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世纪全国高等院校自动化系列实用规划教材
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
主 编 张井岗 孙红雨 段 锦
副主编 许建平 佟 威 刘红丽 郑洪江
参 编 王海稳 邵雪卷
审 曹茂
参 编 胡军安
参参
前 言
本书是北京大学出版社,21世纪全国高等院校自动化系列实用规划教材》之一,经过
2005 年 5 月在西安召开的组稿会和 2005 年 8 月在长春工业大学召开的审稿会研讨,最终确定了参与编写的单位和编写大纲。
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是一门与工业生产过程联系十分密切的课程。伴随着现代科技进步,过程控制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了很多先进的自动化成套设备及装置,例如集散控制系统 (DCS)、现场总线 (FB)、可编程逻辑器件 (PLC)等,生产过程控制逐渐由常规仪表控制向计算机控制发展,常规 PID 控制向先进过程控制 (APC)优化控制发展,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迅速从局部自动化向综合自动化发展。本书第 1 章绪论主要讲述过程控制系统的特点、组成及分类。第 2 章简单控制系统介绍了过程控制系统的典型结构,过渡过程的基本形式、品质指标及对象特性,调节器基本控制规律及单回路控制系统的设计。第 3 章检测与控制仪表介绍了过程参数和单元组合仪表。第 4 章复杂控制系统介绍了串级、均匀、
比值、前馈、分程和选择性控制系统等各种复杂系统的特性、设计方法以及参数整定方法等。第 5 章先进控制系统介绍了解耦控制、内模控制、预测控制、软测量、推断控制及稳态优化控制。第 6 章过程控制系统的应用实例,对精馏塔控制系统、锅炉控制系统、传热设备控制系统、化学反应器的控制、生化过程的控制和冶金过程的控制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本书在内容上既介绍了典型的传统控制方法和装置,以使学生建立基本的概念,使知识能渐进衔接;同时又介绍了新技术、新方法,使知识结构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生产的需要。本课程的工程实践性强,因此本书在编写过程中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应用。在编写时专门开设第 6 章“过程控制系统的应用实例”。在本书的教学中配以相应的实验,力求理论和实践的密切结合。本书每章附有与内容相关的思考题与习题,以帮助学生消化和巩固上课学习的内容。
本书由太原科技大学张井岗教授主编,编写了第 1 章并同时审阅了全书,第 2 章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佟威老师编写,第 3 章由武汉理工大学刘红丽老师编写,第 4 章由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许建平老师编写,第 5 章由太原科技大学王海稳老师编写,第 6 章由太原科技大学邵雪卷老师编写。江南大学的杨慧中教授对本书早期的组稿和大纲的制定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尽管全体编者都尽了很大努力,但由于水平有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在此恳请广大专家和读者给予批评和指正。
编 者
2007 年 6 月
目 录
第 1 章 绪论,.....................................................,1
1.1 过程控制概述,......................................,1
1.2 当前控制系统的发展的趋势,...............,3
1.3 过程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分类,...............,5
1.3.1 过程控制系统的组成,...............,5
1.3.2 过程控制系统的分类,...............,7
1.4 过程控制的要求,..................................,8
思考题与习题,...............................................,9
第 2 章 简单控制系统,................................,10
2.1 典型结构和控制指标,.........................,10
2.1.1 典型结构,................................,10
2.1.2 过渡过程的基本形式,.............,13
2.1.3 控制指标,................................,14
2.2 过程动态特性与建模,.........................,17
2.2.1 过程特性的基本类型,.............,17
2.2.2 过程建模,................................,20
2.2.3 对象各环节特性对控制
品质的影响,............................,33
2.3 控制器基本控制规律,.........................,35
2.3.1 PID 控制算法,.........................,35
2.3.2 离散 PID 控制算法,................,45
2.4 单回路控制系统的设计,.....................,57
2.4.1 检测信号的获取
与处理加工,............................,57
2.4.2 执行器的若干问题,.................,61
2.4.3 系统被控变量的选择,.............,72
2.4.4 操纵变量的选择,.....................,73
2.4.5 控制器参数整定,.....................,73
思考题与习题,.............................................,79
第 3 章 检测与控制仪表,............................,81
3.1 概述,....................................................,82
3.1.1 测量误差,.................................,82
3.1.2 仪表的主要性能指标,.............,83
3.1.3 仪表防爆的基本知识,.............,86
3.2 过程参数检测,.....................................,87
3.2.1 温度测量,.................................,88
3.2.2 压力的检测,...........................,107
3.2.3 流量的检测,...........................,114
3.2.4 液位检测仪表,.......................,125
3.2.5 成分分析仪表,.......................,132
3.3 单元组合仪表,...................................,140
3.3.1 单元组合仪表的信号传输
方式及信号制,.......................,141
3.3.2 变送单元,...............................,146
3.3.3 控制器单元,...........................,167
3.3.4 执行单元,...............................,191
思考题与习题,...........................................,217
第 4 章 复杂控制系统,..............................,218
4.1 串级控制系统,...................................,218
4.1.1 串级控制系统的
原理和结构,...........................,218
4.1.2 串级控制系统的特点分析,...,220
4.1.3 串级控制系统的设计,...........,223
4.1.4 串级控制系统的投运和
参数整定,...............................,225
4.1.5 串级控制系统的
工业应用,...............................,226
4.2 均匀控制系统,...................................,228
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
· VI·
· VI·
4.2.1 基本原理与结构,.....................228
4.2.2 控制器参数整定,.....................232
4.2.3 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233
4.3 比值控制系统,....................................233
4.3.1 基本原理和结构,.....................233
4.3.2 比值系数的确定,.....................237
4.3.3 比值控制系统的设计及设计
中的有关问题,.........................237
4.3.4 比值控制系统的
其他问题,................................238
4.3.5 工业应用举例,.........................238
4.4 前馈控制系统,....................................239
4.4.1 前馈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239
4.4.2 前馈控制系统的几种
主要结构形式,.........................242
4.4.3 前馈控制的选用与稳定性,.....246
4.4.4 前馈控制系统的工程整定,.....247
4.4.5 前馈控制系统的工业应用,.....249
4.5 分程控制系统,....................................252
4.5.1 分程控制基本原理与
系统结构,................................252
4.5.2 分程控制系统设计和实施中
的一些问题,............................254
4.5.3 分程控制系统的
工业应用示例,.........................255
4.6 选择性控制系统,................................257
4.6.1 选择性控制系统
原理和结构,............................257
4.6.2 选择性控制系统设计和
实施中的一些问题,.................259
4.6.3 选择性控制工业应用举例,.....261
思考题与习题,.............................................261
第 5 章 先进控制系统,................................268
5.1 系统关联与解耦控制,........................269
5.1.1 系统耦合及对控制过程
的影响,....................................269
5.1.2 相对增益,................................271
5.1.3 解耦控制设计方法,.................276
5.1.4 解耦控制系统实现中
的问题,...................................,283
5.2 纯滞后补偿和内模控制,..................,285
5.2.1 Smith(史密斯 )预估
补偿控制,...............................,286
5.2.2 内模控制,...............................,290
5.2.3 内模控制的应用,...................,293
5.3 预测控制系统,...................................,295
5.3.1 预测控制的发展,...................,295
5.3.2 预测控制的原理,...................,296
5.3.3 预测控制的良好性质,...........,301
5.3.4 实施预测控制系统时
的注意问题,...........................,301
5.3.5 预测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
稳健性,...................................,302
5.3.6 预测控制软件包的
发展历程,...............................,303
5.3.7 预测控制的应用概况,...........,308
5.3.8 预测控制发展方向,...............,310
5.4 软测量和推断控制系统,...................,310
5.4.1 软测量技术的产生,...............,311
5.4.2 软测量方法的研究现状,.......,311
5.4.3 软测量技术的基本过程,.......,311
5.4.4 软测量模型的建立,...............,313
5.4.5 软测量模型的在线校正,.......,318
5.4.6 软测量技术工业应用,...........,318
5.4.7 软测量技术研究的方向,.......,319
5.4.8 推断控制,...............................,320
5.5 稳态优化控制系统,...........................,323
5.5.1 基于传统模型的
稳态优化方法,.......................,324
5.5.2 基于非传统模型的
稳态优化方法,.......................,328
思考题与习题,...........................................,330
第 6 章 过程控制系统的应用实例,.......,332
6.1 精馏塔的控制,...................................,332
6.1.1 精馏原理,...............................,332
6.1.2 精馏塔的控制要求,...............,333
目 录
· VII·
· VII·
6.1.3 精馏塔的干扰因素,.................334
6.1.4 精馏塔的基本关系,.................335
6.1.5 精馏塔被控变量的选择,.........336
6.1.6 精馏塔的基本控制方案,.........338
6.1.7 复杂控制在精馏塔中
的应用,....................................342
6.1.8 精馏塔的先进控制,.................344
6.2 锅炉设备的控制,...............................349
6.2.1 锅炉汽包水位的控制,.............350
6.2.2 锅炉燃烧系统的控制,.............357
6.2.3 过热蒸汽系统的控制,.............360
6.3 传热设备的控制,...............................361
6.3.1 传热设备的类型,.....................361
6.3.2 传热设备的控制要求,.............362
6.3.3 一般传热设备的控制,.............362
6.3.4 蒸发器的控制,.........................369
6.4 化学反应器的控制,...........................372
6.4.1 化学反应器的类型,.................372
6.4.2 化学反应器的控制要求,.........374
6.4.3 化学反应速度
及其影响因素,.......................,375
6.4.4 化学平衡及其影响因素,.......,378
6.4.5 化学反应器的控制,...............,379
6.5 生化过程的控制,...............................,385
6.5.1 生化反应过程的衡算关系,...,386
6.5.2 细胞生长的动力学模型,.......,387
6.5.3 氧传递模型,...........................,388
6.5.4 生化过程的参数检测,...........,389
6.5.5 生化过程的控制,...................,391
6.6 冶金过程的控制,...............................,392
6.6.1 高炉炼铁生产过程的控制,...,393
6.6.2 转炉炼钢过程的控制,...........,394
6.6.3 初轧生产过程的控制,...........,395
思考题与习题,...........................................,397
附录 常用管道仪表流程图
设计符号,............................................,399
参考文献,..........................................................,402
第 1 章 绪 论
1.1 过程控制概述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产生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以计算机为工具产生了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它在自动化技术领域中产生极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自动化技术发展很快,并获得了惊人的成就,逐步形成了以网络集成化系统为基础的企业信息控制管理系统。而自动化的实现工具也由集散控制系统 (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s,DCS)发展到了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Fieldbus Control System,FCS)。自动化技术已在工业生产、科学技术和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已成为我国高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各行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动化水平已成为衡量各行各业现代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自动化技术的发展首先从工业生产领域开始,而工业自动化的发展又与工业生产过程本身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生产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到全局,从低级到智能的发展,工业生产自动化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第一阶段,20 世纪 50 年代以前。这个阶段以经典控制理论为基本方法,以传递函数为基础,采用根轨迹法和频率法对系统进行分析。 经典控制理论最辉煌的成果之一便是 PID
控制规律。 PID 控制规律原理简单,易于实现,对没有时间延迟的单回路控制系统极为有效。到目前为止,在工业过程控制中,很多系统仍使用 PID 控制规律。在这个阶段,对系统的一般处理方法是将一个复杂过程分解为若干个简单的过程,然后采用单输入、单输出的控制系统,完成既定任务。自动化水平处于比较低级的阶段,理论上也尚不完整,从而促进了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实现控制的手段主要是单个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
第二阶段,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由于生产的发展,生产过程向着大型化、连续性方向发展,而控制对象的要求也日趋复杂,原有简单控制的模式已不能满足要求,为适应工业生产控制的要求,一些复杂的控制系统得到开发,并在实践中获得了良好的控制效果。
而在这个阶段,人们研究出了现代控制理论,这为新的控制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础。它以状态空间为分析基础,包括以最小二乘法为基础的系统辨识,以极小值原理和动态规划为基础的优化控制和以卡尔曼滤波理论为核心的最优估计三个部分。因此使分析系统的方法从外部现象深入到揭示系统的内在规律,从局部控制发展到了全局最优控制。现代控制理论在航天、航空和制导等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果。而自动控制的工具也产生了直接数字控制
(Direct Digital Control,DDC)和监督计算机控制 (Supervisory Computer Control,SCC)。 但是,
在工业生产过程控制领域,现代控制理论却并未能发挥作用。
第三阶段,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为解决大规模复杂系统的优化与控制问题,现代控制理论和系统理论相结合,逐步形成了大系统理论 (Mohammad,1983)。其核心思想是系统的分解与协调,多级递阶优化与控制时应用大系统的典范。实际上,除了高维线性系统外,
大系统理论仍未突破现代控制理论的基本思想与框架,对其他复杂系统仍然束手无策。同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
· 2·
· 2·
时,基于专家知识的专家系统、模糊控制、人工神经网络控制、学习控制和基于信息论的智能控制应运而生,并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个阶段工业领域的一个最大成就是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处理器的产生,这大大加速了工业计算机的商品化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为了满足工业计算机可靠性和灵活性的需要,作为一种全新的工业控制工具,
DCS 产生了。它是集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和图形显示技术于一体的计算机系统。而另一方面,控制理论和其他学科相互渗透,从而形成了以大系统理论和智能控制理论为代表的所谓第三代控制理论。直到现在,尽管它还处于发展和完善过程中,但已受到极大的重视和关注,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的十几年里,出现了两级优化与控制,在 DCS 的基础上实现了先进控制和优化控制。在硬件上采用上位机和 DCS 或电动单元组合仪表相结合,构成两级计算机优化与控制。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DCS 出现了开放式系统,实现多层次计算机网络构成的计算机集成过程系统 (Computer Integrated Process System,CIPS)。而自动化的实现工具也由 DCS 发展到了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Fieldbus Control System,FCS)。
过程控制 (process control )技术是自动化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是指石油、化工、
纺织、电力、冶金、轻工、建材、核能等工业生产中连续的或按一定周期程序进行的生产过程自动化,与其他自动控制系统比较,过程控制具有以下特点,
1,被控过程复杂多样
工业生产是多种多样的,生产过程本身大多比较复杂,规模大小不同,生产的产品千差万别,因此过程控制的被控过程也多种多样。生产过程中充斥着物理变化、化学反应、
生化反应,还有物质和能量的转换和传递,生产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对它进行控制的艰难程度。有的生产过程进行得很缓慢,有的则进行得非常迅速,这就为对象的辨识带来困难。
不同生产过程要求控制的参数不同,或虽然相同,但要求控制的品质完全不一样。不同过程参数的变化规律各异,参数之间相互影响,对过程的影响作用也极不一致,要正确描述这样复杂多样的对象特性还不完全可能,至今仍只能用适当简化的方法来近似处理。虽然理论上有适应不同对象的控制方法和系统,出于对象特性辨识的困难,要设计出能适应各种过程的控制系统至今仍不容易。由于被控过程的多样性,使过程控制系统明显地区别于运动控制系统。
2,对象动态特性存在滞后和非线性
生产过程大多是在庞大的生产设备内进行,例如,热工过程中的锅炉、换热器、动力核反应堆等,对象的储存能力大,惯性也较大,设备内介质的流动或热量传递都存在一定的阻力,并且往往具有自动转向平衡的趋势。因此,当流入 (或流出 )对象的质量或能量发生变化时,由于存在容量、惯性和阻力,被控参数不可能立即产生响应,这种现象称为滞后。滞后的大小决定于生产设备的结构和规模,并同研究它的流入量与流出量的特性有关。
生产设备的规模越大,物质传输的距离越长,热量传递的阻力越大,造成的滞后就越大。
一般来说,热工过程大多具有较大的滞后,它对任何信号的响应都会延迟一些时间,使输出 /输入之间产生相移,容易引起反馈回路产生振荡,对自动控制会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对象动态特性大多是随负荷变化而变的,即当负荷改变时,其动态特性有明显的不同。
如果只以较理想的线性对象的动态特性作为控制系统的设计依据,就难以得到满意的控制第 1 章 绪 论
· 3·
· 3·
结果。
大多数生产过程都具有非线性特性,弄清非线性产生的原因及非线性的实质是极为重要的。对于一个不熟悉的生产过程,应先拟定合理的试验方案,并认真地进行反复的试验和估算,才能达到分析了解非线性的目的。但决不能盲目地进行试验,以免得出含混不清的错误结果,把非线性对象错当成线性对象来处理。
3,过程控制方案丰富多样
由于工业过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过程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案的多样性。为了满足生产过程中越来越高的要求,过程控制方案也越来越丰富。通常有单变量控制系统,也有多变量控制系统;有常规仪表过程控制也由计算机集散控制系统;有提高控制品质的控制系统也有实现特殊工艺要求的控制系统;有传统的 PID 控制,也有先进控制系统,例如自适应控制、预测控制、解耦控制、推断控制和模糊控制等。
4,控制系统分为随动控制和定值控制
定值控制是过程控制的一种主要控制形式,在多数过程控制系统中,设定值是保持恒定的或在很小的范围内变化,它们都采用一些过程变量,例如温度、压力、流量、成分等作为被控变量,过程控制的主要目的在于减小或消除外界干扰对被控变量的影响,使被控变量能够稳定在设定值或其附近,使工业达到优质、高产、低消耗与生产持续稳定的目标。
5,过程控制系统有规范化的过程检测控制仪表组成
过程控制系统由过程检测、变送和控制仪表、执行装置的组成,通过各种类型的仪表完成对过程变量的检测、变送和控制,并经执行装置作用于生产过程。传统的简单过程控制系统是由过程检测控制仪表 (包括测量元件、变送器、调节器和执行器 )组成和被控过程连接部分组成,从过程控制的基本组成来看,过程控制系统总是包括对过程变量的检测变送、对信号的控制运算和输出到执行装置,完成所需操纵变量的改变,从而达到所需的控制指标。
控制方案的确定、控制系统的设计、控制参数的整定都要以对象的特性为依据,而对象的特性又如上述那样复杂而难以充分地认识,要完全通过理论计算进行控制系统设计与控制参数的整定,至今仍不可能。目前已设计出各种各样的控制系统,都是通过必要的理论论证和计算,并且经过长期的运行、试验、分析、总结起来的,只要采用现场调整的方法得当,可望得到相当满意的控制效果。
1.2 当前控制系统的发展的趋势
1,生产装置实施先进控制成为发展主流
早期的简单控制由于受到经典控制理论和常规仪表的限制,对工业过程中存在的耦合性、非线性和时变性等难以解决。尽管在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许多生产装置采用了 DCS,
但由于当时的理论和技术原因,控制水平仍停留在单回路 PID 控制、连锁保护控制等。随着企业提出的高柔性、高效益的要求,上述控制方案已经不能适应,以多变量预测控制为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
· 4·
· 4·
代表的先进控制策略的提出和成功应用以后,先进控制受到了过程工业界的普遍关注。先进过程控制 (Advanced Process Control,APC)是指一类在动态环境中,基于模型、充分借助计算能力,为工厂获得最大利润而实施的一类运行和技术策略。这种新的控制策略实施后,
系统运行在最佳工况,实现所谓“卡边生产”。据资料报道,一个投资 163 万美元的乙烯装置实施先进控制后,预期每年可获得效益 600 万美元。目前,国内许多大企业纷纷投资,
在装置自动化系统中实施先进控制。 国外许多控制软件公司和 DCS 生产商都在竞相开发先进控制和优化控制的商品化工程软件包,西方国家有一定规模的先进控制软件公司大约有
45 家,推出 APC 软件 312 种,全世界应用 APC 的项目有数千项,APC 软件应用年增长率达到 30%左右。先进控制策略主要有解耦控制、时滞补偿控制、差拍控制、多变量预测控制、自适应控制、软测量技术及推断控制、稳健控制、专家控制、模糊推理和神经网络等智能控制,尤其智能控制已成为开发、研究和应用的热点。
2,过程优化受到工业界的普遍关注
在过程控制中,过程优化已受到了普遍的关注。通常,在连续过程工业中,往往上游装置的部分产品是下游装置的原料,整个生产过程存在装置间的物流分配、物料平衡和能量平衡等一系列问题。 借助过程优化可使得整个生产过程获得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过程优化主要寻找最佳的工艺参数设定值,使生产过程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这也称之为稳态过程优化。稳态过程优化方法按实施方法可分为离线优化和在线优化两种。离线优化利用过程数学模型,在约束条件下求得最优工艺参数,提供给操作者作为操作指导信息,
而不直接参与控制实施,因而实时性要求低,容易实现,目前应用较多。在线优化由计算机自动定期收集过程数据,完成模型参数更新、校正约束条件,通过求解寻找最优操作点,
并将最优操作参数下传给控制系统,由控制系统对最优操作点进行跟踪。在线优化对算法实时性要求高,工业现场实时条件下的模型更新、约束校正都较难实施,但真正投入运行可保证可观的经济效益。随着稳态过程优化的深入研究,直接影响过程动态品质的最优动态控制也显示出其重要性。
生产过程优化是在各种操作条件下,求取目标函数的最优值,通常是复杂的非线性优化问题。应用传统优化理论往往会遇到困难。在过程优化中,由于系统的复杂性,求全局最优值十分困难,而且实际过程并不一定要求最优值,而只要求得到“优化区域”或“满意解”就可以满足要求。在过程优化中,有许多是受工艺限制的。最近有人提出把工艺设计与控制整体考虑,在工艺设计的同时,考虑到控制的实施方案及效果,就可以在工艺设计阶段消除那些可能导致控制困难的因素,这种方法正在受到人们的关注。
3,传统的 DCS 正在走向国际统一标准的开放式系统
1975 年诞生了第一套分布式工业控制计算机系统,历经近 20 年,随着综合自动化的潮流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一些主要的 DCS 生产商推出现场总线 (fieldbus)控制系统,它被公认为具有时代特点的新一代分布式计算机控制系统,它有开放性、智能化现场仪表、现场仪表采用数字信号传输、彻底的分散性等主要特点,具备了上述特点使得现场总线采用同一种国际标准的通信协议,不同厂家的产品可方便地互连,可与局域网相连,除了一般现场控制、检测仪表功能以外,还具有诊断、自补偿、现场组态、现场校验、提高传输可靠性,节约传输线的投资,简单控制回路基本分散在现场实现,关键数字信号进中央控制第 1 章 绪 论
· 5·
· 5·
室,中央控制室主要完成信息管理、先进控制和优化。
4,综合自动化系统是发展趋势
过程工业自动化在 20 世纪 90 年代以前仍是“自动化孤岛模式”。 20 世纪 90 年代后,
国内外许多企业在国际市场激烈竞争的刺激下,特别是过程工业还受到保护环境的巨大压力。节能降耗、少投入多产出的高效生产和减少污染的清洁生产成为企业的生产模式,企业把提高综合自动化水平作为挖潜增效、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集常规控制、先进控制、过程优化、生产调度、企业管理、经营决策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自动化系统成了当前自动化发展的趋势。综合自动化系统就是在计算机通信网络和分布式数据库的支持下,实现信息与功能的集成,进而充分调动人的因素的经营系统,技术系统及组织系统 (humanware)
的集成,最终形成一个能适应生产环境不确定性、市场需求多变性的全局优化的高质量、
高效益、高柔性的智能生产系统。
1.3 过程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分类
1.3.1 过程控制系统的组成
过程控制系统通常是指工业生产过程中自动控制系统的被控变量是温度、压力、流量、
液位、成分、黏度、温度和 pH 值 (酸碱度或氢离子浓度 )等一些过程变量的系统。常规的过程控制系统框图如图 1.1 所示。
图 1.1 过程控制系统框图
1,被控对象
被控对象是指被控制的生产设备或装置,常见的被控对象有加热炉、锅炉、分馏塔、
反应釜、干燥炉、压缩机等生产设备,或储存物料的槽、罐以及传送物料的管段等。当生产工艺过程中需要控制的参数只有一个,如锅炉的水位控制,则生产设备与被控对象是一致的;当生产设备的被控参数不止一个,如果锅炉的水位控制实际上取决于给水量、压力和蒸汽流量等参数,其特性互不相同,应各有一套可能是互相关联的控制系统,此类生产设备被控对象就不止一个,应对其中的不同过程分别作不同的分析及处理。
2,传感器和变送器
反映生产过程的工艺参数大多不止一个,一般都需用不同的传感器进行自动检测以获得可靠的信息,才能了解生产过程进行的状态,需要进行自动控制的参数称为被控变量,
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
· 6·
· 6·
被控变量往往就是对象的输出变量,其一般为非电量物理量,被控变量由传感器进行检测,
将其变成相应的电信号,而变送器会将此信号转换为标准电信号。目前主要的标准电信号有两种,一种是 0~ 10mA 直流电流信号;另一种是 4~ 20mA 直流电流信号或 1~ 5V 的直流电压信号。如果是气动仪表,则应转换为
4
1.96 10× ~
4
9.8 10 Pa× 的压力信号。传感器或变送器的输出就是被控变量的测量值 z。
3,控制器
控制器也称调节器,它接收传感器或变送器的输出信号——被控变量。当其符合工艺要求时,控制器的输出保持不变,否则,控制器的输出发生变化,对系统施加控制作用。
使被控变量发生变化的任何作用均称为扰动。在控制通道内并在控制阀未动作的情况下,
由于通道内质量或能量等因素变化造成的扰动称为内扰,而其他来自外部的影响统称为外扰,无论是内扰或外扰,一经产生,控制器就发出控制命令,对系统施加控制作用,使被控变量回到设定值。
4,执行器
被控变量的测量值 z 与设定值 r 在控制器内进行比较后得到的偏差 e 的大小,控制器根据偏差 e 的大小按控制器规定的控制算法 (如 PID 控制等 )进行运算后,发出相应的控制信号
u
经变化和放大后去推动执行器。目前采用的执行器有电动执行器与气动执行器两大类,应用较多的是气动薄膜控制阀。如果控制器是电动的,而执行器是气动的,就应在控制器与执行器之间加入电 /气转换器。如果采用的是电动执行器,则电动控制器的输出信号需经伺服放大器放大后才能驱动执行器,以推动控制阀启闭。
5,控制阀
由控制器发出的控制信号
u
,通过电动或气动执行器产生的位移量驱动控制阀门,以改变输入对象的操纵变量
q
,使被控变量受到控制。控制阀是控制系统的终端部件,阀门的输出特性决定于阀门本身的结构,有的与输入信号呈线性关系,有的则呈对数或其他曲线关系。
对于一个完整的过程控制系统来说,除自动控制回路外,还应备有一套手动控制回路,
以便在自动控制系统因故障而失效后或在某些紧急情况下,对系统进行手动控制。另外,
还应有一套必要的信号显示、通信、联络、连锁以及自动保护等设施,才能充分地保证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和保障人身与设备的安全。
最后应当指出,控制器是根据被控变量测量值与设定值进行比较得出的偏差值对被控对象进行控制的。对象的输出信号即控制系统的输出,通过传感器与变送器的作用,将输出信号反馈到系统的输入端,构成一个闭环控制回路,简称闭环。如果系统的输出信号只是被检测和显示,并不反馈到系统的输入端,则是一个没有闭合的开环控制系统,简称开环。开环系统只按对象的输入量变化进行控制,即使系统是稳定的,其控制品质也较低。
在闭环控制回路中,可能有两种形式的反馈:即正反馈与负反馈。正反馈的作用会扩大不平衡量,是不稳定的。如采用正反馈去控制室内温度,当温度超过设定值时,系统会增加热量,使室温升高;当温度低于设定值时,它又减少热量,使室温进一步降低。具有正反馈的控制回路,总是将被控变量锁定在高端或低端的极值状态下,这种性质不符合控第 1 章 绪 论
· 7·
· 7·
制目的。如采用负反馈,其作用与正反馈相反,总是力求恢复到平衡温度,即保持在规定的设定值范围内。具有负反馈 (包括前馈 )作用的回路,一般称为反馈控制系统。这种系统能密切监视和控制被控对象输出变量的变化,抗干扰能力强,能有效地克服对象特性变化的影响,有一定的自适应能力,因而控制品质较高,是应用最广、研究最多的控制系统。
1.3.2 过程控制系统的分类
1,按划分过程控制类别的方式
由于划分过程控制类别的方式不同,有各种不同的名称。
(1) 按被控变量分类,有温度控制系统、压力控制系统、流量控制系统、液位控制系统等。
(2) 按控制器的控制算法来分,有比例 (P)控制系统、比例积分 (PI)控制系统、比例积分微分 (PID)控制系统及位式控制系统等。
(3) 按控制系统的模式来分,有比值控制系统、均匀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及自适应控制系统等。
(4) 按控制器信号来分,有模拟控制系统与数字控制系统。
(5) 按是否采用计算机来分有常规的仪表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集散控制系统和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等。
(6) 按控制系统所完成的功能来分,有串级控制系统,均匀控制系统,自适应控制系统等。
(7) 按控制系统组成回路的情况来分,有单回路控制系统与多回路控制系统、或开环控制系统与闭环控制系统等。以上是人们视具体情况所采用的不同的分类,并没有什么严格的规定。而作为过程控制而言,主要是分析反馈控制的特性,这就和设定值有密切关系,
因此按设定值来分类则更有意义。
以上这些分类只反映了不同控制系统某一方面的特点,人们视具体情况可以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其中并无原则的规定。
2,按设定值的形式
过程控制主要是研究反馈控制系统的特性,按设定值的形式不同,可将过程控制系统分为以下三类。
1) 定值控制系统
将系统被控变量的设定值保持某一定值 (或在某一很小范围内不变 )的控制系统称为定值控制系统。在定值控制系统中,设定值固定不变,引起系统变化的只是扰动信号。这种控制系统是应用最多的一种。
2) 随动控制系统
对于有的生产过程,其被控变量是变化的,即控制系统的设定值不是定值,而是无规律变化的,自动控制的目的是要使被控变量相当准确而及时地跟随设定值的变化。例如,
加热炉的燃料与空气的混合比控制,燃料量是按工艺过程的需要而设定的,这个设定值又随生产流程的要求而自动或手动改变,也就是说,燃料量在变化,控制系统就要使空气量跟随燃料量的变化,自动按预先规定的比例而相应地增减空气量,以保证燃料合理而经济地燃烧,这就是随动控制系统。自动平衡记录仪的平衡机构就是跟随被测信号的变化自动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
· 8·
· 8·
达到平衡位置,是一种典型的随动控制系统。
3) 程序控制系统
程序控制系统被控变量的设定值是按预定的时间程序变化的。控制的目的是使被控变量按规定的程序自动变化。如工业热处理炉等周期作业的加热设备,一般都有升温、保温和降温等按时间变化的规律,设定值按此程序进行控制,以达到控制的目的。 1.4 节中讲述了过程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
1.4 过程控制的要求
过程控制涉及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不同的工艺过程控制有不同的要求。但总的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的要求:安全性、经济性和稳定性。
1,安全性
安全性指的是在生产的整个过程中,确保人身安全和设备的安全,这是最重要的要求。
特别是对于发电、化工、炼油等生产企业特别要注意系统的安全问题。因此在这样的系统中都要采用参数越限报警、事故报警和连锁保护等措施加以保证。在化工等易燃易爆环境中使用的仪表都必须是防爆仪表。为了保护大型设备的安全,系统可设计在线故障预测和诊断系统、容错控制系统等,以进一步提高系统运行的安全性。
2,经济性
经济性旨在使过程控制系统在生产相同质量和产量的条件下,所消耗的能源和材料最少,做到生产成本低、生产效率高。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和我国加入 WTO 以后所面临的国际市场竞争,经济性受到了极大的重视。
3,稳定性
稳定性即要求系统具有抑制外部干扰,保持生产过程长期稳定运行的能力。工业生产过程的生产条件不可能完全不变,例如生产工况的变化、原料的改变或生产量的起落、设备的老化和污染都会对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大型的复杂的系统,其影响因素就更多,这就要求过程控制系统在诸多因素干扰的情况下仍能保持系统的稳定。过程控制系统在运行时有两种状态:一种称为稳态,系统的设定值保持不变,也没有受到整个外来的任何干扰,因此被控变量也保持不变,整个系统处于平衡稳定状态;而另一种为动态,系统的设定值发生了变化,或者是系统受到了外扰,原来的稳态遭到了破坏,系统的各部分也将作出相应的调整,改变操纵变量的大小,使被控变量重新回复到设定值,使系统稳定下来。这种从前一个稳定状态到另一个稳定状态的过程称为过渡过程。实际上大多数系统被控对象总是不断地受到各种外来的干扰影响,系统经常处于动态过程中。因此评价一个系统的品质,不能单纯评价其稳态,更重要的是应该考虑它在动态过程中被控变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第 1 章 绪 论
· 9·
· 9·
思考题与习题
1.什么是过程控制系统?典型的过程控制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
2.简述过程控制的发展概况及各个阶段的主要特点。
3.什么是定值控制系统?什么是随动控制系统?
