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GIS新技术与数字地球简介
第一节 网络GIS
一、网络GIS(WebGIS)概述
1、关于Internet
互联网(Internet)或称因特网已经成为计算机行业乃至整个社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报纸、杂志、新闻、广播到处都可以看到它的踪影。Internet是全球最大的、开放的、由众多位于世界各地的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利用高速通讯线路连接在一起进行各种信息交换的计算机网络,它的核心是开放的TCP/IP协议。Internet被认为是未来信息高速公路的雏型,它能提供很多种信息服务,主要有:电子邮件(E-mail)、远程登录 (Telnet)、文件传送协议(FTP)、新闻沙龙(USENET)、电话拨号连接(Dial-up Connection)等。Internet网络的特点可归纳如下:
跨地域性:Internet网络的发展速度非常惊人,基本覆盖了全世界绝大部分国家。
Internet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完美结合。
信息资源共享:信息数据库将被每个上网的人共享使用,大大提高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通信协作:Internet网上数据的传送需要多台服务器的共同协作才能完成。
世界各国目前对互联网的发展都极为重视,互联网已经在世界各地普及和使用。例如,互联网在新西兰已经成为一种公认的、通用的数据交换手段,政府、商业机构和教育团体均积极地发展网页;国际南极信息中心的主页允许浏览者获得大量有价值的臭氧层信息、天气变化模式等信息;在北美,当人们需要某些地理数据,了解GIS有关技术的发展,寻找各种服务,甚至找工作的时候,首先去查找的地方就是互联网。
2、WWW
1989年欧洲粒子研究中心(CERN)的科学家T. B. Lee提出了万维网(World Wide Web简记为WWW,也称Web)这一概念,并推出一个基于超文本Hyper Text和HTTP的信息查询工具,实现于1990年的Next计算机上。1992年CERN公开发表了万维网,至1994年万维网己成为访问因特网资源的最好手段。我国在1994年春开始在Internet上建立万维网服务器。浏览万维网资源的著名浏览器有美国网景(Netscape)公司的Navigation和微软公司的Explorer。
最初的万维网仅是为了满足高能物理学家的信息需要,但现己发展成为一个包含各类信息,面向各种用户的信息系统,成为因特网最精彩的部分。用户只需在自己的计算机上运行浏览器软件,因特网服务器就会根据用户查询条件自动到全球各地的环球服务器上查找信息,实现广泛的信息资源共享。
万维网的出现,对于因特网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使Internet的应用走出专业化,进入千家万户。万维网是基于Internet的一种网络应用模式,是一种分布式多媒体超文本系统,它将不同的但彼此相关的信息通过链接以超文本的形式组织在一起,万维网服务是目前Internet上最重要也是发展最迅速的应用,网络用户可以通过一个网络浏览器(如 Microsoft Internet Explorer 或Netscape Navigator)来阅读文字、观看图象、欣赏音乐,通过万维网,可以得到世界各地各种各样的信息。万维网上的文本文件有特殊的要求:(1)文件都必须有一个被称为“全球资源定位器”(Universal Resource Locator)的唯一地址。(2)文件是用超文本标记语言(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专门构建的。(3)文件中可包含超级链接(Hyper Link),即从一个文件直接跳到其它文件,可以在文件之间跳跃。因此网络浏览器可以通过超级链接方式来存取互联网中任何一台计算机中的由URL定位的信息。基于Web实施信息管理、发布、服务已成为企业步入信息化时代的必经之路。
在了解网络地图发布软件是如何将地图发布于Internet网上之前,首先了解一些最基本的Internet的逻辑结构。Internet上的数据交换可以理解为在三个层次中进行。
第一层为客户层,网络用户在这里借助于Internet浏览器、通过电话线向网上的其它计算机发出请求。
在中间层,客户以URL形式(例如:http://www.nwu.edu.cn)发出的请求被送到该请求数据存放的实际地址。例如在GIS数据传输中,Web服务器将用户的地图请求发送到存放被请求地图数据的地图服务器中,并将信息返回给客户端浏览器。
最后,在服务器层,回答用户的请求,相关数据被送回到客户端。
事实上,用户与服务器之间的关系远比这里描述的要复杂得多,这里只作简要介绍。
3、WebGIS
互联网络(Internet)的迅速崛起和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使万维网(World Wide Web简称WWW或Web)成为高效的全球性信息发布渠道。这一技术正在以很快的速度进入每家每户,它将把地球变成一个小小的村落。网络时代即将来临。
随着Internet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地理信息系统(GIS)的需求,利用Internet在Web上发布和出版空间数据,为用户提供空间数据浏览、查询和分析的功能,已经成为GIS发展的必然趋势。于是,基于Internet技术的地理信息系统——WebGIS就应运而生。
互联网地理信息系统WebGIS是Internet技术应用于GIS开发的产物,是一种基于Internet的OpenGIS。GIS通过WWW功能得以扩展,真正成为一种大众使用的工具。从WWW的任意一个节点,Internet用户可以浏览WebGIS站点中的空间数据、制作专题图,以及进行各种空间检索和空间分析,从而使GIS进入千家万户。一般把因特网中的GIS称为WWW—GIS或WebGIS,中文名为万维网GIS。WebGIS就是以WWW的Web页面作为GIS软件的用户界面,把Internet和GIS技术结合在一起,能够进行各种交互操作的GIS,它是一种大社会级的GIS。Web页面使用超媒体技术和超文本链接语言,使得对WWW的操作更富有灵活性和趣味性。以Web作为GIS的用户界面,将一改以往GIS软件用户界面呆板生硬的面孔,更利于GIS大众化。
与传统GIS不同的是,传统GIS大多为独立的单机结构,空间数据采用集中式处理;而WebGIS采用了基于Internet网的C1ient/Server体系结构,不同部门数据可以分别存贮在不同地点的Server上,每个GIS用户作为一个Client端通过互联网与Server交换信息,可以与网上其他非GIS信息进行无缝连接和集成。WebGlS可以实现对各种传统GIS系统数据的相互操作和共享,以便充分利用现有的数据资源。WebGIS还可以用于Intranet以建立各部门内部的网络GIS,实现局部范围内的数据共享。WebGIS不但改变了传统GIS的设计、开发和应用方法,而且完全改变了空间数据的共享模式。尽管如此,万维网地理信息系统目前尚处在试验研究阶段,其最终目标是应能实现GIS与WWW技术的有机结合,GIS通过WWW成为大众使用的技术和工具。具体地讲,在WWW的任意一个节点上Internet用户可以浏览WebGIS站点中的空间数据、制作专题图,以及进行各种空间检索和空间分析,从而使GIS进入千家万户。
4、WebGIS的特点
同传统的GIS相比较,WebGIS具有以下特点:
传统上GIS的数据共享都是基于文件共享的低级分布式结构,数据集中存放于服务器,由空间数据库系统进行统一管理,在客户端采用GIS桌面系统进行远程文件调用。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文件服务器结构的处理能力完全依赖于客户端,其效率低下。
客户端的任何操作都要将服务器文件远程复制到本地进行。当多用户并发操作时,网上存在多个备份,因此,数据的完整性难以控制;大量数据频繁传输,易造成网络瓶颈,降低系统性能。
成本高。企业用户使用GIS仅限于一般功能,而每个客户端都要配备昂贵的专业GIS软件,这无疑是巨大的浪费。
GIS桌面系统操作复杂,操作人员需要有专业基础和经过专门培训,不适合企业级及大众化应用。
万维网地理信息系统是地理信息系统在万维网上的实现,是利用万维网技术对传统地理信息系统的改造和发展。与传统的基于桌面或局域网的GIS相比,WebGIS具有以下的优点:
