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水产饵料生物
的培养
(增殖)
第一章
水产饵料生物的
室内培养
藻类培养方法简介
藻类, 特别是单细胞藻类的营养丰富, 含有动物和人生长发育所必
需的营养物质 。 自上世纪四十年代以来, 各国学者都试图用藻类这一资
源解决人类食物和动物饵料的缺乏问题 。 另一方面, 藻类可直接或间接
的作为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的饵料, 因此, 藻类培养对水产养殖具有更
大意义 。
关于藻类培养, 还有其他意义, 如利用培养固氮蓝藻解决稻田氮素
肥料;或从一些藻类提取药物;或研究藻类生理, 以及用于太空食品等
。 在渔业利用方面, 藻类培养主要是解决水产动物饵料 。 目前, 有关海
水藻类的培养较多, 我国在海水养 殖方面, 已大规模展开了某些浮游植
物的培养, 如扁藻 ( Platymonas spp), 中肋骨条藻 ( Skeletonema
costatum), 三角褐指藻 ( 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 盐藻 (
Dunaliella spp.), 新月菱形藻 ( Nitzschia clostertum), 牟氏角毛藻 (
Chaetoceros muelleri) 及球等鞭金藻 ( Isochrysis galbana) 等, 已解决贝
类人工养殖的早期幼体饵料问题 。 在淡水养殖方面, 我国只进行了螺旋
藻, 鱼腥藻, 小球藻, 栅列藻等的培养 。
今后, 随着养殖事业的发展, 对一些新品种的养殖以及解决某些品种
幼鱼的饵料, 必然涉及到藻类的培养 。 因此, 有必要了解藻类培养的基
础知识 。 先仅就藻类, 主要是单细胞藻类的一般培养方法及有关理论加
以简述 。
藻类的生
长模式
单细胞藻类在
培养过程中,
生长繁殖的速
度,出现一定
的起伏,这种
生长模式可划
分为六个时期
藻类的培养方式
藻类的培养方式, 以藻类培养的目的要求而各种各样 。 但可分为密闭式
培养和开放式培养两大类 。
1,密闭式培养:密闭式培养的目的是不使外界杂藻, 菌类及其他有机体
混入培养物中 。 将培养液密封在与外界完全隔离的透明容器中, 由此通气,
搅拌, 输送培养液及调节水温和取样等设备, 也都要与外界隔离 。 培养容器
多为管状, 也有池状, 用有机玻璃或透明的聚乙烯所料做成水平管道, 直立
或斜立在地上, 暴露阳光或人工光照下 。 这种培养方式, 成本高, 好控制,
产量亦稳定 。
2,开放式培养:将藻类培养于敞开的容器 ( 如水泥池, 管道, 木盆等 )
中 。 方法设备较简便, 可进行小量或大面积的培养 。 该法培养物中易发生敌
害生物污染, 但成本低, 使用较普遍, 也是今后藻类培养所应采取的方式 。
开放式可分如下几种类型:
⑴ 开放循环培养:其特点式培养液借助循环水泵而不断循环流动 。 培养
物能循环, 就可省却搅拌工作 。
⑵ 开放非循环培养:其特点是培养液不循环流动, 而定时由小管通入 CO2
和空气到培养液中;同时也起搅拌作用 。 此法在大面积培养中使用较普遍 。
优点是设备简单, 无需动力, 水泵及大量的 CO2及通气设备 。
⑶半开放循环培养:半开放培养是指培养容器或池、槽等场所虽仍敞开
,但有些部分密闭,或用塑料布覆盖。这种培养方式,利用管道,依靠动力
,使培养液流动和通入含二氧化碳的空气。该方式设备复杂,但效果较好。
培养液的配制及举例
在实验条件下培养微型藻类有多种培养基配方 。 这些配方大多数是早
先发表过的配方的修改方, 有些则从分析天然生境的水而得到, 有些是从
生态角度考虑的 。 发展藻类培养的营养配方时的主要考虑的问题是:
a,盐的总浓度:大多是取决于有机体的生态来源 。
b,主要离子组分的组成及浓度:他们是钾, 镁, 钠, 钙, 硫酸盐和磷
酸盐 。
c,氮源:硝酸盐, 氨和尿素常用作配方中的氮源, 根据造中的性能和
pH的最适点而定 。 藻类的生长主要依赖氮的可利用性 。 大多数微型藻干物
中含有 7~ 9% 的氮 。 因此在 1升培养液中生产 10g细胞就至少需要 500~
600mgL-1KNO3。
d,碳源:无机碳通常是用含 1~ 5% CO2的空气来供应的, 碳的另一种
供应办法是用碳酸氢盐 。 选用何种办法主要是根据藻类生长的 pH最适点而
定 。
e,pH,通常用偏酸的 pH值来避免钙镁和其它微量元素发生沉淀 。
f,微量元素:培养基中的微量元素通常是用早已证明有效浓度的混合
溶液来提供的 ( 浓度在 μ gl-1级范围 ) 。 然而, 这些微量元素的组分对藻类
生长是否必须却不能总能显示 。 为增加微量元素的稳定性, 常用柠檬酸盐
和 EDTA作为螯合剂 。
维生素:许多藻类要求有硫胺素和维生素 B12的供应。
以下是几种很有用的培养液配方
1,单细胞绿藻 ( 栅列藻 ) 培养液
水生 4号
( NH4) 2SO4 0.200g
Ca(H2PO4)2·H2O+2( CaSO4·H2O) 0.030g
MgSO4·7H2O 0.080g
NaHCO3 0.100g
KCL 0.025g
FeCL3( 1% ) 0.150mL
土壤浸出液 0.500mL
水 1000mL
水生 6号
NH2CONH2 0.133g
H2PO4 0.033mL
MgSO4·7H2O 0.100g
NaHCO3 0.100g
KCL 0.033g
FeSO4( 1% 水溶液 ) 0.200mL
Cacl2 0.050mL
土壤浸出液 0.500mL
水 1000mL
水生四号培养液中, 藻类呈深绿色, 生长繁殖速率较低 。 水生 6号培养液中, 藻类呈草
绿色, 色素不够正常, 但生长繁殖迅速 。
土壤浸出液是用田园土壤按水与图 2:1的比例, 搅匀浸泡后的上层清液, 用前煮一小时
后镜检, 发现污染生物, 应再加温消毒后使用 。
2,浮游硅藻培养液
水生硅 1( mg/l)
硝酸氨 120 硫酸镁 70
磷酸氢二钾 40 磷酸二氢钾 80
氯化钙 20 氯化钠 10
硅酸钠 100 柠檬酸铁 5
土壤浸出液 20 硫酸锰 2
水 1000mL pH 7.0
水生硅 2( mg/l)
尿素 150 氯化钾 30
过磷酸钙 50 硅酸钙 100
硫酸镁 50 碳酸氢钠 3
硫酸锰 3 土壤浸出液 4mL
EDTA- 铁 1mL 水 1000mL
水生硅 2号是用化肥尿素过磷酸钙为氮磷来源,适于大量培养硅
藻时选用,生长适温为 20~ 30℃ ;光强为 2,000~ 5,000米烛光。
3,朱氏 10号培养液:适用于培养硅藻, 蓝绿藻等 。
H2O 1000mL
Ca(NO3)2 0.04 g
K2HPO4 0.01 g
MgSO4·7H2O 0.025 g
Na2CO3 0.02 g
Na2SiO3 0.025 g
FeCL3 0.008 g
使用时按 1/2,1/4,1/10稀释使用 。
4,f/2培养液
硝酸钠 ( NaNo3) 75 mg
磷酸二氢钠 ( NaH2PO4) 4.4 mg
f/2微量元素溶液 1mL
f/2维生素溶液 1mL
海水 1000mL
本配方时应与目前生产上使用的各种伪造的培养,但用于
硅藻培养时,应再加 50mgNa2SiO3。
附 I,f/2微量元素溶液配方:
硫酸锌 ( ZnSO4·4H2O) 23mg
硫酸铜 ( CuSO4·5H2O) 10mg
氯化锰 ( MnCl2·4H2O) 178mg
柠檬酸铁 ( FeC6H5O7·5H2O) 3.9g
钼酸钠 ( NaMoO4·5H2O) 7.3mg
乙二铵四乙酸钠 ( Na2EDTA) 4.35g
六水氯化钴 ( CoCl2·6H2O) 12mg
纯水 1000mL
附 II,f/2微量元素溶液配方:
维生素 B12 0.5mg
维生素 H( 生物素 ) 0.5mg
维生素 B1 100mg
纯水 1000mL
四, 藻种的分离培养
为了要进行某种藻类的科学研究活大量培养, 有必要把某种藻类与其他生物
分离 。 分离培养藻种, 可分为两大类, 一为单种培养, 即藻类虽只有一种, 但还
混杂细菌 。 另一为纯培养, 即不仅藻类只有一种, 亦无其它任何生物 。 纯培养比
较困难, 一般的分离培养往往只能做到单种培养 。
决定培养哪一种藻类, 主要根据培养的目的要求, 及某一种类的生物学特征
。 藻类的分离主要有以下几种常用方法 。
1,离心法:将混合液用离心机离心, 水中不同藻体及细菌就以不同的速度下
沉, 因此得以分开 。 这样将不同时间下从导管底的藻体取出, 经镜检选定某种藻
类最多的沉积物, 再加清水, 继续离心, 如此反复就可得到比较单纯的藻体, 在
接种相应培养液中培养 。 该法可消除细菌, 并增加纯粹分离的可能性, 至少可作
为藻种平板培养的准备工作 。 另外, 在水液中藻体含量较少时, 可用此法集中藻
体 。 但此法不能做到使不同藻类完全分离 。
2,稀释法:该法源于中野治房 ( 1933) 的方法 。 用已消毒试管 5只, 在第一
管盛蒸馏水 10mL,第 2~ 5管都装 5mL,用高压蒸汽消毒, 待冷却后, 第 1管用滴管
滴入混合藻液 1~ 2滴, 充分振荡, 使均匀稀释 。 次用消毒吸管, 从第 1管中吸取
5mL滴入第二管中如前振荡, 使均匀稀释 。 以后依次同样滴入第 3~ 5管, 并都充分
均匀稀释 。 然后把五个已盛又消毒的琼胶培养基培养皿, 加热使之溶解, 待冷却
而尚未凝固时, 分别滴入五个试管的藻液各一滴, 用力振荡, 使藻液充分混乳培
养基中 。 待冷凝后, 把五个培养皿放在受着漫射光窗口, 一直到出现藻群时为止
。 在 20℃ 左右时, 约 10天即出现藻群 。 用消过毒的白金丝取些藻群, 进行琼胶固
体培养基的不通气培养 。 此过程反复多次, 直至得到完全分离的纯藻种群为止 。
此法稀释要使用较多容器分组培养,比较麻烦,但较易成功。
3,微吸管法:将水样在载玻片上滴成绿豆粒大小的一些水滴,
这样可使每个水滴中有很少生物而便于分离;在解剖镜下用微吸管
( 口径小至 0.008~ 0.16mm,圆口, 可自行拉制 ) 。 将要分离的藻
体吸出, 用蒸馏水或平衡矿物质溶液冲洗数次, 然后主导成有培养
基的小培养皿中培养, 待生长旺盛后, 再扩大培养 。 此法较适用于
能运动的藻类 。
4,趋向反应法:利用藻类的特殊趋向性 ( 如向光, 向地等 )
不同而分离藻体 。 此过程反复几次就可得到一定纯度的藻体 。 分离
效果较好, 只是不能应用于不运动的藻体 。
5,平板分离法:在培养液中加入战培养液 1.5% 的琼胶, 加溶
解后, 注入培养皿中, 加盖后用 15磅压力 121℃ 灭菌 20分钟, 即制
成胶质培养基 ( 也可用硅酸胶和明胶制备 ) 。 在琼胶培养基放在
40℃ 以下的水浴锅内, 开改用吸管注入混合藻液, 摇匀, 使之分散
在培养基平面上 。 之后, 可放在恒温箱内, 用荧光灯照射, 使藻群
生长 。 再经镜检, 反复此法不断提纯, 即可分离出较纯的藻种 。
6.固氮蓝藻分离培养法:将一小片藻丝群接种到培养基上,
几天后再用灭菌白金丝挑取生出的新藻丝接种到平板培养基上。这
样经几次分离接种就得到较纯的藻种。
五, 藻种的选择, 接种和保存
1,藻种的选择:
虽然藻类种类较多, 但其中仅少数经过人工培养 。 应该研究
在室外培养其他藻种的可能性和他们生产的潜力, 所选择的生
物种应具有下列特征:
⑴ 生长迅速;
⑵ 对极端的温度和辐射条件的耐性范围大;
⑶ 蛋白质, 脂类和糖类含量高, 或有选择地积累一种特殊的
代谢产物 ( 如甘油 ) ;
⑷ 无毒性, 且易于收获 。
根据系统的要求和特殊的方法, 还可有其他要求 。
2,接种:
再分离到单纯藻群后,就可接种到培养液中进行培养,进而
移养扩大培养。接种方法有液体接种和干藻接种。前者是将藻
液直接加入培养液中进行搅拌,加入的藻种分量视水温而定,
水温较低( 10℃ 以内)时,多加;约占培养液总量的 30~ 40%
左右,水温适宜时( 25~ 30℃ 左右),可加 5~ 8%左右。后者
是用干藻的藻体接种,接种量为 0.1~ 0.2%。
3,藻种的保存:
一旦藻种分离得到, 就要保存好以便在一定的时间内供接
种用 。 为此, 要将藻种消毒, 避免其他来源的污染 。 给以适
当的光照和温度 。 在液体培养中, 为了快速增殖, 可用
5400lx。 再得到良好生长后 ( 1~ 2周 ), 培养液移到更低的
光照条件 ( 540~ 1100lx), 以求缓慢生长及储藏 。 藻类在琼
脂培养基上接种后的藻种, 先给予 2700lx光照 6~ 7天, 直到
得到良好生长, 然后移到 540~ 800lx光强的地方 。 大多数藻
类保存在室温下 ( 15~ 20℃ ) 即可, 少数造中存活需较高温
度 。
藻种接代一致的频率视物种及贮存条件而不同,单胞藻及
丝状不运动的物种可以每六个月到十二个月移种一次,有鞭
毛的物种移种次数要更频繁些。某些藻种曾成功地做到了在
液氮下长期保存。
六、管理及采收方法
藻类培养的管理包括培养基养料的补给, 光照及温度调节, CO2的补
给, 搅拌, 防污等 。 在培养过程中, 补给的养料, 要选择肥效速, 并
有持久性, 来源较广, 价格低廉的种类 。 一般都以有机肥料为补肥 。
光照, 温度的调节视种类及季节而定 。 室内照光一般都采用白炽
电灯和荧光管 。 温度调节一般采用室内用白炽灯照射培养物或用温室
,安装电热管等升温, 室外冬季升温较困难, 主要采用玻璃棚;用冷
水管道降温, 或经通风遮阳降温 。
CO2的补给一般通过空气压缩机或橡皮管将含 5% CO2的空气通过培
养物中 。
搅拌使藻类培养不可少的一道工序 。 搅拌可使培养物均匀分布,
水温均匀, 利于藻类生长 。 搅拌的方法一般为人力搅拌, 风力搅拌,
空气搅拌和磁力搅拌 。 此外还有循环流动法 。
防污在藻类培养中很重要,对杂藻及细菌的防治主要采用石灰、
漂白粉、硫酸铜等试剂。用 1~ 0.5ppmCuSO4防值杂藻的效果较好。当
有浮游动物污染时,可施用化学试剂、杀虫剂等杀灭,如硫酸铜 1~
