次。每天转蛋6~8次对孵化率无影响。19~21天为出雏期, 不需要转蛋。孵化的第一周转蛋最为重要,第二周次之,第三周效果不明显。转 蛋的角度应与垂直线成45°角位置,然后反向转至对侧的同一位置,转动角度 较小不能起到转蛋的效果,太大会使尿囊破裂从而造成胚胎死亡。 第三节 孵化厂和孵化设备 一、孵化厂的建筑设计原则 (一)孵化厂规模的确定 孵化厂的规模大小应根据种禽饲养量和市场情 73 况,预计每年需要孵化多少种蛋、提供多少雏禽,尤其集中供雏的季节需要提供 的雏禽的数量,确定孵化批次、入孵种蛋量、每批间隔天数等与供雏有关的事项。 在此基础上确定孵化室、出雏室及附属房屋的面积,确定孵化器的类型、尺寸、 数量。一般入孵器和出雏器数量或容量的比例为4:1较为合理。例如容蛋量l0 万枚的孵化室,使用19200型孵化器,可以有4台入孵器,1台出雏器,每4天 入孵一批,17天转到出雏器,每月可以孵化7批鸡,按入孵蛋85%出雏率计算, 可以出母雏5.7万只。 (二)厂址的选择 孵化室应建立在交通相对便利的地方,以方便种蛋和雏 禽的运输,但又要远离交通干线、居民区、畜禽场,以免污染环境和被污染。如 果是作为种鸡场的附属孵化厂,应建在鸡场的下风向,离鸡场至少500m以上, 有独立的出入口,而且与养鸡场分开。另外,孵化厂的电力供应有保障,还必须 配备发电机。 (三)孵化厂的工艺流程 孵化厂的建筑设计应遵循入孵种蛋由一端进入, 雏鸡由另一端出去,如图4-5。一般的流程是 “种蛋→种蛋消毒→种蛋贮存→分 级码盘→孵化→移盘→出雏→鉴别、分级、免疫→雏禽存放→外运”。小型孵化 厂可采用长条形布局,大型孵化厂为了提高建筑物的利用率,在各室安排时应以 孵化室和出雏室为中心,缩短种蛋的移动路程,减少职工在各室之间的来往。 (四)孵化厂的建筑要求 孵化室的墙壁、地面、天花板应选用防水、防潮、 便于冲洗且耐腐蚀的材料,墙壁采用混凝土磨面,用防水涂料将表面涂光滑。天 花板至地面的高度一般为3.2m以上,天花板的材料最好用防水的压制木板或金 属板,天花板上面使用隔热材料。门要求高度2.4m以上,宽1.5m以上,以利于 运输车进出。门的密封性能要好。地面用混凝土浇注,并用钢筋镶嵌防止开裂, 地面要平整,且有一定的坡度,使冲洗的水流进下水道。 孵化厂必须安装通风换气系统,目的是供给氧气,排除废气和驱散余热,保 持室温在25℃左右。 二、孵化厂的设备 孵化厂除了孵化器外,还需要多种配套设备。设备的大小和数量受孵化厂的 大小、孵化器的类型、孵化厂须完成的服务项目等众多因素的影响。 (一)水处理设备 孵化厂用水需要进行分析,如果水的硬度较大,含泥沙 74 较多,矿物质和泥沙会沉积于湿度控制器及喷嘴处,很快就便其无法运转。阀门 也会因此而关闭不严并发生漏水。因此,孵化厂用水必须进行软化处理和安装过 滤器。 (二)种蛋运输设备 为了尽量减少蛋箱、蛋盘和雏禽运输等在厂内的搬运, 提高工作效率,孵化厂经常使用各种类型的小车以便于搬运,常用的有四轮车、 半升降车、集蛋盘、输送机等。 (三)种蛋分级和洗蛋设备 种蛋按大小分级进行孵化可以提高孵化效果, 大型孵化厂种蛋在入孵前都必须按大小进行分级。孵化厂为了提高生产效率,经 常使用真空吸蛋器、移蛋器、种蛋分级器、种蛋清洗机等设备。 (四)孵化设备 孵化器的质量要求温差小、控温和控湿精确、孵化效果好、 安全可靠、便于操作管理、故障少、便于维修和服务质量好。孵化器的类型大致 分平面孵化器和立体孵化器两大类,立体孵化器分为箱式和巷道式。现在采用最 多的是立体孵化器。 箱式立体孵化器分入孵器和出雏器,容蛋量可以儿千枚到2万枚左右,适用 于每年多批次孵化的孵化厂。一般中小型孵化厂使用箱式立体孵化器,也有较大 规模的孵化厂采用这种孵化器。 巷道式孵化器专为大型孵化厂而设计,尤其孵化商品肉鸡雏的孵化厂孵化量 很大,使用巷道式孵化器可以节省设备和能源。巷道式孵化器分入孵器和出雏器, 两机分别放置在孵化室和出雏室,入孵器容蛋量达8万~16万枚,甚至更大,出 雏器容蛋最可达1.3万~2.7万枚。 另外孵化厂还需配备清洗机、雌雄鉴别台、照蛋器、疫苗注射器等设备。 第四节 种蛋的管理 种蛋收集后需要进行筛选,经过消毒后才能进行孵化,有时还要进行运输和 短期的贮存。种蛋的质量受种禽质量、种蛋保存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种蛋质量的 好坏会影响种蛋的受精率、孵化率以及雏禽的质量。 一、种禽质量 为了提供高质量的种蛋,首先要求种禽生产性能高、无经蛋传的疾病、饲料 营养全面、管理良好,种蛋受精率高和无传染性疾病,尤其是要杜绝或严格控制 75 经蛋传播的疾病。对于种鸡,经蛋传的疾病主要有白痢、白血病和支原体病等。 二、种蛋的选择 (一)清洁度 蛋壳粘有粪便或被破蛋液污染的污染蛋不仅自身的孵化效果 较差,而且还会污染其他正常的种蛋和整个孵化器,增加死胚和腐败蛋,导致孵 化率降低和雏禽质量下降。轻度污染的种蛋需要经过砂纸擦拭和消毒液消毒才能 进行孵化。 (二)蛋的大小 大蛋和小蛋的孵化效果均不如正常的种蛋。对同一品系(品 种)同一日龄的鸡群,所产蛋的大小越接近一致种蛋合格率越高,也说明鸡群的 选育程度较高,饲养管理也越好。大蛋的孵化时间较长,而小蛋的孵化时间又较 短,雏鸡质量都不太好,都不宜作种蛋。鸡群刚开产时主要产小蛋,这时的大蛋 儿乎都是双黄蛋,鸡的产蛋率正处于上升阶段,受精率较低,孵出的雏鸡也很小、 很弱,饲养成活率很低。 (三)蛋形 接近蛋圆形的种蛋孵化效果最好,蛋形指数要求在0.72~0.75。 蛋形指数是鸡蛋短轴与长轴的比值。选种蛋时剔除细长、短圆、枣核状、腰凸状 等不合格种蛋。蛋壳有皱纹、砂皮的都属于遗传缺陷,不能作种蛋。 (四)蛋壳颜色 不同的品种蛋壳颜色不同,但是必须要求种蛋符合本品种 特征。对于褐壳蛋鸡或其他选择程度较低的家禽蛋壳颜色一致性较差,留种蛋时 不一定苛求蛋壳颜色完全一致。然而对于由于疾病或饲料营养等因素造成的蛋壳 颜色突然变浅应千万注意,如确系该原因造成的应暂停留种蛋。 (五)蛋壳厚度 良好的蛋壳(鸡蛋壳厚度0.35mm左右)不仅破损率低, 而且能有效地减少细菌的穿透数量,孵化效果好。蛋壳过厚孵化时蛋内水分蒸发 慢,出雏困难;蛋壳太薄不仅易破,而且蛋内水分蒸发过快,细菌易穿透,不利 于胚胎发育。蛋壳厚度在0.40mm以上的钢皮蛋和0.27mm以下的薄皮蛋,以及 砂皮蛋、厚薄不匀的皱纹蛋都应剔除。蛋壳厚度可以通过测比重了解。表4-5显 示了蛋壳厚度和细菌侵入的情况。 (六)内部质量 裂纹蛋、气室破裂、气室不正、气室过大的陈蛋以及大血 斑蛋孵化率也低,在筛选种蛋时需要剔除。 有些性状不能通过外观直接看到,但是又不可能全部进行检查,只能进行抽 测。通过测比重和哈氏单位可以了解种蛋的新鲜程度。存放时间长的种蛋比重较 76 低,且哈氏单位因蛋白黏度的降低而降低。通过照蛋检查裂纹蛋,裂纹蛋经过冷 库贮存一天后从外观上就可以看出来,或者通过几个鸡蛋的轻微碰击也能听出 来。 (七)种蛋选择的次数和场所 一般情况下种蛋在禽舍内经过初选,剔除破 蛋、脏蛋和明显畸形的蛋,然后在入蛋库保存前或进孵化室之后再进行第二次选 择,剔除不适合孵化用的禽蛋。 三、种蛋的消毒 禽蛋从产出到入库或入孵前,会受到泄殖腔排泄物不同程度的污染,在禽舍 内受空气、设备等环境污染。因此,禽蛋的表面附着许多细菌。虽然禽蛋有数层 保护结构,可部分阻止细菌侵入,但是不可能全部阻止。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菌 数量迅速增加。细菌进入禽蛋内后会迅速繁殖,有时在孵化器内爆裂,污染整个 孵化器,对孵化率和雏禽健康有很大影响。因此,种蛋应进行认真消毒。 (一)种蛋消毒时间 为了减少细菌穿透蛋壳的数量,种蛋产下后应马上进 行第一次消毒。大型种禽场应尽量做到每天多收集几次种蛋,收集后马上进行消 毒。种蛋入孵后,可在入孵器内进行第二次熏蒸消毒。种蛋移盘后在出雏器进行 第三次熏蒸消毒。 (二)消毒方法 种蛋消毒的方法有很多种,在生产中经常使用的是一些操 作简单而且能在鸡蛋产下后迅速采取的方法。 1.甲醛熏蒸 用福尔马林(含40%甲醛溶液)和高锰酸钾按一定比例混合 后产生的气体,可以迅速有效地杀死病原体。第一次种蛋消毒通常用的浓度为每 立方米空间用42ml福尔马林加2lg高锰酸钾,熏蒸20min,可杀死95%~98.5% 的病原体;第二次在入孵器内消毒,用的浓度为每立方米28ml福尔马林加14g 高锰酸钾;雏鸡熏蒸消毒时浓度再减半,用14ml福尔马林加7g高锰酸钾。甲醛 熏蒸要注意安全,防止药液溅到人身上和眼睛里,消毒人员应戴防毒面具,防止 甲醛气体吸入人体内。 2.二氧化氯喷雾 种蛋收集后放在蛋盘中用8×10 -5 的二氧化氯喷雾效果很 好,但是种蛋必须晾干后才能保存。 3.臭氧 把种蛋放在密闭的房间或箱体内,当臭氧浓度达到0.01%时有良 好的杀菌力,速度慢是这种消毒方法的一个缺点。 77 4.过氧乙酸熏蒸 每立方米用16%的过氧乙酸溶液50ml、高锰酸钾5g, 熏蒸15min,可快速、有效杀死大部分病原体。过氧乙酸的腐蚀性较强,而且高 温易引起爆炸。 5.杀菌剂浸泡洗蛋 现代化鸡场可采用机械化洗蛋机对蛋进行有效的清洗, 洗蛋液中可加入特制的杀菌剂,洗蛋后使用次氯酸溶液进行漂洗。洗蛋容易破坏 蛋壳的胶质层,所以一般用于入孵前消毒。清洗消毒的水温保持40.5~43.3℃, 蛋内胚胎温度不能被加热到37.2℃。 种蛋消完毒后应马上存放到蛋库中保存,防止再次被细菌污染。 四、种蛋的保存 (一)种蛋保存的适宜温度 对鸡而言,虽然种蛋孵化的适宜温度为 37.5~37.8℃,但是胚胎发育的阈值温度为23.9℃,超过这个温度胚胎就开始发育, 低于这个温度胚胎就停止发育。种蛋产出前就已经是发育了的多细胞胚胎,产出 体外后会暂时停止发育,如果环境温度忽高忽低,使胚胎数次发育又数次停止, 胚胎就会死亡或活力减弱。种蛋产下后应使其温度降至低于胚胎发育的阈值温 度,一直保持到种蛋入孵前为止。 如果种蛋贮存一周之内,要求种蛋库的保存温度是15~18℃;如果种蛋保存 一周以上,则要求蛋库的贮存温度更低,在12~15℃保存时孵化效果所受影响最 小。种蛋保存期间应保持温度的相对恒定,最忌温度忽高忽低。 (二)种蛋保存的适宜相对湿度 种蛋保存期间蛋内水份通过气孔不断蒸 发,蒸发的速度与周围环境湿度有关,环境湿度越高蛋内水分蒸发越慢。如果湿 度过大,会使盛放种蛋的纸蛋托和纸箱吸水变软,有时还会发霉。种蛋库的相对 湿度要求75%~80%,即可大大减慢蛋内水份的蒸发速度,同时又不会因湿度过 大使蛋箱损坏。 (三)种蛋贮存时间 从表4-6可以看出,在15~18.0℃的贮存条件下,种 蛋贮存5天之内对孵化率和雏鸡质量无明显影响,但是超过7天孵化率会有明显 下降,超过2周的种蛋孵化的价值就不大了。如果要保存2周以上的时间,需要 进一步降低种蛋贮存的温度,而且孵化率也会明显降低。 即使种蛋贮存条件很好,经过贮存的种蛋受精率和孵化率也会随贮存时间的 延长而降低。随着种蛋保存时间的延长,孵化时间延长,种蛋每多保存一天,孵 78 化时间延长0.5~1h,而且雏鸡的质量也降低。 如果种蛋需要保存较长时间,可将种蛋装在不透气的塑料袋内,充满氮气后 保存,这样可以减少袋内氧气含量,阻止蛋内物质和微生物的代谢,防止蛋内水 分蒸发,减少孵化率降低幅度。据研究,用这种方法保存21天的种蛋,孵化率 仍能达到75%~80%。 (四)种蛋保存期间的其他洼意事项 1.种蛋放置的位置 一般要求种蛋在贮存期间大头向上,小头向下,这样 利于种蛋存放和孵化时的种蛋码放和处理。 2.转蛋 如果种蛋保存时间不超过1周,在贮存期间不用转蛋。保存2周 时间,在贮存期间需要每天将种蛋翻转90度,以防止系带松弛、蛋黄贴壳,减 少孵化率的降低程度。 3.种蛋上的水汽凝结 当种蛋由种蛋库移出运到码盘室时,由于码盘室的 温度较高,水蒸气会凝集到蛋壳上,形成水滴,俗称“冒汗”。种蛋“冒汗”不 仅不利于操作,而且容易受细菌污染。注意不要用甲醛熏蒸有水气的种蛋。 第五节 孵化管理技术 一、孵化前的准备 (一)消毒 为了保证雏鸡不受疾病感染,孵化室的地面、墙壁、天棚均应 彻底消毒。孵化器内清洗后用福尔马林熏蒸,也可用消毒液喷雾消毒或擦拭。蛋 盘和出雏盘往往粘连蛋壳或粪便,应彻底浸泡清洗,然后用消毒液消毒。 (二)设备检修 为避免孵化中途发生事故,孵化前应做好孵化器的检修工 作。电热、风扇、电动机的效力,孵化器的严密程度,温、湿度,通风和蛋等自 动化控制系统,温度计的准确性等均检修或校正。 (三)种蛋预热 入孵之前应先将种蛋由冷的贮存室移至22~25℃的室内预 热6~12h,可以除去蛋表面的冷凝水,使孵化器升温快,对提高孵化率有好处。 (四)消毒 入孵前对种蛋进行熏蒸消毒。 二、孵化期的操作管理技术 (一)入孵 一切准备就绪以后,即可码盘孵化。码盘就是将种蛋码放到孵 79 化盘上。入孵的方法依孵化器的规格而异,尽量整进整出。现在多采用推车式孵 化器,种蛋码好后直接整车推进孵化器中。 (二)孵化器的管理 立体孵化器由于构造已经机械化、自动化,机械的管 理非常简单。主要注意温度的变化,观察控制系统的灵敏程度,遇有失灵情况及 时采取措施。注意非自动控湿的孵化器,每天要定时往水盘加温水,要注意湿度 计的纱布在水中容易因钙盐作用而变硬或沾染灰尘和绒毛,影响水分的蒸发,必 须保持清洁,应经常清洗或更换。应经常留意机件的运转情况,如电动机是否发 热,机内有无异常的声响等。 孵化器和孵化室的温度、湿度、通风情况也应经常记录、观察。 (三)凉蛋 孵化后期胚胎散热较快,热量散发不出去就会造成孵化器内温 度升高,需要将种蛋从孵化器移出或将孵化器的门打开,使种蛋降温。鸡蛋孵化 一般不需要凉蛋,尤其是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孵化器有降温系统,更不需要凉蛋。 传统孵化有时需要凉蛋。鸭和鹅等种蛋比较大的家禽,使用鸡蛋孵化器孵化 后期需要凉蛋。凉蛋的方法是18天开始每天凉蛋2~3次,每次20~30min。而使 用专门孵鸭蛋或鹅蛋的孵化器,由于空间较大、排风散热功能强,一般不需要凉 蛋。 (四)照蛋 孵化期内一般照蛋两次,目的是及时验出无精蛋和死精蛋,并 观察胚胎发育情况。第一次照蛋白壳鸡蛋在6天左右,褐壳鸡蛋在10天左右; 第二次照蛋在移盘时进行。采用巷道式孵化器一般在移盘时照蛋一次。 (五)移盘 在孵化第19天或1%种蛋轻微啄壳时进行移盘,将入孵器蛋架 上的蛋移入出雏器的出雏盘中,此后停止转蛋。移盘也称移蛋或落盘。移盘时可 进行照蛋,以观察胚胎发育情况。移盘以后,出雏器的温度应调低到36.7℃左右, 相对湿度调高到75%左右。 三、出雏期的操作管理技术 胚胎发育正常时,移盘当时就有破壳的,满20天就开始出雏。此时应关闭 出雏机内的照明灯,以免雏鸡骚动影响出雏。出雏期间视出壳情况,拣出一次空 蛋壳和绒毛已干的雏鸡,以利继续出雏,但不可经常打开机门。出雏期如气候干 燥,孵化室地面应经常洒水,以利保持机内足够的湿度。现在孵化雏鸡一般都是 一次性拣雏;孵化鸭、鹅等家禽需要多次拣雏。 80 出雏结束以后,应抽出水盘和出雏盘,清理孵化器的底部,出雏盘、水盘要 彻底清洗、消毒和晒干,准备下次出雏用。 拣出的雏鸡经雌雄鉴别和注射马立克疫苗后放在分隔的雏鸡盒内,其他雏禽 也免疫相应的疫苗。然后置于22~25℃的暗室中,使雏鸡充分休息,准备接运。 四、停电时的措施 大型孵化厂应自备发电机,如没有这种条件,孵化时期应与有关电业部门取 得联系,以便停电时能事先做好准备。孵化室应备有加温用的火炉或火墙,在停 电前几小时将火炉烧起。停电时使室内温度达到37℃左右(孵化器的上部),打 开全部机门,每隔半小时或一小时转蛋一次,保证上下部温度均匀。同时在地面 上喷洒热水,以调节湿度。必须注意,停电时不可立即关闭通风孔,以免机内上 部的蛋因热而遭损失。如为临时停电而不超过几小时,则不必升火加温。 五、孵化记录 每次孵化应将入孵日期、品种、蛋数、种蛋来源、两次照蛋情况、孵化结果、 孵化期内的温度变化等记录下来,以便统计孵化成绩或做总结工作时参考。孵化 厂可根据需要按照上述项目需要自行编制记录表格。此外,应编制孵化日程表, 以利工作。 第六节 孵化效果的检查和分析 一、衡量孵化效果的指标 (一)受精率(%) 指受精蛋数(包括死精蛋和活胚蛋)占入孵蛋的比例。 鸡的种蛋受精率一般在90%以上,高水平可达98%以上。 (二)死精率(%) 通常统计头照(白壳蛋5胚龄,褐壳蛋10胚龄)时 的死精蛋数占受精蛋的百分比,正常水平应低于2.5%。 (三)受精蛋孵化率(%) 出壳雏禽数占受精蛋比例,统计雏禽数应包括 健、弱、残和死雏。一般鸡的受精蛋孵化率可达90%以上。此项是衡量孵化厂孵 化效果的主要指标。 (四)入孵蛋孵化率(%) 出壳雏禽数占入孵蛋的比例,高水平达到87% 以上。该项反映种禽繁殖场及种禽场和孵化厂的综合水平。 81 (五)健雏率(%) 健雏占总出雏数的百份比。高水平应达98%以上,孵 化厂多以售出雏禽视为健锥。 (六)死胎率(%) 死胎蛋占受精蛋的百分比。死胎蛋一般指出雏结束后 扫盘时的未出壳的胚蛋。 除上述几项指标外,为了更好反映经济效益,还可以统计受精蛋健雏孵化率、 入孵蛋健雏孵化率、种母鸡提供健雏数等。 二、孵化效果的检查 通过照蛋、出雏观察和死胎的病理解剖,并结合种蛋品质以及孵化条件等综 合分析,查明影响孵化率的原因,做出客观判断。并以此作为改善种禽的饲养管 理和调整孵化条件的依据,这项工作是提高孵化率的重要措施之一。 (一)照蛋(验蛋) 1.照蛋的目的和时间 照蛋就是用照蛋灯透视胚胎发育情况。一般整个孵 化期进行1~2次,白壳鸡蛋头照6天左右,褐壳鸡蛋10天左右头照,19天落盘 时二照,中间可以抽检。孵化率高又稳定的孵化厂,一般在整个孵化期中仅在落 盘时照一次蛋。 照蛋的主要目的是观察胚胎发育情况,并以此作为调整孵化条件的依据。头 照挑出无精蛋和死精蛋,特别是观察胚胎发育是否正常。抽验仅抽查孵化器中不 同点的胚蛋发育情况。二照在移盘时进行,挑出死胎蛋。一般头照和抽验作为调 整孵化条件的参考,二照作为掌握移盘时间和控制出雏环境的参考。 2.各种胚蛋的判别 (1)正常的活胚蛋 剖视新鲜的受精蛋,肉眼可以看到蛋黄上有一中心透 明带,周围浅暗的圆形胚盘,有明显的明暗之分。白壳蛋头照时,正常的活胚蛋 可以明显地看到黑色眼点,血管成放射状且清晰,蛋色暗红。白壳蛋10胚龄抽 检时尿囊绒毛膜合拢,整个蛋除气室外布满血管。二照时气室向一侧倾斜,有黑 影闪动,胚蛋暗黑。 (2)弱胚蛋 头照胚体小,黑眼点不明显,血管纤细且模糊不清,或看不 到胚体和黑眼点,仅仅看到气室下缘有一定数量的纤细血管。抽验时胚蛋小头未 合拢,呈淡白色。二照时气室比正常的胚蛋小,且边缘不齐,可看到红色血管。 因胚蛋小头仍有少量蛋白,所以照蛋时胚蛋小头浅白发亮。 82 (3)无精蛋 俗称“白蛋”,头照时蛋色浅黄发亮,看不到血管或胚胎,气 室不明显,蛋黄影子隐约可见。 (4)死精蛋 俗称“血蛋”,头照时可见黑色血环贴在蛋壳上,有时可见死 胎的黑点静止不动,蛋色透明。 (5)死胎 二照时气室小且不倾斜,边缘模糊,颜色粉红、淡灰或黑暗, 胚胎不动。 另外还有破蛋和腐败蛋需要在照蛋时剔除。 (二)孵化期间的失重 种蛋在孵化期间由于水分的蒸发需要失去一定的重 量,失重过多或不足,对孵化率和雏鸡质量都有一定的影响,一般1~19天失重 11.5%,雏鸡出壳体童是种蛋重的60%左右。其他家禽的出壳体重占蛋重的比例 和鸡差不多。测定种蛋失重的方法,可以用称量工具测量。但是大多凭经验,根 据种蛋气室的大小、后期的气室形状,了解孵化湿度和胚胎发育是否正常。 (三)出雏期间的观察 1.出雏的持续时间 孵化正常时,出雏时间较一致,有明显出雏高峰,雏 鸡一般21天全部出齐;孵化不正常时无明显的出雏高峰,出雏持续时间长,“毛 蛋”较多,至第22天仍有不少未破壳的胚蛋。 2.初生雏观察 主要观察绒毛、脐部愈合、精神状态和体形等。 (1)健雏 发育正常的雏鸡体格健壮,精神活泼,体重合适,蛋黄吸收腹 内;脐部愈合良好、干燥、无黑斑;绒毛干燥、有光泽、长度合适,用两个手指 可以夹住绒毛;雏鸡站立稳健,叫声洪亮。 (2)弱雏 腹部潮湿发青,脐带愈合不良,绒毛污乱、无光泽,肚大或干 瘪,手握无弹性,精神不振,叫声无力或尖叫呈痛苦状,反应迟钝。 (3)残雏、畸形雏 脐部开口并流血,蛋黄外露,腹都残缺,喙交叉或过 度弯曲,眼瞎脖歪,绒毛稀疏焦黄。 (四)死雏和死胎外表观察及病理解剖 种蛋品质差或孵化条件不良时,除 了孵化率低之外,死雏和死胎一般表现出病理变化。通过对死胎、死雏的外表观 察和解剖,可以及时了解造成孵化效果不良的原因。检查时注意观察啄壳情况, 然后打开胚蛋,确定死亡时间。观察皮肤、绒毛生长、内脏、腹腔、卵黄囊、尿 囊等有何病理变化,胎位是否正常,初步判断死亡原因。 (五)死雏和死胎的微生物检查 定期抽验死雏、死胎及胎粪、绒毛等,做 83 微生物检查。当种鸡群有疫情或种蛋来源较混杂或孵化效果较差时尤应取样化 验,以便确定疾病的性质及特点。 三、孵化效果的分析 (一)胚胎死亡原因的分析 1.孵化期胚胎死亡的分布规律 胚胎死亡在整个孵化期不是平均分布的, 而是存在着两个死亡高峰(如图4-6)。第一个高峰在孵化前期,鸡胚在孵化前 3~5天;第二个高峰出现在孵化后期(第18天后)。第一高峰死胚率约占全部死 胚数的15%,第二高峰约占50%。对高孵化率鸡群来讲,鸡胚多死于第二高峰, 而低孵化率鸡群第一、二高峰期的死亡率大至相似。 2.胚胎死亡高峰的一般原因 第一个死亡高峰正是胚胎生长迅速、形态变 化显著时期,各种胎膜相继形成而作用尚未完善。胚胎对外界环境的变化是很敏 感的,稍有不适胚胎发育便受阻,以至夭折。种蛋贮存不当,降低胚胎活力,也 会造成胚胎此时死亡。另外,种蛋贮存期用过量甲醛熏蒸就会增加第一期死亡率, 维生素A缺乏会在这一时期造成重大影响。第二个死亡高峰正处于胚胎从尿囊 绒毛膜呼吸过渡到肺呼吸时期。胚胎生理变化剧烈,需氧量剧增,其自温产热猛 增。传染性胚胎病的威胁更突出,对孵化环境要求高,若通风换气、散热不好, 势必有一部分本来较弱的胚胎死亡。另外,由于蛋的位置放置不是大头向上,他 会使雏鸡因姿势异常而不能出壳。 孵化率高低受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影响胚胎发育的内部因素是种 蛋内部品质,它们是由遗传和饲养管理所决定的。外部因素包括入孵前的环境(种 蛋保存)和孵化中的环境(孵化条件)。内部因素对第一死亡高峰影响大,外部 因素对第二死亡高峰影响大。 (二)影响孵化效果的因素 影响孵化成绩的三大因素是种鸡质量、种蛋管 理和孵化条件,种鸡质量和种蛋管理决定入孵前的种蛋质量,是提高孵化率的前 提。只有入孵来自优良种鸡、供给营养全面的饲料、精心管理健康种鸡的种蛋, 并且种蛋管理得当,孵化技术才有用武之地(图4-7),在实际生产中种鸡饲料营 养和孵化技术对孵化效果的影响较大。 1.营养对孵化效果的影响 营养缺乏或毒素既可以影响产蛋率,又影响孵 化率(表4-8),影响的程度随营养缺乏或毒素的含量而变化。但是有一点可以区 84 分到底是营养缺乏造成的影响还是其他原因造成的影响,这就是营养缺乏造成的 影响往往是来的慢,但是持续时间长,而孵化技术或疾病造成的影响一般是突发 性地,采取措施可以较快恢复。 2.孵化技术对孵化效果的影响 参见实验实习附表5-3。 (三)孵化效果不良的原因分析 由于造成孵化率低的因素很多,为了能够 及时找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以便采取措施,使孵化率迅速恢复到正常的水平, 必须从孵化效果分析出具体的原因,然后结合孵化记录和种鸡的健康及产蛋情 况,采取有效措施。表4-9给出了孵化过程中常见的不良现象和原因,然后再结 合有关记录和检验就可以分析出具体原因。 第七节 雏禽的雌雄鉴别 初生雏禽雌雄鉴别的意义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可以节省饲料,商品蛋 禽场仅饲养母雏,饲养公雏价值不大;第二,节省禽舍、劳动力和各种饲养费用; 第三,可以提高母雏的成活和整齐度。公母分开饲养有利于母雏的生长发育,避 免公雏发育快、抢食而影响母雏发育。 鸭和鹅的生殖器官虽也退化,但公雏在泄殖腔下方可见螺旋形皱襞(阴茎雏 形),可以通过触摸或翻肛较容易地分辨公母。初生雏鸡很难从外观上分辨公母, 需要进行特殊的训练。因此,本章着重雏鸡的雌雄鉴别。雏鸡雌雄鉴别方法主要 有伴性遗传鉴别法和肛门雌雄鉴别。 一、雏鸡的翻肛鉴别 (一)鸡的泄殖腔及退化的交尾器官 鸡的直肠末端与泌尿和生殖道共同开 口于泄殖腔,泄殖腔向外的开口有括约肌,称为肛门。 将泄殖腔背壁纵向切开,由内向外可以看到三个主要皱襞:第一皱襞作为直 肠末端和泄殖腔的交界线而存在,它是黏膜的皱襞,与直肠的绒毛状皱襞完全不 同。第二皱襞约位于泄殖腔的中央,由斜行的小皱襞集合而成,在泄殖腔背壁幅 度较广,至腹壁逐渐变细而终止于第三皱襞。第三皱襞是形成泄殖腔开口的皱襞。 雄性泄殖腔共有五个开口:两个输尿管开口于泄殖腔上壁第一皱襞的外侧; 两个输精管开口于泄殖腔下壁第一及第二皱襞的凹处,成年鸡有小乳头突起;再 一个就是直肠开口。在近肛门开口泄殖腔下壁中央第二、三皱襞相合处有一芝麻 85 粒大的白色球状突起(初生雏比小米粒还小),两侧围以规则的皱襞,因呈八字 状,故称“八字状襞”,白色球状突起称为“生殖突起”。生殖突起和八字状襞构 成显著的隆起,称为“生殖隆起”。生殖突起及八字状襞呈白色而稍有光泽,有 弹性,在加压和磨擦时不易变形,有韧性感(图4-8)。 雌性泄殖腔的皱襞及输尿管的开口部位与雄性完全相同,在泄殖腔左侧稍上 方,每一、二皱襞间有一输卵管开口(或称阴道口)。在雄性存在退化交尾器处, 呈凹陷状。雌雄泄殖腔内有四个开口。 初生雏泄殖腔的构造与成年鸡没有显著差异,三个主要皱襞已经与成年鸡同 样发达。雄雏有的可以看到输精管开口的小乳头。雌雏的输卵管这时还很细,仅 末端膨大,而其开口尚未发达。退化交尾器官雄雏较发达,但形态及发育程度因 个体有很大差异,雌雏的生殖隆起的退化情况也不一致,因个体不同,有的留痕 迹,有的隆起相当发达。肛门鉴别法主要是根据生殖突起及八字襞的形态、质地 来分辨雌雄。 (二)初生雏鸡雌雄生殖隆起的组织形态差异 从生殖隆起组合特征来看, 初生雏鸡黏膜的上皮组织雌雄雏之间无明显的差异,但黏膜下结缔组织却有显著 不同。从外表上雌雄鸡生殖隆起有以下几点显著差异: 1.外观感觉 雌雏生殖隆起轮廓不明显,萎缩,周围组织衬托无力,有孤 立感;雄雏的生殖隆起轮廓明显、充实,基础极稳固。 2.光泽 雌雏生殖隆起柔软透明;雄雏生殖隆起表面紧张,有光泽。 3.弹性 雌雏生殖隆起的弹性差,压迫或伸展易变形;雄雏生殖隆起富有 弹性,压迫伸展不易变形。 4.充血程度 雌雏生殖隆起血管不发达,且不及表层,刺激不易充血;雄 雏生殖隆起,血管发达,表层也有细血管,刺激易充血。 5.突起前端的形态 雌雏生殖隆起前端尖;雄雏生殖隆起前端圆。 (三)肛门鉴别的手法 肛门鉴别的操作可分为:抓雏和握雏、排粪和翻肛、 鉴别和放雏等三个步骤。 1.抓雏和握雏 雏鸡的抓握法一般有两种,即夹握法和团握法(见附图6-1) 2.排粪、翻肛 (1)排粪 左手拇指轻压腹部左侧髋骨下缘,借助雏鸡呼吸将粪便挤入排 粪缸中。 86 (2)翻肛 因个人习惯差异,翻肛手法较多,介绍其中一种,如左手握雏, 左拇指从前述排粪的位置移至肛门左侧,左食指弯曲贴于雏鸡背侧,与此同时右 食指放在肛门右侧,右拇指放在雏鸡脐带处,右手拇指沿直线往上顶推,右手食 指往下拉、往肛门处收拢,左拇指也往里收拢,三指在肛门处形成一个小三角区, 三指凑拢一挤,肛门即翻开,见附图6-2-2。 3.鉴别和放雏 根据生殖隆起的有无和形态差别,便可以判断雌雄。遇到 生殖隆起一时难以分辨时,可用左拇指或右食指触摸,观察其充血和弹性程度。 (四)鉴别的适宜时间 最适宜的鉴别时间是出雏后2~12小时。在此时间 内雌雄雏鸡生殖隆起的性状区别最显著,雏鸡也好抓握和翻肛。刚孵出的雏鸡身 体软绵,呼吸弱,蛋黄吸收差,腹部充实,不易翻肛,技术不熟练者甚至造成雏 鸡死亡。雏鸡孵出1天以上,肛门发紧,难以翻肛,而且生殖隆起萎缩,甚至陷 入泄殖腔深处,不便观察。因此,鉴别时间不宜超过24小时。 (五)雏鸡的解剖 解剖雏鸡的目的在于通过直接观察生殖器官,来验证肛 门鉴别的判断是否正确。雏鸡解剖的方法和步骤:用右手拇指和食指将雏鸡两翼 握于雏鸡胸前,右手向外翻转,以左手拇指平行贴于鸡背,其余4指握住雏鸡头 部和颈部下端,左手固定不动,右手用力一撕(用力要适当),从胸前纵向将雏 鸡背部与腹部撕开,撕开的同时,用左手或右手食指贴雏背上顶,一般即可观察 到生殖器官。