更广泛的访问范围。客户可以同时访问多个位于不同地方的服务器上的最新数据,而这一Internet/Intranet所特有的优势大大方便了GIS的数据管理,使分布式的多数据源的数据管理和合成更易于实现。
平台独立性。无论服务器/客户机是何种机型,无论WebGIS服务器端使用何种GIS软件,由于使用了通用的Web浏览器,用户就可以透明地访问WebGIS数据,在本机或某个服务器上进行分布式部件的动态组合和空间数据的协同处理与分析,实现远程异构数据的共享。
可以大规模降低系统成本和减少重复劳动。普通GIS在每个客户端都要配备昂贵的专业GIS软件,而用户使用的经常只是一些最基本的功能,这实际上造成了极大的浪费。WebGIS在客户端通常只需使用Web浏览器 (有时还要加一些插件),其软件成本与全套专业GIS相比明显要节省得多,同时也可减少不同部门因数据的重复采集而带来的重复劳动。另外,由于客户端的简单性而节省的维护费用也不容忽视。
更简单的操作。要广泛推广GIS,就要降低对系统操作的要求,使GIS系统为广大的普通用户所接受,而不仅仅局限于少数受过专业培训的专业用户,
二、WebGIS设计思想
CGI和Sever API是较早应用于WebGIS开发的方法。其中CGI是通用网关接口(Common Gateway Interface)的英文缩写,它建立了Internet服务器与应用程序之间的接口。基于CGI的WebGIS是按照如下方式实现WWW交互的:用户发送一个请求到服务器上,服务器通过CGI把该请求转发给后端运行的GIS应用程序中,由应用程序生成结果交还给服务器,服务器再把结果传递到用户端显示。这种方式的缺点是服务器每次请求都要重新启动GIS应用程序,降低了系统响应速度。Sever API是经过扩充的CGI工具,比如Microsoft的ISAPI和Netscape的NSAPI。采用Server API,服务器请求后端GIS应用程序时不用重新启动该程序,而是通过IPC (Inter-process Communication,进程间通讯协议)与之进行信息交换。不过由于Server API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一旦采用了某种Server API,那么服务器端将依赖于这种服务器程序。
目前的大部分WebGIS是采用的CGI/Sever API方法。但是,CGI机制本身有很大的缺陷,对于每一个客户机的请求,都要重新启动一个新的服务进程,从而影响速度。它不适应于编写最新的客户/服务器应用软件,也不适合编写面向对象的Java客户机。经过各种扩充的CGI工具也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因为不管是采用进程间DLL、服务器插件或者是ORB对象的方案,它们都需要HTTP和Web服务器作为中介,来协调服务器和客户机对象之间的通信。一个客户机对象无法直接调用服务器对象,客户机与服务器对象之间交互的基本形式仍然是HTML表格。对于象WebGIS这样复杂的客户/服务器应用来说,网络通信量相当大,采用这种方式很难进一步提高速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97年6月诞生了Web的一种分布式对象方案,称为“Object Web”。 Object Web将是Internet变革中的又一个新浪潮。
基于Object Web规范的WebGIS可以称为分布式对象WebGIS,这是WebGIS的最新发展方向。基于Object Web开发的WebGIS可以有效避免CGI形成的瓶颈,允许客户机直接调用服务器上的方法。分布式对象平台提供一种可以伸缩的由服务器到服务器的体系结构,服务器对象可以运行在多个服务器上,从而可以动态平衡客户端请求的负载。
目前,有两套不同的Object Web规范正在进行着激烈的竞争:一个是Object Management Group和Javasoft公司的联合推出的CORBA/Java 标准,另一个是Microsoft公司提出的DCOM /ActiveX标准。两个标准各有千秋,相持不下。尽管Java编译器在不断改进,但是CORBA/Java 在运行速度上仍然不如DCOM/ActiveX。和Java一样,CORBA/Java规范的最大优势仍然在于其跨平台能力,适用于Windows、Macintosh、UNIX等,而DCOM/ActiveX目前还只能运行于32位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不过,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的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在Internet客户端的计算机市场里,其占有率则可能更高。究竟选用何种规范来开发WebGIS,需要根据软件的设计目标来权衡各方面的因素。
进行WebGIS设计的另外一个重要选择是,在客户端使用矢量地图或者栅格地图。如果使用矢量图形,一般需要在客户端事先安装插件(plug-in),或者运行时自动下载Java Applet抑或ActiveX控件;在客户端使用栅格图像则不需要而任何额外程序。不过,正因为在客户端使用了插件、Java Applet或者ActiveX控件,采用矢量图形方式可以在本地执行许多操作,比如:地图放大缩小、漫游、就地选择并高亮显示,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服务器端的负载和网络上的数据传输量;采用栅格图像方式,在客户端只能读得鼠标的x, y坐标,进行地图缩放、平移和选择等操作都要传递x, y坐标到服务器端处理,生成新的栅格图传递到客户端显示,增加了服务器和网络传输的负担。
三、几种WebGIS的比较
WebGIS是当今GIS的制高点,已成为各大厂商激烈竞争的焦点。几个重要的GIS厂商争相发布各自的WebGIS产品,如MapInfo公司的MapInfo ProServer 、Intergraph公司的GeoMedia Web Map、ESRI的Internet Map Server(IMS) for ArcView & MapObjects,著名的CAD厂商Autodesk公司也推出了MapGuide。这些产品大多发布于1996-1997年。最近Bently公司和MapInfo公司又相继推出了ModelServer/Discovery和MapX Site。现就其中前五个WebGIS产品的技术特征进行比较,列表如下 (表9—1)。
要建立成功的WebGIS应用,选择WebGIS开发工具十分重要,用户要根据需求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下列出几个方面的建议可供用户参考:
尽管几乎所有厂商都提供了数据格式转换工具,但最好选用能直接发布已有数据格式的软件,对于已经建立了空间数据库的用户,这是一个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如果要求较强的空间查询功能,则IMS、MapInfo ProServer和ModelServer/Discovery可以优先考虑,因为这几个软件在服务器端都运行着相应的桌面GIS软件,客户端可以通过Internet直接向服务器端发送其桌面软件支持的空间查询命令。另一方面,如果地图中有密集的细小多边形或线状地物, GeoMedia Web Map、MapGuide和ModelServer/Discovery有明显优势,因为它们在客户端采用的是矢量图形格式。倘若强调与关系数据库的动态连接,则是GeoMedia Web Map和MapGuide比较突出。另外,MapInfo ProServer和IMS在客户端支持多种平台,而GeoMedia Web Map和MapGuide仅仅支持使用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的浏览者。如果用于建立Intranet应用,选择传递矢量图形的GeoMedia Web Map、MapGuide和ModelServer/Discovery较好,因为它们所需要的插件和ActiveX控件可以统一分发,预先安装,从而换来客户端较强的交互性和较快的响应速度。
表9—1 几个重要的WebGIS产品的技术特征
MapInfo ProServer
GeoMedia Web Map
Internet Map Server(IMS)
MapGuide
ModelServer/
Discovery
公司
MapInfo Corp.
Intergraph Corp.
ESRI Inc.
Autodesk Inc.
