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建筑史
<<建筑史 >>
目录第 1节 原始社会第 2节 古代埃及与西亚第 3节 爱琴文化第 4节 古希腊建筑第 5节 古罗马建筑第 6节 封建中世纪的建筑第 7节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第 8节 17世纪的欧洲第 9节 18世纪的建筑第 10节 19世纪的建筑建筑史的学习内容和研究范围
学习内容:
西方古代建筑设计,装饰,
研究范围:
建筑设计,装饰的起源、发展变化、
历代典型的建筑形制、装饰风格以及技术、材料和相关的美术、绘画、雕塑、
工艺美术。
建筑形制与装饰风格
建筑形制: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地域,当有所成就之时,亦即形成了一定的章法和规制,即我们所说的建筑形制。
装饰风格:即是在一定的素材在构成各种形态时借由构成章法、规制的不同,而表达出的独特形式或样式,这种形式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风格。
地域与时代
一旦某民族的文化引起了世界其他地域的文明者的高度重视,那么他们的文化也将对这个民族的文化产生撞击。所以对建筑装饰史的看法不能仅限于一个地域在时间上的变迁,必须对同时代的地域间之差异作出比较和考察。
返回目录原始时代
一,旧石器时代当时的人类以狩猎、采集为生,居住上由最初的巢居演变为后来的穴居。意识形态方面产生了巫术观念和把动物植物或自然现象作为祖先的“图腾”崇拜。
二,新石器时代居住方式逐渐演变成竖穴居住,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并学会了畜牧和农耕,在食物的贮藏和调理上,开始使用陶器,而石器进一步得到发展。
三,青铜器、铁器时代这一阶段称之为“金石并用时代”,随着青铜器的使用,渐渐地农业生产的规模增大了,人类也演变为集居的生活方式。
返回目录旧石器时代
法国丰?的?高麦洞的壁画法国格里马底洞圆雕裸女 原始时代旧石器时代
阿塔米拉野牛,西班牙阿塔米拉洞窟壁画马,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 原始时代
(约公元前 15000~前 10000年前后)
新石器时代
丹麦出土的彩陶 瑞士纳沙泰尔湖的湖居复原原始时代新石器时代
英国巨石群 — 石栅 原始时代青铜器、铁器时代
丹麦出土的青铜器 — 盔 原始时代在青铜器时代末期,约公元前 4千至 3千年左右,
青铜器发明了,此项发明农具与武器的性能提高了,大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古代埃及与西亚
古埃及 (古王国时代 — 中王国时代 — 新王国时代)
埃及地区气候炎热,树木稀少,早期建筑是土、木结构,到了王朝时代,即向石材发展了。为了防热,建筑的墙壁和屋顶做的极厚,而且往上向内倾斜,窗洞小而少,尤以陵墓、神庙建筑显示出雄伟的特色,而其中法老陵墓的金字塔最为著名。
古美索不达米亚 (古巴比伦王国 — 亚述王国 — 新巴比伦王国)
古美索不达米亚的文化发源于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域一带(今伊拉克)。在建筑上表现为从夯土墙到土坯砖和烧砖,并发明沥青作为粘结材料,采用穹隆和券拱结构,创造了用作墙面装饰的彩色琉璃砖。
埃及与西亚的住宅返回目录撒哈拉 昭赛尔金字塔 — 现存最早的金字塔
金字塔呈 6层阶梯状,总高 62.18米,
昭赛尔葬宝在塔座下 27多米的竖坑里,原有石灰岩饰面已不复存在,这正是从
“玛斯塔巴”到正角锥式金字塔的过渡形式。
古埃及吉萨的三座金字塔
以第四王朝第二代法老库夫的金字塔为最大,塔高 146.4米。
位于中间的高度略矮的第二座金字塔是库夫之子、法老哈夫拉的陵墓,前面多了“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最前面的第三座金字塔是孟卡拉的陵墓,
其前面还有三座小金字塔是为皇后所建的。
古埃及狮身人面像
狮身代表力量与权力,
而人面代表着智慧。
古埃及狮身人面像狮身人面像对应星体
狮身人面像也天空星体有着对应。
狮身人面像在春分日和秋分日这两天的正面永远都正对着太阳升起的地方,千万年不变。而出现在春分日东方地平线上的黄道带星座(即狮子座、巨蟹座、双子座等十二星座),因岁差运动关系,其位置会缓慢地移动。
而每个星座最多只待两千两百年。现在我们的年代,太阳处在双鱼座。这星座已经待在这里差不多两千年。宝瓶座即将来临。
再用计算机仿真回到公元前
10500年春分日日出前,狮身人面像正好注视着天空的狮子座。
古埃及地下墓
瓦片山地下墓窑古埃及建于公元二世纪,是当时的公墓,
尸体沿这里被用绳子放到距地面几十米的地底崖墓古埃及神庙 — 卡纳克阿蒙神庙
卡纳克阿蒙圣庙是所有太阳神庙中最大的,始建于中王国时代。多柱大厅(柱子是埃及神庙的特征)是该神庙的主神殿,
厅内有 16列共 134根巨柱,用来支承。神殿内的所有柱子和梁枋以及壁面刻满彩色阴刻浮雕,
石柱排列如林,光线阴暗,气氛神秘。
古埃及卡纳克阿蒙神庙的方尖碑
方尖碑是古埃及的另一件杰作,也是除金字塔以外,古埃及文明最富有特色的象征。方尖碑外形呈尖顶方柱状,由下而上逐渐缩小,顶端形似金字塔尖。以金、
铜或金银合金包裹,当旭日东升照到碑尖时,
它象耀眼的太阳一样闪闪发光。
古埃及斯芬克斯神道
连接卢克索神庙和克纳克神庙,古时连绵 2
公里长。
古埃及卢克索神庙
卢克索神庙属于细长型,供奉着底比斯三神。神庙从公元前十五世纪阿曼侯泰三世开始建造,
直到公元前四世纪的亚历山大大帝时期才完成。
古埃及阿步辛贝尔的拉姆西斯二世神庙
阿布辛贝拉姆西斯二世神庙的入口处的四座巨大的雕像,
都是这个自恋的法老的雕像。
古埃及室内装饰方面
逾四千年仍色泽鲜艳。用尼罗河三角洲的特产芦苇做的纸,叫“莎草纸”,
古时用来书写宗教经文和法律文件。
10世纪后纸草工艺失传,直到 20世纪才又被发现。
古埃及观象台
早期有一种塔庙建筑称为“吉库拉塔”,此建筑外墙以土砖为建材,外观很象层层向上递减的梯状金字塔,神殿建于台基上,最高一层为观象台。
古美索不达米亚萨尔贡二世的王宫
王宫东面有坡道,可供车马上下。宫中 210个房间围绕成 30多个内院,布局分区明确。南面宫门内有一个边长 92米的方形大院。东面为行政用房,西面为神庙,
北面有门可通往正殿和后宫。宫殿西部的神庙和观象台体现了神权与皇权的结合。观象台外形呈阶梯状,基底方形,边长约 45
米,四边正对方位,内为实心土坯,表面砌砖。
人首翼牛像
萨尔贡二世宫殿的守护神兽 (高浮雕 )〔亚述〕(公元前 742~前
706年)在王宫两侧雕凿的神兽,
亚述人称舍都,人首、狮身、牛蹄;头顶高冠,胸前挂着一绺经过编梳的长胡须,一对富有威慑力的大眼睛,身上还长着展开着的一对翅膀,显得气宇轩昂,令人敬畏。这种形象的石雕簇立在宫门口,是一种王权不可侵犯的象征。 在萨尔恭二世宫门前的这两只镇门兽形象,一直影响到其他民族,古波斯和西亚地区也都十分盛行,它逐渐成为一种吉祥动物,并具有神秘的力量。
