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法测量金属的杨氏模量下页实验目的 课题引入 实验简介 实验原理注意事项 数据处理 课后作业实验内容实验目的
1、了解动态法测杨氏模量的 原理 。
2、掌握如何用 外推法 或 近似法 测量测试棒的固有频率。
3、掌握 判别真假共振 (即:是否是测试棒共振现象) 基本方法。
4、能够 正确处理实验数据 和 正确表示实验结果 。
回主页 下页上页总结:杨氏模量是反映材料的 抗拉 或 抗压 能力。
SF
回主页 下页上页
LL?
LL
SFE
所以:
杨氏模量的物理意义,在外力的作用下,当物体的长度变化不超过某一限度时,撤去外力之后,物体又能完全恢复原状。在该限度内,物体的长度变化程度与物体内部恢复力之间存在正比关系。 ( 注:杨氏模量就是反映该关系的物理量 )
课题引入杨氏模量,反映材料 应变 (即单位长度变化量 )与物体内部 应力 (即单位面积所受到的力的大小 )之间 关系 的物理量。
因此,此时材料中:
应变 为单位长度的变化量,
应力 为单位面积受到的力,
kxFLLESFLL SFE LESk?
杨氏模量的测量方法,静态法 (丝状 )和 动态法 (棒状 )。
静态法,
缺点,①不能很真实地反映材料内部结构的变化;
②对于脆性材料不能用拉伸法测量;
③不能测量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杨氏模量。
动态法,
优点,①能准确反映材料在微小形变时的物理性能:
②测得值精确稳定;
③对软脆性材料都能测定;
④温度范围极广(?196 ℃ ~ +2600℃ )。
动态法( 共振法 )静态法( 拉伸法 )
实验简介所谓,动态法”就是使测试棒 (如铜棒、钢棒) 产生 弯曲振动,并使其达到共振,通过共振测量出该种材料的杨氏模量值。
回主页 下页上页特殊点 特殊点
“动态法”通常采用 悬挂法 或 支持法 。 (本次实验采用)
振源 接收特殊点 特殊点 特殊点一次谐频振动特殊点 特殊点 特殊点 特殊点二次谐频振动回主页 下页上页特殊点 特殊点根据振源的振动频率在不同范围内时,其振动形式相应的有所不同,当振源频率在一定范围内时,其振动形式为第一种情况( 基频振动形式 ),随着振动频率的增加,将逐渐过渡到第二种( 1次谐频振动形式 )、第三种 ( 2次谐频振动形式 ) … …
本实验采用基频振动形式,因为该振动形式相对简单。
固有频率不至一个,而是有多个。分别对应着不同的振动形式,分别为 基频固有频率 (通常所说的固有频率),1阶固有频率,2阶固有频率,,..,..
基频振动形式公式中 J 表示测试棒的 惯量距,主要与金属杆的几何形状有关,其惯量距公式为:
动态法测量杨氏模量的原理,在一定条件下( l >> d),试样振动的 固有频率 取决于它的 几何形状,尺寸,质量 以及它的 杨氏模量 。
2
4
36 0 6 7.1 f
d
mlE?
232108870.7 f
J
mlE
下页回主页 上页
syJ s d2
圆形棒 的杨氏模量:
矩形棒 的杨氏模量:
圆管棒 的杨氏模量:
如果实验中测出一定温度下(如室温)测试棒的 固有频率,尺寸,
质量,并知道其 几何形状,就可以计算测试棒在此温度时的 杨氏模量 。
实验原理
23)(9 4 6 4.0 fbmhlE?
2
4241
36067.1 f
dd
mlE
公式中 l 为金属杆的 长度 ; m 为金属杆的 质量 ; d 为 金属棒的直径,
都较容易测量,f 是金属杆的 固有频率 。
本实验测试棒都是 圆形金属棒,所以原理公式改写为:
2
4
36 0 6 7.1 f
d
mlE?
