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六章 南北朝诗歌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谢灵运的山水诗
第三节 鲍照诗歌的创新
第四节 谢朓与永明体
第五节 齐梁宫体诗
2
第一节 概 述
社会政治局面:
南北方相对稳定。南方政权更替频
繁,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的不安定。但
这种政权更替不是在社会大崩溃的情况
下完成的,其破坏性相对要小得多。所
以,南朝的经济、文化仍然得到了迅速
的发展。
3
文学发展状况:
南朝的帝王与贵族大多满足于江南富庶
的经济所提供的物质与文化享受,因此政治
上缺乏雄心与自信,人生态度也缺乏强烈的
冲动,文学难以形成雄壮有力的美学风格。
内容主要反映文人自身的日常生活情趣、
周围环境及他们所认识到的人生的普遍现象,
尤其有关山水自然、男女之情的题材更得到
集中的体现。
对艺术形式强烈追求,诗歌领域出现四
声,产生诗的格律;文章的骈偶化进一步发
展,后期形成“四六文”体制。
4
第二节 谢灵运的山水诗
南朝的刘宋一代是南朝百余年文学繁
荣局面的开端,出现了新的文学气象:
题材,从东晋玄言诗文的笼罩下摆脱出来,
掀起了山水文学的新潮,代表人物是谢灵
运; 语言和修辞,继承从曹植以来到西
晋的传统,追求文辞的典雅华美,状物的
工巧刻炼,多用对偶,代表人物是谢灵运
和颜延之。
?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
山水方滋。?
--, 文心雕龙 ·明诗,
5
































6
谢灵运生平:
( 385- 433) 他门第极高,天资过人,性格极为高傲。宦仕生涯并不得意,曾与
执政大臣徐羡之不和,被遣出京为永嘉太守。宋文帝时,遭纠劾被捕,举兵反抗被
杀。
作为高门贵族,他政治上有野心,但因个人原因没能进入最高统治层,所以常流
露出厌恶官场、羡慕归隐的思想,感情中也多少保留一些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及对统
治集团的不满。
其思想很复杂,受儒、佛、玄三家的影响,诗中综合各家,说山水则包含哲理,
以山水寄情。
7
文学创作: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力描写山水的五言
诗人。在玄言诗盛行的时代,他以山水入诗,
使文学更接近于现实,开拓了诗歌的领域,给
病态的诗歌注入了新鲜血液,极大地影响了后
代。
他的诗歌以山水寄情,表现了对祖国山河
的热爱和某些现实感受,是诗歌创作中的进步。
谢灵运被誉为我国“山水诗人之宗”,由
他开创的山水诗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最重要的
流派之一。
谢灵运、鲍照、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
家” 。
8
登 池 上 楼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
棲 川怍渊沉。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
禄反穷海,卧屙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
举目眺岖 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
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
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9
,登池上楼, 赏析:
? 写作背景:
? 第一层:写诗人被放外任的不满与矛盾的
处境。先托物起兴,感怀喻志,比喻两种人
生态度:或退隐官场,逍遥自在;或建功立
业,官运亨通。接下写无论那种自己都做不
到,深感惭愧。最后写自己无奈来到这偏僻
的海隅,久病卧床,空对着萧索枯瑟的树林。
诗句由虚入实,由远及近,气氛渐渐降到
了最低点。最后一句是意境发展的桥梁,承
上启下。
10
? 第二层写登楼远眺,望永嘉春日之美
景。先紧承上句,写不知不觉中已是东
去春来。接下六句最为精彩,音响与画
面、远景与近景错综变化,有声有色。
,倾,,, 举, 表示诗人对自然风光的
极度喜爱:远处是海水轻拍,倾耳细听
之际,令人虑澄意解;远山参差耸立,
放眼遥望之中,使人心旷神怡。接着虚
写总体感受:初春的阳光革除了残冬的
余风,春光代替了旧冬。
11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历来为诗论
家们交口称赞。分别对应前面写所见所闻的诗
句。“生”、“变”用得极生动,充分调动视
觉、听觉包括触觉等各种感官来感受春天的气
息,极富感染力,实为神来之笔。
诗人善于抓住初春时节景物中细微而不易
察觉的变化,进行艺术的高度概括、刻画、和
再造,使之成为精美的诗歌意象。
特点:听觉-视觉-触觉:写春天的声色画面。
远海-近郊-园内:层次分明感受新鲜。
12
? 第三层借典故抒发内心感受,情绪又转感伤。
,诗经 ? 豳风 ? 七月, 有, 采繁祁祁, 等描
写春景之句,,楚辞 ? 招隐士, 中也有些春
景之句。诗人引发了思归之情。最后写虽然
离群索居,但归隐决心已下,要坚持节操,
以高亢的声调收结全篇。结尾主题不太清楚,
留有玄言诗的痕迹,有些呆板平直。
主题,写大病初愈后登楼所看到的永嘉远近
的春日风光,抒发归乡的思绪。表现了他被
官场排挤而产生的牢骚情绪和欲进不能、欲
退不甘的矛盾心理。
13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
游子淡忘归。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
蒲稗相因依。 披拂趋南迳,愉悦偃东扉。
虑淡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
试用此道推。
14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赏析
? 中心内容,写诗人自石壁精舍至湖中一
天游赏的乐趣和从中体会到的理趣。
? 第一层总写一天游石壁的观感,写石壁
之美,也写游人之乐。前两句对偶工整,从
大处勾勒山水的秀美、变化多端。“变”、
“含”二字写出了气候景象之变化出奇,山
光水色之孕含深广。接着用顶真手法自然承
接上句,巧妙运用拟人手法写山水娱人,挽
留人。最后写诗人徜徉于山水之间,乐而忘
返了,也为下文描写傍晚湖景作好过渡。
15
? 第二层实写泛舟湖上所见湖上傍晚的
景色。
前四句从山峦沟壑写到天边晚霞,
从湖中的芰荷写到湖边的蒲稗,描绘出
一幅湖上晚进图。取景远近参差,视角
多变,构图立体,动态感强,且两两对
偶,工巧精美;不着一个艳词丽字,而
写尽山水的明媚宜人,正如鲍照所赞谢
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后两句
写诗人拨开路边草木,向南山趋进,轻
松愉快地歇息在东轩。
16
? 第三层写游后悟出的道理并将之赠给
那些讲究养生之道的人:
思虑淡泊则外物自轻,一切皆可顺情
适性,随遇而安了。
? 此诗结构绵密,紧扣“还”字写一天
的行踪,次第井然;
诗歌融情、景、理于一体,气韵潇洒,
虽写傍晚景色毫无颓唐、悲凉之意。
17
,石门岩上宿,
朝搴苑中兰,畏彼霜下歇。
暝还云际宿,弄此石上月。
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
异音同至听,殊响俱清越。
妙物莫为赏,芳醑谁与伐?