Bently
服务器操作系统
Windows NT/95
Windows NT
Windows NT
Windows NT
Windows NT
Web服务器
支持CGI的Web Server
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
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或者
Netscape Server
支持CGI的Web Server
Netscape Server
其他服务器端软件
ODBC,
MapInfo 4.x
MapBasic
ODBC
ArcView或者MapObjects应用ODBC
ODBC
MicroStation
GeoGraphics
ODBC
客户端操作系统
Windows
系列,Macintosh,UNIX
Windows NT/95
Windows系列,Macintosh,UNIX
Windows NT/95
Windows系列,Macintosh、UNIX
客户端浏览器
支持HTML的任意浏览器
Internet Explorer,Netscape Navigator
支持HTML的任意浏览器
Internet Explorer,
Netscape Navigator
Internet Explorer,
Netscape Navigator
客户端是否需要插件(plug-in)/控件(control)
不需要
如果使用Netscape Navigator浏览器,需要安装ActiveCGM插件;如果使用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会自动下载ActiveCGM控件
自动下载Java Applet或者ActiveX控件
需要安装MapGuide插件(1兆左右)
需要安装VRML、CGM、SVF等插件
网络传递的图形格式
JPEG(栅格图)
ActiveCGM(栅格图和矢量图)
JPEG/GIF (栅格图)
MWF
(矢量图)
JPEG、PNG、VRML、CGM、SVF(栅格图和矢量图)
地图预出版处理
动态生成地图
动态生成地图
动态生成地图
需地图预出版处理
动态生成地图
可发布的数据格式
MapInfo地图文件
MGE工程、MicroStation DGN文件、FRAME文件、MGEDM文件、ArcView Shape文件、Arc/Info Coverage、SDO文件
ArcView Shape文件、Arc/Info Coverage、SDE地图文件、Autodesk DWG文件
Autodesk DWG
GeoGraphics工程文件、MicroStation设计文件
由于Internet技术本身正处于发展阶段,尽管WebGIS软件发展很快,总的说来还处于初级阶段,各厂商提供的解决方案都不十分成熟。这给起步较晚的国内GIS研究单位提供了很好的机会。目前,国内的WebGIS研制工作也在加紧进行,并有初步的产品推出。
四、WebGIS应用前景
WebGIS使GIS应用走向公众,通过网络可以将空间信息传至千家万户,如美国纽约州某县通过电视有线网,向公众发布城市和土地等信息。香港旅游局也正在着手建立香港旅游信息系统,该系统的基础数据直接来源于香港地政署的大型空间数据库,旅游信息则由旅游协会(TA)提供。计划首先在尖沙嘴等旅游热点安装触摸屏,游客可以通过它直接了解香港地理环境和查询旅游信息。
WebGIS的数据传输量很大,目前Internet的速度还不能完全满足需求。MapGuide的插件大约为1M,使用28.8K的调制解调器(MODEM)也至少需要6分钟才能从服务器上下载过来。不过,网络技术日新月异。1997年2月,美国总统克林顿提出“建立快1000倍的第二代互联网络,让12岁以上的青少年人人都上互联网”。微软正在实施的一项计划中准备发射840多颗人造地球卫星,这些卫星将用于取代光纤进行Internet数据传输。可以预见,随着Internet技术的发展,WebGIS应用终将走上普通人的办工桌、走进千家万户的家用电脑,与Internet本身一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实用工具。
WebGIS还可以应用于Intranet建立企业/部门内部的网络GIS,可以在科研机构、政府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得到广泛应用。WebGIS提供了一种易于维护的分布式GIS解决方案。尽管目前的WebGIS软件提供的空间分析功能很难满足专业应用的需要,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WebGIS终将取代传统的GIS。
第二节 组件式GIS
一、组件式GIS (ComGIS)的概念
目前,在软件开发领域,一场新的革命正在悄悄兴起,这是由日趋成熟的组件技术引发的。几年以前,当微软公司首先使用OLE (Object Linking & Embedding)的时候,其初衷是为了增强软件的互操作性。然而在使用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这一技术背后的实质性内容和它在软件开发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组件技术将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提高软件产业的生产效率,这一点已逐步成为软件开发人员的共识。传统的Client/Server结构、群件、中间件等大型软件系统的构成形式,都将在组件的基础上重新构造。
组件技术使近二十年来兴起的面向对象技术进入到成熟的实用化阶段。在组件技术的概念模式下,软件系统可以被视为相互协同工作的对象集合,其中每个对象都会提供特定的服务,发出特定的消息,并且以标准形式公布出来,以便其他对象了解和调用。组件间的接口通过一种与平台无关的语言IDL(Interface Define Language)来定义,而且是二进制兼容的,使用者可以直接调用执行模块来获得对象提供的服务。早期的类库,提供的是原代码级的重用,只适用于比较小规模的开发形式;而组件则封装得更加彻底,更易于使用,并且不限于C++之类的语言,可以在各种开发语言和开发环境中使用。
由于组件技术的出现,软件产业的形式也将会有所改变。大量组件生产商会涌现出来,并推出各具特色的组件产品;软件集成商则利用适当的组件快速生产出用户需要的某些应用系统;大而全的通用产品将逐步减少;很多相对较为专业,但用途广泛的软件,如GIS、语音识别系统等,都将以组件的形式组装和扩散到一般的软件产品中。
GIS技术的发展,在软件模式上经历了功能模块、包式软件、核心式软件,从而发展到ComGIS和WebGIS的过程。传统GIS虽然在功能上已经比较成熟,但是由于这些系统多是基于十多年前的软件技术开发的,属于独立封闭的系统。同时,GIS软件变得日益庞大,用户难以掌握,费用昂贵,阻碍了GIS的普及和应用。组件式软件是新一代GIS的重要基础, ComGIS的出现为传统GIS面临的多种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思路。
ComGIS是面向对象技术和组件式软件在GIS软件开发中的应用。认识ComGIS,首先需要了解所依赖的技术基础-组件式对象模型和ActiveX控件。
COM是组件式对象模型(Component Object Model)的英文缩写,是OLE和ActiveX共同的基础。COM不是一种面向对象的语言,而是一种二进制标准。COM所建立的是一个软件模块与另一个软件模块之间的链接,当这种链接建立之后,模块之间就可以通过称之为“接口”的机制来进行通信。COM标准增加了保障系统和组件完整的安全机制,扩展到分布式环境。这种基于分布式环境下的COM被称作DCOM (Distribute COM)。DCOM实现了COM对象与远程计算机上的另一个对象之间直接进行交互。
ActiveX是一套基于COM的可以使软件组件在网络环境中进行互操作而不管该组件是用何种语言创建的技术。作为ActiveX技术的重要内容,ActiveX 控件是一种可编程、可重用的基于COM的对象。ActiveX控件通过属性、事件、方法等接口与应用程序进行交互。
一些软件公司专门生产各种用途的ActiveX控件,比如:数据库访问、数据监视、数据显示、图形显示、图像处理,甚至三维动画等等。几个著名的GIS软件公司把COM技术应用于GIS开发,纷纷推出由一系列ActiveX控件组成的ComGIS软件,比如Intergraph公司的GeoMedia、ESRI的MapObjects、MapInfo公司的MapX等。
ComGIS的基本思想是把GIS的各大功能模块划分为几个控件,每个控件完成不同的功能。各个GIS控件之间,以及GIS控件与其它非GIS控件之间,可以方便地通过可视化的软件开发工具集成起来,形成最终的GIS应用。控件如同一堆各式各样的积木,他们分别实现不同的功能(包括GIS和非GIS功能),根据需要把实现各种功能的 “积木”搭建起来,就构成应用系统。
许多WebGIS软件包均采用HTML标准,活动内容采用Java applets(SUN 标准)或者 ActiveX(Microsoft 标准)进行传递。新型的分布式面向对象WebGIS可以采用CORBA/Java或者DCOM/ActiveX技术进行开发。ActiveX控件不仅可以用于一般的ActiveX容器程序 (比如Visual Basic、Delphi等) ,而且能嵌入Web页面中。任何ActiveX控件都可以设计成Internet控件,作为Web页面的一部分,Web页面中的控件通过脚本(Script)互相通信。因此,ComGIS是WebGIS的一种解决方案,而基于这一方案的WebGIS通常比基于Java的运行速度快。
