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学院 思政理论教学部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了解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把握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明确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坚持党的领导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
教学难点:
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率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与社会发展规律的一致性主要内容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二、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四、世界各国共产党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第二节 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与实践一、当代朝鲜的主体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二、当代越南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三、当代老挝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四、当代古巴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第三节 当代社会党的民主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一、民主社会主义的历史演变二、世界社会党在二战后的发展三、社会党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主张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社会主义 (Socialism)一词,在拉丁文
socilis里,意思是指社会的、共同的、集体的。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社会主义是一种共同的、集体的社会制度。显然它是包括了社会中所有的人,它是为所有的人谋幸福的社会制度。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1、空想社会主义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及其主要特点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 16世纪初
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
即:
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2、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
﹡ A、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揭露与批判,提供了研究早期资本主义发迹史的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也提供了启发工人阶级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思想材料。
﹡ B,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
3,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
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要求埋葬资本主义,
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
4、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1)无产阶级革命
无产阶级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因为:
第一,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革命。
第二,无产阶级革命是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第三,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2)从理论上说,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与和平的两种形式,其中,暴力革命是主要的基本的形式。马克思主义在强调暴力革命这一主要的基本形式的同时,也并不完全排除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
(3)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马克思恩格斯曾经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条件出发,认为无产阶级革命至少将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内同时发生。
这里的,同时,指同一个历史时期。
19世纪末 20世纪初,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
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政治状况发生了新的变化。
列宁根据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深刻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
在这一理论在基础上,列宁进一步得出了社会主义可能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并且领导俄国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
二、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一)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1、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列宁( 1870-1924)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大体上经历了三个时期:
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即 战时共产主义 时期、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变为 新经济政策 时期。
列宁对苏维埃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论述,
首先,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
其次,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效率放在首要地位。再次,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
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
最后,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列宁还指出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极端重要性,阐明了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系列措施。
2、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 1) 列宁去世后的党内斗争及争论
( 2)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形成
( 3)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