2ppm可杀灭轮虫、纤毛虫;漂白粉 4ppm对各种虫类均有效;食盐 9‰,
可杀灭轮虫;碘液 5‰,再稀释到十万分之一,可杀灭纤毛虫。
培养物的采收的时间要适当, 主要根据其密度大小决定 。 采
收的方法有:
1,物理浓缩:
⑴ 离心法:国外使用最普遍 。 它利用离心力来把藻体与水液
分离, 是藻体下沉达到浓缩目的 。 主要工具是离心机 。
⑵ 重力沉降法:利用重力使培养物下沉而得到浓缩物 。 使用
的工具是沉淀器 。
⑶ 遮光法和降温法:对趋光性强的藻类, 如衣藻等进行遮蔽
光线, 使培养物下沉而得到浓缩物 。 低温使藻类也有下沉现象
2,化学浓缩法:
用沉淀剂如明矾, 石灰等, 使培养物下沉, 而得到浓缩物 。
明矾 0.3~ 0.4‰, 将之研碎, 加入培养物中搅拌, 半小时培养
物大部分下沉, 在 6~ 12小时后, 全部下沉 。 石灰一般是将其 1
斤溶在 100~ 200斤水中, 制得饱和石灰水, 其用量是 6% 。 但
该两法沉淀的藻浓缩物的灰分较多 。
此外,较大体积的种类,如丝状体、非浮游性的藻类等可用
过滤法采收。采收后的藻浓缩物即可经干燥加工成饲料或其他
原料。
七, 分析技术
1,细胞计数 — 显微镜法
培养物中的个体数测定, 是按照个体计数方法, 测定和估计培养物单位容
积中的个体数 。 计数方法同浮游植物定量的方法 ( 见前章 ) 。 此外, 也可以
采用血球计数法 。
2,分光光度计法:
培养物的藻类密度也可用分光光度计测定 。 当藻类密度较低时, 光径中的
细胞数与测量到的光密度有一简单的几何关系 。 在藻类密度不大时, 光密度
大, 细胞数目就多, 即可用测得的光密度值表示细胞数目 。
3,干重测定
测定干重的增加量是生产估测方法中的一个最直接的方法, 其步骤如下:
⑴ 取样 — 从藻体培养液中取出有代表性的一小部分体积的藻液 。 取样时
在以下三点上要特别注意,a,将培养物搅拌均匀 b,快速吸取样品以免沉积 c
,足够多的样品
⑵ 分离 — 取出样品后, 用过滤膜过滤或用离心法把藻体与介质分开 。 细
胞必须洗过以除去盐分和其它污物, 通常是用稀释的培养液或缓冲液 。 海洋
藻类不能用蒸馏水洗, 以免质壁分离和细胞胀破 。
⑶ 干燥 — 选择对特定有机体最适的烘干温度 。 a,避免过热 b,有好的重
复性 c,对同一样品增烘 1小时后, 称得统一重量 。
⑷ 测定结果的表示法所得干重测定值要以单位培养液体积的干重表示。
室外的培养池则用单位照光面积的干重来表示。
表 5-1 一些已大量培养利
用藻类的生态适应性
浮游动物集约化培养简介
浮游动物主要包括原生动物, 轮虫, 鳃足类, 桡足类, 糠虾和浮游幼虫
等 。 是鱼类的天然饵料, 尤其是水产重要经济动物的重要饵料 。 浮游动物的
培养与藻类培养一样, 具有重要的意义 。 下面简述现在水产养殖生产上常用
的浮游动物集约化培养的方法 。
一, 浮游动物培养所需要的一般条件
对培养浮游动物影响较大的因素有饲养用水的水质, 水温, 盐度, pH、
含氧量, 光照条件, 饵料的种类和数量, 容器的大小等, 现分述如下:
㈠ 培养用水:培养用水可用海水, 湖泊或池沼里的水, 或者保存 2~ 3周
的住家井水或自来水 。 在用自来水时, 每升水中要加入 5~ 8毫克的硫代硫酸
钠以除去水中的氯 。 饲养时, 为防止由于细菌繁殖而造成的水质恶变, 最好
是添加青霉素或链霉素之类的抗生素 。 但抗生素的效果只在 36小时之内 。 因
此, 如果在 10~ 12℃ 以下培养, 并且注意水的交换, 可不添加抗生素 。
㈡ 水温和盐度:在一定范围内, 温度越高其摄食速度, 生长速度也越高
。 饲养水温应与该种动物栖息场所的水温相适应 。 为了提高生长速度或繁殖
速度, 应考虑栖息现场的水温变动幅度, 应接近其上限 。 对饲养用水的盐度
问题研究较少, 怎样影响浮游动物尚无充分了解 。
㈢ pH和含氧量:培养用水的 pH值一般都保持 7.0~ 8.5。含氧量都希望达
到接近饱和的条件。如桡足类克氏纺锤镖水蚤 Acartia clausi在高密度( 380个
/ L) 下饲养时,如果含氧量低于 3.2 mg/L,就将全部死亡 。
㈣ 光照:饲养浮游动物的光照条将俄中各样, 其效
果无明显差异, 但必须避免直射日光 。
㈤ 饵料:现在常用的饵料有五大类:
① 培养的硅藻类和植物性鞭毛虫类 。
② 培养的轮虫类, 枝角类和桡足类等 。
③ 卤虫无节幼体 。
④ 酵母, 小麦粉, 大豆粉, 酱油粕, 海藻粉末以及相
应配方的配合饵料等人工饵料 。
⑤ 用网采集的天然浮游动物 。
㈥ 饲养容器:一般以水槽、指管或土池培养浮游动
物主要采用静水方式培养。
二, 淡水枝角类及蒙古裸腹蚤的培养方法
1,淡水枝角类, 枝角类的培养易于掌握, 但大量培养时需注意如下
几点:
⑴ 班塔法 ( Banta),
培养液为肥泥 1kg,马粪 ( 一周之久 ) 170 g,过滤池水 10 L。 将上述
培养液放在 15~ 18℃ 处, 过 3~ 4d,用细筛绢过滤;然后用过滤池水适当冲
稀 ( 1:2~ 4), 便可使用 。 培养液要常更换, 以确保饵料充分供给 。 这种
培养液培养的枝角类常红色, 并产卵较多, 是一种良好的培养液 。
⑵ 用绿藻培养枝角类法:单细胞绿藻, 小球藻和栅藻等是枝角类的天
然饵料, 可直接用于培养枝角类, 以免投饵的麻烦 。 这种单细胞培养液配
制如下:
每立方米水中放硝酸铵 3.5~ 35g; 过磷酸盐 6.6~ 26.4g
为确保藻类的不断繁殖, 需经常追加这两种无机盐类 。
⑶ 土池培养法:土池 1 m深, 注入 50cm深的水, 加入混合堆肥液汁,
促使单细胞藻类和细菌大量繁殖, 然后移入 溞, 裸腹 溞 等, 在温度 20~
25℃ 时, 3~ 4 d后即可大量繁殖 。 一般在良好环境下, 可产 800 g/m3。
培养期间要注意观察水温、水质、浮游植物等,更应观察水蚤是否怀
卵、卵形及卵数,有无冬卵,体色及消化道情况等。溞的颜色应为淡黄色
,略带红色或淡绿色;肠道应为绿色或深褐色;卵应为圆形、暗色,数量
在 10~ 20个以上。如果水藻体色很淡,肠呈蓝绿或黑色,卵数少,椭圆且
浅绿,并出现大批雄溞或动乱的,同时种群中幼体数小于成体数;这都是
培养情况恶化的象征,应抓紧采取措施或重新培养。
2,蒙古裸腹溞, 是从内陆盐水中采得,现已成功驯化于海
水中正常生长繁殖。其大量培养方法与淡水枝角类的相似,
但用水是海水,盐度 30-32左右,温度 25℃ 左右,适当光照。
用小球藻或微绿球藻加酵母投喂。小球藻要适当扩种培养,
以便满足大量培养蒙古裸腹溞的需要。可用水泥池培养大
量培养小球藻,培养用水要消毒,施肥等,要给以一定的
光照。最大培养密度可达 7000~1000 /L,生产量可达
70g/m3?d。
三, 轮虫的培养方法
目前,用于水产动物育苗生产上室内工厂化培养的轮虫
主要是褶皱臂尾轮虫轮虫,可以用培养的小球藻、扁藻、
衣藻等为饵料培养。特别是臂尾轮虫培养简单,水温保持
20~ 25℃,适宜 pH值为 7~ 8,投喂小球藻时,投喂量为
105~ 106个细胞/毫升。也可投喂酵母培养轮虫。将 800
mL 马粪和 1000 mL水很合在一起,煮沸约 1 h,待冷却后
过滤,并以二倍冷沸水冲稀,也可用之培养轮虫。
(一 ) 轮虫种的分离与保种
目前使用的种轮虫最初都是从天然水体中分离出来的, 这
些轮虫品系一般都经过长期研究和实际使用证明具有优良的品
质, 因而生产所用的种轮虫一般不需自己分离, 可从有关 科
研, 教学单位获得 。 轮虫种的分离并不困难, 需要时可以自己
进行分离 。 在温暖的季节 (水温 15℃ 以上 ),海边的小水体, 小
水塘特别是盐度较低的水体如盐碱滩上暂时性的小水洼中 常
有轮虫生活, 用浮游生物网捞取浮游生物样, 在解剖镜下用吸
管可比较容易地将轮虫吸出 。
轮虫一般采用保存冬卵的方式进行保种。在秋冬季冬卵往
往大量出现于轮虫培养池,从池底的沉淀物中可收集到大量的
轮虫卵。由于将轮虫卵与池底污泥分离开来比较困难,可直接
将含有轮虫卵的底泥放入冰柜保存。需要时,将这种底泥从冰
柜中取出,加入盐度为 15— 25的海水,待轮虫冬卵孵化后,用
筛绢滤出轮虫,再转移到培养水体中培养。
( 二 ) 轮虫的集约化培养
所谓轮虫的集约化培养是指在室内进行轮虫的高密度培养
。 在这种培养方式下, 培养条件一般能得到较好的控制, 轮
虫的生产比较稳定 。 其生产流程与微藻的培养相似, 也可按
规模的大小分为种级培养, 扩大培养和大量培养等 。
1.培养容器
室内培养轮虫对容器并没有严格的要求, 因培养规模不同
可选不同大小的容器 。 种级培养一般使用各种规格的三角烧
瓶, 细口瓶, 玻璃缸等, 扩大培养通常使用玻璃钢捅, 大量
培养则以水泥池最为常用 。 这些容器在位用前都需要用有效
氯或高锰酸钾进行化学消毒, 小型培养容器也可进行高温消
毒 。
2.培养用水
育苗厂进行轮虫的大量培养一般采用砂滤水,种级培养可
采用消毒水,以减少原生动物的污染。
3.培养条件和管理
( 1) 盐度 褶皱臂尾轮虫的适应盐度范围很广, 在盐度为 1— 250的水中均能生活, 比
较喜好盐度较低的海水, 最适盐度范围因品系不同而不同 。 生产上最好控制盐度在 15— 25
( 2) 温度 有报道说褶皱臂尾轮虫在水温 5℃ 一 40℃ 均能繁殖, 但绝大多数的研究和
实践都证明培养褶皱臂尾轮虫的最适水温为 25℃ 一 28℃ 。
( 3) 饵料 轮虫培养常用的饵料主要是微藻和酵母 。
微藻是培养轮虫的首选饵料, 常用微藻主要包括小球藻, 新月菱形藻, 三角褐指藻
,微绿球藻, 球等鞭金藻, 纤细角毛藻, 扁藻等 。 投喂次数和投喂密度并没有严格的要求
,既可一日投喂多次, 保持培养水体具有相对较低的饵料密度, 又可一次性投喂高密度的
微藻饵料, 然后较长时间不再投喂 。 实际操作中, 可以先将微藻培养起来, 然后直接将轮
虫接种到微藻培养物中 。 一般直接向密度为 500一 700万个/ mL的微绿球藻, 200一 250万个
/ mL的纤细角刺藻, 200一 250万个/ mL的球等鞭金簇中接种轮虫是没有问题的 。 用微藻喂
养轮虫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 应选用处于指数生长期的微藻, 老化的藻种不利于轮虫的生
长甚至致毒; ② 直接向高密度微藻中接冲轮虫时要保证轮虫种内没有原生动 物, 因为在
微藻饵料丰富的条件下, 原生动物繁殖迅速, 不仅浪费饵料, 而且抑制轮虫的生长; ② 对
轮虫培养水体给予一定的光照, 微藻的生长可利用培养液中的代谢废物, 改善水质 。
虽然微藻是轮虫最理想的饵料,但由于轮虫的大量培养需要的饵料很多,通过培养
微藻来繁殖轮虫往往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必须寻找低成本的替代饵料。酵母是迄今较好
的替代饵料,主要包括面包酵母、啤酒酵母、海洋酵酵母等,其中以面包酵母最易获得,
出而应用最广。所用的面包酵母一般是从酵母厂或食品厂购得,一般用鲜酵母,也可用干
酵母。鲜酵母通常放在冰柜保存。投喂前先在少量水中将冰冻的酵母块融化,充分搅拌制
成酵母悬液,然后施入培养轮虫的水体。酵母的投喂量一般按照 l g/ 100万个轮虫 ·d,分
2— 4次投喂。
4,充气 除在小型玻璃瓶内进行轮虫种级培养外, 轮虫的培养一般需要充气,
特别是用面包酵母培养轮虫时 — 定量的充气是必不可少的 。 充气的作用一是补充氧气,
二是防止饵料下沉 。 但是轮虫不是一种喜欢剧烈震荡的生物, 培养过程中应把气量调
小, 只要轮虫不出缺氧而漂浮在水面就可以了 。 日常管理中要经常检查充气系统, 及
时纠正过大或过小的充气 。
5.水质管理 由于轮虫的耐污能力很强, 很多培养轮虫自接种至收获不换水
,这在用微藻作饵料时并不会产生严重的问题 。 但由于投喂藻液的稀释作用, 很难作
到高密度培养 。 只有通过换水不断补充新藻液才能培养出高密度的轮虫, 减少水体的
占用 。 当用面包酵母培养轮虫时, 残饵会败坏水质, 必须进行换水 。 可用网箱滤出要
换的培养用水, 然后补充预先调温的过滤海水 。 一般每日换水一次, 换水量为 50% 。
除换水外, 如果池底很脏, 还需要进行清底, 用虹吸管将池底沉淀的污物吸出即可 。
为减少轮虫的损失, 吸底时可将吸出的水和污物接入一容器, 沉淀后再将上层 的轮
虫滤出, 放回原来的培养池 。 换水和清底都只能部分地改善水质, 如果发现大量的原
生动物繁殖起来, 需要对轮虫的培养水体进行彻底的改变, 此时要对轮虫倒池 。 方法
是用筛绢将池内的轮虫全部收集起来, 并以过滤海水冲洗数遍, 然后转移到另一备好
海水的培养池内 。
6.轮虫生长的检查 轮虫的培养需要经常用解剖镜检查, 生长良好的个体肥
大, 肠胃饱满, 游动活泼 。 轮虫成体带夏卵的比例和数目是判断生良好坏的重要标准
,如果多数成体带有夏卵 (一般 3— 4个, 少的 1— 2个, 多的 10一 15个 ),则说明生长较
好 。 如果轮虫死壳多, 身体上附着污物, 沉底, 不活泼, 不带卵或带冬卵, 雄体山现
等都是生长不良的表现 。
轮虫密度的检查可用肉眼估计,但用镜检精确计数较为科学。于培养池各部位
分别取一定体积的水样 (1mL即可 ),加碘液杀死轮虫,然后在解剖镜下计数水样中轮
虫的个数,并由此计算出培养池中轮虫的密度。
(三 )轮虫的营养强化
轮虫是目前海水鱼类育苗中最重要的开口饵料, 其所含的营养成分对鱼类的生
长速度, 抗病力及成活率等均有重要影响 。 在各种营养成分中, 以 ω3系列不饱和脂
肪酸持别是二十碳五烯酸 ( EPA) 和二十二碳六烯酸 (DHA)的缺乏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
。 因轮虫体内的的 EPA/ DHA主要是从其摄食的饵料中获取的, 而海洋微藻中 EPA/ DHA
的含量通常都比较高, 完全用海洋微藻培养的轮虫 — 般并不缺乏这些营养成分 。 然而
,现在生产上进行大规模轮虫培养时, 微藻供应量往往不能满足需要, 轮虫的饵料主
要是面包酵母, 而用面包酵母生产的轮虫严重缺乏 EPA/ DHA,在使用前必须进行营养