二、ComGIS的特点
ComGIS的发展符合当今软件技术的发展潮流,同时也极大地方便了应用和系统集成。同传统的GIS比较,这一技术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高效无缝的系统集成
一个系统的建立往往需要对GIS数据、基本空间处理功能与各种应用模型进行集成。而系统集成方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系统的适用性和效率,不同的应用领域、不同的应用开发者所采用的系统集成方案往往不同。归纳起来,基于传统的GIS基础软件的集成方案主要有四种模式(图9-2)。
模式一: 在GIS基础软件与应用分析模型之间,通过文件存取方式建立数据交换通道。在这种集成方式中,GIS与应用分析模型通过中间文件格式交换数据(图9-1 <A>),不适合于大量而频繁地交换数据的情况,而且GIS基础软件与应用分析模型相互独立,系统整合性差。
模式二: 直接使用GIS软件提供的二次开发语言编制应用分析模型(图9-1 <B>)。解决了模式一的缺陷,但是GIS所提供的二次开发语言大都不能与C、C++、FORTRAN等专业程序设计语言相比,难以开发复杂的应用模型。
模式三: 利用专业程序设计语言开发应用模型,并直接访问GIS软件的内部数据结构(图9-1 <C>)。应用模型开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使用何种高级语言开发复杂的应用模型,但是直接访问GIS软件数据结构增加了应用开发的难度。
模式四: 通过动态数据交换(DDE)建立GIS与应用模型之间的快速通信(图9-1 <D>)。这是在DDE技术发展起来以后,对第一种集成方式的改进,可以避免频繁的文件数据交换所带来的效率降低的毛病,也避免了从GIS外部直接访问GIS数据结构的代价。但是,GIS与应用模型仍然是分离的,这种拼接是“有缝”的。
不论采用以上何种系统集成模式,传统的GIS软件在系统集成上都存在缺陷。ComGIS提供了解决以上问题的理想方案。ComGIS不依赖于某一种开发语言,可以嵌入通用的开发环境(如:Visual Basic和Delphi)中实现GIS功能,专业模型则可以使用这些通用开发环境来实现,也可以插入其它的专业性模型分析控件。因此,使用ComGIS可以实现高效、无缝的系统集成(图9-2)。
2、无须专门GIS开发语言
传统GIS往往具有独立的二次开发语言,如Arc/Info的AML、MGE的MDL、MapInfo的MapBasic等。对GIS基础软件开发者而言,设计一套二次开发语言是不小的负担,同时二次开发语言对用户和应用开发者而言也存在学习上的负担。而且使用系统所提供的二次开发语言,开发往往受到限制,难以处理复杂问题。ComGIS则不需要额外的GIS二次开发语言,只需实现GIS的基本功能函数,按照Microsoft的ActiveX控件标准开发接口。这有利于减轻GIS软件开发者的负担,而且增强了GIS软件的可扩展性。GIS应用开发者,不必掌握额外的GIS开发语言,只需熟悉基于Windows平台的通用集成开发环境,以及ComGIS各个控件的属性、方法和事件,就可以完成应用系统的开发和集成。目前,可供选择的开发环境很多,如Visual C++、Visual Basic、Visual FoxPro、Borland C++、Delphi、C++ Builder以及Power Builder等等。
3、大众化的GIS
组件式技术已经成为业界标准,用户可以象使用其他ActiveX控件一样使用ComGIS控件,使非专业的普通用户也能够开发和集成GIS应用系统,推动了GIS大众化进程。ComGIS 的出现使GIS不仅是专家们的专业分析工具,同时也成为普通用户对地理相关数据进行管理的可视化工具。
4、成本低
由于传统GIS结构的封闭性,往往使得软件本身变得越来越庞大,不同系统的交互性差,系统的开发难度大。ComGIS提供实现空间数据的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模拟等功能,至于其他非GIS功能(如关系数据库管理、统计图表制作等,则可以使用专业厂商提供的专门组件,有利于降低GIS软件开发成本。另一方面,ComGIS本身又可以划分为多个控件,分别完成不同功能。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所需控件,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用户的经济负担。
三、ComGIS的设计与开发
设计ComGIS,需要根据功能划分为多个控件。划分控件需要根据不同的数据结构和系统模型进行具体分析,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 控件间差别最大、控件内差别最小;(2) 纯设计用模块与将随集成系统发布的模块分开,例如地图符号编辑、线型编辑器应与空间查询分析等模块分开;(3) 相同显示窗口的模块尽可能设计在同一个控件里;(4) 处理相同数据文件的模块尽可能设计在同一个控件里;(5) 剔除空间查询分析控件中不必要的内容,减少Internet下载的数据量。
考虑到以上因素, ComGIS可以划分为数据采集与编辑控件、图像处理控件、三维控件、数据转换控件、地图符号编辑/线性编辑控件、空间查询分析控件等。其中一些无须进行二次开发的模块不一定以组件方式提供,比如数据采集、数据转换、符号编辑/线型编辑等模块可以用独立运行程序方式提供,数据转换模块还可以编译成动态连接库。
传统GIS软件与用户或者二次开发者之间的交互,一般通过菜单或工具条按钮、命令以及二次开发语言进行。ComGIS与用户和客户程序之间则主要通过属性、方法和事件交互 (如图9-3)。
属性(Properties) 指描述控件或对象性质(Attributes)的数据,如:BackColor (地图背景颜色)、GPSIcon (用于GPS动态目标跟踪显示的图标)等。可以通过重新指定这些属性的值来改变控件和对象性质。在控件内部,属性通常对应于变量(Variables)。
方法(Methods) 指对象的动作(Actions),如:Show(显示)、AddLayer(增加图层)、Open(打开)、Close(关闭)等。通过调用这些方法可以让控件执行诸如打开地图文件、显示地图之类的动作。在控件内部。方法通常对应于函数(Functions)。
事件(Events) 指对象的响应(Responses)。当对象进行某些动作时(可以是执行动作之前,也可以是动作进行过程中或者动作完成后),可能会激发一个事件,以便客户程序介入并响应这个事件。比如用鼠标在地图窗口内单击并选择了一个地图要素,控件产生选中事件(如ItemPicked)通知客户程序有地图要素被选中,并传回描述选中对象的个数、所属图层等等信息的参数。
属性、方法和事件是控件的通用标准接口,适用于任何可以作为ActiveX包容器的开发语言,具有很强的通用性。
支持ActiveX组件开发的程序设计语言都可以用来开发ComGIS软件,比如目前比较流行的Visual C++、Borland C++、Visual Basic、Delphi等等,其中前两种效率高、功能强,较为常用。ComGIS开发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1)优化的代码和高效的算法 尽管COM技术的二进制通信具有很高的效率,与独立运行程序比较,OCX控件在运行速度上仍有差距。不过大量实践证明,采用高效的算法并精心优化代码可以使软件整体效率有较大改善。经过对比测试,组件式GIS软件- ActiveMap在图形显示上比目前Windows95/NT平台上大多数商业化GIS软件快,其中甚至包括非组件式的GIS软件。(2)紧凑、简练的数据结构 在能够充分表达地理信息并能有效进行各种处理、分析的前提下,软件数据结构要尽可能紧凑。这不仅可以加快数据存取速度,同时也为适应Internet传递的需要。(3)流行GIS数据文件的数据引擎 除提供与各种GIS数据文件格式的数据转换程序外,ComGIS被设计为可以直接访问多种数据格式也是一大特色。Intergraph的GeoMedia可以直接访问MGE、Frame、ArcView、SDO等著名软件的数据格式。ActiveMap也可直接访问MGE等流行的数据格式,提高了数据共享方面的能力。
ComGIS是一种全新的GIS概念,在同MIS耦合、Internet应用、降低开发成本和使用复杂性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同时也打破了以往GIS基础软件由少数厂商垄断的局面,小的研究机构和厂商有机会以提供专业组件的方式打入GIS基础软件市场。我国GIS基础软件起步较晚,ComGIS技术为我国GIS基础软件的开发提供了新的契机。我国GIS的发展比发达国家要落后许多年,尤其是GIS软件的开发与应用方面差距更大。组件式GIS开发平台的出现,特别是国产优秀组件式GIS平台的推出,大大缩短了我国与发达国家GIS软件之间的差距,为我国中小型GIS应用系统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完全有可能一步跨越几个台阶,直接利用最新的技术,开发出先进的管理系统。
1、性能与可靠性有较大提高
