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城市灾害及其防治第一节 城市地质灾害第二节 城市火灾及其防治第三节 城市洪涝灾害及其防治第四节 其他灾害
城市灾害 ( urban disaster) 是发生在城市范围内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的各种灾害 。
主要有:
① 地质灾害;
② 气象灾害;
③ 火灾;
④ 各种交通灾害;
⑤ 各种传染病和环境污染等 。
第一节 城市地质灾害一、城市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危害
地质灾害( geological disaster)是地壳动力地质作用及岩石圈表层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和影响之下,使城市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命及财富遭受损失的现象。
城市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灾害、崩滑流灾害、地面变形灾害、开挖工程灾害、水土流失灾害、风沙尘暴灾害和海平面上升灾害等七种。
( 一 ) 地震灾害
地震是城市面临的第一大天灾,是城市环境使居民遭受最致命打击的城市灾害 。 杀伤杀死城市居民的既是地震本身,
也是人们自己建造的建筑物,但绝大多数的人是死于后者 。
地球也有象脉搏那样的连续不断的振动,叫做脉动。脉动都以周期相近,振幅变化不大的波动系列出现。有时地球表面突然山崩地裂,河川倒流,房屋倒塌,电线扯断,
有时常在地面造成隆起和沉陷,这种突然快速的颤动就是地震。
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年约有 500万次。其中约 5
万次人们可以感觉到;能造成破坏的约有 1000次; 7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一年有十几次。
地震就是因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它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强烈的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很大的灾难,是威胁人类的一种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
这是 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的工厂厂房中、日、美三国的地震灾害 (1906-2004,7级以上)
时间 地点 震级(里氏) 死亡人数
1906.4.18-19 美国 8.3 452
1920.12.16 中国 8.6 100000
1923.9.1 日本 8.3 100000
1927.5.22 中国 8.3 200000
1932.12.26 中国 7.6 70000
1933.3.2 日本 8.9 2990
1946.12.21 日本 8.4 2000
1948.6.28 日本 7.3 5131
1976.7.28 唐山 7.8-8.2 242000
1988.10.17 加州 7.5 62
1995.1.17 日本 7.2 5500
1999.10.21 中国台湾 7.6 3000
2004.12.26 印度洋 8.7 280000
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比人类威力最大的爆炸要大好多倍。唐山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 12万 5千千瓦双轮内冷发电机组连续运转 8年的总电能,地震波约等于
400个广岛原子弹。大地震的破坏力是相当惊人的,在山区造成崩塌,在城市引起火灾,在海上激起海啸,
以致远在离震源数千公里外的地方都可能受到影响。
地震在历史上一直是巨大的灾难。有记录的最严重的地震是,1556年在我国陕西省发生的关中地震,有
83万人死亡; 1737年在印度加尔各答发生的地震 30万人死亡。
地球内部由表及里可分为 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据统计约有 92%的地震发生在地壳中,其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由于引起地壳震动的原因不同,可以把地震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
构造地震是由于岩层断裂,发生变位错动,
在地质构造上发生巨大变化而产生的地震,也叫断裂地震。目前世界上发生的地震 90%以上属于构造地震。构造地震的震源深度通常多在
60公里以内。
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 震源 。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称为 震中 。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称为震中距。震中距在 100km以内的称为地方震; 100-
1000km的称为近震;超过 1000km的称为远震。
地震有两个主要参数,一是震级,二是烈度。震级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只跟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
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
30倍。按震级大小分,7级和 7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大震; 7级以下,5级和 5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强震或中强震;
5级以下,3级和 3级以上的,称为小震; 3级以下,1级或 1级以上的称弱震和微震。小于 1级的称为超微震。
记录到的世界上最大地震是 8.9级,发生于 1960年 5月 22
日的智利地震。
地震对某一地区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称地震烈度,简称为烈度。一般而言,震级越大,烈度就越大。同一次地震,
震中距小烈度就高,反之烈度就低。影响烈度的因素,除了震级、震中距外,还与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和地基条件等因素有关。
我国将地震烈度划分为 12度
3度:少数人有感,仪器能记录到; 4-5度:睡觉的人会惊醒,吊灯摆动; 6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 7-8度:
房屋破坏,地面裂缝; 9-10度:桥梁、水坝损坏、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 11-12度:毁灭性的破坏。
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运动引发的,如地球板块运动、火山爆发等这些碰撞点都是地震多发区。
地震发生较多又比较强烈的地带,叫地震带。世界主要有两大地震带:
一是 环太平洋地震带,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从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日本列岛南下至我国台湾省,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释放能量占全球地震释能量的
76%;
二是 喜马拉雅 -地中海地震带,从印度尼西亚经缅甸到我国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区,越过帕米尔高原,经中亚细亚到地中海及其附近地区,释放能量占全球地震释放能量的 24%。我国处在世界上两大地震带之间,大陆地震约占世界大陆地震的三分之一。
地震有横波与纵波。横波振动方向与波前进方向垂直,
而纵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
纵波表现为上下跳动,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横波振幅比纵波大,破坏力大,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地震前自然界发生的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叫地震前兆。常见的有:地下水异常变化,动物异常反应,地壳变形,小地震活动,地声、地光、地磁变化、重力变化、
地电变化、地应力变化、地下水中氡气含量或其它化学成份的变化、地震波速度变化等。
地震灾害是群灾之首,它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地震造成建筑物破坏以及山崩、滑坡、泥石流、地裂、地陷、喷砂、冒水等地表的破坏和海啸。因地震的破坏而引起的一系列其它灾害,包括火灾、水灾和煤气、有毒气体泄漏,细菌、
放射物扩散、瘟疫等对生命财产造成的灾害。
地震发生时,头脑冷静,反应敏捷。在家中要就地避险,
不可贸然外逃,可选择较安全的地方(如床下、桌子底下)
躲避;住单元楼内,可选择开间小的卫生间、厨房、储藏室及墙角躲避; 同时,要关闭电源,关闭煤气,熄灭炉火,
防止发生火灾和煤气泄溢;高层住户向下转移时,千万不能跳楼,也不能乘电梯。当大地震后,利用两次地震之间的间隙,迅速撤离。
在室外,汽车司机要选择安全地带刹车,火车司机,要采取紧急制动措施,稳缓地逐渐刹车;要停留在开阔地方,远离高大建筑物,高压线;在山坡上注意滚石,同时要远离陡崖,
防止滑坡、泥石流的威胁。
发生地震时若在工作岗位上,要立即关闭机器,切断电源,赶紧藏在办公桌下或其它较为坚固且不易发生危险后果的设备下,震后从楼梯迅速撤离;对于特殊的部门(如电厂、煤气厂、钢厂、核反应堆等)应按专门操作程序运作。
在公共场所,影剧院、体育馆,观众应躲在排椅下,舞台脚下或乐池,震后有秩序地组织观众分路疏散;稳定观众情绪,防止慌乱、拥挤,有组织有步骤地向空旷安全处疏散;学生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在操场或室处时,可原地不动蹲下,
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紧急避震时选择空间狭小的地方,是因为一旦房屋倒塌,这些地方往往容易于形成三角空隙,给人们以等待救援的机会。
切记
千万不要跳楼! 不要靠近在窗户!不要到阳台上去! 不要乘电梯 !