经济发展战略强调高速度,优先发展重工业,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经济体制 国家所有制占绝对优势,排斥市场机制,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过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以行政手段为主管理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政治体制 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地位特殊的国家安全机关文化体制 过度集中的思想文化管理体制,领袖言论成为真理与错误的唯一标准,舆论一律
1936年统计,在全国生产基金中,国家所有制占 90%,集体所有制占
8.7%,在工业产值中,
国家所有制占 97.3%,集体所有制占 2.6%,在农业产值中,国家所有制占 76%,集体所有制占
20.3%。
( 4)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历史成就,
第一,巩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
( 5)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弊病,
第一,民主范畴过于狭隘,容易产生个人专权。
第二,经济上管的过死,总体效益较差。
第三,思想文化上严格控制,导致个人崇拜盛行,思想僵化。
第四,对外关系中的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
导致苏联走上霸权主义道路。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二战后,世界上诞生了南斯拉夫、波兰、罗马尼亚、
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越南、朝鲜、蒙古、中国 12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在战后从苏联一国发展到多国,并在地理上连成一片,拥有世界 1/3人口和 1/4土地的强大社会主义世界性体系形成了。
60年代,古巴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1975年,柬埔寨、老挝也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加上苏联,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最多时达到 16国。
战后社会主义阵营
(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重大意义:
1、社会主义开始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发挥出历史作用。
2、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及其在经济、政治、外交、
军事上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张。
1954年社会主义国家缔结,华沙条约,,苏、
波、德、捷、罗、匈、
保、阿八国参加,1962
年以前中国曾派观察员出席会议。
1949年苏、波、捷、罗、
匈、保六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后来阿、德、
蒙、古、越五国加入,
中国和南、老、朝曾以观察员身份出席一些例会。
1950年 2月 14日,中国和苏联在莫斯科签订了,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条约共有 6条,主要内容为: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
制止任何国家的侵略与破坏和平;当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日本盟国之进攻时,另一方即尽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缔约国双方均不缔结、也不参加反对对方的同盟、集团或行动;双方对有关两国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国际问题,将进行彼此协商;
双方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中苏间的经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经济援助,进行经济合作。条约于同年 4月 11日经批准后生效,有效期 30年。 1979年 4月我国决定条约期满后不再延长。
3、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4、社会主义在当代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
(二)苏联东欧剧变与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失败
1,1989-1991年,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的独立国家
2、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
苏联模式的弊端主要有:
第一,过左的急于求成的路线使生产关系超前于生产力水平,过早建立的僵化的社会主义公有制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尽快发展,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难以更快地提高 。
第二,过度集权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关系的体制同社会主义要求尽快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自由的矛盾。极大地限制了人民的民主和自由,损害了人民的权益,引起了群众的不满。
第三,党政军官僚特权集团与人民大众的矛盾雪上加霜,引起群众的不满。
第四,苏联在对外关系上推行霸权主义,
严重损害了社会主义的声誉和形象。
这些矛盾是执政的共产党本身的错误制造出来的,再加上民族矛盾,社会矛盾复杂多样,共产党没能很好地解决这些矛盾 。
由此可见,苏联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苏联东欧个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长期背离科学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掘墓人主要是苏联和东欧各国共产党自己培植起来的官僚特权集团,它不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因此不代表最关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结果终于被人民群众抛弃了。
苏联东欧之所以发展到今天这样的程度,确有西方敌对势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因素,但是归根到底,
是苏联东欧党的领导者推行了一条错误路线,错误的方针政策,严重脱离了群众所造成的。
3、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历史教训
第一,要警惕右的,但主要是纠正“左”
的错误。
第二,改革必须坚持并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第三,要警惕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
四、世界各国共产党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1、世界各国共产党的现状
20世纪 20年代末,世界上约有 40个国家建立了共产党。到 30年代末,世界共产党的数量增加到 69个,拥有党员 420万。二战结束时,
全世界有 76个共产党,2000多万党员。到 80
年代中期,全世界共产党的数量增至 180多个,
党员数量达 9000多万。苏东剧变后,降至
130多个,党员数量跌至 6000多万,社会主义国家的数量减少了 2/3。
当前,世界上大约还有 100多个共产党,近
8000万党员,分布在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有 5个社会主义国家,即中国、
越南、老挝、朝鲜和古巴。在非社会主义国家,有一个执政的共产党,即摩尔多瓦共产党人党,10多个参政党,如印度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巴西共产党、南非共产党等。
2,世界各国共产党面临的巨大挑战
(1)新科技革命的挑战
新科技革命日新月异,各国之间的科技竞争空前激烈。现实社会主义国家执政的共产党如何才能做到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发现等问题,是共产党人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上必须予以解决的重大问题。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在新科技革命面前无所作为,被新科技革命抛弃,是各国共产党所必须警醒的。
