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目 录( 18课时)
第一节 概述第一单元 研究对象和范围第二单元 社会心理学简史第三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四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第一单元 社会化第二单元 社会角色及其理论第三单元 自我、身份和自尊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第一单元 社会知觉第二单元 印象形成与整饰第三单元 归因第四节 社会动机第一单元 概述第二单元 社会动机与社会行为第五节 态度第一单元 态度形成第二单元 态度转变第三单元 态度测量第六节 人际关系第一单元 人际关系的类型第二单元 人际吸引第三单元 人际互动第七节 人际沟通第一单元 沟通的结构与功能第二单元 体语沟通第八节 社会影响第一单元 从众第二单元 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第三单元 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第九节 爱情、婚姻与家庭第一单元 爱情第二单元 婚姻第三单元 离婚第四单元 家庭第一节 概述
1875年
– 谢夫勒(德国)提出社会心理学概念
1908年
– 罗斯( E.A.Ross,美国)《社会心理学:
大纲与资料集》
– 麦独孤( W.McDougall,英国)《社会心理学导论》
– 标志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第一节 概述
人物简介
– 麦独孤,威廉( Mcdougall,William 1871-1938) 英国心理学家,策动心理学创建人,出生英国,卒于美国,1890年毕业于曼切斯特大学,1890- 1894在剑桥大学学医,获学士学位,继而深造于伦敦圣托马斯医学院,1899年随剑桥人类学探险队前往大洋洲托雷斯海峡列岛考察土著人生活,回国后师从德国 G.E.
缪勒学习心理实验技术,1900年认伦敦大学讲师,1904年改任牛津大学心理哲学讲师,1920年赴美国哈佛担任心理学教授,因反对机械论心理学,曾长期与行为主义心理学进行论战。 1927年任美国杜克大学心理学系主任,直至去世。
– 麦独孤对生理心理学、实验心灵学、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都有独创性的研究和见解。 1905年首创心理学应为研究行为的实证科学,提出以 本能为基础的行为学说 。指出:行为的特征是追求一定的目的,目的受人的本能来策动和维持,一切行为都在于奋力达到一定的目的。主要著作,1908年
《社会心理学导论》,1911年《身体与心灵》,支持超感官知觉的研究。
第一单元 研究对象和范围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一)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关注个体)
弗劳德?奥尔波特 (Floyd H,Allport,1890— 1978):,对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研究。,
高尔顿?奥尔波特 (Gordon W,Allport,1897— 1967),研究个体心理与行为如何受他人和社会情景的影响。采用实验的方法可以进行研究。(为学界认可)
第一节 概述
哥哥,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弗劳德?奥尔波特 (Floyd H,Allport,
1890— 1978)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的密尔沃基。他在 4个孩子中排行老三。 1919年,他在哈佛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作。随后执教于卡罗来纳大学和锡拉丘兹大学,直到 1957年退休。他获得过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和美国心理学基金会金质奖章。美国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社会促进,概念的提出者,
他的第一部著作《社会心理学》( 1924)以实验和研究为基础讨论了群体实验、人格评价、心理学在诸多领域的应用等课题。
他的研究还涉及对实验室环境以外宗教、政治、工业和社区诸领域内社会行为的考查。
弟弟:高尔顿?奥尔波特 (Gordon W,Allport,1897— 1967),
美国人格心理学家,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1939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64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高尔顿?奥尔波特 (Gordon W,Allport,1897— 1967)
(二)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关注群体和社会)
– 斯特克:,是由社会和个体的相互关系来界定的,
任务是解释社会互动。,
– 艾尔乌德:,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
以群体生活的心理为基础。,
(三)介于二者之间的定义
– 潘菽:侧重对社会关系、社会情境、个体的心理发应以及个体内在的心理因素的研究。
– 是研究社会情景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第一节 概述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
(一)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勒温( K.Lewin,1936) 公式,B=f(P,E)
(二)社会心理,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导向作用的心理活动。
第一节 概述
Kurt Lewin
1890— 1947
"If you want truly to understand something,try
to change it."
勒温( 1890— 1947),德国心理学家,场论的创始人,社会心理学的先驱,以研究人类动机和团体动力学而著名。他试图用团体动力学的理论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这一理论对以后的社会心理学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个体层面(社会化、自我意识、社会知觉、
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
人际层面(人际关系、人际沟通)
群体层面(从众、社会助长与惰化)
社会层面(风俗、时尚、国民性)
第二单元 社会心理学简史一、哲学思辨阶段(古希腊 ~19世纪上半叶 /启蒙期)
二、经验描述阶段( 19世纪中叶 ~20世纪初 /形成期)
达尔文进化论德国民族心理学法国群众心理学麦独孤本能心理学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
三、实证分析阶段( 20世纪 20年代 ~ 至今 /确立期)
奥地利精神科、神经科医生、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1856年 5月 6日出生于摩拉维亚,4岁时举家迁居维也纳。他在中学时代就显示出非凡的智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7岁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76年到 1881年在著名生理学家艾内斯特 ·布吕克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 1881年开始私人开业,担任临床神经专科医生,1886年与马莎 ·伯莱斯结婚,育有三男三女,女儿 A·弗洛伊德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1938年因遭纳粹迫害迁居伦敦,于 1939年 12月 23日因口腔癌在伦敦逝世。
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兴趣是在 1884年与 J·布洛伊尔合作期间产生的,他们合作治疗一名叫安娜 ·欧的 21岁癔症患者,他先从布洛伊尔那里学了宣泄疗法,后又师从 J·沙可学习催眠术,
继而他提出了自由联想疗法,1897年创立了自我分析法。他一生中对心理学的最重大贡献是对 人类无意识过程的揭示,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人类的性本能理论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他的主要著作有:《歇斯底里研究,(1895)《梦的解释,(1900)《性欲三论,(1905)、《论无意识》
(1915)、《自我与本我,(1923)、《焦虑问题,(1926)、《自我和防御机制,(1936)。
弗洛伊德、西格蒙德 (Frend,Sigmund 1856— 1939)
科学心理学之父。 1879年他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标志着心理学的正式独立。
1889年他被任命为莱比锡大学校长,并曾担任过巴登邦议会下院议员个工会领导人。冯特还继承了赫尔巴特和费希纳的哲学讲座,直到 1920年去世。享年 88岁。
学识渊博,著作丰富。其著作涉及心理学、生理学、物理学、哲学、逻辑学、伦理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等诸多领域。
主要心理学著作有《对感官知觉理论的贡献》( 1856-
1862)、《关于人类和动物灵魂的演讲录》( 1863)、
《生理心理学原理》( 1873-1874)、《心理学大纲》
( 1896)、《心理学导论》( 1911)和《民族心理学》
( 10卷,1900-1920)。
冯特 ( Wilhelm Wundt,1832年 8月 16日 ―1920 年 8月 31日),
德国心理学家,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创立者。他的《生理心理学原理》是近代心理学史上第一部最重要的著作。 1836年冯特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875年任莱比锡大学哲学教授,
1879年在该校建立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实验室。
二战以后社会心理学发展趋势
研究领域拓宽,涉及人类行为的方方面面。
理论多元化,,小理论,化解释与预测行为。
开展了应用社会心理学研究。
第三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
(一)价值中立原则
(二)系统性原则
(三)伦理原则第三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观察法
1、自然观察
2、参与观察
(二)调查法
1、访谈法(准备工作、接近被访谈者、应对拒绝的技巧、谈话与提问技巧、追问技巧)
2、问卷法下面是咨询过程中的一段对话:
来访者:我感到他咳嗽是在针对我 。
咨询家:我知道你是确实是感觉到了,当时你是怎样想的 。
来访者:我感到很不安,我很在意他的声音,我难受极了 。
咨询家:你感到很难受,不安,但又无法摆脱,感到很无奈是吗?
来访者:是的 。 不仅如此,我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学习不进去 。
咨询家:学习不进去?
来访者:我脑海中在他咳嗽时会胡思乱想,认为他可能是恨我,故意的 。
咨询家:你有什么理由认为他咳嗽就是针对你的呢 。
来访者:我想可能是我拒绝他的求爱缘故吧?
咨询家:现在我们试想一想,他咳嗽是否有别的什么原因?