国产组件式GIS开发平台和国外几乎同时起步,到现在已有将近两年的发展时间。系统从较高的技术起点出发,性能和可靠性较过去的系统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且在各个领域的实际应用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完全可以充当中小型系统的支撑平台。
2、充分利用现有的开发人员
由于组件式GIS开发平台可以采用一般的MIS工具来开发,且其开发API的形式与常规数据库的开发接口类似,所以许多MIS开发人员只需经过短期学习就可以承担起GIS或GMIS的开发任务,这是普及GIS或GMIS至关重要的因素。
3、开发周期缩短
由于采用高层次的开发工具,开发者可尽可能地利用已有的经验和技能,加上组件式GIS平台本身具有层次简明的特点与对象化的开发方法,将会大幅度缩短构造一个GIS或GMIS系统所需的时间。过去,利用传统GIS开发平台开发一个应用系统往往需要一年或更长的时间,而采用组件式GIS开发平台,对于不太复杂的系统来说,几周就可以构造出原型,几个月就能见到成效了。
4、可扩展性增强
组件本身封装程度高,系统的升级可以做到较为透明。整个GIS系统就是由组件搭建而成,其结构必然更为简单且易于调整。此外,组件遵循的是国际标准,开放性会更好。
5、降低系统建设成本
如果采用传统GIS开发平台,构造一个运行在十几台计算机上的中小型GIS系统,购买开发环境的费用在30万元人民币左右。而采用国产组件式GIS平台产品,开发环境只需几千元,加上平均几百元一个的运行许可,总体平台费用会降到十分之一左右。
我国GIS发展了近二十年,但目前仍未形成有规模的产业。组件式GIS开发平台的出现是推动我国GIS软件产业和应用事业的一个重要机遇。从另一方面看,GIS要真正得到发展,必须改变原来过于专业化的开发方式,让更多的开发人员掌握开发工具,使其成为一个比较大众化的应用领域。
第三节 数字地球简介
一、数字地球的基本概念
“数字地球”(The Digital Earth)最早提出于1997年下半年。1998年1月31日,美国副总统戈尔(AL GORE)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发表了题为“数字地球:21世纪认识地球的方式(The Digital Earth: Understanding our planet in the 21 st Century)”的讲演。正式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戈尔指出:“数字地球”,即一种可以嵌入海量地理数据的、多分辨率的和三维的地球的表示。
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更确切地说是指信息化的地球,是与国家信息化的概念相一致的。信息化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的全部过程。详细一点说,数字地球是指以地球作为对象的、以地理坐标为依据,具有多分辨率、海量的和多种数据融合的,并可用多媒体和虚拟技术进行多维(立体的和动态的)表达的,具有空间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特征的技术系统。形象一点地说,数字地球是指整个地球经数字化之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数字地球”核心思想有两点, 一是用数字化手段统一性地处理地球问题,另一点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
“数字地球”主要是由空间数据、文本数据、操作平台、应用模型组成的。这些数据不仅包括全球性的中、小比例尺的空间数据,还包括大比例尺的空间数据(比如大比例尺的城市空间数据);不仅包括地球的各类多光谱、多时相、高分辨率的遥感卫星影像、航空影像、不同比例尺的各类数字专题图,还包括相应的以文本形式表现的有关可持续发展、农业、资源、环境、灾害、人口、全球变化、气候、生物、地理、生态系统、水文循环系统、教育、军事等等不同类别的数据。操作平台是一种开放、分布式的基于INTERNET这样的网络环境的各类数据更新、查询、处理、分析的软件系统。应用模型包括在可持续发展、农业、资源、环境、灾害(水灾、旱灾、火灾)、人口、气候、生物、地理、全球变化、生态系统、水文循环系统等方面的应用模型。
数字地球计划是继信息高速公路之后又一全球性的科技发展战略目标,是国家主要的信息基础设施,是信息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遥感、遥测、全球定位系统、互联网络(Internet)—万维网(Web)、仿真与虚拟技术等现代科技的高度综合和升华,是当今科技发展的制高点。数字地球是地球科学与信息科学的高度综合。它为地球科学的知识创新与理论深化研究创造了实验条件,为信息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试验基地(TestBed)或没有“围墙”的开放实验室。数字地球将成为没有校园的、最开放的、面向社会的、最大的学校,也是没有围墙的开放的实验室。数字地球建设将是一场具有更深远意义的技术革命。数字地球将促进产业规模的扩大,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还将使某些行业被淘汰和一些新产业的诞生,它将把人类社会推向更高的发展阶段。
“数字地球”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数字地球”的数据具有无边无缝的分布式数据层结构,包括多源多比例尺多分辨率的、历史和现时的、矢量和栅格格式的数据。
2)“数字地球”具有一种可以迅速充实的、联网的地理数据库,以及多种可以融合并显示多源数据的机制。
3)“数字地球”以图像、图形、图表、文本报告这几种形式分别提供免费或收费的全球范围的数据、信息、知识方面的服务。
4)“数字地球”中的数据和信息同时也按普通、限制、保密等不同保密等级组织起来的。不同的用户对不同的数据和信息具有不同的使用权限。
5)用户可以以多种方式从“数字地球”中获取信息。任何一个用户都可以实时调用,无论生产者是谁,也无论数据在什么地方。国际互联网上的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权限查询“数字地球”中的信息;运用具有传感器功能的特制数据手套,还可以对“数字地球”进行各类可视化操作。
二、数字地球的基本框架
数字地球的特征和性质
数字地球不仅是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而且还是全新的学科领域。
数字地球的学科性质:数字地球是由地球系统科学与信息科学技术高度综合的学科,是位于两者之间之边缘学科。
数字地球的研究对象:是与地球有关的信息理论、信息技术及信息应用模型。
数字地球的研究方法:侧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包括遥感、遥测、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宽带网及仿真与虚拟技术的综合,包括信息化的全部过程。
数字地球的特色:为地球科学的知识创新与理论深化研究开创了实践条件,为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供科学试验基地。
数字地球的服务对象:为全球、全国、城市、区域、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续发展、科技与教育、行政及管理等开展全面性的服务。
根据以上情况,不难看出数字地球已经具备了形成新学科的要求,所以有充足的理由认为它是新生的学科。
数字地球的基本框架
数字地球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分支,它由三部分组成:基础理论、技术体系和应用领域。 前面所提到的数字地球基础设施,属于技术体系或技术系统,他们三者的关系,可以用图9-4和图9-5表示。
表9—2 数字地球基本体系框架结构 (据承继成等)
数
字
地
球
基础(理论)研究
? 地球系统的信息理论
? 地球系统的系统理论
? 地球系统的非线性与复杂性特征
技术系统
基础设施
? 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
? 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NSDI)
? 对地观测系统(EOS)
? 全球观测信息网络(GOIN)
? METADATA
? 标准与规范、法规
? 系统安全
核心技术
? 空间数据智能获取
? 海量数据的存取技术
? 网络数据库、信息系统及分布式计算技术
? 数据仓库、交换中心及知识挖掘
? 多种数据融合与立体表达
? 仿真与虚拟技术
? 虚拟地球系统模型
? Open GIS标准与互操作技术
前沿研究
? 数字地球的数字神经系统
? 数字地球的网络生活方式
? 数字地球的进化机制与地学智能体
? Cyberspace
? Infosphere
? Modeling Earth
应用示范
? 中国数字地球
? 数字中国
? 应用示范
------数字农业
------数字交通
------数字海洋
------数字虚拟学校