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要避免拥挤,要避开人流,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
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
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用书包等保护头部;
等地震过去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
在商场、书店、展览馆、地铁等处:
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
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柜台;
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
避开广告牌、吊灯等高耸或悬挂物。
在行驶的电(汽)车内: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
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过去后再下车。
在户外,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
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
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
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
楼房,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
过街桥、立交桥;高烟囱、水塔下。
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 广告牌、吊车等。
避开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
避开其他危险场所:
狭窄的街道;危旧房屋,危墙;女儿墙、高门脸、雨篷下;
砖瓦、木料等物的堆放处。
在野外怎样避震
避开山边的危险环境:避开山脚、陡崖,以防山崩、滚石、
泥石流等;避开陡峭的山坡、山崖,以防地裂,滑坡等。
躲避山崩、滑坡、泥石流:
遇到山崩、滑坡,要向垂直于滚石前进方向跑,切不可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
也可躲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地沟、坎下;特别要保护好头部。
燃气泄露时:用湿毛巾护住口、鼻,千万不要使用明火,
震后设法转移。
遇到火灾时:趴在地上,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地震停止后向安全地方转移,要匍匐,逆风而进。
毒气泄露时:遇到化工厂着火,毒气泄漏,不要向顺风方向跑,要绕到上风方向去,并尽量用湿毛由捂住中、
鼻。应注意避开的危险场所:生产危险品的工厂;危险品,易燃、易爆品仓库等。
如果被埋压怎么办
地震后,余震还会不断发生,你的环境还可能进一步恶化,你要尽量改善自已所处的环境,稳定下来,设法脱险。
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悬挂物或其他危险物;
用砖石、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时再被埋压;
不要随便动用室内设施,包括电源、水源、明火等;
闻到煤气及有毒异味或灰尘太大时,用湿衣物捂住口、
鼻;
不要乱叫,保持体力,用敲击声求救。
救人方法:
挖掘被埋压人员时应保护支撑物,以防进一步倒塌伤人;
使伤者先暴露头部,清除其口鼻内异物,保持呼吸畅通,
如有窒息,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被压者不能自行爬出时,不可生拉硬扯,以免造成进一步受伤;
脊椎损伤者,搬运时,应用门板或硬担架;
发现一时无法救出的存活者,应立下标记,以待救援。
救人原则:
先救近,后救远;
先救易,后救难;
先救青壮年和医务人员,以增加帮手。
在灾后特殊环境下怎样生活
注意饮食和个人卫生。
搭建和居住防震棚要注意防火。
积极投入恢复重建工作。
按规定服用预防药物,增强身体抵抗力,防止传染病。
地震,可以瞬 间将人们的美好的生活破坏贻尽。
地震时,
既使在室外,也一定要切记,
避开高建筑物。
地震将大地撕裂时,不要靠近此处,以防进一步塌陷。
建筑物外墙及窗户最易倒塌,
地震时一定不要靠近。
桥梁下面不要去,上面不要停。
地震往往还会引起许多“次生”灾害,如在水库附近,应尽快向高处转移。
地震时要保持冷静,恪守公民的责任与义务,维护社会稳定。
地震是大自然的一种现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自身在不断地同大自然协调与抗争中得到发展。地震可以破坏人们已有的家园,
但它阻挡不了我们建设更好的明天。
地震救援:便携式设备切割钢筋混凝土,气囊垫起重物,救生犬,声纳,红外线设备等 。
中国 VII度以上的地震区面积达 31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 33%,有 45%的城市 ( 包括城镇 ) 位于 VII度和 VII度以上的地震区内 。 北京,天津,西安,
兰州,太原,包头,海口,呼和浩特市等均在的高危区域范围内 。 40多年来中国城市地震死亡总人数和一次最高死亡人数均居世界各国之首,死亡人数约占全世界死亡人数的 60%。
邢台地震后,周总理指示短临预震,成功的有海城,
云南,伽师 。
( 二 ) 崩滑流灾害
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是世界上城市危害比较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 。 它仅次于地震灾害,
危害惨重,分布广泛,且历史悠久 。 城市崩滑流灾害对人类具有多种危害,主要包括:导致人员伤亡,破坏城镇,矿山,企业,学校,铁路,公路,航道,水库等各种工程设施,破坏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 。 特别是中国中西部地区大部分城市处于崩滑流灾害的包围之中 。
( 三 ) 地面变形灾害
地面变形灾害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面裂缝 。
目前沉降带有 6条,即:沈阳营 —— 口;天津 — 沧州 —
德州 — 滨州 — 东营 — 潍坊;徐州 — 商丘 — 开封 — 郑州 —
上海;上海 — 无锡 — 常州 — 镇江;太原 — 侯马 — 运城 —
西安;宜兰 — 台北 — 台中 — 云林 — 嘉义 — 屏东 。
据监测资料统计:西安地裂缝垂向活动速率为 5-
35mm/yr,最大达 56mm/yr;地裂缝经过之处地面开裂,
建筑物破坏严重,地下供水输气管道屡屡错断 。
在中国,造成城市地面塌陷的原因大体上有两个方面:
① 开采地下矿产资源引起塌陷; ② 表面岩溶活动引起塌陷 。
上海地面沉降累计达 2.63米,天津,塘沽达 2.60米 。
上海的地面沉降导致黄浦江,苏州河防汛墙降低,码头,
仓库被毁,桥下净空减少,建筑物出现裂缝,城市基础设施功能下降,地面沉降的结果使这些城市在地形上成为漏斗状洼地,不利于降水排泄 。 近十几年来,上海市因地面变形灾害经济损失高达 50亿元 。 西安铁路大桥倒塌,挖泥沙引起 。
新盖房子墻上出現了裂縫 田地里的裂縫开采地下矿产资源引起塌陷
2006年 4月 16日深圳至汕头高速公路深圳境内 0公里处路面发生塌陷
(四)开挖工程灾害
在工矿企业工程建设过程中产生了大批城市,
如:山西,广西南丹,黑龙江等地 。 在这些城市周围矿产资源开发和隧道等工程建设中经常发生突水,突泥,冲击地压,冒顶,煤瓦斯突出等 。
煤田自燃和煤矿井下自燃主要发生在北方,
它是指煤田,埋藏浅,含量高的煤层和干旱地区干燥煤层发生的煤炭自燃灾害 。
(五)水土流失灾害
水土流失灾害是土壤在外力(风、水等)的作用下,被剥蚀搬运和沉积,由于它的作用发生缓解,平时察觉不到,故有又称之为,静悄悄的危机,和,爬行性的灾难,。气候、地形、
土壤种类和植被覆盖等会影响水土流失的发生,
但人类不合理利用土壤,破坏植被则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
淤积河道土地干裂水土流失危害 冲毁公路
( 六 ) 风沙尘暴灾害
风沙尘暴都是威胁城市安全的灾害性自然现象,但却是与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 。 目前,西部的西安,兰州,银川,乌市,呼市,北京等常受到风沙的侵袭 。 因此,在受风沙尘暴危害严重的城市和地区,加强植被的恢复工作,提高植被的覆盖率,是减少灾害的最佳途径 。
沙尘侵蚀京城 沙埋公路
冬末春季发生大范围的沙尘暴后,受强风扬起的沙尘,
遮蔽了当地日照,能见度甚至为零,超强的沙尘暴又称为黑风暴。沙尘暴会造成人民生命财产及农业的重大损失。
沙尘暴主要发源于沙漠化的地区,土质松软、地面干燥、
地表没有植被。一旦在大范围空气很不稳定及地面风速很大条件下,很容易将地表沙尘吹起,进入空气中而形成沙尘天气。
沙尘暴发生后,颗粒较大的沙尘大多在影响源地或邻近地区后,即沉降到地面;颗粒较小的粒子可以向上传送到
1000至 3000米高空,再借由西风带的气流向东传送。在传送的过程中,一部分因扩散或稀释,使得沙尘随传送的距离愈远;浓度愈低,一部分在传送过程中,受到沉降或降雨 (雪 )的作用而到达地面。
中国西北方的沙尘可东移到日本、韩国及
10000公里外的夏威夷,往南可影响到台湾、香港,甚至达菲律宾,影响范围相当辽阔。
沙尘暴传送到数千公里外的其它地区后,造成当地能见度及大气中悬浮粒子增加,影响该地空气品质。至于受沙尘影响的时间或范围,
则需视源地沙尘暴发生的规模、延续时间,以及远地的气象条件是否于沙尘传送有利。依观测记录,短则数小时,影响能见度,长则一星期,甚至造成泥雨的现象。
沙尘天气分为浮尘、扬沙、沙尘暴三类:
浮尘,悬浮在大气中的沙或土壤粒子,使水平能见度小于
10公里的天气现象;
扬沙,风将地面沙尘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 1— 10公里以内的天气现象;