…………
1,在上段对话中,咨询员使用了下列哪些提问技术 。 ( A)
A,开放式提问
B,闭合式提问
C,半封闭式提问
D,反诘式提问
2,在上段对话中,咨询员使用了下列哪些咨询技术? ( ABC)
A,内容反应
B,情感反应
C,重复技术
D,解释技术第三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三)档案研究法
(四)实验法
1、基本概念 自变量 因变量 信度效度
2、实验的类型效绩警戒实验切尔诺贝利核电站 1986
核电站的监督人员睡眠被剥夺正确的操作规程被忽视
,使用了不正确的的安全规程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事故由于缺少睡眠的 倒班的工程师的 错误指令导致事故第四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一、社会学习论
(一)简史(行为主义 社会学习论)
巴浦洛夫(俄国)
华生(美国)
斯金纳(美国)
行为主义代表米勒、多拉德班杜拉、沃尔特斯社会学习论
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 1849年 9月
14日出生于梁赞的一个牧师家庭,1860年进入神学院,1870年改变成为当牧师的初衷,进入圣彼德堡大学学动物生理学。 1875年转入军事医学院学习,1883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884年获任军事医学院副教授,1890
年起成为军事医学院药理学教授,1895年起为生理学教授,1904年因消化腺生理学研究的卓越贡献而获诺贝尔奖金。他一生最突出的贡献是关于高级神经活动的研究。他是用条件反射方法对动物和人的高级神经活动进行客观实验研究的创始人,也是现代唯物主义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立者。
他发展了谢切诺夫关于心理活动反射本性的学说,把反射解释为有机体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要素。他详细地研究了暂时神经联系形成的神经机制和条件反射活动发展与消退的规律性,论述了基本的神经生理过程 —— 兴奋和抑制现象的扩散和集中及其相互诱导的规律,提出了神经系统类型的学说和两种信号系统的概念。他的条件反射理论是后来行为主义发展的奠基石,华生借此构成行为主义纲领。
主要著作有:,心脏的传出神经,(1883)、
,主要消化腺机能讲义,(1897)、
,消化腺作用,(1902)、
,动物高级神经活动 (行为 )客观研究 20年经验:条件反射,
(1923)
,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1927)等。
巴甫洛夫,伊凡 ·彼德罗维奇
(Pavlov,Ivan Petrovich 1849—
1936)
巴甫洛夫的狗
华生( 1878— 1958)生于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格林维尔,1900年获得福尔满大学硕士学位。后入芝加哥大学,就学于杜威、安吉尔、唐纳尔森和洛布,1903年获得该校第一个心理学博士学位。后任芝加哥大学讲师和心理实验室主任,并很快成为比较心理学领域的领导者。 1908年转任约翰,霍布金斯大学教授。 191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20年,因桃色事件引起家庭纠纷与妻子离婚而被迫改行从事广告商业活动,直至 1945年退休。但在 20世纪 20,30年代,他还著书立说宣扬行为主义,做了大量心理学普及工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宣布了行为主义学派的三个原则:
1.心理学应该研究行为,而不是意识;
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应该是客观的方法,比如观察法;
3,心理学研究的目标是为了,预测人的行为,并控制人的行为,。
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 —— 华生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让他们在我设定的环境中成长。那么我保证不论他们的潜能、能力、爱好或者祖先的种族如何
,我能够把他们培养成我所任意选定的人--医生、律师、
艺术家、工头,甚至乞丐或者小偷。”
斯金纳,伯尔赫斯 ·弗雷德里 (Skinner,Burrbus
Frederick 1904— 1990)
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 1904年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萨斯奎汉纳,从小对动物及人类行为感兴趣,1922年进纽约哈密尔顿学院主修文学,获英语科学士学位。后上哈佛大学专修心理学,师从当时著名的心理学家 E·G布林。 1930年和 1931年分别获该校心理学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此后 5年时间留任哈佛大学研究员。 1936— 1944
任明尼苏达大学讲师、副教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参与美军秘密作战计划,采用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方法训练鸽子,用以控制飞弹与鱼雷。
1945年出任印第安纳大学心理学系主任。 1948年重返哈佛大学,担任心理学终生教授。 1990年 8月 18日卒于波士顿。其一生中主要著作有,有机体的行为,(1938),,科学和人类行为,(1953),,言语行为,(1957)、
,强化程序,(1957),,教学技术,(1968),,关于行为主义,(1974)、
,超越自由和尊严,(1971)。
他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发展了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提出了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他所设计和发明的,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在 60年代曾风行一时,对西方教育界产生深刻的影响,他在心理治疗、儿童行为矫正领域卓有贡献,属行为矫正技术的创始人之一。
斯金纳的实验
艾伯特 班杜拉 1925―,美国心理学家,
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来源于直接经验的一切学习现象实际上都可以依赖观察学习而发生,其中替代性强化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 1974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80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一、社会学习论
(二)学习的机制三种机制:
联想(巴甫洛夫的狗)
强化(斯金纳的猫、美国动物士兵)
模仿(儿童的学习)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望梅止渴熟能生巧鹦鹉学舌一、社会学习论
(三)观察学习 ( 班杜拉,对他人行为与结果得观察,获得新的行为反应模式,或对已有行为模式加以修正。)
1、注意过程
2、保持过程
3、动作再现过程
4、动机过程第四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二、社会交换论 (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
(一)简史创始人:霍曼斯( G.Homans,1950 )
代表人物:霍曼斯、布劳,Thibaut及 Kelly( 1959)
社会交换理论的理论来源有如下几个方面:
以大卫?李嘉图和亚当 ·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
以列维 ·施特劳斯为代表的结构人类学;
B.F.Skinner和 Albert·Bandura的行为心理学;
Thibaut和 Kelly的社会心理学。
第四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霍曼斯( 1950)和 Thibaut及 Kelly( 1959)
验证并精确表达了付出与回报这一对概念,
并且分析了它们对人际关系形成的影响;
Gouldner在 1960年首次将这一行为理论命名为社会交换。
Altman和 Taylor( 1970)进一步运用这些概念来分析它们如何影响人际关系的发展;
Roloff( 1987)运用 Gouldner的交换准则提出了人际交往和互动的行为公理。
第四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二、霍曼斯提出了交换理论的几个基本命题
1、成功命题 (个人的某种行为越是经常的得到相应的报酬,他就越可能重复这一行动)
2、刺激命题 (相同的刺激可能会带来相同或相似的行为。)
3、价值命题 (如果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采取该行动。)
4、剥夺与满足命题 (某人在近期内获得的相同报酬的次数越多,
那么,这一报酬的追加部分对他的价值就越小。)
5、侵犯与赞同命题 (当个人的行为没有得到预期的报酬或者受到了没有预料到的惩罚时就可能产生愤怒的情绪,并有攻击的行为;当个人的行为得到预期的报酬,甚至超过预期值时,或者没有得到预期的惩罚时,
他会感到高兴,并产生赞同的行为。)
第四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三、符号互动论 (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派别。又称象征相互作用论或符号互动主义。 )
(一)简史该理论源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 W.詹姆斯和 G.H.米德的著作。
但最早使用符号互动这一术语的是美国社会学家 H.G.布鲁默 。
E.戈夫曼是符号互动论在当代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
1、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其意义为基础的。
2、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对他人的互动,
而不是存在事物自身中。
3、个体在应对他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
(二)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
1、心智、自我和社会不是分散的结构,而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三者形成与发展都以使用符号为前提。
2、语言是心智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
3、心智是社会过程的内化,内化就是人的,自我互动,
过程,个体通过人际互动学到了有意义的符号,然后用它进行内向互动并发展自我。社会的内化过程伴随着个体的外化过程。
4、行为是个体在行动过程中自己,设计,的。
5、个体行为受其自身对情景的定义制约。
6、身份及其意义存在于互动过程中,是个重要问题。
7、自我是主我和客我互动的结果。
(三)符号互动论主要观点
应用符号互动论有助于对许多问题的理解,如对社会越轨、精神疾病、集体行为、儿童社会化、死亡和挣扎、老年、
疾病与痛苦和艺术社会学的理解等等。
第四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四、精神分析论
(一)概述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
。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临床心理学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它的影响可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提并论。
(二)早期精神分析论的主要观点(弗洛伊德 经典理论)