强化 。 强化轮虫 EPA/ DHA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方法:
1.用富含 EPA/ DHA的海洋微藻强化轮虫
将酵母轮虫用海洋微藻进行再次培养, 但应选用 ω 一 3系列不饱和脂肪酸 (特别
EPA和 DHA)含量丰富的藻种如三角褐指藻, 新月菱形藻, 纤细角毛藻, 球等鞭金藻,
小球藻, 微绿球藻等 。 综合考虑季节, 培养的难易程度等因素, 以小球藻和微绿球藻
较好 。
(1)强化培养一般在玻璃钢桶内进行, 也可在小型的水泥池内进行 。 用高锰酸钾
或有效氯对强化容器消毒后, 加入高含量的藻液 (小球藻, 微绿球藻的密度应在 700万
/ mL;
(2)用筛绢将要强化的酵母轮虫收集起来, 用干净海水冲洗数遍, 除去其中可能
混有的原生动物, 以免与轮虫争夺微藻饵料 。
(3)将要强化培养的轮虫转移到强化容器进行强化培养。轮虫的密度以 400一 500
个/ mL效果较好,强化过程中需不间断充气,控温在 25℃ 一 28℃ 。强化时间为 24— 48
h,时间太短效果较差。在强化过程中,如发现微藻被轮虫食尽,应把轮虫滤出,并
换藻液继续进行强化培养。
2.用强化剂强化轮虫
以强化轮虫 EPA/ DHA为目的的强化剂种类很多, 一般是从
鱼油, 乌贼油等海洋动物中提取的 。 这类强化剂含有多种不
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 是经乳化制成的乳浊液, 使用时比较
容易与水混合 。 强化剂的品牌很多, 不同型号的强化剂所含
的成分不完全相同, 使用时应根据其使用说明操作, 这里以
比利时的 INVE公司 Super selco为例将强化步骤简介如下:
(1)准备强化缸, 通常采用玻璃钢捅, 最好是具锥形底的
琉璃钢桶 。 用高锰酸钾或有效氯消毒后, 加入 25℃ 的过滤海
水 。 布入充气管, 采用大气泡充气, 不要使用气石 。
(2)用筛绢网将要强化的轮虫收集起来, 冲洗后转移到强
化缸中, 轮虫密度为 300一 500个/ mL。
(3)按 50g/ l强化水体的量称取强化剂, 加少量水用组织
捣碎机, 搅拌机等混匀后倒入强化缸, 强化 3— 4小时后, 依
法再加等量的强化剂继续强化 3— 4 h。
(4)强化完备后,用筛绢网滤出轮虫,用海水充分洗涤,
除去多余的强化剂,以减少对育苗水体的污染。
四, 原生动物的培养:
原生动物的培养方法较多, 如有用植物液溶解在水中
供细菌繁殖生长过程中利用, 这时溶液混浊, 纤毛虫就可
繁殖起来 。 具体方法为:
杂草 50克, 自来水 1000mL,煮沸 2 h,放置 1昼夜后过
滤, 以滤液为培养液, 用显微镜从野外污水中吸选纤毛虫
,接种于培养液, 在 20℃ 下培养一周, 能繁生大量纤毛虫

淡水鞭毛虫类 Polytoma的培养液配方为:在一升蒸馏
水中加胨 2 g,动物胶 150 g,醋酸钠 2克、磷酸二氢钾
0.25g,硫酸镁 0.25g。
五、卤虫
常见的一种为盐卤虫 Artemia salina,分布于沿海及内陆的咸水湖泊, 西北地区特别
丰富, 有待开发利用 。 卤虫分布甚广, 在海边的盐场, 内陆咸水湖泊均有生活 。 常见到的
多是雌性个体, 通常以孤雌生殖的方式来繁殖后代;只有在环境不良时才出现雄性个体,
行有性繁殖, 产生休眠卵, 渡过恶劣的环境;有些种群只行孤雌生殖, 终年见不到有雄性
个体的出现;然而, 在另一些种群, 则一遇不良的环境条件, 即见大量的雄虫 。 卤虫的适
应力很强, 生长迅速, 加上卵易保存, 并可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培养作活饵料, 广为利用,
深受养殖工作者的欢迎, 但价格很高 。 如 2001年价格高达 60多万元 /t。
卤虫无节幼体是水产动物培育初期的优良饵料。它在水产养殖业的应用日趋广泛,地
位也日趋重要。一般的卤虫休眠卵依其产地不同,其孵化率和饵料价值各异。目前,我国
的卤虫应用主要是利用其无节幼体作为甲壳类、鱼类育苗的饵料,随着虫卵需求量的增大
,价格上涨,购买虫卵已成为鱼类、甲壳类育苗场成本估算的主要项目之一。投喂无节幼
体时,应先用自来水或海水洗净后再使用,目的在去除去卤虫孵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甘油
和孵化水中很有的细菌、有害物质等,避免污染育苗他。此外,为了尽量使用具有较高能
量的无节幼体,应使用刚刚孵化的无节幼虫。未用完的无节幼虫应在低温 (0℃ ~5℃ )保存
,以减少能量消耗。卤虫成体亦可作为水产养殖动物的饵料,这在天然卤虫比较丰富的地
区 (如河北、山东等盐田较多的沿海地区 )已大量用于海水动物的人工育苗。卤虫成虫的加
工在国外已有尝试,如泰国将卤虫制成虾酱,供人们食用。由于卤虫蛋白质含量丰富,是
鱼类和甲壳类的良好饵料,且饲养容易,天然资源量很大,有望取代鱼粉成为水产养殖业
最重要的蛋白质源。 把卵放入海水或相当于海水的盐水(适宜盐度为 30~ 40,可用 1L淡水
中加 40~ 50 g粗制盐制得),在 25~ 30℃ 下孵化约 1.5d,即得卤虫无节幼体,孵化率在新
鲜的好卵可达 70%以上。孵化时要通气,不断搅拌,孵化出来的无节幼体具有趋光性,可
以在有光照明下使之聚集在水槽一侧,用吸量管吸收。孵化后 1~ 2d以内就可把卤虫无节
幼体用于鱼苗的饵料。也可作为浮游动物的饵料。
(一 ) 卤虫冬卵的生物学特征
卤虫冬卵的外层为一厚的卵壳,卵壳内为处于原肠期的胚胎
。卵壳分为三层。外层是卵外壳,呈土黄至咖啡等不同深度的
颜色,这一层具有物理和机械的保护功能;中间一层称为外皮
层,有筛分作用,可阻止大于二氧化碳 (CO2)分子的分子通过;
最内一层是胚表皮,为一透明而有弹性的膜。 卵壳内为胚胎,
一般处于滞育期。这种状态的卤虫卵处于暂时的发育停止状态
,对环境的忍耐力很强,耐干燥、低温,对较高的温度也不敏
感。当含水量低于 10%时可一直保持这种滞育状态,当含水量
高于 10%且又处丁有氧的环境中时,胚胎便开始代谢活动。干
燥的卤虫卵受温度的影响不大,置于 -273℃ 一 60℃ 并本影响其
孵化率,短时间放置在 60℃ 一 90 ℃ 对孵化率也无影响。虫卵完
全吸水后对温度则有明显的反应,当温度低于 18℃ 或高于 40℃
时就可使胚胎致死,在 -18℃ 一 4C及 32℃ 一 40℃ 时不使胚胎致
死,但可停止胚胎的活动,这种停止是可逆的,但长时间放置
会降低虫卵的孵化率。
(二)卤虫卵的收获与简单加工
目前, 卤虫养殖尚没有大规模开展起来, 水产养殖中所
用的卤虫卵绝大多数是从天然水域中捞取的 。 收获卤虫卵的
方法非常简单 。 一胶采用 150μm孔径的筛绢缝制而成的小网在
盐田, 盐湖的岸边捞取 。 因卤虫卵浮力大, 浮于水面, 易随
风在水面漂移, 因而水体的下风处卤虫卵比较集中, 是捕捞
卤虫的理想去处 。 另外, 卤虫产地往往是大风天气较多的地
区, 常有很多虫卵披风浪吹到岸上, 这些虫卵与尘土混合在
一起, 除非用卤水浮选, 平时很难对其进行分离 。 在出现较
大的降雨时, 雨水能将这些卤虫卵从岸上冲到临近的高盐水
体中, 因此雨后是捕捞卤虫卵的良好时机 。 由于降水引起盐
度下降, 容易使卤虫卵吸水甚至孵化, 雨后不仅要抓紧时间
捕捞, 而且要及时对所捕获的卤虫卵进行脱水等加工处理 。
卤虫卵用筛绢网从天然水域捞取后,往往含有很多的水
分、泥沙、腐烂有机质等杂质,贮存之前需要进行加工,卤
虫卵的加工程序一般包括下列步骤:
(1)用饱和盐水进行分离:这一步操作是利用卤虫卵能浮于饱和
盐水的特性, 沉淀除去虫卵中较重的杂质 。 为增加分离效果, 可辅
以少量充气 。
(2)用饱和卤水冲淋筛分:此步操作旨在除去比虫卵大和比虫卵
小的杂质 。 先用 1mm和 0.5mm孔径的筛绢除去较大的杂质, 再用
150μm孔径的筛绢除去比虫卵小的杂质 。
(3)用淡水洗去盐分:在 150μm孔径筛绢中冲洗除盐, 时间不得
超过 5— 10 min。
(4)用淡水进行比重分离:这一步骤是为了除去空壳和比虫卵轻
的杂质, 时间不超过 15min。 漂浮后用 150 μm孔径的筛绢将沉底的
虫卵挤干, 也可再离心除水 。 控制时间是为了防止虫卵过多吸收水
份而启动孵化生理活动, 以免下一步的干燥处理破坏虫卵 。
(5)干燥:用淡水分离后的虫卵应尽快将含水量降到 10% 以下,
只有在此含水量以下, 虫卵的生理活动才能停止 。 干燥时的温度应
控制在 40℃ 以下, 可在空气中铺成薄层遮阴风干, 也可在 35℃ 一
38℃ 烘箱烘干或在其他干燥装置中干燥 。 最好采用真空干燥或气流
干燥 。
(6)包装:此步骤是将干燥好的虫卵装入一定大小的听、袋等容
器,以便出售和贮存。
除以上步骤外, 为了终止滞育和提高孵化率,
卤虫卵的加工通常还包括以下内容:
(1)冰冻处理:将除去杂质的虫卵放入饱和卤水
中于 25℃ 冷冻 1— 2个月 。 冷冻后需将虫卵在室温
下至少放置一周后再干燥或使用 。
(2)饱和卤水浸泡:这一过程通常与饱和卤水比
重分离相结合 。
(3)双氧水处理:用 2% 的 H202每升加 l0一 20 g虫
卵充气浸泡 30min后, 用清水洗净 。 此法加工的虫
卵适于直接孵化 。
(4)重复吸水和脱水处理:将干燥虫卵按 50g/ L
于 25℃ 一 30℃ 的淡水中浸泡 2 h,再于饱和卤水中
浸泡至少 24 h,脱水。洗净后再按上述吸水 ——
脱水过程至少重复 3次。最后一次吸水后立即烘干
或直接孵化。
(三 ) 卤虫卵的贮存
卤虫卵贮存原理是使其生命活动处于停滞状态,
在贮存过程中不能启动虫卵的孵化生理 。 常用的方
法有:
(1)干燥贮存:使虫卵含水量保持在 9% 以下 。
(2)真空贮存:真空是为了减少氧气的存在, 长期
保存常与干燥法结合使用 。
(3)饱和卤水贮存:贮存的同时有终止虫卵滞育的
作用 。
这是 — 种简单实用的储存卤虫卵的方法, 在没有
卤水的地区可用粗盐代替 。
(4)低温:干燥和浸泡在卤水小的虫卵都可用低温
贮存。完全吸水的虫卵也可在 -18℃ 的冷库中贮存。
( 四 ) 卤虫卵的孵化
1,孵化条件
卤虫卵的孵化一般在孵化桶, 罐, 槽中充气进行 。 孵化
率是衡量虫卵的孵化效果和虫卵质量的尺度 。 孵化率是指
孵化卵数占虫卵总数的百分数 。 除虫卵质量外, 影响孵化
率的因子主要有下列几个 。 要得到好的孵化效果, 这些因
子需要保持在合适的水平 。
(1)温度:孵化水温要维持在 25℃ 一 30℃, 最好 28℃ 。
25℃ 以下孵化时间延长 。 33℃ 以上时, 过高的温度会使胚
胎发育停止 。 孵化过程最好保持恒温, 以保持孵化的同步
进行 。
(2)盐度:卤虫卵在天然海水甚至在盐度为 100的卤水中
都能孵化。但一般在较淡的海水中孵化率较高。常用盐度
为 20一 30的海水。如埠口盐场、窍歌盐场和柯柯盐湖的卤
虫卵最适孵化盐度分别为 30,20和 35。有些品牌的卤虫卵
推荐使用盐度为 15的海水。
(3)pH值:以 7,5— 8,5为佳, 过低可用 NaHCO3调节 。
有报道称最有效的孵化用水是在盐度为 5的半咸水中加 2.0%
的 NaHCO3,孵化水中加入 NaHCO3是为了保持 pH值不低于
8。
(4)充气和溶解氧:在孵化缸的底部放置足够的气石, 孵
化过程中需连续充气, 使水体翻滚, 避免在缸底形成死角
。 据报道将 DO维持在 2mg/ L的水平可得到最佳的孵化效果
。 因而对允气量应作适当控制, 不宜过大, 使虫卵能均匀
分布而又能避免机械性损伤 。
(5)虫卵密度:优质虫卵 (孵化率 85% 以上 )的密度一般不
超过 5g干重/ L。 密度过大为维持 DO,要增大充气, 充气
过大会使幼虫受伤, 产生的泡沫能使虫卵粘附, 对孵化不
利 。 一般采用的虫卵密度为 1— 3g/ L。
(6)光照:虫卵用淡水浸泡充分吸水后的 l h内的光照对提
高孵化率是重要的。一般 2000lx的光照即能取得最佳效果。
孵化时常采用人工光照,用日光灯或白炽灯从孵化缸的上
方照明。
2,孵化方法
准备孵化缸,最好使用具锥形底的玻璃钢槽。孵化缸用前
需要进行消毒。卤虫卵在孵化前常用淡水浸泡 1至数小时,
使虫卵充分吸水,以加快孵化速度,减少孵化过程中的能量
消耗。为了杀灭虫卵表面粘附的细菌,孵化前要对虫卵消毒
,一般用 2%一 3%的福尔马林浸泡 10一 15min,或用
200× 10-6的有效氯浸泡 20 min。 在前述的孵化条件下,孵化
24— 36 h。
(三 )无节幼体的收集与分离
孵化结束后, 要将卤虫无节幼体从孵化容器内收集起来 。 首先把充
气管, 气石从孵化器中取出, 在孵化器顶上覆盖一块黑布, 使缸内呈
黑暗状态, 10一 15min后自容器底虹吸无节幼体和未孵化卵的混合物于
筛绢网内, 此过程应尽量避免混入空壳 。
无节幼体收集起来后, 还需要将混入的空壳和末孵化的虫卵分离开
来, 否则空壳被鱼苗吞食能引起大批此亡 。 分离方法有多种, 主要有
趋光分离和比重分离 。
(1)利用趋光性分离卤虫无节幼体:此种分离方法可在各种玻璃容
器中进行,一般长方形的玻璃水族箱比较经济实用。①将水族箱放置
在高度为 60cm左右的桌上或水泥台上,加过滤海水至水深 40cm左右。
②将从孵化器内收集起来的无节幼体、卵壳和未孵化卵的混合物移到
该水族箱内,充气 5min。③ 用黑布罩住水族箱,在水族箱的一角开一
小孔,并在距该孔 10cm处放一只 100W灯泡,静置可见无节幼体趋光不
断向此处集中。④约 5— 10min后空壳上浮到水面,未孵化卵下沉到箱
底。此时开始虹吸集中到光亮处的无节幼体于一充气的桶内。虹吸时
每次只能吸出少量的水,片刻后无节幼体又集中过来再吸一次,不断
重复这一过程直到分离结束。在分离过程如发现卤虫有缺氧现象,应
立即停止分离,待冲气增氧后再继续分离。
(2)淡水比重分离法:此法是利用无节幼体, 卵壳, 未孵化
卵的比重差异来将它们分离开来 。 ① 将三者的混合物倒入
盛有淡水的盆内, 将盆倾斜静置 3min。 末孵化卵因比重大