4.生产对过程控制的要求是什么?其中什么是最重要的要求?
第 2 章 简单控制系统
简单控制系统是由被控对象,一个测量元件及变送器,一个控制器和一个执行器所组成的单回路负反馈控制系统。简单控制系统是最基本、最常见、应用最广泛的控制系统,
占控制回路的 80%以上。简单控制系统的特点是结构简单,易于实现,适应性强。在简单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各种复杂控制系统。在工业过程计算机集成控制系统中,也往往把它作为最底层的控制系统。因此,学习简单控制系统是非常必要的。
2.1 典型结构和控制指标
2.1.1 典型结构
图 2.1 所示的是蒸汽加热器温度自动控制系统,它由蒸汽加热器、温度变送器 (TT)、温度控制器 (TC)和蒸汽流量控制阀组成。控制的目标是保持流体出口温度恒定。当进口物料的流量或温度等因素的变化引起出口物料的温度变化时,通过温度变送器 (TT)测得温度的变化,并将其信号送至温度控制器 (TC)与给定值进行比较,温度控制器 (TC)根据其偏差信号进行运算后将控制命令送至控制阀,以改变蒸汽流量来维持出口温度。
图 2.1 也称为工艺控制流程图,它是用自动控制设计的文字符号和图形符号在工艺流程图上描述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的原理图。图中,小圆圈表示某些自动化仪表,圆内的名称由两位以上字母组成,第一位字母表示被测变量,后继字母表示仪表功能。常用被测变量和仪表功能的代号如表 2-1 所示。
如 TI 表示温度指示,TT 表示温度变送器,TIC 表示温度指示控制,IC 表示手动控制。
图 2.2 所示为一流量控制系统。它由管路系统、孔板和差压变送器、流量控制器 (FC)
和流量控制阀组成。控制的目标是保持流量恒定。当管道其他部分阻力发生变化或有其他扰动时,流量将偏离设定值,利用孔板作为检测元件,把孔板上、下游的静压用连接导管接至差压变送器,将流量信号转化为标准电流信号;该信号送至流量控制器 (FC)与给定值进行比较,流量控制器 (FC)根据其偏差信号进行运算后将控制命令送至控制阀,改变阀门开度,就调整了管道中流体的阻力,从而影响了流量,使流量维持在设定值。
图 2.1 蒸汽加热器温度自动控制系统 图 2.2 流量控制系统
第 2 章 简单控制系统
· 11·
· 11·
表 2-1 被测变量和仪表功能的代号
第一位字母 后继字母 第一位字母 后继字母 字母
被测变量 修饰词 仪表功能
字母被测变量 修饰词 仪表功能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分析
火焰
电导率
密度
电压
流量
位置或长度 (尺寸 )
手动
电流
功率
时间或时间程序
液位或料位
水分或湿度
差值 d
比率
报警
控制
检测元件
玻璃
指示
自动-手动操作指示灯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由使用者选用由使用者选用压力或真空
数量或热量
核辐射
速度或频率
温度
多变量
黏度
重量或力
未分类的变量由使用者选用位置
积算或累计
安全
由使用者选用
测试接头
积算或累计
记录或打印
开关
变送
多功能
阀挡板或百叶窗
(温度计 )保护管
未分类的功能
继器或计算器
联锁、紧急或安全动作
以上所列举的控制系统都属于简单控制系统。简单控制系统有着共同的特征,它由下列基本单元组成。
(1) 被控对象:是指被控制的生产设备或装置。针对以上两例,分别是蒸汽加热器、
流量控制系统。被控对象需要控制的变量称为被控变量,上述各例中为温度、流量。
(2) 测量变送器:测量被控变量,并按一定的规律将其转换为标准信号的输出,作为测量值。标准信号的含义是其上、下限符合规定系列,0~ 10mA,4~ 20mA,0.02~ 0.1MPa 等。
(3) 执行器:常用的是控制阀。接受控制器来的信号 u,直接改变操纵变量
q
。操纵变量是被控对象的某输入变量,通过操作这个变量可克服扰动对被控变量的影响,通常是由执行器控制的某工艺流量。
(4) 控制器:也称调节器。它将被控变量的设定值与测量值进行比较得出偏差信号 e,
并按一定规律给出控制信号 u。
用文字叙述的方法来描述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较为烦琐,在自动控制中常常采用直观图形的方法来表达,即框图,如图 2.3 为两种不同的液位控制系统,图 2.4 为一般简单控制系统的框图。图中每一条线代表系统中的一个变量信号,线上的箭头表示信号传递的方向。每个方块代表系统中的一个环节。框图可以把一个控制系统变量间的关系完整地表达出来。如果框图和工艺控制流程图一起被给出,就可清楚地获得整个系统的全貌。
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
· 12·
· 12·
图 2.3 两种不同的液位控制系统
G
c
(s)—控制器的传递函数; G
v
(s)—执行器的传递函数;
G
p
(s)—对象控制通道的传递函数; G
f
(s)—对象扰动通道的传递函数;
H(s)—检测及变送装置的拉普拉斯变换式; R(s)—给定值的拉普拉斯变换式;
E(s)—偏差的拉普拉斯变换式; U(s)—控制信号的拉普拉斯变换式;
Q(s)—操纵变量的拉普拉斯变换式; F(s)—扰动的拉普拉斯变换式;
C(s)—被控变量的拉普拉斯变换式; Y(s)—测量值的拉普拉斯变换式
图 2.4 简单控制系统的框图
对于通用的简单控制系统的框图需要说明以下几点。
(1) 框图中的各个信号值都是增量,增益 (放大系数 )和传递函数都是在稳态值为零的条件下得出的。
(2) 各环节的增益有正、负之分。以液位控制系统为例,如果控制阀装在入口处,G
p
(s)
的增益是正值;如果装在出口处,则 G
p
(s)的增益为负值。控制阀是气开或气关时如果电-气转换器的增益为正,则 G
p
(s)的增益就分别是正的或负的。又如,控制器是反作用或正作用,G
p
(s)的增益就分别是正的或负的。整个系统必须是一个负反馈系统,因此,自 R(s)
至 Y(s)的各环节增益的乘积必须为正值。
(3) 框图中箭头方向表示的是信号的流向,指向与指离的关系 (或输入 /输出的关系 ),是原因与结果的关系,而不是物料或能量的流向。在此,需要区分输入量、输出量和流入量、
流出量。
第 2 章 简单控制系统
· 13·
· 13·
从物料平衡和能量平衡的角度看,把被控对象视为隔离体,从外部流入对象内部的物料或能量流称为流入量,从对象内部流出的物料或能量称为流出量。在控制系统中,无论流入量和流出量,它们作为引起被控变量 (输出量 )变化的原因,都是被控对象的输入量。
例如,在图 2.3 液位控制系统中,液位 h 是对象的输出变量。 Q
i
为进水流量,是流入量; Q
o
为出水流量,是流出量。出水流量、进水流量改变,都会影响液位,它们都是被控对象的输入量。不同之处在于图 2.3(a)中,出水流量作为操纵变量,进水流量是一种扰动,
而图 2.3(b)中,进水流量作为操纵变量,出水流量是一种扰动。
就整个液位控制系统而言,给定值变化和各种扰动均可引起被控变量的变化,它们是控制系统的输入。
(4) 在有些框图表示中,把扰动项 F(s)和操作变量项 Q(s)直接相加,认为扰动通道与控制通道的传递函数都是 G
p
(s)。如果 G
f
(s)=G
p
(s),这当然是正确的。在一般情况下,实质上是把 F'(s)=[G
f
(s)/G
p
(s)]F(s)作为扰动项来处理,图 2.5 就是这样的框图。
图 2.5 简单控制系统框图的另一形式
2.1.2 过渡过程的基本形式
过程控制系统在运行中有两种状态,一种是稳态,此时系统没有受到任何外来扰动,
同时设定值保持不变,因而被控变量也不会随时间变化,整个系统处于稳定平衡的工况。
另一种是动态,当系统受到外来扰动的影响或者在改变了设定值后,原来的稳态遭到破坏,
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的输入 /输出量都相应发生变化,尤其是被控变量也将偏离原稳态值而随时间变化,这时系统处于动态。经过一段调整时间后,如果系统是稳定的,被控变量将会重新达到新设定值或其附近,系统又恢复稳定平衡工况。这种从一个稳态到达另一个稳态的历程称为过渡过程。由于被控对象常常受到各种外来扰动的影响,设置控制系统的目的也正是为了对付这种情况,因此系统经常处于动态过程。显然,要评价一个过程控制系统的工作质量,只看稳态是不够的,还应该考核它在动态过程中被控变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在生产中,出现的扰动是没有固定形式的,多半属于随机性质。在分析和设计控制系统时,为了安全和方便,常选择一些典型的输入形式,其中最常用的是阶跃输入,其形式如图 2.6 所示。
由图可见,所谓阶跃输入就是在某一时刻,输入突然阶跃式变化,并继续保持在这个幅度上。阶跃输入容易产生而且简单,同时阶跃输入是一种很剧烈的扰动,如果一个控制系统能够有效地克服阶跃扰动,
那么对于其他比较缓和的扰动一般也能满足性能指标要求。
图 2.6 阶跃输入
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
· 14·
· 14·
在阶跃输入下,过渡过程的形式可分为非周期过程和振荡过程。
非周期过程是指系统受到扰动后,在控制作用下,被控变量的变化是单调地增大或减小的过程。如被控变量的变化是单调增大或减小,偏离给定值越来越远称为非周期发散过程,如图 2.7(b)所示。如果被控变量的变化速度越来越慢,逐步趋近于给定值而稳定下来,
称为非周期衰减过程,如图 2.7(a)所示。
振荡过程是指当系统受到扰动作用后在控制作用下,被控变量在其给定值附近上下波动的过程。如果系统受到扰动后,被控变量的波动幅度越来越大,称为发散振荡过程,如图 2.7(c)所示;如受扰动后,被控变量始终在其给定值附近波动且波动幅度相等,称为等幅振荡过程,如图 2.7(d)所示。对于某些过程,如果振荡幅值不超过工艺生产允许范围,也是允许的;如受扰动后,被控变量波动的幅度越来越小,最后逐渐趋于稳定,称为衰减振荡过程,如图 2.7(e)所示。衰减振荡过程变化趋势明显,易于观察,过渡过程短,控制系统经常采用这种曲线作为分析系统性能指标的典型曲线。
图 2.7 过滤过程的几种基本形式
2.1.3 控制指标
在比较不同控制方案或在讨论控制器参数的最佳整定时,都必须首先规定出评价控制系统优劣的性能指标。一个控制过程的优劣在于设定值发生变化或系统受到扰动作用后,
能否在控制器的作用下稳定下来,及克服扰动造成的偏差而回到设定值的准确性、平稳性和快速性如何。
通常主要采用两类性能指标:以阶跃响应曲线的几个特征参数作为性能指标和偏差积分性能指标。
1,以阶跃响应曲线的几个特征参数作为性能指标
在工业过程控制中经常采用时域方面的单项指标,并以阶跃作用下的过渡过程为准。
图 2.8 分别是设定值和扰动作用阶跃变化时过渡过程的典型曲线。设被控变量最终稳态值是 C,超出其最终稳态值的最大瞬态偏差为 B。
主要的时域指标包括衰减比、超调量与最大动态偏差、余差、调节时间和振荡频率、
第 2 章 简单控制系统
· 15·
· 15·
上升时间和峰值时间等。
图 2.8 设定值和扰动作用阶跃变化时过渡过程的典型曲线
1) 衰减比
衰减比表示振荡过程的衰减程度,是衡量过渡过程稳定程度的动态指标。
它等于曲线中前后两个相邻波峰值之比,即
B
n
B
=
′
(2-1)
衰减比习 惯上表示为 n∶ 1。衰减比 n<1,过渡过程是发散振荡;衰减比 n=1,过渡过程是等幅振荡;衰减比 n>1,过渡过程是衰减振荡,n 越大,衰减越大,系统越接近非周期过程。为保持足够的稳定裕度,衰减比一般取 (4∶ 1)~ (10∶ 1),这样,大约经过两个周期,系统趋于新的稳态值。对于少数不希望有振荡的过渡过程,需要采用非周期的形式。
2) 超调量与最大动态偏差
在随动态控制系统中,超调量是一个反映超调情况和衡量稳定程度的指标。则定义超调量为
100%
B
C
σ =× (2-2)
若整个闭环系统可看做二阶振荡环节,则超调量 σ 与衰减比 n 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即
1
100%
n
σ =× (2-3)
对定值控制系统来说,最终稳态值是零或是很小的数值,仍用 σ 作为超调情况的指标就不合适了。通常改用最大动态偏差 A 作为一项指标,它指的是在单位阶跃扰动下,最大振幅 B 与最终稳态值 C 之和的绝对值
A BC= + (2-4)
3) 余差
余差 e (∞)是系统的最终稳态偏差,即过渡过程终了时新稳态值与给定值之差。
() ()ercrC∞ =?∞=? (2-5)
对于定值控制系统,r=0,则有 e(∞)=-C
o
余差是反映控制精确度的一个稳态指标相当于生产中允许的被控变量与给定值之间长期存在的偏差。
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
· 16·
· 16·
4) 调节时间和振荡频率
调节时间是从过渡过程开始到结束所需的时间。过渡过程要绝对地达到新的稳态,理论上需要无限长的时间,一般认为当被控变量进入新稳态值附近± 5%或± 2%以内区域,
并保持在该区域内时,过渡过程结束,此时所需要的时间称为调节时间 t
s
。调节时间是反映控制系统快速性的一个指标。
过渡过程振荡频率 β 是振荡周期 P 的倒数,记为
2
P
β
π
= (2-6)
在同样的振荡频率下,衰减比越大,则调节时间越短。而在同样的衰减比下,振荡频率越高,则调节时间越短。因此,振荡频率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作为衡量控制快速性的指标。
5) 峰值时间和上升时间
被控变量达到最大值时的时间称为峰值时间 t
p
。过渡过程开始到被控变量第一个波峰时的时间称为上升时间 t
r
。它们都是反映系统快速性的指标。
2,偏差积分性能指标
单项指标固然清晰明了,然而如何统筹考虑比较困难。有时人们希望用一个综合性的指标来全面反映控制过程的品质。常用的综合性能指标是偏差积分性能指标,它是过渡过程中偏差 e 和时间 t 的某些函数沿时间轴的积分。可表示为
0
(,)dJfett
∞
=
∫
(2-7)
可见,无论是偏差幅度或是偏差存在的时间都与指标有关,可以兼顾衰减比、超调量、
调节时间各方面因素,因此它是一类综合指标。一般说来,过渡过程中的动态偏差越大,
或是调节得越慢,则目标函数值将越大,表明控制品质越差。采用偏差积分性能指标可以进行控制器参数整定和系统优化。
偏差积分性能指标通常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1) 偏差积分 (Integral of Error,IE)
0
dIEet
∞
=
∫
(2-8)
2) 平方偏差积分 (Integrat of Squared Error,ISE)
2
0
dISE e t
∞
=
∫
(2-9)
3) 绝对偏差积分 (Integral of Absolute Value of Error,IAE)
0
dIAE e t
∞
=
∫
(2-10)
4) 时间与偏差绝对值乘积的积分 (Integral Time Multiplide by the Absolute Value of
Error,ITAE)
0
dITAE t e t
∞
=
∫
(2-11)
对于存在余差的系统,e 不会最终趋于零,上述指标都趋于无穷大,无法进行比较。为此,可定义偏差为
第 2 章 简单控制系统
· 17·
· 17·
() () ( )et ct c=?∞ (2-12)
IE 的缺点是不能保证控制系统具有合适的衰减比。例如一个等幅振荡过程,IE 却等于零,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 IE 指标很少应用。
IAE 在图形上也就是偏差面积积分。这种指标,对出现在设定值附近的偏差面积与出现在远离设定值的偏差面积是同等看待的,根据这一指标设计的二阶或近似二阶的系统,
在单位阶跃输入信号下,具有较快的过渡过程和不大的超调量 (约为 5%),是一种常用的误差性能指标。而 ISE 指标,用偏差的平方值来加大对大偏差的考虑程度,更着重于抑制过程中的大偏差。采用 ISE,数学处理上较为方便。
ITAE 指标,实质上是把偏差积分面积用时间来加权。同样的偏差积分面积,由于在过渡过程中出现时间的前后差异,目标值 J 是不同的。出现时间越迟,J 值越大;出现越早,
J 值越小。所以这指标对初始偏差不敏感,而对后期偏差非常敏感。可以想象按这种指标调整控制器参数所得的控制结果,初始偏差较大,而随时间推移,偏差很快降低。它的阶跃响应曲线将会出现较大的最大偏差。
可见,采用不同的积分公式意味着对过渡过程优良程度的侧重点不同。假若针对同一广义对象,采用同一种的控制器,利用不同的性能指标,就导致不同的控制器参数设置。
随着控制理论的发展,针对不同的控制要求,又提出了许多新的性能指标,相应出现了许多新的控制器和控制系统。如现代控制理论中二次型性能指标,它实际上是 ISE 的基础上,考虑对控制作用的加权;还有如最短时间和最小能量性能指标等。
关于控制系统性能指标还有两点需要说明。首先,需按具体工艺和整体情况统筹兼顾,
提出合理的控制要求。并不是对所有的回路都有很高的控制要求,例如,有些储槽的液位控制,只要求不越出规定的上、下限就完全可以了,没有必要精益求精;某些性能指标之间还存在着相互矛盾,需要在它们之间折中处理,保证关键的指标。
另外,对设定值变动的随动系统与设定值不变的定值系统,控制要求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例如,系统同样必须稳定,但定值系统的衰减比可以低一些,随动系统的衰减比应该更高一些。随动系统的重点在于跟踪,要跟得稳,取得快,跟得准;定值系统的关键在于一个定字,克服扰动要定得又稳又快又准。
2.2 过程动态特性与建模
过程动态特性的重要性是不难理解的,例如,人们知道有些被控对象很容易控制而有些又很难控制,为什么会有此差别?为什么有些控制过程进行得很快而有些又进行得非常慢?归根结底,这些问题的关键都在于被控对象本身,在于它们的动态特性。只有全面了解掌握被控对象动态特性,才能合理地设计控制方案,选择合适的自动化仪表,进行控制器参数整定。特别是对于设计高质量的、新型复杂的控制方案,更需要深入研究被控对象的动态特性。
2.2.1 过程特性的基本类型
多数工业过程的特性分属以下四种类型。
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
· 18·
· 18·
1) 自衡的非振荡过程
如图 2.9 所示液体储罐,系统处于平衡状态。在进水量超过出水量,过程原来的平衡状态将被打破,液位上升;但随着液位上升,出水阀前的静压增加,出水量也将增加;这样,液位的上升速度将逐步变慢,最终将建立新的平衡,液位达到新的稳态值。像这样无须外加任何控制作用,过程能够自发地趋于新的平衡状态的性质称为自衡性。
在过程控制中,这类过程是最常遇到的。在阶跃作用下,被控变量 c(t)不振荡,逐步地向新的稳态值 c (∞)靠近。图 2.10 是典型自衡的非振荡过程响应曲线。
图 2.9 液位过程 图 2.10 自衡的非振荡过程
自衡的非振荡过程传递函数通常可以写成下列形式,
P
e
()
1
s
K
Gs
Ts
τ?
=
+
(2-13)
P
12
e
()
(1)(1)
s
K
Gs
Ts Ts
τ?
=
+ +
(2-14)
P
e
()
(1)
s
n
K
Gs
Ts
τ?
=
+
(2-15)
2) 无自衡的非振荡过程
如图 2.11 所示液位过程,出水用泵排送。 水的静压变化相对于泵的压头可以近似忽略,
因此泵转速不变时,出水量恒定。当进水量稍有变化,如果不依靠外加的控制作用,则储罐内的液体或者溢满或者抽干,不能重新达到新的平衡状态,这种特性称为无自衡。
这类过程在阶跃作用下,输出 c(t)会一直上升或下降。其响应曲线一般如图 2.12 所示。
图 2.11 积分液位过程 图 2.12 无自衡的非振荡过程
无自衡的非振荡过程传递函数一般可写为
() e
s
K
Gs
Ts
τ?
= (2-16)
第 2 章 简单控制系统
· 19·
· 19·
() e
(1)
s
K
Gs
sTs
τ?
=
+
(2-17)
这类过程比第一类过程难控制一些,因为它们缺乏自平衡的能力。
3) 有自衡的振荡过程
在阶跃作用下,c(t)会上下振荡。多数是衰减振荡,最后趋于新的稳态值,称为有自衡的振荡过程。其响应曲线如图 2.13 所示,传递函数一般可写为
p
22
e
()
(21)
s
K
Gs
Ts Ts
τ
ζ
=
+ +
(0 1)ζ< < (2-18)
图 2.13 有自衡的振荡过程
在过程控制中,这类过程很少见,它们的控制比第一类过程困难一些。
4) 具有反身特性的过程
在阶跃作用下,c(t)先降后升,或先升后降,过程响应曲线在开始的一段时间内变化方向与以后的变化方向相反。
锅炉汽包液位是经常遇到的具有反向特性的过程。如果供给的冷水成阶跃增加,汽包内沸腾水的总体积乃至液位会呈如图 2.14 所示变化。这是两种相反影响的结果。
(1) 冷水的增加引起汽包内水的沸腾突然减弱,水中气泡迅速减少,导致水位下降。
设由此导致的液位响应为一阶惯性特性 [见图 2.14(b)中曲线 1] 为
1
2
1
()
1
K
Gs
Ts
=?
+
(2-19)
图 2.14 具有反向响应的过程
(2) 在燃料供热恒定的情况下,假定蒸汽量也基本恒定,由液位随进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并呈积分响应,其式为
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
· 20·
· 20·
2
2
()
K
Gs
s
= (2-20)
(3) 两种相反作用的结果,总特性为
12212
11
()
()
1(1)
KK KTKsK
Gs
sTs sTs
+
=? =
++
(2-21)
当 K
2
T
1
< K
1
时,在响应初期第二项
1
1
1
K
Ts
+
占主导地位,过程将出现反向响应。若本条件不成立,则过程不会出现反向响应。
当 K
2
T
1
< K
1
时,过程出现一个正的零点,其值为
2
112
0
()
K
s
KT K
= >
(2-22)
呈反向响应的过程,它的传递函数总具有一个正的零点。作为一般情况,若呈反向响应的过程传递函数用式 (2-23)表示。
1
110
1
...