他一生中对心理学的最重大贡献是对人类无意识过程的揭示,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人类的性本能理论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该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
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是能够被自己觉察到的,只要我们集中注意力,就会发觉内心不断有一个个观念、意象或情感流过,这种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叫做意识。
而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生命力却在不知不觉的潜在境界里发生,因不符合社会道德和本人的理智,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觉察,这种潜伏着的无法被觉察的思想、观念、欲望等心理活动被称之为潜意识。
下意识乃界于意识与潜意识的层次中间,一些不愉快或痛苦的感觉、觉、意念、回忆常被压存在下意识这个层次、一般情况下不会被个体所觉察,但当个体的控制能力松懈时比如醉酒、
催眠状态或梦境中,偶尔会暂时出现在意识层次里、让个体觉察到。
1、意识与潜意识理论(精神层次理论)
2、“力必多”理论(性本能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
弗洛伊德是泛性论者,在他的眼里,性欲有着广义的含意,是指人们一切追求快乐的欲望,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当这种能量(弗洛伊德称之为力必多)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
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①口欲期;②肛门期; ( 1岁半以后) ③性蕾欲期; ( 儿童到3岁以后,开始对异性父母眷恋,对同性父母嫉恨,俄底普斯( Oedipus)情结和厄勒克特拉( Electra)情结) ④潜伏期; ( 青春期 ) ⑤生殖期。 ( 成年人成熟 )
弗洛伊德在后期对提出了死亡本能即桑纳托斯( thanatos),它是促使人类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状态的力量。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生命的最后稳定状态,生命只有在这时才不再需要为满足生理欲望而斗争。只有在此时,
生命不再有焦虑和抑郁,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终目标是死亡。死亡本能派生出攻击、被坏、
战争等一切毁灭行为。当它转向机体内部时,
导致个体的自责,甚至自伤自杀,当它转向外部世界时,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等。
3、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
4、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
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
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
快乐原则
建立人格的基础
为自我所控制和调节
自我
现实原则
人格的执行部分
统辖本我与超我
超我
至善原则
人格中体现道德准则的部分
发源于自我冰山一角
5、释梦理论
6、心理防御机制理论它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
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
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
(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认为精神活动是由意识与潜意识活动组成的,借助于象征语言 (梦、幻想 )而互相交流。精神活动具有力求将意识与潜意识整合为一体的倾向。这个学派认为,帮助病人正确面对其潜意识活动,便可增进内省能力,使精神症状得以缓解。
(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荣格和弗洛伊德在理论体系上有许多不同之处:
(1)两人皆重视潜意识,但荣格的潜意识范围较广,除包括弗洛伊德所强调的婴儿根源外,荣格还强调人格的种族根源。其次,荣格所谓的潜意识不同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弗氏的潜意识只有非理性的成分,而荣格的潜意识为心理能量及智慧的根源,所以具有积极性。
(2)荣格对于人类的看法包含目的论和因果论,他认为人类行为是由个人及种族的历史和对生活的期望所形成。也就是说,
一个人的行为受过去和未来的影响。而弗洛伊德的理论认为,
一个人的行为是受过去的影响。
(3)荣格反对弗洛伊德的泛性论,他不认为,力比多,是性欲的来源,而认为是生命力的来源。
(4)弗洛伊德学说过分强调生命中的病理部分和人的缺陷,而荣格则喜欢从一个人的健全方面着手研究。
(5)按荣格的观点,人具有一种持久、创造的发展,以及追求完美的渴望。此一看法,不同于弗氏无休止地重复本能性目标,
直到老死
(三)新精神分析论的主要观点
1、霍妮的,文化因素,论
2、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 1) 学习信任阶段( 0-18个月)
( 2)成为自主者阶段( 18月 -4岁)
( 3)发展主动性阶段( 4-5岁)
( 4)变的勤奋阶段( 5-11岁)
( 5)个人同一感阶段( 5-11岁)
( 6)承担社会义务阶段( 18-30岁)
( 7)显示创造力阶段(中年及壮年期)
( 8)达到完善阶段(从成熟到晚年)
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第一单元 社会化一、社会化概念个体在特定的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中,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由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内容
( 一 ) 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产与生活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
( 二 ) 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 。
( 三 ) 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确立人生理想 。
( 四 ) 培养社会角色 。
第一单元 社会化三、社会化的条件
(一)经历生活依赖期,是基础。
(二)本能能力。 (大脑 )
四、社会化的载体
(一)家庭
(二)学校
(三)大众传播媒介
(四)参照群体第一单元 社会化五、社会化的外延
( 一 ) 政治社会化:个体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信念形成的过程 。 其目的是将个体培养和训练成遵守政府规定,服从国家法律,行使正当权力,承担应尽义务,促进政治稳定的合格公民 。
( 二 ) 道德社会化:将道德规范逐渐内化的过程就是道德社会化 。
美国学者 R.赫什等人提出人的道德性一般表现为 3个方面:第一,关心他人,愿意帮助和保护别人 。 这种关心是自觉自愿的,发自内心的 。
第二,对道德问题做出判断 。 社会中的道德准则时常是互相冲突的,
对道德问题作出的不同判断会导致不同的行为 。 第三,行动,即在个人关心他人和做出判断的基础上采取的行动 。
( 三 ) 性别角色社会化:个人学习自己所属文化所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过程 。 性别角色社会化基本是随文化而异的 。
( 四 ) 语言社会化第二单元 社会角色及其理论一、社会角色的概念二、社会角色的分类
(一)、按角色获得方式可分为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
(二)、按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可分为规定行角色和开放行角色
(三)、按角色的功能可分为功利型和表现型角色
(四)、按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可分为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三、角色扮演过程:
(一) 角色期待
(二) 角色领悟
(三) 角色实践四、角色失调个体在角色扮演中产生矛盾、障碍,甚至遭遇失效。
(一)角色冲突
(二)角色不清
(三)角色中断
(四)角色失败第二单元 社会角色及其理论第三单元 自我、身份和自尊一、自我
(一)自我的概念自我、亦称自我意识主我与客我镜我 自我概念是个体自我知觉的体系与认识自己的方式。
(二)自我的结构自我的结构有五个层面,即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和反思自我
1、物质自我 2、心理自我 3、社会自我 4、理想自我 5、反思自我
(三)自我概念的功能
1、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 2、解释经验 3、决定期待第三单元 自我、身份和自尊
(四)自我概念的行成与发展自我概念的行成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1、生理自我
2、社会自我
3、心理自我。
(五)自我概念的测量二、身份
(一)身份的定义
(二)身份的特点
1、客观性 2、主观性 3、多重性 4、稳定性 5、契约性第三单元 自我、身份和自尊三、自尊
(一)自尊的概念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评价的结果。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二)影响自尊的因素
1、家庭中亲子关系的影响
2、行动表现的反馈
3、选择参与和扬长避断
4、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
(三)自尊的测量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自我实现理论)
自我实现尊重爱和归属安全生理自我实现就是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第一单元 社会知觉一、基本概念(即社会认识过程)
二、社会知觉的范围
(一)对他人表情的知觉
1、面部表情
2、身段表情
3、言语表情
(二)对他人人格的知觉
(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四)对行为原因的认识第一单元 社会知觉三、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一)认知者的经验何为图式新事件输入对此事件有无主动图式?
产生推理
-存储事件
-存储推理长时记忆关于事件的输出信息寻找相应的图式图式是否存在创新图式没有否是
(一)认知者的经验图式的作用:
1、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
2、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
3、影响记忆
4、影响自我自觉
(二)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物以类聚、情人眼里出西施)
(三)认知者的情绪 (惺惺相惜、执手相看泪眼)
第二单元 印象形成与管理一、印象及其形成的概念二、印象形成的效应
(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二)光环效应
(三)刻版印象三、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印象形成最终并不停留在各种具体特征上面
(一)加法模式
(二)平均模式
(三)加权平均模式
(四)中心品质模式第二单元 应象形成与整视四、印象管理(印象整饰)