如生殖器官被脏器所掩盖,可用拇指拨开脏器,即露出生殖器官。 公雏的肾脏上方有左右两个黄白色圆柱状睾丸,而母雏只在相同位置的左侧有灰 白色扁平的卵巢。 二、雏鸡伴性遗传鉴别法 应用伴性遗规律,培育自别雌雄品系,通过专门品种或品系之间的杂交,就 可以根据初生雏的某些伴性性状准确地辨别雌雄。目前在生产中应用的伴性性状 有:慢羽对快羽、横斑(芦花)对非横斑(非芦花)、银色羽对金色羽。 (一)快慢羽雌雄鉴别 决定初生雏鸡翼羽生长快慢的慢羽基因K和快羽 基因k位于性染色体上,而且慢羽基因K对快羽基因k为显性,属于伴性遗传 性状。 用快羽公鸡和慢羽母鸡杂交,所产生的子代公雏全部为慢羽,而母雏全部为 快羽。快慢羽的区发主要由初生雏鸡翅膀上的主翼羽和覆主翼羽的长短来确定。 87 主翼羽明显长于覆主翼羽的雏鸡为快羽,自别雌雄时为母雏。慢羽在羽速自别雌 雄时为公雏,慢羽的类型比较多,有时容易出错,需要引起注意。慢羽主要有四 种类型:①主翼羽短于覆主翼羽;②主翼羽等长于覆主翼羽;③主翼羽未长出; ④主翼羽等长于覆主翼羽,但是前端有1~2根稍长于覆主翼羽,这种类型最容易 出错(图4-9)。 (二)金银羽自别雌雄 由于银色羽基因S和金色羽基因s是位于性染色体 同一基因位点的等位基因,银色羽S对金色羽为显性,所以用金色公鸡和银色羽 母鸡交配时,其子一代的公雏均为银色,母雏为金色。 在金银羽自别时,由于受到其他羽色基因的影响,子一代雏鸡的羽毛颜色并 不像其父母那样,并且出现一些中间类型,这给鉴别带来一些难度。但是只要掌 握了饲养品种的初生雏鸡羽色类型,鉴别率就可以达到99%以上(见彩图)。绝 大部分褐壳蛋鸡商品代都可以羽色自别雌雄。 (三)横斑(芦花)自别 1.横斑洛克(芦花鸡)羽色自别 横斑洛克羽色由性染色体上显性基因B 控制,公鸡两条性染色体上各有一个B基因,比母鸡只在一条性染色体上有一 个B基因影响大,所以基因型纯合的横斑公鸡羽毛中的白横斑比母鸡宽。B基因 对初生雏鸡的影响是芦花鸡的初生绒毛为黑色,头顶部有一白色小块(呈卵圆 形),公雏大而不规则,母雏白斑比公雏小得多;腹部有不同程度的灰白色,身 体黑色母雏比公雏深;初生母雏脚的颜色比公雏深,脚趾部的黑色在脚的末端突 然变为黄色,能显著区分开,而公雏跖部色淡,黑黄,无明显分界线。经过选种 的纯横斑鸡,根据以上三项特征区分初生雏鸡的雌雄,准确率可达96%以上。 2.非横斑对横斑 用非横斑公鸡(白来航等显性白羽鸡除外)与横斑母鸡 交配,其子一代呈交叉遗传,即公雏全部是横斑羽色,母雏全部是非横斑羽色。 例如用洛岛红公鸡和横斑母鸡交,则子一代公雏皆为横斑羽色(黑色绒毛,头顶 上有不规则的白色斑点),母雏全身黑色绒毛或背部有条斑(见图4-10)。 (四)羽速和羽色自别相结合 利用伴性遗传实现初生雏鸡自别的方法主要 有上述三种,为了实现父母代和商品代均能自别雌雄,避免父母代初生雏鸡翻肛 鉴别,有时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在一些褐壳蛋鸡已实现父母代羽速自别雌 雄,商品代羽色自别雌雄的双自别体系,具体配套形式见图4-11。 88 复习思考题 1.影响孵化效果的三个主要因素是什么? 2.孵化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3.种蛋保存的适宜温湿度和保存期限是多少? 4.什么样的蛋不适宜做种蛋? 5.照蛋的目的和时间是什么? 6.什么叫封门、合拢? 7.写出羽速自别的示意图。 (宁中华) 第 五 章 家禽的管理 第一节 家禽的行为学 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即研究动物同其周围事物连续地相互作 用的动态过程。家禽由于受长期工人选择及人工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其生活习性 和其原始祖先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些行为得到了加强,如产蛋或生长速度等, 而有些行为退化或消失,如飞翔和就巢性。又由于不同的用途和选择方向,形成 了具有不同特点的品种,这些品种间的行为也有很大的差异,如斗鸡的好斗性和 来航鸡的产蛋性能。学习家禽行为学的目的是了解家禽的行为及其本质,创造适 合家禽习性的条件,使它生活舒适,能够更好地发挥生产性能,为人类提供更优 质的产品。 一、家禽的主要行为表现 (一)饮食行为 89 1.雏鸡采食行为 雏鸡在出壳后的48h或更长的72h内可以靠吸收卵黄获 取所需要的营养,但是雏鸡出壳后不久就有啄食行为。开始是啄食碎蛋壳或同伴 的脚趾,当加入饲料以后就试着啄食饲料,经过反复几次试探性采食,雏鸡对饲 料的颜色、形状、粒度、硬度等逐渐产生了条件反射,这样卵黄吸收完全之后, 雏鸡就可以靠自己采食满足营养需要。为了使雏鸡尽快建立起对周围环境主要是 对饲料和水的条件反射,一般要求雏鸡在3日龄之前给予23~24h的光照,有足 够多的料盘供雏鸡采食,3天之后光照逐渐减少。 鸡的味觉系统不发达,雏鸡的味觉更不发达。雏鸡开始啄食和采食是没有选 择性的,只有当雏鸡建立起对饲料的颜色、形状等件反射时才能进行选择性采食。 雏鸡由于具有群体生活的习惯,一旦有一只鸡学会采食,马上就有许多雏鸡学着 争抢食物,达到学会采食的目的。 雏鸡出壳后虽然很快就能学会采食,但是采食量不能满足本身生长发育的需 要。2日龄到3日龄的蛋雏鸡体重比1日龄低2~3克,4日龄开始蛋黄的营养基 本吸收完毕,主要靠从饲料中获取营养,采食量增加的也很快。雏禽快速恢复由 吸收卵黄营养到以消化饲养营养,对雏鸡的成活率和生长发育十分重要,所以雏 鸡饲料的营养水平和适口性要求较高。 温度和湿度可以影响雏鸡的采食行为。在适宜的温度环境中,雏鸡处于一种 舒适的状态,活泼好动,睡眠安详,可以很快学会饮水、吃料,发育正常。环境 温度高于36℃时,刚出壳的雏鸡就会由于感觉太热而处于热应激状态,垂翅, 伸舌,张嘴喘气,伏地,饮水量大增,造成室内湿度过大,也不利于雏鸡的开食。 雏鸡对温度的依赖性随着雏鸡日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14日龄以上的雏鸡,可 以在25℃左右的常温下正常采食。 光和响声可以影响雏鸡的采食行为。雏鸡的趋光性可以帮助雏鸡加快学会寻 找到食物,但是如果光照强度不均匀,就会造成雏鸡向光源一方拥挤。禽舍中碰 击料槽的响声或饲养员的行走声、说话声等都能吸引雏鸡前来采食。明暗交替变 化的光照和时而的响声,可以把那些闲散或卧睡的雏鸡惊醒,转向采食。这一点 对肉鸡更重要,可以增加鸡的采食量,提高增重速度。 2.成年鸡采食行为 成年鸡的采食行为要受到产蛋和群体优势等级的限制。 散养鸡一般都有一只公鸡保护十几只母鸡在其领地内采食,一旦看到其他鸡尤其 是公鸡来偷吃饲料,它就会将入侵者赶跑,这些入侵者往往是一些当年孵化还未 90 完全成熟的小公鸡。母鸡之间也存在等级现象,优势母鸡不让劣势母鸡吃食,劣 势母鸡只有趁其不注意抢吃几口,看到对手来啄就逃避,优势母鸡即使已经吃饱 之后,如果看到劣势母鸡来吃又会再去夺食。 笼养母鸡由于受到鸡笼的限制,不能到处觅食,只能采食人工加在食槽中的 饲料。长期食用饲槽中的饲料,使鸡对饲料的形状、颜色、颗粒大小等形成了固 定的条件反射,对饲槽中的其他物质如苍蝇、大的骨粉块等均不予理睬,甚至将 整粒的玉米也剩下。笼养鸡的饲料粒度尽量保持始终一致,不要轻易加大或减小, 否则会影响鸡的正常采食。 母鸡采食高峰和喂料次数以及时间有很大关系。鸡全天都采食饲料,但相比 较而言,早晨和傍晚的采食量稍多些。在长期的进化和驯养中,鸡已经习惯于黄 昏时多采食饲料。因此,黄昏时鸡的采食量比清晨又稍多些,傍晚采食量占全天 的35%~40%,但清晨鸡的采食速度比其他时间快,采食频率可达每分钟150次。 清晨的采食量受傍晚采食量的制约,如果傍晚鸡采食的饲料较多,那么清晨的采 食量就相对地减少。 温度和饲料能量可以影响鸡的采食量。在常温条件下(18~25℃),鸡靠物理 性调节维持体温平衡,温度高于27℃时,鸡体散热受阻。由于高温季节采食量 减少,如果不提高饲料的粗蛋白质和代谢能,就影响鸡的营养摄入量,从而影响 鸡的产蛋或增重。温度低于16℃时,鸡就要多消耗饲料能量来维持体温平衡, 采食量增加,需要降低饲料的粗蛋白质含量。 3.饮水行为 鸡体内的水分来源有三种,分别为直接饮水、青饲料中的游 离水和营养物质在氧化代谢过程中化学反应释放出来氧化水,这三种来源的水在 调节体液平衡过程中起的作用是相同的。 (1)饮水行为的发生 鸡通过排粪尿、呼吸、产卵等丢失水分后,体液减 少,刺激神经系统,使鸡产生渴感。另外体液的减少还影响到血压的变化,刺激 心房容积感受器,然后把信号传到下丘脑中邻近区域而激发觅水行为。近年来试 验证明,血液中的血管紧张素可通过脑部腹侧的额页下器官的微细结构细胞而触 发觅水行为和饮水行为。 (2)饮水行为的终止 当饮水量快达到饱和时,信号不断反馈给控制系统, 暂停饮水片刻,再饮水一会,再暂停更长时间,直到最后停止饮水。 鸡的饮水受年龄、饲料、温度、时间以及疾病等因素的影响。幼小的鸡体内 91 水分比例比成年鸡高,对缺水也更敏感,缺水会很快导致脱水。刚出壳的1日龄 雏鸡,由于可以利用体内卵黄,48h内不吃料没有生命危险,但须及时补充水分。 随着鸡的不断长大,通过各种途径排出的水分增多,饮水的绝对量增加,产蛋鸡 比不产蛋鸡需要更多的饮水。 温度对饮水行为的影响与温度对采食行为的影响正好相反。温度升高,鸡从 体表、粪尿、呼吸等方式蒸发散热过程中,丢失大量的体液,必须通过增大饮水 量得到补充。饮用温度高的水比温度低的水饮水量要大一些。 (二)鸡的性行为 鸡的性行为包括求偶、爬跨、交配、射精四个环节,由 于公鸡的阴茎已经退化,射出的精液没有冲力,交配过程只是退化的阴茎和母鸡 阴道接触,精液流到母鸡阴道中,交配过程没有哺乳动物那样剧烈。 1.性行为的表现 公鸡最典型的性行为表现是在母鸡中跑动为开始的,它 在跑动中逐个检查母鸡以寻找能接受交配的个体。交尾可发生于一天中任何时 间。但以午后傍晚之前最常发生。 幼龄雏鸡通常不表现性行为,早期性经验对性行为的发育有影响。此外性成 熟和鸡的品种、营养情况以及光照都有密切关系。渐长的光照和丰富的营养可以 提前鸡的性成熟,轻型鸡的性成熟早于大体型的鸡。 2.性行为与优胜序列 性别之间也存在优胜序列关系,一般是公鸡优胜于 母鸡。不同群体等级的公鸡对于不同等级地位的母鸡又各具有优胜地位。交配行 为往往是较优胜的公鸡一方向处于从属地位的母鸡一方进行求情活动之后发生 的,这种异性间的啄斗顺序有利于鸡群中同时进行性活动。如果公鸡竟敢向群体 地位比本身高的母鸡求情,它将遭到排斥和拒绝。 3.性行为与人工授精 从动物本身意义上来说,人工授精是对动物的一种 性虐待,人为剥夺了动物的性需要。但是从人类的利益来看,人工授精可以提高 生产效率,以较小的投入获取较大的产出,这对当今整个社会资源匮乏的情况下, 合理经济地予以充分利用是有重大的意义。 家禽人工授精不仅解决了公母体重差异悬殊造成的受精率低的问题,可以保 证受精率自始至终地保持在较高水平,而且由于饲养公禽数较少,种蛋合格率高, 降低了生产成本。对于特殊的配套品种,人工授精可以解决自然交配所不能解决 的困难。 (三)群体行为 群体行为是指同种动物群体中,个体之间发生的各种反应 92 作用。鸡的群体行为有性行为、母性行为、依恋行为、感情体系、争斗与优势序 列以及群体问的信息交流等。 1.争斗行为 争斗行为是鸡为了争夺地盘和饮食,取得在鸡群中的统治地 位,或为争夺配偶而进行的斗争行为。它包括从退却到进攻的一系列行为反应, 这些行为可以从优胜的、屈从的或某种中间状态的鸡体的面部表情、身体姿态、 发出的声音以及表现的运动中明显地得到反映,在这方面尤以斗鸡更为突出。 雏鸡在1月龄左右开始彼此间嬉戏或打闹,这是好斗行为的开端,这种活动 可导致啄斗行为。雏鸡在啄斗时无论是姿势还是随后的活动,都很像是真正的争 斗——斗鸡的行为,但是实际上不发生啄的动作,只是增加了彼此衔啄的动作, 只有在距趾发育之后,才发生真正的斗鸡行为。在确定胜负、排出优胜序列之前, 斗鸡行为将反复进行,一直到战败者出现回避行为或屈服行为为止。 2.优胜等级 也叫优胜序列,是指群体中某一成员较其他成员在许多群体 行为中表现有更为优先的地位。优势公鸡往往雄壮、冠红,公鸡取得优势地位有 时需要进行战斗,把敌人打败,但这种战斗并不是这只公鸡把所有的公鸡都打败, 有的鸡看到自己在外貌等方面就远不如对手,不需进行战斗就已认输。因此,它 只要打败鸡群中另一只较强壮的公鸡,他就取得了优势地位,其他鸡也按自己的 能力排好位置,形成优势等级。公鸡的优胜等级和母鸡的优胜等级有时是相互独 立的,优势的母鸡往往是先获得饲料、饮水、占有产蛋窝、甚至公鸡,公鸡不能 与比它等级高的母鸡求偶,即使笼养鸡也存在着优胜等级,一只公鸡和它上下左 右的几只公鸡间都有优胜关系。变换公鸡的位置往往要有一场战斗,直到新的优 势序列形成。笼养母鸡,一只小笼中的几只母鸡也同样存在优胜等级,随意调换 位置对鸡的稳定不利。 已经形成优势等级的鸡群,如果没有外来者的入侵能够较安稳的相处,彼此 间也有一定的感情。挑鸡在一般的小场来讲要求较严,要经常把不产蛋鸡挑出卖 掉,但细心观察发现把不产蛋鸡挑出去以后,整个鸡群的产蛋率并没有提高,有 时反而有所下降。 (四)产蛋行为 l.产蛋生理机制 鸡的产蛋受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控,小母鸡在育成期卵 巢就已开始发育,在育成期得病或其他伤害都对以后的正常排卵有影响。鸡卵在 鸡体内经过卵泡发育一排卵一蛋的形成,然后产蛋排出体外等一连串过程,而这 93 些过程都是受内分泌所支配。8周龄以下的雏鸡生殖器官的活性低,分泌的激素 很少,所以卵泡发育程度不显著,8周龄以后随着内分泌器官活跃,分泌的激素 增多,促进卵泡快速发育。这些激素的分泌,受到光照、营养、疫病、温度等环 境因素的影响。 鸡的脑下垂体分前叶和后叶,其脑下垂体前叶合成并分泌对生殖活动和其他 方面有非常重要作用的激素有六种,其中对产卵直接有关的激素是促卵泡激素 (FSH)和排卵诱导素(OIH)这两种激素合称促性腺激素(GTH)。脑下垂体 后叶分泌催产素和加压素,通过对子宫的收缩作用引起产蛋。但这些脑下垂体后 叶激素实际上是在下丘脑合成的,暂时贮存在脑下垂体后叶。 促卵泡激素促使性腺发育并使之分泌雌激素。雌激素促使肝脏合成卵黄,待 卵泡发育成熟后,脑下垂体前叶释放OIH,OIH使其排卵。排卵并非在一天当中 的任何时间均可产生,而只能在一个限定的时间内发生,也就是说引起排卵的 OIH只在一天当中的某一段时间释放,这个排卵时间是决定产蛋时间的主要因 素。 2.光照对产蛋影响 鸡的产蛋绝大部分集中在白天,呈偏态分布,即上午 产蛋多于下午,产蛋高峰集中在10点钟前后。鸡的产蛋集中在白天与鸡的排卵 时间有关,鸡排卵一般在产蛋后1~2h,而且日落前2h。如果鸡的产蛋时间较晚, 它就停止排卵,一枚蛋的形成需要25h左右,第二天就不能产蛋,休产一天,形 成一个间隔,一个间隔称为一个连产。在自然状态下散养鸡接受自然光照,在日 照时间较长的季节(夏季)可以有较长的连产期,在日照时间较短的季节,连产 期很短。集约化饲养的优良蛋鸡,需要人工补充光照,才能保持鸡群有较高的生 产水平。 光照一方面作为信号刺激,使鸡释放激素,促使排卵。另一方面光照对鸡的 采食饮水有直接的影响,通过影响营养摄入量影响鸡的产蛋。一般高产蛋鸡都要 求15~16h光照。 3.温度对产蛋影响 鸡除了感觉光照的变化,对温度的变化也很敏感。在 高温的夏季,有些鸡也停止产蛋,俗称歇伏。一方面与鸡的选育程度有关;另一 方面炎热的夏季,鸡体散热困难,采食时间主要集中在清晨和傍晚,如果这两段 时间的食物供应不充足,会影响鸡的营养摄入量;此外高温还可以引发鸡的抱性 和换羽。集约化养鸡在炎热的夏季必须采取降温措施,防止鸡的热应激。 94 4.饲料对产蛋影响 没有蛋形成之日的饲料摄入量同有蛋形成之日相比, 明显地减少。在卵进人输卵管膨大部时摄食量达到高峰,在蛋壳迅速沉积时便降 到相当低的水平。鸡对饲料中钙的摄取量,在卵进入输卵管子宫部时达到高峰, 然后呈减少的趋势。营养过剩的母鸡由于体内脂肪沉积太多,影响卵巢的正常发 育和排卵过程的顺利进行,使许多卵子落到腹腔内,从而影响鸡的正常产蛋。 5.其他因素对产蛋的影响 细菌性疾病如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巴氏杆 菌等对鸡的产蛋有严重影响。病毒性疾病一旦暴发,整个鸡群不仅产蛋率下降, 而且死亡率高。减蛋综合征、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鼻炎、新城疫等,都会使 鸡的产蛋下降、畸形蛋增加,这些疾病都需要及时预防接种疫苗。 二、笼养家禽的异常行为 (一)鸡的刻板症 鸡由于被关在笼中饲养,缺乏自由,不能自出觅食,难 于伸展肢体,保持自身的清洁以及逃避和躲开追击者,产生单调的刻板性动作, 不停地啄食料槽,即使料糟中波有饲料,形成原点啄食。由于缺乏自然状态下自 由挠抓垫草、寻找食物的条件,鸡频繁地用爪子抓挠铁丝网或护蛋板,试图冲出 鸡笼。缺乏沙浴的母鸡经常把饲料当做砂粒的代替物,这些反常的“沙浴”通常 是以半站半立卧的姿势进行。人工授精的笼养公鸡被人为地公母分离,不能正常 地满足性生理要求,经常性地双腿分开,双脚攀上笼子,长时间地攀爬形成外八 字脚。 笼养母鸡缺乏产蛋窝,在没有隐蔽的状态下产蛋,处于紧张的应激状态,使 产蛋前的准备行为的持续时间显著延长。改用乳头饮水器,延长了鸡学习饮水的 时间,有些笨鸡很难适应要挤开其他鸡走到乳头旁去饮水的环境。肉仔鸡3周龄 后把饮水水槽全部换成乳头饮水器,会使它的增重速度在一周内变得很慢。 (二)啄癖 啄斗是鸡的一种生物学习性,如啄去身上的赃物,从尾脂腺啄 取油脂涂在羽毛上,为争夺地盘和采食空间或争夺配偶也要进行激烈的战斗。自 然状态下,战败鸡只要俯首逃跑就可以免受攻击。因此,很少有鸡被啄死。笼养 鸡被困在笼中饲养,许多行为都不能进行,一旦发现异物就会引起好奇心而去啄 它,有时模仿别的鸡啄尾脂腺或者啄其他雏鸡肛门后面的粪便,一旦啄出血来, 会有更多的鸡一齐去啄,红色和血腥会进一步激发鸡的啄欲,形成啄癖。鸡一旦 形成较严重的啄癖,即使采取断喙或其他措施,也不能完全控制。一旦喙长出来 95 又会有啄肛、啄羽现象出现。鸡出现啄癖与高温、高饲养密度、强光照或不良通 风有关。适时断喙,是防止啄癖出现的最有效的手段。 (三)异食癖 在自然状态下鸡通过自由寻食来满足身体发育和产蛋的各种 营养需要,对于身体缺乏的营养素有优先选择的本能。笼养鸡吃的是人工喂给的 饲料,从理论上给予的是全价的配合饲料,但是由于原料、加工工艺或某些原因, 使饲料中缺乏某种鸡所需要的元素或量不足,鸡就四处寻找。由于寻找的范围仅 限于本笼中,除了同伴之外,只有鸡笼和它自己产的鸡蛋。饲料中含硫氨基酸的 含量不足,鸡就通过啄食羽毛来充当其来源,形成食羽癖;饲料中钙的含量不足, 会促使鸡形成食蛋癖;钠含量不足,则易形成啄癖。 三、应 激 应激是指家禽对外界环境刺激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反应。应激使家禽的肾上腺 激素分泌增加,使之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引起家禽应激的因素称为应激因子。家 禽对应激因子的生理反应可分为“紧急反应”和“一般适应性综合征”。紧急反 应是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增加,以及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一般适应性综合征是对 应激作用的一种更为长期的反应,包括垂体前叶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及促进 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类固醇。 能够引起家禽应激的因素包括过冷、过热、疾病、噪声、不良通风、营养不 良、异物侵入、进攻或受攻击、生活环境的不适合等。笼养对鸡来讲就是较大的 应激因子,因而出现一些异常行为。人工授精也会使鸡产生应激,鸡的一生随时 都可能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而处于应激状态。应激影响鸡的正常生长发育和生产 性能,浪费能源,影响养鸡的生产效益。根据应激的来源不同,可以将应激大致 分生理应激、环境应激和管理应激三种。在生产中这些应激很少单独出现,一般 是两种或三种联合起作用。 应激反应的过程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为警觉反应,当鸡体感受到应激因 子存在的时候,产生立即性的对抗反应,这种反应是由于肾上腺髓质部释放出大 量激素刺激鸡体将储存的能量释放出来,血糖浓度增加;第二阶段称为抗拒反应, 警觉反应的持续时间很短,很快就进人抗拒阶段。此时肾上腺继续分泌激素,抗 拒应激因子直到鸡体能够适应新的环境或持续到应激因子消失;第三阶段称为死 亡或淘汰,如果应激因子继续进行,鸡体无法调到适应的水平,就会死亡或被淘 96 汰。 第二节 家禽的饲养环境控制 在家禽工厂化生产的今天,饲养环境对家禽生产性能的影响程度越来越显 著。家禽的饲养环境可直接影响家禽的生长、发育、繁殖、产蛋、育肥和健康。 通过人为控制家禽的饲养环境,使其尽可能满足家禽的最适需要,充分发挥家禽 的遗传潜力,减少疾病的发生频率,降低生产风险和成本。 一、禽舍类型 家禽集约化饲养需要建设禽舍,禽舍的类型成为环境控制的前提。禽舍的类 型可以分为开放式、封闭式以及开放和封闭结合式三种类型。 (一)开放式禽舍 开放式禽舍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空气流通靠自然通风, 光照是自然光照加人工补充光照。散养家禽通常采用在禽舍的南北两侧或南面一 侧设置运动场,白天家禽在运动场自由运动,晚上休息和采食在舍内进行。冬季 为了保温,通常在运动场上方用塑料布搭建保温棚,肉鸭通常采用这种饲养方式。 无论蛋鸡还是肉鸡,普遍使用完全舍饲的方式。因此,开放式禽舍一般不带 运动场。开放式禽舍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有窗禽舍,根据天气变化开闭窗户, 调节空气流通量,控制禽舍温度;二是卷帘简易禽舍,用卷帘布做维护墙,靠卷 起和放下卷帘布调节禽舍内的温度和通风。开放式禽舍的优点是造价低,节省能 源。缺点是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光照的影响最大,不能很好地控制鸡 的性成熟。 (二)封闭禽舍 封闭禽舍的通风完全靠风机进行,自然光照不到禽舍内部, 禽舍内的采光是根据需要人工加光,舍内温度靠加热升温或通风降温。鸭和鹅的 集约化饲养程度要显著比鸡低。因此,封闭式禽舍主要用于养鸡。封闭式禽舍主 要满足以下几方面要求:遮光;天气寒冷时对鸡供暖;天气炎热时对鸡降温;降 低禽舍内的湿度;降低禽舍内的有毒气体浓度;对封闭禽舍提供足够的流通空气。 由于封闭禽舍内的环境条件能够人为控制,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小,可以使禽 舍的内部条件尽量维持在接近鸡的最适需要的水平,能够满足鸡的最佳生长,减 少应激的需要,能够充分发挥鸡的生产性能。环境控制禽舍的缺点是投资大,光 照全靠人工加光,完全机械通风,耗能多。 97 (三)开放和封闭结合式 这种禽舍结合了开放和封闭禽舍的优点,禽舍除 了安装了透明的窗户之外,还安装了湿垫风机降温系统。在春秋季节窗户可以打 开,进行自然通风和自然光照;夏季和冬季根据天气情况将窗户关闭,采用机械 通风和人工光照。夏季使用湿垫降温,加大通风量,冬季减少通风量到最低需要 量水平,以利于禽舍保温。 二、禽舍的温热环境控制 (一)热量来源 禽舍内的热量主要来自家禽自身的产热量,产热量的大小 和家禽的类型、饲料能量值、环境温度、相对湿度等有关。相同体重的肉鸡由于 生长快比蛋鸡产热量高;体重较大的鸡单位体重产热量少;降低禽舍温度能增加 家禽的散热量。在夏季需要通过通风将家禽产生的过多热量排出禽舍,以降低舍 内温度;在天气寒冷时,家禽所产生的大部分热最必须保持在舍内以提高舍内温 度。 (二)温度对家禽行为的影响 环境温度对家禽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采食 量、饮水量、水分排出量的变化。表5-1可以看出,随温度的升高采食量减少、 饮水量增加,产粪量减少,呼吸产出的水分增加,造成总的排出水量大幅度增加。 排出过多的水分会增加禽舍的湿度,家禽感觉更热。家禽的水分的排出量取决于 体重、饲料类型、饲料中营养物质浓度、饲料的含盐量、空气温度和湿度等。水 分的排出量对禽舍湿度有影响,水分的排出形式有两种,即蒸发散热排出的水分 和随粪便排出的水分。蒸发散热只增加环境湿度,不提高环境温度,又称为“无 感散热”。 (三)环境温度对家禽生产性能的影响 刚孵化出的雏禽一般需要较高的环 境温度,但是在高温和低湿度时也容易脱水。对生长家禽来讲,适宜温度范围 (13~25℃)对其能够达到理想生产指标很重要,生长家禽在超出或低于这个温 度范围时饲料转化率降低。蛋鸡的适宜温度范围更小,尤其在超过30℃时,产 蛋减少,而且每枚蛋的耗料量增加。在较高环境温度下,大约25℃以上,蛋重 开始降低;27℃时产蛋数、蛋重、总蛋重降低,蛋壳厚度迅速降低,同时死亡率 增加;37.5℃时产蛋量急剧下降;温度43℃以上,超过3h,鸡就会死亡。 相对来讲,冷应激对育成禽和产蛋禽的影响较少。成年家禽可以抵抗0℃以 下的低温,但是饲料利用率降低,同时也受换羽和羽毛多少的影响。雏禽在最初 98 几周因体温调节机制发育不健全,羽毛还未完全长出,保温性能差,10℃的温度 就可以致死。各种家禽不同的饲养阶段对舍内温度要求不同(表5-2),鸭和鹅对 温度的敏感性要比鸡低,对低温和高温(只要有水)的耐受性均比鸡高。 禽舍内温度是否合适,可以通过雏禽的表现来判断。温度过高,雏禽会远离 热源,张嘴呼吸,垂翅;温度过低,雏禽会在靠近热源的地方扎堆、尖叫;温度 合适,雏禽表现安详、均匀分布。 (四)空气湿度对家禽散热的影响 湿度对家禽的影响只有在高温或低温情 况下才明显,在适宜温度下无大的影响。高温时,鸡主要通过蒸发散热,如果湿 度较大,会阻碍蒸发散热,造成高温应激。低温高湿环境下,鸡失热较多,采食 量加大,饲料消耗增加,严寒时会降低生产性能。低湿容易引起雏鸡的脱水反应, 羽毛生长不良。鸡只适宜的湿度为60%~65%,但是只要环境温度不偏高或偏低, 湿度在40~72%范围内也能适应。 (五)维持适宜温热环境的措施 1.禽舍结构 环境控制禽舍墙壁的隔热标准要求较高,尤其是屋顶的隔热 性能要求较高。禽舍的外墙和屋顶涂成白色或覆盖其他反射热量的物质有利于降 温。较大的屋檐不仅能防雨而且提供阴凉,对开放式禽舍的防暑降温很有用处。 2.通风 通风对任何条件下的家禽都有益处,它可以将污浊的空气和水气 排出,同时补充新鲜空气,而且一定的风速可以降低禽舍的温度。风速达到 30m/min,禽舍可降温1.7℃,风速达到152m/min,禽舍可降温5.6℃。封闭禽舍 必须安装机械通风设备,以提供鸡群适当的空气流动,并通过对流进行降温。 3.蒸发降温 在低湿度条件下使用水蒸发方式降低空气温度很有效,这种 方法主要通过湿垫风机降温系统实现。空气通过湿垫温度虽然能够降低,但是水 蒸气和湿度也会增加,因而湿球温度下降有限。蒸发降温主要有这几种方法:房 舍外喷水,降低进入禽舍空气的温度;湿垫风机降温系统,使空气通过湿垫进入 禽舍;舍内低压或高压喷雾系统,形成均匀分布的水蒸气。 4.禽舍加温 高纬度地区冬季为了提高禽舍的温度,需要给禽舍提供热源。 热源的方式有热风炉、暖气、电热育雏伞、地炕、火炉等多种形式。 5.调整饲养密度和足够饮水 减少单位面积的存栏数,能降低环境温度。 提供足够的饮水器和尽可能凉的饮水,也是简单实用的降温方法。 