(2)全球化的挑战
全球化使得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相互依存度大幅度增强。使国家与社会、
国家与国际体系的关系变得更为开放化与多元化。封闭只能导致落后和自我毁灭。执政的共产党如何才能适时抓住全球化提供的发展机遇,而又能成功规避其消极影响,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3)民主化的挑战
政治民主化是当今时代又一个席卷全球的巨大潮流,违背时代潮流的非民主行为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而很长时间,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都把以党代政、党政不分视为社会主义的正宗,把个人集权制、领导职务终身制、指定接班人制视为天经地义。如何吸取苏共败亡的教训,借鉴发达国家民主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加强本国政治文明建设,积极投身于当代民主化大潮中去,是摆在现存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共产党面前的一个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4)当代资本主义的挑战
当代的资本主义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无论是当代资本主义的自身变化和发展,还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关系的演进,都给各国共产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各国共产党迫切需要解决一系列相关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如: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当代资本主义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它的性质如何界定?等等。
(5)社会党的挑战
19世纪末 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队伍一分为二,形成了以社会民主党为主的改良的社会主义和以共产党为主的革命的社会主义。社会民主党在二战后重建社会党国际,奉行民主社会主义。先后有 40多个社会党通过议会选举上台单独或联合执政。它们在增进工人和人民大众福利,
促进工人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扩大工人民主自由权利,维护地区安全和世界和平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有颇多建树。最典型的是瑞典社会民主工人党,长期执政达五六十年,它所创造的瑞典模式使瑞典赢得了,民主社会主义的橱窗和实验室,的美誉。
社会党和共产党长期相互敌视、相互否定。
面对社会党的竞争和挑战,共产党必须回答:
在资本主义世界,为什么社会党的民主社会主义的影响越来越超过共产党的科学社会主义?执政的共产党从社会党的理论与实践中应当并且能够吸收那些对自身发展有用的东西?
( 6)共产党自身的挑战
共产党如何加强自身建设,保持其先进性,
增强执政能力,防腐反腐,使共产党员永不变色,始终代表最广大群众根本利益,加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这是各国共产党必须应对而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二节 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与实践
一、当代朝鲜的主体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概况
面积 122 762平方公里,山地约占国土面积的
80%。人口 2200多万。 1949年 9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执政党是朝鲜劳动党。
金日成( 1912-1994),原名金成柱,是开国领袖。
朝鲜劳动党有党员 400多万,约占朝鲜人口的 1/5,
是世界上按人口比例计算最大的党。党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全社会的主体思想化,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现任党的总书记是 金正日 ( 1942-)
2、主体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与政策
主体思想是朝鲜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它是金日成提出的。 1998年朝鲜新宪法规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以主体思想 ——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为实现人民群众的自主性的革命思想,作为自己活动的指导方针。
20世纪 50-60年代,金日成把主体思想概括为:思想上的主体,政治上的自主,经济上的自立,国防上的自卫。 20世纪 70年代,金日成强调主体思想是以人为主的哲学。一切都要以人为中心来考虑,一切都要为人服务,这就是主体思想的要求。
金日成去世后,金正日把其系统化、理论化。
他把主体思想视为朝鲜唯一的指导思想,要求实现全社会的主体思想化,朝鲜党和人民要按照主体思想的要求,建设朝鲜式的社会主义。
以金日成主体思想为指导,朝鲜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 主体社会主义理论与政策 。
由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加上国际反共势力的封锁和禁运,
使朝鲜在上个世纪 90年代陷入了极其困难的局面。
从 90年代初到 1998年,连续 9年负增长,幅度约为
2%,1995年,经济增长率为 -4.6%。 1988年粮食产量为 1000万吨,1995年为 260万吨,1996年粮食产量是 1984年的 1/4。外贸从 80年代每年 100多亿美元锐减到 1995年的 25亿美元。 GNP由 80年代末的
240亿美元,下降到 1998年的 126亿美元,减少近 50%。
商店里除食油桶和粮袋外,几乎没有其他商品。
造成朝鲜经济困难的原因:一是水旱灾害严重。 95,96特大水灾,97年严重旱灾。二是苏东剧变的影响。三是美国西方发达国家对朝鲜的经济制裁。四是巨大的军费开支。朝鲜人口 2200多万,军队 110多万人。
朝鲜政府一再重申,军事第一,的政策在其有限资源中的重要性,并深信强大的武装力量是维持朝鲜独立的关键。
2006年 10月 9日,朝鲜进行了核试验。
金正日视察军队朝鲜军人首都平壤,几乎没有什么车的路口一位女交警在指挥交通,行人走地下通道平壤的郊外农民在收割大米,最近朝鲜政府改变的原来的规定,
允许了在农贸市场上买卖粮食,
但强调必须受控于中央的分配,
一对新人在金日成和金正日像前合影平壤地铁的自动扶梯 — 整个通道没有一副广告
2000年 5月 29日至 31日,朝鲜劳动党总书记、国防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日访华。胡锦涛欢迎金正日到访。
2000年 5月 29日至 31日,朝鲜劳动党总书记、国防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日访华。朱 镕 基会见金正日。
3、朝鲜的改革与对外开放
第一,在农村改进,分组管理制,,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主要措施有分组承包、合理计划、
超产自留、余粮可卖。从 2004年开始仿效中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验性地引进了承认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经营方式。
第二,谨慎地推动观念更新。开始重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振兴和发展经济,要打破分配平均主义。
2006年 1月 17日,胡锦涛陪同金正日参观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这是科研人员在介绍小麦新品种培育的情况。
金正日访问中国 称赞中国取得,惊人发展,
2006年 1月 10日至 18日,在湖北、广东
期间,金正日分别对武汉、宜昌、广州、
珠海、深圳等地进行了考察,并参观了
工业、农业、科技、教育等领域的十多
家单位和企业。参观考察期间,金正日兴致勃勃地听取有关省市党政领导及有关单位、企业负责人的情况介绍,认为改革开放政策在中国特别是广东取得的成就充分展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活力和潜力。金正日说,通过考察参观,我们感受很深,收获很多。我们亲眼看到了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社会面貌日新月异,对中国的了解更加全面,对中国党和政府解放思想、重视人才、立足自主创新、