(一)印象管理的概念
(二)印象管理的作用
(三)印象管理的策略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的各种印象会影响对方的反应
1、按社会常模或以对方的好恶整饰自己。
2、隐藏自我
3、按社会期待整饰自己
4、投其所好。
第三单元 归因一、归因的概念,指个体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二、行为原因的分类
(一)内因与外因
(二)稳定性与易变性
(三)可控性与不可控三、控制点理论
– 罗特 (美国,Rotter,1954)的控制点( lous of
control)的概念
– 内控者
– 外控者第三单元 归因第三单元 归因四、归因原则
(一)不变性原则(海德理论)
(二)折扣原则(凯利)
(三)协变原则 (凯利,三维理论:刺激客体、行为主体、背景)
五、影响归因的因素
(一)社会视角的影响
(二)自我价值保护
(三)观察位置
(四)时间因素第四节 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一、社会动机的概念二、动机过程第一单元 社会动机概述需要 心理紧张 动机 行动 目标需要满足
、紧张解除 新的需求三、动机的功能
(一)激活功能
(二)指向功能
(三)维持与调节功能四、动机的分类
(一)按性质可分为自然动机与社会动机
(二)按作用可分为优势动机与非优势动机
(三)按个体是否意识到可分为清晰动机与模糊动机。
五、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倒 U曲线)
第二单元 社会动机与社会行为一、亲合动机亲合是人际吸引的最低层次。
亲合动机导致亲合行为。
(一)亲合起源于依恋
(二)亲合动的作用
1、满足个体某些社会性需要
2、获得信息
3、减轻心理压力
4、亲合可使个体避免窘境第二单元 社会动机与社会行为
(三)影响亲合的因素
1、情境因素
2、情绪因素
3、出生因素第二单元 社会动机与社会行为二、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动机。
(一)成就动机的重要性
(二)抱负水平
( 三)影响成就的因素
1、目标的吸引力
2、对达到目标所承受风险的估计
3、成功与失败的主观概率
4、个体为实现目标施展自己才干的机会
(四)培养成就动机应注意的问题第二单元 社会动机与社会行为三、社会赞许动机为取悦于人的个人行为动机,称为社会赞许动机。
(一)社会赞许动机的作用
(二)社会规范对赞许动机的影响四、侵犯侵犯是侵犯行为的简称。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的行动。侵犯是由侵犯动机引起的。
(一)侵犯的构成
(二)侵犯的原因
1、本能论的解释
2、挫折 —— 侵犯学说
3、社会学习论的观点第二单元 社会动机与社会行为五、利他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又不期待任何回报的行为。
(一)利他的性质
1、利他是一种亲社会行为
2、利他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3、利他行为是由利他动机引起的
(二)利他产生的条件
1、外部因素
( 1)自然环境
( 2)社会环境
( 3)时间压力
( 4)利他的对象的特点第二单元 社会动机与社会行为
2、利他者的心理特征
( 1)心境
( 2)内疚
( 3)人格
3、利他技能
(三)对利他行为的解释
1、生物学观点
2、社会交换论的观点第五节 态度第一单元 态度形成一、态度的概念态度是个体所持有的心理倾向,具有评价性。
内在性对象性稳定性
(一)态度的成分
1、认知成分
2、情感成分
3、行为倾向成分
(二)态度与价值二、态度的功能第五节 态度第单元 态度形成
(一)工具性功能
(二)自我防御功能
(三)价值表现功能
(四)认知功能三、态度的维持
(一)方向
(二)强度
(三)深度
(四)向中度
(五)外显度第五节 态度第一单元 态度形成四、态度的形成态度的形成包括服从 —— 认同 —— 内化三个阶段。
(一)服从
(二)认同
(三)认同第二单元 态度转变态度转变过程就是说服的过程。
一、态度转变模型
(一)传递者
1、信息的 传递者
2、说服的意图
3、说服者的吸引力
(二)沟通信息
1、信息差异
2、畏惧
3、信息倾向性
(三)接受者
1、原有的态度与信念第二单元 态度转变
2、接受者的人格因素
3、个体在面临改变态度的压力时
(四)情境态度转变是在一定背景下进行的,受情境因素影响。
1、预先警告
2、分心
3、重复二、态度转变理论
(一)海德的平衡理论
(二)认知失调
(三)社会交换论第二单元 态度转变海德的平衡理论
从人际关系的协调性出发:认为在一个简单的认知系统里,存在着使这一系统达到一致性的情绪压力,这种压力促使不平衡向平衡过渡。
态度改变遵循最少付出原则。
P-O-X模型说明这个理论。
P(张三)
O(张三女友) X(电影)
P P
OO
OO O
PP P
XX
X XX
平衡不平衡
﹢ ﹣
﹢
﹢
﹢
﹢﹣ ﹣
﹣
﹣
﹣﹣ ﹣﹣ ﹢
﹢ ﹢
﹢
海德的 P-O-X模式图第三单元 动态测量由于态度是个体对人和事物的倾向,目前还难以直接量,
所以态度测量一般使用间接方法。
第六节 人际关系第一单元 人际关系的类型一、人际关系的概念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
(一)个体性
(二)直接性
(三)情感性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一)建立与发展的阶段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经过四个阶段。
1、定向阶段
2、情感阶段
4、稳定交往阶段第六节 人际关系第一单元 人际关系的类型
(二)人际关系的原则
1、相互原则
2、交换性原则
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三、人际关系的类型
(一)主从型
(二)合作型
(三)竞争型
(四)主从 —— 竞争型
(五)主从 —— 合作型
(六)竞争 —— 合作型
(七)主从 —— 竞争 —— 合作型
(八)无规则型第六节 人际关系第一单元 人际关系的类型四、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美国学者舒茨的基本人际关系理论:
(一)个体都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
1、包容需要
2、支配需要
3、感情需要
(二)人际关系需要决定个体与其社会情境的联系
(三)对于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人们有主动表现和被动表现两种形式,二者互补。根据(一)、(二),人际关系的取向有六种。
(四)六种人际关系取向
1、主动包容式
2、被动包容式
3、主动支配式
4、被动支配式第六节 人际关系第一单元 人际关系的类型
5、主动感情式
6、被动感情式
(五)童年期的人际需要是否得以满足以及由此形成的行为方式,对其成年后的人际关系有决定性影响。
1、包容需要
2、支配需要
3、感情需要第二单元 人际吸引一、人际吸引的概念二、影响喜欢的因素
(一)相似性人们喜欢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
1、信念、价值观及人格特征的相似
2、吸引力
3、社会地位的相似
4、年龄的相似
(二)互补互补可视为相似性的特殊形式。形式有三种
1、需要的互补
2、社会角色的互补
3、人格某些特征的互补第二单元 人际吸引
(三)外貌吸引力
(四)人格品质
(五)熟悉性和邻居性第三单元 人际互动一、人际互动的概念二、人际互动的形式人际互动有合作与竞争
(一)合作及其基本条件
(二)竞争及其基本条件竞争是寻求目标的行为。其基本条件是:
1、只有双方对同一目标进行争夺才能形成竞争
2,目标是较为稀有者难得
3、争夺中可能出现零和冲突,也可能出现双赢结局
4、竞争是有理性的
(三)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第七节 人际沟通第一单元 沟通的结构与功能一、沟通的概念二、沟通的结构
(一)信息源
(二)信息
(三)通道
(四)信息接受者
(五)反馈
(六)障碍
(七)背景第七节 人际沟通第一单元 沟通的结构与功能三、沟通的功能
(一)获得信息的手段
(二)思想交流与感情分享的工具
(三)满足需要、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
(四)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过程
(五)协调群体内部行为,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与效率的提高四、人际沟通的分类
(一)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二)上行沟通、下行沟通与平行沟通
(三)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
(四)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第七节 人际沟通第一单元 沟通的结构与功能五、沟通网络沟通网络是各种沟通方式组合形成的
(一)正式沟通网络
(二)非正式沟通网络第二单元 体语沟通一、目光与面部表情
(一)目光
(二)面部表情二、身体运动和触摸
(一)身体运动是个体最易发现的一种体语
(二)触摸是人际沟通的有力方式三、姿势四、人际距离第七节 社会影响
社会影响( social influence)指运用个人或团体的社会力量( social power)在特定方向之上改变他人态度或行为。
社会力量的六种来源( French和 Raven/1959)
– 奖赏的权力(老板对下级、父母对孩子)
– 压制的权力
– 参照的权力
– 法定的权力
– 信息权力第一单元 从 众一、从众 (conformity)的概念在压力之下发生行为改变的倾向。行为特点如下:
压力的真实性与虚拟性并存
行为的意识层面
自愿性二、从众的功能
使社会趋于一致(社会层面)
适应社会生活(个体层面)
去个体化第一单元 从 众三、从众的类型
真从众
权宜从众
反从众四、从众的行为原因
寻求行为参照
避免对偏离的恐惧
群体凝聚力四、影响从众
(一)群体因素
一致性
凝聚力
群体规模
(二)个体人格因素
自我评价
自信心
(三)情境的明确性第一单元 从 众阿希( S.Asch,1956)的线段判断实验标准直线 比较直线阿希从 1951年开始,1956,1958年又多次重复这项实验,结果发现:
·
·约有 15%
·
阿希( S.Asch,1956)的人数情境实验
0
10
20
30
40
50
60
从众的比例
(
%
)
3 6 9 12 15
人数对从众行为的影响
“满足延迟”实验第二单元 社会促进与惰化一、社会促进的概念
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效绩的现象。
两种效应结伴效应观众效应二、社会惰化的概念
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三、优势反应强化 —— 对促进和惰化的理论解释第二单元 社会促进与惰化第三单元 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一、模仿
(一)模仿的概念
(二)模仿的意义
1、模仿是学习的基础
2、适应作用
3、促进作用
(三)模仿的发展
(四)塔尔德的《模仿律,( 下降率、几何级数率、先内后外率)
二、暗示
(一)暗示的概念
(二)概念的分类
1、按信息的来源可分为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
2、暗示者的目的可分为有意暗示和无意暗示
3、暗示双方的接触关系可分为直接暗示与间接暗示
4、暗示效果可分为暗示及反暗示
(三)影响暗示效果的主要因素第三单元 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三、社会感染
(一)社会感染的概念 (双向性、爆发性、接受的迅速性)
(二)感染的分类
1、个体间的感染
2、大众传媒的感染
3、大型开放群体的感染第三单元 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第八节 爱情、婚姻与家庭第一单元 爱情一、爱情的概念二、爱情发展的阶段三、爱情的形式四、爱情三角形第二单元 婚姻一、婚姻的概念二、夫妻关系的类型
(一)爱情型
(二)功利型
(三)平等合作与分工型
(四)建设型
(五)惰性型
(六)失望型
(七)一体型第三单元 离婚一、夫妻之间的心理冲突
(一)需求不满
(二)价值观念不一致
(三)远离的,自我,
(四)夫妻的性差异二、离婚
(一)离婚的概念
(二)离婚的原因第四单元 家庭一、家庭的概念谢谢!
走向成功,始于足下 !