美人竟不来,阳阿徒晞发。
18
,石门岩上宿, 鉴赏
? 写诗人在石门别墅的岩石上夜宿所得
的感受。以听觉感受为主的作品在谢诗
中并不多见。
? 首先用, 离骚, 中语句开篇,隐喻珍
惜具有才智和美德的生命,含自喻自怜
之意。
? 写石门夜宿,只“弄此石上月”一句
写视觉,其余全部以耳听代目视,用心
感受:鸟鸣的渐渐稀少、低落;树叶的
簇簇飘落,山中夜风又起。诗人凝神、
陶醉其中,物与境化。
19
? 接下诗人感叹如此美妙的夜晚,却
无人与己共赏。最后引用楚辞诗句之意
写苦盼情投意合的知音到来,空使头发
被太阳晒干。
? 此诗写夜晚的寂寞,妙在心理感受
的独特;另外,诗人绝景独游,无人为
侣,恰显示出诗人的不同凡俗,孤独、
高傲的性格。
20
第三节 鲍照诗歌的创新
一、生平:
(约 414- 466)字明远,东海(今江苏涟
水)人。出身寒微,曾任临海王刘子顼的参
军,故世称“鲍参军”,后在刘子顼叛乱失
败时死在乱军中。
二、文学创作:
诗、赋、散文都很出色,多有名篇。诗歌
为其主要创作成就,现存诗在 200首以上。五
言乐府诗很有名。
21
☆ 鲍照是第一个有意识地致力于七言诗创造
的诗人,有以, 拟行路难, 十八首为代表的
七言乐府;
又是杂言式七言歌行的开创者,其七言诗
音节错综变化,大体隔句用韵,擅用险艳之
字,风格,俊逸,,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
彩。七言诗隔句押韵自他始,在文学史上地
位很高。
还是南朝最早有意识地写作边塞题材的诗
人,追求高度紧张、富于刺激、雄壮有力的
诗情,对陈梁以后诗人的影响很大。
22
,代出自蓟北门行,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征骑屯
广武,分兵救朔方。严秋筋竿劲,虏阵
精且强。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
雁行缘石径,鱼贯渡飞梁。箫鼓流
汉思,旌甲披胡霜。疾风冲塞起,沙砾
自飞扬。马毛缩如蝟,角弓不可张。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
明主,身死为国殇。
23
,代出自蓟北门行, 鉴赏
? 是一首出色的边塞诗,拟乐府旧题。描写了
北方边塞的风光和将士们誓死为国的决心。
叙事成分较多,侧重点在篇末抒情。
? 第一层写边境报警,朝廷调兵,两国交兵的
紧急形势。敌军装备精良,阵容强大;我方
天子按剑,坚决抵御。具体写出战争的危急
形势,渲染了紧张的气氛,文字清楚而有文
采。
24
? 第二层写我军跋山涉水向边关挺进。, 雁
行、鱼贯, 形容队伍行列整齐有阵势,也反
映了征途艰难。, 缘, 刻画出士兵们翻越险
峻山路时的屏声敛气、步步留神的紧张心态;
,度, 体现了行军的力度和速度,写出了将
士们的勇敢顽强、训练有素。再写胡地恶劣
的自然条件,衬托从军生活的艰苦,也表现
了战士们英勇无畏的精神。
这六句呈流动式画面连贯进行,转换场面
得心应手,轻快敏捷,点燃情景浓重深刻。
25
最后两句似特写镜头,突出了边地的严寒。
细节描写既真实又夸张,极似,轮台九月风
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
(岑参, 走马川行, ),又与,将军角弓不
能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岑参, 白雪歌
送武判官归京, )的意境相同,有声有色。
这一层通过动静声色结合写胡地恶劣的自
然条件,运笔灵活,景物烘托热烈,从多方
面表现边塞的壮丽景色,也通过转换场面结
合动静声色衬托了队伍行军的艰辛和英勇,
描绘了队伍之多、行进之速、军旅之壮。
26
? 第三层双承一、二层内容,收束提炼并升
华为赴边将士忠君报国战死疆场的誓言,点
明题旨。引用, 九歌 ? 国殇, 的典故,既是
对将士们的赞美,也是主客观融为一体的抒
情,表白了诗人自己的志向抱负和对这种生
活的向往,反映了诗人的爱国主义精神。
? 这首诗歌感情激昂,音节高亢,发唱警挺,
气势凌厉,风力遒劲刚健,充满浪漫主义精
神,颇见建安时代的风格,为南朝难得的佳
作。
27
,拟行路难 ? 其一,
奉君金巵之美酒,瑇瑁玉匣之雕琴,
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
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
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扺节行路吟。
不见栢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
28
,拟行路难 ? 其一, 赏析
¤ 十八首, 拟行路难, 的 主旨,悲言世路艰难、
岁月易逝、悲欢离合。此篇感叹年华易老,劝
人“裁悲”、忘忧,及时行乐。
¤ 首先以排比句式推出四种精美的物品,但仍
难以解忧。红颜难驻,岁月迟暮,人生这一大
悲哀岂是美酒、雕琴所能消解得了的!以欢衬
忧,表现了君之愁异常之重,难以摆脱。
¤ 继而劝慰人们要裁悲、减忧,节制和排遣伤
痛,来聆听诗人击节歌唱一曲, 行路难, 吧!
29
¤ 最后添出一段尾声,以古人为证,进一步
阐发题旨。
¤ 此诗为十八首, 拟行路难, 之序曲。全诗
以乐衬忧,渲染时光流逝当需及时行乐的感
喟,一气呵成。
诗歌感情饱满,善于渲染,辞采华丽,
音节和谐。
全诗隔句用韵,一韵到底,突破了七言
诗每句用韵的传统,有重要的意义。
30
,拟行路难 ? 其三,
璇闺玉墀上椒阁,文窗绣户垂罗幕。
中有一人字金兰,披服纤罗采芳藿。
春燕差池风散梅,开帏对景弄春雀。
含歌揽涕恒抱愁,人生几时得为乐?
宁做野中之双凫,不愿云间之别鹤。
31
,拟行路难 ? 其三, 赏析
∮ 这是一首闺怨诗,描写一个被豪门贵族剥
夺了青春和爱情自由的女子寂寞苦闷的生活和
幽怨的心境。
∮ 最大的特点即反衬手法的巧妙运用,诗人
极言女子衣着的华美和居处的富丽堂皇:璇闺、
玉墀、椒阁、文窗、绣户、绮幕,无以复加,
就越显出她凄清孤苦的之深,越显出“云间别
鹤”之不足恋,“野中双凫”之令人羡。借此
表现社会主题。
32
,拟行路难 ? 其六,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
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
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
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
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
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
我辈孤且直!
