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卡氏住白细胞原虫病
------俗称,白冠病,
临床症状及防治许雪坚简述
住白细胞原虫病( leucocytozoonosis)是禽类的一种血液原虫病。其病原是属于原虫科 (Plasmodiidae)、白细胞原虫属 (Leucoytozoon)。本属名是由 Berestnev在
1904年首次采用的。其特征为雌雄 配子体 寄生在白细胞内,有些种类可寄生在红细胞内;裂殖生殖在网状内皮系统及其他器官的实质细胞内进行,在红细胞和白细胞内不进行增殖;部分配子生殖,即雌雄配子体的形成发生在脊椎动物的红细胞或白细胞内;部分配子生殖,即雌雄配子体的结合和孢子生殖发生在昆虫体内。
禽类白细胞原虫最早由 Danilewsky(1890)报道。以后许多科学工作者报道鸭的白细胞原虫 [即西氏白细胞原虫
( L.simomdi) ].火鸡白细胞原虫 [即史密斯氏白细胞原虫
( L.smithi) ]及鸡的卡氏白细胞原虫( L.caulleryi)和沙氏白细胞原虫( L.sabrazesi)。前两种目前在我国尚未有报道。后两种在我国较为常见,其中又以卡氏白细胞原虫的致病力最强,可引起鸡的大批死亡。
病原学
含有子孢子的 库蠓 在叮咬鸡时,子孢子进入鸡体内经血液到网状内皮系统内进行裂殖增殖,产生无数的裂殖体和裂殖子。其裂殖体有两种类型,即肝型裂殖体和巨型裂殖体,前者是在肝实质细胞内进行裂殖生殖,所产生的肝裂殖体成熟后释放出的裂殖子有三个去向:
①再进入肝实质的细胞内形成肝裂殖体。
②被巨噬细胞吞食后发育为 巨型裂殖体,巨型裂殖体在内脏各器官组织内进行裂殖增殖。肝裂殖体和巨型裂殖体可重复繁殖 2~ 3代。
③进入血细胞内进行配子生殖,发育成 雌、雄配子体 。
流行病学本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南方多发生于 4~ 10月份,北方多发生于 7~ 9月份。
各个年龄的鸡都能感染,但以 3~ 6周龄的雏鸡发病率较高。肉鸡感染后鸡只消瘦,
增重减慢临床症状病鸡食欲不振,精神沉郁,流涎、下痢,
粪便呈青绿色。病鸡贫血严重,鸡冠和肉垂苍白,有的可在鸡冠上出现圆型出血点,所以本病亦称为,白冠病,。严重者因喀血、出血、呼吸困难而突然死亡,
死前口流鲜血病理变化死亡鸡剖检时的特征性病变是:口流鲜血,口腔内积存血液凝块,鸡冠苍白,血液稀薄。全身皮下出血,肌肉特别是胸肌和腿部肌肉散在明显的点状或斑块状出血 。肝脏肿大,在肝脏的表面有散在的出血斑点 。 肾脏周围常有大片出血,严重者大部分或 整个肾脏被血凝块覆盖 。双侧肺脏充满血液,心脏,
脾脏,胰脏、腺胃也有出血 。 肠粘膜呈弥漫性出血,
在肠系膜、体腔脂肪表面、肌肉、肝脏、胰脏的表面有针尖大至粟粒大与周围组织有明显界限的灰白色小结节,
这种小结节是住白细胞虫的裂殖体在肌肉或组织内增殖形成的集落,是本病的特征病变。
图片:
肠道充气脾变大肠道出血肝脏有病变腺胃出血胸肌有斑点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诊症状和病原学检查即可确诊。病原学诊断是使用血片检查法,以消毒的注射针头,从鸡的翅下小静脉或鸡冠采血一滴,涂成薄片,或是制作脏器的触片,再用瑞氏或姬氏染色法染色,在显微镜下发现虫体便可作出诊断。
预防消灭吸血昆虫。蠓的幼虫和蛹主要孳生水沟、池沼、水井和稻田等处,不易杀灭。
但成虫多于晚间飞入鸡舍吸血,因而可用
0.1%除虫菊脂喷洒,杀灭蠓的成虫。或安装细孔的纱门、纱窗防止 库蠓 进 入。
治疗
① 复方磺胺 — 5— 甲氧嘧啶,按 0.03%拌料,
连用 5~ 7d。
②磺胺 — 6— 甲氧嘧啶,按 0.1%拌料,连用
4~ 5d。
③呋喃唑酮:按 0.04%拌料,连用 4~ 5d。
④复方泰灭净:治疗量,首次以 0.5%混入饲料投药 3d,维持量以 0.05%混料投喂 14d。
预防量以 0.025%混料长期投服。
谢谢!!
-----许雪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