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学习此课的重要性: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的桥梁课,只有学好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才能正确诊断疾病,而诊断是治疗的先决条件,治疗的正确与否,往往取决于诊断的正确与否。因此中医诊断学是必修课。
“诊断”的含义,Δ“诊”即诊察了解;“断”
即分析判断。诊断就是诊察病情,判断病种,
辨别证候。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的理论体系,
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一)诊法
(二)诊病
(三)辨证
(四)病案
(一)诊法
1.,诊法,的含义,Δ 中医诊察收集病情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2.四诊的主要内容
(1)望诊:教材分为望诊和舌诊。指观察病人的神、色、
形、态、舌象及排出物等以断病。
(2)闻诊:包括听病人的语言、呼吸等声音,嗅病人发出的异常气味等以断病。
(3)问诊:询问病人的有关病情资料,如病史、
自觉症状等以断病。
(4)切诊:教材分为脉诊和按诊。指通过切脉和触按病人有关部位以断病。
3.“症状”、“体征”的含义与关系 Δ
(1)症状:病人自觉的不适、痛苦,如头痛、耳鸣等。 以上两者可统称 (2)体征:检查而发现的病情征象,如面白、脉浮等。 为症状,或简称症
4.“症”(含症状、体征)的含义,Δ是疾病所反映的现象,是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主要依据。
(二)诊病
1,“诊(辨)病,的含义,Δ 判断病种,确定病名。
2.,病名,的含义,Δ 疾病的病名,是对该具体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与抽象,即该疾病的代名词。
如:疟疾、消渴、麻疹、红丝疗、股骨骨折、白喉等都是病名。
3,病名的命名
( 1)突出的临床证状 ——胃痛;水肿。
( 2)突出的一组临床证状 ——消渴;
痢疾。
( 3)致病因素 ——风湿病;暑热。
( 4)与西医病名相同 ——烫伤。
(三)辨证
1.,证,的含义,Δ 为中医学特有概念(不同于,病,,
,症,,西医不称证)。,证,与,病,,,症,相对而言,
是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的病因病性、病位等所作的概括。
2.关于,证,的几个概念
(1)证名 ——如痰热壅肺、脾肾阳虚等,为证的代名词,
是对证的本质的概括。
(2)证候 ——如发热恶寒、头痛、脉浮等,为证所表现的有内在联系的症状、体征,即证的外候。
(3)证型 ——临床较规范的证。如膀胱湿热证。
3.“证”的概念混淆的现象与理由,由于历史上对病、证、症的概念未严加区分,证、症、征、
候等在文字上有演化、义通之处。所以文献中、临床上存在混乱、互用的现象,如称 病为证,指证为症状,证又称证候,规范的证名称证型等。因此,
目前尚难将这些概念截然区分,此为本节的学习难点。
4.“辨证”的含义,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对病人的症状、体征等进行分析、综合,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因病性与病位等作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过程。
5.症、病、证等概念的区别与相互关系:
症:是疾病所反映的现象; (是辨证 ﹑ 辨病的基础 )
证:反映疾病的本质;(是对证的概括) 病:反映病理变化的全过程。
(四)病案
1.,病案,的含义,Δ 临床有关诊疗等情况的书面记录。又称病历、诊籍。
2.病案的要求:如实记录病人的详细病情、病史、诊断和治疗等情况。
意义:是临床医疗、科研、教学的重要资料。
二、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Δ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整体观念、相互联系的认识之上。具体有如下三点:
司外揣内、
见微知著、
以常达变
(一)司外揣内
1,,司外揣内,的含义:观察外表的病理现象 ( 症状,
体征等 ),可以推测内脏的变化,认识了内在的病理变化,便可解释显现于外的征候 。
例:面白,脉细 ——外在异常血虚 —内在的病理变化 ( 类似近代控制论的,黑箱,理论 ) 。
2.,黑箱,理论的含义:测输入端和输出端的相关指标,
可推断黑箱内部的结构组成。
(二)见微知著
1.,见微知著,的含义:通过微小的变化,
可以测知整体的状况。
2.中医诊断中见微知著的典型例证:面部色诊分候、独取寸口诊全身之疾、耳诊、舌诊、目诊等。
3.有人认为:中医学含有,生物全息,的思想,故提出局部为脏腑的,缩影,。
(三)以常达变
1.,以常达变,的含义:通过观察比较,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从而认识事物的性质及变动的程度。
2.中医诊断应从对比中找出差别,从正常中发现异常,以认识病、证的道理。如观面色、察舌、诊脉等之常与变的诊断原理。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审察
(二)诊法合参
(三)病证结合
(一)整体审察
1,疾病中存在整体影响:即局部与全身的互相影响,精神,气机与形体的互相影响,脏腑与气血阴阳等的互相影响,机体与周围环境的互相影响等 。
2.中医诊断中整体审察的要求:全面了解局部与全身的病情表现,了解病史、体质、环境等情况;对病情进行全面分析,综合判断,认识病变的因果关系、演变发展趋势等。
Δ (二)诊法合参
1.,诊法合参,的含义:四诊并重,方法参用,
病情资料的综合收集。
2.四诊应并用或并重的道理:四诊是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诊察病情,方法各异,不 能互相取代,各诊收集的资料均对诊断有益。
3.在临床上是四诊参合运用,而不一定按固定的诊法顺序进行。
(三)病证结合
1.辨病与辨证的不同意义
(1)辨病 ——有利于从全过程、特征性上认识疾病的本质,
病为全过程的基本矛盾。
(2)辨证 ——有利于认识疾病当前阶段证候的病位与性质,证为当前阶段的主要矛盾。
2,医诊断病、证结合的意义虽均为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病、
证反映的侧重面有所不同,故既要辨证,又要辨病,不能互相取代。
3,医诊断在辨病基础上辨证:确定了病名,便可根据该病的一般演变规律而提示常见的证型;先辨证后辨病:当疾病的本质尚反映的不够充分时,则先辨证不仅有利于当前的治疗,并且通过对证变化的观察,有利于对疾病本质的揭示,从而确定病名。(在辨病基础上辨证和先辨证后辨病各有好处)
四.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自学)
通过自学,了解各个时期在诊断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医学家、主要著作、成果等。
如,内经,,张仲景,,脉经,等。
了解近代有关中医诊断研究的方向、主要进展等。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表名医名著 主要成就
,周礼天官,有中医诊断疾病理论与方法的记载扁鹊 可运用四诊诊病。
,黄帝内经,论述了望、闻、问、切等内容,从理论上对辨证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贯穿了诊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断思路。
,难经,重视脉诊,提出寸口诊法,对后世影响颇大西汉 ·淳于意(仓公) 创立,诊籍,,作为诊断的原始资料。
东汉 ·张仲景 将病、脉、症、治结合,创六经辨证,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华佗,中藏经,中记载了其论证、论脉、论脏腑寒热虚实生死顺逆之法。
西晋 ·王叔和 著,脉经,,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分述三部九侯、寸口、二十四脉等脉法。
隋 ·巢元方 编撰,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病候诊断的专著。
宋 ·陈无择 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是病因辨证、理法比较完备的著作。
元 ·敖氏 著,点点金,及,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后经杜清碧增补为三十六图,为今所见的敖氏 〈〈 伤寒金镜录 〉〉 。
金元 ·刘 昉 著 〈〈 幼幼新书 〉〉,论述望指纹在儿科诊断中的意义。
危亦林 著,世医得效方,,论述了危重疾病的,十怪脉,。
金元四大家 刘河间诊病,重视辨识病机;李东垣诊病,重视四诊合参;朱丹溪诊病,主张,欲知其内者,
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张从正诊病,重视症状的鉴别诊断。
明 ·,景岳全书,其中,脉神章,,十问歌,二纲六变,之论等,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明 ·李时珍 撰,濒湖脉学,祥述二十七脉,
清 ·汪宏 著,望诊遵经,为全面论述望诊的专著清 ·叶天氏 吴鞠通 丰富了望舌验齿等诊疗经验,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
近代 曹炳章 陈泽霖著 <<彩图辨舌指南 >> 著 <<舌诊研究 >> 对舌诊的研究更加全面,系统,深入,
五、学习中医诊断学习的方法
1.熟练掌握中医基础理论。
2.多临床、多实践。
3.学会和正确运用辨证思维方法
[讨论 ] 如何理解,熟读王书和,不如临证多,
的含义?
前人说,熟读王书和,不如临证多,,
主要强调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强调临床实践在学习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意义。
复习参考题,1.何谓诊法合参?为什么不能互相取代?
2.试述病,证,症三者之间的关系。
3.为什么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第一章 望 诊望诊的概念,Δ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神色气血经络形态、局部表现、舌象、分泌物和排泄物色质变化等以诊察病情的方法。
望诊的原理及意义:人体的外部表现可反映内在脏腑、
气血、经络的病变。观察人的外部异常表现可诊察内在的病变。,望而知之谓之神,。
望诊的注意事项,1.光线:以自然光线为好。
2.温度:适宜。
3,诊察部位要暴露充分。
4.结合动态观察。
第一节 全身望诊全身望诊的概念:全身望诊是医生在诊察病人时,
首先对病人的神色形态等整体表现进行扼要观察,以了解整体情况的诊病方法 。
全身望诊的意义:可对病情的轻重缓急和病性的寒热虚实获得一个总体的印 象,为进一步深入细致地诊察病情打下基础。
一、望神望神的概念,Δ望神是观察病人生命活动的总体表现 ( 包括脏腑组织功能活动与思维意识状态 ) 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
( 一 ) 望神的原理和意义
1,望神诊病的原理,神以先,后天精气及其所化生的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 。 神与精气的关系密切,精充气足则体健神旺,抗病力强;精亏气虚则体弱神衰,抗病力弱 。
2,望神的意义,可了解脏腑精气的盛衰,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 。
( 二 ) 望神的主要内容望神的 重点,应重点观察两目、神情、气色、体态4个方面。
望目的内容临床意义 表 现脏腑精气充足两目神光充沛,精彩内含,运动灵活,
有眵有泪,视物清晰。
脏腑精气虚衰两目晦暗,失去精彩,运动不灵,无眵无泪,视物模糊或浮光暴露。
望神情临床意义表现心神功能正常神志清晰,思维有序,表情爽朗,
反应灵敏。
心神已衰神识昏蒙,思维混乱,表情淡漠,
反应迟钝。
有神无神神 病 理 临 床 意 义得 神有 神)
正气充足,精神充盛,机体功能正常。
健康表现,或虽病而正气未伤,精气未伤,
病轻。
少 神
(神气不足)
正气不足,精神轻度损伤,机体功能较弱。
轻病或恢复期病人或见于体质虚弱者。
失 神
(无 神)
(1)因精亏神衰而失神者,提示正气大伤,精气亏虚,机体功能严重衰减。
见于慢性、久病病人,病重。
(2)因邪肾神乱而致失神者,提示:
①邪盛,热扰神明,邪陷心包;
②肝风挟痰蒙闭清窍,闭阻经络。
皆属机体功能严重障碍,气血津液失调。
见于急性、邪实病人,病重。
假 神是危重病人出现的精神暂时“好转”
的虚假表现。其局部症状的“好转”
与整体病情的恶化不相副符合。
提示:脏腑精气极度衰竭,正气将脱,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
病危,是重病病人临终前的表现。又称“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神 乱 精神错乱神志失常其特点是反复发作而缓解期不出现的神志失常。其神志失常表现只能作为诊病依据而不具有“失神”的临床意义。
多见于癫、狂、痫、脏躁等病人。
望神的内容和意义
(三)对神气的判断得神、少神,失神、假神鉴别 表观察项目 得神 少神 失神 假神神志语言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精神不振,懒言精少华神萎靡,
语言错乱,或神昏谵语,或卒然昏仆 。
突然神识清醒,言语不休,
想见亲人 。
两目 精彩 乏神 晦暗 突然目光转亮,浮光外露呼吸 平稳 少气 气微或喘促面色形体 面色荣润,肌肉不消 。
面色少华,倦怠乏力,肌肉松软 。
面色无华,形体羸瘦 。
面色无华,两颧泛红如妆 。
动作反应 动作自如,反应灵敏 。
动作迟缓 。 动作艰难,反应迟钝,或烦躁不安,四肢抽搐,或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两手握固,牙关紧急 。
饮食 突然食欲增进 。
5.神乱的表现和主病
(1) 焦虑恐惧 ——多属虚证,见于卑谍,脏躁等病 。
(2) 狂躁不安 ——多属阳证,见于狂病,外感热病等 。
(3) 淡漠痴呆 ——多属阴证,见于癫病,痴呆等 。
(4)卒然昏倒 ——四肢抽搐,口吐涎沫,醒后如常,见于痫病 。
神乱的特点:反复发作而缓解期不出现神志异常 。 其神志异常的表现只能作为诊病依据而不据有,失神,的临床意义 。
神乱鉴别表类型表现 主病 病机 性质焦虑恐惧时时恐惧,焦虑不安,心悸气促,
不敢独居 。
卑谍,脏躁 心胆气虚,心神失养 。
虚证狂躁不安狂躁妄动,胡言乱语,少寐多梦,
打人骂詈,不避亲疏 。
狂病,外感热病痰火扰心 阳证淡漠痴呆表情淡漠,神识痴呆,喃喃自语,
哭笑无常,悲观失望 。
癫病,痴呆 痰蒙心神,或先天禀赋不足 。
阴证卒然昏 倒突然昏倒,口吐涎沫,两目上视,
四肢抽搐醒后如常 。
痫病 肝风夹痰上逆,阻闭清窍 。
风证
(四)望神的注意事项:
1.重视诊察病人时的第一印象 。
2.做到神形合参 。
3.抓住重要症状和体征 。
4.注意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
重病好转时 ——其精神好转是逐渐的,并与整体状况的好转相一致;
假神 ——是精神突然好转,与整体病情的恶化不相符合 。
[讨论 ] 如何理解,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神产生于先天之精而又依赖与于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 。 只有先后天之精充足 由精所化生的气血精液充盛,脏府组织功能正常,人才能表现为有神 。
精气充足则 体健神旺,抗病力强,即使有病也属轻病,预后较好;精气亏虚,则体弱神衰,抗病力弱,有病多重,预后较差 。 此即所谓,得神者昌,
失神者亡,的意义所在 。 因此观察神的盛衰,可以了解精气的盛衰,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 。
二,望色 ( 又称色诊 )
望色的概念,Δ望色是通过观察病人全身皮肤 ( 主要是面部皮肤 )
的颜色和光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
望色的意义:可诊察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疾病的性质、
病情的轻重和预后。
望色的内容和意义意义色泽性质意 义颜 色属血属阴生理,反映血液盛衰和运行情况反映疾病的不同性质;如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病理,反映不同脏腑的疾病;如白为肺,赤为心,青为肝,
黄 为脾,黑为肾光 泽 属气属阳生理:是脏腑精气外荣的表现,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
病理: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凡面色荣润关则者,为脏腑精未衰,属无病或病轻;凡面色晦暗枯槁者,为脏腑精气已衰,属病重五色主病辨证简表五色 五脏 主病 病因 特征 病机青 肝寒证疼痛气滞血瘀惊风寒凝气滞,或不通则痛,
或瘀血内阻,或筋脉拘急,或面部脉络血行瘀阻面色淡青或青黑,面色与口唇青紫;
寒盛、痛剧使气血凝滞或心气、心阳虚衰,血行瘀阻或肺气闭塞,呼吸不利。突然面色青灰,口唇青紫,肢凉脉微;
心阳暴脱,心血瘀阻,多见于真心痛病人。
面色苍黄,胁下徵积; 肝郁脾虚。
小儿眉间、鼻柱、唇周发青邪热亢盛,燔灼筋脉,筋脉拘急,
属惊风,多见于高热抽搐病儿。
赤 心热证戴阳证热而面部脉络扩张,气血充盈满面通红 邪热亢盛,属实热证午后两颧潮红 阴虚阳亢,虚火上炎,属阴虚证久病、重病面色苍白,
时而泛红如妆,游移不定。
久病脏腑精气衰竭,阴不敛阳,虚阳上越(假神)。
黄 脾脾虚湿证脾虚气血化源不足,机体失养,或湿邪内蒸,
脾失运化。
面色萎黄 脾胃气虚面黄虚浮 脾胃湿盛面目一身俱黄(黄疸)
面黄鲜明如桔皮色面黄晦暗如烟灰湿热,属阳黄寒湿,属阴黄白 肺虚证寒证脱血夺气气虚血少,阳衰寒盛,
气血不能上充于面部脉络。
面色淡白无华 血虚证或失血面色 #白 阳虚
#白虚浮 阳虚水泛面色苍白 阳气暴脱或阴寒内盛黑 肾肾虚寒证水饮血瘀肾阳虚衰,水寒内盛,
血失温养,脉络拘急,
血行不畅。
面黑暗淡 阳虚火衰,水寒不化,血失温煦,
属肾阳虚面黑焦干 肾精久耗,虚火灼阴,属肾阴虚眼眶周围发黑 肾虚水泛、痰饮或寒湿带下面色黧黑,肌肤甲错 血瘀日久
( 一 ) 望色诊病的原理
1,望色诊病的 原理,面部的血脉丰盛,为脏腑气血之所荣,凡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皆可通过面部色泽的变化而反映出来 。
2,面部 分候脏腑 的理论:
( 1 ),灵枢 ·五色,的分候方法:
前额 ( 庭,颜 ) ——首面 。 眉心以上 ( 阙上 ) ——咽喉 。
眉心 ( 阙中 ) ——肺 。 鼻根 ( 下极,山根 ) ——心 。
鼻柱 ( 年寿 ) ——肝 。 鼻端 ( 准头,面王 ) ——脾 。
鼻翼 ( 方上 ) 一一胃 。 鼻柱两旁 ( 肝之左右 ) ——胆 。
鼻端两旁上方 ( 面王以上 ) ——小肠 。 颧下 ( 中央 ) ——大肠 。
颊部下方 ( 挟大肠 ) ——肾 。 人中部位 ( 面王以下 ) ——膀胱,胞宫 。
( 2 ),素问 ·刺热,的分候方法:
额 ——心;鼻一一脾;左颊 ——肝;右颊 ——肺;颏 ——肾 。
( 二 ) 色与泽的意义
1.面部颜色在诊病中的意义,面部颜色属血属阴是血色与肤色相兼的外在表现 。 可反映疾病的不同性质和不同脏腑的疾病 。
2,皮肤光泽在诊病中的意义,皮肤光泽属气属阳,是脏腑精气外荣的表现 。 可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
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 。 临证应将色与泽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 。
( 三 ) 常色与病色
1,常色的概念及其特点 Δ
(1)概念:常色即正常面色 。 我国人的正常面色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
(2)特点:明润 ——面色光明润泽,是精气充盈的表现。
含蓄 ——面色隐含于皮肤之内而不特别显露,是精气内含而不外泄的表现。
2.主色、客色的概念
(1)主色:人生来就有的基本面色,属个体差异,一生基本不变。
2)客色:因季节、气候不同而发生正常变化的面色。
常色的概念与意义项目色内容 概念与意义常 色
(正常
、无病的面色

特点明润 即面色光明润泽,是有神气的表现。显示人体精充神旺,气血津液充足、脏腑功能正常。
含蓄 即面色红黄隐隐,含于皮肤之内,而比特别显露,是胃气充足、精气内含而不外泄的表现。
主色 是人生来就有的基本面色,属个体素质,一生基本不变。如金形人稍白,火形人肤色稍红,土形人稍黄等。
客色 是因季节、气候不同而发生正常变化的面色。如春季面色稍青,
夏季面色稍赤等。
3,病色的概念及其特点 Δ
(1)概念:因病而发生异常改变的面色。
(2)特点:晦暗:面色枯搞晦暗,是精气虚衰的表现。暴露:某种面色异常明 显,是病外现或真脏色外露的表现。
4.善色、恶色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
(1)善色:面色光明润泽。说明虽病而精气未衰,胃气尚能上荣于面,属新病,轻病、阳证。
(2)恶色:面色枯槁晦暗。说明精气已衰,胃气不能上荣干面,属久病、重病,阴证病色的概念与意义病色

因病而发生异常改变的面色

特点 晦暗即面部皮肤枯槁发暗而无光泽,是脏腑精气已衰,胃气不能上荣的表现。
暴露即某种面色异常明显地暴露于外,是病色外现或真脏色外露的表现,病色可反映不同性质的疾病和不同脏腑的疾病。
善色即面色光明润泽。见于病者,说明虽病而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能上荣于面,称为“气至”。属新病、轻病、阳证,易于治疗,预后好。
恶色即面色枯槁晦暗,说明脏腑精气已衰,胃气不能上荣于面。称为“气不至”。属久病、重病、阴证,难治,预后差。
(四)五色主病五种病理面色的主要表现和主病,Δ
1,面白,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
(1)面色淡白无华 ——血虚证、失血证。(2)面色昧白虚浮一一阳虚水泛。
(3)面色苍白 ——阳气暴脱或阴寒内盛。
2.面黄 主脾虚、湿证。
(1)面色萎黄 ——脾胃气虚。 (2)面黄虚浮 ——脾虚湿蕴。
(3)面目一身俱黄 ——黄疸病。面黄鲜明如橘皮色属阳黄(肝胆湿 热);
面黄晦暗如烟熏属阴黄(寒湿困脾)。
3,面赤,主热证,亦可见于戴阳证。
(1)满面通红 ——实热证。 (2)午后两颧潮红 ——阴虚证。
(3)久病重病面色苍白而两颧泛红如妆 ——戴阳证。
4.面青,主寒证、痛症、气滞、血瘀、惊风。
(1)面色淡青或青黑 ——寒盛、痛剧。 (2)面色与口唇青紫 ——多属心气心阳虚衰、血行瘀阻。
(3)面色青黄 ——肝郁脾虚。 (4)小儿眉间、鼻柱、唇周发青 ——惊风。
5,面黑,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
(1)面黑暗淡 ——多属肾阳虚。
(2)面黑焦干 ——多属肾阴虚。
(3)眼眶周围发黑 ——肾虚水饮内停,或寒湿带下。
(4)面色黧黑,肌肤甲错 ——血瘀日久。
(五)望色的注意事项
1,注意病色与常色的比较;
2.注意整体色诊与分部色诊相结合;
3.注意非疾病因素对面色的影响;
4.注意面部色泽的动态变化(见表)
“望色十法,内容表十法 特点 主病 动态变化浮沉清浊微甚散抟泽夭面色浮显面色沉隐面色清明面色浊暗面色浅淡面色深浓面色疏散面色壅滞面色润泽面色枯槁表证里证阳证阴证虚证实证新病久病轻病重病浮 → 沉:表邪入里沉 → 浮:里邪出表清 → 浊:阳证转阴浊 → 清:阴证转阳微 → 甚:因虚至实甚 → 微:实证转虚散 → 抟:邪气渐聚抟 → 散:邪气将解泽 → 夭:精气渐衰夭 → 泽:精气渐复复习思考题,
如何区别常色,善色及恶色?