注,f 不是金属棒的共振频率,而是金属棒的固有频率。
固有频率 是金属棒本身固有的属性,一旦金属棒做好之后,其固有频率也同时确定。不会因外部条件改变而轻易改变。
固有频率 与 共振频率 的 区别 和 联系,
共振频率 是指当驱动力振动频率 非常接近 系统的固有频率时,系统振动的振幅达到最大时的振动频率。
(如何测量 f 成为实验的关键)
(为什么不是两者相等时达到振幅最大,是因为现实情况不可能是无阻尼的自由振动)
固有频率只与测试棒本身有关;
共振频率不仅与测试棒本身有关,还与振动时的阻尼有关。
联系:
区别:
2411 Qff 共固 (其中,)?2共fQ?
222 固共 ff
或
222 固共 ff
由公式得知,阻尼越小,共振频率与固有频率之间的将越接近。当阻尼为零时,共振频率刚好和固有频率相等。
但是现实情况是,当支撑点真的指到节点处时,金属棒却无法继续激发测试棒振动,即使能振动亦无法接收到振动信号 (即观察不到共振现象),
最终也无法得到节点处共振频率 。
节点振源 接收当支撑点指在节点位置时,测量得到的共振频率就是我们所要的找的固有频率值。
因为节点处的阻尼为零,无阻尼自由振动的共振频率就是测试棒的固有频率。
面对理论要求与现实困难的冲突,该如何处理?
常用的处理方法,近似法 和 推理法 。
近似法,阻尼越小,共振频率与固有频率之间的偏移将越小。虽然阻尼为零的情况在现实不能存在,但 尽可能减小阻尼 是可以存在的。因此只要实验中找到节点位置,然后在节点附近 测量其共振频率即可 近似为固有频率 。
节点 节点振源 接收振源 接收振源 接收振源 接收振源 接收振源 接收振源 接收
222 固共 ff
节点 节点振源 接收振源 接收振源 接收振源 接收振源 接收振源 接收振源 接收振源 接收 接收振源 接收振源推理法,如果在节点附近 等间距 分别测量不同位置的共振频率,那么这些测得的共振频率将 遵循某个规律,然后根据该规律通过作图法获得节点处的共振频率(即固有频率)
面对理论要求与现实困难的冲突,该如何处理?
常用的处理方法,近似法 和 推理法 。
近似法,阻尼越小,共振频率与固有频率之间的偏移将越小。虽然阻尼为零的情况在现实不能存在,但尽可能减小阻尼是可以存在的。因此只要实验中找到节点位置,然后再节点附近测量其共振频率即可近似为固有频率。
2
4
3
6 0 6 7.1 fd mlE?
Tfd mlE 24
3
6 0 6 7.1?
通过以上两种方法测量获得基频固有频率之后,代入到原理公式即可获得杨氏模量。
但是原理公式的成立是有条件的。 ( l >> d)
在一定条件下( l >> d),试样振动的 固有频率 取决于它的 几何形状,
尺寸,质量 以及它的 杨氏模量 。
现实情况不太可能达到 l >> d 的条件,故对原理公式需要作些适当的修正,即原理公式基础上再乘以一个修正量。
T 的大小由查表获得,本实验统一近似取 T =1.008 。
径长比的 d/L 0.01 0.02 0.03 0.04 0.05
修正系数 K 1.002 1.008 1.019 1.033 1.051
实验内容
1.正确连接线路并使处于工作状态。
2.正确判断真假共振 (是否是测试棒的共振现象 )
3.分别测量粗铜棒不同刻度处的共振频率。
4.根据不同刻度处共振现象和共振频率数据判断节点位置。 (排除法)
5.用近似法测量该测试棒的固有频率。
(支撑点节点附近重复测量 6次,注意每测 1次转动测试棒 1次)
6.改变试样,分别测量细铜棒和细钢棒的固有频率。
回主页 下页上页注意事项
1.因换能器为厚度约为 0.1~0.3mm的压电晶体,用胶粘在 0.1mm左右的黄铜片上构成,故极其脆弱,放置测试棒时一定要轻拿轻放,不能用力,
2.调节支撑点保证测试棒在竖直方向上振动。
3.信号源 ——换能器 (放大器 )——示波器均应共“地”。
回主页 下页上页数据处理
1.因为多次测量频率值,故计算 A类不确定度。因为仪器本身有系统误差,故计算 B类不确定度。
2.正确表示固有频率值。
3.因为 l,d,m,f都有误差,故计算 E的间接误差。
4.正确表示杨氏模量值回主页 下页上页课后作业
1.讨论测量时为何将支撑点放在测试棒的节点附近?