而沉降到盆底, 无节幼虫因淡水麻醉出现暂时休克也下沉,
并靠近底部, 空卵壳比重最轻浮在水面 。 ② 用虹吸法将无
节幼体吸入网袋内, 滤去淡水 。
不论哪种方法都不能一次分离出很纯的无节幼体,往往需
要进行二次分离。用去壳卵孵化的无节外虫不必进行分离
便可投喂鱼苗。
( 五 ) 卤虫卵的去壳
处理
由于卤虫无节幼体与
末孵化的卵、卵壳难
以分离,投喂时就不
可避免地将大量卵壳
和未孵化的卵一起吧
到育苗池中,这些卵
壳和未孵化的卵一方
面会因腐烂或带有细
菌而引起水 体污染
或导致病害,另一方
面某些养殖动物会因
吞食卵壳和末孵化的
卵而引起肠梗塞.甚
至死亡。这个问题可
用虫卵去壳来解决,
即用化学除去虫卵的
咖啡色外壳而不影响
胚胎的活力。
(1)吸水:虫卵吸水膨胀后呈圆球形, 有利于去壳 。 一级是在
25℃ 淡水或海水中浸泡 1— 2 h。
(2)配制去壳溶液和去壳;卤虫卵壳的主要成分是脂蛋白和正铁
血红素, 去壳的原理就是利用次氯酸钠或次氯酸钙溶液氧化去除这
些物质 。
常用的去壳溶液是次氯酸盐 [NaClO或 Ca(ClO)2],pH值稳定剂
和海水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 。 由于不同品系卤虫卵壳的厚度不同
,因而去壳溶液中要求的有效氯浓度不同, 以期达到最佳效果 。 一
船而言, 每克干虫卵需使用 0.5g的有效氯, 而去壳溶液的总体积按
每克干卵 14 mL的比例配制 。 配制去壳溶液需用 NaOH(用 NaClO时
使用, 用量为每克干卵 0.15g),或 Na2CO3,[用 Ca(ClO)2时使用, 用
量为每克干卵 0.67 g,也可用 CaO,每克干卵 0.4 g]来调节 pH值在 10
以下 。 去壳溶液用海水配成, 加上冰块使水温降至 15~20℃ 。 在配
制 Ca(ClO)2去壳液时, 应先将 Ca(ClO)2溶解后再加 Na2CO3或 CaO,
静置后使用上清液 。
当把吸水后的卵放入去壳液中去壳时,要不停地搅拌或充气,
此时是一个氧化过程,并产生气泡,要不停地测定其温度,可用冰
块防止升温到 40℃ 以上。去壳时间 — 般为 5— 15 min,时间过长会
影响孵化率。
(3)清洗和停止去壳液的氧化作用:当在解剖镜下看不见咖啡色的卵
壳时, 即表示去壳完毕, 此时去壳溶液的温度不再上升 。 有一定的操作经
验后, 用肉眼目测即可比较好的掌握去壳的进程 。 用孔径为 120 μm的筛
绢收集上述已除去壳的卤虫卵, 用清水及海水冲洗, 直到闻不小有氯气味
为止 。 为了进一步除去残留的 NaClO,可放于 0.1 mol/ L HCl,0.1 mol/ L
CH3COOH或 0.05 mol/ L Na2SO3溶液中 1 min中和残氯, 然后用淡水或海
水冲洗 。
去壳卵可直接使用, 也可脱水后贮存备用, 但最好是孵化后使用 。
(4)脱水和贮存:清洗后的去壳卵如需保存一周以上, 需要脱水 。 具
体作法是先用 120 μm筛绢收集去壳卵, 然后滤去水分, 用饱和卤水浸泡
,饱和卤水用量为每克干卵 10 mL,浸泡 2 h后更换卤水或加盐一次 。 脱水
后的去壳虫卵可保存于冰箱中 。 上述保存于卤水中的去壳卵的含水量约为
16% 一 20%, 只能在数周内保持其原有孵化率 。 更长时期的保存要求含水
量在 10% 以下, 可用饱和氯化镁溶液进行脱水 。
去壳卵在紫外线照射下不能孵化, 因而去壳过程和去壳卵保存时都应
避免阳光直射 。
去壳卵解决了幼虫与卵壳分离困难的问题,此外去壳卵还有以下优点
:①去壳时使用次氯酸溶液同时有对虫卵消毒的作用。②鱼虾幼体可直接
摄食去壳卵而在消化上没有问题,可减少孵化工作的麻烦。②去壳卵在孵
化时消耗的能虽较少,每个幼虫的体重显著提高。
(六)卤虫卵的质量评价
卤虫卵的质量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评价 。 对养殖者而言, 理想的饵
料生物必须来源可靠, 使用操作方便;对养殖对象而言, 必须具有较
好的物理持性 (如大小等 )和营养价值 。 卤虫卵评价主要有以下几个项
目 。
1,孵化质量
包括以下四个指标:
(1)孵化率 (孵化百分率或百分比 ):指每一百粒虫卵所能孵化出的
无节幼体的只数 。 优质虫卵的孵化率可达 90% 以上 。 孵化率不能表示
出杂质及空壳含量 。
(2)孵化效率:每克虫卵所能孵化出的无节幼体的只数 。 虫卵的最
高孵化效率可达 30万只/ g。 这个数值能表示出虫卵的孵出情况和杂
质含量 。 但还不能表示出无节幼体的大小和重量 。
(3)孵化量:每克虫卵所能孵化出的无节幼体总干重 (mg)。 虫卵的
最高孵化量可达 600 mg干重/ g干虫卵 。 孵化量最能表示出虫卵的质
量, 是最可靠的一种卤虫卵评价方法 。
(4)孵化速度:这个数值是表示卤虫卵孵化快慢和孵化同步性的。
在 25℃ 时,天然虫卵得到的最佳孵化速度是 15 h开始出现无节幼体,
而后的 5 h内有 90%的无节幼体孵出。根据孵化速度可以计算出何时进
行初孵幼体的收集,以便得到含有高能量的无节幼体。
2,卤虫卵的生物学测定
不同品系的卤虫卵及其所孵出的无节幼体的大小不同
,卵壳的厚度也不相同 。 卵壳薄孵化较快, 且有用成份
的相对含量较高 。 另外, 无节幼体的大小对于不同育苗
对象的摄食适应 性也不司 。
3,无节幼虫的脂肪酸含量及组成成分的分析
不同的脂肪酸 (特别是 ω3系列高度不饱和脂肪酸 )的组成
和含量对养殖动物的饵料效果有重大影响, 因为养殖动
物的某些必须不饱和脂肪酸只有从食物中才能获得 。 脂
肪酸含量和组成可用气相色谱和高压液相色谱来分析 。
进行向虫卵评价时, 必须用刚孵出的无节幼体或上壳卵
进行分析 。
4,从投喂效果来测定饵料效果
即通过养殖动物的增重及生长发育情况等米判断卤虫
卵的优劣 。
5,卤虫卵的国家标准
(七)中国的卤虫卵
我国沿海的盐田和内陆盐湖幅员辽阔、卤虫资源丰富,
但我国卤虫卵的应用开发工作起步较晚,我国水产养殖业
需用的卤虫卵大多依赖进口,每年耗资上千万美元。 80年
代起开始在沿海地区进行卤虫卵的加工工作,并有产品出
口。但因设备、工艺等原因,卤虫卵的质量不如进口的名
牌产品稳定,尚没有创出自己的名牌。一段时期以来国内
外盛传中国卤虫卵具有孵化率低、孵化时间长而不整齐、
杂质含量高、初孵幼体较大等缺点。然而,近年的研究表
明,事实并不尽如此,除中国卤虫卵的原料来源背景复杂
、原料的杂质含量较高、不同产地的卤虫卵的生物学特性
有所差异外,中国由虫卵的营养价值并不比进口卤虫卵差
,某些地理品系的卤虫卵的主要营养成分指标还优于进口
卤也卵,经适当加工后孵化质量亦不成问题。
( 八 ) 卤虫无节幼虫的营养强化
卤虫无节幼体的强化与轮虫的强比方法相似, 但出于
卤虫的初孵无节幼体摄食能力很差, 一般不用微藻强化 。 这
里仍以比利时 INVE公司出产的 Super selco为例说明用强化剂
强化卤虫无节幼体的方法 。
(1)准备锥形底强化缸, 充气管和气石, 用高锰酸钾或
有效氯消毒, 添加 25℃ 一 30℃ 的过滤海水 。
(2)分离收集初孵的卤虫无节幼体, 按 300 ind./ mL转移
到强化缸中 。
(3)按 300mg/ L 强化水体的量称取强化剂, 加少量水混
匀后转移到强化缸中 。 强化过程中充气量要大, 强化时间为
12— 24 h。 如果强化时间比较长 (24 h)。 中间需再加一次强
化剂 。
(4)强化结束后,将卤虫无节幼体收集起来,充分冲洗
,除去多余的强化剂和附着在无节幼体身上的细菌等有害物
质,然后才能投喂鱼类等养殖动物。
( 九 ) 卤虫的集约化养殖
由于卤虫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因而是适合于集约化养殖的水产动物 。 ① 卤虫从无节
幼体到成体只需两个星期 。 在此期间体长增加了 20倍, 体重增加了 500倍 。 ② 卤虫发育过
程中, 幼体与成体的环境要求没有区别, 因而不必改变养殖的环境及设施 。 ② 卤虫的生
殖率高, 每四到五天可产 100一 300个后代, 生命期长, 平均成活期在六个月以上, 这是
有利于养殖的优点 。
现简单介绍大规模的卤虫集约化养殖的一般操作规程, 详细了解请参照有关书籍 (
如, 实用卤虫养殖及应用技术, (卡伯仲, 1990)。
(1)养殖用水:通常用海水, 盐度 35— 50,pH值 7.8,如 pH值小于 8,用 1g/ L的
NaHCO,调节 。 卤虫养殖用的海水须经砂滤池过滤 。
(2)温度:控制在 25℃ 一 30℃ 。
(3)用另外的容器孵化出卤虫将无节幼体用新鲜海水冲洗后放入培育槽 。 无节幼体的
投放密度在 l000 ind./L以上 。
(4)投饵:所用饵料为米糠, 玉米面等农产品, 也可用微藻, 酵母等投喂 。 投喂农产
品时须磨细并用细筛绢过滤, 因卤虫只能摄食直径在 50 μm以下的颗粒, 投喂时遵循少量
多次的原则 。 并根据肠胃饱满情况保证饵料供应 。 由于卤虫孵化后 12 h内不摄食, 故第
一天可不投饵 。
(5)清除污物:一般每三到四天对沉淀的残饵等污物清理一次 。
(6)换水:集约化养殖常采用流水, 如采用充气养殖则需每天至少换水一次 。
(7)充气:卤虫的耐低氧能力很强, 不需要很大的充气, 保证 DO在 2— 3mg/ L以上
即可, 最好不用气石, 因气石产生的大量气泡对卤虫不利 。
(8)日常观察:经常检查 pH,DO,卤虫的游泳和健康状况等 。 pH值低于 7.5时, 加
0.3g/L的 NaHC03提高 pH值 。 DO降到 2 mg/L时, 需要增加氧气 。
集约化养殖一般在小水泥池和各种槽、缸中进行。国外比较先进的方法是跑道式水槽
流水养殖,其养殖密度可达数千只 /L,月产量达 20 kg/ m2。 国内也有单位在对虾育苗池
进行充气养殖。
( 十 ) 卤虫的开放池养殖
卤虫在天然条件下都生活在高盐水域, 在普通海水中由于敌害较多, 会因不
适应环境而被淘汰 。 开放池养殖不能严格控制故害生物的传播, 因而都是在高盐
水域中进行放养, 常见的是盐田养殖 。
1,养殖场地的选择与建造
因为卤虫的敌害生物在波美 10度以下不能完全消除, 所以选择养殖场地的首
要条件是能持续提供波美 10度以上的卤水 。 另外养殖场地的土壤必须能够防渗漏
。 建池时必须保证水深 30cm以上, 最好是 50一 100 cm。 池塘的大小在 300~10000
m2不等 。 最大不宜超过 10000 m2。 此外, 池塘必须具有进排水装置 。
2,卤虫放养的准备工作
(1)卤虫品种的选择: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 (主要是水温 ),选择适当的品种进
行养殖 。 此外还应考虑生产上的要求, 是为了得到卤虫卵还是鲜活卤虫, 因不同
品系卤虫的卵生和卵胎生比例不同 。
(2)灌水:开放池养殖采用卤虫敌害忍耐盐度上限的卤水, 一般是波美 10度的
卤水进行养殖 。 海水时最好加以过滤, 水深要求 30 cm以上 。
(3)施肥和饵料生物培养:为保证卤虫下池时有足够的饵料, 放水后应施肥培
养微藻 。 常用的肥料是鸡粪, 用量是 50~100 g / m2。 也可使用化肥, 施肥量一般
要求氮含量达到 15× l0-6~30× l0-6,磷含量达到 1× l0-6~4× l0-6。 对酸性土境区,
除了施肥外, 还成施石灰, 使 pH值达到 8以上 。
施肥后,卤水中的微藻 (如杜氏簇 )生长繁殖加快,池水透明度逐渐下降。待微
藻生长达到鼎盛时期 (透明度在 20cm以下 )要及时接种卤虫幼虫。施肥后,除微藻
数量大量增加外,细菌及有机颗粒的数量亦大量增加,它们都可成为卤虫的饵料
3,接种
根据卤虫卵的孵化率和接种数量计算卤虫卵的用量
,再按前面所述的方法在 25℃ ~30℃ 孵化卤虫 。 无节幼体
能立刻适应从海水到波美 l0度的盐度变化, 孵出后应立
即按种 。
如准备人工投饵,接种密度可达 100 ind./ L以上,
不投饵的粗放养殖接种密度达 20~30ind./ L就可以了。
刚接种后很难在池中看到虫体,这是因为它们失去了棕
红色并沉到水底的缘故。
4,管理
(1) 投饵:为了补充水中饵料不足, 提高养殖密度, 需要进行人工投
饵, 常用的是玉米面, 米糠等农副产品, 加水磨浆后投喂, 遭循少量多次
的原则, 避免剩饵沉淀浪费 。 卤虫是否吃饱可以有无粪便判断 。
(2) 施肥:经常向池中施肥 (以有机肥较好 ),有补充饵料的作用, 这
种方式可使养殖密度达到 100~500 ind./ L,追肥量为鸡粪 l0~ 20g/m2。
(3) 换水:开放池养殖不换水一般也不致引起缺氧, 但换水可以补充
饵料, 除去池内的有害物质 。 换水时用筛绢排水 。
(4) 日常观察:卤虫养殖过程中,应经常观察水质变化 (如温度,盐度
,DO,pH值等 )和卤虫的生长情况,养殖的盐度一般认为应维持在波美
6— 18度,但实验表明在 6— 10度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pH值不能低于 7.5
,如 pH值过低,可通过换水或加石灰调节。溶解氧只要维持在 2 mg/L就
可以了,DO太低可采用加注新水的办法来补充。对卤虫生长情况的观察
主要包括虫体是否健康、是否吃饱 (有无拖便 )、生殖方式是卵生还是卵胎
生等内容。卤虫卵生 可能是由于水温不适或饵料不足造成,可根据需要
是为了得到成虫还是虫卵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一般是先提供适应条件使卤
虫卵胎生在短时间内达到高密度后,再使之饵料不足而产卵。
5,收获
虫卵的收集是每天在池内下风处用小筛网捞取,捞后
凉下或贮存于饱和卤水中以备加工。成虫 — 般采用纱窗
制成的工具进行拖捕,这样年幼的虫体可留在池中继续
生长。如是为了得到鲜活卤虫,应隔两周收获 — 次。
复习思考题
1,简要叙述轮虫, 卤虫和枝角类的室内培养方法 。
2,藻种分离的方法有那些?