古美索不达米亚空中花园
巴比伦空中花园,素有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称号,在公元前 604
年至 562年间,由古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为他最爱的王后而建造的。
古美索不达米亚新巴比伦城之伊什塔门
建筑上,为了建造顶棚,
不只使用木梁,同时也能以石块砌筑拱形构造,
因而促成了连接拱形构造所不可或缺的螺栓制造技术。
古美索不达米亚埃及的住宅
埃及地处沙漠边缘,且气候干燥,木材稀少,故建筑以砖为主要材料。上流阶层住宅有高大的围墙,并在腹地有小神殿,
其后还有庭院,中间是大小不同的住宅。住宅区可分为入口大厅、中央大厅和个人房间等 3
个。
埃及与西亚的住宅美索不达米亚的住宅
美索不达米亚的富人住宅大多是砖造的长方形建筑,外壁没有窗户,仅有一个入口,中央大厅挑空以便采光、通风,并用作通道,
以便通向四周的房间。
埃及与西亚的住宅家具
埃及上流阶层人士在室内都已使用椅子,日常生活中的椅子一般没有靠背,用餐桌则极为简单,是一张长方形板加四脚做成。在典仪时,则会用装饰豪华的扶手靠椅。
美索不达米亚的富人所用的家具基本也埃及人相似,然而有相异的地方是,他们在椅子、
餐桌、床的脚上,饰有盘旋状的花纹。
埃及与西亚的住宅图坦卡门
覆盖在图坦卡门的木乃伊面上。
他的棺木有 4层,分别为木 ﹑ 石 ﹑ 木 ﹑ 黄金第 3节 希腊太古 —,爱琴文化”时期
在早些时候,人们对希腊太古时代的认识仅限于神话传说阶段,直到 19世纪,希腊太古时代才有真实的历史显现出来。人们一般把公元前 3000年至公元前 1100年之间的希腊文化称为希腊太古 —,爱琴文化”。
一,西克拉底斯文化 (约公元前 2600~前 2000年)
二,克利特文化 (约公元前 2100年 ~前 1400年)
三,迈锡尼文化 (约公元前 1600年 ~前 1125年)
返回目录一、西克拉底斯文化(金石并用时代)
西克拉底斯的早期文化是以西克拉底斯群岛为中心包括克利特岛、希腊本土及小亚细亚西岸等地存在于爱琴海最发达的新石器阶段的文化。这个时期,石器的制造达到了成熟的地步。
建筑方面表现为用生砖筑成的巨大的城墙以及堡垒。
宫殿也为主厅式,长方形的大厅里安装有火炉,很可能是当时首领的住宅或者也兼做宗教典仪的场所,这种建筑正是尔后的希腊正厅式建筑的雏形。
这时期还发现有许多实用器皿及工艺美术品。如有一些粗制的造型为人面和鸟嘴的陶器,许多黄金制品和青铜器,还有意见铅制小裸妇像,而容器上大多有几何形装饰纹样。
二、克利特文化
克利特文化(米诺斯文化)贯穿于爱琴文化的第二阶段,这里发掘物以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最具代表性。被称之为
“迷宫”。
克里特岛上的克诺索斯王宫复原克里特岛上的克诺索斯王宫遗址米诺斯王宫的内院柱廊
宫中的柱子上粗下细,柱头、
柱身或黑或红,
别具一格。
装饰壁画
国王大殿装饰壁画 王后寝宫装饰陶器及实用工艺品
卡马列斯风格的早期彩盘卡马列斯风格的鸟嘴壶陶器及实用工艺品
章鱼纹水壶 布满乳房的女邪神像 克诺索斯宫的女蛇神三、迈锡尼文化迈锡尼城复原图青铜时代晚期文化。分布于希腊大陆及爱琴海诸岛。因当时希腊最强的王国及其首都迈锡尼而得名。
根据荷马史诗的记载以及其他传说,以迈锡尼国王为首的希腊诸邦军队曾与位于小亚细亚的特洛伊进行长达十年的战争。
狮子门
迈西尼在希腊半岛上,它和它附近城市的文化略晚于克里特的。它们的主要建筑物是城市的核心 — 卫城。卫城里有宫殿,贵族住宅、仓库、陵墓等等,
外面围一道或几道石墙,
有几米厚,石块很大,常有 5-6吨重,得名为大力神式砌筑。
第 4节 古代希腊的建筑装饰
古代希腊在造型艺术方面于均称与协调的精神中寻求一种理想的美,
就文化而言,已脱离以神和国王权威为主题的表达,首次进入以人的肉体之美或精神内容为主题的表达,使神话题材隐喻现实成为可能。
一、古风时期
(公元前 8~前 5世纪)
二、古典时期
(公元前 5~前 4世纪)
三、希腊末期 — 希腊化时代
(公元前 4世纪末 ~前 1世纪)
四、希腊人的住宅一、古风时期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就是完成了希腊神庙建筑中最主要的两种形制,即“多立克式”和“爱奥尼式”。
陶器陶器二、古典时期
在整个古典时期的前一半时间内,
建筑中的重点仍然是神庙建筑,
而这一时期最伟大的成就,则是公元前 5世纪中叶以后的雅典卫城建筑群。
雅典卫城卫城山门
卫城山门是雅典卫城的入口,建于公元前 437-
前 431年,由尼西克利斯设计,它的立面前后均用六根多立克柱,中央一跨最为宽大,以强调大门的特征。山门以西内坡道两侧,各有三根秀拔的爱奥尼立柱,
在它们顶托着的爱奥尼式梁枋上,彩绘着鲜艳的盾剑画。
帕特农神庙
这是一座长方形的白色大理石建筑物,四周共有 46根大 理石柱子,正面是主室,背面是处女宫,檐壁上有精美的浮雕,两侧墙上有 雅典娜出生和她同波赛东争夺雅典城的浮雕,庙里还雕刻著朝拜女神的游行队伍的场面。殿堂中,
原来有雕刻家菲迪亚斯用黄金和象牙雕刻的雅典娜像 。
胜利女神尼克小庙
其殿内前后均由四根
“爱奥尼式”柱组成的门廊,庙很小,与山门右边保持平衡。
位于山门的左边。
伊瑞克先神庙
它由 3个小神庙,2个门廊和一个女像柱廊组成,其造型精巧秀丽,构图独特且比例和谐,与帕特农神庙的巨大体量形成对比。
雕刻
雅典娜神像? 掷铁饼者浮雕
古希腊是一个泛神论的国家,建造大规模的神庙是出于对神的崇拜,这些神庙成为浮雕的主要载体。公元前 5世纪,进入鼎盛时期的古希腊开始大量地运用浮雕来装点城市和建筑。包括三角楣墙雕刻、浮雕间板和饰带浮雕在内的巴特农神庙上的浮雕艺术,
无疑是希腊古典雕刻遗迹中最伟大的作品。
赫格索墓碑浮雕三、希腊末期 — 希腊化时代
这时期的建筑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各地都建有希腊风格的都市,相应的广场、学校、商店、风塔、
灯塔等应运而生。神庙建筑的局势开始缩小,形制由过去的围廊式该为仅在两端立柱。产生了新形式的神坛建筑。
四、希腊人的住宅
希腊城市的建筑是以广场为中心,周围则立议事厅,体育馆,竞技场,剧场,商店,神庙等。
古风时期的居住形式:厅堂式住宅古典时期的居住形式:四周为鲜少开口的围墙所围,
并 设内院,各自独立的房间围绕内院布置,内院一侧是敞廊。
家具:注重机能而不重视装饰第 5节 古代罗马的建筑装饰
罗马本是意大利半岛中部西岸的一个小城邦国家,公元前 5世纪起实行自由民主的共和政体。公元前 3世纪,罗马征服了全意大利,向外扩张,到公元前 1世纪末,统治了东起小亚细亚和叙利亚,西到西班牙和不列颠的广阔地区。北面包括高卢(相当现在的法国、瑞士的大部以及德国和比利时的一部分),南面包括埃及和北非。
公元前 30年起,罗马成了帝国。