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政策体会更加深刻。
金正日说,中国走的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朝方也十分注意发展经济,愿意进一步加强同中国的交流与合作,
以便更好地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第三,稳步地进行经济政策的调整
在经济核算中,利用成本、价格、赢利等经济杠杆。
研究企业管理、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等问题。
从 2002年 7月起,推行工资和价格改革,大幅度提高粮价、物价和工资水平。扩大奖励制度、废除配给制度、改善双重价格制度。物价和薪水分别上调
25倍和 18倍。大学教授的工资从过去的 200元(朝币)
提高到 4000至 5000元,若有博士学位或院士头衔,
可高达 7000-8000元,工人平均工资 2000-2500元,
司局级干部为 3500-4000元。大米和玉米每公斤售价从过去的 8分和 7分涨为 43元和 33元,一碗冷面由 5元
-10元涨到 150-200元。公共汽车和地铁票价由 0.1元涨到 2元。
第四,逐步扩大对外开放
1991年 12月,决定建设罗津 -先锋自由经济贸易区,
1996年这一地区向全世界开放。
2002年 9月,设立新义州特别行政区,位于中朝边界,
面积 132平方公里。把该地区建成经济特区。
2002年 10-11月,设立开城工业园和金刚山旅游区。
2000年的外贸总额达到 20亿美元,2002年为 22.3亿美元。中国是其第一大贸易伙伴,2002年,朝鲜与中、韩、日的贸易额分别为 7.39亿,6.42亿,3.66
亿美元。
截止 2003年,与朝鲜建交的国家为 157个。但朝日关系、朝美关系,由于朝鲜进行核试验而僵持不下,
坚冰难破。
朝鲜 1991年 12月宣布设立罗津 -先锋自由经济贸易区,1996年 2月将罗津、先锋自由经济贸易区升格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直辖市。罗津、先锋自由经济贸易区位于朝鲜东北部图们江下游的西侧沿岸,朝鲜、中国、
俄罗斯三国的交接地区。罗津、先锋自由经济贸易区由罗津市和先锋郡组成,1993年确定的面积为 746平方公里。区内耕地和山林面积为 609为平方公里,产业土地为 19平方公里。区内 1995年的人口约为 14万人。
由于朝鲜,左,的政策还没完全消除,国家贫困导致基础设施落后,加上缺乏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经济特区的发展并不是很好。
朝鲜要实现全面改革,还需要彻底转变一直比较,左,的观念,改变现行的经济政治等过度集权的体制,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还有待发展。朝鲜劳动党自 1980年召开六大以来,
至今 20多年未召开新的党代表大会,上次中央全会是在 1993年 12月召开的。
朝鲜还面临复杂而险恶的国际形式和周边环境。在外部和平环境没有可靠保障的情况下,
朝鲜很难推行全面的改革开放。
视频:朝鲜非常纪录 1,2
二、当代越南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概况
面积 329566平方公里,2002
年人口 7973万。全国 4/5为山地和高原。
1884年沦为法国的保护国,
1940年被日本侵占。 1945年 9
月,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
随后取得了抗法战争( 1946-
1954)和抗美战争( 1961-
1973)的胜利,1976年,定名为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越南共产党是执政党。
2、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危机
在农村,从 1958年开始到 1985年,
搞农业合作化运动。急于求成,
违背农民的意愿,侵犯了农民的利益,社员没有劳动积极性,粮食产量持续下降。 1928年出口粮食 178万吨,但到 1978和 1979年粮食产量下降到 160万吨,大量进口粮食,1980年进口 200万吨。
从 1978年起甚至约有 200万人冒着生命危险漂洋过海到别国谋生。
胡志明( 1890-1969)
在城市,通过改造原有企业和建立新的国营企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1976年,全国有国营和公私合营企业 1913个,
基本上取消了非公有制经济。
农轻重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发展滞后,人民生活水平没有大的改善与提高,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忽视了市场以及价值规律的作用,市场不活,企业没有积极性,产品质量低下且浪费严重。
到 20世纪 70年代末,越南开始出现经济危机,
其中最严重的是缺粮问题。国家供应每人每月
8公斤粮食,其中只有 1公斤大米。通货膨胀严重,1985年 11月到 1986年 7月 9个月间,通涨率高达 700%。越南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除国内经济政策不当外,越南一度推行地区霸权主义、对外实行扩张政策,穷兵黩武,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
对越自卫还击战发生于
1979年 2月 17日- 1979
年 3月 16日,在短暂侵入越南北部之后,中国军队在一个月之内撤出了越南。中方和越方都宣布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这场战争使中、越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到最低点,并使大量华裔越南人继续逃亡。
1991年 6月越共召开七大,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坚持马列主义和胡志明思想,
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结合等基本原则。越共七大还把,沿着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确定为今后的,政治定向。,
3、越南的革新开放
其一,调整所有制结构,允许个体和私营经济发展,对家庭经济采取倾斜政策。
其二,推行农业承包制。
其三,对工业管理体制实行改革,
将国营企业推向市场。
其四,加大金融体制改革的力度。
实行浮动利率。
其五,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吸引外资。
几经修改的外国在越投资法被称为亚洲最开明的投资法。 1991~ 1992
年两年间,外商在越南投资平均每个项目为 1000万美元。 1993年最大的投资项目为 6亿美元。
胡锦涛会见越南共产党总书记农德孟
( 1)经济体制改革
目前,越南的非公经济发展走得更快、更远。
GDP的 53%由非公经济创造,在就业方面发挥的作用相当显著。从 1992-2003年,越南共创造了 900万个工作岗位,其中有 830万个由私营部门创造,占 90%以上,如果再加上外资企业,则占到 97%以上,国有部门提供的就业岗位不足 3%。
( 2)政治体制改革
越共非常强调政治体制改革的渐进性和稳妥性。改革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不接受多元化、多党制,发扬独立自主和创新精神,制定符合越南实际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一是精简机构。二是强调干部队伍的阶梯化、年轻化。三是积极惩治腐败,努力改善党群关系。越共于 1992年 11月成立了专门的反腐机构,全面开展反腐肃贪活动。四是强调革新与整顿党组织,加强党的建设。
越共新一批政治局委员平均年龄 59.3岁,远低于上届 68岁的平均年龄。在中央委员会的 160名委员中,
新当选 80人。原第九届中央委员会的大批中央委员由于年龄原因而退休。
2006年,63岁的阮明哲接替 69岁的陈德良出任国家主席; 56岁的阮晋勇接替
72岁的潘文凯出任政府总理; 62岁的阮富仲接替 69
岁的阮文安出任国会主席。
越南革新的任务落在新任领导人阮明哲(国家主席)、阮富仲(国会主席)、阮晋勇(总理)身上
( 3)越南改革以来取得的显著成就为其沿着社会主义方向进入 21世纪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政治体制改革方法对,步子稳,采取了渐进性和稳妥性的方针。
其次,经济体制改革成绩突出,引人注目。
一是农业体制改革成绩巨大。
包产到户和农民使用耕地长期不变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越南由原来的粮食进口国一跃成为粮食出口国。 1997年大米出口仅次于泰国居世界第二位。
二是工业管理体制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从总体来看,工业生产处于稳定发展的态势。
三是对外经济关系的改革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外投资者。