3,图示卤虫卵的去壳过程。
第二章
水产饵料生物
的敞池增殖
单胞藻的敞池增殖
传统的单胞藻培养是筑建饵料室,遵循保种-接种-扩
种-生产性培养的程序,其优点是能保证纯种生产,避免原
生动物等有害生物的干扰,对贝类育苗是必须的,但对河蟹
等甲壳动物幼体来说,采用敞池比较粗放地培养单胞藻更为
经济实用。因为他们不像贝类幼体那样惧怕原生动物,也不
需要纯而又纯的某种单胞藻。相反,由各种藻类和少量小型
浮游动物组成的群落,在营养上更加优质全面,由于池塘底
泥、水源和大气中到处蕴藏着大量的藻类孢子,所以不必引
种,只要选择好培育池并采取若干人为措施,即可增殖成功。
一、一般增殖
( 一 ) 选塘 从藻类自身的繁殖着眼应选择沉积物肥厚的老池为
好, 因为其中蕴藏着更为丰富的, 藻种, ──孢子, 并能为其繁殖提
供大量的营养元素 。 但是在这类水体沉积物中又往往贮存着相当多
的轮虫, 枝角类等滤食性浮游动物的休眠卵, 而成为藻类增殖的隐
患 。 若能遴选到底质肥沃而又较少敌害生物的水体做培育池当然理
想 。 看来, 水体交换量较大的养虾池和以浮游动物为终身饵料的鳙
鱼饲养池可为首选, 而连年饲养鲤, 鲫, 鲶, 鳝等底层鱼类的水体
则不宜入选 。 培育池的大小, 深浅视培养对象而定, 但严重渗漏的
池塘是决不可选用的 。
( 二 ) 清塘 用生石灰 ( 淡水 ) 和漂白粉 ( 海水 ) 按常规方法
清塘即可 。 通常排水清塘比带水清塘为好 。 前者既节省用药量又能
使藻类种群密度迅速增长 。 还能更好地, 调动, 水体肥力 。 据雷衍
之等 ( 1983) 测定, 排水池较带水池清塘后铵盐含量增加更快 。
(三)注水 深井地下水敌害少,杂物少是首选水源,当不得已
使用天然海、淡水做水源时,必须经过处理(杀灭敌害)或用 150目
筛绢网严格过滤方可注入培育池中。最终注水量(深度)视培育对
象而定。但务必按由浅入深的原则灌注才有利于藻类繁殖和水质调
控。
( 四 ) 施肥 据雷衍之等测定, 淡水养鱼池清塘后在不施肥的情况下 。 氨
氮含量可达 3.88mg/L; 活性磷可达 0.18~ 0.22mg/L。 所以清塘后一段时间
( 1周内 ) 不施肥亦可满足藻类繁殖的需要 。 但随着藻类光合作用, 这些
营养盐很快消耗殆尽, 通常清塘注水 7~ 8天后, 便应考虑施肥 。 具体用量
和比例应视培养对象而定 。 其基本原则是多次, 少量;无机, 有机并用 。
(五)除害 原生动物、轮虫、甲壳动物等滤食性动物都是藻类的敌害。
如果选塘得当,清塘后这类敌害生物发生晚且数量较少。但它们的孢子或
休眠卵尚可通过水流、空气、工具等传播污染藻类培育池。一旦大量发生
,可根据不同种类按如下方法处理:①甲壳动物 用敌百虫 1g/t可有效地杀
灭枝角类、桡足类、虾类、丰年虫等甲壳动物。②轮虫 多数轮虫体长
>100um。 用 150目筛绢网连续抽虑可控制其种群增长但不能清除。轮虫对
氯比较敏感。使用 1.0ppm有效氯可杀死多数轮虫个体。虽同时影响藻类的
增殖,但在施药 3~ 5天后,藻类种群有望恢复。据何志辉等试验,用 10-
15g/t浓度的甲醛可有效控制轮虫。③原生动物 上述药物对原生动物作用
不大。抽滤法可实用于草履虫、喇叭虫等大型原生动物,至于种类繁多的
小型纤毛虫,虽然也滤食藻类,但通常在光照充足、溶氧丰富而溶解有机
质量并不很高的藻类培育池中,它们的生物量有限,对藻类的危害较小。
除此之外,水生维管束植物、大型丝状藻类有明显的克藻效应,对于这类
大型植物药物是无济于事的。好在肥水中它们很难成为全水体的优势种群
,而多半只出现在池边浅水处。通常用齿耙等简单工具即可将之除净。
二, 特殊类群的增殖
敞池培养单胞藻鉴于其环境的复杂性和种类的多样性, 要想培养单
一纯种是很难的, 但是利用某些群落对环境的独特适应性和种间关系
,则有可能实现对某些生态群的增殖 。
(一)鞭毛藻类的增殖 鞭毛藻类是对金藻门、裸藻门、隐藻门、
甲藻门和绿藻门团藻目中具鞭毛藻类的统称。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具鞭
毛能主动运动,多数种类的细胞壁较薄或不具细胞壁,有的(甲藻)
虽有壁但不完整。因此,多数种类都是鱼类、甲壳动物和贝类容易消
化、利用的饵料。所以,利用敞池大量增殖鞭毛藻类十分有意义。鞭
毛藻类的增殖,只要在前述一般藻类增殖方法的基础上,注意以下几
点即可:①保证水深( >1m)。 在深水中鞭毛藻可选择合适的水层行
光合作用,而非鞭毛藻则常因下沉至中下层得不到足够的光照而难以
繁殖。②足施有机肥。鞭毛藻是典型的兼性营养生物,可直接利用溶
解有机质,因而在富含有机质的水体中能独占鳌头。③利用轮虫、哲
水蚤、卤虫等滤食小型浮游植物(多半为非鞭毛藻),让浮游植物组
成大型化,据刘青等( 2000)测定,轮虫池培育后期的浮游植物组成
,鞭毛藻一般可占总生物量的 70~ 80%以上;哲水蚤多的水体,鞭毛
藻往往也很多,如 1998年三角洲 8号池有华哲水蚤 300个 /升,浮游植物
以隐藻,裸藻为主(生物量 >200mg/L)。 当鞭毛藻大量繁殖后可用敌
百虫将哲水蚤等杀灭或在使用时将浮游动物滤掉。
(二)小型非鞭毛藻类的增殖 硅藻和绿球藻类是小型非鞭
毛藻类的主要组分。多数个体< 20um。 是轮虫、枝角类、桡足
类等饵料浮游动物的重要食物。许多种类也是鱼类。贝类和甲壳
动物可利用的天然饵料。增殖过程中务必强调几点。①选择水浅
而面积较大的开阔池塘非鞭毛藻类缺少主动运动的胞器,在静水
中易下沉底栖当风浪波及池底时方可悬浮于水层中。浅水
( <1.0m) 保证了它们底栖时的光照需要;开阔水面为其悬浮创
造了水文条件。②排水清塘 实测表明,凡排水清塘再注(深井)
水后。首先繁殖起来的多是硅藻、绿球藻类的单胞藻。③多施无
机肥 非鞭毛藻类不像鞭毛藻类那样直接而大量地利用溶解有机
质。而矿化后的 N,P等无机盐更能让其迅速吸收。所以在保证
一定碳源的基础上。适当多施无机肥(包括硅酸盐肥)对这类单
胞藻的增殖是有利的。④鱼藻混养 在藻类培育池中适当投放鲢、
鳙鱼。或利用鲢、鳙鱼池增殖小型单胞藻,往往取得预期效果。
因为鲢、鳙鱼滤食并消化利用了鞭毛藻类和个体较大的浮游植物,
其水体藻类小型化、非鞭毛藻化的趋势十分明显。有一点必须提
醒。在鲢、鳙池中增殖的单胞藻组成多以小型绿球藻类占优势用
于轮虫培养比较理想。
(三)蓝藻的增殖 虽然某些蓝藻难以被鱼类消化甚至有毒,但鱼
腥藻( Anabaena),螺旋藻( Spirulina) 等的饵料价值已被证实。就
是在那些已被定为, 害藻, 的蓝藻中如微囊藻( Microcystis) 等仍然
在鳗池, 造水, 增氧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所以在特定条件下掌
握这类特殊藻类群落的增殖很有必要。其要点有①培育池水体不宜过
深。大型蓝藻具有假空泡,群体通常浮于水上表层,水体补偿深度较
浅,深水不仅难以发挥作用。反会增加耗氧负担,白昼的增温效应也
会受到影响。一般保持 30~ 50cm水深即可。②少氮多磷。鱼腥藻等蓝
藻具有固氮能力,增殖过程中应尽量保证磷酸盐的供应,少用氮肥。
特别是硝酸氨、硫酸氨更要慎用,这既避免了氨氮的危害又有利于抑
制其它藻类的发生。③严格控制 pH值。多数蓝藻喜碱性环境 pH8.5~
9.5为宜。为此可在培养水体中适当加入磷酸氢钠( 5~ 10g/L水)即造
就了碱性环境又解决了磷源。并可有效控制许多敌害生物的发生。④
保持相对静止的环境。漂浮性蓝藻不喜流水,流水或交换量较大的水
体中蓝藻很难成为优势种群其原理尚不十分清楚,但藻体流失可能是
原因之一。培育蓝藻的池水宜注不宜排,有时一池, 老水, 养到底。
⑤投放底栖鱼类 鲤、鲫、罗非鱼、鳗等底栖类的活动能促使蓝藻孢子
的萌发。在培育池中适当投放这类鱼种有利于蓝藻的增殖。作者曾对
辽宁 30余个鲤鱼精养池浮游先进行调查表明春末夏初有 50%以上的池
塘以鱼腥藻等蓝藻占优势。
三, 养殖水体的浮游植物及其宏观鉴别 如前所述,
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定向增殖一些特定群落的藻类当然好,
但实际生产中更为广泛的却是利用养殖水体中自然繁殖起
来的各类浮游植物, 因此, 对其种量和宏观表象有所了解
是十分重要的 。
( 一 ) 养殖水体按浮游植物量分级
我国养鱼池浮游植物量变幅极大,从不足 1mg/L到
500~ 1000mg/L。 20 mg/L以下的水在养鱼池是瘦水,但广
泛分布于湖泊和水库。
据 П о н о в 等的资料,保证白鲢正常生长的最低浮游
植物密度为 4.4 mg/L,花鲢为 2 mg/L,我国养鱼池通常以鲢、
镛为主,水质的生物量指标应以鲢、鳙的营养要求为基础。
据 П о н о в ( 1969) 的材料,当滤食束丝藻时白鲢的最适
食物密度为 17mg/L。 花鲢为 13mg/L; 据 В о в к ( 1976) 的
材料,白鲢在绿藻、硅藻和裸藻的生物量超过 8-10mg/L的水
中生长良好,据李永函( 1979)的观测,池水中易利用藻类
的生物量达到 15mg/L以上时,白鲢鱼种生长良好。这些材料
表明鲢鱼的最适食物(可利用种类)密度应 >10~ 20mg/L之
间。另据何志辉( 1983)等对渔农看水的生物学分析,能够
形成强烈水华,达到渔农认为合格的肥水,其浮游植物量一
般均在 20mg/L以上。因此可以把 20mg/L定为鱼池肥水的起点。
我国高产肥水鱼池的浮游植物平均生物量为 40~ 60mg/L。 并
且有一些浮游动物必须在这样的食物密度下,种群增长率最
大,如臂尾轮虫的最适食物密度为 40-50mg/L。
浮游生物现存量既决定于本身的生产量, 又决定于被食量 。
在我国密养的条件下, 由于被强烈滤食, 浮游生物量不易长时间
保持很高的水平 。 过高的浮游植物量常是未被充分利用而剩下来
的标志 。 如果浮游植物量积累过多 。 由于自荫作用还会恶化光照
条件, 导致光合作用速率降低和细胞的老化 。 此外, 鲢鳙在食物
密度过大时常造成奢侈性滤食而消化不良,因此过高的浮游植物量
对鱼类也是不利的 。 Кувъмичева( 1979) 指出, 养鱼池浮游植物
量超过 100mg/L时, 鱼产量即不随浮游植物量的增高而增加 。 李永
函 ( 1979) 观测到, 当池水中隐藻形成浮膜 ( 生物量 >200mg/L)
时, 白鲢鱼种生长不佳 。
我国传统肥水的浮游植物量很少超过 100mg/L,如无锡河埒口
8个高产塘仅 2%超过此值, 江浙地区其它鱼池仅 4.8%超过, 广东
九江仅 3.6%超过 。 渔农所谓, 爽, 的肥水, 浮游植物量一般均在
100mg/L以内 。 可见 100mg/L大致是鞭毛藻类塘肥水和老水的分界
线 。 但蓝藻塘的肥水常常超过 200mg/L。
因此,在划分养鱼池浮游植物量标准时,应当把 20,50、
100,200mg/L作为肥水生物等级的指标。 <20mg/L则为养鱼池的
瘦水。此外,>400mg/L的极高浮游植物量,无疑是物质循环不好
,水质十分不良的一个指标。
( 二 ) 养殖水体按水华类型分类
通常把因浮游植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现明显颜色的现象称
为, 水华, 。 每种水华都有其独特的优势种群, 将之与水产经
济动物的营养相联系, 便可了解水华的质量 。
在所有各种水华中鞭毛藻水华是传统肥水中最常见的一种,
其出现率多在 50%以上, 所谓鞭毛藻水华包括南方肥水鱼塘常