99 三、禽舍空气质量的控制 舍饲家禽的饲养密度较大,大量的家禽饲养在舍内每天产生大量的废气和有 害气体。为了排出水分和有害气体,补充氧气,并保持适宜温度,必须使禽舍内 的空气流通。 (一)禽舍内的有害气体 禽舍内的有害气体包括粪尿分解产生的氨气和硫 化氢、呼吸或物体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以及垫料发酵产生的甲烷,另外用煤炉加 热燃烧不完全还会产生一氧化碳。这些气体对家禽的健康和生产性能均有负面影 响,而且有害气体浓度的增加会相对降低氧气的含量。因此,禽舍内各种气体的 浓度有一个允许范围值(表5-3)。通风换气是调节禽舍空气环境状况最主要、最 经常用手段。 (二)通风方式 禽舍通风按通风的动力,可分为自然通风、机械通风和混 合通风三种。机械通风又主要分为正压通风、负压通风。根据禽舍内气流组织方 向,禽舍通风分为横向通风和纵向通风。 1.自然通风 依靠自然风的风压作用和舍内外的空气得以交换。开放式禽 舍采用是自然通风,空气通过通风带和窗户进行流通。在高温季节,仅靠自然通 风降温效果不理想。 2.机械通风 依靠机械动力强制进行舍内外空气的交换。一般使用轴流式 通风机进行通风。按风机类型分为负压、正压和正压负压混合通风三种形式,而 按通风时气流方式又可分为横向和纵向通风两种类型。 (1)负压通风 利用排风机将舍内污浊空气强行排出舍外,在舍内造成负 压,新鲜空气从进风口自行进入禽舍。负压通风投资少,管理比较简单,进入禽 舍的气流速度较慢,禽体感觉比较舒适,成为广泛应用于封闭禽舍的通风方式。 (2)正压通风 风机将空气强制输入禽舍,而出风口作相应调节,以便出 风量稍小于进风量,使禽舍内产生微小的正压。空气通常是通过纵向安置等于禽 舍全长的管子而分布于禽舍内的。全重叠多层养鸡通常要使用正压通风。 (3)正压负压混合通风 在禽舍的一面墙体上安装输风机,将新鲜空气强 行输入舍内;另一面墙上安装抽风机,将污浊废气、热量强行排出禽舍。对高密 度饲养禽舍有时需要使用此法。 (4)纵向通风 风机全部安装在禽舍一端的山墙(一般在污道一边),或山 100 墙附近的两侧墙壁上,进风口在另一侧山墙或靠山墙的两侧墙壁上,禽舍其他部 位无门窗或门窗关闭,空气沿禽舍的纵轴方向流动。封闭禽舍为防止透光,进风 口设置遮光罩,排风口设置管或用砖砌遮光洞。进气口风速一般要求夏季 2.5~5m/s,冬季1.5m/s。这是一种较为先进的通风方式,通风量大,耗电量少, 噪音低,气流快,空气质量较好,夏季与湿垫降温技术结合起来,降温效果很好。 是目前大力推广的一种通风方式。 (5)横向通风 横向通风的风机和进风口分别均匀布置在禽舍两侧纵墙上, 空气从进风口进入禽舍后横穿禽舍,由对侧墙上的排风扇抽出。横向通风方式的 禽舍舍内空气流动不够均匀,气流速度偏低,死角多,因而空气不够清闲,现在 很少使用。 (三)通风量及通风量的计算 1.通风量 通风量取决于家禽的类型、年龄、体重和外界温湿度(表5-4)。 2.通风量的计算 通风量是根据热平衡或者根据有害气体浓度控制要求确 定。负压通风的总风量L可由下面的公式计算: L(m 3 /h)=K 1 ×j×N 式中K 1 ——通风系数(K 1 =1.2~1.5); j——每只鸡夏季的通风量(m 3 /h); N——禽舍内鸡只饲养总数(只)。 四、光照管理 (一)光照作用的机理 光照不仅使鸡看到饮水和饲料,促进鸡的生长发育, 而且对鸡的繁型有决定性的刺激作用,即对鸡的性成熟、排卵和产蛋均有影响。 光照作用的机理一般认为禽类有两个光感受器,一个为视网膜感受器即眼睛,另 一个位于下丘脑。下丘脑接受光照变化刺激后分泌促性腺释放激素,这种激素通 过垂体门脉系统到达垂体前叶,引起卵泡刺激素和排卵诱导素的分泌,促进卵泡 的发育和排卵。 (二)光照作用 1.光照对雏鸡和肉鸡的作用 对于雏鸡和肉仔鸡来讲,光照的作用主要是 使它们能熟悉周围环境,进行正常的饮水和采食。为了增加肉仔鸡的采食时间, 提高增重速度,通常采用每天23h光照1h黑暗的光照制度或间歇光照制度。 101 2.光照对育成鸡的作用 通过合理光照,控制鸡的性成熟时间。光照减少, 延迟性成熟,使鸡的体重在性成熟时达标,提高产蛋潜力;增加光照,缩短性成 熟时间,使鸡适时性成熟。 3.光照对母鸡的作用 增加光照并维持相当长度的光照时间(15h以上), 促使母鸡正常排卵和产蛋,并且使母鸡获得足够的采食、饮水、社交和休息时间, 提高生产效率。 4.光照对公鸡的作用 通过合理光照,控制公鸡的体重,适时性成熟。20 周龄后,每天15h左右的光照,有利于精子的生产,增加精液量。 5.红外线的作用 红外线的生物学作用是产生热效应。用红外线照射雏禽 有助于防寒,提高成活率,促进生长发育。 6.紫外线的作用 紫外线照射家禽皮肤,可使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转化 成维生素D 3 ,从而调节鸡体的钙磷代谢,提高生产性能。紫外线有杀菌能力, 可用于空气、物体表面的消毒及组织表面感染的治疗。 (三)光照颜色 不同的光照颜色对鸡的行为和生产性能有不同的影响(表 5-5)。 根据对光照颜色的反应,环境控制禽舍育成期可采用红色光照,产蛋期采用 绿色光照;开放式禽舍由于自然光属于不同波长的光混合而成的复合白光,所以 一般采用白炽灯泡或荧光灯作为补充光源。白炽灯和荧光灯相比,产热多,光效 低,耗电量大。但是价格便宜,投资少,且容易启动,所以两种光源都有使用。 从长远来讲,荧光灯要替代白炽灯。 (四)光照强度 调节光照强度的目的是控制家禽的活动性。因此,禽舍的 光照强度要根据鸡的视觉和生理需要而定,过强过弱均会带来不良的后果。光照 太强不仅浪费电能,而且鸡显得神经质,易惊群,活动量大,消耗能量,易发生 斗殴和啄癖。光照过弱,影响采食和饮水,起不到刺激作用,影响产蛋量。表 5-6列出了不同类型的鸡需要的光照强度,其他家禽的光照强度也可参照执行。 为了使照度均匀,一般光源间距为其高度的1~1.5倍,不同列灯泡采用梅花 分布,注意鸡笼下层的光照强度是否满足鸡的要求。使用灯罩比无灯罩的光照强 度增加约45%。由于禽舍内的灰尘和小昆虫粘落,灯泡和灯罩容易脏,需要经常 擦试干净,坏灯泡及时更换,以保持足够亮度。 (五)光照管理程序 102 1.光照管理程序的原则 (1)育雏期前一周或转群后几天,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光照,以便雏禽熟 悉环境,及时喝水和吃料,然后光照时间逐渐减少到最低水平; (2)育成期光照时间应保持恒定或逐渐减少,切勿增加,以免造成光照刺 激,使母禽早熟; (3)产蛋期光照时间逐渐增加到一定小时数后保持恒定,切勿减少。 2.光照制度 肉鸡、肉鸭等育肥家禽的光照程序比较简单,一般每天23h 光照1h黑暗,不足部分用人工光照补充。蛋鸡和种禽的光照比较复杂,下面主 要介绍蛋鸡的光照制度,其他种禽可参考。 (1)封闭禽舍的光照制度 封闭式禽舍由于完全采用人工光照,所以光照 程序比较简单。表5-7列出了褐壳蛋鸡的参考光照制度。增加光照进行光照刺激 的时间并不是完全按周龄确定的,当以下任何一项达到时必须对鸡加以光照刺 激:平均体重已达20周龄时平均体重标准;产蛋率自然达到5%;体型发育成熟。 (2)开放式禽舍的光照制度 开放式禽舍利用自然光照,日照时间随季节 和纬度的变化而异。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北纬20°~ 45°,较适合使用开放式禽舍 的纬度在30~40。冬至日(12月21~22日)日照时间最短,夏至日(6月21~22 日)最长,开放式禽舍的光照制度应根据当地实际日照情况,遵循光照程序原则 来确定(表5-8)。 (3)间歇光照制度 间歇光照就是把光照期分成明(L)、暗(D)相间的 几段,如肉鸡每天的连续光照改为2h光照2h黑暗,每天循环6次,简称6(2L: 2D)。也可将光照期的每个小时分为照明(如15min)和黑暗(如45min)两部 分,反复循环。由于间歇光照计划可以节约电能,而且对鸡的生产性能无不利影 响,所以渐受欢迎。但一般只有在密闭禽舍中才能实施间歇光照制度。 第三节 家禽饲养设备 一、环境控制设备 (一)光照设备 光照设备主要是光照自动控制器和光源,光照自动控制器 能够按时开灯和关灯。光照自动控制器有石英钟机械控制和电子控制两种。其特 点是:①开关时间可任意设定控时准确;②照强度可以调整,光照时间内日光强 103 度不足,自动启动补充光照系统;③灯光渐亮和渐暗;④停电程序不乱等。 (二)通风设备 通风设备的作用是将禽舍内的污浊空气、湿气和多余的热 量排出,同时补充新鲜空气。现在一般禽舍通风采用大直径、低转速的轴流风机。 目前国产纵向通风的轴流风机的主要技术参数是:流量31400m 3 /h,风压39.2Pa, 叶片转速352r/min,电机功率0.75W,噪声大不大于74dB。 (三)湿垫风机降温系统 湿垫风机降温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夏季空气通过湿 垫进入禽舍,可以降低进入禽舍空气的温度,起到降温的效果。湿垫风机降温系 统由纸质波纹多孔湿垫、湿垫冷风机、水循环系统及自动控制装置组成。在夏季 空气经过湿垫进入禽舍,可降低舍内温度5~8℃ (四)热风炉供暖系统 热风炉供暖系统主要由热风炉、鼓风机、有孔管道 和调节风门等设备组成。它是以空气为介质,煤为燃料,为空间提供无污染的洁 净热空气,用于禽舍的加温。该设备结构简单,热效率高,送热快,成本低。 二、育雏设备 (一)层叠式电热育雏笼 在鸡的饲养过程中,育雏阶段非常重要,雏鸡自 身温度调节能力很弱,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目前国内外普遍使用笼养育雏工 艺。9YCH电热育雏器是目前国内普遍使用的笼养育雏设备。 电热育雏器由加热育雏笼、保温育雏笼和雏鸡运动场三部分组成,每一部分 都是独立的整体,可以根据房舍结构和需要进行组合。如采用整室加热育雏,可 单独使用雏鸡运动场;在温度较低的地方,可适当减少运动场,而增加热和保温 育雏笼。电热育雏笼一般为四层,每层高度330mm,每组笼面积为1400mm× 700mm,层与层之间是700mm×700mm的承粪盘,全笼总高度1720mm,长度 4340mm,宽度1450mm。 (二)电热育雏伞 在网上或地面散养雏鸡时,采用电热育雏伞可以提高雏 鸡体质和成活率。电热育雏伞的伞面由隔热材料组成,表层为涂塑尼龙丝伞面, 保温性能好,经久耐用。伞顶装有电子控温器,控温范围0~50℃,伞内装有埋 入式远红外陶管加热器,同时设有照明灯和开关。电热育雏伞外形尺寸有直径 1.5m、2m和2.5m三种规格,可分别育雏300只、400只和500只。另外还有烧 煤气或天然气的育雏伞,使用效果也不错。 三、笼具设备 104 鸡笼设备是养鸡设备的主体。它的配置形式和结构参数决定了饲养密度,决 定了对清粪、饮水、喂料等设备的选用要求和对环境控制设备的要求。鸡笼设备 按组合形式可分为全阶梯式、半阶梯式、叠层式、复合式和平置式(图5-1);按 几何尺寸可分为深型笼和浅型笼;按鸡的种类分为蛋鸡笼、肉鸡笼和种鸡笼;按 鸡的体重分为轻型蛋鸡笼、中型蛋鸡笼和肉种鸡笼。 (一)全阶梯式鸡笼 全阶梯式鸡笼为2~3层,其优点是:①各层笼敞开面 积大,通风好,光照均匀;②清粪作业比较简单;③结构较简单,易维修;④机 器故障或停电时便于人工操作。其缺点是饲养密度较低,为10~12只/m 2 。蛋鸡 三层全阶梯鸡笼和种鸡两层全阶梯人工授精种鸡笼是我国目前采用最多的鸡笼 组合形式。 (二)半阶梯式鸡笼 半阶梯鸡笼上下层之间部分重叠,上下层重叠部分有 挡粪板,按一定角度安装,粪便滑入粪坑。其舍饲密度(15~17只/m 2 )较全阶 梯式鸡笼高,但是比层叠式鸡笼低。由于挡粪板的阻碍,通风效果比全阶梯式鸡 笼稍差。 (三)层叠式鸡笼 层叠式鸡笼(图5-2)上下层之间为全重叠,层与层之 间有输送带将鸡粪清走。其优点是舍饲密度高,三层为16~18只/m 2 ,四层为18~20 只/m 2 。层叠式鸡笼的层数可以达到8层以上。因此,饲养密度可以大大提高, 降低鸡场的占地面积,提高饲养人员的生产效率。但是对禽舍建筑、通风设备和 清粪设备的要求较高,我国只有极少数机械化鸡场采用该工艺。 (四)种鸡笼 种鸡笼有单层种鸡笼和两层人工授精种鸡宠。单层种笼笼体 长1900mm、宽880mm、高600mm,笼内饲养种鸡22只,其中2只公鸡,自然 交配。也可将4个单层种鸡笼合并成种鸡小群笼养,又称“四合一”,可养种鸡 80~100套(公母比例1:10),这种鸡笼破蛋率高,已较少使用。个体鸡笼主要 用于原种鸡场或实验鸡场进行个体产蛋记录,每个单笼长1875mm、宽400mm、 高320mm,分为9个小笼,每小笼1只鸡。每组鸡笼由4个单笼(半架2个单 笼)组成,可养36只鸡。蛋鸡笼也可以饲养种鸡,但必须实行人工授精。 (五)育成鸡笼 一般育成鸡笼为3~4层,6~8个单笼。每个单排笼尺寸为 1875mm×440mm×330mm,可饲养8~18周龄的育成鸡20只。 (六)育雏育成一段式鸡笼 在蛋鸡饲养两段制的地区,普遍使用该鸡笼。 该鸡笼的特点是鸡可以从1日龄一直饲养到产蛋前(100日龄左右),减少转群 105 对鸡的应激和劳动强度。鸡笼为三层,雏鸡阶段只使用中间一层,随着鸡的长大, 逐渐分散到上下两层。每平方米可饲养育成鸡25只。 (七)产蛋鸡笼 我国目前生产的产蛋鸡笼主要有饲养白壳蛋鸡的轻型蛋鸡 笼和饲养褐壳蛋鸡的中型蛋鸡笼,另外有少量重型产蛋鸡笼用于饲养肉种鸡。轻 型蛋鸡笼一般由4格组成一个单排笼,每格养鸡4只,单排笼长1875mm,笼深 325mm,养鸡16只,平均每只鸡占笼底面积381cm 2 。中型蛋鸡笼由5格组成一 个单笼,每格养鸡3只,单笼长1950mm,笼深370mm,养鸡15只,平均每只 鸡占笼底面积481cm 2 。 四、饮水设备 饮水设备分为乳头式、杯式、水槽式、吊塔式和真空式(图5-3,图5-4)。 雏鸡开始阶段和散养鸡多用真空式、吊塔式和水槽式,平养鸡现在趋向使用乳头 饮水器。乳头饮水器不易传播疾病,耗水量少,可免除刷洗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已逐渐代替常流水水槽,但制造精度要求较高,否则容易漏水。杯式饮水器供水 可靠,不易漏水,耗水量少,不易传播疾病,但是鸡在饮水时经常将饲料残渣带 进杯内,需要经常清洗。各种饮水系统性能及优缺点见表5-9。 五、喂料设备 在家禽的饲养管理中,喂料耗用的劳动量较大。因此,大型机械化禽场为提 高劳动效率,采用机械喂料系统。机械喂料设备包括贮料塔、输料机、喂料机和 饲槽四个部分。 贮料塔放在禽舍的一端或侧面,用来贮存该禽舍的饲料。它用厚1.5mm的 镀锌钢板冲压而成,其上部为圆柱形,下部为圆锥形,圆锥与水平面的夹角应大 于60°,以利于排料。塔盖的侧面开了一定数量的通气孔,以排出饲料在存放过 程中产生的各种气体的热量。贮料塔一般直径较小,塔身较高,当饲料含水量超 过13%时,存放时间超过2天后,贮料塔内的饲料会出现“结拱”现象,使饲料 架空,不易排出。因此,贮料塔内需要安装破拱装置。贮料塔多用于大型机械化 鸡场,贮料塔使用散装饲料车从塔顶向塔内装料。喂料时,由输料机将饲料送往 禽舍的喂料机,再由喂料机将饲料送到饲槽,供家禽采食。 常用的输料机有螺旋式输送机,其叶片是整体式的,生产效率高,但只能作 106 直线输送,输送距离也不能太长。因此,将饲料从贮料塔送往各喂料机时,需分 成两段,使用两个螺旋输送机。一个将饲料倾斜输送到一定高度后,再由另一个 水平输送到个喂料机。塞盘式输料机和螺旋弹簧式输料机可以在弯管内送料。因 此,不必分两段,可以直接将饲料从贮料塔底送到喂料机。喂料机用来向饲槽分 送饲料。常用的喂料机有塞盘式、链式、螺旋弹簧式、天车式和轨道车式。 六、清粪设备 禽舍内的清粪方式有人工清粪和机械清粪两种。机械清粪常用设备有:刮板 式清粪机、带式清粪机和抽屉式清粪机。刮粪板式清粪机多用于阶梯式笼养和网 上平养;带式清粪机多用于叠层式笼养;抽屉式清粪板多用于小型叠层式鸡笼。 通常使用的刮板式清粪机分全行程式和步进式两种。它由牵引机(电动机、 减速器、绳轮)、钢丝绳、转角滑轮、刮粪板及电控装置组成。 工作时电动机驱动绞盘,钢丝绳牵引刮粪器。向前牵引时刮粪器的刮粪板呈 垂状态,紧贴地面刮粪,到达终点时刮粪器前面的撞块碰到行程开关,使电动机 反转,刮粪器也随之返回。此时刮粪器受背后钢丝绳牵引,将刮粪板抬起越过鸡 粪,因而后退不刮粪。刮粪器往复行走一次即完成一次清粪工作。刮板式清粪机 一般用于双列鸡笼,一台刮粪时,另一台处于返回行程不刮粪,使鸡粪都被刮到 禽舍同一端,再由横向螺旋式清粪机送出舍外。 全行程式刮板清粪机适用于短粪沟。步进式刮板清粪机使用于长禽舍,其工 作原理和全选种式完全相同。刮板式清粪机是利用摩擦力及拉力使刮板自行起 落,结构简单。但钢丝绳和粪尿接触易被腐蚀而断裂。采用高压聚乙烯塑料包覆 的钢丝,可以增强抗腐蚀性能。但塑料外皮不耐磨,容易被尖锐物体割破失去包 覆作用。因此,要求与钢丝绳接触的传动件表面必须光滑无毛刺。 第四节 家禽的饲养方式 家禽的饲养方式指家禽的生活环境,不同的饲养方式需要的房舍和设备不 同,对家禽的生产性能影响程度不同。应当根据家禽的不同品种、特点、生产任 务,选择适宜的饲养方式,使生产效益最优化。 一、放 养 107 放养是一种比较原始的粗放饲养方式,在我国的农村一些地区目前还存在放 养这种饲养方式。一般选择比较开阔的缓山坡或丘陵地,搭建简易禽舍,白天鸡 自由觅食,早晨和傍晚人工补料,晚上在禽舍内休息。在南方气候比较温暖的地 区,或北方的夏秋季,放养鸡由于可以采食到一些虫和草籽,能够节省饲料,而 且鸡肉和鸡蛋的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欢迎,可以卖出好价钱。 二、半舍饲 在禽舍的南北两侧或南侧设有运动场,运动场的面积一般为禽舍饲养面积的 2倍。种鸭、种鹅使用这种饲养方式较多,一般在运动场的南边设置戏水池,有 利于水禽的交配和产蛋。使用半舍饲饲养方式,家禽的采食、产蛋在舍内进行, 舍内安装料槽和产蛋窝。家禽可以自由出入到运动场活动,充分享受自然光浴, 有利于群体行为和护理行为的进行,身体健康,羽毛丰腴漂亮。 鸡使用半舍饲舍内要安装栖架,鸡晚上在架上休息。冬季舍内地面铺设稻草、 麦糠等垫料,夏季可以垫沙。垫料要及时清理,防止潮湿。 半舍饲的饲养密度较小,只能采用地面散养的方式,家禽和粪便不能分离, 野鸟不能很好的驱赶,不利疾病的预防。 三、舍 饲 家禽整个饲养过程完全在舍内进行,是鸡和鸭的主要饲养方式。这种饲养方 式有多种类型。舍饲主要分为平养和笼养两种。平养指鸡在一个平面上活动,又 分为落地散养、网上平养和混合地面平养。平养禽舍的饲养密度小,建筑面积大, 投资相对较高,我国一般肉鸡才使用这种饲养方式。笼养可较充分地利用禽舍空 间,饲养密度较大,投资相对较少,且管理方便,鸡不接触粪便,减少疫病感染。 (一)落地散养 又称厚垫料地面平养。直接在水泥地面上铺设厚垫料,家 禽生活在垫料上面,肉仔鸡、肉鸭较多采用这种形式。落地散养的优点是设备要 求简单、投资少,缺点是饲养密度小、垫料需求量大、鸡只接触粪便不利于疾病 防治。肉仔鸡地面平养每平方米可饲养12只左右,肉鸭每平方米可饲养4.5只 左右。 (二)离地网上平养 禽群离开地面,活动于金属或其他材料制作的网片上, 也称全板条地面。网(栅)上平铺塑料网、金属网或镀塑网等类型的漏缝地板, 108 地板一般高于地面约600mm。家禽生活在板条上,粪便落到网下,不直接接触 粪便,有利于疾病的控制。这类地板在平养中饲养密度最大,每平方米可养肉种 鸡4.8只,每单位空间生产能力较高。肉鸡、肉鸭也经常使用此方式,饲养密度 一般肉鸡为14只左右,肉鸭为6只左右。 (三)混合地面饲养 所谓混合地面饲养,就是将禽舍分为地面和网上两部 分。地面部分垫厚垫料,网上部分板条棚架结构。板条棚架结构床面与垫料地面 之比通常为6:4或2:1,舍内布局主要采用“两高一低”(图5-5)或“两低一 高”。是国内外使用最多的肉种鸡饲养方式,国外蛋种鸡也主要采用这种饲养方 式,即沿墙边铺设板条,一半板条靠前墙铺设,另一半靠后墙铺设。产蛋箱在板 条外缘,排向与舍的长轴垂直,一端架在板条的边缘,一端悬吊在垫料地面的上 方,便于鸡进出产蛋箱,也减少占地面积。使用这种板条棚架垫料和地面混合饲 养方式,每只种鸡的产蛋量和种蛋受精率均比全板条型饲养方式高。但饲养密度 稍低一些,每平方米养肉种鸡4.3只。 (四)笼养 笼养就是将鸡饲养在用金属丝焊成的笼子中。根据鸡种、性别 和鸡龄设计不同型号的鸡笼,有雏鸡笼、育成鸡笼、蛋鸡笼、种鸡笼和公鸡笼等。 笼养的主要优点是:①提高饲养密度。立体笼养比平养增加密度可达3倍以 上,蛋鸡每平方米可以达到17只以上;②节省饲料。鸡饲养在笼中,运动量减 少,耗能少,浪费料减少。种鸡人工授精可少养公鸡数;③鸡不接触粪便,有利 于鸡群防疫;④蛋比较干净,可消除窝外蛋;⑤不存在垫料问题。 笼养的缺点主要有:①产蛋量比平养可能少一些;②投资较大;③血斑蛋比 例高,蛋品质稍差,种蛋合格率低;④笼养鸡猝死综合征影响鸡的存活率和产蛋 性能;⑤淘汰鸡的外观较差,骨骼较脆,出售价格较低。 笼养大部分采用阶梯式笼养,阶梯式笼养的形式主要是全阶梯、半阶梯和全 重叠式笼养。全重叠式主要用于机械化鸡场,必须机械化喂料、拣蛋和清粪,饲 养层数可达8层以上,大大提高饲养密度。我国大多采用全阶梯和半阶梯笼养, 鸡笼层数蛋鸡一般采用3层,种鸡采用2层或3层笼养人工授精。种鸡使用2层 笼养,人工授精较容易操作。 笼养鸡的笼地面积要求白壳蛋380cm 2 以上,中型蛋鸡450cm 2 以上,矮小型 蛋鸡360cm 2 以上。 109 第五节 家禽管理中的技术操作 一、断 喙 断喙是防止啄癖最好和最简单的方法,此外断喙使鸡的喙尖钩去掉,可有效 防止鸡将饲料扒出饲槽浪费饲料。鸭有时也由于各种原因出现啄癖,如果啄羽严 重也需要断喙。 (一)断喙时间 蛋鸡一般在6~10日龄进行精确断喙。此时精确断喙可以 一直保持较理想的喙型。如果断喙效果不理想,要在转成年禽舍的前后进行一次 修喙。6~10日龄期间要进行新城疫和法氏囊等病的免疫,要和断喙错开2天以 上。如果雏鸡有啄斗并有出血现象出现,要立即进行断喙。肉鸡或肉鸭的断喙可 在1日龄进行。 (二)断喙方法 一手握鸡,拇指置于鸡头部后端,轻压头部和咽部,使鸡 舌头缩回,以免灼伤舌头,如果鸡龄较大,另一只手可以握住鸡的翅膀或双腿。 精密动力断喙器有直径4.0mm、4.37mm和4.75mm孔眼。将喙插入4.37mm的 孔眼或其他孔眼断喙,所用孔眼大小应使烧灼圈与鼻孔之间相距2mm。上喙断 去1/2,下喙断去1/3。然后在灼热的刀片上烧灼2~3s,以止血和破坏生长点, 防止以后喙尖长出。 (三)断喙要点 1.断喙前鸡群健康无疫情 断喙前2~3天每千克饲料加2~3mg维生素K; 选用合适的孔眼;更换新刀片,通过刀片颜色(避光情况下)判断刀片温度,一 般刀片颜色应达到樱桃红色(约600℃);断喙人员必须有足够的经验,而且断 喙器位置合适,这样才能避免大量不合格断喙现象出现。 2.断喙后要供给充足的饮水 观察鸡饮水是否正常。料槽中饲料应充足, 注意鸡采食量的变化;发现止血效果不理想,喙部仍再流血的雏鸡,应及时抓出 来重新灼烧止血。 二、剪 冠 剪冠的目的主要是作为标志,区分不同的品系,以免混乱。高寒地区为防止 鸡冠冻伤,或为防止啄伤有时也剪冠。剪冠一般在1日龄雏鸡刚出壳时进行,用 手术弯剪沿鸡冠基部由前往后将鸡冠剪掉。 110 三、断 趾 父母代种鸡为了防止公母混杂或剔除鉴别误差,孵化场需要对公雏做剪冠或 断趾处理。自然交配公鸡还需要将内侧左右趾尖断去,防止交配时抓伤母鸡,可 以用烙铁或断喙器进行断趾。自然交配公鸡断趾一定要轻,只要把指甲断去或断 去指甲的生长点即可,断趾太严重会影响公鸡的交配,断趾后注意止血,轻微出 血属正常现象。 四、强制换羽技术 换羽是禽类的一种自然生理现象,鸡换羽时一般都停止产蛋,但高产鸡边产 蛋边换羽。自然换羽由于不一致,持续时间长达3~4个月,产蛋率明显低于第一 个产蛋期。人工强制换羽是采取人为强制性方法,给鸡以突然应激,造成新陈代 谢紊乱,营养供应不足,使鸡迅速换羽后快速恢复产蛋的措施。 (一)强制换羽的应用 1.赢利措施 在发达国家,雏鸡、饲料、人工以及生产资料等生产成本上 升,使鸡的培育成本加大,而淘汰鸡、鸡粪的价格很低,每只鸡的赢利很微弱。 因此,强制换羽延长鸡的产蛋期,成为增加赢利的重要措施。 2.降低引种费用 从国外进口的优良种鸡价格很高,为了延长其经济寿命, 降低每只雏禽分摊的引种费用,可进行强制换羽,使种鸡进入第二个产蛋年度。 3.后备鸡衔接不上 雏鸡供应紧张时,雏鸡不能按计划购进,造成不能按 计划更新鸡群。为了继续提供商品鸡蛋或商品雏鸡,需要对鸡群进行强制换羽。 后备鸡在育雏育成阶段由于疾病、管理等原因造成育成率低,后备鸡跟不上,无 鸡上笼。这时可以进行强制换羽。 4.等待价格回升 养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市场经济的作用,使养鸡市场经 常出现波动,造成一段时间养鸡赔钱。有些鸡处于产蛋水平较高的阶段仍然赔钱, 这时可考虑进行强制换羽,使鸡休产,等到市场价格上扬时使鸡群恢复产蛋。这 种情况需要对市场有较准确的预测,否则可能亏损。 (二)强制换羽的基本过程 根据强制换羽的措施不同,人工强制换羽方法 可分为生物学法(激素法)、化学法、畜牧学法(饥饿法)和综合法(畜牧学和 化学法结合)。其中畜牧学方法是最常使用,也是最简便的方法,停止供料即可。 111 强制换羽方案的三要素是停水、绝食和停光,有时三个要素同时实施,有时仅实 施两个要素。强制换羽的基本过程可分为:强制换羽前的准备期,强制换羽实施 期(产蛋率迅速下降至休产),强制换羽恢复期和第二产蛋期四阶段(图5-6)。 1.准备期 是指第一产蛋期末,实施强制换羽前的一周时间,在此期间做 好各项准备工作。首先确定换羽时间,制定换羽方案,然后选择健康鸡进行换羽。 换羽前进行新城疫等疫病监测,对鸡群进行免疫,进行断喙防止因饥饿引起啄癖, 称重以监测失重效果,准备补钙和恢复期饲料。 2.实施期 是指从执行强制换羽各项措施的第一天开始到鸡群体重下降至 25%~30%左右时为止或死亡率达3%时止。在此期间,产蛋率迅速下降至鸡群完 全停产,鸡的体重迅速减少,羽毛开始脱落。不同的换羽方案实施期停水、停料 和光照控制不同,将在换羽方案中叙述。 3.恢复期 指鸡的体重失重达25%~30%之后,恢复喂料,体重逐渐增加, 脱掉旧羽换为新羽,产蛋率重新达到5%时为止。 4.第二产蛋期 指鸡群恢复生产,产蛋率从5%至鸡群淘汰为止。 (三)强制换羽方案 以白壳蛋鸡为例说明鸡的强制换羽方案(表5-10), 褐壳蛋鸡、种鸡和肉种鸡也可以实行强制换羽,不过体重越大的鸡限饲时间越长。 采有此方案停水天数应根据季节和鸡的体质灵活掌握。大多数强制换羽方案 停水1~3天,也有的停水1~2天后恢复饮水1~2天,再停水1~2天。但是要注 意在酷热的夏天,停水可能会致使鸡大量死亡,一般不采取停水的方法。 绝食的天数应根据鸡的体重下降程度来确定。首先在准备期抽测鸡换羽前的 体重,在绝食后8天开始每天抽测鸡的体重,当鸡的体重下降到方案中制定的标 准时,停止绝食。不同的鸡种体重下降的幅度要求不同,轻型蛋鸡体重25%~30% 左右,中型或重型鸡下降25%。如果鸡群的死亡率较高,要停止绝食或喂一些碎 玉米、高粱等谷物。或者当鸡的死亡率达到3%时,结束实施期,进入恢复期。 一般轻型鸡实施期需要10~12天,重型鸡需要13~15天。 恢复期喂料可以喂育成鸡料,也可以喂蛋鸡料,喂育成鸡料要在饲料中添加 维生素和骨粉。无论喂何种料,都必须采取增加喂料量的限饲方法,至产蛋率达 到5%时改为自由采食。 112 复习思考题 1.解释应激、优胜序列。 2.笼养鸡为何易发生啄癖? 3.简述开放式禽舍和封闭式禽舍的特点和优缺点。 4.说出四种主要的饲养方式,它们都适宜养什么类型的鸡。 5.高温对鸡有什么影响,夏季禽舍降温有哪些措施? 6.机械通风有哪些方式?纵向负压通风的好处有哪些? 7.光照对鸡的作用和间歇光照的优缺点是什么? 8.请制定一个3月21日出雏的蛋鸡开放禽舍光照程序。 9.叙述强制换羽的基本过程和方案。 (宁中华) 第 六 章 蛋鸡生产 第一节 蛋用雏鸡的培育 一、培育阶段的划分与培育目标 (一)培育阶段的划分 1日龄雏鸡至开产(通常指0~20周龄)鸡称为后 备鸡(此期也称为生长阶段)。后备鸡常根据培育的环境条件和营养需要的不同, 大致划分为两或三阶段。两阶段划分为幼雏(0~6周龄)和育成鸡(7~20周龄); 三阶段划分为幼雏(0~6周龄)、中雏(7~14周龄)和大雏(15~20周龄)。0~6 周龄的小鸡对环境条件要求严格,日粮中能量与蛋白质水平较高。7周龄后许多 地方都不再供暖。 育雏期是蛋鸡生产中相当重要的基础阶段,育雏工作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雏 鸡整个培育期的正常生长发育,也影响到产蛋期生产性能的发挥,对种鸡来说会 113 影响种用价值以及种鸡群的更新和生产计划的完成。 (二)培育目标 育雏期的主要技术目标是确保饲料摄入量正常、健康状况 良好,使雏鸡尽早达到生长发育及体重标准,并认真执行断喙和免疫计划,做好 环境卫生和防疫工作。 1.健康 雏鸡未发生传染病,特别是烈性传染病,食欲正常,精神活泼, 反应灵敏,羽毛紧凑而富有光泽。 2.成活率高 先进的水平是,育雏的第一周死亡率不超过0.5%,前三周不 超过1%,较高的水平是0~6周死亡率不超过2%。 3.生长发育正常 在育雏期间,对照自己拟定的或者各个品种所规定的育 雏方案所提供的信息,可以了解到育雏工作是否正确,并随时找出原因,纠正缺 点,培养出生长正常的雏鸡,借助这些信息预测这批雏鸡将来的产蛋效果。 发育正常的雏鸡,体重符合标准,骨骼良好,胸骨平直而结实,跖骨的发育 良好,8周龄跖长达76~80mm,羽毛丰满,肌肉发育良好,并且不带有多余的脂 肪,生长速度能达到标准,而且全群具有良好的均匀度,理想的指标是95%的雏 鸡体重在平均体重正负两个标准差范围内(X±2S)。 二、雏鸡的生理特点和习性 (一)生长发育迅速 蛋鸡商品雏的正常出壳重在40g左右,6周龄末体重 可达到440g左右,42天雏鸡增重11倍,可见雏鸡代谢旺盛,生长发育迅速。 就单位体重计,雏鸡的耗氧量和排出废气量也大大高于成年鸡。雏鸡对各种营养 物质的吸收利用也相应地超过成年鸡。因此,育雏期的日粮中营养物质的需要量 必须严格按照营养标准予以满足,不仅要提高蛋白质水平,还要求氨基酸平衡, 并且保证恰当的能量水平,配制营养丰富的全价日粮。育雏阶段营养不良而导致 的生长发育是日后无法弥补的。 (二)体温调节机能弱 初生的幼雏体小娇嫩,大脑的体温调节机能还没有 发育完善,自体产热能力也较弱。雏鸡体重愈小,表面积相对愈大,散热面积大 于成年鸡。雏鸡绒毛稀而短,机体保温能力差,雏鸡体温低于成年鸡1~3℃。只 有待3周龄左右体温调节中枢的机能逐步完善,机体产热能力增强,绒羽脱换、 新羽生长这后体温才逐渐处于正常。在10日龄后体温才接近成年鸡。雏鸡对环 境温度适应力很低,既怕冷,又怕热,故要为雏鸡创造温暖、干燥、卫生、安全 114 的环境条件。 (三)消化机能尚未健全 雏鸡代谢旺盛、生长发育快,但是消化器官容积 小、消化功能差。因此,在饲喂上要求给予含粗纤维低、易消化、营养全面而平 衡的日粮,特别是与生长有关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必须满足。 要选择容易消化的饲料配制日粮,对棉籽粕、菜籽粕等一些非动物性蛋白饲料, 雏鸡难以消化,适口性差,利用率较低,要适当控制添加比例。 (四)抗病能力差 雏鸡体小娇嫩,对疾病抵抗力很弱,易感染疾病,如鸡 白痢、大肠杆菌病、法氏囊病、球虫病、慢性呼吸道病等。育雏阶段要严格控制 环境卫生,切实做好防疫隔离。 (五)胆小,群居性强 雏鸡比较敏感,胆小怕惊吓。雏鸡生活环境一定要 保持安静,避免有噪音或突然惊吓。非工作人员应避免进入育雏舍。在雏鸡舍和 运动场上应增加防护设备,以防鼠、蛇、猫、狗、老鹰等的袭击和侵害。 雏鸡喜欢群居,便于大群饲养管理,有利于节省人力、物力和设备。 (六)羽毛生长更新速度快 后备鸡羽毛生长极为迅速,在4~5、7~8、12~13、 18~20周龄分别脱换4次羽毛。羽毛中蛋白质含量为80%~82%,为肉中蛋白质 的4~5倍。因此,雏鸡对日粮中蛋白质(尤其是含硫氨基酸)水平要求高。 三、育雏前的准备 育雏以前要做好各项准备,如育雏方式的选择、育雏计划的制订、育雏人员 的选择和培训、物质生产资料的准备,做好消毒、维修和试温等工作。 (一)育雏方式的选择 根据育雏占地和空间的不同,人工育雏方式可分为 地面、网上和立体三大类。 1.地面育雏 是指在室内地面上培育雏鸡的方式,称为地面育雏。供温方 式主要包括暖风炉、自动燃气暖风炉、火坑(地下温床)、育雏伞、红外线灯、 煤炉等。 (1)暖风炉供暖 是以煤等为原料的加热设备,在舍外设立热风炉,将热 风引进鸡舍上空或采用正压将热风吹进鸡舍上方,集中预热育雏室内空气,效果 较好。此方法供暖是目前国内大型种鸡场及商品场普遍采用的方式。 (2)自动燃气暖风炉供暖 此设备原料主要是天然气,设备可安装舍内, 通过传感器自动控制温度,热效率高,100%被利用,卫生清洁,通风良好,是 115 比较理想的供暖方式。 (3)火炕供暖 热源置于地下,在育雏舍外设一烧煤或柴的火炕提供热源, 热流沿鸡舍内地面下3~5cm深处双列烟道,最后由舍外烟囱排出。舍内烟道附 近地面形成温床。由于烟道距离远近不同,在雏鸡舍内形成一定的温差,雏鸡可 以根据需要选择温度。育雏舍内地面干燥,温度均匀平稳,有利于雏鸡卵黄的吸 收,雏鸡发病率低,育雏效果好,育成率可达90%以上,特别对1~3周龄的雏鸡 效果最显著。 (4)地上烟道供暖 在育雏舍里用砖或土坯垒成烟道,离开房屋墙1m远, 距离地面25cm高,长度根据育雏舍大小而定。几条烟道汇合通向集烟柜,然后 由烟囱通出室外。为了节约燃料和育雏合内温度均匀,可在烟道外加一个罩子。 在烟道外距地5cm处悬挂温度表,地面上铺设垫草。 (5)火墙供暖 把育雏室的墙壁砌作空墙,内设烟道,炉灶置于室外走廊 内,雏鸡靠火墙壁上散发出来的热量取暖。这种育雏方式提温速度较快,室温比 较稳定,燃料的热效率高,又要就地取材,费用低,育雏管理也很方便,只是地 面垫料要厚一些,否则雏鸡容易受凉。 (6)煤炉供暖 在取暖的火炉上设置铁皮或木板制成的伞形罩,用烟囱将 烟排出室外,用进风管调节进风量控制炉子燃烧,以调节炉火温度,但是室温无 法精确控制,尤其在冬季,要搞好通风换气,防止缺氧及空气污浊。同时要注意 严防煤气中毒及发生火灾。 (7)红外线灯供暖 利用红外线灯散发的热量进行育雏,波长0.75~400μ m的一段称为红外线。雏鸡通过吸收红外线,引起温度升高。红外线的致热作用 与雏鸡的羽毛色泽有关,浅色与深色的可以相关20%左右。因为色泽不同,反向 的能量也不同。 红外线灯的规格很多,小的200W,大的350~1000W,育雏时常用250W, 室温30℃时可容纳雏鸡110只。红外线灯又分发光和不发光的两种,使用时2~6 盏灯成组连在一起,上设灯罩聚热,悬挂于离地面40~60cm的高度,室温低时 可降至33~35cm。育雏的第二周开始,每周将灯提高7~8cm,直至离地60cm。 (8)电热伞供暖 常用育雏器是伞形的,故称为电热伞。也有方形、多角 形与圆形等多种形状的育雏器。 育雏器用铁皮、铝皮、本板或纤维板制成。热源是电热丝,也可用煤炉、煤 116 油、液化石油气、远红外线等供热。伞内可安装自动调节装置控制温度,容纳雏 量可根据育雏器的保温面积而定。电热伞可培育较多幼雏,是采用较多的一种育 雏器。用电热伞育雏的优点是温度稳定而且容易调节,管理方便,节省劳力,室 内清洁,育雏效果良好。然而电热伞育雏器余热很少,需另设火炉、暖气或暖风 炉以提高室温。 2.网上育雏 网上育雏是将雏鸡饲养在距地面50~60cm高的铁丝网或塑料 网上,也可以用木条或竹竿搭成,网的结构分网片和框架两部分。网采用直径为 3mm的冷拔钢丝焊成,并镀锌防腐处理;网片尺寸应与框架相符,网孔2cm× 8cm或2cm×10cm。也可购买塑料网片,网孔2cm×1.5cm。对最初7~10天的 幼雏最好铺设麻袋或包装用麻布或小网孔塑料垫网,以减少热的散失,适宜不同 日龄雏鸡运动、采食、饮水。塑料网上的麻袋(布)应在1周左右拆除。3周龄 后拆去小网孔塑料网,使雏鸡直接在金属网或条板网上生活。保温可用热风炉、 自动燃气热风炉和电热伞等热源。 3.立体育雏(笼育) 就是用分层育雏笼培育雏鸡,一般为3~5层叠式笼, 每层笼子四周用铁丝、竹竿或木条制成栅栏,料槽和饮水器可排列在栅栏外。雏 鸡通过栅栏采食、饮水。笼底多用铁丝网、涂塑铁丝网,或竹条,鸡粪可由空隙 掉到下面的承粪板上,定期清除。加热方式多采用暖气、热风炉或笼内设计电热 板。笼内的温度,即离底网5cm处维持28~29℃,每层温度分为给温区、保温区 和散温区。温度适宜时雏鸡均匀分布在笼内的网面上,温度低时雏鸡挤在给温区, 温度高时则散在散温区。每层可容雏鸡600~1000只,随鸡龄增大而降低密度。 雏鸡舍离地面lm高处温度,育雏开始时要求22~24℃,随雏龄增长,笼温与舍 温逐渐缩小,3周龄时接近室温,室温最低应保持18℃。立体笼式育雏是现代化 和工厂化养鸡的一种方式,是目前国内外主要采取的育雏方式。 (二)制订育雏计划 根据各场的鸡舍建筑及设备条件、生产规模及工艺流 程,制订一个较为缜密的年度进雏计划。具体拟订进雏及雏鸡周转计划、饲料及 物质供应计划、防疫计划、财务收支计划及育雏阶段应达到的技术经济指标。 (三)房舍和设备 雏鸡舍要有利于防疫,离其他鸡舍至少应保持100m的 距离,有条件的鸡场应当不与其他鸡混养一场,这样可以减少疾病传染的机会。 新建的育雏舍要求地势高燥,并自然干燥一个月左右。育雏舍既要求保温性能良 好,又要有利于通风换气。雏鸡舍的建筑有开放式和密闭式两种,应根据当地气 117 候条件、育雏季节和任务而选定。育雏舍要求光亮适度,环境安静,便于清扫、 消毒及饲喂操作。如果改造旧房舍育雏,必须事先维修、清扫、刷洗,地面更换 新土,修缮房顶门窗及墙缝裂隙,堵塞鼠洞。准备和检修好取暖、供水及照明设 备以迎接进雏。 (四)消毒 育雏舍及设备在上批雏鸡离舍后应立即消毒、清扫、冲洗,为 下次接雏做好准备。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下一批雏鸡入舍前至少有2~4周的无雏间 歇期,借以阻断舍内残留的一部分病原微生物的生命周期。必须指出,消毒只能 消灭大部分致病微生物,绝不会达到彻底消灭。因此,清扫—冲洗—消毒—间歇 综合措施,是消灭病原微生物不可取代的手段(鸡舍消毒程序详见本章第三节)。 鸡舍消毒时还要认真计算消毒面积,严格控制单位面积的用药量。一般场区鸡舍 消毒用0.03%二氧化氯或2%火碱,剂量为1500ml/m 2 药液。 (五)试温与用具 育雏舍在幼雏入舍之前1~2天必须进行试温,使舍温达 到育雏温度要求。一旦温度升到规定指标时,打开排风扇至最低档,再加热调整, 使之能保持适温。立体育雏要调整笼温,用电热育雏器育雏可将温度控制到32 ℃。 采用平面育雏时,为了防止雏鸡远离热源,可用铁网、席子或其他材料做成 围栏,400~500只一个为宜。2天之后,随着雏鸡日龄增长,围栏面积不断扩大。 10~15天可将围栏移走。 料槽、饮水器要求数量足够、设计合理,保证料、水供应。料糟必须平整、 光滑、采食方便,不浪费饲料,并且便于清刷消毒。料槽可用木板、镀锌薄板和 硬塑料板制成,种类有船式长料槽、吊桶式干粉料料槽和管道式机械给料料槽, 可根据鸡的年龄、饲养方式、规模大小及资金条件等选用。料槽的高度也要合适, 通常料槽上缘比鸡背高出约2cm。 饮水器形式根据鸡的大小和饲养方式而定,应清洁、不漏、便于清洗、不易 污染等。饮水器要正好放在保温伞边缘之外的垫上,均匀分布,并使饮水器高度 同雏鸡背部相平,在雏鸡到达之前2~4h装满水,并在此开启保温伞,以加热饮 水,使水温达到18℃以上,不能供应凉水。 当计划进雏数和日期确认后,必须准备好最初一周的饲料,饲料的颗粒大小 适中,易于采食,且营养丰富、易消化。开食饲料在1日龄内饲喂,常用玉米屑、 小米碎末(要事先泡过)等易于采食的饲料。2天后改用配合饲料,也可以一开 118 始就用粉料、颗粒碎裂料开食。 根据养鸡数量备好常用疫苗,如马立克疫苗、法氏囊疫苗、鸡新城疫II系 或IV系疫苗、鸡痘疫苗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等。常用药物有痢特灵、氟哌酸、 环丙沙星、恩诺沙星、球痢灵、土霉素、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 磺胺类等抗菌药物,消毒药主要有1210、203、过氧乙酸、爱迪伏、碘伏、火碱、 新洁尔灭、百毒杀和抗毒威等。 四、雏鸡的选择和运输 (一)雏鸡的选择 品质优良的雏鸡,眼大有神,向外突出,随时注意环境 动向,反应灵敏,叫声洪亮,活泼好动;绒毛长度适中、整齐、清洁、均匀而富 有光泽;肛门干净,察看时频频闪动;腹部大小适中、平坦,脐愈合良好,干燥, 有绒毛覆盖,无血迹;喙、腿、趾、翅无残缺,发育良好。抓握在手中感觉有挣 扎力。劣质雏鸡精神委靡,缩头闭目,腿脚干瘪,站立不稳,不注意周围环境及 音响,反应迟钝,叫声微弱或嘶哑,不爱活动,怕冷;绒毛蓬乱粘污,缺乏光泽, 有时绒毛极短或缺失;肛门周围粘有黄白色稀便,腹部膨大、突出,表明卵黄吸 收不良,脐部愈合不好、湿润、有出血痕迹,缺乏绒毛覆盖、明显裸露,抓握在 手中感觉无挣扎力。 (二)雏鸡的运输 初生雏运输的关键是解决好保温与通气的矛盾,防止顾 此失彼。只重视保温,不注重通气,就会造成闷热、缺氧,甚至导致窒息死亡; 而只注意通气,忽视了保温,则雏鸡容易受风感冒或发生拉稀。 运输时间在初生雏毛干并能站稳后即可起运,运输时间应尽量缩短,防止中 途延误,一般在出壳后8~12h运到育雏舍最好。长途运输,最好在24~36h运到。 必须按时开食、饮水,超过48h初生雏由于饥饿脱水,强雏变成弱雏,会降低成 活率,造成损失。装运工具最好用专门的运雏箱(用塑料、木板或硬纸板做皆可), 一般长60cm、宽45cm、高20~25cm,箱内用瓦楞纸分成4格,每格装20~25只 雏鸡,一箱可装80~100只。箱的上下左右均有通气孔若干个,气孔直径和数量 应根据运输季节、天气及运输工具灵活调整。各种雏鸡箱或盒子在使用之前必须 认真消毒,有条件的鸡场最好用一次性纸盒。 冬季运雏主要是防寒保温,防止受凉感冒。同时还要适当通气,不能包装过 严。夏季运雏主要是通风防暑,应避开中午运输,防止烈日暴晒,以免发生中暑。 119 最好在早晚凉爽时运输。 五、雏鸡的饲养 (一)饮水 1.饮水方法与饮水空间 初生雏从温度较高的孵化器出来,在出雏室停留 时间较长,或经过长途运输,都必须适时供应饮水。雏鸡进入育雏室后在开食之 前首先要饮水1~2h后再开食。只有饮上水,才能维持正常的食欲。在人员比较 充足的条件下可用滴管将雏鸡逐个滴嘴,或强迫饮水,目的是教会饮水及早饮上 水。也可用手抓握雏鸡头部,使喙部插入水盘饮水2~3次。 初生雏进入育雏舍之前应在育雏舍内摆放充裕的饮水器,饮水空间详见表 6-1。饮水器要均匀分布,并便饮水器的高度正好适合雏鸡饮用。为了保持雏鸡 舍干燥,可在饮水器下放置两块砖,雏鸡饮水时从口角流下来的水掉在砖头上, 能保持饮水器下的垫料干燥。饮水器的大小根据雏鸡周龄更换。饮水器每天清洗 1~2次,并用药物进行消毒。 2.饮水量 雏鸡的需水量因具体情况而异。体重愈大,生长愈快,环境温 度愈高,雏鸡需水量也愈多,如白壳蛋鸡的雏鸡耗水量,当气温为4℃,2周龄 雏鸡,每100只每大需水3.5L,4周龄5.3L,8周龄9.2L;在室温30℃时,2周 龄雏鸡需4.7L,4周龄8.4L,8周龄14.7L。雏鸡在32.2℃对比21.2℃时多耗75% 的水分。水的消耗明显受环境温度和其他因素影响,一定要灵活掌握(表6-2)。 (二)饲喂 1.开食时间 雏鸡饲喂的第一步是开食,开食是指雏鸡出壳后第一次吃料。 雏鸡孵出后,体内蛋黄还没有完全吸收,肠胃发育还不宜于消化饲料,蛋黄仍能 满足一定时间的营养需要,刚出壳的雏鸡喜欢沉睡,还没有求食表现。但开食过 晚会消耗雏鸡体力,影响生长发育。正常情况下,在孵出后24~36h开食为宜。 经过长途运输,刚到达目的地后,不要急于饲喂,最好是遮光休息一会,饮 上1~2h水后再开食;也不要在运输途中饲喂,因为开食后嗉囊变大,在运输中 容易因挤压而造成损伤。 2.开食方法 开食前用浅平开食盘或塑料布(厚纸)铺在地面或网上,塑 料布要有足够的大小,以便所有的雏鸡能同时采食。 为了使雏鸡易于见到和接触到饲料,应将调制好的开食饲料均匀地撤在塑料 120 布或浅盘上面,并增加光亮度,引诱雏鸡前来啄食开食料。初生雏有天生的好奇 性和模仿性,只要有少数雏鸡啄食,其他就会跟着学会啄食。对少数不会采食的 雏鸡还要耐心诱导,诱导采食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抓几只已开食过的小鸡当开食 引导,引导小鸡一见食物后便低头不停地啄食,其他小鸡也能跟随试探啄食,慢 慢走向食物中心频频啄食;二是边撒食,边用“吧吧……吧吧”的声音信号呼唤 雏鸡前来,小鸡能跟随人的声音和撒食声音去寻找食物,很快地建立起条件反射。 应尽力争取在一天之内使所有的雏鸡都开食,为培育整齐的鸡群打下良好的基 础。 开食头3天采用23h光照,这样便于雏鸡有较多的时间自由学习采食,熟悉 环境,每天有1h熄灯休息。育雏的第一天要多次检查雏鸡的嗉囊,以鉴定是否 已经开食和开食后是否吃饱,雏鸡采食几小时就能将嗉囊装满,否则就要查清问 题的所在,及时纠正,杜绝个别雏鸡“饿昏”与“饿死”现象出现。为了防止雏 鸡有糊肛的现象,建议雏鸡1~2日龄饲喂碎玉米。 雏鸡要少喂勤添,以刺激食欲。最初的几天,每隔3h喂1次,每昼夜8次; 以后随着日龄增长逐步减少到春夏季每天6~7次,冬季、早春5~8次。3~8周龄 时改夜间不喂,每天4h 1次,即每昼夜4~5次。 随着雏鸡生长,2~3天后逐渐加料槽,待雏鸡习惯料槽时撤去料盘和塑料布, 0~3周使用幼雏料槽,3~6周龄使用中型料槽,6周龄以后逐步改用大型料槽。 料槽的高度应根据鸡背高度进行调整,这样既可防止雏鸡食管弯曲,又可减少饲 料浪费。 3.饲喂空间 为保证雏鸡吃饱吃好,必须备足料槽,保证喂食时雏鸡都能 站在料槽边。料槽不足时,必然有一些弱雏、胆小的雏鸡站立一边,吃不上料或 吃强鸡剩料,导致雏鸡生长发育参差不齐,出现较多的弱雏。 4.喂料量 雏鸡营养要全面,饲喂量要恰当,还要求能达到各个品种的生 长发育指标(表6-3)。 按照正常耗料量饲喂,如果长时间采食不完,应立即查找原因。或者是饲料 突然改变,雏鸡不能立即适应;或者是饲料腐败变质,也可能是雏鸡感染疾病, 处于潜伏期。这几种情况都要及时处理。 5.雏鸡日粮 雏鸡日粮中碳水化合物含量较为丰富,热能不至缺乏。配合 雏鸡饲料时,重点在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需要。蛋白质是雏鸡生长发育最 121 主要的营养成分,雏鸡日龄越小,对蛋白质营养的要求越高。日粮中粗蛋白质含 量在6周龄内应为20%左右。要重点满足蛋氨酸和赖氨酸两种限制性氨基酸的需 要。另外,在雏鸡日粮中还应该添加足够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添加剂。 六、雏鸡的管理 (一)温度 1.温度控制程序 雏鸡体温比成年鸡低1~3℃,对温度反应十分敏感。雏 鸡需要保温培育。1~3天,采用34~35℃,4~7天,采用32~33℃,以后每周降 低2~3℃,至室温达20℃恒温。降温幅度可据季节而定,夏天降3℃,冬春降2 ℃。 2.看鸡施温 雏鸡对温度反应灵敏,温度适宜时,雏鸡精神活泼,食欲良 好,饮水适度,羽毛光亮整洁,雏鸡分布均匀,休息时伏卧于网上或垫料上,头 向前伸,嘴贴地,有时翅膀延伸开,侧卧睡觉。温度过低时,雏鸡聚集在热源周 围或扎堆,发出尖叫声。温度过高时,小鸡远离热源,张口喘气,饮水增加。温 度调节不仅要根据温度表上的读数,还要随时察看雏鸡行为,以便看鸡施温。 育雏舍调温原则通常是,外界气温低时,舍温稍高些;外界气温高时,舍温 要低些;弱雏要高一些,健雏可低些;夜间宜高,白天宜低些。无论是保温伞育 雏,还是多层育雏,都应该有一些温度差别,因为即使同一群雏鸡,个体之间对 温度要求也并非一致。 3.脱温 随着雏鸡的长大,温度逐渐降低,当降到室内外温差不大时,就 可着手进行脱温。脱温要逐渐进行,即用3~5天的时间,逐渐撤离保温设施,防 止脱温太快,雏鸡不适应变化而感冒。脱温要避开各种逆境(如免疫、转群、更 换饲料等的不良刺激),在鸡群健康无病时进行。最后脱温的日子要选择风和日 暖的晴天。脱温后雏鸡的鸡舍内保持干燥,料槽、饮水器等设备尽量维持原来的 状态,以减轻雏鸡不适的感觉。 (二)密度 饲养密度是否恰当,与雏鸡发育和充分利用鸡舍有很大关系。 密度过大,室内空气不好,影响雏鸡发育,雏鸡互相挤压在一起抢食,体重发育 不均,影响鸡群的健康,还易发生啄癖;密度过小,鸡舍利用率低,成本高。密 度的大小,应根据雏鸡日龄大小、品种、饲养方式、季节和通风条件等进行调整。 雏鸡1~2周龄饲养密度,笼养60只/m 2 ,平养30只/m 2 ;3~4周龄,笼养40只/m 2 , 122 平养25只/m 2 。 (三)通风 经常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是雏鸡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之一。 正常大气中氧气含最约为20%,二氧化碳含量约0.03%。雏鸡比其他家禽的体温 高,呼吸快,代谢机能旺盛,单位体重排出的二氧化碳比大家畜高2倍以上。雏 鸡每千克体重每小时需氧气约740ml,呼出二氧化碳约710ml。 育雏室温、湿度比较高,鸡粪内含有20%~21%尚未消化的营养物质和垫料 分解产生大量的氨和硫化氢。雏鸡对氨相当敏感,氨的浓度应低于20mg/m 3 。育 雏室内氨的浓度偏高会刺激感觉器官,削弱雏鸡的抵抗力,导致发生呼吸道疾病, 降低饲料转化率,影响生长发育,持续时间一长,雏鸡肺部发生充血、水肿,鸡 新城疫等传染病感染率增高。二氧化碳育雏室内允许浓度为0.5%,浓度达到 7%~8%时会引起雏鸡窒息(表6-4)。育雏室二氧化碳浓度一般不会超过允许浓 度。 硫化氢较空气为重,无色,有腐败的臭蛋气味,育雏室内允许浓度在10mg/m 2 以下硫化氢的毒性很大,育雏室在一般通风情况下很少超过允许浓度。 育雏室内通风不良时,二氧化碳、氨、硫化氢浓度增大,氧气逐渐减少,空 气变得混浊。通风目的是满足雏鸡对氧气的需要,排除有害气体和湿气。 当人进入鸡舍内受氨气刺激眼睛流泪时,说明氨气的浓度已超过20mg/m 2 , 这时应马上打开窗户通风换气,清除粪便。否则,就会引起雏鸡患病。 机械通风对调节育雏舍的温度、湿度,降低雏鸡舍内废气浓度,保持空气新 鲜,更为有效。无论是在有窗鸡舍或密闭的无窗鸡舍,按换气量计算,安装一定 数量的风机都是经济的,一般要求4周龄前最小通风量为0.56m 3 /h·kg,8周龄 中等气温下通风量为5.5m 3 /h·kg,炎热气候下最大通风量为7.6m 3 /h·kg。 无论何种通风形式,都要求有效换气量在鸡体水平提供稳定的气流和风速, 杜绝贼风。有窗开放式鸡舍由于门窗有缝隙,最初几天换气无多大困难.不必开 窗;密闭式鸡舍启用风机在5日龄后进行,每次启动时间不能太长,次数可随育 雏日龄增大而增加。 (四)湿度 雏鸡的健康生长需要空气中有一定的湿度,不过要求并不很严 格,育雏适宜的相对湿度以56%~70%为宜。在常温下很多地区都可以达到这一 要求,但是空气加热后,相对湿度就会随之下降,空气加热1℃,相对湿度就下 降3.5%~4%;空气加热10℃,相对湿度就下降35%;加热20℃时,降低70%。 123 相对湿度70%的鸡舍,为了保温而将室温提高20℃,这时舍内空气湿度几乎接 近于零。因此,在保温器热源附近的空气是相当干燥的,从相对湿度为70%的出 雏器中孵出的雏鸡转人保温伞下,会感到太干燥。随着雏鸡体重增加,呼吸与排 泄量也相应加多,育雏室相对湿度也在提高,此时要注意通风,经常保持室内干 燥清洁。 最初一周育雏舍内给予较高的湿度,我国南方不加湿就可以达到,北方等地 区则要供湿。第一周保持适宜的湿度对维持雏鸡正常的代谢活动、卵黄吸收、避 免脱水、促进羽毛生长都是必需的。补湿的方法可以在育雏室内放水盘,或采用 带鸡消毒。这样,既可增加空气中相对湿度,又可达到净化环境的目的。 七、断 喙 断喙就是用断喙机或者用剪刀、烙铁等器具把鸡喙的一部分断去。断喙的目 的:一是有效防止鸡群啄肛、啄羽、啄趾、啄蛋等恶癖的发生;二是减少饲料浪 费;三是采食速度减慢、均匀,使鸡群生长发育整齐一致;四是有效防止蛋鸡的 啄肛现象,提高产蛋期间成活率,减少死淘率(断喙的方法及注意事项详见第五 章)。 第二节 蛋用育成鸡的培育 新育成的母鸡质量差,转人产蛋鸡舍时,会有较高的死亡率,产蛋率低、蛋 重小、质量差、耗料也多。后备鸡质量好,体质健壮,进入蛋鸡舍后,即使环境 条件稍微差一些也可以耐受,而且能获得较好的产蛋成绩。因此,要想蛋鸡高产, 必须重视后备鸡的培育。 一、育成鸡的生理特点 这一阶段仍处于生长迅速、发育旺盛的时期,机体各系统的机能基本发育健 全;羽毛已经丰满,换羽已经长出成羽,具备了体温自体调节能力;消化能力日 趋健全,食欲旺盛;钙,磷的吸收能力不断提高,骨骼发育处于旺盛时期,此时 肌肉生长最快;脂肪的沉积能力随着日龄的增长而增大,必须密切注意,否则鸡 体过肥,对以后的产蛋量和蛋壳质量有极大的影响;体重增长速度随日龄的增加 而逐渐下降,但育成期仍然增重幅度最大;小母鸡从第11周龄起,卵巢滤泡逐 124 渐积累营养物质,滤泡渐渐增大;小公鸡12周龄后睾丸及附性腺发育加快,精 子细胞开始出现。18周龄以后性器官发育更为迅速,卵巢重量可达1.8~2.3g,即 将开产的母鸡卵巢内出现成熟滤泡,使卵巢重量达到44~57g。由于12周龄以后 公母鸡的性器官发育很快,对光照时间长短的反应非常敏感,不限制光照,将会 出现过早产蛋等情况。 二、育成鸡的培育目标 18周龄的育成鸡,要求健康无病,体重符合该品种标准,肌肉发育良好, 无多余脂肪,骨骼坚实,体质状况良好。 鸡群生长的整齐度,单纯以体重为指标不能准确反映问题,还要以骨骼发育 水平为标准,具体可用跖长来表示。总之,要注意保持体重、肌肉发育程度和肥 度之间的适当比例。小体格肥鸡和大体形瘦鸡就是两种典型的体重合格、但发育 并不合理的类型,前者脂肪过多,体重达标而全身器官发育不良,必然是低产鸡; 后者体形过大,肌肉发育不良,也很难成为高产鸡。 测定时要求体重、跖长在标准上下10%范围以内,至少80%符合要求。体 重、跖长一致的后备鸡群,成熟期比较一致,达50%产蛋率后迅速进入产蛋高峰, 且持续时间长。 三、育成鸡的饲养方式 (一)三段式 商品蛋鸡场,传统的鸡场设计,生产区内有育雏、育成、产 蛋三种鸡舍。育成鸡舍安排在育雏和产蛋鸡舍之间,顺应转群的顺序,便于操作。 设计完善的鸡场,将三种鸡舍分区建设,留有一定的距离,并注意与饲料库、生 活区有恰当的距离。在布局方面可划分成小区,以保证后备鸡和商品鸡使用。育 成鸡舍应有自己的沐浴、更衣、人口消毒等设施。雏鸡从6~8周龄由雏鸡舍转人 育成鸡舍。一直饲养到性成熟再转入产蛋鸡舍。三段式饲养是我国目前主要的饲 养方式。 (二)两段式 目前的趋势,育成鸡分别在育雏舍或产蛋鸡舍中饲养,不需 要专用的育成鸡舍。商品鸡场不论是平养还是笼养。都是1日龄雏鸡在雏鸡舍内 一直养到10周龄,再转人产蛋鸡舍,这种方式愈来愈多地在根除鸡败血支原体 和滑膜囊支原体的方案中被采用。用于种鸡比商品鸡有更大的意义,即减少了一 125 次转群,且在较小的年龄转入永久性产蛋舍,有预防应激的作用。 (三)一段式 这种方式多应用于种鸡地面、网上或板条饲养,从1日龄开 始直至产蛋结束在同一鸡舍内完成,仅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更换相应的设备。 从鸡整个一生来看,育成期体况变化最大,这就要求在饲养过程中不断进行 调整,才能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在饲养空间方面应注意如下事项:不论采用 何种饲养方式,育成鸡占有面积应按18~20周龄末最大面积计算。随着鸡龄的不 断增加,逐渐分散鸡群,随时调整饲料槽,水槽的数量及高度,以保证足够的采 食、饮水空间及适宜高度。