()
...
mm
m m
nn
bs b s bs b
Gs
as a s as a
+ ++ +
=
++++
(2-23)
则传递函数有正实部的零点,属于非最小相位过程,所以反向响应又称非最小相位的响应,较难控制,需特殊处理。
工业过程除按上述类型分类外,还有些过程具有严重的非线性特性,如中和反应器和生化反应器;在化学反应器中还可能有不稳定过程,它们的存在给控制带来了严重的问题,
要控制好这些过程,必须掌握对象动态特性。
2.2.2 过程建模
1,过程建模目的和要求
工业过程的数学模型分为动态数学模型和静态 (稳态 )数学模型。动态数学模型是表示输出变量与输入变量之间随时间而变化的动态关系的数学描述。从控制的角度看,输入变量就是操纵变量和扰动变量,输出变量是被控变量。静态数学模型是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之间不随时间变化情况下的数学关系。
工业过程的静态数学模型用于工艺设计和最优化等,同时也是考虑控制方案的基础。
工业过程的动态数学模型用于各类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分析,用于工艺设计和操作条件的分析和确定。动态数学模型的表达方式很多,对它们的要求也各不相同,主要取决于建立数学模型的目的。在工业过程控制中,建立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进行工业过程优化操作。
(2) 控制系统方案的设计和仿真研究。
(3) 控制系统的调试和控制器参数的整定。
(4) 作为模型预测控制等先进控制方法的数学模型。
(5) 工业过程的故障检测与诊断。
(6) 设备启动与停车的操作方案。
第 2 章 简单控制系统
· 21·
· 21·
(7) 操作人员的培训系统。
对工业过程数学模型的要求随其用途不同而不同,总的说是简单且准确可靠。但这并不意味着越准确越好。应根据实际应用情况提出适当的要求。在线性运用的数学模型还有实时性的要求,它与准确性要求往往是矛盾的。
一般说,用于控制的数学模型由于控制回路具有一定的稳健性,所以不要求非常准确。因为模型的误差可以视为扰动,而闭环控制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自动消除扰动影响的能力。
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动态特性是非常复杂的。控制工程师在建立其数学模型时,不得不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否则就得不到可用的模型,为此往往需要作很多近似处理,
例如线性化、分布参数系统集总化和模型降阶处理等。在这方面有时很难得到工艺工程师的理解。从工艺工程师的角度来看,有些近似处理简直是难以接受的,但它却能满足控制的要求。
建立过程数学模型的基本方法有两个,即机理法和测试法。
2,机理法建模及举例
用机理法建模就是根据工业生产过程的机理,写出各种有关的平衡方程,如物质平衡方程;能量平衡方程;动量平衡方程;相平衡方程以及反映流体流动、传热、传质、化学反应等基本规律的运动方程;物性参数方程和某些设备的特性方程等,从中获得所需的数学模型。
用机理法建模物理概念清楚、准确,不但给出厂系统输入 /输出变量之间的关系,也给出了系统状态和输入 /输出之间的关系,使人们对系统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故称为“白箱模型”。机理法建模在工艺过程尚未建立时 (如在设计阶段 )也可进行,对尺寸不同的设备也可类推。
用机理法建模的首要条件是生产过程的机理必须已经为人们充分掌握,并且可以比较确切地加以数学描述。用机理法建模时,有时也会出现模型中某些参数难以确定的情况,
这时可以用实验数据或实测工业数据来确定这些参数。
机理法建模的一般步骤如下。
1) 根据建模对象和模型使用目的作出合理假设
任何一个数学模型都是有假设条件的,不可能完全精确地用数学公式把客观实际描述出来。即使可能的话,结果也往往无法实际应用。在满足模型应用要求的前提下,结合对建模对象的了解,把次要因素忽略掉。对同一个建模对象,由于模型的使用场合不同,对模型的要求不同,假设条件可以不同,最终所得的模型也不相同。如对一加热炉系统建模,
若假设加热炉中每点温度一致则得到用微分方程描述的集中参数模型;若假设加热炉中每点温度非均匀,则得到用偏微分方程描述的分布参数模型。
2) 根据过程内在机理建立数学模型
建模的主要依据是物料、能量和动量平衡关系式及化学反应动力学,一般形式是,
系统内物料(或能量)蓄藏量的变化率=单位时间内进入系统的物料量(或能量)-单位时间内系统流出的物料量(或能量)+单位时间内系统产生的物料量(或能量)。
蓄藏量的变化率是变量对时间的导数,当系统处于稳态时,变化率为零。
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
· 22·
· 22·
3) 简化
从应用上讲,动态模型在满足控制工程要求、充分反映过程动态特性的情况下,尽可能简单,是十分必要的。常用的方法如忽略某些动态衡算式,分布参数系统集总化和模型降阶处理等。
在建立过程动态数学模型时,输出变量、状态变量和输入变量可用三种不同形式,即用绝对值、增量和量纲一形式。在控制理论中,增量形式得到广泛的应用,它不仅便于把原来非线性的系统线性化,而且通过坐标的移动,把稳态工作点定为原点,使输出 /输入关系更加简单清晰,便于运算。在控制理论中广泛应用的传递函数,就是在初始条件为零的情况下定义的。
对于线性系统,增量方程式的列写很方便。只要将原始方程中的变量用它的增量代替即可。对于原来非线性的系统,则需进行线性化,在系统输入 /输出的工作范围内,把非线性关系近似为线性关系。最常用的线性化方法是切线法,它是在静态特性上用经过工作点的切线代替原来的曲线。线性化时要注意应用条件,系统的静态特性曲线在工作点附近邻域没有间断点、折断点和非单值区。
下面举几个机理法建模的例子。
【例 2.1】 液体储罐的动态模型。
如图 2.15 所示液体储罐,进水量和出水量的体积流量分别是 Q
i
和 Q
o
,出水量的液位为 h,液体储罐的横截面积为 A。试建立该液体储罐的动态模型。
图 2.15 液位过程
液位的变化满足下述物料平衡方程液体储罐内蓄液量的变化率 =单位时间内液体流入量 -单位时间内液体流出量,即
io
d
d
h
A QQ
t
=? (2-24)
式中
o
Qkh= (2-25)
式 (2-25)代入式 (2-24),得
i
d
d
h
A Qkh
t
=? (2-26)
这就是储罐液位的动态数学模型,它是一个非线性微分方程,当液位由 0 到满罐变化时,都满足此方程。复杂非线性微分方程的分析较困难,如果液位始终在其稳态值附近很小的范围内变化,则式 (2-26)可线性化。
第 2 章 简单控制系统
· 23·
· 23·
在平衡工况下
0=Q
i0
-Q
o0
(2-27)
若以增量形式 (?)表示各变量偏离起始稳态的程度,即
h=h-h
0
,?Q
i
=Q
i
-Q
i0
,?Q
o
=Q
o
-Q
o0
(2-28)
则有
io
d
d
h
A QQ
t
= (2-29)
非线性特性存在于液位与流出量之间,线性化方法是将非线性项进行泰勒级数展开,
并取线性部分。
0
o
oo0 0o0
0
d
()
d 2
hh
Q k
QkhQ hh Q h
t h
=
==+?=+? (2-30)
ooo0
0
2
k
QQQ h
h
=? =?
o
0
() 1
() 2
Qs k
Hs Rh
= = (2-31)
式中,R 为液阻,式 (2-31)代入式 (2-29)得
i
d
d
hh
AQ
tR
=
整理并省略增量符号
i
i
d()
,
1
hHsR
AhRQ
t Q s RAs
+= =
+
(2-32)
【例 2.2】 串联液体储罐的动态模型。
如图 2.16 所示液位过程,它有两个串联在一起的储罐。来水首先进入储罐 1,然后再通过储罐 2 流出。试分析液位 h
2
在进水 Q
i
变化时的动态特性。
图 2.16 串联液体储罐
由物料平衡方程,列微分方程为
1
1 i1
d
d
h
A QQ
t
=? (2-33)
2
2 o
1
d
d
h
A QQ
t
=? (2-34)
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
· 24·
· 24·
11 21
Qkhh=? (2-35)
22o
Qkh= (2-36)
注意到流量 Q
1
不仅与液位 h
1
有关,而且与液位 h
2
有关,线性化有
12
1
1
hh
Q
R
=,
2
o
2
h
Q
H
=
Q
o
,h
1
为中间变理,需消去,在此利用框图化简。首先将各环节进行拉普拉斯变换,
[]
1i1
1
1
() () ()Hs Qs Qs
As
=?
12
1
1
() ()
()
Hs Hs
Qs
R
=
[]
2o1
2
1
() () ()Hs Qs Qs
As
=?
2
o
2
()
()
Hs
Qs
R
=
由各环节传递函数画出框图如图 2.17 所示。
图 2.17 串联液体储罐的框图
框图经过等效变换,可以得出传递函数
22
2
11 2 2 11 2 2 21
i
()
() ( ) ( ) 1
Hs R
Qs RA RAs RA RA RAs
=
+++ +
(2-37)
式中,T
1
=R
1
A
1; T
2
=R
2
A
2; T
3
=R
2
A
1; K=R
2
。
式 (2-37)就是液位 h
2
的运动方程。
【例 2.3】 气体压力储罐的动态模型。
对于气体压力储罐,需要考虑其压力的动态响应。建立气体压力储罐的压力动态模型可以从物料平衡关系式和气体状态方程来进行。图 2.18 所示气体压力储罐,气体经阀 1 进入储罐,然后经阀 2 流出储罐。储罐压力为 p,进口阀前压力
1
p,出口阀后压力
2
p 。
假设无化学反应;储罐与周围环境传热良好,温度保持不变;忽略进、出口管线的阻力损失。
物料平衡有
第 2 章 简单控制系统
· 25·
· 25·
oi
d( )
d
NM
GG
t
=? (2-38)
图 2.18 气体压力储罐
式中,G
i
为经阀 1 进入储罐的气体质量流量; G
o
为经阀 2 流出储罐的气体质量流量; N 为气体物质的量; M 为气体摩尔质量。
气体压力罐中压力不高时,气体服从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pV=NRT (2-39)
式中,V 为容积; R 为气体常数; T 为气体的热力学温度。
在本例中,由于作为恒温过程看待,各变量对时间求导
dd
dd
pRTN
tVt
= (2-40)
于是,得到气体压力储罐的动态模型
oi
d
()
d
pRT
GG
tMV
=? (2-41)
G
i
,G
o
可用下列质量流量方程式表示
iV1
11
()GKK ppp=? (2-42)
o V2
2
()GKK ppp=? (2-43)
式中,K
V1
,K
V2
为进、出口阀的流量系数,取决于阀的开度; K 在恒温情况下是常数。
进行线性化与增量化,得
iii
V1i
1
V1
1
GGG
GKpp
Kp
=? +?+?
(2-44)
ooo
o V2
2
V2
2
GGG
GKpp
Kp
=? +?+?
(2-45)
式中,各个括号项都是偏导数,按正常工况下的稳态值代入,成为相应的系数。例如
iV1i
1
1
11
()
2( )
2( )
GGKK
p
p pp
ppp
==?
(2-46)
式中,字母上方加,”号表示稳态值。
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
· 26·
· 26·
代入原始微分方程的增量形式
oi
d( )
d
NM
GG
t
= (2-47)
并进行拉普拉斯变换,可得到如下形式的传递函数关系,
o2o1 f2f1
2V1 V2 1
ooo
o
() () () () ()
11 1
KK KK
ps K s K s Ps P s
Ts Ts Ts Ts
=+++
++++
(2-48)
式中,各系数在此不一一列出了。
【例 2.4】 夹套式换热器。
如图 2.19 为夹套式换热器,加热介质在混合釜的外层夹套内流过,以加热釜内液体。
图 2.19 夹套式换热器
为建立夹套换热器的动态模型,假设如下。
(1) 夹套内层很薄,忽略加热介质和夹套壁的动态过程。
(2) 搅拌器充分搅拌,流体处于完全混合状态,内外温度均匀。
(3) 各热容物性参数不变。
(4) 热损失不计。
根据能量平衡建模,系统内热量变化率 =单位时间进入系统热量-单位时间离开系统热量,对釜内物料作热衡算,有
1o
1i 1o 2o 1o1111 1 1
d
()( )
d
PP
T
VC FCT T KAT T
t
ρ
ρ
=?+? (2-49)
对夹套内物料作热衡算,有
2o
2o 2o 1o222i222
2
d
()()
d
pp
T
VC FCT T KAT T
t
ρρ
= (2-50)
式中,F 为体积流量; ρ 为密度; C
p
为比热容; T 为热力学温度; K 为传热系数; A 为传热面积。
下标 1 表示釜内液体,下标 2 表示夹套内加热介 p2 质; i 表示进口,o 表示出口。
对式 (2-49)及式 (2-50)线性化,并省略增量符号,?”
1o
1i 1o
11 11i 1 1 1 1o 2o11
111
d
()( )
d
p
pp p
T
CV F CT C T T F Q C KAT KAT
t
ρ ρρ ρ
=+++ (2-51)
2o
2
2 2i 2o
2222 2i 22 2 22 2o 1o
2
d
()( )
d
p
pp
T
CV F CT C T T F Q C KAT KAT
t
ρρρ ρ=+++ (2-52)
式中,字母上方加“-”号表示稳态值。对式 (2-52)进行拉普拉斯变换并整理,可得传递函数。
第 2 章 简单控制系统
· 27·
· 27·
【例 2.5】 管式换热器的数学模型。
管式换热器如图 2.20 所示。流经内管的液体,被管外逆向流动的蒸汽加热。被加热的液体温度不仅随时间变化,而且沿 z 轴方向变化,即由入口的 T
1
变化为出口的 T
2
。假定沿管的径向无温度变化,则温度有两个自变量 t 和 z,即 T(t,z),并有 T(t,0)=T
1
,
T(t,L)=T
2
,其中 L 为管长度。
图 2.20 管式换热器
考虑在时间 dt 和微元 dz 间建立能量平衡方程,设内管截面积为 A;管内液体的平均速度为 v(常数 ); D 为内管的外径;蒸汽与管内液体间的总传热系数为 K;蒸汽的饱和温度为
T
s; ρ 为液体密度,C
p
为液体比热容。
在 dt 时间内液体流入微元 dz 的热量为 d
p
pC AvT t ;
在 dt 时间内液体流出微元 dz 的热量为 dd
p
T
pC Av T z t
z
+
;
在 dt 时间内在 dz 部分蓄积的热量为 dd
p
T
pC A z t
t
;
蒸汽在 dt 时间内传给 dz 液体的热量为
s
d( )dD zK T T tπ?。
因此,在 dt 时间内在 dz 微元中建立的能量平衡式为
s
dd d dd d( )dp
pp
TT
pCAz t pCAvTt pCAvT z t DzKT T t
tz
=?++π?
(2-53)
即有
s
()
pp
TT
pC A pC Av DK T T
tz
+ =π?
(2-54)
式中,T 为 t 和 z 的函数,即 T(t,z)。边界条件为
z=0,T(t,0)=T
1
(t); z=L,T(t,L)=T
2
(t) (2-55)
式 (2-54)是管式换热器内被加热液体沿管长的温度状态方程。可知它是偏微分方程,故管式换热器的模型是分布参数模型。
3,测试法建模
测试法建模通常只用于建立输入 /输出模型。它是根据工业过程的输入 /输出的实测数据进行某种数学处理后得到的模型。它的主要特点是把被研究的工业过程视为一个黑匣子,完全从外特性上测试和描述它的动态性质。由于系统内部运动不得而知,称之为“黑箱模型”。
过程的动态特性只有当它处于动态时才会表现出来,在稳态时是表现不出来的。因此为了获得动态特性,必须使被研究的过程处于被激励的状态,例如施加一个阶跃扰动或脉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
· 28·
· 28·
冲扰动等。
用测试法建模一般需预先设计好测试方案,尤其是对于那些复杂的工业过程更为重要。
工程上一般都采用测试法建模。但是要在生产过程现场施加某种激励信号,这往不受生产部门欢迎,得到的结果也无法类推到设备尺寸和型号不同的情况。
测试法建模又可分为经典辨识法和现代辨识法两大类。这里主要介绍几种在过程控制中用得较多的经典辨识方法。
经典辨识 法包括时域法、频域法和相关分析法。采用经典辨识法,直接获得的是非参数模型,一般是时间或频率为自变量的实验曲线或数据集。用阶跃函数、脉冲函数、
正弦波函数或是随机函数作用于过程,直接得到的是阶跃响应、脉冲响应、频率特性、
相关函数或谱密度,它们都是图形或数据集。对本类方法的对象,只需做出线性假定,
并不需要事先确定模型的具体结构,因而本类方法适用范围广,在工程上获得了广泛应用。
对非参数模型,可以直接作为辨识结果,例如将在动态矩阵控制 (DMC)和模型算法控制 (MAC)中,就用阶跃响应或脉冲响应作为对象模型;有时还需要将图形或数据集转化为传递函数或其他形式的参数模型。下面主要介绍在工业生产上广泛应用的阶跃响应法,它是一种时域法。
1) 阶跃响应的获取
通过手动操作使过程工作在所需测试的稳态条件下,稳定运行一段时间后,快速改变过程的输入量,并用记录仪或数据采集系统同时记录过程输入 /输出的变化曲线。经过一段时间后,过程进入新的稳态,本次实验结束,得到的记录曲线就是过程的阶跃响应。
测取阶跃响应的原理很简单,但在实际工业过程中进行这种测试会遇到许多实际问题,
例如不能因测试使正常生产受到严重扰动,还要尽量设法减少其他随机扰动的影响以及系统中非线性因素的考虑等。为了得到可靠的测试结果,应注意以下事项。
(1) 合理选择阶跃扰动信号的幅度。过小的阶跃扰动幅度不能保证测试结果的可靠性,
而过大的阶跃扰动幅度则会使正常生产受到严重扰动甚至危及生产安全,一般取正常输入值的 5%~ 15%。
(2) 试验开始前确保被控对象处于某一选定的稳定工况。试验期间应设法避免发生偶然性的其他扰动。
(3) 考虑到实际被控对象的非线性,应选取不同负荷,在被控制变量的不同设定值下,
进行多次测试。即使在同一负荷和被控制变量的同一设定值下,也要在正向和反向扰动下重复测试,以求全面掌握对象的动态特性。
(4) 实验结束,获得测试数据后,应进行数据处理,剔除明显不合理部分。
为了能够施加比较大的扰动幅度而又不至于严重扰动正常生产,可以用矩形脉冲输入代替通常的阶跃输入,即大幅度的阶跃扰动施加一小段时间后立即将它切除。这样得到的矩形脉冲响应当然不同于正规的阶跃响应,但两者之间有密切关系,可以从中求出所需的阶跃响应,如图 2.21 所示。
第 2 章 简单控制系统
· 29·
· 29·
图 2.21 由矩形脉冲响应确定阶跃响应
在图 2.21 中,矩形脉冲输入可视为两个阶跃输入的叠加,它们的幅度相等但方向相反且开始作用的时间不同,因此
u(t)=u
1
(t)-u
1
()tt?- (2-56)
假定对象无明显非线性,则矩形脉冲响应就是两个阶跃响应之和,即
y(t)=
1
y (t)-
1
y ()tt?- (2-57)
所求的阶跃响应即为
y
l
(t)=y(t)+
1
y ()tt?- (2-58)
根据式 (2-58)可以用逐段递推的作图方法得到阶跃响应
1
()yt。
2) 由阶跃响应确定近似传递函数
根据测定到的阶跃响应,可以把它拟合成近似的传递函数。为此,文献中提出的方法很多,它们所采用的传递函数在形式上也是各式各样的。
用测试法建立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首要的问题就是选定模型的结构。典型的工业过程的传递函数可以取为各种形式,例如,
(1) 一阶惯性加纯滞后,
e
()
1
s
K
Gs
Ts
τ?
=
+
(2-59)
(2) 二阶或 n 阶惯性加纯滞后,
12
e
()
(1)(1)
s
K
Gs
Ts Ts
τ?
=
+ +
(2-60)
e
()
(1)
s
n
K
Gs
Ts
τ?
=
+
(2-61)
(3) 用有理分式表示的传递函数,
10
10
...
() e
...
m
sm
n
n
bs bs b
Gs
as as a
τ?
++ +
=
++ +
(2-62)
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
· 30·
· 30·
需注意的是,对于非自衡过程,其传递函数应含有一个积分环节,传递函数可取为
() e
s
K
Gs
Ts
τ?
=,() e
(1)
s
K
Gs
sTs
τ?
=
+
(2-63)
传递函数形式的选用决定如下。
(1) 关于被控对象的验前知识。
(2) 建立数学模型的目的,从中可以对模型的准确性提出合理要求。
确定了传递函数的形式以后,下一步的问题就是如何确定其中的各个参数使之能拟合测试出的阶跃响应。各种不同形式的传递函数中所包含的参数数目不同。一般说,参数越多,就可以拟合得更完美,但计算工作量也越大。考虑到传递函数的可靠性受到其原始资料即阶跃响应的可靠性的限制,而后者一般是难以测试准确的,因此没有必要过分追求拟合的完美程度。
3) 下面给出几个确定传递函数的参数的方法
(1) 确定一阶惯性加纯滞后中参数 K,T 和 τ的作图法。
如果阶跃响应是一条如图 2.22 所示的 S 形的单调曲线,就可以用式 (2-59)去拟合。设阶跃输入为 q,输出响应为 y(t),新稳态值为 y(∞),注意此处变量均为相对于原稳态值的增量。增益 K 可由输入 /输出的稳态值直接算出
()y
K
q
∞
= (2-64)
图 2.22 用图法确定参数 T,τ
而 T 和 τ则可以用作图法确定。为此,在曲线的拐点 P 作切线,它与时间轴交于 A 点,
与曲线的稳态渐近线交于 B 点,这样就确定了 T 和 τ的数值。
显然,这种作图法的拟合程度一般是很差的。首先,与式 (2-59)所对应的阶跃响应是一条向后平移了 τ时刻的指数曲线,它不可能完美地拟合一条 S 形曲线。其次,在作图中,
切线的画法也有较大的随意性,这直接关系到 T 和 τ的取值。然而,作图法十分简单,而且实践证明它可以成功地应用于 PID 控制器的参数整定。它是 J.G.Ziegler 和 N.B.Nichols
早在 1942 年提出的,至今仍然得到广泛的应用。
(2) 确定式 (2-59)中参数 K,T 和 τ的两点法。所谓两点法就是利用阶跃响应 y(t)上两个点的数据去计算 t 和 τ。增益 K 仍按输入 /输出的稳态值计算,同前。
为便于处理,首先需要把 y(t)转换成它的量纲一形式 ()yt
,即
()
()
()
yt
yt
y
=
∞
(2-65)
第 2 章 简单控制系统
· 31·
· 31·
式中,y(∞)为 y(t)的稳态值 (见图 2.22)。
与式 (2-59)相对应的阶跃响应量纲一形式为
0,
()
1e,
t τ
yt
t τ
t τT
<
=
≥
-
(2-66)
式 (2-66)中只有两个参数即 T 和 τ,因此只能根据两个点的测试数据进行拟合。为此先选定两个时刻 t
1
和 t
2
,其中 t
2
> t
1
≥ τ,从测试结果中读出 y
(t
1
)和 y
(t
2
)并写出下述联立方程
1
2
1
2
() 1 e
() 1 e
t
T
t
T
yt
yt
τ
τ
=?
=?
(2-67)
由式 (2-66)和式 (2-67)可以解出
21
12
ln 1 ( ) ln 1 ( )
tt
T
yt yt
=
(2-68)
2112
12
ln 1 ( ) ln 1 ( )
ln 1 ( ) ln 1 ( )
tyttyt
τ
yt yt
=
(2-69)
为了计算方便,取 y
(t
1
)=0.39,y
(t
2
)=0.63,则可得
21
2( )Ttt=? (2-70)
12
2τ tt=? (2-71)
最后可取另外两个时刻进行校验,即
3
4
0.8,
2,
tT
tT
τ
τ
=+
=+
3
4
() 0.55
( ) 0.87
yt
yt
=
=
(2-72)
两点法的特点是单凭两个孤立点的数据进行拟合,而不顾及整个测试曲线的形态。此外,两个特定点的选择也具有某种随意性,因此所得到的结果需要进行仿真验证,并与实验曲线相比较。
(3) 确实式 (2-60)中参数 K,τ,T
1
,T
2
的方法。
如果阶跃响应是一条如图 2.23 所示的 S 形的单调曲线,它也可以用式 (2-60)去拟合。
其中包含两个一阶惯性环节,因此可以期望拟合得更好。
图 2.23 根据阶跃响应曲线上两个点的数据确定 T
1
和 T
2
增益 K 同前,仍由输入 /输出稳态值确定。再根据阶跃响应曲线脱离起始的毫无反应的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
· 32·
· 32·
阶段,开始出现变化的时刻,就可以确定参数 τ 。此后剩下的问题就是用下述传递函数去拟合已截去纯迟延部分并已化为量纲一形式的阶跃响应 y
(t),于是有
12
12
1
(),
(1)(1)
Gs T T
Ts Ts
=
++
≥ (2-73)
与式 (2-73)对应的阶跃响应为
12
12
12
12 21
11
12 12
() 1 e e
1() e e
tt
TT
tt
TT
TT
yt
TT TT
TT
yt
TT TT
=
=?
(2-74)
根据式 (2-74),就可以利用阶跃响应上两个点的数据 [t
1
,y
(t
1
)]和 [t
2
,y
(t
2
)]确定参数
T
1
和 T
2
。例如,可以取 y
(t)分别等于 0.4 和 0.8,从曲线上定出 t
1
和 t
2
(见图 2.23),就可以得到下述联立方程,
11
12
11
12 12
22
12
12
12 12
ee0.6
ee0.2
tt
TT
tt
TT
TT
TT TT
TT
TT TT
=
=
(2-75)
式 (2-75)的近似解为
12
12
()
2.16
tt
TT
+
+≈ (2-76)
12 1
2
12 2
1.74 0.55
()
TT t
TT t
≈?
+
(2-77)
对于用式 (2-60)表示的二阶的对象,应有
1
2
0.32 0.46
t
t
≤≤ (2-78)
上述结果的正确性可验证如下。已知,当 T
2
=0 时,式 (2-60)变为一阶对象,而对于一阶对象阶跃响应应有
1
12 1
2
0.32,2.12
t
tt T
t
=+= (2-79)
当 T
2
=T
1
时,即式 (2-60)中的两个时间常数,根据它的阶跃响应解析式可知
1
12 1
2
0.46,2.18 2
t
tt T
t
= += × (2-80)
如果 t
1
/t
2
> 0.46,则说明该阶跃响应需要用更高阶的传递函数才能拟合得更好,例如可取为式 (2-61)。此时,仍根据 ()yt
等于 0.4 和 0.8 分别定出 t
1
和 t
2
,然后再根据比值 t
1
/t
2
,
利用表 2-2 查出 n 值,最后再用式 (2-81)计算式 (2-61)中的时间常数 T,
12
2.16
tt
nT
+
≈ (2-81)
第 2 章 简单控制系统
· 33·
· 33·
表 2-2 高阶惯性对象 1/(Ts+1)
n
中阶数与比值 t
1
/t
2
的关系
n t
1
/t
2
n t
1
/t
2
n t
1
/t
2
n t
1
/t
2
1
2
3
4
0.32
0.46
0.53
0.58
5
6
7
8
0.62
0.65
0.67
0.685
9
10
11
12
—
0.71
—
0.735
13
14
—
—
0.75
—
除了较简单的图解法和较严 格的解析法之外,也可以采用曲线拟合的数值方法,按照以误差的方差为最小的目标,搜索待求的参数值,例如,在已经获得了阶跃响应数据,
并假定模型形式为式 (2-59)后,可以对参数进行三维的数值搜索,目标是使 G(s)的响应曲线数据与实验所得的响应曲线数据间误差的方差为最小;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搜索方法的不断进步,这些方法已变得相当有效,在精确性和方便性两方面都能令人满意。
2.2.3 对象各环节特性对控制品质的影响
过程控制中,一阶惯性加纯滞后的过程是最常遇到,下面主要针对这类过程,讨论过程参数 K,T,τ 对控制品质的影响。
对广义对象来说,外作用有两类,一是控制作用 u(t),二是扰动作用 f (t),两条通道的过程参数不一定相同,而且它们的影响也不一样;需要区别开来分析。如图 2.24 所示,设控制通道、扰动通道的传递函数分别为
0
o
o
0
e
()
1
s
K
Gs
Ts
τ?
=
+
,
f
f
f
f
e
()
1
s
K
Gs
Ts
τ?