古岁马的建筑按其历史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伊特鲁里亚时期(公元前 8-前 2世纪)
二、罗马共和国盛期(公元前 2世纪 -前 30年三、罗马帝国时期(公元前 30年 -公元 476年)
一、伊特拉里亚
伊特拉里亚曾是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强国。其建筑在石工、
陶瓷构件与拱券结构方面有突出成就。罗马王国与共和初期的建筑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卡毕托利诺的母狼
(传说其上吃狼奶的孪生兄弟 — 罗慕洛和利姆是罗马人的祖先)
陶棺
塞尔维特里夫妻陶棺二、罗马共和国盛期
罗马在统一半岛与对外侵略中聚集了大量劳动力、财富与自然资源,有可能在公路、桥梁、城市街道与输水道方面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公元前 146年对希腊的征服,
又使它承袭了大量的希腊与小亚细亚文化和生活方式。
于是除了神庙之外,公共建筑,如剧场、竞技场、浴场、
巴西利卡等十分活跃,并发展了罗马角斗场。同时希腊建筑在建筑技艺上的精益求精与古典柱式也强烈地影响着罗马。
万神庙
单一空间、集中式构图的建筑物的代表是罗马城的万神庙( Patheon,它也是罗马穹顶技术的最高代表。在现代结构出现以前,它一直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大空间建筑。
万神庙
早期的万神庙也是前柱廊式的,
但焚毁之后,重建时,采用了穹顶覆盖的集中式型制。新万神庙是圆形的,穹顶直径达 43.3米。
顶端高度也是 43.3米。按照当时的观念,穹顶象征天宇。它中央开一个直径 8.9米的圆洞,象征着神和人的世界的联系,有一种宗教的宁谧气息 。结构为混凝土浇筑,为了减轻自重,厚墙上开有壁龛,龛上有暗券承重,龛内置放神像。神像外部造形简洁,内部空间在圆形洞口射入的光线映影之下宠伟壮观,并带有神秘感,
室内装饰华丽,堪称古罗马建筑的珍品。
三、罗马帝国时期
公元前 30年罗马共和国执政官奥古斯都称帝。
从帝国成立到公元后 180年左右是帝国的兴盛时期,这时,歌颂权力、炫耀财富,表彰功绩成为建筑的重要任务,建造了不少雄伟壮丽的凯旋门,纪功柱和以皇帝名字命名的广场、神庙等等。此外,剧场、圆形剧场与浴场等亦趋于规模宏大与豪华富丽。 3世纪起帝国经济衰退、
建筑活动也逐渐没落。以后随着帝国首都东迁拜占庭,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建筑活动仍长期不振,直至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为止。
罗马可里西姆大剧场(大角斗场)
角斗场起于共和末期,平面是长圆形的,相当于两个剧场的观众席,相对合一。它们专为野蛮的奴隶主和游氓们看角斗而造。
从功能、规模、技术和艺术风格各方面看,罗马城里的大角斗场( 75-80年)
是古罗马建筑的代表作之一。
罗马可里西姆大剧场(大角斗场)
大角斗场长轴 188米,短轴 156米,
中央的“表演区”长轴 86米,短轴 54米。观众席大约有 60排座位,
逐排升起,分为五区。前面一区是荣誉席,最后两区是下层群众的席位,中间是骑士等地位比较高的公民坐的。
卡拉卡拉大浴场
三世纪时,十字拱和拱券平衡体系的成熟,把古罗马建筑又推进了一步。卡拉卡拉浴场是其代表作之一。浴场总体为 575× 363
米,中央是可供 1600人同时沐浴的主体建筑,周围是花园,最外一圈设置有商店,运动场,演讲厅以及与输水道相连的蓄水槽等。
卡拉卡拉大浴场
主休建筑为一
228× 115.82米的对称建筑物,内设冷、温、热水浴三个部分,每个浴室之外都有更衣室等辅助性用房。
结构是梁柱与拱券并用,
并能按不同的要求选用不同的形式。
卡拉卡拉大浴场
室内装饰华丽,并设有许多凹室与壁龛。建筑功能、结构与造型在此是统一的,并创造了动人的空间序列。
卡拉卡拉大浴场
这一浴场是最富丽堂皇的一座浴场。从这一废墟中收集到的很多艺术品、雕塑和镶嵌画现在保存在罗马和那不勒斯的一些博物馆里。
公共广场群
君士坦丁凯旋门是罗马城现存的三座凯旋门中年代最晚的一座。
图拉真纪功柱
图拉真柱,总高度 38
米,柱身高 27米,用大理石块构成,耸立在方形的基座上。
周围缠满由 22个圈组成的螺旋形浮雕带,
浮雕总长为 200米左右。
出现在浮雕上的人物多达 2500个法国尼姆的迦尔桥
尼姆水道桥 (公元前 1世纪),就建在法国南部的尼姆城,全长达 275米左右,是为当时架设公用输水槽中最典型的渡桥建设之一,
雕塑
奥古斯都像罗马的住宅和装饰庞贝城庞贝城
庞贝城庞贝城
庞贝城庞贝城
庞贝城室内装饰生活用品水壶 梳妆盒第 6节 封建中世纪的建筑装饰
按历史学家定中世纪是指欧洲封建社会历史时期,是从公元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公元 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止。但在文化史上习惯指到公元 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开始为标志,恩格思说过但丁是中世纪最后一位伟大诗人。
早期基督教时期(公元 1世纪 ~10世纪)
“罗马式”时期(公元 11~12世纪)
“哥特式”时期(公元 13~14世纪)
“拜占庭”(公元 4世纪以后东罗马)
“伊斯兰教”(公元 7世纪产生)
一、早期基督教文化装饰
吉吾尼奥哈库大理石雕刻石棺墙壁镶嵌画
(二)建筑
公元 4世纪基督教合法化以来,罗马帝国境内便大肆新建基督教建筑,其类型分为巴西利卡式(长方形会堂)、集中式和十字形平面式。
圣沙皮娜教堂长方形主厅二,拜占庭拜占庭建筑
拜占庭原是古希腊与罗马的殖民城市。其建筑按国家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前期:即兴盛时期( 4-6世纪),主要是按古罗马城的样子来建设君士坦丁堡。在 6世纪出现了规模宏大的以一个穹隆为中心圣索菲亚大教堂。
二、中期:( 7-12世纪),由于外敌相继入侵,国土缩小,
建筑减少,规模也大不如前。其特点是占地少而向高发展,
中央大穹隆没有了,改为几个小穹隆群,并着重于装饰,
如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
三、后期:( 13-15世纪),十字军的数次东征使拜年占庭帝国大受损失。这时建筑既不多,也没有什么新创造,
后来在土耳其入主后大多破损无存。
拜占庭建筑结构说明图
拜占庭教堂建筑可以说是古代希腊罗马的柱式及穹隆与古西亚的砖石拱券的综合。其解决的方法是,
在正方形的外接圆平面上,
搭建半球体的建筑,再依底部四方形的四边将半球体的突出部分削掉,如此,
就成了以 4根柱子与 4个拱形物支撑穹隆顶的方法了,