不同的饲养方式,不同品种,只鸡占有面积及占有料 槽、水槽位置存在着较大差别(表6-5)。 四、育成鸡的饲养 (一)日粮过渡 从育雏期到育成期,饲料的更换是一个很大的转折。从5 或7周龄的第1~2天,用2/3的育雏期饲料和1/3育成期的饲料混合喂给;第3~4 天,用1/2的育雏期饲料和1/2育成期饲料混合喂给;第5~6天,用1/3育雏期 饲料和2/3育成期饲料混合喂给,以后喂给育成期饲料。 饲料更换以体重和跖长指标为准。也就是说,在6周龄末,分别检查雏鸡的 体重及跖长是否达到标准(没有跖长标准的品种,可参考同类型鸡),若符合标 准,7周龄后开始更换饲料;如果达不到标准,可继续饲喂育雏料,直到达标为 止。对于一些体重及跖长经常达不到指标的品种,要查明原因,排除疾病。 (二)限制饲养 鸡在育成期,为避免因采食过多,造成产蛋鸡体重过大或 过肥,在此期间对日粮实行必要的数量限制,或在能量蛋白质质量上给予限制, 这一饲喂技术称限制饲养。 1.限制饲养的目的 (1)防止育成鸡吃过多的饲料 一般蛋用型鸡限饲可节约7%~8%饲料。中 型育成蛋鸡限饲,一般可节省饲料10%~15%。 (2)控制体重增长,维持标准体重 限制饲养通常在6周龄开始。 (3)保证正常的体脂肪蓄积 6周龄的雏鸡,大约含有4%的体脂肪,此后 鸡的脂肪也不允许低于总体重的4%,这个含量大概对于保护组织和器官是必需 的。白来航育成鸡的腹脂是在8~18周龄沉积的,这个期间通过限饲的新母鸡能 控制腹脂的适当厚度,约为自由来食新母鸡的一半,而且可使整个产蛋期始终保 126 持这个水平,有利于维持产蛋持久性。 (4)育成健康结实、发育匀称的后备鸡 在跖长、体重双重指标监控下, 随时调整限饲日粮的营养水平和饲喂量,使育成鸡生长发育朝着预期的方向发 展。跖长只要符合规定标准,就说明骨骼发育正常,在匀称骨骼基础上,体重适 宜,可以说明软组织生长的主要内容是肌肉和脏器,两个指标的结合在很大程度 上保证了育成鸡健康结实、发育匀称。 (5)防止早熟,提高生产性能 体重过轻或过大、早熟和延迟成熟的鸡群, 产蛋量都不会达到标准水平。一般限饲可使性成熟推迟5~10天,迟产的鸡可减 少产蛋初期小蛋的数量。 (6)减少产蛋期间的死淘率 限制饲养虽然在生长期死淘率较高,但在产 蛋期死淘率则较低。原因是一些未被发现的病弱鸡在生长期间因不能耐受限制饲 养而死亡。 2.限制饲养的方法 目前对蛋鸡的限制饲养多采用限量法,把每天每只鸡 的饲料量减少到正常采食量的90%。采用这种方法,必须先掌握鸡的正常采食量, 因每天的喂料总量随鸡群日龄而变化,故要正确称量饲料。具体实施时,要查明 雏鸡的出生时间、周龄和标准饲喂量,再确定给料量。限饲生效必须从7~8周龄 开始,使体重与每周计划保持一致,到育成期末再进行调整会使产蛋量受到很大 影响。采用限量法时,日粮质量要好,否则量少质又差会使鸡群生长发育受到阻 碍。 3.限制饲养注意事项 (1)正确执行限饲方案 根据蛋鸡品系的发育标准、出雏日期、鸡舍类型 及鸡场内饲料条件等,有针对性地制定出限饲计划,还必须正确而严格地执行方 能收效。每周龄的鸡群数要清点无误,每次给料量要称量准确。料位、水位必须 充足,料厚度要均匀,让鸡群在相同时间吃上饲料。采用自动饲喂器时,要防止 靠近料斗的鸡首先吃料、吃到过多的料,鸡舍尽头的鸡吃料太少,可加快自动饲 喂器的速度,从6m/min提高到12.2m/min,尽快将饲料布满料槽,防止鸡集中 在饲喂器的一个区域,造成采食不均匀。使用常规饲喂器,应当在清晨采食之前, 料槽各部位都已装满饲料,使鸡采食机会均等。 (2)预防应激 在鸡群因防疫注射、转群、运输、断喙、疾病、高温、低 温等逆境而发生应激反应时,必须通过改变饲养方案予以补偿,恢复正常后再行 127 限饲。 (3)限制饲喂标准 要求限制饲喂的鸡比不限制的鸡群平均体重减少 10%~20%,如体重减轻至30%以上或20周龄的平均体重在1050g以下,就会使 以后的产蛋量减少,死亡率增高。 (4)不可盲目限饲 鸡的饲料条件不好,后备鸡体重较轻,不可进行限制 饲喂。我国目前饲养的蛋鸡多为体形较小的早熟高产蛋鸡品种,在鸡生长及产蛋 阶段日粮中很少添加脂肪。因此,能量水平低于国外标准,使开产体重轻,在这 种情况下,不要过于强调限饲,以达到标准体重为目的。 (三)饮水 育成期每只鸡的饮水位置要有足够的空间,一般为3cm。要求 饮水清洁卫生,每天坚持清刷一次饮水器,饮水器位置固定不变。饮水量除与采 食量、体重大小有关外,还与气温的高低有关,气温低,饮水量少;气温高,饮 水量多。一般情况下,周围的环境温度越高,鸡的采食量越少,影响机体的生长 发育。环境温度高时,可饮给凉水并且经常更换,最好在每次喂料前换凉水。 (四)体重的测定与均匀度 1.体重测定 轻型鸡要求从6周龄开始每隔1~2周称重一次;中型鸡从4 周龄后每隔1~2周称重一次,以便及时调整饲养管理措施。称测体重的数量万只 鸡按1%抽样。小群按5%抽样,但不能少于50只。抽样要有代表性。一般先把 栏内的鸡徐徐驱赶,使舍内各区域的鸡以及大小不同的鸡能均匀分布,然后在鸡 舍的任一地方随意用铁丝网围大约需要的鸡数,并将伤残鸡剔除,剩余的鸡逐个 称重登记,以保证抽样鸡的代表性。笼内饲养,为保证抽样鸡代表性,要在鸡舍 内不同区域抽样,但不能仅取相同层次笼的鸡,因为不同层次的环境不同,体重 有差异。每层笼取样数量也要相等。体重测定要安排在相同的时间,如周末早晨 空腹测定,称完体重后再喂料。 2.均匀度测定 鸡群的均匀度是指群体中体重落入平均体重±10%范围内 鸡所占的百分比。例如,某鸡群10周龄平均体重为760g,超过或低于平均体重 ±10%的范围是: 760+(760×10%)=836(g) 760-(760×10%)=684(g) 在5000只鸡群中抽样5%的250只中,体重在±10%(836~684g)范围内的 有198只,占称重总鸡数的百分比是198÷250=79.2%,抽样结果表明,这群鸡 128 的均匀度为79.2%。 均匀度在70%~76%时为合格,达77%~83%认为较好,达到84%~90%为很 好。 统计学上以变异系数来表示均匀度,变异系数在9%~10%为合格,在7%~8% 为比较好。 必须强调,评价育成群体优劣,重要的是全群鸡必须均匀一致。但是,均匀 度必须建立在标准体重范围内,脱离了标准体重来谈均匀度是无意义的。一个良 好的育成鸡群不仅体重符合标准,且均匀度高。 在鸡群密度大,过于拥挤,喂料不均匀或不按标准喂料,断喙不正确,每个 笼或栏内饲养鸡的数不一致以及疾病感染时,体重均匀度均会受到不利影响。 五、育成鸡的管理 (一)饲养密度 育成鸡无论是平面饲养还是笼养,都要保持适宜的密度, 才能使个体发育均匀。适当的密度不仅增加了鸡的运动机会,还可以促进育成鸡 骨路、肌肉和内部器官的发育,从而增强体质。网上平养时每平方米10~12只。 在育成期的前几周每平方米12只,后几周每平方米10只;笼养条件下,比较适 宜的密度,按笼底面积计算,每平方米15~16只。 雏鸡从脱温开始就需逐渐缩小舍内饲养密度,使整个育成期一直保持在适当 密度。 (二)控制性成熟 性成熟过早,就会早产蛋,产小蛋,持续高产时间短, 出现早衰,产蛋量减少;若性成熟晚,推迟开产时间,产蛋量减少。因此,要控 制性成熟,做到适时开产。控制性成熟的主要方法,一是限制饲养,一是控制光 照。特别是10周龄以后,光照对育成鸡的性成熟越来越敏感。 控制性成熟的关键是把限制饲养与光照管理结合起来,只强调某个方面都不 会起到很好的效果。按限制饲养要求管理,鸡的体重达到了该品种的开产日龄, 但没有开产,原因是光照时间不足,性器官发育受到影响,这说明鸡的体重不完 全是控制性成熟的标志;仅强调光照管理,鸡群体重较小,增加光照时间的结果 会使开产鸡蛋重小,脱肛现象多。 (三)饲喂设备 育成鸡按不同的饲养方式,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鸡舍面 积和料槽、水槽都要以性成熟时的需要为准。育成期料槽位置每只鸡为8cm或 129 4.5cm以上的圆形食盘位置,以防因采食位置不当而造成抢食和出现拥挤踩踏现 象,饮水器则每只有2cm以上即可。 (四)通风 育成鸡的环境适应能力比雏鸡强,但是育成鸡的生长和采食量 增加,呼吸和排粪量相应增多,舍内空气很容易污浊。通风不良,鸡羽毛生长不 良,生长发育减慢,整齐度差,饲料转化率下降,容易诱发疾病。 管理良好的开放式鸡舍,不难保持清新的空气;密闭式鸡舍必须安装排风机, 特别在夜间熄灯后,往往忽视开机通风。通风要适当,既要维持适宜的鸡舍温度, 又要保证鸡舍内有较新鲜的空气。夏季鸡舍温度升至30℃时,鸡表现不安,采 食量下降,饮水减少,温度越商,应激越大,越要加大通风量。 (五)预防啄癖 防治啄癖也是育成鸡管理的一个重点。防治的方法不能单 纯依靠断喙,应当配合改善室内环境,降低饲养密度,改进日粮,采用10lx光 照。在体重、采食量正常的情况下如槽中无料,也可考虑适当缩短光照时间等, 防止啄癖。 已经断喙的鸡,在14~16周龄转群前,应拣出早期断喙不当或捕捉时遗漏的 鸡,进行补切。 (六)添喂沙砾 在饲料中添喂沙砾,是为了提高鸡胃肠的消化机能,改善 饲料转化率;而且育成期日粮中能量与蛋白质在肌胃停留过久,会对肌胃胃壁产 生一定的腐蚀作用,沙砾能加速饲料在肌胃中通过的速度,减少腐蚀性,保护肌 胃健康;防止育成鸡因肌胃中缺乏沙砾而吞食垫料、羽毛,特别是吞入碎玻璃, 对肌胃造成创伤。 添喂沙砾要注意添加量和粒度,每1000只育成鸡,5~8周龄一次饲喂量为 4.5kg,能通过1mm筛孔;9~12周龄9kg,能通过3mm筛孔;13~20周龄11kg, 能通过3mm筛孔。沙砾除可拌入日粮外,也可以单独放在砂槽内任鸡自由来食, 沙砾要清洁卫生,添喂之前用清水冲洗干净,再用0.01%高锰酸钾水溶液消毒。 (七)卫生和免疫 疫苗接种方案应在育雏之前制订好。疫苗接种方案由专 家制订,因时、因地区、因不同季节、不同批次的鸡群而异。严格遵守程序,接 种认真、正确。大多数免疫失败不在于免疫方案的失误,而在于管理上的失误, 如疫苗陈旧、保存不当、使用不正确等。育成期内免疫任务最重,注射疫苗工作 量大,要保质保量。应用药物和疫苗必须认真核对品名与剂量。以饮水方式给药 的疫苗,要先断水2~4h,根据日饮水量,控制加疫苗的适当用水量,既要保证 130 疫苗饮水充足,又要防止加水太多,不能在规定时间内饮完会使疫苗失效。 接种疫苗后还要检查免疫状态,监测产生抗体的滴度与均匀度,这是和免疫 同等重要的控制疾病的重要措施。 发现寄生虫病(如蛔虫、绦虫或螨类),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鼠 类消耗和污染饲料,传播疾病,常引起重大的经济损失,出现鼠害时应立即实施 灭鼠措施。在生长期转群时或天气骤冷时,应做好药物投放工作。 (八)育成母鸡性成熟的控制 不同品种与品系母鸡各有一定的性成熟期, 产蛋率达50%的日龄,早的150天左右,晚的165天左右。培育良好的育成鸡, 控制适宜,又适时开产,可如期达到应有的产蛋高峰,且产蛋持续性好,全期产 蛋量多。现代蛋鸡一般均具早熟特点,在生产期间对光照或饲养等条件未加注意, 特别是一些体重小的蛋鸡易于过早性成熟,开产虽早,但蛋小,种蛋合格率低, 日后产蛋持续性差,鸡群死亡率也高。因此,要注意控制性成熟。 1.尽量避免过长光照 在生长期间,特别是后半期,尽可能使每天的光照 时间短一些,每天最好少于11h,否则须人为加以控制,尽量避免光照时间逐渐 延长,使生长期间保持稳定的或逐渐缩短的光照时间。 2.限制饲喂 用每天减少饲喂量,隔日饲喂或限制每天喂料时间等方法, 使母雏在8~20周龄的采食量,轻型蛋鸡减少7%~8%,中型蛋鸡减少10%左右, 这样不仅节省饲养费用,也可防止体重增长过快,发育过速,提前开产。 3.停止喂料 在120~140日龄,一次或两次连续停止喂料3天。开产日龄 在150天的以一次为好;开产日龄在155~165大的以两次为好。两次停料不宜连 续进行,在停料3天后喂1天料,再停料3天。此项措施虽严厉,但对减轻体重 效果大,不影响以后的生产性能,方法简便,也能控制早熟,且能减少体脂,降 低开产后输卵管外脱的发生率。应用此方法时,鸡群健康状况要好,管理要加强, 饮水不能断。 六、高产蛋鸡开产体重的调控 早熟蛋鸡开产体重过小,是产蛋高峰不高或产蛋率降低过快的原因。美国 Kenton Krengen博士认为:“在后备母鸡的培育过程中,达到适宜体重可能是一 个极为重要的质量因素。体重不足的后备母鸡似乎不太可能达到高峰产蛋率,经 常出现高峰后产蛋率下降和降低蛋重的现象,并可能影响终生。”加拿大John 131 Summers教授认为:“开产后体重不足而不是过重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鉴于我 国蛋鸡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调控建议。 1.明确开产体重目标 了解饲养品种(配套系)的体重指标,对于饲养者 至关重要(表6-6、表6-7)。 2.重视后备鸡日粮的能量因素 目前我国的蛋鸡日粮能量不足往往被人们 所忽视,尤其是在15周龄以后,在后备鸡全价日粮中加入过多的麸皮,而相对 减少了能量饲料玉米的用量,很少利用油脂或全脂大豆,能量一般达不到标准。 在国外的蛋鸡各个阶段的日粮中一般添加1%~1.5%的油脂,不但能够有效地提 高育成鸡的体重,而且能够提高饲料转化率,增加经济效益。因此,建议蛋鸡饲 养者在日粮中注意添加膨化大豆粉、鱼油、玉米油或其他油脂,以改变我国目前 蛋鸡日粮能量水平不足的现状(表6-8)。 3.不能盲目采用限饲技术 国外育种公司都提倡后备鸡限饲,防止母鸡过 早开产,但是这种做法是有一定条件的。在目前蛋鸡日粮能量严重不足的条件下, 采用限饲技术,只能适得其反,母鸡的体重更无法达到标准要求。因此,在饲养 早熟品种(配套系)蛋鸡时,限饲要根据所使用的日粮营养水平而决定。 4.延迟开始光照刺激的时间 后备母鸡在接受开产光照刺激之前必须达到 适宜的体重。体重不足,过早进行光照刺激,提前开产的母鸡往往产蛋小,双黄 蛋多,脱肛现象严重,产蛋高峰低,后劲不足,而且使整个产蛋期的死亡率提高。 因此,在生产中补充光照的时间要根据母鸡的体重而定,不能一概规定为19~20 周龄。母鸡体重达不到标准,光照开始刺激的时间向后延迟几周是很有必要的。 5.后备母鸡饲养密度的调整 鸡群的密度与母鸡体重大小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笼养条件下,转群太晚或者每只单笼饲养的数量过多,只鸡占有面积过少,都 会严重影响开产时母鸡的体重。尤其目前鸡舍环境控制不太规范的条件下,密度 大,对鸡群的发育及健康影响更大。饲养密度可低于国外标准,这样对母鸡按时 达到开产体重是益的(表6-9)。 第三节 产蛋鸡的饲养管理 产蛋期一般是指21~72周龄。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除各 种不利因素对蛋鸡的有害影响,创造一个有益于蛋鸡健康和产蛋的最佳环境,使 鸡群充分发挥生产性能,以最少的投入换取最多的产出,从而获得最佳的经济效 132 益。 一、产蛋前的准备 商品蛋鸡的饲养方式主要有平养和笼养两种,症养是传统的饲养方式,目前 主要采用笼养。饲养密度和饲养方式相关。不同的饲养方式单位建筑面积养鸡数 不同。饲养密度平养最小,笼养最大(表6-10)。 饲养密度与鸡的生产性能呈负相关,密度越大单产相对越低,死淘率高,破 蛋率高,饲料转化率低。应根据整体规模,充分利用建筑面积等诸多因素综合分 析,确定合理饲养密度。 (一)鸡舍整理与消毒 当产蛋鸡即将达到性成熟而由育成鸡舍转入产蛋鸡 舍时,必须对鸡舍及设备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对供水、供电、通风设施、鸡舍 的防雨、保暖设施有问题要及时维修,填堵鼠洞,门窗玻璃及时安好。在鸡舍最 后一次消毒前应对供水、供料、供电、刮粪系统检查试运行,工作状态正常后才 能进行鸡舍的最后一次消毒。产蛋鸡舍的清理和消毒,按如下程序进行: 1.喷洒消毒 当上一批产蛋鸡淘汰后,在打扫和清理之前要先进行预备消 毒。用普通消毒剂(有机氯消毒剂、百毒杀、碘伏、1210、过氧乙酸等)对舍内 进行喷雾消毒,使舍内环境潮湿,以防清扫时尘埃飞扬。 2.清理物资 移出用具,拆掉棚架,并将产蛋箱、饮水用具、供料用具(机 械供料除外)、清粪用具等搬出舍外指定地点进行冲刷、晾晒、消毒。 3.鸡舍清扫 先清理舍内鸡粪,然后再彻底清扫鸡舍,包括顶棚、死角、 鸡笼、鸡架、鸡舍四壁、地面等。 4.冲洗 将清扫完毕的鸡舍用高压水枪对鸡舍顶棚、死角、墙壁、鸡笼、 鸡网架、地面等进行彻底冲刷,使鸡舍内不得存有灰尘、蜘蛛网等。鸡笼、鸡网 架的底面不得残存鸡粪,使舍内真正达到清洁。 5.火焰消毒 用火焰喷灯或其他火具将舍内所有表面喷烧一遍(对于塑料 用具或木制器具应注意防火和保护),以达到表面灭菌的目的。 6.设备复位 将移出后清洗和消毒过的料桶、料槽、饮水器等用具重新搬 至舍内,并安装调试正常。地面平养时铺好垫料。 7.喷洒消毒 当舍内温度达到25℃以上、相对湿度60%以上时,封闭好门 窗及通风孔,用烈性消毒药品进行喷洒消毒。可选用2%~3%的火碱水(对金属 133 制品不能选用)、甲醛(用水1:1稀释后直接喷洒)、10%的石灰水等。喷洒的 程序是地面→顶棚→墙壁→鸡笼(或棚架)及设备→地面。喷洒消毒必须坚持消 毒→干燥鸡舍→再消毒→再干燥鸡舍的步骤,以保证较好的效果。 8.熏蒸消毒 当上述工作完备后,将鸡舍门窗、通风孔封闭,使舍内温度 升至25℃以上,相对湿度60%以上,用甲醛和高锰酸钾(每立方米空间用42ml 甲醛、21g高锰酸钾)熏蒸24h,待进鸡前3天打开门窗散发气味。清理空舍时 间应不低于3周。 (二)整顿鸡群 鸡群在转群上笼或转入其他饲养方式的产蛋鸡舍之前要进 行整顿,严格淘汰病、残、弱、瘦、小的不良个体。在转群前对全群鸡进行驱虫, 主要驱除肠道线虫。针对育成鸡的发病历史,全群投药1~2次,疗程3~5天,进 行鸡体净化。经过整顿后,白壳蛋系的母鸡体重为1.2~1.3kg,褐壳蛋系的母鸡 体重为1.4~1.5kg(注:不同品种有各自的体重标准),使鸡群健康一致,有一个 理想的体重和体形。 (三)转群 后备蛋鸡由育成舍转入蛋鸡舍称为转群。对大型蛋鸡场来说, 这是一项任务重、时间紧、用人多的突击性工作,需要周密筹划和全面安排。为 了便于管理,有利于控制全场疾病,以提高经济效益,最好实行“全进全出”。 1.群时间的选择 转群的时间一般按照生产计划而定。一般在18周龄,晚 的也在20周龄,最迟也不要超过21周龄。过早的转群对鸡的生长发育不利,且 易出现提前开产的现象,使开产后的蛋重、高峰期的产蛋率受到影响;同时鸡个 体太小,能从笼中或网孔钻出,给管理带来不便;提早转笼时,饮水和采食都较 困难。晚于21周龄转群,由于部分鸡已经临近开产,转群过晚会影响正常产蛋, 不能按时达到应有的产蛋高峰;由于抓鸡和运动而造成的应激,会使已开产的母 鸡中途停产,有些造成卵黄落入腹腔而导致卵黄性腹膜炎,增加死亡,整个产蛋 期的产蛋量也会受到影响。转群的具体时间要选择气温适宜的天气进行,避开阴 雨天气。炎热季节转群时最好在夜间进行,夜间抓鸡易捕捉,可避免惊群,减少 应激。 2.后备蛋鸡转群前的饲养管理 在转群前两天内,为了加强鸡体的抗应激 能力和促进因捉鸡及运输所导致体损伤的恢复,应在料中或饮水中添加抗生素和 双倍的多种维生素及电解质,如维生素C、速补-14等。转群当日连续24h光照 并停料供水4~6h,将剩余的料吃净或剩余不多时再转出。 134 3.转群时的组织工作 转群工作量大,时间紧,应组织好人力,做好安排。 一般可将人力分成抓鸡、运鸡和放鸡三个组。各组要配合好,轻拿、轻放,防止 运输过程中压死、闷死鸡只。 4.转笼后的饲养管理 刚转群时要注意观察鸡群的动态,鸡可能会拉白色 稀粪,但2天后转为正常。转群后要立即使鸡群饮水、采食。饲料中或水中添加 倍量的多种维生素和适当的抗生素2~3天。当鸡群经过一周左右适应过程后,要 依次进行断喙(主要是修剪)、预防注射、换料、补充光照等措施。切忌在转群 的过程中进行上述工作,以免增加更多的刺激。 (四)开产前后饲养管理要点 开产前后是指开产的前几周到约有80%的鸡 开产这段时间。小母鸡从开产至产蛋高峰阶段生理变化很大。这种变化除了来源 于外界转群、饲养环境与饲养方式的改变而造成的应激外,还来源于自身的生理 刺激,主要有生殖系统的发育,性激素的刺激,体内肝脏的增大、髓骨的形成等。 为了适应鸡体的生理性变化,配合鸡群向产蛋期转换应采取以下饲养管理措施。 1.适宜的体重标准 育成后期18周龄时要测定鸡群的体重,并与鸡种的标 准体重相对照。若不到标准,原为限制饲养的应转为自由采食,并提高日粮粮蛋 白质和能量水平。补充光照也应与体重相适应,达到标准体重后再行补充。到育 成后期鸡群开产时,均匀度在95%以上开产后很快达到高峰,产蛋上升期很短, 全期的产蛋量也较高。 2.饲喂 高产蛋鸡对营养需要极高。除按鸡种的不同供给不同营养水平的 全价日粮外,还要满足其自身的营养需要。所以从鸡群开始产蛋之时起,应让母 鸡自由采食,不得限饲,一直到产蛋高峰过后2周为止。 3.补充光照 当18周龄时抽检体重达到品种标准,则应在18周龄或20周 龄开始补充光照。如果在20周龄时仍达不到标准体重,可将补光时间往后推迟 一周。补光的幅度一般为每周增加0.5~1h,直至增加到16h。补充光照的方法详 见家禽管理一章。 4.更换日粮 由育成期饲料改换成产蛋期饲料,当鸡群产蛋率达5%时,再 换成产蛋日粮为宜。一般从18~19周龄更换。更换的方法:一是设计一个开产前 饲料配方,含钙量在2%左右,其他营养水平同产蛋期;二是产蛋鸡饲料按1/3、 1/2等比例逐渐替换育成鸡日粮,直到全部改换为产蛋鸡日粮。 135 二、产蛋鸡的饲养 (一)疾病净化 鸡群开产之前必须投药1~2次,进行疾病净化,使开产鸡 群健康无病。若出现新城疫抗体效价不高或不均匀现象时,应立即注射一次油剂 灭活苗或饮一次弱毒苗。在整个产蛋期每3~4周进行药物预防一次。 产蛋高峰期,鸡体代谢旺盛,所摄入的营养物质主要用于产蛋。因此,抵抗 力较弱,除了做好药物预防之外,还应定期进行带鸡消毒。 (二)饲喂与饮水 蛋鸡产蛋量高,需较多的钙质饲料,一般在下午5点钟 补喂大颗粒(颗粒直径3~5mm)的贝壳粉,每1000只鸡喂3~5kg。将微量元素 添加量增加1倍,对增强蛋壳强度、降低蛋的破损率效果较好。实践证明,蛋鸡 日粮中钙源饲料采用1/3贝壳粉、2/3石粉混合应用的方式,对蛋壳质量有较大 的提高作用。 产蛋鸡食物在消化道中的排空速度很快,仅4h就排空一次。因此,产前与 熄灯前喂足料非常重要。一般早晨5~7时必须喂足料,以便使鸡开产有足够体力。 晚间熄灯前需补喂1~1.5h料,以便为鸡夜间形成鸡蛋准备充足的营养。整个产 蛋期以自由采食为宜,但每次喂料不宜过多,日喂2次,夜间熄灯之前无剩余饲 料。 由于蛋鸡摄入高能量高蛋白日粮,代谢强度大,因此饮水量较大,一般是采 食量的2~2.5倍,饮水不足会造成产蛋率急剧下降。在产蛋及熄灯之前各有一饮 水高峰,尤其是熄灯之前的饮水与喂料往往被忽视。夏天饮用凉水,有利于产蛋, 应注意加强水塔、水箱中水的循环。 (三)阶段饲养 蛋鸡产蛋期间的阶段饲养是指根据鸡群的产蛋率和周龄将 产蛋期分为几个阶段,并根据环境温度喂给不同营养水平的日粮,这种既满足营 养需要,又不浪费饲料的方法叫阶段饲养法。阶段饲养在不同的情况下有着不同 的含义,这里主要指产蛋阶段饲料蛋白质和能量水平的调节,以便更准确地满足 蛋鸡不同产蛋期的蛋白质、能量需要量,以降低饲料成本。阶段饲养分为三阶段 饲养法和两阶段饲养法两种。 1.三阶段饲养法 即产蛋前期、中期、后期,或产蛋率80%以上、70%~80%、 70%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产蛋率80%以上的时期(多数是自开产至40周 龄)。在育成阶段发育良好,均匀度较高,光照适时,一般在20周龄开产,26~28 136 周龄达产蛋高峰,产蛋率可达95%左右。到40周龄时产蛋率也能维持在80%以 上,蛋重由开始的40g左右增至56g以上。实践证明,产蛋率50%的日龄以160~170 天为宜,这样的鸡初产蛋重较大,蛋重上升快,高峰期峰值高,持续时间也长。 在一群鸡中,有些开产早,有些晚,此鸡群不会有很高的产蛋高峰出现。可通过 控制光照、限饲等使鸡群开产同步。开产后喂给高能量、高蛋白质水平且富含矿 物质和维生素的日粮,在满足自身体重增加的基础上使产蛋率迅速达到高峰,并 维持较长的时间。此阶段日粮可掌握每天每只鸡采食18~19g粗蛋白质,能量 1263.6kJ左右。 产蛋前期的母鸡除了应注意刚转群时饲养管理处,还应特别注意因繁殖机能 旺盛、代谢强度大、产蛋率和自身体重均增加,而出现抵抗力较差的特点。应加 强卫生和防疫工作。 第二、三阶段分别为产蛋率70%~80%和70%以下(多在40~60周龄和66 周龄以后)。此期母鸡的体重几乎不再增加,而且产蛋开始下降,只是蛋重有增 加,故此时的饲养管理应是使产蛋率缓慢和平衡地下降。应降低日粮的营养水平, 粗蛋白质食量应掌握在16~17g和15~16g。只要日粮中各种氨基酸平衡,粗蛋白 质降低1%对鸡的产蛋性能不致有影响。加拿大雪佛公司的阶段饲养法为:第一 阶段的蛋白质给量量每天每只鸡17~18g,高峰的顶峰阶段甚至高达19g;第二、 三阶段分别为16g和15g。一般情况下轻型蛋鸡三阶段日粮标准为前期粗蛋白质 18%,代谢能11.97MJ/kg;中期粗蛋白质16.5%,代谢能11.97MJ/kg;后期粗蛋 白质15%,代谢能11.97MJ/kg。 2.两阶段饲养法 即从开产至42周龄为前期,42周龄以后为后期(表6-11)。 (四)产蛋前期短期限饲 性器官功能受神经、体液的调节。刚开产的鸡排 卵速度与输卵管机能不协调,这是畸形蛋、过大过小蛋、双黄蛋及腹腔蛋较多的 生理原因。为了减少不合格种蛋,避免脱肛现象,缩短达高峰产蛋率的时间,可 以采取如下两种方法: 1.短期限饲法 在产蛋率小于30%,用小于2W/m 2 的暗光,按标准喂料75% 投放含钙量2%的蛋鸡料,持续两周,一旦恢复正常投料和光照强度,鸡群产蛋 率上升速度和合格种蛋率会明显增加。 2.短期停饲法 在产蛋率达10%时,让鸡停饲5天,不停水。通过这种方 法可使产蛋前期的平均蛋重提高0.7~1.5g。但这种方法必须具有优良的健康鸡 137 群。 (五)产蛋期间的限饲 所谓产蛋期间的限饲技术,是指产蛋鸡群在高峰期 过后减少饲喂量而对产蛋性能无影响的一种措施,目的在于减少饲料成本,增加 饲养效益。需要注意的是,产蛋期限饲不是常规的饲养技术。 对蛋鸡实行限饲是在产蛋高峰过后两周进行的。具体方法是,使每100只鸡 的日饲喂量减少227g,连续3~4天。如果产蛋量的降低属于正常范围,而并没 因饲料的减少使产蛋量降得更多,则应持续数天这一给料量,然后再一次尝试类 似的减量。若产蛋量下降异常,就应将喂料量恢复到前一个水平。另外,当鸡群 有应激状态出现时不应减量。 通常状态下,限饲时减少的饲喂量不应超过同龄自由采食鸡日耗量的 8%~9%,即限饲时喂料量相当于正常鸡日采食量的91%~92%。 (六)产蛋后期防止早衰 产蛋后期控制体重和抗衰老是减少产蛋率下降的 有效方法。蛋鸡体重的增长终点在36周龄,产蛋率生理下降的起点在40周龄, 36~42周龄若继续增重,鸡体脂肪增加,将影响产蛋率,产量下降速度加快。实 践证明,40~54周龄体重增加小于50g的群体,55周龄时产蛋率高达80%,受精 率与孵化率比常规增加2%。因此,产蛋后期喂料应严格按标准饲喂,海兰褐为 119g/只·天,海兰W-36为101g/只·天。同时将日粮蛋白质逐渐降低0.5%~1.5%, 并增加氨基酸、多维素及钙的用量。同时还应注意补充氯化胆碱、乳酶生、腐殖 酸钠和益生素等,尽量减少脂肪的沉积。后期每两周抽样称重一次,了解鸡群体 况变化。 三、产蛋鸡的管理 (一)日常管理 鸡舍的饲养人员除了喂料、拣蛋、清粪、打扫卫生和消毒 以外,最重要的是观察和管理鸡群,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中的问题,以保证鸡群 健康和高产、稳产。 1.观察鸡群 观察鸡群的目的是为了了解鸡群的健康、采食状况和生产情 况。根据光照制度的安排,在早晨开灯后观察鸡群的精神状态、采食情况、粪便 情况。