=
+
(2-82)
图 2.24 广义过程对象
1,增益 (放大系数 )K 的影响
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条件下,即在 T,τ 相同的条件下,控制通道的增益 K
o
越大,则控制作用 u(t)的效应越强;反之,K
o
越小,则 u(t)的影响越弱。要达到同样的控制效果,控制作用 u(t)须按 K
o
值作相应的调整。假定控制器的增益为 K
c
,则在 K
o
大的时候,K
c
应该取得小一些,否则难以保证闭环系统有足够的稳定裕度;在 K
o
小的时候,K
c
必须取大一些,
否则克服偏差的能力太弱;消除偏差的进程太慢。在使用 DCS(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
或单元组合控制仪表时,u(t)和 y(t)的量纲相同,K
o
是量纲一的数,因此 K
o
值的大小,方便于直接进行比较。
扰动通道增益 K
f
的情况却复杂一些。特别是在 K
f
采用有量纲形式表示时,不同扰动的
K
f
值的大小,并不能直接反映各扰动的稳态影响的强弱,例如,大的 K
f
值乘上很小的 f 值,
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
· 34·
· 34·
其效应并不强。因此,不如用 K
f
f 的这一乘积作为比较的尺度,这里的 f 应取正常情况下的波动值。 K
f
f 的量纲与 c 和 y 都相同,代表了在系统没有闭合时所引起的偏差。在对系统进行分析时,应该着重考虑 K
f
f 乘积大的扰动,必要时应设法消除这种扰动,例如,当蒸汽加热器的蒸汽进入压力波动很大时须设置压力控制回路,或者引入按扰动进行控制的前馈作用,以保证控制系统达到预期的品质指标。
K
o
和 K
f
都反映稳态关系。在不同工作点,不同负荷下,K
o
是否恒定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只有在 K
o
基本恒定时,系统才有可能在这些工作点上都控制得令人满意。只要能作出
y 和 u 的稳态关系曲线,导出两者间的关系式,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 K
o
恒定与否。控制阀流量特性形式的选择,就是以能使 K
o
不随工作点或负荷而变为主要准则。
2,时间常数 T 的影响
在控制通道方面,下面讨论只有一个时间常数 T
o
和具有多个时间常数 T
o1
,T
o2
,…
(T
o1
>T
o2
> … )两类情况。
如果只有一个时间常数 T
o
,则在 K
o
和 τ /T 保持恒定的条件下,T
o
的变动主要影响控制过程的快慢,T
o
越大,则过渡过程越慢。而在 K
o
和 f
o
保持不变的条件下,T
o
的变动将同时影响系统的稳定性。 T
o
越大,系统越易稳定,过渡过程越是平稳。一般地说,T
o
太大则变化过慢,T
o
太小则变化过于急剧。
如果有两个或更多个时间常数,则最大的时间常数决定过程的快慢,而 T
o2
/T
o1
则影响系统易控制的程度。 T
o2
与 T
o1
的比值越小,则越接近一阶环节,系统越易稳定。设法减小 T
o2
值往往是提高系统控制品质的一条可行途径,这在设备设计与检测元件选型时很值得考虑。
在扰动通道方面,与其取 T
f
值来比较,不如用 T
f
/T
o
作为尺度。在闭环情况下,
off
co co o
()() () ()
() 1 () () 1 () () ()
GsYs Gs Gs
Fs GsGs GsGs Gs
==?
++
(2-83)
o
co
()()
() 1 () ()
GsYs
Us G sG s
=
+
(2-84)
因此,扰动通道与控制通道在闭环传递函数上的差别是扰动通道乘上了 G
f
(s)/G
o
(s)项。
一般地说,如果 G
f
(s)和 G
o
(s)都没有不稳定的极点,则 T
f
的数值并不影响闭环系统的稳定性。但从动态上分析,如 T
f
> T
o
,则 G
f
(s)/G
o
(s)等效于一个滤波器,能使过滤过程的波形趋于平坦;如 T
f
<T
o
,则 G
f
(s)/G
o
(s)成为一个微分器,将使波形更为陡峭。因此,T
f
/T
o
的比值越大,过滤过程的品质越好。
3,时滞 τ 的影响
对控制通道来说,取
o
τ /T
o
作为衡量时滞影响的尺度更为合适。
产生时滞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信号传输需要时间,如一些取温度或成分作为被控变量的情况;可能是由于对象本身是分布参数过程或高阶过程,响应曲线的起始部分变化很慢,
这种情况近似作为时滞来处理。
o
τ 的存在不利于控制。测量方面有了时滞,使控制器无法及时发现被控变量的变化情况;控制对象有了时滞,使控制作用不能及时产生效应。用经典控制理论的根轨迹法或频率法来分析,都同样可得出
o
τ 不利于控制的结论。
o
τ /T
o
是一个量纲一的值,它反映了时滞的相对影响。这就是说,在 T
o
大的时候,
o
τ 的值稍大一些也不要紧,过渡过程尽管慢一些,但很易稳定;反之,在 T
o
小的时候,即使
o
τ
第 2 章 简单控制系统
· 35·
· 35·
的绝对数值不大,影响却可能很大,系统容易振荡。一般认为
o
τ /
o
T ≤ 0.3 的对象较易控制,
而
o
τ /T
o
>(0.5~ 0.6)的对象较难处理,往往需用特殊控制规律。
在设计和确定控制方案时,设法努力减小
o
τ 值是必要的,像减少信号传输距离,提高信号传输速率等都属常用方法。
扰动通道的时滞
f
τ 并不起同样的作用。
f
e
sτ?
属于 G
f
(s)的分子项,
f
τ 并不影响闭环极点分布,所以它不影响系统的稳定性。由式 (2-82)可以看出,
f
τ 大些或小些仅使过渡过程迟一些或早一些开始,也可以说是把过渡过程在时间轴上平移一段距离。 从物理概念上看,
f
τ 的存在等于使扰动隔了
f
τ 的时间再进入系统,而扰动在什么时 间出现,本来是无法预知的,
因此
f
τ 并不影响控制系统的品质。需要注意的是,
f
τ 不影响控制系统的品质,是仅对反馈控制来说的,对于前馈控制,
f
τ 值将影响到前馈控制规律。
2.3 控制器基本控制规律
2.3.1 PID 控制算法
在控制器中,设定值 r 与测量值 y 相比较,得出偏差 e=r-y,并依据偏差的情况,给出控制作用。
在时间连续类型,线性控制规律的组成部分不外乎以下三种。
(1) 与 e 成比例的分量,称为比例 (P)控制作用 u
p
。
(2) 与 e 对时间的积分
0
d
t
et
∫
成比例的分量,称为积分 (I)控制作用 u
I
。
(3) 与 e 对时间的导数 d/deet
= 成比例的分量,称为微分 (D)控制作用 u
D
。
虽然也可有与二阶导数 e
成比例的分量,但当信号中杂有噪声时,在二阶导数中将放大得很厉害,因此一般少用。
常用的表示形式是
cd
0
i
1d
(d)
d
t
e
uKe etT
Tt
=+ +
∫
(2-85)
或
cd
i
1
() (1 ) ()Us K TsEs
Ts
=++ (2-86)
式中,K
c
为控制器比例增益; T
i
和 T
d
都具有时间量纲,分别称为积分时间和微分时间。
当上述控制算法公式只包含第一项时,称为比例 (P)作用;只包含第二项时,称为积分
(I)作用;但只包含第三项的单纯微分 (D)作用是不采用的,因为它不能起到使被控变量接近设定值的效果;只包含第一、二项是 PI 作用,只包含一、三项的是 PD 作用,同时包含这三项的是 PID 作用。
1,比例 (P)作用控制算法
P 作用控制算法的方程式是
u? =K
c
e (2-87)
或
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
· 36·
· 36·
U(s)=K
c
E(s) (2-88)
有几点值得注意,
(1) 式 (2-87)中的?u 是增量形式,如果要用控制器输出的实际值 u 表示,则应写为
u=K
c
e+u
o
(2-89)
式中,u
o
为在偏差为零时的初值。
而对 e 来说,其初值为零,因此 e 即是增量,又为了能在正常工况下 e=0 的条件下建立稳态,u
o
应取合适的数值,并可作必要的工况调整。
(2) 在 K
c
较大的情况,式 (2-87)只在一定的范围内起作用。设令 e 的范围为- 50%~
+50%,u 的范围为 0~ 100%,则在 K
c
>1 的情况下,当 |e|达到 (50%/K
c
)时,u 将达到 0 或 100%,
即使 |e|继续增大,u 不再变化。这是具有饱和区的比例特性 (见图 2.25),从局部范围看,它是线性的,但从整体范围看,却是一种非线性特性。
图 2.25 P 作用下的 u-e 关系
(3) 有人喜欢用术语比例度 δ 来代替控制器比例增益 K
co
,比例度 δ 的定义是
max min
max min
100%
e
ee
u
uu
δ
=×
(2-90)
当 u 和 e 都用量纲一形式时
max min max min
1ee uu? =?=。当采用计算机控制装置或单元组合仪表时,u 和 e 有相同的量纲,
max min max min
ee uu?=?的关系同样成立,此时
c
1
100%
K
δ =× (2-91)
总的来说,δ 与 K
c
成反比,而 δ 等于 K
c
的倒数却是有条件的。
对照图 2.25 的曲线可知,δ 正好是 u? 与 e 间成比例的偏差范围,因此 δ 示称比例带或比例区域。
(4) 有些仪表的标尺刻度是不均匀的,例如,用孔板测量流量,并用差压变送器给出测量值 (不加开方器 )时,流量的显示标尺是不均匀的。如考虑 e =r-y 各项都用流量单位表示,
并把小流量下和大流量下同样的流量所引起的 u? 作比较,则在小流量时的效应要相对小得多。因此,e,r 和 y 应该是差压,而不是流量。有些书籍中对 δ 按下式定义,以避免混淆。
100%
δ =×
指针移动的距离全量程的距离控制器输出的变化控制器输出的范围
第 2 章 简单控制系统
· 37·
· 37·
(5) 控制器增益 K
c
和比例度 δ 习惯上都用绝对值表示。 实际上反作用控制器的 K
c
为正值,正作用控制器的 K
c
为负值。控制器正、反作用的选择,是使控制器增益 K
c
与为广义对象增益 K
o
的乘积为正值。
下面讨论 K
c
对调节过程的影响。
(1) K
c
会影响闭环系统的余差。一般认为,在同样的负荷变化下,或在同样的设定值变化下,K
c
越大,则余差越大。对广义对象的增益为有限值 (不是非自衡过程 )的情况,这种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对照图 2.26 所示的框图,设在初始稳态下没有偏差,则在设定值或扰动作阶跃变化后,被控变量测量值的余差将是,
oc
oc
1
()
1
1
()
1
er
KK
ef
KK
∞ =?
+
∞ =
+
图 2.26 表明稳态关系的系统框图
然而,当广义对象具有非自衡特性,例如,
o
o
()
(1)
K
Gs
sTs
=
+
时,情形有所不同。对设高定值的阶跃变化,只要 K
c
不为零,系统就没有余差。对于扰动的阶跃变化,如果 G
f
(s)是具有自衡性质的,则也没有余差;如果 G
f
(s)也具有非自衡性质,
则将有余差,例如
f
f
f
()
(1)
K
Gs
sTs
=
+
时,余差是 e(∞)= -(K
f
/K
o
K
c
)?f。
以上的结论不仅可从拉普拉斯变换的终值定理导出,同时也可从物理概念直观分析推得。
例如,在图 2.27(a)所示的液位控制系统,流出量与液位高度有关,这是一个具有自衡性质的过程。要使液位的值由 h
0
提高到 h
1
,并建立新的平衡,液体的流入量必须增加;然而对 P 作用的控制器来说,如果偏差为零,控制器的输出保持为 u
o
不变,液体的流入量也将是不变的。为了建立新的平衡,必然将有余差存在,才能使流入量有所增加。
而在图 2.27(b)所示的液位控制系统中,流出量与液位无关,对象具有非自衡特性。不论液位的设定值为 h
0
或 h
1
,液体的流入量不需调整。 因此采用 P 作用的控制器也不会引起余差。
图 2.27 两种液位控制系统
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
· 38·
· 38·
(2) K
c
会影响闭环系统的稳定性。一般认为,不论是在设定值或负荷变化时,K
c
越大,
则闭环系统的稳定性越是降低。图 2.28(a)和图 2.28(b)分别是设定值和负荷作阶跃变化时的过渡过程曲线示例。可以看出,在定值控制情况下,K
c
越大,则最大偏差越小,振荡频率越高,但振荡倾向越强。在随动控制的情况,增大 K
c
,也使稳定性下降。
然而,上述的说法并不全面,对于
o
12
e
()
(1)(1)
s
k
Gs
Ts Ts
τ?
=
+ +
等类型的过程,固然是正确的,但对于一些开环不稳定的过程,情况就不尽然,设令
o
o
o
()
(1)
k
Gs
Ts
=
则 K
c
>(1/K
o
)是闭环系统稳定的条件,可以举出不少类似的例子。另外,对于条件性稳定的过程,K
c
在一定范围之内才能使闭环系统稳定。
图 2.28 K
c
对过渡过程的影响
由 K
c
对闭环系统余差和稳定性两方面的讨论可以看出,简单的定性规则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对于具体的事物作具体的分析是何等的重要;同时,控制理论对系统实际的确具有指导作用。
2,比例 -积分 (PI)作用控制算法
PI 作用控制算法的方程式是
c
0
i
1
(d)
t
uKe et
T
= +
∫
(2-92)
或
c
i
1
() (1 ) ()Us K Es
Ts
=+ (2-93)
式中,T
i
为积分时间,或者更严格地称为再调时间。 T
i
是在阶跃外作用下,继立即发生 P 作用项?u
p
=k
c
e 项之后,
I 作用项?u
I
由开始积分到升达与?u
p
相等所需的时间 (见图 2.29)。
T
i
越短,则 I 作用越强,在一般的控制器中,T
i
可在图 2.29 PI 特性
第 2 章 简单控制系统
· 39·
· 39·
数秒至数十分的范围内调整。对 PI 作用也可以这样理解,
(1) PI 作用是 u
o
(e=0 时的 u)值能自动调整的 P 作用
o
c
coc
0
i
[d]
t
'
K
uKe etu Keu
T
=+ +=+
∫
(2-94)
用这个观点来说明 PI 作用可消除余差,或用以分析积分饱和现象,都很清楚。
(2) PI 作用是
c
K
随着偏差的进程而自动调整的 P 作用。当 e 作阶跃变化后,随着时间的进程,/ue? 的比值越大,即等效的比例增益不断增加。用这种观点来说明 PI 作用可清除余差,或用以分析系统稳定性,都很直观。
然而,式 (2-92)是理想特性,往往是控制器实际特性的一种近似。当控制器采用图 2.30
所示的结构时,有
i
c
i
ii
i
1
(1 )
()
1
(1 )1
1
KTs
K
Gs
Ts
Ts KTsK
Ts
β
β
β
+
==
+++
+
(2-95)
图 2.30 PI 控制器的一种结构框图
令
1
β
=K
c
,即为控制器的比例增益,则
ci
c
cc
i
(1 )
()
(1 )
KTs
Gs
KK
Ts
KK
+
=
++
(2-96)
式中,K 为控制器的稳态增益。
c
(2 - 96)KK≥ 时,式 可近似为
ci
c
c
ii
(1 ) 1
() (1 )
KTs
Gs K
Ts Ts
≈=+
+
上式与理想特性接近。
把 I 作用引入控制规律,目的是消除余差。从物理概念看,如偏差不除,u 会一直变化下去;而当偏差为零时,u 可在任何数值上保持不变,这就符合了在不同负荷与不同设定值下的需要;同时也可以说,引入 I 作用控制器的稳态增益很大,接近于 ∞,因此,余差会趋近于 0。从数学分析着手,则完全可以从拉普拉斯变换的终值定理得出相同的结论。
I 作用导致控制器的频率特性的相位滞后,1/T
i
s 本身相应于相位差为 (-π/2)的环节。因此,对于同一个对象,减小 T
i
,将使系统开环特性的相位滞后增大,导致闭环系统的振荡倾向加强,稳定裕度下降。如要体质相同的衰减比,则 K
c
必须减小,这样一来,最大动态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
· 40·
· 40·
偏差将增加,振荡频率将变慢,回复时间将延长。图 2.31(a)和图 2.31(b)分别给出了在同样的 K
c
值下和保持同样的衰减比条件下减小 T
i
值对过渡过程影响的例子。
图 2.31 T
i
对定值控制系统过渡过程的影响
3,积分饱和及其防止
实际 I 作用与理想 I 作用的差别,除了稳态增益是有限值而不是 ∞以外,实际 I 作用正像 P 作用一样,也只在一定区域内起作用,输出达到一定限值后不再继续上升或下降了,
这是一种饱和特性。但是,人们习惯使用的积分饱和却不是这个含义,恰好相反,指的是一种积分过程量现象。
在通常的控制回路中,I 作用能一直消除偏差,因而能达到没有余差的稳态值,
但在有些场合却并非如此。例如,在保证压力不超限的安全放空系统 (见图 2.32),设定值即为压力的容许限值,在正常操作情况下,放空阀是全关的,然而实际压力总是低于此设定值,偏差长期存在。如果考虑在气源中断时保证安全,采用气关阀,则控制器应该是反作用的。
假使采用气动控制器,则由于在正常工况下偏差一直存在,控制器输出将达到上限。
此时,控制器输出不仅是上升到额定的最大值 0.1MPa 为止,而是会继续上升到气源压力
0.14~ 0.16MPa,这就是图 2.33 中起始一段的情况。
图 2.32 压力安全放空系统 图 2.33 积分饱和现象
第 2 章 简单控制系统
· 41·
· 41·
这样固然对保证阀门紧闭有好处,但是,如从 t=t
1
开始,容器内压力开始匀速上升,
则在达到规定界限值 (即控制器设定值 )以前,由于偏差仍是正值,如果 I 作用强于 P 作用,
控制器输出不会下降。在 t=t
2
时,压力达到设定值,从 t
2
以后,偏差反向,I 作用和 P 作用都使控制器输出减小,不过在输出气压未降到 0.1MPa 以前,阀门仍是全关的,这就是说,
在 t
2
~ t
3
这段时间,控制器仍未能起到它应该执行的作用。直到 t
3
以后,阀门才开始打开。
这一时间上的推迟,使初始偏差加大,也使以后调节过程中的动态偏差加大,甚至引起危险。这种积分过量的现象,称为积分饱和。
如果考虑在气源中断时不要出现大量放空,改用气开阀,控制器改为正作用,情况亦不能改善。控制器输出不是仅降到 0.02MPa,而是会降到接近大气压,积分过量现象依然存在。
除了上述的放空控制外,还有一些简单控制系统会出现积分饱和现象。例如在间歇式反应釜的温度控制回路中,进口物料的温度较低,离设定值较远,因此在初始阶段正偏差较大,控制器输出会达到积分极限,把加热蒸汽阀开足。而当釜内温度达到和开始超出设定值后,蒸汽阀仍不能及时关小,其结果是使温度大大超出设定值,使动态偏差加大,控制质量变差。凡是长期存在偏差的简单控制系统,常常会出现积分饱和现象。另外,在有些复杂控制系统中,积分饱和现象甚为严重,这将在以后章节中另行剖析。
同时,不仅在使用气动控制器时可能会出现积分饱和,在采用电动 PI 控制器时也同样如此。
怎样防止出现积分饱和现象呢?有人可能会想到在控制器与控制阀间串接一个限幅器,使控制器输出限制在规定的区间之内。然而,一般的限幅器是具有饱和特性的比例环节 (见图 2.34)并不能正本清源,不能解决问题。况且控制阀本身就是这种特性的环节。
要防止积分饱和,需要从 PI 控制规律中去找原因,想办法。前已说明,在 PI 控制算法中,有
即
c
o c
0
i
c
ococ
0
i
d
d
t
t
''
K
uuu etKe
T
K
uu etKeuKe
T
=? = +
=+ +=+
∫
∫
(2-97)
式中,
o
'
u 为超过额定的限值,将引起积分饱和。因此,须在内部设法限制
o
'
u,使得相应于
e=0 时的控制器输出不超过额定的限值。
例如,在气动控制器中,通常有四个气室,分别引入测量、设定、比例负反馈和具有动态延迟的正反馈信号,图 2.35 是它的框图。
图 2.34 限幅器的输入 /输出关系 图 2.35 PI 控制器结构框图及防积分饱和措施
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
· 42·
· 42·
图中的比例负反馈环节 (1/K
c
)用以产生 P 作用,具有动态延迟的正反馈环节 [1/K
c
(T
i
s+1)]
用以产生 I 作用。在未接入低选器 (LS)前,其传递函数是
c
ci
()
1
1[1 ]
1
K
Gs
K
KTs
=
+?
+
(2-98)
在
c
KK≥时,式 (2-97)可近似为
i
cc
ii
1 1
() [1 ]
Ts
Gs K K
Ts Ts
+
≈=+ (2-99)
如果对正反馈进行限幅,使输入信号不超过限值 u
B
,则在控制器输出 u 达到或超过 u
s
后,正反馈的输入信号保持为 u
B
,控制器的输入 /输出关系将成为
cB
i
1
() () ( ) ()
1
Us KEs U s
Ts
≈+
+
(2-100)
控制器切换成 P 作用,防止了积分饱和现象的出现。
作为实施手段,一种是用外部接入的积分反馈,即当 unull u
B
后,改用 u
B
作为动态延迟的正反馈的输入信号,在图 2.35 上是采用低选器 (LS)来实现这一改换;另一种是用内部自行切换的 PI-P 控制方式,像电动单元组合仪表就是这样做的。两者连接方式不同,但无本质上的区别。
4,比例 -微分 (PD)作用控制算法
理想 PD 作用控制算法的方程式是
oc d
d
d
e
uu KeT
t
=+ +
(2-101)
或
cd
() (1 ) ()us K TsEs=+ (2-102)
它比单纯的 P 作用增加了与偏差的导数项成正比的 D 作用?u
D
=K
c
T
d
de/dt,式中,T
d
为微分时间,或者更严格地称为预调时间。
当偏差作阶跃变化和斜坡函 数变化时,控制器输出 u 的变化过程分别如图 2.36(a)和图 2.36(b)所示。在斜坡函数形式的输入下,要达 到同样的 u 值,PD 作用要比单纯 P 作用快些,提前的时间就是微分时间 T
d
。
图 2.36 控制器输出 u 的变化过程
第 2 章 简单控制系统
· 43·
· 43·
然而,理想的 PD 作用要求对输入高频分量有很大的放大作用,既是困难,又是无益,
同时,在阶跃输入下所产生的突变在实践不合适,因此实际的 PD 作用改为
d
c
d
d
1
() ()
1
Ts
Us K Es
T
s
K
+
=
+
(2-103)
这等于是在理想的 PD 环节后面串接了一个一阶滞后环节。 K
d
称为微分增益,这样对高频分量的动态增益有了一定限制,不会超过 K
c
K
d
倍。在多数工业控制器中,K
d
是预先设计规定的,其值一般为 5~ 10,视仪表类型而异。图 2.37(a)和图 2.37(b)分别是它在阶跃与斜坡函数输入下的变化过程。
图 2.37 实际的 PD 特性
关于 PD 控制规律,需要说明以下几点。
(1) 引入微分 (D)作用的目的,是改善高阶对象的控制品质。直观地看,D 作用是按照偏差的变化趋势来控制,显然更加及时。从传递函数看,引入 D 作用后使控制器的传递函数 G
c
(s)多了一个零点,如与对象 G
c
(s)的高阶极点对消,等效于使高阶过程化为低阶过程,
如果配置得当,显然是有利的。
从频率特性看,引入 D 作用后,整个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的幅值比增大,相位将提前,
尤以高频时为甚。如果广义对象频率特性的幅值比是随着频率上升而急剧下降的话,引入
D 作用显然可使系统的开环特性得到改善。 D 作用项分量适当,可使系统的稳定裕度提高,
因此可以进一步加大控制器的比例增益 K
c
,更使最大动态偏差减小,回复时间缩短,对温度和成分控制系统,引入 D 作用往往是必要的。
然而,D 作用太强,物极必反,反而降低系统的稳定裕度。
(2) 对于真正的时滞,引入 D 作用起不了改善的品质的干什么用。直观地看,在 u 作阶跃变化后,系统的输出 y 在时滞的这段期间内不会变化,(de/dt)项为零,不能指望 D 作用产生及时的控制。从频率特性看,同样可以得出 D 作用对所不能改善调节品质的结论。
(3) 对于噪声大的对象,D 作用会把这些高频干扰放大得很厉害,将使系统的调节品质降低。因此,对流量和液位控制系统,一般不引入 D 作用。如实在有必要,须先将测量值滤波。
(4) 在 K
d
>1 时,实际 PD 环节具有 D 作用;如果 K
d
=1,就等同于单纯的 P 作用;如果
K
d
<1,则将反而起滞后作用。图 2.39 是在这三种情况下在阶跃输入时的输出曲线。 K
d
<1
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
· 44·
· 44·
时称反微分,对于有些噪声很大的流量控制系统,采用 D 作用可起到很好的滤波效果。
(5) 对具有 D 作用的控制器,如果一下子迅速提高或降低设定值,偏差值 e 的阶跃变化会引起控制作用 u 的大幅度突变,会使执行器全开或全关,这对调节过程一般是不利的。
因此,在采用一般的 PD 或 PID 控制器时,设定值的调整速必须和缓地进行。一种办法是只对测量值作 PD 运算,将微分环节移放在比较环节之前,这称为微分先行。这时设定值的调整便不受限制了。
图 2.38 用图法确定参数 T,τ 图 2.39 正、反微分作用
5,比例 -积分 -微分 (PID)作用控制算法
理想 PID 作用控制算法的方程式是
o dc
i
0
1d
d
d
t
e
uu Ke etT
Tt
=+ + +
∫
(2-104)
或
dc
i
1
() 1 ()Us K TsEs
Ts
=++
(2-105)
式中,各符号的意义见前文。它是由比例 (P)、积分 (I)
和微分 (D)三种控制作用叠加而成的。 图 2.40 是 e 作阶跃变化时控制器输出 u 的变化过程,可以看出,P 作用是始终起作用的基本分量,I 作用一开始不显著,随着时间逐渐增长,
D 作用却反之,在前期的分量比较主要。
实际的 PID 作用与理想情况有两个主要差别。
(1) D 作用总是采用实际微分作用。
(2) P,I,D 三个作用间存在相互影响。气动控制器往往采用 PI 与 PD 串接形式以实现 PID 作用,即
ccd
i
d
cd
ii
() 1
() 1 (1 )
()
1
1
Us
Gs K Ts
Es Ts
T
KT
TTs
==+ +
=+++
(2-106)
这就是说,
I
u? 项和
D
u? 项与原来不变,但 pu? 项却增加为原来的 (
di
1/TT+ )倍。把串接后图 2.40 阶跃输入下的 PID 特性第 2 章 简单控制系统
· 45·
· 45·
的传递函数写成如式 (2-104)的标准形式,
ccd
i
() 1
() 1
()
Us
Gs K Ts
Es
Ts
′ ′
= =?++?
′
(2-107)
则
cc di c
ii di i
dd di d
(1 / )
(1 / )
(1 / ) /
KK TTKF
TT TT TF
TT TTTF
′
=+ =
′
=+ =
′
=+ =
式中,F 为控制器的作用干扰系数,F 随着 T
d
/T
i
比值的增加而增加。电动控制器往往采用复合的 PID 反馈回路,此时 F 的值更大。
2.3.2 离散 PID 控制算法
1,几类离散 PID 控制算法
在用集散控制系统 (DCS)或其他计算机装置进行直接数字控制 (DDC)时,对各个被控变量的处理在时间上是离散进行的。 DDS 方式的特点是采样控制,每个被控变量的测量值隔一定时间与设定值比较一次,按照预定的控制算法得到输出值,通常还把它保留到下一次采样时刻。因此,对每一个被控变量,可画出图 2.41 所示的框图。
图 2.41 直接数字控制系统框图
如果控制规律采用 P,I,D 作用,因为这里只能获得 e(k)=r(k)-y(k),而 k=1,2,…的数据,所以控制算法须作相应的调整,具体来说,P 作用只能采样进行,I 作用须通过数值积分,D 作用须通过数值微分,通常用差分方法。
离散 PID 控制算法可分为三类:第一类称为位置算法,直接给出 u(k),第二类称为增量算法,计算式为
()uk? =u(k)-u(k-1)
第三类称为速度算法,计算式为
()
()
uk
uk
t
=
式中,?t 为采样周期。
位置算法如下,
c
ccd
0
i
ci D
0
()(1)
() () ()
( ) ( ) [ ( ) ( 1)]
k
i
k
i
K ek ek
uk Kek ei t KT
Tt
Kek K ek K ek ek
=
=
∑
∑
=+?+
=+ +
ccd
iD
i;
KKT
KtK
Tt
=? =
式中,
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
· 46·
· 46·
增量算法如下,
cID
c
DI
() () ( 1)
( ) ( ) [ ( ) ( 1) ( 1) ( 2)]
[ ( ) ( 1)] ( ) [ ( ) 2 ( 1) ( 2)]
uk uk uk
KekKekKekekekek
Kek ek Kek K ek ek ek
=
=?+ +
=+++?