知道不如做到!!
第一节 概述第一单元 研究对象和范围第二单元 社会心理学简史第三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四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第一单元 社会化第二单元 社会角色及其理论第三单元 自我、身份和自尊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第一单元 社会知觉第二单元 印象形成与整饰第三单元 归因第四节 社会动机第一单元 概述第二单元 社会动机与社会行为第五节 态度第一单元 态度形成第二单元 态度转变第三单元 态度测量第六节 人际关系第一单元 人际关系的类型第二单元 人际吸引第三单元 人际互动第七节 人际沟通第一单元 沟通的结构与功能第二单元 体语沟通第八节 社会影响第一单元 从众第二单元 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第三单元 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第九节 爱情、婚姻与家庭第一单元 爱情第二单元 婚姻第三单元 离婚第四单元 家庭第一节 概述
1875年
– 谢夫勒(德国)提出社会心理学概念
1908年
– 罗斯( E.A.Ross,美国)《社会心理学:
大纲与资料集》
– 麦独孤( W.McDougall,英国)《社会心理学导论》
– 标志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第一节 概述
人物简介
– 麦独孤,威廉( Mcdougall,William 1871-1938) 英国心理学家,策动心理学创建人,出生英国,卒于美国,1890年毕业于曼切斯特大学,1890- 1894在剑桥大学学医,获学士学位,继而深造于伦敦圣托马斯医学院,1899年随剑桥人类学探险队前往大洋洲托雷斯海峡列岛考察土著人生活,回国后师从德国 G.E.
缪勒学习心理实验技术,1900年认伦敦大学讲师,1904年改任牛津大学心理哲学讲师,1920年赴美国哈佛担任心理学教授,因反对机械论心理学,曾长期与行为主义心理学进行论战。 1927年任美国杜克大学心理学系主任,直至去世。
– 麦独孤对生理心理学、实验心灵学、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都有独创性的研究和见解。 1905年首创心理学应为研究行为的实证科学,提出以 本能为基础的行为学说 。指出:行为的特征是追求一定的目的,目的受人的本能来策动和维持,一切行为都在于奋力达到一定的目的。主要著作,1908年
《社会心理学导论》,1911年《身体与心灵》,支持超感官知觉的研究。
第一单元 研究对象和范围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一)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关注个体)
弗劳德?奥尔波特 (Floyd H,Allport,1890— 1978):,对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研究。,
高尔顿?奥尔波特 (Gordon W,Allport,1897— 1967),研究个体心理与行为如何受他人和社会情景的影响。采用实验的方法可以进行研究。(为学界认可)
第一节 概述
哥哥,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弗劳德?奥尔波特 (Floyd H,Allport,
1890— 1978)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的密尔沃基。他在 4个孩子中排行老三。 1919年,他在哈佛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作。随后执教于卡罗来纳大学和锡拉丘兹大学,直到 1957年退休。他获得过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和美国心理学基金会金质奖章。美国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社会促进,概念的提出者,
他的第一部著作《社会心理学》( 1924)以实验和研究为基础讨论了群体实验、人格评价、心理学在诸多领域的应用等课题。
他的研究还涉及对实验室环境以外宗教、政治、工业和社区诸领域内社会行为的考查。
弟弟:高尔顿?奥尔波特 (Gordon W,Allport,1897— 1967),
美国人格心理学家,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1939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64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高尔顿?奥尔波特 (Gordon W,Allport,1897— 1967)
(二)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关注群体和社会)
– 斯特克:,是由社会和个体的相互关系来界定的,
任务是解释社会互动。,
– 艾尔乌德:,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
以群体生活的心理为基础。,
(三)介于二者之间的定义
– 潘菽:侧重对社会关系、社会情境、个体的心理发应以及个体内在的心理因素的研究。
– 是研究社会情景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第一节 概述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
(一)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勒温( K.Lewin,1936) 公式,B=f(P,E)
(二)社会心理,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导向作用的心理活动。
第一节 概述
Kurt Lewin
1890— 1947
"If you want truly to understand something,try
to change it."
勒温( 1890— 1947),德国心理学家,场论的创始人,社会心理学的先驱,以研究人类动机和团体动力学而著名。他试图用团体动力学的理论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这一理论对以后的社会心理学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个体层面(社会化、自我意识、社会知觉、
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
人际层面(人际关系、人际沟通)
群体层面(从众、社会助长与惰化)
社会层面(风俗、时尚、国民性)
第二单元 社会心理学简史一、哲学思辨阶段(古希腊 ~19世纪上半叶 /启蒙期)
二、经验描述阶段( 19世纪中叶 ~20世纪初 /形成期)
达尔文进化论德国民族心理学法国群众心理学麦独孤本能心理学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
三、实证分析阶段( 20世纪 20年代 ~ 至今 /确立期)
奥地利精神科、神经科医生、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1856年 5月 6日出生于摩拉维亚,4岁时举家迁居维也纳。他在中学时代就显示出非凡的智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7岁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76年到 1881年在著名生理学家艾内斯特 ·布吕克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 1881年开始私人开业,担任临床神经专科医生,1886年与马莎 ·伯莱斯结婚,育有三男三女,女儿 A·弗洛伊德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1938年因遭纳粹迫害迁居伦敦,于 1939年 12月 23日因口腔癌在伦敦逝世。
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兴趣是在 1884年与 J·布洛伊尔合作期间产生的,他们合作治疗一名叫安娜 ·欧的 21岁癔症患者,他先从布洛伊尔那里学了宣泄疗法,后又师从 J·沙可学习催眠术,
继而他提出了自由联想疗法,1897年创立了自我分析法。他一生中对心理学的最重大贡献是对 人类无意识过程的揭示,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人类的性本能理论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他的主要著作有:《歇斯底里研究,(1895)《梦的解释,(1900)《性欲三论,(1905)、《论无意识》
(1915)、《自我与本我,(1923)、《焦虑问题,(1926)、《自我和防御机制,(1936)。
弗洛伊德、西格蒙德 (Frend,Sigmund 1856— 1939)
科学心理学之父。 1879年他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标志着心理学的正式独立。
1889年他被任命为莱比锡大学校长,并曾担任过巴登邦议会下院议员个工会领导人。冯特还继承了赫尔巴特和费希纳的哲学讲座,直到 1920年去世。享年 88岁。
学识渊博,著作丰富。其著作涉及心理学、生理学、物理学、哲学、逻辑学、伦理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等诸多领域。
主要心理学著作有《对感官知觉理论的贡献》( 1856-
1862)、《关于人类和动物灵魂的演讲录》( 1863)、
《生理心理学原理》( 1873-1874)、《心理学大纲》
( 1896)、《心理学导论》( 1911)和《民族心理学》
( 10卷,1900-1920)。
冯特 ( Wilhelm Wundt,1832年 8月 16日 ―1920 年 8月 31日),
德国心理学家,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创立者。他的《生理心理学原理》是近代心理学史上第一部最重要的著作。 1836年冯特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875年任莱比锡大学哲学教授,
1879年在该校建立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实验室。
二战以后社会心理学发展趋势
研究领域拓宽,涉及人类行为的方方面面。
理论多元化,,小理论,化解释与预测行为。
开展了应用社会心理学研究。
第三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
(一)价值中立原则
(二)系统性原则
(三)伦理原则第三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观察法
1、自然观察
2、参与观察
(二)调查法
1、访谈法(准备工作、接近被访谈者、应对拒绝的技巧、谈话与提问技巧、追问技巧)
2、问卷法下面是咨询过程中的一段对话:
来访者:我感到他咳嗽是在针对我 。
咨询家:我知道你是确实是感觉到了,当时你是怎样想的 。
来访者:我感到很不安,我很在意他的声音,我难受极了 。
咨询家:你感到很难受,不安,但又无法摆脱,感到很无奈是吗?
来访者:是的 。 不仅如此,我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学习不进去 。
咨询家:学习不进去?
来访者:我脑海中在他咳嗽时会胡思乱想,认为他可能是恨我,故意的 。
咨询家:你有什么理由认为他咳嗽就是针对你的呢 。
来访者:我想可能是我拒绝他的求爱缘故吧?
咨询家:现在我们试想一想,他咳嗽是否有别的什么原因?