而覆盖在支点上的三角形曲面壁则称之为“三角帆拱。
圣索菲亚大教堂
拜占庭建筑最光辉的代表是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东正教的中心教堂。
是拜占庭帝国极盛时代的纪念碑。
“巴西利卡式”教堂代表圣索菲亚大教堂
圣索菲亚教堂是集中式的,
东西长 77.0米,南北长
71.0米。布局属于以穹隆覆盖的巴西利卡式。中央穹隆突出,四面体量相仿但有侧重,前面有一个大院子,正南入口有二道门庭,末端有半圆神龛。
“巴西利卡式”教堂代表圣索菲亚大教堂
中央大穹隆,直径 32.6米,穹顶离地 54.8米,通过帆拱支承在四个大柱敦上。其横推力由东西两个半穹顶及南北各两个大柱墩来平衡。内部空间丰富多变,穹隆之下,与柱之间,大小空间前后上下相互渗透,穹隆底部密排着一圈 40个窗洞,光线射入时形成的幻影,使大穹隆显得轻巧凌空。
“巴西利卡式”教堂代表圣索菲亚大教堂内部
晶亮多彩的玫瑰花窗与光影舞幻交织的空间是蓝色清真寺最迷人的地方。
“巴西利卡式”教堂代表圣索菲亚大教堂内部
拜占庭时期建筑的特点,
除了对穹窿的偏爱之外,
就是马赛克( Mosaic)技术的大量使用。这种用涂有色彩的小陶瓷片来拼组图案的方法在罗马帝国初期就已经很盛行了 。但是把马赛克大量地用在教堂内部的装饰上是拜占庭时期的特色。耶稣、天使、
圣徒等等的像都是如右图那样拼组出来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圣索菲亚教堂二楼迴廊上有精彩的马赛克镶嵌画,它们是拜占廷时代最重要的艺术品,笔法细腻精致、保存完好。
“巴西利卡式”教堂代表圣马可教堂
为纪念耶酥十二圣徒和收藏战利品而建,
始建于公元 9世纪,完工于 1094年。其后遭遇大火,历经修复成现今的规模 。教堂的精华是位于中央祭坛后面的 Psaa'oro,始建于公元 976年,其后多次修补、镶嵌宝石等,非常漂亮,。
圣马可教堂
位于教堂右侧的珍宝馆收藏、陈列有 1204
年十字军东征从君士坦丁堡带回来的战利品。 教堂右侧洗礼堂的镶嵌画也非常美丽圣马可教堂内部
圣马可教堂内部很高大,也很空旷,但里头的光线很柔和,而且到处是镶嵌画。
圣马可教堂地面
教堂的地面也很美丽,
都是马赛克制作的古老拼图,现在你所见到的是孔雀镶嵌画。
圣马可广场
另称威尼斯中心广场,
位于圣马可教堂前。
广场上带翅膀的狮子像是威尼斯的象征。
圣马可大教堂、杜卡雷宫殿、科乐尔博物馆、新政厅、四角形钟楼都坐落于广场之上。
东欧的小教堂
除了圣索菲亚教堂,拜占庭没有重大的建筑活动。教学的规模都很小,穹顶直径最大的也不超过 6米。不过,这些教堂的外形有改进,穹顶逐渐饱满起来,
举起在鼓座之上,统率整体而成为中心,
真正形成了垂直轴线,完成了集中式的构图,这体形远比早期的舒展、匀称。
家具陈设
壁画马克斯米尼亚纳斯的主教座椅伊斯兰建筑
沙特阿拉伯麦地那先知寺早期遗存的绿色穹顶建筑物。穹顶下方安葬着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遗体。先知寺是世界上第一座清真寺,始建于公元七世纪二十年代初。经过千余年的多次扩建,原先简陋的先知清真寺已发展成为规模宏大的建筑群落。该寺气势磅礴,布局严谨壮丽,内外装修精致华美,主体空间和外围广场可容纳 100万人做礼拜。
耶路撒冷圣岩寺
这座称为“岩石圆顶”的黄金色小圆顶建筑,高耸于耶路撒冷的西侧城墙和整个城市淡黄棕色的开阔景观之上。从结构上来看是拜占庭式,其八角形的平面是依据圣陵教会的圣陵神龛而来,双圈的柱列提供了一个外围的步廊,步廊上方是个浅斜顶,
同时提供一个连续的表面以利装饰。
大马士革大清真寺萨马拉大清真寺
螺旋形宣礼塔科尔多瓦大清真寺
科尔多瓦大清真寺 -万柱厅阿尔罕布拉宫
高耸在上的阿尔罕布拉宫,其地理位置巧妙地将宫廷与民间生活分开。使人民对远离世俗尘嚣的宫堡,
在可望不可及的情况下,产生敬畏之心。
而国王也可从宫中俯视格拉那达城中民众的举动。
阿尔罕布拉宫
阿尔罕布拉宫是格拉纳达山头一组大宫堡的一部分,由
2个大院和 4个小院及周围的房屋组成。
桃金娘宫庭院阿尔罕布拉宫
进入阿尔罕布拉宫后,
就在两壁之间的小道行走,行行复行行,
所见尽是坚实的壁面,
宛如走进迷宫般,再也找不到出口。
阿尔罕布拉宫
阿尔罕布拉宫中象征天主教国王权势的卡尔五世宫殿,是由无数巨大花岗岩切割组合而成的建筑物。霸气十足的罗马帝国风格与浪漫的阿拉伯王宫迥然不同。
阿尔罕布拉宫
狮子宫庭院密布如林的柱廊和妆点着扇形边饰的拱,风格绚丽壮观。
阿尔罕布拉宫
阿拉伯美学里特有的藤蔓及几何学花纹。阿尔罕布拉宫是摩尔艺术的巅峰之作,一个洋溢着神话色彩的殿堂。
它那出奇的精致与匀称之美,是摩尔人超凡的想象力与艺术的缩影,也是一个精致文化具体而微的表现成果。
阿尔罕布拉宫
引用回教可兰经的阿拉伯文字来歌颂伊斯兰国王的墙上装饰,
是阿尔罕布拉宫中耐人寻味的特点。虽然最后阿尔罕布拉宫重返天主教势力范围,
但是长达八百年的回教文化熏陶却是难以抹灭的。
罗马式
自公元 1096年开始的十字军东侵,使欧洲兴起宗教的热潮,
封建主对宗教的狂热达到如醉如痴境地,他们全力为自己领地兴建规模壮观的教堂和修道院,建筑史上称这种新形制为“罗曼内斯克”即罗马式。而这个时期的其他造型艺术如雕塑、绘画等都成为与教堂不可分割的装饰部分,因此在美术史上统称为“罗马式”。
建筑装饰
罗马式教堂建筑采用典型的罗马式拱券结构。它是从古罗马时代的巴西利卡式演变而来。罗马式教堂的雏形是具有山形墙和石头的坡屋顶并使用圆拱。它的外形像封建领主的城堡,以坚固、沉重、敦厚、牢不可破的形象显示教会的权威。教堂的一侧或中间往往建有钟塔。屋顶上设一采光的高楼,从室内看,这是唯一能够射进光线的地方。教堂内光线幽暗,给人一种神秘宗教气氛和肃穆感及压迫感。教堂内部装饰主要使用壁画和雕塑,教堂外表的正面墙和内部柱头多用浮雕装饰,这些雕塑形象都与建筑结构浑然一体。罗马式时期的雕塑具有古代雕塑的气魄,较多运用变形夸张手法,但又不同于古代的写实风格,这是因为
“蛮族”艺术掺入的影响。这些被变形的形象在浓厚的宗教气氛下产生一种阴郁和怪异感,具有解释教义的意义,体现中世纪人的世观。
德国亚琛大教堂
该座宫廷教堂整体结构呈长方形,屋顶为拱形,修建于公元 790
年到公元 800年查理曼大帝时代。这座教堂的灵感来源于罗马帝国时代的东方式教堂,
在中世纪时夏佩尔宫又添加了许多华丽的装饰。
德国亚琛大教堂内部
这座有着巨大圆拱顶的八角形教堂是模仿意大利的圣维塔尔教堂建造的,具有拜占廷建筑艺术风格,整个内部以圆拱顶为主要特色。
比萨大教堂
比萨是意大利中部的一座小城,因拥有比萨斜塔而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市中心的“奇迹广场”由斜塔、主教堂、洗礼堂和“千伯萨特”庙堂组成。
比萨斜塔
比萨斜塔高 54·5米,它原本是为比萨大教堂而建的钟塔,因地表陷落而造成塔身倾斜。
1990年意大利关闭比萨斜塔,暂停对游人开放,进行维护。经过纠偏,比萨斜塔的塔顶中心点偏离垂直中心线的距离为 4·5米,比拯救前减少 43·8厘米,足以确保它在今后 300年内不会倒塌。 2001年 12