33
,拟行路难 ? 其六, 赏析
? 此诗反映仕途失意及对不合理的门阀
制度的强烈不满。诗人尖锐地指出:是
门阀制度造成了有才能的寒门之士被压
抑、无所作为的命运。
? 诗歌情感起伏跌宕,富于变化,时而
压抑悲怆,时而奔放悠闲,细致委婉地
表现了诗人的内心活动。
全诗格调悲哀而不颓唐,失望而不消
沉,自有一种雄逸豪放的风格。
34
第四节 谢 朓 与永明体
一、永明体:
南朝齐代永明时期,沈约和声韵学
家周 颙,考辨了汉字的平上去入四声,
并将它运用到文学创作中去;又提出
“八病”即在五言诗写作中出现的违反
四声原则的八种声韵相犯的毛病,即
“四声八病”说。沈约、谢 朓 等人把这
些与晋宋以来诗歌的对偶形式相结合,
创造出了一种新体诗,文学史称它为
,永明体,。
35
意义:
永明体是我国格律诗产生的开端,是
古代诗通向近体诗的桥梁,反映了诗歌
由自由到讲究格律的趋势,为格律诗的
形成奠定了基础。但由于它过于强调声
律,容易把创作引向唯美主义道路。
(注:“八病”指:平头、上尾、蜂腰、鹤
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流于烦琐。)
36
二、谢 朓 的山水诗
生平简介:
( 464- 499)字玄晖,陈郡阳夏(河南
太康)人,齐代杰出诗人,“竟陵八友”
之一。因与同族前辈谢灵运均擅长山水
诗,并有“大小谢”之称。
曾任宣城太守、尚书吏部郎等职。后
因被始安王萧遥光诬陷下狱致死,仅 36
岁。有, 谢宣城集, 。
37
? 谢 朓 对山水诗的突出贡献:
对山水诗的发展和对新诗体的探索。
在谢灵运山水诗的基础上有很大发展,
并最后完成山水诗的体制。
继承了大谢诗歌细致、清新的特点,
同时彻底克服了大谢诗歌的不足,摒弃
了那些繁芜庞杂的玄言成分,避免了大
谢诗的晦涩滞板及情境割裂之弊。他通
过山水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意趣,达
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形成一种清新流
丽的风格。
38
? 大、小谢不同风格及形成原因:
1,大谢胸怀远大,学识渊博,思想受
“儒道佛”影响深,诗歌常带有一个玄
言的尾巴。谢 朓 因家世关系,虽仕途顺
利,但对险恶的政治现实深有畏惧,因
而性格软弱谨慎,处事犹豫,唯求自保。
所以诗中感情大多表现出迷惘忧伤,写
景多清丽悠远,极少强烈激荡的情绪,
极少有尖锐的线条、刺目的色彩和跳动
不宁的形象。
39
2,大谢受古典作品如, 诗经,, 楚辞
影响较深,受玄理影响较重。小谢受民
歌影响较多,又涵以文人的素养,使之
摆脱俚俗风格。语言在浅近中呈精彩,
意蕴在明晓中显婉转,声韵色彩清新、
和谐、活泼,更接近于唐代诗歌。对唐
诗影响很大。李白、杜甫都为之倾倒。
? 谢朓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
--严羽, 沧浪诗话,
40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 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41
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徒念关山近,
终知返路长。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引
领见京室,宫雉正相望。金波丽鳷鵲,玉绳低
建章。
驱车鼎门外,思见昭丘阳。驰晖不可接,
何况隔两乡?
风云有鸟路,江汉限无梁。常恐鹰隼击,
时菊委严霜。寄言罻羅者,廖廓已高翔。
42
赏 析:
? 此诗写于诗人回京途中。经历了漫长
的征途跋涉,情感上也经历了由悲而喜
的反复变化。
? 第一层诗人心境由灰暗渐转到明亮。
起句为起兴,把苍莽的江水与无休无止
的悲愤心情融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象
征。接下写远处京城的巨大身影明晰可
见,淡忘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唤起
了一种亲切崇高的感情。“引领见京室”
是情感衍变的契机。
43
? 诗人驱车到达金陵南门,不由悲从中来。联
想到荆州的楚昭王墓,不知何时才能再见荆
州的西府同僚们?情绪又跌入悲伤。
? 最后诗人从三方面设喻,委婉地表达了自己
复杂的心情。回忆在西府时所处的险恶环境,
并抒写了脱离奸佞小人包围后的愉快心情。
? 此诗感情复杂,大悲大喜交织成一种百感交
集的意绪;格调高古苍凉,起句尤为雄浑,
千古传唱;运用起兴、借代等手法,含蓄婉
转,抒发了忧惧愤慨的心情。
44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 乡,谁能鬒不变?
45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鉴赏
¤ 此诗作于 495年谢 朓 出任宣城太守时。
作者出京城登上三山,回头遥望京城全景和
大江美景,引起了思乡之情。
¤ 首两句变化古人诗句来发端。以古人的望
京比自己的望京,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
垒,以古譬今,将人拟己。含蓄地抒写了诗
人对京邑的眷恋及对时势的隐忧,既不流于
浅露,又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
起句就直抒胸臆,有气势,同时定下下
文写景的试点、方位。
46
¤ 接下两句写诗人回望京城,见到巍峨的宫
室。“丽”做动词,由“附着”引申为“照
耀”,兼有“明丽”的双关含义,突出了光泽
感。“参差”既写宫殿楼阁的密集,又使整个
画面错落有致;“皆”突出了能见度。两句写
尽了满城的繁华景象和京都的壮丽气派。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以比喻句写
江天景色。“余”是落日衔山的形容,“散”
是霞光四射的象征;“澄”极状大江明净无尘,
“静”尽貌水面宁静无波;“绮、练”两个喻
象给人以静止柔软的直觉感受,也与黄昏时江
水的平静柔和十分和谐。
47
这两个比喻句着重从色彩突出了景色的光
泽鲜亮。前句以动写静,把静穆的天空描绘
的极富生气,色彩绚烂明媚;后句以静写动,
突出大江的幽静与温和,写出江水的纯清、
静谧,给人如练一般的感觉。
这两句天光水色上下映衬,色彩调配和谐,
浓淡相映,明暗适度,动静交织,呼之欲出,
余味悠久,创造出引人入胜的优美意境。
?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李白
48
¤ 接下两句以细笔点染江州的佳趣。臵喧
闹于寂廖之中,以动写静,宁静而不冷落。
,覆, 显示鸟的众多,,满, 形容花的盛开,
为暮色增添了春的意趣。
以上六句,诗人以宏伟的都城为主体,
衬托以绚丽的晚霞、明净的春江,点缀以喧
腾的群鸟、盛开的杂花,将城中与江上的景