2.讨论如何判断是否是铜棒发生了共振?
回主页 上页
1、了解动态法测杨氏模量的 原理 。
2、掌握如何用 外推法 或 近似法 测量测试棒的固有频率。
3、掌握 判别真假共振 (即:是否是测试棒共振现象) 基本方法。
4、能够 正确处理实验数据 和 正确表示实验结果 。
回主页 下页上页总结:杨氏模量是反映材料的 抗拉 或 抗压 能力。
SF
回主页 下页上页
LL?
LL
SFE
所以:
杨氏模量的物理意义,在外力的作用下,当物体的长度变化不超过某一限度时,撤去外力之后,物体又能完全恢复原状。在该限度内,物体的长度变化程度与物体内部恢复力之间存在正比关系。 ( 注:杨氏模量就是反映该关系的物理量 )
课题引入杨氏模量,反映材料 应变 (即单位长度变化量 )与物体内部 应力 (即单位面积所受到的力的大小 )之间 关系 的物理量。
因此,此时材料中:
应变 为单位长度的变化量,
应力 为单位面积受到的力,
kxFLLESFLL SFE LESk?
杨氏模量的测量方法,静态法 (丝状 )和 动态法 (棒状 )。
静态法,
缺点,①不能很真实地反映材料内部结构的变化;
②对于脆性材料不能用拉伸法测量;
③不能测量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杨氏模量。
动态法,
优点,①能准确反映材料在微小形变时的物理性能:
②测得值精确稳定;
③对软脆性材料都能测定;
④温度范围极广(?196 ℃ ~ +2600℃ )。
动态法( 共振法 )静态法( 拉伸法 )
实验简介所谓,动态法”就是使测试棒 (如铜棒、钢棒) 产生 弯曲振动,并使其达到共振,通过共振测量出该种材料的杨氏模量值。
回主页 下页上页特殊点 特殊点
“动态法”通常采用 悬挂法 或 支持法 。 (本次实验采用)
振源 接收特殊点 特殊点 特殊点一次谐频振动特殊点 特殊点 特殊点 特殊点二次谐频振动回主页 下页上页特殊点 特殊点根据振源的振动频率在不同范围内时,其振动形式相应的有所不同,当振源频率在一定范围内时,其振动形式为第一种情况( 基频振动形式 ),随着振动频率的增加,将逐渐过渡到第二种( 1次谐频振动形式 )、第三种 ( 2次谐频振动形式 ) … …
本实验采用基频振动形式,因为该振动形式相对简单。
固有频率不至一个,而是有多个。分别对应着不同的振动形式,分别为 基频固有频率 (通常所说的固有频率),1阶固有频率,2阶固有频率,,..,..
基频振动形式公式中 J 表示测试棒的 惯量距,主要与金属杆的几何形状有关,其惯量距公式为:
动态法测量杨氏模量的原理,在一定条件下( l >> d),试样振动的 固有频率 取决于它的 几何形状,尺寸,质量 以及它的 杨氏模量 。
2
4
36 0 6 7.1 f
d
mlE?
232108870.7 f
J
mlE
下页回主页 上页
syJ s d2
圆形棒 的杨氏模量:
矩形棒 的杨氏模量:
圆管棒 的杨氏模量:
如果实验中测出一定温度下(如室温)测试棒的 固有频率,尺寸,
质量,并知道其 几何形状,就可以计算测试棒在此温度时的 杨氏模量 。
实验原理
23)(9 4 6 4.0 fbmhlE?
2
4241
36067.1 f
dd
mlE
公式中 l 为金属杆的 长度 ; m 为金属杆的 质量 ; d 为 金属棒的直径,
都较容易测量,f 是金属杆的 固有频率 。
本实验测试棒都是 圆形金属棒,所以原理公式改写为:
2
4
36 0 6 7.1 f
d
mlE?