------数字城市
------数字长江
------数字海南
三.数字地球的技术基础
1、数字地球的主要技术
要在电子计算机上实现数字地球不是一个很简单的事,它需要诸多学科,特别是信息科学技术的支撑。这其中主要包括:信息高速公路和计算机宽带高速网络技术、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空间信息技术、大容量数据处理与存贮技术、科学计算以及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
(1)信息高速公路和计算机宽带高速网
一个数字地球所需要的数据已不能通过单一的数据库来存贮,而需要由成千上万的不同组织来维护。这意味着参与数字地球的服务器将需要由高速网络来连接。为此,美国克林顿总统早在1993年2月就提出实施美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11),通俗形象地称为信息高速公路,它主要由计算机服务器、网终和计算机终端组成。美国为此计划投入4000亿美元,耗时20年。到2000年的目标是提高生产率20—40%,获取35000亿美元的效益。
在Internet流量爆发性增长的驱动下,远程通信载体已经尝试使用10G/s的网络,而每秒1015byte的因特网正在研究中。相信在21世纪将会有更加优秀的宽带高速网供人们使用。
(2)高分辨率卫星影像
本世纪的遥感卫星影像,在卫星遥感问世的20多年分辨率已经有了飞快的提高,这里所说的分辨率指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指影像上所能看到的地面最小目标尺寸,用像元在地面的大小来表示。从遥感形成之初的80米,已提高到30米,10米,5.8米,乃至2米,军用甚至可达到10cm。到下一世纪获取lm或优于lm的空间分辨率影像将会十分方便。光谱分辨率指成像的波段范围,分得愈细,波段愈多,光谱分辨率就愈高,现在的技术可以达到5—6nm(纳米)量级,400多个波段。细分光谱可以提高自动区分和识别目标性质及组成成分的能力。时间分辨率指重访周期的长短,目前—般对地观测卫星为15-25天的重访周期。通过发射合理分布的卫星星座可以实现3—5天观测地球一次。
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图像在下一世纪将可以优于l米的空间分辨率,每隔3—5天为人类提供反映地表动态变化的详实数据,从而实现秀才不出门,能观天下事的理想。
(3)空间信息技术与空间数据基础设施
空间信息是指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的信息,经统计,世界上的事情有80%与空间分布有关,空间信息用于地球研究即为地理信息系统。为了满足数字地球的要求,将影像数据库、矢量图形库和数字高程模型(DEM)三库一体化管理的GIS软件和网络GPS,将在下一世纪十分成熟和普及。从而可实现不同层次的互操作,一个GIS应用软件产生的地理信息将被另一个软件读取。
当人们在数字地球上,进行处理、发布和查询信息时,将会发现大量的信息都与地理空间位置有关。例如查询两城市之间的交通连接,查询旅游景点和路线,购房时选择价廉而又环境适宜的住宅等都需要有地理空间参考。由于尚未建立空间数据参考框架,致使目前在万维网上制作主页时还不能轻易将有关的信息连接到地理空间参考上。因此,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是数字地球的基础。
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空间数据协调、管理与分发体系和机构,空间数据交换网站、空间数据交换标准及数字地球空间数据框架。这是美国克林顿总统在1994年4月以行政令下发的任务,美国将于2000年元月初步建成,我国也将在跨世纪之际,抓紧建立我国基于1:50000和1:10000比例尺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欧洲、俄罗斯和亚太地区也都纷纷抓空间数据基础设施。
空间数据共享机制是使数字地球能够运转的关键之一。国际标准化组织IS0/TC211工作组正为此而努力工作。只有共享才能发展,共享推动信息化,信息化又进一步推动共享。政府与民间的联合共建是实现共享原则的基本条件,因为任何国家的政府也不可能包揽整个信息化的建设。在我国,要遵循这一规律就必然要求打破部门之间和地区之间的界限,统一标准,联合行动,相互协调,互谅互让,分工合作,发挥整体优势。只有大联合才能形成规模经济的优势,才能在国际信息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争取主动。
(4)大容量数据存贮及元数据
数字地球将需要存贮10??字节的(Quadrillions)信息。美国NASA的行星地球计划EOS—AM1 1999年上天,每天将产生1000GB(即lTB)的数据和信息,1米分辨率影像覆盖广东省,大约有lTB的数据,而广东才是中国的l/53所以要建立起中国的数字地球,仅仅影像数据就有53TB,这还只是一个时刻的,多时相的动态数据,其容量就更大了。目前美国的NASA和NOAA已着手建立用原型并行机管理的可存贮1800TB的数据中心,数据盘带的查找由机器手自动而快速地完成,相信到下一世纪,还会有新的突飞猛进。
另一方面,为了在海量数据中迅速找到需要的数据,元数据(metadata)库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它是关于数据的数据,通过它可以了解有关数据的名称、位置、属性等信息,从而大大减少用户寻找所需数据的时间。
(5)科学计算
地球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地球上发生的许多事件,变化和过程又十分复杂而呈非线性特征,时间和空间的跨度变化大小不等,差别很大,只有利用高速计算机,我们今日和跨世纪的未来,才有能力来模拟——些不能观测到的现象。利用数据挖掘(Data Mining)技术,我们将能够更好地认识和分析所观测到的海量数据,从中找出规律和知识。科学计算将使我们突破实验和理论科学的限制,建模和模拟可以使我们能更加深入地探索所搜集到的有关我们星球的数据。
(6)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
可视化是实现数字地球与人交互的窗口和工具,没有可视化技术,计算机中的一堆数字是无任何意义的。
数字地球的一个显著的技术特点是虚拟现实技术。建立了数字地球以后,用户戴上显
示头盔,就可以看见地球从太空中出现,使用“用户界面”的开窗放大数字图像;随着分辨率的不断提高,他看见了大陆,然后是乡村、城市,最后是私人住房、商店、树木和其它天然和人造景观;当他对商品感兴趣时,可以进入商店内,欣赏商场内的衣服,并可根据自己的体型,构造虚拟自己试穿衣服。
虚拟现实技术为人类观察自然,欣赏景观,了解实体提供了身临其境的感觉。最近几
年,虚拟现实技术发展很快。虚拟现实造型语言(VRML)是一种面向Web、面向对象的三维造型语言,而且它是一种解释性语言。它不仅支持数据和过程的三维表示,而且能使用户走进视听效果逼真的虚拟世界,从而实现数字地球的表示以及通过数字地球实现对各种地球现象的研究和人们的日常应用。实际上,人造虚拟现实技术在摄影测量中早已是成熟的技术,近几年的数字摄影测量的发展,已经能够在计算机上建立可供量测的数字虚拟技术。当然,当前的技术是对同一实体拍摄照片,产生视差,构造立体模型,通常是当模型处理。进一步的发展是对整个地球进行无缝拼接,任意漫游和放大,由三维数据通过人造视差的方法,构造虚拟立体。
2、数字地球中的“三S”技术
数字地球的核心是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技术体系中最基础和基本
的技术核心是“三S”技术及其集成。所谓“三S”是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的统称。没有“三S”技术的发展,现实变化中的地球是不可能以数字的方式进入计算机网络系统的。
(1)空间定位(GPS)技术
GPS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定位方法,已逐渐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取代了常规光学和电子仪器。80年代以来,尤其是90年代以来,GPS卫星定位和导航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在空间定位技术方面引起了革命性的变化。用GPS同时测定三维坐标的方法将测绘定位技术从陆地和近海扩展到整个海洋和外层空间,从静态扩展到动态,从单点定位扩展到局部与广域差分,从事后处理扩展到实时(准实时)定位与导航,绝对和相对精度扩展到米级、厘米级乃至亚毫米级,从而大大拓宽它的应用范围和在各行各业中的作用。不久的将来,人人可以戴上GPS手表,加上移动电话,你的活动就可以自动进入数字地球中去。
(2)航空航天遥感(RS)技术
当代遥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它的多传感器、高分辨率和多时相特征。
1)多传感器技术。当代遥感技术已能全面覆盖大气窗口的所有部分。光学遥感可包含可见光、近红外和短波红外区域。热红外遥感的波长可从8-14um,微波遥感观测目标物电磁波的辐射和散射,分被动微波遥感和主动微波遥感,波长范围为lmm。100cm,。