见的膝口藻水华, 裸甲藻水华和在南北方都比较习见的隐藻,
团藻, 光甲藻, 裸藻, 金藻水华等 。 据观察, 几乎所有的鞭毛
藻类都是鲢, 鳙以及甲壳动物幼体易消化的食物, 其形体大小
也都在 10-20um 以上 。 也是白鲢易滤食的适口食物 。
在蓝藻所形成的水华中,螺旋鱼腥藻水华已被实践证明是鲢
鱼种特优的肥水之一,用示踪磷所作的试验表明吸收率可达
70%以上。李永函等( 1979)发现,拟鱼腥藻和螺旋鱼腥藻具
有相同的养鱼高效,国外的材料曾指出:变异鱼腥藻(
A.variabilis),舍蕾鱼腥藻( A.scheremtievi),哈萨鱼腥藻(
A.hassalii) 易被白鲢消化利用。 Б о в к ( 1976) 的试验也表
明,鱼腥藻占优势的水中,白鲢生长较快。鱼腥藻和拟鱼腥藻
两属种类的形体较大,白鲢也易滤取。
其它蓝藻水华的养鱼效果通常较差, 据我们的试验观察, 微囊藻和微型蓝
藻占优势的水中, 白鲢鱼种生长极差;颤藻, 席藻, 尖头藻占优势的水中, 白
鲢生长也不好, 虽然尖头藻是白鲢易消化的食物 。 还发现在优势种相近的池水
中, 微型蓝藻所占比重越大, 鱼的生长情况越差 。 Маляревская等 ( 1973) 和
Вовк( 1976) 的实验都表明, 蓝藻塘中白鲢生长较差 。 倪达书等 ( 1954) 和
Савина( 1965) 都曾指出白鲢难消化蓝藻 。 大多数蓝藻难消化, 有些种类 ( 如
微囊藻之类 ) 看来, 可能仅在幼嫩状态或死后才有利用价值 。 许多微型蓝藻
( 蓝球藻, 蓝纤维藻, 平裂藻, 粉状微囊藻 …… ) 还易从白鲢鳃耙中流失 。
从营养成分来看, 蓝藻所含蛋白质远高于其它藻类, 但白鲢从蓝藻食物中
得到的和用于生长的蛋白质量并不高 。 据 Сиренко 等 ( 1978) 的材料, 白
鲢食蓝藻的饵料系数可能达 100以上 。
总的说来可以认为鱼腥藻水华和拟鱼腥藻是极佳肥水, 颤藻, 席藻和尖头
藻水华都是较差的水, 微囊藻水华和微型蓝藻水华是最差的劣水 。
硅藻在白鲢食物中的意义, 国内外都是一致肯定的, 硅藻塘在鲢亲鱼春季
培育中的积极作用也为生产实践所一再证明, 因此硅藻水华无疑是上等肥水,
但这种水华持续时间不长 。
绿球藻也是我国鱼池肥水重要成分之一,但作为水华优势种的情况并不多
,一般持续期也不长,对于这种水华的养鱼意义,尚有分歧。绿球藻类的细胞
容易老化,可能是对其消化性和养鱼效果有分歧的重要原因。此外许多微型种
类家鱼难以滤食。因此,可以认为由较大型种类占优势,总量不太高的绿球藻
水华是好水,而由微型种类占优势,总量很高者是老水,其水色通常发黄。
根据上述情况,将养鱼池肥水按水华类型分为三等,其
中一、三等水是目前基本肯定的部分,其它暂列为二等水
(表 2- 2)。
( 三 ), 看水, 的生物学分析
水质优劣是养鱼成效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 我国江浙两广一
带渔农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了, 看水养鱼, 的宝贵经验 。
此节旨在把这些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并提出一个反映水
肥度的浮游生物指标 。
1.水色和浮游植物种类组成
,看水, 通常也就是指的看水色 。 水色取决于很多因素,
但在养鱼池肥水中主要由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所引起 。 浮游
植物引起水色变化的现象称为水华 ( 表 所列 14种水华类型都
有其自己特有的水色 ) 。
关于水色和浮游植物种类的关系,一般说来,金藻、黄藻
、硅藻、甲藻的细胞呈褐色或褐黄色,其水华也接近上述颜
色,绿藻和裸藻细胞呈绿色,其水华也接近绿色,蓝藻细胞
呈蓝绿色,其水华也接近深绿或蓝绿。因为过去在家鱼食物
问题上流传着只有金藻、黄藻、硅藻、甲藻可以消化而绿藻
、裸藻、蓝藻都是不可消化的说法,所以一般认为褐色或带
黄褐色的水都是好水,绿色或蓝绿色的水都是不好的,然而
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
首先, 同一门藻类在色素组成上虽然有其通性, 但还有特殊的情况, 如
蓝藻门种类一般呈蓝绿或灰绿, 而有些种类 ( 孟氏颤藻, 泥褐席藻等 ) 因含
较多的黄褐色素 ( 胡萝卜素和叶黄素 ) 和红色素 ( 藻红素 ) 而使细胞呈黄褐,
红褐, 紫红等颜色, 裸藻通常呈绿色, 但血红裸藻细胞内有大量血红素而使
藻体呈红褐色, 有些藻类因具囊壳或被甲, 使水呈壳, 甲的颜色 。
此外, 同一种类的色素组成在生活条件的变化下也是可以改变的, 特别
是蓝藻和绿藻当种群的增长达到指数增长期末时, 常因养分 ( 氮, 磷, 碳或
微量元素 ) 不足或其它原因而使细胞出现, 老化, 现象, 这时叶绿素减少而
胡萝卜素和叶黄素量增多, 因而使藻体发黄或呈褐色 。 各种藻类对光照条件
的色素适应而改变颜色的现象更是广泛存在的 。
虽然金藻, 硅藻, 甲藻的水华几乎都是呈褐色, 褐绿或褐青色, 而蓝藻
,绿藻和裸藻的水华就不仅呈绿和蓝绿色, 特别是蓝藻水华几乎在各种水色
中都能出现 。
可见, 简单地从水的颜色是难以判别浮游生物组成的, 何况, 水质的优
劣不仅是种类组成问题 。
渔农, 看水, 并不十分强调水的颜色,有的认为不论水色如何,只要有
变化就是好水。一般认为红褐、褐绿、褐青(墨绿)和绿色的水都较好,蓝
绿、灰绿、黄绿、泥黄色等则是水色不正的劣水。对褐色水的看法有分歧,
广东渔农把这种水叫老茶水,认为是很差的一种水,显然,这是蓝藻细胞老
化后形成的水色。但是,甲藻、金藻、硅藻的水华也可能是褐色水,而养鱼
效果就很好。
2.透明度和浮游植物量
渔农常用透明度的大小来衡量水的肥度, 或以人站在上风头的池
埂上能看到浅滩约 15cm水底的贝壳等物为度, 或以手臂伸入水中约
18cm处弯曲五指时五指若隐若现作为肥度适当的指标 。 从理论上推
断, 水的透明度与浮游植物量有一定联系, 如果把透明度和浮游植
物量作一比较便可发现, 总的趋势是浮游植物量随透明度的升高而
减少 。 何志辉等 ( 1983) 把在无锡河埒口肥水鱼池测得的 84个数据
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表明透明度与浮游植物量有明显的负相关性 。
两者的回归式为:
y=153.69-3.06x r=-0.609
式中 y为透明度 (cm); x为浮游植物量 ( mg/L) 。
此种负相关性在冰下水体中表现尤为突出, 因为冰下水体极少受
风浪, 施肥等因素的干扰 。 但是在北方的一些浅水鱼池, 此种关系
便不甚明显, 因为水的透明度不但取决于浮游植物量, 还与腐屑,
泥沙等含量有关, 浅池水含沙量大, 自然严重影响透明度 。
根据何志辉等的公式计算,浮游植物量 20-100mg/L时的透明度为
43-19cm。 肥水透明度大多集中于 25-35cm之间。可见,用透明度衡
量鱼池水的肥度应以 20-40cm为合格,25-35cm作为最适度。
3.肥, 活, 嫩, 爽的生物学含义
有人把渔农看中的好水概括成肥、活、嫩、爽四字,这样
的概括较之仅凭水色要全面得多,然而,对这四个字的生
物学含义迄今没有一个确切的概念,通过浮游生物种、量
测定,摸清这方面的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1)肥 肥水的概念还较纷乱, 或以营养盐类和溶解有机质量为
根据, 或以浮游生物总量为根据, 或以所谓, 可消化, 浮游植
物数量为标准 。 但渔农对, 肥, 的看法是水色浓, 也就是说浮
游植物量很大, 形成强烈的水华 。
水色的浓淡即决定于浮游植物量, 也与水层的厚薄有关 。 据
我们初步观测, 在水深 1米左右的鱼池里, 浮游植物量< 5mg/L
时一般水面无色, 5~ 10mg/L时有轻淡的水色 ( 透明度 >50cm)
,10~ 20mg/L时水色较浓, 大于 20mg/L时水色很浓, 透明度
<40cm。
根据对无锡、菱湖、广东等地渔农认为合格的肥水的测定,
浮游植物都在 20mg/L以上;大连水院 1977年对河埒口 8个高产
塘 96个浮游植物样品的测定,有 94%超过 20mg/L,低于此界限
的 6个样品又多数是在渔农已发觉水质不佳采取冲水或其它措施
前后测定的。可见,20mg/L( 透明度 <40cm) 大致是肥水的浮
游植物浓度起点。
(2)活 活是指水色和透明度有变化 。 渔农所谓早清晚浓以及半塘清半塘浓
等都是这个意思 。 菱湖有的渔农特别强调活, 认为水色怎样并不重要,, 活,
就是好水 。 据我们的观测, 典型的活水是膝口藻水华, 这种鞭毛藻类游动较
快, 有显著的趋光性, 白天常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而产生垂直或水平游动, 清
晨上下水层分布均匀, 日出后逐渐向表层集中, 中午前后大部分集中表层,
以后又逐渐下沉分散 ( 表 2- 3), 9点和 13点时的透明度可相差 7cm,当这种
藻类群聚于鱼池的某一边或一隅时, 就出现所谓半塘清半塘浓或浓淡相间的
状况 。
其它鞭毛藻类甚至冬季冰下水体中的鞭毛藻类也有类似现象, 一般的午后
表层的数量均较早晨增多, 但是光甲藻等适低光照的种类其分布可能与此正
好相反 。 不管怎样, 鞭毛藻类的运动是水色日变化的重要原因, 也是活水的
重要标志 。
渔农看水时, 不仅要求水色有日变化, 还要求每 10天, 半个月常有变化,
因此, 活, 还意味着藻类种群处在不断被利用和不断增长, 也就是说池中物
质循环处于良好状态 。
例如无锡河埒口 8个高产塘 1977年 5-8月间, 浮游植物主要由扁平膝口藻 (
褐绿到墨绿色 ), 隐藻 ( 褐或红褐色 ), 蓝裸甲藻 ( 蓝绿或墨绿 ) 等几个种
群交替占优势, 水色也就在褐, 绿, 青之间变化着 。 这些变化和鱼类的强烈
滤食有关, 因此也是池鱼生长良好的一种标志 。
表 2-3无锡河埒口双元池 1977年 5月 24-25日膝口藻数量(万 /L) 的垂直分布
情况
(3)嫩 嫩指水肥而不老。所谓水老还没有一个确定的含义,
渔农把浮游生物大批死亡使水色发黑叫, 老, ;水色过浓,
透明度过低也叫, 老, ;但是作为嫩的对立面,,老, 应
是后者,即浮游植物量过大( >200mg/L),透明度太低
( <20cm),随之而来的是光合速率下降,昼夜氧差减小,
pH居高不下( >9-10),水色发白。这种浊白的水是 CO2缺
乏使碳酸氢盐形成碳酸盐粉末的结果。, 老水, 的成因比
较复杂,从渔民用氨水加塘泥或者大粪水或石灰水拌塘泥
全池泼洒对付老水的措施看,水老与养分不足有关。稻叶
俊等( 1971年)讨论日本养鳗池水质变化时,也指出当肥
分不足时浮游植物细胞发黄和二氧化碳不足时水色发白而
,白化, 的情况。实践表明,藻类细胞老化后浮游动物和
鱼类通常摒食。食后消化也很差,渔农排斥这样的老水是
合理的。
(4)爽 爽水的基础是嫩, 即浮游植物处于种群增长期,
同时兼备水中很少浮游生物之外的杂质, 泥砂和其它悬
浮物, 也就是混浊度不宜过大 。
总之, 根据, 肥活嫩爽, 的生物学分析, 可以看出渔
农在长期生产实践中认识到的养鱼最适水质的生物指标
应是,A.浮游植物量 20~ 100mg/L; B.鞭毛藻类较多, 小
型蓝藻较少; C.藻类种群处于增长期, 细胞未老化; D.