到 1994年,外国在越南的投资已累积近 100 亿美元。
其中台湾是越南最大的投资者,总额为 19亿美元;
香港为 15.5亿美元,是第二大投资者。新加坡仅
1994年就有投资项目 29个,总金额 6 亿美元。此外,
越南的外贸也取得明显成绩,到 1994年,越南已同
9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进出口总额增加到 80多亿美元。四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较大提高。 1993年与 1990年相比,人均年收入由 180美元提高到 250美元。
越南经济也呈现出口导向的明显特征。其 2004年出口总额近 250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总额达 30亿美元。中国不少专家在谈论能与中国竞争外商直接投资的国家时,往往总会提到越南。确实,越南是东南亚人口最多的国家,劳动力比中国大陆更便宜,
正是这些因素吸引着外商。美国也于最近同意越南加入世贸组织,越南很可能经历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初的那种出口猛增的现象。
除去通货膨胀因素,过去 6年越南的经济增长速度为 7.4%。越南政府预计,2006年 GDP增幅达到 8.5%,
和中国、印度一起成为亚洲发展最快的国家。
由于越南在越共中央正确领导下结合本国实际制定了正确路线,在经济、政治、外贸体制上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改革,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10多年来,
越南社会政局基本稳定,
经济高增长低通胀,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这样就保证了越南沿着社会主义道路把革新的路线推向 21世纪。
2006年 4月,越共十大提出要抓住机遇,战胜挑战,
更加全面、快速、同步地推进革新开放,使越南早日摆脱欠发达面貌,为到
2020年基本建设成现代化的工业国奠定基础。这既是越南未来 10多年要努力实现的宏伟蓝图,也是越南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肩负的一项历史重任。
4、越南革新开放的理论成果
关于社会发展阶段,认为越南尚处于向社会主义过度的初级阶段。
关于所有制结构。主张实行多种经济所有制,但不以私有制为主导。
关于分配方式。坚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允许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关于经济体制发展模式。从过去高度集中、绝对计划化及平均主义、包给制经济的管理模式转变为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模式。
关于股份制。认为股份制是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必要途径。
关于党的建设任务。党在新时期面临两大战略任务,即建设社会主义和保卫社会主义祖国。
5、越南革新开放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第一,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分化比较严重。失业率较高,2002年为 6.01%,2003年为 5.78%。失业人口为 700万。
第二,工业基础薄弱和资金短缺问题严重。
第三,人口增长过快。 1960年人口为 3000万,1999
年达到 7632万,位居世界第 12位。人口每年增长 140
万,据联合国预测,到 2025年,将达到 1.58亿。
第四,腐败问题比较突出。腐败被视为越南的,国难,。
三、当代老挝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概况
面积 23.68万平凡公里,人口 550
多万( 2002年),境内 80%为山地和高原,有,印度支那屋脊
,之称。 1893年沦为法国的保护国,1940年被日本占领,1945年独立,1946年后又相继遭到法国和美国的入侵,1975年 12月,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成立。
老挝执政的是老挝人民革命党,
成立于 1955年。老挝人民革命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1975-1979年,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第二阶段是 1979-1986年,
初步总结经验教训、进行政策调整阶段。第三阶段是 1986年以来,重新认识国情、推行革新开放。
社会主义改造阶段,由于执行了过激的政策,城市私营工商业主及农村部分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
脱离了老挝实际,造成经济停滞,生产下降。
1976年 3月 15日,中共中政治局常委、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会见来访的老挝人民革命党总书记、政府总理凯山 ·丰威汉 (左一 )
1965年 10月 12日,周恩来出席来访的老挝人民革命党总书记凯山 ·丰威汉 (右一 )在钓鱼台举行的庆祝老挝革命 20周年宴会
1979年后,对经济工作进行了反思和调整。允许私人从事商业活动。
从 1984年起,陆续解散一些农业合作社,让农民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1985年,开始承包制改革试点。
同时还进行了货币、价格和工资方面的调整。经济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粮食总产量由 74.4万吨增至
154万吨,人均占有量由 245公斤增至 426公斤,实现了粮食自给。全国 80%的省份通了汽车。
老挝标志性建筑塔銮万象的老挝佛学院
2、老挝的革新开放
1986年老挝人民党四大提出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1988年经济改革全面铺开,政治体制也进行了一些改革。 80年代末,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一系列变化对老挝政治经济造成较大冲击,但老挝仍然坚持党的领导和改革开放的方针。 1989年 10月党的四届八中全会提出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列主义是党的思想基础等 6项基本原则。
1991 年老挝党五大重申 1989年提出的当前老挝是,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阶段。
1996年 3月 18日~ 20日,老挝人民党召开六大,大会对五大以来的革新开放作了总结,继续坚持五大提出的,有原则的全面革新路线。,党的政治报告指出:,党领导全国人民进入革命的新阶段,即朝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建设人民民主制度阶段。,这次大会被老挝党称为:,具有跨世纪重要历史意义的大会,,,是老挝党发展壮大的新标志。,
2001年,召开七大,规定了 2005,2010年的今期目标和
2020年的长远目标。
朱马利 ·赛雅贡,1936年3月6
日生,在2006年3月老挝人民革命党八大上,他当选中央总书记,6月当选为国家主席。
老挝自 1988年全面进行经济改革以来,为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不断调整完善各项经济政策,出台一些新举措,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其一,农业实行家庭承包制。
鼓励农民发展家庭经济和集约化经营,逐步把自给自足的生产变为商品生产。
其二,改革国营企业管理体制,
实行政企分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除国家重点企业外,原国营企业大多数实行承包、联营或租赁。
2006年 11月 19日,胡锦涛同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老挝国家主席朱马利举行会谈
其三,实行国家调节的市场经济,扩大非国有制经济。
国家有计划地在农林、建筑、
信贷、交通等部门组建股份合作社。在首都万象,除航空、银行、邮电外,商店大多由私人开办,如日用百货、
金银首饰、服装、餐馆乃至钢筋建材、汽车、摩托车等都是私人经营。
其四,积极谋求同外国的经济合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2006年 11月 19日,胡锦涛对老挝进行国事访问。这是在欢迎仪式上,胡锦涛在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老挝国家主席朱马利陪同下检阅仪仗队
老挝通过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经济有了显著发展,农业连续增长,粮食可以自给,工业产品增加,市场活跃,外资增多,经济稳定增长。
2001年以来老挝经济增长率在 6%以上。
2000-2002年,GDP增长 6.4%,人均 GDP达