各有何临床意义?
(一)望形体诊病的原理
1望形体的原理:
a 形体与脏腑密切相应,形体赖脏腑精气充养,脏腑精气盛衰和功能强弱可通过形体反映于外。
b不同的体质形态其阴阳盛衰不同,对疾病的易感性和发展转归也不同。
2.望形体的意义,可诊察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抗病能力的强弱,以及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和预后。
望 体 形 强 弱骨骼 胸廓肌肉皮肤精神食欲 临床意义体强粗大 宽厚充实润泽充沛旺盛说明体魄强壮,内脏坚实,
气血旺,抗病力强,有病易治,预后较好体弱细小 狭窄瘦削枯槁不振食少纳呆说明体质虚衰,内脏脆弱,
气血衰,抗病力弱,有病难治,预后较差望体形胖瘦的意义体形 临床意义体胖能食,肌肉坚实,
神旺有力形气有余。精气充足体健食少,肉软皮缓,
神疲乏力形盛气虚。阳气不足,多湿多痰(肥人多湿)。形盛气者夭,易患痰饮、中风等病。
体瘦 颧红,皮肤焦干 阴血不足,内有虚火(瘦人多火)。易患肺痨久病卧床不起,骨瘦如柴脏腑精气衰竭,气液干枯。病危重(大骨枯槁,大肉陷下)
体质分类表类 型 形 态 临床意义 转 归阴脏人体形偏于矮胖,头圆颈粗,
肩宽腰厚,身体姿势多后仰,
喜热恶凉,便溏阳较弱而阴偏盛易从阴化寒,寒湿内停阳脏人体形偏于瘦长,头长颈细,
肩窄胸平,身体姿势多前屈,
喜凉恶热,便燥阴较弱而阳偏盛易丛阳化热,伤津伤阴阴阳平和人
(平脏人)
体形介于两者之间,平时无寒热喜恶之偏,大便不燥不溏阴阳平衡气血调匀望动静姿态动 静 姿 态 临床意义动者、强者、仰者、伸者 阳证、热证、实证静者、弱者、俯者、屈者 阴证、寒证、虚证坐而喜仰,胸胀气粗 肺实气逆坐而喜俯,少气懒言 肺虚体弱卧时面常向外,躁动不安,身轻自能转侧 阳证、热证、实证卧时面常向里,喜静懒动,身重不能转侧 阴证、寒证、虚证仰卧伸足,掀去衣被 实热证蜷卧缩足,喜加衣被 虚寒证强迫体位但坐不得卧,卧则气逆 咳喘肺胀;水饮停于胸腹但卧不得坐,坐则眩晕 气血大虚,或脱血夺气护处必痛蹙额捧头,俯卧不能仰 头痛插手扪心,闭目不语 心虚怔忡两手护乳,惟恐触碰 多为乳痈以手护腹,俯身前倾 多为腹痛疲惫姿态的临床意义疲 惫 姿 态 临床意义头部低垂,无力抬腿,两目深陷,呆滞无光 精气神明衰惫之象后背弯曲,两肩下垂(宗气聚于胸中) 心肺宗气将衰惫之象腰酸软疼痛,不能转动(腰为肾之府) 肾将衰惫两膝屈伸不利,行则俯身扶物(膝为筋腱会聚之处)
筋将衰惫不能久立,行则振摇不稳 髓不养骨,骨将衰惫望异常动作的临床意义异常动作 临床意义唇、睑、指、趾颤动者 见于外感,为动风先兆;内伤虚证,为气血不足,
筋脉失养颈项强直,两目上视,四肢抽搐,角弓反张 肝风内动(热极生风,小儿惊风)
猝然跌倒,不醒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中风病猝倒神昏,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 痫病恶寒战栗
1,疟疾发作
2,外寒袭表
3,伤寒病(温病)邪正剧争,欲作战汗肢体软弱,行动不灵 痿病关节拘挛,屈伸不利 痹病儿童手足伸屈扭转,挤眉眨眼,呶嘴伸舌,状似舞蹈,不能自制气血不足,风湿内侵复习思考题:
1.试述体质的类形及与疾病的关系:
2.常见的异常动作有哪些?
3.脏腑精气虚衰有哪些衰惫形态?
第二节 局部望诊局部望诊的概念:局部望诊是在全身望诊的基础上,
再根据诊病的需要,对病 人的某些局部表现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
局部望诊的意义:可进一步深入、细致地了解病情,补充全身望诊的不足,有利于诊察局部和全身的病变。
(一)望头部
1,望头部的意义,可重点诊察肾、脑的病变和脏腑精气的盛衰。
正常头围大小年龄 正 常 头 围新生儿 约 34cm
6个月 约 42cm
1周岁 约 45cm
2周岁 约 47cm
3周岁 约 48.5cm
2.小儿囱门异常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Δ
(1)囱门突起(囱填) ——多属实证。
(2)囱门凹陷(囱陷) ——多属虚证。
( 3 )囱门迟闭(解颅) ——多属肾气不足,发育不良

囟门异常的意义囟门异常 性质 病理意义囟填(囟门突起)
实证 温病火邪上攻;脑髓有病;颅内水液停聚囟陷(囟门凹陷)
虚证 吐泻伤津,气血不足;或先天精气亏虚,脑髓失充解颅(囟门迟闭)
虚证 肾气不足,发育不良,多见于佝偻病患儿
3.头形,动态,头发异常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1)小儿头形过大或过小,智力低下 ——先天不足,肾精亏损。
(2)头摇不能自主 ——动风先兆,或气血不足,筋脉失养。
(3)发黄干枯,稀疏易落 ——精血不足。
( 4 )小儿发结如穗,枯黄无泽 ——疳积病。
头颅异常的意义头颅异常 病理意义头颅过大:头颅均匀增大,颅缝开裂,面部较小,智力低下先天不足,肾精亏损,水液停聚于脑。常见于脑积水。
小颅:头颅狭小,头顶尖圆,颅缝早合,头颅低下肾精不足,颅骨发育不良。
方颅:前额左右突出,头顶平坦,
颅呈方形肾精不足或脾胃虚弱,颅骨发育不良。可见于佝偻病、先天性梅毒等患儿。
头发异常 病理意义头发干枯,稀疏易落 精血不足,见于大病后或慢性虚损病人或产后病人斑秃:突然片状脱发,现光亮头皮 血虚受风青壮年头发稀疏易落伴眩晕,健忘,腰膝酸软 肾虚伴头皮发痒,多屑,多脂 血热化燥,多见于脂溢性脱发青年白发伴肾虚 肾虚伴失眠,健忘 劳神伤血小儿头发稀疏黄软,生长迟缓,甚至久不生发先天不足,肾精亏损小儿发结如穗,枯黄无泽 疳积病望发的意义望面肿面肿 病理阳水 眼睑颜面先肿,发病较速 外感风邪,肺失宣将阴水兼面色 #白,多从下肢先肿,
发病缓慢脾肾阳衰,水湿泛滥面唇青紫,心悸气促,不能平卧心肾阳衰,血行瘀阻,水气凌心望腮肿腮肿 形态痄腮 一侧或两侧腮部以耳垂为中心肿起,
边缘不清,按之有柔韧感或压痛。
外感温毒,属传染病
(病在少阳)
(如流行性腮腺炎)
发颐 颧下颌上耳前发红肿起,伴有寒热疼痛。(颧下候大肠 —手阳明经)
阳明热毒上攻望口眼歪斜口眼歪斜 病理一侧口眼歪斜而无半身瘫痪,患侧面肌弛缓,额纹消失,眼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向健侧歪斜风邪中络口角歪斜兼半身不遂 肝阳上亢,风痰闭阻经络之中风病望特殊面容特殊面容 病理惊恐貌:面部表情惊恐 见于小儿惊风、狂犬病和瘿瘅苦笑貌:面部肌肉痉挛,呈现痉笑面容 新生儿脐风、破伤风狮面:面部出现凹凸不平的结节 麻风病复习思考题:
1.何谓,囟门,?有哪异常表现?
2.望头发有何临床意义?
二、望五官
(一)望目
1.望目的意义 诊察神的旺衰和精气的盛衰。
2.目部分候五脏的理论(五轮学说) 瞳人属肾,
称为水轮;黑睛属肝,称为风轮;白睛属肺,称为气轮;两毗血络属心,称为血轮;胞脸属脾,称为肉轮

五轮说(目部五脏分属)
部位 分属 五轮瞳孔 肾 水轮黑睛 肝 风轮两眦血络 心 血轮白睛 肺 气轮眼睑 脾 肉轮部位、中、西名称对照及正常色泽部位及中、西名称对照 正常色泽眼睑内(睑结膜)与两眦 红润白睛(巩膜) 白色黑睛(虹膜) 褐色或棕色瞳孔(角膜) 无色透明色泽改变主病与病机色泽 主病 病机目赤肿痛实 热
(诸经风热证

白睛反红 肺火或外感风热两眦赤痛 心火睑缘赤烂 脾有湿热全目赤肿 肝经风热上攻白睛发黄 黄疸 湿热或寒湿内蕴,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目眦发白 血虚、失血 血少不能上荣于目目胞色黑晦暗 肾虚 肾精亏耗,或命门火衰,水寒内盛
3.目形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Δ
(1)目赤肿痛 ——实热证。
(2)白睛发黄 ——黄疸病。
(3)目胞浮肿 ——水肿病。
(4)眼窝凹陷 ——伤津液,或气血不足。
(5)瞳孔缩小 ——肝胆火炽,或为中毒。
( 6 )瞳孔散大 ——肾精耗竭,属病危。
形态 主病与病机目 胞 浮 肿 水肿。观察目胞微肿可早期发现水肿(风水)
眼 窝 凹 陷伤津耗液或气血不足。见于吐泻伤津或气血虚衰见于久病重病,眼窝凹陷,甚则视不见人,真脏脉现,为阴阳竭绝,危眼 球 突 出兼喘满上气者称为肺胀。为痰浊阻肺,肺气不宣(肺心病)
兼颈前微肿急躁易怒者称为瘿病。为肝郁化火痰气壅结(甲状腺肿大)
睑缘肿起结节如麦粒肿轻者:针眼风热邪毒或脾胃蕴热上攻于目肿重者(眼胞漫肿):
眼丹目的形态异常与主病、病机
4.目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1)瞪目直视 ——脏腑精气将绝,属病危。
(2)戴眼反折一一太阳经绝证,属病危。
(3)横目斜视 ——肝风内动。
(4)昏睡露睛 ——脾气虚衰,胞脸失养。眼诊望色动态 主病与病机瞳孔缩小 肝胆火炽;中毒(如川乌、草乌、
有机磷农药中毒)
瞳孔散大 两侧瞳孔散大 肾精耗竭,病危两侧瞳孔完全散大 临床死亡指征之一一侧瞳孔逐渐散大 中风;颅脑外伤,病危五风内障(青光眼)
瞪目直视(两目固定前视) 兼神志昏迷,为脏腑精气将绝,
病危戴眼反折(两目上视,不能转动) 兼项强抽搐,角弓反张,为太阳经绝证,病危横目斜视 肝风内动(足厥阴肝经系于目系)
昏睡露睛 脾胃虚衰。为脾虚清阳不升,气血不足,胞睑失养,启闭失司,
见于吐泻伤津和慢脾风睑废 双睑下垂先天不足,
脾肾亏虚见于重症肌无力单睑下垂 脾气虚衰或外伤望眼之动态项目 内容 主病与病机色泽 耳轮淡白 气血亏虚耳轮红肿 肝胆湿热或热毒上攻耳轮青黑 阴寒内盛或剧痛耳轮干枯焦黑 肾精亏耗,不能上荣于耳,
病重见于湿温病后期,肾阴耗伤;下消病小儿耳背有红络,耳根发凉 出麻疹之先兆形态 耳廓瘦小而薄 先天亏损,肾气不足耳轮干枯萎缩 肾精耗竭,病危耳轮皮肤甲错 血瘀日久耳内病变 脓耳:耳内流脓水 肝胆湿热熏蒸;后期转虚,
为肾阴不足,虚火上炎望耳望 鼻项目 内容 主病与病机色泽
(与望面色基本相同)
鼻端微黄明润 新病 —虽病而正气未伤,病轻久病 —为胃气来复,向愈之征鼻端色白 气血亏虚见于失血病人鼻端色赤 肺、脾蕴热鼻端色青 阴寒腹痛。若兼鼻端发凉,病情严重鼻端色微黑 肾虚,寒水内停鼻端晦暗枯槁 胃气已衰,病重形态鼻红生疮 胃热或血热鼻端生红色粉刺(酒渣鼻) 肺、胃蕴热鼻柱溃陷 多见于梅毒病人鼻柱塌陷 兼眉毛脱落,见于麻风恶候鼻孔干燥,黑如烟煤 高热日久,或阳毒热深鼻 翼 煽 动肺气不宣,呼吸困难,见于肺热或哮喘病人病重而出现兼喘而额汗如油,病危鼻内病变 鼻塞流涕流青涕 外感风寒流浊涕 外感风热流脓涕,气腥臭
(鼻渊)
外感风热或胆经蕴热上攻于鼻鼻腔出血(鼻衄) 肺胃蕴热,灼伤鼻络
( 四)望口与唇
1.望口与唇的意义,主要可诊察脾与胃的病变。
2.色泽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1)唇色淡白 ——血虚证、失血证。
(2)唇色深红 ——实热证。
(3)唇色青紫 ——血瘀证。
(4)口唇干裂 ——津液耗伤。
项目 内容 主病与病机色泽唇色淡白 血虚或失学,血少不能上充于头面唇色深红 热盛,血液充盈红肿而干 热极口唇樱桃红色 多见于煤气中毒口唇青紫 血瘀证,见于心气、心阳虚衰,严重呼吸困难病人口唇青黑 寒盛 —血脉凝涩痛极 —血络郁阻形态口唇干裂 津液已伤,见于燥热伤津或阴虚液亏口唇糜烂 脾胃积热上蒸口角流涎 脾虚湿盛或中风口歪不收人中满唇反(人中沟变平,口唇翻卷)
脾气将绝,病危口疮(口腔糜烂,出现灰白色小溃疡,周围红晕灼痛)
心脾积热上攻口糜(满口糜烂)
鹅口疮(口腔、舌上满布白斑如雪片)
湿热秽浊之气上攻于口。见于成人多属重病晚期动态 口张(口开而不闭,如鱼口,张口气直,但出不入)
虚证,肺气将绝,病危口噤(口闭难开,牙关紧闭) 实证,肝风内动,筋脉拘急。见于痉病、惊风、破伤风口撮(上下口唇紧聚) 邪正交争(正气衰而邪气盛),见于新生儿脐风、破伤风口僻(又名口 #,口角向一侧歪斜) 风痰阻络。见于中风病口振(战栗鼓颌,口唇振摇) 阳盛寒盛或邪正交争。见于伤寒欲作战汗、
疟疾发作口动(口频繁开合,口角掣动不止) 胃气虚弱,热极生风,脾虚生风望口唇望 齿项目 内容 主病与病机形色异常牙齿干燥 胃阴已伤牙齿光燥如玉 阳明热甚,津液大伤牙齿燥如枯骨 肾阴枯竭,精不上荣,见于温热病晚期。属病重牙齿稀疏松动,齿龈外露肾虚,虚火上炎牙齿枯黄脱落 见于久病,为骨绝,病重齿焦有垢 胃肾热盛,气液未枯齿焦无垢 胃肾热盛,气液已枯动态异常 牙关紧闭 风痰阻络或热极动风咬牙 #齿 热盛动风睡中 #齿 胃热或虫积望 龈内容 主病与病机齿龈淡白 血虚或失血,血少不能充于龈络齿龈红肿疼痛 胃火亢盛,火邪循经上炎,熏灼于齿龈齿龈色淡,龈肉萎缩 肾虚或胃阴不足齿缝出血

齿衄)
齿龈红肿疼痛 胃火上炎,灼伤龈络齿龈不红不痛,
微肿脾虚,血失统摄;
肾阴虚,虚火上炎齿龈溃烂,流腐臭血水,
甚则唇腐齿落(齿衄)
外感疫疠之邪,余毒未消,积毒上攻。见于坏死性龈口炎(溃疡假膜性口炎、梭形螺旋体口炎、奋森氏口炎)
望咽喉项目 内容 主病与病机红肿 咽部深红,肿痛明显 实热证,肺胃热毒壅盛咽部色红娇嫩,肿痛不显 阴虚证,肾阴亏虚,虚火上炎成脓 咽部肿势高突,色深红,周围红晕紧束,发热不退 脓已成咽部色浅淡,肿势散漫,无明显界限,疼痛不甚 未成脓溃烂 咽部溃烂,分散表浅 肺胃热轻浅;或虚火上炎咽部溃烂成片或凹陷 肺胃热毒壅盛咽部溃腐日久,周围淡红或苍白 虚证伪膜(假膜)
咽部溃烂处覆盖一层黄白或灰白色膜,为伪膜伪膜松厚,容易拭去 轻证伪膜坚韧,不易拭去,
重剥出血,很快复生重证部位形态 咽部一侧或两侧喉核红肿疼痛,溃烂有黄白脓点,
脓汁拭之易去(乳蛾)
肺胃热盛,火毒熏蒸咽部有灰白色假膜,拭之不去,重擦出血,很快复生(白喉)
外感温毒疫邪,为烈性传染病,
多见于儿童咽部一侧或咽后壁明显红肿高突,吞咽困难,身发寒热(喉痈)
风热痰火壅滞三三、望躯体望颈之外形形态 主病与病机颈前结喉处有肿块突起,或大或小,或单侧或双侧,可随吞咽而上下移动瘿瘤,因肝气郁结痰凝所致;或与地方水土有关,如地方性甲状腺肿颈侧颔下有肿块如豆,累累如串珠瘰疬。肺肾阴虚牧畜火内灼,炼液为痰,
结于颈部;或外感风火时毒。挟痰结于颈部气管偏移移向健侧 悬饮病、气胸,为水饮或气体压迫所致移向患侧 胸部肿瘤,牵拉所致望颈之动态项目 内容 主病与病机颈强 颈部拘急,牵引不舒,兼恶寒,发热风寒侵袭太阳经脉,经气不利颈部强硬,不能前俯,兼壮热、神昏、抽搐温病火邪上攻;脑髓有病颈软颈项软弱,抬头无力小儿为先天不足,肾精亏损,发育不良。见于佝偻病久病重病,头垂不抬,眼窝深陷,
为脏腑精气衰竭。病危颈脉搏动怒张安静时,颈侧人迎脉搏动明显肝阳上亢(如高血压病);或血虚重证坐位时,颈脉明显怒张,
年个 卧时更甚,或兼有搏动,伴面唇青紫、浮肿心血瘀阻,肺气壅滞和心肾阳衰,
水气凌心
(二)望胸胁项目 内容 主病与病机胸廓扁平胸廓前后径小于左右径的一半,颈部细长,锁骨突出,上下窝凹陷,两肩向前
(扁平胸)
阴虚体质,多见于肺肾阴虚或气阴两虚病人,或体弱者胸廓膨隆胸廓较正常人圆,前后径与左右径约相等,颈短肩高,锁骨,上下窝平展,肋间加宽,胸廓呈圆筒状(筒壮胸)
久病咳喘,耗伤肺肾,以致肺气不宣而壅滞,日久促成胸廓变形鸡胸 肋骨下部明显前突,胸廓前后径长而左右径短,肋骨侧壁凹陷,形似鸡胸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肾气不充,
骨骼发育异常,多见于儿童胸廓不对称一侧胸廓塌陷,肋间变窄,肩部下垂,
脊柱常向对侧突出多见于肺痿,悬饮后遗症和肺部手术后病人一侧胸廓膨隆,肋间变宽或兼外凸,气管向健侧移位见于悬饮、气胸肋如串珠肋骨与软骨连接出变厚增大,状如串珠 肾气不足,发育不良。多件于佝偻病患儿乳房肿溃哺乳期乳房红肿热痛,乳汁不畅,甚则破溃流脓,身发寒热乳痈。为肝气不舒,胃热壅滞;或外感热毒望胸呼吸异常 主病与病机胸式呼吸增强,腹式呼吸减弱 腹部有病,见于鼓胀、积聚或妊娠妇女胸式呼吸减弱,腹式呼吸增强 胸部有病,见于肺痨、悬饮或胸部外伤病人两侧胸部呼吸不对称,即胸部一侧呼吸运动较另一侧明显减弱胸部有病,见于悬饮、肺肿瘤病人吸气时间延长,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肋间凹陷吸多见于急喉风、白喉重证呼气时间延长,伴张口目突,端坐呼吸 呼气困难症,见于哮喘、肺胀病人呼吸急促,胸廓起伏显著 实热证,邪热、痰浊犯肺,肺气失宣呼吸微弱,胸廓起伏不显 虚寒证,肺气亏虚,气虚体弱呼吸节律不 整呼吸由浅渐深,再由深渐浅,以至暂停,往返重复(潮式呼吸)