浮游生物以外的其它悬浮物不过多 。
,肥、活、嫩、爽, 是群众经验的概括,而经验的东
西毕竟有其局限性,合乎四项条件的是好水,不具备这
四项条件的也有好水。比如螺旋鱼腥藻和拟鱼腥藻的水
华都是极好的水,但是这类水只具, 肥, 的一项条件,
北方有些鱼池水源来自江河,硅藻较多,水色肥爽但不
活,也是好水。
轮虫的敞池增殖
单胞藻, 轮虫, 枝角类和桡足类同为水产经济动物幼体的优质活饵料 。 其中
轮虫的作用与地位格外重要 。 日本等国从 20~ 30年代就开始进行轮虫工厂化
培养技术的研究, 近年来生产规模逐渐扩大, 产量不断增加, 室内水泥池密
度可达 1000个 /ml以上, 如日本的织田邦明等 ( 1991), 以小球藻为饵料培养
轮虫密度高达 2000~ 4000个 /ml; 台湾的吴烟红, 余延基等用小球藻和酵母培
养轮虫, 在 10L水中, 其密度达到 1500个 /ml; 法国费里函库公司研制的轮虫
培养的高效饵料已形成商品 。 我国从 50年代始也引进日本工厂化轮虫培养技
术, 目前生产规模虽不大, 但一些小型试验也有相当大的密度如叶振江, 陈
大纲 ( 1995), 用鲜酵母为饵培养轮虫密度可达 1500个 /ml,只是稳定性不够 。
以上研究仅限于室内工厂化 。 其投资大, 费用高, 要想在我国广泛推广尚有
难度 。 特别是用于土池生态育苗, 需要量特别大, 集约化程度低, 必须考虑
土池生产轮虫等活饵料的问题 。
轮虫的休眠卵通常蕴藏在水体沉积物中。上世纪中叶,国外有人企图从水体
沉积物中查找休眠卵作为培养轮虫的种源,如伊腾隆( 1958)和
Nipkow(1961)将混有轮虫休眠卵的沉积物置镜下直接计数,May(1986)用, 萌
发法,,从孵出的虫体数推算沉积物中的卵量,但此两法不能分离卵也不能
准确定量。长期以来,广泛蕴藏于水体沉积物中的轮虫休眠卵资源无法查清
和开发利用。迄今我国淡水鱼苗生产仍沿用传统的, 豆浆法,,海水育苗则
被迫采用价格昂贵且适口性差的卤虫幼体,成本高,成活率低,严重限制了
苗种生产的发展。如能找到一种合适的定性、定量轮虫休眠卵的方法,查清
其资源,将为敞池增殖轮虫打下坚实的基础。
卵 状 肾 形 。 大型, 长径
150μm左右, 短径约 100μm。
外卵壳表面具凹突不平的条
状脊突, 镜下呈不规则弯曲
的粗线纹, 壳缘刺突明显 。
胚胎位于小端, 钝圆 。 隔年
休眠卵或经高渗液处理通常
具一大气室 。
在池塘中,当该种轮虫密度
>1万个 /L时,常大量产生休
眠卵,每个产休眠卵的♀一
般带卵 1~ 2枚,产出后先挂
于虫体被甲末端之足孔两侧,
稍久脱落而沉没水底。据测,
1t肥厚的鱼池淤泥中可蕴藏
上亿个萼花臂尾轮虫的休眠
卵。
卵状肾形, 大型, 卵径
与萼花臂尾轮虫休眠卵接
近, 但卵形更为尖细, 具
一明显的卵盖 。 壳面线纹
较细, 壳缘刺突不清 。 胚
胎偏于卵之小端, 先端常
平齐 。
休眠卵的形成与分布
和萼花臂尾轮虫类同,唯
出现率稍低,对盐度的适
应性更广,有时在半咸水
中发现其踪迹。
卵状肾形 。 大型, 卵径和卵
形颇似萼花臂尾轮虫休眠卵, 但
壳纹更为细腻, 壳缘无棘突 。 胚
胎位于卵之大端, 末端多平齐 。
在内陆盐水水域或沿海富营养化
程序较高的水体中, 该种轮虫常
大量繁殖, 对, 拥挤效应, 似有
极强的适应性 。 通常种群密度超
过 2~ 3万个 /L时才有休眠卵形成,
每 ♀ 一次产休眠卵 1~ 2个罕为 3
个, 离体后一律沉积水底 。 底泥
层中的休眠卵量有时可高达 1~ 2
千万个 /m2。 在这类富含休眠卵
的池塘中, 如果用机械或铁链拉
拽搅动底泥, 可使休眠卵上浮水
面, 有时在池边或四隅能见到一
层微红色的卵浮膜, 将之采出便
可作为移植其它水体或室内培养
的, 种源, 。 在室内培养达高密
度 ( >10万个 /L) 时, 如果改变
其生活条件, 可获大量纯度极高
的休眠卵, 亦是室内集约化培养
轮虫的重要采, 种, 方式 。
卵状肾形 。 中型, 长径约
100μm,短径 60~ 70μm,卵
盖清晰, 外卵壳表面具蜂
窝状装饰物, 镜下呈稀疏
分布的颗粒状花纹 。 胚胎
位于卵之小端, 先端平齐 。
休眠卵的形成与分布类似
萼花臂尾轮虫,但出现时
间更早,在冬季出现的种
群中,早春既可见到大量
的休眠卵。
椭球形 。 大型, 长径约
120μm,短径 80~
100μm,呈黑褐色 。 外
卵壳表面装饰物呈峰状 。
脊突或尖或钝, 或高或
低, 镜下呈网络状, 壳
缘突起明显 。
该种常间生于其它臂尾
轮虫种群中,很少单独
形成优势种。在池塘浮
游轮虫群落数量极大时,
该种的数量即使不多也
会出现休眠卵。
球形 。 大型, 卵径平均
160μm,最大可逾 200μm。 外
卵壳表面具泡状装饰物, 镜
下呈比较规则的半球形壳纹,
其间有点状花纹 。 刚形成的
休眠卵色淡, 半透明, 成熟
后色泽加深, 不透明 。 该种
系卵胎生, 休眠卵形成后亦
不产出体外 ( 宿存 ), 随母
体死亡而沉积水底 。 当水温
15℃ 以上时才大量萌发, 故
繁殖盛期在春末夏初, 休眠
卵亦在此时形成 。 鉴于其捕
食的特性, 所以它是其它轮
虫的敌害 。 当其休眠卵大量
存在的池塘, 不宜用来培养
其它轮虫 。 在盐度 >8‰ 的半
咸水池塘中晶囊轮虫不能生
存, 淤泥中也找不到它们的
休眠卵 。
近似球形或球形, 中型,
卵径 60~ 80μm,卵壳半透
明, 具刺, 刺长 20~ 30um,
渐尖 。
该种广泛分布于池塘、
水库、湖泊、其温幅、盐
幅较广,一年四季均可出
现。休眠卵在春夏季出现。
但在泥层中尚未找到,从
具长刺的结构看,其休眠
卵可能属浮性卵。
卵形 。 中型, 长径约
80μm,短径约 60μm。
卵壳厚, 半透明, 其
上分布着 2~ 3层骨条
状饰纹, 颇似大型双
菱藻 。
该种系典型的广温适
冷种,高峰期多出现于
冬季或早春,但低温
下很少休眠卵。
椭球形 。 中小型, 长径
约 70μm,短径约 50μm。
卵壳装饰物网络状, 其
间具刺, 壳缘刺稀疏
( 约 30~ 40个 ) 呈不规
则弯曲 。
分布广,在鱼池、水库
中随时都能找到该种的
雌体,当密度不太大时
(几千个 /L) 就可能出
现休眠卵。休眠卵在底
泥层中零星分布。
椭球形 。 中型, 长径约 80μm,短径
约 60μm,壳面除网络状结构还具
粗短突起, 镜下呈粗细不均的颗粒
状花纹 。 壳缘粗颗粒约 30~ 40个,
但无棘突 。
休眠卵的产生与分布同螺形龟甲轮
虫。
椭球形 。 中型, 长径
约 80μm,短径约 60μm,
形态颇似矩形龟甲轮
虫, 但壳缘波折, 壳
面网络状结构不清,
周 边 具 骨 条 状 饰 纹
( 约 20条 ) 。
生态分布近似其它两
种龟甲轮虫,底泥中
很少发现其休眠卵。
卵形 。 中型, 长径约 100μm,
短径约 80μm,外卵壳上具
大型泡状装饰物, 泡状突
起分布不均, 常使卵形不
对称 。
该种分布极广,与多肢轮
虫一样,温幅度,即使在
冰下水体中亦可形成优势
种,但休眠卵多出现于春
末夏初。从形体看此种休
眠卵似适于浮水,但试验
表明,初产出者仍迅速沉
没。
椭球形。中型,长径约
100μm,短径约 70μm。 卵
壳上布满钝刺状饰物,壳
缘刺 100余枚,排列整齐,
刺长约为短径的 1/8~ 1/5。
休眠卵宿存,随母体死亡
而下沉或粘附于杂物上。
附:池塘习见轮虫休眠卵的检索
1.球形或近似球形 ???????????????????????????????????????????????????????????????2
1.其它形状 ??????????????????????????????????????????????????????????????????????3
2.卵径 >100um,卵壳具大型泡状突起, 壳缘可见不甚整齐的半圆形饰物 ??????晶囊轮虫 ( Asplanchna.sp) 休
眠卵
2.卵径小, 约 50um,卵壳具长刺 ??????????????????????????疣毛轮虫 ( Synchaeta.sp)
3.肾形, 卵状肾形或卵形 ????????????????????????????????????????????????????????4
3.椭球形 ????????????????????????????????????????????????????????????????????????9
4肾形或卵肾形 ??????????????????????????????????????????????????????????????????5
4.卵形 ??????????????????????????????????????????????????????????????????????????8
5.卵较小, 长径 <100um,短径 <80um,卵壳饰纹点状, 胚胎先端平齐, 卵盖清晰 ???????????????????????角突臂尾
轮虫 ( Brachionus angularis) 休眠卵
5.卵大, 卵径 >100um,卵壳饰纹条状或网状 ??????????????????????????????????????6
6.条状饰纹粗而清晰, 壳缘具凹凸不平的突起 。 胚胎两端钝圆 ???萼花臂尾轮虫 ( B.calyciflorus) 休眠卵 。
6.饰纹和壳缘突起均不甚清晰, 胚胎先端常平齐 ????????????????????????????????7
7.胚胎位于卵之小端, 产自淡水或低咸水 ??????壶状臂尾轮虫 ( B.urceus) 休眠卵 。
7.胚胎常位于卵之大端, 产自咸水或半咸水 ????????????????????????????褶皱臂尾轮虫 ( B.plicatilis) 休眠卵 。
8.壳面饰物呈泡状突出, 不同侧面卵形有变 ?????????????????????????????长三肢轮虫 ( filinia longiseta) 休眠卵
8.壳面饰物骨条状, 常呈辐射多层排列 ??????多肢轮虫 ( Polyarthra sp) 休眠卵
9.卵壳具明显棘刺 ?????????????????????????????????????????????????????????????10
9.卵壳无明显棘刺 ??????????????????????????????????????????????????????????????11
10.棘刺密而比较均匀, 休眠卵宿存 ???前额犀轮虫 ( Rhinoglena frontalis) 休眠卵
10.棘刺稀疏而不均匀, 休眠卵非宿存 ??????????????????????????螺形龟甲轮虫 ( Keratella cochlearis) 休眠卵
11.卵壳上具辐射状分布的骨条状饰纹, 花纹稀疏, 单层排列, 壳缘波折 ????????????曲腿龟甲轮虫 ( K.valga)
休眠卵
11,装饰物排列无序, 呈线纹或点纹 ????????????????????????????????????????????12
12.壳面具粗线纹, 边缘突起明显, 呈峰状, 卵径 >100um???????????????矩形臂尾轮虫 ( B.leydigi) 休眠卵
12.壳面具或粗或细的点纹,边缘无明显突出物,卵径 <80um??????????矩形龟甲轮虫( K.quadrata) 休眠卵
二, 虫休眠卵的采集, 分离和定量
每池设 2~ 4个点, 用体积为 600cm3的长圆筒形有机玻璃采泥器, 即休眠卵采集器
( 图 ), 垂直插入泥底, 采取约 10cm厚的底泥, 并切取上部 5cm高度的泥层置容积为
1,000ml的盛泥钵中, 加水稀释到 600毫升, 搅拌均匀后取出 10ml,注入 50ml的烧瓶中,
准备分离 。
分离前先在用精盐调成的饱和食盐水中, 加入其重量 20%的蔗糖 (普通市售白糖即可 ),
配制成糖盐高渗液 。
分离时, 将高渗液徐徐加入上述盛泥浆水的烧瓶中, 用玻棒搅动 1分钟, 静置 20分钟;
等泥沙下沉后再搅动, 并再加高渗液 ( 同时冲洗搅棒 ), 使液面略突出于瓶口;这时
休眠卵逐渐上浮 。 为使观察清晰, 可加 1~ 2滴碘液让其着色 ( 用于萌发的卵不可加
碘 ), 20分钟后即可计数 。
计数时, 先用计数框在突出瓶口的液面上粘取上浮休眠卵, 随即置低倍镜下观察并计
数, 一般粘取 3~ 4片即可将上浮休眠卵取尽 。
休眠卵的数量可按下式计算:
N──休眠卵数量 ( 个 /cm或万 / m2) Pn──观察到的休眠卵数量 ( 个 )
V──被稀释后的泥水体积 ( ml) S──采泥器底面积 ( cm2)
U── 所取泥浆水样体积( ml)
SU
PVN n
?
??
休眠卵采集器
三、提高池塘轮虫生物量的途径
现已查明,许多池塘沉积物中蕴藏着相当丰富的轮
虫休眠卵,数量从几万~几百万 / m2不等。实验表明。它
们在水温 5~ 40℃, Ph4.5~ 11.5,溶氧 >0.3mg/L升的条件
下可以萌发,若能采取人为激活措施,其萌发速率还可
提高。但最终能否获得更高的生物量,则取决于轮虫增
殖条件的满足程度。
( 一 ) 选塘:用前述特制采泥器定点 ( 包括不同水深处 ) 采
取池底表层沉积物进行轮虫休眠卵浮选, 定性和定量, 凡大
型臂尾轮虫 ( 萼花臂尾轮虫, 壶状臂尾轮虫或褶皱臂尾轮虫 )
休眠卵量 >100万 / m2者均可考虑做为轮虫培育池 。 但晶囊轮
虫休眠卵过多者最好不用 。 符合以上条件者多是一些底质腐
泥化程度极高或多年饲养底层鱼类的池塘, 至于那些新筑池
塘或经年饲养鳙的池塘或水体交换频繁 ( 如虾池 ) 的池塘中
则很难找到太多的轮虫休眠卵 。 轮虫培育池的水深通常以
1.5~ 2m,面积 3~ 5亩为宜 。 为便于饵料池的设置和水质调控,
培育池最好毗邻大型水体 ( 贮水池, 水库等 ) 切忌把单独水
体选为轮虫培育池 。
( 二 ) 排水冻底:秋末排水令其自然冰冻越冬, 可促进休眠
卵的萌发, 还可冻死敌害, 特别是那些难以用药物杀灭的底
栖敌害生物如才女虫等 。
(三)清塘晒底:对于那些冬季不结冰的低纬度地区的培育
池,用落物(生石灰或 >50g/t的漂白粉)实施排水清塘晾晒 5
~ 7天可以起到清除敌害和激活休眠卵萌发的作用。
( 四 ) 注水搅底:初注水量以 20~ 30cm为宜 ( 随着轮虫密度的增加,
可逐步增加水体容积 。 最终平均水深以 1.5~ 2m为当, 紧接着便可借助机械
或人力搅动底泥 。 此举可使沉积于底质中的休眠卵上浮或沉落于泥表以获得
萌发所必需的溶氧, 光照等 。 因为无论冻底, 清塘晒底, 都只有注水后轮虫
休眠卵才能萌发, 因此, 生产上可以用注水时间来控制池塘轮虫达到高峰期
( 1万个 /L) 的时间 。 此高峰期的早晚主要取决于轮虫休眠卵量和水温 。 通过
表 的经验数据可大致了解 。
水温 20~ 25℃
休眠卵量 ( 万 /m2) 轮虫达到高峰期 ( 1万 /L) 的天数
(自注水日计算 )
<100 >10
100~ 200 10~ 8
200~ 400 8~ 5
>500 5~ 3
休眠卵量 100-200万 / m2)
水温 ℃
20~ 25 10~ 8
17~ 20 15~ 10
15~ 17 20~ 15
10~ 15 25~ 20
5~ 10 >30
<5 ∞
(五)水肥度调控:轮虫培育池前期(轮虫达到高峰之前)
水肥度(指浮游植物量,可用透明度做指标)调控的原则
是, 先瘦后肥,,即在轮虫大量发生( <500~ 1000个 /L)
前不用施肥,让浮游植物利用池塘固有肥力(富含休眠卵
的池塘其沉积物丰厚,肥力较足)自然繁殖起来,通常池
水透明度可保持 30~ 40cm,pH<9.5,溶氧也适中,可避免