326美元,通货膨胀为 8.6%,2003年 GDP
为 20亿美元,人均 356美元。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湄公河两岸的平原地区,
大部分家庭拥有电视机、摩托车的数量比前两年翻了一番,社会稳定。
当然,老挝由于基础薄弱,现在仍然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但是只要老挝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坚持马列主义指导思想不动摇,努力探索适合自己国家发展的道路,老挝的政治经济状况一定会一天天好起来。
3、老挝革新开发的挑战和干扰
老挝是个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没有重工业,发展缓慢。
经济发展的资金严重不足,财政连年赤字,贸易逆差有增无减。交通运输主要靠公路、水运和航运,无出海口、无铁路。
老挝人口增长很快,但教育事业落后。 1970年人口为 300万左右,2002年为 550多万,预计 2010年将达到 680万,2020年达到 870万。约 70%的男性和 50%的女性接受过教育,全国 15
岁以上识字率约为 60%。 2004年,老挝感染爱滋病毒认输超过 100万。
长期以来,敌对势力对老挝进行颠覆破坏和思想文化渗透。
北方的反政府武装与政府军发生多次军事冲突。 2000年 3月以来,万象市发生多起爆炸案,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严重影响了老挝的国际声誉和国内和平建设环境。
四、当代古巴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古巴共和国概况
面积 110860平方公里,人口 1124万( 2001年),首都哈瓦那。由古巴岛、青年岛等 1600多个岛屿组成,
是西印度群岛中最大的岛国。海岸线长约 6000公里。
1959年 1月 1日菲德尔 ·卡斯特罗率起义军推翻了巴蒂斯塔独裁统治,建立革命政府。 1960年
9月 28日与我国建交。 1961年 4
月,古在吉隆滩击败美国组织的雇佣军入侵,卡斯特罗宣布开始社会主义革命。古巴共产党是古巴唯一的合法政党。 菲德尔 ·卡斯特罗任国务委员会主席兼部长会议主席至今。
菲德尔 ·卡斯特罗( 1927-)菲德尔 ·卡斯特罗和胞弟劳尔 ·卡斯特罗
从 20世纪 60年代起,苏联东欧国家先后帮助古巴建设了约 600个工程项目,其中 400个交付使用,
到 20世纪 80年代末,古巴欠苏联东欧国家的债务达 26亿美元。在 20世纪 80年代,苏联每年向古巴提供 40亿美元的军援,苏联在古巴的技术专家和顾问超过 10000人,苏联驻古巴的军事顾问和其他军事人员一度达到 12600多人。总体上看,自古巴加入经互会后的 30余年间,古巴外贸的 85%、石油供应的 90%及每年几十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和大批机器设备主要都由苏联供应。每年国内消费的 200万吨粮食中,有 160万吨也主要从苏东国家进口。
苏东剧变后,美国乘机加强对古巴的封锁,
希望古巴步苏东的后尘。 1992年,1995年美国国会分别通过了针对古巴的,托里切利法案,和,赫尔姆斯 -伯顿法案,,打击古巴的对外贸易和招商引资。美国的长期封锁给古巴造成了 890多亿美元的损失。 1990年美国建立马蒂电台,从事反古宣传。美国支持纵容反古组织实施恐怖颠覆活动,数百次地策划了暗杀卡斯特罗的行动。美国扬言,只要古巴放弃社会主义和实行,民主过渡,,
美国愿出数十亿美元帮助古恢复经济。
托里切利法
1992年,美国通过了 1992年古巴民主法案 (又称“托里切利法” ),将美国对古制裁法律化。托里切利法选定了两个基本方面加强对古巴的制裁:
其一是限制古巴同美国在第三国的公司的贸易;
其二,禁止驶抵古巴的船只在之后的 180天内停靠在美国的港口。
托里切利法并规定美国对古巴政策奉行两条轨道,即一方面加强对古巴的封锁和经济制裁,迫使其国内政治经济制度的改变 (又称 Track I);另一方面加强与古巴国内民众的接触和交流,从内部瓦解古巴政权 (Track II)。
赫尔姆斯 —伯顿法此法又名,古巴自由与民主巩固法案,,其主要提出者是共和党的极端保守派、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杰西 ·赫尔姆斯,以及共和党众议员丹 ·伯顿,故又称,赫尔姆斯 —伯顿法,。
该法案实际上是 1994年底提出的反古措施的汇编。主要内容是,1.禁止第三国在美销售古巴产品,包括含有古巴原材料的制成品; 2.不给在古巴投资或进行贸易的外国公司经理、股东及其家属发放入美签证; 3.允许在古巴革命时被没收财产的美国人向法院对在古巴利用其财产从事经营的外国公司和投资者进行起诉; 4.反对国际金融机构向古巴提供贷款,或接纳古巴加入。
苏联东欧剧变后,古巴大量外援中断,
石油供应大幅度减少,外汇来源濒于枯竭,加之美国运用各种手段多方面向古巴施加压力,企图一举搞垮古巴的社会主义政权,古巴遇到了建国以来最大的困难,陷入极其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
在政治稳定方面,由于美国的唆使和苏联东欧局势的影响,有 10多个非法组织纷纷出笼,他们利用古巴的经济困难和群众的不满情绪,煽动一些群众反对政府。在美国的古巴流亡者猖狂地叫嚣要尽快打回古巴去。
90年代,古巴遭遇了建国以来最大的困难。
1989-1993年,古巴的国民生产总值下降了 35%,
人均产值下降了 38%。每个月每个居民供应 5-6磅
( 6磅 =2.72公斤 )大米,20盎司豆类 (20盎司 =0.56
公斤 ),5磅食糖,1/4磅食油,3/4磅鸡肉,10-15
个鸡蛋,每日供应一个 80克的小面包。猪肉、牛肉、鱼类等在市场上很难见到。牙膏、肥皂也靠配给。缺油使自行车和马车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
经常断电。当时,没有多少人认为这个西半球唯一的社会主义小国还能存在下去。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古巴共产党并没有被吓倒,他们重申誓死捍卫社会主义,同时调整内外政策,加速改革开放,探索适合本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
1995年底,卡斯特罗访问中国、越南之后,表示要向中越两国学习社会主义改革的经验,建立自己独创的市场社会主义。
1995年 11月 29日至 12月 7日,古巴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国务委员会主席兼部长会议主席菲德尔 ·卡斯特罗访华。江泽民陪同卡斯特罗在深圳参观康佳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古巴的革新开放
( 1)在政治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在严峻的形势面前威武不屈
东欧剧变后,卡斯特罗等古巴共产党领导人强调古巴不仅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而且把坚持社会主义与坚持古巴民族独立紧密结合起来。 1991年苏联,8·19”事件后,叶利钦上台后表示要与卡斯特罗政府合作,使古巴,能够回归世界文明的道路,,并且以断绝军事援助、减少军事援助相威胁。对此,古巴政府毫不退让,8月 29日声明:
,宁愿灭亡,也不放弃(国家独立和社会主义)
信仰。,苏联东欧剧变后卡斯特罗又强调:,即使我们的岛沉没了,我们也不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
(二)经济上进行改革和对外开放
古巴经济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其一,改革农业体制,发展自主经济,实行合作社经济和家庭承包责任制相结合。
其二,以公有制为主体,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合理发展。
其三,采取机动灵活的政策吸引外资。据古巴统计,1994
年 2月已有 40个国家的 476家独资、合资企业在古巴经营,
欧洲在古巴投资 5亿美元。
1999年 4月 25日至 5月 9日,尉健行出访古巴、乌拉圭、阿根廷和委内瑞拉。尉健行在古巴甘蔗地与合作社社员在一起。
古巴街景与 古巴雪茄
其四,实行灵活的多元化外交。
一是把争取拉美地区的支持作为古巴外交的重点,
先后同巴西、厄瓜多尔、智利、哥伦比亚等国改善了关系。卡斯特罗同委内瑞拉、墨西哥、哥伦比亚三国首脑开会协商古巴返回拉美大家庭问题,对拉美国家在古巴的投资实行优惠政策;
二是古巴重视发展同中国的关系;
三是扩大同北欧和加拿大的往来;
四是寻求同美国海外子公司的贸易等。
五是通过调整物价,改变财政状况。
允许古巴居民拥有硬通货,1993年夏政府在改革中允许 10种类型的古巴人可以合法地拥有外汇,宣布美元可以在国内流通;调整物价,取消部分补贴;发行债券,征收所得税。古巴由于采取了以上措施,促进了货币回笼,从 1994年 6月到 10月已回收 16.296亿比索。
古巴实行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虽然时间不长,
但还是取得了明显进展和一定成就。
首先,成功地阻止了经济滑坡。 1994年古巴国内生产总值自 1990年以来首次取得了 0.7%的增长,
1995年增长 2.5%。经济开始恢复,除蔗糖生产外,