物连成一片,组成一幅层次分明、富有情趣
的 春江暮景图 。 诗人寓新颖的情趣于具体
的意象之中,落墨不多就, 状难写之景如在
眼前, 。
49
¤ 篇末六句抒发了望乡怀归的感慨。
描绘了已离去又半途迟留、因怀乡而怀
念那已罢却的欢宴的情态。最后推及一
般人的思乡之情,感情发展到高潮。
结尾情绪稍嫌柔弱消沉,与前面壮
丽开阔的景色稍觉不称。但此诗在景物
剪裁方面的功力以及诗风的清丽和情韵
的自然,都标志着山水诗在艺术上的成
熟。
50
¤ 艺术特点:
1、赋、比、兴传统表现手法运用得自然和
谐。由比而兴,又不离赋。辞采华茂而不芜
杂,活泼清新而不纤巧,情感深挚又不艰涩
难懂。
2、语言精粹而不雕饰,语句整齐富于音乐
性。
3、既有大谢的精彩佳句,也不乏陶渊明的
清新流畅、琅琅上口,已丝毫不受玄言诗的
影响。
51
第五节 齐梁宫体诗
一、产生背景:
1、以皇室成员为中心的文学集团对诗
歌的影响。以萧纲为中心的文学集团
大力创作宫体诗,题材单调狭窄,脱
离社会生活。
2、南朝民歌从市井进入宫廷。
3、受到民间流行音乐的内容和情调上
的影响。
52
二、“宫体诗”:
大致发生于梁武帝萧衍统治后期而泛滥
于陈的一种文学现象。 内容,以宫廷生活为
描写对象,具体的题材不外乎咏物与描写女
性,将目光停留在女性生活圈内,包括她们
的容貌、体态、服饰及器物。 艺术 上注重词
藻、对偶与声律。特点是内容贫乏,单纯咏
物而毫无寄托。
贡献:
宫体诗发展了吴歌西曲的艺术形式,并
继承了永明体的艺术探索而更趋格律化。
53
第七章 南北朝的辞赋、骈文
和散文
第一节 南北朝文学发展
的特点
第二节 庾信的文学创作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文坛
新气象
第四节 北朝叙事散文
54
第一节 南北朝文学发展的特点:
南北朝文学发展的不平衡:
一方面,南方清绮的文风极盛,
对滞后的北方文学产生较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北方质朴的文风在南
北文化的接触过程中也显示出特色。
55
第二节 庾信的文学创作
( 513- 581)字子山,梁代南阳新野(今
河南)人。一生以 42岁时出使西魏并从此流
寓北方为标志,分为前后两期。前期逢梁代最
为安定阶段,信, 幼而俊迈,聪敏绝伦,,且
,博览群书,尤善, 春秋左氏传,,,脱颖而
出。成为宫廷文学侍臣。所作文章当时称为
,徐庾体, 。
,徐庾体,,指徐 摛,陵父子及庾信所作
的风格绮艳流丽的诗文,就其文学渊源而言,
是沿着永明体讲究声律、词藻的方向,进一步
,转拘声韵,弥尚丽靡, 。
56
后期逢梁毁于西魏,庾信出使长安,
因江陵陷落不得南归,历仕西魏及北周,
先后官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等职,
“虽位望通显,常有乡关之思”,以 乡
关之思 发为哀怨之辞,蕴含丰富的思想
内容,充满深切的情感,笔调劲健苍凉,
艺术上也更为成熟。杜甫云:,庾信文
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戏为
六绝句, );又评论其,暮年诗赋动江
关,(, 咏怀古迹, ),即指他后期作
品的特色。
57
庾信“乡关之思”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感伤时变、魂牵故国”,他久居北
方而渴望南归,魂牵梦绕于故国山河;
“叹恨羁旅、忧嗟身世”是另一重要方
面,他北迁后虽居高官,但内心深深自
责,其羁旅之恨与忧生之嗟交织在一起。
自谓, 哀江南赋,,不无危苦之辞,惟以
悲哀为主”。有代表作, 拟咏怀, 二十
七首,从多角度抒发凄怨之情,直承阮
籍的传统,尤称杰作。
58
由南入北的经历,使庾信的艺术造诣
达到“穷南北之胜”的高度,这在中国
文学史上具有典型的意义。他汲取了齐
梁文学声律、对偶等修辞技巧,并接受
了北朝文学的浑灏劲健之风,从而开拓
和丰富了审美意境,成为南北朝文学的
集大成者,为唐代新的诗风作了必要的
准备。
庾信的骈文、骈赋与鲍照并举,代表
了南北朝骈文、骈赋的最高成就。现存
诗 250多首。, 哀江南赋, 为压卷之作。
59
☆, 哀江南赋序,
,哀江南赋, 以自身的经历为线索,
叙述了梁代由兴盛而衰亡的经过,抒发
对江南兴衰变迁的哀叹,素有“史诗”
之称。赋前长 500余字的序言为全篇的总
纲,概括了此赋的基本内容,本身就是
一篇独立成章的杰出的骈文。
序言分三段,1,2段略述国家丧乱,
自己在动荡中的经历,深表痛惜和惭愧,
并谈到写此赋的主旨;3段抒发羁留异
国的悲愤心情及对江南故国的深切怀念,
充满了忧国思想;
60
第 4段对比古人,写到梁代的覆亡,感到
不胜凄苦,悲伤不能自已,也写出了战乱带
给人民的痛苦。
序言简炼地写庾信一生的遭遇,在叙述中
反映了历史事实,谴责了南朝统治的腐败,
揭露了其历史的荒谬,表现了自己的屈辱感
和对故国、故乡的怀念之情。
序中大量用典,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联想,
并反映了作者的崇拜经典、以史为鉴的观念,
形成十分厚重的风格,使文章变得艰深难懂。
61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文坛新气象
开拓出个性化与美文化的多元发展
前景 。讲究对偶、声律和藻饰之美成为
风气,文章的句式结构逐渐发生变化,
其结果是 骈文 的出现和成熟。赋体受诗
的影响也趋于骈化。北朝文坛整体上受
骈化的影响,仍有一些别具风格的 散体
名篇 大放异彩,构成对唐代文坛发展的
多重影响。
62
? 魏晋文坛别开生面,建安文章注重
,气质,,表现为个性,故对藻饰的讲
求尚能情辞相称,为后世确立了, 以情
纬文,以文被质, 的典范; 辞赋 在魏晋
时期出现了新局面,标志是抒情小赋的
涌现,显示出抒情化、小品化的特色,
如王粲的《登楼赋》、曹植的《洛神
赋》; 学术 上一改汉代儒术独尊的局面,
刑名、老庄之学兴盛,道佛二教各有发
展,形成继春秋战国以后又一个思想活
跃期,各种思想交锋争辩,并影响于文
章,在赋体中出现辩难之作及以思理见
长的作品,包括探讨玄学或寄予佛理。
63
? 南朝文坛沿着魏晋以来文章追新逐丽
的趋向继续发展。
齐梁时期,文学的, 新变, 意识更加突
出,对文章体貌深有影响。表现在三方面:
⑴ 永明声律说兴起,对文章的韵律之美
起到强化作用,更注重声调协和;
⑵ 文笔之辨深入。宋齐始有文笔的辨别,
,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刘勰
《文心雕龙 ? 总术》)表现为重文轻笔。
⑶ 不拘常体的呼声。在创作上处理文体
灵活多变。
64
?, 骈文, 的发展
起源于两汉辞赋的 骈文,到南北朝后
完全发展到成熟阶段。全篇以双句(俪句、
偶句)为主,句式整齐,讲究对仗,要求
声律和谐,辞采华美,讲求词藻,用典贴
切工巧。当时运用范围甚广,除史书、小
说外,各种实用性文章甚至论说文都采用
此体。因全篇多以四、六字句相间而成,
或四或六,少见散句,又称,四六文,。
?骈四俪六,锦心绣口。?