2)遥感的高分辨率特点。全面体现在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和温度分辨率三个方面,长线阵CCD成像扫描仪可以达到1.2m的空间分辨率,成像光谱仪的光谱细分可以达到5—6mm的水平。热红外辐射计的温度分辨率可从0.5K提高到0.3K乃至0.1K。
3)遥感的多时相特征。随着小卫星群计划的推行,可以用多颗小卫星,实现每2-3天对地表重复采样一次,获得高分辨率成像光谱数据,多波段、多极化方式的雷达卫星,将能解决阴雨多雾情况下的全天候和全天时对地观测,卫星遥感与机载和车载遥感技术的有机结合,是实现多时相遥感数据获取的有力保证。
遥感信息的应用分析已从单一遥感资料向多时相、多数据源的融合与分析过渡,从静态分析向动态监测过渡,从对资源与环境的定性调查向计算机辅助的定量自动制图过渡,从对各种现象的表面描述向软件分析和计量探索过渡。近年来,由于航空遥感具有快速机动性和高分辨率的显著特点使之成为遥感发展的重要方面。
(3)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
随着“数字地球”这一概念的提出和人们对它的认识的不断加深,从二维向多维动态以及网络方向发展是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地理信息系统理论发展和诸多领域的迫切需要,如资源、环境、城市等。在技术发展方面,一个发展是基于Client/Server结构,即用户可在其终端上调用在服务器上的数据和程序;另一发展是通过互联网络发展Internet GIS或Web—GIS,可以实现远程寻找所需要的各种地理空间数据,包括图形和图像,而且可以进行各种地理空间分析,这种发展是通过现代通讯技术使GIS进一步与信息高速公路相接轨;再有一个发展方向,则是数据挖掘(DataMining),从空间数据库中自动发现知识,用来支持遥感解译自动化和GIS空间分析的智能化。
(4)“三S”集成技术
“三S”集成是指将上述三种对地观测新技术及其他相关技术有机地集成在一起。这里所说的集成,是英文Integration的中译文,是指一种有机的结合,囊括在线的连接、实时的处理和系统的整体性。GPS、RS、GIS集成的方式可以在不同技术水平上实现。“三S”集成包括空基三S集成与地基三S集成。空基“三S”集成:用空一地定位模式实现直接对地观测,主要目的是在无地面控制点(或有少量地面控制点)的情况下,实现航空航天遥感信息的直接对地定位、侦察、制导、测量等;地基“三S”集成:车载、舰载定位导航和对地面目标的定位、跟踪、测量等实时作业。
四、数字地球的应用
“数字地球”对人类的积极作用很难确切估量,您无论如何想象恐怕都不会过分。 “数字地球”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
第一,在当前以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建设中具有的重大作用已初见端倪。它是国家可持续发展和自主创新的必然依托,国家和民族安全的保障,国家经济建设新的增长点。我们逐渐可以看到,“数字地球”提供的数据和信息在农业、林业、水利、地矿、交通、通讯、新闻媒体、城市建设,教育、资源(土地、森林、水、矿物、海洋等)、环境、人口、海洋以及军事等几十个领域都能产生广阔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不妨信手拾来一些例子,如象农作物监测、农作物估产、农作物面积估算、土地覆盖物的识别和评价、土地和地籍管理、水资源管理、环境监测、资源合理利用、数字天气预报、灾害监测与评估、灾害模拟和预报、渔场预报、智能交通管理、跟踪污染和疾病的传播区域、商业选址、市场调查、移动通讯、民用工程、城市管道管理、在线政府公共信息服务等等。以我国为例,“数字地球”是充分利用我国现有的数据和信息资源为当前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的最佳途径。我国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原始数字化数据和相应的资料,建立了一千一百多个大、中型数据库以及无以数计的各类数字化地理基础图、专题图、城市地籍图等。但是,目前大量的数据所有权混乱,标准不一致,兼容性、可比性差,利用率低。从“数字地球”战略出发,重新整合这些数据,能够从技术上根本改变这种现象。
第二,在未来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建设中具有重大的作用。地球是一个有限体, 地球上人类赖以生存的可利用的自然资源无疑也是有限的。正因为自然资源的有限以及以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特征的信息革命的深入, 世界经济模式必然会从现行的以自然资源为主的工业经济模式逐步转换为未来的以信息资源为主的知识经济模式。实事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农业经济时代不足10%,在工业经济后期达到40%以上,到知识经济时代将达80%以上。今天,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10%用于教育,5%用于各类组织对其员工的再培训,5%用作信息和知识的研究和开发。到2000年,发达国家的传统工人将仅占国家总劳动力的六分之一或八分之一,这意味着体力劳动力不再是获得经济来源的主要途径,取而代之的是知识和信息。
在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即将到来的信息社会中,信息是知识经济社会的主要经济资源,数字化信息是知识经济的物质形式。“数字地球”可以包容80%以上的人类信息资源,因此,以数字形式处理一切与空间位置相关的空间数据和与此相关的所有文本数据为特征的“数字地球”则是未来信息资源的主体核心,知识经济社会的基础建设之一就是信息高速公路。“数字地球”是“信息高速公路”的车和货,它们是一对孪生兄弟,并必将对形成一个广泛而又重要的产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在人类所接触到的信息中有80%与地理位置和空间分布有关,地球空间信息是信息高速公路上的货和车。数字地球不仅包括高分辨率的地球卫星图像,还包括数字地图,以及经济、社会和人口等方面的信息,它的应用有时会因为我们的想象力而受到限制,换句话说,数字地球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超出我们的想象,可以乐观地说下一世纪中,数字地球将进入干家万户和各行各业。这里只能就我们的理解提出一些现实的应用。
(1)数字地球对全球变化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全球变化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数字化表示的地球
为我们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在计算机中利用数字地球可以对全球变化的过程、规律、影响以及对策进行各种模拟和仿真,从而提高人类应付全球变化的能力。数字地球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对全球气候变化、海平面变化、荒漠化、生态与环境变化、土地利用变化的监测。与此同时,利用数字地球,还可以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许多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与预测,如: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灾害预测与防御等。
我国是一个人口多,土地资源有限,自然灾害频繁的发展中国家,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一直是致关重要的。经过二十年的高速发展,资源与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九八年的洪灾,黄河断流,耕地减少,荒漠化加剧,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从宏观的角度加强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监测和保护,加强自然灾害特别是洪涝灾害的预测、监测和防御,避免第三世界国家和一些发达国家发展过程中走过的弯路。数字地球在这方面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2)数字地球对社会经济和生活的影响