肺气虚衰,病危重呼吸与暂停相交错望呼吸项目 内容 主病与病机腹部膨隆单腹胀大,四肢消瘦 鼓胀病。为肝气郁滞,湿阻血瘀腹部胀大,周身俱肿 水肿病。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湿泛滥肌肤腹局部膨隆 多见于积聚病人腹部凹陷腹部凹陷,形体消瘦 久病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机体失养新病吐泻太过,津液大伤腹皮甲错,深凹着脊 精气耗竭,病危。可见于长期窝床,肉消着骨的病人腹壁青筋暴露腹大坚满。青筋怒张 肝郁血瘀。因肝气郁滞,脾虚湿阻,日久导致血行不畅,脉络瘀阻。见于鼓胀重证脐部异常 新生儿脐部色青或黑,局部发硬 脐风危证婴幼儿脐部红肿糜烂,或流脓水
(脐疮)
脐部不洁,湿热蕴结水肿、鼓胀病人脐部突出 脾肾虚衰,病重腹壁突起 腹部有半球状物突起,多发于脐孔、腹正中线、腹股沟等处,每于直立或用力后发生疝气望腹部项目 内容 主病与病机脊柱过度后弯胸椎部分脊柱过度后弯,致使前胸塌陷。(驼背、龟背)
(1)肾气亏虚,发育异常
(2)脊椎疾患
(3)老年人肾气不足久病,后背弯曲,两肩下垂,
称背曲肩随脏腑精气虚衰脊柱侧弯脊柱离开正中线,向左或右偏曲
(1)先天不足,肾精亏损,发育不良
(2)一侧胸部疾患
(3)小儿发育期,坐姿不良所致脊疳 极度消瘦,脊骨突出似锯 脏腑精气亏损,见于慢性重病患者角弓反张脊背后弯,反折如弓,兼颈项前直,四肢抽搐
(1)肝风内动,筋脉拘急
(2)破伤风腰部拘急腰部疼痛,活动受限,转侧不利
(1)寒湿内侵,腰部脉络拘急
(2)跌仆闪挫,属于血瘀望脊柱第二章 舌 诊
,舌诊,的含义,Δ是通过观察舌象(包括舌体与舌苔的变化)以了解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诊察方法。
一、舌诊的原理
(一)舌的组织结构与舌象形成的联系
1.舌的组织结构、形态结构(包括人字界沟、正中沟、舌系带等)、舌的位置。
中医诊舌的部位(主要是舌体)。
2.舌乳头的概念:指舌面上一层半透明的粘膜、粘膜皱折成许多细小突起,称为舌乳头。
(1)舌乳头的分类及各种乳头的形态特征。
Δ(2)丝状乳头,状乳头对舌象的影响 ——前者与舌苔的形成有关;后者的形态、
色泽改变,是舌质变化的主要因素。
(二)脏腑经络与舌象形成的关系
1.舌与脏腑经络之间的密切联系
(1)舌为心之苗,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
(2)舌为脾之外候,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
(3)肾藏精,足少阴肾经挟舌本。
(4)肝藏血,主筋,其经脉络于舌本。
(5)肺系上达咽喉,与舌根相连。
2.脏腑在舌面上的分布规律,Δ 舌尖反映心肺病变;舌中反映脾胃病变;舌根反映肾与膀眺病变;舌边反映肝胆病变。
3.结合临床舌象,理解脏腑病变在舌象变化上的规律。
(三)气血津液与舌象的关系舌象的变化与气血有关(舌体的形质和舌色与气血的盈亏和运行有关);与津液有关(舌苔和舌体的润燥与津液的盈亏、输布有关)。
二、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全面诊舌的方法。以望诊为主,结合闻诊、问诊和揩刮等。
(一)诊舌的体位和伸舌姿势
1.舌诊的体位 Δ,坐位或仰卧位。 2.伸舌姿势,Δ 自然伸舌于口外,舌体放松,尽量张口使舌体充分暴露。
(二)诊舌的方法
1 ·诊舌的一般顺序,Δ 先看舌尖,再舌中、舌侧,最后看舌根部;先看舌质,再看舌苔。 2 ·刮舌揩舌的方法和意义,可用于鉴别舌苔有根无根,以及是否属于染苔。
(三)诊舌的注意事项
1 ·光线对诊舌的影响 光线要求:①正对光源;②以充足的自然光线为佳。
2 ·饮食或药物对舌诊的影响 Δ 饮食和某些药物可以使舌象发生变化。
3 ·“染苔,的概念,Δ 饮服某些食物或药物,可使舌苔着色,称为染苔。
4 ·染苔常见的一些情况:
5 ·染苔的特征,Δ短暂出现;不均匀分布;可经揩舌除去;与病情不相符。
6 ·口腔情况对舌象的影响,如缺牙侧舌苔偏厚;镶牙侧舌边见齿痕;
张口呼吸舌苔变干等等。
三、舌诊的内容和正常舌象
(一)舌诊的内容
1 ·诊舌的内容 Δ 观舌主要观察舌体和舌苔两方面的变化。
(1)诊舌体 ——舌体的色、形、态、神。
(2)诊舌苔 ——苔质、苔色。
2 ·舌体和舌苔综合分析的意义:舌质主要是反映机体脏腑虚实,气血盛衰;舌苔可以分析病邪的深浅,邪正的消长。舌苔和舌质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说明疾病的本质,故能互为补充。
(二)正常舌象
1 ·正常舌象的特征,Δ 淡红舌、薄白苔。具体他说:舌色淡红鲜明,舌质滋润,舌体大小适中,柔软灵活;舌苔均匀薄白,干湿适中。
2 ·正常舌象的意义,Δ 提示脏腑机能正常,气血津液充盈,胃气旺盛。
(三)舌象的生理变异正常舌象受到内外环境的影响,可以产生生理性变异。
变异因素有年龄、体质禀赋、性别、气候等。
1 ·年龄因素对舌象的影响,Δ 儿童舌质多淡嫩,舌苔少或剥;老年人舌色较暗红或紫暗。并理解其产生的原理。
2 ·常见属于正常生理变异的舌象,Δ 先天性裂纹舌、
齿痕舌、地图舌等。多见于禀赋不足、体质较弱者。
3.女性月经期可能出现的舌象变化,因章状乳头充血而舌质偏 红,或舌尖边有红刺。
4.气候因素、环境因素可能引起的舌象改变。
5.生理变异舌象与病变前期的病态舌象之间的区别,Δ
属于生理性变异的,该舌象往往长期不变,且无其他临床症状。
复习思考题:
1,1,试述察舌诊病的原理。
2,试述舌的脏腑部位分属。
第二节 望舌体一、舌色二、舌体的形质三、舌的动态四、望舌下络脉舌色 特征 病理或临床意义淡红舌 舌色淡红润泽,白中透红 ( 1)气血调和的征象
( 2)外感病初起,病轻浅 }心气充足,胃气旺盛淡舌 比正常舌色浅淡,白多红少气血两虚、阳虚白舌(枯白舌) 舌色白,全无血色红舌 舌色较正常舌色红,呈鲜红色者。
主热证 ( 2)热入营血,耗伤营阴,血液浓缩而形成
( 3)阴虚水涸,虚火上炎于舌络绛舌 较红舌更深或略带暗红色
( 1) 红绛而有苔者
( 2) 红绛而少苔或无苔者实热证
( 2)内伤杂病,阳热偏盛
(1)
虚热证 (胃、肾阴伤)
( 2)久病阴虚火旺青舌紫舌全舌呈均匀青色或紫色或在舌色中泛现青紫色
( 1) 舌色淡紫或紫暗而润
( 2) 舌色紫暗或有瘀斑
( 3) 舌色青
( 4) 舌紫红或绛苔少而干
( 5) 青紫舌主气血运行不畅,因
( 1) 阴寒内盛,阳气不宣,气血不畅,血脉瘀滞(寒凝) ——青紫舌,
斑点舌
( 2) 热毒炽盛,深入营血,营阴受灼,气血不畅(血稠致瘀) ——绛紫舌
( 3)肺失宣肃,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或气虚无以推动血行,致血流缓慢
——青紫舌,瘀斑阳虚阴盛,气血运化不畅瘀血内阻寒凝血瘀之重证 ——阴寒内盛,阳气受遏,血行凝滞营血热盛还见于某些先天性心脏病;
或药物、食物中毒望舌色形质 舌象特征 临床意义
1 荣 舌质滋润,红活鲜明 衡量机体正气盛衰,推断疾病的轻重,预后荣润则津足,有神,主吉枯 舌质干枯,色泽晦暗 干枯则津乏,无神,主凶
2 老 舌体坚敛苍老,纹理粗糙或皱缩,舌色较暗判断疾病的虚实 实证 老嫩是舌色形质的综合表现嫩 舌体浮胖娇嫩,纹理细腻,舌色浅淡 虚证
3 胖 胖大舌:比正常人舌大而厚,伸舌满口 津液输布失常,
体内水湿停滞舌色淡白,舌体胖大 ——气虚,阳虚舌色红,舌胖大 ——里热齿痕舌:胖大舌伴舌边齿痕或舌质较嫩的齿痕舌舌体不胖有齿痕,舌质嫩 ——气血两虚肿胀舌:舌体肿大,舌色鲜红或青紫甚则舌肿胀而不能缩回舌肿胀,舌红绛 ——心脾热盛;外感湿热瘦
(薄)
舌体比正常舌瘦小而薄 舌失濡养 舌体瘦薄,舌色淡白 ——久病气血两虚;
舌体瘦薄,舌色红绛,舌干少苔,或无苔
——阴虚
4 点 菌状乳头体积增大,数目增多,乳头内充血水肿。大者称星,小者称点。
脏腑阳热亢盛,
血分热盛舌尖生点刺 ——心火亢盛舌中生点刺 ——胃肠热盛点刺鲜红 ——血热点刺绛紫 ——热盛而气血壅滞(芒)
刺菌状乳头增大,高突,形成尖锋,形如芒刺,抚之棘手
5 裂纹舌 舌面上出现各种形状的裂纹,裂沟,深浅不一,多少不等。
裂纹或裂沟中无舌苔覆盖精血亏虚;阴津耗亏 ——舌体失养,全身营养不良的表现多属病理性变化舌色浅淡而裂 ——血虚舌色红绛而裂 ——热盛伤津,阴津耗损全舌绛,有横直罅纹而短小 ——阴虚液涸裂纹中有苔覆盖且无不适应症状 为先天性裂纹舌望舌形舌态 特征 临床意义萎软 舌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伸缩回旋
( 1) 舌痿软而红绛少苔
( 2) 舌痿软而舌色枯白无华伤阴或气血两虚外感热病后期,邪热伤阴内伤久病,阴虚火旺久病虚衰强硬 舌体失其柔和,卷伸不利或板硬强直,不能转动
( 1) 舌强硬而舌色红绛少津
( 2) 舌体强硬而舌态厚腻
( 3) 突然舌强语言蹇涩,半肢麻
1,热入心包
2,高热伤津
3,风痰阻络热盛风痰阻络中风先兆歪斜 伸舌时舌体偏向一侧 肝风夹痰或痰瘀阻滞经络颤动 舌体不自主地颤动,动摇不定
( 1) 舌淡白而颤动
( 2) 舌绛紫而颤动
( 3) 舌红少苔而颤动动风的表现
1,气血虚衰,阴液亏损
2,热极动风,肝阳化风气血两虚热盛阴虚吐 舌伸出口外,不即回缩 均属心脾有热。病情危急见吐舌,痿心气绝。
弄 伸舌即回缩如蛇舔,反复舔口唇四周,掉动不宁 热甚动风的先兆,也可见于先天愚型患儿短缩 舌体卷缩,紧缩,不能伸长
( 1) 舌短缩,色淡或青紫儿湿润
( 2) 舌短缩,色红绛儿干
( 3) 舌短而胖大病危重寒凝筋脉或气血虚衰热病伤津风痰阻络望舌态舌下络脉辨证简表舌下络脉变化 临床意义舌下络脉细而短,色淡红,周围小络脉不明显,舌色和舌下粘膜色偏淡者气血不足舌下络脉粗状,或色呈青紫,紫红,绛紫,紫黑色,或舌下细小络脉呈暗红色或紫色网状或络脉曲张血瘀复习思考提题,
1,试述舌色的分类与主病。
2,试述常见舌体的形质特征和临床意义。
3,试述常见病理舌态的特征和临床意义。
第 三节 望舌苔望舌苔包括观察 苔质 和 苔色 两方面的变化。 Δ
一、苔质
,苔质,的含义以及望苔质的内容,Δ苔质即舌苔的质地、形态,
望苔质包括观察舌苔的厚薄、
润燥、
腻腐、
剥落等。
二、苔色苔色的变化有白、
黄,三类灰黑单独或相兼出现。 Δ
复习思考题:
1.简述常见苔质的改变及主要临床意义。
2.简述常见苔色的改变及主要临床意义。
3.分析淡白舌黄腻苔的临床意义。
第三章 闻 诊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嗅气味来诊断疾病的方法。 Δ
闻诊的原理,声音和气味均是脏腑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的反映,诊察其异常变化,可推断脏腑的病证。
第一节 听声音一、正常声音
1.正常声音的特点:发声自然,声调和谐,
柔和圆润,语言流畅,应答自如,言与意符。
2 ·影响正常声音的因素:性别、年龄、禀赋及情志变化。
二、病变声音
(一)声音
1 ·辨别声音的内容 语声、鼻鼾、呻吟、惊呼。
2 ·声音的闻诊特点 语声、语调及异常声响。
3.病理性声音的一般规律
(1)语声高亢宏亮有力,声音连续 ——阳证、实证、热证。
(2)语声低微细弱懒言,声音断续 ——阴证、虚证、寒证。
4 ·声重的临床意义 外感风寒或鼻疾。
5.音哑和失音的一般临床意义 Δ
(1)新病 ——多实(金实不鸣)。
(2)久病 ——多虚(金破不鸣)。
(3)暴怒呼喊或持续喧讲所致一一气阴耗伤。
(4)妊娠失音(子瘖) ——生理现象。
6.失音与失语的区别 Δ
(1)失音 ——声音不能发出。
(2)失语 ——不能言语。
7 ·神昏病人鼾声不绝的临床意义,Δ 多属高热神昏或中风入脏之危候。
8.呻吟的含义,Δ 病痛难忍所发出的痛苦哼哼声。
9.呻吟的临床意义,身有痛楚或胀满。
(1)呻吟声高亢有力 ——实证、剧痛。
(2)呻吟声低微无力 ——久病、虚证。
10.辨呻吟可结合姿态变化判断病痛部位。
11.惊呼的含义,Δ 无外界刺激而突然发出的惊叫声。
12.惊呼的临床意义
(1)成人 ——剧痛、惊恐、精神失常等。
(2)小儿 ——惊风、惊恐、脘腹疼痛、食积、虫积等
(二)语言
1.病态语言的闻诊内容:谵语、郑声、独语、错语、呓语等。
2.闻语言的要点:察语言表达和应答能力及吐字的清晰度。
3.语言异常的一般规律,均为心神病变。
(1)沉默寡言 —虚证、寒证。 (2)烦躁多言 —实证、热证。
4.谵语和郑声的特点和临床意义 Δ
(1)谵语 ——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属热扰心神之实证。
(2)郑声 ——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语声低弱模糊,属心气大伤,精神散乱之虚证。
5.独语、错语、呓语、狂言的基本特点和临床意义
(1)独语 ——病人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语止,首尾不续。多因心气不足或气郁痰结所致。可见于癫病、郁证病人。
(2)错语 ——病人语言错乱,语后自知言错:虚证多见于久病体虚或老年体衰;实证多为痰湿、瘀血、气滞阻遏心窍。
(3)呓语 ——病人睡梦中说话,吐词不清,意思不明。多因心火、胆热、
胃气不和所致,亦有久病虚衰者。
(4)狂言 ——病人精神错乱,语无伦次,狂躁妄言。多因气郁化火,或痰火互结,内扰心神所致。多属阳证、实证,常见于狂病、伤寒蓄血证。
6.语言异常的临床意义 Δ
(1)神志清楚,语言謇涩 ——中风先兆或中风后遗症。
(2)语言低微,气短不续,欲言不能复言 ——夺气,为中气大虚之征。
(3)神志昏迷,不知言语 ——中风、痛病、厥脱病或小儿惊风等。
(三)呼吸
1.闻呼吸声的一般意义
(1)病人呼吸正常 —形病气未病。(2)病人呼吸异常 —形气俱病。(3)呼吸气粗,疾出疾入 ——热证、实证。
(4)呼吸气微,徐出徐入 ——寒证、虚证。
2.熟悉闻呼吸的要点 呼吸节律均匀度、气息的强弱粗细、呼吸音的清浊。
3.病态呼吸的内容 Δ 喘、哮、短气、少气。
4.喘与哮的特征、区别与联系 Δ
(1)喘 ——气息急迫,呼吸困难。
(2)哮一一呼吸急促,喉间哮鸣。喘不兼哮,哮必兼喘。
5.少气与短气的特征及区别 Δ
(1)少气 ——呼吸微弱短促而声低,气少不足以息。
(2)短气 ——呼吸粗急短促,气若有所窒。
(四)咳嗽
1.“咳嗽不止于肺,而不离乎肺”的含义(突出中医学的整体发病观)。
2.常见咳声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Δ
(1)咳声重浊 ——实证(外感风寒或痰湿聚肺)。
(2)咳声低微 ——虚证(肺气虚损)。
(3)咳声不扬,痰黄稠难咯 ——热证(热邪犯肺,肺津被的)。
(4)干咳无痰或少痰 ——燥邪犯肺或阴虚肺燥。
(5)咳有痰声,量多易咯 ——痰湿阻肺。
3.顿咳和白喉的咳声特征 Δ
(1)顿咳 ——咳声短促,呈阵发性、痉挛性,声响连续不断,咳后有鸡啼样回声。
(2)白喉 ——咳声如犬吠,伴语声嘶哑,吸气困难
(五)呕吐
1.呕吐的特点及一般临床意义 Δ
(1)有声有物 ——呕吐。
(2)有物无声一一吐。
(3)有声无物 ——干呕。皆属胃气不降所致。
2.虚实寒热不同证中呕吐的特点 Δ
(1)吐势徐缓,声音微弱,吐物清稀 ——虚寒证。
(2)吐势较猛,声音壮厉,吐出粘痰黄水或酸腐或苦 ——实热证。
(3)喷射状呕吐 ——热扰神明。
(六)呃逆
1.呃逆的特点 Δ 不由自主,从咽而发,声短而频,
呃呃作响。
2.呃逆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Δ