——柳宗元, 乞巧文,
65
第四节 北朝叙事散文
⑴ 北方本土文士较重要的有 魏收,
( 506- 572),巨鹿下曲阳人(今河北
晋州),初仕北魏为太学博士,后迁散
骑侍郎,兼修国史。后又任东魏中书侍
郎、北齐尚书右仆射。
魏收才力轻敏,章表诏令一类应用
文很出色,撰, 魏书, 130卷,原有集,
已佚,存文 14篇,不乏一些生动的篇章,
显示出北朝文章的真正特色。存诗 16首。
66
⑵, 水经注, 与, 洛阳伽蓝记, 为北朝叙事
散文中的传世之作。
俪道元 (?- 527),字善长,范阳涿州
(今河北涿州)人。北魏太和中为尚书主客
郎,累迁治书侍御史。, 魏书,,, 北史,
有传。, 水经注, 成书于北魏言昌、正光间
( 512- 525),为古代第一部综合性地理学
著作,在地理学、史学、水力学、文献学等
学术方面具有极高价值。
书中关于江南水道风景的描摹更具文学
意味。文风清朗疏朴。
67
杨 衒 之的, 洛阳伽蓝记, 也是北朝文坛上
的旷世杰作。
杨 衒 之,生卒不详。生平史料极少,为北
平(今天津蓟县一带)人,永安中( 528-
529)为奉朝请,北魏末任秘书监,著书时任
东魏抚军府司马。
此书记载了北魏洛阳佛寺的兴废,内容广
泛涉及当时的政治、宗教、地理、人文、风
俗诸方面,具有很高的史学和文学价值。语
言表达上善于使用整齐的四言句法,节奏感
与自由韵律有机结合,形成典丽而清拔的风
格。
68
⑶ 北齐文坛中还有一位来自南方的著名文士
颜之推 。( 531- 591?),字介,琅琊临沂
(今属山东)人。初仕梁为湘东王常侍,后奔
齐历任黄门侍郎、平原太守。齐亡入周为御史
上士。隋开皇中,太子召为学士。一生著述甚
多,有, 颜氏家训,,, 集灵记,,, 冤魂
志, 。今存诗 5首,文 3篇(包括家训序)。
其文学观见其, 颜氏家训,,在南北审美
旨趣交流碰撞过程中持折衷的态度。此书本着
告诫子孙安守素业的目的,对当时的人心世态
提出中肯的批评,都是朴素的散文,平实晓畅,
不尚骈偶,叙事简洁生动,颇见笔力。
69
第八章 南北朝民歌
第一节 南朝民歌
第二节 北朝民歌
70
第一节 南朝民歌
南朝民歌:
产生年代始于三国东吴,迄于陈。大
部分保存在郭茂倩所编的, 乐府诗集 ?
清商曲辞, 里。留存总数 400余首。
分为“吴歌”( 326首)、“西曲”
( 142首)。,吴歌”地域上包括建
业及周围地区,属于长江三角洲地区;
“西曲”包括江汉流域的荆樊等地,
属于长江中游。
71
¤ 南朝民歌兴盛的原因:
地处长江流域,气候湿润,物产丰饶,
山川明媚;经济发达,城市生活发达;
社会思想活跃,观念较开放;南朝贵族
统治者对民歌的喜好。
¤ 内容:
集中写男女之情,大部分是情歌。多
为女性的吟唱,再现了江南女子在爱情
问题上的复杂心态,富有浓郁的生活气
息。
72
¤ 南朝民歌的特点:
表达的爱情完全是浪漫色彩的,表达
对爱情单纯、热烈的追求,少有伦理因
素的考虑;
基调是哀伤的,风格艳丽柔弱、哀怨
缠绵;
出语天然,明朗而又巧妙,大量运用
双关隐语(谐音和一字多义),如,低
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 西洲
曲, )
体制小巧,多为五言四句。
73
¤ 影响:
对唐代诗歌影响很大。李白的许多短
诗语言清新自然,及是学习南朝民歌的
收益,如一首, 子夜四时歌 ?秋歌,,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到清代为止,文人模拟南朝民歌的现
象始终没有断绝。
74
,西 洲 曲,
忆梅下 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
采莲南塘秋,莲花 过 人头。
低头 弄 莲子,莲子青如水。
……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75
,西洲曲, 赏析:
这是一首抒情长诗,收在, 乐府诗
集 ?杂曲歌辞, 中。以一江南女子的口吻,
抒发对江北情郎的无限相思。以其丰富
细腻、真挚缠绵的情感,新鲜精巧的立
意,工整清丽的语言形成了婉约、清新
的特殊风格,堪称南朝言情乐府之绝唱,
为南朝乐府民歌艺术形式最成熟、最有
代表性的佳作。
76
全诗共 32句,描写一位居住在西州
附近的年轻女子在一年四季中对情人的
思念。按季节的转换,每 4句分为一层。
随着不同季节的景物变化和女主人公的
活动、服饰及仪容的点染描绘,一层深
过一层地展示人物内心的情思,将无尽
的相思表现得极为细腻缠绵而又委婉含
蓄。
选取特定景物来渲染气氛、表达情
感,手法多变,给人以丰富的感觉。
77
全诗基本上是四句一换韵,运用了
连珠格(又称“接字”、“钩句”)的
修辞法,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形成了
回环婉转的旋律,造成了特殊的音韵之
美。这种似断似续的效果同诗中续续相
生的情景结合在一起,声情摇曳,余味
无穷。
?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
情味愈出。?
--沈德潜, 古诗源, 卷十二
78
第二节 北朝民歌
北朝民歌:
现存约 60多首,大部分保存在, 乐
府诗集 ·横吹曲辞, 的, 梁鼓角横吹曲,
中。
¤ 主要特色及形成原因:
质朴粗犷,豪迈雄壮。
北方自然景观的单调、严峻阔大;北
方少数民族,以游牧为主,充满变化和
风险,形成了粗犷豪放的性格、强悍泼
辣的气质。
79
¤ 内容:
较之南朝民歌要广泛得多:
反映北地风光、游牧生活的,如
,敕勒歌, ;
对刚强尚武精神的歌颂;
反映离乡漂泊之悲,徭役从征之苦;
反映下层人民贫苦生活;
反映爱情与婚姻的民歌。
80
¤ 比较南北朝民歌的不同:
⑴ 产生地区的不同带来题材范围上的
不同。南朝民歌多为, 都市之情歌,,
北朝民歌来自战乱频繁的北地,社会生
活广泛得多;
⑵ 内容上南歌几乎全部为情歌,北歌
则不仅有情歌,还有牧歌、战歌和慷慨
悲歌,内容丰富,社会意义较大;
⑶ 情感表现上,北歌抒情粗犷率直,
风格豪放刚健,南歌则情调婉转缱绻;
81
⑷ 语言风格上,北歌以质朴刚劲、富
于力感见长,南歌则以华美的文辞、精
致的手法及双关隐喻为特点;
⑸ 诗歌体制上,南北朝民歌都以五言
四句体式为主,但北朝民歌还开创了七
言四句的七绝体,并发展了七言古体和
杂言体。
82







































83
,敕勒歌, 赏析:
这首敕勒族人民歌咏草原风光和“水
草畜牧之盛”的牧歌,收在, 乐府诗集 ?