如发现精神委顿、羽毛不整、冠脚干瘪、粪便发绿(稀白或带血),说明 已经有病,应及时挑出隔离饲养,或治疗或淘汰。如有死鸡应当报知技术员及时 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 138 夜间关灯后要仔细倾听鸡的动静,如有无呼吸异常声音,当发现有咳嗽、打 呼噜、甩鼻和打喷嚏者,应及时捉出进行隔离或淘汰,防止扩大感染和蔓延。观 察有无啄癖鸡,一旦发现要及时挑出。观察环境温度的变化情况,尤其是冬(特 别是晚上)夏季节要经常查看温度记录,及通风系统、光照系统和供水系统,发 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发现停产鸡及7月龄后仍未开产的鸡,对那些冠色苍白, 表面粗糙,冠小而萎缩,肛门干燥、圆而小、呈黄色,趾骨尖端厚而硬、趾骨间 距小,腹部容积小,喙、胚部黄色未褪,全身羽毛完整而有光泽,腹部皮肤厚而 粗糙,脂肪多,已换羽或正在换羽的鸡要及时拣出处理。对那些体重过大、或过 小及瘫、瘸鸡应及时淘汰。 2.减少应激 蛋鸡对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尤其是轻型蛋鸡更为明显,任 何环境条件的变化都能引起应激反应。如抓鸡、注射、免疫、断喙、换料、停水、 停光、生人进入鸡舍、异常声音、新颜色、飞鸟等,都可以引起鸡群的惊恐而发 生应激反应,影响鸡的采食量、产蛋率以至健康状况,严重时还会导致鸡群发病 死亡。所以要固定饲养员,并经常注意鸡群的环境变化,使光照、温度、通风、 供水、供料、集蛋等符合要求并力求合理和相对稳定。根据生产情况需要调整日 粮时要注意防止突然改变,最好有一周的过渡时间。 3.采取综合性卫生防疫措施 注意保持鸡舍的环境卫生,经常洗刷水槽、 料槽,定期消毒。 4.采用全价品质优良的日粮 要求饲料必须是全价日粮;保持饲料的新鲜 程度,不喂霉败变质的饲料;喂料时要少添勤给;及时淘汰低产鸡和停产鸡。 5.供给水质良好的饮水 水的供应必须确保全天供给。试验证明,在育成 鸡阶段如断水6h,在产蛋后则影响产蛋率1%~3%;产蛋鸡断水36h,产蛋量就 不能恢复到原来水平。饮水器具要每天清洗。产蛋鸡的饮水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 化,一般情况下每只鸡每天饮水量为200~300ml。 6.做好生产记录 生产记录的内容很多,最低限度必须含以下几项内容: 日期、鸡龄、存栏数、产蛋量、存活数、死亡数、淘汰数、耗料、蛋重和体重。 管理人员必须经常检查鸡群的实际生产记录,并与该品系鸡的性能指标相比较, 找出不足,纠正和解决饲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二)四季管理 1.春季 春季气温逐渐升高,日照时间逐渐延长,且波动较大。因此,要 139 特别注意气候的变化,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包括充分满足营养需要,日粮营养全 价;设足产蛋箱,减少窝外蛋;笼养时要及时清理掉在笼底下的鸡粪;遇到大风 降温天气要及时关闭门窗和通风孔,并在保证通风换气的同时注意保温。春季各 种病原微生物容易孳生繁殖,为了减少疾病的发生,最好在天气变暖前彻底清扫 和消毒,并加强疾病检测工作。 2.夏季 夏季饲养管理的主要任务是防暑降温,以保证营养的足够摄入, 维持生长生产所必需。鸡的正常体温比其他哺乳动物高,一般是41~42℃,鸡全 身覆有羽毛,又无汗腺,所以对高温的耐热能力较差。环境温度高于25℃时, 产蛋率开始下降,蛋壳变薄,小蛋和破蛋增加。当环境温度高于30℃时,产蛋 量和采食量都明显下降,或应达到的高峰值达不到。当环境温度超过35℃时, 鸡就会发生热昏厥而中暑。为了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可采用下列方法。 (1)减小鸡舍所受到的辐射热和反射热 在鸡舍的周围植树(尤其伞盖较 大的树,如桐树),搭置遮荫凉棚,或种植藤蔓植物。鸡舍房顶增加厚度,或内 设顶棚,房顶外部涂以白色涂料。在房顶上安装喷头,对房顶喷水。 (2)增加通风量 采取自然通风的开放性鸡舍应将门窗及通风孔全部打开, 密闭式鸡舍要开动全都风机昼夜运转。当气温高,通过加大舍内的换气量,舍温 仍不能下降时,应考虑纵向通风的问题,同时增加气流速度,以期达到降温的目 的。一般的商品鸡饲养场可采用电风扇吹风,使鸡的体温尤其是头部温度下降。 (3)湿帘降温法 采取负压通风的鸡舍,在进气处安装湿帘,降低进入鸡 舍的空气温度,可使舍温下降5~7℃。 (4)喷雾降温法 在鸡舍或鸡笼顶部安装喷雾器械,直接对鸡体进行喷雾。 设备可选用高压隔膜泵。没有条件的也可用背负式或手压式喷雾器喷水降温。 (5)供给清凉的饮水 夏季的饮水要保持清凉,水温以10~30℃为宜。水 温32~35℃时饮水量大减,水温达44℃以上时则停止饮水。水的比热较大,对鸡 的体温起重要的调节作用。炎热环境中鸡主要靠水分蒸发散热,饮水不足或水温 过高会使鸡的耐热性降低。让鸡饮冷水,可刺激食欲,增加采食,从而提高产蛋 量和增加蛋重。笼养蛋鸡夏季高温时极易出现稀便,主要原因是高温下致使饮水 量增加,或饮水污浊。防止稀便的根本方法是改善鸡舍温度和通风状况。必要时 可适当限制饮水。 (6)降低饲养密度 当气温较高、鸡舍隔热性能不良、舍温过高时,为了 140 减少鸡舍内部鸡的自身产热,可适当降低饲养密度。 (7)间歇光照 夏季当舍温达到25℃以上时,采用间歇光照,利用夜间温 度降低的时候安排2h光照,使产蛋母鸡白天高温环境中的采食不足在夜间得到 补偿,可提高产蛋率5%~10%。 (8)日粮中加入抗热应激的添加剂 气温高的夏季,鸡的采食量减少,为 了保证产蛋必须根据鸡的采食量调整日粮浓度,使鸡虽然采食少,但每天仍可摄 入1.17MJ的代谢能和相应的粗蛋白质,以保证有较高的产蛋率。如添加油脂, 油脂容积小,净能值高,热增耗少。在高温环境下,用3%~5%的油脂代替部分 能量饲料,使鸡的净能摄入量增加,对提高母鸡的产蛋率有良好的作用。为了更 好地防暑降温,可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0.02%维生素C,或其他一些抗热应激的 添加剂。 3.秋季 日照时间逐渐变短,天气变凉,这时对产蛋鸡来说要增加人工补 加的光照才有利于促进产蛋。开放式鸡舍还要做好防寒保暖的准备工作,夜间关 闭部分窗户(尤其是北面),以防鸡感冒。同时注意鸡舍的通风换气工作。 在秋季换羽和停产早的鸡(多数为低产鸡)应尽早淘汰。当年小母鸡尚未开 产时,可进行疫苗接种或驱虫。 4.冬季 冬季日照时间最短,气温最低,无论是密闭式鸡舍还是开放式鸡 舍,都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防止贼风偷袭。一般来说,低温对鸡的影响不如高 温影响严重,但温度过低,会使产蛋量和饲料转化率降低。舍温7℃时生产基本 正常,-9℃以下时鸡就有冻伤的可能。有条件的鸡场在冬季大风降温天气,可 采用直热式“热风炉”,供暖效果良好。在做好保温的前提下,应注意通风换气, 特别要处理好通风换气与保温的矛盾。 (三)减少饲料浪费 饲料成本占鸡蛋总成本的70%左右,如何降低成本, 是提高饲养效益的主要措施之一。因此,必须重视减少饲料浪费。饲料浪费量很 大,通常占全年消耗量的5%~10%,甚至更多。为了减少浪费,应注意以下几点: 1.料槽(桶)的构造及高度 对于散养鸡或平养鸡来讲,所用料槽多为自 己加工,很不规范,或大或小,或深或浅;放置位置也很不标准,或高或低,这 些都可导致饲料浪费。料槽过小,很容易添满而出现“撤料”。料槽过深,饲料 采食不净而产生霉变浪费。料槽无檐易撒料。料槽所放位置过低易被鸡拨弄造成 浪费。所以料槽应大小适中,其高度以高出鸡背2cm为宜。笼养鸡因料槽侧板 141 上有一定宽度的檐,所以浪费较少。使用规格的料桶,吊置高度适中也可节省饲 料。 2.喂料量 一次加料过多,是饲料浪费的主要原因。料槽的加料量应不多 于1/3,料桶应不超过1/2。 3.饲料颗粒度 蛋鸡生产中主要使用于粉料,应注意防止过细,过细适口 性差,易飞散,颗粒度成鸡0.4~0.5cm为宜。过粗,鸡易择食,采食不均匀,易 造成营养不平衡。 4.水槽中水位高度 水槽中的水位不能太高,特别是喂干粉料时,鸡喙上 所沾的饲料会留到水槽中而浪费,同时还会污染饮水。据报道,此项浪费每年每 只鸡为1.4~1.8kg。所以,定时给水比常流水能减少一些饲料浪费。 5.断喙 断喙不仅可以避免“啄癖”,而且能有效地防止饲料浪费。据调查, 断喙的鸡比未断喙的鸡饲料浪费减少约3%。 6.灭鼠及防止其他野鸟的危害 据统计,一只老鼠每年可吃掉9~11kg饲料。 老鼠不仅吃掉饲料且传播疾病。因此,必须定期捕杀老鼠,可采取多种方式灭鼠。 饲料保存应避光防潮,防止因吸潮而发霉变质,防止维生素失效,最好不要 一次购入大量饲料。同时还应及时注意环境温度,冬季室内温度低时鸡耗料增多, 所以应加强防寒保暖工作。 四、产蛋曲线 在正常情况下,整个产蛋期内产蛋率的变化有一定规律性,并表现出一定的 产蛋率变化模式。为了排除死亡的影响,一般不用入舍鸡产蛋率,而使用“母鸡 饲养日”产蛋率,简称“饲养日”产蛋率。将每周的饲养日产蛋率的数字标点在 坐标线上,将各点连接起来,称之为产蛋曲线。 (一)产蛋曲线的特点 在性成熟以后产蛋量的增加是极为迅速的,产蛋率 在10%~80%,每天产蛋率增加2%~3%;80%~90%,每天产蛋率增加1%~1.5%; 90%~97%,每天产蛋率增加0.3%~0.5%。5~6周后逐渐达到产蛋高峰,高峰出现 的早晚随饲养管理条件而定。在育成期内限饲程度越高,高峰出现愈快。育成期 限制光照的鸡群,产蛋高峰出现早于育成期不限制光照的鸡群。如果所有的鸡都 在同一天到达高峰,则产蛋曲线的高峰将是非常陡峭的。但鸡群内不同个体的性 成熟是不一致的。因此,有些鸡比另一些鸡开产早,达到产蛋高峰也较快。鸡群 142 开产不一致,产蛋高峰就不那么陡峭,曲线将呈弧形。 正常或标准产蛋曲线达到产蛋高峰后,能够维持3~4周的高峰产蛋率,一般 能够达93%~94%,高者可达95%~97%;以后每周降低0.5%~1%,呈直线平稳下 降;直到72周龄产蛋率仍然可维持在65%~70%。下降的幅度受到遗传因素的影 响,品种或品系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异。若饲养管理良好,则鸡群的实际生产状况 同标准曲线相同或相近。若饲养管理差,鸡群遭受应激或环境温度过高,则实际 产蛋率每周下降的幅度就大于标准。 (二)产蛋高峰与年产蛋量的关系 要使饲养的鸡达到品系的遗传潜力,达 到标准的产蛋量,鸡群的实际产蛋高峰必须达到标准产蛋高峰水平。若达不到标 准产蛋高峰,则以后的产蛋很少能补偿以前的损失。例如,海兰W-36商品鸡的 产蛋标准按母鸡饲养日计算,72周龄产蛋292枚高峰产蛋率为93%,如果达不 到这一高峰产蛋率,就不大可能产蛋292枚。事实上,产蛋高峰同年产蛋量呈高 度相关。 (三)鸡群产蛋曲线出现波折与补偿程度的关系 一群鸡若在产蛋过程中由 于严重应激、疾病或其他因素,致使产蛋不能保持正常水平而迅速下降,即产蛋 曲线出现波折,常需几天或几周方能恢复“正常”。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鸡群正 处于产蛋量上升阶段的前5~6周时,影响将极为严重,鸡群将绝不会达标准高峰, “损失”的蛋再也补不回来。鸡群在恢复后均匀度变差,同时在产蛋开始下降之 前的产蛋曲线变得呈“弧形”。鸡群恢复时,最多只能达到当时应有的标准产蛋 率,即达到鸡群该周产蛋率的遗传潜力。 如果鸡群达到高峰后,产蛋量因某些应激而下降,即在产蛋下降阶段出现波 折。在这种情况下,年产蛋量所受到的影响往往不像产蛋上升阶段出现波折时那 样严重。如在产蛋量下降阶段遭到波折之前一直保持正常或标准水平,则在由波 折恢复后也只能达到同标准产蛋率同等的程度。这仍然是因为鸡的遗传潜力,使 鸡能在某一周达到一定的产蛋量。 每一个鸡场的技术人员应及时给出本场每一个品种、每个批次的实际产蛋曲 线,并同标准产蛋曲线相比较。如果偏离标准曲线,说明饲养管理方面出了问题, 应设法及时纠正。产蛋曲线能够直观地反映出鸡群的产蛋状态,在生产中应充分 加以利用并进行综合分析。 143 五、蛋重大小的控制 影响蛋鸡蛋重的因素很多,但是有实际意义和能够通过人为方式进行控制的 因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开产日龄 蛋鸡的开产日龄直接影响整个产蛋期的蛋重。蛋鸡开产愈 晚,产蛋初期和全期所产的蛋就愈大。根据法国伊莎褐壳蛋鸡的资料,开产日龄 迟1天,蛋重平均增重0.15g。目前,运用各种饲养管理技术措施(如育成期控 光、限饲等)可以调控鸡的开产日龄,以生产大小适宜的蛋,而年总蛋重不变。 (二)开产母鸡体重 达到蛋重标准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母鸡达到性成熟 时体重。体重很可能不仅是影响产蛋初期而且是影响整个产蛋期蛋重的重要因素 (表6-12)。表中的数据说明,在产蛋期喂同一日粮,对18周龄体重小的母鸡来 说,整个产蛋期仍然轻,而且蛋重也明显地小。因此,欲在产蛋后期控制蛋重, 应尽早降低日粮的蛋白质水平,以限制体重的增长。 (三)日粮中亚油酸含量 亚油酸参与脂肪代谢,通过它对蛋黄的影响而影 响蛋的大小。日粮中保证最大蛋重的亚油酸水平,目前公认为1.5%。 (四)日粮中能量水平 后备母鸡的生长对日粮的能量浓度最为敏感,其中 以14~20周龄的生长鸡受能量进食量的影响最大。提高能量进食量就能育成体重 较大的母鸡,而开产体重为决定蛋重大小的重要因素。在理想的条件下(含温 20℃左右),产蛋期轻型和中型蛋鸡,每只每天的代谢能需要量分别为 1172~1255KJ和1339~1464KJ。日粮能量水平对蛋重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饲料进食 量实现的,如果蛋鸡每天的能量进食量低于上述数值的低限,产蛋量和蛋重均受 到影响。S.Leeson指出,能量进食量是影响产蛋量的最关键因素,而蛋白质进食 量则是决定蛋重的关键因素。 (五)日粮中蛋白质水平 蛋白质水平或者更准确地说蛋白质进食量,是影 响鸡蛋大小的主要营养因素。在多数情况下,产蛋母鸡(来航型)每天进食17g 氨基酸平衡的蛋白质是足够的,而在产蛋后期蛋白质进食量可减少几克而并不影 响产蛋量。 试验结果表明,当产蛋鸡的早期体重低于标准体重,如增加蛋氨酸的添加量, 对伊莎褐壳蛋鸡每天每只由原标准的410mg增加到450mg ,就有助于提高蛋重。 综上,蛋的大小是一个可以调控的生产指标。可以通过控制母鸡的开产日龄、 144 体重以及蛋白质、能量等营养素的进食量来控制蛋的大小,以满足市场需要,并 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第四节 蛋种鸡的饲养管理 饲养种鸡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多地获取受精率和孵化率高的合格种蛋,以便 由每只母鸡提供更多的健康母雏。而种鸡所产母雏的多少、质量的优劣,取决于 种鸡各阶段的饲养管理及鸡群净化程度。 一、后备种鸡的饲养管理 蛋用种鸡与商品蛋鸡育雏、育成饲养方法大同小异。本节重点讨论不同之处。 (一)饲养方式与饲养密度 种鸡的饲养虽有地面平养、网上(或棚架)平 养和笼养三种饲养方式,但为了便于鸡群疾病控制,有利于防疫,提高种雏质量 和成活率,建议采用棚架平养和笼养。 种鸡的饲养密度比商品鸡小,不同品系的鸡种育雏育成期饲养密度各有指标 要求(表6-13)。合适的饲养密度,有利于雏鸡的正常发育,也有利于提高鸡群 的成活率和均匀度。应随日龄的增加逐渐降低饲养密度。可在断喙、接种疫苗的 同时,调整鸡群,并强弱分饲。 (二)跖长指标 骨骼和体重的生长发育规律不同。体重是在整个育成期不 断增长的,直到产蛋期36周龄时达到最高点。骨骼是在最初的10周内迅速发育, 到20周时全部骨骼发育完成,前期发育快,后期发育慢。因此,要求青年鸡在 17周龄时完成骨架发育的90%。如果营养或管理等配合不当,为了达到体重标 准就必然会出现带有过量脂肪的小骨架鸡——即小肥鸡,将来的产蛋性能明显达 不到应有的标准。所以在育雏期,跖长标准比体重标准更重要。在育雏期所追求 的主要目标应该是跖长的达标。到8周龄时若跖长低于标准,可暂不换育成料, 直到跖长达标后再换料(表6-14)。 二、产蛋阶段的饲养管理 (一)饲养方式和饲养密度 产蛋期的蛋种鸡饲养方式主要有地面散养、网 上平养和笼养三种方式。目前我国以种鸡笼养为主,多采用二阶梯式笼养,这有 利于人工授精技术操作。饲养密度与饲养方式密切相关(表6-15)。 145 (二)环境控制 基本上与商品鸡相同,但是为了使种鸡体形得到充分发育, 获得较大的开产蛋重,提高种鸡的合格率,开产前夕,光照增加时可以比蛋鸡延 迟2~3周。 (三)种蛋的收集与消毒 种蛋要求定时收集,每天至少集蛋6次。最好从 每天鸡群产蛋5%时开始拣蛋,每2h拣蛋一次。每栋鸡舍要将每次所拣种蛋及时 熏蒸消毒后(每栋鸡舍一端应设有暂时储蛋场所,并设小批量种蛋熏蒸消毒柜, 以便将种蛋及时消毒处理),再交往种蛋库。集蛋时要将脏蛋、特小蛋或特大蛋、 畸形蛋、破蛋剔出,可减少日后再挑选的人工污染机会。 种蛋送入蛋库后应及时进行第二次消毒,以免增加污染机会。蛋壳上的细菌 增殖的速度很快,蛋壳表面的细菌比较容易杀死,如果细菌进入蛋内部要杀死它 们就困难了。进入蛋内部细菌会感染发育中的胚胎,从而使雏鸡发生某些疾病。 还有一些细菌能使蛋的内容物发生化学变化,使蛋内的营养物质不易被胚胎利 用。种蛋的消毒方法是,消毒环境要求温度22℃、相对湿度75%,维持时间30min, 甲醛35ml/m 3 、高锰酸钾17.5g/m 3 、水35ml/m 3 ,放入搪瓷或陶瓷容器内自然蒸 发即可。 种蛋的贮藏时间从产出之日算起不应超过7天,超过10天出鸡率及雏鸡质 量受到严重影响。理想的贮存时间是5天或更短。贮存环境要求温度在15~18℃, 相对湿度70%~80%,通风良好。若种蛋贮存超过5天,除要降低环境温度(降 到12℃)外,还要每天翻蛋,否则影响孵化率。 三、种公鸡的选择与培育 (一)小公鸡的选择 小公鸡的选择一般要进行多次,最终达到既符合品种 特征又具良好繁殖力的目的。 1.第一次选择 6~8周龄时选留个体发育良好,冠髯大而鲜红者;淘汰外 貌有缺陷,如胸、腿、喙弯曲,嗉囊大而下垂,胸部有囊肿者。体重过轻和雌雄 鉴别误差的公鸡亦应淘汰。选留比例为,笼养公母为1:10,自然交配公母为1: 8。 2.第二次选择 在母鸡转群时进行,一般掌握在17~18周龄时开始选留体 形、体重符合标准,外貌符合本品种要求的公鸡。用于人工授精公鸡,除上述要 求外,主要选择性反射功能良好的公鸡。笼养公母比例为1:15~20,自然交配 146 公母比例为l:9。 3.第三次选择 在21一22周龄根据精液品质选择。选择精液颜色乳白色、 精液量多、精子密度大、活力强的公鸡。公鸡的按摩采精反应有90%以上是优秀 和良好的,l0%左右则为反应差、排精量少或不排精的公鸡。 全年实行人工授精的种鸡场,笼养公母比例为1:25~30,自然交配公母比 例为1:10~12,多余一些后备公鸡可作补充。 (二)种公鸡的培育 从雏鸡开始,公母鸡实施分饲。平养与笼养均可,如 有条件,饲养密度稀一些为好,以锻炼公鸡的体质。在17周龄以前应严格按照 各品系的鸡种要求进行饲养管理,如测量体重、度量跖长、调整均匀度等。光照 方案可按照种母鸡的进行。到17~18周龄时转入单体笼内饲养(人工授精),光 照也以每周增加0.5h的幅度递增,育到达16h为止。 后备种鸡营养水平是代谢能11~12MJ/kg,育雏期粗蛋白质18%~19%,钙 1.1%,有效磷0.45%;育成期粗蛋白质12%~14%,钙1.0%,有效磷0.45%。 人工授精的公鸡要断喙,以减少育雏、育成期的伤亡。平养自然交配的公鸡 不可断喙,断趾是断掉内趾和后趾第一关节,并同时断趾,以免自然配种时抓伤 母鸡。 四、留用种蛋的时间 在种鸡体重与体况发育正常的情况下,一般在25周龄或者在蛋重达到50g 时,开始留用种蛋。采用笼养进行人工授精时,在收集种蛋前两天开始对同一鸡 群连续两天的人工授精,第三天开始收集种蛋。若采用平面饲养(网上平养、地 面平养或棚架饲养),一般在18周龄将公鸡放入母鸡群中,让公母鸡彼此有一个 相互熟悉和建立群序的时间。然后再按上述时间留用种蛋。目前所饲养的蛋鸡品 种(品系)多具早熟的特点,提前开产和达到产蛋高峰的现象时常发生,遇到类 似问题不能急于进行人工授精,防止抓鸡或翻肛对母鸡带来的危害。可采取降低 喂料量和延迟增加光照时间的方法减缓产蛋高峰的到来,使鸡有充足的时间提高 蛋重及保证体况的充分发育。 五、提高种蛋合格率的措施 蛋种鸡蛋重在50~65g为宜,蛋重过大过小及各种畸形蛋均影响孵化率。因 147 此,饲养种鸡不仅要考虑提高产蛋量,还要考虑提高种蛋合格率与受精率。 (一)全价日粮 在种鸡的饲料中除了满足能量和蛋白质的需要以外,更要 注意影响蛋壳质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的添加,尤其是钙、磷、锰、维生素日。 通过提高营养水平,可以有效地降低破蛋率而使种蛋合格率提高,破蛋率应控制 在2%以内。 (二)科学管理 除了常规管理以外,还要特别加强饲养员对种蛋收集和管 理的责任心。应把破蛋率定为饲养人员工作质量的指标之一,收集的种蛋分别统 计记录,以促进破蛋率的降低。如增加拣蛋次数,上午至少要拣蛋3次,下午也 要拣蛋2次以上。 注意避免“炸群”和维持鸡群的健康,鸡群一旦发病,畸形蛋、软皮蛋比例 增加。产蛋期间尽量减少预防免疫的次数,以降低软皮蛋的比例。双黄蛋多在产 蛋初期出现,主要是初产母鸡生殖机能亢进所致,也与光照制度、初产体重、饲 料营养、饲料喂量、环境因素、初产日龄有关。为了减少双黄蛋,要按照标准培 育好青年鸡,使开产体重、日龄、体尺(跖长)到标准。 (三)提高初产时种蛋合格率 延迟开产可通过育成期内限饲或结合采用适 当的光照来实现。初产蛋大是因为鸡日龄大(蛋的大小是随鸡的日龄增长而增加 的)。所以无论母鸡在什么时间开产,当达到一定日龄时总是下一定大小的蛋。 因而推迟性成熟就会使初产蛋较大,从而提高初产种蛋合格率,增加经济效益。 (四)选择设计合理蛋鸡笼 产蛋鸡笼底网的选择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底 网弹性要好;镀锌冷拔丝直径不超过2.5mm;笼底蛋槽的坡度不大于8°;每个 单体笼装鸡不超过3只,每只鸡占笼底面积不小于400cm 2 。且各交叉处不能有 焊接的痕迹。优质笼具的破蛋率很低,一般可控制在2%以内。有些价低质差的 鸡笼破蛋率可超过5%。所以良好的养鸡设备也是提高种蛋合格率的关键因素。 (五)提高种蛋受精率 提高种蛋受精率是提高合格种蛋利用率的有效措 施,从而增加种蛋的合格率。提高种蛋受精率的措施主要有:选择具有繁殖力强 的公鸡;公鸡的使用年限合理;适当的公母比例;推广应用人工授精技术。进行 人工授精时,要掌握好正确的输精姿势、准确的输精部位和输精深度、适宜的输 精间隔时间及一天中最佳的输精时间,一般可以使受精率达到93%以上,最高可 达到98%。此外,翻肛人员不要过度挤压蛋鸡的腹部,以防卵黄破裂进入腹腔内, 引起卵黄性腹膜炎。尤其是初产母鸡,不能使用新手翻肛。 148 复 习 思 考 题 1.名词解释:鸡群均匀度、限制饲养、阶段饲养、育成鸡三段式饲养。 2.如何根据雏鸡生理特点来养好小鸡? 3.如何防止雏鸡糊肛? 4.如何防止蛋鸡过早开产? 5.蛋鸡产蛋前期生理特点是什么? 6.如何防止产蛋后期早衰现象? 7.怎样控制鸡蛋蛋重大小? 8.提高种蛋受精率的措施是什么? 9.采用何种供温育雏方式较好?为什么? 10.请解释鸡舍通风与鸡呼吸道疾病的关系。 11.怎样进行鸡舍空舍消毒与带鸡消毒? 12.怎样做好看鸡施温? 13.请解释蛋鸡生长阶段跖长发育的规律。 14.如何选择蛋种鸡留用种蛋的时间?并说明理由。 (王宝维) 第 七 章 肉鸡生产 现代快大型白羽肉鸡生产首先在美国兴起,并在全世界发展和普及,目前已 成为世界各地鸡肉生产的主要部分,也是我国鸡肉生产的主体。黄羽肉鸡在世界 肉鸡生产中所占的比例很小,然而,中国的情况却大不相同,黄羽肉鸡在我国养 鸡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甚至居主导地位。黄羽肉鸡生产 是我国肉鸡生产的一大特色。 149 第一节 白羽肉种鸡的饲养管理 一、育雏期饲养管理 (一)接雏准备工作 1.鸡舍的消毒和准备 现代养鸡业面临的最大威胁仍然是疾病。鸡群周转 必须实行“全进全出”制,以实现防病和净化的要求。当上一批育雏结束转群后, 应对鸡舍和设备进行彻底的检修、清洗和消毒。消毒工作结束后铺上垫料,重新 装好设备,进鸡前锁好鸡舍(或场区),空闲隔离至少三周,待用。尽早启动供 热系统,寒冷季节通常需预热久24h。鸡在短时间受凉,也会影响成活率、均匀 度和整个鸡群的生产性能。如果鸡舍用甲醛熏蒸消毒,应至少在进鸡前3天加温 排风,保证进鸡前彻底排除甲醛气体。 2.饲养面积和饲喂设备 根据生产计划、饲养管理方式及雏鸡适宜的饲养 密度,准备足够的饲喂和饮水设备(参考表7-1)。为每500只1日龄雏鸡准备一 台电热育雏伞。 准备好接雏工具,如计数器、记录本、剪刀、电子秤、记号笔、饲料、药品 等。如果一日龄需要免疫,准备好免疫用苗和工具。 (二)接雏 引进种鸡时要求鸡雏来自相同日龄种鸡群,并要求种鸡群健康, 不携带垂直传播的支原体、白痢、副伤寒、伤寒、白血病等疾病。引进的雏鸡群 要有较高而均匀的母源抗体。出雏与入舍间隔时间愈长对鸡产生的不良影响愈 大。最理想的是出雏后6~12h内将雏鸡放于鸡舍育雏伞下。冷应激对雏鸡以后的 生长发育影响较大,冬季接雏时尽量缩短低温环境下的搬运时间。将雏鸡小心从 运雏车上卸下并及时运进育雏舍,检点鸡数,随机抽两盒鸡称重,掌握1日龄鸡 平均体重。雏鸡到育雏舍后先饮水2~3h,然后再喂料。从出壳到育雏舍运输时 间过长,雏鸡会脱水受到较大的应激。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在饮水中加葡萄 糖的同时加一些多维、电解质和预防量的抗生素。公雏出壳后在孵化厅还要进行 剪冠、断趾处理,受到的应激较大。因此,运到鸡场后要细心护理。 (三)育雏温度 由于生理原因,刚出壳的雏鸡体温调节能力很不健全,必 须人工提供适宜的环境温度以利其生长。开始育雏时保温伞边缘离地面5cm处 150 (鸡背高度)的温度以32~35℃为宜。育雏温度每周大约降低2~3℃,直至保持 在20~22℃为止。 为防止雏鸡远离食槽和饮水器,可使用围栏。围栏应有50cm高,与保温伞 外缘的距离为60~150cm。每天向外逐渐扩展围栏,当鸡群达到7~10日龄时可移 走围栏。 过冷的环境会引起雏鸡腹泻及导致卵黄吸收不良;过热的环境会使雏鸡脱 水。育雏温度应保持相对平稳,并随雏龄增长适时降温,这一点非常重要。细心 观察雏鸡的行为表现,可判断保温伞或鸡舍温度是否适宜。雏鸡应均匀地分布于 适温区域。如果鸡扎堆或拥挤,说明育雏温度不适合或者有贼风存在。育雏人员 每天必须认真检查和记录育雏温度,根据季节和雏鸡表现灵活调整育雏条件和温 度。 (四)育雏期饲喂管理 在公母分开的情况下把整栋鸡舍分成若干个小圈, 每圈约饲养500~1000只。此模式的优点是能够控制好育雏期体重和生长发育均 匀度,便于管理和提高成活率。育雏料要求全价平衡营养外,还需加工精细、颗 粒大小适宜、均匀、适口性好。料盘里的饲料不宜过多,原则上少添勤添,并及 时清除剩余废料。母鸡前两周自由采食,采食量越多越好。第三周开始限量饲喂, 要求第四周末体重达420~450g。公鸡前四周自由采食,采食量越多越好,让骨 骼充分发育。对种公鸡来说前四周的饲养相当关键,其好坏直接关系到公鸡成熟 后的体形和繁殖性能。种鸡饲养标准见表7-2。 (五)育雏期饮水管理 雏鸡入舍前,要检查并确保整个饮水系统工作正常, 并进行卫生检测确保饮水干净。育雏期鸡舍温度较高,并且饮水中添加葡萄糖、 多维等营养物质,这些条件正适宜细菌、病毒的生长繁殖,所以饮水系统的消毒 和饮水的及时更换直接关系到雏鸡的健康。