(1)呃声频作,高亢而短,声响有力 ——实证、热证。
(2)呃声低沉而长,声弱无力一一虚证、寒证。
(3)新病呃逆,其声有力 ——寒邪或热邪客于胃。
(4)久病、重病呃逆不止,声低气怯无力 ——胃气衰败之危候。
3.饮食刺激或偶感风寒而致的短暂呃逆,不为病态。
(七)嗳气
1.嗳气的特点 从咽而出,沉长而缓。
2.嗳气的临床意义 Δ
( 1)嗳气酸腐 ——宿食,属实证。
( 2)嗳声频而响亮,因情志而作 ——肝气犯胃,属实证。
( 3)嗳声低沉断续,无酸腐气味 ——胃虚气逆,多见于年老体虚久病 之人,属虚证。
(4) 嗳声频作而尤酸腐气味 ——寒邪客胃,同寒证。
3.嗳声非皆属病态,饱食后偶发者,可不治自愈。
(八)太息太息是病人在情志抑郁,胸闷不畅时发出的长吁或短叹声,为肝气郁结所致。
(九)喷嚏
1.表证初起喷嚏的特点 Δ 喷嚏频作,兼有恶寒发热、
流涕等症状。
2.久病外感及阳虚久病之人见嚏的意义 阳气回复,
病趋好转。
(十)呵欠
,数欠,的临床意义 阴盛阳衰之体虚表现。
(十一)肠鸣
1.病理性肠鸣的表现 Δ 鸣声高亢而频急。
1 2,病理性肠鸣的常见原因 水饮留聚于胃、中气不足、
胃肠虚寒,感受风寒湿邪、胃肠气虚、胃肠气滞。
复习思考题,
1,何谓顿咳?有何临床意义?
2,何谓谵语?有何临床意义?
3,何谓郑声?有何临床意义?
4,何谓“金破不鸣”,,金实不鸣”?
5,哮与喘有何区别?
6,少气与短气有何不同?
复习思考题第二节 嗅气味
1.嗅气味包括的内容,病室、病体、分泌物、
排出物等。
2.嗅气味诊病的一般意义
(1)气味酸腐臭秽 ——实热。
(2)微有腥臭 ——虚寒。
一、病体气味
(一)口气
(二)汗气
(三)痰涕之气
(四)二便之气
(五)经、带、恶露之气
(六)呕吐物之气二,病室气味
1.病体气味盈满病室的意义,病情重笃。
2.病室气味的常见病证
(1)臭气触人 ——瘟疫病。
(2)病室血腥味一 ——失血病。
(3)病室腐臭气 ——溃腐疮疡(脱疽)。
(4)病室尸臭 ——脏腑衰败。
(5)病室尿臊气 ——水肿病晚期(尿毒症)。
(6)病室有烂苹果气味 ——消渴病。
复习思考题,举例说明排出物气味异常的诊断意义。?
第四章 问 诊问诊的含义,Δ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地询问,了解疾病的起始、发展及治疗经过、
现在症状和其他与疾病有关情况,来诊察疾病的方法。
第一节 问诊的意义及方法一、问诊的意义问诊的意义。疾病的发生、发展、
变化过程及治疗经过、患者的自觉症状、
既往病史、生活习惯、饮食嗜好等,是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依据,这些资料只有通过问诊才能获得。
二、问诊的方法
1.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1)选择安静适宜环境,以免受到干扰。询问病情,宜直接向病员本人询问有关病情资料,若年幼或病重意识不清而不能自述者,可向陪属询问,但当病人能陈述时,应及时核实或补充,以使资料尽量准确、可靠。
(2)对病人的态度,既严肃认真又和蔼可亲,细心询问和耐心听取病人叙述病情。如遇疑难病证切忌有悲观、惊讶之言情,
以免使病人产生不良精神刺激,而使病情加重。
(3)询问病情语言要通俗易懂,忌用医学术语。
(4)要重视病人主诉,并围绕主诉深入询问,收集病情资料。
(5)当病人叙述不清楚时,可适当提示,但切忌暗示套间,以避免资料失真。
(6)对危重病人应抓住主症扼要询问,不必面面俱到,以防延误抢救时机。
2.问诊要有目的地询问的意义和做法:当病人叙述不清楚时,医生可抓住主症进行有目的地深入询问。如病人主诉头痛,
医生应围绕头痛进一步询问疼痛的时间、部位、性质、兼症及治疗经过等有关内容。(此为本节难点。)
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问诊的主要内容 Δ
一般情况、
主诉、
现病史、
既往史、
个人生活史、
家族史等。
复习思考题
1.试述恶寒与畏寒的区别。
2.外感表证寒热轻重与哪些因素有关?
3.潮热分几种类型?试述其特点与病机。
4.口渴欲饮可见于哪些病证?
5.试述引起头晕的常见原因及兼见证状。
第五章 脉 诊脉诊有着悠久的历史:
扁鹊 天下言脉第一人
,内经,记载三部九候遍诊法
,难经,弘扬“独取寸口”理论张仲景 确立“平脉辨证”原则
,脉经,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
,脉诀,以浮沉迟数为纲。
,濒湖 脉诀,载 27脉,编诀易诵习
,诊家正眼,增定脉象 28种其它著作:,脉诀汇辨,,,诊宗三昧,,脉理求真,,三指禅,
第一节 脉象形成的原理
“脉象”的含义 Δ脉动应指的形象,或手指感觉脉搏跳动的形象。
脉象的产生与心脏搏动、心气盛衰、脉道通利和气血盈亏直接有关。
一、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二、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三、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诊脉的方法
(一)指法 Δ
1 ·三指平齐、中指定关、指目按脉、布指疏密适度指目 ——指尖和指腹交界棱起之处(是手指触觉较灵敏的部位)。
2.举、按、寻、循、推、总按、单诊
(二)平息和体位
1 ·“平息”的含义 Δ 是指医生诊脉时呼吸平静、调匀。以便以息计数;利于医生思想集中。
2 ·病人诊脉时体位 Δ 正坐、仰卧均可,心脏与寸口同水平,直腕、仰掌。
(三)诊脉时间
1 ·“诊法常以平旦,的含义 诊脉时间以清晨(平旦)未起床、未进食时最佳。因为该时机体气血平和,内外环境安定,该时的脉象能比较真实地反映生理病理情况。
第三节 脉象要素及图述一、构成脉象的 八个 要素脉象是手指感觉脉搏跳动的形象,该形象(脉象)可分解为脉位、
至数、
长度、
宽度、
力度、
流利度、
紧张度、
均匀度,


个脉象要素第四节 正常脉象正常脉象(又称平脉)是正常功能的反映,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和范围,而不是固定不变的1、2
种脉象。
一、正常脉象的 特点
1 ·正常脉象 Δ 一息四~五至,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容和缓,流利有力,寸关尺三部均有脉,
沉取不绝。
2.正常脉象的特点 Δ 有胃、有神、有根。
(1)有胃气 ——指脉象和缓从容,流利。具体表现为脉位不浮不沉;脉率调匀,不快不慢;脉力不强不弱;
脉道适中,不大不小;脉势和缓,从容流利。脉之胃气反映了脾胃功能的盛 衰和营养状况的优劣。
(2)有神气 ——指脉象应指柔和有力,节律整齐。
反映机体血气充盈,心神健旺。
(3)有根 ——指尺脉有力,沉取不绝。反映肾气充足。
二、脉象的生理变异
1 ·脉象受年龄、性别、形体、生活起居、精神情志、
季节、气候、昼夜、地理环境的影响而出现生理变异。
2 ·“四季平脉” 春弦、夏钩(洪)、秋毛(浮)、冬石(沉)的生理变化特点。
3.挠动脉解剖位置异常而出现的脉象变异。
Δ(1)斜飞脉 ——寸口不见脉搏,从尺部斜向手背。
Δ(2)反关脉 ——脉象出现于寸口背侧。
一、相类脉比较
(一)脉位类
1,浮脉类的比较 浮脉 ——轻取即得;
芤脉 ——浮大中空;
濡脉一一浮而细软;
洪脉 ——浮大有力;
革脉 ——浮而弦,按之中空;
散脉 ——浮而散乱无根
2,沉脉类的比较 沉脉 ——重按始得;
伏脉 ——更深于沉,紧贴于骨;
牢脉一一沉而实大弦长;
弱脉 ——沉而细软。
(二)脉率类
1,数脉类比较 数脉 ——一息五至以上;
疾脉 ——一一息七至以上;
促脉 ——数而时止;
动脉 ——滑数而短。
2,迟脉类的比较 迟脉 ——一息三至;
缓脉 ——一息四至(稍快于迟);
结脉 ——缓而时一止。
( 三)脉宽度类
1,宽大脉类比较 大脉 ——脉体宽大;
洪脉 ——浮大有力,来盛去衰;
实脉一一脉大有力,浮沉皆然;
芤脉一一浮大中空;
牢脉 ——沉而实大弦长。
2,细脉类比较 细脉 ——脉细如线,应指明显;
微脉一一极细极软,若有若无;
濡脉 ——浮而细软;
弱脉一一沉细而软。
(四)脉长度类
1,长脉类比较 长脉 ——脉动应指超逾三部;
弦脉 ——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此外牢、洪、实脉亦有长脉的特征。
2,短脉类比较 短脉一一脉动应指不及三部动脉 ——滑数而短。
(五)脉力度类
1.虚脉类比较 虚脉 ——搏指无力或按之无根;
濡脉 ——浮细无力;
弱脉 ——沉细无力;
微脉 ——极细而无力,应指模糊;
散脉 ——浮散无根;
芤脉 ——浮大中空;
革脉 ——浮弦中空。
2.实脉类比较 实脉 ——三部举按长大有力;
洪脉 ——浮大有力,来盛去衰;
长脉 ——脉长超逾三部,脉力逊于洪、实;
弦脉 ——端直以长,应指紧张感,脉力不及洪、实。
(六)脉流利度类
1,流利脉比较 滑脉 ——往来流利,如盘走珠;
动脉一一短而滑数。
2,不流利脉比较 涩脉 ——脉势艰难,往来不利;
结、代脉 ——缓而不利,脉有歇止。
( 七)脉紧张度类
1,紧张度脉比较 弦脉一一如按琴弦;
紧脉 ——紧张度比弦脉更高;
革脉 ——浮弦而中空;
牢脉一一沉弦实大。
2.低紧张度脉比较 濡、弱、微、散、缓脉共同点是软而无力,不同点参考脉力类。
( 八)脉均匀度类脉律不匀脉比较 结脉 ——缓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代脉 ——脉来时止,止有定数;
促脉 ——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散脉一一浮而无根,散乱无序;
涩脉 ——往来艰涩,三五不匀。
二、相兼脉
1,相兼脉的含义 Δ 由二种或二种以上单因素脉同时出现,复合构成的脉象,又称复合脉。
2,临床所见脉象基本上都是复合脉常见相兼脉的主病规律 Δ 其主病往往就是各种脉象主病的综合。
三、真脏脉
1,真脏脉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无胃、无神、无根之脉称之;为病邪深重、元气衰竭、胃气亡败、病情危重,又称败脉、绝脉、死脉、十怪脉。
真脏脉如偃刀脉、转豆脉、弹石脉、釜沸脉、鱼翔脉、虾游脉、雀啄脉、屋漏脉、解索脉、麻促脉的脉象。为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所列十怪脉。后人去掉偃刀脉、转豆脉、
麻促脉,称之七怪脉。
第七节 诊妇人脉与小儿脉一、诊妇人脉
1.妇人有月经、妊娠、临产等脉象变化
2妇人妊娠脉象变化 ①突然停经而见脉来滑数冲和;②少阴脉(神门及尺部)脉动加强。
3.临产脉象的特点 ①尺脉急转如切绳转珠;②中指顶节两旁脉博跳动明显(此现象又称离经脉)。
二、诊小儿脉
1.小儿脉的诊脉方法 一指定三关。
2.小儿脉象一般只诊浮沉、迟数、强弱、缓紧,以辨别阴阳、
表里、寒热、邪正盛衰。
第八节 脉诊的意义脉诊的临床意义:①辨别病情;
②阐述病机;
③指导治疗;
④ 推断预后。
复习思考题:
1,何谓脉象?影响因素有哪些?
2,简述诊脉的种类。
1,为什麽寸口脉能反映五脏六腑的病变?
2,正常脉象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3,试述真脏脉的主要形态特征。
4,常用指法有哪些?
5,平息的主要目的是什麽?
6,比较细,微,濡,弱四脉的异同点。
7,从脉象特征上如何区分滑,数,动,
10.何谓反关脉,斜飞脉?
???
第六章 按 诊按诊的含义,Δ医生用手直接触摸或按压病人某些部位,
测知局部冷热、润燥、软硬、压痛、肿块或其他异常变化,来诊病的方法。
第一节 按诊的方法与意义
1,按诊时病人需采取的基本体位,Δ
坐位 ——用于诊肤手足,腧穴仰卧位 ——按胸腹。
2,坐位和仰卧位按诊的操作技能和适应范围:
坐位时,医生可面对病人而坐或站立进行。用左手稍扶病体,右手触摸按压某一局部,用于诊肤手足,腧穴。按胸腹时,
病人采取卧位,全身放松,两腿自然伸直,两手臂自然放在身旁。
医生站在病人右侧,用右手或双手对病人胸腹某些部位进行切按。
在切按腹内肿块时或腹肌紧张度时,可让病人屈起双膝,使腹肌松弛或做深呼吸,以便于切按。
3.按诊的手法 Δ 触、摸、按、叩 。
(1)触法 ——用手指或手掌轻触病人局部皮肤,
了解其凉热、润燥等(温度、湿度)。辨外感内伤,是否汗出。
(2)摸法 ——用手指稍用力寻抚局部,了解局部的感觉及肿物的大小形态。辨病位及虚实。
(3)按法 ——用重手按压或推寻局部,了解深层部位有无压痛或肿块,肿块的形态、质地、大小、活动程度等。脏腑虚实和邪气痼结情况。
(4)叩法 ——用手叩击病体某部,通过震动产生叩击音、波动感或震动感,以定病性和程度。
第七章 八纲辨证辨证论治的意义:是中医学的特点与精华,与辨病论治相辅相成。
第一节 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一、八纲辨证的概念
1.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
2.八纲辨证的概念,Δ 对通过诊法收集的病情资料,运用八纲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病位的浅深、病情的寒热、邪正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阳,以作为辨证的纲领及辨证方法。
表里 ——病位;寒热 ——病性;虚实 ——邪正盛衰;阴阳 ——病类。
阴阳又是八纲中的总纲。
3.八纲作为辨证纲领的意义,任何疾病的辨证,从大体上说,
都离不开病位的表里、病性的寒热虚实、病证类别的阴阳,八纲辨证有广泛的实用性,对辨证可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
二、八纲辨证源流八纲辨证的源流:,内经,有八纲内容的散在论述,
并基本确立了其间的辨证关系;张仲景初步运用八纲进行辨证论冶;明代实际已将八纲作为辨证的纲领,张景岳的“二纲六变”明确了八纲间的关系;近人祝味菊正式提出了“八纲”之名;,中医诊断学,的正式出版使八纲辨证得以普及推广。
散在于,内经,;初步运用于,伤寒杂病论,;
形成于明代;正式提出于祝味菊,伤寒质难,一书。
第二节 八纲基本证候表证与里证、
寒证与热证、
虚证与实证、
阴证与阳证,
四对既互相对立又互有联系的八个方面证候,各自都不是一个完整而具体的证。
表证 里证特点 起病急,病情轻,病程短 。
感受外邪 ( 六淫,疫疠,
虫毒 )
起病或急或缓,病情重,病程长 。
病机 外邪袭表,阻遏卫气。 脏腑损伤,气血津精受病,脏腑失调临床表现寒热新起恶寒(恶风)发热同时并见无新起恶寒发热并见。
内脏证候不明显 以脏讣证状为主要表现。
舌脉舌苔变化不明现,脉浮。 舌苔多变化,脉沉。
主证略 略表里证鉴别表项目病机类别临床表现共同点寒热 口渴 面色神态四肢分泌物,
二便舌 脉寒证阴盛实寒证 都具有寒的征象怕冷喜温口不渴或喜热饮面色白,
蜷卧冷 排出物清稀舌苔白,
迟或紧阳虚虚寒证淡胖无力热证阳盛实热证都具有热的征象发热恶热喜凉口渴饮或喜冷饮面赤,
烦躁热 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数。
阴虚虚热证潮热低热口干 颧红 红绛细数寒热证鉴别表鉴别证型病史 寒热 汗出 肌肤四肢舌象 脉象 兼证亡阳证原为阳虚证畏寒面苍白汗质稀冷肌肤不温手足厥冷舌淡 脉微 神情淡漠,
呼吸气微亡阴证原为阴虚证恶热面赤汗质热粘身灼肢温舌红 脉疾 虚烦躁扰皮肤皱瘪,
小便极少亡阴亡阳鉴别表复习思考题,
1,试述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
2,试述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
3,如何鉴别亡阴证与亡阳证?