杂歌谣辞, 中。
歌谣只有 27字,便勾画出了绵延的阴
山脚下一望无际、天草相接、苍茫浩瀚
的草原风光,再现了北方人民的游牧生
活。境界恢宏博大、雄浑壮阔,可为千
古绝唱。
84
民歌前半部歌唱北方大草原广阔无垠、
混沌苍茫的景象;后半部分描绘水草畜
牧之盛,大笔如椽地刻画出北方特定地
域的特点。
歌中没有明确写到人,但是通过生动
的画面,性格粗犷、质朴豪放,具有开
阔胸襟、豪迈情怀的敕勒族牧民的形象
已跃然纸上,我们已经感受到那沸腾在
他们血液里的对大草原的挚爱深情。
85
,木兰诗, 赏析:
北朝民歌中最为杰出的作品。收在
,乐府诗集 ?横吹曲辞, 中的, 梁鼓角横
吹曲, 。其产生时代不晚于陈代,最初
当为民间之传唱,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
可能经过隋唐文人的润色加工。全诗共
328字,是汉魏六朝乐府诗中罕见的长篇。
民歌讲述了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的
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的艺
术形象。
86
木兰的形象分析:
是一个完整的、理想化的巾帼英雄形象,
有着坚韧不拔的独特个性,同时又有着普通
女性的丰富情感,真实质朴。
她勤劳善良;
她勇敢坚强,勇于自我牺牲,忠孝双全;
她具有惊人的机智,金戈铁马,立下赫赫
战功;
她心地淡泊,蔑视功名利禄,情操高洁;
她向往和平生活,热爱祖国、家乡和亲人。
87
,木兰诗, 的艺术表现手法:
⑴ 描写有繁有简,剪裁精当且结构严谨。
详处运墨如泼,如出征前的准备、征途中、
归乡后的大段描写不厌其详;战场上的描写
可谓惜墨如金。
⑵ 通过人物的行动和气氛的烘托来刻画人
物的心理、性格,将叙事与抒情完美地结合
在一起。
⑶ 运用复沓、排比、对偶、问答的句式,
叠字、比喻、夸张的手法,叙事、摹声、写
景;即有口语,又有对仗工整的律句,均服
务于木兰形象的塑造。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88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一节 中国小说的起源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小说
89
第一节 中国小说的起源
一、关于“小说”: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 庄子 ?外
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与大达亦
远矣。”指一种“琐屑之言”(琐屑的
言谈、无关政教的小道理,见鲁迅, 中
国小说史略, ),还不是一种文体。
,汉书 ?艺文志, 把小说家列于诸子
略十家最后,数量占诸子略最多,是小
说见于史家著录的开始。
90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
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
‘ 虽小道必有可观焉,致远恐泥,是以
君子弗为 也。’然 亦弗灭 也。闾里小知
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
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 汉书 ?艺文志,
(“小说”已有了文体的意义,认为小
说本是街谈巷语,由小说家采集记录,
成为一家之言。虽是小道,尚有可取之
处。明确指出小说起自民间传说。)
91
小说的起源:
▲ 神话传说。流传在口头的神话传说
一旦记录下来,就成为具有浓厚小说意
味的逸史--中国小说的直接源头。如
,穆天子传, 和, 燕丹子,,后者被胡
应麟称为,古今小说杂传之祖,(, 四
部正讹, )。
▲ 寓言故事。, 孟子,,, 庄子,,
,韩非子,,, 战国策, 等书中都有不
少人物性格鲜明的寓言故事,它们已带
有小说的意味。
92
▲ 史传。如, 左传,,, 战国策,,, 史
记,,, 三国志,,描写人物性格,叙述故事
情节,或为小说提供了素材,或为小说积累了
叙事的经验。唐传奇多取人物传记的形式,
,三国志演义, 径直标明是史传的演义,都证
明了史传是小说的一个源头。
,汉书 ?艺文志, 著录的小说 15家均已亡佚,
今存的汉人所著的小说多为后人伪托。魏晋南
北朝集中出现了一批小说,如, 笑林, (魏邯
郸淳),,博物志, (西晋张华),,冥祥记,
(北齐王琰),,俗说, (梁沈约)等等,甚
为兴盛。
93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小说
这一时期的小说分为志怪与志人小说。
一、志怪小说:
记述神仙方术、鬼魅妖怪、殊方异物、佛
法灵异。表现了宗教迷信思想,但也保存了一
些具有积极意义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兴盛的原因:
?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
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
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
灵异,故自晋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 ?六朝鬼神志怪书,
94
按内容分三类:
地理博物,托名东方朔的, 神异经,,
张华的, 博物志, ;
鬼神怪异,曹丕的, 列异传,,干宝的
,搜神记,,托名陶潜的, 搜神后记,,
吴均的, 续齐谐记,,王嘉的, 拾遗
记, ;
佛法灵异,王琰的, 冥祥记,,颜之推
的, 冤魂志, (, 还魂志, )。
95
志怪代表作:干宝的, 搜神记,
干宝,字令升,东晋新蔡(今河南
新蔡)人。元帝时以著作郎领国史,后
任太守、散骑常侍等官。著有, 晋记,
(原书 30传,历经散佚,今辑为 20卷 464
则),时称“良史”。干宝“性好阴阳
数术”,迷信鬼神;
,搜神记, 的主旨即“发明神道之
不诬”(, 搜神记 ·自序, ),是儒家思
想、方术、巫术和道教迷信的大杂烩。
96
,搜神记, 内容驳杂,但也保存了不
少优秀的民间传说和故事,十分有价值,
如, 三王墓,,, 韩凭妻,,, 董永,,
,吴王小女,,, 李寄斩蛇, 等,都在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揭露了统治者的残暴。
书中优秀作品情节完整丰富,形象鲜
明生动,文字简洁质朴。
志怪小说对后代影响深远。
97
二、志人小说
又称轶事小说。汉末以来品评人物、谈论玄
理之风开始在士族文人中流行,出现了专门记
述清谈之士言语辞令和风流轶事的小说类作品。
它的兴盛与士大夫间充尚清谈的风气有很大关
系。
?汉末士流,已重品目,声名成毁,决于片
言,魏晋以来,乃弥以标格语言相尚,惟吐属
则流于玄虚,举止则故为疏放,… 终乃汗漫而
为清谈。渡江以后,此风弥甚,… 世之所尚,
因有撰集,或者掇拾旧闻,或者记述近事,虽
不过丛残小语,而俱为人间言动,遂脱志怪之
牢笼也。?(鲁迅)
98
分类:
笑话,讽刺世态的,如(魏)邯郸淳, 笑
林,,开后世俳谐文字之端。
野史,, 西京杂记, (东晋葛洪伪脱刘歆
作),记述西汉的人物轶事,也涉及宫室制度、
风俗习惯、衣饰器物,并带有怪异色彩。
逸闻轶事,为志人小说的主要部分,有(东
晋)裴启, 语林,,(梁)沈约, 俗说,,