(2-108)
速度算法如下,
ccd
c 2
() ()/
()
( ) [ ( ) 2 ( 1) ( 2)]
()
vk uk t
KKTek
Kekekekek
tt t
=
=+++?
(2-109)
三种算法的选择:一方面要考虑执行器形式,另一方面要权衡应用时的方便性。
从执行器形式看,位置算法的输出除非用数字式控制阀,否则不能直接连接,一般须经过数 /模 (D/A)转换,化为模拟量,并通过保持电路,把输出信号保持到下一采样周期的输出信号到来时为止;增量算法的输出可通过步进电动机等累积机构,化为模拟量;而速度算法的输出须采用积分式执行机构。
从应用的利弊来看,采用增量算法和速度算法时,手自动切换都相当方便,因为它们可以从手动时的 u(k-1)出发,直接计算出在投入自动运行时应该采取的增量 ()uk? 或变化速度 v(k)= ( )uk? / t? 。同时,这两类算法不会引起积分饱和现象,因为它们求了的是增量或速度,即使偏差长期存在,u? 一次次地输出但 u 是限幅的,不能超越规定上 (下 )限,
执行器也达到极限位置,但只要一到 e(k)换向,()uk? 也可能立即换向,输出立即脱出上 (下 )
限值。 对于位置算法,如加上一些必要的措施,手自动切换和防积分饱和问题也是可以解决的。
三种算法中,增量算法用得最为广泛。图 2.42 是带有系统输出鉴别子程序的 PID 增量算法程序框图。
2,直接数字控制 (DDC)中离散 PID 控制算法的改进
在一般情况下,P 作用是最基本的控制作用。在离散 PID 控制算法中,除了在时间上采样以外,P 作用的算法与在连续 PID 控制运算中没有其他差别。因此,在实际应用上,P
作用的增量
P
()uk? 就取为
P
u? (k)=K
c
[e(k)-e(k-1)] (2-110)
引入 I 作用的目的是消除余差。离散 PID 控制算法中的 I 作用有三点值得改进。
(1) 圆整误差问题。在增量算法中,有
c
II
I
() () ()
Kt
uk Kek ek
T
= = (2-111)
数字计算机的字长有一定限制,当? u
I
(k)小于某一阈值时,就作为机器零看待,没有
I
u? (k)输出。因为采样周期 t? 一般总是小于或远小于 T
I
,K
I
是个不大的数值,特别是当
K
c
较小和 T
I
特大时,即使 e(k)尚是一个不能忽视的数量,I 作用已经停止,这样就达不到很好消除余差的要求。
为此需要改进,常用的办法是在机器内增加∑ e(i)累加单元。当
I
u? (k)出现机器零时,
开始把 e(k)保留在累加单元内到下一次采样输入时把 e(k+1)与它相加起来,看
I
u? (k+1)是否大于机器零,如仍不行,则一直累积到
I
u? (k+i)不为零时为止,此时把? u
I
(k+i)输出,并第 2 章 简单控制系统
· 47·
· 47·
把累加单元清零。
图 2.42 带有系统输出鉴别子程序的 PID 增量算法程序框图
(2) 积分分离问题。图 2.43(a)是一条典型的过渡过程曲线,图 2.43(b)和 (c)分别画出采用连续 PI 控制算法时的 u
p
和 u
I
变化过程。显然,P 作用分量 u
p
是与 e(t)同步的,I 作用分量 u
I
却落后 1/4 周期。例如,在点 a 以后,被控变量已在回升,I 作用却仍维持原来的方向,
继续加强,这一动作方向虽对消除余差有益,但相位角滞后是加剧振荡的根源。
在离散 PID 控制算法中,可以通过积分分离途径来改善这一问题,
一种办法是只在 u
I
和 u
P
方向相同时,才把 I 作用引入; 而在 u
I
和 u
P
反方向时,则把
I
u?
切除。这在计算机上是不难办到的。
另一种办法是只在 |e|小于某一界限,即当被控制变量相当接近设定值时,才把
I
u? 引入,
而在其余情况下,把
I
u? 切除。
(3) 梯形积分问题。在增量算法中,
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
· 48·
· 48·
c
II
i
() () ()
Kt
uk ek Kek
T
= =
图 2.43 PI 调节过程的例子
也就是说,
I
u? (k)是完全依据 e(k)来确定的,如果测量值发生跳变,
I
u? (k)也将有较大变动。为此,可考虑修改为
II
() ( 1)
()
2
ek ek
uk K
+?
= (2-112)
这样可使? u
I
(k)少受噪声的影响,式 (2-112)的算法称为梯形积分。
引入微分 (D)控制作用的目的是克服滞后。
c d
DD
() [() 2( 1) ( 2)] [() 2( 1) ( 2)]
KT
ukKekek ek ekek ek
t
=+?=+?
采用数值微分算法时,如遇到 e 的跳变,
D
u? 项极大;同时,在噪声大的场合,
D
u? 波动很剧烈。为改善这两种情况下的特性,防止
D
u? 的大起大落,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1) 微分先行。即只对测量值 y 求导,而不对设定值求导。这样,在调整设定值时,
输出不会产生剧烈的跳变,而被控变量的变化,通常总是比较和缓。这种方法在模拟式控制器中已有应用,因为把微分环节移到测量值与设定值的比较点之前,所以称为微分先行。在 DDC 中用得更是普遍,而且实施非常容易,只要将
D
u? (k)改为下列形式就可以了。
DD
() [() 2( 1) ( 2)]uk Kyk yk yk?=+? (2-113)
(2) 不完全微分。即用实际 PD 环节来代替理想的 PD 环节。这样,在偏差有较快变化后,D 作用一下子不是太强烈,但可保持一段时间。 模拟式控制器中就是这样做的,在 DDC
情况下,也可整体地串接一个
d
d
1
1
T
Ks
+
环节,把它接在输入端比接在输出端更为适宜,如第 2 章 简单控制系统
· 49·
· 49·
图 2.44 所示。
图 2.44 对被控变量不完全微分的 PID 框图
同样在阶跃输入下,采用同样的 PID 参数,完全微分与不完全微分的 DDC 输出如图 2.45 所示。
(a) 完全微分 (b) 不完全微分
图 2.45 阶跃输入下的直接数字控制输出
(3) 输入滤波。为了抑制噪声的影响,输入滤波是必要的。上述的不完全微分可认为是一种对完全微分环节输出的滤波。工业上另一应用很成功的方法是采用四点中值差分。
把 e(k),e(k-1),e(k-2)和 e(k-3)四者的平均值作偏差的均值,
3
0
1
() ( )
4 i
ek ek i
=
=?
∑
(2-114)
在 e-t 平面上将这四点与中点 [ ()ek,1.5 t? ]作连线,求取各自的斜率,并把斜率的平均值作为 e(k)的导数 (见图 2.46)。即
() 1 () () ( 1) ()
[
41.5 0.5
(2)()(3)()
]
(0.5) (1.5)
ek ek e k ek e k
ttt
ek ek ek ek
tt
=++
+
整理上式,得
() 1
[()3(1)3(2)(3)]
6
ek
ek ek ek ek
tt
=+
(2-115)
如采用位置算法,就取式 (2-115)的
()ek
t
作为式 (2-115)中的
() ( 1)ek ek
t
,计算 D 作用分量。如采用增量算法,取
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
· 50·
· 50·
() ( 1) 1
[()2( 1)6( 2)2( 3) ( 4)]
6
ek ek
ek ek ek ek ek
ttt
= ++?+?
(2-116)
用以计算 D 作用分量。
图 2.46 四点中值差分
3,控制度和采样周期的选择
把离散 PID控制算法与采用模拟式控制器的连续 PID控制算法相比较,它具有如下优点。
(1) P,I,D 三个作用是独立的,可以分别整定,没有控制器参数间的关联问题,不需要考虑干扰系数。
(2) 在用计算机实施时,等效的 T
i
和 T
d
值可以在更大的 范围内自由选择,但在模拟式控制器中,由于线路和元件性能上的限制,可调范围要小得多。在早年开始实施 DDC 时,
有些案例调节品质的改善,就出于这一原因。
(3) I 和 D 作用的改进措施,较之模拟式控制器更为灵活多变。
但是,人们在实践中也发现,如果采用等效的 P,I,D 参数,离散 PID 控制的品质往往低于连续控制。为此,定义了控制度这个术语。
0
0
2
DDC DDC
2
ANA
ANA
min d
min( )
min( )
min d
et
ISE
ISE
et
∞
∞
=
∫
∫
控制度= (2-117)
式 (2-117)中的下标 DDC 和 ANA 分别表示直接数字控制和模拟连续控制,min(· )项是通过参数最优整定而能达到的最小平方误差积分鉴定准则值。
对于同一个过程,采样周期 t? 取得越长,则控制度的值越大,即离散 PID 控制的品质越差。
图 2.47 给出了 PI 作用与 PID 作用时的控制度与 /t τ? 的关系。
这一事实可通过连续与离散 PI(或 PID)的控制作用 u(t)与 u(k)变化过程曲线的比较而得到解释。假定图 2.48 中的曲线 1 是连续 PI 控制时的 u(t)曲线,则在同样的偏差变化与等效的控制器参数下,离散 PI 控制时的 u(t)曲线将如分段折线 2 所示,作为近似,折线 2 也可用通过各线段中点的连线 (虚线 )来表示。可以看出,该虚线要经连续控制的曲线 1 推迟一段时间 /2t? 。这就是说,采用离散的 PI 控制算法时,等效于在连续控制回路中串接了一个 τ =/2t? 的时滞环节。这样当然要使系统品质降低。
第 2 章 简单控制系统
· 51·
· 51·
图 2.47 控制度与 /?t τ
采样周期 t? 的选择是个重要因素。香农 (Shannon) 定理规定了采样周期的上限,采样不失真的条件是采样频率不小于信号中所含量高频率的两倍,这样才不会因频谱重叠而引起畸变,因此采样周期比限值低得多。一般应使控制度不大于 1.2 ( 最多不超过 1.5 ),为此通常选择采样周期 t? 为
p
11
615
tT
=?
图 2.48 连续与离散控制的比较
T
p
为工作周期。作为折中的选择,可取 t? =0.1T
p
。各种被控变量系统的工作周期不同,
采样周期也应有差别。表 2-3 提供的数值可供参考。
表 2-3 各类控制系统的采样周期
被控变量?t 范围 /s 常用?t 值 /s 被控变量?t 范围 /s 常用?t 值 /s
流量
压力
液位
1~ 5
3~ 10
5~ 8
1
5
5
温度
成分
15~ 20
15~ 20
20
20
4,用计算机实现 DDC 的一些问题
这里说的计算机,指的是包括 DCS,PLC、工业 PC、以及即将大量涌现的现场总线控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
· 52·
· 52·
制系统 (FCS),它们都属于以微处理器为基元的、依据数字计算机原理的控制装置。计算机可用以实现离散 PID 控制,也可以进行其他的、跨出 PID 范围的控制或完成其他功能。同时,尽管离散 PID 控制现在大都是用计算机来实现的,但也不排斥其他途径。
用计算机实现 DDC 时,除了以上各小节所述内容外,还有输入、信号量化与输出等问题需要考虑。
1) 输入
一台计算机往往控制多个控制回路,因此输入信号经多路转换器采样后送往放大器和
A/D 转换器,然后进行 PID 运算。图 2.49 是 DDC 系统的组成框图。被控变量有温度、压力、流量、液位等物理量,经检测元件转换为电位、电阻、位移、差压等信号,再经变送器转换为 4~ 20mA 或 1~ 5V 的标准信号,送往多路转换器。当测温用热电偶数量较多时,
mV 信号可不经温度变送器直接送放大器与 A/D 转换器。
图 2.49 DDC 系统的组成框图
一台计算机控制多个回路,必须顺序进行。对于不同的被控变量,采样周期可以不同。
在整个巡回控制顺序中,可用大周期套小周期的办法,有的点扫描次数少些,有的点多些。
对每个回路来说,每巡回一次,总要完成输入采样、控制算法运算与输出三步骤。为提高机器效率,可采用分时的控制方式,在一个采样周期 (小周期内 )内,顺次完成各路的输入采样、控制算法运算和输出等步骤,并完成其他功能的程序。
DDC 计算机的输入除模拟量以外,还有开关量和脉冲量,像连锁、报警及按钮开停等信号属于开关量,而来自涡轮流量计的信号属于脉冲量,它们都不需 A/D 转换。
2) 信号的量化与线性化
计算机中是用二进制代码进行运算的。处理的量是数字量而非模拟量。因此,输入的测量值和设定值都须经量化,由模拟量转换为数字量。
第 2 章 简单控制系统
· 53·
· 53·
设模拟量为 y,相应的数字量为 y
,则量化前后的关系为
y=K
1
q y
+K
2
(2-118)
式中,K
1
为变送器输出 /输入量程范围比; K
2
为零点压缩; q 为量化单位。其表达式为
q=M/2
N
式中,M 为模拟量的全量程; N 为寄存器的位数。
现举例说明应用。 设某温度变送器的量程为 50~ 150℃,变送器相应的输出为 4~ 20mA,
求温度为 100℃时相应的 8 位二进制代码。
本题中,M=20-4=16mA,N=8,所以
q=M/2
N
=16/2
8
=16/256
y
y=
以上的 y
值是用十进制表示的,化为二进制代码为 10000000。
需要指出,y
只能取整数。以 8 位 A/D 转换器为例,小于 1/256 的量要被圆整掉,精确度等级只能达到 0.5 级。如要追求更高的精确度,必须采用更多位灵敏的 A/D 转换器。
有许多变送器输出的标准信号与被控变量值之间的关系不是线性的,例如节流装置的差压与流量间呈平方关系。为使测量值与被控变量间建立线性关系,需要对变送器输出值线性化。 线性化采用一些迭代公式或回归公式。 例如,要进行开方处理,即需求取
y
y= 时,
可用迭代公式 (2-119)。
1
() ( 1)
2(1)
1
( 1) ( 1)
2(1)
y
yk yk
yk
y
yk yk
yk
=?+
=?+
(2-119)
初值取 (0) ( 1) / 2yy=+ 随着迭代次数 k 的增加,()yk与 y 间的误差越小,这可用一个子程序进行。
又如,热电偶电动势 E 与温度 T 间的关系,可用回归公式 (2-120)。
T=a
0
+a
1
E+a
2
E
2
+a
3
E
3
+a
4
E
4
(2-120)
式中,a
i
为系数,其数值按所用热电偶类型及物理量单位而异,这也可编成一个子程序。
3) 输出
计算机的输出也分模拟量、脉冲量和开关量三种。
模拟量输出是 D/A 转换后的结果。经过电-气转换后,可以操纵气动控制阀。在每个采样周期内,输出要保持到新的输出来到之前,然后把原来的信号清零。
脉冲量输出可以直接驱动步进电动机,这在采用增量控制算法时特别适用。步进电动机带动电位器,变成电流信号,再经电-气转换,驱动气动控制阀。
开关量输出用以控制阀门的开闭或电动机的启停。 这种方式用于连锁保护及顺序控制。
图 2.50 给出了 DDC 的程序原理框图,这不是唯一的格式,可供参考。
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
· 54·
· 54·
图 2.50 DDC 的程序原理框图
5,连续系统方程的离散化
时间离散系统与时间连续系统的描述形式与分析方法不一样。从数学处理来看,时间离散系统在很多方面反而方便,然而人们更习惯于时间连续系统的分析设计方法,原因如下。
(1) 实际生产过程大都是在时间上连续的。
(2) 时间连续系统理论成熟得更早。
(3) 时间离散系统的参数要随采样周期 t? 而变化,时间连续系统无此情况。因此,在第 2 章 简单控制系统
· 55·
· 55·
处理 PID 控制时,经常遇到需把连续方程离散化,即用等效的时间离散系统来代替的问题。
下面把四种常用的离散化作一复习与比较。
用?y(k)/?t 代替 dy/dt,即
d()(1)
d
yyk yk
tt
≈
在离散 PID 控制算法中就是这样做的。再以一阶环节如低通滤波器为例,输入 y(t)与输出 ()yt间的拉普拉斯变换关系式为
() 1
() 1
Ys
Ys Ts
=
+
进行差分近似为
() [() ( 1)] ()
T
yk yk yk yk
t
+=
令
1
1
T
T
α =
+
,则
() () (1 )( 1)yk yk ykα α= + (2-121)
6,输入只在采样时刻作变化情况下的精确方法
以状态方程为例,有
XAxBu
=+ (2-122)
输入相量 u(t)只在 t=k t? 至 t=(k+1) t? 的区间内保持恒定,现在要转换成等效的时间离散状态方程,
x(k+1)=Gx(k)+Hu(k) (2-123)
并使得在各个采样时刻的 x(k)值等于真实值。分别解出 t=k t? 和 t= (k+1) t? 时的 x(t)值,式
(2-121)的解是
0
() e (0) e e ( )d
t
At At A
xt x Bu
τ
τ τ
=+
∫
因此
(1)
11
0
( 1) e (0) e e ( )d
kt
Ak t Ak t A
xk x Bu
τ
τ τ
+?
+? +
+= +
∫
(2-124)
0
() e (0) e e ()d
kt
Ak t Ak t A
xk x Bu
τ
τ τ
=+
∫
(2-125)
由式 (2-124)减去乘以 e
A t?
的式 (2-125),并加整理,注意到在一个采样周期内 u(t)为恒值 u(k),得
0
( 1) e () e e ()d
t
At At At
x kxk Bukt
+= +
∫
0
e() e ()d
t
At A
xk Buk
τ
λ
=+
∫
(2-126)
式中,ttλ = 。由此可知
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
· 56·
· 56·
( )
0
e,ed
t
At At
B
GH
==
∫
G 和 H 都随采样周期 t? 而变化。
再来看一阶环节,即低通滤波器的例子。它属于单输入单输出情况,输入为 y,输出为 y,其拉普拉斯变换关系为
() 1
() 1
Ys
Ys Ts
=
+
写成状态方程式,
11
yyy
TT
=? +
null
化成差分方程形式,
//
0
1
(1)e () e ()d
t
tT T
yk yk yk
T
λ
λ
= +?
∫
//
e()(1e)()
tT tT
yk yk
=+
() (1 )()yk ykα α=+? (2-127)
式中,
/
1e
tT
α
=? 。可以看出,式 (2-127)与式 (2-121)有几分相似。
s 域至 z 域的对应变换。在 z 变换表上,通常总是同时给出拉普拉斯变换式的,利用这种对应关系,可以进行离散化。例如 G(s)=1/(s+a),相应的 G(z)=1/(1-e
-aΔ t
z
-1
)等。因此,对应于
() 1
() 1
Ys
Ys Ts
=
+
可查出
/1
() 1 1
() 1 e
tT
Yz
Yz T z
=?
所以
/
1
(1)e () (1)
tT
yk yk yk
T
+ =++ (2-128)
与式 (2-127)相比较,同样都是精确方法,但结果有差别。原因也简单,z 变换表中的
G(z)是按照图 2.51(a)的连接形式来定义的。如果输入端情况不同,例如输入在各采样时刻之间保持恒定的情况,条件显然与图 2.51(a)不同,结果也两样。
此时应在输入与环节 G(s)间插入一个零阶保持器成为图 2.51(b)的形式,再进行变换。
图 2.51 两种离散化方式
第 2 章 简单控制系统
· 57·
· 57·
插入零阶保持器后 s 域至 z 域的变换。 零阶保持器的传递函数是
h
1e
()
s t
Gs
s
=
。 此时,
按 G
h
(s)G(s)乘积项寻找对应的 z 变换式,化成离散形式。
仍以低通滤波器为例,
h
1e 1
() ()
1
st
GsGs
s
Ts
=
+
它的 z 变换式是
1
1
(1 )
(1)
z
sTs
+
乘以 的 z 变换式,即
//
1
() (1 e ) 1 e
(1 )
() ( 1)( e ) e
tT tT
tT tT
Yz z
z
Yz z z z
=? =
所以
//
(1)e ()(1e )()
tT tT
yk yk yk
+= +?
() (1 )()yk ykα α= +? (2-129)
式中,α =1-e
- /tT?
。式 (2-128)与式 (2-126)完全一样。
最后,再看一下逆命题,即从时间离散形式转化为时间连续形式的问题。我们知道,
时间连续形式转化为离散形式的精确解是唯一的,反之则不然。
在以上讨论的四种做法中,除第二种方法比较困难外,基余三种都可用来解决这个逆命题,尽管在步骤上不像离散化命题那样直接。
一种工程上常用的近似途径是用 z=(2- s t? )/(2+ s t? )代入 z 变换式,化成拉普拉斯变换。依据定义,z
-1
≡ e
-(Δ t)s
,而 z
-1
=(2-s t? )/( 2+ s t? )在频率不高时与 e
- (Δ t)s
很接近。
2.4 单回路控制系统的设计
2.4.1 检测信号的获取与处理加工
1,测量性能
检测元件及变送器的作用,是把工艺变量的值检测出来,转换成电 /气信号,送往显示仪表,把变量的值显示或记录下来,同时又送往控制器,变送器的输出就是被控变量的测量值。目前大多数变送器的输出信号是模拟量,是电 /气的标准信号,如 4~ 20mA,1~ 5V,
0~ 10mA 或 0~ 0.1MPa 等。图 2.52 是它们的原理框图。
图 2.52 检测元件及变送器的原理框图
过程控制中经常遇到的被控变量有压力、流量、温度、液位以及物性和成分变量等,
而且有各式各样的测量范围和使用环境,检测元件和变送器的类型极为纷繁。然而,从它们的输入 /输出关系来看,可统一表述为
y(t)=f [c(t),t] (2-130)
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
· 58·
· 58·
即把被控变量 c(t)转换为测量值 y(t)。在可以线性化的情况下,检测元件及变送器的传递函数常可写成
ms
mm
m
e
()
1
Hs K
Ts
τ?
=
+
(2-131)
式中,
m
K,
m
T 及
m
τ 分别为增益、时间常数和时滞。
对检测元件及变送器的基本要求是能够可靠、正确和迅速地完成由 c(t)到 y(t)的转换,
为此需要考虑如下三个主要问题。
(1) 在环境条件下能否正常长期工作。
(2) 误差是否不超过规定的界限。
(3) 动态响应是否比较迅速。
为解决第一个问题,人们已经有了不少有效办法和措施。在过程控制中,会遇到高温、
低温、高压、腐蚀性介质等各种环境条件,需要在元件材质和防护措施上设法保证长期安全使用。例如,高温条件下测温常用的铂铑-铂热电偶,当介质有氢气存在时,氢分子会渗透穿过保护套管而使热电偶丝变脆断裂,须设法解决,所以有些地方采用吹气热电偶,保证保护套管内维持正压,阻止氢的渗入。又如,对于腐蚀性介质的液位与流量的测量,有的采用非接触测量方法,有的采用耐蚀的材质元件和隔离性介质。又如,在易燃易爆环境中,必须采用防爆型仪表。
为解决第二个问题,即降低测量误差问题,必须先对误差的性质和根源作分析,然后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有人可能只强调仪表的精确度等级,但这种看法不全面,因为它仅是事情的一个方面。总的来说,测量误差由下列三个部分组成。
1) 仪表本身的误差
仪表出厂时的精确度等级,反映了它在校验条件下存在的最大百分误差的上限,如 0.5
级就表示最大百分误差不超过 0.5%。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逐渐变化,因此需要定期校验。对仪表的精确度等级应作恰当的选择,由于其他误差的存在,仪表本身的精确度不必要求过高。工业上一般取 0.5~ 1 级,物性及成分仪表可再放宽些。
与此相关的一个问题是量程选择。因为精确度是按全量程的最大百分误差来定义的,
所以在量程越宽时,误差的绝对数值越大。例如,同样是一个 0.5 级的测温仪表,当测量范围为 0~ 1100℃时,可能出现的最大误差是± 5.5℃。因此,量程应该尽可能选得窄一些,
这当然也有限度,一方面是仪表本身的限制,另一方面是不能对使用带来不方便。要注意到,缩小检测变送器的量程,就是使增益
m
K 加大。
2) 环境条件引起的误差
例如热电偶的冷端温度补偿得不理想,热电阻连接导线的电阻值有较大变动,或是孔板安装得不合乎规格等,有时会引起相当大的误差。流量测量不准的原因,主要是流体重度在变化。另外,电源电压和环境温度的波动会使有些仪表产生误差。
在以上两类误差中,有些分量是确定性的,如有的直接取决于 c(t)值,有些分量却是随机性的;有些分量是定常的,有些分量却是时变的。确定性的、定常的可设法补偿,随机性的、时变的却无法消除,例如,由于元件老化或其他因素引起的零点漂移 (即零漂 )就是件麻烦的事情。
第 2 章 简单控制系统
· 59·
· 59·
3) 测量中的动态误差
当 c(t)随时间而变化时,如果仪表的动态响应比较迟缓,y(t)不能及时跟上,两者间的差别就表现为动态误差。
当输入信号作正弦波变化时,对线性环节来说,输出信号的稳态响应也一定是正弦波,
但幅值和相位角两方面的差值越大,动态误差也越大。有一个例子,在某一聚合釜的温度控制中,记录曲线的波动并不剧烈,幅值不大,但产品质量很差,最后发现在测温元件表面上积聚了高聚物,传热阻力大,因而时间常数大,实际温度的波动远比记录曲线猛烈得多。
当输入信号作斜坡函数或其他形式的变化时,也有类似现象,图 2.53 是一个例子。
图 2.53 斜坡函数输入下的动态误差
总之,正确选型,精心安装维护和排除干扰是使仪表达到和保持出厂精确度级的关键。
2,动态特性
上面提到的第三个要求是动态响应要比较迅速。原因之一是为了减少动态误差,同样重要的是为了改善广义对象特性,使
o
τ
/T
o
能够小些,也使各个时间常数值配置得更好一些。
检测元件及变送器的传递函数 H
m
(s)常可用有时滞的一阶环节来近似,见式 (2-131)。
检测元件及变送器的时滞
m
τ
通常是一种传输滞后。我们要测量的变量是工艺设备中某一位置的变量 c(t),但检测点位在一段距离 l 之外,假定信号的传送速度是 w,则
m
τ
=l/w (2-132)
对信号传送速度 w,须作正确理解。当被测变量为温度、浓度、物性参数等属于介质的内在属性时,w 就是流体流速,因此,检测元件离设备不太远,管道流速不能太低。例如,在气体成分测量系统,试样引出导管要尽量短些,气流量要尽量大些,宁可让大部分旁路返回系统或放空。但当被测变量为流量和压力时,信号传送速度并不等于流速,而是快速得多。例如,对于充满管道的液体,由于介质几乎不可压缩,流量和压力的信号传输在瞬时内即可完成,所以在用节流装置测量液体流速时,节流装置离设备稍远,引压导管稍长,都不会引起显著的时滞。
检测元件及变送器的时间常数 T
m
是另一个动态参数。从整个广义对象的特性来看,关键不完全在于 T
m
的绝对值,主要应考虑它与过程的时间常数 T
P
之比。当 T
p
大时,T
m
稍大一些不要紧,如 T
p
为 5~ 10min,则 T
m
不论是 10s 或 30s,对广义对象特性同样不起决定性的影响。反之,T
p
小时,T
m
必须很小,才能把两个时间常数拉开,选用小惯性的检测元件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
· 60·
· 60·
是一条可取的途径。
然而,有时也可采用截然相反的做法。 如 T
p
本身实在太小,T
m
取得比它大一个数量级,
反而比两者为同一个数量级好些,此时 T
m
成为广义对象的主要时间常数,这样过程比较平稳,广义对象的
o
τ
/T
o
也可小些。对流量控制系统有时就这样做,在变送器输出端跨接一个较大的电容,在气动变送器则用气容。
总之,对检测元件及变送器动态特性的重要性,应有足够的认识。
3,滤波和信号处理
有时,检测元件及变送器的输出中杂有随机干扰,亦称噪声。例如,用节流装置测量流量时,显示仪表的指针会来回晃动;用弹簧管压力表测量脉动压力时,指针会跳动不停;
又如,有些容器内的液位本身波动剧烈,液位变送器的输出也波动不息。把噪声引入控制器,往往起负面情况,必须进行滤波,滤去高频干扰。
一类方法是模拟滤波。当采用电测法或采用电动变送器时,可用电的 RC 滤波电路,
对气信号则用气阻及气容,图 2.54 是一个例子。
图 2.54 气信号的模拟滤波
另一类方法是数字滤波,在用数字计算机作为控制装置时,常用这类方法。所需滤去的不一定是高频干扰,故有多种形式。包括如下。
(1) 滤去高频干扰,此时采用低通滤波器。尽管数字高频滤波在性能上不见得优于模拟滤波器,但在实施上方便。一阶数字低通滤波器的算法是,
() (1 )( 1) ()
yy
kkykα α=+
(1) [() (1)]
yy
kykkα=? + (2-133)
式中,
y
(i)和 y(i)分别为滤波器的输出和输入信号,i=k 和 i= (k-1)是采样次数,指本次频率上限越低,这种滤波器等价于一个阶非周期环节。 α 是介于 0 与 1 间的系数,α 越小,则对高频信号削弱得越厉害。
(2) 滤去低频干扰 (如零漂 ),此时采用高通滤波器。有一种一阶数字高通滤波器的算法是
() ( 1) (1 )[() ( 1)]
yy
kk ykykα α=?+ (2-134)
式中各符号的意义与式 (2-132)相同。 它等价于传递函数为 Ts/(Ts+1)的环节。 可以看出,
如果 y(k)与 y(k-1)没有变动,()
y
k 将会减小,同时,α 越小,则对低频信号削弱得更厉害。
这种滤波器将隔断直流分量,减小零漂,只让高频信号通过。
(3) 移动平均滤波,即将一段时间的输入数据进行加权平均,
01
() () ( 1) ( )
m
y
k cyk cyk c yk m=+?++?null
(2-135)
式中,()y i 和 y(i)的意义同前,c
0
,c
1
,…,c
m
为系数。本式的意义是把本次输入数据连同以前的 m 次数据进行加权平均。如果所取各系数 c
i
值都相同,则成为 (m+1)项数据的算术平均运算,
0
1
() ( )
m
i
y
kyki
m =
=?