4,里邪出表是否为里证转表证?为什麽?
5,试述实证转虚的病理过程。
6,证候真假与证候转化有何不同?
7,热证为什麽可以转化为寒证?
8,虚正转实可表现为哪几种类型?
9,鉴别虚实真假的要点有哪些?
10,试述热证的常见临床及成因类型黑箱第八章 病因与气血津液辨证
1.病因与气血津液辨证的含义(重点),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对病人的症状等进行分析、综合,从而确定疾病当前证候的原因及性质,即辨别病因与病性,是判断现阶段病理本质的辩证方法。
2.八纲辨证同病因与气血津液辨证的关系,八纲是辨证的纲领,其中寒热、虚实是辨别病因病性的纲领。病因与气血津液辨证均属辨别病因病性的具体内容,这些内容主要可用虚实以及寒热为纲进行归类。
3.辨别病因病性的意义 辨别证候的原因与性质能认识疾病当前的本质直接指导治法的确定。因而对任何疾病的辨证者决不可少,
是完整证名中必有的内容。
4.病因病性难以辨别的理由 病因病性是对疾病一定阶段整体反应状况的概括,是对邪正相互关系的综合认识,一般须又全身症征以及体质、环境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定。
5.中药、方剂中的散寒、清热、燥湿、祛痰、补气、养血、滋阴、补阳、行气、化瘀、消积、驱虫等治法、功效等与病因病性的一般对应关系:病因病性的辨识直接关系到治疗方法的确定。
第一节 病因辨证病因辨证就是辨别导致疾病的当前证候原因,实际上也是对证候性质进行判断 。
病因学所说的病因与辨证学所说的病因之间的关系。此为本节学习的难点。
病因学所说的病因,如六淫外感、七情刺激、饮食不慎、外伤、劳损等,一般是指原始致病因素,是当时发病的必要条件。
辨证学所说的病因,主要是通过对疾病当前所表现证候的辨识而确定(也结合对原始致病因素的分析),即所谓,审证求因,,
是综合了邪正双方面的情况而对疾病当前病理本质所作的结论。
因此,病因学所说的病因,重在论述原始致病因素的致病作用;
辨证学所确定的病因,主要是对当前病变本质所作的结论。两者之间关系密切,其名称可以相同,如感受寒邪常见寒证,感受火热之邪常犯火热证等。其结论又可不同,如感寒化热而成热证,
情志不舒所致证候常为气滞,外伤所致证候多见血虚、血瘀等,
因此不能将两者等同起来。
第二节 气血辨证气血辨证的概念。分析、判断疾病中有无气血亏损或运行障碍的证候存在。
气血证候的分类 Δ 气血亏虚属虚证,包括气虚、血虚、
气脱、血脱、气陷、气不固;气血运行失常一般属实证,
包括气滞、血瘀以及气逆、气闭。血热证、血寒证实际为血分的热证、寒证。
性质 病机 临床表现气虚类证气虚证虚元气不足,脏腑机能减退 声低气短,神疲乏力,脉虚,舌淡,动则诸症加重等。
气陷证气虚无力升举,清阳不升。 眩晕,气短,疲乏,气下坠感,或见内脏下垂、脱肛、阴挺等。
气不固证气虚固摄失职无力升举,清阳不升。
肺气虚,卫表不固 ——自汗,易感外邪;
气不摄血 ——出血肾气不固 ——二便失禁,移精,滑胎气脱证元气亏虚已极 呼吸微弱不规则,汗出不止,口开目合,二便失禁,面白脉微等。
气滞类证气滞证实气机阻滞,运行不畅。 胸胁脘腹等处的胀闷或胀、窜、攻、痛,症状时轻时重,部位不固定,按之无形,症状常随暖气、肠呜、矢气等而减轻,或随情绪变化而增减,脉象多弦,舌象可无明显变化。
气逆证气机升降失常,气上冲逆。 肺气上逆、胃气上逆、肝气上逆气闭证气机闭阻 突发、势急、症重,或为昏迷、昏厥,或为内脏出现绞痛,大小便闭塞,呼吸气粗,声高,脉沉实有力等。
气病辨证简表项目证候性质 病机 临床表现血虚类证血虚证虚 血液亏少失于濡养面、脸、唇、舌、甲颜色淡白,眩晕,心悸,多梦,
肢麻,经少色淡,脉细 ·无力等。
血脱证血液大量耗失,
血脉空虚有大失血、严重血虚等病史,见面色苍白,眩晕,
心悸,脉微或芤等症。
血瘀证 实 血液运行受阻,
壅积凝聚。
疼痛、肿块、出血、色脉改变等主要证候 疼痛的特点是刺痛、固定不移、夜甚;肿块的性状是体表者包块色青紫,腹内者质硬、推之不移;出血的特征是色紫暗或夹血块,或便黑如柏油状;色脉改变的主要内容有面色黛黑、唇甲青紫、皮下紫斑、肌肤甲错、腹露青筋、丝状红缕、舌有紫色斑点或舌下络脉曲张、脉细涩或结代等血热证 血热破血妄行,
或血行壅聚伤阴耗液一方面是迫血妄行而见各种出血;另方面是使血行垂滞而成疮痈脓疡。其审证依据是出血色深红或为疮痈,有发热等症,舌绛,脉滑数或弦数等。
血寒证 寒客血脉,凝滞气机,血行不畅。
手足冷痛、肤色紫暗,或为少腹拘急冷痛,或为痛经、月经衍期、色暗、夹块等。以见寒证,局部拘急冷痛,古淡紫,苔白,脉沉迟弦涩等血病辨证简表第三节 津液辨证津液辨证的概念 分析、判断疾病中有无津液亏虚或水液停聚的证候存在。
“津液”概念 津液与阴、血的关系。熟悉津液有滋润、濡养和平衡阴阳等作用。熟悉津液的代谢与病变,
同肺、脾、肾等脏腑的关系密切。
津液的证候 包括津液亏虚和湿、水、饮、痰的停聚两个方面。
项目证候病机 临床表现痰证诸种原因影响肺、
脾、肾等脏的气化功能,以致水液停聚,被寒凝、
火煎等,进而凝结浓缩而成咳吐粘稠痰,胸脘痞问,呕恶,或神昏而喉中痰鸣,或神乱而为癫、狂、痴、痛,或见圆滑柔韧的包块如嫖俩、
瘤瘤等,舌苔腻,脉滑,
饮证津失布化水液停聚饮停胃肠见脱腹痞胀、水声腕涯、吐稀涎清水;饮停心包或肺见胸闷心悸,咳吐清稀掇涎,或见哮喘;饮停胸胁见胸胁饱满,支撑胀痛等;饮阻清阳见眩晕、呕吐;
舌淡、苔滑、脉多弦水停证输布水液功能失常,停聚泛溢为患水肿,或为腹水,水聚而肿的部应可随体位改变而变化,
小便短少不利,苔滑,脉濡等,
津液亏虚证津液升化不足或津液耗损过多口、鼻、唇、舌、咽、皮肤、大便等于燥,眼陷、口渴、
尿少、脉细数等。
津液辨证简表复习思考题:
1,试述实寒证的病机。
2,试述湿浊内生的病因病机及主要表现。
3,试述燥证的临床表现。
4,试述实火证的临床表现。
5,试述常见气逆证的临床表现。
津液亏虚证的常见原因有哪些?其临床表现及病机如何?
???
第九章 脏腑辨证
1,脏腑辨证的含义,Δ 是在认识脏腑生理功能,病变特点的基出上,将四诊所收集的证状,体征及有中医关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判断疾病所在的脏腑部位,病因,病性等,是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的辨证 。
简言之,即以脏腑为纲,对疾病进行辨证 。
2,脏腑辨证归类方法的形成 ( 略 ) 。
3,运用脏腑辨证的基本方法,其要点如下
( 1 ) 脏腑生理功能及其病理变化是脏腑辨证的理论依据 。
( 2 ) 病因病性辨证是脏腑辨证的基础 。
( 3 ) 在进行脏腑辨证时,应从整体观角度全面分析脏腑所属证候 。
4,脏腑辨证的临床意义:脏腑辨证是中医辨证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是中医临床各科的必备基础 。
5,脏腑辨证的运用范围:主要用于内,外,妇,儿科的内伤杂病 。
第一节 心病辨证
[ 提问 ]:心的生理功能及其与所系组织器官之间的关系如何?
心有主血脉和主神明的作用 。
心的病变范围及主要表现,Δ 病变范围:主要反应在心脏本身及其主血脉的功能失常,心神的意识思维等精神的活动的异常 。 主要表现:心悸,怔忡,心痛,心烦,失眠,多梦,健忘,神昏,神识措乱,
脉结代或促等心病常见证候如下
一.心血虚证
二、心阴虚证
三、心气虚证
四、心阳虚证
五、心阳虚脱证
六、心火亢盛证
七、心脉痹阻证
八、痰蒙心神证
九、痰火扰神证
十、瘀阻脑络证一.心血虚证
1.心血虚的含义,Δ由于心血亏虚,不能濡养心脏所表现的证候 。
2.心血虚证的辩证,Δ
心血不足心失所养 ——心悸血不养心心神不安 ——失眠,多梦血虚不能上荣于头面 ——头晕,健忘面色淡白,或 萎黄,唇舌色淡 。
血少脉道失充 ——脉细无力 。
3,心血虚证的审证要点,Δ心悸,失眠,及血虚证 。
二、心阴虚证
1,心阴虚证的含义 Δ因心阴亏损,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 。
2,心阴虚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Δ
具有心失所养,心动失常,心神不宁的主症;具有阴虚内热见症 。
3.心阴虚证的辨证要点 Δ
悸烦不宁,失眠多梦及阴虚证候 。
心血虚证和心阴虚证的鉴别证型 病机 临床表现心血虚心血亏虚,心失濡养心悸,失眠,多梦,健忘,及血虚证心阴虚心阴亏损,虚热内扰悸烦不宁,失眠多梦及阴虚证候三、心气虚证
1,心气虚证的含义 Δ
因心气不足,鼓动无力,表现以心悸为主症的虚弱证候 。
2,心气虚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Δ除具有心气虚,鼓动无力的心悸见症外,尚有气虚的一般见症 。
3.心气虚证的审证要点 Δ 心悸及气虚证。
四、心阳虚证
1,心阳虚证的含义 Δ 因心阳虚衰,鼓动无力,虚寒内生所表现的证候 。
2,心阳虚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Δ 本证常由心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来 。 具有心阳虚衰,鼓动无力,血行不畅的主症;具有阳虚温煦失职的见症 。
3,心阳虚证的审证要点 Δ:心悸怔忡,胸闷或痛及阳虚证候 。
五、心阳虚脱证
1,心阳虚脱证的含义 Δ 指心阳衰极,阳气暴脱所表现的危重证候 。
2,心阳虚脱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Δ
( 1 ) 本证常由心阳虚证进一步恶性发展而成,亦可因寒邪暴伤心阳或痰瘀阻塞心窍所致 。
( 2 ) 本证是在心阳虚证表现的基础上更见亡阳的见症,如四肢厥冷,冷汗淋漓,面色苍白,呼吸微弱,甚或神志模糊,脉微欲绝等 。
3.心阳虚脱证是以心阳虚和亡阳的临床表现为诊断依据 Δ
[讨论 ] 心血虚证和心阴虚证;心气虚证和心阳虚证,心阳虚脱证之间的鉴别 。
心气虚证和心阳虚证,心阳虚脱证之间的鉴别证型 病机 临床表现心气虚证 心气不足,鼓动无力心悸及气虚证心阳虚证 心阳虚衰,鼓动无力,虚寒内生心悸怔忡,胸闷或痛及阳虚证候心阳虚脱证心阳衰极,阳气暴脱在心阳虚证表现的基础上更见亡阳的见症,如四肢厥冷,冷汗淋漓,面色苍白,
呼吸微弱,甚或神志模糊,脉微欲绝等 。
六、心火亢盛证
1,心火亢盛证的含义 Δ 指心火内炽所表现的实热证候 。
2,心火亢盛证辨证分析要点 Δ
( 1 ) 具有火邪扰心,心神不宁的主症 ——轻则心烦失眠,重则神昏,狂躁谵语 。
( 2 ) 具有实火内炽的舌,脉见症一一如口舌生疮,赤烂疼痛,
面赤口渴,便秘溲黄,或小便赤,涩,的痛,舌尖红蜂,脉数等 。
3,心火上炎,下移证,若以口舌生疮,赤烂疼痛为主症者,
常称为,心火上炎证,;若以小便赤,涩,的痛为主症者,习称为,心火下移证,。
4.本证要点 Δ 以神志症状及舌、脉出现火热炽盛之象为审证要点。
七、心脉痹阻证
1,心脉痹阻证的含义 Δ 由于瘀血,痰浊,阴寒,气滞等因素阻痹心脉,而出现心悸怔忡,胸闷心痛为主症的一类证候 。
2,心脉痹阻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Δ 具有心失温养,心动失常,
血行不畅的主症 ——心悸怔仲,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时内臂,
时发时止 。
若瘀阻心脉,则以刺痛为特点,伴见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
脉细涩等症;若痰阻心脉,则似闷痛为特点,伴见身重困倦,体胖痰多,苔白腻等症;若寒凝心脉,则以痛势剧烈,突然发作,
得温痛减为特点;若气滞,则以胀痛为特点,其发作与精神刺激有关,常伴见胁胀,善太息,脉弦等症 。
3,本证是以心悸怔忡,心胸憋闷作痛为审证依据 。 Δ
[讨论 ]:不同原因所至心脉痹阻证的表现各有何特点?
八、痰蒙心神证
1,痰蒙心神证的含义 由于痰浊蒙蔽心神,表现以神志异常为主的证候 。
2,痰蒙心神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 1 ) 具有痰浊蒙闭心神或风痰闭神的神志异常症 ——意识模糊,甚则昏不识人,或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痴呆,哺哺独语,
举止失常,或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吐涎沫,喉有痰声 。
( 2 ) 具有痰浊内盛见症 ——面色晦滞,胸闷呕恶,舌苔白腻,
脉滑等 。
3,本证是以神志异常和痰浊内盛见症为审证要点 。
九、痰火扰神证
1,痰火扰神证的含义 由于火热痰浊侵扰心神,表现以神志异常为主的证候 。
2,痰火扰神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本证有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之不同,其临床表现亦有差异 。
( 1 ) 具有痰火扰心的神志异常见症 ——外感热病则见神昏谚语,躁扰发狂;内伤杂病则见心烦失眠,重者发为狂病 。
( 2 ) 具有痰火内盛见症 ——外感热病则见高热,面红目赤,
气粗,口渴,搜黄便秘,喉间痰鸣,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
3.本证是以神志异常和痰火内盛见症为审证要点 痰火扰神证与痰蒙心神证,两者均有痰浊为患及神志异常见症,但前者兼热属阳,后者偏寒属阴,应予以鉴别。
十、瘀阻脑络证
1,瘀阻脑络证的含义 由于瘀血犯头,阻滞脑络,表现以头痛,
头晕为主症的证候 。
2,瘀阻脑络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 1 ) 具有瘀阻脑络的主症 ——头痛,头晕经久不愈,痛如锥刺,
固定不移 。 若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心神失养,可伴见心悸,失眠,
健忘 。
( 2 ) 具有瘀血的见症 。
3.本证辨证要点:以头痛,头晕及瘀血证为审证要点 。
第二节 肺病辨证
[提问 ]肺的生理功能及其与所系组织器官之间的关系是什麽?