沙尘暴,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 1公里的天气现象;当水平能见度小于 500米时,为强沙尘暴。
研究显示,沙漠地区的沙尘为地球中悬浮粒子的主要来源,
单是撒哈拉沙漠的沙尘即占了全球大气中 25%的悬浮微粒量。
我国西北地区位于中亚沙漠区中,世界四大沙漠区排第二位
(中非、中亚、北美,澳大利亚 ),西北区沙尘对东亚的大气环境影响不容忽视。
沙尘暴发生的条件为:
地表性质:土质松软、干燥、无植被或草木生长及没有积雪。
气象条件:强烈而持久的地面风、垂直不稳定的气象条件及没有降雨降雪天气现象。
西北各大沙漠面积总和近 600,000km2,主要源地位于 350
N度以北,1250 E以西的西北和华北、蒙古一带,包括新、
甘、河套、内蒙、蒙古等地区。此区域年降雨量在 400mm
以下,且季节分布相当不平均,为东亚发生沙尘暴的主要源地。冬末春季为沙尘暴发生的主要季节,其中以 3月至 5
月发生频率最高,占全年的 60%以上,且每年发生沙尘暴的次数不一。
影响中国华北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北京沙尘天气的沙尘的境外来源地主要是蒙古国。而影响中国北疆地区沙尘天气的境外沙尘源地主要位于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境内的荒漠化地带。
影响中国东部地区沙尘天气的主要是蒙古低涡系统。蒙古低涡形成后,首先卷起当地的沙尘并逐渐南下,将沿途沙尘源地的沙尘一并卷入低涡中,向下游输送。北京正处于下风向地区,深厚低涡系统往往给北京带来沙尘天气。
北京地区沙尘天气的移动路径主要包括两条:北路从蒙古国东、西部地区,经内蒙古浑善达克沙漠西部、化德、张家口至北京;
西路起于甘肃哈密市以东至内蒙古阿拉善盟的中蒙边境,沿河西走廊、贺兰山南,经毛乌素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呼和浩特市和张家口,最终到达北京。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沙尘暴在遇到强大系统过境时,形成远距离输送,影响到北京地区。
2002年 3月 20日沙尘暴中的北京街景。
我国北方划分出 4个主要沙尘暴中心和源区:
1、甘肃河西走廊及内蒙古阿拉善盟;
2、南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地区;
3、内蒙古阴山北坡及浑善达克沙地毗邻地区;
4、蒙陕宁长城沿线。
上述沙尘暴多发地区的沙尘也常随西风和西北气流输送到华北及长江中下游,形成沙尘天气。
沙尘暴频频发生是生态环境恶化的标志之一。我国沙漠、戈壁和沙漠化面积已达 1,653,000km2,并正以每年
2,460 km2/yr速度发展。
土地沙漠化东西部有很大的差别。以贺兰山为界,以西受西北干旱气候控制,缺少降雨,土地利用为绿洲灌溉农业区。沙漠化的因素和表现形式主要是水资源调配不当,下游农耕地因缺水撂荒或沙漠与绿洲过渡带的盲目开垦、樵采及过牧引起,或草场因地表水枯竭、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天然植被死亡,风蚀量增大。
东部受东亚季风的影响,夏秋有一定量的降水,沙漠化主要发生在农牧交错带 (ecotone),冬春干旱季节,由滥垦、
草场严重超载或过牧退化、樵采引起,
以农耕地土壤沙化、砾质化、灌丛沙漠化和沙地活化为主要形式。
20世纪初美国大规模开发西部土地,导致 30
年代震惊世界的“黑风暴”;
60年代,前苏联开垦哈萨克斯坦卡拉库姆荒漠周围土地同样出现强烈的沙尘暴。
美国 30年代以后,对西部的建设和改造中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采取不同成熟期和不同播种期作物间作、套种和作物留茬,大力推行免耕法及改革农机具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前苏联 60年代以后,对中亚的建设和改造中重视兴修水利工程、大力建设农田防护林网都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为世界提供了两种不同的防治沙尘暴技术模式 ---简称农业措施(美国)和林业措施(前苏联)。
我们应吸取这些成功经验。
沙尘暴是由天气过程和地面过程共同作用的产物。但是目前人类控制天气的能力还很有限,
减缓沙尘暴灾害频度与强度的关键在于搞好地面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坚持 "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防治并重 "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方针;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的法规和政策体系,停止导致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一切生产活动,对于超出生态承载能力的地区要采取一定的生态移民措施。
沙尘暴可能诱发过敏性疾病、流行病及传染病。
通常情况下,人的鼻腔、肺等器官对尘埃有一定的过滤作用,但沙尘暴这种剧烈天气现象带来的细微粉尘过多过密,极有可能使患有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人群旧病复发。即使是身体健康的人,
如果长时间吸入粉尘,也会出现咳嗽、气喘等多种不适症状,导致流行病发作。
大风跨越几千公里,将沿途的病菌吹到下风向地区,可能包括一些传染病菌。
沙尘对人体的呼吸系统危害最大,人们不可轻视。特别是抵抗力较差的老年人、婴幼儿以及患有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人群,尽可能远离粉尘源,一旦发现身体有明显不适感,立刻到医院查清病因。
必须在室外活动时,用湿毛巾、纱巾保护眼睛和口,但需要提醒的是,这种简单防护对病毒不起作用。在沙尘暴退去前,建筑工人、清洁工人都应该暂时停止户外操作。建议人们多喝水,多吃清淡食物,不要购买街头露天食品。
希望沙尘暴有绝迹的一天,但事实上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能。
沙尘暴形成的三个条件:
( 1)风是沙尘暴的原始驱动力。无风不起沙。
( 2)沙源,如果没有沙源和很细的沙土等基本物质,光有大气环流也不会形成沙尘暴。
( 3)地表受热后(一般是在干旱的条件下)产生一种不稳定的上升气流,把地面的沙子带到高空,从而形成沙尘暴。
中国林科院利用 1000多个观测站,10年资料模拟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条件做了一些实验( long term located
research),预计到 2050年,我国的干旱区还在扩大,
沙尘暴的来源还会存在的。再加上我们又不可能左右全球变暖和大气环流,从这样的角度来说,自然因素好象对沙尘暴的发生起了主导作用。但我们应该看到这里面有很多人类的活动加剧了它,沙尘暴是土地沙化、荒漠化的一种表现,虽然想要恢复到,风吹草低见牛羊,那样的状态不太可能,但我们可以采取退耕还林草、防沙治沙工程、三北防护林等手段来减少沙源。
沙尘已经掠过日本扑向太平洋西北非大陆的沙尘飘向大西洋的情景。大陆右方即是世界最大沙漠撒哈拉沙漠。图中,大风将沙尘吹向数千公里外的海面。图中的海峡就是直布罗陀海峡,岛屿为加那利群岛。
上图右为 2002年 3月 24日沙尘暴掠过我国山西部分地区时的情景,左为 2001年 10月该地区的情景。两图对比,可以看出沙尘暴强烈程度。
图片范围约 380*630公里上图为 2001年 3月 21日沙尘席卷我国华北地区后直扑渤海、黄海及朝鲜半岛和日本。
狂风越过加利福尼亚湾,吹起下加利福尼亚半岛的沙尘。图片显示出因地表情况不同所造成的扬沙状况也不一样。
沙尘穿越红海 狂风将亚平宁半岛的沙尘吹向地中海谢谢观看,让我们为保护美好环境而努力,珍惜自然,从我做起。
由卫星图片处理而成的高清晰世界地形图。可以从中看到高山、
河流、湖泊、荒漠和森林。
由卫星图片处理而成的全世界夜晚灯光景色图片。
可以看出,城市越大灯光越亮,
城市越多灯光越密。
国家林业局防治沙漠化管理中心:中国将通过实施三大工程防治土地荒漠化趋势,力争到
2010年基本遏制沙漠化的扩展趋势。
土地荒漠化是我国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目前荒漠化趋势已在局部地区得到遏制,
但一些重点荒漠化省区和经济落后地区,仍在加速扩展(点和面)。
我国将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分3个层次,重点实施三大工程防沙、治沙:
( 1)重点抓好2000年启动的“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建设”四期、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国家骨干工程。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主要是通过林草植被保护和恢复、
人工草场基地建设及水利配套等工程,减少工程区扬沙起尘,改善生态环境,使华北和京津地区的风沙危害明显减轻。
,三北”四期工程重点是防沙治沙,“十五”期间,
工程建设区森林覆被率由 10.17%提高到 11.16%,降低风沙危害程度,减少水土流失,增强水源涵养能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建成一批较完备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 2)一江两河(长江、黄河、淮河)、黄河故道等沙化土地的区域性治理工程,有计划、
有步骤地对全国一些区域性沙化土地加速治理,
改善沙区的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 3)加快南方湿润沙地的治理示范工作步伐。
以地方政府投入和社会各种经济力量投入的南方湿润沙地治理工程,主要包括南方沿河、沿海、沿湖沙化土地的治理。
通过这3个层次的治理,力争到2010年基本遏制沙化的扩展趋势,沙化土地不再扩展;
到2030年,在巩固前期治理成果的基础上,
沙化土地总面积开始逐年减少;到2050年,
使在当时经济技术条件下凡能治理的沙化土地基本得到治理,最终在沙区建成比较完备的生态体系。
( 七 ) 海平面上升灾害
全球的气候变暖,地球表面降雨历时加长,强度增大,
加速海洋中冰雪的融化,海平面上升,过去的 100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 0.15-0.45℃,全球海平面上升了 10-20cm。