∑
(2-136)
第 2 章 简单控制系统
· 61·
· 61·
以上三种滤波算法都可认为是一般形式的递推数字滤波算法的特例。该一般形式是
01 1
() () ( 1) ( ) ( 1) ( )
mn
yyy
kcykcyk cykmak akn=+?++?+?++?nullnull (2-137)
式中,a
1
,a
2
,…,a
n
为系数。
(4) 剔除跳变信号。信号中如杂有干扰脉冲,应予滤去。
有一种办法是检查 [y(k)? y(k? 1)]项有否超过预先规定的阈值。如果超过,则会使本次的 () ( 1)
yy
kk=?,即输出信号保持 (1)y k? 不变。
下面再简单地说一下信号处理。信号处理一词的含义相当广泛,滤波是其内容之一,
其他常用内容有以下几点。
(1) 线性化:像热电偶输出的热电势与温度的函数关系往往是非线性的,要使测量值与温度间有线性关系,须对输出信号进行线性化处理。
(2) 求积、开方:像节流装置输出的差压与流量的平方成正比,要使测量值与流量间有线性关系,须对信号开方处理。需要取总流量时须对时间进行积分。
(3) 几个变量的复合运算:像气体和蒸汽流量的温度、压力校正,须在测出节流装置的差压后,引入温度和压力信号,进行复合运算。又像在有些过程中,须通过计算得出一些所需的指标,如泵或压缩机的效率,化学反应的转化率,物料或能量损耗等。
(4) 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间的转换:很多系统都是兼有这两类信号,彼比间需要信息交换。
(5) 数字变换 (如傅里叶变换等 ):像离散傅里叶变换 [特别是快速傅里叶变换 (FFT)]在信号处理中有广泛应用,近年来,小波变换由于同时具有时域和频域局部性的优点,受到各方面的重视。
2.4.2 执行器的若干问题
1,执行器的类型
执行器在控制系统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将检测元件和变送器比作人的耳目,则执行器犹如人的手足。不能因其简单而有任何疏忽,控制品质与执行器的正确选择及应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执行器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这里仅从系统的观点稍作说明。
1) 结构类型
执行器由执行机构与调节机构两部分构成。最常用的执行器是控制阀,即调节阀。
执行机构把控制器输出信号转换成直线位移或角位移。有气动、电动、液动三类。气动的最常用;电动的与电动控制器和计算机连接方便,但须考虑防爆问题;液动的推力最大,但较笨重。在直线位移的形式中,又按行程长度分为直行程与长行程两类。
调节机构是节流件,它把直线位移或角位移的输入转换为流通截面积的变化,从而改变操作变量
q
的数值。调节机构的类型很多,包括直通阀 (单座、双座 )、角阀、三通阀、
球形阀、阀体分离阀、隔膜阀、蝶阀、偏心旋转阀、套筒阀等。其中直通阀和角阀供一般情况下使用。在直通阀中,双座阀在介质流通时阀前后的不平衡力小,这一优点在口径较大和压差较大时更为突出,但在泄漏量方面,却往往大于单座阀。蝶阀适用于大流量、低压差的气相介质。三通阀可使一路流体分为两路,或将两路流体合为一路,效果比两个直通阀要好。
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
· 62·
· 62·
近年发展的偏心旋转阀 (亦称凸轮挠曲阀 )使用范围很广。套筒阀则具有低噪声的特点,
是低噪声阀中常见的一种。在调节机构中,流动介质与外界环境间的密封,一般是用填料函来实现的,但在遇到剧毒、易挥发等介质时,可以用波纹管密封的阀,更为可靠。总之,
调节机构的选型应按使用要求而定。
2) 材质
在过程控制中,经常遇到高温、低温、高压、腐蚀性介质等情况,对阀体材质提出特殊要求。现在除不锈钢、铸钢等常用材质外,各种特殊合金或金属、高分子材料、无机材料及表面涂层的阀门已在不少场合下使用。
3) 口径
调节机构的口径须很好考虑。在正常工况下,阀门开度应在 15%~ 85%之间,既留下一定裕度,又能有较好的流量特性。现在阀门口径估算及设计方法不少,从基本原理看,
绝大多数基于节流公式,即
V
V
P
QC
ρ
= (2-138)
式中,Q 为流量;?P
v
为阀两端压差; ρ 为流体密度; C
V
为比例系数。 Q 一般以 m
3
/h 表示,ρ 以 g/cm
3
表示,?P
v
以 10
5
Pa(即 0.1MPa)表示,如在阀门全开条件下,此时的
vC
称为流通能力 C。
显然,在规定了各个变量的单位后,系数 C
V
取决于流通截面积,故与阀门类型、口径和开度都有关系;而流通能力 C 却仅与阀门的类型和口径有关,C 对应于阀门全开状态。
控制阀手册上有许多设计公式。设计公式的复杂性在于,
(1) 不论是液体介质或气体 (也包括蒸气 )介质,人们有时候希望求得质量流量
G=Cρ
。
(2) 当介质为气体或蒸气时,体积流量又有标准状态下的体积与工作状态下的体积两种表示形式。工作状态下的 ρ 是压力与温度两者的函数,因此又导出一些公式。当蒸气处于饱和状态 (如饱和蒸气 )时,由物理化学中的相律可知,温度与压力之间有内在的单值函数关系,规定了压力,温度也就确定了,因而公式中不出现温度项。
由工作状态下的体积流量乘以工作状态下的密度,将得到质量流量;由质量流量除以标准状态下的密度,将得到标准状态下的体积流量。
(3) 对介质为气体或蒸气的情况,当压力较高时,在计算密度时,应对理想气体定律修正,引入压缩因子 z,成为
pM= ρ zRT
式中,p 为压力; M 为分子量,ρ 为密度,R 为气体常数,T 为绝对温度。另外,当阀后压力
2
p 与阀前压力
1
p 之比 (
1
2
/pp)小于某一临界值 (如 0.5)时,气体与蒸气的流量仅与
1
p
有关,而不是取决于压差?p,节流公式不一样。
(4) 如遇到两相流动等情况,更是复杂。
确定阀门口径,有两条途径:一是按正常工况下的流量数据计算 C
v
,二是按照预定的
阀门全开时的流量数据计算 C 值。 如按前一方法,应把求得的 C
v
值乘上一定倍数 2~ 5,(线性阀取低值,对数阀取高值 )作为流通能力 C,对照产品规格,确定口径。如按后一方法,
阀门全开时的流量应比最大实际流量再大一些,把得到的 C 值按产品规格去查取口径。
第 2 章 简单控制系统
· 63·
· 63·
4) 气开与气关
气动控制阀有气开与气关不同类型。气开型是在输入气压越高时开度越大,而在失气时将关闭,故也称 FC ( falseclose) 型;气关型是输入气压越低时开度越大,而在失气时将全开,故也称 FO ( falseopen ) 型。气开与气关型的差别可能在于执行机构 [见图 2.55(a)],也可能在于调节机构 [见图 2.55(b)]。
(a) 执行机构 (b) 调节机构
图 2.55 气开与气关控制阀
气开与气关的选择,主要应考虑失气时仍能保证生产安全。例如,装在液体或气体燃料烧嘴前管道上的控制阀往往是气开型的,这样在一旦失气时便切断燃料。又如,中小型锅炉的进水阀很多是气关型的,这样即使气源中断,也不致使汽包 (锅筒 )烧干;但对于产生蒸汽用于汽轮机的大型锅炉,进水阀应用气开型的,因为蒸汽中带有大量水滴时,在高速旋转的汽轮机中将损坏叶片,危险更是严重。
基于安全考虑,现在已有在失气时保持原来位置的保位阀。另一种办法是在调节压缩空气气源的接口处并联一个较大的气容,压缩空气经单向阀进入该气容,即使气源中断,
气容中蓄积的压缩空气也可用上几十分钟。在正确选择气开、气关型的同时,配上这些措施,安全性更好。
在执行器选型时,除了确定以上四方面的类型规格外,还必须规定流量特性的类型,
以下就着重讨论流量特性问题。
2,流量特性
1) 流量特性的意义和类型
控制阀的流量特性,指的是流量 Q 与阀杆行程 L 间的函数关系,
Q=f (L)
也可用相对值表示
()ql?= (2-139)
式中,q=Q/Q
max; l=L/L
max; Q
max
为阀全开时的流量; L
max
为阀杆的全行程。
依据函数关系的不同,流量特性可分为线性型、对数型、快开型和抛物线型等。前两种使用较广。
(1) 线性型,
dq=kdl 或 d(Q/Q
max
)=kd(L/L
max
) (2-140)
式中,k 为比例系数,积分后得
0
max max
QL
kC
QL
= + (2-141)
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
· 64·
· 64·
式中,C
0
为积分常数。已知
L=L
max
时,Q=Q
max
L=0 时,
max
min
Q
R
== (2-142)
式中,R 为可调范围,一般为 30。由此可知
0
1
C
R
=,
1
1k
R
=?
流量 (Q/Q
max
)与阀杆行程 (L/L
max
)间的关系式是
max max
1
1( 1)
QL
R
QR L
=+?
(2-143)
如果将控制阀的增益记为 K
v
,定义 K
v
=dQ/dL,则线性阀的 K
v
不随 Q 而变化,当 Q
max
为恒值时,K
v
为常数。
(2) 对数型 (等百分比 ),
dp=kqdl,或
max max max
dd
QQL
k
=
(2-144)
积分后,得到流量与阀杆行程间的关系式是
max
(1)
max
L
L
Q
R
Q
= (2-145)
因为 Q 的对数值与 L 间呈线性关系,所以称为对数型。又因为 L 增加相同的间隔时 Q
增长相同的百分比,所以也称为等百分比特性。 对数阀的增益 K
v
随着 Q 的增加而迅速上升。
(3) 快开型,
1
ddQkQl
=
1
max max max
dd
QQL
k
=
或 (2-146)
积分后,得到流量与阀杆行程间的关系式是
1/2
2
max max
1
(1 1)
QL
R
QR L
=+?
快开型的 K
v
随着 Q 的增加而下降。在 L 从 0 开始的一段区间内,Q 上升很快,故称为快开型。在需要快开特性的场合使用。
(4) 抛物线型,
1/2
ddqkq l=
1/2
max max max
dd
QQL
k
=
或 (2-147)
积分后,得到流量与阀杆行程间的关系式是
()
2
max max
1
11
QL
R
QR L
=+?
(2-148)
抛物线型阀的 K
v
随着 Q 的增加而上升,但不像对数型那样厉害。总的来说,其特性介于线性阀与对数阀之间。
图 2.56 给出了以上四种类型的 q~ l 曲线。
第 2 章 简单控制系统
· 65·
· 65·
1—快开型; 2—线性型;
3—抛物线型; 4—对数型
图 2.56 阀的流量特性
在流量特性问题上,必须区别两种情况。
(1) 阀两端压降固定不变时的流量特性称为理想特性。阀门制造厂提供的特性就是这种特性,通常有线性型、对数型与快开型三类。
(2) 在实际工作时,阀两端的压降将会随流量而变化这时的流量特性称为工作特性。
设提供给管路系统的总压差为
T
p?,由液体提升高度引起的压差为
h
p?,阀两端的压降为
v
p?,管路其他部分的压降为
1
p?,则
h1vhTf
=++=+p ppppp (2-149)
式中,
fv1
=+p pp,为阻力引起的总压降 [见图 2.57(a)]。
虽然
h
p? 通常为恒值,然而
1
p? 是随着流量 Q 而变化的,甚至近乎与 Q
2
成比例。因此,
即使
T
p? 保持不变,
v
p? 仍总是随着流量的增加而减少的,图 2.57(b)表明了这种关系。
由于
v
p? 不是恒值,流量特性线将发生变化。图 2.58(a)是 Q~ L 关系曲线的变化。如果分别以各自的最大流量 Q
max
和 Q'
max
为基准,改绘成 q~ l 曲线,则工作特性曲线将上凸,
如图 2.58(b)所示。理想特性为线性的将向快开型靠近,为对数型的则将向线性型靠近。
(a) (b)
图 2.57?
v
p 与流量的关系
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
· 66·
· 66·
(a) Q~ L 关系曲线的变化 (b) q~ l 关系曲线的变化
图 2.58 工作特性的畸变
阀门全开时的压降?p
v
与管路总压降
f
p? (一般不包括
h
p? )之比值记为 s。在 s 值越小时,特性曲线的畸变越甚。
在控制工程设计中,要解决理想特性的选型,也要考虑 s 值的选取问题。
流量特性的选择通常分两步进行,先依据控制系统的要求,确定工作特性;再依据流量特性的畸变程度,确定理想特性,作为向制造厂定货的规格内容。
2) 工作特性的选择
常规控制器本身的控制规律是线性的,控制器参数一经整定合宜,我们总希望在经常遇到的工作区域内都能适应,这样,就要求广义对象也是线性的。在遇到负荷变动、阀前压力变化或设定值变动时,广义对象的特性基本不变。不然的话,在工况有了变动之后,
控制器参数不能适应,调节过程的品质将下降。从稳态考虑,就是要求广义对象的增益 K
0
接近恒值;从动态考虑,就是要求广义对象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基本恒定,特别是在工作频率下的幅值比要基本不变。控制阀的工作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可补偿广义对象其余部分的非线性,为此需要很好选择。
稳态分析比较简单,下面用图形来分析四类情况。
(1) 工作点基本不变。图 2.59 所示是一个换热器的出口温度与载热体流量 (操作变量 )间的关系曲线。因为要在操作变量 Q 的整个工作区域内分析问题,所以不采取增量形式,出口温度的测量值用 Y 表示。如果工作点始终在 A 点附近,那么 p
m
d/dKK Y Q= 也基本不变,用任何一种特性类型的控制阀都没有多大问题。
图 2.59 换热器的稳态特性
第 2 章 简单控制系统
· 67·
· 67·
(2) 随动系统,设定值变动。对照图 2.59,设定值提高或降低时,工作点由 A 点变为 B
或 C 点。可以看出,本例中各工作点的 K
p
K
m
值是不同的,K
p
K
m
值随着 Q 的增加而下降。
如果采用对数型的控制阀,其 K
v
值随着 Q 的增加而上升,此时,广义对象的 K
0
=K
p
K
m
K
v
值就有望大体不变。
当 Y~ Q 线本身是直线时,应该采用线性型的控制阀,其余情况可类似地进行分析。
(3) 定值系统,负荷变化。对照图 2.59,在负荷增加时,工作点将由 A 点移向 D 点。
在图示情况,K
p
K
m
值也是随着 Q 的增长而下降的,结论同样是应采用对数型控制阀。
当 Y~ Q 线本身是直线时,如果该线的斜率要随负荷而变化,则仍不应采用线性型控制阀。
(4) 定值系统,阀前压力扰动。此时,在 Y~ Q 平面上,工作点是不变的。然而,在阀门方面,阀前压力扰动将使 Q
max
起变化,也使阀的 Q~ L 线发生变化;要保持同样的流量,
阀门开度必须在新的位置。此时要看哪种类型的阀门仍能保持 K
v
不变。
对于线性阀,K
v
值要随 Q
max
而变,
max max
max
v
max
/
QL
k
QL
Kk
LL
=
==
(2-150)
对于对数阀,
max max max
v
max
()
/
QL Q
k
QL Q
Kk
LL
=
==
(2-151)
K
v
值与 Q
max
无关;只要 Q 不变,K
v
就不变。因此,选用对数型是合适的。
然而,有的系统同时兼有几种变化和扰动,得出的结论不全一致。此时应按最主要的变动来选择阀的流量特性类型。
用图形来分析比较直观,但需要有 Y~ Q 关系的足够数据。如果事先了解对象的稳态方程形式,也可用解析方法处理。
在利用稳态方程选工作特性时,不应该从线性化以后的增量方程着手,因为线性化增量方程只适用于小范围的扰动,无从考虑对于整个工作范围的非线性补偿;同时,一经假定了线性的关系,K
p
K
m
值必然与 Q 无关,结论必然是选用线性型阀门,这样的推理过程显然是不正确的。正确的办法是考虑全部工作区域内 K
p
K
m
值与 Q 的函数关系。
下面举一个例子。设被控变量为流量,控制阀与节流装置串接在同一管道上,采用节流装置作为检测元件。现在分别就接入与未接入开方器两种情况,确定适应于设定值变化的控制阀流量特性。
此时,被控变量自身与操作变理同为 Q,对象增益 K
p
=1。在引入开方器后,变送器输出信号与 Q 成正比,K
m
为恒值。这样,K
p
K
m
的乘积也是恒值,因此控制阀的 K
v
也为恒值,即应选线性型的阀。在不接开方器时,变送器的输出信号与差压成正比,即与 Q
2
成正比。
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
· 68·
· 68·
2
v
vm
d
2
d
YKQ
Y
KKQ
Q
=
==
也就是说,K
m
K
p
的乘积与 Q 成正比。为补偿这一非线性关系,K
v
应与 Q 成正比,快开型的流量特性可满足这一要求,因此应选快开型的阀。但为工作可靠,往往选用线性型。
从动态特性来考虑流量特性选择,当然更加合理,但要复杂得多。
3) 理想特性的选择
当 s 值大于 0.6,比较接近于 1 时,可以认为理想特性与工作特性的曲线形状相近,此时如工作特性选什么类型,理想特性就选相同的类型。
当 s 值小于 0.6 时,理想特性有显著畸变。当选择的工作特性为线性时,理想特性应采用对数型;当选择的工作特性为快开型时,理想特性应采用线性型;当选择的工作特性为对数型时,理想特性仍用对数型。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已归纳出一些结论,使我们可以直接依据被控变量与有关情况选择控制阀的理想特性。这方面的建议性资料很多,表 2-4 所列是较为简单和可靠的。
表 2-4 建议选用的控制阀特性
被控变量 有关情况 选用理想特性
v
p? 恒定
线性型
(
v
p? )Q
max
,< 0.2
v
p? )Q
min
对数型 液位
(
v
p? )Q
max
,< 2
v
p? )Q
min
快开型
快过程 对数型
慢过程,
v
p? 恒定
线性型 压力
慢过程,(
v
p? )Q
max
< 0.2
v
p? )Q
min
对数型
设定值变化 线数型
流量 (变送器输出信号 Q 成正比时 )
负荷变化 对数型
串接,设定值变化 线性型
串接,负荷变化 对数型 流量 (变送器输出信号 Q
2
成正比时 )
旁路连接 对数型
温度 — 对数型
3,s 值的选择
从控制特性上看,s 值接近于 1,或是取比较大的数值。肯定可以减少阀门流量特性的畸变,这是有益的。然而,还必须考虑其他因素,例如,
(1) 有时由于流体输送机械的能力限制,能够留给控制阀的压降值很小,阀必须在低 s
值下运行。
(2) 由于结构上的原因,阀两端的压降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值,高压差 (如数十兆帕 )
的减压阀很易磨损,这时往往须加装限流孔板,适当进行分压,使
v
p
不超过预定的限值,s 值也必须降低。
第 2 章 简单控制系统
· 69·
· 69·
(3) 近年以来,节能问题已受重视,不少情况下阀门造成的摩擦损失耗用了珍贵的能量,减小 s 值可以节约能耗。为了节能,阀的低 s 值运行已经提到议事日程。
在过去,人们一般认为 s 值应不低于 0.3,s 的常取范围为 0.3~ 0.6。现在这条界线已被打破了。 s 值究竟低到什么程度,系统仍能正常工作,需作分析。低 s 值 ( 如 0.1) 经证实是可以在有些场合下使用的。
低 s 值会使阀的流量特性产生严重的畸变,可考虑以下三条途径来解决。
(1) 改变阀心的型面,使其理想特性曲线比对数型凹得更甚,这样在低 s 值下仍能有合适的工作特性。而在采用阀门定位器时可利用凸轮形状来改变其理想特性。
(2) 采用串级控制系统,用一个流量控制副回路代替单一的控制阀,这时候只要将这个副回路整定得可以正常工作就行,阀的流量特性对主被控变量的过渡过程将不起显著影响。
(3) 分析在实际使用中工作点的变动情况,如工作点不变,s 值完全可以取得小些,不须另加其他措施。
以上说的是一些基本观点,低 s 值运行的有些具体问题仍在探索之中,这里不作详细叙述。 但在结束这一小节之前,
还想说明两个观点。
(1) s 值指的是阀全开时的压降与管路总压降之比,在有些情况,尽管?p
v
取得小,但 s 值不一定低,图 2.60 即为一例。
(2) 在设备流程已定的情况下,s 值与节能有时并无直接关系,图 2.60 的例子也有这种特点。
4,动态特性
在各类执行器中,气动控制阀使用最广。这里就讨论气动控制阀和气动管线的动态特性。
气动控制阀的阀体本身可以近似地看作是 RC 环节。气动管线本身却是个分布参数系统。两者组合在一起,可以用有时滞的一阶滞后环节来表示。
先讨论气动管线。当气动管线的输出端封闭时,输出端气压与输入端气压间在理论上导出的传递函数是
1
1
()
cosh( )
Gs
rl
= (2-152)
式中,G
1
(s)为管线的传递函数; l 为管线长度;而
2
rsRC sLC==,R,C,L 分别为单位长度管线的阻力、容量和惯性,等效于电阻、电容和电感 ( 见图 2.61 ) 。
图 2.61 气动管线的电模拟
图 2.60 一个液位控制系统
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
· 70·
· 70·
把式 (2-151)展开成级数形式,有
1
222
24
1
22
22 42
() 1
()()
1
2! 4!
1
1( )
2! 2! 4!
Gs
sRCsLC sRCsLCGs
ll
RC LC R C
ls l l s
=
++
++ +
=
+++ +
null
…
如分母仅取前面几项,而对其作各项的影响折算成时滞 τ,也可写成
22
224212
ee
(1 )(1 )
1
22!4!
s
G
Ts TsLC R C
ls l l s
ττ?
≈=
++
++
-s
()
+
!