肺的病变范围及主要表现,Δ肺的病变主要反映在肺系,
主气,司呼吸功能活动减退,水液代谢输布失常,以及卫外机能失职等方面 。 其症状表现以咳嗽,喘促,咯痰,胸痛,
喉疼及声音变异,鼻塞流涕,或水肿等为常见 。 其中尤以咳喘更为多见 。
肺病常见证候:虚证多因久病咳喘,或由它脏病变所累,
导致肺气虚和肺阴虚;实证多因风、寒、燥、热等外邪侵袭和痰饮停聚于肺而成。
肺病常见证候一,肺气虚证二,肺阴虚证三、风寒犯肺证四、风热犯肺证五,燥邪犯肺证六、肺热炽盛证七、痰热蕴肺证八、寒痰阻肺证九、饮停胸胁证十,风水相搏证一、肺气虚证
1,肺气虚证的含义 Δ由于肺机能减弱,其主气,卫外功能失职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
2,肺气虚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Δ
( 1 ) 具有肺气虚,宣降功能失职见症 。
( 2 ) 具有气虚机能活动衰减见症 。 可见卫外失固见症,自汗,
畏风,易患感冒 。
3,肺气虚证的审证要点 Δ 咳喘无力,吐痰清稀及气虚见症 。
二、肺阴虚证
1,肺阴虚证的含义 Δ 由于肺阴不足,失于清肃,虚热内生所表现的证候 。 若虚热内扰之症不明显,称为津伤肺燥证 。
2,肺阴虚证的辨证要点 Δ
( 1 ) 具有肺阴亏虚,清肃失职见症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或痰中带血,声音嘶哑 。
( 2 ) 具有阴虚内热见症 。
3.肺阴虚证的审证要点 Δ 干咳或痰少而粘及阴虚内热见症。
三、风寒犯肺证
1,风寒犯肺证的含义 Δ因风寒之邪侵犯肺表,肺卫失宣所反映的证候 。
2,风寒犯肺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Δ
( 1 ) 具有风寒犯肺,肺气失宣见症 ——喉痒咳嗽,咳痰清派鼻氯流清涕 。
( 2 ) 兼有风寒表证见症 。
3.风寒犯肺证的审证要点 Δ 咳嗽,咳痰清稀及风寒表证表现。
四、风热犯肺证
1,风热犯肺证的含义 Δ 指风热邪气侵袭肺系,肺卫受病所表现的证候 。
2,风热犯肺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Δ
( 1 ) 具有风热袭肺,肺失清肃见症 ——咳嗽,痰稠色黄,鼻塞流浊涕,咽喉疼痛 。
( 2 ) 兼有风热表证见症 。
3.风热犯肺证的审证要点 Δ 咳嗽及风热表证表现。
五、燥邪犯肺证
1,燥邪犯肺证的含义 Δ 指外界燥邪侵,已肺卫,肺系津液耗伤所表现的证候 。 据其偏寒,偏热之不同,又有温燥和凉燥之分 。
2.燥邪犯肺证的辨证要点 Δ
( 1 ) 具有燥邪犯肺,肺失清肃见症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
难以咯出,甚则胸痛,痰中带血 。
( 2 ) 具有燥邪伤津,失于滋润见症 。
( 3 ) 兼有卫表失和见症 ——温燥类似风热表证;凉燥类似风寒表证 。
3.燥邪犯肺的审证要点 Δ 肺系症状及干燥少津表现。
六、肺热炽盛证
1,肺热炽盛证的含义 Δ 指邪热内盛于肺,肺失清肃而出现的肺经实热证候 。
2,肺热炽盛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Δ
( 1 ) 具有邪热垂肺,肺失清肃见症 ——咳嗽,气喘,鼻煽气的,胸痛,咽喉红肿疼痛 。
( 2.) 具有里热炽盛见症 。
3.肺热炽盛证的审证要点 肺系症状与里实热证并见。
七、痰热蕴肺证
1,痰热蕴肺证的含义 Δ指痰热互结,窒闭于肺,致使肺失宣降而表现的肺经实热证候 。
2,痰热蕴肺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Δ
( 1 ) 具有痰热阻肺,肺失清肃见症 ——咳嗽,咯痰黄稠量多,胸隔满 闷,气喘息粗,甚则鼻翼煽动,或喉中痰鸣,或咳吐脓血腥臭痰,胸痛 。
( 2 ) 具有痰热内盛见症 。
3.痰热蕴肺证的审证要点 Δ 咳喘、痰多与里实热证并见。
八、寒痰阻肺证
1,寒痰阻肺证的含义 Δ 指寒邪与痰浊交并壅阻于肺,
肺失宣降所表现的证候 。
2,寒痰阻肺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Δ
( 1 ) 具有寒痰阻肺,肺失宣降见症 ——咳嗽痰多,痰质粘稠,或清稀色白,量多,易咯,胸隔满闷,或喘哮痰鸣 。
( 2 ) 具寒痰内盛见症 。
3.寒痰阻肺证的审证要点 Δ 咳喘与寒痰内盛表现并见。
九、饮停胸胁证
1,饮停胸胁证的含义 指水饮停于胸胁,气机受阻,表现为胸胁饱满,咳唾引痛为主症的证候 。
2,饮停胸胁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 1 ) 具有饮停胸胁,气机受阻见症 ——胸胁胀闷疼痛,咳唾则疼痛益甚,气息短促,身体转侧或呼吸时胸胁部牵引作痛 。
( 2 ) 具有水饮内停见症 ——眩晕,舌苔白滑,脉沉弦 。
3,饮停胸胁证的审证要点 胸胁胀闷疼痛,咳唾引痛 。
十、风水相搏证
1,风水相搏证的含义 Δ 由于风邪侵袭,肺失宣降,
不能通调水道,水湿泛溢肌肤所表现的证候,属阳水范畴 。
2,风水相搏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Δ
( 1 ) 具有肺失宣降,水湿眨溢见症 ——头面眼睑浮肿,其势迅速,继而偏及全身,小便短少 。
( 2 ) 兼有卫表失和见症 ——偏寒者恶寒发热,无汗,苔薄白;偏热者咽喉肿痛,舌红,脉浮数 。
3.风水相搏证的审证要点 骤起眼睑头面浮肿及卫表症状。 Δ
[注 ] 通过本节学习,应注意以下证候之间在临床表现方面的鉴别 —
—肺阴虚证与燥邪犯肺证 。 ② 风寒犯肺证与风寒表证 。 ③ 风寒犯肺证与寒痰阻肺证,① 风热犯肺证与风热表证 。 ⑤ 肺热炽盛证与痰热蕴肺证等 。
[讨论 ] 肺阴虚证与燥邪犯肺证均以干咳无痰为主证,二者有何不同?
鉴别肺阴虚证与燥邪犯肺证鉴别表共同症状 病因病机 发病特点 临床特征燥邪犯肺证 干咳无痰,痰少而粘,难以咯出,口干咽燥甚则痰中带血 。
外感燥邪,燥伤肺津,肺失滋润,清肃失职 。
发病急,病程短,多发于秋季 。
以口鼻唇咽舌干燥之象为明显特征,兼轻微的发热恶寒之表证 。
肺阴虚证 内伤所致肺阴不足虚热内生失于清肃 。
发病缓,病程长,无季节性

以骨蒸潮热,
五心烦热颧红,
盗汗等阴虚内热之证为特征 。
第三节 脾病辨证脾的生理功能及其与所系组织器官之间的关系 。
脾的病变范围及主要表现 Δ
脾的病变主要以运化、升清功能失职,致使水谷、水湿不运,消化功能减退,水湿循留,化源不足,以及脾不统血,清阳不升等为主要病理改变。因此,临床以腹胀或痛,
纳少便涌,浮肿,困重,内脏下垂,出血等为脾病常见症。
脾病常见证候,虚证多因饮食,劳倦,思虑过度所伤,或久病失调,致脾气虚,脾阳虚,脾气下陷,脾不统血等 。 实证多由饮食不节,外感湿热,寒湿内侵,或失治,误治等导致湿热蕴脾,寒湿困脾等证 。
脾病常见证候一、脾气虚证二、脾虚气陷证三,脾阳虚证四、脾不统血证五、寒湿困脾证一、脾气虚证
1,脾气虚证的含义 Δ因脾气不足,运化失职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
2,脾气虚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Δ
( 1 ) 具有脾气不足,运化失职见症 ——纳少,腹胀,大便溏薄 。
( 2 ) 具有气虚,饥能活动减退见症 。
( 3 ) 可见水湿泛滥见症 ——浮肿,或形体肥胖 。
3.脾气虚证的审证要点 Δ 食少,腹胀,便溏及气虚证。
二、脾虚气陷证
1,脾虚气陷证的含义 Δ 因脾气亏虚,升举无力而反下陷所表现的证候 。 又称脾气下陷证,中气下陷证 。
2,脾虚气陷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Δ
( 1 ) 具有脾气虚,升举无力,内脏下垂的主症 ——脘腹重坠作胀,肛问重坠,便意频数,或久泄不止,甚或脱肛,子宫下垂;清阳不升则头晕目眩;精微下注则小便浑浊如米泔 。
( 2 ) 具有脾气虚证的表现 。
3.脾虚气陷证的审证要点 体弱气坠,内脏下垂等。
三、脾阳虚证
1,脾阳虚证内含义 Δ 指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内生所表现的虚寒证候 。
2,脾阳虚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Δ
( 1 ) 具有脾阳虚衰,幢运失职见症 ——纳少,腹胀,大便清稀 。
( 2 ) 具有阳虚水湿不化,阴寒内盛见症 。
3.脾阳虚证的审证要点 Δ 脾虚失运,消化机能减弱与虚寒之象并见。
四、脾不统血证
1,脾不统血证的含义 Δ 由于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液,
而致血溢脉外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 又称气不摄血证 。
2,脾不统血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Δ
( 1 ) 具有脾气虚弱,统血失职见症 ——便血,尿血,肌蛆,
鼻觑,或月经过多,崩漏等 。
( 2 ) 具有脾气虚证的表现 。
3.脾不统血证的审证要点,Δ 脾气虚证及出血表现。
[讨论 ] 脾气虚、脾阳虚、脾气下陷、脾不统血四证的区别与联系,
脾气虚、脾阳虚、脾气下陷、脾不统血四证,均属脾虚证候,皆以脾虚气弱的临床表现为 基本见症。由于各证的病机同中有异,故临床表现又各有不同。
脾气虚证以脾气虚弱,健运失权为主要病理变化;
脾阳虚证是在脾气虚的基础上,具有阳虚生寒,水湿内停的见症;
脾气下陷证是在脾气虚的基础上,具有升举无力,内脏下垂的见症;
脾不统血证是在脾气虚的基础上,具有统血失权的出血见症。
五、寒湿困脾证
1 ·寒湿困脾的含义 Δ 因寒湿内盛,中阳受困所表现的证候 。
又称湿困脾阳证,寒湿中阻证 。 在六经辨证中一般归属于太阴病证 。
2,寒湿困脾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Δ
( 1 ) 具有寒湿中阻,脾胃纳运,升降失职见症 ——脘腹痞闷或痛,口腻纳呆,泛恶欲吐,腹痛便溏 。
( 2 ) 具有寒湿内盛见症一一头身困重,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或身目发黄,其色晦暗不泽,妇女白带量多,舌体淡胖,苔白腻或白滑,脉缓弱或沉细 。
3 ·寒湿困脾的审证要点 Δ脾胃纳运,升降失权及寒湿内盛表现并见 。
六、湿热蕴脾证
1 ·湿热蕴脾的含义 Δ 因湿热内蕴中焦,脾胃纳运功能失职所表现的证候 。
2,湿热蕴脾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Δ
( 1 ) 具有湿热蕴脾,脾胃纳运,升降失职见症 ——脘腹痞闷,纳呆呕恶,大便溏泄不爽等 。
( 2 ) 具有湿热中阻见症 ——肢体困重,身目发黄,其色鲜明,皮肤发痒,或身热不扬,汗出热不解,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
3 ·湿热蕴脾证的审证要点 Δ 脾胃纳运功能障碍及湿热内蕴表现并见。
[注 ] 通过本节学习,应注意寒湿困脾证与湿热蕴脾证及脾气虚证,
脾阳虚证,脾虚气陷证,脾不统血证在临床表现方面的鉴别 。 熟悉脾病虚证之间在病机上的内在联系 。
[讨论 ] 寒湿困脾证与脾阳虚证均有脾失健运,阴寒之象,二者有何不同?
寒湿困脾证与脾阳虚证鉴别表性质 病理特点 发病特点 临床特征寒湿困脾证 实寒证 寒湿内盛,中阳受困,升降失常 。
来势较急病程短腹痛,喜温不喜按,或有黄疸,色晦暗,
舌胖苔白滑,
脉缓或沉细脾阳虚证 虚寒证 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内生来势缓,病程长腹痛绵绵,喜温喜按,舌质淡胖多有齿痕,
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第四节 胃肠病辨证
[提问 ]胃与大,小肠的生理功能是什麽?
胃与大、小肠的病变范围及主要表现胃 Δ 病以受纳、腐熟功能障碍及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为主要病理改变,以食少,脘胀或痛,呕恶,啊逆,暖气等为常见症状。大肠、小肠的病变,主要为传导和泌别清浊功能失常,其表现一是大便的异常,如泄泻、便秘、下痢脓血等;二是腹胀、腹痛、肠鸣等腹部的症状。
胃肠病的常见证候,虚证多因饮食不节,饥饱失常,久病失养,或因吐泻太过,或温病后期,耗伤阴津,或老年阴血亏少等原因所致 。 实证多由饮食倍伤,或误食不洁之品,或寒邪,热邪内犯胃肠而成 。
胃肠病的常见证候一,胃气虚证二、胃阳虚证三、胃阴虚证四、肠燥津亏证五、寒滞胃肠证六、胃热炽盛证七、肠热腑实证八、饮留胃肠证九、食滞胃肠证十,胃肠气滞证十一、肠道湿热证十二、虫积肠道证一、胃气虚证
1 ·胃气虚证的含义 Δ 指胃气不足,受纳,腐熟功能减弱,
以致胃失和降所表现的证候 。
2,胃气虚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Δ
( 1 ) 具有胃气亏虚,和降失职见症 ——胃脘隐痛或痞胀,
喜按,不思饮食,时作嗳气 。
( 2 ) 具有气虚,机能减退见症 。
3.胃气虚证的审证要点 胃失和降表现及气虚见症。
[讨论 ] 胃气虚证与脾气虚有何异同?
胃气虚证与脾气虚证常常兼见,共见气虚症状。然脾气虚以食后腹胀,大便溏薄,水肿为特点;胃气不足则以胃脘隐痛,食欲不振,食难消化,嗳气,或呕恶为特征二、胃阳虚证
1,胃阳虚证的含义 Δ 因胃阳不足,虚寒内生,以致胃失和降所表现的证候 。 又称胃虚寒证 。
2,胃阳虚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Δ
( 1 ) 具有胃阳虚衰,胃失和降见症 ——胃脘绵绵冷痛,时发时止,喜温喜按,食后缓解,泛吐清水或挟有不消化食物,食少脘痞 。
( 2 ) 具有阳虚见症 。
3,胃阳虚证的审证要点 Δ 胃失和降及阳虚见症 。
三、胃阴虚证
1,胃阴虚证的含义 Δ 因胃阴不足,胃失濡润,和降所表现的证候 。 虚热证不明显者,常称胃燥津亏证 。
2,胃阴虚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Δ
( 1 ) 具有胃阴不足,胃失和降见症一一胃脘隐隐的痛,
饥不欲食,或胃脘嘈杂,或脘痞不舒,或干呕呃逆 。
( 2 ) 具有阴液不足,失于滋润见症 。
3.胃阴虚证的审证要点 Δ 胃失和降及阴亏失润见症。
四、肠燥津亏证
1,肠燥津亏证的含义 Δ 因大肠阴津亏虚,传导不利,表现以大便燥结,排便困难为主症的证候 。
2,肠燥津亏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Δ
( 1 ) 具有大肠阴津亏虚,传导失职见症 ——大便秘结,干燥难下,数日一行,日臭,头晕等 。
( 2 ) 具有津亏失润见症 。
3.肠燥津亏证的审证要点 Δ 大便燥结,难以排出及津亏失润见症。
五、寒滞胃肠证
1,寒滞胃肠证的含义 Δ 由于寒邪侵犯胃肠,表现以脘腹冷痛为主症的实寒证候 。 简称胃寒证,肠寒证 。
2,寒滞胃肠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Δ
( 1 ) 具有寒滞胃肠,和降,传导失职见症 ——脘腹冷痛,痛势暴急,遇寒加剧,得温痛减,恶心呕吐,
吐后痛缓,或口泛清水,泻下清稀,或腹胀便秘等 。
( 2 ) 具有阴寒内盛见症 。
3.寒滞胃肠证的审证要点 Δ 脘腹冷痛及实寒证。
六、胃热炽盛证
1,胃热炽盛证的含义 Δ 因胃中火热炽盛,胃失和降所表现的实热证候 。 又称胃热证,胃火证,或胃实热证 。
2,胃热炽盛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Δ
( 1 ) 具有邪热扰胃,胃失和降见症 ——胃脘的痛,拒按 。
( 2 ) 具有胃火内炽见症 ——渴喜冷饮,消谷善饥,口臭,
牙龈肿痛溃烂,齿舰,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滑 。
3.胃热炽盛证的审证要点 Δ 胃脘灼热疼痛及实火内炽见症。
七、肠热腑实证
1,肠热腑实证的含义 Δ 因邪热入里,与肠中糟粕相傅,燥屎内结所表现的里实热证候 。 在六经辨证中称为阳明腑实证 。 在卫气营血辨证中属气分证 。 在三焦辨证中属中焦病证 。
2,肠热腑实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Δ
( 1 ) 具有燥热内结肠道,腑气不通见症 ——脐腹硬满疼痛,
拒按,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气味恶臭 。
( 2 ) 具有里热炽盛见症 ——高热,或日脯潮热,汗出口渴,
神昏檐语,狂乱,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厚而燥,或焦黑起刺,
脉沉数有力,或沉实有力 。
3.肠热腑实证的审证要点 Δ 腹满硬痛,便秘及里热炽盛见症。
八、饮留胃肠证
1,饮留胃肠证的含义 指寒饮留滞胃肠所表现的证候 。
2,饮留胃肠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 1 ) 具有饮停胃肠,遏阻气机,胃失和降见症 —
—脘腹胀满,胃中有振水声,呕吐清涎,肠间水声漉漉 。
( 2 ) 具有饮邪内阻见症 。
3.饮留胃肠证的审证要点 胃肠有振水声,脘腹胀满等。
九、食滞胃肠证
1,食滞胃肠证的含义 Δ 由于饮食停滞胃肠,以脘腹胀满疼痛,呕泻酸馊腐臭为主症的证候 。 亦称食滞胃脘证 。
2,食滞胃肠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Δ
( 1 ) 具有食滞胃肠,胃失和降,传导失职见症一一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呕吐,吐后胀痛减轻,或肠鸣腹痛,泻下不爽,或大便秘结 。
( 2 ) 具有食滞证象 ——嗳腐吞酸,呕吐酸腐食物,便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滑或沉实 。
3.食滞胃肠证的审证要点 Δ 脘腹胀满疼痛,呕吐酸腐食臭。
十、胃肠气滞证
1,胃肠气滞证的含义 由于邪气侵扰或内脏气机失调,致使胃肠气机阻滞所表现的证候 。
2,胃肠气滞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 1 ) 具有胃肠气滞,胃失和降,肠失传导的见症 ——脘腹痞胀疼痛,痛而欲吐或欲泻,泻而不爽,或腹痛剧烈,矢气则减,
或胀痛而无肠鸣矢气,便秘 。
( 2 ) 具有气滞的特征 。
3.胃肠气滞证的审证要点 脘腹痞胀疼痛,走窜不定。
十、胃肠气滞证
1,胃肠气滞证的含义 由于邪气侵扰或内脏气机失调,致使胃肠气机阻滞所表现的证候 。
2,胃肠气滞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 1 ) 具有胃肠气滞,胃失和降,肠失传导的见症 ——脘腹痞胀疼痛,痛而欲吐或欲泻,泻而不爽,或腹痛剧烈,矢气则减,
或胀痛而无肠鸣矢气,便秘 。
( 2 ) 具有气滞的特征 。
3.胃肠气滞证的审证要点 脘腹痞胀疼痛,走窜不定。
十一、肠道湿热证
1,肠道湿热证的含义 Δ因湿热侵犯肠道,传导失职,表现为以泄泻下痢为主的候 。 亦称大肠湿热证 。 在三焦辨证中属下焦病证 。
2,肠道湿热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Δ
( 1 ) 具有湿热阻滞大肠,传导失职的主症 ——腹痛,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或暴注下泻,色黄而秽臭,肛门灼热 。
( 2 ) 具有湿热内盛见症 。
3.肠道湿热证的审证要点 Δ 下痢或泄泻及湿热征象。
十二、虫积肠道证
1,虫积肠道证的含义 指蛔虫等积滞肠道而表现的证候 。
2,虫积肠道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 1 ) 具有虫积肠道,气机逆乱见症 ——时作腹痛,或突发腹痛,甚则剧痛而肢厥汗出 。 虫居肠道,
争食水谷精微,故胃脘嘈杂而贪食,久则面黄形瘦 。
(2)具有虫积的特征一一腹部按之有条索状包块,睡中龄齿,鼻孔作痒,或面部有白色虫斑,巩膜蓝斑,大便排虫,或呕吐蛔虫。
[注 ] 通过本节学习,应进一步熟悉胃气虚证与脾气虚证;胃气虚证与胃阳虚证;胃阴虚证与胃热炽盛证;肠燥津亏证与肠热腑实证;饮留胃肠证与寒滞胃肠证等在临床表现方面的鉴别 。
[讨论 ] 胃气虚证与脾气虚证有何异同?