其他主要经济部门都有了明显的恢复和增长,制造业增长 6.4%,农业增长 4.2%。 1996 年古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5%。 1997,1998年为 2.2%,1.2%。
1999年,古经济也了明显的好转,在整个拉美地区经济增长为零的情况下,而古巴的经济却增长了 6.2%(计划为 2.5%),在该地区可谓一枝独秀。
2003年,古巴经济增长率为 2.6%,(按古巴的统计,
把补贴和免费的因素算在内,实际增长 3.8%),其前景看好。
其次,外国投资不断增加。到 1995年底,合资企业已增至 212 家,外国投资协议总额达
21亿美元,实际投资约占 50%。
再次,财政状况逐步好转。 1993年财政预算赤字达 50.5亿比索,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33.5
%,1994年减少到 14.21亿比索,即减少了 72
%; 1995年进一步减少到 7,75亿比索,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3.6%。比索的价值有所回升。
在古巴,不论是谁,都可以享受政府的免费医疗。
古巴的人均寿命达 76岁,1岁以下的婴儿死亡率也在 6.2‰,与发达国家水平相当。这种医疗状况比美国许多城市还要好。
同样,从幼儿园到大学,古巴人也不用花一分钱,
这也使得古巴的适龄儿童入学率接近百分之百;按人口比例古巴是世界上教师最多的国家;每 15人中有一名大学生; 2002年教育经费占 GDP的 11.4%,
(中国 1993年,教育法,定的 2000年的 4%的目标至今还没达到,2005年仅为 2.82%,受到联合国的批评 )。古巴,一个学生的学校,有 93个,为使所有学生接受计算机教育,对无法通电的 2368个边远山区学校,政府配备了太阳能发电设备,为计算机提供电力,对其中,一个学生的学校,也不例外。
古巴教育堪称世界一流。
古巴是世界上公认的体育强国,人均奖牌数居世界第一。在 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上,
古巴代表团共获得 9金,7银,11铜,以奖牌总数 27枚名列奖牌榜第 11名。
第三节 当代社会党的民主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一、民主社会主义的历史演变
,民主社会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 19世纪中叶,现代民主社会主义是从社会民主主义演化而来的。,社会民主主义,一词出现于 1848年欧洲革命时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和第二国际在战争期间瓦解前,社会民主主义是涵盖各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政策的通用概念,其内涵主要是指科学社会主义。
一战爆发后,第二国际瓦解,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生分裂。社会民主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分道扬镳,二战后,社会民主主义转变为民主社会主义。
1951年成立的社会党国际正式使用,民主社会主义,一词,自此以后,民主社会主义成为主要以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代表的世界各国社会民主党、社会党和工党表述其理论和政策的总概念,并且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和统一的、同时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的思想理论体系。这一体系诞生的标志就是 1951年社会党国际法兰克福代表大会的原则声明,民主社会主义的目标和任务,(即,法兰克福宣言,)
社会党国际 (Socialist
International -- SI) 起源于1864年,19
51年7月在联邦德国法兰克福召开的国际社会党代表大会上重新成立。总部设在英国伦敦。
社会党国际是主张社会民主主义的政党和组织的联合体,截至2004年2月,有各类成员党和组织168个,其中有50多个成员党在约50
个国家执政或参政,是当今世界上规模和影响最大的国际性政党联盟。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社会党国际基本上是欧洲社会党人的组织,有,白人国际,之称。
70年代中期,这个国际组织开始向亚非拉地区发展,到1980年,非欧洲成员党超过半数,
其中在拉美的发展尤其迅速,近年它把亚太地区作为发展方向。
在1989年召开的第18次代表大会上通过的,斯德哥尔摩宣言,,是该组织最新的原则纲领,主张实行民主社会主义,
即在政治、经济、社会和国际层次上实行民主,认为多元化与人权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反对权力集中和阶级专政,宣称在宏观调节下通过市场才能使社会创新,要求对国有制进行限制并实行民主控制。社会党国际对和平与发展问题极为关注,认为维护世界和平是,当前时代的最高任务,,
积极主张裁军,赞成南北对话,倡议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1956年 11月 6日,毛泽东、周恩来与来访的由中央委员洛科拉托洛 (前排左四 )率领的意大利社会党农业考察团合影。
2004年 2月 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由社会党国际主席古特雷斯率领的社会党国际代表团。
二、世界社会党在二战后的发展
1945年底,社会民主党党员总数由战前的 500多万增加到 800
多万。 1951年,社会党国际成立,并正式把自己的纲领确定为,民主社会主义,,社会党的民主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1945年,英国工党上台执政,开始推行它的民主社会主义改革计划。英国经济到 1947年即恢复到战前水平,工党人数也由 1945年的 300万增加到 500万。 1948年,英国工党领袖艾德礼自豪地宣称:英国正在创立一种把个人自由与计划经济、
把民主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的社会主义新制度,这种制度既不同于资本主义,也不同于苏联式的社会主义。英国已经建成,福利国家,。
英国工党理论家、原工党政府外交大臣克罗斯兰提出了,民主社会主义,的五项原则,政治自由、混合经济、福利国家、
凯恩斯主义和平等信念,。为大多数西欧社会民主党人所接受。
与此同时,瑞典等北欧国家的社会民主党也在
,福利国家,的政策实践方面起到了独特的示范作用。奥地利、比利时、法国、荷兰、瑞士、意大利等国家的社会民主党也都取得了单独执政或联合执政的地位,社会民主党的福利国家政策在西欧风靡一时。
此后直到 20世纪 80年代末,民主社会主义在西欧又经历了 60年代中期至 70年代中期和 80年代前半期两次发展高潮。社会民主党不断发展壮大,力量不断增强,影响不断扩大。
80年代初,南欧五国(法国、希腊、西班牙、意大利和葡萄牙)的社会民主党也先后上台执政。
80年代初,西欧社会民主党的党员总数已达 1100万,选民人数达 7000多万。瑞典、英国和奥地利的社会民主党党员在其全国总人口中分别占近 1/6,1/8和 1/10。成为议会中的第一、第二或最大党。
瑞典社会民主党从 1932年起连续执政长达 44年之久,丹麦社会民主党单独或与其他政党联合执政 40年,挪威工党执政 38年,奥地利社会党自二战后直到 1980年连续执政,英国工党 3次上台,累计执政 17年,联邦德国社会民主党参政 3年、执政 13年,法国和荷兰两党参政和执政 24年。
执政期间,各国社会民主党都按照民主社会主义模式进行了广泛的社会改革,取得了显著成就,推动了所在国的社会进步,得到了国民的支持。经过几十年的探索,民主社会主义在西欧国家逐渐走上了一条在资本主义制度现行框架内通过利用现代民主制度和政党政治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改良的道路,并且逐步完成了由理念到政策再到制度的演变。
苏东剧变后,西欧社会党的民主社会主义也陷入了一定的困境,原来处于执政地位的社会党纷纷沦为在野党。但2
0世纪90年代末,在欧盟15国中有13国都是左翼或中左翼联合执政。20世纪初,又变成右翼政党执政。这说明,西欧社会党与保守党轮流执政已成常态。
原共产党执政的苏联和东欧的共产党纷纷改旗易帜,变成了社会党,社会党的力量空前壮大。 1999 年,社会党国际召开二十一大,其成员党达143个,共有党员约3
000万人,支持选民约达1亿多人,有30多个党在各国执政和参政。20世纪初,世界共产党共有党员730
0余万人(其中中共党员6600多万人),而资本主义世界各国100多个共产党的党员人数只有几百万人。因此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党的影响远比共产党要大的多。
三、社会党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主张
在思想上,奉行多元主义。
政治上,坚决反对一党专政,
反对某个政党具有永远的执政地位,主张多党并存,相互竞争,轮流执政。国家应当向着民主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即自由、公正和相助的方向发展。