…………
1,在上段对话中,咨询员使用了下列哪些提问技术 。 ( A)
A,开放式提问
B,闭合式提问
C,半封闭式提问
D,反诘式提问
2,在上段对话中,咨询员使用了下列哪些咨询技术? ( ABC)
A,内容反应
B,情感反应
C,重复技术
D,解释技术第三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三)档案研究法
(四)实验法
1、基本概念 自变量 因变量 信度效度
2、实验的类型效绩警戒实验切尔诺贝利核电站 1986
核电站的监督人员睡眠被剥夺正确的操作规程被忽视
,使用了不正确的的安全规程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事故由于缺少睡眠的 倒班的工程师的 错误指令导致事故第四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一、社会学习论
(一)简史(行为主义 社会学习论)
巴浦洛夫(俄国)
华生(美国)
斯金纳(美国)
行为主义代表米勒、多拉德班杜拉、沃尔特斯社会学习论
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 1849年 9月
14日出生于梁赞的一个牧师家庭,1860年进入神学院,1870年改变成为当牧师的初衷,进入圣彼德堡大学学动物生理学。 1875年转入军事医学院学习,1883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884年获任军事医学院副教授,1890
年起成为军事医学院药理学教授,1895年起为生理学教授,1904年因消化腺生理学研究的卓越贡献而获诺贝尔奖金。他一生最突出的贡献是关于高级神经活动的研究。他是用条件反射方法对动物和人的高级神经活动进行客观实验研究的创始人,也是现代唯物主义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立者。
他发展了谢切诺夫关于心理活动反射本性的学说,把反射解释为有机体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要素。他详细地研究了暂时神经联系形成的神经机制和条件反射活动发展与消退的规律性,论述了基本的神经生理过程 —— 兴奋和抑制现象的扩散和集中及其相互诱导的规律,提出了神经系统类型的学说和两种信号系统的概念。他的条件反射理论是后来行为主义发展的奠基石,华生借此构成行为主义纲领。
主要著作有:,心脏的传出神经,(1883)、
,主要消化腺机能讲义,(1897)、
,消化腺作用,(1902)、
,动物高级神经活动 (行为 )客观研究 20年经验:条件反射,
(1923)
,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1927)等。
巴甫洛夫,伊凡 ·彼德罗维奇
(Pavlov,Ivan Petrovich 1849—
1936)
巴甫洛夫的狗
华生( 1878— 1958)生于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格林维尔,1900年获得福尔满大学硕士学位。后入芝加哥大学,就学于杜威、安吉尔、唐纳尔森和洛布,1903年获得该校第一个心理学博士学位。后任芝加哥大学讲师和心理实验室主任,并很快成为比较心理学领域的领导者。 1908年转任约翰,霍布金斯大学教授。 191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20年,因桃色事件引起家庭纠纷与妻子离婚而被迫改行从事广告商业活动,直至 1945年退休。但在 20世纪 20,30年代,他还著书立说宣扬行为主义,做了大量心理学普及工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宣布了行为主义学派的三个原则:
1.心理学应该研究行为,而不是意识;
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应该是客观的方法,比如观察法;
3,心理学研究的目标是为了,预测人的行为,并控制人的行为,。
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 —— 华生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让他们在我设定的环境中成长。那么我保证不论他们的潜能、能力、爱好或者祖先的种族如何
,我能够把他们培养成我所任意选定的人--医生、律师、
艺术家、工头,甚至乞丐或者小偷。”
斯金纳,伯尔赫斯 ·弗雷德里 (Skinner,Burrbus
Frederick 1904— 1990)
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 1904年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萨斯奎汉纳,从小对动物及人类行为感兴趣,1922年进纽约哈密尔顿学院主修文学,获英语科学士学位。后上哈佛大学专修心理学,师从当时著名的心理学家 E·G布林。 1930年和 1931年分别获该校心理学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此后 5年时间留任哈佛大学研究员。 1936— 1944
任明尼苏达大学讲师、副教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参与美军秘密作战计划,采用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方法训练鸽子,用以控制飞弹与鱼雷。
1945年出任印第安纳大学心理学系主任。 1948年重返哈佛大学,担任心理学终生教授。 1990年 8月 18日卒于波士顿。其一生中主要著作有,有机体的行为,(1938),,科学和人类行为,(1953),,言语行为,(1957)、
,强化程序,(1957),,教学技术,(1968),,关于行为主义,(1974)、
,超越自由和尊严,(1971)。
他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发展了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提出了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他所设计和发明的,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在 60年代曾风行一时,对西方教育界产生深刻的影响,他在心理治疗、儿童行为矫正领域卓有贡献,属行为矫正技术的创始人之一。
斯金纳的实验
艾伯特 班杜拉 1925―,美国心理学家,
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来源于直接经验的一切学习现象实际上都可以依赖观察学习而发生,其中替代性强化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 1974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80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一、社会学习论
(二)学习的机制三种机制:
联想(巴甫洛夫的狗)
强化(斯金纳的猫、美国动物士兵)
模仿(儿童的学习)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望梅止渴熟能生巧鹦鹉学舌一、社会学习论
(三)观察学习 ( 班杜拉,对他人行为与结果得观察,获得新的行为反应模式,或对已有行为模式加以修正。)
1、注意过程
2、保持过程
3、动作再现过程
4、动机过程第四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二、社会交换论 (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
(一)简史创始人:霍曼斯( G.Homans,1950 )
代表人物:霍曼斯、布劳,Thibaut及 Kelly( 1959)
社会交换理论的理论来源有如下几个方面:
以大卫?李嘉图和亚当 ·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
以列维 ·施特劳斯为代表的结构人类学;
B.F.Skinner和 Albert·Bandura的行为心理学;
Thibaut和 Kelly的社会心理学。
第四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霍曼斯( 1950)和 Thibaut及 Kelly( 1959)
验证并精确表达了付出与回报这一对概念,
并且分析了它们对人际关系形成的影响;
Gouldner在 1960年首次将这一行为理论命名为社会交换。
Altman和 Taylor( 1970)进一步运用这些概念来分析它们如何影响人际关系的发展;
Roloff( 1987)运用 Gouldner的交换准则提出了人际交往和互动的行为公理。
第四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二、霍曼斯提出了交换理论的几个基本命题
1、成功命题 (个人的某种行为越是经常的得到相应的报酬,他就越可能重复这一行动)
2、刺激命题 (相同的刺激可能会带来相同或相似的行为。)
3、价值命题 (如果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采取该行动。)
4、剥夺与满足命题 (某人在近期内获得的相同报酬的次数越多,
那么,这一报酬的追加部分对他的价值就越小。)
5、侵犯与赞同命题 (当个人的行为没有得到预期的报酬或者受到了没有预料到的惩罚时就可能产生愤怒的情绪,并有攻击的行为;当个人的行为得到预期的报酬,甚至超过预期值时,或者没有得到预期的惩罚时,
他会感到高兴,并产生赞同的行为。)
第四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三、符号互动论 (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派别。又称象征相互作用论或符号互动主义。 )
(一)简史该理论源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 W.詹姆斯和 G.H.米德的著作。
但最早使用符号互动这一术语的是美国社会学家 H.G.布鲁默 。
E.戈夫曼是符号互动论在当代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
1、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其意义为基础的。
2、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对他人的互动,
而不是存在事物自身中。
3、个体在应对他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
(二)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
1、心智、自我和社会不是分散的结构,而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三者形成与发展都以使用符号为前提。
2、语言是心智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
3、心智是社会过程的内化,内化就是人的,自我互动,
过程,个体通过人际互动学到了有意义的符号,然后用它进行内向互动并发展自我。社会的内化过程伴随着个体的外化过程。
4、行为是个体在行动过程中自己,设计,的。
5、个体行为受其自身对情景的定义制约。
6、身份及其意义存在于互动过程中,是个重要问题。
7、自我是主我和客我互动的结果。
(三)符号互动论主要观点
应用符号互动论有助于对许多问题的理解,如对社会越轨、精神疾病、集体行为、儿童社会化、死亡和挣扎、老年、
疾病与痛苦和艺术社会学的理解等等。
第四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四、精神分析论
(一)概述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
。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临床心理学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它的影响可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提并论。
(二)早期精神分析论的主要观点(弗洛伊德 经典理论)