证型 相同 不同病机 临床表现脾气虚证 面色萎黄气虚证:少气懒言神疲肢倦 舌淡脉虚弱健运失职 食后腹胀,大便溏薄,
水肿胃气虚证 胃失和降 胃脘隐痛食欲不振食难消化,嗳气或呕恶第五节 肝胆病辨证肝与胆的生理功能及其与所系组织器官之间的关系 。
肝与胆病的主要表现 Δ肝病常见精神抑郁,急躁易怒,胸胁少腹胀痛,眩晕,肢体震颤,手足抽搐,目疾,月经不调,
睾丸疼痛等症状;胆病多表现为口苦,黄胆,惊悸,胆怯及消化异常等。
肝与胆病的常见证候:肝病证候以实证为多见 。 实证多由情志所伤,致肝失疏泄,气机郁结,气郁化火,气火上逆;火劫肝阴,
阴不制阳,肝阳上亢;阳亢失制,肝阳化风 ( 本虚标实证 ),或寒邪,火邪,湿热之邪内犯而致 。 虚证多因久病失养,或它脏病变所累,或失血,致使肝阴,肝血不足 。 胆的病变多表现为胆郁痰扰证及肝胆并见的肝胆湿热证 。
肝与胆病的常见证候一、肝血虚证二,肝阴虚证三、肝气郁滞证四、肝火炽盛证五、肝阳上亢证六、肝胆湿热证七、寒滞肝脉证八,阻郁痰扰证九、肝风内动证一、肝血虚证
1,肝血虚证的含义 Δ 因肝血不足,所系组织器官失养所表现的证候 。
2,肝血虚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Δ
( 1 ) 具有肝血不足,筋脉,目,爪甲失养见症 ——视物模糊或夜盲,爪甲不荣,肢体麻木,关节拘急不利,手足震颤,肌肉瞤动,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甚则闭经 。
( 2 ) 具有血虚共有征象 。
3.肝血虚证的审证要点 Δ 筋脉、目、爪甲失于濡养见症及血虚表现。
二、肝阴虚证
1,肝阴虚证的含义 Δ由于肝之阴液亏损,阴不制阳,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 。
2,肝阴虚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Δ
( 1 ) 具有肝阴不足,头目,筋脉,肝络失养见症 ——头晕眼花,
两目干涩,视力减退,胁肋 隐隐的痛,手足蠕动,脉弦 。
( 2 ) 具有阴虚内热征象 。
3.肝阴虚证的审证要点 Δ 头目、筋脉、肝络失于滋润见症及阴虚表现。
三、肝气郁滞证
1,肝气郁滞证含义 Δ 因肝的疏泄功能异常,疏泄不及而致气机郁滞所表现的证候 。 简称肝郁证 。
2,肝气郁滞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Δ
( 1 ) 具有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见症 ——情志抑郁,胸胁或少腹胀满窜痛,善太息,妇女乳房作胀疼痛,或痛经,月经不调,闭经,苔薄白,脉弦 。
( 2 ) 可见肝气挟痰见症 ——咽部异物感,瘿瘤,瘰疬 。
( 3 ) 可见气滞血瘀见症 ——胁下癥块 。
3.肝气郁滞证的审证要点 Δ 情志抑郁,胸胁或少腹胀痛、窜痛,或妇女月经失调等表现。
四、肝火炽盛证
1,肝火炽盛证的含义 Δ 因肝经火盛,气火上逆,
表现以火热炽盛于上为特征的证候 。 又称肝火上炎证,简称肝火证,亦有称肝胆火盛证,肝经实火证者 。
2,肝火炽盛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Δ
( 1 ) 具有肝 ( 胆 ) 经火热炽盛见症 ——头晕胀痛,
痛势如劈,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耳鸣如潮,或突发耳聋,
不寐或恶梦纷坛,胁肋的痛,口苦 。
( 2 ) 具有实热征象 。
3.肝火炽盛证的审证要点 Δ 肝经循行部位表现的实火炽盛症状。
五、肝阳上亢证
1,肝阳上亢证的含义 Δ由于肝肾阴亏,肝阳亢扰于上所表现的上实下虚证候 。
2,肝阳上亢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Δ
( 1 ) 具有肝阳升发过亢见症 ——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梦 。
( 2 ) 具有肝肾阴虚见症 ——腰膝酸软,头重脚轻,
舌红少津,脉弦或弦细数 。
3.肝阳上亢证的审证要点 Δ 头目眩晕、胀痛,
头重脚轻,腰膝酸软等。
[讨论 ] 肝阳上亢证与肝火上炎证有何异同?
肝阳上亢证与肝火上炎证在证候和病机上有近似之处,
因火性炎上,阳气亦亢于上,故均以头面部症状突出。其区别在于:肝火上炎以目赤头痛,胁肋的痛,口苦口渴,便秘尿黄等火热证为主,病程较短,病势较急,阴虚证候不突出,
病情纯属实证,系由火热之邪侵扰所致;肝阳上亢以头目胀痛,眩晕,头重脚轻等上亢症状为主,病程较长,病势略缓,
且见腰膝酸软、耳鸣等下虚症状,阴虚证候明显,故病情属上实下虚,虚实夹杂,系由气血逆乱所致 。
六、肝胆湿热证
1,肝胆湿热证的含义 Δ 因湿热蕴结肝胆,疏泄功能失职所表现的证候 。 在三焦辨证中属中焦病证范畴 。
2,肝胆湿热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Δ
( 1 ) 具有湿热蕴结肝胆,疏泄失职见症 ——胁肋灼热胀痛,
口苦,身目发黄,寒热往来,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
( 2 ) 具有脾胃纳运,升降失职见症 ——厌食腹胀,泛呕,大便不调 。
( 3) 可见湿热循肝经下注见症 ——阴部痊痒或肿胀,带下色黄秽臭,小便短赤等 。
3.肝胆湿热证的审证要点 Δ 胁肋胀痛,厌食腹胀,身目发黄,阴部僵痒及湿热内蕴征象。
七、寒滞肝脉证
1,寒滞肝脉证的含义 Δ 因寒邪侵袭,凝滞肝经,表现以肝经循行部位冷痛为主症的证候 。 又称寒凝肝经证,简称肝寒证 。
2,寒滞肝脉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Δ
( 1 ) 具有肝经寒凝气滞见症 ——少腹冷痛,阴部坠胀作痛,
阴囊收缩引痛,或巅顶冷痛,脉沉紧或弦紧 。
( 2 ) 具有寒邪伤阳见症 。
3.寒滞肝脉证的审证要点 Δ 少腹、阴部、巅顶冷痛,脉弦紧或沉紧等。
八、阻郁痰扰证
1,胆郁痰扰证的含义 Δ因痰热内扰,胆失疏泄所表现的证候 。
2,胆郁痰扰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Δ
( 1 ) 具有痰热内扰,胆气不宁见症 ——胆怯易惊,惊悸不宁,失眠多梦,烦躁不安,头晕目眩,舌红,苔黄腻,
脉弦数 。
( 2 ) 具有胆失疏泄,痰热犯胃见症一一胸胁闷胀,善太息,口苦,呕恶 。
3.胆郁痰扰证的审证要点 Δ 惊悸失眠,眩晕,苔黄腻等。
九、肝风内动证肝风内动证的含义 Δ 泛指患者出现眩晕欲仆、抽搐、震颤等具,动摇,特点为主的一类证候。
根据病因病性之不同,临床常见证候有:
肝阳化风、
热极生风、
阴虚动风、
血虚生风等。
(一)肝阳化风证
1,肝阳化风证的含义 Δ 肝阳升发,亢逆无制所致的一类动风证候 。
2,肝阳化风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Δ
( 1 ) 具有肝阳亢逆无制,肝风内动见症 ——眩晕欲仆,头摇头痛,肢体震颤,颈项强直,语言謇涩 。
( 2 ) 具有肝肾阴亏见症 ——手足麻木,步履不正,舌红,
脉弦细有力 。
(3)可见卒中风见症 ——风痰横窜经络则口眼咽斜,半身不遂,舌强不语;蒙蔽清窍,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喉间痰鸣。
3.肝阳化风证的审证要点 Δ 素有头晕目眩等肝阳上亢之状,
而又突见动风之象,甚或卒然昏倒,半身不遂等。
(二)热极生风证
1,热极生风证的含义 Δ因邪热炽盛,伤津耗液,筋脉失养所表现的动风证候 。 在卫气营血辨证中,归属血分证 。
2,热极生风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Δ
( 1 ) 具有邪热播的肝经,肝风内动见症 ——手足抽搐,
颈项强直,两目上视,角弓反张,牙关紧闭,舌红绦,苔黄,
脉弦数 。
( 2 ) 具有邪热内炽,扰乱心神见症 ——高热烦躁,躁扰如狂,或神志昏迷等 。
3.热极生风证的审证要点 Δ 高热兼见动风之象。
(三)阴虚动风证
1,阴虚动风证的含义 由于阴液亏虚,
筋脉夫养所表现的动风证候 。
2,阴虚动风证的审证要点 动风兼有阴虚之表现 。
(四)血虚生风证
1,血虚生风证的含义 因血液亏虚,
筋脉失养所表现的动风证候 。
2,血虚生风证的审证要点 动风兼见血虚表现 。
[注 ] 通过本节学习,应进一步掌握肝火上炎证与肝阳上亢证;肝阴不足证与肝火上炎证;肝风内动证与肝阳上亢证;肝阳化风证与热极生风证;阴虚动风证与血虚生风证之间在临床表现上的鉴别 。 熟悉肝气郁结证,肝火上炎证,肝阴不足证,肝阳上亢证,
肝阳化风证在病机上的内在联系 。
[讨论 ] 肝气郁结证,肝火上炎证,肝阴不足证,肝阳上亢证,
在病机上有何内在联系? 其病理特征是什麽?
郁久化火 火灼肝阴 水不涵木,阴虚阳亢肝气郁结 — — 肝火上炎 — — 肝阴不足 — — 肝阳上亢
(气机郁滞) (气火上逆) (阴虚火旺) (阳亢阴虚)
第六节 肾与膀胱病辨证
[提问 ]肾与膀胱的生理功能及其与所系组织器官之间的关系是什麽?
肾与膀胱的病变范围及主要表现 Δ肾的病变主要反映在人体生长,
发育和生殖机能障碍,水液代谢失常,呼吸功能减退和脑,髓,骨,
发,耳及二便异常等方面 。 所以,临床以腰膝酸软或痛,耳鸣耳聋,
齿摇发脱,阳萎遗精湘少,女子经少,经闭,不孕,水肿,呼多吸少,
二便异常等为,肾病的常见症状 。 膀胱的病变主要反映在排尿异常,
临床常见尿频,尿急,尿痛,尿闭等症 。 由于肾与膀胱相表里,因而,
肾病也常影响膀胱气化失常而发生小便异常,如遗尿,小便失禁等 。
肾与膀胱病常见证候一、肾阳虚证二、肾虚水泛证三、肾阴虚证四、肾精不足证五、肾气不固证六,膀胱湿热证肾与膀胱病常见证候:肾病多虚证,其证多因禀赋不足,
或幼年精气未充,或老年精气亏损,或房事不节等所导致肾的阴、阳、精、气亏损为常见。膀胱病多见湿热证,至于膀胱虚证,则多责之于肾虚。
一、肾阳虚证
1,肾阳虚证的含义 Δ因肾阳虚衰,温煦失职,气化失权所表现的一类虚寒证候 。
2,肾阳虚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Δ
( 1 ) 具有肾阳不足,生殖机能减退见症 ——腰膝酸冷,
男子阳萎,早泄,精冷,女子宫寒不孕,性欲减退 。
( 2 ) 具有阳虚阴盛见症 。
( 3 ) 可见火不温土,脾失健运见症 ——便泻稀溏,五更泄泻 。
3.肾阳虚证的审证要点 Δ 性与生殖机能减退,伴形寒肢冷,腰膝酸冷等虚寒之象。
二、肾虚水泛证
1,肾虚水泛证的含义 Δ 因肾阳亏虚,气化失权,水湿泛溢所表现的证候 。
2,肾虚水泛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Δ
( 1 ) 具有气化失权,水湿泛溢见症 ——身体浮肿,腰以下尤甚,按之没指,腹部胀满,小便短少 。

( 2 ) 具有肾阳虚,温煦失职见症 。
( 3 ) 可见水气凌心犯肺见症一一心悸气短,咳喘痰鸣 。
3 ·肾虚水泛证的审证要点 Δ 水肿腰以下为甚,伴见腰膝酸冷,
畏寒肢冷等虚寒之象。
三、肾阴虚证
1 ·肾阴虚证的含义 Δ由于肾阴亏损,失于滋养,虚热内生所表现的证候 。
2,肾阴虚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Δ
( 1 ) 具有肾阴亏虚,失于濡养见症一一腰膝酸软而底眩晕耳鸣,齿松发脱,女子月经量少或经闭,隍忘,形体消瘦,口咽干燥 。
( 2 ) 具有阴虚火旺见症 ——如骨蒸发热,男子遗精库泄,或见女子崩漏,月经量多等 。
3 ·肾阴虚证的辨证依据 Δ 腰膝酸痛,眩晕耳呜,男子遗精,
女子月经失调,伴见虚热之象。
四、肾精不足证
1 ·肾精不足证的含义 Δ 因肾精亏损,表现以生长发育迟缓,生殖机能低下,早衰为主的一类证候 。
2,肾精不足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Δ
( 1 ) 具有肾精不足,生长发育机能衰退见症一一小儿发育迟缓,身体矮,囟门迟闭,智力低下,骨胳痞软,动作迟沁成人早衰,耳呜耳聋,发脱齿摇,健忘恍惚,精神呆钝,舌淡,脉细弱 。
( 2 ) 具有生殖机能减退见症 ——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经闭不孕,性机能低下 。
3 ·肾精不足证的审证要点 Δ 小儿生长发育迟缓,成人生殖机能低下及早衰 。
本证与肾阴虚证虽均为肾之阴精不足所致,且皆为虚证,但肾阴虚必兼阴虚内热之表现,而肾精不足却无虚热之变,其临床表现亦各有侧重 。
五、肾气不固证
1 ·肾气不固证的含义 Δ 因肾气亏虚,封藏固摄失职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
2,肾气不固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Δ
( 1 ) 具有肾失封藏固摄见症 。
( 2 ) 具有肾气亏虚见症 。
3 ·肾气不固证的审证要点 Δ 膀胱或肾不能固摄的临床表现。
肾阳虚证肾虚水泛证肾气不固证鉴别表性质病理 临床表现特征表现 全身症状 舌象 脉象肾阳虚证虚寒证肾 阳虚 衰温煦失职气化失权阳萎,早泄精冷女子宫寒不孕性欲减退 ( 性与生殖机能减退 )
形寒肢冷下肢尤甚,腰膝酸冷,
久泻,小便频数夜尿多 。
舌淡苔白沉细无力尺部尤甚肾虚水泛证肾阳亏虚气化失权水湿泛滥水肿,腰以下尤甚,
按之没指畏寒肢冷,腰膝酸冷腹部胀满,
小便短少或心悸气短或咳喘痰鸣,
舌淡胖苔白滑沉迟无力肾气不固证虚证肾气亏虚固摄无权小便频数清长,或余沥不尽,或夜尿频多,或遗尿失禁;
滑精,早泄;
带下清稀量多,月经淋漓不尽,苔动易滑 。
神疲乏力,耳鸣失聪,腰膝酸软 。
舌淡苔白弱六、膀胱湿热证
1,膀胱湿热证的含义 Δ
2,膀肤湿热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Δ
( 1 ) 具有湿热蕴结膀胱,气化失职见症 ——尿频尿急,
小腹胀痛,尿道灼痛,小便黄赤短少,或浑浊,或尿有砂石,
腰部胀痛 。
( 2 ) 具有湿热征象 。
3 ·膀胱湿热证的审证要点 Δ 尿频、尿急、排尿灼痛及湿热之象。
[讨论 ] 1.肾阴虚证与肾精不足证有何区别?
2.肾阳虚证与肾虚水泛证有何区别?
3,肾阳虚证与肾气不固证有何区别?
第七节 脏腑兼证辨证
[提问 ]脏腑之间的生理关系有哪些?