s
RC
(2-153)
显然,时滞 τ 和时间常数 T
1
和 T
2
都随着管线长度 l 的增加而加大。
为了得到较好的特性,值得采用下列做法。
(1) 选择合适的管径。图 2.62 表明,φ 8× 1 的管子要比 φ 6× 1 的管子好一些。管径加大,能使 R 下降,但须注意,同时也使 C 上升,其间须合适选择。
图 2.62 等效时间常数和管线长度的关系
(2) 选择合适的管线长度 l 不宜过长。
(3) 加装传输滞后补偿器,它实质上是一个气动微分器,可补偿大的时间常数 T
1
的影响。
连接气动变动器与控制器的气动管线,这在采用气动仪表时会使用,在气动管线输出端没有大的气容,实际情况与上述分析一致。连接控制器与气动控制阀门定位器的气动管线也一样。
但当控制器输出直接送往气动控制阀时,情况便不同了,膜头的气容很大,而且会随气压而变动,要详细分析比较复杂,但通常仍看作具有时滞的一阶或二阶滞后环节。气动管线尽量短一些,必要时用气动的继动器隔开,效果显然好一些。
另外要注意的一点是,如果采用气动控制器,它的功率放大器的送气量有限制,设将气动管线与膜头组成的整体用 RC 网络来类比,在送气量未达限值时,可比作是电压输入下的响应,而当到限值时,将等效于输入端有了限流元件,转化为恒流输入,响应更是缓慢。
第 2 章 简单控制系统
· 71·
· 71·
5,阀门定位器的应用
常用的阀门定位器有气动阀门定位器与电阀门定位器两类,后者兼起电 /气转换作用。
现以气动阀门定位器为例,说明其构思与作用原理。气动阀门定位器的阀杆是移动部件,当填料函等处存在严重干摩擦时,膜头上较小的气压变化推不动阀杆,因而引起回差,
即在阀杆下降和上升时,对应于同样阀杆位置的气压不一样,或者说对应于同样气压的阀杆位置不一样,这显然是不利于控制品质的。对于这种 u~ L 函数关系不理想的情况,需要设计一种办法,把出现的较小气压变化暂时放大到足以推动阀杆的程度,而到阀杆达到预定的位置时,又立即建立新的平衡。图 2.63 所示的气动阀门定位器就实现上述设想。从图中可以看出,控制器输出的气压接至波纹管 1,当气压稍有变化时,波纹管就带动主杠杆 2,
使喷嘴—挡板系统 3 的间距变化,通过放大器 4 的作用,改变送往膜头 5 的气压。如果没有负反馈,这一气压变化是很猛烈的。只有在阀杆移动,通过输出推杆带动凸轮 7 机构,
产生合适的负反馈后,才使系统建立新的平衡。输往定位器的气压
i
p
与阀杆行程 L 间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改变凸轮 7 的形状,可以调整
i
p
~ L,也即调整 u~ L 的函数关系。 图 2.64
是其原理框图,它实质上是为气动控制阀配置了一个带有放大器的内部反馈系统。
1—波纹管; 2—主杠杆; 3—喷嘴挡板系统;
4—放大器; 5—膜头; 6—杠杆机构; 7—凸轮
图 2.63 气动阀门定位器 图 2.64 阀门定位器原理框图
电-气阀门定位器的原理与气动阀门定位器相似,但输入 u 是电信号而不是气压信号。
阀门定位器可以实现下列功能。
(1) 在干摩擦较大的场合能减小回差。
(2) 在高压差的情况下补偿不平衡力的效应,使阀杆位置不受不平衡力的影响。
(3) 在阀杆移动时具有较大阻力的场合,例如介质为悬浮液时,仍可使阀门良好工作。
(4) 利用不同形状的凸轮,改变阀的流量特性。也可用以改变气开或气关形式。
(5) 改变气压作用范围,也包括用于分程控制,如 0.02~ 0.06MPa 与 0.02~ 0.1MPa 等。
(6) 改善气动管线与阀的动态特性。气动阀门定位器把气动管线与膜头分隔为两个环节,气动管线部分阻力大,但容量小,膜头部分容量大,但阻力小,总的时间常数要比两者直接连接时小得多。
然而人们也发现,在有些情况下采用气动阀门定位器后,反而使控制品质变差。因为气动阀门定位器的动作在动态上并不是瞬时完成的,有它的时间常数。如果这一时间常数比广义对象其余部分的时间常数小得多,则它对总的动态特性不起多大影响。反之,如果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
· 72·
· 72·
对象本身的时间常数与它在同一数量级,则广义对象的两个主要时间常数比较接近,反而不易调节。有些流量控制回路和快速的压力控制回路就存在这一问题,此时以不用气动阀门定位器为宜,这一例子体现了事物两重性的普遍存在,又说明了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2.4.3 系统被控变量的选择
被控变量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决定控制系统有无价值的关键。任何一个控制系统,总是希望能够在稳定生产操作、增加产品产量、提高产品质量以及改善劳动条件等方面发挥作用,如果被控变量选择不当,配备再好的自动化仪表、使用再复杂、先进的控制规律也是无用的。应该从生产过程对控制系统的要求出发,合理的选择被控变量。
生产过程中,控制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物料平衡控制和能量平衡控制,产品质量或成分控制,限制条件的控制。对于某个给定的工艺过程,应选择哪几个工艺参数作为被控变量,以及这些被控变量的给定值应取多少? 这些问题包含了整体控制的结构策略和整体操作最优化问题,此处不作讨论,主要讨论简单控制系统被控变量的选择。
假定在工艺过程整体优化基础上已确定了需要恒定 (或按某种规律变化 )的过程变量,
那么被控变量的选择往往是显而易见的。例如生产上要求控制的工艺操作参数是温度、压力、流量、液位等,很明显被控变量就是温度、压力、流量、液位。但也有如下一些情况,
需要对被控变量的选择认真加以考虑。
(1) 表示某些质量指标的参数有好几个,应如何选择才能使所选的被控变量在工艺上和控制上是合理的,而且是独立可控的。
(2) 某些质量指标,因无合适的测量仪表直接反映质量指标,从而采用选择与直接质量指标之间有单值线性对应关系而又反应快的间接指标作为被控变量的办法。
(3) 虽有直接参数可测,但信号微弱或测量滞后太大,还不如选用具有单值线性对应关系的间接信号为好。
下面通过例子来说明选择被控变量的一般原则。
例如要对锅炉产生的饱和蒸汽质量进行控制,提出了三种方案。
(1) 压力 p 与温度 T 皆为被控变量。
(2) 温度 T 为被控变量。
(3) 压力 p 为被控变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深入了解工艺,首先弄清楚表征饱和蒸汽的质量指标在压力和温度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是否都为独立变量?应用物理化学中所介绍的相律关系,自由度的式为
2FCP=?+ (2-154)
式中,F 为自由度; C 为组分数; P 为相数。
作为饱和蒸汽,实质上存在气液两相,即 P=2,而组分数应皆为水即 C=1,故得
1221F =?+=
表示饱和蒸汽的自由度为 1,或独立变量只有 1 个,所以要反映饱和蒸汽的质量,不必选用两个被控变量,只要选取温度或压力其中之一就够了。至于选压力还是温度,可以从测量元件时间常数小,元件简单、可靠等方面来考虑,一般以选择压力为宜。
如果不遵循有几个独立被控变量,最多就设置几个控制系统的原则,当设计出既有温度又有压力作为被控变量的方案时,这种控制系统将是无法投运的。
第 2 章 简单控制系统
· 73·
· 73·
假如讨论的是过热蒸汽的质量控制,因为蒸汽在过热状态下只存在一个气相,所以根据相律其自由度将变为 2。在这种情况下把温度和压力都选作被控变量则是完全必要的。
又例如在精馏过程中,通常是用温度来反映塔顶或塔底产品质量 (浓度 ),其原因是缺乏直接测量浓度的成分仪表或成分测量仪表滞后过大,使控制系统的控制品质很差,不能满足工艺的要求,所以选用了温度这个间接参数作为被控变量。但是根据相律可知,在塔压恒定的情况下,并只有两个组分时,物料的温度与浓度才有单一对应关系,对于多组分只有近似的关系。对于这样的过程,可寻找与主要变量有函数关系的辅助输出变量,首先测量辅助输出变量,然后通过运算推算得到不可测输出量,将推算值作为被控变量,也就是所谓的推理控制。
通过上述讨论,可以得到被控变量有如下选择的原则。
(1) 尽量选用直接指标作为被控变量,因为它最直接最可靠。
(2) 当无法获得直接指标的信号,或其测量和变送信号滞后很大时,有单值对应关系的间接指标作为被控变量。
(3) 选择那些会超越设备能力和操作约束的输出变量作为被控变量。保持在操作约束范围之内。
(4) 使所选变量和操纵变量之间的传递函数比较简单,并具有较好的动态和静态特性。
(5) 比较容易测量且快速可靠。测量仪表的时间常数应该足够小,以满足系统的需要。
(6) 控制目标不可测量,可采用推理控制,由易于测量而又可靠,且与控制目标有定关系的辅助输出变量推算出不可测输出变量作为被控变量,不可测输出变量和辅助测量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式为
不可测输出变量 f= ( 辅助测量变量 )
上式可根据经验、实验或理论方法来确定。
2.4.4 操纵变量的选择
通常,一个过程可能有若干个可任意控制的输入变量,是一个关键问题,因为它会影响所采用的控制作用的效果。操纵变量的选择可遵循如下一些指导原则。
(1) 选择对所选定的被控变量影响比较大的那些输入变量作为操纵变量,这就意味着操纵变量到被控变量之间的控制通道的增益要选得比较大。
(2) 应选择输入变量对被控变量作用效应比较快的那些作为操纵变量,这样控制的动态响应就比较快。
(3) 应选择输入变量中变化范围比较大的,这样可使被控变量比较容易控制。
(4) 使
o
τ /
o
T 尽量减小。
2.4.5 控制器参数整定
1,控制器参数整定的若干原则
针对一个具体的系统,设置和调节 PID 参数,使调节过程达到满意的品质,不论是用常规控制器或用计算机控制,这一过程统称为控制器参数整定。前面已讲到各个环节对调节过程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控制器参数整定的原则不难确定。
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
· 74·
· 74·
下面归纳成十条准则。
(1) 如果广义对象的传递函数是
0
oo
e/( 1)
s
kTS
τ?
+,控制器的比例增益是 K
c
,整个系统总的开环增益是 K
c
K
0
。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当 K
0
大的时候,K
c
应该小一些; K
0
小的时候,K
c
应该大一些。例如,变更了变送器的量程以后,控制器的 K
c
应该成比例调整。设某一温度控制系统变送器的测量范围原为 0~ 500℃现改为 200~ 300℃,K
c
应降为原来的
1/5。又如,在更换了控制阀的尺寸以后,K
c
也应调整。设用一个较小口径的阀代替了原来的阀,K
c
应该加大。
(2) 在广义对象的动态参数,可取
00
/Tτ 作为特征值。
00
/Tτ 越大,系统越不易稳定,因此 K
c
应该越小。同时,
0
/
i
T τ 和应取适当的数值。经验上常取 T
i
为 2τ 左右,T
d
为 0.5Tτ 左右。因此,如有 τ 的估计值,T
i
和
0
τ 值都不难定出了。
(3) 在 P,I,D 三个作用中,Ρ作用往往是最本的控制作用,由这一点出发,可以下列两条途径之一进行现场凑试。
① 先用单纯的 P 作用,选出合适的 K
c
值,作为基础。然后适当引入 T
i
和 T
d
,对 T
i
和 T
d
值进行挑选。
② 依据验前知识 (如对 τ 的了解 ),把 T
i
和 T
d
置于合适的数值,然后主要对 K
c
值进行凑试,得出最合适的数值。
以上两条途径表面上看来似乎相反,但它们都是以承认 P 作用为主体作为前提的。
(4) I 作用的引入既有利又有弊。必须尽量发挥 I 作用能消除余差的利,尽量缩小 I 作用不利于稳定的弊。一般取 T
i
≈ 2τ,或 T
i
≈ (0.5~ 1)T
p
,T
p
是振荡周期。在以上情况下,
由 I 作用引起的相位滞后不超过 40°幅值比增加不超过 20%。即使如此,在引入 I 作用后,
K
c
应比单纯 P 作用时减小 10%左右。
(5) D 作用的引入是为了减少 (或消除 )高阶对象的过渡滞后对调节过程的不利影响。不难看出,对于真正的时滞,D 作用是无能为力的。 D 作用主要用于以温度或成分为被控变量的系统,一般取 T
d
≈ (0.25~ 0.5)T
i
。 T
d
太小,效果不够; T
d
太大,虽然带来较大的相位超前,但幅值比增加太多,反而导致系统稳定性的下降。在多数情况下,在引入 D 作用后,
K
c
可经单纯 P 作用时增加 10%左右。
(6) 对于杂有噪声的过程,不宜引入 D 作用,否则高频分量将被放大得很厉害。因而在有些流量控制系统,反而引入反 D 作用,以削弱噪声。
(7) 在控制品质方面,稳定性的要求是根本。如果只有一个控制器参数可以调整,则只能满足一个品质指标,通常就取衰减比作为指标。如果有两个参数可以调整,那就可在衰减比之外,再添加一个指标。例如在采用 PI 控制规律时,要达到规定的衰减比,可以有各式各样的 K
c
~ T
i
组合。有人认为,这时候宜取 (K
c
/T
i
)值量大的一组数值,理由是
c
I
0
i
ed
tK
ut
T
=
∫
(2-155)
不论是设定值变动和负荷变化,要建立新的稳态并实现无静差要求,
I
u? 是一个与 K
c
、
T
i
等参数无关的定值,此时有
p II
pe( ) 0,0
uu u u
u
=? +? =?
∞=? =
第 2 章 简单控制系统
· 75·
· 75·
K
c
/T
i
越大则
0
ed
t
t
∫
越小,即偏差随时间的积分值越小,在规定的衰减比下,显然反映控制品质越好。
(8) 不论是随动系统或定值系统,闭环后的系统都应有足够的稳定裕度。然而,对衰减比的具体数值,不应该是完全一样的要求。随动系统的 [( ) (0)]yy∞ - 值相当大,即使是 4∶ 1
的衰减比,超调的绝对值也较显著,所以衰减经宜取为 10∶ 1,甚至系统的过渡过程通常是不振荡的。定值系统的 ()y ∞ 与 (0)y 相等或相近,稍为放松一些对稳定裕度过程可以更快一些,动态最大偏差也小些,对总的结果快一些,动态最大偏差也小些,对总的结果有利。
图 2.65 给出了两个例子,可以直观地看出以上选择的原委。
图 2.65 随动力定值情况下衰减比的选择
(9) 如果采用经典控制理论来分析,特别是在随动情况下,整个闭环系统可以近似地看作是一个典型的二阶振荡环节,超调量 σ,衰减比 n 与阻尼系数 ξ 间的下列关系式可以参考应用。
2
2
exp( / 1 ) 1/
exp(2 / 1 )
n
n
σζζ
ζζ
=?π?=
=π?
(10) 上面所说 K
c
越大,系统稳定性越降低,指的是应用于自衡的非振荡过程的情况。
在另外一些类型的过程,也会出现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例如,当 G
p
(s)=K
p
/(T
p
s-1)时,
K
c
小时反而不稳定。由此可见,对于过程的了解和理论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2,控制器参数整定的经验方式
在 P,I,D 的三维参数空间内,能使系统满足衰减比要求的点构成一个曲面。怎样使选取的点落在这一曲面上,而且在其他指标方面也较理想,人工搜索是费时费力的。表 2-5
列出了常见控制系统的过程特点及控制器参数一般情况,对缩小搜索范围将有一定帮助。
表 2-5 常见控制系统的过程特点及控制器参数情况
参 数 流量,液体压力 气体压力 液 位 温度及蒸汽压力 成 分
时滞
容量数
周期
噪声
无
多容量
1~ 10 s
有
无
单容量
0
无
无
单容量
1~ 10 s
有
变动
3~ 6
min~ h
无
恒定
1~ 100
min~ h
往往存在
比例度 /(%)
δ /(%)
I 作用
D 作用
100~ 500
50~ 200
重要
不用
0~ 5
不必要
不必要
5~ 50
少用
少用
10~ 100
用
重要
100~ 1000
重要
可用
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
· 76·
· 76·
完全经验的现场凑试方法可按照一定的顺序,这在上面已经说明。半经验的方法是先在单纯 P 作用的参数轴上搜索,找出达到规定衰减比的数值,然后用一些半经验公式,求取 PID 参数。这些方法建立到今已有 50 年的历史,现仍得到广泛的应用。
1) 衰减曲线法
先在单纯 P 作用下凑试比例度 δ 值,找出满足规定衰减比下的比例度 δ
s
(%)。对随动系统,取 n=10∶ 1,同时测出上升时间 t
r
(即从被控变量明显地开始变化到接近第一个峰值所需的时间 )。对定值系统,取 n=4∶ 1,表 2-6 给出了采用衰减曲线法的整定控制器参数。
表 2-6 采用衰减曲线法的整定控制器参数
控制作用 δ/(%) T
i
T
d
P
PI
PID
δ s
1.2δ s
0.8δ s
—
2t
r
或 0.5T
p
1.2t
r
或 0.3T
p
—
—
0.4t
r
或 0.1T
p
本法的缺点是有时候衰减比读不清楚,调节过程很快时更是难定。作为近似,曲线振荡两次后基本平衡可以认为衰减比达到 4∶ 1。
2) 临界比例度法
系统达到等幅振荡状况可观察得相当清楚。在临界比例度法中,先用单纯 P 作用,比例度自宽向窄作调整,达到等幅振荡的比例度称为临界比例度 δ
k
,这时候的工作周期是临界周期 T
k
,然后按表 2-7 整定控制器参数。
表 2-7 采用临界比例度法的整定控制器参数
控制作用 δ/(%) T
i
T
d
P
PI
PID
2δ
k
0.2δ
k
1.7δ
k
—
0.85T
k
0.50 T
k
—
—
0.125 T
k
要用本法整定控制器参数,须注意以下两点。
(1) 本法在整定过程中必定出现等幅振荡,因此必须很好考虑工艺上是否容许,特别是在振幅较宽情况,更须注意。
(2) 在理论上说,δ <
k
δ 后,被控变量将呈现扩大振荡,但在实际上很多环节都有饱和特性,因此振幅仍将是有限的,与等幅振荡不好区别。所以在采用临界比例度法时,比例度必须自大而小,把开始出现等幅振荡的比例度作为临界比例度。
临界比例度法也可推广应用于离散 PID 控制。前已说明,采样周期 t? 的长短会影响控制质量。同样是最优整定,数字控制系统的控制品质要逊于时间连续控制系统,前者与后者的 ISE 的比值称为控制度。在整定参数时,应考虑到这一因素。控制度是 ( t? /τ )的函数,
也可表示为 ( t? /T
k
)的函数。设数字控制算法用下式表示,
c c d
c
i 0
() () () [() ( 1)]
k
i
Kt KT
uk Kek ei ek ek
Tt
=
=+ +
∑
(2-156)
或用对应的增量算法表示。在不同的 ( t? /T
k
)值,亦即在不同的控制度下,建议采用的整定参数如表 2-8 所示。
第 2 章 简单控制系统
· 77·
· 77·
表 2-8 临界比例度法用于数字控制系统的整定控制器参数
控 制 度 控制作用
t Kc Ti Td
1.05
PI
PID
0.03T
k
0.014 T
k
0.53K
c1k
0.63 K
c1k
0.85T
k
0.49 T
k
—
0.14 T
k
1.20
PI
PID
0.05 T
k
0.043 T
k
0.49 K
c1k
0.47 K
c1k
0.91 T
k
0.47 T
k
—
0.16 T
k
1.5
PI
PID
0.14 T
k
0.09 T
k
0.42 K
c1k
0.24 K
c1k
0.99 T
k
0.43 T
k
—
0.2 T
k
2.0
PI
PID
0.22 T
k
0.16 T
k
0.36 K
c1k
0.27 K
c1k
1.05 T
k
0.40 T
k
—
0.22 T
k
模拟控制器
PI
PID
—
—
0.57 K
c1k
0.70 K
c1k
0.83 T
k
0.50 T
k
—
0.13 T
k
Ziegler 和
Nichols
建议值
PI
PID
—
—
0.45 K
c1k
0.60 K
c1k
0.83 T
k
0.50 T
k
0.125 T
k
注:表中 K
c1k
为临界比例增益。
3,整定控制器参数的反应曲线法
从完全凭经验的方法到理论理析方法,其间可以有多种层次。当操作变理和阶跃变化时,被控制变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称为反应曲线。对自衡的非振荡过程,广义对象的传递函数常可用 G
0
(s)= K
0
e
- sτ
/(T
s
+1)来近似。 K
0
,τ 和 T 则可由反应曲线用图解法等得出控制器参数整定的反应曲线法是依据广义对象的 K
0
,τ 和 T 确定控制器参灵敏的方法。
本法也是 Ziegler 和 Nichols 在 1942 年提出的,但到近年仍有各种改进,并赋予新的观点和内容。
原来提出的整定控制器参数如表 2-9 所示。
表 2-9 采用反应曲线法的整定控制器参数
控制作用 δ/% T
i
T
d
P
PI
PID
K
0
(τ /T)× 100
1.1 K
0
(τ /T)100
0.85K
0
(τ /T)100
—
3.3τ
2.0τ
—
—
0.5τ
既然已涉及了广义对象的参数 K
0
,τ 和 T,不妨再从理论上做一些分析。
(1) 对纯时滞对象 G
0
=K
0
e
sτ?
,达到稳定力缘 K
c
K
0
=1,振荡频率 πω τ=,工作周期
T
p
=2τ 。
(2) 对有时滞的一阶对象,如 /Tτ 很小,则达到稳定边缘的 K
c
K
0
→ ∞,振荡频率≈
0.5 /τπ (此时
0
s
1
k
T +
部分的相位滞后为 0.5τ,e
sτ?
部分也为 0.5 π ),工作周期 T
p
=4τ 。
(3) 对有时滞的一阶对象,如 τ /T 不是太小,则达到稳定边缘的 K
c
K
0
大于 1,工作周期在 (2~ 4)τ 范围内。
(4) 时滞的二阶对象,达到稳定边缘的工作周期可能超过 4τ 。
因此,表 2-9 的参数值与前述的临界比例度法与衰减曲线法的参数值之间有一定联系,
同时,取 K
c
K
0
,T
i
/T 和 T
d
/T 为 (τ /T)的函数在理论上是正确的。
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
· 78·
· 78·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最优化方法的进展,按 K
0
,τ,T 整定控制器参数的途径可与最优积分鉴定准则挂起钩来,如使 IAE,ISE 或 ITAE 值为最小等。这是一个在三维参数空间寻找最优点的命题,用计算机进行没有困难,已有多种成熟的算法。
对定值系统,可把结果回归成如下公式,
Y=A(τ /T)
B
(2-157)
Y 按控制作用有所不同,有
对 P 作用,有 Y= K
0
K
c
。
对 I 作用,有 Y=T/T
i
。
对 D 作用,有 Y=T
d
/T。
A 和 B 的数值如表 2-10 所示。
表 2-10 定值系统按最小积分鉴定准则的整定控制器参数
准 则 控制规律 控制作用 A B
IAE
ISE
ITAE
P
P
P
P
P
P
0.902
0.411
0.904
-0.985
-0.917
-1.084
IAE
ISE
ITAE
PI
PI
PI
P
I
P
I
P
I
0.984
0.608
1.305
0.492
0.859
0.674
-0.986
-0.707
-0.959
-0.739
-0.977
-0.680
IAE
ISE
ITAE
PID
PID
PID
P
I
D
P
I
D
P
I
D
1.435
0.878
0.482
1.495
1.101
0.560
1.357
0.842
0.381
-0.921
-0.749
1.137
-0.945
-0.771
1.006
-0.947
-0.738
0.905
对随动系统,则采用表 2-11 的参数。 A 和 B 的意义同前,参数整定公式一般仍为
Y=A(τ /T)
B
,但对 I 作用,即标 *号者为
Y=A+B(τ /T) (2-158)
表 2-11 随动系统按最小积分鉴定准则的整定控制器参数
准 则 控制规律 控制作用 A B
IAE PI PI*
0.758
1.02
-0.861
-0.323
ITAE PI PI*
0.586
1.03
-0.916
-0.165
IAE PID PI*D
1.086
0.740
0.348
-0.869
-0.130
0.914
ITAE PID PI*D
0.965
0.796
0.308
-0.855
-0.147
0.920
第 2 章 简单控制系统
· 79·
· 79·
数字控制系统也可依据开环特性参数 K
0
,τ,T 来整定。有两类办法。
(1) 仍用时间连续系统的公式,但用 'τ 代替 τ,
'τ =τ +Δ t/2
(2) 按照 K
0
,τ,T 和控制度来确定 K
c
,T
i
和 T
d
,在表 2-12 中,控制度表现为 ( τ? /τ )
的函数。
表 2-12 反应曲线法用于数字控制系统的整定控制器参数
控 制 度 控制作用? t K
c
K
o
T
i
T
d
1.05
PI
PID
0.1τ
0.05τ
0.84T/τ
1.15T/τ
3.4τ
2.0τ
—
0.45τ
1.20
PI
PID
0.2τ
0.16τ
0.78 T/τ
1.0 T/τ
3.6τ
1.9τ
—
0.65τ
1.5
PI
PID
0.5τ
0.34τ
0.68 T/τ
0.85 T/τ
3.9τ
1.62τ
—
0.2 T
k
2.0
PI
PID
0.8τ
0.6τ
0.57 T/τ
0.6 T/τ
4.2τ
1.5τ
—
0.82τ
模拟控制器
PI
PID
—
—
0.9 T/τ
1.2 T/τ
3.3τ
2.0τ
—
0.4τ
Ziegler 和 Nichols
建议值
PI
PID
—
—
0.9 T/τ
1.2 T/τ
3.3τ
2.0τ
—
0.5τ
至于依据典控控制理论中频率法和根轨迹法的整定方法,则在实际中很少应用,在本节中就不讨论了。
思考题与习题
1.自动控制系统主要由哪些环节组成?各环节起什么作用?
2.自动控制系统的框图与工艺流程图有什么区别?
3.图 2.66 所示是一压力自动控制系统。试指该系统中的被控对象、被控变量、操纵变量和扰动变量,画出该系统的框图。
4.图 2.67 所示是一加热炉的温度自动控制系统。试指该系统中的被控对象、被控变量、操纵变量和扰动变量,画出该系统的框图。
图 2.66 压力自动控制系统 图 2.67 加热炉的温度自动控制系统
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
· 80·
· 80·
5,常用的评价自动控制系统衰减振荡过渡对程的品质指标有哪些?影响这些品质标的因素有哪些?
6.什么是对象的动态特性?为什么要研究对象的动态特性?
7.过程控制中被控位过程的输入量为 Q
1
,流出量为 Q
2
,Q
3
,液位 h 为被控参数,A
为截面积,并设 R
1
,R 对象动态特性有哪些特点?
8.如图 2.68 所示液 2,R
3
均为线性液阻。要求,
(1) 列写过程的微分方程组。
(2) 画出过程的框图。
(3) 求过程的传递函数。
9.已知两只水箱串联工作 (见图 2.69),其输入量为 Q
1
,流出量 Q
2
,Q
3
,h
1
,h
2
分别为两只水箱的水位,h
2
为被控变量,C
1
,C
2
为其容量系数,假设 R
1
,R
2
,R
3
为线性液阻。
要求,
(1) 列写过程的微分方程组。
(2) 画出过程的框图。
(3) 求液位过程的传递函数。
图 2.68 题 8 图 图 2.69 两只水箱串联工作图
10.什么是线性化?为什么在过程控制中经常采用近似线性化模型?
11.有一水槽,其截面积 F 为 0.5m
2
。流出侧阀门阻力实验结果为:当水位 H 变化
20cm 时,流出量变化为 1000cm
3
/s。试求流出侧阀门阻力 R,并计算该水槽的时间常数 T。
第 3 章 检测与控制仪表
过程控制系统一般都是负反馈控制系统,主要由被控对象、传感器和变送器、控制器和执行机构等四部分组成。其中,传感器与变送器属于检测仪表,控制器和执行机构则属于控制仪表。检测与控制仪表是过程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必不可少的工具。
检测仪表将生产工艺参数变为电流信号或气压信号后,不仅要求由显示仪表显示或记录,让人们了解生产过程的情况,还需要将信号传送给控制仪表,对生产过程进行自动控制,使工艺参数符合预期要求。检测仪表将生产过程中有关的工艺参数准确及时地测量出来,并转换为标准信号如 0~ 10mA DC 电流信号,4~ 20mA DC 电流信号或 20~ 100kPa
的气压信号,送往控制仪表或显示仪表。
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为满足工业发展需要,将测量、记录和控制功能组合在一起,
这类仪表称为“基地式”仪表,通常是以在带有调节单元的显示记录仪“基地”上,配上测量元件及执行器构成控制系统。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产生了以功能划分的“单元组合式”仪表,根据控制任务要求,选择相应单元仪表组合起来,构成各种不同复杂程度的自动控制系统。
20 世纪 80 年代,因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仪表中的应用,以微处理器为核心器件的微机化仪表应运而生,产生了各种数字式变送器、数字式调节器、数字显示记录仪、可编程控制器和智能仪表。与模拟式仪表相比,其功能、性能、可靠性、通信功能等有了质的飞跃。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集成了微处理器、存储器、定时器 /计数器、并行和串行接口、把关 [定时 ]器 (俗称看门狗 )、前置放大器,甚至 A/D,D/A 转换器等电路在一块芯片上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也出现了。以单片机为主体,将计算机技术与测量控制技术结合在一起,又组成了所谓的“智能化测量控制系统”,也就是智能仪器。智能仪器的出现,极大地扩充了传统仪器的应用范围。智能仪器凭借其体积小、功能强、功耗低等优势,迅速地在家用电器、科研单位和工业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智能仪器是计算机科学、电子学、数字信号处理、人工智能,VLSI 等新兴技术与传统的仪器仪表技术的结合。随着专用集成电路、个人仪器等相关技术的发展,智能仪器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虚拟仪器是智能仪器发展的新阶段,其外部特征与传统仪器大不相同,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仪表面板不再是一些物理实体构成,而是借助计算机内部强大的图形编程环境建立起来的虚拟面板所替代。虚拟仪器技术强调软件的作用,提出了“软件就是仪器”的概念,原来由硬件实现的很多功能如存储、显示等,在虚拟仪器中用软件来实现。虚拟仪器允许用户自定义仪器功能,通过编制不同的软件测试系统,可构造出任意功能的仪器,而且虚拟仪器资源具有良好的可再用性。
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
· 82·
· 82·
3.1 概 述
3.1.1 测量误差
任何测量过程都存在误差,即测量误差。所以在使用仪表测量工艺参数时,不仅需要知道仪表的指示值,还需要了解测量值的误差范围。由于所选用的仪表精确度的限制、实验手段的不完善、环境中各种干扰的存在以及检测技术水平有限,在检测过程中仪表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存在一定的差值。这个差值就是误差。
误差存在于一切测量中,而且贯穿测量过程的始终。因此,只有通过正确的误差分析,
知道测量中哪些量对测量结果影响大,哪些量对测量结果小,从而努力测准那些对结果影响大的关键量,而不必花大功夫在那些不太准而且对结果影响很小的量上。
测量误差按其表示方式可分为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1) 绝对误差。指测量值与被测量真值之间的差值,即
x xA? =? (3-1)
式中,x? 为绝对误差; x 为测量值; A为被测量的真值。
在实际应用中,被测量的真值是无法得到的。因此,在一台仪表的量程范围内,各点读数的绝对误差是指用标准仪表 (精度较高 )和该表对同一被测量测量时得到的两个读数的差值。即将式 (3-1)中的被测量真值用标准仪表的读数来替代。
绝对误差不能确切地反映测量结果的准确程度,为此实际测量中引入相对误差,而绝对误差一般只适用于标准器具的标准,但它是相对误差表述的基础。
(2) 相对误差。 通常有三种表示方法,实际相对误差,示值相对误差和引用相对误差 (又称满度相对误差 )。
① 实际相对误差。实际相对误差
A
δ 是用绝对误差 x? 与被测量的实际值 (即真值 )A 的百分比值来表示的相对误差。即
100%
A
x
A
δ
=× (3-2)
② 示值相对误差。 示值相对误差
x
δ 是用绝对误差 x? 与被测量的示值 (即测量值 )x 的百分比值表示的相对误差。即
100%
x
x
x
δ
=× (3-3)
实际相对误差和示值相对误差都是用来衡量测量值的准确程度。
③ 引用相对误差。 引用相对误差 δ
m
是用绝对误差 x? 与量程范围的百分比值表示的相对误差。即
m
100%
x
δ
=×
测量范围上限-测量范围下限
(3-4)
测量误差按其性质的不同还可分为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粗大误差三类。
(1) 系统误差。指测量仪表本身或其他原因 (如零点没有调整好、测量方法不当等 )引起的有规律的误差。这种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保持不变,当测量条件改变时误差服从某种函数关系。
第 3 章 检测与控制仪表
· 83·
· 83·
系统误差的来源主要有,
① 由仪表引入的系统误差。如仪表的示值不准,零值误差,仪表的结构误差等。
② 理论 (方法 )误差。由于某些理论公式本身的近似性,或实验条件不能满足理论公式所规定的要求,或测量方法本身所带来的误差。
③ 个人误差。由于实验者本人生理或心理特点造成的,使实验结果产生偏向一定、大小一定的误差。
在掌握了误差产生原因之后,系统误差可以通过对仪表加以校对,改变测量环境,计算系统误差的大小将测量结果加修正值 (系统误差的负值 )加以补偿。这种补偿方法智能地减小系统误差,而不能使系统误差为零。
(2) 随机误差。指在测量时,即使消除了系统误差 (实际上不可能也不必要绝对排除 ),
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多次重复测量同一待测量时,发现各测量值之间也有差异,由此而产生的误差 (即各测量值与真值之间的差异 )的绝对值与符号是不确定的,又叫偶然误差。
随机误差的存在,表现为每次测量值偏大或偏小是不定的,但它服从一定的统计规律。
测量结果与真值偏差大的测量值出现的概率较小,偏差小的测量值出现的概率大,正方向误差和负方向误差出现的概率相等。并且绝对值很大的误差出现的概率趋近于零。这就是在实验中采用多次重复测量减小随机误差的依据。
随机误差是由一些实验中的偶然因素、人的感官灵敏度和仪表的精密度有限性以及周围环境的干扰等引起的。用实验方法完全消除测量中的偶然误差是不可能的,但是用概率统计方法可以减少偶然误差对最后结果的影响,并且可以估计误差的大小。
(3) 粗大误差 (thick error)。指由于仪表产生故障、操作者疏忽大意或重大外界干扰而引起的显著偏离实际值的误差。这种误差对测量结果影响很大,应该尽量避免出现。多次测量中出现的粗大误差,应作为异常值除掉。
3.1.2 仪表的主要性能指标
仪表的主要性能指标有精度、非线性误差、变差、灵敏度、分辨力和动态误差等,它们可以评定出该仪表性能的好坏。
1,精度
仪表的精度又称精确度,表示仪表测量结果可靠程度最重要的指标。根据仪表的使用要求,规定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允许的最大误差,称为允许误差。允许误差一般用相对百分误差来表示,即一台仪表的允许误差是指在规定的正常情况下允许的相对百分误差的最大值,即
max
100%
x
N
δ
=± ×
允
(3-5)
式中,δ
允为仪表的允许误差;
max
x? 为仪表允许的最大绝对误差; N 为仪表的量程。
仪表精度是按国家统一规定的允许误差划分称若干等级,根据仪表的允许误差,去掉正负号及百分符号后的数值,可以确定仪表的精度等级。根据国家标准,我国生产的仪表常用的精度等级为 0.005,0.02,0.05,0.1,0.2,0.4,0.5,1.0,1.5,2.5,4.0 等。如果某台测温仪表的允许误差为 2.5%,则认为该仪表的精度等级为 2.5 级。从下面的两个例题可以分辨处如何确定仪表的精度等级和怎样选择仪表的精度等级。
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
· 84·
· 84·
【例 3.1】 某台测温仪表的测温范围为 0~ 500℃,校验该表得到的最大绝对误差为± 3℃,
试确定该仪表的精度等级。
解,该仪表的允许误差为
max
max
3
100% 100% 0.6%
500
x
N
δ
=± × =± × =±
如果将仪表的允许误差去掉正负号和百分符号,其数值为 0.6。由于国家规定的精度等级中没有 0.6 级仪表,同时,该仪表的允许误差超过了 0.5 级 (± 0.5%)。
所以该台仪表的精度等级为 1.0 级
【例 3.2】 某台测温仪表的测温范围为 200~ 1200℃,根据工艺要求,温度指示值的最大绝对误差不得超过± 7℃。试问怎样选择仪表的精度等级才能满足以上要求?