经济上,追求经济增长、社会繁荣、人人都能平等地分享经济成果,在不断扩大的只有中消除屈辱的依附状态和经济剥削。主张实行多元化的混合经济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并不是决定社会性质的基本因素,不是衡量社会性质的标准。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应得到保护和促进。公开反对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公有制是调节经济发展、增强经济民主的一种可资利用的手段,是私有制的补充。
在社会制度方面,民主社会主义主张实行社会民主。社会民主的主要内容是全民社会保障制度。社会党的主要任务是:
一要实现充分就业和公平分配;
二要建立和不断完善公平、公正、合理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行福利政策;三是要大力发展文化和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四是要保护环境和生态,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五是要注重妇女解放问题和青年的发展问题。
社会党在西欧大多数国家建立起了相当完备的福利国家制度,现代福利国家制度缩小了贫富差距,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它集中体现了民主社会主义自由、
平等、相助的基本价值观,
是社会党基本理念的具体化。 曾庆红 2007年 1月 8日会见来访的法国社会党领导人罗亚尔瑞典的社会福利保障
1891年建立医疗保险制度,一个多世纪确立了以国家社会保险、家庭福利、社会服务和医疗保健四大福利保障基础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被称之福利国家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四个特点。
1.全民性。在瑞典,每一个具有瑞典国籍的居民,都享受基本统一的社会福利和服务保障。
2.高福利。瑞典国民在享受着全面保障,每个人在从摇篮到坟墓各个生命阶段、生活各个主要领域,包括儿童服务、老年人保障、残疾人保障、医疗保障、最低生活补助金、工伤补贴、失业保险等,基本上都享受着相应的福利保障,而且其保障水平高。比如,每个 18岁以下孩子,国家每月补贴 950瑞典克郎糖果费;国家保证每个瑞典孩子在幼儿园、十年义务教育期间拥有自己的位置,每个瑞典人可以免费接受从幼儿园到高中教育;每个人均享受近乎免费的医疗服务;残疾人的生活服务费用全部由政府负担,
并提供一名专门的服务人员等。
瑞典的社会福利保障
3.均平性。福利国家的基本目标就在于实现不同人群间最大限度的平等。瑞典一系列给予年轻家庭、低收入家庭、
疾病者、领取养老金者、丧失劳动力者以及其他弱势人群以相应的补贴,面向全体社区居民尽量平等提供低费用儿童看护服务、各层次教育、社会支持和医疗保健服务,全体公民平均享受各种社会福利社会服务。为保证不同地区的居民享受同样的福利,从财政收入富庶的地区补贴福利支出存在缺口的地区。
4.政府负担。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是瑞典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能。社会福利保障资金和各类社会服务费用,除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中存在个人缴纳一定比例费用外,均由政府承担。费用支出基本上是各级政府财政特别是地方政府财政最大的支出项目,瑞典 GDP的 36%用于社会福利事业,地方政府斯德哥尔摩市每年年度财政预算中,2/3用于教育、医疗和社会服务。为维持这种高福利支出的财政需要,瑞典实行了高税收制度,个人所得税就平均达到 38%。
“福利国家制度”的弊病
高福利、高工资、高补贴、长假期,这些以往颇令西欧人得意的优越条件,其实在削弱西欧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更严重的是,高福利还培养出一批坐享其成的懒汉。这些人心安理得地享受福利,丧失了进取心和积极性。长此以往,整个社会就像患了病一样委靡不振。为了保持竞争力,发达国家被迫削减一部分福利。
近年来,西方一些学者强调,,福利国家制度搞过头了,,
必须进行调整。荷兰社会福利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三分之一或国家预算支出的 43%;有的企业收入的一半以上要交给国家,不得不把企业转移到国外去。瑞典 1990年生产下降 5%,
失业达 7%,而 40%的工人受雇于国家,工人每年的假期 27
天,病假工资为正常工资的 90%以上,请事假等扣钱也不多,
造成缺勤率高达 25%,政府对收入最高阶层的征税率达到 84
%,以致很多人抽走资本侨居国外。瑞典经济学教授林德贝克说:瑞典是一个,没有资本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无力继续负担社会福利的巨额费用。
西欧各国已采取措施减少福利开支,英国开始对富有的病人征收医疗费;法国的办法是削减退休金和医疗补贴、缩短失业救济金享受期限;德国着手削减失业救济金、提高税收和社会福利附加费;瑞典继续压缩政府预算、减少假日、提高退休年龄、减少病假补贴;丹麦社会党也宣称不能对公民“从生管到死”。
“福利国家制度”的改革
国际政策方面,民主社会主义主张国际民主,
即奉行多元化的外交政策。反对各种形式的帝国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二战后,各国社会党在国际政策方面,大都经历了一个亲美反苏到逐步走向中立的过程。
四、正确对待社会党及其民主社会主义
1、在理论上要区分社会党指导思想中的错误体系与其中的某些正确思想成分。
社会党的指导思想是多元主义的。但他们并没有完全否定马克思主义,而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析方法、把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视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之一。
2、在纲领上要区分社会党背离科学社会主义之处与其正确成分
社会党在19世纪末建党之初都主张生产资料社会化和建立没有阶级的社会。但后来取消了废除私有制的纲领,改变为发展经济、实行福利政策、改善人民生活、达到充分就业等。
3、在路线上要区分社会党放弃社会主义革命的改良主义本质与其在当前实践中的某些合理之处
社会党否定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但它主张通过现行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体制,上台执政,扩大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利,
不废除私有制,而只限制剥削。在当前不具备革命形势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4、在政策上要区分社会党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本质与其不同于资产阶级右翼政党、
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方面
社会党执政后,基本不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和政治制度。但在税收、就业、投资、
福利、教育、外贸、移民、外交政策等方面与资产阶级右翼政党有所不同,一般来说,社会党的内外政策能够促进社会进步与繁荣,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5、在与共产党的关系上要区分社会党的反共本质与联共可能性
各国社会党从根本上说是反对共产主义和共产党的,但是在捍卫广大群众的利益,反对资本主义剥削和压迫,向往自由、平等、工整的社会主义,
推进世界和平、发展、合作等方面,他们与共产党是有共同认识和共同目标的。因此,只要我们纠正传统极左思想、关门主义和宗派主义,完全可能与社会党在很多方面结成统一战线。
总之,真正的科学社会主义者要善于从敌人营垒中找朋友,以扩大对敌阵线;而不能从朋友营垒中挖敌人,化友为敌,以削弱对敌阵线。吃一堑长一智,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改变过去“惟我独革”、“惟我独社”的传统观念,研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的正确主张,
求同存异,以形成社会主义的联合阵线。
思考题:
1、你认为应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早产论,?
2、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特点、成就和弊端是什么?
3、从苏东剧变中可以得出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教训是什么?
4、结合当前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建设的实际,
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前景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