(宋)刘义庆, 世说新语, 是成就和影响最大
的一部。
99
志人代表作, 世说新语,
编撰者刘义庆( 403- 444)是宋武
帝刘裕的侄子,袭封临川王,官至尚书
左仆射、中书令。尊崇儒学,晚年好佛,
“为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 … 招
集文学之士,近远必至。”
,世说新语, 的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
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虚清谈,是一部魏
晋风流的故事集,从而在当时起到名士
“教科书”的作用。
100
此书原名, 世说,,分为德行、言语、
政事、文学(上卷)等 36门,以类相从。
记载人物自东汉至宋初,尤重于晋。衡量
人物的标准即, 风流, (冯友兰所谓玄心、
洞见、妙赏、深情)。
上卷与中卷(方正、雅量、识鉴、赏誉、
品藻、豪爽等)共 13门,都是正面的褒扬,
如, 管宁割席, ;下卷 23门中有明显褒扬
的如, 容止、自新,,有似贬实褒的如
,任诞、简傲,,有的是贬责如, 谗险,
及, 汰侈, 中的一些条目,有些条目只是
某种真情的流露,无所谓褒贬。
101
,世说新语, 的艺术特色:
?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鲁迅
? 刻画人物入木三分。涉及人物 1500多个,
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独特人物的独特
性格,气韵生动,活灵活现。如, 俭啬,
中的“王戎有好李”,写其吝啬贪婪;
,忿狷, 中的“王述吃鸡蛋”,表现其性
急;, 简傲, 中记载的关于锺会和嵇康的
故事,写出了锺会对嵇康仰慕又畏惧的心
理。
102
? 语言简约含蓄,隽永传神,透出种种
机智和幽默,概括力和表现力很强。许
多广泛应用的成语便出自此书,如难兄
难弟、咄咄怪事、一往情深等。
?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惚生
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 卷十三
此书对后世笔记文学创作影响极深,
不断有模仿它的小说出现,不少戏剧、
小说也取材于它。
103
第十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典论 ·论文,
第三节, 文 赋,
第四节, 文心雕龙,
第五节, 诗 品,
104
第一节 概 述
中国的文学批评,滥觞于先秦,演
进于汉代,而成熟于魏晋六朝。
文学理论批评在魏晋时期繁荣昌盛,
关于文学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如文学的
性质与特点、文体的区分、创作的过程、
作家的风格、文学的流变、评价的标准
等等被提出来并不断得到新的认识,批
评著作的数量与质量为前代所无法比拟。
这是一个对文学理论极其富于热情的时
代。
105
一、魏晋六朝文学理论发展的原因
1、发展的前提:
社会思想的解放。建安时期儒家思想的统
治地位被削弱,各家各派思想都很活跃,得
以互相提高和完善,成为文学理论发展所必
需的自由开放的思想空间。
2、西汉时以经学为统治学说,谈不到文学理
论的建树,文学依附于政教。两汉辞赋的发
展使人们逐渐树立了文体观念,文学开始区
别于史学、哲学。文学观念逐渐清晰,文学
批评有了基础,魏晋才有专门的论文产生。
106
3、从汉末起,清议之士品评人物重在
人物的品藻(对人物言论风采的品评)。
当品评内容逐渐转移到文学作品方面时,
就产生了自觉的文学批评。
4、文学观念的变化,作家创作意识和
主体意识的增强,文学创作题材的开拓,
文学体裁的不断创新,语言艺术表现力
的提高,都使文学的地位、影响越来越
大。文学理论得以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
总结、发展。
107
二、魏晋六朝文学理论的突出特点
1,以, 诗缘情, 为旗臶,与周秦汉文学
批评重, 诗言志, 成为中国诗歌理论的两
大重要学说,奠定了中国诗歌, 抒情言志,
的优秀传统。
2、与周秦汉的文学批评多重文学作品的阐
释解说相比(汉代文学批评实质是, 经学
的批评, ),魏晋六朝文学批评与创作的
关系更为密切了,成为文学创作经验的总
结、文学创作实践的理论升华、文学创作
的引导者,已经具备文学批评的现代意义
了。从此,它们并行不悖,成为文学之两
翼,共同推动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
108
3、文学批评不再依附于哲、史、经学,而
成为独立与学术文化之外的一门新的学
科,与同时代的学术文化(玄学、印度
北传佛教、道教等)相互渗透、相互影
响。
4、相对于周秦汉的文学批评多为诸子百家
之片语只言、散见于经史子集之中不成
专论,魏晋六朝有一批文学批评家与大
批文学理论专著的崛起于文坛。中国的
文学批评从此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论武器
和批评样式,实现了一个崭新的质的飞
跃,具有划时代意义。
109
5,魏晋六朝文学批评的最根本的审美
批评标准并未超越魏晋六朝人所共同的
审美情趣--, 隐秀, (出自, 文心雕
龙, ),即在创作中追求内在境界的深
邃空灵,外在语言的工秀精美。
6,,建安七子, 之崛起与, 魏晋风骨,
之张扬,在中国文学史及其文学批评史
上第一次将文学流派及其文学批评的鲜
明旗臶推上文坛诗苑,使实际意义上的
文学流派从此走上中国文学史及其批评
史的历史舞台。
110
第二节, 典论 ?论文,
一,,典论, 是曹丕的一部学术著作,
已散佚,,论文, 是其中唯一完整保存
下来的一篇,约 580余字。“文”指广义
上的文章,包括文学作品在内。它是中
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门性论文,开
创了盛极一时的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之
先河,具有极大的典范性与权威性。
111
二、内容及批评价值:
1、创作论: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
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肯定了
文章有两大社会功能:利于治国,益于
立身。第一次将文学与治国大业与自我
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连接在一起,文学
的地位得到空前的提高,充分体现了建
安时代人的觉醒所带来的“文学的自
觉”,是中国文学精神的一部宣言书。
112
2、风格论:, 文气说,
?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
而致。 … 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
,气, 指作家的气质、才能、个性、禀赋,
源于天赋。清者指才知之清,是俊爽超迈的
阳刚之气;浊者指才知之浊,是凝重沉郁的
阴柔之气。气之不同,作品的风格各异。
曹丕以气论文,说徐干, 时有齐气, (齐
人舒缓之气);孔融, 体气高妙, (有超越
常人的才气与文章的高妙风格);应 瑒, 和
而不壮, (文风阴柔有余而少阳刚之气);
刘桢, 壮而不密, (诗文颇具阳刚壮美之气
而不细密)。
113