他一生中对心理学的最重大贡献是对人类无意识过程的揭示,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人类的性本能理论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该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
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是能够被自己觉察到的,只要我们集中注意力,就会发觉内心不断有一个个观念、意象或情感流过,这种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叫做意识。
而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生命力却在不知不觉的潜在境界里发生,因不符合社会道德和本人的理智,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觉察,这种潜伏着的无法被觉察的思想、观念、欲望等心理活动被称之为潜意识。
下意识乃界于意识与潜意识的层次中间,一些不愉快或痛苦的感觉、觉、意念、回忆常被压存在下意识这个层次、一般情况下不会被个体所觉察,但当个体的控制能力松懈时比如醉酒、
催眠状态或梦境中,偶尔会暂时出现在意识层次里、让个体觉察到。
1、意识与潜意识理论(精神层次理论)
2、“力必多”理论(性本能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
弗洛伊德是泛性论者,在他的眼里,性欲有着广义的含意,是指人们一切追求快乐的欲望,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当这种能量(弗洛伊德称之为力必多)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
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①口欲期;②肛门期; ( 1岁半以后) ③性蕾欲期; ( 儿童到3岁以后,开始对异性父母眷恋,对同性父母嫉恨,俄底普斯( Oedipus)情结和厄勒克特拉( Electra)情结) ④潜伏期; ( 青春期 ) ⑤生殖期。 ( 成年人成熟 )
弗洛伊德在后期对提出了死亡本能即桑纳托斯( thanatos),它是促使人类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状态的力量。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生命的最后稳定状态,生命只有在这时才不再需要为满足生理欲望而斗争。只有在此时,
生命不再有焦虑和抑郁,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终目标是死亡。死亡本能派生出攻击、被坏、
战争等一切毁灭行为。当它转向机体内部时,
导致个体的自责,甚至自伤自杀,当它转向外部世界时,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等。
3、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
4、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
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
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
快乐原则
建立人格的基础
为自我所控制和调节
自我
现实原则
人格的执行部分
统辖本我与超我
超我
至善原则
人格中体现道德准则的部分
发源于自我冰山一角
5、释梦理论
6、心理防御机制理论它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
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
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
(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认为精神活动是由意识与潜意识活动组成的,借助于象征语言 (梦、幻想 )而互相交流。精神活动具有力求将意识与潜意识整合为一体的倾向。这个学派认为,帮助病人正确面对其潜意识活动,便可增进内省能力,使精神症状得以缓解。
(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荣格和弗洛伊德在理论体系上有许多不同之处:
(1)两人皆重视潜意识,但荣格的潜意识范围较广,除包括弗洛伊德所强调的婴儿根源外,荣格还强调人格的种族根源。其次,荣格所谓的潜意识不同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弗氏的潜意识只有非理性的成分,而荣格的潜意识为心理能量及智慧的根源,所以具有积极性。
(2)荣格对于人类的看法包含目的论和因果论,他认为人类行为是由个人及种族的历史和对生活的期望所形成。也就是说,
一个人的行为受过去和未来的影响。而弗洛伊德的理论认为,
一个人的行为是受过去的影响。
(3)荣格反对弗洛伊德的泛性论,他不认为,力比多,是性欲的来源,而认为是生命力的来源。
(4)弗洛伊德学说过分强调生命中的病理部分和人的缺陷,而荣格则喜欢从一个人的健全方面着手研究。
(5)按荣格的观点,人具有一种持久、创造的发展,以及追求完美的渴望。此一看法,不同于弗氏无休止地重复本能性目标,
直到老死
(三)新精神分析论的主要观点
1、霍妮的,文化因素,论
2、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 1) 学习信任阶段( 0-18个月)
( 2)成为自主者阶段( 18月 -4岁)
( 3)发展主动性阶段( 4-5岁)
( 4)变的勤奋阶段( 5-11岁)
( 5)个人同一感阶段( 5-11岁)
( 6)承担社会义务阶段( 18-30岁)
( 7)显示创造力阶段(中年及壮年期)
( 8)达到完善阶段(从成熟到晚年)
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第一单元 社会化一、社会化概念个体在特定的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中,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由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内容
( 一 ) 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产与生活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
( 二 ) 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 。
( 三 ) 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确立人生理想 。
( 四 ) 培养社会角色 。
第一单元 社会化三、社会化的条件
(一)经历生活依赖期,是基础。
(二)本能能力。 (大脑 )
四、社会化的载体
(一)家庭
(二)学校
(三)大众传播媒介
(四)参照群体第一单元 社会化五、社会化的外延
( 一 ) 政治社会化:个体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信念形成的过程 。 其目的是将个体培养和训练成遵守政府规定,服从国家法律,行使正当权力,承担应尽义务,促进政治稳定的合格公民 。
( 二 ) 道德社会化:将道德规范逐渐内化的过程就是道德社会化 。
美国学者 R.赫什等人提出人的道德性一般表现为 3个方面:第一,关心他人,愿意帮助和保护别人 。 这种关心是自觉自愿的,发自内心的 。
第二,对道德问题做出判断 。 社会中的道德准则时常是互相冲突的,
对道德问题作出的不同判断会导致不同的行为 。 第三,行动,即在个人关心他人和做出判断的基础上采取的行动 。
( 三 ) 性别角色社会化:个人学习自己所属文化所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过程 。 性别角色社会化基本是随文化而异的 。
( 四 ) 语言社会化第二单元 社会角色及其理论一、社会角色的概念二、社会角色的分类
(一)、按角色获得方式可分为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
(二)、按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可分为规定行角色和开放行角色
(三)、按角色的功能可分为功利型和表现型角色
(四)、按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可分为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三、角色扮演过程:
(一) 角色期待
(二) 角色领悟
(三) 角色实践四、角色失调个体在角色扮演中产生矛盾、障碍,甚至遭遇失效。
(一)角色冲突
(二)角色不清
(三)角色中断
(四)角色失败第二单元 社会角色及其理论第三单元 自我、身份和自尊一、自我
(一)自我的概念自我、亦称自我意识主我与客我镜我 自我概念是个体自我知觉的体系与认识自己的方式。
(二)自我的结构自我的结构有五个层面,即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和反思自我
1、物质自我 2、心理自我 3、社会自我 4、理想自我 5、反思自我
(三)自我概念的功能
1、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 2、解释经验 3、决定期待第三单元 自我、身份和自尊
(四)自我概念的行成与发展自我概念的行成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1、生理自我
2、社会自我
3、心理自我。
(五)自我概念的测量二、身份
(一)身份的定义
(二)身份的特点
1、客观性 2、主观性 3、多重性 4、稳定性 5、契约性第三单元 自我、身份和自尊三、自尊
(一)自尊的概念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评价的结果。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二)影响自尊的因素
1、家庭中亲子关系的影响
2、行动表现的反馈
3、选择参与和扬长避断
4、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
(三)自尊的测量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自我实现理论)
自我实现尊重爱和归属安全生理自我实现就是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第一单元 社会知觉一、基本概念(即社会认识过程)
二、社会知觉的范围
(一)对他人表情的知觉
1、面部表情
2、身段表情
3、言语表情
(二)对他人人格的知觉
(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四)对行为原因的认识第一单元 社会知觉三、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一)认知者的经验何为图式新事件输入对此事件有无主动图式?
产生推理
-存储事件
-存储推理长时记忆关于事件的输出信息寻找相应的图式图式是否存在创新图式没有否是
(一)认知者的经验图式的作用:
1、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
2、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
3、影响记忆
4、影响自我自觉
(二)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物以类聚、情人眼里出西施)
(三)认知者的情绪 (惺惺相惜、执手相看泪眼)
第二单元 印象形成与管理一、印象及其形成的概念二、印象形成的效应
(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二)光环效应
(三)刻版印象三、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印象形成最终并不停留在各种具体特征上面
(一)加法模式
(二)平均模式
(三)加权平均模式
(四)中心品质模式第二单元 应象形成与整视四、印象管理(印象整饰)
(一)印象管理的概念
(二)印象管理的作用