脏腑兼证的含义: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脏腑同时发病 。
[注 ]脏腑兼证不等于两个以上脏器证候简单相加,而是在病理上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如具有表里关系的脏腑之间,兼病较为常见;脏与脏之间的病变,可有生克乘侮的兼病关系等 。 因此,
辨证时应当注意辨析脏腑之间有无先后,主次,因果,生克等关系,才能明确其病理机制,作出恰当的辨证施治 。
一、心肾不交证
1,心肾不交证的含义 Δ 因心肾水火既济失调所反映的心肾阴虚阳亢证候 。
2,掌握心肾不交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Δ
( 1 ) 心火偏亢,扰乱心神见症 ——心烦少寐,惊悸多梦 。
( 2 ) 肾阴不足,虚火内炽见症 ——头晕耳鸣,健忘,腰膝酸软,遗精,潮热盗汗等 。
3.心肾不交证的审证要点 Δ 惊悸失眠,多梦遗精,腰膝酸软,
伴阴虚之象。
二、心肾阳虚证
1,心肾阳虚证的含义 Δ因心肾阳气虚衰,温运无力
,致血行瘀滞,水湿内停所表现的虚寒证候 。
2,心肾阳虚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Δ
( 1 ) 具有心阳虚,心动失常,血行瘀滞见症 ——心悸怔忡,唇甲青紫,舌淡紫 。
( 2 ) 具有肾阳虚,气化失权,寒水内停见症 ——肢体浮肿,小便不利,形寒肢冷等 。
3.心肾阳虚证的审证要点 Δ 心悸怔仲,肢体浮肿及虚寒之象。
三、心肺气虚证
1,心肺气虚证的含义 Δ因心肺两脏气虚,表现以心悸,咳喘为主症的证候 。
2,心肺气虚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Δ
( 1 ) 具有心气虚,心动失常,血行瘀阻见症 ——胸闷心悸,唇舌淡紫,或脉结代 。
( 2 ) 具有肺气虚,宣降失职见症 ——咳喘气短,动则尤甚,吐痰清稀 。
( 3 ) 具有气虚,机能活动衰减见症 。
3,心肺气虚证的审证要点 Δ 咳喘,心悸及气虚表现 。
四、心脾气血虚证
1.心脾气血虚证的含义 Δ 因心血不足,脾虚气弱而表现的心神失养,脾失健运、统血的虚弱证候。简称心脾两虚证。
2,心脾气血虚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Δ
( 1 ) 具有心血虚,心神失养见症 ——心悸怔仲,失眠多梦,头晕健忘 。
( 2 ) 具有脾气虚,运化失职,统血失权见症 ——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倦怠乏力,面色萎黄,或皮下出血,女子月经量少色淡,淋漓不尽,舌质淡嫩,脉细弱 。
3.心脾气血虚证的审证要点 Δ 心悸失眠,食少腹胀,
慢性出血及气血亏虚见症。
五、心肝血虚证
1,心肝血虚证的含义 Δ 因心肝两脏血亏,表现出心神及所主官窍组织失养为主的血虚证候 。
2,心肝血虚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Δ
( 1 ) 具有心血不足,心神失养见症 ——心悸腥忘,失眠多梦,面色无华 。
( 2 ) 具有肝藏血不足见症 ——头晕目眩,视物模糊,肢体麻木,震颤拘挛,女于月经量少色淡,甚则闭经,爪甲不莱,舌质淡白,脉细 。
3.心肝血虚证的审证要点 Δ 神志、目、筋、爪甲失养见症及血虚之象。
六、脾肺气虚证
1.脾肺气虚证的含义 Δ 因脾肺两脏气虚,出现脾失睦运,肺失宣降的虚弱证候。
2.脾肺气虚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Δ
(1)具有肺气虚,宣降失职见症 ——久咳不止,气短而喘,
吐痰清稀量多。
(2)具有脾气虚,健运失职见症 ——食欲不振,腹胀便瘤,
面浮肢肿,苔白滑。
3.脾肺气虚证的审证要点 Δ 食少便溏,咳喘短气及气虚之象。
七、肺肾气虚证
1,肺肾气虚证的含义 Δ 因肺肾两脏气虚,降纳尤权,
表现以短气喘息为主的证候 。 又称肾不纳气证 。
2,肺肾气虚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Δ
( 1 ) 具有肺肾降纳无权,气不归元见症 ——喘息短气,
呼多吸少,动则喘息尤甚 。
( 2 ) 具有肺肾气虚,机能活动衰减见症 。
( 3 ) 可见肾阳虚衰见症 。
3.肺肾气虚证的审证要点 Δ 久病咳喘,呼多吸少,动则益甚和气虚表现。
八、肺肾阴虚证
1,肺肾阴虚证的含义 Δ 指肺肾两脏阴液亏虚,虚火内扰,肺失清肃而表现的虚热证候 。
2,肺肾阴虚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Δ
( 1 ) 具有虚火的肺,肺失清肃见症 ——咳嗽痰少,或痰中带血,声音嘶哑 。
( 2 ) 具有肾阴虚见症 ——腰膝酸软,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 。
( 3 ) 具有阴虚火旺征象 。
3.肺肾阴虚证的审证要点 Δ 咳嗽痰少,腰膝酸软,
遗精及虚热之象。
九、肝火犯肺证
1.肝火犯肺含义 Δ 因肝经气火上逆犯肺,而使肺失清肃所表现的证候。按五行理论又称“木火刑金”证。
2,肝火犯肺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Δ
( 1 ) 具有肝火犯肺,肺失清肃见症 ——咳嗽阵作,甚则咳血,痰黄稠粘 。
( 2 ) 具有肝经实火内炽见症 ——胸胁的痛,急躁易怒,
头胀头晕,面红目赤,烦热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
3.肝火犯肺证的审证要点 Δ 咳嗽,或咳血,胸胁灼痛,易怒及实火内炽之象。
十、肝胃不和证
1.肝胃不和证的含义 Δ 因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而表现以脘肋胀痛为主的证候 。 又称肝气犯胃证,肝胃气滞证 。
2,肝胃不和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Δ
( 1 ) 具有肝气犯胃,胃失和降见症 ——胃脘胀满疼痛,咂逆暖气,吞酸嘈杂,食纳减少 。
( 2 ) 具有肝气郁滞,疏泄失职见症 ——胁肋胀痛或窜痛,情志抑郁,
或烦躁易怒,善太息,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带数 。
3.肝胃不和证的审证要点 Δ 胸胁、胃腔胀痛,或窜痛,呕逆暖气等见症。
十一、肝郁脾虚证
1 1,肝郁脾虚证的含义 Δ 指肝失疏泄,脾失幢运而表现以胸胁胀痛,腹胀,便溏等为主症的证候 。 又称肝脾不和证 。
2 2,肝郁脾虚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Δ
( 1 ) 具有肝失疏泄,气机不利见症 ——胸胁胀满窜痛,善太息,
情怀抑郁,或急躁易怒,苔白,脉弦 。
( 2 ) 具肝气犯脾,脾失健运见症 ——纳呆腹胀,便溏不爽,肠呜矢气,或腹痛欲泻,泻后痛减,或大便溏结不调 。
3、肝郁脾虚证的审证要点 Δ 胸胁胀满,腹痛肠呜,纳少便溏 。
十二、肝肾阴虚证
1,肝肾阴虚证的含义 Δ 由于肝肾阴液亏虚,阴不制阳,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 。 在三焦辨证中属下焦病证 。
2,肝肾阴虚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Δ
( 1 ) 具有肝肾阴虚,失于儒养见症 。
( 2 ) 具有阴虚火旺见症 。
3.肝肾阴虚证的审证要点 Δ 腰膝酸软,胁痛,耳鸣遗精,眩晕及虚热之象。
十三、脾肾阳虚证
1,脾肾阳虚证的含义 Δ 因脾肾阳气亏虚,温化失权,表现以泄泻或水肿为主症的虚寒证候 。
2,脾肾阳虚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Δ
( 1 ) 具有脾肾阳虚,运化失职,水液内停见症 ——久泻久痢,
或五更泄泻,完谷不化,粪质清冷,或水肿,小便不利,甚则腹胀如鼓 。
( 2 ) 具有阳气虚衰,阴寒内盛见症 。
3.脾肾阳虚证的审证要点 Δ 泻痢浮肿,腰膝冷痛,并见虚寒之象。
[注 ] 通过本节学习,应进一步熟悉相似证候的鉴别。如心脾两虚证与心肺气虚证;肺肾阴虚证与燥邪犯肺证;肝肾阴虚证与肾精不足证;肝胃不和证与胆郁痰扰证;脾肾阳虚证与心肾阳虚证;
肝肾阴虚证与心肾不交证;肝郁脾虚证与肝胃不和证;肝火犯肺证与痰热蕴肺证等。
复习思考题,
1.脏腑兼病时的特点如何?
2.心脾气血两虚证的审证要点是什麽?
3.心肾不交证的审证要点是什麽?
4.肺肾气虚证的审证要点是什麽?
5.肺肾阴虚证的审证要点是什麽?
第十章 其他辨证方法简介第一节 六经辨证概要六经辨证的含义:是将外感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不同证候,以阴阳为总纲,归纳为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两大类,分别从邪正斗争关系,病变部位,病势进退缓急等方面阐述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特点,并作为指导治疗的一种辨证方法。
六经辨证与经络、脏腑的关系。伤寒病的发生,是人体感受风寒之邪,始从皮毛、肌腠,渐循经络,由表入里进而传至脏腑。因此,
六经病证的临床表现均以经络、脏腑病变为其病理基础。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一、太阳病证
(一)太阳经证
1.太阳中风证
2.太阳伤寒证
(二)太阳腑证
1.太阳蓄水证
2.太阳蓄血证二、阳明病证
(一)阳明经证
(二)阳明腑证三、少阳病证四,太阴病证 1.少阴寒化证五、少阴病证
2.少阴热化证六、厥阴病证七、六经病证的传变六经病证的传变形式 ——传经、直中、合病、并病等。
病邪自外侵入,逐渐向里发展,由某一经病证转变为另一经病证,称为“传经”。其中若按伤寒六经的顺序序相传者,即太阳病一阳明病一少阳病一太阴病一少阴病 —厥阴病,称为“循经传”;若是隔一经或两经以上相传者,称为“越经传”;若相互表里的两经相传者,称为“表里传”,如太阳病传少阴病等。
伤寒病初起不从三阳经传人,而病邪直入于三阴病者,称为
“直中”。
伤寒病不经传变,两经或三经同时出现的病证,称为“合病”。如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大阴合病等。
伤寒病凡一经之证未罢,又见它经病证者,称为“并病”。
如太阳少阴并病、太阴少阴并病等。
复习思考题,
1.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临床表现有何异同?
2.试述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有何异同?
3.试分析少阴寒化证的临床表现。
4.试分析少阴热化证的临床表现。
5.少阴寒化证,太阴病证均见下利,有何区别?
为什麽?
第二节 卫气营血辨证概要卫气营血辨证的含义:是清代叶天士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即将外感温热病发展过程中不同病理阶段所反映的证候,
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四类,用以说明病位的浅深,病情的轻重和传变的规律,并指导临床治疗。
卫气营血辨证是叶氏借用,内经,中关于卫、气、营、血四种物质的生理概念,将温热之邪侵袭人体后分为由浅入深的四个病理阶段。
故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卫气营血与脏腑的关系:卫分证主表,邪在肺与皮毛;气分证主里,病在肺、胸隔、胃、肠、胆等脏腑;营分证邪人心营,病在心与包络;血分证则邪热已深入心、肝、肾,重在耗血动血。温热病邪由卫分一气分一营分一血分,说明病情逐渐加重。
第三节 三焦辨证概要三焦辨证的含义:是清代吴鞠通依据,内经,关于三焦所属部位的概念,将外感温热病的证候归纳为上、中、下三焦病证,
用以阐明三焦所属脏腑在温热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证候表现及其传变规律,并指导治疗的一种辨证方法。
三焦证候与脏腑的关系:上焦病证主要包括手太阴肺和手厥阴心包的病变;中焦病证包括足阳明胃和足太阴脾的病变;下焦病证则包括足少阴肾和足厥阴肝的病变。由此将温病分为初、
中、未三个阶段。
复习思考题:
1,试分析卫分证的临床表现。
2,试分析气分证的临床表现。
3,气分证常病在哪些脏腑,各有何临床表现?
4,试分析营分证的临床表现。
营分证和血分热盛动血证的临床表现有何异同点?
第四节 经络辨证概要
1,经络辨证的含义,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对病人所反映的症状、体证进行综合分析,以判断病属何经、何脏、何腑,并进而确定发病原因、病变性质及其病机的一种辨证方法,
2.经络辨证的原理,人体经络系统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
沟通上 下内外,使人体各部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患病时,外邪侵袭,首先导致经络之气失调,进而内传脏腑。反之,亦可循经络反映于体表。 经络辨证是对脏腑辨证的补充和辅助。
3.十二经病证的特点,其病症的出现多与经脉循行部位有关,如足太阳膀胱经受邪,可见项背、腰脊、眶窝。足跟等处的疼痛;脏腑病候与经脉所属部位症状相兼,如手大阴肺经病证可见咳喘气逆、胸满、脯臂内测前缘疼痛等;一经受邪可影响其他经脉,表现多经合病的症状,脾经有病可见胃腔疼痛,食后作呕等胃经病症。
奇经八脉病证的特点 冲、任、督脉的病证常反映生殖功能异常,如妇女月经不调、滑胎流产。生殖机能减退等;带脉的病证常见腰脊绕腹而痛、子宫脱垂、赤白带下等;阳蹻脉、阴蹻脉病证多表现肢体无力、运动障碍;阳维脉病证多见寒热,阴维脉病证多见心胸、腔腹、阴中疼痛。
第十一章 诊法与辨证运用第一节 病情资料的综合处理病情资料综合处理的概念:在收集病情资料时,要各种诊怯综合运用;
对病情资料归纳时的条理化和分清主次缓急的综合处理过程。
一,判断病情资料的完整和系统性
1.认识其意义,忽视病情资料的完整性会导致漏诊、误诊;忽视其系统性则杂乱无章、主次不明,往往难下结论。
2.熟悉其要求,诸诊合参,整体观察;不能片面强调一种诊法;不能只凭一个症状、体证而作诊断;要发掘疾病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因素。
二、评价病情资料的准确与客观性熟悉其要求 准确认真地运用每种诊法;防止片面、主观、暗示;
对重要资料应反复调查和动态观察;注意病人是否如实、准确地反映病情。
三、分析病情资料的一致性程度
1.病情资料与所主病证关系 若两者一致时,说明疾病本质不甚复杂,较易认识;否则说明病情复杂,应认真检查、分析,抓往疾病本质。
2.,脉症从舍,的含义:(重点) 不是简单地舍弃某些病情资料,
而是舍弃那些常规的、一般的认识,应注意了解其所提示的特殊诊断意义。
四、病情资料属性的分类每种病情资料属性的含义与意义
1.必要性资料:指对某病或证的诊断必有的资料,一般是该病证的主症。
2.特征性资料:又称特异性资料。指仅见于该病或证,而不见于其他病或证的资料。还包括一些非特异性资料有机组合成对某病证有高度诊断价值的资料,如阳明经证的“四大症”。
3.偶见性资料:指在病证中出现率低,或见或不见的资料,对诊断的价值不大。
4.一般性资料;指对任何病证的诊断既非必备、又非特异,只具一般诊断意义的资料。但与其他症组合仍有诊断意义。
5.否定性资料:指某些阳性或阴性资料对某病证诊断有否定意义的资料,有利于相似病证的鉴别诊断。
第二节 辨证思维的方法与步骤一、辩证诸法的综合运用
1.各种辩证方法的特点与适用范围
(1)八纲辨证从总体上分别反映证候的性质与部位。
(2)脏腑、经络辨证是辨别病变所在的脏腑、经络及其性质,主用于“内伤杂病”。
(3)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主要区分病变的不同层次、阶段,
主用于“外感时病”。
(4)辨病因主要讨论六淫、虫、食等邪气侵袭停聚为病。
(5)辨病性主要分析气、血、津液等正气失常的证候。
2,各种辨证方法之间的关系 八纲是辨证的总纲,各种辨证方法是八纲的具体体现。
辨病因与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的关系密切。
辨病性与脏腑辨证的关系尤为密切。
二、辨证基本内容的掌握
1.辨证的基本要求。辨病位与辨病因病性。
2.心、肝、胃、鼻、肌肤等空间性病位的具体项目;卫分、营分、
太阳、中焦等层次性病位的具体项目。
3.风、寒、痰、水等当前证候原因的具体内容;气虚、血虚、亡阴、亡阳等当前证候性质的具体内容。
三、辨证与诊法的关系其为诊断过程中感性材料与理性结论之间的辨证关系,常边诊察边辨证,交替进行。
二、辨证基本内容的掌握
1.辨证的基本要求。辨病位与辨病因病性。
2.心、肝、胃、鼻、肌肤等空间性病位的具体项目;卫分、
营分、太阳、中焦等层次性病位的具体项目。
3.风、寒、痰、水等当前证候原因的具体内容;气虚、血虚、
亡阴、亡阳等当前证候性质的具体内容。
三、辨证与诊法的关系其为诊断过程中感性材料与理性结论之间的辨证关系,常边诊察边辨证,交替进行。
五、辨证的内容与步骤
1.辨证的基本内容
(1)探求病因 ——询问病史,或“审症求因”。
(2)落实病位一一明确表里上下、脏腑经络、形体宫窍等具体病位。
(3)分辨病性 ——区分寒热虚实、痰湿瘀食、气血津精亏虚等。
(4)判断病情 ——辨别轻重、标本、缓急,阻积扰闭、虚衰亡脱等。
(5)审度病势 ——把握病变发展趋势,推测转归预后。
(6)阐释病机 ——将证候的因、性、位、情、势综合分析,
作出全面统一的机理解释。
(7)确定证名 ——通过对因性位机的高度概括,提出完整规范的证名诊断。
2 ·辨别病性病位时,应注意的3个问题 ——以主症为中心进行辨证;全面分析以判断病因病性;个别症状可能是辨证的关键。
六、辨证的具体要求对辨证结果与证名的具体要求
1 ·内容要准确全面 正确的辨证结果或证名都应包括有病位、病性。
2 ·证名要精炼规范 常用证名为四字左右,每字都代表一定的本质,每一证名都具特异性,证名要符合中医规范。
3 ·证候变则证名亦变 证候为疾病某一阶段的动态过程,
故其证候变化,证名诊断也应随之而变。
4 ·不能受书本所列证型的拘泥 书本所列证名,都是常用而公认的典型证名,但临床上的证候不一定都典型而单纯,可能数证兼挟或复合。所以书本所列证名不能满足临床辨证需要,
要求医生根据辨证实际情况,确定证名。
第十二章 疾病诊断概说中医诊断的内容。包括病名诊断与证名诊断。
“辨病”的概念。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综合,确定病人所患病种,并认识该病种的规律与特征的诊断思维过程。
第一节,病”的概念与意义一、“病”的概念及症、病、证的关系(重点)
1.“病”的概念:,疾病”是在病因作用下,机体邪正交争,阴阳失调,出现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全部演变过程,具体表现出若干特定的症状和各阶段的相应证候。
2.“病名”概念,是对各具待异性的具体病种所赋予的特定性名称。病名对该疾病过程特点与规律具有高度概括与抽象,是对该具体病变的本质性认识。
3.病、证、症之间的关系
(1)症 ——原始病情资料,是病、证的客观反映,是诊病、辨证的主要依据。
2)病 ——代表该具体病种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其全过程可形成不同的证。
(3)证 ——疾病当前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对当前病因病性与病位的概括。
同一证可见于不同的病中。
4.“同病异证”、“异病同证”的含义二、病名诊断的意义
1.病名诊断对任何疾病都决不可少。中医病名诊断不能由证名或西医病名所代替。
2.病名诊断的意义:把握疾病全过程的规律,预狈1
证的演变;指导针对“病”采用专方专药治疗,或辨证论治基础上加对“病”治疗。
三、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1.其意义是互相补充,加深对疾病本质的认识,
使诊断全面、准确。
2.辨病为先,从病辨证,可缩小辨证范围,减少辨证的盲目性。
3.辨证为先,从证辨病,能抓住病变当前主要矛盾,加深对,病,的认识。
第十三章 病案书写
“病案”的含义。病案是病人的诊疗档案,记有病人的一般资料、病情、诊断、治疗及预后等内容。
保持历代病案的意义。它保存了丰富的防治疾病经验和学术思想。
第一节 病案的沿革与意义一、病案的沿革
1.淳于意首创诊籍 许叔微,伤寒九十论,为第一部病案专著,理解明清时期所编辑的病案很多,如,名医类案,收集明以前名医的验案,分205门,内容丰富;,石山医案,,
,薛氏医案,,,临证指南医案,等乃名医个人医案专辑;
,寓意草,之“议病式”为中医病案书写的雏型。
2.中医病案的正式定名1953年卫生部将诊籍、医案、病历等正式走名为病案。了解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1
年制定,中医病案书写规范,所包含的五大部分内容 ——中医病案书写通则;中医病案的统一名称;中医病案的排列顺序及项目注释;中医病案书写格式;中医各科书写要求及病案举例。
二、病案的意义
1.病案书写的重要意义 为医、教、研提供第一手信息资料;帮助解决医疗纠纷、判定法律责任的事实依据。
医务人员对病人进行诊治的科学记录;反映医务人员在诊治中的思维活动,是保证病人得到正确诊治的先决条件之一;是复诊、转诊、会诊等的重要资料;是考察医务人员工作质量、态度和业务水平的重要依据。
3.病案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有价值的资料,
对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起重要作用。
4.病案在临床科研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大量病案内容的统计分析,可从中总结出极有学术价值的科学资料二、中医病案书写格式
(一) 门诊病案
1,主诉的内容(略)
2,诊断的内容(略)
(二) 急诊病案(略)
(三) 住院病案
1,现病史的主要内容与格式(略)
入院诊断的书写方法复习思考题,
1,辨别病位病性时应注意什麽?
2,临床上应如何选择辨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