给沿海城市带来了一系列灾害:
1,影响城市供水:海平面上升加剧盐水入侵危害和阻碍城市污水放而引起的供水水源污染 。
2,阻碍城市防洪:沿海平原城市高程较低,天津和上海现状重现期为 100年一遇的高潮位,将变成 10年一遇,广州降为 20年一遇 。
3,旅游业受到危害:海平面如上升 50cm,大连,秦皇岛,青岛,
北海和三亚滨旅游区淹没和侵蚀加剧后退 31-366m,沙滩损失
24%。
二,城市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 1) 加强对城市地质灾害链,灾害机理,灾害区划,
灾害评估及灾害预警系统的综合研究 。
( 2) 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健全有关减灾法规 。
( 3) 中国城市地质灾害损失惨重,进行城市灾害的综合评价,提出切合实际的因灾设防,因地减灾 。
( 4) 加大城市地质灾害防治的投入,加强防灾工程建设,开展包括城市绿化,水土流失治理,防滑,防泥石流和入海口防潮工程,水库,危坝的加固工程,防洪,防震等城市防灾工程,以及小流域治理 。
( 5)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只顾本单位的眼前利益,忽视社会利益的消极思想。
( 6)加强宣传教育。
( 7)总结减灾经验教训、弥补工作不足。
( 8)推动减灾工作的社会化,为社会减灾做出贡献。
( 9)发展城市地质灾害学科建设。
( 10)制定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减灾措施。
第二节 城市火灾及其防治一、城市火灾的危害
火灾( fire disaster)是一种发生频率最高且又无法预见的城市灾害。它常常孕育于强风、地震、战争等其他重大灾害之中,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及城市建设的破坏十分严重。
湖南衡阳,11.3”火灾吉林市中百商厦特大火灾二、对城市火灾的预防措施
(一)城市火灾的原因
(二)城市规划与消防
对建筑物的层高、不同建筑物之间的防火间距、街区内的道路、消防车道、安全出口、防火墙、防火带、天桥、栈桥,以及消防站的配备、消防用水等。一般地,大楼在 300m以上时就难以防火灾。 9.11美世贸中心大楼过高,人员伤亡惨重,消防能力不够。
(三)建筑与消防
按建筑物材料最低耐火极限分为 5级,其中一级与二级耐火建筑物,主体建筑都是用的非燃烧性建筑材料,
如影剧院的放映室等。
(四)消防用水
(五)灭火设施
消防站的配备,保证在接到报警 5分钟之内达到责任区最远端,一般每个消防站的责任面积 4-7平方公里。
中国火警电话,119 专用线。
(六)业余消防队伍第三节 城市洪涝灾害及其防治一、城市化对洪涝灾害的影响
城市化对雨洪水汇流过程中影响最敏感的因素:
(1)地面覆盖不透水铺砌。
(2)地面排水系统的改造。
(3)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
城市的发展使土地得到充分利用,它往往侵占一些天然河道的洪水滩地和滞洪洼地。
八百里洞庭退耕还湖。
城市化后单位过程线的洪峰流量约等于城市化前的 3倍,
涨峰历时缩短 1/3,暴雨径流的洪峰流量预期可达未开发流域的 2-4倍。
二,中国城市布局特点及洪涝灾害
76%城市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 。
沿海,沿江分布,珠江,长江,淮河,黄河,辽河,
松花江等江河流域集中了中国 90%以上的城市人口,集中了工业总产值和固定资产 90%的资源,集中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精华 。
30%的城市分布在仅占国土面积的 10%的丁字形经济发达的下场地带,即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珠江三角洲和东部沿海低洼地带,处于河流尾堰及海滨地区,海拔在 50m以下,极易遭受洪涝灾害 。
1954年的长江洪水,确保了汉,宁,
沪等沿江大中城市,但淹没农田 313万顷,
损失 100余亿元,死亡人数万计 。
1998年入夏后,长江发生了自 1954年以来的又一次全流域的特大洪水,嫩江,
松花江也发生了历史上的大洪水 。
Do or die!
三,城市洪水的控制和防治
1,增加防洪战略研究
2,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和设备
3,结合具体条件,开辟滞洪区 (荆江分洪区 )
4,制定河流管理法规,明确防洪责任制
20世纪最后 10年时,国际减灾 10年,。
堵口实地模型堵口实地模型
1998年,我国遭受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全国军民万众一心,力挽狂澜,与洪水展开了一场生死搏斗,谱写了一首惊天动地的壮丽诗篇。 98抗洪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历史将记载这一段不平凡的岁月。
第四节 其他灾害一、传染病灾害
传染病灾害 (infectious disease
disaster)是城市的人为灾害,传染病的死亡率在发达国家仅占 1%,在发展中国家仍然是主要杀手,1993年传染病死亡率占
41.5%。
导致传染病的作用因素:
( 一 ) 城市环境变化
温室气体造成气温逐渐上升,对传播传染病的蚊虫,
苍蝇,田螺和啮齿类动物产生巨大影响 。 气候变暖会导致疟疾病人数的增加 。 另外潮湿和持久的大雨也是疟疾突然快速蔓延的主要原因 。
全球变暖 ( global warming)
汉塔病毒和裂谷热病的传播就与修建水坝带来的生态变化有关,水坝改变了河流中水的流向,而且形成水坑,是蚊虫滋生的地方 。
(二)人类活动
城市大量人口造成过度的拥挤,从而导致卫生问题,它是致使传染病扩散的媒介。登革热的传播是当前世界上昆虫携带病毒传染的最重要和最易扩散的病毒。
(三)现代医药的并发症
大约 5%的病人进入急救医院,从他们住院治疗的地方获得传染病。
(四)微生物的适应性和变化
病毒能迅速演变成再次感染以前受感染的病人。如流行感冒病毒有一条继续生存和产生疾病的独特途径。
(五)公共卫生措施的破坏
种牛痘苗和很好的卫生条件有助于防治传染病,保护人体健康。中国近年来公共场所投毒中毒事件增多。
二,城市交通事故交通事故灾害包括 车祸 和 航空灾难 。
全世界死于车祸的累计 3000多万人,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多出 1倍 。 中国仅次于美国,年均死亡人数在 5.3
万左右 。
1988.2.2印度的一辆火车脱轨,致使 105人当场死亡,700余人受伤 。
1988.12.12 伦敦发生了火车连环相撞的事故,造成
53人死亡,150人受伤 。
1992.11.1 巴基斯坦 一列客车与一列货车相撞,当场有 150多人死亡,200多人受伤 。
超速,强行超车,抢道,酒后驾车,疲劳驾驶和无证开车等严重危害交通安全的现象极为普遍 。 人们把交通事故称为,永无休止的交通战争,。
世界上空难事件每年平均有发生数十起,其中运营的客机在 10多起左右,死亡人数均在 100人上下,
直接经济损失达 80多亿美元 。
2002.7.27 乌克兰空军苏 — 27表演时坠毁,伤亡
200多人 。 国航坠韩在于地勤失误 。
资料:历史上的重大航空灾难
1961年 3月 23日,苏联第一个首航太空的宇航员邦达连科被严重烧伤,10个小时后死亡,成为人类载人航天活动中第一个遇难的宇航员。
1967年 1月 27日,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在进行载人飞船地面联合模拟飞行试验时,飞船 指令舱意外起火,在几十秒内
3名航天员被烧死在舱内。
1967年 4月 23日,苏联宇航员弗拉基米尔 ·M· 科马罗夫上校乘坐联盟 1号飞船返回地面时当场被摔死。
1971年 6月 30日,苏联联盟 11号飞船在再入大气层前,实施返回舱和轨道舱分离时,连接两舱的分离插头分离,3名宇航员因急性缺氧、体液沸腾而死亡。
1960年 10月 24日,苏联拜科努尔航天中心火箭发射爆炸事故造成地面 100多人死亡。
1980年 3月 18日,苏联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场火箭发射爆炸导致地面 50名技术人员丧生。
1986年 1月 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第 10次飞行时,发生爆炸,7名航天员当场遇难。
1986年 4月 18日,美国空军的一枚大力神火箭在加利福尼亚州南部的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几秒钟后爆炸,58人受伤。
2003年 2月 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从太空返回地面途中解体,机上 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2003年 8月 22日,巴西第三枚 VLS型卫星运载火箭在发射前进行的最后测试中爆炸。
讨论
防震、防火措施案例分析
案例一 北京 8.26地铁火灾的启示
案例二 韩城市的地质灾害及其成因
案例三 锦州市洪水灾害及其防治习 题
1、简述人为作用产生地面沉降的危害、形成原因及其主要对策和措施。
2、防震要注意什么事项?
3、防火要注意什么事项?
参考文献
1,陈家其,长江三角洲城市建设发展与城市水害,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Vol.4,No.3 Aug 1995:202-208.
2,王绍文,李新一,城市治水对策,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Vol.11,No.4.1998:55-58.
3 仇劲卫,陈浩,刘树坤,深圳市的城市化及城市洪涝灾害,自然灾害学报,Vol.7,No.2.1998:67-73.
4,刘焕金,卢欣等,太原市城区及近郊冬季麻雀种群动态,动物学杂志,Vol.22,No.2 1987:21-25.
5,金磊,我国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体系的理论及方法探讨,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Vol.8,No.1.1991:43-49.
6,周乃晟,城市洪水及其防治,自然杂志,Vol.13,No.9,1990.