月,比萨斜塔将重新对游人开放。
比萨主教堂
与比萨斜塔相邻的主教堂。它建于 1062年,
用大理石垒就,顶棚木制包金,古色古香。原建筑毁于 1555年的一场大火,重建时受文艺复兴的影响,已非原始风貌。
比萨洗礼堂哥特式
,哥特”是指野蛮人,哥特艺术是野蛮艺术之义,是一个贬义词。在欧洲人眼里罗马式是正统艺术,继而兴起的新的建筑形式就被贬为“哥特” (野蛮 )了。哥特式有人专指建筑,哥特式雕刻最初附属于建筑,
公元 13世纪后与建筑分离;哥特式绘画巅峰在公元 14— 15世纪。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
结构特点第一:使用骨架券作为拱顶的承重构件。
第二:骨架券把拱顶荷载集中到每间十字拱的四角。
第三:全部使用两圆心的尖券和尖拱。
内部特点:
反映市民文化与宗教的矛盾。那里裸露着近似框架式的结构,窗子占满了支柱间的整个面积,而支柱又全由垂直线组成,筋骨嶙峋,几乎没有墙。窗子很大,装上彩色玻璃窗作为装饰。
外部特点:
西立面是建筑的重点,典型构图是:两边一对高高的钟楼,下面由横向券廊水平联系,三座大门由层层后退的尖券组成透视门,券面满布雕像。正门上面有一个大圆宙,称为玫瑰窗,雕刻精巧华丽。
巴黎圣母院
整个建筑全部由石头砌成,
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它突破了以往传统教堂建筑的外形粗笨、呆板,内部昏暗、窄小的束缚,扩大了内在空间,增加了外观艺术装饰,开了一代建筑新风。
圣母院占地面积5500平方米,两侧支撑物面积800多平方米。
院内进深130米,宽48
米,高35米。
巴黎圣母院
透视门巴黎圣母院内部亚眠主教堂
1220-1288年建,中厅系典型的法国哥特式,宽约 15米,高约
43米,由于起伏交错的尖形肋骨交叉拱与把柱墩造成束柱的样面,看上去比真实的还要高。
法国夏尔特尔主教堂
1194-1260年,
西面两座塔楼建造时间相差
400年,形式也各不相同。
法国索尔兹伯里大教堂
英国索尔兹伯里大教堂
玻璃画米兰大教堂
米兰大教堂是意大利哥特式建筑中最大的教堂。 1368年根据第一任米兰大公加来西左 ·维斯孔蒂的命令建造。教堂长 148米,宽 87米,高 45
米,可容纳 4万人。
其特点在它的外形。尖拱、壁柱、花窗棂,有 135个尖塔,像浓密的塔林刺向天空,
并且在每个塔尖上有神的雕像。有一个高达 107米的尖塔,出于公元 15世纪意大利建筑巨匠伯鲁诺列斯基之手。
塔顶上有圣母玛利亚雕像,
金色,在阳光下显得光辉夺目,神奇而又壮丽。
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内部
米兰大教堂宏伟的大厅被四排柱子分开,柱子加上柱头总高约 26米,
大厅顶部最高处距地面 45米。圣坛周围支撑中央塔楼的四根柱子,每根高 40米,直径达到 10米,由大块花岗岩砌叠而成,外包大理石。
在所有柱子的柱头上都有小龛,内置雕像,手工精美。柱与柱之间有金属杆件拉结。厅内全靠两边的侧窗采光,窗细而长,上嵌彩色玻璃,
光线幽暗而神秘。教堂东端的三个环形花格窗,宽约 8.5米,高约 21
米,是意大利花格窗中的精品。教堂西端是仿罗马式的大山墙,众多的垂直线条和扶壁将墙面分成五个部分,扶壁上布满神龛雕像。
美洲古代建筑
古代美洲如同古埃及、西亚、印度、
中国与爱琴海沿岸一样,是古代文化的发源地。公元二千多年前,在中美洲由许多不同语言的土著部落建立起来的农业国。
其中较为突出的有玛雅人、托尔特克人和阿兹台克人,在南美的主要有印加人。
古代美洲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1,文化形成时期(公元前 1500— 后 100年)
有玛雅人建于今洪都拉斯的用土堆成的圆锥形与方锥形金字塔,
现已发现约 200余幢,其中有高达 30余米者。
2,古典时代( 100年 -900年)
突出的有特奥帝瓦现城和玛雅人的提尔卡城。
3,后古典时代( 900-1025年)
有托尔特克人的首府图拉城和在尤卡坦半岛上的奇钦 ·伊查城。
此外,阿兹台克人在今墨西哥城的建筑曾异常辉煌,后在西班牙人入侵时全部被毁,最近在墨西哥城宪法广场附近发掘出来的阿兹台克帝国的大庙,是高 36米的金字塔,基地面积达 6万平方米。
南美洲建筑以印加帝国的库斯科城和玛楚皮克楚城为最盛。
美洲古代建筑玛雅文化的太阳神金字塔美洲古代建筑玛楚皮克楚城文艺复兴建筑
意大利在中世纪就建立了一批独立的、经济繁荣的城市共和国。到 14,15世纪,在佛罗伦萨、热那亚等地,资本主义制度萌芽了,产生了早期的资产阶级,也随之展开了新的思想文化的斗争。斗争的锋芒所向,就是否定人生,否定现实的宗教神学。而新兴资产阶段斗争的武器,就是古希腊、古罗马的思想文化。它们是面向现实人生的。虽然被基督教会禁锢了千年之久,遭到野蛮的破坏,但断金碎玉,光辉不减。新知识分子重新认识了它的价值。拜占庭灭亡时抢救出来的手抄本,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代雕像,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世界,人们意识到,
教会神学的统治竟是那样的愚昧和黑暗。意大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这种艺术繁荣象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回光反照,以后就再也不曾达到了,因此,被称为“文艺复兴”。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借助古典古代的“幽灵”同基督宗教神学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资产阶级革命。
文艺复兴建筑春讯 —— 佛罗伦萨主教堂的穹顶
佛罗伦萨主教堂的穹顶 标志着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史开始的,是佛罗伦萨主教堂的穹顶,主教堂是 13世纪末行会从贵族手中夺取了政权后,作为共和政体的纪念碑而建造的。八边形的歌坛,对边宽度是
42.2米,预计要用穹顶覆盖。这在当时,技术上十分困难,不仅跨度大,而且墙高超过了五十米,连脚手架的模架都是很艰巨的工程。
其设计师,佰鲁乃列斯基,出身于行会工匠,精通机械、铸工是杰出的雕刻家和工艺家,在透视学和数学方面都有过建树,是文艺复兴时代所特有的那种多才多艺的巨人。
为了突出穹顶,砌了 12米高的一段鼓座,连同采光亭在内,总高 107
米,成了整个城市轮廓线的中心,即便在今天,这个高度也是一幢超高层的建筑,足以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物。在当时,这是建筑 历史上的一次大幅度的进步,标志着文艺复兴时期创造者的英风豪气。