解,根据工艺要求,仪表的允许误差为如果将仪表的允许误差去掉正负号及百分符号,
其数值为 0.7。此数值介于 0.5~ 1.0 之间。如果选择精度等级为 1.0 级的仪表,其允许误差为± 1.0%,超过了工艺上允许的数值,故应选择 0.5 级仪表才能满足工艺要求。
由以上两个例题可以看出,根据仪表的校验数据来确定仪表精度等级和根据工艺要求来选择仪表的精度等级,情况是不一样的。根据仪表的校验数据来确定仪表的精度等级,
仪表的允许误差 应该大于 (至少等于 )仪表校验所得的最大相对百分误差;根据工艺要求来选择仪表精度等级时,仪表的允许误差应小于 (至多等于 )工艺上所允许的最大相对百分误差。
仪表的精度等级是衡量仪表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由上述可以看出,当数值越小时,
表示仪表的精度等级越高,仪表的准确度也越高。 0.05 级以上的仪表,常用来作为标准表,
工业现场用的测量仪表,其精度大多是 0.5 级以下的。
仪表的精度等级一般可用不同的符号形式标志在仪表的面板上。数值越小,精度越高。
工业生产中常用仪表的精度等级为 1.0~ 4.0 级。
2,非线性误差
对于理论上具有线性刻度的测量仪表,往往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仪表的实际特性偏离其理论上的线性特性。非线性误差是衡量偏离线性程度的指标,它采用实际值与理论值之间的绝对误差最大值和仪表量程之比的百分数表示,即
max
100%
x
N
=×非线性误差
'
(3-6)
式中,
max
x'? 为实际特性曲线与理论直线之间的最大偏差。仪表的非线性误差如图 3.1
所示。
3,变差
在相同条件下,用同一仪表对某一工艺参数进行正反行程 (即逐渐由小变大和逐渐由大变小 )测量时,发现相同的被测量值正反行程所得到的测量结果不一定相同,二者之差即为变差。
造成仪表变差的原因很多,例如传动机械的间隙、运动部件的摩擦、弹性滞后的影响等。变差的大小是采用在同一被测量值下正反行程仪表指示值的绝对误差的最大值与仪表标尺范围之比的百分数表示。即
第 3 章 检测与控制仪表
· 85·
· 85·
max
100%
x
N
=×变差
''
(3-7)
式中,
max
x''? 为仪表在同一参数测量时正反行程指示值的最大绝对差值。仪表的变差如图 3.2 所示。
必须注意,仪表的变差不能超过仪表的影响误差,否则应及时修理。
图 3.1 仪表的非线性误差 图 3.2 仪表的变差
4,灵敏度
灵敏度是测量仪表对被测参数变化的灵敏程度,取仪表的输出信号?y 与引起此输出信号的被测参数变化量?x 之比表示,即
100%
y
x
=×
灵敏度 (3-8)
增加放大系数 (机械的或电子的 )的放大倍数可提高测量仪表的灵敏度,但是,仪表的性能主要取决于仪表的基本误差。如果单纯地用加大仪表灵敏度的方法来企图获得更准确的读数,是不合理的,反而可能出现似乎灵敏度很高,精度实际上却下降的虚假现象。为了防止这种虚假灵敏度,常规定仪表标尺上的分格值不能小于仪表允许误差的绝对值。
仪表的灵敏限则是指引起表示值发生可见变化的被测参数的最小变化量。 一般仪表的灵敏限的数值应不大于仪表影响误差绝对值的一半。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指标仅适用于指针式仪表。在数字式仪表中,往往用分辨力来表示仪表灵敏度 (或灵敏限 )的大小。
5,分辨力
数字式仪表的分辨力常指引起仪表的最末一位改变一个数值的被测参数的变化量。因此,同一仪表不同量程的分辨力是不同的,量程越小,分辨力越高,相应于最低量程的分辨力称为该表的灵敏度。
【例 3.3】 某数字万用表的最低量程是 100mV,五位数字显示,问该表的灵敏度是多少?
解,该表的灵敏度为
4
100
0.01mV
10
=
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
· 86·
· 86·
6,动态误差
以上介绍的仪表的精度、非线性误差、变差、灵敏度和分辨力都是仪表的静态误差。
动态误差是指检测系统受到外部干扰,被测变量在干扰情况下仪表测量值和参数实际值之间的差异。
3.1.3 仪表防爆的基本知识
在某些生产现场存在着各种易燃易爆气体、蒸汽或粉尘,它们与空气混合即称为具有爆炸危险的混合物,而其周围空间成为具有不同程度爆炸危险的场所。安装在这种危险场所的仪表如果产生火花,就容易引起爆炸,因此用于这种危险场所的仪表必须具有防爆性能。
气动仪表从本质上来说具有防爆性能,而电动仪表必须采取必要的防爆措施才具有防爆性能。电动仪表所采取的防爆措施不同,防爆性能也就不同,因此适应的场合也不尽相同。
1,防爆仪表的分类
根据国家标准 GB 3836.1— 2000 规定,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设备分为两大类:Ⅰ类为煤矿井下用电气设备,Ⅱ类为工厂用电气设备。工厂用电气设备又分为八种类型,即隔爆型 (d)、本质安全型 (i)、油浸型 (o)、无火花型 (n)、增安型 (e)、正压外壳型 (p)、充砂型 (q)和特殊型 (s)。
电动仪表主要有隔爆型 (d)和本质安全型 (i)两种,本质安全型又分为两个等级 ia 和 ib。
2,防爆仪表的分级与分组
防爆仪表的分级与分组,与易燃易爆气体和蒸汽的分级与分组是对应的。易燃易爆气体和蒸汽的分级与分组如表 3-1 所示。
表 3-1 易燃易爆气体和蒸汽的分级与分组
组别
级别
T
1
T
1
> 450℃
T
2
300~ 450℃
T
3
200~ 300℃
T
4
1350~ 200℃
T
5
100~ 135℃
T
6
85~ 100℃
Ⅱ A
甲烷,氨,乙烷、
丙烷、丙酮、苯、
甲苯,一氧化碳、
丙烯酸、甲酯、
苯乙烯、醋酸、
醋酸乙酯,
醋酸甲酯、氯苯
乙醇、丁醇、丁烷、
醋酸丁酯、环戊烷、
醋酸戊酯、丙烯、
乙苯、甲醇、丙醇环乙烷、戊烷、
己烷、庚烷,
辛烷、汽油,
煤油、柴油,
戊醇、己醇,
环乙醇
乙醛、三甲胺 — 亚硝酸乙酯
Ⅱ B
丙烯酯,二甲醚、
环丙烷,市用煤气
环氧丙烷、丁二烯、
乙烯
二甲醚,丙烯醛、
碳化氢
乙醚、二乙醚 — —
Ⅱ C 氢、水煤气 乙炔 — — 硝酸乙酯 —
在爆炸性气体或蒸汽中使用的仪表,引起爆炸的原因主要有两种。
(1) 仪表过高的表面温度。
(2) 仪表产生能量过高的电火花或仪表内部因故障产生火焰,通过表壳的缝隙引燃仪第 3 章 检测与控制仪表
· 87·
· 87·
表外的气体或蒸汽。
因此,根据上述两个原因对Ⅱ类 (工厂用 )防爆仪表进行了分级与分组,规定了使用范围。表 3-2 为防爆仪表的分级,表 3-3 为防爆仪表的分组。
表 3-2 防爆仪表的分级
级 别 δ
max
/mm MICR
Ⅱ A max
δ ≥ 0.9
MICR> 0.8
Ⅱ B
0.9>
max
δ > 0.5
0.8≥ MICR≥ 0.45
Ⅱ C
0.5≥
max
δ
0.45> MICR
注,(1)
max
δ 为标准实验装置测得的最大试验安全间隙。
(2) MICR 为按 IEC 79- 3 方法测得的最小点燃电流与甲烷测得的最小点燃电流的比值。
表 3-3 为防爆仪表的分组
温度组别 T
1
T
2
T
3
T
4
T
5
T
6
最高表面温度/℃ 450 300 200 135 100 85
注:仪表的最高表面温度=实测最高表面温度-实测时环境温度+规定的最高环境温度。
3,仪表的防爆措施
控制仪表主要采用隔爆型防爆措施和本质安全型防爆措施。
隔爆型防爆措施是在结构上用隔离措施将电路和周围环境隔绝,使电路在正常工作时所产生的热量和在故障状态时形成的电火花及高温,均限制在密封的壳体之内,以防止把周围的易燃易爆气体引燃。这种方法又称结构防爆,采用这种技术措施的仪表称为隔爆型防爆仪表。隔爆型防爆仪表在安装和维护正常时,能达到所规定的防爆要求,但揭开仪表表壳后就失去了防爆性能,因此不能在通电运行的情况下打开表壳进行检修或调整。此外这种防爆结构长期使用后,由于表壳结合面的磨损,缝隙宽度将会增大,所以会逐渐降低防爆性能。
本质安全型防爆措施主要是限制能量,从根本上排除发生灾害的可能性,采用这种技术措施的仪表称为本质安全型防爆仪表。这种防爆结构的仪表在正常状态下或规定的故障状态下产生的电火花和热效应均不会引起规定的易燃易爆性气体混合物爆炸。正常状态是指在设计规定条件下的工作状态,故障状态是指电路中非保护性元件损坏或产生短路、断路、接地或电源故障等情况。
本质安全型防爆仪表在其所适用的危险场合中使用,必须考虑与其他配合的仪表及信号导线可能对危险场所产生的影响,即应使整个测量和控制系统具有安全火花防爆性能。
3.2 过程参数检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强度的提高,人们对生产的控制和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收集生产过程中的参数种类也将越来越多。过程参数除了指过程自动化最常见的温度、压力、流量、液位和成分等参数外,还包括物料组分、黏度、湿度、噪声、
振动乃至诸如转化率、催化剂活性等无法直接在线检测的参数。
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
· 88·
· 88·
要首先对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必须对生产过程参数进行实时、可靠的检测,检测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控制系统控制水平的提高,一些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不高,往往在于过程参数难以实时可靠地检测出来。
一个完整的检测系统应包括传感器、中间转换装置和显示、记录装置组成,如图 3.3
所示。传感器将被测物理量 (如压力、温度 )检出并转换为电量,中间转换装置对接收到的电信号用硬件电路进行分析处理或经 A/D 转换后用软件进行信号分析,显示记录装置将测量结果显示出来,提供给观察者或其他自动控制装置。
图 3.3 完整的检测系统
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现代检测系统采用数据采集与传感器相结合的方式,能最大限度地完成检测工作的全过程,它既能实现对信号的检测,又能对所获信号进行分析处理求得有用信息,其基本结构如图 3.4 所示。
本节主要介绍温度、压力、流量、液位和成分等几种常见过程参数的检测。
图 3.4 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现代检测系统
3.2.1 温度测量
温度是工业过程中最常见、最基本的参数之一,物体的任何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都与温度有关。温度一般约占全部过程参数的 50%。因此温度检测在工业生产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温度是表征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温度只能通过物体随温度变化的某些特性来间接测量,而用来测量物体温度数值的标尺叫温标。温标规定了温度的读数起点 (零点 )和测量温度的基本单位。目前国际上用得较多的温标是经验温标和热力学温标。
经验温标的基础是利用物体膨胀与温度的关系。认为在两个易于实现且稳定的温度点之间所选定的测温物体体积的变化与温度成线性关系。把在两温度之间体积的总变化分为若干等分,并把引起体积变化一份的温度定义为 1 度。经验温标与测温介质有关,有多少种测温介质就有多少个温标。按照这个原则建立的有摄氏温标、华氏温标、热力学温标 (又称开尔文温标,或称绝对温标 ),它规定分子运动停止时的温度为绝对零度,水的三相点,
即液态、固态、气态的水同时存在的温度,为 273.15K。水的凝固点,即相当摄氏温标 0℃,
第 3 章 检测与控制仪表
· 89·
· 89·
华氏温标 32℉,热力学温标为 273.15K。热力学温标 (符号为 T)的单位为开尔文 (符号为 K),
定义水三相点的热力学温度的 1/273.15 为 1K。热力学温标和摄氏温标之间的关系为
273.15tT=? (3-9)
1,测温方法
测量温度的方法很多,按照测量体是否与被测介质接触,可分为接触式测温法和非接触式测温法两大类。
接触式测温法的特点是测温元件直接与被测对象相接触,两者之间进行充分的热交换,
最后达到热平衡,这时感温元件的某一物理参数的量值就代表了被测对象的温度值。这种测温方法优点是直观可靠,缺点是感温元件影响被测温度场的分布,接触不良等都会带来测量误差,另外温度太高和腐蚀性介质对感温元件的性能和寿命会产生不利影响。
非接触式测温法的特点是感温元件不与被测对象相接触,而是通过辐射进行热交换,
故可避免接触式测温法的缺点,具有较高的测温上限。此外,非接触式测温法热惯性小,可达 1/1000s,故便于测量运动物体的温度和快速变化的温度。由于受物体的发射率、被测对象到仪表之间的距离以及烟尘、水汽等其他介质的影响,这种测温方法一般测温误差较大。
根据这两种测温法,测温仪表也可以分为接触式测温仪表和非接触式测温仪表。
表 3-4 给出了各种测温仪表的测温法、测温范围和特点。
表 3-4 常用测温法的种类及特点
型式
原理
种 类 使用温度范围 /°C 准确度 /°C 线性化 响应速度
记录与控制
价格膨
胀
汞温度计
有机液体温度计
双金属式温度计
-50~ 650
-200~ 200
-50~ 500
0.1~ 2
1~ 4
0.5~ 5
可
中
中
慢
不适合 低
压
力
液体压力温度计
蒸汽压力温度计
-30~ 600
-20~ 350
0.5~ 5
0.5~ 5
可
非
中 适合 低
电
阻
铂电阻温度计
热敏电阻温度计
-260~ 1000
-50~ 350
0.01~ 5
0.3~ 5
良
非
中
快
适合
低
中
B 0~ 1800 4~ 8
S.R 0~ 1600 1.5~ 5
可 高
接
触
式
热
电
偶
N
K
E
J
T
0~ 1300
-200~ 1200
-200~ 800
-200~ 800
-200~ 350
2~ 10
2~ 10
3~ 5
3~ 10
2~ 5
良
快 适合
中
光学高温计 700~ 3000 3~ 10 非 不适合 中 非接触式
热辐射
光电高温计
辐射高温计
比色高温计
200~ 3000
100~ 3000
180~ 3500
1~ 10
5~ 20
5~ 20
非
快
中
快
适合 高
这里主要介绍几种常用的温度检测仪表。
2,膨胀式温度计
膨胀式温度计的测温是基于物体受热时产生膨胀的原理,可分为液体膨胀式和固体膨胀式两种。固体膨胀式温度计是利用两种不同膨胀系数的材料制成的,分为杆式和双金属式两大类。这里主要介绍双金属式温度计。
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
· 90·
· 90·
双金属式温度计是把两种膨胀系数不同的金属薄片焊接在一起制成的,结构简单、牢固。双金属式温度计可将温度变化转换成机械量变化,不仅用于测量温度,而且还用于温度控制装置 (尤其是开关的“通断”控制 ),使用范围相当广泛。
最简单的双金属温度开关是由一端固定的双金属条形敏感元件直接带动电接点构成的,如图 3.5 所示。温度低时电接点接触,电热丝加热;温度高时双金属片向下弯曲,电接点断开,加热停止。温度切换值可用调温旋钮调整,调整弹簧片的位置也就改变了切换温度的高低。
图 3.6 为双金属式温度计的结构。它的感温元件通常绕成螺旋形,一端固定,另一端连接指针轴。温度变化时,感温元件的弯曲率发生变化,并通过指针轴带动指针偏转,在刻度盘上显示出温度的变化。为了满足不同用途的要求,双金属元件制成各种不同的形状,
如 U 形、螺旋形、螺管形、直杆形等。
图 3.5 双金属式温度开关 图 3.6 双金属式温度计结构
1—指针; 2—表壳; 3—金属保护管; 4—指针轴;
5—双金属感温元件; 6—固定端; 7—刻度盘
3,热电偶温度计
热电偶温度计是目前热电测温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温度计,其工作原理是基于热电效应,
可广泛用于热电测量- 200~ 1300℃范围内的温度。热电偶温度计具有结构简单、价格便宜、
准确度高、测温范围广等特点。由于热电偶直接将温度转换为热电势进行检测,使温度的测量、控制、远传以及对温度信号的放大和转换都很方便,适用于远距离测量和自动控制。
在接触式测温法中,热电偶温度计的应用最普遍。
1) 热电效应
热电偶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是基于热电效应。两种不同材料的金属丝 A 和 B 两端牢靠地接触在一起,组成如图
3.7 所示的闭合回路,当两个接触点 (称为结点 )温度 T 和
T
0
不相同时,回路中产生电势,并有电流流通,这种把热能转换成电能的现象称为热电效应。金属导体 A,B 称为热电极。结点 1 通常是焊接在一起的,测量时将它置于测温场所感受被测温,故称为测量端,又称作工作端或热端。结点
2 要求温度恒定,称为参考端或冷端。由两种导体组成并将温度转换为热电动势的传感器称做热电偶。
2) 热电动势
热电动势是由两种导体的接触电动势 (珀尔帖电势 )和单一导体的温差电动势 (汤姆逊电图 3.7 热电效应
第 3 章 检测与控制仪表
· 91·
· 91·
动势 )所组成。由于金属导体材料不同,金属导体内部的自由电子密度也不相同,当两种不同的金属导体 A 和 B 接触时,自由电子就要从密度大的导体跑向密度小的导体中去,从而产生自由电子的扩散现象。这样导体 A,B 接触处形成了一定的电位差,这就是接触电动势。在同一导体中,当导体两端的温度不同即
0
TT> 时,两端的电子能量就不同。温度高的一端电子能量大,电子从温度高端跑向温度低端的数量多,而返回的数量少,最后达到平衡,这样在导体两端形成一定的电位差就是温差电动势。热电动势的大小与导体 A,B
材料的性质及结点温度有关。对于已选定的热电偶,当参考温度恒定时,总热电动势就变成测量端温度 T 的单值函数,即
0AB
(,) ()ETT fT= (3-10)
这就是热电偶测量温度的基本原理。理论和实验证明,热电偶的热电动势的大小只与导体 A 和 B 的材质、测量端温度 T 和参考端温度
0
T 有关,而与导体的粗细、长短以及导体的接触面积无关。
在实际测温时,必须在热电偶闭合回路中引入连接导线和仪表。
3) 热电偶的基本定律
(1) 均质导体定律。由均质材料构成的热电偶,热电动势的大小只与材料及结点温度有关,与热电偶的大小尺寸、形状及沿电极温度分布无关。如材料不均匀、由于温度梯度的存在,将会有附加电动势产生。这一定律说明:热电偶必须采用两种不同材质的导体构成。如果热电偶是由两种均质导体组成,则热电偶的热电势仅与两结点的温度有关,而与沿电极的温度分布无关。如果热电偶的热电极是非均质导体,在不均匀的温度场中测温时将生成测量误差,所以热电极材质的均匀性是衡量热电偶质量的重要技术指标之一。
(2) 中间导体定律。如图 3.8 所示,将导体 A,B 构成的热电偶的
0
T 端断开,接入第三种导体 C,只要保持第三种导体 C 两端温度相同,接入导体 C 后对回路总电动势无影响。
根据这一性质,可以在热电偶回路中引入各种仪表和连接导线。图 3.9 为接入中间导体后的热电偶测温回路。
图 3.8 第三种导体 C 的热电偶 图 3.9 接入中间导体的热电偶测温回路
(3) 中间温度定律。在热电偶回路中,两结点温度为 T、
0
T 时的热电动势,等于该热电偶在结点温度为 T、
n
T 和
n
T,
0
T 时热电动势的代数和,即
AB 0 AB n AB n
(,) (,) (,)ETT ETT ETT=+ (3-11)
两端点在任意温度时的热电动势为
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
· 92·
· 92·
nn
AB AB AB
(,) (,0) (,0)ET ET ETT=? (3-12)
根据这一定律,只需列出热电偶在参考端温度为 0℃的分度表,就可以求出参考端在其他温度时的热电动势值。中间温度定律示意图如图 3.10 所示。
图 3.10 中间温度定律示意图
(4) 标准电极定律。如图 3.11 所示,两种导体 A,B 分别与第三种导体 C 组成热电偶,
如果导体 A,C 和导体 B,C 热电偶的热电动势已知,那么这两种导体 A,B 组成的热电偶产生的电动势可由式 (3-13)求得
AB 0 AC 0 BC 0
(,) (,) (,)ETT ETT ETT=? (3-13)
图 3.11 三种导体分别组成的热电偶
4) 热电偶参考端温度补偿
前面已经分析过,对于已选定的热电偶,当参考温度恒定时,总热电动势就变成测量端温度 T 的单值函数,即
AB 0
(,) ()ETT fT=
。但在实际测温过程中,热电偶的参考端温度一般不能保持在 0℃,也不易保持恒定,从而给测量带来误差。另外常用热电偶的分度表以及显示仪表,都 是以热电偶参考端的温度为 0℃为先决条件的。因此,采用热电偶测温时必须考虑其参考端温度补偿的问题。热电偶参考端温度补偿的方法一般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恒温法:将热电偶的参考端保持在稳定的恒温环境中。在实验室情况或精密测量中,将热电偶的参考端置于能保持恒温的冰槽中,参考端的温度为 0℃,测得热电动势后,
直接查分度表得知被测温度。工业应用时一般将参考端放在电加热的恒温器中,使其维持在某一恒定的温度。
(2) 参考端温度修正法:当热电偶的参考端温度不等于 0℃时,需对仪表的示值加以修正,这是因为热电偶的温度-热电动势关系以及分度表是在参考端温度为 0℃时得到的。其修正公式为
AB AB 0 AB 0
(,0C) (,) (,0C)ET ETT ET
°°
=+ (3-14)
式中,
AB 0
(,)ETT为测得的回路电动势;
AB 0
(,0C)ET
°
可查分度表求得。通过式 (3-14)求出总第 3 章 检测与控制仪表
· 93·
· 93·
电动势
AB
(,0C)ET
°
,再反查分度表求出被测温度 T。由于热电偶的热电特性是非线性的,
所以不能简单地将温度直接相加。在使用微机测温时,多采用这种方法进行热电偶参考端温度补偿。
【例 3.4】 利用镍铬-镍硅热电偶测温时,工作时参考端温度
0
30 CT
°
=,测得的热电动势为 40.096mV,试求被测介质的实际温度。
解,已知
AB 0
(,) 40.096mVETT=,由附表查出
AB
(30 C,0 C) 1.203mVE
°°
=,则
AB AB AB
(,0) (,30 C) (30 C,0 C) (40.096 1.203)mV 41.299mVET ET E
°°°
=+ =+=。再由附表查出与其对应的实际温度为 1000℃。
(3) 电桥补偿法:利用不平衡电桥产生输出电动势,以补偿热电偶由于参考端温度变化而引起的热电势变化。如图 3.12 所示,与热电偶的补偿电桥串接在热电偶回路参考端处于同一温度
0
T 下。图中桥臂电阻
1
R,
2
R,
3
R 的阻值恒定,不受温度影响;
4
R 为铜电阻,
其阻值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测量时将
4
R 置于参考端
0
T 相同的温度场中; E 为供桥直流稳压电源,pR 为限流电阻。电桥平衡点设置在
0
T = 20℃,即当
0
T = 20℃时电桥平衡,而当
0
T ≠ 20℃时,电桥将产生不平衡输出电压
ab
U?,此时热电偶亦因参考端温度不为 20℃
而产生偏移电动势
AB
E? ( 0T ),回路总电动势为
[ ]o
AB AB 0 AB 0 ab
() () ()UET ET ET U=? +? +? (3-15)
式中,E
AB
(T)为热电偶测量端接触电动势; E
AB
(
0
T )为热电偶参考端
0
T =20℃时参考端接触电动势,即
AB 0 AB
() (20C)ET E
°
= 。
调节铜电阻
4
R,使
ab AB
(20 C)UE
°
=,则
o
AB AB
() (20C)UET E=?