7,欧寿铭,潘荔卿,庄马展等,厦门地区酸沉降现状研究,环境科学研究,Vol.9,No.5,1996:51-56.
城市灾害 ( urban disaster) 是发生在城市范围内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的各种灾害 。
主要有:
① 地质灾害;
② 气象灾害;
③ 火灾;
④ 各种交通灾害;
⑤ 各种传染病和环境污染等 。
第一节 城市地质灾害一、城市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危害
地质灾害( geological disaster)是地壳动力地质作用及岩石圈表层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和影响之下,使城市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命及财富遭受损失的现象。
城市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灾害、崩滑流灾害、地面变形灾害、开挖工程灾害、水土流失灾害、风沙尘暴灾害和海平面上升灾害等七种。
( 一 ) 地震灾害
地震是城市面临的第一大天灾,是城市环境使居民遭受最致命打击的城市灾害 。 杀伤杀死城市居民的既是地震本身,
也是人们自己建造的建筑物,但绝大多数的人是死于后者 。
地球也有象脉搏那样的连续不断的振动,叫做脉动。脉动都以周期相近,振幅变化不大的波动系列出现。有时地球表面突然山崩地裂,河川倒流,房屋倒塌,电线扯断,
有时常在地面造成隆起和沉陷,这种突然快速的颤动就是地震。
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年约有 500万次。其中约 5
万次人们可以感觉到;能造成破坏的约有 1000次; 7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一年有十几次。
地震就是因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它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强烈的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很大的灾难,是威胁人类的一种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
这是 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的工厂厂房中、日、美三国的地震灾害 (1906-2004,7级以上)
时间 地点 震级(里氏) 死亡人数
1906.4.18-19 美国 8.3 452
1920.12.16 中国 8.6 100000
1923.9.1 日本 8.3 100000
1927.5.22 中国 8.3 200000
1932.12.26 中国 7.6 70000
1933.3.2 日本 8.9 2990
1946.12.21 日本 8.4 2000
1948.6.28 日本 7.3 5131
1976.7.28 唐山 7.8-8.2 242000
1988.10.17 加州 7.5 62
1995.1.17 日本 7.2 5500
1999.10.21 中国台湾 7.6 3000
2004.12.26 印度洋 8.7 280000
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比人类威力最大的爆炸要大好多倍。唐山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 12万 5千千瓦双轮内冷发电机组连续运转 8年的总电能,地震波约等于
400个广岛原子弹。大地震的破坏力是相当惊人的,在山区造成崩塌,在城市引起火灾,在海上激起海啸,
以致远在离震源数千公里外的地方都可能受到影响。
地震在历史上一直是巨大的灾难。有记录的最严重的地震是,1556年在我国陕西省发生的关中地震,有
83万人死亡; 1737年在印度加尔各答发生的地震 30万人死亡。
地球内部由表及里可分为 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据统计约有 92%的地震发生在地壳中,其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由于引起地壳震动的原因不同,可以把地震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
构造地震是由于岩层断裂,发生变位错动,
在地质构造上发生巨大变化而产生的地震,也叫断裂地震。目前世界上发生的地震 90%以上属于构造地震。构造地震的震源深度通常多在
60公里以内。
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 震源 。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称为 震中 。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称为震中距。震中距在 100km以内的称为地方震; 100-
1000km的称为近震;超过 1000km的称为远震。
地震有两个主要参数,一是震级,二是烈度。震级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只跟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
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
30倍。按震级大小分,7级和 7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大震; 7级以下,5级和 5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强震或中强震;
5级以下,3级和 3级以上的,称为小震; 3级以下,1级或 1级以上的称弱震和微震。小于 1级的称为超微震。
记录到的世界上最大地震是 8.9级,发生于 1960年 5月 22
日的智利地震。
地震对某一地区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称地震烈度,简称为烈度。一般而言,震级越大,烈度就越大。同一次地震,
震中距小烈度就高,反之烈度就低。影响烈度的因素,除了震级、震中距外,还与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和地基条件等因素有关。
我国将地震烈度划分为 12度
3度:少数人有感,仪器能记录到; 4-5度:睡觉的人会惊醒,吊灯摆动; 6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 7-8度:
房屋破坏,地面裂缝; 9-10度:桥梁、水坝损坏、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 11-12度:毁灭性的破坏。
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运动引发的,如地球板块运动、火山爆发等这些碰撞点都是地震多发区。
地震发生较多又比较强烈的地带,叫地震带。世界主要有两大地震带:
一是 环太平洋地震带,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从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日本列岛南下至我国台湾省,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释放能量占全球地震释能量的
76%;
二是 喜马拉雅 -地中海地震带,从印度尼西亚经缅甸到我国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区,越过帕米尔高原,经中亚细亚到地中海及其附近地区,释放能量占全球地震释放能量的 24%。我国处在世界上两大地震带之间,大陆地震约占世界大陆地震的三分之一。
地震有横波与纵波。横波振动方向与波前进方向垂直,
而纵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
纵波表现为上下跳动,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横波振幅比纵波大,破坏力大,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地震前自然界发生的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叫地震前兆。常见的有:地下水异常变化,动物异常反应,地壳变形,小地震活动,地声、地光、地磁变化、重力变化、
地电变化、地应力变化、地下水中氡气含量或其它化学成份的变化、地震波速度变化等。
地震灾害是群灾之首,它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地震造成建筑物破坏以及山崩、滑坡、泥石流、地裂、地陷、喷砂、冒水等地表的破坏和海啸。因地震的破坏而引起的一系列其它灾害,包括火灾、水灾和煤气、有毒气体泄漏,细菌、
放射物扩散、瘟疫等对生命财产造成的灾害。
地震发生时,头脑冷静,反应敏捷。在家中要就地避险,
不可贸然外逃,可选择较安全的地方(如床下、桌子底下)
躲避;住单元楼内,可选择开间小的卫生间、厨房、储藏室及墙角躲避; 同时,要关闭电源,关闭煤气,熄灭炉火,
防止发生火灾和煤气泄溢;高层住户向下转移时,千万不能跳楼,也不能乘电梯。当大地震后,利用两次地震之间的间隙,迅速撤离。
在室外,汽车司机要选择安全地带刹车,火车司机,要采取紧急制动措施,稳缓地逐渐刹车;要停留在开阔地方,远离高大建筑物,高压线;在山坡上注意滚石,同时要远离陡崖,
防止滑坡、泥石流的威胁。
发生地震时若在工作岗位上,要立即关闭机器,切断电源,赶紧藏在办公桌下或其它较为坚固且不易发生危险后果的设备下,震后从楼梯迅速撤离;对于特殊的部门(如电厂、煤气厂、钢厂、核反应堆等)应按专门操作程序运作。
在公共场所,影剧院、体育馆,观众应躲在排椅下,舞台脚下或乐池,震后有秩序地组织观众分路疏散;稳定观众情绪,防止慌乱、拥挤,有组织有步骤地向空旷安全处疏散;学生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在操场或室处时,可原地不动蹲下,
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紧急避震时选择空间狭小的地方,是因为一旦房屋倒塌,这些地方往往容易于形成三角空隙,给人们以等待救援的机会。
切记
千万不要跳楼! 不要靠近在窗户!不要到阳台上去! 不要乘电梯 !