佛罗伦萨主教堂的穹顶被公正地认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第一个作品,新时代的第一朵报春花。
文艺复兴建筑佛罗伦萨主教堂的穹顶文艺复兴建筑美第奇府邸
15世纪 30年代,佛罗伦萨的经济开始衰落,银行家美狄奇
( Medici)家族建立了独裁政权。文艺复兴的新文化转向书斋和宫廷。染了上贵族色彩。大量的豪华府邸迅速建立起来。这些府邸一反市民建筑的清新明快。追求欺人的威势。
美狄奇府邸的墙垣,仿照中世纪一些寨堡的样子,底层的大石块只略经粗凿,表面起伏 20厘米,砌缝狠宽。二层的石块虽然平整,但砌缝仍有 8厘米宽。三层没有砌缝。
它的形象很沉重。为了追求壮观的形式,沿街立面是屏风式的,同内部房间很不协调。底层的窗台很高,勒脚前有一道凸台,给亲兵们坐,反映着城市内部尖锐的斗争。它高将近 27米,檐口挑出 1.85米。
文艺复兴建筑美狄奇府邸巴洛克建筑
17世纪意大利的建筑现象十分复杂,形式新异。不顾结构逻辑,采用非理性组合,打破建筑,
雕刻与绘画的界限,使用贵重材料,充满了装饰。
因为这时期的建筑突破了古典的、文艺复兴的
“常规”,所以被称为“巴洛克”( Baroque)
式建筑。原意是畸形的珍珠。
罗马 耶苏会教堂
平面略呈十字形,但外形不同于一般。如正面的壁柱是成对排列的,在中厅外墙与侧廊外墙之间有一对大卷涡以及中央入口处的山花是双重的等等。故耶苏会教堂有第一座巴洛克建筑之称。
巴洛克法国古典主义建筑
继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后,法国的古典主义建筑成了欧洲建筑发展的主流。古典主义建筑是法国绝对君权时期的宫廷建筑潮流。
宫廷建筑
宫廷建筑是古典主义最主要的代表,集中在巴黎。古典主义建筑的胜利是在同意大利的巴洛克建筑反复交锋后才获得的。鲁佛尔宫与立面的设计竞赛,是这场交锋的战场。
17世纪六十年代初,宫廷决定重新建鲁佛尔宫的东立面,起初法国建筑师按照古典主义原则作了一些设计,送到意大利征求意见,被几个红极一时的巴洛克建筑师否定了,而意大利建筑师的方案,也没有被宫廷选中。最终法国建筑师说服宫廷,采用了一个典型的古典主义设计方案,它完整地体现了古典主义的各项原则。
鲁佛尔宫东廊,四合院原是法国文艺复兴成期的作品,风格属巴洛克式的,其立面有明显的水平向划分,每隔数开间便有一竖向构图,上部有半圆形山花,正中部分特宽,三角形山花上还有方窟窿,装饰很多。
东廊长 183米,高 28米,构图采用横三段纵三段的手法。横向底层结实沉重,中层是虚实相映的柱廊,顶部是水平向厚檐,各部分比例依次 2,3,1。
纵向实际上分五段,以柱廊为主,但两端及中央采用了凯旋门式的构图,中央部分则上有山花。柱廊采用双柱以增加其刚强感。造型轮廊整齐,庄重雄伟,被称为是理性美的代表,后广为欧洲各国王公所模仿。
宫廷建筑
凡尔赛宫 法国绝对君权最重要的纪念碑是凡尔赛宫( Verssaues),它不仅是君主的宫殿,而且是国家的中心。是当时欧洲最大的王宫,位于巴黎西南凡尔赛城。
凡尔赛宫原为法王的猎庄,1661年路易十四进行扩建,到路易十五时期才完成,王宫包括宫殿、花园与放射形大道三部分。宫殿南北总长约 400米,
中央部分供国王与王后起居与工作,南翼为王子、亲王与王妃命妇之用,北翼为王权办公处并有教堂、剧院等等。建筑风格属古典主义。立面为纵,横三段处理,上面点缀有许多装饰与雕像,内部装修极尽奢侈豪华的能事。居中的国王接待厅,即著名的镜廊,长 73米,宽 10米,上面的角形拱顶高 13米,
是富有创造性的大厅。厅内侧墙上镶有 17面大镜子,与对面的法国式落地窗和从窗户引入的花园景色相映成辉。宫前大花园自 1667前起由勒诺特设计建造,面积 6.7平方公里,纵轴长 3公里。园内道路、树木、水池、亭台、花圃、
喷泉等均呈几何形,有它的主轴、次轴、对景等等,并点缀有各色雕像,成为法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三条放射形大道事实上只有一条是通巴黎的,但在观感上使凡尔赛宫有如是整个巴黎,甚至是整个法国的集中点。
凡尔赛宫反映了当时法王意欲以比来象征法国的中央集权与绝对君权的意图。而它们宏大气派在一段时期中很为欧洲王公所羡慕并争相模仿。
商堡原为法国国王法兰西斯一世的猎庄和离宫,是经历英法百年战争后,法王统一全国后的第一座真正的宫廷建筑物。
民族国家的第一座建筑纪念物,
代表着一个新时期的开始。
平面布局和造型还保持着中世纪传统的特点,有角楼、护壕和吊桥,屋顶参差复杂。但其布局和造型上的对称、墙面的水平划分与细部的线脚处理,
则受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响。
宫廷建筑
鲁佛尔宫 宫廷建筑中,柱式构图比较严谨。最重要的是枫月白露宫、鲁佛尔宫和丢勒里宫。
现在是巴黎的市中心,一个四合院。拟建的丢勒里宫在它的西侧,
南北长 267米,东西宽 165米,横分为三个院落,中央院落长 113米,
宽 89米。左右两个稍窄一点,纵横二条轴线十分明确。
丢勒里宫大部是一层的,有阁楼。南北立面作五段划分,东西立面作九段划分。凸出部分是个竖长方形,装饰集中在凸出部分。这些凸出部分,是由中世纪的碉堡塔楼演变而来,后来成为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重要特点之一。
洛可可
就象在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后出现了巴洛克一样,法国在古典主义之后出现了洛可可。
巴黎苏比斯府邸的客厅 洛可可装饰主要表现在室内,
追求柔媚细腻的情调,题材常为蚌壳、卷涡、水草及其它植物等曲线形花纹,局部点缀以人物。
它反映着贵族们苍白无聊的生活和娇弱敏感的心情,
他们受不了古典主义的严肃的理性和巴洛克的喧嚣的放肆。
他们要的是更娇媚、更温软、更细腻而且也更锁碎纤巧的风格。
洛可可装饰的代表作是巴黎苏比斯府邸的客厅。
洛可可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建筑
决定欧洲从封建制度进入资本主义制度的,是英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在这一百多年间,欧洲其他各国依然在封建制度统治下,法国、奥地利、
俄罗斯的绝对君权方才进入鼎盛时期,德国和意大利照旧要四分五裂,西班牙还笼罩着耶稣会的恐布。
这时期的欧洲建筑,在万千变化之中,有两条主要的脉络:一条是,城市建筑的资本主义化,以英国表现得最突出;另一条是以法国为主导,建筑的风格鲜明地反映着全欧洲阶级斗争的形势。
到十九世纪中叶,革命的风暴过去了,热情冷却了。资产阶级埋头发财致富,建筑风格乱成一团。但同时,由于生产发展的结果,新的生产性建筑和公共建筑的类型越来越多,它们成了推动建筑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于是,