3、指出应有正确的批评态度:
批评了两种错误倾向:一是, 贵远贱
近,向声背实, ;一是, 文人相轻, 。
指出其症结在于, 暗于自见,谓己为
贤,,解决的办法就是, 审己以度人,,
正确对待别人,尊重别人的学术成果。
4、作家论:
首次提出, 建安七子, 之名,开中国
古代文学流派之先声。品评了七子的写
作能力,指出各人的长处和短处。
114
5、文体论:, 四科八体,
?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
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
,本, 即基本的创作原则是相同的,
,末, 即各种文体的风格特点又是不同
的。对四类文体不同风格的概括,开中
国文体研究之先河。
,典论 ? 论文, 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
史上首开风气之作,具有重大理论价值。
115
第三节, 文 赋,
作者陆机( 261- 303),西晋著名诗人与
文学批评家。诗与潘岳并称,有“陆海潘江”
之喻,钟嵘, 诗品, 称其为“太康之英”。
,文赋, 是一篇美学著作,属于创作论范
畴,首次系统论述了文学创作的过程和技巧,
用赋体写成,在文学批评史上也是个创举。
其中心内容是以自己写作的实践,结合他人
的体会,描绘了文学创作的过程,尤其是创
作中的心理现象以及创作中的利害得失,有
很浓厚的心理学意味。
116
,文赋, 主要论述内容:
1,,诗缘情, 说:
关于诗歌的艺术本质,? 诗缘情而绮
靡,赋体物而浏亮。 ? 缘情,即缘于情,
诗歌以感情为纽带,情感是诗歌的艺术
生命。
,诗缘情, 抓住了诗歌创作过程中的
审美心理特征和诗歌的本质属性,大胆
地否定了汉儒关于诗歌观念中的理念化
倾向,是对传统的, 诗言志, 说的一个
重大突破。从此两大学说成为中国诗歌
批评的两大支柱。
117
2、关于创作冲动:强调, 情因物感,文以情
生, 。
往往发乎三端:
一是感于物:,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
纷;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
春 ? 二是本于学,? 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
清芬; 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
彬彬 ? 三是得于心,? 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
而临云 ?
3、艺术构思:
分别论述了艺术想象、创作过程,并强调
艺术构思的独特性,提倡独创精神,不可囿于
前人窠臼。
118
4、文体风格批评:
论述了文体风格的千差万别:, 体有万殊,
物无一量,,原因一是由于作者个性、审美好
恶之别造成的;原因二是因文体不同,体貌风
格各异: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以浏亮;碑披文以
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
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
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狂。
但都必须做到, 辞达而理举, (有序有
物),,禁邪而制放, (意不邪,辞不放)。
119
第四节, 文心雕龙,
刘勰( 465?- 521?),字彦和。祖籍东
莞郡莒县(今属山东),家居京口(今江苏
镇江)。早年丧父,家贫未娶,奋发好学,
通经、史、子、集。二十余岁出家入南京定
林寺,助僧佑整理佛典十余年,创作, 文心
雕龙, 。近四十岁入仕,历任临川王萧宏记
室、车骑仓曹参军、太末令等职。后受梁武
帝之命入定林寺编定佛经,完稿后即削发为
僧,法名慧地,不到一年后辞世。, 梁书,
称其:“为文长于佛理,京师寺塔及名僧碑
志,,必请勰制文。”
120
,文心雕龙, 凡十卷,五十篇,三万
七千余言,是魏晋南北朝学术思想、文
学创作、文学理论批评繁荣发展的产物,
是先秦以来中国文学创作及其理论批评
的全面总结,是刘勰本人的文学批评观
念、审美情趣与创作才能的结晶。作者
在, 序志, 篇最末一句表露写作心态云:
,文果载心,余心有寄 。”
刘勰思想兼宗儒佛,他以儒学为指
导思想成功写作了这部我国第一部系统
完整的文学理论批评专著。
121
,文心雕龙, 的基本框架与理论体系
基本结构:上篇(前 25篇):论文之纲领
下篇(后 25篇):论文之毛目
第一板块:上篇中之前五篇,即, 原道,
,征圣,,宗经,,正纬,,辨骚, 为“文之
枢纽”,全书的总纲;
第二板块:, 明诗, 以下二十篇为文体论,
分论文章源流与风格;
第三板块:, 神思, 以下十九篇,泛论写作
方法;
第四板块:, 时序, 以下五篇杂论文学史之
发展轨迹;最后一篇, 序志, 为自序。
122
总论:,原
道,
,征圣,
,宗经,
,正纬,
,辨骚,
文体
论:
,明诗, 以下二十篇
创作论:
,总术,
神思论:, 神思、物色、
定势、熔裁、附会、隐秀,
方法论:, 情采、事类、
比兴、夸饰,
声律论:, 声律、章句、
丽辞、练字,



作家论, 养气、才略、程器,
风格论, 体性、风骨,
鉴赏论, 知音、指瑕,
流变论, 通变、时序,

语:


志,
123
第五节, 诗品,
中国第一部诗论专著,被后人誉为
,百代诗话之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
与美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学术地位。
?, 诗品, 之于论诗,视, 文心雕龙,
之于论文,皆专门名家,勒为成书之初
祖也。, 文心, 体大而虑周,,诗品,
思深而意远,盖, 文心, 笼罩群言,而,诗品, 深从六艺溯流别也。?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 ?诗话,
124
钟嵘( 468?- 518?),字仲伟,颍川长
社(今河南长葛县)人。初仕于齐,入梁后,先
后任衡阳王萧元简及晋安王萧纲之记室,世称
,钟记室, 。, 诗品, 一书作于梁武帝天监十二
年( 513)后,是作者晚年作品。
,诗品, 是五言诗专论,大致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序言,阐述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诗
歌的本质特色、写作的体例和特色等;
第二部分:正文,将自汉魏至齐梁的 120余位诗
人分为上、中、下三品,探讨各自的师承关系、
诗作的风格,指出各家利病优劣,表现了作者的
审美观点。
125
钟嵘论诗的重要标准是有无充沛的感情、
华美的词采和典雅明朗的风格,这也是其决定
诗人品等高下的标准。他极为推崇曹植:“骨
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指责玄言诗“理过其辞,淡乎寡味”;不满于
曹操“鄙质如偶语”,对陶渊明“叹其质直”。
总的来说,钟嵘的批评颇具眼光,但所
持标准较为单一,没有更多地重视诗歌风格应
多样化的问题,结论难免偏颇。也从侧面反映
了时代风气(崇尚渊雅,反对切直)。但不论
褒贬,都能做到概括简要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