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要避免拥挤,要避开人流,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
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
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用书包等保护头部;
等地震过去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
在商场、书店、展览馆、地铁等处:
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
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柜台;
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
避开广告牌、吊灯等高耸或悬挂物。
在行驶的电(汽)车内: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
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过去后再下车。
在户外,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
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
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
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
楼房,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
过街桥、立交桥;高烟囱、水塔下。
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 广告牌、吊车等。
避开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
避开其他危险场所:
狭窄的街道;危旧房屋,危墙;女儿墙、高门脸、雨篷下;
砖瓦、木料等物的堆放处。
在野外怎样避震
避开山边的危险环境:避开山脚、陡崖,以防山崩、滚石、
泥石流等;避开陡峭的山坡、山崖,以防地裂,滑坡等。
躲避山崩、滑坡、泥石流:
遇到山崩、滑坡,要向垂直于滚石前进方向跑,切不可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
也可躲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地沟、坎下;特别要保护好头部。
燃气泄露时:用湿毛巾护住口、鼻,千万不要使用明火,
震后设法转移。
遇到火灾时:趴在地上,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地震停止后向安全地方转移,要匍匐,逆风而进。
毒气泄露时:遇到化工厂着火,毒气泄漏,不要向顺风方向跑,要绕到上风方向去,并尽量用湿毛由捂住中、
鼻。应注意避开的危险场所:生产危险品的工厂;危险品,易燃、易爆品仓库等。
如果被埋压怎么办
地震后,余震还会不断发生,你的环境还可能进一步恶化,你要尽量改善自已所处的环境,稳定下来,设法脱险。
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悬挂物或其他危险物;
用砖石、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时再被埋压;
不要随便动用室内设施,包括电源、水源、明火等;
闻到煤气及有毒异味或灰尘太大时,用湿衣物捂住口、
鼻;
不要乱叫,保持体力,用敲击声求救。
救人方法:
挖掘被埋压人员时应保护支撑物,以防进一步倒塌伤人;
使伤者先暴露头部,清除其口鼻内异物,保持呼吸畅通,
如有窒息,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被压者不能自行爬出时,不可生拉硬扯,以免造成进一步受伤;
脊椎损伤者,搬运时,应用门板或硬担架;
发现一时无法救出的存活者,应立下标记,以待救援。
救人原则:
先救近,后救远;
先救易,后救难;
先救青壮年和医务人员,以增加帮手。
在灾后特殊环境下怎样生活
注意饮食和个人卫生。
搭建和居住防震棚要注意防火。
积极投入恢复重建工作。
按规定服用预防药物,增强身体抵抗力,防止传染病。
地震,可以瞬 间将人们的美好的生活破坏贻尽。
地震时,
既使在室外,也一定要切记,
避开高建筑物。
地震将大地撕裂时,不要靠近此处,以防进一步塌陷。
建筑物外墙及窗户最易倒塌,
地震时一定不要靠近。
桥梁下面不要去,上面不要停。
地震往往还会引起许多“次生”灾害,如在水库附近,应尽快向高处转移。
地震时要保持冷静,恪守公民的责任与义务,维护社会稳定。
地震是大自然的一种现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自身在不断地同大自然协调与抗争中得到发展。地震可以破坏人们已有的家园,
但它阻挡不了我们建设更好的明天。
地震救援:便携式设备切割钢筋混凝土,气囊垫起重物,救生犬,声纳,红外线设备等 。
中国 VII度以上的地震区面积达 31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 33%,有 45%的城市 ( 包括城镇 ) 位于 VII度和 VII度以上的地震区内 。 北京,天津,西安,
兰州,太原,包头,海口,呼和浩特市等均在的高危区域范围内 。 40多年来中国城市地震死亡总人数和一次最高死亡人数均居世界各国之首,死亡人数约占全世界死亡人数的 60%。
邢台地震后,周总理指示短临预震,成功的有海城,
云南,伽师 。
( 二 ) 崩滑流灾害
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是世界上城市危害比较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 。 它仅次于地震灾害,
危害惨重,分布广泛,且历史悠久 。 城市崩滑流灾害对人类具有多种危害,主要包括:导致人员伤亡,破坏城镇,矿山,企业,学校,铁路,公路,航道,水库等各种工程设施,破坏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 。 特别是中国中西部地区大部分城市处于崩滑流灾害的包围之中 。
( 三 ) 地面变形灾害
地面变形灾害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面裂缝 。
目前沉降带有 6条,即:沈阳营 —— 口;天津 — 沧州 —
德州 — 滨州 — 东营 — 潍坊;徐州 — 商丘 — 开封 — 郑州 —
上海;上海 — 无锡 — 常州 — 镇江;太原 — 侯马 — 运城 —
西安;宜兰 — 台北 — 台中 — 云林 — 嘉义 — 屏东 。
据监测资料统计:西安地裂缝垂向活动速率为 5-
35mm/yr,最大达 56mm/yr;地裂缝经过之处地面开裂,
建筑物破坏严重,地下供水输气管道屡屡错断 。
在中国,造成城市地面塌陷的原因大体上有两个方面:
① 开采地下矿产资源引起塌陷; ② 表面岩溶活动引起塌陷 。
上海地面沉降累计达 2.63米,天津,塘沽达 2.60米 。
上海的地面沉降导致黄浦江,苏州河防汛墙降低,码头,
仓库被毁,桥下净空减少,建筑物出现裂缝,城市基础设施功能下降,地面沉降的结果使这些城市在地形上成为漏斗状洼地,不利于降水排泄 。 近十几年来,上海市因地面变形灾害经济损失高达 50亿元 。 西安铁路大桥倒塌,挖泥沙引起 。
新盖房子墻上出現了裂縫 田地里的裂縫开采地下矿产资源引起塌陷
2006年 4月 16日深圳至汕头高速公路深圳境内 0公里处路面发生塌陷
(四)开挖工程灾害
在工矿企业工程建设过程中产生了大批城市,
如:山西,广西南丹,黑龙江等地 。 在这些城市周围矿产资源开发和隧道等工程建设中经常发生突水,突泥,冲击地压,冒顶,煤瓦斯突出等 。
煤田自燃和煤矿井下自燃主要发生在北方,
它是指煤田,埋藏浅,含量高的煤层和干旱地区干燥煤层发生的煤炭自燃灾害 。
(五)水土流失灾害
水土流失灾害是土壤在外力(风、水等)的作用下,被剥蚀搬运和沉积,由于它的作用发生缓解,平时察觉不到,故有又称之为,静悄悄的危机,和,爬行性的灾难,。气候、地形、
土壤种类和植被覆盖等会影响水土流失的发生,
但人类不合理利用土壤,破坏植被则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
淤积河道土地干裂水土流失危害 冲毁公路
( 六 ) 风沙尘暴灾害
风沙尘暴都是威胁城市安全的灾害性自然现象,但却是与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 。 目前,西部的西安,兰州,银川,乌市,呼市,北京等常受到风沙的侵袭 。 因此,在受风沙尘暴危害严重的城市和地区,加强植被的恢复工作,提高植被的覆盖率,是减少灾害的最佳途径 。
沙尘侵蚀京城 沙埋公路
冬末春季发生大范围的沙尘暴后,受强风扬起的沙尘,
遮蔽了当地日照,能见度甚至为零,超强的沙尘暴又称为黑风暴。沙尘暴会造成人民生命财产及农业的重大损失。
沙尘暴主要发源于沙漠化的地区,土质松软、地面干燥、
地表没有植被。一旦在大范围空气很不稳定及地面风速很大条件下,很容易将地表沙尘吹起,进入空气中而形成沙尘天气。
沙尘暴发生后,颗粒较大的沙尘大多在影响源地或邻近地区后,即沉降到地面;颗粒较小的粒子可以向上传送到
1000至 3000米高空,再借由西风带的气流向东传送。在传送的过程中,一部分因扩散或稀释,使得沙尘随传送的距离愈远;浓度愈低,一部分在传送过程中,受到沉降或降雨 (雪 )的作用而到达地面。
中国西北方的沙尘可东移到日本、韩国及
10000公里外的夏威夷,往南可影响到台湾、香港,甚至达菲律宾,影响范围相当辽阔。
沙尘暴传送到数千公里外的其它地区后,造成当地能见度及大气中悬浮粒子增加,影响该地空气品质。至于受沙尘影响的时间或范围,
则需视源地沙尘暴发生的规模、延续时间,以及远地的气象条件是否于沙尘传送有利。依观测记录,短则数小时,影响能见度,长则一星期,甚至造成泥雨的现象。
沙尘天气分为浮尘、扬沙、沙尘暴三类:
浮尘,悬浮在大气中的沙或土壤粒子,使水平能见度小于
10公里的天气现象;
扬沙,风将地面沙尘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 1— 10公里以内的天气现象;
沙尘暴,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 1公里的天气现象;当水平能见度小于 500米时,为强沙尘暴。