在建筑史中酝酿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化,建筑史将走上崭新的阶段。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建筑
圣保罗大教堂 圣保罗大教堂是英国国教的中心教堂,本来是中世纪的拉丁十字的,由于年久失修决定重建。
它的设计者是英国古典主义建筑宗师,克里斯道弗 ·仑,他的设计是一个平面八角形,上覆穹顶的集中式构图,但教会硬是要把教堂建成一个拉丁十字的,甚至在穹顶上再加上一个六层的哥特式尖塔,不 伦不类。
1688年,立宪之后,仑立即抛弃了穹顶上的尖塔,重新设计立面,
但由于工程已经做了很多,平面终于成了一个拉丁十字的教堂。
教堂内部,总长 141.2米,穹顶内皮最高 65.3米,十分宏大开阔。
教堂外观富有纪念性,鲜明地体现了唯理主义的世界观,体现了科学和技术的巨大进步,终于成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纪念碑 。
巴黎万神庙
万神庙本来是献给巴黎的守护神圣什内维埃芙的教堂,后来用作国家重要人物公墓,改名为万神庙。
它的重要成就之一是结构空前地轻。墙薄、柱子细。穹顶是泥的,
内径 20米,中央有圆洞,可以见到第二层上画的粉彩画。穹顶顶端采光亭的最高点高 83米。
万神庙西面柱廊有六颗 19米高的柱子,上面顶戴着山花,下面没有基座层,只有十一步台阶。它直接采用古罗马庙宇正面的构图。
它的形体很简洁,几何性明确,力求把哥特式建筑结构的轻快同希腊建筑的明净和庄严结合起来,这种想法,明显地是启蒙主义的。
资产阶级的凯歌 —— 帝国风格
雄师凯旋门 帝国风格是指拿破仑帝国的代表建筑风格,它的作用是颂扬对外战争的胜利。主要作品有军功庙和雄师凯旋门等。
雄师凯旋门高 49.4米,
宽 44.8米,厚 22.3米,属于罗马复兴的建筑作品,
它尺度巨大,连墙上的浮雕人像也有 5~6米高,造成了格外庄严、雄伟的艺术力量。
希腊复兴
大英博物馆,正立面采用单层的爱奥尼柱廊。 18世纪中叶,欧洲人对古昔腊建筑的知识逐渐丰富,
在 19世纪初,在英国兴起了希腊复兴建筑。原因大致是:第一,当时英国正对拿破仑进行着生死攸关的战争,为了同拿破仑提倡的古罗马帝国建筑风格对抗,一些建筑师转向古希腊。另一方面,当时希腊人民的独立解放斗争引起了欧洲资产阶级先进阶层的同情,因此,希腊复兴在英国形成一股相当有力的潮流,它的主要特点是使用希腊式的多立克和爱奥尼柱式,并且追求体形的单纯。
希腊复兴最重要的作品在苏格兰的爱丁保。
爱奥尼柱廊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又名“哥特复兴”,从 19
世纪 30年代到 70年代,是英国浪漫主义建筑的极盛时期,它的产生背景极为复杂。
英国国会大厦 首先在反拿破仑的战争中,各国的民族意识高涨,热衷于发扬本民族文化传统,而中世纪关闭自守状态下的文化,最富民族特点。
其次,是拿破仑失败后,欧洲反动者又会嚣张一时。开始鼓吹恢复中世纪的宗教,使用中世纪的建筑式样。
其次,比较著名的有英国国会大厦。
是典型的浪漫主义哥特复兴的作品,
建造年代约为 1840~1865年,原设计是古典主义的,在建造过程中,英国女王为了对抗兴起的社会主义运动和唯物主义思想,下令把它改成哥特教堂式的了。
美国独立前后的建筑
美国独立后,资产阶级民主派倾向于罗马复兴建筑。 19世纪中叶,重建
1814年毁于英美战争的国会大厦。
华盛顿,美国国会大厦,增加了两翼和中央大厅的穹顶。大穹顶和它的鼓座,形式仿照巴黎的万神庙,更加丰满雄伟,大穹顶的结构采用了铁构架。
国会大厦折衷主义
19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很快,资产阶级以不再是为自由主义而战的斗士,他们的心现在只为钱跳动,
连文化和建筑也成了商品,于是,以抄袭、拼凑、堆砌为能事的折衷主义创作手法占了统治地位。
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巴黎歌剧院。
( 1861-1874年)它的立面的构图骨架是鲁佛尔宫东廊的样式,但加上了巴洛克装饰。观众厅的顶装饰的象一枚皇冠,
门厅和休息厅尤其富丽,满是巴洛克式的雕塑、挂灯、绘画等等,豪华得象是一个首饰盒,装满了珠宝钻翠,它的楼梯厅,设有三折楼梯,构图非常饱满,
是建筑艺术的中心,也是交通的枢纽。
巴黎歌剧院亚洲封建期建筑伊斯兰国家的建筑
伊斯兰国家的建筑
7世纪中叶,阿拉伯人占领了叙利亚、两河流域、中亚、埃及和北非。
在这个广大的幅员内,居民普遍皈依了伊斯兰教。
早期的清真寺
阿拉伯人本来是游牧民族,没有自己的建筑传统。他们向外扩张时,先占领了叙利亚,第一个王朝首都建在大马士革,因此,他们就用当地的基督教堂做清真寺,它们是巴西利亚式的(长方形十字)。
清真寺的型制,基督教堂的圣坛在东端,而伊斯兰教仪式要求礼拜时面向位于南方的圣地麦加。因此,现成的巴西利卡就被横向使用。长期沿袭,
成了定制,以致后来新建的清真寺都采用横向的巴西利卡的型制。
早期,最大的清真寺是大马士革的大清真寺,围墙东西 385米,南北 305
米。清真寺在院子正中,东西长 157.5米,南北 100米,四角有方塔,大殿靠南,净空 136× 37米。
这所清真寺后来成了各地清真寺的范本。
伊斯兰国家的建筑圣石庙
叙利亚自古以来,就有集中式的穹顶建造物,阿拉伯人在耶路撒哈为纪念穆罕默德升天而造的圣石庙,采用了这种型制。八角形的平面,中央是一个直径 20.60米的穹顶,本来是木构的。 11世纪用石材重建,架在八柱上。外墙分担着侧推力。
塔:清真寺都有塔,顶上有小小的亭子,是为阿訇们授时并召唤居民礼拜用的。初时在大殿前院落的一侧,大多是方的。清真寺一般不高,外观十分简朴,所以塔就成了它的外部构图重点,甚至是一个居民区的垂直构图中心。
塔的形成因此受到了重视,并且逐渐高大。
伊斯兰国家的建筑圣石庙伊斯兰国家的建筑集中式纪念性建筑
中亚、伊朗的建筑在中世纪独树一帜,乃是因为它普遍采用拱结构和集中式构图。
沙赫 -辛德陵墓 集中式型制首先由陵墓继承。
早期的墓比较简单,方形的体积上戴者穹顶,四个立面大致相同。它们的代表是布哈拉的萨马尼墓。这座墓同时也是花式砌筑的代表。
伊斯兰国家的建筑集中式纪念性建筑沙赫 -辛德陵墓伊斯兰国家的建筑帖木儿墓
11世纪之后,渐渐开始强调一个过面,并且形成了中亚和伊朗纪念性建筑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正面中段掩口升高,正中设一个通高的大凹廊,上面是拱顶,凹廊底上深处是门洞。再后,穹顶下有了鼓座。撒马尔罕城外沙赫 -辛德陵园里的大多数陵墓属于这一类。
帖木儿墓( 1404-1405年)造在一所清真寺的圣龛后面,凿开圣龛作为墓门。墓室是十形的,外廊作八角形。正面正中作高大的凹廊,抹角斜面上作上下两层凹廊。
鼓座大约 8-9米高,把穹顶举起在八角形体积之上,穹顶外层高在 35米以上,显得格外饱满。由两层薄薄的钟乳体同鼓座显著分开,通体灿烂的琉璃砖贴面又赋予它华丽的外衣,性格十分热烈。
帖木儿从全国征集建筑师和工匠,征得各种材料,建设首都撒马尔罕。