(三)印象管理的策略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的各种印象会影响对方的反应
1、按社会常模或以对方的好恶整饰自己。
2、隐藏自我
3、按社会期待整饰自己
4、投其所好。
第三单元 归因一、归因的概念,指个体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二、行为原因的分类
(一)内因与外因
(二)稳定性与易变性
(三)可控性与不可控三、控制点理论
– 罗特 (美国,Rotter,1954)的控制点( lous of
control)的概念
– 内控者
– 外控者第三单元 归因第三单元 归因四、归因原则
(一)不变性原则(海德理论)
(二)折扣原则(凯利)
(三)协变原则 (凯利,三维理论:刺激客体、行为主体、背景)
五、影响归因的因素
(一)社会视角的影响
(二)自我价值保护
(三)观察位置
(四)时间因素第四节 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一、社会动机的概念二、动机过程第一单元 社会动机概述需要 心理紧张 动机 行动 目标需要满足
、紧张解除 新的需求三、动机的功能
(一)激活功能
(二)指向功能
(三)维持与调节功能四、动机的分类
(一)按性质可分为自然动机与社会动机
(二)按作用可分为优势动机与非优势动机
(三)按个体是否意识到可分为清晰动机与模糊动机。
五、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倒 U曲线)
第二单元 社会动机与社会行为一、亲合动机亲合是人际吸引的最低层次。
亲合动机导致亲合行为。
(一)亲合起源于依恋
(二)亲合动的作用
1、满足个体某些社会性需要
2、获得信息
3、减轻心理压力
4、亲合可使个体避免窘境第二单元 社会动机与社会行为
(三)影响亲合的因素
1、情境因素
2、情绪因素
3、出生因素第二单元 社会动机与社会行为二、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动机。
(一)成就动机的重要性
(二)抱负水平
( 三)影响成就的因素
1、目标的吸引力
2、对达到目标所承受风险的估计
3、成功与失败的主观概率
4、个体为实现目标施展自己才干的机会
(四)培养成就动机应注意的问题第二单元 社会动机与社会行为三、社会赞许动机为取悦于人的个人行为动机,称为社会赞许动机。
(一)社会赞许动机的作用
(二)社会规范对赞许动机的影响四、侵犯侵犯是侵犯行为的简称。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的行动。侵犯是由侵犯动机引起的。
(一)侵犯的构成
(二)侵犯的原因
1、本能论的解释
2、挫折 —— 侵犯学说
3、社会学习论的观点第二单元 社会动机与社会行为五、利他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又不期待任何回报的行为。
(一)利他的性质
1、利他是一种亲社会行为
2、利他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3、利他行为是由利他动机引起的
(二)利他产生的条件
1、外部因素
( 1)自然环境
( 2)社会环境
( 3)时间压力
( 4)利他的对象的特点第二单元 社会动机与社会行为
2、利他者的心理特征
( 1)心境
( 2)内疚
( 3)人格
3、利他技能
(三)对利他行为的解释
1、生物学观点
2、社会交换论的观点第五节 态度第一单元 态度形成一、态度的概念态度是个体所持有的心理倾向,具有评价性。
内在性对象性稳定性
(一)态度的成分
1、认知成分
2、情感成分
3、行为倾向成分
(二)态度与价值二、态度的功能第五节 态度第单元 态度形成
(一)工具性功能
(二)自我防御功能
(三)价值表现功能
(四)认知功能三、态度的维持
(一)方向
(二)强度
(三)深度
(四)向中度
(五)外显度第五节 态度第一单元 态度形成四、态度的形成态度的形成包括服从 —— 认同 —— 内化三个阶段。
(一)服从
(二)认同
(三)认同第二单元 态度转变态度转变过程就是说服的过程。
一、态度转变模型
(一)传递者
1、信息的 传递者
2、说服的意图
3、说服者的吸引力
(二)沟通信息
1、信息差异
2、畏惧
3、信息倾向性
(三)接受者
1、原有的态度与信念第二单元 态度转变
2、接受者的人格因素
3、个体在面临改变态度的压力时
(四)情境态度转变是在一定背景下进行的,受情境因素影响。
1、预先警告
2、分心
3、重复二、态度转变理论
(一)海德的平衡理论
(二)认知失调
(三)社会交换论第二单元 态度转变海德的平衡理论
从人际关系的协调性出发:认为在一个简单的认知系统里,存在着使这一系统达到一致性的情绪压力,这种压力促使不平衡向平衡过渡。
态度改变遵循最少付出原则。
P-O-X模型说明这个理论。
P(张三)
O(张三女友) X(电影)
P P
OO
OO O
PP P
XX
X XX
平衡不平衡
﹢ ﹣
﹢
﹢
﹢
﹢﹣ ﹣
﹣
﹣
﹣﹣ ﹣﹣ ﹢
﹢ ﹢
﹢
海德的 P-O-X模式图第三单元 动态测量由于态度是个体对人和事物的倾向,目前还难以直接量,
所以态度测量一般使用间接方法。
第六节 人际关系第一单元 人际关系的类型一、人际关系的概念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
(一)个体性
(二)直接性
(三)情感性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一)建立与发展的阶段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经过四个阶段。
1、定向阶段
2、情感阶段
4、稳定交往阶段第六节 人际关系第一单元 人际关系的类型
(二)人际关系的原则
1、相互原则
2、交换性原则
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三、人际关系的类型
(一)主从型
(二)合作型
(三)竞争型
(四)主从 —— 竞争型
(五)主从 —— 合作型
(六)竞争 —— 合作型
(七)主从 —— 竞争 —— 合作型
(八)无规则型第六节 人际关系第一单元 人际关系的类型四、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美国学者舒茨的基本人际关系理论:
(一)个体都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
1、包容需要
2、支配需要
3、感情需要
(二)人际关系需要决定个体与其社会情境的联系
(三)对于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人们有主动表现和被动表现两种形式,二者互补。根据(一)、(二),人际关系的取向有六种。
(四)六种人际关系取向
1、主动包容式
2、被动包容式
3、主动支配式
4、被动支配式第六节 人际关系第一单元 人际关系的类型
5、主动感情式
6、被动感情式
(五)童年期的人际需要是否得以满足以及由此形成的行为方式,对其成年后的人际关系有决定性影响。
1、包容需要
2、支配需要
3、感情需要第二单元 人际吸引一、人际吸引的概念二、影响喜欢的因素
(一)相似性人们喜欢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
1、信念、价值观及人格特征的相似
2、吸引力
3、社会地位的相似
4、年龄的相似
(二)互补互补可视为相似性的特殊形式。形式有三种
1、需要的互补
2、社会角色的互补
3、人格某些特征的互补第二单元 人际吸引
(三)外貌吸引力
(四)人格品质
(五)熟悉性和邻居性第三单元 人际互动一、人际互动的概念二、人际互动的形式人际互动有合作与竞争
(一)合作及其基本条件
(二)竞争及其基本条件竞争是寻求目标的行为。其基本条件是:
1、只有双方对同一目标进行争夺才能形成竞争
2,目标是较为稀有者难得
3、争夺中可能出现零和冲突,也可能出现双赢结局
4、竞争是有理性的
(三)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第七节 人际沟通第一单元 沟通的结构与功能一、沟通的概念二、沟通的结构
(一)信息源
(二)信息
(三)通道
(四)信息接受者
(五)反馈
(六)障碍
(七)背景第七节 人际沟通第一单元 沟通的结构与功能三、沟通的功能
(一)获得信息的手段
(二)思想交流与感情分享的工具
(三)满足需要、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
(四)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过程
(五)协调群体内部行为,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与效率的提高四、人际沟通的分类
(一)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二)上行沟通、下行沟通与平行沟通
(三)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
(四)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第七节 人际沟通第一单元 沟通的结构与功能五、沟通网络沟通网络是各种沟通方式组合形成的
(一)正式沟通网络
(二)非正式沟通网络第二单元 体语沟通一、目光与面部表情
(一)目光
(二)面部表情二、身体运动和触摸
(一)身体运动是个体最易发现的一种体语
(二)触摸是人际沟通的有力方式三、姿势四、人际距离第七节 社会影响
社会影响( social influence)指运用个人或团体的社会力量( social power)在特定方向之上改变他人态度或行为。
社会力量的六种来源( French和 Raven/1959)
– 奖赏的权力(老板对下级、父母对孩子)
– 压制的权力
– 参照的权力
– 法定的权力
– 信息权力第一单元 从 众一、从众 (conformity)的概念在压力之下发生行为改变的倾向。行为特点如下:
压力的真实性与虚拟性并存
行为的意识层面
自愿性二、从众的功能
使社会趋于一致(社会层面)
适应社会生活(个体层面)
去个体化第一单元 从 众三、从众的类型
真从众
权宜从众
反从众四、从众的行为原因
寻求行为参照
避免对偏离的恐惧
群体凝聚力四、影响从众
(一)群体因素
一致性
凝聚力
群体规模
(二)个体人格因素
自我评价
自信心
(三)情境的明确性第一单元 从 众阿希( S.Asch,1956)的线段判断实验标准直线 比较直线阿希从 1951年开始,1956,1958年又多次重复这项实验,结果发现:
·
·约有 15%
·
阿希( S.Asch,1956)的人数情境实验
0
10
20
30
40
50
60
从众的比例
(
%
)
3 6 9 12 15
人数对从众行为的影响
“满足延迟”实验第二单元 社会促进与惰化一、社会促进的概念
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效绩的现象。
两种效应结伴效应观众效应二、社会惰化的概念
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三、优势反应强化 —— 对促进和惰化的理论解释第二单元 社会促进与惰化第三单元 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一、模仿
(一)模仿的概念
(二)模仿的意义
1、模仿是学习的基础
2、适应作用
3、促进作用
(三)模仿的发展
(四)塔尔德的《模仿律,( 下降率、几何级数率、先内后外率)
二、暗示
(一)暗示的概念
(二)概念的分类
1、按信息的来源可分为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
2、暗示者的目的可分为有意暗示和无意暗示
3、暗示双方的接触关系可分为直接暗示与间接暗示
4、暗示效果可分为暗示及反暗示
(三)影响暗示效果的主要因素第三单元 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三、社会感染
(一)社会感染的概念 (双向性、爆发性、接受的迅速性)
(二)感染的分类
1、个体间的感染
2、大众传媒的感染
3、大型开放群体的感染第三单元 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第八节 爱情、婚姻与家庭第一单元 爱情一、爱情的概念二、爱情发展的阶段三、爱情的形式四、爱情三角形第二单元 婚姻一、婚姻的概念二、夫妻关系的类型
(一)爱情型
(二)功利型
(三)平等合作与分工型
(四)建设型
(五)惰性型
(六)失望型
(七)一体型第三单元 离婚一、夫妻之间的心理冲突
(一)需求不满
(二)价值观念不一致
(三)远离的,自我,
(四)夫妻的性差异二、离婚
(一)离婚的概念
(二)离婚的原因第四单元 家庭一、家庭的概念谢谢!
走向成功,始于足下 !
知道不如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