研究显示,沙漠地区的沙尘为地球中悬浮粒子的主要来源,
单是撒哈拉沙漠的沙尘即占了全球大气中 25%的悬浮微粒量。
我国西北地区位于中亚沙漠区中,世界四大沙漠区排第二位
(中非、中亚、北美,澳大利亚 ),西北区沙尘对东亚的大气环境影响不容忽视。
沙尘暴发生的条件为:
地表性质:土质松软、干燥、无植被或草木生长及没有积雪。
气象条件:强烈而持久的地面风、垂直不稳定的气象条件及没有降雨降雪天气现象。
西北各大沙漠面积总和近 600,000km2,主要源地位于 350
N度以北,1250 E以西的西北和华北、蒙古一带,包括新、
甘、河套、内蒙、蒙古等地区。此区域年降雨量在 400mm
以下,且季节分布相当不平均,为东亚发生沙尘暴的主要源地。冬末春季为沙尘暴发生的主要季节,其中以 3月至 5
月发生频率最高,占全年的 60%以上,且每年发生沙尘暴的次数不一。
影响中国华北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北京沙尘天气的沙尘的境外来源地主要是蒙古国。而影响中国北疆地区沙尘天气的境外沙尘源地主要位于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境内的荒漠化地带。
影响中国东部地区沙尘天气的主要是蒙古低涡系统。蒙古低涡形成后,首先卷起当地的沙尘并逐渐南下,将沿途沙尘源地的沙尘一并卷入低涡中,向下游输送。北京正处于下风向地区,深厚低涡系统往往给北京带来沙尘天气。
北京地区沙尘天气的移动路径主要包括两条:北路从蒙古国东、西部地区,经内蒙古浑善达克沙漠西部、化德、张家口至北京;
西路起于甘肃哈密市以东至内蒙古阿拉善盟的中蒙边境,沿河西走廊、贺兰山南,经毛乌素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呼和浩特市和张家口,最终到达北京。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沙尘暴在遇到强大系统过境时,形成远距离输送,影响到北京地区。
2002年 3月 20日沙尘暴中的北京街景。
我国北方划分出 4个主要沙尘暴中心和源区:
1、甘肃河西走廊及内蒙古阿拉善盟;
2、南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地区;
3、内蒙古阴山北坡及浑善达克沙地毗邻地区;
4、蒙陕宁长城沿线。
上述沙尘暴多发地区的沙尘也常随西风和西北气流输送到华北及长江中下游,形成沙尘天气。
沙尘暴频频发生是生态环境恶化的标志之一。我国沙漠、戈壁和沙漠化面积已达 1,653,000km2,并正以每年
2,460 km2/yr速度发展。
土地沙漠化东西部有很大的差别。以贺兰山为界,以西受西北干旱气候控制,缺少降雨,土地利用为绿洲灌溉农业区。沙漠化的因素和表现形式主要是水资源调配不当,下游农耕地因缺水撂荒或沙漠与绿洲过渡带的盲目开垦、樵采及过牧引起,或草场因地表水枯竭、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天然植被死亡,风蚀量增大。
东部受东亚季风的影响,夏秋有一定量的降水,沙漠化主要发生在农牧交错带 (ecotone),冬春干旱季节,由滥垦、
草场严重超载或过牧退化、樵采引起,
以农耕地土壤沙化、砾质化、灌丛沙漠化和沙地活化为主要形式。
20世纪初美国大规模开发西部土地,导致 30
年代震惊世界的“黑风暴”;
60年代,前苏联开垦哈萨克斯坦卡拉库姆荒漠周围土地同样出现强烈的沙尘暴。
美国 30年代以后,对西部的建设和改造中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采取不同成熟期和不同播种期作物间作、套种和作物留茬,大力推行免耕法及改革农机具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前苏联 60年代以后,对中亚的建设和改造中重视兴修水利工程、大力建设农田防护林网都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为世界提供了两种不同的防治沙尘暴技术模式 ---简称农业措施(美国)和林业措施(前苏联)。
我们应吸取这些成功经验。
沙尘暴是由天气过程和地面过程共同作用的产物。但是目前人类控制天气的能力还很有限,
减缓沙尘暴灾害频度与强度的关键在于搞好地面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坚持 "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防治并重 "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方针;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的法规和政策体系,停止导致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一切生产活动,对于超出生态承载能力的地区要采取一定的生态移民措施。
沙尘暴可能诱发过敏性疾病、流行病及传染病。
通常情况下,人的鼻腔、肺等器官对尘埃有一定的过滤作用,但沙尘暴这种剧烈天气现象带来的细微粉尘过多过密,极有可能使患有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人群旧病复发。即使是身体健康的人,
如果长时间吸入粉尘,也会出现咳嗽、气喘等多种不适症状,导致流行病发作。
大风跨越几千公里,将沿途的病菌吹到下风向地区,可能包括一些传染病菌。
沙尘对人体的呼吸系统危害最大,人们不可轻视。特别是抵抗力较差的老年人、婴幼儿以及患有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人群,尽可能远离粉尘源,一旦发现身体有明显不适感,立刻到医院查清病因。
必须在室外活动时,用湿毛巾、纱巾保护眼睛和口,但需要提醒的是,这种简单防护对病毒不起作用。在沙尘暴退去前,建筑工人、清洁工人都应该暂时停止户外操作。建议人们多喝水,多吃清淡食物,不要购买街头露天食品。
希望沙尘暴有绝迹的一天,但事实上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能。
沙尘暴形成的三个条件:
( 1)风是沙尘暴的原始驱动力。无风不起沙。
( 2)沙源,如果没有沙源和很细的沙土等基本物质,光有大气环流也不会形成沙尘暴。
( 3)地表受热后(一般是在干旱的条件下)产生一种不稳定的上升气流,把地面的沙子带到高空,从而形成沙尘暴。
中国林科院利用 1000多个观测站,10年资料模拟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条件做了一些实验( long term located
research),预计到 2050年,我国的干旱区还在扩大,
沙尘暴的来源还会存在的。再加上我们又不可能左右全球变暖和大气环流,从这样的角度来说,自然因素好象对沙尘暴的发生起了主导作用。但我们应该看到这里面有很多人类的活动加剧了它,沙尘暴是土地沙化、荒漠化的一种表现,虽然想要恢复到,风吹草低见牛羊,那样的状态不太可能,但我们可以采取退耕还林草、防沙治沙工程、三北防护林等手段来减少沙源。
沙尘已经掠过日本扑向太平洋西北非大陆的沙尘飘向大西洋的情景。大陆右方即是世界最大沙漠撒哈拉沙漠。图中,大风将沙尘吹向数千公里外的海面。图中的海峡就是直布罗陀海峡,岛屿为加那利群岛。
上图右为 2002年 3月 24日沙尘暴掠过我国山西部分地区时的情景,左为 2001年 10月该地区的情景。两图对比,可以看出沙尘暴强烈程度。
图片范围约 380*630公里上图为 2001年 3月 21日沙尘席卷我国华北地区后直扑渤海、黄海及朝鲜半岛和日本。
狂风越过加利福尼亚湾,吹起下加利福尼亚半岛的沙尘。图片显示出因地表情况不同所造成的扬沙状况也不一样。
沙尘穿越红海 狂风将亚平宁半岛的沙尘吹向地中海谢谢观看,让我们为保护美好环境而努力,珍惜自然,从我做起。
由卫星图片处理而成的高清晰世界地形图。可以从中看到高山、
河流、湖泊、荒漠和森林。
由卫星图片处理而成的全世界夜晚灯光景色图片。
可以看出,城市越大灯光越亮,
城市越多灯光越密。
国家林业局防治沙漠化管理中心:中国将通过实施三大工程防治土地荒漠化趋势,力争到
2010年基本遏制沙漠化的扩展趋势。
土地荒漠化是我国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目前荒漠化趋势已在局部地区得到遏制,
但一些重点荒漠化省区和经济落后地区,仍在加速扩展(点和面)。
我国将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分3个层次,重点实施三大工程防沙、治沙:
( 1)重点抓好2000年启动的“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建设”四期、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国家骨干工程。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主要是通过林草植被保护和恢复、
人工草场基地建设及水利配套等工程,减少工程区扬沙起尘,改善生态环境,使华北和京津地区的风沙危害明显减轻。
,三北”四期工程重点是防沙治沙,“十五”期间,
工程建设区森林覆被率由 10.17%提高到 11.16%,降低风沙危害程度,减少水土流失,增强水源涵养能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建成一批较完备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 2)一江两河(长江、黄河、淮河)、黄河故道等沙化土地的区域性治理工程,有计划、
有步骤地对全国一些区域性沙化土地加速治理,
改善沙区的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 3)加快南方湿润沙地的治理示范工作步伐。
以地方政府投入和社会各种经济力量投入的南方湿润沙地治理工程,主要包括南方沿河、沿海、沿湖沙化土地的治理。
通过这3个层次的治理,力争到2010年基本遏制沙化的扩展趋势,沙化土地不再扩展;
到2030年,在巩固前期治理成果的基础上,
沙化土地总面积开始逐年减少;到2050年,
使在当时经济技术条件下凡能治理的沙化土地基本得到治理,最终在沙区建成比较完备的生态体系。
( 七 ) 海平面上升灾害
全球的气候变暖,地球表面降雨历时加长,强度增大,
加速海洋中冰雪的融化,海平面上升,过去的 100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 0.15-0.45℃,全球海平面上升了 10-20cm。
给沿海城市带来了一系列灾害:
1,影响城市供水:海平面上升加剧盐水入侵危害和阻碍城市污水放而引起的供水水源污染 。
2,阻碍城市防洪:沿海平原城市高程较低,天津和上海现状重现期为 100年一遇的高潮位,将变成 10年一遇,广州降为 20年一遇 。
3,旅游业受到危害:海平面如上升 50cm,大连,秦皇岛,青岛,
北海和三亚滨旅游区淹没和侵蚀加剧后退 31-366m,沙滩损失
24%。
二,城市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 1) 加强对城市地质灾害链,灾害机理,灾害区划,
灾害评估及灾害预警系统的综合研究 。
( 2) 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健全有关减灾法规 。
( 3) 中国城市地质灾害损失惨重,进行城市灾害的综合评价,提出切合实际的因灾设防,因地减灾 。
( 4) 加大城市地质灾害防治的投入,加强防灾工程建设,开展包括城市绿化,水土流失治理,防滑,防泥石流和入海口防潮工程,水库,危坝的加固工程,防洪,防震等城市防灾工程,以及小流域治理 。
( 5)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只顾本单位的眼前利益,忽视社会利益的消极思想。
( 6)加强宣传教育。
( 7)总结减灾经验教训、弥补工作不足。
( 8)推动减灾工作的社会化,为社会减灾做出贡献。
( 9)发展城市地质灾害学科建设。
( 10)制定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减灾措施。
第二节 城市火灾及其防治一、城市火灾的危害
火灾( fire disaster)是一种发生频率最高且又无法预见的城市灾害。它常常孕育于强风、地震、战争等其他重大灾害之中,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及城市建设的破坏十分严重。
湖南衡阳,11.3”火灾吉林市中百商厦特大火灾二、对城市火灾的预防措施
(一)城市火灾的原因
(二)城市规划与消防
对建筑物的层高、不同建筑物之间的防火间距、街区内的道路、消防车道、安全出口、防火墙、防火带、天桥、栈桥,以及消防站的配备、消防用水等。一般地,大楼在 300m以上时就难以防火灾。 9.11美世贸中心大楼过高,人员伤亡惨重,消防能力不够。
(三)建筑与消防
按建筑物材料最低耐火极限分为 5级,其中一级与二级耐火建筑物,主体建筑都是用的非燃烧性建筑材料,
如影剧院的放映室等。
(四)消防用水
(五)灭火设施
消防站的配备,保证在接到报警 5分钟之内达到责任区最远端,一般每个消防站的责任面积 4-7平方公里。
中国火警电话,119 专用线。
(六)业余消防队伍第三节 城市洪涝灾害及其防治一、城市化对洪涝灾害的影响
城市化对雨洪水汇流过程中影响最敏感的因素:
(1)地面覆盖不透水铺砌。
(2)地面排水系统的改造。
(3)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
城市的发展使土地得到充分利用,它往往侵占一些天然河道的洪水滩地和滞洪洼地。
八百里洞庭退耕还湖。
城市化后单位过程线的洪峰流量约等于城市化前的 3倍,
涨峰历时缩短 1/3,暴雨径流的洪峰流量预期可达未开发流域的 2-4倍。
二,中国城市布局特点及洪涝灾害
76%城市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 。
沿海,沿江分布,珠江,长江,淮河,黄河,辽河,
松花江等江河流域集中了中国 90%以上的城市人口,集中了工业总产值和固定资产 90%的资源,集中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精华 。
30%的城市分布在仅占国土面积的 10%的丁字形经济发达的下场地带,即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珠江三角洲和东部沿海低洼地带,处于河流尾堰及海滨地区,海拔在 50m以下,极易遭受洪涝灾害 。
1954年的长江洪水,确保了汉,宁,
沪等沿江大中城市,但淹没农田 313万顷,
损失 100余亿元,死亡人数万计 。
1998年入夏后,长江发生了自 1954年以来的又一次全流域的特大洪水,嫩江,
松花江也发生了历史上的大洪水 。
Do or die!
三,城市洪水的控制和防治
1,增加防洪战略研究
2,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和设备
3,结合具体条件,开辟滞洪区 (荆江分洪区 )
4,制定河流管理法规,明确防洪责任制
20世纪最后 10年时,国际减灾 10年,。
堵口实地模型堵口实地模型
1998年,我国遭受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全国军民万众一心,力挽狂澜,与洪水展开了一场生死搏斗,谱写了一首惊天动地的壮丽诗篇。 98抗洪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历史将记载这一段不平凡的岁月。
第四节 其他灾害一、传染病灾害
传染病灾害 (infectious disease
disaster)是城市的人为灾害,传染病的死亡率在发达国家仅占 1%,在发展中国家仍然是主要杀手,1993年传染病死亡率占
41.5%。
导致传染病的作用因素:
( 一 ) 城市环境变化
温室气体造成气温逐渐上升,对传播传染病的蚊虫,
苍蝇,田螺和啮齿类动物产生巨大影响 。 气候变暖会导致疟疾病人数的增加 。 另外潮湿和持久的大雨也是疟疾突然快速蔓延的主要原因 。
全球变暖 ( global warming)
汉塔病毒和裂谷热病的传播就与修建水坝带来的生态变化有关,水坝改变了河流中水的流向,而且形成水坑,是蚊虫滋生的地方 。
(二)人类活动
城市大量人口造成过度的拥挤,从而导致卫生问题,它是致使传染病扩散的媒介。登革热的传播是当前世界上昆虫携带病毒传染的最重要和最易扩散的病毒。
(三)现代医药的并发症
大约 5%的病人进入急救医院,从他们住院治疗的地方获得传染病。
(四)微生物的适应性和变化
病毒能迅速演变成再次感染以前受感染的病人。如流行感冒病毒有一条继续生存和产生疾病的独特途径。
(五)公共卫生措施的破坏
种牛痘苗和很好的卫生条件有助于防治传染病,保护人体健康。中国近年来公共场所投毒中毒事件增多。
二,城市交通事故交通事故灾害包括 车祸 和 航空灾难 。
全世界死于车祸的累计 3000多万人,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多出 1倍 。 中国仅次于美国,年均死亡人数在 5.3
万左右 。
1988.2.2印度的一辆火车脱轨,致使 105人当场死亡,700余人受伤 。
1988.12.12 伦敦发生了火车连环相撞的事故,造成
53人死亡,150人受伤 。
1992.11.1 巴基斯坦 一列客车与一列货车相撞,当场有 150多人死亡,200多人受伤 。
超速,强行超车,抢道,酒后驾车,疲劳驾驶和无证开车等严重危害交通安全的现象极为普遍 。 人们把交通事故称为,永无休止的交通战争,。
世界上空难事件每年平均有发生数十起,其中运营的客机在 10多起左右,死亡人数均在 100人上下,
直接经济损失达 80多亿美元 。
2002.7.27 乌克兰空军苏 — 27表演时坠毁,伤亡
200多人 。 国航坠韩在于地勤失误 。
资料:历史上的重大航空灾难
1961年 3月 23日,苏联第一个首航太空的宇航员邦达连科被严重烧伤,10个小时后死亡,成为人类载人航天活动中第一个遇难的宇航员。
1967年 1月 27日,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在进行载人飞船地面联合模拟飞行试验时,飞船 指令舱意外起火,在几十秒内
3名航天员被烧死在舱内。
1967年 4月 23日,苏联宇航员弗拉基米尔 ·M· 科马罗夫上校乘坐联盟 1号飞船返回地面时当场被摔死。
1971年 6月 30日,苏联联盟 11号飞船在再入大气层前,实施返回舱和轨道舱分离时,连接两舱的分离插头分离,3名宇航员因急性缺氧、体液沸腾而死亡。
1960年 10月 24日,苏联拜科努尔航天中心火箭发射爆炸事故造成地面 100多人死亡。
1980年 3月 18日,苏联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场火箭发射爆炸导致地面 50名技术人员丧生。
1986年 1月 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第 10次飞行时,发生爆炸,7名航天员当场遇难。
1986年 4月 18日,美国空军的一枚大力神火箭在加利福尼亚州南部的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几秒钟后爆炸,58人受伤。
2003年 2月 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从太空返回地面途中解体,机上 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2003年 8月 22日,巴西第三枚 VLS型卫星运载火箭在发射前进行的最后测试中爆炸。
讨论
防震、防火措施案例分析
案例一 北京 8.26地铁火灾的启示
案例二 韩城市的地质灾害及其成因
案例三 锦州市洪水灾害及其防治习 题
1、简述人为作用产生地面沉降的危害、形成原因及其主要对策和措施。
2、防震要注意什么事项?
3、防火要注意什么事项?
参考文献
1,陈家其,长江三角洲城市建设发展与城市水害,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Vol.4,No.3 Aug 1995:202-208.
2,王绍文,李新一,城市治水对策,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Vol.11,No.4.1998:55-58.
3 仇劲卫,陈浩,刘树坤,深圳市的城市化及城市洪涝灾害,自然灾害学报,Vol.7,No.2.1998:67-73.
4,刘焕金,卢欣等,太原市城区及近郊冬季麻雀种群动态,动物学杂志,Vol.22,No.2 1987:21-25.
5,金磊,我国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体系的理论及方法探讨,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Vol.8,No.1.1991:43-49.
6,周乃晟,城市洪水及其防治,自然杂志,Vol.13,No.9,1990.
7,欧寿铭,潘荔卿,庄马展等,厦门地区酸沉降现状研究,环境科学研究,Vol.9,No.5,1996: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