人才的集中和巨大的物质财富,造成了中亚建筑高涨。纪念性建筑的型制终于在几百年的不懈的探求中成熟,帖木儿墓正是这一时期建筑的代表之一。
清真寺
伊朗和中亚中世纪时最重要的纪念性建筑物是清真寺。起初清真寺的型制来自叙利亚,后来受到波斯的影响,形成了新的,适应当地特点的清真寺型制,
第 1,围绕中央院落,四周布置殿堂,
第 2,柱网成正方形的间,每间覆一个小穹顶,
第 3,为了追求纪念性的壮丽形象,把集中式型制中的穹顶引进了清真寺,使得清真寺象是在陵墓左右接建两翼而成。
17世纪的伊斯发罕的皇家清真寺也是这样的格局。规模很大,主要穹顶高达 54米。
大门凹廊覆半个四圆心的穹顶,方圆之间的过度极其简洁。这座清真寺也是伊朗中世纪建筑的最高代表。但是,两百年来,进展很小,同帖木儿时代的相去不远,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迟缓。 伊斯发罕的皇家清真寺印度次大陆和东南亚的建筑佛教建筑
印度河和恒河流域,早在公元前三千多年就有了相当发达的文化,公元前 5世纪末,产生了佛教,6-9世纪,印度形成了封建制度。婆罗门教又重新排斥了佛教,后来转化为印度教。
宗教建筑成了当时建筑水平的主要代表。
印度次大陆和东南亚的建筑佛教建筑
大力提倡佛教的孔雀王朝在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几乎统一了整个印度,国力强大,经济繁荣,这时期的佛教建筑物主要是埋葬佛陀或圣 徒骸骨的窣堵波( STUPA)和信徒们苦修的僧院。
窣堵坡
半球形的建筑物和世界各地许多最早期的坟墓型制一样,脱胎于住宅。印度北方住宅是竹编而抹泥的,近于半球形。
最大的一个窣堵波在桑契,大约建于公元前 250年。它的半球体直径 32米,高 12.8米,立在 4.3米高的圆形台基上,半球体是用砖砌成的,表面贴一层红色砂石。顶上有正方的一圈石栏杆,围着一座托 名佛邸的亭子,冠戴着三层华盖。
桑契大窣堵波四周有一圈石栏杆,每面正中设一个门,栏杆仿木结构,在立柱之间用插的方法横排着三根石料。断面呈橄榄形。门高 10米,覆满深浮雕,轮廊上装饰圆雕。
印度次大陆和东南亚的建筑佛教建筑桑契大窣堵波印度次大陆和东南亚的建筑泰姬,玛哈尔
泰姬 ·马哈尔陵建造于十七世纪印度强大的莫卧尔王朝。其时,印度已经吸收了中世纪伊斯兰建筑的辉煌成果,并在几百年时间里进行了完 善、发展。
泰姬 ·-玛哈尔的工艺成就首先在于建筑群总体布局的完美。布局很单纯,陵墓是唯一的构图中心,它不象胡玛雍陵那样居于方形院落的中心,而是居于中轴线未端,在前面展开方形的草地,因之,一进 第二道门,有足够的观赏距离,视角良好,仰角大约是 1,4.5。
建筑群的色彩沉静明丽,湛蓝的天空下,草色青青托着晶莹洁白的陵墓和高塔,两侧赭红色的建筑物把它映照得格外如冰如雪。倒影清亮,荡漾在澄澈的水池中,当喷泉飞溅,水雾迷时,它闪烁颤动,
倏整倏散,飘忽变幻,景象尤其魅人。为死者而建的陵墓,竟洋溢着乐生的欢愉气息。
印度次大陆和东南亚的建筑泰姬,玛哈尔
泰姬 ·玛哈尔的第二个成就是创造了陵墓本身肃穆而又明朗的形象。它的构图稳重而又舒展:台基宽阔,和主体约略成一个方锥形,但四座塔又使综轮廓空灵,同青空相穿插渗透透。它的体形洗练:各部分的几何形状明确,互相关系清楚,虚实变化肯定,没有过于琐碎的东西,
没有含糊不清的东西,诚朴坦率。它的比例和谐:主要部分之间有大体相近的几何关系,例如,塔高(连台基)近于两塔间距离的一半,
主体的立面的中央部分的高近于立面总宽度的一半,立面两侧部分的高近于立面不计抹角部分的宽度的一半,其余的大小、高低、粗细也各得其宜。它的主次分明:穹顶统率全局,尺度最大;正中凹廊是立面的中心,尺度其次;两侧和抹角斜面上凹廊反衬中央凹廊,尺度第三;四角的共事尺度最小,它们反过来衬托出中央的阔大宏伟。此外,
大小凹廊造成的层次进退、光影变化、虚实对照,大小穹顶和高塔造成的活泼的天际轮廓,穹顶和发券和柔和的曲线,等等,使陵墓于肃穆的纪念性之外,又具有开朗亲切的性格。
印度次大陆和东南亚的建筑泰姬,玛哈尔
泰姬 ·-玛哈尔的第三个成就是,熟练地运用了构图的对立统一规律,使这座很简纯的建筑物丰富多姿。陵墓方形的主体和浑圆的穹顶在形体上对比很强,但它们却是统一的:
它们都有一致的几何精确性,主体正面发券的轮廓同穹顶的相呼应,立面中央部分的宽度和穹顶的直径相当。同时,主体和穹顶之间的过渡联系很有匠心:主体抹角,向圆接近;在穹顶的四角布置了小穹顶,它们形成了方形的布局;小穹顶是圆的,而它们下面的亭子却是八角形的,同主体呼应。
四个小穹顶同在穹顶在相似之外好包含着对比:一是体积和尺度的对比,反衬出大穹顶的宏伟;二是虚实的对比,反衬出大穹顶的庄重。
细高的塔同陵墓本身形成最强的对比,它们把陵墓映照得分外端遍地开花宏大。
同时,它们之间也是统一的:它们都有相同的穹顶,它们都是简练单纯的,包含着圆和直的形式因互;而且它们在构图上联系密切,一起被高高的台基稳稳托着,两座塔形成的矩形同陵墓主体正立面的矩形的比例是相似的,等等。除了对比着各部分有适当的联系、呼应、相似和彼此渗透之外,它们之间十分明确的主从关系保证了陵墓的统一完整。
这座伟大的陵园从 1632年动工到 1647年建成,18年间每天动用 2万役工。除了汇集全印度最好的建筑师和工匠,还聘请了中东、伊期兰地区的建筑师和工匠,更是耗竭了国库,导致莫卧尔王朝的衰落,沙贾汉本人也被其子篡位,在狱中度过了他的余生。一座建筑葬送了一个王朝,不知道这一点对我们今天那些大兴土木建造“广场”
和“剧院”的决策者们是否有所警示?
印度次大陆和东南亚的建筑泰姬,玛哈尔泰姬 ·马哈尔陵印度次大陆和东南亚的建筑尼泊尔建筑
尼泊尔流行佛教,也有婆罗门教。加德满都附近的一座萨拉多拉堵波,大约是孔雀王朝的遗物。和印度不同的是,半球体四面有重檐的假门,
顶上有一个很高的塔,塔身由 13层逐层缩小的扁方体叠成,外廓呈曲线。下面有基座,上面有华盖。
在巴特冈的丢巴广场上有一座婆罗门教庙宇,
高耸的塔很象印度北部的,不过比较简单,它没有门厅,方方的神堂四面没门,平面成十字型,
四面一致。
印度次大陆和东南亚的建筑尼泊尔建筑丢巴广场婆罗门教庙宇加德满都萨拉多拉堵波印度次大陆和东南亚的建筑泰国
泰国的萃堵波比较陡峭挺拔,台基,塔体,圣骸堂,锥形顶子等各个组成部分和缅甸的塔相同,各部分形体完整,区别清楚,几何性 很强,显得更多变化,更丰富。
16世纪建造的,在阿瑜陀耶的三座作为国王陵墓的堵波塔体和覆钟,表面光洁不作任何划分,而上面的圆锥体很尖削,密箍着水平的环。塔体四面超正方位有门廊,门廊上的小圆锥体同中央的呼应,使构图更活泼,也更统一。塔体和锥顶之间有一段不大的圆柱体,是圣骸堂,外面一圈柱廊,它在尺度上、体积上和构图上都是塔体和锥顶之间的过度环节。它的柱廊的垂直线条很突出,光影对比很强烈,形 体很空灵,使整个塔都大为活跃。
这些堵波是砖砌的,刷成白色,同色彩浓重的木构建筑相映照,
非常明艳。当时在阿瑜陀耶有这样的萃堵坡五百座以上。
印度次大陆和东南亚的建筑泰国阿瑜陀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