注,f 不是金属棒的共振频率,而是金属棒的固有频率。
固有频率 是金属棒本身固有的属性,一旦金属棒做好之后,其固有频率也同时确定。不会因外部条件改变而轻易改变。
固有频率 与 共振频率 的 区别 和 联系,
共振频率 是指当驱动力振动频率 非常接近 系统的固有频率时,系统振动的振幅达到最大时的振动频率。
(如何测量 f 成为实验的关键)
(为什么不是两者相等时达到振幅最大,是因为现实情况不可能是无阻尼的自由振动)
固有频率只与测试棒本身有关;
共振频率不仅与测试棒本身有关,还与振动时的阻尼有关。
联系:
区别:
2411 Qff 共固 (其中,)?2共fQ?
222 固共 ff
或
222 固共 ff
由公式得知,阻尼越小,共振频率与固有频率之间的将越接近。当阻尼为零时,共振频率刚好和固有频率相等。
但是现实情况是,当支撑点真的指到节点处时,金属棒却无法继续激发测试棒振动,即使能振动亦无法接收到振动信号 (即观察不到共振现象),
最终也无法得到节点处共振频率 。
节点振源 接收当支撑点指在节点位置时,测量得到的共振频率就是我们所要的找的固有频率值。
因为节点处的阻尼为零,无阻尼自由振动的共振频率就是测试棒的固有频率。
面对理论要求与现实困难的冲突,该如何处理?
常用的处理方法,近似法 和 推理法 。
近似法,阻尼越小,共振频率与固有频率之间的偏移将越小。虽然阻尼为零的情况在现实不能存在,但 尽可能减小阻尼 是可以存在的。因此只要实验中找到节点位置,然后在节点附近 测量其共振频率即可 近似为固有频率 。
节点 节点振源 接收振源 接收振源 接收振源 接收振源 接收振源 接收振源 接收
222 固共 ff
节点 节点振源 接收振源 接收振源 接收振源 接收振源 接收振源 接收振源 接收振源 接收 接收振源 接收振源推理法,如果在节点附近 等间距 分别测量不同位置的共振频率,那么这些测得的共振频率将 遵循某个规律,然后根据该规律通过作图法获得节点处的共振频率(即固有频率)
面对理论要求与现实困难的冲突,该如何处理?
常用的处理方法,近似法 和 推理法 。
近似法,阻尼越小,共振频率与固有频率之间的偏移将越小。虽然阻尼为零的情况在现实不能存在,但尽可能减小阻尼是可以存在的。因此只要实验中找到节点位置,然后再节点附近测量其共振频率即可近似为固有频率。
2
4
3
6 0 6 7.1 fd mlE?
Tfd mlE 24
3
6 0 6 7.1?
通过以上两种方法测量获得基频固有频率之后,代入到原理公式即可获得杨氏模量。
但是原理公式的成立是有条件的。 ( l >> d)
在一定条件下( l >> d),试样振动的 固有频率 取决于它的 几何形状,
尺寸,质量 以及它的 杨氏模量 。
现实情况不太可能达到 l >> d 的条件,故对原理公式需要作些适当的修正,即原理公式基础上再乘以一个修正量。
T 的大小由查表获得,本实验统一近似取 T =1.008 。
径长比的 d/L 0.01 0.02 0.03 0.04 0.05
修正系数 K 1.002 1.008 1.019 1.033 1.051
实验内容
1.正确连接线路并使处于工作状态。
2.正确判断真假共振 (是否是测试棒的共振现象 )
3.分别测量粗铜棒不同刻度处的共振频率。
4.根据不同刻度处共振现象和共振频率数据判断节点位置。 (排除法)
5.用近似法测量该测试棒的固有频率。
(支撑点节点附近重复测量 6次,注意每测 1次转动测试棒 1次)
6.改变试样,分别测量细铜棒和细钢棒的固有频率。
回主页 下页上页注意事项
1.因换能器为厚度约为 0.1~0.3mm的压电晶体,用胶粘在 0.1mm左右的黄铜片上构成,故极其脆弱,放置测试棒时一定要轻拿轻放,不能用力,
2.调节支撑点保证测试棒在竖直方向上振动。
3.信号源 ——换能器 (放大器 )——示波器均应共“地”。
回主页 下页上页数据处理
1.因为多次测量频率值,故计算 A类不确定度。因为仪器本身有系统误差,故计算 B类不确定度。
2.正确表示固有频率值。
3.因为 l,d,m,f都有误差,故计算 E的间接误差。
4.正确表示杨氏模量值回主页 下页上页课后作业
1.讨论测量时为何将支撑点放在测试棒的节点附近?
2.讨论如何判断是否是铜棒发生了共振?
回主页 上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