一般要求育雏前三天每4h清洗一次 饮水器和更换饮水,以后每天擦洗两次。水箱每周清洗一次。每月要监测一次饮 水卫生。使用乳头饮水器可提高饮水卫生,切断疾病传播,降低鸡舍垫草湿度, 降低劳动强度,是现代化大鸡场应具备的饮水设施。 (六)育雏期光照管理 肉鸡生长快,需进行限制饲养以保证应有的繁殖性 能,为实现这一目的,必须从育雏期开始就有一个合理的光照程序予以配合(表 7-3、表7-4)。 (七)育雏期垫料管理 肉种鸡地面育雏要注意垫草管理。要选择吸水性能 151 好、稀释粪便性能好、松软的垫料。如麦秸、稻壳、木刨花,其中软木刨花为优 质垫料。麦秸、稻壳1:3比例垫料效果也不错。垫料可根据当地资源灵活选用。 育雏期因为鸡舍温度较高,所以垫草比较干燥,可以适当喷水提高鸡舍湿度,有 利于预防呼吸道疾病。 (八)鸡舍湿度和通风 一般要求鸡舍相对湿度为50%~60%。通风换气不 仅提供鸡生长所需的氧气、调节鸡舍内温、湿度,更重要的是排除舍内的有害气 体、羽毛屑、微生物、灰尘,改善舍内环境。鸡舍内的二氧化碳浓度不应超过 0.5%,氨气浓度不应高于20×10 -6 ,否则鸡的抗病力降低,性成熟延迟。通风 换气量除了考虑雏鸡的日龄、体重外,还应随季节、温度的变化而调整。育雏前 期鸡的个体较小,鸡舍内灰尘和害气体相对较小,所以通风显得不是十分重要。 随着鸡只生长逐渐加大通风量。 (九)断喙 为减少饲料费和啄伤的发生,肉种鸡要求精确断喙。断喙通常 在雏鸡5~8日龄时进行。为保证断喙的质量,断喙时应使用专用设备(断喙器)。 正确的断喙操作方法为拇指置于雏鸡头部后方,食指置于喉部下方,把持雏 鸡头部使之稍稍向后倾斜,再轻压喉部使舌头后缩,再将其喙部插入断喙孔。切 下喙部后应保持伤口在刀片上烧灼2s以利止血。值得注意的是烧灼时间如过长 将给鸡带来较强的应激,而烧灼时间过短则其喙部有再生的可能。为保证切喙彻 底,必须经常地更换刀片,同时操作时必须保持高度注意力。切记断喙操作准确 比快速更重要。如操作正确将去除上喙的一半(即从喙尖至鼻孔前缘距离的1/2), 剩余的喙部将约为2mm(从鼻孔前缘计)。断喙后数天内要在喂料器中多撒些饲 料以减少应激。断喙前于饮水中添加含维生素K的复合维生素同样也可起到减 少应激的功效。 二、育成期饲养管理 白羽肉种鸡育成期指4周龄未育雏结束到24周龄未产蛋开始这一时期。育 成期是肉种鸡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有持续时间长、工作量大、管理难度大等特 点。 (一)饲养面积 育成期饲养面积、采食面积、饮水面积的需要请参见表 7-5。现代白羽肉种鸡通常在垫料地面上平养育成。公鸡的饲养密度不易过大, 否则影响公鸡的体格(尤其影响脚趾、脚掌、胫骨、龙骨的发育)和睾丸发育, 152 最后影响繁殖性能。 (二)饲喂、饮水及垫料管理 要求饲喂系统能尽快将饲料传送到整个鸡舍 (可用高速料线和辅助料斗),这样所有鸡可以同时得到等量的饲料,从而保证 鸡群生长均匀。在炎热季节,清晨凉爽时喂料。 对限制饲喂的鸡群要保证有足够的饮水面积,同时需适当控制供水时间以防 垫料潮湿。在喂料日,喂料前和整个采食过程中,保证充足饮水,而后每隔2~3h 供水20~30min。在停料日,每2~3h供水20~30min。限制饮水需谨慎进行。在 高温炎热天气或鸡群处于应激情况下不可限水。限饲日供水时间不宜过长,防止 垫料潮湿。天气炎热可适当延长供水时间。种鸡饮水量见表7-6。 良好的垫料管理是获得高生产性能、高成活率不可缺少的条件。除选择吸水 性好、松软的优质垫料外,还要保持垫料干燥,特别注意饮水器下有无潮湿。如 有必要可将潮湿结块的垫料移出鸡舍,并补充新鲜干燥的垫料。在高湿度情况下, 垫料的厚度十分重要。保持垫料厚度的重要性是因为:可增加垫料吸水能力;提 高垫料产生的热量,以排除含内过多的水分;垫料产生的热量,可杀灭某些细菌、 球虫卵囊及其他致病菌。 (三)通风管理 育成期鸡群密度大,鸡舍内产生的灰尘、NH 3 、CO 2 等有 害气体多,所以通风显得很重要。通风影响到鸡舍温度、垫料湿度、鸡舍内空气 新鲜程度等多方面,所以配备有效而合理的通风系统是有必要的。目前有自然通 风、负压通风和正压通风三种通风系统。自然通风系统指利用温差及空气自然流 动来排放舍内热量、湿气、灰尘和有害气体;正压通风系统指风机向鸡舍内鼓风, 使舍内形成正压状态,正压使舍内灰尘、热气、湿气和有害气体由排气口和自动 百叶窗排出鸡舍外;风机可安装在鸡舍的侧墙或一端,风机的通风量必须根据鸡 群大小和排气口、百叶窗大小来设定。负压通风系统指通过鸡舍排风机把灰尘、 热气、湿气和有害气体吸出鸡舍外并造成舍内真空状态,使舍内外产生压力差, 从而新鲜空气由进气口进入鸡舍内。负压通风系统中风机通常安装在鸡舍一侧的 墙壁上或鸡舍的一端,进气口位于鸡舍的另一端。整个鸡舍可被看成一个风道, 当风机大小适当时空气均匀流入鸡舍。舍内气流分布是否均匀,关键是进气口的 位置是否正确,而不是风机的安装位置。鸡舍门窗要关闭严实以防空气“短回流”。 负压纵向通风系统是目前或今后鸡舍主要通风形式。 在炎热季节中,空气必须尽快交换,以减少热量蓄积。一般来讲,通风系统 153 应该有能力在1min之内交换所有的空气。通风系统的设计要考虑到所用通风系 统最坏的情况。 在负压纵向通风鸡舍的进风口安装蜂窝式纸浆水帘,空气流经湿帘进入鸡 舍,起到降温的作用,这是炎热季节鸡舍必备的降温系统。在鸡舍外温度高,相 对湿度较低(70%以下)时降温效果非常明显。鸡舍外相对湿度超过80%时,该 系统降温效果不明显。 夏季育成鸡舍通风越大越好,水帘降温密闭式鸡舍风速要求50~100m/min。 每只鸡至少需要0.007m 3 /min的新鲜空气。炎热季节中当气温超过30℃时,为保 证鸡的舒适,通风量每千克体重至少为0.092m 3 /min。在宽度等于或小于10m的 鸡舍,两侧墙壁上都应安置进气口,以利于空气流通。进气口大小可以调节,同 时风向导板应能完全闭合。应该使气流在鸡舍内流动方向适宜,且风速足够。气 流以30°~ 45°角度进人鸡舍后,可与舍内空气混合而不产生贼风。冬季鸡舍保温 和通风要协调好。温度低影响鸡群生长发育或生产性能,通风不好容易发生呼吸 道疾病,影响鸡群健康和成活率。在保证舍温的前提下尽量多通风。 (四)光照管理 正确运用光照时间、强度和限制饲养措施,是保证肉种鸡 饲养成功的关键。光照刺激对肉种鸡性成熟非常重要,在遮黑式鸡舍光照强度要 求在10 lx以下,以鸡能找到料槽和饮水器为准。如果鸡舍有漏光现象要及时补 封,达到完全遮黑程度。20周龄以前不需要有太长的光照刺激,这一时期可采 用自然渐减或人工渐减或恒定时间的光照方案。育成期不能随意改变光照时间和 光照强度。光照计划因鸡舍形式而异,参见表7-3,表7-4。 (五)限制饲养 因为白羽肉种鸡具有吃得快、吃得多、消化快、吸收好、 增重快等特点。假如在育成期对种鸡群不采取限制饲喂,那么种鸡就会超重过肥, 种鸡产蛋性能就无法发挥。所以,肉种鸡育成期必须采用有效的限饲程序来控制 体重。限饲还可使性成熟适时化、同期化;减少产蛋初期产小蛋和后期的大蛋数 量,提高种蛋合格率;减少产蛋期的死亡率和淘汰率;提高种蛋受精率、孵化率 和雏鸡品质;节省饲料消耗,从而全面提高种鸡饲养的经济效益。 目前世界各地普遍采用限制饲料供给量的方法来控制鸡的体重。饲喂料量应 根据每周鸡群平均体重来决定。但不能对每一周的体重变化做出过分反应,也就 是说不能只看周末体重超标就减料或体重不够就加料,要连续看3周的体重变化 和走势来决定喂料量的改变。应从实践中逐渐积累成功的经验,健全饲喂程序。 154 鸡群达到2~4周龄时可开始实施限饲程序。限饲的方法有:每天限饲;隔日 饲喂,即将鸡两天的饲料一天喂给,每隔一天喂一次料,适合于3~8周龄的鸡群; 喂四限三(4/3),即鸡7天的饲料分喂4天,适合于3~12周龄鸡群;喂五限二 (5/2),即鸡7天的饲料分喂5天(停料日不可连续进行),适合于8~16周龄鸡 群;喂六限一(6月),即鸡7天的饲料分喂6天,适合于14~18周龄鸡群;喂 二限一(2/1),即鸡3天的饲料分喂2天,可在6周龄以后作为隔日饲喂或5/2 饲喂的一种过渡方法。实际操作时可参考育种公司提供的饲养管理手册进行。鸡 场管理人员应根据鸡群生长、健康状况及饲料质量等方面的情况灵活掌握限饲程 序。采用限制饲喂方法让鸡群每周稳定而平衡生长,在实践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准确掌握鸡群体重 白羽肉种鸡育成期每周的喂料量是参考品系标准体 重和实际体重的差异来决定的,所以掌握鸡群每周的实际体重显得非常重要。 育成期每周末称一次体重,根据实际体重来决定下一周的喂料量和喂料方 法。因为鸡群数量多,不可能每只鸡都能称重,所以只能用样品体重来代表全群 实际体重,样品的代表性很重要。圈鸡以前在整个鸡舍安静的走动,使鸡群个体 分布均匀。不加任何选择地把圈起来的鸡全部称完,不能称一部分放一部分。如 果分圈饲养,则应每圈单独称重。根据鸡群规模,抽取3%~5%的鸡称重。鸡群 规模较小时,需增大抽样比例,抽样数最小为50只。称重时要注意所使用的秤 必须标准(有必要每次称重前校准),挂秤应悬挂于称鸡者眼睛水平的高度。一 般在限饲日空腹称重,如果遇到喂料日应在喂料前称重。每周在同一天的相同时 刻称重,每周的采样点要更换。如果突然有一周称重后平均体重和标准体重相差 很大,很可能是秤不准或采样少,要重新称重。称重抓鸡切忌过分粗暴,准确的 抓鸡方法是先从鸡的后部抓住一只腿的胫部,然后将两腿并在一起,用手握住胫 部提起。肉种鸡体重大,不要只提一条腿,不准用铁钩子钩鸡腿,以免发生损伤。 总之,一定要做到轻抓轻放。 2.体重均匀度 体重均匀度是衡量品种质量(种雏质量)及各阶段饲养管 理成绩好坏的一个重要综合指标。鸡群体重均匀度指体重在鸡群平均体重±10% 范围内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均匀度差时,则强壮的鸡抢食弱小鸡的日粮,结果强 壮的鸡变得过肥,而弱小的鸡变得瘦弱,两者都不能发挥它们应有的产蛋性能。 如果育成期鸡群体重均匀度差,则种鸡产蛋期产蛋率低,鸡的总产蛋数少,种蛋 大小不齐,所繁雏鸡均匀度差,生产效益不高。有人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发现育 155 成期体重均匀度每增减3%,每只鸡平均产蛋数相应增减4枚。1~8周龄鸡群体 重均匀度要求在80%,最低75%。9~15周龄鸡群体重均匀度要求在80%~85%。 16~24周龄鸡群体重均匀度要求85%以上。 肉用种鸡体重均匀度较难控制,管理上稍有差错,就会造成鸡之间采食量不 均匀,导致鸡群体重均匀度差。因此,在管理上要保证足够的采食和饮水位置, 饲养密度要合适。另外,饲料混合要均匀(中小鸡场自己配料时特别注意),注 意预防疾病,尽量减少应激因素。 (六)饲料营养 无论采用什么样的限饲方法,均不能忽略日粮的营养浓度。 即对于种鸡体重、体格发育均匀度的控制来说,必须实现喂料量和饲粮营养水平 的最佳结合。种鸡在育成期结束时不仅要求体重符合要求,还要有一定的营养积 蓄,以便为以后生产性能的正常发挥奠定足够的物质基础。 使种鸡达到体重标准和足够的营养积累并不容易,这受育雏、育成期的饲养 管理、限饲程序、体重控制和饲料质量等诸多因素影响。白羽肉种鸡父母代母鸡、 公鸡体重参见表7-7、表7-8。 三、开产前的饲养管理 特指18~24周龄,这是育成期向产蛋期过渡的阶段。这一时期要增加营养摄 人量,以便满足生长和生殖器官发育的需要,为产蛋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果育成 和产蛋在不同鸡舍饲养,那么育成结束后18周龄做转群工作。一般转群的同时 做鸡白痢、支原体普检。 开产前种母鸡增重很快,大约每周增重150g左右。体内各脏器生长发育很 快,尤其是生殖器官。因此,应饲喂产前专用饲料,要求粗蛋白质15.6%~15.8%, 代谢能11.93MJ/kg。此时除按要求对种鸡进行正常的饲养管理外,还要为产蛋在 鸡舍和设备诸方面做好准备。 (一)鸡舍和喂饮设备 肉种鸡产蛋期一般采用“两高一低的棚架、垫料地 面混合”的管理方式,即如果鸡舍宽度12m,两边各架设4m的棚架,中间4m 的垫料地面。每平方米养种鸡5只(含公鸡)。建议应有棚架坡道以帮助鸡轻易 的上下棚架。沿棚架每隔8~10m安放一个坡道。沿棚架建造台阶,以方便工作 人员上下棚架之用。 使用链式饲喂器时,饲料应保证在5min内传送到整栋鸡舍。为达到这个目 156 的,可使用高速料线(18~36m/min)。如使用悬挂式料桶,最好用铰链控制其同 时升降,注意争取在各个料桶内添置等量的饲料。 实践证明,肉种鸡采用笼养人工授精,搞好限制饲养也可取得很好的生产成 绩,不仅增加单位房舍面积鸡的饲养量,而且利于种蛋管理。拥有技术和条件的 鸡场可以采用。 (二)光照系统 产蛋期间在鸡背水平高度上光照强度至少应达到32 lx。 建议使用25~30cm直径的反光罩将光线反射到鸡身上。保持灯泡清洁并及时更 换坏灯泡。应使用测光仪具体测量舍内光照强度,因为光照强度可因鸡舍内所用 灯泡种类、房舍建筑材料的反射能力和电路功率等因素而有所差异。鸡舍内灯泡 布局要均匀,以为鸡提供均匀一致的光照,尽可能避免在鸡舍内形成较暗的地方。 安装灯泡时应保持1.5的比例,这是指灯泡之间的距离应是灯泡到鸡的背部高度 的1倍半。通常灯泡距地面高度为2.4~2.5m,要为工人在灯泡下工作提供足够的 空间。当鸡舍内架设三排或三排以上灯泡时,每排灯泡应交错排列,最外排灯泡 到房舍墙壁距离为灯泡间距的一半。 (三)产蛋箱 鸡群需要足够的产蛋箱,以保证其充裕的产蛋空间。应为每 4只母鸡提供1个产蛋窝,每个产蛋窝应有35cm宽、35cm深。产蛋箱侧壁上应 有孔洞使产蛋箱中空气流通,顶部应设有铁网以防鸡栖息,箱后有挡板,底部应 可拆卸以便清洗。当两排产蛋箱背靠背安装时,彼此之间设置隔网以防母鸡从一 边挪到另一边。在产蛋前2~3周(一般22周龄)放置产蛋箱,在产蛋箱中铺上 其前挡板1/3高度的垫料。 (四)混群 一般在20周龄左右时进行,把留种公鸡均匀的放入母鸡舍内。 一般要求在较弱光线下混群,以减少公鸡因环境改变而产生的应激。公鸡放入母 鸡舍后开始两周感到陌生而胆怯,需要细心管理,尽快建立起它们的首领地位。 如果公母鸡都转入新鸡舍,公鸡提前一周转入,而后再转入母鸡。这样做对公鸡 的健康和产蛋期繁殖性能的提高都有好处。为防止公鸡体重过大,以及由此造成 不能正常交配影响受精率,一些厂家发明了多种公母分饲系统。目前应用最广泛 的方法是在料槽上安装隔鸡栅,这样母鸡因其头部相对较小仍可采食,而头部相 对较大的公鸡则无法从料槽中采食。使用这种限制采食系统时隔鸡栅尺寸要适 宜,且要注意维修,保证限制公鸡而不限制母鸡采食。公鸡用悬挂式料桶饲喂, 8只一个料桶,用滑轮和钢丝绳把料桶悬挂起来,母鸡因体小够不上料桶无法从 157 中采食。配合隔鸡栅再使用“鼻签”可进一步防止公鸡偷吃母鸡料。 (五)开产前的光照刺激 光照强度由5~10 lx增加到30 lx左右,光照时间 逐渐达到16~17h。为了得到较高的受精率,公鸡比母鸡提前一周绐光照刺激。 这样公鸡性成熟比母鸡稍提前,开产初期种蛋受精率明显提高。 四、产蛋期的管理 一般从22周龄开始增加光照,到25周龄鸡群产蛋率就能达到5%。肉鸡群 产蛋率达到5%的日龄(周龄)叫做开产日龄(周龄)。种鸡产蛋期多采用每天限 饲方案,每天定量的饲料在早上一次投给。 (一)喂料量 鸡群开产后,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来决定投料量。 1.产蛋率 种母鸡开产后喂料量的增长率应先于产蛋率的增长,这是因为 鸡需要足够的营养来满足生殖系统快速生长、发育的需要,且卵黄物质的积累也 需要大量的营养。鸡群的均匀度水平直接决定鸡群到达产蛋高峰的快慢。若鸡群 产蛋率上升快(每天上升3%~4%),产蛋率到30%时应给予高峰料。对于开产后 产蛋率上升较慢(每天l%~2.5%)的鸡群,高峰料最好在产蛋率达35%~40%时 再给。 2.采食时间 这是鸡群进人产蛋期后决定喂料量所必须考虑的另外一个因 素。采食时间的长短直接反映喂料量是否过多或不足。每天应记录采食时间,作 为管理鸡群的“指标”之一。一般种鸡应在2~4h之内吃完其每天的饲料配额。 采食时间快,说明需要饲喂更多的饲料,反之说明喂料量过多。当然,要注意气 温、隔鸡栅尺寸和饲料本身等均影响采食时间的长短。 3.舍温 这是影响采食量的主要因素之一。舍温应保持在21~25℃。一般 来说舍温低于20℃时,每低于1℃,每只鸡每天就需增加0.021MJ能量。夏季天 热时一定要早晨凉爽时喂料。 4.体重 鸡每天摄取的大部分营养主要用于维持需要。因此,体重越大的 鸡需要的饲料量也就越多。如果鸡群超过其标准体重,那么在产蛋期就应增加其 喂料量,在实际生产中鸡群每超过标准体重l00g,每天每只鸡需增加0.033MJ 能量。 产蛋期也需要每周称重,并进行详细记录以完善饲喂程序。大量研究证明, 鸡如果在到达产蛋高峰期前没有得到足够的体重增长和营养积蓄,则无法取得良 158 好的产蛋高峰并不能维持较长的高峰期。 (二)减料 产蛋高峰后,种鸡增重速度下降,同时产蛋量也减少。减料主 要是用以防止产蛋高峰后母鸡过肥从而导致产蛋量、种蛋受精率和孵化率下降。 减料可于周产蛋率连续两周没有增长后开始。减料量的多少应根据产蛋率、采食 时间、舍内环境温度及鸡的体重等因素来决定。 产蛋高峰后减料应果断进行,但也不可马虎从事。开始每周每只鸡减料 1~2g。例如,鸡群喂料量为170g/只/天,减料后第一周喂料量应为168~169g/只/ 天,第二周则为167~168g/只/天。任何时间进行减料后3~4天内必须认真关注鸡 群产蛋率,如产蛋率下降幅度正常(一般每周1%左右),则第二周可以再一次减 料。如果产蛋下降幅度大于正常值,同时又无其他方面的影响(气候、缺水等) 时,则需恢复原来的料量,并且一周内不要再尝试减料。由于采食时间是喂料量 是否适当的特征,因此采食时间过长,也需要进行减料。另外环境因素也是进行 减料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处于气候多变的季节(如夏秋之交时)。如 预计气温将降低,则较为缓慢地减料。如果预计气温升高,减料幅度可稍大一些。 鸡的体重也是判断减料量是否合适的重要特征,产蛋高峰后鸡群体重每周增加 10~15g为正常,如果减料后体重下降,说明减料过多。如果鸡的体重仍大幅度 上升,则证明减料不够。 (三)种蛋的管理 种鸡场的最终目的是生产出更多的合格种蛋。为此,种 鸡场产蛋鸡舍要进行特殊管理。 1.产蛋箱垫料 蛋产出后首先接触蛋窝塾料。因此,要始终保持垫料的干 燥清洁。应使用优质垫料,推荐使用软木刨花或稻壳。使用麦秸时,切断后麦秸 长度不超过0.5cm。垫料不许有寄生虫、霉菌等微生物,另外不许尘土、粉末太 多。产蛋箱垫料每2天补充一次,每月彻底更换一次。 2.种蛋收集 开产时经常巡视鸡群,正常情况下每天至少捡蛋4次,产蛋 率高时增加捡蛋次数。产蛋箱里的种蛋和地面脏蛋分开捡,分开装,捡完脏蛋必 须洗手消毒。一般早晨第一遍蛋较多,要求捡蛋速度怏。禁止入孵蛋窝里的脏蛋 和地面蛋。有的种鸡场把脏蛋擦净后当种蛋用,这是不正确的。 3.种蛋质量的量化管理 种鸡开产后会出现多种类型的蛋。通常可分为四 种:合格种蛋、脏蛋(包括粘粪便、粘垫草、粘蛋黄、粘蛋白、粘血斑的蛋和地 面蛋、栖架蛋)、破蛋(包括蛋壳有裂纹的蛋和完全破裂的蛋)、畸形蛋(包括大 159 蛋、小蛋、形状不规则的蛋、软壳蛋)。四种蛋在鸡群的不同年龄段、不同的鸡 舍管理条件下所占的比例不同。各种鸡场根据自已的条件,总结出适合本场的各 种类型蛋的正常比率非常重要,它对种鸡场的管理有很大的参考意义。脏蛋占合 格种蛋的比率低,说明种蛋的卫生质量好;脏蛋占合格种蛋的比率超标,说明种 蛋的卫生差。因为脏蛋多数是从蛋窝中拣出来的,它们污染同窝的其他种蛋,也 可通过捡蛋人员的手污染其他种蛋。脏蛋多说明蛋窝不干净、鸡群拉稀、鸡舍潮 湿、捡蛋方法不当等。一般情况脏蛋占合格种蛋的比率不能超过0.8%,如果超 过0.8%就要寻找原因及时改进。如果脏蛋占合格种蛋的比率达1%~1.5%,那么 鸡场、鸡舍管理存在严重的问题,这将会给鸡场的生产造成很大损失。 如果产蛋前期小蛋多,可能是由于育成期母鸡体重轻;如果产蛋高峰期双黄 蛋多,可能是由于育成期母鸡体重超重或鸡群受到的应激大;畸形蛋的比率高, 可能是鸡群发生传染病(传支、减蛋综合征、新城疫、流感)的预兆。 各种鸡场应根据实际,认真统计生产数据,总结出种蛋管理量化指标。通过 指标监督生产和预见鸡场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增加产品数量,保证产品质量,以 取得满意的经济效益。 4.种蛋的消毒、保存和运输 捡完蛋后即刻进行消毒。种鸡场要设立种蛋 库房。库房要求配备供暖设备、降温设备和加湿器。运输种蛋的车最好带空调或 是保温车,防止夏天运输种蛋冒汗,冬天运输冻裂。在孵化厅内入孵的种蛋必须 具备:种蛋至少54克;种蛋表面清洁、无污染;蛋壳颜色正常;蛋壳质量良好; 种蛋形态正常。 五、选 种 除原种场外,肉种鸡场有祖代种鸡场和父母代种鸡场。选种在白羽肉用种鸡 饲养管理中非常重要,因为现代白羽肉用种鸡都是多个品系配套的杂交鸡种,选 留个体的遗传基础和稳定性直接影响后代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尽管通过选种 每只鸡带来的效益微小,但整个鸡群生产所产生的总经济效益却是可观的。 (一)一般原则 公鸡应与母鸡分开育雏。公鸡于选种之前自由采食,以便 便其达到所要求的体重标准。公鸡的第一次选择通常在鸡群平均体重至少达1kg 时进行。 对祖代母系母鸡和父系母鸡,仅淘汰有明显生理缺陷及鉴别错误、不活泼、 160 有病或体弱的鸡。对母系公鸡和父系公鸡,分别按母系母鸡、父系母鸡留神数的 15%选留公鸡,淘汰明显不合格的鸡,将体重最大和最健康者留为种用。 父母代种鸡只有两个品系,选种比祖代种鸡简单省事。一般父母代配套公鸡 约占母鸡数的15%~20%,第一次选种,按母鸡留种数的12%~15%选留公鸡。 (二)公鸡选种标准 首先进行品系鉴定,检查所有鸡的系别断趾特征,淘 汰操作不当或标记不清者。而后淘汰不合格的鸡。这些鸡类型包括:性别鉴定错 误者;体形小者;不健康者,例如冠色苍白、泄殖腔周圃羽毛肮脏不顺,消瘦等; 畸形者,如喙弯曲、扭转或不正常,眼晴发育不良、瞳孔分裂,颈部弯曲,拱背、 脊椎弯曲,无尾,龙骨弯曲、过短、畸形、隆起,弓形腿、八字腿、腿弯曲或畸 形,趾弯曲、掌部肿胀或细菌感染,胸部有水泡,羽毛覆盖明显不好,其他发育 不正常或明显不如同群其他个体者。 (三)公鸡选种方法、步骤 公鸡的第一次选种主要以衡量体重为基础,从 无前述缺陷鸡中选取。如果使用多个围栏,应分别在各个围栏中进行选择,以选 出每一栏中最优秀者。根据鸡群规模,随机选取5%~10%的鸡称重。首先在鸡群 中抽样称重并记录其体重分布,然后按下述程序进行选择。 1.确定留种母鸡数,再乘以12%或15%确定公鸡留种数。 2.从样本分布中体重较高的一端开始,按留种比例,确定留种鸡数,而后 顺序查找,确定选种体重标准。 第二次选种,建议于鸡达18~20周龄时结合转群进行。第二次选种以鸡的活 力、成熟度及有无明显缺陷为标准进行。留种公鸡要求身材高大,肌肉结实,腿 长;脚趾无弯曲,胫骨鳞片光亮润滑不干燥,脚垫结实富有弹性;眼大有神;鸡 冠和肉髯鲜红发亮;胸肌丰满,胸骨平直;羽毛丰满有光泽,无杂毛;上下喙齐 而不尖。此时按每100只母鸡留8~10只公鸡配套。现介绍1000套祖代种鸡及 1000套父母代种鸡的品系配套(表7-9,表7-10)。 第二节 快大型肉仔鸡生产 一、生产计划 161 肉用仔鸡场在经营伊始,首先应确定鸡群规模,年生产批次,采取何种管理 方式等。即首先应因地制宜地确定经营和饲养管理方案,然后再规划鸡舍,安排 设备等各方面的投资等。 (一)饲养规模 肉仔鸡单位饲养量的收益微薄,必须靠规模效益取胜。肉 仔鸡饲养管理全过程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为大规模饲养提供了可能。在 我国现时条件下,除进雏和仔鸡出场需有人协助外,直接饲养人员一人可养1万 ~2万只或更多些,年可出栏肉仔鸡5万~10万只以上。饲养场应结合持有的资金、 场地、技术、饲料和市场条件确定饲养规模。 (二)鸡群周铸与隔离 鸡群周转采用“全场全进全出”制,或整舍全进全 出制。前者即在一个鸡场中同一时间内只养同一日龄的肉仔鸡。全部肉鸡在同一 时间内入场,同一时间内出场。一批鸡出场后留一定空闲和休整时间,可充分清 扫,消毒,杜绝疫病的循环或交叉感染。近年来由于隔离和疫病控制的进步,已 有可能在一个鸡场中同一时期内饲养几批肉鸡。这样也要做到整栋鸡舍全进全 出,生产者可根据鸡场的条件决定鸡群周转方式。 二、鸡舍和设备 (一)鸡舍 肉鸡舍有密闭和开放两种,建哪种鸡舍可因地制宜,以经济效 益为准。南方夏季炎热,用密闭鸡舍时设水帘并用纵向通风,则可大大降低舍内 温度,北方更应注意鸡舍保温性能,力求冬暖夏凉。鸡舍天棚、墙壁要便于冲洗 和消毒,设有风机或排气孔。鸡舍跨度最好有12m,因为多数自动隈料装置适宜 这一宽度,这样的宽度在密闭舍也容易维持正常的通风。舍内应隔成小圈,每圈 容鸡数不超过2500只。分圈饲养出场时也便于捉鸡。 肉鸡舍常年连续使用,每批鸡出场后应彻底清扫消毒,以切断病源的循环感 染。首先将育雏伞、饲槽、饮水器吊起或拆除,清除粪便和旧的垫料,用高压水 冲洗地面及所有的设备,彻底干净后再喷洒消毒液,然后晾干,空闲7~14天。 如前一批鸡曾经患病,则鸡舍应用福尔马林熏蒸,关严门窗,提高舍温至25℃, 经24h熏蒸后打开门窗或开动风机排出气味。 为节省能源,可采用部分鸡舍育雏法,即用塑料布帘将鸡舍隔成两或三部分, 一部份设置育雏器,3周龄前所有雏鸡均集中在这部分培育,每平方米地面可容 纳30只鸡。3同龄后随雏鸡的发育,御寒能力增强,需要活动的面积增大,将 162 间壁撤掉,使肉鸡疏散,用这种方法比单用育雏舍然后转群能减少环境变化的应 激,有利于雏鸡的发育、节省转群时间和劳动支出,也比通常一开始就分散在整 个鸡舍的培育方法节省能源消耗。 (二)设备和用具 1.保温伞和护围 一台直径2.1m的伞型育雏器可容纳鸡500只。热源可用 电热丝,红外线灯泡,远红外线或天然气,可因地制宜。保温伞设有自动控温装 置,可根据雏鸡不同日龄调温,稳定可靠,而且伞内外有一定温差,雏鸡可根据 需要选择合适的温域,有利于雏鸡生长发育。因此,保温伞是平养时较理想的育 雏器。在煤炭便宜的地方,也可用火炕、烟道育雏,降低生产成本。育雏初期为 防止雏鸡远离热源而受凉,在保温伞周围可使用厚纸板或苇席制成的护围。护围 高45~50cm,其与保温伞边缘的距离,依育雏季节、雏龄而异,一般为70~150cm。 护围通常从第二天起扩大,至6~7天即可撤除。 2.饲料盘和饲槽、料桶 育雏初期用饲料盘,10日龄以后更换成料槽或料 桶。一个边长42cm 、高4cm的方形饲料盘可供60只雏鸡使用。长形饲槽每只 鸡应占5cm的吃食位置。直径38cm的圆形料盘(容量14kg)或悬吊式料桶, 每100只鸡需3个。饲料桶由人工填料,舍内设吊车输送。长形料槽可人工加料 或链式自动送料。 3.饮水器 育雏初期用手提式饮水器(容量4L),每100只鸡需一个,10 日龄以后用吊式钟形自动饮水器,每125只鸡一个,长槽饮水器每只鸡应占2cm 的饮水位置。 三、管 理 (一)管理方式 肉用仔鸡的管理方式有平养、笼养和笼平养混合三种。平 养又有垫料饲养和网养两种。 1.厚垫料平养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便易行,设备投资少,胸囊肿的发生 率低,残次品少。缺点是球虫病较难控制,药品和饲料费用较大。垫料应有 10~15cm厚,材质干燥松软,吸水性强,不霉坏、不污染。常用的垫料有切短的 玉米秸、破碎的玉米棒、小刨花、锯末、稻草、麦秸、干砂等。经常抖动垫料, 使鸡粪落到垫料下面。水槽(饮水器)及料槽(桶)周围的潮湿垫料要及时更换。 饲养后期必要时应再加一层垫料。 163 肉鸡大部分时间伏卧在垫料上,垫料的质量对肉鸡的生长和胸、腿部发育十 分重要。