高 pH,高溶氧以及藻类浓度过大对轮虫繁殖的不利影响;
当轮虫密度 >1000个 /L时,施肥(化肥 +有机肥),使池水
透明度降至 20~ 30cm,这时即使出现短暂的高 pH,高溶氧
现象,但整个水质也会因轮虫与浮游植物间的互相制约而
得以平衡。
(六)投饵:培养池轮虫开始大量繁殖,进入指数增长期后,
便要考虑补充饵料的问题。其总的原则是浮游植物、有机碎
屑和菌类(包括细菌和酵母)食物混合投喂。当池水中浮游
植物量极大(透明度 <10cm) 时,pH往往偏高,溶氧过饱和
不利于轮虫的增殖,此时补充有机碎屑(粪肥、豆浆等)或
菌类(光合细菌、酵母等)食物,可有效地降低过高的 pH和
溶氧,当浮游植物量较少(透明度 >30cm) 时应首先考虑补
注富含浮游植物的肥水,同时补充上述食物。此时补充碎屑
和酵母还可减小滤食者 -轮虫,对被滤食者 — 浮游植物的压力,
以长期保持池水的肥度和良好的水质。
能否保证足量的单胞藻是轮虫培育成败的关键。初步估算,
当轮虫密度 >1万个 /L时,由本池繁殖起来的浮游植物量,只
能提供其饵料的一半左右,其余全靠外源。即设置专门浮游
植物培养池,通常按 1:1比例可大体满足轮虫池对单胞藻的需
求。难点是如何防止轮虫和其它敌害动物对单胞藻池的, 污
染, 。
(七)增氧:调节好水体肥度,使其始终存留一定数量
的浮游植物,利用生物增氧是保障轮虫池溶氧的最重要
手段。但在轮虫生物量极大(> 2万 /L) 时池水溶氧很难
保持或是因浮游植物被滤尽而造成全天候缺氧;或是虽
存留一定数量的浮游植物(主要是大型个体)可在晴朗
白昼保证溶氧,但在阴雨天和凌晨照样缺氧。因此,轮
虫池补充溶氧是使轮虫持续高产的重要措施,方法是安
装增氧机,此举在增氧的同时还可起搅水均匀食物、避
免轮虫群游等多种作用。增氧机启动时间主要在深夜和
阴雨天。最好以实测溶氧指标( <3mg/L) 为准。
(八)敌害防治:轮虫的主要敌害包括:甲壳动物、摇蚊
幼虫、多毛类幼体、大型原生动物和丝状藻类等。对此应以防
为主,即彻底清塘,严格滤水。一旦发生可分别采取措施:①
甲壳动物(包括桡足类、枝角类、虾、钩虾等)和摇蚊幼虫,
可用 0.5~ 1.2g/t的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具体浓度依敌害种类、
水温、水质而异。一般情况(常温,中等肥水)下枝角类
0.5g/t,虾、钩虾和摇蚊幼虫 1.0g/t,桡足类 1~ 1.2g/t。 上述浓
度对轮虫影响不大。②多毛类。沿海池塘中常出现一种海稚虫
幼虫,体长约 1mm左右,此种多毛类大量存在时严重影响轮虫
的繁殖,对其生活史研究表明,它以成虫或卵在不冻的浅海或
池塘底泥中越冬,早春幼体或卵随注水而进入轮虫培育池,所
以凡经过冻底的池塘,只要注水时用密筛绢网 (>150目 )严格过
滤,则可得到有效控制。一旦发生使用茶饼水泼洒亦有效果。
③大型原生动物。直径 <20um的小型原生动物往往可以做轮虫的食物,
但直径 >50um的大型纤毛虫,如游仆虫等常常是轮虫的敌害。这类原
生动物的大量发生必须依赖于极其丰富的有机碎屑,一般在室内大
量投喂酵母时最易繁殖,所以工厂化高密度培养轮虫时,游仆虫是
一大害。在室外土池培养轮虫,如果以单胞藻为食物时,这类原生
动物很难形成优势种群,危害不大。但若投喂酵母(如啤酒酵母),
则很可能出现游仆虫,其危害程度视原生动物与轮虫的相对密度而
不同。据观察,二者相对密度 <3:1时,将同步增长,对轮虫繁殖影响
不大,超过此值则轮虫受到抑制。在这种情况下应停止投喂酵母而
补注富含浮游植物的肥水。食物成份和水质改变后,以腐生性营养
为主的游仆虫的繁殖速度锐减,轮虫加速增殖,池塘生物群落逐渐
改善。据此理,欲使池塘生物组成中,原生动物始终不成为优势种
群,首先必须控制施肥和投饵的种类与时间,采用先施化肥培养非
鞭毛单胞藻,等轮虫大量繁殖( >1000个 /L) 后再追施有机肥和投喂
酵母的办法,可收到良好效果。对于像游仆虫这样的原生动物可投
入体长 5~ 7mm的卤虫(密度 500~ 1000个 /L),使用结果表明,经
1~ 2昼夜可基本清除池水中的游仆虫而轮虫数量有增无减,原生动
物清除后应将卤虫用密网捞出或用敌百虫( 1g/t) 杀掉,以免影响水
的肥度。如果池塘面积不大,亦可将卤虫置孔径 <1mm尼龙筛绢网箱
中,沉入水体,待原生动物清除后将网箱取出即可。
④丝状藻类:包括丝状绿藻(水绵,刚毛藻等)、丝状蓝藻
(螺旋藻、颤藻等),丝状硅藻(角毛藻、直链藻等)。其
危害一是丝体长大( >50um) 很难被轮虫滤食且消耗营养盐,
有极强的克藻作用。一些特大型种类(大螺旋藻,丝状绿藻
等)还会在抽滤轮虫时一起被滤在网中而无法排除。目前对
混生于轮虫池中的丝状藻类尚无选择性杀伤药物,但以下方
法可预防丝状藻类的发生或干扰,A,保持适当的混浊度,可
预防水绵、刚毛藻等底栖丝状绿藻的发生。池水的混浊度主
要靠单胞藻,轮虫以及悬浮物维持,所以施肥(有机),投
饵(酵母)和搅动底泥都是行之有效的。 B,轮虫的灯光诱捕。
利用丝状藻类分布的不均匀性和轮虫的趋光性,晚间选择合
适位置用灯光诱捕轮虫可排除大型丝状藻类的干扰。 C,网捞。
对池边零星的大型丝状绿藻(刚毛藻,水绵等))可用手网
捞出,对遍布池塘的大型丝状绿藻可用小孔径大拉网捞取。
对于那些悬浮于水层中的丝状硅藻、蓝藻、裸藻等,因为它
们主要是抑制小型单胞藻的孳生,所以只要强化有机碎屑和
菌类食物的投喂即可保证轮虫的繁殖,而且由于这些绿色植
物的存在还为轮虫提供了宝贵的溶氧。
(九)抽滤与换水 轮虫密度达 2~ 3万 /L时,架 4英寸泵用
150目筛绢网抽滤,通常一亩水体(水深 1m) 架设 1台 4英寸
泵每天抽滤 2~ 3h,其抽出量与繁殖量大体平衡;如果用于
土池育(蟹、虾)苗,则可将富含轮虫的培育池水直接注
入育苗池,同时向轮虫池补注大至等量的富含浮游植物的
肥水,此举可起到更换轮虫池水改善其水质的作用。为此,
必须另备浮游植物培养池,专供补换水用。由于池塘中轮
虫分布不均匀,所以必须选择轮虫密度较大的位置(通常
上风处多于下风处)和水层(有风浪时中下层多于表层)
架设水泵,否则抽滤效果不好。
( 十 ) 保护卵资源:休眠卵是内源型轮虫培育池的物质基础, 其质和
量直接影响培育的成败 。 由于春季的干母 ( 从休眠卵孵出的第一代轮
虫 ) 主要来自年前沉积于泥层的隔年休眠卵 ( 可谓有效卵 ), 这批卵
的多寡十分重要 。 保证的最好办法是在春季停止抽滤或轮虫高峰期消
落后, 立即采取措施 ( 包括投饵, 施肥等 ) 强化培育一批轮虫,使其达
到高密度并产生大量休眠卵为又一个生产周期奠定好基础 。 以上措施
主要针对沉积物中贮有大量轮虫休眠卵的池塘,如果选用新建池塘或底
泥中很少休眠卵的水体,则必须引种,其方式有三,① 沉积物移植 。 选
富含 ( >500万 /m2) 轮虫休眠卵的水底沉积物, 挖出后加少量 ( 1%)
生石灰调节 pH近中性, 兑成浆均匀泼洒于培养池中, 此法的优点是既
引卵又施肥, 缺点是劳动量大 。 ② 休眠卵移植 。 将事先收集好的轮虫
休眠卵用袋装法 ( 300目筛绢制成 ) 置水下 10~ 20cm处, 待轮虫孵出
后再解袋放虫 。 如有足够的休眠卵此法省力省工 。 ③ 虫体移植 。 将室
内或室外其它池塘正处于指数增长期的轮虫, 按 100~ 1000个 /L的密度,
一次性投放培养池中, 投放密度视水体肥度而定, 水瘦 ( 透明度>
30cm ), 投放密度稀 ( 100个 /L) ; 水肥 ( 透明度 <25cm), 投放密
度大 ( 500~ 1000个 /L) 。 其原理除食物外, 主要是肥水 pH高溶氧高,
较大量的轮虫可在短时间内吃掉相当数量的浮游植物, 减少因强烈光
合作用带来的高 pH危害 。 如能保证种源, 此法成功率高, 且速度较快 。
第三节 枝角类的敞池增殖
枝角类体长约 0.5-3mm,营养丰富, 活动缓慢, 是鱼类, 甲
壳动物幼体继轮虫之后的适口活饵料 。 当环境条件适宜时, 枝角
类连续进行孤雌生殖 。 可在短时间内形成高密度种群, 且持续时
间长 。 因此, 长期以来人们就采捕天然发生的枝角类 ( 红虫 ) 作
为养殖鱼类或观赏鱼类的饵料 。
枝角类除少数几种,如圆囊溞属( Podon),尖头溞属(
Penilia) 和三角蚤属( Evadne) 中的几个种可在近海出现,一种
耐盐性极强的蒙古裸腹溞( Moina monglica) 在内陆咸水中繁殖
外,其余绝大多数种类均生活于淡水中。但由于它们个体大小、
介壳厚度和适应性的差异,其饵料意义和培养价值也有所区别。
一、适宜种类的选择 作为敞池增殖的种类,种源和适应性
是首先考虑的参数。裸腹溞( Moina) 属中的多刺裸腹溞
( M.macrocopa),微型裸腹溞( M.dubia) 和溞属( Daphnia)
中的隆线溞( D.carinata) 在我国南北方的分布十分广泛,特
别是施肥池塘中,它们的量常可达几百甚至上千 /L在水体沉积
物中的休眠卵量亦可达几万 -几十万 /m2。 但从鱼苗的适口性看。
由于隆线溞个体偏大( 3mm左右)且具一长壳刺。而不如个体
较小( 1mm左右)且不具壳刺的裸腹溞。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该
属中的蒙古裸腹溞具有极强的抗盐性,很有可能成为海水经济
水生动物苗种生产的重要活饵。所以,选择裸腹溞属的上述几
个种作为敞池增殖对象是恰当的。
二, 淡水裸腹溞的增殖
在一般淡水池塘中, 出现率和生物量最大的枝角类首推裸腹溞
( 多刺裸腹溞 ) 其次是隆线溞, 现已查明, 在池塘水体沉积物
中, 一般都蕴藏着这些枝角类的休眠卵, 清塘注水后, 先后萌
发并达到种群数量的高峰期, 出现的早晚与水温和休眠卵量密
切相关 。 水温 20-25℃ 时, 裸腹溞 10-15天 。 隆线溞 15-20天大量
繁殖 。 但其高峰期的数量常和休眠卵量有关 。
( 一 ) 选池 沉积物中的休眠卵量是选择培育池的首要条件 。
其定量方法同轮虫 。 只是鉴于枝角类卵量较少, 所以必须多采
几个点 。 一般在池四周 ( 离岸 2米以外 ) 各采一点即可 。 培育池
面积 1-3亩, 水深 1.5m左右为宜 。 培育池附近应有面积相当的饵
料浮游植物培育池 。
( 二 ) 清塘晒底 排水清塘, 特别是用生石灰排水清塘, 晒底既
可清除敌害又可激活休眠卵的萌发 。 如果池中无丝状绿藻或其
它大型生物则清塘药物可酌量减少 。 但晒塘时间不得少于 5天 。
(三)注水原则 由浅入深,初注水 20-30cm利于白昼增温。有
一定内渗能力的池塘可任其自然渗水,更可保证水的质量。当
裸腹溞大量发生时。应逐渐补水。最终平均水深 1.5m左右。
(四)施肥、投饵 裸腹溞从水中滤食细菌、单胞藻、原生动物
和有机碎屑等细小食物。以细菌最重要。实验表明,只用细菌
作为食物就足以保证枝角类全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缺少维
生素的腐屑本无多少营养价值,就因其上附有大量细菌而成为
枝角类的重要食物、施肥水体富含细菌与腐屑。因而可获得很
高的枝角类生产量( 500-1000kg/hm2/天)。各种有机粪肥(鸡
粪、猪粪等)均可做为肥源。用量视水中溶氧状况而定。在保
证 >1mg/L溶氧的情况下施肥量大些为好。通常每天 1000kg/hm2
即可。有实验(玛努依落娃 1964)表明。细菌浓度愈大,枝角
类滤食的食物愈多。当 <10万个细胞 /ml时,便不能保证其成活。
同样,单胞藻也是枝角类的重要食物。 PennaK( 1946) 指出。
当单胞藻浓度 <5000个细胞 /ml时便保证不了枝角类必需的营养。
所以,在施肥的同时不断向培育池中添注富含浮游植物的肥水
是有益的。但是由于枝角类强大的滤食能力,单胞藻的供应量
是很难保证的。虽然各种配合饲料(对虾颗粒料和酵母、鸡蛋
黄等)悬浮水中亦可被枝角类滤食。但从成本考虑一般不可多
用。
(五)敌害防治 与轮虫相比,枝角类的敌害较少,虽然晶囊
轮虫和肉食性桡足类能捕食一些刚出生的幼体,但毕竟不构
成巨大威协。倒是处于同一营养生态位的原生动物和轮虫常
常成了枝角类食物的竞争者。这在海水室内培养某些咸水枝
角类时表现十分突出,可用 10-15g/t的甲醛液处理,此法对枝
角类无妨。但在淡水敞池增殖过程中,似乎此种矛盾并不尖
锐。这可能因为枝角类比竞争者具有更为强大的滤食能力之
故。此外,从清塘后池塘生物发生规律看,如不采取措施,
轮虫高峰持续 3-5d后,会自然消落而代之者便是裸腹溞等枝
角类。值得注意的是紧接裸腹溞的繁殖。较大型枝角类隆线
溞常常接踵而至。因其滤食食谱更为广泛,强度亦更大,必
然严重胁迫裸腹溞的生存。好在杀灭这类大型枝角类并不难,
只须全池泼洒使池水呈 0.1g/t的敌百虫在 24h内即可将之全部
消除而对裸腹溞没有重大影响。敌百虫对裸腹溞的致死浓度
为 >0.5g/t。 少数个体受局部高浓度影响可能中毒,但种群不
会因此受损。
( 六 ) 抽滤 裸腹溞密度达 1000个 /L时, 架 4英寸泵用 100
目筛绢网抽滤, 通常 0.1hm2水体 ( 水深 1m) 架设 1台 4英
寸泵, 每天抽滤 2-3h。 其抽出量与繁殖量大体平衡 。
由于枝角类有一定的抗逆能力,所以,抽滤效果不如轮
虫,特别是浅水池(〈1 m) 因难以形成涡流其抽滤效果
更差。为此,可用拉网或推网进行采捕,亦可获得比较
满意的效果。
三、蒙古裸腹溞的培养
蒙古裸腹溞 ( Moina mongolica) 是旧大陆唯一得到公认的盐水裸
腹溞 。 上世纪 80年代从晋南地区采到并驯化于海水中, 从作为海水鱼
虾养殖的一种新的生物饵料出发, 何志辉等 ( 1988) 对该溞的生物学
和培养方法进行了广泛的实验研究 。
1.培育池的准备
( 1) 选池 室内试验表明, 蒙古裸腹溞在咸水中培养的最大敌害
是褶皱臂尾轮虫和大型原生动物 。 所以在室外选择培育池时, 最好选
择新建池塘或经检查沉积物中很少有轮虫休眠卵的池塘 。 通常水体交
换量大的养虾池经改造后是符合这一条件的 。 但池面不可过大 。 一般
1-2亩即可 。 否则一次性接种有困难 。
( 2) 排水冻底 如选用养过鱼, 虾的老池, 则应排水冻底以冻死那
些难以用药物杀灭的底栖动物 。
( 3) 清塘 同轮虫培养 。
( 4) 注水 初注水深 10-20cm即可, 浅水既有利于白昼增温又有利
于接种 。 水源必须经过严格过滤或直接注入深井水 。
( 5)施肥和培养浮游植物 可按 1g/t的有效氮和 0.2g/t的有效磷用硝
铵和过磷酸钙。也可按 150-300kg/hm2 ·d 的量向池中均匀泼洒人尿液。
实践表明,后法除增殖细菌外对培养小球藻等单细胞绿藻效果也很好
2,接种 当培育池水中的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小球藻
10× 106/ml或透明度 <40cm) 后即可按 1-10个 /L的密度进行
接种。先要经过 1-3级扩种培养,以后随着溞密度的增长,
逐渐增添新水和追肥。接种时务必注意调节好水温,pH和
溶氧、盐度等,使其原种池与培育池基本一致。其余投饵、
敌害防治、抽滤换水等基本与轮虫增殖和培养淡水枝角类相
同。只是抽滤时特别要注意水泵安放的位置。因为枝角类的
分布十分不均匀。应当随时调整置泵方位以提高抽滤效率。
抽滤时的平均密度不得 <500个 /升。
复习思考题:
1.试述单胞藻敞池增殖的技术要点和意义 。
2.试述轮虫敞池增殖的技术要点和意义 。
3.试述枝角类, 桡足类敞池增殖的技术要点 。
4.图示 5种轮虫休眠卵主要结构 。
5.简述轮虫休眠卵定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