数字地球将容纳大量行业部门、企业和私人添加的信息,进行大量数据在空间和时间分布上的研究和分析。例如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全国铁路、交通运输的规划,城市发展的规划,海岸带开发,西部开发。从贴近人们的生活看,房地产公司可以将房地产信息链接到数字地球上;旅游公司可以将酒店、旅游景点,包括它们的风景照片和录像放入这个公用的数字地球上;世界著名的博物馆和图书馆可以将其收藏以图像、声音、文字形式放入数字地球中:甚至商店也可以将货架上的商品制作成多媒体或虚拟产品放入数字地球中,让用户任意挑选。另外在相关技术研究和基础设施方面也将会起推动作用。因此,数字地球进程的推进必将对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3)数字地球与精细农业
下一世纪农业要走节约化的道路,实现节水农业、优质高产无污染农业。这就要依托数字地球,每隔3-5天给农民送去他们的庄稼地的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农民在计算机网络终端上可以从影像图中获得他的农田的长势征兆,通过GIS作分析,制定出行动计划,然后在车载GPS和电子地图指引下,实施农田作业,及时地预防病虫害,把杀虫剂、化肥和水用到必须用的地方,而不致使化学残留物污染土地、粮食和种子,实现真正的绿色农业。这样一来,农民也成了电脑的重要用户,数字地球就这样飞入了农民家。到那时农民也需要有组织,有文化,掌握高科技。
(4)数字地球与智能化交通
智能运输系统是基于数字地球建立国家和省、市、自治区的路面管理系统、桥梁管理系统、交通阻塞、交通安全以及高速公路监控系统,并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电子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地面运输管理体系,而建立起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运输和管理系统,实现运输工具在道路上的运行功能智能化。从而,使公众能够高效地使用公路交通设施和能源。具体地说,该系统将采集到的各种道路交通及服务信息经交通管理中心集中处理后,传输到公路运输系统的各个用户(驾驶员、居民、警察局、停车场、运输公司、医院、救护排障等部门),出行者可实时选择交通方式和交通路线;交通管理部门可自动进行合理的交通疏导、控制和事故处理;运输部门可随时掌握车辆的运行情况,进行合理调度。从而,使路网上的交通流处于最佳运行状态,改善交通拥挤和阻塞,最大限度地提高路网的通行能力,提高整个公路运输系统的机动性、安全性和生产效率。
对于公路交通而言,ITS将产生的效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提高公路交通的安全性。
——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汽车运输对环境的影响。
——提高公路网络的通行能力。
——提高汽车运输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各方面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通过系统的研究、开发和普及,创造出新的市场。
美国国会1991年颁布“冰茶法案”(ISTEA—Intermodel Surface Transportation Efficiency Act),1998年颁布“续茶法案”(NEXTEA—National Economic Crossroad
Transportation Efficiency Act),目标是实现高效、安全和利于环境的现代交通体系。
(5)数字地球与Cybercity
基于高分辨率正射影像、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建筑CAD,建立虚拟城市和数字化城市,实现真三维和多时相的城市漫游、查询分析和可视化。数字地球服务于城市规划、市政管理、城市环境、城市通讯与交通、公安消防、保险与银行、旅游与娱乐等,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提供依据和保证。
(6)数字地球为专家服务
顾名思义,数字地球是用数字方式为研究地球及其环境的科学家尤其是地学家服务的
重要手段。地壳运动、地质现象、地震预报、气象预报、土地动态监测、资源调查、灾害预测和防治、环境保护等等无不需要利用数字地球。而且数据的不断积累,最终将有可能使人类能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我们生存和生活的这个星球,运用海量地球信息对地球进行多分辨率、多时空和多种类的三维描述将不再是幻想。
(7)数字地球与现代化战争
数字地球是后冷战时期“星球大战”计划的继续和发展,在美国眼里数字地球的另一种提法是星球大战,是美国全球战略的继续和发展。显然,在现代化战争和国防建设中,数字地球具有十分重大意义。建立服务于战略、战术和战役的各种军事地理信息系统,并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建立数字化战场,这是数字地球在国防建设中的应用。这其中包括了地形地貌侦察、军事目标跟踪监视、飞行器定位、导航、武器制导、打击效果侦察、战场仿真、作战指挥等等方面,对空间信息的采集、处理、更新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战争开始之前需要建立战区及其周围地区的军事地理信息系统;战时利用GPS、RS和GIS进行战场侦察,信息的更新,军事指挥与调度,武器精确制导;战时与战后的军事打击效果评估等等。而且,数字地球是一个典型的平战结合,军民结合的的系统工程,建设中国的数字地球工程符合我国国防建设的发展方向。
总之,随着“三S”技术及相关技术的发展,数字地球将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其中有些影响我们可以想象,有些影响也许我们今日还无法想象。
“数字地球”的核心思想是用数字化的手段整体性地解决地球问题(与空间位置相关的问题)和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从以下六个方面可以看出这一核心思想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第一,从政治经济背景看,冷战结束后,世界的重心由苏美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全面对峙变为政治多极、市场经济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占有主导地位以及经济的全球化。第二,人类社会的经济形态由农业经济、工业经济逐步地向知识经济过渡,知识经济最大的特点是:不依赖于自然资源,而是以人为本,依托于信息资源,而信息资源的80%部分应当与“数字地球”有关。第三,从认知思想背景看,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从数字、文字、文章、文化和从部落、公社、国家这样发展的,信息技术和信息社会又重复这个过程,即数字、文字、图像、图形;网络应用是从主页到数字政府;从独建独用,到共建共享;人类认识地球的角度和范围从局域性的图形、地区、国家,再到一个全球性的“数字地球” 的概念。第四,从学科背景看,地球科学的发展从定性的认识,逐渐细分的学科,半定量的描述和分析,到多学科共同协作,各种技术的综合运用来对地球科学的重大事件如白垩纪地球之谜、地震预报、资源分布、环境与生态进行定量和综合研究,“数字地球”代表这种发展趋势(陈强)。中国地学界最近几年就这方面的名词问题先后有6、7个提法,如:地球信息科学,地球信息技术,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地球空间信息技术,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地理空间信息科学等,基本目的在于体现这种发展趋势。第五,从技术背景看,“数字地球”最直接相关的八个方面:空间对地观测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地学数字技术都发展很快,也逐步与全球化连在一起,地理信息逐步进入信息技术的主流(信息技术又是知识经济的主体),即应用对象与应用手段(技术)的融合成为一个主流。第六,从社会需求看,科技发展、工农业应用、商业经济、军事技术和人民生活等方面对地理信息的空前未有的巨大需求。第七,国家级、地区级和全球性的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SDI,RSDI,GSDI),是“数字地球”的一个核心,从九十年代初开始已一步一步地向前发展,并已经在世界范围内积累了海量的建立“数字地球”所需的原始数字化数据和相应的资料,这包括无以数计多种比例尺的各类数字化地理基础图、专题图、城市地籍图。所以“数字地球”反映的核心思想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数字地球的提出是全球信息化的必然产物,它的一项长期的战略目标,需要经过全人类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同时,数字地球的建设与发展将加快全球信息化的步伐,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并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