垫料潮湿板结最易发生胸囊肿而降低肉鸡商品等级。 2.塑料网面饲养 由于离地饲养,鸡不与粪便接触,这种方式易控制球虫 病,因而也得以广泛应用。采用时把方眼塑网铺在金属地板网(或竹夹板)上面, 以增加弹性,减少胸囊肿。形式与蛋用雏鸡网养基本一样。金属网与塑料网均有 定型产品。 3.笼养 肉鸡笼养本身有增加饲养密度,减少球虫病发生,提高劳动效率, 便于公母分群饲养等优点。但因鸡笼底网硬,笼养鸡活动受限,鸡胸囊胂和腿病 较为严重,商品合格率低,推广应用不多。近年有科研单位和生产厂家的饲养试 验证明,采用多层大笼饲养,在笼底上铺塑料网垫饲养肉仔鸡是可行的。由于地 价日趋昂贵,笼养以增加单位面积鸡舍肉鸡饲养量,是今后肉鸡管理方式发展的 方向之一。为避免肉仔鸡笼养的弊病又利用其优点,有场家在仔鸡2~3周龄内笼 养,以后放在地面饲养,即采取宠养平养混合管理方式,也收到一定的效果。 (二)密度 肉仔鸡是适合于高密度饲养的,但究竟密度多大为好,要根据 具体情况和条件而定。在垫料上饲养密度应低些;在网上饲养密度应可高些;通 风条件好密度可高些;夏季舍温高则饲养鸡数应少些。环境控制鸡舍到出场时最 大收容量为每平方米30kg活重,若出场体重为20kg,则每平方米最多容纳鸡15 只。 (三)温度 雏鸡出生后体温调节能力很差,必须提供适宜的环境温度。开 始育雏时保温伞边缘离地面5cm处的温度以35℃为宜。温度低则雏鸡不活泼, 影响采食和生长。从第二周起伞温每周降低3℃左右,到第五周降至21~23℃为 止,以后保持这一温度(表7-11),或从35℃开始,每天降低0.5℃至30天时降 到20℃。 育雏温度应保持平稳,并随雏龄增长适时降温。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但又 往往被人们所忽视。育雏人员每天必须认真检查和记录温度变化,细致观察鸡的 行为,根据季节和雏鸡表现灵活掌握。 (四)湿度 育雏第一周舍内保持60%~65%的稍高湿度。因此时雏体含水 量大,舍内温度又高,湿度过低容易造成雏鸡脱水,影响鸡的健康和生长。两周 以后体重增大,呼吸量增加,应保持舍内干燥,注意通风,避免饮水器漏水,防 止垫料潮湿。尽量避免高温高湿和低温高湿的恶劣环境出现。 164 (五)光照 肉仔鸡的光照制度有两个特点。其一是光照时间较长,目的是 为了延长采食时间;其二是光照强度小,弱光可降低鸡的兴奋性,使鸡保持安静 的状态。保证肉仔鸡光照制度的这两个特点,则有利于提高其生长速度和饲料效 率。 1.光照时间 第一种方案是,在进雏后的头2天,每天光照24h,从第3 天起实行23h光照,即在晚上停止照明1h。这lh黑暗只是让鸡群习惯,一且黑 夜停电不致引起鸡群骚乱,集堆压死。第二种方案是施行间歇光照法,在开放式 鸡舍,白天采用自然光照,从第二周开始实行晚上间断照明,即喂料时开灯,喂 完后关灯;在全密闭式鸡舍,可实行1~2h照明,2~4h黑暗的间歇光照制度。据 称这种方法不仅节省电费,还可促进肉鸡采食,鸡生长快,腿脚结实。环境控制 鸡舍可参考试用。 2.光照强度 光的照度在育雏初期要强一些,以便于采食饮水,而后逐渐 降低,以防止鸡过分活动或发生啄癖。育雏头两周每平方米地面2~3W,两周后 0.75W即可。例如头两周每20m 2 地面安装1只40~60W灯泡,以后换上15W灯 泡。如鸡场装有电阻器可调节光的照度,则0~3天用25 lx照度,4~14天用10 lx, 15~35天从10 lx减至5 lx,35天以后为5 lx。开放式鸡舍要考虑遮光,避免阳光 直射和过强。 (六)通风 肉仔鸡饲养密度大,生长快,所以通风尤为重要。通风的目的 是排除舍内产生的氨、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空气中的尘埃和病源微生物,以及 多余的水分和热量。良好的通风对于保持鸡体健康,羽毛整洁,生长迅速是非常 重要的。肉仔鸡舍空气的氨含量以不超过20×10 -6 为宜。环境控制鸡舍每小时 每千克体重通风量要求3.6~4m 3 。在不影响舍温的前提下尽量多通风。 (七)疫病防治 在7~8日龄和21日龄左右作两次鸡新城疫免疫(具体接 种时间可依鸡群抗体效价情况而有所变动),在8~10日龄和18~20日龄作两次法 氏囊免疫。肉鸡饲养量大,为减少劳力消耗和因捉鸡产生应激,免疫一般均采取 饮水方式。作饮水免疫要注意清洗好饮水器,饮水中不能使用清洁剂或消毒浓, 否则会降低疫苗功效,在饮水中混人些脱脂奶(40L加115g脱脂奶),可降低饮 水对疫苗的不良反应,延长疫苗约有效时间。疫苗的使用应严格按药厂规定进行。 此外,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有时尚需接种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等。 肉鸡平养最易发生球虫病,一旦患病,会损害鸡肠道黏膜,妨碍营养吸收, 165 采食量下降,严重影响鸡的生长和饲料效率。如遇阴雨天或鸡粪便过稀,即应在 饲料中加药预防。如鸡群采食量减少,出现便血,则应立即投药治疗。预防、治 疗球虫时,必须注意药物残留问题。在出场前一、二周停止用药。预防球虫病必 须从管理上入手,要严防垫料潮湿,发病期间每天清除塾料粪便,以清除球虫卵 囊发育的环境条件。 (八)出场 肉鸡出场时应妥善处理,即或生长良好的肉鸡,出场送宰后也 未必都能加工成优等的屠体。据调查,肉鸡屠体等级下降有50%左右是因碰伤造 成的,而80%的碰伤是发生在肉鸡运至屠宰场过程中,即出场前后发生的。因此, 肉鸡出场时尽可能防止碰伤,这对保证肉鸡的商品合格率是非常重要的。应有计 划地在出场前4~6h使鸡吃光饲料,吊起或移出饲槽和一切用具,饮水器在抓鸡 前撤除。为减少鸡的骚动,最好在夜晚抓鸡,舍内安装蓝色或红色灯泡,便光照 减至最小限度,然后用围栏圈鸡捕捉。抓鸡、入笼、装车、卸车、放鸡的动作要 轻巧敏捷,不可粗暴丢掷。肉鸡屠宰前停食8~10h,以排空肠道,防止粪便污染 屠宰加工厂。但是,宰前停食时间越长、掉膘率越大,处理得当掉膘率为1%~3%。 据测定,从停食到屠宰间隔20h比间隔8h的掉膘率高3%~4%。因此,为减少掉 膘和死亡而造成的损失,应尽可能采取措施,缩短抓鸡、装运和在屠宰厂的候宰 时间。 四、饲 养 (一)营养需要量 肉仔鸡要求高能高蛋白水平的饲料,日粮各种养分齐全、 充足且比例平衡。任何微量成分的缺乏与不足都会出现病理状态。在这方面,肉 仔鸡比蛋用雏鸡更为敏感,反应更为迅速。各鸡种肉仔鸡营养需要量有所不同, 但大同小异,以下标准可参照执行(表7-12)。 当需要饲喂鸡只至较大体重时(2.3kg以上),应适当降低前期料的蛋白质和 能量水平,以提高后期成活率及减少腿病和猝死综合征的发生。要保证添加剂的 质量并随时注意鸡群表现,如有代谢病症兆,则应及时检查添加剂的质量和添加 量,调整用量或对症补充某些缺乏的成分,甚至更换添加剂。 (二)饲粮配合 由于仔鸡饲粮能量水平较高,饲粮当以含能量高而纤维低 的谷物为主,不宜配合较多的含能量低而纤维高的糠麸类。由于谷物一般含蛋白 质较低,氨基酸不平衡,故饲粮中应配以适量的油饼类和添加适量的氨基酸。谷 166 物和油饼中的钙、磷、钠等矿物质含量低,利用率差,饲粮中还应配以贝壳、骨 粉、食盐等矿物质。谷物和油饼中所缺乏的微最矿物质和维生素类可用成品的添 加剂予以补充。饲料原料质量和营养成分的含量直接影响所生产饲料的质量,配 合饲粮时应注意饲料的品质和含水量,不能教条的计算营养成份。不能喂发霉变 质的饲料。饲料种类的选择可因地制宜,但必须满足营养需要,同时注意饲料成 本。肉用仔鸡饲养期短,饲粮的配合应尽可能保持稳定,如因需要改变肘,必须 逐步更换,饲粮急剧变会造成消化不良,影响肉鸡生长。 (三)饲养 1.进雏和开食 雏鸡必须来自健康高产的父母代种鸡。种鸡无白痢、支原 体病,种蛋大小符合标准,孵化厂清洁卫生。雏鸡蛄立平稳,活泼健壮,发育整 齐,脚的表皮富有光泽。进雏前一二天调好育雏器和育雏舍的温度,在育雏器的 周围互相间隔地摆放好饲料盘和饮水器,圈好护围,饮水器装满清水,使水温逐 渐升高一些。雏鸡孵出后尽快运到育雏舍。雏鸡运至鸡舍后分别放到各育雏器附 近。先饮水,2~3h后开始喂料。如果雏鸡孵出时间较长或雏体软弱,可在开食 前的饮水中加入一定量的补液盐,有利于体力的恢复和生长,也可喂饮速补一类 的水溶性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雏鸡一开食即喂仔鸡前期的全价饲料,不限量,自 由采食。 2.饲喂 养肉用仔鸡可任其自由充分采食,每天加料4次。投料可刺激鸡 的食欲,增加采食量。但每次添料不要超过饲槽深度的1/3,过多会被刨出浪费。 饲槽高度随鸡龄增长而调整,保持与鸡背同一水平,以免啄出饲料。肉鸡最好喂 颗粒料,颗粒料营养完善,可促进采食,减少浪费,有利于增重。饲槽必须够用 而且分布均匀,采食位置不足或摆放位置不当会影响鸡的采食,导致生长缓慢, 发育不整齐。饲养人员应每天记录喂料量,鸡采食量的突然变化常常是患病或管 理失误的反映,应立即查明原因,采取改进措施。 3.饮水 水是最廉价的营养物质,在调节鸡的体温、输送营养物质、排出 代谢废物等方面也起重要作用。因而新鲜、清洁而充足的饮水,对肉鸡正常生长 至关重要。鸡的饮水量取决于环境温度及采食量(表7-13)。 鸡患病和产生应激时,往往在采食量减少一两天以前饮水就减少了,必须随 时注意饮水量的变化,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为此,设有自动饮水器 的鸡舍最好安装水表,并记录每天的饮水量。一只鸡每吃1kg料要饮2~3kg水, 167 气温越高饮水量越多。育雏开始使用小型饮水器,大约在4~5日龄将小型饮水器 放在吊塔式自动饮水器附近,7~10日龄鸡习惯用大型自动饮水器时,再将小饮 水器撤掉。饮水器数量要够用,饮水器的边缘与鸡背保持相同的水平,以防饮水 时外溅。 4.肉用仔鸡的生长和耗料标准 肉用仔鸡的生长速度、饲料消耗和饲料效 率受很多因素影响,诸如品种、营养水平、环境、疫病等等。生产肉用仔鸡既要 争取高的生长速度和良好的饲料效率,也要注意生产成本和最终经济效益。现代 肉仔鸡在正常的饲养管理条件下生长和耗料标准如表7-14。 5.肉仔鸡饲养的关键技术 (1)加强早期饲喂 肉仔鸡生长速度快,相对生长强度大,前期生长稍有 受阻则以后很难补偿,这与蛋用雏鸡有很大差别。在实际饲养时一定要使出壳后 的雏鸡早入舍、早饮水、早开食。 (2)保证采食量 日粮的营养水平高,但若采食量上不去,吃不够,则肉 鸡的饲养同样得不到好的效果。保证采食量的常用措施有:①保证足够的采食位 置,保证充足的采食时间;②高温季节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加强夜间饲喂,必 要时采用凉水拌料;③检查饲料品质,控制适口性不良原料的配合比例;④采用 颗粒饲料;⑤在饲料中添加香味剂。 五、肉仔鸡饲养管理其他要点 (一)实行公母分群饲养制 公、母雏生理基础不同,因而对生活环境、营 养条件的要求和反应也不同。主要表现为:生长速度不同,4周龄时公鸡比母鸡 体重大近13%,7周龄时大18%(表7-14);沉积脂肪的能力不同,母鸡比公鸡 易沉积脂肪,反映出对饲料要求不同;羽毛生长速度不同,公鸡长羽慢,母鸡长 羽快,表现出胸囊肿的严重程度不同。公母分群后采取下列饲养管理措施: 1.分期出售 母鸡在40日龄以后,体脂和腹脂蓄积程度较公鸡严重,饲料 利用效率相应下降,经济效益降低。因此,母鸡应尽可能提前上市。 2.按公母调整日粮营养水平 公鸡能更有效地利用高蛋白质饲料,中、后 期日粮蛋白质可分别提高至21%、19%,母鸡则不能利用高蛋白质日粮,而且将 多余的蛋白质在体内抟化为脂肪,很不经济,中、后期日粮蛋白质应分别降低至 19%、17.5%。 168 3.按公母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 公鸡羽毛生长速度慢,前期需要稍高的温 度,后期公鸡比母鸡怕热,温度宜稍低;公鸡体重大,胸囊肿比较严重,应给予 更松软更厚些的垫草。 (二)影响内仔鸡生产的几种非传染性疾病 1.胸囊肿 就是肉鸡胸部皮下发生的局部炎症,是肉仔鸡常见的疾病。它 不传染也不影响生长,但影响屠体的商晶价值和等级。应该针对产生原因采取有 效措施。 (1)尽力使垫草干燥,松软,及时更换粘结、潮湿的垫草,保持垫草应有 的厚度; (2)减少肉仔鸡卧地的时间,肉仔鸡一天当中有68%~72%左右的时间处于 卧伏状态,卧伏时体重的60%左右由胸部支撑,胸部受压时间长,压力大,胸部 羽毛又长得晚,故易造成胸囊肿。应采取少喂多餐的办法,促使鸡站起来吃食活 动; (3)若采用铁网平养或笼养时,应加一层弹性塑料网。 2.腿部疾病 随着肉仔鸡生产性能的提高,腿部疾病的严重程度也在增加。 引起腿病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遗传性腿病,如腔骨软骨 发育异常,脊椎滑脱症等;感染性腿病,如化脓性关节炎、鸡脑脊髓炎、病毒性 腱鞘炎等;营养性腿病,如脱腱症、软骨症、维生素B 2 缺乏症等;管理性腿病, 如风湿性和外伤性腿病。预防肉仔鸡腿病,应采取以下措施: (1)完善防疫保健措施,杜绝感染性腿病; (2)确保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的合理供给,避免因缺乏钙、磷而引起的软脚 病;缺乏锰、锌、胆碱、尼克酸、叶酸、生物索、维生素B 6 等所引起的脱腱症; 缺乏维生素B 2 而引起的锩趾病; (3)加强管理,确保肉仔鸡合理的生活环境,避免因蛰草湿度过大,脱温 过早,以及抓鸡不当而造成的脚病。 3.腹水症 是一种非传染性疾病,其发生与缺氧、缺硒及某些药物的长期 使用有关。控制肉鸡腹水症发生的措施: (1)改善环境条件,特别是密度大的情况下,应充分注意鸡舍的通风换气; (2)适当降低前期料的蛋白质和能量水平; (3)防止饲料中缺硒和维生素E; 169 (4)饲料中呋喃唑酮药不能长期使用; (5)发现轻度腹水症时,应在饲料中补加维生素C,用量是0.05%。有人 经试验后认为8~18日龄只喂给正常饲料量的80%左右,可防止腹水症的发生, 且不影响肉仔鸡最终上市体重。 4.猝死症 其症状是一些增重快、体大、外观正常健康的鸡突然狂叫,仰 卧倒地死亡。剖检常发现肺肿、心脏扩大、胆囊缩小。导致猝死症的具体原因不 祥。一般建议:在饲粮中适量添加多维;加强通风换气,防止密度过大;避免突 然的应激。 第三节 黄羽肉鸡的生产 一、黄羽肉种鸡的饲养管理 目前我国各黄鸡育种公司育成的黄鸡配套系主要为仿土鸡类型,即在配套中 引人有隐性白品系的血液,某父母代种鸡的生产性能较高。虽然各公司种鸡的生 产性能存有差异,但饲养管理要点基本相同。黄鸡父母代种鸡的饲养管理,可分 为三阶段进行,即育雏期的管理、育成期的管理和产蛋期的管理。另外,种公鸡 的饲养管理也需特别的注意。 (一)种鸡生产性能 表7-15为黄羽肉鸡父母代种鸡主要生产性能指标。 (二)父母代种鸡育雏期的饲养管理 1.育雏期的管理目标 雏鸡的抗病力差、消化能力弱、对外界环境敏感、 适应性差,在管理上要求精心细致。育雏期的管理目标:一是要保证高的育雏成 活率,6周龄成活率要达到95%以上;二是要保证鸡雏的正常生长发育,6周龄 体重必须达到600g;三是要保证较高的均匀度,各周龄的均匀度应达到75%以 上。 2.育雏期的管理 (1)育雏方式 育雏期可选择平养,也可进行笼养,只要管理得当,均可 获得良好的生产成绩。在平养时,建议采用网上(栅上)平养,这对保证鸡群健 康、提高成活率有利。 170 (2)初生雏的处理及对鸡雏质量的要求 雏鸡出壳24h内注射马立克苗; 进行人工雌雄鉴别,鉴别率要求达95%以上;父系公鸡断趾,以区别父系公鸡与 母本漏检公鸡,因为漏检公鸡体型较大,很容易被误留为种鸡。鸡雏质量直接影 响今后的性能表现,需要特别的注意。鸡雏除了要求体重适中、均匀度好、外观 和精神状态良好外,还要求不携带白痢、大肠杆菌等病原体,不发生脐炎,具有 高而均匀的母源抗体。 (3)育雏温度 温度是育雏的首要条件,必须严格而正确的掌握。第一周 育雏温度为32~35℃,以后每周降低2~3℃,至6周龄时达18~20℃。 (4)饲养密度 饲养密度是指每平方米饲养面积容纳的鸡数。高密度饲养, 有百害而无一利。饲养密度与鸡群的生长发育、鸡舍环境、均匀度、鸡群健康密 切相关。但是,饲养密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应随着鸡舍条件,特别是通风条 件、饲养季节而有所变化。适宜的饲养密度见表7-16。 其他未提及的管理措施和条件请参考白羽肉鸡部分。 3.育雏期的饲养 育雏期自由采食,以促进其体况的充分发育,务必达到 各周龄推荐的标准体重(参见表7-17)。 (三)父母代种鸡育成期的饲养管理 黄鸡配套父母代种鸡,从第七周开始 进入到育成阶段,育成期管理与育雏期有很强的连贯性。这段时期饲养管理的好 坏,决定了鸡在性成熟后的体质、产蛋性能和种用价值。在育成期,鸡对外界环 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消化能力、抗病力也有所增强,在正常的饲养管理条件下, 鸡较少死亡。种鸡在育成期需进行限制饲养。 1.种母鸡的限饲方案 父母代种母鸡推荐的限饲方案如表7-18所示。 2.限制饲养时的注意事项 (1)限饲开始时间 黄羽肉种鸡与白羽肉种鸡相比,生长速度相对较慢, 母鸡限饲应在7周龄开始进行,此前自由采食。 (2)选择与淘汰 在育雏结束时,结合转群,将少数毛色发麻、发白、发 黑,胫发白等外观不符合要求的个体淘汰。将生长发育不良、体重过小和体格较 弱的鸡移出或淘汰,因为这些鸡经不起强烈的限饲,即使存沿下来,也是不合格 的种母鸡,产蛋少,浪费饲料。 (3)断喙 隈饲时鸡群易发生恶癖,特别是开放式鸡舍,应在限饲前进行 断喙。断喙除了防止啄肛、啄羽外,还能防止饲料浪费。试验表明,正确断喙的 171 鸡,能减少5%~10%的饲料浪费。断喙要求在6~10日龄进行。因为断喙是一个 巨大的应激,影响生长发育,而早期断喙,操作方便,应激较小,鸡群可以有一 个补偿生长时期。 (4)体重和均匀度的控制 体重称量和给料量的确定方法与白羽肉鸡相同。 父母代种鸡各周龄的均匀度应在75%以上,越高越好。 (四)产蛋期的饲养管理 黄羽肉鸡父母代种鸡产蛋期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为 种鸡繁殖提供一个舒适稳定的环境,保证其营养需要,充分发挥其遗传潜力,生 产出尽可能多的合格种蛋。 1.产蛋期的管理 (1)产蛋期的饲养方式 黄羽父母代肉种鸡产蛋期可以平养或笼养。只要 管理得当,均能获得较好的生产成绩。平养可以采用地面平养、两高一低的板条 和垫料混养及板条(木或竹制)网养。其中以板条床面网养最为普遍,其与定期 清粪相结合,能有效的改善鸡舍的环境条件,提高种鸡的健康水平。平养时的饲 养密度为每平方米4~5只,视环境条件而定。黄羽父母代种鸡笼养也能获得好的 生产性能,且管理方便,因而得到普遍的应用,建议有条件的鸡场采用笼养。 (2)转群 育雏育成期结束后,在18~20周龄时应及时将鸡转入产蛋舍, 转群时要注意减少鸡的应激,并且根据鸡的体重、体型和冠发育情况进行严格挑 选。 (3)光照管理 光照是影响肉种鸡性器官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照明时间 和光的强度处理合适,可使种鸡适时开产,产蛋数增加,反之则可能使鸡提前或 延迟产蛋。提前开产的鸡,产蛋小,产蛋高峰低,波动大,受精率低,且易发生 脱肛。开产延迟时,产蛋高峰也低,产蛋少,受精率差,每只鸡生产的雏鸡少。 黄羽肉种鸡19周龄及产蛋期的光照,依18周末的自然光照时间而定: (1)如19周时自然光照少于10h,则在19和20周龄时每周各增加1h,而 后每周增加半小时,达16h为止,保持下来; (2)如19周龄时自然光照在10~12h,于19周龄增加lh,而后每周增加半 小时,直到达16h为止,而后保持下来; (3)如19周龄时自然光照达12h或12h以上时,则于21周龄时增加半小 时,而后每周增加半小时,直到17h为止,以后保持下来。 上例光照程序只能作为参考。如果种鸡性成熟比预期的时间提前,即应减缓 172 增加光照的时间,如种鸡体重已达标准而性成熟迟缓则加快增加光照时间。补光 时间宜安排在早晚。如冬季天阴舍暗,日间也要适当补光,以保证光的质量和强 度。产蛋期光的照度要求每平方米地面达2.7W。 (4)产蛋期的环境控制 种鸡舍环境控制的基本要求是,温度适宜,地面 干燥,空气新鲜。鸡舍的适宜温度是13~23℃,夏季最好控制在30℃以下,冬季 保持在10℃以上。 2.种母鸡产蛋期的限饲方案 (1)限饲方案 黄羽父母代种母鸡产蛋期的限饲方案如表7-19所示。 (2)母鸡产蛋期管理要点 第一,从20~22周龄开始限饲的同时,将生长 料转换为产蛋料或产蛋前期料(含钙量2%,其他营养成分与产蛋料完全相同); 第二,在开产后的第3~4周(约27~28周龄),喂料量应达到最高;第三,产蛋 高峰(约30~31周龄)后的4~5周内,喂料量不要减少,因为虽然产蛋数减少, 但蛋重仍在增加,故鸡对能量的实际需要量仍然保持与高峰期的需要量相仿;第 四,当鸡群产蛋率下降到70%时,应开始逐渐减少饲料量,以防母鸡超重。建议 每次减少量每百只不超过500g,以后产蛋率每减少4%~5%,就减一次喂料量; 第五,每次减料的同时,必须观察鸡群的反应,任何产蛋率的异常下降,都需恢 复到原来的给料量。 (五)黄羽肉种公鸡的管理 1.黄羽种公鸡的管理要点 (1)淘汰误鉴公鸡 目前各育种公司提供的雏鸡一般用翻肛法鉴别雌雄, 正常情况下有5%左右的鉴别误。因此,应将误鉴父本的母鸡和母本的公鸡淘汰。 特别是母本中的误鉴公鸡,其体型较大,且含有隐性白羽基因,与母鸡交配后在 商品代产生白羽个体。父本公雏出雏后,应在孵化厂进行断趾,最好不要剪冠, 因为冠的发育好坏是后期选择种公鸡的一个重要标准。将未断趾的公鸡和断趾的 母鸡全部淘汰。 (2)育雏育成期公母鸡宜分开饲养 雏公鸡体型相对较小,如公母混养, 不利于公鸡的生长发育,以致性腺发育延迟,而且不利于公母鸡各自的限饲方案 的实施。 (3)严格选种 目前各黄鸡育种公司育种品系的选育程度并不高,个体间 还存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配种前应严格地对公鸡个体进行选择,选择健康、 173 发育良好、体重达标、冠大而鲜红、体型为矩形、三黄特征明显的公鸡留神,并 对入选公鸡的精液品质进行检查,选择精液量大、密度高、活力强、畸形率低的 个体留种。 (4)公鸡留种比例 建议平养鸡舍每100只母鸡在育雏期、育成期和产蛋 期配套的公鸡数分别为20、16、12~14只。笼养鸡舍,人工授精,每100只母鸡 在育雏期、育成期和产蛋期配套的公鸡分别为14、12、8~10只。 (5)在配种期应采用公母分饲技术 保证公鸡适当的体况和配种能力。分 开饲养的公鸡应喂公鸡标准饲料,尽量避免使用产蛋鸡料。 2.黄羽种公鸡的限喂方案 黄羽种公鸡的体型较小,但也需要限饲,黄羽 种公鸡的限饲方案如表7-20所示,其限制饲养管理要点与种母鸡相同。 (六)种鸡饲养标准 表7-21为黄羽肉鸡配套系父母代种鸡公、母鸡各饲 养阶段推荐的营养水平。表中未列出的营养成分推荐量可参考白羽父母代肉种鸡 有关资料。 二、优质黄羽肉仔鸡的生产 目前我国市场对优质鸡有不同层次的需求,优质黄鸡也包括仿土鸡与士鸡配 套两种类型,它们有各自的特点,分别适合不同层次的消费市场。仿土鸡配套由 于引人有经长期系统选育的国外快大型肉鸡品系的血液,生产性能较高、生产成 本低,但肉质一般,属一种较普遍的大众消费,而土鸡配套是由地方品种选育而 成,其选育程度不高,种母鸡抱性严重,商品鸡生长速度慢。因此,它的生产成 本高,但其肉质优良,属于一种较高层次的消费。就目前而言,仿土鸡的饲养量 占绝大多数,虽各品种的生产性能不尽一致,但饲养要点基本一致。 (一)黄羽肉鸡的生产性能 表7-22为黄羽商品代公鸡和母鸡的生产性能简介。一般而言各育种公司的 饲养管理手册上的生产性能指标是指在较高生产条件情况下所测得的技术数据。 公鸡饲养至8~9周龄,体重1.6~1.8千克时可上市,而母鸡一般饲养至13周龄左 右上市。 (二)黄羽肉仔鸡营养需要 黄鸡商品代肉鸡营养需要量见表7-23。 表中将黄鸡的整个生长期分为四个阶段,也可根据情况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174 即雏鸡、中鸡和肥鸡阶段,但各阶段的营养需要应做相应调整。 (三)黄羽肉鸡要求的饲养管理条件 1.密度 饲养密度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每平方米面积养多少只鸡; 二是每只鸡占有多少食槽位置;三是每只鸡饮水位置够不够;四是通风条件好不 好。因此,决定密度的高低必须考虑这几方面的因素。1~30日龄:地面或网上 平养为每平米30左右,多层笼养(配合负压通风系统)为每平方米45~60只; 31~60日龄:地面或网上平养为每平方米15只左右,阶梯式笼养为每平方米25~30 只;61~100日龄:地面或网上平养为每平方米8只左右,阶梯式笼养为每平方 米12~15只。 2.其他饲养管理条件 黄羽肉鸡要求的其他饲养管理条件与白羽肉鸡基本 相同。 (四)雏鸡的饲养管理 1.接雏 应选择健康的雏鸡,其标准是:精神活泼,两眼有神,毛色纯黄 或黄中带麻,绒毛整洁,脐部收缩良好,外观无畸形或缺陷,肛门周围干净,两 脚站立着地结实,行走正常,握在手中饱满挣扎有力,体重达到30g以上。 2.雏鸡饲养 肉鸡的饲养就是想方设法让鸡多吃,单位时间内吃得越多, 则长得越快,饲料转化率越高。为此可采用少量多次饲喂的方法。育雏阶段每天 加料5~6次,每次加的量少一些,让鸡全部吃干净,料桶空置一段时间后再加下 一次。这样可以引起鸡群抢食,刺激食欲。6~10日龄进行断喙,可用烙铁或专 用断喙器将上喙切去1/2,下喙切去1/3,可预防啄癖,减少饲料浪费。最好断喙 前后两三天内在饮水中加水溶性多维及抗生素类药物,以减少应激反应。20日 龄后每百只鸡每周供给500g干净细沙,以增强鸡的消化功能、刺激食欲。做好 育雏期间的免疫接种工作(参见“免疫程序”及“免疫接种注意事项”)。小鸡饲 养至30~40日龄转至中鸡舍饲养。 (五)中鸡的饲养管理 当鸡群转到中鸡舍后,应以雏鸡料及中鸡料分3天 过渡到中鸡料,即第一天喂2/3雏鸡料及1/3中鸡料,第二天喂 1/2雏鸡料,第 三天喂2/3中鸡料及1/3雏鸡料,第四天全部喂中鸡料。转鸡前后可应用水溶性 多维及抗生素类药物饮水3~4天,以减少转鸡及换料的应激反应,并可控制并发 感染。中鸡要强弱分群、公母分群饲养,对公鸡要增加垫料厚度,提高日粮蛋白 质及赖氨酸水平,因公鸡生长速度较快,对饲料营养要求更高。中鸡饲养到55~60 175 日龄转到大鸡舍饲养。 (六)大鸡的饲养管理 进鸡前鸡舍及所有用具均应经过彻底清洗消毒。换 料应逐渐进行,一般用3天时间将中鸡料逐步过渡到大鸡料。鸡群饲养到70日 龄以后可在饲料中添加1%~2%的动物或植物油,以提高日粮代谢能,促进鸡体 内脂肪沉积,增加羽毛光泽度。饲养后期注意选用富含叶黄素的饲料原料(如优 质黄玉米、玉米蛋白粉、苜蓿粉、松针粉、草粉等),以增强鸡体的色素沉积, 从而使三黄特征更加明显。60日龄左右进行鸡新城I系苗的第二次注射接种。如 果饲养期到100日龄左右才出栏,应在80~90日龄进行一次新城疫I系苗的饮水 免疫或Lasota苗的喷雾免疫。 (七)黄羽肉鸡的免疫 1.免疫程序 表7-24为黄羽肉鸡生产中推荐的免疫程序。 复习思考题 1.肉种鸡和肉仔鸡主要的生产性能指标? 2.肉种鸡育雏、育成、产蛋期的饲养管理目标? 3.肉种鸡限制饲养的意义和方法? 4.肉种鸡光照管理为何很重要? 5.如何提高肉种鸡的繁殖性能? 6.肉仔鸡光照管理有什么特点? 7.肉仔鸡饲养管理要点? 8.如何预防快大型肉仔鸡的几种非传染性疾病? 9.黄羽肉鸡饲养管理特点? 10.如何保证肉种鸡生产出量多质优的雏鸡? 11.肉种鸡场和商品鸡饲养场如何获得良好的生产效益? (李 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